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0 醫療.兒科
搜尋
腦水腫
共找到
70
筆 文章
-
-
2024-07-19 退休力.自在獨立
62歲退休翁征服海內外高山!行前就醫評估,備妥「1物」再出發
62歲的洪先生已退休,平時有運動及登山習慣,這次與朋友相約去非洲旅遊,準備挑戰海拔高達5,895公尺的吉力馬札羅山。他在出發前特別就醫諮詢需準備的藥品,經醫師詳細詢問過去病史、過往登山症狀、身體檢查及行程評估後,詳細衛教預防高山症的方法,並建議使用預防性高山症用藥,同時依據當地疫情資訊,提供疫苗接種及其他用藥之指示。爬山前注意預防高海拔疾病 醫: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近年登山運動盛行,出國到高海拔地區旅遊的機會增加,民眾在出發前,可先確定目的地是否為高海拔的地區,事先做好準備。新竹台大分院家庭醫學部醫師蔡瑋情表示,高海拔疾病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旅客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常見高海拔疾病目前主要分為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肺水腫,蔡瑋情指出,民眾處於海拔2100公尺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高山症,特別是海拔2750m以上的區域,如果過去曾有高山症的病史,也是重要的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單就高海拔疾病來說,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肺動脈高壓等病人有較高危險性,需要特別注意。高山症預防藥物有哪些? 登山前可就醫諮詢高山症預防藥物是醫師處方用藥,根據疾管署公告的旅遊保健資訊,在預防急性高山症及高海拔腦水腫上,Acetazolamide(Diamox,丹木斯)是目前一線用藥,除了預防外也有治療效果,能加速人體適應高海拔環境;緩解在高海拔地區的失眠症狀,而類固醇藥物Dexamethasone也有預防及治療效果。針對預防高海拔肺水腫,民眾則可根據醫師建議,準備鈣離子阻斷劑Nifedipine、乙型交感神經促進劑β-agonist(Salmeterol)、Tadalafil(Cialis,犀利士)、Sildenafil(Viagra,威而鋼)等藥品。蔡瑋情強調,民眾登山前,可先至家醫科門診接受身體檢查評估,並與醫師充分討論是否需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並依醫師指示服用。最後,蔡瑋情提醒民眾,安排登山時需謹慎規劃爬升速度,避免快速上升高度,讓身體能慢慢適應高海拔環境;在高海拔地區也盡量減少劇烈、高耗氧活動,並注意自己或同行隊友是否出現高山症的早期症狀(包括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等等),如有症狀發生應盡快降低高度。★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2 焦點.健康知識+
白米放常溫,小心吃進「黃麴毒素」!顏宗海點名易產生黃麴毒素的「4大類食物」
在豔陽高照的夏季,許多人喜歡喝一碗蓮子銀耳湯消消暑氣。但之前衛福部食藥署曾稽查發現有一批從中國出口、近6000公斤的乾蓮子,被檢驗出致癌物黃麴毒素(Aflatoxin)超標近10倍。這些違規產品將全數退運銷毀,不會流到市面。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指出,黃麴毒素容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如果食用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長久下來將影響肝功能,增加肝癌風險。除了蓮子外,一般的花生、堅果、米、中藥材如果保存不當,也可能產生黃麴毒素。 顏宗海建議,民眾在購買這類食品時,建議優先選擇真空包裝的食品,不要一次買太多,開封後可放在密封的盒子裡,或放在冰箱冷藏。許多民眾習慣家裡有米缸,在室溫下囤放大量的米,但其實不建議這種保存方式,米最好還是放冰箱,抑制黴菌滋生,降低黃麴毒素污染的風險。食藥署於2022年8月10日公布的邊境稽查結果,有一批從中國出口的乾蓮子被檢驗出致癌物黃麴毒素(Aflatoxin)超標近10倍(照片由食藥署提供)。黃麴毒素是什麼?黃麴毒素是由曲霉屬(Aspergillus spp.)及青霉屬(Penicillium spp.)中某些菌種所產生的一系列代謝物質,這種代謝物質是一種無色無臭的東西,用肉眼無法辨認,必須利用化學分析或紫外線視察。黃麴毒素有很多種,主要有B1、B2、G1、G2四種,並以B1的毒性最強。 黃麴毒素主要污染花生及相關製品,容易在潮濕、溫暖的環境產生。而且黃麴毒素一旦產生,就不易受到烹調高溫分解而破壞。污染花生及花生製品的黃麴毒素,可能對人類及動物的健康產生威脅。黃麴毒素對人體的影響?如果長期吃入低劑量的黃麴毒素,容易導致肝細胞突變,增加罹患肝癌機率,特別會使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 長期食用含過量黃麴毒素之乳製品,包括牛乳、乾酪、加工乳酪等,會造成肝臟損傷而影響對營養之吸收和代謝。黃麴毒素的另一毒性作用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且不易殺死腫瘤細胞。哪些食物會有黃麴毒素?雖然黃麴毒素會污染的食品非常多,包括: 花生及相關製品:包括花生粉、花生糖、花生醬 五穀雜糧 堅果類 豆類 南北乾貨類 辛香料 醃漬類食品 古法釀造製品 地瓜粉及麵粉 咖啡豆而且,如果以受黃麴毒素污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尤其是肝臟及牛乳、蛋,也含有黃麴毒素。 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可以從外觀或味道來判斷嗎?有時候可以,有時候不行。如果食物有明顯的發霉、出現怪味,可能遭受黃麴毒素或其他黴菌污染,就要丟掉。但有時食物發霉外表看不出來,肉眼看不到的地方也可能長菌絲,無法從外觀辨認食物是否受黃麴毒素污染。吃到黃麴毒素會有什麼症狀?黃麴毒素列為一級致癌物,如果長期吃到黃麴毒素,會增加肝癌風險。 攝食過量被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會導致慢性及急性病變,主要的病徵如下: 一、慢性病變: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 二、急性病變: 嘔吐 腹痛 肺水腫 痙攣 昏迷 胰臟充血 肝、腎、心衰竭 腦水腫 死亡吃到黃麴毒素怎麼辦?如果不慎吃到黃麴毒素而有不適症狀,應盡快就醫治療。但顏宗海指出,最好的方式還是避免食入含有黃麴毒素的食品。如何避免吃到黃麴毒素?一、挑選新鮮的魚、肉、蔬果,剩餘的食物放冰箱冰箱,如果食物發霉、過期,應立即丟棄。 二、儘量少吃內臟類、醃漬類、乾貨式食物。三、少吃易受污染的食物及其製品。 四、 注意農作物的收成、運輸、貯藏程序,避免黃麴毒素的發生。 五、購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 六、食品打開後,最好以乾燥的密封罐貯存在低溫、乾燥處,並在有效期限內吃完。 參考資料:台灣癌症基金會花蓮區農業推廣簡訊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延伸閱讀: 她靠「走路」7個月重度脂肪肝痊癒還瘦8公斤!達人教你這個時間走路,治病效果最佳
-
2023-12-15 癌症.肝癌
吃到含黃麴毒素食物會怎樣?黃麴毒素是如何產生及預防方法?
食物安全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然而一些肉眼看不到的黴菌可能潛在其中,對人體長期健康造成影響,其中黃麴毒素屢屢出現在新聞版面上,例如近期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就發生驗出含有黃麴毒素超標事件,到底黃麴毒素是什麼?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毒素吃到會怎樣?黃麴毒素又該怎麼預防?黃麴毒素是什麼?黴菌毒素是由某些類型的黴菌自然產生的有毒化合物。能夠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生長在許多食物上,例如穀物、乾果、堅果和香料。黴菌生長可能發生在收穫前或收穫後、儲存期間、食物本身/內部,通常在溫暖、潮濕和潮濕的條件下。大多數黴菌毒素化學性質穩定,可以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倖存下來。黃麴毒素是毒性最強的黴菌毒素之一,由生長在土壤、腐爛植被、乾草和穀物中的某些黴菌(黃麴菌和寄生麴菌)產生。大劑量的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通常會損害肝臟,進而危及生命。黃麴毒素也被證明具有基因毒性,這意味著它們會損害DNA並導致動物癌症,也有證據顯示它們會導致人類肝癌。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黃麴菌、寄生麴菌的孢子能透過空氣、風力、水流、人和動物等方式來傳播。當環境溫度30至38°C、相對溼度80%以上,或穀物飼料水分超過15%以上時,黃麴菌容易大量滋生並產生黃麴毒素。市售的花生粉、花生糖是最容易發現有黃麴毒素超標的食品,很大的因素就是台灣的氣候高溫潮濕,適合黃麴菌生長而導致。其他容易受黃麴毒素影響的食物還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奶類、南北乾貨類、醃漬類罐頭食品、地瓜粉、麵粉及咖啡豆等食材,甚至中藥材也曾有遭受波及。若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保存封好,都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汙染。除此之外,以受汙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可能導致間接攝入黃麴毒素而不自知,對健康產生威脅。甚至連乳製品中也有黃麴毒素,毒性雖較弱,但長期食用含過量黃麴毒素之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加工乳酪,還是會造成肝臟損傷而影響對營養之吸收和代謝。然而黃麴毒素十分耐高溫,需加熱至260°C以上才可被破壞,難以一般的水煮、火炒、炊煮等烹煮方式去除,這也是黃麴毒素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吃到黃麴毒素有哪些症狀?吃過量被黃麴毒素汙染的食物會導致慢性及急性病變,主要的病徵包括:.慢性: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急性: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黃麴毒素的毒性作用還會影響免疫系統,使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感染,且不易殺死腫瘤細胞。長期食用易導致肝細胞突變,造成肝癌的發生,尤其會使長期飲酒者、B型、C型肝炎患者及帶原者罹癌的風險增高。能從外觀判斷有無黃麴毒素汙染嗎?事實上,食物是否受黃麴毒素汙染無法以肉眼觀察到,最多只能判斷有無發霉現象產生,但無法辨識有無毒素的產生。一般來說,若發現食物有發黴、蟲咬痕跡、吃起來苦苦或食物變色的情況,最好不要食用以策安全。 另外,富含油脂的花生偶爾會有油耗味產生,可能被與黃麴毒素產生聯想,但油耗味與黃麴毒素產生完全是兩回事。油耗味為花生所含油脂長期接觸氧氣,產生氧化之自然現象,只要是富含油脂的食品超過儲存期限都會產生此現象,但由於油脂氧化過程常伴隨自由基及過氧化物產生,仍然會增加人體健康負擔,因此仍然建議購買產品時宜先確認其保存期限,並於開封後儘快吃完。如何預防黃麴毒素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產生黴菌毒素的黴菌可以在各種不同的作物和食品上生長,並且可以深入食品內部,而不僅僅是在表面生長。黴菌通常不會在適當乾燥和儲存的食品中生長,因此有效乾燥商品並保持乾燥狀態或適當儲存是防止黴菌生長和黴菌毒素產生的有效措施。為了盡量減少黴菌毒素對健康的風險,WHO建議:.檢查經常受黃麴毒素汙染的全穀物(特別是玉米、高粱、小麥、稻米)、乾無花果和堅果(如花生、開心果、杏仁、核桃、椰子、巴西堅果和榛果)是否有黴菌,並丟棄任何看起來發黴、變色或乾癟。.避免在乾燥前、乾燥過程中以及儲存過程中對穀物造成損壞,因為損壞的穀物更容易受到黴菌的侵襲,從而受到黴菌毒素污染。.盡可能購買新鮮的穀物和堅果。.確保食物存放得當-避免昆蟲、乾燥且溫度不要太高。.食品在使用前不要長時間保存。.確保飲食多樣化—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黴菌毒素的暴露,還可以改善營養。【資料來源】.WHO: Mycotoxins.食藥好文網:食品中黃麴毒素從何而來?如何避免吃下肚?.彰化基督教醫院:認識黃麴毒素.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認識黃麴毒素.彰化縣衛生局:認識食品中的黃麴毒素.農業主題館:花生臭油ㄞ味=黃麴毒素?國產花生最有保障
-
2023-12-14 焦點.元氣新聞
18年來首次境外移入的瘧疾死亡個案,出國旅行想遠離「瘧疾」,預防懶人包一次報你知!
