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醫療
共找到
10735
筆 文章
-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防治對策/花蓮縣長照APP及時通報 失智量表族語也能通
花蓮縣失能者推估1萬3千人,遍布13鄉鎮市社區,如何讓民眾主動通報是個難題。花蓮縣衛生局開發「長照馬上報APP」,只要簡單輸入疑似患者的姓名與聯絡方式,就能直接通報衛生局長期照護科,再由照顧管理專員前往訪視;為服務部落長者,特地將失智篩檢量表翻譯成四族族語,提升篩檢效果。發現疑似失智走失,APP直接通報衛生局。花蓮縣衛生局長期照護科長黃秀茹表示,現在手機很方便,幾乎人手一機,因此民國106年向中央申請計畫,設計長照馬上報APP,隔年上路,只要醫療院所、村里長、巡守隊及一般民眾,發現有失能者需要幫忙,即可用APP通報衛生局,自107年到現在有2,061名透過此方式通報。花蓮縣長照中心分站分布13鄉鎮,只要接到失能者通報,由照顧管理專員約時間,到個案家裡訪視並追蹤病況等,引進各項長照資源。照顧管理專員涵蓋率高,高達108.17%,縣內各角落都能照顧得到。為了讓長照馬上報APP更普及,衛生局於村里長、長期照護護推動委員會等相關聯緊會議,除了推廣長照及認識失智症等課程,並協助於村里長手機上裝置長照馬上報APP。而警方每年都有民防訓練,由巡守隊在各社區巡邏,遇到疑似走失、行為異常長者,都可以用APP通報轉介;巡守隊年度訓練請專業人員了解失智症,成為協助通報者,也等於是第一線人員協助初篩,避免出現誤報。科長黃秀茹說,以前要通報失智症只能打電話,甚至打錯單位需要轉接,等待時間一長,往往降低民眾通報的意願,現在只要手機一鍵按出去,衛生局就收到了,十分方便,大家都說「CP值很高」。失智量表翻譯成四族語,生活化更能溝通。另外,花蓮原住民占四分之一人口,許多部落長輩母語比較聽得懂,為了初步檢測是否有失智,以辨識有無現實感、空間感與計算能力,衛生局請會族語的工作人員、志工將失智量表翻譯成阿美族、撒奇萊雅、太魯閣族、布農族族語,用生活化聊天的方式詢問,像是今天是幾月幾號星期幾、現在位處哪裡及簡單的減法計算,如「100-7=多少」等。不過有些部落老人家無法理解減法的意思,黃秀茹說,這時可以用長輩常吃的檳榔舉例,詢問檳榔多少顆、多少錢,假設有10顆檳榔,吃了3顆,還剩下幾顆,透過生活化的東西,了解有無正常的計算能力,也避免偽陽性。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防治對策/台南市從公車到市場 6大場域友善失智者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台南市積極推動失智友善支持環境,從預防、延緩到篩檢及照護,透過跨局處合作,提前實現「2025失智友善777」目標,為市民創造更加友善與包容的生活環境。台南市衛生局表示,全市初估約有超過2.9萬名失智者,意味著近3萬個家庭正面臨失智症挑戰,而依據中央「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台南訂定「失智防治行動方案」,以失智者及其家庭為核心,結合各局處、醫療院所及在地失智友善組織等資源,共同推動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建立失智友善照護網絡,提供全方位的照護服務。食衣住行各大場域,守護失智者。其中,六大失智友善場域包含在2022年與工務局合作的「失智友善住宅」,納入優良公寓評選,針對保全、警衛及住戶進行專業教育訓練,目前已有51家大樓與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失智友善大眾運輸」則由大台南公車、轉運站及15個火車站加入失智友善組織,提供友善乘車環境與服務。另外,還有「失智友善金融」與金融機構合作,透過VR實境訓練守護長者一生積蓄;「失智友善校園」從小灌輸尊老、敬老觀念,幫助孩子們理解失智症及培養同理心;「失智友善市場」則透過營養師指導失智者及其照護者,選購合適的食材,培養健康飲食習慣;「失智友善藝文」邀請失智者參與藝文單位志工行列,展現「失智不失志」的精神。推動早期篩檢策略,及早診斷照護。衛生局指出,失智症雖然無法治癒,但早期篩檢與介入能有效延緩病程進展,因此近年也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策略,結合「行動醫院・全民健檢」,運用AD-8篩檢工具對市民進行失智症篩檢,至今已篩檢超過19萬人,並成功轉介49名失智者接受專業醫療及照護服務。此外,針對基層醫事人員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提升醫療人員在門診中及早發現失智症的能力,同步也對里幹事進行篩檢工具與教育訓練,結合獨居老人訪視服務,進一步提升篩檢覆蓋率,幫助更多失智者及早獲得診斷與照護資源。
-
2024-09-29 失智.像極了失智
戒菸、控制三高!相較退化性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能從病因預防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不斷增加,與「年齡」相關的退化性失智(阿茲海默症)患者人數占比最多,此外,還有因三高等危險因子造成的血管性失智。失智症除了早期診斷、及早用藥治療,其他輔助治療也很重要,能幫助長輩延緩失能失智。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失智人口的就醫情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超前部署。65歲以上436萬人口中,有23萬人失智。衛福部健保署統計,110年至112年台灣因失智症就醫的患者,由110年22萬5,576人,上升至112年25萬3,697人,短短三年間增加近3萬人。失智症區分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類別失智症共三類,健保署長石崇良說,血管性失智症是較能預防的失智症類別。全台65歲以上民眾共436萬人,其中有23萬人失智,比率落在5%至6%間;而血管性失智症,占總體失智症患者約10%。石崇良表示,相較於退化性失智症隨年紀增長而發生,血管性失智症可由病因著手防治,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均是風險因子。失智症的共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居前三位。健保署統計,112年診斷為失智症病人的共病情形,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診者高達113萬5,872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達94萬6,622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88萬2,944人次;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因原發性高血壓就醫者達10萬259人次,因第二型糖尿病就醫者達9萬8,029人次,因脂蛋白代謝疾患及其他血脂症就醫者為7萬624人次。石崇良表示,血管性失智症預防的風險因子,與衛福部三高防治「888計畫」不謀而合,該計畫目標為80%三高病人加入照護網、80%收案病人接受生活習慣諮商,以及80%收案病人達到三高控制,藉由預防三高,協助民眾落實心血管疾病管理,也可連帶減少血管性失智症罹病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失智症患者比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但三高等風險因子,卻是男性高於女性。石崇良表示,就失智症成因及風險因子來看,並無男性高於女性的狀況,研判有可能是罹患失智症的男性,較少進入醫療體系,他鼓勵民眾不要諱疾忌醫,如有發現記憶力衰退等失智徵兆,應積極就醫。門診整合照護計畫,跨領域提供衛教資訊。石崇良表示,健保署推動門診整合照護計畫,協助患者經由整合照護門診模式就診,患者除接受醫師評估病況,也提供團體諮商,並整合社工師、護理師、衛教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提供衛教資訊,協助失智者做藥物諮詢,同時進行量表評估等,提供患者完善的治療環境。「失智症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石崇良表示,家庭諮詢是衛福部門診整合照護計畫重點之一,與一般疾病針對病人本身衛教不同,失智症患者因認知功能受影響,對於衛教知識接受程度不一,醫事人員必須教導家屬如何照顧失智患者,並提供合適資源,協助失智症家屬照顧患者。重度失智、失能患者,可善用居家醫療照護計畫。石崇良表示,居家醫療照護計畫是另一項失智患者可用的資源,健保署統計,112年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收案人數共8萬5,092人,其中有1萬8,367人收案原因包含失智症,此計畫主要針對較重度失智,或進入失能階段的患者。重度失智症患者家屬照護負荷較大,石崇良表示,嚴重失智症患者已無有效藥物,治療上以生活照顧為主,居家整合醫療照護計畫結合長照服務,可由居服員到府協助長者做關節運動、失能訓練,或協助長者沐浴;醫師、護理師則可在長者家中開藥,讓家屬、患者不用再奔波往返醫院、診所,減輕照護患者帶來的壓力。失智與高齡最相關65歲後人數急升,女多於男。國內高齡化趨勢明顯,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近三年失智症患者人數連續成長,性別上「女多於男」,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失智症風險因子,卻是「男多於女」。新光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劉子洋表示,這是流行病學統計現象,目前並無明確原因,有些學者認為,與女性荷爾蒙有關聯,不過,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仍是「年齡」。失智患者逐年增加,85歲後達到高峰。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失智症就醫人數從110年的22萬5,576人、111年的23萬9,124人到112年的25萬3,697人,就醫人數逐年增加,符合高齡社會的趨勢。從性別來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112年的女性失智患者15萬9,451人,遠高於男性9萬4,246人,一般推測與女性平均餘命較高有關。而「高齡」是失智症的最大危險因子,從年齡層來看,65歲後患者人數急遽上升,85歲後達到高峰。劉子洋表示,隨著年紀增長,大腦容易有類澱粉、濤蛋白(Tau)堆積,導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65歲以上的罹病風險,每五年增加一倍。至於年輕型失智患者,因類澱粉堆積的情況少,失智症型別與高齡失智者不同,血管性、額顳葉型、路易氏體失智症等非典型失智症比率較高。年輕失智症的存在,讓民眾擔憂是否與遺傳有關。劉子洋說,許多民眾發現家中長輩罹患失智症後,擔心自己是否會因遺傳而罹病,不過,失智症並不會遺傳,僅少數患者因特定基因導致發病,這些患者通常發病年紀早,50多歲就出現症狀,多數罹患的是較罕見型態的失智症。退化性失智占多數,血管性失智約10%。依失智症類型區分,血管性失智症患者占比10%,最大宗的失智症類別仍為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用白話說明,其實就是「無聲中風」,常見的腦中風會導致患者瞬間癱瘓、昏迷等,且病程發展迅速,一天內就必須送醫、住院;血管型失智症同樣是血管阻塞,但發生在大腦深層,不易出現明顯症狀,經年累月卻會造成患者行動、認知受到影響。