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3 名人.許金川
搜尋
親人
共找到
633
筆 文章
-
-
2021-10-20 癌症.抗癌新知
三總「四癌篩檢周」開跑 乳癌新增患者過半能早期發現
「四癌篩檢開跑!」三總內湖院區今宣布,將展開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並於社區巡迴。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表示,疫情爆發之前,院內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開著巡迴車到社區推廣四癌篩檢,疫情後幾乎沒辦法在社區推廣,擔心疫情期間,癌症伸出魔爪,趁近期疫情趨緩,啟動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活動,盼能及早找出早期癌症患者,及早治療。三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與藝人徐乃麟今齊聲喊出「1020三總癌篩日,健康輸不起,要愛不要癌,四癌篩檢陪您WIN!」口號,宣布為期一周的活動正式開跑。戴明燊表示,四癌篩檢包含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大腸癌,這四種癌症早期發現都有高達90%以上的治癒率,特別是乳癌,若能在第0期或是第1期就發現,治癒率可以達到97%到98%之間。他表示,很多年輕女性會認為癌症與她無關,但癌症年輕化已成為趨勢,家族中有任何親人罹患乳癌,就得密切注意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變形凹陷等異常。國健署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戴明燊表示,以乳癌為例,每年新確診個案為1.5萬人,其中有50%屬於第0期到第1期乳癌,過去幾乎很難察覺第0到1期,約3分之1屬於第2期到第3期,顯示政府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戴明燊表示,大腸癌的篩檢也很簡單,透過糞便確認糞便潛血,大多可以確認是否有罹癌的風險;近年吃檳榔的人數驟降,但仍有抽菸、喝酒的民眾,口腔癌早期發現治癒率也非常高,子宮頸癌亦是。四癌篩檢並不會花太久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後續則是等待檢驗報告即可。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項目為「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羽化成醫師的醫學生:因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慶幸初入臨床即遇見這個家庭,好好挫一挫這名五年級醫學生(clerk)的銳氣,如今即將從醫學院畢業,接受「畢業後」(PGY)訓練,終於下定決心好好把故事寫下來。「那天,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差勁,在休息室裡頭坐著哭,晚上十點猶豫許久還是拿起公務機播給NP(專科護理師)學姊,那種不知所措的窘境,幸好早早就經歷。」回首來時路,當初的光景依舊歷歷在目。「41歲女性,原居英國,久咳不癒,懷疑肺癌,父母與腫瘤科醫師認識,剛從英國回來,要做非常多檢查進行確診以及分期,有人想負責嗎?」憑著已在大學醫院一般內科接過兩、三名病人的經驗,我自告奮勇晚上留下來負責這名病人。晚上我走入病房打聲招呼,與病人和其母相談甚歡,過程中還於電話中和弟媳說明未來幾天安排的檢查,讓遠在英國的先生及其他家人了解目前的醫治情形,我深知clerk的身份不能對病家進行病解,所以關於病情告知我直接建議家屬趁主治醫師查房時撥越洋電話一併聽病解。電話掛掉後,整個氣氛有些不大對勁,病人的父親進來了,然我不以為意地繼續跟病人問著病史,結果問沒有幾句,病人父親直指我們缺乏記錄造成過多人詢問,於是我退而求其次轉而向父母問病史,問到家族史時,當我問到案弟有沒有結婚,然後多問了一句有沒有孩子,這一句話挑動了爸爸的神經,他劈頭嚴厲質問我:「這個很重要嗎?」為了化解尷尬,我仍從喉頭迸出文字慢慢向父親解釋,那眼神裡的殺氣才消了一些些。雖然主要問的是父母,病人偶爾還是會補充幾句,結果就在我接著問上一兩句後,病人突然間咳了起來,一聲聲咳嗽響徹了父親心頭的鐘,晃的撕心裂肺,我與同學被憤怒地驅逐:「好了好了不能再問了!她都咳嗽咳成這樣,你們趕快走吧,不准再來了!」匆忙之際,迸出什麼樣的道歉詞都不奇怪,留下了殘缺的病史詢問以及零進度的身體診察。回到護理站,同行以及埋首打病歷的同學給了我不少意見,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焦急完成任務的心似乎造成病人及家屬一些傷害,違背Do No Harm的天條。回到休息室後,我有些擔心隔天查房的狀況,混亂的思緒使病歷變得支離破碎,怎麼也打不完整。看了看手錶,我深怕自己的不禮貌明日殃及NP學姊,於是晚間十點左右鼓起勇氣播出電話,我一邊闡述被方才場面震懾的經過,一邊流淚,更覺得自己做得很爛,話筒另一頭的學姊默默地聽我説完,接著關心我是不是很挫折或不太敢負責這名病人……確實,當下我的信心的確受大了大大打擊。先前六週的訓練,與病人的相處都十分圓融且溫暖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被病家掃地出門,然而這也令我反思:「或許我應該更早離開?或許我應該再精簡一點?」 「或許我以為輕鬆的聊天,在病人父親眼中卻是廢話,更妨礙了休息時間……」仔細一想,當天病人晚飯其實還剩下一些沒吃完,且病人已經做了兩個大檢查,身心俱疲,此外嚴重的肋膜積水造成講話會喘,並且時不時會咳嗽,這樣的狀況實在不適合久久問診。父親方面的情緒應當也十分複雜,全力栽培孩子到國外公司擔任商業經理,此時卻被宣判得了癌症,心中必定滿是焦急,但是病人母親已為此悲痛哭泣,一家之主的矜持使其必須嚴肅地表現堅強。雖然僅是猜測,但慌張跟經驗不足的我,冷靜下來後才能好好替病人多想一些……後來我與學姊討論出一個折衷方案,訪視病人我都與學姊一同前往減少打擾病家次數,而在學姊陪同之下,我也能完整而無壓力做完每日身體診察及問診,病人父親也不會嚴肅對待。經過了一連串檢查,病人為右下肺肺腺癌肺內轉移,並有多處肺外轉移(肝臟、骨、腎上腺、腎臟),後來申請新藥crizotinib進行標靶治療,住院過程也接受肋膜穿刺引流胸水緩解喘的症狀,慢慢地她能走出病房繞著護理站散步,慢慢地父親對我的態度逐漸軟化,開始跟我有一些日常對話。病人住院已近兩週,各式檢查及治療方向也告一段落,那天我發現病人去散步了,我有禮貌地詢問父母是否能陪病人一起散步聊聊,而他們也同意了。我們在長廊上談了許多跟病情無關的事情,她說她好想回去陪孩子,最近女兒在英國參加科展,之前只要有比賽總是由她陪同,現在連要看先生與孩子都只能透過視訊。她也反問我是哪裡人?醫學系辛苦嗎?為什麼選醫學系?這些日常對談在初入病房那天看來是多麼遙不可及,如今我們在午後暖陽的沐浴下談笑著,我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放棄負責這名病人,才讓枝芽蔓過牆,開了花。離開這醫院前,我又翻了她近期回診的病歷,多出來的腦部影像檢查即使報告還沒出爐,我也能從中嗅出一些不尋常之處。謝謝您帶給我的考驗以及成長,也希望您能好好的陪伴身旁的親人,面對病人時我不僅在知識方面需要努力,許多臨床上的應對及體諒都得繼續磨鍊,期許自己畢業接受PGY訓練後,能在忙碌之餘好好面對交到自己手上的病人。「生命的脆弱,值得我們好好呵護;生命的堅強,等待久了也會看見的吧!」
-
2021-10-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下 易受創5族群 留心悲傷五階段
● 面對多變疫情,民眾身心起伏,不時心情低落● 失業者常否定自己,社會新鮮人、學生,最常感焦慮● 喪親之痛不要隱忍,需要好好宣洩疫情趨緩,政府廣發五倍券盼能復甦景氣,但受傷的身心恐怕無法說復元就復元。面對變化多端的疫情,民眾身心狀況也跟著起伏,焦慮、憂鬱、低落不時襲來。心理諮商師許家綺提醒,失業者、學生、確診者、喪親者、醫護人員是5大身心受創高風險族群,一旦出現「悲傷五階段」,一定要適時對外求助。先是否認 不願面對現實通常身心受到創傷,會經歷「悲傷五階段」,先是否認,不願面對現實或否定事實;接下來是憤怒,對任何事物都感到不平;第個三階段是討價還價,認為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解決事情;第四階段放棄,不再抱怨也不再憤怒,陷入失落憂鬱狀態;第五階段是接受。前四個階段會不斷反覆進行,才可能進入第五階段。調整身心狀態 再訂目標許家綺表示,疫情期間,失業者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否定自己,不知如何適應現況。部分失業者即使失去工作,存款仍可支應一到三個月生活,建議可以先沉澱,將失業期間視為暫時休息的時光,調整身心狀態,再訂定目標,嘗試各種機會,有助未來發展。兩類學生會受疫情影響,一是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二是剛好要升大學或高中的學生,焦慮感將遠高於同齡者。許家綺表示,家長此時扮演重要角色,應給予更多空間,社會新鮮人也可嘗試不同歷程,打工換宿、多元學習等,身心穩定後再投入職場。確診者曝光 不知所措自責許家綺表示,確診者易受關注,任何人都可能知曉你或妳是誰,因擔心隱私曝光而不知所措,出現易怒、恐慌等情緒,加上確診者常會有「自責感」,但是,親友之間若無法抒發身心壓力,應立即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因疫情而喪親的家屬,更是疫情下身心飽受創傷的一群人。許家綺建議,喪親之痛不要隱忍,此時反而需要好好宣洩,當哀傷情緒湧上心頭,可把對離世親人的感念之情寫成文字,有助走出傷痛。醫護人員 心理健康被忽視醫護人員長時間於第一線作戰,避免家人染疫,盡可能與家人保持距離,但仍可能害怕感染病毒,少了抒發管道最終累積成壓力,許家綺表示,醫護人員雖是專業人員,但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視,部分心理諮商所有提供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協助醫護人員重新反思自我價值。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城中城大火幸運逃過一劫的居民 家沒了…獨居男嘆剩癌症相伴
高雄市城中城大樓四十六死大火,幸運逃過一劫的居民也面臨無家可歸窘境,高雄市政府安排旅館安置,但還是有人不知道而夜宿公園。尤姓男子說,他現在無親人、無收入、無住處,相伴的只有癌症,希望能回住處拿藥。七十歲獨居婦人蔡秀子在安置旅館一夜難眠,想到許多鄰居就這麼走了,感覺很淒涼。蔡秀子說,在城中城大樓八樓住了十五年。火災發生時,原本在睡覺的她恍惚間聽到有人大喊:「城中城火燒!緊走!」她披了一件衣裳就奪門而出。搭電梯到一樓後,不到一分鐘就四周全黑,她摸著牆壁踉踉蹌蹌逃到馬路對面,回頭看陷入火海的房子嚇一大跳。她感歎說「就差那一分鐘!」城中城租住戶四十七歲的尤先生,五年前因肝癌動過手術,前天去朋友家打聽有無工作機會,凌晨三點多返家時,目睹城中城已成火海,愣在當場。雖然幸運逃過死劫,他卻沒有一絲喜悅,只想著,以後日子要怎麼過?他說,自己沒有家人、沒有工作、沒有收入,現在連住處也燒了。原本在環保公司做計時鐘點工的他,因疫情加上他手腳不如其他人靈活,前陣子也沒工作。在安置旅館待了一晚,只想回住處拿藥,他說,反正就是孓然一身,只想有個睡覺的地方,看得很開。高市府統計,昨晚入住十三房、十九人,有個人、也有夫妻。三陸配罹難 國台辦哀悼【特派記者賴錦宏/北京報導】高雄鹽埕區「城中城」社區大火造成四十六人死亡,陸委會昨天證實其中有三名陸配不幸罹難,當中兩人在台無其他親屬,政府將對陸方親屬入境來台及處理後續奔喪事宜,提供專案協助。大陸國台辦昨晚表達深切哀悼,並表示正在了解情況,將積極協助家屬處理各項善後事宜。
-
2021-10-11 寵物.寵物故事
浪浪回家/小城故事多 浪貓變社區萌貓
位在新店山區的小城里,名符其實「小城故事多」,社區充滿喜和樂,這裡不僅是新店區公所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場域,里長郭仁澤更發起「社區流浪貓狗TNR計畫」。乾淨整潔的街道,幾隻貓咪一派悠哉地曬太陽,輕輕一喚就主動靠近,顯然不怕人也親人。你對流浪貓的印象是什麼?製造噪音、具攻擊性、造成環境髒亂慣……?七年級的新店小城里長郭仁澤因為救治一隻橘貓,努力建立對浪貓友善的社區。因車禍從此後癱及失去一隻腳的橘貓,讓郭仁澤省思該如何善對待流浪動物,同時解決居民的困擾。透過更多人的參與,凝聚愛護動物的氛圍,打造人貓和諧共存、共處。橘貓小黃因禍得福,行動不便,收編為社區貓長期照護。郭仁澤回憶,2020年冬天,接獲街貓「小黃」發生車禍的消息,趕緊送到新店動物之家緊急搶救,雖然保住性命,卻截肢成了「三腳貓」。「小黃的狀況無法原地放養,還要面對定時翻身、擠尿的長期照護,只能盼求好心人收養。」幾經思考,郭仁澤決定把牠收編成「社區貓」,以社區名義照顧到終老。在善心愛媽幫忙餵養照顧下,小黃變成人見人愛的胖橘貓,每當坐上推車外出兜風,可愛萌樣迷倒不少路人。郭仁澤藉由這個契機,繼續擴大宣導浪貓議題,首先改善餵食廚餘造成的環境髒亂,公告呼籲:「請用容器裝盛乾糧,並於食用後收拾乾淨。」同時執行絕育(TNR)計畫,里內約90%的貓咪都已經結紮,不再因發情而嚎叫、打架。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鄰里的負面印象。陸續啟動的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民眾的負面印象,郭仁澤說原本聽到的抗議聲:「喜歡就把牠帶回家啊」、「不要在我家附近餵食」、「送到收容所就好啦」,之後漸漸變成支持認同。里民主動通報浪貓的訊息,包括誘捕小貓、PO文送養等,愛媽發揮強大戰力,送養了二、三十隻小貓!為了保障浪貓的生存安全,郭仁澤向新北市動保處申請設置「注意動物出沒告示牌」,減少山區路殺事件發生。身兼小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仁澤,除了推動流浪動物動保服務改善環境品質,也致力社區關懷據點服務長輩,「希望未來能讓毛小孩融入互動,發揮『動物輔助治療』功能,彼此陪伴增加幸福感。」郭仁澤表示,執行流浪貓絕育計畫已經近四年,持續朝友善動物的社區邁進,期盼貓咪結紮被領養,終結流浪生活。
