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4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鈣質
共找到
718
筆 文章
-
-
2020-08-05 科別.骨科.復健
髖骨骨折第一年致死率達2成 醫籲可拿三倍券檢查骨鬆
國人髖骨骨折第一年致死率高達2成,比癌症還高,而骨質疏鬆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台中市茂盛醫院今提醒民眾應注意骨密檢查,並注意飲食保健,尤其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振興3倍券可以到醫院用來做檢查,因此建議民眾,或許把券用於保障自己的健康會更有價值。茂盛醫院家醫科醫師呂昀珊說,女性自35歲開始,每年有0.5%~1%的骨質流失,在停經5至7年後,由於動情激素下降的關係,骨質流失的速度加快至每年2%;男性45歲開始也以每年0.5%的下降。常見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骨和前臂骨,但多數人不自知,才會發生擁抱、跌倒、搬重物就導致骨折的情形。而髖骨骨折導致臥床、肌力喪失、抵抗力變弱,最後甚至連咳氮都十分困難,都是髖骨骨折導致死亡率變高的原因。再者,乳癌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茂盛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黃啟瑜指出,乳癌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或停經後常接受抗荷爾蒙藥物治療,這種藥物會導致骨鬆加重,因此必須每1至2年定期做骨密檢查。呂昀珊建議預,防骨鬆首要補充鈣質,可以從日常飲食攝取高鈣食物,像是牛奶、乳酪、芝麻、小魚乾、堅果、深綠色蔬菜等,若擔心攝取量仍然不足,就可適當補充鈣片,一天建議補充約1000~1200毫克。另外,維生素D3不足也是造成骨鬆的重要原因,這和國人普遍日晒不足,尤其是女性為保持皮膚白皙,防晒做過頭,以致於天然維生素D3不足都十分相關。改善之道,就是每天至少晒15分鐘的太陽,每周3次,並補充維生素D3。再者,要避免喝酒、濃茶、咖啡、碳酸飲料等讓骨質流失的飲料,抽煙、熬夜也是大忌。最後,以慢跑、登梯、舞蹈、負重訓練加重肌力,也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
2020-08-04 養生.聰明飲食
4NG食物讓你血壓失控 營養師教對抗高血壓10食材怎麼吃
2018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中,從40種飲食中評選出Top3最佳飲食,依序為得舒飲食(DASH Diet)、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及彈性素食飲食(The Flexitarian Diet),其中得舒飲食是預防與改善高血壓最有效的飲食法。什麼是得舒飲食?得舒飲食的特色是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證實,得舒飲食可以降低血壓及血脂,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其中高鉀可以幫助鈉的排出,幫助改善血壓升高;高鎂可以改善胰島素敏感度,防止血管收縮、預防罹患高血壓;高鈣可以幫助穩定血壓;高膳食纖維能夠延緩血糖升高,改善胰島素阻抗;降低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則可以阻止飽和脂肪酸推積。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研究發現,進行得舒飲食2~8個星期,可以降低血壓達10%,尤其是高血壓前期及血壓稍高的病患效果最好;對於嚴重高血壓病患,也能幫助加強降血壓藥物的治療效果。得舒飲食為大量的全穀類、蔬果類、豆類、奶類、堅果類,蛋白質攝取建議以白肉為主,如魚類及雞肉;能夠有效降低血壓的關鍵,在於大量攝取魚類及植物性食物,可以達到對抗發炎的作用,而避免豬、牛、羊等紅肉,則能夠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每天主食盡量有2/3以上選用全穀根莖類,取代精緻的白飯、白麵條、白吐司;每天需要食用10份高鉀蔬果,例如:菠菜、空心菜、奇異果、香蕉等;每天攝取1.5~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每天攝取5~8份豆魚肉蛋類;每天攝取1份堅果種子類;每天攝取3~5份油脂,多用橄欖油、芥花油等植物油,少用奶油、豬油。4大血壓失控NG食物除了良好的飲食習慣外,程涵宇強調,日常飲食也要避免攝取加工食品、含糖飲料、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和酒精,才能有效預防高血壓。1.加工食品高鹽、高鈉與高血壓、心臟病,有直接且密切的相關,尤其是加工食品,例如:午餐肉、罐頭湯、冷凍比薩,都是鹽分很高的隱藏高鹽食品,日常飲食最好少吃。2.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的糖分,尤其是含糖飲料、蛋糕點心,都容易造成體重增加,甚至肥胖,也會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3.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高飽和脂肪的食物,例如:紅肉、雞皮、全脂乳製品、牛油;反式脂肪通常存在於包裝食品、零食。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會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惡化,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的發生。高血壓病患應減少飽和脂肪、避免反式脂肪,應多吃堅果、橄欖油、酪梨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4.酒精酒精含有大量的卡路里,容易導致體重增加,進而增加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研究顯示,飲酒會造成血壓升高,酒精也會使降血壓藥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另外,即使是偶爾飲酒,也會增加罹患許多癌症的風險。 10種降血壓好食物1.香菜降血壓營養素:鉀、鈣、葉酸。降血壓效果:香菜富含葉酸,有助降低高血壓併發中風的風險。中國一項2萬多人的高血壓研究,以沒有中風及心臟病史的高血壓病患為對象,一組服用降血壓藥物10毫克,另一組額外多補充葉酸0.8mg毫克,追蹤時間長達4.5年,發現高血壓病患配合補充葉酸,中風風險下降了21%。如何吃:香菜遇熱會流失葉酸,建議料理烹調完畢,最後再加入香菜,或是利用香菜作為沾醬的主要成分,尤其濃郁的香氣,更可以減少調味料的使用,以降低鹽分的攝取。2.番茄降血壓營養素:鉀、茄紅素。降血壓效果:番茄富含鉀、茄紅素等營養素,鉀能夠加速排除血中所含的鈉,幫助降低血壓,尤其重口味飲食喜好及血壓偏高的人,更應增加鉀的攝取。研究發現,番茄可以提升食物的天然風味,更正大部分人吃太鹹的問題,有助降血壓;茄紅素則可以降低壞膽固醇,避免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如何吃:番茄最適合入菜食用或是打成番茄汁。研究發現,烹煮番茄時,加醋可幫助水解切斷碳與碳之間的連結,加油能讓油溶性的茄紅素溶解,加熱把細胞壁破壞,經過加油、醋及加熱的過程,能夠釋放出多7倍的茄紅素,而橄欖油的效果比沙拉油好。3.柑橘類降血壓營養素:類黃酮。降血壓效果:檸檬、柳橙、橘子等柑橘類水果,都富含類黃酮抗氧化劑,可以增加血管彈性,保持血管暢通,有助血壓穩定,也具有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作用,降低動脈粥狀硬化,預防罹患高血壓、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如何吃:柑橘類水果除了直接食用外,也可以當作提味的調味料,例如煎魚後淋上檸檬汁或柳橙汁,可以減少鹽分的攝取。4.莓果類降血壓營養素:花青素。降血壓效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等莓果類,富含花青素及水溶性多酚類成分,是一種強力抗氧化劑,能夠有效幫助血管暢通、控制血脂及血糖,降低罹患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美國臨床營養期刊》一項涵蓋15萬人的研究發現,每星期喝1杯草莓汁或藍莓汁,可以降低8%的高血壓風險。如何吃:莓果類直接吃,可以攝取到最多的花青素,也可以打成綜合莓果汁或莓果優酪乳,或是灑在沙拉或優格上。5.大蒜降血壓營養素:蒜素。降血壓效果:大蒜富含蒜素,可以預防動脈粥狀硬化,降低高血壓的風險。根據研究顯示,每天食用4公克、約有2瓣的新鮮蒜頭,可以降低收縮壓8.4毫米汞柱、降低舒張壓7.3毫米汞柱。 如何吃:大蒜經過切碎或咀嚼,才會出現蒜酶將蒜苷轉變為蒜素,可以當作涼拌菜的辛香料,例如:涼拌蒜香小黃瓜、蒜泥白肉,建議最好盡量減少大蒜的烹煮時間。6.香蕉降血壓營養素:鉀。降血壓效果:香蕉含有大量的鉀,一個中等大小的香蕉,含有大約422毫克的鉀。鉀對於控制高血壓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鉀可以減少鈉的作用,並減輕血管壁的張力,有助穩定血壓。根據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4700毫克的鉀。如何吃:香蕉適合當作點心,也可以加入低脂牛奶、優格,製成香蕉低脂牛奶、香蕉優格。7.黑巧克力降血壓營養素:黃烷醇。降血壓效果:黑巧克力富含可可,可以降低高血壓及改善高血壓前期病患的血壓,黑巧克力含有的黃烷醇,能夠增加血管內皮的一氧化氮形成,促進血管舒張,有效幫助降低血壓。如何吃:每天吃28.5公克的黑巧克力,大約市售包裝巧克力的1/4,建議選擇可可含量至少70%的黑巧克力。8.奇異果降血壓營養素:鈣、鉀、維生素C。降血壓效果:奇異果富含的鈣、鉀,有助於穩定血壓,而維生素C為抗氧化劑,能夠預防血管硬化,也可以提升血中的好膽固醇、降低壞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研究發現,每天食用3顆奇異果、連續8週,可以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幫助穩定血壓,顯著降低收縮壓及舒張壓。如何吃:奇異果適合直接吃,或是打成果汁、冰沙、入菜都很適合。9.無糖優格降血壓營養素:鈣。降血壓效果:無糖優格富含鈣質,足夠的鈣可使血管平滑肌鬆弛,也有放鬆肌肉的作用,進而穩定血壓;而有益菌能夠降低膽固醇,預防血管發生硬化。美國心臟協會報告指出,無糖優格可以降低女性罹患高血壓的風險;一項長達30多年的追蹤研究,發現每星期食用5份或更多無糖優格,高血壓的風險降低了20%。如何吃:無糖優格可以搭配水果或堅果食用,當作健康的零食甜點。10.橄欖油降血壓營養素:橄欖多酚。降血壓效果:橄欖油是地中海飲食建議的油脂,也是奶油的絕佳替代品。橄欖油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屬於好的膽固醇,能夠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幫助保持血管暢通,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而橄欖多酚為抗炎化合物,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如何吃:每天攝取2~3份橄欖油,建議將其作為烹調的主要用油,或是用來拌沙拉、沾麵包食用。(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9期)延伸閱讀: 運動有益降血壓 但千萬別做錯 你也是高血壓族嗎? 1張圖教你判讀血壓測量值
-
2020-07-30 橘世代.健康橘
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悠閒的退休生活即將展開,擁有財富及親友陪伴之外,銀髮族的健康格外重要!想從容地迎接老後生活、做你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其實,每日攝取適當且均衡的營養更是關鍵!當人生步入暮年,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活?能開心享受美食?自在愉快地四處旅遊?又或是與老伴及好友一起回憶過去的精采?想要健康的享受銀髮生活,除了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你還需要足夠的營養,以應付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所引發的生理需求!65歲前勤保養 可減緩老化速度65歲前沒有做好保養,老化的速度會比想像中快速。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指出,雖然65歲開始就會覺得自己老了,但通常要到75歲之後,生理與心理上的改變才會逐漸顯現,包括視力、聽力的減退、骨骼肌肉力量的改變,以及消化系統如牙齒、食道、腸胃道等功能退化。在心理上,也可能有沮喪、憂鬱、暴躁等情緒不穩定的表現。因此對於銀髮族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化,以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疾病,我們更應提前準備,適時調整飲食,才能符合身體的需求!及早注意飲食 銀髮族健康養生的重點「要健康養生的重點在於,及早注重飲食的內容。」彭莉甯從臨床上實際觀察,將近九成的老年人都有營養不良的風險與狀況。仔細詢問這些長輩平常怎麼吃的情況下,發現多半與牙齒、食物的製備以及家屬照顧等問題有關,「飲食上不夠量、不定時、偏食等,都是造成營養不足的原因。」彭莉甯進一步表示,飲食及疾病與老年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尤其在老化過程中,營養占了相當的比重,卻又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好比說神經系統的退化,「過去醫界一直想找出如何不讓神經系統退化的方法,但目前看來藥物似乎沒有很大的用處,反倒是在食物上,有很多實證發現。多吃地中海飲食、DHA成分高的飲食,對腦細胞正常功能的維持有效。而且必須從相對健康時就要開始保養,才能延緩老化對於腦齡退化的衝擊。」無獨有偶,一份針對台灣銀髮族的營養攝取狀況調查顯示,以下營養攝取不足:超過76%的長者在鈣質、73%在維生素E、60%在維生素D,更有42%是熱量攝取不足。從事高齡居家照護多年的營養師林俐岑表示,「從《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成果報告》也顯示,銀髮族在六大類食物攝取上,包括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等都有不足的現象。而起因就來自於銀髮族的牙口狀況不好、味覺嗅覺退化、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衰退等。」「牙齒不好就影響咀嚼功能,飲食中的營養素攝取就會受限;胃口不好、消化變差也影響年長者對營養的吸收,這些狀況加乘下,營養便會失衡。」新竹悅意源心中醫診所中醫師李盈昌指出。蛋白質、優質油脂一定要足夠!適度調整年長者的飲食內容是有必要的,至於銀髮族的營養需求到底有哪些重點?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65歲以上銀髮族的飲食營養建議,每天的飲食中都必須含括六大類食物,且須含有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等三大營養素。彭莉甯表示,總熱量攝取是以個人體重估算每公斤30大卡為標準,但不同活動強度的年長者,建議量會約略不同。「而蛋白質則是最需要被強調的營養素,它的功能在於加強免疫力、以及可提升肌肉的質與量。一旦缺乏,體力變差、免疫力也會下降。」林俐岑也同意,銀髮族的蛋白質需求必須要增加。以一般成人蛋白質需求為0.8-1.5g/kg來看,身體虛弱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如有肌少症的長輩,蛋白質需求量要增加到1.2g/kg才足夠。此外,油脂與膳食纖維的分量也不能輕忽,李盈昌說。優質油脂來源如Omega-3、Omega-9可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避免腦神經退化,進而達到預防失智的目的。蔬菜中的膳食纖維與多種營養素與礦物質,更是維繫年長者健康不可或缺的來源。如前所述,當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飲食型態確實需要做些改變。但並非要吃得更簡單、更清淡,反而應該在飲食中增加營養的密度。在一餐中同時攝取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如紫蘇籽油、亞麻仁油、橄欖油等,以及各式蔬果。當食量減少,食物的質反而應該要增加。吃對!吃好!才能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不同狀況,營養需求大不同一般健康銀髮族:飲食方向應以均衡六大類食物為主,不要偏食,且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於白天時間多補充水分,且在運動後半小時內補充蛋白質食物,能有效預防老年後的肌少症。有慢性病的銀髮族:需留意高鹽、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減少對血壓、血糖、膽固醇的傷害。若是有骨質疏鬆高風險的長輩,可多方補鈣,包括深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芥菜等都有豐富的維生素K2能幫助鈣質沉積在骨骼及牙齒等身體適當部位,也應多多外出曬太陽以獲得充足的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的吸收。若仍有不足,也可額外攝取含有鈣成分的營養保健食品,補足身體所需。有肌少症風險的銀髮族:應該增加蛋白質的分量,可多吃優質植物性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相關製品如豆漿、毛豆、豌豆等,再搭配負重運動,都有助益。本文摘自《里仁》|更多50+健康營養大小事。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白色防癌、紅色護心...「選色吃菜」,你吃對了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心悸,要戒掉嗎?注意這5件事,喝咖啡其實利多於弊
