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邱宜君
共找到
2711
筆 文章
-
-
2021-02-1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壓力大疑長「唇皰疹」 陳時中:應該快好了
部立桃園醫院1月中發生院內感染群聚,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壓力好大!陳時中昨日在記者會最後短暫拉下口罩,被台大醫院婦產科醫師施景中眼尖發現,似乎長了唇皰疹。對此,陳時中今天表示,就是年紀大了併發症比較多,但應該快好了。施景中在臉書發文寫道,發現陳時中似乎長了唇皰疹。而皰疹病毒與人類共存,凡是身體處在過於疲累、壓力太大、生病,或是抵抗力較差時,就會冒出來。因此希望陳時中在桃醫群聚感染事件後可以好好休息一下。對於外界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陳時中表示,「年老了併發症就多嘛,但還是精神奕奕」。最近壓力比較大所以有些小毛病,如果兩個禮拜還沒好身體情況就真的很糟糕了,「但我覺得快好了」。許多看直播的網友聽到部長談到皰疹,也紛紛留言送上關心,表示「部長真的是拼老命,感謝」、「要多休息」、「皰疹很痛耶QQ」、「部長辛苦了QQ」。
-
2021-0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去年疫苗採購2遺珠之憾 陳時中透露箇中原因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我國確定在COVAX(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第一波疫苗配送名單中,預計拿到20多萬支AZ疫苗,外界好奇為何台灣採購疫苗屢屢受挫,去年難道沒有機會拿香港雅各臣到疫苗?指揮官陳時中今透露,去年分別與疫苗廠商東洋、香港雅各臣等洽談,破局原因分別為在授權期限內無法達成雙方需要的條件、沒有授權文件,他強調,雅各臣談判時間早於東洋,採購破局與東洋無關。陳時中表示,去年9月11日至11月3日和疫苗廠商東洋洽談,主要談「計量價格」和「交貨時程」,但在授權期限內無法達成雙方需要的條件,就停止了。陳時中進一步表示,去年9月18日至10月26日和疫苗廠商香港雅各臣洽談,因為沒有授權文件,就停止。所以這次採購破局跟上述東洋停止談判沒有關係,此次談判時間早於東洋。針對台灣採購疫苗如何籌備,陳時中解釋,我國疫苗採購策略採「分散投資」,除洽廠商購買,也有國際投資與國內自製。陳時中進一步表示,去年3月進行資料搜集、6月開始與多家國外廠商洽談,7月培植國內疫苗廠,提供疫苗研發補助金,8月成立疫苗採購小組,9月COVAX簽約,10月AZ簽約,11月選擇COVAX釋出三支疫苗(AZ、輝瑞/BNT、賽諾菲/GSK),12月有條件核准高端疫苗二期,今年1月有條件核准國內疫苗廠商聯亞,2月COVAX通知我國獲配AZ。
-
2021-0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部桃院內關鍵期7天傳3波 陳時中:月底報告精進方向
昨日指揮中心宣布部桃院內感染風險警戒解除,今再公布該院群聚事件結案報告,報告指出,院內傳染關鍵期為1月7日至14日,竟在7天內傳3波,傳播速度快。為預防發生下次院內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預計月底將精進方向訂定成標準作業流程,月底再跟大家報告。另明日社區感染會到一個觀察期,明日會再對外說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初步危機解除,未來會通盤檢討,為預防發生下次院內感染,要加強感控、做好分艙分流、專責集中收治(安排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優先等);另社區有大規模居家隔離,也會精進衛生局執行面的作法。未來針對醫療網社區聯防也會納入檢討方向。他指出,此次事件爆發後,有些非緊急的手術都第一時間降載和減壓,讓醫護人員不用擔心,「及早降載減壓」會再持續。對此,陳時中表示,預計月底將精進方向訂定成標準作業流程,幫助醫院做準則,月底會再跟大家報告。另明天社區感染會到一個觀察期,明天會再對外說明。因應部桃事件,指揮中心祭出多項應變措施,羅一鈞指出,1月12日起,採取院內管制措施包括1人1室、擴大採檢、專家進駐等,並將院內劃分不同等級的紅黃綠風險區、做分艙分流、擴大居家隔離範圍。羅一鈞表示,後來高風險紅區擴大,啟動清空計畫,進一步減壓降載,隔離更多員工,成立指揮所,開始回溯專案。1月30日前進指揮所開始進駐,和指揮中心規劃執行清零計畫,一二階段都完成或陸續進行中。針對部桃醫療應變措施,羅一鈞表示,針對門診和住院降載清空,為了提醒其他醫療院所風險,針對部桃人員有健保卡註記,還有自主健康管理者的註記;為了幫助收治的醫師人員安心,也有特別預算給津貼,啟動清空管制,部桃也可以申請補償。這次比較特別的醫療應變方案是「啟動遠距醫療平台」,減少民眾外出就醫的需求。針對部桃社區應變措施,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實施大規模回溯專案,回溯居家隔離有4000多位民眾,包括住院者陪病者;為了因應大規模隔離和期滿採檢,首度啟動部立彰化醫院的貨櫃採檢屋,分南站、北站,於北桃園及南桃園各啟動1站,由衛生局調度醫院支援採檢人力及實驗室檢驗,截至2月7日止,已採檢2418人。
-
2021-02-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病毒變異疫苗恐失效? 張上淳:恐需連續接種多價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證實,透過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拿到AZ疫苗20幾萬劑。但AZ疫苗傳出對南非變種病毒株,僅有「最低程度」的保護力,南非已宣布暫停這支疫苗接種計畫。至於AZ疫苗對英國變種病毒株的防護效力是否也較差,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未來可能需要連續接種兩、三價的疫苗,都在專家腦海腦量中,須持續關注。張上淳表示,目前AZ疫苗對英國變種病毒株的防護力目前顯示還好,但病毒突刺蛋白上的E848K突變會不會影響疫苗效益值得觀察。加上疫苗使用時若加強一些力道,可能也會幫助病毒突變,專家也都在觀察,並且持續看疫苗是否會漸漸失效。張上淳說,許多疫苗雖通過緊急使用授權,但各疫苗廠也都繼續準備新的疫苗,用新的S蛋白序列追著突變腳步研發新一代疫苗。或是新冠肺炎可能像流感一樣,每年有新的病毒株就必須使用新的疫苗,未來也可能不只一價疫苗,而會有兩價、三價或連續接種,這些都在專家腦海中考量。他也提到,國內疫苗廠和國外都面臨同樣的狀況,第一代開發出來的基因或蛋白序列會受到持續突變的影響,相信國內疫苗廠也都已在考量這些事情,只是資訊沒有對外說明。至於指揮中心將舉行「疫苗諮詢委員會議」 討論新冠肺炎接種相關議題,有何方向?指揮官陳時中則表示,相關會議開過很多次,主要是要跟著疫苗科學證據,即時地做相關訂定。本次會議主要是要建立施打疫苗後的整體資訊系統,因為和以往不同,有不同類的優先族群,且有第一劑、第二劑,必須確保他們可施打到,且不能混打,都要很精確。原本健保署和疾管署都有很好的系統,但為了讓第一線施打人員困擾減到最低,錯誤率減到最少,還有不良反應也要即時反應,以及如何介接讓效率更高,都是這兩天在討論、磨合的。
-
2021-02-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證實 COVAX首波AZ疫苗20幾萬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與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採購476萬劑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公布COVAX第一批配送疫苗的國家名單。指揮中心日前證實,這名單中分配給「Non-UN member states」的130萬3200劑AstraZeneca(AZ)疫苗。指揮官陳時中今證實,拿到了20幾萬劑。陳時中表示,自費接種可能性沒有排除,但是何時可以?就是緊急有需要的防疫人員打完之前,是不會開放的,有剩的就會開放,其他的就會照著疫苗政策去執行。如果趕著要出國,「我們沒有排除這樣的可能性」,還是要先讓防疫主要需求對象都打了,才會提供自費或是「提供小部分」。
