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3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搜尋
腹瀉
共找到
1493
筆 文章
-
-
2021-04-13 癌症.抗癌新知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50歲的張先生得知朋友剛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趕緊預約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檢查結果發現有兩顆小小的大腸瘜肉,切除後作病理化驗,竟然是早期的「神經內分泌瘤」,必須定期追蹤。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能感受周遭環境,分泌荷爾蒙維持身體平衡,但細胞變成腫瘤時,便會分泌過量,出現症狀,甚至成為癌症而轉移。研究顯示,神經內分泌瘤病程溫和緩慢,過去俗稱「類癌」,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改成「神經內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不同器官,分泌不同的荷爾蒙,產生症狀多樣而無特異性,包括心悸、盜汗、咳嗽、氣喘、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皮膚炎、腹瀉、腹痛及熱潮紅等。也由於症狀非特異性,例如長期腹瀉,可能被誤為大腸急躁症,心悸、熱潮紅常被當作是更年期症狀,導致延誤治療。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從民國95年每百萬人口2.4人,至104年增加約13倍,每十萬人口就有3.1人。此病最好發部位為腸胃道,近年來衛福部國健署執行糞便大腸癌篩檢,以及自費健檢的腸胃道鏡檢查,經由病理化驗而得以早期診斷,若等到症狀明顯時,常已轉移,預後就很差了。預防勝於治療,但真正落實的人有多少?隨著人口的老化與環境汙染,慢性病盛行率及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不同器官,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依癌症分期,早期只要開刀手術清除乾淨,日後定期追蹤即可;其他則依不同期別作必要的相關治療,如果發現時已末期,則預後相對不佳。建議民眾要善用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成人健檢及四癌篩檢,甚至可以自費體檢,以期在疾病初期即能發現處理,而不是在不可逆期才發現,此時縱使花費大筆金錢,耗盡大量的醫療資源也無法挽回健康。
-
2021-04-11 養生.聰明飲食
白肉取代紅肉+每天5蔬果 營養師教你如何控制高血壓
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按時服藥外,飲食控制也很重要,大林慈濟醫院營養師張雅芳分享「得舒飲食」5原則,建議以糙米取代白飯,選擇全榖根莖類、水果蔬菜各5份、低脂乳製品補充鈣質、吃堅果選好油、以白肉取代紅肉,同時限鹽、限酒、減重、戒菸,以及持續運動,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壓。張雅芳指出,「得舒飲食」強調蔬菜水果、堅果與乳製品的均衡飲食,利用高鉀、高鎂、高鈣、膳食纖維與不飽合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達到降血壓、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能有助血壓控制,也沒有太多風險與限制。一、以糙米取代白飯,選擇全榖根莖類,主食至少2/3以上選用未精製、含麩皮的全穀類或以根莖類取代精製過的白飯、白麵製品,但全穀類富含碳水化合物,吃過多血糖會上升,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好醣類份量管理。二、每天攝取5份以上蔬菜及5份以上水果,多選用含鉀豐富的種類,一般蔬菜煮熟後為八分滿碗,約一個拳頭大為一份,水果一份為切塊八分滿碗,不建議選擇果汁、果乾。三、低脂乳製品補充鈣質,每天攝取1-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可於三餐或點心時選用。飲用乳品會腹瀉、脹氣者,可改選用無加糖之優格或優酪乳。四、吃堅果選好油,烹調選用各式好油(油脂5公克,三分之一湯匙),每天1湯匙核果或種子類,少吃油炸、油煎及含過多飽和脂肪的食物,忌奶油、豬油、棕櫚油。五、以白肉取代紅肉,建議以豆製品及去皮的白肉取代紅肉(豬、牛、羊)及內臟類。張雅芳提醒,糖尿病患者要避免攝取太多水果,以免血糖不穩定,腎臟病患者因得舒飲食含較豐富礦物質,可能增加對腎臟的負擔,但降低血壓能減少腎臟血管負荷。吃太多糖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細胞病變;另外食物建議儘量選擇原型食物,避免加工食品。張雅芳強調,得舒飲食的重點不在於禁止吃哪些食物,而是吃「對的食物」,並且「注意營養的均衡」。採用得舒飲食,可以有助於預防腦中風、骨質疏鬆、糖尿病、大腸直腸癌及心血管疾病,除了飲食外,再搭配運動習慣,才能有最好的效果。
-
2021-04-10 寵物.照顧指南
2童發燒腹瀉 寵物龜惹禍
養小烏龜當寵物要當心!衛福部台中醫院發現,有2名兒童發燒、腹瀉,檢查排除旅遊史、接觸史,也沒吃壞肚子,醫師發現兩人都養烏龜當寵物,糞便檢查發現沙門氏菌,才找出病因。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說,6歲郭姓男童3月初發燒、腹痛,每天腹瀉8次,另名6歲徐姓女童也發燒、腹瀉、腹痛,伴隨嘔吐、食慾下降等,但都找不出病因,後來才知道是烏龜惹禍。醫師表示,2名患者共通點都是養小烏龜當寵物,烏龜體型小,常放在手裡與牠互動,沙門氏菌通常存在於健康的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消化道,小烏龜看似健康乾淨,糞便就帶有沙門氏菌,孩子接觸烏龜或飼養環境,若不徹底洗手,經由糞口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陳敏恭表示,沙門氏菌潛伏期約1至2天,常發生於食用被汙染的牛奶、雞蛋、蛋製品而感染,通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偶爾有血便、頭痛、關節痛,嚴重者甚至會脫水、休克。醫師提醒,若是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成人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有可能併發嚴重的腦膜炎、骨髓炎等;家長應注意孩童與飼養動物互動情形,如發現兒童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症,同時飼養有烏龜等兩棲動物,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4-09 該看哪科.兒科
2名6歲童發燒腹瀉!原來都有養小烏龜 真相大白了
6歲郭姓男童今年3月初因發燒、腹痛,一天腹瀉8次,另一名6歲徐姓女童也因發燒、腹痛及腹瀉、伴隨嘔吐、食慾下降等就醫,經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陳敏恭診治,抽絲剝繭排除旅遊史、接觸史及食用不潔食物等發現,這二名病童的家中最近都養小烏龜當寵物,這時才真相大白,趕緊採集患者糞便進行細菌培養,發現了沙門氏菌,所幸經過治療,2名病童都健康出院。陳敏恭說,2名病童共同特點,都是飼養小烏龜,因為烏龜體型小,孩子們容易放在手裡跟它互動,而沙門氏菌通常存在於健康的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消化道,家中飼養小烏龜看似健康又乾淨,但其糞便就帶有沙門氏菌,孩童若接觸烏龜或飼養環境後,不徹底洗手,可能經由糞口感染,造成急性腸胃炎。陳敏恭指出,沙門氏菌潛伏期約1至2天,感染常見於食用被汙染的牛奶、雞蛋、蛋製品,通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嘔吐等症狀,偶爾出現血便、頭痛、關節痛,嚴重甚至脫水、休克,若是5歲以下的兒童、65歲以上成人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有可能併發嚴重的腦膜炎、骨髓炎等。他提醒家長,平常應多注意孩童與飼養動物互動情形,如發現兒童有嘔吐、腹瀉或發燒等病症並同時飼養有烏龜等兩棲動物,應儘速就醫治療,以免導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4-0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清明節前後最容易犯春睏 中醫建議多吃2食材解疲勞
最近氣溫升高,中午陽光曝曬,有如夏日,不少人覺得特別累,上班上課總想打瞌睡,必須飲用咖啡提神。中醫師羅珮琳表示,清明節前後,受到節氣影響,確實容易出現「春睏」,昏昏欲睡,建議多喝七葉膽茶飲,或以白高麗蔘、西洋蔘來補氣。春睏 可能與「肝臟氣血差」、「脾胃虛弱」有關羅珮琳指出,在寒冬時,身體處於營養缺乏、體力跟免疫力降低等症狀,此時,氣血走內,皮膚血管收縮,降低熱量散失。到了春日回暖,氣血走表,皮膚血管、汗腺、毛孔均處於舒張狀態,血液流向周邊,大腦供血量下降,就容易引發缺氧現象,讓人頭昏欲睡。從中醫觀點來看,如果「春睏」症狀明顯,可能與「肝臟氣血差」、「脾胃虛弱」有關。與春天相應的臟腑為肝臟,建議最近養肝,可以多吃豆芽菜、深綠色蔬菜,以對應節氣。如果「春睏」嚴重,可能為肝氣不順、肝火不足、肝血不足,經醫師評估後,服用適合的中藥,就能改善疲勞。春天適合補氣 七葉膽茶飲效果佳至於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虛或脾溼均會導致陽氣無法上升到頭部,引發頭昏欲睡等春睏現象,且合併食慾不佳,容易腹瀉等症狀。羅珮琳強調,春天適合補氣,建議多喝七葉膽茶飲,如果覺得味道較苦,可以放一些甘草、枸杞。再者,可以透過高麗蔘、西洋蔘來補氣,或以人蔘鬚泡茶,均有不錯效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春睏害你睡不飽? 試試這幾招提神醒腦趕走睏神 ·立春後舊疾易復發! 專家曝「養生秘方」:多吃甜、少吃酸
-
2021-04-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今起台中、苗栗供五停二 疾管署籲限水仍要洗手
