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0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腫瘤標記
共找到
13
筆 文章
-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8 焦點.健康知識+
癌症指數怎麼看?正常值是多少?「指數高不等於罹癌」醫師教你如何解讀
「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又稱腫瘤指數「醫生!我的癌症指數檢查出來偏高,是不是代表我已經得癌症了?」又或是「我的癌症指數明明正常,為什麼還是得癌症?」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腫瘤部主治醫師陳偉武表示,這是診間常會聽到的疑問。到底「癌症指數」準不準?正常值是多少?造成它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有哪些?癌症指數是什麼?所謂「癌症指數」指的是「血清腫瘤標記(tumor marker)」,又稱腫瘤指數,是指人體血液中的某類蛋白質,當其濃度上升時,經常與特定癌症相關,這時便可以利用其抽血數值的高低變化,來預測特定癌症的發生與進展。然而,癌症指數在癌症預測上是有其極限的,陳偉武醫師表示,當人體器官受到其他良性狀況影響時,也可能造成癌症指數的異常上升;相反的,當癌症指數顯示正常時,也不代表人體一定沒有癌症。癌症指數的種類繁多,在健檢應用上,目前常見的有鱗狀上皮癌關聯抗原(SCC-Ag)、愛氏頓病毒抗體(EB-VCA IgA)、肺癌腫瘤標記(NSE、Cyfra21-1)、癌胚胎抗原(CEA)、四種癌抗原(CA72-4、CA199、CA125、CA15-3)、胎兒蛋白(AFP)、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及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B-HCG)等項目。不同的癌症指數有什麼應用?目前健檢項目上常見的癌症指數項目包括以下幾種,其應用也一併說明如下:1.甲型胎兒白蛋白(AFP)可作為肝癌初步篩檢,不過AFP升高,也可能跟肝硬化、懷孕等因素有關。2.CA19-9可作為胰臟癌初步篩檢,但其他腹腔的腫瘤,如大腸直腸癌、胃癌等也可能讓CA19-9升高外,膽道炎、胰臟炎等非惡性疾病,也可能讓CA19-9濃度上升。3.CA153可作為女性乳癌的初步篩檢,但在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其他癌症,或是乳房、卵巢等疾病,也可能會導致CA153濃度升高。乳房的自我檢查、定期找專科醫師觸診和接受乳房超音波、乳房X光攝影等檢查也很重要。4.癌抗原125(CA-125)可作為女性卵巢癌初步篩檢,不過CA-125的升高,可能跟子宮內膜異位、骨盆腔發炎、子宮腺瘤等問題有關。另外,乳癌、肺癌、子宮內膜癌也可能讓CA-125升高,但CA-125對偵測卵巢癌的敏感度不夠高,有些罹癌患者仍在正常值以內。5.癌胚抗原(CEA)可作為大腸癌及腸胃道癌症初步篩檢。但CEA數值升高與抽菸、腸胃炎、肝硬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情況可能也有關聯。建議搭配腸胃鏡以及糞便潛血檢查,更能掌握腸胃道健康。6.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前列腺特異抗原由男性的前列腺製造,可作為男性攝護腺癌篩檢的指標。不過,攝護腺腫大、生殖系統發炎、性行為後時,PSA也可能會上升。需配合肛門指診、攝護腺超音波等檢查,才能確診。癌症指數正常值是多少?陳偉武醫師表示,癌症指數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值,只能說是大部分正常人的平均數值。此外,不同醫院、不同平台、不同檢驗中心、檢驗工具的不同,或是經驗法則,訂定的參考值或標準值也會有些微差異。.癌抗原 125(CA-125)正常值:<35 u / ml相關癌症:卵巢癌、子宮內膜癌、乳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子宮內膜異位等婦科疾病、肝硬化.癌胚抗原(CEA)正常值:<5 ng / ml(如果是吸菸者,正常值則應<8 ng / ml)相關癌症:大腸癌(最常用)、胰臟癌、肺癌、胃癌相關良性疾病:抽菸、甲狀腺功能低下、肝膿瘍、消化性潰瘍、慢性氣管炎、憩室炎、阻塞性黃疸、酒精性肝硬化等.甲基胎兒白蛋白(AFP)正常值:<20 ng / ml相關癌症:肝癌相關良性疾病:懷孕、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CA19-9正常值:<37 u / ml相關癌症:胰臟癌、膽管癌、大腸癌相關良性疾病:胰臟炎、膽管炎、結石.PSA正常值:<4 ng / ml相關癌症:攝護腺癌相關良性疾病:攝護腺炎.癌抗原15-3(CA 15-3)正常值:< 22 u/ml相關癌症:乳癌、轉移性乳癌、大腸癌、胰臟癌、子宮頸癌、肝癌等相關疾病:肝炎、肝硬化、卵巢或乳房的疾病等癌症指數準確度多高?抽血癌症指數偏高,就代表罹癌嗎?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吳教恩指出,幾乎所有癌症指數都無法作為診斷罹癌的依據,「都還是需要影像檢查與病理切片才能確診」。唯獨 AFP,如果病患有B型肝炎或C型肝炎,抽血驗到 AFP 指數很高,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也發現肝臟腫瘤,可以不用再做病理切片即診斷為肝癌。「但這種情況還是要符合諸多條件,並非單靠一個 AFP 指數便能確診,只能作為輔助性診斷工具。」醫師表示,即便抽血癌症指數偏高,也不代表罹癌臨床上,癌症指數最常見是應用於治療後的追蹤與偵測復發,當病人接受治療之後,包括手術、化療、標靶藥物等,如果腫瘤指數下降,表示腫瘤對此治療有所反應;若是指數有再升高的跡象,就會合理懷疑是否復發,或是產生抗藥性,治療的預後狀況相對而言會較差。