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配息
共找到
46
筆 文章
-
-
2024-06-11 退休力.理財準備
理財專家也會犯錯 他們最後悔的4種購買與投資
理財專家也許知道許多關於聰明花錢的知識,但他們並非無所不知、也會犯錯,有時事後會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所以,回顧一下他們最後悔的購買與投資行為,會讓人比從書本或工作中學到更多。理財網站GO Banking Rates採訪了兩位理財專家,以下是四種他們最後悔的購買與投資行為,以及如果可以重來他們會做的事。1. 投資新創企業在職業生涯初期,金融保險實業家克萊辛格(Ben Klesinger)對他所謂的一家「有前景但未經證實」的金融科技新創企業投入大筆金錢。他懷抱對科技的高度熱情,投入約20萬元自有資金,儘管期待迅速獲得報酬,但得到的卻是一堆頭痛的問題。克萊辛格表示,這家新創企業在管理問題與市場競爭中掙扎,最後他們幾乎損失了全部投資;這讓他深刻體會到,即使一個聽起來頗為創新的商業點子,適當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同樣不可或缺。2. 酷炫豪車正如許多努力工作並想炫耀自己成就的人一樣,克萊辛格曾買了輛「奢侈」的車,也希望這輛車是一項可靠的投資。不幸的是,這輛花了他15萬元的豪車最終帶給他的麻煩多於樂趣,因為折舊速度遠超過預期。他說,維修費用也累積一大筆,降低了整體價值。後來他才意識到,如果將同樣的錢投資於房產出租或配息高的股票,不但能獲得穩定的收入,且能隨時間的增長而增值。3. 房地產佩斯(John Pace)是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在稅務諮詢與房產規畫領域擁有40多年經驗。他說,他最後悔的是剛入行時,投資了一家投機性極高的商業房地產企業;他們在一未經嚴格審核的項目上投入約50萬元,結果兩年便宣告失敗。佩斯後來體認到,他忽略了關鍵的盡職調查,如深入分析市場需求與取得可靠的財務預測。4. 度假別墅佩斯繳的另一次學費是購買豪華度假別墅。他花了大筆錢買下了一處房產,希望可提供個人享受,並在日後出租或脫手時有利可圖。不幸的是,這個夢想因現實的維護成本及出租不易而破滅,讓它成為一項財務負擔。佩斯說,與其如此,不如把這筆錢投資到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因為從歷年表現看,指數基金的投報率更可靠,且後續的支出也少得多。(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3-10-22 退休力.理財準備
買ETF到底該選0050還是0056?投資ETF前你該知道的5件事
老張和老王是多年好友,一起在職場上奮鬥多年,老張預計再過10年退休,而老王因為孩子還小,還得再工作20年才能離開職場,兩人都很懂得為將來規劃,有天在廣播上聽到專家在介紹 0050和0056,引起了兩人激烈討論,老張和老王在爭論什麼呢?因為他們聽說0056的配息比較高,但0050的長期報酬比較多,不知道自己該買那一支才好。什麼是ETF?不論是 0050 還是 0056,他們都稱為 ETF(Exchanged Traded Fund),這是一種可以在股票市場交易的基金。ETF投資的標的物是按照事先訂好的選股規則,買進數十家不同的公司股票。如果以類別來分,大致上分為追蹤大盤指數的指數型ETF,和特定主題的主題型ETF,像是智能車、半導體ETF等。那麼0050跟0056到底是什麼類型?依照投資標的物來說,0050是追蹤台灣50指數,0056是追蹤台灣高股息指數,皆屬於指數型ETF。ETF的好處在於交易方便,跟股票一樣下單就好;而且,ETF 的持有成本低,大部分 ETF 的內扣費用都落在1% 以下(大部分都落在0.1~0.8%)由於ETF是由不同股票組成,所以買進一支ETF等於同時擁有許多家公司的股票,這樣就能做到分散投資,降低個別股票的投資風險,簡單做到投資多樣化的目標。簡單來說,購買單一公司股票和ETF最大的分別是分散風險。單一公司可能會面臨營運不佳而下市的風險,而ETF會根據現況,定期做出股票組合的調整,持續讓好公司留在投資組合當中。很多人會擔心買在高點或是下市,這樣怎麼辦?其實這一點很簡單,只要透過長期持有,定期投入,可以平均成本,反而可以期待和大盤一起成長,享受到股市長期上漲的成果。為什麼0050、0056 那麼熱門?根據集保結算所的資料,全台灣擁有0050和0056的人數超過150萬,這兩支 ETF 也常常是排行榜上的前三名,可以說是最熱門的ETF。為什麼台灣股民這麼瘋買這兩支ETF?而這兩支 ETF 的差別又是什麼呢?0050和0056的內容物都是購買50家公司的股票,差別在於選股方式不同。0050是取台灣總市值最大的前50家企業進行投資配置,0056則是在市值前150大的企業裡,預測未來一年配息殖利率最高的50家公司,以獲得較高的現金股利做為選股目標。對於擁有 0050和0056 的人來說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幾乎每年都可以拿到股票配息,第二則是有機會賺到股票上漲的價差,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配息和總報酬不同。0056 採季配息,每年1、4、7、10月都可以拿到配息;0050則採用半年配息,分別在1、7月配息。通常0056的配息會比 0050 多,但以長期含息報酬來看,0050則具備更高的總體報酬。哪些人適合存這桶金?很多人剛開始知道0050跟0056的時候,都會掙扎該買0050還是0056?但是,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有一點讀者必須知道,不管買那一支ETF,你都必須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擁有ETF有可能賺錢,當然也有可能賠錢,但是ETF賺錢的機率和持有時間呈正相關,持有時間越長,那麼賺錢的機率就越高。也就是說,ETF特別適合用在中長期的財務規劃,如子女教育金或是退休金準備等。因此,每個人應該依照自己的個性和狀態來評估你的需求。以老張來說,他希望可以獲得比較多的現金流供退休生活使用,距離退休時間也比較近,那麼選擇0056領取穩定的配息,就會比較符合老張的需求;而老王距離退休還有20年以上,那麼每年犧牲一些配息,來獲取更多的整體報酬,會是比較好的方式,所以會建議老王選擇0050較合適。再者,0056近五年來平均配息的殖利率為 5.63% ,今年(2023年)也開始導入了收益平準金的機制,讓每季配發的股息更穩定。(透過收益平準金機制,投資者有機會是配回自己的本金)。對於想要有穩定現金流、或者已經步入退休生活的人而言,0056的配息相對穩定,缺點則是無法獲得和0050一樣多的價差報酬。至於0050,雖然每年也有配息可領,但近五年的平均配息殖利率為 3.51%,每年少了約2%的配息,換來的是整體資產報酬較高的好處,如果我們在10年前同樣投入1000萬到0050和0056中,以配息再投入計算的結果。那麼截至今年(2023年),0056的含息總報酬是2,576萬元,0050含息總報酬為3,116萬元,也就是說:以整體報酬來看,0050會比多出0056 將近540萬元的獲利。投資ETF前你該知道的5件事1.股息不等於報酬,需要完成填息後才是真正賺到每年分配到的股息都是從原本的股票分出來的,原本股價100元的股票經過配息5元,完成配息後,股價會變為95元,這時股票必須等待漲回100元完整填息,手中的5元現金才是多賺的。簡而言之,如果沒有完成填息,你拿到的股利其實是自己原始的本金。2.小心配息來自收益平準金若有人特意在配息前購入0056,他就擁有參與配息的資格。但這對於其他長期持有的人而言,會顯得不公平,所以導入收益平準金就是設計用來解決稀釋股息的問題。讓新參與的人拿到的配息,是用收益平準金來分配,而不是原本基金產生出的配息,如此一來,配息就有可能是來自於自己的本金,而不是資本利得或股票配息。3.股息超過2萬元會有二代健保費用的支出ETF的配息來源可能來自於股利或是買賣價差,每年派發的純股利股息會算在個人所得裡,並計入同戶的家庭所得中,對於稅率級距較高的家庭而言,需要計算股利產生的稅務問題。另外,單筆超過2萬元的股息,還會另外計算健保補充保費,超過2萬元的股息,都需要繳交 2.11%的補充保費。4.內扣費用大不同,持有前須評估每支ETF的內扣費用不同,0050的內扣費用為0.43%,0056的內扣費用為0.86%,假設各投入1,000萬在兩支ETF,0050每年會收取43,000元的費用,而0056每年費用為86,000元,長久累積下來,0056的成本會高出不少。5.注意ETF的周轉率ETF都有定期檢視成分股並轉換的機制,這意謂著大量的股票買賣,買賣就會產生交易成本,對於持有者來說就是一種成本耗損。所以在選擇 ETF 時,可以留意成分股轉換的頻率和次數,以減少股票的周轉率,降低成本。現在可以買ETF嗎?若你的目的是長期持有,累積資產,獲得市場平均報酬,那麼購買ETF最大的好處就是不用擇時進出,想買的時候就直接買,能越早參與市場越好,無論是單筆投資或是定期定額都可以。我們對於指數型ETF的期待就是跟著大盤漲跌,並以10年以上的時間長度來看ETF報酬,持有的越久,賠錢的機會就越低。然而,購入後是否要出場的唯一考量,只需考慮自己是否要用錢,如果有需要用錢的情境,便賣出股票換取現金即可。台灣股票市場非常特別,台灣企業老闆派發股息給股東都是大方的,無論是擁有0050或者是0056,都代表著我們和台灣各家中大型企業一起成長,一起享受經濟果實,投資好的企業,也是在為自己投資未來。作者:梁蕭錠經歷:公勝保險經紀人事業部經理、保德信人壽壽險顧問、MDRT台灣分會地區主席、王道銀行支付產品經理、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系統分析師、玉山商業銀行專案經理專業證照: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投資型保險商品業務員資格測驗合格證書、壽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財產保險業務員資格合格證書
-
2023-10-16 退休力.理財準備
被眾多投資人青睞的ETF是什麼?4步驟教你輕鬆選擇合適ETF
好友淑真目前任職於政府捐助的基金會,再過5年符合可以退休的條件,她就想離開工作25年的職場,好好過自己的第三人生。但是退休後,首先面對的就是每月金流問題。她工作多年,已有一筆儲蓄,希望能夠藉由穩定的投資標的創造固定現金流入,就如同上班時的薪水。淑真見面聊天時說:「點開網路新聞就看到0050、0056、00878、00919、00929....一堆數字,我知道這是在講ETF被動式的投資基金,但這麼多的數字真的讓人眼花撩亂,而且各理財達人們的說法都不同,不知道這麼多檔的ETF要買哪一檔?」事實上,有不少理財達人鼓勵用ETF存退休金,而且有每季、每月配息的ETF商品。所以透過ETF規劃退休金確實是目前的主流趨勢。那麼,到底什麼是ETF?又該怎麼選擇?ETF是什麼?為什麼被眾多投資人青睞?ETF是英文Exchange-Traded Fund的縮寫,意思是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將此名稱拆成「指數」、「股票型」、「基金」三部分,更能清楚了解內涵。ETF是以基金架構投資一籃子證券,以追蹤指數表現,也就是將指數「證券化」,讓投資人以少量資金即可參與指數表現。 如前面所說,ETF是以基金架構投資一籃子的證券,可以達到分散投資風險的效果。買賣方式與股票相同,但證交稅僅1‰(賣方負擔),低於股票交易的3‰,而且若是買賣債券型的ETF,還免證交稅,僅需要負擔證券商手續費。另外,ETF標榜被動式管理,管理費用比傳統的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低。交易方便,交易成本低,可分散投資風險,股價波動度不大,獲利穩定等,這些都是ETF成為投資主流的原因。截至今(2023)年9月底掛牌交易的ETF檔數已達240檔。但是當掛牌交易的標的有數百檔,而且還持續增加時,這似乎已經不是「被動式」投資,而是需要「主動式」選擇。該如何選擇ETF?4步驟教你輕鬆選擇依據臺灣證券交易所ETF專區資料,目前掛牌上市交易的ETF可概分以下幾類:1.國內成分證券ETF。2.國外成分證券ETF(含連結式ETF)。3.槓桿型及反向型ETF。4.原形期貨ETF。5.槓桿型及反向型期貨ETF。這麼多種類的ETF都適合做退休規劃的投資標的嗎?顯然不是。首先,退休族希望每個月能有穩定的現金流作生活支出,所以挑選時可以選擇有配息的ETF,但有配息的ETF也達137檔。第二步,目前配息方式分為:年配、半年配、季配、雙月配及月配,其中以季配最多。可依個人現金流的規劃,選擇配息的方式及時點。目前流行用三檔季配的ETF,但利用配息時點的差異,組合成月配的投資組合。例如00878是每年2、5、8、11月配息,0056是每年1、4、7、10月配息,00713是每年3、6、9,12月配息。三檔組合就可形成每月有現金流入。注意以上只是舉例,不代表建議投資這三檔標的。另外,每月配息固然感覺良好,但每次匯款會扣除10元手續費,長期下來也可累積成一筆投資資金。解決方式是該檔配息ETF的保管銀行與入帳銀行是同一家金融機構,就可免去10元手續費。第三步,配息(殖利率)高不是優先選擇,應該看是否能穩定配息。舉例來說,表1是00900與00878的配息狀況,00900(富邦特選高股息30)上市時就標榜高配息。吸引很多投資人買進,但股價波動度大,每次配息金額不穩定。與另一檔成立時間相近,季配息且配息日期相同,也是熱門高股息ETF 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相比,00878配息穩定度優於00900。但並不代表00900不宜投資,以配息的殖利率比較,00900是7.2%(以最近一月均價$12.5,最近四期配息合計0.897元計算),優於00878的5.56%(以最近一月均價$21,最近四期配息合計1.17元計算)。只是就退休族來說,若需求是要有「穩定」的現金流,配息穩定度的重要性就高於配息殖利率。第四步,注意股債ETF搭配。目前掛牌交易的240檔ETF,其中有80檔是屬於債券型ETF。前面有提到,若是買賣債券型的ETF,還免證交稅。配息型的債券ETF搭配成長型的股票ETF,可以將投資波動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同時享有穩定配息及資產增值的好處。至於股債分配比例最常見的是「100-目前的年齡=配置風險性資產比重」,假設淑真目前55歲,我會建議她投資資產分配是股票型ETF與債券型ETF比重為45:55,等到60歲從職場離開時,將債券型ETF比重調高至60%。以ETF做為退休規劃的投資標的,似乎已是全民共識,但隨著ETF種類多樣化,掛牌交易檔數增加,ETF已不是「被動式」投資,而是需要花時間做功課的「主動式」選擇。作者:劉憶娥經歷:大學講師、保經公司簽署人、信託公會副組長、科技公司管理部經理、證券公司承銷部經理專業證照:考試院稅務記帳士、人身及財產保險經紀人、人身及財產保險代理人考試及格、台灣及中國認證理財規劃顧問(CFP®)、美國管理會計師(CMA, CFM)、美國及台灣內部稽核師(CIA)、台灣證券投資分析人員(CSIA)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6 退休力.理財準備
步入超高齡的社會,需避免3NG行為陷入「退休金不足」的困境!
