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醫療費用
共找到
371
筆 文章
-
-
2020-03-28 癌症.抗癌新知
癌友治療年花1108億元 每6元健保經費1元用於抗癌
你知道每六元健保經費,就有一元用於癌症治療,隨著嬰兒潮世代老化,罹癌人口逐漸增加,去年全國癌症治療人數高達75.5萬人,如何預防及有效治療癌症,成為醫界及全民關注議題。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上午出席「2020精準防癌高峰數位論壇」,發表「從大數據看癌症治療趨勢」,他指出,台灣罹癌總人數及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癌症治療醫療費用愈來愈高,以醫療檢查占比最高,其次為藥費。108年癌症資料顯示,癌友治療人數達75.7萬人,用在癌友健保支出金額高達1108億元,等於每六元健保預算,就有一元用在癌友身上,藥費289億元,其中標靶藥物171億元,占比最高。另外,去年4月起,開始給付免疫療法,針對八大癌友、11項適應症,截至3月25日,總共給付1793名癌友,其中以肺癌病友446人最多。但整體評估,僅兩成有反應率。李伯璋表示,AI大數據跨進癌症醫療領域,精準分析出國內各大醫院治療癌症病友的數據,舉例來說,台大、林口長庚在乳癌治療上成果特別優異,進一步分析,療程中用了哪些藥物、癌友存活期延長的原因,就能提升國內治療品質。李伯璋說,在癌症治療上,精準醫療有其必要性,但新藥費用昂貴,健保署必須更積極開源節流,在節流方面,現在透過雲端影像,癌友至另一醫院尋求第二意見,不必再重新檢查,節省影象檢查費用,並減少病患輻射風險。李伯璋指出,台灣全民健保舉世聞名,可說是全世界做最好的醫療保險制度,但醫界相當不滿意,認為醫師及醫院權益遭到健保壓榨,但健保財務衝擊,癌症支出費用明顯成長,相信透過大數據、精準醫療,能讓健保穩定,永續經營。
-
2020-03-2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醫藥費高達500萬?心臟外科醫師一筆一筆來分析
國標舞女王劉真周日晚間病逝,傳出醫療費用高達五百多萬元,醫師表示,如果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置放葉克膜、右冠狀動脈支架、心室輔助器、開顱減壓手術等治療項目符合適應症條件,都有健保給付;但若是選用特殊牛心瓣膜、特殊塗藥心臟支架,或是不符合使用條件而置放葉克膜、心室輔助器等則必須自費,醫療費用的確會很高。台安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袁明琦指出,由於劉真是年輕患者,不適合採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因此選擇傳統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目前此傳統手術健保有給付,所使用的瓣膜則是金屬瓣膜或豬心瓣膜,但如果家屬決定選擇使用特殊的瓣膜如牛心瓣膜,就必須自費,費用約為8萬元至10萬元。倘若心臟手術過程發生意外時,必須置放「葉克膜」急救搶救時,也會有健保給付,但不能使用太久,葉克膜只是讓心臟、肺臟暫時休息一下,一般只能使用一至二周左右,但若是沒機會救命、不符合急救搶救條件而使用時,則必須自費,費用約為12萬元至20萬元。此外,劉真置放了右冠狀動脈支架,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若是選用塗藥心臟支架的話,就必須自費,一支支架約為7、8萬元至10多萬元不等。袁明琦進一步解釋,裝了葉克膜後,如果暫時無法等到換心,可以做一個橋梁手術,也就是裝置「心室輔助器」具有幫浦功能,幫助心臟運作,但是必須在患者清醒或單一器官無法恢復等條件下,才會有健保給付,否則必須自費,費用在150萬元至500萬元不等。不過,裝了「心室輔助器」並非萬能,袁明琦強調,發生血栓、腦中風的風險大,一旦發生了腦栓塞出血,必須進行開顱減壓手術,而此項手術也是有健保給付的,但腦部引流管選擇很多,有健保或自費的,須由患者家屬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使用材質。
-
