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7 醫療.精神.身心
搜尋
身心科
共找到
331
筆 文章
-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治療權、工作權、心靈支持 癌後三支好箭
隨著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癌症已成為慢病化,但新藥、新科技費用昂貴,健保財源有限情形,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提出第二層健保的可能性,期待公私保共營解決醫療負擔;另外,針對困難癌症治療,國衛院癌研所帶來「癌王」胰臟癌最新治療方式;癌友如何保留工作權、運動防癌及社區癌友關懷啟動,都希望讓癌友的第二人生可以活好活久。聯合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以「國衛院推動癌症治療的核心-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為題進行演講,她指出,TCOG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合併藥物新組合及免疫療法等新療法,目前持續進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蔡慧珍帶來最新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治療計畫,以膽道癌為例,以免疫藥物nivolumab加 gemcitabine、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5.9%,整體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也不需住院治療,可以讓癌症病患治療品質提升。癌症新藥愈來愈貴,健保總額年成長率年跟不上藥費成長,商業保險成為癌症治療重要資源。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勾勒出「第二層健保」想像,未來民眾在繳交健保費時,可能同時收到衛福部通知,可選擇第二層健康保險,並有不同計畫,行政程序由健保署來負責,但由商業保險協助民眾支付健保無法納入的醫療項目。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必須「公私協力」,目前商業保險36%的費用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五成,若能讓使行政機關負責醫療保險行政成本,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加上健保署管控醫療費用與藥價議價能力等,能讓民眾保費費率下降,在不排除病弱體的情況下,形成大數法則,讓商保普及成第二層健保。第二層健保未來或許可解決政府財務難題,但癌友更擔心工作權受影響,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隨著癌症醫療科技進步,罹癌後存活率逐年上升,青壯年癌友與癌症共存也成為趨勢,但對比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在職場上受到的保障相對薄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服務,希望進一步提升癌友就業機會,創造癌友就業友善環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近年癌症病人自殺率並沒未隨著癌症治療進步減緩,每十萬人仍有一百一十人,分析院內資料發現,一年內有六名患者輕生,其中只有一人看過身心科,半數是早期患者,多數輕生時間是離開醫院,回歸社區或家庭之後,如何在社區進行關懷,至關重要。衛福部國健署今年四月推動「發展慈悲關懷社區暨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試辦計畫,主動找尋癌友的蹤跡,目前全台有6家醫院參與,希望主動解決癌友心理層面的問題。運動更是在國家癌症防治政策健康促進的一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運動處方計畫負責人謝政毅表示,缺乏運動易導致慢性病、肌少症、骨鬆,增加失能、死亡機率,因此鼓勵民眾、尤其癌友,應盡早養成運動習慣。謝政毅表示,癌友仍應以抗老化為目標進行肌力訓練,定期並逐漸增加活動量,每次10分鐘從事中度以上會喘的運動,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75到150分鐘高強度活動;基金會也與健身房合作,制定訓練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處方,協助癌友遠離靜態生活,讓常訓代替長照,恢復癌後健康體能。作家H分享罹癌經驗,他不改幽默大砲風格,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他,提到罹癌前進行性行為已有「遲射」狀態,當時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持久」是幸福象徵,回想才發現早有徵兆。談到論壇前幾日才回診,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又從0ng/mL升回0.07ng/mL,犀利的他自己沒在怕,還說「醫師說我很厲害,不服藥也可以撐到0.07,看來我要繼續吃藥了!」但也因藥物副用導致男性女乳症,作家H特地以一襲俐落西裝,內搭女性束胸衣,開胸坦乳明示自己的副作用,他鼓勵癌症病患,「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到來,也無法改變治療副作用;卻可以改變自己心態與生活作息。」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她喪子差點壓力過大心碎致死 心碎症候群背後藏「身心議題」
「心碎」真的可能致死。一名50多歲女子,正經歷喪子之痛,天天以淚洗面,某晚突然胸悶暈厥送醫,女子心肌酵素上升,急診判定「心肌梗塞」,送進導管室治療,放置導管後,竟發現冠狀動脈並未堵塞,左心室卻呈現章魚壺狀,結果為罕見的「心碎症候群」,經投藥治療後,所幸救回一命。心碎症候群、心肌梗塞症狀難辨別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患者多數因情緒壓力引起,九成患者為女性,特別是更年期過後的女性,最容易引起心碎症候群,學界推測與女性荷爾蒙缺失有關。除了該族群以外,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有抽菸、酗酒等習慣者,也屬於高危險群之一。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表現方式與心肌梗塞相似,初期會感覺到胸悶不適,有時伴隨「劇烈疼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送到急診時,醫療人員難以透過症狀辨別是心碎症候群還是心肌梗塞,甚至連心電圖、檢測心肌酵素,兩者表現都完全一致,僅能透過導管手術釐清心臟冠狀動脈釐清,是梗塞還是心碎症候群。劉力瑋表示,當被判定是心碎症候群時,僅能透過支持性療法,改善症狀,並且投以心臟衰竭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鹽皮質類固醇、乙型受體阻斷劑、利尿劑等,心臟功能約能在一周至八周左右開始好轉。心碎症候群與心肌梗塞一樣都具有危險,據研究,心碎症候群是患者處於嚴重高壓時,腦內邊緣系統異常,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壓快速升高,讓左心室變大,且會呈現如日本傳統捕捉章魚的「章魚壺」形狀,因此,心碎症候群還有另一個名稱為「章魚壺心肌症」。呈現章魚壺的狀態下,心尖收縮能力變差,血液難以被運送到全身,患者有機率會休克,有些則會誘發致死風險極高的肺水腫、心衰竭、心律不整等。據統計,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約有1%到3%的機率死亡。正經歷重大創傷 增心碎症候群發生率劉力瑋表示,蠻多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發病時,正經歷生命中,重大的創傷,如喪親、失婚、失戀等。患者多數藏有「身心」課題,若遇到心碎症候群的患者,也會同身心科醫師,透過長時間的心理調適,才有助於預防心碎症候群再次發生。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劉育嘉表示,現代人生活繁忙,時常疏忽情緒,累積許久就會成為壓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如果被診斷具有身心問題,醫師會嘗試協助患者逐步與情緒共處,先理解再排解。第一步建議,讓自己認識情緒,學習觀察以及了解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會產生各類不同的情緒;第二步是不要排斥負面情緒,生氣、難過、悲傷對於人類來說都是重要的情緒,背後都代表著身體反應的訊息,情緒沒有對錯,迎接情緒需要花時間練習。第三步則是表達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背後代表的原因後,開始慢慢表達情緒,學習去描述,不只幫助自己了解當下的狀況,也能讓身旁的人可以理解自己,讓溝通更有效率;第四步是調節情緒,當得知自己會受情緒影響,可透過練習幫助自己調節到舒適的程度。劉育嘉表示,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很難,特別是踏出的第一步是最難的,不過當患者有意識要面對情緒,就已經做到「自我察覺」,也就是踏出第一步,如果已經進入第一步,再往下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卡關,建議可以尋求醫療或是心理諮商的協助,由專業人士的帶領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劉育嘉表示,情緒是一座大山,這個山是讓人生豐富的資源,只要妥善認識,能大幅降低壓力對於人類的傷害,也能避免心碎症候群等其他身心疾病的發生率。劉育嘉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學經歷:成大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失眠、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創傷後壓力疾患、失智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器質性精神病劉力瑋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台南市立醫院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台大醫院心臟科總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科住院醫師專長:高血壓、高血脂、心衰竭、瓣膜性心臟病、冠心病、末梢血管疾病、糖尿病、冠狀動脈旋磨術、頸動脈支架術
-
2024-03-12 醫療.呼吸胸腔
6到7成的民眾睡覺會打呼,多嚴重該到醫院檢查?「這2族群」打呼易得睡眠呼吸中止症!
睡個好覺很重要,倒頭呼呼大睡未必是好事!不少人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恐是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前兆。汐止國泰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尹丹桂表示,約6、7成的人會有睡覺打呼問題,如果是肥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定族群,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睡覺打呼是睡眠中止症的前兆!引起打呼的原因有哪些?睡覺時會打呼或打鼾,有些人可能會出現夜尿、淺眠、睡眠品質不好等症狀,有人會難以呼吸、感到窒息,「枕邊人」被吵到引起糾紛等狀況。尹丹桂指出,打呼只是症狀,代表上呼吸道的鼻腔到喉部聲帶一段較為狹窄,可能是扁桃腺肥厚、舌頭往後掉、肥胖,或是女性更年期後肌肉鬆弛引起。打呼嚴重到何種程度需要睡眠檢查或治療?依照打呼的嚴重程度不一,患者不一定需要處理,重點在於是否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或打呼是否造成缺氧。尹丹桂說,打呼與否往往需要靠旁人發現提醒,自身平常較難觀察到。依據國外調查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2~4%民眾受此所苦。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比女性多,更好發於肥胖、脖子粗、身體質量指數(BMI)27以上、年齡40歲以上,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缺血性中風等慢性病患者。尹丹桂建議民眾如果有疑慮,可到醫院做「睡眠檢查」來確認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一個小時打呼沒有超過5次,對身體負擔並沒有那麼大,就不一定需要治療。睡眠檢查需要民眾來醫院睡一晚,透過身上貼偵測儀器、心電圖、腦波等多項生理檢查的綜合參數,來評估缺氧狀況、打呼次數等,得出「睡眠呼吸中止指數AHI」,依照分數分成輕度、中度及重度。有哪些疾病或狀況會讓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嚴重?尹丹桂說,頸動脈狹窄者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比率較高,可能跟中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關,是否跟血管硬化有關,仍未有明確定論。部分心臟科病人如果是年輕患者、血壓控制不好或是有肥胖等問題,會轉介到耳鼻喉科針對上呼吸道進行評估,透過睡眠檢查確診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如果有的話,心臟疾病和睡眠呼吸中止症必須一起治療,心臟科會進一步確認血壓、頸動脈等狀況,否則血壓會愈來愈難控制。一名20多歲男子BMI已達33(屬於中度肥胖),來到門診接受睡眠檢查,睡眠呼吸中止指數已達53,屬於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說,患者先接受上呼吸道檢查,沒有上呼吸道肥厚問題,因此建議該患者積極減重並控制過敏,避免肥胖造成未來手術成功率降低。患者減重10公斤後,缺氧指數也下修到47,雖然離標準仍有距離,但已讓睡眠品質獲得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選擇有哪些?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尹丹桂指出,常見使用呼吸器治療,但會有額外管線在體外,不是每個患者都可以接受;或是施行懸壅垂顎咽整型手術(UPPP),也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尤其會考量太胖會降低手術成功率,因此建議先減重再手術。睡眠呼吸中止症沒有有效藥物可解決,服用助眠藥物會使得呼吸道肌肉更鬆弛,誘發睡眠呼吸中止症,反而睡不好。尹丹桂表示,有時因為鼻過敏鼻塞會使用鼻塞劑或抗組織胺,或是肌肉痠痛使用助眠效果的肌肉鬆弛藥物,亦或是喝酒讓肌肉放鬆等,都容易引起睡眠呼吸中止。建議民眾求診要回歸問題本身,例如身心科解決焦慮睡眠問題等。預防睡眠呼吸中止症7招●睡前不要做激烈活動,不要看書及電視。●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在床上不做睡眠以外的任何活動。●維他命B6和鉀離子多的食物有助睡眠,例如鮭魚、鮪魚、香蕉。●養成運動習慣,避免肥胖。●厚窗簾阻絕光線,有助入睡。●側睡睡姿,較不會引起呼吸道阻塞。●睡前避免喝酒及服用安眠藥。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想看更多→元氣百科:睡眠呼吸中止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8 醫聲.Podcast
🎧|失眠吃安眠藥,種類分哪些?要怎麼吃?掛哪一科?睡眠專家一次告訴你!
國人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有453.5萬人使用安眠藥,等同每五人就有一人使用,一年總用量更突破11億顆,專家表示,若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恐有成癮、夢遊、反彈性失眠等副作用;另研究指出,有需要時再使用安眠藥,可減藥一半以上,用藥更安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數據如此呈現,可從供需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安眠藥管制較國外寬鬆,雖有利於睡眠障礙患者就醫,但無形中可能造成濫用;根據社區流行病學,安眠藥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大於失眠人數,且即使是短期睡眠障礙,民眾依舊偏好使用安眠藥。失眠要找根本原因 嚴重者找睡眠專科、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只有一成五左右的失眠患者找不到原因,其餘一半是跟精神情緒有關,另一半則是身體疾病所致。」李信謙說,失眠患者最需要自助,可透過睡眠日記紀錄一天做的事、睡眠狀況等,確認真正問題所在,像是曾有位長輩聽聞沒有睡飽八小時會導致失智,因此即便原先自然睡就已七小時,仍使用安眠藥長達六年,結果久了反而對安眠藥上癮。若民眾真有失眠等睡眠障礙,可至各醫療院所就醫,狀況嚴重者更能直接向睡眠專科醫師求助,但若安眠藥所需劑量大,就得由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開立。李信謙表示,第一代安眠藥屬於巴比妥鹽類,極易成癮,且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相近,也就是吃一顆有效果,兩顆就會致死。而目前常見的安眠藥則分為苯二氮平類(BZDs)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s),前者雖不易致死,但也容易成癮,不僅可能越吃越多,長期吃也會傷腦、傷智力,影響白天的運動能力與精神;後者安全性較高,屬於短效藥,半衰期短、效果迅速,服藥後短時間就能睡著,但同樣有成癮問題,且曾有夢遊者不可再使用。另一種新安眠藥「食慾素受體(Orexin)拮抗劑」,可阻斷食慾素系統活化產生的清醒反應,達到安眠的效果,成癮性低,但相關副作用待觀察;常見於感冒藥的抗組織胺僅能解決短暫、輕微的失眠;民眾補充標榜入眠的保健食品則需多注意,「真的有完成嚴謹臨床試驗的不多。」對嚴重失眠患者較無幫助。安眠藥使用要遵從醫囑 需要時使用可減少用量「民眾如果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可能出現藥物習慣性,安眠藥越吃越多,戒斷時更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李信謙說,戒斷症狀裡較擔心反彈性失眠,意即患者已經到了沒有安眠藥就睡不著的程度,必須要靠醫療介入。李信謙指出,使用安眠藥除了遵從醫囑,也以使用時間短為目標,如要長期使用,劑量越低越好,甚至國外研究顯示,在隔天有重要會議等必要時刻才使用,將可減藥一半以上,有助於睡眠品質及避免成癮;此外,使用安眠藥時,不可與酒精、其他藥物一同服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更不可再使用安眠藥,否則反而讓呼吸受阻。3/15世界睡眠日 每天多睡15分鐘改善睡眠品質也減碳為提倡睡眠的重要性,每年會將日夜等長的春分前後訂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落在3月15日,「我們發現失眠患者不是不能睡,而是生活緊湊,不甘心睡覺。」李信謙鼓勵民眾每天多睡15分鐘,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幫助減碳,讓睡眠不再是難事,還能一舉兩得。李信謙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2024-02-27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退休後不敢遠遊 盼出門走進人群
退休後,生活重心是照顧年邁的雙親,只要出遠門,我就會擔心兩老在家會不會臨時有狀況要看病、跌倒癱軟在地求救無門…。因為老是杞人憂天,為了安自己的心,幾乎不出遠門旅遊,可說是「父母在,不遠遊」。平日除了外出買日用品或慢跑,我都宅在家,知心朋友愈來愈少。反觀內人,爬山、運動、畫畫、寫作、到處交朋友,退休生活過得多采多姿,與她相比,我的退休生活真是乏善可陳。因為老是待在家中,很多事我會再三檢查,對家人說過的事,會反覆確認。有時候,還不斷地請內人協助確認,搞到她不堪其擾,押著我去看身心科醫師。內人多年前曾飽受憂鬱症困擾,「能躺就不坐,能坐就不站」,整天無精打采,所幸就醫後,按時服藥、努力運動、跟朋友旅遊、爬百岳,經過一段時間就不需服藥了,至今已6、7年未曾復發。身心科醫師建議我,除了按時服藥,也要多出去走走,多與人互動,這樣可轉移注意力,放鬆心情,才不會一直關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於是我開始與內人一起出門爬山、參加朋友聚會,經過3、4個月的努力,我的強迫症狀有了明顯改善。上床睡覺之後,不會因想到瓦斯是否關好又爬下床去察看確認。所以我的新年健康新祈願,就是「放鬆心情,出去走走,看看風景,也走進人群。」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過年生病能去哪就醫?113年全台春節醫院急診門診資訊一覽
