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失智.非藥物治療
搜尋
認知功能
共找到
763
筆 文章
-
-
2024-11-21 醫療.腦部.神經
記憶衰退是正常老化或失智?醫教你如何分辨及何者可能恢復
你記得有東西放在另一個房間,於是想去拿,但到門口時,所有關於進去拿東西的記憶都消失了,只能站在那兒努力回想;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幾秒或幾分鐘,但通常最終會想起要找的東西及放在哪裡。信不信由你,這也許不算太壞。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傅拉姆金(Kenneth Frumkin)是位急診醫學專家,著有「老化還是阿茲海默症?」一書,探討什麼是隨年齡增長的健忘,或是阿茲海默症或其他類型失智症的早期症狀。他表示,一時的健忘,不代表記憶力消失。記憶力衰退是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類型失智症的共同特徵,雖然所有罹患阿茲海默症者都會記憶力衰退,但並非每個記憶力衰退者都是或將罹患此病。記憶力衰退是正常老化過程的常見現象,而認知能力衰退則是它的「邪惡分身」。傅拉姆金說,認知(cognition)是「記憶」(remembering)與「辨識」(knowing)之間的差異。他說,當出現認知衰退時,可能會被誤為是記憶力惡化,掩蓋或延遲了意識到這對安全與獨立性所造成的嚴重威脅;忘記為什麼要去商場(記憶力),與找不到回家的路是兩回事。每個人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出現認知能力衰退,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衰退(ARCD)是指與語言、注意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有關的自然變化,通常在60歲左右開始;例如詞彙檢索能力下降,但詞彙量卻相對維持不變,或是無法再邊講電話邊煮晚餐。ARCD通常是個漸進的過程,因此對於自身、家人以及照顧者來說,較容易應對。但當記憶力衰退者明顯感覺事情不對勁,或需家人介入時,醫生會進行認知測試,以確定是否患有輕度認知障礙(MCI);這並非等同失智,但也不能忽視或歸咎於年紀大。傅拉姆金指出,在診斷出MCI後,所有結果都有可能發生,包括情況有所改善、轉為其他形式失智症,甚至可能回復正常認知功能。一項針對退伍軍人平均罹患兩年半MCI的病患研究發現,僅12%發展為失智症,大部分(67%)維持不變,21%有所改善。傅拉姆金的結論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過程像是頻譜,是循序漸進的,從大腦無任何改變症狀,到明顯記憶衰退,接著是輕度認知障礙,最後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或失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9 醫療.腦部.神經
睡眠中拳打腳踢、大吼大叫是怎麼了?教授揭該如何應對與處置
讀者張小姐在2024-11-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最近與家人一同去韓國旅遊時,意外的發現家父有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RBD)。當晚跟家父同睡一房的姊姊跟媽媽都被吵到睡不著,因為爸爸會大聲的說夢話、拳打腳踢,隔天還跟我說有背部拉傷,我想應該也是快速動眼期時,無法控制身體躁動而造成的肌肉拉傷。我在網路上查詢,這個病症無法治療,只能吃藥控制以免晚上因動作過大而受傷,後續也可能發展成帕金森氏症或路意士體失智症,我查克里夫蘭診所的網站,上面也說機率非常高,幾乎是八成以上會有這樣的發展。……想知道您有什麼建議。我會分成兩部分來回答張小姐的提問。第一部分是梅約診所提供的資訊,第二部分是最新的研究論文。為了簡單明瞭,我會用RBD來代表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用PD來代表帕金森氏症。梅約診所的資訊RBD的危險因子:1.年齡超過50 歲的男性— 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尤其是50 歲以下的女性,年輕人和兒童也可能患上這種疾病,通常與發作性睡病、抗憂鬱藥物的使用或腦瘤有關。2.患有某種類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PD、多系統萎縮症、中風或路易體氏失智症、帕金森氏病或多系統萎縮。3.患有發作性睡病,一種慢性睡眠障礙,其特徵是白天極度嗜睡。4.服用某些藥物,尤其是新型抗憂鬱藥,或使用或戒斷藥物或酒精。5.最近的證據表明,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也可能存在一些特定的環境或個人風險因素,包括職業農藥接觸、務農、吸菸或先前的頭部受傷。RBD的治療:身體保護措施:1.床邊地板加上墊子。2.床邊加裝護欄。3.清除臥室中的危險物品,例如尖銳物品和武器。4.移開床邊的家具和雜物。5.保護臥室窗戶。6.與床伴睡在單獨的床或房間裡,直到症狀控制。藥物:褪黑激素:可能有助於減輕或消除您的症狀。褪黑激素可能與氯硝西泮一樣有效,通常耐受性良好,副作用很少。氯硝西泮(Klonopin):這種處方藥物通常用於治療焦慮症,也是治療RBD的傳統選擇,似乎可以有效減輕症狀。氯硝西泮可能會引起副作用,例如白天嗜睡、平衡能力下降和睡眠呼吸中止惡化。最新論文:2024-3-1: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Management and Prognostic Counseling(RBD:管理與預後諮詢)。患者應考慮使用能減輕 RBD 症狀的藥物,如褪黑激素、氯硝西泮(clonazepam)、普拉克索(pramipexole)和卡巴拉汀(rivastigmine)。2024-5-1:Treatment of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with trazodone: report of 3 cases(曲唑酮治療RBD的3例報告)。睡前服用 50-100 毫克曲唑酮 (trazodone)4-6 個月可帶來顯著的臨床改善。這些病例強調,曲唑酮可以作為RBD的治療方法。2024-7-1:Minimal effect of long-term clonazepam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長期服用氯硝西泮對孤立性RBD患者認知功能影響很小)。沒有證據顯示長期使用氯硝西泮與 RBD 患者認知能力下降有關。2024-9-9:Causal Associations between Tea Consumption an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飲茶與RBD之間的因果關係:孟德爾隨機研究)。飲茶與 RBD 之間存在強烈的因果關係,表明飲茶可能是預防 RBD 發展的保護因素。2024-9-14: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帕金森氏症與快速動眼睡眠行為障礙關係的研究進展)。先前的研究顯示PD和RBD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RBD除了是PD的前驅症狀外,對PD患者的預後也有重大的負面影響。這種內在聯繫顯示PD和RBD之間存在雙向關係。從梅約診所的資訊和上面5篇論文(以及其他資訊和未列出的論文)可以看出,clonazepam是一個最常被用來控制RBD的藥物,效果也非常好。但是,clonazepam在美國是管制藥物,因為它有成癮性,會被濫用。Trazodone是另一個廣泛被用來治療失眠的藥,好處是沒有成癮性,所以張小姐可以考慮勸父親試試看(需要醫師處方)。原文:睡眠拳打腳踢大吼大叫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1-19 養生.聰明飲食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多吃變胖又傷腦,專家帶你一次搞懂
你愛吃冷凍披薩、餅乾嗎?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高度加工,往往包含人工香精、色素、穩定劑以改善口感和延長保存期限的食品,除了提升肥胖率,更被證實與癌症及死亡率有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民眾可從選擇原型食物或低度加工食品,並注意食品成分表及營養標示,避免攝取超加工食品。據巴西聖保羅大學所創造的NOVA食品分類系統,加工食品分為4類:第1類:指未加工或經過最低加工的食品,即原型食物,如米、鮮魚、水果、鮮奶、乾燥豆類等。第2類:指經過加工的烹調佐料,如油脂、糖、鹽、麵粉。第3類:即食食品,即使用佐料調味的加工食品,如魚罐頭、火腿、泡菜、肉乾、調味堅果、現做麵包。第4類:指經高度加工,往往包含人工香精、色素、穩定劑等多種添加劑,以達到改善口感和延長保存期限的效果,如冷凍披薩、餅乾、速食食品等。鄭乃源指出,第3類的即食食品,是由第1類原型食物、第2類烹調佐料製作而成的加工食品,包括台灣常見本土料理,如水餃、臭豆腐、豬血、蚵仔煎、魚鬆、肉鬆、生煎包,若追求健康的飲食,應以第1類及第2類為主,第3類則應減量攝取,第4類應盡量避免食用。雖然適度的加工有助於保存營養素並延長保存期,但鄭乃源強調,超加工食品的製作過程往往使其偏離天然食品,正是健康風險的來源,且由於超加工食品方便及非常順口,因此也可能會有成癮的問題,就有美國研究發現,超加工食品成癮的成人為14%、兒童為12%,這種成癮性使人難以控制攝入量,並影響健康。另外,超加工食品經常大量添加澱粉、糖和飽和脂肪,熱量密度極高,同樣重量下,熱量遠高於低度加工或未加工食品,歐洲跨國研究以NOVA食品分類分析日常飲食,發現民眾攝取NOVA第1類食物重量占71.5%,熱量佔35.9%,而第4類超加工食品重量僅13.7%,熱量卻已高達32%。因此,經常攝取超加工食品,可能導致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研究提到,超加工食品缺乏膳食纖維,並含有大量化學添加物,這些物質可能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造成腸道健康問題,引發慢性發炎,腸道菌叢的不良變化會影響整體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甚至可能引發腸漏症,使得有害物質更容易進入血液,導致更多健康問題。研究顯示,60歲以下的消費者,若超加工食品消費超過19.9%,整體認知下降加速28%、執行功能下降加速25%,雖然60歲以上的消費者對超加工食品的消費比率並無特別影響,但也預示提早預防、減少攝取超加工食品的必要性,此外時常攝取過多的糖及甜烘焙品等超加工食品,也對幼童的認知功能會有負面影響,尤其是語言理解能力。研究也指出,超加工食品通常含有空熱量,空熱量即為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及蛋白質等營養素,熱量來源主要為添加糖及不健康脂肪,營養價值低,也具低膳食纖維、高碳水化合物含量、高鹽、高飽和脂肪的特性,並可能添加有害添加劑及汙染物,因此可能具致癌性。鄭乃源借鑒他國經驗,提供民眾避免超加工食品攝取過量的方法,包括優先選擇新鮮的水果、蔬菜、全穀物和天然肉類,這些食物富含纖維質、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其次是避免即食、微波加熱、預熱、顏色鮮豔、香味濃郁、口味厚重、可以經久保存的食品,儘管這些食品方便、好吃,但其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特性,會增加健康風險。鄭乃源進一步提到,民眾在購買加工食品時,仔細查看食品標籤,避免選擇含有大量添加劑的產品,如人工香料、色素、增味劑、增稠劑等。選擇成分簡單、添加物少的食品更為健康,再者控制食材的質量和調味料的使用,並盡可能減少外食,避免過度繁複的烹飪方式。
