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血尿
共找到
279
筆 文章
-
-
2020-01-15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吃藥讓尿酸降了…關節反而更痛?痛風治療有3階段
尿酸降了,為什麼關節反而更痛?痛風來去如風,常常半夜突襲,關節如刀割、如咬噬、似火燒,痛起來比女人生孩子還厲害,第二天就走不了路,趕緊吃上降尿酸藥,可是怎麼比沒吃藥之前還痛!原來,一味“集中火力”降尿酸並不科學,馬上要過春節了,痛風患者需強忍住胡吃海喝的慾望,嚴把尿酸關。尿酸是人體每天都會不斷產生的一種代謝廢物,80%是細胞代謝分解的產物之一;20%是食物中的嘌呤經過酶分解出來的。正常人體內血尿酸濃度為:男性:150~350μmol/L,女性:100~300μmol/L 。尿酸高,醫學名稱:高尿酸血症。血裡的尿酸之所以多了,一是由於生產多;二是由於排不夠。80%是基礎,每天都差不多;吃進去的20%,決定了體檢報告上“尿酸”那一欄有沒有向上的箭頭。“並非血尿酸超標就一定會痛風,二者存在一定概率關係。”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風濕免疫內科主任醫師蔡小燕說。據統計,約5~12%的高尿酸血症最終會發展為痛風。年輕的患者小胡(化名)剛剛三十出頭,酒肉天天吃,最近體檢查出尿酸高達460μmol/L。雖然目前沒有不舒服,為了避免痛風,他準備吃點藥防範未然。他來到門診諮詢,蔡小燕介紹,並非尿酸高都得吃藥。痛風可分為三個階段: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關節炎發作期、關節炎發作的間歇期。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時期當血尿酸>540μmol/L,醫生通常建議開始藥物治療,將尿酸控制達標。當血尿酸在540μmol/L以下,且沒有關節炎發作及痛風石,並不意味著就可以不理不睬。除了定期監測血尿酸外,要注意控制飲食(特別是減少高嘌呤食物),增加運動,降低尿酸,預防痛風發作。急性關節炎發作期痛風“發瘋”,病人痛苦萬分。快快讓尿酸降下來!一種藥不行,那就幾種藥一起上。“ 大錯特錯,此時不能使用降尿酸藥物!”蔡小燕解釋說。急性痛風服用降尿酸藥,會讓血尿酸劇烈波動,使關節內痛風石表面溶解,釋放不溶性針狀結晶,導致病人感覺更痛苦。所以,痛風急性發作期應禁用降尿酸藥,應在痛風緩解期後慢慢添加降尿酸藥。急性發作時的正確治療應是:抬高患肢,局部冷敷,並進行抗炎止痛。關節炎發作的間歇期這是痛風病人比較舒坦的日子,感覺沒有了疼痛就“沒問題了”,於是很自覺地停藥了。這又是常見的誤區,此時得趕緊用上降尿酸藥。因為有過一次痛風發作後,就像打開了詭異的潘多拉盒子,第2次、第3次很可能接踵而來。降尿酸是個持久戰,敵進我進,敵退我也進。怎樣靜悄悄地把尿酸降於無形之中,不打破平衡,也是一種藝術。尿酸超過臨界值 有無症狀都得治100名高尿酸血症患者當中,大約只有10個患者會出現痛風、關節痛。很多人因為沒有出現痛風就不把升高的血尿酸當一回事,不去治療也不控制飲食。有研究證明,尿酸高的人患高血壓、腦卒中、Ⅱ型糖尿病、腎衰竭的風險都明顯高於常人。換句話說,尿酸結晶析出了沉積在關節,造成關節腫痛,還可能沉積在身體的其他器官,靜悄悄地造成更大傷害,只不過早期可能沒有明顯不適症狀而已。男女尿酸各有臨界值正常嘌呤飲食下,非同日兩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不得高於420μmol/L,女性不得高於360μmol/L 。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對於高尿酸血症患者來說,“痛風”就是“明槍”了。所以,雖然沒有痛風發作,但尿酸超標的患者仍然應該就醫治療。本文摘自搜狐網《健康廣東》
-
2020-01-14 科別.泌尿腎臟
痛啊! 結石滾進輸尿管 過年前先去除石患