台灣社會面臨生育率不及死亡率,且2023進入65歲老年人口將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生不如死的時代,人口結構改變也讓現行退休制度面臨挑戰,然而絕大多數人在準備退休金時,仍會誤踩3大NG雷區,造成退休金準備不足的窘境。NG雷區1: 不求大富大貴,以為靠勞保勞退就能維持基本生活台灣平均死亡年齡已經超過80歲,逼近90歲。面對高齡化,假設想在65歲退休,將有長達25-30年只有花費、除了退休金外沒有收入的第三人生。舉例來說,一位25歲新婚、剛進入職場的王小姐,開始盤算自己退休後可領取多少「勞保+勞退」。若以薪資每年調升2.5%計算,王小姐退休後每月最高可領取的勞保年金為28,396元(勞保年金=投保薪資現行最高級距為45,800x投保年資x1.55%),再加計勞退每月可領約6,640元後,每月可領取金額有35,036元。這樣的金額在目前看似不少,但如果計入每年2~5%通膨水準,這筆錢絕對不夠支應40年後退休生活的花費。不NG解法:無論退休前、退休後,都要把錢放在可以打敗通膨的穩健投資上!表一:不同通膨條件下,王小姐40年後每月消費金額及扣除勞保+勞退缺口NG雷區2: 省吃儉用,就能存下一筆豐厚的退休金樂觀的王小姐就想:自己還有長達40年的時間可以存錢,只要自己願意每月省吃儉用,就有機會存到一筆錢、補足退休後活到平均餘命84歲、長達19年每月不足的花費缺口。但是她萬萬沒想到,如果以通膨3%計算,在不加計退休後仍持續通膨的狀況下,退休後19年間需要花費10,564,380元。也就是說:王小姐在25~65歲這40年的工作期間,每月需省下22,009元來因應退休後的花費。以王小姐剛入職場的新鮮人而言,月薪大概落在3萬上下,存下2.2萬並不容易。但若能將錢投入年化報酬率為6%的投資組合,每個月只需要不到5,000元的投資,就有很高的機會達標(見表二)。不NG解法:善用時間魔法、透過投資組合,以長期穩健的投資報酬,大幅減少每月需投入的金額或縮短達標的時間!NG雷區3: 養兒防老,先投資子女,退休後就有保障王小姐又想,既然自己存錢不易,那把老後生活交給子女總行了吧!然而,「養兒防老、積穀防饑」是過去大家庭時代的觀念,隨著育齡婦女生育人數逐年下降,現今育齡婦女總生育數更僅0.98人,這意味著:一個家庭可能連1個子女都沒有,養兒防老成為不切實際的舊時代觀念。(如圖一)不NG解法:靠子女不如靠自己,立即試算你的退休金缺口有多少→靠自己,打造不NG的退休現金流「趁早」、「紀律投資」是累積資產的兩大心法,接著於屆齡退休時再將這筆資產投入有配息的基金,是退休金準備的2大步驟。以王小姐現年25歲的年紀而言,想在65歲退休時存到1,000萬,以投入投資報酬率6%的金融產品而言,每月需要的投資金額不到5,000元,比起35歲才開始的人每月投資金額幾乎只需要一半,因此越早開始越不費力。表二:65歲累積千萬資產,不同投資報酬率下,各年齡層需投資的金額退休準備這檔事,只怕不做、不怕晚做。關於退休準備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多數人總以為退休離自己還很遠,往往都在40歲過後才開始思考退休的議題,在少了長時間累積的可能性後,這時更需要野村投信獨家D檔投資法。D檔投資法的原理是:遇基金淨值與前10個基金營業日下跌超過10%時,會自動逢低加碼,不用盯盤就能自動化操作,實現巴菲特名言:「只要是好標的,就應該逢低加碼」的價值投資法精神。根據過去的經驗,D檔投資法遭遇過去5次危機事件時,不管是相對高點或低點進場,投資成效都比定時定額更好,讓資產累積更高效,為樂退人生奠定良好基礎。【野村投信獨立經營管理】本基金經金管會核准或同意生效,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須知)。有關基金應負擔之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本公司及銷售機構均備有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人亦可至公開資訊觀測站中查詢。基金買賣係以投資人自己之判斷為之,投資人應瞭解並承擔交易可能產生之損益,且最大可能損失達原始投資金額。基金不受存款保險、保險安定基金或其他相關保障機制之保障。如因基金交易所生紛爭, 台端得先向本公司申訴,如不接受前開申訴處理結果或本公司未在三十日內處理時,得在六十日內向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申請評議。 台端亦得向投信投顧公會申訴、向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申請調處或向法院起訴。 (野村投信贊助刊登)AMK01-230800115野村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 110615台北市信義路五段7號30樓(台北101大樓) 客服專線:(02)8758-1568 野村投資理財網:www.nomurafunds.com.tw
-
2022-11-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辦房貸:年齡+房貸期限須小於70年!熟齡族想成功申貸,試試老少配
再過幾年台灣就要步入超高齡社會,隨著醫療愈來愈進步,人的壽命愈來愈長,讓熟年的居住議題更顯重要。然而,熟齡族若想換一個有電梯的房子,辦房貸時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熟齡族又該如何申請房貸?年齡+房貸期限 須小於70年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表示,部分熟齡族群雖然每個月有穩定退休金,但熟齡族離世風險也較年輕族群高,銀行在審核貸款時,通常會審視申貸人的「年齡+房貸期限」,因此兩個時間加起來數字愈大,成功取得房貸機會愈低,目前銀行大部分有規範,借款年限加年齡不超過75年或70年。例如年齡70歲,想申請30年房貸,則「年齡+房貸期限」等於100年,意味申貸人在有生之年還完房貸的機率偏低,若無其他配合條件恐難核貸。保證人資產實力 有加分效果若想成功申貸,不妨試試「老少配」的方式:1.提供保證人:何世昌說,如同玩遊戲一樣,單槍匹馬推不倒大魔王,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找隊友」,而申請房貸所找的隊友,就是「保證人」,民眾可以主動提供連帶保證人。例如80多歲的央行前總裁彭淮南,日前傳出搬新家的好消息,但幾千萬的房貸是怎麼辦下來的?依彭前總裁的狀況,較有可能的借款人是子女,或以子女當保證人,這樣貸款就是以子女的年齡計算。金融業者則提醒民眾找保人時,最好找一位實力比自己強的「神隊友」,才能說服銀行放款,假如找來的保人還款能力比申貸人更弱,那無疑只是「豬隊友」,最終白忙一場。意即,關鍵在於保證人的「資產實力」,實力愈強,加分效果與成功機率愈高。2.提供擔保品:何世昌說,申貸人可拿出自己名下額外的動產、不動產作為擔保品,向銀行貸款,假如還不夠,則可徵求他人同意後,以他人的財物作為擔保品;如果擔保品位於都會區、精華區段的不動產,通常較容易擄獲銀行的心。他認為,高齡族群也可透過提出財力資產證明,並提供連帶保證人(通常為子女)取得貸款,會是較理想的作法。擁有「穩定收入」 可證明財力何世昌說,銀行沒那麼死板只看固定薪資,凡屬於「穩定收入」的項目,也可當財力證明,銀行審核時都會加分,例如電信、金融等「大牛股」,特性是股價波動幅度小,但每年獲利、配息穩健,殖利率比定存還高。何世昌說,對銀行而言,核准房貸前的確會看申貸人的年齡,但這並非唯一標準,因相對於年紀,其實銀行更看重「實力」。退休如果想換屋 選小宅市郊銀行業者建議,高齡者想要換屋「愈早愈好」,最好趁還沒退休前就換,不要等到退休後才向銀行借貸,通常不容易成功。若已退休想換屋者,最好換成小坪數的,或價格比舊屋低的,賣掉舊屋後身上還可以多留點錢,也不會在年長時還背負貸款壓力;或是不一定要留在現在高房價地區,可進行區域換屋離開現有的大都市生活圈,例如舊屋在台北市,可換屋到市郊,或到新北或桃園、甚至中南部等。業者也建議,不少熟齡族在青壯年時期為養育子女,所以購買較大坪數房屋,晚年時因子女成家立業後有換屋需求,建議這時換屋可換小坪數房屋,貸款低成數即可滿足,甚至不需向銀行貸款;如果行有餘力,還可以另行購置學區、商圈套房供出租之用。
-
2022-09-17 退休力.活躍好學
部落客「嫺人」49歲被迫離職!鑽研理財考導遊、寫作演講,人生下半場找到新方向
你理想的退休年齡是幾歲?以退休理財被認識的部落客「嫺人」還在職場時,認為55歲是理想退休年齡,到了這個年紀,她的孩子從研究所畢業,自己累積了一些積蓄,體力也還不錯,適合開啟人生下半場。沒想到49歲那年,任外商保險公司副總的嫺人意外離開職場。退休生活舉白旗 狠哭兩周改變現況想熬到55歲再退休的嫺人曾試著找工作,「但是49歲時要再去爭取工作,情況和30幾歲時大不同。」嫺人苦笑,離職後第一個應徵的工作,面試她的是位階相仿的同業,她要極力說服對方,她會乖乖聽話,即便是小工作也會安分地做,而非年輕轉職時談理想抱負、談如何幫公司獲利。另一個工作則是獵人頭公司來詢問,開出相較以前三分之一的薪資,做與本業無關的工作。被迫成為「中年退休族」後,嫺人嘗試過「想像中的退休生活」,睡到飽、唱歌、追劇、做家事、陪長輩看醫生,但是一個月就舉旗投降。她非但不享受退休生活,反而迷思了自己的定位與價值。更慘的是,退休後和家人的關係也變得緊繃,長輩時時關心讓她有莫名的壓力,她每天在家也成了兒子和先生的壓力。狠狠哭了兩周,她決定改變現況—不回組織工作,並不表示不再工作。寫作演講 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嫺人從架設部落格開始,分享退休後心路歷程,並自學SEO(搜尋引擎優化),讓自己的文章可以更容易被搜尋到。一年後,嫺人架設的部落格領到廣告第一筆收入,雖然不到500元,和投入的時間不成正比,但是寫文抒發心情,研究SEO寫作後見效,都帶給她成就感。寫部落格的同時,她也去考日文檢定,一路從日檢N3考到N1(最高階),也考了領隊和導遊的證照。後來疫情開始,嫺人想去日本打工換宿,或是想成為帶外籍遊客認識台灣風土的導遊夢想後來沒能實踐,但卻在過程裡認識了很多年齡相仿卻一直還在學習作夢、遊玩的朋友。她也研究理財。突然退休後,嫺人才回頭盤點錢夠不夠下半生支用,那時候發現台灣很多投資訊息,卻很少退休理財的資訊,她於是研究國外談退休理財資訊,重新整理資產配置,透過存股領息、指數化投資為自己創造被動收入,還常常受邀分享自己的退休理財心法。離開職場5年,明年就要抵達當初自己設下的理想退休年齡55歲,嫺人心中對於工作與退休不再涇渭分明。不久前,她閱讀著某個40幾歲離職斜槓創業者的書想著:「人生為什麼要那麼努力?」才發現曾經在職場非常努力的她,人生已經走到了另一個階段;她的人生下半場,在49歲被迫退休那年就已開啟。部落格同溫層:中年人取暖 分享職場的難嫺人的部落格漸漸成為中年人遭遇職涯困境、中年危機時,取經和取暖的地方,問嫺人中年的職涯處境,她分享的故事裡有各種的難。50歲上下的中年人,多半因為在公司待得久,捲入辦公室政治角力,也因為職位夠高,靠近決策圈,終而發現公司決策過程的荒謬,偏偏中年人累積的經驗讓他已非當年那個願意接任務辦事、專注培養能力就好的職場新鮮人。對老闆來說,一個年資久、薪資高、意見多的員工也不好用。當組織轉型、公司轉賣、人力精簡時,很多中年員工不是被資遣就是被冷凍。這樣的難處不限於企業,也有任教職或是公務員粉絲來詢問意見,老師招架不住這個世代的學生家長、多變政策,也有公務員因為壓力罹患憂鬱症,決定捨棄退休金直接離職。當有人問要不要離職,嫺人還是會建議先盤點財務,「退休後會花到的錢比你想像得多。」例如用了一輩子的牙齒需要植牙、父母和親人的照顧支出,甚至日本、歐美都有已經獨立離家工作的孩子,因為在外生活不易或是短暫失業,搬回家同住的例子。她建議,若真的離職,也要保持學習力與人際連結,很多生命的轉機會出現在新學習與新朋友中。若有收入需求,找工作找久一點都會找到,而且離開後再尋尋覓覓重回職場,許多期待會不同、標準也會比較低。退休理財心法 穩健投資 不相信專家關於退休理財,嫺人的原則是「不追求暴利、穩健投資」,做法是「不要相信專家,相信市場」,她是這樣做的:1.贖回工作時買的基金,既省下手續費,也不用擔心操盤者判斷錯誤,改定期定額投入被動的指數化投資,像全球股票型ETF VT、台灣的0050/006208,也有債券ETF BND。2.買台灣市值前50大公司中配息穩定的個股存股,創造被動收入。3.做好資產配置比例,控制投資的風險,目前是股5債1定存4。
-
2022-08-13 退休力.理財準備
保險業務員運用話術勸誘買保單,銀髮族受害多!專家:3種情況怕兩頭空,投資面臨風險,要考慮還款能力
案例1.解約舊保單買新保單「你知道這樣買保險不用錢嗎?」阿惠與在A保險公司擔任業務員的老鄰居老楊聊天,隔天老楊就推薦阿惠買A保險公司的6張保單,他鼓吹阿惠將B保險公司既有的保單解約,再用C保險公司既有的保單辦理保單借款,主張這樣就不用花太多錢,還可以買到6張保單。沒想到阿惠發現,自己根本無力繳納保單借款與利息,更發現因為辦理保單解約而出現解約金損失,阿惠這時才「看清」,原來老楊全都是為了業績,但已來不及了。案例2.借房貸買投資型保單阿娟日前經理專小陳推薦,向某銀行辦房貸800萬元,並將800萬資金「躉繳」全買投資型保單,主要是小陳說,那張投資型保單「可以每月配息」、「3年保本」、「每年可賺4%利差」、「政府保證的低風險商品」,阿娟想說風險不高又有高配息,等於還貸款後還有賺。直到小陳離職後,阿娟透過其他銀行的理專才知道,原來買的投資型保單,是高風險的投資型保單,更沒有小陳當初所稱的3年保本、低風險,但也已來不及,阿娟除看著保單淨值上上下下憂心外,還要擔心能否還得出貸款。投資面臨風險 要考慮還款能力上述都是金融評議中心的真實案例,近年這類不當勸誘買投資型保單案例層出不窮,甚至多是發生在銀髮族身上,主要有三大態樣:1舊換新:許多銀髮族可能已沒有月收入,多靠退休金度日,但有些業務員會建議保戶把舊保單解約,將原來繳舊保單的保費,加上領回來的解約金,就可以買新保單。利用保戶不懂保險知識,聽起來合理下,保戶就傻傻地簽下去。但其實,「解舊換新」對保戶來說承擔著大風險,舊保單可能因部分解約提領,造成保單帳戶價值不足導致停效,使得保障中斷,但同時購買的新保單初期,反而須負擔較高的保費,如果新買的是投資型保單,還可能面臨投資虧損,若甚至是外幣計價時,還要面臨匯率風險,極可能損失更慘重。2借舊買新:相較於解約舊保單買新保單,「借舊買新」是指勸誘向保險公司用既有的保單來貸款,拿保單貸款的錢去繳新的保單保費。然而,保單借款後同時要付利息與保費,一旦借款沒還本息超過保價金的額度,就會影響既有保單效力,最嚴重可能停效,如果新買的是投資型保單,當市場不好時投資價值大跌,就容易出現兩頭落空。3借房貸買保單:有些理專為賺佣金,慫恿客戶將房子抵押貸款去買投資型保單,只要客戶來辦房貸,或諮詢「以房養老」,最後卻莫名其妙被慫恿買投資型保單。其實這跟保單借款一樣,當本息還不出來,若碰到市場不好,投資型保單帳面虧損,這時解約保單反而大虧,但貸款繳不出來,房子還可能沒了。業務員運用話術 銀髮族受害多其實,借錢買保單或解舊換新,政府法規並沒有明訂是不法行為,主要是這些其實是民眾的理財自由,但因為受害族群以銀髮族居多,加上風險過高,很多業務員或理專運用「話術」,讓客戶在不了解風險之下就輕率簽下去,金管會不得不出來管。金管會除多次對外宣導別貿然借款買保單、解舊換新外,也要求理專與業務員要了解客戶繳保費的資金來源,了解在投保前3個月內,是否曾在同一保險公司或銀行辦理貸款或保單借款,並且翔實填寫,近年對此有多次開罰紀錄。
-
2022-07-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單身族老後的保險怎麼選?專家:健康老/不健康老/有錢/沒錢...一次看懂4種身分的保險規畫
對單身族而言,規避老後風險的重要性遠甚於有伴相隨的人,考慮到晚年生活可能面對的意外、疾病、長照、現金流來源等問題,盡早透過保險規畫,才能分散日後「走不了」,甚至是「活太久」等風險。問題是,在琳琅滿目的保險商品中,哪些是單身族非保不可的「標配」,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又該如何設定優先順序,讓專家為您一一解惑。1.不健康的老 實支實付醫療夠不夠磊山保經業務經理楊雅珽建議,可以從不健康的老和健康的老這兩種樣態,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商品。為不健康的老預作準備,她認為要先檢視實支實付醫療部分是否足夠,當需要大筆醫療費用支出時,才能轉嫁到保險上。根據現行規定,民眾最多只能買三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型保險,考量未來自費用藥的費用可能逐漸攀高,建議投保的醫療費用給付合計至少要30萬元;此外,醫療保障要每年檢視,就像健檢一樣,因應醫療環境去調整,額度若太高也可適度減少。此外,實支實付醫療要留意理賠收據規定是正本或副本收據,如果買的三張保單都是正本理賠,最後會面臨只有一張可申請理賠。楊雅珽說, 最常遇到的狀況是若保戶已投保公司的團體保險,因為團保保費相對較低,理賠單據多會要求正本收據,遇到這種情況,保戶要加保實支實付醫療,就得購買副本實支實付的商品。除了實支實付型保險,另一塊不能缺的保險拼圖則為失能險或長照險,楊雅珽指出,目前僅剩少數保險公司承保失能保險,基本上,失能險適用殘廢等級表狀態符合即可申請理賠,長照險方面,適用巴氏量表及評估失智的CDR量表來申請理賠。2.健康的老 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針對健康的老,面對勞保財務的不確定性,楊雅珽鼓勵在有能力時準備退休金,創造固定的被動收入,老後才能應付基本生活開銷。至於有哪些創造被動收入的保險產品,她表示,透過投資型保單可選擇有配息的基金,創造被動收入現金流,唯一要注意的是自己的投資風險屬性。另一種是還本型保單,特色是活愈久領愈多,目前市場上有美元以及台幣商品可選擇,其中美元利率較高,且能滿足未來出國旅遊的需求,但要留意匯率風險。3.有錢單身高齡 失能照護和資產保全永達保險經紀人業務儲備處協理陳淑芳則說,單身高齡族規畫退休可分兩種情況來談,分別是有錢和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對有錢族群而言,醫療費用的轉嫁基本上可有可無,要注意的是失能照護、資產保存和財富傳承等需求。透過投保失能險,萬一意外、疾病突然降臨,導致無法工作,可以轉嫁照護費用,讓生活更有保障。資產保全方面,除了要避免投資失利、詐騙等風險,把錢存銀行長期下來也會因為通膨等因素造成資產縮水,建議透過利變增額終身壽險,儘管操作比較保守,但一定領得到;如果是透過投資型保單,要注意面臨因為景氣和市場波動導致縮水。4.沒錢單身高齡 有重大傷病、意外險如果是沒有錢的單身高齡族,陳淑芳表示,醫療的部分要做好,其中實支實付一定要有,另外是重大傷病一次金的部分,以及癌症險、意外險等險種。此外,最好從年輕開始就用少少的錢做準備,讓老後有穩定的現金流,建議可投保增額終身壽險,利用其繳費期滿、保價複利增值的優勢,逼自己長期儲蓄。以51歲的單身女老師為例,如手邊有600萬元存款,但想補強醫療保障。陳淑芳說,首先會建議要補足實支實付醫療險及失能險,建構高品質的醫療保障,以及失能照護保障。至於退休問題,雖然退休老師領有終身俸,但年改不確定性高,她建議要多準備一筆退休金。並建議規畫總額540萬元、年繳36萬元、15年期的增額終身壽險,加上雙豁免,以杜絕失能風險;且保證繳滿享一次貼現,內含首期保費10倍壽險保障及每月失能給付。存款方面則規畫總額600萬元、年繳百萬、6年期的還本險,繳費第一年末即開始年年領,滿足即刻掌握現金的需求。透過這兩張保單,65歲時可享有1140萬元的退休金,未來再加上信託機制,即可退休無虞。
-
2022-07-22 養生.人生智慧
投資型保單該怎麼買?專家告訴你購買前一定要問的8個問題
