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1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許政榆
共找到
2158
筆 文章
-
-
2023-02-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室內口罩解禁別太高興 專家:死亡個案逾6成沒打疫苗
室內口罩令將於2月20日實施,後續只剩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等指定場所強制配戴口罩。公衛專家表示,近期感染者「年齡上移」,隨著室內口罩令解禁,民眾在後疫情時代仍應養成良好公衛習慣,當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時,或是接觸長者或5歲以下幼童等脆弱族群,應配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從2月20日起實施室內口罩放寬規定,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等指定場所「應戴」口罩、人潮擁擠等特殊情境則「建議」戴口罩、其餘場所「自主」戴口罩。若有特殊情形指揮中心「建議」戴口罩,包括:第一「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之民眾,建議室內外都要配戴口罩」;第二「家中有長者或5歲以下小朋友同住,建議室內外也應自主戴上口罩,保護家中脆弱族群,尤其是年長者未施打三劑完整疫苗」。指揮中心評估疫情趨緩、自然感染及疫苗覆蓋率足夠等情況下,進行口罩令解封,但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提醒,近來發現「感染對象年齡層逐漸上移」的現象,儘管每日確診人數都落在2萬多例,但過去都是青壯族群感染,確診後變成中重症的病人較少,現在感染族群年齡層提高,長者風險程度大為增加。洪子仁表示,近期死亡個案中,三分之二都是「完全沒有施打過疫苗者」,推測應是過去3年保持高度警覺、防守嚴密,因而能夠規避本土疫情,但近來逐漸放鬆防疫強度,即使很小心的長者在此波也可能被感染,風險相較青壯族群來得高,因此口罩令的放寬,絕對不是代表民眾一定要放棄口罩防疫,只要自己覺得不安心,不放心還是應該戴上。洪子仁提醒,第二階段口罩令鬆綁分三個等級,包括「強制」、「自主」及「建議」,其中最需要強烈呼籲的是「建議」等級的落實,透過這次新冠疫情,民眾養成、建立起良好的公衛習慣,在後疫情生活中應持續落實「戴口罩時機點」,當發現自身不舒服、家中有脆弱族群,應戴上口罩,不管是否在新冠疫情期間,或是往後呼吸道傳染病上也同樣適用。
-
2023-02-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室內口罩2/20解禁!剩2類場所強制戴 校園要等到3/6
終於可以脫口罩了!室內口罩令維持801天後走入歷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9)日宣布口罩鬆綁第二階段上路時程,將自2月20日實施「室內免戴口罩」新規定,只剩「醫療照護、公共運輸」的指定場所仍應戴口罩,其餘場所則由民眾自主決定;校園的口罩鬆綁則晚一步,3月6日起上路。室内戴口罩規定放寬新制 2/20實施採三強度管制一、指定場所(醫療照護/公共運輸):規定仍應戴口罩.醫療照護機構:醫療、醫事、老人福利、長期照顧服務、榮譽國民之家、兒童及少年服務、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公共運輸及特殊運具:車廂、船舶、航空器等運具及場站.上列指定場所不戴口罩的例外情形:飲食、拍照、不適合或無法戴口罩的檢查、治療或活動二、特殊情境(有症狀/年長或免疫低下/人潮聚集等):建議要戴口罩.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合.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尤其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密切接觸時.其餘室内場所、室内空間,由民眾自主決定戴口罩三、其餘場所:由民眾自主決定戴口罩校園及托育場所3月6日起實施,包括各級學校、幼兒園、課照中心、補習班、托嬰中心等,依教育部及衛福部規畫,2月13日開學後先加强相關防疫措施,如疫情穩定,自3月6日開始再依指揮中心通案性規定,實施校園及托育場所室內口罩放寬。國內在2020年12月1日起全面實施防疫秋冬專案,針對室內八大類場所全面要求強制戴口罩,室內口罩令迄今維持801天。如今口罩令鬆綁是重要的階段性措施。
-
2023-02-09 癌症.食道癌
吞嚥時有異物感恐已晚期 醫提醒應盡快戒除3物遠離食道癌
一名59歲男性患者,長年抽菸、喝酒、吃檳榔,數月前開始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就醫確診食道癌三B期,須先電療、化療後再開刀切除腫瘤。醫師提醒,台灣每年超過2千人死於食道癌,9成患者皆為男性,因不易透過篩檢早期發現,要遠離食道癌,應盡快戒除菸、酒及檳榔。食道癌第一、二期5年存活率仍有5成資深藝人安迪因食道癌病逝,享年57歲;裕隆董座嚴凱泰也因食道癌逝世,享年54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志毅表示,食道癌初期通常無症狀,當出現吞嚥困難、吞嚥時有異物感或痛感時,可能已經進入晚期階段,臨床上統計,食道癌第一、二期5年存活率仍有5成,但若進入第三、四期中晚期,5年存活率剩下15%,且預後多半不佳。分析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食道癌新發個案中,77.9%抽菸、53.5%飲酒、48.5%嚼食檳榔。陳志毅指出,食道癌的患者大多是男性、勞工族群居多,目前難以透過提早篩檢揪出病灶,僅能透過胃鏡、食道鏡做確認。食道癌症狀:吞嚥困難、火燒心、聲音沙啞除男性以外,也有罕見女性食道癌患者。陳志毅表示,有一名29歲女性患者,因感覺喉嚨卡、吞不下,經過食道鏡檢查,確診為食道癌一期,原來她從20歲起在八大行業工作,一天平均喝10罐啤酒,加上抽菸行為導致罹癌,經過開刀後,目前已經追蹤7年,病況得以控制。陳志毅提醒,食道癌除了吞嚥困難外,也可能有食物逆流、火燒心、聲音沙啞、胸後痛、體重減輕、上腹痛及久咳等症狀,建議民眾應盡早戒除菸、酒、檳榔,減少攝取含亞硝胺加工食品,以及少吃過酸、過辣、過熱的刺激性食物。
-
2023-02-09 醫療.婦產科
愈多胚胎愈容易成功?破解試管嬰兒3大迷思
據統計,我國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夫妻不孕。民眾常見試管嬰兒3大迷思,包括做試管嬰兒一定就能成功、植入愈多胚胎就愈容易成功、試管嬰兒懷孕特別容易流產,國健署逐一解惑。迷思1:做試管嬰兒一定就能成功?10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顯示,受術夫妻完成植入胚胎療程,35%夫妻成功產下試管嬰兒,影響成功率因素,包含年齡、精子與卵子及胚胎的品質、子宮環境、良好的心理狀態、醫師及實驗室差異等,尤其女性年齡更是關鍵因素之一。迷思2:植入愈多胚胎就愈容易成功?報告顯示,植入單一胚胎成功率34.8%,植入2個或3個胚胎成功率35.1%,兩者的成功率相近,但胚胎植入顆數愈多,也會導致雙胞胎、多胞胎妊娠的機率增加,提高孕產婦發生併發症及胎兒發生早產、低體重兒等機率。迷思3:試管嬰兒懷孕特別容易流產?流產原因大多與胚胎不正常有關,大部分因素是染色體異常,夫妻雙方皆正常時,也都可能會發生。透過試管嬰兒療程與自然懷孕,發生流產機率相當、約10至20%,尤以年紀大流產率較高。不孕症可透過8種生活療法協助備孕:1.解除工作及情緒壓力2.維持理想體重,BMI維持在18.5至243.避免菸、酒及藥物濫用4.睡眠充足及規律運動5.適量攝取高蛋白食物與維生素6.避免長期處於高溫環境7.適齡生育8.女性於每天晨起測量基礎體溫,找出排卵期
-
2023-02-08 醫療.懷孕育兒
壓力大、太胖都影響受孕! 破解試管嬰兒3大迷思
現代人晚婚、遲育成普遍現象,許多新婚夫妻遇到不孕症問題,據統計,我國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夫妻不孕。國健署統整出民眾對試管嬰兒最常見3大迷思,包括做試管嬰兒一定就能成功、植入越多胚胎就越容易成功、試管嬰兒懷孕特別容易流產,給予正確觀念協助解惑。迷思1:做試管嬰兒一定就能成功?根據109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資料顯示,我國籍受術夫妻完成植入胚胎療程,有35%夫妻成功產下試管嬰兒,影響成功率的因素包含年齡、精子與卵子及胚胎的品質、子宮環境、良好的心理狀態、醫師及實驗室差異等等因素,且女性年齡是影響成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迷思2:植入越多胚胎就越容易成功?分析報告顯示,植入單一胚胎之成功率為34.8%,植入2個或3個胚胎之成功率為35.1%,其兩者成功率相近,但胚胎植入顆數越多,相對也會導致多胞胎妊娠(雙胞胎或以上)的機率增加,提高孕產婦發生併發症及胎兒發生早產、低體重兒等的機率,國際趨勢皆鼓勵降低胚胎植入數,以維護母嬰健康。迷思3:試管嬰兒懷孕特別容易流產?部分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夫妻,擔心容易流產而大幅改變生活模式,例如增加臥床時間,其實試管嬰兒療程與自然懷孕,發生流產機率相當、大約10至20%,尤以年紀大流產率較高。發生流產原因,大多是胚胎本身不正常,其中大部分因素是染色體異常,且夫妻雙方皆正常時,也有可能會發生,並不必要因此責怪對方。不孕症除了藥物諮詢、手術治療、或做試管嬰兒外,透過生活療法也是協助備孕的方法,國健署建議夫妻可透過8種生活療法準備懷孕:1.解除工作及情緒壓力。2.維持理想體重,讓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5至24之範圍內。3.避免菸、酒及藥物之濫用。4.睡眠充足及規律運動,保持良好身心健康。5.均衡營養,適量攝取高蛋白食物與維生素。6.避免長期處於高溫環境。7.適齡生育。8.偵測排卵期間:女性於每天晨起測量基礎體溫,依排卵前1天體溫約下降0.1~0.2℃及排卵後體溫約升高0.3~0.5℃等體溫的變化,找出排卵期。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連假大魚大肉 氣溫驟降小心2致命急症
