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 醫療.感染科
搜尋
腦炎
共找到
370
筆 文章
-
-
2024-09-10 醫療.兒科
8歲頭暈2天突說不出話 竟是腦炎
孩童突然頭暈、嗜睡、活動力變差,小心可能罹患腦炎。一名8歲女童連續2天頭暈,第3天出現嚴重嗜睡且無法言語,送醫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輕微腦水腫,轉入加護病房給予降壓藥與預防性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後續檢查診斷女童是腦部遭到感染,造成腦病變,經與中醫合併治療及積極復健,住院一個月後活蹦亂跳的出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主治醫師黃佳雲說,腦炎可能是身體對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正常或過度反應,也可能是自體免疫因素導致體內免疫細胞攻擊健康組織所致;腦炎預後很難評估,有些患者對治療反應良好、有些可能出現癲癇和更長期的學習問題,也可能導致永久性損傷或有致命的危險。該名女童自急診轉入加護病房後,經給予高劑量類固醇及靜脈免疫球蛋白,因腦波有異常放電現象,也採取預防性抗癲癇藥,經腦部磁振攝影疑似發現雙側大腦,右側橋腦及部分胼胝體等多處影像增強,懷疑是「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ADEM)」,治療後,除在病房安排復健外,同時會診中醫科進行針灸治療。女童住院時一度只能靠鼻胃管進食,脊髓磁振攝影也顯示有急性橫斷性脊髓炎,在進行血漿置換後肢體動作逐漸好轉,住院一個月期間接受中西醫及復健合併治療的情況下,病情獲得改善。馬偕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王宏銘說,女病童進入加護病房後即合併中醫針灸治療,針對腦炎造成意識不清,施以「開竅醒神」穴位、腳底「湧泉穴」,針對手腳無力狀況,以「足三里穴」及「合谷穴」等合併治療,一周三次,一次15至20分鐘。黃佳雲說,腦炎一開始可能出現非特異性症狀,但家長應注意孩童有無發燒、頭痛、對光敏感度、頸部僵硬、皮疹、惡心、嘔吐,以及活力或食欲喪失、嗜睡、意識混亂或產生幻覺、說話困難、行走困難、癲癇發作等症狀。因腦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也需要注意與病毒感染的其他症狀,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問題,如腹瀉、惡心、嘔吐或皮疹。
-
2024-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生,我的藥沒有效?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北印度公立醫院田野觀察紀實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七月初赴北印度拉達克進行高原醫療人類學田野工作,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城市行動,時刻都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存在,無論是爬坡兩步就氣喘如牛、抑或皮膚對抗乾燥且強烈的紫外線產生的過敏反應。此行中途兩次奔赴首府列城(Leh)SNM Hospital,一次為報導人的母親因急性眼疾自兩百多公里外的藏斯卡(Zanskar)送來市中心、另一次則是陪同前往探視被送至急診室的台灣國際志工學生。對於印度公立醫院醫療現場、及其中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兩次歷程提供了參與觀察(participate observation)與反思的機會。七月九日當天原與報導人拉莫師父約定好參觀正在籌備中的私人療養院,報導人來自拉達克比丘尼協會(Ladakh Nun Association),該協會創辦人Dr. Palmo本身即是一位藏醫,關注婦女權益、精神健康與安寧醫療,登記為NGO便是希望佛教與社區能更加融合,寺院中的各項活動皆開放民眾參與,參與者多為女性。Dr. Palmo說,拉達克仍舊是一個保守的父權社會,婦女在婚姻中所面對的挫折、困頓、尤其照護臨終老人成為重大壓力來源之一,這些原因促使她年前獲贈一片土地後,興起建造一座綜合療養中心(Dr. Palmo使用「healing」這個詞彙)的念頭,提供婦女喘息、調整身心平衡的處所。參觀途中拉莫師父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她的母親被緊急送來列城,在長途跋涉近十小時後,將在半小時後抵達。我詢問能否一同前往照護眼睛受傷的母親,獲允後一同跳上車。抵達SNM醫院前棟門診大樓,拉莫的大哥、大嫂及母親已在眼科門診外等待,遊牧民族的穿著、風塵撲撲的面色,母親戴著太陽眼鏡看不出受傷的狀況,但十小時的求醫路程是在台灣無法想像的「偏鄉」距離。我想起邱仁輝醫師在《挖蟲草的女孩》一書中曾提及,青康藏高原的醫師對他說:「我出門看個病人馬上回來」,而這一去便是兩天。時間與空間距離的差異是醫療重要的考量之一,台灣交通便利,經常使人忘了這一點。拉莫師父留下來陪伴家人,另一位安莫師父陪我四處走走。SNM Hospital全名為索南諾布紀念醫院(Sonam Nurboo Memorial Hospital),位於列城市中心,是拉達克地區最大的公立醫院,也是唯一的一間。院名紀念Sonam Nurboo(1909-1980),他生於列城,1930年代前往英國攻讀工程學位,是拉達克第一人,返國後旋即遇上巴基斯坦襲擊,他運用專業修築了一座臨時軍用機場,使拉達克繞過農業和工業時代直接進入現代化社會,爾後帶領建設邊境道路、入閣擔任工程、電力及事務部長,1961年獲頒國家級蓮花士勳章。院內人聲鼎沸,但自有一套系統、亂中有序,反倒不覺得擁擠,且相當窗明几淨。門診分布在一、二樓,共有十二科:泌尿科、兒童發展障礙科(Paediatric Handicap)、藏醫科/阿育吠陀科(Amchi / Ayush)、眼科、兒科、病理科與血庫、影像放射科、牙科、骨科、一般外科、耳鼻喉科、精神科與戒癮中心(Psychiatry & De-addiction)。門診大樓一樓右側設有會診諮詢處(consultant),大排長龍,目測約有八十多人極有秩序地分成三列隊伍;左側則是藥局。由於是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由印度政府負擔,民眾幾乎不需付費,醫師開立的處方若醫院藥局有,可免費領取,如無,則自行到院外藥房購買。在眼科、外科及兒科的候診區域中,也發現各診療室一旁設有門診手術室、注射室,與台灣不同,這裡的病人毋需走太遠便可完成整套治療流程;機械設備亦相當完善,包括最新CT掃描、MRI、陰道鏡、內視鏡、超音波心動圖、C形臂等,都可在走廊上看見這些暗示著醫療高科技服務的宣傳海報。門診大樓的另一側是住院大樓,目前共有一百五十個床位、中央供暖,實屬健全。該院目前在印度醫療體系中列為第二級分區醫院(Sub-Divisional Hospital)。根據印度2017年的〈國家衛生政策報告〉(National Policy Report)指出,全印度私立醫療體系掌握大多數醫療資源,占整體醫療支出之74%,且掌握全國約62.4%的病床、80%的醫師、26%的護士與78%的救護車服務。一般對於印度醫療系統的印象也多是貧富懸殊、公立醫院吵雜擁擠、水平不高,如需進一步治療,仍需去私立醫院,而大部份費用需自付。但若加上文化與社會條件,針對拉達克醫療的初步觀察則提供另一種思考面向。上文所提及拉達克女尼協會的療養中心屬私人機構,她們曾來台灣參訪慈濟,對於建立一所富含佛教義涵在其中的醫療機構深具信心。而SNM雖是公立醫院,整體管理卻有條不紊,雖然進一步資料仍需深究,但這或許也與拉達克社會的藏傳佛教文化基底有關,反映出極高的道德規範與決策準則(當然也得考慮拉達克於2019年升格為United Territory後獲注大量資源):對於「病苦」的人性(humanities)思維而非成本計算與管理,在政府負擔全額醫療費用一事上,不分拉達克人、流亡藏人或外國人皆同。醫院的官網這麼說:「我們的願景是成為本地的第三級護理醫院(District Hospital),擁有最先進的設施,以最少的轉診量治療各種疾病,並擁有最先進的研究設施,無論病人的種姓、信仰或膚色,將提供最好的醫療治療與嚴格的道德原則以及關懷和同情心的文化。」(https://www.snmhospitalleh.com/about)幾天後的傍晚時分,我正在列城的頂樓咖啡館遠眺喜馬拉雅風景、訪談流亡詩人,即將結束時接獲訊息,幾位來自台灣的國際志工學生因高山症被送至SNM醫院急診室,我隨同帶隊老師一同前往探視。急診室位在醫院後側,計程車一路長驅至底,下車後找到三名台灣學生,個個面色慘白、高燒不退,他們已接受急診醫師診斷,正坐在一旁等待打針叫號,幸而有當地拉達克友人相伴,解決語言及行政程序問題。與台灣急診室不同,這裡並無檢傷分級分流的措施,病人進來後先在急診門診室排隊、醫師依序看診、開於處方簽,一旁簾子拉起來護理師就在裡頭注射藥劑,一個接一個,並不推擠叫囂。空間上也與台灣急診室常見的開放空間不同,這裡屬於「三進式」:第一進是門診,用來確認病況,如需病床(如吊點滴)或進一步處置,便往內移至下一進,這個空間容納了大約二十張病床,用布簾隔開,如需再更進一步治療,再往內移至第三進,這裡有許小房間、房間內有不同儀器,有些正嘎嘎作響。兩位學生打完針坐在一旁休息,第三位卻遲遲不見叫號。經詢問,才知治療師(therapist)認為此學生的血壓過高,打此劑針藥不適合,因此找來第二位醫師,第二位醫師同意治療師的意見,因此和第一位醫師重新討論、把學生喚去重新量了一次血壓,又是一番等待。這裡的所有醫護人員都穿白袍,一時難以辨認誰是醫師、誰是護理人員,但看久了倒也能看出結構與系統:被圍著諮詢者是醫師,白袍較長;捧著治療盤快速奔走的是護理師,白短較短;掛著聽筒但著便服是治療師。人數比例大約是1:5:3。從今晚的學生案例及二小時的初步田野觀察,治療師扮演極重的角色,包括藥劑的確認、病床巡邏看診、以及隨時被家屬攔下問東問西。治療師與拉達克友人是朋友,我加入他們的談話,拉達克友人笑著說,治療師認為急診醫師來自德里,開的劑量適合平地大城市,但不適合拉達克,沒有考量海拔、地理環境與整體情況,充其量只是一台「開藥機器」;治療師則笑說,你們從台灣帶來的頭痛藥、感冒藥,在這裡都不會有效,你們的藥留著回去吃。我問,同樣都是Panadol,也會因地理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效果嗎?治療師大笑走開。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學生從台灣帶來的日常備藥的確完全起不了作用。我坐在牆邊的候診椅上,細細體會治療師那意味深長的笑。當談及醫療的跨文化理解時,我們經常討論不同族群、信仰、對身體與疾病的不同認知,卻鮮少思考用藥的跨文化差異。同樣的身體在不同的環境會對同樣的化學藥物產生不同的反應,如果認為普拿疼適用於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今天的案例告訴我們這樣的想法可能過於科學傲慢。我也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究竟有多瞭解自己的身體呢?這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滿懷理想、克服許多困難來到此地,卻在扺達後的第一週便辦起街舞工作坊、教拉達克小朋友最流行的舞步,劇烈運動換來的下場是需要不斷吸氧、一瓶一瓶的氧氣不斷被送進住宿,甚至有人短暫失明。接著隔天又翻越海拔5359公尺的卡東拉隘口(Khardungla pass)前往Nubra Valley,於是再度被送往醫院。一位學生自行判斷是急性高山症、緊張加上壓力在傍晚時刻忽然便癱軟不適、倒在被褥上爬不起來,工作人員緊急背著她送至急診室,檢查過後醫師淡淡地說,是恐慌症發作,學生聽及如此,笑了起來。台灣的健保便利,醫療資源濫用所見多有。拉達克公立醫院以善慈為本,醫療幾近免費,而我們的學生由於對於在地知識的匱乏、與自我身體理解的薄弱,途增折磨,值得當代科學教育反思。最後一名學生在接受十分鐘的噴霧藥劑治療、病床休息後重新測量血壓,穩定後打了針便獲允離開,帳單各為10盧比(約台幣3元)。離開醫院時,一位躺在擔架床上的男人被快速推走、滿臉是血。臉龐稍微恢復氣色的學生問我,老師妳怎麼都沒事?我也只能笑笑。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我的腦傷孩子長大了,小時候因為病毒性腦炎後遺頑固型癲癇重度智障,一晃眼今年來到了29歲,小時候因為過度擔心孩子無法學習未來怎麼辦,強迫孩子學習壓力太大導致親子關係極度緊繃,後因醫師的治療指導,孩子健康長大了,也在政府妥善的長照政策照顧之下,目前在機構日托得到多元的學習環境與良好的身心發展。孩子29歲了,意味著我與孩子的爸也老了,此時我們想的不再是孩子要如何學習,而是孩子要如何安置。當父母離世後,她需要的是什麼,她與手足之間未來的影響是什麼,我們要如何了無牽掛的放下孩子。人生是什麼呢?其實人生就是不斷的體驗,人生一趟無失亦無得,回頭看每個階段的課題與經歷都是讓我們從中得到成熟的養分,看清生命的真相,無論是完美還是缺憾,終究不能永恆不變,最終都要進火葬場一切歸零,誰也避不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做我們現在能做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體驗生命的美好。今年5月底,我們勇敢規劃了一趟泰國之旅,帶著頑固型癲癇重度智障的孩子去泰國自由行,為何選擇泰國,是因為有親戚住在泰國可以協助我們在泰國自由行。這是孩子第一次出國,也是我35年來新婚旅遊後的第二次出國。在作此安排之前,我內心極度不安與猶豫,我非常擔憂孩子在密閉的飛機艙上癲癇發作,會發作到甚麼程度,是否會有生命危險,是否會影響飛機上的其他人,以及是否會感染什麼抵抗不了的疾病,還有抗癲癇管制藥要如何隨身證明過海關。雖然有諮詢醫師與協助開立證明,我還是反覆擔憂做不了決定。後來我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因為這句話,我做了決定,我們開心的成行,一路上孩子沒有癲癇發作、沒有不配合、很享受異國風情與美食,還會自我照顧,真的太感恩一路上所有的人。返國後,孩子至今仍念念不忘泰國的人事物,這趟泰國之旅真的太美好了,豐富了孩子的人生體驗,也豐富了我的視野與價值觀。備註:孩子的抗癲癇藥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後來有收到衛福部的通知不需要申請入出境聲明書,只要有藥袋說明即可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成為長照補手:醫院的營養師關注的不只是營養專業,家屬比我想像中堅強
