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失智.新手照顧
搜尋
走失問題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1-09-1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多重策略預防走失,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社會新聞時常有高齡長輩走失報導,上個月又傳出台中市八旬阿嬤有失智情形,深夜偷溜出門,被熱心民眾發現報警求助,這已是失智阿嬤第三次迷路,若無熱心員警及民眾則後果堪慮。為確保失智症家人安全,如何預防走失是照護者必經的課題,事前做好預防準備,遇到突發狀況時能較從容應對,預防走失須採取多重策略,「看、戴、按、案、陪」之基本準備工作,及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如myAngel御守錶智慧定位手錶,亦是相當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一、「看」- 觀察每日日常時時留意長輩的個人特徵(如身型髮型),與每日穿著(如類型、顏色),也可在衣服與隨身物品縫/寫聯絡資訊,若走失時可提供警方或民眾其辨識依據;於myAngel御守錶亦可記錄配戴者特徵,發送協尋需求時可供志工辨識。二、「戴」- 為他戴上「定位手錶」當失智長輩自行外出時,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可主動式的追蹤、透過手機隨時查看所在的位置,尋人不再毫無頭緒。整理目前台灣推出的定位手錶:家人可為失智者申請「愛的手鍊」,但「愛的手鍊」屬於非主動協尋,因此,只能被動等熱心民眾幫助失智者,往往家屬要等上1~2天才會收到警察局的通知。所以我們特別推薦台灣大哥大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這個手錶屬於主動式協尋,走失時除了定位功能尋找,也可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推播於所在區域的民眾,透過熱心群眾共同協尋,讓失智者家屬能有機會更早找到家人,而且目前已在新北市平溪運行。myAngel御守錶還有其他為失智者的貼心設計:(1) 手錶待機時間很長,一星期僅需充電一次,若失蹤時間過長不怕突然沒電(2) 可獨立連線網路不須額外插SIM卡(3) 可設定電子圍籬,只要配戴myAngel御守錶的失智家人離家太遠,家人就會收到通知告警(4) myAngel App不限1個家人使用,可透過清友模式,讓五名親友同時使用myAngel App隨時查看位置,共同守護更多安心。三、「按」- 到警察局「指紋捺印」攜帶失智症長輩前往警察局辦理指紋建檔,一旦走失警務人員可透過指紋確認身分並聯繫家人。四、「案」- 立即報案當發現失智症長輩走失時,可立即報警,不需等候24小時,攜帶長輩的特徵紀錄、照片等提供予警方,同時可於myAngel御守錶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投放於所在區域的志工或民眾協尋,並開啟尋人鎖定等功能,加快協尋速度。五、「陪」- 照顧資源尋求外界協助,學習與熟練照顧技巧:如上網查詢、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各縣市有照顧者服務據點,尋求專業評估連結資源,提供指導照顧技巧。失智症者是走失的高危險群,一旦獨自遊蕩街頭很可能會發生意外,家屬平時應做好防走失措施,並強烈建議配戴myAngel御守錶這類型的個人定位手錶追蹤器,家人時刻追蹤,更能有效降低走失風險,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
2021-08-25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預防走失 用科技更安心
