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4 橘世代.好學橘
搜尋
舞蹈
共找到
257
筆 文章
-
-
2020-02-23 橘世代.好學橘
46歲成功挑戰聖母峰馬拉松 越跑越勇敢的陸承蔚
「夢想有簡單的嗎?若容易還值得讓人挑戰嗎?」陸承蔚說。她是台灣第一位跑完聖母峰馬拉松的女跑者,那一年,她已46歲。她並非體育科班出身,而是像你、我一樣有工作、家庭、甚至是一位母親;18歲以後的她再也沒有踏進過操場,2013年在朋友的「拐騙」下開始騎車,一個半月後便完成單車環島,從此與運動結下不解之緣,更在2017年完賽聖母峰馬拉松。「樂於挑戰,並享受其中」,是陸承蔚的生活哲學,也是她維持年輕的不二法門。練車後1個半月後環島 運動讓她發現「自己」「運動其實從不在我原先的人生規劃中。」陸承蔚笑著說,而促使她踩上腳踏板,起因於朋友的單車環島邀約,而且一個半月後就要出發;當時是「運動小白」的她,為了不想成為團隊的負擔,她分析扣除工作與家庭之後的可練習時間;陸承蔚說,從拿到公路車後,她每天3點半起床練車,學習適應下彎的把手、如何換檔,而且趕在7點半當時稚齡的兒子起床前到家。陸承蔚表示,練車改變了生活節奏、開啟生活視野。面對目標,陸承蔚不是先想理由阻止自己,而是想方設法去達成它。她說:「只要動機夠強烈,自然就會找到完成方法。」她以自身練車的經驗為例,她會先用Google Map查好明天騎車要抵達的地方、規劃出路線,當作是一場「冒險」,這會讓自己更有動力起床練車。陸承蔚坦言,方向感不好的她,在接觸單車前很少跨出生活圈,練車之後,她每天獨自探索台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快樂。「我們多數時間都是向外『給』,奉獻給小孩、工作和家庭,卻很少有時間和自己相處。」陸承蔚說。她表示,騎車的三個小時當中,她體驗到「完整的自由」,這對身兼職業婦女與母親的自己是如此珍貴,因此她很enjoy在其中,不覺辛苦。渴望自我成長、熱衷挑戰從不停歇從單車環島到戈壁超級馬拉松,甚至是聖母峰馬拉松,為何陸承蔚可以完成一件件別人認為很艱難的事?「與其說喜歡運動,不如說我更熱衷於挑戰」,陸承蔚說。她當初是偶然看見朋友分享「戈壁挑戰賽」的賽事片段畫面,看到一群人站在起跑線,不畏前方的沙塵暴,聽到槍聲便義無反顧地往前衝,她覺得這群人很帥、散發出光芒!後來知道這場比賽是限定兩岸三地商學院EMBA的學生參加,參賽者可能是公司老闆或高階主管,想到這群人除了事業、家庭,必須要投入相當大的心力訓練自己,而且還要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成為A隊選手站上起跑線,「一想到就覺得熱血!」陸承蔚說,從那時渴望自己有日也能踏上玄奘之路,並成為A隊競賽組選手。為了要成為戈壁選手,陸承蔚展開了自訓,每天10公里、循序漸進地練習,在8個月後完成135公里(錶上實際距離)的戈壁超級馬拉松,也因此,她決定每年都要挑戰一件讓自己成長的事情。2017年,陸承蔚參加聖母峰馬拉松,這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馬拉松賽事,得先徒步登上海拔5364公尺的聖母峰基地營後,再一口氣跑完直線距離相當於一場全馬42.192公里的超高海拔越野路徑,過程除了必須克服險峻多變的地形,還得在空氣稀薄的高山「跑起來」。在此之前,台灣從未有女性參賽者,儘管跑齡不長,陸承蔚仍決定一試。「80歲還要舉啞鈴」 運動讓我離理想的自己更近縱使開賽前因急性高山症發作而差點棄賽,比賽過程中也因支氣管發炎邊跑邊咳,陸承蔚謙虛地說,一路上支持自己跑下去的力量,是大家的愛,若沒有家人、朋友的鼓勵、愛與盼望,她不可能完成這場艱困比賽。最終,陸承蔚克服了生理苦痛、內心拉鋸,與嚮導尼瑪一起通過終點,完成這趟挑戰自我的旅程,也學習到「最偉大的勇敢是愛」。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完成這樣不可能的任務,但陸承蔚希望以自己的故事鼓勵更多人勇敢築夢、築夢踏實。她說:「只有『想要』與『不想要』,當你很想完成一件事情,就會想辦法去完成它」。如今她持續運動,雖然她已是跨越波士頓馬拉松成績門檻、並達標的「BQ跑者」,她依舊朝著自己內心的夢想成績努力。即將步入「知天命」之年,她也很清楚接下來的挑戰莫過於伴隨中年後而至的身心變化,但不管未來如何的變化,她會繼續運動下去,因為這是在心中未來理想的生活狀態之一,希望自己七老八十可以舉啞鈴,成為能帶給別人正向改變的人。小檔案|陸承蔚藝術經紀授權專家/作家/跑者是台灣首位完成聖母峰馬拉松的女性跑者,著有《越跑越勇敢:聖母峰馬拉松全紀錄》。【延伸閱讀↘↘↘】。以謙卑之心勇往最高峰 62歲丁博慶:「這輩子與山結緣了!」。世界壯年羽球金牌 吳昶潤:還能打到80歲以上。國手翻出新人生 打造兒童體操王國。50歲開始為自己而活!賴宜珊醫療界退休轉舞蹈界 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 【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2-17 橘世代.時尚橘
養生還要重養心!戲劇才女林逸欣:一個人不健康會影響到一個家
林逸欣約3年前客串拍攝8點檔時摔傷導致骨盆骨折,在休養期間,除了身體外在的照顧,她也開始重視「養心」,覺得心態會影響生理,受傷後她告訴自己:「要趁有動力、衝勁的時候,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勉強自己做沒那麼有共鳴的事。」林逸欣提到,當時她只要稍微空閒下來,或是沒有作品問世,就會開始心慌,也因此客串了8點檔,卻因此意外受傷,加上和前東家合約到期、房子要被房東收回,頓時生活一團亂。但她也因此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不要操之過急、害怕等待、急著想要表現,而是要在自己的步調上,繼續保持向前,這是每個人對自己人生負責的態度。」至於飲食上,林逸欣笑說自己本身就有很多東西都不吃,包括牛、羊、鵝、鴨肉及海鮮,因為害怕這些味道,通常都只吃豬肉、雞肉、白色的魚肉,也不太愛吃甜食、喝牛奶,她自嘲飲食方面很省錢。不只飲食,林逸欣連運動都很省,會和朋友報名社區運動中心的有氧舞蹈課程,目前一周會報到一次,不擔心藝人身分被認出,反而覺得很自在、好玩。身為女明星,林逸欣坦言也曾因嬰兒肥被公司下令減肥,但她不會用激烈手段;父親是神經內科醫生,也會經常提醒她不要因體重數字影響身心健康,盡量保持心情愉悅,並最常說:「一個人不健康會影響到一個家,我們都要對整個家負責。」【大明星系列不老特輯】。蝴蝶姐姐童顏秘訣大公開:一直在演藝圈,到80歲都沒問題!。知名女星養身靠這招!工作再忙碌每天也要來一杯。林依晨逆齡保養秘訣:快、狠、準。不老男星修杰楷:養生秘訣從「戒糖」開始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2-12 橘世代.健康橘
迎接孩子離家空巢期 熟齡如何面對人生第二次獨立!
