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跑步
共找到
771
筆 文章
-
-
2024-11-17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反覆感冒、咳嗽未必免疫力差 4個好習慣有助支持健康免疫系統
氣溫變化大,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可能都是免疫力下降的警訊。身體的免疫細胞擔當「保家衛國」的任務,太弱容易被各種病菌入侵,太強可能起內鬨打起細胞內戰。在各種病毒肆虐的環境中,如何適當強化免疫力?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不過「免疫力」和人們口語常說的「抵抗力」不完全相同,抵抗力可以視作免疫力的泛稱。以過敏為例,表現出來的症狀,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醫師指出,「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生病只是「身體這次作戰輸了」,下次再碰到這個病菌的抵抗力就上升。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和壓力管理,都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被病毒侵犯如「更新病毒碼」,能提升抵抗能力。秋冬天氣變化,免疫力較容易下降嗎?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認為「不會」,免疫力下降應該是指個人的體質,精確來說,「免疫力差」應該是指患者「免疫功能有問題」。每個人都有免疫力,少數罕病個案,是基因等先天因素導致免疫力缺損,遭受病毒或細菌強烈攻擊時,可能完全無抵抗能力,因此引發敗血症等。葉國偉表示,免疫力是我們身體的免疫系統,有很多不同的細胞,一般來說,是當身體遇到外來病菌侵犯的時候,細胞會趕快製造出對抗外來侵害的「武器」,作戰贏了當然就不會生病,輸了就會產生疾病症狀,但也代表身體再遇到同個病毒就不會生病、下次的對抗能力會提升,就像是家長常說陪孩子「更新病毒碼」。孩子常咳嗽、流鼻水,過敏症狀可能被誤為免疫力差。有些小朋友常感冒、咳嗽、流鼻水,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免疫力比較差,但其實有時候是過敏症狀。葉國偉指出,以過敏症族群為例,表現出來可能是反覆感冒、咳嗽、流鼻水,但是他們的免疫力沒有比人家差,而是身體出現的過敏症狀被誤會成免疫力差。常有人說,高壓忙碌會造成免疫力或抵抗力低下,因而容易生病。葉國偉說,有可能是生活作息改變,壓力大的確會影響身體對抗病菌的侵犯,「抵抗力」變弱就容易生病,未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而且抵抗力變差有時候是暫時性的,只要調整好作息、壓力解除,這些症狀自然就會減少。免疫系統與生俱來,過強可能侵犯正常細胞。葉國偉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是與生俱來,多數人都有正常的免疫系統,僅少部分的人有免疫缺損,如抗體缺乏、嚴重的複合型免疫功能缺乏等,可能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病毒或細菌的強烈攻擊,甚至對於病毒完全沒有抵抗能力,或在出生幾個月後,被嚴重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甚至死亡。不過,免疫能力也可能在後天受到影響,例如愛滋病就屬於「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病毒感染會造成患者的免疫能力整個被壓制,容易受到感染。不過,免疫系統太強也不好,會讓身體喪失辨識病源的能力,可能發生攻擊自己身體正常細胞的「自體免疫疾病」。帶狀疱疹病毒活化 多因老化致免疫力下降談到免疫力減弱,常讓人聯想到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說,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活化引起的皮膚病,好發於冬季至早春,通常在過度勞累、緊張、季節變換之際發生,與免疫功能低下有關。隨著年紀增長所導致的免疫力下降,是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次活化的重要因素。治療方面,使用抗病毒藥、藥膏敷料及減緩神經痛藥物,主要目的是抑制病毒繁殖及水泡擴散,並避免傷口感染以及後續神經痛。預防帶狀疱疹,需要良好的免疫力,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是提升抵抗力的方式之一。蔡長祐提醒,罹患過帶狀疱疹不代表終身免疫,當人體抵抗力下降,還是有可能復發,特別是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或生活作息不正常、壓力大等免疫力較差者,都是高危險族群,應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充足睡眠、調適壓力及接種疫苗,都有助於提升免疫力。感冒頻繁不易痊癒、過敏嚴重、倦怠感揮之不去,都可能是免疫力變弱的警訊,就好像身體內的士兵,要抵抗入侵身體的病菌,可透過調整生活作息、規律運動、釋放壓力等,飲食也是重要的關鍵,包含國健署「我的餐盤」所列的六大類食物。參考「我的餐盤」口訣,盡量攝取原型食物。對於提升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師公會全聯會理事李哲佑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等巨量營養素都不能缺乏,可參考衛福部國健署推出的「我的餐盤」,口訣包含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很多民眾可能會認為,直接吃維生素保健品更方便,但營養師建議應該先補充巨量營養素,並建議從「原型食物」中攝取,如南瓜、馬鈴薯、地瓜等,之後才是維生素C、D和鋅、硒等微量元素,其中鋅、硒可從海鮮類取得;維生素C可從蔬果等攝取;維生素D則能藉由菇類或牛奶等補充。攝取植化素抗氧化:茄紅素、花青素、葉黃素。除了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外,有抗氧化功能的植化素也很重要。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包含葉黃素、葉綠素等,都能免於自由基的發炎反應,間接提升免疫功能。許惠玉說,常見的植化素如茄紅素,協助人體清除導致老化與眾多疾病的自由基,具有增強人體的免疫力、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等作用,可從番茄、紅椒、胡蘿蔔等獲取;花青素可抗氧化、抗發炎、預防罹患癌症,以及增強血管的彈性,預防心臟疾病、舒緩過敏症狀等,可藉由紫高麗菜、茄子、紫菜等獲得。增加腸道好菌、睡個好覺,都能增強免疫力。李哲佑說,很多研究都傾向維持腸道健康,免疫力會增加。因為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菌叢的多樣性、生態平衡,更重要的是日常飲食,腸道容易發炎的人,通常是加工製品攝取過多、原型食物吃太少。除了飲食,充足的睡眠也和抵抗病菌有關。李哲佑表示,常見於蛋白質食物的酪胺酸如奶製品等,屬於褪黑激素的原料,建議在睡前約30分鐘至1個小時,可以喝一杯溫牛奶;其餘如最近熱門的GABA也可助眠,常見於糙米、發酵的茶等,但建議不要太晚吃這類食物,以免反而影響睡眠。長期規律運動,再忙都要給自己15分鐘動一動。除了食物,長期規律運動也相當重要。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葉國偉說,最基本的「健走」簡單又省錢,也可以騎腳踏車,或稍微提高強度,跑步或爬郊山,也可以到健身房運動,「我自己以前也很少運動,現在一天不運動很難過。」有時候覺得工作很累,就要有點「強迫自己」動起來,每天至少半小時,如果真的很忙,15分鐘稍微伸展也好,好過直接坐在沙發上休息。葉國偉說,有時候結束工作很累,也會有想偷懶的時候,但他會強迫自己至少騎半小時的腳踏車,能換來身心舒暢。他也建議民眾,運動不要只做一兩天,就因為肌肉痠痛想放棄;短時間的運動累積起來雖然也有好處,但不建議每次只動個3、5分鐘,因為5分鐘內的運動,通常只是在熱身而已,持續較長時間可以讓心肺功能更提升。每個人對壓力的適應能力不一樣,葉國偉表示,小朋友可能因為考試或學業因素,上班族則因工作節奏帶來壓力,會導致睡不好或亂吃東西而營養不均,進而衍生失眠等慢性問題。如果因為工作或學業壓力,覺得自己的免疫力稍微減弱,就要找到自己的壓力來源並改善,例如正向思考,或把自己的時間管理做得更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1 養生.運動健身
騎單車注意姿勢 3錯誤恐釀運動傷害
要活就要動,「騎腳踏車」是對身體最沒有負擔的運動,可以強化心肺功能、改善膝蓋退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甚至還可以減重。不過,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許宏志提醒,騎乘單車必須注意姿勢正確,尤其坐墊部分,別為了追求運動化的外型而造成運動傷害,或因摩擦導致皮膚炎。騎單車是最好的有氧運動之一,許宏志表示,像體重過重、有關節問題的人,如果從事慢跑運動,會因負荷過重,導致腰痛、膝蓋痛;游泳則有場地、氣候的考量,並非時時都可執行。騎單車的強度可比照跑步,能提升心肺耐力,增加肌力、訓練平衡,且關節負重較輕,是對骨質疏鬆、關節炎病人十分合適的運動選項。手抓太緊 騎久恐脖子痛「騎乘單車時,務必注意騎姿,不要未蒙其利、先受其害。」許宏志建議,騎車時手輕握手把即可,若是抓得太緊,脖子肌肉容易緊繃,無法吸收來自地面的震動力道,尤其是台灣單車道路況較差,有時騎久了會導致脖子痛。坐墊太小 造成臀肌緊繃乘坐單車座墊時,許宏志建議,將臀部二處硬骨凸起(即坐骨),分別靠在坐墊兩側,不要為了流線造型,選用太細、太小的坐墊,一旦坐骨缺乏支撐,就會造成臀部肌肉緊繃不適。坐墊太低 易致膝蓋磨損騎單車時坐墊應如何調整?許宏志說,調整座墊高度時,要注意膝蓋彎曲角度,若坐墊調太低,膝蓋角度會小於90度,容易導致膝蓋磨損;若坐墊太高,則會導致騎乘時,重心不易維持。建議可採取「踏板踩到底時,膝蓋微彎15至20度」為標準,較為適當。在戶外騎單車,最擔心跌倒。許宏志表示,有些人騎乘單車習慣使用「卡鞋」將鞋子固定在踏板,目的是提升加速效果,但若遇道路不平或重心不穩時,就會因雙腳無法抽出維持平衡而跌倒,增加受傷機率。很多人摔車時,會習慣性以手掌、手腕撐地,就容易導致韌帶受傷。「燒襠」也是騎單車常見的傷害。許志宏指出,騎乘單車容易導致鼠蹊部灼熱,產生摩擦性皮膚炎,有些車友為了改善此情況,會選擇穿車褲,但車褲通常材質較厚,且剪裁很緊,有時會因為壓迫,引發臀部外側的神經「髂前上棘」疼痛或發麻,建議從根本解決問題,必須使用「醜一點」較寬、較大的坐墊。還有不少人擔心騎單車當運動會導致「蘿蔔腿」。許宏志說,經過騎單車運動訓練,小腿肌後方容易肥大,這無可厚非,建議民眾在騎乘單車前後,進行小腿前方的「脛前肌」運動,只要正常站立,將重心放在腳跟,脛前肌就會出力,達到訓練效果,可讓小腿變得勻稱即可。
-
2024-11-10 醫療.新陳代謝
即便你吃得很健康也沒用?研究揭做不到一事讓糖尿病風險增
今年一項研究發現,即使你自認飲食健康,但若睡眠少於六小時,就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風險。這項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顯示充足的睡眠對預防第二型糖尿病非常重要。研究作者、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神經科學家Diana Aline Nôga博士表示:「過去的研究,包括像我們這樣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和實驗性研究,都發現睡眠時間過短與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而且,即使是飲食健康的族群,睡眠不足仍與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存在關聯。作者分析英國生物銀行(一個生物醫學資料庫)中,2006年至2010年間蒐集的24萬7000人數據。根據參與者的睡眠時間(七到八小時、六小時、五小時或三到四小時)分為幾組。研究人員也分析了這些人的飲食習慣,並從零(最不健康)到五(最健康)的等級進行排名,排名方式包括是否經常吃紅肉或加工肉類、水果、蔬菜和魚類。此研究追蹤時間達12.5年,最後發現,對於每天睡眠少於六小時的人來說,健康飲食無助降低第二型糖尿病風險。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此研究的侷限性,包括研究對象只有白人,並且沒有研究特定的飲食計畫(如地中海飲食、限時進食法)與睡眠和糖尿病的關係。克利夫蘭診所睡眠障礙中心主任、神經病學教授Nancy Foldvary-Schaefer說,睡眠、飲食和運動共同構成健康的基礎,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質差,光靠飲食和運動無法達到最佳效果。而且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中樞系統疾病都與睡眠不佳有關。雖然許多人認為睡眠不足時可以發揮最佳狀態,但她說:「只有1%到2%的人天生需要較少的睡眠。」走路快一點 胰島素更能正常運作在步行時加快速度,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科學家說,這是因為運動強度會對胰島素產生影響。發表在《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研究發現,以每小時四公里以上的速度行走,可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步行速度每增加一公里,風險就會降低9%。研究人員分析1999年到2022年間來自美國、日本和英國50萬8121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走路速度每小時3-5公里的參與者,無論行走時間長短,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降低15%;另外,相較於慢速步行,每小時走5-6公里的參與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降低24%。為何更快的步行速度能降低糖尿病風險?主要與調節體內血糖的胰島素有關。哥倫比亞大學身體活動和流行病學博士後研究員Benjamin Boudreaux表示,增加身體活動的強度(例如加快步行速度)可以透過肌肉吸收血糖,而不是在血液中吸收,能避免血糖升高,幫助胰島素正常運作。另外,步行速度也可做為一個人整體健康狀況的指標。耶魯大學醫學院內分泌學教授Mireille Serlie說,「步行速度快,表示整體健康狀態良好,身體通常有更好的新陳代謝。」她建議每個人都記錄自己的步行速度,提高健康意識,無論是透過跑步機、智慧型手表或計步器,光是記錄自己走了多長時間或多遠,就是好的開始。早餐早點吃 降低糖尿病風險一項研究發現,早點吃早餐可能有助於降低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這項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研究指出,較早吃早餐(通常在上午8點前)的人,比在9點後才吃早餐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更低;研究同時也發現,晚餐吃得較晚的人(尤其晚上9點或10點之後),比晚餐吃得早的人更容易罹患糖尿病。研究由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健康研究所(ISGlobal)進行,作者Anna Palomar-Cros博士與團隊分析了法國大型研究103,312名成年人的數據,其中近80%是女性,平均年齡約43歲。研究他們前兩年的用餐時間和頻率,記錄在24小時飲食紀錄裡。經過平均七年的追蹤後,研究人員分析用餐時間、次數和隔夜禁食時間,是否與第二型糖尿病有關。研究過程中,963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這些人的飲食紀錄與其他未罹病者明顯不同。習慣在上午9點後吃早餐的人,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明顯較高;此外,早一點吃晚餐的人,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略低。至於較長時間的夜間禁食(當天的最後一餐和隔天第一餐之間)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 Palomar-Cros說,夜間禁食要超過13小時,且早餐必須在8點以前吃,才能降低糖尿病發病率。這顯示有些人在進行間歇性斷食時,直到隔天近中午才進食,無助於糖尿病的預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09 養生.運動健身