農曆過年將至,羅東博愛醫院發現,有患者有腎結石,若未阻塞到輸尿管,不會疼痛,一旦卡在輸尿管,痛到不行,人受苦,也壞了過年興致,醫師建議,過年前趕快處理。宜蘭一名52歲婦人一大早左下腰劇痛,排尿疼痛,被緊急送醫,羅東博愛醫院診斷發現,她體內有0.6公分的結石,卡在上段輸尿管,導致左腎水腫,經安排體外震波碎石術,術後碎石隨尿液排出,解決疼痛問題。不過,手術前檢查時,婦人右側同時也發現有1公分腎結石,因深怕哪天再次劇痛難耐,婦人在與醫師討論過後,決定在過年前,改以軟式輸尿管鏡手術方式取出右側腎結石,避免年節突然疼痛、破壞過節的興致。羅東博愛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張世琦與醫師林弋筑,透過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與高功率雷射,順利為婦人取出結石。張世琦指出,人體內若出現腎結石,在未阻塞到輸尿管時,不會產生疼痛,因此不易發現,但一旦發生阻塞,將造成劇痛,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建議及早處理。張世琦說明,腎結石因為數量、大小與硬度有別,加上病人可適應的手術方式不同,因此取石計畫必須量身打造,依病人的狀況選擇軟式輸尿管鏡、體外震波碎石術或經皮穿腎碎石。張世琦指出,其中經皮穿腎碎石因為有傷口,會有較多術後出血與感染的風險,體外震波碎石術雖然無傷口,但有時碎石的效率比較不好控制,電子式軟式輸尿管鏡的手術方式,因效率較佳、疼痛度低、無傷口(從尿道進入)、出血量低、恢復快,已成為目前醫師取腎結石的利器,再搭配最新的高功率雷射,手術時間平均可縮短一半或三分之的時間,同時降低出血風險,深受醫師與病人青睞。張世琦指出,尿路結石泛指在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處產生結石,疼痛的部位可能從後腰側、前腰側、下腹部,一路延伸至鼠蹊處與生殖器部位等處,除了疼痛的徵兆外,若是發現有血尿,或是在健檢時,發現未引發疼痛的結石,都建議求助泌尿科醫師接受積極治療。張世琦建議,民眾養成多喝水、避免重口味飲食與飲料的生活習慣,以降低結石的發生率。
-
2020-01-08 科別.泌尿腎臟
影/七旬翁出現血尿 原來是攝護腺肥大
男性注意,攝護腺即使動過手術,還是有可能再度肥大。一名72歲男性四年前曾接受攝護腺肥大切除手術,術後正常作息,最近一個月感到排尿不順並出現血尿而求診,經檢查診斷為復發性攝護腺肥大合併出血。後經再次攝護腺切除手術後,症狀改善。收治該病患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殷約翰表示,該男到院時表示出現大量血尿,經靜脈腎盂攝影與超音波檢視後,發現其攝護腺比原先肥大、膀胱內也有明顯凸起,再經膀胱鏡檢查確認血尿是由攝護腺肥大壓迫造成出血,同時也引起尿道阻塞而解尿不順,膀胱本身無其他病灶、亦無結石。殷約翰說,經進一步詢問該名患者,發現本身有心血管疾病而有服用抗凝血劑,導致更容易產生大量血尿。經攝護腺切除手術後,尿血症狀改善,排尿也恢復暢通。殷約翰說,攝護腺肥大與男性荷爾蒙有關,是男性獨有的問題,以往都發生在60歲以上男性,但近年臨床發現有年輕化趨勢,40、50歲患者增。而攝護腺肥大不只引起頻尿、夜尿、排尿困難等症狀外,同時也可能造成血尿。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統癌症等也可能引起血尿。他說,而在治療上,多數患者以口服藥治療都能改善,但若合併有出血、膀胱結石、腎功能受損或排尿困難而影響生活時,則建議透過手術治療改善。殷約翰表示,攝護腺經手術後是可能再次肥大的,因患者手術只是刮除中央肥大的攝護腺,外皮依然存在。而據統計,手術後仍有15%到20%患者會再次出現排尿不順等症狀,8.3%有需要再次手術的可能。在醫學上,攝護腺肥大的原因仍然未明,但與肥胖、飲食、本身有慢性疾病有關聯性,他呼籲成年男性應少吃加工食物、避免辛辣、菸酒並適度運動維持體態。
-
2020-01-03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飲食忌口就能控制?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破除痛風2大迷思!
