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6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醫護
共找到
3187
筆 文章
-
-
2023-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可改善口腔插管不適 呼吸治療師告訴你哪些病人需要氣切?
60歲李先生因車禍導致頸椎損傷送急診救治,臨床身體評估發現,患者意識清楚、全身肌肉無力,電腦斷層顯示為高位頸椎損傷,因呼吸窘迫、橫膈肌肉無力,加上腹部肌肉癱瘓,導致呼吸功能受損,繼而引發呼吸衰竭,因此緊急接受經口內氣管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經口內氣管插管在急重症單位是一種常見且重要的技術,對於重症病患插管與機械通氣,亦是維持生命所必須的處置。李先生於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先接受氣管內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雖積極訓練及嘗試脫離呼吸器,但因訓練期間發生肺部擴張不全,導致呼吸訓練中斷。醫療團隊評估患者為呼吸器困難脫離個案,向家屬解釋病情,說明經口內氣管插管與接受氣切對於呼吸器脫離訓練的差異性。所謂的氣切,全名為氣管切開術,是從頸部切開氣管,並放置氣切套管的外科手術,氣切造口可取代經口內氣管插管,目的是讓空氣進出肺部,避免呼吸道阻塞。使用氣切套管呼吸阻力較小,可改善病患因口腔插管引發的不適,有助於脫離呼吸器。氣切術後,可增加病人舒適性,維護口腔衛生,減少喉頭水腫、聲帶受損。1. 若是上呼吸道阻塞、頭頸部或胸腔外傷、昏迷或四肢癱瘓需要長期臥床病人,須盡早接受氣切手術。2. 脫離呼吸器有困難,需較長時間訓練者。病患若是呼吸器使用大於21天以上,建議儘早氣切,以利脫離呼吸器。3. 無法自行咳痰,可能有吸入性肺炎危險者,如頭部外傷、中風、缺氧性腦病變、神經肌肉疾病、慢性肺疾等。4. 曾嘗試拔除氣管內管卻失敗。病情穩定,經醫護人員評估訓練後,可醫囑移除氣切套管。氣切傷口約7天會自行癒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25 醫療.皮膚
換藥像被剝皮 血淌滿地…連曬太陽都是奢望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
「每次換藥的時候我像活活被剝了皮,低頭看到滿地都是自己的血,卻痛得只能無聲地尖叫。」「我是來自部落的孩子,可是卻再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快樂地在太陽下奔跑。」「這個病會遺傳,未來甚至不敢生下女孩,我不要她經歷一樣的痛苦。」26歲的宸誼出身花蓮原住民部落,擁有亮麗外型,從小由阿嬤帶大,自國小、國中到讀五專,身上不時有紅疹、濕疹症狀,對皮膚症狀早已習以為常,而近年的一次嚴重急性發作,一度高燒病危,住院後才確診罹患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全身膿疱且多處傷口,沾黏衣服拉扯產生的劇痛,彷彿「用刀把皮活生生剝下」,用過無數治療方法,終於在生物製劑協助下,穩定控制病情,除感謝男友不離不棄照顧,更期許有一天能不再復發,穿起漂亮衣服,享受正常人的生活。GPP偷走的生存權|輕微皮膚症狀 竟差點變成致命的重症宸誼回想,因出社會後工作日夜顛倒,皮膚開始出現皮屑,由於父親家族曾有乾癬病史,因此對於症狀並不陌生,起初皆到診所就醫,針對乾癬治療,並沒有特別積極處理。直到某天突然身上的傷口不斷流膿、流血,且反覆發高燒,在朋友協助下送至急診,發現白血球指數過高,不慎感染可能有生命危險,直接安排住院。住院期間,除了臉以外,脖子以下全身都是傷口,醫護協助換藥時,須使用治療燒燙傷患者的濕紗布擦拭,而在換藥前即使吃了止痛藥、打嗎啡,仍然止不住痛,「我痛到只能無聲地叫,是在有意識情況下,彷彿被人用刀活生生剝下一層皮,血滴滿整個地板。」「這病可以根治嗎?我不想一直反覆發作。」宸誼分享醫師診斷她確診為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後當下的第一個念頭。她說,確診初期,吃藥、擦藥2至3個月,仍無法控制病情,後續改嘗試免疫抑制劑,但卻使得她免疫力低下,每當天氣轉換更容易感冒,感冒時就會誘發GPP,甚至每月經期也會引起復發,產生「不得已要吃藥,但吃藥又無法避免復發,且還有副作用」等惡性循環;所幸2011年國際威期刊NEJM找到GPP的發病因子,加速專門針對GPP急性發作的生物製劑問世,宸誼改施打這樣的生物製劑1至2天後,全身膿疱明顯改善,且無其他症狀,「生物製劑好像上帝給我了一條生路,是我的救命稻草,否則真的像是被判了死刑…」GPP偷走的形象權|擔心再發作 失去穿衣與戶外活動自由新冠疫情爆發期間,醫院加強住院管制,宸誼回想去年夏季再度急性發作,因為全身長滿膿疱,只能穿著布料較薄的睡衣,避免傷口黏到衣服、拉扯再度流血,沒想到從早上9點到院,晚間7點PCR檢驗確定新冠陽性,一度被拒絕收治住院,但宸誼正在高燒,醫院評估後,仍讓她在晚間11點入住醫院。也因為新冠肺炎拉長她住院時間,第一週先治療新冠,好轉後,第二週才能治療GPP症狀。宸誼分享,愛美是女生的天性,因為GPP讓全身都有傷口、色素沉澱,漂亮衣服、太過貼身或比基尼都不敢穿,只能著寬鬆的長袖、長褲。從小在部落長大的她,其實最喜歡曬太陽、打籃球、跑步及游泳,卻因為GPP讓她不能曬太陽,也不敢輕易玩水,就怕一不小心讓疾病再復發,愛到處遊玩的她也再不敢出遠門或出國,擔心突然發作時,可能沒有藥物能立即治療。GPP偷走的生育權|恐懼會遺傳的風險 未來不敢生育女兒GPP較難為大眾所知,連宸誼花蓮的家人也無法理解為何無法治癒,時常復發又得要長期住院,對她來說,這2至3年最感謝的人莫屬男友,當她不舒服時,立即帶她就醫並給予照顧,即使知道她罹患難纏疾病,仍然願意跟她交往,從沒有出現任何眼神、語氣、態度不耐的狀況,盡可能讓她多休息,少做家事,「他讓我知道世界上真的有人不在乎我的外表,身體的傷疤,更不覺得是負擔。」外表看似淡定,鮮少露出情緒波動的宸誼男友說,過去雖然有照顧外公外婆中風的經驗,但對於GPP是「無法預期」,隨時都有可能發作,但仍然選擇交往。他說,照顧這件事很累,說不累是騙人的,但她已經很不舒服,只能盡力做能做的,「人與人互動就是heart to heart,不用思考太多,在一起前沒想那麼多,現在也不會想太多。」擁有男友與家人的支持,讓宸誼堅強勇敢對抗疾病,不過因GPP不定時反覆復發的特性且可能為遺傳性疾病,不僅影響到她工作表現,也影響她對於結婚生子看法,就怕生了女兒,未來得跟她走一樣的路,她現在對未來沒有明確規劃,只希望身體健康就好。宸誼也呼籲,若有出現膿疱、乾癬的病人,應及早到大醫院皮膚專科就醫檢查,及早正確診斷、及早獲得妥善治療,採能有機會讓疾病有更好的控制。此外,也期許若未來能有病友團體能互相支持,可以藉著分享交流心路歷程,走過每一個無助時刻。「我才二十多歲,如果問我對未來的期待,我希望我沒有生病。但既然得到了無法被治癒的GPP,只希望它永遠不會再復發,讓我能跟一般女孩一樣好好生活。」【疾病小百科】●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縮寫為GPP)是一種罕見的嗜中性白血球增多皮膚疾病,特徵為皮膚出現大範圍的無菌膿疱(甚至匯聚成「膿疱湖」)、脫皮及紅斑。●急性發作時會出現膿疱合併發燒等嚴重全身性反應。包括發燒、發冷、疲勞、嚴重疼痛、灼傷感,但每位病患的症狀都不相同,提醒患者如有任何症狀應儘快前往大醫院皮膚科尋求正確診斷治療。●病程難以掌握,容易反覆發作因而嚴重影響患者生活。急性發作時若未即時給予治療時,全身型膿疱性乾癬也有可能引發危及生命的併發症,是一個不可輕忽的皮膚重症疾病。建議就診科別:皮膚科延伸閱讀深入了解更多疾病資訊>>>【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疾病百科聽聽專家視角怎麼說>>>不敢結婚 放棄生育…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病人三困境 醫:已找到致病基因📢GPP策展頁新上線📢GPP是什麼?我會遇見GPP嗎?遇見GPP會怎麼樣?我想對GPP病友說...👉最完整的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大公開別忘了在網頁中的加油站留下一些分享或鼓勵的話!【加入臉書社團】👉 GPP情報站[全身型膿疱性乾癬]👈慢病好日子創建專屬全身型膿疱性乾癬GPP的空間,是資訊站也是一個安全私密的討論區。📌提供GPP病友關於全身型膿疱性乾癬診斷,治療用藥及生活保養的完整資訊。📌最即時地分享新治療發展訊息,包含管理疾病、減少復發等趨勢時事。更希望病友面對身上的紅斑痕跡、脫皮,加上總是無預警復發的劇痛與高燒,還有再也不想回想的感染致命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
-
2023-09-18 醫聲.醫聲要聞
首胎年齡再增、高齡妊娠風險大 國健署籲留意8早產徵兆
晚婚、晚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趨勢,少子化也成為台灣不可逆的未來景象。國健署111年統計,台灣女性首次妊娠的年紀平均為31.43歲,較前一年的31.23歲又在往後延遲。因此,高齡妊娠的風險也較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5大健康原則,除了定期回診、注意身體健康外,也有「8項」早產徵兆要特別留意。國人生育年齡持續上升,國健署統計,111年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42歲,較110年32.29歲再度向後延遲,而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則為31.43歲,同樣較110年31.23歲還要更晚,35歲以上產婦占比高達32.44%。高齡妊娠會增加「早產風險」,根據110年出生通報統計資料顯示,35至39歲孕婦早產比例為12.70%,較25至29歲孕婦早產比例高出8.4%。國外研究亦指出,45歲以上孕婦流產的風險為45歲以下孕婦的2.6倍、發生妊娠併發症為3.3倍、早產風險增加為1.96倍。吳昭軍表示,有生育規劃的夫妻,除了把握適齡生育外,也得落實定期產檢外,國民健康署於110年7月1日起擴大產檢補助次數及項目,提供孕婦14次的產前檢查、3次一般超音波、2次產前健康照護衛教指導、妊娠第24至28周妊娠糖尿病篩檢與貧血檢驗,及第35至37周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同時,為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國健署也提醒孕期中5大健康原則:一、落實定期產前檢查:透過超音波檢查、妊娠糖尿病篩檢及貧血檢驗等產檢項目,有助於監測胎兒異常及降低妊娠併發症的風險,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醒孕媽咪們記得依時程定期產檢,以掌握母嬰健康。二、注意孕期均衡營養:均衡的營養對媽媽及胎兒的健康非常關鍵。孕媽咪於孕期可能有缺鐵、缺碘等問題,或於產檢抽血時發現有貧血症狀,此時補充營養素是至關重要的!孕期重要營養素包括:葉酸、碘、鐵及維生素B12等,孕媽咪應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多攝取深色蔬菜、全穀及未精緻雜糧,並以天然食物來源為主,獲取足夠的營養。三、維持孕期健康體重:孕期體重過輕可能會造成早產及嬰兒出生體重過低;體重過重則可能會增加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剖腹產等風險。孕婦體重應依孕前體重做適當調整,以增加10至14公斤為宜,且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平時應注意營養攝取及適度運動,來維持孕期健康體重。孕媽咪如果對營養與運動有疑問,可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獲取適合自己的健康建議。四、改善不良生活習慣:孕媽咪應避免吸菸,包括二手菸及三手菸、飲酒或濫用藥物,同住家人也應避免吸菸,這些危害物質會增加自然流產、早產、胎兒中樞神經異常及嬰兒低出生體重等問題,影響胎兒及母親的健康。如有菸癮及藥癮問題,可尋求戒菸門診及藥癮戒治機構的協助。五、多加留意早產徵兆:若在孕期時出現早產之徵兆,如:子宮收縮、肚子變硬或有下墜感、無法改善的下背痛、持續不斷的腹瀉或絞痛、陰道分泌物增加、胎動較平常減少一半以上等8大症狀,應盡快就醫,以降低早產風險。吳昭軍提醒,透過定期產檢、維持健康生活型態,能夠促進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並降低高危險妊娠的風險。準爸媽如有孕產相關問題,可至「孕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健康照護資訊,搜尋並加入國民健康署孕產婦關懷LINE提問,或撥打孕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抱緊您,抱緊您),將由專業人員進行解答。
-
2023-09-10 失智.長期照護
給照顧者的數位處方失智陪伴怎麼辦?WaCare 24小時在線解惑
失智症不可逆,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病,平均8至10年的漫長病程,對個人、家庭與社會造成巨大影響。除了延緩病情退化,失智症照護最重要的是「陪伴」,WaCare遠距健康開設失智照護線上課程,陪伴照顧者減輕照護負擔。「我家人患有失智症,每到傍晚我就開始擔心日落症候群的異常行為,有時候晚上不睡覺,躁動不安,怕引來鄰居側目……」。失智症家屬很清楚這些不是患者本身的問題,但是當患者莫名其妙發脾氣,還是覺得苦不堪言。同樣身為失智照顧者的WaCare創辦人潘人豪,曾因無法就近照護母親的難題,購買健康手環遠端監測心率、睡眠、血氧等數值,同時親自打電話監督行走計步,善用科技多一層把關。線上課程、一對一諮詢,解決照顧者困境。失智症不只記憶退化,個性、情緒、行為都會產生變化,面對家中成員的失智狀況,照顧者一定手忙腳亂,而且在缺乏疾病正確識能及專業照顧技巧下,可能會讓照顧者身心俱疲。觀察到遠距醫療照護的需求,以及對失智照顧者的身心理支持,潘人豪成立WaCare平台,透過線上課程、一對一諮詢、數據共享機制等服務,建構健康社群網絡。點開網頁或APP,WaCare的失智頻道以「照亮失智路」為主軸,規畫吞嚥飲食、精神行為、失智用藥、營養保健、詐騙預防到照顧者心理紓壓等課程,邀請各領域專家分享面對疾病時的心理準備和專業知識。潘人豪說,數位課程以陪伴與學習為目的,解決遇到的各種照護困難,另開設專家諮詢單元,可預約專家討論問題,提供適當的處理方式。同溫層分享交流,醫護人員提供解決方案。潘人豪觀察民眾使用狀況,發現「即時」的時效性弱,課程內容也不一定能馬上應用,平台衍生了討論區與社群。「曾有一個老老照護的個案,太太中度失智、先生有多重慢性疾病,在社群上抒發鬱悶心情,得到其他照顧者的回應。」潘人豪形容這是「同溫層」效應,在類似的照護困境、資源需求、價值觀等圈圈中互相交流,感受到互相扶持的溫暖。照顧者不只需要資訊,還要解決方案。成立討論區與社群的目的,是讓其他有相同經驗的照顧者回答問題,「光是討論區加上社群的人數,就將近3萬人。」潘人豪說,這群人不同時間上線尋找失智照護方法、分享心得,半夜失智者發生精神行為,家屬不再求助無門。平台內的成員也包括醫師、醫護人員,互動效果良好,但後來又遇到另一個問題:年節期間,醫療人員大幅減少在線上交流互動。「Wa邦尼」AI助力,24小時在線即時解惑。潘人豪思考WaCare可以做什麼?分析使用者特性及使用行為,於2023年初推出「Wa邦尼」AI陪伴機器人,當無法及時找到醫護資源時,可以透過AI機器人快速得到解決方案。「我們導入AI對話服務,透過訓練和大量的數據,會主動發問、分析解答,聚焦失智領域知識。」潘人豪強調,「Wa邦尼」的功能並不是診斷處置,而是引導使用者趕緊去尋找正確資源,達到培力、學習目的。WaCare失智頻道的服務從線上課程、專家諮詢到討論區和社群互動,宛如建構「失智照顧同學會」,從中分享照顧失智長輩的特殊技巧,並吸收各種醫學知識。潘人豪認為,失智照顧資源都落在失智者身上,照顧者目前只有喘息服務,照顧技巧培力非常少。全台有九成以上失智者居住於家中,家屬面對照護困境該怎麼辦?WaCare的數位陪伴串聯起社群關係,給予適當關懷和協助。為讓更多家庭認識失智、降低罹患風險,早期發現及治療,張榮發慈善基金會呼籲大家重視失智病人及關懷照顧照顧者議題,基金會除長期贊助相關團體、舉辦預防活動外,今年更攜手數位人道協會WaCare平台建立專屬頻道,推廣失智預防知識,同時提供照顧者相關諮詢、心理支持及照顧訓練,提供專業的支持及資源,讓失智者與其照顧者均能得到支持及關懷。.Wa邦尼:https://www.wacare.live/expert-card/180982476541240/2573402601949/zh-TW?ActivityType=forum.失智頻道「照亮失智路」:https://www.wacare.live/expert-card/16796706096230/2573402601949/zh-TW?ActivityType=live
-
