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資訊安全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3-06-14 醫聲.高齡社會
台灣題材為何在高齡圈大熱? 四品牌、陳亮恭聯手 AI科技助攻健康醫療 推送個人精準健康
在高齡腳步超前全球的日本,一場如世界足球盃,每四年才登場的亞太區老年醫學(IAGG-AOR)研討會上,擠入百人會議室空間的202位國際專業人士焦點卻投射在「台灣」身上。北榮經營的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陳亮恭以健康長壽智慧科技「Smart Technology for Healthy Longevity: intelligent Healthy Aging and Rejuvenation Platform (iHARP)」為主題,向國際展示關渡醫院、華碩iHARP、台灣桂冠食品以及udn元氣網在「個人精準健康」共同合作成果。一家是由北榮經營的地區醫院、華碩是知名科技公司、桂冠是擁有近53年歷史的老牌食品品牌,udn元氣網則是台灣最大新聞媒體聯合報系成立的健康網站,再結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支持。「每個人老化的樣貌、風險都不同,因此預防也應該要客製化」,陳亮恭用「高齡精準健康」來描繪未來的超高齡世界。而這場會議首次向國際端出具體的落實作法:台灣醫療結合人工智慧科技元素,將健康促進解決方案,精準推播至個人、社區民眾,甚或未來希望串連到醫療院所HIS系統。這一題材猶如吸磁機,吸引台港、東南亞,乃至來自歐美的國際專業人士參加。就連亞太區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主席、中國附醫前院長林正介也趁其大會演講前空檔,趕來當聽眾。會後他強調,疫情期間台灣民眾已經充分感受遠距照護、視訊診療的便利,應用IOT科技在高齡領域是相當有遠見的做法。中國附醫也在積極部署中。 特地赴日參展的華碩電腦機器人暨智慧應用總經理王恒聰、桂冠副總經理王振宇忍不住臉上喜色,感受台灣之光的威力。「為何台灣題材獲得高度注目?」他們同時也在問。陳亮恭以宏觀的視角來看全球的高齡發展,世界衛生組織(WHO)倡導的是社區整合照護的趨勢,但整合何其困難?還包括要克服資訊安全、法令等挑戰。且透過人工智慧分析發現,每個人老化都有不同的路徑,必須走到「個人精準化」的高齡精準健康。這些背後從研發到服務都涉及到跨域以及整合。「創新科技領國的以色列,看到台灣正在落實社區導入醫療科技的作法,大嘆可能要十年才能趕上台灣腳步。」一位以色列衛生單位代表的會後詢問時說道。陳亮恭說,台灣預計明年可以將這套解決方案落實到民眾身上,屆時從醫療端希望以價值醫療(Value Based)支付模式來爭取給付,民眾若願意透過穿戴手表、量測裝置,上傳數據,管理並拿出行動,例如有效運動、攝取多元飲食等,「賺健康」就不再是空談。但要擴大影響,不能只靠醫院。陳亮恭在疫情期間著手與跨域夥伴合作,他堅持「有學術研究支持是必要的發展基礎」,與研究團隊討論多元飲食為主題,用大數據分析出四種人設,再交由華碩用AI演算產出量測工具,用戶回答問題後,可以立即獲得精準推播的健康預防資訊及專屬飲食建議,未來還會結合地理位置,推播符合個人條件的餐飲店、超商食物。此外,用戶只要看圖「說話」,系統會根據聲音特徵、語速、流暢度,為早期預防認知障礙提供重要提醒。陳亮恭說,要突破高齡者對科技的隔閡,必須同步提升民眾的識能,扭轉大眾對高齡的思維。聯合報系是台灣最大的新聞媒體集團,旗下的udn元氣網,提供民眾正確的健康資訊、影音課程服務、各式量測問卷、百科以及與超過百位專家合作。此次也加入台灣團隊,串接iHARP服務,將值得信賴的健康資訊推播給不同需求的民眾,協助其及早預防疾病,善盡SDGs責任。「要實現高齡精準健康還需要有生態圈」,陳亮恭的高齡願景需要從醫院端、社區端、個人端都有系統,且要網網串連至「雲」。他透露還有已有大型超商企業正討論加入台灣高齡科技隊伍,未來服務、產品採取分潤、訂閱制都是可能的商業發展模式,「讓加入聯盟的成員互利,服務才有機會永續。」台灣再一年多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與韓國幾乎相當,鄰近的日本早已近三成是老人人口,但台灣無論是人口老化速度、高齡科技創新都有「後發先至」之勢。從罕見的會議室大爆滿、工作人員急忙四處增設座椅,仍有大批各國人士站著聽講、做筆記,會後各國研究單位、學生想來台灣參訪、進修學習,這一堂台灣學看來還要當紅很久。了解更多的高齡議題醫病平台/加強不同世代的溝通,迎接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2022高齡論壇/國衛院高齡中心初登場 4大主題打造幸福老後讓孩子進入高齡長者世界 搭建世代共好橋樑
