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8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跑步
共找到
771
筆 文章
-
-
2024-05-07 養生.運動健身
她82歲還能跑半馬 專家指3個好習慣是保持心臟健康及長壽關鍵
變老不等於就得放慢生活腳步,現年82歲的威瑪.金恩(Wilma King)從70多歲開始,每年都參加華府半馬拉松比賽,並養成每天步行8英里(約13公里)的習慣;科學顯示,她規律的日常鍛鍊,包括重量訓練和靈活度訓練,都有助長壽。威瑪於2014年在她的女兒安德莉雅(Andrea)以及親友的陪同下,完成了她人生第一場半馬拉松賽事;「他們看起來很開心,所以讓我想要加入,」威瑪告訴「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專家和研究指出,只要你跟隨威瑪的三個好習慣,即使你無法去跑馬拉松,也能幫助保持心臟健康。保持每日晨間散步好習慣威瑪表示,自己的生活中一直都有很多活動,當她女兒大到可以坐在車座裡時,她馬上就帶著她與家人一同出遊騎自行車。但威瑪在2014年,被診斷罹患心包膜炎(pericarditis)、胸膜炎(Pleurisy)和瓣膜問題;她下定決心要盡力保持健康,並開始定期散步。現在,每日長距離散步已是她主要的運動方式,估計每個月可走到200英里;不過專家指出,普通人每天只需要多走個500步到1000步,就能帶來健康益處。與親友分享散步照片,維持社交威瑪指出,她的晨間例行公事,還包括與親友保持聯繫;她會在散步的途中用手機拍照「打卡」。科學證明顯示,社交可以延長壽命,並提升你維持日常鍛鍊的動力;在居民長壽且具有最長預期壽命的藍區(Blue Zone)內,就以建立並保持活躍社交活動而聞名,因為這對身心健康都大有益處。重量和靈活度訓練以防受傷威瑪除了散步外,還保持了從事伸展和活動度等訓練的好習慣,來幫助保護她的關節,並且會在家中進行最有效的抗衰老運動,那就是重量訓練。一位私人教練就曾告訴「商業內幕」,透過保持靈活度來防止受傷,是長壽的關鍵。對威瑪來說,充滿活力的社交生活、長距離散步和其他運動習慣的結合,都給她帶來了正面的回報,因為她注意到,跟她同齡但沒有類似習慣的人,健康狀況很快惡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5 醫療.婦產科
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 婦科醫提醒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
「有什麼抗衰老的秘訣嗎?」馬偕婦科癌症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嘉穗被問到這個問題時,秒回「沒~有~」,身為2個小男孩的母親,她認為自己「超不care外表」,日常肌膚保養最重要的就是擦防曬;而以婦產科醫師的角度,她則建議女性至少每3年做一次乳房與子宮健康檢查。如本身有癌症病史或家族史的孕婦,因懷孕期間免疫力較低,癌症細胞更容易在此時伺機而動,因此孕期仍應該追蹤。想學一個能照顧自己的科系,「以終為始」當座右銘。44歲的翁嘉穗在職場中屬於中生代,考上醫學系就決定要走婦產科,除了想要學習一個可以照顧自己的科別,再加上信仰因素,曾想到偏遠地區服務那群可能只願意給女醫師看診的婦女。性格爽朗的翁嘉穗笑說,自己維持狀態的祕訣就是每天不斷的在家庭與工作中調節、磨合,畢竟在肩負臨床醫療與教學的醫學中心工作,「每天都在試圖找到家庭與工作的平衡,不斷探索,匍匐前進。」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所有事都希望先規畫好,「以終為始」地先訂立人生的遠程目標,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這也是她希望送給病人的一句話;而每天禱告、星期天做禮拜,則是沉澱、調適自己的方式。鼓勵婦癌患者勿離開職場,讓她們邊工作邊治療。專攻婦癌治療的翁嘉穗提到,求診的患者常見症狀包含亂經、月經量多、貧血等,大部分是壓力和飲食造成,因為壓力過大影響荷爾蒙而導致停止排卵、月經混亂,長期無卵性月經造成有時出血量很少、有時大出血,造成貧血。有些媽媽覺得自己累是因為顧小孩,但其實是貧血導致,鼓勵40歲以上女性每年做基本健康檢查,檢視代謝與血球狀況。翁嘉穗指出,婦癌患者年紀以35至60歲為多,她考量到現代職業婦女面臨的處境跟自己很像,所以會盡量讓她們可以邊工作邊治療。如安排周末做化療,並透過AI照護,協助患者排除常見的狀況,太嚴重就會轉介到個管師甚至醫師端,對於只有晚上才能到醫院的家屬,她也會盡量配合對方時間解釋病情。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女生要彼此合作。「自己也生過小孩,因此特別感同身受。」翁嘉穗說,懷孕是從女孩變成女人,荷爾蒙與體態改變,全家人的心情都要調整好。她也期許婦癌科的學妹們不要離開職場,因為癌症治療方法日新月異,永遠都要有新知,所以會共組線上讀書會、交換共筆,「職場上的女生要彼此合作」。翁嘉穗的2個兒子目前就讀國小,都有打曲棍球的習慣,她覺得看小孩運動很紓壓,有時自己也會在旁跑步或做高強度有氧運動,對抗地心引力、有衝擊性的運動對於「存骨本」都有幫助,最簡單的就是跳繩、開合跳。33歲才生孩子在計畫中,認為自己當時狀態最好。喜歡小孩的翁嘉穗,原本想生3個孩子,但先生認為她太忙而阻止;而擔任第一任國健局長的父親翁瑞亨,則曾希望她和當時是班對的先生大學結婚、住院醫師階段小孩剛好上幼兒園。對於父親的提議,她覺得當學生就結婚很奇怪,加上訓練時間有限,所以翁嘉穗一畢業就結婚,但「完全避孕」、婚後8年才生小孩,雖然父親覺得33歲才生從優生學的角度不好,但她覺得到那個階段,自己對金錢和時間的掌握度提升,幸福感比較好。更年期前後易罹癌,亂經3個月建議就醫。翁嘉穗說,有些患者是原位癌或癌症前期,懷孕生產期間沒追蹤,癌細胞可能趁免疫力低下時擴散。她舉例,曾有B肝帶原個案,在懷孕生產兩年間沒有追蹤,發現時已是肝癌末期,不到10個月就過世;也有忙著照顧小孩、3年沒有健檢,持續疲憊與腰痠背痛的患者,檢查才發現是乳癌轉移到脊椎。雖都是罕見個案,但提醒有風險因子的婦女,現在影像檢查發達,在懷孕期間,除了子宮侵入性檢查不能做之外,其他要盡可能追蹤。癌症好發階段在更年期前後,翁嘉穗提醒,經期不規則等症狀和更年期很像,若觀察3至4個月,有異狀要盡速就醫。平常可觀察月經量,如果「生理期一天要用到3片夜用型衛生棉」,代表出血量太大。翁嘉穗說,自己每3年會做一次全身大健檢,因為家族有親戚罹患大腸癌,所以特別注意定期腸胃鏡檢查。她也打趣道,先生是肺癌專科醫師,不能得肺癌,所以每年都會做肺部篩檢,加上常規的抽血檢查。她也會透過量表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如果數值看起來不太好,就會告訴自己要請假,「以前都是為了孩子請假,後來開始為了自己而請假休息,調整步調。」建議做的定期檢查(40歲以上)● 每年基礎健康檢查:除國健署提供的成人健檢,有餘裕者或高風險族群可每年自費健檢,檢查包含:抽血、代謝檢查、肝腎功能等。● 每3年檢查:乳房攝影、子宮頸抹片、子宮和卵巢超音波● 癌症篩檢:40歲以上民眾如有肺癌、肝癌、大腸癌等風險因子,應定期檢查。翁嘉穗醫師小檔案● 年齡:44歲● 現職:馬偕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專科醫師臺灣婦癌醫學會會員●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婦科癌症學科研究醫師訓練● 給患者的一句話:「以終為始」地朝目標前進、逐步修正。
-
2024-05-03 養生.抗老養生
長者「1體型」恐增死亡率!重症醫盤點「2生活習慣」維持標準身材助長壽
你知道長者怎樣的體型,會死亡率增加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根據《歐洲心臟雜誌》發表了一項研究發現,老年人的體重係數(BMI)跟腰圍,與死亡率的關聯。《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發表了一項研究,80歲以上老年人的體重係數(BMI)、腰圍,與死亡率的關聯。研究發現在老人族群,體重係數(BMI)較高,且腰圍較細者的體型,死亡風險會最低!白話文就是,建議老人家要「吃多一點,但大肚腩少一點」,這樣的體態會使死亡率降低!這項研究收集了5306名、年齡超過80歲老人的身材數據。研究人員發現:1.老人的身材微胖,較利於長壽體重係數(BMI),BMI每增加1,全因死亡風險降低4.5%,BMI維持在28左右時,死亡風險最低。這表示高齡老人稍微胖一點較利於長壽。2.老人腰細一點,較利於長壽老人家不能大肚腩,否則任何死亡率都會大幅升高。研究也顯示,腰圍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之間存在正向的因果關係。腰圍每增加5公分,所有原因的死亡風險也增加了108%,這些人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了193%,而死於非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增加了110%。長者如何保持「微胖又是細腰」的身材?1.多吃一些優質蛋白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肌肉會逐漸減少,導致體型變得更加消瘦。因此,補充高質量的蛋白質對於老年人來說尤為重要。研究人員發現,在5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攝入的蛋白質含量,皆未達到一般營養指南的水準。蛋白質是構成肌肉的關鍵成分,老年人應當適量增加高優質蛋白質食物的攝入量。如何判斷食物中的蛋白質是否優質?黃軒指出,優質蛋白質的消化率高,意味著在腸道中能被更好地分解成寡肽和氨基酸後吸收,所以很多動物源性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和質量,通常優於植物源性食品。建議老年人增加牛奶、雞蛋、瘦肉、家禽、魚類、蝦類以及豆製品的攝入量,同時確保攝入充足的主食、蔬菜和水果,以實現飲食的均衡。2.每天至少運動半小時根據2021年發表在《BMC醫學》雜誌的一項涉及350萬參與者的研究發現,腹部肥胖與癌症風險的增加有關,尤其是腰圍較大的個體。因此,專家們推薦通過增加身體活動,來減少腰圍和內臟脂肪:.建議每日至少進行30分鐘的身體活動。.內臟脂肪超標的人群,建議每天進行30分鐘到1小時的運動,包括跑步、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以及球類運動,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幫助消耗能量,還能促進脂肪的分解。.即便沒有腹部肥胖的問題,定期的身體活動也能起到預防的作用。看完以上資訊,知道長者怎樣的體型較長壽了嗎!黃軒提醒,如果兩個身高和體重相同的老人,其中一個人的腰圍更細,那麼這個人的死亡風險較小,長壽的可能性較大,也就是說,長者的體重不能太輕腰圍不能太大,這才是健康老人的建議身材。平日裡要做到2生活習慣保持「微胖又是細腰」的身材:多吃優質蛋白質食物,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運動。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早睡增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更長壽.研究長壽之道20年!長壽專家培養出5健康習慣
-
2024-05-01 焦點.健康你我他
老夫老妻還需性愛?/開誠布公解心結 沒有性也能幸福
自從完成生育大事後,就幾乎與性絕緣,然而無性並不代表無愛,實乃是將肉體激情轉化成精神溫情。年輕氣盛時可以愛得轟轟烈烈,年老體衰則需要愛得溫柔體貼,給予更多的尊重體恤,夫妻情感才能愈釀愈醇。猶記得中年時,不論閨密或醫診一聽到無性事,常會提醒「有問題喔」,這些旁人的關切疑慮,曾在心底埋下懷疑種子,那種不信任感是破壞感情的致命殺手,試探、揣測、曲解、煩惱…,不僅肢體毫無接觸,就連心靈也漸行漸遠。後來鼓起勇氣開誠布公聊個清楚,終於釋懷,解開心結。世上就是有人喜歡「清心寡欲」,一向潛心禮佛的他,只是寡欲不是絕欲,對我來說反而算是幸事,因為荷爾蒙隨著歲數增長日益消逝,欲望自然跟著淡化,愛情也漸漸昇華為親情。情人變愛人,愛人變親人,老伴老伴,老來作伴,在一起時,催化感情的方法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不一定要床笫之事。他沏茶,我品茗。我寫作,他評析。他愛跑步,我就陪跑,流得滿身大汗,發洩精力後身心舒暢。我喜歡聽音樂看風景,他貼心充當司機兼導遊,讓優美旋律和山水花木洗滌淨化後,整個人更神清氣爽、元氣滿滿。所以老夫老妻,即使沒有「性福」,還是可以非常「幸福」。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01 養生.生活智慧王