購買投資型保單前,一定要問的八個問題 問題1. 為何推薦這張投資型保單給我?它哪一點適合我? 問題2. 這張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是多少? 問題3. 這是「資產撥回」的類全委保單嗎?請問它與「連結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有何不同? 問題4. 你為什麼只推薦一張給我,可否至少推薦三張讓我挑,同時提供購買的優先順序,並告訴我推薦的理由? 問題5. 不論保單所連結的是眾多的基金、ETF或類全委帳戶,請問你會推薦哪一些基金給我連結?請問你推薦這些標的的原因為何? 問題6. 我買的這張投資型保單,未來需要繳哪些稅? 問題7. 我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就好? 問題8. 你說了這張保單的許多好處,請問它對我有什麼缺點,是我需要知道的? 目前,可以銷售投資型保單的通路,除了壽險公司的直銷體系之外,還包括了證券或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的通路,或是獨立的保經、代銷公司。其中的差異只在於:這幾個通路所銷售的保單類型及行銷話術「略有差異」而已。 以銀行或券商通路為例,理專通常一次只會賣一張同類型保單,不會同時給保戶兩種以上的選擇;但如果是保經代業務員,則會同時賣不同家的不同張保單。也許讀者會問我說:「透過不同銷售管道,我的權益有差嗎」?事實上,保戶的權益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所賣的商品,都是由壽險公司所發行的。其中的差別只在於:也許給某一個通路(例如銀行,或是自家銷售部隊)的佣金稍高一些。所以,會賣投資型保單的理專或業務員,講白了,多數是因為「公司績效考核」的動機,少數則是來自於「保戶的朋友因為投資型保單而賺了錢」,才會主動向業務員詢問。 那麼,來自佣金的動能,真有那麼強嗎?據業務體系私下透露,業務員的佣金,差不多是保單管理費用的1~1.5或2倍。以某家公司的躉繳型變額壽險為例,其保單管理總費用是6%,而該公司給銷售業務員的佣金率是8%;另一家壽險公司,只收一年2.16%保單管理費的保單,給業務員的佣金率則是5.1%。 這樣的數字,雖然看起來不高。但是別忘了,一般躉繳保費的最低保費,差不多都是30萬元起跳(當然,也有最低10萬元的)。假設保戶一次所繳保費高達百萬元,那麼,業務員賣一張保單,就可以拿到6~8萬元的佣金收入。而這,還不包括公司額外的業績考核獎金。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業務員不熟投資操作 根據個人的了解,不是有太多的業務員或理專,會選擇「主賣」投資型保單。為什麼業務員不喜歡賣投資型保單?有以下幾點理由: 投資畢竟與保險保障範圍差距甚大,所以,對投資並不在行的業務員,自然很難提供正確建議給保戶,透過正確的資產配置及定期的標的檢視,讓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持續而穩定地增長,以符合「保戶的身故全殘保障,可以藉由資產的增值而提高」的目標。 理專賺不到「帶進帶出」的手續費 過去據銀行理專私下表示,除非客戶是進行定期定額投資,否則,理專為了手續費收入(當然是為了「配合」銀行的政策及要求),總是會三不五時地要求客戶「轉換標的」。 除非理專有本事讓保戶頻繁買進不同張投資型保單,否則在「保單佣金只有一筆(沒有後續佣金收入)」的前提下,銀行理專自然不會喜歡賣這種「賺不到什麼後續轉換手續費」的商品。 投資型保單沒有「增買其他險種」的機會,後續生意難做 還有,投資型保單只有「加買」的問題,不會有「增買其他險種」的機會,業務員後續難做生意。保戶只買一張保單,後續就只會增加投資金額的份,業務員將很難賣其他話題性保險商品,自然就很難賺到保戶新商品的佣金。 不可否認,過往就是因為保戶弄不清楚投資型保單的內容(據一位業務員所述,光是提到基金「配息」的這個概念,大部分的保戶就已經聽不下去了),再加上業務員也是一知半解(不誇張地說,個人接觸到的業務員裡,能如實交待各項所收取的費用,按著公司給的銷售話術,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的業務員,就已經算是非常「用功」且「專業」的了。若要再進一步詳細詢問他們有關「基本保額與投保金額的不同」,或是「甲乙丙丁戊型到底有何差異」等問題,就完全是「狀況外」),也才造成那麼多的銷售爭議與糾紛。 由於不論是透過哪一個通路所銷售的投資型保單,保戶幾乎都是「被動推銷」的一群,幾乎沒有客戶會向銀行理專或保險業務員,主動購買投資型保單(或其他任何金融商品)。 通常來說,如果是透過券商銷售,幾乎賣的都是沒有壽險保障的變額年金。這是因為,證券(財富管理)通路的客戶都是短線投資人,不想讓危險保費吃掉投資收益。至於銀行及保經代通路,賣最多的是變額萬能壽險,因為他們對於客戶的銷售話術可以用「就算虧錢,還有一定的壽險保障,可以進行資產傳承」。 然而弔詭的是:幾乎沒有一位客戶,真正知道自己被扣掉多少的危險保費?自己是否真的適合買投資型保單?又或是「適合哪一種的投資型保單」?所以,為了幫助保戶,藉由一些簡單的對話,探探銷售人員對於投資型保單的專業程度,或是了解業務員在銷售並賺取佣金之餘,到底有沒有真正站在保戶的立場設想,並且做出最佳的良心推薦?個人建議想要購買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在真正付錢之前,至少要向業務員或理專,問清楚以下問題: 問題1:為什麼你會推薦這張投資型保單給我?它哪一點適合我? 個人認為從這個題目,其實可以知道業務員,是為了推銷而推銷,或是真正為保戶需求考量下的良心推薦。 問題2:這張投資型保單的費用有多少? 請保戶一定要注意「所有費用」的收取。不能只看看得見的「保費費用」及「代操費用(類全委保單收的帳戶管理費)」,還要知道所有看的見,與隱藏起來的總費用。 【延伸閱讀: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問題3:這是屬於「資產撥回」的類全委保單嗎? 建議保戶一定要問以下幾個相關問題:請問它與「連結月配息基金」的投資型保單有何不同?這張保單的預計撥回率有多少?確定是每月撥回嗎?單位淨值低於多少,就不會撥回?「所領的配息,會不會配到本金」?「如果領息,可以領多久」?是否可以告訴我這個帳戶過去的配息(撥回)狀況,以及它的波動率等資料? 之所以要特別詢問理專或業務員,此一系列問題的目的是:投資型保單所謂的「撥回」,並非是每月固定的。保戶可以由此問題,測驗一下銷售人員是否誠實?還是只是為了吸引保戶,而做出不實的保證?目前,各個類全委保單的年化撥回率,普遍約有5%的水準。當然,撥回率越高越好,但是,投資人也要考慮撥回率太高的(例如8~10%以上),基本上很難不配到本金的,特別是這段全球股債價格都大幅下跌的期間。所以,保戶除了問撥回率高低外,更要進一步詢問連結標的的風險程度(例如α、β值及標準差等)如何?才能做為自己是否真正購買的參考。 另外,如果銷售業務員連配息標的的波動率資料都沒有,還要繼續跟你扯「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或是「投資要看長期,不是短期波動」的話,保戶可能要特別小心,自己只是「被主動銷售的待宰肥羊」而已。而假設看到的「含息報酬率」走勢圖曲線,一路平坦或向下走,你幾乎可以確定,這絕對不是你應該選的標的。如果擔心有可能無法每月都領到固定資產撥回,且不能接受配息會吃到本金的保戶,真的就不適合選擇資產撥回的保單。所以,千萬不要勉強自己,買這種不適合自己的保單。 問題4:為什麼只推薦一張保單給我? 「你為什麼只有推一張給我,可否推薦至少三張讓我挑,同時請建議我購買的優先順序,並告訴我你推薦這個順序的原因?」保戶可以由這個問題,側面了解銷售業務員的推薦邏輯,以及他是否真的了解你的需求?並且是從你(妳)的需求優先次序進行推薦。 問題5:你會推薦哪些基金給我?原因何在? 「不論保單所連結的是眾多的基金、ETF或類全委帳戶,請問你會推薦哪一些基金給我連結?請問你推薦這檔標的的原因為何?」雖說標的是他人推薦的,錢卻是自己的,不代表保戶就一定要照著對方的推薦而投資,但保戶卻可以由此,看出業務員推薦的心態,是否是從客戶的需求角度出發?以及考驗其對於國內、外經濟、金融現況及趨勢的看法及掌握? 儘管銷售人員不具有證券分析師資格,可以合法將投資人「帶進帶出」。但不要忘了,投資型保單與投資績效密切相關。一位對金融投資市場不熟悉的人,很難提供保戶什麼專業的投資建議。甚至,可能連幫忙搜集有利於保戶,進行正確投資決策的能力也沒有。 問題6:我買的投資型保單,未來需要繳納哪些稅金? 不可避免的,許多保戶之所以會買投資型保單,也是著眼於保險具有一定的節稅功能。然而,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並不代表每一位保戶,都能享有保單的節稅優惠。假設你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業務員全都回答「是的,只要是保單,全都有節稅效果」,而不是「前提是如此,但國稅局仍有一些特例,例如XX狀況」,那麼,請你一定不要跟這位既不專業,可能只是想賺你佣金的業務員購買保單。 問題7:我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 「你認為我應該買變額(萬能)壽險?還是變額年金就好?為什麼?你賣我的這張變額(萬能)壽險,其危險費率是採取第幾回合生命表」?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為了確認這位業務員,是否是真的了解你的需求,而不是為了業績,就隨便推銷一張投資型保單給你。當業務員跟你說:「買有保額的變額(萬能)壽險,就算投資虧損,還有一定的壽險保障」時。如果對方沒有辦法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證明你確實還有一定的身故、失能保障缺口,否則,請一定要遠離這樣的業務員。 另外,採用「第五回合生命表」,以及「第六回合生命表」的同一性別、年齡、保額的危險保費,可以差到3~4成左右(請見圖2-2)。所以,除非保戶只買變額年金險,否則,就一定要注意這部分危險保費的收取標準。而且,一定要請業務員,證明賣你的這張保單,危險保費是按照第六回合生命表收費。 問題8:保單好處多,但有何缺點或風險需要注意? 「你說了這張保單的許多好處,請問它對我來說,會有什麼缺點或風險,是我需要知道及注意的?」業務員通常不會說推薦標的壞的一面。但是,這卻是考驗業務員,是否有站在客戶的立場思考的重要關卡。 舉例來說,資產撥回並非固定的,假設對於已經退休,每月就需要這筆錢過日子的保戶來說,就根本不適合這種保單。又例如許多高年化撥回率的保單,儘管可能「保息」,但可能是完全「不保本(也就是配息會吃到本金)」,甚至換成台幣之後,還有大幅的匯損,對於希望每月有穩定收入的保戶來說,恐怕也是非常不適合。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7-21 養生.人生智慧
你的投資型保單買對了嗎?專家點出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常見的10大謬誤
保戶購買投資型保單的十大謬誤 謬誤1. 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物。 謬誤2. 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謬誤3. 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 謬誤4. 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 謬誤5. 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 謬誤6. 只看年化配息率。 謬誤7. 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 謬誤8. 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 謬誤9. 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 謬誤10.以為沒有錢,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延伸閱讀: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傳統保單VS.自行投資差異在哪?專家告訴你投資前必知道的11個小知識】謬誤1:錯把投資型保單當短線投機標的雖然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跟投資的關聯非常大。但是,個人卻完全不贊同把投資型保單,無條件地與一般投資工具劃上等號。 因為首先,由於它是保單,所以,除了投資方面的費用外,它還被抽一筆保單相關費用。筆者完全不建議,一般大眾單純是以「投資」的角度,來購買投資型保單,而是應該從保障需求(特別是年輕人),或是整體退休規劃的角度來購買。 其次,不論是從「用最低的保費,獲得最高的保障」,或是從「退休規劃」的角度,來累積退休金,都必須是「長期投資」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在連結標的的選擇上,筆者建議: 一、必須選擇安穩的標的,以長期投資(持有)。 二、因為累積期長,最好是積極穩健的標的(例如股票型基金或ETF),而不是非常保守的配息型商品。理由有二,其一是當投資組合中,減少風險性資產投資時,整體收益率自然就會比較低。 理由之二是,強調配息型的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絕大多數的投資標的都是所謂的「高收債(垃圾債)基金」上。事實上,它的投資風險並不低,且更重要的是:它的配息,是有可能吃到本金的。 謬誤2: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仍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第二個錯誤是,還沒有退休,或是現在完全不需要固定現金流,卻依舊買「月配型」投資型保單。 這個概念大錯特錯的原因有三,其一是:由於這種「定期撥回」是發生在「年金累積」期間。對於還沒有退休的人,理當有固定的薪水收入的人來說,自然就不需要什麼穩定的現金流。更何況,當保戶不需要這筆錢(月撥回)時,很容易就把它花掉,而沒有真正把它存起來,留做日後需要時使用。 個人並不贊成還沒有退休,就買資產撥回投資型保單的原因之二是:每月將配息領出,就無法享有「複利增值」的投資效果。特別是還沒有退休的人,還有一份薪水收入來源,不但不需要靠這張保單「提供固定生活費」,反而更需要趁著還有投資資本的時候,以穩健、積極的方式將退休基金「極大化」。 至於原因三則是:由於月撥回基金,多半投資標的是風險並不低的高收債基金,所以,極有「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所以,這種「所領配息來自於本金」的方式,並不符合投資效益。所以,除非選擇月撥回投資型保單的保戶,選擇將配息「再投入」,以發揮複利投資的效果,否則,個人仍舊建議尚未退休的保戶,最好還是選擇風險相對不會高太多,但積極、穩健的投資標的,讓自己的退休基金持續增加,以應付未來真正退休後的生活所需。 如果未退休之人,並不適合買這種「資產撥回」的類全委投資型保單,那麼「已經退休的人」就適合嗎?其實,個人的答案也是「不適合」。因為既然已經退休了,就代表需要一筆固定的生活費來源,那麼,不能夠保證每月都領到「資產撥回」保單,怎麼可能是個最佳的選項呢? 謬誤3:誤以為「類全委」就是一檔基金標的第三個錯誤是,完全不懂「類全委」是保單,以為它不過就是一檔基金標的而已。說來不誇張,關於這樣的問題,不只是一般民眾不知道,居然連銷售的銀行理專都「不知道」!話說有一位理專,打電話給我在投信公司任職的朋友,並質疑為何該公司所合作的某張類全委保單,旗下所連結的配息基金績效,竟然輸給同一檔在銀行銷售的同名基金? 而在這一案例背後所顯示的重大問題在於:不要說一般大眾不知道,連銷售 這些商品的銀行理專「也都不知道」,而類全委是保單根本不是「買不到固定配息基金」之下的替代方案。 因此,我想在此進一步提醒所有投資大眾:首先,不是所有在銀行銷售的產品,就只是投資工具,而不是保險商品;其次,不是有固定配息機制,就是「固定配息」的基金,而不是保險商品;再者,不是有看到有連結一個基金名稱,就代表它是基金投資,而不是保險! 謬誤4:最適合買「變額萬能壽險」的人,從不動心……第四個錯誤是,年紀明明已經很高了,卻是為了節稅目的而買變額萬能壽險。或是最適合買投資型保單的年輕人卻不買。過去,個人聽說不少年紀大的人,之所以仍堅持買變額(萬能)壽險,就是為了「賭」自己萬一不幸身故後,所有的投資資金,都可以「免列入遺產中計算」,以享有節遺產稅的優惠。 但是,這仍然有不少風險。首先,根據國稅局的「實質課稅原則」,只要是「重病」、「高齡」、「短期」、「躉繳」、「密集投保」的案件,不論保險公司理賠與否,國稅局採個案審核,將保單價值視為遺產課10%~20%遺產稅。所以,個人誠心建議想要資產傳承的保戶,一定要以長期規劃的心態進行,以免節稅不成,反而要繳稅及罰款。其次,由於年紀大時,危險費率也越高,一旦遇上投資大幅失利,保戶會有極大的支付危險保費壓力。 另外,投資型保單的最大功用,就是用最低的成本,拉高年輕人的壽險保障。但我常遇到業務員向我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寧可在股市裡「沖來沖去(指股票市場的「當日沖銷」)」,也不願意買任何壽險保障。因為首先,他們沒有家庭觀念、太過自我,認為自己對父母沒有責任,只有父母對他們才有責任。所以,只願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其次,年輕人普遍認為,父母已經夠有錢了,自己的壽險保障對父母來說,相對「不成比例」。 當然,撇開這些極端的案例,我還是想再次重申:因為投資型保單採自然費率,年紀越輕,保費越是便宜。如果有壽險保障需求,但每月扣掉生活費等正常開銷,就只剩一筆錢,必須同時投資及投保。那麼,投資型保單絕對是最適合的選項。 謬誤5:買了就放任不管,賺賠從不關心事實上,正因為投資型保單的保單帳戶價值,與投資績效息息相關。所以,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之後,絕對不能夠「擺在那裡完全不聞不問」,以免會嚴重影響未來的保障金額多寡,或是有可能因為年齡增加、危險保費變貴,而讓保單帳戶價值嚴重縮水 謬誤6:只看年化配息率許多保戶會買投資型保單,完全是從「年化報酬率最高」進行考量,完全無視「配息吃到本金」的問題,並忽視匯兌風險。 一直以來,已經有不少業務員向我大吐苦水:「客戶嘴巴說不能接受波動,但簽約時還是找高撥回的商品」。然而,個人這幾年所看過的,買投資型保單大虧的案例,幾乎都有「配息吃到本金」與「嚴重匯損」的問題,實在很值得保戶深刻檢討才是。 謬誤7:只想領息,從不打算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個人聽到一個市場上的常態做法:購買類全委投資型保單的保戶,多數只買變額年金。而且,不是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錢就解約,就是把年金開始給付的年齡,全都設在最高的95歲。個人聽到的理由如下: 理由一:因為業務員會跟客戶說(客戶也這麼認為),只要不進入年金給付期,錢就會在帳戶中繼續投資及生利;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就是用那一整筆錢,以當時的預定利率,計算出一個固定金額的年金,金額可能變的很少而且固定不變;更重要的是,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了。 理由之二是:因為年金險開始年金給付之後,保單就不能夠「解約」,也不能夠「保單貸款」。 理由三:一旦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後,所有給付金額都會固定下來。假設未來市場利率持續走高,保戶就等於「虧到了」。 所以,目前所有買變額年金險的保戶,只著眼於投保後,就立刻開始領取所謂的「配息」(正確的專有名詞是「固定撥回」),且多半在正式進入年金給付期之前,就全部解約。簡單來說,保戶就是買一個「短天期定期給付的保單」,把它拿來當做傳統終身年年還本壽險的替代品。 然而,保戶以上的三大想法,從正確的投資理財規劃上來說,是會有很大問題、風險,以及矛盾點存在的,很難禁得起實證考驗。 例如首先,所謂的「平均月撥回率5%」為例,並不保證「每月撥回」。因為金管會在2021年3月祭出新規定,月月配息型類全委投資型保單,如果要附保證給付,當基金淨值低於80%時,必須停止撥回。所以,保戶根本不可能買到真正的「每月固定給付」的投資型保單。 其次,目前號稱年化配息率不錯的投資型保單,因為都是投資在所謂的「高收益債」上,配息吃到本金的風險並不低。而這些高收益債的風險並不低。特別像最近因為俄烏戰爭的關係,相關債券淨值大幅滑落。如此的影響是:保戶拿到的「配息」,是有極大的機會「配到本金」。也就是說,一旦配息長期吃到本金,除非保戶持續增繳保費,否則,那個號稱可以「月月領息」的帳戶,不用到95歲,可能就會「提領一空」的。 更何況,目前大多數配息的投資型保單,都是所謂「外幣計價」保單。也就是說,保戶就算從中獲利,但都得承受匯率變動的風險。特別是前一陣子台幣升值之際,保戶就算拿到不錯的配息,在匯兌損失之下,實際收到的金額也縮水了。 再者,只有上帝,才會真正知道未來市場利率是走升或降低?既然如此,保戶只要確定每期所領年金,夠支付退休後的各項開銷,且能夠「活的越久,領的越多」就好。假設保戶認為每月的年金金額,不足以支付現有或未來每月生活費。那問題是出在自己「存的退休金不夠多」,而不是年金險的問題。更何況,正式退休、沒了固定收入之後,原本就不應該再進行「有風險的投資」。所以,那句「那筆錢已經不能再繼續投資、生利」的說法,就完全禁不起任何考驗。別說其他的,「凡投資,必有風險」這句話,真的很值得有此類想法的保戶深思。 且再說了,就算在年金累積期,保戶的這筆錢有在「繼續投資且領取配息」。但是,一旦「配息會吃到本金(特別是配息率越高的,吃到本金的機率就越高)」的話,就代表保戶「希望在95歲之前,可以長久領息」的想法,可能是非常不切實際的。因此,買變額年金,並且把年金給付期設定在最晚的95歲的保戶,如何能賭定地認為,這樣的做法,就一定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要優? 第四,如果買的保單正確、適合自己,且年金金額正好是所需金額,保戶為什麼要解約?所以,不買年金險,或是買了年金險後,因為「不能解約」的理由,而「永遠不要進入年金給付期」,其實是一個很奇怪的理由。更何況,保戶在進行「保單貸款」後,也是要支付利息的。 第五,年金險的優點,就在於「活的越久,領的越多」,保戶不讓保單進入年金給付期,就無法發揮年金險最重要的「抗長壽風險」的功能。 