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2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脊椎
共找到
904
筆 文章
-
-
2021-04-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動太多或太少皆可能引起 醫教2招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文/龍合骨科診所院長 游敬倫醫師 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又稱作「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指的就是隨著年紀變大而發生的關節炎。 我們年輕時軟骨生長快、彈性好、水分佳、磨損少;但經過數十年寒暑的磨擦使用,加上修復力下降、軟骨長得少用得多,磨損得越來越薄、越來越沒有彈性,軟骨底下的硬骨也會跟著受損變形,或增生產生骨刺,加上韌帶僵硬缺少彈性,關節囊鬆弛,磨損掉落的軟骨會在關節內移動形成關節鼠(指關節內游離的碎骨或碎軟骨等,像老鼠一樣跑動)。當出現一連串炎性反應,造成關節疼痛、紅腫、關節積液腫大,並且無法受力活動時,就變成顯著的退化性關節炎了。如因外傷後遺症而造成關節退化,則稱為「繼發性的骨關節炎」(Secondary osteoarthritis)。 人體幾乎所有關節都有機會出現退化性關節炎,但以受力及使用最多的膝關節、髖關節最常見,脊椎(特別是腰椎、頸椎)、踝、腕、肘、肩、手、腳也都會發生。 以膝關節為例,退化時往往從疼痛、特別是內側疼痛開始,常發生在爬山、上下樓梯及長距離行走時。漸漸的,膝關節喀拉喀拉作響?別以為只是小毛病! 形成膝內翻而變成O型腿,少數人會呈現膝外翻的X型腿。關節內若有積水時,膝蓋骨變得浮動而不穩定,使疼痛及不穩情形更加惡化。 一旦關節逐漸變得不靈活甚至僵硬,周遭的軟組織也會跟著鬆弛無力,肌肉則因活動量減少而弱化萎縮,使得關節更加不穩定並加速退化,形成惡性循環。所以初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可能發生在40多歲時,維持相當長時間,等到了60歲時才突然快速惡化,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當關節出現問題時就應積極保養,才能減少將來惡化的機會。 好發族群 退化性關節炎一般以勞動多、受力多者最容易發生。不過,臨床上也有不少嚴重退化性關節炎的「貴婦」,平時並不常做家事,但關節變形退化情形卻相當嚴重,這有的是因為體質所致,有的則因為平時很少使用力量,使得肌力嚴重不足,導致關節反而很容易退化。 預防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最重要的是維持肌肉力量、關節柔軟度與平衡力。避免外傷及過度受力,也要避免因運動不足造成的「早衰型筋骨關節病變」。膝關節喀拉喀拉作響?別以為只是小毛病! 正確治療 如果真的發生了,原則上以保守性治療為主,嚴重時才須動刀。 藥物治療:用非類固醇藥物、肌肉鬆弛劑,必要時加上止痛藥。 補充營養食品,包含鈣、葡萄糖胺、軟骨素、酪梨油粹取物、乳油木果、玻尿酸及其他保健食品。 體重控制,避免過勞。 物理治療:以冷熱療、電療、紅外線、超音波、徒手治療、運動治療為主。 採用適當護具保護,避免進一步傷害。膝關節內翻時,可用鞋墊增加外側支撐。 必要時抽取關節積液,做局部藥物注射治療。 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對膝關節、肩關節效果良好,近年來有關增生療法的使用,也有不少進步。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近年也開始應用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關節鏡手術、矯正切骨術、部分或全人工關節置換術。 訓練強化 伸腿伸踝是預防及治療膝關節炎最重要步驟。為了使股四頭肌及膝關節周圍組織更加有力穩定,當初步訓練已見成效後,非常建議加上負重訓練,既可有效強化肌肉,又不給關節帶來過大壓力與負擔。 空中踩腳踏車是急性發炎穩定控制後,而且伸腿伸踝運動有一定成績後的進階訓練 《延伸閱讀》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該怎麼做?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以上內容由游敬倫醫師著,新自然主義《搶救髖腿腳膝踝,一生健步好行!》授權提供,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 復健科醫提醒3情況盡速就醫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閃到腰的經驗,輕者幾天腰部無法正常活動,重者嚴重疼痛影響生活。然而,有時閃到腰未必僅僅是拉傷、扭傷的問題。 閃到腰未必是扭傷,下背痛常見3大原因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一般民眾所認知的「閃到腰」在醫學上指為「下背痛」,包括腰部、臀部、髖關節處的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三部位也息息相關。 下背痛的原因可分為結構因素、非結構造因素、內臟疾病因素三種。結構因素約占97%為最大宗,包括了腰部拉傷扭傷、椎間盤與小面關節退化、椎間盤突出、椎孔狹窄、骨質疏鬆壓迫性骨折、脊椎滑脫、其他外傷骨折及先天性因素。非結構因素則約1%,包含了癌症、感染、僵直性脊椎炎等發炎性關節炎。內臟疾病因素則約占2%,如骨盆腔、腎臟、腸胃道、主動脈等部位的疾病。 扭拉傷佔閃到腰最大宗,留意使用不當、修補不良 在下背疼痛中佔最大宗的結構因素中,腰椎扭、拉傷佔了最大的比例,約70%,簡單可分為使用不當及修補不良兩種。使用不當的常見如過歪、過量、過久、過重、過快等,如姿勢不良,單一肌肉過勞,或是頻率、時間、重量上超過日常使用,以及瞬間拉扯,這些都有可能造成腰部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下背痛也和生活習慣、品質息息相關。平常若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缺乏熟睡期,或是營養不足讓身體缺乏修補原料,又或是沒有積極的訓練肌力、使用不當等,也都會讓身體的修復能力下降,使得下背痛機率升高。而糖尿病、貧血、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因素,也與此有關,人體到了40歲後肌肉也會自然流失,修復能力也會下降,這些都屬修補不良,都應當留意,而非只專注在鍛鍊、復健等。 閃到腰9成可自行好轉,3情況盡速就醫 許嘉麟醫師指出,下背疼痛在無治療的情況下,大多數3~4便能康復,約佔9成。其中7成左右的患者可在1個月內康復,5成左右的患者在2周之內,而對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沒有反應者則佔1成。換句話說,3~4個月內復原都算是在正常的恢復速度內,如欲緩解疼痛不適,可用痠痛貼布進行改善,並避免試圖自行將腰部「扭回來」等任何處置,以避免情況惡化。 但也提醒,止痛藥物、貼布使用時間不應超過兩周,若使用藥物後3天未見改善、2周內無法痊癒,應盡早就診。若出現了大腿內側感覺異常等神經學等知覺異常情況,也應立即前往外科進行檢查。而若出現了劇烈疼痛,甚至痛到冒冷汗、血壓過高,則應直接至急診,別再觀察了,因為其可能不單只是肌肉問題,或許有其他不明創傷同時發生。 3招避免閃到腰,搬物姿勢要正確 避免閃到腰的情況發生,許嘉麟醫師也建議平常可以多做伸展,避免因打電腦、滑手機等,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建議每個小時就起身扭扭腰,簡單伸展一下,避免身體固定太久就是最好的腰部保養。 而雖然短時間的動態拉筋難以改變結構問題,但可以緩解肌肉緊繃、緩解疼痛,也能減少受傷的可能。最簡單的方法,可以準備一條大浴巾捲成一捆,放在舖有軟墊的硬地板上,將腰部躺在上面,便可使腰部形成一個弧度伸展腰肌。小的浴巾則需要多放幾個,視個人需求斟酌。 除此之外,搬物品時也應評估重量及自己的能耐,可善用推車等工具,能大幅減少受傷的機會。而若物品不在同一側,轉動身體時也應腰腿一起轉,避免扭傷。若位置較高,則要注意讓物品恢復與自己平行的狀態,可拿小階梯輔助,避免身體出現過度後傾的情況。若物品的位置較低,搬動物品時則應蹲跪,而非彎腰,以避免腰部承受重量。 《延伸閱讀》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5招防範腎結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09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40歲男為帕金森氏症所苦 深部腦刺激術助恢復生活
別以為帕金森氏症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張先生40歲時毫無預警出現手抖、走路拖行等動作,一開始以為是脊椎病變壓迫神經,後來確診為帕金森氏症。透過藥物控制十餘年,但漸漸出現抗藥性,變得容易跌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團隊認為張先生可以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協助,改善生活品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高齡社會,帕金森氏症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好發於55歲以上,但不代表沒有年輕型帕金森氏症患者,他曾收治年僅30多歲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年輕型患者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都能找到與帕金森氏症相關致病基因。張先生說自己已50多歲,10多年前走路突然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嚴重時一度走一走就僵硬,「定格」在路邊,完全無法行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神經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是因人體的中腦黑質退化細胞漸漸凋亡,負責神經傳遞的多巴胺減少,無法正確傳遞神經訊息,多巴胺減少50%到60%即會出現帕金森氏病的症狀。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初期症狀如靜止狀態時,單邊手部顫抖、肢體僵硬、動作遲緩,病人常是不自主也不自覺,而是身邊親友察覺有異,例如臉部表情僵硬如撲克臉,也有病人走路時單手橫放胸前,宛如拿破崙。葉篤學表示,多數帕金森氏病病人為偶發性,因內在遺傳因子與外在環境因子交互作用,導致神經元退化凋亡,出現臨床症狀;約10%的病人為遺傳性,包括有家族史、年輕發病,病程發展較為緩慢。台灣最常見的基因異常為PRKN、PINK1和GBA,偶有ATP13A2、PLA2G6,而LRRK2(G2385R及R1628P)為危險因子。陳淑美表示,帕金森氏病初期與中期可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維持正常生活與工作能力,但因屬於進行性疾病,部分病人會出現藥物併發症,特別是藥效衰退,出現開關現象、平衡感變差、走路容易跌倒,影響正常行動能力和生活品質,此時可考慮透過深部腦刺激術做為輔助藥物的治療方法。北醫附醫由神經內外科組成治療團隊,迄今完成4例深部腦刺激術,健保署於2015年納入部分給付電池刺激器、2019年起給付全套器材含植入電極與電池刺激器。陳淑美提醒,並非所有帕金森氏病的病人都適合接受外科手術,通常發病7到12年後,因出現藥效衰退,開關現象和異動症,才會評估是否需要輔以外科手術;病人也要接受多項評估,例如確認對左多巴藥物的反應、排除其他腦部疾病或不適合手術的情形等,手術於腦部植入微電極,持續高頻刺激深層腦核,藉由重整運動迴路,改善症狀。
-