對肌肉、骨骼、心臟都好!1天花5分鐘就能鍛鍊全身的高CP值運動是它
我們都知道運動對健康有好處,但總是有各種藉口不運動。教育部體育署「112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案報告書」就顯示,國人不運動的主因為工作太累、懶得運動、沒有時間。不過如果告訴你,有一項運動每天僅需花你5分鐘,就可以鍛鍊全身,對骨骼、肌肉和心臟健康都有益;而且你不需要特別去外面找場地,在家裡在辦公室都可以做。這項容易上手的運動是跳繩。為什麼要跳繩?跳繩對健康的5好處為什麼推薦沒什麼時間、沒動力運動的你,可以先嘗試跳繩呢?因為它真的是很方便可以進行、持續跳個一小段時間就可以達到以下5個好處,算是「CP值」相當高的運動。1.為了燃燒卡路里:與其他5分鐘活動相比,跳繩燃燒的熱量很高。.跳繩5分鐘約燃燒100卡路里.跑步5分鐘約燃燒50卡路里.步行5分鐘約燃燒25卡路里2.為了心臟健康:跳繩是一種心血管運動,可以提高心臟的泵血能力並降低血壓3.為了敏捷性和協調性:跳繩可訓練你的大腦在正確的時間跳躍,並以有節奏的方式將繩子擺動到頭頂,讓手腳的動作與大腦同步。4.為了鍛鍊肌肉:肌肉品質在40歲後開始急劇下降,跳繩會對腳踝、膝蓋和臀部施加很大的力量,可讓大腿小腿更強壯。5.為了骨骼健康:上下彈跳時雙腳著地的撞擊,關節會承受壓力,但對於保持骨密度也非常有用。如何開始跳繩?聽到要叫你跳繩,你會不會覺得,不就小學生在做的運動、很容易啊?不過根據《The Telegraph》訪問運動教練Dalton Wong卻指出,「跳繩本身真的很困難」,但只是一旦你掌握了竅門,5分鐘的跳躍就可以成為一項激烈的全身鍛煉,這短短5分鐘對大腦的刺激遠高於游泳或相同長度的跑步所需的大腦刺激,因為你必須時刻注意繩子在哪裡以及何時跳躍,它是提高身體敏捷性和協調性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以 30 秒為單位進行長達 5 分鐘的跳繩,而隨著身體習慣新的練習,每周增加一次。一旦掌握了良好的節奏,跳繩就會變成你可容易做到、且成本效益很高的運動。但要特別提醒的是,中年後要跳繩應更謹慎,首先要先確保你的關節夠強壯,可以承受衝擊,才能開始跳繩運動。如果關節已有受傷或疼痛,就不建議跳繩,可改選擇游泳,游泳對關節較為溫和。每天2分鐘的費力運動就能降低早死風險澳洲雪梨大學2022年的研究指出,每天只要進行兩分鐘的費力運動(vigorous activity),就能降低早死風險達18%。上樓梯,在公園裡跑來跑去或跳繩,都可以算「費力運動」。不知是你不是覺得很心動?每天一起騰出5分鐘來跳跳繩吧。【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8 醫療.心臟血管
控制血壓真的不困難 新研究揭每天多做一事5分鐘就有助降血壓
運動普遍與保持健康的血壓密切相關,但實際上該如何做才真的有助降血壓?近期刊登在《循環》(Circulation)期刊的新研究表明,僅在日常運動習慣中增加幾分鐘的劇烈體能活動就能達成目標。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志願者的日常行為分為6大類,包括:1.睡覺。2.久坐行為,例如坐著。3.慢走,步頻小於每分鐘100步。4.快走,步頻每分鐘100步以上。5.站立。6.進行更劇烈的運動,例如跑步、騎自行車或爬樓梯。然後,他們使用這些數據來估計用一種活動取代另一種活動的影響。日常活動有助控制高血壓藉由分析超過14000名參與者的數據後,研究人員發現每天額外5分鐘的爬樓梯、騎腳踏車和跑步與收縮壓和舒張壓的輕微下降有關,而每天額外進行10分鐘和20分鐘的運動則可帶來臨床上有意義的改善。研究結果強調,即便是日常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或短時間的跑步,只要能提高心跳率,也能對維持健康的血壓帶來益處。相形之下,較不劇烈的運動,例如站立或慢走,對血壓的影響則很小。該研究主要作者Jo Blodgett博士在新聞稿中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運動是降低血壓的關鍵,而不是像步行這樣較為輕鬆的運動形式。」不過Blodgett也補充,「對於那些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步行仍然對血壓有一些正面效果。但如果你想改變血壓,通過運動對心血管系統施加更多的負荷將會產生最大的效果。」【延伸閱讀:你應該在有氧運動前做重量訓練還是其後?專家告訴你判斷關鍵】高血壓危害有多大?高血壓,或持續性高血壓,是全球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估計它影響著全球12.8億成年人,並可能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心衰竭、腎臟損害以及許多其他健康問題,且由於缺乏症狀,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該研究的共同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表示,「高血壓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問題之一,但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能有相對容易實行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發現,每天僅增加五分鐘的運動或劇烈的偶發性活動就可能與血壓讀數明顯降低相關,這強調了短時間、高強度運動對血壓管理的強大效果。」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現行指南,建議一般成年人每週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劇烈運動。若你的體能比較好,則建議將運動目標設為每週30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150分鐘劇烈運動。為了增進心臟健康,專家則建議每天可進行3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另外,結合一些力量訓練也有幫助,因為這也有助改善血管功能並改善血壓。需留意的是,血壓未能控制的病患應避免進行極高強度的運動,例如衝刺或重訓,因為這些活動可能會導致血壓急劇上升。【資料來源】.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a day could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five minutes of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to lower blood pressure.An Extra 5 Minutes of Vigorous Exercise Per Day Could Help Lower Blood Pressure
-
2024-1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病毒不嚴重了?台大示警:不只腦霧,更可能誘發麻煩的「皮蛇」
後疫情時代,新冠病毒仍對民眾造成影響,XEC變種病毒等,入冬後恐威脅台灣民眾。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反覆感染病毒導致的「長新冠」問題,近期備受國際討論,長新冠除過去所知的腦霧症狀外,也恐誘發體內其他病毒,像是讓俗稱「皮蛇」的皰疹病毒等發作。長新冠病毒長存體內 可能激活皰疹病毒陳秀熙說,後疫情時代,民眾對病毒感染逐漸無感,但近期各大國際醫學期刊,開始關注長新冠衝擊,病毒不斷存在人體內,影響T細胞與免疫系統功能,造成自體免疫問題,即使患者未出現症狀,也可能激活皰疹病毒等,進而影響免疫系統中「清道夫細胞」功能,引發炎症、組織功能失調與損傷。陳秀熙說,長新冠也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影響免疫調節,增加血栓風險,引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元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則會導致「腦霧」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長新冠患者「PEM」 工作、輕度運動都感疲勞長新冠患者運動後不適(PEM)是另一項重要症狀。陳秀熙表示,病毒感染導致粒線體功能障礙,微生物群失調,細胞產生能量的功能受到影響,導致人體容易疲勞,PEM是指人體在輕微身體、心理活動後,就出現極度疲勞的現象,例如上班族需要工作時,身體卻很疲憊、不想工作,即是徵兆之一,不僅影響生活,也讓民眾工作效率下降。「即使進行輕度運動,患者也可能經歷嚴重的延遲性疲勞,且症狀會顯著加重。」陳秀熙表示,PEM患者在進行跑步等激烈運動後,若無適當控制運動量,症狀惡化的風險更高,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 這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限制了活動範圍,並增加生活負擔,而解決方式是盡量接種流感、新冠疫苗,避免一再感染病毒。另外,陳秀熙提醒,2024全球登革熱病例翻倍成長,已造成8700人死亡,東南亞國家尤其受到影響,新冠疫後國際旅遊復甦,登革熱疫情恐因觀光活動被帶入台灣,並造成人類蚊蟲雙向傳播,尤其近期颱風頻傳,民眾務必做好孳生源清除,官方則應將個案數控制在1000例以下,才不會造成地方流行。
-
2024-11-06 養生.運動健身
勤奮跑步反而愈跑愈衰老?職能治療師點出3種有氧運動情境「讓人加速老化」
跑步是常見的有氧運動,但網路曾有過傳言「跑步會讓人加速老化」,原本為了想健康而做的努力可能適得其反?專業職能治療師指出錯誤的有氧運動恐是衰老的原因。日本職能治療師奏かえで指出,適當的運動並沒有錯,而有氧運動(包括跑步)讓人衰老的原因出在活性氧(自由基)。人類吸入體內的部分氧氣會轉化為活性氧,如果活性氧增加過多,會損害細胞導致衰老,雖然乍聽活性氧像是對身體有害,實際上它卻是能在免疫系統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質;另外人體具有抗氧化功能,一定程度上能抑制活性氧、修復損傷。然而過度的有氧運動會增加產生活性氧,並且不能及時產生抗氧化劑,進而導致衰老加劇。 此外,跑步時持續暴露在紫外線下是活性氧增加的原因之一。當缺乏能量時進行有氧運動也會導致衰老,有氧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是糖和脂肪。 但是當感到饑餓或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時,體內的糖分不足以供應。 為了彌補這種不足,開始通過分解肌肉蛋白質來產生能量,最終導致肌肉流失、皮膚失去緊緻度,進而失去年輕的外表。奏總結,有氧運動導致衰老的問題出在以下三種情況:1.長時間進行高強度負荷的跑步2.在戶外跑步沒做紫外線防護3.在身體能量不足的狀態下跑步有氧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有效方法,但切勿過度,尤其跑步因腦內釋放令人開心的化學物質內啡肽而容易有「跑者高潮」(Runner's High),也因此讓跑步的人過度勞累。適度有氧運動三大好處‧提昇抗氧化能力‧燃燒脂肪‧安定心神適度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身體的抗氧化能力並增強其對抗活性氧的能力,當進行輕負荷的有氧運動時,糖和脂肪被用作活絡肌肉的能量,因此可以預期它具有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以及減少體脂肪的作用。適當的有氧運動對心理穩定也很有效,當做有氧運動時,大腦會分泌內啡肽和血清素等激素,以及稱為內源性大麻素的物質。這些化學物質對產生幸福感和減輕壓力有顯著效果,有助於緩解情緒低落和改善心理健康。資料來源/LASISA
-
2024-11-05 醫療.泌尿腎臟
咳嗽、打噴嚏⋯不小心就漏尿?更年期必做「口訣操」有效改善尿失禁
