2021-07-28 新聞.活動快訊
搜尋
開顱
共找到
62
筆 文章
-
-
2021-07-01 新聞.元氣新聞
枋寮醫院因疫調暫停急診 偏鄉緊急醫療網停擺讓人憂
屏東縣枋寮醫院因確診的枋寮鄉果農老夫妻,和之前5名枋山鄉Delta病毒株確診者有醫院重疊足跡,28日起被要求停止急門診至今,等候中央通知復診;1名院方主管說,院內和協力廠商所有人員PCR檢測全陰,16名相關急門診醫護人員到集中檢疫所,因非院內感染,醫院醫護人員心情較篤定,讓人憂心的是,為彌補屏南地區緊急醫療缺口、前年啟動的腦出血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因此暫停,不希望無縫醫療因被停診出現破口。屏東恆春半島急重症病患後送高雄醫院中心長達百公里,縣衛生局為補上緊急醫療缺口,選定位居後送動線中點的枋寮醫院為負責醫院,前年1月起提供腦出血(腦中風)與頭部外傷緊急醫療,7月再啟動搶救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導管室團隊,有上百名病患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院長蘇宜輝曾說,當時是硬著頭破皮接下任務,但大幅縮短黃金搶救時間,滿心是喜樂。1名院方主管說,枋醫雖不是醫學中心,但地理位置重要,創院41年來已配置急診中心、24小時心導管室、腦中風處理平台等,全年無休扮演屏南地區緊急救護中繼站的角色;5年前與高雄義大醫院合作啟動神經外科支援合作計畫,前年1月提供腦中風與頭部外傷全年無休緊急醫療服務,7月再結合高醫與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成立24小時心導管室。他說,腦神經外科急症醫療啟動以,腦部急症就醫,緊急開顱患者占就醫患者76%,1小時內進行開顱手術的患者占緊急開顱手術患者77%;臨床實證資料顯示,嚴重頭部外傷患者手術介入,平均每晚1分鐘,死亡率即增加 1%;醫院門診暫停的影響不大,最讓人憂心的是,好不容易為屏南地區緊急醫療建立的無縫醫療網,這次因被停診可能出現破口。屏南1名消防分隊長說,屏東縣地形狹長,相較後送到屏北的區域醫院或高雄的醫學中心,約可縮短30至50分鐘不等車程,可把握黃金救援時間;以心肌梗塞而言,急救時間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且神經外科腦出血的治療時機,直接影響預後療效,衛生局整合消防救護體系並能及早診斷與轉送,接續即時有效治療,是搶救生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這幾天轉送急重症病患到醫學中心,多了半小時車程,家屬也無法就近照護,期盼早日復診。
-
2021-04-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開顱手術後擠痘會流水 醫:傷口異常趕緊就醫
一名27歲女護理師4年前因車禍做過開顱手術,近日擠痘傷口一直癒合不良、且隱約可以看到鈦合金,檢查發現因頭蓋骨曝露感染產生氣顱,且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情形。醫師表示,若不及早治療可能變成嚴重腦膜炎,死亡率極高。女護理師術後恢復良好,非常感謝醫師採用不剃髮的方式,讓她能盡速重回職場生活。長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朱彥澤說,女護理師說先前在外院手術時,有1/3的頭蓋骨用鈦合金修復,但術後一直感覺左側頭部凹凸不平且疤痕很大,頭髮都無法掩蓋。有天手癢擠前額痘痘,一直有不明液體流出、無法癒合,傷口處還疑似可看到鈦合金頭蓋骨。他說,經檢查,女護理師是因為擠痘後的傷口造成鈦合金頭蓋骨曝露、進而感染,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額葉及頂葉曲出現慢性硬膜下積水及氣顱現象,且也出現自體頭蓋骨被吸收導致頭骨凹陷,需要盡早手術。並使用3D鈦合金塑形人工頭蓋骨將左側1/2頭蓋骨重新替換,再將兩邊頭蓋骨對齊及疤痕修整,讓疤痕變小了。通常頭部手術99%都是要剃光頭髮,因考量女護理師年輕且想快點重回職場,所以手術採不剃髮的方式。朱彥澤說,雖然手術時間較一般手術多花一倍,但看到女護理師開心地一直照鏡子確認頭髮還在的樣子,就覺得很值得。朱彥澤說,若之前有做過頭部外科手術,發現傷口無法癒合或出現異常,務必要盡早就醫檢查。
-
2021-04-26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劇烈頭痛 小心腦動靜脈畸形
61歲的上班族喬小姐身體一向健朗,無心血管或慢性疾病,最近突然出現頭痛、疲憊,原以為是壓力太大,不料某日午睡後,左半邊肢體突然無力,緊急送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才發現,原來是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所幸治療後並無大礙。醫生提醒,若出現異常頭痛、癲癇、半身無力應盡速就醫,以免出血性中風甚至危及生命。慈濟醫院指出,經電腦斷層檢查,喬小姐頭部右側表淺位置有出血情形,因位置較特殊,屬非典型出血性中風,經腦部血管攝影後,確診為先天性顱內動靜脈畸形,在高階複合式手術室執行開顱手術後,完整清除病灶,術後恢復良好,肢體力量逐漸恢復,沒出現後遺症,順利回歸職場。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表示,腦動靜脈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常見於中大腦動脈區域,較常發生在20至30歲年輕族群,男女比約1比1,好發率占人口數0.1%,也占總中風人口數1至2%。徐賢達說,腦動靜脈畸形患者腦內微血管發育不全,腦部動、靜脈交會處有不正常的畸形組織,使動脈直接注入靜脈,無微血管做橋梁,無法供應附近的腦組織氣體與養分,導致患者出現頭痛、頭暈、噁心,甚至癲癇等症狀。
-
2021-04-1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癲癇記憶變差 新型手術大幅改善
45歲程小姐是一名糖尿病衛教師,原有流利口才和專業,提供病患與家屬諮詢,但10多年前開始出現記憶變差,講話無法連貫等症狀,在家中常突然恍神、流口水,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才發現罹患癲癇。病況嚴重時,最多需吃6種藥物控制,所幸去年接受「ROSA」機器手臂輔助系統手術治療,癲癇症狀未再發生。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少數癲癇因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許多癲癇都是後天因素,與腦部結構異常有關,腦功能退化疾病如失智症,或是腦血管疾病如多次腦中風,已成為中年以後發生癲癇最常見的原因。全台約有13到14萬名癲癇患者,其中四分之一病人屬於頑固型癲癇,手術治療是最後希望。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指出,傳統開顱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大,恐發生半邊癱瘓、意識不清等嚴重副作用。此外,定位系統路徑規畫還需人工計算,做一次要5至6小時,傷口較大,需剃掉部分頭髮,術後有感染或併發其他疾病風險,常讓患者卻步。林口長庚醫院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表示,醫院去年引進最新型ROSA輔助深部電極植入手術,可以精準定位病灶,且傷口小,誤差不到1公釐,有些患者甚至不用剃頭髮,手術時間減半,大幅降低手術風險,且術後復元快,但該手術尚未獲得健保給付,各縣市的自費價格不一。王昱棨表示,程小姐起初僅發覺自己口才變遲鈍,後來連句子都無法說完整,記憶力也受到影響,有時如斷片般不知道自己上一秒在做什麼,某次全身抽搐送醫,檢查後才知道是癲癇症,左腦也檢查出一個2公分的動靜脈畸形瘤。經醫療團隊評估,決定採用微創燒灼術,輔以「ROSA機器手臂」治療,術後兩日出院,至今未再發生癲癇症狀,藥物用量減少中。
-
2021-04-1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突斷片、失憶連說話都難 竟是腦瘤引發癲癇
40多歲的程小姐是名衛教師,數年前突然時不時「斷片」、失憶,連一句話都難以完整說出,檢查發現是腦瘤引發癲癇,吃到6種藥物都難以控制,靠著微創手術總算擺脫癲癇陰影。收治個案的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醫師王昱棨今天在記者會中分享這例個案,他表示,程小姐因左腦的動靜脈畸形瘤影響語言區,一旦腦部有不正常放電造成癲癇發作時,就會影響到周邊語言及記憶的區域,進而造成失語與失憶症狀。王昱棨說,由於程小姐不想接受開腦手術,只採保守的加馬刀治療,但仍無法有效控制癲癇,後來甚至吃到6種抗癲癇藥,而副作用也導致她頭腦昏沉不已。王昱棨說,據估計,全球約有6000萬人罹患癲癇,在台灣的盛行率約為0.6%,推估全台有13萬至14萬名癲癇患者。林口長庚腦功能暨癲癇科醫師謝向堯表示,除了少數癲癇是遺傳或基因突變引起,其餘多數癲癇都是後天腦部結構異常引起,一定得排除腦部病灶或其他相關原因,想辦法把腦部的異常放電現象解決掉。謝向堯指出,大部分癲癇患者都可透過1到2種藥物控制症狀,但仍有25%屬於藥物難治型的頑固型癲癇,只能將希望寄託於手術治療。然而,傳統的開顱手術是大手術、對神經系統破壞較大,病患的接受度一般不高,隨醫療技術進步,利用機器手臂進行微創燒灼術已愈來愈普及。長庚神經內科部腦功能暨癲癇科主任鄭美雲指出,新式機器手臂具備更精密的定位,手術過程中靈活度更好,能精準利用微創燒灼術治療癲癇,不僅手術時間縮短、傷口更小、恢復時間短,對於腦部損傷也大幅減少。鄭美雲說,長庚醫院去年引進新型機器手臂技術,至今已完成7例腦部癲癇手術,術後有2人達成癲癇零發作目標,另有3人僅剩輕微症狀、2人發作頻率減少一半以上,且在半年後都能有效減藥。
-
2021-03-08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腦瘤清醒手術 避免傷及神經功能
