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5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搜尋
腫塊
共找到
426
筆 文章
-
-
2021-08-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協助病人面對病情、接受治療
【編者按】醫學教育大師奧斯勒教授曾說「學醫不看書就像沒有航海圖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然而只看書不看病人就像卻從未出海航行。」(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books sails an uncharted sea, but he who studies medicine without patients does not go to sea at all.)台灣醫學教育的困境是社會大眾對於醫學生參與自己或家人的照護還是有些心理上的障礙。「醫病平台」本週就以「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照護病人的學習心得」為主題,讓我們聆聽一位剛畢業的醫師與兩位五年級醫學生參與照護病人時想到些什麼,學到些什麼,了解這些經驗對他們將來的行醫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我們衷心希望作者的努力可以產生共鳴,導致更多社會大眾的積極參與醫學教育。唯有臨床醫護人員的投入以及病人、家屬的幫忙,我們才能培育更多更好的年輕醫師與醫學生,將來我們的子女生病時才能有更好的醫療照護。門診來了一位初診病人,他是一位體型單薄的伯伯,直覺上來看大概就是平常描述的惡病質(Cachexia)。初次就診,伯伯神情略為緊張,一邊說著自己腋下長了顆腫瘤,一邊默默地脫下外套。直到他脫下外套的那刻,大家都屏住了呼吸,因為映入眼前的竟是顆巴掌大的腫瘤。如此明顯的腫瘤為何拖到現在才就醫?這是我心中疑惑的。仔細一問,才發現他其實早在前年八月就發現自己腋下有一顆五公分的腫塊,之後有前往醫院的皮膚科就診,當時便已有病理報告便顯示為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pleomorphic sarcoma),但伯伯表示切片後病灶便自己縮小,因此未再追蹤。雖然後來病灶下又長了另外一顆腫瘤,但因為兩顆腫瘤一開始變化不大,加上疫情衝擊,因此便繼續拖延就醫,一直到今年二月因為腫瘤長得太大,痛的他徹夜難眠,於是才又輾轉到了其他兩間醫學中心就診。但他到最後聽到要手術後,卻又擔心自己身體呈受不了治療,因此又再次拖延,轉向中醫求治。最後因為腫瘤依舊困擾著他,於是又才再來我們醫院尋求醫療意見。先不論這個案例的後續,這位病人首先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他其實反映了許多癌症病人的心態─就是恐懼。許多病人在面對癌症時會感到害怕、會逃避,直至症狀變嚴重的時候才會就醫,於是在診間不時會看到腫瘤潰瘍的狀況下才前來就醫的病人。不過他們的恐懼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前些年很喜歡跟母親討論一首歌,歌詞裡面寫到:「我應該在車底,不應該在車裡,看到你們有多甜蜜」,其實在就診前,病人大概心裡都會有數知道自己的狀況不太對,但又害怕若如自己所想會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於是選擇逃避,並抱著一絲希望,或許自己的直覺是錯的。不過我們都知道,有時該面對的總該是要面對,如同該結束的感情就該結束,拖著是無益的。British Medical Journal 在2020年發表的一份研究便有指出癌症病人的手術每拖延四週,平均便會增加6-8%的死亡風險,拖著癌症對病人只有害無益。此時醫療人員便要當作歌曲中主角的朋友,適時的提醒病人該處理這個剪不斷理還亂的癌症了。但該如何做呢?我認為可以從幾方面著手。首要之務是要釐清病人害怕的原因,許多病人其實是害怕治療的副作用或併發症,有些是怕化療要掉頭髮,怕手術會醒不過來,以伯伯來講,他害怕自己的身體承受不了治療。釐清了之後醫護人員便能對症下藥,針對害怕的部分再作講解,像昨天跟診的時候便有位病人詢問主治醫師有關術前化療的副作用,老師便釐清原來她是怕掉頭髮,便告知她這種術前的化療劑量比較低,相關的藥物也不太會造成掉頭髮,於是病人便安心了許多。再來便是找出誘因,這就好像賣場推銷產品一樣,這種衣服洗了不容易皺、這種拖把可以輕易擰乾、污漬一下就可以用神奇海綿清除等等,要說服人總得正中下懷,明明白白的告訴病人治療可以幫助解決他們的煩惱。門診的這位伯伯他之所以來門診,主要是因為痛到睡不著,也因為拖太久總是要穿著外套遮掩心生厭倦,於是我們便可稍微針對這部分再作提醒,告訴他這個腫瘤拿掉後他的這些煩惱便可改善。最後是陪伴,失戀的人怕孤單,病人也是,走向手術室的路更是冰冷孤獨的,特別是全身麻醉時還會失去意識,誰也不能把握一定睡了就一定可以起得來。這時醫護人員可以適時地向病人表達關懷,告訴他們就算是在刀房,大家都會陪伴著他,整個醫療團隊都會全力幫助他。甚至有些時候若醫護人員有相同的經歷,也可以分享給他們聽,讓他們明白他們的心情有人能夠理解,也更有助於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當然,癌症病人延遲就醫,有時也不只是害怕治療的問題,有時更是整個醫療系統的問題,從地區門診,轉介到醫院診斷,再轉到專科治療、追加放射治療、化療等等,整個過程可以消耗病人許多時間精力,政策上或許也可以讓病人的臨床資料更容易在下一間治療場所讀取,醫院方面也可定期評估醫院裡的人力、人力的訓練以及器材替換,讓整個治療過程更順暢、效率更高,造就一個更patient-friendly 的環境讓病人安心治療。伯伯最終順利接受手術治療,出院時面帶笑容,目前持續在老師的門診追蹤。
-
2021-08-1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在家騎飛輪反覆摩擦 陰囊腫了
50多歲張先生,在3年前自覺右側的陰囊比左側大,但沒有任何不適,便不以為意。近期因疫情居家辦公,長時間宅在家,便購買飛輪車在家運動,騎了一個多禮拜後,開始覺得右側的陰囊會不停的摩擦、碰撞,伴隨著疼痛感,走路時強烈不適,因此就醫。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經觸診及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陰囊大小約7.5公分x7公分x3公分,診斷為副睪囊腫合併陰囊水腫引起陰囊腫大,建議張先生暫停激烈運動,穿著寬鬆衣物,倘若陰囊有摩擦破皮,使用外用藥物防止感染,疫情和緩後以手術治療。周固指出,造成陰囊腫大的可能原因,包括副睪囊腫、睪丸腫瘤、睪丸和副睪丸發炎、陰囊水腫。若發生副睪囊腫,推測可能與感染或創傷有關,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觸診時可摸到腫塊,超音波及透光檢查可見透明水囊。平時陰囊偶有下墜感,有些人會有壓痛、鼠蹊部不適,隨著囊腫的變大,陰囊也會腫大。周固指出,如果陰囊腫大確診為副睪囊腫,定期追蹤即可,但當陰囊外觀明顯腫大影響生活,且有不適症狀時,應積極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2周便可恢復正常生活及合適的運動。尚未治療副睪囊腫者,建議做較和緩的運動。許多民眾防疫在家,多使用跑步機、飛輪、跳繩等居家運動,周固說,對於副睪囊腫大到引起陰囊腫大者,運動時腫大的陰囊會反覆的摩擦周圍皮膚,易引起破皮發炎,倘運動過程中有碰撞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疼痛、腫大情況加劇,因此要更加注意。
-
2021-08-18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他防疫在家騎飛輪 「蛋蛋」竟腫大如飯糰
一名50多歲張先生,約3年前自覺右側的陰囊比左側大,但沒有任何不適,便不以為意。近期因疫情居家辦公,減少外出活動,長時間宅在家,便購買飛輪車在家運動,騎了一個多禮拜後,開始覺得右側的陰囊會不停的摩擦、碰撞,伴隨著疼痛感,走路時強烈不適,因此就醫。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周固表示,經觸診及超音波檢查,發現陰囊大小約7.5公分x7公分x3公分,診斷為副睪囊腫合併陰囊水腫引起陰囊腫大,因此建議張先生先暫停激烈運動,穿著寬鬆衣物,倘陰囊有摩擦破皮,使用外用藥物防止感染,疫情和緩後以手術治療。周固指出,造成陰囊腫大的可能原因,包括副睪囊腫、睪丸腫瘤、睪丸和副睪丸發炎、陰囊水腫。副睪囊腫的發生原因,目前推測可能與感染或創傷有關,多發生於40歲以上男性,觸診時可摸到腫塊,超音波及透光檢查可見透明水囊。平時陰囊偶有下墜感,部份人有壓痛、鼠蹊部不適,隨著囊腫的變大,陰囊也會腫大。許多人擔心囊腫會影響生育能力,周固表示,據研究統計,罹患副睪囊腫者中,生育能力正常與不孕的比例接近,顯示沒有明確關聯。周固指出,陰囊腫大排除其它因素後確診為副睪囊腫,定期追蹤即可,但當陰囊外觀明顯腫大影響生活,且有不適症狀時,應積極治療。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主,術後2周便可恢復正常生活及運動,並挑選合適的運動。尚未治療副睪囊腫者,建議以較和緩的運動為主。周固說,許多民眾防疫在家,多使用跑步機、飛輪、跳繩等居家運動,對於副睪囊腫大到引起陰囊腫大者,運動時腫大的陰囊反覆的摩擦周圍皮膚,易引起破皮發炎,倘運動過程中有碰撞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疼痛、腫大情況加劇,因此要更加注意。周固表示,由於引起陰囊腫大的原因眾多,也可能是疾病所造成,因此平時應定期自摸陰囊觀察大小有無改變、質地有無變硬、是否疼痛等,倘有變化儘早就醫鑑別診斷,及早治療。
-
2021-08-15 癌症.乳癌
女打完莫德納腋下腫脹 就醫檢查發現得乳癌
桃園年近40歲的女性病人,上個月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周後摸到腋下有顆粒般的腫塊,但無疼痛感,起初不以為意,最後還是到醫院檢查。醫生發現她右側乳房和右腋下淋巴都出現腫脹,立即將兩處檢體送病理中心化驗,檢驗結果為右乳侵襲癌和右腋下淋巴轉移,目前已接受乳癌後續治療。醫師提醒女性若發現身體異常,應立即就醫。杏妍診所院長黃鴻銘表示,隨著各類疫苗陸續到位,民眾施打後出現全身痠痛、發燒、頭痛等全身性的反應,是普遍較會遇到的副作用,然而國外也傳出有少女胸部變大的情形。黃鴻銘表示,美國醫學會調查發現,約有2成女性接種莫德納或輝瑞疫苗後,出現腋下淋巴腫大的情況,然而這是否與疫苗相關,或惡性腫瘤等其他原因造成,須進一步釐清。黃鴻銘指出,乳癌發生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儘管疫情時期民眾會減少進出醫療院所,但若察覺乳房有硬塊、乳頭有血色或黃綠色的分泌物、有多發性乳房腫塊,及被醫師告知建議定期追蹤的狀況,務必持續追蹤、就醫。
-
2021-08-10 癌症.皮膚癌
臉上傷口好不了 小心是皮膚癌在搞鬼