-
2022-12-06 醫聲.Podcast
🎧|國人基因資料外洩會「芭比Q」嗎?國衛院專家解答
電影「美國隊長2:酷寒戰士」中,為求世界和平,「洞見計畫」分析全人類基因資料,從中找出危險因子者加以消滅;在真實世界裡,基因資料是人類重要資產,可以研究開發新治療嘉惠患者。然而,基因資料須謹慎保管利用,防止洩漏或反向運用,避免電影中個資被惡人掌控的情節。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邀集全台32個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立龐大生醫研究資源,提供國內產學研醫界單一窗口、一站式服務,除提供各疾病類別的檢體與醫療數據,也為各類疾病建立基因數據庫。該平台執行長黃秀芬指出,在「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規範下,友善且安全的讓各界運用分析基因及醫療數據資料,有助於執行精準醫療,尤其惡性腫瘤治療,是癌症病友一大福音。🎧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冰島首設國家級基因資料庫冰島是全球第一個設立國家級基因資料庫的國家。黃秀芬說,因其人口少,研究者得以蒐集該國全部人口血液進行基因檢測,建置龐大的基因資料庫,作為該國治療藥物開發、疾病危險因子預測的基礎。冰島成功啟動基因資料庫建置後,各國紛紛仿效。其中最成功者是英國UK Biobank,與藥廠等產業界合作,蒐集50萬民眾的生物醫療數據與檢體,並完成基因檢測數據,是最成功的「公私合作聯盟模式(PPP)」。丹麥、芬蘭等社會主義國家,因社福體系完善,民眾健康數據登錄相對完善,且由政府挹注資金,加上與全國不同醫療機構合作,因此其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也十分成功,發表非常多優秀論文。國際大藥廠亦有貢獻大量資金來協助建立龐大基因數據庫。但丹麥、芬蘭並未對外籍研究人員或廠商開放,不像英國UK Biobank。韓國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則與我們台灣的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最為相近,串連全韓國廿七家醫院,輔導其成立個別人體生物資料庫再予以整合。台灣單一人體生物資料庫,基因數據最多的當屬中研院的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該資料庫在民國99年「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通過後成立,主要招募社區民眾,收案數達18萬人。黃秀芬表示,發展精準醫療需要疾病檢體,台灣各大醫院各自設有人體生物資料庫,但因單一醫院收案數量較小,且大多限制該院醫師與研究人員使用,所以實際使用率偏低。跨機構資料互通 節省時間民國109年成立的NBCT,簡化申請流程,協助產學研醫界加速取得所需檢體及數據進行精準醫學研究。黃秀芬透露,曾有一位要進行慢性腎病檢測開發的產業界人士,向NBCT提出檢體申請,在五個月內即取得來自五家醫療機構之兩百份檢體,若分別向不同醫院提出需求,可能要耗時數年,所以該業者對此很滿意。黃秀芬表示,檢體取得速度尚有努力空間,未來將再縮短時間。由於人體生物資料庫檢體出庫時已去識別化,所以此產業界申請者並不知道檢體來自哪些醫院,足見個資保護得很徹底。不同醫療院所儲存病人醫療過程的資料格式各有不同,資料要使用於科學研究前須經過資料標準化過程,以達到跨機構資料的互通性。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楊奕馨表示,國衛院團隊先協助醫療院所在既有電子健康資料架構下建立「共同欄位」,申請者的申請計畫書獲同意後,各合作機構再依統一設定檔擷取需要提供的資料。個資去識別化 護患者隱私楊奕馨強調,資料整理是以分散式系統設計,將資料庫處理系統建置在各醫療院所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內,過程皆符合「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對於獲得同意的申請案僅提供研究所須項目予使用者,「只取出必要資料,不提供非必要資訊,是數據資料使用的最大原則。」