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醫療.牙科
搜尋
過動
共找到
240
筆 文章
-
-
2024-11-11 焦點.健康知識+
糖是胰臟癌元兇?中研院研究被過度解讀?醫透露一結論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標題「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但中研院當時公開的新聞稿中就已經提到「過往研究只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傳言「首度證實」為易誤導的說法。 (2)中研院新聞稿還提到「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傳言「元兇」的說法誇大、易造成誤解。 (3)中研院的研究包括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但都不是人體實驗,專家建議,像這樣還不是人體臨床實驗的研究結果,民眾不必恐慌、也不要不當一回事,當作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管有無胰臟癌家族史、有無糖尿病,都應該飲食減糖、以利健康。網傳「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等相關影片及文章,提到中研院研究團隊「發現胰臟癌其實和糖有關係」,餵給實驗鼠高油高糖,發現胰臟細胞會產生DNA損傷,國人飲食應儘量少糖、比較能減低胰臟損傷的程度。但專家表示,糖代謝異常、糖尿病、胰腺癌,醫界已知三者之間本來就有關係,中研院的研究進一步鞏固因果、細節,專家提醒民眾,一般人不會知道自己是否有 KRAS 基因異常,但能夠很明確知道是不是患有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應該更加特別小心糖的控制,因為如果又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則高糖飲食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會加重影響性、增加風險,糖尿病患在無法確知是否帶有 KRAS 異常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管知不知道、有或沒有 KRAS 異常,都能減醣飲食,不但有利控制糖尿病、降低可能的胰臟癌風險,也能兼有預防其他的共病,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以及肥胖等等的效果。 中研院證實糖是胰臟癌元兇? 原始謠傳版本: 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樣的報導影片與訊息: 查證解釋:傳言報導提到「黑老鼠動物實驗模擬人體,一組是實驗組、一組是對照組,實驗組吃高糖高油」,而 MyGoPen 查詢中研院官網「預防癌中之癌「胰腺癌」找上門 少糖就對了!」則提到研究團隊採集、檢驗四種細胞,分為罹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未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這些病患的未癌化正常胰臟組織、以及鄰近胰臟的小腸組織交叉條件共四組。 中研院新聞稿提到細胞實驗、傳言版本提到動物實驗,相關內容過於簡略、跳躍,MyGoPen 查詢該論文 2019 年登載於國際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的原始出處「高血糖透過關鍵酶的 O-GlcNA 酰化引發核苷酸失衡並誘導胰腺細胞中的 KRAS 突變」,並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中研院團隊一系列相關研究 之前之後都曾發表柳朋馳表示,中研院的研究先從細胞實驗開始,從胰臟癌患者取得細胞組織,再分成二組,一組合併有糖尿病、一組則沒有糖尿病,然後去看這兩組裡面的細胞訊息、基因段,哪些地方不一樣,不一樣的地方會導致不一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不是跟本身患有糖尿病有關,發現糖尿病組的胰臟切片中,DNA 損傷明顯多於非糖尿病組,而小腸切片則沒有差異。 醫界早知糖尿病與胰臟癌有關 中研院進一步證實「糖」是關鍵原因 柳朋馳指出,就像中研院自己在新聞稿中公開說明的一樣,過去醫界已知 80% 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是因果並不清楚,而這個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以胰腺癌患者的檢體為實驗標的,KRAS 基因突變卻只發生在患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正常胰臟細胞內,可以明顯觀察到基因組受損,幾乎 94% 的檢體裡都能發現有致癌 KRAS 基因突變,但其他組的細胞卻沒有。此外,研究團隊也在正常的胰臟細胞中使用高濃度劑量的糖,發現處在高糖環境的胰臟細胞,基因組複製、修補過程中,易發生錯誤、良率大幅降低而最終可能導致胰臟細胞癌化。中研院的研究團隊為了證實上述的結果,又進行小鼠實驗,餵食高糖、高脂飲食變成糖尿病,然後收集胰臟、小腸、結腸、肝臟、肺臟和腎臟的組織樣本,發現糖尿病組的小鼠優先(preferentially )促進胰臟 DNA 損傷。MyGoPen 查詢發現該研究團隊在更早之前的 2015 年也曾發表抗體 IL-17RB 證明可減緩胰臟癌的轉移,而之後也於 2022 年發表了「胰臟導管腺癌中葡萄糖代謝與 KRAS 突變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的回顧性相關研究。 細胞實驗、動物實驗並非人體 可供參考但不用過度恐慌 柳朋馳指出,人體的細胞拿出來在實驗室進行,這樣的細胞實驗已經不是人體內的生物環境,而動物實驗並不是人體,人體相較於實驗鼠畢竟複雜太多,民眾不用因為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結果而恐慌,但是也不能說細胞實驗、動物實驗就對一般民眾就沒意義,比較持平、正面的態度是將細胞實驗、動物實驗的研究結果,作為一般民眾日常生活的參考、提醒即可,不用誇大聳動、也不要不當一回事。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就像該論文於摘要的結語中提到「將糖代謝與包括胰臟細胞基因突變的基因組不穩定性聯繫(link)起來的直接證據尚未確定」,就像很多研究論文都會在語末提到「尚待更多研究佐證」,這些都是學術文獻的常用語,就是醫學界仍須繼續努力的意思,柳朋馳以 AGE 為例,醫學界已知高血糖會導致「進階性的糖化終端產物」(Advanced Glycemic End Product,AGE) 累積,2020 年國際上曾有研究將有 KRAS 基因缺陷的實驗鼠分為三組,第一組不餵高糖分、正常健康的食物當作對照組,第二組餵高糖分食物,而且還會再給藥物,讓 AGE 抵消、下降,第三組則是給高糖食物、不給藥。動物實驗常用AGE 人體卻不好用 12 周後解剖發現,第一組正常飲食組的雖然有 KRAS 的基因異常,但發生胰臟癌的機率只有 8% 左右;第二組高糖但因為有給藥,胰臟癌比例大約 25% 左右,而第三組高糖沒給藥的最嚴重、高達 75%,這項研究透過動物實驗很清楚地提醒人類,如果本身有 KRAS 基因異常,就代表已經具有一定的風險、最好不要高糖飲食,即便吃藥控制會有幫助、但是風險還是很大,KRAS 加上高糖飲食會有 1 加 1 大於 2 的影響效果。 柳朋馳指出,上述研究夠淺顯明確的在動物實驗看到高糖飲食、AGE、胰臟癌的關係,但是 AGE 至今仍然不是臨床上糖尿病患的常規檢查項目,因為很多的研究發現 AGE 很難找出一個明確的切點,超過哪個數值糖尿病的風險會到多高,AGE 有相關性、但卻不是一個確效好用的指標,所以 AGE 常用在動物研究,時間短易操作、容易比較數據高低,但是一到人體就無法突破、還沒辦法找到作為疾病診斷標準的方式。從 AGE 的例子就能知道,動物實驗的結果和人體的距離很難說到底是多少。柳朋馳解釋,中研院的論文研究、媒體的轉載報導,加起來可能會讓民眾眼花撩亂、難以理解,其實結論可以簡單說明為:醫界已知糖尿病族群比非糖尿病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本來就會比較高,而中研院的研究證實糖尿病的族群如果剛好有 KRAS 基因異常,又吃高糖飲食,則在動物研究中發現又會加重影響性。但是一般民眾、或是糖尿病患通常不會去驗 KRAS,都不會知道自己有沒有KRAS基因異常,即使知道有胰臟癌家族史的人,也未必都是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的基因異常還包括 BRCA1、BRCA2 等,所以實務上對民眾而言,第一道關卡就是有沒有糖尿病、這個問題民眾自己會知道,有糖尿病的人,就要特別小心 KRAS 基因異常的問題,KRAS 會讓糖尿病人雪上加霜;而沒有糖尿病的一般人,包括衛福部、醫師們的衛教建議也是低糖飲食,不管有沒有糖尿病、甚至不管有沒有 KRAS 基因異常,通通都低糖飲食準沒錯。 柳朋馳從流行病學解釋,有糖尿病的族群罹患胰臟癌的比例是比較高的,就跟肥胖的概念一樣,吃糖就容易胖、胖就容易罹患胰臟癌,或許民眾會疑問,難道避開高糖、就不會有胰臟癌嗎?答案也不是,柳朋馳強調,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各種癌症都是多重因素的,只是既然知道高糖飲食是其中一項危險因子,而且是可以人為控制的,那就盡量避開高糖飲食、以免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所以傳言標題「元凶」 說法太過武斷,糖可以說是「影響因子」,元凶指的是主要的兇手,其他不重要,但事實上一大堆因素都有關係,例如上述第一組實驗鼠,即使正常飲食、也因為帶有 KRAS 基因異常,導致胰臟癌風險仍有 8%,所以並不是只要做到低糖飲食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就可以完全避免風險,傳言「元兇」的說法易誤解。結論 包括癌症希望基金會的衛教內容中都提到,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實胰臟癌的發生原因,但是已知有高風險因子,包括肥胖、高脂飲食,或是 BRCA 基因突變的癌症家族史,或是糖尿病病患等等。此外,中研院在該研究發表的新聞稿中提導「過往研究只知 80%的胰腺癌和糖尿病相關,但因果並不清楚,此次研究最大貢獻在於,證實糖代謝異常是導致胰腺癌的關鍵『原因』」,由上述資料可知,後續相關報導、傳言版本「胰臟癌元兇!中研院首度證實是『糖』造成」,「元兇」、「首度證實」等說法易誤導。 專家也表示,如果糖代謝異常是一,糖尿病是二,胰腺癌是三,醫界已知二和三有關,而一和二有關也是一般民眾都知道的,中研院的研究則是進一步證實、確認一和三之間的關係,一可以說成是三的原因、關鍵原因,但傳言說成「元兇」、「首度證實」過於誇大、武斷,易造成民眾誤解。衛教資源: 癌症希望基金會 癌症知識館 - 胰臟癌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10/research.html)
-
2024-11-08 醫聲.Podcast
🎧|現代父母必看!如何理解新世代孩子的想法,專家教你「這三招」
「我的小孩不聽話、不受教,身為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小孩闖禍?」無論在網路上、醫院診間,常有父母提出這類疑惑,而十月中,台北市內湖區一名15歲少年因無照駕車釀成重大傷亡,新竹也有一名17歲少年無照駕車,造成意外,青少年無照駕駛問題與教養問題,更引發關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葉啟斌觀察到,這年齡的孩子,做事往往很衝動,加上近來不少父母工時越來越長、壓力越來越大,因時間、體力有限,和孩子互動時,往往只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沒時間、體力好好傾聽孩子的心聲,隨著孩子長大,逐漸發現自己在教養上使不上力,便會感覺挫折、沮喪。葉啟斌建議,面對孩子急欲尋求肯定、做事衝動,父母、家長教養小孩時,可以把握三原則:第一,平常可多傾聽孩子的生活、交友點滴、多了解孩子作息,而非僅聚焦於課業、成績表現;第二,當孩子想做些事情引發大人關注,卻有點危險、不適合,可以先肯定孩子的努力,再說明自己的擔心與勸阻的理由,小孩會比較聽得進去;第三,陪伴孩子花時間運動,若養成運動習慣,對減少衝動、增加自我控制能力,可以產生不少幫助。舉例來說,有的孩子有過動傾向,坐公車時,可能手拉上面拉環、懸空擺盪,而家長在勸阻時,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可以這樣擺盪,表示你臂力很好。」代表自己有注意到孩子的行為,接著告訴孩子,這樣做可能帶有危險性,導致自己、他人受傷,上面的拉環,也可能拉壞,讓孩子理解大人的考量、憂慮,小孩這樣的行為,就會慢慢減少。此外,有些小孩不擅長與其他人互動,平常去速食餐廳點餐,用點餐機比較自在,想買東西,無論離商家距離多近,都要花錢請外送送到家,這種現象常讓家長百思不得其解。對此,葉啟斌也建議,這是世代、新科技所造成的差異,孩子背後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是不喜歡和別人互動,有的孩子則是寧願多花錢,只求快速、方便,當家長理解孩子背後的原因、動機,自然就能好好溝通、陪伴,與孩子互動時,衝突、摩擦也可以逐漸減少。葉啟斌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院長學歷: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研究員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0-21 養生.聰明飲食
天然鹽能改善胃食道逆流、抽筋、三高?專家破解謬誤:比精鹽少一重要物質