劉子洋說,血管性失智症的預防,與心血管疾病無異,透過三高控制、運動、飲食、戒菸等,可預防血管性失智症,而這些生活型態控制,也有助預防退化性失智症,不過,退化性失智症還必須著重人際互動、社交生活等「動腦」層面。睡眠呼吸中止族群,可能出現類似失智症狀。少部分患者,出現專注力差、心情不好、脾氣變差、睡眠品質不佳等情況,症狀表現經過評估,可能符合失智症條件,實際上並非失智症。劉子洋說,有些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族群,晚上沒睡好,白天打瞌睡,導致記憶力變差,出現類似失智症症狀表現,但不是大腦萎縮導致,在就醫改善呼吸狀況後,症狀就會改善。除退化性、血管性失智症以外,根據健保署統計,其他類失智症患者,包括用藥、飲酒導致的失智症,每年約170人上下。劉子洋表示,失智症是一種表象,經由外觀及量表評估,觀察患者是否有記憶力退化、言語不流暢、情緒波動改變等,認定是否為「失智狀態」,要區分型別時,則會進一步進行腦部掃描等,觀察患者腦部萎縮栓塞比率。「罕見失智症類型,還包括大腦對維生素吸收不良,或安眠藥重複用藥,導致患者神情呆滯,類似失智症表現,酗酒、吸毒導致大腦白質退化等,也會出現類似失智症表現。」劉子洋說,這些患者往往相當年輕,有時40多歲就「很呆、很頓」,甚至合併癲癇發作,症狀很類似巴金森氏症,臨床診斷時必須排除其他病因。醫學中心患者最多,應回歸診所照護。失智症患者增加、遍布社區,但健保署統計,各縣市民眾就醫情況,仍以醫院層級最高的醫學中心人數最多,基層診所就醫人數反而最少。劉子洋表示,台灣健保就醫方便,但失智症是「很普遍、很生活化」的疾病,理應在社區解決,較合理的趨勢應是患者首次診斷,或較為困難的案例在大醫院進行,後續再回到社區的失智症共照中心等,接受照顧服務。劉子洋說,雖有新藥即將上市,但失智症是必須回到生活層面照顧的疾病,臨床上會鼓勵患者多運動、加強腦部訓練,這些必須與患者本身的生活環境結合,因此失智症共照中心、照護據點等,多設置在鄰里間的教會、學校、里長辦公室附近,貼近民眾生活圈,提高失智者走出家門,接受長照資源的意願。
-
2024-09-29 慢病好日子.慢性呼吸道疾病
菜瓜布肺持續惡化 經濟負擔壓力山大
「有些菜瓜布肺患者反覆急診、住院,身心飽受折磨,一旦需要住院,每個月的部分負擔也要上萬元。」菜瓜布肺的正式醫學名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IPF),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周昆達沉重地指出,菜瓜布肺病患若沒接受治療,很快會走向呼吸衰竭,在此過程中,往往頻繁急診、住院,花費持續累積,若列為健保「重大傷病」,病患經濟壓力方能大幅減輕。估計有二、三千位潛在病患未確診、用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間質性肺病及罕見肺疾病委員會召集委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系主任林鴻銓與多位胸重醫學會專家呼籲,根據健保資料,台灣的特發性肺纖維化病患約一千多人,但據全球盛行率推估,應有二、三千位潛在病患沒有確診、用藥,病患常隨著病情惡化而醫療花費增多,加上不少為高齡族群,生活更是辛苦,因此除了病患需要及早治療、延緩惡化,若能列為重大傷病,病患較不會因經濟壓力而逃避就醫。對於菜瓜布肺的治療,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的抗肺纖維化藥物可供使用,而藥物主要在幫助延緩惡化,若有肺氣腫、肺動脈高壓等共病現象,病患的呼吸喘、乾咳、胸悶等症狀容易加重,用藥控制菜瓜布肺,也能讓共病治療更有效率。及早接受治療,仍可過有品質的生活。在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協辦的「肺心為你,健康纖維持」肺纖維化衛教講座上,有一位80歲簡女士分享道,她在接受治療後,每天穩定用藥,且進行肺部復健治療,前兩年,她與先生在台灣北海岸騎腳踏車騎了20公里,現在常帶兩歲孫女活動,生活充滿活力。與會專家認為,不少菜瓜布肺的病患一運動、一爬樓梯就喘,飽受體力不濟、慢性咳嗽之苦,像簡女士這樣的例子,十分難能可貴,這也代表及早接受治療的重要性。【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9 寵物.照顧指南
寵愛毛孩這樣吃 貓狗保健食品大有學問
寵物保健食品琳瑯滿目,該怎麼吃?有必要吃嗎?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譚大倫表示,貓狗有各自不同的保健需求,想給毛小孩最適合的保健食品,就必須先瞭解牠們的需求。如果吃錯了,輕則無法發揮效果,重則增加健康負擔。貓狗對營養的需求不分年齡,但營養的補充需要針對功能性,並依寵物的體型、年紀、身體狀況調整劑量,最重要的是「專業評估」。譚大倫說,貓狗飼料品牌都有自己的高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脂肪等配方,精心調配比例、定時定量餵養,能獲得均衡營養。飼主若想額外補充寵物保健食品,一定要先諮詢過獸醫師,避免成分重複。譚大倫強調,飼料遵守標準製程指南,已含有犬貓所需的完整營養素以及水分,除非是自製鮮食,可以額外添加魚油、鈣磷粉、維他命等營養品。建議選購前,詳閱產品標示、成分列表,特殊成分建議事先請獸醫評估合適性。既然寵物飼料有各種營養素,頻繁更換是不是可以多元攝取呢?譚大倫提醒,不要換來換去,每個牌子的成分都不同,太常換飼料容易拉肚子或不適應,也無法發揮飼料營養成分所帶來的效果。有些貓狗吃的是肝、腎、心臟的專用處方糧,這些是針對特定健康問題的毛小孩所調配的特殊營養,長期吃才有保護臟器的效果。除了注意飼料的成分外,添加魚油、牛磺酸、益生菌、關節粉等保健食品,要確保產品有穩定的品質、通過安全認證。例如:通過美國VOHC(獸醫口腔健康委員會)認證的口腔保健食品、符合美國AAFCO(飼料管理協會)的營養標準,有信譽的大廠品質較有保障,對於生產製造有嚴格把關。飼料輔以保健食品,讓毛小孩漂亮又健康!在餵食禁忌方面,譚大倫說,要按照包裝上的體重比例、餵食時間,千萬不能「隨興」提供,避免貓狗身材走樣。當然,部分保健食品也不可以跟藥物一起食用,可能會影響效果。毛小孩保健食品挑選與食用注意事項1.選擇有信譽的大廠牌,品質有保障。2.餵食要定時定量,依照標示勿過量。3.補充寵物保健食品需諮詢獸醫師,避免成分重複。4.部分保健食品不可以跟藥物一起食用,例如:益生菌和維他命。5.如果毛孩變胖或變瘦,請醫師評估適用性。更多寵物健康資訊請上PFI粉絲團美國寵物食品協會 關心您的寵物健康
-
2024-09-29 養生.運動健身
森林療癒培養綠領人才!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
走進山林,運用身體五感體驗自然,促進身心靈健康,是林業保育署近年來發展的森林療癒,至今已有五十位森林療癒師,今年除持續培育認證,更計畫自十月開始,在一年內擴大舉辦一百場森林療癒活動,林業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發展森林療癒有兩大原因,一是台灣森林覆蓋率達六成以上,山林資源豐富,無論是生態環境或人文背景都很適合作為森林療癒的場域,再來是國外日、韓、德、澳、加等國推行成效良好,更確定可行性。林華慶說,林業保育署發展森林療癒是朝著產業化方向進行,不只是培育森林療癒師,而是希望為台灣長期培養綠領(green collar)人才,綠領工作泛指對於環境保護或永續生活有貢獻的職業,此外還希望大家善用台灣山林環境,「讓更多人獲取森林生態的惠益(Benefit),而不是提到台灣山林只有想到單純的登山郊遊。」另外也希望幫助私有林的地主創造林地價值。此外,現行的森林療癒師培訓認證採線上課程加實體的帶隊實習,不少學員卡在等待實習階段,因此十月開始的森林療癒活動,將有一部分是提供給學員的實習課。明年底森林療癒師認證制度將有改變,目前林業保育署已與勞動力發展署合作,預計於明年底併入iCAP職能課程認證,完成後可獲得國家認證,之後可從事相關工作。舉例來說,就像廚師拿到國家證書後回歸市場機制找工作。森林療癒師可以將原本的專業運用到森林療癒領域,例如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之中有人具備太極拳、園藝、精油、藝術創作等專長,就可以發展出具備個人特質的課程活動,去年首批森林療癒師中有一位原住民青年,希望有更多原住民青年參加培訓,發揮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十月開始的一系列活動,串連至旅遊業、非營利組織以及私有林,打開台灣森林療癒的大門,帶動整體產業活絡起來,讓民眾走進山林,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森林療癒 百場活動報名林業保育署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由認證森林療癒師引導民眾,運用身體的五感體驗自然,有助減輕壓力與改善免疫力,增進身心健康。例如運用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的「森林療癒處方箋」、梅峰農場香氛與頌缽音療,及台中市和平區大雪山社區「森之行走─林下的身心平衡」等活動,讓參與者親身感受森林療癒的美好。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醫師陳俊霖表示,透過科學數據驗證,森林療癒對身心壓力有舒緩的效果,醫學研究也顯示,充足運動量對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都是保護因子。綠色照顧早已運用在醫療上,從十多年前的園藝療癒到近年來的森林療癒,不但運用在舒緩都市人壓力疾病,甚至安寧病房也透過VR裝置,讓病人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他建議至少一個月從事一次森林療癒活動,維持免疫系統在相對比較好的活性。這次林業保育署與公私部門共同合作,部分場次將收集資料,分析參與者身心數據變化,為台灣的森林療癒研究提供寶貴資料。百場森林療癒活動只是開端,林業保育署將藉此媒合森林療癒師對接國民旅遊、企業活動、醫療長照相關業者,擴大森林療癒市場,發展具台灣山林特色的健康產業。首批森林療癒活動已開放報名,詳情請至台灣山林悠遊網森林療癒活動專頁查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婆幫老公測血糖,老公:「怎麼那麼痛!」
