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5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葉克膜
共找到
177
筆 文章
-
-
2020-11-02 科別.呼吸胸腔
70歲男感冒併發肺炎引發嚴重氣喘 裝葉克膜救回來
一名70歲羅姓男子本身有氣喘疾病,感冒一周未痊癒,夜咳嚴重,出現呼吸急促現象到醫院求診,未料病情急轉直下、呼吸衰竭,轉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急診搶救,羅男到院時意識已模糊,經醫師插管使用呼吸器,發現羅男體內二氧化碳濃度竟高達正常人3倍,急診科和心臟外科團隊立即啟動葉克膜治療,終於把羅男從鬼門關搶救回來。中醫大學新竹附醫急診科主任游俊豪表示,羅姓病患因為呼吸道感染引發嚴重氣喘發作,內分泌物增多且持續收縮的支氣管,使體內二氧化碳無法排出,造成高二氧化碳血症及昏迷。而一般正常人血液二氧化碳濃度為40毫米汞柱,PH值7.4,但羅姓病患體內二氧化碳超過110毫米汞柱,即使插管使用呼吸器搶救,也無法降低二氧化碳數值,到院時血液PH值已不到7,不及時處理恐引起致命性的心臟問題,如心律不整或心跳停止等。急診室接收病患後立刻啟動葉克膜團隊,心臟外科主任醫師翁啟峰迅速置放葉克膜機器,加護病房立即增派照護人力,後續由胸腔重症科醫師梁信杰接手治療。經過團隊積極搶救,病患當天二氧化碳數值就恢復正常,意識也回復,2天後移除葉克膜,一周脫離呼吸器,目前已平安出院。游俊豪提醒,天氣多變,患有氣喘的鄉親,建議出門要帶口罩,避免溫差劇變、空氣汙染、黴菌塵蹣、病毒感染等因素誘發氣喘急性發作,並隨身攜帶速效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緩解急性支氣管痙攣;如果感冒症狀都沒改善,甚至夜咳嚴重,呼吸急促,一定要立刻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
2020-10-23 新聞.生命智慧
人生一定會碰到的7種「臨終急救法」:葉克膜、氣切、CPR…你該知道可以怎麼選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想怎麼告別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終點,自己來寫!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生存」機會。但是,「活著」≠「好活」。過多的醫療行為,只是延續生命,並未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我們都會老,但是又該如何「安老」?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最後的尊嚴—臨終急救與處理臺灣高齡醫療時代來臨,「如何好好告別」已成為現今每個人都不可避談的事,無論是身邊摯友親人,還是自己遭遇,當生命無預警來到最終回,你會想要如何寫下生命結局呢?在媒體新聞中,或電影、電視劇中,常會看到昏迷很久的病人身上插滿各式各樣粗細不一的管子,獨自躺在加護病房的畫面。依照古典醫學的定義,「心臟跳動」就代表人還活著。但是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依靠機器運轉雖然能使心臟持續跳動,但這樣躺著,真的算是「活著」嗎?根據加護病房的資料統計,一個依照自然病程,5至7天便會自然死亡的病人,若已呈現多重器官衰竭,使用維生醫療延長30天生命,則相對的會失去救助其他六條生命的機會。換個角度想,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換成自己或是親人,你會願意嗎?臨終急救的種類當因重大意外或是重病,導致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或生命徵象消失時,你會接受哪些臨終急救?我們常聽報導,「某某人因葉克膜關係,撿回一命……」,甚至「有家屬哭求醫院,找『葉醫師』救自己的家人一命……」,大家似乎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葉克膜」是什麼、何時使用,又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先來談談,所謂的「臨終急救」,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一、心肺復甦術(CPR)一般人最常聽到的「心肺復甦術」,是指對臨終末期病人所做的標準急救程序。雖然在心肺復甦術的搶救下,有15%的病人得以存活;但根據證據顯示,心肺復甦術無法讓多數重症末期病人的身體功能恢復到先前的水準,且若是患有多重病症,或是無法自理行動的病人,存活率更低於2%。此外,「成功的」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包括:肋骨骨折、胸部電擊灼傷、腦部受損、身體機能退化、無法恢復意識、必須依賴維生機器度日等等可能的後果。二、維生醫療意指用以維持末期病人生命徵象,但無治癒效果,只能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可能包含:1. 氣切(氣管切開術): 將氣管在頸部的位置切開一個洞,可以流通外界空氣,也可避免意識昏迷者的口腔分泌物嗆入肺部,同時做為長期抽痰使用。2. 透析治療(洗腎): 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在血液透析中,病人全身的血液必須流經一台機器,「洗淨」血中雜質,再將乾淨的血送回病人體內。透析的過程有時會讓病人感覺不適甚或精疲力竭,也常會伴隨有噁心、盜汗、頭暈、心跳加速、昏厥等現象。3. 呼吸器: 當病人無法自行呼吸時用來協助呼吸的機器,連接機器的軟管會從嘴巴置入直通氣管,利用機器將空氣打進肺部。對於可能會拔掉管子的病人,通常需要綁住雙手,或是注射鎮靜劑,避免因意外拔管而造成危險。4. 人工營養與流體餵養: 以一根能裝載流質食物的塑膠管,經由鼻腔直接插入胃或腸子。但對於末期的病人來說,太多的營養可能造成病人不適,且若對身體功能逐漸停擺的病患強迫灌水(靜脈輸液),累積的水分反而會讓病人感到不適。5. 抗生素: 末期病患常會反覆發生經常性肺炎,此時便會使用抗生素治療。藥物雖然可能暫時有效,但無法根治持續惡化的基本問題。6. 血液製品輸注(輸血) :當病人血紅素過低、血小板低下,或是有凝血功能障礙時,分別給予濃縮紅血球、血小板,或是新鮮冷凍血漿與凝血因子的輸注治療,可能延長病人數天時間 ,但若其病因無法治癒,會繼續出血或身體出現瘀青及血斑。過度輸血有可能發生肺水腫或是輸血過敏反應。7. 葉克膜(ECMO)體外維生系統:葉克膜是一台取代或輔助心肺功能,使身體器官能得到充足的氧氣與血液灌流的機器,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括:形成血栓或出血,感染時甚至會引起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而機械性幫浦運轉也可能引起溶血症狀,肢體末端也會因動脈插管造成的缺血而需要截肢,其他還會造成心肌的傷害或肺水腫等。葉克膜僅可以維持病人的心肺功能,但不能治病,生命末期病人使用葉克膜僅是延長死亡的過程,病人仍會死於原本罹患的疾病,或因葉克膜導致的併發症。在台大醫院的研究顯示,如果使用葉克膜超過14天,病人的臨床問題仍無法改善時,醫療團隊就應該與病人家屬討論未來的治療計畫,避免最後成為對病人無益的治療。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所提到的維生醫療,是指對臨終病人的無益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所提的維持生命治療,是對病人有益的醫療並不相同,雖然在醫療技術上同樣可以使用這七種方法,但是仍要依照病人的自主意願、醫病共同決策與臨床實際情況來做妥善處置。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ntuhhint (粉絲人數14萬)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14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當「大愛」與「己私」揪心拉扯,你如何選擇?蘇上豪細數從醫印象最深3器捐故事
當孩子被宣告,即將到另一個世界當天使了…身為家屬,面臨「大愛」與「己私」的揪心拉扯,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接受媽媽經專訪,語帶感性的說:「我常講,我們這個科是『攔虎科』,在鬼門關前攔虎,攔得過就過,攔不過就走了,所以對生死的概念,也不是說看得很開,應該說看得很多。」他平靜地敘述從醫數10年以來,印象最深刻的3個器捐故事。一、【女國中生與爺爺】救不了自己孩子,救别人的孩子「我還記得,那時候小孩子坐在腳踏車後面吃冰棒,所以被撞的時候,沒有辦法好好抓住爺爺,她不是我的病人,但那時候是在同一家醫院,我都會去幫他們念經。」一名國中女學生,出身隔代教養家庭,跟爺爺兩人相依為命,過著雖然貧苦但是很幸福的生活。有一天,爺爺騎腳踏車載孫女出去玩,突然被汽車追撞,爺爺全身骨頭都斷了好幾根,開刀搶救撿回一條命;女國中生沒這麼幸運,被醫師宣判腦死。於是,器官捐贈的勸募社工前來詢問爺爺,是否有意願讓孩子當器官捐贈者?對家屬而言,當然希望能夠保留完整遺體,而且通常詢問家屬器捐意願時,仍處於搶救病患的狀態下,回頭想想,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醫師側面了解,爺爺擔負著巨大的痛苦,站在人道立場,他也覺得要捐,另一方面更令人難過的是——他窮到沒有辦法幫小孩辦喪事,若同意器官捐贈,就會有喪葬補助費。講到這裡,醫師停頓、嘆了一口氣,「所以後來就是這樣子(同意器捐),真的很窮,所以你看人家帶小孩去遊樂園,她只有爺爺載她騎腳踏車去玩。」二、【器官衰竭的患者】命懸一線仍不放棄等待不只是捐贈者的家屬,那些正在等待器捐的人,分秒都在承受著與死神拔河的痛苦,2020年3月22日,國標舞女王劉真,就因為等不到換心,辨膜狹窄搶救不治,病逝台北榮總。蘇醫師透露,「像我書裡面寫的那些主角,不是說你要接受移植,器官就從天上掉下來,他們在等待的過程中也需要勇氣,等不到器官,在我面前痛苦死去的很多。」醫師坦言,沒有人想寫痛苦的故事,但事實是每次寫出一個等到心臟的勵志故事,背後其實有更多等不到心臟,或等到不好心臟的人。蘇醫師回朔,曾有一個病人裝了葉克膜,狀況危急,在團隊評估與家屬同意的狀態下,接受一顆品質不是很好的心臟。結果做完心臟移植手術後,2個禮拜內開了13次刀,最後在虛弱崩壞中哀嚎死去。回想那陣子,每天來來回回送手術室開刀,家屬從焦慮、不安到絕望、心碎的臉龐,醫師永遠難以忘懷。蘇醫師透露,大部分病人最後往往等不到適合的器官,有人裝了葉克膜,放久了造成血球破壞、七孔滲血,整個人形容枯槁。有些家屬不忍心孩子「苟延殘喘、活著受苦」,就會忍痛放棄治療;但大部分的家屬只要裝了機器,都會堅持救到最後。因此,蘇上豪醫師才會在新書序中提到,無論是器捐者、器捐家屬、等待器官的患者—他們都需要勇氣。三、【受贈者的生命旅程】一段有時效性的父女情梁永斌是接受心臟移植手術的成功案例。多年前,梁永斌的身體狀況不是很樂觀,幾乎已經呈現半放棄的狀態,後被弟弟梁永漢押著送進醫院,裝了一些體外體外維生器材,幸運地等了幾個禮拜之後,就等到合適的心臟,他完成「心臟移植」手術,開啟第二人生。2013年某天,蘇醫師接到梁永斌的電話,電話那頭認真地詢問,他和女友在討論結婚的事情,像他這種狀況,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醫師翻閱相關文獻後表示,接受器官捐贈者的患者,術後恢復只要沒有影響生育能力,一樣可以有小孩。梁永斌的難題在於,根據統計數據,接受這類心臟移植手術後的人,10年內的存活率約6成。當時,懷孕的女友不顧家中父母勸阻,堅決替梁永斌生下一個可愛的女兒。蘇醫師告訴我們,「這就是真愛,明明知道你的枕邊人可能比你早離世,但你還是願意幫他懷小孩。」梁永斌的女兒現在6歲,當了爸爸的梁永斌,像完全變了個人似的,一掃過去病痛纏身、形容枯槁的陰霾。醫師笑稱,梁永斌現在看起來發福了,這是吃免疫藥變肥的緣故;但在我們看來,也許他是為了珍惜這一段「有時效性的父女情」,每天都有好好吃飯、認真生活,不肯錯過爸爸陪女兒長大的每個時刻吧!台灣器官捐贈的概況,急需分享給更多人見證過這些生死交關的高山低谷,蘇上豪醫師一手執刀、另一手提筆,致力讓更多人了解「器官捐贈與移植」的制度與現況,他指出目前台灣人對器捐的認識,尚停留在粗淺的階段。以器官捐贈的數量而言,全世界是以每百萬人口、每年捐幾次器捐為標的,台灣號稱每年有3、40例器捐,事實上大概10例左右而已,其他大多是遺體捐皮、捐骨頭,並不能算是狹義的器捐範疇。器捐制度有兩種:知情同意與預設默許一、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意即身體是你的私有財,像美國、香港、台灣都是使用這個制度,只要你不同意,你死後的器官就不能被用作器捐用途。二、預設默許(presumed consent),你的身體是公共財,簡言之,若你生前沒有表明不願意捐贈,那死後就視為默許,歐洲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都是採「預設默許」制。從實務上來說,西班牙每年器捐人數都在50人左右,是台灣的5倍。蘇上豪醫師認為,第二種想法比較有利於勸募,因為無論採行哪種制度,器捐小組還是要經過亡者家屬的同意才可以施行,因此,若全民普遍有「預設默許」的觀念,提前簽署(或考慮)勸募卡,在經歷生死交關後,就不會如此難以釋懷。生命無常,蘇上豪醫師認為,無論是器捐或接受器捐,這都是上天的賜予,並非人為可以決定的。對於那些有在考慮器捐的人,蘇醫師想說,如果簽署器官捐贈同意卡,能宣洩掉家屬、勸募社工、等待者的壓力,這份福報是老天爺奉獻給你的;至於仍在那些等待器官的人,蘇醫師更不忘勉勵,只要繼續懷抱勇氣與希望,老天爺自然也會給你勇氣。無論如何,我們都要相信,只要活著,一切都還有機會。
