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共找到
160
筆 文章
-
-
2021-01-31 科別.皮膚
防疫勤洗手!但洗到雙手乾癢、龜裂引發皮膚炎怎麼辦?日常3舉止超NG
雙手乾癢怎麼辦?新冠肺炎疫情的延燒讓國人更加注重手部的清潔與衛生,與此同時,相繼有民眾抱怨手部常會莫名地冒出奇癢無比的紅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蔣承臻指出,這很有可能是「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症狀。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好發經常碰水族群蔣承臻表示,手部的「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過往好發在家庭主婦、清潔人員和醫護人員等身上,這和他們的工作得經常碰水、接觸清潔劑息息相關。蔣承臻表示,近來皮膚科門診因「富貴手」而上門的病患激增,推敲和民眾落實勤洗手、洗手次數變多有關。如果使用的清潔劑又是較具刺激性的,則對手部的傷害會變本加厲,甚至產生乾裂脫皮的現象。針對此有人不禁疑惑,為何以前日常洗手不會遭致如此嚴重的結果呢?事實上,我們的皮膚是需要油質來作為保護的屏障。疫情之前我們雙手或許只是用水清洗罷了,所以即使經過多次的清洗也無大礙,如今疫情肆虐,我們以清潔劑取代清水洗手,無形中皮膚的屏障遭到破壞,這使得清潔劑等刺激物更容易引發皮膚的不適,再加上台灣冬季氣候一般較為乾燥,凡此種種因素更弱化我們皮膚的屏障。預防雙手乾癢 日常這樣做市面上清潔劑百百種,到底要使用哪一種最適合我們自己呢?蔣承臻建議,民眾若懷疑自己有特定的接觸過敏原,可到皮膚科做貼膚測試。北市聯醫有28種常見過敏原可測試,幫民眾找出過敏原。此外,建議民眾使用標示為低致敏性的清潔劑來洗手,同時盡量以溫水取代冷、熱水,洗手後要確實擦乾雙手,再塗上護手霜。在生活中也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直接接觸,例如洗碗、拖地等時,請戴上橡膠手套,這正是保護雙手的撇步。如果民眾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的狀況已趨於嚴重時,請不要等閒視之,應儘早向專業咨詢,早日還您漂亮寶貴的雙手!(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手泡水變皺無傷大雅? 千萬別這樣想!皮膚科醫師曝「4可能後果」 ·天冷手乾脫皮、流血? 醫列「5種人」最容易中鏢
-
2021-01-22 科別.新陳代謝
天冷吃鍋再來杯啤酒超爽快!專家提醒,恐造成此疾病發生
寒流一波波報到,冷冷的天氣讓人特別想邊吃熱呼呼的火鍋,再來杯冰涼的啤酒,就是爽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王繁棻提醒,有膽結石、高血脂、長期飲酒等問題的人,需節制飲食,以免引發急性胰臟炎。王繁棻指出,急性胰臟炎,是指胰臟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發炎反應。急性胰臟炎典型症狀為上腹痛,甚至延伸至背部,也有疼痛部位在肚臍周圍;其他症狀包括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意識不清、血中白血球升高、電解質不平衡,血糖偏高等。引發急性胰臟炎最常見的原因為膽結石,約占40%,主要是膽結石移位,跑到總膽管和胰管開口附近,產生磨擦而發炎;其次為長期飲酒或短時間內攝取過多酒精,約占30%;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也會引發急性胰臟炎,約占2~5%。王繁棻進一步說明,某些臨床上藥物,或是腹部受過創傷、手術後,也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另有其他因素會增加胰臟炎機率,包括抽菸、肥胖、糖尿病,其中,肥胖與糖尿病亦是慢性胰臟炎與胰臟癌的危險因子。8成的急性胰臟炎病人為輕度,約3至7天可出院。重度胰臟炎是指器官衰竭持續48小時以上,主要發生在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腎臟,危險因子包括60歲以上、肥胖(BMI>30)、有其他共病症、酒癮病人。 王繁棻提醒,急性胰臟炎死亡率約2%,若持續器官衰竭的死亡率,則接近3成,不可輕忽。急性胰臟炎處置方式為積極輸液,輕度病人可進食清流質或流質,再轉為低脂固態飲食;若有嚴重疼痛、噁心嘔吐,則須禁食。中重度病人,需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如有疼痛可給予止痛藥。若為膽結石胰臟炎或上行性膽管炎病人,須由消化內科醫師施行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術;由於膽結石胰臟炎易復發,建議在4至6周內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或內視鏡膽道括約肌切開術。治療胰臟炎,更重要的需針對發生原因去處理與預防,特別是飲酒與高三酸甘油酯。王繁棻指出,飲食中的三酸甘油酯會被胰臟脂肪酶分解,與膽汁混合,再進入小腸分解,因此餐後乳糜微粒濃度會升高;若乳糜代謝有問題,血中濃度過高,會影響胰臟微血管血流,造成腺細胞缺血,發生壞死及發炎。她進一步提到,如果早已有潛藏膽結石、高三酸甘油酯等危險因子的人,又吃進過多高油脂、高熱量食物,再搭配飲酒,就可能誘發急性胰臟炎發生。一般來說,空腹狀態下驗出三酸甘油酯500mg/dl以上,就屬高風險族群,需採「低油飲食」,並服用降血脂藥,以控制血糖;同時要增加身體活動量來降低體重,以及減少飲酒。王繁棻建議,日常飲食應採「低油」原則,減少吃油炸食物、高糖飲料及甜點;多攝取五穀根莖類,避免酥皮類與高油脂糕點,如蛋黃酥、鳳梨酥、甜甜圈、蛋糕等。用油上,以植物性油脂取代動物性油脂,務必注意生菜沙拉搭配的沙拉醬,油脂量也很高,應減量使用;蛋白質方面,建議攝取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避免紅肉類,奶類則以低脂為佳。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 王繁棻
-
2021-01-09 新聞.健康知識+
全台急凍!穿發熱衣禦寒卻愈穿愈癢?不會熱? 專家曝「保暖禁忌」小心冷到
近幾年發熱衣、發熱褲掀起時尚潮流,標榜薄薄一件可抵禦低溫,但不少人皮膚卻開始冒出一堆疹子,紅腫發癢很難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發熱衣吸濕放熱 非人人適合穿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皮膚科主任李孟穗表示,發熱衣雖有保暖效果,卻因皮膚溫度上升,可能引發搔癢、汗疹、黴菌感染或毛囊炎等問題,並非人人都適合。發熱衣主要靠「吸濕放熱」原理,達到保溫作用,大多緊貼肌膚,只要一流汗,汗就悶在衣服內,結果又濕又熱,因此,較適合在10℃以下的低溫穿著。4種情況不適合著發熱衣 應另尋其他保暖方式李孟穗建議,有新陳代謝快、有異位性皮膚炎、乾性膚質的人並不適合穿等狀況者,應考量其他保暖方式: 1、新陳代謝快:容易流汗、新陳代謝快的小朋友及年輕人,在不是很冷的天氣穿發熱衣,可能因汗水悶在衣服裡及皮膚溫度上升,而產生汗斑或發癢起疹;另外,穿發熱褲同樣會因溫度太高,容易長股癬或念珠菌感染,尤其男性私處溫度太高,會影響生育能力,不建議穿發熱褲。2、痘痘肌:皮膚易出油、常冒青春痘、毛囊炎的人,穿發熱衣可能造成胸背部毛囊炎;長在身上的毛囊炎又癢又痛,比臉上的青春痘難治療,通常需要數周至數月。3、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病人原本就對溫度調控較慢及皮膚敏感,穿上發熱衣一流汗,會更癢更刺,導致抓得更厲害。4、冬季癢:冬天好發冬季癢,皮膚又乾又癢,常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如果又穿上發熱衣,可能引發「災難」,皮膚乾燥脫屑悶在發熱衣裡,加上皮膚溫度上升,全身會刺癢不舒服,建議勤擦保濕乳液,改善皮膚乾燥以緩解症狀。李孟穗說,臺灣冬天不像歐美嚴寒,進到室內還有20℃左右,穿著發熱衣會讓體溫太高而不舒服,建議採取「洋蔥式」多層次穿法,貼身衣物選擇棉質及側邊無接縫圓筒織法,外層加上毛衣、防風外套等衣物,戴上帽子及手套,進入室內就很方便脫除。 機車族禦寒 防風外套比發熱衣有效而機車族禦寒重點在於最外層,選擇好穿脫的防風外套,會比發熱衣有效;此外,小朋友很容易流汗,睡覺如果穿發熱衣再蓋被,應該會因皮膚溫度太高而睡不好,只要穿棉質長袖長褲,加上肚圍即可保暖。 穿雪靴不穿襪 易致長甲癬或足癬另外,女性流行的雪靴(毛毛靴)雖保暖,但李孟穗表示,靴內溫度高,若本身已有足癬(香港腳)、甲癬(灰指甲)等問題,就等於給黴菌良好的生長環境,而且臺灣冬季常下雨,雪靴一旦進水,黴菌會愈長愈多,腳悶著一整天,更容易長甲癬或足癬。加上有些人穿雪靴不穿襪,雪靴又不常洗,黴菌便一直窩在靴內,造成反覆感染。李孟穗提醒,穿鞋一定要穿襪子,如果腳趾甲有黴菌,掉在襪子裡,襪子可常常汰換,但鞋子很少洗,容易成為黴菌溫床,反覆穿、反覆感染。 延伸閱讀: 愈晚愈濕冷!低溫恐致心臟瞬間引爆 使用保暖物漏「1細節」危險急飆 冬季皮膚乾癢抓到破皮流血! 常做「4行為」小心癢爆...你中了嗎?
