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豆類
共找到
855
筆 文章
-
-
2021-02-05 養生.聰明飲食
奉行肉→菜→飯的用餐順序對健康才好?不能一口飯配肉或菜嗎
讀者李先生在2021-2-2用臉書簡訊詢問:林教授您好,我很喜歡您的網站,您以相關研究成果進行闢謠,加深我對營養學的興趣。想跟您請教一個問題,我周圍有些人強調說,如果想減肥,第一口一定要吃肉;另有些人說,第一口一定要吃菜。而且各自都有其主張。就是沒有人說第一口要先吃飯,他們都說第一口吃飯對身體不好。結果當我開始實行均衡飲食及飲食控制時,我就故意第一口先吃飯,一段時間後,我的體重跟體脂都降下了。反而我那些沒有飲食控制,堅守第一口吃肉或吃菜的朋友,他們的體重跟體脂沒有改變(有些還上升)。結果當我說,其實第一口吃什麼沒差,重點在均衡飲食跟飲食控制時,他們就都很認真地告訴我第一口先吃什麼才重要(尤其是強調第一口先吃肉的,說可以啟動身體裡面的有的沒的功能…太專業我忘了。)我是很傻眼。當然,我也不是專家,我認為也有可能他們真的是對的。所以想請問教授,對於用餐時的進食順序上有沒有什麼較專業的看法或研究成果呢?我想,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營養素》(macronutrients)可以分成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三大類。大多數人也應當都知道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瘦肉和豆類,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是米飯和麵點,而脂肪的主要來源是肥肉和食用油。不過,大多數人應該不知道這三種營養素在用餐時會有先後順序的要求。以台灣人來說,大多數人是一口飯配一點肉或菜,而在吞嚥後,再重複這飯菜混合的過程。也就是說,大多數台灣人並沒有需要選擇先吃肉再吃飯,還是先吃飯再吃肉的問題。可是,美國人就不太一樣。一般來說他們是先吃沙拉和麵包,然後再吃肉。所以,很明顯地,美國人通常是先吃碳水化合物,再吃蛋白質。那,不管是台灣人,或是美國人,傳統的飲食習慣真的是對健康不好嗎?有關用餐時食物的先後順序對健康的影響,目前的研究是非常有限,而且幾乎全都是針對血糖的控制而做的。例如下面這兩篇最新的研究論文:2020年:Food order and glucose excursion in Indian adults with normal and overweight/obese Body Mass Index: A randomised crossover pilot trial(體重指數正常和超重/肥胖的印度成年人的食物順序和葡萄糖偏離:一項隨機交叉試驗)2019年:The impact of food order on postprandial glycaemic excursions in prediabetes(食物順序對糖尿病前期患者餐後血糖偏離的影響)這兩篇論文的結論都是說把碳水化合物留在最後才吃是比較能緩和餐後血糖的上升。還有一篇2019年發表的綜述論文也是很好的參考資料。請看Impact of Nutrient Type and Sequence on Glucose Tolerance: Physiological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營養類型和順序對葡萄糖耐量的影響:生理學見解和治療意義)。它的結論是:「實驗證據表明,餐前食用蛋白質和脂肪可以在整個葡萄糖耐量譜圖中顯著降低餐後血糖。 引起這種作用的機制包括胃排空的延遲以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釋放的增強和肝胰島素清除率的降低,從而分別導致較慢的葡萄糖吸收和高胰島素血症。 從臨床角度來看,營養素預負荷的降血糖作用在強度上可與目前的降血糖藥相媲美,而在二型糖尿病患的效果比在糖尿病前或非糖尿病患者更大,並且似乎可以長期維持。更了不起的是,用餐時把碳水化合物留在最後吃,也可以達到同樣效果。」從上面這個結論就可看出,對糖尿病患而言,把米飯、麵點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留在最後才吃,是一個控制餐後血糖的好辦法。所以,如果是吃西餐,那就先吃沙拉和肉,最後才吃麵包,而如果是吃中餐,那就先吃青菜和肉,最後才吃炒飯或炒麵(不太可能最後才吃白飯)。但是,請注意,上面的建議都只是針對糖尿病患,或是糖尿病前期的人。也就是說,對於血糖正常的人,目前並沒有建議要用這種方法來控制血糖。至於讀者李先生所關心的《先吃飯對體重和體脂的影響》,我並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所以也就無法做客觀的評論。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是絕對不會改變我的飲食習慣。我還是會繼續吃飯配肉和菜,而不會去管什麼先後順序。畢竟,這樣的飲食習慣60多年來並沒有害我得三高,變胖,或造成什麼其他問題。原文:肉→菜→飯,順序重要嗎
-
2021-02-05 新聞.健康知識+
每逢佳節胖三斤?營養師傳授5招,讓你過年享受美食身材不失控
今年過節很多小伙伴已經摩拳擦掌,開始準備豐富的食材,展現廚神風範。那麼在這個傳統的節日裡,我們怎麼做到營養健康的吃吃喝喝,提高免疫力抵禦病毒侵襲呢?專家教你這幾招:一、大魚大肉≠優質蛋白質春節期間大魚大肉少不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大魚大肉都是優質蛋白質,不注意選擇很可能就會每逢佳節胖三斤!哪些食物中含有優質蛋白質呢?一般來講魚蝦類、瘦禽畜肉(雞鴨豬牛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屬於優質蛋白。2020年中國營養學會專家工作組列出了排在前十名的「優質蛋白質十佳食物」,分別是雞蛋、牛奶、魚肉、蝦肉、雞肉、鴨肉、瘦牛肉、瘦羊肉、瘦豬肉、大豆。優質蛋白質雖好,但也不是多多益善。任何營養素多了少了都不好,在春節這個傳統重要的節日中,雞鴨魚肉雖好,但也需要保持適量。建議:成年人每天吃魚蝦、畜禽肉類總共40-75g,大概一個手掌的大小;雞蛋一個;鮮牛奶一杯;再加點豆製品。可通過適當多吃點魚蝦類和禽類,可以控制脂肪的攝入。二、熬夜消耗抵抗力,注重補充這幾種微量營養素春節守歲熬夜,睡眠不規律難免會降低抵抗力,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C、鋅等是微量營養素中的“免疫力先鋒”,一定要注重補充,來看看你家的年貨清單中是否包括在內呢?富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A原的食物:肝臟、紅黃色和深綠色的蔬菜和水果(如胡蘿蔔、花椰菜、菠菜、甜椒、南瓜、柑橘類、芒果等)。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植物油、堅果、種子類、豆類等。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新鮮的蔬菜水果,如辣椒、番茄、油菜、捲心菜、芥菜、棗、櫻桃、石榴、柑橘、柚子、草莓等。富含鋅的食物:牡蠣、蟶乾、扇貝等貝殼、海魚等海產品;牛肉、羊肉及其內臟;蛋類、豆類、穀類胚芽、花生等。三、琳瑯滿目的零食,一定要學會選擇這個春節走親訪友和聚會少了,宅在家難免會想吃零食。推薦吃的零食:新鮮水果、可生吃的蔬菜、原味堅果適當吃的零食:加工堅果、餅乾限量吃的零食:各種糕點、糖果類、蜜餞、膨化食品等。四、飲料酒水不能少,能喝多少要知道逢年過節,飲料酒水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元素。關於餐桌上的酒水,這些知識你需要知道。碳酸飲料、果汁飲料:主要成分為水、糖、色素及香料,維生素和礦物質匱乏,不屬於健康食品,建議少量飲用。鮮榨果汁:雖然比果汁飲料的營養價值要高,但榨汁過程去除了水果纖維,加之高速旋轉的刀片會把細胞全部破壞,導致水果中部分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大打折扣。建議適量飲用,新鮮水果才是最佳選擇。奶製品:牛奶、優格的營養價值很高,建議經常飲用。酒類:中國人的酒文化源遠流長、酒能助興也能傷人,節日親朋相聚,飲酒還須適量。高度白酒成年男性每天少於1兩,女性少於半兩。五、避免節後胖三斤,適量運動不能少春節期間不僅容易吃多,還會因為看電視、玩手機電腦等減少而活動量。除了日常家務、交通往來的活動外還要主動增加活動量。可以選擇快走1小時、太極拳40-60分鐘、瑜伽40-60分鐘、騎車40分鐘等,並持之以恆,把天天運動變為習慣。(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2-04 科別.消化系統
腸躁症、大腸癌傻傻分不清!專科醫師提醒,3情況快就醫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都有便秘的問題,有的人則是容易出現腹瀉的困擾,尤其是遇到壓力事件之前,恐怕常會拉肚子,然而也有人一陣子便秘,明明飲食沒有特別改變,隔一陣子卻又會突然變成腹瀉,兩種情況交替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 腸躁症難確診 需先排除非生理因素造成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希賢表示,要確診是不是罹患了腸躁症,必須要先經過各種檢查,包括糞便潛血、照X光看大腸有沒有糞便堆積,抽血確認是不是有貧血的問題,甚至是大腸鏡、胃鏡等侵入式的檢查。 在確定患者出現的不正常消化症狀,不是因為生理因素造成,排除了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疾病之後,而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每個月還會超過3天以上有類似症狀,才能夠真正確診為腸躁症。 腸躁症在診斷上之所以會這麼困難,就是因為它並不是發炎或感染所造成的疾病,而是胃、大小腸等消化系統,在運作上出現了不正常而引起的功能性疾病。 引發的原因不明 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什麼是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發生不正常的原因?截至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證實,不過,醫界將這個情況推論為精神層面所造成,有一派的說法是認為,大腸受到中樞神經的影響,可能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下,有些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失衡,直接刺激腸道產生症狀。 腸躁症主要是跟三個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2~3倍,有的患者在經期時症狀更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也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腸躁症不會導致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 腸躁症患者常得忍受不正常的消化症狀,更令人擔心這樣不正常的排便表現,會不會導致大腸癌?許希賢認為,腸躁症與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疾病,病因也不同,前者主要為情緒失調、壓力過大所引起,後者則跟飲食不正常、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因此,腸躁症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不必過度恐慌。症狀方面,腸躁症與大腸癌相當類似,像是大腸癌一般認為的症狀,大多與腹脹、腹痛,合併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減輕等有關;然而,腸躁症的患者,雖然也可能出現與大腸癌症狀差不多的情況,但是在排便之後,腹脹、腹痛就會大幅改善。 許希賢指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腸躁症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比較少有嚴重的體重減輕問題。 國內研究首度證實 腸躁症會提高大腸息肉風險 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腸躁症仍然有其危險性,根據國內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患有大腸激躁症者,有21%的患者在5年內會得到大腸息肉,由於大腸息肉早已經被證實是大腸癌的前身,因此,這份研究可以說是首度證實了腸躁症是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治療腸躁症 保持好心情才能根除病原 有腸躁症的人想要改善症狀,許希賢說,醫師常會開立鎮定劑,並且建議患者減少壓力來源,避免引起消化道問題。在飲食方面,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也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像每天最好在固定的時間進食,讓腸子能規律的發揮功能;避免吃過量;早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喝水,因為多喝水就能促進排便更順暢。 至於細分不同類型的腸躁症患者,例如腹瀉型患者則要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以及寒涼瓜果類水果,相反的,便秘型患者則可以多吃點這類食物來刺激排便。 不過,為了減少腸道鬧情緒,最好要稍微忌口,包括少吃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濃茶及咖啡等刺激腸胃的食物,也要少吃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各種豆類、地瓜、芋頭、甘藍菜、包心菜、青椒、洋蔥、花椰菜、堅果、碳酸 飲料等;當然,也要減少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
2021-02-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節氣立春養生重點在護肝 中醫建議少吃一類食物
今天是傳統節氣「立春」,立是開始,春則有春天、蠢動之意,代表春天到了,萬物萌生,開始有了生氣。依傳統醫學觀點,「春應在肝」,春天是肝臟活動旺盛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也隨著春季到來而日趨旺盛。中醫認為,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肝屬木,由於肝臟有貯藏血液和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在入春之後肝臟機能就會更加旺盛。此外,中醫所指的肝,還包含部分神經、精神系統,「肝主情緒」,需要疏泄,代表肝氣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因此情緒要樂觀、心情愉悅,不可急躁氣怒,以免傷肝。在飲食方面,春季在五色中屬青,飲食上宜多吃綠色食物如菠菜、韭菜,以及豆類及豆製品,由於中醫認為,冬天進補大量含油脂食物,此刻應儘量讓腸胃休息,飲食清淡為宜,不宜食用辛熱之物,以免助陽外泄,也不宜吃過量酸味食品,而影響腸胃消化功能。此外,有慢性病患者,春天應避免服食「發物」,如海魚、蝦、蟹、鹹菜、竹筍等,以免舊疾復發。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春天後母面」,此際乍暖還寒,氣候多變,民眾早晚應多添加衣物,並在春季注意養生保健,避免肝陽上亢、肝火上升而生病。