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嗎?資深物理治療師給答案!選鞋8注意事項,1重點是最高原則
在運動過程中,雙腳必須承受相當的強度、衝擊以及反作用力,如果沒有做好保護,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所以,運動時最好能穿專用運動鞋。如果不行,至少要選一雙具備好的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和韌性的鞋子,除了達到舒適性外,也能避免傷害發生。 資深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運動鞋是運動時足部很重要的一個保護罩,尤其在戶外運動時,例如運動場上的運動,衝擊力都非常強,一定要有好的運動鞋,即便只是在室內跑跑跳跳,也要穿運動鞋。 若在室內練習瑜伽,做些伸展動作,著力點、衝擊力不大,就不需要太講究,或是在沙地、草地上走路,由於腳步幅度不大,受傷的機會也比較低。在運動量、衝擊力都較少的情況下,不穿運動鞋是可以接受的;但若是走健康步道,最好還是要穿運動鞋,不建議赤腳進行。 一定要穿運動鞋的原因●避免關節受傷:不穿運動鞋,容易因為衝擊力過大而增加關節的負擔,嚴重的話,甚至會受傷,所以不管跑或跳,都需要穿具有吸震效果的運動鞋。●避免碰撞受傷:隨便穿雙涼鞋就去運動,很容易因為足部缺少包覆,稍為一碰撞就會扭傷,或是很容易被利物割傷。●穩固性差容易造成意外:如果只穿拖鞋做運動,過程中會一直擔心鞋子脫落,而且要花更大的力氣去固定鞋子,如果「人鞋一體」就沒有這些顧慮。●韌性差容易受傷:運動時身體會扭轉,唯有韌性好的運動鞋,才能讓足部得到保護,一般的布鞋或工務鞋,韌性就很差,不適合運動的時候穿。 不一定要買專業功能運動鞋因此,千萬不能隨便穿雙鞋子就進行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而且要兼具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以及韌性等功能的鞋子,才能降低運動傷害。像是很薄的五趾鞋,就像只穿著襪子在運動,無論吸震性、保護性都很差,運動時應避免穿這類鞋款,並且要注意一個原則,運動時對足部衝擊力越大,所穿的鞋子就得具備越高的保護力。 至於是否要穿各種運動專用鞋?簡文仁表示,專用鞋是依照不同運動需要所設計的鞋款,例如打籃球穿的運動鞋,必須有很好的包覆性,才能將腳踝保護周全;打棒球、慢跑比較強調吸震的效果;若是打乒乓球,運動範圍主要在球桌旁,鞋子一定要有很好的止滑功能,柔軟度也要好,才能達到保護的功效。 不過一般人並非專業運動員,不一定會特別講究不同運動而選擇不同的專用鞋,多會挑一雙萬用運動鞋。其實,只要吸震性、包覆性、韌性、穩固性不錯,就可應付大部分的運動,不見得要分得很細,而購買很多種類的運動鞋。選鞋8注意事項,1重點是最高原則 千萬不能隨便穿雙鞋子就進行運動,一定要穿運動鞋,而且要兼具吸震性、包覆性、穩固性以及韌性等功能的鞋子,才能降低運動傷害。那麼運動鞋要怎挑選呢?資深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建議如下: 鞋後要硬要有良好的吸震性,鞋後跟必須具有吸震力,才能保護腳踝,所以,挑選時按一按鞋後跟的硬度夠不夠,以判斷吸震的效果。鞋中要韌拿起鞋子扭轉一下,看韌性是否足夠,運動時腳扭動幅度大,或要因應地面凹凸不平,所以,鞋子中間的韌性一定要夠。鞋前要軟折一折看看鞋前軟度是否足夠,鞋前如果太硬,當腳尖要離地時,會覺得卡卡的,不管走路或是跑步,都很不順暢。鞋頭夠寬大鞋子的楦頭要夠寬,讓腳趾頭能在鞋內很輕鬆的「跳舞」,才不會被綁死而影響運動進行。大小適中太大的鞋穩固性不好,走路會有隨時要掉的感覺,但穿上鞋子也必須覺得不會綁腳才行。綁鞋帶的鞋跑步運動時建議選擇有鞋帶的運動鞋,因為穩固性比較好,使用魔鬼氈也可以,但是要符合穩定性的概念。底面面積要稍大鞋子底面面積如果比較小,穩固性就會比較差,現在很多鞋從鞋上緣到鞋底會越來越大,就是要讓穩定性更好。重量輕,透氣性佳重量輕的鞋,比較能夠「人鞋一體」,如果很重,跑一趟路下來,會感到特別費力。而透氣性好的鞋,即使穿一整天也不覺悶,如果是塑膠鞋就很不透氣。 人鞋一體是選鞋最高原則試穿時要看自己的習慣,若習慣穿厚襪,建議穿厚襪去試穿,試穿時要動一動、走一走,不覺得綁腳,也不覺得鬆垮。買鞋時間最好在傍晚,較能確保合腳,最重要還是要強調「人鞋一體」,當穿上這雙鞋不覺得有鞋的存在,就是一雙好鞋。【延伸閱讀】。夾腳拖、高跟鞋、運動鞋...你的鞋子合腳嗎? 穿不對很傷腳!足病醫生傳授4穿鞋指南 。買鞋還得看時間! 日夜差異大,注意這幾點才合腳
-
2024-04-30 醫療.心臟血管
有助改善心臟健康又延長壽命 為何爬樓梯對健康有很多好處?
有什麼簡單方法可以同時改善心臟健康並延長壽命?一項在歐洲心臟學會的科學大會上發表的新研究建議,那就是不要搭乘電梯或手扶梯,而是改走樓梯。該研究作者Sophie Paddock博士在新聞稿指出,「如果你可以選擇爬樓梯或搭電梯,那就爬樓梯,因為這對你的心臟有幫助。」除此之外,「即使是短暫的身體活動也會對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短暫的爬樓梯應該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爬樓梯可將死亡風險降低近40%Paddock表示,儘管有證據表明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但全世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並未達到建議的身體活動量。為了找出像爬樓梯這樣實用且容易進行的身體活動,是否可降低心臟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研究人員對近50萬名參與者的九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參與者包括了健康人和有心臟病或週邊動脈疾病史的參與者,年齡從35歲到84歲不等。研究人員還發現,與不爬樓梯相比,爬樓梯可使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24%,因心臟病死亡的可能性降低39%。爬樓梯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和中風。Paddock補充,研究結果鼓勵人們將爬樓梯納入日常生活中。爬的樓梯越多,好處就越大,但這需要未來更多研究來證實。因此,無論是在工作場所、家裡還是其他地方,都要選擇走樓梯。爬樓梯還有哪些其他好處?爬樓梯對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它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健康風險。例如你的平衡有困難,容易跌倒,或下肢虛弱、僵硬或疼痛,那麼任何類型的爬樓梯可能都不適合你。或者,如果你患有關節炎、滑囊炎或退化性關節病變,還是你有嚴重的瓣膜疾病、心臟衰竭、潛在的肺部疾病等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確定自身爬樓梯的安全性,那麼他們可能需要諮詢醫師。以下是爬樓梯對健康的三項好處:1.訓練不同肌肉比起在平地上走路、慢跑或跑步,爬樓梯可以鍛鍊到腿部以外的肌肉,像是你的臀部和股四頭肌。2.改善平衡能力無論你是在爬真正的樓梯還是在類似爬樓梯設備上鍛煉,你都必須使用足部和腳踝的穩定肌群以及腓骨肌腱來保持平衡。3.高效率、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與在平地上相比,爬樓梯必須運用更多的肌肉群並發揮更多的力量,因此爬樓梯是一種有效且省時的有氧運動。爬樓梯困難可改做「登階運動」事實上,爬樓梯需要很多的抬膝動作,正確的抬膝動作,應該是由臀部、大腿前側發力,抬高髖部、帶動小腿。不過,若腿抬不起來,可能是沒力、平衡感不佳,這些狀況可以藉由「登階運動」,增加全身的協調性、提升心肺耐力,簡單、易學、多變化,有助於強化下肢肌力。所謂的登階有氧運動,為利用階梯踏板進行下肢踩踏動作,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節奏速度、踏板高度,或是配合音樂加上弓箭步、側向登階等花式動作。以下為具體的登階訓練步驟:登階運動訓練1.全腳掌踩上階梯踏板,身體微前傾、上半身勿駝背。2.將力量放在大腿上,用大腿發力抬腳,像一般走樓梯。3.注意膝蓋勿內夾,膝蓋、腳尖要朝同一方向。4.前腳尖先踩下,勿用腳跟,注意骨盆要穩定。5.上下踩踏10分鐘,休息5分鐘再繼續踩踏10分鐘。6.上半身保持平衡,雙手要跟著擺動;可透過槓鈴、槓片訓練上肢與核心肌群。7.進階版的登階運動,可運用沙袋加強肌耐力訓練。【資料來源】.Taking the Stairs Could Help You Live Longer.Climb stairs to live longer.The Benefits of Stair Climbing Exercise.爬樓梯傷膝蓋嗎? 運動專家: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力,有助肌少症
-
2024-04-26 性愛.性福教戰
每天3分鐘!泌尿醫大推男性「做1運動」改善勃起障礙 硬度耐力都變強
男性的骨盆底肌肉是一組從恥骨延伸至尾骨的重要肌肉,其作用不僅在於維持膀胱和腸道的穩定位置,同時也與性功能密切相關。經歷手術、長期便秘、體重過重、高強度運動或長時間咳嗽等因素,都可能削弱骨盆底肌肉的強度。 骨盆底肌肉鍛鍊 改善勃起功能、減少尿失禁泌尿科高銘鴻院長說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例如跑步、跳躍或打噴嚏時的尿失禁,往往是骨盆底肌肉強度不足的典型表現。為了有效鍛鍊骨盆底肌肉,除了傳統的治療方法,不少人也會透過骨盆底肌訓練來改善勃起障礙。高銘鴻建議可以嘗試以下「凱格爾運動」: .同時擠壓並收緊尿道和肛門的肌肉,同時保持呼吸,維持3-5秒。.重複這個擠壓動作10次。每次重複之間休息3-5秒。如果難以堅持到3-5秒,請盡可能延長保持時間。.可以躺著、坐著或站著進行練習。在整個練習過程中保持一個姿勢,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建議初期每天進行三組,做這些運動時要保持雙腿放鬆並注意呼吸。透過持之以恆的練習,可以逐漸增加肌肉的強度和耐力,從而提升性功能表現。【延伸閱讀】 ·男人手腳冰冷小心是「不舉」徵兆! 專家揭「勃起功能障礙地雷」:你踩幾個? ·沒有晨勃是警訊!醫曝「這些疾病」都會害你硬不起來 尤其1年紀最頻繁發生
-
2024-04-25 養生.運動健身
影片/「八卦導引」第三式:「獅子張口」有助減少跌倒及膝關節受傷風險
以中國武術八卦掌為基礎的「八卦導引」,獨特步法配合類似太極的用意行氣,強調協調全身力量以及訓練身體肌群,可以調整身形、調控呼吸、調養身心。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張育愷表示,每天只要花5分鐘做八卦導引第三式「獅子張口」動作,加上正念靜坐與呼吸放鬆,能改善久坐久站的腰痛問題。馬步強化下肢「獅子張口」口訣是「獅子張口展腎肝」,是八卦導引的招牌動作,同時進行肌力、平衡、柔軟度練習,在轉換重心的過程中,帶入軀幹水平面的扭轉,以手指引導意念,伸掌纏手,專注於精細調整手掌的動作,使思緒專注於當下,感受胸背延展、意念隨手掌動作延伸。張育愷說,八卦導引的馬步基本功,可鍛鍊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舉凡走路、跑步、跳躍、爬樓梯都會用到這塊重要肌群,強化下肢力量,有助於減少跌倒、減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延伸閱讀:「八卦導引」第一式:「猛虎出山」5動作要訣,脊椎伸展鍛鍊下肢肌力】練核心可護腰蹲馬步拉開全身脊椎,可舒緩腰背痛,練核心是最好的護腰方式,透過簡易的八卦導引來鍛鍊腹部和背部,可強化下背肌的肌力。獅子張口的動作,以腰椎為轉軸,在下半身穩固的狀態下,讓上半身延展,輪流進行兩側擰背轉腰、伸筋拔骨,感受肌肉伸展,同時擰疏經絡,舒展肝經及膽經,讓氣血正常運行,肢體強調放鬆、緩慢、細柔,非常考驗靜態平衡的能力,可矯正平時久坐駝背的體態。【延伸閱讀:「八卦導引」第二式:「大鵬展翅」訓練全身協調及重心平衡】第三式:獅子張口1. 預備姿勢,雙腳分開呈馬步,兩手自然垂下。2.伸掌,左手五指大張。3. 纏手,做一個擰旋的動作,手放到腰後面命門穴(腎臟的位置)。4.右手起身做擰旋,擰背轉腰、伸掌,右手朝上,感受右側肌肉延展。5. 落上手,手掌用力,接著換邊擰旋到腰間;擰背轉腰,左手起。6.身體回正,蹲膝落胯,十字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0 焦點.健康知識+