2021-04-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腰痠背痛到不行才揪出骨鬆病因 花5年救回骨質
高雄一名67歲婦人因腰痠背痛到不行,忍到受不了求醫,接受醫院骨密度檢查,竟發現嚴重骨質疏鬆,有骨折風險,後來耐心接受藥物調理5年,骨質密度才趨於正常值後,原本腰痠背痛的「症頭」也獲得改善。收治婦人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說,骨質疏鬆是「無聲無息的疾病」,沒有明顯不適,有些人出現腰痠背痛,直到發生骨折才察覺,這名67歲婦人當初到醫院求診,接受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時,骨密度T值(T-score)為負3,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診斷標準已達嚴重骨鬆,是骨折的高危險群。放射科組長侯辰芳說,民眾如果未能及早篩檢出骨鬆,可能因為輕微的外力碰撞就造成骨折,連帶造成活動力下降、甚至需長期臥床。若能及早治療,用藥平均一年以上可看到效果。這名婦人持續接受藥物治療,兩年後複檢,骨密度回升到負2.2,五年後複檢為負1.8,趨近正常值。院方表示,尤其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骨流失過多,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骨骼易變脆、變弱,即所謂的骨質疏鬆。建議民眾要定期檢查自己的骨質,及早預防。目前醫院引進的雙能量X光骨質密度檢查儀,輻射劑量低、準確性高,檢查過程只需約6分鐘,可協助患者讓骨鬆無所遁形。
-
2021-04-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刺青師傅長期彎腰下背痛 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改善疼痛
一名33歲女刺青師傅因為長時間彎腰低頭工作,引起下背痛,有時疼痛感更延伸至臀部和大腿,透過藥物治療並不見效,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為第三、四節腰椎纖維環破裂與椎間盤突出,經醫師評估建議採取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治療後,疼痛感大幅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林琮凱指出,患者因長期下背痛,初期有透過止痛藥治療並無改善,到院後確診為第三、四節腰椎纖維環破裂及椎間盤突出,先採取神經阻斷術治療,首次治療後症狀有緩解,但由於工作關係,仍需長時間彎腰刺青,導致三個月後下背痛復發,為求在不開刀狀況下一勞永逸,評估後決定採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治療,術後效果頗為顯著。他說,椎間盤是兩個脊椎骨間的纖維軟骨盤,像是車子的避震器有緩衝及支撐的功能,外部由多層堅韌的纖維環組成,內部為髓核,當椎間盤因外傷、姿勢不良、不當施力、退化等原因使纖維環破損,可能會因急性發炎產生劇烈下背疼痛,通常經過休息或服用藥物可緩解,但若疼痛感持續,應尋求其他治療方式,以改善生活品質。林琮凱說,水冷式射頻解痛術是一種非手術性治療,經由表皮插入一根含水冷系統的探針,其探針相較於傳統射頻治療針,可產生更大治療範圍,並透過膠原蛋白脫水收縮的過程,達到椎間盤減壓及纖維環固化的效果,且能干擾小神經疼痛傳導,減少神經性疼痛,患者僅需局部麻醉,術後不會出血,也可不需住院。他說,水冷式射頻解痛術不僅可使用於脊椎慢性疼痛,也可用於治療脊椎輕度椎間盤突出、脊椎小面關節炎,甚至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長期疼痛,適合一般保守治療無效且對一般手術治療有疑慮的患者,但屬自費治療。術後並應改掉長時間久坐的習慣,或是利用工作空檔休息走動,平時可鍛鍊背部肌群及臀腰肌肉,才能延續治療效果。
-
2021-04-03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腰痠背痛怎麼辦? 中醫師:5穴位助舒緩
久坐、經常搬運重物、運動傷害等都可能導致腰痠問題發生,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表示,慢性疼痛問題可藉由穴道按摩進行日常保健,都有助紓緩痠痛不適。5穴位助舒緩腰痠背痛上班族經常久坐、坐姿不良,運動時的碰撞、運動傷害,經常抱小孩、彎腰、或搬運重物等,都有可能導致腰部痠痛不適。舒緩腰痠的穴位包括: 1.腎俞穴:為餘第二腰椎旁(於肚臍正後方),脊椎左右兩側約兩指寬處。2.志室穴:位於肚臍正後方,位於脊椎左右兩側約四指寬處。適度按壓有助活絡筋骨、疏通氣血,改善痠痛不適。3.腰陽關穴:位於脊椎正中央,第四腰椎棘突處(約為髖骨最高處)。4.大腸俞穴:第四腰椎棘突(約為髖骨最高處),脊椎左右兩側約兩指寬凹陷處。除可緩解腰痛外,亦有助緩解便秘。5.委中穴:膝蓋正後方,膝窩內兩條肌肉的正中央位置。可改善腰背疼痛,亦有助於緩解膝關節不適。中西醫師陳至奐醫師提醒,輕微的腰部痠痛可藉由日常的穴道按摩來舒緩,但若是在受傷急性期或是疼痛嚴重時,仍建議積極就診以改善病因。 腰痛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復健科、中醫」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中西醫師 陳至奐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4-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運動傷害當下該冰敷還熱敷? 醫:有幾種情況增生療法助修復
現代人工作型態,總離不開手機、平板等3C產品,而且經常久坐辦公室,回到家又癱坐在沙發,這種缺乏運動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害身體健康、代謝力下降,對髖關節及膝關節的損傷也不小。久坐上班族通常會出現站立時臀部肌肉無力、坐著時候膝關節慣性維持約90度姿勢,造成關節壓力升高,當姿勢突然改變就會造成關節旁的韌帶超過正常張力,而容易產生發炎情況。超越復健診所醫師凃俐雯表示,臨床上常看到愛好路跑或選擇打籃球、羽球等運動的患者,因為平時久坐後髖關節或膝關節的筋膜較緊繃,當進行各類較劇烈運動時,導致運動傷害的機率也相對提高。還有一些人平時運動少,因為想減重開始運動,多半會從跑步開始,因為平時沒鍛鍊下肢肌肉不發達,而一旦進行跑步運動則膝關節承受重量為體重的4到6倍,此時就容易出現膝關節或肌鍵發炎狀況;另外1種是平時就有運動習慣者,常因為要挑戰自己肌耐力,運動時間太長、強度過高,當天運動疲勞尚未恢復,隔天又繼續挑戰,常會產生肌肉、肌腱拉傷撕裂,結果出現疼痛的發炎反應。運動傷害發生時當下建議先冰敷、將患部加壓固定,然後就醫治療。凃俐雯醫師指出,輕度發炎時可先冰敷處理,若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已有韌帶、肌鍵、肌肉撕裂傷,除了藉由復健儀器如雷射、超音波、磁場電療外,也會考慮注射PRP、PLT血小板增生治療,加強患部修復的速度。不同於PRP每次注射就要每次抽血且血小板純化程度較不穩定,PLT增生療法好處是單次抽血約150c.c至250c.c.,即可透過專門的醫學實驗室純化定量製備出10至20瓶粉末凍晶,對於經常受傷的運動員而言,相當便利。凃俐雯醫師曾收治1名羽球國手,主訴髖關節與膝關節不動會痛,動了更痛,影響球場上的成績表現,每個月採用PLT治療1次患處,隨著身體內的纖維母細胞分泌細胞外基質讓結締組織增生,使受傷部位的韌帶、肌鍵等組織獲得修復,約6個月患處就完全復原。凃俐雯醫師補充說明,注射PLT增生療法後,應配合適當休息、避免熬夜、飲食多補充蛋白質如雞肉、蛋、奶類食物,也能加速達到修復的效果。由於PRP或PLT增生療法,是來自本身血液,當下身體健康狀況也會決定血液品質良好與否,但對於洗腎、貧血患者的身體負擔恐過大,此外,罹患血液疾病或癌症患者則不建議使用。一般來說,運動傷害的造成通常是運動方法不當,包括運動前暖身不夠、運動太過激烈、時間太長或動作錯誤,以及運動後沒有適度讓疲勞的身體回復正常等。凃俐雯醫師提醒,運動前暖身的原則是讓身體有發熱感覺,如原地或繞圈小跑步;運動中如練深蹲、硬舉或打球,若感覺吃力時應停下來休息;運動後可做收操的伸展運動、按摩肌肉,回家後足夠休息,消除疲勞感讓身體回復後再上場。此外,建議上班族坐時盡量維持頭部往上伸直、脊椎不受擠壓的姿勢,1小時就應起身活動筋骨,就能避免可能的運動傷害發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4-01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凍甲」痛起來要人命 注意過度修剪指甲、鞋子穿太緊
俗稱「凍甲」的甲溝炎發作起來又痛又難處理,有些患者治療時因需拔除指甲,苦嘆像「滿清十大酷刑」,高雄一名國中生因過度修剪指甲引發甲溝炎,痛到求醫,醫師為他清創後,再施以「甲床重建術」,所幸很快復原。收治這名被甲溝炎所苦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甲溝炎俗稱凍甲及指溝炎,是甲床炎的一種。患部包括指甲周圍包括兩側的旁甲溝和底部近側甲溝,常見症狀是紅、腫、痛,且可能化膿又容易復發,患者苦不堪言,有些嚴重個案治療時須拔除指甲,部分患者形容為十大滿清酷刑。楊椒喬說,甲溝炎常見於過度修剪指甲及鞋子穿太緊,除了會造成疼痛外,長期發炎還容易產生指甲變形,不可輕忽。這名國中生求治時,醫院除為他清創,另為避免復發,並在局麻下進行甲床重建術,也就是將指甲甲床切齊,再將指甲與指肉縫合。這種術式傷口小、恢復快,且能讓指甲依據生長原理,順著縫合溝往前長,降低往旁側生長而倒插指肉的機率,更避免大費周章地拔指甲,留下較大傷口,造成復原期的傷口照護負擔。他提醒,民眾平時修指甲時最好平修,不要過度修剪,修剪時務必清洗消毒修甲工具,此外,鞋子應合腳,千萬勿穿尺寸過小的鞋子。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女子下背痛長期無法入睡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新北市一位39歲的陳小姐因左邊屁股延伸到小腿的範圍疼痛超過三週,連睡覺都會被痛醒,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為椎間盤突出導致嚴重下背痛,透過微創減壓手術掏出椎間盤,終於能一覺到天亮,衛福部台北醫院骨科醫師胡御風提醒,平常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應定期運動訓練核心肌肉,才能避免脊椎變形。胡御風表示,骨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就是下背痛,根據研究統計,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曾有過下背痛症狀,常見原因是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所致,男性的好發機率是女性的三倍,若有肥胖、抽菸、經常性彎腰搬重物、揹孩子等因素,都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因子。胡御風說,除了背痛之外,下肢出現的痛麻感也非常明顯,走沒幾步路就痛到必須停下來休息,經常有病人在訴說症狀時是用坐立難安、痛不欲生來形容這種難受的程度,嚴重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下肢痛麻症狀不明顯的病人,一般會建議先接受復健進行改善,嚴重者或是復健超過六週仍無明顯改善者,則須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再透過減壓手術改善神經壓迫的症狀。有許多病人擔心手術會留下明顯傷疤,胡御風說明,減壓手術可用微創方式進行,手術中只需破壞一小塊骨頭,就可以把壓到神經的椎間盤掏出來,手術隔天就可以出院返家休養,脊椎手術並不可怕,重點是抓對目標而且破壞少。胡御風建議,許多下背痛的病人都是因為工作常有抬、拿、扛重物的動作,或是需要久坐辦公室,平常要保持正確的坐姿與站姿,並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幫助訓練核心肌肉,維持腰部挺直讓脊椎在正常的曲線上,才能避免變形與壓迫導致下背痛。