老公有糖尿病,每天請老婆扎針測血糖。這天扎完針,老公大叫:「怎麼那麼痛?」老婆在一旁冷笑:「看你還敢不敢在外面養小三!」糖尿病目前是台灣最常見的國民病之一。據統計,國內約有200多萬的糖尿病患者,這個人數與台灣B型肝炎的人口差不多。B型肝炎的可怕在於會演變為慢性肝炎,再演變為肝硬化,一旦肝硬化,每年有百分之五的病人會發生肝癌,此外,也會引起猛爆性肝炎。同樣的血糖控制不好,就好比人體器官浸泡在高濃度的糖水內,短期內也許不會怎麼樣,除非你血糖高達好幾百,那可能會引起糖尿病昏迷,不治療可能會引起酮酸中毒死亡。有了糖尿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長此以往,血管會動脈硬化,久了眼睛視力受影響甚至失明。末梢血管也因為血流不通,下肢血管阻塞,而必須截肢,截腳趾頭,像前總統蔣經國就是血糖控制不好,截去腳趾頭而坐輪椅。糖尿病另一個可怕的是腎臟功能會慢慢變差,據統計,如血糖控制不好,10年之後,腎功能一定會受影響,進而引起尿毒症,最後只能靠洗腎或換腎維持生命。人人都喜歡聽甜言蜜語,人會沾沾自喜,殊不知人可能會因此而志得意滿,不一定是好事。而糖尿病人吃了甜食也會喜形於色,殊不知那是一種慢性自殺。有了B肝,需要定期抽血驗肝功能,並定期做腹部超音波,前者看B型肝炎病毒有沒有蠢蠢欲動,例如吃了增加免疫力的食品、藥品引起病毒大量繁殖而造成猛爆性肝炎而不自知;後者則是看你的寶貝肝臟有沒有長了肝癌而不自知,因為有B肝比沒B肝的人發生肝癌的機率多150倍!對糖尿病病友而言,定期抽血是必要之惡,自己不敢扎,請老婆代勞也是一個方式,但要小心她會不會乘機報復,讓你痛不欲生。此外,近年來已有廠商開發隨時血糖監測系統,如一個銅板大的監測器,黏在你手臂上就不用一直扎針,雖然有時不太準,且兩個星期換一次,一次2000多元也是一種經濟負擔!看病一般人都喜歡找態度溫和的醫師,但對糖尿病及肝病的醫師而言,這樣不一定是好的。例如你血糖太高,糖化血色素也太高,脾氣好的醫師可能給你用愛的教育諄諄教誨,其實那是一種甜蜜的負擔,等到幾年後腎功能惡化,需要洗腎時,就後悔莫及了。對B肝病人而言,如果你有B肝,但因自覺身體好好的不追蹤,醫師也不嚴格的要求你,等到有一天你體重減輕了,或肚子痛再回來就醫才發現是肝癌末期,也就來不及了。甜言蜜語大家喜歡,甜食糖尿病人也喜歡,但思前想後,好好追蹤檢查,好好用藥才能留得青山在,享受美好的人生。●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9-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蔡兆勳投身安寧醫療,教會家屬「有種愛是放手」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投入安寧緩和醫療20多年,透過傾聽、互信,陪伴末期病人走進善終大門,讓病人理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讓最後一段路仍活得像「人」,也讓家屬認同「有一種愛是放手」、「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做到生死兩相安。行醫看盡人生百態,蔡兆勳與病人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故事,他娓娓分享時,幾度紅了眼眶。蔡兆勳說,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家醫科門診病人,相處久了情同家人,幾年前老先生患口腔癌,最後照護過程因為躁動,手腳遭束縛,過得相當痛苦,因此建議老先生最後一哩路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身上不再插滿管子,走得安詳、有尊嚴。某一天老先生的遺孀帶讀大學的孫子到診間,對孫子說「要向蔡醫師說感謝,他讓阿公好走」,離開診間前,老婦人告訴蔡兆勳「我以後也要去那裡(安寧病房)」,一席話讓蔡兆勳很感動,讓病人走得無憾、家屬無悔,正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死亡之前 只有學習面對「我那麼有錢還如此痛苦,窮人怎麼辦…」這是一名財力雄厚的老翁告訴蔡兆勳的感觸,說明在死亡之前,只有學習面對,無關財富。這名老翁收治在VIP病房,他無法接受被插上鼻胃管,直嘆痛不欲生,蔡兆勳協助他與腫瘤科醫師、家屬溝通,讓病人感受到「有人懂我、與我同在」,也順利將鼻胃管移除,從愁容轉成笑容。統整6步驟、蔡10點、5良方畢生投身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蔡兆勳統整出「六步驟、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之首是精準評估,當生命只剩2天或20天,照顧內容不同,要掌握病程,才能規畫妥適且可行的醫療計畫。蔡十點是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投其所好等方法,卻是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不二法門。面對死亡準備的五良方,是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幫助病人找到面對死亡方法,就能降低恐懼。蔡兆勳是嘉義人,就讀有「醫師搖籃」封號的嘉義中學,如願拚上醫科,考量個性較內向,又患手汗症,不適合走外科領域,直到實習時接觸家醫科,讓他找到定位。養生秘訣/茹素近30年 愛跑步做體操也因為蔡兆勳的內心特質是內向,不敢接近人,但為扮演好家醫科醫師這個角色,他學會跟病人溝通互動,不斷自我調整改變,發現可以幫助病人,逐漸走出興趣,之後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讓他更明確感受到「我覺得我可以」,一路如魚得水。蔡兆勳今年8月接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一職,他說,金山分院懷抱使命感,除要守護北海岸一帶居民健康,提供安老善終的照護,將持續擦亮「台大金山分院」招牌,發揮正念,帶給更多人力量。蔡兆勳每周三仍在台大總院家醫科看診,照顧老病友,每周3天住金山分院宿舍,茹素近30年的他,生活很簡單,他喜歡跑步、做體操,騎腳踏車,「每天規律運動很重要,在醫院做體操都做到爆汗,隨時隨地都可做很有用。」他笑說,這就是他到目前肚子都沒有凸出來的原因。蔡兆勳小檔案● 年齡:57歲● 專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醫療、老年醫學● 現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及緩和醫療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生活,才懂得生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8 醫療.泌尿腎臟
結紮男生好還是女生好?男生結紮後能再接通?射得出東西嗎?會影響性慾?醫詳解男女結紮差異
結紮是目前效果最佳的避孕方式,不過男性結紮和女性結紮究竟是如何進行?是取出睪丸或子宮嗎?術後就不會受孕嗎?會不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還能「重新啟動」嗎?男女誰做比較好?各種常見疑問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一一說明。男生結紮會如何進行?常見問題醫師解說! 男性結紮怎麼結?男性結紮通常是在泌尿科進行,並非取出睪丸,而是在局部麻醉或舒眠麻醉後,從陰囊開一個約一公分的小洞,將運送精子的輸精管切斷並綁起來,視醫師個人技術也可能再反綁,使得射精時精子不再能通過輸精管,精液當中不再會有精子,達到絕育的目的,效果可達99%以上,近乎100%。由於男性結紮處是在人體之外的陰囊,因此男性的結紮手術也會相對方便很多,手術時間通常約20分鐘左右。 結紮術後要注意什麼?男性結紮術後便可返家,會開立口服抗生素、消炎止痛藥,傷部冰敷、止痛藥止痛即可。返家後一周內避免激烈活動以免出血、避免久坐使得阻塞腫脹、避免碰水增加感染風險,其他可照常的生活。若術後發現出血不止、一周內表皮傷口沒癒合,或是出現紅腫熱痛、甚至是發燒等異常狀況立即回診,這可能是傷口未妥善處理或有較嚴重的發炎。 結紮後就不用避孕了?即便結紮後也可能還是會有原本就存在於前端的精子,可於體內存活約75-90天,這些精子射出後一樣會有受孕的可能,因此結紮後三個月內的性行為,還是建議戴上保險套,做好避孕措施。 射得出東西嗎?男性結紮僅是將精子運行的「道路」關閉,其他還是如常運作。因此結紮之後精子自然也還是會再產生,只是出不來,會在體內自然的消亡並代謝。而精液、前列腺液等水分一樣會射出,肉眼一樣可見,視個人一樣能射出很多,只是沒有精子。 會容易變胖、生病、罹癌嗎?會影響性慾嗎?能再接通嗎?男性結紮後不會影響性荷爾蒙,也不會因此肥胖、產生疾病、罹患癌症等。至於性功能、性慾等,則可能受術後心理因素、不適影響,但若不當一回事便不會影響。若是結紮之後想再重新接通,是可行的,成功機率約30-90%,隨時間越長成功機率也會越低,約略五年左右就會到30%。 女生結紮會如何進行?常見問題醫師解說! 女性結紮怎麼結?女性的結紮多是在婦產科進行,並非取出子宮或其他器官,而是將輸卵管切斷並綁起來,也可能再反綁,讓卵子不會再通過輸卵管,達到絕育的目的,效果也約在99%以上,近乎100%。由於女性結紮的部位輸卵管是在人體腹部之內,手術會相對男性需要更多過程,因此常見會是在剖腹產時進行。或視需求以腹腔鏡進行結紮手術,這會在全身麻醉後進行。手術時間視情況約30分鐘至2小時不等。另也得考量是否適合進行腹部手術。 結紮術後要注意什麼?女性結紮術後須禁食約6小時,並視情況需住院約1-3天,也會開立抗生素、消炎止痛藥等。後續須妥善照護傷口,若疼痛可冰敷、使用止痛藥。而腹部手術傷口更須要注意避免碰水、激烈運動,盡量多休息為佳。有血性分泌物、或黃/棕色分泌物屬正常現象。但若是一周後仍在出血、表皮傷口未癒合、紅腫熱痛、發燒等就須回診。 也要留意沾黏?蔡樹衛醫師表示,女性結紮手術位置在於腹部,傷口癒合時也是有可能如其他腹部手術出現沾黏情況。沾黏是一種正常的傷口癒合時所發生的現象,大致可想像為原本要癒合的傷口黏住旁邊鄰近的器官。因此後續也需留意傷口癒合狀況,若有發現異常腹痛應立即回診。 會容易生病、肥胖、罹癌嗎?會影響性慾嗎?能再接通嗎?女性結紮雖也不會因此增加罹患疾病或罹癌風險、也不會因此變胖、從生理上也不會影響性慾,但需考量「女性結紮症候群」會較容易出現月經失調、骨盆腔疼痛等婦科問題。而術後若想接通也是可行的,但成功率會比男性更低,接通後受孕率也會較低,不過一樣可以考慮試管受孕。 戴保險套不就好了嗎?為什麼還需要結紮呢? 蔡樹衛醫師表示,相信許多人也會感到疑惑「戴保險套不就好了嗎?」,確實保險套是常見的避孕方式之一,也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但保險套視個人使用時機的習慣、是否正確使用、保險套完整性等因素還是會有所影響,只要精子進入陰道就還是有機會讓女性受孕,並不會像結紮如此接近一勞永逸,這就會是考量的重點。 結紮男生好還是女生好?醫:綜合考量,男性較佳。 蔡樹衛醫師表示,雖說結紮手術會有各種個人及伴侶的考量,不過綜合考量下男性結紮會是較佳選擇。考量包括結紮手術、傷口照護、傷口恢復、安全性、便利性,以及恢復成功率等等。 畢竟女性會經歷全身麻醉、腹腔手術、腹腔出血、腹腔沾黏、女性結紮後症候群等,這些都存在風險,即便現代醫學技術發達、安全性高,但風險還是相對從陰囊進行手術來得要高。 另外,雖然費用依各種考量、醫療院所等有所不同,不過一般而言女性的結紮費用會比男性高出許多,男性自費約台幣7000-15000不等,女性則還需另加上麻醉及住院等費用。上述這些皆可納入考量,良好討論之後選擇合適的方案。 《延伸閱讀》 .各科手術後怕沾黏?醫指3方向預防,術後保養也很重要! .女性腹腔手術怕沾黏釀不孕?醫教術後簡單2動作有助預防!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4-09-28 失智.失智資源
台灣失智症協會跨域討論失智照護 共創友善環境
台灣失智人口推估已逾37萬,預計到2050年將增長至86萬以上。根據《2024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對失智症態度的變化》顯示,全球參與者中超過四分之一認為失智症無法預防,近80%的民眾認為失智症是正常老化的一部分,甚至有65%的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持同樣看法,這種認知可能影響預防、早期診斷與支持的行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學術研討會,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在台灣,有超過2,700位民眾、專業人員、失智者及照顧者參與調查,對於「社區中有足夠失智者支持服務」的認同比例達48.5%;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為53.4%,一般民眾則為32.4%。然而,仍有超過50%的照顧者和醫療或照護專業人員認為失智者遭到醫療或照護人員忽視,這顯示出對於失智症識能及友善實務專業訓練的重要性。約三成的台灣調查參與者認為「失智者具危險性」,而近四分之一的人表示「當與他人見面時,我會隱瞞失智症」,此結果與國際平均相近。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22年,深知跨域合作在失智照護中的關鍵角色,將於9月28日(六)舉辦學術研討會,主題為「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會中將分享失智人口盛行率及醫療照護趨勢,邀請醫界、法界、社福界等專家學者,以及交通、金融、賣場、職場及照護領域的代表,共同探討如何從多元面向攜手為失智症家庭提供更全面的支持。透過不同領域的對話與合作,確保患者在醫療及生活的各個層面獲得適當照護,並在法律制度上建立必要的支持,幫助家庭提前規劃,做出重要決定,提升生活品質,期待失智家庭及各界參與交流!2024台灣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 失智症跨領域合作照護日期:民國113年09月28日(六)上午08:40至下午4:50地點: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101、201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17號)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贊助單位:財團法人蘇天財文教基金會合辦單位: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社團法人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社團法人臺灣職能治療學會