因為年金險的功能,就是為了提供被保險人「避免長壽風險」之用,讓他們在「活得更長壽」時,還有錢可以繼續領下去。所以,許多保單都有「保證領取期間(例如10年、15年或20年)」。假設保戶沒有領那麼久,剩下來的錢,保險公司會以折現的方式,以「身故保險金」的名義,給付給保單的身故保險金受益人(保證給付未領部分,還可以給指定的身故受益人,這筆錢,也不用計入被保險人的遺產總額中計算,具有一定的節稅效果),保戶實際上並不算吃虧(但值得注意的是:變額年金險在累積期,被保險人(要保人)如果不幸身故,只有退還所繳保費,且不得指定「非要保人法定繼承人之外」的保險受益人;只有當進入年金給付期後,要保人可以任意指定法定或非法定繼承人,為保單的身故受益人)。 更何況,中途將年金解約,如果再買一張保單,也還是要扣一筆費用,等於是讓原本所賺的獲利,再「吐回去」一些,這一來一往之中,會比「直接進入年金給付期而領取年金」要好嗎?以上頗值得保戶再三深思。 最後,順便提一個與高齡者相關的退休規劃議題。大家都知道,年齡是失智症發生與否的最大關鍵因子。年紀越大,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就越高。這些買了變額年金險後,卻遲遲不願意進入年金給付期的保戶,其實也在冒一個大風險—萬一自己哪一天失智了,沒法自行將變額年金險解約,或是要照顧自己的子女,得不到提款卡的密碼,就算資產撥回,每月都能順利入到自己的銀行帳戶,這筆錢,恐怕也無法花在自己的身上。 個人之前聽過一位業務員,如此建議想買資產撥回類全委型投資型保單,但擔心中途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而無法簽名、蓋章領息的年長保戶:如果當事人因為疾病(例如失智、中風)中途無法簽名、蓋章領息,就以「要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為子女,但子女印章、存摺都放在父母處,錢(配息)由父母領」的方式因應。 不過,這樣做的相關法律及子女不肖的風險,仍舊無法全面排除。個人建議當事人,可以透過辦理「保險金信託」的方式,才能更為周全地解決可能的失智風險問題。其具體做法及流程如下: 要保人(必須等於被保險人)在投保變額年金險時,勾選「年金給付時間(例如65歲)」及「一次給付」,並以「保單受益人(同時必須是要保人及被保險人,因為依照《保險法》,要保人得隨時更改受益人)」的名義為「委託人」,預先向銀行簽訂「保險金信託」(一種「預開型信託」)。之後,保戶再拿著保單,向保險公司進行「批註」,讓這筆未來的整筆保險理賠金,直接進入保險金信託專戶。銀行則依照當初所訂信託契約的內容與給付條款(例如在委託人意識清楚時,錢可以直接匯到委託人指定的帳戶中;假設委託人因為中風或失智時,錢則匯到指定的照顧機構帳戶),定期給付款項給信託受益人(指委託人本身)。 謬誤8:寧可頻換基金,也不願投資較低廉的投資型保單有些投資人寧可在銀行頻繁轉換基金,而被銀行抽去一大筆手續費(贖回及信託管理費),也不願意透過費用可能較為低廉的投資型保單進行投資。我之前聽保險業務員,轉述理專的說法是::「我的客戶只要有賺1%,就很高興了,完全不在意被銀行收了多少基金轉換手續費」。所以,理論上頻繁轉換基金的投資人,仍舊只會選擇在銀行買基金,而不會考慮透過投資型保單這個基金平台。事實上,只要懂得善用投資型保單「不收投資方面費用」,且「每年標的轉換在一定次數內(通常是一年4~6次)免費」的優惠。更何況,有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標的免費轉換次數,已經可以達到「無限次」了。 謬誤9:手中持有匯損幣別或想賺利差,而買外幣計價保單就個人了解,有的客戶原本手邊,就存有一些外幣,像是美元或澳幣、南非幣等,因為匯率虧損,不願換回台幣,所以買這些匯損幣別計價的投資型保單。但是,也有聽說不少保戶,是抱著「利差、匯差與配息三重賺」的心態,在投資外幣計價的投資型保單。 一直以來,由於海外投資的報酬率,比台灣好很多,所以,國人普遍喜歡把錢,匯到海外投資賺取高利。個人不能說這些投資人的做法是錯的,只是想提醒他們有關海外投資的以下重點: 首先,投資海外必有匯兌風險,不能一心只想獲利,卻不問可能的風險。而這,通常也是非常多「一心只想尋求高獲利」民眾,無心或有意間所忽略掉的。 其次,投資海外的高獲利,一旦減去虧損之後,真的是一盤值得投資的好買賣?就例如壽險業之所以要拉高投資海外比重,就是因為國內投資報酬率太低所致。然而,當海外較高投報率,減去一定的匯損之後,就一定比留在國內投資「還優」? 再者,投資海外部位越大,投資人遭受的虧損影響就越大。凡投資海外,都一定避免不了匯損風險。所以,一旦投資海外的部位很高,又出現匯兌損失,問題就分外顯得嚴重。 最後,投資海外風險除了匯兌外,還包括各種手續費及其他成本。例如國內有不少「複委託」的業務,就是專門幫國人進行海外金融商品的投資。但事實上,這類複委託業務,相關手續費有時並不便宜。 謬誤10:以為沒有錢或不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所有以外幣計價的金融商品,不管是定期存款、基金、證券、ETF或保險,全都難逃可能的匯兌風險。所以不要以為「沒有錢、沒有出國,就沒有匯率風險」。 事實上,個人認為要不要進行海外投資,最主要的關鍵在於「目的」與「投資熟悉度(或投資訊息掌握能力)」。而總的來說,如果未來沒有打算在國外定居、工作或退休,也沒有什麼時間做太多功課,老實待在國內投資恐怕才是正道。特別是國內投資資訊取得較易,且國內市場利率(投報率)雖低,卻不表示完全無法找到比擬海外投報率的標的。因為,國內投資至少少掉了匯兌風險,以及跨境的手續費等成本。 當然,就算投資人最後的答案是「可以投資海外」。但也不是把大部分的錢,通通挪到海外去「投資」。不要忘了,投資人現階段如果主要生活重心仍在台灣,各項日常與應付突發事件的緊急支出,就絕對少不了一定的台幣資產。因為想從海外匯回,一是資產變現需要時間,二是也一樣要被金融機構,收一筆不少的國際匯兌成本。 「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是否算是優惠? 對投資有何幫助?有些保險公司在推銷投資型保單時,都會有這樣的行銷話術:「月繳數千元,幾百檔投資標的任你選!投資型商品每月保費還能調整,手頭緊時可以少繳一些。」「我們免費提供1年N次投資標的轉換免手續費,到銀行買基金,每次轉換都要錢!」 ……仔細分析,這些保險公司提供的「方便」,有時並不等於「必要」。畢竟,長期投資才能產生較大的複利效果。 真正以長期投資為目標,以及資產配置為原則的投資標的,並不需要頻繁轉換投資標的。因此,投資型保單所提供的「一年轉換4~6次免轉換費用」的優惠,是否真的對每一位保戶有利,卻也得依人而定。因為,原本就沒有頻繁轉換標的的保戶,就是「無利」可言吶。 記得很早之前,曾有某家提供保戶無限制轉換的保險公司做過調查:每位保戶平均轉換的次數大約只有「兩次」而已,就算有每年免費轉換四次的功用,多數保戶事實上都用不上的。 投資海外,要如何避免匯損? 隨著金融市場全球化,以及金融商品不斷地推陳新,「匯兌風險」經常是投資人心頭的一大痛處。個人建議,想要投資海外,又想要避免匯損吃掉投資收益時,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首先,一定要把資產,放在「強勢貨幣」上。 其次,在選擇不同貨幣時,應該選擇以「與投資地區相同的貨幣」為原則。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選擇美元、歐元與日圓三種不同貨幣,除非是單純做外幣定存,否則應該與投資地區相符才好。從以上的邏輯來看,假設投資人想同時投資美國、歐洲及日本地區,就應該投資以上述三種幣別計價的投資工具(例如共同基金或ETF),這樣才不會因為投資地區與幣價幣別的不同,再產生出另一層的匯兌風險。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
-
2022-04-04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教如何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編按:你是否想過,自己的老後生活,收入要從哪裡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長期關注退休財務安全議題。他指出,國人退休金準備不足,是足以拖垮台灣經濟的國安問題。考量養兒防老觀念式微、勞退基金操作績效不佳,民眾應盡早自行投資,才能累積足夠的退休金。平均壽命愈來愈長、通膨壓力愈來愈大的時代,你的退休金準備,足夠確保你擁有安穩的老年生活嗎?「退休金準備不足,是會拖垮台灣經濟的國安問題。如果不正視,將來我們會看到很多靠社福補助度日的下流老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冠男語重心長地說。身為行為財務學家的周冠男,也曾擔任勞動基金委外操作審查委員。他指出,過往國人老後的生活費有2大來源:子女奉養,以及勞工退休金。然而,在少子化的今日,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日漸式微。另一方面,由公務機關主導的勞退基金操作極為保守,投資組合半數集中於現金、固定收益證券。據統計,新制勞工退休基金的歷史績效一年僅4.21%,還曾發生基金經理人挪用公款、炒股等弊案。「不能指望小孩,勞退績效又這麼差,大家的退休金還是要靠自己。」周冠男說。他認為,還在職場上的工作者應有危機意識。停止自願提繳勞退基金,盡快開始自行投資,才能在離開職場時累積足夠的退休金。退休理財這樣做!買0050、006208,年平均報酬率勝過勞退、房地產退休金的投資組合,該怎麼配置?周冠男的建議很簡單:投資市場指數型ETF或基金,並且長期持有,需要用錢時才賣掉。以台股市場來說,長期投資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50(006208)2檔ETF,年平均報酬率接近9%。不用費心挑選個股,甚至不必在低點入場,就能獲得比勞退基金豐厚的報酬。台股有逾千家上市櫃公司、100多檔ETF商品可供挑選,為什麼只推薦前述2檔ETF?周冠男解釋,不論短期漲跌,股市長期上漲的趨勢不變。而0050、006208,是走勢最貼近大盤的ETF。以0050為例,從成立到2020年4月,總報酬率為294.90%,換算成年報酬率約為8.62%。「它的長期優越收益,幾乎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投資報酬率,甚至超過台灣飛漲的房價。周冠男舉例,日前媒體報導,文湖線通車25年後,大安站的房價從一坪30多萬上漲到約84萬。數字聽起來相當驚人,其實換算下來,年平均報酬率僅約4%左右。就算加上租金收入,報酬率也不過6%。在同一時間,台股的年平均報酬率接近10%。「同樣是30多萬,投資0050或006208不要賣,漲幅會是房子的2~3倍。」除了0050、006208以外,周冠男提到,若不想將全部資產放在台灣股市,也可考慮美股的市場指數型ETF。例如,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包含全球49個國家、9000多檔股票,風險分散更為徹底。此外,他特別提醒,ETF商品的原始概念,是讓投資人以較低金額投資多檔股票,降低投資風險。台灣近年來流行的策略型ETF,不少都有手續費高、檔數過少的問題,難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他舉例,有某檔高科技股策略型ETF,僅投資10檔標的。他反問,「我為何不自己買10檔股票就好,還要付給投信一年1.31%的管理費?」不用預測漲跌的投資法!買市場指數型ETF,時間是投資人最好的朋友周冠男指出,長期投資指數型ETF還有一個好處:輕鬆。不用看短期漲跌、高點照樣可以進場買。時間就是投資最好的朋友。為什麼指數型ETF買了不賣,獲利會優於買低賣高?周冠男指出,行為財務學上有個概念叫「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effect)──投資人認為自己的判斷比其他人更為正確,因此高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透過短期交易獲利。但許多學術研究都顯示,愈是頻繁買入、賣出股票的投資人,長期投資績效更差。以當天買、當天賣的當沖交易為例,99%的當沖投資人都是賠錢出場。周冠男指出,股市每日上漲或下跌,當然都有其原因。但一般人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多數的分析都是事後歸因,更遑論成功預測。他舉例,「就連《華爾街日報》同一天的報導,對於當日股市漲跌的分析觀點都會自相矛盾。」因此,散戶要精準的掌握時機低買高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預測股市走向極為困難,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無論台股、美股或全球股市,長期股價趨勢都是上漲的。周冠男引用統計數據指出,1925年在美國股市投資100美元的人,到了2010年會擁有40多萬美元的資產。他開玩笑說,「我曾祖父要是當年在美國股市投資100美元,我現在就不用工作了。」他認為,被動式投資的精神,就是盡可能延長錢在市場上增值的時間。持續投入,需要用錢時才賣出持股。「總有一天你回頭看,會被自己累積的資產嚇一跳。」定期定額或單筆投入買股,哪個好?2種投資法利弊一次看懂手上有一筆資金可投資股票,單筆投入或定期定額,哪個報酬率較高?多數人或許會認為是後者,但真正的答案卻出人意料。周冠男指出,既有研究已顯示,單筆投入的資金在市場上可增值的時間較長,長期獲利會優於定期定額。例如,年初投入12萬買指數型ETF,或者1個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買指數型ETF,前者的長期報酬率會高於後者。若投入單筆資金的時機剛好是市場高點,還能獲利嗎?知名投資人、美國麥哲倫基金前總經理彼得‧林區(Peter Lynch)曾做過試算,30年間每年投入一筆錢投資股市,每年都買在股市最高點的投資者和買在最低點的投資者,最終2者的年化投資報酬率約只相差1%。只要投資時間夠長,自然能分散風險。不過,周冠男也指出,單筆投入大額資金雖然獲利較佳,但違反人性。多數人不敢在高點進場,也怕低點是崩盤的前兆。因此,定期定額投資,可幫投資人「把手腳綁起來」,建立投資的紀律。雖然損失一點獲利,但至少不會錯過長期的貨幣時間價值。配息型商品買愈多愈好?小心錢只是從左手轉到右手周冠男觀察,台灣投資人除了偏愛短線交易外,另一迷思是「熱愛配息」。舉凡高股息ETF、高收益債券,都是近年來的熱門商品。然而,許多投資人在開心領息的同時,卻忽略了這些錢可能來自先前自己投入的本金。他指出,行為財務學稱這種心態為「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謬論。投資人看似定期領到一筆現金,其實總資產並沒有增加。他以高股息ETF為例,原本11元的ETF,每股配息1元,股價就會下跌為10元。「金錢不滅,你的錢只是從左手轉到右手,而且你領了1元還要繳稅給政府。」此外,他也勸投資人在規劃退休理財時,最好別碰高收益債。高收益債俗稱「垃圾債」(Junk bond),指的是信用評等較低的公司,因為違約風險高、借貸不易,因此以高額利息吸引投資人購買。這種商品風險極高,並不適合熟齡族群。他認為,比起賺快錢,買指數型ETF、長期持有,就是最簡單的退休理財心法。不用努力看盤,無須費心買低賣高,退休金反而更加豐厚!原文: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寄望孩子或政府,不如長期投資0050、006208
-
2021-11-22 養生.人生智慧
用300萬本金,5年滾出千萬資產!大學教師江季芸教你存「免費股票」
編按:離開職場後,要如何達到財富自由?大學教師江季芸,有感於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她為自己擬定了一套「退出校園10年計畫」,希望能達到年領百萬股利的目標。她採用「波段存股法」,選擇體質良好且景氣循環有一定週期的企業,賺取波段價差,也領取殖利率5~7%的股利。雙管齊下,自己的退休金自己賺。40歲開始存退休金,來得及!銘傳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江季芸,6年前有感於少子化對教育界的衝擊,決定「超前部署」理財計劃,讓自己離開校園後也有安穩的財務保障。存股5年,原本300萬的本金已滾出千萬資產。「雖然我很愛教書,但我相信繼續待在學校,以後會更辛苦。」江季芸回憶。43歲以前,她的理財方式偏向保守,以基金和定存為主。但定存利率愈來愈低,基金贖回扣掉手續費、管理費,獲利所剩無幾。此時的她已經打定主意,要在10年內離開校園。想賺取更多被動收入,必須改變投資型態。於是,她以年領百萬股利為目標,積極投入股市。進可攻、退可守的波段存股法 以獲利3成為目標,存「免費股票」2015年,中國股災引發全球股市下跌,江季芸以300萬的本金進場。初期投資標的,她選擇了穩健的金融股中信金(2891)。當年9月,中信金的股價從18元往下跌,她一路買進,最終以均價16元買入185張。隔年,中信金每股配息0.81元、配股0.8元,讓她領到近15萬的股利和14.8張股票。股利入帳後,她又買入200股零股,累積200張中信金股票。她原本預計,若中信金日後的股利政策不變,只要持續將股利再投資,就能順利在10年內達到年領百萬股利的目標。然而,2017年,中信金不再配發股票股利,只配發每股1元的現金股利。如此一來,若想年領百萬股利,需要1,500~2,000萬本金,買進1000張中信金的股票才能達成。如意算盤被打亂,她決定轉換投資方式。身為大學教授的她,拿出研究精神,觀察不同企業的股價走勢。她發現,有些體質優良的企業,股價每隔2~3年便會經歷一次景氣循環週期。找到相對低點買進,耐心等待相對高點賣出,約可獲利2~3成。待股價漲到預期的獲利目標時,她會賣掉相當於本金的股票張數,留下的便是「零成本」的免費股票,每年配發股利。回收的本金,則可投資其他標的。她將這套投資方式稱之為「波段存股法」,進可賺價差、退可領股利,財富累積更快。好公司怎麼挑?4個指標,挑出能生蛋的金雞母江季芸比喻,這套存股方法,就像是農場主人到養雞場買雛雞。過了2、3年後,將成雞載到市場賣出,收回成本。主人可等待市場上的好時機,買入其他家禽,而農場上剩餘的雞也可繼續生蛋、賣錢。不過,一開始要如何找到優質養雞場,確保雛雞真的能健康長大呢?江季芸提出4個選股標準:體質良好、有發展前景、正派經營、獲利穩健。例如,她曾在大賣場看見自動結帳機,出於好奇心,認識了自動化設備大廠盟立(2464)這家企業。近一步查詢資料,發現國內許多知名企業如台積電、義美食品、愛之味等,都是盟立的客戶。她認為,自動化結帳將是未來的商業發展趨勢,值得持續關注。再者,盟立的董監事持股約維持在13.5%、申報轉讓也以贈與、信託為主,並未發生異常轉讓的現象。「這代表,董監事對自己的公司很有信心,符合『正派經營』的原則。」江季芸指出。至於,「獲利穩健」,她會觀察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每股盈餘(EPS)、毛利率等指標。她認為,理想的投資標的是ROE近5年平均大於15%、EPS近5年平均大於2。她在2020年買入盟立時,其ROE大致都在12%以上、EPS多年來也有2元以上的水準。此外,盟立的毛利率10年來維持在15%以上,顯示公司有一定的附加價值創造能力。她提醒,存股族若以創造被動收入為目標,一定要找穩定發放股利的公司。以盟立為例,該公司連續23年發放股利,近年來每股配發現金股利約2元。以這兩年來每股約30~40元的價格而言,殖利率達5~7%,對她而言已是很不錯的標的。如何找進出場時機點?「黑天鵝」事件發生是買入好時機選出好公司後,何時該買入?江季芸採用技術分析的方法,打開股票App,選擇週線或月線。當K線由下往上穿越D線時,代表價格接近歷史相對低點。反之,當K線由上往下穿越D線時,則代表股價接近相對高點。知道股價的高、低點大概落在哪,就能設定進出場的時機。「例如,前一個週期的低點是52元,我可能會設50元是我的進場點。」她舉例。如果買入股票後,等了幾年仍未達到2~3成的獲利目標,怎麼辦?江季芸指出,股價一定會有波動。但若該公司年年穩定發放股利,一樣可以安心「套牢」,等待獲利出場時機。她曾在2018年以每張80元的價格,買入5張創見(2451)的股票。接下來的一年間,股價始終徘徊在60幾元上下。但她沒有出場,因為這5張股票,讓她在第一年領到3萬元股利,殖利率約7.5%。隔年,創見每股配發5元現金股利,殖利率也有6.25%。儘管股利殖利率不錯,江季芸也觀察到,創見的營收的確逐年衰退。她耐心等待出場時機,2020年創見的競爭對手倉庫失火,發生轉單效應,股價終於上漲。她在接近82元時出場,收回本金。她強調,選股時一定要觀察企業的基本面。只要公司體質強健,就不必擔心短期的股價下跌。甚至當股市發生黑天鵝事件、好公司的股價下跌時,才是進場的時機。「巴菲特說,每個泡沫都有一支針在等著他。股市何時崩盤是無法預期的,但如果你這時停損,就撿不到便宜股票了。」如今帳面上已有千萬資產的她,一年可領到約60多萬股利,距離百萬目標還有最後一哩路。她仍持續在學校工作,但心中對於未來有更踏實的藍圖。在教職本業以外,她也喜歡畫畫、縫紉,期望日後能進一步發展這些興趣。有安全可靠的財源,才能放心追求夢想!原文:金氏世界紀錄最高齡上班族!91歲日本OL:工作讓我有被需要的快樂,又何必退休?