「如果病人在治療前,癌症指數就維持在正常值,並未上升,那這個指數就無法作為理想的追蹤指標,」吳教恩表示。「正常細胞也會分泌這些特殊物質,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如胃炎、腸胃炎、皮膚炎等,或是有些良性病變,甚至懷孕、吸菸等,都有可能使癌症指數升高,」吳教恩解釋。以 CA199 為例,這個癌症指數與胰臟癌、膽管癌有正向關聯,但是如果體內有結石、胰臟或膽管發炎,也會導致指數升高,甚至破千、破萬。指數偏高只是提醒要評估癌症的風險與可能性,並不代表就能確定罹癌,還是得合併其他臨床資訊如影像檢查、病理切片等,才能判斷是身體發炎或其他良性疾病還是惡性腫瘤引起。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血清腫瘤指數不斷上升或大輻度上升,便要積極檢查,排除癌病發生或惡化的可能。癌症指數檢查費用多少?一般在抽血檢測時,就可以加價測試一些癌症指數,像大腸癌胚抗原、胰腸胃道、女性卵巢癌等,每個項目費用600~800元不等。但專家建議,這類檢測最好對症下藥,先了解自己有哪類疾病的家族史,再來挑部位檢測,效率會比較好。輔大醫院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梁程超說,「有些人驗血,可能CEA癌症指數都正常,但是這些腺瘤是有機會會長大的,比較安全的方式還是大腸鏡的檢查。」因此癌症指數不能代表一切。有些民眾在健檢中心測出癌症指數偏高,但到醫院檢查後普遍沒有問題。吳教恩醫師指出,目前臨床上仍然找不到敏感度、專一性都很理想的癌症指數,因此大多數癌症指數並不適合單獨做為篩檢或診斷的工具。健康飲食、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降低罹癌風險。只是一味檢測癌症指數,擔心自己是否罹癌,對一般民眾並沒有太大意義。然而對於曾經罹癌,或是正在接受癌症治療的癌友來說,癌症指數就是個重要的指標,需要定期抽血追蹤指數是否有所變化,這部分是健保有給付的。參考資料東元綜合醫院高級健檢中心健康資訊:12大癌症指數大解析-醫師教你如何正確解讀癌症指數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癌指數檢查的迷思(上)延伸閱讀:.超實用!看不懂健康檢查報告?常見數值大解密讓你一看就懂.許多癌症是自己吃出來的!營養師曝「12大類易致癌食物」絕對要少吃.罹癌絕不是運氣不好!營養師傳授不易得癌症的7種飲食原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6 癌症.攝護腺癌
屁股坐籃球滾動可防攝護腺癌?醫:「攝護腺按摩」不是那樣做!
你可以先知道(1)跨坐在籃球上,在地板上以前後等方向滾動,會過度刺激攝護腺、導致血精症。尤其是攝護腺手術後的病患絕對禁止。 (2)存尿是膀胱的有效容量指標,攝護腺肥大會使存量增加、排尿不順,必須透過吃藥、開刀治療。攝護腺按摩是攝護腺發炎的檢查方式、不是治療方式。 網傳「買一顆籃球吧」的貼文及影片,片中男子坐在籃球上,以籃球在胯下的方式,前後、順時鐘方向滾動,貼文提及攝護腺癌由存尿而來,宣稱這樣做對攝護腺障礙、攝護腺癌保證有效、免開刀。專家表示,攝護腺癌與存尿無關,這樣的動作過度刺激攝護腺,恐導致「血精症」,預防攝護腺癌最好的方法是每年定期檢查。 坐著籃球滾動護攝護腺? 原始謠傳版本:買一顆籃球吧 這筆錢一定要花 分享所有有攝護腺障礙的好保证有效,免除開刀、努力作一天比一天好!攝護腺癌由存尿而来,作了就無存尿,實証作了的人改善好结果,廣傳出去,大家做好事喔!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查證解釋攝護腺手術後病患 恐扯裂傷口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副院長、泌尿科醫師洪峻澤表示,影片中坐籃球前後滾動宣稱能保養攝護腺絕對是錯誤的行為,保養不成反而還會壓迫到攝護腺,就像腳踏車的坐墊擠壓到會陰部一樣,一般人像影片中這樣做並沒有好處,更嚴重的是剛做過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或是因為攝護腺癌、剛做過根除攝護腺達文西手術的病人,絕對不可以做這樣的動作,開刀的傷口就在攝護腺裡,膀胱的接口會因為不當擠壓而被扯裂,所以攝護腺肥大手術的病患至少 6 周內哪能騎腳踏車,而根除手術病患必須 1 年之內都不能騎腳踏車,這是攝護腺手術病人出院時一定會被交代的衛教。 傳言說那樣做對攝護腺具有保護作用,洪峻澤強調這是錯誤說法,坐在籃球上隔著一層脂肪,按摩會陰部效果其實一點都不好,談不上什麼加速血液循環,坊間常常提到所謂的「攝護腺按摩」,但攝護腺按摩並不是從會陰部做,而是醫師戴手套手指從肛門伸進去,這樣才能摸得到攝護腺,然後用手指按壓攝護腺,病人被擠出來的攝護腺液用來做發炎檢查,洪峻澤提醒民眾,攝護腺按摩是一種檢查方式,並不是治療方法,千萬不要搞錯。 攝護腺按摩是檢查方法 不是治療方法 洪峻澤指出,攝護腺癌跟存尿是完全沒有關係的,餘尿就是尿完之後、膀胱裡面還會有一點點的殘留尿、就叫做餘尿,就像水塔水全部放光了,還是會殘留一點點水位,一般人的膀胱容量大概 400 C.C.,餘尿 50 C.C.以下算正常,但攝護腺肥大病人排尿不順,餘尿會慢慢增加到 100、甚至更多,合併做尿流速檢查整體評估,若餘尿 150c.c. 已算嚴重,吃藥沒有改善就必須開刀,因為這樣的病人即使膀胱很漲、裝滿 400 C.C.,但每次排尿只能排掉250、剩下150,整個膀胱的有效容量變得很小,一下子就漲膀胱,很想尿但又尿不乾淨。 洪峻澤表示,餘尿絕不是導致攝護腺癌的原因,醫學上已經被證實的攝護腺癌主因為人種及遺傳,例如美國黑人最高、其次白人、再其次黃種人,黃種人攝護腺癌的機率只有美國黑人的5分之1到10分之1;但如果父親是攝護腺癌患者,則因為遺傳因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多一倍,但還是跟餘尿完全沒有關係、這是完全錯誤的說法。 