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3 該看哪科.兒科
搜尋
自閉症
共找到
106
筆 文章
-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四代同堂無障礙共生宅 是孩子送的禮物
六十三歲的王宜忠敲著家裡樓梯旁的夾板牆,扣扣作響。「你們猜,這夾層裡面是什麼?」曾任宜蘭特教資源中主任的王宜忠微笑揭開謎底:「是為以後裝電梯預留的空間。」約莫三、四坪大,「以後再老一點,住二樓的哥哥、姊姊兩家就用得到。」走不上樓梯了,就能靠電梯垂直移動,搭著輪椅走向世界。這是老年自由之所繫。這棟座落宜蘭員山的二樓房舍,裝著四個家庭:王宜忠和兄姊三家人,及九十三歲的母親劉心鈺;九十六歲父親前年過世。在同一屋簷下,卻又是「家中有家」,四個家庭有自己的動線、廚房、衛浴、洗衣間,既相伴又互不干擾。每室都有大片玻璃窗,陽光灑落,框出宜蘭的四季變化。此刻稻田灌了水,準備春耕。種了果蔬的庭園有長長斜坡道通向車庫,「這樣的緩升坡,走在上面不會有感覺。」休旅車改裝過了,可以讓輪椅上下。通向房子的橫推門,「未來可以改成感應式,我們老到坐輪椅的時候,門就會像小七一樣自動打開。」王宜忠說。所有的廊道都夠輪椅迴旋,這是他們未來終老之所。在還不老的十六年前,王宜忠就和兄姊合力打造了這棟高齡友善的二樓建築,提早為老後生活預備。如此超前部署,「這是孩子給我們的禮物。」王宜忠說。獨子王尹是重度腦性麻痺,十歲之前都是靠王宜忠夫婦「抱來抱去」應付生活起居。「後來他愈來愈大隻,我也抱不動啦。」當家有障礙或失能者,就能體會:房子,是照顧的重要配備。王宜忠原本住的是兩層樓的透天厝, 再抱不動兒子上樓時,全部的生活機能只得由二樓移至一樓。把臥室、衛浴、廚房等全塞在廿坪的空間,花了兩百萬元重組空間。大哥王宜杲也有重度自閉的孩子,明白弟弟夫婦的辛苦,抱到「脊椎都出問題」,提議不如重溫兒時,手足與父母同住、互相照顧。搭上當年「宜蘭厝」補助計畫,開始蓋棟理想家園的工程。 建築師陳樂屏為了理解不同需求,到各家住了一天,觀察生活動線及需求。走進兒子王尹的臥室,王宜忠說:「這些是來看你的朋友!」卅六歲的王尹看來是開心的。天花板畫著藍天及雲朵,還貼著夜裡會放光的螢光星星,即使躺著也看得到風景。在雲朵之間還有軌道,這是移位機用的。軌道由王尹的床上方鋪到浴室的馬桶及浴缸。兒子廿歲時,開始聘用移工。「這位安妮小姐是印尼來。」有了移位機,她一人可以就能輕易移動王尹。移位機是十五年前由丹麥進口,約廿五萬元。安妮繫好移位袋,操動按鈕就能將王尹由輪椅到移到床上。軌道未來也可以增設到廚房,設計時天花板已有更高的承重力。「我們老了,也可以自在煮食。」浴室的另一邊,門打開就是王宜忠夫婦臥室,視覺的穿透性,讓他們可以關注兒子。L型的房子,包著一片綠地,溫煦陽光灑在後院草地,有足球門,有曬衣架,曬著各家的被毯。旁邊就是九十三歲媽媽劉心鈺的房間。「這是整棟房子的核心,我們出入都會經過。」大姊王祖瑤說,她的孫子上學前就會先跟阿祖說再見。九十六歲父親王念茲前年過世,只臥床幾個月,都是母親照顧。浴室裡裝了許多扶手,老爸愛泡澡, 後期就用沐浴椅。劉心鈺說:「他現在快活了。活著辛苦。」她有自己的廚房,這天自閉症長孫由住宿機構回家,阿嬤為他料理紅棗雞湯,雖然她臉上還掛著數天不慎跌倒留下的黑眼圈。劉心鈺每天騎單車由員山到宜蘭市區,找舊街坊兼買菜來回一小時。「我們有時開車跟在後面,媽媽騎得歪歪扭扭。」王祖瑤說,子女要學會放心、放手。父親當年眼睛不好,還是騎機車四處逛,老爸說:「人家停,我就停。」但兒女還是沒收了機車鑰匙,父親就再也不想出門了,意志消沉。「我們覺得好虧欠。」現在媽媽開心就好,安全第二。王祖瑤還要九旬老媽每周二都要為大家煮頓媽媽味晚餐,平日大家是各自開伙的。一樓的公用空間化身大食堂,原本給客人用的廚房加上老媽房間的廚房一起上,「她可以兩邊開伙,動作神速」。周二大餐是老媽每周的身心活化大計。周一她就看電視烹飪節目,抄筆記,第二天騎車採買,忙上一整天,餵飽十多口。王祖瑤說,媽媽很有成就感,覺得被需要,思考菜單、採買都是腦力和體力的訓練。大哥王宜杲說,爸媽原本抗拒搬來新厝,因為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及鄰居。等房子落成,幾乎流淚求老人家。先說服媽媽,她對爸說「你不搬,那我搬囉。」住進來之後,爸爸得意跟老同事介紹新家有多麼舒適。王家宅是台大社工系教授楊培珊衷心嚮往的理想老後居所。但王宜杲說,這是住鄉下才可能完成的理想;台灣未來老人是人口主流,但即使現在的新建案還是沒有納入高齡考量 ,他日前參觀一處新建案,「輪椅連大門都進不去」;為了坪效,房間坪數小,門也小,老來要住,改建是大工程。姊夫施純材說,年輕人很難自己蓋房子,只能買現成,但市場上卻很少友善高齡住宅。在房子裡的人是會老的,建商應該想辦法設計「可由年輕住到老的房子」。▌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2-24 該看哪科.婦產科
母仔細紀錄兒成長 兒童健康手冊竟成孩兒「救命冊」
小健7個半月大時,媽媽發現他無法成功翻身,也不會伸手抓取身旁喜歡的玩具,查看兒童健康手冊發覺有異,仔細紀錄孩子狀態與自身的疑問,帶著孩子就診,提早發現小健有大運動遲緩問題,即時接受治療,已1歲4個多月的小健現在已可自己扶著家具走路。七歲以下兒童有七次的兒童健康檢查,國健署提供給每一位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不僅有讓家長協助紀錄孩子成長歷程的項目,同時也提供育兒的保健知識。但是根據國健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僅43.9%的家長會於在健康檢查前完成填列兒童健康手冊「家長紀錄事項」。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家長紀錄事項的設計是希望引導家長紀錄小孩發展情況,如4個月大,應注意脖子能否緊實穩定,6、7個月時能否坐好、翻身,一旦未能達到動作,家長就該注意,並及早帶孩子看診。彭純芝表示,3到7歲只有一次健康檢查,這時是觀察小朋友人際互動、語言、細動作等發展的重要時期,可發現小朋友是否有自閉症的傾向,即使3、4歲時就完成檢查,還是要勤加紀錄。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108年7次兒童健康檢查平均使用率達8成。檢查項目主要包括生長評估,會量身高、體重、頭圍,也會檢查聽力、眼睛、口腔等,以及並評估小孩發展狀況,如粗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表達等。陳麗娟建議,爸爸媽媽可參照手冊內容,透過平常的觀察與紀錄,於兒童健檢時主動與醫師討論,以了解小孩生長發育情形,將來也能成為小朋友長大後的寶貴禮物;妥善及永久保存兒童健康手冊,以備國小新生入學、出國留學等所需之健康檢查及預防接種紀錄,若手冊不慎遺失或損毀者,可就近到衛生所申請補發或領取。
-
2021-02-20 科別.腦部.神經
中研院最新大腦研究 蛋白不穩定恐致智能障礙
大腦若發育異常會導致許多疾病,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人體的去泛素酶USP11若變異,就會影響蛋白質SOX11的穩定度,進而導致大腦發育異常,研究登上國際期刊。智能障礙、癲癇和自閉症等患者通常需要特殊治療、教育和長期照顧,對家庭和社會經濟都是相當大的負擔,中研院今天召開記者會分享最新大腦發育研究成果,提出蛋白質穩定大腦發育密切相關的新觀點,未來有助於基因檢測。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瑞華在會中表示,過去學界研究大腦發育異常成因,多會集中在基因轉錄層面,較少探討蛋白質修飾的重要性,但蛋白質是執行功能的機器,它也必須穩定才能執行各項任務。陳瑞華表示,人體中有泛素蛋白酶系統,當人體不需要某些蛋白質時,該系統會去修飾蛋白質、讓它變不穩定,而該系統也可穩定蛋白質,讓蛋白質可以執行功能。陳瑞華與中研院細胞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申如透過跨領域研究實驗發現,遺傳性大腦發育異常、有智能障礙表型的病人曾出現去泛素酶USP11變異,顯見USP11有參與大腦變異的作用,可以穩定本就有促進神經分化跟神經移動,促進大腦皮質發育功能的蛋白質SOX11。而團隊也透過小鼠實驗發現,當剔除小鼠大腦中的USP11時,SOX11仍可進行基因轉錄,但因其蛋白不穩定,還是會導致大腦發育異常,在行為學分析的小鼠走迷宮中,USP11缺失的成鼠確實有學習記憶和社交情緒等多重障礙。陳瑞華表示,此研究對大腦發育異常所致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考方向,未來也可望用來檢測胎兒的大腦發育狀況。中研院表示,此研究成果已在12日發表於國際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論文第一作者為中研院生化所博士生江尚殷,研究團隊包括中研院生化所研究副技師林淑妤,中研院細生所研究員郭紘志,以及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怡萱,研究經費由中央研究院及科技部共同支持。
-
2021-02-16 養生.心理學解密
當媽媽說「菠菜是好吃的」時 她是在談論什麼嗎?
當媽媽說「菠菜是好吃的」?!科學家海因茲‧馮‧福爾斯特能幫助我們理解這些話語的毒素在哪裡。他在他的一本著作中描述過,我們人生中遇到的第一個女性控制者是說著「菠菜很好吃」的母親。這句話是有毒的話語的一個絕佳例子。事實上,菠菜不是好吃的,而是綠色的。說「菠菜是綠色的」,是對它的客觀屬性進行描述;說「菠菜是好吃的」,則是把個人的觀點,當作事物的客觀屬性。這意味著我們的母親是壞人嗎?當然不是!雖然她們的表達在語法上,或者說在句法上有缺陷,但她們這麼說,只是希望我們能嚥下這碗綠色的菠菜湯。當有人告訴你「你是一個變態」、「你是一個病人」、「你是一個瘋子」等等的時候,情況也是如此。這些客觀描述其實是兩人之間關係的產物。只有當客觀描述和關係產物之間區別明顯時,這些描述才算得上是話語控制。這類話語控制非常普遍,為了個人的身心健康,很有必要學會識別它。它涵蓋了很多種情況,可能出現在伴侶之間,也可能出現在家庭內部。在這些情況中,有人會帶著斷然,甚至激烈的口吻,說著「你是個卑鄙小人(或者無恥之徒)」這樣的陳腔濫調。也就是說,他用了一個形容詞來定義一個人的品質,而這個定論實際上是他和描述對象之間關係的產物。沒有人純粹是卑鄙的(或者說比較少)、控制欲強的、變態的、暴力的、柔情的、善良的,或是慷慨的。只不過,我們在某段關係中會展現出這樣或那樣的一面,而在另一段關係中,則會展現出不同的一面。因此,問題不在於菠菜究竟好不好吃,問題是動詞「是」被用來使人相信,它所描述的是菠菜內在固有、不可更改的性質。這句話的毒素就在這裡:我們可以說菠菜是綠色的,但我們不能說它是好吃的。只有真的認為菠菜好吃的人,以及在特定的情況下,想要讓小孩子嚥下菠菜的人,才會說菠菜是好吃的。這樣做的問題在於,他們在吞下菠菜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錯誤的論證,並可能在將來使用同樣的論證。利用已經建立的關係,損耗、麻痺對方,使對方內疚這類話語控制在伴侶之間表現為:「你是個病態自戀者」;在家庭中表現為:「你是個壞父親(或兒子,或母親等等);在精神病學領域表現為:「你是一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憂鬱症患者、自閉症患者、思覺失調患者(多項可選)。」這些話的危害相當大,因為這種虛假的客觀性,把在某段關係中產生的個人意見,包裝成了絕對肯定的客觀事實,而這種絕對,肯定通常只涉及無生命的物體。在這裡,要感謝普通語義學的創始人、哲學家阿爾弗雷德‧科日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他告誡我們,要小心動詞「是」的濫用。他認為這個動詞擾亂了人的思維。兩個人的真實關係,雖然在這個動詞中得以體現,但在現實中,卻不是完全如此。動詞「是」的使用,如「他是,或者你是如此這般」,應該被理解為:「這個人認為我『是』這樣的,另一個人可能並不這麼認為。這些話不是對我進行價值判斷,而是向我傳遞某種資訊,目的是利用我們之間已經建立的關係來損耗我、麻痺我,使我內疚。」※ 本文摘自《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作者:羅伯特‧紐伯格譯者:楊燕萍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1/01/06《有毒的話語:親密關係裡的話語控制》書封。圖/寶瓶文化提供
-
2021-02-16 科別.泌尿腎臟
如何正確喝水促進身體排毒? 醫:除了白開水,還有4種飲品也有排毒效果
飲用水左右著人體排除體內毒素的效率。水是排毒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充分攝取水分可通暢大小便,排便本身就是排毒的行為。人體的兩成毒素自尿液排出,為了順暢排尿,我們必須認真飲水。至於兒童一天該喝多少水才好呢?量其大約以一至一.五公升左右為宜。這個量並不包含食物裡的水分,而是純粹指喝水量。這麼多水當然不能一口氣喝完,分批分次一口一口慢慢啜飲,排毒效果好。一般人的印象中,認為孩子喝水比大人多,然而比起我們小時候,現在的孩子喝水機會似乎少很多。猶記得我們小時候,走到哪都有飲用水喝,即使在公園遊戲,也能隨處喝到水。但如今罐裝飲料盛行,口渴時找自動販賣機,投幣買清涼飲料的孩子,恐怕比喝水的孩子多。雖然有的孩子也自己帶水壺,但是裡面都裝什麼水呢?我們儘管不必強求天天喝礦泉水,但至少用淨水器確實過濾自來水以後再喝,以保證飲用水的乾淨衛生。飲用檸檬水、大麥茶、鹽水,好過果汁、運動飲料很多孩子都愛喝果汁、清涼飲料,這些飲料的含糖量遠超乎我們所想像。大口暢飲導致血糖急遽上升,讓人容易疲勞、專注力差。不但如此,這些飲料當中添加的「高果糖糖漿」,原料來自廉價玉米,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可能性高。真菌毒素不受高溫破壞,隨著「高果糖糖漿」被我們一起喝下肚。如果不想喝白開水,那麼檸檬水、香草茶、五番茶、南非國寶茶(Rooibostea),都有很好的排毒效果。大麥茶的「麥」字,讓人聯想到麩質蛋白,這令一部分人避之唯恐不及。但其實除非是對麩質蛋白過敏的孩子,否則不必過於排斥。大麥茶可以補充礦物質,不喜歡香草茶、南非國寶茶的孩子,不妨試試大麥茶。在家自製檸檬水很簡單。選用國產無農藥栽培檸檬,榨汁後調和過濾的乾淨飲用水即可。美國有些家庭會幫自閉症的孩子準備檸檬水,冰在冰箱方便隨時取用。子若是不能接受不加糖的檸檬水,也可以少量添加龍舌蘭糖蜜(Aka maguey)。筆者家是在水中添加少許鹽巴,兌鮮榨檸檬汁調和龍舌蘭糖蜜,以這種自家調製的補充液給泡澡後的孩子飲用。小犬放學回家後,不時會唉叫說:「好累喔,人家都不想寫作業了!」但是喝了這種自製補充液,又可以重新振作起來。 龍舌蘭糖蜜是以龍舌蘭的汁液製作而成的甜味劑,雖不建議大量添加,但少量使用可增添風味。在有機商店或網路都可以購得。此外,添加鹽巴時,請選用富含礦物質的天然鹽或岩鹽,取代精製鹽。