在這個世代大多都是雙薪家庭的三治治族群,必需照顧爸媽,也需要照顧小孩, 蠟燭二頭燒,壓力山大。就像徐先生45歲,因工作關係定居台北,媽媽過世後想將爸爸接來台北,但父親不願北上,習慣住在南部老家,爸爸近幾年常常忘東忘西,而且次數開始變多,甚至有時外出去常去的朋友家還會走錯路,讓徐先生非常擔憂但也無可奈何。平常沒事就是去田裡種田或跟街坊鄰居聊天,直至有一天爸爸晚上還未回到家中,徐先生打家中電話也沒人接、手機也沒帶,因為工作關係徐先生長年加班沒辦法南下找尋爸爸,只能打電話請鄰居幫忙找人。最後才在離自家田中約1-2公里的地方發現爸爸,原來是爸爸耕作完後走了平常較少走過的路,讓自己越走越遠,也認不得回去的路,讓在異地工作的徐先生焦急萬分。也許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徐先生可以辭職回鄉照顧爸爸,但多半這世代經濟上都不寬裕,甚至也沒辦法說服爸爸北上。在發生這次走失的經驗後,徐先生能做的就是平常做好一些防走失措施,讓自己在工作上也能更放心,就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措施能幫到徐先生:1.攜帶手機透過提醒帶手機,讓徐先生隨時可以聯繫到爸爸。但手機並非徐爸爸會隨時攜帶的物品,每天又需要充電,很容易放在家中。2.防走失手鍊透過將聯絡資訊刻在手練上,家人走失心時,善心人士看到後可主動通知家人。3.家中攝影機可以透過遠端監控,爸爸家中的情境,得知是否發生意外。但若爸爸離開家中即無法發揮作用。4.指紋捺印可與爸爸至鄰近的警察局,填寫資料後進行按捺指紋建檔資料,一旦爸爸走失被送至任何一處警察局,警務人員就可透過指紋確認長輩身分並連繫家人。5.配戴定位裝置爸爸配戴定位裝置,徐先生可以從自己的手機查看裝置現在的位置,然而很多定位裝置是採藍芽配對,需要透過手機連線才有辦法上傳資料至雲端。像myAngel御守錶本身免插SIM卡,不用帶手機就能直接連上基地台,徐先生就能透過App查看爸爸的位置,讓他能夠放心。在確定定位裝置種類後,還有什麼是徐先生該注意的呢?(1)裝置的電力定位裝置著重電力,當發生走失問題時裝置沒電,是完全派不上用場的,以myAngel御守錶來說一週只要充電1-2次,同時也能降低手錶被取下的次數,增加保障。(2)室內外定位裝置即使到了室內,也不會因為被建築物遮敝就無法定位。像是myAngel御守錶進到室內也可轉換為室內訊號源進行定位,不怕定位消失。(3)防水等級裝置防水非常重要,在外若因淋到雨就壞了,危急時刻就派不上用場。因此像myAngel御守錶就有IP67防水,即時碰水也能有效維持裝置運作。徐先生除了完成了上述的預防外,也使用定位裝置,更有好幾次爸爸晚回家,就算爸爸沒有帶手機,他透過App看到爸爸最新位置,心中的擔憂也降低了不少。也希望大家能透過myAngel御守錶的定位服務,降低照護家人的壓力感,讓生活獲得平衡。
-
2021-08-0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鼓勵長輩外出活動又不怕走失?
隨著台灣疫情爆發,專家學者開始向一般民眾說明社區清0機會渺茫,在這後疫情時代,我們勢必要學習怎麼跟新冠病毒一同生活下去。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新冠病毒會一變再變,打完疫苗也不一定能避免感染病毒,因此,未來幾年實聯制或記錄足跡可能仍將伴隨你我的生活。醫師指出失智老人持續無法與外界互動恐加重老人失智、失能風險,所以後疫情時代怎麼鼓勵長輩外出活動,又能讓長輩有效記錄自己的足跡呢?讓長輩配戴定位手錶一定是最智慧的一個選擇,但市面上有那麼多定位手錶,到底哪一款手錶最適合陪伴長輩度過後疫情時代呢?分享給大家於數位防疫時代,如何挑選適合長輩與失智老人的智慧定位手錶,有四大關鍵功能:1.室內外精準定位室外定位是定位手錶必備功能,如果長輩今天去了日照中心、超級市場或地方廟宇,沒有室內定位功能,您從歷史軌跡記錄來看,會以為長輩只是走路經過,但長輩可能進入建築物跟朋友聊天泡茶或試吃產品,因此,我們需像myAngel御守錶有室內外精準定位功能,才能保護家人的健康。2.雲端軌跡自動上傳有用過GPS運動手錶的朋友一定有經驗,很多GPS手錶必須透過藍芽將運動紀錄或定位資訊傳到手機;如果手機沒有隨身攜帶,手錶資料就沒辦法即時上傳雲端,遠端的家人就無法隨時同步觀看定位等資訊。但長輩出門怎麼可能隨時隨地攜帶手機呢?所以myAngel御守錶具備免插SIM卡內建網路的功能,讓長輩無論有沒有攜帶手機,手錶本身都能精確地將軌跡紀錄自行上傳。3.長效待機老一輩的人常常忘東忘西,所以有可能會發生智慧手錶快沒電、或已經沒電卻一直戴著,等到緊急事件發生才發現手錶已沒電,絕對會懊惱不已,手錶已無法派上用途。所以待機時間一定要跟myAngel御守錶一樣可長達5~7天,對照護者來說會更安心、更方便許多,不怕突發狀況而措手不及。4.走路步數紀錄最後想提醒所有的朋友,健康的身體才能延緩老化,適度的運動才能對抗長輩失智風險,因此,一定要注意長輩的運動情形。推薦定位手錶可挑選有走路計步功能,此外同時要有內建網路,這樣我們可透過手機App遠端掌握長輩每天走路步數,方便關心與提醒他們多多活動,幫助長輩在疫情的干擾下,健健康康做到數位防疫。在疫情嚴峻的現在,大家一起用數位防疫守護失智老人,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全民一起將防疫缺口防堵起來,才能確保病毒不會入侵你我的生活,推薦大家購買一隻適合失智長輩的myAngel御守錶守護家人。
