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
膽結石是因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增加,致使膽汁過於濃稠,逐漸形成結晶所造成。依發生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膽結石形成後,不會自行溶解消失。
- 症狀: 腹痛 消化不良 腹脹 胃痛 反胃
- 併發症: 膽囊炎 敗血症 胰臟炎 黃疸 膽管炎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膽結石是因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增加,致使膽汁過於濃稠,逐漸形成結晶所造成。依發生位置可分為膽囊結石及膽管結石。膽結石形成後,不會自行溶解消失。
膽囊炎的主因是因膽結石阻塞膽囊出口,引起發炎,為膽結石最常見的併發症。通常是先用抗生素治療,若病情仍無法控制,則須以手術做膽囊切除,以免有後遺症。
蕁麻疹是皮膚過敏的一種,特徵為皮膚上出現一塊塊紅腫的膨疹,大小形狀不規則;疹塊出現後,伴隨明顯劇烈的發癢感。如果發作時間短於六星期,稱為急性蕁麻疹,若長於六星期則為慢性。除了急性與慢性之分以外,尚有一些特殊類型的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對蚊蟲叮咬起過敏反應的蕁麻疹。 寒冷性蕁麻疹:受寒冷刺激引發的蕁麻疹。 日光性蕁麻疹:由日照引起的蕁麻疹。 壓迫性蕁麻疹:由緊身衣物加壓引發的蕁麻疹。
克隆氏症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其特色為慢性、反覆發生的腸炎,長期終身影響病人。常見的病徵是腹痛、腹瀉、體重減輕、貧血與部份病人亦可能產生腹腔內感染與發燒的情形,相較於一般急性腸胃炎短病程,病人的症狀如果不經診斷與治療,可以長期發生數個月之久,甚至逐漸惡化,腹痛可能造成反復急診就醫與止痛藥使用,一日腹瀉最高可能超過五次以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起居與工作情形。過去在台灣克隆氏症盛行率並不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數據,台灣每十萬人口中,約有3-4名克隆氏症患者,比例甚低,然而近年來有快速逐步上升的趨勢。 克隆氏症與急性腸胃炎,大腸癌或是常見的大腸急躁症的症狀有許多共通點,然而十分相似,但各有其特色。其中,克隆氏症的發病部位廣泛,從口腔到肛門,包含整個消化管道,且有「跳躍性病灶」的特徵,即發病部位不連續。此外,克隆氏症的特徵還有不斷的全層壁發炎,因此容易形成腸道狹窄,阻塞,廔管,膿瘍等併發症,需要住院使用抗生素甚至手術切除腸道治療;如果影響到大腸的腸道反覆發炎時,終身的大腸癌發生機率亦有所增加。
正常女性的卵巢功能多是在45~50歲左右開始衰退,卵巢早衰就是指卵巢功能在40歲以前就提早衰退。卵巢早衰,體內的動情素和黃體素分泌量減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月經異常,當卵巢完全失去功能後,會出現停經及各種更年期症狀,導致年輕女性的生育力受損甚至不孕。如果突然有超過4個月無月經,或月經週期縮短,都是警訊。 過去,卵巢早衰被認為就是早發性停經,卵巢功能不再恢復。但後來臨床發現仍有部份病例又間歇性恢復卵巢功能。由於現代人晚婚晚生的情況普遍,許多女性是在想生小孩時才發現卵巢早衰無法懷孕,所以育齡階段女性應積極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因應。若到完全停經的程度,想生育就只能透過借卵一途了。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還在母體時,心臟發育不良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在懷孕初期約三到八週時,胎兒的心臟會從幾個細胞生長成的血管,慢慢分化為左右心房與心室、上下腔靜脈、肺動脈、主動脈及肺脈等構造,在腔室之間還會形成瓣膜,這個過程如果受某些特殊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阻礙到心臟正常發育,就會導致心臟先天畸形。 按照臨床症狀之不同,先天性心臟病又可分為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及阻塞型心臟病三大類。其中,發紺型心臟病主要症狀是病童身上出現發黑、發紫或缺氧的現象,原因是血液中含氧量過低,最有名的是法洛氏四合症,其他像是單一心室、右心室雙出口、大血管轉位、肺靜脈迴流異常、三尖瓣或肺動脈瓣閉鎖等,也都屬於發紺型心臟病。非發紺型心臟病則是在心臟或大血管之間出現由左到右的分流,包括心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等,最後易發展為心臟衰竭。至於阻塞性心臟病則包括了主動脈狹窄與主動脈窄縮、肺動脈狹窄等。 有些先天性心臟病患者得以在五歲前自癒,但絕大多數需要動外科手術,例如心導管治療術、氣球導管心房中膈造口術、開心手術等,另有內科治療,針對不同的病情投以藥物、限制鹽分和水分,或補充鐵劑和綜合維他命等。
