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4 科別.牙科
搜尋
蛀牙
共找到
281
筆 文章
-
-
2020-07-23 科別.牙科
牙齒抽過神經了,為什麼還要「根管再治療」?
53歲的王女士,因牙齦上長了一個牙包至牙科就診。她表示,1年前右上的牙齒曾痛過,後來牙醫幫她抽過神經就不痛了。沒想到,2個月前又突然覺得牙齦很脹痛,但吃了止痛藥又不痛了,而這次牙齦突然跑出牙包,讓她很擔心。經由檢查後,發現雖然已抽過神經,但牙齒神經管內還有殘餘的細菌,且牙齒再次蛀牙後,未能做很好的填補,造成細菌隨口水跑進神經管,進而擴散到牙根外的顎骨,再沿顎骨侵蝕到牙齦,長出牙包。X光片上顯示牙根有陰影,確診為牙根膿腫。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郭祉吟跟王女士說明,需要再抽一次神經,但她很疑惑的表示:「之前已經抽過神經了,怎麼還要再抽一次神經呢?」常看到病人牙齦上長了牙包而求診,但絕大部分不一定會疼痛,或者是疼痛時有時無,有些甚至會牙痛,但幾天後就沒事了。這類病患常在檢查後,發現X光片上在牙根有陰影,或者突然發現長出牙包,只好進行根管治療再治療。郭祉吟表示,抽神經的正式名稱為「根管治療」。牙齒根管是牙齒中一個軟組織的管道,連接牙齒內部跟牙根外部顎骨裡的神經血管系統,因此,在牙齒根管中不只有神經而已,還有血管及其他組織。一個成功的根管治療不只是把神經抽掉而已,同時還需要把管道內部做徹底的消毒,讓細菌量減到最低,甚至到無菌狀態。更重要的是,要確保牙齒蛀牙和治療開口有緊密的封填,別讓根管內的殘餘細菌沿著向下孳生到牙根底部往骨頭擴散,會開始侵蝕牙根周圍骨頭,在X光檢查下會發現牙根出現一圈黑影。郭祉吟進一步解釋,絕大多數抽過神經卻需要根管再治療的原因,包含:(1)初次根管治療沒有在牙科橡皮障隔絕口水汙染下操作,導致根管內細菌無法徹底清潔。(2)牙齒牙冠沒有做好緻密的封填或是品質良好的假牙,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再次滲透進入根管系統內而導致管道內再次感染。事實上,一個品質良好、在牙科橡皮帳隔離下操作完整的根管治療,以及治療後完整封填的牙冠,會使牙包消失且被破壞的骨頭癒合。她特別提醒,牙齒有問題就要儘快就醫,不要以為不痛就沒事了,定期進行牙科檢查也可儘早發現問題,不要等到牙根外的顎骨被破壞、長出牙包才尋求治療。
-
2020-07-21 科別.牙科
容易蛀牙、牙齦發炎 口乾症找上你了嗎
最近幫一位患者矯正時,發現他牙根蛀牙問題變很嚴重,進一步詢問發現,他經常覺得口乾舌燥,甚至半夜睡一睡都還需要爬起來喝水,判斷為口乾症。雖然臭臭的口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口水具有清潔、中和酸性和預防蛀牙的功效。當口內唾液量太少,就可能導致牙根蛀牙、牙齦發炎、口腔黏膜變脆弱及吞嚥困難等問題。導致口乾症發生的原因1.因為牙周病、假牙不合適而引起咀嚼功能下降,導致唾液分泌減少2.服用高血壓、巴金森、抗憂鬱等藥物,出現唾液分泌減少的副作用3.頭頸部曾接受放射線治療4.習慣用嘴巴呼吸、睡覺容易打鼾💤如何預防口乾症1.每天多次喝水,可以小口啜飲,維持口腔濕潤,並避免酒精及含咖啡因的飲料2.咀嚼無糖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3.多補充維生素B2、維生素C、葉酸等營養素4.每3個月定期口腔檢查,清洗牙結石口乾症雖然不是一個疾病,但長期下來容易對口腔健康造成影響、降低生活品質,建議還是要請專業醫師治療。來源出處:林泰興醫師粉專
-
2020-07-17 科別.耳鼻喉
胸口灼熱、喉嚨卡卡,胃食道逆流惹禍?