攝護腺癌與餘尿無關 應定期檢查 PSA 至於攝護腺疾病的預防之道,洪峻澤強調,醫學的事實是其實沒有什麼動作可以保護攝護腺,反而不要過度刺激或過度壓迫攝護腺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不要長途騎腳踏車,曾有病患騎北宜一路騎到宜蘭,鐵屁股的結果就是騎到「血精症」,那就是過度刺激的結果,其他有關於環境或食物的因素,目前並不夠明確,所以洪峻澤呼籲,預防攝護腺癌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追蹤,臨床的建議是 50 歲以上的男性應該每年做一次攝護腺腫瘤標記檢查(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如果有家族史的人那就應該提早到 45 歲就開始每年定期檢查,這才是預防攝護腺癌的正確之道。 結論 坐在籃球上滾動,會有類似騎腳踏車、坐墊過度刺激攝護腺的問題,尤其是開完攝護腺肥大雷射手術 6 周內,或是根除攝護腺達文西手術 1 年內的病患,都絕對禁止這樣的危險動作、以免扯裂體內的傷口。醫學已證實的攝護腺癌成因為人種及遺傳,與膀胱餘尿無關。 【資料來源】國健署(國健局改制)- 攝護腺癌篩檢手冊 【諮詢專家】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 泌尿科醫師 - 洪峻澤(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6/basketball.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1-29 養生.聰明做健檢
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健檢項目?醫曝如何依年齡選效益最高
年假結束,你為自己過去一年的健康打幾分?是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持續追蹤不及格的紅字?健檢不是有錢人的專利,政府提供的免費成人健檢、五癌篩檢,為中年以後的你把關健康。至於想做更完整檢查的人,該如何選擇健檢方案,才能達到最高效益?Q:幾歲之後建議開始做健康檢查,多久一次?一般來說,青壯年族群身體情況良好,自覺年輕、有本錢,自費健康檢查的意願不高,健康檢查經驗僅限於高中、大學新生健檢,或是男生入伍健檢,以及進入職場後的勞工健檢。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建議,27、28歲時可以考慮做人生第一次項目較完整的自費健檢,包括,大腸直腸鏡、腹部超音波,以及心電圖、胸部X光,如聽診發現異常,則多加心臟超音波。洪育忠表示,這算是人生基礎健檢,此時紅字比率相當低,但仍建議做一次。此時各項數據即為個人生理基礎背景值,待年紀漸長,再做健康檢查時,就可做出比較。如有心肌梗塞、腦中風、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家族史,就必須提高警覺,在35至40歲就應接受心血管及癌症等相關篩檢項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Q:到醫院或診所健檢,有什麼差異嗎?該至醫院或是診所接受健檢?許多民眾都有過類似選擇障礙,洪育忠表示,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優點在於設備齊全,如檢查結果異常,可直接轉診,接受治療。至於價格上,公立醫院健檢費用通常較低。但醫院健檢動線規畫未盡周全,消費者與就醫病患混在一起,有些人可能覺得不舒服。再者,大部分醫學中心每日可服務的健檢人數有限,可能得排上好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醫策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委員會召集人洪子仁表示,對於醫院來說,經常就醫的患者為潛在的重要健檢客群,習慣使然,加上病歷完整,這是其優點,但前提是醫院必須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畢竟自費市場與健保截然不同,民眾感受也不一樣。至於健檢診所,大都採美式服務取向,常強調個人化,重視隱私,檢查流程順暢,服務較好,且可提供個人化套餐,滿足需求,但相對於醫院,收費較高。此外,受限於醫療法規,包括,核磁共振(MRI)、正子掃描(PET)、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等檢查儀器,均需設置於一定規模的醫院,診所無法提供這類高階影像學檢查。如至健檢診所,想做上述高階影像檢查,就須再至合作醫院,可能影響檢查意願。Q:健檢有各種套餐,如何評估自己需要哪些檢查?據統計,近五年來,健康檢查為成長最快的醫療服務,在各醫院營收占比中,愈來愈顯重要,各大醫院、健檢中心推出眾多健檢套餐,裡面名稱與檢查項目眾多,讓人眼花撩亂。一般可用年紀作為選擇套餐的參考,洪育忠建議,20、30多歲青年世代,檢查項目為基本血液檢查、腹部超音波、心電圖、胸部X光,至於大腸鏡,因為費用較為昂貴,就看個人經濟能力。至於40、50歲中年世代,則應再加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等心血管檢查,如有早發性腦中風、心肌梗塞的家族史,則考慮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鈣化指數分析等檢查,瞭解心血管狹窄狀況。年逾50,如經濟能力許可,可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磁振造影(MRI)、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正子攝影(PET)。到了70歲,罹癌風險逐漸下降,健檢應著重於失智、骨鬆、肌少症等項目。Q:愈貴的健檢套餐一定愈好?最好每一種都做?