過年期間是流感、新冠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流行高峰,也有不少人因暴飲暴食引發腸胃炎,但多數醫療院所門診休診,大小症狀患者只得急診就醫。醫師提醒,過年通常天氣冷,要留意避免腸胃道出血、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疾病發生,飲食不要吃太鹹,洗澡時要保持空氣流通,慎防一氧化碳中毒,該就醫時還是要就醫,可透過衛福部中央健保署網站及App查詢醫療院所資訊。《元氣網》以下整理113年春節期間,各大醫院急診門診開診資訊。台北市》台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國泰綜合醫院:2月9日(除夕)至2月13日(初四)門診休診,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2月11日(初二)至2月13日(初四)上午加開春節特別門診(內科及小兒科各1診),2月14日(初五)門診恢復正常服務。●馬偕紀念醫院、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馬偕兒童醫院農曆春節期間急診照常,門診休診日為2月9日至12日(除夕至初三),13日至14日(初四及初五)開設春節特別門診,2月15日(初六)起全面恢復正常門診。●台大醫院:2/9至2/12(除夕至初三)門診、檢查檢驗及領藥停止服務;2/13(初四)門診部分開診;2/14(初五)正常開診。●台北榮總:2/8-2/12(小年夜至初三)門診休診,但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開立春節門診但夜診暫停。●台北長庚紀念醫院:2/8(小年夜) 上、下午診正常看診,但夜診停診。2/9(除夕) 停診。2/10-2/14(初一至初五)加開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5(初六) 門診恢復正常。●北醫附醫:2/8(小年夜)正常看診、2/9(除夕)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起正常看診;健檢2/8正常服務、2/9-2/12(除夕至初三)暫停服務、2/13、14(初四、初五)提供諮詢服務、2/15起恢復正常;急診/住院24小時照常服務。●新光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加開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上午開設成人內科1診,下午開設小兒科1診。●振興醫院:2/9-2/11(除夕至初二)門診休診,2/12-2/13(初三、初四)開立內、外科上下午各1診綜合門診。●萬芳醫院:2/8(小年夜) 早、午診正常;夜診停診。2/9-2/12(除夕至初三)全日停診。2/13(初四)早、午診正常;夜診停診。2/14(初五)正常門診。新北市》新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亞東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暫停服務,急診照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提供類流感門診,服務時間為上午8點30分至下午4點30。2/13(初四)起恢復正常服務。●衛福部台北醫院:2/8全日門診,2/9-2/13 (除夕至初四)上午部分門診,2/14(初五)上午、下午門診正常,2/15(初六)全日正常門診,急診正常運作。防疫門診:初一到初三,內科上、下午各一診(含呼吸道專診),兒科上、下午各一診(呼吸道專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2/8小年夜全日正常,2/9(除夕)全日停診,2/10-2/12上午、下午開設類流感特別門診;夜診停診。2/13上午開設特別門診;下午診、夜診停診。2/14(初五)正常。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輔大學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停診。2/9、2/12加開類流感門診;2/13(初四)起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提供服務。●雙和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急診正常運作。2/9(除夕)上午加開類流感門診、下午、晚上停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加開類流感門診、下午加開類流感門診、晚上停診。2/13(初四)起正常門診。基隆市》基隆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基隆長庚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初一至初三開設疫情門診,初三加開兒科門診。●衛福部基隆醫院:除夕、初三、初四上午都正常門診(流感特別門診);初一上午有內、外、兒、骨科、流感特別門診,只有初二全天休診,初五全天正常門診(流感特別門診)。.加開「兒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初一下午、初二下午、初三下午.加開「內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初一下午、初二上午、初三下午桃園市》桃園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部立桃園醫院:除夕至初五上午有內科、外科、婦科科、兒科;初一至初三有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聯新國際醫院:僅初一至初三有兒科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新竹縣市》新竹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新竹市24小時急診不打烊及部分門診醫療:新竹台大、國泰、馬偕、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南門醫院、國軍新竹醫院●新竹市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新竹台大、國泰、馬偕、市立馬偕兒童醫院》新竹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新竹縣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農曆春節初一至初三開設,包含新竹縣轄內的東元綜合醫院、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仁慈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新竹分院。苗栗縣》苗栗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2/9、2/10(除夕、初一)內科、外科上午門診;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內科、外科上下午門診;2/13、2/14(初四、初五)上午、下午正常門診。●為恭紀念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門診;2/10~2/12(初一到初三)上、下午開設春節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大千綜合醫院:2/9(除夕)內、外/骨、神外、復健、兒、婦產上午門診;2/10(初一)內、 外/骨、泌尿、兒上午門診;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內、外/骨上下午門診,泌尿、兒、婦產上午門診;2/13(初四)內、外/骨上下午門診,神外、兒、婦產上午門診。台中市》台中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台中市春節呼吸道特別門診醫院名單,詳細開診時間及相關資訊以各醫院網站公告為準。●地區醫院春節門診:113年台中市「地區醫院春節門診時間表」●台中榮總:2/8(小年夜)正常門診,除夕至初三休診,初四、初五部分特別門診,初六正常看診。●中國醫大附設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上午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14(初五)上午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15(初六)正常門診。●衛福部臺中醫院:2/8(小年夜)、2/14(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停診;2/9(除夕)上午部分門診,下午、夜間停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部分門診、下午小兒呼吸道傳染病特診,夜間停診;2/13(初四)上、下午部分門診,夜間停診;春節期間急診正常服務。●衛福部豐原醫院:除夕、初一、初三,上午春節特別門診(內外婦兒)。初四、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晚上停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感染特別門診。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春節期間急診正常。2/9(除夕)門診下午休診。2/10(初一)、2/11(初二)門診休診。2/12(初三)部分門診。2/13(初四)門診全面正常。●台中亞大醫院:除夕上午前維持正常門診,初一到初三暫停門診,初四開設內、外、婦、兒科特別門診,初五起恢復正常門診;急診維持24小時正常運作。●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慶院區-2/8(小年夜)正常門診,2/9-2/13(除夕至初四)春節特診或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4(初五)正常門診、夜間休診。中興分區-除夕至初四休診,初五上下午正常門診、夜間休診。文心院區-小年夜至初二休診,初三至初五上午輪值開診,2/15(初六)3院區均正常門診。●林新醫院(惠中路):2/9(除夕)早上正常看診,下午/晚上休診。2/10-2/11(初一至初二)早、午、晩皆休診。2/12(初三):早上/下午部分門診,晩上休診。2/13(初四):恢復正常門診。急診中心24小時由專科醫師親自看診。2/10-2/12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別門診。2/12上午加開兒科專診。●烏日林新醫院:2/10(初一)上午8點至10點半,下午2點至4點孫若堯醫師(兒)。2/11(初二)上午8點至10點半廖立勤醫師(兒),下午2點至4點林敬業醫師(成人)。2/12(初三)上午8點至10點半許人文醫師(成人),下午2點至4點李榮基醫師(成人)。●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除夕上午正常門診,除夕下午至年初二全天休診,年初三早上部分門診,下午、晚上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大甲院區-除夕上午正常門診,除夕下午至年初二全天休診,年初三早上部分門診,下午、晚上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梧棲童綜合醫院:2/8(小年夜)夜間休診,2/9(除夕)至2/13(初四)全面休診,2/14(初五)正常看診。急診不休診,24小時全天服務。2/10(初一)至2/12(初三)梧棲院區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台中慈濟醫院:2/9(除夕)至2/12(初三)全面休診。2/13(初四)上午(內、外、兒科),下午晚上休診。2/14(初五)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彰化縣》彰化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彰化彰基醫學中心:除夕到初四暫停門診;急診24小時照常服務,除夕及初四特別開設骨科、成人耳鼻喉科暨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及兒童暨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彰化秀傳醫院:急診不打烊、24小時提供醫療服務。2/9-2/14(除夕至初五)上午部分門診,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提供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5(初六)恢復正常門診。南投縣市》南投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台中榮總埔里分院:2/9(除夕)上午內外科;2/10(初一)及2/11(初二)上午類流感門診;2/12(初三)及2/13(初四)上午內外科;2/14(初五)正常門診。●衛福部南投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上午內兒科;2/10至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呼吸道特別門診;2/14(初五)正常門診。●南投基督教醫院:2/9(除夕)及2/10(初一)上午內外科;2/11(初二)休診;2/12(初三)及2/13(初四)上午內外科;2/14(初五)正常門診。●埔里基督教醫院:2/9(除夕)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及下午內科及類流感門診;2/13(初四)正常門診。●竹山秀傳醫院:2/9(除夕)上午神內、骨科及婦兒科;2/10(初一)至2/12(初三)上午及下午呼吸道特別門診;2/13(初四)上午胸腔內科、骨科、婦產科;2/14(初五)正常門診。雲林縣》雲林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斗六、虎尾院區):除夕至初三休診,初五恢復正常門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服務。初四部份開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除夕到初三休診,初一到初三上午、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服務,初四上午開設內、外科特別門診,初五恢復正常門診。●虎尾若瑟醫院:除夕至初三休診,初四恢復正常門診,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嘉義縣市》嘉義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嘉義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嘉義長庚醫院:2/10-2/14(初一至初五)提供春節特別門診服務,並自2/15(初六)起恢復正常看診。春節特別門診含呼吸道傳染相關疾病看診。●衛生福利部嘉義醫院:2/8(小年夜)、2/9(除夕)照常提供門急診住院服務。2/10(初一)上午內外科門急診,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1(初二)上午、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2(初三)上午內、外科、呼吸道傳染病特診,下午呼吸道傳染病特診。2/13(初四)上、下午正常急門診。2/14(初五)上、下午、夜間正常急門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起恢復正常門診,醫療交通車恢復正常行駛。急診照常提供24小時醫療服務。●嘉義基督教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休診,急診照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小兒科及成人科開春節門診。2/13(初四)起恢復正常門診。台南縣市》台南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奇美醫療體系:類流感門診開設時間為2月10日至2月12日,早上下午各一診次。●台南成大醫院: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高雄榮總台南分院:2/8(小年夜)門診正常,2/9-2/12(除夕至初三)休診,2/13-2/14(初四、初五)內科、外科上午特別門診 ,初一至初三呼吸道傳染病疫情特別門診。●台南市立醫院:2/9(除夕下午)-2/12(初三全日)暫停門診、抽血、領藥;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9~12點,下午2~5點,特別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衛福部台南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看診,初一內外科急門診,初二暫停門診,初三內外科急門診,2/13(初四)上午正常看診,2/14(初五)上下午正常看診。●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仁德院區、大同院區2/8-2/10(小年夜至大年初一)門診至中午,2/11(初二)休診,2/12(初三)門診至中午,2/13(初四)起全日正常看診。●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2/8-2/10(小年夜至初一)門診至中午,2/11(初二)門診休診,2/12-2/14(初三至初五)門診至中午。春節年假期間,急診照常。●新樓醫院台南院區、麻豆院區、新樓安南診所: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2/1(4初四、初五)下午門診正常但沒夜診。●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除夕到初三門診均休診,初四、初五門診正常;復健科從除夕至初三暫停治療服務。●台南郭綜合醫院:除夕到初三暫停門診;急診與住院照常服務。高雄市》高雄市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高雄榮民總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2/14(初五)上午內、外、婦、兒各1診;另於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於急診室旁戶外慈濟組合屋現場看診,上午9至12點(成人),下午2至5點(兒);急診全年無休。●高雄長庚醫院:2/8(小年夜)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晚上休診;2/9(除夕)全院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門診休診,另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2/14(初四至初五) 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春節期間急診照常提供24小時服務。●高雄市立聯合醫院:2/8(小年夜)上午部分門診;2/9(除夕)上午部分門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成人內科上、下午,兒科上午;2/13(初四)上午部分門診。復健治療2/8(小年夜)僅開放上午,2/9至2/13暫停服務;急診、住院24小時無休。●高雄市立小港醫院:2/9(除夕)門診休診;2/10(初一)上、下午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2/11(初二)、2/12(初三)上午、晚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2/13(初四)、2/14(初五)門診正常營運●衛福部旗山醫院:2/9(除夕)上午正常門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開設部分門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1(初二)門診休診;2/13(初四)、2/14(初五)上、下午門診,晚上休診。2/10(初一)至2/12(初三)開設呼吸道特別門診。●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檢查診、健康檢查休診,急診及血液透析正常服務;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類流感或急性呼吸道特別門診,2/10成人上午及夜診、小兒科上下午診,2/11成人下午及夜診、小兒科上午診,2/12成人下午診、小兒科上下午診。●國軍高雄總醫院:2/9(除夕)上午內科、外科各1診,下午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上、下午各1診;2/13(初四) 上午內科、外科各1診,下午休診。●高雄市立鳳山醫院:2/8(小年夜)上、下午部分門診照常,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上、下午及晚上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 上午風濕過敏免疫科、下午腎臟科、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各1診;2/14(初五) 上午家醫科及中醫、下午腎臟科及胸腔科、晚上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各1診。●高雄市立中醫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3(初四)上午開診,下午及晚上休診;2/14(初五)正常開診。