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腦腫瘤
共找到
59
筆 文章
-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43 現首例青少年死亡 再增8個月大童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43例中重症個案,151例死亡個案,其中包括首例青少年死亡,為15歲男性,因心肌炎死亡;另有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女嬰,因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243例,包括中症124例、重症119例。死亡151例中,個案年齡介於0歲至90多歲,110例未打滿三劑疫苗、87人80歲以上、146人具有慢性病史。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八個月大女嬰,有先天泌尿系統疾病。5月31日發燒,疑似因手術造口滲透造成感染 ,當天入院採檢陽性,但仍於6月1日手術,入住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出現心跳、血壓、氧氣濃度下降情形,後因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6月2日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36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3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6人死亡。死亡個案另有一例15歲男性,無慢性病,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20日發燒、5月22日採檢陽性,到29日都採居家照護。個案解隔後5月30日在學校突然昏倒,送醫已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過世。經司法相驗,死因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併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表示,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兩例,此為首例死亡個案。另一例重症個案為4月27日公布的15歲女性,出現肺炎症狀,已於5月5日拔管,5月中旬解隔。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 兒醫:國外經驗較少見
疫情嚴峻,昨新增二五二名中重症病例、一二四名死亡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死亡個案包括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並長期使用呼吸器的九歲男童,確診後血氧濃度變差、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兒童重症個案累計卅五例,其中十七例為腦炎,八例為肺炎、兩例敗血症、三例哮吼症、四例家中死亡,一例共病腦腫瘤,十五人已死亡。為交流重症兒童救治經驗,疾管署昨天再次舉辦案例研討會,五家醫院分享七名重症兒童案例,年齡介於八個月到十歲,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經驗較為少見的,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最近收治一名七歲三個月男童,五月廿三日發燒,初次急診PCR陽性確診,Ct值十三,出現惡心、嘔吐、活力下降等情況。領藥後回家休息,睡覺睡到一半,手臂高舉,姿勢奇怪,並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送至急診時病情惡化,意識改變,無法辨識自己身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體溫超過四十度、眼睛上吊、心跳血壓下降,狀況危急;影像檢查顯示右腦腫脹、肺部無常。入住加護病房後情況改善,預計本周出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只小孩,大人如果出現致病性腦炎,也可能語無倫次、看到幻覺,而說出聳動的言語,這是大腦皮質受到影響的臨床表現,神經系統病變都可能發生,並不專屬於新冠病毒引起的腦炎。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2人 9歲童先天心臟病併新冠亡
國內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252例、死亡個案124例。死亡個案中包含一例九歲男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先天性心臟病併新冠肺炎、多重器官衰竭過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9歲至90多歲,81例未打滿三劑疫苗、70人80歲以上、116人具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有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期間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之後出現血氧變差、肺炎惡化等情況,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中重症新增252例,包括中症143例、重症109例。其中一名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有癌症轉移病史,因新冠肺炎併呼吸窘迫,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累積34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2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5人死亡。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我們都要死了!」7歲確診男孩囈語 人還在加護病房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嚴峻,已導致34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其中14人死亡。疾管署今上午再次舉辦兒童新冠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研討會,共有5家醫院分享7名個案救治經驗。由林口長庚醫院收治的一名7歲男童發燒當天就到急診,拿藥回家休息後,半夜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母親連忙再次送醫,目前還在加護病房,預計下周可以拿掉強心劑,出加護病房。今天報告的兒童重症個案年齡最大10歲,年紀最小僅8個月,其中4人已出院,3人還在住院中。包括一名8個月大女嬰(住院中)、5歲發展遲緩女童(已出院)、2歲3個月女童(已出院)、7歲3個月男童(仍在加護病房)、10歲9個月男童(已出院)、1歲6個月男童(已出院)、6歲男童(昨天轉出加護病房)。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李恩沛表示,7歲3個月大男童5月23日發燒當天就到急診,當時Ct值13,有噁心、嘔吐、活力下降的情況。在急診拿藥後回家休息。男童睡覺睡到一半,忽然手出現很奇怪的姿勢,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媽媽說「你傻啦!」然後連忙送他回急診。李恩沛表示,男童到院時心跳高達每分鐘160下,眼睛上吊,外院腦部影像顯示右腦有局部腫脹。男童在急診血壓下降,而且無法辨識自己人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但肺部影像卻無異常。男童入住加護病房,因為心律不整、心跳低到每分鐘40、50,得使用強心劑。預計下周可拿掉強心劑、出加護病房,如果病毒量低到可滿足解除隔離,也會再次安排腦影像追蹤。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報告經驗較為少見的。究竟這是不同人種之間的差異?還是台灣疫苗覆蓋率的問題?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並思考國外的經驗是否能完全複製在台灣,這些都需要去探討。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34例,17案例是腦炎、7名肺炎、2名敗血症、3例哮吼,1例共病(腦腫瘤)及4例家中死亡,經法醫認定與COVID-19有關;上述個案已有14人死亡,5名合併腦炎、3人肺炎、1例敗血症、1例共病(腦腫瘤)及4例家中死亡。
-
2022-06-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男童確診到死亡僅4天 增2重症童疑腦炎
今新增6萬8118例本土個案,其中中重症個案496例,死亡個案增加152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最小死亡個案,為一名1歲男童,本身有先天心臟疾病,長期臥床,確診後出現呼吸困難、低血氧,經搶救不治,從確診到發病不到4天。莊人祥表示,今天死亡個案152例中,年齡從未滿10歲到90歲以上,有144人有癌症等重大疾病或慢性疾病,有97人沒有施打三劑疫苗,有87人年齡超過80歲,其中死亡個案年齡最小,為一名1歲男童。莊人祥指出,1歲男童有先天心臟疾病,長期臥床住院,5月28日出現呼吸困難、低血氧,X光檢查右側肺部浸潤嚴重,經醫院採檢陽性確診,診斷為呼吸窘迫併右側肺炎,並轉到該院的負壓加護病房隔離,期間投藥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等,但男童病況不佳,5月31日病逝。另新增2名重症疑似腦炎兒童,包括5歲及6歲。莊人祥表示,5歲兒童是5月27日發高燒,期間有服藥但仍斷斷續續發燒,2天後5月29日才到醫院急診,收治加護病房,有用類固醇、瑞德西韋治療。莊人祥指出,6歲兒童則是6月1日出現發燒、意識改變,體溫升高到39.7度,到醫院採檢確診,經檢查為腦水腫,醫院投以降腦壓藥物及瑞德西韋,目前仍在治療中。目前國內兒童中重症累計34例,重症個案分別有17例腦炎、7例肺炎、2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共病。其中14人死亡,包括5例腦炎、4例家中死亡、3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腦腫瘤共病。