-
2021-0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兩家國產疫苗進二期試驗 陳時中透露上周才找他們開會
國外疫苗到貨目前面臨瓶頸,國內兩家疫苗廠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預計六、七月可完成,業者也期待政府能有更明確的採購數量及預採購辦法。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對於兩個進入二期的疫苗都報以很大期待,「上禮拜才找他們來開過會」,政府抱持厚植產業實力的立場,畢竟疫苗若「操之在人」,是對國家不利。今天下午聯亞開記者會宣布啟動第二期臨床試驗,外界關切陳時中的看法。他表示,國內產能和研究能力,政府都很重視,會大力扶植。對於進入兩個二期的單位都報以很大的期待,上周才找他們來開過會,希望在行政程序上可以將需耗費的時間減到最低,同時兼顧專家確認安全性不打折扣。陳時中表示,去年12月那時候,廠商就有說要招募受試者,這部分一定會花很多時間,因此政府也建立平台協助建立有意願者的資料庫,現在廠商可以就這個資料庫來做相關事情,照該有的程序做。不過通過個別醫院倫理委員(IRB)也要一點時間,醫藥品查驗中心(CDE)也會定期駐廠,和他們檢討,避免有該做而沒做的事情,影響進度。陳時中強調,病毒不斷變異,國產疫苗的自給自足能力非常重要,國家會朝這方面努力。預採購或其他需要討論的,都是會站在鼓勵、獎勵、厚植產業實力的方向,給予支持,「因為未來還是有很強的需求,疫苗操之在人的話對我國是不利的。」
-
2021-02-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SARS後台灣防疫體系完整了?部桃事件凸顯還有這缺口
部立桃園醫院收治全國最多新冠肺炎確診個案,院內感染擴及20人,很可能肇因於這波疫情收治方式,未按照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分工,部桃承擔了不該由它來做的事。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SARS後還沒建立責任醫院體系,這次應趕快做好。他呼籲由國家經費支持南北各一間國家級感染症專責醫院,並結合鄰近研究單位,完備其研究及檢驗量能;另於六都各指定一部立醫院擔任後送醫院,必要時由當地醫學中心支援。台大醫學系教授暨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國際合作計畫主持人黃韻如等人日前投書指出,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的「指定應變醫院」是部桃新屋分院,平時就有區塊清空等演練,受稽查的相關項目也較多。確診個案理論上應由新屋優先收治,再按收治量能分流至次一級的「隔離醫院」,即部桃。上述投書提醒,這次防疫未啟動網區應變醫院,導致「平時的練兵沙盤推演,與變時真正上前線作戰的,是不同批人員,而平時演練熟悉的兵推情境,無法在戰時真正臨場測試。」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表示,應變醫院確實督考比較多,每年都會演練一到兩次,按照分工是理想狀況,但現實會有差距。黃玉成解釋,目前六區的應變醫院,全部都不是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所以重症或狀況不明的個案得先由部桃這類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收治,很穩定的輕症才會考慮由新屋收。中國、新加玻有國家級感染症專責醫院,需要有充裕的經費和人力,台灣並沒有這樣的醫院。蘇益仁表示,台灣經歷2003年SARS之後,主要是強化了以中央為主體的防疫體系,例如防疫醫師、病毒實驗室、中央及六區指揮體系,還有及醫院感控,例如分區動線管制、分艙分流等。但建置到後期,責任醫院這一塊,就還沒有好好建立。蘇益仁表示,這次部桃無形中變成應變醫院,但該院的感染科醫師、值班人力,平常就很吃緊。部桃事件也凸顯出防治醫療網出現矛盾,例如各層級醫院平常要做什麼工作?疫情時要具備什麼程度的功能?新冠肺炎疫情後,確實應檢討、重新規劃,建立體系和作業流程,一大重點就是成立國家級感染症專責醫院。蘇益仁以這次疫情控制得宜的越南為例,法國在越南設立了兩個國家級感染症責任醫院,一北一南。北部的責任醫院位於河內,醫院旁就是牛津大學設立的熱帶醫學研究中心,作為該醫院的檢驗和研究的後盾,越南當地的醫學院博士班也能透過參與研究,取得牛津大學的博士學位。蘇益仁建議,應由國家經費支持,在南、北各選定一間公立醫院,作為國家級感染症專責醫院,專門處理新興感染症、第一類或第五類傳染病。建議可選擇在國門附近的醫院,例如部桃新屋分院、高雄小港醫院,可惜小港醫院已非公立醫院,屬於公辦民營。另外,由六都的部立醫院,作為專責醫院的後送醫院,負責不同區域性、不同層次的感染症。必要時可以由醫學中心支援後送醫院,例如部立台南醫院就由成大醫院支援、部立台中醫院就由中國附醫支援。蘇益仁提醒,醫學中心不適合做國家級感染症專責醫院,因為醫學中心的功能應盡可能維持在正常狀態,如果因感染症垮掉,影響太大。
-
2021-0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若疫苗接種率達6成 境管擬鬆綁
採購國際疫苗進度卡關,原訂最快今年三月可拿到疫苗,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有望今年六月開始接種疫苗,如果施打率達六成,將啟動入境普篩、縮短檢疫天數,而「到貨速度」、「施打效率」、「民眾施打意願」、「病毒變異變數」等四大關鍵因素,則會影響覆蓋率達標時間。陳時中強調,鬆綁邊境管制,「不會一次跳一大截」,採逐步緩進,根據各國疫情、檢驗陰性等情況,以及國內疫苗涵蓋率、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落實程度,再選擇最適合方案。對於疫苗接種率達六成,考慮鬆綁邊境管制、實施入境普篩,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應考慮各疫苗的有效性,因為不同疫苗具有不同保護力,想要群體免疫,需視打了哪些疫苗,才能精準評估。黃立民舉例,根據現有研究,輝瑞、莫德納疫苗為RNA核酸疫苗,保護力約九成,若要達群體免疫,約需施打完七成人口;至於AZ疫苗保護力較低,僅約六成,若想達到群體免疫,恐需打到九成,甚至將近百分之百的人口。
-
2021-02-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對變異株效益未定 專家建議蒐集海外台灣人接種反應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與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採購476萬劑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官網昨公布第一批配送國家名單,指揮中心證實其中139萬3200萬劑英國牛津AZ疫苗,即是要分給5到8個包括台灣的非聯合國會員國,預計2到6月到貨,到貨一周後就開始接種,專家提醒,AZ對於變異株的效益還未定,建議政府可著手蒐集海外台灣人接種各廠牌疫苗後的反應。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COVAX首要任務是幫助第三世界國家取得疫苗,目標是逐批釋出後,希望滿足各國5%人口接種所需的量,也會根據各國經濟能力微調,有錢的國家少一點,沒錢的國家多一點。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還不確地這一波會分到多少劑,因為各國人口不同、量就會不一。COVAX的候選疫苗中,英國牛津AZ和輝瑞BNT台灣都有選,第一波確定拿到的就是AZ,BNT可能在第二波,由於AZ疫苗相對較易保存,各國分配到AZ的量基本上都會高於BNT。陳秀熙分析,目前BNT疫苗實證整體看來最好,也能有效對抗變異病毒,另外美國Novavax疫苗也已證實對病毒變異株有效,不過AZ還沒有看到這方面的效益評估。他提醒,疫苗在每個種族的適應性不太一樣,目前臨床試驗幾乎沒有台灣人的資料,政府或許可以成立線上平台或透過可靠媒體,鼓勵海外打過疫苗的台灣人回報自身狀況,幫助我們初步了解台灣人打各種品牌疫苗之後的反應。
