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血管硬化
共找到
140
筆 文章
-
-
2020-07-25 科別.心臟血管
壞膽固醇會塞血管! 專家點名3飲食地雷別踩
45歲的張女士,因心臟衰竭緊急就醫,初步檢查發現,三條心血管嚴重阻塞,且低密度膽固醇數值超過250 mg/dl,相當不尋常。進一步透過基因檢測,才確診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但因為長期未發現,以致於加速動脈血管硬化,發生心臟衰竭。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志偉表示,患者經過注射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3個月後,低密度膽固醇也順利降至70 mg/dl以下(正常值應小於130 mg/dl),也提醒張女士務必嚴格控制壞膽固醇,以降低日後發病風險。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為先天遺傳疾病 王志偉指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是一種先天性遺傳疾病,會造成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攀升。低密度膽固醇即是「壞膽固醇」,是評估冠心病的關鍵指標,當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濃度過高,容易在血管壁堆積,並與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巨噬細胞等作用,造成血管粥狀硬化,進而阻塞血管,大幅提升致死風險。 第一線藥物治療不佳 評估後可申請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 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低密度膽固醇需降至70 mg/dl以下較為安全。而以往罹患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患者,會透過服藥方式治療,但部分患者會有療效不佳,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當患者對第一線藥物反應不佳或無法忍受其副作用時,經健保署審查醫藥專家會審後,可評估使用第二線藥物-血脂標靶抑制劑新藥(PCSK9抑制劑)。而張女士在治療上,即有上述狀況發生,因而申請使用血脂標靶抑制劑治療。 急性冠心病復發機率高 壞膽固醇過高應多吃蔬果 王志偉補充,因急性冠心病再發生率相當高,該藥能有效降低壞膽固醇達50~60%;根據國外大型研究顯示,亦可協助壞膽固醇超過100 mg/dl的急性冠心症患者,降低未來發生重大心血管事件24%、死亡率降低至少三成。他呼籲,並非所有患者皆能使用血脂標靶抑制劑,需經由醫師評估,並經健保審核才能使用。提醒低密度膽固醇過高的人,平時盡量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攝取,並限制含糖類或酒精類的食物飲品,每天多吃蔬菜水果,才能保持血管健康。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怕膽固醇不吃蛋? 把握1原則就能放心吃 膽固醇超標塞爆血管! 改變3飲食習慣趕走血管廢物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5-23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痛打針就好? 錯誤觀念恐害你得不償失
一位60幾歲的婦人,長期膝蓋疼痛,除服用消炎止痛藥以外,嚴重疼痛的時候就去小診所打一針,便可撐過一段時間,但在某次注射後,膝蓋竟腫得跟排球一樣大,並且紅腫發燙,同時也跟著發燒,經送醫診治,從膝蓋中抽出幾百C.C.顏色似「木瓜牛奶」般的液體,醫師診斷為細菌性關節炎合併敗血症,在安排清創手術,術中發現軟骨都已被細菌破壞,使用抗生素數月後,才以微創減痛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恢復健康及行走。 國立臺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人體關節是防護相當嚴密的構造,一般細菌是難以入侵,但是如果打針器具跟皮膚沒有完整消毒,或者使用的藥物及準備的過程沒有保持無菌,這時就容易產生細菌性關節炎;關節軟骨一旦被細菌破壞無法再生,最後就可能要換成人工關節,得不償失。許多長輩迷信打針比較快好,但正確的觀念是打針可以比較精確地將藥物送到目的地,減少全身性的副作用,一般使用的是玻尿酸或者類固醇;如果只是靜脈注射消炎藥或抗生素,打針只是作用的效果比口服吸收快,藥效維持的時間是一樣,並且人體血管如果常注射藥物,可能會加速血管硬化,到真的需要打針救命的時候,反而找不到健康的血管可以注射,更加得不償失。 膝蓋的軟骨像是車子的輪胎皮,越磨就越薄沒辦法保養,最後就要換新的,目前沒有方法再生,如果膝蓋內側、外側和前側,三者有兩者,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是如果只有內側,可以接受微創減痛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保留自己的十字韌帶,恢復更快,活動也更自然。 然而,要保養關節,黃鼎鈞醫師指出,膝蓋軟骨結構比較適合反覆性的運動,例如游泳、騎腳踏車,最怕的就是衝擊性運動,包含任何站著腳離開地面的運動。因膝蓋軟骨構造就像海綿,是有含水的,但我們維持同一個姿勢超過三小時,那個部位軟骨的含水量就會降到最低,吸收衝擊的效果也就越差,所以,運動前的熱身伸展,除了讓肌腱韌帶可以恢復彈性外,很重要的就是改變姿勢,讓軟骨含水量有時間可以恢復一些,但還是須循序漸進不要一下運動的太激烈。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運動容易損膝蓋? 日常3動作殺傷力更大 膝蓋痛不一定是關節炎! 先搞清楚是不是這6原因引起的症狀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
-
2020-05-19 科別.腦部.神經
