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3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搜尋
行動醫療
共找到
10
筆 文章
-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超人醫師」中風又癌症復發: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
山陀兒颱風上周侵台,在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造成山區多處落石跟泥流衝出路面,南迴公路部分路段封閉。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南迴居民的日常,對外交通不便,山路經常因大雨坍塌,導致居民就醫困難。面對「南迴四鄉」的醫療困境,中風且鼻咽癌更三度復發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持續為部落和族人打造醫療照護網絡。徐超斌罹癌5年 每天看診行程仍滿檔徐超斌於2019年被確診鼻咽癌,過去曾中風的他曾說:「中風不會危及性命,癌症會。」罹癌5年,徐超斌每天行程滿檔,照樣到病人家中看診。他最近癌症復發,依然為建置南迴診所奔走。但他不是一個人,愛是最初的出發點,南迴基金會用行動醫療結合多元照護,沿著一百公里長的南迴公路,將眾人之愛的火光送進偏鄉角落。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X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由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與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合作,完整紀錄從徐超斌一個人到一群人築夢的故事。被大家稱為超人醫師的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年輕時就立志回到家鄉。畢業後,先是在台南奇美醫院接受訓練,後為了履行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他增開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即使中風之後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讓「超人醫師」事蹟不脛而走,感動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 病患、醫護人力都不足 籌建南迴醫院的計畫轉為診所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然而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在眾多考量之後,基金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雖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回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就是2021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將在這裡落地生根,照顧社區每個人的健康;而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醫療不再限於醫院的白色巨塔內,更延伸到每個家庭、每個偏遠的鄉鎮,以及每個需要幫助的角落,確保每一個生命,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照護與尊重。在愛與關懷的初衷下,南迴行動醫療計畫繼續走下去,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徐超斌在新書影像故事中說:「我為南迴偏鄉努力那麼多年,我一直有一個期待,就是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來為偏鄉地區服務。畢竟我不可能一直活很久,總有一天會離開人間,因此期待將來有更多的人一起來投入偏鄉,不論醫療、社會福利、長照,願意為偏鄉做事、願意關心身旁所有的人,是我真的想要做的事情。」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分享:「我們要追求的『醫療平權』,不是口號,而是讓地處偏遠的南迴四鄉居民,可以透過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滿足他們的殷切需求。