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9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藥害救濟
共找到
109
筆 文章
-
-
2024-06-13 醫療.新陳代謝
亂買瘦瘦針減重 專家提醒來路不明的的仿藥恐有嚴重副作用
全球糖尿病患、肥胖人口增加,用於控制血糖、減重的「瘦瘦針」正夯,藥廠供不應求,有醫院採取保留藥品措施,優先提供給患者使用,避免糖友斷藥。衛福部食藥署提醒,瘦瘦針為處方藥,民眾應避免透過來路不明管道購買,否則不只達不到療效,若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還無法申請藥害救濟。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瘦瘦針含有腸泌素成分,依醫學文獻指出,約10至20%的瘦瘦針使用者,開始使用後,容易出現惡心、嘔吐等腸胃副作用症狀。使用療程是先施打低劑量,一個月後,每個月漸進式提高劑量,患者約可在2至3個月後適應。黃建寧指出,當惡心、嘔吐等不適症狀,如果已影響工作、睡眠、情緒等日常生活,建議應與醫師諮詢後,可以選擇合適的藥物,如胰島素、口服藥等繼續治療。他曾收治一名患者,使用一、二周瘦瘦針後即出現無法忍受的嚴重不適,部分的人也確實可能出現嘔吐到食道出血等極端的副作用,雖不常見,但偶爾會出現。黃建寧提醒,使用瘦瘦針減重的劑量,比治療糖尿病還要高,使用者必須特別注意,一旦有不適症狀,應立即回診諮詢醫師。台灣年輕藥師協會理事張恩豪指出,曾有案例是透過私下管道取得腸泌素,想藉此作為減肥藥,結果吃一顆整周吃不下東西,甚至送到急診就醫,提醒民眾應在合法管道取得藥品,字體模糊、顏色奇怪、仿單有簡體字等,就可能是仿藥。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提醒,藥品並非一般商品,目前僅核准乙類成藥於網路販售,且外包裝都必須有明顯的「乙類成藥」字樣,如綠油精、薄荷棒、「小護士」曼秀雷敦軟膏等,至於壯陽藥、減肥藥、國外藥品等,則都屬於違法品項。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鍾綺提到,非法網站販售的產品未經確認品質、安全及療效,民眾不僅可能買到假藥,服用後若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還無法申請藥害救濟,不僅花錢又傷身。王德原說,去年查獲網路違法販售藥品共計1478件,發布62件違規境外網站,以「非法藥商」為多,有些是民眾在國外購買帶回自用,卻將多買的藥品放到網路販售,可依藥事法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
-
2024-04-22 名人.精華區
推動自我照護 應建立家庭藥師制度
我國「全民健保模範生」的美譽享譽國際,國人長年以極低廉的價格享有高水準的醫療品質及可近性,亦導致部分民眾養成「逛醫院」的習慣。國人逛醫院 健保沉重負擔健保署統計,國人平均年就醫次數15.6次,遠高於OECD國家平均7次。2020年「就醫王」更在一年內就診達839次,國人的就醫觀念必須改變,並非任何不適皆須求診,應養成「自我照護(Self-Care)」的習慣,在社區藥局的協助下,共同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國人就醫成本若以一般基層診所為例,除掛號費200至300元,尚有診察費375點、藥事服務費54點(實際金額受門診、調劑量及健保點值影響)、藥費等健保負擔費用,以及求診所需時間、交通等,實際成本可能高達近千元。以目前國人遠高於先進醫藥國家的就醫次數,無論對就醫民眾或健保及醫療體系,皆為沉重負擔。社區藥局 可做初級照護隨著人口高齡化以及醫療水準提升,醫療趨勢也由單純的治療疾病演變至著重預防,世界衛生組織及各先進國家均積極推廣「自我照護(Self-Care)」,鼓勵民眾有輕微症狀時,在藥師協助下購買指示藥物服用,除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更能最佳化社區藥局初級用藥照護角色,提升國民健康品質,並使醫療資源分配更合理與有效。藥師公會全聯會長年提倡「大病到醫院,小病到診所,小症狀到藥局」的理念,與之不謀而合,即除分級醫療,更提倡國人應與社區藥局建立連結,建立家庭藥師概念,在決定是否進入醫療前,由藥師協助民眾共同在第一線為健康把關。我國已於2015年起全面完成藥廠符合PIC/S GMP,藥品製造、運銷等皆符合國際最高規範,也已建立藥害救濟制度,民眾在藥師的協助下服用指示用藥等非處方藥,應無安全疑慮,我國應跟隨先進國家的腳步,培養國人自我照護的習慣。健保涵蓋率高達九成九,健保用意為讓國人享有負擔得起的醫療服務,而非將維持健康的責任轉嫁給政府。國人不健康餘命平均長達8年,無論從國人維護生活品質或健保永續經營,推動自我照護都是刻不容緩的衛生政策。提升健康餘命 降就醫成本除在家庭藥師指導下建立正確自我用藥觀念,建立良好飲食、規律運動習慣等,亦至關重要,如此除能提升國人健康餘命,減少民眾就醫成本外,更有利健保永續經營,造就醫療院所與民眾的雙贏局面。
-
2024-04-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吃藥也會肝損傷?9種傷肝藥品一次看!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吃藥也會肝損傷?「藥品肝損傷」是常見的藥害之一,不僅造成病人傷害,也可能引發醫療爭議;但是透過肝功能檢查及追蹤,早期發現肝損傷徵兆,進而接受治療,有助於保障肝臟健康,避免嚴重藥害發生。民眾在用藥期間若有吃不下、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的警訊,建議就醫檢查。食藥署提醒,民眾應遵循醫囑與藥品標示用藥,注意用藥期間身體反應;醫療人員則應在用藥前審慎評估藥品風險及效益,讓病人了解藥品肝損傷的可能症狀,並在用藥期間檢查追蹤肝功能,以保障用藥安全。9種肝損傷藥品許多民眾擔心吃藥會傷肝而卻步,其實只要正確用藥,大多數藥物都是安全的,少數有傷肝疑慮的藥物,則可監測肝功能,及早發現肝臟受損。根據「藥害救濟統計資料」,常見造成肝損傷的藥品包括:.抗結核藥:立放黴素(Rifampin)、異煙肼(Isoniazid)、吡𠯤醯胺(Pyrazinamide)、乙胺丁醇(Ethambutol)、利福布汀(Rifabutin)、利福噴丁(Rifapentine).抗黴菌藥:特比奈芬(Terbinafine).抗生素:複方新諾明(Co-trimoxazole).抗癲癇藥:丙戊酸(Valproate).降尿酸藥:別嘌醇(Allopurinol).降血脂藥: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非諾貝特(Fenofibrate).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依托考昔(Etoricoxib).抗甲狀腺藥:甲巰咪唑(Methimazole).抗發炎和抗風濕藥: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疲倦噁心、茶色尿快就醫目前,有超過6成的肝膽疾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民眾在用藥期間若有食慾不振、全身虛弱、疲倦、噁心及茶色尿等症狀,可能是肝損傷警訊,應儘速就醫檢查。食藥署呼籲,使用藥品是效益與風險的衡量,不要因為害怕藥品副作用而不敢用藥,以免延誤了治療時程。只要謹慎用藥,注意藥品副作用發生的可能,同時謹記「生病找醫師,用藥問藥師」,隨時與醫療人員保持好的聯絡,醫病雙方共同守護用藥安全。【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3154.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小林紅麴產品致腎衰竭甚至死亡,紅麴保健品還能吃嗎?教授這麼說
這兩天台灣主要媒體都在報導一則紅麴保健品導致腎衰竭和死亡的新聞,例如《公視新聞網》今天發表的高雄洗腎婦長期服用紅麴膠囊 用到小林原料食藥署將釐清關聯。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段是(紅色字):高雄疑似出現小林紅麴相關產品的受害者,1名婦人去(2023)年診斷出急性腎衰竭後開始洗腎,1週洗腎3次;巧的是她為了降膽固醇,3、4年前開始服用大醫生技銷售的紅麴膠囊,家屬接到生技公司通知稱產品用到小林紅麴原料要下架,懷疑腎臟惡化恐跟小林紅麴原料有關。生技公司已通知日方,後續求償都會協助。不過食藥署回應,民眾選購的膠囊不是小林紅麴產品而是原料,是否有關聯還要調查。只是台灣若只吃到原料不是藥物而無法藥害救濟,是否導致消費者申訴無門?對此,食藥署尚無回應。而在日本方面,小林製藥也宣布再新增2起死亡案例,累計到28日上午已有4人死亡、106人住院治療,小林製藥為此召開股東大會,社長當場2度道歉。 最諷刺的是《自由新聞》發表的服小林紅麴原料膠囊 女子患急性腎衰竭。它的插圖是:事實上我在8年前設立這個網站之後不久就發表營養補充品的潛在危險,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話:紅麴米補充劑被認為對降低膽固醇“可能有效”。但在一項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產品被發現受到Citrinin腎臟毒素的污染。去年我又發表紅麴成份中的Monacolin K會傷身,美國零容忍?,其中我引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表的文章Red Yeast Rice: What You Need To Know(紅麴米:你需要知道的)。我把重點翻譯如下(紅色字):一些紅麴米產品含有一種叫做桔黴素(Citrinin)的污染物,它有毒並且會損害腎臟。在 2021 年對 37 种红麴米產品的分析中,只有一種產品的桔黴素含量低於歐盟目前設定的最高水平。 此外,四種被桔黴素污染的產品被標記為「不含桔黴素」。 在這8年裡我發表了至少1000篇文章,一再警告保健品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例如:2018:美國醫學會:該關注補充劑的危害了2018:補充劑摻假問題嚴重2023:保健品會殺死你嗎2024: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至於小綠人認證是否就代表有效或無害,請看:2022:國家SNQ標章:認什麼證2022:Elliot留言集錦12:小綠人真的健康嗎2024:保健品危害,民眾自討的如果你沒時間看這些文章,那就簡單一句話:保健品在上市前後都不受監管,只有在發生重大事故之後才會被追究,所以,我才會說「民眾自討的」。後記:文章發表後的隔天小林製藥宣布發現出問題的產品含有puberulic acid(谷歌翻譯成青春痘酸),請看Kobayashi Pharma confirms 'puberulic acid' in beni-koji supplements。這個化學物是非常罕見,所以就更顯現保健品的危險是四面八方,無所不在。原文:紅麴保健品→腎衰竭、死亡,8年前就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4 焦點.用藥停看聽
服用止痛藥、中草藥等尿液出現「1顏色」要當心!可能是肝損傷
不少人在出現頭痛等症狀時,會先到藥局購買普拿疼等止痛藥,專家提醒,服用抗結核藥、中草藥或含乙醯胺酚成分藥品的病人,需留意追蹤肝功能,如出現茶色尿、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右上腹疼痛不適等症狀,需留意追蹤肝功能,專家指出,藥品性肝損傷最可能發生在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慢性酗酒者等6類人。中高齡者為藥品肝損傷高危險族群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楊博文提到,中高齡者為藥品肝損傷的高危險族群,大多罹患多重慢性疾病,服用藥品繁雜,容易發生藥品交互作用,造成肝損傷,分析小於10歲至超過80歲的民眾,發現超過6成的肝膽疾患救濟案件,年齡在50歲以上,以60至69歲最多、50至59歲次之、70至79歲第三。楊博文表示,肝膽疾患藥害救濟案件疑似藥品前5名如下:※第1名:抗結核藥※第2名:抗黴菌藥※第3名:抗生素※第4名:抗癲癇藥※第5名:降尿酸藥、降血脂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抗甲狀腺藥物和抗發炎和抗風濕藥物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藥劑部主任謝右文說,中草藥、西藥及保健類食品等營養補充品,造成肝的傷害都可被稱為「肝損傷」,成因包括對藥品過敏及代謝異常等「體質因素」,或是藥品本身及藥品代謝產物具有肝毒性、藥品劑量、常見的止痛藥如普拿疼主成分乙醯胺酚等「藥品因素」,如服用抗結核藥、中草藥、抗細菌藥、抗黴菌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乙醯胺酚的病人,需留意追蹤肝功能。服用藥物後出現以下問題要當心謝右文指出,藥品性肝損傷可能發生在高齡、長時間常服用多種藥品、肝功能不佳者、慢性B型或C型肝炎帶原者、慢性酗酒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等族群,常見症狀包括全身疲乏、食欲減退、噁心嘔吐、右上腹疼痛不適(肝區疼痛)、茶色尿、灰便、黃膽、搔癢症狀、淋巴腺病、脾臟腫大或關節炎等。有些民眾擔心,這樣是否會造成肝硬化,謝右文引用好心肝基金會衛教資訊指出,肝纖維化或是肝硬化是慢性肝炎經年累月造成的,如果用藥後發現問題立刻停藥,不至於造成肝纖維化或硬化;如定期服用含乙醯胺酚的止痛藥,一般人建議每日不超過8顆、肝硬化病患或飲酒過量病患不超過4顆,「如果吃足建議劑量仍然頭痛,應詢問醫師是否搭配其他藥品,不要自己貿然增加藥品劑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1 焦點.用藥停看聽
偽藥、劣藥前三名:壯陽藥、減肥藥、抗生素!為何壯陽藥物為偽藥大宗?