●義大醫療體系醫院(義大醫院、義大癌症醫療醫院、義大大昌醫院):2/9(除夕)、2/12(初三)一般門診上午看診;2/10(初一)、2/11(初二)門診休診;2/13(初四)起恢復門診正常看診;急診24小時無休。●高雄阮綜合醫院:2/9(除夕)至2/12(初三)門診休診,急診全年無休,另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屏東縣》屏東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屏東榮民總醫院:2/9-2/11(除夕至初二)門診全日停診;2/12(初三)至2/14(初五)開設部分門診;2/15(初六)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衛福部屏東醫院:2/9(除夕)上午呼吸道疾病特別門診;2/10-2/12(初一至初三)上午、下午呼吸道疾病特別門診;2/13(初四)及2/14(初五)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屏東基督教醫院:2/9-2/12(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2/10-2/12(初一至初三)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13(初四)及2/14(初五)正常門診,急診不打烊。宜蘭縣》宜蘭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2/9-2/14(除夕至初五)門診休診,2/13-2/14(初四至初五)加開「放射腫瘤科」門診;急診室春節期間24小時照常看診;新民院區美沙冬給藥時段,2/9-2/14(除夕至初五)為上午8點至中午12點30分;新民復健治療2/9-2/14(除夕至初五)暫停服務。●羅東博愛醫院:2/8-2/14(小年夜至初五)休診7天,2/15(初六)恢復看診。●羅東聖母醫院:2/9-2/13(除夕至初四)門診休診,這段期間增設成人及小兒呼吸道特別門診,2/14(初五)門診正常看診,2/8、14日暫停健檢。花蓮縣市》花蓮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花蓮慈濟醫院2月9日至12日上午均有門診●門諾醫院2月10日至12日全天開設「春節呼吸道傳染特別門診」●花蓮洗腎機構年節期間提供原服務腎友洗腎,不過8家醫院附設洗腎中心目前預約都已額滿,另外有6間獨立型洗腎診所,臨時有需求者建議先打電話確認是否能安排。●若假期間出現呼吸道症狀需就診時,可上花蓮縣衛生局網站(http://www.hlshb.gov.tw)或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查詢各醫院看診科別及時段。台東縣》台東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部立台東醫院:除夕、初一全天及初二下午休診;有門診的有初二上午家醫科、晚間內科、初三上午內、泌尿、下午家醫科、初四上午家醫、牙、下午家醫、內科、初五上午家醫、內、精神、家醫科、下午外。另,除夕到初五上午均有流感門診。●台北榮總台東分院:小年夜上午、胸腔科、中醫科、下午身心科。初三上午腎藏科、初四下午骨科、初五上午泌尿科、骨科,餘無門診。●台東馬偕醫院:除夕至初五休診,初六全面開診。初三上午有類流感門診。急診全年不打烊。●台東基督教醫院:除夕至初三門診休診,但除夕上午加開特別門診,包括:內科、家醫科、外科、泌尿科小兒科等五個科別。初一至初三加開成人呼吸道特別門診。急診不打烊。澎湖縣》澎湖縣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衛生福利部澎湖醫院:初一2月10日至初三2月12日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小年夜2月8日正常開診,除夕2月9日休診,初一2月10日至2月12日上下午開設「呼吸道傳染病特別門診」,2月13日恢復正常開診。》連江縣 春節醫療服務詳細查詢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使用教學春節期間如果急症病情嚴重有就醫的需要,出門前記得先上網查詢。健保署已彙集全國特約醫療院所春節期間的每日看診時段,民眾可透過健保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或「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查詢附近醫療院所看診時段及其他服務資訊,或撥打免費諮詢專線(0800-030598/02-4128-678,每日9時至17時),查詢春節假期期間醫療院所看診時段。查詢方式及步驟如下:1.健保署全球資訊網:首頁「春節假期 就醫安心」專區或首頁→健保服務→健保醫療服務→院所查詢→服務時段查詢服務功能。2.「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院所查詢」專區,直接輸入院所名稱或依需求選擇欲查詢之縣市、鄉鎮市區、診療科別或服務時段等條件,即可查詢該院所開診情形。春節期間,如有牙齒健康方面的問題,國內部分醫院提供牙醫急診服務,讓春節期間,有口腔或牙痛急症的病人接受治療。春節期間牙醫急診相關資料請參考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網頁資訊。春節期間如健保卡因遺失或毀損等因素,且未及申請補換發健保卡者,可持有效的身分證明文件正本(如身分證、駕照等),於各特約醫療院所填寫「例外就醫名冊」,即可用健保身分安心就醫,不影響任何就醫權益。【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全國各大醫院網站.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坦然接受生命裡的變故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七、八年前剛到這家醫院時,門診病人都是前一位離職醫師留下來的。很多病人為了讓我多了解,會從頭開始講他們的病史,以及為何需要看身心科。陳太太是少數的病人,從第一次到第三次門診,請她進診間,還沒坐穩,都是笑笑的說:「我的情況很穩定,就照前面醫師的處方開藥給我就好。」到了第四次我終於忍不住了,我請陳太太可以稍微給我多一點時間了解她的狀況,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有機會下次再跟醫師好好說明。我問她趕什麼時間,因為從病歷上看起來,她的乳癌治療都已經完成,目前只需要口服抗荷爾蒙的藥物跟定期追蹤而已,病歷上也寫她是家庭主婦,似乎沒有趕著回去上班的問題。這時她才跟我說明必須趕著回去,因為家裡有位多次中風的先生在等她,先生對她很依賴,雖然有外勞照顧,但是一定要看到太太才會放心。所以為了不要讓她那麼趕,而且下次回診也不用配合腫瘤科醫師的時間,我把回診時間改成下午,讓她有充足的時間看診。接下來的回診她終於不再匆匆忙忙,因為下午的時段先生會睡個午覺,而且有外勞陪伴,只要在先生醒來之前到家就好。有充裕的時間看診,陳太太娓娓道來。原來幾年前她的生活就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結婚前有工作,婚後為了好好照顧家庭及帶小孩,便辭去了工作。剛診斷乳癌的時候,心情的確大受打擊,但是先生與小孩們都很支持她,所以陳太太並沒有因為罹患癌症而心情低落。會被轉介來身心科,是因為癌症治療開始之後,在化療期間因為副作用,出現了熱潮紅、燥熱、盜汗、失眠等問題。可是就在化療療程期間,先生中風了,而且相當的嚴重,住院一個多月,儘管積極的復健,還是不太能講話,身體右邊也無力,上下床、如廁、穿衣、走路、吃飯等,都需要有人幫忙。「看到他那樣,比起自己化療的副作用,我心裡還更難過。」陳太太說。還好女兒留職停薪回家來照顧爸媽,「所以撐完的化療,我就讓女兒趕快回去上班,照顧先生的事情就由我自己來。」可是哪想到,才過幾個月先生又二次中風,而且這次更嚴重了,幾乎都必須臥床,幸好可以申請外勞一起幫忙照顧。所以這幾年,陳太太都是拖著化療剛恢復的身體,一手包辦買菜,準備先生能吃的食物、帶先生復健,然後自己還是得定期做癌症的追蹤治療及回診,所以我總是看到她匆匆忙忙的身影。我好奇地問她,你難道不會抱怨老天怎麼會這麼不公平?她笑笑的回答我說,這大概是老天爺給她的功課吧?問到她這麼樣的辛苦,還把先生照顧這麼好,可是人總會累,是不是想過讓小孩來分擔照顧呢?她說二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家庭,先生是老伴,「老伴」就是要作伴到老,自己還能做的,就不想麻煩小孩。她看診都是一個人到診間,唯一一次女兒陪來,是因為在買菜途中,騎摩托車被撞造成腳骨折了。女兒在診間也跟我抱怨,媽媽就是這麼倔強,照顧爸爸的事情都要自己一手包辦,連爸爸或是她自己的就醫回診,也說不要麻煩年輕人,其實兒女們是很心疼媽媽的。大約是前年,陳太太回診時告訴我,她現在肩膀上的擔子終於放下來了,因為先生前陣子家裡昏迷,送到醫院是出血性中風,住院一個多月後走了。這是少數我看過陳太太露出難過表情的時候。我跟她討論接下來該怎麼安排她自己的生活,她說一下子沒有想那麼遠,只是有點累了想好好休息一下。對於先生的過世,她倒是覺得,老天爺讓他先解脫了,因為幾年下來臥病在床,看著先生的狀況越來越不好,她也不忍心看著他受苦。陳太太也感謝我,先前幾次先生住院時,請教過我不急救的事情,這次先生昏迷在加護病房觀察時,醫生詢問家人的意見,她就希望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們也支持這樣的決定。她很慶幸做了對的決定,沒有讓先生在最後一刻受苦。接下來的回診,看起來陳太太已經能夠適應一個人的生活。對,她決定還是自己住,雖然小孩不放心,希望能夠搬過去同住,但她還是覺得自己一個人比較自由。現在會跟一些姐妹伴四處去走走旅遊爬山。以前因為要照顧先生,所以對一些好友的邀約,只能很抱歉的拒絕,現在自己終於可以做一些想要做的事情。可惜這樣的時間沒有維持很久,陳太太開始覺得痠痛的問題變得嚴重,原先以為是運動量太大造成的,癌症追蹤的醫師為了慎重起見,安排了一系列的檢查包括骨掃描,很不幸的發現陳太太的癌症已經轉移了。問到她的心情,她說該來的就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說難道不會覺得怨恨老天,剛送走先生沒多久,她終於可以輕鬆了,可是癌症又找上門。她說其實很感謝老天爺,多給了她幾年輕鬆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間,她反而覺得很感恩。後來她的癌症治療反應並不好,她主動提出要接受緩和安寧照顧。去安寧病房看陳太太時,如果她還有精神會跟我聊上幾句,但主要都是在感謝我這幾年對她的照顧,讓她有機會可以說說照顧先生的辛苦,以及肯定她的付出。她說自己已經盡力做好該做的事情,小孩也都獨立、有自己的家了,她沒有什麼好牽掛或是遺憾的。最後一次看她是過世的二天前,陳太太已經陷入昏迷,身邊有女兒陪伴。女兒跟陳太太一樣溫和有禮貌,謝謝醫療團隊的照顧與關心。我跟女兒說,謝謝陳太太讓我有機會認識這樣令我敬佩的人,面對自己的癌症、先生中風需要長期照顧,沒有怨天怨地,反而肩負起照顧的重責,遇到自己病重也坦然接受。我向女兒表達對陳太太的敬佩,我覺得她有大智慧與承擔,教我人生很難盡如人意,但是如果發生了,就盡最大努力。身體好時就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浪費人生。即使生命終點來臨的時候,也選擇最好的方式讓自己與家人有一個完美的句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6 焦點.健康知識+
傳長輩圖有益健康!外國研究: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
迎接農曆新年返鄉團聚,別忘注意長輩身心狀況。根據美國最新研究發現,老年人患消化系統疾病,更易感到孤獨和憂鬱。專家表示,別小看傳長輩圖,這是增進人際互動的解憂神器。老年消化疾患易感孤獨這項研究在2023年9月發表於「臨床腸胃病學和肝臟病學」期刊,以2008至2016年密西根大學健康與退休研究約7110名在美國50歲以上民眾與配偶數據分析,根據有無罹患消化系統疾病的老年人,孤獨、憂鬱和社交孤立的發生率進行探討。結果顯示,56%受訪者患有消化系統疾病,這些人當中超過6成感到孤獨,甚至12.7%患嚴重憂鬱症;沒有消化系統疾病的受訪者,約有55.6%感到孤獨、7.5%患有嚴重的憂鬱症。換句話說,患有消化系統疾病年長者,孤獨感較高,且與罹患中度至重度憂鬱症有高相關性。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今天透過新聞稿說明,他認為,雖然無法釐清胃腸道疾病與孤獨、憂鬱及社交孤立因果,但可確認彼此間相互關聯。隨著高齡社會的到來,許多慢性病常伴隨心理因素,身心共病現象需要大家多留意與重視。長輩圖增互動成解憂神器邱弘毅建議,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可以提醒台灣相關科別醫師,在診療老年腸胃疾患問題期間,同時關注年長者的心理狀況,有需要時可協同臨床心理師處理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對於治療胃腸道疾病的成效會更顯著。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有同樣看法,她希望精神科以外醫師有能力辨別患者是否有心理問題需協助,建議將憂鬱症指引納入不同專科進修重點,成為必修課或共同科目。當民眾出現以不同身心形式表現的憂鬱症時,如消化問題不一定要直接去看身心科、精神科。葉雅馨說,隨著年紀增長,會越來越需要子女關心與陪伴,建議晚輩增加關心與互動頻率,如長輩圖訊息就是好工具;若發現長輩有孤獨感或憂鬱情緒,可透過先辨識和2個月前生活作息和身體狀況差異,教長輩在家也能和親友互動的方式與鼓勵長輩在行動範圍內建立運動習慣。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能長壽.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活得精采、面對死亡從容無畏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由醫師談他們所見證到的令人佩服的醫師同事以及病人的故事。一位中風引起偏癱、失語以及癲癇發作的病人,如何走出陰霾、積極自我訓練,贏得醫師與家人的尊敬。→想看本文一位醫師回憶一位癌末病人從容面對生命末期的優雅態度。一位麻醉科醫師回憶他所親自經歷到的一位外科泰斗如何尊重醫療專業和所有參與手術團隊的每位醫護同僚的情操。當受邀寫一篇「我敬佩的病人」時,腦中浮現不下於五個人的故事,他們都讓我覺得,其實是他們教了我,而我只是因為我的工作,而忝為他們的醫師。不過篇幅有限,就容我介紹其中一位。這位女士,在我的診間充滿著爽朗的笑容。當她候診時,即使隔著隔音效果還不錯的門,總還是能聽到她跟護理師說笑的聲音。實在看不出來這是一位在她人生、事業的巔峰時,老天開了一個玩笑——而且是個大玩笑——的第四期癌症病人。她是一位事業有成的高階經理,優秀的表現使得總公司原本要讓她派駐海外,某一天她向同仁們授課的時候,發現右肩有點不對勁,原本以為只是對最近太累了,電腦滑鼠使用過度而已。不過又想起一年前公司體檢時附加的乳房攝影檢查,報告中曾說有異常,建議要到醫學中心檢查,但因為事業忙碌,又覺得身體沒有異樣,就一直拖著沒有就醫。這段時間老是貼著膏藥緩解右肩的不適,好心的同事就幫她掛好了號,逼著她去看醫生。「沒想到就中獎了,而且還是中了頭獎。」在身心科初診時,她這樣笑笑的跟我說。後續一連串的檢查證實她得了三陰性乳癌,而且還轉移到骨頭,因此開始了一連串辛苦的治療。「以前是工作太忙沒時間睡覺,現在反而是時間很多,想睡睡不著。」她還是笑笑的跟我解釋,為何需要來身心科看診。陸續的追蹤回診越來越了解她的狀況後,讓我對她敬佩有加。原來這些年來,她並非一直如外人以為的一帆風順。在家庭中作為職業婦女,她必須照顧好孩子跟洗腎的婆婆,先生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在外地,並沒有辦法幫上忙。所以她經常是蠟燭兩頭燒,雖然跟先生抗議過,可是因為尊重先生以事業為重心的想法,仍然身兼數職,繼續扮演媽媽、媳婦以及上班族的角色。孩子比較大之後,她覺得自己在工作上應該更精進,所以考上了在職碩士班,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了。工作上的好表現也讓她得以升職,晉升為企業內重要的幹部。生病之後因為體力差,老闆同意她可以彈性上班。多出來的時間,她開始思考自己的腳步是不是需要調整了。讓我敬佩的是,她不但沒有怨天尤人,反而覺得生病這件事,是老天要她緩一緩,對她這幾年埋頭向前衝,重新想想人生的方向。她開始列出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清單,因此重拾年輕時候玩過的樂器,找音樂老師來上課,這是開始工作以來,很奢侈、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以前就很羨慕人家泳渡日月潭,在治療告一段落的時候,雖然腫瘤科醫師並不贊成,她還是預先做足了準備,找教練在游泳池訓練了兩三個月,最後順利完成了,還記得在診間秀出她完成的證明,臉上充滿了得意的笑容。原本她還計畫要登玉山,可惜天不從人願,她的病情惡化了無法成行。我問她會不會有遺憾,她笑笑地說:「隨緣就好,看一同報名的同伴登頂的照片,足夠安慰了。」由於病情不斷的惡化,她的體力也越來越差,原先還想去媽祖繞境也無法成行。我好奇地問她,以目前的病情還有想要做的事情嗎?她說,正在安排短暫的回公司時,跟過去的同事、部屬們道歉,因為過去對於工作上的要求很高,不止是對自己,對於同事跟下屬也是。現在回想起來,自己一直以來一定傷害過很多人,她想用有限的時間,好好的跟他們說對不起。我試探性的問,萬一有些人不領情,而有不好的回饋呢?她說沒有關係,至少自己這邊的心意傳達了就好。之後我瞭解這事情的後續,她說大部分的人當場都有點錯愕,有些人是回饋說,他們了解她的嚴格純粹只是對於工作上的要求,並沒有惡意;而有些人則是在事後,傳了訊息或者是寫卡片給她,要她不要放在心上,好好安心養病。她說完成了這件事情,心中的大石頭總算放下了一部分。對於家人,她比較心疼的是,先生必須放下他的事業,回來家中幫忙照顧自己跟婆婆,所以她很感激先生的犧牲。而對於小孩,她理解到自己恐怕沒有辦法陪伴他成家立業。所以她開始準備一些「錦囊」,畫了一份「藏寶圖」——就像遊戲大富翁一樣,當人生走到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如何抉擇的時候,例如遇到感情受挫、選擇事業、人際關係挑戰時,就可以打開相對應的錦囊,把她這一生的人生經驗,跟克服困難的秘訣傳授給小孩,給他當做未來的禮物與祝福。談到這些事情時,是我少數看到她眼中泛著淚光的時候。最後一次看診,是由先生推著輪椅進診間,她跟我道歉,說恐怕以後沒有辦法再來看我。癌症轉移到腦部,雖然接受了手術,也做過放射治療,但是病情還是沒有受到控制。跟腫瘤科醫師討論過後,她決定接受安寧緩和照顧,但是因為家裡離醫院相當遠,為了跟家人有多一點相處的時間,已經聯繫上住家附近可以提供居家安寧治療的診所,之後就會有居家安寧的醫師與護理師來照顧她到最後。還記得她握著我的手微微的顫抖,隔著口罩還是可以看到眼角露出的微笑。這就是我熟悉的她,雖然面對疾病惡化的挑戰,短時間內的復發轉移,即使有遺憾,沒有辦法及時完成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她還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讓自己活得精采、活得心安理得,把自己的祝福給身邊的人,教了我重要的人生功課。希望藉由分享她的故事,讓大家能夠珍惜活著的每一刻,且面對死亡來臨時從容而無所畏懼。延伸閱讀:1/22 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正向的病人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3 醫療.精神.身心