再來則是解決醫護人力短缺的問題,我們已著手整合周邊醫護人力,變成一個醫療網絡、彼此支援。李靜蘭說:「南迴醫療永續服務」與「爭取醫療平權」互為表裏、息息相關,透過提供教育訓練課程來培育人才、正視醫護人員合理的薪資待遇,唯有同時滿足以上二項條件,才能讓醫護人力不再是偏鄉的過客。」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在圓夢的過程中,南迴基金會發展出適合南迴偏鄉的醫療模式,並誓言未來會更努力地讓「南迴模式」成為偏鄉的醫療典範,複製在台灣所有原本不被看見的偏鄉角落,一起迎接醫療曙光,讓「南迴模式」——始於南迴、終於環島。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為新書撰寫推薦序,讚許南迴診所帶領台灣打開新的醫療模式:「徐醫師不僅致力於提升南迴地區的醫療服務,更強調與社區互相扶持,建構彼此依存的歸屬感,真正賦權於民眾,展現全人照護精神。創新的『南迴模式』,深入社區,不局限於醫療服務,更強化照顧支持系統,以人為中心提供服務、關懷生命。」關於「南迴基金會」 南迴基金會於2019年3月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個由社會大眾勸募善款所成立的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及公益事業之目的,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醫療模式、提供南迴線及鄰近區域等居民具空間及文化可近性的醫療服務以及全人關懷的健康照護。已設立居家護理所、診所,提供居家護理、在宅醫療、定點門診等服務,串連鄰近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建構社區醫療照護網絡。推動在地人才培力,專業人員實見習,醫療人文研究等教育及學術計畫,提升就業機會,以實現地方共生、永續發展之願景。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影像故事預告精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GAl0DWmwg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5 名人.精華區
數位醫療專法還在等 恐失發展先機
2023醫療科技展剛落幕,總統蔡英文致詞提出「台灣有信心能成為全球數位醫療轉型基地」。數位醫療發展的全球趨勢已非可逆,行政與立法部門應盡速制定數位醫療法規,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同時,透過法令確保產業發展與數位安全,保障國人權益。綜觀各國推動數位醫療,美國2022年修訂法律,授權藥物管理局(FDA)可針對機器學習型醫療軟體變更審查模式,確保數位健康技術和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時根據「資料自由法」保護民眾數據隱私;德國早於2019年制定「數位醫療應用法」,促進數位醫療產品保險給付。日本、新加坡 放寬遠距醫療亞洲當屬新加坡發展最快,2018年開啟數位醫療監理沙盒,並於2021年修訂「醫療服務法」,開放遠距與行動醫療;日本則在疫情後大幅開放遠距醫療及藥師遠端諮詢服務。國內於2021年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時,已納入再生醫療、精準醫療以及數位醫療等領域,但目的是藉由租稅優惠等經營誘因,促進產業發展,不涉及產業監管等其他法制完備。個資需完善規範 應訂定專法也就是說,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重點在「引導資源投入」,其他攸關產業發展,如獎勵補助、政府投入、監管、民眾權益等,有待其他法規補足。這也是即便「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已納入再生醫療,政院今年仍通過衛福部所提「再生醫療法」及「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就是為了完備相關法令。同理,數位醫療也有其特殊性,參考「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於2021年修訂時,法條說明「先進國家及數位療法聯盟等對數位醫療範圍界定,包含行動醫療、健康資訊科技、穿戴裝置、遠距照護與遠距醫療,個人化醫療。不僅與傳統醫療具異質性,且涵蓋面向多元,尤其個人健康資訊極具機敏性,從使用、管理、監督到救濟,皆需要完善規範,有必要比照再生醫療,訂定專法處理。對於數位醫療而言,真正瓶頸在於市場准入。