【編者按】:本週三篇文章的共同點是「醫療溫馨的一面」。一位長照營養師分享一位病人的女兒在她的指導下成功地加入照護母親的表現。一位童年時感染腦炎,引起頑固型癲癇與重度智障病人的母親分享她如何在醫師的鼓勵下,全家人首次一起出國旅遊,成功地走出陰霾,而領悟了一位心理諮商師說的一句話:「別讓擔憂限制了我們的人生。」一位台灣醫學院醫學人文老師敘述她到北印度公立醫院所見所聞,分享在地知識與跨文化理解的心得,並親眼見證台灣年輕學生參加海外服務的熱忱。一如往常的上午,我接到了來自出院準備服務的照會通知,然而這是一個特別的出院服務飲食衛教個案。照著既定的服務流程,我先上系統並查詢先前的紀錄,了解個案目前飲食狀態及出院適合的營養建議。統整這些照護資訊以後,我帶著出院飲食建議表單上了病房。一踏出電梯門時,迎面遇上的是出院服務組的學姐娟,她一見是我,連忙把我拉到旁邊小聲的告訴我說:「營養師這個病患是外籍配偶,照護者的後援幾乎沒有,主治醫師說病人中風的情況不樂觀,出院後建議安置到機構,但家屬拒絕,他想自己學照顧技巧,自行回家照護。」經由娟學姐對病人背景的介紹,我的腦中大致掌握病人的疾病輪廓以及後續照顧的規劃。當我踏進病房,見在病床旁陪伴病人的是一位看起來稚氣的年輕小女生,我禮貌性的問候和詢問後得知小女生是病人唯一的小孩。經由面對面的訪談中,對我而言,眼前的母女處境,不再是前一刻我僅用腦接收娟學姐口頭交班的資料。在訪視中,小女生告訴我他剛從專科畢業,目前家裡有2位家人,分別是躺在病床的媽媽及高齡正在接受長照服務的爺爺。我語帶心疼的問她:「回家後照顧媽媽沒有問題嗎?」她的回答讓我更不捨了,她說:「這不是第一次,以前我爸爸、我奶奶我都顧過,但現在他們都不在了,換成我顧媽媽。」當下,我微笑地望著眼前的女孩,但內心卻是震驚的,我聯想到的是這樣稚嫩的小孩如何擔起母親日後沉重的長照工作呢?照護的開銷和費用從哪裡來呢?他的人生才剛要開始啊!瞬間,我的腦中為病人和小女孩擔憂的好多想法竄流不停地跑來跑去。唉!有別以往,我這次出院飲食衛教是在一個充滿不捨與驚訝中完成。離開病房後,我帶著沉重的情緒回到辦公室,身為一位營養師我還能為這個家庭做什麼呢?但這股沉重感催逼著我去找出院準備服務的學姐交流女孩家中的情況,一起共商如何協助案家。述說過程我的眼淚不自覺的掉下來,以母親的角色來說,我不捨孩子的遭遇。雖然,我們不知道能為這個資源薄弱的家庭解決多少照顧問題,但當我再次走出營養室辦公室的門,邁出的步伐代表我跨了領域,嘗試為案家的需要連結我所陌生的資源和照護系統。我與娟姐盡力幫忙這個孩子照會社工、聯繫慈善團體等,同時,請他帶媽媽回醫院來持續復健。病人出院1個月後,在某日,娟姐跟我說孩子有問題想找我諮詢,於是我請他有空來諮詢門診。女孩一進門,我問她:「最近好嗎?」他簡單的說:「很好。」接續我問:「媽媽呢?」她說:「媽媽已經不再昏睡,可以自己睜開眼睛也可以吃粥了。」我進一步追問幾個問題評估她母親的營養狀況,再提供給她適當的建議,以及分享給她一些樣品。完成這些營養諮詢服務後,我開口誇讚她並跟她說辛苦了,她回答我說:「這是我媽媽,不辛苦,一點都不辛苦!」在我們的對談中得知孩子對於長照有興趣,也覺得有成就感,未來想當照服員幫助別人。於是我鼓勵他,若有天成為照服員可以用自己的經驗給予別人最好的照顧。最後我祝福她說:「孩子,你真的很棒!阿姨祝福你一切順利、平安。」孩子靦腆地回了聲:「謝謝。」孩子回應雖簡單,但從他對未來職涯規劃以及對母親悉心照顧的態度,讓我看到她的勇敢與堅強。而照顧者的成長與病人的進步,無疑的也釋放了我這個營養師的擔心與掛心。從協助此案家的過程中,讓我更深地體察到在快速老化和少子化社會裡,失能者的長照需求不是單一家庭以自己之力足以面對,若是發生在照顧功能薄弱的家庭中,長照的壓力與問題更是雪上加霜。此時,醫院的醫療照顧團隊在病人出院之前,能與案家同負一軛,主動敏於發掘和評估高風險家庭的長照需求,並協助連結與整合長照與社會資源,將能幫助案家發展出因應長照對生活造成壓力的能力。此外,見到病人和家屬出院後,因醫院照護團隊追蹤關懷,持續與案家取得照顧關係的連結,如同一雙補手可成為案家承擔長照任務的後盾,讓他們不致陷入孤軍奮鬥的窘境,更可貴的是,提供案家超越家庭危機及賦權機會,就如案家中年輕照顧者對照顧角色的認同,並選擇個人職涯發展的志業。這樣的結果對在高壓醫療環境中的醫療人員而言,何嘗不是一股滋養人心的動力呢!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26 醫療.耳鼻喉
感冒可以不吃藥嗎?醫提醒「3種情況」一定要吃:頻繁咳醒還是吃吧
「醫生,聽說感冒只是病毒感染,主要是靠自己免疫力才好的,所以不吃藥也沒關係吧 ?」 普通感冒10天內可緩解 嚴重恐出現併發症傑登醫師在「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分享,普通感冒(common cold)又稱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主要影響鼻腔至咽喉部位。通常在接觸病原後兩天內出現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咳嗽(乾咳為主)、頭痛、發燒、大多會在7到10天內緩解,但有些症狀可能持續超過三週,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人,而對於免疫力較差的人,感冒可能會引發肺炎等併發症。有200多種病毒可以造成感冒症狀,例如鼻病毒、腺病毒、人類副流病毒等,吃藥只是減緩症狀,主要是依靠自身免疫力將病毒殺死,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吃藥也沒差,最後都能自己好。但是,感冒要好前提是免疫力正常發揮作用,充足的營養和睡眠缺一不可,所以吃好、睡好是最重要的。 感冒還是乖乖吃藥 3個情況一次看 1、嚴重的鼻塞比起流鼻水,鼻塞的問題大得多,鼻塞是指鼻道的黏膜因為發炎腫脹,讓整個鼻道被封住。除了造成呼吸不順之外,也會讓鼻竇的開口和通往中耳的耳咽管都阻塞,這會導致鼻竇內和中耳腔內的分泌物無法排出,裡面的細菌也就有機會慢慢繁殖,演變成中耳炎和鼻竇炎的機率大增,而且也會讓食慾下降以及影響睡眠品質,讓免疫力無法正常作用。 2、症狀影響作息例如:咳嗽咳到吐或頻繁咳醒、喉嚨痛到吃不下、鼻塞妨礙吸奶換氣或食慾下降,都明顯影響營養攝取和睡眠,吃不好、睡不好,將可能讓病程拖得更長。 3、感染了厲害的病毒且有專用藥例如:新冠、流感等,它們常引起嚴重症狀或其他併發症,且都有專用的抗病毒藥,例如: .流感:克流感、瑞樂沙.新冠:Paxlovid、Molnupiravir 使用適當這些藥物可縮短病程或降低重症發生率。因此,如果你的醫師有開給你,就別太排斥乖乖用! 什麼時候需要盡快回診? 1、發燒起伏超過72小時絕大多數的普通感冒發燒會在48小時左右緩解,所以超過72小時以上仍有高燒狀況,建議回診重新檢查。 2、症狀有變化或加重 .尿量大幅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咳痰有血絲.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或不規則.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以上症狀都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例如:腦炎、心肌炎、肺炎、氣喘和瀰漫性血液凝固症等,有任一症狀即使沒有發燒也要盡快送醫治療。 3、感冒症狀持續超過2週未改善需考慮是否有其他慢性問題,例如慢性鼻竇炎、過敏氣喘、黴漿菌肺炎等,需要一併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1小時內「別碰這4種食物」!醫嚴厲警告 尤其第1點很多人不當一回事 ·夏天「熱感冒」怎麼辦?醫揭好得快4招 睡覺電扇最好對這1處吹
-
2024-06-24 醫療.感染科
頭痛、食慾差…男腦部遭食腦蟲入侵身亡?疾管署發現是「這個病」
有媒體報導,一名男子至高雄長庚就醫,醫師檢查,男子腦部遭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入侵造成腦炎,經治療仍不治身亡。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經了解,目前醫院為通報「阿米巴性痢疾」,而非「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媒體相關報導疑似有所誤差。「阿米巴性痢疾」非法定傳染病曾淑慧解釋,「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屬於非法定傳染病,醫師接獲病例後,不需通報疾管署,但為掌握疫情,仍多鼓勵醫師通報,而「阿米巴性痢疾」為法定傳染病,依規定必須通報,目前醫院為通報「阿米巴性痢疾」。根據疾管署資料表示:阿米巴性痢疾的臨床症狀約持續 1~3 週,包含發燒、寒顫、血便或黏液便、輕微腹部不適合併血絲或黏液便、間歇性下痢或便秘,有時會有體重減輕的現象。但阿米巴性腸炎常與發炎性腸道疾病(例如潰瘍性結腸炎)不易區別。根據疾管署資料表示:只有小於1%的感染者可能透過血流傳播,發生肝、肺和腦部等腸外感染,其中以肝膿瘍(liver abscess)最為普遍,男性發生數為女性的10倍,急性期臨床表現為發燒、右上腹痛及肝臟部位壓痛感,慢性症狀則為體重減輕及食慾不振。極少數阿米巴原蟲感染者會發生皮膚疼痛性潰瘍,較常發生於肛門周圍或生殖器。感染者疾病嚴重度與年齡較輕、懷孕、使用類固醇、惡性腫瘤、營養不良及酒癮有關。「食腦蟲」病例僅有去年通報據「中時新聞網」報導,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袁俊文指出,這名男子是以急診入院,主訴頭痛、食慾差、虛弱,左側肢體也無力。安排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男子左右大腦不對稱,且有著瀰漫性腦病變,為釐清病因,除收治住院,也開顱採集其腦部檢體。檢驗出爐後證實,男子腦內遭俗稱「食腦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入侵,因腦壓過高,約一個月後死亡。但曾淑慧說,關於食腦蟲病例,經清查200多例疑似病例,目前僅有去年通報,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確診,尚未傳出其他病例。【延伸閱讀】.人類染食腦蟲全球僅百例 台灣曾有個案泡湯感染.「食腦變形蟲」檢驗出爐,地下室積水惹禍!阿米巴原蟲有剋星,戲水注意5件事降風險
-
2024-06-09 養生.生活智慧王
為何捕蚊燈一開始很厲害,用一段時間會失去功效?專家這麼說
Q:聽說公蚊不會吸血,他們吃什麼維生?母蚊為什麼要吸血?「吸血」並非蚊子存活的要件,蚊子是以吸食糖水、攝取植物汁液維生,而且公蚊不會叮咬人類,僅有母蚊為了刺激卵巢發育才會吸血,以攝取額外蛋白質。因此,若母蚊子沒有交配,也不會叮咬人類。Q:如果一隻蚊子飛進室內,一直打不到,會叮咬人幾天才死掉?一隻蚊子可以叮咬人類的天數約為20多天。蚊子一生周期約20至30天,母蚊子的壽命較長、約1個月,公蚊約20多天。另外,氣溫也會略微影響生長周期,冬天氣溫較低,新陳代謝慢,蚊子的壽命會比較長一些。蚊子從卵孵化到成蟲階段,約需要一個禮拜到10天,成蟲後順利交配的母蚊才會叮咬人類,吸了血後,刺激卵巢發育,進而產卵。雌蚊子的一生不會只叮人一次,可能要4至5次,至少要吸到半飽後,卵巢才會開始發育,吸血充足的蚊子約可產卵100多顆,未充足的狀況下約產70至80顆卵。Q:為什麼我會成為蚊子的「天菜」?跟血型、體溫有關嗎?蚊子叮咬的對象,主要選擇是依據「二氧化碳」的釋放,體溫確實也會影響到蚊子的叮咬選擇,但血型卻不見得有關。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是吸引蚊子的主要原因,會在「長距離」的狀況下吸引蚊子靠近,例如睡覺呼吸吐出來的二氧化碳、運動完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高等狀況,容易吸引蚊子接近。然而,每個人體質不同,吸引近距離的蚊子,關鍵是在皮膚上的化學物質,汗裡面有胺基酸、乳酸、尿酸,也有很多細菌以及其代謝物。以「夜市人潮」比喻,長距離吸引,就像人一窩蜂前往夜市一樣,蚊子則是感受到二氧化碳所在,因而蜂擁前往;近距離吸引則是在夜市攤位聞到不同味道,有人想吃臭豆腐,有人則被鹽酥雞吸引,每個人身上會散發不同味道,進而吸引蚊子,而不同體味會吸引的蚊子種類也不盡相同。然而,血型並不是決定蚊子叮咬喜好的依據,有的研究說O型血容易被叮咬,也有人說A型血會吸引蚊蟲,其實跟血型沒有關係,重點是還是皮膚上的化學物質。另外,體溫確實也會影響蚊子的喜好,但不是體溫高就會獲得蚊子「青睞」,體溫高的人若在冷氣房中久待,皮膚溫度偏低,也不會吸引蚊子。蚊子最喜歡的溫度是36.5度,但仍會受個人身體散發的味道等綜合影響。Q:我家住10樓,卻有蚊子出沒,蚊子有辦法飛這麼高嗎?蚊子也會搭電梯!台灣蚊子種類多達上百種,每種蚊子習性不同,例如,冬天常見的地下家蚊一般出沒在地下室污水槽,但是可能跟著民眾搭乘電梯到樓上去,因此上到8至10樓都有可能,不一定是自己飛上去。Q:小黑蚊跟蚊子有什麼不一樣?除了搔癢,會帶來傳染疾病嗎?小黑蚊並非蚊子,其實是「台灣鋏蠓」的俗稱。小黑蚊並不會傳染疾病,但跟蚊子一樣會影響人類,主要在白天叮人,但無法飛得太高、太遠。小黑蚊屬於台灣原生種的吸血昆蟲,為騷擾性昆蟲,一般在春雨過後會大量繁殖,出沒在有藍綠藻或陸生綠藻、同時有人群聚集處。雌蟲吸血高峰約在上午11點至下午3點,一般叮人體的小腿、膝蓋、手背、手肘等處。Q:怎麼止癢才不會一直狂抓到破皮?被蚊子叮咬是人體的免疫反應,如果沒有很嚴重的搔癢,可以使用綠油精、萬金油等藥膏,也可使用有抗組織胺的藥劑止癢,否則抓破皮恐二次感染。如果出現嚴重反應,如紅腫發燒等,就得就醫。Q:衣服的顏色深淺,會吸引或避免蚊子騷擾嗎?蚊子比較喜歡暗色系衣服,因此穿著白色、淺色衣物可以達到驅蚊效果。深色對蚊子來說具有保護色,因此蚊子較喜歡待在黑色處,穿深色衣服相對增加被叮咬的機會。Q:植物萃取的精油、防蚊液有效果嗎?天然植物萃取的精油,部分沒有防蚊效果,部分則是效果有限。特別提醒,台灣常用的「樟腦油」並沒有防蚊效果,用多了還會有神經中毒的疑慮,民眾使用上應該多注意。建議選擇衛福部、環境部認證的防蚊液,如敵避(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經過政府檢驗,確保防蚊效果。Q:居家多種植防蚊植物,可以減少蚊子嗎?標榜驅蚊效果的植物不少,如艾草、香茅、貓薄荷、迷迭香、驅蚊草等。在環境中種植防蚊植物,並不會有太多防蚊效果,除非是萃取出植物內成分,如檸檬桉等才會有效果。Q:含有「敵避」成分的防蚊液,人人都可以使用嗎?如何選購?目前政府核可的防蚊藥劑分為三類:一類是含有diethyltoluamide/DEET(待乙妥/敵避)的防蚊藥劑,一類是含有picaridin(派卡瑞丁),另一類則含有IR3535(伊默克)。疾管署建議成人可使用「敵避」濃度不超過50%的防蚊液;孩童則建議使用濃度10%至30%濃度的藥劑;2個月以下的嬰兒不適用,建議以外在遮蔽替代,如:蚊帳、長袖衣物等。另外,派卡瑞丁和伊默克僅適用在2歲以上的幼兒。防蚊液建議噴灑在皮膚裸露處,才能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膜以預防蚊蟲叮咬。另外,防蚊藥品中DEET、picaridin或IR3535的濃度與藥效並無直接關係,而是與藥效持續時間有關,一般來說,較高濃度能提供較持久的防蚊保護,因此流汗較多就需要補擦防蚊液。Q:預防小黑蚊叮咬,用一般防蚊液有效嗎?小黑蚊雖然不是蚊子,但同樣會叮人,使用一般經過政府認證的防蚊液同樣有效。Q:為什麼捕蚊燈一開始很厲害,用一段時間會失去功效?捕蚊燈以電擊式占多數,利用燈管發出蚊子眼睛光譜最敏感的波長,誘捕蚊子進入捕蚊燈內,觸碰網內的高壓電並擊斃。然而,捕蚊燈的使用效果會根據蚊子種類而有不同,例如白線斑蚊在白天出沒,外面的陽光比捕蚊燈還強,晚上時白線斑蚊又不活動,因此就沒有辦法透過捕蚊燈捕捉。陳錦生說,捕蚊燈對於熱帶家蚊等夜行性蚊子比較有效,一般而言,夜行性昆蟲對於波長372奈米的紫外光吸引力較強;埃及斑蚊喜歡綠色燈光,有的蚊子用白色燈光就可以誘捕,而市售捕蚊燈光為節省成本,有時候會使用藍光燈管,效果就沒有那麼好。使用捕蚊燈有時候會聽到很多「啪!」的聲音,但其實真正抓到的蚊子數量很少,大多是其他昆蟲。Q:家有養寵物,不能用含除蟲菊的驅蚊產品,要怎麼驅蚊?除蟲菊是殺蟲劑常見成分,也是蚊香、電蚊香常見成分。魚和貓的體內缺乏可以分解除蟲菊的酵素,會造成傷害。因此點含有除蟲菊的蚊香或使用殺蟲劑時,必須要將魚缸的蓋子蓋好、打氣機關掉,或是把寵物移出去,等到30分鐘後、充分通風再復原環境,讓寵物進入空間。蚊子引發的疾病.登革熱病媒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初期症狀:突發性高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日本腦炎病媒蚊:三斑家蚊初期症狀:發燒、腹瀉、頭痛、噁心、嘔吐、食欲不振、精神不安.屈公熱病媒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初期症狀:發燒、頭痛、疲勞、噁心、嘔吐、肌痛、出疹及關節痛.瘧疾病媒蚊:矮小瘧蚊初期症狀:發燒、畏寒、冒冷汗諮詢/長榮大學名譽教授陳錦生(專精蚊蟲生態與防治)