春節十天連假大魚大肉,加上近來氣溫頻驟降,醫師提醒,老年人因血管老化、血管彈性較差,氣溫驟降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壓升高,容易好發心肌梗塞、腦中風。若平時飲食偏鹹、油膩或不忌口,且沒有維持良好生活作息、體重管理,血液變得濃稠,寒流來襲時缺乏適應氣溫能力,連年輕人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三軍總醫院汀州院區副主任、老年醫學科主任謝嘉娟表示,寒流來襲急診人數也會隨之上升,較多是心腦血管相關疾病,人體血液因高血脂、脫水、本身痼疾等因素而變得黏稠,當氣溫驟降時,不僅血管收縮,血液也可能會像豬油一樣,血管壁容易粥狀硬化,血管斑塊也可能脫落到血管成為血栓,造成血管狹窄、甚至血管堵塞,引發腦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謝嘉娟指出,若老人家本身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問題,最怕起床時忘記、沒感覺到低溫、急著想上廁所而忽略保暖,恐瞬間讓血管收縮,導致血壓不穩,增加中風、心肌梗塞風險,建議長輩起床時慢慢起身,並在床邊稍坐片刻,穿起保暖衣物後再起身。且部分老人家認為冬天沒流汗,為了不想頻繁廁所而減少喝水,也是一大錯誤觀念,應維持平時喝水量,遠離中風風險。謝嘉娟表示,冬天不少人喜歡泡湯、泡澡,但泡澡會使周邊血管擴張,也可能導致血壓低、頭暈症狀,建議長輩若要泡湯應結伴同行;也建議長輩不要站著洗澡,可用淋浴方式,避免突然頭暈跌倒而撞傷頭部,浴室內也要做好防滑墊、扶手等設備;長輩常見自律神經失調、便秘問題,太用力上廁所「也可能在廁所昏倒」,建議廁所門帶上但不要反鎖,發生意外時可縮短搶救時間。謝嘉娟提醒,也要注意「冬季癢」,即是缺脂性皮膚炎問題,尤其老人家皮膚油脂較少,像是小腿前側皮膚等部位容易乾燥,不建議使用過熱水洗澡,避免引起濕疹,或皮膚發紅、不規則龜裂、落屑及抓痕,若糖尿病患者因此抓破傷口,癒合速度更慢,建議老人家洗澡後可擦潤膚乳,維持皮膚濕潤,勿搔抓避免皮膚發炎。謝嘉娟建議,民眾平時要控制飲食、體重,努力讓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至23.9之間,並定期做健康檢查,從事合適運動,氣溫驟降時也要注意保暖、血壓變化,若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該定期回診,讓醫師透過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降低可能的冬季疾病風險。
-
2023-02-02 養生.聰明飲食
甜鹹元宵都高熱量 3技巧聰明吃
元宵節將至,依照習俗都要吃上一碗元宵,象徵團圓、圓滿,不過元宵、湯圓隱藏高脂、高糖、高熱量,4顆元宵的熱量就相當於一碗白飯,需要爬整棟101大樓才能消耗所攝取的熱量。國健署建議,可掌握「少量吃、替換吃、聰明吃」技巧。市售的元宵、湯圓皆使用糯米製成,湯圓為糯米粉與水混合後揉製而成,起初以無餡的紅白小湯圓為主,日後則衍生出包餡湯圓;元宵則是先將內餡分切後,再搖晃沾裹糯米粉,因此外觀會呈現不規則狀。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4顆甜元宵或5顆鹹湯圓的熱量,就相當於一碗白飯,需慢走(4公里╱小時)15小時,或爬2083階的樓梯、相當於整棟101大樓,才能消耗所攝取的熱量;此外紅白小湯圓熱量也不低,攝取20顆也相當於半碗白飯熱量,亦不可小覷。羅素英表示,不管鹹甜湯圓或元宵,暗藏的熱量都很高,且飽足感較低,一不小心就會攝取過多的熱量,建議一次以20顆小湯圓或是2顆元宵攝取為限。羅素英指出,糯米粉屬於澱粉類,因此吃元宵、湯圓時,要記得減少白飯份量,即可避免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烹煮上也能增加巧思降低攝取熱量,例如無包餡的小湯圓以玫瑰茶、無糖綠茶或無糖豆漿等取代濃糖水,包餡甜湯圓以滾水煮熟後食用,鹹湯圓則建議於湯頭中加入大白菜、菇類、蘿蔔等蔬菜熬煮,增加纖維量也襯托出好味道。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民眾品嚐元宵或湯圓請掌握「少量吃、替換吃、聰明吃」的技巧,並把握元宵節相約親朋好友外出健走、賞花燈,藉由散步或運動,促進腸胃蠕動與消化,享受美食也能與健康平衡。
-
2023-02-01 養生.聰明做健檢
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高一點沒關係嗎?他年年健檢卻險因心肌梗塞喪命
59歲吳先生不久前突然劇烈胸痛送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置放冠狀動脈支架手術後,才順利逃過死劫。近10年來,吳先生定期接受員工健檢,結果都是「血壓、血糖、血脂都比標準高一點」,但還沒到吃藥治療程度而讓他鬆懈,歷經心肌梗塞後,才體認到積極管理三高紅字的重要性。對健檢「紅字」習以為常?異常值累積非相加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認知定期健檢重要性,許多人對「紅字」習以為常,除非部分數值異常才會警覺。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三高數值些微超標也要注意,肥胖、血脂異常、初期高血壓、糖尿病前期等應綜合評估,視為慢性病看待,「異常值累積是相乘,而非相加」。康宏銘指出,血脂、血壓、血糖數值異常,被統稱為代謝症候群,研究顯示,罹患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發生原因與生活習慣、飲食有密切的關聯,為了不再等到疾病發生才治療,健保署去年也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提前從源頭做健康管理,預防未來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健保署去年開辦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並設置「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網站(https://cdrc.hpa.gov.tw/),輸入自身健檢數據及生活型態資料,可估算未來10年內併發冠心病、高血壓、腦中風、糖尿病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指數,衛教團隊也會依此提供適當的生活型態建議,提前預防慢性病。以吳先生的健檢數據推算,未來10年內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達37%,屬於高風險族群,當中包括罹患高血壓風險77%、糖尿病44%、腦中風28%。康宏銘解讀,單看健檢的個別數據較不清楚未來罹病風險,但透過平台整體評估,吳先生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遠高於想像。指數異常未達服藥程度 積極控制可減少用藥機會康宏銘表示,除了利用一般健檢提供的風險因子,來預測將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另外也有許多檢查項目,包括動脈硬化指數(脈波傳導速度)、頸動脈超音波、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腦血管磁振造影等,可直接了解血管健康狀態,更積極預防心血管、慢性疾病。康宏銘提醒,民眾健檢發現三高指數異常,但尚未達須服用藥物程度時,透過飲食、運動、避免菸酒、體重控制等,並配合個管計畫積極控制,維持甚至降低數值,減少用藥的可能。且隨著飲食、生活習慣轉變,罹患代謝症候群也有年輕化趨勢,提醒年輕族也要預防慢性病發生。國健署提供3個技巧協助民眾預防三高及控制慢性疾病發生:一、定期健康檢查及自我血壓量測:40歲以上民眾可善用成人健檢,掌握血壓、血糖及血脂的數據變化,並落實居家自我血壓量測,以「722」原則:「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若有異常應盡快就醫。二、天天量腰圍及體重:成年男性腰圍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80公分以下,體重依循BMI(kg/ m2)數值,應維持在18.5至24間,若腰圍、體重上升,應檢視近期飲食、身體活動量並適時調整。三、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以「少油、少鹽、少糖及高纖」飲食原則,適量水果與天然食物,白開水取代含糖飲料,及每天30分鐘、每週達150分鐘的身體活動,以降低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
2023-01-27 養生.聰明飲食
春節4成民眾平均胖1.7公斤!「5招剩菜處理法」將剩菜變健康好菜
春節期間民眾與家人圍爐,可能攝取過多食物、零食,其中暗藏高油、高鹽、高糖及膳食纖維不足等問題,加上過年運動量不足,根據調查,春節期間近5成民眾運動量減少,4成民眾體重平均約增加1.7公斤。國健署提供5招處理剩菜方法,讓民眾也能將剩菜做出健康飲食。第1招:分類包裝善保存建議一開始列好採買清單,避免過度購買;並依照人數多寡適量烹煮。剩餘的年菜不可於室溫下放置過久,要盡速分類、少量分裝放於冰箱,之後再取需要量出來復熱、烹煮,以減少營養素流失。第2招:充分加熱保安全不管是存放在冷藏或冷凍的食材,食用前應充分復熱,以免細菌滋生影響健康。第3招:天然食材增美味利用蔬菜、水果搭配過年剩菜,不管剝絲涼拌、切塊拌炒或當作湯底,都能增加營養又能去油解膩。另外,善用花椒、八角、肉桂、迷迭香等天然辛香料,提升飲食的變化性,讓餐點更具風味和特色。第4招:留心細節顧健康傳統年菜整體來說口味較重,再次烹煮時應避免重複加入過多調味料和醬汁;而反覆加熱的湯品,可能含有高鉀、高鈉、高普林,建議減少食用,或重新熬煮新湯。第5招:多元選擇巧替換黃豆製品除了低脂,也是良好的蛋白質來源;另,全榖和未精製雜糧則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維生素E、礦物質及膳食纖維等多種營養素,運用這些多元食材取代魚肉,讓菜餚更健康營養。國健署說,善用5招及「我的餐盤」均衡飲食的概念,就能將「剩菜」搖身一變為另一道具創意與巧思的「好菜」。更別忘了把握春節最後幾天和親友出遊動一動,增加身體活動量,年後輕鬆回歸正常生活。