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心理師教3招改善過年壓力症候群: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許多人越接近過年,越會不明煩燥,很多情況是出自於親友們聚在一起總有各種問候,「交男/女朋友了沒?」、「現在做什麼?薪水怎樣?」、「阿你什麼時候要生?」等等的,常讓人壓力山大,出現「過年壓力症候群」。 對此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指出相關症狀,並分享壓力情境下的應對方式、改善壓力的方法,助大家過好年! 越接近過年,越不明煩燥?中了「過年壓力症候群」?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壓力症候群」雖未正名、也不是個疾病,但生活上確實許多人會因為相關壓力而出現各種心理症狀、生理症狀,故稱為壓力症候群。 觀察壓力,從生理觀察最準:檢視自己的壓力,除了端看情緒感受以外,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生理症狀觀察,也就是「看得到的症狀」,例如失眠、嘔吐、坐不下、沒食慾、疲倦、沒理由的哭泣或發脾氣,這些都是急性壓力的症狀表現。心理症狀則可包括緊張、焦躁、憂鬱、煩悶、躁鬱等。對於過年,有些人也可能理智上雖然覺得過年很好,但實際上根本不希望過年到來。 因為心理症狀容易被忽略:之所以會建議觀察生理症狀,是因為心理症狀常常會被忽略。壓力這件事,並非「很多人都會有」才算數,這在於個人感受,對於個人而有壓力就是壓力。就像有些人怕黑、有些人上台會緊張、有些人怕鬼,過年也是一樣。 許多人對於過年其實有莫大的壓力,但會打從心底認為「其他人都沒有壓力」或「過年是一件開心的事情」等,進而無意間否認壓力來源,實際上可能總在一月時就莫名的煩躁、看到紅色覺得厭煩等,但卻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莫名不爽,或許就真的和過年有關。若有這樣的情況可多觀察。 為何有「過年壓力症候群」?心理師指常見4大因素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雖然每個人的壓力來源有所不同,不過對於過年還要被問東問西而產生「過年壓力症候群」,可能和幾項常見因素有關。 有太多不確定性:過年要和沒那麼熟悉的人相處,事件也可能各個超展開,各種人事物都充滿著不確定、怕超展開的事物觸動到心底所擔憂的事情等,因此感到煩躁。 缺乏安全感、自信:當事人也可能自小有自己的想法,但較少被支持,且被教導著要遵循長輩的想法,甚至父母也鮮少了解自己,例如被父母和其他親戚一起念「為什麼還不結婚?」。 界線觀念較模糊:每人心裡都有一把尺,各關係會有等級之分,例如超好的朋友會聊很深,好朋友會關心,一般朋友會閒聊。這是出自於界線,界線觀念模糊的人就可能不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跟誰聊,怕聊錯而產生壓力,又或者聊過之後常出現自責「早知道不要跟他講了。」等等。 對事件存在痛苦:對於過年或聊天內容本身就有壓力,例如小時候可能在過年出過糗而被笑,每當過年就會想起而排斥。或例如被問到的事情正不知道該怎麼辦、正在規劃、正經歷挫折等因素而有壓力,被這麼一問就像正在調整步調又被迫重新面對這些問題。 過完年了壓力卻還可能持續?「過完年壓力症候群」會多久? 新的壓力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過年壓力症候群有時也未必會隨著春節結束而跟著消失,就像撞到桌子瘀青一樣,痛的已經不是撞到桌子,而是所形成的瘀青;壓力已經不單只是該事件,也包括新形成的壓力或強化了原本的壓力,且可能不知道該怎麼回到平靜的生活,持續憂鬱、焦慮。 超過這時間,尋求專業協助: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就臨床觀察,壓力症候群在事件結束之後一個月才解除其實都還算合理。但若是超過一個月還沒見好轉,就會擔心當事人是不是已經產生了某種新的情緒、感受、想法、壓力,或是困在某件事情上動彈不得。若是到了六個月,就會建議尋求心理諮商、身心科等等的專業協助。 3招改善「過年壓力症候群」,心理師: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過年壓力症候群以預防為重,建議可從三方向著手。 1.找好朋友聊聊:排除壓力的方法最常見也有效的,就是尋找可信任、不會批判、能理解或嘗試理解的朋友聊聊,除了釋放壓力,也常在對話過程中找出壓力來源。 2.找出討厭情境:可試著用紙卡寫出最討厭的情境,例如被問工作、感情、生孕等,或是對方說話方式讓人感覺不舒服等。一邊觀察自己的情緒,若有感覺像被針刺,或許這就是答案之一。 3.試著呈現自我:可嘗試在上述情境中模擬練習應對方式,也可以「脫稿演出」。蔡岳融心理師表示,很多人的壓力其實是源自於這個社會要我們怎麼做,例如大過年不要搞壞氣氛等、長輩問你話你要回答等等,且從小就被培養成這樣。但其實每個人都是生命個體,且在對話當中氣氛搞僵未必是一個人所能造成。嘗試脫離世界給自己的稿,隨著自己的意思即興演出自己的樣子。 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不論是誰、不論是否過年,最終都該回歸本我,雖然自然會與人交流,但還是得用自己的方式、走出自己的劇本。有自己想要的畫面,便有機會創造出來。對於過年也是一樣,鼓勵「把過年這檔事,過成自己想要的年。」! 《延伸閱讀》 .過年一直被問東問西好煩?心理師教簡單6妙回、過好年! .連假後憂鬱、焦慮、覺得煩?醫教5招防範3招破解「收假症候群」!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們沒有那麼不同——「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以「寬闊的胸襟」討論宗教與照顧病人的看法。一位進入大學時才在某種機緣下,接觸到佛教經典,而後了解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與自己的習慣挑戰,只要堅持下去,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一位內科主治醫師分享個人從小受到一貫道的宗教熏陶,尊重各種儀式,而在行醫路上學會用更開闊的心胸去看待各種醫療方法,無論是民俗療法、中醫,還是那些在宗教儀式中禱告、祛病除魔、收驚制煞的儀式。由他所分享與病人的互動展現出醫師難得的胸襟。一位國立大學醫學院資深教授、護理界資深學者與台灣安寧緩和療護的推手,以本身出自佛教家庭,後來轉為天主教教徒的心路歷程,分享自己與各不同宗教領袖討論宗教信仰的經驗,得到喜悅,而能體會尊重不同宗教的信仰之美好。有幸拜讀盧俊義牧師與陳榮基教授的二篇大作「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讓我想到達賴喇嘛常常說的一句話:「所有的生命,都是想遠離痛苦追求快樂。」所以在這一點上,不論個人是何種宗教背景,都不應該是我們幫助別人消除痛苦、追求幸福快樂的阻礙。反而在生而為人,無法逃離生老病死的束縛中,宗教能夠提供給我們更寬闊的胸襟來包容一切。從小家中是一般的民間信仰,那時對宗教的印象就是村子裡的宮廟每年作醮的時候,都會請布袋戲、歌仔戲班來演出,當然更重要的是有免費的流水席可以吃。所以雖然說是酬神,但是在那個物資艱困的年代,這可是難得可以好好打牙祭的機會。我長大的鄉鎮,一所由天主教會所設立的醫院,除了軍醫院以外,是鎮民們重要的醫療場所。還記得那些和藹可親、會說臺語的外國神父修女們(以前以為都是美國人),親切的問診與照護的樣子。印象中神父修女們並沒有特別傳教,只有在聖誕節時醫院大廳跟旁邊的教會有應景的佈置。開始對佛教有興趣,是因為準備大學聯考時,有時候在圖書館讀累了,會起來翻翻書架上的書,偶然翻到一本「正信的佛教」,它的內容讓我覺得很新奇,因為印象中佛教不就是吃齋念佛求生淨土嗎?原來佛教還講道理,講人生是不圓滿的,甚至究竟來說是充滿痛苦的。佛陀跟菩薩竟然不是神的一種,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佛經中滿滿的古文原來是教我們解脫痛苦的東西。這對於正因為準備大考苦惱的我,充滿了吸引力。因此上大學之後參加了佛學社團,開始有興趣想了解佛教的內容。慢慢才知道原來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粗略翻成白話中文的意思是「覺悟的勇士」。慢慢跟著學長以及指導老師,多少聽一點佛經的道理,當然不懂比懂的還多。不過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佛陀在覺悟時說的那句話,「奇哉奇哉,眾生皆有佛性,只是因為煩惱執著而不能解脫。」這句話讓我覺得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都是有寶貴價值的。開始進入臨床工作後,好像離修行解脫越來越遠。但是因為看到人生百態,就會想到不管有些人是自己受苦,有些人是令別人受苦,不管是哪一種,造成這種現象都是因為各種因素聚集所造成的。有些人是天生的性格,有些人是後天的環境,更多的是這兩者加在一起造成影響。但是只要造成這個結果的這麼多的因素其中一個改變,結果就會不一樣。所以佛教所講的因緣果報,並不是宿命論,而是存在無限多的可能性,重點是要勇於跟自己的習慣挑戰,那麼未來是可以自己抉擇的。而這些事情根本無關乎宗教,不管是對上帝堅定的信仰,或是對各種神的虔誠祈禱,而願意做改變,或許在短期看不出有什麼不同,但是堅持下去一定會看到不同的結果。原本是想分享一些我在臨床上看到,不同宗教之間彼此的包容與惺惺相惜,例如原本信基督宗教的媳婦,為了祈求讓婆婆的病快點好起來,也幫忙摺紙蓮花燒給冤親債主。或是佛教的法師,在面對不同宗教信仰的病人時,一起跟病人向媽祖或是上帝祈禱。這些在臨床上遇到的真實狀況,都是很令人感動的。我想宗教的共通點,都是希望能夠幫助所有人解除煩惱、超脫生死的痛苦。但是也看過有一些病人與家屬,太過於堅持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正確的,弄得反目成仇,到死的時候都不肯包容和解。我常想這樣的堅持是真的為了別人好,還是只是自己的私心罷了。地藏經中有一段話,提到佛跟菩薩有時候為了幫助眾生,會化現為國王、大臣、男子身、女人身、或現天龍身、或現神鬼身、或現山林川原、河池泉井等等。只要是對人有利,能幫人解脫就好了,菩薩(覺悟勇士)們並不會自我設限要用甚麼形象來幫助人。所以即使面對是不同宗教的人們,只要能看到每個人都具有想要離苦得樂的共同點,我們就是彼此的貴人。當然在追尋生命的最終極意義,每個宗教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目標,但是希望不再有痛苦,能得到永遠的幸福快樂,在這點上,我們都是一樣的。延伸閱讀:2023-11-20 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2023-11-22 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
-
2024-01-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達人用靈性安寧照顧!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了無遺憾地離開
新竹縣湖口鄉人口8萬2千人,是全國第二大鄉,天主教仁慈醫院是當地唯一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長者。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認為,行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超越個人徇私心」,因此擔任院長20多年,不僅盡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在臨終病人照顧上,更注重靈性照顧,用安寧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生命的真諦和死亡的必然性。養生秘訣/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修反省等活動,盡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為,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為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台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啟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身為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台南地檢署及台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為這項計畫,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著、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啟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為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為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眾舟車勞頓之苦。張達人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焦慮症、憂鬱症、重大精神病診療、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現職: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天主教主教團牧靈中心主任.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衛福部草屯、嘉南療養院及玉里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除了注重飲食均衡、定期健康檢查和運動外,並學習聆聽內心及身體的聲音,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別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27 醫療.精神.身心
氣溫驟降注意保暖! 醫師:留意「冬季憂鬱症」纏身,平日多做6件事改善
近來氣溫數度驟降,可能讓人感到情緒低落、悲傷、失眠或疲憊,如症狀持續2周以上,就要小心是否罹患季節性情緒疾患,或稱「冬季憂鬱症」。大千健康醫療體系福苗診所身心科醫師劉佑閿指出,冬季憂鬱症如未能改善,除影響生活,嚴重恐導致有負面想法,釀成憾事。出現這些症狀 當心冬季憂鬱症他指出,據統計「冬季憂鬱症」多發生於秋季或冬季早期,且較常出現在高緯度、冬季日照較短地區,還有婦女及年輕族群較易發生。由於秋冬季日照時數較少,進而導致體內褪黑激素與血清素失調,影響情緒及生理時鐘。褪黑激素是會讓人產生睡意、進入休息狀態的物質,血清素則是影響情緒、睡眠、食慾的激素;因此當日照減少時,可能導致血清素提早轉化為褪黑激素,造成血清素下降、褪黑激素增加,進而產生冬季憂鬱症的症狀。冬季憂鬱症病患會在一年中固定時間發生憂鬱症狀,包括持續2周以上情緒低落、對原本喜好事物喪失興趣、失眠或嗜睡、食慾及體重的增加或減少、注意力集中困難、思考與行為緩慢、過度不當自責或失去自信、常有負面想法。平日多做「6件事」改善冬季憂鬱症劉佑閿表示,想要改善冬季憂鬱症的症狀,建議多做以下6件事:1.白天可多進行戶外活動,適度曬曬太陽2.依個人體能狀況,安排固定的運動習慣3.維持人際互動交流4.培養休閒嗜好,調節並釋放壓力5.均衡飲食,可多攝取含色胺酸的食物,如牛奶、芝麻、堅果、香蕉、黑巧克力等6.建立固定睡眠習慣,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他提醒,如果已有持續2周以上的情緒困擾,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建議至身心科門診進行評估,幫助找回心理的平衡點。★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4 醫療.泌尿腎臟
5個想尻一發的時刻!泌尿科醫曝此時性慾高漲很正常,運動完、壓力大也會
新手入職場,哪個不挨罵?雖然25歲張先生並沒有不扛罵,在職場上幾個月也算是混得還不錯,但是他這次就醫主訴:「每次被老闆罵,特別是「大罵」之後,就會不自主地想要去廁所來一發」,進而前往泌醫門診,是因為張先生怕自己這樣是病態,想要尋求解方。 讓你性慾高漲 5大關鍵泌密會客室 - 陳偉傑醫師 x 羅詩修醫師指出,其實案例中的張先生不是病了,而是身體的正常反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人的性慾容易被激發高張,甚至會到不得不來一發「不吐不快」的情形。因此,幫大家整理不尻一發實在不行的五大時機:1、要登大人尻一發:不論是男女,睪固酮、雌性素與性慾息息相關,當性賀爾蒙巨幅變動時(像是女性排卵,或年輕人進入青春期身體內的賀爾蒙可能上下浮動會到10倍之多),這時候就可能會讓性慾高漲,甚至一天要來好幾次也是可能的。根據2016年的論文指出,當女性使用雌性激素治療骨質疏鬆,同樣也會增加性慾也是一樣的道理。2、想性伴侶尻一發:根據美國統計顯示,夫妻平均三天愛愛一次,因此整天想跟另一半壞壞其實不是壞事,這代表的是你跟她關係很好,但想她卻見不到她也只能尻一發了。3、運動激情尻一發:健身完累爆但還是會想愛愛!一篇2018年的論文顯示,運動頻繁的人能讓身體有更好機能,GG硬度變高之外,能讓人對於自己的體能更有自信,許多健身教練健身完累爆,晚上依然能在床上做有氧運動,一晚七次不嫌多。4、壓力山大尻一發:「靠做愛紓壓OL女向男性索愛」這樣的報導絕非病態!研究發現,當人壓力增加或減少的時候,都有可能會增加性慾,性能有效幫助人類舒壓,同時,性也能讓放鬆狀態的人更容易達到高潮,因此,就像案例的男主,就是因為上班被罵,想要透過「來一發」作為紓壓的方式的原因。5、換藥沒力尻一發:「換藥怎麼就軟掉!」其實是許多病患沒說出來藥物服從度低的重要原因!許多的藥物會影響到我們的性慾,根據一篇2016年的論文就曾指出,40%使用抗憂鬱劑,會有性慾降低的問題,但相反的,如果最近身心科藥物有被調整,也可能會導致性慾高漲,臨床上,常常會導致性慾改變的藥物包含:抗憂鬱劑、鋰鹽、安眠藥以及高血壓用藥,如果近期有換藥,可能就是你性慾改變的原因!延伸閱讀:.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常見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讓你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愛情消失了?醫激推12招不易分手秘訣,提醒男生愛愛完「必做1事」別只想睡.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讓我看見生命的韌性
【編者按】:本週是三位醫學生有機會較長時間追蹤病人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長期與癌症奮鬥的女病人讓學生有機會了解病人做決定時,並不只是醫療團隊的意見為主,病人需要考量個人生活環境以及獨居者要照顧腸造口的困難,而使學生學習到「每個病人都有它特殊的困難,只有當讓醫療團隊能夠使病人說出他們的困難,我們才有辦法做出有可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療」。一位照顧了病人三星期之後,病人出院後又有機會再見到病人與家人的學生,感受到自己第一次那麼長時間地照顧一個病人,能夠與病人及家屬建立起良好的關係,寫出「當你從心底自發地、細心地照顧病人,就掌握了行醫的關鍵,也能夠得到最真誠的回應。這將成為我行醫生涯中的一次寶貴經歷」。一位學生敘述一位發現癌症時已是末期的病人,從他們最初無法接受現實而驚慌拒斥,出院後病人回來門診接受化療時,都會找他談話,使他感到「雖然我能提供的幫助不多,但可以感覺到他們多了一個人可以訴說那些不好跟別人提及的疾病看法,似乎也安心了許多。」這些心得也使我們深信鼓勵醫學生長期追蹤病人,更能幫忙醫學生助長將心比心的「同理心」。見到陳女士的早晨已是她入院的第三天,陳女士早已脫離最初不穩定的階段,我只能先從病歷紀錄上理解初入院的她究竟遭遇了什麼,初步構思她的形象、心境、與可能的應對。「陳女士曾罹患子宮頸癌,接受過化療和放射線治療,這次因腹痛、噁心及嘔吐入院,然而入院前已有長達半年的腹脹症狀,並在定期回診的腫瘤科門診安排了相關的檢查。入院時發現有嚴重低血鉀,因此給予靜脈注射補充。」陳女士的血液數據因低血鉀被標上警示,點開陳女士一個月前做的腹部電腦斷層,只見大段充滿空氣的腸子,從胃一路脹到乙狀結腸。我一時驚訝地說不出話,陳女士的腸子從是漸進式的脹大呢?還是從年初就如此膨大嗎?如果一直脹得這麼厲害,又怎能堅持這麼久?帶著困惑與驚奇,我來到她的病房理解她的故事。陳女士有一張瘦削的臉龐,聲音細柔,眼神卻帶著一股堅毅。她的上腹脹得跟排球一樣大,所幸腹痛已經緩解。我原先以為她是不願接受治療才拖延就醫時間、社經地位較低的病人,但她實際上是位大學畢業的會計,非常遵從醫囑,只是沒想到這次的問題這麼嚴重,因此2月初症狀發生後,到5月定期回診的時間才和醫師提及此事,並在等待各項檢查結果的過程中先進了急診。查房時,主治醫師施長慶醫師也提供我們更多的資訊:陳女士在子宮頸癌的放射線治療結束後產生後遺症,讓她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反覆泌尿道感染,且因為長期使用抗生素出現抗藥性菌株,到了最後,連感染科的施醫師都覺得非常頭疼,不知如何清除她泌尿道中叢生的細菌,幸運的是陳女士在服用蔓越莓錠後感染狀況改善。但在施醫師眼中,陳女士毫無疑問是頑強而堅忍的病人。綜合斷層和大腸鏡的結果,我們認為乙狀結腸因放射線治療產生纖維化導致腸道狹窄,原先的計畫是會診外科切除纖維化的地方,再把腸子接起來。外科的回覆卻出乎我們預料,由於纖維化的腸道位置過低,因此切除後無法保證上下兩段腸子是否還能接起來,很可能將需要做永久腸造口。陳女士聽聞這個消息,堅定的表示自己需要更多時間思考。我們給她一週的寬限期,在補血鉀的期間讓她有一點緩衝接受這個資訊。然而,不知是否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及腹瀉,即使我們每天給大量的鉀離子,陳女士的血鉀還是低到讓我們十分焦慮,不停試著說服她進行手術,也因此在後來幾日,我和陳女士有過數次零碎的對談。原來她的家中還有一位身體不好的老母親,家中小幫手(外傭)主要是為了照顧她母親而聘請的,兒子早早便結婚有了家庭,若她的身體有任何異常,她都得靠自己才行,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照顧好造口。我告訴她,我覺得以她的能力,絕對能照顧自己照顧得很好,但她似乎十分不相信自己。一日,好不容易戰勝泌尿道感染的她,看著造口的衛教單,柔柔的告訴我,帶著一個袋子多沒有自主性啊!她看了許多造口相關的資訊,回顧她過去反覆感染的生活,覺得與其帶著袋子、和疾病不斷爭鬥,何不在自己能做選擇的時候安然離世呢?她平靜的語氣與平時充滿活力的作息沒有透露一絲陰鬱的氣息,我們觀察了一陣子後,雖然不認為身心科醫師需要介入,卻讓我對陳女士的經歷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後來社工又告訴我們,她早早便和老公分居兩地。她說,她的家人充分尊重她的意願,但回顧她之前和我的談天,我更能在她的言談中感受到一種孤獨堅毅、卻讓我覺得有點落寞的情緒。我不知道那究竟是她本身的性格,還是過去數十年來的生命經驗積累出的處世態度。最終我們邀請她的丈夫和孩子一起參與家庭會議,她的丈夫在聆聽完所有資訊後,選擇尊重妻子的想法,後來我們只能讓她帶著危險邊緣的血鉀以及依舊脹得跟排球一樣的肚子出院返家。看著這位年齡與我母親相仿的女士,帶著隨時腸胃穿孔的風險離院,我擔心並懊惱著沒能讓她接受手術,但也逐漸接受每個人有自己的抉擇。直到她出院的一個月後,我又在病房見到了因腹痛到急診而住院的她。這次她告訴我,出院的一個月來,她悉心保養自己的腸胃、調整飲食、以配方奶補充營養,甚至一度她鼓脹的上腹在躺下時不會凸起,直到她因為太開心吃火鍋慶賀,肚子才又開始不適。這次入院時血鉀也幾乎在正常邊緣徘徊,不像之前那般危險。她聽到血鉀幾乎正常的消息,露出欣慰的神情,彷彿自己在跟疾病的爭鬥中小勝了一場,便積極詢問她是否可以回家。她說,她期待自己能像戰勝泌尿道感染一樣,終有一日用規律的飲食戰勝自己的腸道,讓她不用面對造口這個可怕的概念。她出院後,我一邊讚嘆著生命的韌性,一邊思考未來的她會有什麼樣的遭遇。第一次見到她時,我以為她終究會因為低血鉀導致的心臟功能失調回到醫院,沒想到一個月時間她就能自我校正到安全範圍。恐怕這就像她曾經的感染一樣,會是另一場十年抗戰,但誰知道呢?也許她真能與腸胃和平共存至生命終結的一刻。只是那就是即將離院的我可能不會知曉的未來了。我只希望她能帶著我對她的祝福,即便隻身一人,也能安然地度過她生命的每一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10 癌症.抗癌新知
什麼是癌症復健?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何時該接受癌症復健?