中市20多歲李姓女子罹患腦腫瘤,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出現障礙,台中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建議施予「清醒手術」,即在摘取腦瘤時保持清醒;手術進行搭配語言認知評估測試與電生理訊號監測判讀,術後語言功能進步,未傷及其他神經功能。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沈炯棋說,開腦手術現已相當精密,除了配置導航系統,同步進行神經功能監測,讓手術更安全。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術前1周會先為病患評估大腦感覺、運動、語言、五體感覺等神經功能區,尋找適合的手術方式,醫師一邊開刀切除病變,透過監測同時保留病患的神經功能。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說,李姓女病患因大腦額顳葉腦腫瘤導致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障礙,接受「清醒手術」,開顱和關顱步驟時使用深度麻醉,只有關鍵腦瘤摘取時採特殊麻醉藥物減輕患者疼痛並讓患者保持清醒,患者術中清醒呈現功能,醫師在排除大腦故障處時能精準找出病變區,保留腦功能。沈炯棋主任說,腦部「清醒手術」在台中榮總已發展10年,經評估適合且接受手術者有20人,像李姓女患者術後配合藥物放射治療,半年後已可獨立生活,腫瘤也獲得穩定控制。
-
2021-03-05 新聞.元氣新聞
陳昇證實罹口腔癌 不捨35年髮妻「和夫人還有約定」
陳昇去年底例行身體健康檢查發現口腔癌原發性初期,旋即入院接受開刀治療,術後恢復良好,今晚將於台北河岸留言西門紅樓展演館舉辦春酒演唱會,他坦言「稍微會大舌頭,舌頭5分之一還是麻的」。他透露在國泰醫院確診後,站在仁愛路上不知如何打電話給家人,心中滿是抱歉,「好像沒辦法活到跟夫人想活到的那時候」,而夫人只是淡定要他先回家,之後便開家庭會議一起正面面對接下來的治療。從確診至開刀完出院近2個月的時間,他都處於不清楚未來會怎樣,「那段時間比較不愉快」,但他也啟動阿Q機制,在病房看著陽明山的第一公墓,就跟弟弟說「我跟你講喔,我要丟在海裡,不要土裡或花葬」,弟弟也天兵回「我才小你2歲,說不定是你丟我」。陳昇談到這次生病心境沒有像2002年的暴力事件那樣不安與惶恐,當時他頭部重創動了開顱手術取出頭顱內血塊,期間頭蓋骨在腹中直至腦壓降下,才動刀將頭蓋骨放回頭上,「那時候兒子考上成功高中,我跟他說『麻煩你,不要讓別人推我進手術房』,其實是我想跟他告別,沒把握面對這事」,而這次則是他坐在輪椅,讓弟弟推進手術房,「醫院規定一定要坐輪椅進去,我就沒那麼嚴重,因為我弟弟長得跟我很像,我還跟他說『不然我推你,你幫我進去開』」,在笑虧中面對治療,但要開刀不忘叮囑醫生「你要把我治療好,我和我夫人還有約定」,不捨結婚35年髮妻,未來除了每個月回診,每2年就要做一次大健檢。上月35歲獨子娶媳婦,升格新手公公的他想抱孫,但也不好將過去長輩給自己壓力的前車之鑑投諸兒子,只能用rocker的方式,提醒兒子「不是只是讓你爽,該做的事還是要做,這麼不合作,我就去你家把你的套子都搓破」,已做好騎單車帶孫子遊山玩水,或幫孫女穿芭比娃娃衣服的準備。而他下月計畫在苗栗公關山上民宿斥資百萬打造錄音室,與團員集中營式創作,計畫6月有望推出新作。而今晚開唱是否邀了主治醫生來看,他笑說醫生有次不好意思跟他說「我不是你的歌迷,我喜歡A-Lin」,讓陳昇無奈笑說:「我現在為了要取悅我的醫生,要想辦法接近A-Lin,、跟A-Lin示好。」
-
2021-03-05 科別.腦部.神經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一年半前體重莫名上升,「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短短3天就胖了5公斤,3個月就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一次搭機下降過程發生劇烈頭痛,就醫揪出腦內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北榮「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以不需開顱、微創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翁小姐腦內的腫瘤。翁小姐說,發胖時出現月亮臉、皮膚粗糙、冒痘痘、毛髮增生等症狀,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被確診有巨大腫瘤在腦袋作祟,「自己都嚇哭了」。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荷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口約10人,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70個病患,男女比約5比1,是少見疾病,臨床多因「突然變胖」求診,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台北榮總在104年由鼻頭頸科與一般神經外科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庫欣病約占了10至15例。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指出,庫欣病目前無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診治,摘除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非常大,不單外表,還有血壓、血糖不穩等慢性病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說,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也很快下降,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貌。原本腫瘤大到覆蓋鄰近血管及神經構造,要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難度相當高,此一成功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
2021-03-04 科別.腦部.神經
輕熟女成月亮臉!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搶救腦內風暴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愛美總維持美妙身材,然而,一年半前體重莫名直線上升,曾經三天就胖五公斤,「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最多一個月重達10公斤,3個月竟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平常就愛自拍的她,現在成了月亮臉,皮膚也變得粗糙冒痘痘還有毛髮增生,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後來在住家的南部醫院透過影像檢查找到腦下垂體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還包覆鄰近的大血管及神經構造,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於是決定北上榮總,終於在鼻內視鏡手術團隊的協助下成功摘除這顆腦內不定時炸彈,連阿嬤都不可思議地說「開腦竟然可以從鼻子進去!」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賀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約每百萬新加十個,算是少見疾病,通常女男比例為5:1,台灣每年約新增60-70個病患;而由腦下垂體引起的庫欣病占三分之二,腎上腺約一成,也有癌症所引起,臨床門診多因「突然變胖」來求醫,然而,跟一般胖子的區別是,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表示,庫欣病目前沒有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以診治,摘除的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還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會非常大,不單是外表,還有血壓、血糖等慢性病的健康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表示,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賀爾蒙也很快下降,在新陳代謝科、鼻頭頸科及神經外科等多專科的追蹤下,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貎,影像檢查亦無殘瘤,不須再接受輔助性的藥物及放射線治療。由於腦下垂體腫瘤及其他顱底腫瘤若有神經血管的侵犯,除傳統開顱手術外,要從鼻子的通道進行手術,難度是相當的高,要達到腫瘤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更是難上加難,此一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北榮104年起由鼻頭頸科藍敏瑛主任與一般神經外科王緯歆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與美國匹茲堡醫學中心合作,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更共同發表10餘篇相關論文,其中,庫欣病手術個案約占了10至15例。