新冠疫後國外旅遊持續復甦,時序也即將進入寒假和春節旅遊旺季,疾管署在2023年12月12日公布,18年來首次出現瘧疾境外移入的死亡病例,同時提醒民眾前往瘧疾流行地區前,建議先到「旅遊醫學門診」進行諮詢,減少瘧疾感染的機會。18年來台灣首次出現境外移入的瘧疾死亡個案,個案曾到過非洲的奈及利亞5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在2023年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曾到奈及利亞,但並未服用瘧疾的預防用藥,發病6日後死亡。防疫醫師林詠青分析此次死亡個案病程,起初因高燒、戰慄就醫,就醫後並未改善,並且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等症狀而再次就醫。二次就醫後個案症狀轉趨嚴重,伴隨有發生低血壓、血小板降低、肝功能異常、黃疸等症狀,住院後病況惡化引起腦部病變,個案發生意識狀態變差、頭痛、頸部僵硬等症狀。後雖經由檢驗結果確認個案感染「惡性瘧」,使用針對瘧疾的針劑藥物進行治療,但個案狀況仍持續惡化,最終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腦水腫和敗血性休克等嚴重的急性問題,因此導致過世。2023年目前瘧疾境外移入的情況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表示,瘧疾為我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為人所熟知的疾病有:猴痘、登革熱、傷寒、痢疾和霍亂等,2023年累計5例境外移入個案(4例外國籍及1例本國籍)。5名個案發病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檢出的瘧疾病原體屬於間日瘧3例及惡性瘧2例,感染國家為衣索比亞2例、象牙海岸、印度及奈及利亞各1例,其中1例死亡。國內自2014年以來累計73例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年齡以21歲到50歲為多,占整體的67%,感染地區以非洲國家為多,檢出病原體以惡性瘧為主,其次為間日瘧。什麼是瘧疾?瘧疾全球感染有多嚴重?瘧疾常見症狀有哪些?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傳染病,主要透過瘧蚊叮咬感染到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021年全球感染人數約2.47億,死亡人數約61.9萬人。臺灣光復初期時是瘧疾的疫區之一,約有五分之一的台灣人口感染瘧疾。1946年開始政府投入瘧疾防治工作,直到1965年WHO正式將臺灣列入瘧疾根除地區。瘧疾是由感染瘧原蟲之瘧蚊叮咬人類而傳染的疾病,依感染人類的瘧原蟲的特性,一般可分為四種: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又稱熱帶瘧)、卵形瘧;其中尤以間日瘧及惡性瘧(又稱熱帶瘧)最常見,但在疫情嚴重區甚至會有混合感染的情況。臺灣每年境外移入病例大約10至30例,主要是在非洲、東南亞地區及大洋洲感染。感染瘧疾早期的症狀與流感類似,最主要的症狀為發燒、顫抖、畏寒和冒冷汗,其他的伴隨症狀可能有:噁心、嘔吐、疲倦、關節痛、肌肉痛和頭痛,如果沒有接受治療,數天後會出現間歇性或週期性的畏寒、顫抖、發燒和出汗等症狀,嚴重的患者有可能導致脾臟腫大、黃疸、休克、肝腎衰竭、肺水腫、急性腦病變和昏迷等情況。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引起瘧疾病情最嚴重是惡性瘧;如果併發腦性病變未治療,死亡率幾乎100%,即使有治療恐也有15到20%死亡率。進行國際旅遊如何預防瘧疾?台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執行長盧佳文說,前往瘧疾高風險的地區旅遊,例如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等,建議在旅行前諮詢醫師意見及取得預防用藥,並在旅行前、旅途中及返國後依照醫囑使用瘧疾預防藥物,旅行期間也應採行防蚊措施,以降低感染瘧疾的風險。疾管署表示,若前往瘧疾流行地區,請至少於出國前一個月,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諮詢,並依醫師指示於出國前、出國期間及返國後持續不中斷服用瘧疾預防藥物;在旅遊途中,也應落實良好衛生習慣及個人防蚊措施,以減少感染和傳播的可能性;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醫師旅遊史及曾服用的瘧疾預防藥物等資訊,以做為診斷與治療參考。各旅遊醫學門診合約醫院據點及服務班表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奈及利亞染瘧疾 台商返國亡聯合新聞網:18年來首例瘧疾死亡!男從奈及利亞返台發病第6天過世 醫籲出國前做1事聯合新聞網:羅一鈞:惡性瘧疾併發腦病變未治療 死亡率直逼百分百聯合新聞網:相隔18年再現 台商赴奈及利亞旅遊染惡性瘧疾死亡疾管署衛教資料:瘧疾
-
2023-11-18 焦點.食安拉警報
「福源花生醬」香港驗出含黃麴毒素?除了花生,愛吃「這1類」食物的人也容易中鏢
根據《聯合報》報導,近日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報告指新竹知名品牌「福源花生醬」驗出含有黃曲霉毒素(黃麴毒素)超標,不少民眾憂心食安問題。業者喊冤指受檢花生醬為過期品,已委請律師處理,新竹市衛生局今(17日)也指出,9月就曾抽驗過「新竹福源花生醬」,結果均符合規定,請民眾放心。香港驗出含黃麴毒素 業者喊冤、新竹衛生局抽驗也合格新竹市衛生局今(17日)指出,今年9月14日抽驗「新竹福源花生醬」3項產品,檢驗總黃麴毒素、黃麴毒素B1、赭麴毒素A,結果均符合規定。.「新竹福源花生醬(有效日期:2023/12/12)」.「新福源椒麻花生醬(有效日期:2024/02/26)」.「微量日曬鹽花生醬(有效日期:2023/12/08)」創立至今70年的「福源花生醬」,負責人曾俊強受訪強調,福源販售的花生醬都是當天新鮮現做,也沒有放防腐劑,每罐花生醬保存效期只有三個月,他認為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檢驗的福源花生醬已過期多月,檢驗結果是嚴重損及福源商譽。黃麴毒素是如何產生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曾受訪指出,黃麴菌的最佳生長條件在攝氏28度C以上以及相對濕度達85%的環境。黃麴菌產生的黃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攝取過量會抑制免疫力,引起急慢性肝炎,使肝細胞突變為癌細胞,若同時還有病毒性肝炎或攝取酒精習慣,則可能會演變成肝癌。赭麴菌產生的赭麴毒素A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二級致癌物,它具有腎毒性,攝取過量會引起急慢性腎臟病、尿毒症,懷孕女性容易因此流產或生出畸型兒,動物實驗看見會增加癌症風險,不過尚無證據顯示對人體致癌。黃麴毒素或赭麴毒素都相當不容易破壞,它們具有極高的熱安定性,不同於一般黴菌經蒸、煮、炒、炸可被消滅,它需在260~280℃ 以上之高溫才可能被消滅。攝食過量被污染的食物主要的病徵:慢性病變:導致細胞受損、畸胎及突變甚至致癌反應。急性病變:嘔吐、腹痛、肺水腫、痙攣、昏迷、胰臟充血或肝、腎、心衰竭或腦水腫甚至死亡。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而除了大家熟知的花生製品,還有哪些食物容易有黃麴毒素?根據衛福部南投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包括五穀雜糧、堅果類、豆類、南北乾貨類、辛香料、醃漬類食品、古法釀造製品、地瓜粉及麵粉等食材、咖啡豆等,都可能因沒有真空包裝或開封後沒放入冰箱,難逃黃麴毒素生長的污染。此外,拿受污染的玉米、五穀雜糧作為飼料餵食雞、鴨、魚、牛、豬,其內臟尤其是肝臟及牛乳、蛋也含有較高的黃麴毒素存在。因此如果你怕吃花生製品易有黃麴毒素,那麼愛吃動物內臟的人也要盡量少吃,以免不知不覺中吃下許多毒素。遠離黃麴毒素6要1.要買帶殼花生:花生最好購買帶殼的,不買看不到原形的花生仁。除了花生,也要留意咖啡豆如果外觀不對、來路不明、出現異味,就不要使用。2.要選認證廠牌:選購花生醬、花生糖要選有認證的大廠牌,保障安全。3.要買新鮮、真空包裝的米、豆、麥、五穀雜糧及其製品,並從外觀察是否長黴。包裝若有破損或色澤改變,不可購買。4.要少量購買:每次買食物的量不要多,最好一、兩天內吃完;吃不完的以密封罐、夾鏈帶分裝,以低溫保存,如存放冰箱,最多四、五天。5.壞掉的食物要全丟:一顆壞掉,就整袋別吃了。如果有發霉現象,代表整袋食物都可能長滿菌絲,必須丟棄;如果出現油耗味,就是花生壞掉,不要再食用;更不要吃過期罐頭、過期花生醬,看不出來不代表沒有問題。6.要少吃內臟類、醃漬類、乾貨式食物及經過長黴程序調味醬油。【資料來源】.衛福部南投醫院.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0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風雨無阻照顧山友20年!竹山秀傳玉山醫療隊員 每周攀玉山提供救援
如果在周末那幾天攀登玉山,很有可能在過了「玉山登山口」之後,遇見背著醒目大紅色背包的幾位男女,一步一步踏實地踩在山路上前進。雖也是登山裝束,拄著登山杖,但他們不是一般登山客,他們是「玉山醫療隊」的成員,背包的大紅底色上有一個很大的白色醫療十字,說明他們醫護人員的身分。那背包有半個人高、塞得鼓鼓的,輕則8公斤,重的話有13公斤,大半是醫療器材、藥品之類。沉重的裝備背上山之後,他們在「排雲山莊」開門診義診。由於驚訝甚至認為不可思議,常有山友在門診半信半疑問道:「你們是搭直升機上來的吧?」「當然不是,我們也是走上來的,」醫療隊難掩幾分驕傲地這麼說:「我們的願景,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安全的登山。」玉山醫療隊以這樣的方式照顧山友已經20年。除非封山等例外狀況,20年來醫療隊每周上山,春夏秋冬、風雨無阻。累計接受醫療的山友已將近5000人次,大約占全部登玉山者的15%。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隊員須有醫護背景、百岳經驗。玉山國家公園每年至少有來自海內外百萬人次造訪,攀登玉山的山友中時不時出現高山症的、嘔吐、頭暈的山友,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是和山腳下的南投縣竹山秀傳醫院合作,由竹秀的醫護人員為主力,組成玉山醫療隊。做為台灣的最高山,玉山海拔3952公尺,玉山醫療隊的駐診基地「排雲醫療站」,設在玉山的住宿山屋「排雲山莊」旁邊,海拔3402公尺,順理成章成為台灣最高海拔的醫療站。早期,玉山醫療隊兩周出隊一次。隨著需求增加,已演變為每周出隊一梯次,每梯次五人,包含一位醫師、兩位護理人員、兩位志工。經過多年調整,醫療隊目前的運作模式是:周五在竹秀醫院集合,晚間抵達塔塔加遊客中心,睡通舖過夜,適應高度。周六早上七、八點,人人背上大背包,從玉山登山口出發,不靠背伕(高山協作員),只靠自己一雙腳,步行8.5公里,六、七個小時後約下午兩點,到達排雲醫療站,開始啟動救護作業。晚上六點到八點移至排雲山莊開放門診。常於周日凌晨兩、三點起床陪伴山友登山,隨行照護,直至四個小時後完成攻頂。這樣的「行程」顯然很難輕鬆。竹山秀傳院長莊碧焜也是玉山醫療隊的創隊隊長,曾登上玉山主峰達30次。他說,醫療隊現在開放全國醫護人員報名,但不是有醫護背景自願報名就可以參加,還需篩選:要能通過對高山症等高山緊急醫療的線上測驗,尤其要有攀登百岳的經驗或相當的體能證明,以及理解其間的風險,「醫療隊不是去玩的」。如此組成的高山醫護團隊才是一支兼具體能及高山適應的專業隊伍。高海拔空氣稀薄狀況多,山友經治療後多數大幅改善。莊碧焜強調高山醫療的必要性。他說,高海拔區空氣稀薄,攀登玉山是體力和適應力很大的挑戰,有專業醫師駐診,一旦有症狀,在治療後幾乎都大幅改善;醫護的細心說明也有定心丸的效果。他舉例,今年初一位山友發生較嚴重的高山症,醫療隊出動攜帶型加壓艙(PAC),成功救治。山友的感謝,鼓舞醫療隊將每周服務三天再次延長為四天。依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資料,民國106年到111年玉山山域意外事故統計中,創傷(24.7%)、墜谷(17.4%)、高山症(16.7%)、疾病(11.9%)、迷路(11.1%);初步分析發生原因,大多是初入山林者準備不足,以及缺乏處理緊急狀況經驗。