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橘世代.健康橘
搜尋
身高
共找到
369
筆 文章
-
-
2020-04-15 科別.骨科.復健
婦人腰酸背痛竟是骨鬆 早篩檢阻止走向骨折終站
一位張姓婦人因長期腰酸背痛就醫,接受「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楊椒喬院長檢查出骨質狀況有異,且經詳細問診發現她是停經後才出現不適,加上從未做過骨密檢查,建議她加做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顯示她有嚴重骨鬆。楊椒喬院長特別提醒停經婦女,或50歲以上、不論男女,都能定期接受骨質密度檢查,避免骨質持續流失,最終出現骨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楊椒喬院長指出,依統計,50歲以上的女性中,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骨質疏鬆症患者。骨鬆的人往往只有下腰背痛、駝背、身高倒退、體重過輕或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等情形,因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骨折,骨鬆因此又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一旦出現骨折,可能連帶造成患者活動力下降,長期臥床等併發症,對病患及家人都是一大負擔。楊椒喬院長進一步指出,以這位婦人為例,她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骨質密度報告T值(T-score)為-3.4,依WHO的診斷標準,骨質密度正常或健康T值是在-1.0以上,因此已屬嚴重骨鬆,幸好及早發現,並轉介門診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及早防止骨鬆持續惡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放射科組長侯辰芳則指出,過去傳統骨質密度儀檢查,有近一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易被忽略。新式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以一次定位即可同時掃描腰椎及兩側髖關節三個部位,除能快速檢測全身的骨密度之外,亦可獲得較高解析度之影像,其準確性、精密度高,對後續追蹤治療很有助益。此外,其優點還包括,檢測的輻射劑量低,整個檢查過程快速、輕鬆。楊椒喬院長指出,人體內骨量一旦流失,很難恢復到骨組織的正常結構,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控制骨質疏鬆症的關鍵。他建議,除了停經婦女,大於50歲的民眾之外,曾經骨折過及抽菸喝酒人士等,都能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監測骨密度,判斷骨質疏鬆治療效果。
-
2020-04-15 橘世代.健康橘
「30年沒吃飽過」昔港劇小生露面,竟魅力依舊!
昔日港劇小生、歌手劉錫明長期在大陸拍戲,近期他返台陪妻女,難得在台露面,熟男魅力依舊,身高175公分的他,從年輕到現在體重始終在68、69公斤,30年不變,他分享平日三招養生法,除了能維持年輕體態、身體健康外,無論天氣如何變化,這輩子到目前為止,連感冒次數5根手指頭數得出來。他坦言自踏入演藝圈後就「從未吃飽過」,「每餐只吃四、五分飽,直到不感覺餓,就不吃了。」偶有例外是拍攝動作戲、騎馬戲時,才會多吃一點,因為體力消耗大;除了30年沒吃飽,劉錫明平常也重視喝水,直言養生就是「多喝水」,「不要等渴了才喝,想到就喝。」另外還會喝自製「太和湯」,即生水煮沸後,再持續沸騰約五分鐘關掉火源,放溫後,就是所謂的「太和湯」,運動方面則以走路、跑步為主。【熟齡男星精選特輯↘↘↘】。爬山健身、3低飲食 「鋼鐵大叔」黃仲崑曝自然養生法。霍正奇自豪體力「有凍頭」 20多年腰圍不變。49歲光良「穿衣顯瘦脫衣有肉」 養身秘訣凍齡也凍腦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15 科別.骨科.復健
無聲無息的疾病!停經婦女若腰痠背痛 得小心骨質疏鬆
高雄一名張姓婦人長期腰痠背痛,就醫後發現原來是嚴重骨質疏鬆,再惡化下去稍有不慎就會骨折,醫師表示,骨鬆因為症狀不明顯,被稱為「無聲無息的疾病」,骨量流失後就可能回不到正常骨組織結構,尤其婦女過50歲,每3個就有一個罹患,一旦出現骨折造成活動不便或臥床,對家庭是一大負擔,絕不能輕忽。收治婦人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說,這名婦人主訴停經後常腰痠背痛,研判她可能骨質出現狀況,由於婦人從未做過骨質密度檢查,建議她加做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結果發現他的T值(T-score)為-3.4,超過WHO診斷標準-1.0以上,已是嚴重骨鬆。楊椒喬表示,50歲以上的女性是骨鬆好發族群,每3人就有一個罹患。骨質質鬆的人通常會下腰背痛、駝背、身高倒退、體重過輕或身體質量指數(BMI)較低,但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最怕的是一旦骨折,造成行動不便或臥床,將是家庭的夢魘病患。「過去傳統骨質密度儀檢查,有近一半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易被忽略」,放射科組長侯辰芳說,現在新式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定位可同時掃描腰椎及兩側髖關節3個部位,除能快速檢測骨密度,影像解析度、準確性更高,檢測時輻射劑量低,有助後續治療。楊椒喬提醒,早期發現和治療,是控制骨質疏鬆症的關鍵。50歲以上,曾經骨折及抽菸喝酒的人,最好都能定期監測骨密度。
-
2020-04-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藝人防疫/梁赫群、哈孝遠:一進門脫光光 淨身才能抱小孩
梁赫群和哈孝遠都已成家立業,每天除了棚內錄影,還常出外景、搭大眾交通工具,身為爸爸,怕把外頭的病菌帶回家汙染小朋友,防疫比過去更仔細,兩人都說,「回到家,站在門口,就會把全身衣服脫了,立刻丟洗衣機,然後洗頭、洗腳甚至淨身乾淨才能上沙發,抱小孩。」酒精隨身帶 口罩省著用梁赫群隨身帶著側包,裡面拿出來就是一包口罩和一瓶酒精,酒精是老婆買的,口罩包裡則放了兩、三片,他個性節儉,用過的東西常捨不得丟,口罩也是嗎?他說,「每周只能買三片,當然酌量使用,但有時候要帶妝上節目,口罩沾到髒了只能丟掉,若平時素顏出門,我會回到家掛在陽台晾乾再用。」兒子小寶今年四歲,他不僅要準備自己的口罩,還得排隊買兒童版的,「小朋友口罩用很兇,他現在上幼稚園,每周一到五各一片,包包裡還得幫他準備多兩片備用。」幼稚園規定,全部師生一整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口罩可以脫下,其他時間都必須戴著。小孩子皮,等放學接他時,口罩因為一天的拉扯、跟同學戲弄,經常呈現鬆垮破爛的模樣。防疫配備 老婆精心打理梁赫群的老婆從事婚顧工作,對細節要求高,他的防疫包裡的物品都是老婆打理。他下了班只要知道老婆、兒子在家,會特別小心在門口就把衣服脫光淨身,「老婆也常會用酒精把家裡噴一遍。」他沒車,出門都以大眾運輸工具或計程車為主,前幾天從台南出外景回來,在上下班時間站在台北車店,「那場景,就像大清早到車站一樣,乘客稀少,我一度想,現在不是下班時間嗎?人到底都去了哪裡?」一歲兒雖壯 防疫不敢輕忽哈孝遠才新婚不久,兒子剛滿一歲,以前他總是大剌剌個性,甚至好幾天不洗手,「我崇尚自然,食物掉到地上會立刻撿起來吃掉,從小就覺得隨便吃隨便長大,從來沒在管的。現在有兒子不同了,很怕從外面帶細菌回家,一天至少洗十幾次手。」他隨身防疫用品,也是一瓶酒精,幾片口罩。他身高200公分,過去是職業籃球隊員,退役後轉戰演藝圈,成了通告咖和主持人。兒子才一歲,遺傳了他的身高,體長85公分,他笑說,「醫師有做身高體重排名,他是每百人中排第一,這年紀,帶出去常被鄰居以為是二、三歲的小孩。」別看小孩身體壯碩,過年期間疫情延燒,因為咳嗽不舒服,一檢查竟是支氣管炎,住院三天,「小朋友太容易因為一點小狀況就受罪,所以我跟老婆都特別小心別把外面的病菌帶回家。」臉大口罩小 主持外景怕怕哈孝遠的老婆是長榮空姐,產假原定休到過年就回去上班,但疫情嚴重,她乾脆繼續休下去好照顧兒子。她防疫觀念重,每次哈孝遠從外面工作回來,她會立刻衝到門口幫忙將他全身脫個精光,「如果是一整天外景,衣服立刻送進洗衣機裡,然後洗澡、洗頭。若只是外出一下,回來至少把衣服都換掉。」以前他太隨興,如今為了兒子改變,光噴個酒精就特別仔細,「很多人以為噴兩下在手上隨便搓一下就好,我覺得那不正確,至少單手都得噴15下以上,再反覆搓到細部才徹底,但再怎麼做,都沒有拿肥皂洗手乾淨,這方面,我特別小心。」他身材大一號,口罩戴在臉上有些顯小,主持的節目多是外景,每天都得面對不同的陌生人,若不小心,擔心容易中鏢。哈孝遠說,例如跟納豆、張立東等一群藝人主持台視外景節目「綜藝3國智」,每趟都得搭遊覽車到外景地過關玩遊戲,「車上等於密閉空間,雖然大家都把口罩戴緊,但下了車開始錄影,就得脫口罩工作。你不知道其他藝人的衛生習慣,像鯰魚哥,每次說話都會噴口水,像風田,動不動就會來親你,過多的肢體接觸都是危機,只能更小心,回家時清潔更徹底。」兩個大男人,當老爸後多了一分細心與貼心,除了防護自己,也想辦法保護家人。大家疫起來1.一進門立刻脫光,洗淨身體衣服。2.一天洗手十幾次。3.酒精多噴幾下,仔細搓揉。4.出外景口罩戴緊緊。
-
2020-04-09 橘世代.時尚橘
霍正奇自豪體力「有凍頭」 20多年腰圍不變
演員霍正奇小時候入選過榮工少棒隊,當兵時又是特種部隊,自認運動健將,維持頭好壯壯、身強體健向來不是難事,但能從年輕至今從不間斷地運動,他稱靠的是身體很耐操。早期拍8點檔經常熬夜、日也操暝也操,霍正奇坦言,當年拍攝8點檔「情義」時,曾最高紀錄12天沒回家,攝影棚、外景緊鑼密鼓地拍攝,每天睡覺的時間只能在躺椅上短暫補眠,拍到後來是被執行製作架著胳膊到車上睡,他說:「當年是這樣,要不是我平常有在運動,還有點體力撐著,一般人早就被抬出去了。」霍正奇行事低調、生活崇尚簡單,沒事不太愛出門,唯一會讓他趴趴走的是和運動有關,在家踩飛輪,外出就騎單車,和車友們一騎可以騎4 、5 小時,偶爾也會爬山增強體力。他長年茹素、不菸不酒,176公分身高,體重始終保持在74公斤左右,笑說這次為「多情城市」飾演總裁,還特別跑去訂製西服,連老闆都驚訝10多年沒光顧,他的腰圍身材尺寸竟一如當年,保養實在有方。【時尚男星養生凍齡大公開↘↘↘】。49歲光良「穿衣顯瘦脫衣有肉」 養身秘訣凍齡也凍腦。阿KEN「練愛iNG」 40+靠運動保持聯絡,別有壓力。凍齡13年!賀軍翔「不是天然瘦」維持體態有方法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4-08 養生.健康瘦身
健康保衛站/斤斤計較熱量 28歲男減44公斤
28歲謝姓男子身高172公分,體重高達142.8公斤,求助台南市立醫院後,靠著飲食控制和運動等,沒有動手術和吃藥,2年來瘦到98.3公斤,共減了44公斤,還在持續減重中,成為醫院健康的減肥案例。謝男原本屬於重度肥胖,18歲之後體重就飆破120公斤,年紀輕輕卻血糖、血脂都高,肝功能也異常,晚上睡覺呼吸中止,白天上班沒精神,向台南市立醫院醫師求助。他沒有意願吃藥或接受縮胃手術,醫師告訴他「如果真想減,只能靠用對的方法與毅力了」,在醫師、營養師等協助下,第一周就減了2.7公斤,第一個月減6公斤,讓他信心大增,目前度過減重停滯期,體檢都正常,還在持續減重。市立醫院家醫科醫師陳瑋成表示,其實運用的就是飲食控制與運動的「不二法門」,建議想減重的人一定要了解自己吃進去食物的熱量與運動消耗的熱量,只有對熱量「斤斤計較」才能有效減重。他表示,減重分5階段,第一是醫師的醫療評估及個案改變飲食與運動習慣,習慣的養成至少3週,再來是營養師或健身教練的熱量及運動建議。第3是評估是否有身心問題,造成對食物的依賴,接著運用減重藥物,最後才是減重手術,但不一定要從哪階開始,可以同時介入,以認真態度與醫師討論,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減重方式。