-
2021-01-06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惱人富貴手只能擦藥?中醫師提,喝中藥方也能改善
46歲的李小姐,因為工作關係,需要時常接觸水及清潔液,導致雙手皮膚出現紅腫、搔癢、脫皮又粗糙,左手的中指及食指皮膚更是嚴重龜裂,即使用了類固醇藥膏仍無法控制,到了天冷時,傷口更是裂到出血。收治個案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該患者右手掌心起紅疹,伴隨細小水泡,因此,給予換膚方3.0,早晚服用2次,並使用科學中藥當歸拈痛湯治療,加一天1次外洗方。1周後,搔癢感減少,不需外洗方;1個月後,雙手已無龜裂;治療4個月後,只需擦護手霜保養即可。謝旭東指出,富貴手屬於手部濕疹的一種,好發於手部需經常接觸清潔劑的人,舉凡家庭主婦、醫療人員、飲料、餐廳、美髮業者等,手部因反覆受到刺激,使得皮膚脫皮、角質增厚,紅腫搔癢部位常流湯流水,伴隨有水泡,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中醫認為,富貴手與外在環境習習相關,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會發病,所以,仍是受到本身體質影響。謝旭東說,四肢若缺少氣血濡潤,就容易出現手腳冰冷、肌膚乾裂的症狀。而「脾主四肢」,脾是後天氣血生化的來源,將脾胃功能調理好,使氣血生化無虞、運行通暢,使手部末梢能夠獲得濡養,手部肌膚就不會乾裂;而「腎主水液」,腎能主持全身津液代謝,調節水液平衡。謝旭東進一步說明,富貴手的治療上,需脾、腎並調,補脾除濕能夠消腫抗炎、調腎補虛能夠養陰潤燥。從內在的體質調理,再配合外用藥效果加倍,才有根治的機會。有別於西醫的外用藥膏,中醫喝的「換膚方3.0」,能針對於富貴手的病因著手,富貴手龜裂得越厲害,表示內在發炎越嚴重,控制得了發炎,脫皮狀況才能減輕。謝旭東提到,「換膚方3.0」中,加入蒼朮、茯苓除濕止癢;知母、石膏抗炎消腫;生地養陰潤燥調節免疫,增強肌膚的抵抗力,能幫助富貴手痊癒,又能降低復發機率。他建議,除了用藥,生活也應減少手部接觸刺激物質及過敏原的機會,若免不了得碰到,則需使用手套。手在脫皮、龜裂、腫痛、搔癢厲害時,先使用外用藥膏治療,等發炎搔癢降低後,才使用護手霜保養。此外,洗手時水溫宜溫不宜熱,因過熱的水溫會使手部乾裂更厲害;適時的使用護手霜,為肌膚鎖住水份;應少吃會誘發肌膚搔癢食物,如油炸燒烤、麻油雞、羊肉爐等,也不宜喝冷飲,使腸胃代謝水濕的功能下降。推薦茶飲:地膚子美手方材料:地膚子5錢、金銀花3錢、生甘草2錢。煮法:將1000cc水加入藥材後煮至500cc即可飲用。使用方法:如果手搔癢厲害,可以連續喝三天,一天一杯,只屬於救急治標的止癢方法。注意事項:藥性偏涼,如果體質偏冷,需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才能飲用。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 謝旭東
-
2021-01-05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過去曾發生不少名人於家中浴室猝逝的消息,死因多疑似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為擔心自己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而幾年前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也是在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後仍搶救不治;究竟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主動脈剝離 8成有高血壓病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說明,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然而,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此外,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甚至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預防、控制高血壓 日常飲食習慣要注意在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中,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的攝取,減少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的乳製品、全穀物、白肉(家禽或魚肉)來替代;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若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三至四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的人可以考慮減重,每減少一公斤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並且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男性不超過每日30毫克的酒精,女性不超過每日20毫克的酒精。血壓高居不下或合併慢性病 應積極與醫師商討對策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甚者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經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使用高血壓藥物積極地對血壓進行控制。延伸閱讀: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0-12-2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天冷感冒鼻涕、痰多? 中醫師推「3飲品」必喝...還能改善手腳冰冷
天氣漸涼,手腳冰冷、寒性體質族群要開始迎接冬天的挑戰,來杯熱拿鐵、熱奶茶暖暖身子是寒冬最療癒的事!但是,你可以有更健康的選擇,薄荷枇杷膏茶、生薑檸檬水、潤膚四物湯,三杯簡單療癒系飲品,自己DIY就能讓整個冬天溫暖又健康! 感冒鼻涕、痰多 自製飲品幫助廢體內物排出秋轉冬,氣溫越降越低,感冒人數快速增加,醫師不斷囑咐要多喝水以幫助病情好轉,感冒是免疫系統對抗病菌的過程,會產生鼻涕、痰等廢物,增加水分攝取,才能降低鼻涕與痰的濃稠度,方便身體排出,同時也能補足發燒時身體蒸發的水分。不過現代人在冬天總是偏愛以市售的熱飲作為日常飲品,雖然喝起來療癒人心,但多含過量人工調味或糖分,反而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周宗翰醫師表示,有傷風感冒、咳嗽症狀,多喝水一定有幫助,但如果不習慣沒味道的白開水,可以在感冒初期自己準備簡單沖泡的飲品,緩解身體不適,喝的健康,而且不會因為喝市售含糖飲品影響鼻涕、痰的排出。 三大療癒系飲品 醫師教怎們準備、怎麼喝 No1. 薄荷枇杷膏茶,頭痛喉嚨痛來一杯!生津解表、清熱化痰材料、作法:薄荷葉10克、枇杷膏3匙,加1000cc熱水,攪拌即可飲用。功效:“薄荷枇杷膏茶”具生津解表、清熱化痰的作用,用於風熱感冒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咳嗽不爽。如果是咽喉腫脹,喉嚨癢、痛,或是冬天老是覺得喉嚨乾,則建議用薄荷葉加枇杷膏攪拌當茶水喝,薄荷屬常見的解表藥,主入肝肺二經,有疏風散熱、清咽利喉之功效,枇杷膏裡面常常含有枇杷葉、陳皮、魚腥草、杏仁、甘草、桔梗、金銀花、茯苓、麥冬、百合、乾薑、橄欖葉等潤喉化痰的中藥,對於天氣冷造成的喉嚨乾癢有很大幫助。 No2. 生薑檸檬水,驅你內心的寒!再補充滿滿維他命c材料、作法:將生薑洗凈後切片,榨成薑汁,檸檬榨汁,兩者一同用溫開水沖泡,飲用前加入一勺蜂蜜。功效:補充維生素C,驅散寒意,預防感冒。“生薑檸檬水”也可以用煎煮法來做,即把檸檬和生薑都切片,先將生薑片煮3分鐘,再加入檸檬片煮一分鐘即可。通常一天飲用量最好控制在1000毫升以內,其餘的水分攝取還是以溫開水為主,而且檸檬泡水一定要淡,太濃的檸檬水酸度高,飲用過多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腸胃不適,胃酸過多或有胃病的族群尤其不能大量飲用檸檬水。 No3. 潤膚四物湯,天冷皮膚乾癢沒再怕,四物補血養血是好物材料、作法:玉竹10 g、麥門冬5g、當歸9g、川芎 6g、白芍9g、生地12g。把所有材料洗淨,用清水泡洗一下,放進鍋中,加入1000 c.c.清水,蓋上鍋蓋,以大火煮開,轉中小火煮3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功效:天氣冷最怕就是皮膚乾癢,皮膚若保水度不足,加上冷氣空調容易帶走皮膚天然皮脂膜,而缺乏鎖水、抵禦外界刺激物的屏障,就容易出現搔癢甚至發炎等不適,特別是皮脂分泌量下滑造成皮膚角質過多的老人,以及皮脂腺尚未成熟的小孩,最容易有乾癢問題,這時候可喝喝看「潤膚四物湯」。中醫常說「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以合適的茶飲都會以“四物飲”為基底,“四物飲”的組成通常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除了能調經止痛,養血補血,也能滋潤肌膚、防止老化。加玉竹、麥門冬於四物湯就是“潤膚四物湯”,因為玉竹與麥門冬本身就有甜味,所以不用額外加紅糖。如果沒時間自己燉煮,市面上也有四物湯可以選擇,更加方便,而且能達到一樣的功效。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天冷喝酒真的能禦寒? 營養師曝超危險真相...小心失溫 吃火鍋配酒竟致眼中風! 家醫科醫師曝「冷熱飲交叉飲用」下場
-
2020-12-11 科別.心臟血管
8成主動脈剝離的人有「這病」! 醫師給1大忠告...超多人正在做
幾年前,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於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搶救不治;近日,小鬼突然猝逝,死因也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發了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擔心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 高血壓對人體傷害不淺 這些致死急症莫輕忽 到底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表示,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表示,會誘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主動脈窄縮)、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症候群),或外傷性因子(如懷孕、胸部外傷)。他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有將近8成的人都有高血壓病史。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危險因子。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不淺,除了誘發主動脈剝離風險大增,也可能出現其他致死急病,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對健康傷害極深。 預防、控制高血壓 改變生活習慣是第一步黃彥彰說,臨床上,我常用預防車禍的例子,來解釋高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與其擔心各個方向撞過來的來車要如何閃避(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倒不如好好遵守交通規則(好好控制血壓)。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該怎麼做呢?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白肉來替代。生活中,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如果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3至4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者務必考慮減重,因為每減少1公斤的重量,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當然,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更是重要。 生活矯正無效 盡快就醫與醫師討論對策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有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用藥物積極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黃彥彰)延伸閱讀: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
2020-1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胃藥顧胃」多吃沒關係? 藥師:當心使胃酸失去殺菌能力,增加感染風險!