健檢重點在疾病預防,健檢項目並非愈多愈好,愈貴愈好,能否提早篩檢出國人常見的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才是重點。洪子仁表示,如果花了大錢,接受高階健檢,卻因判讀錯誤,反而虛驚一場。以癌症腫瘤標記檢驗為例,腫瘤標記指數高低,與有無腫瘤仍無法完全畫上等號,如果腫瘤標記本身敏感度加上特異性不高,基本上不建議作為健檢項目。Q:收到健檢報告後,如有問題後續應如何因應?幾乎每個人的健檢報告裡都會有紅字,如果是小問題,例如,BMI過高、血壓偏高、血紅素偏高、脂肪肝,在報告裡均會提出建議,調整生活作息,均衡飲食,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如果數字嚴重異常,如腫瘤指數變高,健檢單位就會協助轉診,進一步接受檢查或是治療。最怕的是,初步健檢已現警訊,但卻不當一回事,例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卻未到院接受腸胃鏡檢查。或是,乳房觸診後,發現硬塊、X光檢查結果也異常,卻沒至醫院接受切片,延誤早期治療時機。
-
2021-12-27 癌症.癌友加油站
46歲被判肺腺癌末、老婆也罹大腸癌3期!他們做這些事,竟實現5%存活奇蹟
袁相杰46歲那年被診斷肺腺癌末期,陪他看診的家人哭倒在地,他反而冷靜問醫生:「你建議我如何治療?」抗癌5年多,今年初回診,腫瘤標記指數維持在正常標準值3,成為5年不到5%存活的少數幸運兒。「很多人問我:『你做了什麼,讓病好了?』我認為應該要問:你沒做什麼?」「有些人會煩惱自己會不會死掉?藥會不會沒有效果?我沒有煩惱這些事,我不去想。」袁相杰笑著說。 袁相杰2014年赴中國工作,2015年回到台灣,擔任遊樂園籌備開發顧問,接中國的案子,「那幾年兩岸跑,真的蠻累的。」 事情發生在2016年過年,住了15年的舊家重新裝修,他忙著清理和搬運東西,「大年初二晚上,我忽然腰痛到無法入睡。」 1年爆瘦10公斤,竟是肺腺癌末期轉移腰椎 赴醫院掛急診,照完胸部和腹部X光後,醫院打電話要他回診,「我永遠記得那天是2月14日西洋情人節、大年初七,也是周日,我在外縣市,傍晚趕回台北,就趕到醫院做胸部電腦斷層。」 醫生告訴他確定罹患肺腺癌,因為已經轉移到腰椎,在醫學上判定是第四期。 「那時我天真的問醫生:『請問還有第五期、第六期嗎?』他說:『沒有,這是最後一期了。』」 接下來,醫生不等他詢問就回答:「不要問我還能活幾年?可能是1~2個月,也有可能是十幾年。」 保險理賠金下來,第一件事買哈雷 袁相杰回憶那幾年,因工作忙碌,體重從原本的77公斤,一年內瘦了10公斤,「我還沾沾自喜自己瘦下來,更帥了。」卻沒想到,癌症找上門。他開始為期半年的化療療程。 「我的壽險有重大疾病會理賠一半金額,領了70幾萬元,我告訴老婆我出院後,想買台重機圓自己的夢。」他一直夢想能擁有《魔鬼終結者2》阿諾史瓦辛格騎的哈雷機車。 「老婆說,這個錢是理賠出來給你看病、吃藥的。我很瀟灑地說,我保證一定把自己顧好,不會動到這筆錢。」 買了哈雷後,添購帥氣的皮衣、衣褲、皮手套,和大學同學及好友們四處車遊,車友邀請他騎車環島,他沒想太多,收拾行李立刻出發,2016年底,一行人4天騎了1千多公里。 「這台車有種魔力讓我拋開壓力,騎上它吹風就能忘卻所有煩惱,彷彿進入另一個時空;回來後,事情會回來一些,但不會累積在心裡,有部分消失不見了。」 他化療住院,老婆又被判大腸癌3期 只是禍不單行,袁相杰老婆在2015年底公司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血便,2月底到醫院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當時我正在住院化療,她要看報告,護理師要求家屬陪同,我當下覺得不對勁。」 果真,醫生宣判她得到大腸癌第三期,「我自己罹癌都沒有哭,聽到老婆的事,當下就掉眼淚。」 「這對我實在太震驚。」他一方面擔心老婆受苦,也害怕2個小孩是否就這樣沒了父母。老婆小他6歲,那年不過40歲,如此年輕就得到癌症,他認為是下午茶文化,「同事們會點手搖飲、炸物、甜點等外送,那些食物真的對身體不好,後來我嚴格禁止她吃。」 2016年兩人輪流住院化療,空檔就出國 夫妻倆輪流住院化療,他感嘆:「2016年是我們家多災多難的一年,我還去問師父,是不是家中風水不好?」 幸好,兩人天性樂觀,能自在面對化療後的身體不適,甚至利用空檔全家到沖繩旅行,他還和太太赴新加坡遊玩。 旅行不可思議的治療力,讓他們決定展開環遊世界計劃。就在兩人結束半年的化療後,隔年就帶著小孩和母親到澳洲自助旅行。 夫妻倆另外安排2次甜蜜旅行,分別到京都與新潟,2019年更赴洛杉磯、拉斯維加斯過年。他說:「旅行時什麼可以不要管,就用心玩,能夠徹底放鬆,而且在生病後更覺得,要對自己好一點。」 他也邀請好久不見的大學同學、同事來家中聚會,「我想讓他們知道我的情況,並提醒大家要注意身體。」他強調:「我沒有把它當作告別,只是找名目邀大家來聚會。」 癌細胞轉移腦部,幸運靠標靶藥控制 化療結束後,袁相杰透過朋友轉介到國泰醫院,開始吃標靶藥。一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腦部,出現3顆腫瘤。幸好,更換新的標靶藥,腫瘤就神奇消失。「有一段時間我的腫瘤標記指數降很慢,吃了藥、隔1個月回診,指數從60~70降到10~20,今年降到3。」 「我問醫生這是痊癒嗎?他說是『控制』,還是要持續吃藥。」現在,老婆的病情也得到控制,兩人都活得很健康。 今年初他和朋友合夥,在中部經營露營場地、辦活動。思考未來,他想經營個人頻道,「也許當個YouTuber,我想要談自己的興趣,30年的攝影、聽了20多年的黑膠唱片、騎重機等。」 「命運讓我在這個時間生病,應該是想讓我重新檢視自己,要放慢腳步,多留一點時間自己和家人。」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70%肝癌都它引起,台灣盛行率竟世界第一!醫師:出現這些症狀,及早治療莫拖延.50後,抱持「死亡隨時會來」的心態過活!就讓我們更專注每一天,珍惜自己的人生.一場父女爭執後,齊柏林選擇偷哭...失去庇護的兒女們說:別守著我們,在天上做想做的事吧!