牙痛拔牙疼痛未消 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釀禍
一名男子左上顎牙痛數月,拔數顆牙後,疼痛未解。檢查發現,才知是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導致。醫師提醒,三叉神經痛是劇烈疼痛,通常與牙痛不太一致,且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嚴重的慢性神經疼痛症,是臉部三叉神經支配範圍內的一種反復陣發性抽痛;但是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也可能是持續性疼痛,從悶痛到劇烈疼痛都有,所以病患可能以為是牙痛。黃啟訓分享,一名43 歲男性主訴左上顎牙痛數月,且左上顎幾根蛀牙的大臼齒陸續拔除後疼痛仍無任何改善,心情十分鬱悶,轉診到腦神經科檢查,診斷為左側三叉神經痛。經過詳細檢查發現,有神經迴路傳導異常現象,再經電腦斷層證實為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所致,所幸及時手術切除腫瘤得以挽回性命,上顎牙痛也完全消失。黃啟訓表示,每年約8000人中有1人罹患三叉神經痛,常好發於40歲以上,但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引發三叉神經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腦血管硬化、腦中風或頭部外傷後遺症等。其他比較少見但較危險的病因包括腦瘤或腦血管瘤壓迫神經。黃啟訓說,治療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分藥物治療及手術兩種,至少8成患者可經由藥物治療得到良好控制。但是一般坊間的止痛藥,甚至鴉片類止痛藥,往往對三叉神經痛的緩解效果不好。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或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時,可考慮進行三叉神經隔離手術的治療。黃啟訓表示,三叉神經痛被公認是最痛的生理疼痛之一,且有時會與一般蛀牙引起的牙痛造成混淆,因此若遇有不尋常的牙痛應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可能,以免延誤病情。
-
2020-05-13 科別.心臟血管
民眾健檢最怕抽血 部立苗栗醫院引進靜脈定位儀
到醫院就診或健檢,許多人最害怕的檢查項目是抽血,尤其曾因不易抽到血被多扎幾針、甚至因此「暈針」的人,往往將「抽血」視為畏途;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最近添購靜脈定位儀協助抽血,可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盼減少民眾抽不到血的困擾。50歲張姓苗栗縣民身形略肥胖,他說因愛吃爌肉飯、五花肉等脂肪高的美食,且為工作應酬,總是飲食過量,多年來身材一直沒瘦過,還因此有多次痛苦的抽血經驗,針扎下去卻抽不出血,甚至被扎了3、4針後才成功。他最近參加公司員工體檢到苗栗醫院檢驗科抽血,醫檢師使用靜脈定位儀幫他抽血,一次順利完成,心情放鬆許多。為什麼有時候會不容易抽到血?苗栗醫院醫事檢驗科主任湯永城指出,不易抽到血的原因很多,除技術問題,如果體型過胖、皮下脂肪厚,抽血時也不容易確定血管的位置與深度。此外,如果天氣冷導致血管收縮、四肢血液較少,就不容易抽。其次,做過化學治療及發生過血栓性靜脈炎造成血管硬化的人,或老人家皮下組織較鬆弛,血管會到處跑,也會比較難抽血。湯永城表示,透過靜脈定位儀攝影和影像處理,可將皮膚底下的血管走向清楚投射在皮膚上,因此可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減少扎針失敗的機會,進而減少病患的疼痛,這項技術可應用在打針或抽血較易失敗的族群,包括血管細小且哭鬧躁動的兒童、血管彈性較差的老人、長期需靜脈給藥重複扎針的病患,還有肢體水腫血管難以定位的洗腎患者等。
-
2020-05-04 科別.心臟血管
年紀輕卻罹心血管疾病? 台大心臟名醫指出4大關鍵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日前接受心血管手術,美國CNN報導 ,他在手術後處於嚴重危險中。消息人士指出,金正恩自去年8月起,心血管就出現問題,原因是吸菸、肥胖及過勞等因素,以致健康每況愈下。金正恩身體狀況成為國際關注焦點,是否病危,眾說紛紜。不過,菸癮大、體重過重、工作量龐大,加上家族史,這些都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金正恩的年齡不大,卻罹患急性心血管疾病,原因就在於抽菸、肥胖、身心壓力沉重以及家族史等4大關鍵。 研究顯示,年輕型腦中風、心肌梗塞患者的最大危險因子就是抽菸,如果1天1包香菸,持續3個月,則血管壁明顯受損。如果長期抽菸,累積膽固醇,則血管硬化,增加致病機率。王宗道說,受到焦油的影響,許多老煙槍的血管年齡要比同年紀的人老了15歲,血液退化連帶整個人也變老,膚色暗沉、嘴唇發黑。因此,提醒抽菸者務必戒菸。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所出版的菸害報告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到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菸者的配偶、父母、家人暴露於二手菸,也會大大提升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率。此外,國民健康署研究發現,近八成急性心肌梗塞男性曾經抽過菸,出血性中風與缺血性中風的男性均約有六成五成抽過菸,抽菸比率遠高於一般男性。至於肥胖,則是引發心血管疾病的第2大風險,王宗道指出,正常BMI為24以下,但如果高於27,就容易導致三高疾病,就高血壓患者來說,「可以減1公斤,就有1公斤的好處 」,要是減重10公斤,就能少吃1顆降血壓藥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
2020-05-02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甜食、長期失眠... 生活中竟藏著這8個會傷害大腦的因素!