胃食道逆流到底有多盛行?根據健保署就醫人數預估,平均每4人就曾有1人主訴有此症狀,而且近幾年來,人數還有上升的趨勢。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表示,從臨床上來看,胃食道逆流也的確已經超越過去與胃酸相關的消化性潰瘍,成為現今腸胃科門診中很常見的疾病。胃食道逆流發生的原因為什麼會有胃食道逆流?顧名思義,是指原本應該在胃裡的胃酸消化液逆流跑到食道。吳明賢進一步解釋,簡單來說,在胃與食道中間有個賁門(下食道括約肌),應該呈現關閉狀態,但卻可能因為多重因素,導致它在不該開的時候打開,因而造成胃的內容物或胃酸跑到食道。不過,要產生胃食道逆流的現象,也必須符合幾項因素。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吳登強指出,首先胃酸要高,由於胃的酸鹼值為pH1左右,食道的酸鹼值則為pH3~4,兩者酸度差距將近1000倍,當1000倍的胃酸跑到食道,可想而知必定會造成損傷。食物則是導致胃酸過多的主要原因,如油脂類、巧克力、菸、酒、咖啡、酸性水果等。其次,賁門有沒有關好也是一大原因。至於造成關不好的原因,包括生理構造問題如老化導致括約肌鬆弛、食道裂孔疝氣、腹腔內壓力增加(如剛吃飽就趴睡、穿了緊身衣等)。吳登強說,當胃酸逆流時,人體是有機制能讓它緩和下來,如口水會將胃酸往下帶,食道也有蠕動波能將其往下帶,但當口水量不足、食道蠕動不好時,就會造成影響。胃食道逆流症狀與嚴重性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五花八門,但大部分的人都是典型的症狀(食道症狀)如胸口灼熱感,也就是俗稱的「火燒心」。吳明賢指出,這是最常見,也是病患求診的主要原因,不過,臨床上通常會先排除是否有心臟問題。但仍有少部分人屬於非典型症狀(食道外症狀)如喉嚨不舒服、咳嗽、氣喘發作,更嚴重時甚至會有吞嚥困難、蛀牙、牙周病、聲帶水腫或聲帶沙啞等表現。「一般來說,有些族群如男性、肥胖者、有代謝症候群、飲食不正常、壓力大、愛抽菸、酗酒的人等,都是胃食道逆流的高風險族群。」吳明賢指出,若從職業別來看,服務業從業人員或業務性質、司機等,會因工作需要而延誤正常三餐時間,或因為趕時間囫圇吞棗,情緒緊張壓力大等,都有可能加重症狀的產生。胃酸刺激食道,會發生癌變嗎?由於食道並不耐酸,若黏膜經年累月受到胃酸逆流的刺激,除了容易產生發炎、潰瘍等現象,有時食道上皮細胞受到胃酸破壞,久了之後便可能變性,造成「巴瑞特氏食道」,而這或許就是病變的開始,日後會增加罹患食道腺癌的機率。吳明賢認為,民眾也無須過度擔心,雖然西方報告顯示巴瑞特氏食道演變成食道癌的機率不低,但從臺灣本土個案來看,機率卻很低,會不會轉變成食道腺癌,還須視巴瑞特氏食道的長度、切片觀察有沒有細胞變性,通常若有細胞變性且長度超過3公分,危險性較大。胃食道逆流的診斷很多人會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並不典型而不自知,甚至只有一點點不舒服就忍著,但當胃食道逆流造成生活上的影響,如打擾睡眠、喉嚨沙啞等,醫師建議要考慮就醫,進一步檢查以避免巴瑞特氏食道的產生。要診斷胃食道逆流,除了可以從症狀做初步診斷外,最立竿見影的工具則要靠胃鏡與X光,但胃鏡也只能排除有無惡性、潰瘍等器質性疾病的可能;X光的好處則可觀察胃酸逆流對食道是否造成影響,若進一步懷疑有食道癌變化,則需做病理切片來確診。如果照胃鏡後仍無法確定是否有胃食道逆流時,臨床上也會進一步透過食道功能檢查,包括食道壓力測試、24小時胃酸測試等,但通常9成以上的患者都可以靠著胃鏡檢查正確診斷。避免發作,生活飲食調整這樣做!◆三餐定時吃,餐餐7、8分飽。◆睡前2~3小時不進食。◆吃完東西不立刻躺下。◆不穿緊身衣服或束緊皮帶。◆床頭墊高15~20公分。◆戒菸、戒酒、減肥。