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方,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一旦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基礎代謝率變慢,就是甲狀腺機能低下。
- 症狀: 嗜睡 心跳變慢 畏寒 皮膚粗糙 體重增加 水腫 便秘 昏迷 疲倦
- 併發症: 低血鉀麻痺 骨質疏鬆 記憶力衰退 心臟衰竭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甲狀腺位於頸部氣管前方,喉部下方,分為左右兩葉,形狀就像一隻蝴蝶,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器官,掌管體內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等功能。一旦甲狀腺素分泌不足,基礎代謝率變慢,就是甲狀腺機能低下。
甲狀腺毒性週期性麻痺肇因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鉀離子過低,導致肢體無力。
腸阻塞顧名思義,是指腸道受到阻塞,使得應通過腸道的水和固體內容物,包括食糜、糞便、腸液、消化道中的水分等,無法順利抵達肛門的現象。由於腸道負有吸收水分的能力,腸阻塞發生時,水分吸收減少,容易導致身體的電解質不平衡。此外,若是水分淤積在小腸處,還容易引起腹膜炎,嚴重者甚至有敗血症的危險。 腸阻塞依照發生的位置可分為大腸阻塞與小腸阻塞;依照阻塞的性質又可分為腸道被物理性阻斷的「機械性阻塞」,以及腸道停止蠕動的「麻痺性 (或稱無動性)阻塞」;依照阻塞的程度,則可以分為完全阻塞和不完全阻塞。
正常人的排便次數是一周3次到一天3次。若排便次數增多、糞便水份一天量達到200公克以上,或含未消化食物、血液、粘液者稱為「腹瀉」。腹瀉時間二至三周以內為急性腹瀉,四至六周以上稱為慢性腹瀉。
尿毒症是指腎臟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無法自行清除體內代謝物及維持血中的電解質及酸鹼平衡。若腎功能嚴重受損且藥物治療無效時,會導致體內各 器官無法正常運作,這時候可能需要接受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尿毒症的在英文字面意思是「血液中的尿液」,此是腎臟功能已經嚴重不足,患者通常會有較明顯的不適感。尿毒症的患者主要是由慢性腎臟病惡化而 來,第5期慢性腎臟病病人如果合併出現尿毒症狀稱之為尿毒症。慢性腎臟病友務必要控制病情,避免進入尿毒症而無可避免地影響到生活。
根據國內長庚醫院的統計數據,糖尿病引起的腎病變大概是一般人的20倍,如果沒有積極治療,糖尿病病人在 10到15年內,有80%機率會併發 糖尿病腎病變。因此,糖尿病病人需密切注意血糖、血壓、血脂的變化,避免讓腎臟處於高血糖的狀況,導致腎絲球被破壞,影響到腎臟排出廢物和過多水分的能力,導致病人腎功能下降。
人體有兩個腎臟,約拳頭大小,位於後腹腔脊柱的兩旁,主要與人體排泄有關。一般所指的腎功能,泛稱腎臟清除身體代謝後所產生廢物與維持水分、電解質、酸鹼平衡的能力。 當腎臟的正常功能因某些因素逐漸減損,腎功能逐步下降,這個持續發生的過程就可以稱為慢性腎臟病。如果當腎功能嚴重下降,來到慢性腎臟病第5期,伴隨出現尿毒的症狀,就可能需要洗腎(透析治療)或接受腎臟移植。 根據《2012 KDIGO臨床治療指引》建議,慢性腎臟病(CKD)的定義為腎臟結構或功能出現異常,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以上,臨床上可用這些項目檢查: 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簡稱為GFR)低於60 ml/min/1.73m2 。 尿液出現微白蛋白尿,定義為白蛋白與血清肌酸酐比值(albumin-creatinine ratio, ACR)≥ 30 mg/g(或者≥ 3 mg/mmol)。 尿液檢查出現異常沉積物 。 影像學顯示有構造異常 。 腎臟有組織學異常 。 腎小管疾病所造成的電解質及其他異常。 有腎臟移植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