全台水情嚴峻,苗栗、台中(含北彰化)從今天起啟動分區供水的「紅燈」,實施供水5天、停水2天,總計106萬戶受影響。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近期因清明連假關係門診休診,急診腹瀉人次增加,限水期間洗手動作仍千萬不能少,以防疫病發生。郭宏偉說,近期腹瀉通報仍多,以諾羅為主,上週門診10萬6千例,較前一周下降主要是因為門診休診;預期連假過後腹瀉就診人次會微幅上升。腸病毒疫情則在相對穩定低點,上週就診人次持平兩千多人次,國際間腸病毒非流行期,只有泰國呈現上升。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則公佈監測資料,桃竹苗及中彰投地區的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近兩週呈現緩降。但防疫醫師林詠青則表示,限水期間仍應留意下列事項:一、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用餐時應以熟食為主,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務必飲用煮沸的開水或市售瓶裝水。二、為預防腸病毒及各種腸道傳染病,缺水期間,洗手動作千萬不能少,為維持手部衛生,請落實下列措施:(一)在限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仍請依「五步驟(濕、搓、沖、捧、擦)」的方式洗手,但須注意勿將水龍頭的水量轉到最大,勿長開洗手,避免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抹濕、沖洗時,將水量儘量轉小。(二)沒有自來水,但仍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之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另以清水洗掉殘留漂白水。(三)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並務必搓至完全乾燥為止;但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三、民眾儲存用水時應將容器加蓋,且儲水時間勿超過3天,儲水容器應每週刷洗一次,避免污染及孳生細菌或病媒蚊。四、如使用地下水作為備用水源,應先進行地下水井與化糞池滲漏及其他可能污染源的檢查及維修,以確保用水衛生安全;未經消毒與水質檢驗合格的地下水,應僅提供沖廁或澆灌使用,不可作為餐廳、廚房、飲水機或洗手台等之用水。
-
2021-04-05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醫:4種情況要當心,盡早就醫
我的大便健康嗎?7種大便型態代表什麼? 排便的型態主要可從「布里斯托排便分類法」分類出7大型態,包括了「硬球狀」、「表面凹凸的長條狀」、「表面有裂痕的長條狀」、「表面光滑的長條狀」、「鬆軟的顆粒狀」、「軟泥狀」、「水狀」七種。七種排便型態若以簡單的分類,可歸納成三大類。前兩者為便祕型,中間兩者為正常型,後三者為腹瀉型。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正常的情況下,糞便會先從小腸出發至大腸,大腸吸收水份,進程越往後排便會逐漸變乾,最後形成表面有裂痕的長條狀,或是表面光滑的長條狀的正常、健康糞便。 因此若腸道水份不夠,或吸水過度,就會出現較乾的情況,也就容易出現的硬球狀、表面凹凸的長條狀,形似岩石般;若腸道發炎、受到刺激,出現分泌組織液或無法正常吸收水份等情況,就會容易形成鬆軟的顆粒狀、軟泥狀」,甚至是水狀。 大便太硬或太軟,如何讓恢復正常? 想改善排便情況,鍾雲霓醫師建議最好的方式就是從飲食做改善,不論排便型態為何,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及益生菌,達到改善腸道健康及排便型態。 益生菌則可從多多、優酪乳等攝取,有助養出好菌,改善腸道環境。膳食纖維則可滋養益生菌,並協助糞便成形,其也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和水溶性膳食纖維兩種,非水溶性常見於蔬菜、豆類、全穀類等,可行成糞便蓬鬆的「骨架」;水溶性則常見於水果類、藻類等黏滑食材上,形成糞便時將以晶體的形式鑲嵌在糞便的骨架中。兩者均衡攝取便可讓糞便呈現不軟也不硬,形體正常的漂亮大便。兩者相輔相乘便有助改善腸道和糞便。 什麼樣的大便要看醫生?醫:4種情況盡早檢查。 鍾雲霓醫師表示,不論是何種排便型態,若沒有造成身體不適或生活不便,看醫生與否道是無妨。但是,若是出現了4種情況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一是長期處於便秘的情況且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可能為腸道太長導致水份吸收過度,或者因腸道中存在不良的菌種使得腸道無法活化所致。過硬的糞便容易引起痔瘡、肛裂等問題,應盡早改善為佳。 其次是長期處於腹瀉的情況,時間長達三個月,此情況往往代表著腸道有慢性發炎的情況,又或是可能飲食中常吃下讓自己出現輕微過敏反應的食物,但因為不嚴重而不自知,反應在腸道上。 特別注意第三和第四點,不論是便秘或腹瀉,若是排便型態改變就應特別留意,「排便型態改變」常見是腸癌的不明顯症狀之一,例如原本常常處於便祕的情況,突然改變成腹瀉,若時間長達三個月,建議及早檢查釐清原因。而第四個情況,就是出現血便。 血便是痔瘡?大腸癌?醫:最好都檢查,是痔瘡更要小心! 腸癌以糞便的方式做為表現,最典型的症狀也包括血便,不過這個症狀卻也和常見的痔瘡非常相似。鍾雲霓醫師指出,兩者不易分辨,雖說多數顏色較暗、混在糞便中,但腸癌可位於前、中、後段,前述暗色即處於前段,若為處於後段直腸處的直腸癌,距離肛門口都不遠,表現方式和痔瘡差不多,容易混淆。 因此鍾雲霓醫師建議,若發現血便,最好的方式就是先看個醫生確認為佳,以避免自己誤認為痔瘡或肛裂,結果反而是腸癌延誤就醫。也建議最好定期做檢查,因為也有一種情況並不罕見,那就是痔瘡的患者因自知有痔瘡,這點反倒忽略了腸癌的血便,將其誤認為自己痔瘡的血便而延誤就醫。不論何種情況,若有發現血便建議都檢查為佳。 50歲起腸癌機率攀升 定期相關檢查有助防範 鍾雲霓醫師指出,不論是排便型態不佳,或是出現前述4大排便危險警訊,都可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做詳細的檢查。 健保給付糞便潛血檢查50歲以上兩年一次,若檢查為陽性,便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此年齡開始大腸癌的罹患機率將大幅提高,能先做好檢查確認無礙自然是最好的。若大腸鏡檢查為正常,後續每2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即可。如果檢查時發現息肉,則應遵照醫師指示做後續檢查追蹤。而若發現大腸癌則依照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當然,如果在50歲前就發現不對勁,或有所疑慮,自然就別等健保給付了,盡早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4 新聞.元氣新聞
患者15年增26倍!台中榮總跨科成立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
台中榮總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蔣鋒帆說, 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困難且複雜,國內病患數逐年上升,15年內增加26倍,在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支持推動下,成立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36歲林姓女子18年前因不明原因反覆高燒、肚子痛,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歷經3次手術、切掉500公分腸子,後在台中榮總醫療團隊協助下,使用免疫製劑控制病情,至今未發病,並返回職場工作。台中榮總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主任蔣鋒帆說, 發炎性腸道疾病包含免疫系統疾病潰瘍性腸炎及克隆氏症兩大類疾病,常見的症狀如腹痛、腹瀉、發燒、糞便帶血與黏液等,成因不明,治療困難且複雜,病患數逐年上升,過去資料發現15年內增加26倍,尤其發病者大多集中在青少年到30多歲年輕人,推測病因可能與飲食西化有關。蔣鋒帆指出,在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支持推動下,由他與嘉義分院副院長趙德馨、胃腸肝膽科醫師張崇信及兒童醫學部腸胃科主任吳孟澤透過完整的團隊合作,成立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並結合嘉義與埔里分院,共同建置相關醫療服務,提升品質與國際接軌。趙德馨說,「克隆氏症」病因不明,但一般認為與壓力、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發病時,眼睛、關節、腸道、血管等部位發炎,使診斷與治療都相對複雜與困難,透過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心成立,結合大腸直腸外科、胃腸肝膽科、病理檢驗部、放射線部、婦女醫學部、精神部、營養室與腸造口團隊,以單一窗口問診協助患者及早確診,獲最佳照顧,提高生活品質。
-
2021-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進入機體後的消化吸收,離不開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所以民間又有“脾胃一虛百病生”的說法。中醫常說“脾胃不和”,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何脾胃對身體的影響那麼大呢?為何脾胃虛易生病中醫認為,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和“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進一步消化。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穀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中醫說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體食物加工廠”。若脾氣虛,“加工廠”動力下降,則消化能力下降,表現出不想吃飯,吃後腹脹,甚至是排出的大便裡有明顯的食物殘渣,中醫有個專用名詞把它叫做“完穀不化”。如果脾氣虛、升清無力,“上升運輸機”動力不足,會引起頭暈眼花、拉肚子等表現;脾氣虛日久,水穀精微化生減少,人體氣血生成不足,則會出現體倦乏力、面黃肌瘦等;若脾虛,導致向外輸送水液的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水液停留、聚集於體內,出現體內濕盛、水腫等病症。所以說“脾胃一虛百病生”,在養生過程中保護脾胃顯得尤為重要。脾胃不和寫在臉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膚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細節,或許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問題。.面色:面色微黃潤澤,稱之為有胃氣。臉色黯淡發黃可能是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飯後肚子脹,時有腹瀉或便溏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氣和津液不足,無法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口唇:唇為脾之華。一般來說,唇色紅潤、幹濕適度、潤滑有光,稱之為有胃氣。相反,如果嘴唇乾燥、脫皮,甚至無血色,提示脾胃功能不好。.睡覺流口水:《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如果脾氣充足,涎液就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咽和消化,也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常會流口水。此外,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關。.睡眠不好: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品質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甚至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不佳。養護脾胃怎麼做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也是調養脾胃的前提。.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幹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按摩: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損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象。這時候如何應對呢?大家可以試試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腸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兩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可適當加重力度,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楊璞整理)