防疫要做,生活也要過。最新一期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登出一篇"咖啡、咖啡因與健康"的文獻回顧,大致是再次確認了之前已經知道的一些正面訊息,對愛喝咖啡的人,算是多一顆定心丸。 而就像茶、可可等,咖啡除了含有咖啡因,也含有許多植物性化合物;本篇優點是針對喝咖啡的好處(與壞處),試著區別是否與咖啡因有關,提供大家到底喝一般咖啡好,或喝去咖啡因咖啡好的選擇參考。 美中不足是,第一作者雖任職於新加坡,對於亞洲人較關切的骨質疏鬆症風險並未著墨。摘述整理如下,參考就好,倒也不必當藥喝。此外,台灣人骨架子小,而且鈣質攝取普遍不足,所以,喝咖啡雖未必會直接導致骨鬆,但仍高度建議搭配優格、牛奶,多多補充鈣質。1. 一般熟知的咖啡副作用,例如心悸、利尿,大多與咖啡因及咖啡因代謝能力有關。在習慣飲用後,通常會有耐受性。提神作用亦是源自咖啡因。2. 咖啡醇會增加血中壞膽固醇,但此成分可被濾紙濾掉;其含量在未過濾的咖啡中最高(濾壓壺或直接煮),義式咖啡居中,在有使用濾紙的咖啡中濃度最低。臨床試驗發現平均每天喝6杯未過濾咖啡者,血中低密度膽固醇比喝過濾咖啡者高17.8 毫克/百c.c. (相當於增加11%心血管重大事件風險)。3. 喝咖啡可能會些微降低某些癌症風險,例如黑色素瘤、皮膚癌、乳癌、攝護腺癌。而較明顯的保護現象是與子宮內膜癌及肝癌風險呈反比。對子宮內膜癌的保護現象,不論是喝去咖啡因咖啡或一般咖啡,效果相近;但,對肝癌的保護現象,僅在喝一般咖啡者。此外,咖啡亦有降低肝硬化風險 (此可能與咖啡因及咖啡多酚皆有關)。4. 膽結石、腎結石風險較低。5. 巴金森氏症風險較低。此效應僅在一般咖啡。6. 每天喝2-5杯咖啡 (1杯235c.c.或8盎斯)的人,總死亡率最低,不論在哪一人種或哪種咖啡因代謝能力皆有此現象。喝一般咖啡或喝去咖啡因咖啡,總死亡風險皆比不喝的低。7. 咖啡因可通過胎盤,且懷孕期間咖啡因代謝較慢 (尤其第三姙娠更嚴重),對嬰兒健康恐有不利影響(體重較輕,甚至流產)。喝咖啡與喝茶都與胎兒體重較輕有關,且與飲用量呈正相關 (喝得越多,寶寶體重越輕),推測與咖啡因有關。至於流產,在咖啡因飲用量較低時,則無相關。懷孕時每天咖啡因攝取量勿超過200毫克,約當於兩杯咖啡的量。綜上,我的建議是: 1. 喝咖啡可以是健康生活的一環,不必因擔心健康而刻意戒掉。每天可喝2-5杯咖啡。勿加糖。避免人工奶精。2. 要補充牛奶、優格。3. 有心血管風險者 (膽固醇過高、有糖尿病、肥胖、抽菸、冠心症家族史等),建議用濾紙,喝過濾過的咖啡。4. 喝一般咖啡,好處可能較低咖啡因咖啡完整。5. 孕婦減半喝或不喝。(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網址)
-
2020-07-27 養生.聰明飲食
火腿蛋+大冰奶也NG!營養師列愈吃愈想睡早餐搭配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你是不是常常這樣,每天早上打開外送平台APP、走進便利商店或早餐店都不知道要點些什麼?隨便買個早餐,到公司囫圇吞棗後就開始忙碌起來,但到了10點多就開始沒精神而呵欠連連,其實這都是早餐吃錯惹的禍。營養師要分享如何選擇正確的早餐,讓你提升白天專注力!高糖高精緻澱粉 蛋白質攝取不足有人說吃早餐是不健康的,其實吃不吃早餐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早餐吃了些什麼,回想一下我們每天的早餐,是否都是大量的精緻澱粉,像是饅頭、白吐司、麵包,再搭上含糖奶茶或紅茶呢?以下用便利商店常見的鮮食,來估算這些組合的問題。➤ 烤雞三明治配含糖豆漿 熱量:495大卡 營養素含量:碳水化合物46.6克(37.7%)、蛋白質31.4克(25.4%)、脂肪20.3克(36.9%) 糖量:25.2克(17%)➤ 火腿起司蛋堡配含糖奶茶 熱量:379大卡 營養素含量:碳水化合物58.2克(61.4%)、蛋白質14.5克(15.3%)、脂肪9.8克(23.3%) 糖量:32.7克(34.5%)➤ 鮪魚飯糰配柳橙汁 熱量:385大卡 營養素含量:碳水化合物77.3克(80.3%)、蛋白質7.6克(7.9%)、脂肪5.1克(11.9%) 糖量:36.9克(38.3%)計算這三種便利商店早餐組合後發現,三大營養素都不符合均衡飲食的比例(碳水50-60%、蛋白質15-20%、脂肪30%),甚至鮪魚飯糰與柳橙汁的組合,碳水化合物的熱量佔比超過80%。此外,這些搭配組合還有蛋白質不夠、精緻糖過高的問題。「糖」的熱量佔比竟達38%,而且每一種組合的糖含量都逼近,甚至超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糖上限量(每日熱量的5-10%)。所以好好改變早餐,讓上班表現更好吧!缺乏鈣質恐增加憂鬱機會 鮮奶取代含糖飲料降風險上班族幾乎都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就屬鈣質,鈣質對於上班族非常重要,不只與骨骼健康有關,也與神經有關,若攝取不足也可能造成情緒低落。日本研究發現,乳製品和鈣質攝取不足的女性上班族,發生憂鬱症的風險顯著提高,若可以補充足夠的鈣質或乳製品,憂鬱症的風險則大幅減低。一直以來,我們的鈣質攝取狀況十分不好,根據102-105年國民營養調查,19–44歲男性與女性的鈣質攝取量僅分別達到建議量的50%與46%,鈣質最佳來源是鮮奶,相較於其他飲品,鮮奶的鈣質含量是豆漿的6.6倍、奶茶的9倍、果汁的33倍。精緻糖攝取過多 易產生昏昏欲睡、疲勞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每天攝取2杯乳製品(每杯240毫升),以食品成分資料庫的數據,一盒230毫升的盒裝鮮奶可以提供近230毫克的鈣質,若一天2杯就可以補充近460毫克的鈣質,補足鈣質不足的缺口。除了鈣質,掌管能量代謝的維生素B2也是剛好在建議量的標準而已,若飲食再不均衡時就可能有攝取不足的風險。在維生素B2方面,每盒鮮奶有近0.4毫克的含量,每天喝2杯能補充近0.8毫克,幾乎達到建議攝取量的50%。過去有學者推測,精緻糖會促使血清素分泌而產生昏昏欲睡的感覺,所以早上若攝取含糖飲料和較多的精緻澱粉,就容易在10點、11點感到疲累與昏沉。營養師建議早餐避免喝含糖飲料,必且選擇更多的優質蛋白質。因此推薦用鮮奶取代含糖飲料,不僅提高蛋白質攝取,又能補充鈣質和維生素B2,讓我們活力好,上班表現更好。健康早餐選擇少 營養師建議這樣搭配健康早餐的選擇不多,早上也很難吃到蔬菜,但如果我們一點一滴地從最簡單的地方做起,像是多一點蛋白質、補一點水果,在其他餐食補充回早餐不足的營養,營養師就以上述的NG搭配進行簡單的改良: ➤ 烤雞三明治配全脂鮮奶+茶葉蛋1顆 ➤ 火腿起司蛋堡配全脂鮮奶+水果盒1盒 ➤ 鮪魚飯糰配全脂鮮奶+茶葉蛋1顆跟著營養師的搭配吃,攝取充足的蛋白質營養,避免攝取含糖飲料,又能補充到鈣質與維生素B2,讓上班族有更好的元氣,如果想控制熱量的話,全脂鮮奶也可以改成低脂鮮奶。(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減肥到底要不要吃早餐? 營養師的答案可能跟你的不一樣 腦中風地雷藏在早餐裡! 2種常見組合超NG
-
2020-07-25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抗憂鬱的快樂食物「香蕉」,富含B群可消除疲勞 但2種人要節制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香蕉好處多多,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可幫助大腦製造神經傳導物質,對抗焦慮。另外,一般水果少含礦物質鎂,香蕉的鎂含量不錯,對消除疲勞、穩定神經也有幫助。【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09-18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香蕉是開心食物,真的嗎?香蕉富含B群,不但是新陳代謝的輔助因子,還有助穩定神經。人體缺乏B群,會覺得較疲倦,精神也不易集中。另外,一般水果少含礦物質鎂,香蕉的鎂含量不錯,對消除疲勞、穩定神經也有幫助。香蕉能讓心情比較愉悅,主要是因為色胺酸。色胺酸為胺基酸的一種,是血清素的前驅物,腦內血清素濃度增加,會讓人比較放鬆,不只情緒較為穩定,也比較容易入睡。抗憂鬱藥物百憂解的作用,就是抑制血清素再吸收,讓血清素濃度上升。吃香蕉有助穩定情緒,學理上雖說得通,但憂鬱症患者可不能單靠吃香蕉抗憂鬱,還要藥物治療。畢竟,大腦裡要有足夠血清素,必須吃下大量香蕉,實務上並不可行。對於未達疾病狀態的「鬱卒」,倒是可以適度吃香蕉「保健」;俗話說「失戀要吃香蕉皮」,皮是不是比果肉更能振奮情緒,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吃完香蕉後立刻喝水會拉肚子,真的嗎?沒聽過這種說法!香蕉富含纖維質,能刺激腸胃蠕動,排便更順暢;吃完香蕉後立刻喝水,不必擔心會腹瀉,甚至當人體腸道裡存在較多水分,這時候吃香蕉,香蕉裡的水溶性纖維還能幫忙「吸水」,讓糞便更成形,反而能緩和腹瀉。至於便秘的人,可以多吃一點香蕉。香蕉富含活寡醣,近來廣告裡常可聽到此字眼,在營養學上,活寡醣就是益生原,即益生菌的食物,它能讓益生菌長得「頭好壯壯」,營造更好的腸道環境,排便自然更順暢。日本曾流行香蕉減肥法,吃香蕉真能減肥?與其他水果相比,香蕉含較多澱粉,以100公克香蕉為例,醣分就占了23.7公克,比鳳梨、蓮霧、楊桃及芭樂多了許多,熱量並不算低。吃香蕉能不能減肥,端視吃下肚的量。一份重約為70公克的去皮香蕉,熱量有60大卡左右,以中型大小的香蕉為例,大約是半根,現在不少香蕉個頭既粗又長,一根可能多達3份的量。要靠吃香蕉減肥,不如透過飲食調整來瘦身,即控制下肚的熱量,還有均衡飲食。想控制體重的人,有時候可以香蕉取代米飯等主食,搭配燙青菜,及滷豆干、滷肉或水煮肉,補充蛋白質。單靠一種食物減肥,不只營養不均衡,還可能傷身。骨折、筋骨扭傷患者吃香蕉,不利復原?香蕉不利筋骨的說法並無科學根據。香蕉並不會對正常的骨頭有任何影響,但對於受到筋骨(運動)傷害的患者而言,卻是要小心食用。骨折、筋骨扭傷不可吃香蕉,是由於香蕉含磷稍高,若吃多了易使體內鈣質相對降低,對骨折病人的復原不利。而香蕉本身富含鈣質,可協助身體補充鈣質,人體主要影響鈣質吸收的因素是維他命D和適當運動,體內的鈣離子與磷酸根會依比例形成骨鹽後,沉積在骨質的缺口處來修復癒合,並不會因為香蕉含有大量的礦物質鉀和磷而有所影響。因此只要適量吃香蕉(每天一根)就無妨,並不會因為吃香蕉對筋骨不利。哪些慢性病患吃香蕉要節制?香蕉屬於高鉀水果,每100公克香蕉果肉,鉀含量多達290毫克。高血壓患者吃高鉀食物,有助排除體內過多的鈉離子,幫助血壓調控。發育中青少年因活動量大,體內電解質一旦不平衡,肌肉不正常放電,就易抽筋,吃香蕉能緩解電解質不平衡,喝香蕉牛奶也是很好選擇,能「一兼二顧」,補鉀又補鈣。香蕉的高鉀特性,對於糖尿病患及血鉀濃度高的腎臟病患,就要節制食用了。以半根香蕉為一份,這類患者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根,且還要一分為二,分成兩餐吃。有糖尿病患覺一次吃半根香蕉很困擾,另一截不知該如何處理,乾脆去皮後放進冷凍庫,下回當成香蕉冰吃,另有不同的口感。諮詢振興醫院營養師賴瑞佳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科主任葉啟斌
-
2020-07-23 癌症.血癌
多發性骨髓瘤 被輕忽的血液型癌症
陳先生六十五歲退休後,熱愛爬山,也常至運動中心練重訓,去年突然下背痛,以為是運動傷害,至復健科門診就醫,初步研判肌肉拉傷,持續接受復健、服用止痛藥,但效果有限,後來才發現是骨髓瘤作祟。因此,本報舉辦紙上論壇,提醒國人關心這沉默殺手。年初陳先生接受推拿按摩時,沒想到,「啪」一聲,產生劇痛,送至急診,確診為骨折,醫師覺得不對勁,進一步安排MRI等影像檢查,發現他的骨頭上面布滿許多孔洞,不同於一般骨鬆,轉介至血液腫瘤科,這才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譚傳德表示,多發性骨髓瘤原發部位在骨髓裡漿細胞,突變後造成惡性腫瘤,可能跑至全身任何一個器官,最常侵襲部位為骨頭,除了造成骨頭疼痛,骨頭也會逐漸空洞化,看似骨鬆,但在顯微鏡下,充滿小洞,骨折風險更高。此外,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骨頭逐漸釋放鈣質,引發高血鈣症,症狀為容易疲累、心律不整、意識模糊,嚴重時還可能急性腎衰竭,原因為體內過多免疫球蛋白(M蛋白)逐漸堆積腎臟,造成功能下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因貧血而異常疲累,而血液裡滲透壓偏高,易引發意識不清,造成心臟衰竭。「貧血、腎衰竭、高血鈣症及骨頭疼痛(下背痛、容易骨折),是多發性骨髓瘤的四大症狀。」譚傳德說,正因表現複雜且多樣,絕大部分患者難以在第一時間找對門診、醫師。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威翰指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確診之前,平均都換過三至四個醫師,不少人看過骨科、家醫科、復健科、腎臟科、新陳代謝科等門診,才被轉介至血液腫瘤科。在治療上,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年齡偏長,約在六、七十歲間,譚傳德指出,用藥時必須考量身體狀況,早期已有化療可用,因敵我通殺,副作用較大,患者吃盡苦頭,療效有限。黃威翰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為惡性血癌,十年前被喻為絕症,頂多存活三年,因為癌細胞在骨髓裡築巢築窩,很難徹底除惡,隨著標靶藥物逐一問世,迄今已有七種抗癌標靶,有效延長存活期,降低副作用。近幾年臨床證實,兩三種標靶藥物合併使用,明顯提高無疾病存活期,健保也逐漸將合併使用納入給付範圍。黃威翰強調,健保於今年四月給付新型標靶藥物,對於病友及家屬來說是一大福音。目前從第一線至第四線藥物均獲給付,相當完整。
-
2020-07-22 新聞.健康知識+