就診紀錄統計則顯示,登山客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相關因子,包括近3個月內缺乏海拔3000公尺高山登山經驗、海拔3000公尺以上高山的初次登山者、未使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低血氧飽和濃度及較高的路易斯湖高山症評估分數。登山前務必做足準備,血氧低於80不建議再登頂。玉山醫療隊的統計顯示:大部分病患以急性高山症為主,也曾有被落石擊中頭部、胸部的案例,幸好沒有太大的問題,都能及時送下山急救。較嚴重的案例,則是一位外籍登山客因高山症昏迷而過世。玉山醫療隊護理師黃祉語呼籲,覺得身體不舒服或是血氧已低於80,建議不要再上山。玉山醫療隊建議遊客,來到高海拔的山區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因為水平面每上升百公尺、溫度下降攝氏0.6度,因此來到海拔2500公尺的塔塔加步道時,氣溫起碼比平地下降15度,更何況是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甚至攀登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登山前務必做足體能準備及高山適應的準備,否則很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腦水腫和上呼吸道感染,以及頭痛、咳嗽、腹脹、虛弱無力等各種突發病症。除颱風天,出隊率近100%,102年起更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竹山秀傳醫院統計民國93年到111年的19年期間,到排雲服務站執勤的醫護人員共計1890人次。雖醫療隊成立初期出隊狀況不穩定,但除了民國98年八八風災、99年莫拉克風災及100年至102年排雲山莊整建而中斷服務外,醫療隊從102年排雲山莊整修完畢至111年,除遇颱風或封山特殊狀況無法出隊,出隊率幾乎為100%。此外,96至111年之間,參與玉山醫療的醫護人員支援人數,來自全國的醫師就有306人次、護理人員328人次、其他助理人員435人次,共計1069人次,其中由竹山秀傳醫院的醫護參與超過3成、秀傳醫療體系4個院區支援人力約4成、其他醫療參與人力也近3成。竹山秀傳醫院除玉山醫療隊外,102年起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量測血壓、 血糖、心跳、血氧、心電圖等,當旅客量測時,透過網路傳輸至竹山秀傳醫院的急診部門,由急診醫師判斷數值並提出醫療照護的建議。這樣的「遠距醫療」在山友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有意加入玉山醫療隊嗎?請洽 竹山秀傳醫院,或搜尋玉山醫療隊官網:http://www.csshow.org.tw/ysnp。團體獎:竹山秀傳醫院玉山醫療隊成 立:竹山秀傳醫院因坐落在玉山山腳下,肩負第一線守護玉山的醫療使命。有感於在高山的醫療有限,民眾常忽略在高山上的危機、也缺乏正確的登高知識,於民國93年認養玉山排雲山莊假日醫療救護站,並在高山醫療領域,面對環境、人員、設備的種種考驗,為能提供高山即時性的診治,促使「玉山醫療隊」成立。服務事項:● 88年起每年支援玉山高山路跑的醫療救護工作,參與玉管處開山封山(淨山、靜山、近山)等活動,其中89年、101年玉山國際奧林匹克高地路跑活動,活動範圍是新中橫公路塔塔加路段,執行預防選手發生高山症或是身體不適任務。● 93年3月獲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肯定與贊助經費,促成玉山醫療隊成立,支援玉山排雲山莊之醫療救護業務,11月玉山排雲醫療站正式成立,成為全國最高的醫療站。出隊時程演進:●93年至94年每2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95年起開始每周出隊一梯(周五、周六、周日)● 112年梯隊天數三天增加為四天(周五、周六、周日、周一)● 102年在玉山實施遠距醫療,除由玉山醫療隊提供支援外,另在排雲山莊安裝定點生理量測機器,使高山上的民眾或醫療隊有需求時,可以即時獲得對外溝通平台及支援。主要事蹟:● 駐診醫療及緊急救護:對山友給予高山醫療諮詢、病症診斷、量測血壓、血氧、給藥、給氧、緩解症狀、與加壓袋等醫療服務。● 服務延伸:至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轄內唯一原住民部落東埔一鄰(東光部落)進行義診。【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1 醫聲.醫聲要聞
基層診所改造3/專攻高山旅遊門診 一通電話救玉山病人
近年來,台灣登山、高山旅遊正夯。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部前主治醫師高偉峰,今年8月自台北醫學大學退休,但仍期望在高山旅遊專長發展而自行開業。他說,許多國人已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前往高山旅遊都須事先預防,以降低高山症死亡風險。高偉峰說,上周就有熟悉的一名老病人,年約60多歲男性到玉山爬山,沒想到下山途中,突然有一隻眼睛視力模糊,並出現步態不穩的情形,打電話前來諮詢,經研判可能是急性腦水腫、中風、視網膜病變等病情,要求病人盡速下山就醫,最後由空勤總隊直升機送往嘉義治療。高偉峰說,隨著交通便利,以往從台中抵達合歡山需要一周,但現在可以在2小時內到達,但快速上山的過程,很容易出現高山症,甚至比起登上玉山的高山症發生率還要高。更有許多人出國旅遊前往青康藏高原、阿爾卑斯山等地區,都可能發生高山症。延伸閱讀:🎧|高山症吃威而剛有效嗎?名醫王士豪破解迷思高偉峰指出,2020年旅遊醫學雜誌曾報導,至3000公尺的高山旅遊,高山症發生風險高達30%以上,這是一種發生率很高疾病,如果治高山旅遊出現嘔吐、噁心、虛弱等症狀,就必須提高警覺。特別已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前往高山旅遊都須事先預防。高偉峰說,日前有一名胃潰瘍患者前來就醫,問診發現,病人正準備前往阿爾卑斯山遊玩,立即提醒到高山旅遊時,胃出血的風險大增,一定要提早預防,要求病人出發前,一定要少吃刺激性食物,把胃潰瘍控制好,避免旅遊時出現身體不適。高偉峰指出,過去在北醫附醫服務時,一周會有一次高山旅遊門診,當時看診人數約2至3人,但開業以來,每周約有7至8名患者諮詢高山旅遊相關事宜,可見國人有此看診需求,他也看準未來的遠距醫療、視訊診療市場,於診所添購相關設備,期望提供病人更好的醫療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19 醫療.腦部.神經
日職棒球員28歲腦瘤逝!媽媽含淚說:「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
2023年5月中,醫師對家人說:「慎太郎應該只剩下1~2周的生命。」即使接到這個殘酷的宣告,家人們仍盡可能地支持他,一家人每天如常一起睡覺、吃飯。媽媽真奈美含淚說著:「我想微笑著送他去天堂。」、「我認為慎太郎已經做得很好了!他想活下去,他幾度好轉並康復,他真的很努力。」6月9日還慶祝了自己的28歲生日。…引述自日本維基百科及《Sponichianex》曾代表日職西軍參加台灣冬季聯盟的阪神虎隊外野手橫田慎太郎,18日凌晨因腦瘤逝世,得年28歲。他在22歲就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橫田慎太郎22歲即檢查出腦瘤說起橫田慎太郎,台灣球迷可能不熟悉。他因病在日職打球的時間也不算太長,但樂觀力克病魔的故事卻為日本球迷所感念。根據日本媒體及維基百科介紹,橫田慎太郎的棒球生涯發展及病史重點如下:.2016年20歲時加入阪神虎隊.2017年因常出現頭痛等症狀,2月就被檢查出患有腦瘤並開始治療。.一度病情穩定,2018年再度回到球場上。.由於會把一顆球看成兩顆的後遺症,2019年宣布退役。從球員生活退休後回到家鄉鹿兒島,他嘗試在沒有人幫助的情況下獨自生活,開展講學、撰寫專欄等活動。.2020年7月左右以來,橫田的腿部和腰部一直感到劇烈疼痛,後續檢查發現他的脊髓也長出了腫瘤。.2022年3月發現腫瘤復發。12月,他因腦瘤失去了右眼。.2023年5月中旬被醫師判定存活期一周至兩週。6月9日度過28歲生日。7月18日5點42分因腦瘤去世,24號球衣從此高掛。腦瘤成因不明確 可能發生各年齡層腦瘤是腦組織細胞發生不正常分裂而產生之腫瘤,不論良性或惡性,只要長到一定大小,便會壓迫到腦部重要區域,造成神經功能的異常。腦瘤有10到20種類型,依來源可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續發性」兩種。原發性亦即腫瘤於腦中自然生成,最常見的類型為膠質細胞瘤。依發生的位置以及細胞特性,可再細分為「髓母細胞瘤」、「腦膜瘤」、「腦下垂體腫瘤」、「神經鞘瘤」…等。轉移性則是由其他部位之癌症細胞轉移而來。腫瘤形成的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可能與遺傳、環境、物理、化學或病毒感染等因素有關。腦瘤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但好發生於3-12歲小朋友及40-70歲之成人。以橫田22歲罹患腦瘤,屬少見病例。》看完整疾病百科/腦瘤腦瘤6大警訊症狀腦瘤的症狀多元,視腫瘤生長部位不同而異。亞東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詩浩曾在《亞東醫訊》撰文指出,初期腫塊效應不明顯時,可能僅偶有頭痛,或依影響區塊造成偶發性的神經症狀如:1.視力聽力受損2.肢體無力3.痲痹4.行動笨拙5.步態不穩6.臉部肌肉無力或口齒不清但隨著腫瘤的體積增加或對其周圍組織的侵犯,前述症狀可能會從偶發轉而持續出現。腫瘤亦會造成腦水腫或腦組織傳電異常引發癲癇。有時也會因為阻斷腦脊髓液的循環產生水腦。中晚期更會因顱內壓升高引發劇烈頭痛,嘔吐、吞嚥困難,甚至意識障礙等神經急症。有些長在額葉的腫瘤會造成人格,行為異常,性格改變等症狀有時會被誤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偶爾頭痛會是腦瘤嗎?而許多人最關心的是,平常偶爾都會有頭痛的症狀,該如何辨別是否為嚴重的腦瘤?現任台北榮總神經內科特約醫師蔡清標曾受訪表示,腦瘤的症狀確實容易跟其他疾病混淆,如果經常在早晨起床時就感到頭痛、日常生活中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模糊、視野改變),或是與平日有異的精神症狀,如嗜睡、反應遲鈍、突然暴怒等,都應該儘速就醫檢查。延伸閱讀/罹患腦瘤之名人.陳立宏罹患腦癌病逝 醫:腦瘤病程兇存活期短.李敖良性腦瘤為何只剩3年命? 腦瘤良性、惡性比一比.「殯葬天王」龍巖集團李世聰神經膠質細胞瘤逝!醫:幾乎是惡性,8症狀要懷疑腦瘤可能【資料來源】.《Sponichianex》前阪神橫田慎太郎去世,年僅28歲 去年3月腦腫瘤復發.日本維基百科-橫田慎太郎.亞東醫院院訊.聯合報系新聞資料
-
2023-07-07 焦點.元氣新聞