-
2022-06-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歿+144例、90人未打滿3劑疫苗 再增9歲確診童家中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新增144例死亡個案、413例中重症個案。死亡和中重症個案雖未破新高,但再度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一名九歲男童於家中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個案包括413例中症、291例重症。死亡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135人具有慢性病史、90人未接種滿三劑疫苗、78人超過80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於家中死亡。羅一鈞表示,個案本身有橫隔膜疝氣,已經康復。由親戚照顧,5月28日出現嘔吐症狀、29日下午送醫前一小時,由照顧者發現個案出現語無倫次、意識不清的情形,緊急由119送醫,到院時已無生命跡象。個案快篩陰性但PCR陽性,急救30分鐘無效死亡,行政相驗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肺炎確診。羅一鈞表示,這名個案從嘔吐到過世僅短短的兩天,但沒有其他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死因沒有辦法明確研判是新冠病毒導致的肺炎、腦炎或是其他症候群所引起,但因為相驗有新冠肺炎確診,因此歸於新冠死亡個案。不過好消息是,腦炎個案除五例死亡外,其餘十人都已不須使用呼吸器病況穩定。目前兒童累計30例,包含腦炎15例、肺炎六例、敗血症二例、哮吼二例、腦腫瘤共病一例、家中死亡四例;死亡個案增至13例。
-
2022-06-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死亡再增2例 最小個案1個月大男嬰在家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240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12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出現兩例兒童個案,皆於家中死亡,包括一例最小個案,為一個多月大男嬰。另外,也新增一名兒童重症個案,為九歲多男童,併發腦炎仍在住院治療中。指揮中心說,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0歲至90多歲,115人有慢性病、84人未接種滿三劑疫苗、71人超過80歲以上。其中,一名一個多月大男嬰本身早產,有肺部疾病,其同住家人確診。個案於5月24日發燒但未就醫,5月25日上午家人發現個案沒有反應、昏迷,有缺氧發紫的情形。由警察陪同到醫院採檢PCR陽性並確認無生命跡象,經過司法相驗診斷為新冠病毒感染及呼吸衰竭死亡。另一名為印尼籍五個月大女嬰,由母親友人照顧。5月14日發燒,自行服用退燒藥,15日發現女嬰已昏迷,有缺氧發紫情形,送醫已無生命跡象,經過行政相驗,死因為感染新冠肺炎合併心肺衰竭。這案在照顧部分還有通報社政、警政處理,目前先根據行政相驗結果列為新冠肺炎個案。另外,240例中重症個案,包括136例中症、104例重症。其中,一例9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29日發燒至39至40度,快篩陽性,並且出現抽搐和意識變化。家長帶到急診懷疑腦炎,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抗癲癇藥等藥物治療,於一般病房治療無使用氧氣,生命徵象穩定,還在住院治療中。目前兒童重症累計29例,包含腦炎15例、肺炎六例、敗血症二例、哮吼二例、腦腫瘤共病一例、家中死亡三例;死亡個案增至12例。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78例 羅一鈞:再增2童腦炎
國內新冠肺炎新增145例死亡個案,再創新高。另新增37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44例、重症134例。其中重症個案再增兩名兒童個案,分別為一歲女童及六歲男童,皆為疑似腦炎,所幸皆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治療恢復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45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歲至90多歲,有136例有慢性病、102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95人超過80歲。其中30多歲男性本身有慢性腎病史,曾接種兩劑疫苗,因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死亡。重症個案中,再增兩名兒童個案。其中,一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於5月25日發燒,5月26日檢驗陽性,當天赴急診經醫師評估適合返家,但於返家途中出現全身抽搐再送回急診。當時出現意識變化、呼吸窘迫而插管急救,臨床診斷為疑似腦炎,且電腦斷層有輕微腦腫脹。個案使用抗癲癇藥物、免疫球蛋白、類固醇等藥物治療,於5月27日意識恢復,移除呼吸器,已轉轉一般病房。目前無發燒,生命徵象穩定無需用氧。另外一名六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於5月21日發燒,到醫院採檢確診後在家服藥,但食慾、活力減退,於5月24日出現全身抽搐,送醫住加護病房,診斷疑似腦炎。5月25日插管使用呼吸器,5月27日拔管,目前使用高流量氧氣鼻管治療中。曾使用瑞德西韋、免疫球白、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目前兒童重症22例,其中11例腦炎、六例肺炎、二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一例家中死亡,以及一例共病腦腫瘤。兒童死亡則維持10例,五例腦炎、兩例肺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以及一例共病腦腫瘤。不過兒童重症個案也有好消息,羅一鈞表示,仍在治療中的六例腦炎兒童個案,已有五例拔管移除呼吸器,病況好轉。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權威專家:救活腦炎童 不能留後遺症
國內兒童染疫併發腦炎情況備受關注,至今十名兒童死亡,其中五例腦炎、二例肺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一例腦腫瘤。兒童腦炎病例增加,臨床表現多樣化,小兒科權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喊話,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且兒童治療不只要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兒童確診引起嚴重併發症,指揮中心五月廿一日訂定「兒童臨床處置相關指引」後 ,昨天又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台中榮總兒童心臟科主任詹聖霖引用美國數據推估,國內十八歲以下可能染疫數恐達八十萬,中重症數落在二至六萬人,死亡數三二○至八四○人。不過,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國內一發現兒童出現神經性重症病例,兒科馬上動員,立即訂定相關指引,請大家不要用美國模式推估,「我不相信台灣會有這樣的結果」,請大家對台灣的醫療要有信心。林奏延表示,雖經相關醫學會制訂新冠兒童腦炎治療處置指引,兒科醫師處理腦炎有很大的進步。但他強調,針對腦炎兒童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找出治療關鍵、疾病變化的時間點,第二是兒童治療不是只有救活,是要讓他們沒有後遺症的治療。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喊話學會建議指揮中心恢復三級警戒。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且一、兩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病毒,多是大人帶回來,建議民眾若家中有一至二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五至十一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三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由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詹聖霖引用美國數據,二○二○年三月至去年十二月,十八歲以下有八萬二七九八人染疫,無症狀占六成六、輕症二成七、中症百分之五、重症百分之二;依內政部公布十八歲以下約四百萬人推算兩成染疫率,全台十八歲以下將有八十萬名染疫,以兩種模型推估,中重症數落在二至六萬人,死亡數三二○至八四○人。
-
2022-05-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已逾千人染疫亡 累計兒童10死、20重症