醫生開的「抗生素」有副作用嗎?沒症狀就可停吃?忘記按時服用怎麼辦?「10抗生素QA」一次看
我們常會聽到醫生要開「抗生素」這種藥,抗生素通常會用在中耳炎、陰道炎、尿道炎、腸胃炎等被細菌感染的疾病,可以幫忙去除我們身上的壞細菌。但現在有越來越多種類的抗生素,針對抗生素的使用方式,你的觀念正確嗎?像是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抗生素藥膏做什麼用?忘記按時服用抗生素時該怎麼辦?什麼叫「抗藥性」?關於「抗生素」的疑問專家一次解答!抗生素有副作用,能不碰就不要碰? 過度害怕副作用或抗藥性,能不吃就不吃,甚至認為抗生素會影響身體免疫力而拒絕醫師處方,是一大迷思。藥師王怡茹表示,適當而節制地使用抗生素,在使用者身上並不會出現抗藥性問題,例如手術或拔牙前後的預防全身感染用法,或是確定為細菌感染時的治療性使用等,並不需排斥使用。有些人用藥的前幾天會有輕微腹瀉症狀,其實是抗生素重新調整腸胃道菌叢分佈,讓壞菌透過腹瀉方式排出體外,此時多補充水分即可。透過臨床醫療人員與民眾本身於使用期間的監測與注意,可以降低副作用的發生風險。但若出現嚴重水瀉或是脫水,請儘速就醫。少部分病人使用抗生素後可能會出現局部紅腫熱痛、皮膚紅疹等過敏反應,極少數會出現過敏性休克,最嚴重甚至危急生命。所以在服用抗生素期間,需隨時注意身體反應與變化,當出現過敏症狀,請將服用藥物的藥名、成分記錄下來,症狀嚴重時及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吃抗生素有什麼禁忌嗎?可分為幾類來討論:1.四環黴素類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是非常廣泛使用的抗生素,大家熟知的「抗生素不要跟制酸劑、牛奶或鐵劑一起吃」,指的就是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因為制酸劑、牛奶、鐵劑中都含有二價、三價的金屬離子,會跟抗生素結合,減少吸收與療效,最好相隔2小時再吃。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應用範圍非常廣,最常見是用在青春痘的口服藥物;再來,瘧疾、鼠疫、退伍軍人症,或是一般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等,都可以使用四環黴素。但隨著抗藥性的增加,四環黴素已漸漸不是最廣泛使用的第一線抗生素。2.環丙沙星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抗生素多用在治療腹部疾病,例如腸胃炎、傷寒,還有骨骼及關節感染,甚至是腦膜炎的預防性投藥等;但副作用可能引起腹部痙攣,或是肌肉不適,如果跟咖啡、茶類一起喝,會影響咖啡因的代謝,造成心悸,建議配服白開水最好。3. 甲硝唑類甲硝唑類(Metronidazole)的抗生素,對於細菌性陰道炎、白帶、骨盆腔炎、心內膜炎、阿米巴痢疾等疾病作用特別好,台灣最常見的藥物像是服立治兒(Flagyl),簡單來說,主要是拿來治療生殖道、腸道等地方的細菌感染。而甲硝唑會干擾酒精的氧化作用,導致乙醛聚集,出現戒酒樣症候群(disulfiram-like),也就是服用戒酒藥物時的症狀, 出現頭痛、流汗、潮紅、噁心嘔吐甚至嚴重低血壓、昏厥的情況;所以在服用甲硝唑的前後3天,建議不要喝酒、也不要碰含酒精的食物。4.采福適膜衣錠(Linezolid、ZYVOX)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新抗生素,針對已有抗藥性的各種細菌作為新一代可殺菌的抗生素,所以多半應用在醫院型的感染,如醫院型肺炎等;另外也會用在皮膚感染、複雜性皮膚感染、併發菌血症的疾病等。不過采福適會抑制酪胺酸代謝,酪胺酸是一種胺基酸,可到腦內產生多巴胺,給人愉快的感覺。如果代謝不良會導致頭痛、血壓上升,肌肉運動不良的問題,所以在療程中,要避免吃含有酪胺酸的食物,如紅酒、啤酒、臘肉香腸、巧克力、起士乳酪。什麼叫「抗藥性」?抗生素是人類用以對抗細菌、抑制細菌生長的化學物質,但未感染而濫用、選錯抗生素、未完成療程或藥量不足等不當使用抗生素的情形,會導致原先可以殺死的細菌變得更難被消滅,是造成抗藥性細菌的主因。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根據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管理系統最新一季監視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院加護病房檢出的抗藥性病原菌占比普遍升高,其中,又以區域醫院加護病房增幅較大。推測與抗生素新藥補給不足、替代藥物效果未達預期等有關。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邱政洵教授指出,若放任細菌抗藥性的盛行率持續惡化,估計到西元2050年,全球每年將有1千萬人死於抗藥性病原感染,相當全年因為癌症死亡的人數;台灣屆時每年也估計將有超過3.3萬人因此喪命,相當於2021年6大癌症的死亡總和目前常見的「抗藥性細菌」有哪些?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與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腸內菌屬(Enterobacter species),取其英文字首合稱為「ESKAPE」,是全球公認的6大恐面臨無藥可用的抗藥菌。抗生素和消炎藥一樣嗎?不一樣,抗生素跟一般的消炎止痛藥不同。藥師王怡茹表示,並非所有的發炎都可以用抗生素來當作消炎藥,也不是所有的發燒都一定要用它才有效。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不但會造成身體的負擔,身體內的正常菌叢還可能受到抗生素的摧殘,免疫能力變得越來越差。每一次生病需不需要吃抗生素,應該要服用那一種,都需要經過醫師根據不同病癥、化驗結果、臨床經驗來決定,千萬不可以認為抗生素「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就自行隨意服用。如何避免產生抗藥性?根據衛生署藥物食品安全週報資料,為了減緩抗藥性病菌的產生,衛生署有提供「三不政策」建議:1.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抗生素是處方藥物,一定要由醫師處方才可使用。2.不主動要求抗生素是用來對付細菌的,所以要在確定細菌感染時才有療效。如果只是感冒,有90%的感冒都不是細菌感染,不用抗生素也可以自然痊癒。3.不隨便停藥抗生素治療針對不同的細菌及目的,有一定的療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來治療,就要按時服藥,直到藥物吃完為止,以維持藥物在體內的足夠濃度,以免製造出抗藥性細菌而讓它伺機而起。 抗生素可以空腹吃嗎?根據宏恩綜合醫院的衛教文章,一般抗生素以空腹服用(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之吸收效果較好,若會對胃部造成刺激,則可與食物一起服用。什麼時候可以用「抗生素藥膏」?皮膚表面有許多益菌定殖,藥師廖偉呈表示,若傷口沒有感染風險時,千萬不要濫用抗生素藥膏。尤其不少民眾,只要皮膚有傷口,就塗四環黴素外用膏(廣效型抗生素),將皮膚表面本來定殖的好菌全都殺光,事實上,不當的使用抗生素藥膏是有可能造成細菌抗藥性,同時也會破壞皮膚正常菌叢,造成更多皮膚問題。正確的傷口護理第一步是由內而外清洗傷口,最好以大量無菌生理食鹽水沖洗,目的是減少傷口細菌,清楚評估傷口性質。若是乾淨的傷口,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乾淨即可,再以適當的敷料覆蓋。若是較髒的傷口用1%水溶性的優碘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待30秒消毒,再用生理食鹽水由內往外將優碘擦拭乾淨。若是有感染或已發炎的傷口,請依專業人員指示使用適當的抗生素藥膏,千萬別自行拿藥膏亂塗。醫生說抗生素要按時吃,忘記服用時怎麼辦?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如果想起時已忘記服藥,儘快服用藥物即可;若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超過2次服藥時間的中間點),則跳過不用,下次再恢復正常時間服藥即可(除非有醫師特別指示,否則請勿自行使用雙倍量)。感冒可以請醫生開抗生素吃嗎?不可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通常上呼吸道的感染大多數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常見的症狀如咳嗽、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抗生素只對細菌性感染有效,對於病毒性感冒並沒有效。一般而言,對於病毒性感冒,只需要症狀治療即可,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若是細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則需經醫師評估後,再給予抗生素使用。延伸閱讀: 還在吃超商麵包當正餐?害你變胖又覺得累!小心吃出痰濕體質,營養師教你不踩雷的挑麵包攻略 為什麼一堆人跑步減肥都沒瘦?因為他們在減肥撞牆期時,少做了這件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9 養生.運動健身
倒退走可幫助你保持關節健康 3大益處及如何安全練習一次看
走路是最簡單及常見的運動方式,每天適當的走路可以改善身心健康,例如2023年一項薈萃分析表明,每天步行2337步可以降低一個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每天步行4000步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的機率。不過,向前走並非唯一有益的步行方法,倒退走則是不那麼常見的選項。當你向前行走時腳跟會先著地,向前的動力來自腳踝。當你倒退行走時,力量則來自大腿和臀部,由腳趾先接觸地面。這種變化可以以新的方式挑戰你的身體,並且改善你的日常步行習慣。倒退走對健康有什麼好處?一般來說,向前行走本身就有增強力量、有助心肺健康及改善心情等益處。倒退走則是朝相反方向移動,這會比平常調動不同的肌肉群,並減輕膝蓋的壓力。1.肌力提升向前走會用到大腿前側肌肉,也稱為股四頭肌,這些肌肉在倒退走時更加活躍。股四頭肌活動度越佳,膝蓋就能伸展更多,這有助於減輕膝蓋疼痛,並減少肌肉緊張。重要的是,倒退行走可以減輕膝蓋內側的壓力,那是許多年長者關節炎的好發部位。2.緩解背部疼痛倒退走也能鍛鍊你的臀部,迫使你的臀肌反覆收縮,從而增強它們的力量。鍛鍊臀肌也會對髖屈肌產生額外的拉伸,髖屈肌是參與姿勢、平衡和穩定下背的肌肉群,伸展這組肌肉可以幫助緩解背部疼痛。3.改善本體感覺本體感覺為感知身體運動和空間位置的能力。在協調運動時,人腦優先考慮視覺而不是其他感官訊息,例如聽覺和嗅覺。然而,反應和視力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弱,使得年長者更容易失去平衡和跌倒。倒退走會使你積極思考要去哪裡,並迫使大腦從其他感官收集比平常更多的資訊。如何安全地開始倒退走練習?倒退走通常是安全的,但視野受限增加撞到障礙物的風險。專家建議,可以從跑步機開始,它排除需不斷回頭看的動作,並且可以抓住扶手以適應這項運動。如果你決定在外面倒退走,專家建議你和一個步行夥伴一起走。這個人可以充當你的眼睛,防止你撞到物體或其他人,或進入到交通要道。此外,人們也應該選擇一條熟悉的、幾乎沒有潛在障礙的路線。例如,在運動場跑道上倒退走可能比在樹林裡的小路上更安全。專家也建議慢慢開始,讓大腦習慣倒退走。當你越來越習慣倒退走時,你可以延長步行時間或以不同的速度和坡度挑戰自己。【資料來源】.Walking Backward Helps You Move Ahead with Joint Health.Can TikTok’s Walking Backward Trend Really Help You Improve Fitness and Lose Weight?.Backward walking – Fitness fad or balance hack?
-
2024-04-02 焦點.元氣新聞
害怕孩子低人一截?營養師曝3關鍵!突破孩童成長侷限!