你知道愛吃甜食、喜歡宅在家會傷害腦部嗎?我們接下來就一起檢查看看,你生活中有沒有這些會傷害大腦的因素。第一點就是喜歡吃太甜、太鹹或太油的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食物都會使我們變肥胖,肥胖之後就會導致我們的血管容易動脈硬化,影響到營養的吸收,也會影響到神經的發展。當腦部循環不好,神經營養不良的時候呢,就會導致腦部容易萎縮,會傷害腦部。第二就是噪音,其實我們知道噪音會導致我們聽力受損,據統計聽力受損,其實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或是失智症的機率。第三點就是宅在家裡缺乏互動,像生活在黑暗的環境,沒有陽光的照射,都會使我們人比較容易憂鬱。另外因為缺乏陽光的關係,維生素D也會缺乏,這會影響到腦部的發展。另外減少跟人家互動,減少知識性的一些對談和閱讀,對腦部也比較容易會造成傷害。第四點是失眠,睡覺對我們腦部的鞏固與發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很多人長期失眠,其實都會導致腦部它在排泄代謝物的時候效率會變差。我們知道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淋巴系統會打開,讓我們一天當中的一些毒素代謝物能夠有效的排除,那如果說今天你睡眠不好的時候 這些代謝物就會累積在腦部,長久之下就造成腦部的傷害。第五點是慢性病,這點非常重要。如果你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這些的問題應該要及早治療,它們都是所謂的隱形殺手,會造成我們的動脈硬化,那長期的動脈硬化導致我們腦部的血液循環變差,就會造成腦部的傷害。第六點是腦部外傷,長期的腦部外傷會造成腦部受損,所以我們在騎機車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在做運動的時候我們要自己保護腦部,才不會造成腦部損害。第七點是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也會影響到我們腦細胞發展。其實細懸浮微粒透過血液或進到腦細胞,會造成失智的機率會增加,也會造成動脈硬化的機率會增加。第八點就是長期的酗酒跟抽煙,這些都會造成我們的血管硬化,可能讓細胞毒素的增加,提升失智的機會。這以上八點都是一個傷腦的壞習慣趕快檢查看看 你有哪些壞習慣呢?吃地中海型飲食,保護腦部至於怎麼樣吃才能夠保護腦部,我會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吃全穀類、莓果類還有一些堅果,吃肉的時候盡量是白肉少吃紅肉,油類我們可以選擇植物油或橄欖油,同時也要避免油炸速食或糕點甜食,這樣就能保護大腦。另外,我會建議要大家多運動,包括有氧運動或是重訓都較能夠提升我們的腦部循環,讓我們腦細胞能夠充分的發展。那也要多閱讀、多與人互動,做一些有意義的深度對談,這些對我們腦部都是很好的刺激。另外在家有時候可以玩玩小遊戲、像數獨這種有趣的益智活動,除了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之外,對我們腦力也能夠有很好的保護。經過以上的講解,大家知道哪些壞習慣會傷害我們大腦了嗎?所以我們要趨吉避凶,儘量減少那些壞習慣,增加一些保護大腦的好習慣,大家知道了嗎?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YT影片
-
2020-04-25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這種口味的人小心!吃久了這二種功能會變差
出自《自然神經科學》現代人普遍血壓高,專家都建議應該限鹽預防高血壓,但因為嗜口性,大家都當成耳邊風,不過最新研究提醒愛吃高鹽的人要注意了,因為高鹽食物會降低腦的血流量,有傷腦之虞。根據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神經學研究人員的小鼠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造成記憶及認知障礙。過去他們發現,高鹽食物會降低25%的腦血流量,這次他們在小鼠的每日飲食中加入8到16倍的鹽,持續12週後,小鼠出現無法分辨新舊物品,以及空間記憶出現障礙,換成人類行為,則是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團隊進一步研究證實,高鹽飲食與阿茲海默症確實有關聯。研究人員指出,過量的鹽會刺激小腸產出大量輔助T細胞,並使免疫系統的細胞激素大腦的IL-17分泌增加。IL-17過量會使身體缺乏一氧化氮、血管無法舒張,輸送至腦部的血液量也減少,還會進一步導致鈣蛋白去硝化和活化,而啟動會導致嚴重神經缺陷的「週期素依賴性激酶5(Cdk5)」,對腦部造成傷害。所幸研究發現,高鹽飲食造成的影響是可逆轉的,只要降低鹽攝取4週,小鼠的認知障礙也回歸正常。【專家意見】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世彬醫師表示,高鹽引起的高血壓,是透過影響血管功能,致使血管硬化、影響血流量而引發高血壓,而腦部的血流調節也會因此受影響,倘若大腦長期腦血灌流不足,確實會致使腦細胞受損而影響,所以低鹽飲食不只為降低血壓,也可保護腦細胞。陳世彬提醒,鹽攝取過高不只影響血管、大腦,某些免疫問題也受影響,像多發性硬化症也被懷疑和高鹽飲食有關,這研究指出高鹽在失智症扮演重要角色,採低鹽飲食比較好。延伸閱讀: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胃癌確診多為晚期! 除了吃重鹹 ,還有8項危險因子要提防
-
2020-04-09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該飯前還飯後吃?專家:這7種不宜飯前食用!
水果該在飯前吃還是飯後再吃比較好?部分營養師主張水果應該飯前吃,能避免飯後吃水果時攝取過多糖分,但卻有人因此引發胃痛及眩暈。到底哪些水果在空腹時最好別吃?針對有眩暈症病史的患者,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則建議,飯前最好避開吃荔枝、甘蔗等含糖量過高的水果。主張飯前吃水果的理論,在於有利於腸胃吸收,另一方面還能控制正餐時進食的熱量,但營養學界歸納出番茄、柿子、香蕉、橘子、山楂、甘蔗和荔枝等7種水果,不宜在飯前食用。像是橘子和山楂富含果酸等有機酸,易產生胃食道逆流症狀;空腹吃柿子易引起胃石症;空腹大量吃香蕉,會使血液中含鎂量突然升高,對心血管產生抑制作用;其中含糖量過高的荔枝和甘蔗,不但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空腹食用更可能因為肝臟轉化酶來不及將水果中的果糖轉換為葡萄糖,導致體內血糖突然飆升,引發頭暈目眩,不可大意。通常罹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代謝性疾病及心臟血管疾病或頸椎關節黏連症等疾病患者,較常因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症,引發眩暈、嘔吐或兩側性耳鳴。李宏信指出,部分糖尿病患因為感染、腹瀉或攝取過多糖分高的食物,導致體內血糖急速飆升,而出現頭暈現象。 