想吃拉麵、點心零食,是「鹽分攝取不足」的訊號越是腎上腺疲勞、健康狀況不佳的孩子,越喜歡吃重鹹。腎上腺疲勞時,鈉離子容易隨著水分通過腎臟,成為尿液的一部分排出體外。也就是說,身體對鹽分的吸收不良,不僅導致鹽分不足,還會陷入脫水狀態。陷入脫水狀態的孩子,基本上不會有自覺症狀,當然也不懂得告訴大人說自己缺水了。覺得口渴就會想喝水,這是人體的本能,孩子不會知道自己是否喝足了身體運作所需的水,或是否攝取足夠的礦物質。所以我們問診時,會詢問孩子的父母:「孩子喜歡吃重鹹嗎?」得到的答覆通常是:「這孩子就愛吃零食……」事實上,孩子愛吃的不是零食,多半是需求更多鹽分。受到近年來的健康風潮影響,媽媽做菜非常小心翼翼,調味總是少油少鹽。腎上腺疲勞的孩子需要更多鹽分,家中卻總是吃減鹽的淡口味,所以疲勞的腎上腺難以復原,因而本能的想從其他地方多吃一點鹽巴。父母抱怨孩子,「總是愛吃洋芋片這類垃圾食物」、「外食專挑重口味的拉麵吃」,其實無論吃薯條還是拉麵,都是吃鹽巴的代償行為。我們給病人的建議是:「將鹽巴放在家裡的餐桌上,讓當事人愛吃多少加多少。」孩子要加鹽巴也好,加醬油也好,加到他自己滿意為止。(笑)當身體吃夠所需的鹽分,自然就不會想再吃鹹了。基本上,孩子不會有鹽分(僅限天然鹽)攝取過量的問題,反倒是吃薯條、拉麵這類代償行為的問題大很多。採納我的建議以後,孩子回診時,多數父母事後回想都說:「對耶,孩子最近變得不愛吃洋芋片、拉麵了。」不過,有些孩子的父母還是應該堅持減鹽。因為對鹽分的需求量本來就有個體差異,所以爸爸、媽媽和孩子各有各的濃淡口味很正常。門診時,只要看孩子眼窩凹陷,立即可知身體脫水。給眼窩深陷的孩子喝鹽水,他們會說好好喝,半小時後,原本軟趴趴的孩子就有了活力。可是同一杯鹽水給媽媽喝,媽媽會感覺鹹到根本無法入口。人的味覺有如此大的差異,說明每個人的鹽分不足程度大有不同。爸媽也許擔心,孩子吃這麼鹹可怎麼得了,但是別忽略了孩子的活動量與大人不同。他們每天到處走動,還要揹書包上下學,何況還處在發育期。孩子早上起床依舊疲勞未消,渾身倦怠提不起勁,可以立即給他喝一杯淡鹽水(一杯水添加小半匙的天然)。鹽水的濃度不必太計較,因為每個人感到「好喝」的濃度並不一樣。不只是對鹽分的需求如此,其他問題也可以比照同樣的思維模式辦理。比方說,孩子出現盡挑垃圾食物吃、總是懶洋洋這些讓大人看不慣的行為態度時,在責備或糾正孩子之前,何不先關心與探究:孩子的身體是否遭遇困難?※本文摘自《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 《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作者:本間良子、本間龍介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15 科別.泌尿腎臟
空氣清淨機擺哪最適合? 醫師教你不受環境毒害的排毒法
空氣清淨機最適合擺臥室 真菌毒素不同於肉眼可見的真菌,因為看不見,所以日常生活中沒有人會隨時隨地意識到它的存在。然而,要嚴防真菌毒素侵擾,除了守住飲食健康,避免病從口入,生活環境的把關也很重要。除了真菌毒素以外,我們還同時暴露在其他毒素的威脅之下。例如,有害化學物質等經由鼻子或皮膚進入體內。 有的孩子晚上不睡覺,惹得父母大發雷霆,天天嘮叨:「到底要摸到幾點才甘心?還不快去睡」、「就愛玩手遊,才會不想睡」、「不睡覺怎麼長高!」但是你可知,孩子不想睡也許是寢室環境有問題!孩子的寢室裡放了哪些東西呢?衣櫃裡該不會掛著從洗衣店拿回來的乾洗衣物,上面還原封不動的套著塑膠套? 洗衣店使用的乾洗清潔劑,主要成分是有機溶劑1-溴丙烷(1-bromopropane)。待在寢室裡,不自覺的呼吸著有機溶劑污染的空氣,很多孩子出現頭痛、疲勞症狀,因此導致失眠。即使緊閉衣櫃,衣櫃的門板之間還是有微小縫隙,從裡面持續釋放1-溴丙烷,造成孩子整晚呼吸著污染的空氣。 睡眠時間的環境衛生不可輕忽。任憑你如何嚴加把守飲食安全,如果睡眠八小時暴露在污染風險之下,就意味著一天的三分之一持續受到有害物質污染。孩子抱怨「頭痛」、「睡不著」,問題或許不在他的決心或毅力不足,也不是喜歡熬夜,何妨檢視家中是否遭到有機化合物的污染。 習慣把乾洗衣物放入衣櫃的家庭,最好在寢室使用空氣清淨機。許多家庭把空氣清淨機放在客廳,但其實放寢室更切合需求。乾洗衣物拿回家以後,應立刻去除塑膠套,掛在通風處,讓殘留衣物上的有機溶劑盡快揮發會更安全。當心除臭劑、染髮劑、化妝品裡的「經鼻毒」! 不只是乾洗衣物暗藏危機,廣告打得如火如荼的消臭劑、清潔劑、柔軟劑、殺蟲劑、化妝品、芳香劑等(化學物),還有抽菸、汽機車廢氣(鎘)、染劑或塗料(鉛、鎘)、窗簾或地毯的阻燃劑等,大環境裡充斥的毒素,多半是透過呼吸進入人體內的「經鼻毒」。 我們檢驗發現,很多發展遲緩的孩子體內都殘留高濃度的除蟲菊精類殺蟲劑。目前已知除蟲菊精會升高罹患自閉症的風險。家中如有除蟲需要,應慎選安全的芳香藥草。 此外,化學芳香劑也和過動症有關。筆者的門診有一位過動的孩子,原本狀況已經穩定,但是某次搭計程車對車內的芳香劑起反應,又開始出現過動症狀。 經鼻毒的可怕在於眼不可見,大家對吃進去的東西多少會有戒心,可是對飄散在空氣中的毒卻漫不經心。而且就算對家中環境嚴加把關,也難防外來危害。更可怕的在於,大氣環境中就含有水銀、鎘等有害人體的重金屬,僅只是呼吸空氣,即可能不斷把水銀吸入體內。 近來,建築空調設備越來越齊全,一般都有二十四小時換氣,室內空氣應該十分清潔衛生才對。然而,人工空調不比空氣清新的自然環境,無論如何換氣,也只是把污染的空氣換進換出罷了。 經鼻吸入的毒素,也和飲食一樣,必須交由肝臟解毒。這些毒素透過鼻黏膜裡的微血管,進入血液循環,最後送到肝臟處理。而隨著空氣進入肺部的毒素,也是經由肺泡細胞進到血液循環,由此流竄全身。 食物裡的毒素進入腸道,最後藉由糞便排出完成解毒,但是經鼻吸入的毒,無法像排便一樣直接捨棄,只能在體內到處跑。由此可知,「呼吸乾淨空氣」是何等大事。 認識防曬乳、面霜、洗髮精的「經皮毒」 有些化學物質會經由皮膚吸收。乾洗衣物的有機化學溶劑、柔軟劑、清潔劑,除了經鼻吸收以外,還會透過直接接觸皮膚危害人體。化妝品、洗髮精等直接使用於皮膚的化學物質也是如此。 現在還多了一項需要特別提防的,就是防曬乳。夏威夷已經發布公告,即將從二○二一年起,禁止流通和販賣有害珊瑚礁的化學物質,其中就包含防曬乳。連同在一般超商販售的防曬乳,都不得再販售。會毒死珊瑚的化學物質,我們竟直接塗抹在皮膚上,想來都令人頭皮發麻。 珊瑚並非植物,而是與海葵同屬的動物。造成這類動物死亡的防曬乳成分,為二苯甲酮(Oxy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這些化學成分不必直接塗抹於珊瑚,都能置珊瑚於死地,我們卻直接塗在皮膚上。 筆者的夫婿龍介一得知這個事實,便從此拒絕使用防曬乳,因為他判斷認為,這些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比紫外線更大。 防曬乳塗抹面積大、附著時間長、遇水不脫落,最近還多了霜狀、膠狀等劑型,對皮膚的滲透力更強。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塗抹防曬乳的經驗,只用香皂根本清洗不掉,這些有害污染物就在我們不知不覺間蓄積體內。 防曬觀念如今已深入幼兒園、托兒所等兒童相關機構,讓很多父母堅持要幫孩子把防曬乳塗好塗滿。日曬過度會造成傷害,因此防曬確有其必要,最好利用帽子、衣物、陽傘遮陽,或檢討塗抹防曬乳的用量和使用時機。選用防曬乳,宜避免含有二苯甲酮、甲氧基肉桂酸辛酯的成分。早期那種塗了以後皮膚會發白,怎麼抹也抹不勻的防曬乳,反而比較安全3。現在立即可行的排毒習慣 在每天的生活中,一點一滴整備體內環境,成為能夠排毒的體質,是我們為身體健康所能做的必要努力。筆者推薦的家常排毒時間,就是沐浴。即使是夏天洗澡,也要避免採用淋浴式的戰鬥澡,最好是泡個溫水澡,讓身體確實出汗。別小看出汗,只是出個汗,對身體來說就是最佳的排毒。 最近的孩子都不容易流汗,而且越是體質差的孩子越不出汗。不但如此,身體本身竟然抗拒出汗。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出汗會流失礦物質,身體本能地知道繼續流失礦物質將會加重體質惡化。 但是,不流汗就無法排毒,所以必須一面補充礦物質,一面流汗,而泡澡正可以滿足這一條件要求。在紛繁忙碌的生活中,全家人至少在沐浴時刻,堅持泡個舒緩安適的溫水澡,痛快發汗。 重金屬、化學物質可以隨著大小便排出體外,但是有機溶劑(香水、甲醛等)就只能透過汗水排出。泡澡時,用不含鋁成分的碳酸氫鈉(NaHCO3₃,俗稱小蘇打)取代一般的泡澡劑,可促進發汗,還能夠增強美膚效果。 除了碳酸氫鈉,浴鹽(Epsom Salts)泡澡也值得推薦。浴鹽雖有「鹽」之名,卻不是鹽,而是天然礦物質硫酸鎂。歐美大約自三千年前,開始養成用浴鹽泡澡來排毒的習慣。這幾年,浴鹽受到演藝人員、名模的喜愛,而廣為日本人熟知,美容功效也深受矚目。 浴鹽不只促進發汗,其中的礦物質鎂經皮膚吸收,還可補充礦物質。泡浴鹽能夠舒緩神經緊繃,放鬆肌肉,讓人一夜好眠。浴鹽不傷浴缸,不造成設備鏽蝕,又是可處理的天然廢棄物,大型藥局或網路皆有販售。用排毒食材為身體排毒 平日飲食可適度攝取有助提升肝臟機能、促進解毒的食材。調味佐料、芳香蔬菜、芳香藥草、辛香料都具有解毒作用。包括青蔥、生薑、紫蘇、野薑(茗荷)等調味佐料,以及大蒜、洋蔥、巴西利、薄荷、羅勒、芫荽、鬱金等芳香藥草或辛香料皆屬之。 此外,有機硫化物可促進人體解毒路徑的運行,是身體解毒的重要推手。特殊刺鼻氣味是有機硫化物的一大特徵,除了大蒜、韭菜、洋蔥這類佐料,白蘿蔔、芥末、包心菜、珠蔥、蕗蕎(薤白)、青蔥等,也都是富含有機硫化物的好食材。有機硫化物成分還可吸附真菌毒素,對防治真菌毒素危害人體十分有效。 辛香料、芳香藥草同時也具有健腦作用。例如迷迭香、奧勒岡(牛至)、芫荽、薑黃、鼠尾草、百里香、黑胡椒、月桂葉、肉桂等,除了解毒功能,又可抑制腦部發炎,提高大腦的信息處理能力,並且穩定情緒4。 很多媽媽擔心孩子無法接受氣味強烈的佐料、辛香料、芳香藥草,筆者家裡則是想盡辦法拿這些食材入菜,做湯或熬咖哩,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烹調方式。 市售的現成咖哩塊雖然使用方便,但其中添加了很多麵粉(麩質蛋白)。不妨考慮炒咖哩粉,或是加了薑黃的咖哩醬,配上絞肉、洋蔥丁,再混合其他香草、辛香料調理成肉醬咖哩(Keema Curry),也很受小朋友歡迎。 具有解毒良效的食材還有檸檬和西瓜。小松菜、青花椰菜等黃綠色蔬菜富含抗氧化物,也有益肝臟健康。善用辛香料還可促進食慾,讓我們透過孩子喜愛的吃吃喝喝,養成他們「有排毒能力的體質」,保護下一代免於毒物危害。※本文摘自《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 《孩子怎樣也講不聽?原因竟然是腎上腺疲勞!:有氣無力!過動沒定性!粗心大意!早上起不來!》作者:本間良子、本間龍介出版社:新自然主義出版日期:2020/12/24
-
2021-02-01 該看哪科.兒科
孩子常失控?大腦引擎強化法報你知
影片重點整理🔎0:53 什麼是過動症,比例大概多少呢?🔎1:15 診斷ADHD的徵兆是什麼呢?🔎3:02 在門診中遇到ADHD的比例高嗎?🔎4:40 在公眾場合失控是ADHD的警訊嗎?🔎6:18 如何掌握ADHD黃金治療期呢?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童,國內盛行率為5%至7%。不少父母頻繁替孩童轉學、更換環境,醫師卻指出,環境固然重要,但如能率先解決孩童生理上的困難,強化大腦「引擎」,孩童有機會自我克服,走平路、山路,甚至能上山下海。●治療ADHD優先穩定大腦剛上小學一年級的佑佑,上課難以專心、坐不住,父母陸續替佑佑找了實驗性小學、班級人數少的學校,四年內轉學五次,直到升上高年級,他開始拒絕上學,出現偷竊等偏差行為,改由在家自學,卻也未見成效。確診為ADHD的佑佑,經心理衡建的評估分析後,醫師了解疾病對他在學習與交友上的影響,經過一翻深聊,才發現每次的轉學都令他感到挫折,激起佑佑想改變的心,在優先處理他的情緒與偏差行為問題,輔以藥物治療後,佑佑狀況愈趨穩定,重回校園。「這是個解決根本,穩定孩童『大腦引擎』的好例子。」振興醫院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陳麗淇說,優先解決生理的困難,強化大腦引擎,孩童是有機會在同一所學校穩定就讀、甚至交到朋友。●大腦=車子引擎 強化引擎視年齡分階段治療陳麗淇解釋,ADHD是一種大腦神經發展性障礙,會影響大腦前額葉負責掌控專注力、情緒調節與組織力的區域。若將大腦比喻為車子引擎,當引擎不穩定時,連走平路都覺得吃力,父母總是想替孩童尋找平路練習,卻忽略到如果優先強化引擎,增加穩定度,日後無論是開平路、爬山路,甚至上山下海,孩童都有機會自己想辦法克服。強化大腦引擎的方式,不同階段有不同治療方法。陳麗淇表示,學齡前孩童會針對情緒行為及人際技巧進行引導;學齡後則會輔以藥物治療,評估孩童的情緒辨識、表達、社交互動或生活管理等技巧,適時安排團體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等。●ADHD有徵兆 親職訓練不可少親職訓練也是重要一環,一次給予孩童一個簡單的指令,集點、蓋章、計分獎勵制度等,讓他們得到讚美及回饋,或使用暫停隔離技巧,例如,在家中角落設置一個「冷靜區」,當孩童情緒失控時,由父母陪同到冷靜區冷靜,之後再一起討論原因及道理,建立與孩童的規範,協助進行情緒行為管理。不過,ADHD是否有徵兆?陳麗淇提醒,ADHD雖有一定的診斷標準,卻有可觀察的指標,當父母或老師已盡力調整環境,試圖改善孩童不專心與衝動行為,依然難以見效時,代表孩童確實存在調控困難,無法維持生理年齡上所需達到的標準,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建議進一步就醫。更多訊息加入LINE@搜尋《友愛寶貝大無畏》陳麗淇小檔案現職: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 兒童青少年暨婦女身心醫學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育部部定講師主治專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青少年情緒疾患、自閉症、發展遲緩)婦女精神醫學(產後憂鬱、經期前情緒低落)一般精神醫學 (憂鬱、焦慮、失眠、躁鬱症)學經歷: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主治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研修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早療評估中心 臨床觀察員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總醫師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 住院醫師
-
2021-0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有人就是不打疫苗?不相信疫苗效力的人有共通處嗎?