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以為小挫傷沒回診 推拿完才發現橈骨骨折 很多人喜歡在疲勞或全身痠痛時,去推拿館「鬆」一下,讓師傅把緊繃的肌肉鬆開;或是在受傷後到國術館「喬」一下,希望能舒緩不適,但你知道嗎?推拿及整骨藏有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 來看實際案例,一名40歲的陳小姐在車禍中手腕挫傷,急診醫師X光初步判斷沒有明顯的骨折,因此以石膏固定後讓病患出院,並建議陳小姐至骨科門診繼續追蹤治療。然而,陳小姐認為自己沒有骨折,不需要再回診,透過朋友介紹到附近的國術館整骨及推拿,沒想到幾次療程後症狀加劇,手腕脹痛,甚至難以入眠,於是趕緊前往骨科門診檢查,X光檢查後才發現是「遠端橈骨骨折」,因而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治療。廖醫師提醒大家,在接受推拿或整骨時,要注意以下情況,以免讓病情更惡化。 一、急性的扭挫傷 受傷初期周圍的軟組織腫脹,是因為血液循環增加,提供受傷組織一個修復的環境,如果在此時推拿或整骨,會讓受傷的組織產生二次傷害,造成腫痛的感覺加劇,如果有不明顯的骨折,在推拿後,也可能造成骨折變得更嚴重得不償失。因此,此階段的治療建議是固定患處、冰敷及彈性繃帶包紮加壓,避免再次受傷並加速消腫 二、皮膚外傷或發炎 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推拿可能會讓細菌進到傷口內,造成感染,嚴重的話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三、疑似骨腫瘤症狀 如果身上出現異常的腫塊,且骨頭疼痛常在夜間發生,要當心是骨腫瘤,若在此時接受推拿,可能會讓腫瘤細胞到處轉移,延遲治療的黃金時機,造成令人遺憾的結局。 四、罹患發炎性的關節炎 例如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脊椎雖然僵硬,但卻十分脆弱,在經過力道較強的整骨推拿後,可能造成脊椎骨像粉筆一樣,斷裂腰斬,導致半身不遂。 廖醫師建議,民眾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再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不論是正規的西醫治療,或是民俗療法、自然療法,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醫師是提供專業且有證據力的治療建議,決定權在每位病人的手中。若是自覺有疼痛、腫脹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按摩解除頭脹、緊繃,腦醫師教3種按摩消除壓力 一招改善足底筋膜炎!按摩喚醒腳底肌肉 以上新聞為《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高峰論壇:三道防線 抗肺癌超前部署
肺癌成為新國病,為降低死亡率,醫界擬定完整治療策略。晚期肺癌治療朝向精準個人化醫療,依據基因檢測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或根據腫瘤細胞免疫標記表現使用免疫療法等,也要治療或預防癌細胞遠端轉移,從第一線治療開始超前部署,尋求最大化延長病患生命。近年來國內最常發生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6成5,罹癌對象以不吸菸女性居多,人數不斷攀升且年輕化,針對晚期肺腺癌病患,醫界已有治療策略。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表示,病患如能優先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是醫師提供的第一道建議。國內帶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人數最多,約占六成,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其餘少數基因突變也有特殊標靶藥物可選擇。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表示,以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腺癌病患來說,需預想未來用藥的侷限,例如產生抗藥性,第一線治療選擇藥物時,必須依據可能的抗藥性結果來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與順序,進行組合。黃俊耀解釋,根據第一及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成果,六成病患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在第二線治療時就能依據此基因突變,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此為第二代標靶的「接續型雙標靶」策略,在台、美、日等十國的全球大型研究中,亞洲病患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十四個月,以韓國族群為例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數據,整體存活期超過四年,為治療帶來曙光。王金洲曾治療一位61歲男性患者,確診晚期肺癌時已出現轉移,口服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後,如預期地出現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順勢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如今治療近7年,狀況穩定,走向慢性病化。在臨床上,成大醫院內科部副教授兼主治醫師林建中表示,晚期EGFR基因突變的肺癌病患特別容易發生腦轉移,曾有病患因聽力喪失就醫,經神經科轉介發現肺部腫瘤,癌細胞侵犯腦部造成聽力障礙,此時病患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便是以副作用小,能減緩腦轉移的標靶藥物為主。林建中說,美國國家肺癌治療指引已將第一、二、三代EGFR標靶藥物都列為第一線治療選擇,第三代標靶治療對腦部穿透力較強,針對腦轉移有治療的獨特性,研究顯示治療後整體存活期可由過去廿至卅個月,拉長到近四十個月。「醫師,我連呼吸都在痛。」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說,晚期肺癌四成會發生骨轉移,這種痛到骨頭深處的「椎心之痛」,不亞於分娩,患者也可能因血鈣過高而意識不清,或發生病理性骨折傷及脊椎,導致肢體改變、壓迫下半身神經失去知覺。臨床統計,骨轉移若未接受治療,34%的病患在診斷後3個月會發生骨骼併發症,在乳癌病患中,骨轉移後發生骨骼併發症者的存活期較短,從16個月縮短成7個月,顯見治療的重要。林世強表示,骨轉移治療要打「團體戰」,須回歸原本癌症的治療,並針對骨折部位手術,或使用局部放射線治療及症狀控制藥物,亦有能延緩骨骼併發症及減輕疼痛的標靶藥物,能抑制癌細胞分泌細胞激素,切斷骨骼不斷被破壞的惡性循環,提升生活品質。王金洲說,肺癌的治療策略看病患身體及心理狀況擬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黃俊耀也鼓勵癌友,跟醫師討論,設計個人化的獨特治療策略,讓治療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3-3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移工做脊椎手術 匿名恩人幫大忙
在模具廠工作的越南移工張先生,因搬運機具工作意外受傷,腰間傳來「喀」的一聲,隨之一陣劇痛並且傳導到下肢。幾天過後沒有好轉,反而疼痛加劇,一下床就痛,難以行走,多數時間只能臥床休息,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還好他有位在台灣定居十多年的姊姊,照顧他的生活並協助就醫,經檢查診斷為腰部椎間盤突出,必須進行脊椎手術才能改善。為了更快改善疼痛,並縮短復元期,張先生決定接受脊椎微創手術,不過,手術費與耗材費等需要自費,這對剛到台灣的他,是難以想像的數字。姊姊雖有心幫忙,但也無法馬上拿出這筆錢。剛好他符合輔大醫院「骨科微創脊椎手術貧困補助基金」申請條件,在社工的協助下提出申請,最終讓張先生得以順利手術。很多人聽到要動脊椎手術,都會心生恐懼,甚至下意識逃避就醫。事實上,採用內視鏡進行的脊椎微創手術安全性高,可讓傷口由傳統手術的3至6公分縮小到0.8公分,住院時間也從一周縮短至手術後當日或隔日即可出院。此外,因手術傷口小,對骨頭等組織的破壞程度少,出血量低,能減少術後疼痛、沾黏等後遺症發生機率。張先生進行脊椎微創內視鏡手術後,疼痛感大幅減輕,復元的速度更出乎病人預期。本來痛到寸步難行,術後當天就能下床行走,後來進一步評估,術後很快就出院。不少脊椎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都是身受劇痛所苦,而長期贊助「骨科脊椎手術貧困補助基金」的匿名善心人士,正是體驗過微創手術對改善疼痛與縮短復元期的明顯效果,深感受惠,因此特別成立這個基金,盼能幫助更多相同問題的病人。目前已幫助十多名中低收入戶的病人。
-
2021-03-28 癌症.胃癌
胃癌分期症狀有哪些?專科醫師詳解胃癌治療方式
胃癌患者九成以上都是胃腺癌,因此一般習慣將胃腺癌通稱為胃癌,胃淋巴癌、胃基質瘤等則較少見。遠端胃癌,多與幽門桿菌有關;近端胃癌風險因子不明。以腫瘤位置區分,分為遠端胃癌及近端胃癌,遠端胃癌占比較高,多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但近年幽門桿菌防治有成,遠端胃癌人數正在下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胃腸內科主治醫師吳登強說明,遠端胃癌又稱「腸型胃癌」,病灶常見於胃部與腸部接界;近端胃癌稱「瀰漫型胃癌」,腫瘤位置接近食道,目前學理認為成因與幽門桿菌較無關,危險因子仍不明,體質、飲食、生活習慣都有可能誘發癌細胞產生。胃癌的另一種分類方法是依侵犯深度,可分為早期癌和進行癌。胃部組織由內而外依序是黏膜層、黏膜下層、肌肉外層、漿膜層,早期癌是指腫瘤僅侵犯在黏膜下層以上,又稱為表淺型,至於進行癌已侵犯超越黏膜下層。吳登強提醒,早期胃癌易與一般胃病混淆,如噁心、食欲下降、胃脹氣或消化不良。吳登強說,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零至一期胃癌五年存活率逾九成;中晚期胃癌症狀則可能出現血便、吞嚥困難、腹水、體重突然減輕、黃疸,胃癌一旦發展到二至三期,五年存活率僅剩二至三成,四期的五年存活率更低。雖近年健康檢查比例增加,但仍有六成胃癌患者診斷罹癌時已中晚期。依侵犯部位作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搭配化療。胃癌治療以手術治療為優先,吳登強解釋,若為零至一期早期癌,經評估符合以胃鏡做內視鏡黏膜下切除,即可無創切除腫瘤。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就須開刀手術切除,腫瘤位置較低者,進行「次全胃切除」,也就是保留一半胃部;若腫瘤位置較高,接近食道,則需進行「全胃切除」。吳登強提及,若為胃癌三至四期患者,癌細胞可能已經轉移至淋巴,即使進行胃切除手術,仍可能有隱藏的病灶未能及時發現,就會有復發和轉移風險,術前術後進行口服藥或靜脈注射的化學治療,可防止癌細胞擴散,降低復發率,以利提高存活率。放射治療僅少數情況使用;適用標靶藥物者不多。胃癌患者放射治療不常見,但當癌細胞侵犯到骨頭、脊椎,或腫瘤範圍太大無法輕易切除,醫師就會評估使用放射治療。據癌症希望基金會《面對胃癌》手冊說明,胃癌放療種類可依治療目的分為:使殘存腫瘤不再轉移的「術後輔助型放療」、使腫瘤縮小以提高切除率的「術前放療」。近年來標靶治療興起,但吳登強指出,胃癌患者適合標靶治療者不多,僅6%至7%患者HER-2/neu陽性,目前健保並不給付胃癌患使用標靶治療藥物。面對天價的療程,若不能高度肯定對標靶治療能有好反應,目前臨床仍不鼓勵胃癌患者對標靶治療抱持太大期盼。輔助治療副作用不適 心理壓力大 中醫有助緩解胃癌以西醫治療為主,但中醫治療仍可幫助胃癌患者減輕各種療法後的不適。北市聯醫中醫部主治醫師吳建東表示,中醫胃癌輔助療法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患者手術或放化療前,幫助患者調整脾胃、扶正祛邪,如六君子湯、黃耆、菟絲子等,改善胃腸,補氣、增加免疫力。吳建東也說,胃癌患者手術後胃部結構改變,可能出現胃部有傷或發炎導致消化不良、打嗝、疼痛等,中醫藥材也可輔助減緩副作用所帶來的不適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增加病患接受西醫治療的意願。對於癌症患者而言,「復發」始終是患者最恐懼的事,可能出現焦慮、煩躁、失眠等問題。吳建東強調,癌症患者因心理壓力所造成的肝鬱氣結或心氣虛,中醫也可透過疏肝理氣法,協助紓解情緒。