南投縣60歲周姓男子月前突發現左邊眉毛有傷口,擦了藥仍未癒合,甚至潰爛,就醫才檢出是鱗狀細胞癌;另一名85歲曾姓婦人則是臉上出現黑腫塊,還迅速長大,切片檢查確認是基底細胞癌作祟,經腫瘤切除手術後,2人均已痊癒出院。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日前接連有患者因皮膚狀況有異求醫,其中周男就是左眉有傷,傷口不大,想說擦藥膏就好,未料傷口仍然潰爛,沒癒合跡象。曾婦則是臉上長了顆黑色腫塊,起初沒理會,但它迅速長大,這才察覺不能忽視。周、曾2人為此先後到南投醫院皮膚科就診,而經切片檢查確認,周男傷口久不癒合,是因為罹患鱗狀細胞癌,曾婦臉上持續變大的黑色腫塊則是基底細胞癌,所幸2名患者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後,目前已痊癒出院。南投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瑜芬說,當皮膚出現形狀不對稱、顏色不均、邊緣不規則的腫塊,或是原本的痣顏色改變、變大,或是傷口久不癒合等症狀,就該有所警覺,其中常見的皮膚癌種類,除了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還有黑色素細胞癌。至於治療方式會依腫瘤大小、侵犯部位等狀況來評估,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若早期發現,可透過外科手術切除病灶根治,治癒機率高;但黑色素細胞癌則為惡性癌,易轉移,因此除了手術治療,恐需後續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安排。李也提醒,皮膚癌除家族史要留意,紫外線曝曬也是危險因子,外出應做好防曬,平時也要自我觀察皮膚狀況,若發現有不尋常、形狀有異的腫瘤,痣的顏色形狀改變,傷口不易癒合或易出血,就該盡早尋求醫師診治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8-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變大食怪?醫曝5種「很少人知道卻很常見」副作用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不少人打完疫苗出現副作用,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最多,小兒科醫師徐嘉賢另外提出5種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腹瀉、皮膚搔癢、注射處腫塊,其他較少見的副作用還有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有網友坦言「打完疫苗變大食怪2天」。小兒科醫師徐嘉賢6日在臉書上發文說明「容易被忽略、但常見的新冠疫苗副作用」,他表示,「最近陸續遇到打完新冠疫苗有一些小副作用的民眾,其中以酸痛、疲倦、發燒為大宗」。另外還有一些比較少人知道,卻又蠻常見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這三類副作用比例不少,而且是大部分當天或隔天就會出現。如果本身腸胃道比較不好的民眾,還會持續一、兩周。還有皮膚搔癢,部分民眾施打部位紅腫和搔癢,這個比較少見,冰敷會稍微緩解。有少數比較明顯的,需要局部藥膏才會緩解下來。另一種比較奇特的副作用為「注射處腫塊」,有些民眾一個禮拜之後就自己消失,有些民眾則兩、三個禮拜都還沒變小,但是大部分這些問題都會隨著時間而減緩。其他比較少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欲增加、手部麻痺、帶狀皰疹、頭暈、耳鳴……等等。不過徐嘉賢表示,千萬不要被這些小小的副作用嚇到,就不敢打疫苗了。跟得到新冠肺炎來相比較之下,這些都算是相對輕微的事情。徐嘉賢表示,「任何副作用的發生,都一定很不舒服,我自己本身打了之後,手痛了三天,感覺像被車子撞到,也失眠了好幾個晚上,又發燒,但是打疫苗所得到的好處,遠比壞處大,所以欣然接受,不能因噎廢食」。其他網友也紛紛留言「打完莫德納一個星期多,注射的地方,有一點點感到搔癢」、「打完AZ第12天M因為我本身治療乾燥症,藥物副作用也會有些腹痛,所以我以為是藥物副作用。但最近這幾天腹瀉愈來愈明顯…昨天還突然頭暈眼睛看東西突然炫光」。還有人留言「打完變大食怪整整兩天」、「打完AZ隔天開始全身肌肉輪流抽筋...像被電到」、「打完之後還竊喜不痠不痛不發燒,隔天開始類似蕁麻疹症狀快一週,又癢又睡不好,吃某些食物還更加重」。
-
2021-08-08 新聞.健康知識+
手術後出現噁心嘔吐症狀 醫病溝通風險評估可預防
新竹一名38歲林小姐因右乳腫塊預計進行乳房手術,但過去曾在接受手術後出現嘔吐不適的症狀,擔心此次手術又會發生,焦慮詢問處理方式;醫師表示,可與醫師討論了解是否屬於術後噁心、嘔吐的高風險族群,醫師透過衡量術後噁心嘔吐危險因子及運用病人術後噁心嘔吐的風險評分,採取預防措施,降低病人術後不適感。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麻醉科醫師吳佳靜表示,根據文獻記載,若無事前預防措施,約3成病患在接受全身麻醉後會發生術後噁心嘔吐。目前研究顯示術後噁心嘔吐與多種周邊和中樞神經賀爾蒙路徑調節作用相關,臨床研究也觀察到3大因素有較高的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病人因素,較容易發生術後噁心嘔吐的族群有年輕人、女性、不抽菸者、平時容易暈車、暈船或過去手術有發生噁心嘔吐病史者;麻醉因素,手術麻醉過程中使用到的吸入性麻醉劑或鴉片類藥物;以及手術因素,接受特定手術的病人,如腹部或婦科手術,噁心嘔吐的比例至少有五成。吳佳靜說,對低度風險族群,一般不需要特別預防措施;中度風險族群,可採取單一藥物來預防,通常為手術開始前麻醉誘導時給予皮質類固醇藥物;高度風險族群文獻上則建議採取多重模式治療方式預防,除了使用皮質類固醇,手術結束前給予適當藥物,對預防術後噁心嘔吐常有良好效果。此外,手術術式若能以區域麻醉方式進行,盡量不選擇全身麻醉,若需要進行全身麻醉,可考慮採用全靜脈麻醉,術後疼痛控制若操作許可,可選擇區域神經止痛取代或降低傳統鴉片類藥物止痛劑量,都有助於降低術後噁心、嘔吐發生率。
-
2021-08-04 癌症.乳癌
63歲男子胸部不適、食慾低 檢查確診乳癌4期
苗栗縣一名63歲男子近期因胸部不適,且食慾低、體力差,由家屬陪同至衛福部苗栗醫院就醫,經磁振造影影像呈現多處不明原因骨轉移,經安排檢查與正子掃描後,發現男子左側乳房有個2公分大小腫塊,病理組織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4期,患者目前已開始接受抗雌性激素受體的藥物治療。苗栗醫院指出,依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發布的2017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是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名的癌症,相對的男性也會得乳癌嗎?答案是肯定的。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鄭智元指出,乳癌發生比率男性雖遠比女性低,但 「乳癌」並非女性專屬癌症,男性身體也有乳腺組織,也會有罹患乳癌風險,不可輕忽。不論是女性或男性,若有乳癌家族遺傳史,罹癌風險會比一般人高,更應注意乳房狀態;若出現皮膚脫屑或紅疹般變化、乳頭異常分泌物、乳房硬塊或凹陷,建議應即就醫檢查,男性乳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就是乳暈下腫塊,乳頭病變如凹陷、分泌物與潰瘍等。鄭智元表示,男性乳癌確診後的手術治療首選為全乳房切除手術、腋下淋巴結清除或前哨淋巴結手術,術後提供抗雌性激素受體藥物,作為荷爾蒙受體陽性男性乳癌輔助性治療,若是轉移性男性乳癌,以抗雌性激素受體藥物為第一線用藥。他提醒民眾,防癌需從預防及篩檢做起,不論是男性乳癌或是女性乳癌,只要及早發現,把握黃金就醫時機接受治療,後續規律門診追蹤檢查,痊癒的機會仍相當高,民眾如自覺身體出現異常變化,除了防疫自我保護外,仍需就醫檢查,及早治療。
-
2021-08-04 癌症.乳癌
女子乳房傷口未治療成乳癌 手術切除同時完成重建
南投縣60歲吳姓婦女右側乳房出現傷口,她卻沒有治療,經過1年皮膚紅腫潰爛就醫,經醫師診斷為乳癌第三期。經手術切除乳房,同時採用自體組織重建乳房,恢復乳房外觀,讓女病患更有信心持續抗癌。南投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說,女性乳癌是發生率第一位癌症,患者除了生病打擊,還有切除乳房的失落感。乳房重建可以降低身心衝擊,也不會影響癌症治療。其實不論年齡,乳癌患者皆可以選擇乳房重建來保有身體的完整性。當乳房外科醫師切除乳癌的同時,整形外科立即重建乳房,一次性手術疤痕較小,而且採取自體組織重建術,外觀自然。自體組織重建術是採取患者身上其他部位的組織來重建乳房,可從背部、腹部、臀部等處取得。還有植入物重建手術等不同乳房重建方式,醫師會依據患者個別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法。呂明川醫師為吳婦採用自體皮瓣乳房重建手術,將自體皮瓣組織轉移至胸部。重建後傷口恢復良好,接著安排後續的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現在乳癌治療效果佳,早期患者的治癒率高,醫療團隊也依可據患者細胞受體、腫瘤大小、有沒有轉移等狀況,擬定適合治療計畫。醫師提醒民眾定期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平時也應觀察自己身體狀況,當發現乳房腫塊、凹陷、異樣分泌物、皮膚紅腫或潰爛、腋下淋巴腫大等症狀,應儘速就醫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1-07-28 癌症.抗癌新知
傷口長久不癒、身體疼痛持續…注意癌症十大警訊,有這些症狀快就醫
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106年十大死因,癌症仍具首位,大家是不是從聞癌色變,到已經有點麻木了?癌症是那麼輕易地走入了我們的生活中,被癌症奪走生命的親友也漸漸時有所聞。但是,只要能提早發現徵兆,早期接受治療,癌症的治癒率仍是非常高。以下整理「癌症十大警訊」,歡迎大家分享給親朋好友,不要輕忽身體早已告訴你的徵兆,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一拖再拖,而造成自己與家人的遺憾。▍癌症十大警訊: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就醫(一)排便或排尿習慣改變:如果大小便次數突然增加或減少,突然出現便秘、腹瀉或糞便變細、頻尿、解尿困難、大小便顏色或內容物有異狀,都要進一步檢查直腸、膀胱或攝護腺。(二)有長久不癒的傷口: 身體傷口通常一星期就會癒合,但如果超過二、三星期都沒有癒合的話,就必須特別注意。(三)身體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像是身體各部位,經常出現異常出血或瘀青。(四)乳房或身體其他部位觸摸到腫塊:腫塊通常不痛不癢,在頸部發現腫塊要注意鼻咽癌、肝癌、肺癌;腹部如果發現腫塊,小孩可能要注意神經母細胞瘤,大人則有可能懷疑是肝癌。(五)長期消化不良或吞嚥困難現象: 有進食困難的狀況發生,或是沒有胃口或消化不良等,就要特別檢查咽喉、食道或胃。(六)痣或疣有明顯的變化: 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要注意是否為黑色素瘤。 (七)長期不明咳嗽或聲音沙啞: 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等,要特別檢查口腔、喉嚨及肺部。(八)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 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長久未改善。(九)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沒有糖尿病、無甲狀腺機能亢進,若沒有特意節食或運動消耗,兩週內減輕體重2公斤,或一個月減少5公斤,都必須特別留意。(十)不明原因的長期發燒或全身疲倦感:如果有久未改善的不明原因發燒、倦怠、全身無力等症狀。提醒大家,平時就要注意身體保健與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且改變不良生活習慣,例如:抽菸、飲酒過量等等,若真的有以上徵兆,先請不用太擔心,進一步接受到醫院檢查,了解目前的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台北榮總醫院(本文由愛長照授權刊登,原文網址見此)