針對高影響力人士的相關論辯顯示,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是如何接觸網路資訊的。對於一些想法,為什麼我們會捨此從彼?原因之一就是競爭:各類論點、新聞、產品全面競相爭取關注。生物的傳染現象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流感和瘧疾等疾病的病原體,事實上都由多株組成。這些病原株不斷競爭,搶著侵入有受感染風險的人體。為什麼不是其中一種病原株勝出,宰制其他病原株?人類的社會行為或許能說明一二。如果人們聚集,形成緊密連結的小圈圈,則會使各式各樣的病原株停留在一個人類群體之中。實際上,每個病原株都能找到自己的地盤,不需彼此頻繁競爭。這樣的社會互動型態,也能說明網路使用者何以在想法與見解上會有巨大落差。從政治立場到陰謀論,有相似世界觀的社群媒體群體時常聚集在一起,並可能因此形成「同溫層」。身處同溫層時,很少會聽到與自己相左的觀點。反疫苗團體是聲量浩大的網路社群。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三合一疫苗會導致自閉症一說廣為流傳,卻又沒有根據。反疫苗團體時常擁護這項說法。謠言開始於1998年的一篇科學論文,研究由安德魯‧維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主導。論文遭到質疑和撤回,維克菲爾德也從英國醫事人員名冊中除名。不幸的是,英國媒體挑出維克菲爾德的主張,並大書特書。此舉導致三合一疫苗接種率下降,而後未接種者回到各級學校,在校內與人密切接觸。數年後,英國便爆發數波大型麻疹疫情。2000年代初期,MMR三合一疫苗的謠言固然在英國甚囂塵上,歐陸國家的媒體報導倒是另一番光景。這一廂,英國對於MMR三合一疫苗有愈來愈多負面報導;那一頭,法國媒體則是針對B型肝炎和多發性硬化,揣測兩者之間未經驗證的連結。時間拉到近期,日本媒體對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展開負面報導,而在肯亞,一則流傳二十年的謠言再次浮出檯面。民眾對醫學持疑也非新鮮事。數百年來,人一直在質疑疾病的預防方法。1796年,愛德華‧詹納醫師(Edward Jenner)發明天花疫苗;在此之前,有的人會使用稱為「人痘接種」(variolation)的技術,減少罹病風險。這項技術起始於16世紀中國,透過讓健康的人接觸天花病患的結痂或膿液,刺激人體形成溫和的感染反應,藉此針對病毒產生免疫能力。儘管人痘接種術的操作仍有風險(致死率約2%),但相較於天花動輒三成的死亡率,仍是小巫見大巫。英國於18世紀開始流行人痘接種術,但風險效益比是否值得?據法國作家伏爾泰(Voltaire)觀察,其他歐洲人認為英國人又笨又瘋,才會採用人痘接種。「之所以說他們笨,因為他們為了避免孩子染上天花,索性先讓小孩得到天花;之所以說他們瘋,是因為他們想將某種可怕的瘟病傳給他們的小孩,目的只是預防一種未知的禍害。」伏爾泰指出英國的批評也是一面倒。「海峽另一邊的英國人說英國人以外的歐洲人膽小,又違逆自然。說膽小,是因為他們害怕讓小孩忍受一點點痛苦;說違逆自然,是因為他們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死於天花。」(伏爾泰本身則是罹患天花後痊癒,支持英國人的防疫法。)1759年,數學家丹尼爾‧白努利(Daniel Bernoulli)決定試著讓爭議畫下句點。為了釐清天花染疫風險是否大於人痘接種風險,白努利設計了第一個疫情分析模型。他根據天花傳播的模式,推估出只要人痘接種的致死風險低於10%(符合真實數據),便能延長預期壽命。在現代社會,疫苗接種與否,通常不是難題。一方面,MMR三合一接種等疫苗非常安全有效,而麻疹等傳染病又有可能致死。因此,有疫苗還普遍拒絕接種,往往是奢侈行為;有的地區因為打了疫苗,數十年來感染率低,反而會有這種現象。一項2019年的調查發現,相較於非洲與亞洲民眾,歐洲國家更加不相信疫苗。一直以來,疫苗相關謠言都只是特定國家才有,但現代人的數位連結程度與日俱增,情況有了變化。今日網路資訊傳遞快速,自動翻譯功能跨越了語言藩籬,使得疫苗接種的迷思從而傳開。人們對於疫苗接種的信心因而下降,而這可能對兒童健康帶來可怕的後果。由於麻疹傳染力極強,需至少有95%人口接種疫苗,才有望預防疫情傳播。在反對接種觀念深植人心的地方,疫情隨之而來。近幾年來,歐洲已有數十人死於麻疹。如果接種率更高,原本能防患於未然。由於出現反疫苗社群運動,人們開始注意線上同溫層的可能性。然而,在存取資訊時,有多大程度受到社群媒體演算法的實質影響?畢竟,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他人分享信念,而在網路上也不例外。線上的資訊傳播,會不會只是反映早就存在的同溫層?在社群媒體上,有三大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閱讀內容:聯絡人是否有分享文章?該文章是否出現在動態消息(feed)上?我們有沒有點閱?根據Facebook數據,這三大因素都會影響我們吸收資訊。Facebook數據科學團隊曾針對2014至2015年間的美國使用者,探討他們的政治觀點,研究發現使用者傾向於接觸相近的觀點,程度會遠高過隨機挑選朋友時的情況。Facebook演算法會決定使用者動態新聞(News Feeds)的內容,在好友張貼的內容中,演算法又會過濾掉5%至8%相左的政治觀點。同時,使用者看到呈現內容時,又較不會點選與本身政治立場相左的貼文。使用者極為偏好點選顯示於動態新聞頂端的文章,這證明為了搶占關注,內容競爭會有多激烈,也表示如果Facebook存在著同溫層,則同溫層會先從好友圈開始形成,但隨後可能因動態新聞演算法受到誇大。來自其他管道的資訊又如何呢?會同樣兩極化呈現嗎?2016年,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微軟公司研發單位Microsoft Research以5萬名美國人為對象,檢視他們的網路瀏覽習慣。研究結果發現,相較於在自己偏好的新聞網站上看到的文章,使用者在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上看到的文章大體上更兩極化。不過,社群媒體和搜索引擎也會讓使用者接觸範圍更廣的觀點。新聞可能有更強的意識形態內容,但民眾也必須多加接觸對立的想法。這似乎是矛盾的:相較於傳統新聞來源,如果社群媒體豐富了我們接觸的資訊範圍,又為何無法減少同溫層形成呢?原因可能在於我們對線上資訊的反應。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多位社會學家以美國志願受試者為對象,請他們追蹤持相反觀點的Twitter帳戶,結果發現受試者隨後會撤回到符合本身政治立場的領域。平均而言,共和黨支持者變得更加保守派,而民主黨支持者變得更加自由派。這與第三章探討的「逆火效應」並不完全相同,因為民眾並非讓特定信念受到挑戰,但這確實代表要減少政治立場極化,不如建立新的網路人際連結那樣簡單。和現實生活一樣,我們在網路上也可能討厭接觸到我們不同意的觀點。展開有意義的面對面對話,雖然能幫助改變態度(就像改變偏見和暴力的實驗),但若透過線上動態新聞閱讀觀點,不見得會有相同效果。※ 本文摘自《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一書,由行路出版授權刊載。《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作者:亞當・庫查斯基譯者:高子璽出版社:行路出版日期:2020/11/04《傳染力法則:網紅、股災到疾病,趨勢如何崛起與消長》書封。圖/行路提供
-
2021-01-22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飲食預防/癌症、帕金森氏症,很多是吃出來的!腸胃科名醫提醒:8惡習是禍首
國人10大癌症的大腸癌、肝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消化系統就占了大宗,就連10大死因之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也與腸胃脫離不了關係。台語說,呷ㄟ落、睏ㄟ去,放ㄟ出就是健康。你健康了嗎?老一輩彼此見面時常說:「吃飽沒?」「吃」是每天的大事,更是人生要事,所謂養生之道,飲食為要。 據估計,每10人當中就有1人有腸胃不適的毛病,此外,每3人中就有1人長期受腸胃疾病所苦。台大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暨台大醫學院副院長吳明賢表示,廣義的腸胃科而言,泛指消化內科之胃、腸、肝、膽、胰等器官。 沒減肥體重卻掉5% 可能有大問題 腸胃不舒服,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暗藏著大大學問。吳明賢進一步說明,常見的上腹部疼痛,有可能是單純的潰瘍、腸胃炎、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但也可能是膽結石,甚至胃癌、肝癌、胰臟癌等惡性腫瘤。 有時甚至吃些腸胃藥也能緩解,他提醒,若合併出現飲食行為(如吞嚥困難、疼痛)或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等警示症狀,一定要尋求專業醫療,切勿自行診斷(編註:過去6∼12個月,無刻意節食,體重卻減少5%,則是有臨床意義的體重減輕)。 一般而言,就醫後醫師會給予身體檢查,有時會做抽血檢查,確認是否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肝臟疾病,必要時會再針對胃腸或肝膽胰等問題,安排腸胃鏡或腹部超音波等檢查,如此就能大致釐清哪個器官出現毛病。 吳明賢表示,消化系統疾病的病因扣除感染如病毒性肝炎、幽門螺旋桿菌外,與飲食最為相關,如有一餐沒一餐、一餐當兩餐吃,喜歡低纖、高脂、高醣飲食,甚至菸、酒、檳榔等,都是極為典型的「病從口入」! 腸道是第2大腦 帕金森氏症與失衡也有關 腸道是人體最強大的免疫器官,人體淋巴有70%以上分布在腸道,除了淋巴球外,腸道內的菌數更高達100兆,相當於人體細胞總數目的10 倍。 吳明賢說:「這些腸道菌不僅與營養、代謝相關,也影響著免疫功能,腸道還有第2個大腦之稱呢!」如今,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若沒維持在平衡的狀態,慢性發炎將一觸即發,他以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為例,就是細菌導致疾病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帕金森氏症、自閉症等也和腸道菌失衡有關,或許你無法理解腸道與大腦的關聯?吳明賢解釋,腸道內的神經會經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與大腦相互聯絡。當腸道菌失衡後,會透過 腸道的迷走神經影響到中樞神經的免疫機轉,腸道菌叢製造的短鏈脂肪酸也會誘發腦部疾病。 他提醒,便秘、腹瀉是腸道菌失衡或飲食失衡的一個基礎表徵!但也強調並不是所有的腸道症狀都會造成遠端器官傷害,得進一步評估失衡的嚴重度。 從便便看健康 形狀、顏色都是線索 想知道腸子是否健康,每天解便後可別急著沖馬桶,你可以從大便中得知自己的健康狀況。 吳明賢說,在醫學上將大便的形狀依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分為7類: 第1型: 一顆顆硬球(很難通過)。 第2型: 香腸狀,但表面凹凸。 第3型: 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 第4型: 像香腸或蛇一樣,且表面很光滑。 第5型: 斷邊光滑的柔軟塊狀(容易通過)。 第6型: 粗邊蓬鬆塊,糊狀大便。 第7型: 水狀,無固體塊(完全液體)。 一般來說,第1型和第2型表示有「便秘」狀況;第3型和第4型是理想的便形,尤其第4型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至於,第5至第7型則有「腹瀉」的可能。 除了形狀外,顏色也是判斷腸道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據。正常的大便因為含有膽汁所轉化來的色素,呈現黃色或金黃色。「若糞便呈現其他顏色, 就表示健康出現警訊了。」吳明賢提醒。 飲食6字訣 翻轉3高1低 俗話說,好的腸胃比好的大腦重要。該如何保養?吳明賢認為,就疾病而言,扣除傳染病, 絕大多數的病症如肥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都與經年累月的生活習慣有關。 飲食就是影響生活習慣最大因素。現代飲食與過往有很大的不同, 吳明賢語重心長地說,飲食最重要 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身體活動所需 的能量及維護細胞的新陳代謝,因此進出得平衡。 但現代人生活形態偏 靜,卻又經常採取「3高1低」飲食法,即高熱量、高脂肪、高醣、低纖維,都大大影響腸胃健康。 他以「腸漏症」為例,長期低纖飲食,改變腸道菌叢生態平衡,間接造成腸道受損,食物便會透過受損的腸道壁的上皮黏膜,滲漏到血液、淋巴,引起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反應及遠端器官的慢性發炎反應! 另一大問題是飲食失序,進食必須依照生物時鐘,早餐吃得好,晚餐吃得少,現代人卻愛吃早午餐、晚餐又特別豐盛,以至於胃食道逆流、肥胖,處處耳聞。 吳明賢提醒,現代人習慣把藥物(如保健品)當食物吃,而不是把食物當藥物吃,但藥物畢竟還是化學品,人們應該重新學會將食物當藥物吃,而不是想用藥物來取代食物。 藉由透過好的飲食可以保護腸胃道,甚至全身性的健康。 他進一步提出飲食4大原則──高纖、低脂、低醣、熱量則要適當,6種重要的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用心安排,總結而言,「多樣、均衡、節制」的飲食外,也要與工作形態結合,例如勞動者需要較高的熱量、蛋白質,而靜態工作者熱量就要相對的少。 另外,生活要規律,避免不良的生活習慣, 菸、酒、檳榔、熬夜都要禁止。 心情好壞可以透過大腦、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系統的交感、副交感神經而改變腸胃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學會利用聽音樂、看書、腹式呼吸、冥想、伸展運動、旅遊等,隨時為自己解壓,讓大腦放鬆。 少食、慢食、樂食、感恩食 1.減少每餐食量: 搭配平衡食譜,尤其晚上最好避免吃到飽的場合,以免大量進食增加消化道負擔。 2.餐後不要躺下或趴睡: 臨睡前不要再吃東西。 3.避免多吃脂肪或油膩食品: 胃腸最適合的是溫和食物,太過辛辣、冰、燙的食物最好敬而遠之。 4.少吃不易消化的問題食品: 有人吃糯米會腹脹,有人吃蔥椒會不舒服,吳明賢提醒,請根據自己的經驗法則盡量避免。此外,盛夏時, 食物容易腐敗,不熟的生冷食物若無法確認新鮮度,最好不要食用。 5.多吃新鮮蔬果: 增加膳食纖維攝取量,亦可多喝優酪乳,特別是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或有大腸疾病家族史者更應如此。 6.放鬆心情用餐: 吃慢一點,細嚼慢嚥才能讓食物更易消化。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獨立的人,能專注有興趣的事,感受氣定神閒!50後的成熟,是一個人更能承載住自己.熟齡媽媽:我不圖子女養我,只求他們以後過得比我好【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1-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有身心障礙子女的父母該如何面對 教養院的教養之路與您同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家中有身心障礙家人,對於家庭來說是衝擊與挑戰,首先身心障礙者的父母面對障礙的子女,必然會經歷自我內心衝突調適的過程,恐懼、排斥、憤怒、沮喪到接受等身心煎熬的壓力,接踵而來的是要去面對如何照顧的問題,現實生活經濟面的問題,又當父母花太多心思於身心障礙子女身上,往往容易忽略其他子女的關心與照顧,產生另一個親子間關係的問題,手足間的情感矛盾等,因照顧產生的種種問題,造成家庭成員間極大的身心壓力,或父母年歲已高無法有多餘的體力再照顧身心障礙者子女,最終無奈的選擇讓身心障礙子女離開家,住進機構。身心障礙機構的設立,其初衷是為幫助需要照顧的身心障礙者,同時也期待能減輕家庭的負擔,讓身心障礙者在完善的專業服務下能獲得妥善的照顧,並有所成長與進步,使家庭成員有喘息與身心放鬆的機會,儲備能量接續長期的照顧責任。自己在身心障礙福利機構服務已20餘年,接觸許多家長將智能障礙的家人送到機構的過程,對家長來說那是一種矛盾且無奈的選擇,擔心送到機構會被欺負,擔心智能障礙的子女會吃不飽、穿不暖,然而又面對自己無力照顧的困境,或家庭經濟的重擔,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每次看到父母初次將障礙者子女送到機構要離去時,那依依不捨,兩行眼淚早已在臉龐滑下的情景,令人難過與心疼,因此總是輕輕的告訴家長,請他放心,我們會盡心的照顧。