一張表看出你缺乏哪種維生素!9個身體警訊你中了幾項?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國人飲食西化與外食人口逐年增加,營養攝取常有攝取不均衡問題,補充方向也不盡相同,多數人認為是營養過剩,其實不然!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108年8月至109年1月統計1,000多筆的民眾資料顯示,有5.3%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相反的,B群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卻偏高,意即有過量補充的可能。微營養素為人體必備營養素 需藉由飲食補充「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亦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類疾病潛伏期息息相關。缺乏維生素D影響鈣吸收 亦與心血管、自體免疫、慢性疾病有關此外,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民國101年08月至108年12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強調,維生素D為脂溶性維生素,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維生素D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延伸閱讀: 蔬菜要先洗還先切?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處理營養不打折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營養藏在果皮裡! 5種水果連皮一起吃更勝果肉
-
2020-07-21 科別.骨科.復健
大齡停經女、中老年素食者、僧尼 骨質疏鬆症頭多
63歲高雄黃女士出家修行齋戒茹素30幾年, 5年前因膝關節嚴重磨損、退化,導致嚴重關節炎,左右兩腿已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去年又因後下背疼痛難耐而求診。阮綜合骨科醫師洪誠聰診斷為壓迫性骨折,作骨質密度BMD檢查發現骨質密度T評分為-3,為嚴重骨質疏鬆,進行微創骨水泥椎體復位強化術後,腰酸背痛獲得改善。洪誠聰表示,骨質密度T評分(T-Score),T值大於-1是正常;介於-1與-2.5之間,屬骨量減少;T值小於-2.5,就是骨質疏鬆症了。82歲張簡阿嬤為了「健康」吃素10幾年,今年初因彎腰撿東西,造成嚴重下背疼痛,痛到無法自理,做什麼都需要60的歲女兒協助。就醫檢查骨質密度為-3.8,診斷是第三腰椎壓迫性骨折,經過微創骨水泥椎體氣球復位強化術及藥物治療後,現可自行活動。「骨質疏鬆簡單說就是骨頭老化,俗語所稱『老倒縮』。」洪誠聰說,骨質疏鬆不僅身高變矮,急性發作時疼痛難耐,嚴重影響生活機能。骨質疏鬆會出現脊椎痠痛的症狀,就算服用止痛藥也難緩解,並且容易骨折,包括腕骨、股骨骨折與下背脊椎壓迫性骨折等。下背壓迫性骨折的疼痛,甚至有時會讓患者難過到不想活了。洪誠聰表示,骨鬆症好發在中老年人,早發性更年期因為失去女性賀爾蒙保護,容易骨質流失,尤其是在停經後,所以骨鬆被歸類為停經後症候群,但是可以藉補充雌激素改善狀況。不過骨鬆也不是女人專利,男性也會,只是比女性低。骨鬆症的高危險群包括:洗腎患者、營養不良、有骨鬆家族史、鈣質攝取不足、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者、有抽菸喝酒習慣、少運動及曬太陽、「酗」咖啡因飲品,以及體格特別瘦小的人。洪誠聰指出,西方就飲食與骨骼的關係對近千人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素食者的骨骼密度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5%,連奶蛋素都不吃的人,骨骼密度要比常吃肉類食物的人低6%。就臨床上看到長期素食的出家眾,尤其年長的因平日沒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又較少在戶外活動,受骨鬆威脅更明顯。另外還有年輕人因生活作息和飲食不正常,導致骨鬆,特別是愛嗑火鍋者,因為鍋物湯底含有大量的鈉,攝取過多容易導致血液中的鈣濃度降低,也不可輕忽。針對骨質疏鬆合併脊椎或股骨骨折的病患,健保已給予治療給付。醫師建議 停經後婦女及70歲以上男性,都應接受骨質密度檢查,如果已出現嚴重骨質疏鬆症狀,可接受藥物或針劑治療。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和營養及活動力有關,民眾注意飲食營養均衡,適度的補充鈣質、維生素D和動物性蛋白質,趁早保骨本。
-
2020-07-20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紅莧菜、青莧菜好處不同 想清熱利尿解便秘的該吃哪一種?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雖然莧菜含有豐富的鐵跟鈣,營養價值非常高,但因莧菜屬性較涼,四肢容易冰冷、腸胃虛寒,以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適合吃太多,容易引起腹瀉,或讓腹瀉狀況更嚴重。【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08-09-28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莧菜有紅、白(青)莧菜兩大品種,還有野生的刺莧、鳥莧。莧菜屬於全年生產的蔬菜,但以春末到初秋最盛,冬季一開花,口感顯得較老。容易栽培的莧菜,本身抵抗蟲害能力相當強,理論上,農民無須噴灑農藥就可生生不息。比起一些易遭病蟲害的蔬菜,民眾在風災前後選購莧菜,農藥殘留過量的疑慮相對較低。含鈣量 不輸給牛奶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莧菜營養價值很高,除了一般蔬菜都有的豐富膳食纖維,最大長處就是高鐵兼高鈣,在蔬菜界裡可說名列前茅。以鈣質為例,每一份白莧菜(生重約100公克,煮熟後大約是半碗的量)就含有300毫克,比起一杯牛奶(約240c.c.)的275毫克,單看「帳面數字」,毫不遜色。而紅莧菜,鈣含量又比白莧菜來得更高。含鐵量 比豬肝還高至於鐵質,一份白莧菜約含6.3毫克。一般而言,紅肉跟內臟的鐵質最豐富,一份(生重約30克)豬肝約含3.3毫克的鐵,一份帶骨牛小排(約60公克),約有0.97毫克、牛腩(45公克)約有1.4毫克,可見莧菜的含鐵量有多豐富。成人每天鈣攝取量800毫克,吃一份莧菜,幾乎是一天三分之一的量,若加上魩仔魚烹調,效果加乘。不只對兒童、青少年、孕婦有幫助,對素食者更是絕佳鈣、鐵來源。吸收率較低 別只猛吃菜雖然莧菜鐵、鈣含量高,但要提醒讀者的是,比起紅肉、內臟裡的動物性鐵,或是牛奶裡的鈣,植物性鐵跟鈣的吸收利用率相對較低,況且,飲食最重要的就是營養均衡,可別天天吃莧菜補鐵、補鈣。另外,莧菜的植酸、草酸含量不高,對泌尿道結石的患者,不必太過擔心。要留意的只有腎臟病患,最好燙過後再用,才不會吃進太多鉀。屬性偏涼 體質寒少吃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古籍「本草綱目」記載,莧菜的近親刺莧,屬性微涼、口感略苦,水煮後飲用,可以消炎、緩解腹瀉。而市面上在賣的莧菜,也可以清熱利濕,緩解腹瀉、消炎、消腫,常覺喉嚨痛的人吃也可改善。若進一步細分,青莧菜入肝、紅莧菜入心臟,前者清熱利尿,可以緩解便秘,以及肝火所造成的眼睛腫痛、眼白血絲,後者可補氣、補血。雖然莧菜含有豐富的鐵跟鈣,營養價值非常高,但因莧菜屬性較涼,四肢容易冰冷、腸胃虛寒,以及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適合吃太多,容易引起腹瀉,或讓腹瀉狀況更嚴重。小魚莧菜 助孕婦排便也因為莧菜屬性較涼,有網路傳言提到,美味的甲魚不適合跟莧菜同時食用,否則會導致食物中毒。所謂的毒性,從中醫觀點來看,不是指真的有毒性,而是甲魚跟莧菜的屬性都偏寒涼,寒上加寒,兩種食物同時下肚,體質虛寒的人恐怕吃不消。至於孕婦能不能吃莧菜?原則上是沒問題的,尤其有些孕婦,因為體質燥熱容易便秘,這時候吃一些莧菜,特別是小魚乾莧菜湯,可以讓排便更順暢,還能補充鈣質跟鐵質,但脾胃虛寒的孕婦,最好用麻油熱炒莧菜,再加些蒜末,調和莧菜微涼屬性。
-
2020-07-1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微營養素」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該補充哪些呢? 專家分析給你聽!
忙碌的現代生活已成常態,使得外食人口逐年增加,加上國人飲食西化已久,致使肥胖率居高不下。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成人男性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3.7%,而成人女性過重及肥胖率則是30.8%。因此,多數人會認為現代人早以營養過剩了,哪會有營養不良、不均的問題發生。事實則不然,據奇美醫學中心資料庫統計,有5.3%的人缺乏維生素C、8.7%缺乏維生素A,但B群卻超出參考值的比例偏高,意即可能過量補充。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如偵建議,「微營養素」是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總稱,是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但不能完全由人體自行合成,需由飲食補充獲取,且會受年齡、壓力、孕期等健康狀態影響。而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參與體內酵素合成及代謝活性,若有攝取不足易有代謝障礙問題發生。有不少研究指出,維生素缺乏與癌症、慢性疾病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有關,更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吳麗卿指出,例如,近年倍受關注的維生素D,國人不足的比例相當高。但維生素D除與鈣質吸收有關外,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亦與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慢性疾病等有關。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逾3萬筆微養營素檢測資料數據顯示,發現高達61%民眾缺乏維生素D,其中,近八成為年齡介於31至60歲之民眾,是為生產力最佳的年齡層。劉如偵進一步建議,可考慮透過「微營養素」檢測,以提供營養補充方向。接受檢驗的人,不僅能了解體內微環境狀態外,再接受醫護人員的專業衛教建議後,有41%民眾的維他命D有顯著提升,改善體質。目前,「微營養素」檢測可檢驗9項維生素及11項微量元素。劉如偵提到,微營養素對身體的功能,以及缺乏恐造成的健康影響如下。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維持正常視覺、基因表現、免疫功能。注意!需和油脂一起攝取才能有好的吸收效果。若缺乏恐有乾眼症、夜盲症問題。★維生素D:用於調節人體中鈣和磷的正常濃度,幫助骨骼對鈣的吸收,維持骨骼正常功能。缺乏則會產生骨質疏鬆症、軟骨症。★維生素E:在體內扮演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劑,保護細胞不受自由基傷害。如不足,會出現溶血性貧血、腸胃不適、陽痿、皮膚病害、肌肉衰弱。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協助神經傳導物質合成,有保護周邊神經傳導功能正常運作的作用。攝取不足會有腳氣病、視神經病變。★維生素B2:參與能量代謝反應反應,與其他維生素B群一起輔助供給細胞所需的能量,並可幫助血球正常增生。缺乏會出現口角炎、視力模糊、發癢流淚、眼睛酸痛、角膜充血。★維生素B6:協助排出含氮廢物、抗體的合成、消化系統中胃酸的製造、脂肪與蛋白質利用、維持體內鈉鉀平衡。缺乏會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貧血、關節炎、小孩痙攣、學習障礙。★葉酸:胚胎發育時最重要的營養素,可以降低胎兒發生神經管缺陷的機率。若不足則有惡性貧血、胎兒神經管發育的缺陷。★維生素B12:於體內協助活化葉酸的功能,與骨髓細胞的造血功能有關。缺乏會出現惡性貧血。★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威脅同時也是一種輔酶。不足則出現壞血病,或者身上常見多處瘀血。微量元素★鐵:是構成人體血紅素的必要元素,與氧氣的運送、儲存及能量的生成以及細胞免疫、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關。不足則出現缺鐵性貧血。★鋅:對於細胞生長及代謝非常重要,也是體內進行正常代謝反應所需金屬酵素的組成成分之一。缺乏則恐生長遲緩、生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銅:是細胞電子鏈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關鍵成分。在人體中主要分布於肝臟、肌肉和骨骼中。缺乏則會有貧血、毛髮和骨骼異常、腦障礙。★錳:具有促進骨骼之發育以及生長、維持腦功能的正常運作和維持糖以及脂肪之正常代謝等功能。★硒:參與體內抗氧化及甲狀腺代謝素代謝,可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減少有害自由基的產生。不足會發生生長不良、肌肉疼痛、頭髮和皮膚色素的流失。★鎳:具有加強胰島素的作用以及協助血液製造之功能。★鉻:能協助脂肪的代謝來減少體內脂肪及增加肌肉量而改善體格,亦可藉由增加胰島素的效力來調節葡萄糖量,進而避免低血糖症及糖尿病的發生。缺乏會導致骨質疏鬆、神經焦慮、手腳易抽筋。重金屬類的微量元素:非人體必需元素,但若超過恐造成的後果★砷:非人體必需元素。砷中毒在皮膚、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及周邊血管病變,如四肢壞死(烏腳病),造血功能也受影響,罹癌機會也會增加。★鋁:非人體必需元素。恐致使腎衰竭、透析性癡呆、何杰金氏病、囊性纖維化症、腦病變、軟骨症。★鎘:非人體必需元素。長期暴露會引起肺部纖維化、腎衰竭、軟骨病(日本的痛痛病)。★鉛:非人體必需元素。影響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引起小兒發育障礙、小球性貧血及癌症發生。劉如偵提醒,在繁忙的工作和高壓的生活中,大家應有營養素檢測觀念,透過精準檢驗、聰明補充,正確調整身體微營養素,以全方位營養調理的觀念照護自己。 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劉如偵、奇美醫學中心病理中心臨床病理科高專 吳麗卿
-
2020-07-17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都找不出原因,那得先掛這一科