胃食道逆流的治療一旦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時,必須調整生活飲食習慣,不過光靠這樣做,成功機率通常不大;吳明賢說,這些習慣畢竟都是經年累月的,比較簡單的方式可靠就醫治療,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快速控制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胃食道逆流主因是胃酸過高所引起的,所以,必須藉助可調整胃酸的藥物如制酸劑、第二型組織胺受體拮抗劑、氫離子幫浦抑制劑、胃乳片等,讓胃酸沒有機會逆流,或者即使逆流了,酸度也會大減。目前最新的方式,是採用來自海藻萃取的藻膠酸,好處是會保護整個食道,效果類似胃乳。吳明賢提及,藻膠酸進入體內與胃酸混和後,會形成低密度的泡沫乳膠層,能漂浮於胃的上方靠近食道口的位置形成阻隔,阻擋胃的內容物與胃酸上流到食道,可保護黏膜不受胃酸刺激,這類藥物也經常合併上述三類藥物使用。特別的是,藻膠酸是在飯後食用,胃食道逆流通常都在飯後發生,服用後可形成保護膜,避免剛吃飽後逆流又發作,且能持續3、4個小時,作用快,只要短短3至5分鐘就能發揮效果。吳登強進一步補充,胃食道逆流的治療療程為2至4個月,一般建議療程結束後還是將藥物備在身邊,並視情況服用,因為胃食道逆流症狀雖然會好,卻不會斷根,只有極少數人須靠手術治療,但也不一定能根除疾病,可能仍需長期服藥。吃胃乳或咀嚼錠較好?吳登強和吳明賢兩位專家一致建議,胃乳的效果作用快,牙口不好者也可使用,缺點則是無法隨身攜帶,適合放在家中當成常備藥;而咀嚼片的好處是能夠隨身攜帶方便,應酬過後若不舒服可立即服用、緩解症狀,特別適合經常外食的上班族。★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摘自常春月刊448期,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7-07 科別.牙科
長期口臭 口腔健康亮紅燈
如果長期有口臭,口腔健康恐已亮紅燈。人的消化系統從口腔到腸胃道都充滿細菌,這些細菌跟人體共生,容易產生牙周病或蛀牙,其他如糖尿病、肝腎病變、鼻竇炎也可能引起口臭。台灣牙科健康照護協會常務監事賴弘明表示,口腔內最少有700種細菌,數量高達數百億隻,不同人的口腔各有菌相,細菌到了其他人口中,也不一定能夠存活,但如果人長期有口臭,就要警覺,可能是口腔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黄茂栓指出,口腔異味的來源有很多,最單純的是有食物殘渣沒有清潔乾淨,也可能是蛀牙沒有填補,窩洞裡藏汙納垢,或是牙周病的牙齦發炎。若是口中有固定式假牙,每個牙弓的清潔沒有到位,假牙縫就易藏汙納垢,也會有異味產生。另外,糖尿病或腎病變沒有控制好,新陳代謝不正常,某些代謝廢物過多,也會引起口臭;鼻竇炎等上呼吸道的發炎, 有細菌及發炎反應分泌物,也會引起口臭。賴弘明說,唾液腺正常分泌唾液,可以一直潤洗口腔,讓細菌濃度不會太高,但如果嘴巴比較乾,口臭就會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人早上起來,口臭會比較明顯,但講話、吞嚥之後,口臭就消失了。如果有服用抗組織胺,副作用會影響到唾液分泌較少,乾眼症、口乾症這類自體免疫疾病或是做過口腔放射治療,也會影響唾腺功能,使唾液變少。黄茂栓表示,有口臭,漱口水或口氣清新噴霧只是暫時遮蓋味道,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建議先找牙科醫師確認有無蛀牙或牙周疾病、牙齒或假牙清潔方式是否正確,或是可能有其他疾病,再對症治療改善。
-
2020-06-28 科別.牙科
抽過神經就沒事? 牙齒疼痛可能是細菌再次入侵牙根
1名53歲的王阿姨發現牙齦上長了1個牙包而至奇美醫學中心牙髓病科主治醫師郭祉吟門診就醫,王阿姨表示1年前右上方的牙齒因為疼痛,牙醫醫師就幫她抽掉神經,本來已經不痛了,沒想到2個月前又突然覺得牙齦脹痛,但吃了止痛藥又沒事,所以並沒有太在意,沒想到這次牙齦突然跑出1塊東西,讓她非常擔心,也害怕要開刀。郭醫師問診檢查後發現,雖然王阿姨的牙齒已經抽過神經,但神經管內還有殘餘的細菌,且牙齒再蛀牙後也沒有做好填補,造成細菌跟著口水又跑進神經管,進而擴散到牙根外的顎骨,細菌再沿著顎骨侵蝕外面的牙齦,就會長出俗稱的「牙包」,透過X光片影像上顯示牙根有陰影,確診為牙根膿腫。