你可以先知道: (1)根據國健署最新一次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人普遍鈉攝取量過高,最嚴重的年齡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國際上也是超量攝取的趨勢,現代人並不存在鹽吃太少的問題,反而是鹽吃太多,傳言說法錯誤。 (2)「真鹽」應稱為「天然鹽」,天然鹽比精鹽有更多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但不能因此就把精鹽說成不好的東西;反觀天然鹽通常不加碘、但精鹽有加碘,國人缺碘盛行率約 5 成,傳言偏頗比較、且沒說國人明顯缺乏的營養素,傳言說法易誤導。 (3)天然鹽為食品、食品依法不得宣稱或暗示療效,傳言所稱的能改善的症狀,很多都是「低血鈉症」的症狀,但多數低血鈉症不是鈉吃不夠,而是吃進去的鈉發生別的代謝失衡問題,傳言混淆二種概念、傳言說法錯誤。 網傳「真鹽的妙用及好處」約 18 分鐘的錄音檔,提到高血壓、甲狀腺腫大等身體不適「問題都是真鹽少吃了」,吃水果灑鹽、可平衡水果太甜,真鹽改善夜尿、頭痛、噁心嘔吐、疲倦打瞌睡、感冒,「吃真鹽保證不會吃到腎臟壞掉」。但專家表示,傳言所說的「真鹽」,其實應稱為「天然鹽」,不管是天然鹽或是精鹽、成分都是氯化鈉,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但是精鹽添加碘、避免台灣民眾通常缺碘的問題,不同的鹽各有優點,傳言說法易生誤導。此外,專家也提醒,整體國人的鈉攝取量過高,傳言卻鼓吹鹽吃太少、要多吃鹽,傳言說法錯誤。 傳言所說的論點也見於坊間書籍,類似說法包括「真正的好鹽,大量攝取也沒關係!破除減鹽世紀迷思——少鹽並不會讓你遠離疾病,吃對鹽才會」,「身體正在發出『我需要鹽』的求救訊號」等,專家提醒民眾,務必仔細檢視自然療法有多少科學證據、不要輕易誤信。 天然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原始謠傳版本: 真鹽的妙用及好處 或這個版本: 吃對塩能救命: 真鹽是指含有天然礦物質的海鹽或岩鹽等! 這篇對頻尿、胃食道逆流、抽筋、減肥、三高的人有幫助,務定要播來聽,對健康有幫助。 主要流傳這段 18 分 17 秒 的錄音檔,並在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一)青壯年男性超標達 173% 臨床少見缺鹽病人 傳言說「以為吃少鹽少油才對身體好,不知道這是錯誤法」、「長年下來高血壓了、心跳過快,或甲狀腺腫大」。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叫人家多吃鹽其實就是一件讓人很匪夷所思的事,其次就是好鹽、真鹽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柳朋馳強調,醫生並不會要民眾完全清淡才叫做好,每個人都需要適量的鹽,而所謂的「適量」對每個人來講並不見得相同,本身有潛在疾病,像是心臟、腎臟疾病的人就絕對不可能是多鹽,甚至有時候要限鹽,臨床上少鹽少到導致無力、低血鈉等問題並不常見,通常是非常極端的限鹽、或是使用一些藥物,或是腦部荷爾蒙有問題等等,才會導致體內的鈉留不住、變成「低血鈉症」。 柳朋馳指出,一般人正常飲食的情況下並不會缺鹽,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都是已經過度吃鹽,古代人吃的東西並沒有像現代這麼豐盛,飲食習慣差異這麼大的情況下,鹽的攝取量過多已經是不用爭議的,唯一差別在鹽的好壞選擇。MyGoPen 查詢句代表性的公開資料,國健署2020年更新的「減鹽秘笈手冊」官版衛教內容提到:調味品中也可能含有看不見的鹽或鈉,例如醬油、沙茶醤、蕃茄醬等,而且麵線、油麵、餅乾等,或是釀製、加工的食品,例如:榨菜、筍乾、香腸、肉乾、鹹蛋、肉丸、火鍋餃類,製作過程中也都需要添加含鈉量高的鹼、蘇打發粉或鹽,這些都會使現代人不知不覺吃進太多鹽。 國健署呼籲,根據衛生福利部建議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要超過 2400 毫克、相當於食鹽 6 公克,差不多就是 1 茶匙食鹽,但是一個人每日鈉的總攝取量包括:天然食物中鈉含量、加工食品、人工調味品中的鈉含量,攝入太多的鹽會影響健康,許多研究報告顯示,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甚至是胃癌,都和鹽吃得太多有關或可能有關。 此外,根據國健署公布的最新版「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17 到 2020 年),第 51 頁報告中提到:台灣男性在 4 歲以上、女性在 7 歲以上就有鈉攝取量過高的狀況,19 到 44 歲成人為鈉攝取量最高的族群,男性達建議量的 173% 最高,其次為 7 到 18 歲的兒童、青少年,及 45 到 64 歲成人。而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保持均衡與健康的飲食,小心鹽多必失」論壇內容,提到:全球平均的鹽攝取量為每天 10.8 克,是世衛組織建議量 5 克的兩倍之多,食用過多的鹽儼然已成為飲食與營養相關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由上述各種資料可知,現代人不管是台灣或是國際上,並非「少鹽」出問題,而是鹽吃太多出問題。(二)「真鹽」說法誤導 天然鹽沒加「碘」不符台灣人需求 傳言提到「用真鹽在做菜,真鹽泡水喝、乾吃都行」。但根據教育部字典「真正」一詞的相反詞為「冒充、假冒、虛偽」,傳言稱為「真鹽」有誤導其他鹽品是負面意思之嫌。MyGoPen 查詢具代表性的公開資料,主管機關及購物平台都使用「天然鹽」稱之,而根據國健署於 2019 年「玫瑰鹽是天然的鹽,比較健康?」保健闢謠,提到:民眾會以為時尚、進口的鹽就比較高級,但其實背後隱藏營養危機,進口的鹽可能不含碘,長期吃這些沒有加碘的食鹽,有可能造成碘營養缺乏的風險,國健署建議「家裡最常用的鹽,應該要以有添加碘的鹽品為主」。 柳朋馳指出,鹽的好壞這個議題在過去幾十年間時常出現,坊間流行過竹炭鹽、玫瑰鹽、岩鹽、海鹽等等,這些天然鹽各有優點,但是醫界卻擔心這些都是「無碘鹽」,「大脖子」甲狀腺腫大的疾病曾經在台灣盛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 1960 年代食鹽加碘政策之後才改善,因為不管吃葷、吃素,所有人都會吃到鹽,所以才會在食鹽加碘,但天然鹽太過盛行的話,醫界反而擔心民眾的碘攝取量不足。 而 2015 年衛福部「食用碘鹽 健康多一點 逾半數國人碘營養不足」新聞稿中指出:2004 年鹽品開放自由貿易後,現在市面上販售的國產及進口食鹽並非全部為碘鹽,而根據國健署「2010-2013 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顯示,2013 年 6 歲以上人口的尿液碘濃度中位數為每公升 96 微克,有 51.9% 國人尿液碘濃度低於世衛建議下限 100 微克。此外,2013 到 2016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則發現 7 到 18 歲的缺碘盛行率為 3 成、19 歲以上成人是 5 成,2017 到 2020 年的國民營養調查發現高達 8 至 9 成家庭已使用含碘食鹽, 但 45 歲以上成人的缺碘率仍有 5 成。由上述資料可知,台灣民眾仍有極高比例處於缺碘狀態,天然鹽為了標榜天然、通常不會再加工加入碘,未必符合台灣人口的健康需求。(三)天然鹽有礦物質、精鹽有碘 不能部分比較 柳朋馳強調,天然鹽的礦物質、微量元素確實比較多,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對人體確實有益處,但不能因此就把沒什麼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說成是不好的東西,人體並不是靠吃鹽作為礦物質、微量元素的主要來源,而是從每天攝取的飲食上均衡獲得,反觀「碘」往往才是很有可能吃不夠的,傳言不提天然鹽不含碘的問題、說法偏頗而不夠全面,而且天然鹽比較貴、成本效益是否划算很難說。(四)鹽無法「平衡」水果糖分 改善口感的意義也不大 傳言提到「把真鹽撒在水果上面,去平衡水果太甜」。柳朋馳指出,有人吃水果加一點鹽、達到甜度增加的效果,這樣就不用吃那麼甜的水果,但是減水果的糖份卻多吃了鹽,降低糖尿病風險、增加高血壓風險,這樣一來一往有多少好處不無疑問,應該鼓勵病人不要為了口感而去吃很甜的水果才對,而不是強調再加其他東西來調整甜味。 此外,水果加鹽只調整了甜味、並沒有改變含糖的糖分,糖分原本有多少、還是一樣吃進去,鹽並沒有真的取代糖,「平衡」是指口感、口語上的說法,並不是化學反應式上的平衡,傳言「平衡」的說法太過籠統,而且這樣做的意義並不大。(五)鹽能鎖水卻傷腎 應找出夜尿病因 柳朋馳表示,吃了鹽能鎖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身體留鈉、留水,但之後就變成血壓上升,血管內的壓力必須排掉,鹽跟水就進入腎臟、腎臟必須代謝處理掉,這個過程會損耗腎臟,所以與其為了解決夜尿而去吃鹽,反而應該找出夜尿的直接病理原因,例如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等,靠鹽短暫性的鎖水反而製造别的問題。(六)低血鈉不是吃太少 而是失衡、留不住 傳言提到「上課想睡覺打瞌睡缺氧」、「上班喝真鹽水身體變暖」。柳朋馳指出,低血鈉症會有明顯的神經學症狀,包括:頭痛、疲倦、頭暈、肌肉無力、失去平衡感、運動失調、感覺遲鈍等等,幾乎就是傳言所說的鹽能改善的症狀,但臨床上因為鹽吃太少、過度極端的清淡飲食所導致的低血鈉症是非常少見的,約 3 到 5 成的低血鈉病人與利尿劑等藥物或是疾病有關,也就是所謂的「抗利尿激素不適當分泌症候群」(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病人體內分泌不正常濃度的抗利尿激素,使得水份滯留、引發低血鈉,高危險族群為腦部創傷或出血、小細胞肺癌、使用抗癲癇藥物,這類的病人或是「水中毒」的病患,臨床上的確會鼓勵飲食上可以多加一點鹽,但是並不是表示是平常吃太少鹽,這些病人跟一般人相比、並沒有太少,而是分母被改變。 此外,尿崩症、使用利尿劑的病人則是因為內分泌、腎臟病、藥物等因素而導致排尿、血鈉濃度出問題,甚至高血鈉,這些病人跟正常人相比也沒有吃不夠、而是整體的代謝平衡不正常,柳朋馳強調,吃不夠、不平衡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傳言卻混為一談。由此可知,傳言缺乏疾病背景、治療脈絡,傳言為易誤導的說法。 柳朋馳提醒民眾,高鹽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心血管、腎臟;鹽會導致身體留鈉、留水、血壓就會往上走,因此高血壓初期的病人都會被要求「得舒飲食」,得舒飲食最重要的觀念就是「減鹽」,讓血壓不要偏高。此外,腎臟在高鹽的環境下會受損,而高血鈉也會使神經細胞受阻,再來就是不管是高血鈉或低血鈉,都會影響到大腦腦細胞的活性,提醒民眾不要誤信謠言,多吃鹽養生不成、反而有害健康。結論 總而言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歷次做的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台灣的民眾並沒有吃鹽太少、反而是吃鹽太多,最嚴重的年齡族群甚至達到建議量的173%,而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顯示同樣的超量趨勢,可見不只台灣、包括國際上都因為鹽吃太多而推動減鹽的健康飲食,傳言為錯誤說法。 傳言說「真鹽」,但應說成「天然鹽」比較中肯,天然鹽比精鹽多了礦物質、微量元素,這些營養有益人體,但不能因此說成沒有這些礦物質、微量元素的精鹽就是不好的東西;此外,人體主要是靠飲食攝取礦物質、微量元素,不是靠吃鹽,強調天然鹽可以吃到礦物質、微量元素,卻不提也同時吃進更高的心血管風險,也不提天然鹽往往是無碘鹽的問題,傳言說法易誤導。 傳言提到吃鹽可以治夜尿、疲倦、體寒等,全以「個人經驗」出發,未提出「科學證據」證明因果關係,同一個案是否具有「重複性」、「再現性」不無疑問,無法推論為其他人也同樣有效,傳言說法為錯誤資訊。 傳言說「洗水果的時候、泡蘋果的時候才會用台鹽的鹽」。多年來相關主管機關都宣導用鹽水洗蔬果是錯誤作法,食藥署曾於 2015 年闢謠「蔬果殘留農藥,用水洗不掉,用精鹽可去除,是真的嗎」,強調「加鹽清洗蔬菜以去除農藥並不是正確方法」, 食藥署所屬的食藥好文網也曾於 2018 年宣導「用鹽、用醋或是清潔劑等方式清洗蔬果,其實清洗效果都很有限,有時甚至會導致蔬果中鈉含量增加」,傳言貶低精鹽只當成清潔使用、錯誤使用精鹽的說法,也使整個傳言的可信度降低。衛教資源: 國健署 - 減鹽秘笈手冊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8/salt.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10-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是高年級實習生/重回校園教書畫 成就感取代憂鬱
退休的第2年,有兩個原因,使憂鬱症找上門!首先是年改網軍鋪天蓋地的醜化軍公教退休人員,例如米蟲、豬、甚至比豬都不如,因為豬可以殺來吃!其次是,一生篤信佛教,茹素近40年的長兄在領取敬老卡前,竟然被腸癌折磨得不成人形,痛苦的離世!排除負面情緒的良方,就是轉移注意力,於是我重回學校開設課後書畫社團,指導孩子學習書畫。在適才而教的目標下,設計各種程度的教材、尋覓適合的材料,而且個別化的教學,一筆一畫的指導喜愛書畫的孩子,從生澀到靈活的作品,也引導過動或自閉的孩子能當下靜下心,享受書畫的洗禮。無論是家長在教師節前贈送的禮物,孩子手寫卡片或是在許橘子臉書上的公開祝福,都帶給我滿滿的成就感,從原本1周1班,到現在已經增至3班,而且班班額滿,甚至,有部分學生從一年級學到六年級。此外,我認為學習藝術若能助人,是最美的人間書畫。於是,在歲末年終時帶領著書法班的學生辦理春聯義賣,將義賣所得現場贈與南家扶中心以及提供弱勢兒童免費的課後安親班。義賣的第一年,不懂得行銷,門可羅雀,如今已是川流不息。沒想到,當年在暑假進修的第二學士,師院暑期美教系,成為高年級生的一大專長,豐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
2024-09-23 焦點.健康知識+
不要怕夜尿,睡前喝點温開水防心梗?醫詳解夜尿成因,曝喝水正確時機及方法
你可以先知道: (1)傳言內容全都抄自網路,「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為林靜芸本身的媒體投書,確實出自林靜芸;「睡前少喝水害心梗」則抄自網路謠言、並有多種版本,與林靜芸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部分錯誤的訊息。 (2)傳言說的「睡前少喝水害心梗」為錯誤訊息,「夜尿不是膀胱問題、是心臟老化」則是混淆「疾病本身病因」與「其他疾病也會造成夜尿症狀」,膀胱過動症是夜尿「病因」之一,心臟病則會造成夜尿的「症狀」,傳言為易誤導的錯誤訊息。網傳「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貼文,以林靜芸自述口吻,提到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老人普遍缺蛋白質,老人應該多吃肉補充蛋白質,以及怕夜尿所以睡前不敢喝水、使血液變稠,導致老人清晨腦梗、心梗。MyGoPen 查詢網路上公開資料,發現老人吃肉的內容為林靜芸的媒體投書,但傳言部分有關夜尿的部分則抄自資深網路謠言、並非出自林靜芸,且內容多所錯誤,例如其實睡前不喝水與心肌梗塞無關,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資訊。 林靜芸講吃肉和夜尿的訊息? 原始謠傳版本:聽聽林靜芸醫師對老人吃肉,及夜尿的深入分析,讓我們好好的快樂安渡老年生活吧! 林靜芸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 其夫為林芳郁醫師 (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 老人醫學專家認為,「老化」是一種營養不良。 老人胃口變小,熱量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認知也下降。 老人普遍蛋白質不足,所以建議老人「要吃肉」。 日本的報導,沖繩高壽老人最多,他們喜歡吃肉、吃魚。 沖繩人吃肉是類似台灣人燉肉,裡面加了蘿蔔、海帶、大蒜等等,專家認為這樣的煮法減少總膽固醇,增加不飽和脂肪,富有營養又不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可供參考。 東京老年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柴田博士也說,蛋白質缺乏可能肌少症,容易感染,威脅老人的生命。「葷食」不是高血壓、高血脂的罪魁禍首。 肉食中含有多種豐富的胺基酸,使血管保持柔軟,預防動脈硬化和腦中風,提高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 肉類能夠提供蛋白質,必要的胺基酸,以及其他營養素,老人該考慮多吃肉,膳食平衡。 營養充分,才能成功老化。美國醫生說:夜尿與心,腦梗問題,因為夜尿,所以就很怕喝水,殊不知這種,睡前不喝水,半夜爬起來尿尿又不喝水,却是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其實,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的問題, 夜尿是因為老年人心臟功能老化衰竭, 右心房回吸來自下半身的血液能力變差所導致... 