-
2021-02-03 該看哪科.婦產科
素食孕婦做月子? 營養師推「彩虹飲食法」輕鬆掌握
民眾常質疑,「素食主義者的,產婦如何做月子」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黃金環表示,把握食物六大營養素,搭配「彩虹飲食法」,以新鮮、多元食物入菜,就能達到調養產婦身體以及哺乳的需求。衛福部建議國人,蛋白質攝取應優先選擇植物性蛋白質,其次是白肉、蛋類,後選紅肉,以預防心血管慢性疾病,研究也指出茹素者的糖尿病發生率較低,脂肪肝、膽結石等疾病的發生也減少。黃金環說,素食者蛋白質的來源主要為豆類、堅果、穀類,如將穀類跟豆類一起吃可互補,形成人體所需要的完整蛋白質,哺乳期需要多兩份的蛋白質補充,以修補細胞組織恢復傷口和增加乳汁分泌。主要蛋白質來源有植物豆類:黃豆、黑豆、毛豆和其製品,如豆腐、豆干、豆包,且皆為非基改黃豆製成,另外蛋、奶也是其一來源。另建議以「彩虹飲食」促進營養均衡,「黃色」含葉黃素、β-胡蘿蔔素;「紫色」含花青素,「紅色」含茄紅素,「綠色」含葉綠素、兒茶素;「白色」則是含硫的有機物,「黑色」也有豐富的花青素。這些抗氧化營養素對於產後的調養非常重要。黃金環指出,蔬食中多元的抗氧化營養素,可幫助清除細胞內外的毒物與自由基,還可降發炎抑制壞細胞生長,清除廢物毒物,加速代謝,讓體質調理更完善。俗語說「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產婦極需補充鈣質與鐵質,黃金環也建議,堅果和深綠色的蔬菜含有非常豐富的礦物質,如芥蘭菜、地瓜葉等,另外海藻類,像昆布片、海帶芽等,若隨餐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讓鈣、鐵吸收更好。
-
2021-01-29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會骨鬆? 鈣質流失元凶找到了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 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 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 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 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 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 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 Q1: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A: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本。 Q2:補鈣,一定要喝牛奶?A: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Q3:喝可樂會骨質疏鬆?A: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Q4:喝大骨湯最保骨本?A: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Q5: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A: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
-
2021-01-28 科別.消化系統
哪類人易患腸胃疾病?醫:一進門診就能看出特質
1959年,美國心臟病專家弗雷德曼 (M.Friedman)曾將人類性格分成兩 大類型,其中個性急躁、求好心切、衝勁十足的性格,被統稱為「A型性格」;反之,生性較為樂觀、個性隨和、生活悠閒 者,屬於「B型性格」。功能性腸胃病變 A型人格特質最常見在臨床上,有許多頑固性、反覆性的腹痛、腹瀉,甚至便祕的患者,經常輾轉流連在各大小醫院的門診間,接受一系列的檢查後,不但檢查不出異常,病況也時好時壞,而這可能是與患者的A型人格特質有關。腸胃內科醫師邱瀚模提及,這類病患只要一進門診,就能看出他們的個性特質──個性很急、似乎閒不下來,又總是打斷別人說話,推斷應該是都市化生活緊張,造成自律神經失調,使得腸胃道的功能失去正常,所導致的「功能性腸胃病變」。腸胃有問題 跟情緒壓力有關功能性腸胃病變就是所謂的腸胃失調,包括發生在食道的胃食道逆流、出現在胃 部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在大腸的大腸激躁症。邱瀚模解釋,由於腸胃道很敏 感,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生活作息與精神壓力等,這是因為腸胃道內 的神經受器與腦部的反應連結密切,當腦部分泌神經內分泌物質時,就會與腸胃產生共鳴。以大腸激躁症來說,經常會因為情緒壓力而出現不適症狀,主要表現則以腹痛、 腹脹為主,伴隨著腹瀉或便祕,有時會兩者交替出現,且症狀會持續多年。不過, 腹瀉型的患者以男性居多,女性通常以便祕型居多;很多病人不舒服的症狀,通常只會發生在白天,夜晚睡眠時、週六日或假期時不會出現,但等到假期結束前,就又開始有症狀了。高壓力行業最多見 年過50歲留意器質性疾病邱瀚模歸類,這類型患者的職業多半是競爭激烈的產業,或是工作緊湊、有時間壓力的行業,比如業務員、房屋仲介、銀行行員、老師或者是準備考試的學生族群等,如果沒有方法紓解壓力,症狀就會持續而無解,進而影響生活品質。不過,也有不少人因為症狀激烈,而誤以為是惡性腫瘤纏身,不斷做檢查來確認。邱瀚模表示,以大腸直腸癌來說,它的腸胃症狀不會因為壓力解除而消失,休息過後也不會好。若年紀仍輕,症狀會時好時壞或偶而會緩解,並且類似症狀已經 持續好幾年,通常都不太可能是癌症;然而,如果年齡超過50歲,就要特別留意, 視情況要做一次檢查,以排除一些器質性疾病。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為主 找出壓力源才能治本在臨床治療上,通常是以症狀治療改善生活品質為主,讓腹瀉次數減少,或使患 者能順利解便,只要降低腹瀉次數,就能達到很好的紓緩效果,一旦症狀減輕,心情好了後,通常一陣子過後,症狀就會逐漸緩解。必要時,抗焦慮、抗憂鬱或止痙攣劑,也是醫師常會開立的藥物,以協助紓緩症狀。除藥物治療以外,還得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遵守簡單規律的生活作息,也要找出壓力的源頭、避免過度的壓力,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否則症狀仍然會反覆起伏不定。 邱瀚模也建議,運動能有效紓緩壓力, 平日最好多活動,有助釋放壓力,也能幫助腸胃蠕動正常。飯後不要躺下睡覺 養成細嚼慢嚥飲食習慣另一方面,也可採行能緩和消化不良症狀的簡單措施,包括不要在餐後躺下睡覺、少菸酒、少脂肪油膩食物、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等。對於脹氣嚴重的患者,可減少吃豆類、 乳製品、豆漿、地瓜、麵包與不容易消化 的食物(如糯米)等;要特別提醒的是,養成細嚼慢嚥的飲食習慣,也有助於病情的改善。由於許多消化不良的症狀,都只是暫時的生活壓力、食物或精神因素所引起,所以,平日試著放鬆心情、不把工作帶回家、增加日常活動的機會、避免不適應的 食物,再加上規律的生活作息,症狀通常都能獲得明顯改善。延伸閱讀: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癌從口入不是謠言,是真的! 吃飯時6個習慣超NG,你可能每天都在做
-
2021-01-22 科別.牙科
口臭好困擾!醫:口臭成因有這些,6種方法助改善
你是否曾經長時間不發一語地埋首於工作,突然開口與人交談時卻驚覺自己的「口氣」貌似不太好聞?其實,口氣不佳除了尷尬之外,可能是健康的警訊之一! 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常見的口臭原因大致分為三大類,像是全身性疾病、因服藥造成唾液減少、或是口腔疾病等都會導致口臭問題。若口臭已對生活造成影響,建議先諮詢醫師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以改善症狀。 1.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病患者、呼吸道疾病(如鼻竇炎)、長期的便秘等都會引起口臭。這些全身性的疾病,都需要經由專業醫師仔細診斷治療後,才能根除口氣因素。2.藥物作用:有些會使唾液分泌減少的藥物,如某些鎮靜藥、降血壓藥、阿托品類藥、利尿藥等,也會加重口臭問題。3.口腔疾病:一般而言,口腔疾病還是佔口臭首要原因,例如患有蛀牙、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人,因為口腔內容易滋生細菌,尤其是厭氧菌所分解產生出的硫化物就容易造成腐敗的味道或口臭。 與人近距離講話時口中卻飄出陣陣異味?這種尷尬的場景可能常常出現在你我身邊,到底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口臭大部分是因為口腔問題所引起的,因此,加強口腔清潔就有助維持清新好口氣!然而,部分口臭也可能是因疾病或服藥引起,建議對症下藥才能治本唷! 該如何改善口臭問題呢?黃斌洋醫師表示,口臭的成因可能並非短期造成,因此治療方式也建議治本最重要。一般而言,口腔疾病是造成口臭的一大原因,因此,在治療上,首先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口臭經常是由於口腔或消化道感染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所致,對於口腔、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可引起口臭的疾病。可查查自己是不是有一段時間沒有做口腔定期保養與牙結石清潔了? 建議先讓牙醫師徹底進行口腔清潔與口臭原因評估,以改善口氣不佳的問題!此外,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也有助改善口氣不佳的問題,包括:1.強化牙齒清潔,舌苔刮除與牙線使用頻率。2.平日輕輕叩齒100至300次,這個動作可增加唾液分泌,有助改善口臭問題,同時對強化牙周也有不錯的療效。3.平日宜清淡飲食,避免吃生冷、刺激性、有臭味(如蒜、蔥、韭菜、臭豆腐等)及不易消化的、油膩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4.平常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及豆類,進食時細嚼慢嚥,增加唾液分泌。5.降低吸菸、飲酒的頻率。6.生活作息規律,保持心情舒暢。 口腔疾病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北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前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 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口氣不佳的原因 、改善口臭的方法
-
2021-01-19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更健康?營養師提醒,吃錯恐過敏、血脂超標!健康吃素3關鍵
為了健康、環保,使得吃素變成很時髦的行為!越來越多人熱愛肉食的人,也漸漸的願意改吃素,但吃素真的較健康?會不會反而容易導致營養不良?邀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營養師劉語潔來解答。 劉語潔表示,正確吃素食,除了能維持健康,也能兼顧環保理念,但吃素食最大的問題,除了大家常聽到加工製品伴隨的高油高鈉,還會因為勾芡而吃進過多的熱量,甚至,吃錯還可能讓血脂飆高、引發過敏問題。 想減肥的陳先生,希望透過吃素來減重、改善健康狀態,沒想到回診時,原本150 mg/dl左右的三酸甘油脂,竟飆升到300 mg/dl。仔細詢問其飲食習慣才發現,吃素沒有飽足感,讓他吃了大量米飯、麵包當點心,導致熱量超標。 注重養生的張太太,一直有良好的健檢習慣,希望透過素食來調整過敏體質。但茹素一段時間再檢測過敏原,過敏數量反暴增,尤其是小麥過敏更是從輕度惡化到重度。結果竟是吃了太多含麩質的烤麩及素肉,引發腸胃道慢性發炎。 劉語潔指出,建議茹素者也須依個人狀況來調整飲食方式,若易腸胃道不適,或是擔心吃素後引發身體上的不舒服,最好先進行過敏原檢測,避開容易過敏的食物。她特別推薦吃素關鍵3招,可幫助素食者吃得健康又均衡。 關鍵1:均衡飲食挑選「必需胺基酸」 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成的重要元素,而優質蛋白質需要包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一般來說,肉類、蛋類均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但是植物蛋白質比較難多種必需胺基酸。因此,若吃全素,就要更注重飲食的均衡。 劉語潔舉例,素食者每餐至少需要有2~3份的蛋白質食物,一份大約是250cc的豆漿,或是半個巴掌大的豆類製品,像是一份豆皮、半個傳統豆腐。蔬菜類則分為深色蔬菜跟菇類兩部分,再選擇五穀根莖類做為主食。飯後,搭配拳頭大的水果,以及早晚各一杯豆漿或原味優酪乳 多樣性的飲食,就能夠確保攝取到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鈣及鐵質。 關鍵2:蛋白質基礎攝取量再加1成 許多人認為吃植物蛋白質比較難長肌肉,劉語潔表示,正確說法應該是植物性蛋白質跟肉類相比,人體吸收率確實會比較低。建議吃素者對於蛋白質攝取可以再增加10%左右,如一天蛋白質建議量是60g,不妨考慮吃到70g。 雖然素食者不能吃肉,但是優質的蛋白質還是很多的,例如黃豆、黑豆、鷹嘴豆、扁豆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用原型食物補充較好;另外,也不建議多吃單一種豆類,因為特定種類的大量攝取,也容易造成腸胃道過敏。 關鍵3:莫忘顧及維生素與鐵質吸收 除了蛋白質,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的是「維生素B12」跟「鐵質」,需要特別留意補充。劉語潔說,許多發酵食物含有豐富維生素B12,因此,料理時可適時加入泡菜、納豆、臭豆腐、天貝、味噌,增添風味又能補充維生素B12。 植物性的鐵質因為屬於「非血基質鐵」,與肉類相比較不好吸收,但不妨搭配維生素C來增加吸收率。因此,餐後可以再來一份拳頭大的水果,像是一個橘子、半個芭樂,就能改善鐵質吸收狀況。 劉語潔提醒,許多人對五穀根莖類、豆類的加工品過敏,如果正在考慮吃素維持健康,建議先進行過敏原檢測,與營養師討論設計一份適合的菜單,並且記得每天補充一顆綜合維他命,讓吃素也能兼顧養生。
-
2021-01-16 養生.聰明飲食
天冷吃火鍋血壓、血脂飆?專家點名火鍋地雷:湯底、醬料、油脂含量高!