-
2021-04-0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肚子痛發生在各部位的原因不一樣 醫教分辨不同部位的腹痛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一、右上腹部疼痛: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二、左上腹劇痛: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1.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2.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3.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四、肚臍周圍疼痛: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盡速送急診。五、女性下腹部疼痛: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
-
2021-04-02 養生.聰明飲食
即使加熱也難以去除!2NG行為讓吃魚過敏風險增
鮪魚、鮭魚、旗魚、鰹魚等「青皮紅肉」的深海魚含有豐富的營養,成為許多家庭餐桌上的海鮮佳餚,不過,毒物科醫師提醒,天氣逐漸炎熱,購買後,務必妥善分包冰存,分次取出,解凍後食用,以免引發組織胺中毒。組織胺 中毒機率最高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在所有天然毒素中,以「組織胺」所引發的中毒機率最高,主要在於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只要氣溫一高,又未冰存,就會提高中毒風險。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1種天然化合物,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汙染時,細菌就會將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食藥署表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即使加熱,也不易破壞,一旦生成,就不容易去除,臨床顯示,只要食入超過500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組織胺中毒 以過敏症狀為主楊振昌說,組織胺中毒以過敏症狀為主,像是,臉部與口腔泛紅,皮膚發癢、長出蕁麻疹,或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有時合併神經中毒症狀,如臉麻。楊振昌指出,組織胺中毒,不太會有致命危機,如至急診,通常打點滴,補充水分,並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並進行症狀治療,但過程身體相當不適,如外出旅遊遇食物中毒,勢必遊興大減。除了魚類組織胺中毒,河豚毒素中毒也經常發生,食藥署分析國內河豚毒素中毒案件,大多數患者並不知自己食用河豚,或是吃了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預防水產品中毒 購買時這樣做如何預防這類水產品中毒?食藥署建議,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楊振昌則提醒,民眾購買海鮮等水產品後,應該分包冰存,例如,鮪魚、鮭魚體積較大,必須切片,建議分開包裝,妥善保存,想吃多少,再拿多少,避免細菌感染。(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冷凍魚比較不新鮮? 專家解惑!「NG解凍」小心營養流失 ·吃魚怕重金屬下肚? 營養師揪「2部位」能不吃就不吃
-
2021-04-01 醫療.消化系統
半夜肚子痛怎辦?當心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
半夜肚子痛是怎麼了?臺北榮民總醫院醫務企管部主任,同時也是胃腸肝膽科教授的李偉強醫師表示,半夜肚子痛原因很多,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肚子痛可以發生在任何時候及任何年紀的人,半夜腹痛最常見的有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食道逆流三大類,以下為李偉強醫師解析半夜腹痛的可能原因:第一、急性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 VS. 感染性腸胃炎1、非感染性腸胃炎:非細菌或是病毒感染造成腸胃發炎像是傷胃藥物(止痛藥、抗生素、阿斯匹靈等)、食物毒素、暴飲暴食、口味太重、飲食不習慣(如出國旅行、異國美食)、飲酒過量、食物過敏(牛奶過敏、個人特殊調質)等都會引起非感染性腸胃炎。2、感染性腸胃炎:病毒性 VS. 細菌性(1)病毒性腸胃炎:像是常見的諾羅病毒、輪狀病毒、星狀病毒、腺病毒等,感染性腸胃炎一年四季發生於世界各地,且每種病毒有其好發的季節性,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及星狀病毒較流行於11月至3月寒冷的月份,多以腸胃腹瀉、發燒、發冷、嘔吐及全身虛弱表現,而腺病毒不限冬天,一年四季皆可發生。輪狀病毒最常造成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不限任何年齡層,病毒性腸胃炎一般休息2-3天即可康復,有時需要一些支持性的治療。(2)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性腸胃炎以夏季居多,最常見沙門氏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與食物沒有保存好有關,常以肚子痛、上吐下瀉、發燒、甚至有血便表現,細菌性感染較嚴重,恢復時間需要一週以上。另需注意高齡長者經常因吐瀉造成脫水,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少量多餐及清淡飲食,有嚴重的症狀時需送醫治療。第二、 消化性潰瘍 :空腹時腹痛以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其它像是胃潰瘍、十二指腸炎、急性胃炎也有可能,都是以上腹部中央疼痛為主1、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與胃酸過多有關,空腹時胃酸太多,容易有胃鼓脹、悶痛、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或是痛醒,嚴重會有黑便與吐血,病人必須手壓在胃部或者需吃食物中和胃酸,症狀會暫時緩和,但常反反覆覆,只要胃一空就不舒服,大約有半數病人有在半夜痛醒的經驗。2、胃潰瘍不同於十二指腸潰瘍需要進食緩解不舒服,胃潰瘍進食後反而容易更不舒服,常發生於飯後一小時內,因為食物刺激到破損的粘膜。研究證明,「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潰瘍與十二指腸的元兇,不論空腹或進食以後,若有反覆發作、半夜上腹部不舒服,應儘速尋求腸胃科醫師治療,必要時接受胃鏡檢查,確認是否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若證實有幽門螺旋桿菌,也建議立即治療,以減少日後復發的機率。日常預防偏向清淡飲食,避免藥物刺激,飲酒過量等損傷。第三、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常與肚子痛合併胸悶一起發生。1. 常合併半夜胸悶、打嗝、噁心、喉嚨痛或是咳嗽,無法躺下來,坐起來會好一些。2. 多半有病史且反覆發作3. 常是晚餐太飽或是睡前吃宵夜不同於前述的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因為食道位置較高,病人合併胸口悶痛不舒服,甚至必需坐著才能入睡。老年人常見胸口不舒服,誤以為是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半夜急送醫,最後診斷發現竟是胃食道逆流引起的胸悶。第四、上腹痛其它可能因素:1. 急性胃炎(範圍常為胃部,多以噁心、嘔吐、胃脹表現,但不常拉肚子)2. 非潰瘍性消化不良(常見於晚餐吃太多,食物消化不全刺激胃部脹痛)3. 胃癌4. 膽結石、總膽管結石或是膽囊炎(偏右上腹部且有時會轉移到右後肩痛)5. 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心臟急症
-
2021-04-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胃酸過多、腸胃炎怎麼辦?專家教應急措施化解3大腸胃問題