-
2021-07-25 養生.抗老養生
只要1分鐘就有巨大改變 專家曝22個簡單健康習慣
我想好好吃飯,但沒時間;我也想好好運動,但沒時間。關於照顧自己的健康,我們總覺得是一件耗時的事,不管是自煮三餐還是到健身房運動。但專家告訴你,有些在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事,都可以維護你的健康,有些只需要一分鐘,甚至更短,就能為健康帶來巨大的改變。早晨起床喝一大杯水有人為了提神,早晨起來立刻沖一杯黑咖啡,但腸胃病學家Will Bulsiewicz博士說,人體會因為整夜睡眠和起床尿尿而造成極度脫水,在喝咖啡之前,請先喝一大杯水,你會發現,比起用咖啡刺激大腦和腎臟,補充水分可以讓你更快清醒。睡前用漱口水漱口30秒含住漱口水至少30秒,讓所有牙齒有足夠時間接觸漱口水的抗菌特性。「雖然什麼時間都可以進行,但建議睡前做效果會更好。」洛杉磯牙科醫師Sargon Lazarof說,睡眠期間嘴巴比較乾燥,口腔細菌會更活躍而造成傷害,漱口水可以減少這種情形發生。你健康嗎?試試這動作坐在堅固無扶手的椅子上,背部挺直,雙腳著地,站起來、坐下,盡可能快速重複此動作十次。一項研究指出,中年人做這個動作的時間若超過26秒,或者無法完成,會增加早死風險。如果發現自己無法達到標準,是時候該好好運動了。嘗試深呼吸找一個小小的空檔,深呼吸兩到三次,在專注呼吸的同時,想想三件對你來說進展順利的事,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你期待的事情,然後把它們寫下來。洛杉磯南加州大學Glenn R. Fox博士說,這樣的練習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壓,並改善情緒。吃碳水化合物前 灑一點橄欖油或醋「吃麵包、義大利麵或馬鈴薯等碳水化合物之前,在上面淋一些橄欖油或醋。」非營利性食品和營養教育組織Oldways的營養總監Kelly Toups說,優質脂肪和酸可以大大減少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有助血糖平穩,這也是保持精力充沛的關鍵。每天做一分鐘深蹲對沒時間運動的你,這絕對很容易,且隨時隨地可進行。醫學博士、也是私人教練的Alex Robles說,「深蹲強化雙腿的肌力,改善臀部、腳踝和脊椎的靈活度,並增加全身血流量,也能鍛鍊到核心肌群。」如果是初學者,一分鐘內最多做25個深蹲,如果一開始有點困難,可以準備一把穩固的椅子,扶住椅背再進行。自備蔬菜棒或水果攝取足夠蔬果對健康的重要性一再被提及,但每天至少三蔬二果的建議,很多人都做不到,原因是覺得太麻煩,外食族更難攝取足量。其實只要每天早上花幾分鐘切碎或燙熟蔬菜,例如喜愛生菜的人,準備一盒胡蘿蔔、西洋芹和小黃瓜棒,取代零食,或者切一盒水果帶到辦公室,並不會花費你太多時間。「這是一種增加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和植化素攝取的簡單方法。」《多吃植物( Eat More Plants)》的作者 Desiree Nielsen博士說。足量的蔬果可以改善消化、保持皮膚健康、幫助保持血糖穩定,植化素還能抗發炎,讓身體更能抵禦日常傷害。研究也顯示,足量蔬果攝取可以改善情緒並增加動能。餐後使用牙線牙齒兩側是食物殘渣和細菌聚集的地方,即使用餐後沒時間好好刷牙,練習使用牙線,只要一分鐘就能做好齒縫清潔,降低蛀牙與牙周病的機率。牙線的使用技巧● 使用牙線時,盡量不要卡在牙肉上,避免用力過猛造成牙肉傷害。● 牙線貼著牙齒,呈現C字型,刮走牙齒表面的牙菌斑,一個牙縫要清潔兩次,分別貼著左右的牙齒各刮一次。整排牙齒的最後一顆側邊也要記得清潔。每個月花一分鐘檢查乳房「固定在每個月經期結束後一星期進行,此時荷爾蒙對乳房組織的影響已消退,乳房會變得比較軟且小,最適合做自我檢查。」醫學博士Sherry Ross說。● 雙手叉腰站在鏡子前● 將手臂舉過頭頂,觀察鏡子中乳房的變化。● 輕輕擠壓乳頭,看是否有任何分泌物流出。● 仰臥,將一隻手伸過頭頂,另一隻手在乳房組織上以畫圓周的方式,順時鐘方向輕輕的、緩慢的觸壓乳房。檢查部位必需包括整個乳房及乳頭,注意乳房構造和觸感。● 若有任何可疑的腫塊或分泌物應馬上就醫診察。簡單方式舒緩背部疼痛姿勢不良常造成背部疼痛,有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舒緩。坐在椅子上,脊椎挺直,雙手放在大腿上,肩膀放鬆。將肩膀往後拉,感覺後背遭受擠壓,並維持五秒鐘。「每天重複三到四次,可增強背部肌肉,並減輕背部疼痛。」洛杉磯脊柱中心骨科外科教授Neel Anand醫學博士說。他提醒,懶散地癱坐在椅子上,會使背部的肌肉和韌帶拉傷。花一分鐘好好塗防曬乳皮膚癌基金會副總裁 Maritza I. Perez醫學博士說,這一個不花太多時間的動作,可以保護你的皮膚遠離皮膚癌與老化的威脅。除了在臉部塗抹足量的防曬乳,也別忘了眼瞼和鼻子周圍區域,再多花幾秒塗抹手背、脖子和耳朵,這些是皮膚癌的常見部位,千萬別忽略。為自己泡一杯綠茶綠茶的好處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只需要一分鐘的沖泡時間,就能做出對健康有益的飲料。根據心臟病防治歐洲期刊的一項研究,每周至少喝三次綠茶,中風和心臟病的風險約可降低25%。每天爬一段樓梯一項研究顯示,每天三次、每周三天、持續六周,在20秒內攀爬60個階梯,可提高心臟健康約5%。研究報告的作者Martin Gibala博士說,5%看起來或許不是巨大改變,但心肺功能小幅的增長,就能改善整體健康並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站起來動一下「久坐會使毒素滯留,促進血管損傷,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哈佛醫學院臨床講師Monique Tello醫學博士建議,至少每一小時站起來一次,減少久坐對血管的破壞。用餐前把餐點分成一半當你坐下來用餐時,花點時間把餐點分成一半,把這兩份食物之間當成你吃飯的「減速帶(speed bump)」。醫學博士Michelle May說,當你吃完其中一半,它會提醒你暫停並放慢速度,以重新評估你目前的飢餓感,並在你吃飽之前停下來。這個方式可以避免過度進食,非常有幫助。隨時讚美別人不管是當面說還是傳送簡訊,不要吝於讚美身邊的人。「這是一種隨時可以做的善行,可以快速提升接受者的情緒,而你自己也同樣受惠。」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ie Santos說,研究顯示,這類隨機的善舉,可以提高生活滿意度。晚上把燈光調暗太陽下山後,別把家裡開得燈火通明,人類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多的光線暴露會影響睡眠。「這個簡單的動作,能促進有鎮靜作用的褪黑激素分泌。」你可以因此更容易入睡並保有睡眠品質。從事正念練習澳洲雪梨的臨床心理學家Clinton Moore博士建議,找一個有秒針的時鐘,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移動的秒針上,持續一分鐘。練習的次數愈多,就越能增強注意力與正念,有助情緒健康。洗手完擦乾雙手你知道洗手至少20秒, 但這樣還沒有正確完成,需要再花20秒來正確擦乾雙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公共衛生教授effrey D. Klausner說,「潮濕的手更容易沾染細菌。」等紅綠燈時訓練骨盆底肌「每次遇到紅燈時,做五次凱格爾運動(訓練骨盆底肌),每次約5到10秒。」德州婦產科醫師Heather Bartos說,定期做凱格爾運動,可以強化骨盆底肌,從而預防失禁等問題。想像尿尿到一半暫停,用到阻止尿液流動的肌肉,而不要使用腹肌、大腿或臀部肌肉。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根據《國際流行病學雜誌》上的研究,每天至少跑步一分鐘,骨骼健康狀態會提高4%(與不跑步的人相比)。「這很重要,特別是更年期後骨質流失速度每年約1%。」參與研究的Victoria Stiles博士說,每天慢跑60秒基本上可以扭轉大約四年的骨質下降趨勢。對自己好一點當你想要責備自己,對自己說一些苛刻或貶低自己的話時,先停頓一下然後問自己:我會對最好的朋友說這些話嗎?洛杉磯專門研究女性健康的心理學家Jessica Zucker博士說,「這個簡單的問題,讓你有空間思考,我們經常對別人表現出同情心,卻不輕易饒恕自己。」資料來源/美國《預防》雜誌
-
2021-07-14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接種攻略 中醫師這樣建議快速緩解不適
公費疫苗正如火如荼施打中,也傳出相關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讓不少人忐忑不安,衛福部新營醫院建議,可透過預先服用中藥藥液,來減輕身體不適。而施打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緩解,有效減低不適症狀。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說,可將紫蘇加2至3片生薑一起用文火煎煮,煎煮時間為15至20分鐘,再將此藥液從施打疫苗的前一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三天,一天喝一碗的藥液,可緩解疫苗注射造成的發燒疼痛症狀。他進一步指出,以中醫觀點來看,紫蘇植物性味屬性為辛、溫,功效為能解表散寒、理氣消食、行氣和胃,紫蘇適合用於治感冒、咳嗽及姙娠嘔吐,而生薑能止嘔,這二種植物平時都能食用,對身體不會有太強不適感,防疫期間也適合。張育誠表示,針對施打疫苗後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症狀,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以減緩腫塊的疼痛和大小。若有喉嚨痛的症狀,也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透過從液門穴透中渚穴,治頭面五官的疾病。另外穴道本身能清熱,可以治療發燒,常搭配三間穴治頭痛,感冒時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建議施打前找鄰近中醫師診療,安排適合的治療方針及專業建議。
-
2021-07-13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不可不知的「321準則」能即時救主子一命!