-
2020-04-02 養生.聰明飲食
學童健康體位 落實「85210」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緊張,許多父母很擔心子女在校學習及活動的保護狀況,但生活在處處小心提高警覺的無形壓力下,可能會忽略了學童的健康成長需求。台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因此積極推動「學童健康體位」,生活周遭存在著各種病菌,對學童健康造成威脅,養成學童均衡營養、運動及規律生活習慣相當重要。所謂「學童健康體位」,有一個促進密碼「85210」,也就是父母可以陪同子女一起養成的小規範:8-睡滿8小時,有良好的生活作息;5-天天五蔬果,鼓勵學生多吃蔬菜、水果;2-注視螢幕少於2小時,每天用電腦、平板、手機、看電視、玩電玩注視螢幕不超過2小時;1-天天運動1小時;0-喝足白開水,每天喝1500至2000c.c.。尤其當學童準備進入青春成長期,身高體重變化會加快,攝取均衡且健康的飲食,將可提供骨骼、肌肉與各組織生長的需求,以幫助正常發育。北醫保健營養學系特別邀集專業的營養師們,錄製「親子一起來,玩出營養力」的親子料理影片,以專業的營養醫學知識,融入簡單且有趣的食物調理過程中,父母可以與子女們一起觀看、準備食材,也一起完成健康營養的餐食。家長藉著與小朋友構思及討論食譜、親自選購食材、動手清洗製備食物及料理,小朋友會更願意接受各式原形食物,瞭解其中的營養價值及對身體的好處,也樂於推薦給家人及分享給同伴。讓親子在食物製備的過程中享受親子同樂時光,也養成均衡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期待大家平安度過此疫情,也能順利健康的成長。推薦可製作「焗烤番茄順食盅」及「彩虹水果優格」兩道健康成長的料理,食譜如下:焗烤番茄順食盅(2人份)食材:大番茄╱牛番茄2個、高麗菜30克、洋蔥30克、板豆腐/傳統豆腐1塊、魩仔魚5湯匙(約80克)、蛋1顆、起司條40克、糙米飯╱藜麥飯1/2碗。作法:1.將大番茄頂端約1/4處切開,挖出番茄果肉備用,番茄外皮留作番茄盅。2.加少許油拌炒洋蔥略成金黃色。3.加入高麗菜、魩仔魚、板豆腐(切丁)、蛋汁、番茄果肉、飯,拌炒到蛋汁與食材均勻混合凝固。4.將拌炒食材裝入番茄盅裏,上面擺上起司,放入烤箱烤約5分鐘(番茄盅皮略皺縮呈橘紅色)。彩虹水果優格(4人份)食材:蘋果1小顆、泰國芭樂1/3顆、葡萄12顆、鳳梨1/10顆、奇異果1顆、火龍果1/3顆、堅果4湯匙、優格800克。作法:1.將彩虹水果洗淨後切片或切丁。2.取200克優格放入杯或碗中。3.將1/4分量彩虹水果片╱丁排飾入杯中。4.最後撒入1湯匙堅果。5.可直接食用享受彩虹水果風味,或以調理機拌勻。
-
2020-03-14 科別.消化系統
多數無症狀,最嚴重卻恐致肝癌!醫教4招消除脂肪肝
陳先生是一位朝九晚五的忙碌年輕上班族,常常假日要加班,下班後也不時要和客戶交際應酬,今年公司安排做完身體健康檢查後,最近拿到報告告訴他已經有「脂肪肝」,而且肝功能指數異常,心裡想是不是有爆肝的風險,於是趕快掛號到醫院肝膽胃腸科門診求診。「脂肪肝」會對身體造成甚麼影響?「脂肪肝」或者俗稱「肝包油」,是指人體肝臟細胞內堆積著過多的脂肪,當身體攝取過多的熱量時,肝臟細胞會把熱量轉換成三酸甘油酯形式的脂肪儲存,定義上是當在肝臟裡的三酸甘油酯量已經超過百分之五以上的重量,就是有脂肪肝。若是肝細胞內長期堆積著油脂,有可能會導致細胞受損、肝臟發炎,會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纖維化,長期會併發肝硬化,最後有可能長出肝癌。若本身有慢性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更會增加風險性。據統計台灣人口中約有三成的人有脂肪肝現象,已經比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還多,甚至年輕人中也不少見,有年輕化的趨勢,已經是國人最常見的肝病。「脂肪肝」如何診斷?臨床診斷上最方便也最常使用的方法為腹部超音波檢查,脂肪肝的肝臟在超音波的影像上會比較白比較亮,根據明亮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脂肪肝,脂肪肝愈嚴重,有可能使深部構造看不清楚,有可能會影響肝臟的觀察。一般有脂肪肝時,約有四分之一的人會有肝臟發炎而有「脂肪肝炎」,血液檢查會發現有肝功能指數(GOT、GPT、γGT)上升現象。脂肪肝一般不會有任何症狀,但少數病人可能因為有肝臟發炎,而有疲倦、無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脹或黃疸等症狀。目前大多數人是因為接受身體健康檢查,或是因為其他身體症狀就醫,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才意外發現有脂肪肝。「脂肪肝」的原因是那些?脂肪肝根據原因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兩大類,前者是飲酒過量所引起,有酗酒者統計9成以上的人都有脂肪肝。後者則和飲食習慣、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症或代謝症候群有關,少數的藥物或是C型肝炎也會引起脂肪肝現象。「非酒精性脂肪肝」還是以肥胖為主要的原因,以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法: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平方,BMI超過27就可能有脂肪肝,BMI超過30以上,8成的人都有脂肪肝。但瘦子也可能因為飲食習慣或遺傳體質也有脂肪肝。「脂肪肝」如何預防與治療?治療脂肪肝的目的是避免肝臟發炎,走向不可逆的肝纖維化或肝硬化變化。現今脂肪肝還沒有有效治療的特效藥,目前有一些新藥物正在研發中,但尚未上市可使用,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預防勝於治療」。要降低脂肪肝的產生,要從個人飲食生活習慣去作調整,若有酗酒習慣一定要戒酒,飲食上要避免高熱量、油炸食物、甜點或是含糖飲料。因為肥胖為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減輕體重還是目前最有效改善脂肪肝的方法,研究顯示體重減輕百分之七,肝臟發炎狀況就可以改善,減重百分之十,脂肪肝可以消失,也就是體重70公斤的人至少要減重5公斤以上,減重的速度最好是每週不超過0.5~1公斤,除了控制飲食熱量外,最好是配合跑步、快走、游泳、騎單車等有氧運動,最好要有流汗,每天持續運動超過三十分鐘,每週三次,心跳速能超過130下以上,這樣才能有效燃燒代謝體內脂肪,達成有效消除脂肪肝。另外若是本身有糖尿病或是高血脂症的人,一定要接受藥物的適當治療,除了可以改善脂肪肝,也可以避免長期疾病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若是有發現脂肪肝的人,別忘了要定期追蹤抽血、腹部超音波,如果肝功能正常,沒有任何肝病的家族史,可以每年追蹤;若是脂肪肝合併新陳代謝疾病、肝功能異常,建議每半年追蹤;脂肪肝合併B、C型肝炎、肝功能異常,每三個月至半年追蹤;脂肪肝合併肝硬化、肝功能異常,則需每月至每三個月追蹤。4招消除脂肪肝脂肪肝在肝臟還沒有因長期發炎造成肝纖維化或肝硬化前是可恢復的。陳先生就醫後,經過醫師進一步檢查後,只是輕度脂肪肝,他並沒有發現有B、C型肝炎的帶原,問診評估應是飲酒、飲食過量、少運動及近年來體重增胖所引起的,醫師建議改變飲食習慣、正常作息及運動、減重,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的體重減輕5公斤,再回醫院檢查肝功能就恢復正常,腹部超音波也發現脂肪肝消失了。近年來國人因為生活富裕,飲食趨向高熱量高油脂,多吃少運動習慣,加上飲酒或是含糖飲料的普及,引發肥胖、高血脂、甚至糖尿病等代謝疾病,這些都是形成脂肪肝的重要原因,若您或家人有這種文明病,一定要藉由調整飲食習慣、運動和控制體重消脂護肝。脂肪肝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之一,也可能是潛藏代謝疾病的前兆,提醒您趕快改變現狀以提早治療,若脂肪肝已經有肝臟發炎、肝功能指數異常時,更要定期就醫追蹤檢查,以降低肝病的風險。
-
2020-03-13 橘世代.健康橘
「你吃什麼=你是什麼!」解釋為什麼你該吃蔬食
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人如其食」,說明了我們吃進的每一口食物,深深影響身體的健康及體態。相對於吃肉,蔬食其實對人體健康更有益處。來聽聽醫師、營養師及預防醫學專家怎麼說?以追求身心靈健康聞名的台安醫院,和預防醫學的領導品牌聯安診所,在醫護領域率先推動蔬食,積極鼓勵大眾多吃蔬食。因為他們在醫學研究與臨床案例,都發現蔬食具有預防疾病、維持身體健康的積極意義。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指出,飲食以肉為主的人,罹患心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機率確實比較高。因為飽和脂肪大多存在豬、牛、羊身上,而高脂肪飲食已被證實和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重大疾病有關。由於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肉品和腸癌的關連性,世界衛生組織(WHO)把紅肉列為2A級(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但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致癌物,而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火腿更因對人體具有顯著致癌性,被列為一級致癌物。腸道疾病案例增多 蔬食有助腸道健康累積26年專業預防醫學經驗的聯安診所,近年來積極推廣蔬食,為健康檢查的顧客在受檢當日提供蔬食,員工則每月施行一天蔬食午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總經理曾碧娟表示,之所以推行蔬食,主要是聯安在健診案例中發現:大腸瘜肉有年輕化及普遍化的趨勢,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便秘的人也越來越多。進一步探討現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發現這些腸胃道的病徵,和多肉食、少蔬果的西式飲食習慣有關。現代人蔬菜纖維攝取嚴重不足,水分攝取也不夠。因此藉由健檢的機會,聯安積極推廣蔬食的觀念,希望客戶有機會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許多健檢客戶透過聯安的引導,飲食由葷轉蔬後,發現便秘狀況大幅改善、精神變好、過敏現象也明顯減輕。此外,曾碧娟也認為吃蔬食有利於體重、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指數的控制,可以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蔬果富含植化素 能降低罹癌風險長年來常致力促進病患健康與落實預防醫學的台安醫院,因為了解飲食與健康的重要相關性,早在1997年,就以均衡的蔬食餐飲來供應病患及醫護員工的三餐。