五十歲,是家庭反覆發生重大變化的年紀。有一些事情終於塵埃落定,但也有其他的事情開始出問題,生活秩序變得紊亂失常。孩子們已離開身邊,各自獨立了。父母親的身體欠安,漸漸衰老。讓我們抬起頭來吧,千萬別讓眼前虎視眈眈的懷念和愁緒戰勝我們。我們的孩子去了哪裡?噢!阿拉丁神燈啊!我想讓時光倒流,請把我帶回二十五年前學校的表演會上(而且這一次準時抵達)吧。多年來,孩子們以他們的身影,各種細微聲音如淚水、歡笑、吶喊所構成的小小樂章,充滿了整棟房子。當他們幼小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對他們表達出足夠的愛,告訴孩子有多愛他們?事實是,我們總是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斥責他們︰「電視小聲一點!」「電動玩具打太久了!」「蛋糕吃夠多了!」「你們通通不要吵了!」⋯⋯星期一早上,每當保母一到,或是我們親自把孩子們送到學校那一刻,我們如釋重負,同時卻又感覺十分內疚!在一整個星期繁忙的工作和壓力之後還要管兩個幼兒,實在是很累人煩心的事。我記得那時多麼盼望周末假日能短一點,午休時間能長一點。妳必須帶他們去公園玩耍,時時看緊他們,幫他們打扮,找一些活動玩樂,還要為他們的木偶戲表演捧場⋯⋯我寧願和單身的女性朋友去逛街,大買特買,或者去上舞蹈課,或者什麼事也不做都好。所以我們和爸爸們交涉。不時盯著手錶。午睡已經結束了,他們又回到身邊來了。然後,有一天,他們長大了。他們就要離開了。他們已經離開身邊了。我們甚至將他們推到外面去。不過,就像常碰到的情形,我們常常口是心非,假裝欣慰,事實是他們翅膀硬了,展翅高飛了。突然,家裡不再有孩子們的吵鬧聲,屋子變得空蕩蕩,我們開始感到後悔。那些曾經讓我們很厭煩的東西,都跟著孩子離開了。他們帶走了他們的音樂,還有亂七八糟的一切,笑聲也隨著他們一起溜走了。從那時起,我們的人生就一直追趕在孩子的後面,並且與他們談判,希望他們能多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提供給孩子各種各樣的事物,從各種類型名目的慶祝活動到越來越遠的旅行。所有的理由都適合用來分享片刻的時光。他們向我們讓步,擠出一點點時間。不過,現在輪到他們看手錶了。他們很匆忙,他們有自己的人生,而那個人生,並沒有我們參與其中。我們甚至也沒有發言權吧,充其量,他們到時候會告知我們。孩子們覺得,我們對他們付出的這些愛是很累贅的,他們很感厭煩。我們到底該如何是好?於是,有些父母親開始養狗、養貓、養情人,或吃藥。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他們不在身邊的日子,以及他們蜻蜓點水般匆匆來訪又離去的狀態。過了一段時日,我們已慢慢抓住生活的節奏,各種儀式最終都安定下來了。從此以後,那些親子共處的短暫片刻—孩子們雖沒有去衡量其中的意義,但我們視之為上天賜予的禮物—我們以更敏銳的心去體會、珍惜這難能可貴的相處時光。以前孩子向父母親祝賀節日的同時,總是身穿著絨布睡衣,對著受邀吃晚餐的父母輩朋友們行完屈膝禮,然後就一溜煙消失,躲回他們自己的房間⋯⋯那樣的年代已經很遙遠了。在這種問題上,最讓我放心的,就是我已經告訴過自己,我已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實際上是,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難道我們就不能擁有一點點過去的時光嗎?為什麼現在不能一起在公園玩一齣木偶戲呢?我現在有得是時間啊!噢,不可能嗎?今天,我們的孩子是遙遠而抽象的現實存在了。他們都還在,可是又都不在。當有人問起他們的消息時,我們以三言兩語毫不掩飾的驕傲口吻,總結他們人生的所作所為,然後謙虛地歡迎別人的反應︰「啊!太棒了!哇,真了不起!」我們吞下了對他們的責備,忍著不對他們說出心底的願望:我們其實很希望他們再多打電話回來,不必任何理由,就這樣,只是問問我們最近好不好,只是說一聲早安,沒有別的。沒有,我們會棄權。我們自己,又有多久沒打電話給爸爸媽媽了?本文摘自《妳可以狼狽跌倒,但一定要優雅起身》,大好書屋 2019/11/06 出版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2-07 橘世代.健康橘
不用拚命、不用意志力 「慢健身」讓你每天都想動起來!