阿茲海默症新藥「Leqembi」獲美FDA核准!新藥真能延緩退化?有哪些副作用?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昨完全批准美國第一款可以延緩阿茲海默症藥物「侖卡奈單抗」(Leqembi),對於症狀較輕的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可在18個月內延緩病情惡化5個月,聯邦醫療保險計畫(Medicare)也宣布將負擔此處方藥大部分費用,但此藥對中度阿茲海默症患者,目前效果不佳。專家表示,通常新藥於美國核准上市後,台灣最快可於1年半後引進,估計台灣最快後年上市。「Leqembi」適用輕度失智症或早期阿茲海默症根據「世界日報」報導,「Leqembi」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是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沉澱,並減緩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的藥物,在一年半的臨床試驗中延緩衰退27%,一年治療費用約為2萬6500元。「Leqembi」適用輕度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前期(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不過該藥曾致腦出血、致死案例,因此被要求加註「黑盒警告」。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此款新藥「Leqembi」主要適用早期的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並非所有患者皆適用,根據研究資料顯示,症狀較輕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每2周一次靜脈注射藥物後,可能會在大約18個月內減緩病情惡化5個月,「這樣的療效看起來滿不錯,尤其是非常早期就開始延緩疾病病程,因為我們都不希望等到失智症才治療」。關於「Leqembi」「Leqembi」由美國百健(Biogen)與日本衛采(Eisai)藥廠共同研發,全球第一款經臨床實驗證明,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生物特性,降低類澱粉蛋白沉澱,並減緩記憶力和思維衰退的藥物。現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23/07/06批准通過,台灣最快2025年上市。適用:輕度失智症、早期的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治療方式:每2周一次靜脈注射治療費用:一年約2萬6500元成效:大約18個月內減緩病情惡化5個月副作用:腦出血、腦水腫等【延伸閱讀】QA/對哪些人最有效?關於阿茲海默症新藥Lecanemab該知道的事輕度失智愈早開始治療 可延緩退化王培寧表示,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生活能力會逐步退化,若等到確診失智症才治療,這時患者很多事不能做、也不記得,通常治療效果並不佳,若能早期發現,包括記憶力雖有衰退,但仍可透過一些方法喚醒記憶,以及能獨自完成穿衣、洗澡、簡單烹飪料理,或雖無法出遠門但可以在住家附近買生活用品等,早期接受治療、延緩退化,比起退化到生活無法自理,對於家屬和病人來說都能減少照顧負擔及提升生活品質。「Leqembi」有腦出血、腦水腫風險 須定期追蹤 不過王培寧說,「Leqembi」藥物仍有可能產生腦出血、腦水腫等副作用,因此使用後必須定期追蹤,除了抽血指數以外,也要定期做磁振造影(MRI)檢查。目前台灣尚未有「Leqembi」藥物,未來應有機會引進,雖該藥已獲得美國FDA核可,但藥廠仍須在各國一一送審,若未來要在台灣上市於臨床使用,也要經過台灣食藥署審核通過,目前藥廠都在爭取中。「Leqembi」藥物需要每2周施打一次,且採取靜脈注射方式,王培寧表示,相較於其他失智症口服藥來說,這款藥物使用上對患者及家屬來說並不方便,且新藥還沒發展出皮下注射的方式,不建議民眾帶回家靜脈注射,也考量藥物上市不久,通常建議民眾於醫院首次注射後,須在醫院留觀一小時,確認無虞再離開。該藥物僅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意味著必須「早期」接受相關檢查。王培寧說,若要早期診斷自己有無認知功能衰退,都需要經過詳盡檢查,包括腦內類澱粉沉積相關檢查、每3個月做一次磁振造影、每2周接受一次點滴施打等,一方面要看醫院有無足夠量能協助患者安排檢查時程,病人及家屬也要能配合頻繁的檢查,仍有許多關卡需克服。【延伸閱讀】為何阿茲海默新藥被專家否絕 FDA卻仍批准上市?台灣最快2025年上市 醫院門診需提前規畫「Leqembi」新藥出現後,王培寧表示,世界各國醫院都開始為它做準備,因為它並非向一般口服藥可以及時使用,比較類似癌症藥物,需要病患到門診的注射室、化療室接受施打,未來若引進該款藥物,在醫院門診中如何安排民眾施打,也必須提前籌劃。她表示,通常新藥在美國核准後,依照台灣新藥審查進度,約2、3年後有機會於台灣上市,快的話則於1年半後,估計「Leqembi」最快後年可以引進台灣。王培寧觀察,近年民眾對於失智症認知已有大幅提升,許多民眾發現自己「記憶力退化」時,或許還沒有到失智,但會主動來醫院做檢查確認,也會想了解有無方法能延緩退化速度。她提醒,有些民眾自覺記憶力退化,結果檢查後發現不是阿茲海默症,只是因為那陣子壓力大、沒睡好,或三高沒控制好、或藥物使用影響等,不見得每個退化都與阿茲海默症相關,建議民眾及早就醫檢查,確認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很高興有這樣的新藥上市。」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回應,該藥廠已於6月中向食藥署申請銜接性試驗評估,後續才會申請藥品查驗登記,按規定,一般藥品審查天數為360天,若為國人生命及健康維護有迫切需求,或特定少數族群及特殊嚴重疾病的藥品,可採用加速審查機制,縮短為240天;由於國內尚無阿茲海默症藥物,藥廠可提出加速審查申請,如經審查符合條件且相關資料齊全,將有望在2025年在台核准。認識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亨廷頓氏症造成的失智。阿茲海默症屬中樞神經系統的退化,特別侵襲腦部對於記憶、認知、語言的部分,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額葉及顳葉失智症主要病症在於語言表達障礙和個性、情緒改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則在於認知功能障礙、重複性的跌倒、出現幻覺等。血管性失智症:腦血管疾病引起,較危險的病理發展是患者大腦可能持續萎縮,進一步引發腦部病變、二次中風、腦梗塞,致死率相當高。混合型失智症:有時,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又會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發作,統稱為混合型失智症。》看詳細疾病百科/失智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03 醫療.精神.身心
錯把孫媳婦當情人、將影子看成蛇釀火災!「譫妄症」大腦需重新開機,與1疾病關係密切
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韓劇《財閥家的小兒子》的爺爺在劇中突發譫妄症,不僅認不得最喜愛的小孫子,還指著說:「就是他要害我」,爺爺記憶時空錯亂,錯把孫媳婦當成情人洩漏心中祕密。66歲台中阿公由於精神狀況不穩,疑似出現幻覺,指稱看見屋內蛇影竄出,拿出高粱酒淋蛇、點火燒蛇,火勢一發不可收拾,不幸導致家中5人葬身火海。什麼是譫妄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表示,譫妄症是一種急性發作的精神疾病,患者分不清楚現實,跟環境互動不良,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很差,產生錯覺和幻覺、無法辨別白天夜晚,或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甚至不認得身邊親友,病程起伏時好時壞。鄭勝允曾收治一名患者張先生,沒來由一直激動哈哈大笑,甚至笑到岔氣,太太偕同家人將他緊急送醫。張太太表示,先生星期四早上出門人還好好的,晚上倒垃圾後就變了一個人;星期五中午安排張先生住院,到了星期六早上就恢復到正常狀態了。事後,鄭醫師問:「你知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患者回答:「倒完垃圾就不記得了」。譫妄症為腦部的一種非正常狀態,如果把大腦比喻成電腦,急性的故障、當機就是譫妄,通常都會需要幫大腦重新開機。譫妄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種急性的異常狀態,患者在手術、慢性病治療、服藥、住院後都可能發生;由於生理上的異常影響著心理運作,當生理上的異常排除或是改善後,譫妄的症狀就會減輕或消失。大部分患者在原發疾病治療後3~7天之內就會漸漸好轉,但也有少數患者要拖到一個月後,譫妄的問題才會消失。譫妄症和失智症有關聯出現譫妄代表身體正在發出警訊,初期多為暫時性且可治癒的,只要找出致病因素,大腦功能就會逐漸恢復。但如果沒有好好治療,就可能會變成失智或死亡;有研究顯示,譫妄症和失智症有一定的關聯,譫妄症可能加速失智的惡化。譫妄的好發族群鄭勝允說明,近因(precipitating factor)是大腦無法維持正常運作而當機(譫妄),常見的原因有感染、電解質不平衡、藥物太多太雜、肝腎功能異常、吃錯藥、酒精戒斷、肝腦病變。較罕見的原因則有腦瘤、中風等大腦結構受損。而遠因(predisposing factor)好發於大腦原本就不健康的人,例如腦部受過傷開過刀、中風過、失智患者、老年人、酒癮、少動腦、少運動的人。譫妄大略分成兩種型態❶激動型譫妄:比一般人表現要急躁,大笑激動、坐立不安、無法休息、過度警覺,情緒起伏大,患者會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情緒變得激動並感到害怕。此類型譫妄比較容易辨識。❷安靜型譫妄:比一般人更加安靜或遲鈍。看起來傻裡傻氣、整天躺床,遲緩呆滯、注意力較渙散、日夜顛倒、回答問題緩慢、變得不愛講話、減少自發性活動,此類型譫妄很容易被忽略,有時候會被誤認成得了憂鬱症或失智症。一名70多歲的婆婆撞到頭,此後變得安靜、不愛說話,家人以為長輩老了、失智退化了,所以不以為意。1、2年後婆婆因走路不穩、尿失禁就醫,醫師做電腦斷層才赫然發現腦水腫。醫師回推時間,應是當時撞到頭即出現腦水腫造成腦壓上升,形成安靜型譫妄;後來婆婆接受引流手術,走路不穩、尿失禁隨之改善,但腦萎縮已救不回來。鄭勝允遺憾地表示,如果當年有發現安靜型譫妄,馬上做引流手術,婆婆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狀態。譫妄的治療和預防矯正上述可能的近因,同時包括幫助患者建立定向感、減少鎮靜劑、安眠藥的使用、增進睡眠品質、調整電解質平衡及攝取充足的營養等,對患者恢復正常狀態會大有幫助。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譫妄現象,醫師會安排做一系列的檢查,以判斷可能原因。長輩通常都是感染或電解質不平衡,也有部分患者是藥吃得太多太雜,藥物使用種類繁多,並在體內產生交互作用。鄭勝允強調,調查患者的用藥紀錄是很重要的,但常是會被遺漏的關鍵,找出最近服用過哪些藥物,其中常導致譫妄的藥物種類包括安眠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物、嗎啡類藥物,及抗巴金森氏症藥物,尤其是針劑類型的止痛藥物,常常讓患者因為疼痛去診所打止痛針後就出現譫妄現象。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其實所有藥物都有可能會產生譫妄,只是容易與否以及劑量多寡罷了。治療以矯正生理上的異常為最重要。若是感染發燒,就要儘快找出感染源,給予適當的處置或是抗生素治療;若是因為電解質不平衡,就要調整電解質;其他如代謝性酸中毒、血糖值異常、酒精戒斷、肝腦病變等,也需要相對應的專業治療。此外,治療初期由於患者可能因為譫妄而躁動無法配合,大大提高了治療的難度,因此,有可能讓患者先服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劑,減輕患者的症狀,家屬也能比較容易接近並幫助患者。只要矯正「生理性上的異常」,大多數的患者可以完全恢復理智,但少數原本生理病況不斷惡化的老年病患中,或原本就罹患失智症的患者,譫妄可能沒辦法完全好,而且會反覆發作。患者未來一年內,死亡率明顯提升譫妄患者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差,跟環境的互動不良。舉例來說,問一般人「現在幾點鐘?」對方如果有戴手錶就會看手錶回答,或是看手機上的時間,如果身旁什麼都沒有,會看天色是暗是亮,推敲出大約時間。反觀譫妄患者,即使戴了手錶,但不懂得用手錶看時間,也不知道可以用手機來判斷,甚至給他一根湯匙,卻不知道拿來做什麼。譫妄患者症狀會一直起起伏伏、好好壞壞,根據研究顯示,在未來一年內的死亡率會明顯提升。根據患者家屬的描述,「患者時而清楚,時而不清楚,2、3個小時清醒,2、3個小時陷入混亂」,來來回回的。譫妄經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卻很容易被忽略,及時發現、正確診斷及照顧,可矯治急性狀況,因此,當家中長輩若出現不尋常的變化,應該要及時就醫,給予適當治療。延伸閱讀:.易被忽略的老人精神疾病!譫妄與失智、老年憂鬱如何分別?.人生走到最後一段路,怎樣的照顧是對病人最大的關懷?.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是失智?10真實「失智症狀」大公開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09 醫療.呼吸胸腔
金馬獎導演疑高原肺氣腫驚傳去世!平常健康的人,登高山也會有高海拔疾病?