一般而言,眩暈主要是因內耳淋巴液積水腫脹所造成,壓迫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內的神經,進而引發平衡失調,若有如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等新陳代謝疾病或長期抽菸者,內耳血管更容易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血管硬化而阻塞或血流不通暢。若是再加上生活壓力大,身體無法順利調適,也會促使內耳血管過度收縮,一旦血流不順暢,就會造成組織缺血壞死,最終內耳神經萎縮,引起眩暈症狀。 若出現突發性眩暈情況,應多加留意盡速就醫。李宏信說明,臨床上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的鹽分和水分,以降低內耳壓力。發作時應保持心平氣和、穩定的心理,且勿使頭部轉動,以免促使眩暈症更嚴重,待病情穩定下來,再給予促進血液循環藥物,來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內耳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患者只要持續服藥控制,內耳的循環功能都能獲得改善,建議多補充維生素B群補充能量,有助神經細胞修復。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眩暈屬於文明病,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壓力過大及飲食習慣等,都是造成眩暈的因素,尤其調味過油、過鹹、過甜的食物皆易導致新陳代謝變差,影響內耳三半規管正常機能,飲食應特別留意禁忌,並應戒除菸酒,以免不慎誘發眩暈症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26 養生.聰明飲食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有助血管健康
血管性疾病的發生率節節上升,發生的年齡層卻持續下滑,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的關聯性,為了不讓血管阻塞、保持血管的彈性,平常可藉由飲食保養,以防止血管過早老化,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威脅。血管性疾病的發生與食物中含有高油、高糖有密切的關係。一旦攝取過多飽和脂肪,例如肥肉、帶皮的肉品等,很容易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過高。此外,攝取精緻糖類,例如砂糖、紅糖、黑糖、蜂蜜等,也會增加血管性疾病的風險。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的研究顯示,攝取大量添加的糖,不但會變胖,更會增加罹患血管性疾病的風險,並且也會導致如同毒品一樣地對糖上癮。由於葡萄糖、脂肪、蛋白質會在體內出現糖化作用,攝取過量的糖分會加速體內糖化作用,不但讓人容易老,還會促使脂肪堆積、導致身體發炎,提高血管疾病罹患的機率。除了高油、高糖之外,高鹽也會形成血管疾病發生的隱憂;高血壓是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而鹽分的攝取則與高血壓相關,只要6克的鹽即含有2400毫克的鈉,但是國人攝取的鹽分,往往超過建議的攝取量。此外,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在2012年頂尖的《自然醫學期刊》以及2013年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發表研究發現,肉類中的左旋肉鹼以及魚、蝦、蛋、奶和起司中的動物卵磷脂,是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的罪魁禍首,而動脈粥狀硬化正是導致心臟病、中風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均衡飲食是健康飲食的最高原則,但的確有部分食材是有助於血管的健康,不妨在平日飲食中,多將這些食材考慮在內:1、豆製品:黃豆、大豆含有大豆異黃酮,大豆異黃酮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壞膽固醇的生成。此外,豆類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260c.c.的豆漿即含有25~30克的膳食纖維,包括豆漿、豆腐等都是很推薦的豆製食品。豆製品增加高密度膽固醇的含量,曾有研究發現,每天攝取28公克的豆類食品,可降低10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2、燕麥片:膳食纖維可以分為水溶性與非水溶性兩大類,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膽固醇。燕麥片具有破壞膽固醇的β-聚葡萄糖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降低膽固醇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水溶性纖維有助排便,可在腸道中與膽固醇結合,再經由排便將其帶出體外,降低人體膽固醇的吸收。3、香菇:香菇在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最高,其含量較一般綠色蔬菜還要高,100克的香菇即含有高達3.9克的膳食纖維,且菇類含有多醣體,可增加人體的免疫力。4、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含有花青素。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特性,可減少氧化造成的組織受損,減少血管硬化發生的機率。5、高纖水果:芭樂、小番茄、柳橙等,富含膳食纖維,可排出多餘的脂肪及膽固醇。另外,採用地中海型飲食選用有助血管健康的食材外,多攝取有顏色的蔬果、堅果、多吃魚、少吃紅肉、採用橄欖油、攝取不飽和脂肪酸等,對於調整好壞膽固醇的比例具有正面的效益。延伸閱讀: 無油=健康? 錯誤觀念快丟掉!吃對護心、抗發炎 2020全球公認最佳飲食法TOP3出爐! 護心、減重、遠離疾病跟著吃
-
2020-02-29 科別.心臟血管