-
2021-09-23 養生.人生智慧
人生最悲慘下場?陳怡芬:為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下流老人
編按:錢,是親子之間最複雜難解的議題。當成年孩子開口要錢時,父母要贊助到什麼程度?要不要留遺產給孩子?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的理財專家陳怡芬指出,贊助孩子前一定要先為自己留下足夠的老本。養老防兒,才不會變成悲慘的下流老人!孩子想出國讀書、結婚、買房,為人父母的我們該出錢贊助嗎?不捨孩子為錢煩惱想幫忙,卻又擔心自己的老本不夠用?錢,是親子之間最重要,卻也最難啟齒的議題之一。清大計量財務金融系兼任助理教授陳怡芬,在金融業工作近30年,曾任花旗、富邦、新光等多家銀行高階主管,是國內最早推動親子理財的專家。育有2個女兒的她認為,父母想支持孩子、贈與金錢是人之常情。但是,提出贈與時,不能附帶情感上的條件。否則,最終失望的往往會是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老後,賭在孩子身上。」她提出中肯的建議。子孫滿堂未必是幸福!不想變下流老人,幫孩子前先為自己做打算從事金融工作多年,陳怡芬很喜歡觀察不同世代、族群,對於理財的態度有何差異。以父母對下一代的贈與為例,她認為,現在70、80歲的世代,多會毫不考慮地將財產留給孩子。例如,當年她才剛出生不久,父母就將房子登記在她名下,「他們都不怕我以後棄養父母!」她笑說。這樣的觀念,也和社會環境有關。陳怡芬指出,在早年的台灣,孩子還是青少年時就可以外出工作,16歲就能成為家庭的生產力。父母投資孩子,將來他們也會照顧雙親的老後。然而,現代人出社會的年齡愈來愈晚,父母養育孩子的時間也隨之延長。許多50世代總開玩笑說,過往是「養兒防老」,如今必須「養老防兒」。陳怡芬坦言,今日父母提供孩子金援,「比較像是欠債,不是投資。」既然把孩子帶到世界上,就有責任撫養他們,直到孩子可以獨立生活。至於什麼時候才「可以」,每個人的想法不同。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愈晚放手的父母,愈是辛苦。她有個親友,57歲,有4個孩子和一位青少年階段的孫子。當同齡人多已經退休享福時,她仍為了孩子們的生活辛苦打拚:要照顧離婚的女兒、要贊助兒子買房,又要出錢幫人在澳洲的孩子取得公民身分⋯⋯。賺來的錢,幾乎都用在孩子身上,只為了老後有人照顧自己。「養兒防老的觀念,讓她多了很多負擔。兒孫滿堂,不一定是幸福。」陳怡芬感嘆。「我們這代的女性,不論家庭狀況如何,大家的共識都是靠自己最穩定。」陳怡芬指出,在高齡社會,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更要做好老後的財務規劃。孩子需要錢時,父母想幫忙的心情無可厚非,但應該先評估自己的能力,再決定要資助孩子多少。如何判斷自己的「老本」夠不夠用?陳怡芬提供簡單的試算法。假設目前50歲、每月生活開銷5萬,一年的支出約60萬。若預計60歲退休,到90歲之間共30年,60萬乘以30年為1,800萬。這個數字,就是你需要準備的退休金。且考慮到通膨、老後可能的醫療開銷,實際上需要的退休金應該比上面的數字略高一些。陳怡芬指出,50世代的女性,一定要思考如何避免落入老後生病、貧窮的窘境。照顧好自己,就是對家人和社會最大的貢獻。千萬別為了孩子鞠躬盡瘁,自己卻變成經濟有困難的下流老人,「那真是人生最悲慘的下場!」如何為自己存夠老本?傻瓜花園投資法,分散風險創造現金流陳怡芬指出,退休理財最大的重點,是創造每月穩定的現金流。「你要找到一隻金雞母,讓牠每個月下金雞蛋給你。」她如此比喻。該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金雞母?陳怡芬建議,優先投資價值穩定,且會固定創造被動收入的理財商品,例如配息型基金、儲蓄險、年金險等。每年領股息也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股價波動較大,且有些股票的配息政策並不穩定,最好分散投資標的,不要單押一支個股。在投資前,本金不足的人應先清點資產。例如,名下有房產的人,可考慮「以大換小」或搬到郊區。買賣的價差,就可以作為投資的本金。或者「以房養老」,藉由反向抵押貸款創造每月的現金流。「不要認為房產應該留給小孩,很多人都是老了窮得只剩房子。」她說。至於個人的理財策略,陳怡芬偏好定期定額買入共同基金,且基本上只停利,不停損。除非投資標的長期表現不佳,才會考慮脫手。她稱這套理財心法為「傻瓜花園投資法」,購買不同區域或單一國家的基金,就像在花園撒下各種植物種子。定期澆水,時間到了就能收成,不需要費太多心力照顧。她也指出,定期定額的優點是長期下來可平均化購買價格,不至於買在最高點、賣在最低點。此外,建議挑選基金標的時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因爲產業型基金的景氣循環時間較長,要許久才能達到停利點出場。50後還要不要買保障型保險?先評估你能承受的風險人生下半場,是否需要買新的保險商品?陳怡芬指出,保險最大的意義,是為我們分擔風險。人生最需要保險的階段通常是青壯年,因為他們是家中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到了中、熟年,保障型保險的保費變高,想買新的保險商品要審慎評估。她以長照險為例,這是近年來各大保險公司針對熟年族群極力推動的商品。但她提醒,購買前應留意保單的給付條件,並且思考幾個問題:你有多高的機率會發生需要長照的狀況?如果你老後並未失能,而是罹癌或心臟病發作離世,現在的保單有無足夠保障?她認為,除了購買保險商品外,長照費用也可透過其他投資商品創造的現金流支付。比起錢,更重要的是創造老後的人際支援系統。她以自身經驗為例,父母晚年皆中風、需要人照顧。她和妹妹都住得近,再聘請外籍看護,沒有保險也能讓父母生活無憂。然而,對她這一代5年級生而言,子女未必隨侍在旁,有些國家更已開始禁止輸出勞工到台灣。50世代的老後,可能會面臨無人照顧的窘境。屆時是否有朋友可以互相照應,或者需要提前搬到安養機構?政府長照2.0的服務,可以幫上多少忙?如何延長健康自理的時間?這些問題都需要提前思考,並預先做準備。「有了長照險,不一定就能高枕無憂!」她提醒。陳怡芬形容,人過中年,理財就像一場考試。及格標準是老後夠用、不變成「下流老人」。如果還有餘裕,想考得更高分,不妨思考如何讓錢創造更大的社會意義。她看過一位北一女的學姊,畢業後在美國當工程師。70多歲時,她捐贈50萬美元給母校,而非全數留給自己的兒孫。「她覺得比起留錢給孩子,讓年輕的學子有更好的教育,錢用得更有價值。」她呼籲,50世代的同輩人,一定要趁意識清楚、可以獨立行事時,為自己做好財務規劃。將自己賺來的每一塊錢,花在你認為值得的地方!原文:不想當下流老人,如何「養老防兒」?陳怡芬:養隻金雞母,坐等穩定現金流
-
2021-08-17 養生.人生智慧
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編按:不少民眾看中投資型保單結合保險和投資的特質,選擇以此作為退休理財的工具。然而,根據統計,這類保單也是爭議最多的理財商品之一。特別是中高齡者,更要小心壽險型保單的危險保費隨年齡攀升。萬一投資失利,保單不只沒能賺錢,還會成為保費的無底洞。投資型保單有哪些利弊?適合哪些族群?投資型保單既有保險的保障,又有投資的獲益,好划算?小心投資失利,不僅沒賺到錢,年年增加的保費卻要照繳以免保單失效,賠了夫人又折兵!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受惠於近期美、台股指數創新高、金融市場活絡,民眾投資意願增加等因素,光是在2021年1月,投資型保單的保費就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13.6%。可以說,這是在儲蓄險陸續停賣後,最熱門的收益型保險商品之一。然而,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指出,在過往的申訴案件中,爭議最常見的原因是業者未向消費者充分說明商品資訊,特別是投資型商品和衍生性商品。過去就曾有70、80歲的民眾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聽信理專招攬買下投資型保單,事後才因虧損而悔不當初。為了因應這類糾紛,金管會規定從2020年9月開始,65歲以上的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必須錄音、錄影,以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如何避免投資型保單變成虧錢的無底洞?《50+》專訪本身擁有保險業務員證照的財經專家李雪雯,一次看懂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利弊為何,以及你該不該買。投資型保單分3種 小心壽險型保單活愈久繳愈多李雪雯指出,從保險的性質來看,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可以粗略分成3種: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變額年金險。投資連結的標的,則可能是股票、共同基金、債券、外幣等,非常多元。她觀察,很多人認為投資型保單是「保險加投資」,無法理解為何投資失利會影響保單淨值。其實,究其本質,投資型保單就是保險。它和傳統保單的差別在於,過往保戶繳交保費後是由壽險公司操作投資。保戶發生事故時,保險公司會以投資所得做為部分理賠金。而不管投資績效如何,保戶的保額都一樣。然而,投資型保單是保戶自行選擇投資標的。當投資失利時,保單的價值就會下降,保戶所能拿到的理賠也會減少。保戶必須自負投資盈虧的風險,保險公司不會保證獲利或理賠金額。她特別提醒,50歲以上的保戶購買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最好謹慎考慮。因為壽險的保費是根據「經驗生命表」計算。年紀愈大,繳交的「危險保費」費率愈高。例如,一位60歲男性投保100萬元保額的壽險,目前每萬元費率為127.422,每年須繳交1萬2,700元的保費。活得愈久,繳得愈多。重點是,這筆保費會從保單帳戶中扣取。假使當年度投資表現不佳,帳戶內所剩的金額不到1萬2,700元,保費就必須補繳近8千元的保費,才能維持這張保單100萬元的保額。如果不繼續繳錢,保單就會失效,即使身故也無法獲得原本希望的理賠金額。「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比較適合危險保費低、投資預算又不多的年輕人,而不是50歲以上的中年人。」李雪雯說。她看過不少70歲以上的保戶,因為危險保費陡升,幾乎年年都要補繳高額保費。她建議,如果真的繳不下手,不如忍痛解約,也好過硬撐。另一種變額年金型的投資型保單,基本上領回機制和傳統年金險相同。保費扣掉業務員的佣金、管銷成本等相關手續費用後,就是投資的本金。若投資有獲利,到了年金給付開始日之後,保戶即可分期領回年金。對中年人而言,不失為一種累積退休金的工具。只是保戶仍要考慮投資成本、風險、預期投資報酬率,評估哪種投資工具對自己最有利。投資型保單好在哪?這3種人適合買儘管投資型保單未必適合所有人,李雪雯指出,相較於其他投資型商品,它仍有幾項優點。首先,投資型保單的標的選擇分為2種。一是「類全委」保單,由專家代操、選擇投資標的,每年會扣掉一筆代操費用,通常是帳戶價值的1.7%左右。另一種則是由保戶自行選擇標的。以投資基金為例,投資型保單的優勢在於轉換標的的成本較低,一年可以免費轉換4~6次。不像一般共同基金申購、贖回都要付手續費,頻繁交易的話會吃掉不少獲利。再者,對於預算較低的投資人而言,投資型保單是進入門檻較低的選擇。例如,定期定額買國內共同基金,每月投入金額至少要3千元、海外基金則是最少5千元。若是透過投資型保單,則可以用每月2千元的保費投資至少10支基金。此外,從節稅的觀點來看,每年申報綜所稅時,保費享有2萬4千元的扣除額、投資型保單的資本利得也不用課證所稅。此外,除非是重病期間或生前最後2年投保等國稅局認定有刻意隱匿或虛報疑慮的情況,一般而言,保險理賠金通常不會列入個人遺產中課稅。最重要的是,回歸保險本質,壽險的死亡給付是其他投資工具所欠缺的。投保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的保戶,身故或全殘時可領取理賠。不過需注意,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又分甲型和乙型2種,甲型的理賠金額是「保額和保單價值金,取其高者」,乙型則是「保額加上保單價值金」,投保時就要事先留意。什麼樣的人適合買投資型保單?李雪雯認為,以下3種情況可以考慮:1. 只有一筆錢,但同時需要保險又想投資的年輕小資族此一族群在購買保單時,最好選擇手續費用低、主約能掛醫療險附約的產品。保單的危險保費計算方式,則至少要採取2012年公布之「第五回合生命表」,費率較低。2. 非常熟悉基金投資、會在一年內多次轉換投資標的的人此一族群一樣需留意保單的手續費用,並盡量選擇可免費轉換標的次數多的保單。3. 有退休規劃,但又不善理財投資的人此一族群可選擇由專家代操的「類全委」保單,但最好先試算扣除代操費用和其他手續費後,實際上的預期報酬率有多少。此外,某些保單會主打「按月配息」或「高配息」等字眼,吸引消費者購買。但李雪雯提醒,在低利率時代,不合理的高配息很可能來自保戶所繳交的保費。她也看過很多人將每月配息當作額外收入,很容易把錢隨手花掉,長久下來反而存不到錢。正式退休前不選擇按月配息,才能強迫儲蓄,確實累積退休金。真正適合50後的理財規劃 退休前拉高投報率、退休後降低風險希望擁有財務自主的老後生活,該如何挑選理財商品?李雪雯建議,應掌握2大重點。退休前,可以用投資報酬率較高的工具,例如個股、共同基金、ETF、變額年金險等,盡量累積資產。這個時期因為還在工作,對風險有一定的承受力,理財決策可更積極。退休後,則要降低風險、確保每月有固定的現金流。她推薦可善用即期年金險,先把退休金「鎖住」,開始年金化後即按月領回。雖然利率不高,但仍優於定存,且無須擔心大幅虧損的風險。此外,在保險部分,她則建議優先補足醫療、長照保單。若擔心50歲後購買醫療險的保費太高,可選擇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或重大疾病醫療險,保費會較終生型醫療保單稍低。她也提醒,購買任何理財商品前一定要做功課,千萬不要只聽理專或保險業務員的推薦。畢竟,業務每天要賣的商品非常多,他們推薦的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自己的錢自己顧,才能為老後的財務計畫做出最佳選擇!原文: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
2021-02-20 養生.無退休時代
省到一條內褲穿20年的侯昌明,年過半百突想通,花百萬全家暢遊義大利!中年樂活靠4個小秘訣
以「精省」在演藝圈闖出名號的侯昌明去年帶著老婆、兒女到義大利「壯遊」,成行前妻子追問他:「真的嗎?不行啦這樣花太多錢,很貴!」侯昌明篤定地說:「不行,妳要陪我去,就算以後錢不夠要賣房子,我也一定要去義大利!」長達14天的義大利之旅,一家人從威尼斯玩到羅馬,全程自助,想逛哪就逛哪,想吃就吃,他們一連3天吃外皮酥脆且餡料豐富的披薩、香濃到極點的提拉米蘇、逛羅馬競技場、精品店等…此行花了侯昌明將近100萬的積蓄,他開玩笑說,以前可是節省到一條內褲可以穿20年!怎麼會突然想通,花大錢去義大利壯遊? 錢哪有幸福重要?中年該以品質優先 「其實,去義大利之前,我覺得自己有點中年憂鬱。」當時,他意識到自己快50歲了。「人家說人生半百,其實到了50歲,大概還能健康活30年,而且這還只是估計哦!你看我前半輩子追著錢跑,環遊世界的夢想都還沒開始,遠的國家也都還沒去,就已經50歲了,以後沒體力怎麼辦?我越想越慌!」 未完成的人生清單像程式碼一樣飛快的條列在他腦中,恐懼爬滿思緒。侯昌明一向精省,但隨著存款上的數字越長串,也代表綑綁他的枷鎖越沉重,「以後老了,錢夠用就好,還是回憶最重要。所以我拉著雅蘭跟孩子,把所有事情都排開,義大利之旅,衝了!」 去完義大利的下個月,他們去了泰國,朋友問他:「你是中樂透喔?怎麼感覺都在玩!」「我才沒有都在玩!雖然我今年8月規劃要去美國3個禮拜。」侯昌明頑皮地笑了。他認為,旅遊是調劑生活的良方,充飽了電就回來認真生活、投入工作,這樣的人生才算得上是有滋有味! 品質來自經濟基礎,投資慘賠當繳學費 生活要有滋味的前題,就是要有經濟基礎。小時候他窮怕了,所以一塊錢一塊錢慢慢存,在30歲前,就存到人生中第一個一千萬。 才開心沒多久,他就摔了大跤,在一年內賠光千萬積蓄,連蜜月旅費也是由丈母娘支援才得以成行。回想當時,夫妻倆天天為了錢吵架,後來兩人重頭開始,卻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再次慘賠,當時的他,剛好40歲。 這兩次的慘痛經驗,讓侯昌明學會了四個字:資產配置。 他開始認真學理財,了解分散投資的重要。「短期投資不能道聽塗說,因為波動很大,要做足研究再下手,就算虧掉也不能影響生活;中期對我來說,就是配息沒有很多,但未來仍有增長潛力的,例如中國基金;長期對我來說,就是穩健型的金融商品,例如:基金、台股、保險,最好是投資報酬率10-12%,未來趨勢只要抓準,不管漲跌,都要讓自己能睡得著。」 「像我之前繳6年的美元保單,很貴,但我咬著牙繳完,現在的好處是我們每年有一筆錢會下來,那就是我們旅遊的基金了。」 這幾年演藝圈不景氣,2年前侯昌明主持的節目全部被停掉,在家沉寂一個月便決定投資副業,由妻子的專長下手,她有中、西式廚師執照,且擅長穿搭、經營粉絲群,於是夫妻倆開設了網購服飾與手工派店。 可以發現,40歲後的侯昌明,投資的每一步都非常謹慎。「投資要力求穩健,以長線代替短線,不要浪費,所有風險一定要降低到可以承擔的範圍,你才有資本安老。」 有了錢還要觀念對,你才能每天都幸福 「有了錢後,你要捨得花,快樂就是從這裡來。」談到現在的日常生活,除了出國遠行,也常常載著老婆孩子吃吃喝喝,一個月基隆夜市就逛了3次,侯昌明很擅長營造日常的小確幸、小浪漫。 「有天雅蘭問我『這件衣服好不好看?』我說不好看,她就要打我,我說『妳比衣服好看太多了,來親一下。』然後她就很開心,因為我每天都在撩她。」侯昌明說起結識22年的老婆,就像高中生聊起追求的心儀對象那般開心。 中年,是人一生中最豐盛的時候,豐盛原因並非經濟條件,而是心理狀態。 眼前的侯昌明就是個快樂的中年人,不管他50歲後會遇到什麼困難,你都相信,他絕對能繼續將自己活成一部勵志片,用迷人的笑容戰勝命運。 侯昌明中年樂活4個小秘訣1.替兒女留房產很好,但小心別因此被綁住,自己最重要。2.建議40歲前勇於嘗試不同投資,40歲後作法要保守穩健。學會投資,老年生活才有保障,早做比晚做好,晚做比不做好。3.想要有幸福婚姻,夫妻間一定要有一個人耍浪漫。4.中年一定要找到讓自己開心的人、事、物。原文刊載於2019年06月03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拼命賺錢半輩子,才發現幸福比錢更重要!50歲侯昌明:中年後為了自己,要捨得花錢! ●延伸閱讀:.獨力照顧失智丈夫幾十年,很有成就感!妻子:如果我先離世,一定很掛心老伴.血管衰老,當心失智找上門!白雁:1個動作暢通氣血循環,健腦、增強記憶力.母親失去記憶...醫師卻無法診斷是不是失智症!女兒:分離,是隨時會發生的一種存在
-
2021-02-07 養生.無退休時代
45歲零退休金離職,年賺14%!前金融業高層林茂昌: 一個投資秘訣讓你勝過專業人士