什麼是321準則?簡單說,321準則就是當我們發現貓主子身上有不明的腫塊時,所應當採取的準則。腫塊存在超過3個月、直徑超過2公分、或注射1個月內持續變大須立刻告知獸醫師!所謂注射1個月內持續變大,指的是有疫苗、晶片或是皮下注射藥物之後有注射部位的腫脹。因為貓注射位置腫瘤(Feline Injection Site Sarcomas)或貓疫苗相關肉瘤(Vaccine-associated sarcoma)是種原因不明,但一旦發現需要很積極手術介入並配合其他治療的疾病。為了達到最佳的治療機會,對於手術的方式與範圍也是有很嚴格的準則的!由於非得採取較大範圍的切除方式,從手術前詳細的影像檢查,手術方式的模擬規劃,到手術後的照顧和止痛,每個環節都很重要。身為專業貓奴和鏟屎官,最大的心願就是主子身體健康阿。建議大家平常幫主子梳梳毛整理整理儀容時也可多注意身體變化。而我們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可愛的貓主子開心得吃罐罐吧~~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維康動物醫院官網,原文出處:身為貓奴你不可不知道的321準則
-
2021-07-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果是我生病了,會找哪位醫師治療?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如何找到你心目中的好醫師」,我們透過一篇相當直率的病人朋友來稿,說出好壞醫師的截然不同,所以我們邀請了內科醫師與社工主任分別說出他們對這問題的看法。台語有句非常傳神的「先生緣、主人福」,道盡了醫病關係的真諦。「緣」是十分抽象的一個字,但如果你問那些找到「好醫生」的病人或家屬,他們心目中的「良醫」好在那裡?也許你會聽到各種不一樣的答案,而有些人就會說出「緣」這個字,再仔細追問下去,很可能就會聽到,好醫師就是那種我覺得我可以「信任」與「尊重」的醫師。事實上,最理想的醫病關係就是醫師與病人、家屬之間能夠「彼此尊重與信任」。在醫院工作,常會被病人詢問哪個醫師比較好?如何回答,是門學問。另外,我也時常在想,如果是我生病了,我會找哪位醫師治療。面對重大疾病的診斷,心裡總會徬徨、無助,通常會先想這是真的嗎?該怎麼辦?這時諮詢醫療第二意見,可以幫忙確定身體的狀況,也可以讓自己有時間沉澱,想清楚自己想問的問題,來詢問醫師;也或者該說,當醫師的說明,並未讓你清楚瞭解時,諮詢第二意見,應該會有幫助。「找良醫,而非找名醫」是這幾年被推廣的觀念。什麼樣的醫師屬於良醫呢?每人認定不同,以我初淺的意見與經驗,我覺得的好醫師,是願意認真評估確認你的身體狀況,而不是急著治療的醫師。病人都期待醫師可以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對症下藥,治療固然重要,但沒有確認整體的身體狀況,就急於進行的治療,真的是適合你的、對你有幫助的嗎?其次,醫師能否將做治療建議的想法告知你,讓你知道為什麼要接受這樣的治療,如《任人宰割的病人》一文提到的,「因為只有一側腫塊比較大,但醫師要她把兩側的甲狀腺都移除」,是否有讓病人理解這個建議背後的想法,還是有說不出的理由,不是以病人為中心的理由。願意衡量治療對病人的效益及損害,告知病人,讓病人瞭解、判斷、接受,方能避免讓病人有像砧板上魚肉的無助感。最後,醫師要有醫治病人的核心價值,能有所堅持,不是討好病人,全部病人說了算。醫師有醫療專業知識,為了幫助病人,必須給予中肯建議,說明原因,幫助病人瞭解,就算拒絕病人的要求,也能說明拒絕的原因,讓病人知道為何被拒絕,如:病人詢問是否可以做某個檢查,醫師告知沒必要,原因可能是檢查的時間太近看不出變化、自費不代表示是最好的……請你不要因為被醫師拒絕而生氣,或許你遇上了好醫師,能為他的專業堅持,能為守護醫療資源而堅持,也能幫你堅持。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特質,不是每個人都笑口常開、笑容可掬,有些人個性嚴肅、冷靜,不代表人不好,不能單從個性去判斷醫師好壞;病醫關係,是醫師與病人互動出來的,建立信任關係,能夠相互尊重,首重於傾聽與溝通,醫師能聽見你的擔憂,藉由說明、幫助你瞭解疾病和治療;你能聽進去醫師的說明、評估與建議,而不是只相信google找來的資料,質疑醫師沒有照著google做,有問題要問,讓醫師有機會回答與說明,要相信能醫治你的是醫師,而不是google大神。如果真的遇上了不適合你的醫師,不要客氣,請做第二意見諮詢,詢問其他醫師的意見,畢竟手術、治療都是大事,要找到你能合作的醫師,必然能為治療過程加分。
-
2021-07-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任人宰割的病人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如何找到你心目中的好醫師」,我們透過一篇相當直率的病人朋友來稿,說出好壞醫師的截然不同,所以我們邀請了內科醫師與社工主任分別說出他們對這問題的看法。台語有句非常傳神的「先生緣、主人福」,道盡了醫病關係的真諦。「緣」是十分抽象的一個字,但如果你問那些找到「好醫生」的病人或家屬,他們心目中的「良醫」好在那裡?也許你會聽到各種不一樣的答案,而有些人就會說出「緣」這個字,再仔細追問下去,很可能就會聽到,好醫師就是那種我覺得我可以「信任」與「尊重」的醫師。事實上,最理想的醫病關係就是醫師與病人、家屬之間能夠「彼此尊重與信任」。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說,姐姐工作勞累、壓力大,作息很不正常,有天在脖子上摸到腫塊,去以功德聞名的醫院看診,醫生穿刺以後說是甲狀腺癌,要盡快動手術。因為只有一側腫塊比較大,但醫師要她把兩側的甲狀腺都移除。姐姐有點躊躇,朋友也很擔心,不知道這樣到底好不好。我建議朋友到另一間我比較相信的專科醫院看診,因為我在該醫院有很好的看診經驗,也覺得拿掉器官是大事,不應該輕率的下決定。畢竟沒有甲狀腺以後,就得吃一輩子甲狀腺素了。不過推薦人看醫師也有風險,我跟朋友說,如果不是從小到大的交情,我也不敢說這醫院一定比較好,只是我相信該醫院對病人的照顧遠勝我去過的其他教學醫院,諮詢不同的意見不吃虧,如果覺得原來的醫院比較好,還是可以回原醫院手術。本來姐姐嫌麻煩,後來被朋友說動,還是到我推薦的醫院看診。第一次門診醫師說就算是真的是甲狀腺癌也不用著急,這是相對病程發展緩慢的疾病。姐姐還帶了原醫院的手術說明,上面還有畫圖說明並標明了自費的費用,醫師嘀咕了一句:「原來他們收這麼多費啊!」後來姐姐問,為什麼要一次拿掉兩邊的甲狀腺,醫師回答,如果只有一邊有問題,當然只需要拿一邊,器官當然是盡量保留下來的好。然後醫生又說,既然上次已經做過穿刺,那就先調穿刺的檢體來看,並安排了超音波的時間,如果前一次檢查可以確定是癌症,那就不用再穿刺了。朋友與姐姐都很高興這個醫師的想法跟她們一樣,至少還可以保留一半的甲狀腺。第二次門診醫師說,他們從上次穿刺的甲狀腺檢體裡找不到癌細胞,超音波也看不出明顯的問題,所以沒辦法,還是得讓病人再挨一針。姐姐雖然覺得麻煩,但看在醫師都有為她著想,只好再檢查一次。再次回診的時候,醫生說一樣找不到癌細胞,看起來是良性的,定期追蹤就好。所以不只可以保留一半的甲狀腺,是完全不用手術,兩邊的甲狀腺都保留下來了。病人通常聽到自己生病需要手術,都會感到驚慌,很少會懷疑醫師說的話。朋友姐姐在看完第一個醫師決定要手術後,就辭掉了工作,改變了作息。她當初也是輾轉託了在該醫院工作護理師友人,才獲得推薦去看那位醫師。萬萬沒想到換一間醫院看診,腫瘤會從惡性變良性,從要完全拿掉甲狀腺變成不用手術。也不知道是早睡早起帶來奇妙的大改變,亦或兩個醫師對於應該要手術的標準相差甚大?做為完全不具專業背景的病人,能做到的就只有遵從醫囑,但要怎麼知道醫師的指示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朋友姐姐聽從了第一個醫師的建議,要盡快手術拿掉甲狀腺,那她就白白損失沒有壞掉的器官,並得終生服用甲狀腺素,還可能要常常看醫生調整劑量。甲狀腺素太低會影響情緒、使體重上升,甲狀腺素太高又會產生心悸等其他問題。這些google就可以搜尋到的資訊,難道醫師都不知道嗎?如果醫師明明知道病人沒有問題,卻還是要摘除病人的甲狀腺,這又是更嚴重的倫理問題了,簡直是謀財害命!醫為刀俎,人卻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魚肉。到底病人應該怎麼辦?