-
2024-06-07 醫療.呼吸胸腔
免疫負債來襲 呼吸道融合病毒重擊「虎牙」兩端族群
疫情解封後、口罩也跟著解禁,社區感染一波波,醫師發現解封後小小孩子成了免疫負債的重災區。疾管署預防接種諮詢小組召集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名譽理事長李秉穎指出,其中以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對孩子的影響最大,一般而言3歲以下小孩約有8至9成會感染過一次,但在疫情封閉1至2歲的小小孩並沒感染也沒有抗體,成了解封後免疫負債的最大宗族群。而近年已有多家藥廠針RSV兩大族群開發疫苗,以保護5歲以下及65歲以上老人。台灣疫苗推動協會6月1日及2日在台南舉辦2024「疫苗菁英訓練營」,會中聚集了全國的感染科專家及相關研究人員,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台南市衛生局長李翠鳯特地前往致詞,連已退休的小兒感染科大老、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也出席會議。會議中除了聚焦討論流感疫苗、流行性腦膜炎疫苗、腸病毒71型疫苗外,多位專家發表RSV對老人及小孩的危害,疫苗能帶來的效益進行討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指出,RSV的好發年齡在整個分佈猶如兩顆虎牙,即5歲以下、65歲以上特別高,65歲以上長者住院率比50到64歲民眾高出數倍,且17%會住進ICU(加護病房),若民眾本身罹患慢性腎臟病、氣喘等,也會加重病情,尤其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高達8成患者病況加劇,這兩個族群都有被低估、疾病負擔更應重視的情況。理論上,RSV溫帶地區在初冬及早春流行,台灣大約有兩個流行高峰,一個在3到5月,另一個落在8月至10月,但李秉穎統計疫情期病毒及傳染病流行的概況,發現RSV、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都大幅減少,水痘及日本腦炎則沒有因疫情封閉期間有減少情形,這是因為水痘與日本腦炎的傳染途徑與新冠病毒有些不同。去年9月疾管署還特別提醒RSV流行期提早到來,比起過往早了快兩個月,研討論現場包括李秉穎、紀鑫及成大醫院一般小兒科病房主任沈靜芬等多位專家皆認為,RSV的流行高峰,因疫情關係有提早來到造成小高峰,而這似乎與免疫負債有關。李秉穎舉2021年英格蘭發表的一篇侵襲性肺炎鏈球菌因免疫負債在各年齡層的病例數報告,發現一歲以下小孩增加10.63倍、1到4歲增加3.22倍、5-9歲增加1.02倍,15歲以上反而減少,這表示免疫負債在小小孩發生的比率最高,而這也能在兒童感染RSV身上看到,因為8至9成孩子在3歲前會感染過一次RSV,但疫情期間2歲以下的孩子被防疫措施保護著沒受到感染,因此免疫負債最明顯。鑑於全球RSV預防的未滿足醫療需求,WHO已經啟動全世界RSV監測系統,並描述了單株抗體與RSV疫苗的研發。目前健保署已針對早產兒及兩歲以下合併支氣管肺發育不全的重症孩子,給予單株抗體藥物治療,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兒科副部主任李俊毅指出,這可明顯降低45%的住院率,需要輔助氧氣治療的總天數降低7成。而明年預計也還有新的單株抗體將引進國內。至於目前60歲以上老人或孕婦,在台灣即將有RSV疫苗可以自費接種,針對60歲以上成人及一項慢性病受試者,保護力可達近9成5。另外,mRNA技術應用在RSV疫苗則在美國剛取得核准上市,沈靜芬指出,經由3萬人的臨床試驗數據顯示,有氣喘、肺炎、呼吸喘的60歲以上民眾有8成的保護力,70歲以上效果更好,可達9成5以上,兩個症狀的保護力也比三個症狀的保護力好,但接種的副作用,5成為頭痛肌肉痠痛。
-
2024-06-01 醫聲.Podcast
🎧|腸病毒重擊43歲爸爸:手腳水泡劇痛,痛苦經歷超出預期
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成人也無法倖免,恐將出現水泡等症狀,其中對於腸病毒71型威脅,更讓許多人憂心忡忡。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指出,他曾遇到一名43歲爸爸因自己的孩子感染腸病毒而被傳感,症狀更為嚴重,手腳長滿密密麻麻的水泡,當水泡撐開皮膚時會感到劇痛。根據疾管署資料,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腸病毒有100多型,目前以克沙奇A型為主,而部分零星病例則由腸病毒71型、D68型引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感染腸病毒有哪些症狀?成人跟小孩有哪裡不同?林應然解釋,以小孩來說,一旦感染腸病毒,很容易發燒,也易引發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當出現手足口病,病童的手腳會產生小水泡、小紅疹,有時連屁股、膝蓋、身體都會產生小水泡、小紅疹,由於腸病毒可從糞便排出,所以肛門周圍也可能產生症狀,此外,小孩口腔也易產生潰瘍。若是皰疹性咽峽炎,吃東西時,喉嚨會感到疼痛,有些孩子會痛到食物吞不下,或痛到把食物吐掉,也不敢吞口水,導致口水流不停。但如果是成年人感染腸病毒,很少會像小孩一樣嘴巴破、手腳有小水泡、小紅點,成年人多半感覺喉嚨痛,整個人累累的,很容易疲倦、身體痠痛,或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像上述43歲爸爸病例就比較少見。林應然認為,或許這位爸爸從小就有很好的衛生習慣,所以從來沒感染過腸病毒,成年後一感染,症狀就和小孩子很類似,所幸經過大約一星期,水泡自然收乾,症狀逐漸好轉。感染腸病毒當心出現腦炎、心肌炎,有「這些症狀」應儘速就醫事實上,在1998年,腸病毒曾有一波嚴重疫情,當時疫情就是由腸病毒71型引爆,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有78名病童失去生命。提起當年疫情情況,林應然餘悸猶存。他說,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嚴重併發症,最令人擔心的是腦炎、心肌炎。一旦出現腦炎,病童會有呼吸困難、抽筋等症狀,病情可能一天內就急轉直下,引起致命危機,即使復原,大腦也可能受到損害,留下嚴重後遺症;若是心肌炎,則可能心臟亂跳、心臟無力、休克,致死風險也是很高;或者像D68型腸病毒,可能引起類似小兒麻痺症狀,病患神經也會受到傷害。而現在已有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預防效果近百分之百,建議兩個月以上、六歲以下嬰幼兒、兒童可考慮施打。林應然提醒,當小孩受到感染,出現肢體不自然抽動、恍神、意識不清、精神萎靡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情勢惡化。若要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洗手時也要用肥皂、洗手乳,並確實執行「濕、搓、沖、捧、擦」等動作。此外,還有一點要留意,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必須用漂白水才有可能確實消滅腸病毒,隨時留意環境衛生,才能預防腸病毒肆虐、感染。林應然小檔案現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小兒科診所負責人經歷: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小兒科主任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學歷:美國喬治亞州立醫學院免疫過敏科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
2024-05-20 焦點.元氣新聞
花壽司竟有活蛞蝓爬過!吃下污染的食材恐引起「這疾病」,引發腦膜炎等問題!
一名女網友昨(18日)在「爆料公社」以「這壽司真的新鮮過頭了」為題發文表示,晚間到知名連鎖壽司店用餐,吃到一半竟發現壽司上有一隻「活蛞蝓」,先前曾有人生吃蛞蝓喪命,讓誤食「蛞蝓壽司」的網友老公擔心直言,「不知道會怎樣」。對此,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派員前往稽查。專家表示,食用含有廣東住血線蟲蛞蝓、蝸牛黏液污染的食材,恐引發腦膜炎,並可能出現影響肢體動作、智商等副作用。花壽司上竟有活蛞蝓!衛生局稽查:22日前需改善2缺失台北市某連鎖壽司店有民眾爆料,點了一份花壽司,吃了一顆,卻發現一條活生生的「蛞蝓」就出現在還沒吃壽司上,當場向店家反映,卻遭「冷處理」僅獲店家招待一份甜點。衛生局今前往餐廳稽查,發現產品標示不明確、送餐軌道衛生不佳,要求限期改善。店家也發聲明道歉,並下架相關產品。店家表示,目前已先下架相關產品,對於旗下各店也會採取更加嚴格的方式監督、控管餐點品質避免造成類似事件再發生,同時也向受害人致歉,強調後續會持續關心當事人身心狀況。衛生局稍早也前往餐廳稽查,食品藥物管理科長林冠蓁表示,稽查發現甜醬未標示名稱及效期、送餐軌道衛生不潔等事項,已要求店家於2024年5月22日前改善完畢,屆時將不定期前往稽查,如果未能如期改善完成,依法可處店家6萬至2億元罰緩。什麼是廣東住血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感染引起的症狀有哪些?根據疾管署的資料指出,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的致病原是廣東住血線蟲,1933年由陳心陶先生在中國大陸廣東省調查玄鼠(Rattus rattus)和褐鼠(Rattus norvegicus)的寄生蟲時,首先於鼠肺(肺動脈)中發現此蟲,1937年日本人松本(Matsumoto)也在台灣東岸花蓮之野鼠內亦發現此蟲。感染的大鼠透過糞便排出未成熟的幼蟲(第一期幼蟲),蝸牛和蛞蝓吃下含有幼蟲的大鼠糞便而感染,幼蟲在蝸牛和蛞蝓體內發育,但不會變為成蟲(第三期幼蟲),只有當大鼠吃下感染的蝸牛、蛞蝓或受其黏液污染的食物時,廣東住血線蟲最終在鼠體內發育為成蟲,雌雄交配產卵,進入下一個生活史循環。人類雖不是廣東住血線蟲適合的終宿主(鼠類才是),為意外宿主,其幼蟲誤入人體後,無法於人體發育為成蟲,僅可發育至第五期幼蟲(又稱為幼成蟲)。幼蟲在人體移行的過程,有機會對人體產生重大的傷害,尤其是當蟲體進入腦膜處,就會有引起腦膜炎相關症狀的風險,有機會引起死亡。根據疾管署的衛教文件指出:兒童相較成人有較高比例的腦炎病例報告,台灣兒童病例報告中腦炎佔30.5%。除腦炎外,蟲體如果侵犯到眼球,可能會導致視力受損、眼球疼痛、角膜周圍充血、角膜炎等問題;偶爾可見活的蟲體出現在眼中,需要手術移除。廣東住血線蟲的中間宿主隨著福壽螺的引進,已從非洲大鍋牛轉成福壽螺。疾管署的衛教文件中指出台灣曾報告的中間宿主有福壽螺、非洲大蝸牛、薄殼蝸牛、田螺及二種蛞蝓類。大雨季過後特別容易發生。廣東住血線蟲感染途徑:生食或食入未煮熟且感染這種寄生蟲的蝸牛、蛞蝓、蝦、蟹、蛙類或食入受到幼蟲污染的水或生菜(沾染受感染螺類之黏液,可能含有第三期幼蟲)是人類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主要途徑。但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不會人傳人。人類通常是在偶然的情況下感染,如僅食入少量寄生蟲,患者可能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自行痊癒,如果食入寄生蟲數量較多,將有危及生命的風險。專家提醒生食食材尤其要特別注意來源與清潔國內廣東住血線蟲研究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如果直接吃下未經煮熟的蛞蝓、蝸牛,或是沾有蛞蝓、蝸牛黏液汙染的食材時,就有機會感染廣東住血線蟲,而該寄生蟲常侵入腦部、脊髓等神經組織,並會出現腦膜炎,症狀為發燒、噁心、嘔吐、頸部僵硬,更有可能合併意識障礙。黃高彬指出此類個案在國內已十分少見,臨床上曾有外籍移工自行烹烤鍋牛食用,但往往沒有烤熟,就待配生菜一起吃,有如國人常吃的生菜蝦鬆,容易增加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機會,一旦感染後,除容易引發腦膜炎,幼蟲還可能侵犯眼睛前房,導致視力將至0.3。目前廣東住血線蟲可以服用抗寄生蟲藥物「Albendazole(中文譯名:阿苯達唑)」治療,雖然感染後致死率不到1%,引發腦膜炎後,可能會影響肢體動作、智商等副作用。黃高彬指出,日本料理店主要提供許多生食食材,蛞蝓最有可能的來源是隨著生菜等一起帶進餐廳,建議餐廳環境經整體清潔消毒,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的潛伏期,短約為十幾天,平均約2至3周,長則至一個月,呼籲曾到該家日本料理店用餐的消費者提高警覺,一旦出現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等症狀,應速就醫,並呼籲民眾盡量不要生食。廣東住血線蟲著名的新聞事件整理:1985年 金蘭醬油第二代誤信蝸牛生吃補身,和家人生吃自養的非洲大蝸牛,因此感染廣東住血線蟲症,導致一家5人身亡,僅剩一名在國外的兒子逃過一劫,生吃蝸牛,差點滅門。2014年 花蓮地區日前出現一名54歲婦女因為頭痛、盜汗,以為是更年期,不料就醫後未見改善,反而更嚴重;經花蓮慈濟醫院檢查,發現她因誤食蝸牛爬過的食物,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導致嗜酸性腦膜炎。2018年 澳洲有一名當時19歲、在親朋好友眼中「無敵」的橄欖球球員,有天在派對上,接受朋友的挑戰,生吞活蛞蝓(slug)後,沒想到卻導致自己終身癱瘓,從此需要他人全天候的照顧。參考資料疾管署: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疾管署:第六十二章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 Angiostrongyliasis聯合新聞網:花壽司有活蛞蝓!店家認疏失致歉 衛生局稽查:22日前需改善2缺失聯合新聞網:連鎖壽司店竟有蛞蝓 專家指誤食恐出現兩大副作用元氣周報:熱炒店螺肉竟是非洲大蝸牛 不能生吃的蝸肉其實高蛋白低脂肪元氣網:蝸牛爬過食物 婦感染寄生蟲元氣網:比膽生吞活蛞蝓 19歲橄欖球球員遭感染終身癱瘓
-
2024-04-23 醫療.兒科
腸病毒四月底將進入流行期,如何有效消毒與防治?高危險族群有哪些?