-
2021-04-07 新聞.長期照護
長者出外頻走失、跌倒 醫師:11症狀應就醫檢查
一名年逾90歲的老翁,平日喜愛外出本是好事,但有時會迷路,甚至不慎跌倒送醫,叮嚀他不要太常外出,也不聽勸,讓家人擔心不已,精神科醫師指出,「走失問題」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長者有這11種症狀,應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認知功能正常到失智症,中間的時期稱為「輕度認知障礙」,據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社區中篩檢出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會在5年內發展成失智症。劉建良建議,該名逾90歲的老翁「出外走失」恐意味著認知異常、腦部功能退化,建議就醫檢查,「跌倒」則可能是平衡問題,可使用輔具協助行動或訓練自身肌力。劉建良進一步表示,即便長者平時生活方式如常,能自理,但若腦部、身體功能下降,就該帶長者及早至神經內科或老年、成年精神科就診,提早發現問題,並予治療、預防。劉建良說,「腦部功能下降」如不記得剛才發生的事,只記得很久以前的事,或是在熟悉環境中覺得陌生、找不到廁所,甚至平常會用的家具也突然不會使用;「身體活動功能下降」如容易跌倒,耐走度下降,走5至10公尺就覺得累,走路速度下降。此外,劉建良指出,若發現長輩愈來愈沒有耐心,情緒波動大、個性改變,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作祟,也應至門診就診,檢查是否罹患失智症,或是否有其他功能退化。劉建良提醒,長者長期服藥或服用多種藥品,相關症狀仍持續,建議找醫師討論病史及服用藥物史,請醫師做藥物整合,釐清是否需要做處方調整。●家人心態要有:確診失智並非限制長者行動自由長者因上述問題就醫,不一定會診斷出失智,但可以了解是否功能退化,提前預防,甚至用科技定位系統協助掌握人身安全。劉建良呼籲,確診失智症並非要限制長者行動的自由,而是協助做更好的照護服務,提供長者可以運用的資源,延緩退化。
-
2021-02-11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是怎麼了?通常有4種情況
徘徊現象常常發生在罹患失智症的人身上,卻不是每個病患都會發生徘徊,不過失智症患者發生徘徊,沒有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很容易發生失蹤的事件在台灣失智症的患者因為徘徊失蹤的案例,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能夠看見,每一篇失蹤協尋的背後,都是一整個家庭的焦慮擔心。對「徘徊」多一分了解,我們就能多一點準備,來看看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是怎麼回事。會發生「徘徊」通常有四種情況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以上的徘徊現象有目的性的徘徊,需要耐心地了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再加以引導或轉移注意力,有些人在徘徊中沒有達成目的被帶走,可能引起反抗的心思,容易讓症狀惡化,建議可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例如:詢問她老家的模樣,陪伴她散步一陣子再帶回家。建議有失智症家屬,可以準備以下事項1. 每天記錄他們的穿著,以備不時之需2. 使用防走失手環或手機,有GPS定位3. 到警察局建立指紋檔,方便走失後循回4. 在日常衣物上繡上名字、聯絡人與聯絡方式5. 隨身攜帶有名字、聯絡人與聯絡方式的識別物,例如:識別手鍊有時候徘徊狀態下的長者,是不容易被發現的,只有少數的人會出現無目的性的徘徊,因此大家在生活中若發現疑似需要幫助的人,都可以主動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忙。也許主動詢問的一句話,就能幫助失智症患者早一點回到溫暖的家中,感謝所有溫柔的人們※本文經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1-1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減少遊走症狀發生