台安醫院提倡「無精製糖、無提煉油、無蛋、無奶、高纖維」的四無一高飲食原則,也積極推動結合醫學、營養、運動與心理等專業的「新起點健康生活計畫」。台安醫院營養課蔡曉蓉營養師表示,台安醫院支持並推廣蔬食,希望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因為「蔬食中含有眾多的植化素,能減少體內的自由基,進而提升人體免疫力,降低罹癌風險!」蔡曉蓉營養師進一步指出,吃蔬食還有五大好處:1.遠離肥胖、2.預防及延緩癌症威脅、3.有助於治癒心血管疾病、4.降低和協助糖尿病的防治、5.腎臟病患者最佳的飲食來源。「很多醫學文獻都已經說明,蔬食可以用來預防或降低這些疾病的罹患機率與風險。」人類牙齒與腸道結構適合蔬食的消化「若從牙齒與腸道的生理構造來看,人類其實更適合蔬食。」洪育忠醫師說,食肉的動物犬齒很尖銳,利於牠們撕裂肉食,人類的臼齒則是適合用來咀嚼磨碎纖維多的植物。根據研究數據指出,人類腸道的長度約為身高的8-12倍,和大多數草食動物較接近,適合慢慢消化吸收不易腐爛的植物性食物。蔬食,對人體消化道的負擔相對較小。不論是從預防醫學、蔬食營養或是人體生理構造的觀點來看,植物性飲食都是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選擇。了解蔬食對人體健康的益處後,新的一年,何不將蔬食列入嶄新的生活實踐,由知而行,給家人和自己一個健康的向望。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精采內容請見《里仁為美季刊第57期》【更多關於如何「吃」的健康↘↘】。春天宜養肝!若突然愛吃酸,要注意恐是身體警訊。如何吃得營養又美味 哈佛大學建議「餐盤這樣放」。熟齡如何健康吃炸物?「金牌名廚」端寶典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13 橘世代.健康橘
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如題所示,不曉得你家中的長輩,是否也為了「個人健康」,開始購買計算步數的電子裝置,究竟「多走路、更長壽」是真有道理還是只是系許多假消息一般,空穴來風呢?哈佛大學校刊《Harvard Gazette》指出,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此項研究共有18,289名女性自願參與,研究結束時有16,741名女性滿足研究條件!更長壽也更健康。每位自願受測者平均身上配戴著可穿戴研究級裝置至少長達4年,這些人的平均年齡為72歲,其中有504人在研究期間逝世。我們可以精確地推算出:「每天走更多的步數,與降低死亡率呈現正相關」。大眾普遍認為一天走路超過一萬步對身體最健康,但是這個數據的科學根據有限,甚至不知道走更多步數,是不是會更健康?讓我們更深入、精確地了解此研究內容與結果研究條件內容如下:18,289名身體健康的美國女性,她們同意在2011-2015年間,於醒著的時間內,穿著計步器。17,708名女性穿戴並返還了她們的設備17,466台設備成功下載數據16,741名女性有配合穿戴(≥4天內≥10小時/天的穿著),此研究包含在2018-2019年之間的統計分析中調整初始模型一:年齡估計死亡率的風險比(HR),調整年齡 調整混合因素二:健康背景吸煙(從不,過去,現在)喝酒(很少,每月,每週,每天)飽和脂肪,纖維,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每個的五分位數)停經後激素治療(從未,過去,現在)自我評價的健康(優秀,非常好,良好,普通/差)CVD; 癌症; 癌症篩查;父母60歲以前的心肌梗死病史;癌症的家族史(每個都沒有或是) 調整模型三:參數進一步針對樣本進行調整,以影響死亡率體重指數(體重指數;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計算;連續)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史(每個都沒有或是)。因為每天累積更多步數的女性也可能以更高的強度走路我們還在第四個模型中調整了走路強度調整模型四針對模型2變量加上峰值1分鐘節奏調整研究結果符合標準的16,741名女性中,平均年齡為72歲。平均步數為每天5,499步,3年期間,有504名婦女死亡。從低到高的四分位數中的中位數步數分別為2718,4363,5905和8442。與死亡率相關的相應四分位數風險比(HRs)和潛在混合因素的調整為00(參考),0.59(95%CI,0.47-0.75),0.54(95%CI,0.41-0.72)和0.42(95%CI) ,分別為0.30-0.60)(P
-
2020-03-12 科別.耳鼻喉
過動?7歲童鼾聲如雷睡不飽 原來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台中市一名7歲男童將在暑假過後就讀小學,但身高明顯比同儕矮,晚上睡覺常發出劇烈打鼾聲,每天起床都抱怨睡不飽,甚至為尿床發脾氣,加上學習表現比同齡孩子差,讓家人十分擔憂,就醫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手術切除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後,症狀大幅改善,也對上學恢復信心。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許哲綸表示,男童身材較同齡略顯瘦小,始終張口呼吸,齒列咬合不正,睡覺時除了打鼾聲外,常常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導致白天在校學習狀況不佳,如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過動現象,家長先帶男童到診所看診,轉診至醫院。醫師許哲綸經理學檢查發現,患者顎扁桃體肥大貼近中線,顱顏側面X光及鼻咽內視鏡顯示,鼻孔最後面的鼻咽部幾乎被腺樣體佔據;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方面,證實男童有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依據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指引,第一線的治療方式為雙側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經治療後,小明整體狀況顯著改善,不再擔心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許哲綸介紹,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好發於四歲到九歲孩童,常見症狀包括打鼾、鼻塞、張口呼吸、夜尿、生長遲緩等,因肥大的顎扁桃體及腺樣體,大幅佔據正常的呼吸通道,導致睡眠過程中出現停止呼吸,或呼吸低下等狀況,故近年研究發現此症更與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有關。許哲綸指出,耳鼻喉科或小兒科醫師會先透過理學檢查,並安排顱顏側面X光或鼻咽內視鏡檢查,如有必要,會再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如每小時有大於等於一次以上的睡眠中止或是睡眠低下的情形,即可確診為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許哲綸說,目前經美國耳鼻喉頭頸醫學會建議,治療首選為扁桃腺及腺樣體切除手術,如合併過敏可同時治療,如不考慮開刀,除了接受抗組織胺及短期使用類固醇鼻噴劑外,亦可於睡覺時配戴陽壓呼吸器,但因孩童的順應性不佳,故效果有限,且長期使用可能造成孩子顱顏骨頭發育異常。許哲綸提醒,對於三歲以上孩童,切除扁桃腺及腺樣體並不會造成抵抗力低下,罹患小兒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若錯過七歲前的手術黃金時間,未來可能影響聽力、長相、智力發育等,不可不慎。
-
2020-03-09 新聞.健康知識+
多喝牛奶不盡有益 專家:其他食物可取代
科學家表示,三餐飲食均衡,牛奶並非必要!牛奶因為其高鈣與高營養素,在許多國家都被列為每日建議攝取的食物之一,但科學家指出,現今牛奶中含有許多賀爾蒙,內含的高鈣與維生素D也能從其他食物中獲得,因此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攝取。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牛奶無論配麥片、咖啡,或是單獨飲用,都是許多人每日必攝取的重要飲品。美國2015-2020飲食指南也建議9歲以上的民眾每日攝取3杯的乳製品,可見其重要性。但哈佛流行病學與營養學教授威利特與內分泌學教授路德維希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中表示,牛奶並非大家心目中所想的萬靈丹。科學家們認為,牛奶對於人類健康的補充並不是無可取代的物質,且牛奶的產製實際上造成大量的碳足跡,因此他們希望能重新審視攝取牛奶的重要性,證明牛奶並非如傳統上所強調的,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舉例來說,路德維希教授在Medium平台的《elemental》指出,牛奶因含有高鈣,被許多成年人視為避免髖部骨折的良方,但牛奶攝取量越高,也會使人均身高增加,進而提高髖部骨折的機率。而雖然有許多人倡導要多攝取低脂牛奶,研究卻顯示,攝取低脂牛奶的孩童,長期以來反而更有可能變胖。威利特教授表示,若經濟狀況不佳的大眾只能長期攝取精緻澱粉與糖,可以透過多喝牛奶來避免營養不良的問題。若飲食品質不錯,則沒有必要多喝牛奶。最後,兩位專家也建議,鈣的攝取可以從花椰菜、豆腐、堅果與豆類等食物中補齊,牛奶並非必要,降低其攝取量更可以減碳救地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3-06 養生.健康瘦身
132公斤胖子變身型男 他靠這招一年減掉40公斤
在台中飯店擔任公關的吳小翰,身高178公分,體重高達132公斤,大學畢業後,他為了能順利找到工作決定減重,但嘗試過吃中藥、埋線、針灸、節食等減重方式,卻瘦了又胖,最後體檢時發現患有輕微糖尿病,改以顏色區分食物來減重,一年共減了40公斤,變身超級型男,令人驚嘆。27歲吳小翰從小體型肉肉的,因為食量大,朋友常邀他去吃「吃到飽」,體重也直線上升,身高178公分的他,體重卻高達132公斤。吳大學前從未想過要減肥,直到畢業後為了順利找到工作,下定決心開始減肥,不過試過吃中藥、針灸、埋線,甚至節食一天只吃兩顆茶葉蛋跟些許水果,儘管瘦了10公斤,但不到3個月又復胖,減了4年最終都失敗。吳小翰1年多前在公司健檢時,卻意外發現自己患有輕微糖尿病,醫師建議他要立即減肥,否則未來恐要靠吃藥控制,讓他驚覺「為了健康,不得不減重」。為了健康減重,他向營養師諮詢,營養師建議以顏色區分食物,少碰紅色或黃色食物,改吃綠色食物,像是蔬菜、肉類等食物。吳小翰表示,一開始真的很痛苦,發現自己很多東西都不能吃,吐司、麵包都屬於黃色食物,完全不能碰,甚至有時會想吃鹹酥雞,也都必須禁止;以前每日一定會喝一杯飲料,尤其最愛珍珠奶茶,但減重後每天改喝3000公升的水,澱粉類也改成吃蔬果,靠意志力控制口腹之慾。吳以顏色區分法減重,短短一個月就瘦了12公斤,看到了成效讓他更具信心,靠「吃」減重一年,體重從原本132公斤降至92公斤,共減了40公斤,親友們看到都覺得不可思議,褲子也必須全部重買。吳笑說,「甩肉一身輕,不僅減重也找回健康。」吳小翰也傳授減重心法,他說,「想瘦就必須要有毅力」,建議盡量不要挑選加工食品,多吃食物的原貌,並且該吃就吃,不可餓肚子,否則餓肚子就會有「補償心理」,最後反而吃更多。
-
2020-02-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尿液和糞便都被證實能傳播新冠病毒,那放屁呢?
