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4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血糖控制
共找到
614
筆 文章
-
-
2020-01-20 橘世代.健康橘
家有老寶貝 營養師:團圓年菜注意咀嚼口感
春節到,家戶準備象徵長年的長年菜,80歲的陳奶奶,吃了一口卻立刻吐出來,叱喝媳婦「煮這麼硬,怎麼吃?」原本熱絡的團圓氣氛瞬間降到冰點,媳婦不發一語,只在發紅包時互道聲恭喜。這種尷尬氣氛不只一次,總在過年期間出現。開業營養師李婉萍說,隨著長輩年紀增長,咀嚼能力愈來愈差,每年多少都聽見親朋好友家庭中,出現「煮年夜飯被長輩嫌棄」的事件,若家有長輩,建議年夜飯可以調整改變,減少這類摩擦。團圓飯不脫幾道必備菜色,象徵長命百歲的長年菜,即芥菜、象徵家庭的全雞、年年有餘的魚肉、年年發的發糕或是年年高升的年糕、以及象徵團圓的丸子或水餃(元寶)等。李婉萍表示,團圓飯菜色中,除了魚肉比較不會造成長輩咀嚼困擾,其餘菜色可以透過烹飪技巧改善軟硬度。以長年菜來說,纖維豐富,烹煮需要花些時間才能比較軟爛,料理前可以在芥菜梗處,逆切纖維紋路幾刀,烹煮時既可以減少時間,最硬的梗也能煮得軟爛,起鍋前則再悶一陣子,也能達到效果。魚肉則是無論用煎、清蒸、炸等方法調理,長輩咀嚼通常都沒有太大問題,但李婉萍特別提醒,千萬注意魚刺,每年急診多少都會有幾例,魚刺卡在喉嚨,建議吃魚前一定要先把刺挑出,別以為魚刺看似很軟,直接吞沒關係,若卡在喉嚨,嚴重恐需要開刀處理。雞肉不建議白斬雞,可以煮雞湯,肉質相對好咀嚼。李婉萍說,有些家庭則會準備豬腳,豬腳若要煮得軟又好吃,團圓飯前兩天可能就需要先料理,先烹煮入味後,再放置冰箱一晚,隔天將其豬腳凍去除後,再加熱烹煮一次,最後再悶透後上菜。若豬腳皮不夠軟,建議長輩自備食物剪刀,將豬腳剪得小塊一點,慢慢咀嚼也能享受美味。至於年糕,不建議長輩食用,李婉萍說,有些長輩常高估自己的咀嚼能力,吃年糕時沒有咀嚼完成就吞下肚,容易卡在喉嚨,反而危險,建議減少食用或不要吃這,較為安全。她也提醒,過年期間,無論年輕人或長輩,嗜吃甜食,像餅乾、糕餅等,春節過後一定會出現血糖控制不佳等狀況,建議甜食改吃水果,但適量就好,年後飲食型態應立刻調整為正常,避免肥胖或慢性病上身。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9 科別.皮膚
罹患帶狀疱疹該上大醫院嗎?皮膚科醫師教你判斷依據
民眾發現自己有帶狀疱疹後,如何選擇就醫院所?健保大數據發現,選擇基層診所就醫的民眾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最後是地區醫院。不過,如果帶狀疱疹同時出現神經症狀,或病灶在眼部等較較棘手部位,就醫選擇改變,依序是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與基層診所。超過六成 選擇診所就醫107年因帶狀疱疹在基層診所就醫人次為55萬4477,占總就醫人次89萬2266的62.14%,顯示民眾有帶狀疱疹,多選擇基層診所就醫。全台收治患者最多的十家診所,有六家全年患者人數逾千,超過所有地區醫院及部分區域醫院,甚至與部分醫學中心收治人數相當。醫學中心以林口長庚排名第一,107年看診人數約4214人,接下來依序為中國附醫的3364人、台大醫院3019人、台中榮總2345人,以及台北榮總2940人。但區域醫院看診人數也不少,例如排行第一的市立聯醫,看診人數3423人,接下來的振興醫院、雙和醫院也各有一千多人。病灶複雜 大醫院經驗較多少數基層診所也同時處理帶狀疱疹神經痛,只是案例較少,處理病灶生長於眼部等其他特殊狀況,經驗明顯更少。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這樣的就醫趨勢符合分級醫療,多數帶狀疱疹能在基層診所得到很好照顧,除非病灶位置複雜,例如長在眼睛恐傷及眼角膜,有失明風險等,需倚靠醫院的專科照顧。皮膚科醫學會發言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毓惠也表示,一般皮膚科診所能解決九成以上的皮膚疾病,帶狀疱疹正是其中之一。但若患者本身病況比較複雜,例如有糖尿病等慢性病,或帶狀疱疹病灶同時長在兩個部位以上,應至規模較大的醫院就醫。傷口糜爛 住院打抗病毒藥全年因帶狀疱疹住院人數約9095人,收治人數以台北榮總最多,因帶狀疱疹住院者多為80歲以上,住院科別最多的是感染科,其次是神經科與皮膚科。由於80歲以上長者除了可能有慢性病,免疫力、體力也相對差,可能演變成為重症而需要住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教授紀景琪說,需住院者多是瀰漫性帶狀疱疹或是傷口面積較大。如長在眼睛周邊的帶狀疱疹,疹子已經占據額頭的一半以上;有些水泡流湯,身體傷口濕濕爛爛,不利於照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感染醫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景泰表示,除了皮膚照護問題,也可能是患者無法吞嚥口服抗病毒藥物,只能透過針劑施打,必須住院才能執行。