70歲婦頭暈兩年查不出病因 竟然是心血管出問題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張釗監熱愛烘培的70歲老太太,2年前有頭暈症狀,至耳鼻喉科就診,未查出有眩暈症等相關病因,但仍持續服用止暈藥症狀治療。因症狀持續未緩解,改看神經內科,依然查不出腦神經方面問題;直至心血管中心就診,經醫師檢查才發現病人右冠狀動脈狹窄、心肌下壁缺氧,確診為「狹心症」。所幸經心血管中心醫師以氣球擴張術,將狹窄血管內壁撐起,重建血流後,病人不再頭暈,終於可以進廚房開心「站著」做點心,不再怕暈倒。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釗監表示,狹心症屬冠狀動脈疾病,當冠狀動脈硬化、變窄或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血流不順,80%會出現胸悶痛症狀,10%會腹痛,僅少數會出現頭暈,甚至無症狀。他推估,老太太是因為停經後缺少荷爾蒙保護心血管,再加本身體重過重,有三高問題;加上平時未控制好疾病,常油膩飲食又少運動,導致右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所幸,及時發現對症治療,才避免發生暈倒撞地腦出血,或心肌組織壞死造成心肌梗塞猝死憾事。張釗監指出,容易引發狹心症的危險族群,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停經後婦女、三高患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及長期抽菸者。要注意避免突然激烈運動、爬坡或上樓梯時提重物、天冷或季節變化外出,以及情緒起伏過大,以免引發狹心症發作。如何確診狹心症?臨床上可透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核子醫學及心導管等檢查,協助診斷是否罹患冠狀動脈疾病。若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再進一步考慮以藥物、氣球擴張術或心血管繞道術進行治療。張釗監提醒,春季乍暖還寒,氣溫變化極大,要特別小心!天氣快速轉冷血管就容易收縮,如果出現胸悶痛等症狀,需提高警覺,最好就醫檢查。若出現頭暈症狀,且經由醫師排除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方面問題後,應考慮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是否罹患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冠狀動脈疾病。並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作息、控制三高、維持理想體重、勿抽菸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
-
2020-02-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防老抗衰的健康生活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人照護」。旅居國外的作家朋友夏祖麗寄來一篇她追憶父親名作家何凡在步入晚年,對老、病、死的看法,充分流露出老人如何以睿智、幽默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終點。同時我們也收到一位基礎醫學的名教授在耄耋之年仍然不忘研究教學之餘,寫出一篇對老年健康的看法,內容包含中西醫學不同看法,同時提出健康食品、增進記憶、保健養生的新思維。我們也很榮幸能邀請到國內主導老人照護的衛生福利部薛瑞元常務次長發表他對這主題的看法:「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也許不是意味著台灣將像一個老人走向遲暮,而是一個新文化建立的開始――不同世代的對話、不同血緣的融合,新的國族認同促使共同面對解決新的問題。」一、老年如何健康快樂全世界人口中,老年人比例已不斷上升,因此老年醫學非常受重視,有關延年益壽,防老抗衰,永保青春的相關基因(FoxO、p53、sirt1、PP63 shc 等等)及細胞訊息傳遞因素(growth factors、hormones、cytokines、free radicals、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s)的細胞分子作用機制,已有很多研究,但結果仍處於各說各話,尚未建立實驗可行的防老抗衰的方法或藥物,因大部分的實驗均在試管中或培養細胞所作的研究,直到最近才開始有鼠類實驗成功的例子,發現有些藥物已能瞄準標靶穿入衰老且已不再分裂的細胞,將其清除,因此,具有防老及治療白內障之功效,科學家預測發明不老藥,激發身體自我修護能力及延緩衰老的藥物,渴望延長人類的壽命至一百五十歲或更長,這些研究的重點不但延長壽命,而且提高健康生活品質,實現健康快樂的老年生活。在科學家發現不老藥前,我們又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健康快樂的生活呢?總合一些簡易可行的方法,與大家分享。二、中國古代名醫抗衰老的典範中國古代許多名醫,各有著名的養生術,似乎與現代的醫藥學養生保健觀點,差異不大,舉例如下:1、華佗(141-208年)三國外科鼻祖:「世間萬物分陰陽,陰陽平衡生長壯,陰平陽秘靠調養,加強運動身心強。」2、葛洪(284-341年)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家、我國化學鼻祖:「東晉道家葛稚川,一生精煉內外丹,清除六害靜觀座,氣行周天可駐顏。」3、孫思邈(581-682年)唐醫學大家及藥王著千金要方:「養生行善最為要,積德自然少煩惱,欲要長壽成真人,請君深研孫思邈。」4、李時珍(1518-1593年)明代偉大著作本草綱目的作者:「吸菸益少害處多,品茶利多弊端少,若問飲酒怎評估,關鍵在度最為要。」5、長生諺語(1)人怕不動,腦怕不用;早起活動腰,一天精神好;運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2)笑口常開。青春常在;不氣不愁,活到白頭;遇事不惱。長生不老。(3)久視傷神,久立傷骨,久坐傷血,久臥傷氣。 三、現代抗衰老的典範現代醫藥學的研究,顯示老化衰弱的罪魁是氧化壓力及發炎,維持腦與心靈的寧靜安祥,乃是防老抗衰最重要的守則,綜合現代各家的養生術,重點如下:1、老化現象(1)形體衰退:白髮、皺紋、黑斑。(2)慢性疾病:癌症、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關節炎。(3)情緒低落、健忘。2、改善老化的健康生活範例(一):(1)減輕壓力。(2)愛自己、愛別人。(3)在腦中有幸福及快樂感。範例(二):(1)力行健康飲食。(2)良好的生活習慣。(3)充分休養與修持。(4)適度運動(起床前,吐納深呼吸、丹田功、生活在感恩及幸福中)。範例(三):(1)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臟病、肝病是不良生活習慣促成。(2)習慣能夠改變基因。(3)幸福感是健康生活的要素之一。3、避免大量消耗能量及抗氧能力(1)吸菸喝酒(2)暴飲暴食(3)食物添加物(4)壓力大的生活習慣(5)毒素(6)紫外線、放射線、電磁波。四、藥食同源的觀念及警訊近年來國內外、學界及坊間,均興起保健食品的研究,市面上充斥各種不同的保健食品使用的風潮,值得我們醫藥學界正視,在此嘗試從藥理學觀點,剖析最近有關保健食品的基礎科學與臨床的相關研究。1、 美國參議院特別委員會研究國民營養問題,並調查疾病增加原因,麥高文報告指出,藉由飲食生活的改善,可減少25%心臟病,50%糖尿病,80%肥胖症和20%癌症。2、 理想食物:85%植物性加15%動物性;其中「植物性」食物,係指含45-50%穀物包括豆類,而穀物則以未精緻者為佳,另含35-40%蔬菜水果,這些植物性食物,必須新鮮,保持天然狀態食用,若經過人為加工後,比較不理想。就寢前,讓胃部淨空。3、十四類具有保健功效的食物(1) 豆類:扁豆、青豆、豌豆、四季豆、黑豆、紅豆,含維生素B complex。富含蛋白質。具降脂、降血糖、減肥的功效。(2) 藍莓類:藍莓、紅葡萄、草莓、櫻桃、黑莓,具抗氧化。防癌、預防心血管疾病及白內障,護眼。(3) 青菜:花椰菜、甘藍菜、高麗菜、白菜,青江菜、芥菜、蕪菁。強力抗癌、補鐵。