-
2023-01-26 醫療.骨科.復健
按摩按得對,緩解腰痠背痛!按4穴位助好眠
現代人常會犯頭痛、肩頸腰痠背痛,專家指出,腰痠背痛若未處理、治療,可能引起頭痛、腿部疼痛。研究證明,正確適當的按摩,可以疏通氣血、紓壓解痛,進而幫助入睡、改善失眠的困擾。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人腰痠背痛盛行率超過7成,傳統整復推拿師郭唐佑表示,上班族長時間久坐、3C「低頭族」、姿勢不良等原因,容易導致肩頸腰痠背痛,甚至引發偏頭痛。氣血不順易發炎郭唐佑指出,中醫骨傷理論講求整體性,髖部、腰部是乘載上肢部、下肢部的重要樞紐,在正骨理論中「骨不移位,筋不受損,筋骨不分家」,若腰部歪斜則「牽一動百」,因此長期姿勢不良者,易導致整體結構歪斜,會壓迫神經、經絡不順,使氣血循環變差,引起發炎現象。氣血不通恐釀腰痠背痛,甚至壓力性頭痛,出現暈眩、嘔吐等不適症狀。郭唐佑建議,民眾若出現腰痠背痛,在家可運用按摩球,使緊繃的軟組織放鬆,像腰大肌、腰方肌疼痛者,可以拿按摩球頂在牆壁,於相對疼痛處滾動,或平躺在瑜伽墊上,雙腳捲起手抱膝,確保腰椎、尾椎貼合瑜伽墊後,進行左右搖擺各15下三回,可稍稍放鬆腰部疼痛。郭唐佑說,腰痠背痛久了也會影響身心靈,容易不耐煩、心情低落,久坐也會壓迫尾椎導致痠、麻、痛,民眾可透過按摩大小腸經絡來緩解情緒,從左側肋骨下緣腹部位置,往右按摩至胃部,不僅可讓排便更順暢,也能把「晦氣」壞情緒變為屁放出來。骨折、酒後不按摩郭唐佑提醒,有些人不適合按摩,像骨折、急性扭挫傷者,因周遭軟組織紅脹,血液循環加速,若推拿恐增加骨折風險,建議個案應先冰敷、固定,避免按摩二度傷害。此外,過年期間民眾會飲酒,但酒後不適合整復推拿,因酒精會使痛感遲緩,造成整復師誤判,按摩力道過猛恐釀休克。新光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劉宗翰建議,疼痛出現大多是血液循環不佳、缺氧造成,透過按摩可讓血液循環變好,按摩時搭配暖暖包、吹風機加熱,可加乘舒緩效果。如兩側頭痛可輕揉太陽穴、後側頭痛就按風池穴;後腦杓、肩頸兩側肌肉緊繃,可按摩斜方肌、肩井穴;上背部疼痛可按摩天宗穴,往下沿伸頸椎、胸椎將兩側的筋推開;下背部疼痛可按摩腰眼穴、腎俞穴。按摩4穴位助好眠穴位按摩可促進氣血循環,舒緩肌肉、神經緊繃,以及改善失眠。可透過指揉法,按住穴位後畫小圓圈,約3至5分鐘;或以點壓法,以手指點穴位重壓。1.神門穴:位於手腕橫紋上,靠近小指側的凹陷部。2.翳風穴:位於耳垂後,耳後乳突與下頜角間凹陷處。3.內關穴:手腕橫紋向上三指寬,位於兩條筋中間。4.印堂穴:位於左右兩邊眉心中間,皺眉紋處。(資料提供/整復師郭唐佑)
-
2023-01-25 醫療.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跟姿勢不良無關?醫曝靠按摩球、筋膜槍改善無效原因
肌肉僵硬勿輕忽,小心肌肉失衡造成疼痛不適。一名30多歲OL,因長時間坐辦公桌前工作,多年來飽受肩頸疼痛之苦,且常在下午出現痠痛,為了舒緩斜方肌、提肩胛肌緊繃,她常靠按摩球、筋膜槍「急救」,但日復一日終未改善,於是就醫至復健科看診,經過治療及調整生活型態,才真正緩解肌肉疼痛。按摩球、筋膜槍舒緩 肌肉仍僵硬不適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表示,上班族長時間坐在電腦桌前,同一姿勢維持太久,頸部、肩膀的肌肉容易產生緊繃僵硬,雖然可透過按摩、放鬆等方式,緩解肌肉緊繃的不適,不過歸根究柢,現代人的生活型態,工作就是得維持靜態坐姿,因此應該反過來思考,平時應該訓練肌肉、強化肌耐力,才能應付靜態的久坐。肌肉失衡較常發生於運動員身上,但一般民眾也要小心。林於廷以「低頭族」為例,當頭部低下、駝背時,頸部前側肌肉縮短、後頸肌肉拉長,背部肌肉同時被拉長、又要出力維持駝背姿勢,而前側胸廓肌肉長度較短,就無法伸展開來。因此長時間低頭時,身上的肌肉也會習慣代償,以維持低頭姿勢,而過度使用的肌肉過勞,較少使用的肌肉無力,漸漸地各種問題隨之浮現。醫師:肩頸痠痛 不是姿勢不良問題「肩頸痠痛不是姿勢不良的問題,而是太久沒有活動。」林於廷說,長時間低頭、駝背等錯誤姿勢,的確可能造成肌肉失衡導致腰痠背痛。其實上班族每半小時起身活動、伸展一次,讓緊繃肌肉放鬆、避免過勞,平衡身體肌肉力量,就可緩解痠痛。林於廷指出,有些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可能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也會伴隨肩頸痠痛,使背部、腰部長期緊繃,多年下來影響睡眠,產生情緒問題。建議可採取三種「內外夾攻」放鬆方式,一是調整運動,二是調整睡眠,三是搭配冥想、肌肉收縮操,讓自己從內到外徹底放鬆。運動促使腦內啡分泌,可緩解焦慮,建議一周進行5天有氧運動,每次約30分鐘;瑜伽、皮拉提斯、重量訓練,一周可間隔執行2至3次;每天做伸展,隨時舒緩肌肉緊繃。簡易肌肉收縮操1. 肩頸肌肉放鬆吸氣將上半身往上聳肩到底,維持3秒鐘,吐氣並慢慢將肩膀放下,全程閉眼、不想任何事物,專注在自己的呼吸頻率,感受肌肉出力、放鬆的感覺。2. 手臂肌肉放鬆將雙手往前伸直,並大力握拳,維持3秒鐘,接著放輕鬆;兩隻手肘向內用力收起,維持3秒鐘,接著放鬆。3. 腳部肌肉放鬆坐在椅子上,將膝蓋伸直,腳板出力往回勾,維持3秒鐘,接著放鬆。(資料提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於廷)
-
2023-01-19 養生.聰明飲食
研究稱素食者BMI低、肌肉狀況差 營養師教你如何改善避免骨鬆
●防骨鬆,每天飲食補足鈣質、蛋白質、維生素D●慢跑、健走、肌力運動維持肌肉量,避免跌倒骨折女性長期吃素,小心髖部骨折風險高。根據「每日科學」發表的英國研究顯示,女性素食者相較普通葷食者,髖部骨折風險高出33%,分析可能與素食者攝取較少維持骨骼、肌肉健康的營養素有關。國健署提醒,若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易發生骨質疏鬆症,建議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及維生素D。素食者BMI低 肌肉狀況差這是由英國里茲大學團隊進行的研究,2萬6318名女性受試者經過20年追蹤,發現822名髖部骨折患者,約占總人數3.1%。受試者區分普通葷食者及素食者,並進行兩組對比,發現素食者罹患髖部骨折的風險,較葷食者高3成3。研究結果顯示,女性素食者恐有髖部骨折的潛在風險,且素食者平均身體質量指數(BMI)略低於普通葷食者,意味骨骼、肌肉狀況可能較差,髖部骨折風險更高。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莫雅淳指出,女性相較男性來說,有較高的骨折風險,若是素食者,更需要注意營養素攝取。國健署調查發現,國人每日鈣攝取量不足,19至44歲平均攝取505毫克、45至64歲攝取566毫克,僅達到建議攝取量一半。為延緩中年以後骨質流失速度,避免發生骨折或肌少症,莫雅淳強調,每日應攝取足夠的鈣質、蛋白質及維生素D。像「每日喝1.5到2杯乳品」可滿足成人一日約四分之一鈣的建議攝取量,或「攝取高鈣食物」,包括起司、黑芝麻、小魚乾、傳統豆腐,以及深綠色蔬菜如地瓜葉、莧菜,每份100公克深色蔬菜的鈣含量大於75毫克。傳統豆腐豆乾 鈣含量較高莫雅淳表示,以葷食者來說,攝取鈣質的來源比較豐富,包括牛奶、乳製品等,但純素食者的鈣質來源較侷限,有些豆製品的含鈣量沒有想像高,例如比起吃嫩豆腐,更建議吃鈣含量更高的傳統豆腐、豆乾;豆漿雖然是豆製品,卻不能取代乳品的含鈣量。建議素食者可多從豆製品、深綠色蔬菜攝取鈣質。人體肌肉主要由蛋白質構成,若肌肉量過少,恐會增加肌少症風險。莫雅淳指出,相較葷食者可以透過蛋奶素、不同種肉類來攝取蛋白質,純素食者的蛋白質來源大多以豆類為主,包括黃豆、毛豆、黑豆或豆腐、豆乾等,雖然市售不少黃豆加工品,像素雞、素鴨、素火腿等增加菜色風味及造型,但加工過程營養容易流失,且為精緻加工食品,建議仍以食用原態食物是較好的選擇。莫雅淳表示,研究中提及女性素食者BMI較低,代表體重也較輕,骨頭外包覆的肌肉量、脂肪量可能不足,保護作用也不高,因此骨折風險相對高。建議除攝取鈣質外,要多補充維生素D,可透過吃菇類食物、每日曬太陽約20至30分鐘生成維生素D,進而促進人體鈣質吸收。也要透過慢跑、健走、肌力運動來維持肌肉量,以避免跌倒、骨折,影響未來生活品質。
-
2023-01-17 焦點.長期照護
長輩最雷年菜竟是客家小炒 專家曝挑嘴原因及哪些菜受歡迎
最愛年菜前三名:封肉、梅干扣肉及老皮嫩肉農曆春節將至,專家分析,長者到餐廳用餐,最愛年菜前三名為封肉、梅干扣肉及老皮嫩肉。許多民眾準備、挑選年菜時,最怕家中長輩「挑嘴」,尤其牙口不好的長輩難以下嚥,但長者不是挑食而是「吃不下」,建議民眾準備年菜時,可以保持原型食物、些微調味、挑選當季食材,就能做出適合長輩牙口「軟硬度」的餐點。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根據調查,65歲以上長者70.6%部分缺牙、21%覺得自己牙齒功能狀況差、63.2%因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障礙限制吃東西,全台65歲長者約408萬人,等於每5人有1人碰到餐飲限制問題,長久下來影響食慾、營養攝取,甚至有肌少、衰弱、慢性病問題。「許多人認為長輩挑食,但他不是挑,而是要選他吃得下的東西!」賈淑麗指出,很多家屬把肉弄成絞肉給長輩吃,但其實只要處理得當,長輩還是想吃原型食物,「過去一個阿嬤,吃到經過軟化的肉排,感動地流淚,因為她好久沒吃到肉排。」國健署近年與餐飲業者合作,推動「質地調整飲食」,透過食材挑選、烹調技巧及食材軟硬度的簡易檢測等,做出適合長者牙口的餐點。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駱進漢舉例技巧,民眾處理青菜時可以把梗切細,處理肉類時可以讓肉入味、軟爛。最怕「客家小炒」及季節不對的蔬菜駱進漢指出,長者最愛點前三名為封肉、梅干扣肉、老皮嫩肉,以及茄子經過調味簡單燒製,保留原型食物樣貌,都能讓長輩吃得開心。而長輩最怕「客家小炒」,以及季節不對的蔬菜,纖維較粗難咬爛,近期可選購絲瓜、白菜、高麗菜、芥菜等,煮軟爛後可悶一會兒比較好入口。駱進漢也示範「高纖百財翠玉捲」,將高麗菜及大白菜去除粗梗,並將不易軟化的食材切成丁,結合細豬絞肉、蝦漿製作成美味餐點,不但可以攝取到食物的優質蛋白質,並且與多種蔬菜搭配,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讓長者在吃得開心的同時,也可以攝取不同食材的營養成分。國健署今年邀請7家業者設計符合長者牙口年菜,其中福容大飯店台北二館深坑分公司推出「諸(豬)事大吉好運來」,運用新鮮鳳梨汁軟化肉品,切適口大小,不僅縮短烹飪時間,更讓長者好咬好入口。詳細食譜資訊可上國健署官網(https://www.hpa.gov.tw/Home/Index.aspx)查詢。