據新浪娛樂報導,執導過多部藏族題材的影片,代表作有「撞死了一隻羊」、「塔洛」、「老狗」…等,並曾以「塔洛」獲得第52屆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的著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驚傳去世,享年53歲。據報導,萬瑪才旦在藏區拍片,疑似突然發生高原肺氣腫,送醫搶救無效。高山症常見三類型許多人登高山後會產生高山症,根據衛福部疾管署旅遊保健資訊指出,高山症即「高海拔疾病(High altitude illness)」,是指人體處在高海拔地區時,因高海拔特殊環境所導致的健康風險。一般而言,海拔3000公尺的氧氣濃度,只有平地的7成左右,而海拔超過2100公尺以上,就可能發生高山症。常見的高海拔疾病分為三類:1. 急性高山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因缺氧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噁心、嘔吐、厭食、虛弱等非特異性症狀,多數人到達高海拔地區1~12小時後開始出現症狀,症狀2~3天後會隨著身體適應環境而緩解。通常最先出現的是頭痛症狀(但少數患者沒有頭痛症狀),嘔吐是症狀惡化的重要指標。2. 高海拔腦水腫(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少數發生急性高山病的旅客,會惡化為高海拔腦水腫,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包括嚴重頭痛、嗜睡、意識不清、運動失調(步態不穩)、甚至昏迷。步態不穩是高海拔腦水腫的重要指標,出現步態不穩症狀後,若沒有給予妥善治療或降低高度,24小時內就可能致死。3. 高海拔肺水腫(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缺氧時會造成肺動脈壓上升,肺部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水份外滲到肺部。高海拔肺水腫症狀包括運動能力變差、休息狀態下仍不停喘氣、乾咳、胸悶,隨著疾病惡化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帶血、發紺,發生高海拔肺水腫的患者也可能併發其他的高海拔疾病。高海拔肺水腫的致死率比另外兩種高海拔疾病更高,如果喘氣和呼吸困難的症狀無法因休息而緩解,就要考慮是否出現高山肺水腫,給予氧氣能緩解症狀,但同時一定要立刻降低高度。心衰竭、肺動脈高壓、貧血…高山症高危險群由於高山環境特殊,專家建議有心衰竭、肺動脈高壓、心肌缺氧(心絞痛)、鐮刀形貧血、任何型式肺功能不良者,都應先諮詢醫師才知道是否適合上到高地活動。此外,懷孕及糖尿病患也應留意。此外,之前也有病例自身有貧血而不自知,至西藏旅遊雖然事先預防性地服用高山症藥物,但仍出現喘氣、噁心、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書田診所特約主治醫師周明文曾受訪指出,要預防高山症,前往高海拔地區前可預防性投藥,並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貧血者應先請醫師評估風險。若不確定是否貧血,可先自行觀察平日是否容易疲累、體力不佳、臉色蒼白、運動或月經時會更不舒服等症狀,並就醫確認。而若仍發生高山症,應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同時給予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平常很健康,登高山會產生高海拔疾病嗎?而許多人以為自己平常很健康,擔心到高海拔地區會不會出現高海拔疾病?疾管署指出,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環境就會對人體機能有些許影響,只要沒有適當的安排登高速度,在身體未適應的情形下就到達海拔2500公尺以上地區,任何人都可能出現高海拔疾病,包括平時非常健康的成年人。而高海拔疾病發生與否、嚴重程度因人而異,最主要受到個人體質影響,和平時的體力、運動習慣等都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台灣最高峰玉山為3,952m,西藏拉薩高度有3,660m,聖母峰「珠穆朗瑪峰頂」則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86公尺。【參考資料】.快訊/金馬導演離世享年53歲 3月底才殺青新片.衛福部疾管署.貧血不自知 她赴西藏高山症狀超嚴重
-
2023-02-03 醫聲.Podcast
🎧|高山症吃威而剛有效嗎?名醫王士豪破解迷思
小小一座台灣,屹立268座3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吸引許多民眾前仆後繼健行、登山。然而,隨著山林開放、新冠疫情爆發,登山人口創下歷史新高,國內山難也跟著劇增,救援數從2019年206件、來到2020年暴增為455件,2021年也有398件、30人死亡,其中有些人為了預防高山症,選擇服用威而鋼,醫師認為這可能會加重症狀,增加遇難風險。🎧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斜槓嚮導 王士豪邊登山邊研究高山醫學不論多麽嫻熟,登山時仍絲毫慌張不得,台灣野外地區救護協會(下稱協會)理事長王士豪深知其中的道理。1999年,他與同學登山意外受困奇萊東稜,幸好大家保持冷靜就地紮營,用無線電對講機傳遞位置,5天後一行人毫髮無傷地被直升機救援下山。九死一生的經驗不減王士豪對山的嚮往,繼續攀登百岳,連嚮導證也比醫師證書更早拿到,實為「斜槓嚮導」。後來他一頭埋進高山醫學的研究,讓登山和急診生涯相輔相成,即使出來開業,亦持續奉獻在高山醫學。5種山難可預防 王士豪:失聯最不應該發生根據消防署統計,山難發生的主因分別是迷路、創傷、墜谷、失聯、疾病,其中前4類可用非藥物的方式預防,例如事先下載離線地圖,在熟悉的地方開啟飛航模式測試;疾病則仰賴藥物。「迷路、受傷、發生疾病在所難免,但失聯就不應該。」王士豪解釋,一但失聯,就算只是腳小扭傷,也可能會在等待他人發現、救援期間死亡。因此他建議,登山時要準備充電設備、備用電池或行動電源,以維持通訊裝置的電力,也可攜帶衛星電話或無線電,遇難時能馬上發出求救訊號。高山症分3類 症狀各不同至於疾病,除了慢性病患者應該帶齊平常服用的藥物,一般人也須注意高山症發作。高山症又稱高海拔疾病,當海拔高於2500公尺,大氣壓力降低,導致人體可利用的氧氣量不足,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高山症可分成以下3類:一、急性高山症(AMS):發生率高達36%,因血氧不足,刺激呼吸中樞加快換氣,引發呼吸性鹼中毒,頭痛加上頭暈、噁心、嘔吐、疲憊虛弱、睡眠困難其中一項症狀即確診,但整體來說症狀輕微,吸氧、吃藥、休息幾小時便可再登山。二、高海拔腦水腫(HACE):發生率0.1%至0.5%,起因於缺氧使大腦血管擴張,腦部血流量增加、顱內壓力上升,血管內液體跑至腦組織中,讓患者走路不穩、胡言亂語、判斷力異常、意識不清,「像喝酒ㄧ樣,大腦會當機。」王士豪補充。三、高海拔肺水腫(HAPE):發生率與高海拔腦水腫相等、致死率卻更高。肇因於當肺部氣體交換功能變差,使肺動脈壓力上升,血管液體外溢造成缺氧,「缺氧引起肺部積水,積水又反而加重缺氧,形成惡性循環。」王士豪表示,此時患者會感到呼吸困難、胸悶、心跳加速。一旦發生高海拔肺水腫或高海拔腦水腫,須在6小時內吃藥或下撤,尤其高海拔肺水腫因肺部已受損,須至平地才可脫離險境。預防高山症服用威而鋼恐不佳 發作找攜帶型加壓艙更有效對於威而鋼預防、治療高山症一說,王士豪坦言,威而鋼具擴張血管的功效,對高海拔肺水腫有預防效果,然證據等級弱,且可能惡化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症狀,「為了預防發生率千分之一的疾病,反而加重發生率三分之一疾病的症狀,我覺得有點顧此失彼。」若高山症患者身上沒有藥,也無法立刻下撤,則可尋找附近的攜帶型加壓艙(PAC)。PAC不需電力、只靠人力,10分鐘內便能打造低海拔環境,緩解患者症狀。目前協會從2016年起,自國外引進每顆8萬、共100顆PAC,設置於40個高山山屋、5個高海拔旅遊景點、20幾個搜救單位,為患者爭取救命時間。王士豪指出,PAC使用期限將近20年,但可能會因灰塵跑進器材、野生動物破壞、操作不當、惡意破壞而受損,因此協會計畫縮短檢查週期,並加強教育訓練,以避免糟蹋各界愛心,甚至威脅到未來潛在高山症、有生命危急的民眾使用權益。如欲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民眾也可掛高山旅遊門診,請醫師針對個人身體狀況及登山行程,安排適合的藥物使用計畫,「建議新手、長者或本身有潛在疾病,事先諮詢醫師。」王士豪分享他幫助過的案例,包含發生過HAPE、在加護病房躺一週的患者再攀爬聖稜線,或因肺癌切除三分之一胃的中年婦女攀登武陵四秀及能登高嶺。疲憊登山致「撞鬼」 醫籲休息觀察狀況 此外,對於山友反應登山時遇到靈異現象,如紅衣小女孩、黃衣小飛俠等,王士豪解釋,這些鬼故事的共通點是天氣不好、山友情況不佳,導致山友腦部不正常放電產生幻覺,所以建議當下先休息,並穿好衣服,補充水分及營養,待症狀緩解再上路。王士豪說,倘若真不幸遇難,保持冷靜最為重要,接著做好保暖、飲水、食物等保護措施,用離線地圖確認自己位置後,再透過通訊裝置發出求救訊號,等待救援。期間切記不可下切溪谷,因台灣地形落差大,容易失足墜落,且溪谷陰暗溫度低、遮蔽物多又隱密,難以發出求救訊號,搜救隊也很難找到人,所以最好是留在原地。如果行有餘力,可再攀升到空曠處,方便發出求救訊號、直升機找人, 減少傷亡機率。王士豪小檔案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學士現職: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瘋高山》作者山雲白袍健康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馬偕醫院、北醫急診科主治醫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中華航空公司總公司醫務部航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林琮恩特別感謝: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
2022-11-23 焦點.元氣新聞
名言「活得像水一樣」廣為人知 研究稱李小龍因喝太多水而死
「活得像水一樣」是國際著名武打影星李小龍的一句名言,他於1973年7月20日在香港離奇去世,享年32歲。關於他的死因一直眾說紛紜,最近期刊一項研究推測他可能因為喝太多水而死。根據官方報告李小龍的死因為腦水腫,當時醫師推斷可能跟止痛藥引起的過敏反應有關。不過近日西班牙研究團隊在《臨床腎臟期刊》(Clinical Kidney Journal)發表的研究指出,他的腦水腫可能是低血鈉症所致。該研究指李小龍具備多種低鈉血症風險因素,包括他飲用大量液體、吸食大麻(這會增加口渴感)以及其他會降低腎臟功能的因素,例如使用處方藥和酒精,這些因素皆會干擾體內調節水分攝取和排泄的平衡機制。如果過量飲水與尿液排泄不匹配,這可能會導致低鈉血症、腦水腫和數小時內死亡,研究人員認為這與他的死亡時間表一致。換句話說,研究人員認為腎臟無法排出多餘水分導致了李小龍的死亡。研究人員在結論表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李小龍的『活得像水一樣』這句話廣為人知,但過量的水似乎最終要了他的命。」何謂低血鈉症?低血鈉俗稱水中毒,短時間內攝取過量水分,稀釋血液中電解質,造成鈉離子濃度急速下降。過剩的水分被吸收到組織細胞內,造成細胞水腫,影響腦部運作,雖然機率不高,但有致命的可能。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主治醫師顏宗海曾受訪指出,當血中鈉離子濃度低於135(mEq/L)即為低血鈉症,低血鈉症的早期症狀不明顯,包括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無力等症狀。但當血鈉濃度低於120(mEq/L),患者可能就會嘔吐、煩躁不安、嗜睡及抽蓄等,嚴重也可能休克死亡。顏宗海說,喝水有意身體健康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提醒民眾喝水應適量,不過多也不過少,當攝取量不正確,就可能導致身體不適。
-
2022-09-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
本土+3萬4020、境外+240 死亡+55 新北7千例最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3萬426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4020例本土個案及24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5例死亡。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病例數相較昨天減少826例、減少約2.4%,但相較上周五增加537例、增幅1.6%。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4,020例本土病例,為15,438例男性、18,570例女性、12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446例),台北市(4,404例),台中市(4,025例),桃園市(3,843例),高雄市(2,520例),台南市(1,914例),彰化縣(1,381例),新竹縣(1,080例),新竹市(909例),屏東縣(902例),苗栗縣(859例),宜蘭縣(736例),基隆市(730例),雲林縣(681例),花蓮縣(678例),南投縣(526例),嘉義縣(521例),嘉義市(311例),台東縣(264例),金門縣(137例),澎湖縣(132例),連江縣(21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5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32例男性、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53例具慢性病史、40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9月6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13日至9月6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24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8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33例),泰國、美國及新加坡(各4例),日本、南韓、印尼及香港(各3例),馬來西亞、柬埔寨及菲律賓(各2例),南非、奧地利、英國、德國及加拿大(各1例)移入,另17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8月9日至9月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658,10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1,035,681例排除),其中5,614,227例確診,分別為30,158例境外移入、5,584,01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0,225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10,20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6例、台北市1,145例、台中市1,029例、高雄市957例、台南市786例、桃園市775例、彰化縣598例、屏東縣413例、雲林縣322例、南投縣301例、苗栗縣254例、嘉義縣239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8例、花蓮縣169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3例、台東縣146例、新竹市104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9歲女童染疫腦炎出現複視、腦幹損傷 搶救2個月仍不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102例中重症個案,包括59例中症、43例重症,死亡個案新增55例,最年輕為一名9歲女童,於5月中旬確診,後續出現眼睛複視、疑似急性腦炎,經2個月住院搶救仍然意識惡化,且出現腦幹損傷、心肺衰竭,不幸於8月中旬過世。發言人莊人祥表示,9歲女童沒有慢性疾病史、沒有施打疫苗,5月17日出現發燒、經確診後症狀緩解,但於6月7日起,出現眼睛複視、疲倦、昏睡等症狀,6月12日到急診就醫,經檢查有小腦異常等病徵,且有疑似急性腦炎及腦水腫,安排住院給予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經詳細檢查,懷疑急性瀰漫性腦炎,因為意識惡化,6月16日轉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後續雖於加護病房進行救治,仍出現腦幹損傷徵象及心肺衰竭等併發症,不幸於8月13日過世。截至今日,國內兒童重症共204例,包括腦炎31例、肺炎22例、心肌炎1例、敗血症3例、哮吼10例、家中死亡7例、MIS-C 127例、共病3例,當中有31例兒童死亡,包括12例腦炎、6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7例到院前死亡。國內204例兒童重症分析中,0到5歲共136例、佔比67%,6到12歲共68例、佔比33%;127例MIS-C個案中,0到5歲有78例,6到12歲49例。莊人祥表示,今年截至9月8日,本土病例累計553萬5448例,包括24925例中重症,9371例死亡個案。昨日6個月到4歲幼兒莫德納接種共292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6人次、第二劑1867人次。昨幼兒輝瑞接種共3463人次。目前該年齡層疫苗涵蓋率第一劑32.4%,第二劑4.3%。昨日新冠疫苗接種共5753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93.2%、第二劑87%、第一次追加劑72.6%、第二次追加劑9.9%,65歲以上第二次追加劑35.5%。