記得20多年前,一位自閉症的父親來到教養院,表示自閉症孩子的種種情緒行為,長期照顧下的壓力,母親已經患憂鬱症了,只好申請讓自閉症孩子到教養院接受教養,因爲自閉症的身心特質,對於環境、人的敏感度與固著性,以及高挑戰的情緒行為問題,父親非常擔心教養院無法接納,為了幫助孩子能適應環境的轉換,父親初期每天開車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來到教養院,陪著自閉症孩子在院區內走一走,雖然每次僅能停留15分鐘,但就這樣一天一天的增加停留的時間,到最後讓自閉症的孩子順利的住進教養院內,孩子住到教養院內,每天父親都會撥打電話詢問孩子的適應狀況,到星期五中午一定來接孩子回家,父親的愛與陪伴深深地感動著我,更加深我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自閉症孩子的父親曾對我說,他非常感謝我們,感謝教養院分擔他們照顧上的壓力,他和太太終於可以好好吃一頓飯,而太太的憂鬱症也改善了。智能障礙者離開家庭,不得已的被迫住進教養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生活,相信在初期階段本身一定也是身心衝擊,雖然他們無法口語表達,但照顧者能從情緒、行為等察覺到智能障礙者的感受,可以感受到他們期待看見家人,期待回家,那是切不斷的親情。教養院的照顧者也因此常在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與家人照顧困境間來回擺盪,滿足家人照顧的困境,等於減少滿足智能障礙者的親情需求,而滿足智能障礙者親情的需求,卻出了難題給家屬,如何平衡確實讓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並研擬出多種策略,如設立Line的照護群組,便於照顧者能定期分享障礙者在教養院的生活點滴,另外藉由視訊的方式,增加障礙者與家人間的互動,讓彼此都能放心。成立家庭關懷機制,透過家庭訪視或電話聯繫,瞭解家庭狀況,視需求給予協助,如福利補助申請、心理支持等,當然也鼓勵家屬們定期帶障礙者的家人返家團聚,或來院內陪伴障礙者的家人。教養院的工作人員曾經分享有一位單親父親,因為照顧與經濟問題,原來一年僅會帶障礙孩子回家一晚,甚至無法帶他回家,經過溝通、陪伴與支持與父親個人的努力下終於克服困難,父親開始利用休假時間增加帶他的孩子回家的次數,雖然時間不多,但每次孩子返回院內,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在院內焦慮的情形也降低了,我們將孩子的成長與改變分享給他的父親,父親說著:謝謝您們在困難的階段陪伴著我,並承諾只要有時間會多陪孩子。身心障礙者的照顧是家長一輩子的負擔與責任,而教養院在這漫長的教養照顧之路,與家長們同行。我常與家長們說,我們早已是家人了,現在教養院內所照顧的智能障礙者,有將近一半以上都住超過20年,原本青春有活力的智能障礙者,隨著年齡增長也已邁入中高齡,正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老年期,近幾年,工作人員從與家長的互動中聽聞許多家長們的憂慮,擔憂自己逐年老邁致無力照顧的智能障礙老孩子,該如何是好啊?更憂愁當自己離世後,不懂事的老孩子又誰能照顧呢?智能障礙者與其父母雙老現象早已開始,老父母的焦慮不安之心,老孩子逐年老化健康的照顧議題,都考驗著教養院的工作人員,而教養院能做的就是把教養服務做好,穩定家長們的心,陪伴是心靈的良藥,告訴家長們,我們是家人,照顧路上您不孤單,成為他們另一個心靈上的支持力量。
-
2021-01-14 新聞.健康知識+
基因註定得不得病?DNA是一種遺傳配方而非藍圖
▌不是一張藍圖我們真的會遭遇如同《千鈞一髮》裡所發生的未來情節,像遺傳學上的「傷殘者」在電影中被貶抑為社會中的次級地位?我們會不會長期生活在擔心自己的DNA有被擷取和審查的恐懼中呢?我們需不需要在面試時戴上乳膠手套和口罩,以避免留下生物痕跡?我們確實需要留意自己的遺傳訊息,但是現實可能不會那麼令人悲觀。《千鈞一髮》之類的故事讓人聯想到遺傳決定論的恐懼,即我們的命運已經烙印在我們基因中的想法。但是DNA並不是一個藍圖,它是一種遺傳配方。兩者之間的差別很重要:汽車或建築物的藍圖是產品外觀的精確副本,而配方並不是固定的方案。有人可能會說巧克力餅乾的配方無法做出起司蛋糕,大象的DNA不會生出貓,但是你無法僅從配方就能準確預測一塊餅乾會長成什麼樣子,或單一個人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因為你無法控制所有影響結果的變數。如果打開一包餅乾,你會發現每塊餅乾都用相同成分製成,並且在相同的條件下烘烤,只是不會有兩片餅乾長得一模一樣。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幾百個細微的差別:這裡烤焦了,那裡有巧克力碎片,由於隨機冒出來的氣泡,溫度的細微變化,不同成分之間獨特的相互作用以及成千上萬種不同的物質,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凹凸不平的現象。同卵雙胞胎在遺傳上等同於工廠製造的餅乾:他們具有相同的DNA,胚胎在相同的子宮中發育。他們看起來非常相似,在許多方面卻截然不同。他們有不同的品味、性格和態度,在生活中做出不同的選擇。他們所發出的聲音聽起來是一樣的,但是敏銳的耳朵可以發現音調的細微差別。如果你讀取了雙胞胎的DNA,則會發現他們是同一處方的重複副本,卻是不同的兩個人。即使人類是由具有相同DNA的相同克隆構成的,但是由於還有與基因體相互作用的非遺傳因子在作用影響外觀,人們的長相看起來也會有所不同。在我們每個人體內的重要組成中,每種成分都是一種蛋白質,每一種蛋白質都由我們2萬個基因的其中一個編碼。蛋白質和基因積極且連續地相互作用,這些作用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就像巧克力餅乾的成分一樣,只是進行的方式更複雜。我們不像一個有藍圖的產品,更像是一座宜家家居的衣櫃,無須遵循精確的說明即可組裝。《千鈞一髮》是一部很棒的電影,但是它是基於反烏托邦的錯誤前提:我們的DNA是天生註定的。呃,其實並不是這樣的。讀到這裡,你應該會知道僅靠遺傳學並無法解釋我們的性格、行為和智力,或者我們對常見疾病的易感性。我們大多數的性狀都是多因子控制的,並且取決於許多遺傳和非遺傳因子的共同影響,因此很難從DNA的角度去預測。雇主和保險公司很快就會意識到,至少對於大多數人而言,DNA並非命運註定,而是常常相互抵消的「好」和「壞」變異的結合,例如保護我們免於巴金森氏症的同一DNA會使你容易中風,而有助於數學天才或藝術家誕生的相同基因配方可能會增加自閉症、躁鬱症或反社會行為的風險。但是,仍然會有一些家庭和個人擁有罕見的變異,對這些人而言,DNA和命運有著密切的關聯,例如那些具有杭丁頓氏症基因突變的人,不管其DNA中是否有其他因子,都會發展為杭丁頓氏症。正如我們所見,所有其他單基因疾病均可從遺傳學的角度完全解釋,這也是事實。這些情況並不能改變DNA是一種配方的事實:它們只是意味著某些突變具有極大的危害性,以至於它們以可預見的方式影響生物體,好比在餅乾混合材料中添加鹽而不是糖。但是這些突變近乎確定性的特質讓這些家庭有了被攻擊的目標,因為DNA檢測能可靠地預測新生兒是否會患上杭丁頓氏症、囊性纖維化、肌肉萎縮症或其他罕見的單基因疾病。如果必須去想像一個遺傳歧視很普遍的非理想化未來,那麼患有罕見疾病的家庭可能是最先被剝奪健康保險或長期工作的受害者。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很少有基因歧視案例涉及帶有這些罕見突變的人。諷刺的是,帶有罕見遺傳條件的個人和家庭也是從共享DNA訊息中受益更多的人。我已經和這些家庭一起度過了部分職業生涯,並且目睹了他們在尋求診斷上的困難。有超過5,000種已知的單基因疾病,其中有些是極為少見的,全世界只有少數患者,甚至有一個家族裡獨有的突變。診斷這些疾病曾經是一個反複嘗試錯誤法的漫長過程,並且涵蓋許多年的研究。現在已經有一個軟體可以將一個患有無法診斷的致病突變的孩子的整個DNA檔案,與親戚和數百個來自公共遺傳資料庫檔案的DNA序列比對。如果運氣好的話,可以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得到答案。這是命運的一種奇怪的轉折點,DNA共享既是這些人最棒的朋友,同時也是最大的危險:儘管它可以協助找到正確的治療或診斷方法,但始終存在訊息落入錯誤之手的風險。歧視的風險並不只會發生在受拗口名稱遺傳性疾病影響的家庭。在充滿人潮的劇院裡,其實就很可能會發現有帶有罕見但不稀有的變異,這會大大增加患上共同疾病的風險。100人中有兩個人的變異會使他們終生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增加15倍,變異會使罹患巴金森氏症、乳腺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增加高達70∼80%。此外,我們都有無數與負面特徵無甚關聯的變異,它們除了可以作為歧視的藉口之外,對我們的意義不大。我們可能不需要像弗里曼在《千鈞一髮》中下班時所做的那樣,在離開工作場所之前,用真空吸塵清理鍵盤和辦公桌,以確保沒有留下基因痕跡,但是我們必須避免DNA訊息落入壞人手中,而又不會變得太過多疑。※ 本文摘自《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DNA國度:基因檢測和基因網際網路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作者:塞爾吉奧.皮斯托伊譯者:曹順成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12/05
-
2021-01-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兒童精神科的診療工作 幫助孩子在正向環境中成長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分別由病人的母親寫出自己最初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身心障礙的現實,後來透過兒童精神科醫師的耐心開導而改變態度,與我們分享她與家人如何「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的心路歷程。接著當年開導她的這位兒童精神科醫師詳細地介紹自己的工作,並發自內心地對這位真誠努力的母親表示讚佩,而說出他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最後我們邀請一位任職教養院院長多年的專業人員寫出她如何體悟到在全日型的照顧服務上,除了要把障礙者照顧好,還要學習如何支持家屬,陪伴他們一起面對照顧上的難題與分享照顧上的喜悅。暄媽回想二十多年前看我的門診的經過寫到:「一天只開放二個初診名額,前一天晚上八點就和先生站在大樓鐵門外,一直站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開門,搶頭香掛1號。」看到這一段敘述,心裡覺得暄媽長期照顧小暄已經夠辛苦了,為了醫療還要承受這個掛號的折磨,我感到非常抱歉。想在這裡對兒童精神科(心智科)的診療工作做個說明,以減輕我的罪惡感。四十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智障、自閉症、過動症等神經發展障礙是每次門診都會碰到的,譬如一個十個月的孩子叫他沒反應,是自閉症嗎?一位父親帶著五歲還沒有語言的孩子,希望孩子能講話和一般孩子一樣上小學。一位母親帶小四的孩子來門診,孩子沒有發任何有意義聲音,只會拉媽媽的手去拿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希望孩子能講話,將來能工作養活自己。一位母親被導師逼著帶小五的孩子來門診,雖然其他老師都不認為孩子有問題,但導師堅持要我鑑定是不是注意力不足症或學習障礙。不上學、害怕離家、焦慮不安、憂鬱不快樂、暴躁易怒等情緒問題,以及厭食、暴食等飲食和尿床遺糞等排泄問題,還有打架、偷竊、物質濫用等行為問題,都是兒童精神科常見的服務內容。這些臨床問題,一直到現在,大部分都不能像身體疾病,用驗血、驗尿、照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磁振造影等檢驗、檢查來診斷,而要靠觀察、實地診察兒童,詢問照顧者和相關的人,收集完整的資訊,醫生將這些資訊和腦袋裏的教科書和文獻記載的知識,結合臨床經驗,作成臨床診斷,然後分析「問題」是怎樣形成的,參酌家庭/學校可以動用的資源,和醫療團隊具備的十八般武藝,作成對這個家庭處理「問題」的建議,並將這些結果逐一和父母及(可以瞭解的)兒童討論,作成治療的暫行辦法,執行一段時間後,在複診時檢討執行情形和問題變化情形,必要的話給予修正。上述初診診療的過程至少要40至50分鐘,有沒有可能縮短呢?由於健保診療費給付不合理,兒童精神科成為醫院不受歡迎能不設就不設的次專科,大部分兒童精神科醫師要兼作成人精神科業務來達到醫院要求的業績。上述兒童精神科的初診診療費在醫院只有一千出頭點,在診所還不能申報,因此造成一些變通的辦法,譬如資料收集不是由醫師執行,而是在等待診療時請家長填一些問卷,交給診間助理計算問卷分數,醫師在診察時看一下問卷結果,只要幾分鐘就告訴家長診斷和開藥或其他治療建議。另有一些醫師,則將資料收集和問題處理分成好幾次執行,一次只做一部分,將診療的次數變多,或是將部分工作轉請心理師和社工師處理。最近幾年,人工智慧(AI)在醫療快速發展,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線上心理輔導(尤其認知治療)去年在歐美進展很快,兒童精神科的診療也受到影響,有可能未來五到十年,由照顧者和教師線上提供相關資料,和兒童的影片資料,這些資料可以由AI直接分析,結合AI超強處理文獻資訊的能力,協助醫師迅速給予診斷和治療的建議,AI甚至扮演執行治療的角色,這樣,需要醫師診療的時間會縮短。前述40至50分鐘初診診療模式,家長的反應是怎樣的?最常聽到的反應是「服務量太少、掛不到號、預約的時間太久等」,而出現像暄媽排一整個晚上掛號的辛苦現象。對於詳細診療,大部分家長都滿意有詳細的診斷與治療的說明和討論,有些家長很高興一次完整的診療解決他的問題。但也有「問那麼多沒有直接關係的事情做什麼!」 「別的醫師幾分鐘就能診斷開藥,你討論這麼多,還要我們自己做來解決問題,真是差勁的醫生。」我還碰過一個家長,診療結束後,到掛號處要求退掛號費,理由是「只有談話沒有開藥」。顯示我這種診療模式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應該有改良的空間。也許未來有些病人需要的是AI為主的快速診療模式,而需要「人和人之間的醫病關係者」,才由醫師扮演主要診療角色。暄媽顯然對二十多年前我們的診療過程持正面的態度,對診療的建議事項,暄媽和暄爸都努力執行。看到暄媽的文章中舉了許多幫助小暄暄正向地學習和快樂生活的情形,我非常佩服這種「正向解決問題、往前邁進,忘記煎熬」養育有智能和情緒障礙的孩子的態度,這種態度不只使父母忘記煎熬,更能使孩子情緒穏定,將能力發揮出來,有良好的親子互動,過快樂的日子。我期待所有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人,都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幫助孩子在正向的環境中成長。
-
2020-12-18 新聞.食安拉警報
萊劑比搖頭丸毒250倍?民進黨批國民黨助長誤導歪風
針對國民黨與黨主席江啟臣今天接連為蘇偉碩散布錯假訊息背書,又以查水表誣指蔡政府打壓言論自由,民進黨發言人顏若芳表示,蘇偉碩身為醫師,卻一再散播違反科學證據、造成社會民眾恐慌的不實言論,江啟臣卻不分黑白地為蘇偉碩護航,是否代表江啟臣認同這樣的錯假訊息,還為其背書?顏若芳說,衛福部昨天以蘇偉碩醫師不斷散布「萊劑比搖頭丸還毒250倍」、「光呼吸就會吸到萊劑」、「萊劑會造成自閉症」等違背科學的不實謠言,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規定向警政署告發,違背科學證據的言論,並不是言論自由,所以並非國民黨所誣指的打壓言論自由。顏若芳指出,這段時間以來,國民黨為了政治利益,用錯假訊息造謠抹黑,卻一一遭到打臉,如官方臉書散布的「攝取萊克多巴胺的豬隻會癲癇」影片,遭到美國動保團體打臉,證實是移花接木的變造;還是栽贓「信功肉品業者遭政府查水表」,也被業者打臉,是例行消防安檢,且是信功委託的消防公司主動申請安排。顏若芳表示,開放美豬進口的議題,應該依據科學證據與國際標準來做理性討論,更重要的是,民主國家的憲法給予言論自由最大限度的保障,但不包含散布不實訊息,奉勸國民黨不要一直拿「言論自由」當成造謠抹黑的遮羞布,更不應不分黑白的為造謠行為背書,助長誤導視聽的歪風,阻礙台灣重返國際貿易舞台的機會。
-
2020-12-11 科別.精神.身心
「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名憂鬱患者的住院日記