數位醫療,或者說數位健康產品,有許多用於健康促進或疾病預防,其效益有賴數據佐證,但在未能證明其效益前,卻又難以進入醫療健康市場,形成類似「沒有工作經驗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沒有工作經驗」的輪迴。鼓勵新創投入 政府還在規畫過去幾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數次提出,政府應導入「沙盒」概念,讓新興數位醫療產品能夠有驗證場域,並鼓勵新創業者投入。政府雖已著手相關規畫,需三至五年才能付諸實踐,恐喪失數位醫療發展契機。制定數位醫療法條,大家最擔心個資安全保護不夠完善。配合「健保資料庫釋憲案」後法規修正,或許可藉此全面盤點,改善目前在個人資料保護與利用上未竟之處。數位醫療法令必須建立在個人資料與資通安全的前提,確保數據使用基於周全保障與制度,讓健全的個資保護與資通安全法規成為數位醫療基礎。
-
2023-08-31 慢病好日子.慢病專欄
地方名人堂【嘉義縣】老年人口占比第一 趙紋華:五計畫提升疾病衛教
嘉義縣的老年人口占比全台第一,因應長者照護的需求,嘉義縣近年積極推動腦中風防治,從衛教、運動、營養多管齊下,利用桌遊、複合式歐式健走等有趣的方式帶動長者邁向健康,同時結合社區據點與醫療科技,更能提早防治失智、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老人憂鬱等身心疾病。計畫一:設計桌遊 推廣腦中風防治 嘉義縣衛生局統計,全縣人口老化比率21.69%,冠居全國,腦血管疾病(包括腦中風)在嘉義縣歷年十大死因排名第四。衛生局局長趙紋華表示,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為加強腦中風防治,嘉義縣運用圖卡或社群平台、發布新聞稿、地方電台廣播等方式宣導「微笑、舉手、說你好」的腦中風前兆辨識口訣,提醒民眾只要其中一項做不到,應該立即撥打119送醫,爭取治療黃金時間。●微笑: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單側手腳是否無力、舉不起來●說你好:說話是否口齒不清衛生局並委託北醫大副教授林立峯設計「腦中風識能提升創意桌遊」。趙紋華說,桌遊中融入了腦中風知識、危險因子辨別、症狀辨識和急性處置方法等知識,衛生局已培訓社區據點的139位種子教師學會桌遊卡牌的製作和玩法,他們回到社區後便透過桌遊來帶領民眾認識腦中風,學會照護自身健康,衛生局也會不定期到各社區據點驗收。趙紋華強調,透過這些模式推廣下去,老人家雖然不能100%清楚疾病,但至少懂得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時要馬上撥打119求救,不久前她認識的一位住在很鄉下的老人家中風,就是因為記住了口訣,在第一時間打119,幸運地搶救成功。嘉義縣衛生局會在特殊節日時加強宣導,同時運用LOCAL(在地化)的方式和語言,拉近與縣民的距離。例如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曾與腦中風醫學會合作,由縣長翁章梁用台語拍攝「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宣導影片。此外,衛生局也常透過各村里辦公室,用在地民眾最熟悉的台語舉辦健康講座。計畫二:推動複合式健走翁章梁同時把運動與營養列為施政重點。疫情期間,衛生局特別與中正大學合作,推出「在厝顧健康」的30分鐘教學節目,每天早上和下午在地方電視台播出一次,由運動教練和翁章梁示範如何在家運動,同時還有日常的身體保健、 健康飲食等衛教內容。針對高齡長輩,近年衛生局推動複合式健走,是在健走時雙手握著特製手杖前後擺動,給予全身額外的推進力,可同時大量使用手部和背部肌肉,讓走路從半身運動變成全身運動。衛生局鼓勵長者每天健走30分鐘, 每周150分鐘,並利用嘉義縣梅山鄉生產的竹子製作竹製健走杖。趙紋華說, 複合式健走不但可防止長者摔跌,還能訓練四肢肌力、平衡力,減少對關節的負擔,延長行走時間,促進心肺功能,達到預防及延緩失能。在營養的衛教方面,衛生局推動「營養灶咖」。趙紋華表示,這是出動營養師到社區據點教導老人如何採買、烹調和食用才健康,例如中秋烤肉盡量選用原形食物,少烤加工食品,衛生局還製作「食物紅綠燈」、「阿嬤的冰箱」圖卡,從生活中教育民眾正確的飲食觀念。計畫三:強化ICOPE 主動出擊趙紋華也說,嘉義縣的衛生所功能很強,因為醫療資源不如都會區,所以要往前延伸,強化ICOPE(長者健康整合性照護評估),延緩失能,希望早一點找出長者的問題,今年全縣ICOP 評估5349人,有1011人異常,其中597人是行動不便,406人是用藥問題,篩檢出來之後再做轉介,盡早展開治療與照護。另一方面,社區據點對民眾的健康照護格外重要。趙紋華表示,衛生局常前進各據點舉辦活動,或由種子教師下去推動衛教,讓前往參與的民眾成為「種子的種子」,讓他們協助找出真正的高危險群來篩檢。