編按:為什麼散戶在股市很難賺錢?財經書籍譯者、前台証期貨公司總經理林茂昌,原本和多數投資人一樣,整天鑽研各種報告、消息和數據,長期下來投資報酬率卻不如預期。後來,他重新思索過往投資的盲點,回歸股神巴菲特的投資金律──用心於不交易,才是達到財富自由的關鍵。理財的最高境界,是不必費心就有穩定的收入進帳。省下為錢操心的時間,生活可以更有餘裕。採訪60歲的財經書譯者林茂昌這天,他提早半小時出門,散步到我們約定的地點。「我現在盡量多走路,可以運動也欣賞風景。」他說。不急不徐的從容態度,也和他的投資觀念不謀而合。過去,林茂昌曾任台証期貨公司總經理,也主管投資部門多年。早期他的操作股票的方式如多數專業投資人,每天看盤、看報告和財報,研究500、600家上市櫃公司的獲利能力,從中挑出能為客戶賺錢的股票。辛苦了20幾年,他發現自己工作很累、身體頻出狀況,投入的努力卻似乎跟投資回報不成正比。45歲那年,他決定辭職,自行投資賺取人生下半場的收入。經過幾年的摸索調整,他在52歲時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股票的年化報酬率約為14%,遠勝過市面上多數號稱穩定配息的理財商品。光是每年領到的股息,就足以支應每月的生活費,還有餘錢可再投入股市累積資產。離職後的15年,他沒有領資遣費和退休金,少數工作收入是偶爾翻譯財經書籍的稿費。林茂昌說,他花在理財的時間遠少於過往,投資報酬率和生活品質卻變得更好。關鍵就在於掌握了長期投資的秘訣──下好離手,不要動作。鄉下老奶奶的投報率,竟勝過專業人士! 賺錢秘訣在「不交易」他解釋,「下好」指的是選擇好的投資標的。「不要動作」,則是強調長期投資的重要。如同股神巴菲特曾說過,「若你不打算持有一支股票達10年以上,那你當初根本就不應該買進。」然而,知道這句話的人多,能實踐的人卻極少。林茂昌回憶,他實際體會巴菲特投資金律的契機,源自於幾個小故事。2010年,美國有位名叫葛瑞絲的人瑞過世,身後留下價值700萬美元的股票遺產。原來,葛瑞絲曾是亞培藥廠的秘書,她在1935年買入3股亞培的股票,經過多年來的股票分割和股利再投資,80年後變成了10萬多股。同樣的,在台灣,他也知道有好幾位住在鄉下的老太太,早期買了台塑、南亞、台泥等公司的股票,20幾年都沒賣出,領到的股息又重複買入股票。如今,她們每年領的股息比孩子的年薪還高。他也回頭檢視自己的持股,發現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竟是以前覺得不好、賣到只剩零股而忘了處理的幾檔股票。「我們這些專業人士就像拚命苦練的鋼琴家,結果比賽成績跟早晚彈10分鐘的素人差不多。」林茂昌笑說。散戶要賺錢,其實並不難。買入好公司的股票並長期持有,經年累月的複利效應,最終將帶來可觀的報酬。只是,上市櫃股票那麼多,該怎麼挑選所謂的好公司?林茂昌建議,首先可參考巴菲特的原則,根據生活經驗挑選在各領域具壟斷優勢的企業,像是持有專利、品牌投入時間早、影響力大等。例如輝瑞藥廠因生產威而鋼知名、中華電信擁有全台重要電信通路等,都是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護城河」。此外,還有幾個公開指標,可以判斷一家公司的體質。例如他習慣以每股盈餘(EPS)觀察企業的長期獲利狀況,若是5到10年內,企業的EPS都能維持3元以上,即代表獲益穩定。或者也可以看淨值報酬率(ROE),ROE長期在15%以上的公司,通常也是適合的投資標的。最後則要注意公司的長期負債,公司債務過高代表長期競爭力不佳,即使ROE高也不建議投入。找到好公司以後,下一步就只要等待合理的價錢入場,不要輕易賣出。林茂昌指出,多數時候市場是理性的,被高估的股價終究會修正,反映企業真正的價值。一般而言,合理的本益比(PER,可用股價除以每股盈餘算出)約在20以下。本益比太高,則要提防股價泡沫化的風險;本益比過低,則代表股價被低估,可以趁機買進。投資應是「正和遊戲」 不賺短期價差才能賺錢林茂昌觀察,投資股票的人雖不少,但最終真正能賺錢的散戶卻不多。究其原因,多數人都抱持著低買高賣的觀念,獲利主要來自價差。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種獲利是「零和遊戲」──有人賣掉股票賺錢,就有人因買下股票賠錢。即使一時賺了小錢,之後也可能會還給市場。最後,只有資本雄厚、風險承受力高的大戶能賺錢。贏者全拿,其餘人皆輸。再者,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遠比人們想像中的困難。林茂昌以他持有的鴻海精密機械(2317)為例,他曾經在每股250元時買進,股價一路上漲到300多塊,接著就一路下跌到百元左右。再過了3、5年,又大漲到300多塊。他回想,股價在低點時,外界都說鴻海賴以獲利的代工時代將結束,不看好其未來發展。他雖然沒有賣出,但也不敢趁低價加碼買進。等鴻海股價再次來到高點時,他又捨不得出清,之後股價又一度重挫到百元以下。雖然持有這檔股票10幾年來,投報率不差,心情仍難免受到影響。「股市每天起起伏伏,今天買明天跌很常見。短線操作的人容易被雜訊蒙蔽,無法判斷一家公司事業發展的好壞。」林茂昌說。他認為,能夠永續的投資獲利,應該是來自「正和遊戲」:股東提供資金,讓專業經理人經營公司。公司發展得好、有穩定獲利,股東才會賺錢。「長期來看,能在股市賺錢的人都不是賺市場炒作的價差,而是賺公司盈餘。」他指出。現在,他絕少賣出手中的持股。以他持有長達10年以上的順發(6154)、聚陽(1477)、巴菲特所職掌的波克夏(BRK.A和BRK.B)為例,每年配息再投入,讓長期持有成本變低、投資報酬率自然提高。他也笑說,股票常是買了就跌、賣了就漲。像是他在10多年前曾以40多塊的價格買入巨大機械(9921)的股票,股價100塊時賣出,原本已覺得心滿意足。沒想到它的股價現已漲到200多塊。放著不動的股票,往往才是最賺錢的!股價下跌,何時該停損? 判斷虧損原因、分散持股股市每天都有各種利多、利空消息,什麼時候該調整手中的持股?林茂昌提醒,回歸長期投資本質,就能平靜以對:「市場高手如雲,消息都掌握在關鍵的人手中。想想若真的有大利多,別人為什麼要讓你知道?」他引用巴菲特的分析,指出股價下跌有2種可能:一種是意外事件所導致的波動,另一種則是長期競爭力下降的警訊。前者最典型的例子,像是全球性經濟不景氣所導致的股災。碰到這類事件,他不僅不會賣出持股,反而會故意「接刀」,趁股價低時多買一些。「好公司撐過意外,還是好公司。」他說。例如,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一度導致全球股市暴跌。很多人不看好旅遊業的前景,但他並沒有賣掉手中某旅遊業龍頭的持股。理由在於,「這波股價下跌不是公司治理出了問題,是大環境的問題。只要它比同業撐得久,疫情過後又是另一番天地。」不過,林茂昌也指出,假使遇到公司更換經營者、連年虧損等情況,他就會認真考慮出場。倘若無法判斷事件的影響是長期或短期,寧可不要冒險,以免得不償失。此外,考量到分散風險的必要,他也建議持股應有5~10檔、分批買入。他坦言,自己也曾做過錯誤的判斷。早期他持有觀光旅遊業統合開發(5702)的股票,原是看好其母公司統一集團的眼光,前幾年EPS也確實不錯。未料後來該公司的度假村接連遭遇風災等重創,最後在2003年SARS期間黯然下櫃。幸好當時統合開發僅占他持股的10%左右,即使偶有「看走眼」的情況,也不至於全盤皆輸。輕鬆投資不為錢煩惱 把時間拿去做喜歡的事自從出了2本股市投資書以後,常有人問林茂昌:「我該買哪支股票?什麼時候可以買?」但他直言,若無法克服心魔、總想要短期看到成效,即使真的拿到「明牌」也是枉然。他舉例,巴菲特執掌的控股公司波克夏,每季都會公開持股明細。理論上跟著股神買,長期持有就能看到成果。但人們總有各種擔心:例如,科技股大漲,巴菲特都沒買,是不是看走眼?跟著巴菲特買,隔天股價卻下跌,真的沒問題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會看到第二個巴菲特。」林茂昌說。他強調,投資不需要給自己過大的壓力。挑到了好公司,基本上日後只要「放著不動」,不需要頻繁進出市場。即使是50歲才開始投資,依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都還有半世紀可累積財富,多年下來累積的複利將相當可觀。「這套投資方法不會讓你大富大貴,但生活無虞沒問題。」林茂昌說。如今,他雖然還是每天看盤,但再也不必像過去一樣,懸著一顆心看股價上上下下。達到財富自由後,有更多時間可以探索生活的樂趣,例如跑步、學工筆畫、水墨創作和植物組織培養。不必為錢所苦的人生,愈活愈寬闊!原文:45歲零退休金離職,年賺14%!前金融業高層林茂昌:投資股票想賺錢,關鍵在「不交易」
-
2021-01-28 養生.無退休時代
年領股利200萬!謝士英45歲後的傻瓜投資法:只要會乘法,3年帳戶數字變5倍
編按:老後生活所需的資金,你準備好了嗎?65歲的存股達人謝士英,從45歲開始存股,至今每年約可領200萬元的股利。他強調,存股不難,只有一個原則:用好價錢買進好公司,如何用存股,為自己打造可長可久的被動收入?人生下半場,你有哪些計畫?想環遊世界看風景、常常和朋友聚會嚐遍美食、去學幾個工作時無暇鑽研的新嗜好……無可否認,我們想做的事情多數需要穩定充足的財源支持。持續進帳的收入讓人有安全感,也確保我們的老後能夠獨立自主,不需要仰賴他人。近幾年來,勞保基金不時傳出破產危機,讓上班族擔心自己的退休金岌岌可危。再加上平均壽命延長,人生中不賺錢、只花錢的時間會愈來愈多。退休後少了工作所帶來的主動收入,錢從哪裡來?自己創造的「被動收入」,會是重要的財源。65歲的高師大退休教授謝士英,年輕時和多數人一樣,認為理財就等於存錢。然而,隨著銀行利息逐年降低,定存投資報酬率已無法對抗通貨膨脹。45歲那年,他開始積極「存股」:不以賺價差為目標,而是挑選好的投資標的、每年固定領股息。累積的股息收入,可買進新的股票。如今他持有超過1,000多張股票,年領約200萬元股利。不僅足以支付生活開銷,還有餘力捐出1/10做公益。想年年領股息 好公司怎麼挑?有別於不少股市專家喜歡從股市均線、週線、K線等技術分析的指標選股,謝士英認為,存股族只須謹記一個大原則:用合理的價格,買下好公司的股票。好公司的股票值得長期持有,不要隨大盤的起伏起舞輕易賣出。「股神巴菲特沒盯大盤都變成世界首富了,我們普通人何必那麼辛苦?」他打趣地說。他比喻,存股就像經營一座咖啡園。體質良好的咖啡樹可年年收成咖啡豆。用賣咖啡豆所得的現金再買的樹苗,久而久之,咖啡樹愈來愈多,年年都有大豐收。只是,台股上市櫃公司多達1,700檔以上,存股新手該如何從中挑到結實累累的好咖啡樹?謝士英指出,儘管他持有的股票超過1,000張,但檔數僅約25檔。從產業性質穩定的業界龍頭找起,是最容易挑到好公司的管道之一。他的第一批存股名單,包括統一(1216)、中鋼(2002)、台塑(1301)、南亞(1303)等,都符合這個原則。他建議,新手開始投資可以從自己較熟悉的產業下手。不熟悉、變數多的產業,盡量少碰。例如,他從不買航空公司的股票,因為航空股的股價容易受空難新聞影響起伏。時下熱門的生技股、3D列印概念股、再生能源股、5G概念股,他也不輕易出手:「不熟的產業就不要買,你沒辦法辨識公司的經營狀況好壞。」財經雜誌的企業評比、董監事的持股比例也是觀察好公司的指標。謝士英指出,若董監事的持股比例高達10%以上,代表公司向心力高、經營團隊對公司前景有信心。以玉山金(2884)為例,該公司團隊由專業經理人組成,在企業評比中常名列前茅。且董監事的持股穩定、高階主管多以股票做為退休金,是他眼中值得長期持有的「好咖啡樹」之一。存股雖然不用天天盯大盤,但仍需長期追蹤掌握公司經營狀況。每隔一段時間,謝士英會上「Yahoo! 股市」網站,確認手中持股過去4季的營利狀況。每季的毛利率、營收一目瞭然。若公司獲利狀況變差,不用急著賣掉,但要密切注意並找出原因,評估「好學生」是一時考差,還是本質上已經變成了「壞學生」。除了營收等具體的量化指標外,謝士英也喜歡用生活觀察作為質化指標,判斷公司的經營狀況。例如,他過去持有裕隆(2201)股票時,假日會刻意到銷售點參觀,問銷售員買一台車要等多久?答案若是不用等,代表生意清淡,投資人要有所警覺。反之,若買氣踴躍、購車還要登記,則顯示經營狀況不錯,可以放心。10、20、40原則 用本利比算出進場合理價找到好公司,下一步是用好價錢買進股票。多少錢是好價錢?謝士英有一套「10、20、40」的算股公式。一檔股票,當年預定配發的股利乘以本利比10、20、40,會得出3個價格:便宜價、合理價、昂貴價。當股票的價格落在合理價之上、甚至超過昂貴價時,就不是存股族進場的好時機(見表1)。表1:算股公式設定買進時機以大家熟知的台積電(2330)為例,2020年台積電配發現金股利每股7.5元,其便宜價、合理價、昂貴價分別為75元、150元和300元。2020年第二季,台積電的股價約為325元,以股利收入除以持有成本,投資報酬率約為2.3%。從存股的角度來看,這個價格已經超過昂貴價,投資報酬率自然也較低。若心儀的好公司股價一直降不下來、找不到進場時機,怎麼辦?「不要管他呀,去買別的標的!」謝士英舉例,同樣是晶圓股,產業龍頭台積電(2330)股價太貴時,他會選擇聯電(2303)。後者營收雖然不若台積電亮眼,但過去多年營運穩定,年年配發每股0.5~0.75元的現金股利。2020年,聯電配發現金股利0.804元,股價則落在合理價16元左右,是存股族可以考慮持有的標的(見表2)。表2:聯電近年現金股利政策* 資料來源:Yahoo!股市咖啡樹長蟲害 何時要調整手中持股?咖啡園裡的樹種久了,難免會碰上天災,甚至遭遇蟲害。何時該調整手中的持股?謝士英指出,存股族賣出股票有3大原則:出現更好的投資標的、股價太貴導致存股投報率變低。還有最重要的一點, 公司變壞了。不只是一時營收減少,而是有數個指標,顯示公司長期發展確實不被看好。第一個指標,是公司宣布不發放股利。例如,裕隆(2201)在2020年公布前一年財報虧損244.65億元,董事會決議不分配股利。「對存股族來說,不發股利就像老闆宣布今年不發薪水。」謝士英出清了手中大部分的裕隆持股,換成股價將近的玉山金(2884)。因為後者不僅營運狀況穩定,今(2020)年還配發0.791元的現金股利和0.797股的股票股利,相較之下是更好的投資標的。好公司變壞的另一個指標,是經營團隊易手、績效不佳。謝士英以他曾經持有的大同(2371)為例,自從老董事長過世後,家族成員爭產不斷,接班人甚至因掏空公司入獄。這些負面消息,都會影響公司的經營狀況,連帶反映在股價和股利政策上。此外,也要留意公司的主力商品是否能與時俱進。像是大同的子公司華映(2475)曾是映像管市場的龍頭。然而,隨著映像管被LED面板取代,華映公司倒閉,股票也隨之下市。宏達電(2498)在2011年智慧型手機剛興起時,每股股價曾高達千元以上,每股現金股利37元。但隨著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價格下降,市場競爭又日益激烈,2020年宏達電的股價只剩30元,且數年不發配股利。不怕黑天鵝 存股族看長不看短在股災、黑天鵝事件頻傳的時代,謝士英提醒,存股族要秉持「看長不看短」的心態。各方消息、人事變動,都會造成股票漲跌。但只要公司長期發展看好,就不用擔心帳面上的短期損失。「我常常今天買股,明天就跌。但沒關係,我就穩穩領配息。」他說。他也強調,股票市場上總有許多利多、利空消息。當公司傳出負面新聞時,投資人要判斷影響是一時或長期,避免錯殺「好學生」。他以食用油製造商大統益(1232)為例,2013年台灣發生黑心油風暴,另一家油品製造商大統長基被爆出以低價棉籽油混充高級油牟利。受此新聞影響,名稱相近的大統益股價也跟著下跌。但謝士英觀察,大統益的油品沒問題,股價下跌只是短期效應。因此,他不但沒有賣掉手中的大統益持股,還趁股價低時多買了幾張。從2014年至今,大統益每年都穩定配發現金股利5元,堪稱是存股當中的資優生。與此相對的,市場上傳出利多的耳語時,投資人反而要更加謹慎:究竟是真的有利,或者有人刻意炒作股價?謝士英以生技股浩鼎(4174)為例,2016年,浩鼎釋出新藥即將解盲的消息,股價一度超過750元。他詢問藥廠朋友,得知解盲僅是階段性的試驗,離新藥上市還有很長一段路。即使解盲成功,也不算真正的利多。浩鼎後來解盲失敗,除了股價下跌,上市以來也從未發放過股利。「浩鼎這種未來可能會獲利的公司,比較適合創投投資,而不是小股民。」他說。45歲開始認真存股,謝士英僅用3年半的時間,就讓220萬的本金成長為1000萬元。他強調,存股一點也不難,只須記住最重要的原則:用好價錢買進好公司。即使50歲過後才開始,也不用擔心太晚起步。以股利所得繼續持續買進好的投資標的,不出2、3年就能看到成績。若手頭資金較不寬裕,也可以從零股買起。每個月買進100股,積沙成塔,一年下來同樣可擁有一張股票。如今,謝士英的「存股咖啡園」,每年為他帶來200萬元的股利。扣掉稅金、90萬元生活費和公益捐款後,剩下的金額還能持續投資,讓咖啡園的收成一年比一年更豐盛。存股不只讓錢愈存愈厚,還讓人生更自由。他笑說,「省下看盤、為了一點小錢錙銖必較的時間,我可以拿去跟別人哈拉、打籃球。」即早開始準備,過有餘裕的下半生! 原文:年領股利200萬!謝士英45歲後的傻瓜投資法:只要會乘法,3年帳戶數字變5倍
-
2021-01-05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回響/退休後不想過得比現在差?中信銀專家有解
聯合報系退休力大調查引發全民熱潮自我檢視退休準備,趁年輕應全方位存本,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率先回響願景工程報導,針對各世代退休力不及格提出對策。台灣在二○一八年就進入高齡化社會,預估二○二五年進入超高齡社會,長期關注退休議題的中信銀個金副執行長楊淑惠認為,老年人口過多、少子化未解決,財政負擔加重之下,社會將呈現低成長、低利率,不管是三十、四十、五十歲民眾,都必須有及早、長期退休規劃的準備,且掌握基本的資產配置觀念。楊淑惠表示,台灣民眾雖關注高齡長壽議題,但對於退休準備的進度落後,普遍民眾在退休準備上有四大迷思:第一,低估老後所需,許多民眾認為退休後月生活費三萬就夠,但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六十五歲以上家庭每月開銷是六到十一萬元;第二,理財工具保守,許多民眾目前理財工具只有儲蓄或定存,低利率時代光仰賴定存配息易被通膨吃掉。第三,過於仰賴政府年金,繳多、少領、延退已成未來的趨勢;第四,忽略高齡照護所需費用,台灣擁有健全的健保制度,但很多民眾忽略老年後的長照與醫療費用,失智、慢性病或重大疾病伴隨的醫療費用將是退休後一大負擔。楊淑惠指出,退休前著重在資產累積,退休後是要著重在管理金流與長壽風險,但不管哪個世代,國人面對退休準備須擁有三大基本觀念:第一,退休金帳戶專款專用,依據每人的資產狀況與退休後想要的生活目標進行規畫,可運用銀行的退休金試算網站,輸入自己的應備、已備後計算出缺口,就能知道每月或每年該挪多少錢在退休準備,並要定期追蹤是否達成目標。第二,資產配置且長期投資,並掌握基本股債配置,距離退休越近債比重拉高降低風險。股票標的要選擇長期穩定、穩定配息、體質健全、具有未來成長性的產業或公司,以近兩年來說,可選擇AI、5G、防疫相關標的;債券則是要抵禦波動性高的股票資產,除留意債息外,也要留意債券品質,可直接買債券或透過債券型基金投資,例如全球債、高評等投資等級債券,若是高收債最好避免高收益、低信評的債券。另針對手上有一大筆金錢可準備退休者,楊淑惠提醒,除掌握上述的股債配置,最好挪一成資金進行避險,可投入黃金、美元。第三,醫療準備,如果挪不出一筆錢做為醫療準備金者,可透過保險轉嫁風險,在體況還可以或年輕時及早規劃。接著,才是針對不同世代選擇不同工具。三十歲年輕世代普遍面臨低起薪、高物價的困境,對年輕族群來說因人生階段還有更迫切的目標,例如存第一桶金、購屋、結婚,很少年輕人會把退休排入最優先目標,普遍患有「退休準備拖延症」。但楊淑惠認為,年輕世代有兩大優勢,第一,大部分年輕人身體狀況良好,建議趁此時補強重大疾病或意外失能保障,此時保費較便宜,不只及早建構老年的「病本」,也能避免當身體有狀況時無法投保;第二,距離退休還有三、四十年,可及早累積並善用複利效果,若晚十年才開始準備,之後每月提存壓力將增加一點八倍。楊淑惠建議,年輕世代首先如果想擺脫薪資困境,可從開源節流做起,透過升遷加薪、跨足副業或投資股滾錢來開源,並建立儲蓄與長期理財習慣來節流。建議至少每月領到薪水可存兩成下來,而理財前要先存到一筆緊急預備金,可設定兩個月的生活開銷,之後的錢才進行投資理財。在退休準備上,年輕人可善用勞退自提,最高可提撥百分之六,除加快退休儲蓄,也能省稅;自己理財部分,股債配置可設定為七比三,並善用定期定額來累積資產。到了四十歲,大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薪資雖然比年輕時期高,但開銷也較大,這時容易因子女教育或奉養父母,就忽略自己的退休準備。楊淑惠建議,三明治世代家庭責任重,可透過保險將家庭責任轉嫁出去。例如:善用投資型保單,除有壽險保障效果也能投資持續累積退休金;或是利變型壽險,投保初期用壽險保障轉嫁家庭責任風險,保單價值則每年複利滾存。如果是想保險與投資分開者,可適度增加定期壽險轉嫁家庭責任,投資上股債建議六比四,較保守者可採五比五。選擇配息型基金,息收可用來支應保費,或持續滾進去達到複利效果。到了五十五歲以上橘世代,距離退休剩五至十年,打造多元被動式收入成為重點。楊淑惠指出,越接近退休時點,被動收入越顯重要,建議適度增加固定收益標的,例如債券型基金、海外債、貨幣型基金、年金險等,股債比可設定為三比七。同時,要開始留意財富安全,失智或高齡者常成為歹徒的詐騙對象,除詐騙外,年長者也常面臨子女爭產、推卸照顧責任的問題,橘世代可趁意識清楚時,善用安養信託,由專人管理財務,包含給付費用給專業醫療機構、安養機構,並事先做好財產分配,透過信託把錢分配給繼承的子女。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0-12-03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退休如何穩穩賺、快活過?買具備這3條件的股票最安全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11:《奪命金》退休理財,但求安心這部榮獲2012年金馬獎最佳導演、男主角,和原著劇本獎的電影,是華語片中少見以金融題材為主的傑作。片中提到兩種金融商品,一是鄰家大嬸被理專慫恿購買的基金,二是黑道大哥希望一夕致富所玩的期貨,結果碰到了金融海嘯,前者被奪了「金」,後者甚至被奪了「命」。絕大多數的人都對自己能否有足夠的財富安養退休人生非常焦慮,所以就希望透過投資理財來增加收入,基金和期貨當然都是投資的選項。退休後一定要「賺錢」,因為收入沒增加,就會始終活在不安中,但是卻不該「努力賺錢」,因為每天想賺錢,或想賺很多錢,退休生活肯定不安心。我認為期貨絕對不該成為退休賺錢的工具。期貨只要判斷大盤的漲跌,看似比個股容易,而且是用保證金交易,有以小搏大的優點,但卻最勞心勞力,不可能做到我主張的「無腦」投資。你真的有把握每次都正確判斷短期的趨勢嗎?不要想說每次賠不多,所以風險不大,但只要看錯的次數比看對多,累積的虧損就不該小看。最重要的是操作期貨一定要分分秒秒盯著大盤看,因為就算你「長期」看對,但只要你「當天」看錯,期貨公司就有可能「立刻」給你斷頭,讓你損失慘重。難道你希望退休後的每一天都被綁在電腦前面長達五個半小時嗎?這會有什麼生活品質嗎?況且你這麼辛苦,還不一定保證賺錢喔!期貨或選擇權每個月都有結算日,屆時就強制計算你的賺賠金額,而且它們當然都不會有股息能配發給你,所以也就不能像很多績優股可以長期持有。買賣個股權證雖然不必每天看盤,而且它的到期日至少有半年,看來比前兩者風險低,但既然有信心能判斷個股漲跌,為什麼不直接買賣個股?畢竟很多個股都有配股息,而且萬一套牢也不必半年就結算賺賠,不是嗎?「操作期貨」就是我所謂的「努力賺錢」,「買股票賺價差」在我認為,也是一樣很努力,但兩者都不保證賺錢。很多人都認為買賣股票很難,所以就希望透過購買基金的方式,讓專家為你賺錢。這個方式看似不「努力」,但一定能「賺錢」嗎?當然還是有可能賠錢,因為基金經理人怎麼可能永遠都有正報酬?有什麼「買賣」股票一定賺錢的方法?當然沒有!但如果你「只買不賣」,就有可能長期一定賺錢,而且每年都有穩定收入。這時,根本無需去買任何基金,甚至不必去買銀行理專最愛推薦的遠得不能再遠的各國基金,或是聽都沒聽過的各種產業基金。只要你在台灣股市,買以下三個條件都同時具備的股票:1. 幾十年都穩定配息2. 公司大到不可能倒3. 歷年股息殖利率至少有5%,可以對抗通貨膨脹率,就可以買下來,然後永遠都不賣,每年領股息就好,讓你退休不再因為錢只出不進而焦慮。不過,因為台股已接近14000點,很多績優股的股價都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短期股價波動可能很大,我認為比較不適合以求安心穩定為主的退休族群。我建議該買30元左右,且同時符合前述三個條件的股票。此外,投資之前,請先留下至少兩年生活費,避免臨時需要錢支應大筆開銷,而必須賣股變現,屆時當然不排除有虧損的可能。如果不知該怎麼選股,建議你買與台股高度連動,或標榜高股息的ETF,它們很多都符合上述三個條件,而且風險完全風散,比買任何個股都還要安全。不過,千萬別買衍生性ETF喔!如果你願意用最安心的方法,來增加退休後的收入,我相信你既不會因為焦慮影響健康而被奪了「性命」,也不會因為操作失當,而被奪了好不容易存下來的「金錢」,然後可以過一個非常樂活的第三人生。