國內疫情維持高原期,昨天新增八萬八三五例本土案例,中重症四○八例、一二七例死亡,中重症及死亡病例人數再創新高,今年本土死亡人數累計已達一○五八例,其中有十例為兒童。目前確診三天內死亡案例約為百分之四十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些患者轉變為重症速度快,涉及醫院治療,將進行分析報告。住院人數少於出院首見昨天本土病例中,快篩陽性確診占七成三。陳時中表示,疫情發展至今,昨天首度出現住院病患人數少於出院病患,空床率從三成增加至三成三左右,急診人數就醫人數約兩萬五千人,也是這段時間相對低點。他認為,應是快篩陽即確診政策上路後,稍微減輕醫院與急診的壓力。先前預估疫情將在五月下旬達高峰,陳時中表示,原先預估高峰落在五月廿二日,單日確診數低推估為十萬、中推估十五萬、高推估廿萬。但從五月十八日增加八萬五千多例,十九日達九萬例,廿七日增九萬四千多例,昨天又退回至八萬多例,確診個案大多在八、九萬例間浮動,疫情處於高原期,未來發展還要觀察。20重症童 9腦炎6肺炎國內昨增四○八例中重症案例,今年中重症已累計四四三九例,其中兒童重症個案廿例,當中九例為腦炎、六例肺炎、二例敗血症、一例哮吼症、一例家中死亡、一例腦腫瘤。昨新增兩例兒童死亡個案,分別為六歲及五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國內至今累計十例兒童死亡案例。針對兒童染疫,衛福部疾管署昨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線上研討會,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因為兒童治療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昨天表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恐引起腦部病變,憂心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起細胞激素風暴、血管內皮細胞受傷、其他器官受損導致代謝異常,呼籲家長別挑廠牌,盡早帶孩子接種疫苗。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1.5昨單日致死率達千分之一點五,是否偏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每天公布的死亡病例都以回溯方式計算,重症及死亡會落後確診數一至兩周,死亡率都超過千分之一,但這樣無法看出實際狀況,應觀察長期趨勢,以今年一百七十多萬確診個案,死亡案例一○五八例,致死率為萬分之六。指揮中心廿三日公布統計指出,個案從染疫到死亡,有四成七落在三天內,三成三落在三天到七天。陳時中表示,三天內死亡的個案很可能很快就併發重症,不適合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最近會分析死亡相關數據,再提出報告。國內長照機構染疫死亡約占二成七,指揮中心昨宣布,免費提供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每人三劑快篩試劑;另新增遊民及獨居長者領取免費快篩,估計約有八十一萬人受惠。
-
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年逾千人染疫亡!今127死亡含2男童 因腦水腫、腦腫瘤不治
國內今新增408例中重症個案,127例死亡個案,包括293例中症、115例重症,確診數及死亡數雙雙創單日新高。指揮中心統計,今年累計至今本土確診中重症個案4439例、死亡數1058例。今新增2例兒童死亡個案,為6歲男童及5歲男童,死因分別為腦腫瘤併發神經休克、肺炎併呼吸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127例死亡個案中,年齡介於小於10歲到90多歲,特別說明2名小於10歲的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6歲男童為5月13日曾提報的中症個案,後續因轉為重度及死亡。先前並不知他有任何慢性病史,在5月8日出現嘔吐、腹痛,且低燒37.7度,送急診採檢PCR確診,5月9日出現意識改變、發燒、抽搐、缺氧等,緊急插管住進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指出,原懷疑6歲男童是腦炎,但5月10日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男童小腦有腫瘤壓迫腦幹,導致腦水腫,經切片確認為惡性腫瘤,因此後續住院同步治療新冠肺炎及腫瘤引起的腦壓升高。但遺憾是病程併發嚴重神經性休克,生命跡象難以維持,不幸於5月21日過世,死因診斷腦腫瘤併發神經性休克,而新冠肺炎不是主要死因,歸類在共病。另一名5歲男童死亡個案,羅一鈞表示,5歲男童有肌肉系統疾病,是先前曾公布過的個案,5月17日出現腿痛、昏厥,經確診染疫由醫院收治,因出現肺炎、呼吸衰竭惡化,不幸於5月19日過世,死亡診斷為肺炎併呼吸衰竭。目前累計10例兒童確診死亡個案,包括5例腦炎、2例肺炎、1例敗血症、1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今新增1名兒童重症個案,羅一鈞表示,一名7歲男童有先天性代謝性疾病,5月24日發燒到39.1度,出現間歇性抽搐達15分鐘,有步態不穩、眼神跟走路偏右,加上呼吸喘、無法言語,送急診時發生意識變化,經PCR檢驗陽性。羅一鈞指出,7歲男童因有神經學變化,一度懷疑腦炎,有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穩定生命跡象,使用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好消息是在治療後恢復不錯,5月27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目前還在醫院病房觀察中。目前兒童確診重症個案累計20例,包括9例腦炎、6例肺炎、2例敗血症、1例哮吼、1例家中死亡、1例腦腫瘤。羅一鈞表示,另一位20多歲年輕重症個案,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出現肺炎跟呼吸窘迫,目前在加護病房插管治療當中。
-
2021-12-09 癌症.肝癌
肝癌轉移胃 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真光刀三管齊下有效
1名64歲B肝患者未定期追蹤,幾年前被確診肝癌,原本病情獲控制,不料年初因解黑便、腹痛就醫,經胃鏡切片檢查發現肝癌轉移到胃部,由於患者不願開刀,評估後建議採取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和真光刀放療三管齊下,終於讓胃腫瘤完全消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許樹湖指出,患者罹有B肝,本即是肝癌高危險群,因沒有定期回診追蹤,多年前曾因經常頭痛、臉部不自覺抽搐,赴醫檢查發現為肝癌轉移到腦部,當時曾接受腦腫瘤切除手術、標靶藥物和放射治療,病情一度獲得控制。不料今年初又因解黑便、腹痛,發現肝癌轉移到胃,雖然也可透過胃切除手術根除胃部腫瘤,但術後恢復較久,及術後狹窄癒合不良滲漏等可能出現的併發症,患者不願開刀,故安排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和真光刀放射治療。他說,肝癌轉移到胃非常罕見,且症狀與一般胃潰瘍相似,患者因出現持續性上腹痛、解黑便、嘔血、全身虛弱、體重減輕、持續性發燒等症狀就醫,才發現罹患胃腫瘤。目前治療以局部手術切除腫瘤為最佳方式,有機會達成完全治癒的目標,但仍需透過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等系統性治療多管齊下,才能降低復發機率。若不能或不適合手術者,則可考慮接受真光刀放射治療,是很好的局部治療方式,可達到類似切除的目的。放射腫瘤科主任王博民表示,因肝癌細胞對放射治療具抵抗性,通常需要較高劑量才有機會控制病情,且使用劑量往往超過胃部周邊器官的耐受度,因此經評估,建議使用真光刀治療,它能透過呼吸導航系統來監測患者的呼吸頻率,精準掌握胃部腫瘤的位置,治療過程不傷害周邊正常組織,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殺死癌細胞,經4周進行20次療程後,至今完全無復發或殘存腫瘤。許樹湖提醒,癌症經治療後,無論治癒或穩定控制,仍需遵從醫囑持續追蹤。平時注意飲食習慣,建議定時定量、採高蛋白與低糖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細嚼慢嚥、多攝取不加工的原型食物,才能避免癌症復發。
-
2021-10-09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鑽研顱底手術,成為腦腫瘤手術權威!亞大醫院院長許永信以病人為中心,樹立業界典範
國內腦腫瘤手術權威許永信,五年前接掌全新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以「外科醫師」身分帶領醫院,讓亞大醫院從甘蔗田蛻變為收治急重症患者的醫學重鎮,至今已完成600多例腦部手術、2800多例脊椎手術、治療逾5500多例癌症病患,達國內醫學中心醫療處置水準。挑戰高難度 鑽研顱底手術 許永信從就讀醫學院開始,就決定要當外科醫師,且對顱㡳手術特別感到興趣。腦部的構造分為大腦、小腦及腦幹,就腦腫瘤生長位置而言,顱底是相當特殊的,因為位置深,靠近腦幹,有重要顱神經及腦血管,手術有相當困難度及危險。不論是腦腫瘤手術、腦血管手術,隨時都可能面臨患者突發狀況,可訓練醫師面對病患危急時克服壓力沉著應戰,也養成他長期面對壓力,投注心力研究出一些特殊的手術方法。至今仍執刀的他,救治病患逾千例,強調「許氏出品,品質保證,樹立業界典範」。從爬山啟發 給自己訂目標許永信大學時代常背40公斤行囊爬山,從中獲得啟發,「人必須給自己訂定目標」,他習慣在登山前帶上一顆橘子,登頂吃橘享受眼前美景,當做給自己的獎賞。因此成功完成手術,病患恢復良好時,他心中會有極大的成就感與喜悅。看著亞大醫院從無到有,接掌首任院長的許永信說,過去台中屯區、南投偏遠地區急重症病患都要到台中市區、台北的醫院救治,亞大醫院成立後,以「救急、救腦、救心、救命」為宗旨,免除了急重症患者舟車勞頓之苦。期許自己「繼續當外科醫師,繼續成長」的許永信,以身作則,樹立典範,讓所有醫師有所遵循。同時建立一個平台,讓病人能夠找到稱職的醫師,也讓所有醫師能保有對臨床醫學的熱情,表現醫者該有的責任感。建合作機制 團隊互相補位「醫院運作的思維,要以病人為中心。」