「嚴格把關品質,不走低價,別拿自己的小弟弟開玩笑。」儘管販售未經許可的壯陽藥品,但網購平台業者仍煞有其事地宣稱,保障品質。據統計,我國海關2022年於邊境緝獲仿冒及未經食藥署核准藥品逾5萬件,其中偽藥近6成,以威而鋼、犀利士占大宗。台灣打擊不法藥物行動聯盟(TMPACT)理事長李建立表示,網路世界什麼都有,幾乎什麼都賣,購物平台或是社群網站一頁式廣告販售偽藥、劣藥,廣告內容超吸睛,且價格便宜,但只要下單購買,常是花錢又傷身。偽藥、劣藥前三名:壯陽藥、減肥藥、抗生素偽藥、假藥氾濫,囂張程度超乎想像,連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也身受其害。他表示,之前一個不肖網站使用他的照片,打著他的名號,公開促銷壯陽偽藥,為此,到警局報案,光是製作筆錄就花了兩個多小時,前後約花一整天時間,但因該網站設於國外,警方也無能為力,等到網站下架,已是一兩個月後的事情。黃金舜指出,COVID-19疫情期間網購業績迅速成長,這也使得偽藥、假藥充斥市面,去年食藥署與海關聯手攔下5萬多件違規藥品,大都是國人透過網路平台購買,或親友從國外郵寄回台,其中2.8萬件屬於偽藥、劣藥等非法藥品。進一步分析違規藥品種類,前3名為壯陽藥、減肥藥、抗生素,而這些非法購物網站大都註冊於巴西、象牙海岸,因為外交關係,我國政府難以追蹤查緝至源頭,束手無策,民眾只能自求多福。為何壯陽藥物為偽藥大宗?關乎男性面子為何壯陽藥物為偽藥大宗?黃金舜表示,依現行規定,威而鋼與犀利士屬於處方用藥,勃起功能障礙男性需先就醫,才能取得藥物,但大部分患者礙於面子,轉而至網路購買,或是選擇壯陽保健食品。黃金舜提醒,網購藥品來路不明,難以辨識成分,部分減肥藥物含有安非他命,而壯陽藥物含有威而鋼等類似成分,但品質堪慮。長期服用違規藥物、保健食品,恐將傷肝傷腎,以及延誤治療時機。除了黃金舜之外,部分社區藥師也受害,因為不肖業者架設網站,冒用實體藥局通路,販售壯陽藥物、減肥藥物,民眾下單,服用之後,發現毫無效果,確定偽藥,直接找上藥局,而藥師則是求助無門。為了讓政府正視偽藥對於國人的傷害,並積極採取行動,台灣打擊不法藥物行動聯盟在內政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展開連署,提出「加速立法規範,網路廣告平台藥物廣告實名制」、「放寬合法藥商宣導藥品商標辨識的限制」、「加強對民眾宣導進口偽禁假藥可能涉及違反藥事法及商標法」等三大訴求。李建立表示,民眾服用偽藥,可能衍生出其他疾病,耗費健保資源,還無法申請藥害救濟。再者,正規合法在台設立的藥商,因法規限制,無法透過一般廣告教育民眾如何辨識偽藥,只能眼看著非法偽藥業者繼續橫行無阻。李建立呼籲,政府應加速立法,放寬合法藥商宣導藥品商標辨識的限制,並推行藥物廣告實名制。至於民眾端,則應透過宣導,提升國人對藥品販售管道的法律認知,瞭解購買及使用偽藥後,所產生的風險及危害。連署平台:https://join.gov.tw/idea/detail/6001acf4-bb3d-446d-a9df-d24037cda2df
-
2023-12-12 癌症.抗癌新知
化療一定會掉髮嗎?什麼癌會掉頭髮?癌症治療頭髮頭皮護理5策略
癌症病友在接受放療或化療的過程中常出現許多副作用,其中掉髮影響外貌、自尊,著實令人困擾,甚至有些患者還可以因此產生憂鬱症狀。但每一種癌症治療都會掉髮嗎?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其實並不是每種癌症治療都會有掉髮後遺症!而且毛髮脫落也是短暫的過程,完成治療後大約2~3個月就會重新長出來。癌症掉髮原因掉髮主要是化學治療的後遺症,主要是受某些抗癌藥物的影響,對毛囊快速分裂細胞直接毒性損傷的結果。放射治療也可能讓被治療的身體部位掉毛髮。毛髮脫落指的也不止是頭髮,身上有毛髮的地方,如眉毛、腋毛、腿毛等,都可能脫落。不過通常治療引起的落髮是短暫的副作用,最重要還是先配合醫師進行治療,同時對頭髮和頭皮進行適當的護理和保養,或暫時戴上假髮,都是適當的治療應對。什麼癌會掉頭髮?多數人的刻版印象就是所有癌症治療都會掉髮?其實是與所選擇的化學藥劑和治療方案有關。癌患接受化療時若有用到紫杉醇類藥物就可能會有大量掉髮的副作用,所以像是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需要用到全身性藥物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常見掉髮問題。肺癌患者也是歐洲紫杉醇或太平洋紫杉類藥物比較容易掉髮。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的化療藥品(doxorubicin)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使用另一個化療藥品vinorelbine(如:溫諾平、威若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化療多久後開始掉髮通常掉髮會在治療後的2至3週開始,此期間頭皮也可能會較容易發癢或敏感,因此要注意在梳理和洗頭時要輕柔些。可在治療前先詢問醫師所使用的藥物會不會有掉髮副作用,如有可以事前做準備,如頭巾及帽子等。或者也有人事先就把頭髮剃掉,會先掉頭髮剪下來製作假髮。完成治療後大約2至3個月,最遲3至6個月後就會再重新長出。不過新長出的新頭髮,髮質及髮色可能跟原本的不太一樣,可能較捲或較直一點,也可能與原本不同顏色,不過時間愈久,頭髮會慢慢回到原本治療前的樣態。化療掉髮飲食既然癌症治療掉髮是短暫的副作用,因此頭髮的問題真的無需太擔心,只要在治療期間對頭髮和頭皮進行適當的護理和保養,也不需太頻髮的洗頭髮,注意使用溫和的洗髮精或洗髮乳進行頭皮的清潔,加強頭髮的滋潤與保濕即可。在飲食方面不太需要特別針對掉髮調整,但在重新長出頭髮的期間,可多補充一些幫助頭髮生長、維持頭皮毛囊健康的營養素。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料指出,例如吃富含蛋白質、銅、維生素E及卵磷脂的食物,如豆製品、魚類、雞蛋、芝麻、腰果等。但不要只吃特定某類食物,而是要多樣化食物來源,營養均衡,就能讓頭髮及毛囊健康。治療期間頭髮頭皮護理5策略1.避免物理性處置或化學性藥物所導致的頭髮損傷(例如漂白、染色、燙髮、使用捲髮器或燙髮捲)。2.化療期間應持續實施溫和護髮的策略,加強頭髮的滋潤與保濕。3.使用不太會吸附或抓住脆弱頭髮的緞面枕頭套,使用柔軟的刷子,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洗頭髮而不需經常性的洗頭髮,並且使用溫和的洗髮精或洗髮乳進行頭皮的清潔。4.把頭髮剪短或打薄,短髮比長髮更能減緩因重力或拉扯及梳髮所導致的落髮。當頭髮開始脫落時,短髮的時候比較不會那麼明顯。5.嘗試戴假髮,假髮製作技術愈來愈進步,外觀看上去和真髮沒兩樣。將頭髮剃掉也更容易固定假髮或髮型。【資料來源】.台中榮總--心理調適~女性癌患面對掉髮的心理調適.台灣癌症防治網--化療引起落髮之治療與預防.台灣癌症基金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15 醫聲.Podcast
🎧|吃藥發生嚴重副作用怎麼辦?原來藥害救濟管藥物不管疫苗 「這6種情況」也不行
「吃這個也癢,吃那個也癢」可不只是一句廣告用語,它實際上是表示身體出現過敏警訊。有患者吃藥後產生延遲性過敏反應,眼睛癢看眼科,喉嘴痛看耳鼻喉科,皮膚癢看皮膚科,最後發現是因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但錯過第一時間的診治,引發嚴重的皮膚過敏症狀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危及生命。🎧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藥害救濟申請兩千餘件 6成是嚴重皮膚不良反應依1999年累計至今成功申請藥害救濟的個案有2,318例,其中814例都是嚴重皮膚症狀,藥物救濟基金會企劃宣導組長吳宛倫指出,6成救濟都是嚴重皮膚不良反應,包括史帝文生—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DRESS),藥害救濟給付案的可疑藥品常見的有降尿酸藥、抗癲癇藥物、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抗生素等。為了提醒民眾注意藥物過敏反應,基金會也整理出六大症狀,包括喉嚨痛、發燒、口腔粘膜潰爛、皮膚紅疹搔癢、水泡、眼睛癢紅腫灼熱。吳宛倫指出,雖然藥物都是有足夠的安全性才會上市,但也沒有一個藥物百分之百的安全或沒有風險,過敏反應可以發生服藥後的二到三天,或二到三個月,就有個案過敏症狀發生在不同部位,服藥又過了一段時間,看遍了很多科別後仍找不出原因,導致嚴重皮膚症狀,危及生命。7成民眾忽略延遲性過敏 申請救濟得因藥導致住院才行吳宛倫會這麼提醒,是基金會曾經調查,7成民眾誤認為藥物過敏立刻發生,忽略了延遲性藥物過敏的可能,另外,調查中有3成的人認為只有老幼及過敏體質者才會發生過敏反應,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可能發生,尤其過去沒有使用過的藥物要特別警覺。但也並非一發生過敏反應就可以申請救濟,藥害救濟的制度屬於人道救濟,也不是過失賠償,因此需排除人為過失,申請的要件必需是正當合法使用藥物,醫師依適應症給予處方,但因個人體質或病情差異或藥品特性,造成使用者死亡、障礙或達到住院的程度才可以申請救濟,救濟的最高金額為300萬。申請救濟個案會由衛福部的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審理,視個案情況與使用藥品產生不良反應的關聯程度給予不同的救濟金額,這20多年來,基金會累計至今的救濟總金額超過5億7千多萬。6種狀況不能申請 出國買藥、臨床試驗藥物都名列其中吳宛倫也提醒民眾,若申請藥害的狀況有人需要負責,就不能提出申請,以下是常見無法申請狀況:1.沒有依照醫囑使用:未按時服藥,產生問題;或自己生病吃家人的藥,會歸因於個人問題2.適應症外的使用:沒有依照藥物的適應症使用,例如,沒有尿酸問題卻吃了治療尿酸的藥物;但也有例外情形,如有些癌症新藥會有適應症外使用情形,若是十大先進國家都是如此用法或列為治療指引,仍可以申請救濟。3.藥廠出產有瑕疪藥:有些藥物上市後出現問題下架或回收,不在救濟之列4.試驗用藥:為實驗性質目的,表示仍在收集相關用藥資訊5.急救用藥:在用藥的考量上是以救命為第一優先,為急迫性用藥6.海外購買的藥物:因各國藥品管理規範、分級不同,即使該藥在台灣領有藥證,但仍無法確保成分及品質完全相同,若服用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狀況,則無法受到台灣藥害救濟制度的保障。由於疫情解封後帶來出國潮,民眾常會購買當地的藥物,諮詢專線也很多民眾關心相關問題,吳宛倫表示,國外藥物不會有中文包裝,在不知正確用法用量及禁忌症的情形下,使用上有很大風險,即使在國外買跟台灣「一模一樣」的藥物,甚至該藥也在台灣領有藥證,但國外的法規與台灣不同,都不能等同是台灣的藥品,自然無法提出救濟申請。諮詢專線被打爆 藥害、疫苗受害主責不同別搞混至於民眾該如何避免產生嚴重的藥物反應,目前基金會已把幾種易過敏的藥物列出,民眾在領藥時,要詳細看藥袋上的警語標示,若發生問題,要帶著藥袋或藥物明細前往原看診醫師,詳述過敏反應。另外,曾經發生過敏的藥物也必須記得,並提醒醫師加註在雲端藥歷上,避免再度發生過敏反應,民眾也可以攜帶過敏卡,就醫時拿給醫師參考。民眾想了解更多資訊可電洽藥害救濟專線:02-2358-4097。在疫情期間,藥害救濟專線被打爆了,很大部份是接種疫苗出現嚴重不良事件,吳宛倫提醒,這屬於預防接種受害救濟,主管機關為地方衛生局,因此,民眾可以打1922連絡地方政府。吳宛倫小檔案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現職: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企劃宣導組組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藥害救濟基金會
-
2023-07-20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買藥吃出問題,可要求賠償嗎?申請「藥物救濟」必要4條件
隨著暑假來臨,許多家庭都有安排出國旅遊的計畫,在放鬆遊玩的同時,也會為親友挑選伴手禮,其中也會有人特別攜帶藥品回國。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若使用無我國藥品許可證之藥品而發生藥害,將無法申請藥害救濟,千萬別服用他人贈送或來路不明之藥品,如有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日前,李先生因關節腫脹被診斷為痛風,依照醫囑按時服藥治療,數日後出現喉嚨痛的症狀,原以為是小感冒不以為意,仍按照計畫出國旅行。之後皮膚竟開始出現水泡破皮等症狀,於國外就診才知道,原來這是一種嚴重的藥物過敏。所幸經住院治療後,李先生已恢復健康,回台後申請「藥害救濟」,經審議後獲得給付。藥害救濟是什麼? 「藥害救濟」是衛生署為使民眾在正當使用合法藥物卻發生藥物不良反應,而導致死亡、障礙或是嚴重疾病時,能獲得救濟的服務。 為了保障民眾的用藥權益,台灣於2000年通過《藥害救濟法》,凡依據醫藥專業人員之指示或藥品標示使用,領有台灣主管機關核發許可證之合法藥品(不包含中藥),卻發生藥品不良反應,造成死亡、障礙或嚴重疾病(住院、延長住院且需作處置以防止永久性傷害),可依相關規定申請救濟,即使發生藥害時不在國內治療,也可申請藥害救濟。藥害救濟的限制 然而,若購買國外之止咳藥、感冒藥、眼藥水及止痛藥等藥品,因各國藥品管理規範、分級不同,民眾可能不清楚正確用法、用量、適應症、禁忌症與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外,因為這些藥品並未領有衛生福利部核發之藥品許可證,若服用後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狀況,則無法受到台灣藥害救濟制度的保障。藥害救濟申請4重點 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若想申請藥害救濟,應注意以下4重點:.知有藥害時起3年內提出申請。 .確實完整填寫藥害救濟申請書,並依死亡、障礙、嚴重疾病(住院、延長住院且需作處置以防止永久性傷害)申請類別,檢附資料。 .將填好的申請書正本,連同檢附資料影本,郵寄至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 .若有申請資料準備等相關問題,可撥打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詢問 藥害救濟基金會呼籲,千萬別服用他人贈送或來路不明之藥品,如有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或以正當管道取得領有台灣藥品許可證之合法藥品,並遵從醫師或藥師、藥劑生的指示用藥,以保障用藥安全及權益。【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0984.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相知才能相惜,建立醫病合作新關係