2020-03-24 癌症.抗癌新知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新標靶藥存活率增3倍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成人最常見的白血病,好發族群以6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其次是40至60歲中壯族群。隨著高齡化社會人口的增加,AML患者翻倍成長,以前只能進行化學治療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由於副作用不少,可以承受的患者有限。這幾年隨者分子技術的進步與藥物的研發,已有不少標靶藥物問市,去年更有廣泛性標靶藥物BCL-2抑制劑上市,讓高齡患者整體存活率增加2至3倍。血液病學會副祕書長、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指出,多數病患屬於找不出特別致病原因的原發性白血病,多與基因突變與變異有關。而續發性白血病病患,可能曾有既往慢性血液的疾病、曾經曝露化學藥物或放射線的病史,例如接受過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的病人,或是大量曝露於核能輻射者,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受原子彈轟炸的長崎、廣島居民,或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後附近的居民。腫瘤生長快 半數病患復發針對年輕AML病患,傳統上治療以高劑量化療藥物為主,原因是這些血液中壞的細胞生長很快,多數病患初期對於化療藥物的反應很好,然而卻約有一半的病患會復發,是治療上最大的難題。近來隨著醫療科技大躍進,從2017年開始至今,已有8個標靶藥物在全球陸續上市,可分別針對不同亞型的病患提供更專一的治療,尤其65歲以上患者,因為無法耐受高劑量化療藥物的治療,標靶藥物反而成了續命的重要選擇。適用高齡者藥物 去年上市 侯信安表示,目前AML標靶治療的型式約有三種,一種是針對特定基因突變而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例如已有健保給付的FLT3抑制劑,治療前必需先進行FLT3基因突變檢測,陽性患者可搭配傳統化學治療,會明顯改善預後,此外,IDH1與IDH2抑制劑也是此類。第二種藥物為針對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誘發之血癌或之前因化療或放療而產生的次發性白血病的藥物,例如還未在台上市的CPX-351複合藥;第三種則是適用於高齡或具有共病的患者,像是BCL-2抑制劑。 依臨床試驗顯示:針對第一線治療,BCL-2抑制劑可合併低劑量化療藥物或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前者合併治療存活期可達8.1個月,比單純使用化療藥物的2至3個月好很多;若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則平均存活期目前已達21.2個月,全球最早使用的個案至今已長達4年,且還在持續控制中,這也比AML患者單純使用去甲基化藥物存活期約6至8個月效果還好。精準治療最大缺點 就是貴標靶藥物的問世已開啟了AML個人化精準治療,不僅治療效果好、副作用相對少,且明顯延長存活時間。這些藥物也逐步在台灣取得適應症,然而,龐大的醫療費用對於很多人來說仍負擔不起。侯信安無奈地說,患者接受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就得長期持續下去,希望這些好的藥物可以盡快納入健保給付,讓更多的病患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
2020-03-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暴露台灣「異常醫療行為」 外科醫嘆:扭曲健保原意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為避免遭感染,不少人都會選擇減少到人群聚集地或醫院等病患較多的地方,出門也記得將口罩牢牢戴緊。一位外科醫師觀察近期急診狀況,意外發現「生意很冷清」,暴露台灣醫療的異常現象。外科醫師傅志遠日前在臉書發文討論台灣醫療現象,由於疫情緊張,除了病患減少到醫院的次數,院方也希望盡量有緊急狀況再來,大家專心防疫。然而觀察近期醫院人流,會發現不僅常規非緊急病患變少,連緊急病患都變少,這是不應該發生的,因為「緊急狀況不會挑時間」。他比較一下疫情前後的急診狀況,平常早上11點至晚上7、8點,是外科急診最熱鬧的時間,病患一個接一個出現,還經常需要開刀或參與其他科別的會診,整天忙得團團轉。然而疫情暴發後,病患掛號變得零星分散,開刀會診需求幾乎消失,動作快的話甚至能出現完全沒有病患、好好喘口氣的空檔。