住院通常不會超過五天,若沒有病房,會建議患者每兩天回診一次。糖尿病患者 容易出現重症107年帶狀疱疹患者因其他疾病就醫次數,以糖尿病排名第一,總人數約一萬人,其次依序是高血壓性疾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急性腎衰竭、急慢性腎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表示,糖尿病屬於免疫機能較差的族群,不只是帶狀疱疹好發族群,若同時有其他的疾病或是傷口,也容易出現重症,甚至可能不斷復發。通常這類的糖尿病患者都是「血糖控制不佳」,建議血糖仍需透過藥物以及飲食控制,才能避免其他疾病出現。分析帶狀疱疹就醫人數最多的月分,105年就診人數最高在8月,最低在2月;106年最高為10月,最低為1月;107年最高為12月,最低為2月。醫界過去常宣導,帶狀疱疹常見於秋冬,天氣變化會影響免疫功能,但近三年健保統計,患者人數最多是八至十二月,一改過去既定印象。黃毓惠指出,現代人生活受到溫度劇烈變化影響較少,可能因為上班場所多在室內,而公共場所多空調,加上民眾非常關注天氣,據此決定穿著與行動,因此影響變小。
-
2020-01-16 科別.感染科
備戰防流感 慢性病患快打疫苗
一○八年度公費流感疫苗接種一波三折,創下史上最晚開打紀錄,公費、自費疫苗都一度出現人人搶打的「疫苗之亂」,並創下單日接種廿六萬劑最高紀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及學齡前幼兒打氣旺,連過去接種意願較低的中壯年施打狀況也比往年高出一成。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截至一月十二日,公費流感疫苗還有一百廿一點九萬劑,預估春節前用罄,呼籲民眾盡早接種,如果打不到公費,可考慮自費接種。往年都要費力催打的流感疫苗,這次不僅出現「搶打潮」、也有較明顯的「新打潮」,「打氣」很旺,目前每日接種數都還可多達十萬多劑。診所也明顯感受到自費疫苗接種情形比往年踴躍,不少民眾擔心疫情,一個人就幫全家預約八劑。為何今年流感疫苗打氣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認為,原因在於延後開打,加上流感疫苗首度從三價疫苗升級為四價疫苗,可預防兩個A型流感病毒株、兩個B型流感病毒株,提升效果,讓民眾有感。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認為,今年公費流感疫苗「飢餓行銷」奏效,流感疫苗晚開打,且流行高峰期逼近,民眾擔心打不到或打完來不及產生保護力。黃立民說,今年流感流行期比預估提早二周,主要是流感病毒變異,且台灣已連續兩年流感疫情打破季節限制,去年夏季流感從八月一路延續到十月,無縫接軌到秋冬流行期,再加上全球氣溫上升,今年仍是暖冬,顯示流感疫情可能全年無休。不過,根據疾管署疫情資料,近期流感重症或死亡的個案,百分之九十九都沒有打過本次流感疫苗,黃立民表示,打疫苗還是能提供較好的保護力。流感重症容易發生在免疫力較差族群,如年長者、幼兒、孕婦及慢性病患,統計顯示,歷年流感重症及死亡個案,約有七至九成有慢性疾病病史。莊人祥提醒,感染流感後容易加重慢性病症狀,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變差,心血管疾病及腎病患者則可能因代償作用不足,造成器官衰竭,定期接種疫苗是最好的保護方式。莊人祥表示,公費預算固定,一時難以滿足所有重症高風險族群,目前僅能採購約六百萬劑,占全人口兩成五,未來希望能夠逐年微調,配合輔助穩定自費市場貨源,也鼓勵六百萬使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籤病患、中壯年,可考慮自費接種流感疫苗。黃立民呼籲,所有符合公費接種對象,尤其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腎臟病患等慢性疾病高風險族群,務必盡速接種流感疫苗。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方式,除了接種疫苗,黃立民提醒,國人應養成勤洗手的好習慣,出入捷運、賣場等公共場所時,戴上口罩。另外,盡量避免以手揉眼睛或鼻子,以防流感上身。
-
2020-01-16 科別.泌尿腎臟
下體發臭腫如「哈密瓜」 小心致命壞疽上身