-
2020-10-10 新聞.生命智慧
簽DNR就是不孝?媒體請別再說這句話
伯伯離開已經 1 個月了。端午節這一天,伯伯的女兒回到 8AI 加護病房來,跟所有醫護人員表達感謝,感謝每一位曾經照顧她父親的人。她告訴我們,她爸爸的後事都處理好了,而且現在兄弟姐妹和媽媽都過的很好,要我們不必擔心。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家庭,即使父親長期臥病在床,幾個子女仍然非常孝順,照顧更是無微不至。對於醫療同仁的付出,始終心存感激。最後,他們家人共同決定讓患者善終,不再讓自己的爸爸辛苦地活著。在醫護的引導與協助之下,完成了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了無遺憾。對比現今動不動就提告、上媒體爆料的社會氛圍裡,這一段良好的醫病關係與互動,讓人感動,也格外珍貴。一般人對加護病房的印象都不太好,覺得加護病房冷冰冰的,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氣氛緊張。裡頭有著各種高科技的機器與設備,隨時都有讓人心驚膽戰的警示聲,經常都在進行CPR(心肺復甦術)……。不只是一般人,連非加護病房的醫療工作者,大多數也有著同樣的感覺。加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專為需要高度密集醫療照護的重病患者所設置的病房,裡頭住的是命懸一線、處境危急的病人。好死,真的那麼困難嗎?危急時刻,這些重症患者身上往往插著大大小小的管子,可能是呼吸器,可能正在洗腎,可能得施打升壓劑與強心劑,甚至嚴重到裝上葉克膜(ECMO,體外循環維生系統),最後再經過 30 分鐘的「壓胸」與「電擊」才能宣布死亡。臺灣第一個急診與重症加護專職醫師就曾感慨的說:「這些病人和我們無怨無仇,為什麼我們要讓他們『不得好死』呢?」對於明知救活機率極低的人,為什麼醫師還是要給予急救措施(CPR)。有些時候,這是因為病人家屬與醫療人員之間缺乏互信的關係。「這就是救給你看的,因為不救怕會被告。」醫護人員只差沒把這句話直接說出來吧!Q:什麼是『葉克膜』?A:葉克膜(ECMO,體外循環維生系統)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除了能暫時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減輕患者心肺負擔外,也為醫療人員爭取更多救治時間。主要是在心肺手術(如重度心肺衰竭、心臟移植等手術)時,為患者進行體外的呼吸與循環。近年來,隨著醫學進步,技術愈來愈純熟,使用葉克膜的併發症(如腎衰竭、血栓等)逐漸能被克服,於是應用範圍開始變大變廣,甚至被做為重度昏迷、腦死患者的維生設備。不過,卻也因此面臨無效醫療的爭議與倫理問題。有些醫師認為必須壓到最後一分鐘,才能讓家屬知道「我們盡力了!」才能交待、才不會被挑剔。有些醫師是無法承受病人在自己手中往生的挫敗感(覺得病人死在自己手上,就代表醫術不精),因此情願讓病人「賴活」,也不讓他「好死」。在這樣的情況下,醫療人員害怕家屬誤以為醫院不願進行積極作為,忌諱提出 DNR(即不進行心肺復甦術等任何延命措施)的建議與說明,家屬則怕被人說不孝不應該,即使理解卻不敢主動提出DNR 的請求。結果就是大家都在逃避,於是只好「順其自然」完成 CPR,救到最後一刻。不要再說:家屬決定拔管,放棄治療!新聞媒體經常下的標題「家屬決定拔管,放棄治療!」這樣的說法不只不符合臨床實際情況,還會加深家屬的內疚感。尤其是「放棄」這個字眼,不僅增加家屬的心理負擔,更加深他們的「內疚感」與「自責感」,對承諾「盡全力搶救到最後一刻」的醫療人員來說,也很不公平。在心跳停止以前,任何醫療團隊都不會放棄患者。然而,在心跳停止時不進行 CPR,也不代表醫療團隊就是放棄了。全力以赴卻無法攔截死亡的發生時,醫護的唯一選擇是和家屬一起面對,並試著讓病人好走。有時,醫師(尤其外科醫師)反而比家屬更放不下,總覺得「還可以再多一點努力!」只是心裡也了解,接下來的努力恐怕只是在讓不可避免的死亡晚一點發生罷了。面對無法救治、心跳停止的病人,不實施CPR(包含壓胸和電擊),其實只是讓病人自然的走(allow natural death),絕對不是「放棄治療!」而是「治療無效!」改用以下幾個說法,不僅符合臨床實際情況,也是站在同理家屬的立場,減少對他們的傷害,同時協助家屬與醫療團隊真正放下。「治療無效,家屬決定讓他好走。」「選擇不進行 CPR,家屬讓他好走。」「醫療團隊盡力了,家屬選擇不再讓他痛苦。」「感謝醫療團隊搶救,家屬選擇安寧善終。」不要被「病人於幾點幾分拔管後,宣告不治!」的報導干擾了,一般都是宣告不治之後,再移除管子的。除非是在心跳沒停止之前就「撤除維生系統」的程序中拔管(以目前的現況來說,要走這個程序,心理的負擔更高),否則「拔管」都是在心跳停止以後才會進行,也就是「死亡」後拔管。急救簡單,決定不急救反而困難其實,對醫師來說,替病人進行插管等急救措施,是簡單的事。然而,要決定「不進行 CPR」,無論對於家屬或是醫師,都是比較困難的。但是,為了要減少病人的痛苦,為了要讓病人更有尊嚴的往生,我們還是得要花時間好好的討論。有人覺得在臺灣過去的醫學教育裡,沒有教醫生有關生命的哲學,也不知道該如何跟病人家屬溝通,於是學成之後,只知「醫生」,不知「醫死」。所以,最放不下的,常常是醫療人員。進行不必要的 CPR,迎來的是「四輸」的局面,患者本身、患者家屬、醫護人員與其他患者等四方,全盤皆輸。明明知道是救不活的人(指傷病嚴重者,經醫師診斷不可治癒,且有醫學上之證據,近期內病程進行至死亡已不可避免者)卻施予 CPR,不論是對病人或對家屬而言,都是折騰,此外,醫護同仁也會因為忙亂而無暇顧及其他重症病人,因而增加其他病人病況惡化的風險。當然,也無法有效運用有限的醫療資源。安寧善終,始於關懷。身為重症醫師應以關懷為出發點,不厭其煩地向家屬說明病人病情及預後,若是病情屬於無法救治的,也應該坦白告知,以進一步說明急救與否的結果,雙方共同討論出對病人最好(受苦最少)及符合家屬期待的治療方式。我期許自己能成為他們親人生命末期的領航者,同時也要成為他們在做出困難決定後的最大支持者。即使決定 DNR(拒絕臨終急救),在醫療上,並不是代表改採消極作為或無所作為,反而是應該更積極的減少病人痛苦(著重止痛、止喘、消腫等),增加家屬陪伴時間、鼓勵家屬與病人接觸,並引導家屬完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病人得以善終後,也要進行家屬的哀傷輔導,讓家屬可以走出悲傷。同時,醫護同仁也必須進行「團體療傷」。這是個不容易的使命,需要醫護人員、社工師、患者、患者家屬等各方協力合作才能達成。身為經常性面對生離死別的第一線醫護人員,這幾年來,我與團隊成員不斷學習,與病人家屬一起成長。如今能看到病人家屬對我們的回饋與感謝,我們就知道「這是對的事情!」阿金醫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別讓你以為的急救,成為最殘忍的折磨。透過重症安寧醫療的推廣,讓無法救治的病人,都能善終。從旁協助與輔導,讓家屬了無遺憾,讓醫療人員學會放下。良好的生命末期照顧,始於對生命的尊重,對家屬與病人的真誠。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改善醫病關係,減少醫療糾紛發生也讓病人得以善終。※本文摘自《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出版社:原水/作者:陳志金
-
2020-10-01 新聞.生命智慧
她交代千萬不要急救!家屬威脅不救要告...柯文哲忘不了她醒了被綁在床上激動表情
「醫生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柯文哲市長自問,「園丁不能改變春夏秋冬,園丁只是讓花在春夏秋冬之間,開得好看一點;那醫生也沒有辦法去改變生老病死,醫生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好看一點。」「什麼叫死亡?」柯文哲市長時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他認為不如從另外一個角度,倒過來看:「你認為怎樣才算是活著?」過去他也時常拿這個問題來問學生,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活著?是會呼吸、有心跳就算活著嗎?當「柯市長」還是台大醫院外科加護病房「柯主任」的時候,前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研究人工器官的發展,一個人沒有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腸胃道等等,都能靠設備活著,但問題是,這樣的狀態,到底還算不算活著?柯市長說起行醫生涯中始終難忘的一段經歷,病人是一個50幾歲、罹患肺動脈高壓的婦人,沒有結婚,唯一的親人只有一個在台灣大學擔任教授的姪子。要治療肺動脈高壓,唯一的機會就是肺臟移植,但因為當時台灣捐贈器官的數量不多,要等到移植的機會並不高,於是婦人簽下「放棄急救同意書」,千交代、萬交代:「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的話,千萬不要給我急救,不要給我裝什麼葉克膜!」她的病情日益嚴重,有一天,血壓開始往下掉,醫院照例通知親人,沒想到她的姪子語帶威脅地告訴醫生,如果不幫她裝葉克膜,就要對醫生提告。外科加護病房的醫師迫於無奈,只能依照家屬意願進行急救,並且裝上葉克膜,因為「只有活人才會告我們,死人不會告我們。」病人被暫時救回來了,但醒來以後發現自己插管、裝了葉克膜,綁在床上不能動彈,她憤怒至極,激動地拍打病床,雖然後來她的生命只延長了半個多月,因為等不到肺臟移植而過世,但只要麻醉藥、鎮靜劑少一點,她一醒來就會生氣地拍打病床,這一幕,柯市長始終不能忘記。柯市長說,什麼叫「雙重弱勢」?生病已經是一種弱勢,此時又不能保護自己的權利,即使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也因為無力捍衛自己的權利,被迫接受自己已經拒絕的醫療,這就是雙重弱勢。醫生要有面對死亡的能力,以謙卑的心去面對醫療極限,而不是認為每一個病人都可以救得活。曾經有一個年輕醫生告訴柯市長:「柯P,我手術的病人沒有一個死掉的。」柯市長聽了開玩笑地回答他,「那是因為你開刀開得還不夠多。」這也讓柯市長深切地思考,到底醫生要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他難得感性地做出結論,「園丁不能改變春夏秋冬,園丁只是讓花在春夏秋冬之間,開得好看一點。醫生也沒有辦法去改變生老病死,醫生只是讓人在生老病死之間,活得好看一點。」醫生只是生命花園的園丁,不能左右生死,要深刻地去思考這個道理,才更能用一種謙卑的心情,來面對生死。※本文摘自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9-18 科別.心臟血管
黃鴻升驟逝...急救員曝「年輕人8成能電回來」 保命實用文網推爆