-
2021-03-25 養生.聰明飲食
難吃便當菜「電話線」海茸有大功效!研究發現可望解決化療併發症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台灣人熟知的便當菜「海茸」,因捲捲的外型被網友戲稱為「電話線」,不少人對其口感和味道有所意見,但目前有科學家發現,海茸其實富含一種新型態的岩藻醣,可望有效解決癌症治療過程中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台灣人記憶中的校園午餐或者是外送便當裡總有這麼一道菜,長得黑綠色、捲捲的,呈現出特別的螺旋狀,甚至曾有人謠傳它是蝸牛肉,近日因為漫畫家葉明軒繪出12種「難吃便當配菜」,而引發網路熱烈討論。其實,這道菜色的原材料稱之為「海茸」,是一種海藻,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電話線」。雖然對台灣人來說,它的價值就僅止於一道午餐菜色而已,也有不少人對於它的口感和味道不甚喜愛,但海茸其實有比這更高的價值所在。2021年3月,致力於食品多醣科技研究的專業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中,科學家研究發現,海茸有望解決癌症療程中,進行放射線、化學治療時所伴隨的併發症:「白血球減少症」。這個成分,讓海茸有醫療價值、不再只是尋常菜海茸,它正式的名稱為「南極公牛藻」,學名是Durvillaea antarctica,是一種褐色的藻類,主要的產地在智利、與紐西蘭南部較寒冷的海域裡。而科學家發現,它能夠解決白血球減少症的主因,是由於海茸內部富含一種物質:「岩藻醣(L-fucose)」。新型岩藻醣,成白血球新力軍岩藻醣一般的來源,來自於無脊椎動物或是藻類的純化萃取,岩藻醣會因為不同來源、製備方式,而有不同的特性,而讓應用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各類來源都值得開發研究。海茸可以說是岩藻醣比較新開發的來源,在結構上也是比較新型態的組成。由科學家從海茸中純化分離出來的新型岩藻醣,在環磷酰胺腫瘤治療法(一種化學治療法)中,經由動物實驗發現,可以成功激發造血功能與調解骨髓內的造血環境,並促進動物的白血球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由此可確定此類新型岩藻醣,可以促使人體在癌症治療過程中,有效地提升白血球的生產數量。減緩化療副作用:白血球減少症白血球減少症,是在癌症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併發症。這項併發症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或是讓身體多處因免疫力低下而感染,嚴重的話,會直接危及生命安全。也因為如此,能夠讓白血球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上,也就成為抗癌指標最重要的數值之一。而岩藻醣在過去十年間,由於其低毒性與高純度兩者特性,而備受生醫學界關注,尋求適當的來源、正確的提取方式,成為白血球減少症的一道曙光。供貨量與價格優勢,讓海茸成為抗癌新勢力也因為如此,開發穩定的天然來源,將可能會改寫正在為病痛所苦的人們,科學家目前也還在持續鑽研來自海茸中的岩藻醣該如何發揮更好的功效。不過由於海茸的供貨量穩定、價格便宜,勢必會成為新的一股抗癌勢力。延伸閱讀▶藻渣也能變黃金?水試所在麒麟菜中找到保健新商機▶替代蛋白持續創新!植物蛋白發展最強勢、昆蟲與海鮮蛋白興起▶蛋白質大革命!除了昆蟲、藻類,連空氣都能提供蛋白質?參考資料▶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ffect on leukopenia of fucoidan from Durvillaea antarctica(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四代同堂無障礙共生宅 是孩子送的禮物
六十三歲的王宜忠敲著家裡樓梯旁的夾板牆,扣扣作響。「你們猜,這夾層裡面是什麼?」曾任宜蘭特教資源中主任的王宜忠微笑揭開謎底:「是為以後裝電梯預留的空間。」約莫三、四坪大,「以後再老一點,住二樓的哥哥、姊姊兩家就用得到。」走不上樓梯了,就能靠電梯垂直移動,搭著輪椅走向世界。這是老年自由之所繫。這棟座落宜蘭員山的二樓房舍,裝著四個家庭:王宜忠和兄姊三家人,及九十三歲的母親劉心鈺;九十六歲父親前年過世。在同一屋簷下,卻又是「家中有家」,四個家庭有自己的動線、廚房、衛浴、洗衣間,既相伴又互不干擾。每室都有大片玻璃窗,陽光灑落,框出宜蘭的四季變化。此刻稻田灌了水,準備春耕。種了果蔬的庭園有長長斜坡道通向車庫,「這樣的緩升坡,走在上面不會有感覺。」休旅車改裝過了,可以讓輪椅上下。通向房子的橫推門,「未來可以改成感應式,我們老到坐輪椅的時候,門就會像小七一樣自動打開。」王宜忠說。所有的廊道都夠輪椅迴旋,這是他們未來終老之所。在還不老的十六年前,王宜忠就和兄姊合力打造了這棟高齡友善的二樓建築,提早為老後生活預備。如此超前部署,「這是孩子給我們的禮物。」王宜忠說。獨子王尹是重度腦性麻痺,十歲之前都是靠王宜忠夫婦「抱來抱去」應付生活起居。「後來他愈來愈大隻,我也抱不動啦。」當家有障礙或失能者,就能體會:房子,是照顧的重要配備。王宜忠原本住的是兩層樓的透天厝, 再抱不動兒子上樓時,全部的生活機能只得由二樓移至一樓。把臥室、衛浴、廚房等全塞在廿坪的空間,花了兩百萬元重組空間。大哥王宜杲也有重度自閉的孩子,明白弟弟夫婦的辛苦,抱到「脊椎都出問題」,提議不如重溫兒時,手足與父母同住、互相照顧。搭上當年「宜蘭厝」補助計畫,開始蓋棟理想家園的工程。 建築師陳樂屏為了理解不同需求,到各家住了一天,觀察生活動線及需求。走進兒子王尹的臥室,王宜忠說:「這些是來看你的朋友!」卅六歲的王尹看來是開心的。天花板畫著藍天及雲朵,還貼著夜裡會放光的螢光星星,即使躺著也看得到風景。在雲朵之間還有軌道,這是移位機用的。軌道由王尹的床上方鋪到浴室的馬桶及浴缸。兒子廿歲時,開始聘用移工。「這位安妮小姐是印尼來。」有了移位機,她一人可以就能輕易移動王尹。移位機是十五年前由丹麥進口,約廿五萬元。安妮繫好移位袋,操動按鈕就能將王尹由輪椅到移到床上。軌道未來也可以增設到廚房,設計時天花板已有更高的承重力。「我們老了,也可以自在煮食。」浴室的另一邊,門打開就是王宜忠夫婦臥室,視覺的穿透性,讓他們可以關注兒子。L型的房子,包著一片綠地,溫煦陽光灑在後院草地,有足球門,有曬衣架,曬著各家的被毯。旁邊就是九十三歲媽媽劉心鈺的房間。「這是整棟房子的核心,我們出入都會經過。」大姊王祖瑤說,她的孫子上學前就會先跟阿祖說再見。九十六歲父親王念茲前年過世,只臥床幾個月,都是母親照顧。浴室裡裝了許多扶手,老爸愛泡澡, 後期就用沐浴椅。劉心鈺說:「他現在快活了。活著辛苦。」她有自己的廚房,這天自閉症長孫由住宿機構回家,阿嬤為他料理紅棗雞湯,雖然她臉上還掛著數天不慎跌倒留下的黑眼圈。劉心鈺每天騎單車由員山到宜蘭市區,找舊街坊兼買菜來回一小時。「我們有時開車跟在後面,媽媽騎得歪歪扭扭。」王祖瑤說,子女要學會放心、放手。父親當年眼睛不好,還是騎機車四處逛,老爸說:「人家停,我就停。」但兒女還是沒收了機車鑰匙,父親就再也不想出門了,意志消沉。「我們覺得好虧欠。」現在媽媽開心就好,安全第二。王祖瑤還要九旬老媽每周二都要為大家煮頓媽媽味晚餐,平日大家是各自開伙的。一樓的公用空間化身大食堂,原本給客人用的廚房加上老媽房間的廚房一起上,「她可以兩邊開伙,動作神速」。周二大餐是老媽每周的身心活化大計。周一她就看電視烹飪節目,抄筆記,第二天騎車採買,忙上一整天,餵飽十多口。王祖瑤說,媽媽很有成就感,覺得被需要,思考菜單、採買都是腦力和體力的訓練。大哥王宜杲說,爸媽原本抗拒搬來新厝,因為不想離開熟悉的環境及鄰居。等房子落成,幾乎流淚求老人家。先說服媽媽,她對爸說「你不搬,那我搬囉。」住進來之後,爸爸得意跟老同事介紹新家有多麼舒適。王家宅是台大社工系教授楊培珊衷心嚮往的理想老後居所。但王宜杲說,這是住鄉下才可能完成的理想;台灣未來老人是人口主流,但即使現在的新建案還是沒有納入高齡考量 ,他日前參觀一處新建案,「輪椅連大門都進不去」;為了坪效,房間坪數小,門也小,老來要住,改建是大工程。姊夫施純材說,年輕人很難自己蓋房子,只能買現成,但市場上卻很少友善高齡住宅。在房子裡的人是會老的,建商應該想辦法設計「可由年輕住到老的房子」。▌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3 科別.骨科.復健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膝蓋用太兇提早報銷?哪些人容易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用太兇,恐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鄧修國受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關節軟骨曾受傷、O型腿等族群。女性則因膝蓋角度,容易發生髕骨外翻造成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對較高。常進行激烈運動如打籃球,也會增加關節受損機率。 鄧修國醫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發生部位包括膝蓋,髖關節、手指頭,腰部關節、脊椎關節也可能出現。年齡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部份年輕患者則因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受傷,或是車禍傷害而導致外傷性關節炎,最後也會產生與退化性關節炎相同的磨損退化。 上下樓梯會痛走不遠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鄧修國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主要症狀,最常見為上下樓梯時疼痛、蹲站時疼痛、自覺可行走距離縮短。發生於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疼痛之外也會有卡卡、不順暢感,或是發出聲音。 此外,工作與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鄧修國醫師指出,蹲姿、跪姿太過頻繁、經常搬、提重物、肥胖等等都是危險因子,導致軟骨容易磨損。臨床上多會建議病人控制體重,過重易使全身關節承受過度負擔。 自覺腰痛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之一。當脊椎關節發炎時,病人可能採取站直姿勢時就會有疼痛感。鄧修國醫師解釋,脊椎關節的退化往往並非單一因素,有可能是椎間盤先發生問題,造成壓迫、滑脫等周圍組織變化,才慢慢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脊椎關節不穩定,也較容易出現退化。 肌肉訓練助延緩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需要開刀嗎 鄧修國醫師建議,平日可練習核心肌肉訓練,對膝關節、髖關節、腰關節都有一定幫助。男性由於肌肉較為發達,關節炎比例略少於女性。即便已經有關節退化現象,也可以採取簡單的肌肉訓練,如多練習股四頭肌運動,可減少膝蓋關節退化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以嚴重程度可分為四期,鄧修國醫師表示,前期可使用藥物、復健、打針等治療方式。