-
2024-09-27 焦點.杏林.診間
「黎爸」院長心梗救不回!陳志金悼念「他倒在他最熱愛的醫療救人工作上」
來自東帝汶的台灣礦工醫院院長黎慶福昨搶救一名患者後,因心肌梗塞死亡。捨己救人的典範大家不捨發文悼念。黎慶福的醫師學弟陳志金在臉書說,醫師在加護病房搶救病人,卻不幸倒在自己最熱愛的「戰場」,令人惋惜,他70歲,仍堅守在急診室最前線。陳志金悼「黎爸」:他鞠躬盡瘁,讓人不捨黎慶福雖是院長,仍擔任礦工醫院外科主治醫師,搶救不少從死神拉回的病患。ICU醫生陳志金今早在臉書說,黎院長是他的學長,台大醫學系畢業後,接受一般外科訓練,於1980年到礦工醫院,至今44年。黎院長來自東帝汶,有著濃濃的廣東腔,臉上總是帶著笑容,對學弟妹非常的照顧。陳志金表示,礦工醫院早年收治很多「塵肺症」的礦工。後來病人少了,人口外移,也為了專科醫師訓練,很多學長姐都離開了。黎院長仍然堅守在礦工醫院,以他這麼資深的管理階層,本來就不用再輪班或值急診。但是,他仍然大多數時間都在急診室最前線,醫院有時半夜需要幫忙時,也是一通電話,他就見他風塵僕僕開車從新店到院內處理病人。「黎院長鞠躬盡瘁,倒在他最熱愛的醫療救人工作上,讓人深感不捨及哀悼。」陳志金說,他70歲仍堅守在急診室最前線。熟悉院長的人都說「他不是在醫院救人看診,就是在前往醫院看診的路上。」基隆各界全面悼念黎慶福基隆市議員吳驊珈說,3年多前,騎車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昏倒,差點毀容的臉,也是靠「黎爸」救回,昨天卻在搶救病人後過世,十分震驚與不捨,「謝謝黎爸,謝謝你一直以來的照顧」。基隆市議會議長童子瑋今天表示,黎慶福看著他長大,他真的很難過,他看病都是找他。網路及各社群都有很多人發文悼念,認為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基隆市衛生局發文表示,全體同仁感念緬懷視病猶親的礦工醫院黎慶福院長,並協助院方相關醫務行政事項。台灣礦工醫院表示,已通知在黎慶福院長在澳洲的家屬來台,辦理治喪事宜。他的家人都在澳洲,隻身一人在台灣,常常以醫院為家,醫院有時半夜需要他幫忙時,常常開車從新店至院內處理病人,日前院長還榮獲基隆市好人好事代表,並要代表基隆參加全國好人好事代表活動,沒想到發生憾事。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7 慢病好日子.慢病預防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慢性腎臟病(CKD)的關係
體位屬於正常體重就不用擔心嗎?有研究指出,身體質量指數屬於正常體位的人若被診斷有代謝性症候群,也有增加慢性腎臟病發生的風險,而且若是過重及肥胖者會有更高的風險,為了避免只用身體質量指數來判斷會有一部份的人被遺漏掉,因此建議可以加入代謝症候群來評估是否為慢性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代謝症侯群是什麼?代謝症候群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共包含了五個危險因子,5個危險因子中只要有3項符合判定標準,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及判定標準如下:1.腹部肥胖男性的腰圍≧90cm(35吋)、女性腰圍≧80cm(31吋)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高血壓治療藥物。3.空腹血糖偏高空腹血糖值≧10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治療糖尿病藥物。4.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150mg/dL,或是服用醫師處方降三酸甘油酯藥物。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以上的5點就是診斷代謝症候群的5個因子,如果被診斷出有代謝症候群,就要開始調整自己的飲食以及運動習慣了!怎麼樣才能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我們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來遠離肥胖以及代謝症候群,讓自己可以減少發生慢性腎臟病的機會。預防代謝症候群 五大絕招要做到第1招 聰明選、健康吃:運用「三低一高」健康飲食口訣(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第2招 站起來,動30:減少久坐,一天至少運動30分鐘。第3招 不吸菸、少喝酒第4招 壓力去,活力來:轉移憂慮,適當發洩,如運動、聊天、閱讀、唱歌、寫日記、運用幽默感。改變對於事件的看法,正向思考,尋求家人朋友協助。如果前面的方法您都嘗試過了,還是沒有用的話,建議您勇於尋求醫師或臨床心理師的諮商協助。第5招 做檢查,早發現:善用成人預防保健檢查參考資料1.Fox CS, Larson MG, Leip EP, Culleton B, Wilson PW, Levy D. Predictors of new-onset kidney disease in a community-based population. Jama 2004; 291(7): 844-50.2.Tsujimoto T, Sairenchi T, Iso H, et al. Th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risk of incident stage≥ 3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a general japanese population: the Ibaraki prefectural health study (IPHS).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4; 24(6): 444-51.3.Wang Y, Chen X, Song Y, Caballero B, Cheskin LJ.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Kidney international 2008; 73(1): 19-33.4.Rhee CM, Ahmadi S-F, Kalantar-Zadeh K. The dual roles of obesity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Current opinion in nephrology and hypertension 2016; 25(3): 208.5.Zhang J, Jiang H, Chen J. Combined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and metabolic status on the risk of prevalent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cotarget 2017; 8(22): 35619.6.Garofalo C, Borrelli S, Minutolo R, Chiodini P, De Nicola L, Conte 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ggests obesity predicts onse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Kidney Int 2017; 91(5): 1224-35.7.Friedman AN, Chambers M, Kamendulis LM, Temmerman J. Short-term changes after a weight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advanced diabetic nephropathy.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3; 8(11): 1892-8.8.Herrington WG, Smith M, Bankhead C,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risk of advanc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Prospective analyses from a primary care cohort of 1.4 million adults in England. PLoS One 2017; 12(3): e0173515.9.102-105 年臺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http://health99.hpa.gov.tw/onlineQuiz/bmi11.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21【慢病主題館】名家專欄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致力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腎病防治觀念,期望將正確的腎臟病預防和治療觀念融入每個人的生活,打造健康腎臟友善環境,提供及腎臟疾病衛教、腎臟疾病篩檢服務病友,鼓勵及培育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及專科醫生,提高醫療技術及品質,並提供基層醫療院所與相關學術單位腎臟及其相關疾病知識的交流平台,增進整體醫療水平。官方網站|粉絲專頁|更多文章【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6 醫療.兒科
栓劑不當使用 2歲童連燒5天、吐血又黑便