很多人新年一開始總會訂定新年新希望,如開始慢跑、瘦下3公斤,穿上你最愛的那件洋裝,不管目標為何,你決定開始改變。遺憾的是,往往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那該怎麼辦?你並不孤單,許多人和你一樣,在健身和癱在沙發上掙扎,最後往往是沙發贏了。其實,有些方法讓你的目標實現。首先、不需要動用動機,也不需要動用意志力,先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那樣的人會穿什麼、會吃什麼以及會做什麼事。運動心理學家歐科納(Eddie O'Connor)接受《預防》誌採訪時說,如果你問如何有動機運動?你已經輸了。因為動機不持久,不管你想瘦兩公斤、想增強體力,當你第一次需要費盡心力克服偷懶一下的慾望,動機就開始遠離。歐科納建議,與其想如何才有動機運動,還不如給自己一個清新的圖像,想想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要瘦下來並不具體,例如我想成為健康的人更有力量。」因此,想想健康的人怎麼做、怎麼吃。歐科納以自己為例,以前他也會懶得去跑步或做其他訓練,直到他自覺,自己是個混合健身(Crossfit)教練,就要像個教練的樣子,也要吃得像個健身教練,然後和健身社群互動後,更清楚自己應該怎麼做。執行目標的過程中,如果障礙出現,歐科納建議,「告訴自己這是達到目標必須有的代價,」以為可以輕輕鬆鬆達到目標是愚蠢的,所以他建議,擁抱過程中所有的挑戰,並相信自己可以突破,這會讓你在看到成果後更有成就感。目標砍半為健康網站Web MD 執筆的營養師卡茱伽(Sally Kuzemchak)建議,對自己期望低一點,反而能達成目標且持續下去。例如設定每天深蹲五下,每天都會達到目標,如果設定每天深蹲30下,就會想算了,何必這麼累?當你達到目標,就給自己小小的獎勵,如享受Spa、買一件新的上衣等,當作自己恭喜自己。只給自己5分鐘卡茱伽也提供自己另一個方法。如果不想運動,她會設定鬧鐘,只運動5分鐘,如果運動了五分鐘後還是不想運動,就停止。但她運動五分鐘後,百分之百會繼續運動,對她而言,這是讓自己起身動起來的小技巧。讓運動容易點如果開始覺得沒有動機運動,或必須逼迫自己,表示你沒有享受運動。例如你討厭跑步機,覺得在跑步機上跑步很無聊,就改去公園快走或去上堂舞蹈課,選擇同樣加強心肺功能的運動。運動有很多選擇,沒必要讓自己痛苦,也就難以持續。專注在運動後的感受每次提到運動後的獎勵,歐卡納認為,「運動後的感受就是最大的獎勵,」很多人持續運動,成為運動咖,就是因為運動後更放鬆、更有活力、更正面,覺得世界真美好,希望人生裡持續有這樣愉快的感受。如果你是需要獎勵的那種人,也建議不要將運動後的獎勵和美食連結,以免功虧一簣。相信什麼,得到什麼,就是這麼簡單。最適當的運動強度是,運動完,想著明天還要運動。去嘗試任何你不討厭的運動,不管什麼都好,如果沒有任何想法,穿上最舒適的鞋子、輕便的衣服,出門走路就好。從散步到快走,從10分鐘到20分鐘,到半小時,覺得快走有點無聊了,就開始慢跑,跑五百公尺,到跑一公里,一直到3公里,一天一天、一週一週,你會欣喜地發現,體力在不知不覺中建立,往後你更可以挑戰各種你想要挑戰的運動,成為別人眼中的運動咖。每天早上10 分鐘,神清氣爽一整天如果你沒有時間走出大門運動,下面還有來自瑜伽的體位法可供選擇。每天早上十分鐘,練習完後再靜坐調勻呼吸,回到身體,就能神清氣爽地出門去。雨刷式 放鬆髖關節採躺姿。雙腳與瑜伽墊同寬,隨著呼吸,雙膝左右倒,如同雨刷,意識停留在髖關節的活動,練習5 次。下犬式強化手臂和大腿從四足跪姿開始,手腕在肩膀下方、臀部在膝蓋上方。腳指頭捲進來,肚子接近大腿,吸氣、膝蓋離地,吐氣、大腿出力,將臀部往斜後方延伸,初學者可以維持膝蓋彎、腳跟顛起,停留5 個呼吸。平板式(或稱棒式) 強化核心從跪姿開始。兩腳往後踩,腳球往後頂,手臂和腳指撐起身體,大腿繃緊、核心收穩,肚臍往上收,身體中段不要拱起或下垂,視線往前,保持脊椎延伸。維持這個姿勢直到想休息。但切記這個動作不該造成腰酸或腰痛,量而為。寧可10 秒、10 秒累積幾次,也不要一次過長時間造成腰傷。本文摘自《不減肥才能瘦 》,天下雜誌 2020/02/04 出版【延伸/慢老教主最新作品《不減肥才能瘦》】。從慢老到不減肥,黃惠如的優雅生活學。為什麼95%的人都減肥失敗?不急、不餓、不拚才是必勝關鍵!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2 橘世代.健康橘
2020想增肌?從打破5種重訓迷思開始
「以前可以走路走很久,現在出國走沒幾步就累了」、「以前爬樓梯都不會喘,現在爬沒幾階就開始喘」當你身體開始有這些感覺,就是身體肌肉量不足的警訊,許多人想走進健身房,卻受限於刻板印象遲遲不敢行動。「50+健身薈」是全台第一間50歲以上大人專屬的健身教室,健身教練陳少偉說,為了更有品質的熟齡生活,練肌力愈早開始愈好,他為橘世代破除5大迷思,讓橘世代勇敢走進健身房。迷思一.重訓是給想練肌肉的人練的,熟齡族群需要嗎? 陳少偉認為,許多待退休或是退休的熟齡族群,身體開始產生很多痠痛,例如頸痠、腰痠等,這都是因為從25歲開始,肌肉骨密度流失,而過了40後,肌肉骨密度會更快速減少,因此熟齡族群會有明顯體力不好的感受。「為什麼熟齡族群年輕時爬樓梯不會喘,現在就會喘?」陳少偉解釋,這是因為肌肉量不夠無法用力,當在爬樓梯時,需要更多氧氣進入體內讓肌肉運作,就容易喘;其實練肌肉的好處很多,肌肉量可增加基礎代謝率,持之以恆增肌,可延緩老化,也可避免罹患肌少症及骨質疏鬆症。迷思二.練重訓感覺好累喔,我都有在上有氧舞蹈班,都有在動,那我還需要重訓嗎? 陳少偉說,疲勞指數與酸痛指數不同,其實練重訓的疲勞指數並不高,例如做10下深蹲,才需要30秒的時間,但因為肌肉刺激度高,做完回家後痠痛指數會很高。「台灣人常認為累等於有效」有些高年級族群最常參加跳舞班,跳完的當下很累,但對增加肌肉沒幫助,只是徒增疲勞指數。 迷思三.練重訓會變成筋肉人或金剛芭比嗎?陳少偉說,1公斤肌肉的體積等同於1支鉛筆,而1公斤脂肪的體積等同於1.5顆蘋果,而1公斤肌肉與1公斤脂肪的體積相差3倍以上。有在練重訓的人就知道,要增加1公斤的肌肉,並不容易。以陳少偉教的熟齡健身班為例,大多熟齡族群要練1年才有1公斤的肌肉;若增加了5公斤肌肉,也才增加5支鉛筆的體積。迷思四.運動是減重最好的方式嗎?陳少偉說,若是運動、進健身房重訓純粹為了減肥,那熟齡族群可能要失望了,因為控制體重,飲食與睡眠占7成,運動僅占3成因素,因此若是想減肥,每天11點上床睡覺,睡滿8小時的功用比運動大,運動僅是輔助,讓身體更有線條。迷思五.重訓會容易運動傷害、肌肉受傷嗎?陳少偉說,做重訓的運動傷害程度要看與哪個運動相比,若是跟跑步相比,重訓的安全度高很多,若是跟游泳相比,游泳則因為在水中有浮力,相對安全很多。為什麼普遍最多人做的運動「跑步」反而容易造成運動傷害?陳少偉說,因為跑步時,腳會有衝擊加踏地動作,受傷機率較高,而做重訓腳不離地,在教練的正確指導之下,運動傷害的機率很低。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1-10 科別.腦部.神經
運動後總是伴隨頭痛?事先要做好三件事