白天的時候,我們都處於立着的姿势,血液會往下流,心臟不好,回心血量不足, 下半身的壓力會變大, 於是老年人白天會有下半身水腫的現象, 等到入夜平躺睡覺的時候, 下半身的壓力解除,大量囤積在組織裡面的水份就回到血液裡面來。水太多,腎臟就開始努力的把水釋出,排至膀胱,引起夜尿, 所以一般平躺入睡後大概三 四個小時就會起來上第一次廁所,上完之後,血液中的水份仍然不斷增加 於是又過了3個小時後又會上第二次廁所.... 那為何這是導致腦梗塞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呢? 因為經過兩三次排尿後,血液中的水份已經大量減少, 加上冬天人體透過呼吸散失水分速度很快, 於是血液開始變的黏稠 睡覺的時候由於人體基礎代謝低, 心率相對變慢, 於是黏稠的血液加上緩慢的血流速度, 血管狭窄處就容易堵塞了.... 這也是為什麼老年人幾乎都是在 清晨五六點的時候發生 心肌梗塞或腦梗塞的重要原因, 最嚴重的情况就是睡著死亡。第一個要告訴大家的是: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 。 第二個要告訴大家的是: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半夜起來尿尿之後一定要再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因為不喝水可能會奪走你的性命 。 第三個要告訴大家的是: 平時一定要多運動多鍛煉 讓心臟的功能得到加强, 人體不是機器, 機器常用會磨損, 人體却剛好相反, 常用會變強壯... 平時一定要拒絕吃不健康的食物, 尤其是高澱粉類及油炸煎烤物。 最後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給你們的老年朋友分享,祝福大家多運動,健康快樂。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MyGoPen查詢網路,發現傳言早在 2019 年就開始在網路流傳、為資深傳言。 (一)林靜芸生平抄自維基百科 部分資訊有誤 MyGoPen 以傳言內容在網路上搜尋,可以發現傳言前三句「1949年生於台中、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其夫為林芳郁醫師(台灣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等內容,與維基百科的敘述相近、但較為簡略,維基百科的資料林靜芸為 1950 年出生、但傳言寫 1949 年。 (二)老人吃肉等內容抄自林靜芸媒體投書 MyGoPen 查詢傳言其他內容,傳言以林靜芸自述的口氣,提到「老化是營養不良、普遍蛋白質不足、肉食中有胺基酸,老人應該多吃肉」等內容,但相同的內容其實出自林靜芸於 2017 年 12 月投書於媒體的「林靜芸/吃肉到底好不好?」文章,文字內容吻合一致。(三)怕夜尿不喝水害心梗抄自網路 冠名林靜芸為假訊息 有關「美國醫生說不要因怕夜尿而不喝水、血液變稠導致老年人清晨腦梗」 、「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等第三部分的傳言,則能在網路上找到多種版本,除了開場白、結語略有不同之外,內容主體完全相同,而這些不同版本中,有的版本則在文末署名為出自退休護理長,可見傳言只是抄自網路謠言、內容農場,與林靜芸無關、為假借冠名的不實訊息。(四)睡前喝水與心梗無關 傳言為錯誤訊息 傳言說「睡前一定要喝點温開水,不要怕夜尿,不喝水可能會奪走性命」。但MyGoPen 曾於 2024 年 7 月提出「【錯誤】睡覺前中後三杯水防血液黏稠?心血管暢通?醫師詳解喝水正確觀念」查核報告,查核內容中專家澄清「睡眠時水份流失有限,最大流失是排尿,但人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保護睡眠品質,傳言強調睡前、睡中要喝水,反而增加夜尿困擾」、「一杯水大約 300c.c.、相較於 5 公升的全身血液量,比例太低無法造成什麼影響」、「國健署等單位都宣導每天喝足 2000c.c. 白開水,少量、分次、慢慢喝才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正確方法」。由上述查核內容可知,傳言為錯誤訊息。(五)攝護腺、膀胱都有關 心臟病會造成夜尿 傳言還提到「夜尿並非膀胱功能失常,而是心臟老化的問題」。但根據 MyGoPen 於 2023 年 7 月提出的「【誤導】身體的各種求救訊號?分別代表不同器官的狀況?過於簡化說法!」查核報告,專家表示:「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膀胱過動症」。 而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則曾衛教,提到「夜尿的成因」包括「攝護腺肥大、膀胱過動症、尿崩症」,而「造成夜尿症的其他疾病」則有「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傳言說「夜尿並非膀胱失常」,但夜尿「病因」其實包括膀胱過動症;傳言又說「夜尿是心臟老化」,但實際上是心臟病會造成病患有夜尿的「症狀」,傳言將夜尿的「病因」與「造成夜尿的其他疾病」混為一談,缺乏對疾病的正確理解,且論述邏輯混亂,傳言為錯誤資訊。結論 總結而言,傳言為假借冠名的謠言,傳言主要內容中,前半的部分有關老人應該多吃肉的內容,抄自林靜芸 2017 年的媒體投書;但後半的部分有關夜尿的內容,則是抄自網路內容農場的錯誤訊息。衛教資源: 顧家醫療 顧芳瑜 - 夜尿頻繁怎麼辦?泌尿科醫師帶你了解夜尿症成因以及3大改善治療方式 全民健康基金會 - 一夜七次郎?惱人的夜尿暗藏健康危機(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4/09/li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0 焦點.健康知識+
4個錯誤健康觀念 說明醫師的話不一定都是對的
醫生並不總是都對。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馬卡瑞(Marty Makary)在他的新書「盲點:當醫學出錯時對我們健康的影響」(Blind Spots: When Medicine Gets It Wrong, and What It Means for Our Health)中,探討近數十年來醫界一些重要的健康建議是如何毫無依據、甚至危險,以下是他舉出的四個例子:錯誤1:幼童應避免食用花生美國小兒科學會(AAP)在2000年發布一項建議,如4歲以下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有可能過敏,就應該避免食用花生。2007年,約有5%的食物過敏醫療訴訟是針對花生;到2016年,則有25%。2019年,報導指出美國每18名兒童就有1名對花生過敏。馬卡瑞表示,AAP的建議造成了惡性循環,花生過敏越普遍,就有越多人避免讓年幼的孩子吃花生,反而造成更多人對花生過敏。錯誤2:荷爾蒙替代療法是危險的數十年來,荷爾蒙替代療法(HRT)一直被認為有助更年期女性改善潮熱與憂鬱等症狀,同時降低心臟病與失智症風險。但在2002年,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稱,HRT會導致乳癌發生率增加26%。馬卡瑞指出,服用安慰劑的婦女與HRT的婦女罹患乳癌的比率並無「統計學上的明顯差異」,但卻鮮少有人注意到;這讓美國的HRT處方量驟減了80%,至今仍維持在低水平。他說,可悲的是,數百萬女性被剝奪了改善生活的治療機會。錯誤3:抗生素無害抗生素能拯救生命,但馬卡瑞表示,人們誤以為抗生素沒有任何壞處,而過度使用所造成的副作用比想像中要大,尤其是對腸道的傷害,可能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在2021年的一項研究中,妙佑醫療機構(Mayo Clinic)追蹤明尼蘇達州奧姆斯特德(Olmsted)郡出生的兒童11年,其中約1萬人在出生後的兩年內服用了抗生素;與約4000名未使用抗生素的兒童相比,前者的肥胖、哮喘、學習障礙、過動症與乳糜瀉發生率明顯較高。錯誤4:飲用水添加氟化物美國自1940年代起在自來水中添加氟化物,以預防蛀牙,約遍及三分之二美國家庭(歐洲僅約3%)。非營利組織Cochrane的一項分析發現,能證明水加氟能預防蛀牙的當代證據非常少。同時有些研究也顯示,氟化物會影響腸道健康與嬰兒智商。馬卡瑞表示,這是另一個不該想當然爾的假設;如果有人說自來水加氟是安全且對公共健康至關重要,「那只是一種看法,而非事實」。(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9-19 醫療.骨科.復健
「粗茶淡飯」是迷思 預防肌少症2方法延緩失能效果
明年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20%以上,成為「超高齡社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5動5健康」活動,教導民眾利用5個輕鬆的動作,讓長輩在日常舉手抬腳間,就能增強四肢的肌力及耐力,改善肌少症與衰弱風險,達到延緩失能效果。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肌肉跟骨骼一樣,會隨著年齡流失,尤其年過40歲之後,就要注意身體機能老化,雖然這是必然過程,但可以藉由飲食、運動減緩流失速度,避免太快造成失能、生活品質下降。肌少症跟骨質疏鬆一樣,有檢視及診斷的標準,康宏銘說,民眾在家可以自我測量,包括觀察手部握力、步行速度、坐著站立、小腿圍、體重減輕等徵兆。以坐著站立來說,可利用一張椅子,連續起立、坐下,如果12秒內達不到5次,建議就醫評估,或是留意是否有關節功能退化問題。康宏銘強調,老人容易陷入「粗茶淡飯」的迷思,結果營養不良導致肌肉流失。另外,長期不運動或是因運動傷害無法活動,肌肉會開始萎縮、失去力氣,流失3成。建議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前,請專業教練指導,並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國健署特別推廣「5動5健康」的肌力推廣活動,5個輕鬆的動作,包括往上伸懶腰、左右彎個腰、原地踏步、轉體抬個腿、雙手梳梳頭。動作簡單易學,不需任何器材或道具,非常適合全家一起動起來。今年國健署配合長者活躍老化競賽,「阿公阿嬤活力SHOW總決賽」首度加入5動5健康招式,來自全台各縣市優勝隊伍晉級分區競賽,將角逐全國總決賽的門票。鼓勵長輩藉由比賽走出社區、加強肌力,遠離肌少症及其伴隨的衰弱風險。預防肌少症2方法1.營養要維持一定肌肉量,均衡飲食是重點,飲食順序優先吃蛋白質,搭配深綠色蔬菜,幫助肌肉生長。2.運動可進行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逐漸增加運動強度;透過動作難度、訓練頻率等,也有助於增加肌肉力量與協調性功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30 醫聲.Podcast
🎧|音樂力量超神奇!竟讓病懨懨失智老人有活力、厭世年輕人翻轉情緒
許多人並不知道,像波浪鼓、音片鼓、手搖鐘的聲音、旋律,或是帶動唱、拍手唱歌,都可用來設計音樂治療活動,也可為情緒焦慮、失智、需要復健等族群,帶來翻轉情緒、啟動活力新力量。🎧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舉例來說,像波浪鼓所製造的海浪聲,便可以讓一個人的焦慮、茫然情緒找到出口。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吳佳慧在治療治療領域深耕多年,她分享道。過去曾有一名年輕學員,想報考冷門科系碩士班,但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家人很希望這位學員走教職之路,這位學員因而焦慮、茫然,當這位學員上音樂治療課程,剛開始滿臉愁容、抑鬱寡歡。一鼓一世界,凝視滾珠生頓悟在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中,吳佳慧準備波浪鼓、音片鼓、手搖鐘等樂器。她解釋,波浪鼓是一種鼓,裡面含許多小圓珠,隨著鼓面擺動,小圓珠翻滾、碰撞,便會產生如波浪般聲響。當時,這位學員不斷搖著波浪鼓,眼睛一直凝視著滾動的小圓珠,當停下波浪鼓,「我想通了!」這位學員突然冒出這句話,眼神也重新展現光彩。這位學員娓娓訴說著,搖動波浪鼓時,她把自己想像成其中一顆小圓珠,其他小圓珠代表家人,原本她費盡心思想控制小圓珠的方向,不希望小圓珠有太多碰撞,但發現無論如何努力,小圓珠還是無法受到控制,當小圓珠彼此碰撞,卻也發出悅耳的海浪聲。這位學員領悟到,這過程就像人生之路,很多事情非自己所能掌控,一個人也無法討好身邊所有人,但即使彼此碰撞,最終還是可以產生美好的聲響,從此她就敞開心房、隨遇而安。量身打造音樂活動,治療過程更有動力事實上,音樂治療的運用非常廣泛,使用的樂器、形式也十分多樣化。對失智、過動、躁鬱症與思覺失調症等族群,都可帶來幫助、啟發。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主要是根據不同對象、目標去設計活動,從樂器、樂曲、節奏、旋律到活動形式,都需要量身打造、設計,而上述樂器,都可用於音樂治療,但也都需要治療師的引領、規劃。另外,像不少人上健身房,喜歡一邊聽音樂,一邊順著音樂節奏採飛輪。吳佳慧指出,這雖然不是音樂治療,但這樣的概念可應用於復健療程,病患在復健時,若在音樂治療師的帶領下跟隨音樂節奏、旋律進行復健運動,往往比較有持續性,且病患也較有動力接受復健治療。音樂的力量、形式,充滿無限可能性在吳佳慧的印象中,曾有失智長輩只要參加音樂治療活動,便充滿精神、活力十足,這位長輩過去只要參與活動,便開始打瞌睡,精神、體力都很不好,但參加音樂治療活動,便大為不同,看到長輩恢復活力,家人、音樂治療師都感到非常驚喜。吳佳慧希望未來針對音樂治療師的認證、進修等,可以訂立專法,並有更完整的制度規劃,同時也希望更多病患、民眾可以從音樂治療獲得啟發與療癒的力量。吳佳慧小檔案現職: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音樂系專案助理教授經歷:兒童發展中心社會福利機構教學醫院精神科音樂治療師學歷: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美國Immaculata University音樂治療碩士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社團法人台灣音樂治療學會
-
2024-08-18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那些在急診室擦肩而過的故事
孩子漸漸長大,從坐在推車的嬰兒,變成會頂嘴會反抗的青少年,彷彿是一瞬之間。長大之後要面對的問題變多、煩惱變多,我對他的要求變多,免不了父子的衝突也時而出現。每回和孩子吵架,我常因此心情不好,偶爾翻翻他們小時候的照片與我曾寫過與孩子快樂互動的故事,想著想著便更沮喪。某個因小事吵架不歡而散的早上,我趕著出門上班,不想再為孩子的事心煩。這天在外科急診當班,來了一對因口角互毆的夫妻,先生傷勢較輕,妻子卻需要手術,結果兩夫妻既是病人,也是彼此的家屬,協助對方簽署相關文件時,我注意到他們身邊有個小男孩。應該是兩夫妻的孩子,很無助地站在兩張病床中間,由於年紀很小,所以幫不上忙,護理人員忙進忙出也沒空理他,所幸孩子很乖,就只是靜靜地站著。我招招手讓他來我這裡,把抽屜裡應付嘴饞的零食拿了一包給他:「要不要吃餅乾?」「可以嗎?」小朋友眼睛亮了起來,可是卻不敢伸手接。「當然可以!」我怕他不好意思,所以撕開包裝,讓他可以直接拿起來吃。「我要問一下媽媽……」小朋友看了遠處躺在病床上的母親,不過她正在做手術前準備,沒空管孩子在做什麼。「謝謝。」本以為他拿了餅乾會走回座位,他卻站在我工作的電腦前發獃。「你在幹嘛?」小朋友指著電腦螢幕問我。當時急診同時有好幾位傷患正在處理中,我指指周遭:「我是醫師,這些都是病人。有些是車禍、有些是跌倒……」早幾年的我一定把他打發走,不過當了爸爸之後,對小孩的容忍度提高很多,所以很慈祥地跟小朋友講話。(慈祥是旁觀的住院醫師給我的形容。)他似乎對我的工作很有興趣,東問西問一堆問題。「你幾年級?」與其一直被問,倒不如我來跟他聊天。「我四年級,可是老師說我只有二年級而已,他們說我過動,所以程度不好。」「什麼意思?」「因為我上課都聽不懂,所以老師就叫我坐在最後面。」聽到這裡,我突然有點心酸。「那你們有上英文課嗎?」我陪自己的兩個孩子讀英文好幾年,或許這會是個好話題。「有,可是我也聽不懂,所以都蹺課。」「蹺課?去哪裡?」「躲在廁所裡,或其他人找不到的地方。」看看這個孩子,有種說不出的難過,很想幫他,卻不知怎麼做。一個跟我只相處幾分鐘的家屬,卻意外讓那天上班的心情很灰。醫療工作這些年,我接觸過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令人難過的事件,很想幫忙他們,卻心有餘而力不足。回到家把這個故事跟家人說,忍不住抱抱孩子,先前吵架的不愉快,似乎一點也不重要了。我也試著讓孩子們知道,比起很多弱勢者,我們是幸福的,更要知足,感謝上天的厚愛。