近期有名2歲兒童連續發燒,因為完全拒絕口服藥物,一燒起來家長就幫孩子塞栓劑,燒到第5天才住院治療,還出現吐血、黑色血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狀,快篩發現為腺病毒感染,經處置後症狀改善。醫師建議家長,2歲以上孩童可試著溝通吃口服藥,若真的不行,可選擇泡溫水澡散熱等物理性退燒方式。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結束,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說,因為「免疫負債」,這段時間出現很多病毒或細菌感染個案,最常見的表現症狀為發燒,提醒家長務必要就醫找到致病原因對症用藥,並不是發燒就一定對應某種藥物,用藥期間也要留意時間間隔,並觀察病情、有無過敏等,必要時盡快回醫療院所就診。 常見退燒藥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異布洛芬(Ibuprofen)、待克菲納(Diclofenac)等,但小小孩發燒時,可能不太方便餵口服藥,所以有些藥品會做成栓劑,透過肛門黏膜吸收。邱政洵說,該名病童在住院過程中出現吐血、黑色血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症狀,內視鏡也發現十二指腸潰瘍,所幸在院內經過點滴、口服藥等適當治療後狀況穩定,提醒家長,要留意這類過度或不當使用退燒藥,因為這些藥物的劑量都是根據體重開立,務必遵照醫囑用藥較安全。邱政洵指出,不願意服用口服藥的孩子,有時候已經是行為問題,2歲以上已經可以慢慢嘗試溝通,加上現在很多口服退燒劑型都是甜的,真的不行的話,可採用泡溫水澡散熱等物理性退燒方式。如果藥吃了不到30分鐘就吐出,代表藥效在體內還沒有產生作用,就可能需要補吃藥。邱政洵表示,若30分鐘後才吐,大部分藥物應該有被吸收,就不需補吃,等到下次吃藥時間吃藥即可;也可善用餵藥工具,把藥品滴在靠近兩頰或嘴角的舌下,分多次慢慢將藥物餵完,不要強行餵藥造成小孩的心理壓力。
-
2024-09-26 癌症.食道癌
方文琳證實罹食道癌!為何會得9成男性患者的癌症,方文琳自曝2致命習慣
59歲女星方文琳今(26日)凌晨在社群發文吐露自己罹食道癌零期,自曝罹癌可能原因是愛喝濃烈的高粱及熱湯。方文琳在動完手術後兩個月,確定自己沒事才發文分享這段期間的心路歷程,同時提及謝謝江蕙牽線認識榮總醫療團隊,也謝謝江蕙來探病。方文琳得食道癌 自曝愛喝濃烈高粱及熱湯方文琳表示自己是在今年6月底於健檢中心做全身健檢發現食道癌,當時切片報告是癌前病變,之後轉榮總接受切除腫瘤手術。方文琳提到,術後幾天喝水、流質食物,都有吞嚥困難和疼痛感,「有說忍不住可以吃止痛,但我不願意,因為必須記取教訓,我無法忘記女兒滿是淚水無助的雙眼,看得我心都要碎了…」說到生病原因,方文琳提及女兒哭著對她說:「不該妳會有啊,這癌幾乎是以男性為主,都是妳!都是妳愛喝高粱!」方文琳坦承,這幾年來都在睡前喝一小杯58高粱,原本不喝酒以及討厭喝酒人的她,因緣際會認識了高粱,尤其在更年期煩躁身心症狀時當作睡前的放鬆解藥,沒啥酒量的她喝上幾口就可熟睡七八小時。此外,她還指出自己平常也超愛喝熱湯,燙到嘴巴破掉都沒關係,因此她認為可能就是因為愛喝濃烈的高粱及熱湯,傷害了食道吧!食道癌9成以上患者為男性 初期多發現吞嚥困難根據衛福部112年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序,食道癌排名第九,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是因食道癌驟逝。日前因電視武俠劇「天蠶變」走紅的港星徐少強,也是因為食道癌病逝。食道癌好發於50至70歲男性,發生原因與抽菸、喝酒、常吃含亞硝胺的食物、過熱飲食、食道曾受腐蝕傷害有關。由於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多數病人都是因出現吞嚥困難、吃不下、體重減輕、胸部或上腹部疼痛、消化道出血解黑便或慢性咳嗽等症狀時才發現。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中的「食道癌」介紹,真正引起食道癌原因仍不清楚,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食道癌可能5成因年齡:大部分的病人都超過60歲,且以男性居多。個人因素:長期有吸菸、嚼食檳榔和飲酒過量等不良習慣以及口腔衛生不良的人皆會增加罹患食道癌之風險。飲食習慣:長期食用高溫或太燙的食物、醃燻燒烤的食物及醃漬食物,也會增加罹患食道癌之風險。發霉的食物也可能會導致食道癌的發生。其他食道本身的疾病,例如:食道被化學灼傷、逆流性食道炎、巴瑞特氏食道症、食道憩室、食道失弛張症、食道灼傷狹窄以及放射線照射食道,皆可能會誘發食道癌。環境因素:飲水及食物中含有過量的「亞硝基胺」是高度導致食道癌的物質。》看完整疾病百科食道癌酒精與7種癌症密切相關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顯示,酒精與食道癌、肝癌、大腸癌、直腸癌、口咽癌、喉癌和乳腺癌等7種癌症密切相關。台灣戒酒暨酒癮防治中心主任、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方俊凱曾受訪指出,酒精、乙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明訂為一級致癌物,不論有沒有基因缺陷導致的酒精不耐症,民眾都不應該喝酒過量,若有酒癮,建議尋求專業管道戒酒。日常3件事預防食道癌在食道癌的預防上,國健署提醒民眾日常生活中應注意3件事,避免對食道造成負擔。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多運動,都是防癌的老生常談。1.避免過燙的食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超過攝氏65度的熱飲定為食道癌可能的致癌因子,當覺得食物燙口時,有可能達到傷害食道的溫度,請民眾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務必注意溫度是否過燙,或是儘量待食物稍微溫涼後再食用。2.減少含亞硝胺食物,及時戒除菸、酒、檳榔: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指出,煙燻、燒烤、醃漬、加工肉品等食物,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減少食用此類含亞硝胺食物,有助「離」癌遠一點。3.有異狀速就醫:食道癌的症狀除了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外,也可能導致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情形,而食道癌初期大多無明顯症狀,因此平時就需留意自身的不適感,切勿輕忽,如出現上述症狀時,務必提高警覺,及時就醫檢查,把握治療黃金期。【參考資料】.《方文琳》臉書粉絲專頁 .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4-09-25 醫療.呼吸胸腔
室內外溫差逾7度容易氣喘 醫建議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過敏原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推估全台約200萬人有氣喘問題,但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醫師指出,近期季節交替之際,如果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建議患者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北醫附醫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說,氣喘主要以外因性氣喘為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但卻容易被當作一般感冒處理。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指出,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說,許多氣喘患者治療態度消極,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常見的錯誤行為,不少患者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擔心類固醇的心悸、惡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郭漢彬提醒,如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加上秋冬盛行東北季風,會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適逢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郭漢彬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現行治療除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
2024-09-25 失智.非藥物治療
童年回憶大爆發!「嘉憶運動會」 長者超過70歲也能火力全開
「竹崎昇平、鹿草重寮、布袋龍江失智據點,勇奪冠軍!」嘉義縣29個失智據點共260位長者,齊聚一堂參加「嘉憶運動會」,個個精神抖擻、氣勢如虹!阿公阿嬤們競技場上毫不示弱,現場歡呼聲此起彼落,彷彿重回年輕時的巔峰,「戰鬥力」絕對不輸現代小夥子!為響應9月的國際失智症月,嘉義縣於24日在朴子體育館舉辦了這場專為失智長者設計的運動盛會。比賽項目包括法式滾球、射箭和方塊踏步,既能鍛鍊體力,又兼顧認知訓練。縣長翁章梁也特地親臨現場,頒發獎項,給予長者們滿滿的鼓勵!不僅如此,現場還展示了長輩們親手創作的復古童玩,讓人彷彿穿越回了那些美好的童年時光,每位長者笑逐顏開,直呼:「住在嘉義縣,真的幸福啊!」。翁章梁縣長表示,失智已成為隨年齡增長而越來越普遍的現象。透過每年舉辦的「嘉憶運動會」和失智據點的專業課程,不僅幫助照顧者更好地了解失智症,也讓長者在據點中獲得身心的照顧,過得更健康、更快樂,讓老年生活充滿幸福感和生活品質。嘉義縣衛生局長趙紋華也指出,失智症的照護是一項長期且需要耐心的工作。透過「嘉憶運動會」,不僅能培養長者養成運動習慣,也促進各據點之間的互相學習與創新交流。而那些懷舊的兒時遊戲,更是喚醒了長者們珍貴的記憶和話題。嘉義縣的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2.72%,65歲以上的長者中,每13人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推估到112年,縣內的失智人口將達9,577人,確診率超過9成。為了延緩長者的失智和失能,嘉義縣設立了3個失智共照中心和29個失智據點,通過前端預防和後端醫療的無縫接軌,打造一個醫療與社區合作的優質照護系統,讓長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服務。
-
2024-09-2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最早從40歲開始受影響 預防認知能力下降不該做4件事