2023-09-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甘願做憨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想看本文接著我們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我們並邀請對聖經、宗教界與醫界人物介紹著作等身的牧師,介紹謝醫師不平凡的一生。透過這三位背景不同的作者寫出他們對謝醫師、謝牧師的認識,使我們更能體會他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希望在台灣目前價值觀念急遽沉淪之際,追憶這位典範捨己為人所追尋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可以喚醒追求名利的芸芸眾生。 1970年6月17日下午,謝緯醫師、牧師自行駕車前往二林義診途中,不幸車禍過世。五十三年前在我快要結束預備軍官役時聽到這個消息,我實在愣住了。他是我心目中的好醫師、好牧師。他六天行醫,禮拜天還要在教會講道。他實踐耶穌的教導「要關心弱小的人」。謝緯醫師、牧師在南投自己家裡開大同醫院,但他幾乎是全時間義務在山地部落、沿海地區為貧苦大眾做醫療服務。自己家的大同醫院則由他哥哥謝經醫師及夫人楊醫師經營。謝緯醫師、牧師不只義務行醫,還常自掏腰包慰勞工作夥伴。當年以他留美接受三年外科訓練的資歷,若自己開業,一定大受歡迎。但他「甘願作憨人」,放棄一切,成為服侍人的僕人。如果讀者有機會去埔里「謝緯紀念青年營地」,就會看到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甘願作憨人」紀念謝緯醫師、牧師。他的行徑足可做為台灣醫師的典範。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來說,因為在埔里有一個謝緯紀念青年營地,所以他的名字並不陌生。但對其他的人,除了在謝緯逝世後二十二年(1992),中華民國第二屆醫療奉獻獎追贈特別獎而被介紹外,可能知道謝緯的人並不多。2001年1月台南人光出版社出版由謝大立著作的「謝緯和他的時代」這本書。書中詳細介紹謝緯的生平及行醫、生活理念。是值得向各界人士推薦的書。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將近七十年前,我跟著媽媽第一次踏進教會。我記得我們教會偶而會請外面的牧師來當主日禮拜的講員。其中有一位從南投來的牧師讓我印象深刻。他自己開車來到教會,他一下車讓我有點驚訝。我以為他應該是穿西裝或牧師服,卻沒想到他穿的是童子軍短褲,到達教會後他再換上牧師服上講台。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留學美國的外科醫師、牧師謝緯。後來我發現英籍的前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為醫院其他醫師上課時也常穿童子軍短褲,我是少見多怪了。之後我有更多機會認識這兩位台灣中部有名的醫師,他們的生活起居和為人,讓我這個窮人家小孩覺得名醫也是平易近人的。謝緯的一生有計畫、有重點地完成神學與醫學訓練,為他一生忠實的拯救靈魂、醫治身體病痛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務實的面對當時台灣醫療資源欠缺地區的需要,有計畫、有重點地提出解決方案。需要別人幫助時,他能坦然接受,但卻從不忘記盡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我何其有幸,在我進入醫療領域時,遇到這麼好的良師做我的典範。 謝緯出生在醫生的家庭,母親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及宗教教育。此種家庭背景影響謝緯日後選擇以醫治心靈及身體病痛為職志。謝緯在少年時期就已隱約想要於日後以自由自給之方式做基督教傳道的工作。後來他以醫師、牧師的身份實現他的願望。謝緯念完神學院,再念醫學院。在神學院求學期間,不但奠定他基督教信仰堅實的基礎,也在音樂、文學、哲學、社會學方面獲得造就,培養出很好的人文素養。謝緯夫人說他曾寫了一些詩,可惜在二次大戰期間遺失了。他很有計畫地在台南神學院畢業就緊接著去日本學醫,1945年從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他在當年的日記中清楚記載學醫是為了可以藉醫療傳道服務人群,他說:「我不是為了要追求平安、安逸的生活才來選這條路(1938年1月25日)。」戰爭一結束,謝緯與同在日本學醫的表妹楊瓊英在日本完婚,次年一起回台灣,開始在台灣的醫療傳道工作。剛回台灣時,他接下了父親留下來的南投大同醫院的工作,並擔任教會的義務傳道職務。有一天美國孫理蓮教士對他說,山地同胞中許多窮苦的病人需要謝醫師去幫忙醫治。他欣然接受此任務。1950年到1951年他參與門諾會所舉辦的山地醫療團,巡迴於各山地部落行醫。常常要步行翻山越嶺、席地而睡,一天診治數百名原住民病人。但他認為犧牲不是折磨、痛苦,反而是快樂。逐漸地,謝緯在自己家「大同醫院」的時間愈來愈少,而把更多時間用在義務醫療工作。起初每個月醫療團補助他美金60元,幾個月後,他告訴團裡的牧師說他以後不再領此津貼了。他認為美國人到台灣行善,他若再領此錢,對上帝說不過去,對人抬不起頭,對自己也心感到不安。從此他不但不再領此錢,還常在巡迴醫療旅途中,自掏腰包,招待同行的美國青年朋友。有一次在新竹山區巡迴時,為了住宿地點的費用問題,謝緯與同行的美國牧師彼此意見不合,為此事,謝緯告訴同行的台灣牧師說:「咱蕃薯仔要自己發鬚、要自立、要覺醒,該是咱自己站起來、自己打拼出頭天的時陣了。」從這件事,我們可看到謝緯活出有尊嚴的台灣人形象。1951年10月謝緯赴美深造。他本想接受腦外科訓練,但該訓練需時七年。在考慮各種因素後,他在美三年,接受一般外科訓練。先後到過賓州大學附設醫院,紐約州的Buffalo General Hospital。謝緯赴美進修時,他的小孩均年幼。謝夫人楊瓊英醫師與謝緯結婚後,實踐諾言,放棄醫生工作,全心照顧家庭。此時她不得不再度行醫,以維持三個家庭一起生活的大家庭生計。此外,她又有一位高齡的婆婆要照顧。禮拜天經常招待鄉下來的教友在大同醫院用餐,所以都要開好幾桌才夠。而她仍然堅強負起重擔,使謝緯能在美國好好接受訓練。謝緯剛去美國時,中國共產黨叫囂得很厲害,海峽兩岸的情勢緊張、嚴重,有許多不利台灣的傳聞。當時謝緯給山地巡迴醫療團一位台灣牧師的信上說:「若台灣有什麼危險,當立即通知,我要馬上返國,因為老母親、妻兒、兄弟、朋友均在台灣,我應該與他們共患難。」謝緯留美的最後一年,開始籌措建立台灣山地肺結核療養院的事。當時一位在柏克萊的瑪喜樂太太受到謝緯感動,不只奉獻金錢,後來並來到台灣看謝緯的工作,成為謝緯的工作伙伴及英文秘書。後來她並創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照顧台灣小兒痲痺、腦性痲痺,以及老人癡呆症等弱勢族群。留美回台灣,謝緯夫婦不但沒有拿留美的招牌為自己賺錢,以補償留美期間的損失,謝緯反而全面展開醫療傳道工作。1955年他從一間竹房子開始埔里山地醫療所的工作。曾在台灣設立許多社會福利機構的孫理蓮女士,其事工的開始,謝緯就是得力的伙伴。1956年1月16日,「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開幕,這就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1958年2月開辦護理訓練學校,培養原住民護理人員。當時每位原住民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均設法由外國人認捐,學生每個月還有零用錢。1956年謝緯在埔里鯉魚潭設立肺結核療養所,收容原住民病人。另外於1960年蓋了收容平地人的療養所。謝緯為這個療養所募款的工作,其實是他在留美最後一年就開始。其間他還曾特地於1965年赴日本數月,研習新的胸腔手術,以嘉惠需要此治療方式的肺結核病人。謝緯對住進去療養的病人所安排的生活,不只是要病人只被動接受治療,更要病人參與各種活動。他讓病人參與擬伙食菜單,也鼓勵病人參加讀書會。這種訓練使病人離院回家後,知道如何注意適當的飲食,也能把所學到的知識帶回家中應用。此外也鼓勵病人種植蔬果或養雞,學習一些農藝。謝緯所採取的這些方法,不禁讓人佩服他那麼早就已在應用今日精神科復健治療中的職能治療。一直到謝緯去世為止,他一直不斷為此療養所付出心血。謝緯過世後,此療養所仍繼續由其弟謝倫及黃珠心醫師經營十年之久,在黃醫師去世後才結束。後來由謝緯家族將該土地奉獻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立現在的謝緯紀念青年營地。設在台南縣北門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烏腳病免費診所」,最早的名稱叫「憐憫之門」北門免費診所,是由該地一位人道主義者基督徒醫師王金河開始的。後來謝緯加入,為烏腳病患者做截肢手術。謝緯每星期四從南投自己的大同醫院,帶領所有手術需要的醫護人員,自費搭二個多小時計程車到北門。除了烏腳病患外,其他各種需要外科手術的貧民亦一併免費服務。常常工作到夜深人靜才結束,接著再搭車趕回南投。這樣工作十年後,政府才接手照顧那些可憐的病人。其間王金河醫師也經歷了被誤會而差一點關閉停辦的事件。當時謝緯為了可憐病患著想,用心去了解內情,化解危機,也還給王醫師清白。筆者1966年曾以醫學生身份參加在北門的烏腳病暑期見習。當時是給台灣、日本、韓國的基督徒學生有機會學習。台大病理科的侯書文老師全程帶領我們這些學生。結束後,學生們到日月潭一遊,並由謝緯醫師在南投大同醫院親自接待我們。一位那麼忙碌的長輩,竟特別撥空來招待我們這群年輕小伙子!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之前身叫二林基督教醫院,這個醫院也是由謝緯催生的。它是在1964年11月3日開幕的。為了使二林基督教醫院能對地方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謝緯用盡心力,邀請別的醫院支援人力。並且藉由該院所開辦小兒痲痺診療中心,孕育出為小兒痲痺症兒童服務的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喜樂保育院的前身是二林基督教醫院附設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夫人(園兒稱她為阿媽)是美國加州人。從美國來台當謝緯醫療傳道的義工。1964年有一次到二林基督教醫院,認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小兒痲痺兒童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就決定到二林,留在該處做終生奉獻的工作。謝緯在世最後十年,最關心且操心的事工就是二林沿海地區的醫療傳道工作,對該地區的義診工作幾乎沒有中斷過。每週往返於南投與二林之間,平均每週至少一次,有時甚至多次奔跑。他如此做是為了告訴台灣人民,我們台灣同胞的需要不能永遠依賴外國的援助。他曾告訴同工:「咱番薯要發根、要自立、要自覺,該是自己辦、自己努力的時候了。」後來保育院搬出二林基督教醫院。多年來協助數百位小兒痲痺幼童站起來,並受到教育而能過獨立自主的生活。1980年起該保育院增加照顧智能發展遲緩的孩童。後來又提供對阿茲海默病患者的照顧。1970年6月17日謝緯為了趕往二林義診,在途中不幸車禍去世。後來才知道謝緯當天從埔里行醫回南投家裡時,已經很疲倦,吃過午飯本來要休息一下再去二林。但不久謝夫人就看到謝緯一臉倦容在穿衣服。他告訴夫人他早一分鐘趕到二林,病人就能早一分鐘減少痛苦。台灣的許多醫師都工作時數過長。此種超時工作的動機可能各異:有的人是為了收入、為了留住病人;有的人是因「名醫」而無法減少工作負荷。像謝緯那樣為服務而服務的可能很少。但無論如何,超時工作對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私人診所、公私立醫院的醫師,我們都缺少合適的制度,使醫師能用適當的時間診治病人。合理合適的制度才能保障病患得到好的服務,也保障了醫師自己的健康。謝緯在世上雖然只有五十五年,卻活出非常豐盛有活力的生命。有人稱他是台灣的史懷哲,但筆者更期待有一天我們能以「南投的謝緯」就讓許多人知道他的事蹟。讓醫界的後輩知道,我們有一位對台灣之土地有情、對人有愛、活出台灣人尊嚴的醫界前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5 醫聲.醫聲要聞
法務部、衛福部提「遠距」補稀缺醫療/圍欄內的醫療6
監獄中醫療資源有限,監所關注小組指出,監獄中的醫療本該是衛福部的職責,但礙於執業地點在監獄中,長期以來衛福部與法務部互踢皮球,遲遲未提出解方。法務部與衛福回應,近期研擬透過遠距醫療補足,監獄醫療資源稀缺的問題。受刑人納健保 衛福部、法務部推遠距醫療衛福部長薛瑞元說,監所受刑人醫療納入健保給付,已解決多數受刑人遇到的經濟問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目前已納入監所醫療,一般疾病若非初診,都有機會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未必須要將受刑人帶至監外,這也能減輕醫療人員不願進入監所服務的困境。薛瑞元也說,受刑人雖要支付掛號費,但這是一視同仁的做法,且受刑人也有家庭,並非所有人都是自力更生,靠自身勞作金收入在監所生活。至於社福身份,因目前「社救法」是用家戶概念統計,有些受刑人無法符合資格,或因在監所內而無法獲得社會救濟,可再討論如何提供協助。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目前各監所都與當地醫院院所合作,因受刑人也享有健保,司法醫療等同於國民待遇;他不諱言,圍牆內的醫護人才難覓,最近也希望能與大型醫院引進遠距視訊醫療的合作,這是參考近來偏鄉醫療採遠距看診作法,既可方便受刑人就醫、減少戒護就醫人力,也讓醫護人員不用擔憂安全問題。蔡清祥也強調,受刑人生病就醫問題,監所人員只能尊重專業判斷,只要能自理生活,監獄沒有拒收的理由,至於病情嚴重性,以醫師診治判斷為主。矯正官員表示,受刑人在監求診,一般與外界差異性不大,但受刑人人身自由受限制,難免認為不會到最佳治療方案。官員說,監獄其實是社會的縮影,注意受刑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工作之一。監獄內沒錢看病、難尋第二意見怎麼辦?時常有受刑人出獄後,對監獄內的醫療評負分,並認為勞作金不足以負擔醫療費,矯正署副署長楊方彥表示,受刑人在獄中有勞作金、保管金,保管金在3000元以下的受刑人如果在外有欠債被執行,獄方不會動這筆錢,另外,對保管金少於500元者,只要提得出證明,矯正機關會以貧困救助方式協助看診。有受刑人認為只在監內就醫,難以尋求「第二」專業診斷,楊方彥說,對生病受刑人的照料,分監內就醫、戒護外醫、戒護住院、送台中培德病監四個程序,如果還是無法獲治療,就進入評估保外醫治的程序。楊方彥指出,一般來說,只要受刑人可自理生活,依法監獄不能拒收,對於老、病受刑人的對應方法,則是視個案安排他們去療養舍、病舍、老人工場。一名矯正官員表示,自從2013年全民健保納入受刑人後,受刑人可享有的公務醫療資源已與一般社區等同,全國51個矯正機關皆設有門診,並視監獄特質與健保署認定合格地方醫院溝通,委任適合的醫護入監看診。舉例來說,台北監獄即與國軍804醫院合作、桃園監獄與部立桃園醫院合作,由醫院安排醫護替受刑人看診,如評估為監內追蹤即可,會讓受刑人用藥、觀察,遇緊急或嚴重特殊病況,再依醫囑協助轉介戒護就醫。依需求調整門診 矯正署:就醫比社區還方便官員表示,大型監獄周一到周五都有門診,但不像社區醫院細緻區分科別,一般來說分內科、外科,協調多少醫護人力?要看監獄特質及需求調整,需求量大,增加監內門診診次也是常見。離島或偏鄉機關如金門監獄、澎湖監獄的服刑人數少,監內門診頻次不比中、大型監獄,官員表示,如在夜間、假日發生緊急狀況不能立刻滿足就診需求,也有評估後送的相關機制。官員說,受刑人在監服刑就醫其實有「可近性」,住家附近多有超商,不見得有醫院或診所,包括心理疾病、牙齒方面的問題,每一矯正機關都會引介社區的醫療資源入監所幫受刑人診斷,就診方便性甚至優於社區。熟知管理實務的矯正人員說,受刑人的道德感不見得整齊,有些人會無病呻吟,向家屬抱怨監獄輕忽人命,事實上,監獄就是社區的縮影,最常聽見受刑人喊胃口差、摀著腹部說肚子疼,管理員無法揣測真假,但一律會要求填寫報告單安排看診。
-
2023-09-04 醫療.骨科.復健
改善肌少症 光吃蛋白質還不夠!2種運動助增肌
● 肌少症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 光補充蛋白質無法刺激肌肉生長● 防止肌肉流失,關鍵是「運動」你有行走緩慢、下肢無力、容易跌倒、握力下降的困擾嗎?若出現這些症狀,小心罹患肌少症。隨著年紀增長,身體機能老化、活動力下降,肌肉量會慢慢流失。根據統計,40歲後,人體肌肉量每10年平均以8%速度減少,如果不加以控制改善,會影響生活自理能力,老年人一旦發生骨折,往往很難癒合,易導致失能、臥床,甚至提高死亡風險。攝取優質蛋白質 吃夠吃對該如何預防及延緩肌少症?大里仁愛醫院營養師徐佳靖表示,足夠的營養非常重要,如果一味要求長輩飲食清淡,沒有味道反而會降低食欲,吃不下導致熱量攝取不足、營養不均衡,接著會變瘦、肌力變弱。營養是健康的根本,徐佳靖表示,維持肌力的第一步要從飲食下手,應把握「吃得夠」、「吃得均衡」、「吃進優質蛋白質」3原則,總熱量達到基礎代謝率標準才能幫助肌肉合成,建議可參考國健署「我的餐盤」設計每日菜單。肌肉主要是由蛋白質所構成,許多民眾以為多攝取蛋白質對增加肌肉量愈有幫助。徐佳靖強調,只吃蛋白質無法有效轉換成身體組織質量,還需要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D,讓增肌效果加乘。有些長輩害怕有肌少症,除了三餐之外,會再額外補充蛋白粉,徐佳靖建議,食用前應先請專業醫護評估,避免補進過多熱量,結果不長肌肉卻變胖,還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徐佳靖提醒,NG飲食也會在無形中流失肌肉,例如高油、高鹽、高糖食物,許多長輩習慣以醬菜、滷肉淋上白飯解決一餐,長期下來,營養會不均衡,而且鹽分過高;罹患肌少症也不一定都是瘦瘦乾乾的體態,有肥胖問題的高齡族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會誘導身體發炎反應,影響肌肉合成,因此飲食一定要節制。有氧及阻力運動 預防骨鬆肌少症無藥可治癒,但可以從健康飲食、生活習慣改善做起。徐佳靖強調,均衡營養外,還要搭配運動刺激肌肉生長,光吃不動其實沒用,建議可選擇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特別是強化大腿前側的抬腳、深蹲,並善用彈力球、彈力帶等器材輔助,每周運動2至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增肌,對預防骨質疏鬆也有幫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1 醫聲.Podcast
🎧|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
「你的笑容有多燦爛,就讓我們有多心痛…」巨星Coco李玟離世,藝人悼念字句道出了親友撕心裂肺。時間無法沖淡一切,若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病識感,任誰也難伸出援手,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說,較熟悉的憂鬱、躁鬱、思覺失調,已有口服藥物或長效針劑穩定病情,不過,他更建議將心理疾病列入國高中課綱,透過教育去理解這項疾病,也一舉將負面標籤撕下。🎧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遺傳、壓力、大腦生病⋯注意!躁鬱症自殺率更高精神疾病主要有兩大範圍,蔡長哲說明,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酒癮、藥癮等,都屬於精神官能症,而躁鬱症、思覺失調則是精神病,會有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異常,思覺失調患者常見幻聽、幻視,若沒有即時治療,認知功能、抽象和邏輯能力越發下降演變成慢性病。而躁鬱症又有躁期、鬱期,使情緒起伏波動大,自殺率高達憂鬱症的四倍。他指出,躁鬱症和思覺失調在台灣盛行率大約為1%左右;男女比例,思覺失調為1比1,好發年紀落在青少年階段,躁鬱症則是女性多於男性為3比2,好發年齡層除了在青年,30到40歲也可能是另一個階段。「像是剛畢業到外地就業、出國留學、組織家庭等人生轉換,由於處理壓力能力較常人弱,每一項壓力事件皆有可能成觸發疾病的因子。」誘發精神病的危險因子種類眾多,遺傳佔了部分,如果父母其中一方為思覺失調患者,孩子罹病風險為12%,如果是雙親皆為患者,風險就會增加到40%。同樣地,父母一方為躁鬱症,孩子罹病風險為12%到15%,雙方皆為患者,機率會到50%。「其實不只有遺傳,與大腦、體內激素等生理構造息息相關。」蔡長哲說。新藥問世治療選擇多 固定睡眠避免精神病復發「大腦和肝、腎、心一樣都是器官,所以也會生病。」蔡長哲說,精神疾病前來看診治療,都能獲得控制,藥物治療為其中選項,1950年代法國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後續衍伸出不同劑型,雖然曾有患者認為口服藥有嗜睡、身體不適等副作用,不過,目前藥物進展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及近期上市的長效針劑,讓患者能穩定持續服藥。特別是長效針劑問世,破解了病人擅長的「隔空棄藥」。蔡長哲說,精神病患者總認為自己沒有生病,當然不願意配合吃藥,臨床上,即使醫護人員將藥物送到患者手中,親眼看著配水吞下去,誰知道患者的魔術把戲,不是瞬間將藥丟到垃圾桶,就是藏在口腔軟顎內再吐掉。他說,長效針劑推出後,醫護人員親自注射,而患者也感受到用藥前後差異,自然會定期回診打針,通常針劑要連續施打四到五個月,血液中才能維持藥物濃度。同時也提醒患者,失眠是精神病前導症狀,就算穩定用藥,如果睡不好相關症狀依舊會復發,所以要避免咖啡因攝取,並維持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精神混亂。鄰居、里長也能申請!社區優化助患者就醫靈丹妙藥難敵患者本身缺乏病識感或拒絕就醫,現行對於會影響社區鄰里的精神病患者,政府推出「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蔡長哲說,不管是鄰居、里長或病患家屬,只要一有狀況便能申請,轄區內的公衛護理師會到疑似個案家中診斷,確診後會依患者意願提供藥物選擇;若出現棘手的傷人或自傷行為,則會請警察、消防強制送醫急診。此外,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也設有24小時的「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Call Center)」,警消接獲報案的當下,周遭醫療院所沒有精神鑑定的醫療人員,就能致電該專線,由醫療人員在電話中依照情況量表評估,不過,最後送醫與否,決定權會在第一線的警消。蔡長哲分享在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任職時,曾碰過一位患病的奶奶在後花園焚燒物品,由於鄰里擔心釀成火燒山,於是里長通報警消和他到場協助,抵達現場,經過研判確實患有精神疾病,不料,這位奶奶突拿起長棍亂揮,試圖攻擊在場人員,所幸警消經驗十足,將毛毯裹在阿婆身上強制送醫。回歸社區,一直是精神疾病患者控制良好後的目標,蔡長哲說,患者長期治療下其實和一般民眾無異,去機構化、朝向社區醫療邁進是國際趨勢,台灣近年也設立工作坊、康復之家、同儕支援訓練等。醫療和在地民間組織合作,織起接住患者的網。落實基礎教育 從小撕下精神病負面標籤影視作品對於精神疾病深刻描繪,引發眾人省思,看似緩緩撕下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實則仍黏有殘膠。蔡長哲說,近年診間碰到一位18歲高三生,罹患重度憂鬱,雖然有病識感,但形容隨時想從學校頂樓跳下,由於患者未成年必須得告知家人,然而,學生卻緩緩地說,父母一定會阻止自己來看精神科,最後是學校老師出面找來家長陪同看診。「這孩子的爸媽頂多才40多歲!」蔡長哲訝異,反映出的是社會仍對精神疾病的不理解,這讓他有感教育重要性。「認識精神疾病應該列入國高中課綱。」他強調,國高中介於罹病的好發年紀,從小教育能夠體察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而除去標籤,這就和感冒生病,看醫生就會好。蔡長哲小檔案學歷: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畢業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內湖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經歷:台中美德醫院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