隨著年紀越大,膀胱越不聽使喚嗎?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賀爾蒙變化,泌尿道和陰道黏膜變薄,加上骨盆底肌肉無力,容易造成漏尿的情況,尤其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提重物等腹部用力的時候更嚴重,甚至影響生活品質。想要避免此情況,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並練習「骨盆底肌肌肉訓練」從此向漏尿說再見!尿失禁是女性常見的泌尿道症狀,尤其是更年期後的婦女。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40~59歲已停經女性自述,更年期因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漏尿情形的比率為8.3%;而上廁所來不及導致漏尿的情形比率為4.2%,間接影響生活品質。50%更年期婦女會漏尿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女泌尿科主任劉蕙瑄指出,更年期的婦女由於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可能會產生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等症狀;其中,超過50%的人會出現泌尿道問題,更有超過50%的人以尿失禁、膀胱過動症為主訴。劉蕙瑄指出,女性因先天尿道短,比男性更容易產生漏尿問題,且隨著年齡漸增,膀胱肌肉容易萎縮,進而出現頻尿、尿急、夜尿、漏尿、尿失禁等症狀,使得患者不方便外出或是不敢用力,深怕咳嗽、打噴嚏、跑步就會漏尿,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年期漏尿5招改善尿失禁不僅是一種生理狀態,同時也涉及個人衛生及社交的問題,而尿失禁隨著年紀增長幾乎是不可逆的。國民健康署提供「5招」幫助更年期女性擺脫漏尿問題,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進行調整,有效提升生活品質:控制體重:體重過重會增加漏尿風險,因此建議將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控制於18.5~24之間。肌力訓練:「骨盆底肌肌肉訓練」能夠強化骨盆底部肌肉群,預防漏尿的發生。適當飲水與排尿:建議每天喝水量達到1500~2000毫升,並養成定期排尿的習慣,切記不要憋尿。飲食控制:平常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酒精等攝取,才能減少膀胱刺激。保持清潔:分泌物多時請以溫水清洗,盡量保持會陰部乾燥。骨盆底肌肉訓練3步驟台灣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王子娟指出,「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是一種物理治療,藉由主動式的收縮運動,強化骨盆底肌肉,隨之加強尿道括約肌的力量,進而改善頻尿及尿失禁的情況,只要牢記「懂得收、收得住、動得好」的觀念,就能有效改善更年齡漏尿。骨盆底肌肌肉訓練怎麼做?首先找到舒服的坐姿,讓毛巾貼合陰道口,緩慢的收縮夾緊肛門,此時收縮的肌肉即是骨盆底肌肉;接著,運用枕頭或球夾在大腿中間,慢慢收縮骨盆底肌肉,感覺像把肌群向上提起。骨盆底肌的訓練頻率是每次收縮5秒鐘、放鬆5秒鐘,以10遍為1回合,每日做3回效果最好,也要記得勤勞做運動,也就是所謂「5510口訣操」:5510口訣操5:一次收縮5秒鐘5:再來放鬆5秒鐘10:以10遍當作1回合【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831.html】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為運動相聚、更挑戰自己 熟齡社團「中山六君子」備戰2025世壯運
有一群人,因為運動而聚在一起,但光是運動還不夠,他們還有野心挑戰比賽;他們不是年輕人,平均50歲起跳,更有人超過70,但年齡從來不是阻力。運動強健體魄,競賽考驗毅力,「志在參加」不是他們的選項,既然決定參賽,那就得拿個獎牌回來。熟齡人生,在運動場上依然精彩。「這球我來」、「你去那邊」……台北松山區清晨的操場並不寧靜,一群中年民眾正在備戰世界壯年運動會。他們是名為「中山六君子」的中山國中晨間運動社,幾乎每天相約練習,年齡在他們身上幾乎看不到影響。他們並非專業運動員,有的人甚至沒有什麼運動經驗,但憑藉著團隊友好的氣氛,運動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40多人從半百到古稀,跑步、排球、騎車樣樣來。這群人多由附近社區民有里的居民組成,團員並沒有參加資格限制,人數不固定,目前約在40多人左右,然而大多年過半百,不少人已經退休,甚至古稀之年者也不在少數。王世雄今年71歲,團員總喊他「王董」,平時身分是內外銷貿易公司董事長,也是晨運社的發起人。他說,一開始大家各自在操場運動,久了也互相認識,但頂多互相點個頭,後來決定成立社團大家一起運動。中山六君子的運動多元,禮拜一跑步、禮拜二排球、禮拜三騎車、禮拜四跑步、禮拜五籃球、禮拜六排球等,因此練習場地後來也拓展到整個大台北,不只在中山國中。「安哥」張博安是創始成員之一,他自稱是個運動老頭,在40多歲的時候就是跑馬拉松,每天總想著跑步,接觸這幫朋友後,才擴及其他運動,70歲開始學游泳,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取得救生員執照。從六人成軍,健身、競爭更要保持君子風度。「中山六君子」團隊起初是六個人,因為打籃球三對三鬥牛,恰好需要六人。但其實六君子是源自元朝畫家倪瓚的「六君子圖」,以松、柏、樟、槐、楠、榆六棵樹,象徵堅毅不搖、內外兼修的精神。王董說,一開始大家從籃球開始打,難免肢體碰撞,想在運動同時秉持君子風度,也希望朋友間彼此誠心、信用、正當、務實。「50歲以前我從不運動,連接送小孩上放學都搭計程車。」62歲的簡雪華,在50歲那年發現容易暈眩等初老症狀,便開始至中山國中操場運動,沒想到跑出興趣來,加入中山六君子社團後,跑步能力更是突飛猛進,從10公里、21公里,到現在連42公里的全程馬拉松也只是「小菜」一碟,曾在沖繩、艋舺參加賽事。身為家庭主婦,她笑說,本來煮完晚餐愛看八點檔電視劇,現在都不看了,選擇出門和中山六君子練球。排球最有挑戰,不想志在參加,更想取得名次。今年70歲的劉志崧,報名了七項世壯運項目,他60歲時加入社團至今,已超過10年,屬資深成員。曾在台塑公司服務20年,他回憶,當時只要是廠長級主管,都必須參加台塑運動會,跑五千公尺長跑項目,自己就曾與創辦人王永慶跑過步,在公司風氣中,養成運動的習慣。跟著中山六君子練排球後,在復健科診所就醫時,被醫師問到「打什麼球」,他回答排球時,把對方嚇到下巴快掉下來。中山六君子報名的世壯運項目中,排球最具挑戰性,為了確認目標,他們曾召開會議,決定「不要只是志在參加,要以取得名次為目標」,因此每人交出會費,找來總務管理資金、聘請專業教練,每日六點就集合,團練一小時至校園警衛現身趕人才離開,雖不像國家隊專業,但精神一點也不馬虎。退休後要有行動力,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社團創辦人之一陳慶祥「祥哥」更是發下宏願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可不行,退休後要有動力、自發性參加活動,才能達成目標。」「添哥」周再添對台灣爭取世壯運的過程頗有關注,他說,最終主辦單位在巴黎與台灣之間,決定要讓哪一個國家地區舉辦賽事,巴黎有奧運場地優勢,台灣則因曾經舉辦過世大運,最終決定由台灣主辦,這也是亞洲首次舉辦,且賽事涵蓋八成以上奧運項目,且不限資格,「人人都能當國手,不僅能讓自己更健康,更是一種國民外交,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名字。」晨運夫妻檔1-王世雄&黃淑娟:親切晨運阿伯,進公司變霸氣王董。人稱「王董」的王世雄,今年71歲,在民國100年時成立中山晨運社,近期轉型為中山六君子社團,以新北市世界壯年運動會為目標,正在密集訓練。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在社團中呼風喚雨的他,是一家冷凍食品貿易公司董事長,過了法定退休年齡65歲,雖逐漸交棒兒子掌管公司事務,但也坦言很難真正放手,目前退而不休。公司交棒給兒子,他照樣每天進公司。中山六君子成員沒有幹部之分,但王世雄總是掌握大局,提醒大家何時開始暖身,何時準備收操離開學校。外型神似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穿著一身運動裝束,看似平易近人,旁人透露,「王董夫婦」平時出席晚宴,可是全身昂貴禮服,氣勢鎮壓全場,與晨運時的「阿伯」樣貌差異甚大。「我們是做冷凍食品貿易,也賣寵物零食,包括雞、鴨、鹿肉、柳葉魚、鬼頭刀等,共廿多種產品。」與妻子黃淑娟白手起家,創設冷凍食品公司,王世雄雖認為「為公司永續經營,一定要交棒」,也開始讓兒子獨當一面,但談到公司產品,眼神中仍充滿熱忱。他坦言,自己大概很難完全放手,至今還是每天都會進公司,「運動完人生總要有個方向,年齡不是問題,心態才是。」退休投入志工,又變運動選手,與友同樂又能瘦身。王世雄與妻子黃淑娟結婚近40年,30多年前創業時,公司全部資產只有一台打字機,後因客戶拜訪所需,才開始尋覓辦公室,至今形成小具規模的冷凍食品公司。如今夫妻二人逐漸交棒兒子,黃淑娟說,看著兒子經營網路世界,感受到自己在數位時代中已難跟上腳步,但也在過程中學習到如何從外銷轉向國內市場,並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今年已67歲的黃淑娟說,擔心退休後失去方向,自己投入慈濟基金會擔任志工,正好慈濟團隊投入明年新北世界壯年運動會行列,加上中山六君子成員、好友「添哥」極力推薦,因此決定從志工變成選手,報名排球等選項,不僅能參與難得的國際賽事,可與朋友同樂,還能瘦身,簡直一舉數得。晨運夫妻檔2-周再添&陳美莉:運動修身、上課修心,有能力想回饋社會。中山國中一帶運動風氣盛行,不少附近住戶都是操場運動常客,「再添美莉」夫妻檔也是其中一組人馬。周再添、陳美莉夫妻原先在中鼎集團上班,一個負責核反應爐的工程,一個則是公司會計。退休後,兩人「內外兼修」,不只運動籌備世壯運,也尋求宗教修心,更想趁著自己還有能力時回饋社會。從小就愛運動,古稀之年仍積極參與賽事。大家口中喊的「添哥」周再添,今年已71歲,正著手備戰明年世壯運籃球、田徑、排球共七項比賽。添哥年輕時就有運動習慣,學生時期因為個頭較小,校園籃球比賽上場機會不多;但是進入職場後,每周周末持續運動,是公司籃球社一員,曾拿下台北市捷運盃冠軍。61歲時因照顧媽媽離開職場,開始接觸中山國中晨運社,現在每天都是訓練時間。周再添說,不少人退休後少了生活重心,體力反而衰退,憂鬱也伴隨而來。自己除了運動、爬山外,也會跟太太一起去社區大學上課、念經、學佛,希望透過信仰減少心浮氣躁。陳美莉去年退休,起初只是陪著先生一起練習運動比賽、當世壯運志工,但看著社團運動氣氛融洽,也加入比賽,變成排球參戰選手。她說,自己運動幾乎是零基礎,一開始不敢加入,但看著大家凝聚力強烈,也投入訓練,從團體戰著手訓練。支持修法放寬退休年齡,減輕世代壓力、傳承經驗。在雙親過世後,兩人完成志工基本訓練,希望除了參加世壯運挑戰自己外,也可以回饋社會。身體健康無虞的他們認為,現行規定65歲就退休實在太早,支持修法放寬勞資雙方協商,延後退休年齡;一來減輕年輕人負擔,也讓經驗傳承不要中斷。周再添表示,現在高齡化社會來襲,年輕人要養老人實在很辛苦,自己經濟能力沒問題,也不計較收入多寡,希望在民間發揮力量。陳美莉也說,「我們照顧老人有經驗,照顧小孩也沒問題」,現在體力都還不錯,希望在世壯運之後朝照顧相關志工發展。投入志工、穩定運動,經濟穩定是不可或缺前提。陳美莉表示,單靠勞退等支應退休生活恐怕不太夠用,他們兩人利用被動收入,例如儲蓄型股票、ETF、基金,股票市場賺利差、分紅等理財。陳美莉說,從先生退休時開始準備兩人退休資本,雖然有點慢,幸好還來得及。小孩目前30多歲,已經建議他們及早開始規畫,建議一般民眾要提早20年計畫退休生活,把剩餘的資產、必須花費,不論金額大小筆都要詳盡規畫,自己安心、也不會造成下一代負擔。
-
2024-11-02 焦點.健康知識+
53歲女每天走路堅持10年健檢發現「都是無效運動」調整後驚喜:第二天就有感!
現代人缺乏運動,很多人以為自己每天都有散步就算是有運動了,但心律和速度沒達到一定程度,只是緩緩的步行就算堅持再久都無用,上了年紀甚至會患上肌少症、內臟脂肪超標等疾病。53歲博主「玲姐」分享,自從手機有了步數排行榜這個功能,每天就一直開著打卡,不管刮風下雨,每天必須走到一萬步,偶爾走到2、3萬步,朋友給她按讚,讓她覺得自己生活方式還是挺健康有規律的,她也聲稱這是這輩子堅持最久的一件事,就這樣持續了10年。然而幾個月前的健檢,玲姐發現自己明明身材很瘦,竟然內臟脂肪超標,全身肌肉量不足。她給營養科掛號,聽了醫生的建議,才知道自己對於健康和運動竟然誤解這麼深。首先,體重輕並不意味體型標準。人上了年紀,愈要重視肌肉對人體的重要作用。同樣體積的肌肉重量是脂肪的3倍,只要體型勻稱,就不要過度關注體重秤上的數字,人需要更多的肌肉保護骨骼、內臟和心肺。其次,長時間、低效率的慢走、散步,達不到運動效果,有效的運動不一定要多長時間,但必須達到一定強度,心率、呼吸要提升,肌肉只有刺激後才能生產。這讓慢走10年卻幾乎無效的玲姐大夢初醒,決定換個方式運動。玲姐表示因為在意別人的眼光,不想在路邊跑步的時候被熟人看到,所以就選擇在家旁邊的高樓裡爬樓梯,走樓梯到30層再坐電梯下來。第一天,走了15層就喘的不行 。休息了十分鐘,走到25層就放棄了。第二天,爬完了30層,耗時35分鐘。到第十天的時候,能爬完2次,共60層。玲姐說爬樓讓她確實感覺到自己心臟的跳動、大汗淋漓,每次堅持完後像從內到外都被清洗過一遍。意外的是,連睡眠的時間品質都有所提升,簡直是立竿見影,從運動的第二天整個人就有明顯的改善。另外爬樓以後,她指出精力和食量都明顯提升,但並不控制飲食,只是更注重蛋白質的攝取。現在玲姐體重上升到50公斤,肉眼看起來臉更緊緻了,身材也更挺拔。她說以前老是想靠食補、休息來把身體養好,現在才知道不給身體施加一定強度的壓力,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緩慢散步其實運動不足 走路重點在速度與大步伐 許多人總高估自己的運動量,加拿大約克大學運動學教授考克崁寧表示,一般人常把緩慢的散步當成很大的運動量;但從專業角度來看,對身體健康者如此運動量有限。外科名醫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指出,如果要靠走路鍛鋉身體,一定要「正確」走路才有用,不是糾結在「日行萬步」這個過時觀念,而要掌握2個原則:速度要快、步伐要大要寬。速度大約是每分鐘120-140步,也不用很難精確去算步數,反正就是走到心跳加速、會微微的喘。步伐則是不要小碎步走,要大步邁開約65-85公分,也就是大概二個斑馬線的距離。掌握這二個重點快走,就能達到運動功效。資料來源/玲姐優雅老去
-
2024-11-02 養生.抗老養生
型男生理年齡不到17歲!擊敗富豪奪下「返老還童奧運冠軍」揭8個抗衰訣竅