連假快到了,腸胃出毛病怎麼辦?各種常見的腸胃問題該如何處理?什麼情況一定要快快就醫?到處買得到的腸胃藥吃了會不會有麻煩?腸胃毛病多 連續多日未改善應立即就醫若你本來就有腸胃疾病,當然要遵守原本的治療計畫;如果有一些小毛病,例如腹瀉、便秘等以前也曾經發生過的症狀,可適當的使用一些止瀉藥、胃腸止痛藥等,但有時小病是大病前兆,若是出現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症狀,且持續幾天沒有改善而且愈來愈嚴重,尤其是老人家或兒童,要特別注意,應立即就醫診斷。以下針對常見的腸胃問題提出建議:1、胃酸過多:少吃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胃酸是消化過程中的必須品,是pH值在2~4之間的強酸,胃裡除了胃酸,還有能保護胃壁的胃液,胃壁本身也具有相當程度的自我修復能力。不當的刺激可能導致胃酸過多,常見的症狀是噯氣、腹脹、噯酸水、胸口灼熱感、胸悶、上腹部不舒服、類似消化不良的感覺,飯後胃痛、空腹時心窩痛或胃灼熱感;胃食道逆流就是因為胃酸逆流,可能引發食道潰瘍、咽喉炎等疾病。●對策:胃酸過多時可以吃少量、不甜的食物,例如蘇打餅乾。過去牛奶曾被視為保護胃壁好辦法,後來發現,牛奶中的酪蛋白不易消化,會在胃中凝結成塊,導致胃酸分泌增加,讓潰瘍症狀加劇,有些人喝完牛奶反而胃更痛。此外,稀飯好消化,但胃酸過多的人並不適合。2、腸胃炎:流質食物補充養分,減輕腸胃負擔暴飲暴食、吃多了甜點或油膩食物,或吃了不乾淨的食物等,容易造成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陣發性腹絞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嚴重者會發燒、脫水、 電解質不平衡等,要注意水分及電解質的補充。●對策:輕微腹痛、拉肚子時,只要禁食1、2餐,讓腸胃休息,吃清淡的食物,多喝水,自然就會好轉;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人腹瀉時會試著熱敷,其實會促進腸蠕動,反而拉得更快。3、便秘:多吃纖維質、多喝水、多運動預防便秘首先要多吃纖維質,不過,某些情況下要先排除存積的宿便,否則拼命補充纖維質,但出口並不通暢,反而使腸道塞車情況更嚴重。此外,吃飽就坐著,宿便太多,還會引起腹脹。●對策:多吃纖維質、多喝水、多運動,且別把作息弄亂,更別忘記定時上廁所解便。絕大多數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腸胃問題的困擾。老病號們也可能自行發展出一套自救法門,但基本上,腸胃症狀多半與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飲食倒還好解決,壓力、情緒的影響反而是現代人更難處理的一門大學問。延伸閱讀: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腹瀉吃香蕉、蘋果會愈拉愈嚴重? 營養師揭「正確吃法」:很多人都錯了
-
2021-03-31 醫療.消化系統
喝山泉腹瀉發燒 生飲惹禍
中部水荒,不少人習慣開車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飲用,但有人喝下山泉水後,隔天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抗生素治療約2個月才痊癒。醫師提醒,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政國說,山泉水喝起來甘甜,許多民眾至山區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解渴。一名患者登山口渴且疲憊,便直接生飲山泉水,到家後立刻腹瀉、高燒不退,竟是感染阿米巴原蟲。他說,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汙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腎衰竭等。陳政國說,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過去也曾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出現發燒、血尿,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
-
2021-03-30 該看哪科.皮膚
被恙蟲叮咬會有發燒、畏寒等症狀…山區掃墓,2招避免蟲蟲危機
清明連假即將到來,民眾掃墓或外出踏青至山區活動時,經常可能會因此接觸到恙蟲孳生的草叢環境,若不小心被叮咬,會造成叢林型斑疹傷寒。台中醫院皮膚科醫師吳家華提醒,在進入樹林、草叢間時最好穿著長袖衣褲,並使用有合格標章的防蟲產品,減少被叮咬的機會。恙蟎叮咬 會有發燒紅疹等全身症狀吳家華說,恙蟲病傳播者主要是恙蟎,體型非常小,只有0.02到0.04公分大小,寄生在囓齒類動物或從草叢旁經過的人類身上,肉眼通常看不到。被恙蟎叮咬處會形成黑色焦痂紅疹,經由叮咬後的傷口,會傳播立克次體的恙蟎到人體,造成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紅疹、頭痛、肌肉酸痛、食慾不振、腹瀉等全身性症狀。荔枝椿象、隱翅蟲 輕輕撥開別拍打她說,4、5月常見的環境蟲害還有荔枝椿象、隱翅蟲等,臨床上接觸到這類蟲液更是會造成皮膚灼傷,若在野外遇見荔枝椿象,應避免去驚動、刺激或是搖動棲息的樹枝,如果蟲體不慎掉落在身上,可以輕緩地將它們撥走或是利用樹枝讓它們自行爬走。若隱翅蟲飛經身體時,可以把它們輕輕撥開,避免拍打蟲體,才不會造成毒液流出;若皮膚不慎接觸到毒素,可以先用大量清水沖洗,並盡速就醫接受治療。
-
2021-03-28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鏡檢查會痛嗎?專科醫師一次破解常見5大疑問
相信很多人擔心大腸鏡檢查所造成的疼痛感,遲遲不敢就醫,甚至痛到受不了檢查到一半喊卡!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表示,如果擔心疼痛感,可以考慮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即在檢查前施打麻醉劑,並在睡眠中進行檢查,不用擔心過程中的不適感,如有需要可以在安排檢查時詢問醫師。大腸鏡的功用? 檢查結腸內部黏膜病變黃任嫻表示,大腸鏡是由包裹著光纖的1.6公尺軟管組成,前端帶有可錄像的攝影鏡頭,經由肛門深入,檢查直腸及結腸內壁黏膜是否有腫瘤、瘜肉、發炎、出血等病變。檢查中如有發現瘜肉或黏膜有異常,可同時從鏡頭旁的孔徑深入器械執行切片或瘜肉切除的動作。大腸鏡適合誰做? 8種情況需特別注意關於大腸鏡的檢查對象,黃任嫻提到,如有血便、不明原因貧血、排便習慣改變,包含便祕、腹瀉、解便後有解不乾淨感、大便形狀如筆般細長,慢性腹痛腹脹大於三個月、食慾不振、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糞便潛血陽性反應、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病患(即二等親內親屬有大腸癌病史)等情況的民眾,建議可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需要多久? 大約10-15分鐘
-
2021-03-28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沉思者排便法助改善便秘,醫教簡單6招順暢通行!
便秘是相當常見的問題,不少人用盡各種方法,往往卻只蹦出幾個屁。醫師指出,改善便秘的方法其實很多,最簡單的像是改變排便姿勢,往往就有所幫助。 排便多久一次算便秘?多久算嚴重便秘? 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大腸直腸外科/痔瘡手術主治醫師鍾雲霓表示,一般情況下,排便次數從一天3次到三天1次都屬於正常範圍。超過3天沒有排便,或是每次排便的時間都需要花費到7分鐘或以上的時間,就會懷疑有排便不順或是便秘的可能。若是長達一周或以上沒有排便,就需留意有嚴重便秘的情況。而也有許多人排便次數較為頻繁,醫師指出,一天當中3次都還算正常,但若超過3次或甚至多以腹瀉為主,則可能有腸躁症的情況。 腸道與健康息息相關,長期便秘應盡早改善。 鍾雲霓醫師提醒,腸道狀況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也互為因果,不論是便秘或是排便次數過多,都建議檢查釐清背後的問題為何,以利改善。 舉例來說,便秘時所排出的糞便通常因為已經在腸道中有段時間,水份已被過度吸收,結構也就會相對較硬,往往容易引起痔瘡或造成撕裂形成肛裂。肛門出現傷口,加上附近細菌較多,也就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如肛門腺體發炎、廔管等。且糞便長期堆積在腸道,對腸道而言是一種刺激,容易引起慢性發炎,腸道出現息肉、病變、癌變等風險也可能增加。 沉思者排便法,把腳墊高更有助排便。 改善便秘的方法很多,包括從排便姿勢進行改善,鍾雲霓醫師指出,像是模仿「沉思者」的姿勢進行排便,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鍾雲霓醫師表示,糞便在排出人體前,會先經過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到達直腸後從肛門排出,排便不順常常就是發生在乙狀結腸那一段,原因就在於乙狀結腸長的就類似像個「乙」字,可試想滑水道的最後段突然有個轉角,通行自然相對不會那麼順暢。 沉思者排便法,就是以墊腳、踩板凳、踩厚物等方式改變身體的弧度,常見約為35度左右,使乙狀結腸出現稍微伸直的狀態,達到讓糞便順利通行的目的。不過鍾雲霓醫師也表示,每個人的腸道都長得不一樣,需要改變的角度幅度也會有所不同,未必會是35度,可以多加嘗試,找出適合自己排便的角度。 7招從改善便秘,醫:多吃蔬果、多運動! 除了沉思者排便法外,也有其他的方式有助排便。像是適當的按摩腹部、原地單腳跳等,也有助於改善。相對的,上廁所時應避免過久,避免超過3分鐘,許多人上廁所時會習慣一邊使用手機,就是個不好的習慣,應盡量避免。不過,上述主要是有助「推出糞便」的方法,對於改善便秘而言算為其次,最重要的是從根本改善。 鍾雲霓醫師表示,想要排便順暢,攝取足夠的纖維是必要的,日常應補充足夠的膳食纖維,如常見於水果類或是藻類等黏滑類型食材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或是蔬菜類、豆類、全穀類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等,皆有助改善便秘問題。 除此之外,良好的運動習慣也相當重要,腸腦關係密切,運動時活化腦部,也會活化腸道,腸道工作情況自然也會更加勤奮。相反的,若長期久坐,腸道也會跟著慵懶,自然也就容易便秘。 另外,也可以適度的給予腸道些微的刺激,像是早上睡醒時可以喝一杯常溫水,刺激一下腸道,其後再吃個早餐,往往便意就來了。因此也建議飽受便秘之苦的人,可以調整生活作息,讓自己早上醒來後有可以先喝水、吃早餐、上廁所的習慣,別錯過了排便的黃金時間。 《延伸閱讀》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3 科別.消化系統
常態性拉肚子 當心潰瘍性結腸炎
小林大學畢業即找到一份科技新貴工作,但壓力大、工時長,造成長期出現血便及拉肚子症狀,求診後醫師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多數會復發 成慢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是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疾病發生原因不明,可能為遺傳與環境因素之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終生疾病。台灣的罹患人數近幾年日趨增加,病人以男性居多,大多數在治療緩解後會再復發,因而成為慢性疾病,甚至有致癌的危險性。潰瘍性結腸炎常見有腹瀉問題,並經常合併解出黏液和血液、直腸便血及裡急後重感、腹絞痛、腹脹、腹部壓痛、惡心、嘔吐,嚴重時會有發燒、食欲減低、體重減輕、血中白蛋白偏低、營養不良、貧血等症狀。就醫時,醫師會先詳細詢問臨床表現的病史,包括發病時間、腹痛、腹瀉、裡急後重、出血或血便、腸道外的症狀等。接著進行糞便檢查,先排除非細菌性的感染,再安排內視鏡及切片等檢查。讓腸道休息 急性需禁食治療上,以疾病的緩解、預防可能併發症,以及改善病人生活品質為目標。首先要讓腸道休息,急性期需要禁食,並給予靜脈輸液及補充電解質,以補充腹瀉造成的脫水;接著使用藥物治療,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藥物、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等。並依貧血嚴重程度給予鐵劑或輸血。病程若進展至嚴重急性發作、發生合併症(如腸穿孔、大量出血、急性腸擴張),或對內科治療無效,以及慢性期但病患出現嚴重生活品質受影響時、併發腸黏膜發育不良或產生惡性癌症變化,就可能需手術治療。在飲食上,若需要長時間禁食時,則經由中心靜脈給予全腸道外營養療法。也可由口進食時,依患者個別耐受力採漸進式飲食,避免攝取過敏食物,戒菸、戒酒。定期追蹤檢查 留意癌變生活上,病人應保持心情愉快、適度休息、充足睡眠、減輕壓力,定期門診追蹤與大腸鏡檢查,以監測是否有大腸癌的發生,尤其應依醫囑持續按時服用藥物,避免自行停藥、減藥或服用成藥。當有感染症狀(如發燒、畏寒或感冒症狀等)或急性發作(如腹瀉頻率、便血量、腹絞痛程度增加及發燒等)時,應立即就醫治療。