下體處搔癢惡臭,當心不只是清潔問題,可能還會致命!40歲左右的阿勳一直感覺下體處搔癢,有一天喝醉了回家老婆幫他更換衣物時,發現阿勳全身發燙,下體還飄出可怕的惡臭味、甚至腫大如「哈密瓜」。緊急送醫,才發現原來阿勳罹患了「佛尼爾氏壞疽」,所幸經過緊急手術才撿回一命。醫師表示,此感染症死亡率高,不可輕忽。振興醫院泌尿部微創手術科主任蔡昇翰表示,佛尼爾氏壞疽是一種病程快速且極為猛爆的壞死性筋膜炎,若是沒有緊急進行清創手術,死亡率高達100%,就算治療也還有兩成的致死率。蔡昇翰說,佛尼爾氏壞疽經常發生在肛門、會陰和外生殖器周邊,通常一開始只是毛囊發炎或是小傷口引起,像是痔瘡、肛門廔管、尿道狹窄等,但因為免疫力低下而導致細菌感染,引來致命風險。以阿勳為例,因為本身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因為有了小傷口卻因糖尿病癒合不佳,造成嚴重的感染。蔡昇翰指出,糖尿病是佛尼爾氏壞疽重要危險因子,約20%至70%的患者同時合併糖尿病、25%到50%的患者酒精成癮。另外,像是長期中風臥床、患有癌症、器官移植等導致免疫力低下者,都是高危險群。佛尼爾氏壞疽的症狀為下體出現紅、腫、熱、痛,並可能伴隨發燒、寒顫等症狀。這些症狀雖然和蜂窩性組織炎相似,但蔡昇翰說,佛尼爾氏壞疽特別的是,因多重細菌感染,可能因為有產氣細菌,手壓患部會發出「啵啵」聲。若是沒有及時治療,壞疽和膿瘍會沿著皮下向四周快速推展,嚴重感染甚至會讓皮下血管發生血栓,產生廣泛皮膚發黑壞死,也會合併發燒、發冷、倦怠、暈眩、喘不過氣等全身系統性症狀。蔡昇翰說,治療佛尼爾氏壞疽首要任務是「先救命」,維持生命徵象穩定;接著是給予廣效性抗生素和進行清創手術,將傷口劃開讓氣體有地方排出,最後才能進行後續的皮膚和皮瓣重建。而接到這類病人也總是令醫護人員印象深刻,因為通常傷口劃開時,總會發散令人難忘的惡臭,甚至回家洗澡氣味仍久久不散。
-
2020-01-12 科別.新陳代謝
心肌梗塞送醫 才知血糖失控惹禍
「住院之前都沒有感到不舒服,完全沒想到是糖尿病!」一名72歲的婆婆在三個月前因心肌梗塞住進加護病房,原以為是單純的心血管疾病,沒想到檢查發現,心血管疾病竟是因為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所致。目前在醫師評估下使用複方控糖筆,一天使用一次,讓血糖回穩,原本是坐輪椅回診,現在已不需親友攙扶,能自行步入診間。血糖長期超標 引發大小血管病變收治個案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李美月主任說,患者是心臟科轉介過來的,住院期間發現血糖為300mg/dl,糖化血色素達9.2%,遠超過正常標準。患者自述平常並沒有感到任何不適,追問之下才發現婆婆的兄弟姊妹多人有糖尿病,由此推斷婆婆是因為長年未發現自己有糖尿病,在未控制血糖的情形下發生心血管問題。李美月主任指出,長期放任血糖超標,會引發大小血管病變,進而影響眼睛、腎臟、心血管等器官。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主要死因就是併發心臟病,約有二至三成的糖尿病患者會合併心臟病問題。然而,血糖值在200-300mg/dl並不會有症狀,通常都是高達500mg/dl以上,才會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少的三多一少糖尿病標準症狀。臨床上,也常見患者因為口渴拚命喝手搖店飲料,最後因為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血症(HHNK)昏迷住院,才發現罹患糖尿病。此外,有些早期確診糖尿病的患者,也會因為沒有不適症狀而疏忽血糖控制,直到因為中風或心肌梗塞住院後,才發現是糖尿病引起。六成患者未達標 常忽略飯後血糖測量但要讓患者糖化血色素一路往下達到7%的標準是件難事,依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發表的2019糖尿病年鑑中,有近六成的患者並未達標。李美月主任點出問題所在,她說,很多患者只在意飯前血糖,因為「數字」比較漂亮,覺得測量飯後血糖會被醫師「抓包」偷吃了什麼。實際上,飯前血糖是了解血糖的基礎狀況,飯後血糖是檢測處理血糖的能力,兩者的監測同等重要。在醫師的鼓勵下,病人就會有動力開始嘗試飯前及飯後血糖的控制,而這也可以成為醫師調整藥物的依據。婆婆原本是分別打基礎型胰島素及腸泌素(GLP-1 RA)針劑,但一天多次的治療方式對年長者頗為困擾,在醫師評估下將治療處方調整為每天只需使用一次的複方劑型,不僅用藥更方便,血糖控制也十分穩定。李美月主任表示,患者看到糖化血色素的曲線圖一直往下降,控糖的意願就會增加,監測血糖也更有動力,而這類的藥物目前有些數據認為還能保護心臟,減少心血管疾病。李美月主任強調,目前藥物非常多元,民眾可依個人狀況進行調整,而前提就是醫病共同合作,才能減少糖尿病的共病發生,呼籲患者應養成檢測飯前與飯後血糖的習慣,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
-
2019-12-30 橘世代.健康橘
打破吃藥傷腎的迷思! 醫師表示: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