-
2021-07-02 該看哪科.婦科
月經不順、白帶異常...中醫師教婦科救星4穴位!看電視時,就可緩解子宮問題
婦科疾病的穴位剋星身為女人,要學會時常和自己的身體對話,懂得一些重要的氣血按摩穴位,調氣養血,才能真正地從裡到外的漂亮、健康。和男人相比,女人要經歷初潮、生育、絕經等特殊時期,哪一個時期呵護不好,都會給身體造成困擾,像月經不調、白帶異常、子宮肌瘤等疾病。前段時間,我接觸過一位患者,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單身女性,外表優雅,工作是高級程式設計師的工作,有房、有車,就是沒有男朋友。幾個月前,她無意摸到自己的下腹部有一個雞蛋大的腫塊,剛開始她還沒有放在心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總感覺肚子變大了,以為自己發福了,就拚命地減肥。結果,不僅沒有減掉肚子上的肉,腹部反而愈來愈大,排尿的次數也增多了,就連月經週期都發生了變化。周圍的人都對她產生了懷疑的目光,一個連男朋友都沒有的人,怎麼可能這麼像孕婦呢?她自己也覺得有些奇怪,就到醫院去檢查,結果嚇一跳,原來是卵巢囊腫。卵巢是女人身體裡重要的器官,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同時也是腫瘤的好發部位。引起卵巢囊腫的原因除了一些疾病因素,跟外界環境、工作壓力、家庭紛爭以及身體素質、心理調節能力等都有關係。她害怕做手術會在腹部留下一道難看的疤痕,就拿著化驗單找到我,希望我用中醫的方法為她治療。我一邊看著她的化驗單,一邊從各方面瞭解情況,最後判斷她是「氣滯型」囊腫。這類女性看上去從不生氣,但心裡卻常嫉妒、憂鬱、敏感多疑、性格孤僻。我讓她每天下午五~七點(腎經當令之時),練習抱腿壓湧泉穴(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二十分鐘,可以坐在床上或沙發上,右腿向後屈起。用鼻子深深吸氣,同時左腿往頭面方向抬起,伸出雙手,將雙手的四指併攏壓在腳底的湧泉穴上。抬起的腿一定要伸直,不能彎曲。雙手壓住湧泉時,吸進的氣要快速到達卵巢部位,並從卵巢中央向湧泉的方向衝擊。持續一分鐘再吐氣,吐氣時猛然鬆開壓著湧泉的雙手,想像卵巢囊腫從湧泉猛然彈出。練完左腿,再練右腿。如此反覆練習二十分鐘為宜。年紀比較大,平衡性較差,或者初次練習的女性,可以躺在床上。一條腿伸直放於床上,緩緩抬起另一條腿,伸出雙手,四指合抱按壓在湧泉穴上,這樣就非常安全了。有人會問,這是什麼歪道?一個囊腫可以用按摩湧泉穴治好?中醫認為,卵巢囊腫五行屬水。湧泉是腎經的井木穴,五行屬木,為腎經之子穴。母親(腎)有難了,兒子(湧泉)肯定要來救助。因此,《黃帝內經‧本輸》說:「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練習抱腿按壓湧泉穴,湧泉的衝擊、繃腿、收腿的互換動作,能按摩腎經,把腎裡的卵巢囊腫塊化散開來,然後從經脈排出去,所以,湧泉穴絕對是不二之選。這位女患者,按照了我告訴她按摩湧泉穴的方法,每天下班回家後堅持按摩,一個月之後,她下腹部雞蛋大小的腫塊已經明顯變小了,和蒜瓣一般。我又讓她繼續按摩,又過了半個月左右,她告訴我,下腹部的腫塊完全消失了,而且還去醫院進行檢查,發現卵巢囊腫的情況也得到有效改善,卵巢基本上恢復了健康。其實,我們身上還有很多類似湧泉穴這樣以一敵百的穴位。例如八鏀穴(邊按:注音ㄌㄨˇ),八鏀位於鷑椎,又稱上鏀、次鏀、中鏀和下鏀,左右共八個穴位,分別在第一、二、三、四鷑後孔中,合稱「八穴」。八鏀這個區域,正是盆腔所在之處,鄰近胞宮(子宮、卵巢、附件的統稱)。這個區域的皮肉應該是很鬆軟,能捏起來的。如果不鬆軟,說明經絡肌膚之間有粘連,這種粘連正是體內,尤其是胞宮有問題的外在表現。而婦科的一切疾病,都與胞宮緊密相連。搓八鏀,可以調治女性的月經不調、月經過多或過少、閉經、白帶異常、子宮病、卵巢病、盆腔病、附件炎、泌尿系統疾病、腎系統疾病、乳腺病,而且操作方法簡單,沒有任何副作用。早在《黃帝內經‧骨空論》中就有明確記載八鏀調治婦科疾病的功效:「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鏀與痛上,八鏀在腰尻分間」。這裡的腰痛包括了腎部疾病,因為腰為腎之府。「陰卵」在女人指的就是盆腔、子宮、卵巢、陰部、泌尿系統。另外,八鏀五行屬水,擅長調節全身的水液,疏通氣血。因此,每天晚上看電視、聽音樂,或臨睡前都可以搓八鏀,可以自己搓,但最好是請人幫忙,這樣能調和陰陽,協調臟腑,通經活絡的效果更好。以一敵百的穴位除了八鏀穴,還有前面說過的三陰交、三焦經穴,對婦科都有幫助。婦科疾病中的盆腔炎是一種複雜的病,它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而且反覆發作的機率非常大。但盆腔炎可以不吃藥,也可以不打針,只要天天堅持「髖部按摩」,持續幾個月就可以治癒。髖部按摩法很簡單,雙手叉腰,雙腳呈外八字站立,儘量踮起腳尖,然後後腳跟自由落下,讓腰髖部重重地顫兩下。腰髖部在身體的中間,是氣血上下通行的必經之處。若一天總是坐著,腰髖部一整天基本處於靜止狀態,氣血很容易阻塞不通,為濕熱、寒邪提供了容身之所。每天多進行髖部按摩,那麼這一區域,特別是任沖二脈的氣血就會流通起來,也就能治癒盆腔炎等婦科疾病。總之,人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氣血不通。上面不通,堵在乳房,乳房就會出問題;下面不通,堵在髖部,婦科就會出問題。書籍介紹書名:養生從養氣血開始:女生的排寒祛溼暖身書作者:趙蓉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04/01作者簡介/趙蓉 中西醫師《中華中西醫結合》雜誌常務編委,美國抗衰老醫學會(A4M)會員,中國醫師協會美容抗衰老分會會員。現任重慶藝星醫療美容醫院院長、副主任醫師。延伸閱讀: 講好1人1棟房,媽媽過世哥哥就不認帳...遺產面前,「明明說好的」有多脆弱?
-
2021-06-30 癌症.乳癌
乳癌年輕化!乳癌前兆12顆檸檬圖教你簡單判斷,早期發現存活率高達9成!
乳癌,是婦女朋友生命殺手,越早發現,越能降低乳癌的危害!近年來女性癌症頭號殺手非乳癌莫屬,除了家族史是影響罹患乳癌的主因之一,肥胖、晚孕也是乳癌發生的關鍵原因。國內每年約新增10,000多名乳癌患者,有近2,000名婦女死於乳癌。因此,時常自我檢測非常重要。世界乳癌機構(Worldwide Breast Cancer Organization)製作了一張可愛的「檸檬圖」,運用檸檬象徵,乳癌前兆的每一種乳房外觀變化,有可能是形狀、顏色改變、出現分泌物、不明腫塊等,非常淺顯易懂!美國癌症協會整理,最常見乳癌6大前兆因為乳癌在各國皆有年輕化的趨勢,除了上述的檸檬圖外,美國癌症協會也整理出了乳癌6大前兆,提供婦女自行檢測。特別注意,如果癌細胞擴散到手臂或鎖骨附近的淋巴結,乳房附近也會產生腫脹或腫塊,而且這些症狀,可能會比乳房原始腫瘤更早被發現。 1.乳房或乳頭疼痛2.乳頭出現不明分泌物,甚至分泌物中帶血3.乳房大小不一或形狀改變4.乳房的皮膚出現橘皮、發紅潰瘍等異狀5.乳頭凹陷6.乳房或腋下出現腫塊 乳癌找上門的8種高危險族群如能早期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早期乳癌的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但到了晚期,存活率即大幅下降,不到3成。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醫師都呼籲,女性30歲後,應定期接受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我們都知道,如果有家族病史,會比一般人提高罹患乳癌的機率,但其實乳癌也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經過統計,以下8種族群最容易讓乳癌找上門,若自己有在分類當中,更應該要有定期檢查乳房的好習慣。 1.乳房切片有不正常的細胞增生2.有乳癌家族史,特別是母親或一等親姊妹曾患有乳癌3.未曾生育或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4.初經較早(11歲前)或停經較晚(55歲以後)5.任一側乳房曾經得過乳癌6.飲食喜愛高脂肪食物、酗酒者7.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8.家族中有男性罹患乳癌※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6-25 癌症.頭頸癌
男吞嚥困難 拖半年檢查發現罹扁桃腺癌
51歲王姓男子吞嚥困難與疼痛,但因疫情升溫,遲遲不敢就醫,直到病癥出現半年,吞嚥疼痛到受不了,才到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門診就醫,經醫師檢查後,發現病人頸部右側腫塊為扁桃腺腫瘤轉移,疑似惡性腫瘤,術後進行放療與化療。醫師呼籲,疫情升溫,但癌症腫瘤進程無法停止,該治療還是必須要治療,否則腫瘤愈長愈大,甚至無法治療反而更糟。王男發現自己吞嚥困難與疼痛,卻害怕疫情期間就醫。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門診時發現王男右頸部腫塊,合併症狀出現半年多,不能再拖。王男PCR採檢確認為陰性後,辦理入院,經胃鏡、腹部超音波、核磁共振、骨骼掃描等檢查,排除食道癌、肝轉移可能性後,執行頭頸部手術,病理報告確認為扁桃腺癌,順利繼續進行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吳弘斌說,不同期別的口腔癌病人,可以搭配疫情狀況做相對應調整。例如病人如果是惡性前期,則建議可將手術延期,並透過電訪追蹤即可。但如果是惡性早期,仍建議趕快在治療黃金期手術,避免腫瘤變大後續難以處理。晚期口腔癌病人就一定要手術治療,可以在等待手術時,先作前導性化療,為手術切除病灶做準備。不只口腔癌,其他癌症與重大疾病也都有治療黃金期,癌症變化不會等人。吳弘斌呼籲大家配合政府宣導減少不必要的外出,但有任何身體不適還是要立即就醫檢查,進行必要治療,千萬別因恐懼,腫瘤拖到無法處理。
-
2021-06-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腦中風病人可以打新冠疫苗嗎?該打哪一種?