當您出現消化不良、胃痛時,是否會自行吞服胃藥來緩解症狀呢?國人普遍存有「吃胃藥顧胃」的誤解與迷思,對此,食藥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陳詩琪藥師說明,胃藥依功能性不同,分為中和胃酸的制酸劑、減少胃酸分泌的抑制劑、胃壁黏膜保護劑、消脹氣用藥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制酸劑,利用弱鹼性的金屬離子中和胃酸,作用迅速但也較短效,安全性相對較高,但長期過量服用時,要注意下列副作用。⑴含鋁鹽的制酸劑:易造成便秘。⑵含鎂的制酸劑:可能會引發腹瀉,長期使用可能會讓體內的離子不平衡,尤其是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更需注意。⑶含碳酸氫鈉的制酸劑:可能出現脹氣不適,且要注意鈉離子過高,高血壓患者不宜使用。⑷含鈣的制酸劑:若和其他藥物併用,可能會影響藥物吸收。抑制胃酸分泌的H2受體拮抗劑(H2-receptor antagonists)及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roton-pump inhibitors, PPIs),這兩類處方用藥主要是抑制胃壁細胞分泌胃酸,長期使用須多補充鈣、鐵和維生素B12,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頭痛、疲倦、便秘或腹瀉等,也可能會和其他藥物有交互作用。胃酸的殺菌力很強,如果長期服用胃藥會使胃酸失去殺菌能力,使胃腸細菌過度生長,造成壞菌入侵,反而增加感染風險。有些人擔心吃西藥會傷胃,一定要搭配胃藥,但並非所有藥品都會引發腸胃不適的副作用,服藥前可以跟醫師、藥師多討論,以免吃太多胃藥反而影響藥品療效。 食藥署提醒,服藥時需注意五要:要知風險、要看標示、要告病況、要遵醫囑、要問專業,以及五不原則:不要求、不併用、不長期、不刺激、不亂買,才能對症用藥,保有健康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03 科別.骨科.復健
手麻、頭痛、尿失禁小心都是滑手機惹禍! 醫師教你怎麼滑不傷頸椎
一位52歲的男性病人,四年多前因脖子痠痛,而且還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療效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幾乎每天須服止痛藥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及睡眠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2個月前至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中醫科求診,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三周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大幅減輕,疼痛指數從7分降到1分,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長時間低頭滑手機、工作 當心頸椎症候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李維哲指出,像這類病人頸、肩、上背連至臂及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工作負重太過造成,使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人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當姿勢不當,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時,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綜觀此為病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常因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 頸椎症候群擾生活 中醫針灸止痛助復原李維哲表示,像此位病人的問題皆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的手法,並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後,病人頸肩痠痛減緩許多,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已無,並停用止痛藥,不再為痛所困惱,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 避免「頸椎症候群 6大方法不惡化 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以下事項:1. 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 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 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 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 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 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還沒30歲脖子卻先老! 6個習以為常的動作都是在自殘
-
2020-11-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感冒吞「加強錠」就會快速痊癒、止痛藥多吃點效果才會快? 藥師破除大眾的用藥迷思
每年一到秋冬季節,流行性感冒疫情就會升溫,遇到發燒、感冒、流鼻水、頭痛時,許多人會自行到藥局買成藥服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地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陳詩琪藥師,為大家詳細解說感冒藥及止痛藥的正確用藥方式,絕對不是吃越多,好越快,也不要迷信吞了感冒「加強錠」就會快速痊癒喔!一、感冒糖漿非飲料、別猛灌感冒藥的成分大同小異,例如:具止咳作用的「可待因」、退燒鎮痛的「乙醯氨酚」、緩解鼻塞流鼻水的「假麻黃鹼」、抗組織胺、維他命、甘草或咖啡因等。其中「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就是一般普拿疼,在正確劑量下的安全性很高(單次劑量約為375至500毫克)但若不依照藥品仿單上建議方式服用,超過成人一天最大用量4,000毫克,會造成肝臟損害,甚至導致急性肝衰竭而危及生命。陳詩琪藥師說明,加強錠的藥物是把主要療效的成分劑量加倍,或是添加其他輔助成分來加強藥效,雖然效果更好,但發生副作用的機會也會增加,例如:「假麻黃鹼(Pseudoephedrine)」能有效紓解鼻塞,但副作用是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及心跳加快等,當劑量加倍時,有高血壓、心律不整、青光眼患者更要小心使用。食藥署提醒,有些人買了感冒糖漿之後,不看說明就把整罐喝完,甚至當成保健、提神飲料,一天喝好幾瓶,早就超過了治療的安全劑量。由於感冒大多是病毒引起,藥物只能緩解症狀,無法縮短病程,加重劑量不會好得比較快,有時候病情較輕,只有一、兩種症狀,如果貿然服用綜合感冒藥,可能會多吃了不需要的藥物,萬一又沒按照劑量、長期使用,反而會有成癮的風險。二、止痛藥視症狀選用國人常用的止痛藥主要分成三大類,包括: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麻醉性止痛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的常見成分,如:Ibuprofen、Diclofenac,具有止痛及抑制發炎的作用,但經常出現腸胃道不適的副作用。由於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對於受傷後的肌肉發炎很有效,因此除了口服劑型外,市面上也有許多外用劑型,如噴霧、藥膏及貼布等,僅供局部使用,經皮膚吸收的量有限,比口服劑型引起的副作用少,但若任意塗抹或貼滿全身,可能會引起皮膚紅腫、發癢、刺痛的過敏反應。若已使用乙醯氨酚或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的最大劑量後,還無法舒緩疼痛時,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麻醉性止痛藥。食藥署貼心小叮嚀,不論是哪一類止痛藥物,千萬不可超過劑量,避免副作用加劇。萬一長期依賴止痛藥,甚至濫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不但藥效會變差,還可能損害腎臟功能,引起慢性腎衰竭而洗腎。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1-21 科別.心臟血管
預防駭人的主動脈剝離該怎麼做?專家建議:先控制此疾病吧!
幾年前,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於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搶救不治;近日,小鬼突然猝逝,死因也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發了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擔心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到底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表示,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 黃彥彰表示,會誘發主動脈剝離的主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主動脈窄縮)、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症候群),或外傷性因子(如懷孕、胸部外傷)。他進一步說明,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發生主動脈剝離的患者中,有將近8成的人都有高血壓病史。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危險因子。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不淺,除了誘發主動脈剝離風險大增,也可能出現其他致死急病,包括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對健康傷害極深。黃彥彰說,臨床上,我常用預防車禍的例子,來解釋高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與其擔心各個方向撞過來的來車要如何閃避(各種併發症的發生),倒不如好好遵守交通規則(好好控制血壓)。預防及控制高血壓該怎麼做呢?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乳製品、全穀類、白肉來替代。生活中,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如果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3至4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者務必考慮減重,因為每減少1公斤的重量,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當然,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更是重要。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有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用藥物積極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黃彥彰