有不少頭痛病友在養成固定運動習慣後,頭痛的狀況有跟著改善,所以我經常會鼓勵大家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來幫助改善。但最近有不少人問我,運動完突然頭兩側開始抽痛、整個頭脹脹的,是為什麼?其實運動後會頭痛,主要和運動時心跳變快、血管擴張所導致,另外則可能和天氣因素、身體脫水或突然進行太高強度的運動等等有關。那其實一般人運動後的頭痛大多在短時間內就會緩解,但如果是頭痛體質的朋友們,就要特別留意身體狀況,盡量避免太高強度的運動。以下這幾個運動是比較推薦的:瑜珈、皮拉提斯、太極、舞蹈、游泳和走路。另外這幾年蠻夯的 飛輪課,也是有不少國外專家推薦給容易頭痛的人,比起在室外,室內的腳踏車運動比較能避免因為天氣誘發頭痛。以下我也提供大家幾個能夠幫助預防運動後頭痛的方法:一、隨時補充水分不管是在運動前、中後,都要持續補充水分,讓自己保持嘴巴不乾燥並持續出汗的狀態,如果水分不足就可能會誘發頭痛。二、補充足夠能量大家都知道運動會讓人血糖降低,因此要維持足夠的能量來源。像是在運動前,可以吃一些含蛋白質的食物,像是茶葉蛋、無糖豆漿或燕麥棒等等。三、記得熱身突然進行太劇烈的運動,也會容易引發頭痛。建議不管從事任何運動,都要先熱身一下,像是可以先走路走個幾圈再接著慢跑、或進行重訓等比較激烈的運動。最後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運動中會出現劇烈的爆炸性頭痛,還是要盡快找醫師評估喔!來源出處: https://www.facebook.com/drneuro
-
2020-01-0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新知/病主法 新增11疾病適用善終權
昨天是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一周年,目前超過1萬1000人預立自己疾病末期的醫療決定。衛福部醫事司宣布,新增漸凍人等11項疾病情形適用病主法。衛福部昨天公告新增11項疾病適用病主法,包括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多發性系統萎縮症、囊狀纖維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裘馨氏肌肉失養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線狀肌肉病變、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及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上述病患若符合特定臨床條件,包括身心障礙程度、呼吸功能或行動能力等,就可依預立的醫療決定,走完人生最後一程。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新增公告疾病多屬罕見疾病,日後衛福部會與相關病友團體合作,積極協助病友依其意願,決定適當的預立醫療照護計畫,保障罕病患者善終權利。石崇良說,未來將定期於每年三月公開徵求適用病主法第14條第一項第五款的疾病或情形,病友團體、醫療機構、專科醫學會皆可提出申請,作為後續公告參考依據。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楊育正昨天表示,病主法的核心以病人為主體,顛覆長久以來醫療父權或以家屬為主的醫療慣性,上路至今面臨許多挑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則表示,病主法施行一年已完成一萬多例簽署註記,看似不多,但是跟安寧初上路第一年的四千筆相較,可以看出國人死亡適能提升。安寧照顧基金會表示,安寧療護及病主法都捍衛國人善終權,除了對民眾宣導教育,也陸續開辦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人員訓練課程,培育諮商人員,並輔導醫院開辦諮商門診,目前全國各縣市、甚至離島,已有140家醫院可提供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相關資訊可參閱衛福部醫事司網頁「預立醫療決定專區」。
-
2020-01-06 橘世代.好學橘
國手翻出新人生 打造兒童體操王國
曾代表我國拿下亞洲體操錦標賽跳馬銅牌,但卻選擇在26歲時就急流勇退的前體操國手童年寬,卸下選手身分後投入幼兒體操事業超過20年,2018年他更接下中華民國體操協會理事長一職,除了要讓協會成為服務選手、教練的單位外,也希望讓幼兒體操能在我國更廣泛的被推廣。童年寬在國小3年級時就投入體操訓練,雖然剛開始家人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刻板觀念,並不支持,不過在運動賽場上逐漸繳出亮眼成績並有助於升學發展後,家人的態度也逐漸轉變,讓他更無後顧之憂的投入,並在1996年的長沙亞錦賽拿下跳馬銅牌。不過在曼谷亞運會後,26歲的童年寬就決定卸下選手身分,當時大多數退役選手不是轉任老師就是當教練,童年寬雖一度也前往美國學校兼課教體操,但也利用課餘空檔從事幼兒體能教學,成為他未來投入幼兒體操事業的開端。雖然擁有體操上的高度專業性,童年寬坦言一開始加入幼兒體操事業時,感受到隔行如隔山,「當時只知道體操怎麼練、怎麼教,以前當選手都被要求一步『做好』,但教幼兒體操需要的是先從『會做』到『做到』,最後才是『做好』,加上不懂商業模式或是公司經營之道,一開始確實走得比較辛苦。」在歷經與多位事業夥伴的理念摩擦而拆夥後,目前是愛玩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的童年寬,旗下的飛寶體操體能館在台北與台中已有4個據點,且未來將會繼續拓點,將在歐美與中國大陸都已經相當普及的幼兒體操繼續推廣,並成為未來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才藝課時的第一選擇。「早年很多家長對於體操都有迷失,包括認為練多了會長不高或是容易受傷,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來幫助大家打破這些刻板印象」。童年寬在談到體操對於幼兒成長的幫助時說:「體操是運動之父,只要做得好,就能從事任何運動,尤其是幼兒體操對於小孩子的生長與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且只要有專業的教練指導和輔助,受傷的風險就會小很多」。童年寬指出,在他接任中華體操協會理事長一職後,除了希望藉由自己選手退役的身分,讓選手與教練的聲音能完整的傳遞到協會或是更高層,以協助他們爭取最大利益外,也希望推動幼兒體操教練的證照化,讓體操在進行全民推廣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安全與專業。「現在市面上的幼兒體操教室很多,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是體操專業,也有不少從事舞蹈、武術的人投入,未來經過教練證照的整合,就能確保學員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更加安全的防護並學到最正確的動作」。投入幼兒體操事業近20年,童年寬認為近年在家長育兒觀念愈來愈先進的情況下,從事幼兒體操的人口也相較於他剛加入時成長了近5倍,未來他也希望能幫助我國培育更多體操人才,「像是唐嘉鴻、方可晴、陳芊恂這3名亞運國手都是從體操俱樂部或是體操教室出來的,如果未來從事體操的人口愈來愈多,就有機會再培育出更多像他們這樣的人才」。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20-01-05 養生.健康瘦身