AZ疫苗開放大規模接種以來,累計全台超過六十死,雖然死因是否與疫苗都仍待釐清,不過絕大多數均有慢性病,尚未施打的長者及其家屬開始卻步觀望。許多人都想問,諸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洗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對此台灣腦中風學會就建議,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施打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被明確建議的,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身體不適、或發生疫苗相關的可能副作用,但整體而言施打疫苗的好處是遠大於可能的風險。以下是台灣腦中風學會整理腦中風患者施打疫苗等相關問題供大家參考判斷:Q1: 哪一種疫苗比較適合腦中風病人?不同種類的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疫苗)是否對於降低腦中風病人的感染風險,或者增加特定疫苗的相關併發症,有關其間的差異目前仍未有定論。隨著施打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疫苗的可能併發症之報導及研究也隨之增加。例如與腺病毒疫苗施打(如牛津/阿斯特捷利康疫苗(AstraZeneca,簡稱 AZ)和強生/楊森(J&J)疫苗等)相關,由特殊免疫反應引起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簡稱 TTS),發生率約為數十萬到數百萬分之一不等,發生對象多為年紀輕,且女性偏多。至於其他種類的疫苗,如施打 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等)後,則亦有罕見的急性心肌炎的個案報告。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建議,除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 AZ 疫苗外,並未限制或者建議腦中風病人使用特定的疫苗種類。因此,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皆能施打目前政府核准的疫苗。另外,若您過去的腦中風型態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者特殊原因引起的腦中風,如特定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疾病,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之後決定。Q2: 有腦血管栓塞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若您過去的腦血管栓塞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與特殊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後決定。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之罕見血栓併發症,目前的研究認為上是體內免疫反應產生特殊抗體,例如 anti-platelet factor 4 抗體,而引起血栓,與多數腦中風栓塞的血管病變或心律不整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此外,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本身引起之血栓風險,並減少重症比例及死亡率,因此有腦血管栓塞病史的病人仍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Q3: 腦中風之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腦中風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禁忌症。但由於腦中風病人,在剛發作之急性期,可能會出現中風症狀惡化、再次中風、心臟血管事件、感染等相關併發症,因此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1~2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Q4: 打疫苗前,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要停藥或調整嗎?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為肌肉內注射,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可能因藥物影響凝血功能而造成較高機會之肌肉內血腫,但由於施打疫苗之好處仍高於肌肉內出血或血腫之壞處,因此,使用此類藥物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絕對禁忌症。以下將依照病人可能服用的藥物進行相關施打說明及注意事項:若您服用為單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施打疫苗後,建議加壓施打處至少兩分鐘以上,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接種完疫苗後也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需要在施打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正在服用雙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口服維他命K拮抗劑(如:warfarin),在施打疫苗前請確認您最近回診的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您最近的INR指數不穩定或超過3,建議在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施打當天,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並在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建議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如: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凝、里先安),施打前不需特別做凝血功能檢查。施打疫苗前您並不需要調整藥物劑量。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行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發現施打疫苗前幾日有注意到有出血傾向(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等),或您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您於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若您同時使用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藥物,建議您的注意事項參照服用抗凝血劑之患者。Q5: 打完疫苗後,要注意什麼嗎?接種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含:.發燒(≥38℃):大多於接種完2天內出現,如您未患有需限制水分攝取的原因(如嚴重心衰竭),建議多喝水休息。一旦發燒,也可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減輕不適感,但不建議預防性使用退燒藥。然而,如果發燒持續不退或合併其他不適症狀,仍可就醫。此外,若於接種2天後仍持續發燒,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局部(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倦怠、肌肉關節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畏寒: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若症狀持續抑或惡化,應儘速就醫診療。如您有服用抗血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也請觀察局部血腫瘀青狀況。.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請於休息區觀察30分鐘以上,確認無恙後再行離開。如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請儘速告知注射現場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時間較常見於施打 AZ 或嬌生疫苗後 5~20 天內。如您於接種 AZ 或嬌生疫苗後有以下症狀之一: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3. 下肢腫脹或疼痛;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如若確診,也能依治療指引進一步處理。.心肌炎與心包膜炎:在接受 mRNA 疫苗(輝瑞BNT或莫德納疫苗)之後發生的罕見併發症,較常發生在年輕成人跟青少年,通常在第二劑注射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若您於注射 mRNA 疫苗後出現胸痛、喘、心悸的症狀請儘速就醫。其他不良反應:如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顏面神經麻痺、肢體無力、嗜睡、蕁麻疹等症狀,可就醫請醫師進一步評估。 接種疫苗後,若沒有注意到有明顯之肌肉血腫擴大的狀況,請持續服用您常規之預防中風之抗血栓藥物。若您有任何其他不良反應,或有自發性出血點等上述懷疑疫苗相關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建議您立即就醫。最後提醒您,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並不會即刻發生,也無法完全除卻未來被新冠肺炎感染之可能,仍請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減少聚集,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參考資料: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Dq7GIwfpZj0TlfqvYBDRAQ(本文轉載自台灣腦中風協會: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2%20&news02=113261976660d02093a6e09)
-
2021-06-01 醫療.皮膚
長脂肪瘤跟體脂肪有關嗎?脂肪瘤會不會變惡性?
你是否曾在皮膚下方摸到一團不會痛的腫塊,假使指頭出點力壓壓看時,會有些許移動。而且,甚至你可能發現不只一顆這樣的腫塊?到診所就診後,醫師告訴你說:「這是脂肪瘤。」那脂肪瘤到底要不要緊,我們一起來看看。脂肪瘤的特色● 脂肪瘤可以長在身體的各處,無論是脖子、肩膀、背部、腹部、手臂、大腿都可能發現有個皮膚隆起的位置,摸起來在皮下組織處有個腫塊。而外觀上除了隆起外,並沒有明顯的膚色變化。● 脂肪瘤可以發生在男性或女性身上,沒有哪個性別較容易好發。● 脂肪瘤通常不會太大,臨床上常見的脂肪瘤大約是1到4公分之間,大於5公分的脂肪瘤並不多。● 摸起來像是皮膚下方有軟軟的一團東西,而且可以動來動去,大部分時間不會痛,但有時還是會痛。● 這團脂肪和ㄧ般的皮下脂肪不一樣,並不會按下去之後就壓扁或有散開的感覺,因為脂肪瘤的外面包著一層薄薄的纖維組織,因此會維持脂肪在一個團塊內的樣貌,難以被壓散。● 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長出脂肪瘤,不過於40歲到60歲之間大概是最容易出現脂肪瘤的年紀。● 脂肪瘤通常無害,如果真的長的太大,或很常會痛的話,要考慮開刀移除。為什麼會長脂肪瘤?相信很多人聽到自己長了脂肪瘤的時候,都會尷尬地問:「是不是太胖了才會長脂肪瘤?」其實,多數意見認為脂肪瘤與胖瘦沒有絕對關係,臨床上很多看起來瘦瘦的,體脂率不高的人,一樣會長出脂肪瘤。假使正在減重,把體脂率從35%降到15%,長出的脂肪瘤也不會因此消失。不僅減脂沒幫忙,目前也沒有發現當避開某些食物,或改變生活習慣,就能讓脂肪瘤不見。長出脂肪瘤的確切原因並不清楚。目前比較能肯定的是脂肪瘤生長應該與基因有關,因為家族裡如果有人身上長著脂肪瘤,子孫也比較有機會後來長出脂肪瘤。有些研究發現如果身體某處受過外傷,可能比較容易長出脂肪瘤。擔心好像長了脂肪瘤,該怎麼辦?雖然這樣看下來,脂肪瘤應該是個很無害的東西,但當你第一次發現皮膚下方長了一團新的腫塊時,可能還是要先找醫師看過這些異常突起的腫塊,確定這是脂肪瘤,或者為其他問題才好。最好不要自我診斷。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手臂長過脂肪瘤,那摸到其他位置好像有個團塊時,就逕自認定其為脂肪瘤。這樣不行喔,尤其是長在一些普通難以分辨的位置時,例如在乳房處,就應該要做超音波,確定究竟是乳房纖維腺瘤、纖維囊腫,還是脂肪瘤、皮下囊腫才好。診斷不同,處理方式是不同的,盡量不要逕自診斷。確定是脂肪瘤後,並不一定要處理掉這些脂肪瘤。除非這個脂肪瘤長的位置讓你感覺有礙觀瞻,或是脂肪瘤持續長大,常常會讓你覺得痛,或是長在關節處、長在容易被壓到而不舒服,那就考慮開個小刀把脂肪瘤除。假如決定不開刀,要記得偶爾關心一下自己的狀況。當脂肪瘤快速長大,最好要再度拜訪醫師,看看是否需要做切片證實腫塊的內容物。雖然發生惡性脂肪肉瘤的機率很低,但當腫瘤太大、長的太快,都值得再度關注。跟體脂肪無關,脂肪瘤怎麼辦?會不會惡性?醫師圖解懶人包搜尋附近的診所:外科、家庭醫學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1-05-12 癌症.其他癌症
男子出現雙下巴不是發胖 小心癌症上身
南投30歲呂姓男子無意間發現自己脖子腫腫的,以為是變胖長出雙下巴,後來出現聲音沙啞時就醫,沒想到是甲狀腺癌的徵兆。經醫師安排手術治療,並送快速冷凍化驗,切片檢查結果確定是甲狀腺癌,因此當次手術便將甲狀腺切除,住院3天便出院。南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尚儀說,甲狀腺屬於內分泌器官,位在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氣管兩旁。甲狀腺內腫塊大多為良性,好發於女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安排追蹤治療。依據國健署107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中,甲狀腺癌排名第7位,罹甲狀腺癌機率女性高於男性,甲狀腺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於男性為第13位,女性為第4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男女皆為50歲,107年新發現甲狀腺癌有4445人,較106年增加了392人。他為呂先生安排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左頸有個5X4公分的甲狀腺囊腫,但因有鈣化點,進一步做細針穿刺,只是穿刺結果仍無法排除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討論後安排手術治療,並在手術中送快速冷凍化驗,切片檢查結果確定是甲狀腺癌。李尚儀表示,甲狀腺癌一般早期病人無特別症狀,腫塊大可有氣管及食道之壓迫癥狀,如呼吸不暢,吞咽困難。 如果侵犯喉返神經可有聲音嘶啞。 早期均在一側甲狀腺發現一腫塊,活動可隨吞嚥上下運動。早期甲狀腺癌很難與良性腫瘤區別,透過細針穿刺可增加診斷的機率,但並非百分之百準確。而造成甲狀腺癌原因很多,家族史、曾經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治療、低碘化的飲食,但目前尚沒有確切結論。發現甲狀腺腫瘤後,會先接受細針穿細去判別良惡性的機率。醫師在根據抽取的細胞報告會依病況安排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05-11 癌症.乳癌