人類為了對抗衰老,甚至為此舉辦凍齡大賽競技。美國矽谷富豪企業家約翰森(Bryan Johnson)於2023年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Rejuvenation Olympics),讓人們透過各種逆齡手段,看誰能將衰老速度放到最慢。約翰森致力於對抗死亡,他投資上百萬美元進行抗衰老自我實驗,包括吃藥、嘗試基因療法等盡力對抗衰老。而他不光是自我追求,甚至將其視為一項專業運動,並邀請有志之士一同參與,因此舉辦「返老還童奧運會」。約翰森規定只要參賽者完成特定的血液測試以測量他們的生物學老化速度就可以參與,多個線上動態排行榜於2023年1月發布,展示誰是最佳的抗衰老者。比賽競爭的關鍵指標之一是「老化速度」,指的是身體每年在生物學上老化的速度,管理比賽公司通過血液測試來測量。此外另一個排行榜將展示按器官系統排名最慢老化的人,比如誰的腎臟、肝臟和肺部在相對於實際年齡時最為年輕。這項比賽吸引上千人參與,參賽者透過改變飲食、運動計畫和睡眠習慣、使用補充劑、非標準藥物和其他醫學干預來降低他們的老化速度。身為創辦人的約翰森並沒有在自家比賽取得冠軍,真正的延壽高手為愛沙尼亞的男子蘭德(Siim Land),他於六月一度一舉登上排行榜榜首,29歲的他生理年齡不到17歲,每年衰老年齡僅0.65歲,擊敗投下巨資的富翁約翰森。蘭德說他每年花在長壽的費用為1.1萬美元(約新台幣35萬元),但自己並沒有太看重比賽結果,認為能夠參與已經很好了,並不會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頭銜。蘭德的8個抗衰訣竅訣竅1:早起曬太陽蘭德早上6點左右起床,帶狗去跑步並曬太陽,每周 2-3次,每次15-30分鐘,選擇早晨或黃昏陽光柔和的時候,曬腿部、腹部、背部等部位。陽光照射可促進體內5-羥色胺和內啡肽生成,有助於保持情緒、增強免疫力,對一些皮膚疾病也有緩解作用,還能合成人體所需維生素D。訣竅2:睡前防藍光蘭德晚上10點左右入睡,睡前1小時戴防藍光眼鏡。夜間電子設備螢幕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釋放,影響睡眠和生物鐘節律,戴防藍光眼鏡可提高睡眠質量、緩解疲勞。訣竅3:高蛋白質與高多酚攝入蘭德飲食結構類似地中海飲食,注重攝入魚雞胸肉、雞蛋等高蛋白食物,每天至少吃 120-140克蛋白質;同時食用堅果、橄欖油、咖啡、漿果、種子等富含多酚的食物,高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菌群的作用,還能輔助清除衰老細胞。訣竅4:遵循168輕斷食蘭德一天中8小時進食,16小時禁食。斷食期間細胞進入「自噬」狀態,可清除衰老的細胞器,回收蛋白質廢物,緩解蛋白質堆積。訣竅5:多樣化運動組合蘭德每周進行兩次45分鐘的力量訓練,增強肌肉力量;每周兩次60分鐘的有氧運動,提高心肺功能;還有一天專門做高強度間歇性運動(HIIT),這種運動能持續消耗熱量,實現減脂增肌,幫助保持年輕的身體狀態。訣竅6:運動後紅外線理療蘭德運動完後,將自己包裹在紅外線毯子裡20 - 30分鐘。細胞受到紅光波長照射時,分子、原子振動加快,局部溫度升高,細胞的通透性、酶等會發生改變,還能增加熱量蛋白,加速新陳代謝,減少細胞損傷、緩解肌肉疲勞和關節疼痛。訣竅7:補充適量補劑蘭德每天會吃一些補劑,如Omega3、甘氨酸、肌酸、甘氨酸+Nac等,補充膠原蛋白改善胰島素抵抗、減少肌肉流失。訣竅8:保持低壓力生活蘭德強調低壓力生活,好心態是良藥。長期處於高壓環境會使人體產生過多自由基,攻擊粒線體,加速細胞老化。減輕壓力後,壓力導致的衰老可以逆轉。
-
2024-11-0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彭家勛行醫30多年 難忘病人手寫卡片
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彭家勛今年7月底走馬上任,他承諾,桃榮將向醫學中心看齊,為醫院勾勒出新藍圖,做桃園市民最強的後盾,顧好市民的健康。專精神經醫學 作基因研究彭家勛是神經醫學的權威,專精於神經學研究,包括基因與酒癮、腦中風疾病及巴金森氏症。畢業於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的他,就學期間就對神經解剖學有興趣,發現神經內科疾病的應用發展空間很廣,因此畢業後投入神經內科醫學領域,並先後獲得尹士俊、胡漢華、洪昭雄三位教授指導提攜。尹士俊是國際知名學者、國防醫學院生化所教授,在基因及酒癮的研究相當出色;胡漢華則是台灣腦血管超音波血流動力檢查的先驅研究者。彭家勛結合兩位教授的研究,進一步探索與中風之間的關聯,在國際腦中風知名期刊發表研究結果,顯示酒精代謝基因差異與腦中風發生有關。彭家勛2003年赴美進修,接受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洪昭雄教授指導,以巴金森症老鼠模型探討神經保護藥物的作用,進而將神經保護概念應用在急性腦中風及慢性神經退化性病人的治療上,對病人有相當程度的幫助。自美返台後,彭家勛在全國積極推動急性梗塞性腦中風治療,在擔任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任內,與健保署溝通改善神經科醫師進行血栓溶解治療時的各種困境,包括提高執行給付和延長治療黃金時間,讓急性腦血栓溶解治療成為標準治療,幫助許多急性中風病患免於終生殘障臥床之苦。推取血栓聯盟 搶治療時間「今年腦中風治療工作重點,是爭取有效黃金治療時間,推動區域整合取血栓聯盟」,彭家勛說,桃榮是北榮在大桃園地區唯一的區域級醫院,他上任後即和鄰近有取血栓技術的醫院,如林口長庚醫院等聯盟,讓在地中風病人都能獲得最及時完整的治療。上任三個月的彭家勛,為桃榮擘畫未來的發展方向。首要是戮力讓桃榮成為桃園在地重要區域醫院,分擔北部地區榮民醫療體系的照護重任,結合桃園榮服處與4所榮家(桃園、八德、台北、板橋),以智能化醫療管理系統,提升榮醫體系醫養合一,長期照護榮民與在地鄉親的健康。重視智慧醫療 北榮當標竿其次,以Digital Health為規畫藍圖,以北榮總院為標竿,導入相關智能化醫療服務系統,讓桃榮成為在地榮醫體系的急、重、難症治療中心,因此急診室將擴建更新,並建立癌症治療中心,初期以肺癌、乳癌、腸胃道相關癌症治療為主,也逐步引進高階檢查與治療設備,網羅與培訓相關人才,落實醫療在地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目標。行醫30多年的彭家勛,有一位女性中風病人最令他難忘。她中風接受治療後,每年都會寄親手繪製的卡片賀節,卡片上的構圖用色,讓他感受到病人滿滿的正能量,也使他更有信心去幫助中風的病人。彭家勛是基督徒,聖經對他的幫助很大,例如在照顧失智老人時,會想到「不可嚴責老年人,只要勸他如同父親;勸老年婦女如同母親」的經句,提醒自己對老人家的態度要溫和包容。飲食作息規律 讀聖經紓壓他的養生要領很簡單,每日規律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休閒活動以跑步、爬山為主。面對壓力時,則以禱告、讀聖經進行紓壓,他很感謝心靈導師李敏椿牧師,每天傳給他聖經的話與教導,讓他能保持身心平安,面對每天的挑戰。在院長室牆上,掛著一幅建院以來書法家朱振南的墨寶─范仲淹「岳陽樓記」,彭家勛說,似乎欲引用文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期勉桃榮同仁要有胸懷天下憐憫蒼生的志向與抱負。彭家勛● 年齡:61歲● 專長:神經醫學、腦中風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相關疾病、酒精性相關神經疾病、各式神經痠痛等疾病● 現職:台北榮總桃園分院院長、國防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 經歷:三總基隆分院院長、三總神經科部部主任、三總副院長、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台灣神經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總新竹分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期望每位病人都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珍惜健保資源。
-
2024-10-30 養生.運動健身
做不到日行萬步沒關係,步速更關鍵!調整走路5動作讓你走得更快
你走路快還是慢?有些人說這跟個性有關,個性急的人走路較快。事實上,走路速度與健康狀況關係較大。研究指出,步行愈快,對健康的好處愈大,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疾病風險,也降低早死風險。 根據2022年巴西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走路的步數越多,步速越快,動脈僵硬的可能性就越小。2011 年的一項國際研究也有類似發現,指出每分鐘 100 步相當於適度的體力活動。而中度至劇烈運動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最有益。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也曾於元氣周報撰文指出,步態速度減緩可能是認知功能減退的前兆。她舉2022 年英國的一項研究說明,每天步數越多(最多 10,000 步左右),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低,快走也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如何走得更快?因此,為了預防晚年衰弱、臥病,注意「步行速度」非常重要。那要如何讓自己走路速度變快?很多人可能覺得邁更大的步伐就可以走得快,但《哈佛醫學院》指出,這樣反而會減慢你的速度,因為你很難將身體的重量轉移到離你前面較遠的腳上,以下幾個動作可以幫助你走的更快。1.站直並伸展脊椎當你的姿勢良好並且核心肌肉被激發時,步伐會更有力。站直也有助於減輕上背部和下背部的酸痛,也可以深呼吸以獲取更多能量;並要注意保持肩膀向下,不要往耳朵方向蜷縮。2.手臂彎曲一般我們在跑步時,雙臂一定是跟著快速擺動,而不是伸直的狀態。走路也是一樣的道理。將手肘彎曲 85° 至 90°,並前後擺動手臂,而不是左右或斜跨身體。彎曲手臂時,會更容易快速揮動它們,雙腿也會加快速度以與手臂保持同步。3.腳跟著地腳跟著地並透過雙腳滾動。當你的腿向前擺動時,腳跟應該是腳第一個接觸路面的部分。著地時集中注意力保持腳趾向上。這有利於從腳跟到腳趾的行走動作,比每一步都用腳拍打地面更容易走得更快。4.、前腿伸直試著彎曲腳掌、抬起腳跟,專注於推動自己前進,想像你試圖向後面的人展示你的鞋底一般。而在腳落地到身體下方時,保持腿伸直,不要鎖在膝蓋處,這樣可以讓你的步伐更平穩。5.大步伐改成短步伐很多人可能覺得邁更大的步伐就可以走得快。其實不然,相反的,調整你的步伐更短才會更快。當你邁出下一步時,將你的前腿放在你的正下方,讓步幅滾動的更平穩,更容易將體重轉移到前腿,然後向前擺動後腿,讓步行速度更快。【參考資料】.《CNN Health》.《哈佛醫學院》.《FORTUNE Well》.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9 養生.運動健身
跑步瘦太慢!每天20分鐘簡單健身操 讓微胖女孩兩個月65→50公斤
女性的肥胖脂肪通常都胖在下半身,對於一些微胖又想快速瘦到標準身材的人該做什麼運動?健身專家指點一套高強度間歇運動,每天不用花太多時間,持續做就能快速瘦身。健身教練兼博主杜英俊表示,65公斤女生若想瘦到50公斤,跑步無法很快達成效果。他指出65公斤的女性大多屬於大基數,這類人全身脂肪主要堆積在肚子、腰側和大腿內側。註:利用BMI數值來做判斷,BMI=體重(kg)/身高(m)²超大基數:BMI≧28大基數:24≦BMI≦28小基數:18.5≦BMI≦24超小基數:BMI≦18.5杜英俊介紹一套HIIT訓練(高強度間歇運動,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每天持續做20分鐘,只要兩個月就能成功瘦下來。動作1:鐘擺跳躍50次,瘦腿還能美化腿部線條動作2:踢毽子30次,瘦大腿內側,減少腰側贅肉動作3:跨下擊掌30次,如果下腹贅肉多,建議多做這動作動作4:向後踢腿30次,讓停止運動後持續燃脂
-
2024-10-27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男女平權改寫了隆乳的歷史
女權主義者認為隆乳助長女性外貌的物化,長期反對隆乳。隨著性別平權意識的增強,女性自主權提升,對大部份女性來說,隆乳不再是為了討好男人,女人隆乳是自我提升,增強自信的方式,隆乳手術逐年增加。根據國際整形外科醫學會的統計,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隆乳,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的數字,2022年美國有31萬3735人,2023年增加為36萬5000人,專家們認為此種趨勢與整形手術大眾化,醫療科技進步、經濟發達相關。1962年第一台隆乳手術將義乳置入乳腺下方加大乳房,當年最大的困擾是人體組織對於義乳產生莢膜,如果莢膜增生,義乳空間變小(莢膜攣縮),乳房會變硬。1980年代發現將義乳從乳腺下移到胸大肌下,可以控制莢膜攣縮,於是肌肉下隆乳變成臨床指引。胸大肌位於乳房後面,胸大肌與乳房邊界並不相符,將義乳放在胸大肌下面,女人只是變壯,沒有漂亮的胸型,也困難擠出乳溝,因而1990年隆乳大師提博茲醫師主張雙層面,藉由切斷胸大肌下緣,使義乳北半球在肌肉下,南半球在乳腺下,改善外型。傳統的女性不從事體力工作,也不運動。奧林匹克第一次(1896年)在希臘舉辦馬拉松比賽,參加的全部是男性,1967年才有第一位女性選手,然而2022年波士頓的馬拉松有43%女性,同年芝加哥馬拉松有50%女性,2023年台北馬拉松約有40%女性。21世紀運動的女生很多,台灣許多健身房女性的人口多過男性。另一方面時代的巨輪從不停息,二次大戰之後,女性進入職場。二十一世紀男女平權,某些需要體力,甚至大量臂力,傳統只有男性擔任的工作,例如警察、軍人、消防員、救護員、營建工人等等也有女性從業員。胸大肌的主要功能是肩膀的內收、靠攏及內旋,有固定關節的作用。胸大肌肌肉下原來沒有空間,肌肉下隆乳疼痛度很高,病人形容像被卡車輾過一樣,術後需要時間恢復,肌肉下隆乳的女性長時間追蹤,肩膀功能及關節穩定度下降,核磁共震檢查胸大肌承受義乳壓力,肌肉體積變少,胸大肌功能受損,老年女性甚至肺活量下降。隆乳對於職業上用到大量上臂功能的女性,一個更大的困擾是「抽搐的乳房」,胸大肌收縮(例如菜刀剁肉)義乳跟著抽搐,因而上半身運動的女性,不適合肌肉下隆乳。巴西的女醫師葛蕾芙在2000年提出筋膜下方(胸大肌上方)的隆乳,好處是義乳背面肌肉覆蓋,卻不會傷害肌肉。義乳被筋膜隔離,能與乳房密合,又不會被乳腺感染,此種術式疼痛度低,恢復快,形狀自然,乳溝深邃,跑步會晃。胸大肌運動時乳房不會抽搐,唯一缺點是瘦削的人軟組織較薄,可能摸得到義乳。只是作隆乳的醫師長年習慣肌肉下隆乳,難以接受變革。2022年美國乳癌切除之後乳房重建研討會結論是「乳癌重建的趨勢是筋膜下隆乳」。2023年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會長呼籲:「女人的乳房從未長在胸大肌下面,過往所謂肌肉下隆乳質感較好,其實是肌肉的厚度糢糊了觸感,為了維護女性的健康,學會建議例行性採用筋膜下隆乳,肌肉下隆乳建議保留於特殊狀況使用。」隆乳的歷史由於男女平權而被改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24 養生.運動健身
研究發現:運動時做一小改變,有助於燃燒更多卡路里