可別再以為只有骨鬆才會引起腰酸背痛,平時姿勢不良、久坐不動、骨盆發炎、腎結石、椎間盤突出等,都是引發腰酸背痛的原因之一。曉鈴是一名朝9晚5的公務人員,平常上班總是待在電腦桌前辦公,某日發現腰部莫名的酸痛,她聽聞腰酸背痛可能是因為骨質疏鬆引起的,便補充鈣質,但3個月之後,腰酸的情況仍然存在。求助家醫科醫師後,才得知原來是因為長期久坐不動,導致脊椎附近的核心肌群無力,無法提供有效的支持力,依照醫師建議加強訓練腰部的核心肌群,目前腰酸情況已經大幅改善。根據統計指出,8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嚴重的腰酸背痛經驗,到底自己的腰酸背痛原因為何,國泰綜合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葉姿辰表示,造成腰酸背痛原因非常多元,其中70~80%的腰痛與脊椎脫離不了關係,諸如運動拉傷、脊椎附近肌肉支持力不夠、椎間盤突出、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骨盆發炎、腎結石,甚至癌症轉移等,都可能造成程度不等的腰酸背痛。 釐清病因,看對科別以下是腰酸背痛的常見原因,根據痛楚位置與程度,以釐清下背痛的原因,看對科別: ●腰椎退化性關節炎較常見於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症狀通常是清晨起床時腰背部酸痛僵硬,起床活動後症狀可以緩解,原因在於椎間盤的老化,同時刺激脊椎負荷而產生骨刺;脊椎關節週圍的韌帶也可能因長期關節炎纖維化,而壓迫到週圍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疼痛位置多從腰背開始,甚至可能延伸到下肢,引起下肢麻木、酸痛感。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缺乏運動,脊椎支持力不夠特別容易發生在缺乏運動的族群上,尤其是久坐辦公室的上班族,因長時間的坐姿,上半身從肩膀、胸椎到腰椎,都是呈現前傾彎曲的動作,造成腰椎較大的壓力;若再加上缺乏運動,腰背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無法撐起下背部,因而時常有背部緊繃、腰酸的困擾。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運動傷害引起肌肉發炎肌肉拉傷是造成年輕人下背痛的主因之一,好發於運動者以及需負重職業的人居多。由於運動不當、工作需要搬運重物等,造成脊椎週圍的韌帶與肌肉負荷過大,引起急性的扭挫傷;或是長時間、重複性的工作,導致肌肉、韌帶慢性疲勞損傷,誘發脊椎週圍肌肉痙攣。就醫科別→骨科、復健科 ●椎間盤突出「啊!好像閃到腰了!」要小心,閃到腰很有可能就是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元兇。在下背痛的患者中,椎間盤突出占很大的比例,造成的原因多半是長時間的姿勢不良、彎腰久坐或搬重物所引起,導致椎間盤無法承受過大壓力,而向外擠壓突出,嚴重可能壓迫到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或是下肢酸痛麻痺。就醫科別→骨科、神經外科、復健科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造成的壓迫性骨折,是停經後女性發生下背痛的主要原因,因為停經後女性荷爾蒙會減少,進而影響骨質快速流失。而骨質疏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通常發生在腰薦椎或是股骨兩側,形成對稱性的劇痛。若是沒有適當治療,常會形成慢性背部疼痛、駝背,甚至喪失行動能力,嚴重的話,還可能因長期臥床引起併發症而死亡。就醫科別→骨科、婦產科 ●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比較容易發生在男性身上,當輸尿管結石或腎結石時,腹股溝疼痛會慢慢轉移到背部,這種痛不像是一般的下背酸痛,而是會一陣陣類似痙攣的痛,同時也會合併產生頻尿、血尿的情況,建議進一步到泌尿科做檢查。就醫科別→泌尿科 ●女性骨盆腔發炎女性骨盆腔發炎是指內生殖器官(子宮卵巢)及週圍的結締組織、骨盆腔腹膜發生發炎時的統稱。常見於有頻繁性生活的女性,初期的疼痛位置在下腹部,會隱隱作痛,有點類似月經來的壓迫痛,同時會合併有分泌物的產生,嚴重的話,疼痛會蔓延到背後,引起下背痛,建議到婦產科治療。就醫科別→婦產科 ●僵直性脊椎炎主要發生在40歲以下的男性,常見症狀是早上起床會覺得僵硬,活動一下會獲得舒緩。目前推測病因與免疫系統及感染有關,導致自體免疫系統的攻擊,讓脊椎週圍軟組織鈣化、骨質增生,引起下背疼痛,目前治療方式是使用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就醫科別→風濕免疫科 醫師評估後,對症治療一旦發生下背痛的時候,建議先到醫院檢查請醫師評估,才可對症下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如果是因為外力、姿勢或運動所造成的下背痛,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如下:藥物治療:包含消炎藥、止痛藥、肌肉鬆弛劑等,對於鎮痛、鬆弛肌肉的功效良好。物理治療:比如按摩、熱敷、超音波、電療、腰部牽引等,讓受到壓迫的脊椎回歸到正常的位置,主要由復健科執行。注射治療:當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都沒有辦法緩解症狀時,就建議使用注射治療。舉例來說,若是坐骨神經痛,醫師會在X光的幫助下,以一根長長的針,由患處注入適量的麻醉藥及消炎類固醇,發揮麻痺神經和抑制發炎的作用,7成以上的患者可延續數月有效。外科手術:當保守治療無效時(超過3個月),又診斷出病因,醫師則會建議考慮外科手術,將受損的椎間盤、脊椎等組織,依病因的不同開刀治療。 下背痛的預防葉姿辰說明,下背痛其實要預防勝於治療的,比如平常要有良好的姿勢、減少背負重物、不讓腰椎週圍背負過多壓力和養成運動習慣等,都可以避免下背痛的產生,若想要預防下背痛問題,請跟著做。 避免久坐:因為坐姿會使得脊椎承受比站立更大的壓力,建議坐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筋骨;若需久坐時,也建議以背墊支撐下背部,且坐姿要端正,不要彎腰駝背。 避免搬重物:搬重物會造成脊椎過大壓力,若因工作需要,建議舉物時應保持背部的挺直,物品盡量靠近身體,兩腿用力站直,分散重物的重量,因為彎腰提重物是腰部最吃力的動作,應盡量避免。 避免急速旋轉:當腰部肌肉支持性不夠時,若急速轉腰、彎腰、身體過度後仰等動作,都會造成腰部的傷害。 訓練腰部肌肉:當脊椎附近的核心肌肉群虛弱無力時,則無法提供脊椎有效的支持力。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及預防下背痛的症狀,建議平時應多做腰部運動,強健腰部核心肌肉,可擁有最天然的「護腰」。 避免長時間低頭:長時間低頭會造成頸椎的壓力,久而久之容易引起下背痛。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若是因為骨鬆引起壓迫性骨折,除了適當運動外,建議可補充維生素D、鈣質,如:小魚干、蝦米、豆製品等,以預防女性荷爾蒙的流失。 TIPS:找不出原因的腰背痛,先掛家醫科像是癌細胞轉移、脊椎側彎,甚至是情緒問題、睡眠障礙等,都有可能引起下背痛的狀況。若原因不清,建議先至家醫科就診,找出病症再對症下藥。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5期】延伸閱讀: 久坐腰痠背痛靠腰墊撐? 3減痛重點一項都不能漏下背痛與脊椎有關! 7種疾病都可能出現腰痠背痛
-
2020-07-14 養生.聰明飲食
喝檸檬綠茶勝過單喝綠茶 醫:協同作用加分
營養互相合作的運作方式:協同作用林曉凌醫師表示,食物的營養攝取分成很多階段,例如從腸胃進入並消化後,靠著血液運送養分至身體各處等,不同的階段所需要的酵素、營養的參與也都不盡相同,若某酵素缺少便不利讓身體吸收養分,反之營養在相輔相乘的情況下,是有利達到強化效果的,也就是所謂的「協同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飲食上常會建議民眾多元攝取營養,而非單一攝取的原因之一。骨骼營養不能單靠鈣以骨骼營養來說,民眾普遍所知有利養骨的營養便是鈣,鈣確實是相當重要的礦物質,但要讓鈣從腸道進入到腸黏膜、進入到血液循環內,需要仰賴維生素D的運作,特別是維生素D3佔了很重要的搬運角色;當鈣進入到血管後,不能只有停留在血管之中,要進入骨骼、牙齒等處,就會需要維生素K2;進入骨骼、牙齒等處後,要讓鈣像磚頭一樣一磚一瓦的穩穩堆疊,則需要鎂。由此可見想要骨骼健康,並不能單靠補充鈣質,而是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以「協同作用」的方式互相配合,才有利養出健康的骨骼。這些食物一起吃,營養更加分因武漢肺炎爆發的關係,多數民眾都認知到免疫力的重要,免疫力的重點在於維持,太弱或過強都不利身體健康。而想要養成良好的免疫力,在飲食上也可以靠著各種食材搭配一起吃,讓營養達到協同作用的效果。胡蘿蔔&肉在林曉凌醫師的【平衡免疫這樣吃】一書當中就有提到,像是胡蘿蔔燉肉這樣胡蘿蔔和肉的搭配,就是一種有利達到協同作用的料理,胡蘿蔔當中著名的營養維生素A,除了本身就對人體健康相當有利,它還能夠吸收肉類的油脂、和蛋白脂結合一起食用,如此在血液輸送當中更能發揮作用。而其他像是豬肉、牡蠣、蝦、肝臟、蛋等富含鋅的食物,也都非常適合和胡蘿蔔一同食用。香蕉&豆漿相信有在運動的人多少都會知道,運動後可以吃根香蕉搭配豆漿,這其實也是一個很不錯的協同作用搭配法,香蕉富含鉀和鎂,豆漿則有鈉和蛋白質,兩者搭配除了可以補充因排汗所流失的電解質,也可以達到體內的鈉鉀平衡,對於健康也相當有幫助。綠茶&檸檬綠茶也是對於人體健康相當有利的飲品,在書中林曉凌醫師就提到,綠茶加上檸檬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協同作用組合。綠茶中知名的營養兒茶素,是個相當強大的抗氧化素,對於降低心臟病和中風致死等風險非常有利,但其為非常不穩定的化合物,不易被人體吸收。加入檸檬便可使兒茶素的吸收率大幅提升,其最主要的關鍵就是維生素C,能使吸收率增加13倍之多。由此可見飲食不能單靠一種食材或營養,林曉凌醫師特別叮嚀,若想要達到身體維持健康的效果,飲食要多加留意多元營養攝取,如此對於健康更加有利。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7-1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酸酸甜甜又養身健康的「檸檬汁特調」 達人教你做!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而除了維生素C,檸檬也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夏季來一杯酸酸甜甜的檸檬汁,清爽、養生又健康。【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10-02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檸檬(萊姆)怎麼挑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方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檸檬皮怎麼用1.將檸檬皮烤乾(或是曬乾),再打成粉末、入玻璃小罐,煮過或熱泡後,放進拖地的水盆裡,拖過的地板不只清香,還可赫阻蟑螂橫行。2.當調味料,如煮魚湯時,起鍋前撒一些,腥味盡除;檸檬皮可輕輕削下作盤飾或搭配甜點。3.當泡澡精油。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檸檬料理食譜示範達人/向學文:《有機美人》作者,主張吃天然、用天然、廚餘變黃金。 檸檬3C 強化免疫力果汁食材:鮮榨檸檬汁1顆、蜜釀好的檸檬2片、金桔3顆、金桔皮切絲少許、洛神花5~7朵作法:入果汁機攪打即可。TIPS:3C齊入,維他命絕對高標。甜菜根 檸檬活力汁食材:甜菜根一塊約90公克、鳳梨一塊、蘋果一片、桑椹果粒醬一匙約15cc、檸檬丁一塊(可去皮)約1/8個、水300cc作法:入果汁機攪打即可。TIPS:原本略帶土味的甜菜根,加入眾水果,竟意外調和出美好風味,且果汁香滑順口,當活力早餐飲品也很適合。檸檬嫩膚飲食材:鲜榨檸檬汁1顆、蜜釀好的檸檬3片、銀耳煮熟約2大匙做法:一起入果汁機攪拌即可。TIPS:1.蜜釀檸檬的做法簡單且萬用。直接將檸檬切片入蜂蜜罐(不需加水),放約一周後即可夾出使用。達人特推「野茼蒿蜜」,蜜味清香,且不致壓檸樣原味。2.銀耳是最佳的膠原蛋白,可留住檸檬的維他命C;睡前2小時喝,有如肌膚喝上滿滿的膠原蛋白飲。檸檬美白露食材:鮮榨檸樣汁1.5顆、甜酒釀2~3大匙(視個人口味)、蜜釀好的檸樣(切絲)作法:直接入杯攪拌即可。TIPS:若不習慣檸檬酸度,可添加1~2匙的蜜。這道創意飲,配方大膽,中西味合併,卻創造意外的驚喜。
-
2020-07-11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檸檬」富含維生素C養顏美容,也能預防心管疾病控制血壓 但有2種人要注意!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而除了維生素C,檸檬也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夏季來一杯酸酸甜甜的檸檬汁,清爽、養生又健康。【記者陳惠惠、羅建怡╱報導,出處/2011-10-02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檸檬與萊姆,一樣嗎?檸檬為芸香科柑橘屬的一種,是原產於亞洲的常綠小喬木,其果實為黃色橢圓狀。檸檬與萊姆兩者味道非常接近,兩個是不同的柑橘種類,果實的用途與植株生長特性相近,但還是有些微的差異。檸檬、萊姆類之果實皆有芳香氣味,檸檬的香氣較佳。檸檬(Lemon):檸檬果實種子約5至10個,兩頭稍尖凸,尺寸較大且果皮厚較粗糙,果形長橢圓果肉較偏淺黃色。萊姆(Lime):萊姆的果無籽,皮薄而較光滑,果形短橢圓,果肉淡綠色,顆粒較小。檸檬有什麼營養?維生素C含量多,是不少人對檸檬的印象。以一份水果熱量60大卡計算,一份檸檬約為20公克(個頭稍大約2顆、稍小約3顆),維生素C含量就有近60毫克。成人每日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為100毫克,一份檸檬,就能抵6成建議量。除維生素C,檸檬還是高鉀水果,每份含265毫克鉀,有助預防心管疾病與血壓控制。在水果裡,它的鈣含量也相當出色,不過,植物鈣的吸收利用率畢竟還是不如動物性鈣質。另外,檸檬雖含有不少膳食纖維,榨汁後會濾除殘渣,纖維攝取量可會大打折扣。喝檸檬水能瘦身?網路相傳,有韓國藝人以一公升水加上半顆檸檬汁的比例,每喝3公升以上的水,搭配每天15分鐘運動,不必節食也能瘦,真的嗎?半顆檸檬熱量約為15大卡,一天吃一顆半檸檬,熱量也只有45大卡。「耐酸」的人,喝不加糖檸檬水,能增加水分、維生素C攝取量,不過,檸檬沒無抑制食欲功效,充其量水分下肚,能增加飽足感,少吃一點東西,醫師通常也會建議想瘦身者,多喝水有助代謝。網路相傳,起床後空腹喝檸檬汁,能養腎、清潔腎臟?要避免腎結石,尤其是曾有腎結石病史的人,每天喝足量的水2000cc、多排尿,加上飲食均衡,有助「顧腎」,預防腎結石產生。除了水分,檸檬酸也有助於預防腎結石上身。檸檬酸能與鈣結合,形成可溶性檸檬酸鈣,減少鈣與草酸結合後產生結晶,沉澱在腎臟裡。不過,檸檬水充其量僅能預防,可別寄望靠檸檬汁「酸蝕」腎結石。哪些人喝檸檬汁要節制?檸檬為高鉀食材,需限鉀的腎臟病患者,要謹慎食用。不只如此,檸檬汁需以水稀釋,末期(第5期)腎病患者因水分無法排出,導致水腫,尤其要留意。另外,糖尿病患每日水果攝取量為2份,可別食用過量。檸檬汁如何入菜,才能吃得更健康?檸檬的天然酸味,可用來取代鹽,減少鈉攝取量。不過,維生素C不耐熱,要想「一兼二顧」,減鹽又多C,可添加在涼拌菜裡,或魚肉清蒸、烤熟後,再淋上檸檬汁,與雞肉搭配也不錯。為平衡檸檬汁微酸的口感,有些人添加較多糖,不知不覺中吃進過多熱量。以免洗湯匙為例,8、9分滿的冰糖、砂糖(約15公克),就有60大卡,等於一份檸檬;若是黑糖,相同熱量,份量大約是一匙略滿一點。想減糖,可以多加一些水稀釋,不要喝那麼濃;或在水中放幾片檸檬、滴一些檸檬汁,如此一來,既能補充維生素C、多喝水,又不致讓身材走樣。檸檬(萊姆)怎麼挑?1.先選手感硬實,表皮看來緊繃、亮麗者。2.接著再掂一掂份量,重者為佳,這種發育良好的果實,才會芳香多汁,不會酸得嚇人。保存方法將檸檬包在紙袋或塑膠袋裡再冰,可避免脫水。
-
2020-07-10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別人有1、2種好菌,它卻有10幾種!神奇的「克菲爾」可以在家DIY