-
2023-09-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準備全院人文醫療討論會心得分享
【編者按】: 本週由馬偕醫學院提供「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資深的醫學教育負責人提出醫師與學生在醫院定期舉行「人文教育個案討論會」的心得,並且分享他們目前發展成每兩個月一次「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的心得。→想看本文一位長年專攻醫學人文的醫師老師提出醫學人文應該是一種持續的謙遜與敏銳的觀察,它必須對醫療本身的知識權力有所自覺,是一種由下而上且去中心化的知識產出與實踐。→想看本文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他在實際的全人醫療討論會上,提出自己這組的報告內容外,也同時能聽到別的同學所負責病例的情況,讓自己有更多反思的機會。聽到更多醫師前輩們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能領悟到醫師們隨著醫院服務的年資增長,有可能會遇見什麼樣的問題,而學生又該如何從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在大一到大四尚未進入到臨床學習的期間,馬偕醫學院便有提供幾門醫學倫理相關課程給醫學系學生選修。由於當時的自己尚未實際至醫院了解將來的工作內容及環境,因此總是認為自己將來勢必可以仁心仁術,無時無刻都運用自己的同理心去試圖理解病人的感受。當時在課堂上聽到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老師提醒同學們說:「根據研究統計,在醫學生進入到臨床學習的第一年內,是同理心下降最快的時刻。」之所以會將這句話記得很清楚,並不是因為有多認同這句話因而將之放在心裡,反倒是抱持著不可置信的態度,認為同理他人的感受是做人的基本原則,怎麼可能說忘就忘。直到升上五年級之前,我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俗話說萬事起頭難,臨床學習更是如此雖然只是實習醫學生,臨床上面實際要由我去負責的事務老實來講其實少之又少,但真的得承認,臨床上面的學習真的和過去在教室中的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從最基本的對病人做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準備病例報告,到更深層的學習在醫療團隊裡面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於一個剛進醫院的五年級醫學生來講,真的有好多事情需要去學習。要說沒有壓力那肯定是騙人的,光是每兩個星期要輪轉到不同的科去適應新的環境,就讓自己每天都枕戈待旦,沒有一刻敢鬆懈下來。適當的壓力是前進的動力,常常深怕自己在學習的道路上面落後同儕,每天都要求自己要比昨天來得更加進步,但也在同時,我漸漸把一切都視為是項「任務」,在遇到新病人的時候,開始只在乎自己剛剛有沒有把病史詢問(Location、Quality、Quantity/Time course、Onset mode、Precipitating factors、Exaggerating factors、Relieving factors、Accompanying symptoms, LQQOPERA)給問完全,有沒有漏掉什麼重要的過去病史,在做理學檢查的時候有沒有符合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考試的標準,在抽動脈血的時候空針到底有沒有回血。有一次要在老師查房前預先去看病人,那時後跟我在同組的同學表示說想要多接觸不同種類疾病的病患,因此想要跟我一起去,當結束離開病房後,同學居然對我說:「我覺得你剛剛跟病人講話好像機器人唷!」當下的我才恍然發現到,原來自己在下意識間,成為一個以「工作」為導向的醫療人員。想起來,現在的我和在學階段時那信誓旦旦認為絕對可以照顧好每一位病人感受的自己比起來,顯得格外的諷刺。全人醫學醫療討論會讓我找回行醫的初衷大五除了在醫院臨床學習之外,馬偕醫學院及醫院也一同讓醫學生分組,讓每組的同學以一個病例為中心去做延伸,去準備一場與醫學倫理或是法律相關的報告,並在醫院的全院會議上面向各位同仁展現成果。我們這組的報告是在講述一位癌症末期的病患,不願意施行安寧醫療,總是來往醫院和照護機構之間。老實說在一開始,自己與許多組員皆無法理解,認為疾病都已經進展到末期了,為什麼還不願意進行安寧緩和醫療,非得要老是佔用急性病房的病床數額呢?但在實際訪談病人本身及主要照護者之後,才發現有很多事情並非想像中的這麼容易。到病床旁邊看病人,才意識到他的精神狀態十分不好,在與他對談的過程才發現,他似乎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經得了重病,消化器官長腫瘤在他的口中變成了吃了藥就會好的小感冒。法律上的老婆遠在大陸,沒有小孩會在身邊陪他,病人的弟弟擔起了照顧哥哥的責任,然而弟弟自己的工作也十分忙碌,地點又離醫院有一段距離,每次要來病房看哥哥,都需要請假和冒著被扣工資的風險。同時,我們也詢問了病人的主治醫師、病房護理師以及社工師,試著從多個角度來了解病人的背景。沒錯,每一位病人的狀況都不一樣,書本上面教導我們的知識,臨床指引上面告訴我們的治療步驟,並非是醫學的全部,身為醫者的我們不單單只是將我們的所學給應用在臨床上面。我想,醫治病人從來都不是死板的是非題,而是一道變化多端的簡答題。即便今天都是癌症病患,每一位病患自己身後也必定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因為病患都是獨立特別的個體,因此對待他們的方式不可能完全相同。「要顧及每個人的感受,這樣子會不會很麻煩呀?」我在心中這樣問自己,但想了想當初自己想要成為一位醫生的原因,不就是因為這個職業的「人味」非常重嗎?喜歡人與人相處之間的感受是自己的本性,不應該因為工作的繁忙或是心態上的壓力而放棄自己的初衷。每一個病人走到我們面前來,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行醫數年來累積好幾萬個的其中一個,但是對於病人來說,我們醫護人員便是他們的全部。在實際的全人醫療討論會上分享自己這組的報告內容外,也同時能聽到別的同學所負責病例的情況,讓我有更多反思的機會。除此之外,也能聽到許多醫師前輩們給予我們指教以及他們自身的經驗分享,讓各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實習師們更知道隨著在醫院的時間越久,年資增長,有可能會遇見什麼樣子的事情,而我們又該怎麼從中去調整自己的心態。我想,在進入醫院之際讓我們準備全人醫療的病例討論,讓我們可以在進入臨床後又再次理解到醫學人文在整個醫療中所扮演的重要性,只是這次不單單只是透過課程,而是讓我們親身體驗,透過訪談每位與病患有關係的人物,走進病患背後的故事。希望很多年以後,我仍會記得這次全人醫療病例準備帶給我的反思,並以病人為中心,將他們的感受掛在心頭中重要的位置,懷著自己最初對醫生的憧憬,成為一位會讓小時候的自己崇拜的醫生。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醫學人文的批判性轉向——一段自我省思與實踐的歷程
【編者按】: 本週由馬偕醫學院提供「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資深的醫學教育負責人提出醫師與學生在醫院定期舉行「人文教育個案討論會」的心得,並且分享他們目前發展成每兩個月一次「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的心得。→想看本文一位長年專攻醫學人文的醫師老師提出醫學人文應該是一種持續的謙遜與敏銳的觀察,它必須對醫療本身的知識權力有所自覺,是一種由下而上且去中心化的知識產出與實踐。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他在實際的全人醫療討論會上,提出自己這組的報告內容外,也同時能聽到別的同學所負責病例的情況,讓自己有更多反思的機會。聽到更多醫師前輩們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能領悟到醫師們隨著醫院服務的年資增長,有可能會遇見什麼樣的問題,而學生又該如何從中調整自己的心態。醫學人文這個詞彙的使用在台灣是有些令人不安的,原因在於它往往被視為追求一種過於理想化的醫療實踐範式,而當它成為醫學教育的一項指標時,教師們自己也都常常在教學法上感到困惑。這篇文章,算是從台灣醫學發展與醫學教育改革的歷史脈絡中,對實踐醫學人文的難題提出回應。這是一篇類似自我民族誌的書寫,從回溯醫學生時期對醫學人文的思辨,到成為執業醫師,以及成為一名在醫學教育領域教授社會科學的學思歷程中,探討究竟屬於台灣的醫學人文是什麼。起點:醫療傳道典範父親出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兩年的南台灣,屬於戰後嬰兒潮的一代,當時的台灣社會中,大抵有種透過成為醫生來達到種階級流動的想法。從高雄醫學院畢業後,我的父親選擇了精神醫學,並開始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工作。當時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院長是蘭大弼醫師,他來自英國,是醫院創辦者蘭大衛醫師的兒子。事實上,台灣的現代化醫療最開始始於傳道工作。傳教士在十九世紀中期分別從蘇格蘭、加拿大來到台灣並建立醫院,同時宣傳福音。而我從小聽聞父親講述蘭醫師家族的故事,也將蘭大衛醫師家族「切膚之愛」的膚移植手術嘗試,當作是醫者的實踐典範。我把這種無私的愛視為理所當然。雖然,若從現在醫療實踐的標準來看,這個故事本身涉及了許多值得探究的倫理議題。不過當時那樣的故事確實帶給我一種全然的利他主義的典型。醫學人文營:南方的思辨我在1998年甫進入醫學院時,有幸參加了台杏基金會舉辦的醫學人文研習營。台杏基金會是一個由醫師創立,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化的組織。記得當時基金會董事長江自得醫師在營隊中提及英國科學家查爾斯‧史諾(C.P. Snow)的《兩種文化》,指出台灣醫界面臨失落人文關懷的問題。事實上,台杏基金會的創立,來自於台美基金會頒給陳永興醫師的獎金。陳永興醫師作為一個台灣政治與社會改革運動的倡議者,某種程度也是傳承了日治時期一部分醫者介入社會的理想精神。事實上,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有許多醫師參與在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因為在政治高壓的年代,人們無法自由選擇職業。從治日時期,到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許多知識分子選擇當醫生,並且領導了社會改革的運動。台杏基金會的設立,也有很強的社會改革理念。但醫學人文的詮釋與實踐,畢竟不會只有一種樣貌。1999年夏天,高雄醫學大學的學生們承辦台杏基金會醫學人文研習營,當時學生們以組織整個學期的工作對的形式,一起規劃了營隊的課程,營隊不但包含了向前一年有的台灣文化,也把更多原的議題納入課程裡,例如原住民議題、愛滋病關懷、家庭暴力等等,放進營隊的課程當中。當年的九月,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給台灣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地震帶來許多的傷亡,但也有許多民間的組織也更積極的運作了起來,而早跟的社區組織工作也成為一種實踐範式,影響了之後高醫學生進一步在隔年成辦營隊的內容。2000年的夏天,高醫學生再度承辦了台杏基金會的醫學人文研習營,我們就把南方的思維帶進營隊中。所謂南方的思維,便是一種去中心的,從社區裡長出來的批判思維。營隊安排了學生進行了短期的田野工作,讓學員透過觀察認識社區。 千禧年的改革:雙向的取徑兩千年時,台灣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政治變革,經過半個世紀的一黨專政,台灣第一次經歷政黨輪替。而在那樣的時空下,台灣的醫學教育也有了許多的重大變革。其中一樣就是評鑑制度的建立。兩千年時, 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TMAC)成立。由於過去台灣醫學院校的教育被美國的評鑑制度視為品質不佳,TMAC便依據World Feder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的條文來規劃評鑑制度。而TMAC也開始重視醫學系的課程是否有醫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因此,醫學院校逐漸開始招聘具有社會人文背景的教師。 政黨輪替之後,有些社會或是政治改革的運動開始消退與轉向。有一部分是,反對運動的倡議者陸續進入了公部門工作,而過去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運動也逐漸式微。然而此時,社會運動的視野與行動,逐漸不再以反對專制政府為主,一方面,把視野轉向民間社會的社區運動,也關心更多元的批判性議題。有意思的是,醫學教育改革的路徑也有這種雙向取徑的樣態,一方面,由評鑑制度而來的課程規劃改革,著重在課程結構的改變,例如強調小班教學,以及在臨床訓練之前豐富醫學人文的教育等等。然而同時,學生們啟動了由下而上的改革倡議。例如在高醫,同學們自主組織工作坊,討論自己想要上的課程並落實開課。2002年,一場由台灣醫界聯盟、陽明醫學院、醫學生聯合會等資源串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人文教育改革研討會,號召全國醫學院學生參與,盛況空前。在兩千年之後,陸陸續續有更多海外的社會學者歸國進入醫學院校。他們也逐漸拓展了醫學人文教育與研究的路徑。那當中所提出的課程規劃,涵蓋了社區組織、性別議題、國際醫療等。同學們一方面倡議著醫學教育的改革,同時也自主的組織起許多社團活動,並且投入了不同的社會運動中。跨領域學習與社會介入近年來,我把工作重心放在人類學的研究,其實也是想要回應多年前在地震後的自我反省。九二一大地震那年我還是大一新生,隨著學生醫療團上山義診,卻對那種短期的介入感到不安。十年前,也就是大約2012年起,因為銜命參與醫院在原住民社區所發起的節制飲酒計畫,我看到了醫療介入的方法有許多問題,因此轉向人類學的學習。在英國成博士訓練後回到台灣,我有幸開始帶著醫學生上山進入部落田野,透過行走教室的課程,為的是讓學生們能夠在沉浸式的學習經驗中反省思考醫療的問題,從而建立所謂的文化謙遜或是結構識能。事實上,雖然社會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現場尚未成為一種顯學,但是醫療工作者的社會實踐卻是始終不間斷的。比方說,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許多學生佔領了立法院,而許多醫護人員自發地進入議會保護學生的安危。在學運過後,有一些新興的改革性政黨成立,醫護人員亦自發參與站台,這意味著對這個世代的醫護人員來說,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社會不平等的狀況,不能只有在診療室當中就能解決。這也呼應了某些學者所倡議的,結構識能的重要一環在於倡議的必要。近十年間,台灣社會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公共辯論,討論同性婚姻的合法性。許多朋友們組織倡議,舉行同志與醫療研討會。最後更發動聯署,號召精神科醫師倡議婚姻平權。這些行動揭示了批判的醫學人文一些重要的態度,也就是永遠必須隨時察覺醫療本身的侷限,看見疾病的受苦所在並且在必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政策上與制度上進行改革。結語:批判的醫學人文若要問說醫學人文究竟是什麼?而什麼是有台灣特色的醫學人文?從近而十年來從醫學生到臨床工作者,從醫學到社會科學地跨領與學習與觀察的歷程,我或許會說,台灣的醫學人文的實踐本身,一直以來都帶有一種在文化與政治上的去殖民的態度,更是一種「批判的」醫學人文,它的核心意義在於它必須召喚一種因地制宜的關懷。Viney、Callard和Woods(2005)指出,批判性醫學人文的概念不僅強調反思,還包括「行動主義、懷疑論、迫切性和寬敞性的醫學製造和重塑方式」。這個觀點成為分析台灣醫學人文在概念和實際變化方面的基礎。「批判的醫學人文」並不是一種倫理教條,或是單純的追求某種道德的好,來改良所謂的醫療服務的品質。正確來說,它應該是一種持續的謙遜與敏銳的觀察,它必須對醫療本身的知識權力有所自覺。是一種由下而上且去中心化的知識產出與實踐。參考資料:Viney W, Callard F, Woods A Critical medical humanities: embracing entanglement, taking risks Medical Humanities 2015;41:2-7.