傅醫師表示「嚴峻的疫情篩選出了真正需要看病的人」,急診人數的減少說明平常來掛急診的病患,有很多只是「自認很緊急」,事實上都可以因為狀況特殊而忍一忍,如同國外醫療費用很高,讓人在就醫前會先自我篩檢是否必要。他感歎台灣因全民健保減低就醫門檻,但也讓病患大量地看醫生,加重醫療負擔,「扭曲了健保的原意,完全不是正常的現象」,希望在這波疫情過去後,民眾難得能回歸常態的行為能保留下來。此番言論獲得不少網友讚同,「這波疫情最正向的就是把醫院當廚房跑的人少了,還少很多」、「每天看到急診前面沒有救護車,很確定之前血汗的ER都是非緊急的呀」、「希望大家可以認知到醫院真的病毒多,沒事不要去」、「讓醫療資源跟品質留給最需要的人,也讓醫護人員有適當的工作量而不是被壓搾」。不過有人則抱持悲觀看法,認為「當年sars也是這樣,但過了就打回原型了」。
-
2020-03-10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生死拔河 醫嘆:4種心疾 求孕得用命來拚
國標舞女王劉真與死神搏鬥近月,病情惡化到出血性腦中風,必須開顱搶救,讓外界納悶:何苦要到鬼門關前走一回?外傳她想再為老公生個孩子,才冒險動手術;只是,有心臟疾患的女性這麼多,她們都能養兒育女,劉真為何要冒死一搏?劉真因主動脈瓣膜狹窄開刀昏迷,拔除葉克膜後,暫以心室輔助器撐住生命機能,等待換心。未料再遇腦中風,須優先動開顱手術取出血塊才能保命,親友、網友都不斷集氣祈禱,希望劉真能克服難關。主動脈瓣膜狹窄 為再生一個冒險?劉真已有個4歲女兒,演藝圈傳出她是為了再生一個,才冒這次險。心臟科醫師推測,劉真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毛病,生第一胎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後來可能有喘的感覺,才積極治療。影響生育最嚴重的心臟疾患,包括重度二尖瓣阻塞、主動脈瓣阻塞、肺動脈高壓、嚴重心衰竭等重度患者,懷孕會危及母子性命。輕中度患者可由婦產科及心臟科醫師合作調整用藥,仍可一圓生子夢。至於年輕患者,應及早決定是否生育,才能規畫適當治療方式,減少懷孕風險。「患者想求子 要用命來拚!」「這種患者想求子,就是要用命來拚!」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婦產部主任詹德富表示,包括主動脈狹窄、心室或心房中膈缺損等心臟血管結構性變化的孕婦患者不多,一年頂多1、2人,婦產科團隊須全程嚴陣以待,直到母子均安才能鬆口氣。常見孕婦的心血管疾患是高血壓,其次是心律不整,這些都在可控範圍內。主動脈瓣膜狹窄 懷孕猝死高風險女性生育很辛苦,懷孕期間為供應胎兒營養,心血管功能會有大變化,不但血流量增加40%到50%,心臟做工率也會提高30%到40%,所以孕婦容易疲倦、呼吸急促、頭暈。若主動脈瓣膜狹窄,為讓左心室送出更多血流,原本功能不佳的心臟負荷會過於沉重,日積月累造成心肥大,甚至血壓飆高造成主動脈剝離,有猝死的高風險。心房中膈缺損 懷孕恐肺動脈高壓至於心室或心房中膈缺損,這就像心臟會漏水,血流一直打不出去,造成心臟負荷變大,長期心臟會出現肥大而有心衰竭,甚至造成肺動脈高壓,血流進不到肺部而危及性命。生育風險高 懷孕前要仔細評估詹德富說,有這些心臟疾患的婦女,生育風險高,懷孕前一定要仔細評估,臨床上會建議先做手術修補,否則就別懷孕。高雄市阮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林伯彥也持相同看法,如果不修補,要直接手術換成人工瓣膜,可選耐用15年以上的機械式人工瓣膜,是當今主流,但須長期吃抗凝血劑,避免發生血栓,長期服藥也有胎兒畸形的風險;若用豬心等製作的生物性瓣膜,機能退化是缺點,可能5年內就要再開刀換新。換言之,劉真應該是在面臨置換人工瓣膜與修補手術的抉擇時,選擇了後者,卻在手術中出了其他狀況而昏迷。其實就算裝了人工瓣膜必須吃藥,也能設法避開胎兒畸形的問題。林伯彥收治一名30多歲女性,因故換了機械式瓣膜。最近她懷孕想留下孩子,醫師先減少她的抗凝血藥劑量,目前正密切觀察到36周後,改注射低分子類抗凝血劑,產前即停藥避免出血,生產後再伺機恢復施打防止血栓。劉真昏迷至今的醫療費用,醫界估計恐達上千萬元,若有足夠保險支應,實屬萬幸,否則這趟求子大冒險,代價不小。先天性心臟疾病者 保險業界怕怕其實,一旦出生就被確診先天性心臟疾病者,保險業界都拒絕往來,就是怕未來這筆龐大的醫療理賠。保險經紀業者吳玉山說,新生兒若有瓣膜缺損等問題,就算長大後瓣膜長好了,醫師也願意開證明,基於風險考量,願承保的業者仍少之又少。【你也可以看】劉真等待心臟移植 醫生點出手術成功關鍵
-
2020-02-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改革構想