-
2021-10-0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鑽研顱底手術,成為腦腫瘤手術權威!亞大醫院院長許永信以病人為中心,樹立業界典範
國內腦腫瘤手術權威許永信,五年前接掌全新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以「外科醫師」身分帶領醫院,讓亞大醫院從甘蔗田蛻變為收治急重症患者的醫學重鎮,至今已完成600多例腦部手術、2800多例脊椎手術、治療逾5500多例癌症病患,達國內醫學中心醫療處置水準。挑戰高難度 鑽研顱底手術 許永信從就讀醫學院開始,就決定要當外科醫師,且對顱㡳手術特別感到興趣。腦部的構造分為大腦、小腦及腦幹,就腦腫瘤生長位置而言,顱底是相當特殊的,因為位置深,靠近腦幹,有重要顱神經及腦血管,手術有相當困難度及危險。不論是腦腫瘤手術、腦血管手術,隨時都可能面臨患者突發狀況,可訓練醫師面對病患危急時克服壓力沉著應戰,也養成他長期面對壓力,投注心力研究出一些特殊的手術方法。至今仍執刀的他,救治病患逾千例,強調「許氏出品,品質保證,樹立業界典範」。從爬山啟發 給自己訂目標許永信大學時代常背40公斤行囊爬山,從中獲得啟發,「人必須給自己訂定目標」,他習慣在登山前帶上一顆橘子,登頂吃橘享受眼前美景,當做給自己的獎賞。因此成功完成手術,病患恢復良好時,他心中會有極大的成就感與喜悅。看著亞大醫院從無到有,接掌首任院長的許永信說,過去台中屯區、南投偏遠地區急重症病患都要到台中市區、台北的醫院救治,亞大醫院成立後,以「救急、救腦、救心、救命」為宗旨,免除了急重症患者舟車勞頓之苦。期許自己「繼續當外科醫師,繼續成長」的許永信,以身作則,樹立典範,讓所有醫師有所遵循。同時建立一個平台,讓病人能夠找到稱職的醫師,也讓所有醫師能保有對臨床醫學的熱情,表現醫者該有的責任感。建合作機制 團隊互相補位「醫院運作的思維,要以病人為中心。」許永信認為,病人在短時間內得到最佳的治療與照護,有賴於醫療團隊的有效運作。團隊成員建立合作機制,通權達變,互相補位就很重要。他期許亞大醫院未來透過床數增加、專科化與跨科團隊化,達到準醫學中心級的規模。許永信養生祕訣:登山潛水、寒流游泳 喜歡冒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喜愛旅遊,常從事登山、潛水、球類運動,也愛聽音樂、閱讀,對生活充滿熱情。院務繁忙的他,仍會善用時間多活動,強調「運動是人生的一部分」,也鼓勵員工一起來運動,享受動靜皆宜的百樣人生。「人生在世,除了與親人愛人互動外,最重要是能實踐自己的目標,與體驗世界的美好。」許永信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應有個小園地,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與人生的趣味,人活著才會有價值感,面對困境時會有更大的勇氣。許永信還特別喜歡在寒流來襲時在室外泳池游泳,體驗萬物寂靜,腦中會浮起「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他愛開車馳騁樂趣,音響來一段帕華洛帝(Pavarotti)唱「Caruso」,是速度感與美感的最佳組合。也喜歡具冒險性與挑戰性的活動,完攀國內70多座百岳,到馬來西亞、印尼孤島潛水。許永信愛旅行,且習慣在清晨五時早起跑步,跑遍世界知名景點如羅馬競技場、舊金山大橋、北京故宮紫禁城、上海灘等,用不一樣角度認識城市面貌。除了愛聽音樂,他每周會利用時間閲讀手機中的小說,是非常有趣的體驗,腦袋中有小說的世界,也有現實的生活,在時間的軸線上交叉融入融出,好玩的是,人物從未搞混過。近年許永信多從事跑步、游泳等運動,尤其推崇跑步,不但自己跑,也鼓勵員工跑。因為運動有助於思考,他甚至從中思考出開刀新方法、人生大道理。許永信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腦腫瘤手術、腦血管手術、神經軸突生長研究、腦部矩陣電極研究現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學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經歷: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腦部神經外科主任、華盛頓州立大學醫院研究員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的身體來自清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經常的運動。
-
2021-10-0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改善 我是被騙了嗎?
醫生總說:「疾病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吃一次藥就可以改善呢?」同樣的,毛小孩行為偏差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一次溝通就能明顯改善呢?找出問題原因,三方共同努力解決,透過行為引導、心理調適,才是改善行為最周全妥當的方法。我們往往輕易的賦予更多的權力給他人,到底是信賴專業還是為了推卸責任?大家好,我是腦男,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寵物溝通諮詢後很多人可能會有的情況或疑問,在這裡幫大家說明。毛小孩行為有問題怎麼辦?先給獸醫看因為寵物不像人類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食慾不振可能是牙齦發炎,也可能是因為生病感冒造成,也可能是心情不好壓力大。不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最好是給獸醫做物理檢查,再依照情況找寵物溝通師,這樣的順序才不會錯失關鍵急救時刻。溝通後毛小孩行為沒有改善?小心迷思陷阱!這裡要幫大家釐清幾個迷思。首先,動物溝通師的工作是「翻譯」毛小孩的想法,並不是協助家長「管教」毛小孩。毛小孩行為會偏差,就是想法長期不被重視,因而變本加厲的吸引主人注意力,或者抗議,尤其毛孩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吸引注意力方法。如果溝通師不理會毛小孩的意見,只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調整毛小孩,那麼這就是助紂為虐了。心理問題造成的行為偏差,原因不外乎幾個方向:1.長期被冷落或打壓:主人過度忙碌讓毛小孩感受到寂寞;或者相處的態度強硬、處罰嚴格等,讓毛小孩沒有做自己的空間,都可能讓毛小孩壓力過大而行為失常。被冷落的毛小孩則可能會摔東西、亂尿尿、狂叫來吸引主人注意(也可能會瘋狂撒嬌)。而被長期欺壓的毛小孩,不親人、膽小、疑心病強、脾氣差不給抱、有侵略性等等,也可能是生活太壓抑造成的。2.主人情緒變化大:主人家庭不和諧常吵架,或工作繁忙造成焦慮緊張,敏感的毛小孩都能直接感受到,並且他們會吸收這些負面能量,或者更極端的釋放這些能量。這是很常見的卻難以覺察的問題,有時候毛小孩的行為偏差,問題可能就出在主人自己身上。先改善自己,毛孩自然就會改善。3.不適應新環境:環境的問題是最複雜的。比如自己的窩被動了、家裡來了別的寵物、熟悉的東西被拿走了、主人長期出門沒事先告知、被剃毛或結紮沒事先告知、男女主人分手、熟悉的貓砂被換了等等等…毛小孩就跟小孩子一樣難搞!有自己的喜好跟執著,所以如果要好好相處,就不要亂幫毛小孩做決定反而會自造成對立,找尋溝通師協助,彼此尊重了解,並重新調整相處模式就可以改善。4.未結紮的本能反應:相信很多人有這類的困擾,沒結紮的毛小孩會有很明顯的本能反應或情緒,當他們需要抒發時,就可能會帶給人類困擾。比如公貓的侵略性,他們在野外時會需要保持戰鬥力與體力,就會時常模擬打架的情境跟主人或東西玩,而可能太過暴力造成傷害。有強烈地盤性的毛孩,還可能會亂尿尿站地盤。母貓發情時的過度撒嬌或叫聲也可能造成很多困擾。如果未結紮又加上上述三點的狀況,那問題可能就更複雜。你遇到的問題是屬於哪一種呢?釐清問題後,請跟溝通師討論適合的調整狀況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如果因為找到問題就鬆懈而不解決,問題依然會存在。我遇過很多家長,溝通之後就想說反正溝通過了,生活模式照舊,結果不久後毛孩又有行為偏差,這不是可想而知嗎?治標不治本呢。我長期諮詢經驗可以說:「其實問題的原因是毛小孩造成的比例比較少,大多問題都出在主人身上。而我們服務到後來也都是在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唯一且最快解決問題的秘密跟大家分享一招打天下的方法,就是「自己跟毛小孩溝通!」因為唯有你自己親身體驗牠的一切,你才能站在牠的角度感同身受,才能放下自己去理解另一個生命。其實「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那就是同理心。請真心的感受牠,不期待回報的愛牠,接納毛孩子為自己生活帶來的刺激跟改變。更感恩牠在我們生命中陪伴我們,好好的欣賞、撫摸…這時候你們心意相通,就是最有品質的「溝通」了。「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就是同理心而已。本文摘自腦男|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明顯改善,我是被騙了嗎?,經作者授權轉載。
-
2021-10-07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飲食料理 吃出三好一巧
家中長輩常因牙口不好而咬不動、吃不下嗎?衛福部國健署因應人口高齡問題,推出一系列質地調整飲食料理影片,助民眾照顧長者的營養與健康。首部影片由國健署長吳昭軍與全聯先生(邱彥翔)合作,拍攝「爸爸回家做晚飯」敬老特輯,吳昭軍大展廚藝外,並分享質地調整飲食的小撇步。國健署調查顯示,65歲以上國人,因口腔問題而限制進食的比率超過61%。隨著年齡增加,容易因牙齒狀況、咀嚼或吞嚥的問題,導致食不下嚥的情形。董氏基金會調查則發現,國內約每10位長者就有1位有吞嚥障礙,這也是引發老人厭食症的原因之一。考量長者的牙口功能及營養需求,國健康推出「高齡營養飲食質地衛教手冊」,並推廣三好一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高齡飲食觀念。民眾只要運用質地調整飲食概念,透過食材的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等,改變食材的軟硬度及適口性,就可以製備適合長者的餐食,讓長者不再只是看得到吃不下,並且搭配「我的餐盤」原則,讓長者吃得更健康。「爸爸回家做晚飯」影片推薦「如意鮮蝦雞肉蛋捲」、「古早味絲瓜佐魚片米粉湯」兩道料理。吳昭軍說,藉由兩道簡單的料理,傳達想要照顧長者營養的想法,利用家中常用的餐具可以輕鬆辨別食物的軟硬度,為長者飲食把關,且藉由全家一起做菜的家庭互動,不但能增進情感,加上親人的陪伴用餐,更可以增加長者食欲。「如意鮮蝦雞肉蛋捲」料理有小技巧,因蛋白質是長者重要的營養來源,將富含蛋白質的新鮮蝦仁與雞肉,再加入些許馬鈴薯,透過調理棒攪碎打成泥,以蛋皮及海苔包裹,蒸煮後能提升均勻的軟嫩口感,再以適口大小切割,即成為老少咸宜的雞蛋捲,讓長者能同時攝取多種蛋白質食物。至於料理「古早味絲瓜佐魚片米粉湯」的技巧,因為米粉長長的,不好入口,但只要把它切成約3公分的適口大小,佐以軟嫩的鯛魚片、蛋及同樣切小塊的絲瓜,再加上紅色的養生枸杞,就色香味俱全,且營養滿分。
-
2021-10-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尊重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份愛的禮物