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證實:這二個因素最危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2020年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乳癌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約佔新發癌症病例的11.7%,相當於所有新確診的癌症患者中,每8名就有1名是乳癌患者。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 6.6人死於乳癌而衛福部公布最新的107年癌症統計數據觀看國內發生情況,乳癌再度蟬連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乳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4位,好發年齡約在45~69歲之間,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約6.6人死於乳癌,嚴重影響婦女健康及生活品質。注意乳癌危險因子 體重過重、不運動最危險目前已知容易引發乳癌的危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喝酒、抽菸、環境荷爾蒙、晚婚生子等。其中,IARC最新研究提到全球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應注意「體重過重和缺乏運動」。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醫師指出,肥胖為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要如何分辨是否肥胖或進一步量化肥胖程度,並非靠肉眼觀看外型胖瘦或體重數字來做為判斷,可用BMI數值(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體重是否在理想範圍或已異常超重;另外,腰圍也是一項重要的參考值,男性理想腰圍勿超過90公分、女性理想腰圍應控制在80公分以內。定期乳房檢查 早期存活率高達95%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政府提供45~69歲婦女及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降低40%的乳癌的死亡率。沈彥君強調,若在乳癌早期發生時及早發現並接受正規治療,乳癌5年整體存活率平均可高達85%,其中0~1期乳癌存活率可高達95%以上,第2期的乳癌也有89%的存活率。45歲以下婦女乳房組織較緻密 搭配乳房超音波更精準值得一提的是,乳癌有年輕化趨勢,由於45歲以下婦女的乳房組織較緻密,若用乳房X光攝影做為檢查工具,其微小鈣化易受遮蔽較不清晰,使得診斷率下降,尤其對乳房腫塊的判斷效果上也較差。沈彥君建議,45歲以下的婦女朋友可利用乳房超音波做為乳房檢查的第一步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或有乳癌家族史、曾接受乳房手術等,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無輻射精密檢查更可有效提高診斷的精準度。延伸閱讀: ·胸前長痘痘小心是乳癌警訊! 醫列「致癌習慣」:快戒吧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 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塑膠餐具、香水少用 
-
2021-05-10 癌症.頭頸癌
嘴破、牙齒動搖別輕忽!出現6種徵狀小心是癌警訊
依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口腔癌佔所有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5位,好發年齡多集中在40-70歲之間,且近年來年齡有下降趨勢,臨床上不乏二、三十多歲的案例,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口腔癌危險因子  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耳鼻喉科欒智偉主任指出,造成口腔癌及癌前病變的風險因子有檳榔、香菸、酒精類飲料、不良之口腔衛生與假牙、食用辛辣食物等易造成口腔內長期刺激之生活習慣。此外,當口腔內有不正常的腫脹、潰瘍或硬塊,產生不明原因的疼痛或麻木;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如刷牙、剔牙),出現不明原因的出血,黏膜表面出現白色或紅色的斑塊;而上述症狀超過10 天以上都沒有癒合,即有可能是口腔病變之症狀。 口腔自我檢查 6重點需注意 欒智偉主任分享,除每半年到一年看醫師作口腔健康檢查,平日也要注重自我檢查,口腔健康檢查的重點:(1)注意口腔黏膜有沒有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如白斑、紅斑。(2)超過二週以上尚未癒合的慢性口腔黏膜潰瘍。(3)口內或頸部任何不明原因的腫塊。(4)注意舌頭的運動和知覺。(5)顎骨的局部腫大造成臉部不對稱,牙齒動搖及知覺異常。(6)口腔黏膜之知覺,如燒灼感與張口度變小。早期發現存活率高 符合免費資格定期篩檢快去做口腔癌若早期發現存活率高,政府已針對有抽菸或嚼檳榔(含已戒)之30歲以上民眾,以及18歲以上未滿30歲之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欒智偉醫師強調,早期發現的個案高達8成,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及放射線治療為主;初期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有7成以上,如延宕病情到第三、四期,存活率就降至5成5以下。因此,一般民眾必需認識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及早期症狀,為了自身健康和家人的幸福,民眾應提高警覺。(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嗜吃2國際致癌物,恐早20年過世 ! 口腔「5警訊」罹癌機率高 ·3行業最易罹患口腔癌! 菸、檳榔危險因子快戒掉
-
2021-05-08 癌症.頭頸癌
喉嚨卡卡、異物感,是罹患了口腔癌嗎?醫師給解答
75歲陳先生,因喉嚨卡卡持續好幾個月就醫,原本以為是很久之前吃到的魚刺仍卡在裡面。經內視鏡檢查並無找到魚刺,但卻在左側舌根發現腫塊,建議進行切片手術。術後病理報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癌症分期為口咽癌第四期,後續接受化學放射治療,反應良好,目前持續於門診追蹤。收治個案的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王俞鈞表示,喉嚨有異物感、總是卡卡的,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症狀。有許多疾病都會造成此症狀,但在臨床上,喉嚨有異物感的患者中發現罹癌的機會不大,但若能提早診斷,及早接受治療,才會有相對好的預後。喉嚨卡卡就是罹癌?這些疾病也會導致此症狀造成喉嚨卡卡最常見的疾病,臨床上最常見原因是過敏性鼻炎及胃酸咽喉逆流症,其他如咽喉發炎、扁桃腺結石、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誤食異物、胃食道逆流、胃酸咽喉逆流症、消化道疾病、頭頸部腫瘤、頭頸部肌肉骨骼疾病、自體免疫疾病、身心科方面疾病等,也會有此症狀。他分享曾收治一位女性,因喉嚨異物感持續半年而就診。細問之下,發現還有聲音沙啞、咳濃痰、鼻塞等症狀,檢查後,發現有慢性鼻竇炎及聲帶節結。在接受藥物治療仍未改善,而進行「慢性鼻竇炎內視鏡手術」,術後,鼻竇炎症狀及聲音沙啞獲得改善,清喉嚨次數減少,聲帶節結消失,仍持續追蹤中。 詳細檢查才能確定病因,對症下藥才有效王俞鈞指出,門診遇到患者因為喉嚨卡卡、有異物感求診時,通常會先了解症狀發生情況,也會詢問過去病史、家族史、接受過的手術病史、菸酒檳榔使用等;除了基本理學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內視鏡檢查鼻、咽、喉等部位看有無病灶。臨床上,並非每個病人都能第一時間做出判斷,有時需要追蹤一段時間、安排進一步檢查才能找到病因。在同個病患身上也可能同時並存多個疾病造成喉嚨異物感,在治療上,不同的疾病會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若懷疑其他科別疾病引起,也會適時地作轉介。王俞鈞進一步說明,面對喉嚨卡卡問題,必須先判斷是哪種原因引起,不同疾病會有不同處置方式,除此之外,也應培養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戒菸、戒酒、少吃油炸和甜食等)。如就醫後使用藥物治療一段時間沒有改善,則建議接受進一步檢查,以確定病因。諮詢專家/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 王俞鈞
-
2021-05-07 癌症.乳癌
乳癌治療後10年內恐再復發? 醫籲定期追蹤
乳癌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第一名,平均每11位就有1位女性有乳癌,發生高峰在50到60歲之間,雖然治療率高,但復發機率也很高。光田綜合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暨副院長鍾元強指出,近幾年發現乳癌患者復發期有延長現象,以前追蹤5年就算過關,現在要追蹤10年以上,都還需注意可能會復發,呼籲女性務必要定期篩檢,治療後需定期追蹤檢查。不僅追蹤時間拉長,女性罹患乳癌年齡層也逐年下降。鍾元強表示,乳癌最高危險群為家族史,好發年齡在50到60歲之間,而40歲前也佔了16%;30歲前佔8%。另外,初經在12歲前、停經在55歲後的女性,因荷爾蒙暴露時間長,也屬於乳癌的高風險族群之一。過去曾在頸部或胸部做過放射線治療的病人也要小心。除了先天因素,像是後天的肥胖,BMI值大於25的女性,會增加1.3倍的乳癌罹患率。鍾元強強調,高危險群或曾罹患乳癌患者,飲食應注意,少吃植物性大豆、豆類、豆漿,還有牡蠣、鯖魚、鱔魚等容易刺激賀爾蒙增長的食物,多做運動、減輕體重,都能降低乳癌的發生率。自我檢查是否罹患乳癌,摸得到胸部有腫塊及疼痛感,這時就該找乳房外科醫師進一步檢查。鍾元強說,台灣女性因平時沒有注意,可能不容易察覺,建議定期的乳房攝影加上超音波檢查,才能完全檢查出是否有乳癌產生。依中央國健局提供45歲以上女性,每兩年可免費做1次乳房攝影篩檢,有家族史等高危險群,應40歲開始每年檢查一次。但因台灣女性一般而言乳房較小且較緻密,緻密型乳房除增加乳癌風險外,也會使一般乳房X光檢查能力下降,所以超音波檢查也顯得相對必要。鍾元強分享,有一名65歲的女性患者,12年前罹患乳癌在治療結束後,因沒有再定期追蹤,12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肺臟復發,已是乳癌第四期。還有一名30歲的乳癌患者,曾一再提醒她治療的5年內不能懷孕,但沒想到1年半後再檢查時乳癌已復發,原來是她在這段時間懷孕生子,沒多久就因乳癌轉移而過世。鍾元強強調,女性懷孕容易刺激體內女性賀爾蒙上升,提醒罹患乳癌的年輕女性,治療中至少5年內不能懷孕,後續再聽從醫師的評估建議,減少再復發風險。
-
2021-05-07 新聞.元氣新聞
骨肉瘤及時診斷 北榮推諮詢服務
小朋友跑跳嬉戲有時抱怨骨頭痛,就醫卻發現疑似長腫瘤,是許多家長的噩夢。惡性骨腫瘤發生率不高,但和良性腫瘤難以區別,若診斷不夠精確,輕則讓家長虛驚一場,重則讓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或延誤治療。台北榮總推出「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幫助病人盡快得到正確診斷,也提供全台醫師後援。骨腫瘤是最容易被誤診的疾病之一,台北榮總骨腫瘤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生長痛可能被誤為骨腫瘤,5至15歲孩子三分之一有非骨化纖維瘤,國內骨腫瘤權威、副院長陳威明的門診,幾乎每個月都有被其他科別轉診而來的小患者。吳博貴說明,非骨化纖維瘤經X光看似骨骼破了一個大洞,卻是良性疾病,若非骨腫瘤專科醫師看診,常被認為骨頭有問題,家長從聽到的那一刻起,就吃不下睡不著,開始瘋狂上網找資料,打聽該去那兒看診,做出最壞的打算。但非骨化纖維瘤不需特別處理,絕大多數會癒合消失。吳博貴難忘家長聽到孩子骨骼沒問題的表情,如重獲新生。這不只是白操心的問題,若被誤認為骨腫瘤而動手術,孩子曝露於感染與麻醉風險,動到生長板更影響日後發育。相反的,惡性骨腫瘤占所有癌症百分之零點六到七,發生率不高,但若被當作良性疾病,嚴重影響預後,臨床發現,若患者先接受推拿或按摩,可能導致腫瘤轉移,治療程序不適當,更可能面臨截肢。為盡量減少父母不必要的擔心,也希望患者盡快診斷治療,「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因此成立,醫師以實名制加入,上傳去除個資的患者影像等資料,由吳博貴等骨腫瘤醫師義務輪值,協助初步判斷。陳威明表示,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由受過骨腫瘤完整訓練的醫師們自動自發,以志工精神幫忙,他身為老師,當他們的後盾,看到學生認真和無私付出,內心滿足和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也符合個人「與人共好」的信念。陳威明指出,這樣的諮詢方式對偏鄉、離島或缺乏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及診所,可提供迅速的免費服務,若發現X光片有些問題,也會立即介紹病患就近至有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尋求正確診斷和治療,讓不同體系的醫師加入照顧骨腫瘤病患的行列。醫學辭典骨肉瘤(Osteosarcoma)骨肉瘤是兒童與青少年(10至20歲)最好發的原發性骨頭惡性腫瘤,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名新病例,男女比例大約六比四。骨肉瘤與遺傳關係不大,常見原因有三,分別是基因突變、由其他骨腫瘤轉變及致癌物接觸史。好發任一骨頭,最常見膝蓋附近,包括位於膝蓋上方的遠端股骨、下方的近端脛骨、肩膀附近的端肱骨,以及髖關節附近的近端股骨。常見病徵是睡眠或運動時,膝、髖及肩關節骨頭疼痛、痠痛,也可能摸到腫塊。若疑似或確診骨肉瘤,切勿在患部進行推拿、熱敷、針灸或拔罐等,以免腫瘤受外力影響而擴散。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醫: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易淋巴轉移!