新冠肺炎疫情人人字危,先前大陸防疫專家鐘南山團隊從尿液和糞便中分離出冠狀病毒,證實排泄物中確實有病毒存活,就有提出疑問:既然屎尿都有了,那屁也會傳播嗎?知乎科普公眾號「阿源老師」指出,如果要形成屁鼻傳播,需要屁裡帶出來大便,或者很小的糞便顆粒,它們才能載著病毒一直飄到下一個人的鼻子裡。通過褲子裡出來的屁都是很純粹的氣體,雖然臭,但是糞滴無法通過褲子,所以穿著褲子放屁是安全的。曾經有科學家做實驗,穿褲子對培養皿放屁,第二天培養皿中沒有生長細菌。然而又衍生出另一個問題,褲子能隔絕傳染,為何同樣是普通布料做的布口罩就不行?阿源老師提出兩點解釋,一個是隔絕的東西不同,褲子隔絕的糞便多為乾燥,而口罩隔絕的液體則溼潤,滲透力更強。另一方面距離也是重點,嘴和鼻子與口罩的距離通常不會超過1公分,但是鼻子與褲子的距離較遠,就算是身高150 公分,距離也有接近70公分,而且是與重力是相反方向。
-
2020-02-20 橘世代.好學橘
「綠衣天使」送信26年 鏡頭記錄路上文史好風景
55歲的台南新營郵局業務佐莊昭盛,入行逾30載,既是「綠衣天使」,也是文史工作者、攝影好手、作家等多重身分,「人生的下半場,我主宰。」莊昭盛霸氣地說。近20年來他拿著相機穿梭許多重要場合,用鏡頭記錄家鄉事、留下美麗記憶,也彩繪了自己人生。以鏡頭記錄家鄉事、留下美麗記憶,也彩繪了自己人生,他的人生哲學很簡單,就是用心看待周遭人、事,對人展現熱情。外號「阿盛」的莊昭盛,是台南市佳里區人,國小時學校老師有代辦購買新郵票服務,第一次見到小小一枚郵票卻有風景、繪畫、人物、歷史等不同圖案而受到吸引,與同班兩個同學組了「三人郵」開始集郵人生。為了集郵,莊昭盛常下課後騎著腳踏車直奔鎮上郵局,當年還得墊腳尖才能露著頭跟櫃台阿姨買郵票,沒想到後來也因興趣而進入郵局上班。莊昭盛退伍後考上郵局分發至當時的台北縣新店郵局,之後調高雄左營郵局,20多年前再調回故鄉,外勤當郵務士(郵差)達26年,5年多前升等成業務佐,以內勤為主,迄今仍戰戰兢兢經手每一封信,落實當郵差「使命必達」使命。「開啟自己人生另面窗!」莊昭盛說,從事多年外勤送信,從地址反思與社區文史結合,20多年前就開始利用休假時走訪社區,透過相機或口述歷史、影像,挖掘在地一些文史,常自己購買攝影器材或相關文史書籍或上圖書館追查。地方上重要的宗教廟會如佳里蕭壠香、西港、麻豆香科陣頭,莊昭盛幾乎不錯過,鄰近佳里北頭洋、東山吉貝耍夜祭,多年來都可見他背著攝影背包拿著相機穿梭,再將影像、照片一一分類建檔,也逐漸累積心得。因對郵務文史熱情,近20年來利用非上班時間投入地方文史挖掘,還出版了「南瀛郵政誌」、「歷史印記~新營郵局誌」地方郵務書籍,努力奔走將消失的佳里郵局老建物發行明信片,讓外界更清楚地方郵務發展脈絡、過往。莊昭盛多年前還與同好在網路發起走尋校園大象溜滑梯,當時台南市包括廢校在內的260所國小中,找到56座早期水泥大象溜滑梯;還打算為大象量身高、做「身分證」,並挖掘每座大象背後的故事。希望有愈來愈多人關注水泥大象溜滑梯,讓大象溜滑梯成為更多世代共同回憶。自稱是「小咖」、「郵務老兵」 的莊昭盛說,,他的人生哲學很簡單,就是用心看待周遭人、事,對人展現熱情。他常重新檢視自己熱愛的興趣讓熱情持續,希望將台南故鄉更多更好的人、事、物,都記錄下來,讓更多人見證台南文化之美,要讓「小人物」的人生下半場,不負此生。【開創人生下半場↘↘↘】。60歲退休員警讓魚骨重生 開拓漁村文創。中年創業:林憲廷打造建築夢 重拾健康與時間。50歲後改寫人生方程式 家庭主婦成為拼貼藝術新星。咖啡廳裡的「高年級實習生」 交通隊組長退休成為咖啡職人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9 養生.聰明飲食
搶救骨質疏鬆症 中醫師建議多吃黑芝麻、山藥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多半補充維生素D及鈣片等,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師魏廉鴻則以中醫觀點治療骨質疏鬆,認為首重補腎、補脾及壯骨,建議30歲以上民眾平時多吃黑芝麻及山藥、骨碎補等食物,配合日曬及適度運動,就能擁有健康的骨本。骨鬆被稱為「隱形殺手」魏廉鴻醫師指出,骨質流失的過程通常沒有症狀,無聲無息的發病過程,使骨質疏鬆症被稱為「隱形殺手」,從15年的健保資料中發現,台灣每年髖部骨折的病例數約為1萬6000名,女性約為男性2倍;而10名髖部骨折的老年男性中,1年內因臥床造成感染而死亡約為2人、女性為1.5人,均較同齡者平均死亡率高出許多。魏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現今科技尚無法測定骨質強度,臨床上主要根據骨質密度測量值診斷,傳統中醫也無「骨質疏鬆症」病名,但依據症狀相似性,中醫典籍有「骨痺」、「骨痿」、「骨枯」、「骨縮」等描述,原因則可分為腎虛、脾虛與血瘀,當目前身高比年輕時身高差距大於3公分時,就可能患有骨質疏鬆症。藥食同源,藥膳輔助治療魏醫師表示,中醫提供骨質疏鬆治療另一個選擇,以補腎、壯骨為主,配合益氣健脾、活血化瘀的藥物增強療效,同時依藥食同源的觀念,利用藥膳補充營養達到輔助治療的效果,常見的藥膳如骨碎補豬腰湯、養生芝麻糊等。魏醫師指出,中醫養生原則是管住嘴、邁開腿,因此含鹽量高的食物、酒及咖啡因必須減少攝取,並養成運動習慣,快走或慢跑可有效增加骨質密度,配合太極拳或八段錦等養生操可訓練平衡感預防跌倒,另外適當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生成,從日常生活做起,改善骨質流失、預防骨折。(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20-02-16 科別.兒科
孩子愛喝手搖飲料 真的可能發生性早熟?