什麼是癌症復健?長期以來,復健一直被認為是心臟病發作或膝關節置換術後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癌症復健(cancer rehabilitation?)則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由於癌症及其治療通常會導致身體、活動能力和認知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導致日常活動、重返工作崗位或繼續癌症治療變得更加困難,並且對你的健康和整體生活品質產生持久影響。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這些問題。癌症復健是一項支持性醫療保健計畫,其目標包括:.幫助你盡可能保持活躍並參與家庭、工作和其他生活角色。.減輕癌症及其治療的副作用和症狀。.幫助你盡可能保持獨立。.提高你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由受過訓練的復健專業人員提供協助,你可以在治療、後續護理或長期存活階段與他們合作。哪些人能從癌症復健中受益?癌症復健與癌症倖存者密切相關。癌症倖存者為任何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從診斷之日起直到生命結束。癌症存活期並非在治療完成時才開始,而是在診斷時就開始了。它涉及在癌症診斷期間、癌症診斷過程中以及癌症診斷之後的生活。因此,癌症復健可以在癌症診斷後的任何時間開始。它適用任何類型的癌症患者,並且對於從早期到晚期癌症有不同預後(藉疾病的發展與症狀預測疾病的過程與結果)的癌症患者都可能有所幫助。什麼時候該接受癌症復健?當你注意到任何使你活動能力下降或使日常任務更加困難的變化時,請與你的醫療團隊討論癌症復健事宜。你可以自問是否出現以下狀況:.出遊是否更加困難?.是否有疼痛、虛弱或其他症狀?.是否難以清晰地思考?儘早解決你注意到的變化非常重要,這樣它們就不會惡化。例如關節些許僵硬問體可能使你無法伸手過頭,從而使你的手臂活動減少。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手臂可能變得更虛弱和僵硬。您也可以向你的醫療團隊詢問,是否可以在癌症治療開始前接受癌症復健團隊的協助。復健專業人員可以在問題出現之前測量你的力量、行動能力和日常活動情況。在問題出現前為你提供適當的建議,以幫助您在身體和心理上為癌症治療做好準備。在治療過程中及其後後,他們會持續監測您的狀況,以便在問題嚴重之前發現並解決。這種方法可以提高你的生活品質,減少可能影響你生活的症狀和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協助解決哪些身體問題?癌症和癌症治療會導致許多不同類型的身體問題,癌症復健可以幫助解決其中許多問題,包括:.疼痛疼痛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晚期患者中極為常見,疼痛會降低生活品質並導致憂鬱。.疲憊癌症疲勞或稱癌疲憊,這在癌症患者中很常見,即便是早期癌症也可能在治療完成後持續數年。.淋巴水腫淋巴水腫在患有乳癌的人中很常見,尤其是在淋巴結清除手術或前哨淋巴結切片術(sentinel node biopsy)後。它也可能出現在其他許多癌症患者身上。.週邊神經病變週邊神經病變,即手指和腳趾常見的疼痛、麻木和刺痛,是化療令人困擾的長期副作用之一。雖然神經病變通常無法治愈,但有許多方法可以減輕疼痛。治療還可以減少與神經病變相關的併發症,例如跌倒。.認知問題化療以及其他癌症治療後常見認知變化,例如記憶力下降、難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以及「腦霧」等症狀,例如接受芳香環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治療乳癌的女性,也被發現會經歷認知變化。.纖維化手術可能會造成纖維化(疤痕組織形成),而纖維化也是放射線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之一。儘管不如其他治療副作用那麼常被談論,但因乳癌和其他類型的癌症及治療所引起的纖維化不適,可能會降低你的生活品質。.憂鬱憂鬱症在癌症患者或癌症患者中非常常見,而且癌症患者的自殺風險也令人擔憂,因此解決憂鬱問題很重要。.壓力和焦慮焦慮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存在。無論你的腫瘤是否處於活動狀態,或者你沒有疾病證據但擔心復發,焦慮都是正常現象。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患有癌症的人覺得他們處理日常壓力的能力比罹癌之前更差,即使是輕微的壓力。.飲食問題營養諮詢可以幫助解決癌症治療中許多常見副作用,幫助人們應對體重上升或下降的各種變化,可能有助於更好的治療效果。.睡眠問題睡眠問題常見於癌症治療後,睡眠障礙不僅會影響你的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影響治療的存活率。哪些專家可以提供癌症復健服務?癌症復健關注癌症倖存者面臨的具體問題,但也專注於一般生活方式和運動干預措施,盡可能促進倖存者最好的生活品質。癌症復健的醫療成員可能包括腫瘤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淋巴水腫治療師、營養師、身心科醫師、居家照顧服務員、個案管理師及語言治療師等。【資料來源】.Cancer.Net: 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What is Cancer Rehabilitation?.華人癌症資訊網:癌後復健
-
2023-10-2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談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 CALM 模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晚期癌症的身、心、社會、靈性照護模式:Managing Cancer and Living Meaningfully(CALM 模式)」,由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臨床心理師、護理師分別介紹這一般人比較陌生的領域。對CALM有多年經驗的醫師介紹他如何與首創CALM 的Dr. Rodin結緣,介紹CALM的四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並分享在國內舉辦工作坊的心得。臨床心理師發現使用CALM架構的會談,就像行進中有張地圖引領,有助於團隊與病人在龐大的情緒與訊息量中不至迷航,也能讓每次的談話都更聚焦討論的精要。兒童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護理師在與家屬貼近的生活和訪談,更深入的了解照顧者的需求與經驗,才發現家屬所經歷的遠比她過去在兒童病房工作中所想得更為艱辛,而發現Rodin的教學使她「驚呼連連,太多我不知道為什麼的事,找到了根據,這麼一來,才有機會在未來工作中發展出更多具個別性的照護」。第一次遇到Dr. Rodin是在2017年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心理腫瘤醫學大會上,那時他在演講中發表了有關於CALM治療模式,用於晚期癌症病人的研究成果。對於各種心理治療模式來說,要做到隨機分配,並且有實驗組對照組的研究是很不容易的。令我非常敬佩的是研究結果顯示,CALM的治療模式可以減少病人的死亡焦慮以及減輕憂鬱症狀。因為我非常了解,對於晚期癌症病人跟家人的心理照顧本來就不容易,而這個模式跟只是接受一般照護的對照組比較,可以有顯著效果,實在難能可貴。我當時參加大會的目的除了個人的學習之外,也肩負著想要找到一個方式,可以推行當時我們醫院想要發展的「早期緩和醫療照護(early palliative care)」。大家可能比較熟知的是末期病人的安寧照顧(hospice care),然而在實際臨床照護上,常常發現等病人轉介到安寧照護時已經太遲,病人的身體狀況與意識狀況太差,除了提供身體症狀的照護之外,其他與生死別離有關的,例如與家人關係的處理、預期性哀傷與失落的照顧、生命意義與靈性議題的探討等,經常因為病人狀況已經接近臨終而來不及處理。再加上醫院的安寧病房床位有限,只有少數的病人與家庭可以入住到安寧病房接受完整的末期照顧。而且近年來因為癌症治療的進步,即使發生了癌症復發或是轉移,病人還有後線的化療、標靶或是最新的免疫治療可以選擇。所以不少病人是留在癌症治療團隊中,繼續接受照顧。緩和醫療(palliative care)是除了照顧生命末期的病人之外,把照護的時間更往前推,當癌症病情出現變化,除了協助身體症狀的緩解,也可以提供病人與家人在心理或整個家庭衝擊的調適。不少病人在這個時候就會去反思,這麼辛苦的治療而且又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不確定性,對於生命意義與價值的探討不由得會浮現在心中。但是癌症治療團隊為了不打擊病人的信心,通常對這些比較嚴肅的生死議題,選擇沉默而不討論。病人的家屬們也通常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有不少病人便把這樣的困擾埋藏在心底。因此「早期緩和醫療照護(early palliative care)」就是希望在病人的病情發生變化時,除了積極的抗癌治療之外,早一點提供對病人及家人的身體、心理、社會、靈性的全方位照顧。可是理論上說來容易,實際上要如何開啟這個話題,又不會讓病人覺得我們在放棄他或是暗示他治療可能不成功,就是早期緩和醫療介入的困難之處。所以聽完Dr. Rodin的演講之後十分的興奮,覺得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切入的模式了。在聽完演講之後便衝去找他,想要知道可以如何學習這個模式。所以從2018年起,只要Dr. Rodin開辦工作坊,不管是線上或是實體,我一定參加。2019年我們更第一次請他來到臺灣教學,兩天的工作坊除了一個小時的演講之外,大部分的時間就是以實際的會談錄影,以及現場的模擬病人做實地演練與討論,非常的扎實。2020年開始,我跟和信的夥伴取得了可以接受他親自督導的資格,開始為期兩年多的線上督導。我們把與病人、家屬會談的過程錄影下來,Dr. Rodin就影片中會談的內容,與我們討論以及給與建議。這兩三年我們不只是接受督導,也開始在臨床服務上運用CALM的治療模式。就這幾年的經驗,我感覺CALM治療模式,讓我在面對晚期癌症病人與他們的家人,要開啟一些重要且敏感性話題時,更有信心與勇氣。因為我們知道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必須與癌症治療團隊溝通治療的選項,還牽涉到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對於治療副作用的反應。更重要的是,怎樣的選擇才會無憾。這些都不是單單提供治療成功率的百分比,這些冰冷的數字就可以達成的,我們必須更貼近病人的想法與需求。所以跟病人與家人討論時,CALM模式的第一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我常常協助病人去澄清他自己的想法以及家人對這個事情的看法,這樣病人與家人們才有辦法跟治療團隊討論出共識,而不是單方面的由治療團隊告知或決定而已。其實醫病關係也會因為彼此了解而更靠近,醫療團隊也可以不用好像要單方面去承擔病人生死抉擇的重任。所以討論第一個面向「症狀處理與醫療團隊溝通」,常常就會引出CALM的第二個面向──「自己與重要他人關係的改變」。癌症的衝擊所影響的必然不只於身體症狀的改變,病人本身可能要從一個原本在家中是重要的支柱,病情惡化後反而變成被照顧者;其實家人們也是,原本可能是家庭主婦的角色,變成要身兼數職,既是經濟的支柱,也還要同時扮演太太與媽媽角色;年輕的孩子們,也要被迫提早成熟獨立。在臺灣我們常常看到,家人之間因為彼此疼惜,多數是忍著自己的需求,而為別人著想,但彼此之間又不敢說出心中的話,有時候情緒壓抑久了,陳年舊賬會被翻攪出來,說不定在哪個時間點就引爆出來。所以CALM的模式,透過與病人及家人的對話與探索,幫助他們去覺察自己因為生病受到了什麼衝擊與改變,對於自己或是對方的需求又是什麼?我們發現這可以幫助這一家人,去瞭解彼此那些沒有說出口的愛與期待,還有為彼此的犧牲。我的經驗,是經過這樣的對談,一家人的關係會變得更緊密,而能繼續攜手向前。CALM的第三個面向──「靈性,生命意義與目的」,則是在晚期病人與家屬一定會在心中盤桓卻難以開口的重要議題。癌症病情的變化會提醒著我們生命無常,治療這麼的辛苦而且也不確定會不會成功,那我這麼努力地想要活著,承受著病情與治療副作用的痛苦,又是為了甚麼?回顧這一輩子,我沒做什麼壞事,為什麼會得這樣的病?我的生命意義又是什麼呢?然而這麼重要的議題,在臨床上卻是很難開口的。在CALM模式中,則是藉由幾個簡單的問句,去協助病人反思。例如:「你自己怎麼看這些發生在你身上的事?」 「對你來說,生命中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生病之後,你生命中的優先順序、或者價值觀有改變嗎?」看似輕輕的幾個問句,卻能探討出病人在意的存在問題。有趣的是,我發現對大多數的病人來說,生命最大的意義就是愛,特別是對家人的愛。CALM的第四個面向──「面對死亡與保持希望」,也是一個病人、家屬、照護團隊都很想了解,但很難開啟探討的議題。病人常跟我反應,每次他想討論這個事情,例如他想交代萬一過世之後,家人們應該如何安排葬禮等身後事,以及保險理賠等實際的問題;又或者是如果治療無效,他不想要浪費太多錢,他希望家人把錢留著好好過以後的生活。但是病人都會說只要他一開口,總會被家人阻止,不要想這些事情要他好好專心治病就好,所以這一些很珍貴想要表達的事,就這樣埋藏在心底。其實家人們也是,但怕一開口好像在詛咒病人,希望他快點死。所以CALM的模式也是用一些簡單的問題,鼓勵病人與家人們好好彼此的了解與準備,例如:「你在想到、或者想像未來的時候,腦中出現的畫面或想法是什麼?」 「你會去想關於死亡的事情嗎?」 「是什麼讓你害怕?」 「你覺得有什麼是可以協助你面對之後的事情?」除了這個之外也會提醒病人與家人,既然現在還活著,雖然身體狀況可能不好,但有沒有哪些想要做的事情呢?同時覺知死亡的可能性與活著的事實,在CALM模式中稱為「雙重覺知(double awareness)」,做好死亡準備的同時也有意義的活著。所以病人跟家人給我的回饋經常是,「謝謝醫師,感謝你提到了這個議題。這在我心中已經埋藏了很久,都沒有機會讓家人知道與家人討論。我不是怕死,而是擔心家人在我過世以後過得不好,我好希望他們能夠了解我的心意。」經過CALM模式的訓練之後,我對於與病人及家屬討論這些議題更有自信與自在。CALM模式強調營造一個支持性的機會與氣氛,提供反思的空間,讓病人及家人們可以安心的探索內心的感受,彼此支持。而不是要強加什麼答案在病人與家人的身上,醫療團隊的傾聽與了解,對他們就是最好的支持。所以Dr. Rodin曾經問過我,由西方發展出來的CALM模式是否也適用於東方呢?我的答案是非常肯定的,因為面對晚期癌症的身、心、靈性各個面向的艱難挑戰,不分種族與文化,是所有人類共同的。所以我也回饋他,CALM模式讓我想到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常無為而無不為」。CALM模式經由幾個簡單的問句對談,透過真誠的關懷與尊重,給予病人與家人安全的空間與機會,從而探討了晚期癌症病人與家人所要面對的各方面的挑戰,同時也深入對於生與死的價值與意義的探討,是真正對生命的關懷。我們很高興Dr. Rodin在今年再度於臺灣舉辦工作坊,而且不只是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參加,也有緩和科醫師、護理師等一起參與。後續我們也會以線上讀書會、個案討論會等活動繼續精進深入。樂見臺灣近年對於癌症治療的長足進步,也期待對於晚期癌症的病人與家屬,除了治療成功率提高、存活期更長,在心理、家庭、靈性意義與生死議題,能提供全方位的照護與關懷。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9 醫療.精神.身心
為什麼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專家:4種問題都最好別問
網路謠傳已久的都市傳說「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幾年前就引起不小的討論,日本甚至有網友親身進行這項恐怖實驗,30天後竟真的面容憔悴、精神恍惚。 對此心煦心理治療所蔡岳融心理治療師指出原因,也提醒民眾勿輕易嘗試,日常也有其他相似情況建議不要問,尤其是風險族群。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小心自我認同瓦解。 完型崩壞:蔡岳融心理師指出,此現象可從「完型崩壞」探討,人的大腦對世界的認知,會透過各項知覺獲取資訊、進行組織、得到答案,當看著某畫面久了也會想更了解更多、想得到更多資訊或腦補,這也意味著自己可能並不了解正在看的東西或覺得陌生。 例:字看久了變得陌生心理師舉例,最典型的例子例如同一個字看久了,會突然覺得這個字很陌生、不認得,這也稱「語義飽和」。看著鏡中的自己也可能出現此現象,但當發現自己對自己感到陌生時,會存在著威脅自我認同的風險。 自我暗示、自我懷疑:另一方面,對著鏡子問你是誰,如同問著自己的身分,也會形成心理暗示、自我懷疑,甚至因為似乎不瞭解自己而出現自我否定,自我認同漸漸瓦解。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不認得自己。 就算有回答,自我認同也會動搖? 心理師說明,不論是自我認同或是回覆問題的答案,都會是需要驗證的,像是自己的經驗、他人的反饋等,正如和其他人對話時,會希望獲得肯定、回覆。但鏡中的自己並不會有所回饋,即便自己回答「我是一個好人。」也容易因為沒有驗證而不免感到心虛,自我認同便會動搖,而否定的答案影響則更大。遑論,通常提出此相似問題時,僅僅只有提問而沒有回覆,也就是僅僅只有自我暗示、自我懷疑。 自我認同瓦解會怎樣? 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非常重要,當自我認同瓦解,一切的狀態都會變得相當不穩定,就像是「好像什麼事都對、又都不對」這般虛無飄渺的感覺。整體而言,上述不論是基於何種原因,當對著鏡子提問「你是誰」時,威脅到自我認同的風險都相當高。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尤其是風險族群。 上述的情況對於部分族群影響更大,包括心思敏銳者、容易受到心理暗示者、思考較負面或沒信心者、對於提出問題本身不具有答案者、容易對號入座者、易對未知感到恐懼者等。 為什麼較容易受影響?前三者較容易理解,易受影響,特別是負面影響。提問卻不具答案者,則如前述沒辦法自己回應正面答案或心虛而受到影響。容易對號入座者則可能出現自我懷疑或否定時,就此對號入座。至於面對未知,有些人是感到具有挑戰性、感到興奮,有些人則會感到恐懼,在自己無法提出有力的答案時,便會出現未知而感到恐懼。因此建議上述這些族群更是別輕易嘗試。 別對鏡子問「你是誰?」心理師:4問題都最好別問。 4問題共同風險:蔡岳融心理師指出,「對鏡子問你是誰」這個行為對心理認知、心理健康風險其實相當大,雖然看似僅是個都市傳說或實驗,鮮少人會問,但其實相似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 舉例來說,日常感覺挫敗時,許多人會對著鏡子問「你到底在幹嘛?」、「你到底怎麼了?」、「你怎麼會做出這種事?」等,這些雖僅是發洩情緒,但同樣也是個提問,且未必具有答案,也就難以回應問題或為自己辯解,將可能更加削弱當前原本就感覺挫敗的心理狀態。 若真的要問,要先做好準備:蔡岳融心理師表示,不論是基於實驗或是日常對著鏡子發洩情緒,對鏡子提出問題,建議一定要有「有辦法確切實際驗證的答案」,例如「我是個善良的人,我昨天才扶老奶奶過馬路、讓出博愛座」等等。若沒有,就別問。 真的問了、狀態不好,怎麼辦?若當自己發現狀態不對時,一定要停止當前所提出的問題,沒有答案也無所謂,等到自己思考出確切的答案、或做出實際行為能作為驗證時,再給自己答案,以確保自我認同穩健。 再次提醒,上述問題建議不要對鏡子問,尤其風險族群。若發現狀態越來越不穩定,可尋求心理諮商或身心科醫師協助。 《延伸閱讀》 .失誤、犯錯後感到自責、愧疚?心理師教5步釐清思緒、放過自己。 .「人生好難」是出自原生家庭?如何探索?找到了,然後呢?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9-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房裡的小小藝術家