-
2023-08-30 醫聲.癌症防治
健保丟包、商保規定不合時宜 癌友沒錢用藥中斷治療/健保、商保裂口1
癌症就醫帳單價格不菲,賣房、借款就醫案例屢見不鮮,有些保了商業保險的癌友,受限於商保綁定「不住院就不理賠」的規定,要求醫院安排短期住院以利理賠。但近期健保署察覺異常,發文盤查,醫院擔心被核刪,要求醫師不得讓自費用癌藥患者採健保短期住院;規定一推行,立刻影響大批癌友就醫。自費用藥要靠商保支付 非健保房不給付台灣全癌症病友連線貼出病友「求救」訊息,指健保盤查等同斷送唯一能減輕醫療負擔的路,健保署也宣布「暫緩盤查」,但事件已凸顯健保困境及商保亂象。一位40多歲的乳癌患者,使用健保給付多種藥物後,宣布治療無效,經建議,自費改用口服標靶藥物,去年起透過每個月住院一天,申請私人醫療保險實支實付,以繳付每個月6萬多元的口服標靶藥費,但前天就醫時,醫師默默遞上一張字條。字條上寫著「健保署近日盤查癌症病人兩天一夜以健保身分住院,開立自費癌症用藥的情形。經查個案的健保住院費用恐遭健保署核刪給付,並由醫師支付還款予健保署。即日起,自費用藥住院需以自費身分,無法使用健保。」她說,健保署的盤查,讓她無法符合商保的資格,該療程還剩下一年多,每個月6萬多元,如果沒有商保,後續90多萬的費用根本無力支付。全癌連秘書長齊秀惠說,健保署動作讓許多癌友跳腳,商業保險多規定須以健保身分住院,才能請領實支實付,若自費住院,與理賠規定相左,就不予理賠。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批評,癌症用藥已經被健保「丟包」,商保也不給付「難道真的要病人等死」?嚴查短期住院卻「捅到癌症病人」 薛瑞元:意料之外衛福部健保署先前喊出「商保補位健保」 ,如今卻要求各醫院不得讓使用標靶藥物等口服癌症新藥的病人使用健保病房,否則要核刪醫院健保點數,導致病友無法獲得商業保險給付。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短時間住院是否真有必要,健保當然要查,沒想到意外「捅到癌症病人」。這群病人原本可以門診治療,但為申請商保必須住院,健保署一查之下喪失領取保費權利。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說,過往商業保險多用「住院天數」作為給付基準,但醫療進步,許多手術、癌症化療逐漸變成門診,若維持原來的狀態,等同浪費不必要的住院需求,保險公司又怕自費住院遭濫用,因此要求健保住院才給付。石崇良宣布「暫緩盤查」 健保署年底前討論解方石崇良接到病友團體反映後,立即承諾「暫不盤查」,但他說,健保資源有限,輕症住院過往都會盤查,不該為了滿足商保資格而占用資源;他能理解癌友有經濟上困難,因此現階段暫時不會強制清查或要求一定不可以住院,根本上仍須正本清源。薛瑞元說,健保署會有折衷方案,但須改變保單設計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現行保單「一定要住院才能給付,不太合理。」現在的醫療取向是「能夠門診治療就不要住院,有些手術也能在門診進行,須有住院事實才能領取給付,與癌症治療趨勢並不符合。石崇良也說,民眾已經買了保險卻不好用,不需要住院者卻要透過住院來請領保險,商保補健保在這部分確實有些問題要處理。健保署年底前將主動找保險主管機關,討論如何解決現行困境。癌友面對高額藥價,健保不付,商保規定又不合時宜,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多年前就已發現商保理賠項目、金額、機制跟不上時代,多次與保險局溝通,保險局卻以「保單很多,是民眾不會買或沒有更新規畫」搪塞,把責任甩鍋給民眾、醫院,從未正視癌友困境;健保署雖倡議用「商保補健保」,也建議政府推出「健保補位險」補足需求。至於為何這時間點開始積極查核,是否與醫護缺工導致醫院病床無法全開、保險公司反因防疫險導致虧損有關?薛瑞元表示,健保署加強查核與上述因素均無關聯。(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8-28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健保變革 從建立總額不足共識開始
今年以來,新聞版面充斥醫護離職潮、缺藥危機、急診壅塞等現象,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總額不足。健保總額成長率 我落後日韓為什麼得出這個結論?通常國際間評比醫療支出是否足夠,會從醫療經費投入與健康指標產出兩個面向探討,投入面是指健保總額成長率及經常性醫藥衛生支出(CHE)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百分比,台灣2021年CHE僅占GDP6.6%,相比南韓的8.4%、日本的11.2%均大幅落後。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8月初公布「2023台灣健康投資報告」,顯示台灣整體醫療支出不足,相較先進國家成長數據敬陪末座,反映政府挹注醫療保健及公共衛生經費長期停滯。健康產出面採國際間常用健康指標(Health indicators)作為比較標準,依衛福部公布2021年死因統計,台灣惡性腫瘤標準化死亡率從2011年至2019年下降8.2%,但韓國降幅達20.4%;心臟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9%、韓國降16.3%;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台灣下降14.9%、韓國降40.1%,短短8年,韓國健康指標表現亮眼,大幅超前台灣。而台灣在其他國民健康指標,如國人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可避免死亡率、癌症5年存活率等,同樣在日韓等先進國家排名中落後。學界推論醫療保健支出與國民健康指標沒有因果關係,但具相關性,也就是醫療支出占GDP愈高,健康指標愈好,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台灣明顯與先進國家間差距拉大,這是政府急需正視的重大警訊。近日出現30年來最大缺藥潮、急診雍塞滿到醫院大廳及走廊、疫後醫護缺工造成關床、醫事人員離職潮、一劑4900萬的SMA罕病用藥首例通過健保給付、新藥與癌藥納入健保較日本慢1.5至2年,乃至健保署宣布明年將「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納入給付,但已落後日本7年等,指向台灣健保總額成長率過低及總額不足。我新藥納健保 得耗時729天以新藥納入健保為例,2016年新藥等候納入健保耗時452天,2023年延長至729天;癌症用藥方面,日本經美國FDA核准後僅61天即可納入給付,台灣平均卻需耗時560天,冗長的等待時間忽視病患權益,政府是否將民眾生命價值及醫療健康投資放在最優先順位?健保總額增 才能顧急難病人政府應將健康支出視為投資而非成本,正視台灣各項健康指標已落後韓國等OECD國家警訊,透過國際間健康數據比較與民眾溝通,凝聚健保成長率不足、總額不足的共識。大家先有總額不的共識,再來尋求財務來源。健保法第一條寫明:「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服務。」莫忘初衷,健保總額增加才能照顧急難重罕病人,加速新藥癌藥納入健保,優化醫事人員薪資及執業環境,健康數據拉近與韓國等先進國家的距離,最終受惠者是台灣2300萬位民眾。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8 焦點.元氣新聞
喝符水抗疫 一家三口「抓狂」險成滅門慘案!大花曼陀羅有劇毒,半小時內就會出現這些中毒症狀
高雄一對夫妻疫情期間向旗津區某間廟求取「抗疫符水」,返家與兒子飲用後,三人出現語無倫次、精神錯亂等症狀,送醫被發現都中毒,檢驗符水竟是用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高雄市衛生局已展開追查,若確定廟公調劑給藥,可依醫師法送辦。吃了大花曼陀羅「抗疫符水」 一家三口中毒「抓狂」高醫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林金生說,大花曼陀羅花全株有毒,文獻記載吃六朵花會產生幻覺,吃超過九朵花除了幻覺,還可能四肢癱瘓,甚至昏迷、呼吸麻痺死亡;其他中毒症狀還有皮膚潮紅、心跳快、步態不穩、尿液滯留等。林金生說,這一家三口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喝了某間廟「抗疫符水」,五十五歲媽媽先發病,胡言亂語,又笑又哭,被送醫時在急診室裡抓狂,被醫護人員制伏綁住、施打鎮靜劑;當時她瞳孔放大、皮膚發熱,出現中毒症狀。不久,婦人丈夫、兒子也因神智不清、頭暈,被家人連同符水一起送抵高醫,三人經採檢,尿液與符水都含有東莨菪鹼、阿托品等毒性成分,經檢驗符水是採有毒植物大花曼陀羅泡製,經支持性療法,體內毒素漸進代謝,陸續康復出院。大花曼陀羅吃過量 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林金生表示,早期坊間曾使用大花曼陀羅治療咳嗽及氣喘,但因無法控制劑量,很容易服用過量中毒,一般服用後半小時到三小時會出現症狀,要盡速就醫。林金生公布此病例後,引起高雄市衛生局重視,衛生局說,依醫師法取得醫師資格才可執行醫療業務,廟公若涉及問診或調劑給藥,依違反醫師法可處六個月至五年有期徒刑,得併科卅萬元至一五○萬元罰金。也提醒民眾勿濫服偏方。【延伸資訊】.有毒植物 像百合花的大花曼陀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5 養生.運動健身
內湖一日遊景點總整理!15個秘境打卡點 踏青步道、公園、古蹟都有
帶上你的悠遊卡、敬老卡即刻出發!台北市內湖區擁有許多親山親水步道,還有老少咸宜的遼闊公園、期間限定的美麗花海,絕美戶外景緻與踏青小秘境,讓人感受一秒偽出國的感受。銀髮一起玩整理超過10個內湖打卡好去處,出門前看這篇就夠了!康寧醫院旁康寧醫院旁百合花一整排挺拔正綻放,開滿醫院旁就像在為醫護加油!花語暖心祝福順利!讓路過的人、等車的人,都能藉著她的美姿與香味短暫被療癒。百合花的花語是順利、心想事成、祝福、高貴;百合花寓意百事合意、百年好合;百合花代表深深的祝福。【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9954-2/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大溝溪源自海拔485公尺高的白石湖山,由上往下流經圓覺瀑布,經過大湖山莊街下水道流入大湖公園。為兼顧防洪蓄水及保育,溪溝整治採用多孔隙的自然工法設計,為當地生態提供良好棲息地,營造友善環境的親水遊憩空間,設置親水平台與步道,讓附近居民與旅人能夠一親水澤。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是絕佳的戶外生態教室,有台灣藍鵲、五色鳥、小白鷺、面天樹蛙、台灣黑星小灰蝶、拉都希氏赤蛙等物種出沒,以及限定季節隨風搖曳的花草圖騰,自然景觀與防洪工程融為一體,散發和諧之美,周邊連結多處登山步道,形成老少咸宜的一日遊旅遊帶。【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79175/內湖運動公園內湖運動公園位於堤頂大道的汙水處理廠上方、連接基隆河旁的彩虹河濱公園,總面積多達3.8公頃,擁有超大廣闊草皮可以讓人盡情奔跑野餐,還開放免費戲水池及極限運動設施,滿足全年齡民眾需求。公園內就有一段超可愛的飛機步道,下方是網球場及壘球場,步道可以通往彩虹河濱公園,不少民眾會從彩虹河濱公園騎自行車上來這裡看飛機。從彩虹河濱步道騎自行車來的路上,沿途可以欣賞基隆河風光。【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54289/大港墘公園內科新綠洲全新打造!豐富又風格獨特的特色公園,大港墘公園佔地2.5公頃,在公園中算是相當大的。從入口一進去後,公園幾乎一覽無疑,草坪像是都市中的小小綠洲。【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6987-2/碧湖公園碧湖公園是擁有大湖泊的水景公園,有山巒疊翠的環境,前擁湖水,與公園景色渾然一體,其空間靜態之美往往讓來訪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4814-2/郭子儀紀念堂(內湖紅樓)內湖郭氏宅邸建於1919年,T字形紅磚古宅採用巴洛克式建築,利用紅磚、洗石子、泥塑與日本進口彩色瓷磚裝飾,室內樓板則為木造,是日本大正時期的典型豪宅。 座落於小丘山腰上,坐北朝南,三面樹林環繞。【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4814-2/碧山露營場從內湖碧山路開車或搭車上山,沿途會經過碧山巖、白石湖吊橋等著名景點,園區保留原生樹林綠地,以自然森林為主軸,利用山坡地規劃成梯形的露營平台,每個寬敞區域能容納3至5個帳篷,挑高視野能遠眺101大樓及台北盆地,2022年4月全新落成的空中廊道更顯清幽,讓遊客能體驗從繁華都市走進山林,與自然共生的愜意氛圍。碧山露營場是台北市唯二的露營地,另一個是貴子坑露營場,屬於公有的露營專用區,但是免門票入場,平日白天佛心給民眾進來踏青放電,晚上及假日則專屬於露營客人。【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85800/圓覺寺步道步道綠意盎然,碧山巖石階兩側有52尊羅漢像陪襯。中國庭園風格「清風亭」、寺廟內雕刻精緻,戶外還能遠眺台北市。【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4036/白石湖吊橋白石湖吊橋又名龍骨吊橋,北市首座大跨距吊橋,四季皆美可觀光採果,步道好走全齡皆適合。碧山嚴美麗的紫色吊橋,可是全台最美!夏賞荷花、百合,同心池畔周邊6月還會有百合花海,走在步道中,陣陣花香撲鼻,好清香!【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1480-2/白鷺鷥登山步道30分鐘就能走完的白鷺鷥登山步道,搭捷運就可到,都市中的親山健行路線!登山前會先來到大湖公園,這裡因有座大湖而得名,因為這個湖聚集了許多水鳥,也有相當多白鷺鷥。跟著公園內的指示牌就會到登山步道入口,坡度雖然不陡,但是路線十分蜿蜒,共有50個轉彎,因此這裡又被稱為50彎步道。雖然140幾公尺並沒有很高,但可以望到綿延不斷的遠山,景色還是相當遼闊。【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0684-2/大崙湖環狀步道台北小溪頭環狀步道,可以登上老鷹平台看群山連綿起伏,360度無敵山景絕對大飽眼福喔!乘風堡平台寬闊,很多銀髮族朋友在此運動:搖呼拉圈丶仰臥起坐(道具都留在亭子裡)【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17832-2/圓覺寺、鯉魚山親山步道這裡是內湖最早的佛教寺院,挑個天氣晴朗日本,更可以遠眺大台北市區及101,爬山順便靜心!從圓覺寺沿著車道走出去,接碧山路,左行後即看見鯉魚山的登山入口。漫遊鯉魚山步道有慰藉心靈之療效,台北內湖的鯉魚山步道是不少登山客喜愛的地點,尤其是裡頭原本有個小人國造景,一共50座!【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5097-2/圓覺瀑布大溝溪步道+圓覺瀑布,岩石石階路面步道好走輕鬆,樹蔭多涼爽,捷運到瀑布很近,親近大自然一點也不麻煩~大溝溪生態治水園區溪畔步道為五指山系森林步道的入口之一!延伸帶著大家往圓覺瀑布!來回約二個小時的路程,簡單好走外,也能欣賞大自然天然的美景。【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4977-2/甜水鴛鴦湖甜水鴛鴦湖又名大埤頭,是內湖地區地勢最高的水源,原蓄水量超過萬噸,早年用來提供白石湖地區的居民及農地灌溉用水,並有鴛鴦群聚於此,水質甘甜清澈。甜水鴛鴦湖坐落於大崙頭山,周邊步道交錯,可分為大崙頭尾山親山步道、碧湖步道、大崙頭森林步道、小溪頭環狀步道、大崙頭山步道、大崙頭自然步道等,還設有老鷹平台、乘風堡觀景平台、巨木瞭望台,各步道相互連通,可有好幾種登山路線。【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68690/金面山台北盆地近郊四面環山,有多條步道可踏青遊玩。