現代人對吃毫不忌口,餐餐大魚大肉,致使痛風患者有增多趨勢。國外研究發現,季節轉換期間,氣溫驟變會造成尿酸飽和點往下降,可能會加速誘發痛風發生,而且常發生於夜深人靜的好眠時間。所謂「痛風」,是一種身體內普林(Purine,或稱嘌呤)代謝異常的疾病。當體內普林代謝異常,使體內過多的尿酸沉澱堆積而導致疾病發生,若沉積在關節就會導致關節炎,如果沉積在腎臟就有腎臟疾病等。發生痛風的原因是血中尿酸過高,但尿酸過高不一定會得到痛風!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只要超過7.0mg/dL都叫做「高尿酸血症」,而尿酸過高者,只有10~20%最後會成為痛風患者,其餘80~90%則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余光輝表示,一般而言,痛風高危險族群為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疾病、遺傳基因、飲食不忌口、部分藥物及其他疾病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指出,痛風已是常見文明病之一,但有許多患者對於痛風的病識感薄弱,對於疾病控制存有眾多迷思,而採用治標不治本的方式治療,反而加速病程進展,得不償失。迷思1:飲食忌口就能控制?A:余光輝提醒,多數痛風患者以為單靠飲食就能有效控制痛風,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尿酸生成受飲食影響,遠不及體內細胞自行合成來的重要。飲食控制僅能影響20%尿酸值,其餘80%則是身體自行合成。因此,痛風治療仍以藥物為主、飲食控制為輔。他建議,應長期接受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治療,積極將血尿酸值維持於6mg/dL以下,而已產生痛風石者則應將血尿酸值降於5mg/dL以下,才能有效減少痛風不適,改善生活品質。此外,也應注意生活習慣和飲食的調整。飲食上,並非不能吃魚吃肉,而是要避免暴飲暴食,並小心高普林的食材,如肉類、海鮮等;冬天吃鍋、進補,則小心火鍋湯、魚湯、海鮮濃湯等,都要適量攝取。而舉凡啤酒、紅酒、高粱酒、威士忌等,不管哪一種酒都該避免。Q2:發作時吃止痛藥就好?A:蔡文展表示,利用冰敷、止痛藥只能短暫減緩急性疼痛但並非為長久之計!而且,一味的吃消炎止痛藥雖然舒緩疼痛,但卻治標不至本,疾病本身對於身體的危害仍存在。沒有從根本解決尿酸過高的問題,長久下來,尿酸結晶體可能沉積在耳朵、手部、腿部等,形成「痛風石」。痛風石會導致關節嚴重變形,甚至還會侵蝕骨頭 ,若未治療,會侵害關節,造成關節變形,導致行動不便;若痛風石結晶堆積於腎臟,則會造成腎臟病變或腎結石,恐發生腎臟萎縮、功能喪失等問題。蔡文展呼籲,痛風患者別再自行購買消炎止痛藥止痛,應積極接受控制尿酸值治療,而今年12月1日起健保已通過一線給付的痛風石口服降尿酸藥物,只要按時服藥即可降低血尿酸值,且一年可減少83%痛風石體積。(諮詢專家/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濕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余光輝、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蔡文展)
-
2019-12-21 癌症.其他癌症
無痛性血尿驗出膀胱癌! 醫點名「這年齡」最危險
一名70歲的老翁,因為血尿問題前往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求診,醫師使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有腫瘤,經由切片診斷確定為膀胱癌,爾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發現腫瘤侵犯到肌肉層而且無法刮除乾淨,臨床期別為第四期。醫師建議老翁接受化療,但因其腎功能不佳且擔心化療副作用,所以接受了六次的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之後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骨盆腔淋巴清掃,切下來的檢體僅有殘存的膀胱原位癌,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尚無復發跡象。