-
2021-01-2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相聚難…大陸兒子來台 陪母最後一程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外籍配偶要來台團聚已經不易,同受疫情阻絕的兩岸親人,連想見最後一面,都是奢求。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後,據移民署截至去年十一月統計,外籍人士及大陸、港澳地區居民來台人數共一三四萬九五九八人,其中大陸、港澳地區人民二七萬二九七八人,是二○一九年同期陸、港、澳地區人民來台總數的百分之六點八,大陸配偶通過審查能來台團聚,只有九四二人。大陸配偶「阿梅」嫁來台灣十多年,已領有身分證,丈夫兩年前因病去世,阿梅膝下無子,獨自一人在台灣生活。不料,去年疫情期間,她發生車禍,頭部受重創,經開顱移除血塊,術後仍深度昏迷,住進加護病房觀察。阿梅在大陸的兩名親姊妹聽聞傷勢不樂觀,急著想來台探視,卻因疫情擴散,無法辦理來台證照,十分焦急,透過阿梅鄰居向移民署陳情,希望來台陪伴阿梅,就怕阿梅回天乏術。移民署訪談獲悉阿梅是緊急協處個案,專案報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同意,讓兩名大陸姊妹入境檢疫十四天後,去年底見了阿梅最後一面,了卻心中遺憾 。七十歲的「阿蘭」嫁來台灣十幾年,丈夫是九十歲老榮民,領有重度身心障礙證明,長年臥病在床,原本由阿蘭照料,但一年多前,阿蘭罹患癌症,轉移後不良於行,沒子女,又請不起看護,讓她患病還得照顧丈夫格外艱辛,多次夜裡在家中跌倒,求助無門,只能等到天亮鄰居發現,或社福機構居家看護到住處,才協助送醫。阿蘭提出找大陸前夫的兒子,來台照顧他們夫婦,但疫情期間大陸兒子無法來台,阿蘭託朋友向移民署陳情,移民署訪談了解後,阿蘭的確需專人照料,報請疫情指揮中心,讓兒子入台照顧阿蘭夫妻生活起居。如今阿蘭已癌末彌留,兒子不禁感嘆,「只能陪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
2021-01-03 科別.腦部.神經
懷孕不再怕偏頭痛 大枕骨神經注射可改善
30歲胡姓女子從高中就偶有偏頭痛情形,今年懷第二胎後頭痛次數直線上升,每天都痛到無法工作,只要些許聲音就頭痛欲裂,普拿疼照三餐吃也壓不住,不但影響生活,也擔心藥物恐影響胎兒,最後求診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經醫師評估,幫胡於大枕骨神經處注射局部麻醉藥物及少量類固醇,第二周治療見效後,頭痛次數大幅減少,進入第三孕期後更是不再發作。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醫師李怡蓁指出,懷孕中的偏頭痛患者雖有五至七成於第二及第三孕期情況會逐漸改善,但仍有一大部分會面臨頭痛狀況惡化,不論是頭痛時服用的止痛藥,或是用來降低頭痛發生次數及嚴重程度的預防性用藥,基於安全性,選擇皆有限,許多媽媽擔心藥物對胎中寶寶有害,更是不敢服藥。2020年美國頭痛學會針對懷孕中偏頭痛患者的治療,對其會員 (近半數為頭痛專科醫師) 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5%的醫師對使用神經注射感到非常放心,遠高於亦可於懷孕中使用的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李怡蓁說明,大枕骨神經位於後腦勺,為頸椎第二節神經的分支。由於頸椎第一、第二節神經與三叉神經在三叉神經頸部複合神經核的匯流,在偏頭痛的病因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在大枕骨神經附近注射局部麻醉劑加上小劑量的類固醇,透過神經調節的機制來治療頭痛,成為對口服藥效果不佳患者的另一治療選項。許多病患對於「在頭上打針」感到恐懼,事實上,大枕骨神經位於頭骨之外,藥物注射於頭皮之下,安全性高。除了接受過開顱手術或對注射藥物過敏之外,沒有其他禁忌症。治療偏頭痛外,對於叢發性頭痛及其他三叉自律神經頭痛亦有良好的效果。口服藥效果不佳,或是懷孕等,無法使用其他藥物的頭痛患者,建議找神經科醫師諮詢,找出頭痛的解決之道。
-
2020-12-18 醫聲.數位健康
健保給付/醫療支援離島 改變健保同卡不同命
偏鄉離島醫療資源不足,以前金門、馬祖等離島,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必須緊急搭乘直升機,後送至台灣,宛如與死神賽跑,生死一瞬間。健保署自21年前執行「離島醫療給付提升計畫(IDS)」,迄今有26家醫院參與,執行50個IDS計畫,將醫療送至山地與離島,改變偏鄉居民「同卡(健保卡)不同命」的命運。健保署統計,去年健保投入山地離島地區醫療費用總計50.4億元,IDS計畫占11.7億元,每年服務逾47萬人;金門和馬祖地區,健保共投入13.9億元,包含IDS計畫1.91億元(金門1.27億元、馬祖0.64億元),服務7萬多人次,項目包括專科門診及住院、緊急醫療、預防保健、衛教宣導、遠距醫療等。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IDS計畫彰顯健保大愛、跨越山海藩籬,期待公費醫師養成計畫開花結果,培植在地醫療人才,與承作醫院支援醫師一起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以金門為例,2013年起北榮協助金門醫院成為中度急救責任醫院,隔年完成離島器捐首例,幫助7人重生,2015年協助設立心導管室,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無須搭直升機後送到本島,至今年10月執行超過861例心導管手術,其中200例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北榮心繫金門、守護金門健康。」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說,近年很少聽到直升機聲音,這是重大成果,現在金門當地已有24小時急診,可執行急性心肌梗塞心導管手術、開顱手術,第一線醫療就拯救當地鄉親生命,也節省了龐大的緊急轉診費用。
-
2020-11-19 科別.腦部.神經
車禍瀕死男大生10天內三次手術摘血塊 現在復原能遛狗
彰化縣北斗鎮20歲名陳姓學生,3個月前騎機車返家時途中不慎自摔,導致左硬腦膜出血而重度昏迷,經過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三次手術,摘除約一顆雞蛋重量的大腦血塊,陳姓學生逐漸恢復聽力和語言能力,現在重返校園,課餘到市場幫家人做生意,幾乎和車禍前沒兩樣。部立彰化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說,臨床醫學統計,昏迷指數低於5,死亡率約五成,車禍送醫的陳姓學生,昏迷指數剩下3,及時手術和健壯身體素質是醒來並恢復快速的關鍵。陳姓學生表示,車禍當天晚上他和友人聚餐,大概8點獨自騎機車返家卻意外自摔,強大撞擊力讓他當場失去意識,幸好路人伸援和報警把他送醫急救;前兩次手術和住院期間,渾渾噩噩,第三次手術醒只能躺在床上,感謝家人、醫師和護理師一直鼓勵,給他咬緊牙關也要恢復健康的勇氣,現在身體狀態和車禍前幾乎 沒兩樣。陳姓學生車禍發生後被送到醫院,身上沒嚴重外傷,但左瞳孔放大,昏迷指數3,疑似腦部受重創,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左側硬腦膜下腔有出血併嚴重腦腫,必須馬上開顱取出血塊才有機會保命。「術後成為植物人也能接受嗎?」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張昕煥家屬說明,患者昏迷指數低,即使手術也可能成為植物人,但患者年輕又身體機能健全,馬上動刀的術後好轉機率很高。患者家屬同意開顱手術,歷經3個小時手術,取出了約60C.C血塊,重量如雞蛋,病情穩定,醫師以顱內壓偵測器持續觀察。陳姓學生的昏迷指數回升到6,左瞳孔也恢復正常,顱內壓卻漸漸上升到正常值的兩倍,右瞳孔開始放大,情況急轉直下。經再次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右側的硬腦膜上腔出血並擠壓腦部,必須再次手術,因家屬擔心一個晚上兩次大腦手術,對陳姓學生的身體負擔太大,相當遲疑。張昕煥再度向家屬說明,術後昏迷指數能從3分進步到6分,實屬罕見,很有希望繼續進步,家長才同意二度手術。二度手術後陳姓學生昏迷但情況穩定,一周後進行第三次手術,把先前手術切除的顱骨補起來。術後一個月,陳姓學生在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照護下慢慢清醒,雖能聽見和聽懂,但不會說話,經努力復健過一個月就能開口說話,行動和吞嚥能力也幾乎與正常人一般。張昕煥說,類似陳姓學生的病例,有很多伴隨癱瘓、失語症、失憶等後遺症,陳姓學生恢復神速並非「奇蹟」,立即手術和嚴密腦神經學監測是阻止傷勢惡化和掌控腦部狀況的關鍵,加上患者年輕力壯、恢復力佳,才快速復原。
-
2020-09-19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死亡率降至2.4%