-
2024-11-1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了在中年保持健康 專家建議50歲後應該多攝取的5種常見食物
每個年齡階段有不同的營養需求,尤其中年以後會隨著肌肉量的流失而能量下降,吸收營養的能力也會減弱。就其結果是,一旦過了50歲後,需要從較少的卡路里中獲取更多的營養。專家建議,選擇營養密集的全食物,特別是含有健康脂肪、蛋白質、膳食纖維以及關鍵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B群、維生素D和鈣。為了在中年保持健康,以下5大常見食物可考慮優先食用。雞蛋維持肌肉質量專家指出,將雞蛋納入中年飲食中是很有益,因為雞蛋不僅含有維生素B群,還是蛋白質的極佳來源,而蛋白質對於預防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萎縮至關重要。事實上,動物性蛋白質像是雞蛋,含有人體所需的9種必需胺基酸,這些胺基酸對我們的健康至關重要。其他重要的蛋白質來源還包括優格、魚類以及瘦肉,如雞肉或火雞肉。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植物性蛋白質,包括豆類、堅果和種子,因為不含人體所需的9種必需胺基酸,被稱之為「不完全蛋白質」,需要混合搭配食用。黃豆、奇亞籽和藜麥則是少數的例外,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沙丁魚預防認知能力下降專家表示,就大腦健康而言,中年時期的關鍵營養素之一是油性魚類中所含的Omega-3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能夠支持並加強血腦屏障,有助預防失智症。另外,油性魚類還含有維生素D,對維持認知功能有幫助。在油性魚中,專家推薦吃沙丁魚,包括魚骨在內可以整隻食用,而魚骨也富含鈣質,和維生素D一樣對骨密度至關重要,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骨密度會逐漸下降,進而患有骨質疏鬆症。番茄有益攝護腺健康大多數攝護腺癌的診斷通常發生在50歲後的男性,為了促進攝護腺健康,專家建議可以遵循地中海飲食,該飲食法包含大量色彩鮮豔的蔬菜,例如番茄、甜菜和紅椒,這些食物富含強效抗氧化劑茄紅素。有研究表明,飲食中攝取茄紅素與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也顯示,茄紅素可能在預防攝護腺癌方面發揮一定作用。豆類可改善心臟健康膳食纖維在預防心臟問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隨著年齡增長,大多數人攝取的纖維實際是不足的。專家表示,纖維有助於清除體內的膽固醇,並且已經被證明有助於降低血壓、幫助體重管理,還能減少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羽衣甘藍強健骨骼除了富含抗癌的抗氧化劑和增強免疫力的維生素C外,一份50克的羽衣甘藍葉就能提供你一天所需的全部維生素K。維生素K對年長者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營養素,缺乏維生素K與多種慢性疾病有關,包括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和骨關節炎。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例如青花菜、菠菜和高麗菜,也具有類似的益處。【資料來源】.The five foods that every midlife man and woman should be adding to their weekly shop
-
2024-11-19 養生.抗老養生
阻肌肉流失、維持大腦認知…中年的你每周必吃5種高營養食物
人過了中年,身體代謝變差,吸收營養的能力也沒那麼好。因此,真的不能像年輕時那麼常吃超加工食物,要盡可能吃營養價值高的「全食物」,否則很快大小毛病都會跑出來。《The Telegraph》建議中年族群每周應該要吃5種高營養價值食物。中年常見5類疾病而要知道該吃什麼食物,得要先了解,中年50歲後經常遇到的健康問題。許多人中年後的樣態都是胖胖的福相,因此最常見的莫過於肥胖帶來的代謝症候群。更嚴重的則是三高、心血管疾病。而肌肉流失、肌肉質量減少…逐漸衰老的問題伴隨而來的則可能是骨質疏鬆症、骨關節炎等。癌症雖可能不是中年族群特有,但中年後罹癌的機率亦增加不少。還有現代人最怕的失智症,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有助維持大腦認知功能快速下降。.代謝症候群.三高、心血管疾病.肌肉流失、骨質疏鬆症.癌症.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因此,此時的你已經不再適合經常大魚大肉了,因為你身體的能量已隨著肌肉質量的減少而減少。你也不適合再吃太多超加工垃圾食物了,因為你的代謝已經不復年輕快速了。此時的你,應選擇營養豐富的「全食物」,尤其是含有健康脂肪、瘦肉蛋白、纖維和健康衰老所需的關鍵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B、維生素D、鈣…等的食物,將有助於保護你免受衰老疾病纏身。5類日常食物滿足中年健康營養需求1.雞蛋目的:防止肌肉流失雞蛋是蛋白質和健康脂肪以及必需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是防止肌肉流失的營養關鍵。蛋黃含有大量的維生素A、維生素B12、硒和膽鹼。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曾受訪表示,正常情況下,健康成人每天吃2至3顆是可以的。不過針對高膽固醇、慢性腎臟病導致血磷高的患者等族群,雞蛋攝取量就會建議一天1顆為限,並採無油烹調,因為雞蛋比較容易吸油,最好以蒸蛋、水煮蛋等烹調方式,取代煎蛋或炒蛋方式;慢性腎臟病族群,需要控制蛋白質份量,雞蛋的的份量,要中和在日常飲食中,和魚類、豆類等蛋白質做到總量控制;體內「磷」含量高的,就建議不吃蛋黃、選蛋白就好。2.魚類目的:緩認知能力下降鮭魚、鯖魚、鯡魚和沙丁魚等油性魚類(oily fish)含有EPA和DHA等omega-3脂肪酸,是中年所需的關鍵營養素之一,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能維持大腦認知功能,及降低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含優質蛋白質的魚類建議每周吃1次,每次約3至5份,每份約30公克。3.番茄目的:對男性攝護腺有益50歲中年男,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攝護腺相關問題,攝護腺癌也是50歲以上男性最常見癌症之一,研究顯示,常吃或是過量高脂肪食物,會提升攝護腺癌發生率。而多吃富含茄紅素的食物,如番茄、或紅辣椒等,其所提供的強大抗氧化劑有助保護攝護腺。但要如何才能吃到豐富的茄紅素?以番茄而言,記得加油添醋再加熱,加了油煮熟的番茄炒蛋,比生吃的等量番茄要多了7倍茄紅素。4.豆類目的:改善心臟健康豆類富含纖維與蛋白質,可取代部分肉類降低飽和脂肪攝取量,每周吃3次,每次約60公克。心血管疾病是50歲以上男性的大敵;而女性在停經後由於雌激素下降,患心臟病的風險也大增。足夠的纖維攝取,在預防心臟問題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清除膽固醇、降低血壓,以及降低罹患腸癌的風險。5.羽衣甘藍(包含花椰菜、包心菜、青江菜和高麗菜等)目的:強健骨骼羽衣甘藍與台灣常見的高麗菜、青花菜、包心菜、花椰菜等,都屬於十字花科家族的蔬菜,含有維生素A、C、K、β-胡蘿蔔素、鈣、鉀、鎂、葉酸、膳食纖維、蘿蔔硫素等,是天然的抗氧化劑,護心、保骨、抗發炎的明星蔬菜。其中維生素K更是中老年人族群重要的營養素,這種缺乏與許多慢性病有關,包括骨質疏鬆症、心血管疾病和骨關節炎。【參考資料】.《The Telegraph》.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18 退休力.活躍好學
居家植栽紓解壓力 快樂菌助你抗憂鬱
秋末冬初,涼爽的天氣成為居家園藝最佳時機。研究顯示,園藝活動可以有效緩解壓力,甚至能降低焦慮和憂鬱的風險。園藝治療師劉雨青指出,土壤中含有名為「快樂菌」的微生物,能刺激人體分泌血清素,進而幫助放鬆心情、增進快樂感。在接觸土壤的過程中,這些微生物經由皮膚傳遞至人體,對情緒的正向影響尤為明顯。泥土中蘊含快樂菌劉雨青說,隨著年齡與生活壓力增加,許多人在面對情緒問題時,渴望尋找簡單而自然的解方,而泥土中蘊含的「牝牛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vaccae),即所謂的「快樂菌」,能有效刺激人體分泌血清素,適度改善壞情緒,甚至提升大腦的認知功能,這種來自土壤的奇妙力量,成為園藝和人類之間最便捷的橋樑。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MOA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再次攜手推出廣獲好評的「實(食)用園藝系列」課程,如果對居家園藝感到興趣,卻不知道從哪裡開始著手,這堂針對土壤和堆肥的課程,無疑是一個完美的起點。從選擇土壤、養土、堆肥,到認識植物與環境的搭配,講師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你一步步打開園藝的大門。先觀察土壤與環境劉雨青表示,想在陽台或窗台種植植物,得先確認環境的採光和通風,但很多學員習慣挑選自己喜愛的植物,而忽略植物與居家環境是否匹配。建議初學者可以先觀察家中自然生長的雜草、苔蘚等,了解自家環境的溫度、濕度和日照情況,這樣才能挑選適合栽種的植物。劉雨青強調,除了居家環境和觀察植物習性,健康的土壤才能培育健康的植物,因為土壤含有豐富的微生物和養分,都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基本要素。「植物就像人一樣,需要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才能成長茁壯。」當開始接觸土壤時,可以用雙手去感受質地和濕度。觸摸了解土質狀態劉雨青表示,觸摸土壤,不僅能了解土質狀態,還能感受獨特的療癒力量。「優質的土壤摸起來濕度適中,有彈性且微微鬆軟,這樣的土壤容易促進植物的健康成長,也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建議自認是「黑手指」的朋友,可多觀察植物的生長需求,並養成用手感受土壤的習慣,從認識土壤開始,逐漸掌握種植技巧,每個人都能轉變為「綠手指」。如果有適宜空間的家庭,劉雨青建議,可以嘗試居家堆肥,將廚餘轉化為肥料。堆肥不僅能提供植物所需營養,還能幫助土壤微生物的繁衍,使土壤更有活力。在課堂上,她將示範如何將洗米水發酵為乳酸菌水,用於澆灌植物。「洗米水的發酵能夠產生益菌,有助於土壤健康,就像為植物準備天然的『健康補給包』。」還會分享收集落葉、廚餘與木屑製作堆肥的方法。退休5力課程 實(食)用園藝系列—輕鬆打造植感居家生活日期:11月29日(五) 認識居家生活栽種基礎:土壤與居家堆肥12月06日(五) 壁掛式植栽(植物上板)手作12月13日(五) 創造繽紛陽台小花園12月27日(五) 辛香料生活家時間:下午1時30分至3時30分地點:台北市信義路四段273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5869
-
2024-11-17 養生.聰明飲食
三多營養最前線/ 疲勞 焦慮 難入睡 B群怎麼吃最有效?