-
2020-09-08 橘世代.好野橘
不用天天盯盤!施昇輝:選對最可以「安心」套牢的股票
這幾年來,樂活大叔施昇輝提出只買4支股,年賺18%的無腦(無惱)投資心法,不僅在台灣掀起一股ETF投資熱潮,更廣受小資族、所有被動投資人的喜愛。《只買4支股,年賺18%(全新加強版)》精選閱讀:沒有投資人喜歡套牢,但很殘酷的事實是「套牢是所有投資人的宿命」。我不相信有人每次買股票都能買在最低點,所以一定都有套牢的經驗。有時當然能解套還賺錢,有時則必須勇敢認賠停損,不讓套牢持續下去,因為這總比套牢 N 年的下場要好。我相信,一定有人買的股票從 1990 年股市最高點 12,682 點買進後,就一直套牢到現在,已經長達 30 年之久,但還在癡心妄想有一天會解套。其中一定還有很多人買的股票後來下市,這樣就永遠都無法解套了。唯一能避免套牢的做法,就是完全不買股票,當然連基金都不買了。這時,最安全的理財方法首推銀行定存,但它的利率卻遠低於通貨膨脹率,「帳面金額」雖然不變,但「實質購買力」則會逐年下降。這難道不是另外一種套牢?而且永遠不能解套,甚至負利率已經是可預見的趨勢,屆時存在裡面的錢就註定越來越少了。如果希望賺的比定存利息多一點點,或許會選擇去買儲蓄險。壽險顧問在賣你儲蓄險時,一定會給你看一張每一年度的投資淨值表,這時你會發現,必須到最後幾年,投資淨值才會轉為正數。換句話說,如果在還沒轉正數之前,你想解約變現,那就一定會賠錢了。這難道不也是套牢嗎?甚至比很多股票能解套的時間還長。儲蓄險持有到到期時,當然一定是賺錢,但在繳款期間,是不會有任何收益入帳的。另一種大家很愛買的保險就是投資型保單,但它可不一定保證賺錢喔!買投資型保單,其實和買基金的風險差不多,只是你若在保險期間往生,就有保險理賠可領,但是你都往生了,當然也不算賺到了!就算不做股票投資,其實也會面臨類似套牢的情形,那麼既然無法「逃避」,我們何不「擁抱」套牢?既然買股票一定會套牢,接下來的問題就剩下「應該套牢在什麼股票上?」第一個要避免套牢的股票,就是很可能會下市的股票。一旦下市,就不能再交易,這時連認賠的機會都沒有,當初投下去的金錢就此化為烏有。以前股票還有實體紙本,萬一真的下市了,至少還可以帶回家貼壁紙,但現在連這個機會都沒了,直接就在人間蒸發。有些股票縱然還沒下市,但股價已經腰斬再腰斬,甚至只剩下最高價的 10%或 1%,與下市真的也沒什麼差別了,例如宏達電(2498),你認為如果買在最高價1,300元,此生還有機會看到解套的一天嗎?第二個要避免套牢的股票,就是產業早已沒落、公司也欠缺市場競爭力的股票。下市的公司在股市中畢竟還是少數,但前述這種公司則是多如過江之鯽,你若不好好研究基本面,買到這種股票的機會真的很大。第三個要避免套牢的股票,就是公司規模太小。這類公司或許有幾年經營績效很好,但除非產業有很高的進入門檻,否則不容易持續保有競爭力。何時會步入衰退?你若只是一般投資人,其實很難有效掌握趨勢。很多投資人都相信自己不會那麼衰,一定不會買到上述三種公司的股票,但常常你的運氣就是這麼背,因為連很多基金經理人都會踩到這種地雷,你又沒有他們背後的研究團隊,怎麼可能避免得掉呢?要避免買到以上三類股票,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在 0050 的 50 支成分股中來挑。這 50 支是台股市值(市值 = 股價 × 股數)前 50 名的股票,也就是說台灣最大的50家公司,當然就是即使套牢也不必擔心的股票。雖然宏達電也曾是 0050 的成分股,但它每半年會篩選一次,市值無法排在前 50 名的話,就會被剔除,所以宏達電現在已經不在 0050 的組合中了。如果你在宏達電還是 0050 的成分股時買了它,現在當然是嚴重套牢了,所以為避免發生這種情形,我的建議就是直接買0050,這樣就算套牢,應該還是可以高枕無憂。任何個股都有突發利空,但0050是50支股票的投資組合,就能發揮風險充分分散的效果。同時,它每年也都有穩定的配息,而且自2016年起,已經改成一年配息兩次。最後,我敢斬釘截鐵地說,0050 是台股中最可以「安心」套牢的股票。當然也有其他 ETF 同樣能安心套牢,例如 0056,它每年都有配息,而且規模已經大到絕對不可能下市。不過,如果你買的 ETF 每日成交量太少,甚至有可能造成資產規模漸漸縮小,還是要小心有下市的風險。 本文摘自《只買4支股,年賺18%(全新加強版)》,商業周刊 2020/03/05 出版來聽聽樂活大叔究竟是如何做到「買後不理的傻瓜投資術」更多理財精選延伸閱讀|。專家:想存一桶金,先想想10個「有必要買嗎」?。投資別低估自己!股市只有「贏家」,沒有「專家」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9 橘世代.好野橘
「準備900萬就可以退休?」4%法則算出你真正需要的退休金
退休金到底該準備多少?這會依你打算幾歲退休、每月生活費等因素而變動,金額不是隨意亂喊。透過「4%法則」就能用月支出去推算所需的退休金,它還是退休後的「安全提領率」。許多人在討論退休金時,往往對於「退休金額」含糊不清,只能用一般推算法。例如,退休後每個月想要有5萬元過日子,一年就需要60萬,如果65歲退休,以活到85歲來計算,餘命是20年,60萬×20年=1,200萬元,這就是自己所需準備的退休金。但是,如果想要提早退休,例如40歲就退休,若同樣活到85歲,是不是就得準備60萬×45年=2,700萬元?看到這個數字,很多人會立馬倒吸一口氣!因為以目前國內的平均薪資來看,一般上班族想在40歲前存到2,700萬元,就算每天不吃不喝,也達不到目標。是不是真的要準備這麼多退休金呢?其實不然,只要運用「4%法則」來計算所需的退休金,就能知道自己幾歲可以退休。什麼是4%法則呢?簡單來說,它又稱為「安全提領率」,也就是每年從退休金中提領4%出來當生活費。這個4%法則也可以用來計算自己的退休金,用簡單的公式呈現是:退休金=每年生活費÷4%(或25倍的每年生活費)。一般人在「想像」退休到底需要準備多少錢時,往往沒有一個準確的數字,大部分都是用上述方式來估算,但退休後你每個月會花多少錢,不能用「想像」的,而是必須透過詳實的記帳,知道自己現在每個月的生活費到底是多少,然後加上未來通膨率與醫療費來推算得出,這樣就會比較接近真實數字。換句話說,對於退休,每個人雖然都有不同想法,但何時退休,其實不是看工作年資,也不是看年齡,而是由你的「支出」來決定。 每月生活費3萬元 只要準備900萬退休金有人說,退休金要1,000萬才夠,又有人說要2,000萬、甚至3,000萬才夠……金額隨人喊,似乎越多越好就是了!但你有真正算過,退休後1,000萬真的夠用嗎?或是,你真的需要3,000萬這麼多嗎?如果根本不需要3,000萬,你卻拼死拼活存下這筆錢,這就是浪費自己的精力與資源。因為如果經過有系統性的試算,你只需要1,250萬元就能退休,等於是可以提早很多年就退休,根本不必為了拼到3,000萬元,而一直工作到70歲,或是把肝操到爆……舉例來說,如果透過記帳,你發現每個月支出只要3萬元就夠用,那麼一年就是36萬元支出,這時候你該準備多少退休金呢?答案是900萬元。運用前述的公式,你需要的退休金=36萬÷4%=900萬元。看到900萬,有沒有大鬆一口氣的感覺?因為900萬相較於2,000萬、3,000萬這種遙不可及的數字,顯然親民許多了!但你一定心裡充滿疑惑:900萬真的夠我退休嗎?而且能讓我支用到80歲、甚至90歲嗎?前面說過,4%法則不僅可以用每月支出推算所需的退休金,它還是退休後的「安全提領率」,這是什麼意思呢?先說4%法則是怎麼來的。它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在1994年提出的理論,他分析長達75年的股市及退休案例,發現只要在退休第1年,從退休本金中提領不超過4.2%的金額當生活費,之後每年依通膨率微調,退休金到死都花不完。所以,「4%法則」原本是每年從退休金提領不超過4%的金額當作生活費,但我們可以更進階做到另一個層次:那就是依照每月支出,以4%法則推算出退休金之後,把這筆退休金拿來投資一項每年可以穩定獲取4%或大於4%的工具(商品),這樣就完全不會動用到本金,每年只要靠領取配息就能過退休生活,一直到上天堂為止。 投資4%報酬率的商品 這生都花不到本金簡單來說,就是當你有了900萬元的資金之後,只要把錢投入每年有4%投資報酬率的工具上,這樣每年就有36萬元的報酬所得(股息或債息或年金),每個月就可以支出3萬元,完全不會動用到900萬本金。透過前面的4%法則算出具體退休金數字後,你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降低花費、提高存款這兩個重點上,就能提早退休。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在工作期間,如果存款比率越高,代表每月支出越低,長期下來,養成習慣後,退休後的生活支出自然也不會高到哪裡去,因為節儉已經成為你的日常生活習慣。而當所需準備的退休金額不用那麼高時,你就可以比別人提早退休。此外,退休金放在投資工具上時,越安穩的越好,而安穩的退休工具通常報酬率並不高,但4~5%是一個很容易達成的目標,只要長期買進ETF指數基金,或是每年穩定配息的債券基金,或是民生必需品公司的股票,每年配息大概都有4%左右。只要這些投資標的每年創造的被動收入大於(或等於)36萬元時,你就能安心退休了。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可以立下新目標:每個月從薪水中提撥一筆錢,存錢的比率越高越好,並且把錢拿來定期投資有穩定配息的工具,如0050、0056、規模大的債券基金等,而且把每年拿到的配息繼續滾入再投資,這樣就更能縮短累積退休金的時間,退休後你每年就可以提領這4%的配息,本金依然不動,這筆錢會一直永遠為你服務。善用「4%法則」,盡早投資穩定配息的工具,這就是提早退休的魔術數字啊!本文摘自《Money錢》更多退休金大小事↘↘↘。《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找出好的進場點, 就能避免虧損嗎?。「我能不能提早退休呢?」 先評估有沒有6項條件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21 橘世代.好野橘
《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找出好的進場點, 就能避免虧損嗎?
暢銷財經作家X財務規畫師X基金經理人─闕又上。集結三十年理財投資經驗,繼《華爾街操盤手給年輕人的15堂理財課》之後,推出重磅鉅作《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辛苦工作,退休金卻只有別人的一半?一是你個人理財觀念出了問題,二為國家退休金管理走錯了方向,本書讓你換上有錢人的腦袋。這是一本給個人、下一代、全民、國家決策者的理財書!精彩書摘試閱:一般投資者怕的是什麼?(1)怕虧損、(2)怕套牢、(3)怕投資報酬不高、(4)怕波動、(5)但就是不怕金光黨;這五怕,都來自於沒有遠見和定見,也就是沒有投資哲學。「怕虧損」,言之有理。因為連巴菲特也不願虧損,所以巴菲特的第一定律是不要虧損,第二條:不要忘記第一條。可見虧損是投資老手也無法接受。但問題來了,這裡有迷思和盲點:短期虧損算是真正的虧損嗎?價格波動造成套牢是虧損嗎?以上這兩個提問,巴菲特都不認為是虧損,但是沒有關係,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哲學,也可能巴菲特是錯誤的,但巴菲特靠投資而成為世界富豪,所以這當中必有可探討之處。投資前4項基本問題首先有些投資者不分青紅皂白,誤以為投資就是進入股市,對於(1)資金的用途、(2)多長時程、(3)期望報酬、(4)能夠承受的波動範圍,都還未釐清楚這四項基本問題,就投入股市或購買金融產品。事前沒有充分的了解,那怎麼可能會有遠見和定見呢?舉例來說,如果是三年後要用的教育金或購屋頭期款,這時候資金的停泊就必須以安全為優先考量,但是如果是二、三十年後才會用到的退休金,整個規畫的考量和思維就會完全不同。為什麼要選擇完美的時機點才敢進出?因為怕一進場股價就下跌造成虧損。那為什麼投資大師如巴菲特、彼特.林區、科斯托蘭尼都認為,一進場股價下跌,不代表你買錯,一進場股價就上漲,也不代表你買對?但散戶常是以股價短期的上漲、下跌來判斷對錯。如果要往贏家的行列靠近,首先要改變思維。怕虧損?不怕才怪,但害怕的源頭常來自於不確定。如果你選擇單一個股,該公司會不會面臨破產,都是縈繞心頭不確定的因素及干擾。擇股能力的好壞,確實影響整個投資表現,表現出來的績效可以是天壤之別。養成個股的分析能力是一輩子的修練,並不適合多數人。所以我聚焦同樣可以獲利而且有市場代表性的指數基金,美股就以美國標普500強的SPY,台股就以台灣前50大的0050為標的來分析探討。阿甘投資法投資股市,找尋完美的時機進出點,這是許多人裹足不前的第一個迷思。我提出阿甘投資法,寓意湯姆.漢克所主演的電影《阿甘正傳》角色,阿甘的特質是什麼?片中的阿甘真誠、善良、守信,最重要的是永遠不斷的付出,也不介意別人的拒絕。你也可將這個特質運用在指數型基金投資上。持續有紀律的付出,短時間不必理會股市的回應,以下看看各以二十年投資期的實例。用「運氣最壞」的進場點,和「運氣最好」的切入點來做極端的對比,看看兩者的差異有多大?1970年-1990年,買在最高點vs買在最低點每年固定投資5千美元,二十年下來共投資10萬美元的本錢,第一個例子是1970年開始,這二十年中會碰到一次1973年和1974年的石油危機,股市下挫50%,最倒楣的情況是,連續二十年都在股市最高點那天進場,二十年中若碰幾次在高點進場,這有可能發生,但不太可能連續二十年每年都在高點進場。就算碰上這最糟糕的狀況,二十年後帳戶金額是400,017美元,成長3倍,對比每年都是在最低點,運氣好的不得了的二十年極端例子,帳戶金額是505,616美元,成長是4倍。這個差距有大到非要找到每年最低點才能進場嗎?而且又有幾個人,可以有這樣的功力和運氣,連續二十年都找得到股市最低點的買點?所以結論是,多數人不會極端倒楣和極端幸運,所以投資成果就落在40萬和50萬美元之間,我當時的震撼和喜悅是,原來投資不是在股市中的殺進殺出,也用不著依靠完美的時間點進出,只要給它一段合理的時間,就算是碰到50%下挫的股災,依然可以獲利。1994年-2013年,兩次世紀股災第二個例子,時間落在2014年,往前反推二十年,每年投資5千美元,二十年總投資額一樣10萬美元,美國失落的十年,兩次股災確實有影響,二十年下來,最倒楣的二十次高點進場,帳戶金額是227,252美元,只有成長一倍多;最幸運的二十年,都在最低點進場則是289,176美元。兩者並沒有大到不能接受,完美時機點進出才能獲利的魔咒,就此解除,不再是投資獲利的唯一考量,代之而起的是另外一種許多大師也見證過的說法,「關鍵是時間,不是時機」,但如果是擇時又擇股的主動投資,考量時機還是很重要。這難度、挑戰和用功投入是追求超額報酬要付的代價,如果目標只是致富,用不著在這裡分出高下。致富用不著在每一個完美的時間點進出和華麗轉身,使用有市場代表性的指數型基金,在合理的時間內,參與比選擇時機重要,否則股市再行,你不參與也不行。本文摘自《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商業周刊 2019/10/09出版|更多投資理財延伸閱讀。理財QA/搞懂什麼是高配息基金?現在買划算嗎?。買股進場別「一直等跌」!不計較價格,才能真正賺錢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09 橘世代.好野橘
理財QA/搞懂什麼是高配息基金?現在買划算嗎?
目前線上基金平台優惠強強滾,許多過去習慣在銀行投資的配息投資人都在問「現在換到平台買基金,真的划算嗎?」其實,高配息投資人是最適合無痛轉換平台的族群,為什麼呢?1.高配息機制=定期贖回高配息基金提供的配息制度,其實就像是替投資人建了一個分批贖回的機制。配息基金持有人等於每個月都將一部份投資的錢重新放回自己的口袋,再加上配息投資人有偏好長期投資的傾向,時間久了,會發現以總報酬來看(利息加計本金),配息部分佔比會隨著時間越變越高。而在沒有將配息再投資的前提之下,只有剩下持續投資的部分(藍色)會受到市場變動影響,已配出的配息(紅色)則沒有影響。所以相較於累積型的投資人,高配息投資人受到這波股市下跌的影響程度較小。2.高配息基金,通常是越買單位數越多將台灣核備可銷售基金中,成立時間最長的幾檔高配息基金調出來看,會發現用同樣金額的錢投資高配息基金,近十年來單位數是越買越多,這其實是反映了第一點高配息基金提前將本金贖回的特色,因此導致基金淨值長期向下。對於投資人來說,代表現在換檔買進高配息基金,會比過往十年大部分的時間裡,買進更多的單位數。3.單位數變多,有什麼好處?大部分配息基金都是固定每單位配息金額,所以取得較多單位數,代表雖然投資金額相同,但是每個月可以領的息變多了。如果以上圖中的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例,在2013年5月高點的時候,以10萬美元大概可以取得20,800單位,而2020年5月可以取得的單位數提高到28,818單位,基金每單位配息金額雖然從0.0234調降為0.0222,但因為單位數增加的幅度遠大於配息降低的幅度,反而每年可以多領到1,836美元(約等於55,000元台幣)。鉅亨投資策略配息基金淨值跌,買進息領更多,換個平台省更大。高配息基金有淨值一路向下的特質(並不代表賠錢,因為配息不算在淨值裡,而報酬率必須將配息與剩餘投資部分一起綜合計算),是相對起來比較可能越買越便宜的標的。同時,近期市場的波動令高配息基金目前可以買到的單位數大幅提升,有利增加每月配息現金流。最後,選擇配息基金手續費0的平台,才不會因為額外的費用抵銷了投資報酬率。本文摘自《鉅 亨 買 基 金》,看更多專家建議【投 資 秘 訣】【更多投資理財大小事↘↘↘】。打破配息迷思 讓自己好好生活的退休理財術。投資別低估自己!股市只有「贏家」,沒有「專家」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01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股票套牢怎麼辦?這2支台股被套牢也不用怕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6 航站情緣:困在機場(股票套牢),又何妨?很多人都知道我同時身兼「投資達人」和「超級影癡」兩種身分,所以經常希望我發表「從電影看投資理財」的主題。為了這個題目,我找了一些電影,但乍看之下,都和「投資理財」沒有直接相關。《航站情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湯姆漢克斯所飾演的男主角在飛往美國的途中,因為他的國家被反政府分子推翻,所以讓他突然失去了國籍,而無法順利入境紐約。這和投資理財究竟有什麼關係?好在他不是《浩劫重生》中被困在荒島上,也不是《怒海劫》中被困在被海盜挾持的油輪裡,而是被困在豪華的國際機場裡,所以行動一切自由、有吃、有喝、可以盥洗,也可以好好睡覺,甚至還和凱薩琳麗塔瓊斯飾演的空姐發生一段羅曼史。他被困在機場的處境,其實和股票套牢非常類似。如果你套牢的股票是幾十年來都有穩定配息,而且公司大到幾乎不會倒閉,那有什麼好擔心的呢?但是如果你套牢的是無法每年配息,公司規模太小而有倒閉之虞者,那就如同困在荒島和被挾持的油輪裡,當然就會非常焦慮了。進入第三人生,投資理財一定要以穩健優先,不該過於積極冒進。這時,我們該選擇的是「確定」的收入,而不是「期望」的收入。買股票「領股息」,就是前者,每年一定有,差別只是有時多、有時少;買股票「賺價差」,就是後者,每年不一定有,差別已經不是多少的問題,而是賺或賠了。領股息者,只要確定這支股票幾十年來每年的股息殖利率(= 股息 ÷ 股價)都不只能超過目前不到1%的銀行定存利率,也能打敗至少3%的通貨膨脹率,就可以「放心」買進,甚至套牢都無所謂。賺價差者,必須「逢低」買進,才有可能賺到錢,但沒人能預知低價會出現在何時,結果常常被迫追高,套牢的機會當然很大。如果買的又不是績優股,屆時賠錢的機會就很大,甚至必須忍痛停損認賠賣出,這也就是許多投資人常犯的「追高殺低」的通病。進入第三人生之後,因為將來不會再有固定收入,所以很多人對是否還有足夠的錢來度過餘生,感到極度不安。有人就把之前存下來的錢比喻成一杯水,如果喝得太省,結果人走時,水還剩一大杯,就太可惜了;如果豪邁喝水,結果人還沒走,水已經喝光,那就太可憐了。但是,誰說就只能剩這一杯水呢?如果每年還有水能加進來,喝水就不必瞻前顧後了,不是嗎?這時當然要「確定」有水還會加進來,而不該只是「期望」而已。如果只有「期望」,結果可能沒水加進來,甚至還因此打翻了水(發生虧損),不就會更加重對第三人生經濟狀況的憂慮嗎?如果你不知道怎麼選股,就可以考慮在股市買進ETF(指數型基金)。台股中最具代表性的ETF,就是「元大台灣50」(0050)和「元大高股息」(0056),前者的股息殖利率大約4%,後者更超過6%。0050和0056自上市以來,每年都有配息,而且絕對不可能下市,同樣符合我可以套牢的股票條件。買了它們,有吃、有喝、可以盥洗,也可以好好睡覺,只是別期待會有羅曼史發生!ETF的股價波動性很小,不會急漲急跌,很像湯姆漢克斯在《航站情緣》裡搭著一般民航客機,安安穩穩降落紐約國際機場。進入第三人生,投資股票切忌追求刺激快感,也不該浪費寶貴生命每天盯著大盤漲跌來進出,結果很可能就是「賠了夫人(金錢)又折兵(健康與時間)」。
-
2020-06-11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投資再想想,你的投資有跟上通貨膨脹嗎?