Q:孩子愛喝手搖飲料,可能發生性早熟?A:台灣學童「轉大人」的時間點似乎越來越早,振興醫院兒科團隊研究發現,過去30年來,我國女童初經年齡每十年降0.43歲,男童睪丸快速變大的年齡也下降中,這會使孩子日後罹患三高與癌症風險提升。醫療團隊根據過去文獻指,性早熟可能源於肥胖以及生活中的塑化劑暴露,其中包括經常接觸塑膠吸管、塑膠飲料杯等。性早熟的定義是女童八歲前胸部發育、九歲半前初經到來,男童九歲前睪丸尺寸逾十毫升,不少兒科醫師在臨床上發現性早熟的孩子愈來愈多。有鑑於此,振興醫院爬梳過去30年來的四篇本土文獻,發現台灣女童初經年齡每十年降0.43歲,1987年初經來時年齡平均為12.86歲,2018年則降至11.35歲。另也發現,男童睪丸快速變大的年齡也比20年前提前了一歲,這個趨勢持續進展中。性早熟帶來的負面影響之一是身高可能輸人,因為這群孩子的生長盤會提早關閉,最終身高往往較矮。此外,2008年國際期刊《小兒科》、2013年《國際肥胖期刊》、《國際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期刊》等文獻指,兒童第二性徵提早發育,日後罹患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乳癌、睪丸癌與攝護腺癌等風險會增加。肥胖也易引起性早熟在性早熟的原因方面,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曾有論文顯示女童性早熟可能與塑化劑暴露有關,目前已知自來水、寶特瓶、手搖杯、吸管、沐浴乳、洗髮精與魚類等都可能殘留塑膠微粒或塑化劑,干擾孩子內分泌、催化早熟;另外,文獻顯示肥胖也是引起性早熟的危險因子。如果家長希望延緩孩子晚點關閉生長板,可將孩子攜至小兒內分泌門診進行評估,必要時可透過荷爾蒙抑制拮抗劑使腦下垂體分泌的男、女性荷爾蒙下降,進而達成生長板延後關閉之效。諮詢專家/振興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喻永生
-
2020-02-12 新聞.健康知識+
三高、慢性病疾患天冷注意! 11項保命絕招要牢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祐祐叔叔和秀秀阿姨平時喜歡在清晨健走,就愛和太陽公公比賽誰比較早出門運動。當冬天冷氣團來襲,氣溫驟降,一出門那股冷颼颼寒風吹來,直接刺入骨裡,祐祐叔叔和秀秀阿姨常常不禁打起哆嗦來,但他們總覺得忍過去就好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對於追求健康而勤於運動的叔叔、阿姨來說,其實非常危險。當寒流來襲,氣溫在14°C以下,往往還會伴隨空氣濕度變低,天冷、活動少,飲水量往往會減少,血液濃稠度就會增加、血液循環就變得緩慢,血壓容易呈現不穩定狀態,這樣的現象會使血管內的血液凝固機會上升,增加心肌梗塞及中風之急性發作。根據每年衛生福利部數據顯示: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尤其有三高的慢性疾病、心血管病患及老年長輩,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免發生無法挽回的憾事。依衛生福利部統計104年十大死因,第二名就是心臟疾病。寒流來襲時,提醒三高患者,氣候變化容易引發心臟血管意外發生,呼籲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定期量血壓。一般而言,高血壓病人的血壓冬季偏高,因此降壓藥的劑量在冬季、夏季是有差別的,所以在冬季當您的血壓出現較大的波動,例如開始經常收縮壓持續升高在20毫米汞柱以上,必要時應回診,讓醫師看過您量測的血壓數值變化,適當的調整降壓藥。冷氣團來襲期間,若出現心臟病發作症狀,如胸悶、胸痛、心悸厲害、莫名原因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嘔吐、異常的極度疲倦、頭暈等,應立即送醫接受治療;有冠狀動脈病史者,若是居家有醫囑開立的「救心」(也就是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NTG),在送醫前,可先依醫師指示方式使用舌下含片,做緊急救護後立即就醫。彰基遠距健康諮詢中心護理師陳淑麗表示,秋冬環境溫度變化,要多加注意的事項,有下列11個重點需要注意,才能保護自我健康。1.定期自我監測血壓、血糖,有慢性病個案,請務必遵守醫囑規律服用藥物,不可擅自暫停藥物或增加用藥劑量。血壓波動變大時,應更落實量測、記錄,並提前回診讓醫師依照您血糖、血壓數值變化,調整您的血壓、血糖藥物。2.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如:健康飲食、減少鹽分攝取、不抽菸、節制飲酒、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重,避免疾病控制不佳,引起心血管併發症。3.冠心病、心絞痛等個案,在寒冷的冬季或遇到冷空氣的刺激,首要請做好避免傳染到感冒上身,尤其是流感,常常引發嚴重併發症,所以流感疫苗的施打請一定要配合。4.用餐過度飽食或飲酒較多後,可能誘發心臟疾病發作,因此建議進食量大約8分飽即可。5.心臟病或中風在早晨發作的機率特別高,因為早晨氣溫較低,血管會收縮來保存身體熱量。在秋冬季節,年長者和慢性病個案,應避免在早晨外出進行運動鍛鍊,最好等太陽出來,溫度回升後或改成傍晚時段再運動。吃飯前、後一小時內也不宜運動,並建議不要單獨運動,應該揪伴一起運動。6.寒流來臨時要降低運動強度,平時跑馬拉松就改成健走。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工作,可以暖身5~10分鐘再開始健走,運動中穿著保暖通風的衣物,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運動中有不舒適現象,例如頭暈、胸痛、心悸厲害、盜汗等情形時,應立即停止運動。7.適度釋放壓力;要避免過於長時間勞累,晚上足夠睡眠至少6小時,避免情緒過於激動等。8.臨床實證研究顯示,膽固醇控制好,就能減少心血管疾病,建議年過40 歲者,定期健康檢查並追蹤異常血脂數字,三高個案和本身體質偏向高血脂者,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是否需服用降血脂藥來有效降低壞的膽固醇。9.冬季氣候乾燥又身體皮膚減少排汗,有些人嫌如廁解尿頻繁而較少喝水,部份老人家對口渴的感覺變差也較少攝取水分,也會容易導致血栓形成,所以要適度增加水分,簡易換算一天飲水量=體重(公斤)x30C.C.=一天建議飲水總量。例如60公斤的人,每天至少應攝取1800 C.C.水分,有額外流汗、水份體液流失情況,應適度再增加飲水量。10.保持理想體重;肥胖者應設法減輕體重,世界衛生組織計算標準體重之方法:身高(m)×身高(m)×22=標準體重,標準體重正負10﹪為正常體重,正負10﹪~ 20﹪為體重過重或過輕,正負20﹪以上為肥胖或體重不足。11.冬天泡湯是最舒服的,建議飯前、飯後一小時內不可泡溫泉,酒後更不要泡溫泉,心血管個案請泡湯不宜超過心臟,因為溫泉的水溫會促使心跳加速,血壓升高,心臟負荷過重,末梢血管擴張後造成大腦的血液循環變少,容易引發中風風險。(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流感來勢洶洶! 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20-02-10 橘世代.好學橘
60歲退休員警讓魚骨重生 開拓漁村文創
35年前,高雄市新興區七賢一路發生警匪槍戰,歹徒是警方追捕的襲警要犯楊雙五3名手下,當時在高雄市警局迅雷中隊的警員孫銘生,迅扣扳機擊中歹徒順利逮捕3人。這段驚險歷程,曾登上警專的校史館。不過,35年後,孫銘生卻靜心沈浸在一般人視為廢棄物的魚刺、魚骨當中,一心想開拓漁村的文創世界。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60歲的孫銘生10年前自高雄市警局鼓山分局巡佐退休後,就不願再回想過去種種,總覺得「誰都有過去,再談過去,沒意思」,醉心水一頭栽進悠遊在魚骨創作的世界。孫銘生出身高雄旗津漁村,念警校前,曾隨父親出海捕漁,當年的天氣預報不如現在,父子曾在颱風天頂了整整1天的大浪,壓抑著心中的恐懼才安然返港。孫銘生退休前1年,無意間從網路上看到大陸赫哲族的魚骨創作,因出身漁村,立刻被這些創作吸引,才驚覺「原來漁村不只是捕魚這條路而已」,漁村裡被當成垃圾的魚鱗、魚刺、魚骨頭,都可以是作畫的原料,激發他魚骨創作的動力。他說台灣四面環海,「生於斯長於斯」,漁村可以開拓的文創太多太多,該為漁村文創找出路,「藝術無國界,應該善用台灣漁村寶貴資源」。孫銘生到高雄市蚵仔寮漁港,最先買2簍約20多公斤白帶魚和虱目魚,請魚販把魚鱗、魚刺、魚骨頭裝袋,其他的魚肉就送給魚販,對方好奇竟然有這種客人,知道他的用途後,魚販日後主動幫他留下許多魚骨頭。10年來,孫銘生到蚵仔寮論斤買魚骨,埋首反覆清潔每根魚骨、魚刺。他仔細端詳著每片魚骨,說魚骨結構複雜,每片線條的美感,都來自大自然的蘊育,就為了「和魚骨產生共鳴」思考創作。奮門了近10年,去年孫銘生才以平面畫作「蘭蜓絮」和立體雕作「翼龍」,入選台灣工藝競賽作品,現在又在日月潭伊達邵族遊客中心開展,每幅作品挑用至少300根魚骨完成畫作,繁雜的畫作甚至要耗多日貼上千片魚鱗,除為讓魚骨重生,也希望幫漁村找另外一條文創之路。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06 科別.兒科
6歲女童胸長腫塊? 原來性早熟
姜姓女童6歲時,因右胸部乳暈下方有腫塊就診,確診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經中西醫5年的治療與追蹤,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2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遺傳及內分泌科主任王仲興說,性早熟指青春期第二性徵過早發育,女孩早於8歲,男孩早於9歲,或女孩初經來潮早於10歲,是兒童常見疾病之一,台灣發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但9成以上原因不明。王仲興指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西醫採注射青春期抑制劑療法,需長期治療,多數健保無給付,中醫建議中藥調養;另腫瘤或其他潛在疾病引發「病理性性早熟」,須西醫特殊檢查,如性釋素測驗、腦部核磁共振造影、手部骨齡X光及骨盆腹腔部超音波檢查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醫師林怡君說明,姜姓女童原本身高134.8公分,治療期間骨齡一度超前,身高百分位曲線下降,低於50百分位,中西醫師依病程進展快慢、生長速度、骨齡檢查、病童及家長意願調整治療方式,如今11歲,初經沒有提早到,性徵表現屬於正常青春期範圍,身高156公分,還在持續長高中。
-
2020-01-30 科別.骨科.復健
頸部好姿勢 3招趕跑疼痛