-
2024-07-03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取代正餐想瘦身!過量反造成血糖失控,恐致高血壓、高血脂
台中一名50多歲女子,趁夏天想控制體重、也想要控制血糖,刻意減少精緻澱粉攝取,改以水果當正餐,沒想到攝取過多糖份,造成血糖失控不穩,經過大甲李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陳昱瑋的提醒,改善飲食與藥物控制,血糖才逐漸恢復正常。陳昱瑋表示,這名患者就醫時血糖忽高忽低,經過詢問後,才發現她幾乎每餐都吃白米飯、麵類等精緻澱粉當主食,為控制血糖,也想要趁機減重,改以吃多種水果當正餐,卻忽略水果含糖量很多,戒掉澱粉後體重卻沒有下降,量測血糖也很不穩定,等到下一次回診時,經過他的提醒,患者才驚覺自己飲食習慣錯誤,忽略水果本身的糖份,反而適得其反。陳昱瑋說,台灣水果在農民的改善下,幾乎每一樣都很甜,尤其是目前夏天正在盛產的西瓜、荔枝、芒果等,含糖量都相當高,雖然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大量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但是吃多卻造成身體的負擔,他提醒民眾高溫吃不下飯,想靠吃水果替代、消暑,千萬要小心無形之中吃下過多的糖,建議一般人想吃水果,一餐以一個手掌大小的量為主,不宜過多。「吃過多糖,會造成高血壓、也會增加高血脂與膽固醇的可能性。」陳昱瑋指出,許多研究顯示,糖分吃太多會提高罹患慢性病與腎臟病風險,也有兒科研究發表,小孩吃過多含糖的食物、甜食,恐會有過動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如果高溫的天氣想要喝冰冰涼涼的含糖飲料,要特別注意。陳昱瑋表示,每個人對「甜」的感受程度不一樣,民眾在購買市售賣飲料可看到都有清楚標示糖份的公克數,以衛福部建議民眾每日糖的攝取量,每天飲食不宜超過總熱量的百分之十。依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1杯700毫升的全糖珍奶,含糖量近62公克,一天一杯就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儘量不要喝比較好,真的嘴饞想要喝,一個禮拜喝一到二次就很多。」儘管水果甜度是自然的糖分,但是也會影響身體,且是飲料中人工提煉的糖對身體負擔更大。陳昱瑋表示,有的人罹患糖尿病初期沒什麼徵狀,等到出現「吃多、喝多、尿多」,有頭昏、疲倦、昏沉,體重還不斷的下降時,就已經是罹患糖尿病的晚期,他建議民眾除要注意餐前的血糖外,更該留心飯後血糖值,餐後的血糖值以不超過140mg/dL為主,如果罹患了糖尿病,患者一定要配合飲食、用藥,也要按時量血糖,「每天固定量血糖值,詳細記錄最重要。」
-
2024-06-27 醫療.婦產科
妊娠糖尿病增子女ADHD風險?台灣跨國合作研究推翻此一論述
過往研究發現,孕婦患有妊娠糖尿病會增加子女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風險,但成功大學最新研究推翻此一論述。馬偕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閔照說,此研究可以讓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不需過度擔心是否會造成子女ADHD。據統計,國內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約占所有孕婦17%,以每年約14萬名孕婦估算,約2萬多人患有妊娠糖尿病。成大藥學系與臨藥科技所群體健康數據中心教授賴嘉鎮,以台灣等7個國家跨國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發現,妊娠糖尿病不會提升子女ADHD風險,對於未來ADHD公衛政策及治療妊娠糖尿病方面,提供更為明確的方向。黃閔照表示,孕婦出現妊娠糖尿病時,建議須透過營養師的協助,於懷孕期間控制飲食熱量,多攝取原型食物及多運動,同時做好血糖監測,好好控制血糖,避免胎兒早產,或體型過大增加肩難產、剖腹產機會,甚至妊娠糖尿病嚴重時,還可能引發酮酸中毒,將造成孕婦、胎兒死亡,不可不慎。妊娠糖尿病孕婦生產後,不可掉以輕心,其中約5成生產後真正罹患糖尿病。黃閔照提醒,孕婦生產後4至12周需持續監控血糖,以降低罹患糖尿病的機會。賴嘉鎮說,該研究透過嚴謹的因果推論方法,有效識別妊娠糖尿病並非ADHD的影響因子,「避免將無辜的嫌疑犯誤判為真正的兇手」,有助研擬提早進行介入性治療或預防措施,期盼患有妊娠糖尿病孕婦所生的孩子出現ADHD時,可以減少媽媽內心對孩子的愧疚及外界的歧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25 醫療.精神.身心
棉被加重可改善失眠?教授解析「重力毯」對睡眠有助益的真相
讀者Zing在2024-6-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感謝林教授多年的努力幫大眾解惑,也避免了網路上、市場上的廣告與類廣告的誤導。最近個人有看到「深層觸感刺激」(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重力毯」對睡眠的助益。想請教林教授這方面是否有科學數據的支持?可信度如何?我立刻回覆:「深層觸感刺激」、「重力毯」對睡眠是否有助益,因人而異。他立刻又再問:可否說明什麼人比較有助益?成人ADHD併睡眠呼吸中止會有效嗎?非常感謝!!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照字面翻譯是「深部壓力刺激」,而最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按摩」,也就是「會產生既疼痛又舒服的壓力刺激」。「重力毯」,也叫做「重力被」,是翻譯自weighted blanket(加重毯,加重被)。在科學文獻裡,weighted blanket的作用機制往往會被說成是因為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但我個人並不同意,畢竟weighted blanket根本就不會產生既疼痛又舒服的感覺。我認為它的作用機制其實是更像「擁抱」,是一種帶有一點點點壓力的緊密接觸。除非是性騷擾,否則「擁抱」在人類社會是一種愛或安慰的行為。我之所以會說「因人而異」,主要是因為,不管是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還是weighted blanket,都帶有很多「主觀因素」。就拿我個人而言好了,weighted blanket肯定是會讓我感到非常難受。更極端的例子是,weighted blanket曾造成兒童死亡。請看紐約時報2022-12-22發表的Target Recalls Over 200,000 Children’s Weighted Blankets After 2 Girls Die(兩名女孩死亡後 Target 召回超過 20 萬件兒童加重毯)。(註:Target是一個龐大的美國連鎖百貨公司)就科學文獻而言,請看2017年發表的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Deep Pressure on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 and Severe Intellectual Difficulties: Demonstra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深度壓力對患有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的年輕人的直接影響:表現出個體差異)。它的結論是:深度壓力似乎對患有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的人群有直接好處,但反應的異質性表明,應仔細監測反應,並在深度壓力不再有益時停止。我在前面有說「weighted blanket的作用機制往往會被說成是因為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現在請大家看我用deep pressure關鍵字搜出來的幾篇近期的weighted blanket論文。2020年:Weighted Blanket Use: A Systematic Review(加重毯使用:系統回顧)2020年: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weighted chain blankets for insomnia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加重鏈毯治療精神疾病失眠的隨機對照研究)。結論:加重鏈毯是治療重度憂鬱症、躁鬱症、廣泛性焦慮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失眠的有效且安全的干預措施,還可改善日間症狀和活動水平。2022年:Nursing staff’s experiences of how weighted blankets influence resident’s in nursing homes expressions of health(護理人員對加重毯如何影響療養院居民健康表現的經驗)2023年:The effectiveness of weighted blankets on sleep and everyday activities – A ret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of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加重毯對睡眠和日常活動的有效性—對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和成人的回顧性追蹤研究)2024年:The effect of weighted blankets on sleep and related disorders: a brief review(加重毯對睡眠和相關疾病的影響:簡要回顧)雖然這幾篇論文都給予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和weighted blanket正面評價,但我還是希望您能參考哈佛大學在2021-11-15發表的Do weighted blankets help with insomnia?(加重毯有助於失眠嗎?)。它的最後一段是: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失眠症狀有非常真實的安慰劑效應。這意味著,如果您相信加重毯會對您今晚的睡眠產生積極影響……那麼,很有可能它會。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只要個人可以在必要時將毯子拿開,加重毯就被認為是安全的。因為睡眠是一種主觀體驗,所以買一條加重毯可能是值得的——只要你不要忘記還有其他治療失眠的方法,並且有更多的研究數據來支持它們的有效性。至於讀者所問的「成人ADHD併睡眠呼吸中止會有效嗎」,我的回答是,對ADHD可能有效,但對睡眠呼吸中止幾乎沒有可能會有效。這是因為,ADHD是一種精神疾病,而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和weighted blanket能夠給予精神安慰,但睡眠呼吸中止卻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呼吸道疾病(請看我在2016年發表的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的新儀器)。事實上目前並沒有weighted blanket用於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論文,而以後也幾乎不可能會有。後記:文章發表後5小時,讀者乘楓留言:其實我自己也是用加重毯的,用了四個多月了吧。一開始是聽說對放鬆肌肉,減少疲勞,增加睡眠品質而去試的。一開始用的時候真的有「好像一個人壓在你身上」的感覺,有一種奇特的溫暖,但是也因為這個重量,所以翻身甚至起床都不太容易。(曾經有因為要趕快爬起來所以手一翻,但是因為不熟悉那個重量而傷了手的經驗。)現在用了一段時間,重量還是一樣的,但是已經習慣了,也不再感覺那種「被擁抱著睡著」的感覺了。有沒有睡的比較好呢?好像一開始也沒有,到現在更沒有那種感覺了。但是可以想像的是某些精神上有障礙的人真的會對這個奇特的溫暖覺得有幫助。我們這種只要求睡的好一點的人可能就真的沒什麼用了。供大家參考一下吧。原文:深層觸感刺激,重力毯,能助眠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23 焦點.元氣新聞
《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 臺南400-健康福祉展》系列活動懶人包