2020年6月中旬,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一則有關發酵食物的健康類新聞,報導中稱;隨著發酵類食物有益身體的健康知識愈來愈普及後,美國本土也開始上架銷售高加索人的傳統發酵食物---克菲爾發酵乳(Kefir)【註1】,但由於克菲爾發酵乳的尖銳味道(產生乳酸所以微酸、產生碳酸所以有氣泡、產生乙醇所以有些微酒味)可能並不符合一般人的大眾口味,因此廠商擔心銷售不佳,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它的愛好者竟然迅速增加,例如:美國樂購(Tesco)公司內部報告指出,2018年底上市後到2020年2月的18個月中,銷售額已經快速成長了400%。克菲爾發酵乳是一種益生菌食品,最早起源於北高加索山區,又由於當地的傳統部落居民都相當長壽,因此他們每天都飲用的克菲爾發酵乳,其健康神奇功效早就聲名遠播。而真正最古老的克菲爾菌叢到底包含哪些有益的細菌,現代人已經無法百分之一百掌握,但最常被報導的菌種有克菲爾乳酸菌 (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胚芽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Lactis)、乳脂鏈球菌(Streptococcus Cremoris)、乾酪乳酸菌 (Lactobacillus casei)、醋酸菌(Acetic Acid Bacteria)、馬克斯克魯維酵母菌(Kluyveromyces marxianus)、以及釀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等十幾種。正因為有這麼多種類的益生菌存在,所以使得克菲爾發酵乳有著許多對人體的健康作用。在現代社會中,克菲爾菌叢除了可以用來製作乳製品(牛奶或羊奶)外,也可以用來製作非乳製品(麵包)的發酵食物。如果是乳製品,因為有冷藏,所以含有非常豐富的“好”細菌,科學家認為有助於改善腸道健康,降低疾病風險並減輕體重。如果用來製作麵包,則是將克菲爾菌運用在烘焙製作上,有助於分解麵筋讓麵包更柔軟,並且能把酵母發酵過程中的酸性平衡,可以避免食用後產生不適的困擾。純天然的克菲爾菌麵包當然不用添加人工香料,自然散發特有的迷人香氣,聽說是麵包持續煥發青春生命力的秘密武器。現在,我們可以在超市買到普通的酸奶或優格,它們也是一種發酵乳食品,但通常只含有1~2種好菌,例如:嗜酸鏈球菌(Streptococcus hermophilus)、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乾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乳酸菌的一種)、和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a;比菲德氏菌)等。但是克菲爾菌叢則是含有12種或更多種類的好菌,比起一般酸奶中僅添加典型的一種或兩種細菌來說,相差很大,潘老師讀了新聞報導後,特別想在台灣購買克菲爾發酵乳來嚐嚐,可惜沒有買到,因此只好在家自己動手做,聽說現在西方國家的手作圈中,Kefir很熱門喔!上面提到克菲爾發酵乳有氣泡口感(fizzy),原因是菌叢中含有可以製造碳酸的酵母菌,類似蘇打水。愛爾蘭共和國科克市食品研究中心(Teagasc)的微生物學家柯特教授(Paul Cotter)提到,正是這種微生物的多樣性,才可以使克菲爾優於一般酸奶等更簡單的發酵乳食品。柯特教授去年發表在《營養雜誌》上的一篇評論指出,食用克菲爾與減少發炎反應,改善膽固醇水平和健康血壓有著密切相關性。同時,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雜誌201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在製備克菲爾發酵乳期間形成的小分子蛋白質,可以減少促成心臟病發作的凝血反應,並增加腸道對鈣質的吸收。早期傳統部落是將所謂的克菲爾Grains(翻譯成菌叢或菌粒),首先添加到牛奶中,因為特殊菌叢存在grains裡面,當多種益菌啟動發酵完成後,就會產生克菲爾發酵乳,將其過濾後剩下來的小顆粒,就是被活化後的菌粒(菌叢),看起來像粘糊糊的小花椰菜花(用清水沖一下會看得更清楚),這就是真正古老原始的產品。但科特教授說,許多人已經不使用這種技術,因為很難批量生產。現今擴大規模的一種流行方法是使用少量的克菲爾菌粉來製造所謂今天的克菲爾發酵乳,潘老師就是只能買到這種菌粉,沒有買到所謂的克菲爾菌粒。科特教授補充說:在這種情況下製造的克菲爾發酵乳,它們與喝益生菌酸奶非常類似,只是口感不同而已。但大家可以到俄羅斯的市面上找到優質的克菲爾產品,因為它的標籤會說它是用實際的克菲爾菌叢製成的。另外,英國德比郡的營養師邦德(Helen Bond)也提醒消費者,有些市售的克菲爾產品中,不能免俗地添加了大量的糖、調味劑、和果泥,這也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和影響口腔健康,當然也會減少益菌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大家需要特別謹慎小心購買。發酵乳製品的歷史從1300年到今天2020年,歷經七百多年,源遠流長,其製作技術由先人一代傳一代,一直傳承到今天,開枝散葉,連食品種類也成多樣化,各民族作法也不盡相同。又由於科學的進步,我們也了解到腸道菌對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發酵食物中各種不同菌種的功能。在寫這篇文章時,除了學習新知外,也讓潘老師對食物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多樣性感到驚奇,在歷史長河中,許多飲食文化不但未曾淹沒,反倒經由人類的交流,經過數千年後更加發揚光大,發酵乳種類繁多,真的是《學,然後知不足》。【註1】克菲爾(Kefir)相傳是源於土耳其語(Keif),大意是good feeling或feeling good,也就是享用此飲品後會感受到的美妙經驗。目前網路上敘述的克非爾至少有兩種型態,Water Kefir (水克非爾)及Milk Kefir(奶克非爾),兩者都含有乳酸菌和酵母菌。奶克非爾是用鮮奶(牛奶或羊奶)等動物奶中的乳糖來培養菌叢的,似鬆軟的白乾酪 (cottage cheese),黏黏滑滑的發酵乳。水克非爾是以甘蔗(cane sugar)、棕櫚糖(palm sugar)、麥芽糖(maltose)、楓樹糖漿(maple syrup)等植物糖來培養菌叢的,類似蘇打水(soda water)。兩者酒精都只含微量,甚至有的可低至0.05%。克非爾經發酵後含豐富維生素B1、 B6、和B12。水克非爾是全素食(vegan),或者是不想食用奶類食品的選項。
-
2020-07-07 科別.骨科.復健
還在喝大骨湯補鈣?骨科醫教你3招預防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堪稱我國老年人的頭號隱形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一旦發生骨鬆性骨折,這種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的嚴重併發症,就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骨折就醫,經由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而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因此,預防勝於治療,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是現今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一、安全的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二、正確的補鈣。每日攝取3-5份高鈣食材,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例如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此外,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湯頭雖美,但多食無益;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因此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三、適當曬太陽。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身體可自行合成維生素D。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以免曬傷,在梅雨季等缺乏陽光的日子,則可藉由飲食稍作補充,例如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食材,均富含維生素D。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在腸道會出現鈣質吸收困難,在骨骼會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延伸閱讀: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 長期補鈣卻不見效果? 忽略這1件事等於白吃了
-
2020-07-07 養生.營養食譜
吃當季/黏滑秋葵降血壓、助消化、防腸癌 專家教這樣處理最不流失寶貴黏液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秋葵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蛋白質,熱量不高,很適合想減肥的人食用。但要提醒民眾,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最好不要多吃。【記者陳惠惠 周小仙╱報導,出處/2008-08-03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每年3到11月都是它的採收期,5到9月則是主要盛產季。秋葵又名黃秋葵、黃蜀葵、羊角豆等,原產於非洲或熱帶亞洲。由於秋葵果實呈長條狀,尾端尖細,頗似女人的纖纖玉指,英國人幫它取了一個頗為浪漫的名字「美人指」。吃過秋葵的人很難不對它的黏滑汁液留下印象,有人自此不敢領教,也有人深愛它獨特口感。生機飲食成風潮,近年來食用秋葵的人愈來愈多。保護胃壁 黏液最營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楊素卿:秋葵的表皮毛毛的,加上裡頭帶有黏黏的汁液,過去台灣人的接受度不是那麼高,但日本人卻經常拿來涼拌,撒一些柴魚片,再淋上醬油,或蘸哇沙米,也常切成星星狀,放在味噌湯裡。明朝本草綱目裡就有關於秋葵的記載,但比較屬於食療用的植物。它的黏液裡,除了含了豐富的營養成分外,可以附著在胃黏膜上,保護胃壁,就是俗話說的「顧胃」。至於外傳「吃精補精」,認為秋葵對男性是很好的補品,還須文獻來佐證。屬性偏涼 蒜椒可平衡秋葵是營養價值很高的蔬菜,富含蛋白質,熱量不高,很適合想減肥的人食用。但要提醒民眾,它的屬性偏寒涼,脾胃虛寒、容易腹瀉或排軟便的人,最好不要多吃。燙熟後蘸摻有蒜末、辣椒末的醬油食用,可以稍微平衡它的寒涼,但還是不宜吃太多。降低血壓 預防大腸癌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秋葵黏黏的汁液裡,含有水溶性纖維果膠、半乳聚糖,以及阿拉伯樹膠,這三種成分都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除了可以降血壓、幫助消化,對預防大腸癌也有幫助。不只如此,水溶性膳食纖維吃了會有飽足感,對控制體重也有幫助。至於坊間認為,秋葵可以治胃炎、胃潰瘍,恐怕還需要科學證據才能證實。除了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秋葵裡的鈣、鎂跟鉀也很多,美國高血壓防治飲食建議指引裡,建議攝取的礦物質組合就是鈣、鎂跟鉀,這些在秋葵裡統統有,含量也不低。鈣含量多 比牛奶好吸收以100公克秋葵為例,鈣含量就有80到100毫克,跟等重的鮮奶不相上下。不同的是,秋葵的草酸含量低,鈣的吸收利用率可達五到六成,比牛奶來得好,對素食人口、發育中的小朋友,或是喝牛奶會拉肚子的人來說,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國人飲食普遍有鈣攝取不足現象,可以多吃一些秋葵。含鉀較多 腎病患燙過再吃不過,秋葵跟蔬菜一樣,因為含有較多的鉀,洗腎病患要燙過再食用。料理時,可把汆燙後的秋葵,捲上培根,再撒點起司粉,用錫箔紙包覆後放進烤箱烘烤,由於秋葵跟起司都富含鈣質,可以增加鈣質的攝取量。怎麼挑、怎麼煮秋葵燙過再切 別讓黏液流失●秋葵果實生長速度很快,很容易老化。拇指般長短的秋葵最嫩最好吃,超過中指長度可能太老。●秋葵表皮附有細毛,清洗時洗乾淨即可,不必費工把細毛刮除。●料理秋葵最大的重點,在於盡量保持秋葵「完整」度,為免黏液流失,千萬別在下鍋汆燙前,就先切除蒂頭,才不會流失寶貴的黏液,吃起來口感也差很多。最正確的做法是先留下三分之一的蒂頭,汆燙後再切掉。●整根秋葵燙熟後食用,不僅方便,也最好吃。煮太久的秋葵,表皮會變太軟,汁液也會滲出。另外,先加些鹽後再汆燙,可以避免秋葵變黃。
-
2020-07-04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骨質疏鬆症?骨科醫師傳授強筋健骨3要素
骨質疏鬆症可說是老年人的頭號殺手,平時沒有明顯病徵,但是若因此發生併發症,例如,好發於手腕、髖部、脊椎等的骨鬆性骨折,即會導致嚴重疼痛不適,以及自我照顧能力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骨質疏鬆症不易自我察覺,病患常因跌倒而骨折就醫,經醫師建議進行骨密度檢查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鬆而不自知。老年人因跌倒而發生的骨折中,以髖關節的骨折最為常見,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二至三倍。老年人一旦發生髖部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女性達11%,男性達18%,簡直與某些癌症不相上下。林心畬指出,近期研究發現,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為亞洲第一,可知此病症在台灣盛行率之高,顯示如何預防骨質疏鬆,避免髖部骨鬆性骨折發生,是高齡化社會的重要議題。強筋健骨要素1 安全運動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以上!例如健走、健身操、交際舞、肌力訓練等,均可以有效刺激骨細胞活性,促進合成骨基質。根據體育署統計,有達到上述規律運動習慣的成人僅約33%,國人對於運動習慣養成尚有進步空間。強筋健骨要素2 正確補鈣國健署普查發現,成人每日約攝取鈣質約500mg,與每日建議攝取量遠遠不足。林心畬提醒,每天應攝取3~5份高鈣食材,以達到每日攝取鈣質1000mg(毫克)以上。可從奶製品、豆製品、帶骨魚蝦、綠色蔬菜、黑芝麻等食材攝取,確保骨細胞有足夠的骨骼原料。他說,對於補鈣,許多人以為多喝大骨湯就有用,事實上,鈣質在一般烹調過程不易溶解釋出,故大骨湯幾乎沒有鈣質,多食無益。此外,含鈣食材食用後,須借助胃酸溶解方能為人體所吸收,若長期服用胃藥,也會陷入缺鈣的危險。強筋健骨要素3 要曬太陽林心畬說,骨骼系統由骨細胞合成骨基質形成,骨基質則由膠原蛋白及磷酸鈣共同構成,維持骨骼健康的根本就是活化骨細胞,攝取充足營養素建構骨基質。若身體缺乏維生素D,使腸道出現鈣質吸收困難,骨骼出現骨細胞活性下降,誘發骨基質溶解,骨骼空洞化,最終導致骨質疏鬆。建議每周曬太陽3~5次,每次15分鐘,讓身體自行合成維生素D。林心畬指出,台灣陽光充足,建議冬天可選擇中午前後之時段,夏天宜選擇早晨或傍晚之時段,穿著短袖短褲暴露手腳,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促使維生素D合成,也不怕曬傷。而在梅雨季、颱風天等缺乏陽光的日子,不妨藉由飲食稍作補充,多吃鯖魚、鮭魚、秋刀魚、香菇、黑木耳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材。高鈣食譜設計參考
-
2020-07-01 養生.聰明飲食
黑芝麻預防白髮,白芝麻呢?一張圖看懂黑白芝麻營養功效有何不同
平平都是芝麻,大家卻常常說吃黑芝麻可以把白髮吃回黑髮,以顏色作為某種判斷依據。但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顏色不同僅代表它們不一樣,不是吃黑色食物就能使頭髮變黑。而黑白芝麻同為芝麻,到底在營養價值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芝麻是高油脂食物!芝麻算是堅果類,無論黑白芝麻,油脂含量都達到快60%左右,屬高油脂含量的食物。不過芝麻內含的主要脂肪叫亞麻油酸,是一種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幫忙降低身體膽固醇、清理血管、潤腸通便。而除了脂肪外,芝麻還含有膳食纖維,配合油脂可促排便順暢。黑白芝麻含有許多不同營養素,且因他們的顏色不同有多寡差異。黑芝麻黑芝麻富含鈣質,鈣質含量多出同重量的白芝麻接近快二十倍左右,屬於高鈣食物。且芝麻裡的鈣質屬於非常好吸收的鈣質,可在一杯牛奶、豆漿中加一湯匙黑芝麻粉,補足一天所需鈣質的一半左右。常聽友人說吃黑芝麻可以讓頭髮變黑,但事實上,黑芝麻能起到的作用藉由微量的鐵質與鋅來預防白髮,而不是將白髮吃成黑髮。白芝麻白芝麻的脂肪含量較黑芝麻高一些,除了鈣質含量差異懸殊外,大部分的營養組成都與黑芝麻差不了多少。白芝麻的鋅、鎂含量較黑芝麻高,鋅也是對人體很重要的礦物質,有助於強健免疫系統、減少發炎、增進皮膚健康。而鎂有助於鈣質吸收,能預防骨質疏鬆。而比起食用黑白芝麻油,還是直接吃食物原型,也就是直接吃芝麻比較能夠連膳食纖維和一些營養素一起攝取到,畢竟生產管線上它們會遭過怎樣的加工,破壞了多少營養素我們並不會知道。如前面所述,芝麻是高油脂的食物,一天建議吃個兩湯匙,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延伸閱讀:三種脂肪功能大不同,棕色脂肪讓人吃不胖!