一名自稱是消防員的網友在PTT八卦板發文,他提到首先要分清楚心肌梗塞的嚴重程度,一般而言,「輕度到中等,其實你還是會清醒,能有力氣打119等待救援的,心梗比較像是心臟開始痛,痛好長一段時間,反正就是會痛到你會很清醒,但意識逐漸模糊」。至於所謂的「猝死」,他表示是屬於突發性的心室顫抖或心律不整,以我的經驗來說「就是突然倒下了,連抱胸喊痛的機會都沒有,前者要自救,就是還行的時候報案並等人開門救命,但後者只能看運氣了,所以消防局近年來開始重視CPR教學」。原PO坦言,以一個急救者的角度來看,「若是猝死情況加上患者是年輕人的話,其實會覺得要很拚,因為一定大概有80%的機率能電回來,但也要趁早」。他分享自己這輩子最印象深刻的救援經驗,一位年輕人在工作時突然倒下,為他進行3次ROSC(指患者心跳停止經心肺復甦急救而重新建立自發性循環)恢復自主呼吸,最後直接葉克膜推來急診區安裝,「但後來聽說變成植物人了,因為還是缺乏第一時間的急救幫忙,且拖太久了」。原PO坦言,當時要是有一個人可以早點開始啟動急救的話,除了ROSC,一定也能減少腦神經的損傷,讓患者順利回歸社會,「因為目前的DA-CPR線上指導跟AED已經能教會你一組簡單五循環的CPR了,你甚至完全不會也沒關係,重點是肯願意打電話求幫助就好」。最後原PO也貼上「線上急救教育平台」的資訊,期望拓展全民學急救的目標。文章貼出後吸引大批網友推爆,有人就回應「推,全民應該要普及一些基礎醫學常識」、「去你們家附近消防隊,其實他們都很願意教的」、「有壓有機會,自己親友有保障」、「專業!謝謝分享」、「推!大家學習長知識」。
-
2020-08-19 科別.心臟血管
被劈腿之痛 熟女突發極度胸痛成「心碎症候群」
情人節將至,但若不幸分手或吵架而難過至極、情緒過度刺激下,可能出現要命症狀。一名35歲女性,因節日前發現男朋友劈腿,大吵一架後隨即出現極度胸痛、喘不過氣情況,趕緊急診就醫,經心室造影顯示左心室底部過度收縮如章魚壺模樣,確診為俗稱「章魚壺心肌症」的心碎症候群,所幸給予藥物治療,目前已康復出院。收治該女的萬芳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表示,「章魚壺心肌症」醫學上稱為「心碎症候群」,代表突發的壓力事件引發急性心衰竭問題。此俗稱由來為日本名,指患者心室攝影時,左心室底部過度收縮形狀像是章魚壺模樣(Takotsubo cardiomyopathy)而稱號。葉仲軒說,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若突發壓力事件、情緒極度悲傷時,引起交感神經活化,造成過多的兒茶酚胺,像是腎上腺素、多巴胺等釋放,導致心跳呼吸加快及血壓升高,發生急性心肌失能的情形;當下若不注意,會誘發呼吸衰竭或是心臟衰竭,嚴重者可能猝死。他說,心碎症候群臨床上以成年較熟齡女性比例較高,且不算罕見,以萬芳醫院來說,一年約收治3、4名,或許因女性情緒波動容易較大所致。目前針對此症治療多以藥物、強心劑等支持性療法為主,加上適度休息即可康復,若情況嚴重者,則可能會使用葉克膜。葉仲軒提醒民眾,心碎症候群在過度喜悅或悲傷時都可能發生,若在經過情緒刺激後八小時內有不舒服狀況,應就醫檢查,平時也可多做瑜珈或深度呼吸等來舒緩心情。
-
2020-08-1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等換心 靠心室輔助器撐住
40歲的趙小姐去年第三胎產後突然心臟衰竭,住院至今,她在台大醫院加護病房兩百多天來,病況數度危急,從葉克膜、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一路換到長效型心室輔助器,終於脫離臥床、開始運動,為未來的心臟移植培養體力。趙小姐去年底轉院時,正好是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的葉克膜專家王植賢值班,可說是照顧她最久的一位醫師。王植賢說,趙小姐生完寶寶都還沒抱過幾次,就陷入生死難關,住院半年多來,幾度命危,她老公長時間待在醫院陪伴。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趙小姐產後第八天發生心臟衰竭,經診斷為產後心肌擴大症,治療過程中一度脫離葉克膜,但心臟功能又掉下去,只好重新裝葉克膜,再換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但等待心臟移植過程卻不順利,配對四次都失敗,只好改裝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持續復健與增進營養,準備出院,開始等待心臟的長期抗戰。陳益祥指出,當使用葉克膜的病人醒來,通常會先用短效型心室輔助器,大約3年前開始,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不再需要事前審查,健保給付一台大約40萬元,缺點是病人不能出院。如果住院期間一直等不到心臟,就要考慮換成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可以回家繼續等,同時恢復正常生活,不過因為一台要價400多萬元,健保給付要專案申請、事前審查。台大醫院2009年到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葉克膜可以為嚴重心因型休克的病人爭取到三成的活命機會,這些病人又有兩成可以轉置心室輔助器,當中超過六成能夠成功進行心臟移植。台大醫院器官移植護理師曹傳怡表示,該院做心室輔助器已經25年,輔助器可支持病人增加運動、養好體力、調整營養,生活品質變好了,就有更多正能量,移植成功率也會提高。
-
2020-08-14 科別.心臟血管
誰能花幾百萬換等待無價心臟?台大醫解析倫理難題
如果發現心臟功能正以超過正常老化的速度衰竭,有一天不移植心臟就會死,你願意在什麼時機讓心臟裝上心室輔助器?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這是人性、倫理、經濟的難題。陳益祥表示,太晚才裝心室輔助器,延命效果打折扣,但多數人會撐到別無他法、生命只剩幾天或幾小時,才願意裝心室輔助器。另外,對某些人來說,買一個等待無價心臟的機會,幾百萬都算便宜,也有人負擔不起,只能祈禱符合健保給付條件。陳益祥表示,心臟衰竭隨時間惡化,到嚴重末期必然需要心臟移植,但不可能變差時剛好就有心臟捐贈,在此之前,必須由暫時性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幫助病人存活,等到有心臟可移植那天來臨。另外,由於心臟是全身重要器官的血液循環馬達,如果等到其他器官都連帶出現問題,預後也會比較不好。陳益祥說,暫時性的體外生命支持系統包括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可為醫病雙方爭取時間。葉克膜是最緊急時使用,如果病人醒來,醫師就有機會考慮放短期或長期心室輔助器,心室輔助器可為病人等待心臟移植爭取更多時間,又分為短效型和長效型。根據台大醫院2009年到2019年統計,葉克膜可以為嚴重心因型休克的病人爭取到三成的活命機會,這些病人又有兩成可以轉置心室輔助器,當中超過六成能夠成功進行心臟移植。台大醫院器官移植護理師曹傳怡表示,台大醫院為患者裝置心室輔助器已25年,輔助器可支持病人增加運動、養好體力、調整營養,生活品質變好,心情更多正能量,移植成功率也會提高。陳益祥表示,當使用葉克膜的病人醒來,通常會先用短效型心室輔助器。大約三年前開始,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不需事前審查,健保給付一台大約四十萬元,缺點是病人不能出院,生活品質不好。如果住院期間一直等不到心臟,要考慮換成長效型心室輔助器,不過因為一台要價四百多萬元,健保要事前審查。陳益祥說,針對嚴重心因性休克的病人,死亡率高達五成,所以健保不給付。對於無法斷離強心劑或使用強心劑仍無法穩定的病人,安裝心室輔助器手術的死亡率達二成,但安裝成功後,長期來說相當安全,發生中風後遺症的機率僅千分之幾,這部分健保有給付。「醫師的底線是希望病人活,健保是希望用最少的錢讓最多人活。」陳益祥表示,去年十月開始,健保願意以事前審查方式給付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在此之前,回家等心等好幾年、甚至決定一輩子使用心室輔助器的的病人,都全額自費,台大醫院過去25年來已經執行過許多例。有美國華僑回台,一下飛機就心臟病發,全自費就醫、裝好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後返美,今年70幾歲了,身體還很好,確診新冠肺炎也沒事;有80幾歲老人家不等換心,自費換心室輔助器,決定就這樣用到生命終點。還有50歲男性自費使用之後,適應良好,兩度放棄移植機會,決定與輔助器共存,至今七年,是台大目前裝心室輔助器最久的病人。陳益祥透露,台灣兩年後可能會有全人工心臟,讓心臟嚴重受損、裝心室輔助器也無效的病人,有機會換人工心臟再等移植,一顆大約900萬。對於付得起的人,當然願意花900萬買一個續命、等待無價心臟的機會。不過對於醫師來說,不論是做多昂貴的心室輔助器安裝手術,手術技術的給付都是一樣的,醫師並不因此賺更多錢,很多民眾都有所誤會。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的葉克膜專家王植賢表示,在有限資源下,或許健保應該要考慮調整給付結構為「保大不保小」。心臟這個器官,功能沒有就是沒有了,如果不是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很多人根本沒有機會被列上移植等待名。「國家資源的分配是看一個森林,我們醫師是看一棵樹、一個家庭,」王植賢說,醫師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不分貧富貴賤,可以活得下來、走著出院,過著接近正常人的生活。
-
2020-07-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為孩子活下去 染疫媽雙肺移植手術成功創韓先例
韓國醫師團表示,經過創紀錄的112天特殊維生系統搶救,一名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接受雙肺移植手術後逐漸康復,創全國首例。路透社報導,這名50歲女性患者不願對外公布姓名或受訪,但自2月以來就照顧她的李姓護理長透露,這名患者似乎求生意志更為堅強,部分原因與她是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有關。護理長說:「她告訴我們『我很感恩能看到陽光還有月光。我非常感恩自己能持續呼吸』。」護理長表示,這名女患者早就想好出院後要做的第一件事,那就是「好好洗個澡」。這名婦女2月底因確診染疫住院,然後16週靠葉克膜(ECMO)維持生命。主治醫師表示,她創下全球COVID-19患者裝葉克膜續命天數最長紀錄。韓國翰林大學聖心醫院肺病與重症醫學朴姓教授表示,抗瘧疾藥物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抗愛滋病毒藥物快利佳(Kaletra)和類固醇等各種藥物都未能阻止她的肺纖維化持續惡化。除了肺移植手術外,醫師幾乎別無選擇。主刀的金姓醫師表示:「裝葉克膜的病人肺移植成功率為50%,幸運的是,我們的病人在我們找到捐贈者的時候,就已經做好術前充分準備。」醫師團隊進行了8小時手術,他們形容她受損的肺硬得像石頭。朴姓教授表示,她剛進醫院的時候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沒有葉克膜儀器協助下無法維生。葉克膜通常用在靠呼吸器也難以好轉的患者上,但這些患者被認為有9成死亡率。金姓醫師表示,一半的裝葉克膜患者會在2、3週後康復,而那些沒康復的患者則要考慮肺移植。院方表示,這名婦女是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第9個染疫患者肺移植手術成功案例,她是在6月21日手術。中國先前也有6個類似手術;美國和奧地利各1例。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京新冠重症者吃了安宮牛黃丸後脫險 中醫有話說…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記者會近日表示,一北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服用安宮牛黃丸後,病情好轉,撤除葉克膜(ECMO);另有患者僅服用一兩丸,就退高燒。