《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 臺南400-健康福祉展》下周(6/30)登場,展覽規劃透過文字和古文物展出,呈現過去的歷史;再以科技互動、沉浸式的體驗與遊戲,展現未來的創意健康趨勢,並增添健康衛教的趣味性,搭配各系列活動,圍繞「創意健康、健康福祉」核心主軸,讓大小朋友都能夠在展覽中找到樂趣。系列活動一:著色繪圖抽好禮此次著色繪圖的線稿選用展覽主視覺設計,圖稿檔案以PDF格式放在雲端供民眾下載著色,完成上色後可以將自己的創作分享到活動貼文的留言區,且在留言區標註一位朋友,即完成抽獎步驟。即日起至8月4日下午6時前完成抽獎步驟就有機會獲得超商禮券或展覽限定紀念商品,獲獎名單將於8月5日公布於活動貼文留言區,歡迎民眾一起發揮創意。.著色繪圖紙下載:https://reurl.cc/kOnWnb .著色繪圖抽獎活動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udn.info/posts/pfbid02bpSfa7Lkuc2jtJXCmkxbyjY3A7HngyPWF9Q4omS173Ws1fgpBReUSecBVnLGYdwbl 系列活動二:展覽學習單為使民眾有更完整的觀展體驗,規劃兩個版本的學習單提供民眾免費下載使用,學習單題目結合展覽內容,初階版以健康餐盤遊戲為主軸,也結合展區紀念章設計集章題目;而進階版則以開放式問答的題目呈現,將題目扣緊時間軸,讓民眾發揮想像力答題,期待透過學習單的設計可以讓觀展體驗更完整。 .學習單下載:https://bit.ly/3UZdr4H 系列活動三:集章摸彩活動展覽期間,凡至耘非凡美術館參觀的民眾,都可以到展場服務台免費領取一張集章摸彩券,只要在展區中集滿三款紀念章,並於離場前將存根聯投入摸彩箱,就有機會抽中價值4萬多元的電動自行車,還有智慧手錶及血壓計等多項好禮!獎項預計於8月4日下午進行抽獎活動。系列活動四:動一動!健身時間到!結合展出於二樓的室內健身房展區,特別規劃樂齡族群的健身課程,透過好懂易記的動作引導,讓民眾能夠安全的操作室內健身器材,以及獲得更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向。活動需要事先報名,50歲以上的民眾優先參加,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參加對象:50歲以上民眾優先參加.人數限制:30名.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f3eCkyymHZjcjx498 系列活動五:假日限定!親子手作講座此次展覽特別推出假日限定的手作講座,講座課程包含「戳進心窩•療癒心中」的戳戳繡手作、「蚊清一夏」的防蚊液DIY、「唇天然」的護唇膏DIY,以及「歲月靜好•南得好時光」的禪繞畫體驗,期待透過動手玩的親子時光為民眾的看展體驗增添一份溫馨感。活動需要事先報名,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報名。.人數限制:20名.報名連結:https://reurl.cc/3XRN8V 更多活動相關資訊,請上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官網的臺南400活動專區公告(https://health.tainan.gov.tw/list.asp?orcaid=02E83A0B-C0F2-41DB-8D39-1C22127E372B)。(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展覽資訊Long Life TAINAN Forever Young臺南400-健康福祉展展覽時間|113/06/30-08/04 10:00-18:00(休館日:7/8、7/15、7/22、7/29)展覽地點|耘非凡美術館(臺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370號)主辦單位|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協辦單位|耘非凡美術館入場方式|免費入場
-
2024-06-02 醫療.精神.身心
過動症藥物會成癮?需要吃一輩子?教授告訴你實際用藥情況
讀者陳先生在2024-5-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兩三年前發現這個網站後就從這個網站上受益良多,非常感謝教授將如此寶貴的專業與知識分享給社會大眾。兩三年前我朋友就診精神科時被診斷患有ADHD,因此我開始接觸這方面的資訊,而根據症狀的描述,我懷疑我的母親也有,我自己則是於幾日前就診被診斷可能患有ADHD,並開始服用利他能,生活確實有了明顯改善。而我想提出的疑問是,在國內外的網站上常常看到「利他能與其他ADHD藥物會造成成癮、停止服用後狀態會變得比開始服用之前還差、因此建議不要太過依賴相關藥物」之類的言論,而周遭的親友包括外國朋友也擔心這種藥吃了會成癮、要吃一輩子、有吃有效沒吃沒效;而奇美醫院的黃隆正醫師於《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一書中提到這是一種誤解,ADHD用藥物治療後效果很好、可以逐漸改善、最終治癒,療程需時約半年到數年。想請問目前醫學上的研究是否有證實網路上所宣稱的這些負面效果?ADHD是否有完全治癒或透過藥物將症狀減輕至一定程度後即可停藥的可能?祝平安順心。ADHD的全名是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翻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過動症」。「利他能」是治療過動症的首選藥物,英文原名(品牌名)是Ritalin,而成分是methylphenidate(哌甲酯)。這是一種精神興奮劑(psychostimulant),類似安非他命和古柯鹼,能提升注意力,但卻有許多不良副作用。關於「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一個多月前(2024-4-25)正好有一篇綜述論文發表,標題是Psychostimulants and social behaviors(精神興奮劑和社會行為),文摘是:來自動物模型和人體研究的越來越多證據表明,精神興奮劑可以顯著影響社會行為。考慮到社會行為調節和表達的神經迴路與精神興奮劑所針對的神經迴路高度重疊,這並不奇怪,而精神興奮劑在大多數情況下具有很強的獎勵性,因此具有成癮性。我們在本文概述了非法和處方精神興奮劑(例如古柯鹼、安非他明類興奮劑、哌醋甲酯或莫達非尼)對社交遊戲、母性行為、攻擊性、配對關係和社會認知等社會行為的影響。最後,我們討論為什麼這些影響會根據多種變數而變化,例如所考慮的藥物類型、急性使用與長期使用、臨床使用與娛樂性消費,或是否存在伴隨的危險因子。從這個文摘就可看出,「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要看許多變數,包括臨床使用或娛樂性消費,所以不可一概而論。關於「利他能」是否有反彈效應,目前科學文獻裡曾經討論過的是「當天藥效消失後發生的反彈」,而非「停藥之後發生的反彈」。請看2008年發表的Rebound effects with long-acting amphetamine or methylphenidate stimulant medication preparations among adolescent male drivers with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長效安非他命或哌甲酯興奮劑藥物製劑對患有註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青少年男性駕駛者的反彈效應)。WebMD 在2023-5-15也有發表How to Manage ADHD Medication Rebound(如何管理過動症藥物反彈):服用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興奮劑的孩子可能會在一天中的某些時候出現症狀發作。醫生稱之為“藥物反彈”或“砒霜時間”,當孩子的大腦對藥物失效做出反應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當藥物過快地離開孩子的身體時,過動症狀可能會突然且強烈地復發。如果這些突發事件發生,通常是在一天結束時、晚餐前後或大約下班回來的時候。幸運的是,這種反應通常只持續約一個小時。然後,症狀又回到了孩子體內沒有藥物時所常見的症狀。在某些情況下,調整過動症藥物可以幫助減少反彈症狀。關於「利他能」是否需要吃一輩子,目前的科學文獻裡沒有討論,而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資訊則莫衷一是,例如:克里夫蘭診所發表的ADHD Medication(過動症藥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終身疾病。這不像是服用抗生素來治療細菌感染。您必須繼續服用過動症藥物來控制您的症狀。此外,高達 50% 的過動症兒童在成年後仍會出現症狀。如果您找到了一種可以幫助您控制症狀的藥物,那麼終身繼續服用它可能會有所幫助。英國國家健康系統發表的Methylphenidate for children(哌甲酯之用於兒童):如果哌甲酯可以很好地控制孩子的症狀,他們可能需要服用幾個月甚至幾年。然而,它通常不是終身藥物。您的醫生通常會每 6 個月監測一次您孩子的情況。這可以讓他們更了解您的孩子用藥情況以及他們是否仍然需要藥物。英國國家健康系統發表的Methylphenidate for adults(哌甲酯之用於成人):您可能需要服用哌甲酯幾個月甚至幾年。您通常不需要終身服用它。每年與您的醫生討論服用哌甲酯的情況是個好主意。這樣,您就可以檢查您的使用情況以及是否仍然需要它。您的醫師可能會建議停用哌甲酯一段時間,或減少劑量。總結:「利他能」是否具成癮性或反彈效應,或是否需要吃一輩子,目前沒有黑白分明的答案。我個人的看法是,「利他能」在做為治療藥物(非娛樂)的情況下,成癮性或反彈效應的風險不大,但終身服用的可能性頗高。後記:讀者erin留言:教授好,謝謝你長期耕耘網站,我是一位精神科醫師,想分享一些成人ADHD患者使用ritalin經驗。有些病人告訴我,幼年時因為家長顧慮成癮,不給他用藥,只能自己慢慢找出一些克服注意力不集中困擾的方法。長大可以自主後,決定就醫,只有在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像是寫論文,準備考試或報告期間用藥,任務結束就停藥。他們用藥謹慎、節制,把藥當作幫助自己的一種工具。原文:過動症藥物:成癮?反彈?吃一輩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6 焦點.元氣新聞
111年國人健康餘命72.43歲「少活10.4個月」 醫揭原因籲做好3件事
衛福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較110年73.30歲,國人少活約10.4個月,此創下自90年統計至今,減少最多歲數的年份。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111年正值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流行,並爆發社區疫情,造成許多罹患慢性病等共病患者合併染疫死亡,為避免流行病來襲時的生命流失,應做好到早期發現、盡速治療、接種疫苗三件事。健康平均餘命 男少活11.8個月、女少活8.64個月衛福部「健康平均餘命」定義,為身體健康不需依賴他人的平均期望存活年數,由疾病、功能障礙及死亡的存活曲線,分別計算各年齡別健康生命的存活率,與未罹患慢性疾病狀況下的平均餘命。衛福部最新統計,111年國人「健康平均餘命」為72.43歲,相較前一年、110年少活約10.4個月,其中男性健康平均餘命為69.92歲,較前一年70.90歲,少活約11.8個月;女性為75.07歲,較前一年75.79歲,少活約8.64個月。疾病來臨前做好3件事黃高彬說,111年正值變異株Omicron流行,造成許多罹患共病患者染疫死亡,若要避免流行病來襲時,減少生命的流失,必須做好三件事。首先,應隨時監控慢性疾病共病者的健康狀況,一旦發現染疫應盡速送醫治療;其次,治療時,應盡速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患者體內病毒量;第三,高風險族群應接種新冠疫苗,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及死亡風險。國內新冠疫情平緩 僅15%需使用抗病毒藥物至於國內目前新冠疫情情況?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國內感染新冠病毒確診者,每周約新增1至2萬名個案,疫情平緩,確診者未出現明顯增加趨勢,而其中約15%、3000多人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但目前抗病毒藥物庫存約還有一年,民眾不需擔心。曾淑慧指出,依「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定義,染疫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或是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思覺失調症)、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30(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 BMI 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懷孕(或產後6周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吸菸(或已戒菸者)若同時具有任一其他風險因子,當民眾染疫後,就符合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條件,醫師應開立藥物救治病患。
-
2024-05-07 醫療.泌尿腎臟
台灣膀胱過動症人口超過4百萬人 六旬婦接受脛神經刺激術治療改善
60歲洪女士多年來飽受頻尿問題困擾,每30至40分鐘就想上廁所解尿,尤其夜尿3至4次嚴重影響睡眠,更不敢出門旅遊。原以為是泌尿道感染進行抗生素治療卻未見改善,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她罹患「膀胱過動症」,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並接受電針刺激腳踝脛神經治療,目前頻尿及夜尿狀況獲得改善。根據研究統計,膀胱過動症盛行率約18.6%,女性盛行率高於男性,以年長者居多,推估台灣膀胱過動症的人口約428萬人。中國附醫泌尿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台北分院泌尿科醫師鄒頡龍指出,「頻尿、尿急、夜尿」是患者常見三大排尿症狀,不僅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嚴重會發生尿失禁,也因不敢社交而增加失智的風險,應及早治療改善。鄒頡龍表示,一般成人膀胱的尿液容量約400至500cc,正常的膀胱運作是等尿液累積至某程度,再透過神經傳遞使大腦產生尿意,接著經由膀胱肌肉的收縮將尿液排出。如果膀胱僅儲存了少量尿液就開始傳遞排尿訊號,產生尿意和不正常地收縮,就稱為「膀胱過動症」。40歲以上女性、肥胖、曾經反覆泌尿道感染、攝護腺疾病、有飲酒習慣的人,是膀胱過動症的高危險群。膀胱過動症的治療,鄒頡龍說,一般是採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如寫排尿日記,記錄喝水量、排尿狀況等,並且進行膀訓練;藥物治療包括口服抗膽鹼藥物及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但抗膽鹼藥物會有口乾、便祕等等副作用,可能影響老年人的認知功能,β3腎上腺接受體促進劑則易有高血壓及頭痛問題。近年國內引進膀胱過動症新治療方法─「脛神經刺激術」。鄒頡龍指出,此方法是以超細微電針(直徑約0.23 毫米)微侵入刺激腳踝內側的脛神經,從而對膀胱進行調節,每周進行一次微電療,每次治療30分鐘,6次治療後會有穩定療效,之後可每2周或4周再進行一次維持治療,但仍需搭配低劑量的藥物治療。此治療須自費,每次治療費用7500元。鄒頡龍說,男性膀胱過動症治療方向與女性差不多,但治療更複雜,因為男性有攝護腺,但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可能會讓膀胱收縮力降低,讓男性解尿更困難。而脛神經刺激術不會影響膀胱收縮,也不會影響排尿的速度,對男性膀胱過動症患者而言,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洪女士去年10月接受「脛神經刺激術」6次及口服低劑量藥物治療後,目前每2周或3周進行一次維持治療,她不再嚴重頻尿,膀胱容量及夜尿症狀改善減少到2次,睡眠品質提升,外出旅遊也不必煩惱。鄒頡龍指出,「脛神經刺激術」在美國及歐洲已有20年以上使用經驗,2005年通過美國FDA認證,適用於頻尿、急迫性尿失禁等治療;2010年英國國家健康暨照護卓越研究院亦將此治療列入膀胱過動症常規治療。鄒頡龍提醒民眾,當持續頻尿影響日常生活時,千萬勿拖延,應盡快就醫診斷是否罹患膀胱過動症,此病症需要長期控制,配合生活型態調整,持續口服藥物,脛神經刺激術也可成為治療的一環,以達到穩定控制的效果。
-
2024-04-25 醫療.泌尿腎臟
白天排尿超過X次、晚上起床上廁所超過X次,小心「膀胱過動症」!如何治療與改善?