編者按:本週邀請急診處、加護病房這種較有壓力、容易引起醫療爭議的工作環境的醫師們談談他們的工作。一位急診醫師敘述自己在一個白天所看到的各種急診病人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最後幾段與同事分享的心得,道盡了急診醫師的內心世界。想看本文:5/29 急診白班的一天一位加護病房的醫師述說病人病情變化時,常會遭逢家屬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困境,使他有感而發,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和「無常」,並不是「彼此」,而發出呼籲:請讓醫療人員把心思花在「如何救病人」上,而不是「如何不被告」。想看本文:5/31 醫病的共同敵人是疾病,不是彼此最後由兩位關心醫療爭議的作者說明時代的變遷,醫病關係已經不再是醫師希冀病人「遵從」,而是互相需要「理解」,希望能「創造支持環境,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以達到「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數月前拜讀「醫病平台」刊出「急診處面面觀」的系列文章,分別從病人、醫師和護理師的角度來探討急診室常面臨的醫病溝通困境,面對急診的衝突現場,醫護病雖立場不同,各有各的委屈、無奈,卻能從彼此之間「認知不同」來看待衝突的原因,而努力地想藉由個人經驗和感受的分享,試圖讓對方能多理解自己一些,拉近認知的差距。這種期待被理解的心情,正是讓醫病關係走向更加人性化的關鍵。從期待遵從到期待理解 醫病關係的典範轉移傳統的醫病關係,其實不太需要病人端的「理解」,醫療端像是運籌帷幄的大家長,病人只需要把疾病交給醫師,好好「遵從」醫囑、配合治療就夠了。但是,面對日益龐雜的醫療體系、專業分工和疾病樣態,醫療端從個人自主變成團隊作戰,加上健保規範、醫院管理、專業指引、醫療糾紛陰影等種種外在因素,使得醫療行為變得更為複雜;另一方面病人端也受到資訊普及、知識水準和自我意識提高的影響,早已不能滿足於被動角色,想在醫療過程中有更多的參與和自主性。過去那種權威式、指導式的醫病關係早已無法負荷今日的醫療生態,取而代之的是較為平行的合作關係,「醫師是人不是神」的論點,指的雖是醫療的極限,但也代表著醫療端期待病家更多的理解和包容。相互理解是合作的前提,然而醫病之間最大的阻礙是既存的認知差距,不僅阻礙溝通,也限制了病人「理解」合作內容的能力。病人的理解有三個層次:最基本的理解,是能聽懂醫療人員提供的訊息,例如診斷是什麼、治療方式有哪些、手術可能有什麼風險等。第二層的理解,是消化資訊之後,有能力提出疑問、表達需要、或搜尋更多訊息。第三層的理解,則是進一步對診斷及醫療過程「知其所以然」,例如理解為什麼醫師安排X光檢查而不是斷層掃描、為什麼直到出現某特定症狀出現才能確診而不是延誤診斷,為什麼對於正在大量出血的病人不能安排馬上轉診。過去有許多研究顯示,醫療人員容易錯估病人的理解力,而傾向只說明結論,而非說明判斷的過程,或是以為病人沒問題就是懂了,樂觀假設病人應該能理解醫療行為背後的種種出發點為善的理由和考量,這種「以為病人都能理解」的錯估,就是許多醫療爭議的來源。換位思考 正視醫病認知差異相對於病家,醫療人員在醫院享有「主場優勢」,對於醫療現場的複雜分工、作業流程和規定,像呼吸一樣自然,以致於容易高估病人理解能力而忽略說明。就像急診的等候,對醫療人員是理所當然而且需要被體諒的事,但在病人不清楚檢傷運作方式、對自己病況無知,也無從得知其他病人的病況下,就容易因感受到被忽略而不安或氣憤。再者,病人所經歷的視角,和醫療人員一定不同,有時候醫療團隊在短時間內執行了評估、檢查、排除了幾個鑑別診斷,最後開出了處方,但病人只能從「看到」和「聽到」的有限事物,「腦補」拼湊整個治療過程,甚至以為「只有觀察,其他什麼都沒做!」,尤其是家屬無法看到照護情形的時候,更容易出現負向推論。有家屬因為病人進入手術室的時間比預估手術時間多了兩小時,就緊張地懷疑手術過程出了問題;也可能因加護病房限制探視,看不到也不了解醫療團隊的各種處置,而無法接受病人一天之內從相對穩定到急轉直下的變化。此外,對疾病的主觀感受和受醫療結果影響程度,更是醫病之間最大的差異,畢竟受傷哀號的、虛弱無力的、擔心腫瘤復發的、焦急等待斷層掃描報告出爐的,都不是醫療人員,病人更為關注自身病況是人之常情,但醫療現場卻往往只能讓病人處於被動的安排之下,這段期間的不安和無助,也大大限制了病人理解和體諒的能力。這些差距,都是醫病間互相理解和合作所必須跨越的鴻溝,醫療人員要跨出的那一步,是必須承認和警覺有這樣的差異存在,不能把理解視為理所當然。不過,若只仰賴或要求醫療人員同理、忍耐,或用無限上綱的告知說明來填補,或許能改變一時、改變個人,卻很難改變整個環境和系統,絕非解決問題之道。創造支持環境 讓病人有能力成為隊友事實上,要減少醫病的認知差距,從病人端的教育和建立支持機制來跨出這一步,更是大有可為。在教育方面,除了學校外,近年來,許多醫療人員透過社群媒體或是影劇作品,分享醫療人員的生活經驗與視角,讓一般民眾了解醫療業的辛酸、血汗、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困難和解決問題。在covid-19疫情期間,更有許多影音素材帶領大眾看到醫療人員也會恐懼、也有擔憂,臉上揮之不去的壓痕、隔離衣內的汗如雨下。這些經驗告訴我們,揭露醫療體系並非全知全能,讓民眾也能「知其所以然」,並不會減少信賴,反而更能凝聚醫病之間的互信;解構白色巨塔,也不代表拋棄專業,而是讓大眾更能從「人」的角度來看待醫護,也正是建立夥伴關係的第一步。此外,對病人提供即時支援機制,作為醫病之間溝通的橋樑也是有用的做法。日本在90年代後期因發生數起嚴重醫療事故,導致醫病信任危機,訴訟案件量明顯提升,日本政府自2002年起把「建立病人諮詢及投訴系統」列為促進醫療安全環境的項目之一,鼓勵醫療機構設立諮詢台,後來更以健保支持醫院設立「醫療對話促進者職位」,並在社區建立由政府管轄的公眾諮詢窗口,提供民眾醫療疑慮的諮詢及就醫安全的建議。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NHS)則由國家出資,於醫療機構內設立病人諮詢與聯絡服務(Patient Advice and Liaison Service, PALS),扮演民眾和醫療人員之間的溝通橋樑,對病人提供諮詢服務和協助,支持病人提出疑慮,並介入協調解決。事實上,台灣也有類似的機制,例如各醫院設置的申訴窗口和關懷小組。筆者的團隊近年負責執行政府「醫療爭議關懷資源中心及諮詢專線註」的專案計畫,服務對象是疑似遇到醫療爭議的醫病當事人,兩年200多通來電中,病方占大多數,其中八成以上自覺遇到醫療爭議的個案,曾在就醫過程中存在疑慮,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在病人不問、醫師沒說、病人心裡有委屈和疑慮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就從懷疑、負向猜測,進而演變成爭議。曾有病人要求進行某項影像檢查,但醫師認為沒有必要,病人因此認為看診疏忽草率;諮詢人員透過傾聽,發現該名病人的訴求並非檢查本身,而是出自對病況的焦慮,希望找到安心的理由,因此鼓勵其向醫師具體表達擔憂,如此更能獲得準確的回應。從人出發的醫病合作關係理想的合作關係,是相互理解、信任,為治療疾病的共同目標而努力,也共同面對困難和挑戰。醫病關係的主體是人,即使雙方看待事情的角度並不一樣,但是共通點都是期待被理解、被支持,這是合作的契機。透過醫療人員的換位思考與病人端的支持賦能,相信醫病雙方有機會從相知到相惜,建立美好的醫病合作新關係。註:醫療爭議關懷資源中心網址醫病平台相關文章延伸閱讀:2/13 如果急診團隊不再省時省話2/15 急診室,不是你的便利商店2/17 急診室內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10 焦點.健康知識+
錯用痠痛貼布恐燒燙傷?專家曝5招避雷法:每次使用別超過「這時間」
無論是腰痠背痛,還是運動造成的拉傷扭傷,生活上有關痠痛的疑難雜症,多數人會選擇痠痛貼布來緩解不適。外用貼布除了能有效舒緩局部不適,同時也具有較少全身性的副作用的優點。常見的不良反應大多為黏貼處起疹子、發紅、發癢等局部且較輕微的症狀;然而,少數特殊體質或使用不當的情形,可能會出現罕見但嚴重的皮膚過敏或灼傷的不良反應。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在使用外用貼布期間,仍需謹慎觀察自身對藥品的反應。不當使用外用止痛藥品 造成燒燙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發布訊息指出,在1969年至2011年間,曾有43例使用外用止痛藥品(如痠痛貼布、藥膏)後,造成燒燙傷之案例,很多案例是在初次使用的24小時內,就發生嚴重燒燙傷或水泡。而在二~三度燒燙傷的狀況中,使用的產品大部分是含有濃度3%以上的薄荷醇(menthol)或濃度10%以上的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成分,少數則是含辣椒素的成分。磁力貼布 磁振造影檢查前必移除除了一般的痠痛貼布外,近年市面上流行的磁力貼布,在使用上也須特別注意。因為貼布材質含有金屬成分,故進行磁振造影檢查(MRI)之前必須移除,避免造成皮膚燒燙傷。據美國FDA的統計,燒燙傷是在磁振造影檢查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這是因為儀器在進行檢查時,會產生電磁效應及發出的射頻(Radiofrequency, RF)電波,進而產生熱,此時身上若有金屬物質,就容易造成燙傷;此外,部分特殊的外用貼布材質可能也含有金屬微粒,因此,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民眾在檢查前應移除貼布,或諮詢相關專業人員。使用貼布應該注意5點1.黏貼處遠離熱源並避免使用繃帶加壓:避免與電毯、暖暖包等發熱的裝置同時使用,洗熱水澡、泡湯、蒸氣浴等應預先移除貼布,洗完後也勿立即貼上。2.避開傷口或黏膜黏貼:貼布的成分或材質可能會刺激脆弱的組織部位,導致皮膚過敏或是傷口感染。3.不貼在植入式心律去顫器上的皮膚:對於有裝植入式心律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的病人,則需注意貼布不宜貼在去顫器上的皮膚,避免發生燙傷的機會大增。4.磁振造影檢查前移除貼布5.諮詢醫藥專業人員並告知自身及用藥狀況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選購非處方痠痛貼布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並告知自身及用藥狀況。使用上依指示並且避免大範圍或長時間使用,每次至多貼6小時,並避開黏膜、傷口或皮膚損傷處黏貼。另外,提醒黏貼處避免使用繃帶加壓緊貼,也不宜靠近熱源。若黏貼處發生疼痛、腫脹或起水泡,應小心撕下貼布,儘速就醫。延伸閱讀:.痠痛貼布跟藥膏不是越多越好 想緩解痠痛,做好3步驟很重要.貼布也是藥!藥師:痠痛貼布、藥膏及口服止痛藥不能併用.痠痛貼布貼久效果好?超過這時間反而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0 醫療.感染科
他大拇指發黑流膿...這樣處理讓醫聽完搖頭:養出超級細菌了
日前,陳先生突然發現大姆指受傷,卻不知道傷口是怎麼來的,就先不管它,幾天後陳先生意外發現左腳大拇指已經發黑,周圍皮膚也出現些微紅腫,就醫時有些微發燒,疑似感染造成,且從腳趾至腳踝發紅擴大蔓延的現象,大拇指尖端也已發黑,指甲處明顯可見傷口,看似會流膿出來,情況實屬嚴重。 具糖尿病史 自行吃抗生素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感染科李振德醫師表示,陳先生有十年的糖尿病史,因為沒有疼痛感,對糖尿病的病識感較低,當發現腳趾有傷口後沒有包紮處理、沒有積極治療,洗澡時未對傷口進行防水保護,未積極就醫,自行吃了女兒的抗生素藥物。但藥吃完後,腳還是痛,因此去附近診所看診拿藥,不確定藥物有沒有抗生素,只在傷口痛時才吃藥,沒痛就忘記吃。 濫用抗生素 長出「超級細菌」 由於陳先生的患部嚴重,收治入院後,醫護人員立即對傷口處採集膿液,送至檢驗科進行細菌培養,並給予靜脈施打抗生素,同時會診整形外科醫師進行手術評估。李振德提到,檢驗結果證明在意料中,陳先生的傷口長出「多重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這是濫用抗生素而長出的「超級細菌」,會讓原本有效的抗生素變無效,由於治療選擇有限,感染難以治癒,病人容易感染及引發較多副作用,嚴重可能需要截肢,好在整形外科醫師迅速安排傷口清創手術,陳先生保全了左腳大拇指,傷口感染也在手術與後線抗生素「老虎黴素」的共同壓制下,獲得顯著的改善。 遵循「四不一要」用藥原則 防多重抗藥性細菌死亡 抗生素是醫學史上的重要成就,使惡名昭彰的細菌感染症不再高度致命,但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誕生了具有廣泛抗藥性的細菌,新抗生素的研發速度若趕不上細菌演化速度,在未來恐怕會面臨無藥可醫治的感染症,衍生出更難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和死亡風險的「超級細菌」。 研究指出,2019年約有127萬人因多重抗藥性細菌死亡,而2022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也發布,因新冠疫情治療,使用抗生素導致有抗藥性的細菌也增加,因此,除了醫療院所加強合理使用抗生素之外,李振德呼籲,遵循「四不一要」的用藥原則:「不吃別人的藥、不自己買藥隨便吃、不主動要求醫師給予抗生素藥物、要遵守醫囑使用藥物」。【延伸閱讀】·酸痛貼布別亂貼,否則恐傷內臟!一天「最多只能貼O片」  過量恐增加腎臟負擔 ·藥師示警「日本1止痛藥」成分在台灣尚未核准使用!副作用曝 無法申請藥害救濟 
-
2023-03-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遊日買藥注意,這款感冒藥可能驗出毒品反應!藥師分析最夯代購藥品成分及風險
各國國境開放,今年起台灣人又開始大舉赴日旅遊,玩樂之餘也特別喜歡買日本的藥妝及藥品。不過有藥師提醒,某些藥品成分具成癮性,如大正感冒藥,可能讓你尿液檢測呈陽性,且若服用在國外自行購買的藥品發生過敏或其他副作用,是不能申請藥害救濟的,購買前一定要特別注意。台人遊日愛買藥 EVE、表飛鳴、感冒藥超夯國人去日本玩特別愛買藥品,最夯的像是EVE止痛錠、日本魚油、Wakamoto、表飛鳴、太田胃散,感冒藥系列以前大家很愛新露露感冒藥、黃金A微粒感冒藥,現在還有大正百保能感冒藥。不過其實購買成藥最重要的是要清楚其中的成分,尤其有些藥品在日本買可能是日本版的,跟在台灣藥局看到的不見得相同,千萬不要亂買亂吃。日版大正感冒藥有成癮性小花藥師在其部落格《小花藥師|社區藥局筆記》提醒大家,以上述那些大家在日本常買的藥品來看,太田胃散跟Wakamoto、表飛鳴系列與台版的差異不大。但如果是大正系列感冒藥,許多人覺得日本版的大正比較有效,這是因為它添加了「Dihydrocodeine」這個強效的鎮咳成分,而這種成分在台灣並未核准添加使用於綜合感冒藥中,並且在服用上也有其他需注意的事項。日版大正感冒藥購買服用注意事項1.有成癮性,且有呼吸抑制的風險,未滿12歲兒童以及哺乳孕婦不可使用。2.毒品尿液檢測可能呈現陽性,當兵或職業軍人要小心使用。3.無法申請藥害救濟。EVE止痛錠 藍底金字的最強另外還有超搶手的EVE止痛錠,聽說最近日本某些藥妝店還缺貨。EVE止痛錠含有異布洛芬(ibuprofen)成分,而其實止痛藥台灣藥局也非常多,你很容易就可以買到布洛芬一顆 400mg 的盒裝止痛藥 (指示用藥),但就是有許多人覺得EVE比較有效,特別是藍盒的!根據台灣頭痛學會《頭痛電子報 第175期》台中博智診所院長陳炳錕醫師撰文分析EVE的使用,分析EVE的布洛芬劑量如下:常見4種EVE,每「兩顆」EVE 的劑量:EVE QUICK DX (藍底金字): 200mgEVE QUICK (藍底銀字): 150mgEVE A EX (白底藍字金邊): 200mgEVE A (白底藍字): 150mgEVE裡不只有止痛藥的成分,還有另外兩個成分:Anhydrous Caffeine - 80 mgAllylisopropylacetylurea - 60 mg兩種藍盒子的還另外加了 Magnesium Oxide - 100 mg陳炳錕說明,Anhydrous Caffeine就是咖啡因,有加強止痛藥的效果,普拿疼加強錠也有,80mg 劑量大概是一般 1 杯大杯咖啡的量。Allylisopropylacetylurea則是一種鎮定劑,不是非常強,有解除焦慮的作用,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止痛藥的效果,但其他國家目前沒有繼續用的原因,是因為後來有些人出現了血小板低下,全身性紫斑出血的副作用,所以就停用了。而藍底金字的EVE QUICK DX則加了 Magnesium Oxide - 100 mg,除了有點胃藥的效果,也是速效錠,有止痛藥本身、鎮定劑,咖啡因強化效果,速效崩解,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吃 EVE 比其他止痛藥有效的原因。EVE購買服用注意事項1.Allylisopropylacetylurea成分有血小板低下風險。可能出現胃腸出血及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等風險。2.EVE 有鎮定作用,吃藥後應避免開車或操作危險機械。3.別給 15 歲以下的孩子吃。4.懷孕的頭痛患者注意,單純的 ibuprofen 在懷孕 12 週前仍可服用,但是有鎮定劑的 EVE 是不能吃的,計畫懷孕的準媽媽也要小心。5.如遇藥物過敏或副作用,國外自行購買不能申請藥害補助。6.帶太多藥物回國違法,網路買賣更不允許。日本成藥沒有比較厲害 對症下藥才重要出國購買成藥真的有風險,雖然價格可能較便宜,但因為藥品無標示中文,在看不懂使用方法,不清楚正確用量、用途、禁忌與副作用等情況下服用是有危險性的。也仍有不少人認為日本藥品特別好,不過白袍藥師Drugs曾出書《藥師心內話》破迷思,指出坊間常用成藥的成分種類就那幾樣而已,沒什麼特殊之處,日本藥也不例外,根據症狀買對藥就會「很有效」。大家出國旅遊還是盡情玩、放縱吃美食,成藥就盡量不要買了。【資料來源】.小花藥師|社區藥局筆記:藥師教你攻略日本藥妝5大熱銷商品.台灣頭痛學會《頭痛電子報 第175期》.赴日買藥當伴手禮 含鴉片成分恐成癮.網推日本必買藥品比較有效?藥師告訴你實情