不過,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這方子不能普遍使用。劉清泉院長表示,安宮牛黃丸不可以普遍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上,他說,「中藥講究辨證施治,每個方子都有其具體的適用症、適用者,並不能普遍使用」。北京中醫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祝勇則強調,「安宮牛黃丸是急救用藥,不是保健品,無症狀時不要服用」,安宮牛黃丸的硃砂和雄黃有一定毒性。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神經科主任李濤也表示,若長期服用,對腎臟、血液系統會產生一定慢性毒副作用。據人民日報報導,該重症患者為27歲女性,上月12日住院,隔天即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高熱等現象並進行插管,15日進行葉克膜治療,中醫診斷邪熱內閉,陽氣暴脫之危重,以人參、生大黃、葶藶子為基本處方,配合給予安宮牛黃丸後,病情逐步穩定。26日患者移除葉克膜,本月3日移除插管,目前神智清楚。劉清泉院長表示,該患者在治療期間加服安宮牛黃丸四天,一天三丸,這個服用療程和用量是根據患者情況而定的。他說,治療上中西醫緊密配合,患者目前處於康復治療階段。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溫病學大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應用歷史,它與至寶丹、紫雪丹並稱為中醫「溫病三寶」,已被寫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中新網報導指出,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截至到7月4日24時,北京地壇醫院共收確診病例334例,所有病例在入院的第一時間都進行中醫診療,截至7月4日已經出院10人,其中7人以中藥治療為主。根據北京衛健委7日通報,7月6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這是北京新發地市場爆發新一波疫情26天以來,首次出現單日零確診。
-
2020-06-30 科別.心臟血管
致命的不定時炸彈 談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症
「天地之間,翩然起舞,美麗說再見」是我們見到劉真老師的最後時刻,老師因為患有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症而接受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並不如預期順利,最後在體外維生系統「俗稱葉克膜」的裝置下等待換心,老師的離開不僅使得家人、朋友們沉浸在悲傷的氣息中,也讓社會大眾想要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了解何謂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症。什麼人會有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的問題?常見的主動脈瓣膜疾病可分為主動脈瓣膜狹窄症以及主動脈瓣膜逆流症,相較之下,主動脈瓣膜狹窄症更像是一枚致命的不定時炸彈,因為有些病人可能已經是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症而卻沒有臨床症狀。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可分為鈣化性、退化性及風濕性等,其中鈣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常是因為先天雙葉主動脈瓣膜症「正常的主動脈瓣膜有三葉」造成,大約佔總人口數的1-2%,這一群人比較常在40至50歲時產生相關的症狀。而退化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則是最常見的原因,約有70%的病人屬於此類,多數病人會在65歲以後出現症狀。最後的風濕性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在開發中國家較為常見,30年前的台灣社會有許多病例,隨著衛生環境的改善,此類病人數量仍在持續遞減。主動脈瓣膜狹窄症是如何被發現的? 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大約有50%的病人會有心絞痛的症狀,像是胸口持續的被一塊大石頭壓著,心絞痛也是心肌梗塞時的典型症狀。不同於心肌梗塞,約有30~50%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症患者會發生暈倒或昏厥。到了中後期,有一定比例病人會出現各種心臟衰竭的表現,例如:喘不過氣、下肢水腫等。還有前面提到的,部分病人則是以無症狀做為表現。 病史詢問以及身體檢查是診斷的首要步驟,中等程度或重度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可以透過聽診而被發現,基本的胸部X光以及心電圖也常有心臟肥大的特徵。心臟超音波則是診斷主動脈瓣膜狹窄症最重要的工具,透過先進的超音波儀器,可以觀察出狹窄的嚴重程度,也能夠推測出其發生的原因。可以吃藥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症嗎?主動脈瓣膜狹窄症是主動脈瓣膜本身結構的永久性變化,藥物治療可以改善症狀卻無法根治疾病,也不能夠改善存活率。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症,主動脈瓣膜置換術是現代醫學的標準治療方式,換句話說,開心手術是多數病人可能會經歷的過程。傳統的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需於胸前畫一道20-30公分的傷口,並將胸骨鋸開,再配合體外循環機的輔助完成手術,巨大的傷口使得復原時間拉長,胸骨復原的過程「約2-3個月」也將大大影響上肢活動。微創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已逐漸成為趨勢,近期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關於主動脈瓣膜狹窄症的文章告訴我們,重度主動脈狹窄的病人即使沒有明顯症狀,早期手術將可以減少發生三倍的死亡事件。所有的侵入性治療都有其風險存在,手術特別是微創心臟手術還是拆解「主動脈瓣膜狹窄症」這顆不定時炸彈最好的手術選擇。
-
2020-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拯救新冠肺炎重症婦 抑制發炎生物立功
細胞激素風暴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夢魘,北榮今天分享一名重症婦的康復經驗,使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逆轉嚴重肺發炎反應,讓插管、裝葉克膜的病人可成功返家。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病毒後,免疫系統產生大量的細胞激素,一旦失控造成過度的發炎反應,就會害到自身無辜的細胞,導致組織器官受損,即所謂的「細胞激素風暴」,嚴重可能致命。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上午接受媒體聯訪時分享,今年3月收治一名病況嚴重的新冠肺炎確診老太太,從他院轉來,當時病況很糟,插管且必須用葉克膜。經過數度開會討論,決定用抗細胞激素風暴、作用於介白素-6的生物製劑試試看。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廖顯宗則說,當時病人狀況很差,除了呼吸器、葉克膜,也給了強效、廣效抗生素和升壓劑,但反應不佳。經過討論認為,可能是一次感染後導致細胞激素風暴,影響心肺和血壓,決定用專門對抗發炎疾病的生物製劑治療。廖顯宗說,病人使用之後,原本整片發白的肺部X光顯著改善,且後續也成功卸除呼吸器和葉克膜,順利康復。北榮是在4月初時給病人使用此生物製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近日也將此藥物列入新版治療指引。作用於介白素-6的生物製劑是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用藥之一;蔡長祐表示,過去臨床也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中一部分病人會有肺部發炎,後續的發炎反應可能造成組織嚴重破壞。使用此生物製劑抑制過度的發炎反應,有助降低重症風險。釀細胞激素風暴是因病毒不斷持續複製時,被感染的細胞會持續產生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6等多種細胞激素。這些細胞激素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傳令兵,幫忙呼叫免疫細胞打擊敵人,但若細胞激素分泌太多,招引太多免疫細胞,反而讓身體無法承受。今年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發給3名研究細胞激素的國際學者,其中得主岸本忠三發現介白素-6是調節抗體產量的細胞激素,證明介白素-6和許多發炎性疾病的成因有關。岸本忠三也在感言中提到,細胞激素的相關研究可望成為治療武漢肺炎的新希望。根據指揮中心新冠病毒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第七版,小規模觀察性研究顯示,患者接受作用於介白素-6生物製劑後發炎指標(CRP)明顯下降,但僅約3成臨床改善。
-
2020-06-28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頭暈、胸悶、喘不過氣?醫師:當心二尖瓣逆流,盛行率比想像中高
我們的心臟瓣膜具有類似門扉的功能,可以在心臟搏動過程中適時打開、關閉,以維持血流的方向。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時,就會造成「狹窄」,阻礙血流通過;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就會形成「逆流」。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李慶威醫師表示,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瓣膜,當二尖瓣無法於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便會出現「二尖瓣逆流」。「二尖瓣逆流」的病因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原發性或是退化性,意思是二尖瓣損壞,簡單來說就是門壞掉了;另一類稱做功能性或是續發性,意思是心臟瓣膜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心臟擴大,造成門框變大,使得瓣膜閉合時,仍有部分空隙,導致血液逆流。 二尖瓣逆流在中老年人較為常見,其盛行率比想像中還要來的高,75歲以上的民眾,可能約10%有二尖瓣逆流,只是有很多患者並不曉得自己有這樣的問題。二尖瓣逆流警訊要留意李慶威醫師指出,左心室收縮時,血液應該往前送進主動脈,若血液逆流回左心房,將導致許多問題。患者可能經常感到頭暈、胸悶、喘不過氣。當血液鬱積於肺臟,會造成肺水腫、肺積水,較容易喘、運動耐受力差。患者可能無法平躺,需要坐起來呼吸,而被稱為「端坐呼吸」。另外,血液也會鬱積在下肢、肝臟、腎臟等處,導致下肢水腫,甚至形成腹水。根據研究,重度二尖瓣膜逆流患者,如果只接受藥物治療,大概5年便有一半的患者因為心臟衰竭或各式各樣的併發症而死亡;即便沒有因疾病死亡,因心衰竭住院的機率也有9成。李慶威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二尖瓣膜逆流很重要,拖得愈久,心臟功能愈差,治療風險也愈來愈高。