-
2021-03-23 醫療.消化系統
一人上吐下瀉全家中鏢!專家:感染諾羅病毒,多與這3行為有關
雲林縣雲林國小21日緊急宣布停課一天,驚傳校內疑似出現諾羅病毒或腸病毒感染群聚感染,多名學生出現嘔吐、腸胃不適症狀,詳細情形仍待檢驗後釐清。然而,什麼是諾羅病毒?感染諾羅病毒 常見症狀有這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表示,諾羅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痠痛;一般而言,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諾羅病毒感染源 多與這3行為有關針對諾羅病毒感染途徑,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及,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以及,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因此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諾羅病毒傳染力強 恢復2星期內仍具風險另外,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可藉由排泄物或嘔吐物人傳人。有些人感染恢復後二星期內,其糞便內尚有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強調,所有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常見於學校、醫院、收容及安養等人口密集機構。大部分感染諾羅病毒的人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那些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少量多餐+清淡飲食 避免症狀加劇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值得注意的是,須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正確地洗手,並避免接觸傳染,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延伸閱讀: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輪狀病毒、諾羅病毒進入流行期! 勤洗手比噴酒精有效,5個常見症狀要注意
-
2021-03-22 醫療.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會影響全身!醫曝5大危害:一發生恐跟你一輩子
多半人會認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1、腦部血液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江碩儒主治醫師說,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推薦閱讀:洗澡先洗頭易致中風? 國健署曝洗完澡「1動作」才危險)2、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於心臟的冠狀動脈循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3、腎臟血液循環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而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推薦閱讀:腎不好,什麼情況要洗腎?泡泡尿是前兆? 醫解答「透析條件」)4、腸系膜血液循環江碩儒表示,當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一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推薦閱讀:肚臍週圍疼痛又想吐? 小心是腸中風!4大典型症狀要留意...心血管疾病更危險)5、心房顫動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那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進而阻塞腳部的動脈血管時,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江碩儒提醒,心律不整的原因和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延伸閱讀: ·心跳過慢要裝心律調節器? 醫揭「6症狀」影響生活最好要裝 ·心因性猝死7成跟冠狀動脈疾病有關! 男女發生因不同,猝死前一天到一週都有3大症狀
-
2021-03-18 養生.聰明飲食
毒性是氰化物的1250倍!河豚的毒素在哪裡?
臺灣四面環海,漁產豐富,國人飲食中常見水產品,而新聞報導也偶有食用水產品中毒的事件。根據食藥署108年食品中毒資料,「組織胺」發生中毒機率為天然毒素中最高;另每年11月到3月的河豚產季,也會有偶發河豚毒素事件,屬於神經毒素類中毒,如果未能及時處理,恐有致命的風險。新鮮水產儘快吃,有效防止組織胺河豚是一種毒性極強的魚種,是大家熟知氰化物的1250倍,稍微接觸到一點就可以在數分鐘之內奪去一個人的性命!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是一種結構穩定的毒素,主要存在於河豚的內臟,而肝臟與卵巢則是其中毒性濃度最高的地方,高溫也無法讓這種毒性變性。組織胺是在新鮮度差或腐敗水產魚肉中常見的一種化合物,成因是當魚體保存不當遭受細菌污染時,細菌會把魚體內的組胺酸分解成組織胺。由於組織胺對熱非常安定,不容易以加熱方式破壞,因此一旦生成就不容易除去,當消費者食入超過 500 mg/kg的組織胺後會引起中毒症狀,症狀包含:臉部與口腔泛紅、出現蕁麻疹、發癢、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症狀。目前國內發生的河豚毒素中毒案件中,多數是不知道自己食用的是河豚或未有完整包裝標示的水產品及加工水產品(如魚鬆、香魚片等)。為預防中毒,應避免食用來路不明或不知名的水產品。食藥署已公開組織胺及河豚毒素等海洋毒素的檢驗方法,同時也提醒民眾避免購買不新鮮、不常見或來路不明的水產品,才能吃得安心,避免海洋毒素中毒。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3-17 養生.聰明飲食
改名大吃生鮭魚 但寄生蟲怕怕?教你一招斷絕感染
鮭魚生魚片暗藏寄生蟲危機?研究證實這招就能斷絕感染風險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歐洲食品安全局早在2010年就發布報告指出,以箱網養殖、飼料餵養的大西洋鮭魚含有活體寄生蟲的機率非常低。台灣7成的鮭魚來自挪威,挪威食品安全局對於養殖鮭魚從育種到飼養有非常嚴格的規範,以確保不經過冷凍殺死寄生蟲的養殖鮭魚,即使在48小時內就生鮮送達台灣,也沒有寄生蟲疑慮。生吃鮭魚小心感染寄生蟲?還相信這個網路流傳說法的你,可能得要更新一下最新進度了!目前台灣有高達7成的鮭魚來自挪威,根據挪威海產推廣協會(Norwegian Seafood Council)數據顯示,2019年挪威出口到台灣的鮭魚(包含生鮮、冷藏、冷凍、煙燻)共有11,021公噸,價值達7億7千萬挪威克朗(約新台幣23億元),也因為挪威鮭魚從捕撈上岸到冷藏空運,僅需48小時就能抵達台灣,因此目前台灣市面上進口的挪威鮭魚,有97%皆為生鮮冷藏鮭魚!這時候就令人關心的是,這些生鮮鮭魚到底安不安全呢?吃鮭魚生魚片會讓胃壁爬滿海獸胃線蟲?機率極低!「海獸胃線蟲(Anisakis)」是鮭魚謠言中最常被提及的寄生蟲,但無論是食品藥物管理署「闢謠專區」或者是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闢謠報告都指出,遠洋漁業捕撈漁獲後,經由快速冷凍程序即可殺死蟲體,消費者要吃到線蟲的機會並不大,過去台灣僅發生一例,是相當少見的案例。快速冷凍即可殺死寄生蟲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所發佈的《魚類與漁產品危害及管理指南(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Hazards and Controls Guidance)》指出,殺死寄生蟲之冷凍溫度和時間如下,一般遠洋漁業的快速冷凍設備皆可達成:(1)冷凍和貯存在-20℃(或以下)為期7天;(2)在-35℃(或以下)冷凍至硬化並貯存於-35℃(或以下)15小時;(3)在-35℃(或以下)冷凍至硬化並貯存於-20℃(或以下)24小時。海獸胃線蟲的最終宿主並非人類,就算不慎誤食也會自體痊癒海獸胃線蟲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最終宿主是海洋哺乳類動物(例如海豹、海獅、海豚、海狗、海象、鯨魚等),生命循環會透過海中的甲殼類動物(例如蝦蟹)、海水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來完成。海水魚感染機率會比淡水魚高,鮭魚被歸類為淡水魚,不易被海獸胃線蟲寄生,目前也尚未有研究指出鮭魚的含蟲量較高。若人類不慎吃下被感染的海水魚,蟲體會侵入胃壁或小腸壁,而引起急性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過敏反應等症狀,但因為人類並不是海獸胃線蟲的最終宿主,所以就算不慎食用到受感染的魚類後,也會自己痊癒,症狀大多可在2至3週後可自行消失。48小時就生鮮空運來台的挪威養殖鮭魚,不經過急速冷凍,安全嗎?雖然遠洋漁業在捕撈漁獲後,會藉由快速冷凍設備來殺死海獸胃線蟲等寄生蟲,但生鮮冷藏空運來台的挪威鮭魚,又是如何避免此類感染問題呢?依據挪威食品安全局規定,養殖鮭魚不需冷凍的豁免條件有3項:1、鮭魚必須由胚胎培養,並以不含寄生蟲的飼料來餵養。2、經營者必須持續監控與評估養殖環境條件,以確保養殖鮭魚的健康、不會產生寄生蟲的危害。3、若監測到寄生蟲,經營者必須立即向挪威食品安全局報告生產系統以及寄生蟲生長的重要變化。養殖鮭魚用「胚胎培養」取代自然育種,減少感染可能性位於挪威特羅姆瑟的「Karvika水產養殖研究中心(Havbruksstasjonen i Tromsø AS)」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北極圈和海洋漁業研究單位,教授Bjørn Steinar Sæther表示,冷凍鮭魚雖然可以解決寄生蟲的問題,但卻會流失口感和品質,因此為了促進養殖鮭魚的健康以達到生食可能性,該研究中心精準調控日照、水溫等參數,模擬野生鮭魚的實際生長狀況,進行育種培育的研究,且改善飼料成分、達到最佳的餵養營養程度,更研發疫苗,控制鮭魚傳染病的發生,因此目前挪威養殖鮭魚已不需使用抗生素。