-
2020-11-18 科別.腦部.神經
手腳常電麻、刺痛? 小心是神經病變!6情況有截肢風險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根據臺灣過去調查第2型糖尿病的研究,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盛行率約30%,在糖尿病前期亦有周邊神經病變的風險,可造成肢體末梢電麻刺痛,增加下肢截肢的機率。糖尿病病程愈久 周邊神經病變機會愈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陳柏安主治醫師說,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愈久,周邊神經病變機會愈高;此外,抽菸與酗酒亦會加重周邊神經病變的程度。神經病變多從四肢末梢開始,如腳趾與手指,症狀隨著疾病進展會慢慢往上延伸。早期症狀可能只有極輕微的感覺功能減退,有些甚至沒有症狀,而後手指及腳趾會出現感覺喪失或疼痛,病友可能會抱怨肢體末梢有灼熱感、針刺感、麻、冷、緊、或者像螞蟻在咬的感覺;這種神經痛會在夜闌人靜、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加明顯。這些疼痛會影響生活品質,導致失眠以及影響情緒,若無即時地介入治療,周邊神經病變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導致平衡感變差、走路不穩,甚至出現末梢肌肉無力、萎縮等症狀。 診斷周邊神經是否病變 篩檢方式有這些陳柏安表示,現行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第1型糖尿病人罹病後5年或第2型糖尿病人於新診斷時,建議開始篩檢周邊神經病變。若正常,建議每年接受1次周邊神經病變的篩檢。臨床醫師對於周邊神經病變的評估包含詢問神經病變症狀與理學診斷,如跟腱反射、單股纖維壓力之壓覺,及頻率128-Hz音叉測定足趾背部之震動感;亦可利用神經電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速度檢查(NCV)、感覺閾值測試(QST)等來評估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及作為追踪的參考。 預防周邊神經病變 控制血糖、避免足部受傷及早做好保護,預防勝於治療是面對所有疾病千古不變的鐵律。陳柏安提醒,糖尿病病友應固定地測量血糖並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做好手足保護避免傷害與刺激,保持足部乾爽且每天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此外,戒菸、戒酒與規律的運動,病定期接受醫師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合併症發生。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體重莫名減輕是糖尿病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從1動作可判斷!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暖心臺北 友善共好 市民當失智友善天使
臺北市除了是高齡友善城市,同時努力建立失智友善環境。隨年齡增長失智症發生機率越高,依失智症盛行率推算,臺灣65歲以上每12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而80歲以上每5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預防失智症、早期篩檢發現失智個案,與促進長者健康,是臺北市在失智友善的施政重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在 2019年率先全臺推出第一部「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包含七大策略、15項行動方案,其中運用四個面向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及「友善參與」。友善居民衛生局與民政局合作,訓練9,600位里鄰長扮演「失智友善特使」角色,除提供失智症正確知識外,更宣導「看(有無異狀)、問(詢問從哪來、要往哪去)、留(延長停留時間)、撥(撥打110或家屬)」友善協助失智症者4步驟,並由里鄰長再傳遞知識予民眾,讓社區民眾都能成為「失智友善天使」。同時,國中小學生、志工、公車駕駛員、基層員警、消防同仁、健康職場、替代役男及大學生等也都是失智友善觀念的種子。近年衛生局也拍攝短片、線上知識挑戰、園遊會、電影、全民徵稿、廣播等,接觸不同族群,目前臺北市約260萬人口,已觸及13萬5,554人接受失智症宣導。臺北市持續精進宣導策略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加入建構失智友善社區行列。友善組織失智症者的日常活動場域也包括了餐廳、賣場、學校、公車業者、社區藥局、藝文場館等,因此只要店家負責人或員工接受認識失智症課程,支持失智友善理念,即可成為友善組織。當在社區中發現疑似失智症者時,便可以提供協助,而失智症者也能在失智友善組織擔任例如咖啡助手、至量販店擔任一日店長、參與園藝治療,發揮所長。失智友善組織資訊可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建置的「守護記憶友善社區」網站找到完整資訊。友善環境失智症者可能出現幻覺、空間感變差等症狀,為了讓環境更符合失智症者的需求,臺北市2018年以中正區作為試辦點,邀集通用設計及失智照護專家,提供社區小規模修繕建議,包含圖像化指標、避免玻璃或鏡面反射、建築體增加對比色更具空間感。今年還首創發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檢核需求調查表」,結合3大賣場推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由專家及失智症者實際至賣場,從流程至硬體進行建議與實地輔導,逐步建立友善失智症者的生活空間。友善參與臺北市已在中正區、大同區、松山區、大安區與中山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目標是12行政區發展各區特色。而12區的健康服務中心以及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都會定期舉辦失智症者支持團體活動、健康促進課程等。失智者的社交處方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發展「社交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已串聯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交響樂團、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試行,是由北市聯醫醫師開立例如藝術、音樂、運動等做為處方箋內容,鼓勵失智症者可依喜好參加活動,透過走出家門參與活動促進健康。未來將納入自然步道、運動中心及公園資源,鼓勵失智症者與照顧者共同創造幸福小旅行。
-
2020-11-07 科別.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不只影響心臟! 小心身體這5大部位可能也受累
多半人以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1.腦部血液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江碩儒說,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2.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3.腎臟血液循環: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而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4.腸系膜血液循環:江碩儒表示,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會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1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5.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該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而阻塞了腳部的動脈血管時,就會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心律不整的原因和可能引發的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因此,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心臟血管支架什麼情況該裝?放置後就沒問題了? 這種情況必須動手術!醫師完整解析
-
2020-11-0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流感疫苗能防感染新冠病毒?兩者會同時感染?4個問題秒懂常見疑問
今年流感疫苗於10月5日開打,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對象包含:滿6個月以上至國小入學前幼兒、各級大學(不含)以下學生、50歲以上成人、具有潛在疾病者、孕婦及6個月內嬰兒之父母、托育機構人員、安養、養護、長照機構之受照顧者及其工作人員、醫療防疫人員、禽畜動物防疫人員。接種流感疫苗 4大常見疑問一次解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何松穎表示,適逢COVID-19全球疫情期間,不少民眾對於是否該施打流感疫苗有諸多疑問,以下針對五則常見的問題回應:1、流感疫苗能否預防感染COVID-19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流感疫苗預防的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而非造成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2、今年秋、冬季會否同時爆發流感及COVID-19疫情呢?雖然仍未知,但不能排除出現流感與COVID-19同時發生之疫情,因此民眾仍應維持防疫心態,審慎應對。 3、是否可能同時感染流感和COVID-19呢?答案是肯定的,不過醫學專家們仍無明確資料指出同時罹患流感和COVID-19的發生率,學者們正持續追蹤調查中。 4、是否該於COVID-19疫情期間施打流感疫苗?專家建議符合施打條件的民眾踴躍接受施打流感疫苗。以個人角度來說,施打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減少流感併發症及重症機率;從社會角度而言,施打流感疫苗後,可有效降低流感疫情耗用的防疫物資,間接地提升政府對於COVID-19防疫的準備。 流感疫苗無法預防COVID-19 口罩、勤洗手為首要 何松穎提醒,雖然COVID-19疫情在台灣控制相對穩定,雖然流感疫苗無法預防COVID-19,但建議不可輕忽各種防疫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等,並且踴躍接受施打流感疫苗。延伸閱讀: 打流感疫苗還是感冒?流感和一般感冒差在哪? 醫師完整解析常見問題 打完針後,頭昏暈針怎麼辦? 別緊張!專家教正確3處理方式