「醫師,為何我的脖子轉動時總是卡卡的?」、「醫師,為何我脖子常一邊痠痛?」、「醫師,為何我會脖子麻到手?」身為長期低頭族、電腦族、沙發族、睡不好的你,是否也有以上困擾呢?找按摩師推拿,效果總不持久;買止痛藥貼布又怕藥物傷身;但不處理又擔心症狀變嚴重最後需要開刀。頸部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困擾。疼痛的原因非常多,但在復健科的病人中,最常見的頸部症狀,都是源自於我們生活中的不正確姿勢與過度使用,「頸部壞姿勢」有四大族群:低頭族和駝背族現代人手機、電腦不離身,滿街低頭族總是駝著背,垂頭喪氣。脖子負責承受頭部重量,正確姿勢應保持耳朵垂直肩膀,下巴微微後縮,當我們頭向前凸時,頸部壓力驟增,便造成頸部傷害。歪頭族許多人喜歡歪著頭夾著電話做事,或辦公時電腦放一側轉著頭辦公,或躺在沙發上,頭靠著扶手追劇。這些姿勢使脖子一直呈現歪斜狀態,對頸部的壓力、骨骼韌帶都會造成傷害。高枕族和低枕族有人習慣睡過高的枕頭,有人則不愛用枕頭,喜歡平躺睡,睡眠占非常多的時間,枕頭過高或過低,都會因姿勢不正確,造成頸部長時間傷害。枕頭過高會造成頸部前彎,過低則造成頸部後仰。正確的枕頭高度應使頭部呈現水平,注意枕到頭一定也要枕到脖子,睡覺時不要讓脖子呈懸空狀態。懶人坐姿族許多人愛在沙發或床上做事或滑手機,而這種半躺半做的姿勢,不只傷腰,更是傷害頸部。這也是往往假日放鬆在床上攤一天後,隔天卻腰痠背痛的常見原因。這樣的姿勢長期下來後,對我們頸椎也是很大的傷害。若常有頸部疼痛症狀的話,請記得以下「頸部好姿勢」的三重點,並在生活中時時提醒自己維持好姿勢:1. 身體挺直不駝背:想像自己正在量身高,使身體呈現挺直放鬆的狀態。但也不必刻意過度挺胸而造成脊椎的壓力。2. 眼睛平視前方:當我們專注事物,看電腦、書本、手機等,應將高度放於眼前水平或下方5至10度。不應過低而造成駝背與低頭。3. 下巴微收:保持下巴微收狀態,不必刻意擠壓出雙下巴,使耳朵與肩膀呈垂直,這是頸部壓力最放鬆的姿勢。我們了解了頸部好姿勢和壞姿勢後,建議以下頸部自我保健運動,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的伸展運動指引,建議在家中可做以下三種頸部自我保健運動,每周3次,每次30秒,重複3組,透過平時的自我保養與肌群訓練,讓疼痛遠離。若頸部疼痛沒有緩解或加重,記得尋求復健科醫師協助,找出問題根本的原因,接受進一步的診斷與治療。三種頸部自我保健運動1.縮下巴運動:身體挺直不駝背,眼睛直視前方。像擠雙下巴一樣,將頭部水平後縮,做縮下巴的動作。感受後側頸部肌群收縮的感覺。2.後頸部伸展運動:將雙手環抱於後腦勺。深吸氣,吐氣時頭部緩慢向後仰。雙手向前上推,頸部後側持續用力向後推手,抵抗手部的力量。感受後側頸部和上背部肌群收縮的感覺。3.側頸部伸展運動:將臉部朝向正前方,以左手舉過肩繞過頭部,將手掌貼於右耳上,以左手輕拉,將頭部往左側偏。感受右側頸部肌群伸展的感覺。以同樣方式再做對側的頸部伸展。
-
2020-01-28 養生.健康瘦身
建議不吃早餐!日醫「減醣飲食」推7大守則
近年來,「減醣飲食」因對瘦身有極大助益而蔚為風潮。這種飲食方式主張與白飯徹底訣別,以達到瘦身的效果。不過,因為嚴格的飲食限制,而讓不少人卻步,其中,抱持批判態度的醫生也大有人在。究竟要怎麼樣「減醣」才能夠有效又容易持續呢?日本媒體日刊Spa!訪問了減醣飲食的權威江部康二醫生,他指出,「最根本的大方向,就是不吃早餐,也不吃米飯、麵、麵包等澱粉類,以蛋魚肉類和蔬菜取代,肚子餓了就吃堅果和起司等。」雖然這種方式容易受到「營養不均衡」的質疑,但他認為,將穀物視為主食,攝取過度糖分,才是不健康的作法。「人類文明所經歷的七百萬年間,絕大多數都是沒有穀物的。過往也沒有吃早餐的習慣。是現代的飲食習慣出現了問題。如果確實進行減醣,光是第一個禮拜就可以瘦下三公斤。」減醣飲食的原理,在於將原本自醣類、澱粉所取得的熱量,改為從脂肪取得。「人體所需要的五大營養素分別是必需脂肪酸、必需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其中根本不需要醣類。事實上人體本來就會自行製造葡萄糖,不需要從飲食中取得。反而脂肪才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許多節食的人都將食物集中在里肌肉、魚肉、豆腐等,導致攝取的脂肪不夠,才功虧一簣。」江部醫生也提出了以下七點原則:1. 不吃早餐,嘗試半日斷食。2. 穀物並非人類生存必須。3. 減少的穀物可以以菜、肉取代,擊退空腹感。4. 一餐所攝取的醣類不可超過20克。5. 為免熱量不足導致失敗,務必注意脂肪的攝取。6. 果糖熱量是葡萄糖的五十倍,食用水果前要三思!7. 立刻停止過度醣類攝取,可以避免肥胖、牙周病、老化與失智症「被體內吸收的醣類會跟蛋白質互相作用,對人體產生不好的影響,容易引起動脈硬化,提高心肌梗塞跟腦中風的風險。皮膚也會失去彈性、身高縮短、視力跟聽力下降、還容易引起糖尿病。這一切的元兇的是糖分,因此還是提早戒掉比較好。」江部醫生補充說道。
-
2020-01-14 養生.更年期變化
易怒、失眠、沒性趣… 恐是男性更年期
傑克(化名)年近50歲,在上市公司擔任主管職,對待屬下態度和善,頗受好評,但這一、二年作風有變,動不動就刁難屬下,也會破口大罵,對此衝動行為常事後覺得沮喪,更糟糕的是他把沮喪情緒帶回家裡,然後和太太又掀起另一場風暴;易怒、失眠、提不起「性」趣、精神不能集中,工作、家庭生活面臨挑戰。他在一次健康檢查項目中,無意間瞥見「男性更年期」項目,經由問卷篩檢和抽血檢驗發現,他有睪固酮低下情形,原來是「男性更年期」上門了;最後在衛教和適當睪固酮補充後,工作和家庭生活改善,整個人豁然開朗。流行病學統計,40至70歲男性中,大約30%會出現更年期症狀。但和女性不同,男性在生理上沒有一如停經般這樣明確的界線,可得知自己性腺功能正在退化,也因為如此,「男性更年期」議題也常常被忽略。男性40歲後 雄性激素衰退「男性更年期」是一個較為通俗好懂的泛稱,在臨床上稱之為「晚發性性腺功能低下症候群(LOH, Late Onset Hypogonadism)」或「睪固酮缺乏症候群(TDS ,Testosterone Deficiency Syndrome)」 ,這是指男性在40歲以後雄性激素(androgen)機能逐漸衰退,特別是睪固酮分泌減少,因體內荷爾蒙分泌變化所產生身心障礙造成的系列症狀。主要症狀有沮喪或憂鬱、熱潮紅、心悸及盜汗、性欲降低、勃起困難或早洩、 缺乏活力、易倦怠、失眠、注意力不佳、體重增加、體脂肪增加、肌肉鬆弛、肌張力降低等。在診斷上主要根據美國聖路易大學(St. Louis University)的John E. Morley教授設計簡單問卷(ADAM, Androgen Deficiency in Aging Male),作為睪固酮不足的篩檢,在配合抽血檢測血清中的睪固酮濃度來評估。正確心理調適 度過低潮期改善「男性更年期」,最重要的是清楚的認知男性更年期也是人體正常生理變化的一部分,明確正面了解人生正進入另一個階段。藉由正確的心理調適和家庭支持,來度過人生的低潮期。針對期間產生的不適症狀,可以考慮經由醫師評估來補充男性荷爾蒙的治療。正如同John E. Morley教授所言,荷爾蒙的補充應該是著重在「經由升高睪固酮之後,產生更好的動機與心理準備,而能正向的面對男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檢測表1. 你的性欲和性衝動是否有降低的現象?2. 你是否感到缺乏活力而比較沒有元氣?3. 你是否察覺有體力變差而不足,或者有耐力下降而不足的現象?4. 你的身高有否減少而變矮?5. 你是否發現自己「享受生活樂趣」的感受不如從前?6. 你是否感到悲傷或沮喪,或者脾氣變壞?7. 你勃起時的硬度是否比過去較不堅挺?8. 你是否發現最近運動時,體力明顯的變差?9. 你是否在吃完晚餐後就感到昏昏欲睡而容易打瞌睡?10. 你是否發現最近工作績效變差而表現不佳?如果問題(1)或(7)的回答「是」,或有任何三個問題回答「是」,建議檢查睪固酮,確認是否為男性更年期症狀。製表╱楊哲瑞醫師    聯合報
-
2020-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白衣天使
【編者按】這一星期收集的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在國外的醫療經驗。一位年輕醫師從西非布吉納法索的台灣醫療團回到馬偕醫院,三年來在台灣急診處看到各種各類的病人所呈現的對待醫療人員的態度,發出令人擔心的感想:「國內怎麼會變成這樣緊張的醫病關係?」另外兩篇是在美國的觀察,一篇是醫師在其工作中對制度與團隊合作的甘苦談,而另一篇是在美國家屬照顧病人所引起的各種省思。希望這三篇文章帶給國人更深入的思考,我們不只要能關心我們的病人,但也要合理的對待我們的醫療團隊以及珍惜我們的健保制度。每個星期一早上,我們的辦公室有一個小時的交班會議。週末值班的同事報告住院病人的狀況及與任何有問題的病人電話通訊。之後,主任醫師及護理長提報與照顧病人相關的議題。仙倫護理長前一週沒有出席晨會,但是提出兩週前發生在我的一個病人身上的意外事件。故事是這樣發生的。華特先生診斷嚴重的攝護腺癌骨轉移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三個月來看診一次接受Lupron皮下注射抑制睪脂酮,以及Zometa靜脈注射減少骨折及疼痛的機率。他已經相繼接受過兩個攝護腺癌口服藥Enzalutamide及Abiraterone,一開始有很好的療效,但是在大約半年前漸漸出現藥物已經失效的癥兆。八月中,華特來接受Lupron及Zometa治療時,我建議他將口服藥改做化學治療。他答應我會做考慮,但是希望等幾個月後再說。這段時間,華特和他太太與我透過電話及 email 保持聯繫幫助我追蹤他的病情進展。華特的髖疼痛愈來愈劇烈,我幾次建議他提早回診開始接受化療,但是他都婉拒了,寧願等到十一月的定期回診。我總是很高興看到華特。他身高過六尺,衣著簡潔,敘事清晰,遣辭用句典雅,即使承受嚴重的病痛,仍然不減他平常演說家一般的風采。他這樣描述他的右髖骨劇痛。「好幾個午夜,難忍的嚴重疼痛令我無法入眠。我『 搬出』所有我能想到的天主教聖徒的名字,出聲詛咒,好像這樣的咒罵能稍微舒緩我的疼痛;但是我必需去坐在客廳,因為我不願意我太太聽到我一反平常地罵粗話。」「噢!」我苦笑地回應。雖然華特的用意是以幽默淡化他的疼痛報怨,卻更加令我為他所受的苦感到心痛。華特在這個時候已經情緒上接受了必需要改做化療的決定。我在三個月前已經在病歷裡記載改做化療的可能性。我們詳細地討論化療藥名,療程及常見的副作用之後,我跟華特和他太太一起走到化療區。我總是例行的在看診結束後跟病人一起走去化療區,簡短地跟治療的護士說明病人的近況、治療的計畫、以及可能需要特別留意的事項。那天,治療華特的護士並不是他平常的護理師。護理師艾琳以為華特只是照常的做Lupron和Zometa。她立刻「禮貌」地轉面向坐在她旁邊的仙倫護理長抗議:「噢,所以這是teach and treat?」仙倫也立刻面露驚訝與反對地說:「Wait, what is this about?」我當下愣了幾秒鐘,但是很快地站住我的陣腳,告訴她們這個決定在三個月前就提出了;華特不需要太多化療資訊教育,因為該說的我已經大致都說了。我仍然照常例地告訴艾琳華特先生的病況、改變治療方案的原因,但是不給她及仙倫有進一步質疑當天就做化療的恰當性。