-
2022-11-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預法改變了什麼(二):爭議背後,看見受傷的醫者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糾紛」。兩個月前有幸聽到王志嘉醫師非常精闢的演講,介紹「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醫預法)」。十分感佩王醫師的團隊在這幾年的努力,也深深覺得這與「醫病平台」希望促進醫病雙方的了解息息相關。非常高興他們百忙之中同意在醫預法即將實施前,以三篇文章有系統地介紹「面對醫糾,病家不再求助無門」、「爭議背後,看見受傷的醫者」、「先理解再調解,雙調委化解醫病心結」。希望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能夠讓醫病間對醫預法更加認識,對於未來醫病關係更加有助益。延伸閱讀:醫病平台/醫預法改變了什麼(一):面對醫糾,病家不再求助無門醫預法,是醫療爭議或糾紛處理的第二法,也是三法中最重要的法規,歷經20餘年醫法病三方的努力,於今(111)年正式通過,該法的實施會導向以「溝通關懷調解」、「對話取代對抗」為主的醫療爭議處理機制。過去醫療爭議或糾紛發生後,多著重於病方觀點以及事件本身的處理,通常稱為醫療糾紛處理委員會或小組。近10年來,最大的轉變就是認為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醫病雙方都受到傷害,而且也不僅事件本身的處理,尚包括心理的面向,不僅病方需要被關懷,醫方也需要被關懷。因此,自第七期醫療網(民國102–105年)將強化醫療機構處理醫療爭議事件的機制列為重點工作項目之一,「輔導醫療機構成立醫療爭議關懷小組」不僅是政策,也成為各醫療機構、衛生局督考、甚至醫院評鑑的重點項目,醫療機構對於醫療爭議事件的處理,除了延續過去對於病方事件的處理,新增關懷的內涵,同時也將醫方的關懷列入。多數的醫者(以下簡稱醫師),特別是醫師,常處在順境,在醫療場域受到長官或學長指導或責難,常常也需心情調適。當發生醫療不良結果時,醫方的身心壓力,通常於一開始辨認出不良事件就會產生,也會去思考這件事為何以及如何發生,因而陷入混亂。之後,當進一步受到病方要求說明或是責難時,通常會不自覺的陷入侵入性反思(intrusive reflections)。反思,在醫療上一般是好事,我們常會在醫療上鼓勵學生反思,用以作為醫學人文教育,並達成全人照護的目標。然而,再侵入性反思就不是好事,因為他常伴隨著自我懷疑和內疚,如在過程中我錯過何事,是否能再做得更好等,會使醫師陷入的混亂加劇,產生第二次的焦慮。再者,院方為因應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擬定因應策略、以利後續與病方進行協商,會進行組織機構的調查,此調查程序會引起醫師第三次的焦慮,包括長期以來建立的專業形象是否因此摧毀、同事間的信賴、以及就業的焦慮等。歷經三次心理情緒的重大壓力,醫師度過此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最可能的結果是受到事件影響勉強留在醫界繼續貢獻,但喪失行醫的初衷與熱誠;也有可能克服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後,學到經驗後因而成長更繼續前進(最為樂見);或是從此退出醫療職場(最不樂見)。因此,醫療糾紛或爭議事件後,不僅是病人受傷,大多數的醫師也都受傷,或多或少也留下後遺症,這也正是醫學人文教育可以努力的地方。醫病關係的變化,導致行醫需要更多的專業素養,如溝通能力,傳統的醫病溝通無法因應現代的醫病關係,困難醫病溝通情境已成為最基本的教學,他有助於讓困難變成不困難情境,而避免醫學生或年輕醫師過勞(burnout)以及發生潛在的醫糾。然而,當發生醫療爭議或糾紛事件時,面對受傷的醫師,最需要的就是醫師自己的「因應技巧」以及外部的「資源協助」,這些都是在醫預法通過後,未來醫學人文教育可以融入的地方。醫師的因應技巧,最基本而重要的就是必須認知與體會「衝突理論」。當醫療不良事件發生時,病方有疑慮要求醫師說明是自然的事,然而可能因此發生衝突,但病方其實也不想發生,但就發生了;當醫療不良事件發生時,醫方內心已受到雙層衝擊,當再受到病方質疑時,如果沒有能力去因應,就會變得脆弱、無力感以及失去控制,這種負面情緒,會讓醫病雙方陷入惡性循環,強化其脆弱感和自閉。面對衝突,醫病雙方當事者都想要掙脫這種的傷害性狀態,但如果醫病雙方均無能力,就會讓此衝突加劇、越陷越深,但如果一方有能力去因應,情況可能就會不同。當醫方能夠尊同理與尊重,就有機會建立力量與自信,降低防禦心,達成增能轉移(empowerment shift),也由於防禦心的降低,願意從不同角度來看事情,就會產生認知轉移(cognitive shift),透過建設性與正面的對話,讓衝突有緩解甚至化解的機會。關於「資源協助」,是醫預法第二章的重要內涵,筆者以參與台北、北區醫療網等十縣市「輔導醫療機構成立醫療爭議關懷小組」的輔導經驗以及實際訪談發現,除了各醫療機構幾乎都有的「醫學專業的支持」、「其他的面向支持」 (院內互助基金或醫責險、SOP預警機制、鼓勵員工潛在醫療爭議事件通報、加強院工訓練與教育等)外,醫師或醫者最需要的資源協助有三:一、法律專業的支持從過去處理醫療爭議事件以及質性訪談的經驗,這部分也是當事人認為最需要醫療機構或其他人協助之處,其具體內容包括:實體法上是否違反醫療常規、合理臨床專業裁量或有疏失,以及萬一進入訴訟,後續的程序會如何進行等。此外,以筆者過去的處理與訪談經驗,如將法律專業支持,與醫師當事人的個性及需求進行結合,達成法律風險分析的支持,將會更具有成效。二、關懷調解的支持醫師對於調解制度至今仍非常陌生,以及真實出現調解場景時需要的注意事項,更是壓力來源,筆者曾親自訪談接受衛生局調處的醫師親口所述提到:對於衛生局調處制度的不了解,常常成為潛在壓力與焦慮的來源,在等待調處的過程中,甚至引起二至四週的失眠。此外,真實進入調解程序時時,醫方更必須善用行醫所學及常用的醫病溝通技巧,包括察顏觀色(敏感度)、傾聽與同理心等應用。然而,由於醫師成為醫療爭議事件的當事人時,常常也會陷入情緒或主觀而不自知,故醫院醫療爭議處理人員在調處前的適時說明以及調處時的提醒,是非常關鍵的因素。三、心理情緒的支持「心理情緒的支持」是最困難、不容易做到、但最為重要的部分。主要是不僅涉及私密性,也需要與醫療機構有高度的信賴感,故如何建立私密性與信賴感,是「心理情緒的支持」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以筆者過去輔導的經驗,這部分進步最快,近幾年有發展出幾種模式,可參考如下之拙著,限於篇幅,筆者將不再贅述。本文得以完成感謝衛生福利部及藥害救濟基金會之公版簡報資料,以及部分內容引用及節錄自筆者發表於2021年11月第36卷第11期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之文章「淺談醫療爭議事件員工關懷的面向」。
-
2022-11-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預法改變了什麼(一):面對醫糾,病家不再求助無門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糾紛」。兩個月前有幸聽到王志嘉醫師非常精闢的演講,介紹「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醫預法)」。十分感佩王醫師的團隊在這幾年的努力,也深深覺得這與「醫病平台」希望促進醫病雙方的了解息息相關。非常高興他們百忙之中同意在醫預法即將實施前,以三篇文章有系統地介紹「面對醫糾,病家不再求助無門」、「爭議背後,看見受傷的醫者」、「先理解再調解,雙調委化解醫病心結」。希望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能夠讓醫病間對醫預法更加認識,對於未來醫病關係更加有助益。《醫療事故預防及爭議處理法》(以下簡稱:醫預法)在2022年5月3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於6月22日經總統公布,距離前行政院衛生署於2000年首次提出「醫療糾紛處理法」起算,已經過了22年。早期的提案,把解決醫療糾紛的重心放在如何避免訴訟、減少責任,關注事後的調解和補償機制;而今年所通過的醫預法,則從醫療糾紛產生的脈絡和原因著手,提出爭議前的「即時關懷」、爭議中「調解先行」與爭議後「除錯預防」,來做為醫療糾紛的解方。其中在即時關懷部分,簡單來說,就是考慮了「病人為什麼告醫師」的原因,所建立各種「疏導」機制,即使醫療事故不能避免,但至少透過溝通關懷避免醫病關係持續惡化。病人為什麼要告醫師?1994年知名醫學期刊Lancet刊登Charles Vincent等人訪談227位提出醫療訴訟的病人及家屬,探究其採取法律行動的原因,除了傷害事實之外,更取決於事件發生時醫療端的態度與溝通方式,病人和家屬希望透過訴訟達到:提升照顧品質,避免類似事件再發生;需要解釋,讓家屬了解發生什麼事以及為何會發生;要求補償所受損害及未來的照護;以及希望醫療人員或機構了解病人受害的嚴重性及感受,並能記取教訓、承擔責任。國內多項研究也有類似發現,病人提起醫糾的動機不外乎對資訊的需求、情感需求以及經濟上的需求,其中「非經濟因素」的比重遠高於對賠償的重視;而事故發生後醫方「不聞不問」或冷漠態度等溝通上的問題,也是病人決定提起訴訟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在醫療現場,不良事件發生時,醫療人員關注的通常是病人病況,專業訓練讓他們很清楚如何為手術後出血的病人進行檢查、診斷和緊急處置,可是面對病人在術後第二天突然死於休克時,該如何告知家屬、如何與家屬對話、如何回應可能的質疑,卻是不小的挑戰,尤其是事發突然,可能連醫療端都還沒弄清楚為什麼病況突然改變,還處在自責和焦慮中,更遑論去顧及家屬的情緒,這時候的沉默或保留,就可能加深醫病之間的猜疑和對立。因此,要避免事件演變成爭議,首要先解決醫療事故發生時的溝通障礙。為此,日本推動醫療機構設置「院內調解員」(In-Hospital Mediators),在醫病發生爭議或衝突時,以中立的角色來促進醫病雙方對話及溝通,共同解決衝突。英國NHS在醫院設立病人諮詢與聯絡服務 (Patient Advice and Liaison Service, PALS),對病人提供資訊和支援,不僅可即時介入、解決病人對醫院的疑慮,並且可將意見反映給管理者,改進醫療服務品質。我國衛生福利部從102年開始,委託各區域醫療網的縣市衛生局,積極輔導醫院設置「關懷小組」,由醫院高層擔任召集人,成員涵蓋醫療、法律、心理、社工等相關專業,強調在醫療爭議的第一時間就有跨專業的團隊可以介入處理,與病家建立聯絡窗口,維繫溝通,進而傾聽病方、同理需要,促進醫病對話,另一方面也作為醫療人員的後盾,協助其與病方順利溝通。關懷小組實施多年,目前九成以上的醫院皆已設有類似的機制。醫預法賦予機構主動關懷義務 在這樣的基礎下,醫預法正式將關懷納入法律,規範醫療機構於醫療事故發生時,對病人及家屬負有主動關懷義務,院內關懷過程有幾個重點:事故發生就要啟動關懷:新法不僅規範醫療機構應成立關懷小組、指定專業人員或委由專業機構團體來提供關懷,而且還必須在「醫療事故」發生一定時間內,主動啟動關懷機制,即時向病人、家屬進行說明、溝通,釐清可能爭議所在,而不是等到病方認為醫院應該為不良結果負責而提起「醫療爭議」才啟動。這樣的時機安排,已然包含了主動揭露與開放溝通的精神,除了緩和病方情緒、維繫信任外,也有助於後續調解程序平和進行。引進道歉法則精神,為主動揭露提供法律保護:不論是醫糾處理或病人安全文化的推動,揭露和表達歉意是非常重要的步驟,對於滿足病家資訊和情感上需要影響重大;但另一方面,因為擔心後續的訴訟和求償風險,往往使得這個步驟非常困難。法案為了鼓勵醫療人員在溝通關懷過程中,可以坦然揭露、勇敢表達遺憾、道歉或讓步,規範除非雙方當事人均同意,否則相關陳述不可以在訴訟中採為證據或裁判基礎,為建立良好的院內揭露機制提供基本條件。確保溝通無障礙,並提供資訊和權益上的協助:新法規範當病人或家屬因為語言文化因素,或是因聽力、語言功能等障礙導致溝通困難時,醫療機構需要提供受有訓練的人員,來輔助溝通進行。若病人符合藥害救濟、生產事故救濟或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的要件時,醫療機構應該要主動提供資訊和協助。當事人可尋求第三方公正專家意見,協助釐清事實:大多醫糾病家的共同訴求,是想要知道醫療過程中發生什麼事,以及是否發生不該發生的錯誤,但醫療具高度專業性,當醫病之間缺少信任時,可能導致關懷過程的說明無法發揮釐清事實的作用。新法設置收費制第三方專家意見管道「醫事專業諮詢」,在院內溝通階段,若醫病之間對於醫療事實或見解的認知差距較大,可共同擬具問題並備妥相關病歷資料,向第三方機構提出申請專家意見,用以輔助事實的釐清和說明。建構支持環境 為更積極的病人角色作準備對一般民眾來說,「事故關懷」法制化,可預期將帶來更加開放的醫療環境,面對醫療爭議,也可望終結求助無門、必須使用極端手段才能表達訴求的時代,有更多正式資源和溝通管道可供運用或選擇。病人及家屬將不再只居於被動接受服務的角色,而是可以主動提出疑慮、表達需要、參與溝通,成為病人安全的重要參與者。為了協助醫病雙方在溝通對話上做好準備,衛生福利部自108年起,也委託財團法人藥害救濟基金會成立醫療爭議關懷資源網站專區及諮詢專線(02-23510740),為醫療爭議當事人(病人、家屬、醫療人員)提供諮詢服務,傾聽事件發生經過,協助當事人釐清訴求和需要後,再給予後續處理方式或管道的建議,並適時轉介資源,有需要的民眾或醫事人員可以多加利用。參考資料:Vincent C, Young M, Phillips A. Why do people sue doctors? A study of patients and relatives taking legal action. Lancet. 1994 Jun 25;343(8913):1609-13.國內相關研究例如:吳建昌(2012),「醫療傷害無過失補償制度之分析及臺灣民眾態度初探」,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101年度研究計畫案期末報告。黃鈺媖、楊秀儀(2015),「病人為何要告醫生?以糾紛發動者為中心之法實證研究」,台大法學論叢,44(4):1845-1885。陳學德(2019),「醫療調解模式之實證研究─以病家為何告醫師為中心」,月旦民商法雜誌,,63期:109-144。‧醫療爭議關懷資源中心網站 https://medcare.tdrf.org.tw/