-
2020-06-29 橘世代.健康橘
有圖/別讓「骨質疏鬆」摔壞生活,跟著治療師練骨力
85歲的李姓老翁在家中浴室滑倒,由家人送至醫院檢查後,發現為髖骨骨折,需要接受手術及復健治療。對長者而言,跌倒常是造成骨折的原因,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骨質疏鬆症」。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骨科醫師容志雄表示,骨質疏鬆症是停經婦女及老年人容易好發的一種疾病,由於骨質疏鬆症是骨質長期流失所引起,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骨質疏鬆症病人跌倒時,常造成不同程度的骨折傷害。一般來說,跌倒時如果用手撐,容易造成手腕骨折,如果髖部著地則會造成股骨近端骨折,而跌坐在臀部時最常見的就是脊椎壓迫性骨折;長者一旦因骨質疏鬆加上跌倒發生骨折,進而影響身體活動功能或臥床,容易引發其他併發症,甚至提高死亡率。因此,如果已發生骨鬆型骨折,如橈骨(腕)、髖部及脊椎,一定要檢查及治療,以免再發生同樣的骨折。容志雄建議,想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平日要有正常生活習慣、攝取足夠鈣質及維生素D、注意自身骨質密度、適度運動,才是延緩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由於婦女停經年齡約為50歲左右,停經後的6年內是骨質流失最快的時期,建議停經婦女可與婦產科醫師討論,依身體狀況適度補充女性荷爾蒙,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骨質疏鬆問題。補充鈣質的部分,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之外,也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例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酒類與含咖啡因食物,不利於身體吸收鈣也應避免食用。另外,每天早晨或傍晚到戶外曬太陽10-15分鐘,增加維生素D的生成,可以幫助鈣質吸收。適當運動可以促進骨質生成、增加肌力和耐力、改善血液循環、增加骨骼血液流量和增強骨骼的耐受力,但運動強度也須視年齡及身體狀況調整,最近有民眾倡導跳繩來預防骨質疏鬆症,雖然有幫助,但仍須量力而為,以免關節受傷,反而得不償失。如果本身已是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應接受藥物治療,且避免負荷重物、彎腰,同時要防止跌倒,以免造成骨折;如不慎跌倒骨折,應盡早接受手術治療以解除疼痛,並且避免長期臥床,才能減少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容志雄提醒,60歲以上民眾可到醫院接受骨質密度檢查,確認是否有骨質疏鬆的問題,並且依檢查結果定期追蹤或治療,才能維持好骨力。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也指出,銀髮族和停經後婦女是骨質疏鬆症高危險族群,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人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等外觀變化,但只要一個輕微的跌倒或是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甚至導致臥病在床,引發其他症狀,不容小覷。李曉惠說,通常骨質密度約在30歲左右會達到一生的高峰,但之後骨質每年便以1%的速度流失,在更年期早期的婦女每年流失的速度更可能達到2%~3%,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是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可少的;至於預防或改善骨質疏鬆的運動項目,可做「荷重運動」、「負重運動」等給予骨頭壓力的運動,能刺激成骨細胞的增生,進而增加骨質密度。「荷重運動」指的是身體承載體重,對抗重力的運動,運動種類包括中強度的快走,高強度的慢跑、跑步、爬樓梯、跳舞、網球及特殊撞擊運動的登階/踏箱、跳躍、踏步運動、跳繩,但為安全考量,建議銀髮族抗「骨鬆」的「荷重運動」為中強度的快走,在快走時建議將步伐加大,以每秒2步速度前進 (心中默念1001即為一秒);根據骨質疏鬆學會的資料發現,每天堅持快走30分鐘,持續15周之後就可以提升0.4個骨密度標準差,等於讓自己的骨質回升10%的密度。「負重運動」指的是肌力訓練,藉由肌肉負重訓練也能提供骨頭壓力的刺激,建議銀髮族可針對二頭肌、三頭肌、三角肌、臀大肌及腓腸肌做訓練,每下停5~10秒,每個動作每天做至少20下。李曉惠治療師提醒,除運動以外,還需要攝取均衡且足夠的營養素來維持骨骼健康,更要從年輕時就要開始「儲存骨本」,如多攝取骨骼健康所需的鈣質及蛋白質等、透過適當日曬來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及節制飲酒、避免過度飲用咖啡、避免熬夜等健康生活形態,才能真正對抗「骨鬆」。【健康精選延伸閱讀↘↘↘】。「骨質疏鬆」無痛怎麼防?醫師推「防骨鬆」日程菜單。「骨質疏鬆」無警訊該怎麼辦?觀察身高能嗅出端倪!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吞一堆葡萄糖胺膝蓋還是痛?關節痠痛要補的還有這些
陳先生爬樓梯的時候常覺得膝蓋痠,後來女兒買了維骨力,還有一些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給他服用,但不止沒有改善,現在連走一般的平地,也會覺得腰膝痠軟無力。後來不過輕輕跌一跤,卻骨折了,檢查才發現他有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劉純君提醒,60歲以上中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是隨年齡老化而發生的膝關節痠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些光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都不見得會有效。 除了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也不要忽略「肌力不足」。林阿姨58歲身材豐腴,罹患糖尿病接近十年。 平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一看就是一整天,就算平時出門買菜,也是騎機車,即使五分鐘的路程,林阿姨還是堅持要騎機車。劉純君說,林阿姨說因為膝蓋痠軟、腳軟無力,多走幾步路膝蓋就會痛,她怎麼吞維骨力都沒效。 「吞維骨力當然沒效!」因為林阿姨膝蓋痛、腿痠的主因是大腿股四頭肌沒力,之前在門診的時候,常聽到來看新陳代謝科的病人說:「我不能運動,因為走路膝蓋就痛!」 可是愈不動,不但血糖無法降下來,愈不動就「愈不能動」因為肌力不足無法支撐,但是走路時全身的重量都落到膝蓋,當然一走路就痛,像林阿姨因為腿痠軟不想走路,結果就讓她的肌肉愈來愈無力,惡性循環之下,愈來愈沒體力。 ▍腿痠無力怎麼解決? ✔一定要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劉純君表示,林阿姨因為血糖控制太差,醫師說可能要打胰島素了,此時她才答應努力配合,除了飲食控制,配合低糖低油高蛋白飲食,並願意到復健科做復健跟重量訓練運動,雙管齊下三個多月後,血糖穩定。阿姨自己說,膝蓋有活力可以多動,也不會有「咖咖」的怪聲。 ✔什麼運動最好? 以前的觀念認為老人家的關節退化,就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所以通常會建議游泳等水中運動,但是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說,游泳可以讓關節輕鬆活動、練習心肺功能,但是負重量不足,如果只靠游泳的運動不夠,最好還要再加上一些負重的重量訓練。 負重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的鈣質吸收,改善骨密度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增耐力。例如:有膝關節退化的人,練習股四頭肌增加肌力,股四頭股有力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以及關節軟骨磨損,也讓關節周邊組織更強化。 一開始無法拿重物的人,可以先做徒手的重量訓練。利如深蹲、改良式伏地挺身等,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進行訓練。等肌肉比較有力,可以再加上棒式撐體,平常可以兩手拿啞鈴,或用保特瓶裝水增加重量,手拿保特瓶深蹲來加強訓練,如果有機會建議可以到醫院復健科,請專業教練推薦適合的運動。 另外,參加太極拳運動或是打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同時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也能練習反應力,連頭腦都訓練到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7 養生.聰明飲食
預防腦中風?!營養師建議,先從挑早餐做起
腦中風是國人致殘與致命的重大殺手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公佈的資料,平均每47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統計顯示,60~79歲是中風發生率最高的年齡層,其實,45歲以上之男性、55歲以上之女性,都應注意腦中風危機。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家族史、三高、心臟病等,都會增加致病風險。此外,從生活形態分析,肥胖、抽菸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增加中風機率;嗜喝咖啡、高膽固醇食物,高鹽分飲食等,易誘發腦中風發生。究竟如何減少腦中風風險?營養師陳扆洵表示,除了注意膽固醇,還得小心飽和脂肪酸、鈉攝取量(包括鹽、醬油、調味料等)。不妨試著先從一天活力來源「早餐」來做改善,避開會影響健康的NG組合。NG組合 1 中式早餐: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傳統的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等,都有油脂過高的疑慮。油條是油炸的,蛋餅和蘿蔔糕是油煎的,燒餅則是在揉製過程中抹上酥油,油脂量驚人。更別說後續擠上的各種調味料,天天吃,膽固醇與血壓漸漸飆高!如何健康吃:愛吃燒餅,但別夾油條,不妨改夾蔬菜、蔥蛋;包子屬黃燈區,偶爾吃無妨;飯糰改點紫米飯糰,捨去油條、酸菜、菜脯等;飲料則改買無糖豆漿較佳。NG組合 2 西式早餐:漢堡、三明治、奶茶等漢堡肉使用肥瘦參半的絞肉製作,再加上調味、油煎,不小心就吃入過多油脂、鹽分;三明治、漢堡會抹上用油脂打發的美奶滋,熱量驚人;夾入的火腿、培根、熱狗等都是加工製品,高油高鹽;大冰奶添加的奶精也是滿滿脂肪。如何健康吃:少選內含加工製品的品項,最好挑蔬菜蛋吐司等,請店家不要額外抹美奶滋、番茄醬等,如果能將吐司改全麥更好。飲料則以無糖紅茶、低脂鮮奶、無糖優酪乳、無糖美式咖啡或拿鐵為首選。陳扆洵說,也建議多吃以下四種食物,有助於改善血壓及腦血管健康,率先避開危機。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1 含鎂食物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力的作用。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可多吃深綠色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攝取堅果類等。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2 含鉀食物芹菜、空心菜 如芹菜、菠菜、空心菜、川七、莧菜、茼蒿、山藥、韭菜、地瓜葉等都是高鉀蔬菜,多吃能達到體內鈉離子和鉀離子平衡。陳扆洵提醒,以燙青菜形式攝取最好,別忘了要少加醬料或完全不加。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3 含鈣食物當身體缺乏鈣質時,使體內鈣離子失衡,可能引起血管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增加血管阻力(血壓)。陳扆洵指出,多吃含鈣食物,如牛奶、優格、小魚乾、豆腐、黑芝麻等,能夠穩定血壓。預防腦中風OK好食物 4 水溶性膳食纖維陳扆洵表示,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具有穩定血壓的功能,如秋葵、山藥、南瓜、海藻、蘋果、燕麥、胡蘿蔔、花椰菜、香蕉、奇異果等很豐富,可多多攝取。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後會遇上骨質大量流失的「骨質跳樓期」,醫師建議從年輕開始存骨本!