-
2020-11-04 新聞.生命智慧
生命的最後一哩路 居家安寧緩和醫療,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末期照護成為大家重要課題。當積極治療對於末期病患已經無效時,安寧照護就成為大家考慮的選項。安寧病房、安寧共照、安寧居家,區別在哪裡?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安寧團隊,提供病患全方位的照護,除了緩解病患生理上的病痛外,也會滿足其身心靈的感受,讓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可以擁有最佳的生活品質,同時走得有尊嚴。台灣的安寧照護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住院,即安寧病房;第二個是安寧共照,所謂的「共照」就是共同照護的簡稱,亦即我們跟原團隊的醫師一同會診,共同照護病患。例如,病患一開始在腸胃科接受治療,當病情診斷末期後,就會診了腫瘤科或安寧療護,與原團隊醫師一起會診,並開立口服藥物積極改善病患臨床症狀。這部分還是在醫院的範疇。大家可能比較不瞭解「安寧共照」,因為病人的癌症診斷不一定都是在腫瘤科,有可能是在病人原有的科別,例如神經內分泌腫瘤分布在全身各器官,如腸胃道、肺部及各個地方,因此有可能是在內分泌科、腸胃科、胸腔科、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或是腫瘤科等,接受治療,當病情惡化到末期時,才結合安寧照護團隊。離開醫院住院的體系,就是第三種「安寧居家」。居家訪視,就是幫病人及家屬做評估,告訴他們有哪些要注意的狀況,重點都不離所謂的「全人照護」,除了基礎的照護之外,其他都是看病人需求,引進相關資源到家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黃勝堅總院長曾寫過一本書《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他認知是:「醫療有其極限,醫生不是神。」治療與照顧過這麼多病患,現在的醫療、醫生有他的極限,但是我們要怎麼樣走這條路?不想去醫院,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黃勝堅總院長在書中提到,病人往生了,家屬還是很感謝他,在給他的感謝函中寫道:「因為爸爸已經往生了,不知道該怎麼感謝,但是很謝謝你陪伴我們走過這一段日子,讓我們家屬能夠有個依靠,有個諮詢的對象,醫師一直在旁邊陪伴著,讓我們不會感到孤立無援。」《生死謎藏》這本書大多是寫他在台大或台大雲林分院所做社區居家醫療――病人不願意來醫院,那我就走出醫院去照顧你!如同早期所謂的「巡迴診療」,醫師是懸壺濟世,提著一個藥箱,到病人的家裡看診。我有張照片是彰基的醫師在早期時候,他們騎著腳踏車,拿著醫師包到社區替那些沒辦法去醫院看病的患者診治,早期的醫師很多都是如此,社區居家大概就是從這個概念開始。二○一四年,黃勝堅醫師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擔任總院長,他認為安寧推廣了二十多年,想要有所突破,認為應該要擴展到社區。他以往一直從事安寧療護照顧末期病人,在金山醫院時推廣「社區的居家安寧」,認為病人不來醫院,我就到家裡,跟里長、NGO非營利組織、宮廟等進行合作,因為最瞭解里民的人就是里長,對於里裡面的失能老人開始做一些服務跟照顧,其實那時候他做的,就是緩和醫療的部分,這些老人不見得需要安寧,他們就進入社區去服務,照顧這些老人。安寧緩和居家照護,提供末期病人和家屬在宅照護的醫療方式,包含身體照護、心理社會諮詢與照護、心靈性的宗教需求、心願完成、善終準備和哀傷撫慰等。最後一哩路──邁向在家善終的期盼安寧的最終目的,就是希望落實「在宅照護」、「在宅善終」。「在宅善終」跟「落葉歸根」是華人文化的傳統,這個典故是從漢朝而來,但到了二十世紀還能如此嗎?根據相關論文的研究指出,全台灣差不多有六成的民眾希望可以在家善終,因為家裡是最溫暖、舒適的地方,病人最熟悉且有歸屬感,但是根據統計數字,真正在家往生只有四成而已,中間的落差到底是什麼?研究顯示,年紀越長者多有「落葉歸根,壽終正寢」的觀念,越年輕的人比例則偏低,因為經濟、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生活型態和態度,並且衝擊著傳統文化。探討了年紀、照顧者、宗教信仰、經濟等,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主要照顧者,因為主要照顧者對於平常的照顧都可以勝任,但是到臨終照顧時,大家都沒有這種經驗和死亡識能,對臨終症狀變化感到擔心和害怕。即使醫生和護理師已經反覆教導,如何處理瀕死症狀並給予心理支持,但主要照顧者還是會覺得那種壓力或是照顧的方式,是他們沒有辦法處理和面對的難關,所以主要照顧者是導致在醫院善終的比例相對較高的主要因素。因此,若要達到高價值照護「在宅善終」目標,提高「死亡識能」是有其必要性,期許透過本書幫助大眾釐清神經內分泌腫瘤,包括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從身到心的落實「五全」──全人、全程、全隊、全家、全社區的完整照顧,朝向真正的生死兩相安,便是我們三人寫作本書的初衷。(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21 新聞.用藥停看聽
避孕藥忘了吃怎麼辦? 藥師解答緊急補救處理方式
享受性愛歡愉之後,除了安全性行為外,不少女性也會服用避孕藥而避免懷孕而當上「意外」爸媽。然而, 避孕藥分為「事前避孕藥」及「事後避孕藥」,妳知道怎麼吃才能有效避孕嗎?事前避孕藥和事後避孕藥又分別差在哪? 事前避孕藥需長期服用才有效 睡前或與食物併服降低不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黃品臻藥師表示,事前避孕藥含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與「黃體素」,藉長期穩定服用,使女性體內維持一定濃度的荷爾蒙:當雌激素濃度偏高,卵巢便不會排卵;當黃體素濃度偏高,子宮頸黏液會增加,精子難以通過子宮頸而與卵子結合。不過,事前避孕藥需長期、穩定服藥才能達到效果;每天定時服用1顆,睡前或與食物併服可減少嘔吐、噁心感。 21顆服用完需停藥7天 28顆裝適合記性較差者 在藥品包裝方面,可分為21顆裝與28顆裝:21顆裝全數含藥,連續服用21天並停藥7天,再開始下一週期的避孕藥。28顆裝適合記性較差者,部分含藥、部分不含藥,先每日連續服用含荷爾蒙的藥錠,再服用無作用的錠劑,不必停藥。首次開始使用時,可於月經出血第一天開始吃,連續服藥7天後,才具避孕效果,頭7天內仍需同時以其他方式避孕,如保險套;無藥日期間(停藥7天或服用無作用錠劑的日子),因少了荷爾蒙的維持,子宮內膜會剝落、月經來潮。而無藥日結束後,不論經血停止與否,都要從第29天起開始新的服藥週期。 忘記服藥未超過12小時應立即補服 超過12小時這樣做 萬一忘記服藥怎麼辦?黃品臻說明,若延遲時間未超過12小時,想起後立刻補服,下次再回復正常的服藥時間;若延遲超過12小時,此時避孕效果可能降低,在想起時補服前一次漏掉的劑量,當天的藥量仍按時服(想起當日需服用2顆),之後依正常時間、劑量服藥;不過,要注意的是,若曾漏服超過2小時,補服藥品後,未來7天內需採額外避孕措施。 事後避孕藥 僅對當次性行為有保護作用 若在性行為時缺乏防護措施或避孕失效(如保險套破裂等),不少人會用事後避孕藥緊急避孕,黃品臻表示,其主要是抑制或延遲卵巢排卵,或使子宮頸黏液增稠、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事後避孕藥可分為兩代:第一代高劑量黃體素(Levonorgestrel)、第二代黃體素受體調節劑(Ulipristal acetate)。第一代Levonorgestrel建議在性行為後72小時(3天)內服用;第二代Ulipristal acetate建議在性行為後120小時(5天)內服用,愈早服用避孕成功率愈高。值得一提的是,事後避孕藥僅對當次性行為有保護作用,不建議在同一經期內重複服用事後避孕藥,以免擾亂月經週期。 3狀況不宜以避孕藥作避孕方式 專業諮詢確保用藥安全 不論事前或事後避孕藥,皆屬醫師處方藥,黃品臻提醒,若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障礙、乳癌等情形,不宜以避孕藥作避孕方式。食藥署進一步補充,女性的受孕能力原本就會隨著年紀而下降,若服用避孕藥多年之後又突然計畫懷孕,很有可能會因為年紀或其他因素影響受孕機會,且避孕藥的種類繁多,劑量也不同,第一次服用時還是建議請醫師先行評估後,由醫師替您開立最適合的口服避孕藥,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服藥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長期服藥的健康品質。延伸閱讀: 吃事前避孕藥傷身體? 10情況要問醫師再使用 精液沾到陰部就會懷孕? 沒在開玩笑!婦產科醫師拆解NG避孕法
-
2020-10-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抗凝血藥吃對了嗎? 藥師提醒5種情況需注意
「我吃了好多種藥物,有哪些需要暫時停用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柯彥志藥師說明,許多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長輩或病患,經常在手術前急忙詢問藥師,該停用哪些藥,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口服抗凝血藥物」,其主要功能是透過抑制體內凝血因子的作用,以免形成血栓,藉此預防中風、治療或預防深層靜脈栓塞及肺栓塞。柯彥志指出,口服抗凝血藥物主要分為兩種: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與較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包含Dabigatran(Pradaxa®)、Rivaroxaban(Xarelto®)、Apixaban(Eliquis®)及Edoxaban(Lixiana®)。 由於傳統的Warfarin口服抗凝血藥,易與其他藥物或食物產生交互作用,尤其是維生素K含量較高的食物(如菠菜、花椰菜等),造成許多使用限制,服用此藥也需抽血監測、評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確保療效及安全性。若病人正在服用此藥,需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攝取,並留意平時是否常有因輕微碰撞而瘀青,或產生異常出血狀況(如流鼻血、牙齦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女性患者也需注意經期是否異常。 至於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較少與其他藥物或食物產生交互作用,且不需特別監測病人的凝血功能,雖然不必另外抽血檢測,是否適合使用此類藥物,也須經由專業醫療人員仔細評估,病人在日常生活中仍得小心留意,一旦發生異常出血或不適,需立刻向醫師或藥師諮詢,以評估生活習慣或用藥情形是否有問題,如果要動手術或拔牙,也要主動告知醫生目前正服用抗凝血藥物,確保自身用藥安全喔。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膽固醇過高,最好別吃肉、只吃青菜水果?醫師破解3大迷思