於是告知王阿姨需要再做1次抽神經,讓她不禁疑惑表示,怎麼還要再抽神經呢?抽過神經就再也不會有問題?大部分病人都認為,已經抽過神經就再也不會有問題了。其實抽神經只是個通俗的說法,正式名稱是「根管治療」。牙齒根管是牙齒中某個軟組織的管道,連接牙齒內部跟牙根外部顎骨裡的神經血管系統,因此牙齒根管中不只有神經,還包含血管及其他組織,成功的根管治療不只是把神經抽掉而已,同時還要把管道內部做徹底的消毒,讓細菌量減到最低,甚至到達無菌狀態。更重要的是還要確保牙齒蛀牙和治療開口有被緊密的封填,否則根管內殘餘的細菌將會沿著牙根底部往骨頭擴散,開始侵蝕牙根周圍的骨頭,X光檢查就會發現牙根出現1圈黑影。絕大多數需要再次根管治療的原因,包含初次根管治療是在沒有牙科橡皮障(dental dam)隔絕口水汙染下操作,導致根管內細菌無法徹底清潔;或是牙齒牙冠沒有做好緊密的封填或是選擇品質良好的假牙,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再次滲透進入根管系統內,導致再次感染。品質良好、在牙科橡皮帳隔離下操作的根管治療,以及經過完整封填後的牙冠,會使牙包消失,被破壞的骨頭也會癒合。郭祉吟表示,牙齒有問題要儘快就診,不要以為不痛就沒事了,定期做牙齒檢查也可以儘早發現問題,千萬別等到長出牙包才尋求治療。★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6-27 癌症.頭頸癌
都知道檳榔不好,為何就是戒不掉?癌症個管師點出病患3迷思
羅先生,職業為廚師,嚼食檳榔20年。因發現口腔腫塊持續2個月,至醫院門診求治,經切片確診為口腔癌,接受手術治療;由於疾病發現得早,手術後未影響外觀、說話及吞嚥功能,建議定期追蹤。遺憾的是手術後的羅先生並未戒除檳榔。手術後經歷了2年的時間,口腔出現潰瘍性傷口。同樣的接受手術,但這次就沒那麼幸運了,因腫瘤侵犯之範圍廣泛,需接受大範圍的切除和補皮治療。“第一次手術完狀況都恢復得很好,雖然醫師跟我說是癌症,但我生活上一切都沒有受影響,覺得跟朋友應酬,別人都檳榔給你了,不吃多不好意思。家人叫我戒檳榔,我沒聽。沒想到這一次會這麼辛苦,除了口腔外還有取皮處傷口的疼痛,連吞口水這件小事都變得困難。手術後還需要接受放射線及化學治療,因體力上無法負荷只能暫停工作,孩子們都還是學生,都正需要花錢的時候,真希望快點回到職場。我太輕忽檳榔對於口腔的傷害了,這一次我一定會戒掉這東西。”檳榔本身的纖維相當粗硬,因此在嚼食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摩擦口腔黏膜,加上成分的影響,使得修補傷口的膠原蛋白過多沉積於黏膜下,造成口腔黏膜纖維化,這就是為什麼有些長期嚼食檳榔的人嘴巴會困難張開的原因。此外,檳榔在嚼食的過程中會釋放出生物鹼(其中以檳榔素為最多),會誘導身體細胞產生腫瘤,亦即將檳榔由樹上摘下來放進口中嚼食,就唯致癌物。另外許多人在選購檳榔上會選擇葉子(荖葉)、菁仔(荖花)、紅灰/白灰⋯等,這些增加口感的添加物都會造成細胞的變異;因此,可說添加物是使得檳榔這顆小東西變得更加傷身。戒除上的迷思其實嚼食檳榔的大家都知道,這東西有害健康,想戒檳但又聽說戒了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使得戒除動機下降。以下我們就來看看有那些戒除迷思。迷思1 嚼檳榔顧牙齒?由於檳榔的纖維粗硬,咀嚼過程會摩擦牙齒的咬合面,使牙冠嚴重磨損,因此不易觀察到蛀牙;當牙齒喪失平滑表面後,會有更多食物殘渣堆積與增加「牙菌斑」,而「牙菌斑」正是蛀牙與牙周病的元凶。另外還會使牙齒的鄰接面喪失,導致食物易塞牙縫,進而發生牙周炎,甚至整顆牙齒脫落或拔除。迷思2 嚼檳榔可以保暖?戒了會怕冷?在嚼食檳榔的過程中,會釋放出身體發熱的物質,使心跳上升產生欣快感。但藉由這樣的方式保暖,需要付出的代價會不會太大,明明多穿點衣服也可保暖。迷思3 檳榔是因為添加了紅灰/白灰才會致癌,像是吃包葉子、菁仔這種天然的就不會有影響?就如同檳榔介紹中所提到的,其他添加物一樣會釋放出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因此添加物也是有害的。