接下來介紹的是,受到遊走症狀困擾的家庭,為減輕遊走症狀所嘗試的照護方式。對家屬而言,遊走是失智症照護最困難的症狀之一。由於周遭環境與病人性格等諸多因素影響,從沒出現一個方法,敢說絕對能減輕症狀,想想還真令人遺憾。 因此,製作小組採訪了許多醫療與照護專家,試著將實用的照顧原則歸納成以下六項要點。由於症狀各自不同,不敢說一定能減輕症狀,但值得參考,請您抱著觸類旁通的心情繼續閱讀吧。▎重點一:調整日夜節律、善用長照保險服務 半夜遊走是最令照護家屬苦惱的問題之一。 對罹患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人來說,由於掌握自己身在何處的定向能力減弱,一旦身處昏暗環境,無法看到周圍景物,很容易迷失方向找不到歸途。為了阻止夜間外出,照顧者常常夜不成眠,搞到疲累不堪。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是好?熊本大學的池田學教授,是研究遊走等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首屈一指的學者,他認為應該重視晝夜顛倒的現象。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重建晝夜節律。如果是白天,身處熟悉的環境,多半能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但在光線昏暗的夜裡,有時連健康的人都有困難。然而,即便是白天,失智患者認不出路,發生走失仍比比皆是,因此,我也會針對白天的種種狀況,試著列舉對策。」為了建立正常晝夜節律的家庭環境,可以嘗試下列方法:.上午出去曬曬太陽。.睡覺的時候,適度調整室溫及亮度。.白天小睡,以不超過二十分鐘為度。.適度運動。 此外,池田教授建議善用照護服務的短期留院(short stay),所謂短期留院,就是預先和養護機構講定,入住個一星期。 「由專業照護人員完全照顧,將白天睡眠時間減到最低,並適度消耗體力,夜裡自然容易入眠。以重建晝夜節律作為短期留院目標,同時讓家屬和個案管理師,向負責照顧的醫師等團隊人員,學習調整日夜節律的正確知識及照顧技巧。」 當然也有人經過短期留院,白天照樣睡覺、半夜起來踱方步,回家後當然一點兒改變也沒有。 家屬尋找照護機構協助時,一定要清楚告訴照顧團隊,這次短期留院的目的是為了調整長者的日夜作息,拜託照護機構著力於調整作息。 池田教授認為,「應該倡導使用治療導向的照護服務。讓患者待在安全的機構,為了通盤了解患者的症狀,改由專業人員提供照護。雖然,提供照護的家屬,由於充分了解被照顧者的生活型態與喜好,多半能發展出不錯的對應模式。不過,當家屬遇到無法搞定的狀況,卻不願找專業照顧者幫忙,還是叫人遺憾。」 善用長照保險提供的服務,也可以用來處理棘手的「黃昏症候群」。當夕陽西下,天還沒完全暗下來的時候,常有病人丟下一句「不回家準備晚餐不行」或是「該去上班了」,便頭也不回離開家門,因而走失。 遇到這種狀況,可以善用日間照護中心的延長服務,或是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 一般的日間照護中心,會讓使用者在下午五點以前回到家,也就是下午三、四點左右離開照護中心。因此黃昏症候群好發時間,正好落在家屬接手照顧的時候。如果申請延長服務,讓長者在日間中心留到晚上七點左右,換言之,最混亂的時段,將由專業照護者守護。 近來,以照護事業所為根據地的小規模多功能的居家養護服務,既提供居家照顧,也提供住宿,由於照顧模式極有彈性頗受好評,各地陸續增加當中。這類服務機構,能夠針對個案狀況,彈性變更照護使用時數,也較能因應黃昏症候群。 想要利用這些照護服務,可以事先預約,也可以到住家附近的事業所諮詢,要是患者和個案管理師關係緊密,直接請他安排即可。▎重點二:房間和廁所加標示,夜間照明充足 當遊走症狀加劇,不只是外頭,連在家裡也會找不到路。年紀漸長,半夜上廁所次數增加,常搞得昏頭轉向,甚至無法成眠,最後變成日夜顛倒。