什麼是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是指膀胱內尿液尚未儲存到生理正常容量時,就開始傳遞神經訊號,使大腦產生尿意,或膀胱肌肉自行不正常收縮的症狀,在台灣的盛行率為17%至28%,女性略多於男性,季節交替時會加劇,如有急尿感、急迫性尿失禁、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起床排尿超過2次等,要特別注意。34歲金融從業人員許小姐,從學生時期就比別人常跑廁所,才剛解完尿不到半小時,就覺得膀胱又漲滿而緊繃,最近半夜被尿意驚醒高達2至3次,連帶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檢查發現是間質性膀胱炎合併膀胱過動症。71歲李先生有攝護腺肥大病史,為改善排尿無力、餘尿不盡,服用藥物治療數年,但近1至2個月發現尿意來得又急又猛,好幾次趕到廁所都險些漏出尿來,一查才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合併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狀有哪些?該如何治療或改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張雲筑表示,常見膀胱過動症狀,包含急迫性尿失禁,白天排尿超過8次,晚上起床排尿超過2次等。近期門診患者增加2成,因為氣溫忽冷忽熱,會造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難以穩定運作,血管、膀胱、骨盆底肌肉收縮等,都可能會加重頻尿或急尿等膀胱過動的症狀。膀胱過動症可能是單獨存在的下泌尿道刺激性症狀,但也常合併出現於有尿路感染、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糖尿病、間質性膀胱炎、神經病變等患者身上,生活習慣的調整相當重要,建議減少咖啡、茶、辛辣食物等刺激性飲食,並戒菸、適量攝取水分等;正規治療則包含藥物,物理治療或手術治療等。那些人容易得到膀胱過動症?●40歲以上的女性。●自然產生過2胎以上的婦女。●肥胖者。●患有泌尿道感染的人。●糖尿病患●攝護腺肥大患者。●飲酒習慣的人。資料來源:元氣百科 膀胱過動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24 醫療.泌尿腎臟
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 泌尿科醫師這樣說,三階段改善攝護腺肥大
男性過了50歲,有半數會有攝護腺肥大問題,除造成排尿問題,拖太久甚至會造成腎臟功能退化和性功能障礙,常見症狀包含頻尿、小便斷斷續續、有殘尿感等7種,可透過生活作息調整、藥物與手術治療等三階段治療。至於坊間傳聞「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則尚未有明確的共識。多數人罹攝護腺癌時已是偏晚期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在臉書粉專「泌尿科呂謹亨醫師 - 大亨醫師」指出,相較於歐美,國人常在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的時候,已經是偏晚期了,雖攝護腺肥大和攝護腺癌有類似症狀,包含排尿症狀和血尿,但兩者並沒有絕對相關,如果是轉移的攝護腺癌,還可能合併骨頭關節疼痛。呂謹亨說,50歲男性約半數有攝護腺肥大,80歲則高達9成,有攝護腺肥大症狀的病人,到泌尿科門診,都會抽血驗PSA攝護腺指數和肛門指診,檢查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攝護腺肥大會影響男性的生活品質和身體健康,除造成排尿問題,夜尿、頻尿如果拖太久,甚至會造成腎臟功能退化和性功能障礙。攝護腺肥大解尿時常碰到7症狀呂謹亨表示,攝護腺肥大患者解尿時,常碰到的症狀為以下7種:.頻尿(白天超過8次,或小於一小時尿一次).急尿 (憋不住的感覺).夜尿(1晚上起來上廁所超過2次).尿柱慢或無力.小便斷斷續續.需用力才尿得出來.有殘尿感,尿不乾淨三階段改善攝護腺肥大呂謹亨指出,改善攝護腺肥大問題,主要可分為三階段,分別為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呂謹亨說,良好的飲食及作息,對於保養攝護腺很重要,提醒民眾不憋尿且定時排尿,若要減少頻尿,可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例如每2小時上一次廁所,讓膀胱排空、減少頻尿感,但也不需要過度強迫,造成膀胱過動的問題。夜尿較嚴重的病人,呂謹亨建議,睡前減少攝取水分、咖啡與酒類的攝取,睡前要將小便排乾淨,白天穿彈性襪、多運動,減少身體水分滯留;飲食方面,可以補充番茄、西瓜等含茄紅素的食物、南瓜籽、牡蠣、堅果類等含鋅食物、十字花科的蔬菜,像是花椰菜、青花菜、含多酚的綠茶等食物和營養品、避免高鹽高油及紅肉類的飲食。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方面,呂謹亨說,目前改善排尿效果的藥物有5大類,分別是:甲型受體阻斷劑、5α還原酶抑制劑、抗膽鹼藥物、beta3促進劑、PDE5抑制劑。手術治療有傳統或雷射攝護腺手術、新式微創手術,傳統手術是用電刀或雷射刮除,目前最新的治療方式是「攝護腺水蒸氣消融術」或「攝護腺拉提術」,手術時間約10至30分鐘、不用住院,幾乎不出血,且不影響性功能,可以避免傳統手術的尿失禁、血尿及逆行性射精等併發症。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 另外,坊間流傳目吃蛋和攝護腺癌有關,呂謹亨表示,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根據最新的大型研究,吃蛋並不會造成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上升,但如果本來有攝護腺癌的病人,就要密切監測,注意腫瘤是否有轉移或惡化;比較有醫學證據,容易造成攝護腺癌的是紅肉(牛、豬、羊),或是西化的高鹽高油飲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1 養生.運動健身
影片/「八卦導引」第一式:「猛虎出山」5動作要訣,脊椎伸展鍛鍊下肢肌力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久坐不動,容易引發肩頸背痛和身體歪斜,加速老化、肌肉流失,衍生出許多慢性疾病。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張育愷推薦大家,每天可抽空5分鐘從事「八卦導引」健身運動,透過八個動作,可延展與鍛鍊身體各部位,鬆活全身筋骨,有助活化大腦健康。元氣網也邀請張教授拍攝影片,親自示範「猛虎出山」、「大鵬展翅」、「獅子張口」等三式動作,將陸續同步推出,歡迎到元氣網觀看。第一式 「猛虎出山」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張育愷教授,長期推廣「八卦導引」課程,首先介紹第一式「猛虎出山」,這套動作有一句口訣:「猛虎出山理三焦」,著重訓練肌力、鍛鍊平衡、增進柔軟度練習,透過動作將身體拉伸,加上養身意念引導,配合呼吸吐納,讓自己更專注於當下,感受脊椎伸展,練下半身肌力,幫助氣血運行順暢。八卦導引是一套結合運動科學與大腦科學的八個動作,張育愷說,以電影「一代宗師」裡的八卦掌功法為基礎,以馬步、弓步、歇步、仆步等簡單的方式不斷循環,產生有氧運動的訓練功效,同時強調專注與調控呼吸,緩緩凝聚精神以達到氣息平和,並用意識引導動作,達到心神合一的「調心」境界。第一式猛虎出山,意念由兩手帶領,手掌朝上引導身體伸展,氣息由下往上,梳理上焦、中焦、下焦的三焦,也就是身體的軀幹,讓血液及氣運行暢通無阻。動作特色是訓練下肢肌力,尤其慢慢下蹲時,放慢速度的肌肉控制,針對股四頭肌和臀大肌進行刺激,但在垂直起身和下蹲時,需保持軀幹穩定。「猛虎出山」5動作要訣1.預備姿勢,雙腳分開呈馬步,兩手自然垂下。2.身體下落,兩手打開,十指向外伸展。3.起身呼吸、延展,手往上,膝蓋緩緩打直。4.吐氣,十指相對,手過胸之後,身體與手同時下落。兩手至於褲襠前,維持3秒。5.緩緩起身,蹲膝落胯,兩手交合為十字手。【延伸閱讀】影片/「八卦導引」第二式:「大鵬展翅」訓練全身協調及重心平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體質怎麼打疫苗?我是過敏體質嗎?搞懂過敏發作怎麼辦、皮膚過敏、鼻子過敏到底是什麼!