外界擔心生物資料外洩造成國安危機,黃秀芬指出,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中有資訊安全管理辦法,NBCT提供的生物資料均依法去識別化,研究者拿到的資料僅包含歲數、性別、生物資料等,無法辨識患者身分,更不可能發生電影中殺害特定基因變異者的情況。台灣人具混種特性,外界擔心境外人士以生化武器對國人發起毀滅性生物攻擊,是華而不實的幻想。延伸閱讀/疾病與它們的起源:精準醫療在台灣黃秀芬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士國立台灣大學病理學博士楊奕馨小檔案現職: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共同欄位模式負責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學歷: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統計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數學系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林琮恩 音訊剪輯:高啟書 腳本撰寫: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
-
2022-07-01 養生.人生智慧
找工作該怎麼挑產業、挑公司、挑主管?「職場避雷指南」的3大指標,幫你找到合適方向
該怎麼挑產業、挑公司、挑主管?產業需要累積嗎?該怎麼定位?怎麼評估公司文化是否適合自己?主管真的很重要嗎?還是選公司比較關鍵?確定想要發展的職位方向之後,這些就是隨之而來的常見問題。 挑選產業的三種方向:高價值、趨勢、喜歡 盡可能讓自己的職涯經驗可以不斷累積和繼承,是比較理想的狀態。每個不同的職位和產業,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在特定領域接觸越多、經營越多,越能知道很多門外漢看不懂的東西,掌握更多內線消息、有價值的情報、整體動態變化,和關鍵人脈。 當然,業務或行銷職位是幾乎每間公司都要有的,你可以說這些公司比較吃軟實力、工作項目和所需技能都大同小異,但耕耘產業比較久的人,才能掌握市場的深度面貌。會知道客戶長什麼樣子、對於產業有更精準的洞察。 以獵頭來說,專業的獵頭招募夥伴,也都會有專精的職位和產業。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懂所有的職位和產業,業界現在的痛點是什麼?需要怎麼樣的人才?關鍵人才到哪邊找?哪些技術在這個領域比較有價值?競爭對手有誰?轉型趨勢是什麼? 這些背景知識都需要大量的接觸和累積。 針對產業定錨,通常會建議評估三種方向: 一、高價值: 簡單來講就是錢比較多。房地產、金融銀行、半導體科技、軟體資訊業等等,都是典型的高價值產業。整體產業賺不賺錢,其實會影響到產業從業者的薪資報酬。 有個朋友跟我提到他的職涯瓶頸:他工作非常努力,工時至少是一般人的兩倍以上,為了協助拓展公司業務還努力參與商會運作,每個月都幫公司帶來數百萬的業績,不過他對於自己的待遇仍然不太滿意。 他的薪水在公司已經是老闆的兩倍,甚至是一般同事的三倍,位於天花板頂端,但距離他的目標、以及投入時間與創造績效的評估,還是感到和理想落差很大,尤其是很難存到買房的頭期款。 深入討論他們公司的經營項目發現,公司比較偏中小企業的行銷外包,公司夥伴很多但都薪資都不高,從商業模式和公司制度來看,都沒有任何可以增值的空間。後來的結論就是轉換產業,以他的努力和實力,一定可以達成他想要的年收目標。 如果要追求收入,鎖定高價值產業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延伸閱讀:大部分情況下,沒有人真的在乎你...只有本人能決定自己的人生!3觀念打造以你為中心的未來藍圖】二、趨勢: 關於未來產業趨勢,討論的資料也有很多。相比網路上百家爭鳴的碎片化文章,可能只是一家之言,我比較推薦的數據資料是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8發表的報告們。 WEF 在《2020 年未來工作趨勢報告》中,提到的未來大幅增加的工作機會包含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大數據、數位行銷、自動化技術、商務發展、數位轉型、資訊安全、軟體開發人員、物聯網等領域。