例如有憂鬱症的老人不會出門參加據點的活動,但種子教師可以教導參加活動的老人如何辨識憂鬱症,讓他了解「隔壁的老人有類似症狀」,畢竟偏鄉仍有許多熱心民眾會主動通報和關心他人的問題。衛生局還主動訓練村里幹事和農藥商學會辨識與通報憂鬱症,扮演自殺守門員的角色,不久前就有農藥商很機警的通報一位平常從不買農藥的阿嬤來買農藥,原來她正是因為被詐騙而憂鬱想輕生。失智與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也是高齡化社會的常見疾病,嘉義縣推估2023年全縣失智人口約8493人,目前設有29處社區失智據點、3個失智共照中心,今年5月也與故宮南院、台北榮總合作研發「今牌人生-認知牌卡」的桌遊牌卡,以故宮文物內容做為促進認知功能的藝術輔療工具,帶著老人用圖卡去回憶生活和生命故事,強化認知功能,延緩失智。趙紋華也說,嘉義縣衛生局去年起推出「失智整合照護計畫社區篩檢」,以老年人口占比高達27.99%的六腳鄉為示範點,第一年篩檢出58位確診的失智人口,失智率很高,今年是第二年,要繼續前進其他村落篩檢。她強調,嘉義縣的高齡人口多,但很多老人不願主動篩檢,衛生局要透過多種管道,例如出動車輛載著老人到社區衛生室室篩檢,同時整合共照中心、長庚科大、長庚醫院與鄉鎮公所的力量,提供失智整合照護,「衛生局絕不能放著他們不管」。趙紋華表示,目前比較困難的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的篩檢, 因為沒有篩檢工具,國家政策也沒有推動,某些患者初期易被誤以為是失智,之前衛生局曾在社區據點篩檢出一位疑似失智的老人,後來因為使用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用藥有效,才發現原來他是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患者,但無論是哪一種疾病,衛生局都希望能盡早發現 ,盡早治療,讓老人在地照護。計畫四:全台唯一 智慧綠能醫療車嘉義全縣18鄉鎮市遍布山區與海濱,為照護行動不便、出門不易的慢性病長者,嘉義縣衛生局積極推動行動醫療,每一個鄉鎮每月都會有醫療車巡迴至當地辦理 成人健檢、慢性病篩檢,長照的照護專員也會跟著到當地宣導,深入社區拜訪村里長長,了解有哪些長照需求 。趙紋華特別介紹,嘉義縣採用全台獨有的智慧綠能醫療車,以鋰鐵電池取代車輛柴油發電,結合AI科技推動心房顫動篩檢、智慧眼底鏡檢查,還有高科技雙能量 X 光骨質密度儀器(DEXA),病人的檢測影像結合AI,直接上傳雲端, 由醫師在後端判讀,讓社區健康守護更上一層樓。計畫五:潛伏結核篩檢計畫隨著嘉義縣的新住民人口增加,衛生局推出「潛伏結核篩檢計畫」。趙紋華說,東南亞國家因為沒有結核病的預防接種政策,結核病發生率較高,而嘉義縣目前有五千多位新住民,大多數來自越南、印尼和泰國等地,為免他們可能有潛伏性結核且在免疫力低落時發病,必須提早篩檢、提早治療。這項計畫去年先進行試辦,今年3月24日的世界結核病日正式展開,預計以三年半的時間完成。趙紋華說,今年目前篩檢一千例,已完成765例,陽性率高達18.7%,這些潛伏性患者正進行用藥治療中。預算分配 健康優先趙紋華同時談到,嘉義縣的預算有限,衛生局在爭取預算時,第一是考量是否與民眾健康相關、而且目的與對象都清楚的計畫,第二是考量死亡率,凡是和其他縣市相比偏高的疾病,衛生局也會加強防治預算,而縣長翁章梁都會非常支持。例如胃癌在嘉義縣的發生率占癌症的第八位,衛生局今年即展開胃癌篩檢,之前嘉義縣的C肝因陽性率偏高, 近年也加強篩檢,做的非常不錯,C肝篩檢率全台排名第四,肝癌發生率已逐步下降。而當預算有限時,衛生局會積極尋求民間資源,例如智慧醫療車的心房心室顫動、智慧眼底鏡等設備,都來自扶輪社等單位捐贈。【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07-21 醫聲.Podcast
🎧|亞洲首發!台灣義診團挺進烏克蘭 一次開三檯刀驚艷國際
台灣率亞洲之先挺進烏克蘭義診!肩負任務的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急診內科主任蔡維德帶隊,展現超乎烏國民眾、醫療人員預期的醫療專業。「遠比歐美醫療團僅單一任務,我們一次執行三項。」他說,義診、超音波教學、行動醫療站,同場加映的手術示範教學獲得良好迴響,「穆卡切沃」聖馬丁醫院院長感謝之餘也與馬偕團隊簽訂MOU(合作備忘錄),就連該市市長也親自接見致謝。盛情的回應,預告著今年九月再度整裝待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先走再說!烏國簽證來來回回 背後竟是出自善意諜報戰爭電影場景,出入境關卡的這一幕總令人屏息,身為台灣醫療團長的蔡維德無疑是這次的主角。台灣與烏克蘭非邦交國也沒有辦事處,必須要到波蘭首都華沙的烏克蘭駐華沙大使館才能辦理入境簽證,4月18日飛抵華沙,團員沒有人知道,此刻,烏克蘭簽證仍未核發,入境期程端看命運。被問到怎麼有勇氣直接率隊前往?他事後回想直說,「壓力很大!但不能表現出來。」隨行團員有幾位不是醫療人員,得透過烏克蘭多方人脈協助才能取證,蔡維德說。