膽固醇超標是許多現代人的健康隱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有效控制膽固醇?一旦膽固醇過高,是不是肉類、油脂類食物完全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水果?膽固醇愈低愈好嗎?以下由家醫科醫師說分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鄭玠豪針對以下3個常見迷思,為大家解說澄清。 迷思1:膽固醇是壞東西,愈低愈好? 膽固醇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之一,除了提供能量外,它是體內荷爾蒙、酵素、膽酸的重要原料,也是合成維生素D、細胞膜、修復血管壁、大腦組成的重要成份。 如果沒有膽固醇,人無法存活。因此,膽固醇並不是愈低愈好。 迷思2:膽固醇有分好壞?好膽固醇(HDL)、壞膽固醇(LDL)差在哪裡? 膽固醇在人體內的運送要靠「脂蛋白」來幫忙,而這些脂蛋白有各種大小。 俗稱「好膽固醇」的HDL其實是高密度脂蛋白,負責運送血中的膽固醇回到肝臟;而俗稱「壞膽固醇」的LDL是低密度脂蛋白,將膽固醇由肝臟運出,藉血液循環運送到各個組織。 它們都是蛋白質而非膽固醇,扮演的角色就像是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貨車」的數量,是取決於「貨物」的運輸量,並不是因為這些「蛋白」導致膽固醇高。 檢查報告中的HDL、LDL的數值,是反映體內的膽固醇運輸狀況,而這些數值的高低,與個人體質、飲食、運動、壓力、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內分泌疾病等多種原因有關聯性。 俗稱「壞膽固醇」的LDL之所以被冠上惡名,是因為許多大型研究都顯示,過高的LDL會大幅升高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俗稱「好膽固醇」的HDL能降低風險,因此才會有好與壞的說法。 至於超標的膽固醇是否需要治療或使用何種方式治療,醫師在評估後會依據每個人的不同狀況而有不同的建議。 迷思3:膽固醇過高,所以肉類、油脂類都不能吃,只能吃青菜和水果? 一個成年人平均一天的膽固醇代謝量約為1000毫克,而人體內的膽固醇70%-80%是由肝臟製造,由每日飲食攝取佔的比率僅20%-30%。 只要不是過度超量攝取膽固醇,人體是可以自行調節的,如果攝取的量不足,反而會迫使身體自行製造的量增加,增加肝臟的負擔。 因此,飲食建議還是老話一句,「均衡飲食」最重要,應均衡攝取全穀類、豆類、堅果、奶蛋、魚、蔬果…等食物,避免過多的澱粉類(飯、麵、麵包、蕃薯等)和糖的攝取,甜度高的水果也要注意,勿過量食用。 鄭玠豪提醒,任何營養素都需要適量,過多過少都會對身體有害,膽固醇也是一樣。 醫師再次強調,平日應維持均衡飲食,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不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保健品。如有任何疑問,可以請教家庭醫師,由醫師提供正確的資訊,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頭暈目眩又胸悶心悸,恐是高血脂症頭!中醫給6+1招,快速降數值.一家人住,也有一家人的熱鬧!女兒對母親告白:一起生活,想有天你老了做菜給你吃.沒有跨不過的關卡,只有跨不過去的自己!一個人可以很好,只要我好一切都會好起來
-
2020-10-13 科別.腦部.神經
頭痛就醫太誇張? 錯!醫師提醒就醫時間點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頭痛」問題,該症狀可說是「痛不死但又惱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廖岐禮表示,以最常見的頭痛類型「張力型頭痛」來說,佔所有頭痛患者的8成。張力性頭痛,又稱為「壓力性頭痛」、「緊縮性頭痛」。發生原因很多,一般常認為,此種頭痛是由於頭顱周圍肌肉筋膜收縮,刺激血管或筋膜周圍的疼痛受器所引發,而出現頭部兩側常有像被繃帶緊緊綑綁的疼痛感。廖岐禮解釋,張力性頭痛依照發生頻率和時間可分為:偶發性頭痛(不一定每個月都有頭痛)、頻繁性頭痛(每個月有1至14天會頭痛)、慢性頭痛(每個月超過15天會頭痛)。典型的頻繁性張力性頭痛的症狀有:輕到中度的頭痛、雙側疼痛、壓痛或緊痛感、走路或爬樓梯等日常活動不會加重,至少有2個症狀;頭痛持續30分鐘至數天;畏光或怕吵、沒有噁心感或嘔吐。廖岐禮指出,慢性張力性頭痛通常會持續很久,常造成明顯的生活困擾。但如果在出現症狀時,及早就醫尋求專業協助,只要正確地使用藥物或非藥物治療就可改善。一般而言,要確診毋需影像學檢查,倘若出現突發性劇烈頭痛,頭痛伴隨發燒、視力模糊、頸部僵硬疼痛、意識不清,姿勢改變或用力時頭痛加劇,甚至出現臉歪嘴斜,一邊手腳無力等不尋常症狀時,建議就醫。急性發作時,可以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或阿斯匹林,合併咖啡因成分的藥物,其治療效果比單一成分止痛藥再好些。有研究顯示Acetaminophen成分止痛藥的效果差些,但對孕婦較安全。廖岐禮進一步說明,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可採用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 Mirtazapine, Venlafaxine)、抗癲癇藥物(如Topiramate, Gabapentin)、肌肉鬆弛劑(如Tizanidine)或局部注射。非藥物治療,有熱敷或冰敷、針灸、按摩或推拿、休息、調適生活型態、協助了解並面對壓力或負面想法的認知行為治療。非藥物治療適用於希望不要吃藥、已經吃很多止痛藥、吃藥反應不好、身心壓力大的患者,或是孕婦。報導/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任 廖岐禮
-
2020-10-1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吃太多就是在囤油! 一天超過「這量」傷心、傷血管...還會愈來愈胖
堅果種子類如「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是近年很夯的養生健康食物,但你吃對「量」了嗎?堅果類食物營養 攝取過量仍會導致身體負擔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國民飲食指南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不少重視健康者,逐漸以各種堅果類食物當成早餐、下午茶點心或零食,業者也紛紛推出多款式堅果商品,如堅果麥片或堅果種子麵包等產品。高劭穎提及,堅果類食物取得容易,但大部分人對適當的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未節制,導致過量攝取,造成熱量攝取過多,恐增加體重負擔。堅果種子類1份份量有多少?你吃對了嗎? 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 盡量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堅果種子類含豐富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堅果類除了提供油脂,也含維生素E及礦物質、磷、鎂、鉀等,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脂更健康。高劭穎建議,堅果類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延伸閱讀: 每天一匙堅果護心、提升免疫力! 但要按3原則吃才有用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
2020-10-04 科別.骨科.復健
頸痠、肩痛、手麻…頸椎症候群不用開刀?中醫師有解方
52歲的陳先生(化名),4年多前因脖子痠痛就診。主訴疼痛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病人因擔心手術的風險性而選擇復健,但效果不盡理想,痠痛及頭痛仍如影隨形,每天需服用止痛藥來控制疼痛,不但影響工作,生活及睡眠品質也大受干擾,導致個性變得易怒暴躁。患者因此求助於中醫師,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3周,以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已經大幅減輕;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李維哲指出,此類病人的肩、頸、上背連至手臂、手指的痠麻痛感,常源自於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或是工作負重太過,造成頸部肌肉與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使椎間盤壓力升高,導致頸椎退化加速,甚至有脫位、突出及長骨刺的現象。而病患的頭痛也是由頸部問題所引起,臨床上,稱為「頸因性頭痛」,與一般偏頭痛不同。李維哲解釋,頸因性頭痛常由頸部動作及頭部姿勢改變所誘發。姿勢不當時,使頸椎活動度受到限制,讓周邊的韌帶與肌肉僵硬,就會引發肌筋膜的傳導痛,甚至刺激神經而產生頭痛的症狀。李維哲表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是因為長時間的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陳先生的問題源於頸部附近的肌肉韌帶長期緊繃,因此,針灸處方以頸項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選擇風池穴、完骨穴及頸部的華佗夾脊穴放鬆局部緊張肌肉,再依據病症部位的經絡走向特點,配以特定穴位。李維哲進一步說明,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手法,藉以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李維哲提醒,避免「頸椎症候群」惡化,須注意:1.平時需多注意頸部的姿勢,避免長時間處於前傾狀態,建議可微收下巴矯正。2.避免過度負重,提背過重的背包或長時間背背包於同一邊。3.若工作需要常使用電話,不要用脖子夾著話筒,可考慮用耳機式聽筒。4.避免躺在沙發或床上滑手機。5.儘量不要維持同一姿勢過久,超過30分鐘最好伸展活動筋骨。6.若肩背痠痛症狀超過半年,上下肢麻、痛或無力持續,且伴有排尿困難或尿失禁等症狀時,則表示頸椎病變較嚴重,建議一定要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影像檢查及治療。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中醫師 李維哲
-
2020-10-02 養生.聰明飲食
堅果當零食好健康?小心陷入肥胖陷阱
許多人都知道,堅果充滿有益於健康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是極佳的營養來源。也因此,堅果種子類,如核桃、杏仁、芝麻、開心果、葵瓜子、花生、腰果等,成為很夯的養生食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高劭穎表示,近來不少人,逐漸以各類堅果食物作為早餐、午茶或零食享用。業者也紛紛推出多項堅果類商品,如麥片、麵包、零嘴等,使得堅果類食物取得越來越容易。但,你知道嗎?堅果也是高脂肪和高熱量的食物,多吃仍會造成身體負擔。高劭穎說,部分民眾對適當的攝取份量不清楚或未節制,導致過量攝取,造成熱量攝取過多,恐致使體重增加、肥胖發生,影響體態。高劭穎解釋,堅果種子類含豐富油脂,主要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降血脂及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有益。除此之外,也富含維生素E及礦物質磷、鎂、鉀等營養素。高劭穎呼籲,想要健康吃堅果,一定要注意攝取量(可參考附件表格),或以堅果取代部分食用油的份量。建議挑選無調味或未油炸的,如果覺得堅果太硬不好咀嚼,可以先敲碎或以粉狀食用。每日搭配各類食物攝取建議量,達到均衡飲食後,可攝取1份堅果食物,才能吃得健康無負擔,並配合適當的運動,讓身體更健康。 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高劭穎