-
2023-01-17 醫療.心臟血管
疲勞、睡眠障礙恐是心臟警訊 名醫洪惠風曝症狀相關原因
●疲勞、睡眠障礙,恐心血管疾病惡化●心臟疾病患者得憂鬱症機率,一般人2倍●不良生活習慣,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約179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台灣有5.8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提醒,若出現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等症狀,慎防心血管疾病上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建議,民眾若出現相關不適症狀,應先求助專業醫師,經醫師診斷疾病並接續治療。心血管疾病分6種外媒網站「每日科學」登載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一篇文章,針對心臟病、心臟衰竭、瓣膜性心臟病、中風、心律不整、周邊動脈疾病等6種心血管疾病患者,歸納出常見疲勞、睡眠障礙、體重增加、憂鬱傾向等症狀。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微小的症狀通常不會被重視,但可能代表心血管疾病惡化、增加住院的可能性,提醒民眾不可輕忽。美國心臟協會研究指出,心臟疾病發作時,除了會有胸痛等常見症狀,也有少見症狀如呼吸短促、疲勞、出汗、惡心、頭暈等;心臟疾病患者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是沒有任何疾病民眾的2倍;若有持續性胸痛、心臟衰竭、中風、周邊動脈疾病等患者,通常都有憂鬱症或焦慮症,甚至中風患者的認知功能也會受影響,建議心血管疾病患者,應定期評估監測認知功能及憂鬱等級。洪惠風指出,疲勞感可能是心臟衰竭、心臟瓣膜閉鎖不全或打不開等引起,但也可能是呼吸中止症、肝功能異常、慢性疲勞症候群等其他疾病造成;若是頭暈、惡心等症狀,可能因血壓過低或高、貧血,或耳部功能、腦神經功能不佳影響;胸口痛的症狀,除了心臟問題外,也可能是食道、肌肉問題引起,但有相關症狀不代表就是心臟疾病造成,應由專業醫師就各項因素進行判斷。心臟疾病與憂鬱症彼此互為因果關係,許多研究也看到兩者有其相關性。洪惠風表示,憂鬱症患者對於藥物遵從性不高,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罹患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年僅30、40歲正值事業衝刺的階段,因病使得人生計畫改變、影響職場工作,造成嚴重心理衝擊,這中間會經過一段適應期,從生氣、否定、討價還價,甚至憂鬱,最後才會適應、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的確有可能產生憂鬱。宅與胖增罹病風險洪惠風提醒,各年齡層都有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像從事電子業的年輕族,每日工時超過12小時,嚴重過勞,甚至沒有周休二日;不良生活習慣,像長時間打電動、不運動等造成肥胖,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近年運動風氣提升,像從事騎腳踏車、慢跑、健身的年輕人愈來愈多,但同時宅、胖、躲在鍵盤背後生氣的人也多,朝兩極化發展,建議若要遠離疾病,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
2023-01-13 醫療.心臟血管
高血壓4迷思 3成成人不知罹病
台灣高血壓盛行率達26.8%,推估529萬人罹患高血壓,加上高血壓初期無症狀,國健署調查,20歲以上國人高血壓自知率僅67.9%,代表「3成成年人不自知高血壓找上身」,影響血壓管理的4大障礙,包括誤認「老人才有高血壓,年輕人不用量」、「就診或不舒服才量」、「無症狀不用定期量」、「血壓計選擇及測量認知不足」。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說,高血壓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像腦中風、眼部病變、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等,粗估1年有4.2萬人因此過世。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科長胡怡君說,高血壓在十大死因排行中,3年內從第8名攀升至第6名,是沉默殺手之一,多數年輕人以為高血壓「與我無關」,都是「被診斷」才知疾病找上身。「白袍症候群」也影響血壓數值,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林彥宏表示,一名40多歲女性診間測血壓高達160mmHg,使得每次開藥劑量過多,服藥後常頭暈,透過「居家血壓722」,才調整用藥改善症狀。現在市售電子血壓計準確度高、價格平實,提醒民眾不要等3個月回診時才量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最新「2022台灣高血壓指引」,建議民眾以「居家血壓」量測取代「診間血壓」量測作為高血壓診斷,並搭配「722」原則,「7」連續7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及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做好血壓管理。正常血壓值應小於120/80mmHg,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定期且長期監測血壓值。
-
2023-01-11 醫療.感染科
一家3口嘔吐拉肚子「不是食物中毒」 感染病毒傳播力持續「長達2周」
冬季小心諾羅病毒流行!8歲的阿傑(化名)日前半夜開始出現噁心、噁吐、肚子痛,早上由家人帶至門診檢查,體溫37.6度微發燒,經檢查顯示腸音偏快合併上腹壓痛,詢問病史才知,阿傑的爸媽在這2、3天前也有類似症狀,且伴隨腹瀉,懷疑是諾羅病毒感染,醫師提醒,經過藥物治療後,仍要注意勤洗手、加強個人衛生習慣,避免病毒持續傳播。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指出,諾羅病毒流行期為每年11月至隔年3月,傳染力很強,大人與小孩都可能罹患,易引發群聚感染,容易會誤以為是食物中毒。常見感染途徑,包括吃到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摸到被病毒污染的物體,再觸碰到自己的眼、口、鼻、眼睛黏膜,以及吸入患者的嘔吐物、排泄物產生的飛沫。蘇軏表示,若受到感染,在經過12到72小時的潛伏期後便會出現症狀,多數在1到3天內便會好轉,常見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也可能合併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等。在臨床上,醫師會依照患者年齡、症狀、接觸史、理學檢查等做出判斷,因沒有特別抗病毒藥物使用,不一定會將糞便送實驗室檢驗。蘇軏指出,感染諾羅病毒患者,目前會以支持性療法為主,給予症狀緩解藥物,不過患者因為嚴重嘔吐、腹瀉,會造成體液流失,建議病程中要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本身有慢性病、年紀較小兒童要特別注意脫水症狀,如尿量明顯減少、精神反應不佳、哭鬧時眼淚減少等,同時會特別衛教以避免交叉傳染。蘇軏說,民眾常用的酒精性消毒劑,對諾羅病毒效果不佳,患者接觸過的環境、器物表面,建議以稀釋過的漂白水消毒,在接觸患者後、用餐前、如廁後也務必用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為避免透過飛沫傳染,接觸患者或是在處理其嘔吐物、排泄物時應配戴口罩。研究指出,有些患者即使症狀緩解,散播病毒的能力仍可以持續長達2週,因此只要家中有病人,要持續注意衛生習慣,並盡量避免與其共食。蘇軏提醒,諾羅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傳染力很強,且目前沒有疫苗,因此平時要養成勤洗手習慣,特別是流行期的冬季,千萬不要因為天冷而隨便洗手,要確實的用肥皂或洗手乳把手洗乾淨,同時注意食品、環境衛生,務必將食物煮熟後再食用,另外感染者也要避免處理餐點,以免病毒汙染食物進而傳染給其他人。
-
2023-01-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化血色素僅代表平均值 糖尿病患採葡萄糖監測血糖成趨勢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每10人有1位糖友,若未做好血糖控制,恐提高併發症發生率。糖尿病患除透過藥物、飲食及運動控管,葡萄糖監測更是關鍵,過去傳統血糖監測一日需多次扎手指,造成病患疼痛、難以落實,無法掌握血糖波動全貌,近年「連續葡萄糖監測」成為國際糖尿病管理趨勢,除了觀察糖化血色素(A1C)指標,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數據也必須注意。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台灣較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好發原因多與遺傳有關,也包括肥胖、飲食不當、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等。若血糖控制不佳,恐產生中風、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疾病、足部病變等併發症,而過去傳統血糖監測,因頻繁扎針導致成效不彰,也難掌握血糖變化全貌。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說,糖友過去皆透過糖化血色素(A1C)來監測血糖,但僅代表2至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單看糖化血色素也不夠,目前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國際趨勢,藉由「目標範圍內時間」(TIR)指標,不僅能看到糖化血色素的全貌,還可以監測高血糖及低血糖情形。王治元表示,TIR數值越高,代表患者葡萄糖控制越穩定,根據臨床實證,TIR每增加10%,A1C約降低0.8%。反之,若TIR減少10%,微量蛋白尿發生率會增加40%、視網膜病變更達64%。第二型糖尿病友何先生說,過去總憂心運動時發生低血糖,後來改用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挑戰騎乘自行車50公里,過程中一度血糖偏低,幸好APP即時提醒,馬上停下來吃東西,免於低血糖發生。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說,透過科技介入,可自動監測14天血糖變化,糖友不必如此辛苦,能享有更好生活品質。