腦部出血致死率高,傳統手術須以鐵勾來勾開腦部,找出血塊進而清除,可能傷及正常組織,台大團隊以微創手術將死亡率降至2.4%,也能避免術後出血或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初步分為自發性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是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跌倒撞擊頭部所致。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比率高於西方人,原因可能與基因及對高血壓警覺性低有關,即使及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常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傳統開顱手術傷口大,對腦部傷害也大,必須再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長,特別因為用鐵勾勾開腦部,容易引發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傷口小,對腦部傷害小,再次手術風險也低,台大的微創手術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由內視鏡增加手術視野,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運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接受治療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已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仰賴傳統開顱才能根除病灶。
-
2020-09-18 科別.腦部.神經
台大腦出血微創手術 助死亡率降至2.4%為亞洲第一
腦出血致死率高,約可高達六成以上,台大醫院腦出血團隊今發表最新的臨床治療成果,運用微創手術治療腦出血患者,死亡率可以降至2.4%,其成績傲視亞洲,位居第一位,且微創手術也能避免傳統手術後,容易引起術後出血或是腦水腫的風險。腦出血可粗分為二種類型,自發性腦出血及外傷引起顱內出血,自發性腦出血屬腦中風的其中一種類型,腦血管受不了壓力破裂或腦血管硬化破裂,外傷引起顱內出血往往是意外或是跌倒撞擊頭部所致。根據研究顯示,亞洲人、非洲人發生自發性腦出血的比例遠高於西方人,分析原因與基因以及對於高血壓的警覺性低,因此即使即時送醫救回性命,也需要長時間復健,後續也常會伴隨不同的身體障礙。台大醫院神經外科專任主治醫師黃博浩表示,腦出血與血栓引起的腦中風治療原則都是「愈快送醫愈好」,手術方式與多數的治療並無差別,都是分為傳統開顱手術以及微創手術。但是傳統開顱手術的傷口大,同時對於腦部的傷害也大,二次手術的風險高,復原期又長,特別是需要用鐵勾把腦勾開,常會引發術後後遺症,如腦水腫、再次出血等。他說,微創手術則是傷口小,對腦傷、再次手術的風險都較低,台大使用的微創手術則是運用透明的手術套管(sheath)將局部腦神經纖維剝離開,並藉由內視鏡來增加手術視野而不需勾腦且降低對正常腦部的傷害。黃博浩表示,這類微創手術方式在處理一般疾病已相當普遍,不過將其運用在在腦瘤與腦部外傷等疾病,效果也相當好,觀察接受治療的患者死亡率僅2.4%。目前台大腦部微創手術可在近一個小時內完成,比傳統的二到三小時更短,也看到有52%的病人術後可恢復到自行照顧自己。黃博浩說,微創手術雖然有其好處,但不代表可全部取代傳統開顱手術,有些疾病仍需要仰賴傳統開顱手術才能有效根除病灶。
-
2020-09-09 科別.腦部.神經
顱內動脈瘤破裂開刀搶時間 醫師形容猶如「拆炸彈」
一名41歲婦人日前因突然的爆炸性頭痛、腦壓增加、意識開始嗜睡昏迷,被家人緊急送往急診,經診斷是「顱內動脈瘤破裂」,馬上為她進行「開顱夾除手術」,術後復原狀況良好。因顱內動脈瘤破裂95%事前無症狀,醫師呼籲超過30歲民眾,每年定期做健康檢查,早期發現腦部血管異常,以免不幸憾事發生。長安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是出血性腦中風的主因之一,因腦血管結構異常,長期受到血流不平均的壓力,造成動脈血管鼓出囊泡,形成血管瘤。通常一旦破裂,往往造成2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的重殘,能走出醫院的患者,10位裡面不到3人。他強調,動脈瘤破裂初期,下視丘會分泌血管收縮素,讓破裂處隨血管收縮,醫師此時才得以利用時間進行血管攝影並進行搶救。搶時間對這樣的患者非常重要,也必須馬上執行高難度的開顱夾除手術預防再次破裂出血。李漢忠形容,手術過程有如拆炸彈般,因有7~10%會在手術中再爆掉,若放任不處理24小時內5%、14天內20~25%會再次破裂,每次破裂都是一次大出血,會有20%的死亡率,可說分秒必爭。長安醫院9月起成立神經醫學中心,由李漢忠帶領的神經外科團隊進駐下,腦瘤、腦中風、腦外傷等急重症都可以在本院獲得最佳治療,幫助有需要的社區民眾,把握黃金救援時間,就近救命治療。此外更結合骨科,引進新儀器,有關脊椎骨刺、椎間盤突出及脊柱滑脫等難治病症,也都可以透過脊椎微創手術治療。李漢忠指出,顱內動脈瘤破裂發生率萬分之一,台灣每年有2000人發生,但95%事前無症狀。呼籲女性超過30歲、男性超過35歲,尤其是有家族病史及三高患者,每年定期到醫院做健檢,一旦發現動脈瘤,建議住院接受腦部血管攝影檢查,以後更需每年追蹤一次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早期發現及治療。
-
2020-07-24 科別.腦部.神經
「頭部外傷」和「暈厥」病患 需要照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嗎?
因為頭部受傷來到急診的病患,有時候會被醫師建議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有時候是病患或家屬主動向醫師詢問是否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醫師卻認為不需要。電腦斷層檢查是否算是頭部外傷時應該進行的常規檢查呢?醫師又是依據哪些原則判定病患是否需要做電腦斷層檢查呢?哪些頭部外傷病患可能需要電腦斷層檢查?電腦斷層用於頭部外傷,主要的優點就是能快速判斷是否有顱內出血和顱骨骨折。然而,電腦斷層也有輻射暴露和費用昂貴的缺點。雖然在合理的使用下,利遠多於弊,但是確實需要慎選病患,避免不必要的檢查。病患來到急診時,醫護人員會先評定病患的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意識完全清醒的人昏迷指數是滿分15分,分數越低者病況越嚴重,評分在13分以下的中重度頭部外傷病患,一般都建議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而評分在14或15分的病患屬於輕度頭部外傷,醫師會依據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的結果來判斷病患是否需要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檢查。 台灣神經外科醫學會建議輕度頭部外傷病患有下列情況者接受頭部電腦斷層檢查,包括:受傷後2小時昏迷指數沒有恢復到15分、疑似有顱骨骨折的現象、顱底骨折的任何徵候(例如:腦脊髓液鼻漏、耳漏等)、局部神經學異常、癲癇、嚴重顏面損傷、嘔吐2次或以上、年齡大於65歲或小於2歲、藥物或酒精過量、持續嚴重瀰漫性頭痛、傷後失憶30分鐘以上、危險的受傷機轉(例如:行人被機動車撞擊、乘客被拋出車外、從大於1公尺或 5個階梯以上高度跌落)、凝血異常、多重創傷、開顱病史。事實上,這些判斷標準是依照歐洲及北美多個臨床指引整理而來,在後續的研究實證發現,依照這樣的原則決定是否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患者需要接受腦部手術的靈敏度(sensitivity)將近100%,意思是頭部外傷後,嚴重到需要接受腦部手術的病患中,幾乎100%會發生至少一項上述提及的症狀、徵象或情況,而被臨床指引挑選出來。反之,如果沒有符合上述的任何條件,患者應該不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檢查。當兒童發生輕度頭部外傷時的處理 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身體檢查以及比成人更精細的臨床準則,來幫助醫師與家長共同決策之外,更多的時候是採用密切觀察的方式來替代立即的電腦斷層檢查。因為孩童腦部正處於發育階段,過去有研究顯示電腦斷層的輻射曝露增加兒童終其一生的罹癌風險,曝露劑量越多、越年幼者,其癌症發生風險越高。 無論是兒童或是成人,對輕度頭部外傷病患而言,比立即電腦斷層檢查更重要的是對病患密切的後續觀察,一旦出現病情變化,立刻評估是否進行進一步的影像檢查。即使病患初時的電腦斷層檢查沒有異常的發現,事故之後的數週內仍可能發生延遲性顱內出血,需要神經外科手術介入。暈厥是否應該接受頭部電腦斷層檢查?暈厥是另一個常被民眾詢問是否應該接受頭部電腦斷層檢查的急症,在定義上,暈厥是一種突發的、短暫的意識喪失,在沒有醫療介入的情況下,病患可以自動的、完全的恢復原來的神經功能狀態。其主要的病生理機轉是暫時性的腦部血液灌流不足,最常見的兩大類原因是神經反射失調和心臟輸出異常。當一個人「突然昏過去,之後又自己醒過來」,他(她)有可能是暈厥,或者表現很像是暈厥的其他疾病。如果醫師在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身體檢查之後,判斷必須排除腦部相關疾病,如:癲癇、腦梗塞、腦出血等,就會安排腦部的影像檢查。如果在意識喪失期間發生頭部外傷,也可以依照前述的準則來處理。反之,如果病患只有不嚴重的外傷且神經學檢查正常,應該不需要做頭部電腦斷層掃描。
-
2020-06-15 科別.腦部.神經
二度開刀 兒剃光頭鼓勵腦瘤母
「媽媽可能至今都不太知道腦瘤多嚴重,只知道不開刀就會死。」江女士兒子說,媽媽罹患星狀膠質瘤,歷經兩次腦部手術,在第二次手術前一天,他剃了大光頭,希望媽媽別因理光頭髮難過,沒想到,僅有手術下刀附近剃掉些頭髮,當場傻眼。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說,「這是最新技術,現在開腦不用剃頭髮啦」。兩年前,江女士發現頭暈不適,原以為沒大礙,隔沒多久卻暈眩反胃,前後看了好幾家醫院,礙於手語溝通不便,拖了三個多月才確診。她兒子表示,媽媽個性獨立,沒事不會向子女們求援,一旦發出求助信號一定「代誌大條」。面對如此重大疾病,江女士從未過抱怨,第一次術後狀況很差,想比手語,卻比不出來,所幸透過不斷刺激,才漸漸找回手感。由於腫瘤復發,今年必須再動第二次刀,擔心喪失手語能力,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清醒開顱手術。生性樂觀的江女士熱愛旅遊,雖是聾啞人士,但喜歡出遊,甚至去過北韓旅行。兒子指出,媽媽這次術後恢復速度快,僅剩手指較不靈活,已迫不期待走出家門,開車與朋友趴趴走。然而膠質瘤還可能再復發,未來還是願意陪著媽媽動手術、做復健,只要她開心健康。