許多有「三高」的民眾,擔心吃藥傷腎,未規律服用控制三高的藥物,或自行減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銘表示,這是錯誤觀念,三高控制不好,才是腎臟最大殺手。腎臟疾病雖然可能因遺傳或免疫疾病導致,根據2018年腎病年報統計,透析病人有46.1%來自糖尿病併發症。張哲銘表示,糖尿病患若血糖控制不好,腎臟為了過濾高糖分的血液,長期下來就會使得腎臟負擔過重,導致腎臟病;高血壓則會造成腎臟血管壁承受巨大壓力;高血脂則可能使腎臟血管狹窄、阻塞和硬化,也加重腎臟負擔。有些民眾擔心吃藥傷腎,因此未規律服用控制三高的藥物或自行減藥。張哲銘表示,高血壓吃藥不規律,使血壓忽高忽低,對腎臟傷害更大。因此按時回診、定時量測血壓血糖、規律服藥才是護腎好方法。另外,若是服用不同科別的多種藥物,更應重視腎臟受損風險。張哲銘說,不同院所、不同科別使用的藥物,可能會有重複處方或是交互作用的問題,導致藥效降低或不良反應增加,而加重腎臟負擔。張哲銘建議,病人最好可以記下自己吃什麼藥,就醫時告訴醫師,或是將藥袋帶去給醫師看。若有其他病史,就醫時也要主動說明,讓醫師在開立處方時,可以評估考量。藥害基金會也提醒,有許多人會吃保健食品來「控制三高」,但其成分和檢驗過程不如藥品嚴謹,甚至可能和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且坊間保健食品常誇飾效果,對腎臟的負擔卻被忽略,因此建議民眾食用前最好先諮詢醫療人員。顧腎小撇步:1.穩定控制三高2.保健食品別亂吃3.詳述病史避免多重用藥4.定期健檢,檢測血液肌酸酐和尿蛋白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2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 有效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2019年11月25日美國麻塞諸塞州萊星頓市(Lexington),佛瑞克緹爾實驗室(Fractyl Laboratories)召開記者會,公布了兩個大型臨床試驗結果(Revita-1和Revita-2),立刻引起了全球媒體界的大篇幅報導,因為這套系統(Revita system)可以協助醫生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duodenal mucosal resurfacing; DMR),臨床結果證明手術安全有效,可以提高第二型糖尿病人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以及恢復胰臟beta-細胞的功能,進而改善病人的血糖控制、降低脂肪肝及其發炎情形和具有減重功效,目前全世界已經累計執行了300例,遍及美國、英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智利 --- 等等的國家。當糖尿病人罹患多年,用藥控制血糖不良,例如糖化血色素(註1)高於7.5%,加上BMI過高(大於30),同時伴隨有許多併發症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目前腹腔鏡胃繞道手術,雖然可以有效改善這些問題,但是術後容易有營養不良,必須長期補充維他命、鐵及鈣質,同時雖然手術技術相當成熟,依然有0.5~1%的死亡率,1~2%的手術併發症,因此醫界一直期望可以有更簡單更安全的手術方法來造福民眾,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的發明(2016年)就是為了這個目的,給了病人更多的希望。美國佛瑞克緹爾實驗室是一間專為糖尿病治療研發的生物科技公司,2016年開發出一個名為Revita的手術系統,可以協助醫生精準執行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手術。首先病人先進行一般性全身麻醉,再由口腔放入內視鏡,觀察有無任何意想不到的情況不適合做此手術(例如12指腸潰瘍),接著循導引線放入氣球,充氣後可以完全貼緊十二指腸表面黏膜,另外,這套系統可以將生理食鹽水同時注入到位於十二指腸的黏膜下層,將其餘部分保護起來,讓待會他們不受到熱水的灼傷。接下來將導管上的2cm長的氣球充入攝氏94度的熱水,15秒鐘,立刻移動氣球到下一個2cm處15秒,重複五次,亦即總共燒掉10公分長的十二指腸舊的、老化的黏膜細胞,之後,會長出新的黏膜細胞,而這些新生出來的細胞就可以發揮正常功能。整個手術過程大概近一個小時。在手術安全性方面,僅有一般性全身麻醉的風險、極少數病人口腔破皮流血、2~3天喉嚨痛、打嗝、脹氣、上腹部不舒服等等,並無嚴重之副作用且休息幾天就會康復。接受手術後患者在黏膜癒合更新時期需要流質飲食14天,之後可慢慢恢復正常飲食,該手術在英國大概需要花費8,000到10,000英鎊(折合台幣約32萬~40萬)。十二指腸是小腸的首段,上接胃的幽門,下接空腸,扮演控制血糖和營養吸收方面的重要角色。十二指腸上面的黏膜細胞可以感覺到食物從胃部下來,並同時通知胰島素準備分泌。由於長期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患者,他們的這些黏膜細胞已經老化而且腫脹,根本無法發揮功能,所以必須更新,目前臨床觀察到的是,黏膜更新後,血糖控制效果顯著。2016年12月發表在《糖尿病照護》(Diabetes Care)期刊的研究報告中共有39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平均HbA1c 9.6%; BMI 30.8 kg/m2),接受內視鏡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的治療,他們都正在口服一種或多種降血糖藥物,受試者年齡介於28~75歲,約三分之二(64%)是男性,患有糖尿病的時間平均為5.7年。