-
2020-09-25 新聞.生命智慧
「謝謝你們,沒有讓爸爸死在廁所旁邊…」救不了他,卻救了他的3個女兒
打從開始接受醫學教育,醫生們就不斷被提醒,當醫生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但如果需要被救的不是病人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從醫數十年來來,在生死拔河之間目睹無數悲歡離合,原來「醫生」除了治療為病所苦的生命,亦需照看身旁活著的人們。對醫生來說,「救命」是最大的價值,而且要拼了命的救。但是對學生、醫界暱稱為「堅叔」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來說,除了治療病人的「病」,有時更需要照看家人的「心」。黃勝堅說起過去在急重症加護病房經常發生一種情況,當生命走到末期,家屬會提出這樣的要求:「我們要回家。」醫療人員往往會勸他們不要太早回去。「為什麼?」因為回家以後,病人不會馬上離世,家屬會對這段過程的居家照護束手無策。有一天,一個肝硬化的單親爸爸氣喘吁吁地被送進急診室,值班醫師快速診斷他已經是肝衰竭、呼吸衰竭,陪在旁邊的是他三個女兒,最大的不超過20歲,她說爸爸想在家往生,五天前已經辦理出院,結果爸爸撐了幾天還沒過世,看得出來爸爸很痛苦,她們不知道怎麼辦,才又回到醫院。按照急診的標準程序,呼吸衰竭的病患應該要立刻插呼吸管、接上呼吸器,但是大女兒阻止了醫生,「我們也知道爸爸快死了,但是爸爸有交代不要急救。」能不能讓爸爸舒服一點就好? 值班醫師快速思考著,好吧!那是否給病人一點嗎啡,暫時讓他舒服一點?但病人血壓很低,絕對撐不住,到時要算在誰的頭上?即使值班醫師想幫這三個六神無主的孩子,卻面臨下一個雪上加霜的問題:沒有病房。病人跟三個女兒只能暫時被塞到急診室廁所旁的走道上。黃勝堅過去表示關心,急診醫生就說「堅叔,不然送去你的外科病房?」看著這一家人的模樣,黃勝堅勉為其難地答應了。但經驗豐富的護理師一看到病人的狀況就開始碎唸,「主任你這不是整我們嗎?入院病歷還沒寫完,就要寫出院病歷了!」暗示病人不久後就會往生,他硬著頭皮請大家勉為其難多多幫忙。三個小時之後,病人在好不容易騰出的外科單人病房裡離世了。三個姐妹跟著遺體床經過護理站,此時大女兒突然一手拉著遺體床,一手拉著兩個妹妹,「跟叔叔阿姨,說謝謝。」她們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頭,「謝謝叔叔阿姨,沒有讓爸爸死在廁所旁邊……」那瞬間,整個護理站凍結成冰。堅叔說著,萬一三個孩子的爸爸,真的死在廁所旁邊,長大後,她們會怎麼想呢?所有在場的醫療、護理人員,都上了無比珍貴的一課,他們身上穿了這件白衣服,不只是要治病、救命,活著的人更應該被好好照看。醫療不能「起死回生」,但醫療人員還能幫得上三個孑然一身的姐妹,即使病人走了,在那一刻,三個孩子剛失去父親的心,仍然是溫暖的。※本文摘自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9-21 科別.泌尿腎臟
多喝水、少憋尿只是第一步!預防膀胱炎2動作絕不能忽視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 50歲的吳女士(化名),本身患有糖尿病,之前有急性膀胱炎病史。病人主訴,因為工作忙碌常憋尿,就醫前一周,就開始有小便灼熱、頻尿、急尿感,因症狀不嚴重,並未就醫。 直到就醫前晚,不僅急尿、疼痛持續,吳女士開始覺得左側腰痛且有發燒狀況,緊急就醫急診,診斷為急性膀胱炎合併左側腎盂腎炎,需住院治療。經由尿液與血液細菌培養發現,還合併菌血症,大大延長療程與住院時間。婦女急性膀胱炎佔比例最多 未治療恐致腎臟感染節氣雖已進入立秋,但秋老虎威力仍驚人!連日高溫不斷,使得泌尿道感染病患也多了起來,其中,又以婦女急性膀胱炎所佔比例最多。病患通常感到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嚴重一點的甚至出現厲害血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柯明中表示,若未適當治療,病菌可能上行導致腎臟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他坦言,最近就收治了幾位因為急性膀胱炎引發腎臟感染的個案。膀胱炎症狀明顯 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要當心從致病原因來看,急性膀胱炎是上行性感染,其途徑是由會陰部、肛門附近的細菌污染尿道口,進入尿道後,再往上進入膀胱引發感染。然而,並非只要細菌進入膀胱就一定會引發感染,發病與否和宿主的抵抗能力、病菌毒性,以及細菌在膀胱內存留時間和繁殖數量有關。柯明中進一步說明,膀胱炎診斷並不困難,症狀包括解尿疼痛、急尿、頻尿、下腹部疼痛及血尿。只要經過尿液檢驗、細菌培養,通常不難找出致病菌。治療上,初次感染者約用藥1~3天即可,若是多次反覆感染則須用藥7~10天。衛生習慣不佳會增加膀胱發炎機會 3撇步防復發會陰部衛生不佳、排尿習慣不良等原因,都會增加膀胱發炎風險,且千萬別小看膀胱炎,可能會賠上腎臟健康。柯明中提醒,衛生教育、生活習慣改變及適當治療,即可有效預防膀胱炎復發。他特別提出幾項預防小秘訣供民眾參考。1. 多喝水少憋尿不只是炎熱的夏季需要多喝水,邁入秋季的高溫更嚇人!每天都應「多喝水、少憋尿」,避免細菌存留膀胱繁殖到足以引發感染的量。建議每天喝足2000~3000c.c.的水量,並勤跑廁所排尿,可有效預防泌尿道感染及膀胱炎。2. 穿著透氣內著柯明中呼籲,炎熱夏季請穿著透氣、吸汗的內褲,以保持局部乾燥清潔,減少細菌繁殖機會。生理期期間,應勤於更換衛生棉墊。3. 注意下身清潔務必注意尿道口、陰道口,以及肛門附近的衛生習慣。大小便的擦拭應由前向後,以免肛門附近的細菌被帶到尿道口。柯明中提醒,若遇到頑固的泌尿道、膀胱反覆感染,則應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是否有其他尿路結構,抑或是功能上問題,造成膀胱排空不順、尿液鬱積的情形,再針對原因加以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泌尿科主任 柯明中 )延伸閱讀: 膀胱炎都怪衛生習慣差! 大小便後擦拭應向前or向後? 秋老虎發威,暑氣未消! 中醫師揭立秋後一定要做的5件事
-
2020-09-12 醫聲.慢病防治
腎臟病/新一代國病近半數都是糖尿病引起! 怕吃藥下場最慘,腎臟內科醫師揭5大症狀
全民健保的支出逐年增加,根據健保署公布最新資料顯示,民國108年健保費用支出最多的單一疾病為「慢性腎臟病」,光這一項疾病,就耗用約533億元。台灣目前有約9.2萬病人接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其中透析(俗稱洗腎)費用,估計就超過460億元。此外,末期腎臟病(需要透析)發生率和盛性率在國際中也是前三名,腎臟病已經是新一代國病,但若對腎臟病有誤解,反而會加重疾病進展速度。良好血糖控制 可降低慢性腎臟病進展根據台灣資料顯示,近幾年,新的洗腎病人中,超過一半為糖尿病所引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腎臟內科吳岳霖主治醫師說,這幾年實證醫學已經清楚指出,良好血糖控制可以大幅減少慢性腎臟病進展,進而減少洗腎機會。最重要的是,隨著時代進步,糖尿病藥物越來越多樣,副作用也少,千萬不要擔心因為藥物副作用造成腎臟傷害,臨床上反而是忌諱就醫後,腎臟病進展到一發不可收拾地步。5指標自我評估 罹患腎臟病風險 要怎麼知道自己有無腎臟病?吳岳霖表示,最簡單辦法就是抽血和驗尿,但是有個簡單五字訣「泡、水、高、貧、倦」可以在家裡自我評估:泡:有泡泡尿,尤其是這些泡沫持續不消失水:腳有水腫,用手壓下去之後會凹陷,不會馬上回彈高:血壓變高貧:貧血,臉色蒼白或是容易頭暈倦:體力差,特別容易感覺累 當有這些現象出現時,吳岳霖強調,不要驚慌而不敢就醫,早期發現早期介入,配合醫護團隊和謹守飲食藥物原則,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 延伸閱讀: 腎臟病早餐店這2樣東西少點! 吃多小心血管鈣化、死亡風險增 尿有泡泡是腎臟病? 別緊張!日常8因素都可能產生蛋白尿
-
2020-09-08 科別.耳鼻喉
喉嚨卡卡!竟不是胃食道逆流作祟,而是這問題擾人
現代人普遍壓力大,常常會有喉嚨有異物感、卡卡的、有痰感、常要清痰等,讓人好擔心喉嚨是不是有長了腫瘤,才會造成有東西卡在喉嚨裡面,因此,就醫求診,尋求進一步檢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表示,遇到上述情形,一般人都會直覺想到是不是「胃食道逆流」惹禍,因為胃酸持續湧上,造成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不順、吞藥喝水困難等。但,有時候喉嚨有異物感,可能與「胃食道逆流」無關,而是「咽喉逆流症」作祟。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躺著症狀才較明顯,咽喉逆流症患者通常是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咽喉逆流症不一定有類似胃食道逆流的溢胃酸與火燒心的感覺,而容易被忽略。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病患1成。造成咽喉逆流症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加上有時生活作息或飲食的不正常,造成大量的胃部內含物跑到咽喉造成刺激。食道有上、下兩個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出問題,導致胃食道逆流;若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是咽喉逆流。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主要影響咽喉(咽喉在食道上方),胃食道逆流則是影響食道(食道比較接近胃部),而咽喉的保護力遠遠比不上食道,所以,咽喉逆流症的患部轉變為癌症的機率比胃食道逆流還高,值得重視!胃酸逆流通常是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診斷上,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則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常會有喉咽部位有紅斑、水腫,甚至出現肉芽組織等,若長期放任不管,可能出現病變。並使用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Reflux Symptom Index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eflux Finding Score (RFS)大於7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上官瑋娟建議,咽喉逆流症的治療,是以生活及飲食型態改變為首選,戒菸、減少酒精攝取、避免碳酸飲料、減少咖啡飲用、減少高脂肪食物攝取、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減重、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有助改善症狀。經由生活和飲食習慣改變後,再評估是否要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用以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可用質子幫浦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藻酸鹽(Alginate)。若藥物無效時才考慮外科手術治療。
-
2020-09-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事前、事後傻傻分不清楚?「避孕藥」該怎麼吃才能安全避孕!