打從人類一出生起,就有了骨密度,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就會以慢慢地增加,正所謂一眠大一吋,不斷地茁壯長大,骨質一路增加到二十歲,此時骨質的生成遠大於破壞的速度。差不多到達二十歲的時候,開始進入平衡期,會持續到四十歲左右。這段時間的生成跟破壞差不多, 也叫作骨質高原期(plateau) 或是最高骨本時期(peak bone mass)。骨質隨年齡加速流失,儲存骨本要趁早等到通過了「高原期」,四十歲之後就是每年開始流失了,只是流失得比較緩慢。而以女生而言,到了五十歲會遇上「停經期」,雌激素分泌逐漸衰減,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出現「骨質跳樓期」,一路流失到六十歲左右,才又恢復到四十到五十歲骨質慢慢流失的狀態。以上就是一個人的骨本生命週期,呈現出一個弧形曲線,可以發現到年紀越老,骨質疏鬆的發生率自然就越高,此時老人家的骨本其實跟小孩子一樣了。古諺有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果真如此,老人家的骨頭就和孩童一樣脆弱,一跌倒可能就會導致骨折,所以身旁的照顧者就相形重要了。若是照著曲線脈絡,這裡提倡一個「儲存骨本」概念,可以在年輕時期就先把骨本提高,將「高原期」再往上提高一些,如此一來,便可以留到年老時慢慢地流失,也就不至於一下子就發展成骨質疏鬆症了。台灣現今的社會環境,造就了許多宅男宅女,實在令人相當憂心,假使在二十歲之前,這群孩子們依然維持如此的生活型態,加上時常熬夜、飲食失衡,造成最大骨本不夠多,抵擋不住最後流失的速度,未來就會是骨質疏鬆的候選人名單。「存骨本」的做法需要從小扎根,可以在青春期時,透過飲食中鈣的攝取、多從事負重運動、多曬太陽,藉此慢慢提高骨本的存量。同時減少熬夜,避免降低成骨細胞的活性,才能遠離骨質疏鬆症。很多人都知道骨頭裡面富含鈣質,但鈣在哪裡?「多喝牛奶,就可以補充鈣質嗎?」「石醫師,為了遠離骨質疏鬆,從現在起,我每天都要啃一塊豬骨頭!」咦,你可能還沒吃進鈣質之前,牙齒已經先掉光了。「礦物化」或「成骨化」,指的是把骨骼結晶黏著到骨蛋白表面的過程。那什麼是「骨骼結晶」呢?──是由鈣、磷跟氫氧基(Ca6(PO4)10(OH)2)所構成的一顆顆鈣鹽,而骨頭的鈣就是被深埋在這個結晶裡面。因此,假使身體中的鈣質不夠,可能就沒辦法黏出那麼多的骨骼結晶,如此的話,這脆弱的骨蛋白就無法「礦物化」,沒有骨結晶黏著到的地方,將變成致命弱點,很容易就裂開來。所以,補鈣、補磷就是為了構成這個骨結晶,鎂鋅銅錳等元素,則是讓結構連結得更加緊密的關鍵,其中磷、鎂、鋅、銅、錳都可以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唯獨鈣質往往是不足的狀態。「你要補鈣喔?我煮大骨湯給你喝。」老人家常常會這麼說,但是透過實驗發現,湯裡面根本就沒有鈣質,正因為骨結晶粒子太大,人體無法妥善吸收,而真正的鈣質卻被鎖在骨結晶裡面出不來。所以,大骨湯不是沒有鈣,而是它的鈣被鎖在骨結晶裡面,一般煮湯的能量根本不足以打破骨結晶的共價鍵,所以鈣質無法游離出來。「那麼,什麼東西可以讓鈣質游離出來呢?」外力做不到的事,就交給身體吧!身體當中的破骨細胞會分泌一些很酸的酵素,可以分解掉骨結晶,把鈣提取出來應用。顧好黃金十年,骨鬆不上門「石醫師,除了存骨本要向下扎根之外,對於我們這些面臨停經期的女性,有沒有更好的做法?」一名婦女憂心忡忡地問我。因為男性骨本的流失沒有快速下滑這一段,唯獨女性朋友受到迫切的危機,石頭醫師稱此階段為「黃金十年跳樓期」,身為骨科醫師就要盡力幫患者在這段時間把關,給予良好的照顧與追蹤,一旦妥善度過了這個時期,也就比較不會成為骨質疏鬆症的候選人。◆ 採用藥物或是替代療法除了透過醫師開立對應的處方,或是荷爾蒙替代療法,減緩骨質的流失,同時留意自己的生活型態,比如作息不正常,白天睡覺、晚上醒來,或是根本不曬太陽,導致鈣質吸收出現問題,只要從生活型態改變入手,就可以有所改善。◆ 保持運動和曬太陽習慣「石醫師,曬太陽怕會長斑,我改用營養品補充,可以吧?」不,最自然且最重要的方法,還是曬太陽!若是只依靠飲食進行維他命D補充的話,食物或營養品的攝取量恐會不足,加上本身的肝腎功能也要正常,才能透過肝腎加工,形成活性的維他命D來順利利用,若是本身臟器就有毛病,就算吃再多的健康食品,幫助上也是有限。若是針對身體狀況不佳的病人,通常會建議補充活性(active)的維他命D,可以不需要再經過肝臟跟腎臟的加工,就有作用了。然而由於屬於「藥字號」的品項,需要經過醫師處方籤才能開立,坊間所販售的通常是沒有活性(inactive)的維他命D,屬於健康食品。所以,回到源頭來討論,預防骨質疏鬆的第一步,先從拉高骨本做起,假使讀者已過了這個時期了,接下來就是要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並且透過戶外運動、定時曬太陽、作息正常,讓自己維持骨本,也能顧好老本,享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多管齊下,治療骨質疏鬆症「最近猛然驚覺到,我媽媽開始駝背,老是喊腰痠背痛,而且身高明顯變矮了,還會常常跌倒……。」一名中年大哥著急地來到診間,經過簡單評估後,告知他母親應該是罹患骨質疏鬆了,但一聽到「跌倒」關鍵字,內心不免擔憂了一下。「那麼,我該怎麼辦?有沒有藥物可以治療呢?」初期的骨質疏鬆沒有任何症狀,像個案中的例子,可能是上了年紀,骨質有了明顯的流失,卻沒有明顯的症狀,最怕的就是因為跌倒造成骨折,連帶引起後續的併發症狀。因此,針對上了年紀的患者,石頭醫師通常會建議適度採用藥物合併治療法,透過更及時的延緩骨質流失,達到更有效益的做法。下列就是醫師常用的藥物:◆ 雙磷酸鹽類藥物用以抑制破骨細胞活性的藥物,比如福善美(口服)、骨維壯(針劑)、骨力強(針劑)等等,然而此類藥物可能造成下顎骨壞死,因此口腔衛生不佳者,或者是正要進行口腔手術(拔牙、植牙等),或是口腔癌症的病人,不建議接受此種治療。另一個風險就是容易發生非典型骨折,正因雙磷酸鹽類做法在於殺死破骨細胞,然而過度撲殺破骨細胞之後,本來由破骨細胞所清理的垃圾骨和受傷骨,就會大量被堆積下來,導致骨頭的脆化,於是造成非典型骨折的發生。美國醫療使用規定,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五年就要停藥,一年後再行觀察是否需要再服藥,這個過程稱為「藥物假期」。石頭醫師的做法則是三年就必須停藥一年,一年之後再來測骨密度,後續評估是否需要再治療。◆ 荷爾蒙療法、荷爾蒙替代療法主要針對更年期停經女性,但荷爾蒙療法不建議長時間使用,避免衍生造成乳癌跟子宮內膜癌。目前,已經有所謂的荷爾蒙替代療藥物問世,通常是使用在骨鬆合併嚴重的更年期症候群的病人身上。比如說盜汗、失眠、心悸或耳鳴,加上患有骨質疏鬆症,醫師就會評估採用此法。另外,荷爾蒙療替代藥物有兩項使用原則,第一是低劑量,因為高劑量怕有致癌風險;第二是採用間歇性給予,吃一段時間就要停一段時間,把握住兩個因素,荷爾蒙療法仍然可以被安全的使用。臨床上,我偶爾也會使用荷爾蒙治療,在盡量避開風險之後,就會達到不錯的效果。◆ 標靶治療:寶骼麗(針劑)另一種臨床上使用的標靶治療就是寶骼麗,每半年施打一次,由於目前屬於比較新的藥,所以還未有併發症的統計資料。不過,就醫理上來說,應該跟雙磷酸鹽藥物不太一樣,透過控制破骨細胞的數目,不讓它大量增生,達到破壞的降低。同時,石頭醫師於臨床的使用,還是建議病人三年便停藥,待破骨細胞數量恢復,也能藉此清理一部分的垃圾骨,一年後可以有比較真確的骨密度後,透過檢驗數值的綜合判斷,再來評估是否再開啟療程。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學問,主要分屬在骨科、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內科、家醫科醫療中。針對這個困擾大眾的疾病,唯有從根本上作好存骨本的培養,再到中後期延緩流失的因應對策,以及避免跳樓期的恐怖震盪,才能讓每個年齡層、每個性別、每個世代都能夠鎖住骨本,找回健康好骨力喔!石頭醫師的超前部署重點小整理:1.骨質疏鬆症最重要的超前部署就是「保密」、「防跌」,其中的「保密」指的是維持骨密度,「防跌」就是預防跌倒傷害的發生。2.保持負重運動,以及曬太陽習慣,就能有效增加骨密度。所以游泳或是騎腳踏車等運動,就不如走路、打太極拳,或是跳土風舞等負重運動,來得有用。3.關於曬太陽的原則,石頭醫師建議如下:於早晨或是黃昏時段,穿短袖或是短褲的方式,要曝曬陽光三十分鐘;若同時穿短袖及短褲,則只須曝曬陽光十五分鐘。重點是要讓紫外線直接接觸皮膚,因此建議不要中午去曬太陽,以免增加皮膚癌發生的風險。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百分之八十停經女性,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天啊!骨質疏鬆難道是女性的天敵嗎?」美國統計資料粗估顯示,三億人口中約有一千萬的美國人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當中就有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女性!回頭檢視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百分之六十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當心!賺少花多的低骨本狀態骨質疏鬆以女性比例偏高,主要是荷爾蒙改變的關係,因為停經導致保護骨頭的雌激素大幅減少,少了這個天然的保護傘之後,就會容易加速骨質流失。骨折發生率前四名,分別是脊椎、髖關節、手腕和肩膀,臨床上的女性患者的骨折也多集中在這四處,特別是五、六十歲的停經婦女,因跌倒時手腕撐地,導致手腕骨折;到了七、八十歲,因為上肢反應變慢了,屁股直接跌坐在地,導致髖關節骨折;若是後仰躺,使腰部著地,脊椎骨可能就應聲折斷了。除了女性因停經導致骨鬆問題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一種「低骨本」的狀態,就是銀行存款不足,有點入不敷出的概念。儘管這群人還沒嚴重到骨質疏鬆的地步,但是骨頭裡面的鈣質含量降低了,處於一種「賺得少、花得多」且持續流失的時期。過去教科書上稱為「骨質缺乏」,容易誤導民眾以為是什麼疾病,如今已經不再這麼說,儘管這不是一種病症,卻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會隨著年紀或身體狀況而下降的低骨本。透過積極介入之後,可以延緩或逆轉這個過程,讓自己的骨本至少不再流失,或是減緩流失的速度。流行病學調查,髖關節骨折致死率節節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發生嚴重的骨折,還可能導致死亡。臨床門診上,骨質疏鬆的個案,男女比例相差很大,但根據資料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女生大概占百分之十五,男生則是百分之二十二。「為什麼男性的死亡比例更高?」相信是很多人的疑問。有些男性患者菸不離手,本身肺部就不夠好,加上髖關節受傷開刀後,變成長期臥床的狀態,久躺之後產生褥瘡,容易感染,或是積痰形成肺炎,最後併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仔細推敲之下,可以發現死亡的關鍵在於「臥床」,因為面對年紀較大的病患,通常會提醒家屬:「記得盡快脫離臥床的狀態,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讓身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因骨折所導致的高死亡率。相較於其他癌症與流行疾病,政府民間機構都會不斷宣傳大家早期檢查、早期治療,骨質疏鬆卻沒有積極的宣導和防護機制?原因就出在,即便目前有健保,骨質密度檢查都是需要自費的項目。回歸到「預防醫學」的範疇,其實骨質疏鬆症比起癌症治療,相對簡單多了,只要投入一些資源,把骨本照顧好,就能減少骨折的機會。以家庭社會負擔而言,若是家中有老人發生骨折,勢必會造成家庭照護的問題,使病患與照顧者陷入生活與經濟的困境。因此,就全民福祉的長遠性來看,國家政策的積極介入,進行大規模的骨質疏鬆症預防,確實有其必要性!(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23 名人.好食課
控制熱量這件事是關鍵 營養師教你靠飲食創造熱量赤字
炎熱的夏天到了,袖子和褲子越穿越短,去年累積的掰掰肉、肥肥臀終於要見客了嗎?體態是台灣民眾最重視的議題之一,在2018年的調查中,代謝變差、肥胖是成年人最在意的健康議題(連結),而且在疫情下大家出外活動比例也減少了。董氏基金會調查指出有4成5的民眾覺得活動量減低(連結),不運動、久坐更是一般上班族的常態!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別擔心,這次專欄由營養師教妳該怎麼做才對!創造熱量赤字與攝取足夠蛋白質是關鍵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天該吃多少熱量,才能創造熱量赤字!計算熱量的方式有很多種,較為準確的是用「除脂體重」計算,但我們家裡大多都沒有精確的體脂計,所以教大家一個最簡易的估算方式,計算公式如下:「每天攝取熱量:體重(公斤) X 24 (小時)X 性別係數 X 生活型態係數」1.性別係數:男生 X 1、女生 X 0.92.生活型態係數:輕度活動 X 1.2(ex: 久坐族)、中度活動 X 1.3(ex: 業務)、重度活動 X 1.4 以上(ex: 工人)在計算出我們一天所需熱量後,讓每日消耗大於熱量攝取就能創造熱量赤字,促使我們代謝體內所囤積的「營養」,來達到輕盈體態目的。增加運動量是創造熱量赤字的最佳辦法,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常常是久坐、少運動,若缺乏運動的情況下,以用每天減少300-500大卡的熱量控制也是達到輕盈體態的好方式!因此營養師要提醒在控制飲食期間一定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而且也要注意要有足夠的「維生素」與「礦物質」等營養素的攝取,以免為了控制熱量而影響到新陳代謝,反而會拖累成效!營養師推薦這些低脂優質蛋白質蛋白質主要來自於「乳品類」與「豆魚蛋肉類」,今天先以「低脂」為飲食目的介紹一些好的優質蛋白質來源:1.乳品類:營養師建議喝低脂鮮奶,以400毫升的新鮮屋而言,熱量僅為178大卡,較全脂鮮奶少了83大卡,油脂與全脂鮮奶相比減少了62%,是少負擔好營養的代表2.肉品:牛腱肉、豬小里肌、雞胸肉、魚肉(鮭魚、秋刀魚、鯖魚除外)、海鮮(蛤蠣、花枝等)營養師還是要提醒在控制飲食期間一定要喝鮮奶,以400毫升新鮮屋而言,含有12.8克蛋白質,就滿足一個60公斤成年人所需蛋白質的20%,而且提供了440毫克的鈣質,達到我們每天建議攝取量的44%,是補充足夠營養的關鍵!一日少負擔好營養菜單跟著吃最後,想要達到夏季輕盈的目標嗎?來跟著營養師的菜單吃吧!也可以依據這樣的搭配做變換,讓每日的飲食更多元喔!早餐:三角飯糰 + 茶葉蛋 + 400毫升 低脂鮮奶中餐:三明治 + 蔬菜沙拉 + 冰美式晚餐:乾意麵 + 鹽拌燙青菜 + 嘴邊肉1份【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夏日到了,想要展現輕盈體態?營養師教你從補充蛋白質和飲食管控熱量開始!】