39人中有11位受試者進行短段(short segment, 約3.4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其餘28名患者進行長段(long segment, 約9.3公分)十二指腸黏膜更新,術後2週內受試者採行漸進式飲食法,也就是先從清流質飲食→全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39名受試者術後並沒有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胃道出血、穿孔、胰臟炎、嚴重低血糖、營養吸收不良情形),追蹤的6個月期間內,僅有3名受試者因為十二指腸狹窄(duodenal stenosis)出現上腹痛及嘔吐等症狀,經由內視鏡氣球擴張術(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EBD)治療後,均獲得緩解。術後約一半受試者都能夠減少口服降血糖藥物的使用。在術後3個月時,長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 HbA1c平均降低2.5%,短段十二指腸黏膜更新組,平均降低1.2%(P
-
2019-12-16 科別.新陳代謝
飯前飯後血糖值多少才對?看懂你的糖尿病檢查報告寫什麼?
醫院就診的檢查數據單,常常讓你有看沒有懂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聽見你的聲音了,將陸續彙整檢查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導致異常的可能情況或原因,讓你看懂你的檢查報告寫什麼?!糖尿病檢查報告LIST一、飯前血糖(AC GLUCOSE):正常數值70-99 mg/dl空腹情況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為篩檢糖尿病最基本的方法,正常情況下,身體會將澱粉類食物分解成葡萄糖,糖尿病病人,因胰島素分泌異常,故導致血液中血糖數值過高;若患有胰臟炎,檢驗數值亦可能上升。二、飯後血糖(PC GLUCOSE):正常數值70-120 mg/dl可用來輔助診斷,是否具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糖尿病等疾患;若患有胰臟炎,檢驗數值亦可能上升。三、糖化血色素(HBA1C):正常數值4.2-5.8℅血糖與血色素結合,糖化血色素(HbAIC)可用來評估近2~3個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狀況及治療效果,若血色素發生異常,恐影響檢驗數值參考價值。四、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正常數值11-16℅(A)糖化白蛋白可反映近2-3週的血糖控制狀況;(B)糖化白蛋白可觀察短期血糖變化情況,比糖化血色素敏感,且無需空腹。但對於患有影響蛋白質代謝的疾病、腎病症候群、甲狀腺疾病、肝硬化者,不適合以此方式進行檢驗。五、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 50g):正常數值140 mg/dL表示妊娠糖尿病篩檢=陽性)六、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75g(OGTT 75g):正常數值200mg/dL則為糖尿病,(B)喝完糖水後120分鐘,血糖值在140~200mg/dL,表示為血糖耐受降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七、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100g(OGTT 100g):正常數值200mg/dL確診為妊娠糖尿病)
-
2019-12-13 性愛.性福教戰
是否早洩 須符3條件
研究顯示,有五分之一女性曾因在意男友早洩而分手,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張宏江提醒,早洩不是慢性病,也和年齡無關,高達三分之一男性都有經驗,如果狀況頻繁卻放任不處理,很容易造成心理壓力、影響親密關係。建議男性勇敢就醫、積極治療。練氣功吃補品 未必改善張宏江表示,2015年有跨國研究針對義大利、墨西哥、南韓各約500名女性調查,發現義大利女性23%、墨西哥38%、南韓18%曾因性生活有早洩問題而「放生」男友。亞太地區調查發現,八成的早洩男先嘗試偏方,認為早洩只是身體不好,靠練氣功、運動、吃補品就能改善,即便無效,還是會持續嘗試長達二至三年半,才會相信這些做法根本沒用。發現傳統療法沒用,終於走進診間,男性對於早洩還是難以啟齒。張宏江說,他常遇到男性在診間顧左右而言他,先用一些「晚上尿比較多」或不舉、冷感之類的話題,來試探醫師和護理師的反應,話題繞一大圈,才趁護理師暫時離席小聲說「最近比較快…」。