-
2021-02-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首波AZ疫苗最快二月最晚五月抵台 到貨一周後開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與新冠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採購476萬劑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官網昨公布COVAX第一批配送疫苗的國家名單。指揮中心傍晚證實,這名單中分配給「Non-UN member states」的130萬3200劑AstraZeneca(AZ)疫苗,即包含我國與其他非聯合國會員之獲配數量,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更進一步證實,預計二到五月就會到貨,到貨一周後就會開始接種。莊人祥表示,COVAX這批非會員國,包括台灣共有五到八個國家,這波會分到多少還不清楚,不過應該不會均分,畢竟各國人口不同,量就會不一。COVAX的候選疫苗中,英國牛津AZ和輝瑞BNT,台灣都有選,第一波確定拿到的就是AZ,BNT可能在第二波,不過AZ疫苗因為比較容易保存,各國分配到AZ的量都會基本上都會高於BNT的量。至於這批疫苗抵達的時間,莊人祥表示,今年二月到五月都有可能,「最壞的情形就是五月才拿到」,有可能更早。AZ冷藏運送都沒有問題,可以比照一般疫苗冷藏於二到八度,相關運送倉儲都沒有問題,不過第一波施打名單還沒有確定,目前既定接種順序是專責醫院第一線醫護人員優先,預計到貨後一周就可以開始打。莊人祥表示,下午記者會時部長就講「確定就會跟大家講」,目前不確定的地方,是不知道AZ什麼時候會運出去,因為緊急授權還沒有通過,不過預計二月底之前,WHO會核准AZ的緊急授權。AZ在COVAX清單上為何列出兩個類別?莊人祥說,這只是區分AZ疫苗一部分是韓國製造,一部分是印度製造。至於其他直接洽談的疫苗是否可能比covax更早到達?莊人祥說,這還是要看能不能提供我國所需的量。
-
2021-02-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苗覆蓋率6成安全嗎?專家:還要看買到哪些疫苗
國際秋冬疫情嚴峻,我國進口國際疫苗進度卡關,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坦言,疫苗採購確實遇到困難,但國人今年6月渴望能打到疫苗,當疫苗施打覆蓋率達6成,就會配合「入境旅客PCR普篩」政策,但專家指出,疫苗施打率跟有效性並不相同,施打率達幾成能群體免疫,還是需要看買到哪些疫苗,再去評估。陳時中表示,未來我國疫苗施打人口近6成時,才能思考社區有一定防護力、邊境可逐步鬆綁,促進經濟和國際流動,也保護社區安全。針對群體免疫、疫苗接種率達6成可入境普篩,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提醒,除接種率,還應考慮疫苗有效性;不同疫苗有不同保護力,疫苗施打率達幾成能群體免疫,還是需要看買到哪些疫苗,再去評估。陳時中於今日疫情記者會時表示,如果要希望疫苗有效性達8成,起碼要有8成人口完成施打。黃立民舉表示,根據現有研究,輝瑞、莫德納疫苗等RNA核酸疫苗的保護力約有9成,若要群體免疫,約要施打7成人口;至於其他保護力較低的疫苗就要施打更多人口,才具群體免疫效果。黃立民舉例,AZ疫苗目前證實保護力約6成,若想達到群體免疫,恐需打到9成、甚至將近100%的人口。至於國內疫苗採購進度,目前已知COVAX(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發揮初步效能,陸陸續續釋出第一波疫苗,陳時表示,台灣也訂有合約,應該也分配得到。對於何時能拿到疫苗,他表示,有答案就會報告,可以確定COVAX已有行動。針對日本現在疫情控制狀況,陳時中表示,日本警急事態宣言延後到3月7日,但近期單日確診量其實已經下降,情況變得比較好,從單日確診7000多人,到現在2000人,應該是為了冬奧準備,也購買大量疫苗,若疫苗施打速度夠快會對奧運比較有利,年底情況會改善,可期待台日雙方有所往來。
-
2021-02-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月開始打疫苗」何時鬆綁邊境? 陳時中透露4大影響因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日接受媒體採訪,坦言疫苗採購確實遇到困難,國人可望今年6月開始打疫苗,施打率達6成啟動入境普篩並縮短檢疫天數。外界好奇目前規畫何時國內可以打到6成覆蓋率,何時可以出國?陳時中今天說,考量因素分別有「到貨速度」、「施打效率」、「民眾意願」,將來有疫苗之後,有社區基本防護力,就會逐步慢慢變鬆管制措施。但他提醒,還有病毒會「變異」的變數。陳時中說,邊境鬆綁「不是一次跳一大截」,是會逐步緩進,根據各國疫情情況還有檢驗陰性情況,還有國內疫苗涵蓋率,以及戴口罩、洗手的落實狀況,再來選擇最適合方案。陳時中表示,疫苗施打覆蓋率牽涉因素分別有「到貨速度」、「施打效率」、「民眾意願」,將來有疫苗之後,有社區基本防護力,就會逐步慢慢變鬆管制措施。此外,陳時中表示,疫情不是靜態的,還有病毒會「變異」的變數,若持續的變異都在控制內、沒有變得太快太厲害,是可期待鬆綁邊境管制。至於國人疫苗接種意願,根據《蘋果新聞網》,陳時中說,指揮中心在去年10月曾進行疫苗接種意願調查,相較歐美國家,台灣抗拒打疫苗的比例其實不高,有65%願意打、8%不願意、10%無意見,不過願意打疫苗者中,有80%不想優先接種,想先看國外接種情況,不過隨著各種第三期臨床試驗報告出爐,且有愈來愈多國家開打,民眾接受度應該還會再提升。
-
2021-02-04 癌症.乳癌
乳癌細胞為何轉移到肺?中研院破解機轉帶來治療曙光
乳癌長期穩坐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早期診斷比例雖增加,但復發轉移的存活率從九成大降至三成。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有重大發現,找到乳癌細胞從腫瘤鬆脫、經血液轉移肺臟的關鍵蛋白質DSG2,並領先全球確立癌細胞DSG2含量並不維持在高點,而是會動態變化。這項發現為開發乳癌新療法立下基礎,今年1月登上國際期刊《美國國家科學月刊》。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黃雯華表示,過去已知靠近微血管的腫瘤邊緣,可能會有一些堆疊的癌細胞團簇進入血液循環,這種「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就相當於腫瘤幹細胞,隨血流跑到其他器官,再穿出微血管壁,在其他器官定錨增生,完成癌細胞轉移。但過去不知道,為何有些單顆癌細胞也能從緊緊堆疊的癌細胞脫離、進入血液,單槍匹馬在循環中存活,直到抵達其他適合生存的器官。原來答案就在蛋白質DSG2。黃雯華表示,分析164個台灣乳癌病理切片發現,癌細胞有DSG2的患者存活率明顯較低、復發率較高,且不限於乳癌種類,國外研究也證實同樣發現。DSG2是與表皮細胞接合有關的常見蛋白質,促使細胞互相黏附,在正常細胞含量偏低,在腫瘤細胞卻會有高低變化。黃雯華及博士後研究員張博皓透過小鼠實驗發現,有DSG2的乳癌細胞會在原位形成較大腫瘤,也會產生較多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在腫瘤中的厭氧區,厭氧關鍵調節蛋白(HIF-1α)會抑制乳癌細胞的DSG2,導致癌細胞彼此間的黏附力下降,單顆癌細胞就可以脫離、進入血管。當這顆乳癌細胞來到氧氣充沛的血液中,DSG2又會慢慢高起來,這能夠幫助乳癌細胞在循環系統中存活,等到抵達適合的器官,例如乳癌轉移最常見的肺臟,也更容易附著和增生。沒有SDG2的循環腫瘤細胞群簇(CTC)則可能傾向轉移到比較厭氧的組織。黃雯華表示,除了乳癌,子宮頸癌、頭頸癌、肺癌的預後也與DSG2相關,可能成為未來癌症研究關注的新焦點。DSG2可用於進行癌細胞的生物標記,也能用於開發針對DSG2的小分子抗體藥物,讓藥物結合DSG2高表現的癌細胞,進而殺死癌細胞。或許未來也可以利用類似血液透析的方式,將DSG2高表現的癌細胞從血液中移除,以阻斷一部分的癌轉移。