照顧者不跟著起床不放心,不少人搞到精疲力竭,白天就跟著睡覺。 為了防止演變成這種狀況,房間和廁所門口可以貼上醒目、容易辨識的標示,減少在家中遊走的可能。用黑色麥克筆在A4大小的白紙上,寫下「廁所」等場所標示,再以膠帶黏貼門上,就算是大功告成。當然,用假花裝飾,或以其他視覺記號加以提醒,也能達到類似功效。 池田教授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辨識能力發生障礙,有時會無法理解一般的標示,在原地來回踱步,稍不留神,就會走失。不論是搞不清空間位置,還是大腦辨識能力下降,如果能適當加以提醒輔助,許多場合便不會出問題。」 因此,夜裡走廊和廁所的燈不能關,光線明亮比較容易辨識方位。就連一般人在明亮的環境裡行走,也比較不會跌倒。▎重點三:留心疼痛、想上廁所等不快的生理狀況,以及炎熱或寒冷的環境 由於失智者可能因為疼痛、搔癢等感覺引發遊走,故留心其身體狀況,並尋求改善也很重要。 愛知縣名古屋市的上飯田第一綜合醫院老人精神科主任鵜飼克行,在其合著的BPSD(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初期因應策略專書提到,「當身體發癢、疼痛時,普通人也會變得焦躁不安。特別是失智症患者,有時無法溝通,如此一來,便會以行動的方式,也就是遊走症狀表現不安。」 肚子餓、想上廁所,或是有其他生理需求未被滿足的狀況,會引發遊走。再者,不舒適的環境同樣有可能,故須多加留意,像是房間會不會忽冷忽熱?會不會太嘈雜? 光線太刺眼? 或是有不好的氣味?當環境引發嗅覺、聽覺等五感上不快的感受,也可能誘發遊走。 遇到這種情形,必須仔細觀察當事人的表情與姿態,考慮可能發生的狀況。究竟是牙痛、長疹子,還是身體搔癢,狀況能越早搞清楚越好。每個人都有自己喜好的環境,身為最了解當事者的家屬能替長輩好好想想,將產生極大助益。 鵜飼先生的總結是,「當本人不瞭解周遭環境,一定會為了達成什麼目的而有所行動,必須預見其目的。身體狀況加上周遭環境的影響,會讓本人感到不安,進而發生遊走症狀。有時,就為了尋找同住的妻子為何不在家而走失。如何體察當事者內在意向,儘管困難,卻很重要。」▎重點四:花時間對話,試著了解其目的與理由 出聲叫喚像在遊走的當事者,並試著和他聊聊,去理解他真正的想法,就能找到解決方法。提出這種做法的是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研究團隊,他們是個透過大學建教合作,著重於開發高齡失智患者實用照護方式的團隊。 以研究訓練部門主任阿部哲也為首的研究團隊,針對一千四百多家照護事業所進行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所有成功因應遊走症狀的案例,在二○一四年發行了實務因應方法的解說集,其主要讀者是缺乏失智症照護經驗,以及剛開始從事照護工作的人。 阿部先生談到書的宗旨,「蒐集專業照護人員在第一線施行有效的做法,成為一本照護知識的集結。符合當事人個性的照護固然重要,如果將實際對應方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照顧家屬看了,一定會產生觸類旁通的效果。」 解說集強調「對話」的方法與重要性,在當事人狀況許可,且不搞砸心情的前提下,提出類似「怎麼會這麼做」的詢問,試著找出行為背後的目的與理由,將有助於理解遊走發生的原因。 能確實防止遊走的對話,絕不是塘塞些藉口,必須找出遊走的根源,才能設定處置目標。例如,當詢問「為什麼想回去」,當事者若回答「這裡不是我家,我要回去」的時候,千萬不能劈頭加以阻止,而是鄭重探詢他的理由,運用身體語言等方式,顯示自己關心他的想法,試圖展開對話。持續以平和的態度對話,也能讓處於激動狀態的當事人漸漸接收到,自己正在家裡的訊息。 還有個重要技巧,就是適度使用感謝與讚賞的話語,像是「一直都很感謝你」「爸爸您能待在這裡,真是幫了我一個大忙」等。讓當事人感到自己在這個地方是被需要的,也可以減少他們的遊走行為。 秋田谷一先生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現任青森縣失智症照護督導,有超過十五年的第一線照護經驗,他認為「思索遊走行為這類問題,絕不能無視當事者的情緒。為什麼想到外頭,為什麼轉來轉去踱方步,一定要順著當事人的心情和理由去應對,才能讓他定下心來,自然而然減少遊走行為。因此,順著當事人心理去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接下來的對話技巧,很多場合都適用:.