失去自信 逃避感情關係張宏江表示,早洩可以改善,若放任不管可能導致親密關係及雙方心理健康受損。男性擔憂表現不好,影響伴侶滿足,甚至失去自信、逃避感情關係、衍生憂鬱症;女性則誤以為男性對自己沒興趣,擔心是自己的問題,不滿意卻又擔心傷害對方感受。他曾經治療一名卅多歲企業接班人,雖然勃起正常也很想生小孩,卻因早洩導致性生活不和諧,丈夫寧願自慰也不想做愛,夫妻關係降至冰點,經過藥物治療及三個月門診追蹤,夫妻一起接受會談和教育,終於恢復正常滿意的性生活。攝護腺發炎 會導致早洩張宏江表示,早洩的診斷必須同時符合三項條件:無法控制太快射精、造成心理壓力、造成性生活雙方困擾。導致早洩的常見原因包括攝護腺發炎,發炎物質導致局部神經過度敏感而容易早洩,也有人因為勃起功能障礙,因擔心勃起時間不夠長,衍生心理壓力而早洩。治療攝護腺發炎、勃起功能障礙的同時,早洩也有多種療法可試。張宏江表示,目前實證支持的療法包括行為療法、心理治療,延長射精時間的麻醉型軟膏或噴霧,還有抑制血清素回收的口服藥。行為療法需要伴侶共同努力,學習在性行為過程中控制射精的小技巧,例如在快射精前捏住龜頭,或改用男性被動的體位。早洩服藥  先與醫師討論口服藥可以提高大腦血清素濃度,調節神經反應,在性行為前一小時服用,大約用藥六至十二次後,射精的前驅時間可延長至三分鐘以上,有效改善性生活滿意度,不過,早洩治療用藥尚無健保給付。此外,早洩用藥會增強抗凝血劑作用,用藥者需注意水分攝取,否則易出現低血壓或暈眩等副作用。張宏江建議,服用其他藥物或慢性病的患者,用藥前應該與醫師及藥師討論。張宏江提醒,早洩患者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風險也高,根據今年調查937位平均41歲男性,發現早洩同時罹患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是非早洩者12.7倍。張宏江說,勃起功能障礙發生率隨年齡增加,可以在疲軟狀態射精,但影響性生活滿意度,更重要的是可能代表本身有糖尿病而不自覺。張宏江表示,糖尿病衍生的神經及血管病變,是勃起功能障礙的重要成因,許多年輕人已有糖尿病不自覺,勃起功能障礙是值得留意的警訊,建議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一併檢查血糖,把血糖控制好,才能治本。
-
2019-12-02 名人.精華區
健康名人堂/不是洗腎就是截肢?3招學會控糖與糖尿病甜蜜共處
我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95%以上,臨床觀察發現,當患者新確診糖尿病,部分感覺相當沮喪,甚至認為是人生汙點。不過,我常勉勵糖友們,長期控制血糖之餘,其實能連帶把健康生活給找回來,只要面對、接受、超越,就可以和糖尿病甜蜜共處不沮喪。糖尿病照護 台灣表現亮眼糖尿病目前沒有任何藥物或偏方可治癒,不過近年隨醫療制度進步,糖尿病照護品質也跟著提升,例如台灣的糖尿病截肢率和總體死亡率近年來均呈現下降趨勢,皆有賴健保及糖尿病共同照護網的推動,使台灣的糖尿病照護成績於亞太地區相當亮眼。我投入糖尿病醫療照護近40年,常受邀到國際演講,2017年也帶領台中榮總獲得世界糖尿病聯盟(IDF)的卓越糖尿病照護中心獎。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都控制得相當不錯,即便已確診罹病超過30年,也沒出現任何併發症。當然,要有漂亮的血糖控制,糖友配合度也要高,要能有紀律地控制飲食、規則運動及監測血糖。有糖友相當用功,會拿筆記本把飲食和血糖值記錄得輕輕楚楚,例如有人發現吃糯米後血糖值會破300(mg/dl),那以後就要少吃一點。影響家人 改變生活習慣可見,糖尿病雖然一輩子跟在身邊,但只要藉由好好地控制,不會造成額外的併發症負擔。事實上,我認為糖尿病是三高,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中,最好長期照顧的疾病,而且糖尿病的照護模式也適用於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和氣喘等疾病控制,例如控制飲食、規則運動以及監測血糖等。而且,糖尿病的生活照護方式不必特別和家人分隔,甚至家人也會跟著你改變生活習慣,一起吃得少鹽、少糖、減重、戒菸或規律運動。鼓勵糖友面對 與它共處重要的是,文獻證實,父母雙方其中一人罹患糖尿病,孩子也患糖尿病的機率為二到三成;若父母雙方都有糖尿病,孩子也有糖尿病的機率高達六到七成。當糖友帶動全家人健康生活,不只遠離更多疾病,也能降低下一代罹病機會。所以,面對新診斷的糖友,我都願意花相當多時間衛教,鼓勵糖友面對它、接受它、超越它,以及與它甜蜜共處。我曾懷疑,病人對罹糖尿病感到沮喪,可能與糖尿病的「病」字有關,因為覺得要背負疾病一輩子。我還為此探討「糖尿病」三字的由來,但中國古書只記載「消渴症」,症狀為口渴和小便變多等,推測命名可能來自西方醫學翻譯。不控糖 落入洗腎或截肢另一方面,有些患者無法接受控制血糖得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所以不願面對它,結果消失5年、10年後再回門診看病時,不是落入洗腎就是截肢,皆是未控制好血糖所致。可見,愈是不理糖尿病,糖尿病愈會找上你。誠心向糖友呼籲,面對糖尿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它,利用好的藥物治療、運動飲食和生活習慣,進一步血糖管控。不只是你自己,全家人也能一起過更健康的生活。●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一刊出。