孩童一生一次的成長黃金期,家長該如何把握?男孩 12-14 歲、女孩 11-13 歲是骨骼生長的關鍵時刻,家長想幫孩子補出籃球員、模特兒般的體格,讓兒女的成長贏在起跑點,該怎麼辦?所有的健康議題、成長問題,都必須從生活中找答案,才能突破天生侷限、激發小孩體內的成長動力,邁向高度自信的道路!聯華食品旗下保健品牌KGCHECK營養師陳慧玲提醒,影響孩童成長的因素不外乎「營養、運動、生活作息」三大關鍵。平時家長只要多幾個小動作,就能良好掌握這三大關鍵。1.關鍵1:挑對運動,強化骨骼不傷身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及青少年進行每週至少三次、每次六十分鐘的骨骼強化運動,例如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阻力訓練或跳房子等。要注意的是,因為孩子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所以要避免在濕熱的環境下運動,且在運動中務必補充水分,且應避免持續訓練單一部位、單一肌肉群,以免造成運動傷害!家長可陪伴孩童多方嘗試此類骨骼強化型運動,找出孩子喜歡的運動項目,每週持之以恆的快樂運動。➤家長小撇步➤● 讓孩童每週運動3次,每次60分鐘● 推薦的骨骼運動:跑步、跳繩、籃球、網球、阻力訓練或跳房子● 順應孩子興趣來選擇運動項目,事半功倍⚠️ 請注意!運動量別過頭囉!小孩如果過度運動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負擔,若孩子是學校球類校隊,每天大量消耗能量的情況下,需隨時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也要多注意食物營養的補充!2.關鍵2:作息需規律,睡得好才能長得好一個孩子要穩定“向上”發展,天天睡飽是必須的!若晚上睡足八個小時,且睡眠品質佳、有足夠的熟睡期,則生長激素在這八小時內大概會分泌四至五次。所以家長應盡量讓小孩在晚上9點前上床入睡,且避免在睡前接觸刺激,以免影響睡眠品質,營養師就提醒家長,睡前2小時盡量不要讓小孩進食,尤其是容易造成亢奮的含糖零食,以免影響睡眠品質及發育!➤家長小撇步➤● 讓孩童9點前入睡● 每日睡滿至少八小時● 睡前兩小時不進食3.關鍵3:只喝牛奶不夠,成長期補鈣有撇步!營養均衡是孩童發育的基礎,若孩子體重過重、喜愛吃炸物甜食,則可能加速生長閉合,因為體內脂肪與糖分導致的胰島素分泌都會影荷爾蒙與生長激素。家長想讓孩童在成長上擁有“高度”自信,除了應注意營養均衡、避免肥胖之外,也應在成長速度閉合前補充「正確的」營養,加強攝取鈣質千萬別選錯了方法,以免造成反效果或是徒勞無功。成長所需關鍵營養A.鈣質:大家都知道鈣質是骨骼的基礎,但是一般人熟知的補鈣方法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的有效,例如100ml牛奶的鈣質含量僅有125 mg,但7-9歲孩童的每日建議鈣攝取量卻是800 mg、10-12歲則高達1000 mg,只靠喝牛奶很難滿足孩童的營養需求。營養師建議,若家長特別注重孩子的補鈣狀況,可挑選專為孩童及青少年打造的高鈣補給品,但應注意挑選可信賴的品牌與廠商,最好能將補鈣食品融入日常的飲食生活中,挑選方便食用、口味良好的方式來補鈣,避免引起孩童的反感。B.維生素D:吃盡了足夠的鈣質,還必須讓身體吸收才行。維生素D能夠增進鈣吸收,有助於骨骼及牙齒生長發育!C.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成分,除了能夠建造及修復組織,還能刺激生長因子。成長期的孩子若缺乏蛋白質,即使有了生長激素,也無法合成肌肉,更會影響生長發育。平日飲食可以多補充優良的蛋白質,如魚類、雞蛋、黃豆製品、奶類等。➤家長小撇步➤在這個頻繁外食、孩童容易挑食的年代,家長想要更有效、方便的幫成長期孩童補鈣,可依照以下原則挑選食品:● 具成長期關鍵養分:鈣質、維生素D、蛋白質● 選擇經過實驗的專利成分● 滋味好,適口性佳:可融入日常飲食中當早餐或點心,增進孩童食用的意願,持之以恆的補給● 選擇可信賴的大廠牌,注意產品原料的溯源與檢驗報告營養師推薦!聯華食品生醫研究室KGCHECK 《高鈣成長蛋白飲》 就是好選擇!四大優點,幫您把握孩童一生一次的成長期1. 鈣含量足夠,多元配方全面掌握成長關鍵:每杯 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含930mg鈣質,鈣質含量等於6片起司或9杯牛奶,輕鬆滿足孩童每日的鈣質需求量!且添加維生素D、乳清蛋白(蛋白質)、酪蛋白磷酸胜肽、ABC益生菌,給予成長期孩童完善的營養配給,不僅能抓住鈣質,更能維持骨骼及牙齒生長發育。2. 日本媽媽的秘訣,超熱銷的專利配方:想要在成長上衝刺一把,只補鈣還不夠,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還特別選用日本熱銷10年的專利成分--水解蛋黃粉Bonepep®,經研究顯示有益於成長期的補給,是連高度注重孩童成長的日本媽媽們都信服的專利配方。3. 味道良好,孩童愛喝: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沒有小孩排斥的保健品怪味道,僅有適度的奶香味,佐以簡單的果汁粉調味,甜度適中順口,可加入豆漿或牛奶讓小朋友當早餐天天喝,不對補給品產生排斥感。4. 台灣大廠牌出品,產品履歷公開透明,讓家長安心:KGCHECK《高鈣成長蛋白飲》由台灣食品大廠聯華食品出品,嚴格把關食品的品質,包裝上的「產品履歷」QRcode一掃就能看見完整的產品檢驗報告及原料溯源資訊,每一口都喝得超安心,讓家長放心。聯華食品KGCHECK營養師表示,成年前給孩子補營養都不嫌晚!把握成長黃金期,培養孩子的高自信!
-
2024-03-26 養生.抗老養生
《紐時》長壽暢銷書醫師作家:每天做4件事助健康延壽
格萊格爾(Michael Greger)醫師是四本紐約時報有關長壽和健康生活暢銷書的作者,他的職涯致力於研究營養及生活方式因素如何延長壽命,並透過自己的著作和慈善組織Nutritionfacts.org分享研究結果。格萊格爾分享他試著在每天做的四件事,盡可能讓自己活得長久健康。吃莓果、十字花科蔬菜、亞麻籽格萊格爾說:「我們能做到最重要的事情是遵循藍區(Blue Zones)的做法,飲食以全植物性飲食為主。」藍區是人口比全國平均壽命長約10年的幾個區域,如加州洛馬林達(Loma Linda)。藍區居民的飲食多以水果、蔬菜、豆科植物、堅果和種子為主,少吃精製糖(refined sugar)、動物性產品、超加工食品;藍區飲食與地中海飲食相似,地中海飲食普遍被認為是最健康的飲食方式。格萊格爾主要吃植物性食品,但並非不吃其他類食品。更具體地說,他盡量每天吃莓果和十字花科蔬菜,格萊格爾經常將這些食材打成飲品,方便全天飲用。早餐他通常吃燕麥配櫻桃、核桃、南瓜籽和可可粉。格萊格爾在他的YouTube頻道上分享,青花菜、高麗菜、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蘿蔔硫素可以中和毒素,減少炎症,莓果則富含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細胞損傷。他還每天吃一茶匙亞麻籽粉,因為亞麻籽含有大量木脂素(lignans),與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相關,他會將亞麻籽撒在燕麥上,或加入飲品中一起食用。使用跑步機辦公桌缺乏運動或一天坐著10小時或更久的時間,與較高的早死風險相關,而多動則有許多健康益處。格萊格爾在家工作時會用跑步機辦公桌以每小時兩至三哩的速度步行一整天,估計一天步行約14哩。提高心率格萊格爾確保每天能以某些方式提高心率,目標是做90分鐘的中度運動或40分鐘的劇烈運動。但他承認,在旅途中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並不容易,因此他會利用現有條件,例如嘗試每日慢跑上樓到他住的第18樓層。如果沒有足夠的階梯,他還會帶上阻力帶,做波比跳。一天中早一點攝入卡路里由於我們的晝夜節律,普遍認為早點進食比晚進食更有益於健康和長壽。格萊格爾指出,若早晚攝入完全相同份量的卡路里,上午進食造成的血糖飆升較少,吸收的三酸甘油酯也較少,「如果打算吃垃圾食物,應該在早上吃,因為這樣身體更容易應付。」。
-
2024-03-23 醫療.泌尿腎臟
老人家尿失禁怎麼辦?可以改善嗎?詳解銀髮族常見的4種尿失禁、5級症狀
尿失禁雖然不會致命,但對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影響很大。許多研究顯示,尿失禁還會影響到一個人情緒,讓人感到自卑,甚至人際關係變得疏離。銀髮族常見尿失禁有4種尿失禁就是不自主的漏尿。銀髮族最常見的尿失禁為「急迫性尿失禁」和「應力性尿失禁」兩種,其他還有比較少見的「滿溢性尿失禁」和「完全性尿失禁」等。 .急迫性尿失禁:因為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縮引起,尿急的時候,會憋不住而漏尿。可能因老化、腦中風等因素造成。 .應力性尿失禁:當腹壓增加時,像是咳嗽、打噴嚏、大笑、跑步或提重物時,甚至過個紅綠燈,走快一點,尿就漏出來。是因懷孕、生產或是老化、肥胖、長期憋尿等因素造成。  .滿溢性尿失禁:膀胱缺乏收縮力,感覺變遲鈍,膀胱的尿液不斷增加,都沒有尿意感。等膀胱被漲到極限後,尿就會「滿」出來。通常是因為糖尿病或是骨盆腔及子宮頸癌等手術,造成膀胱神經受傷等引起。   .完全性尿失禁:只要站起來,就無時無刻的尿出來。這是因手術、外傷等因素造成。  尿失禁的5種症狀尿失禁的症狀,依嚴重程度分為5種,從輕微漏1、2滴尿,到滴滴答答漏個不停。極輕度到輕度尿失禁的人,只要透過行為調整,大多可解決漏尿的問題,即使中、重度的人,也可以獲得改善。輕微應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患者,可以做「凱格爾運動」,早、中、晚,睡前各做1回即可。平常最好少喝咖啡和茶,以免漏尿更嚴重。延伸閱讀:.老化等同退化?5種常被誤認為老化的症狀其實是生病早期表現.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30歲後女性都該做凱格爾運動,男生做也很性福!盤點凱格爾運動12好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1 養生.運動健身
想減重卻沒空運動?曾胖到90公斤的醫師推薦無痛入門1運動,熱量消耗勝健走
對於沒有運動習慣、想減重的人來說,總有一個又一個無法開始運動的藉口,諸如沒時間、需要找場地…等。曾胖到90公斤的減重醫師魏士航分享,「超慢跑」隨時隨地都可進行,能量消耗比健走多了2.5倍,能燃脂、改善代謝及三高。而且超慢跑3歲到93歲都能上手,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入門選擇。曾胖到90公斤的家醫科、減重醫師魏士航在臉書發文分享,因為運動要準備服裝、要找合適場所很麻煩,所以之前在忙碌的時候就是最有理由不運動的時候。但「超慢跑」不需要器材輔助,隨時隨地都可以跑,不受環境限制。魏士航說,他現在每天上班前跟著Youtube教練的影片跟著跑30分鐘,順勢把運動習慣建立起來。超慢跑的熱量消耗比健走多2.5倍但很多人疑惑,既然要「超慢跑」,那就健走、走路不也是差不多?魏士航指出,超慢跑的跑速跟健走的速度差不多,但實驗發現,在同樣速度下,超慢跑的熱量消耗比走路足足多了2.5倍。超慢跑時的心率約為最大心率約60~80%,接近所謂zone2訓練的心率區間。這樣的訓練是最能夠刺激粒線體功能、提升有氧系統效率、以及乳酸清除效率的運動強度,有利燃燒脂肪,改善代謝狀況,也能改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內臟脂肪問題。超慢跑老少皆宜 慢性病患需評估進行超慢跑屬於低強度運動,普遍適合各年齡層,基本上從3歲到93歲都能上手,對許多族群來說都是一個很棒的運動入門選擇,近70歲的香港影帝周潤發也曾公開推薦過。但魏士航仍提醒,若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病情未控制且平時沒有任何運動習慣者,運動(超慢跑)前應接受專業醫療的篩檢跟評估,或是有上述三類疾病,就算平時有運動習慣,但有胸悶胸痛、頭暈、心悸、心雜音、呼吸困難、下肢水腫等症狀,也不適合在未接收醫療評估前進行運動。有胃食道逆流、足底筋膜炎、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紅腫熱痛症狀時,也不適合超慢跑。超慢跑的跑姿?超慢跑從慢跑演變而來的,可以原地跑也可以在戶外跑。維持自然舒服的跑步姿勢,小步伐和高步頻的進行。過程中則保持不酸、不痛、不硬、不喘的原則。注意:1. 跑步時輕鬆看著前方2. 前腳掌先著地,腳後跟再落地,不要只用腳掌或是踮腳跑3. 跑步時膝蓋微彎曲,保持彈性,避免膝蓋承受太大壓力4. 維持小步伐的「輕量落地」原則誰適合超慢跑?1. 想增加減肥、減重成效的人2. 想開始運動,改善肌肉量過少問題的人3. 想改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和內臟脂肪問題4. 容易肌肉痠痛,無法根治5. 跑步初學者、運動新手、缺乏運動習慣、年長者誰不適合超慢跑?1. 心血管疾病患者2. 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的患者3. 胃食道逆流患者4. 足底筋膜炎患者5. 骨關節炎急性發作有紅腫熱痛症狀時(資料來源/《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臉書粉絲專頁)有「心跳」才是「運動」,否則只是「活動」!此外,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曾受訪提醒,運動品質的關鍵點是「心跳」。他指出,許多老人家都有在公園走路的習慣,但這其實只是「活動」,而不是「運動」,必須讓身體有發熱、流汗甚至稍微喘氣,運動量才足夠。建議可參考國健署運動「333」原則: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130下;世界衛生組織也曾建議「533」:即每周5次30分鐘或每周150分鐘以上運動量,才能達到有效運動量及品質。沒運動習慣想要運動的人,可把超慢跑當作入門,從超慢跑開始養成運動習慣。方啟榮也建議保持健康的最好方式,還是要多嘗試各種不同型態的運動組合:例如跑步與騎腳踏車、游泳、重量訓練、太極拳或氣功等互相輪替搭配,對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有更顯著的幫助。【參加資料】.《魏士航醫師|航向健康減重新體質》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0 養生.健康瘦身