一般認為,認知能力下降只會發生在90歲長者身上,但最早在40歲可能就開始。雖然遺傳因素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有許多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不僅可防止認知能力下降,還能增強認知功能。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除了吃水果和蔬菜這些預期的建議之外,還有一些習慣可能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如果想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你可能考慮停止做以下4件事:1.不要忽視運動專家指出,運動可以提高心率並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從而有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此外,運動也會增加一種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化學物質,它在記憶和認知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你可以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低度至中等強度的運動,而且不需要一次完成,可分階段完成。除了跑步、跳舞、健行、瑜伽或散步等你喜歡的運動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例如打掃房子、園藝或和兒孫玩耍也能幫助你達成運動目標。2.別輕忽睡眠問題對於大腦及整體健康來說,睡眠的品質和時間長短都很重要。專家建議,目標是每晚睡7到9個小時。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增加大腦中澱粉樣蛋白的濃度,這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充足的睡眠則有相反的效果。如果你睡眠不足,應該優先考慮睡眠。若你在入睡或保持睡眠方面有困難,試著在睡前一小時內避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並建立一個就寢例行計畫。若你在7到9小時的睡眠後仍感到疲憊,這可能是其他睡眠問題的跡象,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至醫療院所檢測。3.不要不吃蛋黃專家指出,蛋白確實含有優質蛋白質,但蛋黃是所有促進大腦生長的營養素所在地,像是膽鹼和葉黃素。因此,只吃蛋白對你的大腦可能好處沒那麼多。較高的膽鹼攝取量與更好的認知能力有關,一個全蛋約含有147毫克膽鹼,是此種營養素的最佳食物來源之一。如果你擔心雞蛋中的膽固醇,有研究已指出飲食膽固醇對大多數人的血液膽固醇影響比過去認知要小。除非醫師告訴你限制雞蛋的攝取,否則沒有理由不吃蛋黃。若你不喜歡雞蛋,膽鹼的另一個好來源是雞肉。4.別把壓力當正常生活中有些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慢性壓力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有研究已將心理壓力與認知能力下降風險聯繫起來,例如中年時期的工作壓力與晚年認知能力下降有關,重大壓力生活事件也與此有關。由於不可能完全消除生活中的壓力,因此要找到應對壓力的方法,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專家建議,嘗試冥想或深層呼吸練習、定期運動、花時間在戶外、寫日記或從事其他喜歡的嗜好。最重要的是,騰出時間來照顧自己,即便每天只有幾分鐘。 【資料來源】.8 Things You Shouldn't Do When Trying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
2024-09-24 失智.失智資源
新北市設3,000處守護站 打造失智友善城市
為積極因應逐年攀升的失智症人口需求,新北市政府全面推動「失智友善城市」計畫,並宣布在全市設立3000處失智守護站,提供失智者及其家庭即時的協助與支持,創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社區環境。新北市長侯友宜強調,隨時安全的送長者回家這是我們的目標,3千個守護站還是不足夠的,會繼續努力下去,「我們不僅要創建一個失智友善的城市,更要讓每位市民都有能力與信心去守護這些需要幫助的人。」新北市的3000處失智守護站通佈各區,涵蓋百工百業包括便利商店、藥局、超市、診所及銀行等民眾日常活動的地點。工作人員都會接受失智症相關知識的培訓,當發現疑似迷路的失智者時,守護站將能提供必要的協助,包含安撫、引導,並與失智者家屬或警察單位聯繫,協助失智者安全返家。衛生局長陳潤秋表示,隨著3000處失智守護站的全面啟動,新北市將持續擴展失智症的支援網絡,讓更多失智者及家屬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關懷。新北市政府透過與多方機構合作,包括地方企業、非營利組織及醫療單位,協力推動失智守護站的設立與運作,市府團隊成立了「失智照護行動方案小組」並透過區公所與衛生所積極推動各項失智友善活動、定期召集轄內失智守護站一同開會討論失智友善議題,共同打造新北市29區成為失智友善社區,這不僅為失智者提供了即時幫助,也提升了社區居民對失智症的認知,進一步促進失智症友善社區的建設。
-
2024-09-24 焦點.食安拉警報
肯德基「炸雞粉」驗出致癌農藥,業者緊急回應!什麼是環氧乙烷,吃到會怎樣嗎?
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最新邊境檢驗不合格產品清單,其中旗下有KFC肯德基的富利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從泰國輸入的「吮指原味雞調料粉」,檢出致癌農藥環氧乙烷,全數退運或銷毀。肯德基也發表聲明,表示全台門市均未使用該批調味粉。食藥署今天公布的11項不合格產品清單,包含泰國調料粉、華南菜;西班牙紅椒粉;日本蔥2批;緬甸綠豆仁;中國大陸新鮮白蘿蔔2批、塑膠刀;菲律賓香蕉脆片;巴基斯坦黑礦岩鹽。其中旗下有KFC肯德基的富利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從泰國輸入的「吮指原味雞調料粉」,檢出致癌農藥「環氧乙烷」,依規定為不得驗出,2024.42公斤全數退運或銷毀,進口業者同產地、號列產品將調整為100%逐批查驗。》食藥署9/24公布11項不合格產品詳細清單肯德基聲明:全台門市均未使用該批調味粉針對此結果,肯德基發表聲明,表示台灣肯德基始終將顧客食用安全置於首位,該批調味粉在邊境查驗時依規定退運,未流入市場,全台門市均未使用該批調味粉。聲明中也指出,為保障顧客享有優質的餐點,肯德基亦主動將非同批號的調味粉送交第三方檢測,自主檢驗報告確認原料符合相關標準。我們將繼續堅守品質承諾,提供消費者安全、優質的產品與服務。什麼是環氧乙烷?環氧乙烷是一種人造小分子氣體,在醫療、農業、食品業的主要應用是消毒和滅菌,依照台灣法規,它可用於醫療產品上,但不能用於農業和食品業上,部分國家可用於辛香料、乾燥食品和相關製品。但環氧乙烷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分類上屬於一級致癌物,林口長庚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長期接觸環氧乙烷會增加血癌、乳癌、淋巴癌風險,也會導致中樞或周邊神經病變。短時間暴露在高濃度環氧乙烷,會對肺部產生刺激,還會有頭痛、記憶力減退、麻木、惡心和嘔吐等症狀。【延伸資訊】吃到環氧乙烷會怎樣,如何避免吃到?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4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新北市】各區需求不同 陳潤秋:醫動養為主軸 政策因地制宜
新北市為直轄市之一,人口突破400萬居全國之冠,但幅員遼闊,有山有海,且醫療資源隨人口集中於地勢平緩的西半部,人口樣貌與需求不同,考驗治理模式多元性。對此,新北市衛生局推動「新北醫動養」政策,以「智慧醫療顧健康、運動營養保活力、在地安養更安心」為主軸,協助市民健康促進、疾病管理,再依地方特性調整。醫:導入智慧科技 推動永續醫療、未來衛生所「台灣醫療體系的碳足跡佔全國總排放量4.6%,是排碳大戶。」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潤秋說,新北市府今年4月率先全台,與轄內12家大型醫院共同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醫院督導考核也比醫院評鑑先一步將ESG納入試評指標,鼓勵醫院發展永續醫療,例如亞東醫院回收尿布重製為名片,雙和醫院回收廢棄藥罐再製成醫療垃圾袋。醫療結合智慧科技,亦能協助減碳。新北市108年起陸續建置智能衛生所,民眾透過智慧生理量測設備、智能運動設備等智慧科技產品,所得的數據上傳至雲端平台整合,AI技術分析後,再傳輸數據資料給保母醫院,不僅讓民眾養成監測習慣,也減少往返醫院的交通辛勞和碳排放、醫事人員負擔。計畫最先以樹林為示範場所,接著推廣到汐止、鶯歌、新店、五股、八里、金山、深坑等地,政策也因地制宜調整,例如林口串連新創產業,成為未來城市大數據應用實證場域;平溪老年人口比率最高,衛生所任務較著重建立失智友善社區、遠距照護。陳潤秋表示,預計119年29家衛生所皆導入智慧資訊科技,之後更將融入「衛生所再設計2.0」概念,打造「未來衛生所」。動:運動營養APP 養成自主健康管理習慣肥胖與代謝症候群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對此,新北市開發「新北動健康APP」,民眾可輸入記錄每日飲食、運動及生理量測數據,隨時監控身體狀況,也可藉由運動等健康促進行為,獲得「健康幣」兌換商品。為提升使用趣味性,APP亦提供多樣化的運動方案,推動「處處都是運動場」的概念,吸引民眾漸進式培養基本運動習慣,增加進入運動中心的意願,例如仿效寶可夢抓寶,鼓勵民眾到公園運動打卡;規劃融入各區特色的「健康大步走」路線,像是運動指導員帶領長者在林口三井OUTLET進行北歐式健走;好友或同事間可揪團,做每日步數的小組競爭,陳潤秋笑說,「衛生局同仁都有加入競賽,我下班後也會貢獻一點。」截至今年六月,APP會員已逾47萬人,公園打卡累計逾229萬人次,上傳運動步數累計逾447億步,效果十分顯著;未來將擴充心理監測功能,照顧市民的身體與心靈健康。養:都會、鄉村在地安養 從失智做起根據統計,新北市65歲以上長者已超過75萬人,居全台之冠,然分布不均,高齡長照政策須有所調整。以失智照護為例,平溪地處偏遠,長者比例高達33.6%,其中失智症人口推估佔10.2%,意即每10位老人中,就有一位失智症患者,因此新北市109年起將此區作為失智友善示範社區。陳潤秋說,衛生局積極宣導失智友善識能,提升社區居民對失智者的友善態度,減少失智症污名化,鼓勵失智者共融參與社區活動,並邀請各商圈、協會、公會及商會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必要時協尋社區內走失個案及預防走失案件。但人口數最多的板橋,鄰里較少有互動,因此以亞東醫院共照中心為核心,結合鄰里共同推動長照網絡,建立都市型失智友善社區,例如在社區辦理失智友善教育訓練,里長等在地人物亦可提出需求,共同擬定策略,並邀請其他醫療院所、藥局與銀行企業等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除了固定站點,陳潤秋表示,衛生局106年起成立全國首創的樂活健腦巴士,搭載一群職能治療師巡迴偏鄉,帶領長者進行認知促進活動,預防延緩失智失能,並至社區中發掘疑似個案,轉介給衛生所後續追蹤及就醫。衛生局也與文化局、交通局、工務局及台北捷運公司跨局處合作,改善亞東醫院周遭人行道路,包含放大指標指引、延長行人號誌燈、道路設計優化,未來也將推廣到各區。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積極作為,讓新北市112年超前達成2024失智友善777的成果,更榮獲聯合報2023年失智友善城市調查第一名,成為失智長者最能安心居住的城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4-09-23 名人.葉金川
葉金川/捐血推廣50年 台灣最成功社會運動