-
2021-0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採購另闢蹊徑?二期試驗結果不錯都會洽談
我國新冠疫苗採購進度不明,究竟何時能供貨外界霧裡看花,有專家指出,雖仍希望我國能搶到歐美藥廠生產的疫苗,但以現在情形來看,或許要退一步購買保護力較差的疫苗保身。針對有無考慮購買其他疫苗廠的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後,不論投資性採購或是預先採購,成效不錯廠商的都會陸續接洽。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昨日表示,國際疫苗採購仍不能放,中央也許要開始思考,購買保護力相對差的疫苗,以確保國人有對抗新冠病毒的抗體,但他仍期望我國能搶到歐美藥廠生產的疫苗。針對美國諾瓦瓦克斯(Novavax)等其他疫苗接洽狀況?陳時中表示,每家廠商開始進入二期臨床試驗後,數字不錯的都會陸續接洽,他強調,不論投資性採購或是預先採購,或是研究的合作,都會多方面接洽。至於疫苗是否談好,只欠冷鏈相關配套措施待跟進?陳時中表示,冷鏈都準備好了,冷運冷藏都能因應各類疫苗的運送。
-
2021-02-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導致美國損失16兆 損害全球癌症慢性病與婦幼健康
「新冠病毒是一個很貴、很貴的病毒!」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持續召開防疫科學直播,學者指出,美國因疫情造成經濟與健康總損失高達16兆,排擠癌症與慢性病的研究和照護資源,大量人的診斷和治療都被延誤,預估十年內美國乳癌大腸癌死亡將增加1萬人,全球婦女和兒童的健康也因此有百萬人年規模的損失。公衛專業的醫師楊昆澈指出,美國因新冠肺炎經歷經濟大蕭條,損失GDP達7.6兆美元、提早死亡造成的健康損失4.4兆美元、長期健康受損2.6兆美元。去年有40%成年人罹患焦慮症,前年僅一成,精神心理損失1.6兆美元。上述總損失達到16兆美元,佔美國GDP的九成,是非常昂貴的疾病。根據發表於《科學》和《刺胳針》的研究,楊昆澈表示,預估美國2030年增加一萬人因乳癌或大腸癌死亡。這是因為疫情衝擊臨床量能,導致延遲診斷、延遲治療,也導致癌症研究延緩、研究資源轉移到苗、實驗室關閉。英國民眾就需要透過基層醫師轉診,需要等待兩週,疫情導致轉介人數減少,加上二線照護及醫療人力縮減,預估五年後癌症死亡人數將增加近一成。楊昆澈分析,在英國,五分之一癌症是在急診室診斷,但疫情導致侵入性檢查減少,特別是大腸鏡,延遲治療將導致癌症進展的風險。另外,去年4月英國醫療服務量下降九成,因為手術空間不夠,呼吸器也只能給緊急手術,為了取代開刀,只能增加放射線治療服務量,化療較不受影響。在美國,糖尿病服務量大減81到90%,用藥量也大降52到60%,是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慢性病,其次則是高血壓與肺阻塞,只能靠數位和虛擬科技等創新策略盡力彌補。婦幼健康也備受疫情衝擊,楊昆澈指出,研究預估未來五年,全球婦女因為新冠肺炎大流行失去的高達25萬到100萬人年。義大利研究比較去年3、4月和前年同期,15歲以下兒童糖尿病新發生個案數減少23%,重度酮酸中毒比例升高逾五倍,前年僅8.3%,去年卻高達44.3%。第一型糖尿病的即早診斷非常重要,新診斷個案少了,所延遲的診斷和治療,會導致更高比例進入重症,有很嚴重的併發症。公衛學者范僑芸表示,印尼是目前東南亞疫情致死率最高的國家,單日確診死亡都在陡升,雖然COVAX承諾給2310萬劑疫苗,印尼也開始打Sinovax中國疫苗,但只有給18-59歲打,除了力求經濟復甦,也是因為Sinovax疫苗還缺乏長者研究。只是,政府集中防疫能量,結果導致印尼當局暫停了漢生病的介入措施,學童盛行率上升到9.4%,令人擔心。
-
2021-0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學者歸納疫苗接種策略3重點 新疫苗可有效對抗變異株
新冠疫苗供不應求,好不容易爭取到疫苗,施打策略怎麼訂?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持續召開防疫科學直播,學者根據研究指出,要滿足全球人口至少需要100億劑疫苗,在低流行區、沒感染過、60歲以上長者,研究都看到比較好的效益。若要減少感染率則要優先接種年輕人。另外,新疫苗持續問世,美國Novavax是第一個證實對英國變異株和南非變異株都有效的疫苗,而且只需普通冰箱保存。公衛學者林庭瑀表示,目前12家疫苗製造公司,預估到今年底可以生產十億計疫苗,但仍無法達成族群免疫,如果每人打兩劑,78億人至少需要100億劑。公衛學者任小萱表示,疫苗可分為三種類型,「預防性的疫苗」目的是要降低感染風險,不過目前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都是屬於「降低嚴重度的疫苗」,希望延緩惡化、加速康復,減少死亡及感染力。如果能夠發展兼顧上述兩個目的,就是「雙效疫苗」。任小萱指出,研究顯示,在疫情比較緩和的地區,不論哪種疫苗的效益都高於疫情嚴重地區;若在疫情嚴重地區,雙效疫苗效益則較另外兩種疫苗更具優勢。「這就是為什麼公衛防疫措施很重要,」陳秀熙強調,先控制疫情再配上疫苗,就會更有效。台灣就是低傳播地區,疫苗一定會非常有效,重點是等待期間務必持續做好公衛防疫措施。公衛學者張維容表示,有研究比較五種不同年齡層的疫苗分配策略,結果發現,優先分給20到49歲,感染率下降最顯著;優先給60歲以上長者,死亡率降幅最大。如果考慮傳染率的變化,只要是一個人還能傳染1.3個人以上,不論疫苗施打速度,都建議先給60歲以上族群打。另外,相較於血清抗體陽性的人,打血清抗體陰性的族群的感染率、死亡率下降效果最好,這也能解釋為何疫情緩和區域可獲得較佳的疫苗效益。最進公衛專長的醫師廖思涵歸納Novavax疫苗和楊森疫苗近期公布的研究,兩劑Novavax可以有效對抗感染,而且在長者、愛滋患者都同樣有效,也是第一個證實對英國變異株和南非變異株都有效的疫苗。楊森疫苗則只要一劑,就可以降低中重度感染和死亡風險,在長者有效,對抗南非株變異株都有效。這兩個疫苗都只需要儲存在攝氏2到8度,運輸和保存上比較便利,成本相對較低。
-
2021-02-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英美疫情趨緩但每11天一突變 疫苗與病毒變異賽跑
歐美大國過去數個月持續陡升的確診及死亡人數,終於因疫苗接種而開始趨緩。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及其研究團隊,今持續召開防疫科學直播,指出美國與英國疫情終於開始出現趨緩,但無法完全歸功於疫苗,公衛防疫措施也不容輕忽。陳秀熙表示,平均每11天就有一個突變,疫苗的效益和施打速度,就是在跟變毒變異的速度競賽。公衛學者彭思敏表示,美國上周新增105萬人確診、2萬人死亡,不過已有2520萬人至少打過第一劑疫苗,達成7.6%接種目標。陳秀熙表示,以美國目前施打速度,達成90%施打率得花10個月,各國也都要打半年以上。病毒變異快,平均每11天就有一個位置產生置換,加速接種是一大挑戰。公衛學者古玫生指出,英國12月開始打牛津和輝瑞疫苗,施打速度是美國的兩倍,已打14%人口。加上1月5日實施封鎖,疫情也在趨緩。不過12月疫情高峰對醫療體系帶來的壓力還在,住院和加護病房病床數占床率上升,醫療能量緊繃、人力不足,1月21日創單日最高死亡紀錄1820人,死亡率仍高達2.5%以上。古玫生表示,根據最近英國首相和首席科學顧問所公布之消息,英國新型冠狀病毒諮詢小組利用社區檢驗及死亡資料,60歲以上感染B.1.1.7變異株的死亡率達千分之13到14,高於原病毒株的死亡率千分之10。陳秀熙提醒,雖然只是初步的資料,還是一個警惕,變異株對長者格外有威脅,應持續注重醫療及長照機構、家中長者的防疫。疫苗接種進度最快的以色列, 目前看到可減少33%感染率。公衛學者王威淳分析,以色列1月中已經打了25%,大約200萬人,75%老年人已至少打一劑,以色列成為第一個報告疫苗對臨床試驗以外族群效益的國家,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和《科學》,打一劑可減少33%陽性率,第二劑效益、未接種群體的間接保護效益,還需要再觀察。陳秀熙提醒,不能忽略的是,以色列同時也實施封鎖和境外管制,報告疫苗對於預防感染的效益只有減少三分之一,不過以他們的接種速度,很有希望可以幫助全球在未來兩個月內了解族群免疫的效果。