【編者按】:繼上個月一所教學醫院附設兒童醫院的安寧團隊介紹醫師、護理師與社工師的工作,本週由該團隊的兒童友善醫療音樂治療師、藝術治療師與舞蹈動作治療師各自寫出他們為病童以及家屬所做的治療,並分享他們由這種工作所獲得的成就感。→音樂治療師的分享這幾篇文章最珍貴的地方是讓我們領會到醫療的目的並不是只有診斷、用藥或開刀達到治癒,而是安寧團隊有一群非醫療人員可以利用音樂、藝術與舞蹈使這些無法治癒的病童與心力交瘁的家屬得到紓解而展現笑容。2020年是我第一次與新發病、六歲的小怡相約在病房進行藝術治療,那天她剛做完十五天的化療,有著靦腆且少話的小怡,向我展示獨自創作送給媽媽的折紙花束和手工誌作的色紙日記本,不難感受到她對創作的高度熱愛,小小年紀展現豐富的創造力,且非常得獨力完成的精緻作品,雖然小怡因生病無法上學,但一拿到學校的送來新作業本,相當認真的學寫字也決不馬虎。持續穩定陪伴小怡每周一次的病房藝術治療一段時間,也觀察到小怡每次接受例行性人工血管的消毒或換針,以及因化療副作用破壞口腔粘膜避免不了的清創,都會讓她放聲大哭而滿臉淚珠,看了真令人不捨。但也發現小怡在治療後馬上收拾起情緒,自發挑選藝術材料進行創作,開始進入她的第三空間(The Third Place),也就是英國兒童心理治療大師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所提出的論點,將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恐懼與衝突,透過創作安撫與爬梳自己,來回穿梭於現實與幻想的過渡空間中,產生情緒的調節,達到內在主觀世界與外在現實環境的整合,也因此讓小怡在創作歷程中慢慢的產生內在的力量與資源,去面對每次困難的治療與身體的不適。然而照顧小怡的媽媽,也因長期不捨小怡接受醫療處遇時,面臨的疼痛與害怕。小怡病情一但有變動常導致無法在預定的時間出院,或是出院後因為發高燒隔天又再度緊急入院,加上住在半開放式的病房空間,小怡媽媽容易受到醫療環境的影響,例如不捨其他病童的哭泣、家屬們的擔憂、醫療的緊急狀況,或是耳聞他床的病童離世,都深刻的牽動著小怡媽媽不安的情緒。在有次的藝術治療中,媽媽拿起小怡的眼鏡作品,我邀請媽媽戴並探問媽媽:「看見什麼?」媽媽掉下眼淚說著:「我希望一家人能像以前可以到公園野餐。」而日後小怡媽媽發現自己開始容易失眠,生活上缺乏自理的動力,也沒有其他特別的興趣,大部分的時間心情感到低落且容易哭泣,而我也避開小怡,獨自與媽媽協談。然而小怡媽媽希望自己盡快好起來才能好好照顧小怡,若發現自己的狀況沒有改善,又陷入自責的循環裡,有病識感的小怡媽媽開始求助於身心科且要求住院,這段時間小怡則改由外婆照顧,小怡也從創作中表達對媽媽的思念與期待媽媽出院的日子到來。我在一次探訪住院中的小怡媽媽,那是一個陽光和煦的下午,日光透過玻璃斜射在長廊上,小怡媽媽的精神看起來很好,微笑說著:「可以暫時放下戒備的心情和回應生活瑣事,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時間後,小怡媽媽再度回到照顧者的角色,記得那個月剛好是母親節,小怡繪製有一個大大的愛心包圍著小熊媽媽,而小熊則在外面守護著,我也為母女拍下這難能可貴的一刻。 治療邁入今年的第四年,小怡只要固定回門診進行治療,有時也因例行性的檢查或是感染需要住院,小怡終於回到日夜盼望的學校,同儕互動和課業學習都適應的不錯,喜歡的藝術創作與手作也延伸到日常,在爸媽上班時可以藉此陪伴自己。 幾次回院的創作中,乖巧的小怡有別以往的安靜,主動與我聊天,繪畫起感謝友善醫療團隊的成員,且自許未來也成為一名藝術治療師。有次看到我制服上印有「藝術治療師」的別針,小怡一時興創作起別針,表示一枚給自己,一枚送給我,有著一雙巧手的小怡,在黏土別針上用心鑲進彩色的小珠子,在紙片上寫下對我的謝謝,放置於文具小膠囊中,再用黏土包覆起來,固定於別針的背後。這枚別具意義的紫色別針,連結著彼此的陪伴,以及自我的期待,更多的是藝術帶給小怡經驗到當面對困難時,可以透過藝術創作展現掌控感與我能感。兒童生病對家庭是一件重大事件,而對於治療期程較長的病童,家庭需要投入更多的心力與資源,除了著重於病童的心理支持之外,對於主要照顧者全程的陪伴,也極需特別協助與心理支持。藝術治療的介入能減低病童在住院時的焦慮與不安,透過藝術的非口語特性協助兒童與青少年能以藝術表達自己,藝術治療師也能藉由個案的創作歷程進行評估,降低防衛減低病童的情緒焦慮並適應醫療環境,增進醫病關係,提升醫療品質。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作為醫者,何其有幸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快樂的醫生」。我們邀請三位不同年齡層的醫師回顧他們的生涯,分享他們如何從自己所投入的醫療工作找到意義,而熱愛他們的工作,享受快樂的人生。這是我們構思良久,第一次邀請到三位在他們的專業都是非常令人尊敬的好醫師,受邀時都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分享。從他們非常不同的故事,感受到他們如何在行醫路上找到自己的價值。→林信男醫師:「歡喜做,甘願受」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些經驗的分享,可以使迷失於名利誘惑而鬱鬱不樂的醫師看到明燈,也希望正在生涯抉擇舉棋不定的年輕學生,因為這些經驗分享而看到曙光,同時這也可以幫忙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答應了這篇邀稿後,心中十分的惶恐。雖然說自醫學院畢業成為醫師,今年是第28個年頭,但是想到我服務的醫院中的資深醫師們,年資超過50年至今仍站在第一線,不管是投身在臨床或是醫學教育仍然積極的貢獻,自己真是汗顏。不過想想如果我的文章對於一般民眾,或是比我更年輕的醫師們,能有一點參考價值,那就算是野人獻曝好了。從醫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到必須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這一路來,我並非都一直覺得「作為醫者,何其有幸」。尤其曾在血汗醫院服務過20年,當醫院經營者的政策,與對外宣傳「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口號恰恰完全相反的時候,每每在心中都有不如歸去的衝動。近年來醫病關係緊張,因為負責精神科會診的關係,有時需要當一個協調者,去溝通調解病人或家屬對於醫療結果的不滿意。當遇到不講理的病人或家屬的過分要求,心中也會有感慨,為何與自己過不去,要承受這些壓力。所以作為醫者,又哪裡有幸呢?我是精神科醫師,常常有病人或家屬期待我像心靈導師的角色,在他們生命最困頓的時候作為一盞明燈,但是實際的情況是倒過來——病人或家屬們,以他們的生命故事幫我好好的上了一堂課。說得殘忍一點,有些病人是以他們的生命幫我上課。近年因為參與緩和安寧團隊的關係,會遇到病人因疾病快速惡化,而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要面臨生命走到末期。這時候你會看到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幸福」,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基礎上。雖然理智上都知道人生無常,可是當事情發生到我們頭上的時候,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有一些你以為可以慢慢來的事,原來都來不及。來不及好好對待身邊的人,來不及完成自己的夢想,來不及弄清楚自己人生的目標與意義在哪裡。「因為人生無常,所以要好好把握當下」,病人用他的生命,深刻的示範給我。不管從前在一般精神科,或是現在在癌症醫院工作,最讓我痛心的是病人自殺。看到自殺遺族的痛苦,讓我深切體會自殺的傷害性有多深,家屬往往會自責痛苦一輩子,完全不是病人以為的「只會難過一下下,之後就會把他或她給忘了」。我學到的是,人從來就不是一個人單獨地活著,有時候我們的決定會影響其他人一輩子。再大的困難與痛苦,解決掉自己都不是一個好選擇,好好想想如何解決問題才是上策吧!又如同前面所提到的,有些病人或家屬對於醫療有過度的期待,以為現在醫療發達,一定可以馬上解決所有的問題,似乎這世界上永遠存在著什麼神奇的技術,再困難的疾病都可以迎刃而解。當然協調的過程很花心力也很痛苦,但這一群病人或家屬幫我上了一堂叫「謙卑」的課,人定勝天只是一個迷思,事情的發展也不會永遠照著我們的希望發生,至少在醫學上是如此,永遠充滿著不確定性,如果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就只會給我們帶來痛苦。記得照顧過一位病人,從年輕就吃喝嫖賭樣樣都來,婚後一樣花天酒地搞外遇,從來沒有負起當一位先生、父親的責任。罹患癌症後,小三很清楚的表明無法照顧他,結果是原配把他接回家照顧,兒女們都很不諒解媽媽,覺得這個爸爸從沒盡到責任,如今癌症末期就是他應得的報應,為何還要接回來照顧。住院的時候,醫療團隊很想促成這個病人對他不離不棄的太太,能夠說出道歉以及道謝,可是病人始終沒有說出口,直到過世也沒有表示歉意與謝意。我問這位太太她的感受,她說自己心中也不是沒有過怨恨,可是怨恨也於事無補,她很自豪可以靠自己把孩子們帶大。對於這位無緣的先生,她只想盡自己的本分,至於有沒有道歉或感謝,她並不在意。她只想把這輩子的緣有個好的了結,之後就互不相欠了。這是多大的包容與智慧,不僅放過了先生,也放過了她自己。有些時候,病人會很好奇,以我的角色常要聽別人訴苦,我自己會不會壓力很沉重?這時我會感謝這些病人願意跟我分享,對於我的專業或是個人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或許我的專業可以提供給病人一些方法來處理問題,但是何其有幸,我可以因為醫師的角色,學習到病人與家屬用他們的生命經驗,所展示出來的愛與智慧。也感謝他們的信任,讓我在他們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陪伴與成長學習。★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1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細胞能存活多久?不死的海拉細胞 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
癌細胞到底能存活多久?根據《BBC News 中文》粉絲頁最近的報導:1951年,一位名叫亨麗埃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非裔美國婦女的宮頸細胞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採集,此後被無限複製。直到幾十年後,她的家人發現亨麗埃塔‧拉克斯當初細胞被採集時,並沒有同意後續的使用,於是她的家人跟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科技公司賽默飛世爾(Thermo Fisher)進行訴訟,爭取相關賠償,直到2023年7月31日正式達成和解。《BBC News 中文》提到:代表拉克斯家人的律師本‧克蘭普(Ben Crump)表示,醫師的手術讓拉克斯在生命最後的時間感到痛苦,他認為:「美國醫學實驗的歷史往往是醫學種族主義的歷史。」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頒發了特別獎項給拉克斯的兒子,表彰她改變世界的遺產。不死的海拉細胞,存活超過72年還能複製從1951 年到2023 年,從採集到現在已經過了72 年。這72 年間,這個子宮頸癌細胞被以海拉(Hela cell)之名,被廣泛地使用在各種癌症相關的研究中,除了癌症外,還有推動了小兒痲痺疫苗的研發,並在愛滋病毒和不孕症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但是,為什麼癌細胞可以存活這麼久?話說重頭,從「細胞分裂」開始說起。真核生物的細胞中,有細胞核的存在,細胞核中最重要的就是DNA,所以當細胞需要進行細胞分裂時,細胞核內的DNA 也需要進行複製,在DNA 複製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複製機制,而出現短少一小段的狀況。科學家發現,細胞為了對抗這種缺陷,所以在DNA 的末端會出現一連串沒有意義的DNA,他們對基因表現沒有任何影響,可以避免正常的基因被DNA 複製缺陷所破壞,科學家們幫這段沒有意義的DNA 取名為端粒(telomere)。簡單來說,只要端粒夠長,DNA 複製時就不會損傷到正常基因,但總有一天端粒會消耗完畢,這時候就容易出現原本正常基因被破壞,有些科學家認為,這就是我們所認知到的一種老化現象。癌細胞活化了端粒酶,開啟了永生之路中研院《研之有物》中的一篇名為《解密兒童癌症:ALT 癌細胞如何延長端粒、逃避免疫系統?》提到:隨著端粒縮短,體細胞持續老化,直到端粒無法使用,細胞生命就走到盡頭。在體細胞裡,端粒縮短是不可逆的過程,細胞衰老無法停止。然而,在生殖細胞跟胚胎幹細胞中,有種酵素叫作端粒酶(telomerase),可以把「TTAGGG」序列添加回到端粒,所以端粒可以補充、維持,甚至變得更長!因此相較於體細胞,生殖細胞與胚胎幹細胞可以有更多的分裂次數。癌細胞之所以不會走向細胞凋亡的結局,關鍵就在於擁有延長端粒的能力。癌細胞跟生殖細胞一樣,擁有充份的端粒酶活性。所以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消耗了的端粒還是能持續補充回來,癌細胞因此擁有無限分裂次數的能力,一直保持在最佳生理狀態。簡而言之,癌細胞透過活化端粒酶,讓癌細胞開啟了永生的可能性。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希望透過抑制端粒酶的活化,讓癌細胞可以被殺死。癌症不治療就能自己消亡?!透過這些對癌細胞的了解,可以清楚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癌細胞是不會自我死亡。所以身體就會透過免疫系統,抓出這些已經背叛身體的細胞,予以消滅。但是,百密也有一疏,當癌細胞逃過免疫系統的捕捉後,就會開始分裂,並且成為威脅自身的存在,這時候癌細胞會自己找資源,把血管拉進癌細胞生長的區域,成為身體中的一方霸主。這就是為什麼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需要透過手術切除、化療與放射性治療,甚至是標靶藥物、細胞免疫治療方式,才能消除癌細胞。透過手術,可以大範圍地清除癌細胞,而透過其他的治療方式,清除腫瘤周圍的零星癌細胞,以及逃逸到淋巴、血液的癌細胞。一旦發現罹患癌症,最好的策略就是跟醫師討論,並且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出現了身心狀況時,也要適時地跟身心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合作,才能順利地度過抗癌的時期。參考資料:端粒酶、永生與癌症: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1193292/中研院、研之有物:https://research.sinica.edu.tw/telomere-cgas-sting-pathway-liuh-yow-chen/Targeting telomerase for cancer therapy: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88-020-014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29 養生.家庭婚姻
婆媳問題並非過了就好!醫師4點提醒:別輕忽「媳婦創傷症候群」