目前挪威的養殖鮭魚都是人工育種、授精成功後,先在攝氏8度的恆溫槽中孵化成魚苗,再移置淡水槽中餵養,歷經10~16個月的「銀毛化(Smoltification)」過程長成幼鮭後,才轉移到海上的箱網養殖場,在海上至少要養殖1~2年才會長成3~5公斤重的成鮭。只吃飼料,避免從海洋生態食物鏈中攝食而感染到寄生蟲挪威北極大學水產科學學院Edel O. Elvevoll教授表示,野生鮭魚在不同的成長階段中會洄游於海水及淡水間,海洋中的食物鏈很長,如果吃下的食物有寄生蟲,野生鮭魚就可能有寄生蟲,但是挪威的養殖鮭魚都是吃飼料,且飼料成分和品質經過嚴格控管,加上挪威政府對於養殖鮭魚的養殖環境也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例如業者必須申請養殖執照才能設置漁場、漁場內的箱網數量與設置密度都有法規規定,箱網中的鮭魚養殖密度必須控制在2.5%、讓鮭魚有空間游泳,且業者必須以科技化設備監控養殖狀況、水質與鮭魚數量,更需要每個月將數據回報給中央管理單位等等,讓養殖鮭魚不會像野生鮭魚一樣,有因為攝食或水質不佳而感染寄生蟲的問題。以箱網養殖的大西洋鮭魚,早在10年前就被證實沒有寄生蟲疑慮歐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早在2010年就發布報告指出,以箱網養殖、飼料餵養的大西洋鮭魚(farmed Atlantic salmon,為目前全球養殖鮭魚的主要品種)含有活體寄生蟲的機率非常低。歐洲最大海洋科學研究所之一的「挪威科學海洋研究所(Institute of Marine Research,IMR)」在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間也調查了挪威沿海37個鮭魚養殖場、抽查4184條養殖鮭魚,皆未發現含有海獸胃線蟲,證實EFSA 2010年的研究結果。進一步研究海藻油飼料對鮭魚健康與環境的好處目前全世界商業養殖魚類的飼料以大豆及玉米為主成分,使用較少的魚粉及魚油,且會添加抗生素,除了魚可能會有藥物殘留問題之外,排泄物也會殘留藥物、進而影響海洋生態。可以減少環境污染、以藻類提煉出來的油脂做成飼料的「海藻油飼料」,是目前挪威養殖鮭魚新興的飼料選擇。這種海藻飼料可自然分解在環境中,又能更加照顧鮭魚營養,使其健康成長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目前「Karvika水產養殖研究中心」和「挪威北極大學水產科學學院」都已在做研究希望能擴大商業運用,希望讓養殖鮭魚的健康照護和環境保護更能兩全。為了食安和美味,挪威相關研究單位不斷努力從育苗到飼養階段精進技術,近50多年才開始發展養殖漁業,卻已讓挪威成為全球第二大海產出口國、全球最大的鮭魚養殖國。對於養殖鮭魚的品質控管可說是不遺餘力,也讓消費者更能安心品嚐到高品質的美味!延伸閱讀▶新冠肺炎影響挪威鮭魚出口中國!反讓愛吃鮭魚的台灣增加73%進口量▶生吃鮭魚原來是因為冷凍冷藏、人工養殖技術的大進步!▶多吃魚可以減緩糧荒危機! 看漁產大國挪威如何做生態經營參考資料▶台灣事實查核中心,【錯誤】網傳「台北馬偕醫院傳來訊息,好多人因為吃了生魚片,胃壁附著『海獸胃腺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闢謠專區,〈網路流傳,吃生魚片導致胃壁爬滿寄海獸胃線蟲,請問這是真的嗎? 〉▶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Hazards and Controls Guidance,Chapter 5: Parasites.▶Farmed Atlantic salmon and rainbow trout are safe for sushi and sashimi.▶Scientific Opinion on risk assessment of parasites in fishery products.(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17 癌症.抗癌新知
「四大癌症」是哪四個?家醫科醫師教你如何在篩檢前判斷症狀
在醫療科技發達的台灣,隨著時代的演進,許多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都慢慢發展出治療的方法;然而即便如此,各種癌症依然是醫療領域中的難解之謎。根據統計,癌症已經連續蟬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榜首之位長達近40年,這也是為什麼一般民眾往往聞「癌」色變:一旦和癌症扯上關係,就彷彿開始了生命的倒數計時……其實依照身體不同器官組織產生的癌症百百種,有些癌症在目前的醫療技術下可以達到很好的治療及控制的效果、有些則是較難以診斷治療的種類;但無論是何種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其預後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這也正是為何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以來全面的推廣四大癌症的篩檢服務,目的就是為了提早診斷這四類的癌症,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四大癌症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口腔癌,每種癌症根據其症狀、表現等使用不同種的篩檢方式,適合篩檢的對象也不盡相同,以下分別更進一步的說明。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位居十大癌症死亡率前三名,早期的大腸癌幾乎沒有明顯的症狀,然而經由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接受治療,其存活率可以大大提升!在接受篩檢之前,也可以初步判斷自己有沒有以下的症狀◎排便習慣改變:改變時間持續超兩週,如間歇便秘或腹瀉、糞便細如鉛筆。◎不規則腹痛: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一般大多可在排便、排氣或一段時間之後有所改善,若反覆發生無法改善的腹部疼痛,則須多加注意。◎血便、黏液便:最常見的糞便帶血多半和痔瘡相關,然而若是本身沒有痔瘡、或是出血量大,則需要就醫檢查;另外在糞便中觀察到暗紅色血液或血塊也需要留意。◎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指沒有特別減重的情況下體重持續下降,可能伴隨有食慾不佳和疲累,若是有持續的情況,建議至門診檢查追蹤。◎不明原因貧血:腸道內的腫瘤會造成慢性小量出血,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會造成長期血液流失,進而造成貧血。往往民眾會有疲勞感、容易頭暈、昏厥、運動時更容易喘等症狀。◎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若是癌症生長在接近肛門處,會阻礙糞便正常排出、造成便意,因此才會有屁股裡面重重的、一直想大便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絕對用來診斷大腸癌的工具,但若發現自己符合多種表現又無法恢復、查不出原因,更建議進行檢測追蹤。◎篩檢項目:糞便潛血檢測,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篩檢對象: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若是檢測結果為陽性,通常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來確認腸道內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乳癌乳癌為婦女族群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目前乳癌根據期別、種類等,有不同之治療方式。早期乳癌以手術搭配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或荷爾蒙療法大多都有不錯的存活率;而一旦到達晚期,存活率則大為下降。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若是有下列發現,可進一步檢查確認:◎無痛性腫塊。◎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乳頭凹陷。◎腋下淋巴結腫大。平時可於洗澡時觀察檢查自己的乳房,早期發現變化,當然這些變化並不是每位乳癌患者都會出現,也因此定期篩檢才顯得更為重要!◎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篩檢對象: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由於乳癌有家族遺傳之特性,因此對於家族有乳癌病史的民眾提前其篩檢年齡。◎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最常見的還是良性發現,只需定期追蹤。子宮頸癌子宮頸癌為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因此預防HPV感染和早期發現追蹤就可以有效的預防子宮頸癌!一般來說,由HPV感染後轉變為癌症,通常需要漫長10-20年的時間,故凡有過性行為之女性,尤其是早婚、生育次數多、性伴侶較多的女性有較高的風險,建議至少每三年接受一次抹片檢查。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子宮頸癌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的症狀,若是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篩檢項目:子宮頸抹片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之婦女。◎篩檢間隔:建議每三年一次。◎篩檢地點:全國各地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檢測結果會直接寄回家中,若是有異常的情形,請務必至醫療院所進行後續的追蹤治療。口腔癌口腔癌泛指發生在口腔部位的惡性腫瘤,台灣地區口腔癌常侵犯的部位在頰黏膜、舌頭等部位。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若同時有吃檳榔、抽煙和喝酒習慣的人,其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是大大增加到一般人的123倍!口腔癌常見的症狀◎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或觸診,尋找口腔內是否有不尋常的變化,非侵入性、無痛也無副作用!◎篩檢項目:口腔黏膜檢查。◎篩檢對象: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篩檢間隔:每兩年一次。◎篩檢地點:牙科、耳鼻喉科、或通過口腔癌篩檢訓練之其他專科。檢查若是有發現異常,會進一步進行切片診斷或後續治療,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總結癌症為影響國人生命的首要敵人,除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也要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降低癌症發生的可能性;又或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大幅提升存活機率。目前大多數民眾對於四癌篩檢都有初步的認識,也期許未來有更多的民眾願意加入定期篩檢的行列,成為自己健康的守門人!