今健康/郭家和 天冷吃火鍋當心血壓血脂飆 避開混濁湯底與高熱量醬料 天氣轉冷,民眾愛吃火鍋圍爐,同時又能暖胃進補。營養師提醒,火鍋料隱藏各種高熱量、高油脂的食材,攝取過量有可能對血壓、血脂、血糖造成不健康影響。營養師簡鈺樺說明,市面火鍋料不少屬於加工製品,如貢丸類、餃類等,鈉含量跟油脂含量都偏高,三高或慢性病患者吃火鍋時要特別注意。 簡鈺樺指出,吃火鍋要注意湯底選擇,一般而言較建議原味鍋、蔬菜鍋、昆布鍋,而麻辣鍋、酸菜白肉鍋不僅熱量高,含鈉量也偏高,容易升高血壓,若有腎臟疾病應該避免。高血糖族群則要注意,牛奶鍋、起司鍋的湯底容易升高血糖。營養師提醒,吃火鍋時盡量不要選擇太混濁的湯底,也可以在煮料前先喝湯,避免整鍋湯底最後充滿油脂、含鈉量甚至普林等。 此外,火鍋的沾醬選擇上,可以少量醬油為基底,搭配蔥、蒜、辣椒、香菜等辛香料即可。重口味的沙茶醬、花生粉醬、美乃滋醬料盡量避免。簡鈺樺說明,醬料容易隱含油脂與熱量,如一湯匙花生粉就超過45大卡以上,有些醬料製程中會加入糖粉或泡在沙茶中,一不注意容易吃下過量油脂。 吃火鍋也可以不發胖?營養師教4招減少油脂攝取 如果正在減肥或體重控制,吃火鍋時可注意幾個原則,減少熱量超標。簡鈺樺建議,可以將火鍋丸類換成青菜類,丸類1-2顆熱量高達50至100卡,青菜煮熟後半碗約25大卡為一份(未考慮吸附湯底熱量),還可補足外食族平日少吃到的青菜。此外菇類、木耳、海帶相較於葉菜類不易吸收油脂,也是吃火鍋時可搭配的蔬菜選擇。 肉類和蛋白質選擇上,盡量避開梅花肉片等白色油脂比例過高的種類,可選擇魚肉、雞肉等等。豆類食材可以板豆腐或嫩豆腐,取代容易吸附油脂湯汁的凍豆腐與百頁豆腐。就能減少熱量與油脂攝取量。 吃火鍋搭配澱粉類主食時,建議採取份量代換。簡鈺樺解釋,如果已經吃到南瓜、芋頭、冬粉等食物,可直接替換該餐的白飯量。麵條類則推薦烏龍麵較不易吸附湯汁。相反地,冬粉雖然熱量低,但易吸附湯汁和油脂,吃火鍋時可以先煮冬粉,避免浸泡在煮過各種料的湯汁中,吃下太多油脂。 高普林火鍋料比海鮮更危險?痛風族群少吃這幾樣 海鮮火鍋受到不少人喜愛,痛風族群吃火鍋除了注意海鮮份量,更要避免熬煮、燉煮過久的湯底。此外,小火鍋常見豬腸、內臟類也是高普林食物。加工品與貢丸類,油脂含量偏高,易阻礙尿酸排出。簡鈺樺建議,痛風族群煮火鍋時,除了注意高普林之外,還要有蛋白質不過量攝取的觀念,肉類、魚類、豆製品不要大量攝取,避免影響身體尿酸。 冬天進補除了火鍋之外,國人也愛吃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等料理。營養師提醒,薑母鴨、羊肉爐的湯底也含有高普林,痛風患者應避免攝取。糖類也是痛風患者容易忽略的地雷,尤其民眾吃火鍋喜歡搭配蜂蜜水、檸檬水等飲品,這類飲料皆含有高果糖糖漿,一樣會升高尿酸導致痛風發作,有相關疾病的民眾還是要多加注意。 《延伸閱讀》 .冬季進補先看「自己缺什麼」,中醫:補錯恐傷身,台灣以滋陰潤燥為佳 .冬日進補之際在立冬!立冬進補暖身贏在起跑點,這3種人更要補!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16 科別.心臟血管
8千萬人曾發生腦中風! 解剖「 大腦各部位急性中風症狀」...小心慢性致殘
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inization)之資料指出,腦中風在全球死因排第二位,也是致殘的主因,每人一生中將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會發生中風,而2020年預期有1450萬人罹患腦中風,其中550萬位患者將致死;整體數據而言,全球有8千萬人曾罹患腦中風倖存下來。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致殘率 缺血性是最常見類型世界中風組織表示,腦中風是高死亡率與致殘率的疾病,但幾乎所有的腦中風是可以避免的。由於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而成為台灣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有三分之一將造成終身殘廢,三分之一中度殘廢,生活部分需仰賴他人照顧,剩餘三分之一則為輕度功能障礙,即使可以回歸社會和自我生活照顧,身體動作已大不如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教授級主治醫師李宗海醫師表示,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是指腦內某區的血管突發性地發生破裂或阻塞,使得腦內受壓迫、腦細胞因缺血而死亡損傷,而缺血性腦中風是最常見的中風類型,如腦血栓、腦栓塞、暫時性腦缺血,占70至80%。父系罹患中風風險高 後天危險因子可改變台灣在1982年前腦中風高居十大死因首位,但在2016以後位居第四,顯見台灣群體對腦中風病識的提升,但李宗海指出,55歲以上患者,每增加10年,與健康人士相較,中風的發病風險將會提升50%;先前曾中風,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提高2至3倍,再次復發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9倍;而家族史中如父系罹患中風,風險是2.4倍,母系罹患則是1.4倍。年齡、性別、種族、腦中風病史與家族史中有腦血管及心血管疾病病史,都是不可改變的危險因子,但抽菸、飲食、生活習慣、肥胖、酒精及藥物濫用、三高、高尿酸、糖尿病、心律不整、頸動脈病變都是可以改變的危險因子。腦部不同部位 急性腦中風常見症狀‧右大腦中風:忽略患側肢體、左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左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右邊‧左大腦中風: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或麻痺、右側視野障礙、眼球偏向左邊‧腦幹或小腦中風:意識障礙、步態不穩、暈眩頭昏、複視、眼球震顫、吞嚥困難、口齒不清 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 小腦、腦幹為24小時李宗海提及,大腦腦中風治療黃金期約為8小時,小腦、腦幹為24小時,儘速就醫請專業醫師提供評估與治療方式是關鍵,不同部位的中風,在治療時間窗與方式可能都不盡相同。急性中風的處理方式,在3小時內經醫師評估後投放靜脈血栓溶解劑、3至6小時則是使用動脈血栓溶解劑或機械性溶栓治療(衛生署未核准),超過6小時則以抗血小板劑、抗凝血劑或肝素進行治療;李宗海補充,過往多以時間來評估處置方式,但靜脈血栓溶劑臨床有腦出血風險。 延伸閱讀: 腦中風瞬間致殘! 急救應把握黃金180分鐘,「1機警動作」人人都會 抗凝血劑忘記吃最忌自行補吃! 蛋黃、菠菜、豆類都可能影響藥效,出現這些異常症狀快就醫
-
2021-01-15 科別.骨科.復健
喝可樂易骨質疏鬆?老了才補鈣無效?搞懂5個常見骨鬆QA
變矮、駝背、脊椎側彎?小心!你的骨質可能漸漸在流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經歷過,走一趟骨科門診,經常可以看見許多上了年紀的患者,不是彎腰駝背、行動緩慢,就是包著石膏、愁眉苦臉,事實上,這些人多半是因為失去「骨本」,成了骨質疏鬆症的受害者。骨質疏鬆易骨折 嚴重恐有死亡風險骨質疏鬆有多可怕?骨科醫師施哲仁說,骨質密度檢測若小於-2.5,就代表骨量減少或是骨密度降低,使得骨骼漸漸出現孔洞,變得脆弱,就好像海砂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倒榻,甚至還會發生骨折的危險。施哲仁進一步說明,骨質疏鬆症最怕的就是骨折。根據臨床經驗顯示,上了年紀 的人,假使罹患骨質疏鬆症,常會因為跌倒或輕微碰撞就發生骨折,脊椎及髖部都是常見的部位,若發生在髖部,除了影響活動,需要臥床之外,甚至會有死亡的風險,因此,應趁早養成補鈣、強化骨骼的習慣。補鈣趁年輕 老了補鈣也有用 新聞報導經常告訴大家要「趁年輕補鈣,老了才不會得骨質疏鬆?」對此,施哲仁認為,趁年輕時補鈣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體的骨質密度在20歲時達到最高峰,到了 30歲左右便開始慢慢下降。因為20歲這段期間,骨骼的形成速度比分解速度來得快,假使可以趁著這段期間多補充鈣質,骨本存的量會越多,當然就越有本錢可以消耗。那麼難道過了這段期間再補鈣,就沒有用了嗎?施哲仁說,並不是說過了年輕這段期間補鈣就沒效了,而是鈣質吸收並轉化成骨骼的效果,並不如年輕時好,任何時間點補 充鈣都有好處,永遠不嫌晚。停經、節食易致骨鬆 骨骼保健需加強 骨質密度從出生後會隨年紀漸增,尤其女性在停經之後,因為荷爾蒙的改變,使得停經婦女的骨質密度急遽下降,這就是為什麼骨質疏鬆症經常好發在停經後婦女的身上,因此,強化骨骼這項工作,女性尤其要注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都靠節食減肥,但營養不良的人也最容易患有骨質疏鬆的問題,再加上身體骨頭沒有足夠的運動刺激,來促進骨細胞的生長,也特別容易引起骨質疏鬆。預防骨質疏鬆 飲食補充還要加運動至於該如何預防骨質疏鬆?施哲仁說,要分為兩個層面來談,一個是從飲食補充到足夠的鈣質,尤其推薦牛奶、小魚乾、蝦米、乳酪、海帶及芝麻,這些食物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不管是任何年紀的人,都建議能適當攝取,以幫助身體免於骨質的流失。除了多攝取含鈣食物外,還應減少會加速骨質流失的高蛋白與高磷食物,如肉類(尤其是紅肉)、內臟、蛋黃、豆類、含糖飲料等;另外,酒類與含咖啡因的食物,會影響鈣的吸收,也須酌量或避免。但鈣質攝取增加之後,也要能進到骨頭才行,所以,另一個則是要配合運動的刺激,才能促進骨頭的生長。談到這邊,施哲仁拋出一個觀點,我們經常可以看到 臥床的病患,他的鈣質補充很足夠,但為什麼還是有骨質疏鬆?原因就在於沒有運動。5個常見骨鬆Q&A 一次搞懂●吃維骨力可以留住骨本嗎? 維骨力的成分為葡萄糖胺,葡萄糖胺 的功能是幫助軟骨的增生,與骨密度無關係,所以,基本上吃維骨力無法留住骨 本。●補鈣,一定要喝牛奶? 要補充鈣質,不一定只有牛奶。鈣質豐富的食物除了牛奶之外,還有小魚乾、蝦 米、乳酪、海帶及芝麻等;除了飲食外,也要搭配運動,才能幫助鈣質補到骨頭裡。●喝可樂會骨質疏鬆?只有長期極大量的攝取才會,一般人偶而喝喝可樂影響不大,但站在健康的角度,並不鼓勵喝可樂。●喝大骨湯最保骨本?這是錯誤的觀念,大骨湯的鈣含量遠低於1杯200多c.c.的牛奶,假使要補鈣,建議從牛奶、乳酪、蝦米或是芝麻等食物中補充,補鈣的效果最好。●喝高鐵高鈣奶,一舉數得?奶粉對身體的健康是很有幫助,但其實人體對鈣質的吸收仍然有限,補充超過人體需要的鈣質或鐵質量時,身體也難以吸收,所以,建議每天固定攝取含鈣食物,同時配合運動最重要。延伸閱讀: 骨質疏鬆日常要多吃這些食物! 增加骨質密度、肌肉強度運動才有幫助 喝大骨湯補鈣? 別傻了!運動、曬太陽還要多吃這些食物
-
2021-01-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腸躁症會變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醫警告「3情況」最好快就醫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不少人都有便秘的問題,有的人則是容易出現腹瀉的困擾,尤其是遇到壓力事件之前,恐怕常會拉肚子,然而也有人一陣子便秘,明明飲食沒有特別改變,隔一陣子卻又會突然變成腹瀉,兩種情況交替出現,以上這些症狀有可能是罹患了腸躁症。腸躁症難確診 需先排除非生理因素造成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許希賢表示,要確診是不是罹患了腸躁症,必須要先經過各種檢查,包括糞便潛血、照X光看大腸有沒有糞便堆積,抽血確認是不是有貧血的問題,甚至是大腸鏡、胃鏡等侵入式的檢查。 在確定患者出現的不正常消化症狀,不是因為生理因素造成,排除了腸胃、肝膽等器官的疾病之後,而且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每個月還會超過3天以上有類似症狀,才能夠真正確診為腸躁症。腸躁症在診斷上之所以會這麼困難,就是因為它並不是發炎或感染所造成的疾病,而是胃、大小腸等消化系統,在運作上出現了不正常而引起的功能性疾病。 引發的原因不明 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什麼是導致消化系統運作發生不正常的原因?截至目前,在醫學上還沒有證實,不過,醫界將這個情況推論為精神層面所造成,有一派的說法是認為,大腸受到中樞神經的影響,可能是處於高壓的環境下,有些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失衡,直接刺激腸道產生症狀。腸躁症主要是跟三個神經系統有關: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或腸道神經系統的失衡,造成排便習慣改便,或對腸道脹氣、膨脹的感覺異常敏感。由於女性發生率比男性高了2~3倍,有的患者在經期時症狀更會加劇,因此,也有人認為荷爾蒙也是導致腸躁症發生的原因之 一。 腸躁症不會導致大腸癌 兩者差異比一比腸躁症患者常得忍受不正常的消化症狀,更令人擔心這樣不正常的排便表現,會不會導致大腸癌?許希賢認為,腸躁症與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疾病,病因也不同,前者主要為情緒失調、壓力過大所引起,後者則跟飲食不正常、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因此,腸躁症並不會演變為大腸癌,不必過度恐慌。