學會看體脂肪數據,半年減掉10公斤!男女體脂肪標準表看這裡
身上又多了許多不必要的贅肉?即使開始節食也不見得就能在短時間內瘦下來。除了土法煉鋼的「少吃、多動」之外,多了解一點「身體的數據」,其實也可以幫助讓減肥更有效率,瘦下來之後也不容易復胖!減肥熱量控制在多少才會瘦?減肥時最苦惱的就是熱量控制,吃太少容易餓,吃太多又瘦不下來,到底吃多少才是最好的?與其看別人怎麼做,其實不如搞清楚自己「該吃多少」最準確,基本上,想要了解自己每天攝取多少熱量才會瘦,可以有兩個作法:第一個是「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的熱量,第二個則是「用間歇式斷食的作法,每週固定兩天只吃500大卡」。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的熱量這個作法適合有固定作息的人,可以安排每天固定攝取的熱量。所謂的「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是指即使我們進入冬眠狀態,心臟還是要跳動、肺部還是要呼吸,這些器官的活動所消耗的熱量。所以如果每天只吃維持身體基礎機能的熱量,我們多消耗的熱量,就會從身上的脂肪拿出來用。基本上一公斤體重約等於7700大卡,如果每天都能多消耗500大卡,大概15天左右就能扎實的瘦一公斤,半年就能減掉10公斤!● 男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5● 女性:基礎代謝率 = (10 × 公斤體重) + (6.25 × 公分身高) - (5 × 年齡歲數) – 161間歇性斷食不過如果常常有應酬的人,無法每天只吃基礎代謝熱量,可以考慮採取「52斷食法」。一週五天正常進食(但建議也控制在2200~2400大卡以下),另外兩天(可以不連續)只攝取500大卡。500大卡可以分成幾次來吃,或是一次吃完,但必須嚴格控制攝取的熱量。2022年體脂肪標準表!如何用數據幫自己減肥?不過用了基礎代謝率,可能還是會遇到減肥瓶頸。這時候就要看看自己的身體指數。在看自己有沒有過胖的時候,大家可能會先想到「身體質量指數(BMI)」,不過在減肥的過程中,更需要注意的是「腰圍」,以及「體脂肪」。當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就代表腰圍過寬。腰圍過寬,顯示內臟脂肪過高,容易產生脂肪肝、甚至演變成肝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增加。而體脂肪是指身上的脂肪量,不但體積大、讓人看起來胖,也會造成身體的各種疾病。根據國健署的統計,台灣跟國外比起來,BMI正常的人雖然較多,但體脂肪超標的人卻差不多。這代表即使BMI正常,也有不少人體脂肪是超標的。男性體脂肪標準女性體脂肪標準減脂光少吃沒效,要靠運動!其實運動所消耗的熱量不如想像的這麼多,可能跑步跑了一小時也才消耗了200多大卡,要靠運動「減體重」並不容易。但如果你是屬於體脂肪過高的人,運動就很重要了,因為運動可以幫助消去脂肪,讓你卡關的體重可以繼續往下掉,同時增加的肌肉量也能幫助增進基礎代謝率,打造「不易胖體質」,堅持運動的天數越久,效果越明顯。控制熱量、持續運動還是瘦不下來?檢查你的地雷飲食習慣一、 飲食速度過快。二、 不吃早餐但吃宵夜。三、 愛吃零食。四、 愛喝含糖飲量或吃甜點。五、 常吃水果。六、 不吃澱粉,但狂吃紅肉。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延伸閱讀: 組織胺不耐是什麼?是過敏嗎?想避免,「高、低組織胺食物」一次看 不吃早餐,更能燃燒脂肪?醫學博士:14天堅持這5原則,輕鬆達成間歇性斷食
-
2024-03-16 養生.聰明飲食
別誤會大魚大肉了...小心越養生「肌少症」風險越大!陳亮恭教你:怎麼吃、怎麼動才能留住肌肉
隨著台灣人愈來愈長壽,「老人疾病」也成為必須注重的課題,其中之一就是「肌少症」。肌少症,是指伴隨著老化所引起的肌肉質與量的減少。而肌少症不只影響身體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認知功能障礙、罹病率、失能及死亡率。台北市立醫院關渡醫院院長、肌少症權威陳亮恭表示,一般人的肌肉質量頂峰在25歲,接著逐年緩步下降,到了50歲開始,肌肉量跟肌力流失加速,開始感覺到體力大不如前,到了65歲,有5~10%罹患肌少症,80歲則可達三成。那我們該做什麼、吃什麼,才能有一個不失能、不臥床的的晚年生活呢?運動加入「阻抗運動」曾有研究指出,在40歲後,肌肉質量平均每十年減少8%,70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每十年減少15%;至於大腿肌肉力量,在40歲之後,每十年下降10~15%,70歲後則為每十年下降25~40%。平均餘命不斷增加,當我們比想像中活得更久,肌肉量流失的時間就會拉得更長,所以要保存肌肉量,運動與營養補充是最重要的。說到運動,除了有氧運動(提升心肺功能)、 平衡感(如太極拳,預防跌倒)、瑜珈(訓練柔軟度、伸展)外,若要增加肌力或肌肉量,必定要做「阻抗運動(重訓)」。在過去,建議老年人的運動可能都是跑步、游泳等,但近年年長者的健身潮都已是強化「阻抗運動(重訓)」。錯誤的養生法,讓肌肉流失永不回頭而飲食方面,就是需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根據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或中年人攝取的蛋白質量是夠的,甚至年輕人還吃得有點多,但是50、60歲之後就有點不夠了。過去建議,65歲以上的長輩,每天需要攝取每公斤0.8/0.9克的蛋白質已不夠,現在要增加到每公斤1.2克,才能減少肌少症、肌肉衰弱。為什麼很多人退休後,吃得比以前更健康反而造成肌力會大量流失?其實,臨床上有很多病患過去上班太忙,退休後卯起來養生,如不太吃肉、吃十蔬果等等,還因此瘦了7、8公斤。但這年紀若非以正確方式減重,都是瘦到肌肉而非脂肪,也因為肌肉流失,開始覺得疲倦無力,身體更不好,即使恢復原有飲食,卻因為年紀漸長,蛋白質的吸收率與合成肌肉的能力都下降,瘦了之後,肌肉流失也難長回來了,所以反而越養生越虛弱,讓自己陷入肌少症風險之中。但若是老長輩吃不多、胃口不好,就必須在有限的食物中塞進足夠的蛋白質。因此在蛋白質的營養補充品中,有以下3大類:第一:乳清蛋白(其中的白胺酸,是製造肌肉的重點胺基酸),乳清蛋白是增加肌肉的快速蛋白,但乳清蛋白的分子比較大,但對於長輩可能就相對較難完整吸收。第二:支鏈胺基酸,分子較乳清蛋白小,比蛋白質好吸收。第三:HMB(胺基酸的代謝物)基本上營養補充品還是圍繞著蛋白質,只是從分子的大小來做調整,都是希望長輩能夠吸收得更好、更完整。有人會問,那長輩是不是和年輕人吃所以年輕人同等量的肉就可以了?吃下肉等蛋白質後,要經過消化吸收再合成肌肉,但長輩合成效能只有年輕人的一半,因此建議要聰明吃蛋白質。根據上述建議,我們了解到運動與營養補充品都很重要,但是沒有運動,只靠營養補充效果也都不好。而且肌少症的藥物都還在臨床試驗中,目前仍以運動與營養補充為主要治療方向,因此想要預防肌少症,阻抗運動、足量的蛋白質是我們就能立刻做到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1 焦點.健康你我他
我的防過敏妙招/資深過敏兒 口罩成救星
百花盛開,眾鳥齊鳴,春雨綿綿為大地帶來生機,進入「雨水」節氣,也容易影響身體排除濕氣的能力,我開始煮疏肝排濕的養生茶飲,炒麥芽10公克、陳皮1公克、柴胡1公克、薏仁5公克。身為資深鼻子過敏兒,黑眼圈是自帶煙燻妝,鼻音腔是標配,頭暈頭痛是常態,一大早就開始包餛飩,感覺永遠都睡不飽,很像樹懶。到耳鼻喉科檢查,先天體質過敏外,有鼻中膈彎曲,難怪學生時期讀書很難集中注意力,醫師開類固醇鼻噴劑緩解鼻塞、流鼻水、眼睛癢、打噴嚏等症狀。新冠疫情期間,戴口罩成全民運動,這一片口罩起了驚天作用,戴上口罩我竟然能順暢呼吸,不再常流鼻血,鼻腔也不會乾癢;晚上戴口罩睡覺,早上起床喉嚨不再卡卡,餛飩愈包愈少。友人介紹看中醫,中醫診斷說體內濕氣太重,冰品冷飲要斷開,我含淚告別我的最愛,認真一日吃3包中藥調養身體。醫師也建議應適當運動,如跑步、爬山、游泳、瑜伽伸展、吐納練習,以出汗為目標,正確引導氣血從體內生發至皮膚表層,有助於順利帶動肝氣舒展。在內服外力的配合下,我重新找回呼吸的節奏,一吸一吐是如此的美妙,鼻腔充滿氧氣是如此清新有力。正常呼吸是件多麼難得的事,窮盡洪荒之力只為那口,口罩將是我一輩子的好朋友,不離不棄。
-
2024-03-07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難?中醫師教4個好習慣輕鬆達成,「1食療1茶飲2穴位」更助減脂消化
想要塑造良好體態,上健身房運動及節制飲食總是費心費力?減重減脂不容易在短期達成,用極端的方式減肥(如:斷食),暫時很容易看到成效,但長期下來一定會傷身體;或用健身運動的方式是很好的方法,可是大多數的人會因天氣、心情或是健身後受傷,還沒養成運動的習慣前,就又半途而廢了。 在這分享可以長期養成的習慣,而且不困難也不傷身體,來逐步達到減肥的成果。 養成減重的四個好習慣1.多喝水常常喝水對於減重相當有效,首先胃液會被稀釋,便能阻止胃液快速的刺激食慾中樞,更有研究指出,飯前飲用400ml左右的水量,可較早達到飽足感,可以讓原本進食的量減少五分之一。還有研究發現「餓與渴」的神經元,但並「不是」單純有一群神經細胞負責處理「渴」、另一群處理「餓」,而是透過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合作,去調控不同神經元,當攝取較少水分,往往會把身體缺水的信號錯誤解讀成飢餓,反而多吃了許多餅乾或零食。且身體水份充足也會加速新陳代謝及提升減脂速度。隨身攜帶一個較大的水杯,有口渴或飢餓感出現時,多喝點水是減重的第一個好習慣。 2.記錄飲食要做到完全遠離甜食或大餐,這種生活會過的太苦悶,與朋友聚餐、應酬難免會飽餐一頓,尤其在過年過節更是躲不掉美食的誘惑。但如果是天天都是大魚大肉,那減重這條路就是與你無緣了。 在這養成第二個好習慣就是記錄飲食,現代手機很方便,不用讓你用手寫,只需要每次進食前拍照(包括點心、零食、飲料等都要),讓自己知道這幾天吃了什麼。回頭看記錄時,能回想起為什麼要吃這些東西,是因為躲不掉的聚餐,還是因為自己嘴饞,有自覺的知道是不是吃太多了?當發現一週吃了好幾天的速食、炸雞等高糖及高油脂,或許罪惡感會油然而生,進而檢討自己的飲食習慣,警惕自己下一餐是不是要吃簡單點?計錄飲食還有個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粗估一下,你今天吃進了多少熱量。想要減肥,熱量的控制還是關鍵。 3.每天量體重減重最客觀的數據就是「體重」,雖然還有體脂率、腰臀比等細項,但大多數的人,都會設定一個目標,希望自己能瘦到什麼程度。每天晨起空腹量體重是第三個習慣。晨起踩上體重機,這個數字可以反應你前一天的飲食狀況,配合第二點的計錄飲食,試想自己是不是吃太油、太鹹(造成身體含水量提升)等。有的人都是一、二週才來量一次體重,當發現體重上升太多時,再來用極端飲食來矯正體重,都有點來不及了。每天計錄體重,但是以「週」為單位來看整體趨勢的變化,不致於造成太緊張,且更客觀的了解自己的狀態。*建議一星期減掉0.5公斤到1公斤,是比較健康安全的範圍*4.運動習慣標準的運動需符合「333」原則:就是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 但其實「333」原則,對老是坐著不動的人還是不夠。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提升為「533」,頻率每週五次或每週150分鐘以上的運動量;兒童及青少年每天至少60分鐘或每週420分鐘以上。在運動這部份更是困難執行,要一般人能在下班後再騰出時間上健身房,或是刻意去運動的習慣,真的不太容易。還有個問題是,運動減肥的效果不會到很好。(但增加肌耐力和基礎代謝率是有助於減肥的) 這裡來個小小的計算題,一塊雞排的熱量約900大卡,但跑步一小時的熱量消耗才300大卡左右,且進食一塊雞排大約才花八分鐘的時間。要完全消耗掉那塊雞排的熱量,至少要你跑步三個小時,這怎麼可能呢?有減重需求的人,體重偏高,如果又年長的話,要達到333原則就更加困難了。但我又在第四點註明「運動習慣」,不是很矛盾嗎?這裡的運動習慣,是希望從「日常」下手,如走動,上下樓梯,出門採買東西,打掃家務等,並不是要你做運動做的氣喘噓噓。告訴自己,能不坐電梯就不要坐;平常走動時,有意識地增加步行的速度,達到稍微出汗、呼吸稍急促的程度,效果更好;十五分鐘能走到或是騎腳踏車能到的地方,就讓身體動一動;再規定自己平時的打掃工作,如:星期一、五要掃那幾樓或是打掃客廳、廚房等,星期日那裡要拖地、擦拭窗戶等。年長者可到公園打太極拳及跳點公園廣場舞,來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和心肺的耐力。如果能有「飯後走動十五分鐘」的習慣那就更好了,有研究指出飯後走動十五分鐘有助於降血糖、改善胃脹氣、幫助食物消化等作用。 最後,總結減重的至理名言「少吃多動」,以上的四個習慣也是圍繞著這個主題,知道方法怎麼做,就看你的行動力跟執行力了。「一食療、一茶飲、二穴位」助減脂消化加碼再附上一食療,一茶飲,還外加二穴位按摩來幫助減脂消化。 芡實蓮子薏仁湯材料:排骨500克,芡實30克,蓮子20克,薏米30克,陳皮5克,生薑切數片。 做法:1、先把芡實、蓮子和薏米等,用清水洗淨。2、排骨洗淨後,剁成小塊,再放入沸水中去淨血水;3、陳皮用溫水洗淨泡軟後,切成絲備用;生薑洗盡切成絲備用;4、把處理乾淨的排骨,以及事先洗過的芡實、蓮子和薏仁一起放入燉鍋中,同時放入陳皮和薑絲,大火煮沸,改成小火燉半小時左右。5、最後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洛神荷葉茶材料:洛神花10克、荷葉5克、山楂5克、決明子5克、陳皮5克、烏梅3顆 做法:1、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過濾袋中。2、將過濾袋放入鍋中,加水 1500c.c.。3、以大火煮滾後,關小火繼續煮約 20 分鐘,即可飲用。***女性懷孕、經期不宜飲用*** 天樞穴位置:肚臍旁開2寸(約三指幅寬)處。功效:增加腸胃蠕動、改善腹脹及便秘。 豐隆穴位置:外踝尖上8寸(約小腿外側一半處),脛骨前外2橫指處。功效:頭痛暈、化痰濕、消除胃脹感。