-
2023-01-09 失智.新手照顧
陪失智者過春節 4重點做好準備
農曆春節家人親友團聚,但對於失智者來說,可能因環境刺激、生活模式改變,加上天冷、持續防疫等,容易產生混亂、易怒情緒,可能增加走失等意外風險,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掌握和失智者相處技巧,就能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導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能力比一般人弱,面對陌生、不常見的親友來訪、外出春遊環境及人潮、天氣轉變等,易產生脫序行為,家屬盡量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1. 春節也要多安排活動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陳筠靜表示,失智者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也會吵著要上課,建議家屬可陪失智者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也可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幫失智者錄影,或一起看卡通,陪長輩看運動教學影片一起運動。2. 人多注意失智者情緒陳筠靜指出,失智者返回老家,看見熟悉親人可能很開心,但也可能認不得親人,親友可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考」或請失智者「猜」,主要照顧者也可事先與親人溝通,隨時注意失智者情緒反應,若出現不安情緒時,應減少人、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安撫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3. 外出要兩人以上陪同過年期間失智者容易走失,陳筠靜建議,要留意長輩外出衣著,帶長輩外出時應安排兩位以上家人陪同,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身上放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外出若要上廁所時,務必要有家人或在地志工、工作人員協助陪失智者,勿讓失智者獨自等候。4. 提前安排回診、領藥陳筠靜提醒,民眾可事先申請長照服務資源,提前安排回診、領取藥物,有助於失智者穩定服藥,並注意防疫措施,失智者可能出現不配合戴口罩的情形,建議家屬隨身攜帶診斷證明、身心障礙證明,遇狀況時可主動說明避免受罰。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1/「短照」新制急上路 恐釀3問題燒喘息量能
勞權意識抬頭,勞動部今年元旦起推出「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短期替代照顧服務」(短照服務),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的喘息額度最高皆可調升至52天,全年可享固定周休1日,保障外籍看護休假權益。專家提醒,新制將釀出3大問題,包括長照喘息服務需求遭低估、砸大錢卻難獲得照護量能、本國及外籍照顧者休假態度差異大,呼籲政府制定政策應審慎思考,若不完善恐讓供需失能更嚴重。勞動部從原先「擴大外籍看護工家庭使用喘息服務計畫」,依被照顧者失能等級,給予14天與21天的喘息額度,今年元旦起再推出「短照服務」,加碼38天與31天,等於無論被照顧者失能等級,外籍看護工1年最多可享有52天的喘息服務,達到每週固定休1日的目標。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點出新制的盲點,過去本國家庭照顧者捨不得花錢喘息,而且部分是因服務提供量不足,硬被說是照顧者沒需要,但雇主正愁找不到替手可讓移工休假,需求量一定沒在客氣的,但服務量能應付?這政策匆促上路,未和縣市政府、服務提供單位充分溝通,長照家庭申請不到服務,美意反惹民怨。● 問題1:估算400億經費 錢從哪裡來?全台約有21萬名外籍看護工家庭,家總估算,居家喘息2小時政府給付770元、1天最多申請10小時共花費3850元,若提供52天休假,每1位看護政府要多花20多萬元。對於雇主而言,1天僅自付616元,即可申請到1天10小時的居家喘息服務,十分划算,但對政府來說,全台21萬移工家庭若都申請,需要400億預算,「錢從哪裏來?」。● 問題2:現行喘息僅給出1/7量能 潛在喘息需求未計算「聽起來讓移工休假很棒,但看得到、吃不到」,陳景寧表示,目前1年約10萬人使用長照喘息服務,但全台灣有80萬名失能人口,扣除居住於機構、住宿等失能者,剩餘70萬名失能者,是潛在的長照需求人口,對照已提供的喘息服務「僅給了7分之1」的人口群,原先量能供給面已有被低估問題,如今再開放移工家庭來申請,恐讓量能更緊繃。陳景寧指出,長照司目前僅針對「有接受長照服務」做量能統計,卻沒有統計「想申請服務卻沒申請到」的人數,導致後續推動政策時,所使用的資料基礎不足,難以精確估算出真正需求量能。● 問題3:本國照顧者不敢休假 被視為不需要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認同勞動部推新制增加移工休假頻率,但本國籍照顧者和外籍看護工對於「休假」態度迥異,外籍看護重視休假,屬於「剛性需求」,且請假後的空缺,是由雇主付錢申請喘息服務,並不影響外籍看護。但對本國籍照顧者,尤其是家庭照顧者,寧願省616元不放假,政府不可將之簡略解讀為「本國照顧者不想休假」,應更細膩了解不同照顧者的立場,並分析喘息服務使用狀況。陳景寧也批評,為什麼外籍看護工能周休1日,而本國照顧者只有14至21天,豈非差別待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蘇裕國表示,去年統計至10月止,擴大喘息服務申請約33萬人次、使用人數約2萬人,對比前年2021年全年申請人次為25萬人次、人數1.7萬人,可見使用人數有在成長,沒有使用服務量不足的問題,應該有聘雇外籍看護工的長照家庭慢慢知道有這個服務可以用,量才會慢慢增加。蘇裕國說,勞動部先前也有針對長照家庭做過調查,有7成8的雇主表達想使用喘息服務,不願使用的主因,有3成是礙於資訊不足,另有3成反映喘息服務的時數太短,為此,勞動部才再額外推出短照回應雇主認為不夠用的需求,雇主既能讓雇主使用喘息的時數增加,同時也結合移工合理休假。至於國內長照人力不足的問題,蘇裕國說,勞動部在照服員供給部份,一直有在增加長照人力訓練人數,每年約訓練8千人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短照服務」的確是使用長照照管專員、派案體系來申請服務,目前新制剛上路,不確定是否會擴大居家喘息使用量,不過新制是希望維護外看休假權益,也希望外看家庭多使用長照,像是機構喘息、日照中心短照等服務,他認為供給面和需求面會隨市場機制變動,當短照、喘息需求增加,也會有更多居服單位願意提供服務。
-
2023-01-08 焦點.長期照護
長照喘息緊繃2/各行缺工 長出人力可思考「換工互助模式」
長照需求不斷增長,缺工問題不可忽視。去年我國投入超過600億長照預算,提供國內82.9萬名長照需求人口服務,但截至去年5月,照顧服務員人數為9.2萬人,雖有增長但仍不足。專家指出,各行業皆面臨缺工問題,我國已經支出600多億在長照,不應再堅持以給付制度思考長照給付政策,應以創新思維朝一對多模式提供長照服務,例如鄰里互助、喘息互助等,共用同儕人力互助換工。大心居家職能治療所執行長、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李佳泰表示,以長照政策中的居家喘息服務,確實有些「供不應求」,尤其申請「周日」的喘息服務非常搶手,因民眾平常大多申請周一、三、五或周二、四、六的上午或下午,也習慣同一位照服員來家中服務長輩,加上照服員也講求生活品質,及希望按照勞基法規定,綜合上述,能提供周日長照服務的人力不多,但也可能隨著需求上升後,供給面也有機會增加。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認為,數年前日本學者來台談台灣長照保險概念時,也曾提醒「不應再以給付制度思考」,否則長期一對一服務下,恐讓鄰里互助精神消逝,政府主事者應持前瞻眼光,擬定政策並助互助網絡更加茁壯。她表示,各行業如今皆缺工,照服員人力難大幅增加,現有長照服務滿載、甚至不足,政府應鼓勵創新模式,朝鼓勵互助、換工的「互助喘息模式」發展。在國外,有團體運用同儕人力協助「安全看視」,不一定是專業人力,但可提供照顧者獲得喘息。陳景寧表示,家總2年前曾實驗「類日照」的互助喘息家庭模式,或許是個機會,且觀察到很多長照服務並不一定要有治療效果,僅是需要陪伴。她也認為,照顧服務員應該分層級,包括嚴重程度身體照顧、安全看視照顧等,經過分級後,一般家庭照顧者或許也能加入協助換工。衛福部長期照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在長照司立場,仍希望照顧失能者時是以正式資源把關照顧人員品質,像是居家照護、或日照中心、長照機構等,在專業人員與安全環境下,朝一對多人力模式進行,或是運用巷弄站、失智據點服務,也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同時可促進失能、失智者社會參與,減輕照顧者負擔,同時政府也有管理角色在其中。