到最後即使將瓣膜修補好,心臟功能恐怕也無法恢復。該如何診斷二尖瓣膜逆流?李慶威醫師說明道,有蠻多患者一開始都是聽診發現的,他們可能因為感冒、高血壓到基層診所就診,醫師聽診時發現有心雜音,而建議患者轉診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確定二尖瓣膜逆流的嚴重度,分辨屬於退化性、還是功能性二尖瓣膜逆流。需要做治療時,接下來可能安排「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把超音波探頭放入食道,經由食道來觀察心臟。因為從胸前作心臟超音波,會遇到乳房、肺臟等,可能擋到一些視野。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能夠把二尖瓣的結構看得更清楚,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二尖瓣膜逆流有哪些治療方式? 李慶威醫師解釋道,針對退化性、原發性二尖瓣膜逆流,瓣膜已經壞掉,屬於物理性的問題,藥物無法改善。功能性、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是因為心臟擴大、門框變形,所以要先用藥物治療,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看心臟是否會縮小一點,也許瓣膜逆流就會改善。根據研究,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在積極藥物治療三個月後,大概有一半的患者會從重度逆流變成輕度逆流,而不需要動手術去修理瓣膜。當藥物治療沒有辦法改善的時候,就跟退化性二尖瓣膜逆流一樣,需要做手術矯正。 目前的手術矯正,可以採用開心手術,修補瓣膜或置換瓣膜,也可以使用導管瓣膜修補。開心手術是從正中把胸骨切開,接上體外循環機後讓心臟停下來,然後打開心臟修補瓣膜或置換人工瓣膜。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視野最清楚,外科醫師可以在心臟停止跳動的狀態下進行,治療效果最好,手術的歷史也最悠久。如果還有其他心臟瓣膜或冠狀動脈的問題,可以一併處理。然而在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施行手術、體外循環的風險較高。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部分開心手術也可以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執行,好處是不需正中切開,有助改善術後疼痛,疤痕也會比較小。近年來發展出利用導管做二尖瓣夾合術,它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鋸胸骨、也不停止心臟,病人的疼痛較少、恢復較快。什麼是二尖瓣夾合術?李慶威醫師道,二尖瓣夾合術是模仿外科的術式,二尖瓣膜為兩片對合的瓣膜,如果有一側脫垂,外科醫師其中一種修補的術式是開刀進去把脫垂的瓣膜跟好的瓣膜對縫,縫起來之後,就能改善二尖瓣膜逆流,後來根據這樣的原理研發出二尖瓣夾合術的器械。導管會從肢體的血管進入,延伸到心臟,調整好位置後用夾子把兩側瓣膜夾起來。因為不用鋸開胸骨、不用接體外循環機、不用打開心臟,患者恢復比較快,可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適合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手術風險很高的患者。二尖瓣逆流的治療選擇然而導管瓣膜修補跟傳統開心手術比起來,出現瓣膜逆流復發的機會可能稍微高一些。臨床上有時候會遇到較年輕二尖瓣逆流的患者,他們看了報導就想選擇二尖瓣夾合術,認為可以不用開心臟,但是我們都會鼓勵他,導管瓣膜修補比不上外科醫師的手術修補,若能打開心臟修補好瓣膜,患者的存活曲線跟一般人差不多,而且復發的比率大約3%以下。若做導管瓣膜修補,五年追蹤以來的復發率約10到15%。所以對較年輕、狀況較好的病人,醫師會鼓勵接受開心手術,至於老年人、狀況較差的患者,可能較適合導管瓣膜修補。 李慶威醫師回憶道,曾經遇過一個78歲的伯伯,他開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為重度二尖瓣膜逆流,喘得很厲害,轉診過來的時候狀況非常差,已經插管也需要洗腎。我們先替他安裝主動脈急救幫浦,後來也上了葉克膜。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伴隨多重器官衰竭、還靠葉克膜維生,手術風險極高,外科不建議手術,本來我們也告知家屬可以考慮安寧療護,不過家屬希望能夠試試看。在裝上葉克膜兩、三天後,狀況稍微有穩住,人也清醒的狀態之下,我們趕緊替他執行二尖瓣夾合術,過程相當順利。七天之後拔掉葉克膜,兩個禮拜後拔管。老伯伯又回復到他原來的生活,到現在已經3年多了。「每個案例,都能感受到家屬對病患的愛與關懷,相當有感觸。」李慶威醫師道,「台北榮總在2016年1月做了第一例,到現在也陸續有些研究發表,治療成果跟國外做出來的結果很類似。透過這些治療經驗,我們愈能回答患者的問題,為何要作治療?預期達到那些成效?以及可能的復發率。」二尖瓣逆流患者日常保養重點李慶威醫師提醒道, 日常生活中,要好好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為若發生心肌梗塞,二尖瓣膜逆流的狀況可能惡化。二尖瓣膜逆流的患者要先確定自己的逆流的程度,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作過詳細的檢查後,醫師便能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 中度二尖瓣膜逆流,要定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重度二尖瓣膜逆流,一定要積極配合藥物控制,若藥物無法改善,便需要跟醫師詳細討論治療策略!原文:
-
2020-06-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大護理師辛勞照顧新冠重症 孩子卻被保母拒收
社會大眾對於新冠疫情期間份外辛苦的醫護人員,還是有歧視眼光。照顧台灣新冠肺炎極重症個案的台大醫院護理師都說,其實不怕自己染病,只怕連累家人,這段時間有同事的孩子被保母拒收,只能送到南部長輩家,單身同事也發現鄰居不再到家裡拜訪。為了避免影響到家人,她們都盡量自我隔離、也不敢跟爸媽一起吃飯。台大醫院收治全台灣使用葉克膜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極重症案例,院方今召開記者會說明照護過程。這名確診者用葉克膜33天、用呼吸器37天,在加護病房住了47天,才脫離穩定下來。在加護病房期間,主責護理師必須每隔兩小時穿好全套防護進去為他拍痰,痰液是公認病毒量極高的檢體。參與照護的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和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其實護理師倒是不怕自己染病,因為醫療團隊都是自己信賴的夥伴,最怕的是連累家人。蔡瑩慧講話聲音溫柔、語氣平和,很懂得安頓病人心情、給予鼓勵和信心,被暱稱為「淡定姐」。但其實,蔡瑩慧心裡她也有放不下的擔憂,這份擔憂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家人和同事。蔡瑩慧說,醫護人員心都擔心要是不小心暴露到病毒,會造成單位同事或家人的群聚感染。莊寶玉說,單位上的同事,很多家裡都有年幼小孩,這次就有同事遇到保母說「不敢幫你帶小孩,怕傳染給另一個小孩」,但孩子明明是健康的。無奈之下,只好將孩子託給南部的公婆和娘家爸媽輪流照顧,被迫成為假日父母,得和孩子兩地相思。蔡瑩慧自己沒有孩子,也觀察到鄰居都不敢像以往一樣來家中作客。她說,可以體諒鄰居的反應,所以她回家之後,也盡量不出門,以免引來擔心。17年前SARS當時,莊寶玉在加護病房,蔡瑩慧在感染科病房,他們都照顧過SARS首例秦姓台商,當時就有單位上同事的孩子被學校勒令停學,只因媽媽在台大醫院工作。17年後的現在,社會的氛圍好像仍有待進步。有些護理師的孩子比較大了,就會跟小孩說對外不要提到媽媽是護士;有些單身同事還和爸媽同住,她們回到家就會立刻衝去洗澡,生活上盡量與家人區隔出距離,也不敢一起吃飯。不過,走過SARS的她們,心情似乎不受社會氛圍影響太多。被問到這次最緊張的是什麼?莊寶玉和蔡瑩慧都說,是物資短缺。莊寶玉說,SARS疫情集中於亞洲,防疫物資還能從國外調度充裕,新冠肺炎疫情卻在短時間內造成全球防疫物資嚴重短缺。莊寶玉說,連髮帽、鞋套都會缺,每天都在擔心,是不是又有哪個意想不到的東西要斷貨了。蔡瑩慧表示,很感謝護理部的主管積極爭取,醫療團隊的成員也都非常努力搜羅各種物資情報。
-
2020-06-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搶救新冠極重症 台大人力總動員首成立「拍痰團隊」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當中,使用葉克膜最久的極重症個案A先生,即將要從台大醫院出院了。他之所以能夠脫離死亡率高達85%的險境的一大關鍵,是加護病房為了他,破天荒建立「拍痰團隊」。台大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暨呼吸照護中心主任古世基說,這位病人必須定時翻身拍痰才有機會康復,「拍痰團隊」兩人一組,一個人扶著病人,一個人拍,兩側各拍10分鐘,加上為病人翻身、整理管路、穿脫隔離防護裝備,進出一次至少要一個小時,每兩小時就要進去一次,非常辛苦。古世基說,因為進出都要穿脫全身防護,光這部分就至少要20分鐘,所以必須善用每個會定時出入的人,來進行拍痰的分工,所以從主治醫師、住院醫師、呼吸治療師、X光檢驗師、清潔人員,只要是會定時穿好防護進病房的人,統統都被納入拍痰團隊的排班內。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台大醫院葉克膜團隊的心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表示,因爲A先生身上的管路實在太多了,護理師穿著全身防護行動緩慢就像「太空漫步」,戴著面罩還會有霧氣影響視線,在這種情況下,要移動病人和他身上的管路,「簡直是搏命演出」。古世基說,拍痰時要固定病人在側躺姿勢,正因為管路多,「護理師已經太辛苦了」,必須掌握所有其他會進入病房的人力,一起排班,護理師拍痰時,才能有多一個人幫忙扶住病人身體。A先生身上有幾條管路?連專責護理師都要拿紙筆仔細算才算得清。台大醫院專責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表示,從頭頸部開始算,A先生身上有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氣管內管、葉克膜有兩條、中心靜脈導管一條後面還有要分之出去九條、還有尿管、24小時洗腎的雙腔靜脈導管、動脈導管、周邊靜脈導管等。保守估計最主要的管線,也高達11條。台大醫院專責疫病病房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加護病房是「全責照護」,從大小便處理、擦澡、身上管路的維護、治療、給藥、換藥、翻身、拍痰,都是護理師做,而且是穿著兔寶寶裝、戴著N95面罩、外科口罩、防護面罩、兩層手套在做。在這種情況下,護理師視線受影響、呼吸不順暢、動作不靈活,動作也要輕緩,以免面罩漏氣或防護破損,工作困難度大增。蔡瑩慧表示,N95戴上去已經呼吸困難,全身包著好幾層防護,雙手快速不停歇地拍著病人的側背部,幾乎拍個一兩分鐘就會滿身大汗、氣喘吁吁、手臂痠痛,必須休息一下才能繼續拍。這一側拍滿十分鐘,還要重新翻身,再拍另一邊。不過,這些辛勞在看到A先生出加護病房的那一刻,都值得了。蔡瑩慧回憶,當時病人已經脫離葉克膜和呼吸器,但是採檢還沒陰性,所以是穿著防護衣、罩著壓克力保護罩,躺在床上,要推他出加護病房,去負壓隔離病房繼續做心肺復健。「因為照顧他很久,看他一路上幾度不行、幾度再回來,大家對他都有感情」,看到推床經過護理站,大家都自動過來跟他說「你可以的!你要加油!」當時病人感動得流下眼淚,醫護團隊心情也非常激動。
-
2020-06-17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知多少 有些潛在危險因子可透過飲食運動來改善!