沒有大脖子 也要注意甲狀腺結節? 「明明沒有大脖子,也要注意甲狀腺問題?」頸部外觀腫大是一般人注意甲狀腺疾病的首要,然而,沒有明顯徵兆的甲狀腺結節,也可能隱藏看不見的「壞東西」?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杜青玲醫師指出,大體解剖研究中發現約50%具有甲狀腺結節。隨著年齡增長,甲狀腺結節盛行率會逐步升高,超音波檢查中近65%成人會發現甲狀腺結節。 杜青玲醫師說明,一般人若是在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建議找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並透過細針抽吸抽出結節細胞,進一步確認是良性或惡性。一般說來,貝賽斯達細胞學分類 (Bethesda category) IV以上的甲狀腺結節,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杜青玲醫師表示,良性甲狀腺結節的定義,是惡性機率小於3%,所以不能全盤忽略惡性的可能性。再加上部份病人甲狀腺結節數量眾多,每顆結節良惡性不同,其中一顆結節是良性,不代表所有結節都是良性,病人務必要定期追蹤。 無論惡性良性 接受甲狀腺切除術後都要吃藥? 一旦細胞學檢查出惡性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全切除手術是第一線標準治療。杜青玲醫師說明,甲狀腺主管人體新陳代謝,因甲狀腺癌而切除甲狀腺的病人,術後需長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若未適當補充,病人可能會發生體重增加、怕冷、便秘、嚴重者可能心臟衰竭及昏迷。 杜青玲醫師表示,甲狀腺癌病人補充高量荷爾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甲狀腺荷爾蒙可以抑制腦部分泌的甲促素,因為一旦甲促素過度分泌,很容易造成甲狀腺癌的復發。因此必須壓抑甲促素分泌,降低甲狀腺癌復發的風險。 因良性結節造成壓迫症狀而接受甲狀腺切除術的病人,術後需追蹤甲狀腺功能,若追蹤過程發現甲狀腺機能低下,必須補充甲狀腺荷爾蒙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唯不用過度壓抑甲促素。 醫師提醒,補充甲狀腺荷爾蒙,要注意空腹單獨服用,通常建議一起床就吃藥,間隔1小時後再吃早餐,避免與其他藥物、食物共同食用。因甲狀腺癌而接受甲促素抑制療法的患者因接受較高劑量的甲狀腺素治療,易有骨質疏鬆,需適時補充維他命D與鈣片,需要時可接受骨質密度掃描檢查。 年輕甲狀腺癌更兇?恐易淋巴遠端轉移 甲狀腺結節無論是惡性或良性,一般人較難從外觀與觸感判斷,必須透過甲狀腺超音波來確定。杜青玲醫師指出,近年有20多歲發現甲狀腺癌的病人,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卻因為自身年輕不以為意,拖延3、4年後才確診為甲狀腺癌,需要接受甲狀腺全切除與放射碘治療。 杜青玲醫師提醒,年輕患者的甲狀腺癌有時更具侵犯性、細胞型態更兇,也容易有頸部淋巴結、肺部、骨頭轉移等狀況。提醒年輕人不可掉以輕心,忽略甲狀腺惡性結節的風險。倘若摸到頸部偏下方甲狀腺部位有腫塊,建議盡快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接受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甲狀腺結節需要開刀嗎?放著不管會變甲狀腺癌?醫師解答「大脖子」真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陳威明接任亞太骨腫瘤學會理事長 負壓手術挽救少女不截肢
台北榮總治療骨肉瘤成績斐然,團隊不輕易放棄任何一個有機會挽救的肢體,目前截肢率不到百分之五,低於全球文獻報告的平均截肢率。截肢率低,部分是因為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獨步全球,台北榮總自體生物性重建技術持續改良中,亞太骨腫瘤大會上個月在日本舉行,陳昭銘的口頭論文獲得第二名,題目便是尋找改良材料,讓膝、髖關節軟骨不受生物性重建影響。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則經由同步視訊,從現任理事長、日本岡山大學教授尾崎敏文手中接下亞太骨骼肌肉系統腫瘤學會新任理事長,這是第一次由台灣接下重任,若全球疫情控制穩定,預計後年在台舉辦亞太盛會,展現台灣醫療實力及擴大影響力。而現今疫情之下,台北榮總依然為了照顧全球病童而努力,三月時,為了讓來自東南亞的十七歲少女保留骨本,等不及十四天隔離期滿就緊急手術 ,因為在負壓手術室,醫師穿著厚厚防護衣,在空調效果不佳的負壓手術室裡揮汗動刀六小時。少女來自東南亞醫療先進國家,熱愛登山和運動,她當醫師的父親打聽到台北榮總的治療成績,尤其生物性重建技術可讓肢體保留骨本,於是不畏疫情,向衛福部提出緊急申請,突破許多關卡遠道而來。由於她的骨骼已被癌細胞嚴重侵蝕,再不動手術就可能骨折甚至需要截肢,入境第三天就緊急手術。手術由陳威明、陳昭銘及多位醫護一同進行,這也是陳威明首次在北榮因應疫情設立的負壓手術室為患者手術。由於負壓手術室中的冷氣也被抽走,無法有效降溫,醫護又得穿防護衣、隔離衣、N95口罩及面罩,加上骨科開刀需要電鋸和鐵錘,醫師汗如雨下,從旁協助的護理人員一直幫忙擦汗,大家還得小心翼翼,別讓汗水滴到手術傷口。陳威明開了三萬台刀,他說這一台刀讓他刻骨銘心、永遠難忘,也深刻體會疫情期間第一線醫護的辛苦。治療骨肉瘤治療,患者必須先化療, 再切除腫瘤,並接受生物性重建,術後再接受化療。少女的手術非常成功,成功保留肢體,她決定留在台灣完成後續治療。她告訴醫療團隊,台灣真的是好地方,感謝台灣醫護,並深深愛上台灣。自體生物性重建是將長了腫瘤的骨頭取出,在體外接受高劑量放射線或液態氮超低溫冷凍,殺滅腫瘤後,再植回體內。陳威明解釋,自己的骨頭沒有排斥及尺寸不合的問題,日後更保留活細胞再長入、骨頭活化的機會,絕對比重重的鋼骨好,孩子不需要從此成為鋼骨人。●骨肉瘤(Osteosarcoma)骨肉瘤是兒童與青少年(10至20歲)最好發的原發性骨頭惡性腫瘤,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名新病例,男女比例大約六比四。骨肉瘤與遺傳關係不大,常見原因有三,分別是基因突變、由其他骨腫瘤轉變及致癌物接觸史。好發任一骨頭,最常見膝蓋附近,包括位於膝蓋上方的遠端股骨、下方的近端脛骨、肩膀附近的端肱骨,以及髖關節附近的近端股骨。常見病徵是睡眠或運動時,膝、髖及肩關節骨頭疼痛、痠痛,也可能摸到腫塊。若疑似或確診骨肉瘤,切勿在患部進行推拿、熱敷、針灸或拔罐等,以免腫瘤受外力影響而擴散。
-
2021-05-07 癌症.其他癌症
及時診斷 台北榮總成立骨腫瘤諮詢服務平台
小朋友跑跳嬉戲有時抱怨骨頭痛,就醫卻發現疑似長腫瘤,是許多家長的惡夢。惡性骨腫瘤發生率不高,但和良性腫瘤難以區別,若診斷不夠精確,輕則讓家長虛驚一場,重則讓孩子接受不必要的手術或延誤治療。台北榮總推出「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幫助病人盡快得到正確診斷,也提供全台醫師後援。骨腫瘤是最容易被誤診的疾病之一,台北榮總骨腫瘤中心主任吳博貴指出,生長痛可能被誤為骨腫瘤,非骨化纖維瘤也容易造成混淆,這是常見骨科良性疾病,五至十五歲孩子發生率達三分之一。國內骨腫瘤權威、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的門診,幾乎每個月都有被其他科別醫師轉診而來的小患者。吳博貴說明,在X光影像中,非骨化纖維瘤看似骨骼破了一個大洞,若非骨腫瘤專科醫師看診,常被認為骨頭有問題,家長從聽到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吃不下睡不著,開始瘋狂上網找資料,打聽該去那兒看診,開始做最壞的打算。非骨化纖維瘤不需特別處理,百分之九十九會癒合消失。吳博貴難忘家長聽到孩子骨骼沒問題的表情,如同重獲新生。不只是白操心的問題,如果被誤認為骨腫瘤,因此動手術,孩子就曝露於感染與麻醉的風險,動到生長板更影響日後生長。相反的,吳博貴說,惡性骨腫瘤占所有癌症百分之零點六到七,發生率不高,但若被當作良性疾病,嚴重影響預後,臨床發現,若患者先接受推拿或按摩,可能導致腫瘤轉移,治療程序不適當,更可能面臨截肢命運。為盡量減少父母不必要的擔心,也希望患者盡快診斷治療。吳博貴大學時曾在北榮毒藥物諮詢中心打工,半夜輪值接聽回答全台諮詢電話,現在社群發達,於是他想到可成立 「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醫師以實名制加入後,上傳去除個資的患者影像等資料,由吳博貴等骨腫瘤醫師義務輪值,協助初步判斷。目前AI協助診斷正夯,但吳博貴指出,骨肉瘤生長部位和型態多變,患者又少,AI診斷發展不易,透過平台諮詢是目前最好的方法。陳威明表示,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諮詢服務」社群平台由受過骨腫瘤完整訓練的醫師們自動自發,以志工精神幫忙,他身為老師,支持到底,當他們的後盾,看到學生認真和無私付出,內心的滿足和喜悅,無法用言語形容,這也符合個人「與人共好」的信念。陳威明指出,這樣的諮詢方式對徧鄉、離島或缺乏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及診所,可提供迅速的免費服務,若發現X光片有些問題,也會立即介紹病患就近至有骨腫瘤醫師的醫院,尋求正確診斷和治療,讓不同體系的醫師一起加入照顧骨腫瘤病患的行列。●骨肉瘤(Osteosarcoma)骨肉瘤是兒童與青少年(10至20歲)最好發的原發性骨頭惡性腫瘤,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名新病例,男女比例大約六比四。骨肉瘤與遺傳關係不大,常見原因有三,分別是基因突變、由其他骨腫瘤轉變及致癌物接觸史。好發任一骨頭,最常見膝蓋附近,包括位於膝蓋上方的遠端股骨、下方的近端脛骨、肩膀附近的端肱骨,以及髖關節附近的近端股骨。常見病徵是睡眠或運動時,膝、髖及肩關節骨頭疼痛、痠痛,也可能摸到腫塊。若疑似或確診骨肉瘤,切勿在患部進行推拿、熱敷、針灸或拔罐等,以免腫瘤受外力影響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