【編者按】這星期有三位不同背景的專家學者應邀回應幾週前在「醫病平台」專欄發表的文章「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一位在醫院負責「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的身心科醫師、一位大學醫院老年醫學專科醫師以及一位當年推動台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前立法委員,分別寫出他們對生命末期的深入看法。我們誠懇地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社會大眾與醫界同仁對這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歡迎有更多對這方面的繼續探討。一個新觀念要能讓社會接受,就是要經過多面向、充分的、深入的討論,才可能有深遠的影響。就如羅醫師所說,期盼大家的努力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台灣步入高齡多死社會台灣人口老化迅速,依2018年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在2026年將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成為世界高齡化最快速的國家之一。另2018年2月,台灣第一次死亡高過出生人數,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死亡人數所占比率已達到72%,步入「高齡多死社會」。高齡者較年輕人有較高比例的多重共病與功能退化,造成照護議題複雜化、預期生存餘命較短、高齡非癌症病人末期病況診斷及預測皆較困難、家庭照護與社會負擔影響時間較長,死亡原因也與中壯年族群不同。由於老化造成生理的健康儲留力降低,高齡者面對各種疾病甚至死亡,都更加脆弱;同時,高齡者接受各種侵入性與非侵入性治療時,容易導致不良反應或醫源性傷害,即使積極治療疾病,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也非常不易。此外,整個案家將面對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導入後,長期失能依賴所相伴而來的照顧負擔,不但降低高齡病人的生活品質,亦會增加家屬照護壓力,與焦慮憂鬱等情緒。多數高齡者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雖然研究指出,面對嚴重疾病與後續維生治療選擇時,多數高齡者並不希望以醫療科技維持生命,反而偏向維持個人獨立舒適,以及能與親人相處的照護方式。但目前以醫療科技掛帥的臨床環境之下,高齡病人遭遇嚴重病況時,常被直接導入各種維生醫療與延命措施,過程缺乏充分的照護選擇與目標之討論。醫療人員也較少主動邀請高齡病人與家屬參與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的討論,造成高齡長者生命末期的照護,往往無法符合其實際需求與偏好。老年醫學制定照護計畫與目標時需考量高齡者偏好、疾病軌跡與預期餘命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長者,由於預後的預測困難,且病程很長,好壞變化每人表現不一,醫療人員面對這樣的不確定性,在擬定照護目標與照護計畫時,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因此老年醫學強調在每次就醫制定照護計畫時,應及早與高齡長者進行照護目標的討論,且討論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考慮高齡長者本身的生命「價值觀」與「照護偏好」,來進行決策。討論過程須同時考量的重點為:一、目前此疾病是否有針對高齡者制定的臨床指引?二、此高齡者預期餘命為何?三、多重共病的疾病嚴重度為何? 四、此高齡者的身體活動功能與認知功能為何?透過評估上述要點後,與高齡者與家屬進行溝通,規劃出符合個案需求與偏好的照護目標後,再進行為高齡者量身訂作之照護計畫的制定。以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針對進食營養措施之選擇進行溝通討論賴教授在110年8月醫病平台上以教授父親的故事,傳達其身為醫者與為人子,因文化上對於預先討論生命末期照護選擇的忌諱,無法得知其父對於管灌飲食與維生醫療之生命價值觀與選擇偏好,在父親過世多年後體認到,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因而自問: 「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文獻指出,高齡衰弱病人在病程末期體重減輕與食慾變差是無可避免的情況,同時身體對於營養與水分的需求會下降,就算進食量減少也不會感覺不舒服。若勉強病人進食,不但無法延長生命,反而可能會降低生活品質。Chernoff在2006年的研究中發現,當高齡衰弱病人因飲食量減少而進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廔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簡稱 PEG)來提供管灌飲食後,術後一個月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54%,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28%;術後一年後死亡率,末期失智症病人是90%,沒有失智症的病人是63%。而根據考科藍2021年最新一篇系統性回顧文獻指出,相較於其他由口促進飲食的方式,給予末期失智症個案管灌營養(enteral tube feeding),不但無法增加存活率、改善生活品質、營養指標、減輕疼痛,也無法減輕照顧者憂鬱焦慮的情緒。因此,醫療專業人員應與病人與家屬共同討論不同營養攝取方式的利弊得失,若高齡病人不願意接受管灌飲食時,可鼓勵家屬經由細心手工餵食(careful hand feeding)外,選擇病人喜歡的食物,以及用著重進食以外的不同方式,來表達對病人的關心。當然,在生命末期慢慢減少營養的攝取時,死亡也會逐漸到來,但這是生命自然死亡的過程,不是餓死,也絕不是殺害。預先討論生命末期治療目標與選擇幫助提升照護品質預立醫療照護計畫(Advance care planning)是一個讓病人與其親友以及醫療團隊進行溝通討論,了解各種治療以及預後,再根據自己價值觀表達心願,建立照護目標,並對於未來想要或不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進行決策的過程。實證指出,預立醫療照護計畫能有效的促進醫病溝通,幫助病人得到想要的醫療照護方式,提升生命末期的品質,減少病人與家屬的壓力、焦慮、憂鬱,並增加滿意度,且能降低生命末期醫療照護成本。衰弱失能與多重共病的高齡病人,很少有能夠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溝通的機會。國外的研究指出,僅約2至29%的衰弱高齡者曾與醫療照護人員進行生命末期相關的討論,太晚進行討論或根本沒有討論,會造成病人生活品質的下降、家屬的焦慮困擾、不必要的住院、不必要地延長死亡過程、病人對醫療體系的不信任、醫師的過勞與醫療費用增加等負面影響。尊重高齡者生命末期照護選擇是一份珍貴與愛的禮物筆者有幸以老年醫學角度針對「對老年人生命終點如何做得適可而止,使生者無憾,死者安詳」此議題撰文進行回應。過去台大團隊的研究讓我們理解,無論是腎臟科醫師、腎友、一般民眾與醫護團隊,皆認為善終指的是沒有身體上的痛苦,以及能自然的死亡。老年緩和醫學將善終視為完整生命的一部份,因此倡議每位臨床專業人員應善用每一次臨床上與高齡者接觸的機會,即早進行生命末期照護目標與照護偏好之討論。期盼本文能鼓勵高齡者本身、高齡者的家屬,以及臨床工作人員,主動進行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之討論,並簽署相關預立醫療決定,以便能獲得符合其心願的照護與治療方式,有機會提供高齡者這份珍貴與愛的禮物。
-
2021-10-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衰弱是病?!老化和衰弱有何不同?出現以下病徵要小心
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能力降低、細胞再生能力減退,在外貌產生變化前,我們的器官已漸漸老化。老化是正常的過程,與老化相似的衰弱,則是老年症候群的表現之一,由多重原因所造成,可能讓身體狀況突然急轉直下,導致失能、死亡。常「嗆到」也會引發衰弱,各種小症狀莫輕忽一名老翁因為唾液腺分泌減少,產生吞嚥困難、吃東西經常嗆到,漸漸營養不良導致體重下降,精神和心情變差。從減少出門次數到足不出戶,人際關係和社交也跟著封閉,接著陸續出現失智、跌倒、臥床、失能,最後不幸死亡。原本只是嗆咳症狀,最後身心理狀況急速惡化,像骨牌效應一樣造成憾事。衰弱到底有多危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宥達說明,衰弱不是疾病,而是老年人常見的症候群,當受到外界壓力時,身體無法維持恆定,導致後續其它不良結果。簡單來說,衰弱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任何小毛病都會影響全身上下,讓身體功能快速惡化。「我們常見到看似健康的老年人,只要一跌倒,沒過幾個月就臥床,生活無法自理。」陳宥達解說衰弱容易造成中度或嚴重傷害,千萬不能置之不理!(➤ 咦?視力好不好和失智也有關係?中醫師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https://pse.is/3qgyw2)(➤ 你知道嗎?懶得動腦的人,小心腦部退化的比別人快!跟著學3種居家認知訓練,降低患病機率:https://pse.is/3r4f9y)Q1:哪些人是容易罹患衰弱的高危險群?65歲以上老人,衰弱的盛行率約10%,女性比例高於男性;另有吸菸、喝酒、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型態的民眾要多加注意,下列也是高危險群。▶ 認知相關(認知功能障礙、低教育程度)▶ 心理與社交參與(憂鬱、壓力、社會疏離、缺少信仰)▶ 家庭功能(未婚者、與親人關係疏離、低收入)▶ 吞嚥口牙相關(假牙、咀嚼吞嚥困難、易嗆咳、進食意願低或胃口差)▶ 慢性疾病▶ 失能(無法自理生活、需他人協助)Q2:出現哪些病徵要小心?活動力下降、體重減輕、容易疲倦、食慾降低、肌肉耗損、骨質疏鬆、步態與平衡功能異常、認知功能障礙等。若家中長輩出現上述病徵,可至家庭醫學科門診做「老年周全性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老化帶來的衝擊與傷害。Q3:如何自我評估是否衰弱?從運動表現和身體狀況評估,用「重肌述速動」5字訣快速檢查。1、體重減輕:過去一年體重減輕大於5公斤。2、肌力減弱:手握力弱,慣用手的最大握力男性<26公斤、女性<18公斤。3、自述容易疲累:主觀感受最近做任何事情感到費力。4、行走速度減慢:直線行走每秒小於0.8公尺(直線行走6公尺超過7秒)。5、低活動量:男性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寵物知識+/開心認養…然後呢?浪浪收容所志工的沈重告白
文/暮夏靈(收容所志工兼小編)引述台南市動物之家規定:於本市動物之家認養犬、貓者,如不擬繼續飼養,自認養日起 15 日內(含)送回動物之家,不予收費。根據上述規定,收容所認養出去的貓狗在認養後十五天內是可以退回的,我們可以將這段時間視為為試養期,但後面的「不予收費」並不表示只要付費超過時間也可以退,要視動物之家的收容燈號(註1)而定。台南市的兩間動物之間目前皆為紅燈,也就是說除了急難救助、危害公共安全及動保案件外,暫停一切收容作業,因此超過試養期間是不能退回的。通常我們將退回的情形稱為「退養」。身為一個在收容所粉專默默耕耘的志工兼小編,看過各式各樣退養人,符合期限規定的因為在合理的範圍內不討論,至於那些超過期限還想退的人也是百百種,而理由卻都相去不遠。通常表面上可以分成兩種類型:1.「是牠的問題」型:一直叫很吵、老是隨地大小便、會有攻擊行為、不好教。2.「是我的問題」型:我生活有困難、我覺得不適合、我想我還沒準備好。 但這兩種類型的內裡,卻都是撇清自己的責任。認養的寵物後會有的任何狀況,其實只要有認真考慮,基本上是可預期的,而事後說生活有困難、不適合或沒準備好,事實上也是因為沒有好好對自己的狀況進行評估。本文不評價這些理由中有多少是藉口,但這些人凸顯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衝動認養又不願面對。」所謂「認養」並不只是把牠們帶回家,也並不只是生活中開始有了寵物的陪伴,你還要開始要肩負起照顧這個生命的責任,你不僅要肩負起牠們吃喝拉撒和醫療的費用,也要面對牠們會帶來的所有麻煩和不便。但這些其實都是認養前就應該考慮的,更何況認養後大家都有兩週的時間可以思考自己到底行不行,然而那些退養者常常連規定都不清楚,就認養了那些自己或許還並不熟悉的貓狗。其實很現實的是,任何關係的建立都是一樣的,就像某些渴望擁有愛情的人們,常常會放大擁有的好處,卻選擇性的忽略必然的犧牲。與另一個人開始新的生活確實令人欣喜,但或許:1.你的自由會被限縮。2.你的個人時間和空間都會變少。3.你們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如果很適合彼此,那麼非常恭喜,你非常幸運,但如果彼此的個性和生活習慣有很大的落差,你們就需要磨合,很快會從熱戀期進入陣痛期。4.你的錢會流失的很快,各種節日、出遊都可能需要花錢。5.你對他一見鐘情最後卻被生活消磨殆盡。而當你有了寵物之後,你可能感到非常期待與興奮,但或許:1.除非身邊有能幫忙的人,你很難隨意外出,或是離家太久,因為家裡有寵物在等你餵,需要你陪。你要不犧牲自己的時間;要不就犧牲自己的錢送旅館。2.你要空出時間遛狗逗貓,或是你一直以來都可以好好睡覺,但養寵物後牠們總在你睡覺時搗亂開趴,擾亂你的生活步調和作息。3.牠們如果原本就親人乖巧懂事,真的就恭喜你中大獎。但如果牠們不親人、愛搗蛋又不服管教,你需要花非常多心思去訓練和陪伴,直到你們都適應了有彼此的生活。4.你可能會忍不住買各種好吃好玩的給牠們,也可能因為牠們突如其來的一場病噴掉幾張到幾十張小朋友。5.你對牠一見鐘情最後被生活消磨殆盡。是不是其實很像呢?最大的不同在於:你和你的另一半都平等的擁有選擇權,就算沒有想太多,憑著喜歡和衝動就在一起,處不來也可以選擇分手。但浪浪們呢?牠們沒有選擇。能做選擇的,始終只有你。所以你理應對你的選擇負起責任。養不了了,也請你好好幫牠們找新的認養人。牠們的所有美好與缺陷,不管事前你是否有先去了解,無論你是沒有去了解就選擇認養,亦或是已知而仍選擇認養,你都必須承擔認養一個生命的責任,那難道不是做足功課和心理建設更好嗎?甚至於,你應該在踏入任何收容機構之前,就把這些事情都仔仔細細的想過一遍,再決定要不要做認養這件事,對嗎?希望大家是真的考慮清楚了才去做出認養的決定。其實我們的專頁時不時就會收到超時退養的訊息,有些人和他講明規定不允許,就會表示理解,自行尋找下一個認養者,然而也有些人態度強硬,不管規定如何就是要退,但當然,不行就是不行,不會有任何特例。我想說的是:有想放棄的念頭並不可恥,重要的是之後你會如何選擇。若你選擇放棄,請你負起責任幫牠找到家;如果你還願意努力,那麼世界都會幫你。你可以試著在各大論壇或是Facebook的社群上發問,或是參與相關講座,更加棘手的問題也可以求助專業的行為醫學團隊,只要願意找,飼主是可以透過許多管道尋求協助的。最後,想要認養寵物,請先審慎評估自己的情況:1.你有沒有足夠的耐心和責任感?2.你有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和金錢?3.有沒有足夠的存款能夠應付緊急狀況(意外與疾病)?4.你的人際網絡中有沒有人能夠在你需要時提供支援?別讓牠們去承擔你的選擇帶來的後果。註:收容燈號:綠燈(安全水準):收容量未達85%,正常進行一切收容作業(急難救助、動保案件、危害公共安全、政府捕捉、飼主不擬續養、民眾拾獲送交)。黃燈(可容忍水準):收容量達85%但未達95%,不受理不擬續養及拾獲送交。紅燈(警戒水準):收容量達95%以上,除急難救助、動保案件及危害公共安全外,其餘皆不受理。本文轉載自暮夏靈,經原作者授權同意。