【編者按】本週討論有關健保的議題,由醫師提出「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以維護健保永續經營的看法」,以及專攻健保政策的學者回應「醫療費用部分負擔及定率制的影響」,我們非常感謝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中即時回應「改革的構想」。希望這種醫界、學者與官方的討論,可以催化政府健保政策的改善,「醫病平台」歡迎關心這議題的社會大眾來稿。全民健保採「總額支付制度」讓醫療及財務取得平衡點,每年控制一定成長費用,綜觀歷年全民健保醫療給付費用成長率範圍大概在2至5%,近二十年健保支出費用也從87年2,520億點升到107年6,727億點,提升2.7倍。其中藥費支出從88年的609億元增加到107年的1,586億元,提升2.6倍;診療費(含檢驗檢查)支出也由190億元增加到706億元,提升3.7倍。健保署原先在91年有規定檢驗檢查要收取部分負擔,上限300元,但在93年1月1 日取消,此後,西醫門診的檢驗檢查費用支出也從93年的280億點升高到107年的706億點,提升2.5倍。也因為健保檢驗檢查及藥費占健保醫療支出比例偏高(74%),醫事人員的付出相對得到醫療給付也越來越少,也就是所謂的點值越來越低。為了節省不必要醫療浪費,我們積極推動「分級醫療」。全民健保制度的設計是以提供「醫療服務」為原則,目前健保收取「部分負擔」的金額不高,例如在未經轉診的情況下,診所收取基本部分負擔50元、地區醫院80元、區域醫院240元、醫學中心420元;而經轉診的至地區醫院的部分負擔50元、區域醫院100元、醫學中心170元;至於藥品應收取部分負擔的上限是200元(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則免收部分負擔)。台大醫院陳榮基前副院長及中央研究院羅紀琼研究員在文章中針對「部分負擔」的建言,認為可回歸健保法第43條第1項規定採「定率」方式。健保署以107年7月至108年6月估算,在落實保護弱勢民眾下,當次就醫之總醫療費用(含診察費、藥品、檢驗檢查及復健等)若採「定率」計收,影響人次高達3億6,349萬件,民眾需自行負擔的總金額有618.97億點,對健保財務有強烈助益,未必不可行,但由於影響層面極大,需各界達成共識。若仍維持健保法第43條第3項規定採「定額」但調高費用,以及部分「定率」,有以下三個政策考慮方向,第一、「取消慢性處方箋免部分負擔」,比照一般處方箋計收,影響件數有5,300萬件,民眾需自行負擔的金額有57.12億點。第二、「藥品部分負擔金額改採不設上限」,目前規定為不分院所層級,藥費超過100元者,以20%計算後以定額收取,上限為200元,一般處方箋部分負擔超過200元上限有451.9萬件,如果取消上限制,民眾需自行負擔的金額有47.88億點。第三、「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以檢驗、檢查費用20%定率計算」,預計有3,384.5萬件,民眾需自行負擔的金額有106.04億點。上述三方案,預估可增加210億點部分負擔的收入。值得思考的是,當調高部分負擔,預計民眾「逛醫院」的心態會大幅降低,將會降低就醫人次,間接也調高醫療點值,醫護人員可以拿到較合理的醫療報酬。健保署對於各項政策的修訂,必須站在廣大民眾的立場來思考,在利與弊兩者之間尋求平衡,也盼望各界能思考「使用者付費」下的公平原則。健保總額費用是固定的,健保署也想要提供病人新藥、新醫材、新療法,但在財務考量下,僅能選擇性引進。若調整「部分負擔」的計算方式,或許可讓所有醫療提供者與民眾重新思考目前的醫療行為。
-
2020-02-26 橘世代.好野橘
年紀大保險到底怎麼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
現代人愈來愈長壽,退休後的生活才是挑戰的開始,尤其龐大的醫療費用更成為家庭的負擔。偏偏許多保險公司對投保年齡限制嚴格,導致長輩、銀髮族陷入保障不足的風險,應該怎麼解決此難題呢?保險專家劉鳳和建議,意外險、癌症險和壽險三大保障,搭配投資理財,長輩也能享有應有的保障。保險觀念不足 老年為時已晚62歲的陳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平常身體硬朗,半年前騎車不慎出車禍,造成手部骨折,休養3個月才康復。兒子這才發現,陳媽媽身上除了一張壽險之外,沒有其他保險保障。他緊張的要為媽媽添購其他保單,卻發現很多保費不是太貴,不然就是超過年齡不能買了!類似的案例,在生活中層出不窮。過去對於保險的態度不如現在開放,許多長輩沒有購買保險的觀念,導致現在步入老年生活,保障不足也為時已晚。被稱為平民保險王的劉鳳和透露,年紀大要保保險困難度很高,連他自己都因為膽固醇、大腸息肉等問題,有些買單已經不能買。