-
2022-11-22 焦點.元氣新聞
汪小菲檢舉小S濫用安眠藥!「思諾思」吃了會夢遊,醫師建議失眠者一種天然無副作用的安眠藥
被媒體爆出被大S索討500萬生活費因而暴走的汪小菲,昨(21日)開始在微博連續發文向大S一家開砲,其中提到揚言檢舉小S(徐熙娣)濫用安眠藥,連汪小菲媽媽張蘭也加入戰局,在直播中加碼爆料小S「每天吃20顆」。爆料所指的思諾思在台灣稱作「使蒂諾斯」(Stilnox),是治療失眠症之短期藥物,需醫師處方,在台灣屬第四級管制藥品。》看詳細新聞汪小菲在被前妻索討生活費的新聞爆出後相當憤怒,21日在微博連續不斷發文開砲,砲轟對象幾乎遍及大S一家,連大小S多個前任男友都不被過,而最多的莫過是小S了。「汪小菲接連留言「我就想問問思諾思哪兒來的,她老公買的上海房子哪兒來的?…」、「思諾思是什麼東西,就是喝酒哭加直播,要不然就是起不來,根本動不了…」思諾思在台灣稱作「使蒂諾斯」(Stilnox),是成人失眠症之短期治療藥物,屬於醫師處方藥品,在我國屬第四級管制藥品。主要成份為ZOLPIDEM TARTRATE。精神科醫師指出,使蒂諾斯因藥物作用快、半衰期短,能夠迅速誘導入眠,睡醒後精神輕鬆,但使用者成長太快太多,以致於出現不少相關的問題,濫用事件頻傳。》藥物百科/使蒂諾斯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2019年就曾發布警告,指出有幾款常見安眠藥可能引發罕見但嚴重的副作用,已知引發夢遊、不清醒時駕駛、不清醒時使用鍋爐等,釀成輕重傷與死亡等諸多意外,這其中羅列的成分包括eszopiclone(Lunesta)、zaleplon(Sonata)與 zolpidem(Ambien、Ambien CR、Edluar、Intermezzo與Zolpimist)。「使蒂諾斯」就含有ZOLPIDEM。因此台灣的「使蒂諾斯」藥物說明書即詳載:使用 Stilnox 後可能會發生複雜性睡眠行為 (如夢遊、夢駕、或在未完全清醒的情況下從事其他活動)。其中一些事件可能會導致嚴重傷害,包括死亡。如果病人曾使用 Stilnox 後發生複雜性睡眠行為,請儘速回診並停止使用 Stilnox。服用安眠藥 當心四大飲食雷區在台灣每十人就有一個受慢性失眠所苦,許多人會服用安眠藥讓自己好好睡一覺,但提醒安眠藥的使用還是要經過專科醫師處方開立,才不致成癮濫用。而吃安眠藥也要注意飲食上的限制,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如果因為吃了安眠藥沒效再吃一顆抑或用藥期間在睡前喝點小酒助眠,不但無助於睡眠,還有害健康。以下四大飲食雷區,務必注意避免:一、勿搭配酒和添加酒精的飲料及食品二、勿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食品三、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四、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失眠找原因 最天然的安眠藥是運動台大醫院藥劑部藥師張立人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造成失眠的原因百百種,簡單分成六加一類:包括壓力、含咖啡因提神的飲食、睡前激烈運動、過餓或過飽等行為、太吵或太亮等環境、含咖啡因的藥物、及找不到原因的原發性失眠。一失眠就只知道吃安眠藥不是治本之法,處理失眠應找到真正的病因,解決後才不會劑量越吃越重。建議失眠者,假日多運動或出門走走,保持身心健康才是最天然無副作用的安眠藥。【資料來源】.失眠吃不吃安眠藥? 記住2原則.失眠吞安眠藥 當心四大飲食雷區.3種成分安眠藥可能引發夢遊 衛福部:評估是否強化警示
-
2022-10-30 焦點.生死議題
「病痛纏身活著很痛苦,為何不讓我走?」 安樂死該合法化嗎,多數人這樣看
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行為是否道德,以及是否使合法化,一直是道德、社會最熱門和意見多樣的問題之一。無痛苦的死亡 安樂死分3種安樂死源自希臘文euthanasia,原意為「好的死亡」或「無痛苦的死亡」,但社會大眾對於「安樂死」認知可能不大相同。可依照執行方式大致分為三類:1.主動/積極安樂死(active):由醫師對患者施以致命藥物或採取某種措施,加速病人死亡。2.被動/消極安樂死(passive):由醫師移除維持病人生命狀態的維生系統。3.協助自殺(assisted suicide procedure):由醫師提供致命藥劑,患者自行施打。不論是積極或消極的安樂死,都能再依據病人的意願區分成「自願」、「非自願」與「違反意願」。目前,各國普遍接受消極安樂死,但對於醫生協助自殺和自願積極安樂死則抱持不同的態度。而台灣民眾最熟知的安樂死案例,為2018年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的案例,但因為台灣目前未合法通過主動安樂死,她因胰臟癌末期選擇前往瑞士安樂死。延伸閱讀:尚盧高達選擇安樂死離世!安樂死分3種 哪些國家合法?如何執行?台灣推動病主法 以安寧醫療善終台灣雖未安樂死合法化,但發展安寧照護多年,2000年制訂《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一開始適用範圍限末期病人,經多次修法,2009年通過了非癌症末期病患也可以接受安寧緩和的健保醫療,並進一步放寬安寧緩和醫療給付對象,讓更多非癌症病人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的醫療照顧。安寧非放棄救治 而是見死不亂救藥害救濟基金會採訪長年從事安寧療護的家醫科醫師許禮安提到,安寧醫療正確的意涵應該是「預立醫療決定」,醫療人員不會因為病人簽署意願書後,在還有救的情形卻見死不救,這個意願書是避免末期病人在疾病無法治好、生命救不回來時,因為家屬不捨而迫使醫療人員硬要急救,或是靠維生機器延長病人的痛苦,這叫作「見死亂救」。預立醫療決定最好是病人清醒時能自主決定,臨床上家屬往往擔心醫師對病人講出「癌症」和「末期」會過度刺激病人,其實不講出這兩個關鍵詞,也可以透過描述疾病的處理方式,讓病人表達意願。延伸閱讀:安寧療護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是放棄治療更非安樂死!關於安寧療護該知道的4件事安樂該不該合法化?多數人這樣看安樂死和醫生協助自殺行為是否道德,以及是否使合法化,一直是道德、社會最熱門和意見多樣的問題之一。對於安樂死到底該不該合法化?網路上出現多以支持的聲浪居多,元氣網針對讀者於粉絲團的留言蒐集了各方意見,來聽聽大家對安樂死的想法:針對支持安樂死的留言,有人認為是想替自己保留最後的尊嚴、有人是不想拖累家人,也有人是不想浪費醫療資源。「支持,萬一家境不好的醫藥費是一筆很重的負擔又會拖累家人,讓生病者有尊嚴的走,家人還有活下去的機會。」「安樂死並不是奪走他人的生命,而是幫助那些受盡病痛折磨的人能走的更有尊嚴,所以我百分之百支持安樂死。」「支持安樂死讓一些重症患者能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旅程,不用過著如地獄般的痛苦不堪活著,患者辛苦家屬也辛苦,希望最後的一個句點是我們自已來圈選。」「若能安樂死,誰願意讓外籍看護把屎把尿,讓健保費越來越貴,拖垮健保制度。」「支持啊!如果是我我會先留一筆安樂死的錢,然後其他的錢花光我就去執行安樂死。」「支持,其實換個角度想,安樂死也是治療的一種,治療重症患者的疼痛,治癒家屬不捨的心!」但也有人擔憂若法律不完善,或配套措施不夠縝密,怕會被有心人士、不肖子孫所利用,甚至加以陷害;必須仰賴政府與各方專業人士及團體來規劃立法,讓病人與家屬,有勇氣與尊嚴地面對死亡。「支持安樂死!但是法令要很慎重、很周延,以防不肖子孫拿到財產後,把長輩送去安樂死。」「非常支持!但一定要做好醫院相關配套與例外處理方式,經由專業人士討論規劃後,正式立法。以免醫療人員遇到問題卻無所適從,反而又變成紛爭甚至無端上法庭,第一線人員情何以堪。」「支持自己做決定!在還健康的時候可以簽署安樂同意書,以免以後生病沒辦法自理的時候無法選擇。安樂死是由自己做主,而不是長期臥病讓家人決定,這是有差別的,要安樂死自己做主,而不是被安樂。」對於安樂死的議題,有讀者分享自己家人的自身經驗,希望台灣能安樂死合法化,讓人有自由意志來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非常支持!家母因異物梗塞急救後昏迷指數3,靠呼吸器拖延1個多月後,經與父親商量出院回家,也拖延1星期才安詳平靜走了,這期間影響兄妹的家庭作息,總以為這是最好,但這是病患自己所祈願看到的嗎?那段時間總覺得家母在受罪,而我們家屬也非常辛苦、痛苦和不捨其受罪~拍痰、抽痰都有些血絲,會想那樣做是家母願意承受的嗎?故而在經由家屬的認同願意下,非常支持安樂死合法化,因為唯有如此才能讓病患有尊嚴的走完其生命的旅程。」「支持,看著自己的親人走到癌末的最後,只能看著親人痛苦,很折磨,讓自己可以選擇是否安樂死非常支持。」「在醫院看到許多因車禍,老人躺在床上手腳扭曲變形,也靠庠氣的,看了很不捨;躺了一、二十年了。不要讓他們活得如此辛苦啦。贊成安樂死,不是無情是看了難過拉。」醫師許禮安認為恐懼死亡是生物本能,然而並非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許禮安醫師建議,死亡是每個人必經的路,為何不提早做準備?從健康時就可以跟家人討論自己在末期的醫療決定,有充分時間預先做好溝通與理解,對比於毫無準備下的驚慌失措,更能讓臨床處理符合意願並達到圓滿。
-
2022-10-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他狂吞維他命D,一個月後引爆9大症狀!專家:維生素D中毒最嚴重恐腎衰竭,這樣補充最安全
千萬不要以為攝取維生素D,劑量越高越好!一名英國中年男子反覆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腳抽筋、耳鳴、口乾舌燥、一直想喝水、腹瀉,以及體重驟降12.7公斤等9大症狀,且持續近三個月,醫師問診時,這名中年男子告訴醫師,一位營養師建議他攝取綜合維他命,因此開始大量吞維他命丸,一個月後開始產生上述症狀。醫師追問發現,這名男子一天攝取的維生素D劑量,竟高達150000 IU(國際單位)之多。這劑量到底有多高呢?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中年人維生素D每日攝取量為400 IU,與英國國民保健署(NHS)的建議劑量一樣,依照這個標準,這名男子的一天維生素D攝取量為建議劑量的375倍,震驚在場醫護人員,便趕緊安排他住院、接受治療,後來這病例的研究報告經整理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病例報告〉期刊(BMJ Case Reports.)。攝取維生素D過量也會引起中毒!維生素D一旦攝取過量,便可能產生全身性維生素D中毒反應,研究顯示,維生素D中毒症狀包括厭食、腹痛、嘔吐、便祕、消化性潰瘍、胰臟炎等。此外,維生素D過量也會引發高血鈣症,對心血管系統則會引起高血壓、心律異常,腎臟也會受害,嚴重甚至腎衰竭。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指出,維生素D的攝取,不是越多越好,由於這是脂溶性維生素,長期大量攝取、累積於體內,也可能造成危害。過去雖有研究發現,攝取維生素D對肌肉生成有幫助,但數據也顯示,一天攝取880 IU與攝取1600 IU,效果並無不同,不是攝取劑量越高,效果越好,多吃並沒有好處。怎樣正確補充維生素D呢?對於補充維生素D,張斯蘭建議,運用天然方式,較不會產生過量問題,像適度曬太陽或攝取蛋黃、鯖魚、日曬香菇等食物,都有助補充維生素D,此外,曬太陽時狂抹防曬乳或整身包緊緊,則會影響維生素D生成,這點要特別留意。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選購維生素D等保健食品、營養補充品,建議仔細閱讀包裝標示,包括維生素、礦物質含量,都要研究清楚,一旦皮膚產生紅疹、搔癢或腹瀉、其他不適症狀,就要馬上停止食用,並盡快就醫。
-
2022-09-21 焦點.用藥停看聽
瘦瘦針恐釀急性胰臟炎?食藥署提醒:這些降血糖新藥有風險
國內超過220萬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藥物發展快速,近年2款新型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除了不易出現低血糖副作用,還有心血管保護及減重效果。不過食藥署提醒,新一代降血糖藥物近年有接獲疑似藥物引起急性胰臟炎的個案,建議民眾服藥前應諮詢專業人員,並配合醫囑按時服藥。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我國糖尿病患者中以第二型糖尿病較多,且男性發生率較女性高。而有糖尿病患者,同時也可能有高血壓、高血脂、癌症等共病存在。近年糖尿病初次發病更有年輕化趨勢。食藥署指出,新一代降血糖藥品「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 inhibitors)」和「類升糖素胜肽-1受體促效劑(GLP-1 receptor agonists)」,除不易出現低血糖的副作用,還額外提供心血管保護及減重的效果。雖副作用較低,但近年接獲疑似因GLP-1受體促效劑導致急性胰臟炎之藥害救濟申請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患者使用GLP-1受體促效劑,可能伴隨腸胃道不適,像是噁心、嘔吐、腹瀉等副作用,若有家族性髓質甲狀腺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症候群的患者,因禁用GLP-1受體促效劑類之抗糖尿病藥物。且服藥期間,若有胰臟炎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使用SGLT2抑制劑或GLP-1受體促效劑,雖然可以達到降低血糖及控制體重的效果,但SGLT2抑制劑可能會提高生殖器和泌尿道感染、骨折和酮酸中毒的風險。王治元提醒,若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腹痛及不尋常的疲倦、嗜睡或昏迷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若使用SGLT2抑制劑後,出現呼吸急促、全身倦怠、痠痛等,也要告知臨床醫師,求證是否為藥物副作用。SGLT-2抑制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透過抑制腎臟回收尿液中的葡萄糖,讓糖分經由小便排除人體外,進而達到降血糖的效果。SGLT-2抑制劑除了可以降血糖之外,還會透過減少腎絲球壓力等機轉,直接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不過用藥後血中的糖類濃度降低,會增加食慾,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患者使用藥物2年後食慾增加,體重反而回升。GLP-1受體促效劑:為新一代口服降血糖藥,又稱為「瘦瘦針」,透過2種機轉方式達到減重效果,包括「讓胃排空時間延長,不覺得飢餓」,另一則是「抑制下視丘食慾中樞,降低吃東西慾望」。不過一但停藥,體重可能因「溜溜球效應」反彈回來。控制糖尿病要多管齊下,不只靠藥品,仍須配合規律飲食和運動、控制體重。