▍弟弟弟弟是我們病區的「明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說,我的成名史是一部精彩絕倫的極短篇小說,那弟弟的成名之路簡直可以說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瑰麗史詩。弟弟17歲,在我眼裡,他就是個天才,撲克、象棋、百家樂樣樣精通。他非常非常非常喜歡籃球,不管你懂不懂,他都會一股腦兒地和你說柯瑞、NBA(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等你壓根不感興趣的話題。他跟我炫耀過他的柯瑞手環,他的籃球遊戲,還有他的畫作。我驚訝於他的繪畫手法和表達方式,對他說:「我從你的畫裡,看到了一種掙扎。」▍發作我來的第一天,弟弟就發作了:襲擊醫生、掀翻病床、大呼小叫、瘋狂抽搐,把整個大通鋪鬧得雞飛狗跳。即便護士打了好多針鎮靜劑,用束縛帶把他五花大綁,他依舊不屈不撓地高聲嘶吼,猛烈撞擊,持續了四五個小時。所有人都嚇得目瞪口呆。事後,連護士都對他說:「我看到你就怕。」▍見聞在精神病人的所見所聞上,我遠不如弟弟的見多識廣。多年的患病經歷和治療生涯讓他攫取和積累了眾多素材。他也樂於和我們分享,我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他說,有一位跟他一起住院的自閉症兒童,老是在垃圾桶裡翻牛奶盒,一個一個把剩餘的牛奶喝光;還有一個人格分裂的女人,看見男人就跳上去親,有一次夢遊直接跑到男人床上去了;妄想症患者妄想自己活在科幻世界裡,老是抓起酒瓶就在大馬路上到處砸車⋯⋯這些精彩又可憐的故事往往讓我們聽眾瞠目結舌。精密的大腦真是容不下一點錯,稍微一點錯位都能錯出千奇百怪的形態來。▍撲克牌娛樂在這裡是貧乏的,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完:象棋、軍棋、五子棋、撲克牌。不過也不影響什麼,畢竟大多數人都對所謂的娛樂興趣缺缺。大多數時間,大家都互不打擾地發著呆。如果沒有醫護人員的督促,我絕對相信,大家都會發著自己的呆,一起發呆到天荒地老。但今天,發生了一件「小確幸」的事。那就是我學弟的呆腦瓜開了竅,竟然主動出現在我門口問我:「要不要玩撲克牌?」我像是突然被皇上欽點侍寢的婢女,完全受寵若驚!我呼朋引伴,叫上弟弟,湊了一桌。沒想到後來發生的事,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控制。▍活著我們興味盎然地玩著大老二,卻有一位躁鬱症的阿姨一直不識相地找弟弟搭話,猛灌他令人煩膩的心靈雞湯,好幾次我都想嚴正告訴她:「阿姨,我們在很嚴肅地賭博。」但這位阿姨依舊對著弟弟滔滔不絕:「你的夢想是做麵點師對不對?可以的,出去以後,你開個店,做麵點,這是你的夢想對不對?來,你的夢想是什麼?!」弟弟回:「活著。」▍發作其實這場牌局,有太多可圈可點的地方。但相比於弟弟的又一次發作,這些就都顯得微不足道了。牌局結束,我們相約「江湖再見」。隨著一聲驚叫,弟弟倒地不起。湧動的人流、嘈雜的雜訊、慌亂的護士、聞訊趕來的親人、驚慌失措的朋友等四面八方的力量,都在大廳交錯奔走,以弟弟為中心共同交織成了一幅混亂的畫面,氣氛又一次沸騰到頂點。對於這裡的每個病人來說,生命是具體的、可觸摸的、被細心守護的、被共同瞻仰的。正因為遊走在生死邊緣,所以對於生命的存在,我們都特別敏感。大家齊心協力、萬眾一心,為了一條鮮活的生命共同努力。▍夢想我看著心電圖的波動起伏,心裡默念著:這是命,這是在湧動著的生命。弟弟發作的具體場景,我不想贅述。但看著弟弟和病魔誓死對抗的樣子,我想到他回答「活著」時的眼神,堅定又果敢。─「你的夢想是什麼?」─「活著。」活著,普通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卻是我們拚死捍衛的夢想。▍小浣熊雖然大家都是和樂融融的,但和我最麻吉的是我的「姐妹團」。16 歲的「小浣熊」和18 歲的「金子」都是我姐妹團的成員。小浣熊是病區的人氣王、小可愛、萬事通。我千挑萬選,選定她作為「自己人」,但她始終一視同仁,把所有人都當「自己人」,所有人也都把她當「自己人」。小浣熊有一個毛病,就是永遠也坐不住。她時時刻刻都在走動,所以她是病區出了名的「流動人口」,要「抓住」她非常困難。她唯一一次「坐定」,是和我交心地聊天。那次,我無意中說了一句「你很像當年的我」,她便坐在我床上,剖析了她內心真正的感覺。她說「我太重感情了」「我對事物的感知太敏銳」「我總是想太多」「我力求把每一件事都想透徹」「我從很多細節中得出判斷」⋯⋯她一直強調著一個詞─「細節」,我不懂她口中的「細節」究竟是什麼。她迷離的眼神中,有太多東西,我怎麼都看不清楚。▍金子金子的媽媽是個天生的樂天派,但金子的頭頂永遠烏雲密布。只是偶爾,金子會笑,嘴角露出一個甜美的酒窩。她的口袋裡永遠收著一副牌,逢人便問:「玩牌嗎?」然後就和小叮噹一樣從口袋裡拿出撲克牌。有一次,我拉著她去串門子,她卻淨往男病房跑,搞得我這樣一個青春少女非常尷尬,於是我立馬改變主意,說:「玩牌吧!」然後她立馬找了兩個我非常討厭的男病友湊桌,我更尷尬了,但也只能硬著頭皮玩了下去。我想,金子雖然憂鬱,和男生相處得倒是很不錯。我當時真的是很單純地這麼想的。▍選擇我相信,如果一個正常人參與我們的日常聊天,他一定會覺得駭人聽聞。我們湊在一起,展示著結束生命時的各種傷口,嘴裡輕描淡寫地說著:「你是什麼病啊?」「你是怎麼自殺的啊?」「不要割腕,會有疤,你看。」「我吞了一整盒藥呢!」「我不後悔當時跳樓的決定。」─像是大家剛好在菜市場買菜時遇到了,閒話家常般地討論著「重於泰山,輕於鴻毛」的生命。其實,我們對「命」這個浮華的東西棄之如敝屣,就連互相鼓勵的話也都是「活著啊好朋友!」這樣無力的訴求。但是,我們是真心誠意地希望這句話能說服對方「活著」,但心裡明白,這句話始終勸服不了自己活著,所以也是真心誠意地希望自己「能走」。現在,我這樣平靜地敘述著,甚至還覺得我們就像是當年頹喪的「非主流」們的大集結。但其實我們都懂,彼此內心的曲折究竟是有多曲折。最後小浣熊說:「死了一定比現在活著好。」我想力挽狂瀾,強撐起精神說:「當時死了也就死了!但我們現在活著,那就只能活著!」小浣熊說:「沒有第二種選擇了嗎?」我堅定地回應:「是的。」然後心裡想著:死了比現在活著好。一定的啊!淚中帶笑的真實故事!重鬱症患者的精神病院觀察日記「可能很多人覺得,精神病人難以理喻甚至有點可怕,但我後來慢慢發現,在精神上有障礙的人,往往都是不願意傷害別人,而寧願選擇傷害自己的人,他們都是溫暖而善良的好人。」精神病院裡,最不缺的就是善良與溫暖。你再傷痛難堪,都有人能承接你同理你。反正大家都有精神病,誰也別嫌棄誰。走過這一遭,她說,精神病院並不可怕,相反的,世上再沒有這麼可愛溫情的地方。憂鬱症患者能披荊斬棘活下來,真的是一種堅強。而更堅強的,是無論如何,誓死也要留住他們的朋友和親人。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25 科別.兒科
如何幫孩子補充Omega-3脂肪酸?國內2專家發表臨床指引
很多家長知道幫孩子補充Omega-3脂肪酸很重要,但由於從未有相關的臨床指引,導致多數醫師不知道該如何拿來做為輔助臨床治療。 國際知名的營養精神醫學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張倍禎醫師、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教授近日接受國際期刊 Clinical Psychoneuropharmacology and Neuroscience邀請,發表「Omega-3脂肪酸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之臨床指引」,透過回顧臨床試驗結論,制定臨床指引。蘇冠賓表示,這篇最新的論文統整所有關於Omega-3脂肪酸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兒童青少年憂鬱症的臨床試驗成效的結果,並且歸納出具體的臨床使用方針,對於個別疾病所使用的劑量、時間、評估、甚至副作用,都有明確說明,因此可以提供臨床醫師很大的協助。張倍禎表示,兒童、青少年精神患者接受專業治療少之又少的原因,不外乎是大眾對於看精神科的負面印象,擔心會留下紀錄、孩子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等。早期的介入和預防可以降低患者所帶來的社會經濟負擔,許多證據也支持早期營養介入可以保護患者腦部神經發展。張倍禎舉例,妊娠期Omega-3脂肪酸不足的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攝取不足與孩子出生後的認知發展遲緩有相關性。甚至兒童的發炎指數或體內Omega-3指數,未來也將會是評估孩童對Omega-3脂肪酸治療反應的重要指標。張倍禎建議,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和憂鬱症的孩童個案,若想要搭配服用Omega-3脂肪酸,需先與孩童的精神科醫師討論,如果目前用藥反應良好,建議可以持續使用藥物並搭配Omega-3脂肪酸治療,除了加速改善症狀,也能強化治療效果,比單吃Omega-3有效,並建議應規則服用12周到24周不等。
-
2020-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獎30年 綻放300多道星光
第卅屆醫療奉獻獎昨天頒獎,今年眾多得獎者將一生奉獻偏鄉、弱勢族群。副總統賴清德致詞時表示,這個獎項不是頒給醫術最高明、病人最多,或是錢賺最多的醫師,而是要表彰醫師無私奉獻的精神。立法院厚生會、聯合報主辦「醫療奉獻獎」已走過卅個年頭,曾任厚生會會長的賴清德表示,早期醫奉獎多頒給外籍醫療人員,但今年得主大都是本土醫療人員,在疫情期間做好防疫工作,還能向國際社會伸出援手,傳達「Taiwan Can Help,Taiwan is Helping」精神。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表示,誠如醫奉獎創辦人、前監察院長張博雅所言,沒想到如此快就過了三十年;聯合報很榮幸能陪伴醫奉獎選出三百多位得主,未來我們會繼續陪走這條溫暖的路。衛福部長陳時中說,每個得獎者對台灣醫療貢獻良多,醫奉獎彰顯了醫療可貴、感人的一面。不是所有醫師都願意去偏鄉、願意照顧特殊需求族群,但醫奉獎得主卻將一生行醫路奉獻在此。第卅屆醫療奉獻獎個人醫療奉獻獎得主分別為朱樹勳醫師、余文儀醫師、蔡輔仁醫師、呂若瑟神父、許瓊心醫師、林永哲教授、周玉英護理師、黃明裕醫師,團體醫療奉獻獎得獎者為屏東縣牙醫師公會山地偏遠巡迴醫療及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從行政院長蘇貞昌手中獲頒醫療奉獻獎的朱樹勳是首位受獎者,他是國內開心權威。神父呂若瑟昨天沒有出席,由馬漢光院長代表領獎。馬漢光說,神父說要謝謝台灣人,大家捐這樣多錢。牙醫師黃明裕專收唐氏症、自閉症等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他獲獎時,看著患有唐氏症的獨生子黃于軒說:「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沒有兒子不能成就這一切。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研究與醫療照護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說,罕病這條路上若沒有團隊,甚至國家立法,沒有辦法成就,感謝所有革命戰友。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的林永哲高齡八十六歲,仍堅持飛往澎湖服務;尖石鄉衛生所護理師周玉英自畢業後分發尖石鄉,四十年未曾離開,她說,獲得醫奉獎肯定覺得像是「台灣偏遠地區的星光被發現」。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成員則是背著看診器械、診療椅,在幅員遼闊、資源缺乏的屏東偏鄉奔走,堅毅的身影交織出台灣成最美麗的風景。令人感動的是,每位得獎者仍掛念著台灣仍有醫療不足之處,還需繼續努力。如馬偕醫院小兒部資深主治醫師許瓊心領獎時表示,與鄰近國家相比,台灣新生兒死亡率仍偏高;台東執業卅五年的耳鼻喉頭頸外科診所醫師余文儀則掛心台東許多村落仍無自來水,讓患者飽受血蛭之苦。「我領不到獎,但與有榮焉!」同樣是醫師的賴清德最後頒感謝狀給前監察院長張博雅、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等兩位醫療奉獻獎創辦人,感謝兩人多年來表揚全國默默付出的醫療工作者。
-
2020-1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別人不敢收的特殊族群 他們奉獻一生行醫路
許多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等,是很多醫師不願收、也不敢收治的醫療對象,但卻有些醫師因為「天真、幼稚、魯莽」而將一生栽入服務這些病患。陽光牙醫診所院長黃明裕和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就是這樣將一生的行醫路都奉獻在這些族群身上的醫師,也因此榮獲第30屆醫療奉獻獎。牙醫師黃明裕專收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黃明裕自民國91年開始將牙醫專業生涯逐漸轉向特殊牙醫,替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甚至在陽明教養院服務將近十年。從立法院厚生會會長蔣萬安手上接下醫療奉獻獎,黃明裕全家一起上台。看著患有唐氏症的獨生子黃于軒,黃明裕說:「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謝謝兒子,因為沒有兒子不能成就這一切;獨子黃于軒則和黃明裕擁抱,吐出「恭喜」二字。從醫34年,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蔡輔仁則長期投注台灣罕見疾病的研究與醫療照護,不但與遺傳科醫界夥伴與罕見疾病基金會共同催生「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且創立台灣「罕病藥物物流中心」以及「台灣罕見疾病組織資料庫」,與國內醫界資源共享,嘉惠國內罕見疾病患者。蔡輔仁領獎時笑說,當初會投入這樣「冷門」的領域都是因為自己年輕時「天真、幼稚、魯莽」,希望主辦單位不會他這樣說而把獎項收回。但當時雖然魯莽選上遺傳科,「但我沒有後悔」。對於獲獎,蔡輔仁則說,以前人常講「人定勝天」,但當了醫師這麼多年,並不認為醫師會勝過天,「但是醫師可以彌補大自然留下的缺陷」。但他也說,在罕病這條路上沒有團隊、甚至國家立法,沒有辦法成就,上台的人都是他的革命戰友;「自己一個人走,就會索然無味,了無價值」。
-
2020-1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0/唐氏症兒讓他感同身受!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族群,黃明裕都看