許永信認為,病人在短時間內得到最佳的治療與照護,有賴於醫療團隊的有效運作。團隊成員建立合作機制,通權達變,互相補位就很重要。他期許亞大醫院未來透過床數增加、專科化與跨科團隊化,達到準醫學中心級的規模。許永信養生祕訣:登山潛水、寒流游泳 喜歡冒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許永信喜愛旅遊,常從事登山、潛水、球類運動,也愛聽音樂、閱讀,對生活充滿熱情。院務繁忙的他,仍會善用時間多活動,強調「運動是人生的一部分」,也鼓勵員工一起來運動,享受動靜皆宜的百樣人生。「人生在世,除了與親人愛人互動外,最重要是能實踐自己的目標,與體驗世界的美好。」許永信說,每個人的心中都應有個小園地,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與人生的趣味,人活著才會有價值感,面對困境時會有更大的勇氣。許永信還特別喜歡在寒流來襲時在室外泳池游泳,體驗萬物寂靜,腦中會浮起「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首詩。他愛開車馳騁樂趣,音響來一段帕華洛帝(Pavarotti)唱「Caruso」,是速度感與美感的最佳組合。也喜歡具冒險性與挑戰性的活動,完攀國內70多座百岳,到馬來西亞、印尼孤島潛水。許永信愛旅行,且習慣在清晨五時早起跑步,跑遍世界知名景點如羅馬競技場、舊金山大橋、北京故宮紫禁城、上海灘等,用不一樣角度認識城市面貌。除了愛聽音樂,他每周會利用時間閲讀手機中的小說,是非常有趣的體驗,腦袋中有小說的世界,也有現實的生活,在時間的軸線上交叉融入融出,好玩的是,人物從未搞混過。近年許永信多從事跑步、游泳等運動,尤其推崇跑步,不但自己跑,也鼓勵員工跑。因為運動有助於思考,他甚至從中思考出開刀新方法、人生大道理。許永信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腦腫瘤手術、腦血管手術、神經軸突生長研究、腦部矩陣電極研究現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院長學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碩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經歷:台灣顱底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腦部神經外科主任、華盛頓州立大學醫院研究員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的身體來自清淡的飲食、規律的生活、經常的運動。
-
2021-08-19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萬別大意! 一男子連日唉聲嘆氣,竟引發「呼吸性鹼中毒」
工作中,生活裡,學習上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這時很多人都會嘆上一口氣,試圖通過這種方式疏解情緒。「唉……」長久以往,嘆氣好像成了一種信號似的,一聽嘆氣聲就知道,“這人可能遇到不順心的事了”。但這氣可不能一直嘆,武漢一男子兩週前因意外摔傷導致骨折,治療時花了很多錢,還影響了工作,這讓“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倍感壓力。8月13日,他突然出現狂躁、抽搐、出冷汗等情況。據報導,他是因為過度焦慮,連日嘆氣,導致了呼吸性鹼中毒。初聽聞這則新聞大家肯定很好奇,骨折手術做完了,也很成功,怎麼會突然出現抽搐、狂躁的症狀。他患的呼吸性鹼中毒是什麼?為什麼會中毒?有什麼危害?別嘆氣,快來看。一、什麼是鹼中毒?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的酸鹼度是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血液PH穩定在7.35-7.45,這種穩定稱為酸鹼平衡。當血液PH大於7.45時稱為鹼中毒。二、為什麼會出現鹼中毒?鹼中毒分為呼吸性鹼中毒及代謝性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肺過度通氣引起動脈血中二氧化碳減少,導致血液PH高於7.45出現呼吸性鹼中毒。常見原因包括:1. 精神性過度通氣精神緊張、焦慮、害怕,氣喘吁籲、吵架、情緒激動等情況會導致人體過度通氣,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引發呼吸性鹼中毒,此種類型就是新聞中患者突然出現狂躁、抽搐的原因。2. 低氧血症機體缺氧時會出現過度通氣,是機體對缺氧的一種代償性保護,會造成二氧化碳排出過多從而導致鹼中毒。此類型常見於突然進入缺氧環境如高原、高空等環境中。3.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炎、腦膜炎、腦腫瘤、腦血管意外及顱腦損傷等疾病可能導致呼吸中樞受刺激而出現過度通氣。4. 妊娠妊娠會增加中等程度的通氣,目前認為是黃體酮刺激呼吸中樞導致的。妊娠初期由於嘔吐、飲食不足可發生酮症酸中毒。當妊娠反應過後,由於黃體酮的影響可發生呼吸性鹼中毒,有時可引起手足搐溺。◎代謝性鹼中毒鹼性物質在體內蓄積過多或酸性物質大量丟失,造成血液中HCO3-濃度升高,PH上升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常見原因包括:1. 胃液丟失過多胃部手術、高位腸梗阻時可能會發生劇烈嘔吐,大量胃酸丟失導致HCO3-升高,出現代謝性鹼中毒。2. 鹼性物質攝入過多慢性胃腸道疾病的病人,為中和胃酸,服用過量的碳酸氫鈉,導致腸道內鹼性物質明顯增多。尤其是對於腎功能不全的病人,由於腎臟調節HCO3-的能力下降,過量的鹼性物質在體內蓄積而導致鹼中毒。3. 電解質代謝紊亂,低鉀低氯導致鹼中毒老年臥床患者,進食差,長期以往會導致電解質紊亂,出現血鉀、血鈉、血氯紊亂,導致代謝性鹼中毒。三、如何判斷是否出現了鹼中毒?呼吸性鹼中毒主要表現為通氣過度和呼吸加快,四肢發麻、刺痛、肌肉顫動、眩暈、暈厥、視物模糊、抽搐等。代謝性鹼中毒輕者表現不明顯,不易識別,重症患者多有面部及四肢肌肉抽動、手足抽搐、口周及手足麻木、頭暈、躁動不安甚至昏迷等症狀。四、為什麼嘆氣會導致鹼中毒?平時簡單一句嘆氣,一聲“唉”,反復多次長吁短嘆有可能會導致呼出二氧化碳過多,出現呼吸性鹼中毒。曾有過不少“鹼中毒”的新聞:女子因遲遲等不到人過度焦慮、男子吵架太生氣,誘發鹼中毒……這些都是呼吸性鹼中毒的典型情況,平時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五、鹼中毒有什麼危害?鹼中毒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酸鹼失衡、電解質代謝紊亂,頭痛、頭暈、煩躁不安、躁狂等精神症狀,口周及四肢麻木、針刺疼痛感、甚至抽搐。抽搐時間過長會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造成不可逆性損害,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六、生活中如何緩解焦慮?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多,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身體健康的關注等等導致現代人焦慮、抑鬱症出現的越來越多。如果焦慮狀況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無法正常生活的情況,需要藥物治療和專業的心理調節。但大多數情況都處於情緒異常的狀態,還不至於影響正常的生活,這時需要改變生活方式、調節情緒來改變。建議平時多與朋友、家人交流,把不舒服的情緒釋放出來;家人及朋友的關心、理解、照顧也可明顯改善這種情況。適當鍛煉、晨練、練瑜伽,轉移注意力,把多餘的精力放在一些輕鬆舒服的事情上。聽音樂,有時間出去郊遊等一些娛樂活動放鬆心情,可明顯緩解焦慮。(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1-08-0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停課不停學 翹著二郎腿視訊上課壓迫腓神經變跛腳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近日為一名國中生診治莫名跛腳,追問之下,原來病人習慣翹腳的坐姿,COVIN-19防疫第三級警戒期間全國停課不停學,他在家視訊上課都翹著二郎腿,老師看不見所以不會糾正,長時間坐姿不正導致他的右腓神經傳導失常,產生「垂足」症狀,走路時跛行。14歲朱姓國中生半個月前右腳腳踝突然呈現「垂足」狀態,無法抬起,自行揉捏肌肉和踝都沒改善,他的父母懷疑是否罹患少年型中風等神經疾病,日前到員林醫院就診。朱姓國中生走進診間時一跛一跛,員生醫院經神經內科主任葉宗勲仔細診察,初步臆斷很可能是「右腓神經」的問題,因此詢問他停課不停學期間,一天坐在電腦前大概多久,朱姓國中生回答「都超過10小時」,葉宗勳又問「你都翹腳喔?」朱姓國中生的父親在一旁代為回答「對,他習慣坐著的時候翹腳。」「俗語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葉宗勳今天表示,朱姓國中生因為短時期內長時間改變坐姿,翹腳導致腓骨骨頭受到壓迫,使得「腓神經」傳導失常,呈現垂足 (drop foot)症狀,無法自行抬起腳板,行走時腳底板拖地。造成垂足的原因,大致分為中樞型和週型。中樞型誘發原因常見於腦中風、脊髓損傷 、腦腫瘤、頭部外傷、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週邊型則有腰椎神經損傷 、腓神經損傷、肌肉創傷等因素造成。姿勢不良是導致年輕人腓神經損傷的最常見原因,停課不停學期間,學生在家線上學習,長時間上網久坐,坐姿不良或沒定時起來活動,在家乏人糾正不良坐姿和提醒運動一下,就容易產生背痛或坐骨神經痛等症狀。葉宗勳說,只要確定診斷病因,早期對症下藥及矯正姿勢大多可恢復正常,防疫期間家長應留意孩子線上學習時間,除了不時提醒「坐有坐相」,也要讓孩子適度休息,活動筋骨,眼睛眺望遠方,避免發生「疫情線上學習症候群」。
-
2021-04-2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腦袋進水可能危及生命 引起腦壓上升即需考慮治療