-
2024-03-05 養生.運動健身
路跑預防膝蓋退化!7旬婦加入跑團,不明病痛都緩解了,「2件事」助熟齡者開始路跑
所有人無論社經地位高低、資源多寡,都平等地擁有森林海洋、微風藍天、繁花綠草,這些大自然的元素,是焦慮世代對抗憂慮與壓力的資源。近年來,無論是走進森林、園藝療癒或是路跑,都被實證能夠解憂紓壓,也都衍生出新的角色與商業模式。路跑助改善情緒、抗焦慮在台灣,跑馬拉松是不分年齡的全民運動,近年台灣每年都有超過五百場路跑賽事,場次多、報名踴躍。根據跑者廣場資料,臺北馬拉松中籤率僅一半、長榮航空觀光馬拉松開放報名後一周額滿,一○一垂直馬拉松個人組開放廿分鐘就額滿。路跑成為許多人改善情緒、對抗焦慮的方式。七十一歲的愛咪去年加入跑團,全團年紀最大。愛咪本是學校出納,退休後到民間組織兼任財務,一周工作四天,去年雙胞胎孫子出生,她下班後還要幫忙帶孫子,緊湊的生活讓身體出現許多不適:咳不停、胃痛,她擠出時間來跑步紓壓。跑了幾個月,那些檢查不出原因的毛病統統舒緩了。除了健身,路跑也助交友找到歸屬感愛咪所屬的跑團七年前成立,每周一是超級馬拉松協會的理事長郭豐州來上課、每周四團員自主團練,成員都是熟齡者。郭豐州說,跑步除了健身,也是解憂好工具,許多人在跑步之後,改善了焦慮與壓力,如果加入跑團,還可以交新朋友、找到歸屬感,創造新的人際連結。過去的觀念認為跑步傷膝蓋,郭豐州指出近年最新研究證明,跑步是鍛鍊膝蓋、預防膝蓋退化最好的運動。慢跑好處在於任何年齡都適合,熟齡也能很快開始。郭豐州指出,除非是競速型選手,很少業餘慢跑者會因跑步姿勢不良而受傷,多數的受傷原因都是體力和肌力不足。他帶前述跑團七年來,都著重提升體力和肌力,這是能夠享受慢跑的基礎。但他也強調,不用等練好肌力再開始,可以一起開始,慢慢跑,同時做肌力訓練。「2件事」助熟齡者開始路跑他建議從未跑過但想要開始的熟齡讀者做兩件事,先加入一個跑團,可以互相督促、交朋友;再來去報名一場距離短但關門時間長的路跑,完賽之後就會有信心一直跑下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4 失智.大腦健康
銀杏補腦、椰子油防失智?醫師籲亂吃保健食品更危險!4類運動延緩大腦退化
一轉身,突然忘記要做什麼事情;做菜不小心又多加一匙鹽,家人抱怨過鹹;看著藥袋卻想不起來剛剛到底吃過沒......,你也有這樣的情形嗎?旁人提醒:「該吃銀杏了。」記憶力衰退是失智前兆之一,吃銀杏真的能補腦嗎?還有哪些食物可逆轉大腦退化,遠離失智症上身?保健食品別亂吃 易與藥物交互作用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秉晃說,「記性差要吃銀杏」是一般既定印象,銀杏葉萃取物的主要功效是促進血液循環,並沒有治療記憶力的效果,可以當作日常暢通末梢血管的保健食品。但要注意的是,銀杏具有抗凝血作用,不能與抗凝血劑併用,容易增加出血風險。有降膽固醇功效的紅麴產品,則不能與降血脂藥、抗凝血藥物、肝腎疾病藥物一起吃,小心因交互作用而產生不良反應。另外,魚油所含的Omega-3被喻為抗發炎好物,是長輩常食用的營養補充品,其DHA成分可以幫助思緒靈光,對健康確實有益處,不過服用仍有禁忌,包括減緩凝血速度、刺激腸胃道,避免攝取過量,也要避開降血壓、抗凝血藥物。椰子油防失智? 過度攝取增加負擔近年來,有「吃油防失智」的說法,又以椰子油最受矚目。蔡秉晃表示,椰子油具高含量的飽和脂肪酸,可說是植物油中的「豬油」,過度攝取會造成血管阻塞,反而增加罹患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想要遠離失智症的威脅,不妨選擇冷壓初榨的油品,例如有益大腦健康的麥得飲食(MIND diet)中的橄欖油,以及食用含油脂的堅果類。民眾常詢問的預防失智方法,還有鹿胎盤、卵磷脂、魚油、薑黃等,蔡秉晃提醒,含有抗氧化成分的保健食品,可幫助血液循環,但是對於預防認知功能衰退並無確切科學實證,應從日常生活、飲食型態著手。預防及延緩不外乎規律運動、良好作息以及控制三高、肥胖、慢性病。多利用社區關懷據點的資源,參加課程活動、維持人際社交、接觸新事物等,有益身心健康。預防失智推薦運動1.散步:單純走路,就是有益於健康的運動;養成每日走2500步的習慣,即有一定效果2.阻抗(肌力)訓練:靠牆深蹲鍛鍊下肢肌力,可預防肌少症、衰弱症,降低跌倒風險3.有氧運動:能提升心率的游泳、跑步、跳舞、單車等,促進全身血液循環4.認知運動:在進行拍手、踏步、走路的動作時,加入數拍子、念數字,刺激大腦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03 養生.健康瘦身
為何有些人變瘦後看起來顯老?減肥怎麼運動能達到最佳效果?
想要減下過年時增加的腰圍,醫師和營養師都認為,飲食和運動仍是減重不二法門,甚至略為改變生活方式,也能產生減重的效果。長安醫院家醫科醫師彭馨儀說,最簡單的方式,是先增加身體活動,像是逛街、整理家務,甚至是滑手機時從躺著改成坐著都算。營養師張育胥也說,增加身體活動度,如搭車者可提前1至2站下車走路回家、爬樓梯取代搭電梯等,以此增加平時活動量,並在休假日時至住家附近的公園、河堤快走30分鐘,都可以增加熱量的消耗以達減重效果。Q:減肥中的人建議怎麼做運動,能達到最佳效果?彭馨儀說,如果身體狀態適合較強度的訓練,飲食又調整良好,「高強度間歇運動」是個好選擇。也就是藉由超短時間,例如單次8秒,共8分鐘的方式,提升心跳的技巧,不僅讓運動的心理障礙減低,減脂效果還比40分鐘的傳統中強度有氧更好,適合生活緊湊、時間零碎的現代人。根據大型研究,高強度間歇運動不只減少全身體脂肪,還能顯著減少腹部脂肪量,包含內臟脂肪,以及更難透過飲食調整改善的皮下脂肪。Q:如果想瘦肚子,多做腹部運動,就可以達到局部瘦身效果?有些人腹肌運動做了半天,卻不見效果。彭馨儀說,肌肉與脂肪是不同組織,不會互相轉換。如果想瘦肚子,透過飲食改變,達成全身性的減脂,會比運動更有效,有句話說「腹肌是在廚房練成的」,就是這個意思。Q:為什麼有些人變瘦之後,看起來「顯老」?有些人瘦身之後,看起來皺紋變多顯得老態,如何成功減重不顯老?彭馨儀說,有些減重法標榜快速瘦身,但往往導致肌肉與水分流失過多。失去肌肉支撐的皮膚,容易產生皺紋和鬆弛,缺少水分的皮膚會變得乾燥,進而失去光澤感。建議瘦身要循序漸進,保持營養均衡,勿採用激烈、快速的方式減重。Q:減重如何不減掉肌肉,以及女生最在意的胸圍?很多女生擔心開始減重後,胸部可能會縮水,其實只要在飲食上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尤其像乳製品、豆製品、牡蠣等蛋白質,並且適量補充像無糖豆漿或山藥等富含大豆異黃酮的食物,及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同時加入「胸推」等訓練胸肌的重量訓練,除了胸部不縮水,還能更挺立漂亮。他說,把重訓加入平日的運動中,可以增強肌肉、幫助脂肪燃燒、促進葡萄糖代謝及運用以穩定血糖、增加基礎代謝率。每周做2至3次的重量訓練,重訓結束後再做30至60分鐘快走或跑步等有氧運動,可以延長脂肪燃燒時間,增加熱量消耗。Q:常有人說自己是喝水也會胖的「易胖體質」,真的有所謂的易胖體質嗎?彭馨儀說,影響體態的因素包含疾病、藥物、基因、環境等。如果覺得自己很難瘦下來,可以找醫師評估是否有甲狀腺低下等內分泌疾病,或是有使用特定藥物。張育胥也說,某些減重方法,例如特殊飲食、保健食品和藥物,對特定族群會有危害。如果希望自主減重,參考國健署的成人肥胖指引,是個安全的選擇。營養師教你吃:211餐盤法 容易執行瘦得健康● 食物分配:減肥的人可以使用211餐盤法,也就是將餐盤分成4等份,其中2份是蔬菜,1份是蛋白質,另1份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包含豆製品、蛋、魚及肉類,碳水化合物則包括全穀雜糧類,並且以原型食物為主。● 進食順序:建議先吃蔬菜及蛋白質以增加飽足感,後吃碳水化合物以減少醣類攝取。● 烹調方式:首選清蒸、水煮、清炒或清燉等少油方式,減少醣醋、醬燒、醬烤或油炸等高糖高油的烹調方式,以減少額外熱量的攝取。● 肚子餓時:若餐間仍會餓,可以喝無糖豆漿、吃1個小拳頭的水果,或1份未加糖的乳製品、1個免洗塑膠湯匙的無調味堅果當點心,以減少飢餓感。● 水分攝取:不要忘記多喝水,一般正常人每天每公斤體重要喝30c.c.的水,以60公斤的正常成人來說,每天需要1800c.c.的水,約等於3瓶礦泉水,而且不要等到口渴才牛飲,應該要小口多次補充。資料來源╱張育胥
-
2024-03-02 養生.運動健身
就是想一個人運動!6大健身房NG行為別再做,「練到一半跑來搭訕」最令人不快
近年健身風氣盛行,不少人為求身體健康與良好的體態,紛紛前往健身房運動。然而,在健身房中有些行為卻容易招人不悅,從佔用設備、大聲喧嘩,到不停拍照打卡,種種不照顧他人感受的舉動,不僅影響其他健身者的體驗,也破壞了健身房的氛圍。我們本次便針對「健身房顧人怨行為」進行觀測,一起來看看有網友最討厭在健身房遇到哪種人吧! 《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三個月內「健身房顧人怨行為」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熱議的健身房顧人怨行為排行。 就是想一個人運動,別再搭訕了!觀察近三個月內網友針對「健身房顧人怨行為」相關話題的討論,可以發現許多民眾認為「練到一半跑來搭訕」最令人不快。就有網友分享自己的經驗「莫名都有同個重訓區怪人要在你在跑跑步機的時候來硬聊」,表示真的「好煩超煩爆煩」,甚至已抱著「健身房月費結束要換一家健身房了」的心態,感到十分困擾,而不少有過相同經歷的民眾建議,「有些人會因為你的禮貌性回覆,認為你並不排斥」,因此對「這種人真的需要妳冷淡強硬的拒絕」,還有人提出「找個認識的一起運動」、「耳機+假裝沒聽到」、「去跟櫃檯反應」等方式,多管齊下也許就能避免被他人搭訕打擾。 聊天、喊叫音量要拿捏以免惹人厭而「製造噪音」也是被多數網友點名的討厭行為之一。如大聲聊天、喊出聲音幫助自己出力、放出音樂或影片的聲音等,指出這些行為若沒有控制好音量,也容易令人感到厭惡,網友紛紛抱怨「講話聊天超大聲的人!很吵!」、「每舉一下都要『𠵱、哈、呼、唏、呵』的人,還要叫很大聲外加喘氣一下」、「(耳機)線沒插好還開超大聲」;不過針對運動時為出力而喊出的聲音,有網友平反道「在挑戰到一定程度的力竭的時候聲音喊出來的確可以提高訓練強度」,認為「只要不是過分的大聲亂叫,我覺得是可以被允許的」。 另外,還有不少人覺得「霸佔器材」、「顧著拍照發限時」等行為十分擾民。許多民眾上健身房時,常會順便在社群發文打卡,引來其他健身者揭露「現在上健身房的七成都在拍照打卡,沒有心在運動」,甚至有人會「佔器材滑手機拍照,卻不運動」,讓真正需要使用的健身者直呼「到底是去健身還是去擺拍的」。 你去健身房時是否也遇過這些惱人的情況呢?維持良好的健身環境是所有使用者的共同責任,透過互相尊重、遵守健身房的規則,一起打造令人愉悅、舒適的運動空間,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在健身房鍛煉身體的樂趣吧! (本文轉載自《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27 醫療.心臟血管
身體不動也能獲得訓練益處 研究曝等長運動比有氧更能降血壓