【本文摘要】近十年來,腸病毒持續刷新就診紀錄,2024年4月底將迎來流行高峰。鑒於腸病毒傳播速度之快,正確洗手和通風消毒尤其重要。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應提前接種相關疫苗。消毒時以含氯漂白水為宜,但需確保正確配比及操作步驟。----經ChatGPT整理,編輯吳依凡修訂。腸病毒門急診寫下近十年新高 預計四月底將進入流行期腸病毒持續寫下近十年同期新高,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腸病毒預計在4月底會進入流行期。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4月7日至4月13日全國腸病毒門急診就診累計達9256人次,較2024年3月31日至4月6日累積病例7656人次,上升約20.9%,與歷年相比仍為近十年以來同期最高。近期從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持續於社區中活動,檢出以克沙奇A型為主,惟社區已出現6例腸病毒71型及1例D68型輕症個案。2024年累計1例重症病例,為感染克沙奇A10型,相比2023年同期病例數(2例)相當。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前理事長邱南昌表示,天氣開始變熱,腸病毒爆發的機會就高,過去每3至5年就會有一波大流行,而上一次爆發正是2019年,加上中間經歷新冠肺炎、導致目前感染腸病毒的小朋友不多,導致現在的孩子們身上沒有抗體,恰好符合這樣的趨勢。衛福部疾管署會統計,個案數是否較前幾年多,邱南昌表示,如果觀察到變高、大流行的機率就高,現在就看到這樣的現象,該開始拉警報了,按照過往經驗,案例數通常會在6至7月達到高峰,暑假往下降、9月開學又上升,「今年4月已經比去年同期高」。腸病毒的防治的重點為何?能用酒精消毒來預防?疾管署指出腸病毒易於校園、安親班及托嬰中心等人與人互動頻繁的場所傳播,提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加強教導學幼童落實正確洗手等良好衛生觀念,並注意居家、學習環境的通風與清消。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落實生病不上課,以避免因與其他學幼童接觸造成交叉感染,並請留意幼兒健康狀況,一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醫治療,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疾管署提醒,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一般環境消毒使用的消毒水濃度為5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100 c.c.漂白水;用於處理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或排泄物汙染的消毒水濃度則為1000 ppm,即8瓶1250 c.c.保特瓶清水加入200 c.c.漂白水。此外,環境、器具等於消毒水擦拭完畢後,靜待10分鐘再用清水擦拭一次,才算完成消毒步驟。腸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這原因?尤其要小心這型的腸病毒!衛福部疾管署預警,4月底會進入腸病毒疫情流行期,當中又以腸病毒71型最令人擔憂。腸病毒71型容易併發腦炎、心肺衰竭、肢體麻痺等神經重症,嚴重者甚至會死亡,由於台灣已5年沒有大流行,加上天氣變熱,更是好發的狀況,建議接種疫苗提升防護力。邱南昌提醒,腸病毒藉由口鼻的傳染力可達2周、從糞便可達2個月,但第一周病毒量最多,學校才會有停課一周的措施,不過如果有多一點孩子施打71型疫苗,其他型別就相對不那麼擔心,當覆蓋率達到一定狀況後,下一個要擔心的可能是D68型。腸病毒重症與死亡的高危險族群在哪?預防方法為何?台灣曾在1998年發生腸病毒71型大爆發,之後每隔3到4年會有或大或小的流行,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或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為低齡的嬰幼兒施打安全、有效、且保護時間夠長的疫苗,是積極保護孩童健康的方式之一。疾管署指出,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腸病毒71型疫苗廠牌有2種,皆屬全病毒型不活化疫苗,適用滿2個月至未滿6歲幼兒,均為自費接種。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0 醫療.腦部.神經
左眼跳財?眼皮一直跳怎麼辦,醫師告訴你何時該就醫!
「左眼跳」可能不是財運到!一名53歲電腦工程師,幾個月前開始偶爾出現左側眼皮跳動現象,最嚴重時跳到兩眼幾乎張不開,心情與工作大受影響,就醫才發現是「眼瞼痙攣症」,經藥物及肉毒桿菌素眼周局部注射治療後已改善。醫師提醒,此疾病好發於50至60歲民眾、女性多於男性,患者初期常會有眼睛疲勞痠脹、畏光或乾眼症等症狀。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說,眼瞼痙攣症(Blephalospasm)屬於一種特殊的局部肌張力異常症,大部分發生原因不明,其他續發性的致病原因,包括腦炎、巴金森氏症、止吐藥或精神疾病藥副作用所致,好發於50至60歲間,男女發生比例為3比7。眼瞼痙攣症初期症狀黃啟訓指出,患者在初期常會有眼睛疲勞痠脹、畏光或乾眼症等症狀,接著通常會先有眨眼次數增加的症狀,眼瞼緊閉的現象也會愈發嚴重,甚至可能讓眼睛幾乎張不開。由於早期症狀較不明顯,黃啟訓表示,一半的個案從發病到正確診斷往往需至少1年以上的時間;三分之一的病人會因此引發焦慮症,甚至憂鬱症,文獻統計發生率約萬分之一,但因為檢查困難,實際發生率可能被低估。眼皮跳動持續超過2周未改善再就醫在治療方面,黃啟訓說,目前治療眼瞼痙攣症常用的口服藥物,有抗乙醯膽鹼藥、多巴胺藥物、鎮定劑和肌肉鬆弛劑等,但口服藥物治療的效果往往有限;其餘治療選擇,則是在眼眶周圍局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一般在注射後1至2周內即可完全恢復正常,注射一次療效約可持續3至4個月。黃啟訓提醒,如果眼皮跳動持續超過2周仍未改善,甚至跳動情況已影響日常生活,應盡早就醫,不過民眾如果確診眼瞼痙攣症,也不要太過緊張,只要做出正確的診斷,並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一般都可以很快得到良好的療效,尤其早期進行有效治療,更有助於明顯改善生活品質,也避免引發無謂的焦慮和憂鬱。(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04 養生.抗老養生
「清明」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 多吃這類食物避免春季常見疾病
今天4月4日是「清明」,根據文化部網站,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民俗節慶之一,通常在國曆4月5日前後。做為節氣的清明,時間落在太陽到達黃經15度,原意指此時中國北方春暖花開,大地空氣清新,景色明澈。然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清明時分氣候較不穩定,氣象諺語「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就生動的指出偶發的寒流強度。清明有哪些民俗活動?寒食節在冬至後105日,約當清明前後一日。相傳是紀念中國春秋時期清官介子推遭焚身而死的日子,此日禁火,家家寒食。當天不開火煮食外,寒食節在唐代已經有上墓的習俗,但因寒食及清明的日期只差一天,春遊及掃墓的習俗融合,出城拜掃祖墳的人也趁機春遊、野餐,清明逐漸吸收上巳節及寒食節兩個節日的習俗,並進而取代之。清明有製作春捲的習俗,春捲也稱潤餅,以極薄的麵餅為皮,餡料以春天出產的青菜為主,如豆芽菜、韭黃、芹菜、芫荽、荀絲、紅蘿蔔等,再加上豆干、肉絲、魷魚、蛋皮等,一律細切成絲,灑上花生粉、糖粉、海苔酥,捲成筒狀即可食用。清明該吃什麼進補養生?中醫師陳潮宗曾受訪建議,清明時節,多吃蔬菜。他說,中醫認為春主肝,而風為春之主氣,又多襲於肝,飲食要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中藥可選用扶助正氣的補品,如山藥、大棗等;烹調食物以清淡為宜,多食甜、少食酸,以補益脾胃之氣。新鮮蔬菜,如菠菜、萵苣、芹菜、蘿蔔、白菜、蔥、薑等,不妨多吃,以補充各種營養素,避免口腔炎、口角炎等春季常見的疾病;也可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如大蒜、韭菜等,以順應春夏養陽的原則。此時天氣春寒料峭,乍暖還寒,陳潮宗建議,穿著應以寬鬆舒展、柔軟保暖為主,宜「下厚上薄」,有養陽又收陰之意。當天氣稍微轉涼或起風時,要立即加穿衣服,以防病邪侵入人體。防病邪有兩重點,一是防濕邪,氣候溫暖多濕,有利微生物等生長繁殖,須留心結膜炎、腦炎、麻疹等傳染病;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及鋅,預防感冒;老人家或關節疾患容易感受濕邪,誘發關節疼痛,應多注意保暖防濕。另外也要防過敏,清明百花盛開,溫暖多濕,容易誘發過敏疾病,過敏體質者宜注意溫差變化、穿棉質衣服,忌梨、西瓜、蕃茄、椰子、香瓜、哈蜜瓜、大白菜、白蘿蔔、冰品、冰涼飲料等生冷食物,少吃核桃、魚乾及其他海鮮加工品。清明運動該注意哪些事項?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曾設計兩套健康操,分別為清明時節雨紛紛和祭祖追遠傳子孫。清明時節雨紛紛1.兩腳微蹲,張開約2倍肩寬;雙手平伸打開,手腕上下擺動,手指向下;扭轉腰臀向左,手腕、手指跟著揮動,表達出「雨紛紛」的意象。2.扭轉腰臀向左後,再擺動回中間,手腕仍上下擺動,手指向下。3.同樣動作,隨著腰臀扭動從左至中間,兩腳微蹲轉向右邊,整套體操左右擺動,持續來回。要領:左右來回扭轉腰臀時,應以腳尖為中心,以免扭傷膝蓋。動作功效:包括肩、手腕、腳部等部位,進行全身性左右旋轉;膝蓋微蹲,有助增加腿部肌耐力。建議時間、次數:一日至少2次,每次3分鐘。祭祖追遠傳子孫4.雙手合掌在身前,向右水平畫大圓;右腳以腳尖力量,踏地向右跟著畫大圓。要領:手臂畫圓時,應盡量向外延伸;以單腳腳尖畫圓時,另一腳盡力保持平衡。動作功效:訓練手腳協調能力,腳尖畫圓時,可藉此訓練平衡力。建議時間、次數:一日至少2次,每次3分鐘。5.同步驟4原理,雙手合掌在身前,改向左水平畫大圓;左腳以腳尖力量,踏地向左跟著畫大圓。
-
2024-03-20 醫療.感染科
我需不需要打麻疹疫苗?抽血檢測可知自己還有沒有麻疹抗體!但「1原因」醫建議直接補打
疾管署於2月公布今年首例本土麻疹個案,日前又新增2例境外移入麻疹,讓人擔憂疫情逐漸擴大,尤其麻疹的傳染力高,面對高傳染性疾病該怎麼預防跟治療?麻疹發病口腔有白色斑點 其餘症狀跟感冒相似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麻疹在台灣被列為第二類傳染病,是屬於感染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症狀跟感冒非常相似,同樣有流鼻水、鼻炎、咳嗽、發燒等症狀,而在發病3至4天左右,口腔內會出現白色斑點(柯氏斑點)。柳朋馳說,麻疹列入我國法定傳染病,於1992年全面推行幼兒接種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但要注意的是,1981年後出生、接種麻疹疫苗已過20年的族群,保護力會下降,建議補打一劑。麻疹的疫苗接種率高,依目前資料統計,一歲幼兒的接種率約達95%,具有一定的保護力,不容易傳開來,民眾不需過度驚慌另一波大流行。不過特殊族群(免疫不全、體弱多病、工作頻繁接觸外國人者)建議施打疫苗增加抗體。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麻疹抗體,抽血檢測可知麻疹好發於春夏二季,雖然罹病的致死率不高,但併發症不容小覷,可能會引起腦炎、肺炎、中耳炎等,造成聽力受損或智力障礙。柳朋馳提到,想知道自己有沒有抗體,可抽血檢測,但檢測費用和施打疫苗的費用差不多,不如直接補打,效益更快。要特別注意的是,MMR屬於活性減毒疫苗,孕婦不宜接種,接種4周內也要避免懷孕。不論是感冒、流感、新冠肺炎、麻疹,這些呼吸道疾病症狀都頗為相似,也都怕引發重症、併發症,施打疫苗是最佳保護方法。目前麻疹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若不慎被傳染,採症狀舒緩和支持性療法,症狀嚴重可以用抗生素來治療感染。柳朋馳提醒,麻疹的潛伏期約10至14天左右,透過口鼻飛沫傳染,有些患者不會有出疹症狀,施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法。【延伸閱讀】.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
2024-03-19 醫療.感染科
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預防麻疹要打什麼疫苗,我該補打嗎?關鍵QA了解麻疹
日前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旅日達人林氏璧指出,日本也傳出多地爆麻疹病例,「建議最好一歲以上再帶小朋友去日本」。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與林氏璧求證後,提醒民眾,日本疫情並未流行,搶打反而會讓自費疫苗快速用罄、影響高風險工作人員補接種人員的需求。麻疹怎麼傳染的?感染麻疹會怎樣?我需要打疫苗嗎?《元氣網》整理以下幾個關鍵QA讓大家對於麻疹更為了解。麻疹疫苗篇Q1:國人最常去的日本,現在有麻疹疫情嗎?目前國際間大流行的國家是哪裡?根據疾管署網站之國際間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表,目前國際麻疹疫情第二級警示的國家有以下3個,其餘國家僅在第一級注意等級。●哈薩克●衣索比亞●印度【註】國際旅遊疫情建議分三級第一級:注意(Watch),提醒遵守當地的一般預防措施第二級:警示(Alert),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第三級:警告(Warning),避免至當地所有非必要旅遊Q2:麻疹如何預防?該打什麼疫苗?疾管署指出,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MMR疫苗是用來預防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的活性減毒疫苗,其預防效果平均可達95%以上,並可獲長期免疫。家中如有年滿一歲幼兒,請盡速接種。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飛沫傳染,自感染至出疹約7-18天,前驅症狀會發高燒、咳嗽、結膜炎、鼻炎,且口腔的頰側黏膜會發現柯氏斑點,其後疹子最先出現在面頰及耳後,隨即散佈到四肢及全身,較嚴重者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而導致耳聾或智力遲鈍,甚至死亡。腮腺炎:俗稱「豬頭皮」,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好侵犯唾液腺,尤其是耳下腺,病人可出現發燒、頭痛、耳下腺腫大,有些會引起腦膜炎、腦炎或聽覺受損。若在青春期感染,易併發睪丸炎或卵巢炎,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病人症狀輕微如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 3 天。易併發關節炎、神經炎、血小板減少、腦炎。若在懷孕早期受到感染,會導致流產、死胎或畸型(先天性德國麻疹症候群)。目前公費接種的對象有3類:1.幼兒:出生滿 12 個月及滿 5 歲至入國小前各公費接種一劑。2.國小學童:未能於滿 1 歲後完成 2 劑 MMR 疫苗接種者,應依「國小學童新生入學後預防接種紀錄檢查與補種指引」完成補接種。3.育齡婦女及外籍配偶。另,有較高麻疹或德國麻疹感染風險者之接種建議如下:1.計畫前往有麻疹或德國麻疹疫情地區者。2.工作性質會頻繁接觸外國人者。3.醫療照護工作人員,及照護尚未接種第1 劑 MMR 疫苗嬰幼兒之機構工作人員。Q3:麻疹疫苗接種禁忌?1.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或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者,不予接種。2.孕婦。3.已知患有嚴重免疫缺失者(包括嚴重免疫不全的愛滋病毒陽性個案、先天性免疫缺失症與白血病、淋巴癌等惡性腫瘤病人或接受化療、免疫抑制藥物治療及高劑量類固醇者)。Q4:為何建議1981年後出生之成人在前往麻疹流行地區前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國內有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與其他成年世代比較,麻疹抗體盛行率較低,可能因為他們是接種疫苗的世代,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隨時間而衰退,因此,依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建議, 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如前往麻疹流行地區,考量前往該等地區可能感染風險,建議可諮詢醫師自費接種一劑MMR疫苗,再行前往。麻疹症狀篇Q1:麻疹怎麼傳染的?有哪些症狀?麻疹是由感染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屬於第二類傳染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出疹前後四天均具傳染力,傳染性相當高,在疫苗尚未使用前,超過百分九十九的人都會被感染。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前驅症狀為發燒、鼻炎、結膜炎、咳嗽等,以及發燒三至四天後口腔內出現斑點。Q2:麻疹的紅疹如何呈現?麻疹最顯著的症狀就是出疹。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紅疹的特點如下:前驅症狀3-4天柯氏斑點出現後,會繼續發燒,並且再過24-48小時後典型的斑丘疹出現於耳後,再擴散至整個臉面,然後慢慢向下移至軀幹第2天和四肢第3天,皮疹在3-4天的時間內會覆蓋全身,並持續4-7天;病人出疹時病情最嚴重,且發燒至最高溫;皮疹出現3-4天後,熱度與皮疹即開始消退,皮疹退了以後,會出現鱗屑性脫皮及留下褐色沉著。約5-10%之患者因細菌或病毒重覆感染而產生併發症,併發症包括中耳炎、肺炎與腦炎。【註】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簡稱為SSPE),這是兒童麻疹最危險的併發症,通常在感染痊癒後5~10年左右發病,並開始出現漸進式的個性改變、智能降低以及癲癇,隨著病程進展,最後病人陷入昏迷,植物人狀態,死亡率極高此症即使痊癒也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Q3:出現疑似麻疹症狀,該怎麼辦?