-
2021-08-0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先前漫威人氣電影《黑豹》男主角查德威克鮑斯曼近日大腸癌病世,享年43歲,驟逝消息震驚全球,英年早逝,令人不捨。腸癌發生率第一名,且有越趨年輕化趨勢,已有高達10~15%的腸癌罹患者發生在50歲之前,因此腸道健檢年齡勢必要提早。 糞便潛血篩檢 50歲前就該做 目前政府所提供的腸癌篩檢—糞便潛血,僅供50歲以上者每2年1次。肝膽腸胃科權威、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醫師強調,糞便潛血篩檢其實僅是抽入場券的概念,並非診斷,對於腸癌的預防篩檢仍不足;此外,目前政府僅能提供50歲以上者篩檢,對於腸癌年輕化趨勢難以有效遏止,更需積極主動、提早開始定期篩檢。 沒有息肉≠沒有腸癌危機 定期腸鏡把關不可少 腺瘤型息肉是比較易惡化成為癌症的息肉,且現在平均每5人中就有1人有高度癌化的腺瘤型息肉。鄭乃源指出,腸癌篩檢目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做大腸鏡檢查,透過大腸鏡偵測出異常的息肉,在息肉可能癌化前就將其移除,即能達到預防醫學的功效,因此若能定期做腸鏡,掌握偵測到小息肉的時機,就能降低罹患腸癌風險。 但鄭乃源特別說明,雖然國外研究顯示有超過8成的腸癌是由腺瘤型息肉演變而來,但不可忽視的是仍有近2成的腸癌屬原生癌,此類型癌症並非以息肉型態出現,而是一生成即為癌症,因此更是需要透過定期且仔細的腸鏡篩檢才能掌握。 腸癌年輕化 留意日常排便狀況、型態 臨床上,也曾出現30歲年輕的腸癌個案,鄭乃源提及,現代人從小就吃太好、動太少,過於西化的飲食習慣和不良生活形態,讓罹患腸癌風險當然較過去來得高。因此建議從30歲起,就應安排第一次完整腸胃道篩檢,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並視報告結果定期做篩檢,養成健檢的習慣。 另外,平常就應該注意自己的排便狀況、排便型態,大腸中長了腫瘤或是大顆息肉,會使內腔變狹窄,而造成便秘問題,若同時出現紅色血便的狀況,則很有可能是罹患「大腸癌」,也可參考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為自己的腸胃做初步把關: 最重要的是,日常飲食習慣的調整,平日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喝1500cc以上的水,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維持腸道健康。延伸閱讀: ·痔瘡與大腸癌的血便如何分辨? 不要見血才就醫!出現這些附加症狀別輕忽 ·大腸鏡檢查前,低渣飲食該怎麼吃? 醫師完整圖解哪些食物可吃
-
2021-03-12 癌症.胃癌
胃痛才做胃鏡,恐胃癌晚期!名醫林肇堂:這種食物千萬別碰,很致癌
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癌位居國人第7大癌症死因,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要到晚期才確診,約有4成患者已經無法開刀,只能依賴化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醫學中心院長林肇堂說,30多年前胃癌是十大癌症死因第1名,因為當時飲食習慣多以醃漬為主,也因此胃癌可以說是「窮困年代的病」。要早期發現胃癌,唯一方式就是定期做胃鏡(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甚至不用開刀,只要做一次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相當高。以下是林肇堂第一人稱的訪談整理: 胃癌與飲食抽菸習慣、幽門桿菌有關連,只有1%機率是遺傳性胃癌。飲食習慣是影響最大的關鍵,其中的危險因子之一就是鹽,亞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都習慣吃很鹹,所以胃癌比率高,而台灣人現在越來越重視養生,自然而然胃癌發生率就越來越低,因此近年來胃癌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一直往下降。 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 我曾經到西班牙,導遊帶我們去吃有名的火腿,這是巴賽隆納最有名的火腿店,切一片火腿配香瓜,結果我們那團都是腸胃科醫師,大家全都吃香瓜、沒人吃火腿,因為不管什麼樣的火腿,保存都要用到亞硝酸鹽,而含硝酸鹽的東西就是致癌物! 除了飲食習慣避免醃漬品、亞硝酸製加工品外,如檢查出有「幽門桿菌」,雖然不是胃癌發生的直接原因,但幽門桿菌與胃潰瘍間卻是有緊密關聯,而「胃癌3部曲」就是胃炎→胃潰瘍→胃癌,所以一旦有幽門桿菌,最好就要進行治療,胃潰瘍不會再發了,也能避免胃癌的可能。 如有幽門桿菌,最好自費治療 日本是發現幽門桿菌就直接給予抗生素治療,所以整體胃癌發生率確實下降,而台灣則是要有幽門桿菌且有潰瘍,才能給付除菌藥費。不過,就算要自費,整個治療也只要大約2000元左右,用來預防未來發生胃癌的可能性,其實是非常值得的。 胃癌的發生過程中,一定是從胃壁淺淺地凸起凹陷,要發現這些病癥,用X光就算看到也無法切片,唯一方法用儀器進去看,就是使用內視鏡。而所謂的「一滴血診斷10種癌症」則不能盡信,因為胃癌在血液裡沒有很好的腫瘤標記,能足夠敏感且具特異性。 健檢做內視鏡,別等胃痛才做 什麼時候要作內視鏡檢查?千萬不要有胃痛等症狀才來,而是要定期健檢。有經驗的醫師一看就會知道,是早期癌還是晚期癌,而且現在可以說是內視鏡的全盛時期,我們以前叫病人做胃鏡,他們都不要,現在睡一覺醒來就好了,第2年問要不要做,每個人都願意。 還有,如果國健署通知糞便潛血有陽性反應時,除了快去做大腸鏡外,最好也要做胃鏡、揪出早期胃癌,尤其家裡面有大腸癌、自己也有息肉的,可能3年就做1次,沒有這些病史的就5年以上作1次,很多人做完腸胃鏡,如果有息肉等,開診斷書還能申請保險理賠。 零期或一期,可採內視鏡處理 早期胃癌(零期或第1期)腫瘤體積倍增時間,平均是577天到3462天,也就是大概1年多到10年,可以先觀察變化再決定是否開刀;但如果是進行型胃癌,卻是只要69天到305天,一旦變成晚期胃癌,就會大的非常快。 零期或第1期胃癌是幾乎不用開刀,而是採內視鏡挖掉。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切除術,做的時候也不必全身麻醉,就能將早期癌局部切除,治癒率很高。 避免胃癌發生,多吃青菜水果 我認為,要避免發生胃癌,多攝取青菜、水果以及維他命C、薑黃素是很有用的,除此之外,就是在還沒發現任何病癥時,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就能夠避免因為疼痛才檢查,卻已經來到晚期的悲歌發生。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先生待她不薄,給的都是名牌,她卻執意離婚:他不是人品有問題,只是「愛無能」.手腳冰冷,吃冷食物就拉肚子,是冷底體質害的?這3道解方,還能排解生理期不順.退休後勇敢單飛,她跑去英國遊學!上英文課、住寄宿家庭好好玩「原來一個人出發,沒問題!」
-
2020-10-12 科別.百病漫談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惡名昭彰榜上有名 心肺檢查萬萬不可少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就有四項與心血管相關,可見心血管健康是萬萬不容忽視的。最基本的檢測,如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動脈硬化儀等檢查皆須定期進行;若有進一步的異常,再運用高階的影像醫學作為輔助,如心臟動脈鈣化指數分析,可了解心肌梗塞的風險。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強調,肺癌則是另一大隱形殺手,位列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位、死亡率第一位,且最新資料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一半以上都沒有抽菸,所以並不是抽菸者才要注意,加上空氣污染日漸惡化需嚴正重視,肺癌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進展較快,發現時可能已對治療反應比較差了,建議即早安排第一次的肺部電腦斷層,掌握健康。腸癌年輕化 逆流性食道炎居冠然而,腸癌年輕化現象已成趨勢。