症狀方面,腸躁症與大腸癌相當類似,像是大腸癌一般認為的症狀,大多與腹脹、腹痛,合併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減輕等有關;然而,腸躁症的患者,雖然也可能出現與大腸癌症狀差不多的情況,但是在排便之後,腹脹、腹痛就會大幅改善。許希賢指出,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腸躁症不會產生血便或造成貧血,也比較少有嚴重的體重減輕問題。 國內研究首度證實 腸躁症會提高大腸息肉風險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腸躁症仍然有其危險性,根據國內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患有大腸激躁症者,有21%的患者在5年內會得到大腸息肉,由於大腸息肉早已經被證實是大腸癌的前身,因此,這份研究可以說是首度證實了腸躁症是大腸癌的致癌因子之一。 治療腸躁症 保持好心情才能根除病原有腸躁症的人想要改善症狀,許希賢說,醫師常會開立鎮定劑,並且建議患者減少壓力來源,避免引起消化道問題。在飲食方面,只要妥善調整飲食的習慣與內容,也能減輕不舒服的症狀;像每天最好在固定的時間進食,讓腸子能規律的發揮功能;避免吃過量;早餐多吃一些富含纖維質的食物並且多喝水,因為多喝水就能促進排便更順暢。至於細分不同類型的腸躁症患者,例如腹瀉型患者則要少吃高纖、有潤腸效果的食物,以及寒涼瓜果類水果,相反的,便秘型患者則可以多吃點這類食物來刺激排便。不過,為了減少腸道鬧情緒,最好要稍微忌口,包括少吃過甜、過辣、過油的食物、濃茶及咖啡等刺激腸胃的食物,也要少吃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各種豆類、地瓜、芋頭、甘藍菜、包心菜、青椒、洋蔥、花椰菜、堅果、碳酸 飲料等;當然,也要減少糯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延伸閱讀: 排便太用力小心大腸憩室! 吃蔬果助順暢,醫師點名「這類水果」更難消化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
2021-01-11 科別.新陳代謝
矯正代謝力該怎麼做? 醫: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
減醣這樣做才對,飲食策略穩妥當! 矯正代謝力的「代謝技術」,裡頭有兩大主要作用――降低胰島素,以及調整血糖,最終目的都是要「逆轉」或「消除」胰島素風暴。胰島素風暴跟血糖的調控,兩者關係密不可分,所以,代謝技術也朝著降低血中胰島素與調控血糖兩大目標設計,不僅可以用於矯正代謝,也是非常優秀的糖尿病輔助治療配方。你還在「糖」、「醣」不分嗎?但是我們可能還搞不清楚如何真正控制血糖,加上經常還「糖」、「醣」傻傻分不清!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要注意「ㄊㄤ」類的攝取,才可以控制血糖,但到底是「醣」還是「糖」,只會得到一張茫然的臉。簡單來說,醣類就是碳水化合物,血糖是大腦的主要能量來源,依照分子結構可以分為單醣、雙醣、寡醣和多醣。分子結構簡單的單醣(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雙醣(蔗糖、乳糖、麥芽糖)就是我們熟知的「精緻糖」,舌頭一接觸就會感受到甜味,除了可以提供熱量之外,幾乎不含任何營養,甚至會引起蛀牙、肥胖等問題;而寡醣與多醣則嚐起來不一定具有甜味,例如飯、麵等主食。許多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醣」類的攝取,才可以穩定血糖,所以會避免去吃含有「醣」的食物,但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反而造成血糖過低的危險。雖然醣類是身體必須的營養素,但攝取過量的醣類,卻會造成反效果,身體產生大量的胰島素,久而久之,就會轉變成「容易累積脂肪」的體質,增加肥胖、慢性病,以及蛀牙的風險。醣的分類:血糖狂飆?這樣做就對了!近幾年來,經常出現「減醣」、「控醣」、「低醣」等關鍵字,但這三個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對於身體來說,真的有比較好嗎?我們平常吃的食物――麵食、飯類、水果,以及奶類都含有「醣」類,這些食物在體內經過一段消化過程後,會產生大量的葡萄糖,因此血糖也會隨之上升,若是沒有特別注意「醣」類的攝取,就會導致肥胖。「減醣」絕對是這幾年最熱門的減重關鍵字,所謂的減醣並不是不吃澱粉,而是減少精緻糖,以及加工去除麩皮、種皮的精緻澱粉攝取量。精緻糖和精緻澱粉對身體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而造成血糖飆升,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促使脂肪代謝力變差,造成容易發胖的體質,還會增加老化速度、蛀牙等負面影響,對我們來說,精緻糖跟澱粉根本百害無一利,快遠離它吧!「蕭院長,若是糖尿病的病人想要控制好血糖,可以怎麼做呢?」改變主食的類型,多吃低升糖的食物,像是利用全穀類、糙米取代白飯、用蕎麥麵條取代白麵條、用全麥麵包取代白麵包等,都是可以讓你吃得健康的方式。同時,也要多吃低澱粉的蔬菜,具有大量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獲取天然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低澱粉蔬菜有花椰菜、菠菜、高麗菜、蘆筍、菇類、萵苣等,都是可以攝取的蔬菜類別!如果你是想要利用減醣來減重的話,蛋白質就非常重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可以增添我們的飽足感,就不會一直想要吃東西了。可以選擇魚類、雞肉、奶類、蛋類、無糖優格、豆類等優質蛋白質。恢復粗糙主食,多攝取低GI、低GL飲食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引發血糖值上升程度的指標。升糖指數越高,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會快速釋放葡萄糖,導致血糖瞬間飆升。當血糖一高,胰島素就必須跟著大量分泌,長期攝取這類食物,就會讓血中的胰島素經常維持很高,進而引發高胰島素現象,啟動胰島素風暴!相反地,升糖指數越低,代表這類的食物吃進人體後,葡萄糖會緩慢釋放,血糖就不容易瞬間飆升,胰島素就不會大量分泌,血中的胰島素含量會很低;許多的健康書籍都已經建議多攝取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一般來說,精緻的碳水化合物或稱為精緻澱粉(或簡單醣),例如:白米飯、糯米飯、白糖都屬於精緻的碳水化合物,這類食物的升糖指數經常都高於七十;相對的,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的升糖指數較低,因為它們含有纖維,會讓葡萄糖釋放較為緩慢,血糖較不容易飆升。現代人的主食多為精緻澱粉,由於缺乏纖維,人體會快速吸收這些糖分,導致飯後血糖過高,間接也造成血中胰島素越來越高!所以如果要調降胰島素,首要建議就是「恢復粗糙主食」,把白米飯改成糙米飯或五穀飯,白麵粉做的麵包、包子、饅頭,改用全麥來製作,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一步。選擇低升糖負荷食物,留意烹煮方式哈佛大學提出另一個理論稱為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 GL),升糖負荷最簡單的解釋就是糖分密度的指標,糖分密度越高的食物會讓血糖持續性升高,影響更大。許多水果的升糖指數(GI值)雖然很高,但是升糖負荷(GL值)卻很低,幾乎都在十以下,代表糖分密度不高(水果含很多水分),不至於對血糖造成長時間的影響。相反地,蛋糕等甜點升糖負荷(GL值)高達二十,會造成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胰島素當然也居高不下。同樣食物採用不同烹調方式,升糖負荷(GL值)也會截然不同,例如:水煮的馬鈴薯升糖負荷(GL值)只有三,因為飽含水分的緣故,烤馬鈴薯的升糖負荷(GL值)則高達十三!升糖指數(GI)與升糖負荷指數(GL)參考表:如果希望降低血中胰島素,改善「高胰島素」現象,建議選擇升糖指數(GI值)五十五以下,升糖負荷( GL 值)十以下的食物最好,並且多以豆類、蔬菜、水果為主,這是調降胰島素的第二步。養成低卡飲食與有氧運動除了選擇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飲食外,代謝疾病的專家都一致同意「低卡飲食與運動」,是改善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現象最有效的辦法!其實低卡飲食的食物,相當於低升糖指數(GI值)與低升糖負荷(GL值)食物,避免高脂肪食物、大塊肉類。另外,建議早餐最好增加水果的份量,來取代早餐店的食物,下午茶、宵夜、零食也要避免。除了飲食調控之外,平常也該起身動一動,這是調降胰島素的臨門一腳。別老是坐在電腦前面,運動可以改善代謝,有助於調降胰島素,提升腦內啡,增加好的膽固醇,並降低血壓等。因此,有氧運動,慢跑、快走、爬山都是很好的選擇,把運動變成一種生活型態,肥胖的人運動最好循序漸進,否則心臟受不了,膝蓋也受不了!絕對不要勉強,否則會很容易受傷;難度太高的運動也會讓你很快放棄,一切都前功盡棄!有氧運動除了可以改善「高胰島素」現象,還可以燃燒熱量,增加心肺功能,對於身體的柔軟度、肌肉強度也都有所助益。於此之外,增加了身體的含氧量,就能避免慢性缺氧,當身體氧氣足夠,可以顯著提升組織修復能力,不僅可以讓身體的能量生成順暢,引導全身細胞的活化,對於延緩老化與種種慢性病的預防至關重要。增加身體的含氧量,是現代人處在缺氧環境下,非常重要的長壽養生之道!運動熱量消耗表:(本文摘自博思智庫《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書籍簡介台灣平均每5人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爆發的前兆,罹患糖尿病的危險性是一般人的7倍,罹患腦心血管疾病是一般人的3倍!原來代謝失衡,是致病元凶!許多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肥胖者罹患疾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還高,為何過重或肥胖者很容易產生健康問題?因為慢性病正是「胰島素風暴」一路不停傷害的結果。蕭院長認為,若是能夠找出代謝疾病的真正病因,也可以對於現今的醫療體系做出一點貢獻,讓大眾找回真正健康。希望藉由《矯正代謝力:遠離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一書,作為民眾日常飲食與健康管理的提醒,讓有胰島素風暴的人們回到「健康的生活型態」,活出健康和美麗。
-
2021-01-08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不讓小孩吃巧克力? 營養師揭「健康元凶」...家長要注意
因為無法趕在五點前下班,珮君都必須拜託阿公去幫忙接孩子放學,為了讓孩子聽話順利回家,阿公總是會買小零食、小點心來哄騙小孩,即使千交代萬拜託只能買牛奶、優酪乳、優格,千萬不要買糖果、巧克力,下班到家總是會看到驚喜。阿公總是兩手一攤,「他要買這個我有什麼辦法?」面對剛上幼稚園的孩子,阿公也沒有耐心和體力跟他耗,讓珮君不好意思又苦惱。 純可可脂好處多 但市售巧克力精緻糖與添加物多孩子是否真的不能吃巧克力?營養師蘇妍臣表示,其實純的可可脂對身體的好處不少,如黑巧克力中的「甲基黃嘌呤」可改善認知功能、使心情愉快;咖啡因成份,能增加視覺處理的速度,黃烷醇也有助於增進視覺反應時間、空間記憶等。但市售的巧克力都是放入大量精緻糖(simple sugar)與添加物的濃純香巧克力。精緻糖使血糖飆高孩子過嗨 人工色素恐引發過動糖果、巧克力中的精緻糖、人工色素是危害兒童健康的元凶。當攝取過多精緻糖,在體內消化轉化成單醣,會讓兒童血糖太高、過於興奮,還會影響規律的睡眠模式,削弱兒童自我控制的能力。蘇妍臣營養師提到,研究發現人工色素中的檸檬黃(tartrazine)、酸性紅(carmoisine)、食用黃色5號(sunset yellow;日落黃)、食用藍色1號(brilliant blue;亮藍)、食用紅色色素6號(ponceau)等,只要食用超過一週以上,就可能引發兒童過動。另外,市售的空氣包零食,添加物也多於營養素,少吃為妙。開購買清單給長輩 避免激烈字眼引衝突因此建議家長不要將糖果作為獎勵,事實上對孩子健康並不是獎勵,可以水果、牛奶等有營養的食物當作獎勵。蘇妍臣營養師表示,若有長輩需用零食協助帶孩子的時候,直接開可以購買的清單給長輩,避免用"不要給"等字眼以造成衝突,如麥片牛奶、乾燥水果、添加物較少的餅乾等。同時告知可樂、茶類中含有咖啡因,會讓孩子長不高,通常攸關發育問題長輩比較能接受。兒童飲食應均衡,蘇妍臣營養師建議,選擇富含Omega-3必須脂肪酸的食物(如堅果類),可維持健康的腦部認知功能。挑選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可刺激腦部裡的血清素產生,與維持胰島素和血糖的正常含量。避免孩子攝取精緻醣類,可能會干擾兒童的正常睡眠和情緒控制。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的食物(如綠色葉菜)、維生素C(如橙色、紅色水蔬果)、鎂(如豆類,綠葉蔬菜)和蛋白質(如瘦肉,黃豆及其製品類等)。 挑選好情緒 零食建議1. 零食可選擇無鹽堅果、新鮮水果等食物,來代替攝取垃圾食物。2. 避免酒精,會對大腦產生抑制效果,進而導致情緒不穏。3. 避免攝入過多的咖啡因(如咖啡、茶或含咖啡因的飲料,如可樂),因為咖啡因會增加焦慮和躁動,還會影響睡眠情形。4. 帶孩子們出去走走動一動吧!可減少體壓力荷爾蒙、增加幸福感、改善睡眠,更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寶寶吃進「重金屬鎘」超標食品會怎麼樣? 專家曝恐怖下場 寶寶不喝奶怎麼辦? 厭奶期最長可達半年!護理長傳授妙招