-
2021-03-17 養生.營養食譜
吃香蕉後喝水會導致腹瀉,嚴重休克暈厥? 黃皮、綠皮香蕉功能大不同!
吃香蕉後喝水會導致腹瀉,嚴重休克暈厥?香蕉好處多多,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不但是新陳代謝的輔助因子,還有助穩定神經。另外,一般水果少含礦物質鎂,香蕉的鎂含量不錯,對消除疲勞、穩定神經也有幫助。但近日網路上傳言吃香蕉後不可以喝水,會導致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全身脫水、休克暈厥。這個資訊是真的嗎?對此食藥署指出,經查食品成分資料庫,香蕉的膳食纖維量及果糖含量與其他常見水果(如:蘋果)幾無差異,更不會因為食用香蕉後喝水導致腹瀉、脫水。此外香蕉富含鉀離子、水分少、熱量密度相對高,香蕉富含的水溶性纖維能促進水分吸收使糞便成型。黃香蕉、綠香蕉該如何挑選?食藥署建議,黃皮、帶有黑點的香蕉,因熟成因素其中的果膠已經較容易吸收消化,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也較高,較適合有便祕症狀或排便不順的人。但若有拉肚子狀況的話,最好選擇較偏綠的,因為偏綠香蕉含有鞣質,具有收斂性,且尚未完全成熟的香蕉富含抗性澱粉,難以被腸道消化,有助改善拉肚子。哪些慢性病患吃香蕉要節制?香蕉屬於高鉀水果,每100公克香蕉果肉,鉀含量多達290毫克。高血壓患者吃高鉀食物,有助排除體內過多的鈉離子,幫助血壓調控。發育中青少年因活動量大,體內電解質一旦不平衡,肌肉不正常放電,就易抽筋,吃香蕉能緩解電解質不平衡,喝香蕉牛奶也是很好選擇,能「一兼二顧」,補鉀又補鈣。香蕉的高鉀特性,對於糖尿病患及血鉀濃度高的腎臟病患,就要節制食用了。以半根香蕉為一份,這類患者每天最多只能吃一根,且還要一分為二,分成兩餐吃。有糖尿病患覺一次吃半根香蕉很困擾,另一截不知該如何處理,乾脆去皮後放進冷凍庫,下回當成香蕉冰吃,另有不同的口感。食藥署提醒,民眾應該保持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如有身體不適,應適時就醫並遵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或謠言而延誤就醫時機。
-
2021-03-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用發泡錠預防感冒、補充維生素?營養師:小心副作用
不少人不喜歡白開水的平淡或覺得有股怪味,因而常用發泡錠取代白開水,當作日常水分的補充 隨時隨地來上一杯,甚至還有人把發泡錠當作預防感冒的首選飲品,想到就泡來喝,甚至當作感冒的治療妙方。發泡錠6大好處 提神、維持免疫力功能營養師宋明樺表示,市售的發泡錠商品種類眾多,主要以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質等礦物質占大宗。目前坊間常見的發泡錠多以B群加上維生素C,或鈣質搭配維生素D為主,兩種皆有以下幾個優點:1、防口角炎、口瘡:B群可預防口角炎、口瘡疾病。2、提振精神:B群及維生素C可參與人體的生理反應,是天然的輔酶,正常的身體作用頻率深受其影響,通常維生素C或B群缺乏的人較容易疲倦、精神不濟、無法集中注意力等。不過,食用過量又可能會破壞腸胃道的天然環境,因此,食用發泡錠來補充維生素 C或B群必須謹記「適量」原則,過與不及都不好。3、維持正常免疫功能: B群及維生素C屬於微量營養素,透過各種營養素的攝取,提供一天所需的活力來源;基本上,適量的B群及維生素C參與體內免疫作用,形成人體一道天然屏障,用來阻絕外界各種細菌及病毒的入侵。4、方便補充:B群及維生素C所製成的發泡錠,十分方便隨時補充不足的營養素,尤其是年紀大、吞嚥困難的長者,很多人都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每天都得吞藥控制三高指數,有時藥物味道不好、甚至有苦味,這時補充發泡錠,一方面除能轉移藥物苦味,另一方面還能補充微量元素,提供身體所需的重要輔酶。5、提高腸道鐵質吸收率:某些富含鐵質食物在腸胃道的消化利用率並不高,這些營養素往往還未被身體完全吸收,就可能排出體外,形成另一種浪費,例如深綠色蔬菜、紅肉、動物內臟等。不過,維生素C卻能提高腸道的鐵質吸收率,因此,不少餐廳常有牛肉搭配檸檬汁的料理,如此就能增加鐵質在腸道的吸收利用;同樣地,吃完深綠色蔬菜或紅 肉等高鐵食物,若能來杯含有維生素C的發泡錠,也能提高身體對鐵質的吸收。此外,維生素C含有東方女性最愛的美白、抗氧化功效,還能預防牙齦出血。6、增加骨質密度:不只是鐵質,某些鈣含量豐富的食物,像是牛奶、芝麻、小魚乾等,能增加骨質密度、幫助骨骼生長,並穩定神經、有助神經訊息傳遞,此時若能搭配飲用含維生素D成分的發泡錠,就能提高身體的鈣質利用率。過度依賴發泡錠 有害健康雖然發泡錠含有一些維生素及礦物質,食用之後對身體有益處,但畢竟不是天然 的蔬果食材,而是化學加工的營養補充品,長期依賴食用、甚至取代白開水,不 但無助於健康,還可能造成一些傷害。發泡錠口味多 恐破壞腸胃道環境宋明樺指出,發泡錠之所以能夠遇水起泡,主要是添加了鹼性的碳酸鹽或碳酸氫鈉、碳酸氫鉀、小蘇打等,這些鹼性物質有可能影響腸胃道環境,並中和胃酸,使得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到影響。然而,為吸引消費者購買,廠商紛紛推出各式各樣口味的發泡錠,包括檸 檬酸、蘋果酸、橘子及葡萄口味等商品,這些酸性成分與碳酸氫鈉的鹼性成分經過酸鹼中和,也可能會影響腸胃道環境,尤其是胃酸分泌不多的老人家,一旦食用太多發泡錠,恐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非天然添加物 易增加肝臟負擔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酸性及鹼性成分的發泡錠,一般不容易製成錠劑,通常須使用黏著劑、化學添加物等,才能製成錠劑,方便消費者使用;但這些非天然的添 加物卻可能增加身體負荷。宋明樺說明,一般而言,脂溶性營養素由肝臟代謝,水溶性由腎臟代謝,即使水溶性維生素不易沉積體內,可經由腎臟排出,但食用量過大仍會增加腎臟的工作量,因此,長期大量飲用發泡錠恐會增加肝腎負擔、不利健康。碳酸易致蛀牙 飲用完記得漱口由於發泡錠的碳酸成分也會酸蝕牙齒,長期飲用若未注意口腔清潔,也容易蛀牙。宋明樺建議,飲用發泡錠後記得刷牙,若上班族在辦公室不方便潔牙,也需簡單稍微漱口。苯酮尿症的人不要吃 避免增加身體負擔為增加發泡錠的口感及賣相,業者常會使用香料、色素,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通常糖分太多。國外研究指出,若把添加香料及色素的發泡錠當水喝,長期易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力下降;至於滿足味蕾、追求適口性的發泡錠則會使用甜味 劑,一旦添加的是代糖「阿斯巴甜」,也不適合有苯酮尿症的患者食用。維生素C吃過量 恐有副作用 雖然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功效,目前成人建議量為每天100毫克,但部分發泡錠 含過量的維生素C,若長期食用大量容易導致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宋明樺強調,平時若過量食用的人,一旦突然不吃或減量、改吃標準建議量,也可能出現反彈,造成維生素C缺乏副作用,常見症狀包括牙齦出血、傷口癒合等。發泡錠不會造成脹氣 避吃產氣食物為上策發泡錠遇水會啟動化學作用,使得氣泡不斷增加,部分人擔心食用發泡錠會不會造成腸胃脹氣不舒服?宋明樺說,答案是不會。發泡錠的氣體不多,也會揮發至空氣中,與其擔心發泡錠脹氣,倒不如注意某些食物,像是奶豆類製品、啤酒、碳酸飲料等含氣食物,反而更容易引起腸胃脹氣不適。維生素C治療感冒效果有限 熱水緩解更有用若感覺這陣子身體較虛弱,或覺得自己快要感冒、甚至已有流鼻水、咳嗽等的感冒初期症狀時,若沒時間到醫院看診,有些人會把發泡錠加入白開水中,希望能治療感冒或改善不適症狀。宋明樺提及,補充維 生素C雖有預防感冒功效,但富含維生素C的發泡錠對於已經有感冒的人飲用,其治療效果不大;一旦有細菌或病毒感染,並引起一連串的症狀,此時喝熱開水的症狀緩解效果反而較發泡錠來得好。額外補充營養素需適量 保存期限內飲用完畢若是真的想透過發泡錠來補充B群及維生素C,或攝取鈣質及維生素D等營養素, 應掌握適量原則,因市售發泡錠包裝上的每日營養建議標準主要以「成人劑量」 計算,但孕婦及孩童若吃同樣份量並不適合,通常孩童是成人量減半或1/3,至於懷孕女性因孕程變化,所需的營養素不同,因此,必須吃孕婦專用的維他命。發泡錠開封後,宋明樺提醒,應在一定的保存期限內食用完畢,最好是1、2個月內吃完,主要是發泡錠含有碳酸氫鈉或碳酸鹽、小蘇打、檸檬酸等成分,加上黏著劑、甜味劑等人工添加物,這些物質接觸空氣的時間太久,有可能變質或產生化學反應變化。延伸閱讀: ·吃柳丁、橘子、芭樂提升免疫力? 淺嚐就好!維生素C攝取超過這量反而會缺乏 ·很多人都白吃了!益生菌改善過敏、顧腸胃無感? 營養師曝7種NG吃法