出現疑似麻疹症狀時,應儘速戴口罩就醫,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若已被衛生單位通知是麻疹病例的接觸者,應落實自主健康管理,出現上述症狀時,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機關,由衛生機關會通知醫院預先規劃動線,再且全程戴口罩並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以免傳染給其他候診的病人及家屬。Q4:什麼人較容易感染麻疹?三類人是感染麻疹高危險族群:1.一歲以下的寶寶。2.不曾得過麻疹或不曾接種麻疹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3.得過的患者大多會自行痊癒,之後就有終身免疫力。但小時候接種過疫苗、沒有得過麻疹的族群,可能因疫苗保護力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成為感染的高危險族群。研究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有可能已隨時間衰退。Q5:沒有與麻疹病人直接接觸,也會感染麻疹嗎?病人散佈於空氣中的麻疹病毒,在2個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因此,在麻疹病例之可傳染期間,若曾與其同處在一個封閉空間,無論時間長短,都算與個案有接觸,而可能被感染。即使病人已離開,該空間在2個小時內都可能還存有麻疹病毒,如果沒有麻疹免疫力的人進入這個空間,就有可能感染。Q6:與麻疹確診患者接觸後,是否需施行自我隔離?麻疹個案之接觸者於自主健康管理期間(與麻疹病例最後1次接觸日起往後推算18天內),應每日早晚各量體溫1次,並詳實記錄體溫、活動史及是否出現疑似症狀,如果沒有任何不適或未出現疑似症狀如發燒、出疹、咳嗽、鼻炎、結膜炎等,仍可正常生活,但應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並儘量佩戴口罩。接觸者如在自主健康管理期間出現疑似症狀,則應進行自我隔離,並電話通知衛生單位,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預先規劃好動線,避免接觸到其他等候看診的人。就醫時並請主動出示健康健側通知書及全程佩戴口罩。根據疾管署3/12發布的資料指出,我國今(2024)年累計9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至40多歲,5例為本土病例,另4例為境外移入病例。疾管署提醒,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例,國際間傳播風險增加,國內再新增群聚個案,目前處好發季節,本土傳播風險上升。【資料來源】.《疾管署》傳染病介紹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好人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引言:本文是吳婷茹同學於兒科加護病房,參與病人照顧和解釋病情的感想與省思,藉由臨床實習的過程,看到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對於醫學生所產生的衝擊。「醫師たるの前提は人となるにあり。」 欲為醫者,當先為人。 高木友枝人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陽光、空氣、水?碳、氫、氧、氮?對我而言,人是由情緒與記憶構成的靈魂,附著在脆弱不堪的肉體上所構成,如何成為人,又是如何才能被稱為「好」,我想我將一輩子在此叩問中尋求解答。先由情緒說起,此為統合自己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的綜合表現,以文學描述情緒,常見心中五味雜陳、肚子裡面有蝴蝶等等;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透過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支援多種感知處理功能,Papez circuit描述情感與生理在迴路中互相影響協調的關係,透過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的溝通,我們得以產生情緒面對外在環境。至於記憶,人類不似電腦,能透過數據和一行行的指令,儲存往事於晶片上面,我們仍依賴複雜神秘的傳導,將篩選過的知覺轉變為短期記憶,再經由圖書館管理員一般的海馬迴(hippocampus)將短期記憶分類編碼,放置於適合的地方,於是我們可以提取、可以反思、可以經由回顧進而創造更多記憶。情緒與記憶脫離不了大腦的掌控 當大腦失去功能時,「人」該何去何從?我曾在兒童醫院加護病房遇到一位病人,他是十二歲男性,這是多麼美麗的年紀,是詩的第一章,該是永不終結的故事!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感染誘發了腦炎,引爆一場無聲無息的衰亡,病況又快又急,從發燒躁動到昏迷無波不過數日,神經學理學檢查、腦波、核磁共振報告再再顯示器質性與功能性不可逆的損傷,就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位弟弟已然腦死,現在躺在床上的,不過是維生機器的一部份以及親人滿滿的思念,我思考,這還是一個人嗎?但對家屬來說,哪怕是腦波圖的一個擾動,那怕只要弟弟的肺能隨著正壓呼吸器收縮擴張,他們的希望永不減退。於是弟弟從某院轉至本院,祈求著在這家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能看見一片曙光。而現實是,經由最先進的檢驗及影像及各種比照最先進國家標準的治療下,仍無法帶來家屬想要的奇蹟答案。雖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及資源搶救,生命彷彿有自己的方向,我們再也追趕不上。看著熙熙攘攘的車輛快速奔馳,而弟弟的年華永遠停止於這一刻。「沒有什麼創新療法了嗎?幹細胞移植呢?」醫師與科學家們,在醫療不可及的最前線,一直致力於治療的突破,例如幹細胞移植,目前已經於研究證實有效且於臺灣核可臨床使用的適應症包含白血病、淋巴瘤、固態瘤、血色素疾病與血液異常、先天性代謝性缺陷、免疫缺乏病變等等,幹細胞移植對於腦瘤主要應用於轉移性腦瘤,治療機制為利用培養出的內皮前驅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重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減低腦內發炎反應,而非長出新的神經細胞填補受傷的空白。另一方面,仍在積極發展中的領域的確很多,科學家必須了解腦部再生的自然限制包含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 的不確定性,神經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傳導需要結構上的支持和化學物質誘導,而在尚未進入臨床階段的實驗室研究中,科學家們試圖克服限制,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胞外體(exosomes) 和 si/miRNA等等創作出許多修復腦部的實驗,可查閱的論文固然洋洋灑灑,能應用且通過安全及有效性審查的仍非常有限,實驗或成功或失敗,無論前途茫茫,人類終歸努力航向器官再生的海洋,倘若有一天真的能透過幹細胞長出有功能的腦實質,弟弟是否就能重拾停擺的人生?最近有一部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華麗頹靡的場景搭配荒誕不經的實驗與冒險,演繹出學醫者皆欲一展長才的外科夢幻世界,故事起源於一位外科醫生,他做了腦袋移植手術,讓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相連,創造出新的「人」,當生命可以掠奪可以改造,「人」的本質又該如何定義。回到腦死弟弟的處境,假想他處在電影裡頭的科幻世界,科學家能利用他自己的幹細胞重新培育出一個全新有良好功能的腦袋,然後置換掉原本因腦炎而水腫、萎縮、空洞化的腦袋,那麼弟弟能夠繼續處理情緒、能夠產生動作並且聯繫到相對應的運動單位,然而卻缺少了記憶,曾經與家人的點點滴滴隨著開顱而逸散,於是在那個假想情境裡面,身體依舊是他、外表依舊是他、腦袋依舊是他的,弟弟回來了,但他卻不再是他,生命形成最大的弔詭,這也是醫學倫理未來可能要面對的議題。現實中,於加護病房的會談室,父母持續冷靜地和重症醫師、神經科醫師討論,從病因、病況、現行治療與未來計畫,一項項抽絲剝繭,彷若這不是一場家庭會議,而是一群專家在年會上的集思廣義,我在旁觀摩記錄著這過程,在當下,我總有一股違和感,很想要理解原來家屬在聽到醫師宣判自己的孩子腦死時,竟然仍能如此自持。這份異樣的迷惑梗在心頭,終於在老師的經驗分享下找到原因。老師說:「在醫師解釋嚴重病患的病情時,每一位病患家屬的反應差異很大,有的淚流滿面,有的表情毫無反應,有的人卻是如同外人一般的冷靜討論,甚至針對某些數據或治療方式執著。但對於醫師而言,反而是看到家屬如果哭了,表現出情緒反應,表示他聽懂醫師所說的;表情意外的冷靜者,常常是家屬還是聽不進去,或仍在晴天霹靂的空白狀態。」對於家屬而言,隱藏其中的訊息有可能是: 一旦哭了,就代表病情真如醫師所言,以目前的醫療能力已無挽救之地。但他還只是個孩子呀,這對父母不懂、一時也不能接受為什麼會發生在孩子身上,因此表面上他們只能武裝起來,只要自己足夠堅強,那麼那些客觀數據、那些主觀分析都無法迫使他們接受,對於醫療專業所判斷的「無效醫療,無實證支持的療法」,仍一再再的追尋,抱持希望,醫師本著以病人為中心,希望在生命末期可以接受到緩和的醫療,不用再經歷過度醫療的辛苦,也為病家著想,不用花費無謂的金錢,然而幾經會談,最後,這位弟弟再次轉院至另一家醫院,嘗試著更多積極治療。於理,面對醫療資源的有限性,許多病患正等待著床位,已經判定腦死病人,多次轉院使用加護病房資源,似乎並不符合資源分配及倫理原則;但於情,家屬的積極度與堅強使人敬佩,並能共感他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醫療人員本著職責給予專業的說明及最佳處置建議,但有什麼權力讓他們放棄希望呢?在生死瞬間,醫師必須要說實話,也必須將最好及最壞的預期告知家屬,這對於家屬而言絕對是「壞消息」,但我們有什麼能力使家屬背負後悔呢?我常想著要做個好人,要慈善、要勇敢、要睿智,不過這一切都相當困難,在這些情境中,一定要說出「壞消息」的角色中,我還能當個「好人」嗎? 有太多糾纏的難題等待被釐清,而大多本身不帶解答。我認為人是由情緒、記憶與肉體所構成,或許再加上一副矛盾和一縷不確定性,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另一個選擇下的平行時空,仍能盡力選擇做個「好人」,去溝通、去理解、一起淒風苦雨披星戴月、去嘗試在個人的悲喜與社會的框架下找到可行的路,路上未必能百花齊放,但願月色溫柔,撫平行人的痛。指導老師的話:在加護病房中,日日見著一個個在平常情境看到的生死離別,盡宇宙洪荒之力拉回一個個孩子,有喜有悲,每一個故事都是生命的精粹,但也常令人心碎。我們很少有時間寫出加護病房中的每一個感動的故事,也常常因為各種事情而煩惱沮喪,但每次看到困境中堅強的家長和小孩們,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能在這裡陪著一個個小戰士奮鬥,且常常救回一個個的嶄新生命,自己受到的挫敗實在是微不足道了。此次吳同學能在加護病房的實習中,深度參與醫療層面,以及醫病溝通的全方位面貌,理解救治病患不僅是急救及重症醫療的SOP而已,面對家屬的傷痛與心情轉折,以及困難的醫療決定過程,面對「無解」的醫療現場,能以一個新鮮人的視角,反思生命的內涵,實在難能可貴。也希望家屬能理解,醫療人員有職責提供專業具實證的醫療及說明,但對於我們而言,每一次都很難,面對命懸一線的生命,我們同樣有著深刻的觸動及痛,但也因為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我們願意繼續走下去。參考資料Neuro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Brain: A Decade of Bioscaffolds and Engineered Microtissue 延伸閱讀2/26 「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6 醫療.耳鼻喉
這波感冒很嚴重!醫揭關鍵症狀「有夠誇張的咳嗽」、合併「化膿性中耳炎」
近日天氣溫差變化大,又有大陸冷氣團南下,孩童感冒患者增加。開業小兒科醫師陳信宏表示,最近診間孩童感冒情形,「真的很嚴重」,除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外,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連續咳嗽,「咳到肚子痛」、「晚上咳到睡不著」,請及早治療,同時也有嚴重感冒兒童出現「中耳積膿」,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呼籲家長在這段天氣變化、溫差大時,務必注意家中孩童健康。陳信宏在臉書指出,日前家長帶一名1歲6個月孩童來看診,主述是「發燒7天了,看了好幾家醫生,一直不會退燒」,有一些咳嗽,一些流鼻水,經過詳細檢查,看喉嚨、看耳朵、看鼻子、聽診,發現兩個耳朵裡面都有「中耳積膿」,也就是俗稱的「化膿性中耳炎」,找到了發燒的元兇。陳信宏說,最近這一波感冒,常會合併「化膿性中耳炎」,導致孩童反覆高燒不退,請家長帶小朋友來看診的時候,記得請醫師檢查耳朵,原因是小朋友容易亂動,不易乖乖坐著配合,所以耳朵比較難檢查仔細。經過,確定診斷與抗生素的治療,發燒終於控制住了。陳信宏指出,臨床觀察,這一波感冒症狀,特別是有夠誇張的咳嗽,若孩童出現連續咳嗽,請及早治療。2歲女童感冒抽搐、雙眼上吊送醫 醫師:嚴重與否看「這兩點」近期天氣溫差變化大,即將又有大陸冷氣團到來,孩童感冒患者增加。一名台中市2歲女童日前感冒,在家午睡時,突然抽搐、雙眼上吊,家長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一時慌了手腳,送醫途中發現派出所,希望警方協助開道送醫,警方得知後,趕緊協助開警車,載運女童及女童母親前往醫院。所幸,經醫師診斷為感冒發燒引起的熱痙攣,就醫後已無大礙。馬偕兒童醫院兒科部主任紀鑫說,熱痙攣為醫學專有名詞,主要是指患者發燒時,如果體溫上升速度過快,而出現抽搐、雙眼上吊等症狀,這在兒科十分常見,占整體於門診就醫兒童比率約1~2%,好發原因與孩童體質有關,若有熱痙攣家族史的兒童特別容易發生,但往往只會發作一次,經治療後都可好轉,家長不需擔心。「當高燒不退,身體持續抽搐5分鐘以上,且反覆發作時,應特別提高警覺。」紀鑫表示,這種的抽搐恐與熱痙攣不同,有可能是腦炎、腦膜炎引起的症狀之一,家長務必提高警覺。紀鑫指出,近期氣溫忽高忽低,各種病毒十分活躍,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對兒童來說仍具威脅,近期門診兒童患者確實不少,呼籲兒童外出,家長應讓孩童戴口罩、勤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當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等症狀,建議應盡速就醫。
-
2024-02-08 醫療.腦部.神經
年節喝酒小心樂極生悲!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
年節到了,各種聚會更多,提醒民眾要注意!一位年輕人進診間告訴我,前天開始右腳踝及腳板外側開始麻木,測起來比較像周邊神經的問題。 他接著提到,之前開車可以直接腳踝左右轉動踩煞車跟油門,現在得要把整隻腳連同腳板抬起,左右平移才能夠踩踏。我試著在右膝蓋外緣腓骨頭後側輕敲,刺激腓神經處,果然引起右腳踝的外側刺麻。年節喝酒小心樂極生悲我問他:「你最近有沒有喝酒?」他嚇了一跳,一副被窺見秘密的模樣,不好意思的問:「喝酒會這樣啊?」我說:「你喝酒喝太茫了!側睡壓太久,把腳的腓神經給壓傷了!」接著我要他腳跟著地走路,右腳做不到! 顯然腓神經的感覺跟運動功能都受損了!他的情況還不算是最嚴重的,預計這樣的急性神經炎,6個星期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另外一個病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經常酒醉,兩個月前他喝完酒之後,更連續一動也不動睡了兩天48小時。起來之後左手完全癱瘓,左腳也沒辦法正常走路,看起來像是中風的模樣!他來復健科門診,詳盡的神經學檢查起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左側臂神經叢損傷影響手部功能,左側下肢腓神經損傷造成垂足,只能拖著腳板走路。因為爛醉如泥,兩天一直保持固定姿勢,造成長時間的神經壓迫,現在還在持續復健當中。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腦部酒精性腦炎,提早失智退化,行走和自理功能受損~ 這樣不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病變,是患者家庭最深切的痛。然而除此之外,三五好友遇到假期開趴,酒酣耳熱不知節制,爛醉如泥,睡醒之後發現突然手動不了、腳動不了!表淺的神經壓迫損傷,造成的急性神經炎,更常常讓人嚇壞了。這種週邊的神經損傷,大部分還是屬於可逆性的神經失用(Neurapraxia):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為暫時性的生理性阻斷,一般神經傳導功能於數日至數周內自行恢復。把握急性期,正確合宜的使用類固醇用藥,可以降低急性發炎的神經損傷,也不用擔心類固醇使用,引起所謂月亮臉及腎臟功能障礙等問題。可逆性的神經失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所謂的蜜月麻痺(Honeymoon Palsy),蜜月夜先生擁著妻子,妻子頭就枕著先生張開的上臂甜蜜沈睡,一覺醒來發現先生的手腕翹不起來,手指伸不直了~「垂手」可得,卻是一點都不開心!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可以發現,掌管手腕手指伸展的橈神經在上臂處被長時間壓迫,導致暫時性的神經損傷,一般應該6週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更嚴重的,就是軸突斷裂(Axonotmesis),軸突在髓鞘內斷裂,神經鞘膜完整,遠端神經發生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到6個月內神經可以恢復, 然而過程就更辛苦了。上述那位沈睡兩天,左側上下肢都不能動的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等待神經復原的過程中,我們持續以電刺激協助沒有神經支配功能的肌肉,使其持續收縮,防止萎縮!