過去大家都認為,努力保持持續的運動,才可以燃燒更多卡路里?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短暫的運動且在運動中停下來休息一下,可能可以幫助您燃燒更多卡路里。 根據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 B》(Royal Society B)的研究表示,與長時間散步相比,短時間步行或爬樓梯,需要更多的氧氣和能量。 在一項對10名參與者進行的試驗中,研究人員調查了步行的持續時間是如何影響他們身體的能量使用,以及機械力、強度和時間的變化。參與者以不同的速度(0.20、0.25 和 0.36 m/s)在樓梯上行走10至240秒,並在跑步機上以 1.39 m/s的速度行走。 結果發現,10至30秒的步行或爬樓梯比一次連續走相同距離,需要多20至 60%的氧氣。研究人員解釋,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從休息到開始,需要更多的能量,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連續行走消耗的能量會減少。 這個研究結果表明,時間平均攝氧量和代謝消耗,在較短的比賽中比較長的比賽中更大:30秒的比賽比穩態外推消耗的氧氣多出20-60%,這部分是由於非代謝消耗比例較高所造成的。 研究的第一作者 Francesco Luciano表示,當步行較短的時間時,會使用更多的能量並消耗更多的氧氣來走相同的距離;這就像一輛車在前幾公里消耗的燃料比之後消耗的燃料更多是相同的道理。 這個結果提供了令人鼓舞的消息,特別是對於老年人或患有步態障礙的人來說,因為透過短時間的步行,仍然可以獲得健康益處。 Francesco Luciano指出,如果我們想設計一些運動項目來促進這些人的身體活動,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估計他們的能量需求並進行調整;了解短時間步行的能量需求,可以幫助我們以更具包容性的方式來促進身體活動。延伸閱讀: · 運動也消不了小腹!醫點名「愛吃這些食物」害你肚子一直變大 白米飯、氫化植物油上榜 · 減肥不需要增加運動量,走路時多做一件事,消耗更多卡路里
-
2024-10-24 醫療.心臟血管
久坐對心血管健康有害,改站著總可以?研究稱無助改善反而增一疾病風險
越來越多人知道久坐對身體健康的風險,因此不少人開始尋求以站立的方式抵消久坐所帶來的危害,這種久坐生活方式通常是由於長時間坐在電腦、電視前或駕駛座上所造成的。其中,站立式辦公桌已成為上班族的一個受歡迎選擇,而在零售業等行業中,工作人員也可能選擇站著工作而不是坐著。然而,他們的努力可能不會產生預期的結果。近期刊登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的研究表明,與久坐相比,久站並不能改善心血管健康,還可能增加與站立相關的循環系統問題的風險,例如靜脈曲張和深部靜脈栓塞。久坐和「靜止」行為與循環系統疾病有關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沒有具體評估使用站立式辦公桌的人,而是分析英過八萬三千多名使用穿戴式裝置的成年人數據,該裝置可以檢測他們一周內每天坐著和站立的時間。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61歲,約55%是女性。平均而言,參與者每天靜止的時間接近13小時,靜止行為包括站立和坐著不動,其中約有2小時是站著,11小時是坐著。研究發現,每天坐著和站著的時間超過12小時的人,患上循環系統問題的風險增加,而每多一小時保持靜止,這個風險就會進一步增加。當研究人員僅觀察坐著或站著的時間時,發現站立超過2小時或坐著10小時,循環健康風險會穩步增加。每日坐著超過10小時也與心臟和血管問題的風險增加相關,但研究人員表明僅僅從椅子上起身並多站立可能並不是解決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站立時間與心臟和血管健康的惡化或改善無關,但卻與循環問題的增加相關。該研究作者之一的Matthew Ahmadi博士在新聞稿指出,站太久不會抵消久坐的生活方式,並且可能對某些人的循環系統健康構成風險。對於那些久坐生活方式的人來說,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另外一位作者Emmanuel Stamatakis教授建議,對於那些經常長時間坐著的人來說,增加日常的隨機活動以及進行有計畫的運動,可能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更好方法。事實上,兩位作者在今年七月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即使對於每天久坐超過11小時的人而言,每天進行約6分鐘的高強度運動或30分鐘的中等到高強度運動,也能幫助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如何抵銷久坐危害?除了運動之外,你也可以參考專家以下建議,有助從久坐行為模式中做出改變。.使用跑步機辦公桌。.使用可轉換的坐站式辦公桌定期更換姿勢。.設置鬧鐘提醒每小時起身活動。.在工作中保持活躍,例如邊走邊接電話或進行走路會議。.偶發的身體活動,例如起身去喝咖啡。.如果在家工作,可以在一天中穿插洗衣等家務活動。【資料來源】.Standing more may not redu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could increase circulatory disease.Standing Desks Don’t Cut Stroke or Heart Failure Risk.Standing More May Not Offset Effects of Sitting, Could Cause Circulatory Issues
-
2024-10-22 養生.運動健身
女子在家超慢跑3個月「脂肪肝、腎結石都消失」她驚喜:沒節食狂瘦6公斤
現在流行超慢跑這項新興有氧運動,一名女子自稱實施三個月的原地超慢跑後,不僅體重顯著下降,連脂肪肝和腎結石都消失了。一名女網友在小紅書分享三個月在家進行原地超慢跑的成果,她自稱由於體重一路飆升,今年6月去醫院健檢還診斷出脂肪肝和雙腎結石,因此每天早上開始實行超慢跑。她日前再度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肝膽、胰臟、脾臟、雙腎都沒發現異常。她開心表示經過三個多月來的努力,在沒刻意節食的情況下體重從71公斤降到65公斤,原本的脂肪肝和雙腎結石都已消失了,連睡眠、便秘和婦科都意外得到改善。她對平時不運動的初學者提出建議,從單次五分鐘開始跑,每天跑幾次無上限,跑兩天後看身體反應來做增減。等身體完全適應,若要減脂一次做30分鐘、降低血糖一次做15分鐘,最高上限可提高到單次一小時,但以不超過一小時為限。「只要站得住就能做」消耗能量比散步多2.5倍體適能教練徐棟英分享超慢跑的訣竅,在家做超慢跑運動,不受天氣與器材影響,只要跟著節拍器,甚至還可以邊追劇、看球賽等慢慢跑,建議可以在吃6、7分飽、休息5分鐘後就進行超慢跑。而且超慢跑對身體有「不痠、不痛、不硬、不喘」4個回饋,消耗能量還比散步多2.5倍,有人在三到六個月內就瘦了20、30公斤。超慢跑4要領1.前腳掌先著地,且不能太用力。2.膝蓋保持彈性微曲,即使換腳都不會伸直。3.跑步聲音愈輕量愈好。4. 小步伐,可以搭配節拍器或有節奏的音樂。
-
2024-10-20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行醫30年教會我的事
最近醫院頒給我「滿30年資深教師」的獎狀。看著自己剛當主治醫師的照片,那眺向遠方,以為自己天下無敵的樣子,不勝唏噓。也來談談,我希望有人在30年前就告訴我的事情:第一,承認自己有所不知。我們被要求完美,要做就做「最好」的醫師。成長使人幻滅,會有越來越多無言以對的時分,或許追求做一個「夠好」的醫師就行。處處誌之,試著向懂得較多的人學習,與比較不懂的人分享。第二,心理健康比業績更重要。醫學生從小就對分數執迷,追求完美。到了醫院,追逐KPI感覺像是生死攸關,永遠有下一個標的,倦怠悄悄上身。並不是所有可以計算的東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計算。第三,善待自己。年輕時吃苦當吃補,相信「睡眠只適合弱者」。其實36小時不睡覺不會使你更堅強,反而變得更暴躁,健忘,容易犯錯,不如安心閉眼休息。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病人。第四,你無法治癒所有人。年輕時曾照顧一位患有末期心臟衰竭的老婦人。我按照師長的指導和教科書上的準則做了一切,卻無法挽回她的生命。我傷心重溫每一步,想知道我哪裡出錯了。現在我知道:病人的死,不總是我的錯,不要讓挫敗的情緒壓垮,越早學會接受這一點越好。第五,尊重護理師,並向他們學習,做事會順遂許多。他們花在病人身上的時間比你多,病人出現問題時他們是第一個注意到。半夜值班,如果護理師喊醒你說:「這個病人看起來不太對勁。」務必要提高警覺。第六,醫學是一段狂野不可預測的旅程。病人像座山,山在虛無飄渺間;也像瞬間移動的光影,隨時換位。醫學這一行,唯一確定的事實,就是「什麼也不確定」。事情不會永遠朝你所期望的發展,我們無法控制醫院中發生的一切,但我們可以謙卑以對。幸福就是稍微放棄對理想的期待,坦然承受它原本的樣子。第七,注意培養「非醫學」的軟技能。你懂得診斷罕見的疾病,掌握複雜的病情,卻不知道如何和焦慮的病人與家屬交談。醫學常被簡單的瑣事絆倒。一句溫柔的話語,一個眼神的交流,在危難之間,都成為穩定病人情緒的神奇藥物。第八,要感激你的病人。當病人是一份全職工作,令人精疲力竭。他們就像無家可歸的遊魂,一直在等你,從幾個小時到幾周。你的「在場」比任何處方都撫慰人心。他們把自己一團糟的生命當教材,向你展示堅韌、勇氣以及人生意義。與你最糾結的病人教你最多的東西,所以無論你有多忙,都要充分關注他們。第九,你不只是醫師。在醫院外,你是人子、朋友、伴侶、藝術家、跑步者……與親人共度時光,追求愛好,不要讓醫學定義你的整個存在,全面的生活會讓您成為更好的醫師。畢竟,沒有醫師會在臨終前說:「我真希望能在醫院多值一點班」。第十,享受這段旅程。行醫途中有高潮有低谷,有勝利也有絕望。你被邀請進入人們最脆弱的時刻,見證最真摯的情感,你的決策將深遠影響病人。當醫師是最大的特權,難以置信的榮幸,沿途風景令人心碎又無比美麗。30年前,我緊張興奮,匍匐前進,完全不知道前方的路。如今在戰壕裡奮鬥30年後,我仍與病人並肩作戰,重塑自己。我將持續這個偉大的冒險,無怨無悔。
-
2024-10-18 焦點.健康知識+
八個生活習慣讓人多活23年!哈佛研究:60歲開始養成都不嫌晚
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延緩衰老,哈佛大學近期在《NUTRITION》期刊發表研究,根據一項關於美國老兵的調查,發現有八種能讓人延長壽命20年的逆齡抗衰老行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與退伍軍人事務部研究人員分析了719,147名40歲至99歲美國老兵的數據(研究期間有3337人離世),結果發現在中年養成8個生活方式,就能幫助延長壽命21~24歲。研究報告通訊作者、健康專家Xuan-Mai Nguyen表示,研究顯示在40歲時開始遵循這八種習慣的人群,與不遵循以上任何一種習慣的人群相比,男性平均壽命長24年,女性平均壽命長21年。即使是60歲才開始養成八種健康習慣,仍能多活將近18歲。八個生活方式讓你年輕23歲1.運動這項研究指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運動可使全因死亡的風險降低46%。Nguyen表示,發現壽命較長的人每周都會進行7.5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s)的運動。代謝當量是一個衡量運動強度的單位,可以粗略理解為每小時運動所消耗的大卡數。每周運動7.5代謝當量是什麽概念?相當於跑步47分鐘、騎自行車48分鐘、游泳55分鐘、打籃球1小時、划船1.5小時的運動量。2.不濫用止痛片避免止痛片成癮是延長壽命的第二大關鍵因素,可將早逝風險降低38%。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已將止痛片成癮列為全國性的「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雖能緩解疼痛,但止痛片服用過量可導致木僵、昏迷和抑制呼吸。3.不吸煙這項研究指出,從不吸煙可將早逝風險降低29%,並且「什麽時候戒煙都不晚」。目前世衛組織已將「煙草依賴」定義為一種慢性疾病,任何年齡段開始戒煙都有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炎、呼吸道感染、中風等心血管疾患風險的好處,還能提升免疫系統功能。4.緩解壓力隨著社會競爭愈加激烈,承受壓力也逐漸增大,有效控制壓力可將早逝風險減少22%。緩解壓力對於心理健康、提升夫妻生活精力、增強抵抗力、減少心血管負擔、緩解肌肉緊張與疼痛都有益。如果只靠自己無法有效解壓,也可以向家人和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人士支持等。5.植物性飲食植物性飲食可使長壽概率提高21%,而且我們只要遵循健康的植物性飲食計劃就可以,不必成為嚴格的純素食主義者。在所有植物性飲食中,Nguyen本人最為認可的是富含全穀物和綠葉蔬菜的地中海飲食。6.避免酗酒每天喝四杯以上酒或含酒精飲料就可稱為酗酒,避免酗酒可以將早逝風險降低19%。7.睡眠充足睡個好覺(每晚7至9小時且不失眠)可將全因過早死亡減少18%。數十項研究已證實,睡眠不佳是各種健康問題(包括早逝)原發和惡化的關鍵推手。8.良好社會關係這項研究發現,被積極的社交關係包圍可以延壽5%。與擁有融洽社會關係的人相比,曾被社會孤立過的人全因死亡率要高出32%,感到孤獨的人比沒有感到孤獨的參與者早亡的可能性高出14%。
-
2024-10-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高血壓一旦開始吃藥就得吃上一輩子?醫師曝「逆轉關鍵」能減量甚至停藥
許多人終生被慢性病纏身,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18歲以上民眾盛行率為26.8%,約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有網友在PTT發問,自己的同事罹患高血壓,吃降血壓藥好多年了,每天都在吃藥,像個藥罐子。他很好奇一旦得高血壓是不是一輩子只能吃藥,有沒有辦法可以逆轉?網友回應:「跑步和控制飲食可逆轉」、「過胖的減重可以藥量減半甚至康復」、「回歸自然生活看有沒有機會」、「看成因是什麼來決定」。也有人指會到吃藥代表已經很嚴重了,變成慢性病頂多只能控制無法治癒,不過乖乖吃藥還是可以活很久、過正常生活。高血壓一定要吃藥嗎?東元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聖典表示,很多高血壓病人擔心高血壓藥物吃多了會變成的腎臟病甚至洗腎,有些則擔心一旦吃了高血壓藥物就得吃一輩子。張聖典指出血壓高是會惡性循環的,血壓升高後容易破壞血管,會造成血管硬化,一旦血管硬化後血壓就會更高,造成心臟更大的負擔,提升罹患心血管疾病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張聖典表示只要讓高血壓能降下來就不用繼續吃,高血壓的起始治療並不單只是藥物,包括飲食習慣、減重運動、戒菸及生活型態改變也是高血壓治療的重要環節。有不少病人藉由運動減重、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而降血壓,就不需要再繼續服用,所以血壓藥是有機會可以減量甚至是停藥。不過隨著年齡增加,血壓也會越來越高,因此大部分病人需要長期規則服藥來控制高血壓,才能達到預防的好處。幫助降血壓的5個習慣根據照護線上白映俞醫師介紹,改善以下幾種習慣可幫助降低血壓:1.得舒飲食:多攝取蔬果、低飽和脂肪2.減重:讓BMI降到低於253.有氧運動:每天30分鐘、每週五天以上4.減少鈉攝取:每天攝取範圍1.5-2.3克5.限制酒精攝取:男性每日攝取少於20克、女性少於10克當高血壓患者進行良好生活管理,從飲食與運動習慣下手,是有機會讓血壓獲得良好控制的。當血壓控制的不錯,可以與醫師討論,看看是否能開始藥物減量,切勿自行評估停藥,務必遵從醫生指示。