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膀胱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九名,症狀以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為主,通常血尿是斷斷續續的且重複發生,分布的年齡層以40歲以上中老年為主,男女比例約55:45。 早期的膀胱癌(非肌肉侵犯型)治療的方式,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加上術後膀胱化學灌藥為主,局部晚期膀胱癌(肌肉侵犯型)則是全身性化學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或是根除性膀胱全切除手術為主;轉移性膀胱癌(淋巴轉移、臟器轉移或是骨頭轉移)便以全身性化學治療為主。 在過去的30年間,晚期的病人一旦化學治療無效,往往病人就沒有更好的治療方式。但自從2013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才對這類的膀胱癌病人有一線治療生機,簡單來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就是喚醒身體的T細胞來攻擊癌細胞,所以如果病人本身的T細胞缺乏或是T細胞功能不好,那麼他對免疫治療的效果就不好。 衛福部健保署於2019年2月21日公布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含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等3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納入治療8種癌症,適用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肝癌、胃癌,以及泌尿系統相關的泌尿道上皮癌、腎細胞癌等8種癌症。 依照目前大多數的臨床試驗結果,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的有效率多半只有大約20%∼30%左右,多數人仍是無效的,但若是有效,效果通常很明顯。劉建良指出,晚期膀胱癌在目前的手術、化學、放射線、藥物等治療下五年存活率只有20-30%,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病人可以在化療已經無效的形況下,再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6-10個月;希望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幫助下,可以幫這些晚期病人減輕癌症的痛苦,改善生活品質,進一步延長整體存活率。 延伸閱讀: 頻尿不見得是膀胱過動! 「這裡」堵住也會時不時就想往廁所跑常尿失禁就該少喝水? 錯!其實更應該喝
-
2019-12-17 科別.泌尿腎臟
腰痛多來自肌肉骨骼? 這種腎病健檢才現形且會代代相傳
41歲的王先生因為腰痛前去腎臟科求診,雖然臨床上許多腰痛是來自肌肉骨骼,為求謹慎醫師還是安排了腹部超音波,經檢查發現,王先生左右兩側腎臟皆長了許多囊泡,根據病史、年紀、和影像診斷,他是一位體顯性多囊腎患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徐萱竹主治醫師指出,多囊腎是一種跟家族遺傳性有關的腎臟疾病,其他大多數的慢性腎臟病是由於糖尿病、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等所引發。 單一偶發的良性水泡在臨床上很常見,多半是因為健檢才偶然發現,原則上每年追蹤腎功能,每三年追蹤一次腎臟超音波即可,不用過份緊張焦慮。但多囊腎的病人,腎功能會逐漸惡化,通常在50-60歲左右,必須開始接受血液透析,大約佔目前臺灣洗腎人口的5%;平常可能會因為大大小小的囊泡造成有高血壓、血尿、泌尿道感染和結石、腰痛等症狀。 傳統上對於多囊腎的治療是以控制血壓為主,行低蛋白、低鹽飲食,但沒有根治的方法,囊泡體積將隨時間日漸變大,腎功能逐漸變差。現在終於有新藥發明,Tolvaptan(身舒康,Samsca 15mg),有效減緩水泡生長的速度。 徐萱竹說,這個藥品在臺灣已經上市了,以前用來治療特殊的低血鈉症,今年健保已經通過有條件的給付此藥物,這對發現病情逐漸惡化至慢性腎臟衰竭第三期,自體顯性多囊腎的患者來說,可說是一個新希望。 延伸閱讀: 腳腫是腎臟出問題? 用1分鐘檢查你的腎健康 腎病不自知難逃洗腎命運 7警訊你一定要知道