現代人飲食精緻,且全穀類等攝取少,導致人體中B群容易不足,而出現疲勞、甚至焦慮,難以入睡等問題。雖然很多人知道,補充 B群可以減緩疲勞,但B群種類很多,到底應該怎麼補充才能發揮最大好處?維生素B群的重要性?維生素B群是現代人維持能量、緩解壓力、支持身心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且廣泛存在於全穀類、豆類、蛋類、乳製品、綠葉蔬菜等。不過,許多人因生活忙碌,或飲食過於精緻化,例如多半將全穀類、堅果等去皮食用,因而無法攝取足夠的B群。B群在人體作用為輔酶,也就是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作用,有一種催化的功能。營養師賴怡帆表示,它能更有效率的將飲食中的營養素轉換為能量。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張舜欽也形容,B群所扮演的角色,如同工廠運作時,員工工作不起勁、拖拉、疲憊,將影響整體工廠進度,需要輔助的能量提升工作效率。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缺少這部分營養,頂多感覺疲倦等,但對原本營養較不足或不均的老年人來說,很可能引起貧血,或認知功能問題。B群包含哪些重要類別?賴怡帆也說,每個年齡層都應補充足夠的B群,且每一種B群種類雖有其特性,但彼此間具有協同性,也就是能夠互相提升彼此的功能,這是補充完整B群的好處。1.維生素B1張舜欽解釋,B1對神經系統、肌肉與心臟健康很重要,尤其經常熬夜、壓力大的人來說,B1有助減少疲勞感。不過,現代飲食中精緻碳水化合物,例如白米、白麵包,恐導致B1攝取不足,一旦缺乏恐引起腳氣病、四肢無力或心臟、神經系統異常等症狀。2.維生素B2能促進細胞生長、能量生成,有助於皮膚、眼睛和神經系統健康。B2能協助身體處理來自電子產品的藍光傷害,緩解眼睛疲勞。缺乏時易導致口角炎、皮膚乾燥、眼睛不適等症狀。3.維生素B3現代人飲食常為高脂、高糖,而B3能幫助控制膽固醇,有助心血管健康。若缺乏易引起皮膚炎、腹瀉等。4.維生素B5對減輕壓力有幫助,適合壓力大的上班族及學生,如果缺乏可能會有疲勞、頭痛及胃腸不適等症狀。5.維生素B6有助製造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緩解焦慮、壓力,尤其易焦慮、抑鬱或常熬夜等,可補充B6穩定情緒,也有助入睡。6.維生素B7保護皮膚、頭髮及指甲健康。7.維生素B9參與DNA合成,對細胞生長與分裂很重要,尤其備孕、懷孕女性,能預防胎兒神經管缺陷等問題。此外,對素食者或飲食單一的人群,尤為重要。8.維生素B12有助維持神經、造血系統健康,幫助記憶及注意力集中。此外,素食者容易缺乏B12應多補充。如何補充B群?張舜欽說,B群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不會累積在身體中,因此,較不會有過量的問題。但有些人服用B群後卻晚上睡不著,他解釋,每個人情況不同,有些人服用後,晚上睡得很好,有些人則相反,若擔心睡不著,建議在中午前服用。此外,賴怡帆表示,民眾常同時購買許多保健食品更要注意劑量與成分,避免B群劑量的疊加,如果長期服用高劑量B群,則可能導致噁心、皮膚潮紅、腹瀉等問題,因此,建議依照包裝標示劑量或諮詢醫師建議後服用。B群提供了人體基礎新陳代謝所需,賴怡帆建議,針對男性與女性不同需求,例如女性可以補充鎂,幫助睡眠品質、維持放鬆好心情,減少骨質流失,補充鐵可維持紅潤氣色;男性補充硒、鋅,可維持男性睪固酮濃度幫助生殖機能、延緩攝護腺肥大等問題。
-
2024-11-12 癌症.肺癌
健保擴大給付肺癌第三代標靶 提升晚期病人存活率
「為什麼是我?」42歲的小寧與丈夫是頂客族,婚後幾乎不下廚,也不抽菸,沒有喝酒或熬夜的習慣,一次嘴角莫名抽搐、無法正常控制口水,就醫檢查竟發現第四期肺癌合併腦轉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幾周後腫瘤縮小,幾乎無副作用,治療後的生活與過往無異。肺癌是「發生人數最多、晚期確診比例最高、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癌王,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約55%帶有EGFR基因突變。今年10月1日起,健保給付擴大到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涵蓋第3B、3C及第4期肺腺癌患者,並不限腦轉移病患。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此擴大給付政策,近9成晚期肺癌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受惠,預計每年約4000名新增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石崇良說,過去只有一成患者可獲得給付,此次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的政策改革,被視為台灣癌症治療接軌國際的重要一步,期望達成「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的目標。未來將持續在健保財務可負擔下,將新藥或新科技納入給付,明年已編列公務預算50億元,用於癌症新藥暫時性支付專款。石崇良強調,每年約18000人新診斷肺癌,但有超過五成患者已是第三、四期。肺癌晚期藥物給付的費用不便宜,但是適用的病人數多,擴大健保給付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單年最高總藥費支出超過90億元,是健保史上給付單一藥品年度費用最高的藥品。但是第三代標靶是各大國際治療指引建議的晚期一線治療首選,台灣一定要跟上國際腳步。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晚期肺癌患者如果能第一線就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可有效預防腦轉移、延長存活期,包括保有較好的認知功能、提升生活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表示,第四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僅一成,肺癌第三代標靶給付擴增,有望提升晚期病人的存活率至二成以上,並大幅減輕經濟負擔,平均每位病友每年節省約 115萬元藥費。另外,肺癌標靶藥物比起傳統的化療藥物副作用小,病人接受度較高,無法接受化學治療的高齡族群,可經由標靶藥得到更多的治療效益。肺癌防治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用藥」,更要從篩檢做起,國健署自111年7月1日起,將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明年公費篩檢再放寬,下修為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吸菸史下修為20包/年以上,若預算核定順利,最快明年元旦上路。預計受惠人數將從現行每年60萬人提高至100萬人。
-
2024-11-08 醫療.精神.身心
失眠要看醫生嗎?睡眠門診在看什麼?睡眠醫學專家告訴你:這9大族群可進行5個檢查
睡眠障礙一直是困擾不少人的健康問題,但卻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其實專家建議,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什麼是睡眠門診?思維睡眠醫學中心總院長江秉穎醫師為您解析睡眠門診是什麼。什麼是睡眠門診?只要有急、慢性失眠(持續時間少於一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一個月以上就稱慢性失眠)、睡眠呼吸中止、週期性肢動症、夢遊、快速動眼期行為異常、異睡症、猝睡症、時差、輪班工作等問題者,若影響平日生活作息者,都可以前往睡眠門診諮詢。 在門診中,醫師除了會依據睡眠障礙的症狀做診斷,還會安排各種檢測,以確定睡眠問題的具體原因。透過確定的診斷,醫師可以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根據思維診所衛教資訊顯示,睡眠門診會進行以下檢查: 1. 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於醫療院所逕行檢查,檢查內容包括腦 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口鼻呼吸氣流、胸腹呼吸動作、血中含氧濃度、睡覺姿勢等。 2.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 連續正壓呼吸器測定包含整夜睡眠多項生理檢查與配戴正壓呼吸器進行壓力檢定。在整晚的檢查期間,睡眠技師根據儀器顯示的訊號調整受檢者最適當壓力以消除各種影響睡眠之呼吸事件。 3. 白天多次入眠檢查檢查前請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接著進行5次短暫睡眠測試。每次的檢查時間約為20至35分鐘,每次檢查時間相隔2小時。檢查項目包含腦波圖、眼動圖、下顎肌電圖、心電圖。 4. 24小時血氧監測使用24小時血氧監測器進行居家檢測。先記錄2小時正常非睡眠狀態、無劇烈運動時的血氧濃度,再全程記錄睡覺時血中氧氣濃度。 5. 腕錶式睡眠記錄器配戴腕錶型活動記錄器,進行6-7天居家檢測生理睡眠週期。睡眠障礙的風險?睡眠障礙不僅影響失眠,長期下來還可能導致慢性病的發生,如心臟病、高血壓、中風、三高、失智等。若沒有解決睡眠障礙的根本原因,僅使用藥物壓抑症狀,慢性病還是會持續發生。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是種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導致睡眠中缺氧,白天精神無法保持良好,重要的是,由於呼吸無法放鬆,睡眠結構可能會受到影響。如果出現呼吸中止,不僅會導致缺氧和睡眠結構不完整,還會影響白天的精神狀態 除了造成心血管問題和認知功能不佳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導致肥胖問題。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差時,人們更傾向於通過進食來補充能量。此外,睡眠障礙還可能影響身體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造成飢餓激素上升、飽滿感素下降,以及腎上腺皮質醇水平升高,這些因素都會促使脂肪堆積和胰島素抗性的形成,進而導致中央性肥胖和代謝異常,使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失眠就吃安眠藥?小心潛藏的風險在面對入睡困難時,許多人可能想到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服用安眠藥」,根據統計,2022年健保給付安眠藥為11.2億顆,但安眠藥也可能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根據美國睡眠基金會的數據,連續使用安眠藥3到6個月以上,可能增加失智風險高達三成;而超過六個月以上到一年,失智的風險甚至可能增加到兩倍。此外,安眠藥的長期使用也可能使惡性腫瘤(如腦癌、食道癌、胰臟癌等)的風險增加近2倍。 江秉穎說「睡眠障礙其實比心臟病還要複雜!」也因安眠藥屬於管制藥物,包括抗憂鬱、抗焦慮和鎮靜劑等,開藥只是治標而非治本。對於睡眠問題,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而非直接服用安眠藥。 責任編輯:陳宛欣核稿編輯:林勻熙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40歲後,三成女人會漏尿!3個「下半身運動」:預防漏尿、內臟下垂,從此不虛冷
-
2024-11-08 活動.健康小測驗
「健腦小測驗」快速評估你的大腦健康 幫助延緩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症
元氣網-失智小測驗提供簡易的大腦健康評估測驗和健腦小遊戲幫你延緩退化、預防失智症。● 照片修復師 腦力動一動● 什麼不見了 挑戰你的記憶力● 顏色順序大考驗 彩虹顏色塔● 顏色方向大考驗 健腦防失智● 加減算算看 激活腦力防失智● 眼腦動起來!顏色邏輯大考驗● 眼腦動起來!指出魚兒往哪游?● 激活大腦防失智!找出哪裡不一樣?● 健腦動起來 顏色大作戰!請比出字內顏色的方向● 東西亂放找不到?3分鐘快檢查!輕鬆測你是健忘還是失智● 人都會老,腦力卻能越玩越好!算數幫你健腦益智防失智● 穿搭好爸氣 識別力大挑戰請透過分割後的照片線索,去猜出原本的物品為何?利用識別力和計算力,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視知覺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請對照左右兩圖,找出哪樣物品不見了?利用識別物品,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請根據顏色指示,回答出正確的順序,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大腦的注意力和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請根據顏色指示,回答出正確的方向,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長輩的注意力和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如何預防失智症?不妨來玩算數推理,透過簡單的加減法,訓練大腦的邏輯力,預防失智症找上門。▲回到工具列表▲請找出不同顏色的圖案,視知覺健腦遊戲,透過簡單的圖片,訓練長輩的注意力和邏輯判斷力。▲回到工具列表▲以視知覺、專注力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找出多數魚往哪一個方向游,並且點出那個方向,很適合長輩訓練視覺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這是以注意力、視知覺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找出左右邊哪一組數字不一樣?能訓練專注力和分辨力,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這是以注意力、視知覺為主的健腦遊戲,請比出字體顏色的方向,但不要被字體的字義影響,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記憶出現衰退、語言、認知功能下降,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立即檢測!▲回到工具列表▲邊玩邊幫大腦「健身」!算數小遊戲通過計算物品數量、每件物品的價格,鍛鍊腦力又能訓練反應力!▲回到工具列表▲請找出相同顏色款式的帽子、褲子、皮帶等,利用識別顏色、款式,提高思考的速度,很適合當作與長輩互動的遊戲。▲回到工具列表▲