-
2024-10-10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睡8小時和走1萬步能長保健康嗎?哈佛教授破解養生七大謊言
生活中許多健康或養生知識長期遭到誤解,美國人類學家暨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E. Lieberman)在訪談中解析關於運動、睡眠、跑步、癌症和糖等七大謊言,讓人重新審視那些根深蒂固的健康觀念。謊言1:每天都要8小時睡眠和1萬步嗎?睡眠對身體健康至關重要,7小時睡眠可能是最佳選擇,而不是傳統的8小時,睡眠不足或過多都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運動也對健康有巨大影響,每周運動150分鐘可降低患乳腺癌風險。關於睡眠,八小時睡眠的觀念自工業革命以來就存在,但現代生活中的電視、燈光、手機等電子設備干擾了睡眠。愛迪生發明電燈改變了睡眠模式。研究表明, 沒有這些電子設備的人群中,他們每晚平均睡眠六到七個小時,且不午睡。因此,認為人類每晚需要睡八小時的想法並不科學。研究數據顯示,每晚睡眠七小時左右的人,健康狀況往往最佳。當然,實際情況更複雜,生病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睡眠,而且青少年和老年人的睡眠需求也不同。至於每天走一萬步的說法,其實源自日本計步器的營銷策略。在20世紀60年代東京奧運會期間,計步器被發明出來,選擇「一萬步」作為目標,更多是因為這個數字聽起來吉祥,而非科學依據。研究顯示,每天走7000到8000步時,健康效益最大,超過這個數字,額外的步數並沒有明顯的優勢。所以每天走一萬步並非最佳,但不失為一個合理的目標。謊言2:重訓是「金剛芭比」才需要的嗎?體育活動種類多樣,包括耐力運動和力量訓練,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延緩衰老過程維持身體各系統功能,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利伯曼教授表示現在更加注重進行力量訓練。他一直喜歡散步和跑步,但對耐力型活動並不感興趣。利伯曼教授坦言,他並非一個特別有毅力的人,更傾向於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然而,隨著對力量訓練重要性認識的加深,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在這一方面的懶惰,並開始每周至少進行兩次力量訓練,以更認真的態度對待它。他特別強調,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質量的流失可能會導致人們變得非常虛弱。這種狀況在醫學上被稱為「肌少症」,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往往會逐漸失去肌肉,導致身體變得虛弱,功能能力下降。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利伯曼教授提醒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的流失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通過定期進行力量訓練,我們可以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保持身體的活力和功能能力。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眾,即使不是天生有毅力的人,也可以通過認識到運動的重要性逐漸改變習慣,開始認真對待力量訓練。謊言3:「退休」會讓你更健康嗎?退休後「閒著」並不利於健康,年紀越長,運動對健康的影響越重要。體育活動對延緩衰老至關重要,適當的身體活動可以開啟維修和維護程序,保持肌肉強壯,防止DNA突變、細胞堆積垃圾、老年失智症。人類無法抗拒歲月的流逝,衰老是自然規律,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退化。然而,體力活動卻能有效地減緩這一過程。無論是耐力運動如跑步、步行、遊泳,還是力量訓練或阻力訓練,它們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對抗衰老,維持身體機能。過去人們認為隨著年齡增長,活動量減少是正常現象,但現在知道這並非不可避免。身體活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體力活動能激發一系列神奇生理反應,它不僅能幫助修復和維護身體,保持肌肉強壯,還能防止DNA突變,維持線粒體數量,清理大腦中的有害物質,從而預防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的失智症。簡而言之,體育活動對全身各個系統都有延緩衰老的益處,一旦停止運動,衰老的過程就會加速。退休是現代社會特有的現象。在過去,人們不會退休,他們會一直工作,直到生命終結或疾病纏身。退休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因此,退休後應該尋找一些具有挑戰性、有益、有趣的活動來替代工作,重要的是不要停止運動身體。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育活動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大。對於20多歲、30多歲和40多歲的校友來說,每周運動四到五次,可以降低約20%的死亡率。而對於60多歲和70多歲的校友,經常運動的人死亡率要低50%。這一發現再次證明,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對於維持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不是相反。謊言4:聽從輕鬆舒服的本能 真的對身體好嗎?舒適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我們變得懶惰,而長期缺乏運動可能增加患病風險。有些人可能攜帶著某些遺傳傾向,無疑增加了患上某些疾病的風險。然而,相較於遺傳,環境因素對我們的健康影響更為顯著。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環境,通過積極的運動和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風險,雖然不能完全避免,但能大幅度減少這些疾病的可能性。追求舒適是人的本能,現代社會充斥著電梯、汽車等便利設施,大家總是下意識就去搭電扶梯或搭乘交通運輸工具,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然而,為了健康,我們必須克服這種追求舒適的本能,積極地參與身體活動。謊言5:花了太多錢在治療疾病 而不是預防通過適當的運動、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整,這些簡單的措施,可以有效預防許多疾病。常聽到一種觀點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自然會上升。但這並不是絕對的。在西方世界,由於缺乏運動和飲食不當,血壓升高的情況確實比較普遍。然而,也有很多人即便年歲增長,血壓依然保持正常。我們常常將年齡增長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混為一談,但事實上其中一些疾病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並沒有給予預防足夠的重視,預防措施往往只是偶爾被提及。在美國,醫療保健系統的投入並不合理,只有大約3%的醫療預算用於疾病的預防,而根據疾病控制中心的數據,走進醫生辦公室的人中,有高達75%已經患有某種疾病。我們幾乎沒有投入資源去預防那些嚴重影響我們生活品質的疾病。但值得慶幸的是,預防並不複雜,它需要個人的意志力、教育以及獲取健康食物的機會。他相信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行動來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預防那些隨著年齡增長而可能出現的疾病。謊言6:癌症是「貧窮病」還是「富人病」?癌症與能量過剩有直接的關係,我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與癌症等疾病的發病率密切相關。癌症與財富有很強的聯繫,因為癌症本質上是一種與能量過剩相關的疾病。利伯曼解釋,癌症的發生是因為體內的自然選擇過程出現了錯誤。當細胞開始生長,它們通過競爭獲取能量,如果能量過剩,比如攝入過多而運動量減少,就會為這些細胞提供養分。因此,高水平的胰島素與癌症的發生密切相關。體內過高的胰島素水平會導致女性體內雌激素和黃體酮的增加,男性體內睪酮的增加。雖然這些激素對生殖有利,但它們同樣會增加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風險。利伯曼教授提醒,活躍的人體內的雌激素、孕激素、睪酮和胰島素水平較低,血糖水平也較低,這些因素都有助降低癌症的發病率。每周進行150分鐘的體力活動,如步行,可以使女性終生患乳腺癌的風險比久坐的人低30至50倍。盡管有充分的流行病學和機制數據支持這一點,但預防癌症的重要性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更多地關注癌症的治療,而忽視了預防。謊言7:糖是發炎反應的兇手少吃易引起發炎的食物,例如任何含大量糖的東西;運動是人體進化出的抗炎活動;高血糖食物會導致胰島素水平上升,過多脂肪儲存會引發全身性發炎。運動可降低發炎,肌肉產生抗炎分子,有助於控制發炎。身體活動對健康至關重要,可延長壽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關心健康,首要的三件事很簡單:戒煙、加強運動、減少高糖和低纖維食物的攝取。這些健康準則幾乎人盡皆知,無需多言。很多人會忽略糖對健康的危害,我們常說的高血糖食物,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升高。胰島素是一種合成代謝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將葡萄糖和脂肪儲存起來。當你進食時,胰島素水平上升,幫助儲能;而當你運動時,胰島素水平下降,因為你正在消耗這些能量。當細胞獲得過多能量時可能會失控,「發炎」往往是因為細胞中脂肪積累過多引起的。脂肪細胞膨脹、破裂,進而損害身體,激發免疫系統的反應,導致發炎。肥胖和過多脂肪是全身發炎的主要原因,而發炎就像身體內部的緩慢燃燒,可能對幾乎所有器官造成損害。
-
2024-10-10 醫療.心臟血管
降低血壓並減少中風風險 對心臟健康最好的3類運動一次看
你可能會在爬坡時感覺到你的心臟在努力工作:你的心跳加速,可能會喘不過氣,但你也許並不完全了解這樣做的好處。任何能夠鍛鍊你的心臟和肺部的運動都能增強心臟肌肉,有助預防高血壓和可能堵塞動脈的「壞」膽固醇,這些都對你的健康壽命非常有益,並且能降低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雖然任何形式的有氧運動,如步行或跑步,對心臟健康都是有益的,但為了獲得最佳的心臟效益,需要不同類型的運動才能提供全面的益處。運動對心臟健康的好處有哪些?專家指出,當你的心臟健康運作時,它能更好地與其他器官系統相互作用。你的整個身體都能從心臟輸送的含氧血液中受益,這些血液流向全身,再回到心臟,而運動有助於改善整個過程。1.降低心臟病風險讓身體活動起來對心臟健康有許多好處,直接影響心臟的工作方式,包括降低血壓、膽固醇、2型糖尿病患病風險,並且有助體重管理及改善心肺健康。2.減少內臟脂肪過高的內臟脂肪會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有害影響,並增加全身性炎症。運動可以幫助燃燒脂肪,並增加全身的肌肉比例。3.提高新陳代謝運動可以幫助你的身體獲得更多的肌肉,從而透過肌肉提高新陳代謝率來幫助保持身體和心臟健康。4.改善心理健康運動會釋放一種稱為腦內啡的讓人感覺良好的激素,有助於改善情緒並減輕壓力。心理健康對於保持心臟健康有著重要作用。3種促進心臟健康的運動類型專家表示,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對心臟健康最重要。雖然靈活性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但它仍然很重要,因為它為更有效地進行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何謂力量訓練?力量訓練又稱阻力訓練,和重量訓練同為常見肌力訓練活動。阻力訓練是一種對抗阻力的運動,主要訓練人體肌肉,常見的項目有伏地挺身、彈力帶。而重量訓練則是以負荷重物或特定器材的方式來訓練,常見的項目有啞鈴、槓鈴等。1.有氧運動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血壓和心率。此外,它還可以提高你的整體耐力,並有助於你的心臟輸出量,也就是心臟泵血狀況。專家建議,理想情況下,每天至少30分鐘,每週至少5天。相關的運動包括快走、跑步、游泳、騎腳踏車、打網球和跳繩等。2.阻力訓練對於內臟脂肪較多的人,它可以幫助減少脂肪並提高肌肉質量。有研究表明,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相結合,可能有助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專家建議,每周至少非連續兩天的阻力訓練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相關的運動包括使用自由重量器材(例如手舉啞鈴或槓鈴)、舉重器材、阻力帶或身體阻力練習(例如伏地挺身、深蹲和引體向上)等。3.靈活度訓練靈活度訓練像是伸展運動,並不會直接促進心臟健康。它們的作用是有益肌肉骨骼健康,使你能夠保持靈活性,免受關節疼痛、抽筋和其他肌肉問題的困擾,是維持有氧運動和阻力訓練的關鍵。專家建議,靈活度訓練每天都可以做,以及在其他運動之前和之後進行。【資料來源】.The five best exercises for heart health.Why Exercise Matters for Your Heart Health.3 Kinds of Exercise That Boost Heart Health
-
2024-10-07 醫療.骨科.復健
膝蓋痛到底能不能運動?10種強化膝關節運動 適度做有助恢復膝蓋活動力