王治元建議從睡眠、運動及飲食3面向改善生活型態,晚上9、10點即可就寢,每日要睡7到8小時,根據過去研究,中午稍作10到30分鐘午休,也是良好生活型態之一;根據研究,每天運動累計20到30分鐘,即可預防身體退化及慢性病,像是走操場、公車捷運站提早一站下車,簡單走路10分鐘都是很好的運動。飲食習慣也是控制血糖重要因素。王治元說,現在營養控制與過往不同,不再用規範「吃幾碗飯」、「吃什麼菜」,而是依照個人愛吃、常吃的食物類型,從中抓取適合分量來控制血糖,達到健康生活型態。食藥署呼籲,凡藥品必有其風險,需透過合法管道取得,不可為達到快速效果而私下購買、自行併用藥品。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皆屬於醫師處方用藥,使用前應諮詢醫療專業人員,了解用藥的風險與效益並主動告知醫師目前所有服用的藥品、藥品過敏史、病史,配合醫囑按時服藥,才是確保用藥安全之道。食藥署提醒用藥安全五重點:1.正確且安全地使用合法藥品2.凡藥品必有其風險3.發生藥品過敏或不良反應時立即回診就醫4.用藥期間注意身體反應5.藥害救濟有保障提醒民眾在合法正當情況下使用藥品,若導致副作用或住院、死亡,可申請藥害救濟。藥害救濟諮詢專線:02-2358-4097或上藥害救濟基金會(www.tdrf.org.tw)官網。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是否含有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根據食藥署提供資訊,SGLT2 抑制劑常見藥物成分名包括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mpagliflozin與Ertugliflozin。如果您或家人有使用降血糖藥,若想查詢服用藥品是否含有SGLT2 抑制劑,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例如:‧查詢含「Can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Da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mpagliflozin」成分藥物‧查詢含「Ertugliflozin」成分藥物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成分包括:Dulaglutide、Exenatide、Semaglutide和LIRAGLUTIDE。透過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查詢含「Dul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Semaglutide」成分藥物‧查詢含「Liraglutide」成分藥物若您或家人有使用藥品問題,想查詢服用藥品成分,歡迎查詢元氣網藥物百科。
-
2022-08-30 焦點.用藥停看聽
發生藥物過敏怎麼辦?藥師:記得帶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就醫
當接獲民眾以恐慌的心情詢問因吃了某個藥品導致身體出現,包括呼吸不順、起疹、嘴巴浮腫等異常現象。此時藥師就需要協助評估用藥的時序性、關聯性等,來釐清是否為藥物過敏反應,並指導民眾處置方法,讓對方能安心或提高警覺。多一分對藥物過敏的認識,就能少一分遭遇到藥物過敏的不安與傷害。高雄成功電台邀請藥師接受藥物安全專訪,提供藥物過敏相關知識,簡單介紹藥物過敏反應類型與可能原因,提醒民眾注意六大前兆症狀:疹、破、痛、紅、腫、燒,若服用藥物後出現上述症狀,必須高度懷疑為藥物過敏,最好能攜帶正在服用的藥袋或用藥紀錄單回診就醫。越早察覺過敏徵兆,就能及時減緩傷害,避免嚴重過敏反應。另外,藥師也宣導藥害救濟概念,讓聽眾朋友了解若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可以透過相關管道保障自身或家人的權益。最近適逢新冠疫苗施打熱潮,與主持人對談當中,藥師特別強調疫苗過敏基本上與過敏體質沒有直接關聯,本身為高風險慢性病人、孕婦、癌症患者等在經過醫師評估後都是可以施打的對象。若在施打後發生較嚴重過敏反應,可以選擇不同種製程生產之疫苗,如果民眾施打mRNA疫苗,廠牌包括Moderna或BNT後,發生無法忍受之不良反應,則下一劑建議在醫師評估下,可改為蛋白質次單元製成的高端疫苗,或是腺病毒載體製成的AstraZeneca疫苗,並請醫療院所或轄區衛生所協助通報疫苗不良反應。最後提醒民眾若是曾發生過藥物過敏,可以請醫師註記在健保卡內,預防下次處方到相同或是同類藥物,避免不良反應再次發生。藥師是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的重要角色,雖然藥物過敏無法完全預防,但若能透由這次電台廣播的機會,教導更多的聽眾對藥物過敏的認識,以減低嚴重不良反應的發生,更能讓社會大眾體現藥師專業的價值。(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54期》、藥師邱鈺庭、項怡平(義大大昌醫院藥師)授權刊載。>>原文連結)想要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有哪些用法、有哪些注意事項,趕快來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https://health.udn.com/health/database/pharma
-
2022-08-09 焦點.用藥停看聽
藥物過敏常見6大前兆,嚴重恐窒息死亡!《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吃了哪些藥
「有對什麼藥物過敏嗎?」不管到醫院或診所,第一次就醫時,一定會被問 「藥物過敏史」,也就是過去是否曾發生過藥物過敏?哪些藥物引發過敏?醫師將避免用藥,以免造成不良反應。想要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藥?《元氣網》改版上線推出「藥物百科」,輸入你所吃的藥物名稱查詢就知道。藥物過敏常是臨床見反應,建議民眾主動紀錄過敏史,包含食物或花粉、藥物等。一旦知道自己有哪些藥物過敏,可索取「藥物過敏紀錄卡」,最好將曾經引起過敏的藥物或注射藥劑等,將學名、成分名、商品名以及發生的症狀,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避免再次過敏。藥物過敏是指服用藥物後所引起的過敏反應,人體免疫系統是體內天生的防衛網,若遇到外來不同於本身的物質,基於自我保護,免疫系統會設法排除外來物質,在身體對抗異己的過程裡,可能某些異於平常的症狀出現,或輕或重且因人而異,這就是所謂的過敏症狀。藥物過敏可能受到基因、性別、病史、遺傳、年齡等影響,第一次發生時幾乎無法預期,同一種藥物,也可能之前吃了沒有問題,再次服用卻發生過敏。藥物過敏不只針對「藥品」,注射劑型的針劑,包含疫苗、麻醉藥物,或是外用藥膏、眼藥水等,都可能引發藥物過敏反應。藥物過敏症狀經常不典型且具多樣性,常見六大前兆為「疹、破、痛、紅、腫、燒」,例如皮膚癢起疹子、口腔黏膜潰瘍、喉嚨疼痛、眼皮嘴唇腫脹、發燒等。每個人對藥物過敏反應不同,輕者只是皮膚癢,嚴重者可能呼吸道腫脹導致窒息、死亡。藥物過敏依照發作時間,可粗分為兩大類,分別是:「立即性藥物過敏」、「延遲性藥物過敏」。立即性藥物過敏:服藥後幾小時內發生,通常來勢洶洶,常見症狀像尋麻疹、血管性水腫、全身型過敏性反應、類全身型過敏性反應。常見導致立即性藥物過敏的藥品,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盤尼西林類、磺胺類抗生素、頭孢菌素類抗生素、鈣離子阻斷劑、麻醉藥物、顯影劑等。延遲性藥物過敏:發生用藥數小時或數天後,曾有案例服藥後一個月才出現過敏反應。常見症狀有發疹性反應或固定型藥物疹、嚴重皮膚不良反應,如「史蒂芬強森症候群(SJS)」。常見誘發延遲性藥物過敏的藥物,多為需要定期服用的藥物,如降尿酸藥物異嘌呤醇(Allopurinol)、抗癲癇用藥卡巴氮平(Carbamazepine)、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 (NSAIDs),其餘如盤尼西林類、磺胺類抗生素。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我國十大藥害救濟可疑藥物,第一名為降尿酸藥物「Allopurinol」、其次是抗癲癇藥物「Phenytoin」和抗結核病藥物「 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藥害基金會藥害調查組組長簡美夷表示,最常見不良反應以「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最多,占六成七,多為SJS。根據調查,約5%到10%藥物過敏藥者因SJS而死亡。SJS發生前三天,會出現發燒、喉嚨痛、眼睛刺痛,後續口腔黏膜、眼睛粘膜、生殖器等開始不適,同時也會出現皮膚反應,皮膚出現類似水泡的「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患者若未察覺,漸漸粘膜持續破壞,患者無法進食,或導致肺阻塞等,恐引發死亡。簡美夷表示,SJS為嚴重藥害救濟最多的不良反應,多達778件,其次為毒性表皮壞死溶解症,有278件,第三為藥物疹合併嗜伊紅血症及全身症狀,有180件。從1999年到2022年6月累計的不良反應,多達67%為皮膚及皮下組織疾患。「Allopurinol」、「Phenytoin」和抗結核病藥物「 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經常引起嚴重皮膚不良反應,且皆屬於延遲性藥物過敏,患者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多數嚴重到住院或用藥超過一到二周才發現。表/十大藥害救濟藥品成分如何避免藥物過敏避免藥物過敏,民眾可以透過基因檢測、主動告知任何過敏史、紀錄藥物過敏紀錄。簡美夷表示,以藥害救濟第一名的藥物成分Allopurinol或第四名Carbamazepine,已知若具有HLA-b5801基因服用Allopurinol,或具有HLA-b1502服用Carbamazepine,容易引發SJS,可以透過基因檢測避免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衛福部食藥署提醒,主動紀綠藥物過敏史非常重要,可於用藥期間保留藥袋或處方紀錄,若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藥袋或處方紀錄供醫療人員參考;若曾有藥物過敏史,即使不確定藥物名稱也應告知醫療人員。如何預防過敏反應如果只知道自己會對藥物過敏,但對哪些藥物過敏不清楚,請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觀察在服用藥物後,若身體產生過敏反應,應立即停用,並將所有藥物拿到醫院或藥局,請藥師和你一同找出讓你身體產生過敏反應的特定藥物,並將紀錄下來,作為日後買藥或就醫的參考。當懷疑藥物過敏時,如何因應?1.停用所有藥物,但先不要丟掉。2.回去請教開藥的醫師。3.如果要請教別的醫師,應把所有長期或當時服用的藥物都提供給醫師參考。4.每次看病都要說出對何種藥物過敏。用藥記錄卡的使用與用途?提供用藥記錄卡,方便就醫民眾能記錄自己長期服用的藥品,或過敏藥品,以後不論在任何一家醫院就醫都能提供自己的用藥記錄卡,當藥品有改變時,也方便隨時記錄與更新,提供醫師、藥師、護理人員參考,避免發生藥物不良反應,讓用藥更有保障。想要知道自己所使用的藥物有哪些用法、有哪些注意事項,趕快來元氣網藥物百科查詢!>>https://health.udn.com/health/database/pharma
-
2022-07-13 焦點.健康知識+
期待被護理師打針能快狠準?呼叫能馬上到?打破刻板期待,讓護病溝通更順暢
護理師是醫療團隊中照顧病人的第一線,與病人互動最頻繁、接觸時間最久,是最直接感受病人焦慮和不適的專業人員;而病人也常對護理師投射許多期待:期待獲得立即協助、期待緩解不適、期待被溫柔問候等等,有時當期待不如預期時,也容易衍生相關抱怨或爭議。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護理部吳美幸護理長,她認為,護病溝通的重點在於「理解」,才能互相體諒、讓治療更順利。護理師忙什麼?病人看不見的 更是治療關鍵護理師最常被看見的工作是直接照顧,例如對病人進行血壓等生理數據的採集、依醫囑執行給藥、打針、協助翻身等照護工作,然而病人看不見卻很重要的任務,是評估病情,並作為病人與醫療團隊的溝通橋梁。護理師對病人的檢查與觀察,不只是記錄數字,還必須與之前的數據比較,抓出病情的動態變化,綜合判斷後與醫師溝通,成為調整用藥或治療策略的重要依據。除了主動透過護理評估,讓醫療團隊提供病人更適切的處置,吳美幸護理長指出,護理師也是整合醫療資源的窗口,病人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護理師,由護理師協助向醫師反映,或是轉介其他專業人員諮詢。期待打針快狠準?血管條件因人而異 與病人一起找解方許多人害怕打針的疼痛,因此希望護理師展現一針就上、速戰速決的能力。然而,上針困難除了技術問題以外,主要跟病人本身的生理條件有關,比如體型較胖者,血管可能比較沉而不容易確定位置與深度,老年人血管彈性較差,也不好上針。「我們理解病人不想承受失敗,也會跟病人一起努力解決問題!」吳美幸護理長表示,護理師上針前會先評估病人的血管狀況,對於血管不好掌握的病人,可以透過敷熱毛巾幫忙擴張血管,同時請病人用力做抓握的動作,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讓局部血管更加明顯以更好上針。期待呼叫馬上到?依危急度應變 尋求支援住院病人遇到狀況或疑問時,第一反應就是呼叫護理師,但護理師有時候可能無法馬上就到;吳美幸護理長說明,護理師往往要同時間執行多種業務,不僅要在固定時間內,按部就班完成例行的量測、給藥或換點滴等,還要緊急應變各種突發狀況。例如同個病房的病人出現不同狀況,第一床發燒、第二床喊著疼痛、第三床血壓下降,每個狀況對病家來說都等不得,但護理師必須權衡危急度,因此會先對血壓下降病人做緊急處理,同時也會請其他同仁處理發燒與疼痛的病人,「請理解這個選擇並不是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病家等待的同時,護理師也正在聯繫相關資源來協助,希望能幫病人解決問題。」期待溫柔有耐心?展現專業 以病情改善為共同目標病人就醫時,除了身體不適,也容易因病情或醫院環境而產生焦慮,因此常期待護理師能溫柔、有耐心的對待。吳美幸護理長表示,護理師都希望展現專業和知性,盡力傾聽病人的需求以及提供解決方法,某些時候或許無法滿足病人的主觀感受,或因為忙碌、緊急,沒有辦法常常保持微笑,不過「沒有護理師會故意擺臉色!」,希望跟病家回到專業上的溝通,找出問題點讓病人的病情獲得有效改善。吳美幸護理長指出,就像很多人對自己親近的人最容易展現情緒,護理師因為跟病家互動最密切,也容易成為情緒的出口,所幸多數不滿或抱怨,經過說明後,都能獲得理解。她強調護理師與病家或許想法不見得一致,但只要彼此願意多溝通、照護上的共識會更接近,才能為病人謀求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若有醫病溝通的相關疑惑,歡迎瀏覽醫療爭議關懷資源專區(https://medcare.tdrf.org.tw/)或洽詢醫療關懷諮詢專線:(02)2351-0740
-