也可接受關節鏡手術,將半月軟骨修補整齊或縫合,或是改善髕骨外翻狀況,都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 當退化性關節炎進入第四期後,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會建議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手術可分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多數病人為內側關節磨損,可視情況選擇部份或全人工膝關節。鄧修國醫師指出,關節退化太嚴重或60歲以上者,目前還是建議採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吃葡萄糖胺讓關節用更久?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平時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鄧修國醫師建議,控制體重、避免盤腿坐、跪坐、蹲坐等姿勢,適當肌肉訓練都有幫助。至於葡萄糖胺、軟骨素、第二型膠原蛋白等,屬於補充軟骨成份的保養品,惟效果因人而異,對第三期以後的退化性關節炎作用不大。 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一旦發生無法恢復正常,但透過正確治療與運動,可延緩退化速度,讓關節可用時間延長。 《延伸閱讀》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0 醫聲.院長講堂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以醫院為家,行醫生涯捐款上億 獨創杜式刀法造福「極重症」病患
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行醫生涯捐款上億元,每年只有除夕夜回家睡覺,自認手下從沒失敗手術,諸多行醫事蹟讓他暴紅。他天天睡在不到三坪大的休息室,過著以醫院為家的忙碌生活。杜元坤是外科醫師,專攻骨科,在長庚醫院體系歷練長達20年,在擔任外科部長時,他接受義联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挖角,轉戰新成立的義大醫院開疆闢土。中北部病患南下找他看病義大醫院成立於2004年,杜元坤參與醫院的籌備工作。在他建議下,開刀房、加護病房設在3樓,心臟外科、神經外科、骨科需要急救的距離最近,並依據科別屬性規畫病房樓層,方便住院病患活動與家屬探望,推展「迅速、有效、安全」三大理念。以前南部有許多臂神經受傷或骨髓炎病患北上求醫,基於照顧南台灣病患的需求,南下到義大醫院服務,讓他有自由發揮空間,「現在情勢逆轉,許多中北部病患專程南下找我看病。」位處高雄燕巢的義大醫院算是高雄市的「鄉下地方」,為何值得病患大老遠跑來?由於杜元坤獨創的「杜式刀法」聞名遐邇,為醫院建立了知名度,尤其收治「極重症」病患,經口耳相傳,很快建立口碑。「義大醫院是個斜槓的醫療團隊」,杜元坤表示,義大鼓勵科別之間良性競爭,沒有界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坐大」,每一科都可以去開別人的刀,譬如神經外科與骨科都能動頸椎手術,但前提是能相互學習,才可以藉由競爭提升醫療水平。長庚栽培 在義大開枝散葉「醫院不僅要贏得病人尊敬 ,也要贏得同業尊重。」長庚醫院前院長張昭雄這席話帶給杜元坤很大影響,過去張昭雄帶領長庚轉型成功,主張院內醫師追求服務量與品質時,也要兼顧學術發展。十幾年來,他完成300多篇論文,數量是長庚時期的4倍之多,幹細胞研究更是獨步全球。長庚體系灌溉栽培他,義大則是他開枝散葉之地。將在屏東設綜合醫療園區義大醫院每年有15%至17%病患來自屏東縣,跨區就醫情況普遍。杜元坤認為,慢性病或急性病應該留在當地就醫,病人不宜為看病長途奔波,因此義大醫療體系南拓版圖,2024年底將在屏東成立包含醫院、護理之家及產後護理之家的綜合性醫療園區,床數規模是千床左右。杜元坤小檔案現職:義大醫院院長學歷:成大醫學工程博士、美國梅育氏醫學中心碩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亞洲太平洋手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國際外傷協會理事長、長庚醫院外傷骨科主任、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專長:外科手術杜氏刀法專利、神經叢及顯微手術、脊椎及骨外科給病人的一句話醫療進步,不可能變成可能,病患不要放棄任何希望,也要敞開心胸配合醫囑。
-
2021-03-17 癌症.其他癌症
2021癌症論壇/癌症併發骨轉移 打保骨針控制病灶
● 當癌症出現遠端轉移,最常見骨轉移● 癌症骨轉移初期鮮少症狀,病患應定期接受檢查● 骨轉移標靶藥物治本,降低癌細胞造成骨骼脆弱65歲的王伯伯某天搬重物時傷及腰椎導致骨折,因合併有貧血,就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且竟已併發骨轉移。經化學治療之後,以保骨針治療4個月,從原先僅能坐著輪椅,到可以拄著拐杖走進診間,其後完成自體骨髓移植,在歷經2年的治療,骨轉移病灶獲得控制,如今行走自如。病理性骨折 才知骨轉移當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頭,在癌症分期上已屬晚期,許多類似於王伯伯的病患,在骨質嚴重流失,發生病理性骨折之後,才確診罹癌。然而,骨轉移可說是癌症最常發生轉移的部位之一,其中又以肺癌、攝護腺癌、乳癌及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併發骨轉移。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主任林世強將以「晚期癌友噬骨痛,精準打擊骨轉移惡性循環」為題,深入介紹骨轉移治療策略。癌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林世強表示,由於骨骼製造與消耗的平衡機制,仰賴造骨及蝕骨細胞,一旦癌細胞入侵,不間斷地刺激造骨細胞,會促使造骨細胞分泌過量的訊號,此訊號會造成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流失,且癌細胞也會抑制造骨細胞,阻擋骨頭新生,此平衡機制長久下來被破壞,病患就會感到骨頭疼痛,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一旦脊椎塌陷壓迫下半身神經,恐造成癱瘓。用藥讓蝕骨細胞休眠不過,隨著癌症治療朝向精準化,骨轉移的治療已有標靶藥物,俗稱「保骨針」,為一種單株抗體。林世強說,以往骨轉移治療會先針對症狀進行控制,給予止痛藥物,並以局部性放射線治療控制疼痛,如發生病理性骨折則採取手術治療,但比起疼痛控制,標靶藥物更能直接從源頭下手。標靶藥物的作用機制,在於能精準地阻斷活化蝕骨細胞的訊號,促使蝕骨細胞進入休眠期,保護骨骼不再被破壞,並預防再發生後續骨轉移的併發症。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只是在骨轉移初期,由於症狀不明顯,病患難以自覺。林世強表示,病患如出現腰痠背痛、手腳無力等徵兆,應於回診時告知醫師,以利安排進一步檢查;若病患尚未併發骨轉移,也應定期進行血液及影像學檢查。除藥物支持之外,骨轉移的病患於日常飲食應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且勿以為骨轉移後就不適宜運動,在醫囑下可適當進行游泳、騎腳踏車等緩和運動。副作用下齒槽骨可能壞死臨床發現,使用骨轉移標靶藥物的副作用,可能造成下齒槽骨壞死,因此病患在接受治療前,應先前往牙科治療蛀牙、牙周病等,治療期間維持口腔衛生,避免拔牙等侵入性的牙科治療。醫學辭典/骨轉移人體的骨髓是個充滿血液的器官,癌細胞會透過血液及淋巴系統擴散,如在骨頭部位形成病灶,代表癌症遠端轉移至骨骼,稱為骨轉移。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6 科別.骨科.復健
驕傲的翹臀痛到睡不著!33歲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33歲女性常自豪翹臀能駕馭緊身褲,但日前右側臀部突然劇疼,且延伸至小腿,求診多科遲遲找不到病因,甚至嚴重影響睡眠,令她相當苦惱,經醫師在疼痛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疼痛立刻緩解,並建議搭配復健治療,可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羅達富指出,患因右側臀部疼痛,導致夜不成眠,白天精神不佳,輾轉就醫治療卻無法確認病況,以往她最愛穿緊身褲外出,如今卻只能望褲興嘆,令她相當沮喪。經門診透過理學檢查,同時確認MRI影像後,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經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當下疼痛感緩解,順利解除心頭大患。羅達富說,常見的腰部疼痛如伴隨下肢痠麻的症狀,會被歸類於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退化性增生導致神經孔狹窄等原因;由於疼痛源頭在腰部,故臨床檢查著重於確認神經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一旦腰部神經壓迫狹窄不明顯,或無法與症狀有相關連性時,就應朝梨狀肌症候群釐清病因。他說,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位於坐骨神經離開骨盆腔後,走入臀部的上方。因此,當肌肉受傷或不當姿勢導致發炎甚至腫大時,造成的刺激和壓迫會與坐骨神經痛的表現類似,因此坐骨神經痛但沒有明顯腰痛的患者,有可能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大部分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並沒有遭受特定的受傷事件,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而非定點的疼痛,診斷上可利用超音波確認臀部的深層肌肉是否有積液或增厚來誘發性疼痛。羅達富說,治療初期會建議患者休息,並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待疼痛改善後,再加入復健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及降低復發機會,但若是嚴重疼痛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進一步接受疼痛點注射治療,可立即舒緩疼痛。他提醒,雖然梨狀肌症候群不算少見,但診斷確認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當患者出現單側下肢疼痛、跛行,且用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建議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治療。
-
2021-03-16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