預防膝關節疼痛的發生,平時應多強化膝蓋的肌力,維持膝蓋適當的活動度,尤其要常做強化膝關節運動,可減少膝蓋受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治醫師洪榮斌指出,膝關節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運動對膝關節的影響則因人而異,運動對膝蓋究竟是好還是壞,取決於運動的種類、姿勢是否正確及個人膝蓋的狀況。 洪榮斌表示,對於膝蓋健康的人來說,只要在姿勢正確的前提下進行運動,不僅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還能幫助改善身體平衡與穩定性,進而降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特別是強化大腿與臀部的肌肉,能有效支撐膝蓋,減少在活動中的壓力,讓膝關節不容易受到磨損;但如果運動姿勢不正確或運動量過度,反而可能對膝蓋造成傷害。 運動對膝關節,是好還是壞?洪榮斌舉例,許多人在進行運動時,像是慢跑、深蹲或長跑等,這些運動在正常情況下,並不會對膝蓋造成不良影響,關鍵在於姿勢的正確性及身體是否感到不適。如果在運動過程中,膝蓋沒有疼痛感,這些運動通常是安全的;然而,若膝蓋已經出現疼痛症狀,繼續進行這些需要負重的運動,則可能導致膝蓋進一步受損。 對於已經感到膝蓋不適的人來說,繼續進行負重運動,如跑步、深蹲或重量訓練,則可能會加重疼痛,因為這些運動會讓膝關節承受身體重量,加劇關節壓力,進而增加疼痛感。因此,對於有膝蓋問題的人,這類負重運動不建議持續進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運動方式,膝蓋疼痛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來說,許多不需要負重的運動,對於膝蓋疼痛的病患則是比較安全的,像是以坐姿進行的運動,或是適度的伸展運動、游泳、腳踏車等低衝擊運動是比較安全的選擇,不僅可以避免加重膝蓋負擔,還有助於維持關節的靈活度與血液循環。 此外,適當的復健運動,也是減緩膝蓋疼痛的重要手段,能在不會加重關節負擔、不增加壓力的情況下,幫助活動膝關節、強化周圍肌肉,逐步恢復膝蓋的活動力。 運動護膝的好處洪榮斌強調,運動對膝關節的健康有許多好處。首先,適當的運動可以強化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尤其是肌耐力的提升,對於關節的穩定性極為重要,當肌耐力足夠時,平衡性會相對提高,就能減少受傷的風險。 此外,適度運動對骨骼健康也有益處,運動時對骨骼施加適當的壓力,能刺激骨質生長,減少鈣質流失,從而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等骨骼疾病的發生,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骨骼健康變得更加重要,而運動正是保持骨骼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 運動不僅對肌肉與骨骼有益,對關節內的軟骨也有促進作用,適當的運動能給予關節內軟骨適度的壓力,反而能促進軟骨的生長與修復,許多人可能認為只要增加運動量就能帶來更多好處;但實際上,過度運動反而會增加肌肉、肌腱和韌帶受傷的風險。因此,運動應講求適量,而非越多越好,尤其是對於平時不常運動的人來說,應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量,才能避免過度訓練而導致運動傷害。 運動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改善日常生活中的活動能力,當身體的肌肉與關節保持在健康狀態時,人在進行各類日常活動時會更加靈活,並且能更有效地應對意外情況,減少受傷的風險,像是走路時不小心跌倒,或遇到緊急狀況時,擁有足夠的肌耐力與穩定性,能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避免嚴重的摔傷或關節扭傷。 10種運動,對膝關節好洪榮斌說明,膝關節的穩定性主要依靠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尤其是位於膝關節前側的肌腱,由四條肌肉組成的股四頭肌,透過運動可以有效地增強關節的穩定性,減少受傷的風險。 要增強膝關節的穩定性,建議選擇不會引起膝蓋疼痛或不舒服的運動,例如使用健身器材訓練大腿和膝蓋周圍的肌肉,或是進行跑步、慢跑、超慢跑、深蹲、騎自行車、游泳等,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持續進行,以達到強化膝關節的效果。 1.直抬腿運動直抬腿運動是一種簡單而實用的訓練,適合各年齡層的人進行,特別是年長者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有效提升下肢的穩定性和肌肉力量,強化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對年長者而言,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逐漸流失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直抬腿運動能有效防止肌肉退化,預防膝關節問題。 直抬腿運動是在坐著的狀態下進行,首先,平躺在床上或地板上,將單腳的腳板向上翹起,腳尖朝向身體方向,膝關節保持伸直。接著,緩慢地將整隻腿向上抬起,抬高至約30至60度,並保持離床或地面約30公分的高度。當腿抬高時,大腿前側的肌肉要用力收縮,並維持這個姿勢約5秒鐘,然後大腿放鬆,緩慢將腿放回原處。 建議每次進行20下,之後休息2至3分鐘,再重複3至5次,每天可以進行100至200下,可以達到最佳效果。 直抬腿運動最大的優勢在於便利性,不需特別的設備或場所,任何人都能輕鬆上手,對於膝關節不穩定的人來說,這是首選的低強度運動,能有效增加膝蓋周圍的肌肉力量,從而減少膝關節受傷的風險。此外,因為不會對膝關節造成過多壓力,也是很好的膝關節復健運動 。 如果感覺單靠自身體重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對於想進一步增強肌力的人,可以在腳踝加上沙袋,能更有效地刺激股四頭肌,特別適合年輕人提升訓練強度。 2.壓膝運動壓膝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是伸展膝蓋後方的肌群,不僅能幫助維持膝蓋柔軟度,也能夠減少膝蓋下方的壓力,還能幫助緩解膝關節因疼痛而導致的肌肉僵硬、難以伸直,幫助保持膝關節的靈活度,從而促進膝蓋恢復正常活動,對於減輕膝關節壓力和改善症狀有顯著效果。 壓膝特別適合在運動後、久坐後,或是在膝關節疼痛或僵硬情況下進行,幫助放鬆大腿後側和下背部的肌肉,隨著每次的拉伸,肌肉會逐漸變得更為靈活和放鬆。 首先,坐在地上,雙腿向前伸直,保持背部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接著,將單腳屈膝,腳掌靠近另一條伸直的大腿旁,膝蓋朝外。然後,雙手輕輕按在屈膝的大腿上,身體慢慢向前傾,嘗試讓胸口靠近伸直的大腿,感受大腿後側的拉伸感,保持姿勢約10到20秒,然後放鬆,回到起始坐姿,換另一條腿進行相同的壓膝動作。 3.抱膝運動抱膝也是屬於下肢伸展運動,主要伸展膝蓋前方的肌肉群,對於長時間活動後,感到肌肉僵硬或膝關節僵硬的人來說,透過伸展動作可以有效緩解不適,也能幫助維持膝蓋周圍肌肉的柔軟度與健康,有效減少膝關節疼痛的問題。 抱膝運動的步驟,首先,平躺在地面或瑜伽墊上,雙腿自然伸直,雙手放於身體兩側,保持全身放鬆;接著,慢慢將右膝彎曲,然後用雙手抱住膝蓋,輕輕將膝蓋向胸部靠近,此時,左腿仍然保持伸直,腳跟輕輕接觸地面,當膝蓋接近胸部時,確保肩膀與背部完全貼合地面,避免過度用力,保持姿勢10到20秒,感受臀部與下背部的肌肉拉伸。 完成右側伸展後,將右腿放回原位,再換左腿重複相同的動作。每邊進行完單腿伸展後,可以進一步進行雙膝抱胸,將雙腿同時彎曲,雙手抱住雙膝,輕輕地將膝蓋拉近胸部,並保持約20秒的姿勢。最後,將雙腿放下回到起始平躺姿勢,讓全身放鬆。 4.跑步跑步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每個人的跑步姿勢和習慣都不盡相同,跑步時需要特別注意個人狀況,以免對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首先,跑步並沒有固定的姿勢標準,只要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任何姿勢都可以被接受,建議根據自己的舒適度來調整。 但要注意的是,跑步時間過長或是上下坡時,可能會增加膝關節的負擔,當膝蓋承受更大壓力,周圍的肌肉和組織也會受到更多的壓迫,容易造成膝關節受損。 除了跑步姿勢之外,選擇適合的跑鞋也十分重要,良好的跑鞋能提供更佳的避震效果,減少跑步時對膝關節和其他部位的衝擊,從而降低受傷的風險。 5.超慢跑超慢跑是近年來很受歡迎的運動,這種跑法相對溫和,對膝關節的衝擊較小,但需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仍可能造成膝關節受傷,特別是在初期練習時,建議尋求專業人士指導,可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若是跑步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特別是膝蓋部位的疼痛,應該立即暫停運動並進行調整,適時調整運動量和運動方式,不僅能夠提升運動效果,還能避免造成膝關節受損。 6.騎自行車騎自行車是對膝蓋有益的運動,不僅能鍛練膝關節,還能有效增強下肢肌肉,特別是股四頭肌;但前提是自行車的座墊高度,必須適當調整,以確保騎乘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避免造成膝關節或背部的不適。 如果椅子過低,膝蓋在大腿踩踏時會過度彎曲,容易增加膝蓋的壓力,尤其是在膝蓋彎曲角度過大時,更容易造成膝關節損傷,建議每次騎自行車前,都應調整座墊高度到適合的位置,可以讓大腿部位在踩踏時,保持輕微彎曲但不過度。不僅能減少膝蓋的負擔,還能讓騎行更加舒適,才能減少不必要的傷害風險,以達到良好的運動效果。 7.深蹲深蹲有助於加強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和組織,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從而降低受傷風險;但若是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膝關節傷害,或是加重腰部的負擔。 正確的深蹲姿勢,首先,上半身姿勢非常重要,應保持挺直、避免前傾,才能減少腰部的壓力,因為如果過度前傾,會讓腰部過度承受力量,可能導致受傷。 其次,下半身的角度也需要適當調整,膝關節彎曲的角度大約保持在30到40度之間,才能有效訓練腿部肌肉,同時避免其他部位的壓力過大。 當進行深蹲時,隨著腿部逐漸感到疲勞,姿勢也可能會變得不穩定,因此需要特別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不建議初學者在無人指導的情況下,進行深蹲練習,以免發生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8.爬樓梯爬樓梯也可以作為訓練膝關節的運動,能有效強化膝蓋的肌肉與耐力;但必須注意爬樓梯的速度與姿勢,爬樓梯速度過快或過度反覆彎曲,可能會對膝關節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建議爬樓梯時,動作要放慢,以避免膝蓋承受過多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強度和姿勢是非常重要。 9.游泳游泳的好處是對於膝蓋負擔較小,水的浮力能減輕膝關節的壓力,讓膝蓋在運動中,不會承受過多的重量,還能有效訓練腿部及膝蓋周圍的肌肉群;但需注意游泳姿勢對膝關節的影響,以蛙式為例,由於蛙式踢腳動作需要膝關節過度彎曲,可能對於膝蓋脆弱的人來說,容易引起膝關節不適,建議游蛙式時,要盡量保持較慢的速度,放慢踢腿的速度,可避免膝蓋反覆過度彎曲的動作,才能降低對膝關節的負擔。 10.瑜伽瑜伽動作相當多元,不僅限於單一肌群或關節,而是著重全身肌群的運動,特別是核心肌群。核心肌群的訓練對於膝蓋有間接的保護效果,當核心肌群穩定時,不僅身體的平衡性提高,也能提升整體穩定性,使身體的協調性更好,有助於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荷,對於整體肌肉和關節都能達到保護作用。 延伸閱讀: ·愛翹腳恐扼殺精子! 醫驚吐「意想不到4下場」:一直跑廁所要注意 ·坐著「1習慣動作」易害肩頸痠痛!常不知不覺就做 圖解「舒緩4招」改善
-
2024-10-03 養生.運動健身
長壽運動「超慢跑」不是人人適合!醫點名2類人先諮詢過專業再跑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超慢跑是從日本節目爆紅興起的一種運動,主打低強度且適合所有年紀的人動起來,堪稱是一種適合減肥、鍛鍊肌肉和增強心肺耐力的低有氧運動,以類似原地跑步的方式來達到運動,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可以邊看電視或聊天時同步運動。但是「超慢跑」並非字面上的慢,其實它有一定的節奏與速度要求,例如每分鐘達到180下,時速要比健走更快些。 這些常見疾病都跟不運動有關 肥胖者要注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任程威銘說,有許多疾病都跟不運動有關,一般常見的性功能障礙或勃起障礙,因爲血管很細小如果長期缺乏活化、代謝不良等導致血管功能不佳,就很容易受到血脂、膽固醇等的影響,而這些患者也同時屬於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另外,肥胖問題也會直接影響泌尿系統的健康,像是男性的攝護腺肥大或產後婦女、高齡長者常見的尿失禁、骨盆腔鬆弛等症狀。 非人人適合超慢跑 這些人最好先諮詢醫師意見 不過,超慢跑因不分年齡、不受空間、時間限制很受歡迎,運動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超慢跑真的人人都適合嗎?程威銘指出,超慢跑除了具備流行的話題性,運動成本也較低,算是一種無門檻的運動,相信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也能輕鬆上手,適合運動新手、年長者或體能較不好的人,但若是患有足底筋膜炎、有膝蓋、腳踝、關節疾病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還是先諮詢醫師的意見再開始練習。 超慢跑這些事項要注意 依自己體能運動才能堅持 值得注意的是,超慢跑看似簡單,細節更需要留意,從暖身與伸展、速度節奏、跑步姿勢到穿著的鞋襪等,更重要是留意自己的體能狀態,建議剛開始可以從原地踏步開始,慢慢調配自己的速度與節奏,找到能讓自己保持持續運動的最佳方式。 【延伸閱讀】專家讚「超慢跑」7大好處!不過4族群不適合「超慢跑」好不好?骨科醫妙答 這樣運動更有幫助【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62931/】
-
2024-09-30 焦點.元氣新聞
為什麼顧關節產品吃了總是無感?有沒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是關鍵!