-
2021-01-07 醫療.消化系統
大便很臭怎麼辦?如何改善?從粗細、排便頻率看健康
你的腸子比實際年齡老還是年輕?最容易觀察的就是每天的便便狀況。腸道健康的第一個指標是糞便,建議每次上完廁所後別急著沖掉,仔細看看便便的形狀、顏色等,是否有異樣,以及排便的習慣,都是腸道健康的信號。 排便頻率 3天1次是正常胃腸肝膽科醫師許文峰表示,排便頻率從1天3次到3天1次都是正常的範圍,依照個人的情形而定,有人吃得很少或是腸道蠕動較慢,可能3天才排便1 次,有人排便較順暢,1天可以大便2~3 次,如果大便的形狀、顏色都正常,就代表腸道很健康。若大便頻率突然改變,例如本來2天解1 次大便,變成1週上1次,或是1天本來大 便1次,忽然變成大便3~4次,就要提高警覺多注意;建議當自己感覺到不舒服,或是症狀持續1~3週以上,一定要求診,由醫師來判定排便習慣改變的原因,常見的可能是功能性改變,包括大腸激躁症或是腸道蠕動功能不良;細菌或是病毒感染 造成的腹瀉,或是最不樂見的大腸癌。 粗細應像10圓硬幣大 心理因素可能改變形狀許文峰指出,正常的大便粗細應該像10圓硬幣的大小。一般來說,若是大便突然變細,有可能是肛門出口狹窄引起,最害怕是直腸腫瘤造成阻塞。不過,心理因素也可能改變大便形狀,例如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造成腸道蠕動異常,使排便受到影響,此時,就可能發現大便形狀改變,如果是短暫1~2次沒有關係,但若持續就要注意。 形狀要呈香蕉狀、浮在水面上 3種情況應特別注意此外,健康的大便形狀是一長條狀,看起來像是稍微風乾的香蕉,而且要漂浮在水上,代表便便的水分足夠,不會太過乾硬;若表面有些許的氣孔,則意味著攝取充足的纖維。許文峰提醒,以下幾種便便形狀要注意:1、羊大便狀代表糞便水分不夠,可能是因為在腸道停留時間過久,水分不斷被吸收的情況下, 糞便就會變得又乾又硬,或是水喝得不夠多,蔬果量也不足。 2、不成形狀飄散開來有點像爛泥巴的模樣,代表腸道蠕動速度太快了,可能因為有腸躁症,解便次數 過於頻繁,建議多紓壓有助改善。3、水便狀比泥狀還稀,代表腸道正受到細菌或病毒的侵略,可能罹患腸胃炎,或是吃了不 潔的食物或飲水,應該要看醫生。顏色以黃色或粟色最好 其他顏色持續太久需就醫健康便便的顏色應該是黃色或粟色(土黃色),但是排便顏色可能跟前一天吃進 去的食物有關,比如吃多了紅色火龍果、仙人掌果汁等,隔天可能會大出紫紅色大 便;前一天吃了大量豬血或鴨血、紅肉或藥物如鐵劑等,也可能讓便便呈現暗黑色,這時不要慌張,若為食物引發的排泄物變色,且停用該食物就未再出現糞便變 色身體也沒有不適,即不用擔心。許文峰提及,當便便呈現以下顏色,就要多加注意,若是持續數天,務必就醫, 找出異常原因: ◎偏黑色有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問題,最常見的原因是來自於胃、十二指腸或其他上消化道位置的出血,而血液經胃酸與消化液作用後,使糞便呈現黑色。常常像柏油的樣子,並有特殊臭味,也稱為「瀝青便」。出血的原因,最常見的是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其他原因包括食道或胃靜脈曲張、糜爛性胃炎或胃食道接口的撕裂傷、血管增生異常甚至是腫瘤。◎鮮紅色大便時噴射出鮮血或是鮮血混雜在糞便中,看起來呈鮮紅色,有可能是痔瘡或腫 瘤所導致。有人覺得是痣瘡破裂流血,對於便裡有鮮血不以為意,但大腸癌的一個警訊是「血便」,大便混雜黏液血絲時,有可能是息肉或腫瘤因糞便摩擦出血,混合大便呈現紅色或暗紅,所以,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徵兆之一,為求謹慎還是就醫檢查較安心。 ◎灰白色有可能是膽汁分泌受到影響,常見造成的原因與膽管阻塞有關,為膽道結石或是 腫瘤,絕對不可忽視。 ◎綠色有可能是腸道細菌作用不足,或是與膽汁分泌過多、消化不良有關;有些腸躁症 的患者也易解綠便,因為經常性腸道蠕動快,膽汁未能與食物及腸道細菌作用混 合,造成綠色外觀。此外,而有腸炎的患者或是長期服用抗生素,也可能會有綠便產生,甚至伴有腥味和不成形的外觀,建議要到醫院檢查。 便便味道 不能證明腸道健康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大便的味道與腸道健康有直接相關。許文峰強調,有人吃肉或豆類等較多的食物,大便味道酸臭,這是因為蛋白質分解之後產生氨或硫化氫等物質,而造成味道比較重,但不代表腸道有問題;當然,吃太多肉會造成身體負擔,因此,也相對代表腸道負擔重,可能飲食配比要調整。不過,也有一說,因為腸道也有好菌及壞菌之分,在健康的狀態下,體內腸道的好菌會多於壞菌,但當受到飲食、疾病、生活習 慣的破壞之下,壞菌會漸漸變多,甚至比好菌還要多,一旦腸道內的好壞菌失衡,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腸道疾病,大便的味道也開始變臭。延伸閱讀: 多吃蔬菜還是便秘? 醫曝「便祕兇手」愈做愈是一肚子大便 大便大不出來,是便秘嗎? 連續3天沒解便就算是!醫師說明原因 
-
2021-01-04 養生.健康瘦身
重訓增肌減脂過度 當心蛋白質成癮症
●重訓增肌使飲食「歪樓」, 眼裡只剩下蛋白質●過量食用蛋白質,未增肌減脂先引病上身●均衡飲食搭配規律有氧重訓,健康增肌減脂二年前迷上健身的Howard(化名)短時間內練出厚實的二頭肌,讓他成就滿滿,幾乎天天都泡在健身房內,但嚴重的「脂包肌」,讓其他部位線條難以呈現。他上網尋求妙方,網友推薦健身後吃大量牛肉,蛋白質足夠可能肌肉量暴增,增肌減脂。已50歲的他,擔心肌少症,讓他更堅信自己必須多吃肉。嗑肉減脂 小心痛風上身Howard從此成為連鎖吃到飽壽喜燒店的常客,連續一年,健身後就馬上光臨,但連續一年的嗑肉減脂計畫並未見效,Howard的關節開始不適,就醫才發現「痛風」上身,健檢也有重度脂肪肝。Howard於是就醫治療,還配合營養師調整飲食,才逐漸改善症狀。北醫附醫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李佩芬表示,Howard的增肌減脂計畫,讓他幾乎成了「蛋白質成癮症」患者,除了健身後只吃牛肉,平常的點心是茶葉蛋、雞胸肉,飲料就是泡乳清蛋白來喝,為了增加肌肉量,他的眼裡只剩下蛋白質。減脂怕胖 多恐懼澱粉李佩芬說,像Howard一樣對蛋白質極度仰賴,甚至一天不吃蛋白質整個人就怪怪的案例,近年愈來愈多,且大多都是接觸重訓後,或看了一些網路減重文章,就認為重訓必須吃大量蛋白質,但反而因此吃太多,導致蛋白質成癮,出現更多問題。觀察這些蛋白質成癮的民眾,多認為吃肉不會胖,多吃有益而無害,怕胖的他們,同時會接受到「吃澱粉=變胖」的訊息,因此多數伴隨「澱粉恐懼症」。李佩芬說,不吃澱粉僅吃蛋白質,飲食攝取不均,也因為以動物性蛋白質為主,飽和油脂攝取過多,長久以來就會疾病上身。紅肉過量 易慢性發炎重訓族愛吃的牛肉屬於紅肉,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紅肉列為2A致癌物質,且紅肉的油脂多,想要增肌減脂,多吃不僅變胖,加上紅肉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長期且過量食用,人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容易增加痛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免疫系統疾病、癌症等風險。李佩芬強調,想要增肌減脂,蛋白質確實是重要的營養素,但是太過偏激,僅吃一種營養素,身體無法承受的,澱粉類食物、豆類、魚、肉、纖維等,皆需均衡攝取,搭配運動,才能達到增加肌肉的效果。
-
2021-01-04 科別.泌尿腎臟
腎不好,狂吃低鉀食物也不OK!6大飲食地雷別踩
生病時需要忌口應該是讓病人感到難過的事情之一。以末期腎臟病患而言,最怕攝取過多的鉀,然而,不論是動物、植物的食材,都有含量高低不等的鉀離子,若某一類食物不吃,可能會影響其他營養素的攝取,因此,改變烹調方式及控制食材攝取的份量,才能吃得營養均衡又健康。末期腎病、尿液量少、洗腎者 皆需低鉀飲食營養師蕭如榆表示,人體內的鉀離子有9成經由腎臟、尿液排出;腎臟對於體內鉀離子的調控極為重要,一旦腎臟出問題,就有可能會引發心肌無力、心律不整、肌肉癱瘓等症狀。除了腎臟病患者,合併有腎病變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需要定期抽血、驗尿,以檢視病患的腎功能狀態。基本上,腎臟每分鐘可以過濾尿液的數值小於30毫升,為末期腎臟病患者,或合併有尿液減少,每天尿液量少於1000毫升以及洗腎病患,就必須進行低鉀飲食。深綠色青菜含鉀高 先汆燙再食用至於低鉀的建議量,蕭如榆指出,攝取量約為1500~2500毫克。日常飲食中,深綠色青菜的含鉀量較高,鉀離子可溶於水,所以,可先將青菜汆燙3~5分鐘後撈起,然後拌油;若用傳統清炒的方式,無法減少青菜中鉀離子的數量。含鉀高的深綠色青菜有A菜、菠菜、地瓜葉、紅莧 菜、青江菜、青花菜等;要注意的是菜湯不要拌飯、不要喝,外食族可以準備開水,食用青菜前先過濾一下再吃。另外,可以多吃鉀離子含量低的食材,比如大小黃瓜、冬瓜等,青椒、紅椒、黃椒等椒 類,紅、白蘿蔔以及綠豆芽菜;蔬菜的份量以1天攝取3份來說,大約是2~3碗,比如瓜類1份約1碗,可以吃2種及2種以上不同種類的葉菜類蔬菜。普遍水果含鉀偏高 淺嘗幾口即可而絕大多數的水果含鉀偏高,一天的攝取量約是女性2顆拳頭的大小。蕭如榆建議,可先從切小塊、減少份量著手,高鉀的香蕉可以吃半根或1/3根,高鉀的番茄、奇異果也可以吃,但份量不宜過多,淺嚐幾口即可;有些水果可先用冷開水泡過再吃,比如質地比較硬的芭樂、蘋果,也可濾掉一些鉀離子。腎不好不適合吃生食 高蛋白湯汁應盡量避免值得一提的是,腎臟不好的人不適合吃生菜沙拉等生食,因為高鉀的生菜沒有經由開水過水汆燙,濾掉多餘的鉀離子;菇類也是高鉀食材,最好也是燙過再吃,比較安心。而餐桌上常見的豆類和肉類都是高蛋白質的食材,應該避免以肉汁或豆汁拌飯,也要少吃滷肉飯、咖哩飯或燴飯。白米飯比高纖製品適合 薄鹽醬油、低鈉鹽不建議使用一般人認為高纖的健康營養食材如糙米、五穀米、小麥、燕麥、堅果等製品,含鉀量高,不適合腎病患食用,反而要選擇白米飯、蛋糕等精緻食品。薑母鴨等中藥材藥膳補品、茶葉、咖 啡、巧克力等含鉀量高,可以食用,但份量要減少;另外,吃火鍋時,雖有汆燙青菜,但火鍋湯含鉀量高,建議不要飲用。市售的薄鹽醬油、低鈉鹽,以鉀取代鈉的鹹味,但鉀含量高,不建議使用,只要 用一般的高級精鹽、醬油即可。低鉀食物 吃太多一樣不行 蕭如榆提醒,很多病人高鉀食物不吃,結果吃多了低鉀食物,結果還是造成高血鉀,明顯偏食的情況 下,很多營養素沒有攝取到,反而造成營養不良,所以,建議從份量及烹調上著手,才能達到營養均衡、鉀攝取適量的目的。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腎臟病不能吃豆腐? 錯誤觀念!真正對腎臟影響最大的是這2種食物
-
2021-01-01 科別.骨科.復健
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手術,不日本治療師教你:4種伸展髖關節方法
編按:高田祐希是位脊椎神經治療師兼醫學氣功師,目前在東京二子玉川開設了「KIKOUKAIRO施術院」,他過去曾有很嚴重的膝蓋痛困擾,不管是攝取營養食品或是求助各大骨科都完全改善不了,所以便想將過去曾試過且大幅改善膝蓋痛的方法,撰寫成書與大家分享。他照著這些方法認真鍛鍊後,沒想到真的改善了!膝蓋的積水消失了,長時間持續的疼痛與發腫也不見了。就算打網球時奮力地到處跑,一直到隔天早上都還沒有復發。高田祐希說,自從發現「讓膝蓋不再疼痛的身體運動基本方法」,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狀況,都能夠應付自如並放心運動身體,不再害怕搭電車、巴士或是任何外出得做的動作,也更有意欲完成必須經常坐下起身等的家事雖然,骨科的治療對症狀嚴重的患者來說,擁有非常棒的效果,但是有些人還沒嚴重到需要動手術的程度,只是想要在惡化前想辦法改善,骨科醫師自然沒辦法給予這些患者太高規格的治療。此外西醫與中醫口徑一致的說法,都是患者也必須自行努力才行。也就是說,想在惡化之前改善的話就只能鍛鍊身體了。 高田祐希也提醒,會導致膝蓋痛的疾病有許多種,其中很多都容易被誤認為退化性關節炎,所以為了兼顧安心與安全,切勿自行判斷,首先仍應前往骨科接受X光或MRI檢查,確認膝蓋的當前狀況。有時初期的膝蓋痛只要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髖關節?我有伸展啊!」態度隨便的話,症狀會在不知不覺間惡化,就算本來不痛也可能遲早痛起來,所以平常請多加留意伸展。有很多運動都能夠伸展髖關節,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是反折腰部」,沒有真的伸展到髖關節。X型腿常見的腰椎過度前彎(腰部反折),就會受到骨盆前傾的影響,乍看伸展了髖關節,實際上卻只是將腰部往後折而已。正確做法還要搭配「縮小腹」,但是縮小腹其實也與踢力有關,所以請一點一滴慢慢拓寬可活動範圍吧。錯誤運動範例這些動作只會造成腰部反折,無法伸展髖關節。伸展髖關節的4種動作跨過平台的髖關節伸展1. 踩在地板或椅子上,以跨過的方式將另一腿伸往後方。透過後腳的大腿外旋、內旋等轉動方向以伸展髖關節,就像伸展鼠蹊部一樣。