冬天減肥最有效?營養師教你減掉肥肉又不減掉健康
冬天節慶聚會很多,從聖誕節、尾牙、年終、進補、團圓飯,一路吃到元宵節,親友相聚、美食當前,體重問題遠遠拋在腦後,加上氣溫低,「吃多動少」,不知不覺就會發胖。尤其冬天衣物厚重,會把贅肉遮住,一個不留心忽略體重增加的事實,等到春天來臨,換上短袖衣褲後,才會驚覺怎麼變得這麼胖,「望肉興嘆」!不過,雖然冬天容易攝取過多熱量,但能量的消耗卻相對比夏天高,因此冬天是去除脂肪的好季節。「冬天減肥最有效!」大概顛覆很多人的印象,但這是事實。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師林育如解釋,這與「基礎代謝率」有關,天氣越冷,基礎代謝率會較高,冬天的基礎代謝率會比夏天高5%。因此建議想減重者「反其道而行」,在越不想動、越想吃的冬天,克制食慾、多多運動,等到春暖花開就可以「驗收成果」,開心甩掉厚重衣裳。肥胖與熱量堆積有關,相反的,消耗熱量就可以減重。熱量消耗分為三個部分:基礎代謝率約占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70%;身體活動約占總熱量消耗的15~30%;食物的熱效應占比最少,約10%。林育如表示,提高及運用基礎代謝率是體重控制的重點,這也是冬天減重比夏天容易見效的緣故。此外,掌握12減肥秘訣,就可以輕鬆瘦,在減掉肥肉的同時,也不會減掉健康:1、增加纖維質攝取增加飽足感:每餐至少1份的蔬菜類(相當於半碗煮熟的葉菜類),且把蔬菜類當作每一餐的開端。早餐無法吃到蔬菜的人,可考慮改吃麥片、南瓜、地瓜等含纖維的全穀根莖類。2、喝湯前先撈浮油:天氣冷愛喝湯,記得喝燉品或補湯(麻辣鍋、薑母鴨、燒酒雞)前先撈浮油,可大大減少熱量熱取。3、減少油炸食物:如果非吃不可,不妨去炸皮減少油脂攝取。但需注意控制油脂攝取,或是每餐食物都用燙的,不能完全不吃油脂類,適當添加油脂是必要的,能夠延緩飢餓感。4、控制堅果類:三五好友聊天,堅果容易一把又一把下肚,尤其過年最愛吃的花生、開心果,建議每天以吃一份(一湯匙)原味堅果為佳。5、避免過多精緻澱粉類:麵包、餅乾、零食及糕餅類等,應選擇未精緻過的全穀根莖類(例如地瓜、芋頭、馬鈴薯、糙米、全麥)。體重控制時,一定要攝取適當全穀根莖類,才能避免過度飢餓造成減重失敗,且全穀根莖類含色胺酸,可維持心情愉悅。6、攝取充足的蛋白質:以攝取優質蛋白質為佳,來源包括低脂瘦肉、海鮮、黃豆及其加工品、毛豆等。一般體重控制應搭配中高強度運動,但為避免肌肉流失,就必須攝取充足蛋白質(每公斤0.8~ 1克),可協助肌肉訓練與修復,且充足蛋白質有助維持好氣色。7、餐間可吃點水果或優質蛋白質:兩餐間感到饑餓時,可吃一份新鮮水果(相當於一個拳頭大或一碗的份量)、蔬菜、一份堅果類或一杯豆漿(260ml)、一杯低脂奶(240ml),降低饑餓感。8、少吃加工品、少沾醬料:加工品和醬料鈉含量高,增加水腫機率,因此需減少攝取,盡量吃食物的原味,例如:豬絞肉比香腸好、烤地瓜比炸地瓜沾醬好。另外,醬料中尤其是沙茶醬,混雜許多油脂,相對熱量也會提高。9、減少含糖飲料及含酒精飲料:這些飲料只是增加熱量攝取。10、水分要充足: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11、不宜快速減重:建議每週減少0.5kg為目標,如果每天少吃500大卡,即可達到每週減輕0.5kg的效果。12、不建議用飢餓的方式控制體重:這種減肥方式不健康且易復胖,靠飢餓的方式控制體重,只會讓身上的脂肪越多,肌肉越少,相對基礎代謝率會降更低,更不容易控制體重。飲食控制外,搭配運動控制,減重更有效。林育如分享,減重最佳運動是「全身性運動」,藉由大肌肉的運動消耗能量,初期可以從走路開始,進階到快走、慢跑、游泳、水中走路、騎腳踏車、有氧舞蹈等;要注意的是,運動前20分鐘消耗的能量來源以醣類為主,20分鐘以後能量來源以脂肪為主,因此若能持續運動,對於消耗脂肪更有幫助。延伸閱讀: 湯底決定你的胖瘦! 照著6個SOP吃不怕體重暴走 吃菜減重卻變胖? 那是因為這1類蔬菜比肉還肥 
-
2020-01-01 橘世代.好學橘
50歲開始為自己而活!賴宜珊醫療界退休轉舞蹈界
「50歲開始要為自己而活!」今年51歲的前成大醫院物理治療師賴宜珊,工作近30年,去年退休,她愛上爬山、今年更一口氣奪下3項肚皮舞比賽的世界冠軍,下半生要為自己而活。她毅然決然辭去穩定的物理治療師工作,除退而不休投入長期照護,更爬百岳、學中東舞,參加多個舞蹈大賽奪下冠軍,為自己人生添上精彩一頁。賴宜珊就讀復健科系,畢業後到民間診所工作,考取物理治療師執照,11年前到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服務。為舒緩壓力與追求健康,10年前接觸舞蹈,喜歡上中東肚皮舞,工作之餘就常跑台中、高雄學舞,她也考取2張肚皮舞丙級教練證照。賴宜珊並到社區或社團教舞,教學相長讓她的舞藝更精湛,但白天上班、晚上教課,讓她身體出狀況,免疫系統失調,因而不得不停舞4年。停舞期間,在友人邀約下開始攀登百岳,迄今已爬了30餘座百岳,賴宜珊笑稱,她以前是個連爬樓梯都會喘的人,但山的盡頭始終在那,堅持下去就能攻頂,在爬山過程中找回面對困難的勇氣。去年跟朋友到大陸參與舞蹈大賽,她也陪同前往,雖未下場比賽,但她發覺來自世界各國,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在舞台上的每個人綻放出魅力與自信,猶如當頭棒喝,讓她有感「快樂不分年齡,喜歡就去做」。爬山的過程她能細細思考人生的許多問題,50歲生日前夕,她攀登百岳之一的花蓮閂山,憶起過往人生,因為生活壓力、經濟等因素,放棄了不少喜歡的事物,她下定決心辭去工作,重拾最愛的中東舞蹈。「人生總是不斷抉擇,大家缺乏的是改變的勇氣」,賴宜珊離開醫療界退而不休,投身長照服務,並運用所長和熱愛的舞蹈,帶進社區服務,這些改變讓她又重新找回人生養分。她說,以前在做復健治療,因為患者多復健療程也短暫,很難跟患者深談,投入長照後,她居家訪談不單純只有復健,像遇到中風患者,還可請營養師協助調理飲食,告知其家屬應對,「遠比單一復健更走入患者的心」。重回舞蹈界的她,選擇挑戰自我,去年3月參加IDO世界肚皮舞大賽,初試啼聲就奪下鑽石組Oriental冠軍,緊接著6和8月分別參加香港國際東方舞大賽、BGBD東方舞大賽,也雙雙勇奪冠軍獎座。賴宜珊說,50歲看似人生逐漸凋零,但做自己喜歡、開心的事情,也能活出最精采動人,又專屬自己的人生下半場。為自己而學 橘世代來了!【歡迎加入】建立自己的學習進修清單,充實精彩人生2.0,鑽研興趣、挑戰新領域、豐富生活,逐一實現手裡的那張學習清單!【歡迎加入好學橘FB社團】
-
2019-12-12 橘世代.健康橘
日本掀起「卒婚」潮:各行各路夫妻感情更加升溫?