-
2021-09-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中秋困防疫旅館 居隔母女分食1顆芋頭酥:比犯人都不如
中秋人團圓,新北幼兒園群聚事件住進檢疫所隔離的板橋社區大樓住戶跟親人只能視訊相見,由於隔離期間外食規定嚴格,親友想要送餐、送月餅均被拒,有居隔母女今天過節分食醫院送的一顆芋頭酥,小孩不解的問媽媽「為什麼我們連犯人都不如?」板橋社區大樓全棟清空,三百多名住戶9月8日被迫離家隔離14天,分住新北、宜蘭、台北等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外食管制嚴格。住野柳防疫旅館的居隔戶表示,住進旅館第二天就有朋友送麵包到旅館來,但櫃台人員拒收,說熟食和水果都不收,後來只有密封包裝的餅乾、泡麵、罐頭放行。這位居隔者說,十天來,三餐飯店都會送來便當,雖然並不是太差,但現在聞到味道都快吐了,只好跟女兒兩人吃泡麵換換口味,還好新北巿府送來防疫箱中有幾個新鮮的小蘋果,她和女兒還可以嘗嘗新鮮的水果。昨天有朋友不知防疫旅館規定,送了一盒中秋月餅來,也被擋門外。她說,沒想到會被關在旅館過中秋節,昨天負責防疫健康檢查的土城醫院很好心,透過旅館廣播祝大家中秋節快樂,送了月餅和柚子讓大家有過節的氣氛。她跟女兒收到一顆裕珍馨芋頭酥和兩顆柚子。女兒問她「媽媽,監獄的犯人過節都可以吃到親人送的熟食,為什麼我們連犯人都不如?」她看著一顆芋頭酥和兩顆柚子苦笑,因為旅館裡沒湯匙也沒刀子,她還不知怎麼要殺柚子。
-
2021-09-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握病患手陪走最後一程 醫暖心遞手套讓家屬紀念
急診室感控在新冠疫情下嚴密,在病患生命走到盡同時,成為與家屬最後一段路的阻隔。一名癌末的先生日前送往急診時,已經性命垂危,著急的女兒無奈因防疫規定,只能在門外等待PCR結果。然而,收治該男的急診醫視病猶親,選擇握著他的手,暫代家屬陪伴他人生最後一段路,並把曾握著病患的外層手套交給女兒,讓她感受父親的餘溫。收治癌末男的是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部主任田知學,她回憶,當病患從救護車被推入急救室時,已經呈現頻死前的呼吸,團隊心裡也已經有底,家屬端同意不再施行急救,讓親人別再受苦。醫療團隊還是盡可能地替病患著想,包含緊急快速新冠病毒PCR篩檢等。但很快地,病患的呼吸越來越慢、越來越淺,及心跳也越來越無力。就在突然間,呼吸動作也隨之停下。患者病危前夕,以往院方會讓家屬陪著走完,他們人生的最後一段,疫情間則礙於防疫都不可接觸。田知學這時走到病患身邊,輕輕恭敬地握住他的手,在心裡想著:「請原諒我直接握住手,讓我暫代家人,陪您最後一段。」直到PCR報告出爐。她說,這時患者像是有感應似地,心電圖監視器顯示,心跳從每分鐘20下,變成10幾下,接著就變成平靜的一條線。田知學輕輕鬆開手,恭敬地向他點頭,走出急救室的門向家屬解釋。病歿男的女兒早已有心理準備,但仍哭紅雙眼。田知學向她說明,無法放行去看父親最後一面的原因,「我剛剛戴著這個手套、握著他的手,陪他走完最後一段。」接著,便將外層手套脫下,並交給家屬。田知學說,急救區的區塊疫情間兩個族群可以進來,一是著全套防護裝備的人員,或是採檢陰性的病人及家屬。能理解規定不通人情,無奈台灣已進入社區感染、不能確定感染源,甚至有時候反而是陪病家屬,遭驗出陽性的狀態,大家只能互相多一層體諒。
-
2021-09-07 養生.人生智慧
燒出「觀音骨」代表有福報?大師兄:那些火葬場上不專業的溫柔
有時,話說到此就好。●裝罐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把燒完的骨頭裝到骨灰罐內。但是,罐子「裡面」的學問卻不小。在裝罐前,我們會請家屬到撿骨室裡「撿骨」,由業者主導,請一位家屬用筷子夾起一塊骨頭,放入骨灰罐。在放進去的時候,要一邊喊著:「某某某入新居喲!」每當聽到這句話,都覺得很欣慰,原來在陰間入新居比陽間容易呀。這時,葬儀社的人也會稍微向家屬介紹亡者的骨頭。「這副骨頭燒出來好漂亮呀。你看,這個觀音骨那麼完整,是極有福氣的人才有。不信?不信你問一下火化大哥,是不是很少見呀?」所謂「觀音骨」是人的第二頸椎,形狀像是觀世音的頭,並呈現坐姿,所以我們稱作觀音骨。每個人都會有,可是骨質疏鬆的人,這個骨頭容易碎掉。說少見嘛,也不算少見,但是為了配合葬儀社,我們都會掛著一絲神祕的微笑,點點頭。家屬看到我們高深莫測的微笑,就覺得自己的親人很有福氣而開心。「啊,你家人的骨頭裡面黑黑的,應該是化療變成這樣的。」「啊,這骨頭是粉紅色,應該是常吃高血壓藥。」「啊,這骨頭黃黃的,應該是……」每當聽禮儀師介紹骨頭的樣貌,以此判定往生者生前的身體狀況,都覺得他們很專業,厲害地說中了往生者曾患的疾病。而家屬回想著往生者生前的狀況,往往也看著骨頭流淚。●那次在裝罐時,禮儀師不在場,家屬看到骨頭黑黑的,便問我的學長:「請問這個骨頭為什麼會黑黑的呢?」學長回答:「因為是柴油燒的,積碳。」家屬又問:「為什麼那個骨頭黃黃的呢?」學長回答:「可能是陪葬的衣服染色,染到了骨頭上。」我在一旁聽得瞪大雙眼,心想天呀,這樣講也太不專業了吧!裝罐完之後,我忍不住問學長:「為什麼別的禮儀師都能那麼專業地解釋往生者得過什麼病、吃過什麼藥之類的,我們的回答卻那麼遜?」學長笑了笑,說:「我們每天裝那麼多罐子,你有沒有注意到,如果在裝罐的時候,我們不談那些疾病、吃藥啊等等,家屬的感覺是不是好一些?人都往生了,到現在也是最後一步了,能不能就不要再透過骨頭去研究他得過什麼病、吃了哪些藥?只要知道他現在沒病沒痛,好好地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了,這樣就好。「有時候我們的一句話,會讓家屬難過很久,內疚很久。比起這樣,我寧願當一個話少、不專業的人。」我聽了,沉思很久。這天,我在火葬場,學到了溫柔。※ 本文摘自《火來了,快跑》。《火來了,快跑》作者:大師兄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27
-
2021-09-04 新聞.長期照護
為兒打拚且歷經婚變和癌症! 70歲的彭玉燕花了20年努力不懈 ,為肯納兒打造終老的家
那些我們聽過的自閉兒、腦麻兒、唐氏兒…也都老了,身體機能的快速老化,加上醫療帶來的高齡,台灣愈來愈多「老父母照顧將老身心障礙者」的雙老家庭,他們該何去何從?70歲的人生應該是什麼模樣?今年年底前,70歲的彭玉燕和30幾戶家長,將帶著已屆中年、心智障礙(多數是自閉症)的孩子搬進剛蓋好、位於桃園龍潭的「肯納親子住宅」。這個盼了好久的「雙老家園」,是花了20幾年才蓋起來的。為兒打拚 歷經婚變和癌症30多年前,彭玉燕5歲的兒子吉爾被診斷出自閉症,那時舉家到巴西創業的她開始巴西台灣兩地跑,她把巴西特教老師帶到台灣學早期療育、在巴西找最好的精神科醫師,她告訴自己:「我一定教得好!」吉爾感受強、體能好,騎車、游泳、騎馬都無師自通,但卻因溝通及情緒障礙,總用吼叫及激烈身體語言表達恐懼與慌張,讓彭玉燕生活是一場又一場的混戰。吉爾7歲那年,彭玉燕決定帶他回台定居,過著很多自閉症孩子的母親都曾經歷的生活——家人指責:「吉爾都是被妳寵壞的!」在發展事業與照顧孩子間奔波,常須做出兩難抉擇;她和先生後來也因為對孩子的照顧想法不同而離異。屋漏偏逢連夜雨,沒多久她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三期。安置未來 四個家庭創立肯納園蠟燭兩頭燒,加上疾病帶來生命的迫切感,她憂心已成年的吉爾未來的安置。於是,彭玉燕和其他三個自閉症家庭決定,為孩子建造一座融合機構和居家照顧的居所,讓自閉症孩子及其家庭可彼此照顧。花蓮「肯納園」於2001年啟用。為了讓家園永續,他們成立「肯納自閉症基金會」,把關心擴及所有成人自閉症者。但花蓮肯納的莊園之夢終究沒有持續,家長組成的肯納園開始面對現實與專業的問題,例如農地使用限制,或是花蓮不易援引充足的資源等等。後來這些家庭離開了花蓮,基金會把基地轉移到台北,這幾年來在雙北拓展成為6間服務自閉症(極少數其他心智障礙)青年的小型作業所,多數孩子在作業所有穩定的學習,卻無法習得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大家都老了——擔負照顧責任的父母老了,孩子也老了。時間的急迫性再度攏上心頭,身體衰老、癌症的家長焦慮著孩子的老後。肯納同儕 孩子相處更自在這些年,彭玉燕思考過各種吉爾的安老模式。她參訪國內外機構,那些當患者情緒不穩定就餵藥,或者乾脆綁起來的教養院總是傷透她的心,即便是養護做得不差的機構,吉爾只要察覺媽媽可能要將他送走就會開始焦慮,彭玉燕也充滿不安,「我徹底看清楚,我完全沒有可能把孩子單獨放在機構裡。」前幾年,彭玉燕嘗試整修楊梅老家蓋起大樓,讓吉爾熟悉的親戚住在同一棟。經過了兩個熱鬧開心的農曆年,彭玉燕感受到,吉爾身處愛他的、友善的親人中仍像個局外人。有個家長跟彭玉燕說:「我做過同樣的事!」她再度領悟到,吉爾不可能在正常人的世界裡過正常生活。反而這群孩子和「肯納族同儕」在一起時卻很自在、有安全感,他們可以一起唱KTV形成獨有的秩序和盡情的歡樂,即便沒有人能完整唱完一首歌。目前身心障礙者教育的主流是「回歸社會」,「我們一直教他們『社會化』,過跟我們一樣的生活,但若真的學不會,難道要將不會游泳的孩子丟進大海裡?為什麼我們不能讓他在小池子裡享受玩水的快樂?」彭玉燕沒有時間坐等政府福利政策完善,決定再度主動出擊。家長孩子 共居共老更完善彭玉燕又回到20幾年前開始找地蓋園區的階段,不一樣的是,落腳桃園龍潭的「肯納社福園區」,記取花蓮無法永續的經驗,融合了在雙北社區服務的學習,除了親子住宅外,還規畫了「社福大樓」,延續孩子自學校畢業後隨即中止的學習。除此之外,社福大樓還有咖啡店、餐廳、社會企業進駐,功能好的孩子還能在此工作。社福大樓也規畫了高齡養護中心,當父母已老到無法行動需要人照顧便住進來,孩子仍可天天陪伴探望。這是一個更靠近理想的雙老家園,這群家長與孩子在此共居共老,直至彼此善終。這個舉世第一個為心智障礙者建造的雙老家園,充滿永不放棄的實驗精神,它或許並不完美,卻一直在尋找最好的可能。這群人用了20幾年的時光,從花蓮到龍潭,走了120多公里的路,終於覓得得以和孩子終老的住所。
-
2021-09-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緩和療護也協助喪親家人走出哀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走出喪親的幽谷」。一位癌末老年病人在接受醫院的安寧療護下過世,病人的女兒一時跌入憂傷幽谷不能自拔。病人的外孫女剛好在同一醫院任職,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她接受這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的治療,成功走出幽谷。女兒主動與我們分享母親如何走出傷痛的心路歷程;心理師以如詩如畫的文筆娓娓道出如何幫忙病人透過「成功的」哀傷,建構新的關係;資深身心科醫師深受這位同事的故事所感動,進而闡述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並分享一位病人與家屬從靈性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生死的故事。讓我們透過這奇妙的因緣,一起聆聽這醫院同仁一起彈奏的美麗哀愁三重奏。「走出喪親之痛的三大步驟:關懷至親、建立興趣、參與社群」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作者用她內在的諸多能力走出人生中最大的失落哀傷。她從外在資源尋得想法,結合自己的潛力,理出有效可行的方法。她也描述母親如何去存放外祖父骨灰罈的寺廟禱告祈福,而作者全家更全力去陪伴、協助母親,母親也去參加志工團體活動,因而走出喪父之慟,並且「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緩和療護 (Palliative Care) 起始於1967年,其時英國倫敦的西西里、桑德斯醫師為照顧臨終病人創立安寧照護 (Hospice Care)。半世紀後,其照顧層面己擴大並含蓋相關親人。2020年美國之國家完整癌症網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將緩和療護定義修訂為: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 (Palliative care is an approach to patient/family/caregiver-centered health care …),它聚焦於用最適中而有效的方式,去處理令人困擾的症狀,同時依據病人、家屬、照顧者的需求、價值觀、信仰與文化,整合社會心理及靈性的照顧(註)。在安寧病房裡,緩和療護團隊以各成員分工合作去協助病人及家屬。一般是緩和療護專科醫師主導為病人做完整身、心、社、靈的評估及處理身體狀況之苦痛不適,社工師清楚整理出病庭支持系統、家人連絡,心理師或是身心科醫師對家屬做預期哀傷評估,對有高度困難面對失去親人的家屬做準備,並於病人過世數週後以電話或email詢問家屬的生活調適經過,必要時安排心理諮商治療。這位作者學得運用「書寫情緒」去重整自己的情緒,記念逝去的親人。親人去世後,家人都會有各種錯綜複雜的情緒。書寫可以澄清整理這些情緒。 