享受性愛歡愉之後,該如何避免懷孕而當上「意外」爸媽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黃品臻藥師,為大家說明事前、事後避孕藥的正確服用方式。(1)事前避孕藥 事前避孕藥含有人工合成的「雌激素」與「黃體素」,藉長期穩定服用,使女性體內維持一定濃度的荷爾蒙:當雌激素濃度偏高,卵巢便不會排卵;當黃體素濃度偏高,子宮頸黏液會增加,精子難以通過子宮頸而與卵子結合。事前避孕藥需長期、穩定服藥才能達到效果。每天定時服用1顆,睡前或與食物併服可減少嘔吐、噁心感。在藥品包裝方面,可分為21顆裝與28顆裝:21顆裝全數含藥,連續服用21天並停藥7天,再開始下一週期的避孕藥。28顆裝適合記性較差者,部分含藥、部分不含藥,先每日連續服用含荷爾蒙的藥錠,再服用無作用的錠劑,不必停藥。首次開始使用時,可於月經出血第一天開始吃,連續服藥7天後,才具避孕效果,頭7天內仍需同時以其他方式避孕(如保險套)。無藥日期間(停藥7天或服用無作用錠劑的日子),因少了荷爾蒙的維持,子宮內膜會剝落、月經來潮。無藥日結束後,不論經血停止與否,都要從第29天起開始新的服藥週期。萬一忘記服藥怎麼辦?若延遲時間未超過12小時,想起後立刻補服,下次再回復正常的服藥時間;若延遲超過12小時,此時避孕效果可能降低,在想起時補服前一次漏掉的劑量,當天的藥量仍按時服(想起當日需服用2顆),之後依正常時間、劑量服藥。若曾漏服超過2小時,補服藥品後,未來7天內需採額外避孕措施。(2)事後避孕藥如果在性行為時缺乏防護措施或避孕失效(如保險套破裂等),可用事後避孕藥緊急避孕,主要是抑制或延遲卵巢排卵,或使子宮頸黏液增稠、降低精卵結合的機率。事後避孕藥可分為兩代:第一代高劑量黃體素(Levonorgestrel)、第二代黃體素受體調節劑(Ulipristal acetate)。第一代Levonorgestrel建議在性行為後72小時(3天)內服用,第二代Ulipristal acetate建議在性行為後120小時(5天)內服用,愈早服用避孕成功率愈高。事後避孕藥僅對當次性行為有保護作用,不建議在同一經期內重複服用事後避孕藥,以免擾亂月經週期。不論事前或事後避孕藥,皆屬醫師處方藥,若有心血管疾病、肝功能障礙、乳癌等情形,不宜以避孕藥作避孕方式。食藥署提醒您,女性的受孕能力原本就會隨著年紀而下降,若服用避孕藥多年之後又突然計畫懷孕,很有可能會因為年紀或其他因素影響受孕機會,且避孕藥的種類繁多,劑量也不同,第一次服用時還是建議請醫師先行評估後,由醫師替您開立最適合的口服避孕藥,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服藥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長期服藥的健康品質。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8-15 養生.營養食譜
綠拿鐵不只助減肥,一天3杯還可抗乳癌!腫瘤科醫師教抗癌5吃法,加這2樣更好
癌症飲食大方向與日常生活飲食大方向有哪些?A:先區分治療中與治療後的飲食方式。治療中要增加蛋白質150%、熱量提升120%來應付治療中額外的消耗,修補正常細胞所需的營養。治療後以地中海抗發炎飲食為核心。地中海飲食是目前全世界區域飲食調查中相對健康的飲食法之一,以大量的植物性多顏色的蔬菜、水果、豆類蛋白、魚、海鮮、全穀類為主食,輔以優質的好油(如:橄欖油)、堅果等天然食物,減少紅肉類的攝取,研究上可以減少心臟死亡風險10%,癌症死亡風險減少6%,這類抗發炎的飲食方式,更可以減少乳癌的復發風險。治療中大原則鼓勵多吃天然食材,減糖與精緻澱粉,減飽和脂肪酸,減少紅肉攝取。❶飲食每餐「份量」以國民健康署的健康餐盤為主以你平常吃的食物去「微調」內容,每餐蔬菜(2到3份,可多於水果份數)、水果(1到1.5個拳頭量),全穀十穀米(0.8到1.2碗)和優質蛋白質(優質蛋白依序為:豆、魚、蛋、白肉、紅肉)4到5份(一手掌大小),若吃不了這麼多,改少量多餐,中間點心再加牛奶、豆漿、配方營養品1到2杯等。❷每餐「內容」以地中海飲食抗發炎內容為主選擇「多顏色」蔬菜水果。全穀堅果好油,豆類、魚、海鮮、兩禽類等地中海飲食法,紅肉建議每週少於14兩(牛肉太多飽和脂肪酸,容易促進發炎),治療中蔬果燙熟去皮,治療後可部分生食洗淨蔬菜(新鮮生蔬果含有抗氧化植化素物質與酵素較多,協助抗癌)。記住,份量比例以健康餐盤為主,同時加點鮭魚、鯖魚、堅果、亞麻籽。❸戒糖減精緻醣(白米麵包或白饅頭)每餐單吃這些高升糖指數食物(Gycemic index, GI)會刺激胰島素增加、間接增加腫瘤生長的激素(IGF-1),澱粉食物建議可同時加個蛋、加個蔬菜或改五穀根莖類抗性澱粉食物,例如:燕麥、薏仁、紅豆綠豆、根莖馬鈴薯等,來漸少精緻澱粉食物快速升血糖的影響。❹「牛肉迷思」不建議大量牛肉、滴牛肉精治療中偶而吃,不要吃太多,牛雖然含鐵量高、蛋白質與鐵生物吸收率較快,但牛的高飽和油脂與烹調後也較容易產生致癌物增加身體發炎,我們可將蛋白質、鐵,攝取來源用豆類蛋白、雞胸肉、魚肉、牡蠣、蛤仔來替換。反而滴雞精、牛肉精蛋白質不足夠,往往一包都不到一顆蛋的蛋白質量,只是有些胺基酸較好吸收,但並不能幫你提供足夠蛋白質。❺不建議突然改宗教素食這會少食用了辛香料抗癌物質,例如:辣椒、大蒜、洋蔥等很多抗癌植化素,且調味也幫助增加食慾,倘若素食蛋白滴酒不沾。酒精代謝後是致癌物,紅酒中對心血管有幫忙的是葡萄裡的植化素,不是酒精。酒精也會增加體內女性荷爾蒙量,乳癌患者要注意!綠拿鐵好不好?A:以腫瘤科醫師的立場是贊成的,但要注意蔬菜水果與蛋白質的內容與比例,不能占一天的比重太多,避免蛋白質的攝取減少。治療中,我們需要很多的營養素,植物蔬果中的維生素、礦物質、植化素、纖維,可以幫助我們身體抗發炎與增加正常細胞修復的原料、養腸道好菌、促進排便與食慾,同時可加入些高蛋白的豆類如:黑豆粉等,在我們食慾變小的情況下,喝一杯可以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的植物營養素。 但治療中因為免疫白血球降低的關係,要注意處理蔬果的生菌處理避免感染問題。除清水洗乾淨外,水果可去皮、蔬菜快速川燙一下減少細菌微生物,若擔心蔬果偏涼,可以加入薑或薑黃粉平衡綠拿鐵的涼溫性。 建議綠拿鐵精力湯可以加入黑豆粉、五穀粉、堅果、青花椰苗等,另外南瓜根莖類可補充很多植化素、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微量元素、酵素,是快速補充的好方法。我們常喝很多市售罐裝營養配方奶,比較缺乏綠拿鐵精力湯的活性植化素和活性酵素,若在治療中的飲食,除3餐外能來一杯綠拿鐵,對於缺乏的營養補充有很大的助益。富含荷爾蒙/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是不是不能吃?A:首先分辨你吃的是天然食物還是加工食品?天然植物中的食物如山藥、黃豆、亞麻仁籽等,都含有天然的「植物性」荷爾蒙,但這些植物性荷爾蒙在研究上都是抗癌殺癌細胞的,甚至臨床人類大型研究顯示,黃豆中的類黃酮植化素,有類似臨床上使用抗荷爾蒙藥「泰莫西芬」的結構,可與乳癌細胞表面荷爾蒙受體結合,減少乳癌或復發風險,正常食用山藥、豆製品每天1到2份是安全的。 坊間很多標榜回春的產品,可能有「動物性」荷爾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如花粉、蜂王乳、更年期症狀調整的動物動情激素、純化的動物荷爾蒙、胎盤素等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作者簡介:廖志穎/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放射腫瘤專科主任醫師,自住院醫師即對癌症整合醫學感興趣,希望醫院除了治療,更是個幫助癌友康復的地方,赴美進修整合腫瘤醫學,斜槓成立穀雨健康社會企業︱癌康網,利用網路資訊提供營養、運動、紓壓、抗發炎醫學、免疫營養、Line智能醫師機器人等相關協助。書籍介紹書名:面對乳癌,你不孤單:抗癌鬥士米娜與十位醫師專家,帶你破解50個乳癌迷思作者:米娜(潘怡伶)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05/26作者簡介.米娜Mina(潘怡伶)2018年臺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2014年罹患乳癌後,於部落格「米娜哈哈記事本」分享罹癌過程,目前共有55萬人次瀏覽。2017年創立不公開社團「花漾女孩GOGOGO」,現為臺灣最大年輕乳癌社團,有超過2000名社員。個人粉絲專頁為「米娜哈哈記事本」,目前有1.5萬粉絲。擔任牽手之聲網路廣播電臺主持人以及活動主持。2018年與淋巴癌的Ani、骨肉癌的Ruru共同創辦「我們都有病」醫病平臺,舉辦講座以及音樂會。2020年5月將正式申請通過為「臺灣年輕病友社群」,由米娜擔任理事長。.醫師與專家作者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黃振僑醫師物理治療師 施晴云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廖志穎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陳冠宇中醫師臨床心理師 黃嘉慧懿聖皮膚科院長 游懿聖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李維棠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科 楊鵬生醫師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技術主任 李沛融美的假髮經理 徐敏男延伸閱讀: 媽媽決定「斷食」結束生命...她用21日「自然死」實錄,教我的一堂善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