(4) 穀類:燕麥類、糙米、小麥胚芽、小米、黃玉米、亞麻子粉、大麥、小麥、蕎麥、黑麥。富含纖維、蛋白質、礦物質、植物雌激素。(5) 水果:柳橙、檸檬、葡萄柚。富含維生素,吃比喝更有效,含果膠、葉酸。預防癌症、中風及糖尿病。(6) 南瓜、紅蘿蔔、地瓜、橙椒。富含β-胡蘿蔔素、纖維、礦物質。防癌、護眼。(7) 鮭魚、黑鮪魚、牡蠣、蛤蠣、沙丁魚、比目魚、鮪魚、鱒魚。富含必須脂肪酸、ω3、ω6。防心血管疾病、健全細胞膜。(8) 黃豆、豆腐、豆漿、味噌。富含礦物質、維生素E、植物蛋白質、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防骨質疏鬆。(9) 菠菜、甘藍菜、芥菜、青江菜、萵苣、橙椒。β-carotene、維生素C/E/K、B complex、CoQ 10 、礦物質、葉綠素、植物醇、ω3。防心血管疾病、癌症、護眼。(10) 茶含茶多酚。防癌、降血壓、減肥、防骨質疏鬆、抗病毒、抗蛀牙。(11) 蕃茄、紅西瓜、紅葡萄柚、柿子、木瓜、紅心芭樂,茄紅素。含維生素C、β-carotene,抗氧化,維生素B 6 。護心、護眼。(12) 火雞、瘦肉蛋白、去皮雞胸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 6 、B 12 、minerals、nicotinic acid。(13) 核桃:杏仁、開心果、胡桃、榛果、南瓜子、葵瓜子、腰果、芝蔴。堅果富含必要的不飽和脂肪酸(ω3)及維生素E。降膽固醇、降心血管疾病。防癌及防糖尿病。(14) 優酪乳(低脂或脫脂):活益生菌強化免疫,蛋白質、Ca、維生素B complex。防癌、降血壓及膽固醇。4、保健食品(nutraceuticals)及功能性食物(functional food)簡稱NFF。最近的研究顯示,食物不但供給營養素而且具有功能性的保健效果,然而有關濫用保健食品引起不良的效果已有報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警覺,適當的使用保健食品。(1)保健食品定義及功效a. 調整免疫系統 b. 改善骨質疏鬆 c. 調節血脂功能 d. 護肝 e. 調節血糖 f. 抗氧化 g. 調整腸胃功能 h. 牙齒保健 (2)保健食品的選擇及警訊a. 保健食品不宜單一大量長期使用。b. 天然食材保健功能最好。c. 加工純化後,不比天然好。d. 每個人因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及生活型態差異,必須考慮個人化的需求,尤其是使用劑量及期間,求取適當的保健規劃。(3)保健食品的臨床實驗結果,部分顯示不良的效果如下,因此必須謹慎使用健康食品。a. β-胡蘿葡素不具預防反而增加肺癌。b. 維生素C增加動脈血管硬化。c. 葉酸增加大腸直腸癌。d. 高鈣、高維生素D可降低大腸直腸癌,但增加攝護腺癌。e. 停經婦女補充荷爾蒙(動情素加助孕素)增加乳癌罹患率。五、老年人增進記憶的方法年紀大,令人感到變化最大的是健忘,因此,除了注意養生的健康生活外,下列幾種簡易的增進記憶的方法,不妨試試看。1. 穩定情緒、舒暢心情、精神愉快、記憶靈敏。2. 調節大腦功能增強記憶:聽音樂、散步、栽種花木、短程旅遊。3. 保護大腦神經:防治腦血管疾病、戒菸酒,適度用腦。4. 鍛鍊大腦功能:多學習文化知識及技藝。5. 生活不可過於悠閒。6. 合理有序的生活節奏,大腦功能活動正常、意識清晰、思維有條理、記憶深刻準確。7. 睡眠充足、飲食適量。8. 遇事,細看細聽,使記憶深刻持久9. 注意明瞭事物信息的內容及特點。六、個人化保健養生新思維由於每個人的遺傳及天生體質的差異很大,保健養生必須講求個人化的養生,才能達到實質上的效果。最近的研究顯示下列各種因素,導致我們對保健食品及各種藥物的反應,差異很大。因此,務必講求個人化的養生術。1. 遺傳疾病:癌症(乳癌、白血病等等)、糖尿病、高血壓等等,家族疾病與遺傳基因多樣型或突變相關連。2. 過敏症,免疫力差,自體免疫疾病。3. 早年型(50-60歲)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小腦脊椎退化症、脊椎側彎硬化症等等。4. 藥物及毒物代謝酶(cytochrome P450)之多型性及差異性。
-
2020-01-10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有助「血管逆齡」!研究:跑步6個月血管年輕4歲
歲月不僅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容顏,血管硬化也是衰老的現象之一。即便在健康個體中,血管硬化也會增加心血管風險,還與失智症、腎臟疾病有關。定期進行有氧運動是一種對抗血管老化的潛在策略。通過觀察最為普及的運動之一,跑步,發表在《美國心臟病學會期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馬拉松新手中,堅持半年賽前訓練的健康人群,血壓和主動脈僵硬程度都有所改善,相當於血管年齡逆轉了4年。 從2016年和2017年倫敦馬拉松比賽選手中,研究納入了138名第一次跑馬拉松健康跑者。這些受試者平均37歲,49%為男性,沒有心臟病史,在研究開始前每週跑步不超過兩個小時。賽事組為這些跑者提供了“新人訓練計劃”,在比賽前的6個月內,每週跑3次,共跑6-13英里(9.6-21 km),難度循序漸進。研究人員也允許跑者選擇相應的替代訓練。 在他們訓練之前,以及馬拉松賽事結束的1週後、3週內(以避免運動的急性影響),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了血壓測量,通過心血管MRI檢查評估了主動脈僵硬程度。同時,根據他們的實際年齡,以及主動脈的3 處僵硬程度,來評估血管的生物學年齡。結果顯示,訓練可使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降低4 mmHg和3 mmHg。總體而言,隨著訓練的進行,這些跑者的主動脈僵硬程度有所改善,在主動脈的遠端處最明顯,其可擴張性提高了9%-16%,這相當於“主動脈年齡”逆轉了近4年。在跑得較慢的老年男性跑者中,這種獲益最明顯。 研究通訊作者,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心血管科學研究所Charlotte H. Manisty博士說道,“我們的研究表明,僅需6個月的鍛煉,就有可能逆轉衰老對血管的影響。在21歲-69歲不同年齡段的健康人群中,普遍能觀察到這些益處。這強調了改變生活方式以減緩衰老相關風險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年齡較大、基礎較弱的人群中,開始跑步也似乎永遠不會太晚。”在隨刊發表的社論中,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心血管內科Julio A. Chirinos博士表示:“儘管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這是一項觀察性研究,但這項研究進一步支持了鍛煉對多種衰老表型的有益影響。考慮到動脈硬化對人體健康的深遠影響,這項研究非常重要,應當開展更多研究來確認運動改善主動脈硬化的潛在分子機制。此外,馬拉松訓練通常涉及各種伴隨措施,包括更好的睡眠和飲食習慣,可能也有協同作用,我們也需要更多研究來確定最佳的綜合訓練方案。”本文摘自藥明康德傳媒
-
2019-12-2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遇冷手腳冰冷很正常?醫師提醒有這些症狀需特別警覺