大腦是人體的指揮中樞,有堅固的頭殼保護,腦袋的容積是固定的,一旦腦袋內的病變產生質塊效應,則勢必造成空間壓縮而引起腦壓增高。「腦袋進水」即是造成腦壓上升常見的原因之一。「腦袋進水」有幾種狀態,若過多的水積在腦室系統內稱為「水腦症」;若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即為「腦水腫」。腦袋進水症狀,可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到危及生命。「水腦症」俗稱腦積水,是神經外科常見的問題,指的是腦脊髓液不正常的堆積在腦室系統內,正常人每分每秒都在製造腦脊髓液,腦脊髓液經過腦室循環後圍繞在大腦和脊髓的表面,當腦脊髓液分泌過多或脊髓液流動與吸收受阻,會造成腦室擴大引起症狀。水腦症常見症狀,包括失智症、步態不穩與小便失禁。大腦導水管阻塞,可考慮內視鏡第三腦室開孔治療;其他水腦症治療,以外科引流為主,如腦室腹膜分流手術或腰椎腹膜分流管手術。「腦水腫」是過多水分子積聚在腦實質細胞內外的空間,可分為二種,與腦部直接相關常見的,包括中風、腦腫瘤與腦部感染、發炎;和腦部無直接相關的,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惡性高血壓、肝性腦病或低血鈉症與高山症。有時腦細胞受到損傷後,釋放的發炎物質影響了細胞內電解質平衡,導致過多水分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腫大,此為「細胞毒性水腫」。另外,發炎物質也可能造成腦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水分從血管進入細胞間隙,此為「間質性水腫」。腦水腫本身未必會有症狀,但如果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引起症狀,則必須考慮治療。最常用的是滲透療法治療腦水腫,亦即利用藥物製造滲透梯度,把多餘水分帶走;也可因應病情,使用類固醇來改善血管通透性,改善間質性水腦。其他治療方式,包括使用呼吸器,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引起血管收縮,降低腦壓;適當的麻醉或低溫療法減低腦部代謝,並減少發炎反應。有時可能要考慮手術將顱骨切除,提供腦部腫脹空間,可有效降低腦內壓力。
-
2021-04-08 癌症.肺癌
不抽菸無不良嗜好的她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
突性情大變 竟是肺腺癌合併腦轉移新北市一名40多歲女性不抽菸,無不良嗜好,平時對人總是輕聲細語、脾氣溫和。但去年底突性情大變,從溫文儒雅變得反應冷漠,且常常面無表情猶如撲克臉,家人起初以為是憂鬱症,帶她至三峽恩主公醫院就醫,這才檢查是近年越來越多女性會出現的肺腺癌合併腦轉移。院方立刻安排放射線治療並搭配標靶藥物治療,過程順利,腦內腫瘤消失,腫瘤指數也大幅下降,病人也找回笑容。根據台灣癌症登記資料,自民國99年起每年皆有超過一萬名國人新診斷為肺癌,而肺癌年輕化及不抽菸的肺癌病人變多,2018年更超過6000多名女性罹患肺癌,其中9成是肺腺癌。恩主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鍾道生表示,該病人腦部有轉移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認源自於肺部腫瘤,經切片證實肺癌細胞基因檢測有上皮細胞因子(EGFR)突變。因這名患者多發性腦轉移長在兩側雙側額葉,考慮病人年紀較輕,故安排以直線加速器進行弧形調控放射治療及腦部海馬迴迴避技術,避開記憶區域照射保護正常腦部,並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提高腫瘤治療效果,症狀奪得大幅改善。鍾道生指出,額葉在腦部有如控制中心抑制較基本的情緒,這部分出問題會讓人變得冷漠、性情大變、喪失意志。而過去醫界對於多顆腦腫瘤,全腦放射治療是標準治療,但是對記憶力、語言等神經功能影響較大,特別是腦部海馬迴負責認知及執行能力的管控,現在他們藉由新一代影像導引弧形放射治療可降低海馬迴的放射劑量,減少對記憶及認知功能傷害,讓腦轉移得控制同時讓病人有較佳的生活品質近年患者 多與二手菸、廚房油煙、空汙相關鍾道生提醒,以往患者多是有家族有肺癌病史、粉塵、抽菸習慣者,但近年常吸二手菸、廚房油煙或受到空汙影響導致罹癌的患者逐漸增多,建議民眾除了應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若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1-03-08 科別.腦部.神經
醫病天地/腦瘤清醒手術 避免傷及神經功能
中市20多歲李姓女子罹患腦腫瘤,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出現障礙,台中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建議施予「清醒手術」,即在摘取腦瘤時保持清醒;手術進行搭配語言認知評估測試與電生理訊號監測判讀,術後語言功能進步,未傷及其他神經功能。台中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沈炯棋說,開腦手術現已相當精密,除了配置導航系統,同步進行神經功能監測,讓手術更安全。榮總腦功能手術團隊術前1周會先為病患評估大腦感覺、運動、語言、五體感覺等神經功能區,尋找適合的手術方式,醫師一邊開刀切除病變,透過監測同時保留病患的神經功能。神經外科醫師潘思延說,李姓女病患因大腦額顳葉腦腫瘤導致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障礙,接受「清醒手術」,開顱和關顱步驟時使用深度麻醉,只有關鍵腦瘤摘取時採特殊麻醉藥物減輕患者疼痛並讓患者保持清醒,患者術中清醒呈現功能,醫師在排除大腦故障處時能精準找出病變區,保留腦功能。沈炯棋主任說,腦部「清醒手術」在台中榮總已發展10年,經評估適合且接受手術者有20人,像李姓女患者術後配合藥物放射治療,半年後已可獨立生活,腫瘤也獲得穩定控制。
-
2021-03-05 科別.腦部.神經
3個月飆胖16公斤 北榮鼻視鏡摘除腦腫瘤
36歲從事美髮業的翁小姐,一年半前體重莫名上升,「只喝水、沒吃東西都在胖」,短短3天就胖了5公斤,3個月就從49公斤飆到65公斤。一次搭機下降過程發生劇烈頭痛,就醫揪出腦內竟有6公分巨大腫瘤,確診為少見的「庫欣病」,北榮「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以不需開顱、微創鼻內視鏡手術,成功摘除翁小姐腦內的腫瘤。翁小姐說,發胖時出現月亮臉、皮膚粗糙、冒痘痘、毛髮增生等症狀,甚至四肢水腫及無力,被確診有巨大腫瘤在腦袋作祟,「自己都嚇哭了」。北榮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涵栩表示,庫欣病是一種內分泌與荷爾蒙障礙引起的腦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口約10人,台灣每年約新增60至70個病患,男女比約5比1,是少見疾病,臨床多因「突然變胖」求診,患者會肌肉無力、皮肉較薄,伴隨骨質疏鬆。鼻內視鏡並非新創手術,台北榮總在104年由鼻頭頸科與一般神經外科醫師共同組成「經鼻內視鏡手術團隊」,至今已完成超過400例手術,庫欣病約占了10至15例。北榮一般神經外科醫師王緯欣指出,庫欣病目前無藥物治療,在所有腦下垂體腫瘤中最難診治,摘除過程跟「大小」無關,只要體內有一點點的殘餘,對內分泌影響都非常大,不單外表,還有血壓、血糖不穩等慢性病威脅。北榮鼻頭頸科主任藍敏英說,翁小姐術後幾乎未發生鼻部不適或嗅覺喪失等併發症,異常增高的荷爾蒙也很快下降,體重及臉型回復以往樣貌。原本腫瘤大到覆蓋鄰近血管及神經構造,要完全切除又保存內分泌及神經的功能難度相當高,此一成功案例因此獲得國際知名期刊「Neurosurgical Focus Video」封面刊登肯定。
-
2020-12-02 失智.大腦健康
社交互動/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養生名醫:2個關鍵輕鬆預防腦退化
預防失智,你需要兩樣寶貝:「老朋友」和「新東西」。洛桑加參醫師出版《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時報出版)書中提到,失智是怎麼回事?有很多疾病,都會使人出現「失智」這樣的症狀,沒錯,失智它不是病,是一種症狀。病因以阿茲海默症為最多,約占了60 ~ 80%。其他還有腦血管病變、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外傷、感染、腦腫瘤等,也都有可能是造成失智的原因。 別趕流行,小心智慧型手機失智穿衣服、換手機,你都可以挑最流行的款式,但生病這種事,還是不要跟上流行比較好。舉凡失智、癌變、三高問題、睡眠障礙、骨質密度差……從前是老年人的困擾,但如今,也威脅著年輕人。近年失智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日本腦神經外科醫師率先發出「智慧型手機失智症」警訊,請大家多多留意,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的腦過勞。 當出現不安、疲勞、憂鬱、睡眠障礙、忘記重要客戶名字、忘記出席重要會議時,最好能有所警覺。據統計,全台約有1.2萬人被診斷為年輕型失智症,30到64歲這個區段,平均每一千人就有一人發病。當然這數字還可能更多,推估確診率僅三成。因為失智經常被理解為一種老人家容易得的退化性疾病,因此當年輕患者出現相關症狀時,很可能被歸入憂鬱、躁鬱、思覺失調這一塊。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就來了解一下由阿茲海默症所引起的失智,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 覺得腦袋卡卡?還真有東西卡住關於阿茲海默的成因,目前專家已知它與腦細胞衰竭有關,最有可能的嫌疑犯是一種「β類澱粉蛋白質」斑塊。據推測就是它造成腦神經元損傷,並引發一連串記憶、認知與整體心智功能的退化。請留意以下十大警訊:一、離開舒適圈時特別焦慮。二、忽略身體的梳洗與清潔。三、說話寫字出現用字上的困難。四、對時間、地點、空間感到迷惘困惑。五、漸漸淡出社交圈、鮮少跟朋友聚會。六、重複講一樣的話、重複購物、重複服藥。七、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的地方,如眼鏡在冰箱。八、無法完成平常熟悉的事務,如回家迷路、泡咖啡糖加成鹽。九、判斷力變差,易落入詐騙陷阱(年輕時就常被騙的不算)。十、記憶力變差,屬於真正的遺忘(稍後能想起來的就不算)。 完全治癒難,但預防一點都不難很遺憾地要告訴大家,治療阿茲海默的方法,就跟真正有效的新冠疫苗一樣,還在努力研發、測試中。目前仍沒有一種藥物能完全治癒阿茲海默,只能透過藥物與非藥物的方法,來減緩行為症狀。不過好消息是,預防的方法已經找到了!除了排除一些危險因子,比方說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運動量不足之外,我幫大家總結出最有效的三個方法:◎方法一:對生命抱有安全感至少有、兩個知心好友或可靠的親人,讓你知道萬一自己遭受困難時,有人會對你伸出援手。樂觀、安全感越多,受到失智侵擾的機率越低。◎方法二:創造腦神經迴路的新連結腦細胞會衰退老死,但不管人活到幾歲,仍可以靠新玩意兒,幫自己創造出新的腦神經元迴路。把大腦想像成一座城市,當你有上百上千條路的時候,哪怕一條路被堵死,影響也不會很大。看一本新書、造訪從沒到過的地方、學習新技能、學習新語言、養新寵物、吃從沒吃過的新餐點……每一項新的體驗,都會強化腦部的生理組成。預防疾病發生,可以是很快樂的一個過程。你享受新、體驗新,並從中受益。◎方法三:利用神經胜肽因子保護大腦神經胜肽因子的可貴之處在於它能增加神經細胞的可塑性、保護腦神經細胞、抗神經發炎、抗氧化,以及延緩外力與疾病造成的神經損傷退化。預防失智,目前我從「安定神經元」、「保護神經細胞」與「強化神經網絡連結」三方面下手。在我的診所裡,現階段是由「自體生長因子」+「神經修復點滴」+「靜脈雷射」+「血液淨化」+「神經胜肽因子」這五個超級英雄所組成護腦聯盟,以組合拳的方式,來處理複雜的腦衰退問題。身體有所謂的體適能,腦部也有屬於腦的「腦適能」,認識它、關注它、強化它、保養它,你就是健康勝利組裡的終身會員。