走的已非過往海外醫療流程,千迴百轉,特許函好不容易到手,劇本總會在這來個斷點。他說,烏國外交部突然改變計劃,收回了原先只能單次出入境的特許函,臨時改發成一年多次的簽證,這才了解烏方希望日後持續保有合作機會,是出自於善意的表現。空襲警報下的現實 烏國醫護、民眾不靠外人代勞雙腳剛踏到烏克蘭國土,首站是西部大城利維夫,短暫停留便驅車南下三小時到義診地點穆卡切沃。蔡維德形容兩地如同歐洲常見的城鎮,絲毫沒有兵荒馬亂之感,反倒是空襲警報聲瞬間拉回到現實,日子依舊要過。這並非爆破聲光效果的戰爭片,而是活生生地紀錄片。他說,心裡一直有刻板印象,以為戰爭中國家斷垣殘壁,僅剩老弱婦孺,實際上,超市、學校等機關依舊照常營運,年輕人也很多,「或許要多和國際交流,才不會成為井底之蛙,抱有錯誤想像。」烏克蘭東部處於烽火,蔡維德在西部義診任務中感受到人們的團結,烏克蘭感激國外奧援,但堅持工作不能只靠外人代勞,自己的國家、國民得自己救,他說,義診時烏方並非要求台灣團獨自去某個鄉鎮,而是派當地醫師接洽,看診時年輕的住院醫師或醫學生一旁充當翻譯,不僅處理了醫病雙方的臨時狀況,也獲取臨床面對病人互動及醫療決策的經驗。三方挺進烏克蘭 8人扛起三大任務這趟任務的原點,穿針引線的要角是北美路加醫療傳道會執行長、醫師鄭博仁。蔡維德介紹,鄭醫師是台僑也是教會人士,長年在美國從事醫療性質的義工活動,烏俄戰爭爆發初始便與烏克蘭當地醫療窗口聯繫,發起了美國僑民的募款募資;一年多的戰事,烏國已有足夠物資,獨缺人力,此時,鄭醫師想起曾與馬偕醫院海外義診經驗,評估院方擁有完善醫療資源,搭起台灣基督教醫療協會,三方挺進烏克蘭。「大家可能不知道,烏克蘭義診在事前花了半年在做行政事務的協調準備。」蔡維德說,以往海外醫療團的人力申請,只需要向單位主管提出,由於為工作一環,所以接獲任務的同仁都會參加,然而這次前往的是戰區,「有愛心是一回事,實際付出做多少又是一回事,不能勉強任何人。」更何況背後得考量家庭等眾多因素,於是院方採徵招自願者。招兵買馬的公告貼出,吸引了70位專業醫護人員報名,一掃蔡維德擔心無人參與的憂慮。下一步則是要和烏克蘭商討所需人力,他說,義診不只單純考慮我方的專業背景,而是要看對方需要什麼,免於專業無法有效發揮的窘境,烏國這次提出設立行動醫療站、義診超音波及手術指導教學,後續馬偕醫院再安排人數、後勤行政規劃,來回討論篩選出8位同仁。台灣義診團做出口碑 9月再出發「不是只有被接受施捨,也要自立自強。」去年剛上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的蔡維德這番話,說得也是海外義診宗旨,曾赴台灣邦交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的醫療合作援助,今年下半年也將前往柬埔寨、斐濟等國,任務不僅是做院前救護或義診,向下延伸到訓練基層的醫療人員。至於下一次烏克蘭的義診?蔡維德說,馬偕醫院總院院長張文瀚對任務抱有高度熱誠和支持,第二團預計九月出發,這次透過教會協助,募集到二輛救護車也會一併送抵烏國,更多的計畫正持續溝通,「這一趟隊員們備感驕傲,真的有做出口碑也幫助到烏克蘭。」蔡維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第爾大學現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經歷: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工程與科技應用醫學學會秘書長美國心臟協會(AHA)台灣國際培訓中心總監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2-03-10 該看哪科.兒科
數位醫療論壇/名醫開科技處方箋 AI改變就醫行為
AI智慧正在改變就醫行為,不只能靠醫院提供的個人化APP,就醫前自己掌控健康數據,AI還能用在醫院管理及協助手術及診斷的判斷,未來一張科技處方箋,就讓你在實體醫院及居家醫院間,接受全面的健康照護。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看診前先量血壓、心跳,看診時醫師邊問病情,邊把數據填入電子病歷。但你有沒有想過,醫師如果填錯呢?如果可以讓醫師專心問診,不必分心做其他事不是很好嗎?台中榮總提供的個人化APP就能辦到。陳適安:就醫智能化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指出,該款APP在就醫前,患者可輸入症狀,就醫時的檢查數據會自動上傳至醫院系統,醫師看診時不只能看到報告也能知道病人重要訊息,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相關報告數據,還能與護理部的行動照護家連線,提供廿四小時排班護理師服務。最特別的是,台中榮總的智慧病房能提供病人床邊資訊系統,護理站有電子白板、護理人員行動APP,其中智慧系統床墊,可連結睡眠觀察,讓護理師掌握病患起身、臥床、是否有潛在危險等,電子白板和APP則結合雲端藥歷,確保用藥安全。