-
2021-0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輝瑞疫苗存放超低溫-70度 陳時中:台灣冷鏈技術沒問題
國際新冠肺炎秋冬疫情升溫,疫苗究竟3月能否抵台更顯重要,但未來輝瑞疫苗來台,就必須被存放在攝氏零下70度的超低溫環境下,除了航空運輸外,國內是否有能力運送、存放疫苗都須謹慎籌備。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冷鏈相關計畫都在進行中,「台灣冷鏈的技術沒問題」。國內疫苗採購進度較國際多國落後,日前有人指出可以用晶片換疫苗,外界詢問是否會超出指揮中心管控範圍?陳時中表示,防疫之外我們還是有政府在,政府本身就會針對自己的業務分工合作,盡力謀取國家最大利益。除須努力爭取疫苗,部分疫苗(如輝瑞疫苗)需存放在攝氏零下70度的超低溫環境下,突現航空運輸、國內物流及倉儲技術的重要。現國籍航空雖稱低溫運輸沒問題,但疫苗抵台後的保存,恐怕對台灣現有冷鏈物流是一大考驗。對此,陳時中表示,冷鏈相關計畫都在進行中,「台灣冷鏈的技術沒問題」。
-
2021-02-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檢疫期滿再兩個月才給訂房 民眾投訴旅館自訂超嚴規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從國外入境者都需要檢疫14天加上7天自主健康管理,之後便能正常活動。不過有民眾向本報投訴,有國內旅館業者要求入境超過兩個月才能訂房,卻未於訂房網揭露規定,導致民眾付費之後不但無法入住,還必須提供護照出入境資料等個人隱私文件,才能全額退費。葉先生表示,他兩周前因工出國,回國後依規定隔離檢疫,即將期滿。由於早已與朋友說好三月中一起在國內旅遊,他在訂房網站訂了一家民宿,完成付費手續,當時並未看到任何特殊規定。後來民宿才寄信告知,兩個月內有國外旅遊史就要延期入住,若無法延期則需讓業者查看護照,才能全額退費。葉先生因此感到相當困擾,他認為自己已經按照政府規定完成檢疫流程,私人企業卻自訂規範超過中央規定,還理所當然地要求個人隱私資料,是不合理的差別對待。他質疑,這種情況是政府允許的嗎?如果有業者自訂拒絕醫護入住這種歧視性的規定,也沒問題嗎?對此,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政務次長陳宗彥表示,這種情況屬於防疫之外的商業行為,業者可以自訂規則,過程依照雙方契約來辦理,與防疫無關。如果訂房時沒有提供說明清楚訂房規則,例如入境後兩個月以上才能訂房,可能是有違反消費者保護相關法規,可向消保官申訴。
-
2021-02-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免驚!進口冷凍食品外包裝驗無新冠病毒
中國大陸之前發生多起冷凍食品包裝檢出新冠病毒的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於記者會表示,衛福部食藥署從去年11月6日至今年1月31日在邊境檢驗進口冷凍食品的內外包裝,共抽驗10個國家、104批產品,新冠肺炎病毒均為陰性。陳時中昨天針對國際郵包是否會傳播新冠肺炎的問題表示,新冠肺炎病毒經由進口冷凍食品傳播可能性低,「只有一個地方」報告特別多,但我國不敢輕忽,對食品都有做檢驗,今則公布檢驗結果。食藥署針對104批豬肉、牛肉、雞肉及水產品等,就外包裝、內包裝,在消毒前、後分別取樣,計408個樣品進行新冠肺炎病毒檢驗。第一階段於去年11月6日至11月20日針對新冠肺炎盛行率高國家進口的冷凍食品內外包裝採樣檢驗新冠肺炎病毒核酸,共抽驗四個國家輸入之豬肉、牛肉及鮭魚,共11批產品、44個樣品,檢驗結果皆為陰性。第二階段於去年12月11日至12月28日執行進口冷凍食品內外包裝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驗,並增加鄰近國家,如日本、中國、越南及印尼等國的冷凍肉品及水產品內外包裝為採樣標的,共抽驗8個國家輸入之豬肉、牛肉、雞肉及水產品,共77批產品、302個樣品,檢驗結果皆為陰性。第三階段則於去年12月28日起對進口冷凍食品包裝之採樣國別及產品範圍持續抽測,截至今年1月31日,共抽驗8個國家輸入之豬肉、牛肉及水產品,共16批產品、62件樣品,檢驗結果皆為陰性。陳時中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等國際組織等都指出目前尚無證據顯示新冠肺炎病毒會透過食品傳播,且無透過食品或其外包裝感染新冠肺炎實例。
-
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疲勞、預防偏頭痛 多款高價新藥最快三月納給付
健保署今宣布已通過給付多款新藥,癌藥部分有四款,包括黑色素瘤的雙標靶藥、三陰性乳癌PARP抑制劑標靶藥、前列腺癌新成分口服藥、癌因性疲憊症的注射劑更是台灣自行開發、領先全球上市,一劑要價1萬2650元。可預防偏頭痛的單株抗體一針要價1萬1226元,也有給付,另也將給付多發性硬化症新藥,以及治療黴菌新藥、延緩抗藥性的抗生素。上述八種新藥最快三月起給付,未來五年大約2581人受惠。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常出現在癌症末期病人,不論透過休息等各種方式,都無法有效恢復體力,使人沒有辦法工作、照顧家庭。這次納入給付的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用藥(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台灣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突破,由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主持,以科學技術萃取傳統藥材、製成針劑並證實有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指出,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這款新成分藥物對於乳癌患者效果較明顯,因此首波開放第四期乳癌患者使用,未來將根據更新試驗報告研議是否提供其他癌症。目前一劑給付1萬2650元,未來五年大約有1582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1.2約億元。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偏頭痛主要與基因、環境、壓力相關,難以預防,是導致五十歲以下年輕人失能的首要非癌疾病。慢性偏頭痛的定義則是每個月頭痛15天,其中8天是嚴重的偏頭痛,並且持續三個月。這是非常痛苦的,加上患者正值具勞動生產力、需要育兒的年紀,疾病將衍生很大的社會損失。王署君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慢性偏頭痛發作時,患者體內的CGRP神經胜肽會上升,若以單株抗體或受體拮抗劑減少這個神經胜肽,可以有效預防發作,就是這次納入給付新藥(galcanezumab)的原理。現有藥物雖然療效不錯,但總有一兩成患者沒效,需要嘗試昂貴的新藥,健保能給付,對病人是很好的消息。黃兆杰表示,這款預防偏頭痛的新藥是注射劑,每個月打一次,一劑給付1萬1226元,預估五年內大約930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4870萬元。台灣黑色素瘤病人常見V600E突變,這次也同意給付雙標靶藥(dabrafenib/trametinib),預估五年內60位患者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9380萬元。王正旭表示,台灣的黑色素瘤患者特性與歐美不同,雙標靶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療,臨床處理上更具優勢。這次納入給付的三陰性乳癌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以及治療兩種類型前列腺癌的新藥理機轉藥物(apalutamide),預計五年內共近千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大約5.4億元。黃兆杰表示,免疫較差的病人可能會有被麴菌、黴菌感染、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的新藥(isavuconazole)也納入給付,對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副作用比現有藥品小。注射一劑9883元,膠囊一粒1325元,五年財務影響約1810萬元。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的抗菌劑(ceftolozane/tazobacctam),則可減少其他抗生素使用,進而減緩抗藥性散布,臨床重要性,一劑1792元,預計五年內約4000多名患者受惠,財務影響大約0.8億元。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的新藥(siponimod)為口服劑型,可提升使用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有50多名病患受惠,財務影響約490萬元。