也可以與他人分享,進而在書刊雜誌發表,成為一種昇華。宋朝詩人蘇軾以他思念早年過逝的妻子(年僅27歲)所寫的「江城子」(寫於1075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夜來幽夢忽還鄉……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詞千古流傳,有助蘇軾的文名。從靈性或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人在無可奈何又極度痛苦時刻,不知不覺會在心裡、夢中反覆呈現種種情緒反應。有人尋求親友的協助,有人尋求心理諮商,有人會禱告,或求神拜佛。在我們民俗信仰中也有去寺廟抽簽、博杯(擲筊)。靈性上於無解困境中忽見一線曙光,是莫大的助力。有位41歲的末期直腸癌病人,他在台灣拿到生化碩士後前往美國有名的大學以傲人的成績取得博士,之後一路順遂在頂尖學術期刊発表論文多篇,在三年前成為該校副教授為其硏究中心主任,不幸半年後即發現有第三期直腸癌,在手術、化療及電療之後有一年的時間身體恢復並回去工作。但是在半年前發現癌症不但局部復發並多處轉移去腹膜、肝及肺臟。在該地醫學中心嘗試進行化療及標杷治療,但是都沒有效果。在此狀況下醫師建議考慮緩和療護。他與妻子跟雙方父母商量後決定回台灣來,這時我們緩和療護團隊見到這對中壯年的夫妻以及兩方父母。病人父母及弟弟住在新北市。父親是公務機構主管退休,他一生態度嚴謹,律己處世一絲不苟,病人求學過程中不許有任何課外活動更不許交女朋友。病人在拿碩士學位時當助教,與他後來的妻子相識,當時她在念大學,女方父母不反對,但男方父親激烈反對,並拒絕與這位女友相見,他認為婚姻大事應該在修成博士有正當固定工作才能談。結果是病人及女友前後在美國名校再遇而成婚生子。這次病人返台住進癌症醫院,父親日夜照顧、陪伴病人,他獨處時則淚流不已,不能吃不能睡。他悔恨過去對兒子嚴厲的管教。經由團隊成員多方協助,病人父親終於有機會在病人夫妻面前表達衷心的歉意,病人也在此時感謝父親對他的要求與照顧,使他在學業上有成就。病人最後對他說:「我可以接受你為我做的一切!」 「我會永遠愛你。」 病人出院後居家照顧時,一家人都住在他妻子父母家,因為他們的家離醫院近並且有比較大的空間,病人的小姨子也很會招呼五歲的兒子。在居家照顧期間他們也會去附近寺廟燒香祈福。在病人進入臨終階段時病人與妻子有明確的表達,在病人過世後妻子要把小孩帶回美國養大。病人父親知道此後見到唯一的孫子機會是非常少了。所幸他們都能達到共識把骨灰留在台灣。他們雖然有談到三個靈骨塔的選項,一個接近病人妻子父母家,一個接近病人父母家,一個在兩者之間。但在末選定那一個時,病人就進入昏迷。病人過世後兩週,喪事已經辦妥,團隊一直惦記病人父親的哀傷狀況。與病人父親建立良好關係的團隊成員用電話聯絡上他,他很激動說:「有非常神奇的現象出現! 一個意想不到的圓滿結果!」原來在告別式順利進行時,喪儀公司問及靈骨塔,了解雙方家人都無法達到共識,就建議去問病人,大家同意在病人靈位前「博杯」(擲筊),結果那個接近病人父母家的靈骨塔連得三個「聖杯」,讓父親喜出望外,淚下不已。父親解釋說病人在上高中之前跟他很親近,那時他週末加班時常帶病人去辦公室,也會帶他去那邊後方去爬山,而現在的靈骨塔就是在那山上!父親認為病人已經完全諒解他並且再恢復他們以前的父子關係,他當然覺得有神助、是奇蹟,也讓他能走出深度自責的哀慟。 他也考慮去參加志工活動,以他的經驗嘗試去協助他人走出喪親的悲痛。如何將喪親的重大壓力變成助力,也去協助他人,並尋得生命的意義?在人生中面臨種種壓力是不可避免的。這其中最嚴重而常帶來長期身體心理重大困擾的是喪親,特別是老年喪偶。但是壓力不一定是壞的。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Kelly McDonigal 在2014 年TED Talk 有一個很有趣的演說:「如何把壓力變成你的朋友(How to make stress your friend)」。她指出很多近年來的研究,面對壓力的態度會影響經驗壓力的結果,並且使人從中適應成長。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研究發現,有些人在喪親情況下還能在他人受到困難時伸出援手,這些人後來不止他們身心出現疾病的機率不異於常人,而且他們更健康,活得更久、更快樂。因此,人生中的哀傷苦難是壓力也可能是助力。要走出哀傷苦難, 每人都得用各人內(潛)在的優點(天份), 綜合社會人際及大環境(文化背景) 的助(阻)力,療癒恢復能力;更好的會從中成長、提升,找到人生的新價值 (意義)。註:美國之國家完整癌症網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集合美國31家最好的癌症中心的專家,每年修訂各癌症臨床照顧指引(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廣為世界癌症中心引用。它2020年之緩和療護照顧指引中將緩和療護定義修訂為:「Palliative care is an approach to patient/family/caregiver-centered health care that focuses on optimal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distressing symptoms, while incorporating psychosocial and spiritual care according to patient/family /caregiver needs, values, beliefs, and cultures.」
-
2021-09-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轉身之前,告別之後! 隨著年歲的增長,關係的練習開始從「生離」轉向了「死別」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走出喪親的幽谷」。一位癌末老年病人在接受醫院的安寧療護下過世,病人的女兒一時跌入憂傷幽谷不能自拔。病人的外孫女剛好在同一醫院任職,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她接受這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的治療,成功走出幽谷。女兒主動與我們分享母親如何走出傷痛的心路歷程;心理師以如詩如畫的文筆娓娓道出如何幫忙病人透過「成功的」哀傷,建構新的關係;資深身心科醫師深受這位同事的故事所感動,進而闡述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並分享一位病人與家屬從靈性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生死的故事。讓我們透過這奇妙的因緣,一起聆聽這醫院同仁一起彈奏的美麗哀愁三重奏。愛別離,是生命最深刻也最真實的挑戰之一,也是人寓居於世,行於生死流向間,反覆練習的課題。如最初的分離,在「生」的瞬間,我們離開了熟悉、安全的母體,開始此生的旅程;如成長的過程,我們經驗了各式告別,也許是童年喜愛的玩具不見了,也許是緊握在手的小被被消失了,也或許是珍藏在鐵盒中捨不得吃的那顆糖果就這麼地融化了。這一路,我們與曾經的同窗及師長說再見,又與那曾牽手散步的情人道離別,隨著年歲的增長,關係的練習開始從「生離」轉向了「死別」。無論是預期或是非預期的發生,這一生我們不斷地投身關係,然後又不斷地經驗關係的改變。而這一次次「別離」所帶出的身心經驗與感受,我們喚它為「哀傷」,那是源起於我們對愛與關係的珍惜。 面對愛與關係的練習曲我們一路學習,一路茁壯。成長,讓我們懂得在生活中揮手、說再見,但在生離死別的瞬間我們仍依舊感受到這難以承受的疼痛。我們流淚因為心傷,我們憤怒因為無法改變,我們不安因為害怕遺忘……於是我們開始想起「從前」,開始回憶「曾經」,試圖在生活中尋找熟悉的容顏、捕捉相似的聲音與不變的氣味。我們透過身體的記憶追逐過往,像是透過一口高麗菜的滋味開啟了過往與母親飯桌前的家常對話,亦或是透過一輛單車想起了童年時父親騎車載我們回家的時光。事實上,無論是轉身之前,或是告別之後,哀傷工作的對象從來就不是「離別」;而是因離別所帶來的「生活與關係的改變」。哀傷是身心安頓與關係照顧的邀請 離別所帶來的巨大改變,使我們在事件中經驗了慣性生活的斷裂,而這種被世界給「拋出」的孤零零感,讓個體需耗費相當多的心理資源才能穩住現下的生活。因此,如何協助家屬提升當下的身心安適感,往往是哀傷工作的首要。除了外在環境安全感的建立,有助於個體內在身心安頓的方法包含睡眠、飲食等基礎生活作息的結構化、引導個體感受當下的感知與存在、接納自己情緒的表達與發聲、允許適時的休息與自我照顧。而期間親友的陪伴或分憂,除了能增進社會連結與支持,亦有助於個體調節對現下生活挑戰的威脅。當哀傷者的心理資源日漸回穩,討論希望生活,引導個體依循當下的心力、體力與能力,投入生活行動即是下個階段的目標。 另一方面,除了生活感的延續與世界的再連結,因他者消逝所帶出的「關係斷裂感」的接應,亦是個體在哀傷歷程中重要的療癒行動。現下的「缺席」突顯了過往關係日常的「常在」。透過與他人談論記憶中的「他/她」,分享屬於你們的關係回憶,抑或是自我書寫整理,透過語言與文字的言說,在「憶起」的當下,過往的關係經驗被帶起,此刻他者宛若「恆在」。於是我們想起了母親的模樣,想起了過往關係中的疼惜與那些年她傳遞給我們的生活技能。從前的囑咐與叮嚀、一起散步的身影、一道招牌菜的滋味、一起給棉被裝被套的回憶,那存放在記憶裡的芬芳一觸即來。這些屬於過往日常的小片刻,恰恰承載著我們愛與關係的連結。於是我們重新認出了自己在關係中的模樣與需要,重新看見那些潛藏在回憶中的各式訊息。當關係開始說話,我們用心聆聽,可能是思念,也可能是遺憾,但我們終將明白這些都是不同形式「愛」的發聲。我們在回憶中看見關係中的「來不及」,但也看見關係中許多的「在一起」。如同繪本「獾的禮物」,森林裡的動物們想念獾、談論過往與獾的種種回憶,然後明白哀傷不是走出去,而是活出來。我們依舊共享著許多生活的曾經,共享著許多相似的生活習性與價值。於是我們可以祝福,也可以說再見;我們知道,告別不是遺忘,而是傳承。哀傷有賞味期嗎? 那麼哀傷有時間表嗎?哀傷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又要多久的時間才算正常?事實上,哀傷是相當屬己的經驗,如同每段關係發展有著不同的節奏與速度,每朵花也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尊重並理解哀傷的個別性是重要的。而哀傷的發生,往往也比我們認知的還早。病房裡的太太著急詢問:「他走了,我以後該怎麼辦?」生病的年輕媽媽邊流淚邊敘說著對孩子未來生活的牽掛,當感知到離別與失去的可能,哀傷就已啟動。面對這些即將到來的離別,哀傷照顧的工作,除了關係的表達,也包含了對當下與對未來關係照顧的行動。一段關係的前進,總是立基在生活裡,病榻前伴病親近時刻的創造,與家人的溝通促進,這些都有助於日後哀傷的因應。 而哀傷心理工作的目的,並不是取消哀傷經驗與哀傷情緒,重要的是增加個體長期的心理適應。正因生命是持續性的發生,因此一些重要的節慶或紀念日,抑或是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如畢業、結婚、生子等,都可能讓我們再次經驗到逝者於真實世界的不在,然而「不在」並不等於「關係的缺席」。我們可以帶著母親的祝福步入禮堂,也可以在孩子畢業時和親友騎單車環島,重溫一家人過往一起騎車的時光。「愛」還在,「關係」還在,只是換了形式與我們相伴。 無論是轉身之前,還是告別之後,我們都將帶著對自己與對關係的新理解,持續前行。「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也許多年後,我們仍會憶起已逝的親人,我們仍會落淚,仍感心傷,但我們也能帶著記憶與價值前行,活出微笑與希望,開展出新的關係與生活。
-
2021-08-31 養生.人生智慧
火來了,快跑!大師兄:棺材不只是容器,更承載了思念與祝福
「棺材」,在大家眼中會產生什麼樣的連結呢?曾經有段時間,我很膽小,或許是殭屍片看太多了,只要一想到棺材,自然而然,下一個畫面就是殭屍。●高中時,一位很疼愛我的阿姨得癌症走了。我們一家子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趕回南部外婆家。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奔喪」。我一直覺得「奔」這個字用得很美。當我們聽到這個消息,準備趕回去時,我妹還在想穿什麼衣服比較不失禮,被爸爸臭罵一頓。「奔喪的意思,就是無論如何立刻要趕回去!」直到現在,我還深深記得那時在趕回去的路上,心情多麼沉重。回到外婆家後,我發現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不敢看我阿姨。很諷刺吧?單身一輩子,從小對我疼到大、過年都帶我買玩具,生病時牽著我的手,告訴我以後她不在了,我要好好保護外婆的阿姨──她過世了,我不敢看她。我不為自己辯解。不是因為怕太難過,而是不敢看。老爸強拉著我去看阿姨。那是放在鄉下家裡的一種移動式冰庫,裡面躺著一個女人,臉色蠟黃,眼睛半瞇半開,下巴放了一疊銀紙。後來我才知道,那疊銀紙是要讓她的下巴可以闔上。但我只覺得害怕,連為她守夜都不敢。直到大殮那一刻,阿姨的遺體被放入可怕的棺木裡,棺蓋準備要關上時,我才驚覺:「要是再不多看她幾眼,等棺木蓋起來後,我就再也看不到她了!」瞻仰遺容時,我一邊哭、一邊看。阿姨從未化過妝,而我第一次見她化妝,居然是她躺在棺木裡的時候。這次,我不怕了,只有滿滿的難過。我哭倒在棺木旁,最後被我爸拉走。「叫你看的時候不看。等到看最後一眼,你又看得拉不走!」這句話一直在我心中存著。從此當看見棺木時,我只有滿滿的哀傷,而不見太多的恐懼。●在殯儀館,我看過各式各樣的棺木,有的非常名貴漂亮,有的簡單隆重,有的是幾片木板釘一釘。而最令我意外的,是一個死胎被放在一個小紙箱中。到了火葬場之後,研究棺木變成我的興趣。第一次看到紙棺,覺得超酷的,用很厚的紙做成棺木,聽起來就很環保。