不是現在很夯才提出這些概念,如果有追蹤他們之前發布的報告,2018 年早就已經針對這些領域提出預測了。除了工作趨勢,還有新興科技、未來五年人才技能需求、跨領域專業技能和新興工作集群的描述,是非常優質的資訊來源。 不過,未來趨勢不代表現在就已經技術成熟和市場成熟,也許還沒有來到技術普及的價值轉換點,即使短時間湧入投資熱錢,還是要邊走邊注意。 三、喜歡 : 這點就很好理解了:對於我們熱愛的東西,會更有動力、更有創造力。喜歡什麼主題,就加入那個領域的產業,無論是電競遊戲、地方創生、人力資源…… 如果收入是個考量,可以思考怎麼把喜歡的事情做到賺錢、或是另外開啟斜槓副業、擁有業外收入或學習投資,達成自己的收入目標。 公司文化怎麼觀察?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主管?基本上公司官網寫的那些東西嘛,參考就好。誰還不會寫個冠冕堂皇的東西來畫大餅呢?當然不是要一竿子打翻整船人,但打高空的描述還是挺多的。 從比較刻板印象的組織分類來看,大公司、大集團子公司、外商在台、中小企業、非營利組織、新創、傳產、政府與學術單位,都有很不同的風格。 1. 大公司:流程制度繁雜嚴謹,專業分工明確,資源很多;大集團子公司即使看起來規模不大、員工不多,但背後有靠山,所以通常也有很多資源和機會。 2. 外商公司:要評估這間外商對台的策略,只是一個銷售據點,還是設有研發和管理等高階決策層級,完全影響到我們入職之後的發展和天花板。不同民族的排外意識也時常會發生在這樣的場景當中。 3. 中小企業:是台灣最常見的公司體制,詳細了解創辦人的背景、過去營運資料,會有助於預測公司發展。隨著老闆不同,每間氛圍都差異很大。 4. 非營利組織:是很多助人工作者考慮的機構,通常和教育產業一樣,成員組成比較有助人理想和性格,但也不絕對如此。由於這類機構的競爭力道不強、比較沒有殘酷資遣的業界規則,還是有些資深但無心於此的奇妙員工。 5. 新創公司:喜歡創新變化和創造影響力的朋友會考慮新創,公司的主題充滿激情和理想,有很多事情可以發生、也有會隨之升遷。新創沒有太多背景資料,主要都是從共同創辦人的組成和背景資歷推斷公司發展,要關注成員的潛力而不只是公司現況。 6. 傳產、政府與學術單位:通常歷史悠久,工作環境中會有非常多資深前輩,整體的價值觀落差導致有些人比較難適應。多數組織需要創新和轉型,但因為成員組成緣故,理想和現實有些差距。 【延伸閱讀: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那每一條路都可以!借鏡人生領域的三個Role Model,拼湊自己的未來藍圖 】除了大方向,接下來幾個細部重點: 1. 溝通風格:團隊的溝通簡單直接、願意真實面對問題,還是委婉間接充滿弦外之音、迴避衝突? 2. 團隊氛圍:公事公辦、任務導向,大家都是工具人?還是關係導向、彼此也是會互相關心的朋友? 3. 權力距離:階級森嚴、命令鍊很長、無法直接對上溝通、總是 Top-down 發布指令,還是扁平彈性、事先討論共識,有順暢的相互溝通? 4. 工作模式:快節奏還是慢節奏?流程嚴謹規劃還是隨心所欲產出?責任制還是準時下班? 5. 領導風格:信任授權還是緊迫盯人?公司秉持 X 理論(性惡)還是 Y 理論(性善)進行管理? 比起刻板印象的組織分類,上述五點的具體差異更加重要。 我們每天工作和生活的場所就是自己的部門夥伴,主管領導和做事的風格就是我們對公司的印象、同事互動關係就是我們對組織文化的感受。雖然大家都以為自己在挑公司,但最終我們其實是在挑團隊。同一家公司裡面的不同部門、不同團隊,有的天堂、有的地獄。 我個人比較偏好的環境是溝通簡單直接、團隊關係導向、扁平彈性、快節奏、流程嚴謹規劃和信任授權。至於責任制或準時下班,要看工作量以及個人是否喜歡。 在一個合作項目中,曾經遇到一位空降負責人,專業能力實在不行、又很強勢什麼都想管,嚴重到每次看到本人都很想嗆他。這樣下去對自己心血管壓力實在太大、傷神又傷身,共事沒多久就果斷離開,小命要緊。 用這些具體項目評估適合自己的主管風格,也才會找到適合自己工作的環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主人思維:自我覺醒世代必讀,用職涯心理學打造以你為中心的未來藍圖》
-
2021-05-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與確診者足跡重疊?快用「臺灣社交距離」App比對