「卒婚」這個詞源自日文表達畢業的「卒業」二字,不過它的意思並不是要夫妻離婚或分居,而是說兩人可以各自擁有自己的生活圈,但晚上還是要睡在一起。換句話說,就是彼此保持一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狀況。我和太太目前的生活就是這種模式,彼此都不必勉強陪伴對方,但也非常珍惜可以共同參與的活動。我太太近幾年非常熱衷參加各種舞蹈班,有跳韻律舞的,也有跳民族舞蹈的,藉此認識了非常多的同好。她除了定期去上課之外,也經常不定期受邀到各種社區慶祝聯歡的場合去表演,讓她的生活非常充實,也很有成就感。她和這些同學們不只跳舞,也常相邀去喝咖啡、逛街,甚至還一起去國內外旅遊。有一回,她邀了這些閨密到家裡喝茶,我還很識趣地出門看電影去,免得她們聊得不盡興,我在家可能也會不自在。我們這些閨密的先生,後來也彼此認識,因此她們的聚餐和旅遊,偶爾也會邀我們參加。這種有時候獨自活動,有時候又可以一起出席,就是一種最典型的「卒婚」的狀態。我認為最不該勉強另一半參加自己的親戚或同學聚會。如果只是少數幾個人,倒還可以一起參加,但如果是動輒一、二十人的場合,除非另一半本來就跟這些人很熟,否則我通常不會邀太太一起參加。這種大型的親友聚會,很多人或許很久不見,敘舊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空去招呼自己的另一半呢? 但看著另一半無人搭理,自己當然過意不去,結果就很難盡興了。在此,我舉一個自己的親身實例與大家分享。我雖是家中獨子,但同輩的表(堂)親卻有十幾個。某年,我主動邀請他們來聚餐。因為長輩陸續過世後,大家難免漸行漸遠,有些人甚至彼此已經超過十年未曾謀面,因此我還特別拜託大家不要帶另一半及下一代來聚餐,才能讓大家盡情敘舊。我太太當時還怪我怎麼這麼不通情理,但我想我們這些略有血緣關係的人都快不認識了,另一半若一起來參加,肯定會很無聊、很尷尬。千萬不要跟別人打賭,自己和另一半之間絕無任何祕密,因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所以應該讓各自保有一定的隱私空間。原本我一直堅持不和太太與子女在臉書上成為臉友,但最近不得不開放了,原因是太太是一個非常體貼的人。臉書經常提醒我和太太之間有超過六十位的共同朋友,所以她擔心如果我和她分別都在臉書上貼出我們出國旅遊的照片,會讓這麼多共同的朋友不斷被我們「洗版」,所以她堅持我們要成為臉友,然後從此之後都交給我貼文,再標註她,這樣就不會再給大家製造困擾了。既然加了太太,當然也要加子女了。我和太太近幾年會一起參加的活動,多半是一開始就認識對方的另一半,大家就可以很自然的互動。二○一八年,我們和兩對夫婦朋友一起參加一個蘭嶼徒步環島旅行團。在健行的過程中,我有時會和其中一位太太邊走邊聊,我太太則正巧和她先生走在一起,後來居然讓剛認識我們的團員造成很尷尬的誤會。《遠見》雜誌就曾做過一個調查,有十三•八%的受訪者表示,「夫妻相處時間太長」是困擾家人朋友間互動的原因之一。夫妻如果沒有各自的生活圈和不同的寄託,硬要兩人同進同出,或是成天在家大眼瞪小眼,保證愈老會愈相敬如「冰」。因此,鼓勵大家試試看「卒婚」的狀態吧,各自培養生活圈,但心緊密相依,如此才能在第三人生中的夫妻關係,找到兩人愈來愈自在的平衡。本文摘自《第三人生任逍遙:50之後,比理財更重要的事!》,有鹿文化 2019/08/02 出版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05 癌症.乳癌
乳癌篩檢 應提前至35歲前
因為篩檢,她意外發現乳癌,進一步檢查已有淋巴轉移,經過手術、化療、25次的放射治療,乳房切除與重建。當時她完全沒有存款,婚姻出狀況,一人帶兩個小孩。「留待晚上再哭,先把事情處理好,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她積極治療,持續服藥與復健,現在宛若新生。只要活著 就有新的治療機會另一個她,11年前僅36歲,洗澡時發現腫瘤,當時腫瘤已五公分大,手術後發現有骨轉移,判斷是第四期,極度擔心害怕,當年資訊與醫藥不發達,覺得生命隨時會告終,她積極治療,「只要活著就有新的治療、新的機會」。年輕型乳癌泛指更年期前罹乳癌,病患不僅面臨疾病威脅,正值人生輝煌期,還要直視婚姻、親子、失業、復發的威脅。乳癌病友協會、台灣諾華、聯合報為關心年輕型乳癌病患,於乳癌防治月舉辦「擁抱粉紅希望-年輕徬徨的妳面對乳癌該知道的事」論壇,從身心靈關懷乳癌病患。增加健康識能 癌友更能掌握治療方向政府補助乳癌篩檢為45-69歲婦女每兩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0-44歲婦女,二等親內具乳癌家族史者亦提供篩檢服務。根據論壇中問卷調查發現,70%受訪者認為,乳癌篩檢年齡應提早至35歲前。年輕型乳癌病患通常較一般病患更積極接受資訊與治療,亞東紀念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謝佩穎建議,增加健康識能,可以更了解治療方向,乳癌細胞與一般癌細胞,會受到荷爾蒙刺激而加速生長,因此建議乳癌患者了解荷爾蒙受體含量,若是荷爾蒙受體陽性(ER+/ PR+)用抗荷爾蒙治療,第二類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HER2+)可用標靶治療、三陰性(ER-/PR-/ HER2-)用化學治療。低於40歲乳癌患者國內占8%台北榮總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蔡宜芳指出,根據國健署的癌症登記資料,國內一年被診斷出乳癌且低於40歲的乳癌患者占8%,約有一千人,且年輕乳癌中,又以三陰性、HER2,比率較高,因為缺乏篩檢機制、乳房組織較緻密、也因年輕忽略乳癌風險,發現時期別通常比較晚。勿被疾病綁架 還有值得關愛的人與事長庚醫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郭玟伶在現場帶領Zumba舞蹈,她說,國外運動風氣很盛,她取得Zumba間歇性有氧舞蹈健身運動教師資格,回台後帶領病友Zumba,透過運動讓身心靈健康,也能重建女性自信心。研究也發現,積極運動對乳癌存活者,可顯著降低乳癌死亡風險,改善生理與免疫功能,促進代謝指標例如胰島素和類胰島生長因子的正常化。蔡宜芳說,乳癌病患常徬徨無助,陷入憂鬱與焦慮中,擔心復發,她鼓勵病友注意復發是好的,但還是要回到常軌,不要被疾病綁架,人生還有許多值得關愛的人與事,上天讓我們存活下來,一定有其意義。