退化性關節炎,又讓您行動卡卡或是感到疼痛不適了嗎?而您每天服用的顧關節產品為什麼總是無法感受到效果呢?因為市面上宣稱顧關節的產品大多都是「食品」。「食品」與「藥品」最大的差異在於:「食品」的產品主要是為食用者補充營養素,無足夠的文獻支持效用;而「藥品」是經過嚴謹的科學試驗,證實安全且含有可對「症」發揮作用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1;簡單來說,目前市面上標榜顧關節的產品,唯有含『硫酸鹽葡萄糖胺』才屬於「藥品」。因此,想有效改善退化性骨關節炎的症狀,關鍵是您吃的產品有沒有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成分。回顧140篇退化性關節炎論文 再次證明『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醫療級地位以2020年12月發表於《肌肉骨骼疾病治療進展》期刊之全面性療效回顧研究「硫酸鹽葡萄糖胺:健康效應的綜述性評估」2為例,該篇研究是綜合過去140篇相關論文、超過21項研究結果的探討,最終證明顧關節產品的成分『硫酸鹽葡萄糖胺』每日使用1,500毫克劑量,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族群可產生積極影響,。然而,『硫酸鹽葡萄糖胺』能為退化性關節炎帶來哪些積極的影響呢?(1)軟骨組織會耗損,可適時復原關節軟骨比方說,每當跑步或爬樓梯時,膝關節都會承受不小的衝擊和壓力,此時軟骨組織扮演了關鍵的緩衝角色,能讓骨頭不致於產生嚴重的摩擦與碰撞3;只是,軟骨組織會隨著使用時間或受力不當而逐漸耗損,需要適時補充『硫酸鹽葡萄糖胺』,因為『硫酸鹽葡萄糖胺』可促進黏多醣合成,而黏多醣是軟骨組織的主要成分4,將有助於復原關節軟骨。(2)透過潤滑作用,降低關節疼痛與炎症的發生率人在活動時,除了仰賴軟骨緩衝,還應隨時添加潤滑油,以減少關節的磨損,進而降低疼痛和炎症的發生率;所謂的潤滑油,指的是包覆於關節周圍的滑囊液,而『硫酸鹽葡萄糖胺』有助於改善滑囊液的黏性和增加滑囊液的產生,可藉以維持關節的潤滑度。5(3)抑制關節退化,改善關節機能關節機能涵蓋活動力、靈活度、穩定性和持續進行活動的耐久性等面向;換句話說,『硫酸鹽葡萄糖胺』既可復原關節軟骨,還能產生潤滑作用,故能帶來抑制關節退化並具復原作用、減少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機能等裨益6。推翻你對『硫酸鹽葡萄糖胺』的2謬誤只是,許多消費者對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的顧關節產品有些不正確的誤解,以下是最常見與事實不符的2大謬誤:謬誤1、『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近來,坊間流傳:「『硫酸鹽葡萄糖胺』,吃了也沒用!?」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上述提及的回顧研究,還有眾多研究支持『硫酸鹽葡萄糖胺』的臨床實證。例如:2019年刊登於《國際風濕病期刊》的研究論文「結晶型硫酸鹽葡萄糖胺與其他葡萄糖胺的區別」發現,每天服用1,500毫克的『硫酸鹽葡萄糖胺』是優化骨關節炎治療的合理選擇,因其能緩解退化性關節炎的疼痛並發揮較為持久的影響7。謬誤2、不是標榜含有葡萄糖胺的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民眾以為只要含有「葡萄糖胺」的保健產品都對退化性關節炎有效;殊不知,市面上產品含葡萄糖胺類成分主要有3種,但根據衛福部指出對退化性關節炎有療效的,唯有『硫酸鹽葡萄糖胺』且屬於「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因此民眾在購買前應仔細諮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遵循指示使用1。含有『硫酸鹽葡萄糖胺』,才是退化性關節炎的醫療級照護方案 總體而言,希望照護退化性關節炎的民眾在選擇顧關節產品時需注意兩點:首先是選擇含有經醫學實證證實其效果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也就是認明「硫酸鹽」,葡萄糖胺保關節;其次,每次的用法用量應遵循仿單,方能針對適應症發揮療效。只要把握這兩點,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你與家人都能享有醫療級的退化性關節炎照護方案。資料來源:1. 衛生福利部(2008,5月6日),衛生署說明製品含葡萄糖胺成分之管理類別硫酸鹽葡萄糖胺是藥品,鹽酸鹽或不含鹽類的葡萄糖胺是食品維骨力僅為商品名不代表所有含葡萄糖胺成分產品。https://www.mohw.gov.tw/fp-16-28517-1.html. Accessed on 26 Mar 20232. Veronese N. et al.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2020 Dec 26;12:1759720X20975927.3. Zhu J, et al. Elife 2020;9e57656.4. McCarty MF, O'Keefe JH, DiNicolantonio JJ. J Diet Suppl. 2019;16(2):179-192.5. Jerosch J. Int J Rheumatol. 2011;2011:969012.6. Beaudart C, et al. Drugs. 2020 Dec;80(18)1947-1959.7. SaengnipanthkulS, et al. Int J Rheum Dis. 2019;22(3):376-385.
-
2024-09-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蔡兆勳投身安寧醫療,教會家屬「有種愛是放手」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投入安寧緩和醫療20多年,透過傾聽、互信,陪伴末期病人走進善終大門,讓病人理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讓最後一段路仍活得像「人」,也讓家屬認同「有一種愛是放手」、「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做到生死兩相安。行醫看盡人生百態,蔡兆勳與病人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故事,他娓娓分享時,幾度紅了眼眶。蔡兆勳說,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家醫科門診病人,相處久了情同家人,幾年前老先生患口腔癌,最後照護過程因為躁動,手腳遭束縛,過得相當痛苦,因此建議老先生最後一哩路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身上不再插滿管子,走得安詳、有尊嚴。某一天老先生的遺孀帶讀大學的孫子到診間,對孫子說「要向蔡醫師說感謝,他讓阿公好走」,離開診間前,老婦人告訴蔡兆勳「我以後也要去那裡(安寧病房)」,一席話讓蔡兆勳很感動,讓病人走得無憾、家屬無悔,正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死亡之前 只有學習面對「我那麼有錢還如此痛苦,窮人怎麼辦…」這是一名財力雄厚的老翁告訴蔡兆勳的感觸,說明在死亡之前,只有學習面對,無關財富。這名老翁收治在VIP病房,他無法接受被插上鼻胃管,直嘆痛不欲生,蔡兆勳協助他與腫瘤科醫師、家屬溝通,讓病人感受到「有人懂我、與我同在」,也順利將鼻胃管移除,從愁容轉成笑容。統整6步驟、蔡10點、5良方畢生投身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蔡兆勳統整出「六步驟、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之首是精準評估,當生命只剩2天或20天,照顧內容不同,要掌握病程,才能規畫妥適且可行的醫療計畫。蔡十點是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投其所好等方法,卻是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不二法門。面對死亡準備的五良方,是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幫助病人找到面對死亡方法,就能降低恐懼。蔡兆勳是嘉義人,就讀有「醫師搖籃」封號的嘉義中學,如願拚上醫科,考量個性較內向,又患手汗症,不適合走外科領域,直到實習時接觸家醫科,讓他找到定位。養生秘訣/茹素近30年 愛跑步做體操也因為蔡兆勳的內心特質是內向,不敢接近人,但為扮演好家醫科醫師這個角色,他學會跟病人溝通互動,不斷自我調整改變,發現可以幫助病人,逐漸走出興趣,之後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讓他更明確感受到「我覺得我可以」,一路如魚得水。蔡兆勳今年8月接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一職,他說,金山分院懷抱使命感,除要守護北海岸一帶居民健康,提供安老善終的照護,將持續擦亮「台大金山分院」招牌,發揮正念,帶給更多人力量。蔡兆勳每周三仍在台大總院家醫科看診,照顧老病友,每周3天住金山分院宿舍,茹素近30年的他,生活很簡單,他喜歡跑步、做體操,騎腳踏車,「每天規律運動很重要,在醫院做體操都做到爆汗,隨時隨地都可做很有用。」他笑說,這就是他到目前肚子都沒有凸出來的原因。蔡兆勳小檔案● 年齡:57歲● 專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醫療、老年醫學● 現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及緩和醫療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生活,才懂得生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9-27 醫聲.Podcast
🎧|運動腳扭傷不是立即冰敷 復健醫學專家告知你「最佳時機」
運動時,腳踝不小心扭傷,或出現運動傷害,很多人習慣第一時間冰敷,這種習慣不見得正確。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蔡文鐘指出,冰敷的作用,主要在降低發炎反應、消腫,不過國外有研究認為,發炎反應是促進身體癒合的第一步,抑制發炎反應,可能影響癒合、不利傷口復原,因此腫痛若沒有很嚴重,就不用冰敷,除非情況較嚴重,可稍微冰敷,舒緩不適。🎧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蔡文鐘提醒,當發現運動扭傷、受傷,以腳踝扭傷為例,可以先把受傷腳踝固定、保護、加壓,若能抬高,更為理想。由於受傷當下,民眾可能不知道骨骼、軟骨有沒有受傷,所以不建議貿然熱敷,或接受推拿、按摩、整骨,以免弄巧成拙、傷勢加重。趕快找到「痛點」,才能擬定治療對策如果出現運動傷害後,兩、三星期都沒有痊癒,運動還是感到疼痛,建議讓醫師評估,以幫助找到「痛點」。若沒有盡速找到痛點,除了運動時就會繼續疼痛、影響運動表現,當形成「慢性疼痛」,代表痛點之處一直在慢性發炎。久而久之,受傷的肌肉、肌腱,很容易就會「纖維化」,也就是變硬、失去彈性,且血流供應大受影響,周邊組織也會受到牽連,治療就需要更花力氣,也更為棘手。當肌腱一鈣化,運動表現大受影響舉例來說,曾有民眾喜歡打網球,且習慣以右手持拍,後來右肩出現疼痛現象,雖然吃消炎藥,但只要一上場打球就會引發疼痛。持續兩、三個月,經醫師用超音波診斷發現,原來是肩膀棘上肌的肌腱有鈣化現象,這代表產生「鈣化性肌腱炎」,當肌腱發炎,長時間便可能鈣化、變硬,加上發炎反應持續不斷,且周邊肌肉、肌腱一拉扯就會引發疼痛,便形成「久治不癒的運動傷害」。蔡文鐘後來運用超音波導引,搭配生理食鹽水沖洗、抽吸,且用體外震波將鈣化點震碎,終於成功去除痛點,但仍得運用復健運動讓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傷患也終於可以回到球場,繼續享受打網球樂趣。運動前要暖身,運動後也要緩和、冷卻蔡文鐘也叮嚀,運動傷害,或運動傷害久治不癒,有時是「運動前忘記暖身,運動後忘記緩和、冷卻」引起。若運動前沒有暖身,運動後沒有做緩和、冷卻動作,且做的是中、高強度運動,身體心臟血流、肌肉收縮功能,就會出現激烈的起伏、變化,不僅肌肉、骨骼容易受傷,對於心臟,也會產生較大衝擊、傷害。因此,民眾運動前的暖身運動,建議持續五到十分鐘,可以做四肢伸展運動,如果要跑步,可用原地慢跑、小跑步、快走進行暖身,當身體開始暖和,再進行正式運動,身體比較不容易受傷。蔡文鐘小檔案現職:台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教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長庚大學醫學博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蘇湘雲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台灣復健醫學會
-
2024-09-25 失智.大腦健康
大腦健康最早從40歲開始受影響 預防認知能力下降不該做4件事
一般認為,認知能力下降只會發生在90歲長者身上,但最早在40歲可能就開始。雖然遺傳因素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有許多可改變的生活方式因素不僅可防止認知能力下降,還能增強認知功能。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健康,除了吃水果和蔬菜這些預期的建議之外,還有一些習慣可能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如果想防止認知能力下降,你可能考慮停止做以下4件事:1.不要忽視運動專家指出,運動可以提高心率並增加大腦的血液流量,從而有助預防認知能力下降。此外,運動也會增加一種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化學物質,它在記憶和認知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你可以每天進行約30分鐘的低度至中等強度的運動,而且不需要一次完成,可分階段完成。除了跑步、跳舞、健行、瑜伽或散步等你喜歡的運動之外,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例如打掃房子、園藝或和兒孫玩耍也能幫助你達成運動目標。2.別輕忽睡眠問題對於大腦及整體健康來說,睡眠的品質和時間長短都很重要。專家建議,目標是每晚睡7到9個小時。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增加大腦中澱粉樣蛋白的濃度,這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充足的睡眠則有相反的效果。如果你睡眠不足,應該優先考慮睡眠。若你在入睡或保持睡眠方面有困難,試著在睡前一小時內避免使用任何電子產品,並建立一個就寢例行計畫。若你在7到9小時的睡眠後仍感到疲憊,這可能是其他睡眠問題的跡象,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建議至醫療院所檢測。3.不要不吃蛋黃專家指出,蛋白確實含有優質蛋白質,但蛋黃是所有促進大腦生長的營養素所在地,像是膽鹼和葉黃素。因此,只吃蛋白對你的大腦可能好處沒那麼多。較高的膽鹼攝取量與更好的認知能力有關,一個全蛋約含有147毫克膽鹼,是此種營養素的最佳食物來源之一。如果你擔心雞蛋中的膽固醇,有研究已指出飲食膽固醇對大多數人的血液膽固醇影響比過去認知要小。除非醫師告訴你限制雞蛋的攝取,否則沒有理由不吃蛋黃。若你不喜歡雞蛋,膽鹼的另一個好來源是雞肉。4.別把壓力當正常生活中有些壓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慢性壓力會對大腦產生負面影響。有研究已將心理壓力與認知能力下降風險聯繫起來,例如中年時期的工作壓力與晚年認知能力下降有關,重大壓力生活事件也與此有關。由於不可能完全消除生活中的壓力,因此要找到應對壓力的方法,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專家建議,嘗試冥想或深層呼吸練習、定期運動、花時間在戶外、寫日記或從事其他喜歡的嗜好。最重要的是,騰出時間來照顧自己,即便每天只有幾分鐘。 【資料來源】.8 Things You Shouldn't Do When Trying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