讓我用老張、老王兩家人,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例子跟大家說明,不同的理財規畫、對產品的認識及觀念差別,會造成怎麼不一樣的結果。其中,這故事人物是虛構的,但所使用的數據是真實的。1959年時,老王和老張兩對夫婦覺得辛苦了大半輩子,決定提早退休頤養天年,於是變賣資產,付清了其他負債。巧的是,兩個家庭都有10萬美元餘款,決定透過理財,增加資產效益,但兩家人選擇的投資工具不同,老王選定的是3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老張則使用美國標普500(S&P 500)的指數基金。老王:穩健獲利卻先甘後苦王太太告訴老王,這筆錢的投資一定要安全,最好是能有保證的,老王心想,依照這個原則,定期存款(CDs)或公債(Bond),是最符合的了。當時,銀行提供的利息大概3% 左右,高品質的公司債(Corporate Bond)利息也不過略高於3%,但老王實在夠幸運,竟然找到了利率8%、30年到期的公債投資,這好比是現在找到了利率13%、30年到期的公債。老王購買的公債屬於固定收入型的投資(Fixed-Income),特性是一旦簽約購買,在這段時間內利率就固定(利率每一天都在變動),所以在這30年中,老王每年都會領到8,000美元的保證利息(10萬美元×8%),而且到期時,可領回當初投入的本金10萬美元。老王心想,該是時候了卻多年的一個心願了,那就是擁有一部凱迪拉克(Cadillac)車子,那時車價是5,455美元,老王用第一年所領的利息8,000美元,付得輕輕鬆鬆,開著這部車子,老兩口徜徉湖光山色,老王滿意極了目前的收入和退休生活。然而,不幸的事發生了,老王的車子奔馳多年後,終於進了廢車場,老王夫婦一點都不擔心,因為利息馬上就要到手了。老王夫婦已經熟悉凱迪拉克的設計和性能,所以兩人一致決定,還是再買同一種牌子。第二天,兩人興匆匆的出門,卻垂頭喪氣地只開了一部福斯(Volkswagen)的小車回來,因為老王的8,000美元利息經過多年的通貨膨脹後,連付一半凱迪拉克的車款都不夠,老王夫婦實在不能理解,這世界為什麼變得這麼快,快得他們都跟不上,老王說:「看來以前拉風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當年看起來安全又穩當的投資,此刻卻讓他們陷入了經濟上的難題。老張:30年資產大翻身再來看看老張夫婦的遭遇可就完全不同了。老張認為投資注重安全極為重要,但是未來的購買力也要能跟得上時代,要不然日子會愈過愈差,連給孫子們買玩具的錢都沒有,說不定得靠兒子、媳婦的經濟支援養老,老張認為這樣就有失提前退休的原意。有了這樣的目標,老張把錢投資在美國標普500的指數基金,除了第一年從本金提領3%外,第二年起每年從前一年度年底時投資帳戶總額提領3%使用(投資帳戶總額=本金+當年度股利),這個決定讓老王取笑了好幾年,怎麼說呢?因老張第一年只領到3,000美元(這與老王是不同形態的投資,債券利率和股利率是不同概念,公債領取的是固定利息,股票則是根據當年度獲利發放股利,且老張本金會隨股市漲跌增減),這筆錢只夠老張夫婦買一部新的雪佛蘭(Chevrolet)。為此,張太太還埋怨了老張好一陣子,每年收到支票就要囉嗦老張一頓,而且懷疑這個決定是不是錯了。老張很有耐心地說:「太太,相信我,這個投資決定,不會比你嫁給我所做的決定來得冒險。我做過研究,因為物價上漲會侵蝕我們的財富和購買力,股票是一個比較有效的保值方法之一,而且,透過美股的指數基金操作,風險可以降低。」老張認為,股票投資,投資者就是股東,只是大股東和小股東的區別,但都可以享受到公司成長的獲利(當然也可能虧損),但整體而言,不像公債或定期存款,只能領取固定利息,公司賺錢了,公債的擁有者也分不到盈餘,因為他們只是借錢給公司或政府,拿點利息罷了!短期投資還可以,長期而言,不是一個很理想的做法。既然是投資,總要給點時間,不是今天投資,明天就會變成百萬富翁,那種方法,以前叫「投機」,現在就叫「飆」!老張覺得投資要的是穩紮穩打,給一點時間,再來印證投資結果。後來,老王車子壞了的同時,老張的車子也壞了,老兩口決定買部新車,老張心想:光是1989年的股利,就有21,210美元(見圖1-2),相當於當年10萬美元的21%,應該有能力給老伴買部多年來她想要的凱迪拉克,以便印證老王夫婦口中的這種好車,結果老張花了22,975美元買下了新車,只從腰包多掏了1,765美元。張太太靠在舒適的椅背,望著窗外蔚藍的天空,和風徐來,心情舒暢,一時興起,拿起了資料,盤算了30年來的投資獲利,令她大吃一驚的是,這30年,光是她提領的金額就已高達23.56萬美元,而帳戶總額還有88.38萬美元,也就是當年的10萬美元本金,已增值到近112萬美元;而老王夫婦這30年所領的總和不過34萬美元(見表1-1),老王退休金還不到老張的一半。老王難過的說:「30年前的10萬美元是多麼值錢啊!現在的10萬美元,老兩口能過幾個殘冬呢?」價格波動並非投資唯一風險上面兩個故事,透露的訊息和觀念,我整理如下,做為參考:1.短期內要動用的錢,或不能承受任何虧損的投資,定期存款是一個比較安全的做法。2.可以承受風險或者中長期以上才可能動用的錢,股票投資應該列入考慮。3.股票特性之一,短期而言,就是價格波動要比公債及定期存款來得大,但中長期而言,整體股市必定往成長的方向發展。中長期的投資,不要因為短期的價格波動,而不敢接近股市。4.從我工作上的接觸,我發現有許多朋友,錯把自己所買的公債基金當成股票基金,這是兩個截然不同性質的商品,投資前有必要確切了解自己購買的商品特性。5.美國退休帳戶(IRA 或401K),在正常情形下,59歲半以後才可動用,從年輕到退休有很長的投資時間,最好是以股票或至少一部分股票,作為投資工具。美國居民有所謂的個人退休帳戶IRA或公司提供的401K退休帳戶,資金可投資股市,最大的好處是這筆金額可免扣所得稅,且在股市獲利也可暫不繳稅,遞延到退休領取時再繳,所以有兩項福利──延稅和節稅,可惜台灣並沒有這樣的設計,允許個人可以有退休帳戶投資股市,所以必須讓合法的節稅規畫和個人投資分開進行。6.有數不清的投資人不分情形,將錢全擺在銀行裡,但別忘了,銀行是儲蓄的地方,而不是投資場所。7.投資股票大約有兩種方式:買進個股(Individual Stock)、買進共同基金(Mutual Fund) 或指數股票型基金(ETF)。嚴格講,選股是困難度相當高的工作,許多人玩了多年的個別股票,依然沒賺到錢,而績優的股票型基金或足以代表市場的ETF(並非所有ETF 都是穩健的),則是比較穩健的投資工具,值得好好利用。8.「安全」的投資,並不意味著投資結果一定有保障,安全指的是風險承受要適度,過少或過多,都不會有好的投資效果。9.「風險」這兩個字,在財務世界裡,應該是個中性的字眼。沒有一項產品能夠免除風險,人走在路上有被車撞的危險;錢放在銀行,有變薄的風險;錢放在股票有價格波動、甚至虧損的風險。10.老王夫婦最大的錯誤,就是錯把利息的「保證」當作是安全的投資,而忽略固定收入型的投資,如定期存款,只有利息收入,沒有資金的成長,或公債有利息收入和資金成長(當利率下降時),但長期以來擊敗通貨膨脹的效果有限,錢變薄的情形之下,無法有效應對購買力降低的風險。所以,對股票投資有恐懼或不以為然的朋友,應該重新考慮把股票列入投資組合。對風險承受力低的人也不必擔心,資產配置可以解決大部分投資人關心的問題。小辭典:理財常見名詞公債指政府或公司為籌措資金,憑其信譽按一定程序向投資人出具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到期償還本金的一種格式化的債權債務憑證。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是一種在證券市場上市、交易的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產品,交易手續與股票完全相同。ETF 管理的資產是一籃子股票組合,這一組合中的股票種類複製了某一特定指數,本質像基金,但交易方式卻像股票,所以英文名稱是「在交易所買賣的基金」。標普500指數(S&P 500)標普500 指數是採用美國500 家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加權產生的指數,美國追蹤且複製標普500 的基金和ETF很多,其中,ETF管理費大約在0.15% ∼ 0.35%,比一般共同基金的管理費1%∼1.5%相對低廉。此外,還有著名的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包含30 家大型上市公司。原則上標普500或道瓊沒有利息收入,發放的是股利,每家公司決定的股利高低不同,比率不定,例如蘋果公司直到2012年前,長達20幾年沒發放股利。道瓊和標普在不同年代發放不同比率的股利,例如道瓊1980年約有4%股利水準, 2000年後大約維持在2%∼ 3%,股利率不固定,台灣許多績優公司比美國發放的股利還高,大約在4%∼6%。通貨膨脹指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連續性地呈現上漲的狀態。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指的是投資人將自己的資金,交給專業機構操作管理,由基金管理者替投資人獲取利潤的一種投資工具,依投資標的可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股債混合型基金、貨幣市場基金⋯⋯,近年基金種類愈來愈多元化。本文摘自《阿甘投資法》,天下文化2020/05/27 出版【更多理財精選延伸閱讀↘↘↘】。打破配息迷思 讓自己好好生活的退休理財術。存了一輩子只剩下一間房 3種方式打造「退休穩定現金流」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6-08 橘世代.好野橘
打破配息迷思 讓自己好好生活的退休理財術
準備退休金時,覺得目標太遙遠,存不到想放棄怎麼辦?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吳士賢認為,由於主流觀念是本金要不動,要留給下一代,自己退休用配息或分紅過生活,因此本金要存很多。但退休準備不是只有一種選項,如果轉換思考,優先順序是讓自己退休生活過好一點,就可以用「不留本金」的方式來準備,對於沒有子女的人來說,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思考轉換:不留本金一般而言,不論退休理財的投資工具是保單、基金或股票,許多人都希望不要動用到本金,最好可以透過配息、分紅、保單每年還本金或存款利息等方式,就能過好退休生活。但這樣的預期下,如果一年需要用到100萬元,本金就必須更大,造成許多人退休準備上的壓力。 吳士賢提醒,不妨改變思維,思考「不留本金」的退休理財方式。一方面本金還是會依照自己的資產配置,每一年有所增值;但另一方自己每個月要用的錢,是從本金慢慢提領出來,等離開的時候本金也都用掉。這樣準備的好處是,可以讓自己的退休生活過得比較好,且在評估如何準備退休金時壓力比較小。理財建議:投資配置 + 年金險沒有子女的人通常目標是想好好經營退休生活,而投資只是為了讓退休生活的資金可以獲得滿足,因此「可以讓自己減少不必要的煩惱,又不用擔心退休生活所需的資金,」吳士賢建議,運用「投資配置」搭配「年金險」:1.投資配置關鍵:A.股債配調整:隨著年齡越大,債券比例要提高,當景氣循環跌下來時,每個月還是要有錢可以用。B.以被動投資為主:像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最熱門的莫過於元大台灣50(0050)和元大高股息(0056)。當自己沒有投資專業,且判斷力會隨著年紀愈來愈下降,吳士賢建議與其買單一股票需要主動判斷哪時適合買、適合賣,會影響退休心情,不如找一個比較好的被動投資的配置方式,好好去經營現在生活。2.搭配年金險: 除了投資配置之外,由於我們無法確定自己可以活到幾歲,面對可能長壽的風險,建議退休財務規劃裡要搭配年金險,其優點包括:A.一張保單價值600萬元的配息保單,若以年化配息率4%計算,每個月可領到2萬元。但如果這600萬元去買年金險,每一年可以領到的錢約30萬,年金險讓每個月可用的錢提高。B.年金險大部分可以保障到110歲,萬一活得太久,可以保證每月還是有錢可以領。【理財精選延伸閱讀↘↘↘】。退休到底要準備多少錢?超詳細算法一次讓你看個夠!。邊工作、邊領退休金!你是「勞退新制」嗎?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5-08 橘世代.好野橘
死薪水也能變有錢!找對投資工具退休存千萬
許多領死薪水的上班族,對未來不抱期望,只貪圖生活中的小確幸。其實,只要每天存下120元,善用投資工具的複利威力,30年後就有機會累積到5千多萬元。台灣人認真工作,同時也很會存錢,根據統計,2019年台灣的存款總額高達台幣40兆元,可是現在定存的利率只有1%多,大額存款的利息更是少得可憐,難道除了把錢放在銀行之外,就沒有其他的去處嗎?2019年11月4日,台股市值站上33.896兆元的新高,2019年上市櫃公司總計配息1.43兆元,換算出來的殖利率為4.22%,是定存的4倍。台灣人為何寧可把40兆元放在銀行,就是不願意買進股票呢? 台積電員工辛勤工作 外資輕鬆拿走2千多億元台灣股市最近幾年,每年都發放超過1兆元的股利,外資很聰明地看上了這隻「金雞母」,每年從台灣股市提款幾千億元。以下拿台積電(2330)為例,說明一下勤勞節儉的台灣人,如何在幫外資打工。 台積電是台灣最賺錢的企業,2018年全年獲利高達3,511億元,公司賺了這麼多的錢,就會在2019年發放股利回饋給股東。 首先要說明,台積電自從2019年起改成「每季配息」,2019年第1季的股利在2019年9月19日發放,第2季的股利則是在12月19日發放。加上2018年全年的股利在2019年6月24日發放,台積電的投資人在2019年會領到3次股利,如表中所示。儘管台積電是本土的企業,或許台灣人只喜歡工作賺錢和存錢,不喜歡投資股票,台灣人只持有台積電20%的股權,亦即有高達80%的股權握在外資的手上。因此在2019年,外資就從台積電提款了2,593億元。 寫到這裡,我實在是有一點點的感慨,台灣人從小學到碩士班畢業,要整整耗費18年的青春在讀書。全台灣最頂尖大學的畢業生,才有機會到台積電上班,而且科技業的工作也不輕鬆,經常需要爆肝加班! 外資沒有在台積電上過一天班,更不需要爆肝,只是持有台積電的股票,就這樣輕輕鬆鬆領走了2,593億元,台灣人你為何不生氣?為何不學習外資買進台積電的股票呢? 記得我在年輕時想要投資股票,長輩們紛紛告誡「買股票就是在賭博」,要我認真工作,然後把錢存在銀行,或是去買房子,就是不准我買股票。或許長輩們經歷過12,000點跌到2,000點的慘況,但那是過去式,以前的定存利率超過7%,房價也很便宜。現在的定存利率只有1%多,把錢放定存,只會方便有錢人從銀行借錢做投資。而且逐年攀升的房價,更要耗費年輕人20年、30年的青春來繳房貸,真的划算嗎?本文摘自《上班族的ETF賺錢術:打敗死薪水 提前財務自由》,金尉出版 2020/02/27 出版【更多理財精選延伸閱讀↘↘↘】。存錢不等於養錢 挑對基金 母親節紅包錢滾錢。投資與理財關係你清楚嗎?第一步先搞懂「理財目標」。先掌握投資配置「3關鍵」提早退休比你想像更容易!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4-25 橘世代.好野橘
存錢不等於養錢 挑對基金 母親節紅包錢滾錢
陳媽媽擁有30年全職家庭主婦的資歷,每年最期待的節日之一就是母親節,除能感受全家相聚一堂的幸福感,先生與子女們也會在這天包個紅包,慰勞媽媽一整年的辛苦。陳媽媽以往總將母親節的紅包納入私房錢,成為預備老後生活的基金,長久以來她專心於家務,在金錢管理也較習慣簡單的方式處理,就是將錢放到銀行生利息。然而,隨著孩子們各自成家、另一半也準備退休,她開始思考,有沒有其他方法能更有效地運用這筆錢,讓自己不用再當伸手牌?投資共同基金 可攻可守低利率趨勢下,目前5大銀行平均存款利率各天期都已低於1%,銀行存款雖保本,但相對沒有效率,跟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存錢不等於養錢,妥善的理財能讓錢活絡起來,加上現在理財管道多元,陳媽媽可考慮把部分私房錢,投資在共同基金,方法簡單。例如配息型基金,是近年來投資人的新寵,像全球的高收益債券、新興市場債券等追求較高配息的主力,殖利率都在6%左右,另外,可同時入手股票與債券的新興市場平衡型基金,也是長期投資、領配息的好選擇。富蘭克林建議,陳媽媽在顧及風險的前提下,可先視自己對配息金的期待值,選擇2檔以上屬性互補的基金,像在中熟年可持有新興市場債券加上美元計價且含有多元類型債券的基金,前者為攻,後者則是分散債券種類,以兼顧波動和收益;年紀再大些,則可加入或調整成更具有防禦性質的美國政府債GNMA為主,定期發放零用錢給自己的同時,投入的本金還有資本成長的機會,且能顧及整體投資的安全性。熟齡資產配置 首重穩定橘世代穩定投資少不了這類基金,但配息型基金相對風險也會稍高,從中年步入資深熟齡,資產配置也要跟著調整、並諮詢專家意見,以穩固本金表現為主,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市場,美國政府債GNMA是極少數能逆勢上揚、波動度低於公債,且收益面優於中短天期公債的特色,立刻發揮穩定的力量。此外,富蘭克林提醒,配息率固然重要,但結合淨值表現的總報酬率,才能看出基金的實力,滿足邊投資邊收配息的成就感。有鑑於近期市場波動很大,定期定額這個投資方法再受歡迎,想瞭解更多網路定期定額投資的相關資訊可至此查詢:https://lihi1.com/oeN2I美國政府債GNMA波動較小 是配息族首選・本公司所提供之資訊,僅供接收人之參考用途。本公司當盡力提供正確之資訊,所載資料均來自或本諸我們相信可靠之來源,但對其完整性、即時性和正確性不做任何擔保,如有錯漏或疏忽,本公司或關係企業與其任何董事或受僱人,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人因信賴此等資料而做出或改變投資決策,須自行承擔結果。本網頁所載資料或任何部份均不可以進行抄錄、翻印或另作派發。・本境外基金經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核准或申報生效在國內募集及銷售,惟不表示絕無風險。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基金經理公司除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外,不負責本基金之盈虧,亦不保證最低之收益,投資人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投資基金所應承擔之相關風險及應負擔之費用(含分銷費用)已揭露於基金公開說明書及投資人須知中,投資人可至境外基金資訊觀測站(https://www.fundclear.com.tw/)下載,或逕向本公司網站(https://www.franklin.com.tw/)查閱。【富蘭克林證券投顧獨立經營管理】
-
2020-04-22 橘世代.好野橘
投資與理財關係你清楚嗎?第一步先搞懂「理財目標」
李小姐想幫孩子存一筆出國留學經費,原本已做好投資規劃,沒想到今年卻面臨新冠病毒疫情蔓延,衝擊全球經濟市場,引發股災危機,在猶豫是否應該改變投資策略?一、首先看理財目標「真正的理財,是不管行情怎麼變化,你有沒有一個自己的理財目標?」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葉俊佑提醒,許多人誤把「投資」跟「理財」當成同一件事,然而投資不等於理財,投資只是理財的一環。基本上,如果你的理財目標沒什麼重大改變,其實一年看一次就好。葉俊佑指出,投資是賺波段,判斷哪個時機可以買進賣出,要賺到錢就要下功夫研究;而理財則是一種長期穩定狀態,看的是理財目標,如果原本的理財目標沒有改變,通常也不太需要改變,行情不好時就多買進一些單位數即可。二、檢視調整的時機:評估2個關鍵因素當理財目標是確定的,調整理財配置的時機點,則通常會考量以下兩個因素:1.年齡:愈接近退休年紀,投資風險愈要降低。2.目標:理財目標愈靠近,例如小孩再兩年就要出國念書,投資風險愈要降低。一般而言,退休之前的目標是累積一定資產,因此要運用時間複利的效果來累積較多的錢。然而到了退休年紀,則需要逐漸降低投資風險,例如從股票基金賺到錢,可以轉到債券基金;債券基金有賺到錢,也可以轉到保單。工具可以靈活運用,目標就是把錢守住。除了降低風險之外,退休族也可以創造持續進來的現金流,生活上會比較安心,因此連結到月配息的債券基金,便成為許多退休族的首選。例如,一檔債券基金的年配息如果有7%,投入500萬元,一年可配息到35萬,一個月3萬元的生活費就有著落,若再加上勞保退休金一個月領2萬元,每個月有5萬元可以使用,退休生活無虞。不過要注意的是,高配息也可能吃到自己的本金。因為投資債券要看「總報酬」,也就是配息加上債券價格的漲跌,如果某基金的年配息是7%,當年度的債券價格下跌8%,則年化總報酬是-1%,就產生了「配本金」的疑慮,也就是拿自己的錢,配息出來給自己。其實,從整體來看,只是先領錢還是後領錢的差異,就不妨依照自己的需求和風險承受度找到最佳理財平衡點。【關於理財指南大小事↘↘↘】。家庭主婦理財 先鎖緊漏財水龍頭。夫妻為錢爭吵不停?專家點出這個「癥結點」。只要掌握財務健康4要訣 輕鬆準備安心樂退!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