-
2019-12-03 養生.健康瘦身
減飯+運動 胖爸年甩50公斤
嘉義市民謝志成原本體重130公斤,去年與兒子打羽球時頻頻漏接,決心減重,他透過白飯減量、慢跑和重訓等方式減重,一年後成功甩掉50公斤肥肉,從大叔變回型男,拿下「2019嘉義市瘦身王挑戰賽」性感健美組冠軍。38歲的謝志成穿上未減重前的褲子,竟可以塞下家裡的貴賓犬。妻子蔡旻娟說,以前雙手環抱不了他的腰,現在可以緊緊抱住真好,「好像交了一個新男友」。謝志成與有氧老師蔡旻娟結婚20年,蔡總是苦口婆心地叮嚀減重,但他都沒下定決心,直到與國中羽球校隊的兒子練打,發現完全跟不上,兒子還表示「教練說要跑得快才打得到球」,謝志成才意識到須減重。蔡旻娟表示,丈夫原本食量大,每餐白飯都吃3碗以上,加上吃得快,常常過量,減重從減少食量開始,白飯減到只吃一碗,就明顯看到效果,至於垃圾食物、手搖飲等都盡量避免,並根據國健署「我的餐盤」來飲食。謝志成從跳階梯有氧著手,避免下半身負荷過重,傷到膝蓋、關節,再做有氧舞蹈和飛輪有氧加強心肺功能,體重較輕後再嘗試慢跑、重訓,全家也一同慢跑、打羽球和騎腳踏車,成功瘦身。
-
2019-12-03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11項罕病納病主法 可望12月中上路
衛福部預告11種罕病新增納入《病人自主權利法》,包括漸凍人、亨丁頓氏舞蹈症等納入適用範圍。該草案預告期將於本週五(6)日截止,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可望於12月中上路,初估有1700多人符合資格。《病人自主權利法》(病主法)今年1月6日上路,賦予民眾事先預立醫療決定,當被判定為生命末期、處於不可逆轉的昏迷狀況、永久植物人、失智程度極嚴重無法自理者,以及其他經公告的疾病,因痛苦難以忍受無其他合適解決方法等五項條件時,可選擇不施加維持生命治療與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石崇良表示,醫事司接受病友團體、醫師等提案後,經委員會多次會議討論適用疾病種類、條件,目前提出適用《病主法》的疾病共11項,並明定由幾名專科醫師確診。這些疾病包括:多發性系統萎縮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泡症、亨丁頓氏舞蹈症、肢帶型肌失養症、Nemaline線狀肌肉病變、脊髓小腦退化性動作協調障礙、脊髓性肌肉萎縮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囊狀纖維化症及原發性肺動脈高壓。催生病主法的前立法委員楊玉欣表示,病主法從年初上路至今,針對適用病主法第五項條件終於訂出可以預立醫療決定的疾病。但她也表示,罕見疾病就有200多種,且許多都不可逆。目前這11種只是先拋磚引玉,未來希望能再納入其他疾病。專長安寧緩和醫療的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曉峰表示,樂見病主法納入這11項罕病,是個里程碑。但他表示,目前仍是以疾病為中心,但「病海茫茫」非常多種疾病,應該以大方向來擬定適用範圍較好。石崇良表示,草案研擬過程已徵詢相關專業臨床建議,且已召開多次會議與病友團體討論。未來也將每年3月公告,請病友團體、醫師提案,再由委員會討論是否納入。
-
2019-11-30 橘世代.健康橘
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
作家黃春明的家坐落在台北市外雙溪畔,住了超過30年的老公寓,收納著黃家3代的生活日常與生命永恆時刻。入秋的下午,黃春明和黃國珍父子在老宅說著他們心中的彼此;有些事情,相識52年的父子,也是透過這次訪談才知道。看見青竹絲 撿回家教子黃春明在宜蘭長大,鄉間的成長經驗讓他像個頑童優遊大自然,移居台北後搬過幾次家,都選擇山腳下、溪流畔。兩個兒子黃國珍、黃國峻年幼時,黃春明在家附近看見一條毒蛇青竹絲,便丟進水桶帶回家。有哪個爸爸會撿拾毒蛇送給小孩?小男孩驚訝不已,黃春明趁機跟他們介紹台灣毒蛇的種類。為讓孩子把青竹絲看得更清楚,黃春明把它放進冰箱冷藏,1、2個小時後青竹絲冬眠了,再拿出來放在桌上,父子一起細細觀察蛇的花紋與結構。青竹絲在黃家養了幾天後,岳父來家裡,好奇看著水桶裡的青蛇,黃春明的太太林美音沒好氣的說:「就春明啦,養來給小孩玩」。岳父大驚失色:「神經喔!」趕緊把青竹絲拿回山上放生。錯放冷凍櫃 波一聲竟斷還有一次也是撿到青竹絲,這次是被黃春明「錯放」在冷凍櫃裡,想到時拿出已結成冰棒,「硬邦邦的,『波』的一聲就折斷了」。黃春明表情和手勢豐富,說起這些真實往事,像在述說魔幻故事。自嘲「蕭笑的老爸」,黃春明帶著孩子解剖癩蛤蟆、抓蟬、釣魚、騎著機車到處玩,「我不算特別用心的爸爸,但我以前就是這樣長大的啊,覺得小孩這樣過才正常。」黃國珍在其他人眼中溫文儒雅,但在黃春明心中卻正好相反,「國珍反叛性很強啊,從小就叛逆」,接著不忘補上一句:「跟我一模一樣。」去海灘玩,黃國珍會把其他小孩堆好的沙堡踩掉;去木柵仙公廟拜拜,把神明桌當鞦韆在底下盪來盪去。年紀稍大,曾在剛被父親痛打後,當著老爸朋友的面喊:「大人怎麼可以打小孩!」搞得黃春明顏面盡失。父親很巨大 困擾黃國珍黃國珍直到國中才發現爸爸是知名作家,讓他有好長時間活在爸爸巨大形象底下,「麻煩的是,那是一個正向、巨大的形象,你永遠無法超越。」他坦承,「相對的,就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很想證明什麼」。