-
2022-08-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直播/本土+3萬4389例 新北個案衝破7千 境外+234例
本土+3萬4389例 新北個案衝破7千 境外+234例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今天新增3萬4389例本土個案、234例境外移入個案;其中新北市個案數暴增至7607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和預期的疫情走向,病例數上升,正進入下一波流行,提醒民眾還沒有接種疫苗者盡快接種。今日新增例本土病例,為1萬5820例男性、1萬8556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607例),台北市(4,332例),台中市(4,100例),桃園市(3,780例),高雄市(2,592例),台南市(2,173例),彰化縣(1,416例),新竹市(1,047例),新竹縣(1,044例),苗栗縣(899例),屏東縣(801例),雲林縣(708例),基隆市(702例),花蓮縣(652例),宜蘭縣(614例),南投縣(474例),嘉義縣(446例),台東縣(331例),嘉義市(327例),澎湖縣(184例),金門縣(133例),連江縣(27例)。今日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3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8月28日。今日新增234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11例男性、12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22例),日本(8例),泰國及美國(各4例),香港(3例),菲律賓、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2例),奧地利、瑞典及柬埔寨(各1例)移入,另18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1日至8月3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30萬8029例確診,分別為2萬7833例境外移入、528萬142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14例死亡病例,其中989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10例、台北市1,112例、台中市992例、高雄市925例、台南市768例、桃園市752例、彰化縣577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4例、南投縣294例、苗栗縣235例、嘉義縣232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8例、花蓮縣及嘉義市各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冠新增4例兒童重症 1腦炎、3MIS-C 皆未接種疫苗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中重症132例、死亡21例。其中新增四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一例腦炎、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皆未接種疫苗。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3894例,死亡9060例。今天新增2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9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20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3日至8月27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2日至8月28日。其中較年輕的死亡個案為3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史,僅接種兩劑疫苗。6月6日因發燒、呼吸困難、意識改變送急診,採檢PCR陽性確診,X光顯示肺炎。住院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生素治療,6月12日仍因病況惡化死亡,死因為糖尿病酮酸血症及新冠肺炎。現在才通報是因新冠肺炎從其他死因轉為主要死因而補提列。中重症個案則出現一例兒童腦炎重症。個案為兩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27日出現發燒、腹瀉等症狀,使用家用快篩陽性,8月28日因活力食慾下降、疲倦至急診,體溫檢查40.6度,持續性全身抽搐30分鐘,頭部電腦斷層有腦水腫,診斷疑似腦炎。於急診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降腦壓藥,8月29日轉入加護病房治療,病況改善,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因應開學+中秋連假 9月1日第5輪實名制快篩開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鑑於國內疫情上升,加上學校已開學及中秋連假將至,民眾交流及聚會機會增加,社區傳播風險上升,為因應民眾購買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之需求,宣布9月1日起,第五輪實名制快篩開賣。指揮中心指出,目前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貨源充足,為滿足民眾購買之需求,維持至多可購買2份(10劑),並可分成1次或2次購買(可代購),售價仍維持每份(5劑)500元,籲請有需求的民眾,可持健保卡至販售實名制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的健保特約藥局與衛生所購買。指揮中心說,為因應民眾購買平價之家用抗原快篩試劑需求,指揮中心於今年4月28日推出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依循口罩實名制1.0於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通路販售,凡是持有健保卡或居留證之民眾,均可至藥局及衛生所購買,每輪每位民眾可購買1份5劑,每份售價500元(醫材原則售出,概不退換)。第二輪於6月6日開始實施,每個販售據點每天配送份數由78份增為117份,並自6月13日起,取消單雙號的購買限制,民眾可自行依需求選擇購買日期,提升購買之方便性。第三輪於7月1日開始實施,每輪每位民眾維持購買1份5劑;第四輪於8月15日開始實施,每輪每位民眾購買數量由原先1份(5劑),增加至多可購買2份(10劑),並可分成1次或2次購買(可代購)。指揮中心表示,除快篩試劑實名制外,8月15日起已開始實施第三輪 0-6歲學齡前幼兒免費領取快篩試劑,領取資格仍為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學齡前孩童;另9月1日起亦開放65歲以上(1957年(含)以前出生)長者免費領取快篩試劑,民眾可持尚未領取孩童或9月1日起持65歲以上長者的健保卡,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此免費領取份數,不會計入家用抗原快篩試劑實名制的購買資格。猴痘疫苗周五到500多劑 第3例個案已出院自6月24日國內出現首例自猴痘確診病例,目前已累計三例個案。疾管署署長周志浩表示,猴痘疫苗預計9月2日到貨,將到貨500多劑。針對猴痘疫苗,疾管署日前表示,希望於8月底能到貨,今天周志浩則說明確切到貨時間為9月2日,預計到貨500多劑。目前搶貨不易,因此先爭取500多劑,後續再爭取供應。周志浩表示,猴痘並非全民接種,主要接種對象為實驗室操作病毒人員、接觸高風險及免疫低下人員。另針對8月6日公布的第三例猴痘境外移入個案,該名個案已經出院。第三例個案為一名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自美國返台後,於居家檢疫期間發現染疫。而針對猴痘,國內已於今年6月23日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且已購買抗病毒藥物504人份,並於8月14日到貨。
-
2022-08-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本土個案2萬160例 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破9千
今新增本土個案2萬160例 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破9千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升溫,國內今天新增2萬160例本土個案、288例境外移入個案、死亡22例,這波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破九千,達9012人。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如指揮中心預期,病例數已有在增加的趨勢。今日新增2萬160例本土病例,為9,313例男性、10,836例女性、1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4,123例),桃園市(2,471例),台北市(2,470例),台中市(2,249例),高雄市(1,504例),台南市(1,220例),彰化縣(845例),新竹縣(798例),新竹市(604例),苗栗縣(512例),屏東縣(488例),花蓮縣(429例),宜蘭縣(414例),雲林縣(394例),基隆市(385例),南投縣(317例),嘉義縣(305例),嘉義市(205例),台東縣(162例),澎湖縣(143例),金門縣(90例),連江縣(32例)。今日新增2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1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0例具慢性病史、15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7月3日至8月26日,死亡日期介於8月11日至8月26日。一月至今累計中重症2萬3706人、死亡9012例。今日新增28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37例男性、15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10例),美國(6例),加拿大、泰國及馬來西亞(各3例),菲律賓、法國及新加坡(各2例),印尼、韓國、英國、中國及日本(各1例),另25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31日至8月2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24萬2009例確診,分別為2萬7298例境外移入、521萬4657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866例死亡病例,其中9,85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05例、台北市1,108例、台中市989例、高雄市923例、台南市765例、桃園市742例、彰化縣567例、屏東縣407例、雲林縣311例、南投縣293例、苗栗縣234例、嘉義縣231例、基隆市217例、宜蘭縣197例、花蓮縣162例、嘉義市161例、新竹縣154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7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BA.5本土個案占比已四成 30多歲外國女為首例死亡個案國內今天新增94例BA.5本土個案,全國占比已從上周18%升至40.2%。其中更出現首例BA.5死亡個案,為8月24日公布的病逝者,完成定序後確認。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內BA.5正逐漸取代原本的BA.2病毒株,成為主流株。新增的94例本土BA.5個案分布為北部68例、中部11例、南部13例、東部2例,占上周所有已定序234例的40.2%,為39名男性、55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確診日介於7月3日至8月24日。羅一鈞表示,BA.5雖多以輕症、無症狀為主,但仍出現死亡個案,為上周公布過的個案。個案為30多歲非本國籍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3日快篩陽性,8月15日高燒至41度、昏迷送醫,有休克現象。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8月16日急救無效,死因為缺氧性腦病變、癲癇重積及新冠肺炎。另外,羅一鈞表示,邊境持續攔截變異株,以BA.5為最大宗,占七成以上。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2株BA.4、57株BA.5、2株BA.2.75,個案分別為36例男性、2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2022)年8月11日至8月22日。其中檢出BA.4個案分別自韓國及美國(各1例);BA.5個案分別自越南(8例),美國(7例),泰國(5例),菲律賓(4例),日本、印尼、新加坡、英國及加拿大(各3例),柬埔寨(2例),馬來西亞、法國、南非、紐西蘭、韓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比利時、挪威、香港、西班牙、緬甸、丹麥及印度(各1例);BA.2.75個案均自印度移入。截至目前累計186例BA.5、3例BA.4本土確定病例,尚無BA.2.75本土確定病例;境外移入個案BA.4為80例、BA.5為662例、BA.2.75為10例。BA.5疫情已經開始! 幼兒還有四成未感染也未接種本土BA.5個案占比暴增,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再度回升。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表示,上周疫情是連續11周下降後首度上升,而這周上升幅度增加,增幅達15.5%,可確定BA.5疫情已經開始。王必勝表示,疫情上升,接下來除開學之外也會遇到中秋和重陽節等民俗節慶,民眾有相關聚會活動。提醒民眾參加活動應做好勤洗手、戴口罩、與不特定人士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且應遵守現行戴口罩規定,除例外情形,如飲食需求、拍照等得免戴口罩。外出應全程佩戴口罩,如有症狀請勿參加。另外應隨身攜帶洗手用品,並建議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營業場所、公共場域和餐飲場所應嚴格遵守量體溫、員工健康管理和加強環境消毒,餐飲場所另應提供洗手設備及消毒用品且不得敬酒。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幼兒,不建議參加聚會活動。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六個月至四歲幼兒疫苗接種率第一劑為22.8%、第二劑為1.5%。全國疫苗接種率為第一劑92.6%、第二劑86.6%、追加劑第一劑72.2%、追加劑第二劑9.2%。王必勝表示,幼兒第一劑接種率約22%,加上自然感染率30%,保護力約50%,因此還有40%未曾感染過也未接種疫苗。另外,第二劑接種率較少主要是因為莫德納需等四周才能打第二劑,因此可接種人數較有限,但提醒家長完整施打才有完整保護力。疫情升溫?BA.5全國占比已達四成 單日確診恐升至三萬五指揮中心七月時曾表示,當Omicron變異株占本土病例達到三成以上,才會看到疫情明顯上升。而今天指揮中心公布BA.5全國占比已達四成,外界關心本周單日確診數是否會突破三萬五千例。指揮官王必勝表示,每周二、三通常確診數最高,屆時達到3萬5千例也是有可能的。王必勝表示,推估模型目前對於疫情開始時間掌握準確,估計八月二十幾日開始上升,修正模型預計高點落在九月中下旬。至於確診人數推估,目前高推估高峰約為單日6萬多例、低推估為單日三萬多例,將密切觀察相關發展。而目前重複感染人數為6734人。王必勝表示,隨疫情升溫,專責病房北部的使用率會開始上升,醫療應變組會即時調升,藥物部分目前評估絕對充足。根據統計,目前全國專責總床數為8072床,空床數4952床,空床率達61.5%;其中台北區總床數2273床,空床數1033床,空床率為45.4%,其餘區域空床率皆達50%以上。
-
2022-08-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萬8397例近期新高 境外+173 較上周增15%