-
2021-0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否認10萬劑輝瑞將到台 陳時中:買疫苗 多方洽談中
針對本報「十多萬劑輝瑞疫苗將於二月四日到台」報導,指揮中心昨天上午舉行臨時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否認這項說法,他強調「各方都有在洽談中」,相關時程確定後,如果有進來,一定跟大家講,請不要多加揣測,「若有太多混亂訊息,會干擾我方談判的力道。」為何一早召開記者會澄清?擔心洽談受影響?甚至「見光死」,陳時中解釋,昨日早上新聞一直討論這件事情,怕再晚一些以訛傳訛,澄清起來會事倍功半,所以臨時開記者會。陳時中昨嚴正否認,指揮中心透過外交途徑取得輝瑞疫苗,「二月四日空運來台絕對沒有」,因為已二月一日,應該確定沒有拿到這十萬劑的疫苗,也完全沒有阿聯酋航空運送的訊息。至於民航局昨舉行相關會議,陳時中解釋,指揮中心去年十二月啟動新冠冷藏設備和輸送管道、進口空運等,各單位展開冷鏈相關配合作業,交通部會議是既定行程,大家不要把這兩件事情連在一起。另一家媒體昨天上午則指稱,消息來源證實,指揮中心已購買到十幾萬劑疫苗,有多少貨先買多少,確實有機會在二月四日或五日間,由阿聯酋航空運送來台,由於疫苗每人需打二劑,優先提供桃園地區的五萬名醫護施打。也有媒體指抵台的時間點應為農曆年後。不過,相關訊息陳時中一概否認。他強調,截至昨日,指揮中心尚未接獲任何洽購疫苗廠商通知確切航班抵台資訊,一旦確定可獲疫苗數量及進口期程,將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訂定的實施對象優先順序及疫情進展,對外公布接種執行方案。對現階段疫苗採購進度,只說如果太早曝光影響談判。
-
2021-0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專家:7月供過於求 疫苗較好買
大國爭搶疫苗,令人擔心台灣能否按原訂時程取得疫苗。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目前可行做法是分批少量進貨,讓醫護優先打,七月以後歐美國家打得差不多,屆時供過於求,就容易買到疫苗。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說,「病毒變異這麼多,買得早不一定好」,台灣好好觀察,再有智慧地爭取疫苗,也爭取生產技轉台灣,未來就不用求人了。蘇益仁表示,台灣去年動作太慢,現在歐美疫情嚴重,各國只想盡快以疫苗控制,不會有國家願讓出疫苗,台灣現階段不可能有大幅爭取疫苗的空間。以美國接種速度,預估到七月,約有七、八成完成接種,過程中問世的疫苗和廠商越來越多,預計七月以後疫苗供過於求,變成買方市場,要買更大量就不是問題。【編譯陳韋廷/報導】美國藥廠輝瑞和德國生技BioNTech一日說,正增加新冠疫苗產量,將在第二季向歐盟額外提供七千五百萬劑。另外,阿斯特捷利康藥廠在歐盟壓力下,也說配送歐盟的疫苗數量將增加三成。
-
2021-02-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護等採檢報告日扣薪500?台大醫院:絕不扣薪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與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發布調查指出,各院近來嚴格同仁每天量體溫、回報症狀、接受評估,但當員工必須回家等待採檢報告出爐,包括台大、北榮、馬偕、萬芳等大醫院都會扣薪,每天扣五百到一千多元,影響醫護通報意願。對此,台大醫院院方澄清,都有要求主管不能為此扣薪、扣假、扣績效,同仁若有疑義,可先向主管詢問原因,或提出資料向院方反應。工會指出,台大醫院護理師請假一天就扣績效0.1點,相當於500元。台大醫院企業工會理事白紹煒表示,因採檢被扣掉的績效不會載明在薪資單上,但是「主管給我們看的表格就是會扣點數」。白紹煒表示,績效獎金大約佔了一個護理師的六分之一的月薪,請任何假都會被扣。如果請假會影響收入,會影響回報症狀、採檢的意願。如果不說,至少不會害同事工作量增加,也不會被扣錢,但是為了防疫,其實不應該去增加這種風險。台大院方表示,自疫情以來,院方就是隨著指揮中心所公布的條件,例如旅遊史和呼吸道症狀拉肚子等疑似症狀,要求同仁回報。疫情沒那麼緊張時要求各單位每週回報,現在則是要求每天回報,但現在全院每天因此請假的人也只有個位數,並不會造成人力調度的困難。院方強調,絕無工會所提扣發績效獎金一事。全院同仁不分行政、臨床部門,採檢期間均「不扣薪、不扣假、不扣績效」,是以「居家辦公」的名義處理,當天班表上還是會排這個同仁,只是實務上由其他人代理。以「居家辦公」取代放假名義,是希望提醒同仁,等報告期間必須待在家裡。院方表示,依照同仁表現去斟酌考績,是各部門主管的職權範圍。今天一早就已經把護理部主任、副主任找來,都說從來沒有;院方也已對內重申不能為此扣薪、扣假、扣績效。如果同仁對於被扣的原因有疑義,建議先向部門主管詢問,或提出資料向院方反應。
-
2021-0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與美洽談中?優先施打桃園醫護? 陳時中回應了
有關是否會有10多萬輝瑞疫苗將於2月4日到台?是否有與美方積極洽談?疫苗是否有機會在3月底前到貨?到貨會優先給桃園醫護施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各方都有在洽談中」,相關時程確定的會大家報告,優先族群沒有變,還是醫護。針對未來疫苗來台,部立桃園醫院群聚事件延燒,桃園醫護站在疫情第一線,是否會讓該區醫護優先施打疫苗?陳時中表示,各種方案持續修訂滾動,要看風險區域如何,如果是區域的風險或整體的風險,以照顧病人者優先,或是國門把守照顧集中檢疫的,還有運送的警消,這些能守起來處理防疫會比較順暢;「當然也會考慮區域性」,以桃園市目前的情況作為考慮因素。針對疫苗採購及後續優先接種狀況,陳時中表示,第一線防疫人員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會是疫情需要提供給最需要的,時序上還是以最高風險照顧疫情的人為最優先。桃園情況也會被考慮。陳時中表示,並無接獲「2月4日將有輝瑞疫苗送來台」的消息。有關某報記者昨晚來電詢問,指揮中心回應清楚,「如果有就來」、「真的有的話,會盡快對外公布」。陳時中表示,今天下午交通部也是沒有要開會因應這件事情。有關整體這次疫苗輸送施打,需要不同冷鏈,指揮中心去年12月已經啟動新冠冷藏設備和輸送管道、進口空運等等冷鏈相關需要各單位配合事項都已經展開作業。陳時中表示,交通部開會也是分工合作中所召開的會議,大家不要把這兩件事情連在一起。陳時中強調,截至目前,指揮中心尚未接獲任何洽購疫苗廠商通知確切的航班抵臺資訊,一旦確定可獲得疫苗數量及進口期程,將依據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訂定的實施對象優先順序及疫情進展,對外公布接種作業執行方案。指揮中心表示,另為因應不同冷鏈物流需求之新冠疫苗進口作業,該中心即於去年12月下旬積極規劃部署疫苗相關措施,交通部民航局亦邀集跨部會、航空站及航空公司等單位,共同協商部署,盼經由各單位的協力,屆時能讓抵臺的疫苗能以最有效迅速的流程,安全冷運至國內冷儲物流中心。