但無法避免的,他的肩關節跟手還是出現明顯的腫脹疼痛,甚至關節僵硬,活動度受限~就是的所謂的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舊稱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復健之路因此辛苦許多!要分辨神經損傷的程度,是比較輕度的神經失用,或者是比較重度的軸突斷裂,電生理檢測~包括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是一個好的診斷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出是否有進行性神經損傷或是神經已經在逐步修復當中!因為這一類病變大多是屬於週邊神經損傷,如果神經學檢查有出現神經恢復的跡象,通常都有機會可以完全恢復,只是時間長短不一。然而臨床上,極少數的神經斷裂(Neurotmesis)仍可發生,導致個案必須接受之後的神經縫合修補,甚至肌腱轉位(Tendon Transfer)手術。在等待修復的過程當中,肌肉缺乏神經的供養,容易導致廢用性萎縮,甚至也會引起關節僵硬、自律神經障礙……等問題。患者一定要配合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及關節活動訓練,讓肌肉持續性被動收縮,並且防止關節的攣縮。復健科副木輔具的處方使用,如AFO(Ankle Foot Orthosis, 俗稱垂足板)可以協助患者維持較正常的步態,而不致於拖曳著腳,增加跌倒的風險。慢慢又靠近年底了,越來越多的酒席、聚會、開趴…… 真的要提醒大家,喝酒要適量, 切莫樂極生悲!👉 更多復健小知識-🔎主頁連結🔗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網站IGFB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授權元氣網刊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照服務在身邊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一、哪些人可以使用長照服務長照2.0延續長照十年計畫之內涵外,並擴大照顧對象,如身旁有以下對象,可能符合長照2.0的服務對象,包括:65歲以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如行動不便、需要協助吃飯、上廁所、洗澡、平地走動和穿脫衣褲等)的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表達能力降低、記憶力下降、睡眠障礙、產生幻覺等疑似失智症狀,或確診為失智症)、不分年齡的失能身心障礙者(領有身心障礙證明或手冊的失能者)。家庭照顧者也是長照服務的對象,可使用喘息服務、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及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等服務;另有聘外籍看護的家庭也可以使用長照相關服務。二、長照服務有哪些(一)長照2.0自107年起實施長照給付支付制度,給付四大項服務,包括:1.照顧及專業服務: (1)居家照顧:受過專業訓練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長照個案,包含基本身體清潔、日常照顧、測量生命徵象、餵食、餐食照顧、協助沐浴及洗頭、陪同外出或就醫、到宅沐浴車服務等。(2)社區照顧:將長照個案送到長照服務提供單位接受服務,提供生活照顧、健康促進、文康休閒活動等,場域包含:日間照顧中心、托顧家庭等。(3)專業服務:這是由專業醫事及社工人員提供的服務,包含針對長照個案的身心狀態及復能動機,導入復能照護服務,以及針對營養、進食與吞嚥、困擾行為、臥床或長期活動受限等照護服務,提供長照服務對象照顧指導,避免個案因受照顧不當,而衍生更多的醫療及照顧需要,讓個案可逐步恢復自立生活,減少家庭照顧者照顧負荷。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長照個案就醫、復健與使用社區式長期照顧服務的交通需求,以提高各項醫療與社區式服務措施的可近性與運用。3.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包含居家生活輔具購置或租賃,如助行器、拐杖、輪椅、移位腰帶、居家用照顧床等以及居家無障礙設施改善,如可動式扶手、固定式斜坡道、防滑措施等。4.喘息服務:家中主要照顧者若需要休息,可以申請喘息服務,讓長輩到日間照顧中心、巷弄長照站、住宿式機構,或是請照顧服務員到府協助照顧。(二)長照四大項服務之政府補助:為減輕長照個案使用長照服務之經濟負擔,前述四類長照服務政府是有補助的,照管專員所核定之「長照需要等級」,由輕至重共分為1至8級,當失能程度愈嚴重,等級愈高,除了第1級沒有補助以外,級數愈高,補助金額愈高,依失能者家庭經濟狀況提供不同補助比率,低收入戶由政府全額補助,免部分負擔,中低收入者依照不同項目補助95%-90%,一般戶補助84%-70%。三、如何申請長照服務為讓民眾找得到服務,申請長照服務之管道,分為以下3種:(一)親自洽詢當地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衛生福利部協同各縣市政府建立照管中心,受理申請長照服務、長照需要評估、連結、輸送長照2.0服務之單一窗口。(二)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如果您有失能、失智,或日常生活需協助的身心障礙家人需要長期照顧,請以手機或市話撥打1966,撥打1966前,建議您先準備好需要照顧者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址等基本資料與狀況,以及主要照顧者(聯絡人)的姓名電話,撥打後將由縣市照管中心人員負責接聽,並協助了解是否符合申請資格。只要符合資格,照管中心將派照管專員到家評估,核定長照需要等級及服務給付額度,再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案管理員依個案需求擬定照顧服務計畫並連結服務。(三)長照出院準備服務:為縮短有長照服務需求的住院病人於出院後取得長照服務時間,出院後有需要長照服務的個案,可於住院期間,向所在醫院提出申請長照服務的需求,醫院的專業服務團隊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後續由個案管理員依據評估等級,與個案、家屬或主要照顧者討論擬定照顧計畫,協助個案於出院返家7天內取得所需長照服務及資源。四、失智照護服務疑似失智尚未失能個案,可至失智共同照護中心,該中心提供失智個案服務,針對疑似或未確診之個案協助確診,提供照顧諮詢、協調、轉介及追蹤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服務;另外,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緩和失智服務,以及提供失智個案照顧者支持團體及照顧者照顧訓練課程。五、小結最好的長照服務就是不需要長照,我們鼓勵長輩多到據點活動,注意營養攝取,並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因為老化、退化而需要他人協助的晚年生活,不過一旦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有照顧需求,請撥打1966長照專線,讓專業的來提供協助,以減輕家庭照顧壓力。延伸閱讀:1/8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1/10 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12 醫療.皮膚
「蜘蛛撒尿」會導致嘴唇長疹子?解析「口唇型疱疹」的成因、治療與預防
許多人常一覺醒來,發現嘴唇、鼻翼等部位,長出很多刺刺癢癢的水泡,恐是「口唇型疱疹」上身。一旦人的免疫力差、壓力過大、感冒時,容易感染疱疹病毒引發口唇型疱疹,雖然多數症狀輕微,但如果病毒擴散至眼睛,可能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情況下,病毒會影響到大腦引起腦炎。「口唇型疱疹」是什麼?如何傳染?常見的單純疱疹病毒(HSV)分為第一型(HSV-1)及第二型(HSV-2),第一型疱疹病毒大部分都感染在口唇周圍,第二型疱疹病毒則較常引起生殖器官、臀部、肛門附近及大腿等部位疱疹。讓人又痛又醜的口唇型疱疹,有「蜘蛛撒尿」的稱呼。成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許釗凱表示,口唇型疱疹主要由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引起,此病毒在人體內可長期潛伏,當免疫力下降時可能會活化,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疱疹或唾液傳播,如親吻、共用餐具或毛巾等。口唇型疱疹初期症狀有哪些?可能併發哪些問題?感染口唇型疱疹初期,通常集中在嘴唇邊緣出現小水泡,有輕微的刺痛或燒灼感,若水泡破裂會形成疼痛的潰瘍,初次感染可能會有輕微發燒、肌肉痠痛或淋巴結腫大等症狀。許釗凱說,雖然大多數疱疹病例輕微,但見過幾例較嚴重情況,曾有異位性皮膚炎病患合併嚴重疱疹病毒感染,進而演變為「疱疹性濕疹」,又稱為「卡波西氏水痘樣疹」;也有個案的病灶擴散至眼睛,導致視力受損,極少數病毒還會影響到大腦引發腦炎,這是非常嚴重但罕見的情形。部分民眾的口唇型疱疹易反覆發作,許釗凱分享預防、減輕之道:●首要避免熬夜、壓力、過度疲勞等會誘發因素。●更要避免與疱疹病毒的傷口親密接觸,不要共用牙刷或唇膏等個人用品,保持手部清潔,尤其是在接觸臉部前。●發作時,可使用抗病毒藥膏或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以減輕症狀。口唇型疱疹反覆發生的原因有哪些?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指出,口唇型疱疹常長在嘴唇、鼻翼、T字部位等處,會感到刺刺癢癢的,通常5至7天就會好,治療以擦抗病毒藥物為主,如果沒有改善,代表症狀比較嚴重,會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一般人每年發生不超過3次,但有些人每個月都會長,代表免疫力不好、壓力大,一直處在很累的狀態。荷爾蒙是影響口唇型疱疹發生的因素之一,趙昭明表示,臨床上觀察,罹患口唇型疱疹女性多為30至45歲,界於停經前、荷爾蒙旺盛的年紀,因為月經荷爾蒙波動造成口唇型疱疹;男性則落在30至50歲左右,大都是上班族,可能工作壓力大、常熬夜引起。特別的是,沒什麼壓力的小朋友也可能得到口唇型疱疹,趙昭明說,小朋友可能是溫差大或感冒沒有好引發,大人得過口唇型疱疹就不要親小孩,否則可能透過唾液傳染,抵抗力降低就會出現疱疹。趙昭明指出,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有些人可能出現一、二型混合的情形。有一名28歲女性,感冒一段時間後,免疫力降低,上下嘴唇開始長出很多又刺又癢的水泡,甚至有點潰爛狀況,屬於比較嚴重的狀態,以擦藥配合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口唇型疱疹5大成因1季節交替、溫差大時2長期睡不好3壓力過大4感冒或有其他疾病時5女性月經前後資料來源/趙昭明
-
2024-01-1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想看更多:「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依據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我國老年人口比率已於107年3月達14.05%,成為高齡社會,此外,依據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我國人口推估,預計將於115年成為超高齡社會,21%以上的民眾為老年人。由於老人具較高的慢性病盛行率及失能率,在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老化的情勢下,長期照顧需求也隨之增加,106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加速長照資源佈建;107年推動長照給付及支付新制,提出長期照顧創新專業服務,結合醫療與長照,期能達到減少國人不健康餘命,提升長照服務對象自我照顧能力之積極性目的。長照專業服務係以服務對象近期內日常生活功能明顯退化、具學習能力、個案或照顧者具配合復能服務之動機者亦為優先服務對象,由醫師(含中醫師、牙醫師)、職能治療人員、物理治療人員、語言治療師、護理人員、心理師、藥師、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聽力師等醫事人員或教保員、社工人員等專業人員,到宅提供跨專業之多元整合服務。期望從長照服務對象最想做的事為訓練目標,增進個案日常生活獨立功能,減少照顧需求。專業服務又可分為復能類及特殊照護類二大類,復能類是透過前述專業人員指導個案及家屬、照顧者,運用個案剩餘功能發揮潛力,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為主,維持生活參與能力不退化;特殊照護類則針對營養、進食與吞嚥、困擾行為、臥床或長期活動受限,指導失能個案或家屬個人化照顧技巧,或提供居家護理指導與諮詢,以使個案逐步恢復自立生活或減少家庭照顧者照顧負擔。專業服務以短期、密集式的日常生活功能訓練指導個案及主要照顧者,以同一服務目標、每週至多1次為原則,最高12次以內,並於6個月內完成,且為使個案在此期間將習得之技巧持續練習,專業服務中相同照顧組合(碼別)如有新訓練目標需間隔90天。若個案或照顧者達到訓練目標、訓練目標經過1組服務介入後仍未有明顯進步、個案與照顧者無法配合指導訓練或經評估後個案已無意願、潛力等完成階段性目標,即可達到專業服務的結案條件。另為提升有專業服務需求之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服務對象(下稱長照個案)在使用服務意願,並落實A單位轉介專業服務,目前已訂有「照顧問題對應建議服務措施及轉介專業服務參考對照表」使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轉介專業服務機制,當長照個案經照專評估後,勾選建議服務措施如為符合轉介專業服務者,應由A個管與長照個案、家屬討論後,並徵得長照個案同意下轉介專業服務。經統計111年全國專業服務(C碼)使用人數計71,499人,相較於110年使用人數57,507人增加;112年1-7月使用人數57,966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4,603人,成長超過3成。截至112年7月全國長期照顧實際轉介專業服務使用率為44.38%。另為提升長照專業服務品質,並使各項專業服務之目標、執行人員資格、作業內容標準化,衛生福利部於112年1月公告修正長照專業服務手冊及操作指引,作為專業服務人員執行復能服務之共同執行參考準則。延伸閱讀:1/8 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介紹目前政府對於需要「長期照顧」(長照)的病人所做的服務。透過照顧神經內科慢性病人以及探望脊髓受傷、腦炎的友人,深深了解政府單位對病人提供「長照」有很深的助益。兩個月前與衛福部「長照司」連絡,希望能讓更多的醫師以及社會大眾了解他們所做的服務。非常感謝他們能在百忙中以「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醫療與長照結合,長照創新專業服務」、「長照服務在身邊」為題,分別介紹「長照司」所提供的各種服務。衷心期盼這些訊息可以幫忙更多的需要這方面療護的病人與家屬。因應人口老化快速以及失能、失智人口增加所衍生之長照需求,行政院自106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稱長照2.0),透過計畫普及照顧服務體系,建立以社區為基礎之照顧型社區,提升長照需求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實現在地老化,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之多元連續服務,以延長民眾健康餘命,維持剩餘功能,減少不健康存活年數。一、建置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及長照給支付制度為落實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建構以社區為基礎之整合式服務體系,增進長照服務提供單位分布之密度,讓民眾獲得近便、多元的服務,長照2.0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ABC)。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為失能者擬定照顧服務計畫、連結長照服務(到宅式服務);長照服務提供單位(B)提供長照服務,包含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家庭托顧、業服務、交通接送、餐飲服務、輔具服務、喘息服務等特約服務項目;巷弄長照站(C)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延緩失能服務、具有量能C可再增加提供喘息服務(社區定點式服務)。衛生福利部於107年起推動長照給付支付制度,將原有的17項長照服務,整合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服務」、「輔具服務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4類給付。長照給付支付制度,打破過往按時計價,採定額給付:包括個人額度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服務是以照顧組合為給付支付單位,可鼓勵跨專業間的合作,民眾便能獲得更完整、適切的長照服務。二、強化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人口老化所伴隨的長照需求人口增加,照顧家中失能、失智長輩或身心障礙者的照顧壓力將愈趨沉重,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與負荷,健全家庭照顧者服務網絡,推動「家庭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創新型計畫」,於22縣市廣布支持服務據點,提供具近便性之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個案服務、照顧技巧訓練、情緒支持、團體服務及電話關懷等支持性服務;另為提升長照服務網絡對於高負荷家庭之敏感度,衛生福利部訂定「長照服務對象之高負荷家庭照顧者初篩指標」及「長照高負荷家庭照顧者轉介及服務流程」,以利保護服務、社會安全網、自殺防治等相關網絡成員辨識高負荷家庭照顧者,期使長照服務及早介入提供家庭協助。