禮儀師卻在一旁冷冷地說:「等到下雨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環保了。」啊,原來紙碰到水容易散呀!第一次看到土葬棺,覺得超氣派的。就像在電影裡出現的那種大棺木,兩邊各有一個圓弧突出,看起來就很霸氣。禮儀師卻在一旁冷冷地說:「等到叫你抬的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霸氣了。」啊,原來土葬棺那麼重呀!●某天在火葬場,看到一具白色棺木,上面寫滿了字,就像是以前學生時代要畢業時,大家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的一樣:一路順風下輩子做個更快樂的人來生再相見各式各樣的祝福,不像「英年早逝」、「痛失英才」那種制式喪禮用詞,而是很口語化地直接寫在棺木上。真的很酷。原來,往生者是一位老師。他生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離開了,告訴學生們,希望願意來參加喪禮的同學,在他進火爐之前,可以給他一些祝福──就像是學生們離校的時候,他給他們的祝福。看著這樣一副棺木被送進來,聽那一聲聲「老師,火來了,你快跑呀!」真的很感動。有一次,來了一具好小的棺木,上面有蠟筆小新的圖案。雖然有「白髮人不送黑髮人」的古禮,但是我聽到在火爐外面,有個堅強的爸爸喊著:「小佑,火來了,你要跑呀!不要怕,爸爸陪你,小新、小葵和小白也陪你喲。小佑,火來了,趕快跑呀!」還有一具棺木上的圖,是一棵一棵的櫻花樹。火化爐外,子孫滿堂。子女請媽媽「火來了,快跑」,孫子喊著「阿嬤,火來了,快點跑」……家人們用老母親最愛的櫻花樹,送她最後一程。●每一具棺材,有著不同的樣式,裝著離去的人們縮小的身軀,也載著親人、朋友們滿滿的思念與祝福,送進火化爐。還沒來火葬場工作之前,我覺得在棺木上花這些心思很浪費。反正都要火化掉,一下子就沒了,弄那麼多花樣幹麼。但,假如有一點點,一點點讓人感受到自己對於逝去的人可以做到更多,其實又有何不可呢?畢竟棺木裡面那緩緩地被推進火化爐的,都是一生中最愛的人呀。※ 本文摘自《火來了,快跑》。《火來了,快跑》作者:大師兄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7/27
-
2021-08-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喪親之痛的三大步驟:關懷至親、建立興趣、參與社群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走出喪親的幽谷」。一位癌末老年病人在接受醫院的安寧療護下過世,病人的女兒一時跌入憂傷幽谷不能自拔。病人的外孫女剛好在同一醫院任職,於是在女兒的鼓勵下她接受這醫院的臨床心理師的治療,成功走出幽谷。女兒主動與我們分享母親如何走出傷痛的心路歷程;心理師以如詩如畫的文筆娓娓道出如何幫忙病人透過「成功的」哀傷,建構新的關係;資深身心科醫師深受這位同事的故事所感動,進而闡述緩和療護是以病人、家屬、照顧者為中心的健康照顧,並分享一位病人與家屬從靈性宗教的層面去尋求解脫生死的故事。讓我們透過這奇妙的因緣,一起聆聽這醫院同仁一起彈奏的美麗哀愁三重奏。「那只是一顆花生而已,不是腫瘤。」在我很小的時候,外公就確診膀胱癌了,但是他卻總是雲淡風輕地這樣對我們說,並且拒絕接受後續治療。確診後多年,外公的病情惡化,面臨排尿困難的問題,這次他的病情惡化速度很快,進入醫院住院後不久就轉進安寧病房,但對自己病情總是樂觀看待的外公,仍是維持樂觀的態度,很少對我們表露痛苦的心聲。「外公是因為怕我們擔心,才忍痛不說的。」母親擔憂的對我說。進入安寧病房兩週後,外公離世了。在外公離世的前一晚,一向倔強的他,在這時候因為病情嚴重惡化,才露出了痛苦的姿態。「打針可以讓他走得舒服一點,但也有可能因為放鬆而加快死亡的流程。」護理人員說。為了減輕外公的痛苦,母親下了決定,決定讓護理人員為外公打針,隔天外公就離世了。母親因此難過不已,總覺得是自己親手送外公離開人世的。在這之後的一個禮拜,我每天半夜都聽到母親獨自一人輕聲地哭喊:「阿爸、阿爸……」書寫情緒:重整自己的情緒,紀念逝去的親人我還清晰記得,在外公離世的那個早晨,我看著躺在病床上已經安詳離去人世的外公,他的身體一動也不動,我知道他已經永遠地離開我們了,我止不住我的淚水,難過的情緒久久都未能散去,後來花費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揮別對於外公逝世的傷痛,振作起來。面對當時剛痛失親人的我,醫師說:「失去親人的悲痛,需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放下;但最久不能超過三個月……」醫師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當他面對自己的母親去世時,也花了很長時間整理自己的情緒,為了紀念母親並重整自己情緒,醫師把他對於母親的思念寫成了一篇文章,藉由書寫才慢慢走出母親離去的悲痛。外公離世對母親的影響更大。在外公離世後,母親一如往常的獨自一人操持家務,我知道她內心很傷痛,在不懈怠家務的同時,母親也同意了醫師的建議,開始接受醫院身心科團隊的後續關懷。但是要揮別親人至愛的離世很困難,好長一段時間,幾乎每個晚上,母親都因為思念外公而偷偷地落淚,即使這樣,母親在我面前仍裝作無事一樣的撐起整個家,持續照顧著父親。我認為母親的個性是完全遺傳自外公的,特別是他們倔強的那一面,他們都選擇了自己一人咬著牙承擔內心的痛苦,只希望把歡笑留給家人,縱使內心有再多的痛楚和悲傷,也只在獨自一人的深夜裡,才會表露出來這些真實情緒。母親跟外公都有著東方傳統家庭的樸實特質——不善於表達情感;但是我知道,忍耐,獨自一人忍著痛苦、對家人只展現笑顏,就是他們對家人表達愛意的方式。培養興趣:再忙也要抽空聽音樂,讓自己放鬆而外公離世後,我也與身心科醫師討教,醫師分享了很多舒壓方式,並建議我每週一定要強迫自己,挪出一些時間來做自己的事情。他分享自己經驗,即使再忙碌,每天都一定會抽空聽他喜愛的古典音樂,讓自己有一個放鬆的時刻。於是,那之後我每天都書寫日記,也聽音樂來放鬆心情,漸漸地我感覺到這些努力開始發酵了,我對於外公的思念,從悲痛情緒轉變成溫暖的懷念,想起外公的笑臉,我不再只是落淚,而開始感到一種溫暖的感覺。外公留下的回憶是溫暖的回憶,我可以好好珍惜這些溫暖的回憶,來回報外公陪伴我成長的那些日子。而對母親來說,外公是這個世界上最疼愛她的人,外公逝世對她有很大的打擊,想要走出親人逝世的悲傷,更為困難。且母親總是怪罪自己為外公做的事情不夠多,所以外公才會過世;甚至質疑自己當初讓護理師為外公打針,是導致外公死亡的原因。因為愧疚,母親幾乎每天都跑去放外公骨灰罈的寺廟,日復一日地為外公禱告、祈福。即使這樣,母親的悲痛、罪惡感仍久久不去。「人的一輩子,最後也就是這樣一盆灰。」面對外公的骨灰,母親甚至這樣對我們說。那個時候,母親已經沮喪到甚至對於自己的生命有了負面的念頭。社群活動:家人常團聚,參加義工活動建立新人際網絡要從喪親之痛走出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家人的陪伴、醫療團隊的協助都只是輔助的要素而已,最關鍵念頭還是在自己:如何找到讓自己釋懷的方式,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去化解讓自己痛苦的情緒,且要了解自己需求,包括何時該獨處、何時該找家人陪伴,能夠理解自己、解決自己的需求,才能化解內心的悲痛。在外公去世後,為了支持努力走出悲痛的母親、希望讓母親感受到家人對他的愛,所以我們花了更多時間團聚,像是原本習慣外食的我,開始每天下班就回家吃飯,我們一家四口人坐在餐桌吃飯的溫暖,逐漸彌補了母親失去外公的苦痛,我認為,感受到家人的愛,也是走出喪親之痛的一個關鍵。情緒開始慢慢提振起來的母親也參加了一些義工團體,讓自己的生活漸漸忙碌。雖然近期礙於新冠肺炎疫情,很多義工活動都暫緩了,但是這些義工團體改用視訊的方式,讓每一個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每個人都有和大家分享故事的機會,且每當別人在發言的時候,其他人一定都專心投入地聽他的故事。母親很喜歡這樣的活動,也把我父親一起帶進去團體參加活動。而在義工活動以外的閒暇之餘,母親在家會聽她喜歡的交響樂,下午則開始為我們全家人準備晚餐,每一天都過得充實又開心。在外公離世後的半年期間,母親有了很大的轉變,從悶悶不樂的狀態,變得笑口常開。我認為這個轉變來自於週遭人的陪伴,包括義工團體、醫療團隊,以及我們家人都陪伴母親走過最低潮的日子。且最不容易的是,母親自己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我們的幫助及陪伴,才能夠在這段時間內慢慢走出傷痛,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我想,外公的去世雖然令人悲痛,但也意外給了我們家人一個提升凝聚力的契機,雖然離開人世的外公無法再繼續照顧母親了,但沒關係,我們子女會用「愛」把母親的內心填得滿滿的,讓他不再感到寂寞,想必外公知道了也一定很開心,能夠安心離去。
-
2021-08-30 新聞.元氣新聞
讓你看見牠的好 親訓互動縮短浪浪回家的路
你曾想過領養動物嗎?農委會推出的全國動物收容系統,只要記下收容編號與電話,向離家最近的收容所提出申請,就有機會帶毛孩回家。然而,有些浪浪卻頻頻錯過被送養的機會,至今仍待在收容所裡,等待有人給他一個家。透過數據分析,我們找出這幾隻入所多年卻未被注意到浪浪們,盼有機會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家庭,感受與家人相處的溫暖。外觀不討喜、體型大、個性害羞,讓他們錯過回家的機會。為什麼入所多年卻遲遲沒有送養出去,桃園市動保處長分享這些犬貓共通的特質就是外觀不討喜、體型較大,且個性較為膽小。新北市動保處長楊淑方也指出,民眾認領養時「眼緣」還是很重要,例如過去對「黑狗踩白襪」就是不吉利的偏見,讓黑狗較少被民眾青睞。其次,居住環境與寵物醫療的擔憂,也會影響民眾的選擇,以新北市為例,民眾多居住在公寓,空間上限制較多,讓多數人還是傾向認養體型較小的幼犬為主。親訓增加送養機率,多元方式推動領養。而過去流浪的經歷,也讓這些動物個性與行為上有較大的差異,有些犬貓曾被虐待或多次棄養,對人類仍抱有警戒心,無法輕易靠近,需要認養人耐心陪伴。因此過去推薦認養,也會以訓練到親人的動物為主,增加與民眾的互動,就有更高的機率成功送養。為了不讓浪浪在收容所孤老終生,動保員與志工想盡辦法,希望把握各種可能性,讓等待已久的貓狗有機會被看到,更要為他們挑選到合適的認養人。以新北市為例,因轄區內總共有八間動物之家,為全國之冠,因此在推動認領養上,會採取更多元的作法。除了跟寵物店或動保團體合作,也推出線上提問與直播活動,讓民眾透過網路看見毛小孩的狀態,提升認養意願。事前諮詢、後續追蹤,終養不退養是最終目標。把握每個機會,讓每一隻流浪犬貓都能被送到合適的地方,是第一線動保員努力的目標,但浪浪送養也不能馬虎,比起認領養,動保員更希望每一隻送養出去的浪浪都能終養不退養。楊淑方強調事前的諮詢很重要,第一線人員也會針對民眾生活環境或送養情況做後續追蹤,了解民眾困難,降低退養機會。北市動保處動物收容組施瑞玲組長也觀察到飼主對動物行為訓練課程的需求提升,希望透過諮詢服務與課程安排,讓毛小孩順利地融入家庭,找到終生的歸宿。
-
2021-08-24 新聞.元氣新聞
大黑狗的幸福路 投入邊緣犬照顧的中途家庭
年紀剛滿3歲的寬福,是一隻活潑強壯的大黑狗,雖然親人,卻很難在台灣找到合適送養的家庭,因緣際會下,牠來到一個願意完整包容接納牠的中途家庭,重新適應與人類一起的生活。照顧牠的主人是與伴侶同住的滾滾,過去曾與家人養過狗、兔子、天竺鼠等寵物,但上一輩飼養動物的觀念不同,只要動物不符期待,就會有丟掉的念頭。這樣的經驗,讓滾滾更加堅定,只要養了動物,就要想盡辦法陪伴牠克服各種困難。寬福雖然看起來沉穩,但有時候遇到小型犬,仍會有攻擊行為,對此,滾滾耐心的帶著牠一起上寵物行為課程,從響片訓練中,矯正寬福的行為與性格。因為疫情關係,不方便找老師到家裡教學,滾滾也積極地從各方管道了解資訊,最後找到了浪犬博士,一個專門提供犬隻行為訓練的線上課程平台,透過觀察寵物行為,在家裡也能進行訓練。跟一般人不一樣,滾滾立志做中途家庭,「這隻狗原本可能因為一些狀況,沒有辦法適應家庭的生活,可是他來到中途家庭,他獲得一個機會,可以包容他犯錯,有人會陪他去等待跟一起學習。」在擔任中途的過程,改變的不只是寬福,滾滾也發覺自己變得更勇敢了。過去的她非常害怕衝突、凡事選擇忍耐,照顧寬福的過程,卻能為了提升寬福的生活品質有了極力爭取、或是斷然捨去的勇氣。「當時我們在搬家找房子,想說讓牠可以生活在一個更寬敞、安靜的空間,為此也傷透腦筋,但好不容易找到時,才意外發現新家的樓梯牠後腳沒有力氣、根本爬不上去。」最後,滾滾與伴侶選擇賠上違約金,再另尋合適的房子。滾滾描述,若是過去的她,遇到這麼多挫折與現實層面的困難,可能就會選擇放棄,但為了寬福而努力,讓她看見自己原來也能有堅持不妥協的一面,反而感到很幸福。雖然中途只是一段過程,滾滾仍對寬福付出全部的愛,過程中曾經遭遇的困難,都是為未來幫助其他狗狗所修的學分。她期待自己能成為一個越來越好、可以陪伴狗狗成長的中途家庭,「陪牠走一段路,換來牠下半輩子的幸褔。」⭐️「寵物健康我守護」倒數一天收件 賺獎金6000元最後機會!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8-21 養生.人生智慧
「我擁有全世界最慈祥的父親!」 蔡璧名傳承父親滿滿愛,視學生如己出