想戒檳該怎麼執行經由以上病友分享,以及檳榔危害介紹,是否有增強想藉除檳榔的信念呢?以下就提供幾個簡單的方法。第一步:我為什要戒檳?請先想想為什麼要戒,為了健康、為了家人、省下荷包錢⋯等等,可將動機記錄下來提醒自己。第二步:強化戒檳動機。一個人戒檳勢單力薄,告知周圍親朋好友自己的戒檳目標,藉由他人鼓勵、支持,使得達成目標。或是建立獎勵機制,將買檳榔省下的錢拿來犒賞自己。第三步:替代物的幫忙。許多人嚼檳的理由為“習慣”,習慣口腔咀嚼東西幫助思考、提神⋯等,改食用有嚼勁的替代物,例如:口腔香糖、蒟蒻干⋯等。身為口腔癌個案管理師⋯口腔癌不僅僅會影響到外觀容貌的改變,更大的影響是它破壞了進食的第一關;吃不僅僅是身體必須,它也是一種使人心情愉悅的過程、聯繫彼此情感的行為;可藉由口腔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它可能是過癮的辛辣感、可能是使心情愉悅的甜味、也可能清爽的酸味;此外,口腔也可以讓你感受到不同口感的樂趣。不同的食物也可讓人感受到節日的氣氛;人以食為天還真有其道理。許多人都了解它對於健康有危害。但在反覆戒除的過程中努力、失敗,導致失去戒除的信心及動力。期望藉由上述病友真實的治療經驗分享,讓您重拾戒除信念。
-
2020-06-16 橘世代.健康橘
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65歲,被稱為銀髮族的你,也許看起來不顯老,但記憶力與體力大不如前卻是事實。如何減緩「老」的步伐,還能踩著健康步履,持續人生的旅程?掌握這四大慢老重點,照顧好身心的變化,延緩老化腳步,享受精采生活!重點一:好好吃、吃好好隨著老化,難免有牙齦萎縮、牙周病、蛀牙等困擾,加上唾液的分泌不足,咀嚼與吞嚥也不如從前。擁有一副好牙與良好的咀嚼力,是延緩老化的的第一步。你可以這麼做:●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每口食物最好咀嚼30~40次。透過咀嚼,讓唾液與食物充分融合。這麼做,也能減輕腸胃負擔。●餐後立即潔牙,避免蛀牙及牙周病的發生。●透過日常飲食的咬合並練習扣牙的動作來鍛練咀嚼肌,可以強化咀嚼力。重點二:吸收好、代謝好許多長者,常常一吃東西,就感覺到胃不舒服,易有脹氣、消化不良、便秘等問題。腸胃是人類的第二個心臟,腸胃功能衰退,直接影響營養的吸收。延緩消化道的老化,讓身體的吸收與代謝正常,人自然看起來不老。你可以這麼做:●減少油炸物、肉類等難消化的食物,多多補充來自蔬果的天然膳食纖維。另外,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的好菌,也能提升腸道的代謝力。●增加運動量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及腸道蠕動。腹肌力的鍛練,也能緩解便祕。●多喝水能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一口一口慢慢喝,隨時補充水分。重點三:好好走、靈活動銀髮族能夠隨心所欲趴趴走,甚至能登山健行,在於良好的活動力。在生活中以運動和飲食的對策,預防骨質疏鬆症、肌少症的發生,維持好的行動力,就能成功延緩老化。你可以這麼做:●維持正常體重,過胖會對膝關節造成負擔,影響行動力。●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以強化骨骼。●優質蛋白質是增加肌肉量不可少的營養素。而肌肉量的增加,可舒緩膝蓋的負擔。●養成規律運動,儲存骨本與肌肉。建議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要兼顧,且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可以協助體內維生素D3的轉化,增加骨本。 重點四:心情好、吃得下現在人工作忙碌,沒時間陪長輩們吃飯。缺乏家人陪伴的長輩,可能感到孤單而影響胃口。心理上做好老後的準備,能夠獨立生活,找到生活的重心,自然吃得下,活得好。你可以這麼做:●每周找親友聚餐,增加與人的互動與關懷。心情好,食慾也會好。●找回年輕時的興趣,學一項新的技能,增加社交活動。●主動做義工服務,為社會奉獻。找到自己的價值,也能擴展生活圈。◎本文摘自《里仁為美》【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10個慢老單字:關於老年,你該有的10個態度。走越多真能越長壽? 萬人參加4年實驗,有答案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5 科別.牙科