-
2020-11-08 癌症.其他癌症
使用無線藍芽耳機會增加腦癌風險嗎?美國FDA這麼說
隨著社會的工業化和高科技不斷發展,電磁輻射源的數量和多元性設備,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供應;那麼電池輻射是否安全呢?近年來,無線藍牙耳機非常流行。一般來說,藍牙設備可能產生普通手機100倍以上的電池輻射能,而微弱的電池輻射能對身體沒有影響,但是長時間暴露在高能量的電池輻射,可能就會引起健康風險。舉例來說,在懷孕期間,可能會造成三倍以上的流產機率;還可能使子女產生注意力缺陷多重障礙症。另外,也有些研究認為,暴露在手機以及藍牙裝置,與大腦腫瘤和耳鳴都有關係。但是美國食物及藥品管理局認為,儘管手機的使用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手機出現在1973年,到了1990年以後才開始普及),腦癌的發病率卻是一直保持不變;表示手機和藍牙可能不會增加患腦癌的風險。
-
2020-09-24 科別.腦部.神經
男孩偏頭痛、眼動受限常跌倒 檢查竟是水腦併中腦腫瘤
一名15歲男孩因頭痛不適昏倒,遭家人送醫,經斷疑為水腦合併癲癇,但男孩家人對病情有疑慮,便轉至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神經科門診就醫,發現男孩眼動受限,眼睛無法往上看及往外側注視,醫師詢問才發現男孩自小學四年級就開始頭痛,更因眼動受限而時常跌倒,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水腦併中腦腫瘤,立即安排手術治療。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醫師張寶玲說,臨床經驗中,頭痛是病童最常抱怨的問題,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及國、高中學童;大部分為原發性頭痛,如偏頭痛及緊縮型頭痛等。然而,若孩童有日漸增強或頻率增加的頭痛,且併有不對稱神經學異常,比如單側肢體無力、抽搐、眼動異常、步態不穩或有全身性症狀,或出現發燒或體重下降等症狀,就要注意恐是「繼發性頭痛」,也就是明確病因所引起的頭痛,如感染或腫瘤所致。除繼發性頭痛外,張寶玲表示,青少年常有「原發性慢性頭痛」,也就是偏頭痛及緊縮型頭痛的問題。青少年慢性頭痛常與心理狀態及生活習慣有關,比如壓力、憂鬱焦慮、睡眠障礙、阻塞性呼吸中止症或長時間使用3C產品且姿勢不良等引起。青少年頭痛不僅是生理問題,也會連帶影響課業表現、人際互動及生活品質,也易加重憂鬱、焦慮及造成抗拒就學、常請假等問題。張寶玲指出,處理慢性頭痛患者除要排除繼發性頭痛,另需細心問診及評估病童心理及精神狀態,如情緒、同儕相處及課業問題等。針對頭痛患者除以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方式可考量壓力處理技巧等。若是因睡眠問題引起的頭痛,則需另作相關評估及處理睡眠問題。提醒家長,家中孩童如有長期頭痛問題,甚至影響人際關係,建議儘早就醫檢查。
-
2020-06-15 科別.腦部.神經
10症狀都可能是得腦腫瘤!肥胖、視力模糊要提高警覺
60歲邱阿姨因保養得宜,是同齡朋友間人人稱羨的美魔女,最近卻為莫名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問題所擾,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腦下垂體腫瘤所致,但因擔心術前需要剃光頭、術後會留下長傷疤,一度抗拒治療,所幸透過微創腦內視鏡手術治療,術後不留疤,讓邱阿姨保有亮麗外貌。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鄭宇凱表示,絕大多數腦下垂體腫瘤屬於良性,若長出腦下垂體腫瘤,可能使身體賀爾蒙失調,出現不正常分泌乳汁、月經週期不正常、肥胖、月亮臉、骨質疏鬆、性功能障礙、巨人症等症狀;若腫瘤超過一公分,則會壓迫視神經,臨床上常見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頭痛等情形。當一提到開腦手術,許多人常誤以為需要剃光頭「打開頭骨」,還會在頭皮上留下很長的傷疤,且住院時間長;此外,術後可能因頭骨生長不佳,造成頭骨缺損及頭皮凹陷等,因此有些病患及家屬,往往因畏懼而不願接受手術治療,因而延誤病情。鄭宇凱說明,隨著醫療科技日益進步,以往應用在其他器官檢查,或治療的內視鏡,也被運用在腦部手術當中,而內視鏡與傳統顯微鏡的差異,在於其管徑極細(一般不大於5 mm),處理腦深部病灶時,可將鏡頭直接伸到病灶前方一公分左右位置,相對更為精準,不過腦內視鏡產生的是2D影像,與傳統顯微鏡3D影像不同,故需要有經驗的神經外科醫師執行手術。最後,鄭宇凱提醒,若出現上述腦下垂體腫瘤相關症狀,千萬不可輕忽,仍應赴醫接受詳盡檢查,才能把握治療黃金關鍵期,以保有良好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大腦發育3歲前完成8成! 3分鐘科普影片完整解析 日本腦炎流行季開始! 除了防蚊,還要做「這件事」及早預防
-
2020-05-21 科別.腦部.神經
腦瘤是怎麼來的?腦外科醫生解密病人常問的3個問題
我是一名腦外科醫生,主要工作是為病人進行腦部手術,驅除病痛。在所有的外科科室中,腦外科應該算是最苦、最累的,挑戰性也是最強的。為什麼?因為大腦實在太複雜了,而且大腦對人而言也太重要了。你愛一個人、恨一個人,或者忘記一個人,你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欲全是由大腦控制的。因為大腦是如此神祕,所以,作為一名腦外科醫生,經常會有病人問我各種問題。我總結了一下,問得最多的問題有以下三個。病人常問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大腦是不是真的像豆腐一樣?」對於這個問題,我想回答得嚴謹一些。一般來說,大腦比較柔軟,可以變形,易於牽拉,有一定的韌性,不容易出血。但是,每個人的大腦是不一樣的,有些人的大腦像嫩豆腐,一碰就出血,一碰就碎。所以在手術中,遇到這一類大腦,止血非常困難,要用特殊的止血材料才能把它壓住。有時候,即使在手術臺上止住了血,回到病房後可能又會出血。這個時候怎麼辦?只能讓患者回到手術臺上再開一刀。第二個問題:「腦瘤是什麼樣的?」說實話,很多腦瘤長得和腦細胞很像。腫瘤是怎麼來的?腫瘤是正常的身體細胞突變而成的,所以它和正常的細胞組織屬於一母同胞的「兄弟」。這就給腦外科醫生帶來一個問題─我們在做手術時必須把腫瘤和大腦分清楚。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一方面,依據外科醫生的經驗,這非常重要。但經驗和能力是主觀的,不一定靠譜。另一方面,就要靠神經導航系統。我們現在開車很多時候靠導航,開刀同樣也需要導航。我們給大腦開刀,首先要通過神經導航系統,找到腫瘤在哪裡。其次,我們可以選擇一條最合適的開刀路徑,確保最低程度地傷害大腦,並且最大限度地切除腫瘤。而當我們開刀的時候,一旦偏離了手術路徑,導航系統就會發出警報;最後,神經導航系統還能告訴我們腫瘤有沒有被切除乾淨。第三個問題:「你已經做過很多手術了,還怕不怕?」說句實話,刀開得越多,我膽子越小。到目前為止,我開刀已經超過6000例,但我現在變得膽小如鼠。為什麼?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你開刀越多,你見過的並發症就越多。所以,每次開刀,我都會害怕這些並發症出現。第二,我越是瞭解大腦,就越是對它敬畏。我有時摸著它,會覺得它就是一個宇宙。現代科學對於大腦的認知還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2018年,《科學》雜誌上曾經刊登了一篇論文,科學家終於弄清楚了果蠅的大腦結構,一個果蠅的大腦裡約有10萬個神經元。那麼人的大腦裡有多少個神經元呢?860億個。科學家們到現在還不知道大腦是怎樣處理資料的,到目前為止,我們離大腦的真正開發還非常遙遠。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經常有朋友對我說,你們腦外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離得比較遠。我覺得這其中有些誤會,其實腦外科與老百姓的健康息息相關。比如,現在我在演講,一個人的講話就是由大腦的語言功能區控制的。語言功能區在哪裡?在太陽穴稍微後面一點的地方。如果你是用右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就在左邊;如果你是左撇子,用左手寫字,你的語言功能區則在右邊。假如一個人不幸長了腫瘤,而且腫瘤長在語言功能區,那麼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開刀切除腫瘤。為了保護語言功能區,醫生必須把腫瘤識別出來。怎麼識別呢?剛才我提到的神經導航系統,可以對腫瘤進行大致的識別。但具體到每一個人,語言功能區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漢語的人和說英語的人,語言功能區就不一樣。