-
2023-01-06 癌症.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出8成早期肺癌 有助改善死亡率
肺癌連18年位居十大癌症死亡首位,國健署去年7月起補助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執行半年揪出160名肺癌確診患者,高達8成是早期肺癌,專家解讀,肺癌發生率雖沒有下降,但發現肺癌的期別提早,有機會改善肺癌死亡率。執行多年大腸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四癌篩檢後,國健署去年7月起將肺癌LDCT檢查納入我國第5癌篩檢,目前有22縣市、142家醫院辦理,截至去年12月26日,共2萬2451位民眾接受檢查,其中1萬3470人具有肺癌家族史,8005人為重度吸菸者,976人兩者兼具,並找出160名確診肺癌個案,其中0及1期個案138人,占86.3%。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是我國國病,抽菸更是重要導致肺癌原因,台灣實施戒菸計畫逾26年,使抽菸人口大幅下降,但肺癌發生率並未下降,分析發現,肺癌患者僅三分之一有抽菸,剩餘三分之二沒抽菸,近年亞太國家發現,不抽菸罹患肺癌人數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女性,希望藉LDCT篩檢讓晚期病人減少,早期病人增加,唯有期別改變,才能改善肺癌死亡率。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肺癌各期別5年存活率差別非常大,0至1期9成以上,3至4期只剩1成。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肺癌篩檢過程只要5分鐘,且沒有侵入性、不需注射顯影劑,檢查前不須禁食及進水,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柯皓文表示,臨床觀察LDCT檢查有10%患者發現肺部有結節,可能是過去感冒、感染後纖維化、結疤,或小肺泡內留有分泌物,一段時間會自動消褪。但有些結節可能是基因突變、抽菸等因素引起,新冠感染後部分民眾也會產生肺部纖維化,建議民眾等確診或感冒康復後,再進行LDCT檢查較能精確判讀。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副秘書長陳克誠說,LDCT篩檢有異常不等於癌症,像發現結節可能是良性、發炎或早期肺癌,即使確診肺癌,也不要太過擔憂。
-
2023-01-04 癌症.癌友故事
抗癌之路艱辛 心理師陪癌友度低潮
與癌症共存,癌友需要更細膩的心理陪伴。近年隨著醫療、藥物發展,我國淋巴瘤新診斷患者明顯增加,治癒率也大幅提升,與過去「癌症即絕症」觀念大相徑庭,但專家指出,民眾被告知「確診癌症」後,接受治療、開刀及後續追蹤,每個階段都需要極大勇氣,醫療人員除了給予最新藥物治療,也應重視癌友個人主體性、心理層面,才能真正打造兼顧身心靈的全人照護模式。衛福部公佈110年兩性十大癌症死因,淋巴瘤分別位居女性第九名; 及男性第十名,20年來人數成長超過1.3倍。而108年度診斷為惡性淋巴瘤共3989人。血液腫瘤專家、彰化秀傳癌醫中心院長張正雄表示,淋巴瘤盛行率約3%,可能由病毒、細菌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藥物與環境輻射等不同因素引起,近年血液腫瘤新診斷患者增加,主因是血液腫瘤科、病理科專科醫師增加,無論城鄉,都有醫師能協助患者進行診斷。淋巴瘤主要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囊括50、60種類型,在台灣,超過8成患者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又包括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兩類都有侵襲型與和緩型。張正雄指出,淋巴瘤細胞是人體內免疫細胞,平時分散在不同系統之中,當突然不正常聚集時,就形成淋巴瘤。於國際上定義,一群細胞異常即可當作「癌症」看待。張正雄說,早期藥物選擇不多,癌症治癒率僅2成,民眾多半認為「癌症即絕症」,但近年診斷增加、新藥開發,部分淋巴瘤治癒率已提升至7成,和緩型淋巴瘤患者從早期不治療,也轉為積極診斷、治療;出現發燒38.3度以上、體重6個月內減輕10%、盜汗三項症狀,則是淋巴瘤分期的B特徵,若為侵襲型,有機會透過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癒。建議民眾確診時,應先確認型別、期別、有無侵犯器官,別先被「癌」給嚇壞。張正雄舉例,一名彰濱秀傳的老員工被診斷為淋巴瘤,原先採取一般化療,但使用到二線藥物時效果不佳,使用國際上已發表的自體幹細胞移植,在醫院協助下申請自費用藥後進行,目前已經緩解超過一且重回職場,經評估有機會痊癒。雖淋巴瘤患者可以治癒,但卻逃不過新冠病毒。一名侵襲型淋巴瘤患者,病情已穩定控制20多年,但去年陸續出現體重減輕、盜汗、發燒等三症狀,確定復發、甚至變為和緩型淋巴瘤,張正雄說,這樣的病例在全世界「僅個位數」。而患者今年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在隔離病房陸續關了三個多月,因體力漸差、肺部遭病毒嚴重攻擊,最後家屬忍痛拔管,「淋巴瘤是治癒了,但卻是新冠讓他走了」,讓張正雄感觸極深。淋巴瘤癌友過關斬將通過治療,其實每個階段都是煎熬。政大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教授許文耀表示,一般人被告知「罹患癌症」,多半是驚嚇、恐慌,並出現擔憂,從被診斷、接受化療放療、開刀,結束後觀察期,每個階段都是一大挑戰,在醫療階段癌友或許會感覺「有進步」,但治療結束後半年,不確定癌細胞是否消失、是否復發等,憂鬱、焦慮又會浮現,且沒人陪伴、告訴癌友「癌症是否就結束了」。過去癌友心情不佳,多半會轉給精神科醫師,近年愈多的癌症團隊傾向由臨床心理師介入治療,許文耀團隊與彰化秀傳癌醫中心便是學術、臨床成功合作最佳典範。許文耀說,癌友在低潮期間,或許需要抗憂鬱劑協助,但醫療端不應過度主觀地加添「憂鬱症」診斷在癌友身上,應回歸到癌友「主體性」,協助癌友面對心理痛苦、挑戰。張正雄自嘲,若不是跟許教授團隊學習,「我現在還一天到晚開安眠藥」。一名成大醫院安寧病房癌友,一直希望兒子能來看他,當時臨床心理師正好是許文耀的學生,面對患者心裡的渴求,透過陪伴、念論語,並告訴癌友「我當你女兒」,讓癌友感受溫暖、被愛、被尊重的感覺,不僅僅只是一位病人。許文耀表示,臨床心理學家展現「同理心」,帶領癌友在抗癌階段,有勇氣面對、察覺自我、重拾力量,甚至預先規劃「癌後生活」,才能更真實地與病共存,體現兼顧身心靈的全人照護模式。
-
2023-01-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多歲男打完莫德納返家途中死亡!獲VICP救濟30萬元
最新疫苗受害救濟出爐,根據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第193次會議紀錄,此次審議90案,獲救濟共12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70多歲男性施打莫德納疫苗,後續於返家途中死亡,個案本身有冠心症、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肌梗塞及心房顫動等病史,依症狀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潛在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但無法排除過敏性休克的可能性,因此核予救濟金30萬元。另外,嘉義縣方○○(編號:32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左腋下淋巴結腫大之症狀與接種卡介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胡○○(編號:366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局部脂肪萎縮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桃園市符○○○(編號:3316)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膿瘍培養結果為表皮葡萄球菌,屬感染症,惟個案皮膚紅腫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蕭○○(編號:2194-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於住院治療前有扁桃腺炎及腹瀉等感染情形,個案胃鏡檢查顯示十二指腸發炎,惟個案腸胃道症狀仍有可能為過敏性紫斑症所致,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之關聯性,適用行政程序法第128條第1項第2款規定「發生新事實或發現新證據者,但以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益之處分者為限」,爰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2萬5000元。新竹縣趙○○(編號:353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出現蕁麻疹之症狀與接種 AZ疫苗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1萬元。高雄市陶○○(編號:3097)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具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於接種疫苗後出現全身紅癢情形,經診斷為蕁麻疹。