這時腹部要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抬起後腳跟會更方便伸展,但要注意別反折腰部,並且要換腳進行。以按壓大腿的方式將整個身體往前挪動,能夠達到「縮伸」的效果。雖然這是伸展髖關節的運動,但是出力時臀部肌肉與膕繩肌也會用力,有助於強化這部分的肌肉。有助於O型腿矯正的髖關節伸展1. 坐在地板後,彎曲前腳、伸展後腳,以轉動後腳大腿的方式,在改變方向之餘伸展髖關節,同時也伸展鼠蹊部吧。這時要注意腹部用力,腰部不要反折。2. 接著要運動前腳膝蓋以下的部位。先讓前腳大腿外旋並彎起膝蓋,接著著重膝蓋以下折起的部位,將膝蓋與後腳跟慢慢挪往正側邊。O型腿的膝蓋以下多半有朝外扭轉的問題,這個動作有助於將腿收往內側。雖然只有以自身重量為負荷時不會有危險,但仍嚴禁勉強執行。因為必須用雙臂支撐身體,所以出乎預料地全身都會用到,甚至能夠實際感受到對腹肌的效果。大腿外旋的單腳深蹲1. 雙腿前後大幅跨開,雙腿的腳尖均朝外打開,骨盆盡可能往前挺出。前腳的膝蓋要彎曲,後腳的則要伸直,雙腿(髖關節)都要朝外轉動。2. 邊吐氣邊彎曲前腳膝蓋,慢慢地將上半身下壓(降下的感覺,不要往前),並避免腰部反折。這裡要將大腿確實往外轉動,但是執行時也要伸展內側肌肉以立起「後腳跟」,所以必須特別留意「從後腳跟到小趾側」的施力狀態。張開雙腿的駱駝姿勢1. 膝蓋打開跪在地板上,並立起腳尖。有拇趾外翻等問題所以大拇趾會痛時,也可以伸直腳趾,讓腳背貼在地板上。2. 手臂往後伸直以抓住後腳跟(抓不到也沒關係)。維持大腿與地板互相垂直的狀態,將上半身往後倒。同時要夾背、挺胸、縮下巴,不要抬高下巴或是身體變形。3. 往後倒至能力範圍內最低處時,就回來原本的位置。當然回來時,也要正確運用肌肉。執行時腹部沒用力的話,可能因為腰部反折造成腰痛,必須特別留意。光憑這個動作就能實現髖關節外旋、伸展,並促成身體後側(臀部、膕繩肌、小腿肚)用力,還可以用到腿側的肌肉。胸膛會更寬廣、背部也會更有力,所以請從稍微往後倒開始嘗試吧。剛開始也可以僅以右手或左手抓住後腳跟,先從單邊開始練習。通常僅伸展髖關節就能夠治癒膝蓋,我自己的初期膝蓋痛,也是透過伸展髖關節治好的。書籍介紹10天擺脫膝蓋痛:不開刀、不手術!3大鍛鍊操 × 5大運動法,專業治療師的膝蓋自癒重生計劃作者:高田祐希譯者: 黃筱涵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0/11/26作者簡介高田祐希東京二子玉川的「KIKOUKAIRO施術院」院長,同時也是脊椎神經治療師、醫學氣功師。經常從西醫與中醫的角度思考人體,NHK《試過就會認同》節目中,曾介紹其想出的密技「藉耐震墊讓高跟鞋穿起來更輕鬆」而引發話題。從小對自己的雙腿感到自卑,長年持續觀察他人的腿,不僅發現能夠從雙腿形狀看出一個人的運動方式與體型,還可以隨年齡加以分類。指導法中融入了重訓、伸展運動、瑜珈、街舞,提倡「自己的身體由自己打造」。黃筱涵畢業於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日語系,從2009年開始從事日文翻譯,翻譯書籍有《居家設計解剖圖鑑》、《極致名宅美學》、《日是居家設計美學》,以及《健身新手重訓攻略》(采實文化)等。責任編輯:林筱庭核稿編輯:呂宇真延伸閱讀: 豆漿的營養價值竟比豆干低!豆漿、豆腐、豆干...營養師告訴你:豆類製品的營養價值,你可能搞錯了 為什麼我為你雪中送炭,你卻希望我家破人亡?一個故事告訴你:沒有原則,你的善良一文不值
-
2021-01-01 焦點.健康知識+
貧血要吃什麼?吃鐵劑還不夠,5大補血食材助改善
講到貧血,很多人第一個反應都是:「女生才會貧血。」或者是認為,這是不太嚴重的毛病,但你真的知道什麼是貧血嗎?在醫學上,貧血是指血液中紅血球數目(Red blood cell, RBC)、血色素(Hemoglobin, Hb)或平均血球容積(corpuscular volume, MCV)數值在正常值以下,一般大多以血色素Hb為初步評估標準,成年男性血色素低於12.0g∕dL、女性血色素低於11.0 g∕dL可稱為貧血。 輕度貧血日常無明顯表現 疲倦、失眠、掉髮都是常見症狀 中醫師辛重毅表示,一般貧血患者容易出現疲倦、失眠、掉髮、臉色蒼白或萎黃、注意力不集中、心悸、舌頭顏色淡且少血色、指甲顏色淡、眼睛下結膜比一般人蒼白等現象。 此外,貧血狀況嚴重時,也可能出現舌頭疼痛、舌頭發炎等狀況,有部分血液疾病患者會合併有肝脾腫大,缺鐵性貧血則可能出現手指甲呈凹陷的匙狀指或變平失去彎度。 但大部分輕度貧血患者,平日並不會有明顯症狀,有可能只是日常生活作息出現的些微改變,例如過去可以一下子爬3、5層樓,最近突然爬1、2層樓就會喘需要休息;或者走路走快一點時就會頭暈或喘促;或者蹲低站起等大幅度改變身體動作,會造成短暫的頭暈目眩等狀況。 女性、老人易產生缺鐵性貧血 中老年人應提防癌可能 中醫師莊雅惠指出,以較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來說,女性在青春正盛的歲月裡,每個月都因「好朋友」來訪而失血,所以特別容易發生這種貧血;老年人隨著身體機能老化,造血與脾胃功能衰退,也有較高的機率出現貧血問題。 不過,中老年人在發現有貧血時,最好先鑑別診斷是否有大腸癌、胃癌造成出血的可能,以免延誤了治療。 治療貧血 依3種體質對症下藥 莊雅惠指出,中醫講求全人醫學,而人體血液的生成與心、肝、脾、腎都有關,所以治療「貧血」也要從整體來考量。一般來說,「貧血」患者常見的體質有以下幾種: 1、氣血虛弱:人體的血氣調和必須互為助力,才能到達全身各處完成供應養分並帶離廢物的作用。而有氣虛、血虛的人,氣血循環能力不佳,有些是先天體質本來就較虛弱,加上曾經生過重病,或是長時間過度疲勞累積所致,這類型的人體力較差,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臉色蒼白或暗沈、指甲顏色偏白且易斷裂、容易健忘,女性也容易乳房發育不良、月經量少或提早停經等。 2、脾胃虛弱:「脾胃者,氣血之母也」,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顧得好,吸收能力強,才能產生足夠的氣血;相反地,如果脾胃虛弱,進而無法好好吸收能夠用於製造血液的營養成分,則人體的氣血就會匱乏,造成貧血病症。這類患者常有食慾不振、嗝氣、腹脹、噁心嘔吐、大便較軟或腹瀉等症狀。 3、陰虛燥熱:體內滋潤身體器官的津液不足,陽熱之氣相對偏旺,而產生燥熱的體質狀態。患者經常覺得身體發熱,容易有面部潮紅、口乾舌燥、手足心熱、急躁易怒、睡眠差且多夢、夜間流汗、大便乾硬、小便量少,女性月經提前、色澤鮮紅、量少或閉經、陰部乾燥、搔癢等症狀。 改善貧血症狀 6大類食物要多吃 人的血氣要足,才能有好氣色、好活力,對於鐵質缺乏引起的貧血,可以利用中醫「藥食同源」的原理,以吃得巧、吃得好來補血。可改善貧血的營養素主要有以下幾種。 ◎蛋白質:紅血球的構成需要蛋白質,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有雞、牛、豬、羊、魚等肉類,以及蛋、奶及其製品、豆類及其製品等。 ◎鐵:鐵是製造血紅素的必要礦物質,含鐵量高的食物有動物肝臟、羊肉或牛肉等紅肉類,以及芝麻、桑椹、桂圓、黑棗、葡萄乾、胡蘿蔔、髮菜、金針、蓮藕、全穀類、紅糖、深綠色蔬菜等。 ◎維生素B12及B6、葉酸:骨髓母細胞的紅芽球在合成、分裂過程中,需要維生素B12及葉酸,才能順利製造出健康的紅血球;維生素B6則是生成血紅素所必要的酵素,也是紅血球造血時不可或缺的物質。 這些營養素可以經由廣泛攝取牛肝、豬肝、豬心等動物內臟,以及鮭魚、沙丁魚罐頭、牡蠣、奶類,和燕麥、核桃、柳橙、蘆筍、菠菜中取得。◎維生素C:人體吃下的鐵質,約僅1~2成可被腸道吸收,而維生素C有助於提升腸道對鐵質的吸收;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有芭樂、奇異果、草莓、荷蘭芹、花椰菜、高麗菜、油菜、青椒等。 用餐不要喝茶、咖啡 避免抑制鐵質吸收此外,飲食上還要注重均衡原則,且用餐時不要喝茶或咖啡,以免其中的鞣酸及多酚類物質抑制了鐵質的吸收;每天的蛋白質來源,最好有一半以上是容易為人體吸收且含有較多必需胺基酸的動物性蛋白質;葉酸是水溶性,不耐長時間加熱、儲存及加工,所以食物在烹煮時,盡量避免採取久燉或慢熬的方式,同時也要避免酗酒,以免造成葉酸缺乏。 傳統中藥材補血 詢問專業中醫後再使用此外,傳統中藥材中有助於補血、活血及行血的非常多,例如當歸、阿膠、熟地黃、雞血藤、白芍、何首烏、枸杞子、川芎;而黃耆、黨參、甘草等補氣藥,可以增強補血的效果;至於常用的補血方劑,則有四物湯、當歸補血湯、十全大補湯、歸脾湯等,有需要的人建議在諮詢中醫師後使用。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
2020-12-26 科別.泌尿腎臟
頻尿、夜尿、尿不準小心是攝護腺肥大! 別只補鋅,保養攝護腺「6種食物」趁年輕要多吃
只要是男人,都免不了中年以後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尤其是容易打斷睡眠的「夜尿」,讓男人們最受不了。然而,受到飲食西化,攝護腺肥大有年輕化趨勢,因此,男性應該從年輕時就開始從飲食、運動、生活習慣等各方面著手,以期能預防攝護腺肥大症,乃至攝護腺癌等相關疾病的發生,否則等到發生時再處理,恐怕就來不及了,究竟該如何保養攝護腺呢?飲食高油、高脂、紅肉 易誘發攝護腺癌 日常飲食經常攝取動物性高脂肪的食物,這類脂肪屬於飽和性脂肪酸,根據研究顯示,會誘使攝護腺癌的發生,例如豬、牛、羊等紅肉類,以及牛油、豬油等,都屬於高脂肪食物。另外,加工食品包括火腿、香腸、糕餅等,也都含有增加癌症發生的物質,而且通常愛吃肉、加工食品者,比較不喜歡吃蔬菜、水果,容易造成飲食不均衡,不僅容易肥胖,更會增加罹癌的危險性。 攝取含鋅食物 預防攝護腺疾病所以,最好營養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增加蔬果攝取量,能夠提升身體的抗氧化能力,幫助降低發生攝護腺癌的風險。同時也建議適量攝取含有鋅的食物,攝護腺液中含有高量的微量元素—鋅,臨床研究發現,患有攝護腺炎或攝護腺癌的患者,其體內的鋅含量明顯低於健康的人,因此,補充鋅有助於預防攝護腺方面的疾病,包括牡蠣、南瓜籽、蛋、全穀類或堅果類,皆含有豐富的鋅。含有鋅的食物之外,含硒的食物也不錯,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而且還參與了攝護腺的新陳代謝作用,有助於抑制攝護腺腫瘤的生長,建議可多吃大蒜、洋蔥、綠色花椰菜、黃豆、黑豆等各式豆類,鮪魚、香菇、芝麻、全穀類等食物。 茄紅素減緩攝護腺肥大 豆類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屬於抗氧化劑的茄紅素,對於攝護腺疾病也具有保健功效,可以減緩攝護腺肥大及預防攝護腺癌。茄紅素多存在於番茄及其相關製品、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另外,如黃豆等各種豆類中富含的大豆異黃酮,可抑制攝護腺組織增生,減緩攝護腺肥大的症狀;其他含有豐富的纖維素、維生素C等抗氧化物質的蔬果,都能抑制細胞氧化形成腫瘤病變,有預防癌症的效果。 南瓜好處多 南瓜籽改善攝護腺增生另外,南瓜含豐富的纖維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和β-隱黃素、玉米黃素,對於肺癌、乳腺癌、膀胱癌、皮膚癌等,都有抑制作用;南瓜籽則可以改善攝護腺增生問題,以及提高精蟲品質。 改善性功能服用瑪卡 2種人需事前諮詢醫師而根據統計,台灣40~60歲的男性,每5人就有1人發生勃起障礙,其中卻有8成民眾未接受專科醫師診治,理由包括不想承認、害怕、羞愧等。因此,有越來越多男性自行至藥局購買增強體力、重振雄風的保健食品,然而這些保健食品真的適合每個人嗎?以常被用於增加男性性功能的保健食品中—瑪卡為例,其富含鈣、鎂、鉀、鐵、磷、鋅等礦物質,以及多種植物固醇、必需脂肪酸、纖維素、碳水化合物及胺基酸,但其屬複合性的高蛋白食物,蛋白質與礦物質含量較高,若為腎臟病患或腎功能較差者,在使用前先諮詢醫師,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 韭菜籽壯陽固精 蕈菇類、辛香料提高一氧化氮活性而針對人體內原本就有一氧化氮,擔任細胞傳遞信息和指令的重要分子,更是調節血液循環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現在也能在助陽保健食品當中看到其身影。當體內一氧化氮不足時,可藉有氧運動來提升巨噬細胞的一氧化氮產量,或適量補充金針菇等蕈菇類、大蒜、洋蔥等辛香料,也能提高一氧化氮的活性。另外,常聽到的韭菜籽又被稱為「起陽子」,含有豐富礦物質與維生素,以及與男性性功能較相關的成分──蒜素與鋅,蒜素能擴張血管,鋅則是製造精液所需要的成分;在一般日常飲食中增加韭菜或含蒜素的食物種類,不僅可以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也能在補充過程中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增加飽足感。 攝護腺肥大不會變攝護腺癌 出現異常應盡快就醫 許多人認為攝護腺肥大就等於攝護腺癌,其實是錯誤的認知。攝護腺肥大不會變成攝護腺癌,也不是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雖然攝護腺癌的初期症狀與攝護腺肥大的症狀極為相似,都是會出現頻尿、夜尿、急尿、小便無力等尿路症候群,但兩者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性。因此,最好的辨別還是當出現這些自覺症狀時,盡快就醫檢查,以確定病況並接受治療。延伸閱讀: 攝護腺肥大可以喝水、做愛嗎? 答案出乎意料!醫師點名生活中必做「5個保養行為」 男性頻尿、滴尿只是攝護腺肥大? 小心是尿失禁!日常不要怕做這些事
-
2020-12-21 該看哪科.皮膚
醫病天地/每日掉髮逾百根 盡早就醫