台中榮總去年建置5G場域,現在心導管手術用手機就可以連線觀看,甚至可遠距下指導棋。AI也用來輔助醫師,包括心房顫動電燒、神經影像診斷、脊椎骨折影像、眼底鏡影像、傷口、皮膚影像等。鄭貴麟:檢查更有效率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過去判讀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會以急診的影像為先,導致門診及健檢影像報告延遲,但有了AI輔助之後,系統會先通知有問題的影像,甚至可以計算出肺氣腫的程度、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的百分比等,做一次檢查就可以收到肺部和心血管數據。兒童骨齡利用AI輔助,可能做完檢查還沒走到診間,報告就已出爐;至於乳房攝影,因為鈣化點「就像在沙灘撒白糖跟鹽,要花時間找出來一樣」,以前需要一周左右才能打報告,現在用AI可大幅縮短判讀時間,還能初判是良性或惡性。陳亮恭:建立塔台醫院AI也會讓未來醫院「長」得不一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指出,規畫兩年內社區型關渡醫院將成為塔台醫院,打造全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不只將實體醫院的資料上傳雲端,未來包括社區、居家服務的個人資料也能上傳,就能打造分級健康照護,醫護團隊的巡房也從醫院改至社區,行動醫療團隊就能到居家醫院去服務。目前關渡醫院也開始智能化,用在醫院管理也用在員工健康照護;病房內規畫有人因智慧照明應用,可觀察病人憂鬱失眠狀況,減少精神科用藥;人臉辨識應用在失智患者,觀察患者的臉部表情判讀病情變化,以調整照顧計畫;智慧電表則可依平常用電模式與活動量之間的關係,這些資料的收集都能應用在未來健康訊息的分析。
-
2022-03-06 醫聲.數位健康
數位醫療論壇/疫後醫療科技整合 AI、資訊流成趨勢
疫情影響下,全球遠距需求大幅增加,數位醫療發展更是促進醫療平權,達成全面健康覆蓋的重要手段,遠距醫療照護將成為醫療新常規「New Normal」,疫後加速醫療科技整合AI智慧與資訊流成重要趨勢。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今舉辦「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就醫療科技實務面及政策面交流分享。「數位醫療應用未來健康趨勢」論壇與會者包括立委張育美、衛福部次長石崇良、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等專家。高雄醫學大學校長楊俊毓指出,數位醫療未來趨勢包括健康大數據應用、機器人學習、人工智慧及產業鏈結合,台灣有很好的資通科技及生技醫療,能打造另一座護國神山,但許多法規待考量,相信台灣跨產業發展很有韌性,能逆勢突圍開創藍海。立委張育美認為,促進醫療平權,政府應了解臨床實務需求,鬆綁法規,透過審查機制,進行處方箋電子化、院際間資訊整合交流及數據標準化,結合智慧醫療運用,讓遠距醫療更普及。她認為,生技醫療公司應更接地氣,讓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能以更合理價格使用醫療儀器,並讓資訊流通、減少落差,符合使用者需求。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指出,遠距醫療在2020年納入健保給付後,過去「通訊診療治療辦法」僅開放5種特殊情況可使用,未來將擴大到10種型態使用,包括長照、居家醫療、慢性病照顧、國際醫療等。此外「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即將於4月公布上路,未來電子病歷透過雲端授權,讓遠距醫療無障礙。行政院科技部前部長、台灣數位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良基表示,台灣有健保資料庫可運用資訊,數位革命下將以人的「資訊流」為主軸,如衛福部桃園醫院運用「智慧行動化臨床早期預警系統」,精準即時分析病歷資料,醫師隨時調閱、查房,讓全院非預期CPR下降31%,急救後死亡率下降50%。陳良基說,2025年全球大健康產業市場估計超過15兆美元產值,甲骨文公司更以8千億台幣買下電子病歷公司,若我國醫院無法數位化,國外公司屢創電子病歷系統,台灣未來將成「殖民地」。未來醫療科技不見得都要健保給付,或許可和商業保險合作。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表示,台中榮總榮獲2次智慧醫療全機構獎,包括APP個人化智慧服務,患者就醫前先輸入症狀、自行量測,資料自動上傳至醫院HIS系統,醫師可直接看報告,就醫後民眾也能查詢檢驗報告,癌症個管系統也提醒患者訊息不漏接。