三、鼓勵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家庭使用長照服務已聘僱外籍家庭看護工(以下稱外看)被照顧者經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照顧管理專員評估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到宅沐浴車服務以及喘息服務等,並藉由社區式交通接送服務,接送至社區式服務類長照機構及巷弄長照站(C據點)等,或預防、延緩失能(失智)服務等活動與服務。自109年12月1日起,聘僱外看家庭之被照顧者經評估為長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於外看請(休)假時申請喘息服務,與未聘僱外看之失能個案標準相同,不再受30天空窗期之限制,除可減輕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保障照顧安全並維護外看請(休)假之權益;如遇外看逃逸、轉出、期滿離境,以及外看請假返鄉所致照顧空窗期,家屬出示相關證明文件,即視同名下未聘僱外看,被照顧者為長期照顧需要等級第2級(含)以上者,可申請使用包括照顧服務之所有長照服務。四、布建社區式及住宿式資源因應高齡化社會長照需求急遽成長,且少子女化可能面臨人衝擊, 衛生福利部以設置社區式、一對多照顧模式之日間照顧中心為優先布建策略,減少全時及一對一照顧模式,增進長照人力使用效益提升社區式服務近便性;另為推動「 一國中學區一日照中心」,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充實設置日照服務資源,另外建立跨部會合作機制,以提升政策執行效能。此外,針對偏鄉無住宿機構資源之鄉鎮區,布建長照住宿機構,提供優質且因地制宜之長照服務,衛生福利部透過公私協力,共同合作布建住宿式長照資源。五、推動醫療與長照服務體系合作(一)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有鑑於出院個案有密集的復能服務需求,推動「出院準備銜接長照服務」計畫,以個案目標為導向,由醫院組織專業服務團隊,向個案或家屬說明長照需要評估之目的,並於個案出院至少3天前進行長照需要評估,醫院可於評估階段併同進行簡易輔具友善銜接機制,此計畫可協助個案自主生活訓練,提高社會參與及獨立性,達健康在地老化。(二)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為達到照護量能與品質提升,促進長照與醫療體系整合,由基層醫療院所的醫師及護理人員就近提供社區中居家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並且由熟悉個案之家庭醫師開立長期照護醫師意見書,提供長照醫事服務建議,以建立醫療與長照結合之服務模式。(三)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透過獎勵計畫落實照護機構專責醫療機構機制,減少住民外出就醫,降低住民及陪同就醫人員往返醫療機構之感染風險,並透過醫療機構之專責管理,掌握住民之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之惡化,維護照護機構住民健康。於今年度加入居家安寧療護指標,強化機構內服務人員安寧療護基礎訓練,以利安寧療護觀念透過服務人員於機構內進行推廣,並使有需要之住民可獲得服務,後續亦將視實際需求滾動式調整計畫內容。(四)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考量提供24小時全時照顧服務之住宿式機構大多為高風險族群住民,一旦住宿式機構出現傳染病確定病例,將造成群聚感染風險,爰推動「住宿式機構強化感染管制獎勵計畫」,以完善住宿式機構應變整備作戰計畫及進行相關實務演練,訂定加成獎勵指標(機構與醫院訂有感染管制服務合約並提升感染管制品質、訂有新興傳染病疫情或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之應變計畫並辦理演習、機構感染管制專責人員取得感染管制專業人員資格),鼓勵及強化機構落實感染管制作業,並以每年進行評核方式落實督導住宿式機構感染管制作業。(五)失智照護服務計畫在失智症照護部分,長照2.0計畫已放寬納入50歲以上的失智者為服務對象,經地方政府長照管理中心進行長照需要等級評估符合失智且為失能者,可使用長照2.0相關服務項目,例如:居家服務、日間照顧、專業服務及喘息服務等,並持續普及失智照護資源之布建,包括社區式資源(如:失智日照、團體家屋等),因應失智者住宿式機構照顧需求,設置失智床位,以建構完善失智症照護體系。另為提升整體失智社區照護服務量能及品質,衛生福利部推動「失智照護服務計畫」,於全國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元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家屬照顧訓練及家屬支持團體等,普及失智社區照顧服務。同時設置「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未確診失智個案儘速完成確診;協助照顧者於個案不同失智病程之照顧諮詢、追蹤及轉介等支持服務。六、精進長照機構管理及品質提升依法每4年接受評鑑一次;不合格者,令其限期改善;地方政府應每年至少辦理一次不預先通知檢查;在衛生機關考評指標納入居家服務、社區式服務(日照、小規模多機能及家庭托顧)、專業服務等品質管理機制,並將違約記點機制、終止契約、地方政府查核機制等法制化。七、結語面對高齡化、出生率下降及疾病型態轉變的趨勢,長期照顧需求持續遞增,為實現長照2.0在地老化之目標,透過推動長照給支付新制,持續布建各項長照服務資源,推動多元創新服務,以充實全國長照服務體系量能,滿足民眾各階段之長照需求。未來將持續穩健布建居家、社區及住宿式服務資源,並督導地方政府提升長照服務品質及充實長照人力,以滿足社區長輩在地老化之目標。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7 醫療.骨科.復健
喝酒傷心、傷荷包也「傷神經」!中樞神經病變可能讓你提早失智退化
四天連假剛結束,一位年輕人進診間告訴我,前天開始右腳踝及腳板外側開始麻木,測起來比較像周邊神經的問題。 他接著提到,之前開車可以直接腳踝左右轉動踩煞車跟油門,現在得要把整隻腳連同腳板抬起,左右平移才能夠踩踏。我試著在右膝蓋外緣腓骨頭後側輕敲,刺激腓神經處,果然引起右腳踝的外側刺麻。醉酒側睡壓神經 急性神經炎我問他:「你最近有沒有喝酒?」他嚇了一跳,一副被窺見秘密的模樣,不好意思的問:「喝酒會這樣啊?」我說:「你喝酒喝太茫了!側睡壓太久,把腳的腓神經給壓傷了!」接著我要他腳跟著地走路,右腳做不到! 顯然腓神經的感覺跟運動功能都受損了!他的情況還不算是最嚴重的,預計這樣的急性神經炎,6個星期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另外一個病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經常酒醉,兩個月前他喝完酒之後,更連續一動也不動睡了兩天48小時。起來之後左手完全癱瘓,左腳也沒辦法正常走路,看起來像是中風的模樣!他來復健科門診,詳盡的神經學檢查起來,才知道原來他是左側臂神經叢損傷影響手部功能,左側下肢腓神經損傷造成垂足,只能拖著腳板走路。因為爛醉如泥,兩天一直保持固定姿勢,造成長時間的神經壓迫,現在還在持續復健當中。喝酒「傷神經」!中樞神經病變不可逆喝酒不只是傷心、傷荷包,而且也會「傷神經」!慢性酒精中毒造成腦部酒精性腦炎,提早失智退化,行走和自理功能受損。這樣不可逆性的中樞神經病變,是患者家庭最深切的痛。然而除此之外,三五好友遇到假期開趴,酒酣耳熱不知節制,爛醉如泥,睡醒之後發現突然手動不了、腳動不了!表淺的神經壓迫損傷,造成的急性神經炎,更常常讓人嚇壞了。這種週邊的神經損傷,大部分還是屬於可逆性的神經失用(Neurapraxia):神經傳導功能障礙為暫時性的生理性阻斷,一般神經傳導功能於數日至數周內自行恢復。把握急性期,正確合宜的使用類固醇用藥,可以降低急性發炎的神經損傷,也不用擔心類固醇使用,引起所謂月亮臉及腎臟功能障礙等問題。蜜月麻痺屬可逆性神經損傷可逆性的神經失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所謂的蜜月麻痺(Honeymoon Palsy),蜜月夜先生擁著妻子,妻子頭就枕著先生張開的上臂甜蜜沈睡,一覺醒來發現先生的手腕翹不起來,手指伸不直了~「垂手」可得,卻是一點都不開心!進一步的神經學檢查可以發現,掌管手腕手指伸展的橈神經在上臂處被長時間壓迫,導致暫時性的神經損傷,一般應該6週內有機會完全復原。然而更嚴重的,就是軸突斷裂(Axonotmesis),軸突在髓鞘內斷裂,神經鞘膜完整,遠端神經發生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到6個月內神經可以恢復, 然而過程就更辛苦了。上述那位沈睡兩天,左側上下肢都不能動的患者,就是這樣的情況。等待神經復原的過程中,我們持續以電刺激協助沒有神經支配功能的肌肉,使其持續收縮,防止萎縮!但無法避免的,他的肩關節跟手還是出現明顯的腫脹疼痛,甚至關節僵硬,活動度受限~就是的所謂的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舊稱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 復健之路因此辛苦許多!電生理檢測分辨神經損傷程度要分辨神經損傷的程度,是比較輕度的神經失用,或者是比較重度的軸突斷裂,電生理檢測~包括神經傳導、肌電圖檢查是一個好的診斷工具。同時也可以看出是否有進行性神經損傷或是神經已經在逐步修復當中!因為這一類病變大多是屬於週邊神經損傷,如果神經學檢查有出現神經恢復的跡象,通常都有機會可以完全恢復,只是時間長短不一。然而臨床上,極少數的神經斷裂(Neurotmesis)仍可發生,導致個案必須接受之後的神經縫合修補,甚至肌腱轉位(Tendon Transfer)手術。在等待修復的過程當中,肌肉缺乏神經的供養,容易導致廢用性萎縮,甚至也會引起關節僵硬、自律神經障礙……等問題。患者一定要配合積極復健治療,包括電刺激及關節活動訓練,讓肌肉持續性被動收縮,並且防止關節的攣縮。復健科副木輔具的處方使用,如AFO(Ankle Foot Orthosis, 俗稱垂足板)可以協助患者維持較正常的步態,而不致於拖曳著腳,增加跌倒的風險。慢慢又靠近年底了,越來越多的酒席、聚會、開趴…… 真的要提醒大家,喝酒要適量, 切莫樂極生悲!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3-12-13 醫療.呼吸胸腔
癌友化療狂喘咳X光檢查發現肺部竟開洞,兇手竟是「隱球菌」!解析隱球菌的感染和預防
王姓65歲婦人罹患卵巢癌正在接受化療,化療進行初期患者情況穩定,一個多月後,開始出現喘、咳症狀,原本以為只是感冒,病人後來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症狀,連呼吸都發生困難,只好緊急安排住院檢查。會診感染科醫師後,從肺部X光影像中發現「右肺葉竟開了一個洞」,加上患者「免疫力不佳」,抽血檢驗後證實遭「隱球菌」侵犯,用藥半年後總算恢復正常。癌症病人進行化療時,容易免疫力下降,普通「感冒」症狀也需要注意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張為碩主治醫師指出,王姓婦人原先採用化療治療卵巢癌,療程預計歷時6個月。化療進行約1個多月,就開始出現喘咳、疲倦無力等症狀,一開始照顧的家人以為是王姓婦人體弱引起感冒,豈料喘咳症狀卻逐步加重,一度甚至需要透過呼吸器才能順利呼吸,於是住院並會診感染科安排進一步檢查。 檢示病人的肺部X光影像,發現僅在右上肺葉單側出現異常症狀,患處「有如被開了一個洞」,患者因化療後免疫力大幅下降,綜合各項症狀後,經由抽血檢驗「隱球菌」抗原試驗確定陽性反應,認診是「隱球菌肺炎」,後續投以抗生素治療,並配合化療進度,約半年後患者順利完成抗生素治療。什麼是隱球菌?隱球菌如何感染到人?隱球菌中常見的致病菌是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最早在1894年發現,是一種能夠產生莢膜的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種單細胞的「真菌」,較接近黴菌,大小雖與單細胞的細菌接近,因細胞膜的結構屬「真核生物」,與一般的動、植物細胞接近,而與「原核生物」的細菌仍有所區別。新型隱球菌能夠引起隱球菌肺炎和隱球菌腦膜炎,1955年前全球文獻僅有約300個病例,然而隨著免疫抑制療法的普遍化和愛滋病(AIDS)的崛起,全球隱球菌的病例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根據疾管署的衛教資料指出,隱球菌症無特別季節變化,一年四季皆可發生。隱球菌是廣泛存在的伺機性感染病原體,主要感染免疫力偏低的民眾,可引起致命的腦膜腦炎。目前感染以A血清型為主,過去在台灣鴿子和其他鳥類糞便中的調查,也可發現A血清型隱球菌。隱球菌不會透過動物傳染到人,人傳人也非常罕見,主要透過汙染的塵埃引起感染。感染途徑因吸入帶有隱球菌的塵埃到肺部,病人一開始有可能會發生肺炎,而後經血液循環到其他的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腦膜炎)、皮膚黏膜、骨骼、前列腺等。隱球菌所引起的腦膜炎,通常是一種亞急性或慢性發作的腦膜炎。隱球菌感染引起的症狀有哪些? 隱球菌肺炎也可發生於免疫力正常的人體,此類病人約有50%沒產生症狀,多半是藉由例行性胸部X光檢查中偶然發現;其他的症狀有:發燒、疲倦、乾咳、體重減輕、胸痛,有時會發生咳血的問題,大部分免疫力正常病人,即使不用抗黴菌藥物治療也會好轉。AIDS病人如果發生肺部隱球菌感染,常見是發燒、咳嗽症狀,如果不加以治療,約有五分之四的病人會發展成隱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腦炎病人會發生長時間的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嘔吐、顱神經功能異常等。病人如果有肝硬化的問題,偶爾會引起來勢洶洶的黴菌血症,此時會有極高的死亡率。一旦能夠確診隱球菌,治療上並不困難,可參考美國感染疾病協會(Infectious Disease Society of America)在2000年發表之「隱球菌疾病治療準則」,針對各種不同病人,給予不同治療策略,使用適合的抗黴菌藥物,治療時也需要注意抗黴菌藥物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如何預防隱球菌引起的感染?隱球菌在自然界會存在,尤其在鴿舍較為常見,要避免感染可從以下幾點做起:●勤於清理鴿舍,並定期注意消毒;鴿糞的處理最好是用消毒水消毒或集中焚燒。●鴿舍保持通風、乾燥及低密度飼養。進出鴿舍戴好口罩,最好防護,避免吸入塵埃,減少病菌傳播。●皮膚有傷口時進出鴿舍,須包紮以免接觸而感染。●進出鴿舍留意勿食入帶菌的食物。●高危險群患者包括糖尿病、紅班性狼瘡、T淋巴球缺陷疾病(如惡性淋巴瘤、器官移植病人、長期類固醇治療者)、白血病、愛滋病等免疫缺陷或抵抗力差者,應避免接觸鳥和鳥汙染過的土壤、鴿糞、帶菌的食物等。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婦狂喘咳…X光一拍右肺竟開一個洞 醫揪出「這菌」作祟亞大醫院衛教資料:癌友免疫力差狂喘咳 結果「肺部竟開一個洞」 原來是隱球菌症上身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病介紹:隱球菌台灣內科醫學會:肺部隱球菌感染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
-
2023-12-12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周海媚病逝!血小板低下2原因 若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器官毀壞」
聯合報報導,有「最美周芷若」之稱的香港女星周海媚,11日在微博上突然被傳離世消息未獲證實。12日晚間她的工作室終於發出聲明:「海媚姐因病醫治無效,於2023年12月11日離開了我們。願天堂沒有疾病,願來生我們再相識!」證實噩耗。周海媚血小板低下老毛病 經常滿身瘀青周海媚多年被爆遭紅斑狼瘡折磨,不過周海媚早在2021年就親口駁斥罹病傳言,僅說是「血小板偏低老毛病」。醫師表示,血小板低下是紅斑性狼瘡患者中,最令人擔憂的症狀之一,可能皮膚容易瘀青,嚴重則會流鼻血、腦出血、內臟出血,患者務必積極接受治療,控制疾病。周海媚過去上節目的訪談,表示自己從10幾歲時,就有血小板低下的問題,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昏倒被送醫,也因此自己很常滿身都是瘀青。血球低下2原因新北巿立土城醫院長、兒童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璟隆表示,人體中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是3個相當重要的血球,會造成低下的原因有兩種:第一種是骨髓製造不足,造成「再生不良性貧血」,導致血小板過低;第二種則是血小板破壞過多,免疫系統不明原因自我抗體攻擊血小板,即使血小板生成很多,但還是會被抗體破壞掉。紅斑性狼瘡就屬於這種。最怕免疫系統攻擊3器官「最怕免疫系統攻擊3個器官,大腦、腎臟、血小板。」黃璟隆指出,自體免疫系統若攻擊大腦,會造腦炎、腦病變,有時導致精神狀況;攻擊腎臟,最造成嚴重發炎、腎衰竭;若攻擊血小板,就會導致凝血功能異常,容易出血、皮膚瘀青,嚴重可能會流鼻血不止,甚至腦出血、內臟出血等等;有時也有蝴蝶斑、禿頭、心臟疾病問題。紅斑性狼瘡治療相當辛苦 與疾病共處很重要對紅斑性狼瘡的病友來說,與疾病共處相當重要。黃璟隆說,因為抗體過多導致的血小板低下,治療上會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近年來標靶藥物、生物製劑也愈來愈多,但對病人來說治療之路仍相當辛苦,最重要的仍是接受疾病,並尋求正確治療。黃璟隆表示,臨床上希望能夠減少病患類固醇的使用,使用過多患者容易出現水牛肩、月亮臉、白內障、骨質疏鬆等狀況,以前許多患者疾病控制不佳,許多腎衰竭的個案,但經過這幾年的努力,10年存活率已達到9成,治療上也愈加導向生物製劑,但價格較高,通常健保傳統治療無效才能夠給付,目前僅2成患者可使用。紅斑性狼瘡病症多 常見「全身器官毀壞」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由於病患的免疫功能產生異常、混亂,導致體內器官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每位病患的狀況不同,受自身免疫抗體攻擊的器官與出現的症狀、病程也各不相同,症狀千變萬化,從蛋白尿、腎臟發炎到關節疼痛、兩側股骨壞死,乃至肺出血、中風癱瘓等,都可能發生,很難早期察覺,被醫界稱為「偉大的模仿者、偽裝者」,器官受損情況隨時可能發生,嚴重時可能會致命。紅斑性狼瘡常見全身併發症蝴蝶班、疲憊、發燒、關節疼痛或腫脹、口腔潰爛、腎臟問題、肺部問題(像肺出血)、心臟問題、癲癇、精神病、血液細胞疾病與免疫功能異常。資料來源:美國CDC網站、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梁培英主任【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紅斑性狼瘡(SLE).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
2023-12-05 醫療.感染科
不止黴漿菌,中國爆7種病毒感染潮!一表看各種呼吸道感染對哪個年齡層最危險?