「年紀大了要買保險,都要先過體檢那關,體況不佳還要被加費,有些加50%,甚至加到1倍的,就算可以投保,看到昂貴的保費,很多人也就不想保了。」劉鳳和說。買保險3大原則 必買3種保險劉鳳和強調,買保險最基本的三個原則就是要「保費低、保障高、理賠明確」,因此篩選下來,意外險、壽險和癌症險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保障。意外險考量的是工作的危險等級,不分年齡都可投保,可保障失能和身故,適合保險不足的長輩。推薦癌症險則是因為,癌症位居國人死亡原因之首,罹癌後的照護費用高昂,可透過癌症險來補貼支出,目前市場上投保年齡上限多落在70到75歲之間。壽險則是留給家人的基本保障,每個人最好都能有一張壽險保單。劉鳳和提醒,保險都是愈年輕買愈好,以1年期保額100萬的壽險為例,30歲的女性保費是600元,60歲的女性為7700元,差距懸殊。此外,他也建議,應以定期險為主,因為終身險保費昂貴,建議可以買定期險取代終身險,並將省下來的錢做投資,補足年老保險不足的資金缺口。【關於更多保險QA指南↘↘↘】。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留房養老安養信託 看護費、住安養院…都從你的租金付。【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社群理財平台正夯! 【好野橘招募中】想退休還能年年出國玩?!50歲以後的理財首重退休規劃,好野橘社團網羅最適合熟齡族的投資心法,提供理財計畫、經濟趨勢,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歡迎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2-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費用部分負擔及定率制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討論有關健保的議題,由醫師提出「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以維護健保永續經營的看法」,以及專攻健保政策的學者回應「醫療費用部分負擔及定率制的影響」,我們非常感謝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中即時回應「改革的構想」。希望這種醫界、學者與官方的討論,可以催化政府健保政策的改善,「醫病平台」歡迎關心這議題的社會大眾來稿。醫療照護有不確定性及資訊不對稱性。前者意指醫療照護的需要,其發生的機率有不確定性,且造成的損失也有不確定性。後者意指病人與醫生間有資訊不對稱性,除了久病成良醫的病人,一般而言醫生的資訊都比病人來得多且完整。所以,全世界醫療照護服務的財務,或以風險分擔的健康保險,或以國家稅收來支應。以國家稅收來支應醫療照護服務時,因預算有限,往往有服務能量的限制,不是很急迫的醫療處置,如選擇性的手術,就會有較長的等待期,無形之中有需求抑制的效果。而健康保險的主要規範,除了合理的給付範圍外,就是讓病人就醫時負擔部分醫療費用(簡稱為部分負擔)。以往文獻顯示,健康保險一定會造成醫療浪費,如多檢驗、多處置、多處方等非必要的醫療;也會有非必要的就醫,或不經轉診逕至大醫院就醫;尤有甚者,病人也會因為沒有新增的成本而要求多做昂貴的檢查等。降低醫療浪費與濫用之道,在於訂定合理的部分負擔。國外數據資料顯示,部分負擔為百分之二十五是最恰當的。過高,會過度抑制該有的醫療照護服務;過低,又會產生過度使用醫療的道德危機。所以在健康保險體制下,總有部份負擔的規定。部分負擔一般有定率和定額兩種。前者是自付醫療費用的固定比率,後者是自付醫療費用的固定額度。前者隨醫療費用的增加而提高,後者則不隨醫療費用的多寡而變化。二者之間,前者對醫療費用有較大的抑制效果,自不待言。然全民健保目前門診的部分負擔是用定額的方式在收取。近日,有醫界先進陳榮基院長提醒,全民健保法中的部份負擔在制定當時是依定率原則訂定。如,不經轉診逕至地區醫院、區域醫院與醫學中心就醫的部份負擔分別為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及百分之三十;然因立法委員為回應醫師公會的訴求,將之分別提高為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及百分之五十。所以,部份負擔若依現制然回歸到定率制,會有大幅度的需求抑制效果,反而失去了保險的真意。因此他建議,將部分負擔比率改回原定數值,並回歸定率制。其實部分負擔不只是有抑制需求的效果,它也可被視為保險收入,而且採行差別式的部份負擔,還能有促進分級醫療的效果。