面對公婆的為難和挑剔,媳婦跟先生訴苦,先生不想處理、怕麻煩,僅回應:「不要理他們就好了!」最後卻造成媳婦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憂鬱症。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周伯翰醫師分享一名真實案例。一名與公婆同住的媳婦,因先生長期在大陸工作,她獨自留在台灣照顧公婆和小孩。然而,她的付出卻沒有獲得善待與感恩,公婆對她不僅嚴厲,還對她做的家事百般挑剔,她覺得壓力很大,每天活得戰戰兢兢。她幾乎每晚噩夢連連,感到生不如死,決定跟先生訴苦。沒想到,先生聽完後,卻只說一句:「不要理他們就好了!」這句話有多不負責任,有過婆媳問題的媽媽們都知道!即使不看不理,但每天同在一個屋簷下,日積月累,打開家門與房門都是壓力,長久後心裡都是壓抑的痛楚和害怕。婆媳問題所累積的傷害,都是媳婦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雖然,這名媽媽多次動念離婚,但為了小孩還是咬牙撐了過去。好不容易,等到公婆去世、小孩長大了,先生也回到台灣共同生活,這時候,媽媽竟爆發了憂鬱症。原來啊,她只要看到先生,就會回想起當年被公婆虐待的畫面,以及言語的傷害,揮之不去。一想到,情緒就會突然暴怒、恐慌、想輕生,甚至對先生怒罵。家人都不明白,為何幾十年前的事,要一直要舊事重提?不是都過去了嗎?那些事情對別人來說的確是過去,但對被虐待的媳婦來說,是一輩子永難抹滅的傷害,即使後來她嘗試藥物治療與婚姻諮商,仍效果不佳。後來來到周伯翰醫師門診就醫,經過合併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rTMS)與個別心理諮商後,症狀改善。婆媳問題造成的心理傷害,不遜於戰爭、天災人禍周伯翰醫師表示,這名媽媽的症狀是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引發的憂鬱症,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天災人禍後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大部分患者在創傷當時經歷了強烈的害怕、恐懼、無助感。PTSD有四大核心症狀1.創傷再經驗:即使時間過去了仍然會不斷回憶,感覺身歷其境。2.過度警覺:長期焦慮、恐慌、情緒易怒或憂鬱。3.逃避與麻木:會逃避與該創傷事件相關的人事物。4.相關的負向認知與情緒:想起過去創傷回憶時會引發強烈的情緒反應。曾任哈佛PTSD研究中心研究員的周伯翰醫師指出,PTSD的終生盛行率8%,和憂鬱症相比,PTSD患者的情緒可能平時是正常穩定,但是當回想起創傷時,會陷入憂鬱情緒、歇斯底里,持續數週。 根據最近中醫大與日本神經精神中心合作刊登在國際期刊(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的研究顯示,當PTSD患者產生再經歷創傷的經驗時,自殺或暴力的風險同時也會升高。 周伯翰醫師強調,「受虐媳婦」最常遇到的是週遭人如先生與兒女都無法理解「為何事情都過了那麼久了卻還要一直舊事重提」,週遭的朋友也一直勸患者「要放下過去」,其實和PTSD影響大腦的位置不同有關係。 周伯翰醫師補充,PTSD主要的腦部失調的位置是大腦杏仁核(amygdala),負責儲存恐懼害怕的經驗,PTSD患者因為經歷過「生不如死」的經驗,導致杏仁核長期過度活化,讓身體產生過度警覺、恐懼、害怕、過度換氣、噩夢等症狀,是「瞬間失控反應」,因此患者發作時,會出現突然失控的身心狀況。如何避免「媳婦創傷症候群」?面對艱難的婆媳、家人相處問題,如何避免媳婦創傷症候群?周伯翰醫師提出4點建議:1.當妻子在家庭中遇到不平對待時,先生一定要表達對妻子的支持,而不是只叫妻子看開一點、不要理他們。2.當太太覺得喘不過氣時,適時回娘家,讓自己身心休息放鬆。3 媳婦一定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而不是全部奉獻給家庭。4.如果已經產生PTSD,建議找專業人員協助,一般會建議藥物治療合併心理治療,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合併憂鬱症,可以配合rTMS治療。延伸閱讀:.「媳婦永遠不會變女兒」婚前被準婆婆下馬威!律師給婆媳的10點相處攻略.李安:「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情緒勒索?.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7-26 癌症.乳癌
走出乳癌低潮,朱芯儀感激「揭開傷疤」貴人! 專家:最好的心理照護是傾聽支持
朱芯儀去年生日時宣布罹患乳癌,當時已進行2、3次化療,原本很擔心被拍到頭髮掉光的憔悴照片,選擇鼓起勇氣、主動公開,也因此收到許多幫助,她透露,在最恐慌、徬徨時,在醫院遇到一位回診的癌友,主動向她加油打氣之外,還願意「揭開傷疤」,讓她看手術、乳房重建後的樣貌。朱芯儀近來出書《保留那個快樂的自己》分享抗癌過程,她笑說:「如果(治療)成功,就是紀錄;如果失敗,就是紀念。」看似一派輕鬆,過程艱辛卻非外人能體會。她在孩子面前也從未講過喪氣話,或是交代遺言,淡淡表示:「我不想嚇唬他們。」但在開刀前,向妹妹「託孤」,「我如果怎麼了,要幫我照顧好小孩。」也教導孩子們照顧自己,最小的女兒,3歲時就會幫忙洗碗,相當懂事。治療過程中,「抉擇」是困難的事情之一,因醫生只會告知有哪些治療選擇,但不會幫病人做決定,朱芯儀透露,當時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進行手術,非常心慌,不斷在內心喊話:「好希望有人給我一點訊息。」後來在醫院遇到幫她打氣的癌友,對方還說:「妳敢看(傷口)嗎?」願意到洗手間讓她看甚至觸摸傷口,也為她後來的治療打了強心針,讓她直呼:「真的非常幸運。」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身心科主任鄭致道日前在《元氣醫聲》Podcast中提到:「近年來,慢慢的癌症治療越來越進步,存活率越來越高,可是我們注意到,存活下來的患者,身心狀況其實不盡理想。」追根究柢,可能是患者一心專注於治療成果,結果陷入焦慮、憂鬱及失眠等情況卻不自知。在Podcast中鄭致道也提到:根據研究,心理照護能夠減少癌症患者的復發、轉移,提升患者配合度,也避免生活品質下降。愈來愈多人開始認同癌症患者要過得「快樂」才有助於治療,很多親朋好友也會替患者加油打氣,「你要堅強!」、「你要為家人著想..」鄭致道解釋,真心誠意的關懷病人一定可以感受,但我們也要允許病人有悲傷難過的時間,也需要有空間喘息,而陪伴就是最好的方式。因此,當你身旁有癌症患者時,最好的心理照護就是傾聽支持。同時,醫療體系也開始加強「心理腫瘤學」的應用。心理腫瘤學起源於二戰期間的美國。1984年,紐約一位女性精神科醫師吉米・霍蘭德(Jimmie C. Holland)聽見身為腫瘤科醫師的丈夫與朋友高談闊論,講述自己的臨床試驗做得多好。霍蘭德忍不住插話詢問,「那病人過得好嗎?」丈夫卻無言以對,說自己只知道新藥非常有效,也因為這件事情,霍蘭德開始投身心理腫瘤學研究。身為癌症病患親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來支持呢?有時候,碰到特殊的聚會場合,病友與家屬朋友都需要學習面對,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不知如何關心,反而讓病友壓力更大。學生時期罹患淋巴癌的諮商心理師葉北辰認為,有一種支持叫「保持常態」,有時候維持原有的互動方式反而是一種支持,當然不是要假裝生病這件事情沒有發生,而是帶著生病這個事實如常的互動。葉北辰舉例,平常親戚間不常聊天,卻因家人生病常常噓寒問暖,硬要找話講,反而給彼此壓力;反之,家庭成員互動很頻繁,常常彼此開玩笑,卻突然覺得生病不能再打鬧,家人們的相處反而變得卡卡的。癌友的叮嚀:允許自己對外求救!有癌友曾經在《元氣網》分享自己在治療期間的心路歷程,她特別提到:我在化療期間還是求助心理師。或許很多人認為,癌症治療為優先,心理支持是往後的事,但罹癌至今一年,仍覺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患者會不斷的在沮喪、無助、孤獨之間徘徊。心理師告訴我,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反應,只是不甘心的念頭仍存在,我還無法像有些癌友認為,罹癌是個「幸運」,可以反省自己的過往人生,至今仍走不到這個境界。在化療期間副作用常讓人孤獨沮喪,疾病的苦與痛他人無法代勞代受,躺在床上望著窗外的天空會放任自己掉淚,當我狂奔至廁所嘔吐或拉肚子時,也會氣到飆髒話。我允許自己悲傷,但當快撐不住時就會對外求救,打電話跟好友訴苦,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人,是有人可以陪你,一定可以走出來。參考資料:.家人罹癌後第一個年 避免對病人過度關愛變壓力 .🎧|對癌症病人說加油,有用嗎?當癌症存活率提高,家人該學會的一件事|理事長講堂EP4.我是癌友9/厭世、孤獨、我要活下去:找人聊聊的重要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4 醫療.精神.身心
這裡痛那裡痛、愛翻舊帳…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不易察覺 心理師給實用3建議
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在會談室內,經常聽起案主這樣描述家中的長輩。 「我爸退休半年,這幾個月他出門的次數變少好多!很奇怪,明明沒受傷,卻說這裡痛那裡痛,帶他去檢查,也檢查不出病因來。」「我媽媽最近好健忘,連要採購些甚麼都記不住,她怕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變得愈來愈不想出門,我覺得她好像愈來愈不開朗了。」「我婆婆最近的事情記不住,但過去的事情記得可清楚了。老愛翻舊帳,看什麼都不順眼,搞得我每次回家都壓力好大。」他們提及的活動強度下降、頻率減低、容易疲倦、主訴疼痛、健忘、翻舊帳等狀況,其實,經常容易被解讀為長輩們老化的正常現象,卻輕忽了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要的訊息──老年憂鬱症。 ▍ 長輩們不為人知的困擾,容易導致憂鬱 長輩們已屆一般認為可以享福的年紀,許多人總認為退休後的他們一定是無事一身輕吧!沒注意到長輩的生活中,其實也有一些隨著年齡漸長而出現的煩惱……在長輩相近年齡的朋友圈裡,因老化導致的失能與死亡名單,將隨著年紀漸長而越來越長。雖然他們不把生老病死這類事情掛嘴邊,或是有時講得很豁達;實際上,看著身邊的親友們一個個過世,他們也知道,總有一天需要面對的是自己的死亡。 如果這時候長輩的身體還有病痛在身,更容易產生憂鬱症狀。 長輩這樣的煩惱,通常難以跟青壯年期的兒孫輩提及。一來因為面臨的人生階段不相同,兒孫可能難以理解;二來也不希望讓兒孫輩擔心。老人家要不就是將這些苦往心裡吞、悶在心裡,成天疲倦、無活力,也不快樂。要不就是將擔心轉化為憤怒暴躁的情緒,形成兒孫輩對老人家產生凡事看不順眼、愛翻舊帳、脾氣不好的印象。若兒孫輩、伴侶對於這些轉變不夠敏銳,可能使老人家的憂鬱更加嚴重。 ▍ 被老化掩蓋的老年憂鬱症,求助者通常並非長輩本人 根據台北市自殺防治中心104年度自殺高風險通報資料,經分析後發現65歲以上老人有10.8%至26%曾出現憂鬱傾向,25.5%的長者係因憂鬱情緒無法及時紓解,而導致自殺行為的出現。在我的經驗裡,主要照顧者要感覺長輩在生活上、心理上對自己的依賴日益增加,才求助心理諮商的協助後,經過了解,才知道是老年憂鬱症在作祟。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病因不明的身體抱怨。長輩的主要照顧者經常需要陪同長輩至醫院進行檢查,卻一再經驗到檢驗報告上顯示沒有問題,長輩卻仍舊不適的現象。其次,老年憂鬱症的患者會在短時間內,突然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來,也記不住。過去,長輩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今卻常對主要照顧者訴說自己感覺疲倦、無力,無法如過去一般自行滿足生活基本需求。此時,主要照顧者通常會把長輩接到家中同住,進而明顯感覺長輩在飲食、睡眠上的改變。被老化掩蓋的憂鬱症,通常不容易被患者本人察覺。反而容易對照顧者生活造成衝擊,認為自己需在生活安排、心理狀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尋求諮商後才意外發現長輩其實患了憂鬱症,進而帶長輩進行治療。許多人有共同的疑問,「如果長輩真的診斷有憂鬱症,除了配合身心科的藥物治療外,身為晚輩的我們,還能替長輩做些甚麼?」 建議一、如果困擾的是家屬,建議家屬先求援許多時候家屬會因長輩經常需要就醫,而在生活上感覺到老人家依賴漸增;心理上則須承受長輩起伏不定的情緒、無望感、抱怨等,而備感壓力。這時,如果長輩也願意配合就診、進行治療,會是皆大歡喜的情景。若因為長輩不願就醫、情況也未轉好而衍生衝突,且無法立刻改善時,建議照顧者自己先尋求心理諮商,找到方法與長輩相處、自我調適後,才能有效協助憂鬱症的長輩。 建議二、協助長輩建立社會人際支持 長輩的困擾通常不會與兒孫提起,如果有同年齡的生活圈、專業支持團體,可以協助紓解長輩們內心的擔憂,學習如何面對老化、生病、失能與死亡這類議題,將對老年憂鬱很有幫助。可留意老人家是否有可以固定聚會的場所或群體,這個聚會能否對老人家自己的因應有正面幫助。若老人家平日就有類似的社會支持團體,建議你可以撥空陪他們參加。如果老人家沒有類似的團體能支持,也可以從社區活動中心附近的宗教團體開始,建立社會人際支持。建議三、轉換長輩看待人生的眼光 當長輩們陷入憂鬱情緒時,除了聆聽長輩們的訴說以外,建議可以帶長輩回到當下,去細數目前擁有的有形、無形資產。對許多長輩而言最大的資產,是兒孫輩付出的時間、陪伴。讓長輩發現自己在兒孫身上造成的正面影響,能夠幫助他們重新找回人生意義。日常生活中需要時常留意老人家的飲食、睡眠、心情狀態,才能及早發現轉變,提供即時協助。身為家屬的我們,需要準備好自己,才能陪伴長輩們一起面對憂鬱症帶來的人生課題。延伸閱讀1. 【照顧者資訊】紓解壓力,家庭照顧者不孤單-全臺支持服務據點 2. 不需太堅強!照顧者喘息專線-我們願意聽你說話
-
2023-07-1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人員也是人,也會心痛難過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死亡」。這是每個醫者在習醫、行醫的路上都會面臨的考驗。一位五年級的醫學生敘述她第一次遭逢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所感受的震撼,並由衷感激一位住院醫師學長如何伸出援手、幫忙她度過這每個醫學生都會面臨的洗禮。→想看本文一位住院醫師則回顧當年第一次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在晚上突然過世,而隔天早上他到病房才發現「人去樓空」的錯愕驚慌,以及之後自己以過來人如何幫忙學弟妹應付這種考驗,並介紹文獻所建議的「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的運用。→想看本文一位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資深身心科醫師也分享快三十年前自己遭逢第一位病人死亡的情景,而說出「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病人死後有知,或家屬能夠了解醫學生與醫師的感受,這也能帶給醫病關係更祥和溫馨的一面。看到住院醫師與醫學生,分享他們面對病人死亡時心情的文章時,內心感受很複雜,因為這是一個不容易碰觸的話題,但卻是臨床醫療人員每天都可能面對的事。這兩篇文章也讓我心中浮現自己第一個照顧的病人過世時的場景,雖然已經過28年了,當時的景象、聲音,甚至是急救時的氣味、心裡的慌亂與病人急救無效過世時,內心的驚恐仍然歷歷在目。學校畢業後先當了一年內科醫師,這位病人是我剛到內科病房報到第一天,還在摸索新環境時就碰上的緊急狀況。記得接到護理師緊急通知我說,病人的血壓量不到,似乎呼吸已經停止,我從病房的另一頭緊急衝到現場,腦中還在搜索2到3個小時前,學長把這個病人交班給我時病人的病況。來不及多想,學長已經比我先一步到病床邊開始進行急救,接下來的事情腦筋一片空白,只能盡力記得所受的急救訓練,奮力的壓胸做心臟按摩,也不知道經過了多久,只聽到學長跟我說,「學弟,可以了,不用再壓了。跟我去跟家屬宣告病人死亡。」還記得在補急救病程記錄時,我的手在發抖。接下來的那下半天我到底怎麼經過的,跟做夢一樣實在不記得了。直到下班回家,家人打電話來關心,問我上班第一天的情況如何,這時我才覺得胸口似乎有顆石頭壓住,強壓抑住哽咽,勉強自己鎮定地說「還好啦,還好」。隔天上班經過那床病人的病房時,我加快腳步趕快通過,有時就在幫隔壁床的病人做治療,但是盡量避免去看到過世的那個病人的床位。那兩三天中,只要閒下來的時候,就會一直回想自己是不是哪裡疏忽了,如果我早一點看到那位病人的抽血報告,早一點做處置,會不會病人現在還活著。之後因為照顧的病人越來越多,遇上病人過世的機會也越來越多,我們住院醫師之間會互相嘲弄對方,「你是不是喝了每日C啊?怎麼會每天都CPR(急救)。」但我們都知道,只有透過這些玩笑話,我們才會避免想起失去病人的惶恐、自責與難過。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早一點發現問題,是不是結果就會不一樣?這對年輕醫療工作者的影響很大,有些人會離開醫療現場轉換職業跑道,沒有適當的處理失去病人的衝擊是很重大的因素。即使是資深醫師也是一樣,越是從初診斷就開始一起奮鬥的病人,當用盡全力還是無法挽回病人的生命時,越會感受到失落。只可惜在臺灣的醫療環境太忙碌了,這個問題,一直只被當成是行醫生涯必須經過的磨練,而沒有好好的面對與處理。以我參與的緩和醫療團隊來說,我們在緩和專區(安寧病房)對於前一天過世的病人,都會在專區晨會時簡短討論一下。只是我們多在討論病人與家屬的狀況,有時照顧過的緩和團隊同事會談一下自己的感受,但多半是檢討自己那些沒做好,比較少談個人對病人過世的感想。這兩篇文章給我們很好的提醒,醫療人員也是人,都有感情也都需要照顧。葉醫師文章中提到的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Patient Death Debriefing Sessions(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是一個非常好,可以幫忙醫療人員,適當的處理面對病人死亡失落經驗的模式。透過照護團隊的一起討論,互相的關心與支持彼此的心情,我想不只是年輕的醫師,連比較資深的主治醫師,都能夠獲得療癒與成長。期待未來臺灣的醫院也都能夠有「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讓醫療人員的心也能夠獲得撫慰。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不是你的錯——如何減輕病人離世的傷痛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死亡」。這是每個醫者在習醫、行醫的路上都會面臨的考驗。一位五年級的醫學生敘述她第一次遭逢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所感受的震撼,並由衷感激一位住院醫師學長如何伸出援手、幫忙她度過這每個醫學生都會面臨的洗禮。→想看本文一位住院醫師則回顧當年第一次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在晚上突然過世,而隔天早上他到病房才發現「人去樓空」的錯愕驚慌,以及之後自己以過來人如何幫忙學弟妹應付這種考驗,並介紹文獻所建議的「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的運用。