35歲郭姓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經仔細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醫師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表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外觀有如凍傷。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即「抗磷脂症候群」),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指出,目前針對「冷凝球蛋白血症」的致病原因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像是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若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蔡肇基也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而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至於最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一旦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延伸閱讀: 冬天總是手腳冰冷? 別以為很正常!恐是心血管疾病前兆 怎麼穿都還是好冷? 常吃8樣食物讓你從胃暖到心
-
2019-12-22 科別.泌尿腎臟
泌尿科醫師告訴您 50歲以上男性該注意這5件事
男性到了50歲,體能不若以往,攝護腺和性能力都容易出現一些狀況,該怎樣才能保有健康,讓50歲這個階段過得平安、快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列舉了5項重要的事建議民眾注意,這5件事是:1、攝護腺肥大及下泌尿道症狀:邱鴻傑說,男人到了50歲約有40至50%的比例會有攝護腺肥大以及攝護腺肥大所導致的下泌尿道症狀,包含頻尿、急尿感(往往還沒走到廁所就快要憋不住)、夜尿(晚上起來上廁所次數大於兩次以上,已影響到睡眠)、解尿力道變弱、解尿開始分段、肚子開始需要用力才能正常解尿,以及有明顯的殘尿感(餘尿感)當開始有以上症狀出現且干擾到自身的生活品質時,也就提醒您該看醫師了,而且藥物治療對大部份的人都能夠有不錯的效果 。2、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篩檢:PSA的英文為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也就是攝護腺特異抗原,是由攝護腺組織分泌出來的蛋白酶,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發炎或是攝護腺癌都會釋出PSA到血液當中,使得血清PSA數值升高。一般醫界認為PSA在50歲男人正常值應該在3到4 ng/ml以下,但並不代表超過4ng/ml就一定有攝護腺癌;一般指數介於4到10ng/ml約有10到20%的機會有攝護腺癌,是否需要全面檢測攝護腺癌目前仍有爭議,但因台灣的新診斷個案晚期攝護腺癌的比例較歐美高,因此建議50歲的男人可與醫師討論,考慮接受PSA抽血檢查。3、戒菸戒酒及規則運動:50歲以上開始有許多男人面臨到性生活有想法但沒辦法、力不從心的問題。其實性功能障礙有蠻高比例是因為代謝症候群,血管品質變差血管硬化所造成。因此,邱鴻傑建議最好能夠遠離菸酒,以及開始中強度的運動,每周3至4次,一次至少30分鐘。4、注意晨間勃起頻率,身高是否變矮及本身精神狀態:邱鴻傑說,40歲過後的男性荷爾蒙會開始呈現下降的趨勢,一般認為當下降到小於350ng/dl 可能有男性更年期的症狀開始產生,不管在精神方面,心情方面,甚至身高變矮、骨質疏鬆症,以及勃起功能、晨間勃起頻率都可能受到影響。5、適度的性生活:他說,擁有適度的性生活除了能夠增進夫妻之間的家庭生活,也是50歲男人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到底怎樣是適度的性生活?其實可以用九的法則來換算,50幾歲的算法為5乘9等於45,也就是四周的時間5次性生活是合理的範圍。當然每個人的狀況仍有一些差異性,但擁有適度性生活對於50歲男人不管在心理或是生理層面都相當有幫助。
-
2019-12-12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少婦天冷即手腳冰冷 原來罹患了「冷凝球蛋白血症」
一名35歲少婦每當遇到寒流或氣溫下降,四肢常會出現僵硬、冰冷症狀,雙手更是慘白毫無血色,原本以為只是血液循環差,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右半邊臉頰竟然也面癱。趕緊到醫院就醫,醫師檢查後確診為「冷凝球蛋白血症」,給予藥物治療後已無大礙,並提醒應注意保暖,有異常狀況應盡快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指出,冷凝球蛋白是人類血清中的一群遇冷即沈澱之免疫球蛋白,在低體溫時,會在血管產生凝結,導致局部血流阻塞不順;當體溫上升時,則又會再次溶解恢復正常,因此罹患此症患者的手指或腳指,遇到氣溫驟降,往往就會出現血液循環不佳的症狀,膚色變白或變紫。該少婦除了皮膚異狀之外,也出現手部關節僵硬、臉部局部面癱的情形,就醫時自述並沒有相關的病史,因此趕緊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帶原者。由於C型肝患者約有五成機率會出現冷凝球蛋白血症,進一步分析血清後,果然確診為此症。蔡肇基說,冷凝球蛋白血症主要是以身體免疫疾病患者如全身性紅斑狼瘡、乾燥症及硬皮症等疾病所引發,慢性發炎性疾病如癌症或C型肝炎都會引起,症狀較輕者可採用通暢血液循環藥或抗凝劑來舒緩症狀,嚴重時需考慮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及類固醇;多數患者用藥後的效果都十分顯著。他提醒,冬天手腳冰冷的原因很多,以急症來說,患有心臟病、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因心臟力量不足或動脈血管硬化等問題,無法將血液輸送到四肢,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此外,慢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中有些會釋放出冷凝蛋白,而使血液結塊血管栓塞。另外如甲狀腺機能低下者,也會因新陳代謝緩慢,血管活性差而四肢冰冷。常見的貧血者,因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都屬於容易手腳冰冷的族群,若民眾發現自己比過去似乎變得特別容易手腳冰冷,或手腳冰冷過程有異狀,都須特別提高警覺,以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
2019-12-06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只練上半身使血管硬化?教授解析日本研究