本土+2萬8397例近期新高 境外+173 較上周增15%國內今天新增新冠肺炎本土個案2萬8397例、境外個案173人,另確診個案中新增死亡18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和上周三相比增加15.1%,這周確定會比上周升溫。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說,為近期新高。今日新增2萬8397例本土病例,為1萬2998例男性、15,390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6,313例),台中市(3,393例),台北市(3,317例),桃園市(3,301例),高雄市(2,329例),台南市(1,705例),彰化縣(1,090例),新竹市(858例),新竹縣(839例),苗栗縣(744例),屏東縣(662例),雲林縣(614例),宜蘭縣(607例),基隆市(488例),花蓮縣(476例),嘉義縣(419例),南投縣(411例),台東縣(307例),嘉義市(232例),澎湖縣(158例),金門縣(131例),連江縣(3例)。今日新增1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2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17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接種3劑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9日至8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7日至8月21日。今日新增1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95例男性、7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5例),印尼(6例),美國及柬埔寨(各5例),菲律賓及泰國(各4例),英國及馬來西亞(各2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及法國(各1例),另126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7月24日至8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11萬5052例確診,分別為2萬5767例境外移入,508萬923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691例死亡病例,其中9,67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071例、台北市1,092例、台中市973例、高雄市899例、台南市755例、桃園市731例、彰化縣556例、屏東縣405例、雲林縣303例、南投縣288例、苗栗縣226例、嘉義縣224例、基隆市215例、宜蘭縣193例、嘉義市160例、花蓮縣155例、新竹縣152例、台東縣139例、新竹市95例、澎湖縣25例、金門縣18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中重症+127、死亡18例 30歲女確診4天亡新冠肺炎疫情今天新增死亡18例、中重症127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中兩例較年輕個案為兩例30多歲個案;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確診四天後死亡。今天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17例具慢性病史、13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9日至8月2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7日至8月21日。其中一例30多歲女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8月13日快篩陽性,8月15日高燒至41度、昏迷送醫,有休克現象。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8月16日急救無效,死因為缺氧性腦病變、癲癇重積及新冠肺炎。3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病史,接種兩劑疫苗。5月18日經PCR陽性確診,居家照護後解隔離。6月10日因出現發燒、呼吸窘迫、意識改變,而送醫院急診,經過急救無效,當天過世。當時死因判斷為呼吸衰竭、疑似腦出血,新冠確診則放入其他死因。後因新冠肺炎改為直接死因之一,因此於今日補提列。新增中重症包括中症104例、重症23例,無特殊兒少個案。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3174例,死亡8837例。再延長1個月 住宿長照機構公費快篩政策至9月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各類型住宿式及社區式照顧機構需定期公費快篩之措施,延長至今年9月30日止,篩檢頻率仍維持為服務對象每週定期快篩2次(身心障礙者、失智症者、2至18歲則每週1次,未滿2歲免篩),工作人員每週至少1次,已確診康復者3個月內免篩檢,後續再視疫情狀況調整篩檢頻率。指揮中心說,Omicron BA.4、BA.5等變異株病毒持續在全球擴散,9月份疫情恐有升溫跡象,尤其住宿式機構照顧較多慢性病及重症高風險族群的長者,應持續警惕避免發生機構群聚感染風險,故公費快篩延長實施至9月30日,而公費快篩試劑已於7月底陸續寄出。指揮中心指出,發放對象為住宿式長照機構、老人福利機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精神復健機構、一般及精神護理之家、兒少安置機構、兒少團體家庭、榮譽國民之家等住宿型照顧機構,以及日間照顧中心、家庭托顧、身心障礙社區式照顧服務、早期療育機構以及托嬰中心等社區型照顧機構。指揮中心提醒,公費快篩試劑配送數量,以服務對象每人每週2劑及工作人員每人每週1劑估算,請各類機構及單位確實落實防疫政策,降低感染風險。
-
2022-08-0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四旬男染疫3天在家亡 增2兒童重症 腦炎、MIC各1例
新冠肺炎新增中重症134例、死亡個案32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兩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一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和腦炎,皆已出院。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30例具慢性病史、18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5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273例,死亡8173例。最年輕兩例為四十多歲男,其中一例曾接種三劑疫苗,無慢性病史。7月24日赴採檢站快篩陽性後返家居家照護,但7月25日即發現在家死亡,死因為肺炎併呼吸衰竭。另一例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肝病史。7月13日出現發燒、呼吸喘等症狀,7月16日就醫確診,當日住院給予瑞德西韋,仍不幸於7月26日死亡,死因為肺炎、肺膿瘍併敗血性休克及急性肝衰竭。中重症包括98例中症、36例重症。羅一鈞表示,新增兩例兒童重症。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病,5月15日曾確診。5月23日出現發燒 、右頸腫痛,服藥後症狀持續不退;29日住院接受抗生素注射治療以及頸部膿瘍引流。因細菌培養陰性,發燒持續且檢查心包膜積水,懷疑為MIS-C。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症狀逐漸改善。個案已於7月1日出院另一例為一歲男童,無慢性疾病。5月28日出現發燒、流鼻水,快篩陽性。29日全身抽搐至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腦水腫,疑似腦炎給予類固醇、瑞德西韋、降腦壓藥、抗癲癇藥物等治療,並插管使用呼吸器轉入加護病房。6月9日拔管移除呼吸器,13日轉出加護病房,28日出院。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4例, 腦炎增至26例、MIS-C增至77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
-
2022-08-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四旬男腦出血不治亡 再增2例7歲、8歲男童MIS-C
本土疫情緩降中,今日中重症來到84例,中症54例、重症30例,死亡則有31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分別為7歲、8歲男童,目前都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說明,本日新增的2例兒童MIS-C個案,7歲的男童沒有慢性疾病,曾在5月31日確診新冠肺炎,經過快2個月,於7月26日出現發燒、皮疹、紅眼等症狀,7月29日送至急診時血壓偏低、凝血功能異常,因懷疑是MIS-C,收治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另一例8歲男童,羅一鈞表示,同樣無慢性病,在5月19日確診過新冠肺炎,7月26日陸續出現發燒、臉部出疹、紅眼、脖子痛、活力食慾下降,7月27日送到急診,疑似MIS-C,7月28日安排住院;但由於個案持續發燒、血壓偏低,7月30日轉至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根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全台兒童重症死亡案例,共有76名MIS-C,累計重症142名,死亡則來到25名。同時,今日新增的死亡個案中,有一例40多歲的男性,羅一鈞指出,個案施打過3劑疫苗,本身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月26日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當天至急診收住加護病房,給予瑞德西韋治療,經採檢於7月27日確診;但不幸在7月28日因肺炎及顱內出血過世,死因為肺炎、顱內出血合併中樞神經衰竭。羅一鈞補充,該40歲個案先前沒有顱內出血病史,是住院中出現的症狀,當天送急診就有做電腦檢查,發現左側腦內出血,當天緊急手術,收治加護病房,由於採檢確診,同時給予瑞德西韋治療;7月28日腦壓升高、腦水腫惡化,救治無效過世。
-
2022-07-12 醫療.心臟血管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腦中風 專家曝兩大復元關鍵因素
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驚傳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腦中風專家、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據媒體報導,蔡炳坤手術已經結束,目前應是受麻醉影響,處於深度昏迷,往後必須觀察腦出血的範圍及位置,期盼平安度過術後48至72小時急性期,提醒民眾平時應規律量測血壓,避免罹患高血壓不自知,而已是高血壓患者應按時服藥、控制血壓,以防腦中風上身。甄瑞興說,出血性腦中風分為兩類,一是腦部原就有動脈畸型,二是高血壓長期未獲控制,造成大腦動脈有許多小的動脈瘤,其中以高血壓未獲控制,為出血性腦中風最重要因素,當受氣溫冷熱交替、氣候炎熱、暴怒、情緒激動等影響血壓上升,造成動脈瘤及腦血管突然破裂,隨即引發中風。甄瑞興指出,出血性腦中風多好發於吃飯、運動、走路、談話等活動中,而梗塞性中風多好發於半夜睡覺,腦血管血液流速降低引起阻塞後,早上睡醒後,出現左側或右側半身突然不能動症狀,此為兩種中風最大的差別。甄瑞興說,治療出血性腦中風為採用開顱手術,優先清除腦部血塊、降低腦壓,再合併降腦壓藥物,但手術對腦部都是一種傷害,需觀察術後3至5天,尤其是48至72小時急性期,期盼腦水腫可以緩解,慢慢甦醒,平安度過難關。甄瑞興表示,出血性腦中風的出血範圍大小及位置,為影響復元兩大因素,如果而腦出血範圍不大,復元效果好,而如果出血位置若在運動、語言等區域,未來就會影響活動、說話等,但右腦中方比左腦中風會好一點,因語言區在左腦,右腦中風不至於影響語言能力。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0多歲酗酒男確診亡 8歲童染疫「腦血管病變」中風
指揮中心今公布最新全台疫情概況,新增20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100例重症、108例中症;死亡案例則來到71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今日死亡的個案中,99%都有癌症等重大疾病,其中43例年齡更超過80歲;最年輕的死亡案例為20多歲男性,有酗酒習慣,送至急診時已無呼吸心跳。莊人祥說明,今日死亡的個案中有2例較為特殊,第一例是最年輕的死亡個案,年齡20多歲,B型肝炎等慢性肝病,僅打過一劑疫苗,平日有酗酒習慣;因個案在7月5日未出房門,父親叫喚都無反應,才緊急送至急診,到院時已無呼吸、脈搏,經PCR檢測後陽性確診。另一例為30歲女性,莊人祥指出,該個案有第四期癌症,病出現轉移現象,接種過三劑疫苗;6月18日咳嗽症狀,快篩後視訊診療確診,因是居家安寧照護患者,所以沒有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6月25日個案在家往生。至於先前臺大醫院7月8日公布的2例兒童染疫中風個案,莊人祥表示,直到記者會後指揮中心才向台大索要相關資料,目前已收到相關案件,經研判8歲個案為重症、12歲男童為中症個案。12歲男童因未住到加護病房,因此判斷為中症,指揮中心也列入今日的中症名單中。8歲男童部分,莊人祥說明,個案沒有慢性病也未接種疫苗;6月1日上午發燒、四肢痠痛,出現抽搐、嘴唇發紫,緊急至急診後發現血壓偏低、肝腎功能異常,PCR陽性確診,電腦斷層顯示有腦水腫,疑似腦炎住進加護病房,目前以瑞德熹偉、免疫球蛋白、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治療,抗核磁共振顯示有發炎反應、腦部局部缺血,明顯有腦血管病變,6月12日轉出加護病房,6月15日出院,持續門診追蹤,目前恢復情形良好。指揮中心統計,兒童重症累計來到94例,MIS-C仍最多34例、腦炎23例、肺炎17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家中或送醫前死亡6例、共病3例,死亡仍為22例。
-
2022-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5到11歲兒童第2劑打氣低 醫師提醒重症有9成都未打疫苗
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的注射情況不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兒科醫師宋玉蘭表示,這一波BA.2疫情中,兒童染疫患者增加,而重症患者中約有9成沒打疫苗,在發病後2到6周有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的機會,其中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國內5到11歲兒童疫苗第2劑開打至今近兩個月,台南市不到兩成完成第2劑。宋玉蘭表示,最近這一波Omicron BA.2的疫情,孩童的罹病人數比先前疫情更多,甚至還有孩子因此不幸染疫離世。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數據統計發現,18歲以下感染的孩子約佔患病人數的一成,不同研究數據間雖略有差異,但主要以輕症為主,常以發燒及呼吸道症狀為表現,部分孩童會出現腸胃道症狀或紅疹情形,通常會在2周內康復。隨著Omicron變異株的大流行,無論在美國或香港,都可見哮吼、熱性痙攣、橫紋肌溶解症甚至腦炎、腦水腫等發生率增加趨勢,其中重症孩童中約9成無接種疫苗。宋玉蘭也說,雖然有文獻提及具潛在疾病因子的孩童有較高感染風險,但目前並無文獻提到可有效預防病童從輕症惡化為重症方法,因此臨床上只能觀察重症之前驅症狀。若有下述相關症狀出現,家長即應趕緊帶小孩就醫診治,包括(1)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熱大於攝氏39度並合併發冷或盜汗。(2)燒退後仍活力不佳、呼吸急促或胸悶胸痛。(3)持續嘔吐。(4)出現脫水現象,超過12小時無進食或解尿。宋玉蘭強調,若出現意識不佳、抽搐、呼吸困難包含出現胸凹、血氧飽和度下降至94%或以下、唇色發紫發白或四肢冰冷合併皮膚出現大理石斑及盜汗情況,都應緊急送醫為上。宋玉蘭並提到部分患童罹患新冠肺炎後,可能會出現兒童多系統炎性症候群(MIS-C),通常病發在第2到6周。病童會出現3天以上發燒,外觀上類似川崎氏症,眼睛出現非化膿性結膜炎和身上有皮疹,加上此症候群會波及多重器官,因此腸胃、肝、心臟及凝血功能都可能會受到影響。此外,發生休克比率可高達3到7成,千萬不可小覷。故此,在罹患新冠肺炎後,孩童若再出現持續發熱,合併頭暈、眼睛充血、皮膚紅疹、嘔吐、腹瀉或腹痛狀況時,千萬務必趕緊就醫莫拖延。宋玉蘭指出,感染Covid-19後,大家也關注的另一焦點就是「長新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為確定或可能感染後的3個月內,至少維持2個月或以上且無法用其他診斷所解釋的症狀,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狀態。「長新冠」狀態症狀多達百種以上,臨床常見症狀為疲倦、呼吸喘、咳嗽、認知障礙等,目前對於孩童「長新冠」狀態的研究仍然有限,從目前的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症狀持續時間不會超過12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預防三寶仍為首要任務,所以戴口罩、勤洗手及疫苗接種,都是守護自身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2-06-28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顱內壓監測器醫材 7月1日起每年3000人次受惠