「我不認識你,但我謝謝你!」捐血運動在台推廣50年,50年來台灣年捐血量增長近750倍,堪稱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捐血運動協會自1974年成立,台灣的血液事業轉眼就過了半個世紀,回首前塵往事,一如人生。當時,我還在台大醫院當實習醫師,親身經歷血牛在醫院內四處遊走的那段歷史,對照現今台灣血液事業備受國際肯定的傲人成績,真是不勝唏噓。我1982年返國進入衛生署工作,開國建會時,就有專家學者針對醫療體系提出建言,認為台灣的捐供血制度太過原始落後,用血者充滿風險。在當時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及衛生署署長許子秋全力支持下,先舉辦了第一屆「中華民國血液科技研討會」,會中提出了許多建議,那些建議就由我負責推動執行,在醫療網中,特闢血液安全專章,希望全面提升台灣血液醫療的品質。力推無償捐血 禁賣血同時,中華捐血運動協會也開始大力推動自願無償捐血,很快進步到能夠供應8成左右的醫療用血,我和時任捐血運動協會總幹事的張菊生研商,只要無償捐血的量再增加一點,衛生署就能全面禁止血牛賣血。1991年,無償捐血量終於破百萬單位,足以擔負起醫療用血的重責,衛生署就明令不准再用血牛賣的血,卻也斷了血牛生計而引發抗爭。捐血率 寫下全球第一經過50年的努力,由捐血運動協會和血液基金會一起打造的血液事業,無疑是台灣最成功的社會運動之一,更可以說是和全民健保並列為舉世稱頌的台灣驕傲。我們寫下了超過8%全球第一的捐血率,更值得國人感到驕傲的是,我們大幅改善了供輸血系統,並確保用血安全。檢驗血液 改善用血安全為了病人的用血安全,我們對捐入血液全面實施NAT(核酸擴大檢驗),改善各種作業流程,提升血液品質,包括全面供應減除白血球的血品、加測紅血球抗體以及與輸血學會合作監測輸血反應;對捐血人也協助他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自我照護,對高次數且定期捐血者陸續推出膽固醇、糖化血色素以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好讓每位捐血者都健健康康,可以持續幫助更多人。在永續潮流下,將各地捐血室打造得更加舒適宜人,提供民眾更好的捐血環境,改善捐血車排放廢氣的狀況,朝著電能捐血車的方向實踐對環境友善、保護人們減少空污的傷害。展望未來,落實捐血救人的核心精神,永續發展血液事業,除了提供更好的服務外,善盡社會責任也是一致的目標。50年歲月匆匆而過,從台灣捐血事業半世紀一路走來的漫漫長路,沿途是一群群良善的人們,構織成一幅幅迷人的風景;要向曾在捐血路上一起走過來的每一個人說聲謝謝,也希望未來有更多人齊心齊力,讓這條血液長河不斷奔流下去。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3 醫療.中醫
當歸萃取助抗惡性腦瘤!「個人化食補」用基因定序找中藥材逆轉改善患者症狀
大眾多認為中醫藥僅作身體調養食補之用,甚至與地下電台不明偏方混淆;然而,花蓮慈濟醫院運用基因定序等先進技術,從傳統中藥中,精準尋找治療罕見疾病、癌症等疾病的藥材,逆轉並改善患者的症狀。未來,這項技術將擴展應用,針對每個人不同需求,研究個人化的「精準營養」,以及早預防疾病。中藥材 改善病人生活品質花慈院長林欣榮指出,基因定序成本降低,增加其臨床應用上的效益,例如基因定序可以發現罕見疾病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又稱腎上腺脊髓性神經病變型,Adreno-myeloneuropathy, AMN)患者缺損的關鍵基因,這種缺損導致體內脂肪錯誤堆積,進而引發大小便失禁、手腳無力等症狀。雖然目前醫療技術尚無法重建關鍵基因,但花慈正嘗試利用合適的中藥材作為食補,來增強相關基因的表現,林欣榮說,「就像地震後大樓主梁震歪,難以修復,但可透過補強其他輔助性樑柱,使大樓不致倒塌。」臨床觀察顯示,這些中藥材在短短半年內,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禁問題,甚至讓他們重拾畫畫的專長,顯著改善生活品質;相同概念也在狂牛症、漸凍症等疾病驗證。近來,許多新上市的明星藥品都取材於植物。花慈顧問張建國說,中藥材屬於多標靶治療,歷史發展悠久,安全性高,但單一中藥材內含的成分眾多,仍需利用現代工具進行分析,才能確定其作用機制、建立資料庫,找出最佳療效。當歸萃取 有助抗惡性腦瘤林欣榮舉例,在花慈副院長何宗融、張建國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發現當歸萃取物有助於對抗惡性腦瘤,進一步開發而成的小分子標靶藥物也能治療阿茲海默症,目前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傑出成果更曾刊載在權威科學期刊「神經腫瘤」;未來如能應用AI技術,將更快找到合適的藥材。除了尋找治療罕病和癌症的中藥材外,林欣榮強調,更重要的是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病於未病」,即發展「精準營養」,當人們通過健康檢查和基因定序,發現自己有基因變異,未來可能會患上什麼疾病,就可儘早進行精準飲食調整,預防疾病,「概念如同政府目前補助有肺癌家族史的健康人,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便及早發現肺癌。」林欣榮表示,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和費用降低,未來健檢可合併飲食建議,使更多人受益,例如慈濟已經發現包括當歸、沒藥、艾草和黨參等中藥材,具有發展成藥物或健康食品的巨大潛力;許多研究也指出,十字花科蔬菜和一些維生素可協助對抗老化和增進粒線體功能。「什麼人適合多吃或少吃哪些食物,還需進一步研究。」林欣榮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問題將逐漸找到答案;另外他也觀察到,許多素食者的疾病發生率較低,未來亦會將素食作為研究重點,讓大家知道吃素不僅有益健康,還能幫助延年益壽。
-
2024-09-23 養生.健康瘦身
怕胖就用代糖來取代精緻糖?研究:代糖讓人更想吃甜,減重恐無效!
在忙碌、壓力大的工作、生活中,來點甜食是許多人抒壓的方式,但吃進太多的糖,又擔心加速老化、熱量過高造成肥胖,甚至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那麼如果改吃代糖可以嗎? 代糖可以分為天然及人工 依據食品加工選擇 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劉家宏表示,代糖可以分為天然代糖及人工代糖,天然代糖包括甜菊糖苷、羅漢果苷、赤藻糖醇、麥芽糖醇等,常見的人工合成代糖則有阿期巴甜、糖精、醋磺內酯鉀等,在使用時通常會考量不同食品的加工過程來選擇合適的甜味劑。 精緻糖熱量高 代糖低熱量、較不易影響血糖 黃欣寧醫師指出,代糖就是要替代真正的糖分,因為一般的精緻糖,例如蔗糖類,會提供很多的熱量,使用代糖的目的是減少熱量的來源,同時能讓舌頭上感受到甜味,因為很多人覺得想要吃糖,但又不希望造成血糖上升,可以用代糖做為取代。例如糖尿病患者真的很想吃糖,會建議他先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在相同的糖攝取量下,可以吃到更多量的食物。如果原型食物不易取得,代糖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相較於坊間飲料店會攝取到的精緻糖,可以在同等份量下增加較少的熱量,讓體內的血糖波動較小。 最新研究:代糖恐讓人更想吃甜 減重恐無效 黃欣寧表示,過去會建議減重者使用代糖,但近幾年有些研究發現,吃了代糖之後,無法像真正的糖一樣,讓腦部覺得滿足,反而會讓人想要繼續吃甜來滿足它,因此代糖雖然不會讓減重病人的BMI或體重上升,但整體而言,也無法達到體重下降的好處。 劉家宏營養師則建議,對於喜歡吃甜食或喝含糖飲料的人,短期間內可以用代糖來取代精緻糖的使用,但長期來說,還是儘量減少精緻糖和代糖的攝取,真正降低對於糖的需求,才是對健康有幫助。代糖無法滿足大腦的飽和中樞,少量、偶爾使用可以,長期而言,還是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落實健康減糖。 【延伸閱讀】後疫情時代糖友如何自我照護? 善用工具掌握血糖是關鍵腸病毒喉嚨痛吃不下不能喝飲料、吃甜食? 血糖高會增加重症風險?【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887】
-
2024-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老盟30周年高齡五安、平權翻轉 描繪高齡社會新藍圖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成立30周年,特於9月13日在南港展覽館一館舉辦「老盟30人權為師:第三人生記者會暨樂齡幸福五安新藍圖論壇」,與專家共同探討高齡人權的未來發展,並強調全面保障長者生活,翻轉高齡平權,提倡《老人福利法》修法,建議更名為《高齡者權益保障法》,讓每位長者都能在第三人生活得精彩,成為國家資產而非負擔。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致詞時表示,建構「活得久、過得好、健康有活力」的第三人生,是老盟此次活動為每一位長者所描繪的美好藍圖,在這一階段,希望每位長者都能保持身心健康,並在社會中持續發揮價值與貢獻。超高齡社會的長照需求增加,現行的長照2.0將於2026年結束,長照3.0特別重視醫療跟長照的結合,以社區為基礎,建立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照顧體系,讓長者更健康的享受人生。政務委員陳時中也談到,希望把長照打造成希望工程而不是老人工程,讓更多年輕人、社會力進到長照產業。「第三人生」是重新發現自我、回饋社會的重要階段,而健康則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基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關注長者的需求與權益,確保他們在安全、有尊嚴及在社會能充分照顧其需求的情況下生活。從交通到就業,長者權益仍面臨諸多不平等。根據國發會預測,台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766萬。但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長者生活存在許多困難,在行動權與交通權方面,現有的大眾交通工具設計常見不符合需求或數量不足,例如低底盤設計公車有利於長輩,數量卻不夠;在社會參與上,儘管鼓勵長者擔任志工,但許多志工計畫的意外保險設有年齡限制,使得高齡者參與受限;就業權方面,雖然憲法保障每個人的工作權,但高齡者在求職市場上常被忽視,難以獲得工作機會。老人住所電梯比率僅13.67%,出入障礙重重。屏東科技大學永續健康照護中心研究員、衛福部前次長李麗芬表示,根據111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老人住所有電梯設備的比率只有13.67%,可見無障礙環境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除了硬體環境以外,資訊應該也要無障礙,才能讓長者自立生活。她提醒,高齡歧視要透過世代共融的方式來消弭,不要再強調高齡少子化社會的威脅,而是要讓孩童理解社會人口組成的特色,不同年齡有不同需求,這才是正確的人口教育。長者應留意投資詐騙及金融剝削。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律師許華堯提醒長者留意財務安全,近年投資詐騙多,最常見的是成立投資群組,誘騙民眾在不明投資網站進行操作,發現不對勁時,詐騙集團早就落跑。因此,看到投資群組一定要提高警覺,有疑慮應打165專線查證,不要購買未經主管機關核准的金融商品。長者要注意的還有金融剝削,是指包裹在合法外衣下的行為,例如遊說長者把早年保單解約,購買新推出的保單。第三人生以身心健康為基石,打造長照希望工程。長者退休後的「第三人生」要活力老化,必須公私協力一起促成。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表示,健康老化的多元需求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目前65歲以上長者三項都達到的比率只占24%。年紀愈大憂鬱症盛行率愈高,影響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除了年齡以外,還包括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且本身是主要照顧者。目前心理健康司在全國已經布建5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預計明年底會增加到71處,並邀請高齡者下載心情溫度計APP,可定期檢測心理健康。老盟將持續與各界共同推動高齡政策,並透過樂齡幸福五部曲創造一個自主、自立及共融的健康長壽時代。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信賴關係、充足人力、齊全設備 在宅急症照護的鐵三角