說明目前狀況,並預告即將發生的事情。.和當事人對話的時候,講話速度要不疾不徐。.不要站在正對面,擺出一副阻擋去路的對決姿態,可以站斜前方,不要讓對方有壓迫感。 秋田谷先生指出,「失智症患者的記憶殘缺不全,才會對所處環境感到不安,不斷以溫和的語氣與之交談,讓患者安心,時時都有待在自家的心情。」▎重點五:營造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 接著再介紹一項失智症照護研究訓練仙台中心的團隊推廣的理念,強調「熟悉的環境」和「能定下心的場所」的重要性。 失智症患者一旦遇到生病住院,或搬家改變環境,由於內心突然失去安定的感覺,往往會加重遊走症狀。這是對時間和環境的辨識能力下降,無法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所致;一旦對環境失去熟悉感,就容易引起遊走。換言說,要是能待在熟悉的環境和能定得下心的場所,就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的保坂昌之先生,是北海道社團福祉法人「安友會」所屬的老人特別養護之家主任,他表示,「失智患者不容易適應創新設計的生活用品。因此,詳細觀察當事者,再根據他的生活型態與日常行為,營造一個能讓他安心的空間,是很重要的。」接下來列舉實際做法:.平常使用的家具與日用品,不要隨意變更擺設。.喜愛觀葉植物的人,可以將室內布置成適合種植盆栽的環境。.沙發擺定後,在視線所及處懸掛闔家照,營造安定的氣氛。 該怎麼改造目前住家的環境,使之散發出熟稔的氣氛,營造成能定下心的場所?研究團隊把防止遊走和其他症狀的照護技巧,寫在名為「續篇:開始照顧失智患者(遊走、暴力與激動,想回老家)」的解說集裡,並公布在網路上。雖然是為了讓機構的照護人員建立正確觀念而寫,但通篇讀來幾乎沒有專門術語,且解說文字簡明易懂,自行在家照顧的家屬也容易理解。▎重點六:協助吃飯、換衣服與上廁所等日常起居,有助於情緒穩定 當失智者聚焦在日常生活困擾他的事情時,協助他解決困擾,同樣能減少遊走的發生。 這是神奈川縣三浦市的老人護理養護之家「油菜花苑」的松浦美知代護理長的臨床觀察小結。老人護理養護之家的設置,是為了幫助病人返家,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復健醫療與照護服務;而「油菜花苑」是全國專門提供失智症照護的機構之一。二○一四年,能夠離開機構,重新回家生活的「在宅復歸率」,高達八五%。受病人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所苦的家屬,因而對「油菜花苑」趨之若鶩。 松浦女士認為,「遊走行為有時是因生活不便而生。舉例來說,失智患者想一個人去廁所,因為找不著迷了路。反正,為了任何不做不行的事情動了起來,就有可能走失。如果照顧者只會罵人,讓當事人有被逼到走投無路的不好感覺,那發生遊走,也就不足為奇。」 因此,最具體的照護,就是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行為發生困難時,即時給予支援,當事者得到幫助,情緒隨之安定,出現遊走症狀的機會,便大大減少。例如:.吃飯:可以嘗試在沒開動前,將餐具放置在視線內;吃到一半要是停住了,就把一些配菜放到主食上頭,促進食欲。.換衣服:搞不清楚穿脫順序時,可以先解開一個扣子,讓他跟著做,或是把脫下來的上衣拿到本人看不見的地方擺著,免得穿脫時弄得一團亂。.上廁所:找不到廁所發生失禁的人,會起身在走廊上走來走去,或將手擺在褲子前方擋著,若看到這些徵兆,可以試著引導當事人到廁所。 但是,只是傾聽,卻不去思索當事者的理由和遊走的連結原因,無法直接減少遊走的發生,一定要找出對策才有效。松浦女士接下來說了一段話,像是回答旁人的疑問。 「其實,我們單位的工作人員,過去曾主動糾集,一起在機構裡散步。這類自發性活動有不少好處,我們也因而改變提供當事者生活支援照顧的方式,想不到吵著要衝出大門到外頭去的人,真的減少很多。照顧者並非代替當事人打理進食、換衣服和上廁所等日常生活步驟,而是視當事人的能力予以協助。善用環境的改變,促使當事人發揮本身的能力。」 松浦女士再次強調,不要從照顧者的觀點,一昧地制止造成困擾的行為,必須從失智者的角度,思索其日常生活需要哪些協助。 「會不會是想上廁所?還是要換衣服?或是肚子餓了想找東西吃?我認為這些生活上的困難,都可能以遊走這樣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要是家屬什麼都不讓他做,也不給予協助,只是限制行動,我覺得將往不好的方向發展,是惡性循環的開始。」 