目前全民健保法中所訂定的依醫院層級而有不同部分負擔比率的做法就是一個例子。在減少浪費,提升有限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並兼顧全民健保財務穩健等目標下,健保署也許可以考慮,對第二次及以後的檢查,收取定率部分負擔。如此不但可以降低民眾因部分負擔而不去就醫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減少重複檢查的浪費。只有醫病雙方共同有意願來節制醫療費用的時候,才能夠產生實質的效果。然而改以定率方式收取部分負擔,還會有其他的影響:目前全民健保整體醫療費用區分為中醫、牙醫、西醫基層及醫院四個總額。也就是說,健保署在年初就把當年要分配給各個部門的醫療費用做了分配。部分負擔的改變,會影響病人就醫的流動方向,特別是醫院及西醫基層間的流動。未來慢性病的支付,若是能夠從「論量計酬」改成「論質計酬」,病人在醫院與西醫基層之間的流動,還會再有另一波的影響。另一方面,目前醫院的住院部門,特別是重症給付,完全不敷成本,當定率部分負擔制真正開始實施的時候,醫院部門門診就醫量的大幅減少,會使其財務遭受立即的不利影響。綜合而言,實施定率制的部分負擔,不僅會抑制醫療資源的浪費,還會產生資源在醫院與西醫基層之間的重分配。醫院部門的整體財務,長久以來要靠門診收入挹注的問題,會在徵收定率制的部分負擔時一併浮現。也許現在應該是重新檢討整個醫療資源分配的時候。若要醫院以住院服務為重,醫院的住院支付就需要大幅度調升,否則醫院難以為繼。取消醫院和西醫基層的總額,重新依應有的就醫流向設計相關的支付及給付(部分負擔)制度是當務之急。
-
2020-02-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減少醫療資源浪費,維護健保永續經營
【編者按】本週討論有關健保的議題,由醫師提出「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以維護健保永續經營的看法」,以及專攻健保政策的學者回應「醫療費用部分負擔及定率制的影響」,我們非常感謝健保署李署長在百忙中即時回應「改革的構想」。希望這種醫界、學者與官方的討論,可以催化政府健保政策的改善,「醫病平台」歡迎關心這議題的社會大眾來稿。早在2017年6月6日自由時報就曾報導「檢查多,燒健保。有人年做24次電腦斷層。」報上登載:「健保署統計發現,去年健保支付前廿大檢查項目,金額高達688億元,以電腦斷層造影(CT)約92億最高。近二十年就成長近兩倍。一名台中市病人一年就做了二十四次CT,平均半個月做一次!」李伯璋署長認為:「病人到醫院看病都會做一系列生化、影像檢查,重複很多,且每年花費達數百億元,是否全有必要?醫界與大眾應該省思。」但是要說服病人不要重複檢查,不一定很容易。要說服醫師不要多做檢查,像上述病人,在同一家醫院做了六次,醫師不可能不知道檢查結果都是正常,但是病人因為「不舒服」或「不放心」,還是要求再做!醫師有些怕醫療糾紛,只好順從病人的要求。也可能是為了醫院的經濟利益多做多收費!很多年前,我就曾經在台北縣的恩主公醫院診察一位從台中來的病人,主訴:「雙腳無力,台中醫師看不出原因。」我檢查結果懷疑病人胸部脊髓有病變,需要做磁振攝影(MRI)檢查,問他在台中有沒有做過,他說沒有。那個時候沒有上網查證的方法。結果我做了MRI,發現他胸部脊椎管內長了個良性腫瘤,建議他住院手術。結果他跑回台中去接受手術。我相信台中醫師應該已做了MRI,告訴他診斷,他不肯相信,跑來北部再檢查一次,又不肯告訴醫師已經檢查的正確結果,也沒有向醫師要一份MRI的複製片子來給我參考。得到相同結論,才不得不接受。我也在2017年6月7日在民報以呼籲善用醫療資源,保護健保。又於2019年12月20日在蘋果日報再論。我覺得要「根治」這個毛病,不是靠查核輔導或要求醫師上網看病人在其他醫院的檢查資料(很費時間!)。而是應該把目前的部分負擔定額制,改回原設計的定率制。(這是規劃健保時就已設計好的減少浪費的良方)。全民健康保險法(健保法) 第43條規定:「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門診或急診費用之百分之二十,居家照護醫療費用之百分之五。但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及百分之五十……第一項應自行負擔之費用,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依診所及各級醫院前一年平均門診費用及第一項所定比率,以定額方式收取,並每年公告其金額。」此條第一項就是以一定比率的部分負擔,亦即定率制。第二項就是定額制。這個就是病人要支付醫療費用的「部分負擔」,主要目的是要減少浪費。