牙齒是否需矯正? 醫師:影響健康就有必要
「醫生,你覺得我需要矯正嗎?」、「我的小孩幾歲要開始做矯正呀?」、「現在開始矯正還來得及嗎?」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口腔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嵐婷,每逢門診都常被問到這些問題,她表示,若牙齒咬合咀嚼受影響到影響進食消化、發音等,就有矯正的必要性;最好從小定期看牙醫追蹤,必要時才能適時矯正。為什麼要矯正呢?林嵐婷表示,牙齒除了咬合咀嚼功能,其實對美觀和發音,甚至是顳顎關節,都有影響;嚴重暴牙或戽斗的病人,除容易對外表不滿意外,吃東西時也可能咬不斷食物而影響消化,進而影響腸胃道,另也可能導致一些唇舌音發音不清楚,口齒變得不清晰,這類患者當然有矯正的必要性;但若是幾顆牙齒有點歪,或幾顆牙齒有一些小縫,造成清潔上不便,容易蛀牙,則矯正與否要看當事人需求決定。有關矯正的時機,林嵐婷說,每個人生長曲線、骨架、牙齒狀況不同,開始治療的時間點也不同;下巴較小、下顎骨發育較不好的小孩,會希望能在發育期開始前,就趕快找矯正醫師做評估,才來得及在顎骨發育的高峰期,引導顎骨生長。至於戽斗的患者,因難阻止顎骨生長,反而會希望患者等到青春期過後,甚至是到大學,等下顎骨生長都已穩定才開始矯正;其他仍有許多變數或齒列問題,要靠矯正醫師專業評估,客製化治療。林嵐婷也建議,評估牙齒是否矯正,最好別晚於8到9歲,才不會錯過黃金治療期;現在健保都有給付滿六歲前孩童,每半年一次塗氟預防保健,小學一年級生,則可於第一大臼齒萌發後,施作窩溝封填預防蛀牙;理想上最好從嬰兒時期,長出第一顆牙開始,每半年到方便就醫的醫療院所,固定讓牙醫師檢查,是最萬無一失的方法。
-
2020-06-04 癌症.抗癌新知
新型冠狀病毒很可怕?這個病毒更該小心,5%的癌症與它有關
病毒有多可怕,從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已造成全球逾37.1萬人死亡,更影響了全球經濟到生活日常,徹底顛覆人類習以為常的運作模式,也喚起大眾對病毒預防的重視。除了新型冠狀病毒的高危險性不能掉以輕心,生活中還有其他病毒也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嗎?事實上,同為病毒的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持續肆虐。研究指出,人的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 ,約5%的癌症與HPV感染有關!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HPV感染已被認為是致癌因子之一,癌前病變一旦惡化成癌症就有致死的可能。顯示這兩種病毒同樣具有危險性高、潛伏期長,且無論性別皆有可能感染,著實不可輕忽。高感染風險 不留意可要命HPV可能導致多項癌症與疾病,除了子宮頸癌外,肛門癌、口咽癌也讓人聞風喪膽。臺中榮總婦女醫學部婦癌科主任許世典指出,HPV有高達100多種型別,感染高危險型別的HPV更具有高罹癌風險。其中,第16及18型高危險型別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因,蟬聯女性癌症十大死因排名第七(2017-2018)。若持續感染第31、33、45、52及58型高危險型別HPV,便可能導致包含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食道癌、呼吸道癌症等。