而金面山是內湖頗具特色,兼具自然與人文的一座山。在爬過一段大小錯落的岩石路,踩岩踏石攀爬登頂至金面山最高峰的「剪刀石山」。山頂滿佈岩石,其中有塊尖石突出, 是不能錯過的「網美照」取景地點。【詳細交通路線及賞景照片】https://egoldenyears.com/25025/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就醫之前,你會先看Google評價嗎?Google評分已成為民眾從事任何行為的重要參考依據,就醫也不例外。各醫療院所不僅正在面臨醫院評鑑廝殺,還得想方設法拉高Google評價,不僅在施打新冠疫苗時,請民眾上網按下五星好評,連醫護人員都成為「刷評價大軍」,就是擔心評價過低、影響聲譽。聯合報本報整理國內19家醫學中心Google評價,亞東醫院以4.5分拿到第一名,醫界龍頭台大、北榮不到4分,至於低於3分的醫學中心則有奇美醫院(2.8)、高雄榮總(2.9)、萬芳醫院(2.9)。據悉,為拉高評分,醫療院所各出奇招,在疫情期間施打新冠疫苗時,護理師懇請民眾上網惠賜五星評價;北部某家醫學中心則更用心,院內召開會議時,司儀總提醒所有同事,拿出手機,在Google評價欄位點擊五顆星,希望刷出一波好成績,先前還發起比賽,各科發表宣傳文章,看哪一篇按讚人數最多。亞東醫院4.5顆星居冠亞東醫院4.5顆星,網友評論2644則,屬於超高分;觀察發現,該院幾乎對於每一筆留言均做出回應,顯示細心的一面。亞東指出,感謝民眾提出問題,讓院方有檢討改善的空間外,也會將反映回饋相關單位主管,列入未來流程改善參考。國泰4顆星、馬偕徘徊3顆星國泰醫院回應,Google評論不論正面或負面都會上線回應,負面留言會提供信箱或提供後續處理方式說明。馬偕醫院表示,醫院有多元意見回饋管道且予以尊重並重視,將持續以馬偕博士醫療傳道之精神,為民眾提供身心靈的全人醫治。北榮3.9顆星 院長陳威明:不會所有人都滿意台北榮總則為3.9顆星,院長陳威明表示,如果院內操作讓評論變成5顆星,一點都不難,但北榮不會要求同仁上網狂刷五星,值得關注的是合理的批評,北榮每天門診就醫人數為一萬人,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人候診等了久一點,就在網路謾罵、給一顆星負評。陳威明指出,北榮致力於精進醫療品質,醫院也有臉書、院長信箱等多元管道,方便民眾、病患表達意見,而網路評分的評論則數很少,很多是不理性的病人,只要有幾個人給予一星負評,分數就會下降,但北榮不會號召同仁上網狂刷五星。陳威明表示,北榮院長信箱每個月可以收到上百封感謝信,感謝與抱怨的比例約為三比一,表示大多數的患者肯定北榮醫護人員的表現,同仁工作十分辛苦,不應用不合理的投訴打擊他們的士氣。陳威明舉例,有病房病人按了呼叫鈴,護理人員沒有馬上來,就被投訴;還有櫃檯同仁生病,嘴巴剛開完開刀,臉腫了起來,說話比較沒表情,也被投訴,被指責態度不好。對於這些,陳威明說,「真的於心不忍,心裡很痛。」陳威明說,依靠團隊合作、榮辱與共、讓各職類同仁共享榮耀和病人的肯定,才會讓所有同仁有成就感、有價值感,願意留在醫院服務病患,提供有溫度的感動服務。他表示,提高薪資只能暫時解決部分護理師及醫事人力不足,提供好的職場氛圍及工作環境,讓員工有學習成長的機會,才能留下優秀員工。陳威明指出,優質的醫療照顧、完美成功的手術是仰賴團隊合作,並非單靠「名醫」的個人功勞,有部分病人或家屬對醫師很客氣,但對護理師及其他同仁則有不同的態度,這也會讓同仁內心造成壓力和不舒服。合理的投訴是機構進步的助力,但是無理的投訴可能是導致護理師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台大褒貶不一僅3.8顆星 院方這麼說至於台大醫院,Google評論1900餘則,3.8顆星,並未突破4顆星,仔細觀察民眾對台大醫院留下的評論,民眾留言以稱讚或批評個別醫師為主,常指名道姓,評分也多是極端的一顆星、五顆星;也有人評論停車場排隊時間、疫情期間警衛阻攔進入,或分享開刀房、健檢中心菜色。台大醫院發言人陳慧玲表示,台大醫院重視民眾意見,也有正式管道讓病友能提供建言;針對Google評分,並未特別採取動作,如請醫師、病患「刷評論」或要求病人將負面評論下架。醫院會參考Google評論內容,但因收治病患多是「急、重、難、罕」,有些病人多重器官衰竭、有些則年事已高,都不屬於會使用Google評論的族群,取樣不夠平均。至於評論者指名道姓褒貶醫師態度或醫術,陳慧玲表示,被罵已是醫護人員家常便飯,病患因身體不適,心情也很焦急,身心都受影響,若能在就診過程中表達,一定會了解背後原因;態度好壞相當主觀,有些醫師認真執行業務,但臉色、表情未必符合病人期待,或因要處理病況危急的病人,而增加其他患者等待時間,讓患者認為等待過久。評論中常有針對醫院美食街、建築、病房環境的評論,有網友認為台大醫院病舍老舊,也有人表示位於常德街的台大舊大樓古色古香、非常優美。對此,陳慧玲表示,醫院已醫療為主軸,病人住院的重點應是醫療服務,而非美食街好壞,或病房新舊、裝潢美醜。醫療成本中,有極高比例投入病房、診間、醫療設施,每項儀器都經過驗證,也要定期維護,醫療人員更是須要專業訓練,這都是檯面下不易看見的地方。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陳晉興表示,自己不曾查詢醫院的Google評論,但網路上發言不必具名,若遇到醫療糾紛,或較為情緒化、主觀認定醫師態度不佳的病友,在評論中用激動語氣、甚至涉及人身攻擊,是否與真實就醫經驗相符也難以求證,恐會造成查看評論的民眾誤會,「醫療攸關性命,評論應該客觀呈現。」陳晉興說,醫師救人性命,感謝醫師的病人大有人在。但以外科醫師來說,執業生涯中開了一萬台刀,總有一兩次手術不盡如人意,Google評論畢竟不是公允的統計數據,能夠全面性呈現個別醫師的醫療專業程度;要是遇到同事、同業間的恩怨,而遭人惡意攻擊,或有人為了造神,大量留下好評,也會影響評論的真實性。陳晉興表示,接任外科部長後,常要處理民眾投訴。以台大醫院的做法,病人不論是要對醫師表達感謝,或要投訴醫師表達不滿,都要留下真實姓名,可透過院長信箱表達意見,如遇民眾不滿,醫院也會盡力處理,「網路上發言自由,萬一有人造謠、毀人清白,讓人擔心。」以美國為例,有具公信力的機構對醫院進行排名,也細分至各科別的排名。台灣雖無類似做法,但民眾可參考具公信力的媒體報導。陳晉興說,醫藥新聞不像政治新聞有意識型態問題,記者依據事實報導,也會署名,且醫師須有臨床成就才會召開記者會。民眾就醫前搜尋醫師報導,其經歷、成就一目了然。醫師的媒體聲量、評價須長期累積,他常鼓勵生涯剛起步的年輕醫師,有空多寫文章、接受記者採訪,若有好的成就,也要對外表達或召開記者會。高雄榮總2.9顆星 院方: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僅拿到2.9分的高雄榮總表示,醫院與餐飲業不同,不太適合用Google評價評分,但院方一直都重視病患反饋的意見,盡量做好服務,讓病患獲得滿意的經驗,以往沒有Google評論,設立院長信箱,很多病患藉此提出反映,院方視狀況處理,也有人會寫感謝函,目前每月感謝書函近100封。高雄榮總表示,醫院每個月派人整理網路評價,供高層參考,經調查後確實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會內部檢討、改進,但為情緒性發言、亂打分數,也只能冷處理。高雄榮總人員私底下透露,該院出現1分評價,原因是「醫院還在用手搖式的病床」,病人嫌醫院沒有提升硬體,就給了1分。但其實手搖式病床還是有用到的地方,醫院要更新設備,也有逐年的計畫與步調,病人不懂醫院的做法,就到GOOGLE評分,院方感到相當無奈。奇美醫院2.8顆星 院方:評價自有公評至於低分的奇美醫院,也有話要說,公共事務室主任黃文良表示,院方關心網路評分,但醫療沒辦法讓每一個前往看診的病人或家屬滿意,且醫院也非產品的銷售端,有時候診時間太久,或看病結果不如預期,評價分數就變低,也有過病患不了解健保部分負擔與醫院的掛號費的區別,抱怨看診費用昂貴,而給了一顆星的評價,這對醫院也不盡公平。 黃文良說,院方將網友所留的內容意見,轉給權責單位進行檢討改善,如果候診時間過久,院方做出分流改善,一來讓民眾快速看診,一方面也不會讓同診間的醫療人員有過多的看診負擔。曾試著請看診民眾協助,希望拉高整體分數,但後來認為並不需要,並未執行。但院方仍相當重視Google評價,經常瀏覽內容,如發現需要改進之處,一定檢討改善,「醫療還是以醫療品質為首要,評價方面自有公評。」(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找醫院看Google評價?專家:「這評鑑」較具公信力
挑餐廳、飯店時參考Google評論,這已成為年輕世代的反射動作,連看病也一樣,只要醫院診所的負評多、星數太低,就會影響就診醫院。多名學者專家均認為,醫療不是服務業,不能以Google評分高低來論斷醫院優劣,頂多只能當作參考。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則認為,大部分民眾就醫選擇應以衛福部醫院評鑑結果為主要指標,透過醫院評鑑把關醫療品質。年輕人選餐廳醫院 先問谷歌30出頭林先生表示,不管去大醫院、小診所,都習慣性瀏覽Google評論,「並無其他更有公信力的資訊可以參考。」 ;家有二寶的李小姐說,會特地注意負評,如有嚴重醫療糾紛,當然就會避開,「Google評論並不一定準,但還是可以當成就醫標準。」 20多歲段小姐說,「一定要看呀!」,如果是小毛病,選擇住家附近診所看診,都會先參考Google評論,至少先知道醫護人員態度好不好,如果很「雷」,就會避開;如果病情嚴重,還是會去大醫院,這時就未必參考網路評價。Google評價僅限表淺服務品質 醫師表現也可能不一周穎政表示,國際間發表的醫院評比無法精確反應醫院實際的醫療品質,Google的醫院評價則更有待商榷。醫病之間有太多資訊不對等,「深入的品質,需要更好的程序確認」,有時病患也會因為醫師的知名度而前來,但醫術是否與名聲相襯,亦無從知悉。「Google評分只對表淺的服務品質有幫助。」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教授周穎政說,醫護人員親切、客氣,或是指標清晰、動線佳等,都可以拿到高分,但台灣健保給付偏低,且核刪機率高,醫師必須謹慎行事,病患或家屬如果想要住院、做高階檢,遭醫師否決,就可能至平台給一星負評。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自己在看評論時,常會去看留下「一顆星」評論的網友留言,深究其中原因,「除了分數,也要去了解他抱怨的項目是什麼,據以判斷負評有理,或僅為發洩情緒。」洪子仁表示,若用在醫療機構,查看一顆星留言中的投訴事項,能夠了解機構的主要問題。同一醫院中,有不同醫師看診,每位醫師風格不同,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看診態度、提供民眾的衛教指引、治療方針等,都會影響民眾就醫感受,在網路發達的今日,很容易被流傳在Google評論中。他指出,除了醫院的Google評論分數,民眾就醫掛號前,不少人習慣先上網搜尋醫師風評,與其在醫療技術上的表現、網友的就醫意見等,足見對民眾而言,查詢醫師本人比查詢機構風評更為重要,「就算機構獲得五顆星評論,醫師表現也未必整齊劃一。」比照百貨業 護理師彎腰鞠躬 周穎政:別忽略醫護血汗付出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前理事長朱益宏說,任中山醫院院長時,十分關注醫院的網路評分,不管評分客不客觀、分數高或低,如發現負評,且情況屬實,當然必須改善,民眾選擇就醫醫院時,也會參考網路評分,院方都會多加關注。朱益宏說,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具高度專業,與一般服務業不同,因此太注意評分,可能會忽略醫療專業,如早年醫院評鑑項目,有一項為病人滿意度調查,有些醫院為追求滿意度,在開診前要求醫護人員列隊,向看診病人「彎腰鞠躬」,就像現在的百貨業,這就不是很好的現象,但如果只是參考評分,作為改進缺失的依據,「關注評分就不是壞事」。周穎政說,若民眾有癌症的就醫需求,國健署有60幾家的癌症認證醫院;醫療品質策進會也有針對諸多疾病進行認證,品質都有相當的標準。很多時候消費者不了解相關資訊,大多數透過親友、自己感受判定醫療品質,不乏有人因此把醫院當作旅館、飯店業,但醫療領域有太多細節是病患無法觀察到的,民眾不能,動輒以負評發洩不滿;至於醫院,也不應過於重視Google評價,甚至納入KPI項目,這等於將自己當成服務業,雙方別忽略健保給付下的醫護血汗付出。具公信力的就醫指南參考 專家們:醫院評鑑就可國內需要建立醫院排名制度?朱益宏說,「這排行有利有弊」,優點是方便民眾選擇就醫的醫院,可是排名在後面的醫院,是否就是做的不好或有缺失,可能也不能如此武斷,而壞處是會造成醫院龐大的壓力,且如果沒有公信力的指標,恐將會成為一場災難。至於國內是否有具足夠公信力的就醫指南可供民眾在就醫前參考?洪子仁說,台灣最重要的就醫指南,就是醫策會的醫院評鑑,是由具公信力機構執行評鑑,且明確定有與醫療品質有關的考核細項,被評為醫學中心的醫院,其經營管理能力、醫療照護品質,即屬醫療機構中的頂尖。他表示,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被醫策會評為醫學中心,Google評論卻不到四顆星,足見Google評論只能當作參考意見之一,且可能被有心人操作,不宜作為唯一依據。醫策會執行長王拔群說,目前醫院評鑑中仍有「就醫經驗調查」指標,此為透過方法學,針對醫院內科、外科、急診、病房等病人,並按一定的比例、性別、年齡等分層抽樣,而健保署也會進行病人出院後的電話訪查,採秘密客方式詢問病人住院期間,醫師有沒有固定來看,往後會不會推薦其他家人也來這家醫院就醫等。王拔群指出,網路評分其實太過主觀,並不科學,醫院也不會依賴此評分,因此要設置醫院排名制度,其實意義不大,因為醫院對任何負評醫院都很重視,比如被抱怨結帳、領藥速度太慢等,一定會想辦法改進,台灣醫院為何醫療品質好,就是因為十分重視病人的需求及主動改進缺失所致。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說,台灣是自由民主及奔放的社會,民眾可以隨意主觀的上網評分,分數可參考也可不參考,但要評估分數可信度,首先點擊的數量一定要多,再看評論內容加以評估,但醫療服務關係者健康、生命,相信更多民眾會參考衛福部進行的醫院評鑑作為指標,而醫院評鑑重點是替民眾把關醫療品質而不在排名。(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你常去的醫院幾顆星?Google評價台大醫院僅3.8 「這家醫學中心」4.5奪冠
-
2023-08-21 醫聲.醫聲要聞
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只是開窄門 工會盼主治醫師獲保障
名醫無故遭解雇接連發生,醫師至今尚未完全受到勞基法保障。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長陳宥任指出,住院醫師納勞基法只是開窄門僅有1成醫師受到保障,還有約9成的主治醫師的勞動權益沒有受到保障,因此希望透過《醫療法》專章規範。我國主治醫師約有4萬多人,占絕大多數的醫師數量,但2019年的納入勞基法保障的住院醫師僅占全體醫師比例約1成。當時衛福部評估暫排除主治醫師的考量為醫療服務型態多元性,對於自主性高的主治醫師,依其個人能力及意願,以及工作地點、環境差異,實務上工時難以區分及一體適用。陳宥任指出,近十多年以來醫師勞動權益越來越受重視,民眾也漸漸體認到醫護人員的勞動權益跟受醫權益息息相關,但絕大多數的醫師為主治醫師仍沒有勞動法規規範。陳宥任表示,在醫師缺乏勞動法規規範下,容易出現勞資雙方對契約認知有差異而演變成訴訟,也耗費不少醫療資源。工會近期把心力放在主治醫師的勞動權益推動,不論直接用勞基法或是醫療法專章規範,希望在未來5至10年間可以看到醫師勞動權益法制化的實現。「主治醫師勞動保障在所有法規都很缺乏」,立委洪申翰說,特別是在新冠期間權利保障又更壓縮。社會大眾以為醫師是光鮮亮麗並且仍存在誤解,現在要修法仍有諸多阻力,希望可以找到突破口,不論修專章或是納入勞基法都希望讓醫師勞動權可以獲得保重。由於現在主治醫師與醫療機構多簽訂1至2年的定期契約,因此雇主終止僱傭關係時不需要付資遣費也影響醫師工作權,洪申翰以先前彰化基督教醫院邱足滿醫師為例,連名醫都會面臨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恐面臨漫長訴訟的不安全執業環境,憂心會影響醫療品質。
-
2023-08-18 焦點.元氣新聞
「台灣醫生竟然想辦法給病人省錢」…帶母來台治病陸網紅Jake 遭爆亂花台灣人捐款遊日