-
2019-12-12 科別.泌尿腎臟
37年未追蹤 60歲結石患者驚見輸尿管7顆「糖炒栗子」
從事貨運工作的60歲廖先生年輕時曾因輸尿管長出一顆2公分大結石,動過一次手術,時隔36年,他再因腰痠、血尿就醫,經電腦斷層檢查,輸尿管竟塞滿7顆有如糖炒栗子大小的結石,所幸除了左腎及輸尿管積水、管徑擴大外,尚未傷及腎臟,經開腹手術取出後恢復順利。收治病患的阮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蔡秉儒表示,台灣泌尿道結石盛行率約10%,且有結石體質者,每2.5年就會新長出一顆結石,該病患之前健檢雖然就發現有小結石,因不會痛就不以為意,沒想到逐漸長成7顆2、3公分大的巨石,連左側輸尿管都已鬆弛。廖先生說,自己因為有結石病史,從不吃豆類、菠菜,也不碰海鮮,不菸不酒、每天必喝3、4千CC白開水,見到醫師取出7顆「閃閃發亮」的石子,自己也嚇了一大跳。蔡秉儒說,現在雖然有震波碎石技術,但適合結石大小約0.5公分到1公分的患者,如果結石過大,仍建議接受內視鏡手術,從輸尿管取出,但因廖先生結石又大又多,最後仍採取開腹手術,在左腹開5公分傷口直接將7顆巨石拿出,手術順利。蔡秉儒說,結石一般發生在中老年人,但近年來因年輕人愛喝飲料,也有不少人20、30歲就找醫師報到,建議民眾應多喝水、多運動,減少吃重鹹、喝飲料,有結石病史者更應每3個月到半年找醫師報到,掌握結石情況。
-
2019-12-12 癌症.大腸直腸癌
不光靠手術和化療「營養」也是戰勝大腸癌關鍵因素
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5,000名大腸直腸癌的患者,是不容忽視的疾病。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陳鴻華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與遺傳、環境以及飲食習習相關,國人喜好油炸、燒烤類食物,增加罹患腸癌的風險,這也是大腸直腸癌蟬聯11年癌症榜首的原因。目前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治療成效不錯。治療大腸直腸癌最有效的方式是手術,第一期治癒的機會幾乎到90%,第二期有70%~80%,第三期也將近50%~60%以上,即使到了第四期,如果還是能夠開刀的話,五年的存活率還有40%,這幾年最大的改變就是轉移腫瘤的切除,很積極,除了標靶治療和化學治療以外,就是只要有轉移的地方,能夠切除就能夠治療,所以千萬不要放棄機會。 治療大腸直腸癌時,依治療方式不同會有不一樣的副作用,以放射線治療來說,也就是俗稱的電療,可能讓周遭器官受影響,引起發炎。在治療大腸直腸癌時,放射線治療若影響到小腸,造成拉肚子、噁心、嘔吐、小腸發炎;若影響到膀胱,則會帶來放射性膀胱炎,造成血尿。在接受化學治療時,使用的藥物不同,反應也不太相同。一般來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疲倦,有些藥物則會容易造成掉髮,有些則會讓人四肢末端感覺異常、手腳發痲,碰到冰會像被電到,定位感不佳、變得較笨拙等問題。 接受標靶治療時,若使用抗表皮因子生長藥物,會影響表皮生長,因此病人容易長痘痘、甲溝炎。若用抗血管生長因子的標靶藥物,則可能造成病患高血壓、蛋白尿、甚至導致腸穿孔等問題,因此曾有出血、中風病史的患者就不適合使用這類型的藥物。陳鴻華醫師表示:「接受治療時,有些副作用是無可避免的,例如化療後有些人會掉髮,但只要之後不使用藥物後,頭髮就會再長出來,所以別太擔心。如果用藥後噁心嘔吐的情形嚴重,現在也有效果不錯的止吐劑,能減輕病人的不適。至於用藥後產生的高血壓,也需要用藥去控制、預防高血壓的併發症。」營養支持改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說道,癌症治療期間,營養支持的目的在於避免患者體重下降、減輕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提高對治療所引起副作用的耐受力,並降低感染的機率、以及修補因治療對於身體組織造成的損害。營養支持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如果在癌症治療時,患者吃得下、胃口還可以,就要多吃富含蛋白質、熱量的食物。