最近除了防疫外,相信另一件很多人都知道的就是藝人劉真的離世。大家在報導中可能看到是因為術後的心臟衰竭引起。事件後有不少民眾來門診詢問:醫師,我很容易上氣不接下氣,這是不是心臟沒力?心臟沒力是不是都要動手術?怎樣才能避免心臟沒力?希望以下的基本介紹可以解除讀者的諸多疑惑。 心臟衰竭是統稱在一群病狀下,當心臟功能不足以滿足身體的需求時即可稱之。最常見引起心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心臟功能衰退異常所造成,包括心臟肌肉病變,冠狀動脈病變阻塞,心臟瓣膜病變,大血管病變等;除了心臟本身的問題外,若是身體的代謝或需求異常超過正常心臟負荷,也有可能引起心衰竭,例如:甲狀腺亢進、重度貧血、嚴重缺乏維生素B1、懷孕等。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口老化的問題日益顯著,心衰竭的發生率及盛行率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逐年上升。下列統整了一些民眾常見的疑惑。一定要心臟沒力才能算是心臟衰竭?大家以往印象中都喜歡把心臟比喻作幫浦(pump),自然而然以為只要幫浦夠力就不會是心臟衰竭,其實這種觀念已經修正,心臟不僅要加壓收縮,將血液打入大血管進行循環,其實在收縮之後的舒張期也是同等重要,這時期心臟並不是被動式放鬆,而是需要消耗能量使心室內壓急速下降,產生類似抽吸的力量,讓心房等上游的血液可以平順的流入心室,心室再週而復始的收縮循環。近年來有相當多的研究顯示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但是舒張期嚴重異常,也會引成心臟衰竭。這狀況常發生在老年人、女性、過度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病患。上述的相關因子中,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是可以及早積極控制或預防的,尤其民眾若是忌諱就醫,以為高血壓或是糖尿病必須一輩子藥物治療,或是沒有身體不適就不用看醫生而逃避,反而等到併發症產生才就醫,往往適得其反,需要更多藥物輔助治療也只能部份緩解症狀,更是為時已晚。糖尿病病患是心臟衰竭的高危險族群,根據國外的統計數據,即使將血壓、肥胖程度、膽固醇等因子校正之後,糖尿病病患仍然比沒有糖尿病者有更高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這點重要性不能不強調。心臟衰竭是否都會有症狀 ? 有那些常見症狀 ? 其實心臟衰竭的症狀要視病情的潛在病因及進行速度、控制與否而定,通常心臟衰竭的症狀包括:累、喘、腫,容易呼吸急促,倦怠,體能衰退,下肢水腫等現象。紐約心臟學會(NYHA)將心臟衰竭依症狀嚴重程度分成四級:●第一級:正常活動時不會呼吸困難●第二級:正常的活動時感覺有呼吸困難●第三級:輕度活動就呼吸困難●第四級:休息時也會覺得呼吸困難心臟衰竭患者在病情惡化時症狀可以嚴重至第四級,但如果治療得當,可以恢復至無症狀或維持在第一至二級的輕症。若進展快速或惡化嚴重甚至出現意識改變,盜汗、呼吸困難、四肢冰冷、發紺、尿液減少等重大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病況危急,需要緊急救治。心臟衰竭要如何診斷?當然除了症狀主訴參考及基本身體檢查評估之外,還要包括:心電圖、胸部X光、基本血液、生化檢驗、核子醫學檢查、核磁共振成像、電腦斷層、心肺運動功能測試、心臟超音波等,都可以提供診斷依據、追蹤評估、以及需不需要進一步治療之參考。 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與治療 在討論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之前,一定要先談心臟衰竭要如何預防,因為有些心臟衰竭的潛在危險因子,是可以通過飲食、運動及戒除不良習慣(如:酗酒抽菸)等來改善,其他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的良好控制,達到治療目標,也可以減緩心臟衰竭的發生。至於慢性心臟衰竭要如何治療,包括:非藥物、藥物治療及介入性治療,三者需要相輔相成,以減少病情惡化,降低反覆再住院率。非藥物的基本治療準則,首先是適當體重的監測,尤其要避免體重的暴增,例如三天之中增加貳公斤以上,就是警告訊號,必須回診以調節利 尿劑等劑量,其中鹽分及水分過量攝取往往是關鍵所在,所以心臟衰竭明顯時,必須限制鹽分及水分攝取量,不要有輕微不適就去要求大量點滴靜脈注射。 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應該積極的戒除抽煙及酗酒等重大惡習,才能避免病情加速惡化或引起併發症。避免非必要的長途飛行,尤其是前往過度寒冷,過度高溫等極端氣候地區之前,應該先與醫師商量討論,避免過高風險。小心避免特殊藥物服用會增添心臟病發生風險,即使是(非心臟科)醫師處方用藥例如: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心律不整藥、抗憂鬱藥物等,服用的必須性與劑量,最好先與心臟專科醫師咨詢之後再開始。 對於控制較穩定的心衰竭病人,應該要積極地進行適當運動,以不增加不適為基本原則;但是對於較急性發作或是心衰竭控制不良惡化的病人,反而必須儘量臥床休息,減少或限制活動。 用來治療心臟衰竭的口服藥物,包括:乙型阻斷劑、血管加壓素轉換酶抑制劑(簡稱ACEI)、血管加壓素阻斷劑(簡稱ARB)、醛固酮拮抗劑(簡稱MRA)、血管張力素受體併腦啡肽酶抑制劑(簡稱ARNI)等。美國心臟學會(AHA)將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並且根據不同嚴重程度制定其最佳治療策略。心臟衰竭依疾病嚴重程度分成ABCD四個階段●A階段:高危險群心衰竭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疾病、肥胖、代謝症候群,接受具心臟毒性的藥物治療的患者、及有家族性心肌病變的患者)但尚無結構性的心臟變化。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戒菸、戒酒、減重、運動、控制血壓/血糖/血脂肪),及對糖尿病或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使用ACEI/ARB類的藥物治療。●B階段:已有結構性心臟變化,(陳舊性心肌梗塞、瓣膜疾病、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左心室肥大)但尚未有心衰竭症狀。治療:建議ACEI/ARB,對於具陳舊性心肌梗塞、左心室收縮功能低下的病患加上Beta-blocker使用。●C階段:具結構性心臟變化,並已有心衰竭的症狀。治療:ACEI/ARB/ARNI,及併用Beta-blocker及利尿劑,仍無法控制症狀時就要考慮加上毛地黃,及其他血管擴張劑。對於心臟收縮無法同步的患者可以考慮心臟再同步治療(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使心臟能夠同步收縮進而改善心臟功能,減少死亡率。對於發生心室頻脈/心室顫動的病人,可以裝置植入式心臟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以減少猝死的危險。●D階段:末期心衰竭,經藥物治療後於休息狀態下仍有心衰竭症狀,以致需要特別的介入性治療。治療:重度心臟衰竭的死亡率相當高,四年存活率以往不到一半,比部份癌症更可怕,需結合非藥物與藥物以延長存活,改善生活品質。當心臟功能已經很差,藥物反應不好,就需要考慮心臟移植。而在等待合適的捐贈者期間,可以使用葉克膜(簡稱ECMO)或左心室輔助裝置(簡稱LVAD)。這些方法均用於支撐或延長壽命,ECMO及LVAD使用時間有限以及有其風險存在,往往是為了待心臟衰竭改善(例如:心肌炎)或是等到合適捐贈者(要在捐贈名單排隊等待)。 以上簡單介紹心臟衰竭給各位。如果你的心臟很健康,請好好愛護它。如果你的心臟已經有衰竭現象,請善待它,除了生活方式調整及非藥物治療,請規則服藥並定期回診由專業醫療團隊幫你追蹤評估以作最佳藥物治療及評估有無其他介入性治療之需要,避免走向心臟功能持續惡化的不歸路。
-
2020-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史上首次 瑞德西韋5天獲藥證最快7月底抵台
為防新冠肺炎疫情捲土重來,食藥署短短5天火速核准準新藥「瑞德西韋」許可,成為台灣史上第一款取得有條件核准藥品許可證的藥品,1000人次藥品最快7月底前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指揮中心研發組副組長吳秀梅宣布,因應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可能持續發展,食藥署5月25日接獲藥廠申請瑞德西韋查驗登記後,在短短5天內火速審查完畢,瑞德西韋將成台灣史上第一款取得有條件核准藥品許可證的藥品。吳秀梅說,瑞德西韋是一種凍晶技術的注射劑,原本是用來治療伊波拉病毒的藥品,但實驗發現效果不是很好,想不到用於新冠肺炎患者身上效果相當好,對於症狀改善相當明顯。吳秀梅指出,台灣在疫情期間曾參與瑞德西韋臨床試驗,11名中重度患者在用藥過後,對於肺部浸潤等症狀都有明顯改善,台灣也因為參與該藥臨床試驗,才有資格輸入這款藥品,眼看臨床試驗將於5月底結束,若不盡快核可,台灣恐怕沒藥可用。因此食藥署5月25日接獲藥廠申請查驗登記後,幾乎以「飛行的速度」啟動各組人馬加緊審查,5月29日就召開專家會議,決議有條件開放用於重症患者。根據規定,瑞德西韋僅能用於重度患者,包括在未使用吸氧治療之下血氧飽和度小於94%、須使用吸氧治療、須使用機械呼吸器或已裝上葉克膜的病人,最長可用藥10天。成人劑量方面,第一天要注射200mg,第二天起每日注射100mg,只要症狀好轉就可考慮停藥,最長可用藥10天;孩童方面,若體重大於40公斤比照成人劑量用藥,3.5公斤至40公斤兒童第一天每公斤給予5mg,第二天起每公斤給予2.5mg。吳秀梅指出,目前瑞德西韋5月1日已獲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UA),日本則是給予特許緊急許可藥證,緊接著就是台灣,但若看實際拿到藥證國家,台灣算是第二個,其餘如南韓等國家都還在審查當中。吳秀梅說,下週發出藥證後,預計會先下訂1000人次藥品,最快7月底可望到貨,未來萬一疫情捲土重來,仍可確保重症患者有藥可用。
-
2020-05-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下的護師節…第一線護理師 每個故事都揪心
新冠肺炎讓第一線護理人員忙翻天,尤其是照顧確診個案的護理師,總得犧牲部分家庭生活,醫院及護理界傳頌不少感人故事。昨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護師節,護理師們說出親身經歷,令人動容。媽媽不要去… 小女兒好暖心台北榮總一名資深護理人員得日夜照顧新冠肺炎確診案例,就讀國小的女兒非常擔心她的安危,總希望「媽媽不要去」,這名護理師對女兒說「放心,媽媽會好好照顧自己。留在崗位是責任,留在第一線照顧病人,未來我生病時,才會有人照顧我。」後來她出門上班,女兒總會給她一個擁抱,非常窩心。負壓隔離病房 是她的戰場新光醫院護理師林臻,照料過二名確診病例與多名疑似病例,如今患者們已康復出院,她難掩喜悅之情說「真的很開心」。林臻說,在負壓隔離病房中工作並不容易,每次進穿戴手套、防水隔離衣、連身隔離衣、護目鏡、頭盔、N95口罩加外科口罩,穿戴就得花廿分鐘,脫除也得花近半小時;工作期間為患者量測體溫、血壓、投抗生素、詢問身體與睡眠情形,這些工作看似平常,但不能像平常那樣把相關訊息及時輸入電腦,要憑腦袋記下來、出病房趕快鍵入電腦。她表示,確診患者每周驗二次病毒,三採陰才可出院,與醫師一同採樣血液的時刻最令她緊張,因為那管血液中可能真的有病毒,需更謹慎小心進行相關動作。患者一句謝謝 支持他們抗疫振興醫院護理部主任李作英表示,她每天看著護理師進入病房照顧病患,幫腹瀉病人換尿布、抽痰、拍背,替重症者裝上葉克膜,過程滿身大汗、內心也害怕,自身出現不適時更擔心恐懼。患者的道謝,「那怕是一句謝謝,對我們來說就是支持。」緊急調派人力 北榮百人響應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說,疫情期間故事太多了,因疫情來得又快又急,緊急調派人力電話從沒間斷,她曾接到機場檢疫需號召大批護理人員協助的電話,她詢問內部同仁,短短幾小時,北榮就有一百四十位熱血護理人員報名參與,讓她相當感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也向護理師們致謝,因為護理同仁們以及其家人,不眠不休的貢獻才有安全社區。衛福部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今年為「護理助產年」,四月架設口罩支援網站也讓民眾「寫一封信」支持護理人員,至今募集一點七萬封信,來自國內及其他五十個國家。