「醫生,為什麼我的髮際線越來越後退?」掉髮是正常現象,每個人每天平均會掉50~100根頭髮,若是超過這個數量,就算是非正常掉髮,健康診所醫師郭彥良表示,現在的掉髮問題不分男女,很多是壓力、藥物或疾病等因素引起,建議有落髮問題應盡早找專業醫師評估,不要亂用偏方,否則恐會造成頂上無毛的情況。郭彥良說,掉髮因素相當多,包含遺傳、衰老、疾病、壓力過大等,建議可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蛋、奶、豆類及補血類蔬果,包括菠菜、地瓜葉、葡萄、櫻桃、蘋果,改善受損髮質。郭彥良指出,男性掉髮絕大部分是雄性禿,因為頭皮中含有大量二氫睪固酮,導致頭髮毛囊逐漸萎縮,頭髮總數往下掉;女性也會出現髮際線後移,雖可能是雄性賀爾蒙旺盛,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也可能是過度節食、營養失衡或熬夜、壓力、失眠造成。郭彥良說,治療方式有很多種,包括藥物治療、植髮、食療與低能量雷射生髮帽等,吃藥可能最少要吃半年才能看出效果,且一旦停藥可能會繼續落髮,藥物也可能造成一定比例的副作用,尤其是性功能障礙。植髮手術主要是將健康的毛囊移植到禿髮區域,但費用通常較貴且有時需要多次手術,也不適用禿髮嚴重患者;低能量髮帽主要以醫療用的安全劑量雷射照射頭皮,增進頭皮健康及毛囊活化,每天約使用18到21分鐘,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降低發炎反應,可以搭配相關藥物治療或在植髮前、後使用。
-
2020-12-19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 醫:做好這3件事就能避免中年發福
減重有如全民運動,但不少中老年人覺得年紀越大,就越難控制體重,原因在於「基礎代謝率」偏低,而這又與肌肉量多寡有關,肌肉量越高,則「基礎代謝率」就會增高,身體容易消耗熱量,許多老年人罹患肌少症,肌肉量變少,脂肪增加,當然容易成為「老泡芙」。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指出,「基礎代謝率」是指人在人在安靜狀態下消耗的最低熱量,也就是躺著不動,身體也會因為呼吸、心跳、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維持體溫而消耗熱量。青少年及年輕人的「基礎代謝率」較高,在這個階段,即使吃較多食物,也比較不容易發胖。到了中年以後,每10年「基礎代謝率」降低2%至5%,如果食量還是跟以前一樣多,運動量也差不多,就容易發福。如何提高「基礎代謝率」?黃國晉表示,這必須透過重訓、阻力訓練,身體肌肉組織變多,才能提升代謝率。至於有氧運動,減脂效果明顯,但只有運動時才消耗熱量,並不會提高基礎代謝率。如果持續重訓,肌肉量變多,提高「基礎代謝率」,即使不動時,身體所消耗的熱量也會跟著變多。黃國晉分析,中老年人減肥常遇到瓶頸,原因就在於缺乏重訓,以為健走、慢跑、有氧運動,就能減重,「基礎代謝率」越來越低,無法有效達到減重目標。黃國晉說,「有氧運動及重量訓練缺一不可」,建議每周至少5天進行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搭配2次重訓,在健身教練指導下,進行阻力訓練,配合飲食,積極養肌肉,維持易瘦體質。在飲食方面,想養肌肉,提高代謝率,就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食物,建議多吃豆類、魚肉、雞肉、豬肉、蛋類、牛奶、優格、優酪乳等。另需喝足量的水,至少為體重的3至4倍,例如,70公斤男性如接受重訓,建議1天喝2,800c.c白開水。★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2-19 養生.聰明飲食
不甜的水果不會影響血糖可以多吃? 含糖量其實沒差!這些無糖食物也是陷阱
血糖若控制不好,經常忽高忽低,容易傷害糖尿病患者的神經和大小血管,因血糖的高低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如何吃得健康便成為重要的課題,然而,糖尿病患每餐可攝取多少的總醣類食物,會因為患者的身高、體重、糖尿病病程、用藥劑量,以及有無併發症等因素而有所差異。糖尿病需飲食控制 讓血糖變化趨於平緩飲食對糖尿病控制的影響非常大。營養師林孟瑜指出,飲食控制的主要目的,除了讓血糖變化能趨於平緩之外,還希望能從中獲得均衡的營養,維持理想體重,進而延緩併發症發生;只要患者能培養正確的飲食觀念,就能讓餐點豐富而多樣化,不再綁手綁腳地拘泥於某種單調飲食模式中,要藉由飲食來協助血糖控制,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醣分成3大類 常見糖有4種 林孟瑜指出,所謂的「醣」,可分為糖、澱粉及纖維質等3大類。一般單純提到的糖,包含葡萄糖、乳糖、果糖及蔗糖等,其中葡萄糖為單醣,而乳糖、果糖及蔗糖為雙醣。在常見的食物中,通常水果是富含果糖的食物,砂糖中所含的大多是蔗糖,奶類則含有乳糖,而甜食常是水果、砂糖及牛奶等製作而成,所以,幾乎各種糖類都包含在內了。澱粉屬可消化多醣類 麥芽糊精也算在內此外,澱粉屬於可消化的多醣類,一般所謂的澱粉或碳水化合物皆為此類。五穀根莖類食物,例如地瓜、馬鈴薯、山藥、紅豆、綠豆、薏仁、蓮子、糯米、玉米等,及米飯、麵食、麥片、南瓜等,都是富含澱粉的食物;其中如玉米、南瓜等,常被當成蔬菜食用,其實應該算是富含澱粉的主食類。除此之外,麥芽糊精也屬於醣類,不過它在天然食物中比較少見,多為原料添加物,例如各式各樣的3合1麥片中,就含有很多的麥芽糊精。纖維質 屬不能被人體消化非澱粉多醣類而纖維質屬於不能被人體消化的非澱粉多醣類,一般常聽到的寡糖類、纖維素、果膠、角質素、木質素等,都屬於纖維質。纖維質的食物來源包括蔬菜、水果、藻類、五穀根莖類、豆類等,不同的食物所含的纖維質成分類別不同,例如蘋果所含的纖維質,就包括果寡糖、纖維素及果膠等,角質素及木質素則比較少。 3大類食物會直接影響血糖 纖維質不需限制攝取林孟瑜表示,含糖或澱粉的奶類、五穀根莖類、水果等3大類食物,在消化分解之後會產生葡萄糖,直接影響血糖,所以,是糖尿病患主要計算每日總醣量的食物種類。而纖維質雖然也屬於總醣類中的一環,但因纖維質無法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不但不會影響血糖,反而會促進排泄順暢正常;一般而言,糖尿病患並不需要限制纖維質的攝取,對於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患者仍可以和一般人一樣,每天攝取3~5份。 無糖也會影響血糖 不甜水果含糖量一樣多米飯麵食沒有明顯甜味,但因含澱粉而會影響血糖值,大家可能比較熟知;但不甜的水果、沒有加糖的麥片牛奶也會影響血糖值,卻常被忽略。林孟瑜透露,例如檸檬,雖然吃起來完全不甜,要吃還得加糖,但其實是它本身所含的酸味蓋過了甜味,含糖量仍存在,1顆檸檬還是有1份的總醣量。另外,同一種水果若選擇比較不甜的,是不是就比較不會影響血糖?林孟瑜解釋,水果的甜度與品種有關,而同一種水果甜不甜,則可能與熟度有關,但是對含糖量的差異並不會很大;所以,不論在五穀根莖主食類、水果類或奶類等的選擇上,總醣量的「份數」比「種類」影響更大,只要份數控制得好,糖尿病患大可選擇自己喜愛的主食、水果或奶類等食物。 飲食控制莫害怕 好好認識食物都能吃進肚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聽到飲食控制就害怕,常擔心吃東西會被限制,或覺得太過複雜,而未戰先降。林孟瑜提醒,飲食控制千萬不要預設立場,只要靜下心來好好認識每天吃進肚子裡的食物,且是新鮮食物本身或經過簡單烹調之後,基本上並沒什麼東西是不能吃的。延伸閱讀: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拿鐵沒有糖? 錯!牛奶就是糖來源,小心攝取過多「隱形糖」血糖飆
-
2020-12-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抗凝血藥避免配綠色蔬菜?當心預防中風不成反加重病情
冬天一波波冷氣團接連報到, 氣溫屢探新低,讓心血管疾病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大增,由於日夜溫差大、天氣不穩定的型態,注意保暖、預防中風也成為中老年人的重要健康課題。為了避免中風後失能、臥床、死亡等嚴重的併發症,有些患者更得長期每天 服用一次抗凝血劑,避免腦中風、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疾病發生。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5大族群需要服用 抗凝血劑屬於預防血管栓塞的藥物, 它的作用在於干擾體內凝血因子的製造、 合成,避免血管內發生凝血,降低血栓出現。心臟內科醫師徐國基表示,目前國內醫師普遍建議服用抗凝血劑的對象,包括曾因心臟病,以人工機械瓣膜置換受損心臟瓣膜,可能因為人工瓣膜造成血栓;以及曾經中風或是心房顫動的患者,這些都是發生血管栓塞的高危險群,以防產生小血塊後,跑到腦部演變為腦中風。另外,還有肺動脈栓塞以及腳部靜脈栓塞的患者等,也是建議可以服抗凝血藥,預防疾病發生的對象。 抗凝血劑藥物副作用大 出血、瘀青、解黑便快就醫 至於有些置放心臟血管支架的患者,會長期服用保栓通、阿斯匹靈等藥物預防缺血性中風。徐國基解釋,這一類藥物則是屬於「抗血小板凝劑」,主要作用在於預防血小板的凝集,若跟抗血小板凝劑相比,抗凝血劑的效果較強,對服用者的副作用也較大,在抗凝血劑藥物的仿單上,也都加註可能導致出血風險的警語。 另外,病人也應自我監控,是否有服藥後出血、瘀青、出血不止、解黑便或解紅棕色尿液等身體不適的症狀;雖然服用抗凝血劑後,需要注意的事項「一籮筐」,但徐國基說,患者怕麻煩、配合度不高,很容易「不吃沒事,吃了反而有問題」。 抗凝血劑併服須知 飲酒、健康食品、維生素K都應避免 徐國基提及,服用抗凝血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除了不能飲酒,這類藥物本身跟許多的食物、健康食品、其他藥物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可能讓藥物失效,或是藥物於血中濃度過量。 由於維生素K會協助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在服藥期間,一些富含維生素K的食物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肝臟、綠色蔬菜、高麗菜、花椰菜、 蔓越莓汁、豆類、海帶、菠菜、蛋黃等,建議患者應避免改變先前的飲食習慣,避免突然大量攝取。 抗凝血劑也必須避免同時服用消炎止痛藥、抗生素或是荷爾蒙類等西藥;萬一服藥時患者正好感冒,須同時服用常用的普拿疼、力停疼等乙醯胺酚類的止痛退燒藥,則必須注意是否造成異常出血。 還有,國人習慣吃補,但抗凝血劑更應避免 與丹參、當歸、人參、銀杏、連翹等有活血化瘀 功效的藥物並用,並要小心Q10、聖約翰草、甘 菊、蜂王漿、維他命A、維他命E、魚油、大蒜 精、龜苓膏等健康食品。徐國基也提醒,每次就醫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目前正在服用抗 凝血劑。 空腹、夜晚睡前服用 忘記服藥不可自行補吃 由於跟抗凝血劑會發生交互作用的食品、藥品實在不勝枚舉,因此,徐國基強調,最好於空腹時服用抗凝血劑,因為抗凝血劑多半是1天1 次,最佳時機可於夜晚睡前服用,此時胃裡的食物正好消化得差不多了,讓胃可以單獨吸收藥物,盡量避免與食物產生交互作用的可能性。 抗凝血劑需定時、定量服用,如果當天不小心 忘記服藥,隔天才想起來,徐國基叮嚀,千萬不可以自行「補吃」,服用兩倍的劑量,免得造成 血中藥物濃度過高,引發出血危機。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長期服藥常會「憑感覺」自行加減藥量,於服用抗凝血劑時,一定要避免這種錯誤的用藥習慣;服藥期間也切勿自行停藥,以免血栓形成造成血管栓塞。 拔牙、開刀前必須停藥 提前告知醫師避免憾事 除了小心與藥物、食物發生交互作用外,由於抗凝血劑會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因此,藥品仿單中也註明可能會有出血的風險,萬一受傷,也會增加出血不止的危險性,患者服藥後也要當心,避免從事易引起傷害的劇烈運動。 因此,徐國基說,當需要進行拔牙等牙科手 術,如果醫師事先不知患者的服藥史,可能會發生不易止血的危險,因此,需進行侵入性的檢查、治療,經諮詢過醫師後,至少於術前3~5天,患者一定要事先停藥。 抗凝血劑是「預防」非「治療」 高危險群應作息、飲食正常 除了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按劑量正確服藥, 才能順利藉助抗凝血劑藥物的幫忙,免得患者未 蒙其利反先受其害。徐國基也強調,服用抗凝血劑是「預防」、不是「治療」,因此,這類曾置 換人工瓣膜、曾中風過、有心房顫動等中風的高 危險群,仍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不要熬夜。 徐國基也說,飲食上必須忌口,盡量把握清淡的原則,避免高油、高鹽、高糖,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膽固醇等數值,並且養成運動的習慣,才能讓自己遠離中風的危機。萬一觀察到自己疑似發生中風現象,也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文章授權刊登/常春月刊 編輯部 責任編輯/Mei 圖片設計/Kato
-
2020-12-16 養生.聰明飲食
1毫克就致癌!這種劇毒物質最容易出現在這些食物中