就讀小五的黃小妹,常向父母抱怨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父母原以為只是上體育課肌肉痠痛,只讓孩子貼藥布,症狀嚴重時,則選擇用民俗療法治療。但症狀卻時好時壞,直到在學校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脊柱有不正常彎曲現象。 安排至醫院複診,確診為功能性脊椎側彎,經安排物理治療後終改善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主治醫師徐瑋璟表示,功能性脊椎側彎指的是,站立時脊椎呈現S型或C型的彎曲。 發生原因多為姿勢不對稱所致,例如,孩童長期把厚重書包背在單邊肩膀上,寫功課時常常身體歪一邊,或時常癱坐沙發玩3C產品等。他提醒,家長應於小孩發育時期就應特別注意孩子姿勢,以免日後影響身高或視力發育。 物理治療師楊詠順指出,可透過簡單的方式,自我檢視是否有脊椎側彎的現象,包括兩邊肩膀是否等高、是否有一側肩胛骨特別突出、兩側腰部曲線是否對稱,以及身體往前彎時,是否有一側背部特別突出。 為避免造成功能性脊椎側彎發生,平時須注意:選擇雙肩背負式背包、站立時避免駝背及三七步、坐姿時保持端正避免身體歪斜。此外,楊詠順也提供日常簡單運動,讓大家可在家伸展脊椎,加以矯正。 伸展運動1:貼牆壁站立 將兩腳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縮下巴,將後腦杓、兩側肩胛骨、臀部及後腳跟輕鬆靠著牆壁,且鼻子、下巴、胸骨連成一直線,一次維持5~10分鐘,一天3次。除了能改善駝背姿態,養成抬頭挺胸習慣。 伸展運動2:脊柱平衡運動 採四足跪姿,將右手臂往前伸、左腳向後伸展,並維持10秒後;換邊,將左手臂往前伸、右腳向後水平伸展,維持10秒。配合呼吸反覆交替練習,一次10~15下,一天3次。 伸展運動3:背部肌肉訓練運動 採趴姿,以肚子為支點,雙手向前伸展,再將雙腳同時抬起離開地面,維持5秒後、休息。一次10~15下,一天3次。該動作因四肢離地抬起,身體重量全數落在腹部,因此需要背部肌群大量參與做工,能強化後背肌群。 徐瑋璟提醒,不論是發育中的孩童或是成人,平時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若有不正常歪斜,或身體出現疼痛,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並且透過日常運動來強化和維持正確姿勢。
-
2021-03-15 科別.心臟血管
腰痛到爬不起來,腹主動脈瘤破裂!5高危險群應警覺
●腹主動脈瘤並非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腹主動脈瘤破裂時,患者可能從腰部痛到後背●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應盡速動手術切除「還以為只是單純的吃壞肚子,沒想到竟差點被死神抓走。」年約70的莊男,家族有主動脈瘤病史,但腎臟功能不佳,沒辦法打顯影劑,從未檢查過血管狀況,某日左腰突然感到一陣疼痛,從後腰桿竄升陣痛感,沒過多久就冷汗直流,跪在地上怎麼也爬不起來,家人趕緊協助叫救護車。不是血管長腫瘤難觸摸到當時恰好是下班的尖峰時刻,送抵醫院時,已呈現休克,診斷為腹主動脈瘤破裂,緊急動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表示,腹主動脈位於兩顆腎臟中間,肚臍附近。腹主動脈瘤並不是指血管長腫瘤,而是血管「膨脹」,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高齡者,男性罹患機率比女性高,家族中有人曾罹患腹主動脈瘤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周邊血管疾病,或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抽菸習慣者,都是高危險群。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被稱為「隱形殺手」,多數患者幾乎沒有症狀,也難以透過觸摸找到血管膨脹處,常常出現疼痛感,往往已經是腹主動脈瘤破裂。各國倡議篩檢勝於治療李紹榕表示,無論主動脈瘤或腹主動脈瘤破裂,都難以令人忍受,腹主動脈瘤破掉時,位置通常會靠近脊椎,患者常反映會先感受到腰部膨脹的疼痛,再感受到後背的疼痛。李紹榕說,腹主動脈瘤破裂後,若沒有及時就醫,死亡率高達八到九成,但隨著台灣醫療系統發達,急救速度快,死亡率相對比過往低。腹主動脈瘤死亡率高,各國皆在倡議篩檢勝於治療,國內對於高危險群會建議做腹部超音波檢測,若有家族史更是會協助做電腦斷層掃描檢查。超過5公分應盡速拆彈李紹榕指出,腹主動脈瘤大小介於4到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為5%,一旦超過5公分,每年破裂的機率將提升至21%,皆會建議腹主動脈瘤超過5公分患者,應盡速動手術拆炸彈。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曾有腹主動脈瘤的患者,住院準備接受「拆彈手術」,卻在手術當天早上,刷牙準備進手術房前腹主動脈瘤破裂,所以「什麼時候破裂,真的誰也都不敢保證。」有抽菸習慣者也應警覺洪惠風說,美國、英國、瑞典等先進國家,對於65歲以上長者,且為男性、有抽菸習慣者,皆會協助定期做篩檢,國內雖然沒有提供免費的篩檢,但這類民眾應該要提高警覺,至少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確認是否健康。
-
2021-03-15 養生.人生智慧
客人故意不關後車廂、看到輪椅就拒坐...一位半癱司機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來到這間隔壁就是車庫的一樓住家,室外與屋內的地板直接相連,大門上沒有一般常見的門檻,有的是歷經長期使用而更加平滑的地板。打招呼的聲音從室內傳來,門也跟著同時打開,鄭木長大哥帶著靦腆微笑,自己推著輪椅「滑」出來。領著我們進門後,他一個轉身到廚房端出一盤水果放到客廳桌上,我們甫坐定,他已將輪椅定位好,快速而熟練完成一切動作等著我們,並說:「這阮某出門前切好的水果,免客氣!」我們一邊驚嘆地看著他滿滿的證書及獎狀,身障自行車環台認證書、身障手搖自行車飛越中橫挑戰證書、身障手搖自行車比賽冠軍,身障射箭錦標賽第二名……等,一邊跟他聊起坐上輪椅的經過。老天給的考驗1981年,木長大哥22歲,他跟哥哥在苗栗通宵的小鎮上,一起經營挖土機修配廠。每天上班時,他都會留意著一位從工廠後方的住家走出來的清秀女孩,暗自欣賞著她。有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向前邀約:「小姐,要不要出去?」個性憨厚,不善互動的他,這唐突的舉動,讓對方嚇了一跳,「而且這個人比我矮,我不想去!」她心裡想著,便直接拒絕了他。之後,他天天在大門外製造「巧遇」,除了加深印象,也再次開口約她,但幾次下來都被拒絕。直到最後,他決定放手一搏,跟她說:「這是我最後一次約你,如果不成功,我就放棄。」她當時心想,「都拒絕這麼多次了,不然就跟他出去一次吧!」開始有交集後,她發現他常常一早就開工,忙到晚上十一點多才下班,「他好認真喔!」愛情的種子因為這個男人的認真而慢慢萌芽。交往半年後,她懷孕了,當了六月新娘,開心舉辦熱鬧的婚宴,準備迎接下一階段的人生。只是萬萬沒想到,就在他們新婚不到三個月,老天跟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那天,大卡車載著一台因土石崩坍而被砸損的挖土機前來修理,那是一台特殊機型的挖土機,駕駛座四面沒有玻璃門窗防護,因為需要接電測試,所以挖土機直接就在大卡車上,插上大卡車的電池進行維修。挖土機加上大卡車的高度,足足快兩層樓高,他站在挖土機駕駛座旁接電發動挖土機。啟動後,他正想轉身調整拉桿時,整台挖土機突然從機械手臂那頭翹了起來,瞬間往後翻,他整個人也跟著從這兩層樓高的位置摔下地面。大卡車司機嚇壞了,連忙喊了他太太,並趕緊開車載他們到醫院,但當時的木長大哥,下半身已沒有知覺。在醫療不發達的那個年代,鎮上小醫院的資源有限,醫療知識也較為不足。住院期間,醫師遲遲無法說明狀況,只是不停打著點滴並在他腰上綁著秤錘。過了一星期,醫師才說應該是摔下來時傷到脊椎,導致脊髓神經損傷,下半身已癱瘓。他們都嚇傻了!老婆當年才20歲,還懵懵懂懂,聽不懂神經是什麼,只知道醫生說他下半輩子可能無法走路,「我聽到都傻了!孩子還沒出世呢!」她挺著六個多月的身孕來回醫院家裡,奔波照顧著丈夫,「出事的時候我們才剛結婚,大家壓力都大,我那時候要哭也不是,挺著個肚子,也不希望影響到肚子裡的孩子。」她憶起當年,眼眶還是紅了。住院兩個星期多,院方一直沒有更積極的治療,他的哥哥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不惜跟醫護人員衝突也要帶他出院。那個不了解「神經」是什麼的年代「那時候我們也不懂什麼叫『神經』,因為我外公是國術館的『拳頭師傅』,所以我們從小覺得摔倒、骨頭斷了,去喬一喬、接一接就會好。」然而這次是事關重大的脊椎,連外公都不敢幫他處理。出院後,他先是聽同業介紹,與老婆到彰化溪湖住了一個多月讓師傅「喬」。治療時,他橫躺在師傅的大腿上,腰椎挺在師傅膝蓋處,師傅右手在他的上半身,左手在他的下半身,兩手用力一壓!這直接硬喬的手法聽說是用來治療牛的,那力道之重,上半身的痛感讓他至今難忘。這段期間,去藥房拿藥時,藥劑師都一直勸他們去大醫院看比較好,加上阿姨的女兒在長庚醫院上班,他想,不然去長庚檢查一下。檢查後,醫生說:「如果是在事發後幾個小時內到醫院動手術,應該還有醫好的機會,現在,一切都太遲了。」他們夫妻倆一聽又傻住了,他不敢,也不想相信這樣的結果。木長大哥開始四處找路子,「人報到對,咱就行去對。」各種民俗療法都用盡,「有人介紹我去做氣功治療,師父就摸摸我的頭,一小時1,000元,我還做了一個月!還有一個說是西螺七崁的還魂散,中藥那種小小湯匙,一湯匙就要1,000元!」他笑說當時的傻氣堅持。一年後,他決定放棄,帶著老婆與女兒回到老家嘉義。女兒交給媽媽照顧,自己開始復健,天天在家裡穿鐵鞋練習走路,但他心中的悲憤仍無法散去,時常怨天尤人地鬱悶度日,也因為害怕別人的眼光而足不出戶。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老婆就到工廠上班,以前的她連腳踏車都不會騎,為了上班,學會了騎車,也為了省錢,每天中午回家吃飯,順便帶工廠的家庭代工回家,好在下班後再加減多賺些。一次,老婆在回家路上出車禍住院,婆婆因為要帶孫子無法照顧,只好打電話請娘家的爸媽來幫忙。老婆的爸媽當天一來就說要把女兒帶回去,覺得她實在過得太辛苦,連家裡的阿公都加入勸說的行列,要老婆跟爸媽一起回去,「我不要,無論他們怎麼說,我都說不要!」老婆堅定地回答。我問木長大哥,這情況下他怎麼想?他笑著說:「對啊!那時候怎麼不要回去。」笑容下的感動神情,早已洩漏了他的口是心非。在嘉義待了五年,由於童年玩伴在台中開鞋子工廠,找他們夫妻過去打拚,因此全家搬到台中,開啟至今的生活。帶著老婆跟才四歲的女兒,和老婆存下的錢來到台中大肚,一片黑壓壓的荒地,那時一百萬就可以買下三棟房子的偏遠地區,他們以每月五百元租下一間家徒四壁的房子,他的哥哥每次來看他,都直接拿1,500元給他,讓他們能多撐一些時間。「因為很偏僻,所以自來水管線常有問題,用一星期的水,停兩星期,每天都覺得時間過很快,繳房租的日子一下就到了,每個月被錢追著跑,早餐常常是一顆饅頭剝兩半,我們分著吃。」老婆說著,忍著淚不讓它落下。接下來的五年,老婆開始沒日沒夜、沒假日地工作,能加班就加班,拚命賺錢,木長大哥依舊在家做家庭代工。「我自己可以做的就自己做,她白天上班,我就負責煮午餐、晚餐和洗衣服。」整整十年的時間,他除非必要,很少出門,如果有人要找他說話,他也都盡量躲避。生命中的貴人帶他走出新人生某天,他騎著三輪摩托車要去領家庭代工的酬勞,路上遇到一位同樣坐輪椅的大哥,看到對方穿著襯衫皮鞋,一身筆挺,一臉陽光的樣子,他忍不住跟對方攀談起來,大哥跟他聊到:「我開車來的。」他嚇了一跳,「你這樣怎麼開車?」大哥回他:「可以啊!去改裝就好。」他想起之前,接到通知要換駕照,他還跟老婆說:「不用換了,反正也用不到。」老婆卻說反正先換起來,有需要的時候就用得到。「我本來以為,這一輩子都無法再開車了。」結果遇到這位貴人─陳大哥,帶著他去看專為身障者改裝的車,他才知道,原來自己還可以再開車!陳大哥也介紹他加入台中市脊髓損傷者協會,這年他33歲,人生開始不同。加入協會後,木長大哥發現自己並不孤單,有許多跟他一樣的脊髓損傷者在這個世界上努力生活著。他甚至可以安慰自己說,自己還不是最嚴重的,因為他是傷到胸椎,所以至少上半身行動自如,有些是傷到頸椎,就只剩嘴巴可以動。談起協會最重要的宗旨——「走出家裡!」這是協會一直傳達給他們的觀念。在幾次的聚會後,他慢慢打開了心防,走出家門,甚至接受協會安排,到遙控模型汽車工廠上班。上班第二年,他買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改裝車,「車改裝好後,我都不敢開,因為油門跟煞車都是用手控制的,一不小心就會拉錯,我第一次上路差點撞到對面那根電線桿!」他比劃著窗外的電線桿笑著說。工作兩年,雖然上手,但搬東西之類的事還是要麻煩同事幫忙,慢慢的同事間排斥的言語和眼神,讓他萌生離職的念頭。此時,恰巧得知身障立委徐中雄爭取身障者開計程車的權益,這消息讓他決定要去開計程車!媽媽一聽到他的想法,擔心地說:「不要吧!