「treat after teach」或是「no teach no treat」並不是寫在腫瘤教科書裡給病人做化療的必要程序,也不是所有腫瘤治療中心都納入的常規。「Teach then treat」的確有它的價值,特別是複雜的化療處方,包括需要裝置靜脈插管(port-a-cath)的狀況,護理人員事先的解說對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忙。然而,規範太多也常常造成實際病人照顧的障礙。有時候,為了化療解說,病人要多跑一趟門診,甚至因而延遲治療好幾天。華特因為髖骨疼痛,右腿無力,行動不便;無論護理人員怎麼不高興,我覺得沒有讓步的理由,堅持當天給華特做化療。華特被安頓在化療室後,我繼續去看其他的門診病人。大約兩個小時後,艾琳緊急地敲診間的門,告知我華特的化療藥滲漏。我趕緊走去查看。華特的手臂腫成平常的兩倍大,估計大概至少一半以上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都漏到皮下去了;而那個罪魁禍首的靜脈針很弔詭地跟手臂骨呈60度角,顯然不是適合給化療藥的血管。艾琳及仙倫忙中有序地給華特冰敷及施打化療滲漏解藥。華特的手臂除了腫脹之外,並沒有變色或疼痛。當天是週五,我將我的手機號碼給華特太太,請她每天給華特的手臂拍照傳給我看,並且保持聯絡讓我知道他的進展。當仙倫護理長在晨會提出這個「違規」事件時,事件已經過兩個多禮拜。她強調同天teach and treat必需避免,因為容意出問題。她接著報告了化療漏針意外,並且說:「My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我的醫師同事們立刻指出 teach and treat與化療漏針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即使病人有另一次門診做化療資訊教育,仍然有可能發生漏針的情況。雖然仙倫護理長沒有指名道姓,我舉手自首是那個犯規的人,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且忍不住反擊:「Your poor nurse spent the entire weekend worrying about the patient, but my poor patient suffers the consequences!(妳可憐的護士擔心了一整個週末;我可憐的病人卻要承擔所有的後果!)」華特的手臂雖然很快消腫了,但是一週後開始發麻,並且出現一些紅疹。我在一個週末到他家去訪視他,給他做一些照護上的建議。令人辛慰的是華特髖骨疼痛改善很多,已經很少服用止痛藥。最令我反感的是,在這兩個多禮拜的期間,艾琳及仙倫從沒有來詢問我華特的狀況,更別提打電話關照華特!她們從頭到尾所關心的,似乎只是自己!我在會議上也指出有些護理人員在工作前一天會「做功課」看她要治療的病人的病歷資料,並且如果對治療計畫有不明白處會事先跟我討論。我希望所有的護理人員都能這樣做,而不要臨陣顯得無知或受冤枉的樣子。今天美國的護理人員有許多不同的身分與職稱。許多傳統上護理人員做的事,例如量血壓、脈搏、體溫;換床單、給病人擦澡、餵食、清理便盆;抽血;都已經轉移給醫生助理(medical assistant)、護理助理(nurse assistant)、抽血技術員(phlebotomist)。這些演變是良性的發展,除去傳統上女傭般的護理職責,讓護理人員能完全地專注在醫療護理上。此外,護理的專業角色也有所擴充,從傳統護理衍生的新醫事人員身分包括專科護理師(nurse practitioner):在醫師監督下獨立看診;個案管理師(case manager):協助病人從住院到出院居家照護上的安排;醫療導航員(navigator):給癌症病人(特別在初發現腫瘤時)指導診斷步驟及就醫的途徑。這些不停演變創新的護理角色與職責,不僅旨在讓護理師仕有專攻,更重要的是改善病人照顧的品質。然而分工過細的後果往往讓病人落入三不管的地帶,得不到即時的照顧。在美國工作二十多年,看了太多這樣的例子。虛弱的病人無助地躺在病床上,只為了需要協助下床去上廁所,按了半天的護士鈴都沒有人來;因為護士忙著寫報告,而且幫助病人如廁不是護士的職責。我的婆婆心臟冠狀動脈手術(摘取腿的靜脈接種改道阻塞的冠狀動脈)後第一個晚上,因為按護士鈴有求無應,自己下床上廁所,導致腿的皮下組織嚴重出血,形成二十公分大的血腫,一個月後又動了一次手術清除血腫,身心的復原因此開倒車好幾個月。當然,不是所有護理人員都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人情味或同理心的。安瑪莉是一個資深癌症護理師,做事謹慎負責,常常是每天傍晚最後離開我們辦公室的護士。有一天晚上七點左右,我的一個病人打電話來報告他的化療注射幫浦(pump)警鈴一直做響。他已經照著幫浦機上的指示,打電話給幫浦出租公司值班人員,並且依照值班人員的指導調整幫浦,警鈴仍然持續做響;出租公司值班人員建議到急診室去處理,我的病人打電話求助。剛好安瑪莉是當天治療這位病人的護士,而且她在晚上七點仍然在辦公室整理病歷。我對幫浦的操作一無所知,但是慶幸安瑪莉還未下班;我將將電話轉給她,因為急診室的醫護人員也不會知道該如何處理。隔天我得知安瑪莉當晚驅車前往病人家裡幫他處理好幫浦的問題,感到敬佩與辛慰這樣逐漸失傳的護理精神。沒想到幾週後,安瑪莉的「義舉」居然「贏得」人事室的調查!原來安瑪莉向護理主任報告事件的原由,並且申請加班費。但是,不只她沒拿到加班費,因為她沒有居家訪視病人的「執照」,安瑪莉被處分;基於她的行動是出於善意,護理部說是從輕處分,只對她記過警告。不久之後,安瑪莉另找了一個離家近的腫瘤診所,離開了我們的機構。這件事讓我對醫療體係極度的失望。醫療機構各式各樣的框框與規範,舉保護病人安全之名,本質上卻是防衛式醫療(defense medicine),想保護的是醫療機構,而不是病人。時代的進展讓我們不能沉迷在遙想當年白衣天使的護士印象。過去將護士當傭人看待的惡習是絕對要棄置的,但是在從新思考護理人員的專業角色與職責時,希望我們總是回歸到所有醫療人員都應有的時時以病人為念的精神與作為。
-
2020-01-08 養生.健康瘦身
妙齡女提行李摔倒竟骨折 疑與長年吃減肥藥有關
高雄市一名女子年紀不到30歲,在大陸工作時提行李跌倒在地,大腿因此骨折受傷,返台前往義大醫院進行身體檢查。醫生檢測發現,女患者的骨質密度比正常值低很多才會骨折,懷疑與她經年服用成分不明的減重藥有關。27 歲女性上班族身高165公分、體重46公斤,身體BMI值(身體質量指數)只有17,外型十分纖細,平日在大陸工作;為了維持身材,女子自行在當地藥局購買減重藥,服藥時間約 4年。這名女子某次下車取行李時不小心摔倒,這一摔竟讓她痛到站不起來,送醫發現大腿骨折,花不少時間治癒。女子返台前往義大醫院身體檢查,醫生進行骨質密度檢測發現,女患者的骨質密度竟然只有-3.1(正常值應高於-1.0),骨密度比同年齡層人士低很多。骨質疏鬆症約出現在50歲以上人士身上,密度低於-2.5 就算骨質疏鬆。義大醫院家醫科醫師洪暐傑表示,為達減重效果,減肥藥中可能含有利尿劑、甲狀腺素等加速身體排尿或代謝藥物,雖達減重目的,但也可能把體內鈣質帶走,建議患者不要服用來路不明的減重藥,所幸患者還年輕,要求她多運動與曬太陽,適當補充鈣質。
-
2020-01-07 性愛.愛情診療室
50後日男未婚近1/4!《不結婚的男人》告訴我們的事
「我不是結不了婚,是不結婚!」今年55歲的日本人氣男星阿部寬,在2006年演出的代表作之一《熟男不結婚》演活獨身男子的內心世界,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他也靠著此劇獲得當年日劇學院賞最佳男主角,奠定演藝事業基礎。暌違13年,這部經典日劇宣布推出續作《熟男還不結婚》,那個堅持享受單身生活、既龜毛又偏執,還經常因毒舌惹惱對方而不自覺的男人,儘管現在已經變成年過50的大叔,仍是依然故我。不同的是,如今社會氣氛對於單身者的態度早已和當時不同,堅持不妥協、享受單身的生活哲學,似乎也從獵奇的怪咖行徑,轉而成為更多人可以理解的選擇。單身至上偏執狂,名言金句讓人超有感在《不》劇中飾演建築設計師「桑野信介」的阿部寬,總是毫不在意周圍眼光地獨自享受燒肉、牛排等各種美食,每天晚上在一塵不染的家中,邊喝牛奶邊忘我地聽著古典樂。就算被周圍的人認為是怪咖,或被老媽催婚,他仍然不為所動。面對周遭對他提出「為何不結婚?」的質疑,他自有一套單身至上的理論反駁,看來毒舌,卻也讓許多觀眾心有同感。不少網友整理出他在劇中曾說過的單身名言金句,像是:「妻子、孩子和房貸是人生的3大不良負債。」「單身的人賺來的錢全都是自己的,結了婚以後,賺的錢只會被老婆和小孩吃垮而已。」「結婚的話,那些麻煩的家族往來應酬通通都會倍增,光是處理自己家裡的就夠累人了。」「叔本華說過:結婚就是權利被砍半、義務卻倍增。」「以人類來說,孩子到可以不用餵哺自行進食的離乳階段大約要4年,所以在基因裡就是設定愛情只能維持這麼久,所以結婚第4年離婚的夫婦是最多的。」阿部寬曾在訪談時說到:桑野這個角色之所以深受觀眾喜愛,或許是因為大家多少在他身上看到某一部分的自己。「雖然實際相處起來可能很困擾,但他有話直說、對於喜歡的事物近乎偏執的堅持,其實有某種孩子般的純粹性格。」20年還清上億債務,私下也是奇葩體質因為參加雜誌選秀比賽而進入演藝圈的阿部寬,雖然外型亮眼,卻因為189公分的身高、彷彿混血兒般濃密的五官輪廓,很難找到可相互搭配對手戲的女演員,甚至被批評為只有外表,沒有演技的花瓶。更雪上加霜的是,模特兒走紅時代投資房地產後來泡沫經濟崩潰失利,導致阿部寬曾一度欠債高達數億日圓,長達7、8年都處於沉潛狀態。20歲後半時是他人生最低谷,甚至還曾經在小鋼珠店打工過,直到2007年才還清所有債務。或許是因為過去這段苦日子,即使現在成為一線紅星,阿部寬對於每次演出都全力以赴,更從不介意在作品中搞笑扮醜。隨著年齡累積出的表演功力,也讓他能夠駕馭各種多變的角色形象,還曾被認為是擅長演出各種「怪咖」的專門戶。私底下的阿部寬,除了親切沒有大牌架子,也有不少有趣八卦,像是因為自己很容易被傳染感冒,看到咳嗽的人會摒住呼吸,家裡還有多達9台的加濕器;喜歡盯著運轉中的洗衣機、以及熱愛收藏各種測量儀器等等,種種奇特癖好,看來還真的和桑野有幾分相似呢。而提到阿部寬,就不能不介紹他有名的「官方網站」,數十年不變、編排超級老派素人感的設計,反而讓許多粉絲感覺親切。據說原本是粉絲自己架設的網站,不知不覺地就被作為官方網站使用了,不隨時代潮流輕易改變這點,可說也非常有阿部寬的風格。 熟齡單身男逼近1/4,《不結婚的男人》告訴我們的事在續作《熟男還不結婚》的開頭,就提出了一個實際數字: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目前過了50歲還未婚的人口比率,男性高達23.4%、女性亦有14.1%,「是整體社會應該積極面對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過去「50歲以上未婚率」在日本人口統計調查中被稱為「生涯未婚率」,也就是「一輩子沒有結婚」,後來有人提出異議,認為這是日本政府默認過了50歲就再也結不了婚,有年齡歧視之嫌,到今年才修改名稱。年過了50歲的單身者就與幸福無緣嗎?如今單身仍然在某種層面被視為「社會問題」,很多人關心,看來好像真的一輩子都結不了婚的桑野信介,最終到底能不能找到人生的歸宿?桑野信介在《熟男還不結婚》第一集最後的建築座談會演講中說道:「現在都說人生100年的時代要來了,隨著壽命變長,很遺憾地不安也會隨之增加;不過反過來思考,人生變長了,機會也會隨著變多,有不安就有希望。」阿部寬本人則是如此回答:「桑野其實很少對人生感到悲觀,反而是貫徹自己的喜好、積極地享受生活。如今現實中愈來愈多人選擇不婚,而非『還』不結婚,比起13年前,或許更多人能理解、支持桑野的想法,社會大眾也能更容納每個人的不同選擇就好了。」如此一來,我們或許也能像在生活中獨自發掘樂趣的桑野信介一般,「再單身個50年也沒問題!」原文:50後日男性未婚近四分之一!阿部寬:熟男不結婚,只要過得自在就好