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是許多原因交互影響的結果。如果能從生活中需要協助的行為著手,通常能收到極為正向的結果。 當內心出現「藥物治療沒效了嗎?」的疑問時,不妨以上述六個要點,作為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向。現有藥物針對失智症引發遊走等具體症狀,至今仍無法證明有確切療效。 熊本大學的池田教授認為,「逼不得已而處方安眠藥等藥物,引起步態不穩等副作用,反而承擔了更多風險。」 關於藥物使用,基本原則就是儘可能不用。不過,藥物治療亦非毫無可取。目前臨床第一線就用了不少抗精神病藥等藥物,部份失智症患者的特定症狀,也確實獲得改善。 不過,用藥後狀況反而更加惡化的個案確實存在,必須高度留意。為此,日本在二○一三年制定藥物使用指引,呼籲相關醫師謹慎使用。因此,一旦考慮藥物治療,最好能由專治失智症的專科醫師確診,適度掌握疾病與症狀成因,再慎重考慮投藥。 還有兩個未定論的觀念,在此一併提出。 首先,遊走症狀不會持續發生。雖不會完全消失,高峰期大約半年至一年。隨著失智症病程發展,接著會出現對事物的興趣降低,趴趴走的衝動也會跟著下降,原先擔心的照護問題就不存在了。 另一個提醒是,一開始就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出現遊走症狀。近來,失智症早期就醫的患者漸漸增加,建議預先請教醫師,未來可能出現哪些症狀。在還沒發生最令人苦惱的夜間遊走前,就和個案管理師談談可以採取哪些對策。大家一起預先設想,照護患者時可能發生的各種狀況,安心感也將油然而生。 再次強調,至今仍沒有任何對策,可以讓遊走症狀不再發生,但也不須過度絕望而直接放棄。雖然針對失智症的核心,也就是腦細胞發生退化引起記憶障礙等症狀,尚未發現根本治療的方法,但是遊走等行為與精神症狀,仍能針對個別狀況找到不錯的因應方式,換言之,是可以治療的。 雖未獲得嚴謹的臨床研究證實療效,確實有些被歸類為非藥物治療的方法是有效的。只不過,目前多在醫療院所和養護機構實施,並未推廣至居家照護,故無法在此詳述。 例如,一種稱為腦鍛練的電玩遊戲,針對認知功能中的記憶力進行操練,可視為某種形式的認知復健;又如透過美術及音樂活化腦部的藝術治療,這些非藥物療法都能豐富患者本人的生活,值得一試。 因為照護病人感到苦惱的家屬,不妨多方嘗試可行的策略。除了在家獨自努力,也可以諮詢醫院及長照機構的專業人員,必要時,積極活用長照服務的短期留院。如此一來,不但家屬負擔減輕,對失智患者本人,也將產生正面的影響。
-
2021-01-0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年節為失智走失高峰 老媽媽採買年貨卻忘了回家的路
年節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快70歲的侯女士家住大同區,照顧95歲失智母親三年,前年過年時,老母親說要去永樂市場採買,三個多小時卻還沒回來,驚恐又焦急的侯女士踩著腳踏車四處尋人,直到遠處一個熟悉身影出現,提著一大包東西的媽媽望著天空茫然地說:「我忘記回家的路了。」才知道媽媽失智這麼嚴重,而過年最怕媽媽亂跑的陰影,至今尚未揮去。隨著過年即將到來,侯女士呼籲家有爺奶接送、隔代教養家庭的小朋友們,請多幫忙碌的爸爸媽媽看顧阿公阿嬤,特別是寒假即將來臨,更要多陪陪阿公阿嬤,不要只顧看手機。有鑑於年節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期,台灣失智症協會今日與台北市大同區大同國小、台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及富邦人壽共同舉辦「守護爺奶平安過年」宣導活動,現場透過失智教育動畫與有獎問答,讓小朋友知道如何與爸媽共同守護失智爺奶的安全。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現代家庭不少是隔代教養,雙薪家庭下,由爺爺奶奶接送小孩的比例也相當高,留意長輩是否失智,其實應該從小教育起。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愛心布標,可協助長輩貼在衣服,或繫上愛的手鍊方便辨識,歡迎家長申請讓小朋友幫忙,還可以幫爺爺奶奶拍照,更新身分證照片以利警察快速透過人臉辨識找回,或在阿公阿罵背包放置聯絡資料。