其症狀距離接種時間已2週,惟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 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5000元。高雄市徐○○(編號:311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23日出現視力模糊情形,經診斷為視神經炎。個案之抗磷脂抗體檢驗結果顯示為陽性。惟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 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2萬元。新北市林○○(編號:302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因持續發燒、不適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肺炎合併敗血症。而AZ疫苗係屬非複製型腺病毒載體疫苗,並不具致病力,不會造成感染症。個案之相關檢驗及檢查結果並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4萬5000 元。桃園市王○○(編號:297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3日因發燒、肌痛及噁心感等情形就醫,影像學檢查顯示腦皮層微小靜脈血栓。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惟目前醫學實證顯示此年齡層於接種AZ疫苗後27日內靜脈血栓之發生率有上升 情形,且個案無血栓相關危險因子疾病史。研判個案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 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3萬元。台中市廖○○(編號:3685)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15分鐘即出現嘔吐、胸悶喘等情形,依病歷記載及處置方式無法確認是否為急性過敏反應,研判其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高端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 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5000元。另個案到院後影像學檢查結果顯示疑似有近期梗塞,又個案本身具多重心血管疾病史,故其疑似中風情形與接種高端疫苗無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7 條第1款規定,不予救濟。台北市王○○(編號:373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接種疫苗後19日起陸續出現肩痛、呼吸喘及嘴唇、手部出血點等情形,於接種後45日就醫,血液檢驗結果顯示血小板低下及貧血,檢查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查個案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及胃潰瘍等疾病史,其下肢水腫及貧血情形與其潛在疾病有關,惟其血小板低下情形仍無法確定與接種AZ疫苗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3萬元。
-
2022-12-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最快春節後降級 未來疫苗擬每年打2劑
三年前的今天,中國大陸武漢傳出不明肺炎,揭開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序幕;我國針對武漢入境班機實施登機檢疫至今,抗疫屆滿三周年,全民期待真正的正常生活到來。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接受本報專訪表示,指揮中心降級或解散由行政院決定,但可先調降新冠傳染病類別,預計春節後執行,防疫工作即將轉為常態化。 總染疫人數逼近九百萬二○一九年十二月卅一日凌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半夜睡不著,發現網路盛傳武漢有病例確診SARS,因此將消息於疾管署群組公告,並提供給中國大陸和世界衛生組織(WHO)。三年來,一路從指揮中心升級、封鎖邊境,到今年染疫人數近九百萬,但終於邊境解封、室外脫口罩,全民與病毒共存,疫情可望即將走入尾聲。疫情帶來新日常,包括新冠疫苗成為常規疫苗?王必勝表示,若疫情流感化,可能需定期接種疫苗,必須擬定新年度接種計畫,包括打哪一種疫苗、哪個廠牌、間隔多久等;這些問題需考慮病毒變異情況,但依現有病毒、疫苗資料,推估一年需打兩劑,以mRNA疫苗為主,屆時傾向長者、高風險族群公費支應,其餘民眾自費接種。但疫苗要自費,牽涉是否有藥證,未來不再以EUA方式進口。新冠肺炎是第五類傳染病,民眾關心何時降為第四類?王必勝表示,指揮中心更重視實質作為,包括調降後的通報定義,現在所有確診病例都要通報,未來規畫只通報住院的中重症患者;國內正開始第三波疫情,上升得很快,但預期下降也快,希望過完春節處理這件事,也會參考WHO或美國是否解除國際關注公衛緊急事件(PHEIC)。是否解除警戒 各走各路中國大陸日前才將新冠肺炎更名,並從明年一月八日起不再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王必勝表示,其他國家是否解除公衛緊急事件只能作為參考,「大家各走各的路」;歐美疫情走了許多波,雖然沒有公開說明,但類似更改通報、降級的措施已經進行,台灣有自己的處理節奏,以「穩健開放」為目標。疫情流感化 最怕變異株 指揮中心何時解散?王必勝之前說,需達到「疫情流感化」和「防疫工作常態化」。他解釋,疫情流感化主要看致死率或重症比率,現在新冠肺炎仍是流感的十到廿倍,但在病毒未變異的情況下,隨自然感染或疫苗覆蓋率增加、免疫力上升,兩者會愈來愈接近,只是最困難的就是「無法控制病毒變異」。防疫工作常態化則與疫情流感化息息相關,除了疫苗外,抗病毒藥物準備、給藥方式等,也都需要常態化。未來只通報重症,輕症、無症狀者應透過血清抗體監測疫情狀況;包括藥物緊急採購、房舍徵收等,都必須回歸傳染病防治法,這些工作都在進行中。王必勝表示,疫情日漸趨近流感化,防疫工作常態化準備中,指揮中心的存在就是協助特殊工作成常態,「不能說解散後哪些事不能做,那就麻煩了」。王必勝笑說,「兩千三百萬人最想解散指揮中心的是我」,但指揮中心解散是行政院職權,所以各項工作銜接、準備後,調降新冠肺炎傳染病類別是關鍵步驟。
-
2022-12-3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時鐘 快轉1秒 大腸癌連15年居首
國健署昨天公布一○九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十二萬一九七九人,相較一○八年增加七二五人,癌症時鐘再快轉一秒,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人罹癌;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六十四歲,但甲狀腺癌發生年齡中位數僅五十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五十六歲,口腔癌、子宮頸癌為五十八歲,民眾應提高警覺。肺癌新增數緊追在後一○九年十大癌症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大腸癌蟬聯十五年居十大癌症排行首位,新增一萬六八二九人,肺癌一萬六三七○人緊追在後。肺癌權威、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陳晉興表示,今年七月起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相信肺癌個案數將超越大腸癌,成為十大癌症第一位,如能早期篩檢、治療,就可降低死亡率。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女性乳癌一萬五二五九人,雖然排名第三,因為集中於女性,因此,標準發生率位居第一(十萬分之八十二點一),而大腸癌也才十萬分之四十點五;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令人憂心,代表篩檢速度遠遠落後發生率。此外,甲狀腺癌、胃癌的標準發生率也處於上升態勢。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名次排序與一○八年相同。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與一○八年相較,胃癌上升至第八位,皮膚癌及子宮頸癌往後至第九、十位。如以性別做區分,男性食道癌、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十四點六倍、十點四倍,再者,膀胱癌、肝癌則分別為女性的二點八倍、二點七倍;整體來說,男性癌症年齡標準化發生率為女性的一點一倍,一○九年男性罹癌人數六萬三八九三人、女性五萬八○八六人。一○九年癌症時鐘快轉一秒,陳晉興表示,癌症是老年人疾病,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除了腦中風、心肌梗塞等,老年人最常往生的原因就是癌症,未來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
2022-12-29 癌症.抗癌新知
109年最新癌症登記:大腸癌連15年居首 每4分19秒就1人罹癌