想「找到自己」的焦慮化成不停歇的探索行動,黃國珍向焦雄屏學電影、找林懷民學舞蹈、跟張大春學小說…什麼都學卻沒有踏實感,一直到30幾歲出國念書,才逐漸找到自己。當時每周都要討論作品,有次老師問黃國珍:「你講得很好,但你自己的觀點呢?」「我剛剛講的就是我的觀點」,老師說:「不是的,你講的是美術史上或某畫派的觀點」,黃國珍腦袋「轟」的一聲,發現自己完全沒觀點!老師接著說:「你是個很好的畫家,但不是個藝術家。畫家只要將作品表現美好,但藝術家要有觀點。」老師這些話敲開了黃國珍卡住的生命,因為看不清「我是誰」?也就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出國念書後 找到了位置回想和父親的關係,黃國珍發現有幾個關鍵轉折。一是進入社會後,理解父親養家的辛苦;接著是當爸爸後,明白了愛和關心常常用「囉唆」及「碎念」展現,懂了以前被念是怎麼回事。但關鍵還是出國念書那段時間,黃國珍終於對自己比較有信心,也比較清楚自己可以做什麼事,「這件事情無論跟老爸一樣或不一樣,我都是我!」黃國珍「呵呵呵」的笑說:「叛逆的孩子其實很反權威。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對於我是誰,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後,才找到跟父親對等的關係」。曾刻意避開 仍走相同路人生的前半段,黃國珍以為自己在處理與父親的關係,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在「尋找自己」,「在生命道路的選擇上,我想刻意避開,卻仍走向跟老爸相同的路」。黃國珍回想,教育、藝術、出書,走過的路和父親如此緊密重疊,但現在,他已不會刻意迴避,他知道,生命足跡再怎麼重疊,他和老爸就是兩個不同個體,會寫出不一樣的生命故事。「我覺得這是個『弒父』和『屠龍』的過程」,黃國珍對記者歸納出這幾年的人生愈走愈清明的歷程:「你一定要除掉心裡那個巨大的『父親形象』,才能真正成為自己」。孫子出生了 填補失落心黃國珍的弟弟黃國峻,32歲時自殺,這對黃家是巨大的悲傷,彷彿缺了一塊。黃國珍的兒子在清晨出生,當天6點多林美音搖搖還在睡的黃春明:「國珍的小孩出生了」,黃春明半夢半醒回應:「國峻回來了!」「弟弟一直住在我們心裡沒有消失過」,黃國珍說,孫子的到來,填補了爸媽心中失落的那一塊。黃春明至今仍忘不了初抱孫子那刻全身觸電的感覺。現在每天傍晚,孫子、孫女放學後,會到黃春明的家和阿公阿嬤聊天、陪阿公看電視、糾正阿公不標準的國語、吃阿嬤燒的菜。傷口仍有痕 但已很完美老房子一直都在,離去時,林美音陪我們下樓,到巷口等候2個孫子。晚餐時刻,屋裡會有4個人,會有老人和小孩的笑語。記者想起了黃春明在2008年底,喜獲金孫時寫下短詩:「我的心曾經失去一塊肉╱你卻來給我補上╱雖然在傷口還留有痕跡╱但是已經很完美了。」【父子相對論】。黃春明7年才理解「兒子的閱讀不是我的閱讀」。國中才知黃春明是名作家 超越父親黃國珍不再迴避。黃春明父子今年都出書 首次挑戰情色題材。孫讀完黃春明寫的情色小說 兒自曝也曾偷看金瓶梅…
-
2019-11-24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關於貓狗的隨想
大約二十年前我就發現,街上的婦產科診所或中小型的婦產科醫院一家一家的關門,但是動物醫院愈來愈多。周邊朋友不結婚的也愈來愈多,不生孩子的單身貴族就開始養貓養狗,將父母親職的天性完全投入在家裡的狗兒子身上,並且以身為貓奴為榮。小學時,有隻貓常常自附近倉庫屋頂跳到我們家陽台,家人準備一些剩魚剩飯給牠,不久就正式在家裡住下來了。到了高中家裡從萬華火車站附近往東搬到大安區,抱著貓到新家隔天,就不見了,隔兩天舊家鄰居說看到牠獨自在搬空的舊房子裡徘徊。專程回老家帶回,特別留意安撫牠,讓牠認識新環境,總算也安頓下來,過幾年在我的懷裡壽終正寢。至於養狗是在結婚生孩子後,朋友看我住的地方有院子,適合養狗,就把她收養的流浪狗託付給我,因為這是她收養再轉送出去的第十隻狗,當時馬英九當台北市長,這位朋友建議取名叫馬英十,不過我們嫌太有政治味,似乎也不太禮貌,就改名叫小豆子。後來我們從郊區更往山上搬,小豆子也有更大的散步空間。不過養了幾年,在女兒小學五年級時,被人毒死了,那一陣子社區有很多狗被不明人士下毒,想不到小豆子也被波及,後來我們就沒再養狗了。倒是最近有些朋友家裡同時養貓也養狗,很好奇牠們是否能和平相處。雖然網路中常見貓狗一起玩耍的影片,但是我知道這應該不是很普遍,果然,詢問所得,雖然同處一屋的貓狗不至於常打架,但是大部分還是處在井水不犯河水的緊張狀態,很難玩在一起。為什麼貓狗不容易和平相處?有專家研究表示,因為牠們好惡的表達方式差異很大,往往一方的善意會被對方誤解為惡意。比如說,貓豎起尾巴是表示友好,對狗兒言是敵意的象徵;而狗搖尾巴伸出爪子是示好,展現想跟你一起玩的善意,但是對貓而言,伸爪且搖尾巴是警告你,滾開,否則我要用爪子抓你了喔!貓發出呼呼嚕嚕低沉的聲音是表示舒服且處於放鬆狀態;狗剛好相反,當牠喘氣低鳴粗聲粗氣時,是生氣攻擊的前兆。這種溝通的誤解,很快就會造成彼此的敵視,雙方要變成可以一起玩耍的好朋友,並不容易。雖然都是當代人非常重要的動物同伴,但是貓跟狗真的很不一樣。貓動作優雅,牠似乎也能意識到自己動作的優雅,走路跳躍,像是體操選手或舞蹈演員在舞台上的展。狗常常用忠心耿耿的大眼睛看著主人,無時無刻都費盡心力討好主人,也能敏銳地察言觀色,回應主人的喜怒哀樂;貓不會這樣做,我認為是不屑這樣做,牠們是高貴的公主,等待著人類的服侍。狗的魅力,來自於牠們與主人那種生命相許的深情;而貓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牠始終是神祕而令人遐想的。俚俗說:「什麼人玩什麼鳥。」有人說,看別人養什麼寵物多少可以看出他的內心,而寵物的個性也可以呈現出主人的個性,你同意嗎?
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