-
2024-11-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病毒不嚴重了?台大示警:不只腦霧,更可能誘發麻煩的「皮蛇」
後疫情時代,新冠病毒仍對民眾造成影響,XEC變種病毒等,入冬後恐威脅台灣民眾。台大公衛學院流病及預醫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反覆感染病毒導致的「長新冠」問題,近期備受國際討論,長新冠除過去所知的腦霧症狀外,也恐誘發體內其他病毒,像是讓俗稱「皮蛇」的皰疹病毒等發作。長新冠病毒長存體內 可能激活皰疹病毒陳秀熙說,後疫情時代,民眾對病毒感染逐漸無感,但近期各大國際醫學期刊,開始關注長新冠衝擊,病毒不斷存在人體內,影響T細胞與免疫系統功能,造成自體免疫問題,即使患者未出現症狀,也可能激活皰疹病毒等,進而影響免疫系統中「清道夫細胞」功能,引發炎症、組織功能失調與損傷。陳秀熙說,長新冠也會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失調,影響免疫調節,增加血栓風險,引發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神經元炎症和小膠質細胞激活,則會導致「腦霧」和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長新冠患者「PEM」 工作、輕度運動都感疲勞長新冠患者運動後不適(PEM)是另一項重要症狀。陳秀熙表示,病毒感染導致粒線體功能障礙,微生物群失調,細胞產生能量的功能受到影響,導致人體容易疲勞,PEM是指人體在輕微身體、心理活動後,就出現極度疲勞的現象,例如上班族需要工作時,身體卻很疲憊、不想工作,即是徵兆之一,不僅影響生活,也讓民眾工作效率下降。「即使進行輕度運動,患者也可能經歷嚴重的延遲性疲勞,且症狀會顯著加重。」陳秀熙表示,PEM患者在進行跑步等激烈運動後,若無適當控制運動量,症狀惡化的風險更高,往往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 這對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嚴重影響,限制了活動範圍,並增加生活負擔,而解決方式是盡量接種流感、新冠疫苗,避免一再感染病毒。另外,陳秀熙提醒,2024全球登革熱病例翻倍成長,已造成8700人死亡,東南亞國家尤其受到影響,新冠疫後國際旅遊復甦,登革熱疫情恐因觀光活動被帶入台灣,並造成人類蚊蟲雙向傳播,尤其近期颱風頻傳,民眾務必做好孳生源清除,官方則應將個案數控制在1000例以下,才不會造成地方流行。
-
2024-11-06 養生.聰明飲食
吃腦補腦恐增腦中風、血管性失智風險!12種補腦食物一次公開
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而受到新冠疫情影響,確診者康復後也容易出現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腦霧症狀,適量攝取補腦食物有助於大腦運作。 銀髮族遵循麥得飲食有助於預防認知功能下降,那年輕人健忘可以吃哪些補腦食物呢?對此,高敏敏營養師表示,以下12種補腦食物可以物幫助大腦變年輕、增加記憶力。12種補腦食物助大腦變年輕1.香蕉:香蕉含有豐富果膠及葡萄糖,可幫助緩釋給大腦能量的補給。2.綠色蔬菜:蔬菜富含植化素及各種營養素,可以保護腦細胞讓思緒更敏銳,建議可多吃各顏色蔬菜以攝取到各種營養素。3.奇異果:每100公克的奇異果含有73毫克的維生素C,可以幫助對抗壓力也能合成腦神經傳導物質。4.雞蛋:蛋黃含有的卵磷脂可以幫助增強記憶力。5.燕麥:富含β-聚葡萄糖、維生素、礦物質,可以預防腦袋混屯,因此又被稱為「大腦的糧食」。6.深海魚:魚類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預防記憶衰退,建議多吃鮭魚、鯖魚、秋刀魚、鮪魚等魚。7.咖哩:咖哩含有的薑黃素改善注意力,整體認知和記憶。8.莓果:草莓、蔓越莓、覆盆子、藍莓、黑莓和黑醋栗等莓果含有花青素、維生素A、C、E、K及多酚等抗氧化營養,可以減少自由基破壞,有助於延緩腦衰老速度。9.南瓜:南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及礦物質鋅等營養,皆具有幫助腦部運轉作用。10.優酪乳、優格:優酪乳及優格中除了富含好菌,還有蛋白質、鈣質、色氨酸,可以幫助補充健腦所需的營養。11.綠茶:綠茶富含植化素能有效抗老化,減少罹患阿茲海默症機率,改善大腦認知功能。12.堅果、核桃類:堅果類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B群,有助於補腦,與上述健腦食材搭配在一起,如:莓果優酪乳、黑芝麻牛奶。莓果優酪乳除了能補腦也可以幫助腸胃順暢、補充鈣質;黑芝麻屬於高鈣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食物,對於舒緩腦神經緊繃有助益,建議每天吃小匙黑芝麻或將其撒一點到飯上或牛奶中。補腦保健成分怎麼選?許多保健成分如銀杏、魚油、抗氧化劑、卵磷脂等等,對於改善記憶力可能有幫助。不過,微笑藥師廖偉呈建議,應先了解大腦退化的原因後釐清自身狀況再選擇補腦產品,胡亂服用保健食品,反而對身體有害。抗氧化劑:維生素C、E、茄紅素及富含異黃酮、花青素的深色蔬果或黑豆等抗氧化劑,可減少自由基攻擊細胞,進而降低神經細胞萎縮及神經髓鞘的損失之作用,適合處於高度生活壓力及抽菸、糖尿病、常發炎者等細胞氧化壓力大者。Omega-3脂肪酸:Omega-3脂肪酸有抑制發炎的作用,可減少發炎而引起的細胞傷害,年輕族群有記憶力下降之困擾,可選擇補充魚油或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食物。膽鹼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PC)、磷脂絲胺酸(PS)為腦細胞膜與神經髓鞘的成分之一,因神經傳導物質濃度的降低而導致記憶力下降之年長者,可適量補充富含膽鹼的食物、卵磷脂、磷脂醯膽鹼、磷脂絲胺酸有助於修補受損的細胞膜使其新陳代謝正常。銀杏:若腦力已衰退,此時補充銀杏的效果通常不佳,而年長者且記憶力尚未退化或血液循環差且沒有貧血但時常覺得頭昏昏時,則可能是因為腦部血液循環不好,補充銀杏有助於增加腦部血液循環,發炎體質、糖尿病、血液循環差者可先諮詢醫師後再服用,除了可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同時控制血壓與血脂,降低腦血管阻塞風險。吃腦補腦有用嗎?5個健腦好習慣許多長輩認為「吃什麼補什麼」,如吃腦補腦、吃心補心。不過, 豬腦等動物腦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反而容易造成血管阻塞,增加腦中風、血管性失智的風險,應適量食用或諮詢專業營養師或醫師建議後再斟酌用量。除了飲食之外,以下5方法也有助健腦補腦,提高認知能力、改善記憶。1.咀嚼:日本失智症權威長谷川嘉哉於《35歲開始,牙齒決定你的後半生》指出,大腦中廣大的領域和口腔、牙齒連結,透過牙齒咀嚼能增加腦部血流,活絡大腦,建議適當咀嚼口香糖,增加咀嚼的次數,增加腦部血流,有效率地排出大腦的垃圾。2.大腦訓練:美國神經科醫師瑞斯塔克於《記憶強化全攻略》提及,記憶力就像肌肉一樣,時常訓練才不會退化,也才有機會降低罹患退化性腦部疾病的風險,玩數獨、煮菜、看小說等大腦訓練皆對大腦有益。3.充足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改善記憶力集中問題,良好且充足的睡眠也有於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而適當的午休小睡對於提升工作效率及認知也有幫助。4.戒菸戒酒:酒精會傷害腦細胞,影響記憶力及專注力並造成認知功能退化。而抽菸,國健署表示,根據追蹤研究發現,吸菸會加速腦部皮質層變薄,相較非吸菸者,吸菸者在5年之內記憶力衰退了1.9倍,且認知功能也有下降,而戒菸後會使其逐漸回復「正常年齡」的狀態。5.控制體重及三高疾病:家醫專科醫師黃乙絜說明,有研究發現,過重或肥胖者的大腦執行能力、專注力、以及記憶力有下降的情形,另外,2016年一篇英國的系統性回顧發現,減重對於專注力、執行功能、記憶力改善都會有幫助。而控制三高疾病有助於預防血管性失智。參考資料:失智友善資源整合平台、高敏敏營養師、哈佛健康雜誌、國泰醫院 延伸閱讀: 颱風天,氣密窗為什麼聽得到「咻咻咻」的風嘯聲?達人揭3大漏風真相 「這樣跳」分泌「天然鎮定劑」血清素,預防失眠、憂鬱症!日本整骨專家的「獨門跳跳法」還改善五十肩、腰痛
-
2024-11-04 活動.精彩回顧
記憶熱蘭遮 失智症協會舉辦成立20周年老照片展
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為慶祝成立20周年紀念,白明奇理事長於新光三越台南中山店7樓辦理【記憶熱蘭遮】 20周年老照片展,藉由展出47張老照片,回顧協會20年來服務的點點滴滴,更紀錄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對於台灣失智症服務所付出的貢獻。11/3在開幕記者會上,許多來賓到場支持,包含臺南市社會局盧禹璁局長、臺南市衛生局林碧芬副局長、王家貞議員、蔡筱薇議員、沈震東議員、朱正軒議員、盧建彰導演,還有協會歷屆理監事、資深會員及許多長期支持協會的企業及民間團體,也都到場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活動。20年前,由於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以人口快速老化所伴隨的失智症病人數增加,失智症所帶來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有鑑於此,成大醫院白明奇醫師成立「熱蘭遮失智症病友家屬後援會」,在經歷了9次家屬活動後,於2004年12月25日於中山路高空誠品書店,一群「愛陌生人」的人,在白醫師的號召下,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地方性的失智症協會—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白明奇理事長表示,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做為第一個地方性的失智症支持團體,透過各種創意活動、管道、媒體告訴市民最正確的知識,提倡遠離失智的生活型態,打造友善對待認知功能障礙者的環境,支持照顧者的身心靈,也成為民眾與公部門的橋樑,在這幾項,熱蘭遮協會表現得十分亮眼。從2004至2024年,協會從病友關懷、家屬支持活動、每月開講社區失智宣導、三動兩高失智預防活動、失智宣導音樂會、專業醫學講座、照護師培訓課程、照護師認證、失智症月健走、失智照護博覽會、Z之細道等等,每一項創新的服務,都代表著協會在失智症照顧及預防上的先趨及專業角色,也記錄了臺南這20年來在失智照顧上的發展歷程。本次老照片展從11/1至11/17共展出17天,共分為五大主題,分別為1.發展 2.病友活動 3.宣導 4.獲獎 5.國際交流,共計展出47張老照片。主辦單位為社團法人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共辦單位為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成大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贊助單位為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崑洲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源亨開發企業有限公司。除了靜態展覽外,11/9(六)下午3點更邀請熱蘭遮劇團在現場演出,透過生動有趣的演出,帶領民眾認識失智症,也關懷失智症家庭。今年12/25協會將正式成立20周年,除了老照片展外,也將於11月舉辦失智宣導電影周活動,以及12/15在台南市文化中心舉辦【冠禮揚聲-成立20周年慈善音樂會】,許多慶祝活動都相當精彩,歡迎民眾闔家參加。展出訊息展出時間:11/1至11/17,上午11點至晚上10點。展出地點:新光三越台南中山店7樓(中西區中山路162號)
-
2024-11-03 養生.樂齡保養
邊記動作邊活動 揪團運動促社交、防失智