-
2020-06-15 科別.腦部.神經
全台首例 聾啞人完成「史上最安靜」清醒開顱手術
為保住語言功能、認知功能而設計的清醒開顱手術,患者術中需保持清醒,與醫師緊密互動,但如果患者為聾啞人士,可是一大挑戰。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團隊今年二月完成全台首例、全球第三位聾啞人士清醒開顱手術,這場被「史上最安靜」清醒開顱手術,成功保住患者認知功能,術後仍可透過手語與外界溝通。五十九歲的江女士,四歲時因外傷喪失聽力與語言能力,兩年前被診斷為星狀膠質瘤,經國內腦神經外科權威、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評估,建議清醒開顱手術。聾啞人士原本就無語言能力,為什麼還需清醒開顱?魏國珍說,清醒開顱手術的設計主要保護語言功能,清醒開顱的過程中,醫療團隊必須不斷與患者對話,透過簡易測試,確認手術是否傷及腦神經,影響語言或認知功能區域。江女士雖是聾啞人士,但因已失去語言及聽覺能力,更不能沒了認知能力,如果術後沒了打手語能力,該如何與外界溝通。魏國珍說,江女士腦中的腫瘤界線不清,必須先找出優勢大腦,並釐清腦部認知區域,以免傷及手語能力。為求手術順利,醫療團隊需找一名手語老師,術中透過手語與江女士溝通,而這原本是神經內科醫師在手術房裡必須做的工作。林口長庚腦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科廷解釋,清醒開顱如何確保患者功能未受手術影響,原理是透過設計題庫,讓患者回答,手術前會先告知題庫,例如,數數字、辨識圖片之間的關聯,有時依照患者職業或特性,在手術中拉小提琴、唱歌等。請患者每答題一次,手術才能往下進行,只要答錯,或與術前出現落差,就表示手術切除區域已影響語言或認知功能,須馬上調整。「這是最安靜的清醒開顱手術」陳科廷說,術中手語老師摸著江女士的手,請她數數字,或比手語,讓她辨識圖片上提示。歷時兩個小時手術,手術室裡只見手語,安靜無聲,術後患者持續復健,未損及認知功能。
-
2020-06-15 科別.腦部.神經
補教數學名師解不出題代表這刀切太多…長庚最棘手腦瘤開顱個案
「對任意正整數N,空間中的N個平面最多可將空間切成幾個區域?」頭蓋骨被切開,一名罹患腦瘤的數學補教名師正在接受腦瘤切除手術,但人卻是意識清楚,且努力地動「腦」解題,場景有點驚悚,但為求保有大腦運算功能,唯一解決方法就是清醒開顱。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表示,該知名補教數學老師是林口長庚清醒開顱團隊遇過最棘手的腦瘤個案,因為腦瘤位置剛好就在負責運算的大腦區塊,如果切得太多,可能再也無法執教,要是切得太少,未來復發,可能得再動一次刀。正因如此,開顱團隊下刀時,必須錙銖必較,一點都馬虎不得,一般開顱手術約在三個小時,但這個案卻花了四個多小時。術前,補教老師準備了厚厚一本數學試題,手術過程中,逐一解題。魏國珍說,開刀過程中,個案如突然解不出來,腦筋卡住了,就代表這一刀切太多,傷及正常組織,就先暫停切除,小心翼翼地釐清腫瘤位置,再行動刀。除了解題之外,在清醒開顱手術中,另有中醫師腦瘤患者在過程中,背誦著中醫藥理口訣。一名醫學系學生患者則是在國考之前,接受手術,想當然而,術中就是背誦醫師國考試題。值得一提的是,醫師一邊「開」腦,患者清醒「動」腦,場景確實嚇人,絕非一般人所能接受,魏國珍說,在過程中,絕對不可能讓患者看到自己的模樣,否則可能血壓飆高,當場驚嚇暈厥。在清醒開顱手術中,真有人無法忍受目睹恐怖的畫面,當場暈到。魏國珍表示,之前幫一名菲律賓籍腦瘤患者動刀,患者希望術後仍可保有英文、菲律賓母語等兩種能力,為此,找來一名同鄉友人進入手術室,在手術過程中,持續與他以母語對話,不料,講著講著,人突然暈倒,因為場面時在太嚇人。
-
2020-05-10 橘世代.健康橘
我們都有病:媽媽妳是最美的光頭、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
好不容易獲得幸福、在職場衝刺、背負家庭重擔時......生病了。《我們都有病》是由3位年輕癌友共同創辦的病友社群,一段段關於疾病的故事集結成書,透過病友與照顧者令人動容的真實分享,讓生病這件事變得不再這麼可怕:「不提倡正向樂觀的心靈雞湯,只聊真實又有病的人生」。「生病後的人生,可能會讓你感到痛,但也可能看到從沒預料到的風景。」【故事一: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受訪者/鋼鐵晴「晴哥」)】她是鋼鐵晴,人稱晴哥,曾夢想成為全職媽媽,但天不從人願,短短幾年內,她就經歷了早產、腦瘤、乳癌、婚變等一連串生活災難,她的故事充滿刻苦,但晴哥卻活得比誰都像個「人生勝利組」。接踵而至的乳癌:媽媽妳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2015 年,在女兒1 歲多時,晴哥發現她會經常「頭痛、耳鳴、腳麻」。本以為是因為高壓的育兒生活疲憊造成的不適,去醫院檢查後,竟在腦中發現7X7公分的腫瘤,診斷後決定進行「開顱手術」。事隔1年,漸從手術中復原體力的晴哥,竟然又被檢測出乳癌。有過醫病經驗的她,本以為會跟第1次治療一樣,手術成功、等待復原就結束了。沒想到,在第1次打完化療後,身體產生非常強烈的排斥,全身痙攣甚至顏面神經失調。「那陣子真的長得很像佛地魔,我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包括我的眉毛、頭髮。我那麼注重打扮,當時真的天天都覺得非常沮喪、難過,而且副作用又很嚴重。」強烈化療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晴哥坦承,她也曾想過要放棄。直到有天寶貝女兒對著她說:「媽媽,就算妳是光頭,妳也是全天下最美的光頭。」女兒的話,喚醒了晴哥的母性本能─她當下覺得自己必須要學會更加堅強、更加獨立。「為了陪女兒更久,我一定要撐下去。」罹癌後乳房重建 她成了一名超模辣媽在女兒的陪伴和鼓勵下,晴哥順利熬過所有療程。但治療結束後,卻又出現了一項新的選擇題──是否要進行乳房重建?許多乳癌治療的過程中,必須切除乳房。因此在痊癒以後,乳房重建與否,會是許多乳癌病患共同的疑問。晴哥當時在一些乳癌病友社群爬文,想聽聽前輩們的意見。但她發現,每當年輕乳癌病友詢問起重建乳房的話題時,得到的經常不是建議,而是譴責。許多年紀較長的病友會說:「我最討厭有人和我提乳房重建。」「幹嘛這麼膚淺?妳是要命還是要奶?」「如果另一半因為妳沒有乳房而不愛妳,那分手也罷!」等各種負面回饋。由於從小就曾因為胸部被嘲笑過,晴哥最後還是選擇重建。重建後,有次晴哥在粉專上分享她的比基尼照,大秀罩杯升級後的「新身材」,竟意外引起媒體關注。除了被三立邀請穿著比基尼進行專訪外,又陸陸續續有多家媒體競相採訪她的故事。抗癌超模與抗癌勵志作家的誕生比基尼一照,讓晴哥的故事被大肆曝光,從此她在病友圈中多了一個封號:「抗癌超模」。如果到晴哥的粉專「鋼鐵晴/ 抗癌小跪婦」逛逛,一定會看到許多養眼美麗的比基尼照和生活照。她常常會和大家開玩笑說:「她的自信,來自於乳房重建後的這2粒。」這2粒,得來不易,建立在高昂的重建手術費和病友的眼光與社會壓力之上。但也因為晴哥當初勇敢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她最終鼓舞了許多年輕乳癌病患決定重建,她的故事也為許多病友癌友帶來勇氣與力量。最近,她還多了一個新的斜槓身分:「抗癌勵志作家」,新書名字叫做《沒有晴天霹靂,哪來的鋼鐵勇氣》。不再只是個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 說到晴天霹靂,我們不禁想和她聊聊婚變一事,晴哥對此,並沒有著墨太多。但她說,在經歷了那麼多事情後,她意識到:過去那個夢想是當家庭主婦的她,似乎犧牲了自己的全部,在為了別人而活,不論是在感情上、家庭上,還是女兒。「有一天,我希望能完成女兒從小的願望:出國看雪。」「而且,是靠著我自己的力量。」聽著她溫柔卻堅定的語氣,我們知道,她不再是那位每天守在家中、凡事靠別人的太太了,她已經是位堅強走過重大苦難的「人生勝利組」。【故事2:化照顧者的經驗 為夢想的種子(受訪者:失智症爺爺照顧者/小花)】「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當失智症降落在一個家庭。她是小花,任職於新創公司,做著時下最夯的數據分析工作。24 歲的她,另個身分是位照顧者─照顧患有失智症的爺爺。失智症的過程─你的爺爺不是你的爺爺原本爺爺的身體硬朗,雖然已經高齡93歲,仍可以打理生活。但漸漸的,爺爺開始忘記按洗衣機、忘記有沒有吃飯、忘記有沒有吃藥。原以為這些「忘記」,只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直到去年,爺爺一個人走上國道─成了新聞,上了媒體報導。小花全家因此被網路公審:「為什麼不看好老人?」帶爺爺就醫後,經過巴氏量表的檢測,醫生判定爺爺「輕度失智症」。失智,讓爺爺的時間靜止在約莫40年前,沒有手機、沒有網路,一碗陽春麵15元的年代。在過去,爺爺習慣走著固定路線撿發票回家。近幾年,因為電子發票的推廣,能撿的紙本發票變少了,但爺爺撿發票的習慣仍繼續著。由於失智症導致認知退化,漸漸的,爺爺撿回來的東西,也不再只是發票…。一般輕度失智症到中重度,最快也要1 到2 年,但爺爺退化的速度更快,經常性走失─到派出所尋人開始像跑自家後院…這並非小花家人想要的常態。他們曾經請過看護照顧,卻被爺爺打跑,因為爺爺認為看護是小偷。認知混淆,讓爺爺有時也會懷疑自家人偷竊,甚至產生攻擊行為…照顧者的身心理壓力,讓小花曾想過讓爺爺到安養中心獲得更完善的照顧,但看過的環境都不理想,就算有屬意的安養院,還有等待期的問題。在沒有合適的選擇下,由家人照顧是必然的選擇。孝順的小花自願協助父母照顧爺爺。但沒想到,被照顧者影響照顧者的情緒,遠遠超過她的預期。小花說,照顧家人的耐心,消磨速度比外人想像中的更快。善用網路與社會的資源,照顧者喘息服務因為察覺到自己身為照顧者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小花透過網路,尋找可以幫助到自己的資源,像是「當我們老在一起」的喘息照顧居家服務員。透過偶爾請人與自己分擔居家照護的重擔,儘管時間短暫,對心理壓力的舒緩,卻非常有幫助。小花發現,如果照顧者是年紀較長的父母輩,可能會因為對網路工具的陌生,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協助,只好繼續承擔身心的壓力。化照顧者的經驗為夢想的種子小花說,現在的她,已經不急於逃離照顧者的角色了,反而想著運用這段經驗,找到改善長照現況的契機。她希望未來可以將自己身為照顧者的經歷,結合數據分析,做一個和老人照顧相關的媒合平臺。但她還不清楚這個目標,將會怎麼進行,但她希望可以盡一份心力,幫助到更多需要的人。我們也很期待,小花心目中的照護平臺,在未來可以真的被創造與落實!不如平臺的名字,就叫做:「我們都需要喘息」吧!本文摘自《我們都有病》、布克文化2020/03/05出版【關於更多「家庭」大小事↘↘↘】。別對隔代教養貼標籤 小甜甜慶幸自己沒長歪。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李佳蓉:給孩子想回家的理由,不要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5-01 科別.腦部.神經