許世典進一步說明,即使是低致癌風險型別HPV,也可能導致皮膚病變如菜花(尖型濕疣)、皮膚疣、扁平疣等。潛伏期長 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傳染HPV與新冠病毒也同樣都有潛伏期,無症狀感染者也具有高傳染力!新冠病毒感染潛伏期為2至12天(平均7天),然而HPV潛伏期更長,一般為3星期到8個月,更可能達10年以上。由於多數受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不適,導致許多人被感染後渾然不知,更將HPV傳染給另一半。許世典提及,如果自身免疫力低落,再加上持續重複感染,也可能於日後引發相關疾病與癌症。男女都有風險 預防一樣重要許世典說,現階段多數專家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以直接接觸帶有病毒的分泌物或飛沫傳染為主;而HPV的傳染則與行為模式有關,最常見的傳染途徑為性行為,感染機率與性行為次數及對象數成正比。此外,也可能透過接觸皮膚傷口、黏膜或體液而感染,其中,最需注意的是若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附著的公共設施,也可能造成感染,包含公共浴池、溫泉、游泳池等場域。許世典提醒,不是女性、或是性生活較複雜的族群才有可能感染HPV,即使是固定性伴侶,甚至未發生過性行為,皆有可能感染。因此兩性共同預防,更能保護自己與另一半。無需佛系防「病毒」 施打疫苗主動出擊兩者唯一的差別是,新冠肺炎目前尚無核可的抗病毒藥物,各國皆積極投入疫苗及藥物研發,引領期盼疫情救命稻草的出現。現階段僅能以戴口罩、勤洗手等「被動防護」。許世典表示,相較之下,面對HPV病毒的威脅,已有疫苗可接種,能「主動出擊」以提高防禦力,且保護力可達10年以上。目前通過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疫苗,分別為2價、4價和9價。他補充說明,2價疫苗可預防16型與18型HPV的感染;4價疫苗則比2價疫苗多了可預防菜花的6型與11型,因此可同時施打於男女性;9價疫苗可預防前述型別的HPV感染外,更對31、33、45、52和58等五型高危險型別具有直接保護力,適合9~45歲男女施打。在HPV可提前預防之下,許世典呼籲,不論男女皆應提早接種HPV疫苗,預防癌前病變發展的可能。此外,預防HPV還可以做的是:安全性行為,多重防護你及伴侶的健康;女性記得透過定期抹片檢查,避免潛在的HPV病毒威脅。【延伸閱讀】 老是想睡、精神不繼、感到疲勞...醫籲:做這項檢查找出原因吧! 小孩看牙免驚 睡一覺就能治好蛀牙 不讓癌細胞長大!醫籲,遵守健康6原則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05-31 科別.牙科
根管治療一定要裝牙套嗎?醫師揭三大常見問題
根管治療 (俗稱抽神經)後,牙齒就好了嗎?很多人會說「根管治療後牙齒就不痛了,而且有幫我裝臨時牙套,那我就不用回診了吧」其實根管治療的意義在於:讓你的牙齒能被保留,不要走到拔牙的命運!以下先跟大家分享我在診間最常被詢問的三大問題:一、臨時牙套不能保護我的牙齒嗎?臨時牙套材質是像壓克力樹脂,堅硬度不高,加上是使用暫時性黏著材料,吃到太黏的東西容易掉下來,太硬的會咬破,密合度也沒有正式牙套好,不建議臨時牙套戴超過半年都不回診。二、牙套一定要裝嗎根管治療後的牙齒,失去牙髓供應的養份及水份,會變得很脆弱,吃東西及咬合時容易鬆動或裂開,因此建議裝上牙套及柱心(柱心會視狀況,並非一定要裝),來保護牙齒結構。三、牙齒好像變黑了根管治療後的牙齒失去牙髓供應的營養,因而變黑的因素有很多,像是基因、用藥、封填材料、蛀牙礦化等,情況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但如果你比較在乎牙齒美觀,通常會建議你做齒內美白或是裝上全瓷冠。最後也要叮嚀大家,根管治療後,即使有裝牙套,也要記得定期回來讓牙醫師檢查。來源出處:艾康牙醫診所
共
1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