當談論到做什麼運動可以降血壓,多數人想到的可能是有氧運動,不過一項刊登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表明,在不動的情況下鍛煉肌肉的運動,例如靠牆深蹲和平板支撐,可能是降血壓的更佳選擇。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查了270項隨機對照研究,涉及15827名受試者,記錄了1990年至2023年2月期間持續兩週或更長的運動計劃對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影響。等長運動比其他訓練更能降血壓研究人員發現,在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等長肌肉收縮運動(isometric exercise,簡稱等長運動或稱等距運動)、有氧運動、動態阻力訓練以及後兩者的組合中,等長運動導致血壓下降最顯著。【延伸閱讀:運動對高血壓的好處有哪些?高血壓運動有哪些禁忌?】研究數據顯示,有氧運動訓練後血壓降低達4.49/2.53mmHg;動態阻力訓練後4.55/3.04 mmHg;綜合訓練後6.04/2.54 mmHg;高強度間歇訓練後4.08/2.50 mmHg;等長運動訓練後,血壓為 8.24/4 mmHg。這些數字前者為收縮壓,後者為舒張壓,壓力測量單位為毫米汞柱。何謂收縮壓及舒張壓?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收縮壓測量心臟收縮和舒張時動脈的最大壓力,而舒張壓表示心臟在兩次跳動之間休息時的動脈壓。值得注意的是,進行靠牆深蹲(等長運動)對於降低收縮壓最有效,而跑步(有氧運動)對於降低舒張壓最有利。整體而言,等長運動訓練是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最有效的模式。該研究共同作者、英國坎特伯雷基督教會大學心理與生命科學學院心血管生理學的講師Jamie O'Driscoll博士在新聞稿中表示,等長運動訓練是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最有效的模式。這些發現提供了一個全面的數據驅動框架,以支持制定預防和治療動脈高血壓的新運動指南建議。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為什麼等長運動比其他類型的訓練更能降低血壓。該項研究對於那些難以達到身體活動指南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此指南建議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像是快走或騎自行車,但實際上不是每個人都能達成,而上述的分析發現,每週3次約8分鐘的等長運動就可以顯著降低血壓。這意味著最基本的等長運動可以只靠牆坐2分鐘,然後休息2分鐘,並且重複此操作4次,中間有休息處。換言之,單次訓練包括休息僅需14分鐘。【延伸閱讀:高血壓可以健身嗎?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什麼是等長運動?根據梅約診所的資料,這種類型的訓練被稱為等長運動或靜態運動。當肌肉收縮但長度沒有明顯改變,並且涉及的關節不移動,從而促進身體穩定性時,就會發生等長肌肉動作。根據克里夫蘭診所的資料,有別於包含將肌肉收緊和將肌肉放鬆的等張運動(isotonic exercise),等長運動則是保持相同的肌肉長度,從而導致肌肉疲勞。因為等長運動保持一個姿勢,而不是進行連續的重複,所以不會像等張運動那樣改變你肌肉的大小或長度。由於等長運動是在靜止位置進行,因此對提高速度或運動表現沒有幫助。然而,等長運動在增強穩定性方面很有用,可保持受影響區域的位置。這些運動可讓肌肉經常在沒有移動的情況下收緊,以幫助穩定關節及核心。然而如果你患有高血壓,則應降低運動強度。如進行較高強度的運動,可能會導致血壓在活動期間急劇升高。等長運動的4個好處將等長運動添加到你的訓練計畫中時,你可能會獲得以下幾個好處:1.有助保持體型由於等長運動可以在阻力很小或沒有阻力的情況下進行較低強度的鍛鍊,因此等長訓練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運動起點。2.保持肌肉力量2019年的研究表明,等長運動比傳統的肌力訓練更能增強關節的力量。執行動作時,不會出現有時因離心(肌肉拉長)和向心(肌肉收縮)運動而帶來的不適。3.幫助受傷或手術後的康復雖然任何人都可以從這種形式的運動中受益,但等長運動對於最近受傷或接受過手術的人來說非常有益,這些練習是人們保持肌肉力量的一種好方法。4.有助骨關節炎患者增強力量和活動範圍在運動或移動關節時,骨關節炎患者可能會很痛苦。2021年的研究表明,等長運動可以減輕疼痛、擴大活動範圍並改善功能。等長運動2個練習範例以下為等長運動中常見的靠牆深蹲和平板支撐示範:1.靠牆深蹲背靠牆兩腳打開與肩同寬,大小腿夾角呈現九十度以上(角度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深蹲時避免膝蓋超過腳尖,以免造成膝關節損害及痠痛(可以自行調整腳後跟及牆面的距離,調整訓練的強度),每次可從15至30秒逐漸增加,每次中間休息10至20秒,間斷訓練至少共15至30分鐘。》看更多2.平板支撐(或稱棒式)標準動作是用手肘垂直撐住身體,腹部出力,讓肚子與膝蓋離開地板,夾緊臀部,兩腳的腳尖與肩膀同寬,過程中不要憋氣,保持自然呼吸。如果一開始只能撐幾秒鐘,可以重複做五、六次以上,慢慢地讓自己能一次撐到30秒到60秒。做棒式運動時,如果覺得有困難,可以先用膝蓋著地的方式來完成。》看更多如何發揮等長運動的效益?專家建議將等長運動視為熱身動作,若只從事等長訓練而不進行等張運動等其他鍛鍊,意味著可能錯過運動的全面益處。另外,密切注意你的姿勢也很重要。如果進行等長運動時姿勢不佳,不僅會增加受傷的風險,還會妨礙你有效地維持和鍛鍊肌肉。一致性也很重要。堅持運動程序意味著你的重複次數、組數和耐力都會增加。你會變得更強壯,並且達到你的運動目標。【延伸閱讀:每晚抬腿抬心酸?6個腹肌鍛鍊動作你可能一直做錯】【資料來源】.Static isometric exercise, such as wall sits and planks, best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These 2 Exercises Lower Blood Pressure.Blood pressure is best lowered by 2 exercises, study finds.The surprisingly simple exercise that can lower your blood pressure.Cleveland Clinic: 5 Isometric Exercises You Should Be Doing and Why
-
2024-02-26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初期會有什麼症狀?如何從呼吸症狀判別?嚴重度可分幾級?
根據心臟基金會的資料,全球心臟衰竭的盛行率約1~3%,亞洲地區與全球盛行率相差不大,依最高的心臟衰竭盛行率3%推估,國內患者可能高達70萬人。根據衛福部109年(2020年)的統計,實際診斷出心臟衰竭患者僅24萬人,也就是說,可能約有46萬人未被診斷和接受治療,因此仍有必要加強民眾認知,早期篩檢出心臟衰竭的患者。心臟衰竭一開始有什麼感覺?如何區分老化與心臟衰竭?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馬達,可以讓全身所有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心臟科醫師所說的「心臟衰竭」,白話就是「心臟無力」。人會感受到心臟無力時,通常是進行激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無法正常增加氧氣供應就容易感受到吃力,身體會出現劇烈喘氣或無力疲累的狀況。此外,人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情況下,體內廢物無法順利排出,也會導致人體的代謝廢物累積過多,人就會很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一般說來,人過30歲後身體機能開始下滑,和同年齡人相比,身體功能如果衰退得過快,或自己原本能做或擅長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難以執行,此時就無法單用「老化」來解釋。醫師建議也可以從觀察自身體能進行觀察,如果以前可以輕鬆跑步100公尺,現在連走50公尺就開始喘氣;以前可以一口氣登上5樓,現在光爬到3樓就要休息2次,這樣顯著的落差就是身體有問題。此外,如果50歲的民眾走路爬樓梯速度,與一般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6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是都不能輕忽的情況,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衰竭分幾級?可以上班嗎?嚴重度差異有多大?心臟衰竭的分級,目前主要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進行分類: ●第一級:患者不會在身體活動上有所限制,此時對上班影響不大。日常活動時不會引起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的症狀。●第二級:身體活動輕度受到限制,仍可從事日常的簡易活動,上班活動可能會受到影響,例如爬樓梯一樓仍可達成,中間需要休息。如果進行劇烈運動時,就會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第三級:身體活動明顯受到限制,會影響到日常活動的進行,上班交辦的事情也難以執行,但休息時都會緩解改善。從事輕微的活動,例如爬樓梯無法超過一樓,也會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第四級:執行任何身體活動都會感受到不舒服,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時也會出現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有哪些?為什麼會引起呼吸困難?會肺積水?醫界常呼籲民眾若如果持續感覺累、喘、腫三大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以下針對這3大症狀進行說明,讓一般民眾可以更容易檢測自己是否有可能是心臟衰竭?1.容易喘:嚴重時會出現端坐呼吸,主因是肺積水(肺水腫)心臟衰竭時,血液流經肺部,水份容易水份停留在肺部,最終導致肺部出現明顯水腫情況,侵占其中空氣的容積,此時就稱為肺水腫或肺積水。想看更多→疾病百科:肺積水(肺水腫)因為肺部空氣容積減少,所以在運動或工作時,肺臟需要更賣力的工作,容易引發喘氣,嚴重時就會導致呼吸困難。雖著心臟衰竭持續嚴重,患者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也會感覺呼吸困難。端坐呼吸(orthopnea):心臟衰竭已經處於嚴重階段的症狀描述,患者必須需要常常保持坐姿才能改善呼吸品質。尤其當患者進行睡眠等姿勢平躺時,大約30~60分鐘左右,下肢水份會回流經過心臟,導致心臟的負擔增加,會讓心臟出現沒力的情況。此時患者往往伴隨肺積水(肺水腫)的問題,心臟沒力會影響到患者肺部的氣體交換,容易讓人喘不過氣。當患者端坐起來後,呼吸就會逐漸改善恢復正常的呼吸頻率,因為水份逐漸回歸到下肢,心臟的負擔減輕,連到肺部負擔也減輕。部分患者為避免這種情況,也會使用越來越高的枕頭,減輕或減少端坐呼吸的發生。2.容易累: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感到累、疲倦,最主要是因為心臟衰竭後會導致心臟輸出量偏低,打出來的血液量不夠,導致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也會不足,身體各處的組織相對就會缺血,病患就容易感到疲倦,無法進行激烈運動,所以走一走就容易喘。患者在放鬆、休息的狀態下,還會不自覺地打瞌睡,沙發看電視睡著,非睡覺時間躺在床上很快睡著。患者如果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會加速心臟衰竭惡化,睡眠中止症候群容易導致患者發生缺氧的問題,長期處在缺氧狀態會讓心臟功能變差。缺氧時也會容易引起刺激交感神經,患者容易在睡夢中驚醒、心跳加快,讓心臟缺血的問題更加明顯,長期下來會讓心臟衰竭更加嚴重。3.下肢水腫: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會影響到正常的血液循環,水份會更容易積累在下肢、小腿處,形成明顯的水腫。這類的水腫醫學稱為「凹陷性水腫」,患者能出現小腿內側有襪子勒痕,久久難消;按壓下肢肌肉需要很解時間的才會反彈,容易出現凹陷的現象。患者因為代謝變差,尿量的排出也可能變少、顏色變深,水份也會堆積在人體中,導致患者出現體重增加的現象。年輕人會心臟衰竭嗎?年輕族群也會得到心臟衰竭,只是風險相對比老年人少,臨床造成的現象是年輕人可能會認為他不易得到心臟衰竭,往往等到非常嚴重才就醫發現。過去年輕族群罹患的心臟衰竭,多半是感冒等感染後引發心肌炎、血管阻塞有關,因此導致心臟衰竭。現在部分的年輕人往往很早就出現代謝症候群,合併有肥胖、不運動和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比較容易在老年人發生的心臟衰竭也提早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總之,心臟衰竭雖然是不可逆的疾病,透過「喘、累、腫」來長期觀察自己的身體健康強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還是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4-02-19 焦點.長期照護
小感冒頻繁進醫院要小心!衰弱症是失能前兆 銀髮族檢視5指標