婦患腦下垂體腫瘤 微創腦內視鏡手術不必開腦
一名60歲婦人最近為莫名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問題困擾,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有腦下垂體腫瘤。因擔心術前需要剃光頭、留下長傷疤,婦人一度抗拒治療;所幸後來透過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治療,不僅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後恢復快,頭皮也不會留下傷疤。婦人才接受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鄭宇凱表示,絕大多數腦下垂體腫瘤屬於良性,但可能使身體賀爾蒙失調,出現不正常分泌乳汁、月經週期不正常、肥胖、月亮臉、骨質疏鬆、性功能障礙、巨人症等。若腫瘤超過1公分,則會壓迫視神經,臨床上常見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頭痛等情形,婦人便符合上述症狀。他說,當一提到開腦手術,許多患者常誤以為需要剃光頭「打開頭骨」,還會在頭皮上留下很長的傷疤,且住院時間長。此外,術後可能因頭骨生長不佳,造成頭骨缺損及頭皮凹陷等,因此有些病患及家屬,往往因畏懼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因而延誤病情。但隨著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以往應用在其他器官檢查,或治療的內視鏡,也被運用在腦部手術當中,而內視鏡與傳統顯微鏡的差異,在於其管徑極細,一般不大於5毫米,處理腦深部病灶時,可將鏡頭直接伸到病灶前方一公分左右位置,相對更為精準。不過腦內視鏡產生的是2D影像,與傳統顯微鏡3D影像不同,故需要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執行手術。鄭宇凱指出,目前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最常運用於切除腦下垂體腫瘤,腦下垂體位於頭顱底正中央,兩側視神經交會處下的構造,大小約1立方公分,若以傳統開顱顯微手術治療,需要小心避開10到20公分左右的腦部神經血管,才能到達病灶處。若改以內視鏡手術進行,則由鼻孔進入,內部鼻黏膜只需切開約2公分傷口,即可將內視鏡及手術器械放到理想位置,不僅視野寬廣、影像清晰、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術後恢復快,頭皮也不會留下傷疤。鄭宇凱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腦下垂體腫瘤相關症狀,千萬不可輕忽,仍應赴醫接受詳盡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以保有良好生活品質。
-
2020-04-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告別人生舞臺/器官配對要成功 靠2絕對因素+9相對因素
2020年2月7日,劉真因心臟主動脈瓣狹窄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由於心臟功能恢復不良,置放葉克膜及右冠狀動脈支架,但因心臟功能遲未恢復,於2月13日裝置心室輔助器,並符合台灣心臟移植等候機會。但2月下旬及3月初,先後發生腦梗塞與腦出血,造成腦壓上升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術後仍因持續性腦壓過高,家屬同意尊嚴善終,於3月22日晚上22時22分撤除維生系統,曾經翩然起舞國標舞女王從此告別人生舞臺,享年44歲。 劉真等候心臟移植期間,曾有報導影射藉由名人外力關説介入影響大愛捐贈器官移植排序,導致社會民眾對於器官等候配對的方式有所疑慮。但我國的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已建置運作15年,在台灣等心臟移植的病人皆需符合相關等候條件,並依照疾病嚴重度排序等候。而台灣腦死或心死的大愛捐贈者需登錄器官捐贈登錄系統,藉由電腦系統自動進行排序,將捐贈者與等候者的資料進行配對,多年來移植醫院皆兢兢業業依照專家制訂器官分配原則,同儕醫院間彼此同時監督登錄系統分配結果,不因外在因素而進行人為操作,努力用最公平公正的方式善用每位捐贈者大愛珍貴器官 !器官配對像輸血一樣,需考慮二項絕對因素:第一項:血型必須相同或相容絕對因素,器官捐贈者與等候移植者之ABO血型一致。或器官捐贈者血型O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型、B型或AB型。若器官捐贈者血型A型或B型,等候移植者血型為AB型。第二項:絕對因素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若器官捐贈者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HIV(+))」器官也僅能分配經書面同意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陽性」等候移植者。除此絕對因素之外,同樣的心臟等候移植,另需考慮的有以下九項相對因素:第一項:疾病「等級1」優先於其他等級等候移植者。若以劉真等候最具急迫性的心臟等候為例 :心臟移植等候依疾病嚴重度分級,分為1A等級,定義是使用機械性循環輔助器包含 : 體外膜氧合器 (ECMO)、心室輔助器 (VAD)、主動脈氣球幫浦 (IABP) 、呼吸衰竭氣管插管並使用呼吸器,以台灣當時的等候心臟移植人數約有200位,劉真即是屬於最嚴重的等級1A等級,統計約有15位。而媒體影射名人靠關說將順位提前,這些都是錯誤的立場及觀點!以訛傳訛不實報導會造成大愛器官捐贈者家屬質疑當初決策是否正確的二度傷害,也對許多殷切期盼的命懸一線等候者並不公平,更忽視台灣努力建置的器官分配制度及嚴重悖離醫療倫理原則,對當事人及家屬也完全幫不上任何忙!台灣的器官捐贈環境是需要友善正面的報導及能量挹注。 1A等級之後是1B等級,定義是病人依賴強心劑維持且住院中、或嚴重心律不整、無法施行冠狀動脈繞道術,有不穩定心絞痛,無法脫離 NTG 靜脈注射者、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VAD)後穩定出院達30天以上,且期間未因該儀器之問題再住院者。若未符合等級 1A 或 1B 條件之心臟移植等候者皆為2等級。心臟移植還有因感染或其他因素暫時性不穩定因素而不適合心臟移植者,例如腦出血或腦梗塞,已經過了黃金等候移植的等級7,台灣心臟捐贈來源有限,必須將有限資源謹慎分配,故依照疾病嚴重度優先分配:1A > 1B > 2 > 7 。第二項:血型,血型相同優先於血型相容等候移植者。若捐贈者是O型,則O型的等候者有優先權。第三項:捐贈者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HBsAg(+))」或「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且表面抗體陰性且核心抗體陽性」優先分配予「B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或表面抗體陽性或核心抗體陽性」等候移植者。第四項:器官捐贈者「有C型肝炎(Anti-HCV(+))」優先分配予「有C型肝炎且尚未治癒」等候移植者。第五項:等候移植者等候時間長優先於等候時間短。第六項:等候移植者之配偶或三親等以內血親曾為器官捐贈者優先。第七項:執行器官捐贈者之醫療照護、腦死判定、必要性檢查與檢驗、協助司法相驗、器官分配聯繫運送、遺體禮儀及資料登錄通報等事項醫院。第八項:地理位置,器官捐贈者及等候移植者所在區域相同為優先。第九項:曾為活體肝臟或腎臟器官捐贈者。等候順序依上列項次順序比較。 生命的驟世,媒體追蹤報導,民眾萬般不捨,許多等候器官移植的病友同樣有與時間賽跑的困境,等候中消逝的生命比比皆是,但少了媒體的光環,他們只是獨自凋零…。臺灣的等候器官移植者眾,大愛捐贈器官者遠遠不及需求,早期認為根深柢固的華人觀念,但根據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107年「器官捐贈概念意向調查」指出,如果家人已簽署器捐同意書,一般民眾中則有78%的受訪者支持家人的決定。醫護人員中有91.9%的受訪者支持家人捐贈器官。但是,如果家人未曾討論過器官捐贈或表示意願,一般民眾則為41.4%,醫護人員中僅剩53.7%仍會幫家人做器官捐贈決定,顯示器官捐贈明示意願表達為考量是否同意捐贈器官的重要因素。 統計也顯示醫療臨床現場每天與生死拔河的醫護人員中,79.3%的醫護人員有器官捐贈意願,25.3%已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面臨生命無常時,能將自己的大愛遺留人間,或許是醫護人員曾親眼見證腦死病患透過器官捐贈給予另一條新生命,也思考過通往天堂的門票,是不是一張器官捐贈卡的論述。佛教經典《無量義經》佛陀提到:「頭目髓腦悉施人」,這是大捨的布施,也是透徹一切的大愛!約翰福音 12:24:「我確確實實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去,它仍然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很多子粒來。」器官捐贈是在思考尊嚴善終病人自主權利的生死議題,若我們愛我們的家人,不要把困難交給家人承擔。不管對於器官捐贈的決定為何? 家人之間講清楚說明白才是對自己負責的決定。