-
2020-05-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女兒心疼護理師媽媽照顧新冠病人 母女對話令人感動
我國連續近月未出現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度過兩個潛伏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台灣已是一個安全的社區。亮眼防疫成績背後,有無數人齊心配合防疫,醫護人員更是守在醫療第一線的無名英雄。今天是國際護師節,多家醫療院所舉辦活動感謝護理師的付出。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表示,一名資深護理同仁照顧新冠確診患者,她就讀國小的女兒非常擔心她的安危、希望媽媽不要去,但那位護理師對女兒說「放心,媽媽會好好照顧自己。留在崗位是責任,留在第一線照顧病人,未來我生病時,才會有人照顧我」。後來她出門上班前,女兒都會給她一個擁抱,非常窩心。疫情支援人力調度的時刻,也讓明金蓮印象深刻。她說,接獲命令需要號召護理人員到機場支援檢疫工作,詢問後短短幾小時,北榮就有140名熱血護理人員報名,願意接受相關教育訓練前往支援,讓她相當感動。新光醫院護理師林臻親自照料過兩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與多名疑似病例,談及她照顧過的確診病例都順利康復出院了,她難掩喜悅之情說「真的是非常開心!」她說,確診病例與疑似病例均需住在負壓隔離病房,護理師要送藥、送三餐以及評估病患的健康情形。每次進去需穿戴手套、防水隔離衣、連身隔離衣、護目鏡、頭盔、N95口罩加外科口罩、腳套、手套等,穿戴時間約20分鐘,工作結束走出病房時,因為要更仔細避免病毒沾染他處,因此可能要花近半小時脫除衣物。在負壓隔離病房中的工作並不容易,為患者量測體溫、血壓、投抗生素、詢問身體與睡眠情形等工作看似平常,但是多數醫院護理師不能真正像平常那樣及時輸入電腦,這些都要憑腦袋記下來、出病房再趕快鑑入電腦。新光醫院則配給病人與護理師各一支手機,林臻有時會利用病人手機紀錄評估狀況,用病人手機傳訊息給自己外面那支手機,以防忘記重要資訊。確診患者每周驗兩次病毒,三採陰才可出院。與醫師一同採樣血液的時刻最令林臻緊張,因為知道那管血液中可能真的有病毒,需要更謹慎小心進行相關動作。振興醫院護理部主任李作英表示,她每天看著護理師進入病房照顧病患,幫腹瀉的病人換尿布、抽痰、拍背,甚至為重症者裝上葉克膜,滿身大汗的過程中,其實內心充滿害怕,自身出現不適時更擔心恐懼。「患者多會道謝,那怕是一句「謝謝」,對我們來說就是支持」。
-
2020-05-12 新聞.杏林.診間
國際護理師節 給第一線掌聲
今天是國際護理師節,全球新冠病毒肆虐,護理人員留在第一線照顧病人,捨我其誰。台北榮總護理部主任明金蓮呼籲,希望大家深刻感受護理人員的價值與重要性;振興醫院醫院護理部主任李作英則發起「謝謝護理師」,希望大家在今天中午12時一起鼓掌,讓全國各角落都能聽到掌聲,慰勞堅守防疫前線的護理師。李作英表示,每天看著護理師進入病房照顧病患,幫腹瀉的病人換尿布、抽痰、拍背,甚至重症裝上葉克膜,每每滿身大汗;尤其年輕的護理師們照顧病人的同時,其實內心也充滿害怕,身體出現不適症狀時更是恐懼,因此希望大眾除了一句「謝謝」外,也能從心底用具體的鼓掌行動鼓勵第一線人員。明金蓮表示,面對未知的新冠肺炎病毒,考量多數護理人員並無SARS及照顧肺結核病患經驗,護理部特別開設勤前教育課程,而迎戰新冠肺炎病毒疫情,醫院將已關閉的病房重新打開,規畫為防疫專責病房,結果在1月24日除夕當天小夜班,台北榮總負壓隔離病房即收治第一名疑似病人。桃機、松機北榮140護理支援檢疫明金蓮憶起過年那段時間,「我們幾乎都沒有放假。」幸好支援人力調度順利,護理人員雖然難免也感到焦慮、害怕,但大家心存使命感,用心照料病患。後來號召護理人員到桃園機場、松山機場支援檢疫,台北榮總護理人員挺身而出,短短不到一天,就湧入140多名熱血參與任務的護理人員報名。明金蓮說,防疫期間非必要手術減少,住院病人也減少,而國內疫情和和國外相比較緩和,有較充裕的護理人力可以調度。新冠肺炎病毒傳染力強,需要更完善防護照顧裝備因應,雖衛生單位針對照顧新冠肺炎病人護病比是一比五,但榮總重症病患多,護病比幾乎是一比一到一比三。「我很心疼護理同仁戴著緊閉的、講話時會感到上氣不接下氣的N95口罩。」明金蓮談到同仁的工作狀況,充滿不捨,防護隔離衣穿穿脫脫很麻煩,悶住身體也不透氣,但護理人員撐住又濕又熱的身軀在負壓隔離病房內照顧病患。從吃的到消毒用品感謝各界打氣這段時間,不少善心人士體恤護理人員,提供護手及消毒用品,還有許多吃的、用的為醫護人員打氣。明金蓮對民眾的愛心深深感謝。明金蓮提醒,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未呈下降態勢,因為疫情,養成國人戴口罩、多洗手,這些好習慣應繼續維持。面對未知的疫情變化,不論護理人員,還是民眾,勤洗手、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護。
-
2020-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無慢性病40多歲男染疫亡 張上淳歸納2大致死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新增國內第七例新冠肺炎死亡個案。這名男性年僅40多歲,與40多歲妻子一起去美國探親,返台隔天同時發病,妻子已於4月11日出院,但先生於5月10日不幸病逝。這名個案年紀輕、無慢性病史,為何撐不過去?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分析有兩大原因,包括失控的免疫反應「細胞激素風暴」、長時間使用葉克膜的併發症增加,這些都導致高死亡率。張上淳表示,這個病患不是老年人,沒有太多潛伏疾病,也沒有慢性病史,但發病前段時間的病情變化卻非常快。張上淳說,根據我們所了解的新冠肺炎疾病特性,失控的免疫反應「細胞激素風暴」也是背後重要原因之一。失控的免疫反應將導致非常厲害的肺炎,以致於呼吸器無法維持生命,甚至要使用葉克膜。張上淳說,很遺憾這個個案沒有順利度過,葉克膜用了很長時間,併發症也會比較多。雖然中間有一段時間,呼吸與血氧有短暫改善,可是因為還有其他併發症,造成敗血性休克,當醫療上碰到這樣的情況,死亡率都非常高。
-
2020-05-1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27天無本土病例 社區很安全探病放寬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再度宣布零確診,國內已連續廿七天無本土病例,專家樂觀評估社區相對安全,社區感染威脅小。繼放寬長照機構探訪視禁令,指揮中心昨天宣布醫院加護病房、安寧病房探病解禁;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表示,將研議中職進場人數上限放寬至兩千人。有很大機會 未來病例只剩境外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指出,國內上周僅新增八名案例,除了敦睦艦隊群聚五例,其餘三例是境外移入病例,「有很大機會,未來病例只剩境外個案。」他分析,新冠肺炎病毒潛伏期約十四天,若今天守住零本土紀錄,即滿廿八天,相當歷經兩個潛伏期,以公衛立場,是「相當安全的一個社區」。加護、安寧病房 固定時段探病指揮中心三月廿九日宣布醫院全面禁止探病,四月三日明訂住院患者除緊急手術、安寧需求等,可緊急申請探視,其餘一律不准探病。昨天宣布探病規定放寬,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即起開放可於固定時段探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石崇良表示,即日起開放每床最多二人,可於醫院公布的固定時段探視。陳時中提倡防線退到個人的防疫新生活運動,他八日參與中職首場開放民眾入場的球賽後,表示觀眾秩序良好,「觀眾都很高興,是社會正向力量」,考量靠近外野的觀眾席仍有空間,表示將與球團、地方政府等研議,放寬入場人數上限至兩千人。八大行業復業之路 遙遙無期但八大行業復業之路遙遙無期,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八日宣布,因防疫停業的業者,經縣市政府評估符合社交距離、實名制、個人衛生、消防安檢等「防疫安全四措施」,即可開放營業,但六都首長都持反對態度,希望中央制定規則,地方負責執行。對此,陳時中再次強調,符合「防疫安全四措施」即可不受室內一百人、室外五百人限制,非針對任何職業別,是防疫新生活的通案標準。但他也坦言,開放營業與否,需視業者管理能力及地方管理量能而定,「我們再觀察看看,如果地方執行時遇到任何問題,可提到中央討論。」指揮中心 「目前不適合降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目前仍是一級開設,考量社區感染威脅降低,是否降為二級,備受關注。陳時中坦言,曾考慮過降級,但整體疫情還在一級標準;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也說,國際疫情嚴峻,跨部會需繼續齊力防疫,目前不適合降級。目前台灣四百四十位新冠肺炎患者中,輕症維持七成,曾有肺炎者約二成,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占百分之八點二。張上淳說,目前使用呼吸器的患者還有三人,使用葉克膜的僅一人,逾八成患者已解除隔離,住院病患八十二人,死亡者六人。
-
2020-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7天無本土新冠肺炎個案 張上淳:社區非常安全了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國內今日無新增病例,國內連續27天無新冠肺炎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以新冠肺炎病毒14天潛伏期特性,國內將近兩個潛伏期無本土病例發病,以公衛角度來看,可樂觀認為社區已非常安全。張上淳表示,近期國內每日通報件數已降至單日約4、500件,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累計通報66861例(含65619例排除),其中440例確診,分別為349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及36例敦睦艦隊。確診個案中6人死亡,361人解除隔離,其餘持續住院隔離中。張上淳表示,5月3日至5月9日,國內一周僅新增8例確診個案,其中多達五例是與敦睦艦隊有關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剩下三例也都是境外移入零星個案。張上淳說,國內疫情整個沒太多改變,敦睦艦隊確診個案從31例增加至36例,病例年紀多數仍落在20到40歲;以症狀嚴重度分佈,輕症70%最多、重症者僅8.2%,其中由於作一名原使用葉克膜的重症者已成功拔除,國內僅剩只剩一例使用葉克膜的重症者。國內整體新冠肺炎死亡率仍維持在1.4%左右,出院個案占全體確診個案中82%,「我們有很大機會,未來確診者會只剩少數境外個案。」張上淳說,國內已27天無本土個案,明天將滿28天,也就是兩個潛伏期,若未再出現本土個案,以公衛角度來看,社區傳染部分是非常安全。
-
2020-05-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重症者病情危及 桃醫血液淨化救命登國際期刊