最近台灣疫情有升溫趨勢,確診者全台趴趴走的足跡讓全民都陷入恐慌,深怕自己接觸過病患而不自知。近日,台灣終於正式開通「COVID-19暴露通知」功能,不管是iOS還是Android的使用者,現在只要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開啟手機的接觸通知功能,就可以透過科技更即時且安全地防疫,保護自己,也同時保護身邊會接觸到的親友。iOS、Android雙平台用戶都可以趕快透過軟體市集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打開並依照指示開啟接觸通知設定,iPhone使用者也可以直接從「設定」、「暴露通知」裡選擇「台灣」,即會自動跳轉App下載頁面。啟用接觸通知後,若與確診者資料比對有接觸,就會跳出警示通知,提醒向當地衛生局或1922疫情專線回報,並注意個人的身體狀況,若有不適就要儘速就醫。其實早在去年4月,Google和Apple即已宣布攜手合作,將運用藍牙技術協助政府和衛生機構抑制病毒傳播,並以使用者隱私和安全為念開展設計,透過行動裝置中去識別化的隨機ID,與附近其他裝置進行溝通,資料並不會包含個人資訊,也不會上傳至伺服器,進而保障使用者的資訊安全。
-
2021-04-20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大數據化為6550篇實證研究 促成新藥納入給付
每年有許多新藥,各類疾病患者都期盼健保正式納入給付,每年也有許多國際消息示警新的疾病風險因子。該如何證明新藥對台灣人有效? 台灣人是否也該注意這些風險因子?這些問題或許都可以從蘊含671億筆資料的健保大數據寶庫當中找到答案,成為確立新藥納入給付、預防疾病的關鍵。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從2005年至今,累計有高達6550篇基於健保資料的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健保署現在已全部整理好,今天正式放上健保署官網,方便搜尋,充分展現健保大數據長期對健康政策、疾病治療、藥物療效、疾病危險因子、疫情監控、醫療品質提升的顯著貢獻。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研究員高豐渝表示,早年B肝新藥剛問世時,價格極高,病人每月最多可能得自付六、七千元。健保2006年先以專款支應、透過試辦計畫提供民眾使用,直到2012年北榮醫學研究部主任吳俊穎根據健保資料,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一篇經典研究,證明用藥可顯著降低台灣B肝患者的死亡率、肝癌發生率,隔年(2013年)健保就開始納入給付,大幅減輕患者負擔。健保署企劃組科長趙偉翔表示,健保開辦邁入第26年,過去25年搜集了671億筆資料,是一個寶庫。從2005年到今年三月,累計有6550篇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研究,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平均一年發表385篇,2015年最多780篇,去年也有647篇。發表領域55.5%在生化、基因、生醫相關研究,14%在神經科學、9.6%在心理學、9.3%在藥學及毒理學、4.8%在護理、3.7%是免疫學及微生物學。趙偉翔表示,健保資料的利用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第6條規定,學術機構基於醫療、衛生等目的,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資料無從辨識特定當事人時,就可以蒐集、處理及利用。 研究單位申請資料需檢附相關證明文件並付費,再專程到「全民健康保險保險人資訊整合應用服務中心」使用電腦,才能運算資料。運算後,研究人員只能存取最後結果,不能把原始資料帶走,以維護資訊安全。
-
2021-01-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部桃轉院病人已全數轉出! 專家:「最近有個隱憂」