病患能吃就很重要,只要吃得夠,不一定需要補充其他營養品。若怕營養不夠,現在市面上營養品非常多樣化,各自有強調的特性,像是魚油多一點、蛋白多一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比較、選擇。由口進食是最好的情況。第二種情況是病人的腸胃道暢通但實在吃不下,不得已的狀況下可以考慮用鼻胃管、腸管灌食,但若能由自己進食,讓腸胃道吸收營養還是較理想的狀態。第三種狀況是患者腸子吸收不良、腸子沾黏、阻塞,必要時就得從靜脈給與營養。 營養支持對於癌友來說相當重要。「好的營養支持,不僅可延長壽命,還能改善生活品質,」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吃的感覺對病人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照顧過許多患者,有人在狀況不好時最後的願望是想喝點熱湯,感受熟悉的味道。」有研究報告指出,對於癌症末期的病人,若加上營養支持,就可以讓病患多活兩個月。營養支持可讓癌友較有體力,改善生活品質,不需要整天躺在床上,可以起來活動,甚至到外面社交,而這些都要有足夠營養才能做得到,如果沒有體力根本無法達成。迎戰大腸癌 營養充足很重要!陳鴻華醫師指出,能夠進食最重要。飲食中要盡量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對於所有的組織修補都需要,患者接受手術前,醫師都會先檢測病患體內的蛋白質含量,若數值降很低,表示癌友營養不良,蛋白質都被消耗掉了,組織修復能力一定不好。同樣的道理,蛋白質低的患者對化療的耐受性一定比較差。也就是說,當體內蛋白質足夠,才有夠本錢接受各種治療。陳鴻華醫師強調,營養支持基本上一定要有高蛋白。蛋白質會被消化分解為人體需要的胺基酸,然後被細胞吸收,並將胺基酸組成各種蛋白質。此外,人體內含量最多的游離胺基酸是麩醯胺酸,存在肌肉、肝臟、與腸道各處,可是相對來講消耗也快,需要的時候可以補充。目前台灣醫學研究團隊也有人體臨床實驗研究探討「小分子褐藻醣膠」與免疫、發炎或癌症藥物的關聯,作為癌症治療在營養方面的支持,目前持續有多項相關臨床實驗進行。此外, 2019年的一篇文獻中,小分子褐藻醣膠與一般萃取出大分子結構的褐藻醣膠相比,有較好的吸收率。癌症患者應盡早規劃營養照顧計劃,積極補充營養是抗癌的關鍵;在癌症患者中有高達40%的患者是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癌症本身,因此營養治療佔相當重要角色,多數研究都指出,在腫瘤治療期間,適當及足夠的營養決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陳鴻華醫師提醒道,要百分之百預防大腸直腸癌其實很困難,即使是同樣一家人,遺傳因素相同、生活環境也相同,依舊是有的人得病,有的人就不會。然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從日常生活、飲食中遠離一些導致癌症的因素。像是我們該盡量減少紅肉、加工肉品(例如香腸、肉鬆、熱狗等)。飲食選擇,還是天然的最好。務必遠離有害物質,絕對要戒菸,飲酒不過量。大家可能會以為檳榔只和口腔癌有關,其實吃檳榔也會傷害到腸胃道,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的機會也比一般人高,最好還是要遠離這些有害物質。空氣汙染也是致病原因。除了遠離有害物質、選擇天然食物之外,也得定期做篩檢。50歲以上的族群可先做糞便潛血反應,如果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就要做大腸鏡檢查。陳鴻華醫師提到,「大腸鏡是最有效的檢查方式。」藉由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症。陳鴻華醫師呼籲民眾,為了愛你的家人,從今天開始改變生活、注重健康、關切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現疾病後,也絕對不要放棄治療,讓我們都能健康“腸腸”久久,遠離腸癌威脅,戰勝癌症,打造「腸」久人生。原文:營養照顧好,迎戰大腸癌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外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