-
2019-11-28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撇步看過來 用4招KO糖尿病
依據衛福部統計,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躍居第五名,隨著罹患人數越來越多,部分糖尿病人剛開始也會出現,怎麼會是我的疑惑﹖或心情不佳。一位成功控制血糖的患者即分享他的控糖四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個案管理師林俋伶也強調,透過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糖尿病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這位患者罹患糖尿病已有7年多,個管師剛開始接觸個案時,他的糖化血色素原本8.6,目前已恢復到7.5,目前持續控制血糖中。不過,患者當初剛剛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時,心情感覺真的很不好,也常有「怎麼會是我﹖」的想法。之後他透過醫療團隊傳授的以下四招,包括,1.配合醫師,按時服藥。2.按時監控血糖,隨時掌握血糖狀控。3.注意飲食習慣。4.定期回診。不僅成功控制好血糖值,也感覺糖尿病其實並不可怕,就怕患者沒信心。個案管理師林俋伶也指出,罹患糖尿病,需要經歷心理與生活上的調適。患者可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支持與指導,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可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包括,醫師、營養師、護理師及衛教師,切勿聽信偏方,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藥物,糖尿病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可怕的是長期血糖控制差的合併症。她進一步指出,糖尿病的合併症有,1.眼睛微血管病變,會造成白內障、青光眼及失明。2腎臟病變,會出現水腫、血壓高或腎衰竭,需洗腎。3.神經病變,會造成四肢末梢神經病變,雙腳感覺遲鈍或喪失,加上傷口不易癒合,一旦傷口合併感染,截肢風險高。4.動脈血管硬化,會造成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她提醒,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因為出現疾病,才會知道身體的真正需要,鼓勵患者正向面對,在控糖的路上,患者並不孤單,有專業的醫療團隊,陪同一起努力。
-
2019-11-26 科別.新陳代謝
婦人糖尿病未控制 引來視力退化後果
一名70歲婦人近幾個月雙眼視力越來越模糊,但眼睛不會痛也不會癢,一開始以為只是白內障變嚴重,不以為意,但視力卻持續退化。醫師檢查發現,婦人是因糖尿病未定期追蹤控制,導致視網膜病變合併黃斑部水腫,視力退化至僅有0.2,所幸透過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並控制血糖,視力才恢復。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部醫師黃毓璇指出,患者兩眼的水晶體僅有輕微白內障,並非造成視力不良主要原因,經進一步散瞳檢查才發現,患者雙眼視網膜皆有許多小出血點、脂肪滲漏和黃斑部水腫,是典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表現,與未妥善控制糖尿病有關。安排抽血後,果然發現糖尿病控制不佳,造成視網膜病變。她說,糖尿病會造成全身小血管病變,其中就包括眼睛視網膜的血管,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糖尿病的民眾5至10年後,都有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可能性。初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通常沒有症狀,視力也不會明顯變化,唯有透過眼底篩檢和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若等到患者自覺視力惡化才就診,通常已有中度以上的病變。