1毫克黃麴毒素 ,就是致癌劑量!有毒!黃麴毒素 ,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致癌!它還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1993年它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最讓人無奈的是,這種劇毒致癌物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小心!這些食物裡都藏著黃麴毒素!發霉的花生玉米黃麴毒素藏在發霉的食物裡,特別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裡,花生、玉米等,澱粉在高溫和潮濕的環境下會滋生導致肝癌的黃麴毒素。我們常吃的大米、小米、豆類,尤其是在高溫濕潤的環境下,一旦霉變也會陷入它的魔爪。建議:1.每次少買點,不要“存”,以免霉變。2.因為黃麴毒素以孢子形式傳播,食物容易牽連霉變,而且黃曲霉素在水中的溶解度較低,處理起來也比較麻煩。如果您發現有一顆花生壞了,那一碗花生米,或者是存放的一袋子的花生米都得扔掉。3.家裡有食物殘渣的邊邊角角也要清洗乾淨。變質的米飯別以為做熟了就能放鬆警惕,變質的米飯是最容易產生黃麴毒素的!孟立娜營養師:我身邊就有常年吃剩飯菜的長輩40多歲就患癌症的事例,為了不浪費,他經常吃已經有些異味的米飯,要知道,變質的米飯是最容易產生黃麴毒素!可能他的患病跟這個習慣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至少這個習慣並不健康,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建議:做飯菜,吃多少、做多少,最好當天吃完,不留剩飯菜。發苦的堅果瓜子中最大的安全風險來自黴菌,比如致癌的黃麴毒素 。如果吃到變苦的瓜子,一定要及時吐掉並且漱口,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霉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毒素,經常攝入會增加肝癌風險。建議: 吃到霉變的、發苦的堅果千萬別犯懶,一定要馬上吐出來。沒洗乾淨的筷子很多家庭也都有這個習慣,筷子用到細縫發黑都不捨得扔掉,洗碗布也完全沒有形狀了,還在努力服役。而年輕人的早期肝癌可能跟我們使用的筷子有關。筷子本身並不會長黃麴毒素,但我們平時使用來吃花生、玉米等澱粉含量高的食物的筷子裡最容易藏澱粉,一來二去霉變了,黃麴毒素就藏在裡面了。裸筷子、漆筷子都容易開裂藏食物殘渣而產生黃麴毒素。建議:1.最佳選擇是鐵筷子,很難出裂痕,也就不會有食物殘渣。2.平時洗筷子的時候要記得先泡一泡,軟化上面的食物殘渣,以便容易清洗掉。劣質芝麻醬你愛吃的芝麻醬、花生醬,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原料,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含有黃麴毒素 。而且這種加工後的產品,可比發霉花生難識別多了。小作坊自榨油一些油料作物如花生、玉米等在儲存過程中如果發霉,榨得的油中還可能帶入黃麴毒素。去殼的花生直接堆在店裡,裸露在空氣中。有的花生外表正常,但內部已出現黃麴毒素,而小作坊的壓榨機或家用榨油機步驟簡單,缺乏除去有害物質步驟,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即使自己選料,也可能會出現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問題,以及存在高致癌物黃麴毒素的問題。久泡的木耳很多人應該都聽過這條一度很火的新聞,一位消費者因為食用泡發了三天的黑木耳,導致食物中毒,出現多重器官功能衰竭,一度生命垂危。送醫後醫生判斷,很可能是微生物毒素造成的後續嚴重後果。但木耳在泡發過程產生何種細菌或毒素,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和判斷。可能有哪些微生物毒素呢?譬如黃麴毒素、青黴毒素等。一般人應該也不至於泡那麼久,單拎出來這條也是為了提醒大家,就算不是谷豆、沒看到霉斑,也不能放鬆警惕認為是安全的呀。讓黃麴毒素離你的生活遠點兒!生活竟然這麼不安全?很多人就說了,我在鍋裡好好地蒸煮食物不就可以“消毒”了?可還真不是這樣。一般烹調加工溫度不能將黃麴毒素破壞,因為黃麴毒素裂解溫度為280℃。只有達到280℃的時候,才能滅活,一般的烹飪方法都不能消毒。連消毒也無法消滅黃麴毒素,怎麼辦?連消毒碗櫃都不行,黃曲霉素對紫外線有抵抗力。除了前文提到的幾個建議,擅長於肝癌領域的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腹部外科主任醫師趙建軍提供了兩個小技巧:1.油熱了先加鹽做菜之前的一個小動作就能幫消除一定量的黃麴毒素。如果我們在花生油等食用油倒入鍋裡加熱後,並放入少量食鹽,攪拌10~20秒,這樣基本上就能消除大部分的食用油裡的黃麴毒素。食鹽對黃麴毒素的中和和降解,大概能消除95%的黃麴毒素。2.多吃點綠葉蔬菜多吃綠葉蔬菜可以讓我們平時不小心吃下去的黃麴毒素失效一部分,因為葉綠素能夠阻止黃麴毒素吸收,預防肝癌。(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2-15 科別.精神.身心
喜歡吃巧克力、喝過多咖啡?哈佛醫學院博士:可能是預警訊號
【文、圖/摘自方言文化《哈佛醫學院的SMART壓力管理訓練》,作者王芳】辨識與壓力有關的飲食改變一般來說,當你發現日常飲食出現了以下改變時,可能就是壓力預警訊號:● 選擇吃富含澱粉或脂肪的「舒服食物」。● 喝過多咖啡或茶。● 喜歡吃高糖(例如巧克力)或高鹽食物。● 吃飯速度過快;不餓的時候也想吃東西。● 愛吃零食。● 吃飯時一邊做很多事情。● 不吃正餐。● 忽視身體的飢餓訊號(胃痛或胃鳴,無力)。● 吃得過飽。● 喜歡在晚上吃東西。● 常吃不健康的食物。修正壓力引起的不良飲食習慣發現自己的飲食習慣出現以上這些問題,且排除可能引起這些改變的相關疾病(例如胃腸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之後,引起這些改變的很有可能就是壓力,尤其是慢性壓力。如果這些飲食習慣的改變是由壓力造成的,大家可以運用當下式飲食練習,或是透或下列方式調整:● 多吃水果和蔬菜。● 注意咖啡和茶對情緒和睡眠的影響。● 餓了就吃。● 全神貫注地吃。享受食物、感激食物。● 用水果、堅果和蔬菜作為零食。● 吃飯時間必須規律,滿足後就不吃了。● 大量飲水。● 睡前如果真的餓了非吃不可,也請少吃一點。● 甜點選擇吃水果。● 在醬汁和湯中多加蔬菜。● 覺得水沒味道,可添加這些食材來增加味道:薄荷、橘子和檸檬等水果,或改喝蔬菜汁、花草茶等。● 建立應對壓力的態度和行為。地中海膳食金字塔在此推薦大家一種健康的膳食結構:地中海膳食金字塔。這是專家根據地中海地區以蔬菜、水果、魚類、五穀雜糧、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習慣,所制訂出來的膳食結構,更被世界衛生組織推廣。地中海地區居民的壽命普遍很長,心臟病發病率低,且很少罹患糖尿病、高膽固醇等慢性疾病。科學家們認為,當地飲食習慣是居民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在地中海膳食結構中,越頂端的食物被要求攝入得越少。從下而上分別為:第二層食物,包括水果、蔬菜、穀類(大部分為全麥)、橄欖油、豆類、堅果、藥用植物以及香料植物。第三層食物,包括魚類和海鮮、家禽、蛋類、乳酪、優酪乳。第四層食物,包括肉類(紅肉)和甜食。同時配合充足飲水和適量飲用紅酒。大家一定會奇怪,為何食物的分類是從第二層開始,那麼第一層呢?這正是地中海膳食金字塔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其菁華所在。此金字塔的第一層是每日堅持鍛練以及享受與他人一起用餐的快樂。飲食能提供工作和生活必需的能量,是所有減肥方案中不能略過的內容,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環。低鹽少油等飲食指導大家早就耳熟能詳,搭配運動鍛練也已是老生常談。除此之外,飲食還具有溝通媒介的作用,如果能和親朋好友一起享受美食,絕對是美妙無比。涵蓋六大類食物的餐盤檢視大多數人的餐盤,幾乎都隱藏著三高的危機,高鈉、高油、高糖,還有著低纖維質的隱憂,這讓我們處在營養不均衡、慢性病的威脅中。營養學家們統整了民眾的飲食與健康需求,制定每日飲食指南。在指南中依據食物的營養成分特性,分成了六大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各類食物提供人體不同的必需營養素,缺一不可。(編按:臺灣衛福部於二○一九年推出了「我的餐盤」飲食指南,涵蓋六大營養類,並詳盡說明了每類食物含有的營養素及每日建議攝取量。)
-
2020-12-13 養生.聰明飲食
讓你疼痛更嚴重!專家建議頭痛、腸胃不適別吃的食物
突發的頭痛讓人困擾,但你可能沒想到,有些常見食物會讓疼痛更嚴重;至於拉肚子時,進食更要留意,某些食物可能會讓你更頻繁跑廁所,相關食物禁忌不可不知。以下是專家列出在頭痛、腸胃不適時,你該拒絕或接納的食物。頭痛避免吃 | 陳年起司食品的年齡越長,產生的組織胺愈多。例如高達起司(Gouda)、帕瑪森(Parmesan)乾酪,可能導致大腦血管擴張,引發或加劇頭痛。避免吃 | 發酵食品酪胺酸(Tyramine)是一種胺基酸,常見於發酵食品如酸菜和泡菜,也可能引起頭痛。有些人的身體很難分解酪胺酸,因此更容易因為吃這類食物,引發大腦血管收縮和擴張的連鎖反應而發生頭痛。建議吃 | 瘦肉牛肉、雞肉和其他瘦肉含有維生素B2和輔酶Q10,可保持人體能量供應的暢通。雖然確切機制不清楚,但有研究支持,偏頭痛患者的大腦能量代謝存在問題,這可以解釋為何這兩種維生素有助緩解偏頭痛和一般頭痛。建議吃 | 黃瓜身體缺水的時候,會從任何含水的部位提取水分,包括大腦。大腦周圍的保護層會因此收縮而引發頭痛。吃黃瓜和西瓜等富含水分的食物,可重新調節水平衡,而緩解頭痛。腹瀉、胃痛、惡心避免吃 | 乳製品乳製品含乳糖,須透過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為人體利用。乳糖酶存在於腸壁,當腸胃炎引起腹瀉時,乳糖酶可能暫時耗盡,因而無法分解乳糖,此時吃奶製品會加劇腹瀉、腹脹和腹痛。避免吃 | 麩皮麩皮中的不可溶性纖維含量高,它不溶於水,會用更快的速度將食物送入腸道,在正常狀況時,可幫助排便順暢,但在腹瀉發生時,麩皮、糙米、全麥麵食並不是好選擇。避免吃 | 豆類豆類中存在的糖,稱為α-半乳糖苷酶,會刺激胃部症狀,例如腹瀉和抽筋。這是因為人體可能無法合成足夠的還原酶來完全消化這些糖。建議吃 | 燕麥片燕麥片不僅溫和,還含有可溶纖維,可將水吸入消化道,有助增加糞便體積,並調節食物通過人體的傳輸速度。燕麥片還包含保護人體免受感染的硒和鋅。建議吃 | 白米飯精製白米平時被視為不利健康的食物,但在鬧肚子時,卻是可以讓腸胃道喘口氣的食材。它富含澱粉、纖維含量低,可以讓糞便更容易成形、變硬。白米也是讓身體重新適應固體食物的好幫手。建議吃 | 香蕉腹瀉或嘔吐時,體內的鉀離子可能耗盡。鉀是平衡體內水分的重要礦物質,可以平衡體內水分,並使細胞保持在最佳狀態。建議吃較青的香蕉,它具有更強的抗性澱粉,可促進腸道內好菌生長。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0-12-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痛風發作吃藥降尿酸反而更痛?醫師告訴您該怎麼辦
您知道痛風發作時,連風吹到關節處都會疼到不行嗎?尿酸降了,為什麼關節反而更痛?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風濕免疫科林子閔醫師教大家痛風該怎麼辦。痛風主要是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好發於下肢關節,常見部位是腳大拇指的第一個關節,足背、踝、膝、腕、肘、手指間等關節也可能會發生。當痛風發作時,會在關節處局部發生紅腫熱痛的現象,時常合併關節活動範圍受限,無法走路、無法穿鞋,除了反覆的疼痛難耐之外,可能出現腎臟病、心臟病、動脈硬化,高血壓、腦中風和腎結石等併發症。據統計,我國的痛風盛行率約為6.24%,男女比例約為3:1,以往易發於中老年男性,但近年來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越來越多,主要是和飲食西化、營養過剩使得肥胖人口增加有關,而許多年輕病人都有家族史,值得關注。食藥署提醒,許多病人誤以為痛風發作時,只要吃藥控制就好了,卻忽略平常血液尿酸值的控制。對此,林子閔醫師說明,在急性期痛風發作時,主要使用的三種消炎止痛藥物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秋水仙素、類固醇,醫師會視病人是否合併其他內、外科疾病而定。在降尿酸藥物方面,當急性期時,若原來沒有使用的病人,就不要服用,如果本來就已使用,則可繼續用藥,且不宜增減劑量;以防血尿酸濃度急速變化升降時,可能引發急性痛風關節炎。食藥署叮嚀,痛風雖然不能根治,但在不發作間歇期,選擇合適的降尿酸藥物,即可控制血液尿酸值。目前我國常用的降尿酸藥物有Allopurinol、Febuxostat、Benzbromarone,醫師會視病人的狀況開立處方。林子閔醫師指出,曾痛風發作而無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應小於6mg/dL;有痛風石的患者,建議血液尿酸值控制在5mg/dL以下。此外,痛風患者要盡量避免酒、肉湯(如雞湯、排骨湯、牛肉麵的湯、火鍋肉湯)等食物,至於有殼的海鮮(如蝦、蟹、蚌殼、牡蠣、扇貝)、內臟類食物、豆類、香菇等食物,建議適量攝取即可。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