-
2021-02-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0多萬劑輝瑞疫苗4日將抵台 桃園醫護優先施打
歐盟日前發布出口禁令,新冠疫苗何時來台引發關注。本報獲得獨家消息,指揮中心已透過在美外交途徑,取得十多萬劑輝瑞疫苗,預計二月四日由阿聯酋航空運送來台,民航局將於今天下午召開內部會議,討論冷鏈倉儲以及配送等技術問題。民航局今針對冷鏈設備開會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如果有就來」、「真的有的話,會盡快對外公布。」莊人祥指出,今天下午民航局確實針對冷鏈設備等議題,邀請專家舉辦內部會議,但這是早就排定好的議程。全台醫護人員共六十五萬人據了解,台灣首批新冠疫苗,數量不多,僅有十幾萬劑,為輝瑞疫苗。為了運送疫苗,機艙已設置特殊冷鏈設備。至於十幾萬劑疫苗,醫護人員將為優先施打對象,重點為桃園地區的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共有六十五萬餘人,目前取得疫苗數無法全面施打。陳時中:疫苗交貨不如預期歐盟針對英藥廠與牛津大學所合作之疫苗發布出口管制,恐將衝擊指揮中心原訂今年三月取得疫苗計畫,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尚未接獲歐盟限制疫苗出口的消息,但確實部分藥廠交貨情況不如預期,按照契約若未能履約,則不得出貨給其他國家,因此確實可能延遲出貨。他說,國外爭搶疫苗的情況嚴重,「不是大家在爭,我們就放棄」,將透過所有可能管道持續努力。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說,已知幾個廠商交貨數量不如預期,後續影響還需要觀察,但這對於台灣目前疫苗採購談判,應不致有太大影響。希望國人不要太過悲觀,畢竟悲觀無法解決問題。群聚足跡都在可傳染期之前部立桃園醫院爆發群聚感染,十九人確診,其中案九○八(五十多歲男性)在桃園另一家醫院感染病毒,陳時中指出,案九○八於一月二十三日陪同母親就醫,案九○八母親檢驗結果為陰性,但屬個案密切接觸者,必須採檢,同住家人均須居家隔離,相關疫調持續進行中。案九○八主要匡列三名家人、一名朋友,均為陰性,「對社區影響可能性愈來愈低。」案八八九於一月十八日、一月二十三日至醫院就醫,指揮中心已擴大匡列,這兩天門診病患與陪病患者都將列入匡列。指揮中心昨也公布案九○八足跡,足跡時間從一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遍布九份老街、阿妹茶樓、餃子樓中樓、佛光山寶塔寺、永福金寶塔、大溪老街、游記百年油飯。陳時中強調,這些足跡都是在可傳染期之前,公布足跡,只是讓大家注意。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需經麻醉、傷口恢復過程 剖腹產具短期和長期風險
自然產是胎兒經由陰道娩出,剖腹產則以手術方式切開孕婦腹部,從子宮裡取出嬰兒,侵入性較高、具有一定風險,風險隨剖腹次數增加而提高。理論上,若產婦未具備絕對的剖腹產適應症,醫師都會支持鼓勵產婦朝著自然產計畫努力,經適當評估,即便曾經剖腹產,下次也有機會安全順利地自然產。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率,都低於剖腹產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站在健康促進和恢復觀點,都要謹慎考慮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自然產導致母胎罹病、致命機率都比剖腹產低,剖腹產需要經過麻醉、等待創傷恢復的過程,具短期和長期風險。鄭博仁表示,短期風險例如併發症、感染,傷及其他正常器官或組織,長期除了提高下一胎懷孕生產風險,也會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有些人剖腹後月經型態改變,因為經血可能滯留在子宮下段的疤痕裂隙,影響經血排出。若無絕對適應症,醫師和產家都值得為自然分娩努力;但若出現胎位不正、有危及產婦的高風險因素,例如子癲前症等,合乎剖腹產適應症,還是得接受剖腹產,兩害相權取其輕。併發症機率雖較高,但高齡產婦也有機會自然產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許多人誤以為「剖腹安全、自然產不安全」,其實這是迷思,主要是考量適應症,不必要的剖腹產,就不應該開。很多人以為高齡產婦剖腹較安全,這也是迷思,他曾接生49歲生第一胎的自然產案例。黃建霈表示,高齡產婦出現孕期併發症的比率較高,例如妊娠毒血症,因此而需要剖腹,也使高齡產婦剖腹比率變高,但這不代表高齡就一定要開刀。前置胎盤分四等級,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此外,前置胎盤是剖腹產適應症之一,乍聽很危險,其實分四個等級。黃建霈表示,最嚴重的兩個等級必須剖腹,但較輕等級仍可試試自然產,醫師通常會提醒產婦,如果胎盤位置較低,有可能需要臨時剖腹,產後大出血機率也會提高一些。2019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建議指出,若曾出現前置胎盤,每次剖腹產發生植入性胎盤(胎盤不正常緊密附著子宮肌肉層)的比率倍增,第二次懷孕增為1.3倍,第三次懷孕2.4倍,第四次懷孕9倍,第五次懷孕9.8倍,第六次以上29.8倍,如果有產婦有意願剖腹,醫師務必要與她討論未來的生育計畫,包括不預期懷孕的可能性。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自然產,先評估子宮破裂風險黃建霈表示,現在漸漸有愈來愈多產婦第一胎剖腹,第二胎想嘗試自然生產,臨床上叫做剖腹產後的經陰道生產(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簡稱VBAC),兩胎懷孕時間相隔半年以上,便可考慮。但黃建霈也提醒,仍要看上一胎剖腹的原因。如果是因為骨盆狹窄等原因剖腹,這胎VBAC成功率只有一半;如果前一胎胎位不正,這次胎位正常,VBAC成功率高達80%。黃建霈提醒,VBAC有子宮破裂風險,若上胎剖腹的傷口是橫開,這胎VBAC子宮破裂機率0.5%,若是直開,風險高達25%,一旦破裂,母嬰都有生命危險,所以雖然機率低,產婦大多仍會卻步。鄭博仁表示,接受VBAC之前,可評估子宮破裂風險,以超音波觀察子宮條件、胎頭大小等,評估和溝通的過程相當花費時間,加上去有風險,即便「推廣VBAC」是各國努力降低剖腹產率的重要策略,在台灣接受度仍低。前置胎盤分四級1. 低位性前置胎盤是胎盤未蓋住子宮頸內口,但位於子宮下段。2. 邊緣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子宮頸內口的邊緣。3. 部分性前置胎盤指胎盤蓋住部分子宮頸內口。4. 完全性前置胎盤為胎盤完全蓋住子宮頸內口。●等級1、2可嘗試自然產,等級3、4建議剖腹產。不管怎麼生 想要生得順 體重控制最重要黃建霈表示,無論自然產或剖腹產,現在臨床上都會跟產婦說「要生得順,體重控制最重要。」1. 體重控制得宜產婦和胎兒的體重若能控制得宜,不要過重,可減少很多生產併發症和風險。2. 要吃對不是吃多很多人以為孕婦要多吃才有營養,但其實重點不在吃多,而是吃對。黃建霈提醒,葉酸、鐵等微量元素,孕婦務必均衡攝取。3. 適當運動很重要運動量少不但提高合併症風險,產後憂鬱發生率也會上升。4. 產檢要做,但不是愈多愈好如果聽到有人推銷各種自費檢查或產品服務,應保持客觀,詳細了解其目的、評估必要性、費用,再做決定。※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近三年剖腹產人數各級醫院多下降 診所大增