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先觀察追蹤合併積極血糖控制,中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則可能需要接受雷射、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並預防惡化,一旦沒有定期追蹤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能合併黃斑部水腫、玻璃體出血、青光眼,造成視力大幅下降,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視網膜剝離,恐有失明的危險。黃毓璇指出,此患者已進展至黃斑部水腫,造成視力惡化,因此安排玻璃體內藥物注射治療,所幸經過數個月定期追蹤治療,患者視力大幅進步,也能重拾閱報的樂趣。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找到「好醫師」看病不容易?專家建議可從兩方面著手
年紀漸長,今天看心臟,明天看腎臟,最近眼睛愈來愈濛霧,過兩天還得找眼科醫師瞧瞧……當逛醫院成了日常,父母常憂心,上哪去找醫術好又值得信任的醫師?子女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協助呢?當健康出了問題,面對種種醫療抉擇時,不論是各科專家的不同意見、媒體報導的名醫專訪,還是親朋好友的熱心推薦,甚至網路上的說法,常讓有醫療需求的人不知如何決定。尤其老人家十之八九有多重慢性病,今天看心臟科、明天看腎臟科,療程長又複雜,子女到底該上哪去找「好」醫師,實在是一大難題。找醫師新趨勢 看網路星等評論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研發組長辜煜偉表示,許多子女為長輩選擇醫師,約有三分之一透過親友或社區鄰居口耳相傳的方式,這較符合民眾生活習慣。除非嚴重到危及生命或需要手術,才會進一步搜尋或經由專業病友團體協助介紹。醫改會也發現,民眾利用google地圖下的星號評論尋找醫師的情況,愈來愈多,許多診所也會到評論下方留言,並和病人進一步溝通。兩大就醫挫折 重複用藥、耗時費力許多人都有辛苦且充滿挫折的就醫經驗,醫改會曾經於2013年針對全台22縣市隨機抽樣電訪,訪談陪同老人就醫的家屬1004名,發現家屬陪同長輩就醫過程經歷各種辛酸,最嚴重的五項分別是: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與其說找到「好醫師」,不如說是找到「適切的醫療服務」。每趟就醫所花費的往返和等候時間不說,面對不同醫師又要重複陳述病情,且病人也不知道哪些應該交代,哪些不用講。例如因為腸胃疾病去掛了腸胃科,但很可能是心臟科的藥物引起,結果反而相互抑制,變成兩個病都看不好。門診時間有限 診斷多靠檢驗數據滕西華舉例,有些糖尿病患血糖控制不佳,醫師怪病人沒有遵照醫囑吃藥,事實上病人明明都乖乖吃藥,卻控制不好。這時醫師怪病人,病人也覺得病都看不好,但其實除了服藥,糖尿病控制重點在生活和飲食。她遇過某位醫師,總是花至少一小時回顧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順序,進而協助病人調整。需要花時間才能知道不是處方藥物的問題,然而絕大部份的醫師並沒有這麼多看診時間,只能根據檢驗數據來加重劑量。找整合門診 或就近找「家醫群」診所因此,滕西華建議子女在為父母找醫師時,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二是尋找住家附近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進行看診。整合門診透過科別、藥物整合,可以降低病人重複用藥和多科等候的時間;而透過家醫群,若是遇到複雜的疾病需要進一步處置時,可以進行轉介至更高層級的醫院,遠比病人和家屬自己去找到「對的醫師」和「對的醫院」來得簡單。但是,辜煜偉也坦言,目前家庭群的涵蓋率以及民眾認知度仍然不夠,提高涵蓋率才能解決可近性的問題。多重慢性病 重點在醫病合作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則認為,老人家多是以多重慢性病為主,不像急重病單方向的醫病關係,慢性病的醫病關係重點在於合作。因此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最重要。滕西華也認為找好的醫師,也要有好的病人,因此建議子女頭幾次就醫時可先陪同,觀察醫師看診是否有做好病情評估,長輩與醫師間是否投緣,有醫師「緣」,病人才有福。試試這樣找醫師1.尋找有試辦整合門診的醫院。2.詢問住家附近是否有試辦「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簡稱家醫群)的診所。3.長者頭幾次就醫,建議兒女陪同,觀察醫師與長輩是否投緣。4.醫病配合很重要,找一個老人家願意聽、願意配合的醫師。5大就醫心酸重複用藥真藥命(68.4%)耗時費力陪病難(58%)老人吃藥常搞錯(38.9%)多科看診困擾多(36.1%)自費項目霧煞煞(31.9%)資料來源╱醫改會2013年調查
共
2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