部立桃園醫院新冠病毒群聚事件升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最近有個隱憂」,該醫院分散出去的病人可能會造成風險,要保護接收病人的8家區域醫院,因其人力、物資設備等跟醫學中心有落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院轉院病人已經下修至72人,並已全數轉出至9家醫院;據了解,有醫學中心也有區域醫院等。新冠確診病患已送到專責醫院,今已向收治確診患者的醫院發公文,要求遵守既有SOP及隔離期滿需確認採檢陰性,才能解除隔離、移出醫院。黃高彬表示,「最近有個隱憂」,該醫院分散出去的病人可能會造成風險,要保護接收病人的8家區域醫院,因其人力、物資設備等跟醫學中心有落差。部桃新冠病毒染役事件升溫,凸顯檢視目前智慧醫療的重要,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全球幾乎只剩下台灣是正成長,讓台灣有新稱號「角落生物」,歸功於防疫措施受限民間發展的程度低,其中,「數位技術」有一半的功勞,特別在「邊境管制、」「社區防疫」、「醫療應變」有很大的幫助。石崇良表示,就此次指揮中心智慧防疫而言,國內有「防疫追蹤系統」、「入境檢疫系統」、「口罩實名制」、「疫止神通line bot」、「電子圍籬系統」、「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石崇良表示,國內防疫從境外就可開始做登機檢查,包括檢驗陰性證明,以及要入住集中檢疫所還是防疫旅館,候機時便可透過「入境檢疫系統」填寫資料,入境後再填寫健康申報憑證;原入境至關懷時間要19小時,現下降成4.5小時,大大縮短入境後至關懷的時間。此外,石崇良說明,上述系統填寫的資料均會導入「社區防疫追蹤系統」、「電子圍籬系統」。防疫追蹤會由里長、里幹事等人追蹤14天內的行程等;電子圍籬則透過繼弟台偵測居家檢疫者的手機電磁訊號,判斷是否超過住家範圍,一旦超過範圍便啟動,「告警簡訊」會發送給當事人、民政、衛政單位及轄區警察。至於「居家檢疫關懷系統」疫止神通LineBot,石崇良表示,能線上輔助居家隔離或簡易的民眾,進行自主健康管理及通報,輔助關懷比例從一開始的6.1%提升至38.3%。然智慧醫療照護仍有挑戰,除了民眾擔心的資訊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石崇良表示,實現系統性的技術整合十分重要,科技技術跟服務的系統要能對話,法規管理要能及時調整、倫理保護是接下來的挑戰。
-
2020-12-14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程文俊:智慧化醫療 醫病關係仍靠互動
隨著電腦科技進步,AI人工智慧在全球席捲成為風潮,不僅在產業及生活應用上愈來愈夯,在健康照護產業更被廣泛應用,提供智慧化的醫療服務。長庚智慧化 超前部署長庚醫院自1976年創院以來,「管理靠制度,制度靠表單,表單靠電腦」,所以電腦一直是相當重要的角色,意外超前部署成為台灣最早數位化的醫院。2000年開始,長庚醫院即推行電子病歷,積極發展醫療智慧化。2014年獲醫策會頒發台灣首家「智慧醫院」標章,更在2019年成為全台第一家通過國際數位醫療組織最高等級認證(HIMSS7)的醫院。智慧化 擬訂五大目標目前長庚體系醫院全台逾一萬張病床、每年門診量高達九百萬人次,因此必須更早推動醫療智慧化,智慧化分為五大項目:醫療照護、教學研究、品質指標、成本效益及整合型專案;也擬訂五大智慧化目標,包括醫療的品質、病患的安全、創新的服務、平台的整合及流程的簡化,來建構智慧醫院。一條龍作業 減少病患等待智慧化醫院以民眾門診就醫為例,依照「門診及檢查智能報到系統」,從手機掛號到檢查結束,將醫療系統、排程系統及報告系統依照不同屬性安排時間,在最方便的時間一次做完系列檢查並完成報告,一條龍作業減少病患等待時間,並且提升就醫檢查服務品質。智慧化醫院對醫師而言,經由電子病歷、雲端紀錄,看診前可以瞭解病患狀況,以感控及重症照護為例,經由智慧監控面板,可以掌握全院發燒動態及分布區域,加護病房病患生理變化,利用遠距技術跨出醫院場域,對偏鄉、離島病患做遠距診斷,緊急處置。3D智慧膠囊 揪出併發症在人工智慧方面,例如長庚醫院團隊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通訊技術開發了3D智慧膠囊,靠一顆口服的數位藥丸可即時監測重症患者的腹壓變化,揪出高風險併發症患者及早治療。而在預測疾病上,今年長庚以「人工智慧整合12導程心電圖預測心臟收縮功能與死亡風險」、「人工篩檢X光影像的骨質疏鬆風險」榮獲新創獎。智慧化對醫院而言,首要強調的是「閉環管理」,指的是從步驟開始,掌控整個醫療行為直到結束的流程,萬一出了問題,立即就知道是哪一環節點出錯,馬上可以處理,以提升病患安全。對醫院經營而言,有醫囑的閉環、用藥閉環、病理閉環、檢驗閉環、護理閉環等管理,可以避免差錯,提高效率,提升服務品質。應用智慧 快速整合大數據另一個認證的重點則是BI(business intelligent),指的是應用智慧,也就是快速將醫療資訊大數據整合並應用,其他包括結構化病歷,資訊的連結與交換、資訊安全等;更強調CDSS(臨床決策支援系統),包括資材、醫材、用藥、人力資源的管理等,數據可變成有用的資料,作為醫院管理決策的參考。雖然智慧化醫療方興未艾,人工智慧或智慧醫院仍然只是一個重要的輔助,醫病關係是要靠互動,要有溫度,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