你身體這樣還去開車,每天在路上很危險。」但一直都支持他的哥哥出面說:「你就讓他試試看吧!」於是,他和十幾位身障朋友組成「火鶴車隊」。初期生意很好,尤其女性乘客很喜歡叫他們的車,但由於車輛數不夠多,乘客每次都要等很久,慢慢就越來越少人叫車,加上後來推動公益彩券,有電腦技能的身障者轉去開彩券行,車隊就解散了。木長大哥轉到其他車隊後,仍習慣帶著輪椅上車,沒客人時就坐輪椅在車外溜達。某次要載一位歐巴桑,她看到輪椅嚇到說:「不要不要!正常人用腳踩都踩不好了,你還用手來開車,不要不要!」從此以後,他就不帶輪椅出門了,但因為他的狀況,木長大哥就必須一直坐在車上。尤其那時為了多賺一些錢,一早帶著老婆做的便當出發,一天開車十四小時,他就十四小時無法離開駕駛座。「我以前都不穿鞋的,因為下半身沒有感覺,不管是在家裡或外面,上廁所變成很不方便的一件事,也由於沒有尿意,就常常憋尿,加上開車一整天都坐著,整個腳都水腫,鞋子根本穿不住。」後來他去做「膀胱造廔」手術,從恥骨上方插入導管至膀胱,這樣可以隨身帶著尿袋,輕鬆排尿,也解決了水腫問題,讓他終於可以穿上鞋子,加入必須穿制服的車隊。此外,他將尿袋的管子改短,藏進褲管裡,坐在駕駛座的他,看起來就跟一般的計程車司機沒有兩樣。一些乘客得知木長大哥的狀況,通常會體諒他,但也遇過一些乘客讓他很無言,「有一次是一位大陸回來的客人,因為我有一個黃燈沒有闖過去,他很生氣,下車時拿了行李,不關後行李廂門就走了,我只好慢慢往前開,找好心的路人幫我關上。」他也聊到司機常遇到的搭霸王車,「有一次,對方說要去辦事等一下就回來,結果人沒有回來,但我也沒辦法跑去追他啊!哈哈哈!」那對一切處之泰然的表情,像是他新人生的註解。自從加入脊髓損傷者協會的互助團體,到轉換跑道開車,至今已經三十年,木長大哥不僅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心境上也走出過往的陰霾,靠著自己雙手努力建立的新生活,更是他笑容中的自信來源。勇敢站起來採訪尾聲,我忍不住提出疑問,坐著輪椅的他,要如何把輪椅放上車?木長大哥笑著說:「靠我的手啊!」他帶我們到車庫做示範,先將輪椅卡在打開的車門和駕駛座間,一手撐著車門扶手,一手撐著方向盤,順勢抬起自己的身體滑進駕駛座,接著雙手收起輪椅,單手一把抬起輪椅,瞬間放上副駕駛座,那十幾公斤的輪椅就這樣就定位,流暢且快速的動作,讓我們不禁驚嘆!我看到他厚實的手臂,「大哥,你都靠扛輪椅練二頭肌喔?」他又笑了,帶我們到一樓樓梯間的小空間,那裡裝設了他在家練習用的雙吊環,一到定點,他雙手直上吊環,立刻連續做幾個引體向上,想起採訪前看到的滿滿手搖車獎狀,這雙手臂的強大無須多言。「他意志力很堅強,雖然身體狀況跟一般人不同,但開車技術很好,比其他人更厲害,我覺得他很偉大!」老婆驕傲地說,語氣間流露出崇拜。「大嫂,結婚三十八年,你後悔嗎?」「不會!」「為什麼?」「因為孩子吧!」「你愛他嗎?」「啊!要怎麼說,沒愛怎麼可能陪到現在,他只要有一點受傷,我就擔心到不行啊!」他說:「我們脊椎受傷的人,十個有九個太太都離開了。」話雖未盡,實則了然,迂迴的表達方式,就像總靦腆笑著的他們一樣,那情感,是一般話語無法詮釋的。看著木長大哥努力生活,妻子不離不棄陪伴,就像木長大嫂說的:「我覺得最幸福、最開心的事,就是我們兩個人一起坐在這裡。」看似平凡如白開水的日常,實則是不平凡的濃厚情感交織。木長大哥給讀者的話在家坐著也是一天,出外開心也是一天,快快樂樂日子好過。木長大嫂給讀者的話勇敢站起來,要像我老公一樣意志力堅強地迎向人生。書籍介紹書名: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作者:李瓊淑, 詹云茜原文作者:(小辣椒), Cici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李瓊淑(小辣椒)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詹云茜Cici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延伸閱讀: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1-03-12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忙開刀一天只吃一餐 名醫胃痛又染菌!友胃癌逝警惕:健康不能再拖
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飲食很不正常,我經常一周有兩個整天的時間,都安排進開刀房執行手術,有時候一連開了腦瘤、腦血管和脊椎刀,就是從早到晚站一整天,往往上午只喝個牛奶,因為怕水分攝取太多要解尿,又得重新清潔消毒會浪費時間,也不敢多喝就趕著上刀,下刀後通常已經是晚上了,一天只吃一頓是常有的事。友人胃癌過世 趕緊檢查去年開始,胃部經常隱隱作痛,有時候吃飽也痛、飢餓也痛,就是悶悶的不太舒服,偶爾還伴隨噁心感,後來更是排便不順,不是便祕就是腹瀉,但工作實在太忙,也就不去管這些不適症狀。當時一位定居在義大利的女性好友因為被診斷為末期胃癌,受到疫情影響,在當地無法好好治療,經過幾番周旋,很辛苦地才輾轉回到台灣就醫,但病情已經太嚴重,沒多久就因病過世,這件事讓我相當難過、沮喪;太太則是警覺腸胃健康的重要性,要求我別再拖、要抽出時間盡快安排健檢。經口傳染 飲食分開在做了碳13尿素呼氣試驗後,意外發現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也解釋麼我會胃痛的原因,吃完抗生素療程後,目前胃痛情況已有改善,排便狀況也跟著恢復正常。由於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口傳染,傳染途徑包括汙染的飲水、食物或唾液等,也容易在家庭成員中彼此相互感染,所以我在得知感染後,飲食上特別和家人分開吃,自己的飯菜另外夾一盤,以保護家人。慣性忽略症狀 腸胃抗議這次生病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健康的重要。以前只是喊口號般的要注意健康,身體真的出狀況時也慣性忽略,仗著自己身強體壯而不以為意。其實長期的飲食不正常,腸胃已經負荷不了、在抗議了,現在我對飲食會特別注意,三餐盡量定時定量,真的沒空用餐時,就先吃片蘇打餅乾墊肚子,朋友已經用她的生命在告訴我,「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醫學辭典/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是少數可以在胃酸裡面生存的細菌,透過產生尿素來降低胃酸的強度,同時讓胃發炎、得到養分,並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幽門螺旋桿菌是台灣最常見的細菌之一,感染率約為20%,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它列為一級致癌物,是胃癌的危險因子。林瑞峰小檔案現職:台北馬偕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師年齡:50歲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專長:脊椎顯微及微創手術脊椎損傷重症治療腦瘤及腦血管手術腕隧道症候群周邊神經障礙三叉神經痛手術經歷: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貝洛神經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
-
2021-03-10 性愛.性病防治
「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太太,卻得2種性病!」診間痛哭的60歲婦人給婦產科女醫的啟示
編按:為何診間裡,女人總是自己一個人來?「婦產科免不了要接觸的是性與懷孕,在高度文明之下,性是最隱私的事情。可是即使婚姻中的兩人擁有最私密與忠誠的性,卻不見得真的彼此坦誠。」一個個診間的故事,讓婦產科醫師林靜儀寫下《診間裡的女人2》這本書。女人在疾病面前,女人的身體仍在百年前的限制裡;身邊最親近的人,往往最看不到正在求援的她們,也都忘了做為親屬與伴侶的我們,其實就是答案。以下是此書摘錄:「醫師,嗯......我那裡不太舒服。」她坐下來,害羞又困擾的表情。會陰部的各種症狀其實還滿常讓人難以啟齒的。感冒時不會避諱跟同事說「我昨天打了一整天噴嚏」,但會陰部搔癢一整天,應該沒人會跟同事說「我陰道癢得不得了」吧。胯下的問題,很惱人又很尷尬啊。難啟齒的會陰部症狀「會癢還是分泌物多?」我直接幫她開頭。「都有。」她看起來手腳都不知道怎麼擺,陰道癢到來看婦產科,大概讓她不太自在。60多歲的女人,灰白的短頭髮,簡簡單單的,沒有特別染燙。淡紫色紗質圍巾,米色長褲,乾淨素雅的氣質。「更年期後會陰部皮膚比較乾燥,陰道也因為荷爾蒙降低,稍微比較萎縮,容易因為乾澀發癢,很常見啦。注意不要清潔太過度,不然會更不舒服喔!」我先安慰她,不讓她太困窘。「我們內診看一下好嗎?」她點點頭,跟著護理師進到內診室。會陰部果然皮膚發紅,陰道口看起來也是發炎的情況。「你很不舒服對不對?」「對啊,我不舒服兩週了。」忍耐這麼久。「分泌物很多喔。」我邊內診邊跟她說。鴨嘴撐開,有不少分泌物在陰道裡面。「很癢,我以前沒這樣過。」她慢慢把症狀說給我聽。「有沒有正常睡覺啊?」睡眠不足是陰道炎的常見原因。她看來不像需要過熬夜的生活。「還好欸,睡眠都正常。」她回答。「我幫你做個細菌培養。」分泌物不像典型的念珠菌,也不像典型的大腸桿菌感染(註),她的症狀又持續那麼久,我想多做個檢查,排除掉特殊抗藥菌叢。陰道細菌培養檢查常被健保審查委員認為「沒有必要」而刪除,甚至加倍罰款。我有時候覺得很火,癢的不是健保審核委員,他們批評「沒有必要」可真是輕鬆啊。內診結束,回到診間,我先開了陰道塞劑和止癢藥膏給她,並預約一週後回診。幾天後,我的手機收到檢驗科傳來的特殊病情通報:「您的病人OOO細菌培養報告顯示為淋病雙球菌。請儘速通知病人回診。」呃......淋病屬於必須通報的第三級法定傳染病,主要傳染途徑是未有防護的性行為。再過兩天,她回診。「有好一點嗎?」上次給的塞劑是針對一般細菌性陰道炎的,無法治療淋病。不過藥膏有消炎和抗菌成分,應該會讓她症狀稍微好些。「有好一點。」她微笑。「細菌培養報告出來了。」我有點擔心她聽到報告的反應。她點頭,認真盯著我手上的細菌報告。其實報告主要資訊都是英文,她應該是看不懂。「培養報告出來,不是一般常見的細菌欸。」我指著報告單,緩緩跟她說,「是淋病。」她愣住了。「幸好我們有做細菌培養啦,我上週給你的抗生素是常見細菌用的廣效抗生素,對淋病雙球菌效果不佳。」我再指著報告單上的細菌與抗生素反應報告,「淋病有特定抗生素可以用,只要乖乖照時間服用完,就會好了。」我試圖提供正面的資訊。她還是愣愣的。「這是依規定要通報給地方衛生局的法定傳染病,所以喔,我們會報給衛生局喔。」她嚇呆了,我和護理師都有點尷尬。「你接到衛生局打電話,不要擔心,是我們必須通報讓他們追蹤,確定你和你的性伴侶都有治療。」她微微點頭,表示都有聽到。「這個......」我正要解釋性伴侶的部分。「我怎麼會得到這個?」她自己開口了。「這通常是從性伴侶傳染的。」我向來直說。細菌不會從大腿「爬」進陰道有些醫師為了不讓病人尷尬或想幫犯錯的男伴掩飾「犯行」,會給一些很奇怪的說法,什麼「上廁所沾到的」、「泡溫泉感染的」,但不讓女人知道性傳染病來自於她的性伴侶,她們要怎麼保護自己?細菌和病毒離開人體之後,除非一直在潮濕環境下,加上適當溫度,而且細菌或病毒量超大,然後生殖器還「準確地」在有病毒或細菌的分泌物處「直接接觸」,也就是說,前一個使用浴缸或馬桶坐墊的女人帶菌,她用她的生殖器在馬桶坐墊上磨蹭,然後下一個使用者不管馬桶坐墊還是濕的,就急呼呼地立刻坐上去同一個位置,還在同一個位置磨蹭,不然實在很難解釋怎麼從馬桶感染。我常常問病人,你會陰部緊貼馬桶坐墊,要怎麼尿尿啊?跟馬桶坐墊接觸的是你的大腿,細菌不會自己從大腿「爬」進陰道好嗎?「你和先生還有性生活嗎?」我這樣問好像怪怪的,因為照理說不該低估生育年齡之後的性。不過,不管是臨床或社會上,我們也真的太少討論中高齡者的性了。「有。」她點頭,臉色很難看。「這個因為是性傳染,通常都來自你們之外的性伴侶。」我講得保守。她看起來不像是有老公之外的性伴侶,感染來自老公的可能性比較高。「我先生......是台商。」她很勉強地擠出這句話,「他上次回來......」不是我要汙名台商,可是,婦產科診間裡只要聽見病人說出「先生是台商」這句話,通常充滿了在台太太的反覆擔憂和不安,最後也常常在看診時證實了她們的某些擔憂。「好,那先生也必須治療。他現在在台灣嗎?」我說回疾病處理。「他......剛回去......沒......沒多久。」她很艱難地回答。