很多被其他牙醫「懼收」的特殊需求族群,例如唐氏症、自閉症、身心障礙、罕見疾病、失智症、在家或機構而很難出門的長者,都是牙醫師黃明裕長期照顧的個案兼老友。黃明裕之所以能做到別人所不能,關鍵在於他的獨生子黃于軒,也是一個特殊的孩子,「我的初心就是因為他。」「破天荒的美好治療經驗,讓我開始固定在陽光牙醫就診,黃醫師不僅照顧我的牙齒,還挑戰矯正我的大暴牙,證明了他的超高技術以及過人的膽識。這麼多年過去,我與黃醫師早已化敵為友,他總是有辦法安撫我的抗拒和衝動行為,懂得如何與我對話、相處。更重要的是,他有身心障礙家長的同理心,少了醫師高高在上的壓迫感,也沒有對特殊病患的嫌惡表現,這些都讓家長及病患安心、放心。 」這是一位從不開口說話的自閉症青年阿哲,透過文字回憶五歲起在陽光牙醫診所看牙的經過和感想。這位黃醫師,就是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第30屆醫療奉獻獎得主黃明裕。當黃明裕首次窺見這位沉默病人心裡對自己的想法,內心很激動,原來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記得。更加確認自己在面對每一位病人時,不論對方有無反應,都誠心誠意好好對他說話,是多麼正確的決定。唐氏症兒子 讓他更能感同身受黃明裕說,33年前從牙醫系畢業後,他本與大部分牙醫一樣投入植牙和矯正。直到民國83年患有唐氏症的兒子出生,黃明裕與同為牙醫的妻子積極投入孩子早期療育、校園生活、支持團體,夫妻倆的牙醫專業生涯也開始逐漸轉向。民國91年開始,黃明裕在住家附近的早療機構,提供學齡前幼兒口腔衛教和義診。他發覺自己跟一般牙醫最大的不同,是他很能「感同身受」。「因為我本身就是家長,看到他們每個人,就像是在看我自己的小孩一樣;我跟那些爸爸媽媽的不同,也只在於我是牙醫,他們不是。」民國94年,黃明裕發現台灣特殊族群牙醫的學習資源很少,這時候上天安排了林鴻津、蔡鵬飛這兩位志同道合的學長跟他一起找資源,另一位學長黃世英介紹他們認識東京齒科大學校長金子讓,帶來全新契機。黃明裕雖不會日文, 民國97年仍毅然動身前往日本攻讀齒科麻醉博士,因為日本正是亞洲發展身心障礙牙醫最早、最完善的國家。黃明裕在日本四年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齒科麻醉醫學會年會、身心障礙者齒科學會、老年齒科學會的研習活動,他都參加。47歲畢業口試隔天發生311震災,黃明裕與其他在日本的台灣牙醫還二度組團去當地義診,才帶著博士學位回台。回到台灣,黃明裕繼續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條人煙罕至的特殊牙醫之路上,這句話直到今天仍是他的座右銘。臥床口腔照顧 推動照服員認證黃明裕發現,照顧服務員在口腔照顧的教育訓練不足,照顧者也常誤以為放鼻胃管的人,口腔不需要清潔。其實不論是身心障礙者或失能、失智長者,即使放鼻胃管的人嘴巴也會有因溢奶而來的奶垢,且唾液本來就有礦物質, 久了一樣會有牙結石。於是黃明裕推動一套36小時課程,幫助照服員取得「特殊需求口腔指導員」資格認證,以及牙菌斑指數、牙齦發炎指數等兩個品質指標。他希望長照能將需要特殊技巧的「口腔清潔」,從身體清潔項目中獨立出來,機構評鑑也能夠要求一定的口腔指導員比率,如此才能確實幫助特殊族群口腔清潔有正確頻率和好品質,照服員也能因此多得到一筆收入。揣摩孩子心情 院生最愛的溫柔牙醫長照項目和機構評鑑雖然還沒改變,黃明裕服務超過十年的陽明教養院,卻因院方的重視和自我要求,率先展現成效。黃明裕回想,民國98年教養院剛成立醫療團時,院生牙菌斑和口臭都很嚴重,後來他固定每周造訪,培養多位口腔衛教指導員、改掉院生睡前吃點心的習慣,要求餐後潔牙,現在院生口腔問題已經大大改善,幾乎沒有問題。教養院的一位自閉症青少年阿德,因為曾經被洗牙的水嗆過,所以很怕水。過去有些牙醫師為了達成洗牙任務,覺得應該要約束他的手腳,結果就是一場醫病大戰,根本無法幫阿德洗牙。黃明裕用心揣摩孩子的心情,如果一個人已經很怕水了,還被綁起手腳丟到水中,豈不是要嚇死了?於是,黃明裕把洗牙的流程拆到最細,從練習漱口、吐水、吞水,慢慢培養阿德的安全感,牙齒是一顆、一顆慢慢洗,終於完成洗牙任務,黃明裕也成為阿德唯一指定願意洗牙的醫師。「很多人說我是俠客,其實我只是一個比較雞婆的獅子座,路見不平而已。」黃明裕說,現在念茲在茲的就是「醫療平權」,因為現在在家或在較具規模機構的長者,健保給付牙醫去長者居住地服務,但在一些小型機構安養的長者,卻只能自費,或得先出院回家才能申請「在宅醫療」的牙醫治療,看完牙再回機構。在宅醫療資源不足 需求卻很大黃明裕強調,老人一但失能,要在哪裡照護,已經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所以在日本,老人住的地方無論是自家或是機構都算「宅」,都可以申請在宅醫療。但在台灣,很多機構都不算,「我去到那邊要收錢的時候,都覺得手發軟,因為這個錢應該是政府要出的,拿這個錢我就好像是幫凶。」為什麼要倡議醫療平權?黃明裕以台北市為例,醫療資源那麼豐富,但就是有醫療資源到不了的地方,例如老公寓,「動輒五、六十公斤的一個活生生的人,要怎麼扛下來?」現在全台灣做身障牙醫不超過兩、三百人,台北市做到宅牙醫的不超過十個人,需求很大,能夠服務的人很少。「一般人看牙、洗牙,運氣好可能當天就排到了,但是特殊族群得經過審核、訪視、申請,等上數周甚至一、兩個月這麼久。」黃明裕希望有一天,在宅服務的範圍將所有真正需要的人做好分級,能做在宅的牙醫都接受過完善的訓練,有需要的民眾只要上網就能找到家附近可到宅的牙醫,特殊族群都能像一般人一樣預約看牙。制度的改革牛步,黃明裕可等不了。他每天只開診半天,另外半天就開車到處跑,載著重達37公斤的移動式器械、馬達等大包小包,再一階一階扛上四樓、五樓。病人或躺或坐,黃明裕診療時就配合著彎腰或單膝跪地,他也不以為意。載著器械到處跑 病人是他珍貴資產支持黃明裕的,不只是跟他跑遍機構和公寓的妻子和兒子,還有一位照顧植物人兒子16年的老父身影。年近90歲老父日復一日用毛巾拉起五十多歲、僵直性脊椎炎臥床兒子的膀臂,堅持不肯放棄;練習用粗吸管喝水的漸凍病人、裝上全口假牙的失智長者吃著芭樂的燦笑,還有躺在床上的寶島歌王文夏老師說:「你們來,我很方便,如果是我去,要一大隊人。」黃明裕有優異的技術、亮眼的學歷,當牙醫卻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在做賺不了錢的事或做義工。他在電腦裡為病人細心建立檔案夾,存著珍貴照片影片,就算病人過世,他還保留著。沮喪的時候,黃明裕就會拿出藏在辦公室櫃子上,漸凍病人與妻子合寫的小卡片「每每想到您,總是不由自主流下幸福的眼淚!」心情就能重新振奮起來。黃明裕做小學生校園塗氟,專門接收陽明山上距離遠、人數少的八所小校,而不是去搶一般牙醫偏好人多、交通方便的大校。但談起這事,黃明裕卻是眼神閃閃發亮地細數,這間小學有好多百年樟樹、那間小學是古蹟別墅改建,是多美的學校、多美的山。在沒有人願意去的地方,欣賞最美的風景;在看似沒有回報的地方,得到無可取代的喜悅。這似乎就是黃明裕行醫33年的寫照。第30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個人獎之6 姓名 黃明裕年齡 59歲出生地 台北市現職  陽光牙醫診所院長、牙醫師公會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台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校友總會會長、台灣口腔顎顏面麻醉醫學會理事長學歷 台北醫學大學牙醫系、東京齒科大學齒科麻醉學博士經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特殊需求者口腔照護學會理事長主要事蹟 建立身心障礙機構牙科診療機制、提供多元特殊族群口腔照護服務、提升特殊需求者口腔保健及照護專業人員知能、發起北市學童窩溝封填防齲計畫、推動國小學童含氟漱口水防齲計畫、協助越南及蒙古兒童推動口腔健康促進。☞ 點我進入《第30屆醫療奉獻獎 永晝的奉獻》專題
-
2020-10-22 科別.精神.身心
兒虐傷害難撫平 長庚:寄養機構兒少終身精神疾患達5成
經歷幼年變故、兒虐而被送進寄養機構的孩子,林口長庚兒少保護中心今發表最新研究,有高達五成住在寄養機構的兒少會出現終身的精神疾患,與一般罹患精神疾患的兒少盛行率相比增加二成,其中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注意力不集中或過動症,以及對立反抗行為。「妳千萬不准說出去」12歲的小妮(化名)從小失去父親,小妮媽媽結交的新男友卻長期對她性虐待,要脅她千萬要守住這個秘密,不能說出去,直到某天清晨,上夜班的媽媽發現小妮下體流血,才發現小妮長期被男友性侵,小妮因此被安置在寄養機構,雖然展開了新的生活,長期被性侵的惡夢卻仍舊揮之不去。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梁歆宜說,這僅是她照顧過類似遭遇兒少中的其中一人,受虐兒少獨自承受這些秘密,受虐揭露時間往往是好幾年後,偶然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件引發,才可能對外人一口氣說出口,但對於兒少的內心而言,早已受到嚴重的創傷。根據統計,全台去年兒少收容人數約近3000人,林口長庚兒保中心提供桃園地區多家寄養機構的兒少長期完整評估及身心照護,今年針對2011至2014年間的97位兒少身心調查結果進行研究。林口長庚兒保中心研究發現,寄養機構中的兒少精神疾患終身盛行率為54.6%,高出台灣兒少精神疾患盛行率(32.3%)達2成;最常見的是行為規範障礙症(22.7%)、注意力不足/過動症(15.5%)和對立反抗行為疾患(13.4%),其它還包括憂鬱症(10.3%)及創傷後壓力症(4.1%)等。同時研究也發現,機構兒少的注意力不足或過動症、憂鬱症和創傷後壓力症的終身盛行率,是一般兒童精神疾患盛行率的1.5倍、6.7倍及41倍。此外,機構中兒少6個月的精神疾患盛行率為28.9%,也高於一般台灣兒童和青少年的25%。梁歆宜說,機構中兒少約有一成自述有明顯憂鬱,且在8到12歲的族群高達一成七,雖然排行不是最高卻是殺傷力、後座力最大,這些念頭都可能影響兒少萌生輕生意念;而創傷後壓力症也常令受虐兒少走不出過去的陰影,回覆回想過去受虐情景。林口長庚兒保中心主任葉國偉醫師表示,兒少遭受虐待或不良對待,可能導致或加重其精神疾病,如反應性依附障礙、分離焦慮、懼學症、憂鬱症、適應障礙、創傷後壓力症、飲食障礙、對立行為疾患或規範障礙等,也可能加重其原有的精神疾病,如自閉症類群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學習障礙等。此外,有些身體虐待傷及頭部創傷,也會影響兒少認知功能或執行功能,因此完整的精神科診斷性評估與神經心理功能評估,可提供後續社會心理治療介入之依據,也可提供後續機構照護及教育系統之依據。
-
2020-10-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日子」 看見孩子成長的喜樂
【編者按】一位照顧智障女兒多年的母親在新冠肺炎肆虐之際,意外地發現女兒非但沒有因為學校改變許多日常規則而無所適從,反而因為全家整天看著電視有關疫情的報導,而發現「智能障礙的孩子可以透過電視的新聞報導資訊,學習防疫措施平安度過疫情」。醫病平台有幸邀請到兩位精神科前輩對於這種現象發表意見。國內兒童精神科權威的宋維村教授引述台灣自2016年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出的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的親職技巧訓練計畫(CST),以幫助包括智障、自閉症等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者的經驗,證明我們能有效促進照顧者的親職信心和技巧,也能促進他們的孩子的溝通和社會互動的能力,並減少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國內推動「精壯道」多年的胡海國教授也利用這令人振奮的個案,提出由精神健壯所產生的精神韌性,使小暄暄有穩定之情緒,能安靜地思考、學習,能在行為上展現得宜,且有穩定的身心反應,不致壓力過強。小暄暄在媽媽和全家人的照顧下,全家總動員一起用心面對疫情,小暄暄充分發揮她長期的學習經驗,開始啟動她長年所建構的,擁有自信和自我效能的腦功能(雖然是智能障礙的腦),因而隨家人、隨媽媽,完成必要的防疫動作,且可為其他院生的模範。醫病平台在此感謝小暄暄的母親願意與我們分享這令人振奮的真實故事,以及兩位專家的精彩論述,更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帶給家有智障兒的親人信心與希望。小暄暄的媽,敘說寶貝女兒歷經「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日子」的成長經驗,真是無盡的喜樂。讓人欽羨也同感那歡喜的氣氛,是人間的一件美事。看身為媽媽的她,分享他如何地盡心盡力扶持小暄暄的成長,不只用心照顧小暄暄早期因感染EB病毒重症的身體疾病,更溫暖地陪伴小暄暄成長。小暄暄的媽媽與全家人給予小暄暄溫暖的陪伴與成長的教養,給小暄暄一個良好的正向學習經驗,滋生了她學習中的成就感,當也發展出渾厚的信任感,這都已然在她「智能障礙」的腦內滋生新的、健康的腦結構變化,並連帶有正向的腦功能表現。信任感和正向學習經驗的腦結構與功能,想必是小暄暄成長過程的快樂來源,也建構了小暄暄面對人生衝擊(例如面對人人緊張、害怕的「新冠肺炎」)時所需要的「精神韌性」,她不只耐得住生活壓力的撞擊,更能有條不紊地面對「新冠肺炎病毒疫情」的挑戰與威脅,這正是小暄暄的媽引以為喜、引以為傲的小暄暄的表現。她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是適應良好,更是其他院生的模範。所謂的「精神韌性」不是一蹴可成的,是經年累月的正向學習經驗,未曾停止的成就感揉合著社會人際生活的渾厚信任感,所編織而成的、具生命動能的自信心與自我效能。這也就是所謂的「精神健壯」狀態。小暄暄成就精神健壯的過程,很符合我所說的「精神健壯之道」(註1)。如此的「精神健壯所產生的精神韌性」,使小暄暄有穩定之情緒,能安靜地思考、學習,能在行為上展現得宜,能面對挑戰,且有穩定的身心反應,不致身心壓力過強。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小暄暄在她媽媽和全家人的照顧下,全家總動員一起用心面對疫情,小暄暄當然有樣學樣,充分信任她的媽媽與家人,充分發揮她長期的學習經驗,開始啟動她長年所建構的,擁有自信和自我效能的腦功能(雖然是智能障礙的腦),因而隨家人、隨媽媽,完成必要的防疫動作,且可為其他院生的模範。這個可喜可賀的小暄暄的故事,不只讓我們為小暄暄的媽和她的家人表示恭喜,也讓我們為有智能障礙的小暄暄的媽媽和她家人長期花時間、長期用心照顧、帶領小暄暄的正向成長表示敬佩。反觀少子化的時代大部分的父母長輩忙於生活奔波,忽略給孩子所需要的關心與照顧。不少孩子因而失去相互陪伴的溫情、失去正向學習經驗,欠缺成就感與人際的信任感,因而自信不足、自我效能差。在小孩子——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欠缺了「精神韌性」應有的腦結構與功能之成長,因而有不少年輕人缺乏人生挑戰的耐受力,造成不少年輕族群的生活困擾而不能自拔。小暄暄的故事,確實值得我們的深思。註1:胡海國:精健道。精神健康基金會出版。台北,2017年7月,四刷。
-
2020-10-15 養生.聰明飲食
鮭魚養殖和野生哪個好?養殖會有較高污染而害健康嗎
讀者在葉小姐在2020-10-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今天在Yahoo奇摩網站看到「早安健康」專欄有以下報導:標題為「盒裝沙拉真的健康?4種讓你生病的偽健康食物」。《4種有害健康食品》:養殖鮭魚:世界各國已有許多專家指出,挪威的養殖鮭魚含有超標重金屬;根據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各國養殖鮭魚,挪威產的鮭魚有著遠比他國更高的有害物質濃度,養殖鮭魚中所含的類戴奧辛物質會影響黏膜健康、產生倦怠感,造成自閉症、神經系疾病、腦萎縮等危害。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養殖鮭魚含有的多氯聯苯高達天然野生鮭魚的16倍,多氯聯苯是一種對生物具有強烈毒性的問題,會影響免疫系統的機能。您的大作《餐桌上的偽科學》裡面說,鮭魚含汞量低又富含Omega-3,是安全的食用魚選擇。我們家幾乎每周都吃一次挪威鮭魚,上述報導讓我很憂心。請問挪威養殖鮭魚最好別吃嗎?那智利養殖鮭魚有比較安全嗎?或是養殖鮭魚都盡量少吃呢?可是野生鮭魚產量少,不容易買到,肉質也比較乾柴,不太好吃……葉小姐所說的報導是2016-5-6 發表的,而它的確是把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的食品。可是,這篇文章所說的《東京都健康安全研究中心檢測》和《美國營養專家喬尼.鮑登指出》,並沒有附上可資查證的資料。所以,對於這樣的文章,我都是把它定位為《傳言》或《謠言》,也就是不值得相信。我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尋《養殖鮭魚與野生鮭魚之間的比較》,共搜到12篇研究論文。我把它們的標題和結論的重點列舉如下: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farmed salmon(對養殖鮭魚中有機污染物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有機氯污染物的濃度明顯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的養殖鮭魚比北美和南美的養殖鮭魚污染物含量高得多。2004年:Global assessment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中多溴聯苯醚的全球評估)。結論:養殖鮭魚中這些化合物的含量高於野生鮭魚。 歐洲養殖鮭魚含量最高,北美養殖鮭魚次之,智利養殖鮭魚最低。2004年:A survey of metals in tissues of farmed Atlantic and wild Pacific salmon(養殖大西洋和野生太平洋鮭魚組織中金屬的調查)。結論:在這九種金屬中,養殖鮭魚的有機砷含量明顯高於野生鮭魚,而野生鮭魚中的鈷,銅和鎘含量則明顯較高。 沒有任何污染物超過聯邦標准。2005年:Lipid composition and contamina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養殖和野生鮭魚的脂質成分和污染物)。結論:養殖的大西洋鮭魚的脂質調整後的污染物水平顯著高於野生太平洋鮭魚。2005年: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Consuming Farmed and Wild Salmon(食用養殖和野生鮭魚的益處和風險的定量分析)。結論:與脂肪酸相關的健康益處可以部分抵消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污染物的暴露風險。