健保署為提升急重症醫療照護品質,避免嚴重腦傷病人因顱內壓持續上升,對大腦產生不可逆的長期性損害,7月1日起將監測顱內壓的「顱內壓監測器」醫材納入健保給付,健保一年挹注6000多萬點預算支應,約有3000人次受惠。透過精確監測及早發現異常,避免病人因顱內壓力急遽變化導致腦部嚴重傷害甚至發生腦死之憾事。 人的頭顱是由顱骨包覆著腦組織、血液和腦脊髓液,正常狀況下,為維持顱腔內部容積穩定與平衡,腔內會產生均勻分布的正壓,也就是顱內壓,若發生頭部外傷、顱內出血、腦水腫、顱內腫瘤或膿瘍,導致顱內壓急遽上升,身體血流無法進入腦部,將導致破壞性的神經損傷,腦組織會因缺血而受傷死亡,甚至可能因壓力上升導致腦組織位移,壓迫腦幹造成病人腦死。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臨床醫師及早發現病人顱內壓上升,適當適時的給予治療,對腦損傷的預防極為重要。健保自84年起給付「腦室外引流組」特材,於腦脊髓液引流過程中可間接監測顱內壓。直接置入病人顱內的「顱內壓監測器」則提供臨床醫師另一種監測方式選擇,可直接精準即時監控病人顱內壓力變化,不受病人腦部腫脹、腦室塌陷之限制。「腦室外引流組」特材可以協助醫師臨床判斷病人腦部損傷程度,評估是否需進行手術,對於腦部受傷或開完刀的病人能提早發現顱內壓變化,可挽救生命並提供較佳預後,為臨床急重症醫療必要醫材。 李伯璋說,健保署考量顱內壓監測器具臨床效益及必需性,經彙整相關資料及臨床專業意見,日前提案至共擬會議討論通過,經努力與廠商議價,自7月1日起將顱內壓監測器,健保支付為19607點,以及具引流附加功能的顱內壓監測器,健保支付2萬2565點等2項醫材納入健保,估計健保一年挹注6000多萬點預算支應,約有3000人次受惠。 李伯璋指出,病人是否需使用上述醫材,須由醫師臨床評估是否符合適應症。顱內壓監測器限使用於初次電腦斷層顯示有結構性腦傷害、臨床表現或影像檢查有顱內壓升高,或開顱手術時腦水腫超過顱骨邊緣有顯著顱內壓升高情形的病人;具引流功能的顱內壓監測器限用於水腦症合併顱內壓升高的病人。 李伯璋說,健保署感謝第一線醫師平日搶救病人寶貴生命,讓病人有較佳預後,健保署將持續精進急重症醫療照護品質,努力將具有臨床實證效益且臨床治療必要的新醫材納入健保。
-
2022-06-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81例、171人病歿 新增4歲女童腦炎亡
國內新增281例中重症個案、171例死亡。其中新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因住院中發現合併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且持續惡化,於6月17日出現突發性肺出血,不幸過世。目前兒童死亡個案累計19例,其中因腦炎死亡有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4歲至90多歲,158人具慢性病史、111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3410例,死亡4798例死亡。其中出現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先前公布的腦炎四歲女童,無慢性病史。6月14日因發燒、抽搐至急診,插管使用呼吸器,頭部電腦電腦斷層發現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等藥物治療,住院中發現合併肝腎及腦幹等多重器官功能異常,並持續惡化。6月17日有突發性肺出血 ,當天不幸過世。另有一例19歲男性,本身有慢性心血管疾病,長期服用抗凝血劑。5月29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症狀,5月30日採檢、31日確診。6月1日出現因頭痛、抽搐、咳血、吐血到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有腦內出血及腦壓高,立即安排手術併使用瑞德西韋治療。6月3日完成手術,但在術後一周出現嚴重敗血症,血液培養出綠膿桿菌,雖然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仍持續惡化,於6月17日死亡;主要死因爲自發性腦出血,因此列為與新冠肺炎共病。中重症個案包括150例中症、131例重症。其中新增一例兒童MIS-C個案,為九歲男童。個案5月19日確診新冠肺炎,當時出現發燒,合併鼻塞、頭痛等症狀,於家中採居家照護至解隔離。但6月15日有出現高燒至40.5度,伴隨頭痛、輕微咳嗽、頸部腫痛,6月16日出現結膜炎,由家人帶往診所求診,服用退燒藥後仍持續發燒。6月17日出現嘔吐、食慾、活力下降,6月18日到急診,檢查血壓偏低,發炎指數、心臟酵素、凝血功能異常,懷疑為MIS-C收治於小兒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阿斯匹靈等藥物治療。所幸病況改善,6月21日轉到一般病房。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6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5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3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9例,其中6例為腦炎。
-
2022-06-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154例死 40多歲男打2劑染疫亡 18歲男車禍驗出確診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46例中重症個案,包括294例中症、152例重症,154死亡個案。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血管等多重慢性疾病,曾施打兩劑疫苗,6月4日確診,6月11日過世,死因為肺炎併心肺衰竭。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3例兒少重症,其中1例青少年為車禍個案,為18歲男性,沒有慢性疾病,6月5日騎機車車禍外傷,合併有氣胸、骨折、動脈及肝腎損傷,住院安排手術,手術前驗出新冠確診,因病況需插管、住加護病房,因此列入重症個案為共病,目前病況改善轉出加護病房,在一般病房治療中。另外新增1例兒童腦炎,為4歲女童,6月14日晚間發燒、抽搐,當晚送急診,因出現呼吸喘、插管使用呼吸器,電腦斷層顯示腦水腫,診斷為腦炎,6月15日住加護病房,使用降腦壓藥、類固醇、免疫球蛋白、瑞德西韋、抗癲癇藥物,為我國第21例兒童腦炎個案。另外新增1例兒童肺炎,為7個月大男嬰,5月9日發燒,5月10日赴急診,經PCR確診,隔天開始出現呼吸喘、咳嗽、活力、食慾降低,5月12日再到急診,胸部X光兩側肺炎,因缺氧、呼吸窘迫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用類固醇、瑞德西韋藥物,5月16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5月22日出院。國內青少年重症累計7例,其中1例是共病,屬於車禍創傷,死亡維持3例。12歲以下兒童重症59例,其中17死。包括21例腦炎,肺炎(含細支氣管炎) 11例、敗血症3例、哮吼5例、家中死亡5例、MIS-C個案12例、共病2例。
-
2022-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退燒仍不算脫險 李秉穎:重症多是1周後出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多名核心成員確診,指揮官陳時中是高齡近70歲老菸槍,又曾自曝裝過心臟支架,病況格外引人關切。指揮中心曾透露他發燒3天,仍有咳嗽、咳到骨頭痛等症狀,已服用默沙東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媒體人周玉蔻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專訪時,對陳時中病情三緘其口,但仍提醒「沒有完全脫離危險」,新冠重症多出現於發病一周後,退燒仍不能掉以輕心。李秉穎表示,目前指揮中心都是視訊開會,他沒有特別打電話關心部長,但大家都會互相關心。新冠重症平均出現於一周後。李秉穎提醒確診民眾,「發病後即便已退燒或症狀減輕,也沒有完全脫離危險」,可能還要多注意一個禮拜,是否有突然症狀惡化或肺炎等情況。不過,現在因為有吃抗病毒口服藥,機會應該已降到很低。李秉穎分析,輝瑞抗病毒口服藥(倍拉韋)效果佳,通常是優先使用,但有交互作用的藥物還滿多的。如果病人正在服用一些高血脂等慢性病藥物,又無法暫時停用原本的藥物,就只好改用默沙東的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至於兒童如何預防腦炎等重症?李秉穎表示,最好的方法就是打疫苗、避免感染,一旦感染之後,就很難有好的預防方法。因為病毒侵犯腦部與否也與個人體質有關,兒童神經系統發育還不完全,腦炎風險高於成年人。腦炎也沒有特效藥可以讓病程馬上結束,只能症狀治療,腦水腫就給消水腫、腦壓高就給降腦壓,呼吸困難就用呼吸器幫忙。李秉穎說,過去有些觀念認為,如果發燒,去運動出汗就會好,這是完全錯誤的。很多動物實驗證實,腸病毒的老鼠去游泳,心肌炎會增加,感染馬流感的馬匹在跑步機上跑步,會導致體重減輕、病情加重。因為身體受病毒侵犯時,營養應優先提供免疫系統,如果還去運動,會讓抵抗力變差。李秉穎說,生病就要多休息、維持適當營養,可盡量減少重症發生,「但百分百預防腦炎,是我們做不到的事情。」
-
2022-06-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392例 首見青少年MIS-C、曾接種2劑疫苗
新冠肺炎中重症新增392例、143例死亡個案。其中新增首例青少年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目前在一般病房休養。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新增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227例、重症165例。首例的青少年MIS-C個案為13歲男性、無慢性病史,曾接種過兩劑疫苗。5月3日確診,當時發燒兩天,後續康復。但於6月6日又發燒到39.4度,且持續四天,6月10日出現全身紅疹、結膜炎、喉嚨痛、咳嗽、腹瀉、腹痛、頭痛、頭暈、胸悶及喘等症狀;6月11日到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升高,經評估為MIS-C,目前於一般病房休養。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5位,包括肺炎三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其中2例死亡。中重症個案另有四名兒童個案。兩例為MIS-C,羅一鈞指出,個案為5歲男童和10歲女童、無慢性病史,皆未接種疫苗。分別於5月初和5月中旬確診,確診後隔三到五周出現發燒、紅疹、紅眼的症狀,就醫診斷為MIS-C,目前都收治於一般病房,血壓穩定、無呼吸困難。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兩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6月10日發燒至38.6度,快篩陽性。當天因持續發燒、出現意識改變、抽搐等症狀而送急診,插管接呼吸器住加護病房,經頭部電腦斷層顯示圍腦水腫。使用降腦壓藥、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於加護病房收治,病況穩定。另有一歲男童於5月7日確診,隔兩天5月9日出現胸凹至急診就醫,因呼吸窘迫插管住加護病房,診斷為細枝氣管炎。經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治療,所幸已於5月16日出院。目前累計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54例,其中包括腦炎十九例、肺炎(含細枝氣管炎)十例、敗血症三例、哮吼五例、家中死亡五例、MIS-C十例、共病二例;其中十七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141人具慢性病史、102人未接種滿三劑、90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1119例,死亡3693例。
-
2022-06-1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6歲童確診後急性猛爆肝炎指數飆125倍 靠洗肝撿回一命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婦幼醫學中心最近報告一個6歲男童病例,在發病後不僅出現肺炎、腦水腫,同時還發生死亡率高達8成的猛爆性肝炎,肝炎指數超過正常值的125倍,經過緊急的「洗肝」,在加護病房搶救一周後,終於在第8天睜開眼睛,過程讓同樣確診的媽媽倍受煎熬。隨著國內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增加,腦炎與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重症病例數也跟著上升,讓家長相當擔心。台大雲林分院婦幼中心副主任蔡政憲最近在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舉辦的兒童感染心冠肺炎重症研討會中,分享了這名個案,6歲男童是在5月21日開始發燒,而前一天媽媽、8歲的姐姐及3歲的妹妹都快篩陽性,但症狀並不嚴重。男童從晚間6點開始發燒,約39度,之後出現畏寒、嘔吐、眼睛上吊、用力咬舌及兩手、身體僵硬的情況,家長在晚間11時送醫,孩子已休克,相當危急,再轉送台大雲林分院,當時收縮壓為65、舒張壓30,血壓非常低,心跳則達180下,高燒到42.7度。蔡政憲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後發生重症的前驅症狀包括高燒超過41度,意識不清、昏睡、持續頭痛、嘔吐、抽搐、步態不穩等,在這名患者身上都可以看到,由於確診新冠肺炎,Ct值14相當低,住院後馬上給予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及介白素等藥物,而這名患者過去健康良好,只有過敏性鼻炎及氣喘,並沒有長期使用藥物,當時也沒有注射疫苗。經過各項檢查,發現男童除了左下肺發炎外,還有急性腦水腫,顱內壓持續升高,同時必須仰賴呼吸器,住院第一天肝發炎指數ALT、AST就分別上升到1200、2000(正常為40以下),發生急性猛爆性肝炎,第二天兩項指數更是上升到各5000,情況非常不好,醫師緊急為他進行「洗肝」,包括血液透析及血漿置換。當時家人除了爸爸之外,都在居家照護中,媽媽雖然對孩子的狀況很著急,但卻無法到醫院探視,住院第三天父親在加護病房外以視訊方式看孩子,孩子卻突然出現癱軟、眼睛偏斜,讓爸爸被嚇到。由於肝發炎指數太高,產生高血氨的情況,醫師擔心會出現肝性腦病變,又緊急開腦置放顱內壓監測器,還好經過相關的治療,一周之後狀況逐漸穩定,第八天終於睜開眼睛,到第十天爸爸媽媽在病房外視訊探視,孩子雖然仍然插管,但已會哭著想找家人。蔡振憲表示,患者前後經過五次的血漿置換,在加護病房住了兩周後,順利轉到一般病房,後續仍需要復健。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 兒醫:國外經驗較少見
疫情嚴峻,昨新增二五二名中重症病例、一二四名死亡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死亡個案包括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並長期使用呼吸器的九歲男童,確診後血氧濃度變差、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兒童重症個案累計卅五例,其中十七例為腦炎,八例為肺炎、兩例敗血症、三例哮吼症、四例家中死亡,一例共病腦腫瘤,十五人已死亡。為交流重症兒童救治經驗,疾管署昨天再次舉辦案例研討會,五家醫院分享七名重症兒童案例,年齡介於八個月到十歲,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經驗較為少見的,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最近收治一名七歲三個月男童,五月廿三日發燒,初次急診PCR陽性確診,Ct值十三,出現惡心、嘔吐、活力下降等情況。領藥後回家休息,睡覺睡到一半,手臂高舉,姿勢奇怪,並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送至急診時病情惡化,意識改變,無法辨識自己身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體溫超過四十度、眼睛上吊、心跳血壓下降,狀況危急;影像檢查顯示右腦腫脹、肺部無常。入住加護病房後情況改善,預計本周出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只小孩,大人如果出現致病性腦炎,也可能語無倫次、看到幻覺,而說出聳動的言語,這是大腦皮質受到影響的臨床表現,神經系統病變都可能發生,並不專屬於新冠病毒引起的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