台灣進入晚婚晚育、生育率低迷的年代,複雜的社會變遷痕跡、當代產婦的特質,都可以從剖腹產的健保給付數據中看出端倪。自行要求剖腹人數,診所三年內增加近900人次健保署統計,106到108年的剖腹產率從34.1%攀升到35.1%,其中自行要求剖腹產人次從3478人次增至3936人次;自行要求剖腹人數在各級醫院都下降,但在診所,三年內持續增加近900人次。診所剖腹產率也明顯高於各級醫院。綜觀108年全國剖腹產人次最高的40間各級院所,第一名是林口長庚(1885人次),但若將診所前五名的三家禾馨診所加起來,達2531人次,超越林口長庚,恐才是真正的全國之冠。以剖腹產率看,最高前十名依序是木生婦幼(80%)、菡生婦幼(67%)、馨悅婦產科(61%)、王立文婦產科(51%),成大醫院(48%)、禾馨內湖診所及童綜合醫院(47%)、育禾婦幼診所(46%)、禾馨新生及茂盛醫院(44%)。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未必較高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分析,一般來說,剖腹產常見於高危險妊娠及生產,比較適合在醫院,診所剖腹比率高,可能是診所配合度高,例如可接受「看時」剖腹,也可能是診所人力及各科資源不如醫院,擔心自然產緊急變化處理不來,傾向剖腹避免醫療糾紛。另外,少子化也改變產婦想法,捨得花錢購買優質服務,許多診所看準需求,行銷一條龍服務,例如附設月子中心,這些是一般醫院較不會提供的配套。母胎醫學會創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主治醫師鄭博仁表示,通常高風險產婦都會轉診到大醫院,診所以低風險產婦為主,剖腹產率還這麼高,確實有待管理。其實高風險產婦多的醫院,剖腹產率不一定較高,例如接生量大的台北馬偕,一年剖腹產上千人次,剖腹產率僅28%;也有接生多但剖腹產執行很節制的診所,例如安安婦幼診所,剖腹產率也僅25%。近三年具適應症剖腹產人次變動不大,常見適應症依序是前胎剖腹、胎位不正、產程過長、胎兒窘迫。去年非自行要求的剖腹產中,有1萬8093人因前胎剖腹而再次剖腹;1萬1341人胎位不正;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加總1萬2806人。「新式產程」不過度干預產程進行,減少剖腹機率產房有所謂「吃全餐」,即產婦本來要自然產,等待子宮頸開,也持續內診,可以忍痛或已接受無痛分娩,但最後還是剖腹。鄭博仁指出,因產程遲滯或胎心音窘迫而剖腹的產婦,很可能就是「吃全餐」,但產程遲滯和胎心音窘迫的判定,與醫師專業和人格特質有關。如果了解「新式產程」進行判斷、膽大心細分辨胎心音是窘迫或生理性減速,知道如何處理生理性減速,又能營造良性溝通而不過度防衛的醫病關係,剖腹產的機會便降低很多。鄭博仁指出,1950年代建立的舊式產程,子宮頸口開到四公分就算進入活躍期,2014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與母胎醫學會共同發表新式產程,六公分才算活躍期。子宮頸口開至幾公分處於活躍期,非常重要,根據新式產程,就知道子宮頸口從四公分到五公分可能超過六小時,五公分到六公分可能超過三小時,低於這速度才算產程延長,醫師因此比較不會過度干預產程,按照舊式,產婦容易被判定為產程過長,建議剖腹,黃建霈表示,臨床上,「吃全餐」機率不高,大概不超過5%,有些是生到一半,小孩忽然心跳不好又缺氧,別無選擇、只能開刀。過去年代,生產造成的死亡率是百分之一,現已降到萬分之一,因為醫療進步,減少了99%的可能傷亡,所以非自然也不一定不好。黃建霈認為,民眾不需太執著自己的產程過長,醫師會給予專業判斷與建議,若想嘗試自然產,在沒有危險前提下,醫師會全力協助。台灣剖腹產率無明顯惡化,但仍有進步空間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剖腹產率大約在10%到15%之間,但很多國家的數據都高於此數。鄭博仁表示,長期來看,台灣剖腹產率沒有明顯惡化,在亞洲,比韓國好,但比日本差,還有進步空間。根據各國經驗,重點在減少「吃全餐」的比率、提高剖腹產後自然產比率,從這兩個方向著手並妥善管理,剖腹產率就會下降。※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
-
2021-01-31 該看哪科.婦產科
為什麼政府要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與剖腹產相同
迎接新生的喜悅之際,準媽媽也要面臨生產的忐忑。自然產或剖腹產?哪一個對產婦有利?只有醫病良好的溝通,才能做出最好的選擇。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孕婦生產數據統計,探討近年的生產趨勢,提供即將迎接新生兒的家庭參考。經過數個月的孕育,小寶寶終於來到母親懷抱,這動人的一刻,是許多醫師不畏辛勞投入產科的原動力,身為移植外科專科醫師的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也曾經親身體驗。李伯璋在實習醫師受訓時期,前幾個月在八堵礦工醫院實習,當時也接生了好幾次,自然產、剖腹產都有。當時帶他學習的婦產科醫師還曾經力勸他留下來擔任婦產科住院醫師,只是李伯璋當時已屬意走外科。現代人生育少、更看重生產品質、捨得花錢。「婦產科和移植外科有個相似之處,是願意把兩個生命都交在醫師的手中。」李伯璋說,這樣的醫病關係特別的緊密,個案都期望看到醫師的行醫態度是慎重、負責的。生孩子這件事,對於整個家族來說都是很大的生命轉變,加上現代人越生越少,對於生產經驗的要求提高,通常也會更加捨得花錢。李伯璋分析,為了滿足產家的期待和需求,現在有很多診所從產檢、生產到坐月子,都設計了一條龍的服務,也有高規格的設備、親切的服務、專長的技術,會到這些診所生產的人,大多數經濟能力也比較好。李伯璋也聽說自己的朋友抱孫子,從生產到坐月子的花費都不便宜,但是大家都捨得花。自然產優於剖腹產,醫病溝通更顯重要。李伯璋表示,理想上,自然產是比剖腹產更好,但現實上卻看到剖腹產還是會以一定比率發生。理論和現實的落差,可能就是與這些社會經濟因素有關,或許也有受到某些社會風潮的影響,現在的產婦意見比較多,但醫師與產婦之間就和所有醫病關係一樣,也有資訊不對等的問題,所以很難說剖腹產的結果是出於哪一方的主動或意願。為了鼓勵自然產,健保給付上已將自然產的給付調高到與剖腹產相同,為了不鼓勵自行要求剖腹產,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的給付也比自行要求的高。非自行要求剖腹產給付三萬六千到三萬七千點,自行要求剖腹產僅給付一萬五千多點,其餘的差額,是民眾要根據各縣市衛生局核定的收費標準去自行負擔,以兼顧健保負擔公平和使用者付費的精神。生產的健保給付雖是包裹式給付,以避免做越多給付越多的現象,但如果是多胞胎,或產婦有其他健康照顧需要,也可以另外向健保署申請給付。生產安全性提升,多元產科專業人員投入。李伯璋表示,雖然每個生產過程都有很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不過在現代醫學的進步之下,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關風險都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可控,產前檢查也能越來越準確地了解胎兒狀況,生產的安全性一直在提升。生產的人力也從過去年代有助產士接生,到後來助產士漸漸失去傳承,轉變為由醫師接生。但最近也開始有一些年輕助產士投入接生,未來不論是在都會或偏鄉,對民眾的生產服務上,都期待有更多元的產科專業人員投入。產婦的產檢是由國健署支應,生產則是由健保署給付,醫界常提到給付不合理,但產婦也搞不清楚哪一塊是誰給付。對此,李伯璋表示,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服務、給予專業人員合理的給付,一直是他在健保署努力推動的方向,比較好的技術和藥物,例如更安全的安胎藥或催生藥,健保署都抱持很願意評估和討論的態度;給需要的人最好的治療,也是健保署一貫的目標。年輕世代多能接受「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李伯璋表示,現在年輕世代是主要承擔健保財務的族群,對於「使用者付費」和「負擔公平」都很能接受。年輕世代資訊使用能力較高,透過廣泛使用健康存摺,對於自己所使用的醫療服務也越來越具有成本意識。加上年輕人自主意識更強,有更高的意願參與醫病共享決策的過程,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相信都有助於朝向減少不必要醫療行為、促進合理報償、提升服務品質等好的方向前進。※完整專題》健保大數據/自然產或剖腹產 準媽媽準備好了嗎?※剖腹產人次10大醫療院所排行,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