在台大中文系任教的蔡璧名深受學生喜愛,檯面上,她的課場場爆滿,多次獲選台大優良教師及教學傑出獎;私底下,她待學生視如己出,不時收到學生的信,對於老師可以給學生那麼多愛表達感激,「我就是這樣接受我爸媽的愛。」如何付出?怎樣愛人?父母是蔡璧名最初的老師,尤其是父親蔡肇祺,「我擁有全世界最慈祥的父親。」說起已故父親,蔡璧名充滿了孺慕之情。家中雜貨店 難忘父親陪玩樂蔡璧名還小時,父母不准小孩去雜貨店買零食。有次媽媽看見哥哥抽屜裡藏著偷偷去雜貨店買的零食,去跟父親告狀,蔡璧名心想完蛋了,晚上鐵定挨罵。沒想到隔天,父親拿出一堆進口的高檔巧克力與手作搓搓樂格子,為兄妹三人在自家開雜貨店。那段時光,小兄妹每天都期待放學後去父親的雜貨店買零食。從小父親就是陪玩角色,三兄妹玩車,他也有自己的小車車。蔡家一直都有玩桌遊的習慣,到父親60幾歲了全家還在玩,「我父親從不會讓我覺得他在『陪我們玩』,我一直以為是他自己愛玩。」這些當初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如今回頭看,蔡璧名看見的是父親滿滿的愛。為家人做菜 爸爸捨不得她辛苦蔡璧名42歲罹癌,醫生說,5年內死亡率75%,她決定生命有限的時光要做喜愛的事:打拳與做菜。蔡璧名手藝好,喜歡研究功夫菜。有次她回父母家做了一桌好菜,還包括熬煮一整天的老母雞湯,家人吃得好開心,她認為那是她做菜的顛峰。沒想到晚上回到住處,父親來電:「璧名,這種『做菜給爸爸吃』的活動以後少有。」父親生活簡樸,或許整桌佳餚對他而言太鋪張了,蔡璧名很傷心:「這是我受親人那麼多恩惠唯一可以報答的方式,而且大家又那麼喜歡,為什麼不?」某次打拳時,蔡璧名終於想通,理解了父親的心——他捨不得女兒做菜得花好多時間,他期待生病的女兒把時間拿來打拳,多照顧自己,「我才知道,我父親連女兒對他的孝順都捨不得享受。」說起這段往事,蔡璧名依舊哽咽。太極拳招式 體會父親的守護蔡璧名的太極拳師承父親,當初習拳有某一式手指不能動,她練習時手指動作做不好,父親走到身邊抓著她的手完成那個動作。「今生,我只要打到那一式,就覺得父親還拉著我的手。」這麼多年了,蔡璧名生活點滴仍感受到父親的守護,舉手投足間傳承了父親的精神。
-
2021-08-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雄獎勵基層診所助推公費及居家快篩 發現確診獎金1萬
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下午舉行線上「防疫微解封-積極管理有效開放記者說明會」,宣布基層診所協助推動公費快篩及居家快篩獎勵方案,發現確診個案可獲獎勵金1萬元,一個月內抗原快篩達70人次以上診所,可獲衛教諮詢獎勵金2千元。陳其邁表示,全台疫情在北部地區還有一些關聯不明的群聚感染,衍生最近案15967新北確診個案,活動期間也曾經來到高雄,原本還要到醫院能探視親人,也因為醫院嚴格把關所以最後沒有進到醫院。拜託大家南北移動與室內聚會,能免則免,並落實實聯制。陳其邁表示,現階段防疫的重點,除了在邊境設下重重關卡,另方面也重視社區的主動篩檢。他並宣布「協助推動公費快篩及居家快篩基層診獎勵方案」,藉由基層醫師診所的主動監測可以發現更多可能個案。診所若主動發現COVID-19抗原快篩陽性,每案診所可獲主動發現獎勵金500元。若COVID-19抗原快篩陽性,且轉介PCR核酸檢驗為陽性,或符合公費快篩檢驗對象,診所協助轉介至指定醫療院所,發現COVID-19確診,每案診所可獲確診獎勵金1萬元。一個月內COVID-19抗原快篩達70人次以上的診所,檢附相關採檢名冊,可獲衛教諮詢獎勵金2千元。「高雄市正逐步恢復日常社會文化和經濟活動。」陳其邁說,高雄市267家住宿型長照機構還是屬於中高強度管制,目前開放的探視條件,要有探視前3天內採檢的抗原快篩或PCR陰性證明;落實預約制,每次探病以1小時為原則,實聯制、詢問TOCC,並全程戴口罩。探視以1人為限,若因住民身心狀況等特殊需求,輕機構評估同意,必要可增加至3人為上限。
-
2021-08-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染疫後才體會到的愛!同島一肺、同島一肝都是生活必備
二男士得了新冠肺炎。出院後二對夫妻聚會。王先生:「住院期間,老婆無怨無悔貼心照顧,感激在心。」王太太:「就這樣一句感激在心而已?」王先生:「之後與老婆的連結只會更緊密!」老婆聽了,開心的笑了。張先生:「住院期間,我才真正的體會到真正愛我的是我的老婆,感激不盡!」張太太:「就這樣,感激不盡而已?」張先生:「我與老婆永遠同床一命!」說得更具體,張太太笑得好燦爛開心!人在生命垂危之際,才會深深體會到有人在你身邊用心呵護關心的重要,也才體會到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新冠肺炎防不勝防,盡心盡力了,有時還是會意外的感染,但有預防,做好防護,例如戴口罩及施打疫苗,就可以大大地避免感染,以免造成不幸。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它是一些生化物質所構成的有機體,需要睡覺充電,需要進食攝取能量。人體不是鋼筋水泥,怕外傷,人的發電機馬達 ──心臟也要一直跳動,否則不到幾分鐘,大腦沒有氧氣,人就會昏迷死亡。人要呼吸,吸入氧氣,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將廢氣排出,將氧氣送到全身。感染新冠肺炎或其他肺炎,肺部失去功能,人也會死亡。肝臟這個化學工廠,每日處理人體消化完的養分,又合成人體的蛋白質送到血液,也合成凝血因子,讓傷口可以止血。同時它也可以發揮解毒功能,將廢物排除到膽汁內,它也可以殺死細菌,避免感染。總之,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後勤系統,沒有肝臟就沒有生命。對抗新冠肺炎,要防護要打疫苗,保護肝臟,也要防護,就是不要傷肝,不要酗酒,不亂服來路不明的藥物、偏方。此外,要施打A肝及B肝疫苗,如果還沒抗體的話。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要常挖鼻子做PCR;肝好不好,要定期抽血驗B、C肝,驗肝功能,並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同器官的保養之道不同,但知道如何保護我們的肉身,保護我們的的肺臟及肝臟,「同島一肺」「同島一肝」都是亂世之中與親人可以快樂生活的必備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3|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
為幫助思覺失調患者,除了心口司推動心衛中心,「工作」也是患者增加自信的重要來源,讓他們想要活下去。家屬可讓患者進行簡單、少量的工作和家務,逐步加深複雜度,以建立成就感跟自信,也助患者與家人的情感連結。Q:思覺失調家人說他想出去找工作,我應該支持他嗎?請問有適合他的工作類型嗎?A: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分享,許多病人有工作和收入之後,才被家人接納、得到尊嚴,反轉家庭互動關係,「工作是藥物之外相當關鍵的治療。」「照顧者需要找伴、不能獨行,生病有很多變數是家屬難掌握的,要有他人、社會資源的協助。」這是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陳仙季卅幾年來,照顧思覺失調弟弟的心得。如何與思覺失調患者相處?家人、親友、老師同學、同事、陌生人腦部生病和中風一樣,需要慢慢復健才能逐步進展,切忌對患者要求太高、太快觀察對方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是否合常理,思考、知覺和邏輯是否不符現實或不尋常多聆聽,給予實質的陪伴、支持、鼓勵,以親人的愛護為基礎,逐步拓展與他人接觸、被他人接受的經驗即使對方的感受想法不合邏輯,也可以再多探索,並真誠表示理解其感受和想法了解感知沒有對錯,工作課業表現變差和人際關係困難是因為腦生病了,避免用如「懶惰」等道德性用語批判對方不要急,盡量延緩互動和交談時間,營造和緩、放鬆、互相信任的氣氛,保持自身穩定平靜,不緊張、生氣調整舊的互動方式,或重新學習、建立新的互動方式,彼此間可以互相鼓勵、支持;若舊有互動方式不利相處卻又難以改變 ,可尋求家族治療若觀察到對方言語或表情憤怒、抗拒、不禮貌或有失節制時,避免激怒對方交付對方可帶來成就感、被他人接受的工作(如分擔家務或休閒活動),從小而簡 單的事情開始、逐步增加複雜度,建立患者的自我價值和自信,生活有意義若無法順利安穩情況,試著安置自己的位 置、判斷應對方式,並運用「多與眾」的安全力量,帶患者到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協助平時應充實、增進對思覺失調的認識資料來源/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 製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她說,弟弟是會規律服用藥物、回診的個案,其實不太需要她操心,「但疾病仍會帶來負面情緒問題。像之前我邀他去職訓局上課,他在課上交了朋友、覺得很充實,看似狀況良好,有天下課回家後卻喝清潔劑自殺。這是我們無法掌握的事,發生了,家屬也絕對會內疚。」照顧者可嘗試家族治療,紓解自身壓力與患者之間的關係 她再三提醒照顧者支持系統的重要性,要找對、找好資源協助自己,否則自己也會崩潰,「照顧過程中一定有負面情緒,家屬要了解思覺失調的特性,平時多觀察生病家人、了解他的狀況與特質,重新學習如何跟他相處、建立信賴關係,也要幫自己找到正能量跟紓壓的時間、空間。」陳仙季解釋,照顧者無法否定思覺失調患者的幻覺,對他的情緒問題也只能陪伴傾聽,重點是了解患者情緒來時,如何陪他找到正確的發洩出口,較能避免患者爆發言行暴力。「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復發。」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症狀其實是腦功能障礙和人生經驗交織而成。即使病人規律服用藥物,面對症狀與負面經驗惡性交織,病情仍容易再復發!」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疾呼,社會迫切需要充實對思覺失調的正確認知,營造接納不排斥病患、和諧溫暖的環境,「提升病人自我價值感、增加自我認同,在療程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藥物治療。」胡海國建議,家屬或週遭人和患者相處時,自己保持穩定平靜,不緊張、不生氣,多探索、了解對方,延緩互動時間,不急著溝通是非對錯,較能避免觸發患者極端症狀;如果發生緊急情況,找旁人一起表示協助,引導患者前往安全處所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幫忙。研究發現,當家人過度涉入患者,對其懷抱敵意、批評和不滿,患者復發的機率比較高。胡海國表示,家人和患者要重新建立或調整過往互動模式,如有難以改變的負面互動,可考慮進行家族治療。立委吳玉琴:行政院推社會安全網2.0,承接所有的弱勢者然而,和諧溫暖的環境,不僅止於家門內,當患者從醫院回到社區時,如何幫助患者連結社區,進而社會參與,長期關注身心障礙者權益的立委吳玉琴坦言,現有的社會安全網恐有不足,所幸,就在會議前一天,行政院甫通過社會安全網第二期口頭報告,預計近期將推出核定方案,吳玉琴認為,「社會安全網必須愈來愈密,才能承接所有的弱勢者。」另外,胡海國提到「工作」是患者的尊嚴來源,讓他們想要活下去。家屬可讓患者進行簡單、少量的工作和家務,逐步加深複雜度,以建立成就感跟自信,也有助穩定病情。衛福部心口司司長諶立中觀察,在台灣社會,許多病人有工作和收入之後,才被家人接納、得到尊嚴,反轉家庭互動關係,「工作是藥物之外相當關鍵的治療。」【延伸閱讀/思覺失調患者可以如何找工作?】吳玉琴也呼籲地方政府編制三級單位「心衛中心」,整合社政、衛政、勞政、警政、司法,進行跨單位的協調,提供病友和家屬更完善的支持,也加強大眾對精神疾患的衛教,讓大家認識疾病、了解如何和病友相處。諶立中提出,未來四年內希望能成立七十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底下編制具精神疾患專業訓練的社工、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和諮商心理師,與現有醫療系統平行鏈結、合作,並於十年內擴增為一百個,「從社區出發,給予患者連續的治療照顧,對他們來說才是最關鍵的。」▶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1】三包資源: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思覺失調怎麼伴2】治療資源: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12 新聞.元氣新聞
父母和丈夫相繼過世…孤身一人的她靠這隻小可愛找回人生色彩
人進入老年後,終將面臨伴在身邊親人離世的事實,這時如果有寵物來當新的家人,能盡快把生活拉回正軌,重新找回活著的意義。まいどなニュース報導,住在日本大阪的56歲E女士長期照護父母,雙親離世後,E女士終於可以和丈夫過悠哉的兩人生活,但丈夫突然猝逝,留下E女士孤身一人,世界的顏色瞬間消失,變成黑白一片。E女周遭的人很擔心她,希望她能寄情於其他事物轉移悲傷,E女依然有持續幫忙社區照顧流浪貓,但只是協助的角色,她希望有貓能到家裡來,但一直未能如願。某天E女士接到親戚小孩的來電,表示要帶兩隻在棒球場撿到的流浪幼貓過來,E女相當興奮,期待牠們的到來。這兩隻貓才一個月大,可惜其中的公貓才來一週就往生了,E女將心力都放在倖存的母貓身上,取名為小麥。小麥相當活潑,愛在家裡跑來跑去,用壁紙磨爪,明明不久之前家裡還非常安靜、一片死寂,如今能一直聽到小麥到處走動的聲音。也因為小麥的到來,E女士恢復正常規律的生活,早上六點會被小麥叫起床,即使還想睡一會兒,小麥已經在呼喚媽媽準備早餐了。給小麥餵食完,玄關已有許多流浪貓也在嗷嗷待哺,E女接著準備牠們的伙食、並打掃浪貓的便溺處。E女士的一天,從做家事、洗衣服到中午小憩看電視,小麥都陪在身邊。晚上10點小麥已在被窩stand by等著媽媽一起就寢,如果沒有準時過來牠還會跑去呼叫,如果沒有把床鋪好,也會被小麥拍肩膀催促。過著如此充實規律生活的E女士,人生不再是黑白,再次點綴上了色彩,而原本全身都是白色皮毛的小麥,隨著年齡增長,也開始長出雜色的毛髮。E女士和小麥在一起生活已過了兩年,丈夫離世後,E女的寵物第二人生也正幸福圓滿地進行中。⭐️「寵物健康我守護」徵文邀稿中 賺獎金6000元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8-12 新聞.杏林.診間