約八成以上的小朋友過年期間都會碰到阿公阿嬤,湯麗玉提醒大家,過年要多陪爺奶唱歌、下棋、散步、聊天;若爺爺奶奶已經失智,講錯話千萬不要糾正,要盡量讚美,更因為吞嚥功能比較差,不要在他們吃東西的時候找他們說話,以免噎到。台灣失智症協會同時提醒,春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人多的地方更要手牽手一起走,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記住三不:協尋報警不用等、就近派出所可報案不用跑、協尋不用錢,有任何失智症疑問都可於上班日上午9點至晚上9點撥打【失智關懷專線0800-474-580】。
-
2020-09-13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每2名失蹤老人有1人失智 老盟推「愛的手鍊」簡化申請
老人福利聯盟自2001年成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至今,有3萬多人配戴愛的手鍊,並成功幫助逾7200人次的家庭團聚,其中配戴手鍊者的尋獲率接近百分之百。老盟秘書長張淑卿指出,過去失智症者申請手鍊程序繁複,要往返醫院、區公所四、五次,今年則有所突破,確診後,在台北、台中、苗栗、澎湖、金門5個縣市的失智共照中心就可現場申請、獲得免費的愛心手鍊,大大縮短流程。老盟今下午舉辦「鍊起希望 串聯愛」活動。老盟指出,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服務對象除了65歲以上老人外,也包括18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整合資源推動失蹤成人協尋工作。據警政署統計,每年超過2萬5千人的失蹤人口中,失蹤老人逐年增加,而失蹤老人每2名就有1名可能失智,2019年失蹤的失智者有2038人,佔全部失蹤人口近1成,更佔整體失蹤老人的主要原因。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李臨鳳表示,我國老年人口越來越多,代表著失智症人口也會增加,因為無法預知失智症者甚麼時候會走失,因此需要民眾發揮「雞婆」精神協助,而推廣愛的手鍊,則是讓家人安心,串起走失者回家的希望。張淑卿則說,年輕人常在街頭走動,今天特地向年輕人宣導愛的手鍊,讓年輕人及早認識老年議題,如果在街上發現疑似走失的長輩,可以協助帶往警察局。張淑卿也提到,過去申請手鍊程序複雜,需要往返醫院門診、區公所約3到5次,今年在企業的贊助下,全國失智症共照中心合作,在台北、台中、苗栗、澎湖、金門5個縣市有所突破,只要在醫院確診有走失之虞,失智症共照中心就會協助發放免費的愛的手鍊,最快當天就可拿到。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5-09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隨身水瓶、手鍊、友善商店互助 守護失智者不走失
近來天氣炎熱,三總5月初已收治三名中暑路倒的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建議家屬可在患者身上放置水瓶、配戴愛心手鍊、縫上愛心布標、每天拍照等方式,以免患者真的走失時,也能較快尋獲。湯麗玉說,無論天冷、天熱,患者在外都有可能凍傷或失溫可能;而失智症患者無論輕中重度,往往本身不知道要補充水分,而體內缺水會導致電解質不平衡,認知功能會更差。她建議家屬可在失智長者的身上放瓶水,並隨時叮嚀喝水、讓對方養成喝水習慣。即使家屬未陪同或在外走失時,短期內不會有過熱中暑問題。湯麗玉說,患者身上也可申請配戴「愛的手鍊」,或將「愛心布標」縫在長輩常穿的衣服、背包、帽子上,顯示相關連絡資訊,以利警察或路人辨識及協助。湯麗玉說,家屬若無法時時刻刻陪同失智長者外出時,建議也可向鄰近社區商家告知,設置杯水、椅子等簡易物品。若發現有民眾走路緩慢、搖晃、眼神不對等情形,可給予幫助或留下歇息,如同友善商店概念,來減低家中長者走失,甚至中暑風險。湯麗玉表示,新冠肺炎至今,大多數人皆採取「減少出門」的措施,但按照失智症罹患的風險來看,社交互動減少,會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近期有患者家屬反映,防疫期間長輩的認知功能明顯退化。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