【2023/08/18元氣網整理】之前大陸網紅「Jake」帶著罹血癌的母親來台就醫,記錄在台的1個多月間每天在醫院治療與醫護暖心互動的日子,最終Jake母親敵不過病魔於5月20日離世。近日卻有多名YouTuber爆料,Jake謊稱自己賣房、賣車籌錢讓母親來台治病,但事實上卻經濟優渥,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帶爸爸到日本玩等諸多事情。Jake陪同母親在台治病期間收到不少台灣網友愛心捐款、贊助物資,估逾500萬元,卻被爆料他在母親離世後仍持續收捐款,還對外宣稱「自己努力賺來的」!Jack前後收到這麼多捐款,網友也質疑他從未公布募款花費明細,許多網紅看不下去Jake的誇張行徑近日也紛紛出面爆料,指Jake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河北燕達陸道培醫院治療;而Jake原先稱自己負債累累也被踢爆,坐高鐵商務艙、買最新款的蘋果手機、還帶爸爸遊日。治病期間Jack曾在其中一集影片中提到,「台灣醫生竟然想辦法給病人省錢」,也被熱心的台灣醫院志工感動到哭。沒想到現在卻被爆料他亂花台灣民眾的愛心捐款。面對質疑,Jack在近期影片中表示「時間是最好的答案吧」,仍然不公布募款細項與用途。不過近日被發現他已將頻道頭像、名字換掉,還刪除頻道大量影片,並在簡介中寫下「公道自在人心」。北京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帶白血病母來台求醫 「Jake的公開日記」讚爆台灣醫護【2023/04/26聯合報元氣中心/記者鄒尚謙、李樹人/台北報導】來自中國大陸的YouTube頻道「Jake的公開日記」,紀錄Jack母親罹患白血病,在北京接受治療時造成全家身心俱疲,經友人協助來到台灣,並以影片紀錄在三軍總醫院接受治療時,醫師設身處地替他考量醫療費用,護理人員也細心照料,令他非常感動。對此,網友也留言表示,「台灣的醫護人員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讓我們擁有這麼好的醫療服務。」北京醫師: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Jack母親罹患白血病,他表示,在北京的醫院接受治療時,醫師相當直接告知,沒有「骨髓移植」以外的選項,否則「你母親很快就會去世」,但同時手術風險高,因為不想讓母親當實驗品因此拒絕了北京醫師的說法,選擇在朋友推薦下來到台灣。台灣醫護細心專業 Jake幾乎落下男兒淚Jack分享,他們一家人陪伴母親到台灣三軍總醫院接受白血病治療,首先讓他感到震驚的是,醫師並沒有堅持要進行骨髓捐贈手術,而是先見面確認過去用藥史、病況再回家研究個案,甚至考量來台就醫所費不貲,「會先找尋價格實惠且有效的藥,若能讓他母親身上變異病毒消失,才能進一部考慮是否進行骨髓移植。「我當時真的很想哭!在你沒有表達任何之前,他已經替你全部考慮好了。」Jack表示,因為台灣這次的經驗他才知道,「原來醫師的職責真的跟書本上寫的一樣,是救死扶傷的。」不僅醫師,護理師、志工都相當耐心、細心且專業的照護、陪伴,讓他幾度落下男兒淚。到台灣接受醫療服務後才「真正放心」Jake也說,在北京的日子雖然都說自己很堅強、很加油,但臉上逐漸失去光彩,「不知道未來的日子會如何」,但台灣志工阿姨的陪伴,給了他很大的內心震撼,甚至也不用幫母親照料三餐,醫院內有營養師會設計病患專屬的餐食,連陪病的父親,護理師也主動協助訂餐;讓他直呼,來到台灣接受醫療服務後他才「真正放心」,卸下照護的心理重擔。台灣網友看到影片也紛紛留言表示,「台灣的醫療,健保制度,以及醫護人員是我們的驕傲」、「視病如親,在台灣醫療教育和道德是很高的,無論診所或醫院,我們對醫護的依賴也越來越高,他們很辛苦,也希望母親早早恢復健康」,不過,也有留言表示,「台灣的醫護人員犧牲了自己的時間,讓我們擁有這麼好的醫療服務」、「也給台灣醫護多點鼓勵和更好的待遇吧,他們值得」。收治Jake母親的三軍總醫院表示,該院長期以來以病人為中心,善盡社會責任,救治生命是醫師的天職,照顧病人看他們康復出院,對病人及其家庭甚至醫師本人而言,都是一件無比欣慰的事。
-
2023-08-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陽光醫師的快樂秘訣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快樂的醫生」。我們邀請三位不同年齡層的醫師回顧他們的生涯,分享他們如何從自己所投入的醫療工作找到意義,而熱愛他們的工作,享受快樂的人生。這是我們構思良久,第一次邀請到三位在他們的專業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好醫師,受邀時都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分享。從他們非常不同的故事,感受到他們如何在行醫路上找到自己的價值。→林信男醫師的分享→黑琵醫師的分享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些經驗的分享,可以使迷失於名利誘惑而鬱鬱不樂的醫師看到明燈,也希望正在生涯抉擇舉棋不定的年輕學生,因為這些經驗分享而看到曙光,同時這也可以幫忙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是一個已經工作十五年,而且每天面對末期病人及加護病房病人家屬的安寧緩和醫療專任主治醫師。很多病人常常說每天看到黃醫師都是笑臉迎人,就覺得自己的病沒那麼可怕了。最近還有病人說我的眼睛笑起來像是月亮。很多醫護同事也常常好奇我每天面對這些病苦與情緒,為什麼能保持快樂?今天就來分享我快樂的秘訣。有三個支柱,以及四個要避免的事情。第一個支柱是豐富美好的人際關係。以前當實習醫師時,病房有位出家當比丘尼之後又回來醫院當住院醫師的學姐邱醫師。我問過她為什麼可以面對任何狀況總是心平氣和而且笑臉迎人,她說她把住院醫師訓練當作修行。面對的每個人,她都當作跟對方結個善緣。我也發現,不論是最親的家人、朋友、或者每天面對的病人、同事,如果能多一點耐心,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爭吵與負能量。而如果自己連在急診或半夜被叫起來還是可以保持微笑,也常常會得到對方的感謝與讚美,久而久之,自己就可以活在很平和正向的磁場之中。第二個支柱是做自己最喜歡也最得心應手的事情。以我來說,我自己天生不是手巧的人,但溝通能力還不錯,以前有很多在社團與人互動的經驗。也因為遇過好多次家人的生離死別,對於同理心以及面對哀傷比較能游刃有餘。所以從當實習醫師開始,我就盡可能的學習癌症病人的止痛與其他症狀控制的技能。完成家醫科住院醫師後,我又當了一年安寧緩和的研究醫師,並選擇安寧緩和醫學專任醫師為工作。現在有時候聽到年輕醫師努力比較各科工作的薪資,才發現自己當年選科之前好像忘了打聽各科薪資,現在看來我的選擇果然是真愛啊!第三個支柱是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剛開始,當了幾年主治醫師後,獲得一些職務晉升的機會,我也曾因為增加的薪資、外在的眼光而有點飄飄然,有時候也會偏離一點點自己的初衷。但幸運的我後來遇到了很多挫折,在徬徨時與自己大學時的師長一番懇談。老師引領我去想清楚自己的追求與人生意義何在。我看清了自己身而為人的脆弱與極限,而不再追求自己的光環與驕傲。而後轉換職場到大學醫院服務,年復一年的帶著年輕醫學生一起照顧末期病人,以病人為師並傳承自己的一身武藝。在工作中實踐無所求的慈愛,並帶著年輕醫師成長為很好的醫師,就是我自己生命意義的所在。我覺得找到自己生命意義的人是最幸福的。除了三個快樂的支柱之外,我也歸納四個可能會讓幸福人生蒙上陰影的事情。第一個是比較。我很喜歡兩句台語的俗諺:「人比人氣死人」、「一枝草一點露」。做了自己的選擇之後,去羨慕別人,往往是人情之常。但總是有人比自己更有錢、更聰明、更好看、更幸運。我常常對自己說「That’s good enough」,常常提醒自己的幸運,而不是事事要勝過別人,這是我覺得幸福的秘訣。第二個是酒色財氣等種種誘惑。喝酒開車容易肇事,追求不正當的緣分會傷害到自己關愛的家人,對金錢的過度貪求可能有礙病人利益,或者妨礙醫業的專精深入,盛氣凌人則容易結怨有礙清明寧靜的心。這些都是我個人覺得要避免之事。第三個是急躁的心。在台灣大家還蠻追求速度,記得讀醫學系時,有長輩聽到我讀完藥學系還服義務役兩年,說那你不是浪費六年?我那時就很不服氣——可是我那六年過得很快樂、認識很多人、也學到很多事情啊!當很多事情不急著趕進度,一步一步慢慢來之際,自然多了很多悠閒的心境,而能享受一路上的風景。第四個是太在意失敗。可能因為我十八歲時就在大學聯考重重摔了一跤,跟女生告白也常常失敗。但因此發現繞著彎路當著阿宅與魯蛇也會看到許多美好風光,所以後來繼續遇到的種種失敗,都比較能微笑以對。人生很多事情本來就是徒勞無功的,即使再怎麼努力,病人還是可能會治療失敗。即使再怎麼努力,親愛的人可能還是會離我們而去。即使再怎麼努力,小孩跟同事都不會完全聽你的。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甚至面對自己的不夠努力而導致失敗,我覺得都蠻健康的。因為這三個快樂的支柱,以及避免四個陷阱。所以我能學會微笑面對常常不如己意的人生。但也因為慢慢變得寬容而不容易被激怒的自己,我能夠每天對著病人、同事、醫學生給出大大的笑容,往往我自己收穫更多正面的能量。而這些每天點點滴滴的正向回饋,總在每個疲累的失望的時刻繼續給我力量。這是一個陽光醫師的快樂秘訣。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17 活動.精彩回顧
【徵件截止】數位健康競賽活動 四大主題方向解決痛點
台灣預計在202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數位醫療、精準健康如何導入健康照護產業,解決醫護人員短缺、少子化與通膨的影響,成為醫界、業界與民眾共同關心的議題。長年推動健康照護創新的社團法人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舉辦第一屆「領航未來:數位健康領航團隊競賽」活動,報名期間自即日起至9月15日截止,競賽設定四大主題方向:「精準個人照護」、「翻轉健康教育」、「遠距偏鄉照護」及「高齡社區共生」,並提供總額新台幣7萬元獎項,徵案現正招募中!社團法人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繼7月底舉行「領航未來:推升數位健康新模式」研討會,獲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等七位專家支持,進而推動本次競賽徵案活動,期待更多種子提出突破新服務的概念,讓科技驅動下一世代更有效率、更高品質、精準醫療的健康照護產業升級,形塑預防、預測、診斷、治療、以及照護的全方位個人化精準健康目標。主辦單位表示,除了競賽徵案之外,也安排一連串豐富活動,邀請跨領域專家同場座談分享、工作坊由專業團隊運用「劇本導引設計思考」方法,帶領學員和提案團隊開創新服務模式、以及透過標竿學習參訪,增進學員對實務應用的能力,了解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詳情活動資訊請洽官網:https://reurl.cc/7kzXR9。📍徵案介紹:本次競賽設定四大主題方向:「精準個人照護」、「翻轉健康教育」、「遠距偏鄉照護」及「高齡社區共生」作為徵求重點,請提案團隊選定一個主題方向,提出具體可執行的提案計畫書,說明欲解決的危機或現況痛點,並提出創新服務或產品模型來解決問題。📍參賽時程:📍參賽資格:一、本競賽為團隊制,每件提案團隊人數至少3人,至多6人,團隊成員需年滿20歲以上得參賽。二、團隊成員可包含: (1)就讀大專院校及研究所的在校生,另加1-2位指導老師;(2)健康相關科技企業、醫療衛生機構、衛生主管機關、及其他醫事機構從業人員,可單一機構及跨機構組隊參加。三、參賽團隊成員需參與系列輔導與參訪活動,及出席11月18日(六)之「數位健康領航團隊競賽」提案發表會。更多競賽詳情,包含四大主題方向介紹和獎勵辦法等,請見說明簡章:https://reurl.cc/7kz9zd。※主辦單位保有活動內容異動之權利。📍指導單位: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主辦單位:社團法人亞洲華人醫務管理交流學會📍協辦單位:財團法人莊逸洲基金會、應用劇本實驗室、聯新國際醫院📍合作夥伴(依筆畫排序):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中化銀髮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吉樂健康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臺北榮民總醫院、遠傳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靜宜大學
-
2023-08-14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最重要健康照護者 不是醫護是自己
美國每人每年醫療支出達1萬1172美元,是台灣人均的6.38倍,但不論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餘命,均不如台灣。被美國長期禁運的古巴,國民各項健康指標均與美國相當,平均餘命甚至高於美國。從許多數據顯示,中、高收入國家的醫療支出及科技,未必與民眾健康水準成正比。何以致之?簡單的說,就是衛生醫療資源配置的問題。健康醫療資源配置可分成多個層次,從個別醫師而言,據其專業可給予病患何種檢驗、檢查及治療,花多少時間,給予病患多少自我照顧資訊,常不可避免的因個人與病患親疏遠近而有不同。再來是醫療機構管理者,為追求永續經營,常須配置科別設備、人力等,讓營收最大化。或為了讓病患民眾健康最大化,設置社區醫學部或社區健康中心,辦理各種健康講座,設立社區健康促進據點與關懷網等。再者是社區與國家層次,舉例說明,1970至80年初期,台灣近半鄉、鎮、區是無醫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陳拱北教授嘗試推動基層醫療保健,選擇貢寮鄉澳底村為試點。計畫尚未啟動,陳教授不幸仙逝,靠著陳師母創立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加上獲得亞洲基金會的財力支持,順利設立澳底健保站。解決無醫鄉問題 健保成功的基礎澳底健保站制度設計委由本人負責,家庭醫師培訓則由台大醫院家醫科陳慶餘教授等負責。調查發現,當地醫療需求並不比都會民眾少,且赴鄉外就醫需交通費用及家人陪伴的機會成本,總支出至少可供養一名家庭醫師及二名護理師。調查發表後,新任衛生署長許子秋由陳拱北基金會董事長魏火曜邀請,開始發展為群體醫療執業中心計畫。該計畫經過多次完善,財務由公務預算改為具彈性的基金預算,多服務、多收入,七成盈餘做為醫事人員獎勵金,醫護收入直比醫學中心,吸引人才紛紛下鄉,一、二年內便解決了無醫鄉問題。1976年行政院長蔣經國參觀長庚醫院後,撥款百億建設台大、榮總、三總為國家醫學中心。本人提議以預算的10%,亦即30億,加強基層醫療網,許署長及其團隊提出醫療網計畫,設百億發展基金,醫療包括急診、復健等醫療網,醫療資源配置得以完善,此為台灣全民健保得以成功實施的重要基礎。多魚少肉勤運動 培養國民健康力台灣的健康照護體系如何精進,醫療衛生體系只是其中一環。社會的健康,也影響人們的心理及生理健康。首先也最重要的是,誰是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答案不是醫師、護理師或任何醫事人員,而是民眾自己。如何健康飲食、適切運動、休息睡眠、清潔保暖,自覺身體不適時尋求專業人員協助,達到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完全及安寧狀態,都要靠自己。另外,個人也需要與家人、朋友、職場及社區人士,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相互扶持,如何培養個人的健康才能(empowerment health capability),是國民健康的首要任務。如西班牙、日本、北歐國家,多採地中海飲食,多魚少肉,多公共交通、走路、騎單車、運動,又注重家庭生活、社會和諧,這些均值得參考。
-
2023-08-09 焦點.健康知識+
「看診+領藥20大NG行為」你做過哪些? 釣出數名醫護:想印出來貼診間外!