2022-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藥害救濟出爐 打AZ致血栓獲最高救濟600萬元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公布最新會議紀錄及最新受害救濟名單。本次共審議52案,其中六案核予救濟,包括AZ三案、莫德納三案。其中嘉義市李姓個案被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接種AZ疫苗有關,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0萬元,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三案;並給予喪葬補助30萬元。VICP本次公布其5月26日召開第180次會議的會議紀錄,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嘉義市李姓個案,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血小板及D-dimer檢驗結果皆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臨床表現,Anti-PF4檢驗結果也顯示陽性。根據病理解剖報告,個案全身臟器血管中出現許多微小血栓, 研判個案為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由於症狀與接種AZ相關,依據「預 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核予救濟金新台幣600萬元。而個案經病理解剖,因此也依規定給予喪葬補助。另有兩案接種AZ後分別出現連續發燒長達七日和左側橋腦及右側小腦急性梗塞,但因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相關,分別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元和2萬元。除AZ疫苗外,另有三案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分別出現痙攣、帶狀皰疹、左肘積液及皮下水腫等情形,但因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疫苗相關,分別核予救濟金新台幣1萬、2萬和7.5萬元。前次核予救濟600萬元為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所核定的桃園市劉姓個案,也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金。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死亡率升 專家:應早期投藥、降低行政門檻
國內今天145例死亡個案中,45例來自長照機構,佔31%。針對長照住民用藥,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藥物不能預防或取代疫苗,仍須快篩陽性才能投藥,而長照最早開始「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就能直接給藥」的措施。不過,專家表示,考慮疫情規模和利弊並非不能改變給藥策略,應針對有症狀、有接觸者早期投藥,並降低相關行政門檻。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投藥部分各縣市機構都在積極執行,只要快篩陽性,沒有藥物禁忌症都會盡快投藥,是降低致死率的重點。至於有疑似症狀就投藥,可能讓處方醫師有疑慮。因為慢性咳嗽、呼吸道症狀很常見,從臨床症狀給藥不保證無副作用。且抗病毒藥物目前不符合藥害救濟的管道,因此利弊權衡下很多醫師會擔憂。目前快篩普及率和操作方便性都很好,出現疑似症狀仍建議先快篩,讓醫師有檢驗佐證做為開藥依據才較符合實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則表示,一波流行中可考慮有症狀、有接觸,儘管檢驗陰性即投藥,尤其住在同一個長照機構本就容易傳染,這就是「經驗性」和「積極性」的投藥;過去流感就是這樣做。他直言,在醫學上臨床副作用等都是可以討論,考慮疫情規模和利弊也不是不能改變。中華民國防疫學會榮譽理事長王任賢說,疫情一旦傳進長照機構,死亡率就會高,這是各國疫情共同特徵。要預防死亡,唯有靠「及時連結醫療」,之前醫療量能吃緊,醫療院所自己的問題都處理不完,長照的病人根本很難轉進去。現在快篩陽確診開始紓解醫療量能的壓力,但仍卡在給藥速度不夠快。王任賢表示,長照與醫療是兩套系統,兩者間本就有隔閡,加上新冠肺炎是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通報和給藥都要符合一定程序,就算把藥直接放在機構,都不見得能很快就給出去。現已既然不再疫調,不明白為何不讓新冠肺炎回到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與「流感併發重症」一樣,可大幅降低相關行政流程的門檻,進而加速給藥。王任賢猜測,政府遲遲不願意將新冠肺炎改列第四類法定傳染病,或許是因為如此一來,擁有極大權力和大筆特別預算的指揮中心,很可能就得解散了。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有症狀即投藥? 羅一鈞:憂副作用、無藥害救濟
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死亡個案145例,其中45人來自長照機構。前疾管局長蘇益仁不斷強調,應注意長照機構的死亡率,建議針對住民直接百分之百給予投藥。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藥物不能預防或取代疫苗,但快篩陽性經醫師診斷就能直接給藥,長照最早開始做;若有些機構或醫師因為慢性病多重用藥而開藥較保守,可以討論,但目前仍維持此措施。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過去一周統計機構住民占每天死亡人數平均約26%至27%。每天死亡個案中80歲以上都占大多數,雖有一定比例在長照機構,但整體來看機構致死率還是偏低。羅一鈞表示,截至昨天共有1018家住宿機構有染疫確診事件,包括1萬724名住民、4020名工作人員,機構送出就醫和後續死亡正請機構統計中,待回報後會再完整報告。投藥部分,各縣市機構都在積極執行,只要快篩陽性,沒有藥物禁忌症都會盡快投藥,是降低致死率的重點。專家提到不需快篩有疑似症狀就投藥,可能讓處方醫師有疑慮。因為慢性咳嗽、呼吸道症狀很常見,從臨床症狀給藥不保證無副作用。抗病毒藥物目前不符合藥害救濟的管道,因此利弊權衡下很多醫師會擔憂,因此需要看疫情發展是否能用症狀預測而不用快篩。目前快篩普及率和操作方便性都很好,出現疑似症狀還是先快篩,讓醫師有檢驗的佐證做為開藥依據才比較符合實證。陳時中表示,目前針對機構工作人員和住民都以每人三劑發放,使用可近性高,且15至20分鐘可完成檢驗。只要快篩陽性經過醫師診斷,就可以直接給藥。
-
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那是2006年的一月底,我接到皮膚科的照會。病患是一位54歲的男性,因為血尿前去一家醫院看診,而發現膀胱腫瘤,但因為用藥過敏,全身紅疹脫皮,而住到皮膚科。翻一下他的病歷,得知他是位旅居美國的華僑,回台探親及過農曆新年。兩週之前因為血尿到一家地區醫院求診,經過膀胱內視鏡檢查,診斷出有膀胱癌病灶。由於他對膀胱鏡檢查後所服用的磺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產生全身皮膚紅腫,起水泡及脫皮,而被轉送到我們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了兩週,皮膚病灶漸漸緩解,皮膚科醫師於是照會我安排後續的膀胱腫瘤治療。由於此時已接近農曆春節年假,所以我告知病患,等待農曆年假之後,就安排他住院開刀。大年初六,他住進醫院泌尿科病房,隔天我就幫他手術。手術是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這種手術是屬於內視鏡微創手術,在尿道內視鏡近導引下,將表淺性的膀胱腫瘤刮除。一般病人在手術後一到兩天就可以出院。手術很順利,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病患接著經恢復室回到病房休息。不料,當天晚上十點左右,病患訴說突然胸悶痛,吸不到氣。值班醫師發現他呼吸急促、淺快,胸口發悶,血壓下降。緊急做心電圖,沒有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的現象。隨即緊急照會心臟科的總醫師,心臟科總醫師立即推著心臟超音波過來,發現病患左心室壁收縮力異常,且有少量心包膜積液,不能排除心肌梗塞。因此,心臟科建議立即轉床到心臟加護病房,準備安排心導管檢查。心肌收縮異常及包膜積液,導致心搏量減少,血壓下降。病患插上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隨後的心導管檢查,並未發現任何血管阻塞的現象。同時安排心包膜積液的引流,心包膜積液引流後,血壓略有回穩。可是心肌的收縮力卻一直不見起色。當天凌晨即在主動脈內裝置了動脈幫浦以維持血壓。但情勢持續惡化,隔兩日就裝上了葉克膜裝置。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可以說從他晚上開始喘起來之後,就急轉直下。我整晚都守在心臟加護病房不敢離開。一直在思索:手術中有發生了什麼特別的狀況嗎?反覆查閱手術紀錄、護理紀錄以及麻醉紀錄。但絲毫看不出有什麼端倪。緊急趕到的家屬,包括一直陪著病患的配偶,病患的兄長以及從美國趕過來醫院的子女焦急地在加護病房外面守候。我在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連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要如何向家屬解釋呢?身為主治醫師,也只好硬著頭皮向家屬報告病程,以及現在發生的情形。但也只能照著目前的現象說明,其他的,我也坦然地告知自己並不清楚病患為何會進展到這樣的狀況。心臟加護病房的團隊相當積極,將他血壓等生命徵象都維持著,不過也覺得奇怪為何心臟機能不斷在惡化。甚至心臟跳動的頻率也開始出現陣發性的不整脈。由於病患接受大量的輸液,肺部和四肢周邊都有明顯的腫脹積水,所以也一直一定要用利尿劑治療。奇怪的是,打入利尿劑後,尿是有出來,但心臟收縮功能就更退步一些。這時我一個想法閃過腦海,該不會是跟之前的全身過敏有關吧?難道他是過敏性心肌炎?病患因為磺胺類的藥物過敏,是不是現在所用的藥物也有磺胺的成分呢?一查之下,不得了!幾乎所有的利尿劑,降血糖藥,改善排尿的高選擇性的甲型阻斷劑等等都是磺胺類的藥物,難怪一用就會出現心臟機能的下降!有了這個發現之後,立刻按照免疫科專家的建議,將所有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全部停掉。並且使用類固醇。由於心臟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看著葉克膜使用的期限也要到了,要再搶救,就只能依靠人工心臟或者做心臟移植了。幾經掙扎,再次由心臟外科置入心室輔助幫浦做為過度處置,等待看整體情形是否改善,或是有機會可以換心。然而,心臟移植沒有等到,病患接連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的跡象,就在我幫他手術的二十天後,宣告不治。為了要證實他的病因,我懇求家屬允許我們在拆除葉克膜的時候,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作為病理化驗之用。數日後,病理化驗報告出來:「心機有過敏細胞瀰漫性浸潤,確認為過敏性心肌炎。」家屬哀傷不已,而我數日來,日夜在加護病房守候,向家屬匯報訊息,雖然身為主治醫師,但另一種角色也與家屬成為作戰夥伴,不幸我們戰敗了。送走了病人,我彷彿被掏空了一半,深層的挫敗感壓得我灰濛濛的。由於這段時間我都綁在醫院,內人也不時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強打起精神,繼續查著文獻,對於過敏性心肌炎的病例反覆比對。結果發現,案例幾乎都是以類似的病程變化在發展。外科部死亡及併發症討論會中,按例都需要將死亡病例做一個完整報告。報告後,一位資深的師長問我,這個案例有無申請藥害救濟? 「對呀,我可以幫他爭取藥害救濟!」我將這個訊息向他的兄長分享,之後就詳細從頭整理他的病歷資料,包括在這次住院之前於他院就診的病歷,附上最後關鍵的病理報告,徵得家屬同意,幫助他們提出藥害救濟。終於在病患過世四個月後,獲得藥害救濟的補償。我在想,病患是因為過敏性心肌炎而發生心臟衰竭。他發生心肌衰竭時正好在醫院中。假使他二月六日沒有住院,很可能他發生胸悶氣喘時是在家中或是其他地方,被送到醫院時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急救。如果來不及救,很可能會被歸咎到心肌梗塞。那麼,過敏性或是病毒性的心肌炎而導致的突發性心臟衰竭的發生率應該遠超過目前所報告的案例。磺胺類抗生素,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已有90年歷史。目前仍廣泛用於治療人體各種感染症,包括上下呼吸道、腸胃道、腎臟及尿路感染症、生殖器感皮膚感染等。但這類抗生素卻常造成藥物過敏反應,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可從輕微到嚴重反應都有,輕微的表現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有時發生生殖器附近(像是龜頭、包皮)的潰瘍或腫脹性藥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斯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而再發生心肌炎者,就更少見了。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永久後遺症。根據台灣藥害救濟的統計,磺胺類抗生素是目前國人引起嚴重皮膚藥物過敏排名第六的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最近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確認了磺胺類藥物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之後可以幫助病人找出是否有這種特殊體質,以避免接觸到此類製劑。
-
2022-05-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Paxlovid藥局端剩三成 藥師公會:預計下周撥補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國內今天新增本土個案突破九萬人。為使確診者能盡快獲得口服抗病毒藥物,指揮中心於5月5日撥配兩萬人份輝瑞Paxlovid藥物到核心藥局。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除原先57家核心藥局外,更往下發送到衛星藥局,有1514間藥局可領藥和送藥到府。不過目前庫存僅剩三成、約6000人份,已申請撥補預計下周配發,但實際數量還需要與指揮中心協調。指揮中心5月初下放抗病毒藥物,配送至縣市22家應變醫院共2.2萬人份、至各縣市188家專責醫院共有22.8萬人份,另配送2萬人份至57家核心藥局。而居家照護確診者因無法出門,可採取「視訊看診」或「代為看診」進行就醫,指揮中心也於5月13日開放可由確診者非居家隔離中的親友,持確診者健保卡及確診證明代為看診、領取藥物。而若經醫師評估符合服用Paxlovid抗病毒藥物資格,也可及早服用避免重症及死亡。不過黃金舜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與相當多藥物,包含心血管疾病用藥、抗癲癇用藥、C肝用藥等有交互作用,加上該藥物目前僅通過EUA尚不適用藥害救濟,因此服用前民眾務必詳盡告知服用中藥物,由藥師謹慎查閱雲端藥歷,審視處方確保用藥安全。另外,黃金舜也提到,目前藥局端的Paxlovid採三階層方式管理該藥物,其中57間為核心藥局負責向疾管署調貨,再撥補藥給271間衛星藥局,衛星藥局則再往下撥補給其餘1186間分區藥局。除了可透過藥局協助送藥外,黃金舜也表示,因藥局除了送藥,還需協助販售實名制快篩等其他業務,希望民眾也可聯繫親朋好友代為領取處方箋及藥物,以減輕藥師負擔。可領藥的藥局,可到藥師公會「送藥到府專區」的藥局地圖查詢(https://www.taiwan-pharma.org.tw/public/pharmacy_gohome.php)。