-
2021-03-14 科別.消化系統
全民吃鳳梨 醫師提醒幾類人酌量食用避免不適
全台近日興起吃鳳梨挺農民的風氣,不只台鐵、各飯店紛紛推出鳳梨餐,民眾也搶買吃爆。不過腸胃科醫師提醒,鳳梨是酸性水果,也是高GI(升糖指數)食物,牙周病、胃潰痬、糖尿病等患者要謹慎食用,切勿空腹更不要過量,以免造成不適。大陸以檢出介殼蟲為由,這個月起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不少民眾為了相挺農民,搶買搶吃。花蓮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提醒,幫鳳梨農銷鳳梨雖然非常重要,但若有消化道方面的問題,要適量食用。戎伯岩表示,鳳梨是好東西,但含糖量高,有消化道問題,如潰、胃食道逆流等,就要適量食用。尤其是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吃過多可能出現火燒心、噁心、嘔吐、腹脹,有的甚至會出現腹瀉。他說,鳳梨含有鳳梨酵素,心血管疾病患者若吃得比較多,最好跟醫師討論在用藥時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站在腸胃科醫師的立場,任何食物都是適量食用,適可而止。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也指出,鳳梨不能空腹食用,且因為是高GI水果,糖尿病患者雖然可以食用,但分量一定要控制,以一顆鳳梨3台斤來算,一天最多吃10分之一,約3片就好,千萬不要過量;牙周病、口腔黏膜潰瘍的患者也要少量食用,避免過度刺激口腔造成不適。
-
2021-03-1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鳳梨挺台灣 醫師籲應適量避免腸胃不適
中國暫停進口台灣鳳梨,國內掀起吃鳳梨挺農民的風氣。花蓮門諾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戎伯岩呼籲,食用過量恐造成腸胃不適,有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的患者應適量食用。戎伯岩指出,鳳梨能促進消化,雖然香甜但其實是酸性水果,有消化道疾病如胃食道逆流、消化道潰瘍等狀況的患者,若吃過量,就容易有火燒心、噁心、嘔吐或腹脹等情形,還可能腹瀉。戎伯岩指出,因鳳梨含有鳳梨酵素,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用藥會有影響,建議患者可跟醫師討論,鳳梨吃多後,藥物應如何調整。鳳梨進入產季,是水果攤熱賣的品項,門諾醫院營養師蔡坤融建議,鳳梨屬高GI(升糖指數)的水果,不能空腹食用,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太多,以3斤的鳳梨換算,只能吃十分之一,最多吃3片。蔡坤融指出,有牙周病、口腔黏膜潰瘍的患者,也要少量食用,避免造成牙齦、粘膜過度刺激,造成不適,適量食用才能吃得健康。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忙開刀一天只吃一餐 名醫胃痛又染菌!友胃癌逝警惕:健康不能再拖
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飲食很不正常,我經常一周有兩個整天的時間,都安排進開刀房執行手術,有時候一連開了腦瘤、腦血管和脊椎刀,就是從早到晚站一整天,往往上午只喝個牛奶,因為怕水分攝取太多要解尿,又得重新清潔消毒會浪費時間,也不敢多喝就趕著上刀,下刀後通常已經是晚上了,一天只吃一頓是常有的事。友人胃癌過世 趕緊檢查去年開始,胃部經常隱隱作痛,有時候吃飽也痛、飢餓也痛,就是悶悶的不太舒服,偶爾還伴隨噁心感,後來更是排便不順,不是便祕就是腹瀉,但工作實在太忙,也就不去管這些不適症狀。當時一位定居在義大利的女性好友因為被診斷為末期胃癌,受到疫情影響,在當地無法好好治療,經過幾番周旋,很辛苦地才輾轉回到台灣就醫,但病情已經太嚴重,沒多久就因病過世,這件事讓我相當難過、沮喪;太太則是警覺腸胃健康的重要性,要求我別再拖、要抽出時間盡快安排健檢。經口傳染 飲食分開在做了碳13尿素呼氣試驗後,意外發現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也解釋麼我會胃痛的原因,吃完抗生素療程後,目前胃痛情況已有改善,排便狀況也跟著恢復正常。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汙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等,也容易在家庭成員中彼此相互感染,所以我在得知感染後,飲食上特別和家人分開吃,自己的飯菜另外夾一盤,以保護家人。慣性忽略症狀 腸胃抗議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健康的重要。以前只是喊口號般的要注意健康,身體真的出狀況時也慣性忽略,仗著自己身強體壯而不以為意。其實長期的飲食不正常,腸胃已經負荷不了、在抗議了,現在我對飲食會特別注意,三餐盡量定時定量,真的沒空用餐時,就先吃片蘇打餅乾墊肚子,朋友已經用她的生命在告訴我,「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醫學辭典/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是少數可以在胃酸裡面生存的細菌,透過產生尿素來降低胃酸的強度,同時讓胃發炎、得到養分,並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幽門螺旋桿菌是台灣最常見的細菌之一,感染率約為20%,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它列為一級致癌物,是胃癌的危險因子。林瑞峰小檔案現職:台北馬偕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年齡:50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長:脊椎顯微及微創手術脊椎損傷重症治療腦瘤及腦血管手術腕隧道症候群周邊神經障礙三叉神經痛手術經歷: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貝洛神經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
-
2021-03-12 新聞.元氣新聞
國二女水壺被同學注硼砂水下毒 醫師:嚴重會昏迷休克
嘉義市國二何姓女學生去年9月被同班葉姓女同學在水壺注入硼砂水,何在不知情狀況下飲用,家長控訴女兒因此瘦8公斤,醫師直言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硼酸中毒,造成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體重減輕,甚至昏迷休克;心理師則認為,這種校園霸凌案將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很大影響。嘉義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醫師董淳武說,硼砂在過往會添加到像年糕、貢丸、魚板跟蝦仁等食物,來增加彈性跟口感或是保持色澤。硼砂對人體危害主要是因食入後在胃液酸性環境下,會轉化成硼酸。硼酸在體內具有累積性,單次大量或連續攝取後,會引起代謝性酸血症,影響消化酵素作用而破壞中樞與消化系統,引起食慾減退、抑制營養吸收,進而導致體重減輕,嚴重者會有嘔吐、腹瀉甚至昏迷休克等症狀。董淳武說,根據文獻,成人攝取1至3公克硼酸便會產生硼酸中毒症狀;口服致死劑量則分別是成人15至20公克,幼兒5公克,嬰兒2至3公克;鑑於硼砂與硼酸對人體健康具潛在危害,台灣已明令禁止硼砂添加於食品中。臨床心理師林姿吟表示,這種校園霸凌案可能讓孩子人際關係受影響,小孩可能因此對他人懷疑、缺乏信任感,會懷疑別人對他好都有不良意圖,家長和老師應持續關懷孩子,並做心理諮商,如果小孩真的受到很大驚嚇,必要時或許可考慮換個環境。林姿吟說,加害學生的家長也不宜用開玩笑理由來面對,因為這種玩笑開不得,對於雙方孩子未來發展影響很大,校方更要持續關心,注意學生關係是否受影響,並留意學生小圈圈間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