大腸癌是整體來說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它的發生與愛吃油炸、速食、肉食,及運動量不足等生活型態有關,尤其男性大多喜歡吃紅肉,應酬、外食機會又多,且普遍較不愛吃蔬果,很容易使飲食不均衡、纖維質攝取不足。加上時常熬夜、壓力大,或有抽菸喝酒等習慣,更會使得腸道功能紊亂,增加腸癌罹患率。因此,洪育忠建議25歲開始,就可以作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提早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此外,台灣逆流性食道炎盛行率居亞洲之冠,超過6成民眾無症狀感,透過檢查才驚覺自己有逆流性食道炎,讓食道被胃酸長期侵蝕,也是慢性咳嗽、胸痛、喉嚨不舒服的主因,因此也需多多留意。上廁所老是滴答答 泌尿系統問題不可漏40歲以上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夜裡頻尿、不易解尿、尿流速慢等,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起尿液滯留,併發腎臟發炎、腎功能衰竭等。洪育忠建議,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檢測、攝護腺腫瘤標記PSA等檢查,可瞭解攝護腺健康,也是篩檢男性泌尿系統最多人罹患的-攝護腺癌。另外,也可注意血液中的「鋅」含量,因其有助於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與活力相關。性荷爾蒙威力大 牽一髮動全身多數人不清楚,男性最頭痛的攝護腺疾病,其實和自身荷爾蒙代謝異常也有極大關聯。洪育忠指出,愛吃油炸物、肥胖者,會導致男性荷爾蒙在新陳代謝的轉化過程中轉為更活躍且具傷害性的二氫睪固酮DHT於體內堆積過多,易引發攝護腺肥大,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食物罹患攝護腺癌症風險也可能會相對提高,必須留意。近年來也有發現男性荷爾蒙分泌提早減少的趨勢,有不少40歲、甚至30多歲的男性沒有顯著症狀,但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失衡,長期下來容易影響事業表現,也影響情緒、精神及自信心、影響事業決策力,甚至影響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洪育忠建議,男性朋友若想要建構完善的健康防禦力,可安排一套完整全身健檢,另可進一步安排功能性醫學檢查,如: 男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抗氧化營養檢測等,從代謝功能上找健康。   50歲以下年輕爸爸  50歲以上熟齡爸爸除左邊檢項還建議加下方檢項 心肺  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檢驗、 動脈硬化、靜止心電圖、 心頸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 肺部電腦斷層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高階影影像檢査、 肝膽腸胃 肝臟功能檢驗、胃鏡、大腸鏡、糞便潛血 泌尿 攝護腺超音波、自動尿流速檢測 攝護腺抗原腫瘤標記PSA 功能醫學 全套男性荷爾蒙併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檢測 延伸閱讀: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
2020-08-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春風吹又生!醫師提醒,小心腸瘜肉,切了又長!
從 2006 年起,大腸癌就成為國內罹癌人數第一名的癌症,但直到最近多位名人,如前總統李登輝、屏風創辦人李國修、資深法醫楊日松等知名人物相繼傳出罹患腸癌的新聞曝光後,很多民眾才開始正式「腸癌」的嚴重性。現代人飲食習慣不良,腸胃問題形成普遍存在的病症,但是許多人並不自覺!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指出:2010 年有 67% 的受檢者健檢前的主訴中並無便秘、腹瀉、腹脹、消化不良、胃痛、胃酸多、食道逆流等症狀,然而腸鏡檢查卻發現異常。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腸瘜肉有關腸鏡篩檢最常出現的前三大病症,分別為增生型瘜肉 (36.5%)、腺瘤型瘜肉 (21.5%)和黑色素沉澱 (2.1%) 。大腸癌是國人目前發生率最高的癌症,而超過八成的大腸癌又與腺瘤型瘜肉有關,因此千萬別輕忽腸瘜肉問題。鄭乃源表示,在不分年齡層的情況下,有腸瘜肉的受檢者比例是 44%。 而 61~70 歲銀髮族,平均每三人中就有兩人有腸瘜肉 (64.2%);但是年輕人也不能輕忽,31~40 歲的初老族,每三人中也有一人有腸瘜肉 (33.7%)!由於腸瘜肉和大腸癌有密切關聯,鄭乃源建議,如檢查出腺瘤型瘜肉,或位於乙狀結腸以上的增生型瘜肉,最好盡快切除,並且持續密切觀察,才能確保腸道健康。腸瘜肉春風吹又生 比率逾2成鄭乃源特別強調,腸瘜肉的切除並非一勞永逸,聯安發現腸瘜肉「春風吹又生」的比率逾二成。99年在聯安進行腸瘜肉切除者有 750 位,但隔年經聯安複檢提醒返回做大腸鏡者有 202 位,卻發現其中有 46 位 (22.8%) 再度發現屬於高危險的腺瘤型瘜肉。不過,就算原來發現的是增生型瘜肉,也不可大意。鄭乃源表示腺瘤型瘜肉初期發展時,有可能會因太小而易被忽略,或是受檢者本身的體質是屬於快速發展型的,因此有瘜肉都需要追蹤。例如有位一直維持標準體重的沈小姐,雖然 99 年在聯安做全身健檢時發現在乙狀結腸有增生型瘜肉,卻未放在心上。直至 101年初至聯安再做全身健檢時,卻發現瘜肉不但變大也變多了,除了原來 0.2 公分的增生型瘜肉,也發現 1.6公分「鋸齒狀腺瘤瘜肉」。生活好習慣 定期篩檢 有助遠離腸癌正確的腸胃保健應從維持良好日常習慣和定期篩檢並進。在飲食上,應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與水分,肉類以魚肉、雞肉等白肉為主。另外,多吃堅果、豆類及水溶性纖維,也有助於軟化並帶出腸道死角的糞便,降低腸瘜肉的發生率。從 30 歲起就應安排每年進行完整腸胃道篩檢,項目包含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 (CEA)、大腸鏡檢查、胃鏡檢查。如果家族有癌症病史、飲食和生活型態不正常,或體重過重,尤其是BMI (身體質量指數) ≧24 者,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更應積極接受篩檢,早期發現病灶,才能把握治療時機,不讓初期症狀惡化成難以挽回的重症。
-
2020-06-30 癌症.其他癌症
「癌中之王」該怎麼防?生活中這些細節要注意
胃痛胃脹、腰酸背痛、血糖不穩定、皮膚發黃……你一定想不到,這些症狀都可能指向胰腺癌。胰腺癌有「癌中之王」的惡名,它的很多症狀往往會和其它情況混淆,使得患者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一經發現已是晚期。就是這麼一個隱藏得很深,讓人生死都在“胰腺”之間的病,人們對它卻是所知甚少。今天就來專門說說胰腺癌的一些常識,掌握「胰腺生機」。胰腺癌為什麼會被稱為「癌王」?因為,胰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2019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胰腺癌,位居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10位和第6位,胰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之比為1比0.89,可謂名副其實的癌中之王。近年來,隨著民眾的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胰腺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很多人說「患了胰腺癌就真沒救了」,真的是這樣嗎?確實,像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相對療效好的癌症生存期可以達到十年、二十年等,但胰腺癌因為其惡性程度,我們常以1年、2年、5年的生存期計算。目前,全球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9%,預計到2030年胰腺癌死亡率將僅次於肺癌。但大家也要清楚,只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直徑小於2厘米的胰腺癌,5年生存期還是可以高達50%的。