「病患突然在家裡尿不出來,怎麼辦?」自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今年7月上路後,試辦場域中,陸續發現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等現況。在健保署所舉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台灣居家醫療醫學會理事長王維昌提到,當病患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時候,患者可能半夜、周末需要緊急治療,例如尿不出來需要插尿管,或突然抽搐、癲癇發作須要處理,而這時候就得仰賴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通力合作,才可能馬上解決問題。半夜、周末急症處理,仰賴團隊的相互合作。王維昌回憶,某天半夜,有位接受在宅急症照護的病患突然尿路不通,如果不及時處理,就必須半夜送醫院急診。診所醫師評估,患者可能需要進行詳細檢查、插尿管,無法一個人完成,便尋求社區居家護理所支援,居家護理所趕緊提供攜帶式腹部超音波,到了病患家中,醫療團隊找出原因、協助治療,終於化險為夷。醫療團隊互相合作是解決患者問題的必要方法,宜蘭維揚診所醫師陳英詔從2020年展開居家醫療服務至今,目前他的診所有12名個案納入試辦計畫中。陳英詔分析,試辦計畫要執行成功,主要有三項關鍵:1. 案家對於醫療團隊、居家護理師要有信賴關係。2. 必須要有足夠人力,包含居家護理所護理師團隊的加入,執行才會順利、到位。3. 設備必須齊全,像可攜式超音波機、X光機等,都是重要設備。當這三項關鍵都面面俱到,執行團隊就會更有能力處理各項狀況,民眾也會更安心、更放心。雲林縣推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整合醫藥護三方。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以雲林縣衛生局所推廣的「113年雲林縣在宅急症照護加值方案」為例表示,雲林縣成立「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透過當地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等各單位聯絡窗口進行溝通、交流,而在宅急症支援中心除了連結醫院、診所、居家護理所與藥局,進而組織雲林照護網絡,也進行教育訓練、培訓種子院所,並提供在宅急症設備支援、規劃值班與各項加值服務。舉例來說,支援在宅急症設備方面,便包含行動支援車、攜帶式X光機、心電圖、床側即時檢驗設備與遠距生理監測儀等,「在宅急症支援中心」提供這些設備,也讓基層診所、居家護理所等執行服務時有足夠資源,且無後顧之憂。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指出,員郭醫院進行試辦計畫,並執行遠距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RPM)服務時,會請醫護人員排班訪視、評估病患居家環境,並做好準備,如房間是否收訊良好、抽痰機、製氧機、噴霧機等,都是重要環節。當病況惡化,運用綠色通道直轉後送醫院。此外,護理師也會每日至病患家中訪視、施打抗生素,醫師則視病患狀況評估是要實地或視訊看診,也會進行遠端生命徵象監測,並設有24小時諮詢專線。若病患病況惡化,臨時需要轉診,員郭醫院也與秀傳醫療體系、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員林基督教醫院、衛生福利部彰化醫院等相互支援,此時,可運用「綠色通道」,也就是用轉診單搭配現場或視訊交班,讓病患盡快轉入適合醫療院所,接受救治。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認為,進行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必須整合居家、安寧、居家護理、長照團隊等資源,不過提供最多的資源並不代表是給予最好的照護,重點在於必須做好家屬衛教工作,當家屬可自行操作儀器,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努力、進行哪些工作,自然就會比較穩定、踏實。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上路 人力、設備、長照銜接3大挑戰
「當時雲林崙背放颱風假,有些地方,淹水淹到小腿,我們的居家護理師還是得冒著風雨前往……」今年七月,凱米颱風來襲,過去很少放颱風假的雲林,竟一連放三天颱風假。當時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剛上路不久,在淹水區有正在接受「在宅急症照護」服務的病患,而當地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還是鼓起勇氣,前往病患家中探視。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於今年7月上路,在健保署所主辦的「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雲林好所宅診所醫師黃子華分享,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居家護理師人力的充足與否,與相關給付、合理報酬息息相關,遇到上述情況,誘因又不足,此時就會擔心護理師會不會很快就辭職。留住優質人才,必須有足夠誘因。在論壇中,不少與會專家指出,在宅急症照護執行的過程,常出現「人力」、「設備」與「健保系統與長照系統銜接」等三大挑戰,像上述與會者談到專業人力的留任,便引起許多迴響、討論。高雄祥全診所醫師張倡榮也認為,在周末、假日時段,進行在宅急症照護服務時,更需要專責醫師、護理師,才能確保服務不中斷,雖然現在運用科技,可以讓檢查、治療更有效率,但「護理人員到宅訪視、治療,還是不能少的環節」,必須要有足夠誘因,才能留住優質人才,確保服務品質穩定、符合所需。儀器、設備要齊全,更能提升服務品質。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分析,「居家訪視」、「遠距醫療」與「遠距檢測」為在宅住院、居家照護的「鐵三角」,以奇美醫院為例,該院團隊過去進行居家醫療、居家檢測時,便花費許多心思「將醫院科技帶到病患家裡」,像率先引進可攜式X光機,或連續血糖監測儀、AI判讀、相關APP等科技的運用,都是為了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讓長輩有機會透過居家訪視「幸福到終老」。對於在宅急症照護所需要的設備,根據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曾勤媛的觀察,當居家護理所團隊進入病患家中,常需使用腹部超音波、CRP檢測(C反應蛋白檢測,CRP為重要急性發炎指標)等儀器,一旦經費不足,多數社區居家護理所就買不起設備,服務自然受限。她建議,若政府可針對居家護理添購設備、儀器上補助一些費用,相信對於服務品質、設備的提升,將帶來助益。健保、長照要銜接,服務才能更順暢。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收案的對象包括「居家醫療病人」與「照護機構住民」。在實際執行時,健保與長照系統的銜接,也受到許多關注與討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居家醫療、安寧、居家護理與長照體系是合作團隊,不過如果銜接不足,便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溝通、討論。黃子華以長照A級單位的團隊為例,他說,曾有年長病患感染肺炎,病患與家人不願去醫院,而外籍看護來不到三天,連拍痰都不會,必須靠居服員幫忙,一旦誘因不夠,團隊應變彈性就會大為減少。提供詳盡的宣導說明,政策執行更接地氣。在論壇現場,也有來自屏東的長照機構人員指出,當長照體系下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聽到要推行在宅急症照護政策,不少平常工作量繁重的A級單位個管師、居服員擔心工作量超出負荷。他建議必須有更詳細的說明、宣導,也要有更細緻的銜接計畫。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司司長祝健芳表示,在長照體系下,居家服務多以居家場域為主,若病患是居家住院,在給付申請項目上,必須釐清哪些是治療項目,哪些是身體、生活上的照護,期待未來長照3.0與醫療端的銜接可以更為緊密。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廣告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健保署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成效佳 縮短照護天數、比住院少3天
80歲具有多重慢性病的李奶奶外出旅遊回到彰化後,發現右腳紅腫熱痛,疑似有皮下膿傷,就醫被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接著放置引流管、住院注射抗生素治療,出院幾天後又因傷口感染掛急診,但這次她不想住院,因此醫療團隊啟動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下稱試辦計畫),經過8天治療,病況終於好轉,真正落實「在家住院」的可行性。超高齡社會來臨,健保署推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台灣明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速度超英趕美,預估2039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佔比突破三成,2022年所占醫療費用也已超過四成,而居家或機構病人多因感染住院。因此,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下稱健保署)今年7月推出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讓因肺炎、尿路感染或軟組織感染而需要住院治療的居家個案、照護機構住民或失能不便外出就醫患者,可以選擇留在家裡或照護機構內接受治療,減少往返醫院照護負擔,降低住院交叉感染風險,打造健康台灣新醫療模式。為了解實際參與者的執行現況,健保署日前舉辦「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邀請專家學者們就照護現況挑戰,提出第一線實務經驗及建議,並討論如何應用智慧醫療,提升照護品質與效率,吸引全台各地200多名專業人士共同與會,一同關注未來重要政策方向。出席論壇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表示,約30年前,他在日本撰寫碩士論文調查發現,當有重症、安寧醫療需求時,超過七成民眾選擇到醫院就醫,但若醫療團隊可居家訪視,約八成選擇在宅醫療;在宅急症照護不僅符合民眾需求,也是健康台灣願景裡,醫療與長照結合的重要政策。試辦計畫5成尿路感染,九成都能在宅完成治療。「在家住院的好處,是不受醫院對病人的規範,生活品質好很多,想幾點吃飯就吃飯,想睡晚一點就晚起。」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截至8月底,試辦計畫共收案255人,以75歲以上高齡且完全依賴(巴氏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