遵從父命棄文從醫,卻始終無法壓抑對文學的迷戀!陳克華,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
許多年以前,有位命理師曾對陳克華鐵口直斷,說他這一生無論怎麼搬家,都將是臨水而居。出生在花蓮市的水溝「溝仔尾」,大學時住吳興街,下雨就水淹過膝的像泡在水裡,到榮總擔任眼科醫生,工作與住家都在流水潺潺的磺溪邊,草山上的溫泉水滙集而下,「所有的河最終都流向了那裡。」到訪這一天,脫下白袍返家的陳克華,嗓音低沉間忽又清亮,簡潔範圍內不修邊幅而衣色奪目。家,一如所臆,帶著懷舊的華麗,完全吻合「詩人」、「畫家」、「收藏家」與「珠珠藝術家」在眼科醫生之外的諸多銜稱,秀也秀不完的一流才氣,族繁不及備載地凝聚一屋子的目不暇給和琳琅滿目,頗有浮世繪的趣味外,大大的佛雕也靜坐一角,和流轉的星辰相望,像句偈,喚醒了東方美學的因果,與眾生共憂苦喜樂。喝過咖啡,久遠的樂蒂、喬宏等許多閃亮大明星畫像被陳克華自櫃中取出,栩栩如生交織著真切樸雅,令觀賞者快速脫口直呼其名,因為,畫得實在太像。這才子,合該能在大學畢業前後的流行歌曲躍動亞洲黃金期,初試啼聲而一曲成名。填詞的《台北的天空》經典傳唱至今不歇,是鄉愁,也是確幸,多年後的今天,他說還要再寫一首《花蓮的天空》來接續故鄉的青春退場和心境轉移。「我從來都只是個詩人,如果我寫小說、散文、歌詞或劇本,也不過是詩的變形。」相對於直指我心,又揮灑變化的詩文藝術性,陳克華將一般作品歸於真實之外的扭曲,並不違和的扭出多本出版物,「可見我平常多努力。」他說。花蓮,呀花蓮,遙遠的童年和少年都充滿溝仔尾,外婆抱著他立於橋頭的回憶。1961年,陳克華誕生在明義街一條水溝上的木屋,綿延不絕的吊腳樓外,酒吧和東方茶室密集,還有城隍廟、國術館,集合成張愛玲筆下的「邊城」意象,窗外永遠是海的教室,那誘惑自己逃學的低矮圍牆,太平洋無限廣闊的靛藍呼吸,還有沿著東海岸線開通的窄軌小火車,每日按時運來了整個花東縱谷的蕉風椰雨,甘蔗的清香。陳克華形容自己是填鴨教育的清教徒,享受海浪打進教室,還會撿到貝殼的無拘,直到高一升高二的那年暑假,他蹺課躺在樹下,太平洋的海風輕拂,黃花紛飛,一顆相思豆落在臉上,燃起強烈的詩魂就此爆發,「我是詩人,要寫詩……」靈光乍現,謬思附身,應了心理學家馬斯洛「高峰經驗」說法,從此改變人生風景,從1983年的《騎鯨少年》到2019年的《欸》,陳克華共出版35本詩集,17本散文和3本小說,還有無數的攝影與繪畫創作都來自隨時隨地的書寫,不需要先記下再斷續銜接潤飾,完全一氣呵成的想寫立即就寫,當下從第一個字寫到最後的句點,多才也多產,跨界又斜槓,跳TONE無極限。爸爸開的診所叫「壽軒眼科」,進出都是可愛有趣又熟識的鄰居。忙於看診,父子親而不近,但「額頭」和「風鈴」兩個畫面隨時竄進陳克華失親的痛點,「小時候,爸爸在我發燒的時候,會額頭碰額頭,好像5秒就立即測出溫度。」等爸爸彌留到最後一刻,換陳克華用額頭相黏爸爸漸失氣血的身軀,留下父子最後的溫存。父後2個月,把劇痛化為詩作 ,陳克華一天創作3至4首,思親的筆,停不下來。陳克華的臥室繫了一個淡水老街買回的白色風鈴,風吹過,發出窸窸窣窣的輕吟。有一天,陳克華回花蓮診所,竟訝異的發現,爸爸也有一個一模一樣的風鈴,扇形的白色貝殼托起傘狀圓頂,顯示著父子連心的隱密連結,令他微微一顫,卻也什麼都沒說。終究遵從父命棄文從醫,雖然,一再被投以加著親情的牽掛,「你這孩子,不務正業」,但陳克華自認已盡力符合家族期待,「文藝界幾位醫生,只剩我還繼續留在白色巨塔。」語調輕緩中含有感慨,人間豐美駁雜,盡在不言中。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白色的塔,白色的袍,在陳克華看來,是一份「先為人,再為醫生,再為專業醫生」的札實功課。萬般皆是緣,從掙扎煎熬到溝通稍融,畢竟以榮總眼科主任重銜高位,出於藍更勝於藍的達成家族期待而掙了臉面,「爸爸視病如親,把病人當親人真心相待。喔!真是了不起。」做兒子的,由衷感念自己流了同樣的血。對藝術家投以羨慕,對醫生賦予尊敬,陳克華的醫學之路從台北榮總住院醫師、總醫師,一路升到主治醫師,再到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史蓋本眼科中心,花3年時間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研究,研發出獲得美國及全球專利的培養液。另一方面,也埋首實驗室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體外培養及移植手術,研究論文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目前在榮總專治白內障手術、角膜移植手術、近視屈光手術、隱形眼鏡配戴併發症治療及乾眼症治療。典型的天秤座性格,擺盪在文學及醫學之間。爸媽曾憂心輕問,「如果沒有醫師的光環,還有誰會看你的文章?」親情最透達的提醒,使他怎麼樣也要在關鍵的學醫時刻,壓抑對文學及藝術的迷戀。 相對爸爸的醫德醫心,陳克華說起自己也曾得到一位北杯病患的書禮相贈,「克華詩文傳世遠,華陀醫藥活人多」,這榮傲,就掛在牆上。(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8-08 醫聲.院長講堂
孩子一句「爸爸要吃什麼?」吳明賢:疫情裡的微小幸福
台灣自五月進入疫情嚴峻期,兩個多月的時間,從公衛到醫療現場,站在前線抗疫的男性身影,此時幾乎是把家庭擺一旁,全心投入工作。在疫情中迎來的父親節,少了出外聚餐的熱鬧氣氛,但對這些剛打完硬仗的父親,回歸家庭的溫暖,應該是他們最期待的時刻。本土疫情自五月升溫以來,歷經四個月抗疫,父親節時刻終於迎來降級。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作為台大醫院上千位同仁的大家長,曾以「院長的公開信」振奮醫護同仁守在抗疫第一線上,回到家中脫下醫師袍後,才真正成為家裡兩個兒子口中的「老爸」。聚餐開會都取消,每晚和孩子吃飯,享受窩心之感。吳明賢說:「以往諸多開會、應酬,常常在外用餐沒回家,但疫情發生後,聚餐開會都取消了。」現在他每天都和孩子一起吃晚飯,有時候孩子點外送問一句「爸爸要吃什麼?」,讓他格外覺得窩心。「疫情之後,一家人終於真的能聚在一起吃飯,以前都不會刻意去重視這些微小的幸福。」每年過節,吳明賢會回嘉義探望87歲的父親,遇到疫情,不能常常往返兩地,改打電話祝賀或包紅包讓老人家開心。他的父親早年從事棉被生意,時常忙於工作,但對孩子要求非常嚴格,家裡典型嚴父慈母,小時候聽爸爸的話「會讀書就是要從醫」,走上醫師一途。老爸讀醫,孩子未必要追隨,少了老爸包袱,更能自在發展。「要是我沒當醫師,可能和其他同學一樣,從事電子工程業。」台灣早年只要搭上經濟起飛的風頭,吳明賢讀甲組的同學,時至今日不少人已退休。吳明賢說,當醫師就沒有退休的一天,但在疫情底下抗疫,有所貢獻也值得。他成為父親之後,放手讓孩子選擇想要從事的行業,強調「只要不要學壞、對未來有方向,想念什麼,就念什麼。」吳明賢有兩個兒子,老大念法律、老二念運動休閒系,各自在自己專長的領域發揮所長。「哪有說老爸讀醫,孩子就一定要讀醫的道理。」吳明賢表示,時代背景不同了,父母提供支持與協助,孩子選擇科系,未來操之在己,怨不得人。過去老一輩可能會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系難找工作,但他不這麼認為。吳明賢熱愛人文科學,認為看病也應「以人為本」,科系不分優劣。他說,若父子同在醫界,難保不會被人拿來比較。「會常常被問起,你爸爸是那個誰誰誰?反而多了不必要的禮遇或是壓力。」孩子不從醫,少了老爸的包袱,反而更能夠自在發展。「過節容易,度日難。」日常生活中的關懷更重要。結婚已逾30年的他,兩個兒子也已在職工作,一家四口對於過節的儀式感,少了蛋糕和聚餐,而是簡單手寫卡片或計畫全家出遊。他說,父親節慶祝固然開心,但生活上的溝通才是重要,「畢竟過節容易,度日難。」吳明賢分享,平時遇到家人分享的小事也會追問「欸?你上次說的活動辦得怎麼樣?」或者「你最近在忙什麼呀?」透過簡單一句關心也能促進親子感情。吳明賢鼓勵孩子及青年,「人在社會有自己應盡的任務,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能,莫負少年頭。」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家人平安健康,對他而言就是最好的父親節禮物。溝通很重要父親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做小孩的榜樣作為台大醫院院長,每天至少有12小時待在醫院工作,跟醫護同仁、病人碰面的時間都比家人相處的時光還長。「病人需要關心,家人也需要被關心。」吳明賢透露,在醫院跟病人要溝通,在家裡也要跟親人孩子溝通,重點是要花時間、花心力。「平常工作忙,孩子其實都知情,要能夠讓彼此理解,爸爸是為了家庭在努力。」就連面對家庭衝突或革命,吳明賢也從不閃躲。二兒子高中成績差、夜夜晚歸,他心想「高中生哪可能這麼忙?」找一天坐在客廳等孩子回家,兩人溝通一番,才知道兒子接了熱舞社社長,並承諾高三會把成績追回來,父子達成協議後,老爸就不再窮緊張。「如果光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猜、去質疑,孩子又值叛逆期,衝突只會更大。」他認為,除了課業,包含生活經驗、做人做事的道理,都比考試成績重要太多,只要試圖理解孩子的想法,偶爾適時提點,都能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沒有人生來就會當醫師、當父親,也要一步步慢慢學。」對他來說,父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孩子的榜樣,他時時警惕自己要注意身教的影響。吳明賢小檔案年齡:57歲職稱:台大醫院院長家庭:結婚31年,育有2子給孩子的一句話:趁年輕努力打底、發揮潛力,莫負少年頭。
-
2021-08-01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 59%感到心靈孤立
走過新冠病毒疫情的嚴峻考驗,我們即將迎來疫情中的父親節。傳統的父親角色,總是默默承擔家庭責任,背負壓力不輕吐。在疫情之下,家庭關係、經濟負擔與潛在的疾病,可能正威脅著爸爸的健康。從心理層面到生理問題,家人該如何協助一家之主傾吐心事,避免高壓之下百病齊生。新冠疫情逐漸趨緩,但對經濟的嚴重衝擊,讓許多爸爸背負比以往更高的壓力。研究調查顯示,男性較不願向外尋求協助,接受心理諮商比例僅為女性的一半,他們背負龐大心理壓力,卻從不輕易表達情緒。經濟負擔、家庭關係緊繃與潛在內心的煩惱,都可能威脅著爸爸的健康,相較以往,今年父親節,男性更需要家人多一分的關懷與陪伴。根據美國調查,疫情下77%男性壓力變大,59%感到心靈孤立。台灣今年6月失業率來到4.8%,創8年新高。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分享他遇到的案例,一名退休軍人近期展開事業第二春,事業還未穩固,加上家中長輩長期失能,還有小孩要養,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發。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也分享一名有焦慮病史的男性個案,疫情間月收入減少三分之一,又面臨搬家等瑣事,短期負能量壓縮,讓他陷入恐慌漩渦,導致夜晚噩夢連連、常說夢話,太太的睡眠也連帶被影響,敏感的妻子最後決定拎著先生上門諮詢。疫情大流行影響男性甚鉅,根據美國醫學雜誌《Healthline》報導,美國男性約有77%的受測者反應壓力變大;59%感受到心靈的孤立,更有45%的人自覺情緒心理健康下降,但有很大比例的男性拒絕尋求幫助。平時脾氣好,一衝動就摔東西,長期壓抑易出現暴走、成癮行為。爸爸有苦說不出,主因是受性別刻板印象影響,社會灌輸男性要有男子氣概,陽剛特質的標籤讓男性有淚不輕彈。疫情影響所及,不僅是工作上的挫折,許多對未來的計畫、期望,與人生目標可能都遭打亂。羅惠群說,男性內心壓抑過久,逃避向外求助的表現,包含出現成癮的行為如:開快車、酗酒等,面臨緊繃情緒,往往不願說出口或嘗試諮詢,避而不談的結果,導致潛在的情緒偶爾會突發性爆發,許多太太向他反應,先生平常脾氣很好,但有的時候一衝動會摔東西。「男性到青壯年會面臨不願示弱的課題。」李玉嬋則認為,曾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人,難以開口求助,人一定有軟弱的時候,要懂得適時尋求資源,像是撥打心理輔導專線,前往諮詢、諮商。邀爸爸聊一聊,讓他養成傾吐的「習慣」。男性面臨焦慮的時候,家人扮演重要角色。羅惠群說,可以主動邀請爸爸展開對話,即便他們可能自尊心作祟,出現婉拒或反應冷淡的窘境,但只要讓爸爸們養成傾吐的「習慣」,往後展開對話就會更容易。羅惠群也建議與爸爸對談的小撇步,他說,在聆聽的過程中,當男性家人展現脆弱的面向時,不必急著做出反應或給予建議,只要專心回應情緒層面,因無心的話語可能使得他們自尊心受挫,漸之不願繼續分享。家人對話初期,如希望提供建議,可以透過爸爸親暱的朋友或男性手足傳遞。當爸爸的「新同事」變家人,趁機修補親子關係。疫情改變生活方式,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 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許多人宅在家時間變長,爸爸的「新同事」變成家人,這時男性可開始調適心態,加強心理韌性,甚至嘗試修補先前因工作忙碌而疏離的親子關係,同時與親人展開不同以往的深度對話。爸爸做家務別嫌他是豬隊友 少碎念多讚美家庭照顧方面,在性別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賦予細心、全能的形象,舉凡停課的育兒問題,禁止內用的備餐任務,以及家裡清潔、消毒工作幾乎都由母親承擔。隨著爸爸居家工作,分擔家務機會變多,媽媽們最怕遇到「豬隊友」。今年父親節練習以讚美替代嘮叨,媽媽也該學著放手。葉雅馨說,有些男性可能不擅長家事,盡力完成家務的過程,女性也應該避免碎念,並且多多給予鼓勵、讚美,彰顯對方的優點,相信能夠減緩緊張氣氛,親人相處更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