一位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資深身心科醫師也分享快三十年前自己遭逢第一位病人死亡的情景,而說出「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病人死後有知,或家屬能夠了解醫學生與醫師的感受,這也能帶給醫病關係更祥和溫馨的一面。 我永遠記得那天早上,我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的病人離世。那是一位八十幾歲的伯伯,患有晚期肺癌,但身體機能仍接近正常,這次住院是因為有些譫妄住院檢查,驗血除了血鈉偏低也無太多異常。當時的我是個大五的見習醫學生(clerk),對於醫學充滿著好奇與熱情,迫不及待地想運用所學到的照護技巧幫助病人,我每天都花很多時間幫伯伯做身體檢查,與他的家人確認病史,從醫學文獻中查找適合的診斷及治療策略,也與伯伯和他的家人建立了緊密的關係,整個醫療團隊都認為只要把電解質及營養調整好,伯伯應該短期內可以出院。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不到七點我就到了護理站準備看伯伯的資料,遠遠看向伯伯的房門卻有點異樣,房號下面的名牌被抽掉了,我充滿困惑地點開病歷,驚覺出院狀態上面寫著「死亡」二字。我更困惑了,拖著遲疑的步伐走到伯伯的病室前偷偷地打開門,發現裡面空無一人,環境已經打掃乾淨,換上整齊的被單,窗戶透進來明亮的日光,彷彿什麼事也不曾發生。我惴惴不安地詢問護理師學姐,學姐淡淡地說了一句:「他昨天突然喘起來掉血氧,後來就expire了。」我呆坐在護理站的角落,看著熙來攘往,病房忙碌的一天正要開始,我卻動彈不得。當下並沒有立即體驗到什麼強烈的情緒,只有許多的困惑不解,為什麼?昨天傍晚去看他的時候不是還好好的?為什麼?我是不是漏了什麼?不斷湧現的疑惑塞滿了整個腦袋卻還不斷擴張,然後從裂隙間紛亂的情緒開始汨汨湧入,自責著自己怎麼會沒有發現沒有早一點來醫院幫忙,質疑著是不是昨天值班醫師沒有好好處理,這些情緒最後堆疊成憤怒與不解,為什麼大家看起來都那麼平靜?為什麼大家都可以若無其事地繼續工作?難道沒有人在意這個病人嗎?難道一位病人的離去就只是病歷上的幾行字、一個醫矚、一行死亡診斷書嗎?為什麼只有我充滿疑惑動彈不得,難道是我太脆弱嗎?我閉上眼睛仍能感受到那天早晨,陽光從大片的落地窗灑落護理站,穿著白袍白衣的人們穿梭著,而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寂寞,彷彿整個世界毫無一點顛簸地繼續向前,獨留我一個人停在原地找不到路。對於後來幾天、以及之後是如何恢復的印象反而非常模糊,那些強烈的情緒就慢慢的被日常的工作埋沒了,我也不知道這些情緒該怎麼處理,或我究竟有沒有好好處理,我只知道從那天早晨之後的很久,我在點開照顧病人的病歷之前都會心跳加速,直到看到有新的生命徵象才會放心。幾年過去,我從一位新手見習醫學生變成一位新手住院醫師,對於醫學的不確定性以及醫者的極限有了更多的經驗,也許有些病人的戛然離世並不是我們能夠阻止的,但我不希望有任何學生再體驗到當時我感受到的那種困惑、那種寂寞。醫療人員如何面對病人離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但在台灣繁忙的醫療環境、以及避諱死亡的文化下,我們並沒有很有系統地去談論此事,或是去教導未來的醫師、護理師如何面對自己照護病人的死亡。許多醫院有所謂的死亡併發症個案討論會(Mortality and Morbidity Conference,M&M),但大多的M&M會議聚焦的議題是醫療處置上可以改進之處,而非對於照護者的情緒衝擊。要如何面對這個困難卻重要的議題,世界頂尖的癌症醫院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稱作Patient Death Debriefing Sessions1,即是「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這個會議有幾個特點,是簡短的(約莫十分鐘)、即時的(病人死亡24小時內)且持續的(每位病人死亡都會舉辦),主治醫師會根據一張簡單的小卡主持討論會,主要討論的問題包括「這位病人的死亡與你之前經歷過的有何不同?」、「你對於這位病人過世的感受是什麼?」等等,他們的研究指出這樣的討論對於住院醫師不論是情緒或是專業上都有很大的幫助。團隊中的醫學生面對病人離世時我都會花一些時間跟他們聊聊,就會發現與三、四年前的我一樣,學生們起初的反應都是困惑、然後轉為自責,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或沒有做好才會導致病人離開,也許這時他們最需要的是有一位較資深成員的陪伴,與他們一起回顧整個病程,並且澄清這樣的結果可能是疾病的自然進展,而非他們的疏漏或責任,或反省有什麼地方真的可以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病人的離開並不是只有他們在乎、他們難過,只是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發展出了某些應對策略,或是情緒的感受不會像第一次碰到的那般強烈罷了。實習課程結束收到學生們的卡片,許多人都提到那段談話對他們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有人提到如果沒有這段談話,他可能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適合當醫生,這使我感到十分暖心,也再次的體認到這樣的談話有多麼重要。我們不斷倡導著、鼓勵著醫學生用心照顧病人,但如果沒有幫助他們準備好面對這樣的衝擊,無疑是平白將學生推上情緒的火線,這是不負責任且會造成巨大傷害的。我仍會想起那個陽光燦爛卻令人哆嗦的早晨,而現在我終於能稍稍感受到一絲溫暖。參考資料:1.Eng J, Schulman E, Jhanwar SM, Shah MK. Patient Death Debriefing Sessions to Support Residents' Emotional Reactions to Patient Deaths. J Grad Med Educ. 2015 Sep;7(3):430-6. doi: 10.4300/JGME-D-14-00544.1. PMID: 26457151; PMCID: PMC4597956.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第一次面對病人過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死亡」。這是每個醫者在習醫、行醫的路上都會面臨的考驗。一位五年級的醫學生敘述她第一次遭逢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所感受的震撼,並由衷感激一位住院醫師學長如何伸出援手、幫忙她度過這每個醫學生都會面臨的洗禮。一位住院醫師則回顧當年第一次發現自己照顧的病人在晚上突然過世,而隔天早上他到病房才發現「人去樓空」的錯愕驚慌,以及之後自己以過來人如何幫忙學弟妹應付這種考驗,並介紹文獻所建議的「病人死亡後簡報討論會」的運用。一位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資深身心科醫師也分享快三十年前自己遭逢第一位病人死亡的情景,而說出「醫療人員也是人,面對逝去的生命,尤其是自己親手照顧過的,一樣會心痛難過,而且通常都會一直反省是不是哪裡沒有做好」。如果病人死後有知,或家屬能夠了解醫學生與醫師的感受,這也能帶給醫病關係更祥和溫馨的一面。在三個月的外科實習,從來沒遇過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的我,在進入內科的第一週,猝不及防的體會了。不過作為一名醫學生,我很幸運在第一次面對自己照顧的病人過世時,遇到有經驗的學長帶著我一起面對。簡單講一下那位病人的狀況,那是一個主訴腹痛入院的阿姨,檢查之後發現乳癌已經轉移到整個肝臟以及周圍的淋巴結,可能是因為淋巴結腫大壓到旁邊的神經造成阿姨的腹痛。在和阿姨原本乳癌治療的主治醫師、阿姨以及他先生討論過後,決定要在阿姨肝功能更惡化之前,開始化療試試看。化療完的隔天,阿姨看起來精神跟胃口都好了許多,替阿姨鬆一口氣之餘,我們也持續觀察阿姨的狀況,甚至開始討論在下一次化療之前,阿姨先出院回家的可能性。化療完第二天,阿姨住院第五天,早上查房時,阿姨狀況都還算穩定。下午學長剛好輪休,所以我打算下班前再看一下病人然後跟學長回報狀況。阿姨大概傍晚接近五點的時候突然喘起來,血氧掉到92%但使用氧氣後又回復正常。我去看阿姨的時候,阿姨甚至沒有戴氧氣,跟我說她現在還好,還笑著問我怎麼還沒下班,實習是不是很辛苦,叫我趕快下班不要太晚吃晚餐。後來,我傳訊息跟學長報備阿姨的狀況,學長認為可能還是需要排除一下阿姨發生肺栓塞的可能,告訴我可以幫阿姨做一張心電圖,並聯絡值班醫師看有沒有需要抽動脈血分析。於是我就和值班的學長一起去看阿姨,一開始阿姨還不太願意抽血,認為自己沒事而且住院期間已經抽過很多次血了,學長跟我還是一起說服阿姨配合我們。然後值班學長告訴我說,他會追蹤抽血報告,阿姨目前的狀況應該還好,讓我先下班回家。結果在當天晚上,阿姨過世,原因可能是腫瘤出血(Tumor bleeding)。我是在隔天早上(週六)接到團隊裡學長的電話才知道這件事的。我當下知道的時候,真的是震驚、難過、不知所措也不敢相信,我知道阿姨的狀況不樂觀,但我以為還有一段時間,至少不是現在。「為什麼會這麼快過世?我下班前她還好好的跟我說話……」、 「不能把血止住嗎?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是不是真的沒有辦法了?」、 「是不是因為我沒有做到……」。我記得我當時哽咽地在電話中問了學長好多問題,學長耐心地聽我說完,再溫和的替我解答,最後學長跟我說,他不希望我是星期一到醫院,自己打開病歷系統才得知病人過世,我可能會很難過,可能會覺得醫院裡大家就像這個病人沒過世一樣,繼續運轉,他告訴我,病人過世,他也一樣覺得很遺憾很難過,但是希望我不要有自責的情緒,他覺得我作為一個醫學生已經做得很好了,如果我有需要,可以找信任的師長聊聊,他也很願意聽我說。同時,學長也很願意跟我討論整個治療團隊是不是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從進醫院開始,我們被教導要親自去看病人,透過問診和身體檢查,獲得病人的病史然後和老師報告。想要和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醫學生能付出最多的就是時間和關心,剛到內科實習第一週的我很幸運的遇到一位願意接受我的病人阿姨,在我跟她相處的短短五天,我可以感受到我們之間越來越熟悉,阿姨對我比第一天的時候更信任,漸漸地在我一大早去看她的時候會主動跟我說自己的狀況,關心我的生活。因為非常投入在整個照顧病人的過程,所以會忍不住去回想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有沒有哪裡沒做好,或是哪裡可以做得更好,很容易會陷進自責的情緒,對於病人的過世,也真的很難接受。我們總是在練習、學習建立一段醫病關係,但好像沒有人會告訴我們,如何面對一段醫病關係因為病人過世而結束。我真的覺得自己運氣很好,遇到一位願意跟我分享他是如何面對這些事的前輩,在阿姨過世之後的好幾天,我在照顧其他病人時都變得有些神經質,看到病人血色素掉或是血氧濃度掉都很緊張,會一直忍不住聯想我的病人是不是又要過世了?學長總是笑笑告訴我,這就是我要練習判斷的了,然後細心解釋哪些狀況在我們照顧病人的時候需要有所警覺。所以病人的離世,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進醫院之前,我們從書本和課堂上學習各種日益精進的醫學知識,學習疾病可以怎麼治療。進醫院之後,我們也見識了很多厲害又精密的手術、藥物,但只有在親自照顧病人的同時,我們才會慢慢了解我們從前學習的那些治療方法,它們也有極限,不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病人平均五年存活率/治療成功率幾成。面對病人的離開,明白在疾病面前,病人有多脆弱,也深刻感受到醫學的極限和無能為力。我記得我當時還問了學長一個問題:「學長,這樣我以後不敢跟病人建立關係了,不然每個病人過世我都要跟這次一樣難過好久。」 事隔半年,我其實已經有點忘記當時學長回答我什麼了,但我記得,當時第一次面對病人過世時,我的種種情緒和困惑有被好好接住,很感謝當時有人告訴我,我可以怎麼做讓自己好過一些,我不只是自己一個人面對,身邊還有其他老師、學長姐。現在再碰到病人過世,我還是會難過好幾天。但我不會因為擔心病人過世而害怕跟病人建立關係,我知道怎麼幫自己的情緒踩剎車,也知道自己盡全力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不只憂鬱症,李玟還為乳癌所苦!罹癌後情緒轉變大 醫建議做一事讓抗癌效果加乘
華語流行天后COCO李玟憂鬱症輕生離世的消息震憾所有歌迷,而她的音樂人好友昨(5日)也在社群網站提到,不捨李玟遭遇了許多痛苦的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讚她是一位位真正的鬥士。不止憂鬱症,李玟還為罹癌所苦?李玟的音樂人好友Jae Chong在社群網站上透露,李玟幾個月前跟他說她病了,她還說自己遭遇許多事情,包括秘密與癌症對抗,Jae Chong說她是一位真正的鬥士。根據《聯合報》電訪李玟的姊姊李思林,她指出其實乳癌的部分已經好了,「她過去一直都很樂觀,直到這半年狀況才比較不好,尤其是過去的這一星期更嚴重,之前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罹癌情緒轉變大 適時尋求身心科讓抗癌效果更加乘李玟或許不是單純因為罹癌而加重心理疾病,而是有太多不開心的事情加在一起,讓她身心受創難負荷。不過確實有許多人在得知罹癌後,憤怒、無法接受,進而憂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任朱柏全曾受訪指出,根據研究癌症病人自殺風險是一般人的2至4倍,在台灣有將近半數的癌症患者有適應障礙、焦慮、憂鬱、失志等情緒問題,若能在關鍵時刻轉診至身心科進一步療癒心理的苦痛,能讓抗癌效果更加乘。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在「情緒與癌症」衛教資料中指出,人們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時,一開始不知所措、憤怒、恐懼和擔憂,接受治療後感到希望,但治療期間可能又因各種現實情況而感到壓力和焦慮,進而悲傷和憂鬱。身心科醫師林泰穎曾受訪表示,求助身心科的癌症病人以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居多,通常病人認為罹癌對家庭造成負擔,對家人抱歉,對未來徬徨,倍受煎熬,與家人相處退縮,無法穩定工作,嚴重會出現幻覺或妄想。乳癌早期發現 一二期治癒率八成以上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率第1的癌症,但現在乳癌治療進步,只要及早發現,治癒率相當高,第零期發現治癒率幾乎100%,第一期發現治癒率約95%、第二期85%、第三期55%、第四期15%。國健署提供45到69歲婦女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大幅提高早期發現的機率,女性不要輕忽任何乳房的異常,只要有任何不對勁,應盡速就醫診斷。兩年一次免費乳房攝影之對象.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母親、女兒、姊妹、祖母或外祖母曾患有乳癌之婦女.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參考資料】.獨/憂鬱+乳癌壓垮李玟最後一根稻草?親姊李思林悲痛親曝真相.胸部小較不會罹患乳癌?醫揭殘酷真相:更難檢測容易延誤治療.罹癌易有情緒問題 醫師:接受身心治療抗癌效果更佳.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IH)★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6-26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安眠藥會失智嗎?每日睡少於7小時反加速大腦老化!5招減少睡眠障礙
●每日少於7小時睡眠,易累積失智致病蛋白●熬夜傷身,隔天容易陷入「腦霧」狀態●失智者有睡眠障礙比率,比一般人更高幼兒園不當餵藥震驚社會,引起民眾恐慌。精神科、身心科診間近期頻繁被詢問:「我使用的藥物含有巴比妥嗎?」「長期吃安眠藥會失智嗎?」現代人工作壓力大、睡前習慣滑手機,容易發生睡眠障礙,若長期睡眠不足,身體沒有足夠時間清除腦中有害的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會加劇罹患阿茲海默症,或使腦萎縮現象更嚴重。找出失眠原因 別亂吃藥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不少人飽受失眠所苦,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吃安眠藥來幫助入睡,但一味服用,沒找出根本原因改善,可能會產生成癮性。民眾擔心的「安眠藥是否愈吃愈失智?」兩者有關聯但非因果關係。有些患者在失智確診前,已有焦慮、情緒不穩的症狀,因作息不正常而必須服藥幫助睡眠穩定。失眠一定要吃藥嗎?陳亮宇表示,藥物多少都有副作用,要慎重考量權衡得失,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很多,應從日常習慣下手、養成適度運動,若身心已疲憊不堪,影響白天生活作息,可經由醫師看診開立低劑量藥物,治療輕度抑鬱及焦慮症狀。在正常劑量下,民眾不必太過擔心服用鎮靜安眠藥會導致失智症,若自行購買「助眠藥」,可能會吃出問題。適度用安眠藥 不是壞事隨著年紀漸長,褪黑激素分泌變少,睡眠品質也會愈來愈差,而失智症患者的睡眠時間混亂,是最令家屬頭痛的問題。陳亮宇指出,失智長輩晚上不睡覺,大多是照顧者造成的,主要是家人白天上班,失智者在家裡沒事做,只能看電視、打盹,到了晚上精神十足,且一起共進晚餐心情特別好,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整個睡眠節奏都亂掉了。適時、適度、適當使用安眠藥,並不是一件壞事。陳亮宇強調,睡不好會影響身心健康,加速大腦老化、慢性病惡化。熟齡長者因代謝較差,為避免長效型藥物增加白天嗜睡與跌倒風險,建議以短效安眠藥為主,例如:Z類鎮靜安眠藥品;睡前15至30分鐘服藥後,要立即躺床、勿再東摸西摸,尤其是滑手機,睡前還受到藍光刺激,可能會造成腦部對藥物的受器疲乏,變成藥量愈吃愈重。(責任編輯:葉姿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