大腸癌連續15年蟬聯十大癌症第一。國健署今天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9年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比108年快轉1秒,十大癌症排行,再度由大腸癌居首;除了胃癌與皮膚癌、子宮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序位互換,其餘排序與108年相同。109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癌症人數為12萬1979人,較108年增加725人,109年全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4歲,與108年相同,各主要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除了大腸癌、肺癌及子宮頸癌延後1歲,皮膚癌早1歲,其餘與108年相同。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癌症發生發生人數集中50歲以上,占8成3,癌症發生人數增加以70至79歲較明顯;減少以50-59歲較明顯。而部分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早的癌別,口腔癌及子宮頸癌為58歲、乳癌及子宮體癌為56歲、甲狀腺癌為50歲。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甲狀腺癌、胃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針對大腸癌再度蟬聯十大癌症之首,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癌症發生原因多,不過食用紅肉、酗酒、纖維與礦物質攝取不足、肥胖不運動等都有關係,仍鼓勵國人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大腸癌也是5癌篩檢工具中非常有成本效益的一項,目前大腸癌發生率有所趨緩。國健署統計,歷年來全癌症篩檢量平均約500萬,109年為450萬、110年受到疫情影響為389萬,今年111年為435萬,稍稍回溫。吳昭軍表示,過去2年的確滿擔心,全世界都是如此,因為疫情導致醫院降載、民眾不敢到醫院篩檢等,所以癌症與部分慢性病篩檢都有下降。吳昭軍表示,隨這疫情下降,篩檢人數有慢慢回流中,畢竟癌症不會因為不篩檢就不存在或不發生,雖然整體下降人數減少,不過找出的陽性率和2019年相比是沒有下降的,也比較不擔心「後癌風暴」,但還是呼籲符合資格的民眾進行篩檢。雖然今年癌症時鐘快轉1秒,但吳昭軍表示,整體而言是有趨緩的,代表全癌的發生率有在慢慢下降中。以性別區分,109年男性新發癌症人數為6萬3893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肝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108年序位相同。109年女性新發癌症人數為5萬8086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依序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胃癌、皮膚癌、子宮頸癌。相較108年,女性皮膚癌、子宮頸癌往後至第9、10位,胃癌往前至第8位,其餘序位與108年相同。吳昭軍指出,乳癌發生率持續上升也是令人憂心的,因為這代表篩檢速度遠不及篩檢速度,呼籲民眾還是儘量篩檢。男性口腔癌、食道癌發生率,相較女性更高。男性口腔癌(含口咽及下咽)、食道癌標準化發生率,分別為女性10.6倍、14.6倍。目前國際間尚無實證建議對甲狀腺癌、皮膚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及子宮體癌的無症狀者進行篩檢,建議若有異狀應及早就醫、治療。恐有甲狀腺癌狀況,包括快速長大的頸部腫塊、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持續咳嗽、吞嚥困難;皮膚癌則是皮膚局部隆起小結節、隆起的鱗狀硬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包括局部或全身如頸部、腋下、鼠蹊等表淺淋巴腺無痛性腫大;子宮體癌則可能有不正常的出血,包括月經週期紊亂、長期持續性出血、月經長久不來後突然大量出血或者停經後的出血。
-
2022-12-29 醫療.新陳代謝
2成5青壯年罹代謝症候群 靠飲食、運動可以逆轉嗎?
國人飲食西化、生活習慣改變,代謝症候群患者增加。據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至64歲民眾罹患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24.8%,相當於4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代謝症候群。醫師提醒,遠離代謝症候群應提前預防,可採取「健康促進」模式,包括飲食、運動調整,就有機會逆轉慢性病危害。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和二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不足),只要這五項危險因子含有三項以上,即罹患代謝症候群。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30.4%,高於女性19.7%。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發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2至6倍。國健署、健保署今年7月啟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至今執行5個月,有1200家診所、近2000位醫師參與計畫,照護超過2萬名代謝症候群民眾。醫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表示,此防治計畫目標協助20萬名民眾,盼疾病初期時,可以透過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戒檳等健康促進方式,將體重、腰圍控制在正常值,有機會逆轉疾病。黃啟嘉說,過去制度、誘因不夠積極,整體醫療環境容易忽略「監測價值」,病人會認為「看醫師就是要拿藥」,醫師苦口婆心建議病人改變飲食習慣、運動等,病人還不一定想聽,有種「好心被雷親」的感覺。黃啟嘉分享,曾碰到一位病人,誤以為自己的過敏是鼻息肉,他仔細檢查後,確認沒有鼻息肉因此沒開藥,病人反而不接受,反問「能不能退掛號費」。「我最大興趣,就是幫病人減藥。」黃啟嘉表示,專業醫師給予病人健康觀念、督促改變生活習慣,價值遠高於給予病人藥物或檢查。
-
2022-12-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近9成有呼吸道症狀 醫推估台灣長新冠患者超過40萬人
45歲岳小姐從事行政工作,今年5月確診新冠肺炎,染疫後喉嚨痛到食不下嚥、沒有睡好,十分焦慮,居家隔離7天下來暴瘦3公斤。隔離結束後返回職場,卻因為久咳影響工作,求助三總後新冠肺炎整合門診,不僅咳嗽改善,睡眠、焦慮問題也一併獲得治療。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的一篇研究,分析全球百萬人新冠肺炎感染者資料,發現長新冠患者約6%,當中有37%屬於呼吸道問題,3.2%是疲倦、疼痛、精神相關問題,2.2%為認知與神精相關問題。台灣本土個案至今超過869.8萬例,推估長新冠患者超過40萬人。近9成有呼吸道症狀三總自110年10月開設整合門診昨發表成果,院長王智弘表示,常見長新冠後遺症,包括呼吸喘、胸痛、關節痛等,還有精神焦慮創傷、潛藏合併症等,至今協助1300多位患者進行心肺復健,經過3個月追蹤治療,9成患者獲得改善。胸腔內科分析整合門診517位康復者,男女約1比2,常見症狀中呼吸道症狀占89.3%、疲倦69%、情緒或睡眠障礙60.1%、認知功能障礙51.3%。呼吸道症狀中以「咳嗽」最常見占6成,持續性咳嗽大於8周的康復者,近半有過敏體質,經過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合併吸入型類固醇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15%運動低血氧胸腔內科以「6分鐘行走」測試,評估康復者運動耐受性,15%康復者有「運動低血氧」狀況,檢查發現有肺部纖維化、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等潛在疾病。三總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低血氧定義包括血氧低於94%、運動時或運動後血氧降低4%,但民眾很難自行察覺隱性低血氧,建議應在醫院測試,由醫師判讀血氧監測數據,找出低血氧的背後原因。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科主任蔣尚霖表示,收案117位患者,平均約50歲,84%患者氧功能缺損,後續進行心肺復健計畫,有24人定期返回醫院訓練,93人採居家訓練,醫院訓練組最大攝氧量人數進步百分比及進步幅度,均較居家組進步大。
-
2022-12-25 醫療.眼部
天氣太冷竟會失明!眼科權威呂大文:這4類型族群慎防
周末受寒流影響,氣溫持續下探,近日有位民眾一覺醒來「竟然看不到」,甚至腹痛、嘔吐、血壓飆高,經過醫師會診,確診是急性青光眼惹禍。國內權威眼科醫師提醒,冬季急性青光眼患者增加,尤其是同時有這4種條件的民眾應注意,包括女性、身高少於160公分、遠視100至300度、年齡大於55歲者,容易產生急性於角閉鎖性青光眼。青光眼權威、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指出,秋冬季節因為晝短夜長,同時符合上述4項條件的患者,容易產生急性於角閉鎖性青光眼,其眼壓會在短時間內飆升至50、60,造成病人突然失明、頭痛、噁心、嘔吐。近日天氣寒冷,在門診、急診都觀察到急性青光眼患者增加的趨勢,尤其急診有8成急性青光眼患者,都是符合上述4項條件者。像是前幾天一名68歲女性,原先人還好好的,但傍晚用完餐後,便感覺眼睛不太舒服,原先以為自己可能感冒,想睡覺休息一會兒,結果一覺醒來「完全看不見」,家屬緊急帶她到急診就醫,同時她有腹痛、嘔吐,血壓飆至200,急診醫師原先以為是急性腸胃炎或中風,後續經會診眼科醫師,發現眼壓飆60,才確診是急性青光眼,透過降眼壓才恢復正常。呂大文提醒,急性青光眼若在秋冬好發,很容易有致盲性,若發作後8小時內沒有降眼壓,急性青光眼患者多半留下後遺症,最嚴重情況有三分之一患者「會失明」,是相當嚴重的眼科疾病,呼籲民眾千萬小心,發生時要儘速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