假如你會說漢語,又會說英語,還會說點上海話和廣東話,那麼語言功能區又會不一樣。病人到了手術臺上,醫生怎麼去判斷這個病人的語言功能區到底在哪裡呢?曾經有一個病人,他是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他的腦瘤就長在語言功能區附近。一開始他去當地醫院看病,醫生對他說,你開了刀以後可能就不會說話了。他心想,如果真這樣就不能再當老師了。他不甘心,於是找到我們,希望我們能夠保留他的語言功能。說實話,我們也不能給他保證,只能盡力而為。因為他是語文老師,所以開刀那天,我跟他說好,我一邊開刀,他一邊背詩。於是,我開刀的時候,他開始背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背完一首,再背一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只有不斷刺激他的腦回,才能確定他語言功能區的位置。我把他所有的語言功能區的腦回位置做好標記,然後從非語言功能區進入,把腫瘤切除了。開刀以後,他一開始不大會說話,但是能發出一個個單音節,能講自己的名字。術後一個月,他講話溝通基本上沒有問題了。術後3個月,他又回到學校當老師了。醫生的職業成就感,無法用語言表達作為一名醫生,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看到你的患者經過治療重新好起來,那種職業成就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當時,我做這台手術花了7個多小時,沒下過手術臺,也沒喝一口水,肚子餓壞了。但是看到這位語文老師重返工作崗位,我覺得還是挺值得的。我再舉一個例子。有一天我剛開完刀,突然接到一個陌生人打來的電話。對方是個男的,他很激動地說:「我老婆給我生了個大胖兒子,謝謝你!」我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正準備掛電話,對方急了:「黃醫生,我是病人家屬,我老婆兩年前在你那裡做過垂體瘤手術,你還記得嗎?」我才突然想起來。這對夫妻剛來醫院的時候,看起來關係不太好。因為他們結婚多年一直沒有孩子,查來查去,雙方都沒問題,吃了很多年的藥,還是沒有孩子。後來,一個比較有經驗的婦產科大夫建議他們去做頭部核磁共振,結果確診妻子患有垂體瘤。這個微創手術是從鼻子裡做的,創口很小。做完手術一年多,他的妻子就懷孕了。原來,腦垂體雖然只有1.5釐米左右大小,卻掌管著全身的內分泌功能,也包括生殖系統的內分泌功能。腦垂體通過分泌激素,就像把一份份文件從上往下傳遞,告訴卵巢什麼時候排卵,告訴子宮什麼時候來月經。而一旦垂體上長了腫瘤,激素不分泌了,生殖系統也就無法正常運轉了。腫瘤被摘除以後,一切又恢復了正常。所以說,我們腦外科並不神祕。大腦和人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與老百姓的健康和生活也是息息相關的。為什麼很多外國醫生來這裡學習在過去的10年裡,我經常被派往世界各地學習,去交流腦外科的治療技術以及進展。而今天,我們醫院一年的手術量達到了1.6萬台,這個數位還在不斷增長。這樣的數量,在全世界的排名都是數一數二的。不僅如此,我們在腦腫瘤、腦血管病、顱底外科、功能神經外科等領域都位於世界前列。以前,我們派醫生到國外去學習新的技術,回來引進技術和設備,為中國人民服務。現在,我們成立了神經外科學院,吸引了全世界的醫生到上海來學習腦外科新技術,其中包括韓國、日本、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醫生。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外國醫生都來這裡學習呢?因為外科是一門實踐的學科,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多,你做的手術比別人好,人家自然會虛心向你學習。當然,今天我們取得的這些成就,是幾代中國腦外科醫生共同的心血。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外科是實踐的學科,外科醫生是一刀一刀練出來的,外科事業也是拚搏出來的。只有吃得了別人吃不下去的苦,才能開別人不會開的刀。但是這個苦,有的時候真是太苦了。因為做醫生本來就不容易,要做一個好醫生,真的很難。我的父親也是一名醫生,但是當年,他曾經堅決反對我當醫生。那一年,我填寫高考志願的時候,他明確表示不許我填寫醫學院校。但是,那個時候的我比較叛逆,年少輕狂,並不理解父親的苦心。我心想:你自己做了30年的醫生,為什麼不讓我做醫生?所以,我不顧他的反對,人生第一次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寫了高考志願。我的第一志願是復旦大學醫學院,第二志願是廈門大學醫學院,第三志願是福建醫科大學。填完以後,父親看了我的志願表,神情很複雜,但沒有說什麼。從第二天開始,他一改原先的反對態度,帶著我去爭取復旦大學醫學院的推薦表。後來因為分數夠了,推薦表也沒用上。這件事我記了一輩子,因為他告訴我應該怎樣去做一個好父親。後來我參加工作,做了十幾年的醫生,深刻體會到了這一行的艱辛。一年365天,沒有節假日,每天都得去醫院看病人,經常36個小時乃至48個小時不合眼。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父親的苦心,也知道了他當初為什麼反對我當醫生。不是因為他不愛醫學,更不是因為他不愛我,而是因為他捨不得。如果將來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跟我講,爸爸,我要報考醫學院,我想我也會捨不得。但我也會像我的父親一樣,尊重且支援孩子的選擇,並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實現夢想。因為,當醫生,一直都是一件對的事、好的事。我還會以身作則地告訴他,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好醫生。(本文摘自《讀者》五月號第,朱權利/摘自《解放日報》)
-
2020-05-08 新聞.杏林.診間
專業觀點/腦細胞受干擾 不正常放電
癲癇屬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現象,因腦細胞受到干擾侵犯受傷,像是腦組織受傷結疤壓迫到旁邊的活細胞,因而突然放電發作。常見的腦組織受傷,包括腦中風、腦腫瘤、車禍撞傷頭部等,因腦中有病痛,就會影響腦中活細胞不正常放電。癲癇發作的主要症狀,依輕重程度分為局部性、全身性的發作過程。局部發作時,可能會眼神失神、呆滯、眨眼、說話或動作停頓、喃喃自語、漫無目的走來走去等狀況;全身性發作,則可能會突然倒地、嚴重意識喪失、用力呼吸、牙關緊閉、口吐白沫、手腳僵硬、身體不斷抽動,甚至大小便失禁等。一般發作過程大約3至5分鐘就會自然停止,並回復意識。若是病人只發作一次,不必給藥治療,但若是發作頻率高的話,就必須給藥治療控制,如果持續三年病情平穩了,就可以逐漸減藥或停藥,給藥控制以不發作為目標。由於癲癇發作時,腦部容易缺氧、腦細胞受傷,因此患者的反應能力、認知能力都會變差,腦部功能退化較快。也因為癲癇患者易受環境、壓力等刺激而發作,其生活壓力必須改變,應調整為正常的生活型態,不熬夜、紓解壓力,生活維持平穩;在飲食方面,少吃刺激神經的食物,例如酒、咖啡、濃茶等,避免刺激腦細胞放電。此外,癲癇患者不可以騎機車、開車,更不可以從事操作儀器的事務,甚至連煮飯、開瓦斯爐、開熱水器等家事都不可做,以免一旦癲癇發作會發生意外,危及生命安全。(諮詢/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級醫師賴達昌)
-
2020-02-02 科別.精神.身心
單純焦慮情緒還是罹患焦慮症?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
春節七天的假期,卻不是一個讓人休息的長假。多數人伴隨焦慮、壓力、疲累,一路撐過年假。上班後又緊接著忙碌的上班生活,身體疲勞、心裡更累。現代人常處於焦慮狀態,焦慮的情緒究竟是如何產生?又該如何處理?該求助藥物或心理諮詢嗎?鼠年是十二生肖之首,象徵一個新的循環又將開始,不妨趁此時作好情緒管理,用正念思考與健康的生活方式,讓焦慮遠離。在壓力龐大的社會,「焦慮」已成為文明病。一份流行病學研究證實,高收入、已開發國家因民眾可負擔醫療費用、就醫可近性,焦慮容易被揪出,就診比例明顯多於低收入國家。諮商心理師說,焦慮的來源很簡單,只要有「不確定感」,如不知未來方向、不知對方決定,就會感受到不安。焦慮患者 易出現強迫行為雖然焦慮的來源簡單,但原因卻很複雜。開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說,壓力經常反應在心理上,其中一種表現就是焦慮,焦慮者會產生過多的負面想法,「為何他不幫我」、「為何主管一直找我」。焦慮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做點事情才會舒緩,因此容易導致強迫行為變多,如狂打電話。焦慮的種類非常多,包含離開家人、情人就會苦惱的「分離焦慮」也是其一。這類族群可能因過去創傷,害怕與家人分開後,家人會因此受傷或自己會遇到災難,甚至拒絕外出或離家,不願出門工作、不願意出差。另外,害怕某事物也會造成焦慮,如恐懼看醫師、打針,甚至有些民眾是畏懼社交,不敢面對人群或陌生人。林萃芬提及,過去曾接觸過一名個案,因為無法忍受被注視,怕受到負向回饋評價,不僅不敢上台表演,更不能被人看吃東西,只好一個人吃飯。多要求完美 害怕生活失序林萃芬說,在諮商診間會發現,常受焦慮所苦的患者,多傾向焦慮性思考,需要認同,也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同時要求完美、容易將事情災難化,堅持事情一定要按照期望走,如果有任何環節不一樣就不行。焦慮容易伴隨生理狀況,林萃芬解釋,這些生理症狀多與自律神經有關,因交感神經太旺盛,可能會出現冒冷汗、頭痛、腹痛、噁心、嘔吐、發抖、心悸等。長期焦慮對身體傷害不容小覷,甚至會演變成慢性胃病或心臟血管相關疾病,林萃芬提醒,當生理症狀越來越明顯,應考慮找精神科醫師協助。容易情緒化 常自責或怕丟臉醫學文獻中也證實,特定性格的人容易焦慮。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表示,其中一種是神經質個性的人,也就是小刺激、大反應的人,這群人的共通點是平常容易情緒化,也會因為一點事情就自責、內疚;另一種人格特質是畏避性人格,其核心特徵是「怕丟臉」。甚至醫學上已認為焦慮的神經質人格和基因有關聯性。張勳安說,雖不如其他遺傳性強的疾病明顯,但這個說法具可信度,因確實發現容易焦慮者,家族中也會有人常緊張兮兮。但也不能忘記環境因素影響,焦慮很容易感染他人,可能讓其他家庭成員跟著緊張,久了慢慢發展成焦慮。別怕就醫精神科門診 三成為焦慮症所苦是單純的焦慮情緒,還是已經發展成焦慮症,該如何分辨?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勳安說明,一般而言,焦慮是一種狀態,是指「沒有特定原因」卻緊張,導致無法集中注意力,容易慌張半天,卻沒有功能性幫助。一旦焦慮無法平息,持續時間久到干擾日常生活正常狀態,如產生睡眠障礙問題,就可能從焦慮發展成焦慮症。精神醫學會認定方法,焦慮症是精神方面疾病,張勳安說,臨床上收治疑似焦慮症患者,需優先檢查其焦慮情緒是否與生理因素有關,如排除大腦腫瘤癲癇或內分泌失調等原因,長達六個月以上過度焦慮,甚至焦慮情緒不能控制,就符合廣泛性焦慮症定義。本土一份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我國每年每一百個精神科患者中,約有四至五個是廣泛性焦慮症,其中城市多於鄉村,精神科門診中,三成為焦慮症所苦。張勳安說,臨床上發現廣泛性焦慮症就醫意願其實很高。「焦慮症患生理不適,就會擔憂自己是不是要死了,所以就醫意願強。」張勳安分析,因焦慮症容易造成身心都痛苦,當出現身體不適或心悸時,民眾會赴家醫科、心臟內科求助,接著被被轉至精神科。也常見焦慮症患者,因飽受失眠所苦而到精神科門診尋求幫助。