問題是,如何才能早期診斷胰腺癌呢?當出現胃脹、腰酸、黃疸、血糖不穩定等症狀時,千萬別忘記再多加一個腹部增強CT(電腦斷層)檢查胰腺,不要輕易自判疾病或求助非醫學專業人士。哪些人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1.40歲以上的人群。2.常年菸酒。吸煙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的胰腺癌發病高危因素。國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吸煙的胰腺癌患者與非吸煙者死亡的危險比在1.6-3.1比1;實驗研究已證明,菸葉中的致癌物質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變。胰腺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常有吸煙史,因此必須注意戒菸,尤其要重視二手煙的危害,減少去煙霧繚繞的棋牌室等場所的次數。3.不健康飲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總結了飲食與胰腺癌關係,認為富含紅肉(豬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險性,而通過攝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可預防33%-50%的胰腺癌發病率。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也幾乎是正常人群的2倍。因此,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突然發現患糖尿病時,除了一定要認真檢查外,還要查胰腺癌。5.胰腺炎。反復發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或結石性胰腺炎具有癌變傾向,可以認為是一種癌前期病變。6.遺傳因素。胰腺癌的發病,有家族史者是無家族史者的3-13倍。家族中有1人發病,其他家庭成員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人發病則升至12倍,3人發病則高達40倍。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孫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出現頻率非常高。生活中有效預防胰腺癌的方法?防治胰腺癌不單是醫務工作者的事,主動權更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助你遠離胰腺癌。1.避免酗酒。2.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3.提高對自己身體的警惕,定期體檢,關注血糖。腹部增強CT和腫瘤標記物(尤其是CA19-9腫瘤標記)的檢查也不可少。4.如果影像學有異常,及時就醫,密切隨訪,必要時加做超聲內鏡加以明確。(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12 癌症.抗癌新知
突然胃脹、血糖不穩定要留神! 糖尿病患者得這個癌的機率比正常人高2倍
胃痛胃脹、腰酸背痛、血糖不穩定、皮膚發黃……你一定想不到,這些症狀都可能指向了「胰腺癌」。胰腺癌有「癌中之王」的惡名,它的很多症狀往往會和其它情況混淆,使得患者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一經發現已是晚期。就是這麼一個隱藏得很深,讓人生死都在「胰腺」之間的病,人們對它卻是所知甚少。今天就讓我們跟隨權威專家,了解「胰腺癌」,掌握「胰腺生機」。胰腺癌為什麼會被稱為「癌王」?胰腺癌是一種嚴重危害人的生命健康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2019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胰腺癌發病例數和死亡例數分別為9.5萬和8.5萬,位居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的第10位和第6位,胰腺癌發病率與死亡率之比為1:0.89,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癌中之王」。目前胰腺癌的總體發病率高嗎?胰腺癌的發病率大約是多少?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胰腺癌的發病率呈快速上升趨勢。據《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胰腺癌位居我國人群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9位,大約是7/10萬。很多人都說「患了胰腺癌就真沒救了」,真的是這樣嗎?像甲狀腺癌、乳腺癌等相對療效好的癌症生存期可以達到十年、二十年等,但胰腺癌因為其惡性程度,我們常以1年、2年、5年的生存期計算。目前,全球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9%,預測2030年,胰腺癌死亡率將僅次於肺癌。但只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直徑小於2厘米的胰腺癌,5年生存期還是可以高達50%。如何才能早期診斷胰腺癌?當出現胃脹、腰酸、黃疸、血糖不穩定等症狀時,千萬別忘記再多加一個腹部增強CT檢查胰腺,不要輕易自判疾病或求助非醫學專業人士。哪些人會是患上胰腺癌的高危人群?1、40歲以上的人群2、常年菸酒。吸煙是目前唯一被公認的胰腺癌發病高危因素。國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吸煙的胰腺癌患者與非吸煙者死亡的危險比在1.6-3.1:1。實驗研究已證明,菸葉中的致癌物質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變。胰腺癌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他們常有吸煙史,因此必須注意戒菸,尤其要重視二手煙的危害,減少去煙霧繚繞的休閒娛樂場所。3、不健康飲食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和美國癌症研究所總結了飲食與胰腺癌關係,認為富含紅肉(豬牛羊肉)、高脂肪和高能量的食物可能增加致胰腺癌的危險性,而通過攝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飲食可預防33%-50%的胰腺癌發病率。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群的2倍。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也幾乎是正常人群的2倍。因此,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病人突然發現患糖尿病時,除了一定要認真檢查外,還要查胰腺。5、胰腺炎反復發作慢性胰腺炎、胰管結石或結石性胰腺炎具有癌變傾向,可以認為是一種癌前期病變。6、遺傳因素胰腺癌的發病,有家族史者是無家族史者的3-13倍。家族中有1人發病,其他家庭成員患胰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人發病則升至12倍,3人發病則高達40倍。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孫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出現頻率非常高。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有效預防胰腺癌的光顧?1、避免酗酒2、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3、提高對自己身體的警惕,定期體檢,關注血糖,腹部增強CT和腫瘤標記物(尤其是CA199)的檢查不可少。4、如影像學有異常,及時就醫,密切隨訪,必要時加做超聲內鏡加以明確。防治胰腺癌不單是醫務工作者的事,主動權更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只要早發現早治療,就能助你遠離胰腺癌的洶湧來襲。(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5-15 癌症.抗癌新知
女人30歲以後應定期健康檢查 這5大重點項目不可少!