讀者詢問:林教授您好,敝人是重訓的愛好者,不過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到上半身的重訓會導致血管硬化??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麻煩您幫敝人解惑,感恩您!! 擷取內文:近年國人健康意識抬頭,帶起健身風潮,但有些人只注意局部訓練,調查發現近5成男大生只練上半身,但根據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單純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會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在短時間內促使血管收縮、血壓提高,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再加上動作施力不當或出力時閉氣習慣,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這段文章雖然有提到「日本針對20歲健康年輕人研究」,但卻沒有提供可資查證的論文,而其餘的段落雖然有引用某某大學教授,但卻還是一樣沒有提供任何可以查證的資料。所以,這樣的文章實在很難讓人信服。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搜尋,有找到一篇「日本研究」。它是發表於2007年,標題是Resistance training in me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arterial stiffness and blood pressure but does not adversely affect endothelial function as measured by arterial reactivity to the cold pressor test(通過冷壓試驗測量動脈反應來衡量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不會對血管內皮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項研究是日本人做的,又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所以應當就是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但是,很遺憾的是,在這項研究裡,男性的阻力訓練是全身性的,而非那篇文章所說的「只做上肢重量訓練」。所以,我不得不懷疑那篇文章所說的「日本研究」是否真有其事。如果有的話,那就請把它搬上檯面。不管如何,雖然這篇我找到的「日本研究」有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與動脈僵硬度和血壓升高有關,但是它卻也發現男性的阻力訓練並不影響血管功能。所以,研究人員還特別這麼說:「鑑於阻力訓練的功能性和生理性益處,我們應該強調,不應該叫人家不要做阻力訓練」(Given these func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benefi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we should emphasize that the practic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should not be discouraged)。還有,這項研究只調查了12位做阻力訓練的男性,所以實在很難就這樣下定論,說阻力訓練會導致血管硬化,血壓上升。「只要大胸肌!5成男大生重訓只練上半身」,這一點我有同感。在運動俱樂部裡我經常看到年輕人赤裸上半身,對著鏡子扭肩擠胸,一副自我憐愛的樣子。雖然好笑,但可以完全理解。畢竟,胸肌是男性體魄的表徵。不過,胸肌大並不表示身體就健康。我曾經看過一位大胸肌年輕人在跑步機上慢跑,連兩分鐘都撐不下去。這就表示,他太專注於練胸肌,而把更重要的心肺功能給忽略了。我在什麽是最好的運動裡有說,運動最好是(1)持續的,(2)均衡的,以及(3)有適當強度的。我也在重力訓練的必要性裡引用一位哈佛大學的醫生說,光是做有氧運動是不夠的;除非是做重力訓練,否則你會變得虛弱,缺乏功能。所以,我自己一向是重力訓練和體力訓練輪流交替。那篇文章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它所說的「與下肢重量訓練相比,血管硬化風險會增加2倍,…可能會引發血管栓塞」,恐怕是沒有科學證據。原文:上半身重訓導致血管硬化?
-
2019-11-28 科別.新陳代謝
控糖撇步看過來 用4招KO糖尿病
依據衛福部統計,107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躍居第五名,隨著罹患人數越來越多,部分糖尿病人剛開始也會出現,怎麼會是我的疑惑﹖或心情不佳。一位成功控制血糖的患者即分享他的控糖四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個案管理師林俋伶也強調,透過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糖尿病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這位患者罹患糖尿病已有7年多,個管師剛開始接觸個案時,他的糖化血色素原本8.6,目前已恢復到7.5,目前持續控制血糖中。不過,患者當初剛剛知道自己罹患糖尿病時,心情感覺真的很不好,也常有「怎麼會是我﹖」的想法。之後他透過醫療團隊傳授的以下四招,包括,1.配合醫師,按時服藥。2.按時監控血糖,隨時掌握血糖狀控。3.注意飲食習慣。4.定期回診。不僅成功控制好血糖值,也感覺糖尿病其實並不可怕,就怕患者沒信心。個案管理師林俋伶也指出,罹患糖尿病,需要經歷心理與生活上的調適。患者可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支持與指導,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學會與疾病和平共處。可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包括,醫師、營養師、護理師及衛教師,切勿聽信偏方,也不要服用來路不明藥物,糖尿病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可怕的是長期血糖控制差的合併症。她進一步指出,糖尿病的合併症有,1.眼睛微血管病變,會造成白內障、青光眼及失明。2腎臟病變,會出現水腫、血壓高或腎衰竭,需洗腎。3.神經病變,會造成四肢末梢神經病變,雙腳感覺遲鈍或喪失,加上傷口不易癒合,一旦傷口合併感染,截肢風險高。4.動脈血管硬化,會造成腦中風及心肌梗塞。她提醒,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因為出現疾病,才會知道身體的真正需要,鼓勵患者正向面對,在控糖的路上,患者並不孤單,有專業的醫療團隊,陪同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