運動是所有人最好的健康處方,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林佩欣指出,不論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都適合熟齡族參與,尤其團體運動可認識新朋友,促進社交、與社會連結,長期之下更可活化腦中海馬迴的神經元,防止失智症找上門。不管有氧或無氧運動,都能放鬆情緒、使人愉悅。運動可分為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氧運動也被稱為心肺運動,是指以氧氣為主要能量來源,包括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由於有助於促進心肺能力,也能預防或改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無氧運動也被稱為抗阻力運動或重量訓練,通常指短暫而激烈的運動,以肌肉力量為主要能量來源,以高強度、短時間的爆發性動作為特點,包括舉重、高強度間歇訓練等,短跑衝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舉啞鈴等,利於增肌。不過,運動不分有氧、無氧,都能促進情緒放鬆。林佩欣表示,運動可促進大腦釋放腦內啡、血清素等使人愉悅的物質,改善憂鬱、減緩壓力,其中有氧運動還可活化海馬迴的神經元,預防失智症。記憶舞蹈動作可練腦力,有氧運動有助控制慢性病。針對熟齡族,她建議從事舞蹈、太極拳等需邊記、邊動的有氧運動,或在各類有氧運動中增加一些訓練思考、敏捷度的元素,都利於延緩認知功能退化。有氧運動有助慢性病控制,林佩欣提到,尤其是糖尿病初期患者多出現胰島素阻抗,導致血糖持續偏高,此時患者若持續進行運動,不僅可增強心肺功能,還能促進胰島素作用,有機會不用吃藥,也能降低血糖,進而控制、改善病情。重量訓練務必找教練,運動前測量心跳血壓。避免肌少症,許多人開始重量訓練,林佩欣指出,對於講求爆發力的重量訓練,建議在教練或相關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如果沒有教練陪在旁邊,進行重量訓練時需自我評估個人情況,一旦覺得器材重量無法讓自己順利做完3至4組、每組10至12下的動作,就是超出能力所及,此時應適可而止,以免受傷。林佩欣也提醒,熟齡族進行重量訓練後,48小時內可能肌肉痠痛,可透過冰敷、舒緩噴霧減緩,但若超出承受範圍且持續痠痛時間過長,就要盡快就醫。她也提醒,熟齡族無論何種類型的運動,進行前都要測量心跳、血壓及評估生理情況,若舒張壓超過180毫米汞柱,就要等到數值平穩後再運動,運動中出現臉色發白、喘不過氣等不適,就要立即停止,對外求助。團體運動能交友、較持久,更適合熟齡族。針對熟齡族適合團體運動或單人運動,林佩欣說,兩者各有優點,單人運動能更專注在純粹的運動,講求個人更多的自律性。但許多熟齡族,可能因子女在外工作,退休後又較少出門參加活動,長期下來就容易導致社交退縮(social withdrawal)而孤僻,也有研究顯示,這類族群罹患失智症風險高。林佩欣推薦熟齡族進行團體運動,像三五成群一起打太極拳、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比獨自一人的慢跑來得好,同時還能交朋友,維繫關係,而且「有個伴,運動的習慣也能比較持久」,並能降低認知退化的隱憂。不過,熟齡族若參加羽球、桌球、網球等運動,對體力、協調性要求較高,建議量力而為。避免身體受傷,熱身+緩和運動不可缺。保護自己,運動前一定要熱身,運動後則要做緩和運動。林佩欣指出,運動前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夠的熱身,有人筋骨較僵硬,在暖身操筋骨伸展前,還可進行一些輕有氧動作,例如原地快速踏步1到2分鐘,或快走3到5分鐘後,再開始暖身。運動後的緩和運動也很重要,林佩欣提醒,熟齡族進行緩和運動的時間也要加長,目的是為了讓心臟適應運動時、正常時的心跳頻率,避免意外。
-
2024-11-01 失智.名人專家
失智症早發現早治療 可延緩退化5至8年
● 全世界每年約990萬人罹患失智,平均3秒有1人● 較新診斷方式有兩種,正子斷層掃描、血液檢測● 最新研究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2017-202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指出,全世界每年約有990萬人罹患失智症,平均每3秒就有1人。明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失智症者人數也逐年增加,隨著阿茲海默症新藥的問世,更凸顯失智症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的重要性,至少可以延緩失智症退化5至8年。一森診所記憶健腦中心、台北榮總神經內科醫師王培寧表示,近幾年失智症在診斷工具和治療上都有新的突破,失智症如果能提早發現,並且在病程早期就服藥,加上其他非藥物的治療,可以停留在早期階段大約5到8年,對於病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減輕家人的照顧負擔有很大幫助。正子掃描 具有高準確性目前較新的診斷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類澱粉斑的「正子斷層掃描」(PET),因為類澱粉斑是屬於阿茲海默症早期的病理變化,會在大腦產生特殊病變,如果自覺已經有症狀,而且大腦影像檢查發現有類澱粉斑,後續認知功能持續退化的機率高,速度也較快,因此正子斷層掃描具有高準確性;另一種則是「血液檢測」,透過檢測血液中的類澱粉以及濤蛋白的濃度,也可診斷阿茲海默症。不只是阿茲海默症,其他類型失智症的診斷也在發展當中,主要也是利用腦部造影和血液檢測的方式來進行。新藥問世 輕度失智福音王培寧指出,以前會覺得被診斷出早期失智症,卻沒有任何有效的藥物可治療,只能提醒患者調整生活或是運用非藥物處方箋來延緩失智症退化,但近兩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經通過兩種去除類澱粉斑的藥物,這兩種藥都是針對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做治療,也就是趁著症狀還很輕微時服藥,如果病程已是中期或晚期,阿茲海默症的病理變化很明顯,例如神經細胞死亡比例太高或是發炎反應已經太嚴重,此時給藥就起不了作用。「早期篩檢、早期診斷非常重要。」王培寧強調,有些患者例如高學歷背景的病患,會想辦法掩蓋自己的失智症狀,反而錯過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所以還是要勇敢循著正規管道就醫。遠離失智 多動腦多活動 要遠離失智症威脅,許多失智症徵兆必須注意。王培寧說,從走路姿勢可判斷失智症風險,大腦的疾病會影響動作的功能和速度,造成步態上有些變化;最新研究也提到視力、聽力退化會提高失智症風險,因為該有的聲音或視覺的刺激不夠,而加速大腦退化,尤其中老年人常發生視力和聽力問題,過去沒有特別重視,現在應該正視,其實很容易改善,民眾不要輕忽。如何預防失智症上身?王培寧強調,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留意慢性病的控制、多動腦、多活動等。在運動方面,要結合有氧運動跟肌力運動;飲食方面,可採行地中海型飲食、麥得飲食;多參與適合自己的社交活動,趨吉避凶,遠離失智症風險。
-
2024-11-01 失智.Podcast
【Podcast】Ep18.當父母罹患失智症,身為子女的我該如何面對最熟悉的陌生人?
當父母罹患失智症,子女作為照顧者會切身體會到,父母的健康變化遠超出想像地影響個人生活。照顧父母不僅耗費時間與精力,對自己的身心狀態也帶來挑戰,例如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煩躁等情緒,甚至引發自我懷疑與內疚,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最新一集《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中,臨床心理師黃耀庭分享如何有效面對父母的病情,並提供策略以助照顧者調適心態,應對接踵而來的照護壓力。面對失智父的態度3變化主持人陳韻如分享藝人唐從聖陪伴父親對抗失智症10年的過程。從「為什麼是我的父親?」到逐漸接受的心境轉折,除找到方法與父親相處,還發現原來嚴厲的父親也能變得幽默風趣,使得這段時光成為獨特的回憶。失智症的病程平均為8至10年,隨著病情進展,大腦的認知功能逐漸受到影響,患者可能出現記憶衰退、行為異常,以及固執與易怒等症狀。陳韻如說,部分症狀會反覆出現,所以照顧者容易感到疲憊、沮喪,甚至懷疑自己的照護能力,因為失智者不像小孩,隨著年齡增長,學習能力和自理能力會不斷進步,表現出越來越多的技能與成熟。提升識能善用資源助自己一臂之力在照顧開始前,黃心理師建議先了解失智症的特性與進程,在面對不可預期的行為時才不會驚慌。並可利用社會支持資源,例如失智共照中心、失智據點等;長照司的「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中,放寬「到宅照顧技巧指導」及「轉介個別心理輔導、諮商服務」2項服務,無論低收、中低收或一般戶皆無需部分負擔,免費使用。★點看「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詳情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是減輕照顧負擔的關鍵照顧失智父母時,照顧者還需思考「自己期望的照顧方向是什麼?」從而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照顧方式和關係。黃心理師強調,避免使用暴力或強制手段,尤其當失智父母反覆提問時,不要急於糾正,而是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回應,以維持良好的互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減少照顧壓力的關鍵。當親子關係和諧,且父母願意配合,照顧會相對順利。若未來得及建立深厚的親子關係,黃心理師建議子女只需專注陪伴,無須勉強自己改變心態。本集重點:✎如何從理解失智症的進程與挑戰開始,幫助照顧者減少緊張、焦慮的情緒?✎親子關係是照護歷程的關鍵?罹病前關係不好怎麼辦?✎如何使用心理策略來應對內疚、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失智好好生活Podcast節目收聽平台:🎧SoundOn:https://reurl.cc/93lN08🎧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34zERV🎧KKBOX:https://reurl.cc/XRzM3M🎧Spotify:https://reurl.cc/34zEl9⭐歡迎按讚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並將你的經歷還有故事留言或私訊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第一手資訊,都在元氣網「失智」頻道:https://health.udn.com/health/cate/10691
-
2024-10-30 養生.聰明飲食
兒茶素比綠茶還多!抹茶8大超狂好處,減重、失眠、抗憂鬱都要喝
近期壓力大、體脂卡卡堆積嗎?營養師高敏敏建議,不妨試試來杯抹茶,兒茶素比綠茶豐富,且健康好處多!抹茶8大好處1、保護心血管抹茶富含兒茶素、茶多酚,有助於降低血壓和膽固醇,預防動脈硬化、血栓等,維持心血管健康。 2、抗氧化抹茶中的兒茶素和類黃酮都有極強的抗氧化效果。對抗自由基、防止細胞老化,也可以防止身體發炎症狀。 3、腸胃健康《Cancer Causes Control》研究發現 ,抹茶中的沒食子酸、茶多酚,有助於消化道健康、可平衡腸道為生物群,甚至可以降低胃癌風險。 4、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富含茶胺酸、兒茶素有助於活化腦細胞。日本研究團隊也發現,每天攝取2克的抹茶粉,確實有抑制認知衰退的效果。 5、妀善睡眠雖然抹茶中也含有咖啡因,不過大量的茶胺酸和兒茶素,也有助於放鬆心情、改善睡眠。只要避免睡前喝就可以啦! 6、有助皮膚健康抹茶富含維生素A、C和E和多種礦物質,可以幫助皮膚再生、癒合,使皮膚滋潤。特別適合曬後修復肌膚。 7、幫助減重兒茶素有助新陳代謝加速、可減少脂肪堆積,在運動前一小時喝無糖抹茶,可以更有效燃燒脂肪。 8、對抗憂鬱茶胺酸、兒茶素可促進多巴胺釋放,幫助舒緩壓力,對抗憂鬱情緒! 留意額外添加物 每天3公克就能達到效益 高敏敏也提醒,市面上的抹茶為了讓飲料好喝,可能會添加大量奶精和糖,喝一杯含糖抹茶,反而會讓身體造成更多負擔,建議可以買抹茶粉自己泡,也可以加一些鮮奶,記得不要攝取過量,每天大約3公克就可以! 延伸閱讀: ·飯後喝茶錯了!營養師揭「早晨這個時段」是最佳喝茶時間 1天最好別超過6杯 ·常喝鮮奶茶容易導致腎結石?專家給答案了 喝茶、吃巧克力、腰果都要注意
-
2024-10-30 養生.運動健身
做不到日行萬步沒關係,步速更關鍵!調整走路5動作讓你走得更快
你走路快還是慢?有些人說這跟個性有關,個性急的人走路較快。事實上,走路速度與健康狀況關係較大。研究指出,步行愈快,對健康的好處愈大,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失智症等疾病風險,也降低早死風險。 根據2022年巴西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走路的步數越多,步速越快,動脈僵硬的可能性就越小。2011 年的一項國際研究也有類似發現,指出每分鐘 100 步相當於適度的體力活動。而中度至劇烈運動被認為對心血管健康最有益。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也曾於元氣周報撰文指出,步態速度減緩可能是認知功能減退的前兆。她舉2022 年英國的一項研究說明,每天步數越多(最多 10,000 步左右),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越低,快走也可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如何走得更快?因此,為了預防晚年衰弱、臥病,注意「步行速度」非常重要。那要如何讓自己走路速度變快?很多人可能覺得邁更大的步伐就可以走得快,但《哈佛醫學院》指出,這樣反而會減慢你的速度,因為你很難將身體的重量轉移到離你前面較遠的腳上,以下幾個動作可以幫助你走的更快。1.站直並伸展脊椎當你的姿勢良好並且核心肌肉被激發時,步伐會更有力。站直也有助於減輕上背部和下背部的酸痛,也可以深呼吸以獲取更多能量;並要注意保持肩膀向下,不要往耳朵方向蜷縮。2.手臂彎曲一般我們在跑步時,雙臂一定是跟著快速擺動,而不是伸直的狀態。走路也是一樣的道理。將手肘彎曲 85° 至 90°,並前後擺動手臂,而不是左右或斜跨身體。彎曲手臂時,會更容易快速揮動它們,雙腿也會加快速度以與手臂保持同步。3.腳跟著地腳跟著地並透過雙腳滾動。當你的腿向前擺動時,腳跟應該是腳第一個接觸路面的部分。著地時集中注意力保持腳趾向上。這有利於從腳跟到腳趾的行走動作,比每一步都用腳拍打地面更容易走得更快。4.、前腿伸直試著彎曲腳掌、抬起腳跟,專注於推動自己前進,想像你試圖向後面的人展示你的鞋底一般。而在腳落地到身體下方時,保持腿伸直,不要鎖在膝蓋處,這樣可以讓你的步伐更平穩。5.大步伐改成短步伐很多人可能覺得邁更大的步伐就可以走得快。其實不然,相反的,調整你的步伐更短才會更快。當你邁出下一步時,將你的前腿放在你的正下方,讓步幅滾動的更平穩,更容易將體重轉移到前腿,然後向前擺動後腿,讓步行速度更快。【參考資料】.《CNN Health》.《哈佛醫學院》.《FORTUNE Well》.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0-2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飲食策略 提升神經生長因子的關鍵方法