在台灣,因有全民健保的低廉保費,再加上醫療便利性,讓許多醫療院所人滿為患。人多就易引起紛爭,會出現許多影響醫療品質的行為,對此,奇美醫院重症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在臉書分享「看診10大NG行為」及「領藥10大NG行為」,提醒病患這些行為不要做,貼文一出,釣出多名醫護表示想印出來貼在診間外。看診10大NG行為看個病都要排隊看診,有時候更要等上數個小時,有些人等到不耐煩,就會敲診間門問「什麼時候輪到我?」,或是在看診時偷偷錄音錄影,有些人甚至會到處看醫生,隱瞞之前的就醫或報告。陳志金分享「看診10大NG行為」,提醒病患看診時這些行為不要做,不然會影響醫師看診的品質。1.不要敲門過號了、要加號,出去之後才想到忘了說的,一律請等到護理師開門的時候再跟她說,也不要敲門問「什麼時候輪到我?」、「我拿藥而已沒有要看診,可以幫我跟醫生說一下嗎?」、「我趕時間,可以讓我先看嗎?」你的時間是時間,別人的時間就不是嗎?換成你自己在裡面的時候,你也不希望這樣被干擾看診的。也千萬不要打電話進診間詢問「現在看到幾號?」,陳志金呼籲,若真的想知道可以上網或用App查,別把你的寶貴時間建立在「打斷別人看診」這件事上。2.不要探頭進來看裡面坐著的,跟你一樣是地球人,沒有三頭六臂,不要太好奇!醫生是很帥沒錯,待會你就可以當面看個夠。3.不要使用手機,請關靜音許多人看診會一直講電話,導致醫生講話時頻頻被打斷;或是手機響了半天,又或者看診時一直滑手機、打手遊,以上行為都會影響看診品質,陳志金呼籲,看診前建議先把手機調整成靜音模式,要用手機等看完診再使用,而年輕人看診前要先託管手機,看完診再給他打遊戲!4.不要對醫生的詢問不耐煩當醫生問患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不要表現得不耐煩!醫生是要是要核對身分,是為了患者的安全著想,因為經常有聽錯名字進來的、或同名同姓的病人!5.不要偷偷錄音錄影讓醫生把心思花在替你解決問題上,而不是花在提防你。如果真的有需要錄,請先告知,互相尊重、信任很重要。6.不要對自己的身體這麼陌生請事先整理自己的症狀、發生經過、誘因、程度、頻率、對於身體的影響及改變,如果怕忘記,可以先寫在紙條上;不要醫師問你的每個問題都要想好久。7.不要隱瞞之前的就醫或報告有些病患喜歡到處醫生,若有之前在其他地方的報告就先拿出來,不要來「考」醫生。開誠布公,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8.別拿聽來的資訊來和醫生爭辯不要用你在網路看到的、聽朋友/親戚/鄰居說的,來和醫生爭辯,他們又不幫你看病、也不用為你負責。9.不要叫醫生開和他專科不相關的藥和檢查你掛哪一科就請專科醫生幫你做相關的檢查、開相關的藥品,不要叫醫生「順便」幫你開和他專科不相關的藥和檢查。10.不要覺得自己被看診時間短是吃虧不要覺得「怎麼別人怎麼看這麼久,輪到我時怎麼看這麼快?」,那是「時間相對論」,就像自己逛街血拼和等別人逛街一樣,立場不同,對時間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若你被看得快表示你表達能力好、理解力好、病情不嚴重,問題才可以很快獲得解決,應該要慶幸,不要覺得自己看的時間短就是吃虧。領藥10大NG行為看完醫生後要去領藥,而這時一堆病患都要領藥,導致領藥櫃台前總是大排長龍,人多就容易出現問題,陳志金分享「領藥10大NG行為」,提醒病患領藥時這些行為不要做,不然會影響領藥時的品質。1.號碼沒到,不要排隊領藥不是排到「現做的」,而是「批次做好」再叫號、再排隊。太早排隊,就是「佔著茅坑不拉屎」,影響人家領藥,因為即使排到你,你也無藥可領。例如:現在燈號是3030號,做好20個以後,燈號就會跳3050號,那麼3031至3050號的民眾才需要去排隊。過號的,就隨時可以排入隊伍等候。2. 不要沒繳費,就來領藥各醫院都沒有先領藥,再付錢的服務,領藥前「請先繳費再領藥」。不要吵說「為什麼領藥窗口不能繳費?」,因為藥師只會數藥,不會數鈔票。3.不要催要趕火車、要趕公車、要趕飛機…,有事要趕的人不是只有你一個!還有人要趕回去餵小孩、趕回家煮飯、趕回家倒垃圾、還有要趕回家上廁所!請按照「領藥號碼」耐心等候。4.不要排錯隊醫院領藥區都有「單雙號有分流」,不要排錯窗口後,再來吵為什麼輪到你不能領?因為你的藥在另一「籃」。排隊時也不要插隊,藥師沒時間出來管理秩序和調解紛爭。5.不要問藥師「我的號碼到了嗎?」請看燈號再排隊,藥師的工作攸關用藥安全,沒辦法分心幫你查。6.不要讓藥師分心 請讓藥師專心幫你核對身分、核對藥物,為了你的用藥安全這個很重要,請不要用健保卡「輕敲」桌面發出聲音讓藥師分心,領藥時請記得自己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7.領藥不要講電話因為藥師需要跟你核對身份,和教導用藥須知,請先把你的電話講完再排隊!領藥時請出示你的「健保卡」而不是你的手機。8.不要忘記當面清點藥物就跟你去銀行櫃檯領錢一樣,清點沒問題後再離開,這樣可以確保正確的藥物交付,也不會因為發生爭議,而必須花時間調閱監視器,證明彼此的清白。9.不要請藥師幫你加個藥要加什麼藥去跟醫師談,藥師依醫囑調劑藥物,不能幫你多加藥。也不要一直問藥師,為什麼哪個藥沒有開?如果有疑慮請去和醫師討論。10.不要對藥師大小聲我知道你從在停車場等車位、等電梯、等看診、等繳費、到了藥師這個「最後一關」,已經等待到一個臨界點,但是,為了你的用藥安全,請不要對藥師大小聲。貼文一出,釣出許多醫護人員留言,「這個真的每一科都通用,尤其講手機的,我都會直接請出去叫他講完再進來」、「這根本看病須知」、「每一點都中,好想印下來貼在各診門上的公告欄」、「非常實用!各科都適用」,陳志金也打趣地回覆「歡迎分享、列印」。延伸閱讀:.掛急診要等多久?急診不是馬上能看!「5級檢傷分類」最久等超過2小時.切割情緒不是冷漠!急診醫師道出放棄急救當下更重要的任務.拔管決定:輪到自己時「放手」談何容易!一位醫師的艱難抉擇與成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口罩掩不住的人性關懷—談疫情下的醫學人文教育
【編者按】:本週是長庚醫學系師生分享他們在醫學人文教育的教與學。這位負責醫學人文教育的臨床老師特別選擇以如何在疫情肆虐之際,分享我們應該如何教導學生「專業型塑」,並引用許多文獻提出醫病溝通需要「用心體會」、「冷靜正向」、「清楚溝通」。一位高年級醫學生寫出她從照顧病人體會到醫者不只要了解「疾病」,但更重要的是透過用心聆聽病人、家屬的對話,才能領會病人在疾病診斷背後的情感糾結,才了解疾病對「病人」的影響,也因爲這樣的經驗,使醫學生有機會卸下害怕和病人互動的心防。一位同年級醫學生因為見證醫師宣布病人死亡的經驗,而引起許多感觸,最後激起他一句感人肺腑的心得:「我們剛起步,要不忘秉持著對生命謙卑的態度,繼續在醫學的道路上精進鑽研、奮而不懈。」什麼是醫學人文?謝博生教授曾提到:「醫學人文宛如整個縱向課程之靈魂,有了人文素養才能賦醫學技術知識予生機。」戴正德教授也在他的著作「新時代的醫學人文」中提到:「醫學人文簡而言之即是醫學教育及醫療生涯中,對人文素養的強調。它是一種學養也是一種態度。」醫學人文的領域是屬於跨學門的,包含了歷史、文學、藝術、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與神學、心理學等學門。研究領域則涵蓋健康與疾病、醫療與照護、病人經驗、醫師經驗、醫病關係等方面。醫學人文教育則是對於醫學生提供上述內容的教學,希望讓學生能更了解病人、更了解自己、更了解醫師這個職業,也能發展觀察、分析、創造、綜合、批判性思考等重要的能力。最終的目標希望能夠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的良醫,也能夠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在正值疫情高峰的2020年4月,德國的總統Frank-Walter Steinmeier發表了一個談話,當年很多言論都說這次的疫情是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但他覺得疫情是人性的試煉及考驗。有人類開始就有疫情的記載,我們可以追溯到古早的年代,在聖經裡就有很多對於疫情的記載,疫情也出現在中國的甲骨文時代。就醫學文化史的觀點,發生疫情的時候,人類社會的心理反應是一個矛盾的狀態,人們會希望能夠冷靜下來,但還是會表現出恐慌,這個反應類似我們在面對壞消息的時候。想像一下當我們得知確診了COVID-19時,一開始可能會否認和懷疑,「我都有保持社交距離,也沒有到處亂跑,哪有可能確診?」;接著會有恐懼和恐慌,害怕染疫之後對於身體的危害;經過一段時間後心情上會比較能夠接受與順從,願意接受治療;再來會抱有希望但也有著不確定感;最終如果是順利痊癒自然是以高興收場,如果不幸遺留後遺症甚至死亡,就是以悲傷收場。面對疫情,我們應該教導學生「professionalformation」,我翻譯成「專業型塑」。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行善的原則,希望能夠灌輸勇氣與自我犧牲的想法,也要能區辨英勇與魯莽。比方說,在個人防護裝備不足的狀況下冒然去照顧確診的病人,就是魯莽而非英勇。我們也需要讓學生知道行醫時一定會遇到不可避免的風險。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不應使病人遭受汙名,像是在疫情中曾對於特定職業與特定地區的不當標記。傳承疾病大流行的經驗很重要的,台灣之所以能把防疫做得好,多年前SARS經驗的傳承非常重要。也應灌輸學生對於病人的專業責任應大於醫師、醫學生的個人自主權,像是疫情開始時,醫護人員被限定不能出國的議題。透過以古鑑今,可以讓學生掌握可以理解的恐懼,學習負責任地管理稀缺資源,基於行善的道德義務,在不確定之下做判斷。我身為臨床醫師,近幾年有幸參與了醫學人文教學,在教學相長的氛圍中,也讓我對於醫學人文有更深入的了解。前面提到以古鑑今,在學校的課堂中,我試著在「生死學」課程中提到疫情與文字的議題。Quarantine目前指的是隔離或檢疫,是源自於義大利文Quaranta giorni,是四十天的意思,因為十四世紀威尼斯控制黑死病傳播的措施就是隔離四十天。也介紹了口罩的歷史,歷史上兩次發明防疫口罩的疫病大流行,除了西班牙流感之外,還有發生在清末民初的滿洲鼠疫。我也在課堂上撥放電影「大明劫」的一小段,呈現了吳又可醫師當年整理治療瘟疫的經驗,寫成了《瘟疫方論》的故事,他當時就用了檢傷分類與隔離的現代醫療概念。人面對急性壓力的反應,會表現在身體、行為、情緒與認知上,這是我在「醫療人類學」課程的教材,希望把這些內容呈現給同學,讓他們能夠同理病人。也從醫療人類學的觀點思考疫情下的生與死,探討剝奪臨終訣別機會所造成的影響。在「科技、醫療與社會」課程中,我介紹了確診或疑似確診的洗腎病人在疫情中曾經被當作人球的際遇。在醫院的醫學人文活動,我們透過臨床倫理討論會、醫學倫理案例討論會與敘事醫學文章寫作,則結合了臨床實境,提升醫學人文課程在學生心中的實用性。我也分享自己在疫情之中的經歷,讓學生體會在醫療實境中,需要考慮的點與兩難情境。在疫情之下,口罩難免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我們也試著引導學生學習疫情之下的醫病溝通。美國老年醫學會雜誌在2020年所刊載的一篇文章,提到在口罩之下如何和老年人溝通的議題,所提到的三個重點也很適用於疫情之下醫病的溝通。我們期待在疫情之下能做到「用心體會:透過專注與適當的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方式,與病人充分溝通」、「冷靜正向:傳達樂觀正向的概念給病人,不要讓他們因為疫情而恐慌」、「清楚溝通:透過簡單明瞭的語句、放慢的語速、可以聽得清楚的音量,達成有效溝通」。很慶幸現在嚴重的疫情已經到了尾聲,但在醫院裡因為病人安全與感染管制的考量,仍需要配戴口罩。期待疫情給我們在醫學人文方面教與學的啟發,能讓我們即使戴著口罩,也能展現我們對於人性的關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5 醫聲.Podcast
🎧|才爆醫護缺工、急診壅塞 洪子仁:病床數仍在增加
疫後醫護缺工潮爆發,民眾紛紛回報急診壅塞、等不到病床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急診壅塞是醫學中心常態,但今年因疫後醫護離職潮、護理系所註冊率下降等原因,人力缺口擴大。台灣醫護留任時間約為6.5年,落後美、日2倍以上,甚至有護理師看上自由度高、工時短的特性,轉做美甲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降級急診室更壅塞?原因竟然是這個洪子仁表示,疫情降級後有民眾發現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情況比過去嚴重,醫學中心急診壅塞不是新議題,5月起流感等疾病雖造成急診就醫人數微量增加3%到5%,但今年急診壅塞原因不是就醫數量增加,而是醫護缺工潮導致醫院收治病患量能降低,被迫降載、關床,病人等床時間延長,出現滯留急診室的情況。他指出,原先台灣醫護人員呈現供需平衡狀況,但醫事人員歷經三年壓抑,在國門解封後不少人提出離職申請,欲完成因疫情被迫推延的出國進修、旅遊規劃,這是世界趨勢,今年離職醫護人員增加、新進人員減少,就導致缺工現象。台灣護理人員留職僅6.5年 轉做美甲師還較好?「疫情間許多父母看到年輕人投入醫療體系,承受高風險待遇卻不成比例,不希望孩子從事醫療行業。」洪子仁表示,疫情前台灣29所大專院校護理學系的註冊率、報到率約落在90%至95%間,去年報到率卻只剩8成,「畢業生減少、進入職場者也變少,離職比例高,一來一往就造成護理人力缺口擴大。」洪子仁表示,台灣護理人員平均留在職場的時間約為6.5年,是先進國家中的後段班,日本15年、美國20年,英國則長達30年。醫事人員難以留才的原因包括薪資結構、班別問題,加上社會多元,工作選擇多,不少護理師轉行當空姐、保險業務員,或在擔任職場護理師、照服員督導等。他也說,某醫院院長轉述,有護理人員看上工時短、自由度高的職業特性,轉行當美甲師,「賺的錢雖然少一點,但生活品質好太多。」護理人員斜槓領域愈來愈多,若醫療領域薪資待遇無法成為拉力,缺工問題會更嚴重,且入冬後流行傳染病、心肌梗塞等疾病好發,若病床無法全開,急診壅塞的問題將雪上加霜。醫院增加恐分散資源 看看新加坡怎麼做「進入職場的護理人員減少,台灣病床數卻不斷增加。」洪子仁表示,台灣民意優先、決策者屈從民意,每位地方首長都希望自身選區要有醫院、醫學中心。2017年台灣總病床數為16萬張,到2021年總病床數已達17萬2千床,且還在增加。洪子仁表示,設置醫院雖是民眾期待、首長政績,但已造成資源分散,政府對醫療體系應有完整計畫,管控醫院設置的規格與家數,才能讓醫療資源集中、健保資源用在刀口上。他表示,自己近期到新加坡考察醫療保險制度。新加坡經常性醫療衛生支出GDP占比低於台灣,但不論平均餘命、癌症五年存活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均優於台灣。原因是新加坡GDP數值較高,加上他們有「醫療儲蓄制度」,民眾看病是花自己的錢,且分級醫療體系完整,醫療浪費獲得控制。洪子仁說,門診花費是健保總額中占比最高的項目之一。台灣民眾每年平均看病次數從健保開辦前的12次,上升至近幾年15.9次,相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8到9次,幾乎為兩倍。「難道台灣人身體比較差?」追根究底,原因是民眾逛醫院心態、缺乏分級診療觀念,導致醫療資源消耗。新加坡、日本如何強化分級醫療?「新加坡若沒有基層醫師介紹信,到大醫院看病就要全額自費。」洪子仁說,即使民眾持新加坡基層醫師轉診信,到醫院也不能指定醫師,若要指定「名醫看診」就須全額自費。日本也有類似制度,民眾要持轉診信才能到大醫院看病,否則必須先付一萬日幣。透過「守門員」制度,強化分級醫療。洪子仁表示,台灣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係公共政策中民眾最滿意的一項,反觀醫療從業人員調查,滿意度不到3成,「民眾的高滿意度是建立在醫護人員做功德、貢獻心力來滿足醫療需求。」雖對民眾有較高的醫療可近性樂見其成,但希望民眾理解醫療資源珍貴,應嚴肅看待。延伸閱讀:🎧|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洪子仁小檔案學歷: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現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台灣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經歷: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衛生諮議會委員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召集)委員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委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邱書昱特別感謝: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