-
2020-05-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上醫院也能看門診 三總視訊診療讓患者在家看診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不用到醫院也能夠得到診療嗎?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表示,三總透過「視訊診療服務平台」,建構訊診療服務及看診流程,方便民眾獲得更貼心及便捷的優質醫療服務與就醫品質保障。三總心臟外科醫師蔡宜廷主任表示,新冠肺炎期間,病患因為擔心院內的感染而減少到醫院回診意願,但透過三軍健康雲服務平台,不需使用複雜的APP下載及操作,只要透過原本的掛號作業系統,讓病患可以收到醫院發出的視訊連結位址與看診醫師互動,而醫師跟病患視訊互動的同時,可即時查看到病患在醫院的相關檢驗及居家的監測數據,可得知病患最近服藥控制的改變趨勢圖。家住在西螺的鍾先生表示,雖然每2到3個月才回三軍總醫院複診,拿慢性處方箋,但透過視訊諮詢,可以在用藥有突發時,得到即時回饋,在做運動強度訓練時,也可以得到醫師建議,如此還省下回台北的時間及精力、高鐵及計程車車資。王先生家住雲林,每3個月都要回三總腎臟科及新陳代謝科複診,此次透過視訊與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呂介華討論胰島素施打用量與血糖控制,王先生6個月前飯後血糖大於500mg/dl,目前可穩定控制在120mg/dl。同一天,腎臟科主任楊松昇透過視訊掌握王先生在家量測的血壓、脈搏及血糖數值與曲線圖和用藥,王先生若對洗腎有任何問題也可以提出來。三軍表示,透過視訊診療服務平台,所有視訊影像均妥善保存在院內主機,所有的資訊安全均由醫院管理。另外結合即時的AI語意分析,可將醫師與病患的主訴紀錄自動轉成文字病歷儲存到看診平台中,節省醫師許多打字時間。未來與病患視訊診療服務時,還會串接影像線上說明,讓病患透過說明更了解自己的影像檢查結果。若有即時的回診及居家醫療需求,各科個案管理師也可透過此視訊諮詢服務,進行病患線上的衛教及居家醫療整合諮詢服務。
-
2020-05-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勿點開詐騙釣魚信!指揮中心澄清從未發「最終通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近期接獲民眾陸續反映,收到以疾病管制署(notices@cdc.gov.tw)名義發送信件,主旨為「台湾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最终通知」的電子郵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是一個詐騙的釣魚信,千萬不要點選,如果有疑問可以致電1922詢問。陳時中提醒,民眾提高警戒,疾管署並不會以郵件通知進行COVID-19(武漢肺炎)相關檢測,請民眾勿開啟此類信件、點擊信件內連結或附件,以確保個人資訊安全。該郵件為惡意社交工程信件(俗稱釣魚信件或詐騙信件),以簡體字呈現「您所在地區有3例確診的COVID-19病例,其中一名患者在過去14天中將您列為她的身體接觸者之一……」等內容,並有附加檔案。指揮中心強調,該中心成立期間,流行疫情或防治措施等相關資訊均會透過政府官方網站或官方社群對外公布,民眾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的疫情資訊時,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切勿隨意散播、轉傳,避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最高可罰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台幣300萬元罰金。指揮中心表示,民眾若想查證傳染病相關訊息,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或參閱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 https://www.cdc.gov.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