一名八旬婦人日常自理能力無虞,卻因行動緩慢、步伐不穩而跌倒骨折,緊急送至醫院開刀治療,結果術後因嗆咳而轉進加護病房,變得愈來愈衰弱,要靠插鼻胃管來提供營養,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健康狀況不佳,生活品質大不如前。小感冒頻繁進醫院 要小心跌倒是導致老人傷害、失能、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什麼年紀愈大愈摔不得?起辰聯合治療所職能治療師林儒宜說,65歲以上長者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肌力漸漸流失,走路、爬樓梯、跑步都成了苦差事。若一不小心跌倒,後續容易產生併發症,包括身體傷害、心理恐懼,甚至不願意活動,出現焦慮情緒、社交外出受到限制。上了年紀,身體功能多少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一般自然正常的老化不至於影響個人生活能力,但當生理功能逐漸喪失且可能因小感冒而頻繁進出醫院,就要小心「老年衰弱症」上身。林儒宜表示,老化和衰弱並不同,老化是漸進式的過程,衰弱則是多重原因造成,生理能力下降超乎該有的年齡,更被視為老人失能的前兆。65歲以上長輩 是高危險群哪些人是罹患衰弱症的高危險群?林儒宜提醒,家中65歲以上的長輩要多加注意,尤其女性因少了荷爾蒙的保護,比男性更易有衰弱問題。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風險也很高,因為長期腎臟功能退化及多種合併症,會加速衰弱的發生。衛福部資料顯示,憂鬱、抽菸、喝酒、久坐、多重慢性病患等族群,要積極戒掉不良生活習慣,及早介入,預防高齡衰弱症。衰弱症目前沒有藥物可以醫治,但可藉由運動與飲食來預防改善。林儒宜建議,可以安排全身性的運動計畫,包括心肺有氧、柔軟度訓練、平衡協調等,每周進行2至3次,也可參加團體課程養成運動習慣;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奶蛋魚豆肉類都是非常好的來源,有助於減緩肌肉的流失。想知道自己是否有衰弱的警訊,可觀察體重(過去一年減輕>5%)、疲憊感(一周三天以上做任何事提不起勁)、肌力下降(慣用手握力男生
-
2024-02-1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新仁醫院院長吳政哲:追求健康沒有捷徑!靠運動紓壓,再忙也會跑跑步機
隨著新竹縣竹北市人口成長,對於醫療需求增加,新仁醫院院長吳政哲說,竹北人尤其在長者及幼兒醫療照護上有需求,因此他帶領同仁朝此方向努力,希望醫院能營造「家」的溫暖,讓每位病人都能獲得最好的照顧。新竹出生率高,相對也帶來沉重的幼兒醫療需求。吳政哲指出,新仁醫院很早就投入兒童呼吸、復健治療,透過積極治療,幫助長期需仰賴呼吸器呼吸的病童能康復、健康成長。2年前醫院也朝兒童早療努力,發展遲緩的孩子若能被及早發現,在3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展開治療,都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步上軌道。深耕竹北 打造全人照護新仁醫院屬於社區醫院,1976年設立醫院,從當初僅20張病床的小醫院,擴大成竹北舉足輕重的醫療院所,更在新冠疫情期間擔任新竹縣重要的篩檢、治療醫院之一。吳政哲說,醫院努力營造「家」的氛圍感,打造成全人照護的社區醫院,在醫療照護上不僅專業,更提供溫馨與親切的服務,讓病患對於「看醫師」不那麼疏離、恐懼。吳政哲很重視老年患者的照護,近年醫院不斷添購相關設備,除有CRC長照集團支持外,他是胸腔內科專科醫師,因此在呼吸治療方面,新仁已是不少需長期仰賴呼吸器生活病患的好夥伴。每周2到3天,吳政哲都會利用空診時間走訪新竹合作的日照中心、護理之家查房。吳政哲說,不少患者長期住在機構裡,走訪這些病患不僅能夠掌握他們的用藥、健康狀況,若有不對勁便能及時調整,更重要的是給予患者們關心,尤其是長期臥床的老人家,一句簡單的問候,都能帶給長輩們很多溫暖與力量。在新仁醫院服務10年,吳政哲最明白竹北人的需求,他期許自己堅持下去,以病患的角度思考,什麼才是病患需要的。未來趨勢是長者與幼兒醫療照顧最重要,吳政哲說,目前新仁醫院以家醫、胸腔、心臟、復健等科別為主,為全方位讓病患能一站式獲得照顧,將積極拓展科別,不久後醫院將開設眼科照顧長輩們的眼睛,還要設小兒科讓家長更安心。維持健康 再忙也會跑步吳政哲原本就讀成功大學土木系,因無法掩蓋內心想當醫師的夢想,才讀完一個學期,毅然決然休學重考醫學系、當醫師救死扶傷。從醫20多年,他從未後悔年輕時的決定,更慶幸選擇了胸腔醫學的專業,師承國內胸腔科權威彭瑞鵬醫師,因緣際會下來到新竹服務,更在新仁醫院服務2、3年後擔任院長至今,讓他能發揮所長照顧更多病人。「追求健康沒有什麼捷徑,運動是關鍵。」吳政很喜歡打網球、桌球,即便工作繁忙,仍會抽空跑跑步機,對長者來說多運動能延緩肌無力症狀,更建議年輕的竹科工程師們,即便再忙、沒有球伴,也可堅持獨自跑步保持健康。吳政哲小檔案年齡:53歲現職:新仁醫院院長專長:肺部呼吸道感染疾病、老人健康照護、氣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北榮總胸腔部醫師、署立宜蘭醫院胸腔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正常作息。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2-13 性愛.性福教戰
過年忙著和親友團聚?專家教你3分鐘開機練習 重拾你的性生活
多數人都知道運動的好處,高強度運動有助於改善情緒、促進減肥和心臟健康,但現在人們發現它們也對我們的性慾產生影響。為什麼運動對性慾有幫助?有研究發現,男性只需進行三分鐘的肌力訓練,之後對性刺激的反應就會更加靈敏。由於少量的運動就足以啟動交感神經系統,導致心率上升、血壓升高和瞳孔放大。研究人員表示,短暫的運動會讓你的心率加快,呼吸加快,但不會讓你疲憊不堪,這正是你在被性喚起時經歷的那種強烈的身體反應,可能會導致你對性刺激的反應比平常更大。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教授Lee Smith告訴《每日電訊報》,人們越來越認為運動對男性的性健康有廣泛益處。他在2023年發表的研究發現,少量運動是治療早洩的有效治療介入手段。Smith引用的一項研究指出,每週5天、每次30分鐘的適度跑步在減少早洩方面與達泊西汀(dapoxetine)一樣有效,達泊西汀是一種用於治療早洩的藥物。Smith補充,還有一些內分泌因素可能會對情緒和性慾產生短期影響,因為運動有助於釋放催產素和多巴胺等讓人感覺良好的荷爾蒙。美國婦產科醫師Ali Novitsky告訴《每日電訊報》,如果堅持運動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男性甚至可以看到睪固酮濃度的增加,這將成為他們性慾的「驅動力」。反之,睪固酮水平較低則可能與性慾低下和其他男性性功能障礙有關。Novitsky表示,運動也對心理狀態有影響,這會增加你的興奮感。當你感覺良好時,你更有可能想參與其他愉悅活動。因此,運動是一切的基礎,可以激發身體機能,同時又放鬆心靈。專家教你性愛前的三分鐘暖身練習1.快步走Novitsky指出,能讓心率上升和下降的運動是關鍵,所以試著快走30秒,然後正常步行30秒,然後在三分鐘內反覆進行。2.跳繩做跳繩動作20秒,然後做20秒的伏地挺身,接著進行20秒的無負重深蹲,只需輕微下蹲動作即可。在三分鐘內重複一整套動作。3.靠牆深蹲將背部平貼在牆上蹲下,接著保持30秒後站起來,然後原地踏步30秒,再次進行靠牆深蹲30秒及原地踏步,三分鐘內反覆動作。【資料來源】.Three-minute exercises to transform your sex life
-
2024-02-09 醫療.腦部.神經
運動對大腦健康很重要!神經科學家揭最適合增進認知功能的運動
▍運動增加腦部血流量我進入亞曼診所、看了數以百計的大腦影像之後,最驚訝的發現是,健身與不健身的人的大腦血液循環差別竟是如此之大。有運動習慣的人腦部血流量多得多,損傷因此也明顯更少。充足的血流讓他們的大腦運作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能延緩認知退化。很多人可能想不通為什麼腦部血液循環對認知功能這麼重要,運動又為什麼是提升腦部血流量的關鍵。試想,我們的腦血管總長大約640公里,交織在一個只有1,200立方公分的空間裡。要讓血液進入腦部的血管網絡深處,心臟就必須夠力,動脈和靜脈也要能讓血液順暢流動。運動是讓心血管更健康的最佳方法,可以鍛鍊心臟,把血管變成高速公路:通暢、寬闊又快速。研究顯示,規律運動的老年人,血管和年紀只有他們一半的人一樣年輕健康。想要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不需要跑馬拉松。研究發現,上了年紀的婦女每星期走路幾次,一次走30到50分鐘,3個月內腦部血流量就能增加15%。1 另外,只要10天不做任何運動,腦部血流量就會減少30%。只要有更多血液打上腦部,腦部就能得到更多氧氣、糖分和其他營養素,我們的反應、處理、思考、學習與專注等能力就會更好。增強腦部血液循環也能擴大腦容量,強化突觸連結,製造重要的蛋白質和荷爾蒙,清理導致失智的毒素,也能生成新的腦細胞。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最佳運動:研究顯示,能讓心跳加速一段時間的持久性有氧運動效果最好,比如跑步、騎自行車和游泳。阻力訓練也有好處,可以讓血液流向四肢,也能增加肌肉量。肌肉越多,身體就有更多力量可以將血液往上打,因此減少動脈血管壁的壓力。研究顯示瑜伽可以降低血壓,加強腦部血液循環。走路也能增加腦部血流量,尤其是速度夠快、足以加速心跳時。快走還有另一個好處:你的雙腳踩到地面時,那股衝擊力道會激發一陣壓力波穿過動脈,進一步增強血液循環。▍製造新腦細胞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如果說有哪個認知觀念最吸引我的患者,那應該是神經新生,也就是生成新腦細胞的能力。誰不想要多點腦細胞?我給他們的答覆是:如果你想生成新神經元,增加認知能力與智力,就需要做有氧運動,因為很多研究顯示,這是刺激神經新生最有效的方法。加州沙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的神經科學家弗瑞德.蓋吉(Fred Gage)和他在瑞典薩爾格林斯卡大學醫院(Sahlgrenska University Hospital)的同業主導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成年人大腦掌管學習與記憶的海馬迴能夠生成新的腦細胞。蓋吉博士等人發現,比起無滾輪可跑的老鼠,能在滾輪上奔跑的老鼠,海馬迴的神經新生功能、神經可塑性和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都比較好。這個研究告訴我們,體能活動有助於促進神經新生。後來不少研究也證實,有氧運動能夠讓海馬迴生成的新神經元數量成長2到3倍。科學家還不太確定運動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卻知道體能活動可以刺激腦部產生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這種蛋白質可以控制神經新生。運動也可以促使腦部的血液釋出特定蛋白質,刺激海馬迴生成新神經元。促進神經新生的最佳運動:想要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只要多動動身體就有效果。想要促進神經新生,卻需要特定型態的運動,主要是跑步和其他持久性有氧運動。在動物實驗中,同樣運動6到8星期,在跑步機上奔跑的老鼠腦部新神經元增加的幅度,比做短跑衝刺或高強度間歇運動的老鼠更大。至於只舉重(也就是負重攀爬直梯)的老鼠,腦部跟不運動的對照組一樣,沒有明顯的神經新生現象。※ 本文摘自《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作者:克莉絲汀.威勒米爾譯者:陳錦慧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06
-
2024-02-08 焦點.健康知識+
50歲的第一場馬松!腳傷後再跑馬,母子三人盼擁有健康愈跑愈久
跑馬拉松是我中年後接觸的一項運動,曾經很熱衷,我想只要是在馬場上奔馳過的人都能體會、都能懂!那種欲罷不能的瘋狂魅力與執著。前年底因為輕忽跑步致腳受傷,聽醫師專業建議,腳休息了一年。以走路、跳有氧操代替跑步,近期也加入超慢跑行列,由起初無法接受自己暫時無法跑步、未來也不清楚能否繼續跑步的狀況下,到漸漸適應、熟悉、習慣這些較舒緩選項的運動方式,腳也在無長期跑步劇烈的刺激跟膝蓋的磨損中慢慢康復。年初試著報名了家鄉馬拉松,是腳傷後的復出馬,也是50歲後的第一場馬松,50歲結束前的最後一場馬拉松。更與兩位參加初馬的小鮮肉兒子們一起跑,這種機會不多,因此感到特別的興奮。我們母子三人只求歡喜跑馬、開心享受、健康無傷。能完賽便好,若無法完賽,也是一次美好的親子活動與回憶,很有紀念價值。常說人有無限潛力,馬場上常有奇蹟,只是隨著年紀、身體素質、經驗、事實真相,證明有些夢想、目標需要跟著調整、改變。所謂新年新希望,特別是在新一年的開始,期許我能夠重拾往日跑馬拉松的熱情,也祈願自己腳踏實地、穩紮穩跑,不貪求、不冒進、有多少實力、能力,便跑多少里路。因為擁有健康,才能愈跑愈久、愈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