他強調,智慧化下民眾資安及隱私都要盡力保護,建議民眾可了解醫院智慧服務及檢測,善用AI智慧工具改變就醫模式。未來醫院應該長怎麼樣?台北市立關渡醫院作出最前曕的示範,院長陳亮恭與華碩合作打造亞洲第一家全雲端智慧醫院,將實體醫院、社區及居家服務等資料上傳雲端,進行運算分析而提供分級健康照護,宛如機場「塔台」內外遙控、分流;更以虛擬關渡醫院與社區結合遠距醫療、健康照護,讓行動醫療團隊提供服務。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高醫重視偏鄉,關懷高雄、屏東、台東等,及設置南迴線24小時緊急醫療照護中心。前年啟動台東縣5G遠距醫療,讓耳鼻喉、皮膚科、眼科進入偏鄉,在衛生所設置耳鏡、鼻咽內視鏡等,由在地人員操作儀器,即時影像分享到醫院診間,免去就醫勞車舟頓。高醫也深入山區,讓高雄市桃源區成為第一個根除C肝的鄉鎮,治癒率高達95%。WaCare遠距健康執行長潘人豪指出,疫情前健康數據大多在各自的APP、醫療院所、社區據點,但疫情後,回歸「人」數位虛擬化,包括醫院、社區、個人都進入虛擬世界,打破地點框架。搜集數據最重要是解決民眾需求,WaCare平台有15種健康領域、逾1500位專家提供服務,現已有200個社區據點使用資源共享平台管理長輩健康,更在疫情期間提供近500堂線上課程。天晟醫院董事副院長鄭貴麟表示,AI可協助放射科醫師判讀影像,但無法取代醫師。醫師診斷仍然重要,在AI輔助下,系統優先通知偵出出問題的影像檢查結果,甚至計算出肉眼無法量化的數據,例如冠狀動脈鈣化指數、血管狹窄百分比等,成為醫師最佳助手;AI目前也運用於醫院入口量測體溫、人臉辨識。
-
2020-10-31 新聞.長期照護
放棄無效醫療,讓病人走得安心!黃勝堅: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
醫師是你的職業,但你還是一個『人』。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做醫生?」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近年大力推行善終觀念和居家醫療,強調醫師和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以及醫師如何以病人與照顧者為中心,不只治病,更要懂得「死亡」,協助病人和家屬做出適當的照護決策、維護臨終尊嚴。黃勝堅今(22)日出席全球品牌管理協會主辦的茶敘活動,分享他多年的行醫經驗,指出台灣社會從醫師到家屬都很害怕面對死亡,因此當病人送到加護病房、性命垂危時,許多醫師不知道該如何開口,向家屬傳達「壞消息」。 過去,他發現當醫師委婉向重症病人的家屬表達「這很嚴重,死亡率很高」時,家屬往往以為「還有得救」,因此要求醫師盡力搶救;但若醫師直接向家屬坦白病人已經「沒救」,許多家屬又無法接受,認為醫師見死不救,因而引起醫療糾紛,或是造成病人承受更多無效醫療的痛苦。 全人醫療才有高價值 黃勝堅表示,許多醫師不懂得如何處理「生命末期」,也認為那是安寧專科醫師的專業。曾經有一名腎臟醫師告訴他,「我們腎臟科沒有生命末期啦!腎臟壞掉了可以洗腎,真的過世都是在其他科。」但黃勝堅認為,「如果你沒有全人概念,那醫療還有什麼希望?」 過去,當病人走進診間,醫師問的是「你怎麼了?」(What is matter with you?),但具備人文素養的醫師應該要問的是「你需要什麼?」(What matters to you?)前者可能造成過度檢查、過度治療、無效醫療,屬於低價值的醫療,後者則是以人為本、高度整合、促進和諧,是高價值的醫療,也能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現在都靠低價值的東西在賺錢,便宜大碗,卻浪費太多東西,如果把高價值的東西做起來,給病人和照顧者多一點時間,協助他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健保其實就夠用。」 鼻胃管,真的有必要嗎? 另一方面,鼻胃管的使用在台灣相當普遍,許多末期病人如癌症、失智症的患者,醫療人員為了維持其生命,通常都會建議使用鼻胃管提供營養,但對患者來說不但不舒服,對自尊也是一種傷害。 事實上,現在國際上的最新觀念是,不推薦末期失智病人使用任何管路,建議經口餵食,以細心的手工餵食方式,為病人保留尊嚴,並把時間留給患者和家屬。 黃勝堅舉例,曾經有一位腦部受傷的96歲老先生被送到急診,老先生的兒子主動告訴主治醫師:「拜託不要幫我爸爸插鼻胃管。」醫師回答:「可是不放鼻胃管就沒有營養,而且有用鼻胃管比較不會吸入性肺炎。」 兒子反問:「難道用了鼻胃管,就一定不會肺炎嗎?我爸爸都96歲了,他需要的不是再活那麼久,應該是尊嚴擺第一!」於是,老先生轉出加護病房,在子孫環繞、手中抱著愛貓的情況下安然辭世,了無遺憾又保有尊嚴。 「時間到了,該怎樣就怎樣。」黃勝堅表示,死亡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完整的死亡才會讓生命更圓滿,無論醫師或民眾都必須了解死亡,唯有認識死亡,才懂得如何善終。