-
2020-04-01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62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與其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術後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至70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徐賢達說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而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則在術後24-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在手術後,因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徐賢達表示,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而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徐賢達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者,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前往就醫。延伸閱讀: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
2020-03-2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醫藥費高達500萬?心臟外科醫師一筆一筆來分析
國標舞女王劉真周日晚間病逝,傳出醫療費用高達五百多萬元,醫師表示,如果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置放葉克膜、右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開顱減壓手術等治療項目符合適應症條件,都有健保給付;但若是選用特殊牛心瓣膜、特殊塗藥心臟支架,或是不符合使用條件而置放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則必須自費,醫療費用的確會很高。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指出,由於劉真是年輕患者,不適合採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因此選擇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目前此傳統手術健保有給付,所使用的瓣膜則是金屬瓣膜或豬心瓣膜,但如果家屬決定選擇使用特殊的瓣膜如牛心瓣膜,就必須自費,費用約為8萬元至10萬元。倘若心臟手術過程發生意外時,必須置放「葉克膜」急救搶救時,也會有健保給付,但不能使用太久,葉克膜只是讓心臟、肺臟暫時休息一下,一般只能使用一至二周左右,但若是沒機會救命、不符合急救搶救條件而使用時,則必須自費,費用約為12萬元至20萬元。此外,劉真置放了右冠狀動脈支架,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若是選用塗藥心臟支架的話,就必須自費,一支支架約為7、8萬元至10多萬元不等。袁明琦進一步解釋,裝了葉克膜後,如果暫時無法等到換心,可以做一個橋梁手術,也就是裝置「心室輔助器」具有幫浦功能,幫助心臟運作,但是必須在患者清醒或單一器官無法恢復等條件下,才會有健保給付,否則必須自費,費用在1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不過,裝了「心室輔助器」並非萬能,袁明琦強調,發生血栓、腦中風的風險大,一旦發生了腦栓塞出血,必須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而此項手術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腦部引流管選擇很多,有健保或自費的,須由患者家屬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使用材質。
-
2020-03-24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病逝 醫:主動脈瓣狹窄不常見,有胸悶暈眩速就醫
已故藝人劉真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不高,但有些人會因老化而瓣膜受損,若有胸悶、心臟無力、頭暈等症狀,應就醫檢查。藝人劉真因嚴重主動脈瓣狹窄,今年2月7日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接受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但術後因心臟功能恢復不良,先後放置葉克膜及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後又因腦部栓塞、出血,腦壓上升得開顱手術。無奈最後仍因腦壓過高,藥石罔效,22日深夜病逝,享年44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醫師蕭成儀晚間受訪時表示,主動脈瓣狹窄分成2類,一種是因退化性、鈣化性、感染造成,這類病人通常年紀較大,有多重疾病、洗腎、血脂肪過高、有動脈硬化等問題。蕭成儀說,另一種是先天性。一般健康人的瓣膜有3瓣,但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者是2瓣,年輕時2瓣的瓣膜很有彈性,瓣膜開合讓血液流通的狀況跟健康人不會有太大差別,但僅2瓣承受壓力高,加速老化、變形,到了中年晚期,就會發病。主動脈瓣狹窄發病的症狀通常是胸悶、心臟無力,有心衰竭狀況,也可能暈眩,隨著症狀表現不同,患者平均存活年限僅2到5年。但如果即時介入治療,存活期就會回到正常曲線。蕭成儀說,主動脈瓣狹窄盛行率並不高,先天性的更是少見,但不能因為盛行率不高就忽視。如果是退化性的瓣膜損害,會從中年開始慢慢累積,如果出現心臟無力、頭暈等狀況,應看心臟內科,做心臟超音波就能及早發現瓣膜狀況。要處理主動脈瓣狹窄,蕭成儀表示,可分成內科跟外科做法。內科是從主動脈植入支架瓣膜,取代病變瓣膜,屬於非侵入性的治療手段,但後續可能得長期吃抗凝血藥物。外科處置則是開刀修補瓣膜,使其盡量恢復功能而不需換新瓣膜;若瓣膜狀況嚴重耗損,也可利用組織或金屬瓣膜替換,後續也可能需用抗凝血藥物。劉真術後沒能恢復心臟功能,又有腦部問題,也讓有些民眾擔心心臟手術風險。蕭成儀說,所有手術都有風險,民眾可詳細跟醫師溝通各種術式的優劣,仔細評估最適合病況、年齡的手術方式。
-
2020-03-24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等不到換心病逝 為何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會致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2月初,因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中心跳停止,並緊急以葉克膜搶救,2周後撤除改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隨即又有消息指出驚傳腦出血開顱搶救,日前劉真的老公藝人辛隆也透過個人臉書,為妻子集氣,盼愛妻能渡過難關,他們4歲的寶貝女兒霓霓,十分想念媽媽,希望媽媽可以趕快好起來,帶她去上學。不過,今日傳出她在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症狀與心血管狹窄差不多,但造成的傷害卻更嚴重。一般來說,醫界慣以「532」來解釋其危險性,如果活動運動時感到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如果加上易喘,則只剩3年;要是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造成瓣膜狹窄的原因以老化為主,年紀一大,瓣膜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還可能黏合在一起。瓣膜打開時的範圍變小,能通過的血流也變少。血流無法正常流通,就容易引發低血壓、心律不整。至於年輕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以先天異常居多,正常的主動脈瓣膜有3片瓣葉,但有人先天主動脈瓣膜的瓣葉就只有2片,因為結構異常,耗損速度快,容易發生鈣化硬化。治療方面,如果年紀在80歲以下,通常建議以外科手術置換心臟瓣膜,來源包括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前者使用年限約10年,後者則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要確診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難,王宗道解釋,可藉由聽心音得知。