在設計時,經過多方協調,原訂為「但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醫中)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及百分之三十。」大醫院可以接受,也可達到節制浪費的目的。可惜,後來突然半夜裡醫師公會遊說,在立法院被改成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及百分之五十。結果出爐,醫學中心跳腳,無法接受。因為部分負擔如果是百分之五十,病人會大量流失,醫學中心恐將無法撐得下去!衛生署不得已,不敢施行定率制,改用第二項的定額制,分別規定:「但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50元,100元及150元。」後來有稍微調整金額,但無法達成定率制的效果。在當時,150元對大部分病人沒有困難,於是醫中門診量迅速由每日四千暴增到八千人。定額制,無法收到節制浪費的效果,因為不論檢查及治療費用多少,病人只需負擔50、100或150元。因此,才會有如上述病人一年做24次CT的驚人浪費。如果使用定率制,假定一次CT是5000元,病人如要自負百分之三十,就是1500元。一年24次就要自付部分負擔36,000元!相信醫師應該容易說服病人:「CT檢查正常,不必再做了!」因為再做,要自付1500元!但是依定額制,每次只花150元,很難說服病人不要再做。醫院如果以營利掛帥,就很容易接受病人的要求多做幾次,越貴的越好!要改回定率制,是衛生福利部長就可決定的。但要把健保法中部分負擔的百分比,從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到醫中的百分之五十,改回原始設計的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各級醫院(尤其是醫中)才不會跳教反對。期待醫師公會能夠痛改前非,與健保署及衛生福利部合作,要求立法院能夠勇敢的修法,把第43條第一項改回:「但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及百分之三十。」然後,由衛福部長依法宣佈部分負擔改採定率制。或可改正目前醫病雙方「合作」浪費健保資源的行為,使健保可以比較健全的運作,多撐幾年,不必急著漲健保費!病人往往抱怨到醫院就診,等了很長的時間,醫師沒花幾分鐘問診及體檢,就開出一堆檢查或處方單了!檢查越多越貴,藥開得越多越貴,病人越滿意。如果改成定率制的部分負擔,病人要花的錢就更多,病人也會要求醫師節省浪費。當然,如果能夠遵行健保署努力在推動的分級醫療,輕症到診所或地區小醫院,減少大醫院的擁擠,讓醫師有更多時間「望聞問切」,不必動輒開單做CT或MRI。不過,健保署也要對轉診上來的病患提高診察費,像日本的保險給付對於「紹介」(即我們的「轉診」)的診察費是一般診察費的四倍。因為轉診上來的病人,病情比較複雜!我國的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讓全民可以得到全世界都欣羨的醫療保護,雖然壓榨了提供服務的機構與人員,但是維護全民健康,還是值得大家努力減少浪費,共同維護,使它能永續經營!
-
2020-02-22 橘世代.健康橘
帥氣抗癌就怕臥床 葉金川生死告白「不要串通醫師凌遲我」
葉金川的生死告白,一如其人,展現鮮明犀利的個人風格。淡出政治圈後,瀟灑活成夢想生活家,幾乎不理塵事,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當年這位抗SARS英雄再度出馬,外表丰采依舊,卻鮮少人知道他先後罹患淋巴癌與皮膚癌。因為葉老大始終是葉老大,連抗癌歷程也要一直帥帥的,才不枉男人氣概啊!確診淋巴癌 等待的心情像翻牌2014年12月,葉金川左眼皮突出一個綠豆大小的硬塊,在不該有淋巴的位置長出淋巴塊,速度又快,有醫學背景的他,很快警覺到不太對勁。找了眼科醫師檢查,也讓病理科化驗,醫師起初判斷是淋巴增生,無須過度憂心。誰料,不到半個月,另邊的右眼皮上又長了一顆。「兩邊都是淋巴增生,那就是癌症了!」葉金川心中暗喊不妙。為了確診究竟是單純的淋巴增生還是淋巴癌,病理切片送第一家醫院無法確認,再送第二家醫院進一步分析。回顧當時的心情,葉金川笑說,當然會嚇到啊,會緊張啊!也會覺得「我怎麼會那麼倒楣?」只是你要很冷靜!在等待病理檢查報告的3天內,就像是翻撲克牌一樣,到底是死神牌,還是高掛無事牌呢?「等待的時候最難受了」、「要死的話也早點告訴我」,一直要很帥的葉老大,此時心裡其實忐忑煎熬,為了不想讓太太張媚擔心,男子漢的浪漫是善意隱瞞了太太,獨自承擔。結果出爐,是淋巴癌。葉金川冷靜的查閱醫療書籍,一步步規畫、安排如何應對這突然其來的人生轉折。台大畢業的他 到花蓮慈濟就醫葉金川了解淋巴癌的分期將大大影響治療與存活機會,現在是局部的病兆?