2006年:PCBs, PCDD/Fs, and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tlantic salmon from Maine, eastern Canada, and Norway, and wild salmon from Alaska(來自緬因州,加拿大東部和挪威的養殖大西洋鮭魚和來自阿拉斯加的野生鮭魚中的PCBs,PCDD / Fs和有機氯農藥)。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氯聯苯的總濃度顯著高於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中的多氯聯苯濃度。有機養殖的挪威鮭魚的PCBs最高。2007年:Flesh quality of market-size farmed and wild British Columbia salmon(市場大小的養殖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野生鮭魚的肉質量)。結論:養殖鮭魚肉中的PCB含量高過於野生鮭魚,但比食用關注水平低53-71倍 。同樣,所有樣品中的總汞和甲基汞水平都遠低於加拿大和美國的標準。平均而言,養殖鮭魚的總汞與野生鮭魚相似或更低。本研究結果支持美國心臟協會和英國食品標準局製定的建議的每週食用油類魚類(包括所有卑詩省鮭魚來源)的食用指南,以保護心臟。2008年: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marketed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在美國東北部銷售的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多溴聯苯醚(PBDEs))。結論:養殖鮭魚中多溴二苯醚的總濃度與野生阿拉斯加奇努克樣品無明顯差異,各地區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 。2008年:Mercury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養殖和野生鮭魚中的汞和其他微量元素)。結論: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的金屬濃度相對較低,低於人類健康消費準則。 所有鮭魚樣品中的甲基汞均低於加拿大衛生部設定的0.5微克/克準則。 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金屬濃度無顯著差異。2011年:Flesh residue concentrations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in farmed and wild salmon from British Columbia, Canada(來自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中有機氯農藥的殘留濃度)。結論:養殖鮭魚中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六氯環己烷,氯丹,氯苯和環二烯農藥的肉殘餘濃度比野生鮭魚高2至11倍。2017年:Lower level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metals and the marine omega 3-fatty acid DHA in farmed compared to wild Atlantic salmon(與野生大西洋鮭魚相比,養殖鮭魚中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金屬和海洋歐米茄3-脂肪酸DHA的含量較低)。結論:野生鮭魚中二噁英,多氯聯苯,OCP(滴滴涕,狄氏劑,林丹,氯丹,滅蟻靈和毒殺芬)和汞的污染水平高於養殖鮭魚。2019年:Risk characterisation from the presence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nts and antibiotic residues in wild and farmed salmon from different FAO zones(糧農組織不同區域的野生和養殖鮭魚中存在環境污染物和抗生素殘留物的風險特徵)。結論:來自鮭魚攝入的風險很低,只有PBDE 99和全氟辛酸才引起關注。從以上這12篇論文可以看出,總體而言養殖鮭魚似乎有較高的污染,但也有正好相反的結論(2017年那篇論文)。無論如何,污染的程度都是遠低於美國和加拿大所設定的標準。還有,請注意,這12篇論文裡有6篇(最早的那6篇,從2004年到2006年)都是出自同一團隊,而它們都是聲稱養殖鮭魚有較高的污染。所以,這就不禁讓人懷疑這個團隊是否與反養殖業的組織有關係。請看Fear-mongering ripe in the food industry(食品行業的恐懼散播已經成熟),以及Controversial academic returns to the fray over salmon(具爭議性的學者回到鮭魚引起的爭議)。華盛頓州衛生部的網站上有一篇文章Farmed Salmon vs. Wild Salmon,其中的第二段是:關於養殖鮭魚和野生鮭魚的爭論是複雜的。媒體,網路和科學刊物中的報導常常看起來是互相抵觸的。 問題可分為三大類:對環境的關注,污染以及可食部分中的omega-3脂肪酸含量。 好消息是野生和養殖鮭魚的汞,PCBs和其他污染物含量都很低。加州大學的兩位水產專家也有發表Farmed Or Wild? Both Types Of Salmon Taste Good And Are Good For You(養殖還是野生? 兩種鮭魚口味都很好,對您也都有好處)。哈佛大學健康網站的執行編輯也有發表Finding omega-3 fats in fish: Farmed versus wild(在魚類中找到omega-3脂肪:養殖或野生)。她說不論野生或養殖,鮭魚都是攝取omega-3的好選擇。總之,早安健康那篇文章,由於是道聽途說片面之詞,而錯把有益健康的養殖鮭魚說成是有害健康。原文:養殖鮭魚有害健康?
-
2020-10-1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智能障礙也能學習! 觀察其行為興趣,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向幫助成長
【編者按】一位照顧智障女兒多年的母親在新冠肺炎肆虐之際,意外地發現女兒非但沒有因為學校改變許多日常規則而無所適從,反而因為全家整天看著電視有關疫情的報導,而發現「智能障礙的孩子可以透過電視的新聞報導資訊,學習防疫措施平安度過疫情」。醫病平台有幸邀請到兩位精神科前輩對於這種現象發表意見。國內兒童精神科權威的宋維村教授引述台灣自2016年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出的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的親職技巧訓練計畫(CST),以幫助包括智障、自閉症等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者的經驗,證明我們能有效促進照顧者的親職信心和技巧,也能促進他們的孩子的溝通和社會互動的能力,並減少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國內推動「精壯道」多年的胡海國教授也利用這令人振奮的個案,提出由精神健壯所產生的精神韌性,使小暄暄有穩定之情緒,能安靜地思考、學習,能在行為上展現得宜,且有穩定的身心反應,不致壓力過強。小暄暄在媽媽和全家人的照顧下,全家總動員一起用心面對疫情,小暄暄充分發揮她長期的學習經驗,開始啟動她長年所建構的,擁有自信和自我效能的腦功能(雖然是智能障礙的腦),因而隨家人、隨媽媽,完成必要的防疫動作,且可為其他院生的模範。醫病平台在此感謝小暄暄的母親願意與我們分享這令人振奮的真實故事,以及兩位專家的精彩論述,更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帶給家有智障兒的親人信心與希望。暄媽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日子」這篇文章中,敘述自己對於新冠肺炎的反應、教養機構裡智能障礙的住民和日托生的反應,然後用主要的篇幅敘述「智能障礙的孩子可以透過電視的新聞報導資訊,學習防疫措施平安度過疫情」。我讀了這篇文章深受感動,佩服暄媽保護孩子的愛心所安排的措施,有效的幫助暄暄學習,不只自己安全度過疫情,更成為教養機構夥伴的學習對象。智能是學習、理解、判斷、推論、計畫、抽象思考、解決問題等的能力,有學者把運動、韻律也納入智能的範圍。它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如語言、算術、學業、工作技能等)、社會(如人際關係、溝通、社會判斷等)、和實務(生活照顧、交通、購物、休閒等)面向扮演重要而基本的角色,因此智能發展障礙者,依其障礙程度需要在概念、社會和實務面,給予不同程度必要的協助以減少其障礙,也要採取有效的策略促進其能力的發展,減少情緒行為問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自2015年開始推出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的親職技巧訓練計畫(Caregiver Skills Training Program,簡稱CST),來幫助包括智障、自閉症等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者。台灣自2016年加入,逐年推廣到台北、高雄、宜蘭、新竹、澎湖、花蓮和台東等地,這些資料證明能有效促進照顧者的親職信心和技巧,也能促進他們的孩子的溝通和社會互動的能力,並減少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CST共有九節課、三次家訪和七次電話訪談,來幫助照顧者建立和孩子的互動技巧。舉幾個重要的原則為例:「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學習」、「一起參與日常活動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孩子在有趣、正向、充滿讚美的活動中學得最好」,這幾項第一節課的原則,是和孩子互動的基本原則;又如「注意什麼使孩子有動機」、「建立家庭例行活動來幫孩子學習和發展」、「幫忙孩子在例行活動中學習新的玩法新的步驟」。這些原則都是把傳統嚴格「教」孩子的態度,改變成和孩子快樂地在日常生活中互動,在互動中幫助孩子模仿大人的語言動作行為,逐步學習新的技巧,應用在生活中,建立孩子好的有功能的行為。諸位讀者如果再回到暄媽的文章第四段,暄暄注意疫情報導,模仿學習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主動提問病毒是什麼,對阿中有興趣,對別人哭泣問為什麼等等,不都完全符合上述CST的原則所學得新技能嗎?智能障礙者常有行為問題,希望它減少出現或不要出現的行為稱為挑戰行為(challenging behavior),CST有二節教處理挑戰行為的原則。首先是「孩子適當的行為立刻稱讚」使適當行為繼續出現,並分析挑戰行為出現前發生了什麼?行為出現後發生了什麼;其次是「看和聽挑戰行為前的訉號」以「安排環境和提醒,幫助孩子維持冷靜」,「使用圖像活動表幫助孩子了解活動的順序調節情緒」,使挑戰行為不會出現;再來是針對挑戰行為出現的情況予以處理,譬如「為了獲得某些事物而出現的挑戰行為」,如果是孩子不可以有的事物,則要堅持不給,若是可以有的,則要「教導孩子使用字詞或手勢動作來要求,孩子出現要求的字詞或手勢動作,立刻滿足他們」;對「吸引注意的挑戰行為」,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是安全的,而且孩子不是生病,則要「忽略要吸引注意的挑戰行為」;「藉由挑戰行為來逃避不喜歡的事物」,則要「設定清楚且大家一致的期待,堅持執行,以減少逃避的挑戰行為」。按照這些原則繼續處理,挑戰行為大都會減少或完全消失。我在第二段寫了智能的定義,主要是要和大家分享:智能障礙者並不是每樣智能都相同程度的障礙,可能有能力比較好的部分,譬如特殊奧運會,智障者在游泳等項目的傑出表現,又如有人在舞蹈、樂器演奏、繪畫、組合器物、烹調等,發展出很有特色的技能。因此,觀察孩子的行為、興趣和動機,往往能給照顧者和教育者找到適合孩子發展的方向,幫助孩子成長,促進他們的適應。綜合而言,智能障礙者是可以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持續使用實證有效的原則和技巧,雖然受限於智能障礙,不能達到一般人的程度,智能障礙者還是可以將潛能發展出來,加上沒有顯著的挑戰行為,在成年期的居家生活、工作培訓和工作參與、人際關係、休閒活動等都會適應得比較好,需要幫助的程度也會減少,甚至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成就。
-
2020-10-1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日子
【編者按】一位照顧智障女兒多年的母親在新冠肺炎肆虐之際,意外地發現女兒非但沒有因為學校改變許多日常規則而無所適從,反而因為全家整天看著電視有關疫情的報導,而發現「智能障礙的孩子可以透過電視的新聞報導資訊,學習防疫措施平安度過疫情」。醫病平台有幸邀請到兩位精神科前輩對於這種現象發表意見。國內兒童精神科權威的宋維村教授引述台灣自2016年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出的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的親職技巧訓練計畫(CST),以幫助包括智障、自閉症等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者的經驗,證明我們能有效促進照顧者的親職信心和技巧,也能促進他們的孩子的溝通和社會互動的能力,並減少孩子的情緒行為問題;國內推動「精壯道」多年的胡海國教授也利用這令人振奮的個案,提出由精神健壯所產生的精神韌性,使小暄暄有穩定之情緒,能安靜地思考、學習,能在行為上展現得宜,且有穩定的身心反應,不致壓力過強。小暄暄在媽媽和全家人的照顧下,全家總動員一起用心面對疫情,小暄暄充分發揮她長期的學習經驗,開始啟動她長年所建構的,擁有自信和自我效能的腦功能(雖然是智能障礙的腦),因而隨家人、隨媽媽,完成必要的防疫動作,且可為其他院生的模範。醫病平台在此感謝小暄暄的母親願意與我們分享這令人振奮的真實故事,以及兩位專家的精彩論述,更希望這些文章可以帶給家有智障兒的親人信心與希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特別的恐慌,原因是我的女兒小時候曾經因為感染EB病毒重症病危,救治後後遺嚴重的癲癇及智能障礙。這次的疫情勾起了我當年對病毒的恐懼,我害怕到不敢出門、不敢與人接觸、不敢讓孩子去教養日托中心學習,把自己和孩子緊緊的關在家裡,集中一天購物,出門一定戴口罩眼鏡帽子,自己和家人返家一定先沐浴更衣才能入內,這樣的日子我意外的發現女兒沒有因為關在家裡的日子退步,反而更進步。 年初疫情剛爆發時,全國人民上下一條心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醫院與相關單位、機構也做嚴格的管制與分流,這些措施與生活上的改變對智能障礙的孩子來說會有理解上的困難,他們不懂為甚麼要突然改變,時間久了甚至出現情緒上的衝動與不配合,女兒平日去的教養機構的院生們就發生這樣的情況,住宿生與日托生要樓上樓下分開區域活動,平日習慣的工作與生活方式也被迫改變,院生們按耐不住疫情期間行動自由的限制約束以及戴口罩的要求。但我發現這些疫情期間的種種改變與防疫措施,並沒有造成女兒的排斥與困擾,女兒相當配合,甚至超乎我想像,我想這要歸功於「電視」的功勞。在疫情期間,我把家裡的電視全天候播放,重複地播放新聞報導、談話性節目,我意外的發現女兒的眼睛開始會注視電視,會問我甚麼是病毒?隔離是甚麼意思?問我民眾排隊在做甚麼?看見衛福部長的記者會,會指著部長說陳時中、阿中!輪到其他官員說話時會問我他們是誰?看到國外疫情報導時,問我病人及哭泣的家屬怎麼了?尤其是不斷重播的疫情中心政策宣導短片,女兒從短片中學會正確戴口罩與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而且理解為甚麼要這樣做,不會隨意拿下口罩。女兒高度配合防疫措施讓我相當意外。 曾經看過報導說看電視不好,電視看久人會變笨。但我卻發現電視可以幫助我提供訊息刺激女兒學習進步,智能障礙的孩子也和一般正常孩子一樣像塊海綿,隨時都在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學習,不必太侷限要以甚麼方式教育他們,讓孩子以生活化的方式自然學習,其效果有時是我們父母想像不到的。疫情期間女兒向教養日托中心請假四個月,老師本以為女兒返回恐會有適應不良的情形,但意外地發現女兒適應得非常好,就像沒請過假一樣,且自動全程戴口罩,不會任意拿下口罩,對其他院生起了示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日子裡,我見證了智能障礙的孩子可以透過電視的新聞報導資訊,學習防疫措施平安度過疫情。