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經滋養素3(Neurotrophin3)、神經滋養素4/5(Neurotrophin4/5),以及刺激TrK型蛋白催化酶受體蛋白等。1991年,Crutcher及Weingartner等人發現神經生長因子蛋白(NGF protein)及神經生長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年老的老鼠腦內減少。1991年Fisher等人使用神經生長因子餵食年老的動物,刺激其海馬迴中隔路徑的膽鹼激素遺傳表現型(cholinergic phenotype)改善執行功能。1994年Hefti認為使用神經滋養因子治療是對神經的一種保護,並進行臨床實驗來治療周邊感覺神經病變、側索硬化性肌萎縮症、阿茲海默症。前瞻性的研究神經滋養因子將反轉神經細胞體合成機轉的萎縮,以及神經突觸節狀物的萎縮,重新建立失去的神經突觸的互相接觸。神經生長因子藉著各種身心活動的刺激,從神經樹狀突纖維往神經細胞體傳送化學訊號給基因組,再刺激神經軸突的增長及變大,來代償凋零而不能再生的其他神經細胞功能,並且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恢復海馬迴調節壓力、學習及儲存記憶力的功能,進而降低認知功能的頹退。《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13章12節中寫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頭腦越用越靈光,神經突觸變大,不用則越來越萎縮。趁早養成生活好習慣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罹患失智症後才改善生活習慣,有如逆水行舟,雖然辛苦些,但延緩失智症惡化的復健措施,永遠不嫌太遲。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良好習慣1.提升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充足睡眠、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園藝治療、娛樂治療、懷舊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等)。2.提升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環境的刺激、陽光、精油按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薑黃素、戒菸、戒安眠藥等。3.抗氧化食物:包括綠色蔬菜、地中海飲食、植物油、深海魚油Omega3、DHA及EPA、兒茶素、紅酒、咖啡、維他命E、維他命C等,降低b類澱粉蛋白的凝聚,減少神經類澱粉斑塊的數量,延緩阿茲海默症的嚴重程度。抗氧化食物
-
2024-10-23 醫療.腦部.神經
永遠不嫌早!專家建議為了大腦健康 你每天應該做的4件事
許多人擔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減退和大腦功能下降,好消息是你可以採取行動來幫助控制這一軌跡,照顧好你的認知健康。專家指出,優先考慮健康行為可以增加我們在七、八十歲時仍能喚起重要記憶、駕駛汽車並參與各種活動的可能性。而且,沒有現在太年輕不需要這回事,開始採取這些步驟永遠不嫌早。為了更好的大腦健康,可以將以下4項建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1.管理慢性病如果你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或糖尿病,確保這些情況受到控制是至關重要的。這些疾病都可能損害大腦中的血管,增加中風和失智的風險,同時降低認知功能。2017年的研究表明,40歲到60歲有高血壓的患者在70歲、80歲和90歲時,其認知技能(包括心理處理速度和執行功能)下降的幅度比血壓正常的人高6.5%。【延伸閱讀:預防勝於治療!專家揭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的6項健康指標】專家建議,如果你35或40歲且血液中膽固醇濃度較高,最好儘早開始治療,而不是等到65或70歲心臟病發作時才開始治療。如果你儘早開始,也許你可以推遲心臟病發作,甚至不會發作,這對你的大腦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幫助。2.規律運動如果你每週至少運動幾天,整個身體都會受益,包括你的大腦。2019年的研究表明,運動能改善認知過程和記憶,同時增厚你的大腦皮層,而這部分負責語言、思考和情感等任務。【延伸閱讀:50歲後想鍛鍊肌肉該怎麼做?專家揭6重點有助達成增肌目標】專家建議,無論你選擇走路、騎自行車或游泳,都要確保你是在中等強度下運動,也就是大約達到最大心率的50%到80%。以走路為例,行走的速度應該讓你有點喘不過氣,但仍然可以進行對話的程度。重點在於讓你的心率進入那個範圍,並持續一段時間。3.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是失智症的一個主要風險因素。2021年的研究表明,50歲和60歲的人每晚睡眠不足六小時,與每晚至少七小時睡眠的人相比,失智症的診斷概率高30%。【延伸閱讀:年紀越大睡得越少?專家告訴你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及如何睡好】如果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該怎麼辦?專家建議,投入時間改善你的睡眠衛生,這包括避免在晚上攝取咖啡因和酒精、限制小憩時間,以及在睡前收起電子產品。如果這些方式無效,請諮詢睡眠專家。4.健康飲食強調水果、蔬菜、全穀物、魚、堅果、種子和健康脂肪的地中海飲食,是許多專家心中健康飲食的首選。除了優先考慮某些成分外,專家也建議避免那些對大腦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成分,例如反式脂肪和過多的鹽。【延伸閱讀:地中海飲食是什麼?地中海飲食有哪些食物、怎麼吃及好處一次看】除了地中海飲食之外,麥得飲食也可以為大腦提供能量,幫助改善精神集中力並減緩思維技能的衰退。有別於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著重植物性食物,包括大量的綠葉蔬菜和其他蔬菜、漿果、堅果、全穀物、家禽和魚類,但它限制奶油、起司、紅肉和甜食等食物。【資料來源】.9 Things You Should Do for Your Brain Health Every Day, According to Neurologists.Mayo Clinic: Healthy aging
-
2024-10-20 養生.聰明飲食
有助穩定血糖、對抗發炎 專家教你怎麼吃不同蛋白質組合達成
近年營養學家一再強調,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對身體、尤其是肌肉生成的重要性。但是每個人對營養需求並不相同,例如女性、老年人或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健康目標,因此蛋白質攝取量與類型都有差異。以下是美國註冊營養師推薦的各種蛋白質組合。豆類、扁豆、堅果、花生:有助於穩定血糖「研究顯示,攝取更多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並調節血糖。」營養師、糖尿病專家Toby Smithson說,豆類和扁豆是低脂食物、不含飽和脂肪且富含膳食纖維,高纖食物能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讓血糖維持穩定。堅果和花生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纖維豐富,提供有利心臟健康的脂肪,能增加飽足感和胰島素敏感性。堅果還含有益於糖尿病管理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如具有抗發炎特性的鎂和抗氧化劑。優格、扁豆:維持腸道健康的好選擇蛋白質對於腸道健康也很重要,因為腸道內壁細胞的組成來自蛋白質。研究顯示,每周至少吃兩杯優格的人,有益於腸道屏障功能。專門研究腸道健康的營養師Megan Hilbert說,優格也是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絕佳來源,有助於改善消化系統,並維持腸道細菌的平衡。鯖魚、天貝:有助對抗發炎鯖魚富含Omega-3,是最佳抗發炎食物之一。豐富的EPA和DHA脂肪酸,除了可減少發炎,還能降低心臟病風險和防止認知功能下降。天貝是印尼傳統食材,由黃豆發酵製成,含有豐富的益生元,有助對抗腸道發炎,也是餵養腸道益菌的最佳食物。天貝也是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能預防和修復體內損傷。鮭魚、黑豆:有益女性生殖系統健康眾所周知,鮭魚除了富含Omega-3,也是維生素D的良好來源。紐約女性健康營養師Claire Rifkin表示,女性停經後,因荷爾蒙變化,骨質疏鬆症風險增加,建議停經後女性每天攝取500-800IU的維生素D,維持骨骼健康。黑豆是葉酸的極佳來源,葉酸對懷孕期間的DNA合成尤其重要,每天至少600微克的葉酸,能預防發育中的胎兒神經缺陷。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雞胸肉:有利於減肥充足的蛋白質攝取,已被證實有利於減重。一方面在吃蛋白質時,身體會有更高的產熱效應(thermogenic effect),會稍微提高新陳代謝;另一方面,即使熱量攝取不足,高蛋白飲食也可以防止肌肉流失。營養師Lacy Puttuck指出,茅屋起司(cottage cheese)含有一種被稱為「酪蛋白」的主要蛋白質,此類型的蛋白質可延緩消化速度,增加長時間的飽足感。茅屋起司也是一種乳製品,研究發現,相較於乳製品攝取較少的人,增加乳製品攝取、搭配減少總熱量攝取的人,在減重和減脂有更好的成效。蛋白的熱量非常低,但蛋白質含量高;雞胸肉脂肪極低,且含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12、鋅、鐵和銅,這兩者都是減重者的極佳蛋白質來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9 焦點.元氣新聞
周末賴床好處多!台大研究:可降低74%失智風險
英國每日郵報19日報導,台灣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周末多賴床幾個小時,不僅能讓身體恢復活力,還可以降低70%以上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近期在國際期刊《睡眠與呼吸》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周末起床前按下貪睡鬧鐘或是多賴床一下,對65歲以上老年人的大腦健康有潛在保護作用。研究團隊針對215名65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為期2年的追蹤調查,參與者必須每天記錄他們的睡眠狀況,並佩戴類似手錶的活動監測儀來記錄睡眠時間。研究結果顯示,約有一半的參與者會在周末貪睡,來彌補平日沒睡飽的時間,而這群人的認知功能退化風險比那些不在周末賴床的人低了74%。過去也有研究表明,在周末補眠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預防肥胖、減少憂鬱,甚至能延長壽命。儘管科學家尚不清楚為何補眠能夠保護大腦免於失智,但其一理論是,延長的睡眠時間能讓大腦有更多時間修復與休息,加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另一個可能性則是,充足的睡眠能減少體內的發炎現象,而這可能與失智症的發展有關。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這是第一次針對老年人進行「補眠如何影響認知障礙」的研究,結果表明周末的補眠時間能夠有效降低罹患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
-
2024-10-18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示警「3種飲食偏好」恐讓心理健康出問題 素食也要注意