還是已經擴散到全身?他做了骨髓穿刺,看看造血細胞有沒有變化,如果有,那就是第4期。所幸骨髓造血細胞沒有變化,接著進行PET正子掃描,看身體的其他部位是否擴散,也都無事。但PET只能看到0.3公分以上的腫瘤,不代表沒有更細小的腫瘤在蔓延,醫師建議葉金川進行預防性的標靶治療。治療正式展開,台大醫學系畢業的葉金川,卻低調選擇回到熟悉的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當時他任職血液基金會董事長,治療期間仍維持花蓮與台北兩地通勤。葉金川是台大醫學系第2屆畢業生,這班的學生縱橫醫界,出了3位衛生署長,2位健保局長,同學中還有各大醫學中心的院長,想要尋求醫療照顧,葉金川比誰都有資源。為何選擇到遙遠的花蓮慈濟就醫? 葉金川說,除了跟花蓮慈濟的感情深厚,主要是不想驚動太多人,他反問,比一般人有資源就會比較好嗎?選擇一個信任、親切、可以誠實給予忠告的醫療團隊,對病人才是最好的選擇。瞞著太太治療 單車照騎山照爬治療期間,他獨自赴醫院接受放射治療,完成就繼續到慈濟授課,同事沒人知道他在幹嘛,只覺得奇怪,葉老師怎麼那麼早來上班。葉金川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但因為平日服用抗凝血劑的關係,放射治療後眼睛出血腫脹比常人更嚴重。有人問起,他便把話題岔開,笑稱「被老婆打了」。標靶治療期間,葉金川單車照騎、山照爬。主治醫師勸說,治療期間免疫力會降低,要他好好靜養。堅持要正常生活的葉金川頑固地跟醫師頂嘴,「你們不是說標靶治療只會殺死癌細胞,不會傷及正常細胞嗎?」「我正常的淋巴球都在的話,免疫力就不會降低啊!」「不是啊,你要說個理由說服我啊!」凡走過必留痕跡!葉金川善意的隱瞞,終有紙包不住火的這一天。每周5次的化療,連續2到3周,每次注射藥物需要6小時,原本都在門診進行,一直到不得不住院,需要家屬簽名。他拿著住院單給太太簽字,「我得到淋巴癌,現在要去住院」,太太張媚才知道葉金川罹癌,且已偷偷治療了一段時間。太太逼問:「如果是第4期怎麼辦?」他囁嚅回答:「就化療啊!」太太再逼問:「如果化療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說:「一步退一步啊,就去骨髓中心啊!」一向溫婉的太太此時已經瀕臨抓狂邊緣:「如果骨髓中心也沒效怎麼辦?」葉金川耍賴說:「那就辦告別式啊。」葉金川說,坦白講放射治療、標靶治療都不痛苦,最辛苦的是等待病理報告,那種等待命運被宣判的感覺。「面對癌症,你能怎麼辦,該來的,就面對它。」葉金川也領了重大傷病卡,期滿5年後失效,他很慶幸。在65歲生日時,開了同學會,告訴同學「我罹癌了」、「但我好了」,一貫的葉金川作風。身為健保制度的創辦者,如何看待癌症病患的醫療費用?葉金川說,治療期間的費用幾乎全是健保包辦,不過只能給付放射治療,「標靶藥物需要30萬元,全部得自費,健保也真的滿狠的。」皮膚癌找上門 防曬一寸不露告別淋巴癌後,葉金川脖子上又發現了皮膚癌,一顆痣在頸間長大,會癢。這次一樣沒跟太太報告,自行處理。帶著未癒合的傷口出國旅遊,揣了把小剪刀,意圖要自行拆線,可是脖子上的縫線沒辦法自己拆,只好央求護理背景的太太幫忙。這次他準備好了說辭,「皮膚癌有3種,我的這種是最簡單的1種,是基底細胞癌,切除就可以了。」很有說服力的他對太太說,基底細胞癌像是象棋中的卒子,每次只會走1步,進展很慢。不像是黑色素瘤,那就像是俥,橫衝直撞的,就很危險。葉金川說,因為喜歡戶外活動,雖然也做好戴護目鏡、穿著長袖,但是脖子沒有保護好,常常曬到皮膚受傷,因此罹患皮膚癌也不奇怪。現在他已經學乖,外出時,防曬工作更為嚴密,戴帽子、領巾等,把自己一寸不露的緊緊包裹起來。葉金川擁有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碩士背景,背景使然,讓他總習慣用客觀角度審視自己的癌症。他說,台灣的男性一輩子有5成的機會、女性有4成的機會得到癌症。而絕大多數的癌症不會奪命。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葉金川更害怕中風、洗腎,長年躺床,被維生管子束縛。「生活就是要能跑、能動、能飛、能跳,如果都不能,人生好像少了什麼,如果鳥的翅膀被剪掉,還是鳥嗎?蛇的鱗片被刮掉,還是蛇嗎?那麼,你想過,你是什麼呢?」要怎麼活著?葉金川說,我要精彩,活得帥氣。延伸閱讀:。「存錢不是等著住頭等病房」葉金川二度罹癌玩性不減。抗癌也要活得精彩 葉金川要高興玩到人生終點。【熟齡生活大調查】邀請您的參與!最高致贈車馬費3,500元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共
1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