一到冬天或是季節交換時,身為「過敏人」就會開始大發作。無論是鼻子過敏、皮膚過敏、藥物過敏都讓人非常不舒服又煩惱。而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開打,現在又多了一條「疫苗過敏」要注意,到底過敏人該怎麼辦?過敏體質該怎麼注意生活中的處處地雷呢?什麼樣的體質才叫過敏體質?如果討論「過敏」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體免疫系統對某些物質過度敏感,因此「有過敏體質」,代表這個人容易對不同、而且常見的物質「過度敏感」。不同的物質包含塵蟎、灰塵、花粉,還有食物如海鮮、雞蛋、蠶豆,或是藥物如抗生素等,種類非常多元。每個人都可能對幾種,甚至幾十種以上的物質產生過敏反應,如果是常見物質,就可能會影響到生活。其實過敏體質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雖然過敏讓人很不舒服,但其實是免疫系統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我們受到外來物的傷害。如果並非干擾到生活的過敏反應,通常只要避開特定過敏原就可以了,不需要特別治療。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但不一定是過敏在各種不同過敏反應中,最常見的就是過敏性鼻炎,特徵是會一直打噴嚏、流鼻水,甚至連眼睛周圍都紅腫癢。但有些人會習慣性打噴嚏,卻不是過敏性鼻炎,而是「溫差反應」,讓鼻腔短時間內過冷或過熱。比如頻繁進出冷氣房、暖氣房,或是風直接吹到鼻子、冰水喝太快等,都是因為身體接觸到的溫差太大,才引發打噴嚏的反應。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過敏體質?判斷一:接觸到特定物質時會變得更嚴重發作時接觸到的物質,如果再次接觸,又會引發同樣反應。例如吸到塵蟎而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再次接觸到塵蟎又有同樣反應,很可能對塵蟎過敏。或是吃了某種食物/藥物後,半小時到兩小時內出現皮膚疹子等過敏症狀,下次又接觸到時,又有同樣反應。判斷二:沒有接觸特定物質時不會發作在沒有接觸到引起過敏反應的物質前,不會產生過敏反應。比如對塵蟎過敏,家裡打掃乾淨後就不再流鼻水、打噴嚏了。判斷三:症狀多元一想到過敏,可能就會想到打噴嚏、搔癢等,但其實過敏通常不會只有一種症狀,例如過敏性鼻炎除了打噴嚏之外,還可能流鼻水、眼睛癢、頭痛;皮膚過敏除了搔癢之外,也可能起紅疹。有過敏體質可以打疫苗嗎?前面已經介紹過,通常過敏是對「特定物質」過敏,所以只要不是對疫苗成份過敏,基本上都可以施打。但如果不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對疫苗成份過敏,可以先檢視自己是不是「高風險過敏者」。高風險過敏者是指有過敏體質,而且情況嚴重的人:1. 曾經對藥物或疫苗有全身性嚴重過敏反應。2. 多種藥物過敏。3. 合併多種過敏疾病(有兩種以上過敏疾病如藥物過敏、昆蟲叮咬過敏、食物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4. 有肥大細胞疾病。如果是高風險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的確也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建議在打疫苗前,詳細告知過敏史,並諮詢醫師施打疫苗的意見;如果真的要施打,同時也在醫護人員監控下施打疫苗、觀察30分鐘,確認平安。過敏發作怎麼辦?過敏發作的時候,做什麼都不舒服,該怎麼辦?過敏性鼻炎怎麼辦:熱敷鼻子、眼周,或用洗鼻器清洗鼻子,平躺讓自己休息一下。皮膚過敏怎麼辦:冰敷、輕拍。(延伸閱讀:皮膚紅疹、發癢...孩子「急性過敏」怎麼辦?兒科醫師:快用家裡一定有的●●藥膏救急)食物/藥物過敏怎麼辦:輕微症狀先停止吃該食物/藥物,並註記起來。如果嚴重過敏,請立即就醫。有過敏的人該注意這些!我該做過敏原檢測嗎?如果是症狀輕微的人,「親自試一試」就是最好用的方法;但如果症狀嚴重,還是建議就醫。(延伸閱讀:花了萬元做過敏檢測,還是沒有用》過敏科醫生:不用花大錢,最好的方法是...)食療法/益生菌有用嗎?食物中也有一些會促進發炎的物質,例如加工食品、油炸物、醃漬食品等,就不建議過敏人吃。這些食物雖然不會「誘發」過敏,卻可能讓過敏症狀更嚴重。因此對於慢性過敏的人來說,如果多攝取能夠「抗發炎」的食物營養,的確能幫助減輕過敏症狀。而益生菌的效果則因人而異,目前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會比較有效果。(延伸閱讀:9成以上的過敏患者,腸道都充滿毒素!她花3週戒「麵包、麵條」,過敏竟好轉了)吃藥要吃一輩子嗎?大部分輕微過敏的患者,藥物都是用來「減輕不舒服」,比如抗組織胺等,不一定要每天持續吃,只要發作時使用就好。但如果是慢性過敏的患者,例如氣喘,藥物就是「控制症狀」用,因為慢性過敏的過敏反應會在身體裡不斷持續,一停藥就可能讓症狀反彈、甚至造成器官損傷,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衛福部衛教資料:過敏是什麼?「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過敏、貧血與飲食不當 增加罹患過動症風險!中研院發現過動症與身體疾病及生活型態有關責任編輯:盧映慈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親友「心肌梗塞」送醫前,你能做什麼?「開窗、溫開水、熱巧克力...」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教你:4方法爭取黃金時間 長期讓血糖像雲霄飛車會短命!日本管理營養師:早餐沒食慾,不妨試試這兩種食物
-
2024-03-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女:「你有蟲,不跟你約會!」為何?
男想約女的晚上去約會,女的冒出了一句話:「你身上有蟲,不跟你出去!」男的莫名其妙,「我那麼愛乾淨,注重衛生的人身上哪有什麼蟲?」女的悠悠的說:「你身上有精蟲!」原來女的大概心理因素,或以前有不愉快經驗,怕跟男生出去會懷孕!以前生理衛生教育不發達,以為男女在一起游泳會像魚一樣,會體外受精,甚至男女牽手或親嘴也會懷孕,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都是天方夜譚了。雖然現代人那方面的生理衛生知識發達,但對人體健康知識而言,由於小學、中學教科書都沒教基本健康知識,所以其他的醫學知識都是很不足的!例如膽固醇高,是引起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而目前醫師可開的降膽固醇藥物有好幾種,雖然有些人會有一些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都不致危害人體,也不一定會發生,但有人就是不愛吃降膽固醇的藥,寧可去吃一些保健食品。例如最近日本爆發的號稱可以降膽固醇的紅麴中毒甚至死亡案件就是一個例子,此類保健食品或稱健康食品,或許真的可以降低膽固醇,因為早年衛生主管單位核可的降膽固醇藥也是紅麴提煉出來的,但是這些藥品都經過動物試驗或人體試驗,其相關的副作用都會在藥物說明書(俗稱仿單)上說明清楚。一有嚴重的副作用,馬上就會下架。反之,這些號稱有效可以降膽固醇或食品或健康食品,是不須經過人體試驗或動物實驗就可販售,偶爾吃吃或許無妨,但如長期大量的吃,就可能有其他的副作用,如腎毒性就不得而知了。以前有一位法師,長期服用弟子奉上的健康食品、補品,幾年之後得了腎臟癌,不得不將其中一顆腎臟割除,但由於另一顆腎臟功能也不好,因此割除一顆腎臟之後必須靠洗腎維生,病理報告檢驗才知原來割下來的那顆腎臟除了有腫瘤之外,有中草藥引起的腎毒性變化,另一顆剩下腎可能也是有同樣的變化,因此腎機能不好必須洗腎求生。總而言之,怕男生身上有精蟲,就不敢跟他約會是過之而猶不及,但為了保健康,求諸人云亦云的保健食品,捨棄人體試驗的藥物而不用,也是另外一種偏執。因此,以客觀科學的角度,吸收接受正確的醫學知識、聽從專業的建議,才是保有彩色人生的正確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3-25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運動、食補、作息 三管齊下防過敏
哈啾、哈啾!台灣天氣潮溼悶熱,幾乎80%的人有過敏體質,每年春季、梅雨季、秋冬季是我最擔心的時刻。曾經一次寒流來襲,為了搶在上班前收拾還在陽台晾曬的棉被,門一開,一股冷風撲面而來,接下來就一連串噴嚏、眼淚流不停,甚至影響整天上班節奏,最後還是得靠藥物才舒緩症狀。隨年齡增長,過敏發生頻率也更嚴重,為了改善過敏的困擾且不再依靠藥物,最好的方式是養成運動習慣。我每周騎一次自行車、兩天一次慢跑,或在家進行tabata有氧運動,運動不僅可以保持良好的體態,且能改善過敏體質,連頭皮的異位性皮膚炎也不再犯,也變成我下班抒壓的最佳方式,簡直一舉數得。除了運動之外,食補和作息也非常重要,不熬夜,三餐要正常,少碰生冷飲品、零食及加工食品,口罩、圍巾不離身,保持身體恒溫,增強自身免疫力,過敏不再報到。現在只要一天不動就混身不對勁,家人朋友們都笑稱我是「過動兒」,但我拒當「過敏兒」,當個「過動兒」何樂不為呢。
-
2024-03-01 醫療.泌尿腎臟
動不動一直想尿尿! 醫揪「4大兇手」超錯愕:愛吃蛋糕、巧克力中了
你知道吃甜食會讓你的膀胱頻繁爆炸嗎?過多精緻食物的攝取,不只會讓你胃食道逆流,其實還容易導致膀胱過動,讓你不停跑廁所! 讓膀胱過動的兇手 這些飲食禁忌要留意而生活中究竟還有哪些容易誘發膀胱過動的飲食禁忌?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戴定恩主治醫師一一為說明!1、減少刺激性飲食有膀胱過動症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減少攝取刺激性的食物,像是咖啡、茶這些有含咖啡因的食物,或者是酒、辛辣的食物,都該減少攝取,避免刺激膀胱。2、杜絕精緻食物而除了刺激性的食物之外,高糖分的精緻食物,像是蛋糕、汽水、巧克力,也要少吃一些,才不會為膀胱加劇負擔。3、控制喝水量雖然水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不過膀胱過動症者,喝水量依照體重和腎功能,控制在每小時150-300ml,隨流汗多寡調整水分攝取,不要一次喝太多。4、戒掉菸癮香菸裡頭的尼古丁,除了對肺部會造成影響之外,其實對膀胱也是種刺激。尼古丁容易導致膀胱不自主地收縮,建議膀胱不好的人,多方嘗試戒掉菸癮,守護自己的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 陳學梅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2-27 醫療.泌尿腎臟
男性、女性頻尿原因總整理!頻尿定義、4建議飲食、4改善方法一次看
1天尿超過●次就算頻尿!女生注意「3疾病」害你一直跑廁所,醫:吃芋頭、銀杏都能改善常常想解小便,卻老是解不乾淨 ? 甚至在睡著之後,半夜還是會起來尿尿的經驗嗎 ? 小心你可能有「頻尿」的困擾了!一天尿幾次算正常?以下為您介紹頻尿的具體定義,以及女性、男性的頻尿原因。頻尿的定義根據國際尿失禁醫學會(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資料顯示,頻尿的定義為:一天小便超過8次,晚上起床上排尿超過1次就算是頻尿。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林姿婷醫師則強調,雖然頻尿有這樣具體、明確的定義,但其實只要患者認為解尿的次數過於頻繁,已經造成生活上的困擾,也能夠算是頻尿。 頻尿原因總整理綜合顧家泌尿科與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很多疾病的症狀,都會造成頻尿的情況產生,例如:心理的壓力、泌尿道感染、刺激性或是利尿性的飲食(咖啡、酒精、西瓜)等等。此外,冬天流汗量少,水份的排泄大多藉由小便排出,也會造成上廁所的次數變多。而男性和女性可能因不同的生理構造而有所不同。以下介紹女性、男性頻尿的常見原因:女性頻尿的原因 膀胱過動症:膀胱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女性頻尿原因。它是由於膀胱的控制神經或是膀胱的平滑肌出現問題,導致膀胱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縮而產生頻尿的症狀。而其產生原因常常與女性更年期、長期排尿習慣不良等等有關。 泌尿道感染:女性較容易患上泌尿道感染,這是由於泌尿道結構短小,細菌易於進入並感染尿道和膀胱,引起頻尿、尿急和尿痛等症狀。 子宮脫垂:子宮脫垂是指子宮向下移位或下垂,這可能對膀胱的正常功能造成壓迫,導致頻尿的發生。男性頻尿的原因 攝護腺肥大:攝護腺是男性身體中一個重要的器官,負責生產和分泌精液。隨著年齡的增長,攝護腺可能會出現肥大的情況,進而壓迫尿道,導致頻尿的出現。 攝護腺發炎:攝護腺發炎是男性身體中另一個重要的器官,負責生產攝護腺液。攝護腺炎是攝護腺組織的感染和發炎,這可能引起頻尿的症狀。 泌尿道感染:當細菌進入男性尿道時,它們會引起感染發炎反應。發炎有可能刺激尿道周圍的神經結構,導致頻尿的感覺。 尿道狹窄:尿道是將尿液從膀胱排出體外的管道,當尿道受到壓迫或收縮時,尿液的排出就會受到阻礙,從而導致頻尿的問題。頻尿怎麼辦?如何改善?台中榮民總醫院指出,可透過以下四個方法來改善頻尿: 製作排尿日記:記錄每天排尿狀況,包括喝水量、飲品種類、小便量、小便時間與次數,尤其是喝下利尿的茶、咖啡更要註明,做完後請帶著排尿日記與醫師討論幫助診斷。 避免刺激性飲料、辛辣或太酸的刺激性食物酒精、碳酸飲料、含咖啡因(咖啡、茶、可樂)飲料、辛辣或太酸 ( 柳丁汁、蔓越莓汁等 ) 的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膀胱,減少對膀胱的控制力,造成頻尿、尿失禁問題。 睡前少喝水:有些人因為頻尿而不敢喝水,但不喝水膀胱仍會收縮刺激排尿,且沒有水分狀況下,膀胱更有也有可能感染發炎,所以還是要每天喝足量的水 ( 每公斤體重X30c.c),不過,建議在睡前降低飲水量,睡前也應排尿,減少夜尿頻率。 勤做凱格爾運動:可訓練骨盆底部肌肉群。先將尿液排空,平躺在床上雙腿彎曲,用力緊縮肛門附近包括陰道四週的肌肉,維持10秒,再放鬆 10 秒。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約10 到 15 分鐘,逐步增加,至少要連續做3 個月。頻尿要吃什麼?泌尿科戴定恩主治醫師曾於粉專「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粉專分享4類食物可改善頻尿: 蛋白質健康的蛋白質如雞肉、海鮮、蛋,能夠幫助強化肌力,同時也可以幫助維繫骨盆底肌的肌力。許多人頻尿與骨盆底肌肌力弱有關,建議可以多加補充蛋白質,增強肌力減少頻尿的狀況。 南瓜籽南瓜籽的保健功效十分多樣,像是抗氧化、含鎂、含鋅,有豐富的纖維質,同時它還有助舒緩膀胱過動的問題。此外,南瓜籽富含植物固醇與木酚素,兩者合併能夠幫助骨盆底肌肉增加,對於改善頻尿可說是很有幫助!延伸閱讀:防癌聖品「南瓜」》從果肉到籽都可以吃!營養師教你15分鐘自製「南瓜籽」:用家裡有的●●就可做 芋頭前面與大家分享的都是多是透過增加肌群肌力來改善,而芋頭雖然無法幫助增加肌力,不過它能夠為膀胱照顧黏膜的健康,對於頻尿也有極大的幫助! 銀杏不只是記憶力不好要吃銀杏,有頻尿的狀況有可以適當補充!銀杏對於人體的幫助十分的多,而它收斂除濕的功用,可以幫助改善排尿不順、頻尿、小便混濁的狀況。只是需要注意,銀杏不可過量食用,需要依個人狀況適量攝取!延伸閱讀50+男性必看》頻尿、夜尿、尿不乾淨…攝護腺肥大別再吃紅肉!一文看懂6大飲食要點頻尿、急尿不是膀胱的錯,而是你的「神經系統」太聰明了!物理治療師教你從「排尿秒數」看懂身體警訊改善頻尿、尿失禁就靠「凱格爾運動」!凱格爾運動好處、圖解3步驟、6注意要點一次看資料來源:亞東醫院、顧家泌尿科、台中榮民總醫院、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臺大醫院新竹分院責任編輯:曾耀儀核稿編輯:陳宛欣延伸閱讀: 一大早吃水果很不好!祖傳三代中醫師的養生4招,遠離過敏、氣色自然好 午休小睡有4種,哪種最厲害?日本名醫教你「強力小睡20分鐘」,提高認知能力和工作效率元氣網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1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影響長輩睡眠 常見3大原因!夜尿如何治療?