一篇2024年4月發表在《nature mental health ,自然 心理健康》的研究,研究人員分析了18萬人的飲食偏好和大腦健康之間的關係,發現均衡飲食的人表現出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認知功能。 該研究將參與者的飲食偏好分為四種不同的亞型: 1、無澱粉者2、素食者—素食飲食偏好者3、肉食者—高蛋白和低纖維飲食偏好者4、均衡飲食—均衡飲食偏好者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飲食偏好也影響了不同疾病的風險: .憂鬱風險-素食者:憂鬱風險升高18%-肉食者:憂鬱風險升至22% .腦中風-不吃澱粉者:腦中風風險增加13%-肉食者:腦中風風險增加21% .焦慮症- 不吃澱粉者:焦慮症風險增加9%- 素食者:焦慮症風險增加26%- 肉食者:焦慮症風險增加23% .吞食障礙-不吃澱粉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86%-素食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168%-肉食者:吞食障礙風險增加96% 均衡飲食 避免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這些研究結果,建議人們採取「均衡飲食」,以降低心理健康問題和疾病障礙的風險。這包括適量攝取各類營養,避免過度偏向某一類食物。因為研究發現,均衡飲食的人在心理健康(例如焦慮和憂鬱等問題)的得分最低,身體障礙疾病的幸福感最高。重症醫師黃軒強調,少單純完全拒絕澱粉、少單純只吃素食、少單純只吃肉食,多點「均衡飲食」,對維持身體和心理健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延伸閱讀: ·30歲男飲食清淡「低密度膽固醇飆破200」!醫見菜單:完蛋了 這1類食物比高油、高鹽更可怕 ·「1飲食法」有效改善脹氣、便秘!營養師認證 小心地雷食物很容易踩到
-
2024-10-18 醫療.精神.身心
近80歲退休師「忘東忘西」非失智 醫:及早診斷有機會逆轉
近80歲王姓退休教師原本生活充實,隨記性衰退變得不愛出門,罹患輕微憂鬱症,孫女出生帶來新動力,症狀竟好轉。醫師提醒,認知障礙不等於失智症,及早診斷有助控制甚至逆轉。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健康議題受關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民眾常把「認知障礙」與「失智症」畫等號,實際上認知障礙症(Cognitive Impairment)的範疇遠遠不止於失智症,而是一系列影響思維、記憶、學習及判斷的病症,這些症狀可以源於多種不同原因,並不局限於老年人。劉建良解釋,認知障礙的表現形式多樣,失智症只是其中一類,許多非失智症患者可能也會面臨不同程度的認知挑戰,可能來自於憂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營養不良、藥物副作用、中風或頭部外傷等因素。他以1名年近80歲王姓教師為例說明,個案原本過著規律充實的退休生活,這2年來感到記憶力衰退,忘東忘西影響生活,漸漸提不起勁出門,家人擔心他狀況陪同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生理正常,卻因社交減少、體能活動缺乏,導致了輕微憂鬱症。家人用心陪伴又加上孫女出生,這名個案找回生活重心,每天沉浸在和孫女玩耍的喜悅中,心情好轉、記憶力問題也跟著減輕,幾個月後再檢查,認知功能已經恢復正常。劉建良表示,從這名個案身上可以看到,在早期,許多導致認知障礙的病症是可治療的,因此及早診斷和妥善治療至關重要,患者如果能在初期發現認知功能減退的跡象,通過適當的醫療和生活方式調整,將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甚至逆轉某些症狀的進展。他提醒及早診斷的好處,某些可逆性認知障礙症,如甲狀腺功能低下、維生素B12缺乏、憂鬱症、水腦症、藥物副作用等,通過適當的介入治療能夠顯著改善,即便早期確診退化型阿茲海默症,也能幫助患者和家屬更好地應對生活變化,包括財務規劃跟心理健康支持等,籲社會大眾共同創造友善環境。
-
2024-10-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療奉獻獎/翻轉老人癡呆汙名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帶失智者走進陽光
60多年前,一群來自比利時的修女來到台北萬華,開設診所、建立醫院,專為貧困者提供醫療服務。還促成第一個專門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25年來推動將「老年癡呆症」正名為「失智症」,更為台灣失智症的照護與預防,帶來翻轉性的改變。新冠疫情爆發時,台北的「萬華」頓時登上熱搜關鍵字。在那段苦不堪言的期間,幸而有在地人伸出雙手,幫助弱勢者撐過疫情。在這個多老人多窮苦者的行政區,有一個矢志服務失智老人的基金會,從無到有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更創設全國第一間專責型失智症照顧中心。比利時修女來台 照護弱勢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25年前基金會得以成立,自有土地和建物,多虧了一群比利時的修女。她們來到台灣,1959年時落腳萬華區開設診所,專門提供窮苦人家低廉甚至免費的醫療服務。為了有更好的醫療,修女從國外募款,覓地興建聖若瑟醫院,以照護婦幼為主。1981年修女們將醫院無償捐給天主教台北總教區,同時捐出永和一塊土地和部分基金興建永和耕莘醫院。兩年後醫院落成啟用,延續聖若瑟的愛人精神,繼續照顧弱勢。1979年進入耕莘醫院體系服務的鄧世雄醫師,很早就意識到台灣的老人長期照顧問題。1991年永和耕莘成立了國內第一所醫院附設的護理之家,提出全人、全程、全隊、全家的照護理念,也陸續接辦許多養護中心,建構包含機構、社區、居家等模式的長期照護網絡,更觀察到失智症是一個被嚴重忽略的棘手疾病。歧視字眼正名 獲立法支持30年前社會大眾對失智症非常陌生,醫療照護資源匱乏。1998年,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及永和耕莘醫院共同發起成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台灣第一個為失智症防治與照顧而設立的非營利組織,首要任務就是把帶有歧視的「老年癡呆症」,更名為「失智症」,獲得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支持,立法正名。鄧世雄回憶,基金會草創時備極艱難,照顧失智長輩不同於一般的護理,還要能應對長輩的複雜精神行為症狀。為了深入理解患者需要什麼,學習世界各國失智症照護模式,尤其是非藥物治療,他們還派了一批永和耕莘醫院的護理師前往香港、日本、比利時等地作專業培訓,以內化成自身的技能。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在1998年9月21日國際失智症日舉辦成立大會,由當時副總統連戰、樞機主教單國璽擔任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與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等人共同揭開序幕,率先投入強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積極進行議題倡導。郎雄曾代言 開辦記憶門診「不要再說他們是癡呆、老番顛。」鄧世雄感歎說,沒有照顧過失智者無法體會其中的辛苦,社會應對失智者及家屬多些關心和包容。在基金會服務多年的處長陳俊佑說,為了翻轉失智症被汙名化問題,基金會推動一系列活動,包括邀請老藝人郎雄擔任第一支公益廣告代言人、耕莘醫院開辦「記憶門診」、舉辦懷舊金曲慈善演唱會等,希望社會看見這群可愛的失智長輩,仍保有許多能力,不應該被遺忘遺棄。2000年,基金會創設國內第一家專責為失智症患者量身打造的「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落成,該中心也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典範。也開辦日間照顧中心,讓家屬有喘息時間,有安心休憩的港灣。基金會也疾呼,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失智症,獲政府重視列入老人健檢項目,帶動國際失智症協會推動各國失智症篩檢之風潮。拍攝紀錄片 成失智症教材基金會還拍了許多紀錄片,成為重要教材。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處長王寶英說,有紀錄片能讓更多人透過真實的生活場景,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基金會也倡議失智照護的四大目標:「認識他、找到他、關懷他、照顧他」。感於失智症預防的重要,基金會還出版各式預防及延緩失智的教材、書籍,也研發具實證預防與延緩認知功能下降效益之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課程,免費於全台各地訓練課程帶領人,引進全台各社區,帶領民眾學習從生活中預防失智症。25年過去了,在照顧老人的工作中,鄧世雄體會到:「當你真心地去幫忙、關懷弱勢朋友,只要你做得好,別人就會幫你。」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小檔案成立:1998年成立迄今,是台灣出現第一個以「失智症」為名的非營利組織,積極推動失智防治宣導及服務。服務事項:●機構服務2001年開始提供住宿型服務,達到安養、復健、娛樂、品質生活等照顧需求。●社區服務屬於長照A單位服務,符合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的個案,可擬定照顧服務計畫,多元課程延緩失能、失智。●失智宣導2003年開始推動「全國失智症宣導計畫」,透過創意宣導教材製作,讓社會大眾認識失智症。
-
2024-10-15 醫聲.慢病防治
男人性慾降低是睪固酮惹的禍?醫師說影響最大是這裡
老男人最怕被嫌只剩一張嘴,這意謂著性功能開始衰退,只會碎碎唸,認定是男性荷爾蒙搞得鬼。實際上,男性在40歲之後,男性荷爾蒙睪固酮開始下降,主要影響的是認知功能、肌肉量下降、情緒化,性慾下降影響最小,台灣男性學暨性醫學醫學會祕書長張奕凱醫師指出,很多中壯年若同時出現體力變差、情緒易怒疲勞,可以抽血檢驗睪固醇,有研究指出,補充睪固醇2年後,不只可能情緒平穩,還能減少4成的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機會。日前一名50餘歲的銀行員因過於爆怒、全身倦怠影響到家庭及工作,常和老婆起爭執,老婆覺得不太對勁,將先生帶至診間檢查,張奕凱醫師幫患者抽血檢驗睪固酮,發現正常數值為350-400ng/dl,但患者只有一半200ng/dl,後來跟患者溝通說明後,體外補充凝膠睪固酮後,患者精氣神都回來了,生活品質好很多,夫妻都滿意。張奕凱指出,很多人認為睪固酮只影響性慾,但實際上最響最大的是身體肌肉量及脂肪分泌及認知能、骨密度,但中壯年後身材走樣體力變差,總認為「年紀大,體力變差是正常」,因為疲累性慾也跟下降,甚至記憶力思考能力都變差,由於影響肌肉脂肪比例,三高及肥胖的情形就跟著發生,逐漸影響身心健康。男性須「保養」身體,才能維持生活好品質很多男性認為,這些都是自然老化現象,不用理它,但張奕凱強調,睪固酮隨著年紀開始減少,適時補充不只可以改善身心疲累情形,減少與家人的爭執,主要是能維持生活品質,男性要用「保養」身體的概念來看待睪固酮的補充。日前,澳洲有一份研究認為,補充睪固酮還能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張奕凱指出,男性睪固酮下降會造成肥胖,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會,澳洲的研究將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前期或是初確診糖尿病的個案分成兩組,實驗組為接受睪固酮治療的男性,每3個月注射一次長效型針劑睪固酮,治療2年後,發現比起安慰組有接受治療者,可以降低41%的糖尿病發生機會,這也代表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治療後可逆轉。目前體外補充睪固酮的方式,有塗抹經皮吸收、長短效針劑、鼻粘膜內製劑等,各有優缺點,睪固酮若低於350ng/dl且有合併症狀,健保可以給付每二到三週打一針的針劑型,其餘劑型得自費使用,由於補充睪固酮有可能影響造精功能,若有生育問題須小心使用,另外,也會長期追蹤PSA數值及血比容數值。張奕凱認為,男性在50歲之後,在進行健康檢查可以檢驗睪固酮,若不足就應該與醫師討論補充,很多男人即使自費用藥後,體會到用藥好處後,多數不會停藥而是繼續使用,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
2024-10-15 養生.抗老養生
中年過後更要看!想要健康呷百二,70歲是關鍵!醫:及早做到3件事不怕急速衰老