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52歲女性,於3月24日病情急轉直下,急性呼吸衰竭插管治療,轉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負壓隔離病房。院方今天宣布,該病患經血液淨化技術治療一個月後,已轉往普通病房,準備回家度過母親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偉傑表示,該名女病患於3月15日確診新冠肺炎,3月24日病情急轉直下,肺浸潤並插管治療,為重症患者,3月26日轉負壓隔離加護病房。由於病情危及,桃園醫院運用獨創的醫療技術,在3月30日至4月1日間,連續3天進行血漿置換術合併持續性腎臟替代療法,4月15日移除氣管內管逐漸康復,17日開始練習床邊支撐坐立,已轉普通病房。王解釋,院方先進行血漿置換術連續3天,在患者體內輸入高達1萬C.C的血漿,移除體內細胞因子改善「免疫風暴」,後持續高劑量持續腎臟替代療法,病患的胸部X光及臨床症狀都有良好改善。他說,這個醫療技術過去曾用在嚴重感染的病患上,文獻上記載治療過H1N1重症患者,他表示,此治療方式已經被國際期刊正式接受,相較於藥物治療,該治療沒有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良影響。女病患的兒子也錄製影片,談及媽媽確診時的心聲,他表示,一開始只覺得確診就是進醫院,隔離一段時間就好,但沒想到媽媽突然插管、呼吸器都接上,情況不太好還可能用到葉克膜。他直呼,多虧院方集結所有心力,主治醫師不斷查詢國外論文、醫療經驗,院長、副院長也提供不少建議,經院方的治療,媽媽每天都在進步中,這一個月已經可以從昏迷狀態甦醒過來,相當感謝院方的照顧。
-
2020-05-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肺纖維化可不可逆? 張上淳用H7N9病人來證明「可以」
新冠肺炎患者是否未來會飽受肺纖維化後遺症困擾一輩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在每周六的「張教授時間」,分享他在門診中長期追蹤的一位H7N9患者的經驗,證明感染後,肺纖維化是可恢復的。2013年我國爆發H7N9疫情,張上淳表示,他收治了我國首例H7N9案例,他在2013年4月從中國蘇州飛經上海,最後飛抵台北,起初出現發燒、咳嗽症狀,醫院採檢流感結果為「陰性」,但該案後續卻因為呼吸衰竭送至台大就醫,檢查發現為H7N9個案,也是全球首例從中國移至境外的H7N9案例。張上淳表示,當時他因為呼吸衰竭一度使用到葉克膜,後續經過治療幫助他脫離葉克膜,出院前他電腦斷層的結果,顯示肺部有肺纖維化狀況,後續追蹤約半個多月,他的肺纖維化狀況明顯改善,3個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了,半年後幾乎達到正常。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照顧能力非常好,即使這一次新冠肺炎的患者已經需要插管或是使用葉克膜,不少患者都能順利脫離,都是仰賴醫護人員的照顧。
-
2020-05-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首例H7N9病人分享 肺纖維化可逐漸痊癒
外界一直關心新冠肺炎康復者仍會有肺纖維化的後遺症;指揮中心專家張上淳今天分享在他門診長期追蹤的H7N9病人經驗,證明感染後的肺纖維化可逐漸恢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下午在記者會說,他1日看門診,一名7年前確診H7N9的個案回來追蹤,獲病人同意分享治療經驗。這名病人是台灣2013年時首例H7N9個案,當年4月,個案從中國蘇州工作經上海回到台灣,剛開始有發燒、咳嗽,醫院也很警覺,測流感是陰性,又因呼吸衰竭送到台大,結果檢查發現H7N9陽性,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從中國大陸移到境外的個案。此個案因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隔天用葉克膜,用了葉克膜後,除抗流感藥物,也不得已使用洗腎方式維持電解質平衡毒素排出。治療後陸續停用葉克膜且停止洗腎,但出院前X光確實比較乾淨,但電腦斷層顯示,肺部確實有肺纖維化狀況。張上淳說,但再經過半個多月後,肺纖維化狀況改善,3個多月後幾乎都已經乾淨,意即剛出院時看起來有肺纖維化,但後來就改善了。在剛出院時,肺功能非常嚴重,氣體交換能力只有正常人38%,但一段時間後恢復到46%,半年以後逐漸恢復到正常。張上淳表示,新的病毒性的感染常常是這樣的狀況。台灣醫療照顧能力品質非常好,這次武漢肺炎插管的病人或使用葉克膜的病人,不少人都可以順利脫離,就是靠這些醫護人員的照顧。張上淳也說,從台北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新北、基隆、宜蘭)來看,共有212例,幾乎佔全國一半。許多醫院的第一線同仁共同分擔照護,才有現在武漢肺炎低死亡率的好結果。
-
2020-04-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什麼是善終? 一位護理師母親和死亡的相遇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喪親之痛」。一位老醫師分享自己如何在父母過世時,以文章宣洩心中鬱積的回憶與遺憾,而走出憂傷深谷;一位安寧照護的資深護理師細數年輕的女兒過世前,自己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的心路歷程;長期旅居國外的學者則在經歷一年之間父母雙亡的打擊,寫出他的心得。2019年10月我的女兒因紅斑性狼瘡合併敗血症過世!孩子住院期間,我不斷地在護理師和母親的角色中拔河,閉上眼,孩子受苦的模樣歷歷在目,我無法想像自己讓孩子經歷我在護理職涯中最無法接受的狀況——插管、洗腎、葉克膜、電擊、全身水腫皮膚破損,四肢末稍發紺壞死,最後肺出血離開。 我問自己什麼是善終?為什麼我讓自己的孩子經歷這些臨床上痛苦的醫療處置?孩子剛過世的第一個月我不斷檢討自己,每天做夢的情境都是在加護病房,耳邊都是生理監視器的警示聲;這一個月我很少哭,因為我覺得身為護理師我沒把孩子照顧好,直到某天早晨我在女兒房間窗外,看見陽光與藍天白雲時,我才停下來感受陽光,如同孩子的名字—家晨—家裡第一個晨起的陽光,充滿溫暖和希望。而此時窗外的陽光和白雲,似乎告訴我——孩子妳一直都在……我慢慢停下苛責自己的聲音,進入時光隧道回想過去陪伴病人經歷死亡的一切……大三暑假實習時,我照顧一位不知道病情的末期肝癌病人,在照顧病人的一個月中,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家屬溝通,終於家屬願意讓我跟病人談談病情,於是我跟病人約定下一次實習時到空中花園散步喝咖啡;實習前,多次和指導老師沙盤推演如何跟病人談病情,如何在病人情緒低落時陪伴病人。但病人在約定的前一天因為食道靜脈曲張出血而死亡;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與死亡擦身而過的巨大威力,我為不能赴約而充滿遺憾,更遺憾病人來不及跟家人說再見。因著這份遺憾,畢業後,我進入安寧病房工作,也期許自己未來可以讓每位病人能遠離痛苦,當疾病無法治癒時,病人和家屬能做好心理準備,彼此能互相道愛、道別後再離開,在安寧病房工作的自己,與團隊一起為每一段即將進入死亡的旅程做準備,雖然病人的離開仍讓我不捨,但是當病人在家屬陪伴下平靜的闔上雙眼時,我都感謝上天給我機會成為護理師,有幸參與每個病人和家庭最重要的時刻。此時,我覺得死亡可以在醫療團隊努力下成為一段美麗而平安的旅程。 護理師職涯的第二階段,我進入血液腫瘤科與血液幹細胞移植病房,在這裡的死亡常讓我措手不及,曾經我和醫療夥伴們為家屬的盼望,違背病人的意願,勸一位18歲的大男孩插管,家屬期待插管後有機會跟淋巴癌賽跑,讓移植的抗腫瘤效應產生效用;我也曾在病人簽署DNR後,因家屬在病人突然停止呼吸時,跪下來哭著要我們救病人,於是,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當壓著病人胸口同時,我的心也在淌血,心裡不斷吶喊對不起,也懇求老天爺讓家屬願意喊停;但這過程讓我在最後面對病人死亡時,心裡充滿著自責與矛盾。這段期間是我護理職涯的黑暗期,我無法接受自己在病人虛弱的身上執行這些侵入性治療。我常想家屬為什麼捨得病人受苦,我覺得來不及說再見的遺憾讓死亡變得好悲傷。 2015年,單位的護理師因診斷白血病進行血液幹細胞移植,但移植過程並不順利,長達三個月的三至四級急性排斥,讓她好幾次想放棄治療,她開始想簽署DNR,不要讓先生在面臨緊急的關頭要做困難的決定;但是,當她想到7歲的女兒時,求生的鬥志油然而生,交雜的複雜思緒突然找到支撐點,她決定為了女兒和先生放手一搏。還記得在她肺部出血的前一天,我們一起聊著孩子和她的未來和理想,隔天早上就因著大出血插管進加護病房,雖然她的先生很不捨她受的苦,也來不及說再見,但是我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因為她隨時為死亡做準備,也隨時為侵入性治療做預備。我陪著她經歷診斷、復發以及移植,最後和她的先生、以及所有她帶過的護理師們陪伴著她——我們的好夥伴,眼見著不斷地從氣管內管冒出的血,以及逐漸流逝的生命,在旁的我們不斷在她耳邊輕聲道別,直到monitor上的心跳停止;到現在每一個畫面仍在我腦海裡深深印記著。 溫暖的陽光把我的記憶拉到孩子進加護病房前的情境,意識混亂的孩子勉強唱完一句讚美的、孩子最喜樂的詩歌,接著拉起我的右手跟我打勾勾,不斷向著我比愛心……當時的我好害怕,因為孩子好喘、意識很混亂,我好害怕失去孩子,於是我也不斷告訴孩子,天父爸爸很愛你,媽媽好愛你,爸爸和弟弟都好愛你,孩子還是不斷比著愛心,直到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中,孩子的血壓非常不穩定,但是孩子意志堅定地努力著,但是後續止不住的肺出血,再度讓我好害怕。孩子雖然血壓很低,還是努力回應著我和爸爸,我能做的就是在每次有限的會客時間裡,不斷在孩子的手心寫著愛,不斷跟孩子說媽媽跟爸爸好愛你,不斷為你禱告,孩子努力到最後一秒,當醫師宣告孩子的心跳停止時,我看著如同沈睡中的孩子,表情沒有恐懼……我知道此時孩子帶著爸比和媽咪的愛回到天父懷裡。 我想因著孩子的努力和勇敢,我不想放棄所有治療的可能,這麼痛的處置都沒有讓我的孩子放棄,我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雖然加護病房的護理師們勸我放手,拿著DNR要我考慮,但是我仍然堅定的決定努力到最後一刻。經歷女兒生病的歷程後,靜下心來回顧過去面對死亡的經驗,我想我對善終有了重新的詮釋和想法。坦白說,失去女兒的傷痛是一輩子無法抹去的,但是女兒的生命歷程告訴我,我們應該站在病人與家屬的角度思索生命的意義,此時全程的陪伴與同理反而至關重要,因為病人可以在醫療團隊支持中選擇自己想要的姿態與家屬彼此陪伴,雖然死亡看起來是結束,但是支持和陪伴可以讓生命的故事持續延續。孩子喜歡寫詩,她留下來的作品讓我驚豔,也是每天支持我的重要力量:青衣裡的那片白鳥兒群飛,他是跟隨在旁的朋友。天空泛著蔚藍,他是零星點綴的彩紙。宛若縷縷輕煙,宛若朵朵木棉花,白如凝脂,灰如塵,掉下晶瑩淚珠,染上一抹紅, 透出一片霞妖嬈至月明。抬頭看著陽光和白雲時,我知道愛藍天白雲的孩子,可能頑皮的幻化成朵朵木棉花,有時如同晶瑩淚珠,或是美麗的彩霞,在每天的每一時刻活在我的心裡,陪著我直到某天我們相見的時刻。
-
2020-04-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靠呼吸器維生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九成? 張上淳這樣說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最新研究顯示,靠呼吸器維生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達88%,幾乎來到九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使用呼吸器死亡率相對高,「不過紐約報導超乎我們想像的高」,但台灣醫療團隊非常厲害,如果撐過能康復。張上淳表示,以我國新冠肺炎確診者中,使用呼吸器病例病況都非常嚴重,主要是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症候群,有部分的人連呼吸器都無法維持生命,就必須使用葉克膜,目前國內有三名患者甚至需要使用葉克膜。張上淳說,國內曾有一名死亡新冠肺炎個案即使用葉克膜也無法挽救,但醫療團隊研判與個案筆身有嚴重慢性病有關。我國目前有十名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使用呼吸器,包括前面提及的三人使用葉克膜的患者,不過張上淳強調,我們曾有三至四名新冠肺炎患者順利脫離呼吸器。張上淳表示,台灣醫療團隊非常厲害,面對新冠肺炎等新興病毒造成嚴重感染,如果有辦法撐過,後來是會慢慢復原。在我國醫院照顧的428名新冠肺炎患者,國內六名死亡個案中,除案19白牌車司機確診當日死亡,其他嚴重不易救治的患者,現在都是非常好、正在康復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