-
2019-12-06 癌症.抗癌新知
10大警訊反覆出現需警惕!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許多人以為,蘋果公司共同創辦人賈伯斯死於胰臟癌,事實上,他罹患的是「胰島細胞神經內分泌腫瘤」,癌細胞轉移至肝臟,雖進行肝臟移植手術,仍不幸過世;而資深藝人馬如龍也非死於肺腺癌,他小兒子證實父親飽受「神經內分泌腫瘤」折磨,癌細胞擴散至肝臟和脊椎,因劇烈疼痛而施打嗎啡,仍無法緩解,最後在醫療團隊協助下沒有痛苦離去。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黃燦龍表示,神經內分泌細胞在人體胸腔及腹腔中的器官都存在著,它能感受週遭環境而分泌各種荷爾蒙,進而保持身體平衡運作。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當神經內分泌細胞發生病變後,即是「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簡稱NET)」,除了腫瘤本身的威脅,惡性腫瘤會分泌過量的荷爾蒙,導致病患產生神經內分泌相關的症狀,而且只要是有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器官,都有可能發生。目前,該疾病成因不明。據癌症關懷基金會列出已知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高危險族群為:年齡40~60歲;性別為女比男多;黑人多於白人;有家族史者;免疫功能抑制者;長期暴露在砷的環境中,可能增加罹患風險。據統計,台灣每10萬人僅約2~3位會罹患,但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無法做出精準的診斷,使得平均確診時間需要5~7年,因此,治療即晚期不在少數,約有五成病人確診時已發生轉移。神經內分泌腫瘤屬罕見的癌症,有六成好發於胰臟和胃腸道器官,三成發生於肺部,其他亦可能發生於如副甲狀腺、腦垂體、甲狀腺、嗜鉻細胞瘤等,全身各處器官或組織都可能生長。又可區分功能性(會分泌荷爾蒙、會產生臨床症狀)及非功能性(不會分泌荷爾蒙)兩大類。當心!神經內分泌腫瘤10大警訊功能性的腫瘤會不斷釋放荷爾蒙到人體內,因此會導致許多症狀發生,會依照原發生部位不同,分泌不同的荷爾蒙,而產生不同的臨床症狀。包括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反覆胃潰瘍,其他還包括咳嗽、心悸、氣喘、發熱、皮膚炎、盜汗等十大警訊。警訊中,以低血糖較為特殊,若在無任何慢性病史的情況下,卻出現多次低血糖,就應該提高警覺心。陳明晃進一步說明,即使有症狀,診斷還是相當不易。例如長期反覆腹瀉,容易被判斷為腸躁症而忽略它的嚴重性。但大家也無須因為暫時出現的警訊而過於恐慌,而是當症狀持續數周以上,且經過初步診斷,吃藥後無明顯改善,建議至腸胃內科、消化外科、新陳代謝內分泌科及血液腫瘤科做進一步檢查。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確診檢查陳明晃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會分泌與儲存各種不同胜肽與神經胺等,因此,利用抽血檢查檢測可能相關的荷爾蒙,如胰島素、胃泌素、升糖素、血清素、CgA、5HIAA濃度等。其中,CgA嗜鉻粒蛋白A是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最有用的生化檢驗之一,可幫助診斷與追蹤的生物標記,較放射學影像所顯示的腫瘤體積更早一步偵測腫瘤狀態,也可以用來監測治療效果,以及追蹤是否復發。他提到,約50~100%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會有CgA指數升高的現象,且指數越高,轉移的機會與嚴重度就越高。而當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的CgA值持續升高時,可能表示腫瘤有所增長;若降低,則表示腫瘤呈現穩定或治療有效。此外,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音波、胃腸內視鏡、電腦斷層攝影、核磁共振、核醫檢查等,能顯示各個器官組織的影像,確認腦腫瘤的大小、位置與侵入性;切片檢查,從腫瘤、器官或組織中取出一小部份的樣本,讓病理醫師能在顯微鏡下評估細胞是否有疾病,以利正確診斷。罹病後如何治療?而進入確診階段,後續的追蹤與治療是一大複雜難題。陳明晃提到,治療神經內分泌瘤,將依據腫瘤生長速度建議合適的療法,包括手術切除、放射治療或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又分化療、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他進一步說明,外科切除手術是唯一治癒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式。醫師會依腫瘤位置,可能採取傳統手術、腹腔鏡或內視鏡的方式切除,部分位於肝臟或肝轉移的腫瘤,則用動脈栓塞或電燒療法。放射治療則是使用高能量的X光或其他粒子光束來殺死癌細胞,通常用於已轉移,或者位在無法手術的分化差神經內分泌腫瘤上,目的偏重在症狀處理。藥物治療中的化學治療,則利用藥物阻擋細胞生長與分化的能力,進而導致癌細胞的凋零;荷爾蒙治療,則以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改善腫瘤細胞過度分泌荷爾蒙所引起的功能性症狀,減輕疾病帶來的不適;標靶療法,用來抑制癌細胞的存活、生長、複製、代謝,以及腫瘤附近的血管新生。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緣起黃燦龍表示,世人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普遍陌生與輕忽,為了呼籲大眾重視其對於健康威脅,國際醫學界訂定11月10日為「世界神經內分泌腫瘤日」,提醒所有病人、照護者、醫護人員及一般社會大眾,應加強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以及早發現、適切治療。而有鑑於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需要多專科團隊照護,因此,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整合跨科別的醫療資源,包括消化內外科、內分泌科、腫瘤內科、病理科、影像醫學科、核子醫學科等,透過定期會議探討案例與治療新知,找出更新更好的治療方案,並加強醫療人員教育訓練,讓各科醫師們在做第一線的檢查時,能提早意識到久病不癒的症狀,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諮詢專家/台灣神經內分泌腫瘤學會理事長 黃燦龍、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 陳明晃)
-
2019-11-25 科別.腦部.神經
婦人半臉麻痺、流口水 醫:歸為「貝爾氏麻痺症」
一名55歲婦人的左半邊臉突然幾乎無法動彈、嘴角下垂口水直流、眼睛也閉不緊,她以為是中風,趕緊就醫。醫師診斷是屬於顏面神經失調的「貝爾氏麻痺症」經類固醇藥物輔以靜脈營養治療,以及針灸、復健,一個月內已恢復8、9成。醫師說,顏面神經患者只要早期介入,積極治療,再加上注意日常生活保健,恢復機率通常很高。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惠萱指出,顏面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兩種,中樞型的原因多是腦中風、腦瘤等腦內病灶;周邊型則多是病毒感染造成,如帶狀皰疹感染,可能在耳朵附近合併有皰疹的皮膚表現,其他像是外傷、腦腫瘤、免疫引起的病變,影響到第七對的顱神經(即顏面神經)都可能造成。若經檢查無明顯病因,則會被歸類到「貝爾氏麻痺症」此案例即是。它是一種急性、周邊型、原因不明確的顏面神經麻痺,但現在研究發現也可能和病毒有關。特別好發於季節交替之際,尤其是壓力大、勞累、免疫力低落的人,特別容易發生。此外,孕婦及糖尿病患者發病的危險性也很高。陳惠萱也說,婦人症狀雖與行政院長跟蘇貞昌近日發生的病症類似,都是週邊型,不過蘇貞昌是診斷為過度勞累導致病毒感染,致使顏面神經暫時麻痺,但這位婦人經檢查無明顯病因,則會被歸類到「貝爾氏麻痺症」。她說,「貝爾氏麻症」在治療上,急性期7~10天內,先給予類固醇治療,可合併像是維生素B12等促進末稍神經修復,若有皰疹病毒感染需合併使用抗病毒藥;其次加以一些輔助療法,如針灸、中藥及復健。另外,也可接受靜脈營養的注射,透過點滴注射多重營養素,可幫助修復顏面神經、縮短恢復歷程。陳惠萱呼籲,顏面神經失調患者可做一些簡單適度的臉部按摩,飲食上要注意維生素的攝取,減少食用烤、炸、辣等加速發炎的物質,心情要保持輕鬆愉悅、避免菸酒,以及充足的睡眠都可以幫助身體的修復。 編輯推薦 運動卻讓體重不減反增?2個錯誤習慣陷入惡性循環 一進醫院命就沒了?醫師破解為什麼爸媽不想看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