女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女兒、妻子、母親、媳婦、婆婆等,還會因職場關係再為自己的人生添加多種身分。除了體力上的辛勞付出,也常常成為其他人的精神支柱。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列出女性身體5大部位重點檢查項目,提醒所有的女性朋友在30歲開始,除了定期安排一般基礎項目,千萬別漏掉以下項目:1.乳房檢查: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MRI)「乳癌」是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種類,也是位居國人癌症死亡排名第4名,平均每天約35人確認罹患乳癌、每天約6.6人因乳癌喪命,嚴重威脅女性的健康。目前對於早期的乳癌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只要及早發現,第1期或第2期的5年存活率都可達90%以上,但若直到第4期才被發現,5年的存活率僅約28%,對於乳房的照護檢查千萬不可不重視。乳房篩檢的3大利器:乳房X光攝影、乳房超音波、乳房磁振造影,各有各的檢測優點及缺點,乳房X光攝影檢查可偵測乳房的顯微鈣化、微小腫瘤或是異常結構。雖有部分婦女害怕此種檢查過程會伴隨的疼痛感,但乳房攝影是目前國際上公認能夠有效提早發現乳癌的工具,可以降低20%至30%乳癌死亡率。乳房超音波檢查一般用於乳房腺體緻密的乳房(台灣7成女性屬於緻密性乳房)及年輕女性,優點是無輻射線曝露,在乳房組織的不同深度進行乳房腫瘤偵測,能夠發現0.5公分以下的腫瘤,但準確度與操作者的經驗及判讀專業有很大的關係。乳房磁振造影(MRI)特色在於對軟組織有相當良好的敏感度,做為女性乳房篩檢也是絕佳的選項。不具放射性,還可同時掃描兩側乳房且無疼痛感,排除了乳房攝影及乳乳房超音波的缺點,高解析度影像結果,更利於醫師的判讀及提供後續臨床專科醫師治療更精準的依據。檢查建議: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可安排每年1次定期乳房影像檢查,可利用上述檢查工具交替搭配,降低盲點,讓檢查更全面。若檢查結果發現異常,可縮短為每半年追蹤1次。(編按:國健署針對45歲至69歲婦女、40歲至44歲二等血親內有乳癌家族史的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乳房X光攝影篩檢。)2.子宮頸及子宮檢查:子宮頸抹片、超音波檢查、磁振造影根據2018年國人女性主要10大癌症死因統計,「子宮頸及部位未明示子宮癌」是女性癌症10大癌症死亡第7名。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癌症發展伴隨症狀也容易與其他婦女病混淆,若無定期安排檢查就很有可能被忽略!90%的子宮頸癌為鱗狀細胞癌,發生主因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致,存活率與是否接受定期篩檢有高度關係。檢查建議:婦女朋友最熟悉的口號「6分鐘護1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以刮棒或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是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已有研究證實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60%至90%子宮頸癌侵襲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有性經驗或30歲以上的女性,應定期每年接受檢查。加上骨盆腔影像檢查(超音波、磁振造影),以因應抹片檢查較難偵測出的子宮頸較上端的子宮頸癌,甚至是更難以發現的子宮癌。(編按: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婦女,提供每年1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3.卵巢檢查:血液腫瘤標記CA125檢驗、骨盆腔超音波、磁振造影被喻為女性沉默殺手的「卵巢癌」,卵巢體積小且位處骨盆腔深處不易被發現,早期無明顯症狀,隨癌症發展症狀又易使人誤解為腸胃或泌尿道疾病。導致約75%的卵巢癌被診斷出來時通常已到晚期且已有擴散現象,第4期的卵巢癌5年活率僅剩17%,也因此卵巢癌症的死亡率在所有婦癌中相對來的高。檢查建議:過去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但隨著近年社會人口結構改變,台灣女性晚婚、晚年生子、不孕或未曾生子,卵巢每月排卵無法休息,也間接提升罹癌風險。40歲以上的女性朋友每年應定期安排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若屬於高危險族群(肥胖、不孕、高齡生子、卵巢癌或乳癌家族史、初經較早或停經較晚者)可提早至30歲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4.肺部檢查:胸部X光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肺癌在2018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位居第1,肺癌也是女性國人頭號殺手。雖非專屬女性癌症,要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衛福部統計的國人癌症發生率,女性肺癌發生率有增加趨勢且死亡人數也逐年上升。肺癌形成原因很多,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檢查建議: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婦女朋友在40歲往後每2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同時也請務必將肺部篩檢加入檢查菜單中。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幫助自己及早發現可能的早期病灶,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5.甲狀腺檢查:甲狀腺超音波、視需求搭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甲狀腺癌在10大癌症發生率排行位居第7名,是一種內分泌系統常見的癌症且好發於女性,根據數據顯示女性國人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與男性相比竟高達3倍。檢查建議:甲狀腺結節在超音波檢查中相當常見且多為良性,但切勿因此掉以輕心,因其中約有5%結節可能藏有癌細胞。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乳突癌(佔80%以上,好發於20歲至45歲女性),其次為濾泡癌(近10%,好發於40歲至50歲年齡層)這2種類型的甲狀腺癌,若能在疾病早期就診斷出來並且接受治療,預後都相對其他癌症要好,10年存活率可達90%至95%。當出現脖子有局部腫大或腫塊、頸部疼痛、吞嚥困難、持續性咳嗽、聲音沙啞、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