毛囊炎是體表的毛囊感染細菌所引發的一種化膿性炎症。根據病灶的部位又可分為:髮際瘡(發於頸部髮際)、鬍鬚瘡(發於下頷)、眉間瘡(發於眉間)、坐板瘡(發於臀部)等。小兒最常見於頭部,成人則只要有毛髮的部位都可能引發毛囊炎。一般輕微的毛囊炎,在用消毒水清洗或者塗敷抗生素藥膏於患部,約一至二週就可治癒,不至留下疤痕。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中風和缺血腦中風兩類。缺血性腦中風是國人最常見的中風,意指因血管阻塞,造成腦血液流量不足,使腦部組織缺血壞死和功能喪失,引起原因又以腦栓塞和腦血栓最為多見。缺血性腦中風發作之前,病患可能會有暫時性腦缺血(俗稱小中風)的症狀,包括突發性單邊手腳發麻無力、語言障礙、視野模糊、平衡感喪失等,發生時間短暫很快就恢復,卻是腦中風的重要前兆。腦頸動脈粥狀硬化斑塊、狹窄是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的重要因素,故除了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病患及長期吸菸者,也都是好發族群。 >>【延伸閱讀】缺血性、出血性…腦中風症狀與危險性比較!劇烈頭痛恐是最嚴重的腦動脈瘤破裂
白內障是指原本清澈透明的水晶體變混濁,導致光線無法完全穿透而造成視覺模糊,而且是無法以眼鏡矯正的現象。白內障通常又可分為先天性與後天性兩種情形,其中又以後天性的老年人白內障最為常見。 老年性白內障是種自然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的增加,眼球內部的水晶體會慢慢發生硬化、以致於逐漸混濁不透明,導致視力慢慢減退,影響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老年性白內障可說是銀髮族最常見的疾病。 白內障主要發生在眼睛內部的水晶體,常見症狀包括視力不穩定、視力模糊、複視、畏光、夜間炫光、色彩感知異常等。如果不及時治療,白內障可能引發併發症,如青光眼和虹彩炎。 常見的白內障的前兆有以下6個,如果有以下的徵兆,務必進一步由眼科醫師診斷: 看遠視力減退,或有一眼呈現不穩定 看近老花眼度數加重,感覺不適 電腦驗光度數變化大,常須更換眼鏡 室內室外視力變化大,夜間視覺變差 若遮擋一眼,其一對比敏感度差,有時出現眩光及光暈 視覺像是玻璃變髒又變黃,嚴重者也會致盲 白內障的成因與種類有關,白內障的種類包括老年性、外傷性、併發性、先天性、代謝性、藥物性和後發性等。容易患白內障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年齡55歲以上的人、遭受眼睛外傷、代謝性疾病患者、長期使用某些藥物、高度近視者等。 診斷白內障通常需要眼科醫師的評估,並包括裂隙燈檢查、眼壓檢查、眼底檢查等。白內障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手術通常包括水晶體乳化和人工水晶體植入。手術的時機取決於個人生活需要和視力受損程度。 手術後需要嚴格遵循照護細節,以避免感染和其他副作用。此外,預防白內障的措施包括避免日曬、禁煙、攝取特定營養素、避免眼部外傷等。在接受手術之前,患者需要處理任何基本健康問題,接受眼睛檢查,填寫同意書,並遵循飲食和藥物的指導。此外,手術前要服用鎮靜劑以減輕焦慮。
夜盲症是一種視覺障礙,特別是在暗處或光線較暗的地方看東西時,視力明顯下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夜盲症也稱為視網膜失氧或色素變性症,是一種由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失去感光能力而導致的疾病。 夜盲症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的,與營養不良、某些藥物、系統疾病遺傳等因素有關。在治療方面,如果夜盲症是由於營養不良引起的,則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習慣或服用維生素A等營養補充劑來治療。如果夜盲症是由於其他因素引起的,則需要尋求專業醫療幫助。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