如果心臟在收縮時出現雜音,就可能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因為瓣膜關不緊,血流通過時就會有雜音,確診後務必積極治療。王宗道提醒民眾,如果運動時常覺胸痛、胸悶,或是爬樓梯時容易喘不過氣,甚至有時突然暈倒,就應該及早至心臟內科就診,確定病因後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要是嚴重則須考慮開刀。(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常覺得呼吸急促、頭重腳輕?可能是心臟瓣膜異常了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劉真來不及換心病逝!裝心室輔助器卻提高腦出血風險,認識最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03/23編按:即時新聞更新,國標舞女王劉真,於上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因心臟功能不佳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於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認識腦出血(腦溢血)自發性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力、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除了劉真因為避免血栓形成而搭配使用抗凝血劑,造成腦出險狀況,一般而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而血管病變又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症狀患者常常會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若是小範圍的腦出血,通常人體會自行吸收,但若範圍太大或發生的部位不佳,就會需要開顱。常見的腦出血手術有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等等。嚴重腦出血會怎樣?由於蔣永孝醫師並不清楚劉真老師的實際病情,僅以醫學專業做原則性的說明,他表示腦是一個封閉空間,若無法清除出血部位的血塊,腦內就會像壓力鍋,腦壓越來越大,最終造成腦功能的損傷,甚至完全喪失功能。44歲的國標女王劉真,近日因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問題進行心臟手術,2月19日傳出手術過程有突發狀況,心跳一度停止,裝上葉克膜。目前,劉真仍在台北榮總加護病房,經紀人也對外呼籲,希望大家一起幫劉真老師集氣加油。當媽媽的心情2018年劉真因宣傳公益活動,接受媽媽經的專訪,當時女兒年僅兩歲,她還算是新手媽媽,氣色紅潤的推廣大家一起來做瑜珈。受訪時劉真提到,當媽媽之後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兒分享任何事;她認為當媽媽其實並不辛苦,但是會無時無刻擔心自己的孩子,「這是真的,什麼事都擔心。」劉真坦承自己在當媽媽之前,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人,「我覺得我很做自己,有什麼夢想或是想做的事,我幾乎就會去做,沒有什麼顧忌。」但是,有了女兒之後,她不再無所顧忌,凡事更加小心翼翼,她表示為了寶寶,媽媽要一直很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像我以前是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人,但是有了寶寶之後,寶寶打我自己也會打,因為就會覺得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那時,她也謝謝老公辛龍,一直很包容,讓她能做自己,還提到很感謝自己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給予很多的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帶著這麼多的愛去傳給我的小孩。」網友紛紛留言替劉真老師加油打氣,希望她為了寶貝女兒趕緊甦醒,平安康復。此外,劉真的病況曝光,也掀起大眾對「主動脈狹窄」的警覺心,為什麼主動脈瓣膜狹窄會帶來生命危險?葉克膜是什麼?什麼是主動脈狹窄?人體的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是其中之一。若瓣膜狹窄、變厚變硬,無法完全開啟,通過的血流量變少,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讓血液通過狹窄的瓣膜開口,長久下來引發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有哪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痛、心律不整、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狀。一般來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為先天性疾病,假如會影響生活品質,無法以藥物改善,就需要動手術,手術又會依照個人身體與病況不同,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及導管放置支架瓣膜手術等。另外,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心絞痛、暈厥、心衰竭等症狀,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葉克膜是什麼?根據林志群律師粉專,專家指出,葉克膜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在病患離開手術室之後,維持心肺功能的心肺支持機器,只能拿來暫時替代心臟功能,不能拿來治療疾病。坊間新聞寫「劉真動心臟手術,裝葉克膜搶救中」的說法可能有一點謬誤。正常狀況下,人體推動體內循環的沯浦是心臟,但是人在動心臟手術時,心臟無法持續跳動,要先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機」讓身體進行血液循環,提供身體器官必要的養分。不過,體外循環機是手術過程中使用的,使用葉克膜的時間,則是按照病患心肺功能維持的所需時間而定。根據華人健康網訪問心臟權威名醫,葉克膜並不是無限期的裝下去,一般最多使用2、3週,不過,也有例外超過100多天的案例。根據鏡週刊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劉真和辛龍夫妻倆其實一直有生一個兒子的想法,但是醫師評估劉真的心臟狀況,擔心她的身體難以負荷生二胎的風險,因此她才會選在日前低調入院開刀。
-
2020-03-17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持續等換心 醫師解釋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為何致命
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2月初,因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中心跳停止,並緊急以葉克膜搶救,2周後撤除改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隨即又有消息指出驚傳腦出血開顱搶救,目前已經過了1個多月的間。劉真的老公藝人辛隆,也透過個人臉書,為妻子集氣,盼愛妻能渡過難關。她們4歲的寶貝女兒霓霓,十分想念媽媽,希望媽媽可以趕快好起來,帶她去上學。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症狀與心血管狹窄差不多,但造成的傷害卻更嚴重。一般來說,醫界慣以「532」來解釋其危險性,如果活動運動時感到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如果加上易喘,則只剩3年;要是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造成瓣膜狹窄的原因以老化為主,年紀一大,瓣膜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還可能黏合在一起。瓣膜打開時的範圍變小,能通過的血流也變少。血流無法正常流通,就容易引發低血壓、心律不整。至於年輕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以先天異常居多,正常的主動脈瓣膜有3片瓣葉,但有人先天主動脈瓣膜的瓣葉就只有2片,因為結構異常,耗損速度快,容易發生鈣化硬化。治療方面,如果年紀在80歲以下,通常建議以外科手術置換心臟瓣膜,來源包括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前者使用年限約10年,後者則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要確診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難,王宗道解釋,可藉由聽心音得知。如果心臟在收縮時出現雜音,就可能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因為瓣膜關不緊,血流通過時就會有雜音,確診後務必積極治療。王宗道提醒民眾,如果運動時常覺胸痛、胸悶,或是爬樓梯時容易喘不過氣,甚至有時突然暈倒,就應該及早至心臟內科就診,確定病因後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要是嚴重則須考慮開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