-
2022-05-15 新冠肺炎.居家隔離怎麼伴
手把手實戰經驗分享!居家照護確診患者如何取得新冠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一次看
本文撰寫日期為2022/5/15,近期政策變動快速,請以官方資訊為準。本週快70歲屬於高風險族群的爸媽染疫,我自己幫跑確診-視訊看診-藥局領公費藥輝瑞口服藥&清冠一號後,覺得流程的確有複雜……因此寫文章整理經驗,分享給大家參考。尤其,65歲以上、失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族群屬於高風險病人,輕症階段就可以申請「公費」輝瑞口服藥,降低中重症風險,但需要在發病後五天內服藥,這個還有好多符合資格的人不知道啊!家人有高風險因子的真的建議預先了解,以免像我碰到後一團混亂。年近七十、有中風病史的爸爸跟媽媽本週 COVID-19 快篩 / PCR陽性,在兩天內幫他們分別拿了居家照護的中西藥,把經驗整理下來,寫得趕,若有文句資訊誤差請見諒。感染 COVID-19 後若症狀尚不嚴重,多數人都是居家照護,但即使打過三劑疫苗,居家照護不表示你只能在家量體溫/血氧、吃感冒症狀藥、變嚴重了再送醫。COVID-19 陽性居家照護階段,衛福部有提供兩款口服藥物(Paxlovid西藥;清冠一號中藥),這兩款藥都是給輕症患者,「預防」變成中重症 ── 也因此,當知道是陽性後,尤其是長輩或高風險族群(ex. 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失智、癌症等),雖然輕症在家,目標應該要是盡速取得並服用這兩款藥物。尤其,依 TFDA 用藥說明 Paxlovid 只適用「發病5天內」的病人;美國 CDC 建議也是5天內但要盡快(as soon as possible and must begin within 5 days of when your symptoms start)── 因此症狀出現後,就是跟時間賽跑,盡快快篩、確定陽性後盡快取得藥物。綜合比較兩款藥物,都是處方藥,都要經過看診拿到醫師處方箋才能取得:可以看出來,較嚴格的是西藥 Paxlovid ,一定要符合 14 類風險 + 確診才能拿;清冠一號相對寬,需要確診但沒有明文的 14 類風險限制。以我跟家人的考量,因為療效的學術證據前者較多,因此我們的想法是:符合 14 類風險,就請盡快申請 Paxlovid;不符合14類風險,再申請清冠一號。以我家為例,爸爸 68 歲且中風過符合 14 類身分服 Paxlovid,媽媽未滿 65 歲不符 14 類服中藥。以下分享取得 Paxlovid 藥物的步驟:●【STEP 1:確認是否符合限制(是否有可領 Paxlovid 的14類風險因子)】●【STEP 2:取得確診身分】●【STEP 3:預約視訊看診】●【STEP 4:取得處方箋、到核心藥局領藥】●【BONUS說明:若無法取得 Paxlovid,申請清冠一號的方式;以及,若無法取得 Paxlovid、清冠一號,坊間常稱的自費「清冠一號水藥」是什麼?】【STEP 1:確認是否符合14類限制】請看《公費COVID-19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方案》「二、適用條件」, 12 歲以上、體重 40kg 以上、發病五天內,且必須符合 14 類條件之一:最常符合的應該是年齡,只要65歲以上就符合資格了!另外有關孕婦,依領用方案P10因目前沒有孕婦臨床資料,必須是醫師判斷效益>風險、病人同意,才可服用 Paxlovid。【STEP 2:取得確診身分】因為Paxlovid需在發病五天內服用,盡快取得確診身分是非常重要的。請留意,自己做完快篩陽性並不算確診,依目前官方規定,以下兩種方式才算確診:●方式一:去做PCR篩檢,結果為陽性。(可以從疾管署地圖找社區篩檢站預約PCR)●方式二:如果你已經快篩陽,而且你本來就是(A)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正在3+4天的居家隔離/自主防疫 或(B)入境7天內居家檢疫中 ── 只有這兩種情況才不用PCR,可透過視訊看診,拿陽性快篩給醫師遠端確認,取得確診身分。(註:病人不會視訊看診的話,可由家人去實體診所幫確認確診)也因此,如果你是家中第一個快篩到陽性的人,一定還是要出門做 PCR 確診。後續你的親密接觸者則可以只做快篩陽性,透過視訊看診取得確診身分。幫爸爸預約 PCR 時發現小秘訣:很多醫院社區篩檢站可線上預約,即使你現在看到額滿,可以試試重新整理、過段時間再看,通常又會釋出名額,我就是這樣在下午幫爸爸預約到隔天早上 PCR;診所則通常要電話預約,須留意有些診所雖在疾管署地圖上但可能還沒提供服務。做完 PCR 後就是焦心等待,十小時後,在健康存摺確認爸爸的確是 PCR 陽性。好,馬上進入下一關預約視訊看診!【實用分享 - 用自己的健康存摺查家人 PCR 資料】強烈建議大家提早幫家人申請健康存摺眷屬功能。爸爸中風失語症溝通沒那麼方便,且染疫需要休息,我無法一直問老爸有沒有收到PCR陽性簡訊……幸好!我先前有申請看爸爸的健康存摺的權限,用我自己的健康存摺帳號就可以看到爸爸的篩檢資料結果。(申請家人健康存摺權限的方法)【STEP 3:預約視訊看診】雖然取得確診身分,但 Paxlovid 是處方藥,要經過醫生看診;但已確診不能出門,因此目前多是視訊看診,讓醫師遠端幫你開處方箋。健保署官網、衛福部健康益友APP可搜尋視訊看診院所預約,醫院的視訊看診通常很滿,找診所較快,找到可視訊看診的診所後,可以打電話去預約、或臉書/ line 訊息預約。不過……誠實跟大家說,我這次不是照上面流程做。為了確保更快看診跟取得藥物,我是反向先找有 Paxlovid 的藥局,再從藥局詢問視訊看診的診所資訊 ── 我個人覺得這是目前比較有效率的做法。即使你視訊看診完、醫生開了處方箋給你,依據領用方案並不是所有藥局都有 Paxlovid,只能到被歸類為「核心藥局」的藥局領藥。一個縣市目前可能僅有1-2家核心藥局(以2022.5.12自己實測,新北全中永和區有1家、台北大安文山區則沒有)。也就是說,可以視訊看診的診所相對很多,但可以領 Paxlovid 的藥局很少,有些醫師可能因為附近無核心藥局可搭配領藥而降低開 Paxlovid 的意願。因此我實際上是這樣找視訊看診的診所:●先找核心藥局!藥師全聯會的這個網頁可以搜尋你家附近的藥局是不是核心藥局,找到最近的核心藥局後,打電話確認有 Paxlovid 庫存。然後禮貌地請教藥局「附近哪家診所有視訊診療」── 藥局有在發 Paxlovid 的話,會知道處方箋從哪家診所開出來的,因此問藥局哪家診所有在視訊開 Paxlovid 其實最快。(提醒:目前核心藥局電話大多被打爆中,請大家是真的確診要申請口服藥再致電,純諮詢問資訊請不要撥打,減輕藥師負擔)●再聯繫診所預約視訊看診!鎖定看診診所後,就可以打電話/臉書聯繫該診所預約。多數診所現在都是 line 視訊看診,少數用健康益友APP(也算是幸好,我爸失語症、我媽全盲,用 line 還可以、要學一個新 APP 而且他們隔離我還不能從旁協助,是不可能任務……)。要留意看診時病人本人要準備健保卡,醫師會截圖留存。蠻幸運的,我從核心藥局問到的診所在我電話聯繫後一小時內就可以安排視訊看診。這邊要留意,目前診所 line 視訊大多沒法三方通話,因此需要教會爸媽自己加診所 line 跟接受視訊功能。還有很重要的,要提醒爸媽記得告知醫師自己有確診,請教醫師是否符合 Paxlovid 開藥條件 ── 否則視訊完醫師以為你只是有症狀想拿症狀藥,就白忙一場了。【STEP 4:取得處方箋、到核心藥局領藥】看完診了!確診且符合 14 類情形,醫師評估後就會開 Paxlovid 處方箋。這邊要留意處方箋分兩種,會影響到領藥方式。●用健康益友 APP 看診,醫生可以給「電子處方箋」!家人可以直接拿電子處方箋去核心藥局領藥。或是藥局願意的話可送藥到府。●用 line 或其他方式看診,醫生只能給「紙本處方箋」!這時會變成,家人先去跟確診者拿健保卡 → 拿健保卡去視訊的診所實體領紙本處方箋 → 再去核心藥局領藥。我想多數人目前都是走這個方式,我們家也是。在開處方箋、拿藥階段,醫師 / 藥師會確認病人的目前用藥跟 Paxlovid 有沒有交互作用,也會提醒用藥注意事項,例如目前 Paxlovid 是專案EUA使用,因此若服藥有不良反應死亡或嚴重疾病等不適用藥害救濟……醫師藥師會提醒的事情在 Paxlovid 中文說明書、病人治療須知上都有,希望多了解用藥風險的話可自行詳看。大地結束!從爸爸週一有症狀、週二快篩陽性、安排週三上午PCR、當晚知道確診、安排週四上午視訊看診、週四下午我跟先生跑腿去領處方箋 & 去核心藥局拿藥 ── 幸運而順利的讓屬於高風險的爸爸在發病後第 4 天開始服用 Paxlovid。【BONUS說明:清冠一號】那怎麼取得中藥清冠一號呢?先認識一下,依據中藥許可證系統(藥品名稱輸入清冠一號)可以看到清冠一號是「濃縮顆粒」。要取得這個公費的顆粒中藥,流程類似上述 STEP 2~4:取得確診身分後,到中醫師全聯會網頁查可視訊看診的中醫診所清單,先聯繫確認現在有清冠一號庫存再預約視訊,之後就是 line 看診、領藥,差別是中醫診所可直接給藥,不需要像西藥是再找核心藥局。詳細流程可看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介紹。不過……近期全台清冠一號缺貨,也因此開始出現「清冠一號水藥」,就是中醫拿清冠一號的公開配方以同比例藥材去煎煮的中藥,因此是「藥水」的形式,不是顆粒。須說明,依據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民眾Q&A,自行聲稱是「清冠一號水藥」是違反商標法的,可能比較合適的理解是「這是中醫聲稱用清冠一號相同配方煮出來,不能稱做是清冠一號的中藥藥水」。(說是聲稱並不是不信任中醫診所,而是診所自行調製,不像清冠一號濃縮顆粒是 GMP 中藥廠生產製造)若能理解其性質,且願意自費,一樣可透過視訊看診後自費取得。以我媽媽的例子,她63歲,還沒65歲無法領用 Paxlovid,但因年紀也算大,還是希望可以降低中重症風險;但聯絡了幾家中醫診所都缺清冠一號,且當時快篩陽視訊確診還沒上路,考量盲人媽媽也沒法自行去社區篩PCR,無法取得確診身分下,我們最後選擇中醫診所視訊看診自費不能叫做清冠一號水藥的中藥。五天份共$1200,自費價位給大家參考。最後也提醒,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民眾Q&A說 Paxlovid、清冠一號不必同時服用;我幫爸爸拿藥時,該核心藥局的藥師則建議若有服用清冠一號,需間隔24小時再改成服用 Paxlovid(不過我不確定依據,若有文獻歡迎提供)。小結心得:如文章一開始所說,從症狀開始就是一場跟時間的賽跑。要趕上 Paxlovid 五天大限,有症狀要盡快快篩,看到快篩陽性後要盡快完成上面 4 步驟拿藥。然而預約 PCR 、等篩檢結果、預約視訊看診、找到核心藥局……也都需要時間。我們另外也花了許久跟病人(我爸媽)溝通。在爸媽分別有視覺跟語言障礙的情況下,我跟先生查好資訊後,要再額外口述 / 摘要重點出來給爸媽理解每個步驟的目的,溝通他們的用藥看診意願,畢竟他們才是病人本尊。然而時間壓力下溝通沒法仔細,病人本人心情也可能焦慮讓溝通難度變高,因此非常建議大家若還沒感染,先多跟家人了解本文的選項,模擬若染疫要找的核心藥局 / 中醫診所,決策上可省很多時間,也別忘了快設定健康存摺眷屬功能,節省幫家人查 PCR 、查過往用藥疫苗資訊的時間(有些約診前會要求提供)!OS1:雖然爸媽都打過三劑疫苗,但年紀大還是希望盡力降低風險,既然政府提供輕症居家照護的藥物,也符合資格,當然要努力爭取。目前爸媽都仍在居家隔離中,症狀有減緩,希望他們早日康復。OS2:找藥過程中,感謝有做視訊診療的朋友 P F Lee、某有開 Paxlovid 藥局的藥師提供資訊,銘感五內。▼ 延伸閱讀:Pfizer ── 症狀三天內服 Paxlovid 降低 89% 住院與死亡風險;五天內服藥降低 88% 住院與死亡風險(能盡早用藥當然更好!)(本文轉載自病後人生│一站式服務網,原文網址:【COVID-19】居家照護病人取得「輝瑞口服藥Paxlovid」、「清冠一號」流程(48hr經驗分享))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服抗病毒藥物單日破千人領 指揮中心:今起簡化4流程
國內確診人數暴增,輕症、無症狀者居家照護須在發病前五天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指揮中心今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表單開立流程,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口服抗病毒藥物申請暨領用檢核表」、「口服抗病毒藥物領用切結書」、「病人治療記錄表」等4項將做簡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5月1日至今國內2種抗病毒口服藥使用狀況,昨日可見明顯成長,扣掉昨日領用人數,過去1周每天約100人左右,昨日一口氣開出輝瑞819人、默沙東218人份,都是使用口服藥物以來單日人數最高的一天。羅一鈞說,輝瑞使用423人份由醫院開設提供給集中檢疫所,另外396份由藥局開出提供居家照護,是從視訊診療由醫師開立處方,透過核心或社區藥局到宅送藥、或由家人領藥,近期有稍微打通送藥到宅流程。羅一鈞坦言,有些環節還在努力調整、簡化,今天早上已經發出新的公文,開立口服藥的4種表單,包括「病人治療同意書」,因為口服藥物是專案進口,後續沒有藥害救濟,好壞處需要花較多時間告知民眾,之前都要填寫紙本同意書,遠距下難以執行,因此簡化,讓遠距照護居家團隊可以用病歷加註知情同意相關字樣,代替填寫紙本同意,並提供用藥須知給病人。羅一鈞說,另外在醫院、集中檢疫所的患者因有入住房間,因此仍要填寫同意書,可自製方便操作的格式。羅一鈞說,在「申請領用檢核表」,有年齡、13個重症高風險因子需要各自打勾,今起將改免填、免繳回;改以健保代碼上傳,作為領用紀錄。「口服藥切結書」,讓處方醫師和調劑藥局免填,只有跨院所/跨藥局才需要填寫。羅一鈞說,開立藥物後需要「追蹤治療記錄表」需每天填寫、身體狀況,也簡化未來處方醫師不必填寫,未來集中檢疫所、居家照護團隊來處理,只要參考紀錄表內容就好,非必填,可以簡化文書。希望醫護可專注在向患者說明相關事項,查閱病人藥物交互作用上。指揮官陳時中說,以往使用緊急藥物多在醫院,比較嚴重特殊狀況需要用的,像現在廣泛緊急使用「是第一次」,醫院管理系統和醫療基層居家照護系統本來就有點不同,因此把相關流程簡化,讓大家更容易使用。陳時中說,醫院原本就有特殊藥品使用程序,應該還好,居家照護上算是較基礎照顧,沒有經過藥證認證的藥物較少,但因為新冠藥物程序上,還沒有取得正式藥證,但緊急使用效果也不錯,因此希望簡化程序,希望開立要速度加快。對於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昨提出,有居家照護民眾經多個管道仍無法取得藥物,陳時中說,今天早上有去了解,可能是他還沒接上管理系統,居家照護銜接管理團隊,團隊才能安排居家診療、關懷及後續追蹤,若較早拿到陽性,自己尋找醫療資源,可能會接不上來。陳時中說,新北是由醫院成立照護團隊、高雄是基層做照護團隊,照護都從團隊做起,若各別去找資源會接不上來,都晚了一天多,比他收到PCR陽性晚一天多,後續改善希望陽性怎樣即時轉到團隊,就能解決院長反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