-
2020-06-21 科別.消化系統
胃食道逆流50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編按:台灣每4~5人就有1人胃食道逆流,其中4成以上是50後,甚至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心情,也使得求診病人增加。除了生活與飲食習慣外,50後會胃食道逆流還與老化有關。幸好,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更與食道癌關聯不高,生活中做好飯水分離、控制體重等,就有機會大幅改善。根據健保大數據,近幾年患有胃食道逆流的人愈來愈多,就醫人數從2016年的61.5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6.5萬人。患者當中,以50歲到59歲最多,約有22%,60歲到69歲者約19%。顧名思義,胃食道逆流是腸胃功能發生問題。觀察台灣的盛行率,每4到5人就有1人有此症狀,相當常見。甚至有醫師發現,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情緒焦慮,憂心害怕,求診病人跟著增加。胃食道逆流的原因很多,除了生活壓力大、暴飲暴食,對50、60歲以上的人來說,肌肉老化也是一項因素。特別是過了50歲,才出現胃食道逆流的人,「變老」是影響腸胃健康的殺手。50後胃食道逆流原因,可能是老化引發肌肉鬆弛國泰醫院腸胃內科醫師陳信佑分析,食道與胃部交接的賁門,肌肉不能正常收縮,賁門鬆弛,無法關閉,會導致胃酸從胃部順著食道向上逆流;50、60歲以後才有胃食道逆流的人,生活、飲食之外,不排除是老化造成賁門肌肉鬆弛所致。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認為,50歲以上的人,服用慢性病藥物的機率較高,某些藥會影響胃酸,也是誘發胃食道逆流的原因。胃食道逆流除了飯後經常打嗝,還有哪些現象?病人有什麼感覺?其實,許多人看過一個「火燒心」的電視廣告,這正是最典型的症狀。陳信佑解釋,由於胃酸pH值介於1~3,酸性偏高,逆流向上,會導致胸部有灼熱感,好像心臟著火,而胃酸到達咽喉,有人會喉嚨發炎、氣喘,即使夜晚睡覺,一旦胃酸湧上,還會咳嗽,誤以為是胸腔、喉嚨有問題。胃食道逆流會引發癌症嗎?引發食道癌機率不到0.5%坊間甚至傳說,胃食道逆流的人,因為食道長期受到胃酸侵襲,沒有治療,可能會得到食道癌,其真實性如何?陳信佑表示,機率很低,不到0.5%,不須擔心。此傳言可能源自有些食道癌病人的症狀,看來像胃食道逆流,其實,他們的食道黏膜已經發炎,細胞腫瘤化,必須要以內視鏡檢查,進一步治療。幸好現在的醫術發達,胃食道逆流不難治療。陳信佑說,輕微者服用制酸劑中和胃酸,藥效只有1~2小時。目前最常見的療法是服用阻擋胃酸分泌的氫離子阻斷劑,藥效可持續一天。若是藥物療效不好,50、60歲以上的人也可以用微創手術縫緊賁門,改善肌肉鬆弛。胃食道逆流如何改善?飲食飯水分離外,該注意的7原則北投健康醫院營養師潘富子建議胃食道逆流患者,嘗試以下幾項方法來改善症狀:1. 飯水分離法:吃飯時,不要同時喝湯、水或果汁,應該改在飯前、飯後1個小時飲用,免得胃裡食物太多,引發胃酸逆流。也有人以「乾濕分離」來趣稱之,乾食(米飯、菜、肉)與濕食(湯、水、果汁)不要同時吃,盡量間隔1個小時以上。2. 多吃富含黏液食物:如秋葵、山藥、南瓜等,緩和胃部不適。3. 避免刺激:不抽菸,避免咖啡、茶、酒、碳酸飲料、辛辣、油炸物、烘焙甜食。比較特別的是,胃食道逆流應避免番茄及其製品、柑橘類水果、檸檬、大蒜、洋蔥和含薄荷的食品。4. 少量多餐:每餐吃七分飽,細嚼慢嚥,放鬆心情。5. 飯後姿勢:不要馬上坐下,應該散步15分鐘,每週最少3次。也不要做激烈運動,更不能馬上躺下休息,至少須等30分鐘到1小時,並且把枕頭墊高15~20公分。6. 睡前不吃:睡前3小時不要吃宵夜,以免在睡眠當中,胃內食物刺激胃酸分泌。7. 保持適當體重,不要穿塑身衣:肥胖和塑身衣會增加胃部壓力,如果胃裡食物多,胃酸容易逆流。50後攝取足量蛋白質,延緩肌肉鬆弛隨著年齡增長,肌肉不免鬆弛。潘富子建議,50歲以後,不論是否患有胃食道逆流,應該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預防肌少症,延緩肌肉鬆弛。尤其在65歲以後,步入老年,應該設法調整飲食,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每天吃適量蛋白質,如果以手掌為衡量單位,每一餐要吃一掌心大小、厚度約1公分的肉片,魚、雞胸、里肌肉皆可,不宜過量。肉片也可改成2個雞蛋,或是換成4片正方形的黃色小豆乾。傳統板豆腐也相當理想,蛋白質含量比豆漿高。蛋白質之外,鈣質也不可或缺。除了牛奶,小白菜、莧菜等蔬菜也有豐富鈣質。原文:胃食道逆流,50歲到59歲最多!飯水分離外,還有哪些方法可改善?
-
2020-06-21 養生.聰明飲食
選擇好食物避免壞食物?用卡路里計算食物價值合理嗎
【文、圖/選自時報出版《不節食更健康》,作者琵克希.特納】好的/健康的、壞的/不健康的身為人類,我們喜歡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所以我們喜歡把食物分成「好的」和「壞的」,並將各種食物歸類進這兩個黑白分明的類別中,但食物其實不「好」也不「壞」,食物……就只是食物。這裡想要探討的觀念是「人們應該吃好的食物,避免吃壞的食物」。但實際上唯一的「壞」食物是會讓你過敏的食物,或是腐敗、發霉的食物,其他任何食物天生就是中性的,無論食物對你的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在道德倫理上都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如果你吃「好的」食物,你不會變成好人,而「壞的」食物也不會讓你變成壞人;但當我們使用這些形容詞時,其背後隱含的就是這樣的意思。「我今天表現得很好,沒有吃任何巧克力」、「我真的不該吃這個,我太糟糕了」;不,你吃的食物並不會改變你作為人的價值,也不會讓你變得比旁邊的人更優秀。我不會用「健康」這個詞來形容食物,世界上沒有任何食物在本質上是健康的,也沒有任何食物在本質上是不健康的。在營養學中,所有食物健康與否都是與環境相對的;對一個人而言健康的食物,可能對另外一個人而言並不健康。豆類在素食飲食中被無比推崇,舊石器時代飲食卻避之唯恐不及。單一食物沒辦法影響人體健康,人體需要不只一種食物來維持健康,也需要不只一種食物讓自己變得不健康。我相信,你可以說自己正在進行的飲食,整體而言很健康或不健康,卻無法說自己吃了健康或不健康的食物。食物的營養密度各有高低,而攝取的優先順序會依據你所需的養分而有極端的不同;如果你缺乏鈣質,那麼可以說,喝牛奶或吃葉菜類會比吃胡蘿蔔健康,若你需要Omega-3 脂肪酸,那攝取魚油遠比吃番茄健康。「健康」一詞常被用來表達「低卡路里」的意思,彷彿這兩個詞是同樣的東西。反對這種說法的人通常會說些類似「即使某種食物的卡路里含量低,也可能同時含有人工調味和骯髒成分」的論述,但這並沒有什麼實質幫助,只是用另一套有問題的話術來取代原本這一套。如果把健康和低卡路里劃上等號,就等於同時認同了「吃少一點卡路里就是比較好」、「減重是永遠不變的目標」這些想法,因為苗條就代表健康;到這裡為止,我們應該早就清楚地知道,事實絕非如此。有許多研究顯示,當食物被標上「低卡路里」或「低脂」的標籤時,會增加它們的「健康光環」,這也代表了人們更有可能會過度攝取這些食物。我寧願人們能好好享受他們真正想吃的食物,即使不是低卡路里的那個版本,也能毫無罪惡感地享受。我認同使用「健康」這個詞來形容整體飲食模式,但組成健康的要素並非僅源自於單一食物,而是整體飲食概念,而這樣的飲食概念也可以含有營養密度較低但美味的食物,例如蛋糕或巧克力等。在營養學中,所有食物的好壞都是相對於周遭環境的,這樣說來,無論是什麼食物,基本上都不可能在所有環境中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健康的,也沒有任何食物在任何環境中都是不好的。就算做出假設或概括化,也不切實際,因為把食物分成「好」和「壞」的行為,本身就為食物強加了原本不該有的道德價值。營養學和食物選擇中充滿著大量灰色地帶,幾乎沒有什麼是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營養需求、欲望和偏好,「好」與「壞」的標籤過於簡化了我們與食物之間的複雜關係。食物可以同時是營養而不健康的,而健康均衡的飲食也可以包含各式不同種類的食物。
-
2020-06-21 科別.泌尿腎臟
健身者吃高蛋白是結石高危險族群?醫師建議這麼做
泌尿道結石(尿路結石)是泌尿系統常見的疾病,腎臟製造尿液後,經由輸尿管到膀胱儲存,等到一定容量時再由尿道排空。由於腎臟具過濾血液中雜質、自動調節水量的功能,因此當水分不足,尿液中的結晶體濃縮、沉澱,便從腎臟的腎盞位置形成結石,隨著泌尿道到不同部位。因此不論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統稱為泌尿道結石。家族有病史 罹病機率高台北榮總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志杰表示,當結石出現在腎臟,稱為腎結石;出現在輸尿管,稱為輸尿管結石;在膀胱稱為膀胱結石;最後掉在尿道,則稱為尿道結石。根據臨床經驗,尿路結石並沒有特別好發的年齡,林志杰說通常和遺傳基因有關,若是家族中有結石病史,下一代罹病機率較高。新光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何肇晏表示,雖然根據研究,結石的成因一半以上可能和基因、遺傳有關,但臨床上不一定會對每個患者做基因分析,一來所費不貲,對臨床治療上也沒有太大意義。高危險群 水分不足、高蛋白攝取結石和病人的生活習慣也有關,當喝水量不足、排尿太少,或是時常食用高蛋白者,也容易產生尿路結石。何肇晏說,身體若處於鹼性環境,較不容易產生結石,補充高蛋白雖然對於肌肉生成有幫助,但大量攝取蛋白質,身體容易呈現酸性環境,因此較易生成結石。且蛋白質吸收和分解的過程,也容易產生結石的離子,進而生成結晶。罹患結石的病患,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為一公克以下。他提醒,健身民眾若時常飲用高蛋白補充品,可能會導致結石,因此更需要多喝水。部分疾病 容易造成結石季節也可能與結石生成有關,通常夏天排汗量大,若加上水分喝得少,便容易引發結石。但林志杰認為,依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夏天來診的病人並沒有比較多。另外,有些疾病也可能使人容易形成結石,例如尿酸過高容易形成尿酸結石、副甲狀腺功能亢進,使尿液中鈣增加,也容易造成結石。而有發炎性腸疾病或曾做過腸繞道手術者,也容易形成草酸鈣結石。結石卡輸尿管 劇痛才發現通常出現在腎臟的結石,疼痛並不明顯,較難發現。但是腎結石可能因為結石摩擦腎臟,形成血尿、腰痠、發炎等。有些患者的腎盞長出多顆結石,沉澱、累積在一起,變成5至7公分大,滿滿的鹿角狀結石,影響腎臟功能。由於輸尿管是尿路中管徑最狹窄的部位,通常結石會卡在這裡,而容易被發現。掉到輸尿管後,可能會造成腎臟尿液無法排出,引起腎積水、腎水腫,腎臟腫脹後,會有些脹痛,或是卡在輸尿管造成輸尿管痙攣。病人因結石求診時,通常都是輸尿管結石。何肇晏說,輸尿管結石痛起來像是間歇性絞痛,常常有病人痛到在地上打滾,就算改變姿勢也無法改善。膀胱結石 多為攝護腺肥大者至於膀胱和尿道結石則相對少數,因為能夠通過輸尿管掉到膀胱位置的結石,顆粒都較小,可順利通過尿道排出。因此膀胱結石常發生在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尿液滯留的病患,結石掉到膀胱卻無法順利排出。尿道結石則更少見,先天結構異常,如尿道狹窄、男性尿道角度過大,才會造成。林志杰說,這類病人常常發生「尿不出來」或是小便到一半「卡住」的情形。四種結石成分 成因不同除了依據部位分類,根據結石成分,分類也有所不同。何肇晏表示,最常見的為「草酸鈣結石」,常見於發炎性腸疾病的病人,也可能因為基因、體質而造成;「磷酸鈣結石」則與病人對鈣的代謝異常有關,可能是吃太多鈣。許多人認為結石病人不應攝取過多鈣質,但何肇晏說,若因腸道疾病引發的草酸鈣結石,反而建議鈣質攝取量需到達每人每天1000至1200毫克的建議量,才能有足夠的鈣質將草酸結合,腎臟才不會過度吸收草酸而形成結晶。另外,「尿酸結石」主要發生在高尿酸者身上,且通常同時合併痛風。其特色是X光片不容易發現,需透過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診斷;「磷酸銨鎂結石」則往往和泌尿道的細菌感染有關。結石常復發 可做尿液代謝分析尿路結石治療後五年的復發率達50%,林志杰建議定期追蹤,最好一年檢驗一次。可透過驗尿檢查是否血尿或結晶、使用X光片或超音波判斷是否尿路各部位有結石生成。何肇晏說,若結石太常復發,建議可做尿液代謝分析,針對結石成因進行治療,並做飲食控制。他建議:1.一天喝水量最好在2500c.c.以上,讓尿量達到2000c.c.。2.多吃蔬果補充檸檬酸,可減少結石產生的機會。3.少吃高鹽重鹹,避免鈉鈣離子失衡,易造成含鈣類結石。4.有些患者因害怕青菜有草酸而不食用,建議可避免單位草酸過高的菠菜、莧菜等,但仍需補充蔬果,均衡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