當醫病雙方都具備「死亡識能」(Death Literacy),理解醫療也有極限,彼此才能互相尊重,成為生命共同體,一起幫助病人走向美好的善終,而不是強制施以插管、電擊、心肺復甦術(CPR)等急救。 另外,醫師的責任不只是看見病人的需要,也要看見照顧者的需求,這才是以人為本的醫療照護。 黃勝堅早年在台大醫院金山分院擔任院長時推動居家醫療,帶著醫護團隊走進當地長輩的家中,除了幫助末期病人在家善終,也替照顧者進行悲傷輔導,「我們那時候輔導的很多是外籍看護,因為都是他們在照顧的。我是神經外科,但我的專業是關懷。」 善終,是權利也是責任 他提醒,台灣已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民眾都有「自然死」的權利,但為什麼很多台灣人還是無法善終,「是因為你沒有發動你的善終權,你有簽有機會,但你不簽就沒有。」黃勝堅分享,他們全家都已經簽好放棄急救,彼此提醒「死的時候要漂漂亮亮哦!不可以急救,不可以把我肋骨壓斷喔!」 他說,技術上要維持瀕死病人的心跳並不難,但「如果這是醫學,大概兩個禮拜加護病房就滿了,就變成『植物園』!加護病房變成沒有救命的能力,健保倒得更快。」生前做好決定,不只是權利,「善終也是你的責任,就是讓活著的人活得更好,不要把決定權丟給他們,讓他們一輩子痛苦。」 黃勝堅分享,以前曾經有名病人已經走到生命最後,主治醫師不敢對家屬說實話,只好委婉地說「還有三到六個月」,但黃勝堅看過以後,直接說「大概只有三到四個禮拜,不要把你的時間花在醫院陪醫生和護理師了,趕快回家過年,要處理的趕快處理。」還開玩笑地說:「小三、小四也要處理哦!」 病人返家後三周,真的往生了,病人的兒子告訴黃勝堅:「你嘴巴算毒的,講得很準,但是謝謝你, 我爸爸走的時候真的在笑,是因為你讓他知道他快死了,他才願意把心裡話講出來,這三個禮拜是我們一輩子講最多話的時候。」「他死的樣子很漂亮,已經在天堂的媽媽一定認得他。」 人文關懷之外,在高科技的時代,黃勝堅表示,透過智慧科技,居家醫療可升級為行動醫療,目前就已發展出眼科可攜式裝備、遠距皮膚科會診、行動超音波、智能影像判讀、糖尿病/失智症雲端醫院系統等,期盼在智慧醫療的引導下可以讓照護更進步,也讓居家醫療有更多可能,讓每個人都能在最舒適、安心的情況下走完生命最後一程。 ●原文刊載於2019年04月《幸福熟齡》網址 ●延伸閱讀:.是我不夠好,老公才選了別人?拿掉自卑,要知道,人生的主導權永遠在自己手上.面對乳癌不要怕!導演王小棣走過風暴低潮,催生微電影《小豬撲滿計畫》撐病友家庭.燥熱失眠又憂鬱,更年期20個症狀恐讓家庭失和!4撇步,讓彼此共度生命轉捩點
-
2020-10-07 科別.消化系統
衛福部彰化醫院追進精神專科 最早用藥者已驗無C肝病毒
很多病人不方便移動,衛福部彰化醫院2014年起辦理外展門診,醫療團隊到偏鄉服務,今年3月進一步與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跨院合作,開創國內一般醫院到精神專科醫院作C肝外展門診的先例,最早用藥的5名C肝精神病患者已經驗不出C肝病毒。今天上午,衛福部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楊智超和多名衛教師、醫檢師、批掛人員,帶著移動式超音波等儀器,搭乘交通車到草屯療養院,在門診區幫精神狀況較穩定的病患做例行超音波及抽血檢查,接著帶儀器進保護室,為精神病情較嚴重者的患者檢查,醫檢師抽血時,兩名衛教師在旁邊安撫精神病人,醫師做超音波檢查必須隨時注意患者的反應。這是第十二次外展草療醫療服務,衛福部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楊智超說,政府宣示2025年根除C肝,各大醫院紛紛到偏鄉開辦外展門診,彰化醫院早在6年前就到偏鄉衛生所外展,在衛生所成立肝炎行動醫療站,定期下鄉,讓很多偏鄉的肝炎患者不必搭車騎車,就近就能獲得治療。部彰護肝醫療小組成員表示,草療沒有肝膽科醫師,如果要帶精神科患者到外面醫院持續就診,對於家屬形成長期負擔壓力,為了體恤弱勢的精神病患和家屬、看顧,部彰外展服務讓慢性B型及C型肝炎的精神患者得到積極治療;起初精神病患對於院內出現外來醫生護士,感到奇怪,幾次之後病患會主動打招呼,雙方互動良好。楊智超說,彰化縣大部分洗腎院所沒相關科別醫師可治療C肝,洗腎病人通常1周洗腎3天,精力放在洗腎顧健康,常忽略治療C肝,部彰護肝醫療小組去年把外展門診拉到各地的洗腎室,治癒53名洗腎的C肝患者。楊智超又說,肝炎患者較易轉變為肝硬化或肝癌,C肝口服新藥可阻斷肝硬化或癌化,副作用低,治癒率達到9成8以上,健保給付已大幅放寬,所以護肝醫療小組主動做外展門診,今年和草療合作,除了找出C肝病患加以治療,也定期追蹤B肝患者,希望建立慢性精神醫療照護機構的外展門診模式,還規畫未來到長照機構,讓肝炎無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