不少長者因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攝護腺肥大等問題,飽受夜尿困擾。夜晚頻繁起床如廁,容易跌倒骨折,若致行動不便需臥床,活動力下降,身體機能會下降,增加死亡率,同時會影響睡眠品質及內分泌狀況。常見夜尿3原因夜尿是中斷睡眠的一大因子,如果在睡著後想如廁而醒來排尿,就是夜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戴定恩指出,常見夜尿3原因,必須仔細診斷引起夜尿原因、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改善。1.尿路相關問題。2.心臟衰竭造成水分滯留,平躺時水分回流使腎臟製造尿量增加。3.睡眠呼吸中止症刺激身體分泌心房利鈉素,會增加尿量。尿路相關問題引起的夜尿,包括男性攝護腺肥大、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等,戴定恩說,攝護腺肥大會使尿路阻塞、排尿不順或膀胱敏感,進而導致夜尿;膀胱過動症是指膀胱過度敏感,由於人平躺時,環境周遭造成的刺激感受較弱,就容易察覺膀胱的感受,使尿意更強烈;夜間多尿則是因老化造成生理時鐘變化,使腎臟在夜裡製造較多尿液,夜間尿量可能達到全日的三分之一。夜尿如何治療?夜間多尿問題,戴定恩表示,可使用抗利尿激素治療,但不得用於心衰竭病人,使用需特別小心,因會減少水分排出,若有水腫問題會加劇,可能導致血液鈉離子低下,進而引起神智不清或意識混亂等神經學症狀,十分危險。醫師會先確定病人體內鈉離子含量,或請患者配合補充鹽分。戴定恩說,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過度敏感的夜尿問題,可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藥品例如tamsulosin等,幫助放鬆攝護腺、使尿道擴張,讓小便排尿順暢、減輕膀胱敏感度,常見副作用為姿勢性低血壓,在身體姿勢變化、移動時需特別留意,也可能導致逆行性射精,患者性行為時有射精感,但精液逆流至膀胱中未能排出,反而表示治療效果良好。戴定恩指出,膀胱過動症在治療時,會使用膀胱放鬆藥品,包含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藥品,例如mirabegron或使用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口乾、眼乾、腸胃蠕動變慢導致脹氣等,需留意可能導致眼壓上升,造成青光眼惡化、或影響失智症患者病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8 醫療.泌尿腎臟
夜尿會增加死亡率跟骨折機率!醫指成因3種,「做好3件事」改善夜尿問題
許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都有夜尿問題,往往也習以為常,不知道夜尿的嚴重性!夜尿已被證實會增加死亡率跟骨折機率,因夜晚頻繁起床尿尿,容易造成跌倒、骨折,若行動不便需臥床,活動力下降,身體機能也會下降,增加死亡率。另外,夜尿會影響睡眠品質,使白天沒有精神,影響身體內分泌。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泌尿科戴定恩醫師,談談夜尿的成因與常見治療藥品。 夜尿成因有3種如果在睡著後因想如廁而醒來排尿,就算是夜尿。常見夜尿的成因有三種:夜尿成因1:尿路相關問題。夜尿成因2:心臟衰竭造成水分滯留,平躺時水分回流使腎臟製造尿量增加。夜尿成因3:睡眠呼吸中止症刺激身體分泌心房利鈉素,增加尿量。治療時必先判斷引起夜尿原因,並針對該原因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尿路相關問題引起的夜尿,常見原因為男性攝護腺肥大、夜間膀胱過動症、夜間多尿等。攝護腺肥大會使尿路阻塞、排尿不順或引起膀胱敏感,進而導致夜尿;膀胱過動症是指膀胱的過度敏感,由於人平躺休息時,環境周遭造成的刺激感受較弱,反而更容易察覺膀胱的感受,使尿意更強烈。夜間多尿則是因老化造成生理時鐘變化,使腎臟在夜裡製造較多尿液,若夜間尿量達到全日的三分之一,即是夜間多尿。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因為攝護腺肥大,導致膀胱過度敏感的夜尿問題,可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藥品例如tamsulosin等,幫助放鬆攝護腺、使尿道擴張,讓小便排尿順暢、減輕膀胱敏感度。這類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姿勢性低血壓,在身體姿勢變化、移動時需特別留意,也可能導致逆行性射精,患者性行為時有射精感但精液逆流至膀胱中未能排出,但此現象不會造成身體傷害,反而表示治療效果良好。注意用藥副作用,先與醫師溝通自身狀況膀胱過動症在治療時,會使用膀胱放鬆藥品,包含β3腎上腺素受體作用劑(β-3 agonist)藥品,例如:mirabegron或使用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anti-muscarinic drugs)。抗乙醯膽鹼受器藥品常見副作用為口乾、眼乾、腸胃蠕動變慢導致脹氣等,需留意可能導致眼壓上升,造成青光眼惡化、或影響失智症患者病況。至於夜間多尿問題,可使用抗利尿激素治療。戴定恩醫師表示,抗利尿激素的使用需特別小心,因其會減少水分排出,若有水腫問題會因而加劇,並可能導致血液鈉離子低下,進而引起神智不清或意識混亂等神經學症狀,十分危險。在使用抗利尿激素藥品時,醫師會先確定病人體內鈉離子含量,或請患者配合補充鹽分,並且不得用於心衰竭病人。食藥署提醒,面對夜尿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不僅能讓您一夜好眠,更能讓身體早日恢復健康。良好生活習慣,改善夜尿問題戴定恩醫師提醒,夜尿問題除了找到病因、藥品輔助外,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建議睡前3小時盡量不喝水、過了中午12點後避免咖啡與茶類的攝取,因咖啡因有利尿效果,會增加膀胱敏感度。另外,不論男女都可以做凱格爾運動,練習骨盆底肌肉的收縮與放鬆運動,幫助減緩膀胱感覺神經的過度敏感。參考資料: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藥物食品安全週報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每晚起床尿2次」恐是夜尿症警訊!醫示警高危險族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9 醫療.腦部.神經
運動對大腦健康很重要!神經科學家揭最適合增進認知功能的運動
▍運動增加腦部血流量我進入亞曼診所、看了數以百計的大腦影像之後,最驚訝的發現是,健身與不健身的人的大腦血液循環差別竟是如此之大。有運動習慣的人腦部血流量多得多,損傷因此也明顯更少。充足的血流讓他們的大腦運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能延緩認知退化。很多人可能想不通為什麼腦部血液循環對認知功能這麼重要,運動又為什麼是提升腦部血流量的關鍵。試想,我們的腦血管總長大約640公里,交織在一個只有1,200立方公分的空間裡。要讓血液進入腦部的血管網絡深處,心臟就必須夠力,動脈和靜脈也要能讓血液順暢流動。運動是讓心血管更健康的最佳方法,可以鍛鍊心臟,把血管變成高速公路:通暢、寬闊又快速。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老年人,血管和年紀只有他們一半的人一樣年輕健康。想要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不需要跑馬拉松。研究發現,上了年紀的婦女每星期走路幾次,一次走30到50分鐘,3個月內腦部血流量就能增加15%。1 另外,只要10天不做任何運動,腦部血流量就會減少30%。只要有更多血液打上腦部,腦部就能得到更多氧氣、糖分和其他營養素,我們的反應、處理、思考、學習與專注等能力就會更好。增強腦部血液循環也能擴大腦容量,強化突觸連結,製造重要的蛋白質和荷爾蒙,清理導致失智的毒素,也能生成新的腦細胞。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最佳運動:研究顯示,能讓心跳加速一段時間的持久性有氧運動效果最好,比如跑步、騎自行車和游泳。阻力訓練也有好處,可以讓血液流向四肢,也能增加肌肉量。肌肉越多,身體就有更多力量可以將血液往上打,因此減少動脈血管壁的壓力。研究顯示瑜伽可以降低血壓,加強腦部血液循環。走路也能增加腦部血流量,尤其是速度夠快、足以加速心跳時。快走還有另一個好處:你的雙腳踩到地面時,那股衝擊力道會激發一陣壓力波穿過動脈,進一步增強血液循環。▍製造新腦細胞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如果說有哪個認知觀念最吸引我的患者,那應該是神經新生,也就是生成新腦細胞的能力。誰不想要多點腦細胞?我給他們的答覆是:如果你想生成新神經元,增加認知能力與智力,就需要做有氧運動,因為很多研究顯示,這是刺激神經新生最有效的方法。加州沙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神經科學家弗瑞德.蓋吉(Fred Gage)和他在瑞典薩爾格林斯卡大學醫院(Sahlgre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同業主導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成年人大腦掌管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能夠生成新的腦細胞。蓋吉博士等人發現,比起無滾輪可跑的老鼠,能在滾輪上奔跑的老鼠,海馬迴的神經新生功能、神經可塑性和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較好。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體能活動有助於促進神經新生。後來不少研究也證實,有氧運動能夠讓海馬迴生成的新神經元數量成長2到3倍。科學家還不太確定運動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卻知道體能活動可以刺激腦部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這種蛋白質可以控制神經新生。運動也可以促使腦部的血液釋出特定蛋白質,刺激海馬迴生成新神經元。促進神經新生的最佳運動:想要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只要多動動身體就有效果。想要促進神經新生,卻需要特定型態的運動,主要是跑步和其他持久性有氧運動。在動物實驗中,同樣運動6到8星期,在跑步機上奔跑的老鼠腦部新神經元增加的幅度,比做短跑衝刺或高強度間歇運動的老鼠更大。至於只舉重(也就是負重攀爬直梯)的老鼠,腦部跟不運動的對照組一樣,沒有明顯的神經新生現象。※ 本文摘自《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作者:克莉絲汀.威勒米爾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06
-
2024-01-27 焦點.用藥停看聽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病人需留心自己的藥物,「這批號藥物」因試驗不合格需回收藥品!相關說明報你知
市占率100%的「思有得持續性藥效膠囊33毫克」藥廠因安定性試驗不符合規定啟動回收機制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公布,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在同成份、同劑型、同劑量市占率100%的「思有得持續性藥效膠囊33毫克」,主成分為METHYLPHENIDATE HCL,因為安定性試驗的溶離度不符合規格,恐影響藥效,由藥廠主動啟動回收,預計回收效期到今年6月的批號M072007,總共約11萬顆藥品。思有得持續性藥效膠囊33毫克 相關藥物資料什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美國精神疾患診斷標準(DSM-IV),要符合下列症狀、七歲前發病、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場所 (如:學校、家裡、工作場所),並造成社會、學業、職業功能上的損害,而且又非因其他發展疾患、精神疾病所引起,始能稱之為注意力欠缺過動症,即所謂的「過動症」,主要的問題表現在三個層面: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想了解更多,請看元氣百科: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這款藥品在同成份、同劑型、同劑量的市占率為100%,年用量約61萬顆,由於這款藥品為持續性藥效膠囊劑,廠商需進行安定性試驗,安定性試驗未通過,代表藥物吃下後,可能影響療效,不過本次只回收1批藥品,不會造成缺藥。王德原表示,廠商過去未發生類似情節,依照許可證登記狀況,業者還有生產該類22毫克和44毫克的膠囊,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2024年2月15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應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及後續預防矯正措施。友霖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隸屬於友華集團,並發出思有得膠囊(Methydur)33mg產品回收澄清稿:針對1/25思有得膠囊33mg產品回收新聞,提出以下澄清說明:基於用藥安全及品質,本公司主動啟動一批33mg產品(批號M072007)二級自主回收,該批號在各醫療院所已無存貨。本公司持續提升製藥品質,在2023年已進行製程優化,此次回收的批次產品是在製程改善前。目前市面的產品都是在製程改善後的產品,請社會大眾可以安心。若患者對於使用的藥品有任何疑慮,請盡速回診與醫師討論。此批次回收原因,係於第17個月第9小時取樣的24顆中有3顆溶離率數值為58%,略低於合格標準(60%)。其他的第1、3、24 小時皆合格,且第 24 小時的實際平均溶出率為 92% (平均溶出率規格:不低於85%),整體平均結果仍接近合格要求,由於此藥為持續性藥效膠囊,溶出第一、二時間點和最後一點皆符合合格標準,意即在實際使用中,該藥仍能在大多數情況下達到預期藥效,僅少數患者可能在服用第9小時會稍嫌不足,但不會影響安全性。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