由於醫學的進步,現在我們已經克服了許多疾病,使壽命延長。在這個健康壽命趕不上平均壽命的時代,老後如何過生活至關重要,而70歲正是與老化奮戰的最後機會,也是「百歲人生」向上或向下的轉捩點。要一口氣衰老?還是繼續保持年輕?給邁進80歲「幸齡者」的生活提案,由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告訴你。 在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壽命的延長,我們必須重新評估年齡的標準和觀念。年紀已不再是衡量一個人活力和生命力的唯一標準,因此現在有了一個新名詞:「壯年」。根據這一概念,50歲至70歲之間的人可以被歸類為壯年。而在這之後,70歲可能是另一個分水嶺。 日本作為全球長壽的代表,其65歲以上人口已接近一億,其中九萬多人甚至已經年逾百歲。而在台灣,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給人們更長的「第二人生」。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年齡的概念,例如60多歲的人仍可以視為年輕人,而80歲的人可以被視為中年級。 在醫療保健方面,有些醫院已經實行了年齡大的人可以優先看診的政策,但這一標準也在不斷調整,如以前的標準是75歲,但現在已提高到85歲,因為現在門診中已經有許多超過100歲的病人。因此,年齡只是一個數字,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第二人生。3招打造優雅後半段人生但不僅要活得久,更要活得健康,這就是所謂的健康餘命。幸齡時代,除了保持健康,還要有以下生活方式, 一、伴侶陪伴的對象許多人在老年時沒有伴侶,導致孤獨感,因此找到一個陪伴者或培養興趣愛好就顯得格外重要。現在有許多方法可以幫助人們在老年時保持活力,如參加社交活動、結交新朋友,而女性更傾向於接受這些建議。 但是伴侶離世對於個人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衝擊,這種事件可能引發失智症等問題。從精神科的角度來看,配偶的離世常常被列為人生中最令人感到孤獨和失落的事件之一。通常情況下,女性更容易適應並尋求幫助、並積極應對新生活,而男性則可能因為社會角色的期待而不願表現出自己的情緒,這種差異在老年群體中尤其明顯。 二、退休退休並不意味著從「生活中退休」,而是從繁忙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轉而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進入中年後可能就可以檢討,自己要如何擴大休閒嗜好;熱愛工作者,退休後可以選擇第二職業,做到工作退休,但生活不退休的狀態。 三、三動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我們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人們在孤獨時感到更有連結,但人生的三大要素其實是「運動、活動和互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長者可能會感到懶洋洋,這種情況可能導致意願降低,甚至是失智症的前兆。雖然一些老化現象是天然的,如大腦額葉的老化和荷爾蒙水平的下降,但當出現明顯的症狀時,我們應該警惕是否存在失智的可能性。判斷失智症的「ABC」3大關鍵失智症的辨別不容易,有時候可能與其他因素、疾病混淆,如更年期的性格改變。因此,除了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外,家人也可以通過觀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來提早警覺失智症的可能性。失智症的三大症狀可以作為家人關心的警訊,這三大症狀分別是「ABC」。 「A」: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日常生活功能的衰退。主要指的是失智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例如穿衣、洗澡、煮飯等活動,當這些活動需要他人協助時,可能是ADL受損的表現。 「B」:behavior problem情緒行為的異常。症狀包括出現幻覺、妄想等,而認知功能的下降則表現為記憶力衰退、算數能力下降等。 「C」:cognition impairement認知功能的下降。雖然對於認知功能的檢測需要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但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變化,例如對事物價值的判斷能力下降、煮飯時的細節考慮不周等,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 延伸閱讀: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
2024-10-15 醫療.心臟血管
別以為2者之間沒關係 最新研究稱3種心臟病可能影響大腦健康
雖然心臟和大腦是身體中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兩者在健康方面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繫,例如心臟向大腦供應攜帶氧氣和營養的血液,而大腦有助調節心率、呼吸和血壓等。近期發表在《中風》(Stroke)期刊的新研究更表明,某些心臟病和大腦健康存在聯繫機制。哪些心臟病會影響大腦健康?在回顧最新大型、長期研究並進行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三種心臟疾病可能會影響大腦健康,像是認知障礙或神經心理功能障礙,這三種心臟病分別是心房顫動、心臟衰竭和冠狀動脈心臟病。 該研究作者之一的Fernando D. Testai博士在一份新聞稿指出,從小開始管理心臟健康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心臟事件、保護大腦健康和降低晚年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非常重要。由於失智症通常被視為一種無法治癒、無法預防的頑疾。然而,有證據表明,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並及早識別和治療心血管危險因素,可能有助於保持正常的大腦功能,並減輕阿茲海默症和其他相關失智症的風險。以下為研究人員對3種心臟病的發現:心房震顫心房顫動是一種始於心房的不規則心律,症狀包括疲勞、心悸、呼吸困難和頭暈。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和肥胖。未經治療的心房顫動可導致中風。研究人員在文獻回顧中發現,心房顫動會使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39%。心房顫動和失智症都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2型糖尿病、心臟衰竭、吸菸、心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和高齡。隨著時間的推移,心房顫動會削弱心臟的功能,這意味著心臟無法泵出盡可能多的血液,包括輸送到負責認知功能的大腦區域。血液減少意味著氧氣和營養物質減少,這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另外,發炎也是心房顫動與阿茲海默症共同點,較高程度的發炎也與血栓和腦損傷風險增加有關。心臟衰竭心臟衰竭是心臟無法正常跳動時發生的一種病症。當心肌變得虛弱或僵硬時,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導致它無法向身體的其他部位輸送足夠的血液。當身體沒有獲得足夠的血液時,就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研究人員發現,近50%的心臟衰竭患者會出現某種認知障礙,可能會影響語言、記憶和/或執行功能。心臟衰竭較嚴重的人,出現認知問題的機率往往較高。與心房顫動一樣,心衰竭通過血流量減少影響大腦健康,並且伴隨著慢性發炎。心臟衰竭還也會影響某些影響大腦健康的荷爾蒙。心臟衰竭患者所見的大腦變化包括由於灰質減少而導致的大腦縮小,以及對大腦白質的損害。冠心病冠心病通常會導致將血液輸送到心臟的冠狀動脈增厚,影響氧氣和營養物質流向心臟。沒有足夠的血液,冠狀動脈疾病會導致心絞痛。隨著時間的推移,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地磊血,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受損的動脈可能會完全阻塞,或容易形成血栓,導致心臟病發作。研究人員發現,與先前沒有患冠心病的人相比,患有冠心病的人發展失智症的風險高出27%。而在心臟病發作後,多達50%的人會經歷某種程度的腦功能喪失。與前面提到的其他心臟病狀況類似,冠心病通過減少血流和慢性發炎與大腦損傷相關聯。與任何健康狀況一樣,早期發現是一件好事。儘管有一些證據表明失智症的病程可能會減緩,但目前尚無已知的治療方法。Testai表示,儘管正在開發具有治療阿茲海默症潛力的新藥物,但醫學界清楚地意識到預防勝於治療。他鼓勵遵從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 的「8項生命要素」(Life's Essential 8)開始,其中包括影響心臟(最終影響大腦)健康的健康行為和健康因素。這包括採取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更活躍、戒菸和尼古丁產品、獲得充足的優質睡眠以及控制體重、血壓、血糖和膽固醇。 【延伸閱讀:8種生活習慣有助延緩衰老 專家教你如何分段實踐健康長壽目標】【資料來源】.Heart failure, atrial fibrillation &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nked to cognitive impairment.These 3 Heart Conditions May Impact Brain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Cleveland Clinic: Afib.Johns Hopkins Medicine: Heart Failure.Johns Hopkins Medicin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2024-10-13 醫療.腦部.神經
忍一忍疼痛不會過去!專家:「能忍痛」不是好事,長期對大腦不利
每個人都害怕疼痛,但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機制。當疼痛出現,就是示警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止痛很重要,但找出疼痛的根源更重要,面對生活中的大小疼痛,忍耐不吃藥並非最好的解決方案。如何適時適當解痛、找出問題所在?常見「痛死人」的疾病又有哪些?如何避免?有人說自己特別能忍痛,有人一點小痛就受不了,疼痛是主觀性的,同樣的疾病或症狀,每個人疼痛感受度為何不同?衛福部嘉義醫院麻醉科醫師洪柏園說,疼痛其實是保護身體的一種機制。疼痛是保護身體的機制,避免遭受更多損傷。洪柏園表示,疼痛來自於受到有害刺激時,特定感覺神經的活化。當人體受到如熱、化學刺激、外力重擊等刺激時,位於皮膚、肌肉、內臟等處的疼痛感受器會被活化,將這些刺激轉化為電訊號,經由周邊神經傳遞至脊髓,再經由脊髓丘腦徑傳送至大腦。大腦的多個區域包括丘腦、體感覺皮質、邊緣系統負責處理這些訊息,形成對疼痛的感知。洪柏園說,疼痛本質上是一種保護機制,提醒身體可能正在受到傷害。這個警告系統會驅使我們遠離有害情境,避免進一步損傷,並尋求幫助或休息,對防禦和生存至關重要。你覺得好痛,我覺得還好,多重因素影響疼痛感受。洪柏園表示,疼痛的感知因人而異,受到複雜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影響。生理層面,基因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有些人對於疼痛較為敏感,而有些人天生擁有較高的疼痛閾值。心理因素也顯著的影響疼痛感知,情緒、壓力、焦慮、憂鬱和過往的疼痛經驗等,皆使得每個個體對於疼痛的感受度不同,因為大腦對疼痛的解讀不僅來自身體的感覺,更包含了情緒的反應。此外,社會和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不同的生長經歷、社會環境和文化系統,造成了每個人在疼痛耐受性上的差異。所有疼痛都能看疼痛門診,量表可量化疼痛程度。洪柏園表示,疼痛門診由多專科的專業醫療團隊組成,提供所有因疼痛而困擾的病人完善的診斷和治療,包含檢查評估、藥物和介入性治療、復健、行為治療和疼痛應對的衛教等服務,致力於幫助患者緩和疼痛。疼痛評量表是一項有效的工具,用來量化病患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能夠幫助醫療人員更加了解病人的疼痛狀態,進而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也可用於追蹤疼痛程度的變化,追蹤治療成效。目前常用的疼痛評量表有數字等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視覺類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等。前者由病患將疼痛程度在0到10的範圍內進行評分,0代表「沒有疼痛」,10代表「最劇烈的疼痛」;後者由一條10公分長的線構成,兩端分別標註「沒有疼痛」和「最劇烈的疼痛」,患者在線上標記出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點,然後通過測量點的位置來量化疼痛強度。慢性、劇烈疼痛不要忍,長期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洪柏園表示,一味忍痛,尤其是慢性、劇烈的疼痛,而沒有給予適當的治療因應措施,對於身體和心理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長期的疼痛可能併發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勞、睡眠障礙等問題,更可引發心理壓力和情緒障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效率、人際關係和社交表現。因此,尋求專業的疼痛評估和治療相當重要。建議民眾有相關疼痛問題,可至疼痛科門診就醫與諮詢。洪柏園指出,若痛沒有得到適當因應,變成了慢性疼痛,將使得大腦的結構產生一些改變。在處理疼痛的腦區可能出現灰質減少的現象,導致認知功能減退,而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問題和執行能力下降的現象,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除此之外,神經傳導物的平衡亦會被破壞,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因而造成情緒障礙如焦慮和憂鬱。慢性疼痛對認知功能和情緒帶來深遠影響,因此,他強烈建議患者尋求及時而有效的疼痛因應,來預防上述不良後果。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