2023-08-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安寧照顧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的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小兒科醫師的分享→專科護理師的分享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某天和病童家長在討論高額自費化療補助申請時,忍不住問出口:「是什麼原因讓你們頂著巨大的壓力,毅然決然決定要嘗試這個治療的?」家長告訴我:「雖然他才幼稚園,因為都在化療,抵抗力不好也沒上過幾天學,但有一次他似懂非懂地哭著跟我們說,拜託救救我,我會很聽話,配合打針,我不要死掉,我想要長大,我不要跟爸爸、媽媽分開……所以,即使醫療費超出我們的經濟能力範圍,只要有一點點希望或機會我們都想要盡全力試試,錢可以以後再賺。」說完,我們都紅了眼眶:「謝謝你願意告訴我,這真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我也不知道能幫什麼,我們一起來想辦法。」在疾病惡化時,常面臨要不要使用自費化療的抉擇,很多時候家庭成員的意見不盡相同,討論決策的過程,吵到要離婚、婆媳失和或是揚言乾脆分家產的場面都曾遇過,身為社工師的我常負責要去安撫情緒,結束會談前,我總是不厭其煩地耳提面命:下次千萬記得不要再口出惡言,失控時寧願先分開冷靜一下,情緒過後再溝通。其實,不是不願意出錢的家人就是不愛孩子,有些家人反而是不捨小孩要承受治療副作用,心疼小小年紀的他們要忍受這麼多身體病痛的苦,或是長輩心疼自己的子女(病童父母親)要花光積蓄、賣房又背上負債,每個人有不同的立場和考量罷了。我總是希望,陪伴病童治療的路上很艱辛,勞身又勞心,一家人牽手一起走,才不會孤單。在兒科的這幾年我常笑說自己心臟越練越大顆,遇事不能慌,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會被分派到什麼緊急任務。冷颼颼的冬天裡,一個忙碌的工作日下午,突然接到加護病房的電話,一位病情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童家長想錄下病童的心跳聲,醫療團隊詢問社工師是否可以幫忙想辦法完成家長的小小心願,時間很趕;毫無頭緒的我靈光一閃,鼓起勇氣打給兒童心臟病基金會的護理師請益,驚喜得知他們手邊的研究計畫正好有一台新型的機器適用,輾轉聯繫後得知廠商同意無償借用,資訊工程師也願意立刻幫忙後製轉檔,很快我們就拿到音訊檔,我不禁遐想,這應該也是小病童想留給父母親的聖誕節禮物吧!所以過程有如神助般順利。幾天後,得知才幾個月大的小病童過世了,辦後事的這段時間對家長而言內心十萬分煎熬,媽媽說難過和失眠時聽聽心跳聲,會覺得寶貝其實還在,只是換了不同的形式,當下我才意識到心跳聲不僅是滿滿回憶的見證,也是親子之間愛的連結,他們彼此緊緊相依偎著。如同英國繪本《爺爺的天堂島》裡的作者Benji Davies:「死亡與愛從不相互牴觸,死亡看似帶走了生命,愛卻依然存在。有愛在,親愛的人便永遠活在我們的心裡,不曾離開。」 瑞瑞是雙胞胎裡的哥哥,弟弟體重達標出院後,交由爸爸和祖父母照顧,媽媽則是主動表示要留在北部陪伴瑞瑞。護理師說每天加護病房探視時間都會看到媽媽風雨無阻的準時出現,抱著瑞瑞唱兒歌、講繪本或是拍照片跟其他家人分享翔翔的近況。在準備撤管前,我們開了幾次的家庭會議,請攝影師來幫瑞瑞拍寫真,上網看影片學作手模,希望能留下一些值得紀念的小物。我還記得那是一個下雨的早晨,瑞瑞意外地在原本約定的撤管時間前停止了呼吸心跳,父母親流著淚幫忙擦澡並換上親子裝,媽媽抱著瑞瑞走到了窗邊,想讓他看看外面的世界,因為他從出生就一直待在加護病房。我遠遠聽著媽媽跟瑞瑞介紹著每天來醫院經過的路口,告訴他媽媽每天都很期待見到瑞瑞,雖然只有短短三個月,但他們永遠不會忘記瑞瑞,等雙胞胎弟弟長大,他們會告訴他,他其實有一個超級勇敢的哥哥。最後我們找了一個安靜溫馨的空間幫忙拍了全家福,媽媽說瑞瑞終於有了一張沒有管路的照片,得要好好珍藏。在兒科要做安寧療護有時很難,因為會有角色衝突,醫護人員肩負的職責是盡力搶救每一個孩子的健康與生命,我們不會輕言放棄,然而,我們也深知醫療並非萬能,在疾病不可避免的會出現死亡威脅時,我們必須勇敢面對,陪伴家屬預作準備。因為,在生死面前,沒有人是強者,我們必須學會謙卑。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寶貝你是我們生命中最閃亮的星星——新生兒安寧緩和醫療照護分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兒童安寧緩和療護」,分別由這團隊的小兒科醫師、專科護理師以及社工師分享這專科中的專科所提供的種種療護。→小兒科醫師分享的文章在這科技日新月異、醫學越分越細的環境下,希望讀者由這三篇文章可以了解兒童面臨生命末期,病人本身以及父母、家屬所需要的療護有些並不是只有科技面的進步,而是更人性化的同理與了解,可以為每個病人或家庭找到適合他們的最佳治療與照顧方式。突如其來的誕生,讓多數父母措手不及,尤其是極度早產的孩子們。疫情嚴峻的日子裡,家屬無法參與會客,早產的孩子們硬生生的和爸媽分開好長好長的時間,在親子關係的建立上成了新生兒科醫護人員所擔心的事,這天一個新的照會,透過電話和媽媽連繫,低沉且失去活力的聲線,著實令我們擔心不已。因著孩子腦傷嚴重,家屬做出了撤除維生醫療的決定,從這天起媽媽的傷痛與自責也來到了最高峰,陸續出現了多次自殘的行為,想著自己先走,就能在天上繼續照顧自己的孩子。經過了一番波折,孩子意外的脫離了輔助設備及藥物,自己找到了身體功能的平衡。醫療團隊成員們一天又一天的帶著媽媽親自照料孩子,捕捉各種親子互動可愛的瞬間,替孩子表達心聲、做孩子的代言人。一點一滴的累積,一步步從加護病房到回家,自親子關係建立至長期照顧輔具等居家照顧,一路上我們始終陪著孩子和家人一起前行。媽媽開始看見我們眼中所看見的孩子,不是缺乏、不是錯誤的結果,而是獨特的奇蹟女孩。透過社工師、復健治療師、兒童友善醫療團隊、音樂治療師與社區呼吸照護等跨團隊一起合作,一群人一起在黑暗中撐起了一道裂縫,讓光照了進來,溫暖了這個家。過程中爸媽發掘了自己的潛能與不可能,齊心為孩子復健努力,看著一家四口一起進步,挺過了大大小小感染的孩子,卻在某天午後,靜悄悄的離開了大家。告別的日子裡,團隊的醫護人員再次跨團隊合作,一起在現場陪伴我們的孩子與家人,「孩子!這次妳準備好了,妳也知道媽媽變厲害了,才能安心飛翔,對嗎?妳放心這次妳把媽媽訓練得很勇敢了!」照顧重大傷病的孩子成長絕非件輕鬆的事,兒科領域更乏於看護或照服員協助家屬喘息,對主要照顧者來說絕對是甜蜜的負擔,家中成員的爭執更是免不了,但愛始終能化解憤怒與敵對的牆垣,透過困境讓一家人的情感連結更加緊密,更能珍惜日常生活中所擁有的幸福。兒童安寧緩和醫療自兒童診斷重大難治疾病便可開始介入,一開始旨在協助家屬調適及因應後續返家照顧等支援,更進一步能透過各職類不同專業領域一起協助,如:醫療輔導師、藝術治療師、音樂治療師或舞蹈治療師等,提供兒童治療期間所需學習及遊戲與認知發展的需求,隨著疾病進展與兒童較無法確知病程等特性,醫療團隊在臨床中發現案家為高風險需關懷的家庭。及早的介入,在起初協助兒童及家人有較好的調適及親子關係的建立,由其兒童透過親子互動來建立自我概念及價值,此不僅有助於兒童疾病的復原,更能賦權父母成為「好」父母,積極的營造有助於兒童身心發展的生活環境。我們都不知道死亡那天會親臨,但回頭看,我們會知道和寶貝在一起的每一天都充滿驚奇,充滿孩子和爸媽的不可能,而這就是妳,來到這世界帶給爸媽生命永恆的禮物與祝福。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02 醫聲.醫聲要聞
去年母乳哺育率明顯下降 竟是「這原因」所致
國健署每2年調查1次母乳哺育率,去年調查1萬2087名產婦發現,1個月以下純母乳率52.1%、2個月以下45.6%、4個月以下37.6%、6個月以下28.7%,均較前一次調查明顯下滑。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6個月以下母乳哺育率從37.9%跌到28.7%,原因包括不少媽媽擔心,疫情期間醫院中斷母嬰同室等。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新冠疫情後,整體生活、環境都改變,目前法規要求一些大面積的特定公共場所,應設置哺集乳室,截至去年底全國總計已有3953處,而公共場所母乳哺育條例更規定,任何人不得禁止、驅離或妨礙媽媽與寶寶於公共場所母乳哺育的權利,目前國內尚未有開罰紀錄。每年8月第1週是國際母乳週,這次希望把職場的哺育困難度再降低,打造更友善環境。藝人夫婦許孟哲、趙孟姿帶一雙兒女,今出席國健署母乳週宣傳記者會,分享親餵經驗。趙孟姿說,選擇餵母乳主要是有助於提升小朋友的免疫力、抵抗力,剛好碰上新冠疫情,更加堅定要好好哺餵母乳的想法。不過她坦言,在外餵母乳最常遇到場地問題,如果沒有合適空間,她會選擇直接在公共場合哺育,最困擾是「異樣眼光」,她呼籲大眾應多給予支持和尊重。許孟哲則以「隊友」身份分享,很多人是邊學習邊當父母,不要害怕與另一半討論,照顧孩子應該是「一起」而不只是「幫忙」,因為孩子是共同擁有,只要觀念改了,心態就會不同。許孟哲提到說,曾在公共場合幫忙拿工作制服幫忙遮太太餵母乳,趙孟姿則自爆,某次外出過夜工作,小孩不在身邊,是靠老公幫忙「吸奶」,才解決當下塞奶的情況。媽媽哺育最怕塞奶,坊間也常聽聞「通乳師」,但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醫師楊文理提醒,「通乳師」並沒有相關醫療專業證照,國健署唯一認證是母乳哺育種子講師,具醫護背景外,並經受訓後給予證照,民眾如有疑慮應諮詢專業人員。
-
2023-08-02 醫聲.醫聲要聞
護理師太血汗! 衛福部允諾訂「三班護病比」標準留人
我國護理人力吃緊,護理團體持續反應護病比不合理、薪資過低等問題,衛福部7月27日邀集33個護理、醫院及醫護相關工會團體等代表舉行共識會議,研商三班護病比入法。衛福部指出,對於未來「三班護病比應考量不同層級、專科科別差異、及區域性人力特殊性應納入標準」及「健保VPN由全日平均改三班實際護理人力填報」已具共識。不過今僅凝聚三班護病比共識,未同意三班護病比入法,也未討論護理薪資待遇等部分。衛福部表示,會議就日前各層級醫院「三班護病比規範可行意見調查及112年委託實證本土三班護病研析結果」報告,並提出「實證數據研擬三班護病比標準訂定」及「健保VPN新增結構性資料填報項目」2個提案進行討論,共識如下:一、支持訂定三班護病比標準,未來將特殊因素如科別、病人嚴重度、病人出入院及轉床等變動項目納入護病比研議考量,以反映實際護理人力負荷需求。二、透過健保VPN系統,新增醫院填報每月實際提供照護之三班護理人力等結構性資料。三、針對健保法規與財務影響因素,如採護理點值固定、支付款項人員專用及給付標準提升等,將持續透過健保機制研議可行性。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技正李雅琳表示,現行「護病比」制度是以全日平均來計算,也就是全天加起來的人力平均,今日共識希望朝向國外作法,訂定「三班護病比」標準,針對每一班人力都有固定照護比例的規範。不過李雅琳說,三班護病比要考量不同層級醫院人力,以及內科、外科、加護病房、急診等不同科別病人差異,甚至不同科別都有不同照護方式,都應該納入標準,因此訂定標準前、研議過程中,都會納入不同因素,無法透過一次會議就一次到位訂出標準。李雅琳表示,為找出符合國內合理的三班護病比,今會議的第二個共識,即是會開始針對醫院現況進行系統登錄,由醫院上健保資料庫填報每月時實際提供照護的三班護理人力等結構性資料,此制度具有一定強制性,現況資料搜集後,將能進一步討論實際人力需求及合理比例,預計需要數月時間進行,後續針對專科、人力差異做研議。護理工會先行已針對一線護理人力現況做調查,李雅琳坦言,會議中團體都有提出對第一線現場人力的調整版本,未來也會考量從工會提出的版本去研議,會持續對話,但不會完全比照國外作法。她說,今天會議中一定有正反意見,但多數護理團體也認為,將三班護病比規範訂出,相信會有更多護理人員願意回到職場、或是留任,接下來需要持續搜集資料、與團體討論,訂出符合第一線現況的比例。
-
2023-08-01 焦點.元氣新聞
免費心理諮商、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七項與荷包相關新制八月上路
近一年來民眾應該對物價飆漲很有感。明天就是8月1日了,《元氣網》為網友整理8月上路的新制,有些可以省荷包,有些則可能讓你荷包失血,也有幾項攸關醫療權益的政策,請大家務必清楚了解。一、青安貸款精進方案上路為擴大減輕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負擔,財政部「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青安貸款精進方案)」自112年8月1日起放寬各項條件,從提高貸款額度、利息補貼加碼、延長貸款年限及寬限期四個面向著手,務實減輕購屋負擔。「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方案也補貼1碼,利率最低下修至0.812%。》「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懶人包二、自購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申請協助僅擁有1戶老舊住宅的家庭改善住宅環境,以獲得較佳的居住品質,政府對於想修繕住宅的家庭,提供「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8月1日上午9時至8月31日下午5時受理申請,可和新青年安心成家房貸同時申請。自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年限最長20年,優惠貸款額度最高250萬元;修繕住宅貸款利息補貼最長15年,貸款額度最高80萬元。》112年度住宅補貼專區三、8類場所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環保署於2002年7月開始規範八大類管制對象不得提供塑膠類免洗餐具,8月1日起全國將擴大禁用PLA免洗餐具,8類場所不得提供PLA材質的杯、碗、盤、碟、餐盒等免洗餐具,違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八大類場所: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有店面的餐飲業。》相關新聞四、北市違規亂丟垃圾包重罰3倍台北市環保局將從8月15日起重處罰包括違規棄置垃圾包等6類行為,處1200元至6000元罰鍰,並依環保署訂定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罰鍰額度裁罰準則,由地方環保局依汙染程度及危害程度裁量6000元以下罰鍰金額。破壞市容6類行為:.拋棄菸蒂.於路旁屋外曝晒堆置有礙衛生整潔之物.違規廣告物.家畜在道路或其他公共場所便溺未清.亂吐檳榔汁渣.汙染地面、水溝、牆壁其他土地定著物》相關新聞五、肝癌患者免疫加標靶合併療法納入健保衛福部健保署積極導入創新免疫合併療法,今年6月於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同意將含atezolizumab成分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併用含bevacizumab成分的標靶藥品,納入健保給付,8月1日生效。》相關新聞六、年輕族群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青少年自殺死亡率近年逐年上升,而青少年自殺與憂鬱傾向息息相關,為提早接住「藍色」少年們,衛福部八月起補助十五歲到卅歲年輕族群,每人一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預計六千人受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心理諮商服務機構名單》相關新聞七、各級學校及教育部屬場館提供多元生理用品教育部自今年8月1日起,在全國各級學校及10處部屬場館實施友善提供多元生理用品計畫,針對不利處境學生及有緊急需求使用的學生,可於校內健康中心、系所辦公室、宿舍等地定點取用,也可至定點販售機或超商選購多元生理用品。除校園外,教育部10處所屬場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也於服務臺、醫護站、廁所等設置定點因應入館民眾急需取用生理用品,館所內也有搭配定點販售機或超商販售。》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