令世界停滯的新冠病毒讓大家開啟的防疫新生活,現在又要捲土重來了嗎?中國傳出呼吸道感染疫情上升,根據中國衛生單位提供世衛資料,該國自今年五月起,兒童黴漿菌肺炎門診與住院數就已發現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於11 月26 日發布新聞稿示警,建議民眾應接種新冠XBB與流感疫苗。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 成人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疾管署11 月25 日表示,即日起全國機場港埠檢疫站全面提高警覺,於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陸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成人則需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且相關疫情高峰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建議「兒童、老人、慢性病人」三類族群短時間暫時先別去中國。疾管署也公布各年齡病原體:1~4 歲為流感、鼻病毒,5~14 歲為流感、黴漿菌、腺病毒,15~59 歲為流感、鼻病毒、新冠病毒,60 歲以上則為流感、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普通冠狀病毒。呼吸道感染多數可自行痊癒 發展為肺炎需用抗生素治療根據疾管署公布Q&A,上述疾病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然而,若發展為肺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療。一般建議的首選治療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s),替代性藥物為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潛伏期為1~4週、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感染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目前黴漿菌無家用快篩可以使用,預防方式與防範新冠病毒沒有不同,維持良好防疫習慣,配戴醫用口罩、以肥皂 勤洗手。【延伸閱讀】.感染黴漿菌可自行買藥吃嗎?藥師公會理事長爆:陸配紛赴藥局買「這款藥」想寄回鄉.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本文轉載自《藥師週刊電子報》第2340期,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4 焦點.食安拉警報
李斯特菌感染最重致死 食藥署邊境增驗「這3種」水果!預防李斯特菌中毒「五要」
日前美國有民眾喝了速食店的奶昔後死亡,經查是冰淇淋機清洗不當,使得奶昔受到李斯特菌污染,美國已有7個州陸續在桃子、李子和油桃等水果中檢出李斯特菌,造成1人死亡及1名孕婦早產,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說,將在邊境針對這3項進口水果,增列李斯特菌檢驗。李斯特菌如何感染?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周珮如說,感染李斯特菌屬於細菌性食品中毒,因為該菌種廣泛存在於大自然中,具有耐低溫的特性,在5°C以下的環境及冰箱中都能生存,會藉由食物交叉汙染,過去5年內並沒有因為李斯特菌,造成食品中毒的案件發生,美國則發生油桃被汙染,造成11人中毒送醫。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目前在加洲、科羅拉多州、堪薩斯州、伊利諾州、密西根州、俄亥俄州、佛羅里達州等7大州都出現疫情,患者年齡介於30到80歲不等,當中有1人死亡及1名孕婦早產。感染李斯特菌有什麼症狀?周珮如提醒,吃水果時要特別注意李斯特菌的汙染跟中毒,因為該菌具有3到70天的潛伏期,較其他食品中毒來得長,中毒後健康狀態良好的人,會出現類似像感冒般的發燒、頭痛、腸胃不適等症狀。周珮如進一步指出,高風險族群如老人、新生兒、癌症患者、 免疫低下族群等,在感染後會出現敗血症、腦炎、中樞神經症狀等,導致休克、昏迷或致死的風險,因為李斯特菌可以在低溫環境生存,常見在水果、生菜沙拉、低溫冷藏食品等,有交叉汙染的風險。預防李斯特菌中毒「五要」周珮如提醒,預防李斯特菌中毒有「五要」,分別為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要注意保存溫度等,水果部分,生長採收時接觸土壤,尤其是表皮粗糙的水果,容易藏汙納垢,要清洗乾淨再削皮,分切後也要盡早食用完畢,同時避免食用損傷的水果,以避免李斯特菌感染。(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2 醫聲.疫苗世代
退休前也應檢視健康力 活用成人疫苗投資個人免疫防護 節省個人潛在醫療支出 邁向樂齡更要重視疾病預防
依據聯合報自 2020 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必需隨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五力齊備才能面對健康老化。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挑戰一個人 『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正是探討每個人面對高齡化社會,要如何準備迎老。全世界人口正急速老化,根據聯合國資料,從2019年1億4300萬的80歲人口,估計到2050年,會增加三倍到4億2600萬人。台灣也在老化中,2026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高達全人口的兩成。逐漸老化的社會也造成醫療照護體系嚴重的負擔。2019年台灣全國健康照護花費佔GDP 6.1%,遠低於OECD平均數8.8%。2011年到2021年,全國健康照護花費增長率逐漸增加,2020和2021年增長率更是突破7%。如果以目前台灣老化速度的趨勢看來,醫療花費的負擔越來越大,如何確保健康老化將是非常須正視的課題。成人疫苗施打有益個人 可預防疾病 降低家庭醫療花費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醫療支出在家庭花費比例越來越重。1996年醫療花費佔家庭支出9.8%,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衛生保健觀念增強,2011年來到14.6%,2022年醫療保健支出比重增至17.8%。而成人疫苗施打可以預防疾病,改善生活品質,甚至也可以降低一半住院的機率和減少1/3的死亡率,因此可以減少家庭對於醫療花費的支出。施打疫苗對國家經濟更有貢獻,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在2015年這些疫苗可以避免傳染疾病的醫療照護經濟負擔多達90億美元,其中,八成的醫療負擔是來自沒有施打疫苗的民眾。如果能增加成人疫苗施打,將可減輕這些經濟壓力,同時創造經濟韌性以及長遠性。 國際知名慈善家,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在去年5月英國衛報新聞訪問中表示,他說疫苗創造奇蹟,他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認同。在另一個今年2月英國廣播電台BBC訪談中,比爾蓋茲甚至說,要好好利用錢,他寧可花錢買疫苗,也不要花錢去火星。他說,花814英鎊,約台幣31000元就可以拯救一個生命。 根據國際老齡化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ing) 研究報告,如果能投資成人疫苗計畫,對醫療和社會整體投資報酬率可達40%到300%不等,這樣的投資報酬率來自於中老年人持續的工作生產力和勞動參與力、稅金收納、醫療支出的減少,以及減少老年照護等支出壓力。 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VPDs)對老人健康和國家經濟都有很大的威脅。老年人容易感染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像是流行性感冒、肺炎、帶狀疱疹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等。 WHO建議流感疫苗施打率應涵蓋65歲以上人口的75%,但是依據國衛院最新報告,台灣65歲以上流感施打率從2010年到2019年只有25.6%到35.6%。另外,以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為例,過去認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嬰幼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原因,會造成呼吸衰竭,甚至致死的嚴重威脅。但近年發現,在體質較弱的年長者、呼吸系統不好及免疫力較弱的族群,若感染RSV也可能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衰竭等症狀,造成住院與死亡率的上升。 9項成人疫苗 定期檢視接種建議 守護健康 快樂變老 高齡人口對於傳染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臺灣現行的公共衛生需求應該優先推行成年人疫苗接種、鼓勵民眾遵行成人預防接種建議時程表,這是推動健康老化中重要課題之一。國內疫苗推動協會TIVS也結合衛福部疾管署的成人預防接種建議表,統整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包含以下九種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以及帶狀疱疹疫苗。建議民眾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終其一生應諮詢醫師接種合適疫苗。 依據內政部統計,國人2022年平均壽命79.84歲,擁有健康力是一個人退休後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如何透過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健康,健康又快樂的變老,將是每個人都要重視的課題。
-
2023-11-28 醫療.感染科
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
中國大陸肺炎黴漿菌疫情愈來愈嚴重,且同時有多種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播。中國衛健委26日公布,各年齡層流行病原體,其中黴漿菌多在5到14歲年齡層流行,而全年齡層皆流行的為流感病毒。國內專家預測,因應年節的人流活動,明年國內黴漿菌疫情恐會相對嚴峻。聯合報諮詢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整理10大肺炎黴漿菌QA,幫助民眾趨吉避凶。Q1:黴漿菌是什麼?A1:肺炎黴漿菌是一種介於細菌與病毒間,發現最小可以自行繁殖的病原體,只是它與一般細菌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細胞壁,因此常見的抗生素,對於治療黴漿菌是無效的。黴漿菌的名稱,常會誤以為是「黴菌」,主要是當初被命名時,醫學界以為黴漿菌是一種黴菌,但後續發現是一種細菌。Q2:黴漿菌怎麼傳播?哪些人容易被感染?A2:黴漿菌是以飛沫傳播、鼻腔分泌物等經由親密接觸傳播。最常傳播的地區以辦公室、學校、托嬰中心、幼兒園、家庭等密集互動的空間為主。黴漿菌好發於5歲到15歲的族群,主要是該群孩童,並沒有對黴漿菌的免疫力。另外,黴漿菌容易侵犯呼吸道粘膜已經受損的患者,如已經得到流感、感冒、新冠肺炎等患者,如果已經感染呼吸道疾病者,得格外注意再被黴漿菌入侵。有研究指出,過敏的孩子呼吸道較為脆弱,也較容易感染黴漿菌。台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病例報告,但以夏、秋兩季較多,平均每4到8年就會發生一次黴漿菌大流行。Q3:黴漿菌潛伏期多長?A3:黴漿菌相較於其他細菌或病毒,在人體內複製的速度慢,因此潛伏期長,感染後大約1周到4周才會出現症狀。Q4:感染黴漿菌有哪些症狀?A4:感染初期幾乎無症狀,後續症狀會先從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喉嚨痛、咽喉炎、頭痛、輕微發燒、全身無力等。這些症狀出現後,大約再過2到4天,會出現乾咳、倦怠等症狀,持續數周,甚至數月之久。感染黴漿菌的患者容易出現的合併症,有腦炎、氣喘、肺炎、蕁麻疹等。根據統計,約10%黴漿菌患者會合併肺炎,其症狀是出現黏液痰、發燒、發冷、呼吸困難、胸痛、嚴重倦怠等。小小孩感染黴漿菌引發肺炎時,較少會出現發燒,但會出現喘嗚、嘔吐、腹瀉等症狀。Q5:感染黴漿菌該怎麼治療?A5:黴漿菌若合併肺炎,會以抗生素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目前有三款抗生素,是主要治療的藥物,為紅黴素、四環黴素、氟喹諾酮類抗生素;目前紅黴素有新款的藥物,療程約5天,其餘2款治療時間為10天到14天。Q6:有疫苗可以預防黴漿菌嗎?A6: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以直接預防黴漿菌。但黴漿菌的特性是侵犯脆弱的呼吸道系統,如果能避免感染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則能間接保護自己感染黴漿菌。Q7:治療黴漿菌療程太長,可以分階段治療嗎?A7:黴漿菌主要治療藥物為「抗生素」,抗生素必須要吃好吃滿或打好打滿,只要中斷治療,極可能產生抗藥性,未來恐無藥可用。Q8:感染過黴漿菌,也能得到「無敵星星」,不用再擔心感染了嗎?A8:黴漿菌是一種細菌,細菌性的感染不會永久免疫,未來當身體免疫力低下,呼吸道系統脆弱時,同樣會再次感染。Q9:該怎麼預防黴漿菌感染?A9:比照所有預防呼吸道感染的方式,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的接觸。Q10:大陸黴漿菌疫情升溫,我住在台灣該害怕嗎?A10:大陸疫情爆發,主要與黴漿菌在大陸已有嚴重抗藥性,若國際之間往來頻繁,即使是住在台灣也可能增加感染,但做好基本的防護,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與人接觸,以及施打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疫苗,即可度過此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