-
2020-10-12 該看哪科.兒科
聽損兒手語納早療是否成行? 社家署:從社區推廣
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進而影響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家長有感於聽障幼童得進入啟聰學校後才能接觸手語,錯失黃金學習期,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推動台灣手語納入語言早療」,希望能在各醫療院所、早療單位、機構增設手語為早療項目之一,使語言早療不再只是單一口語治療。對此,衛福部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但會從社區可能接觸到聽損兒的人員著手,推廣手語。據衛福部國健署2019年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每千人中三至四人為聽損兒,若以2012年至2019年統計,已發現5817個先天性聽損寶寶,至今平均每年約發現近800位聽損寶寶。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宜靜表示,一般聽損兒童會在一歲後語言發展期,因學習遲緩而被父母發現,然而因已過出生後六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即便接受治療,復原結果常不如預期。針對聽障兒有「1316確診原則」,國健署自2012年起補助本國籍出生三個月內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建議出生一個月內做篩檢,篩檢出是先天性聽損孩子,建議三個月內進一步做更精確的檢查以便確診,確診後一個月內選配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並於六個月內完成療育,例如接受聽語療育,協助幼童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助理教授陳怡君說,三至五歲是語言學習黃金期,若是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可以幫助孩童學習詞彙,對認知發展很重要,因此鼓勵父母從小盡量和孩童說話就是這個道理。然而聽損兒從小聽不到、聽不好,往往就無法說,進而影響詞彙的學習和認知能力。因此介入策略上,常使用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等輔具,讓其能「聽到」以接受大量刺激。但陳怡君說,不是所有的聽損兒童都能藉由聽覺輔具的幫助,順利學習口語,例如有些聽損兒便不適合開刀裝電子耳,且就算裝了電子耳,這些孩子也要先經過復健,學習分辨聲音後,才能進一步學習口語。不過,手語就無此問題,透過視覺線索加手勢清楚,能幫助聽障兒理解字句意義,引導幼兒學習發展。因此聽損兒若能及早開始接觸手語,日後的認知發展、學業表現、人際互動就不會因聽力障礙而有所影響。馬偕醫院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馬偕醫學院聽力與語言治療學系系主任林鴻清則表示,雖然聽損兒在臨床的語言治療上有手語介入的必要,但語言治療師除非個人有興趣學習,否則很少接受過手語訓練,難以提供手語的早期療育,也是現行將手語納入早療的難處。 但我國過度重視「口語」,「手語」被視為是最後萬不得已的選擇,因而延後學習手語的時間,錯失手語學習關鍵期,可能造成聽損兒童的語言剝奪。因此,陳怡君認為確實應將手語納入聽損兒的早期療育項目之一,且手語已納入國家語言發展法,可以推行雙語教育,口語和手語並行,讓聽損兒在口語發展走不通的情況下,也能及早有手語的溝通管道。針對此提案,衛福部社家署日前也已舉行專家會議討論。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表示,由於手語教學者及手語翻譯員非醫療法規認定的醫事人員,加上專家學者皆認為手語不應只是放在醫療院所,而是應在生活中推廣,因此不會把手語作為健保給付的早期療育項目。她強調,手語雖沒有納入健保,但該署本來就有早療補助範疇,會以公益彩券回饋金方式將手語課程或相關訓練等項目,納入補助計畫。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因過去服務口語表達不好的心智障礙者,如智能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等,有自己一套手口語教材並推動多年,因此由該基金會承接此次手語教材編纂的工作。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語言治療師席芸表示,聽損兒和心智障礙者還是有許多不同,因為聽損兒智能能力沒有問題,只是少了語言刺激。而在聽損兒的教學治療中,手語只是其一,還包括讀唇、聽覺口語法、聽能復健、圖卡等,都可作為輔助,因此教材還需重新研擬,預計明年可完成,並開始推廣。但陳怡君對於社家署「將手語落實在生活」的說法僅能「部分同意」,重點還是在於如何執行。因為許多聽損兒是在聽力篩檢時確診,醫療院所可能是父母最早可以求助的對象。因此,陳怡君認為,如何讓父母和聽損兒獲得學習手語的管道,讓聽損兒父母像一般父母可以在聽力正常的嬰兒耳邊不停說話一樣,及早給予聽損兒語言刺激,才是最重要的。
-
2020-10-09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科技/AI僅能輔助無法取代醫療 陳君厚:小雜訊就會影響結果
當AI與醫療結合,能讓真相愈來愈清晰嗎?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陳君厚今於「人工智慧與失智照護的未來」研討會上表示,各界都期待AI能帶來改變,包含降低照顧人力負擔、增加診斷的準確度、提前預測疾病等,站在統計學的觀點,現在的AI僅能「輔助」無法取代人力,即使是疾病的預測都可能會因為資料雜訊的出現,影響最後判讀。陳君厚表示,過去曾與台灣大學精神科名譽教授胡海國合作,針對思覺失調症、自閉症、酒精依存症,透過不同的指標,將其資料以視覺化呈現,瞭解是否有其特殊性。但是,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從不同指標來看這個疾病,發現有太多因素都可能造成思覺失調症,包含基因、病毒,或是幼年時的創傷經驗等,最後僅能得到一個結論是「思覺失調症是不同疾病的綜合體」,所以想要透過AI,協助診斷是有困難的,仍舊需要醫療的專業與累積經驗的判斷。陳君厚表示,近年護理人力吃緊,也有不少研究想知道AI到底能不能夠取代護理人力,根據國外的研究成果發現,想要用AI完全取代護理人力是「絕對不可行」的,既然無法取代,但有辦法降低護理人力負擔嗎?答案是有機會,但能降低負擔的比例不高。從結論來看,AI在醫療的角色上,現階段僅有「輔助」的功能,像是提醒護理人員,病患有什麼需求,或是即時給予警示訊息等,專業的人力仍是具有重要的角色與地位。他也提到近年許多科學家都希望可以讓簡單的疾病,由AI做辨識,陳君厚以一張「皮膚上有一顆痣」的圖片讓AI判讀,AI正確判讀出這是一個良性的皮膚腫瘤,一旦照片呈現時,系統增加了一個雜訊時,同一個痣卻被AI判讀成「惡性腫瘤」。陳君厚表示,AI在判讀時,其實是透過輸入常見的參數資訊,如性別、常見環境等,曾有團隊提供10張狼與哈士奇的照片,交由AI辨別,卻出現兩張錯誤,一張是沒有在雪地裡面的狼,被辨識為哈士奇、一張是在雪地裡的哈士奇,被辨識為狼,因為那十張狼的相片背景都是雪景,而哈士奇都沒有雪景,AI 以此邏輯做了判斷。從此可以發現,AI在辨識真相時,會透過環境等各種參數,一旦參數設定錯誤,或是有特例發生時,如處於雪地的哈士奇,就會被辨識為狼,判讀上就可能出現錯誤。陳君厚表示,統計在AI的發展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未來也期待AI可以提升更高的精準度,深度學習AI的結果,再進行分析,達到探討最為可能的解釋,進而協助發展智慧醫療。
-
2020-09-30 科別.精神.身心
幼童經常跌倒 職能治療師量身訂做
1名7歲男童從小經常絆倒、摔跤,也無法在快跌倒時,試圖恢復平衡,另名5歲男童也在學校帶動唱,總是同手同腳而被同學取笑,令他感到相當自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為這類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小朋友,依個人需要製定「感覺餐(Sensory Diet)」打造符合他需要的遊戲關卡,讓這些孩童透過體驗享受互動樂趣,藉此增強協調性,改善障礙情況。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人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和生存,透過身體感官系統探索環境,諸如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等,並與外在的人事物互動。神經系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與生俱有整合感覺和動作訊息的能力,能將從身體和環境接收的感覺訊息加以組織和整理,使人類在環境中有效運用身體,和外界產生互動並做出適當反應,即為「感覺統合」。而感覺統合不僅是盪鞦韆和滑斜坡而已,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依據神經心理與發展理論提出「感覺統合理論」,臨床上協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童,如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過動兒、情緒行為異常等,運用感覺餐引導孩子發展出合適的行為動作反應,和誘發大腦學習路徑,「找到最佳的互動方式」。職能治療師施益湋指出,所謂的感覺餐,例如許多孩子會出現感覺處理障礙的情況,會進而影響其生活、學習等各方面表現,為了改善此類感覺處理障礙,職能治療師依照每位孩子不同的感覺處理表現,制定個人化計畫,協助其順利與環境互動,並感到滿足。他說,像是該院就結合中秋節親子共處假期,安排遊戲與環境文化因素結合,將感覺整合的概念融入遊戲中,提供視聽覺、觸覺、本體運動覺等,帶給孩童不同的感官動作刺激,利用環境體驗與探索之情境,訓練提升孩童的注意力及學習動機。因此,孩童的學習是透過遊戲,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調探索和體驗世界,並於探索環境過程中,學習如何生存、學習,而職能治療師的角色如同大腦的主廚,運用適當的環境因子,將感覺與動作元素,以遊戲的方式融入生活環境中,使孩童成功適應各種不同的挑戰和獲得發展。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一天兩起攜子輕生 專家:不排除是疫情產生遞延效益
今連續發生二起攜子輕生事件,林口長庚自殺防治中心主任張家銘表示,近年已鮮少聽到攜子輕生事件,這類事件多與經濟、感情報復有關,過往4到5月都是輕生高峰期,今年不排除受到疫情影響出現遞延效益,籲國人多關心周遭親朋好友,也呼籲民眾,孩子是有自己的人生,不容由他人傷害,有困難應對外求援。新北市三重區一名43歲女子疑投資失利,帶著患有自閉症的20歲兒子於住處輕生;台中市大甲區也發生一對夫妻帶著9歲男童輕生的消息,目前已獲救。張家銘表示,攜子輕生應為殺子後自殺,受害的小孩多為6歲以下的孩童,他們沒有拒絕家長要求的能力,常是受害的一方,依照過去的案例,鮮少有20歲的小孩,推估三重的案例,恐是家長放不下自閉症的兒子,而一起走上絕路。張家銘認為,攜子輕生原因多元,最常見以經濟問題、感情因素為主,其中感情因素大多是對象外遇或家庭糾紛,進而希望報復,帶孩子走上絕路。他說,很擔心台灣長時間受到疫情影響,不少家庭已經衍伸經濟問題,後續恐要積極防堵高風險家庭的出現。衛福部心口司科長詹金月表示,近期自殺通報數確實微幅增加,原因恐是八月起擴大通報所致,她表示,應多關心周遭的親友,在對方最需要關心時,及時發現自殺訊息,適時給予鼓勵與協助,鼓勵疑似有自殺意圖的民眾,向外尋求資源,可撥打1925、1995尋求幫助。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09 科別.兒科
高功能自閉症就是天才?醫師:外表只看到沒自信
台灣平均每100人有1到2人罹患自閉症。台灣兒童青少年發展障礙學會理事長、北市聯醫兒童發展評估療育中心主治醫師鄒國蘇說,自閉症療育最關鍵的是接納。看過太多人經多年訓練改善了,最後卻因職場創傷待在家中;也看過很多人因為親子關係改善、老師同學的肯定和包容,重拾自信,發揮最佳狀態。鄒國蘇表示,有位媽媽是小學老師,孩子愛搗蛋、難管教,在學校都被老師及同學排斥,媽媽壓力很大,常忍不住打罵小孩,親子關係惡化。後來知道孩子患有亞斯伯格症,才開始學習如何與他相處,媽媽也練習先穩定自己的情緒,親子關係和孩子的症狀都大幅改善。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倪信章提醒,家長的身心狀態與孩子是連動的,孩子自理能力不好和情緒行為問題,會導致家長身心健康不佳。其實透過家庭和教育的持續介入,就算是症狀很嚴重的自閉症兒童,也有大幅改善改善的空間,千萬不要放棄。很多人會認為高功能自閉症就是天才,但鄒國蘇說,這樣的孩子常很沒自信,在學校總是被忽略的隱形人,同學老師都不理他。之前遇過有個孩子就是如此,在學校不快樂也不想學習,直到有天老師發現他數字概念很好,對他說「我很欣賞你,你的數學能力好棒!」這一誇不得了,孩子成績突飛猛進。鄒國蘇說,老師可以透過一些小技巧,營造接納支持的班級氣氛,幫助孩子改善人際關係。有些老師會巧妙安排善良雞婆、愛聊天的同學去跟自閉症的孩子搭檔,也有老師會鼓勵其他孩子教他遊戲規則,如果成功了就給其他孩子獎勵。鄒國蘇表示,自閉症的孩子很需要跟朋友玩,與人互動就代表他人對自己的接納,代表自己可以參與社會規則。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要進入社會的規則,自閉症的孩子需要比別人更多時間練習,只要他接受某種規則又有自信,就會進步得很快,把事情做得很好。最大的目標還是在於消除社會異樣的眼光。鄒國蘇說,這些年最難過的是,很多孩子訓練了半天,家長學校醫療體系都付出很多努力,好不容易畢業出社會,但還是不被接納,職場心理傷害很嚴重,最後又回到家中。倪信章認為,強化潛力、降低阻礙、提高人與環境的適配性,是改善自閉症融入社會的重點,如果職場同事都了解、接納自閉症,效果幾乎等於他本身的症狀改善和能力提升。倪信章提醒,如果發現孩子不對勁,應及早就醫勿猶豫,例如四到六個月齡的孩子,如果還沒有社會性微笑,就要尋求小兒心智科醫師的評估和追蹤。
-
2020-09-08 新聞.食安拉警報
醫師警告:美國四年後恐再勒索 要求賣萊劑給台灣豬農
萊克多巴胺美豬明年1月1日將進口台灣,農委會強調國內養豬絕對不會開放萊克多巴胺,但前美牛專家會議代表、醫師蘇偉碩今天表示,美國「四年後可能再勒索一次」,要求萊克多巴胺進入台灣養豬業,因為賣藥利潤絕對遠高於賣豬肉,站在醫生跟家長立場一定要站出來反對,將來會有更多科學證據證明萊克多巴胺的危險性。彰化醫療界聯盟、台灣農民組合協會、屏東環保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今天舉辦記者會發起反對萊豬連署。蘇偉碩指出,美國研究牛隻使用萊克多巴胺的死亡率將增加91%,豬隻則會增加攻擊性,主因是萊克多巴胺會改變腦中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容易變得憂鬱、有攻擊性。蘇偉碩說,研究指出超大劑量瘦肉精會影響大鼠胎兒的腦神經發育與行為,目前尚無針對人體研究,不過美國兒童自閉症盛行率從1994年起就一路攀升,雖然目前無法確定跟萊克多巴胺有關,但台灣沒必要拿下一代試驗或開玩笑。蘇偉碩說,歐盟之所以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就是因為對人體健康有不確定風險,在有害推定原則下,當然要避免進入食物鏈。衛福部在沒有提出更完整的健康風險評估前,沒有權力犧牲民眾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說,萊克多巴胺最大問題是科學證據不足,國際目前僅作過六人的人體試驗,根本無法訂定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量或健康風險評估,因此歐盟才極力反對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類進口。相關實驗發現,人類腎臟細胞接觸到萊克多巴胺會產生毒性,增加體內氧化壓力,日本也有研究魚類接觸到萊克多巴胺會有生殖荷爾蒙影響。錢建文說,萊克多巴胺是乙型受體素的其中一種,而兒童慢性病最常見是氣喘,若長期接觸萊克多巴胺,身體將對乙型受體素不敏感,兒童氣喘發作急救時,可能導致藥物失去效用,這都是未知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