-
2020-01-06 養生.健康瘦身
美食外送太方便 網紅揭成為減肥者一大致命傷
一名韓國網紅分享減重血淚史,提到美食外送太方便,又忙碌沒空做運動,「少吃多動」很困難,真心希望醫療人員和社會大眾對減重者有同理心而非潑冷水。金在銀(JaEun Kim,音譯)是韓國的減重網紅,日前在韓國釜山的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糖尿病與肥胖對談活動,她以病人專家身分出席並告訴中央社記者在內的國際媒體,「少吃多動」老生常談,聽在過重肥胖者的耳裡卻十分刺耳,在醫院聽到更令人洩氣。她說,「尤其韓國的美食外送服務十分發達」,好吃的外食重油又重口味,手指在手機滑兩下,「螢幕上令人食指大動的韓式炸雞,30分鐘後就吃進嘴裡」。韓國對女孩子外表要求十分嚴苛,金在銀指出,胖子不會穿比基尼出現在海灘上,她第一次察覺別人嫌她胖是在16歲,那時讀高中每晚補習到8時以後甚至10時才回家,升學壓力大,哪裡有時間運動。她說,搭地鐵時會招來乘客嫌惡眼神,連媽媽都覺得她很丟臉,讓她愈來愈退縮,陷入愈宅愈胖的惡性循環,身高約170公分的她,最重曾達130公斤,健康亮紅燈,害怕自己胖到會死人。當節食愈來愈沒效時,金在銀鼓起勇氣首度求助醫師,卻得到「少吃多動」一句話,後來才遇到有耐心的醫師鼓勵她,10年來首度減重成功。她將減肥血淚史在YouTube分享,竟有一堆粉絲寧可請教她減重心得,也不願諮詢醫師,原來很多人跟她相同際遇。她覺得,奮戰肥胖要醫病同心,先撫慰過重肥胖者的受傷心靈,多點同理心而非潑冷水。現在她體重80公斤,連糖尿病前期都治好了,以前亂吃東西尋求慰藉,現在把錢花在旅遊、健康飲食和健身運動上,生活型態煥然一新。對於金在銀的就醫經驗,韓國盆唐首爾大學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教授林所(Soo Lim)在活動現場指出,許多肥胖者覺得罪惡感,是源自於「肥胖者好吃懶做不自制」的社會偏見,可是每個病人平均幾分鐘門診時間,醫師三言兩語說不完檢查與治療,更別提開導過重肥胖病患。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在接受記者電訪時指出,台灣的美食外送也愈來愈普遍,食物取得太方便,連採買覓食的活動量都省了,潛在的隱憂恐怕會是懶人吃更多、動更少、胖更快。林所和蕭敦仁都說,人人嚷著減肥,跟著生酮飲食等只吃或不吃某類食物的減重方法一窩蜂流行,真正找醫師治療肥胖者只佔少數;蕭敦仁也指出,減重專科醫師不如想像多,也許有醫療人員連一碗飯的熱量都說不出來,因為在學校未必有選修營養學。但兩人還是提醒民眾注意,身體質量指數(BMI)達到25時,就該採取行動,像是營養諮詢及體能活動,不一到要醫師出馬,當BMI到30的病態肥胖時或是BMI27合併脂肪肝、糖尿病,應該要找專業醫師諮詢減重治療。
-
2020-01-06 新聞.用藥停看聽
降血糖又減重 一藥雙效受矚目憂濫用
糖尿病和肥胖時常如影隨形,在韓國爆紅的「減肥筆」原本是糖尿病藥物,專科醫師不建議一般人為減肥任意以身試藥,但希望糖尿病患減重,因為減重10%就有機會逆轉糖尿病。國際糖尿病聯盟(IDF 2019)日前在韓國釜山舉行,展場攤位最醒目的糖尿病藥物開發了減重用途,一款筆針注射,另一款口服。已傳出台灣民眾找韓國代購,期望扎針就能抑制食慾減少饑餓感,也有人怕吃完尾牙聚餐胖一圈,事先準備口服藥,相信從尿中排糖可避免吃進太多熱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指出,除非是經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減重用途,否則民眾在不知道肝腎功能與潛在疾病等身體情況下,自做聰明把糖尿病藥當成減肥藥,恐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就怕憑感覺減肥,去的不是脂肪。」鹿港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莊武龍分析,在減重門診看過維生素B1不足的「水腫肥」、睡眠呼吸中止症以致血氧下降而致新陳代謝率打折的「缺氧肥」、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節能肥」等,都不是降血糖藥物能夠全部處理。不過,減重確實有助於逆轉糖尿病,莊武龍指出,英國針對40歲以上過重民眾的篩檢研究分析,無症狀或前期糖尿病患在篩檢確診後若能減重10%,未來5年有很高的機率不必使用糖尿病藥物,愈晚發現糖尿病、愈慢開始減重,則需要減重15%、20%才有機會改善病情、減少藥量。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蕭敦仁向中央社記者強調,減重10%就能改善糖尿病,有的病患來減重就是因為聽說「減肥,糖尿病就會好」,也有人血糖、血壓、血脂三高,害怕併發症而進了減重門診,一併處理超重及脂肪肝。在蕭敦仁的減重門診病患中,糖尿病與肥胖共病有4種情形:確診糖尿病、已知空腹血糖值介於100-125mg/dL的糖尿病前期、血糖異常但無症狀而不自知、使用多種高劑量藥物仍糖尿病控制不佳被轉介來減重。其中有一名身高175公分的台商在小中風後決心減重,花了近2年從90公斤減到80公斤,糖化血色素從9.9%降到5.7%,逆轉回到糖尿病前期(5.7%-6.4%),控糖藥物每天只需吃1種。蕭敦仁鼓勵這名台商再減個3到5公斤,讓糖化血色素降到5.5%以下正常範圍,就不用吃糖尿病藥物。「黃種人要是體重過重,更容易第二型罹糖尿病」,蕭敦仁強調,比起高頭大馬的歐美白種人,黃種人的腿骨較短、骨架較小,對體重超標的容忍度較低,一旦發胖,胰島細胞的負擔特別重,體重愈重也就愈容易產生胰島素阻抗性。他認為,肝腸胃腸科醫師會提醒脂肪肝病人減重,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關注到糖尿病與肥胖共病且有時共通用藥,肥胖研究學會也將脂肪肝與糖尿病做為醫師繼續教育重點,相信隨著更多對抗肥胖的武器問世,會促使更多領域的醫師一起協助病人對抗肥胖。
-
2019-12-26 養生.健康瘦身
被笑「肥豬」不敢照鏡子 他不動手術甩肉21公斤
27歲的蕭姓男子有肥胖家族史,求學時常被同學取笑為「肥豬」,自卑到連刷牙都不敢照鏡子,今年6月因血糖飆高確診為「糖胖症」,才嚇到決心減重, 在彰基專業體重管理團隊的幫助下,他不動手術,靠著飲食和運動,才5個月,從117公斤減至95.4公斤,甩肉21.8公斤,成功穩定血糖。蕭姓男子小時候胖,長大還是胖,國中畢業的體重就破了百公斤,他說,因太胖,因缺乏自信,眼睛總是看著地板,女生一看到就自動退避三舍。過去曾嘗試減重試過6次減重,也曾採取單一飲食法,每餐只吃肉類、蔬菜或水果,卻每次減不到1公斤就放棄。直到今年6月,他飯前血糖飆高達224 mg/dl,是正常人的2到3倍,確診為「糖胖症」後,嚇到決心減重,立刻報名「彰化基督教醫院國際減重暨形體美容中心」減重課程。彰基指出,身高170公分的蕭姓男子,堅持拒絕手術減重,在專業人員指導下,學會米飯減半、雞腿去皮等均衡且清淡的飲食秘訣,以及建立有系統且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Line群組中減重夥伴的相互激勵,5個多月後終於甩肉21.8公斤,衣服尺寸從5L漸漸穿回2L,飯前血糖也降至正常值90mg/dl左右,整個人變得神清氣爽。雖然蕭距離理想體重70公斤,還有一段距離,但現在一次運動開合跳300下,也不覺得喊累,他相信自己只要做好「80%飲食+20%運動」的減重原則,再加上200%的堅持,總有一天可以達成目標。蕭男表示,減重效果顯現,不僅同事稱讚「變帥了」,還有朋友主動介紹女朋友,對於尋找未來人生伴侶的幸福之路,也越來越有信心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教學部主任鄭畬方醫師表示,「糖胖症」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合稱,國人受到高油、高糖和高熱量等不健康飲食型態影響,過重者的肥胖程度有逐漸惡化的趨勢,如果肥長期不解決,未來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也可能引發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和導致膝關節退化等疾病。在不健康飲食習慣中,豐富又多元的含糖飲料文化特別需受重視!彰基體系國際糖尿病代謝及慢病康復e院院長杜思德醫師表示,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顯示,國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連年攀升,特別是20歲以下年輕族群,罹病率在2008至2014短短6年間上升44.5%,關鍵兇手就是含糖飲料,長期攝取不僅易發胖,也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鄭畬方表示,改善肥胖主要有飲食、運動、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等4個途徑,其中以飲食和運動最為重要,在不經治療手段介入的情況下,飲食占減重計畫的8成,運動占2成。其中,在飲食部分,建議把握4大原則:1.定時定量,六大類營養均衡攝取。2.適度採取「低熱量飲食法」,每人每日攝取總熱量控制在每公斤體重20-25大卡,有助健康減重。3.採取「低脂飲食」、「低醣飲食」(例如生酮飲食法)和「間歇性飲食」等特殊飲食法前,先諮詢醫師,以免減重不成反傷身。且單一特殊飲食法執行超過半年,應再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做調整。4.用餐時先吃肉類和蔬菜,再吃米飯,胃腸道的吸收速度較慢,研究發現有助改善血糖。運動的重點則在於將脂肪轉成肌肉,提升基礎代謝率,進而達到減少體重和避免復胖的目的。建議減重者採取「間歇性運動法」,以輕度、中度和強度運動搭配進行,全面提升心肺能力和肌耐力,更有助減重。較嚴重的糖胖症病友,無法靠飲食和運動減輕體重和穩定血糖,鄭畬方建議可在醫師評估下適度使用胰島素和腸泌素,同時穩定飯前和飯後血糖,不只不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還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情況。至於,重度肥胖(BMI>35)以上且有併發症者,則可尋求減重手術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