「好,那等他回來之後,要他到泌尿科治療。」我和護理師都感受到她的難堪和痛苦。「......好。」她回到家大概會崩潰。「唉,我知道先生出國工作,太太很難不擔心。建議你,與其擔心又冒風險,不如跟先生講白了,在他行李箱放保險套。真要做壞事,好歹不要帶病回來。」真的,在臨床類似案例我看多了。「錢有回來,人沒帶病回來,或者沒有多出來認祖歸宗的,就好了。」我拍拍她。她咬著牙,說不出話來。「來,我跟你講一下藥要怎麼吃。」我還是得拉她面對現實。她默默聽我講解,默默接下護理師給她的領藥單張。低著頭,離開診間。護理師給我一個「男人真是混蛋」的表情,彼此嘆口氣,為病人的處境搖搖頭。然後,按下一個叫號鈴。三個月後,她又出現在門診。「醫師......我那邊好像......長了一顆一顆的。」她又是那難以啟齒的表情。不過,可能因為對我的信任,她比較沒有第一次看診時那麼拘謹。「會不會癢?」搖頭。嘖嘖,我已經大概猜出是什麼診斷了。「好,我們內診看一下喔。」「好。」她很快走進內診間,很想趕快面對現實的模樣。「呃......這個......像菜花欸。」在陰道口散布著幾個小病灶。菜花跟淋病一樣,主要來自性行為傳染。她躺在內診檯上,嘆了一口氣。「範圍不大,我幫你打局部麻藥,直接電燒掉,好嗎?」我不想讓她多面對問題好幾天。「好。」她又嘆了一口氣。處理完,我開藥膏給她,同時預約回診。一輩子的「好媽媽」卻得了性病「上次那個感染,先生回來治療了嗎?」我問。「嗯,有去拿藥了。」她隱約帶著憤怒,「我這兩個,都是他傳染給我的吧?」「可能性很高。淋病在台灣不常見了,來源通常是性交易一類的途徑。菜花的話,當然不排除你們之一很早很早以前就從某位前任性伴侶的前任性伴侶帶來病毒,加上最近你抵抗力差而發作的可能。不過如果幾十年來,你們都單一性伴侶,到現在才發病的可能性就不高,也就是說,外來感染的機會還是比較高一點。」話不好講得太武斷,不過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是老公從別的地方把這些帶回來傳染給她的。「嗯。」她沒再多說。我約她一週後回來追蹤傷口。一週後傷口癒合良好,我解釋了菜花復發的可能性和基本保健。她終於憋不住,哭了,「林醫師,我一輩子潔身自愛,當個好媽媽、好太太,結果這把年紀了,竟然得了兩種性病!」護理師趕忙把整包抽取式衛生紙遞給她。「我有問他,他在中國做了什麼?」她邊哭邊說。我跟護理師都沒說話,我輕輕伸手撫撫她的背。「他竟然說,那邊妹子那麼漂亮,哪會想戴保險套!」她像是用盡力氣吐出一口什麼噁心又巨大的東西,語畢,脊椎像是被抽走了一樣,整個頭都垂下來,原本挺直的背脊也垮下來。「也太過分了吧!」我和護理師很難不同理她,跟她一起同仇敵愾。「我家兒子和女兒聽到他這樣,也都氣得不得了。現在全家都不跟他講話。」她其實很氣,但又有一絲心疼多年老伴被全家討厭的感覺。「這樣的事情,對他們年輕小朋友來說一定很難接受的。」年輕孩子還不知道背叛與自私,其實是婚姻的常態啊。「我真的好氣好氣,而且我覺得好丟臉!」她嗚嗚地哭。捏皺的衛生紙摀住了半張臉。「不是你的錯啦。」護理師趕忙安慰她。「對啊,不戴保險套害老婆感染,還理直氣壯,他真的很混蛋。」醫師罵人通常比較會被接受,這角色我來當。「我根本沒辦法好好睡覺,可以給我安眠藥嗎?」她真的受到很大的衝擊。老實說,換作任何女人,在她這樣的處境,怎麼可能心平氣和。「我懂。這陣子不好過,我們可以用藥幫忙一下。」我挑了幫助穩定情緒用的藥品,希望讓她稍微好睡和放鬆一些。「但是不可能長期靠藥品喔,你還是得自己想開一點。」「好。」她像個傷心的孩子似的。唉,我在心裡嘆了好幾口氣。「我建議,我們驗一下愛滋病和梅毒好嗎?目前看起來不像有這些感染,不過,既然先生也承認有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們還是確認一下比較好。」即使專業上考慮到其他性傳染病是應該的,但看她這麼難過,實在很怕給她更大衝擊,提出這個建議也讓我心裡很折騰。她愣了一下,大概還沒思考過竟然還有其他疾病的可能,眼淚又從她眼眶裡嘩啦流下來。「好。」一個「良家婦女」面對「驗性病」的建議,這回答實在太痛了。「只是保險起見,不要想太多,真的。」其實醫師不應該跟病人掛這種保證,但我真的很怕她承受不住。「嗯。」她點頭,吸了一下鼻子,「我驗。」我低頭快速開了檢查單,不忍心再看她那張悲傷的臉。數十年的信任被醜陋地背叛,而且還帶來這麼真實又屈辱的後果,這種痛,哪個女人受得了?註:陰道不是無菌的,有一些常在菌叢,譬如念珠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只要身體免疫力正常,陰道有足夠乳酸菌叢保護時,就能維持平衡健康狀態。 書籍介紹書名:診間裡的女人2:不再害怕失去,婦產科女醫師陪妳找尋被遺忘的自己作者: 林靜儀 出版社:鏡文學 出版日期:2021/01/08作者簡介/林靜儀婦產科醫師,前政治工作者。女性主義者。正在練習老花之後的閱讀方式,體驗更年期的熱潮紅。喜歡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北印度的冷空氣。具有易怒體質,導致對於許多事情無法放著不管,喪失休假的能力。目前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維持腰圍。延伸閱讀: 身為醫師,卻救不回自己爸爸...癌末父親臨終前教醫師田知學,最珍貴的一堂生死課
-
2021-03-10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
「心臟當然代表著愛,血液則代表喜悅;換句話說,心臟用愛將喜悅打出去,讓它在全身運行,周流不息。當我們拒絕給予自己愛與喜悅時,心臟就會萎縮而變冷,血液的流動也會因此變慢,漸漸造成貧血、心絞痛和心臟病發作。心臟病患者都不是快樂的人,若他們不花一些時間欣賞生命的喜悅,心臟病遲早會再發作一次。」這是全球最大的心靈出版社Hay House創辦人Louise Hay,在《創造生命的奇蹟》中,對心臟與血液的介紹。(推薦閱讀:別說抱歉,瑜伽療癒和不安說嗨!https://bit.ly/3nnKnC8)阿育吠陀醫學、中醫角度下的「心臟」古老的阿育吠陀醫學,在心臟這個區域以「心輪Anahata」來表述,它掌管愛、同理心與接受。在阿育吠陀視角下,脈輪(Chakras)是要和諧且平衡的,當心輪不平衡時,會出現過度溺愛,使他人(或自己)喘不過氣;或過度冷漠、慢不在意的表現。中醫角度來看,手少陰心經和手少陽小腸經互為表裡。心主血脈,包含了心、血及血管的共同作用與運行;當心氣充足時,脈相和緩有力、身體得到充足的血液滋潤,臉上紅潤有光澤;心氣不足時,則面色蒼白無光澤,並伴隨心悸、心律不整、胸悶、失眠等健康狀況。心亦主神明,主的意思就像君王般,五臟六腑皆聽其號令,神明指精神、意識、思維等,若心的狀態良好,思緒得以清晰、清明。這些不同視角的分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心、血、血管」對應我們的意識、情緒及愛的彰顯。中醫視角下的臟器「心」對應著腑器「小腸」。小腸是消化、吸收的場所與通道,不謀而合的與血管的通道有所連結,更意味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問題,與身體內在環境中是否有良好的流動性相關。除了注意飲食上的均衡與營養的配給之外,適度運動維持氣血運行與良好的心肺功能,加上情緒與自我認同,都是重要的習題。三種不同體位及呼吸法,讓身體放鬆「喘口氣」以下三種體位法和一個呼吸法的練習,可協助穩定心神、血壓和舒緩壓力,讓身體放鬆、好好地「喘口氣」。左右鼻孔交替呼吸法 ( Nadi Shodhana)功效:平衡左腦與右腦,放鬆心神。步驟:1.將右食指與中指輕放在眉心。2.先做三個自然的吸吐氣。3.第三個吐氣後,將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下一個吸氣,則用左鼻孔吸氣,吸氣後右手無名指輕按左鼻翼,右鼻孔吐氣,右鼻孔吸氣,右手大拇指指輕按著右邊鼻翼,左鼻孔吐氣。維持這樣的循環,來回練習八次。注意事項:維持吸氣、吐氣長度均勻,早晚均可練習。眼鏡蛇式 (Bhujangasana )功效:輕柔的後彎,維持脊椎彈性,協助脊椎血液流通。步驟:1.完全趴在瑜伽墊上。2.手掌放置在胸口旁,手指頭張開,平均推向墊子。3.保持腳背穩定的推向墊子,維持脊椎延伸拉長。4.吐氣時手掌輕推瑜伽墊,胸口與肋骨緩慢的延伸離開墊子。5.停留八個吸吐氣。支持橋式 A(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A)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亦可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步驟:1.準備一到兩顆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抱枕、毛毯作替代)。2.躺下來,雙腳與臀部同寬,輕踩著墊子後,吐氣時將臀部往上提起。3.選擇適當的高度,將瑜伽磚置放於骨盆的後側。4.骨盆放鬆於瑜伽磚上,雙腿保持平行。5.停留三分鍾。 支持橋式B(Setu Bandha Sarvangasana B)功效:平衡血壓、調節過度亢奮的神經系統,溫和地按摩甲狀腺體並幫助腰椎伸展步驟:1. 準備瑜伽抱枕、瑜伽磚(可以採用厚實的毛毯,三張疊起作為替代)。2. 從抱枕中間坐下,雙手支持在身體後方,慢慢的往後仰躺。讓肩膀落在墊子上。3. 若感覺喉嚨壓力過大,可於後腦勺後方墊上毛毯或毛巾。4 .雙腳往前伸直,置放於瑜伽磚/抱枕上,維持雙腳往內併攏。5. 停留六到八分鐘,溫和地呼吸。【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
2021-03-10 醫療.自體免疫
慢病主題館【風濕免疫】施昀廷:風濕免疫患者也是過敏兒!補對地方才不會出錯
2021年是庚子年,六氣主氣是太陽寒水。從跨年至今適逢幾個寒流來襲,很多民眾的腰和膝蓋,也如同天氣警報器般苦苦哀嚎,對寒流超過敏,紛紛至各中西醫院所報到。許多僵直性脊椎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的風濕免疫患者們行動更是困難,尤其晨間僵硬的情況嚴重!究竟風濕免疫疾病在中醫觀點中有什麼解方呢?(推薦閱讀:自體免疫危機) 【風濕在中醫的概念】 風濕免疫科的患者們是因自體免疫系統失常,導致好壞不分,攻打自己的器官。風濕免疫科患者,以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為多數。但大家對「風濕」的概念可能似懂非懂,其實風濕是自然界的六種氣候「六氣」中的「風、熱、火、濕、燥、寒」裡的兩氣,如果因為過或不及(例如太熱或太寒)就稱為「六淫」,大多經由肌表或口鼻侵入人體而引起外感病,多與季節、居處環境有關,例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台灣沿海地區多濕熱病、北部冬天多寒濕病等。《黃帝內經.素問》裡有提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痺也」,風寒濕痺就是一般簡稱的風濕病,或風濕關節炎,另有熱淫造成的熱痺。這些該怎麼區分呢?像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遊走性疼痛,就是風的性質,風善行而速變;寒主收引,會使經脈肢體屈伸不力,像晨間的晨僵現象就與寒有關;濕性重濁黏膩,會卡在關節纏綿難解使其變形腫脹疼痛,如類風濕關節炎的手足指變形腫脹;火熱易耗氣傷津,使發炎情形更甚,如痛風的關節紅腫熱痛。 【中醫治療原則】所以,中醫治療風濕免疫疾病的方法,不是一味止痛和消炎,而是根據患者體質和疾病的特性,加上當時氣候,由內而外,扶正並祛邪,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祛風除濕,搭配合適飲食和生活作息,以達標本同治,恢復身體的陰陽平衡。例如晨僵嚴重者可用葛根、狗脊;關節發炎腫脹者,則可用知母清熱退火;關節濕重者可用薏苡仁除濕等。除了中藥也可以食補,例如羊肉爐、麻油雞、薑母鴨等,這些都是祛寒食補,但麻油雞比較容易上火,如果發炎情況較嚴重,就容易火上加油。所以,不管是食補還是開立處方,最好先諮詢合格中醫師,才不會吃錯補錯。【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延伸閱讀】-施昀廷/中藥傷腎?這成分比硃砂還早禁-藥師陳瑪波/吞藥丸喝符水 腎像濾心大堵塞!-小藥師健康營養資訊/亂吃綜合維他命 小心更傷腎!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便秘拖久腸潰瘍恐要命?醫:6纖維蔬果、床上翻滾助排便
現代人工時長壓力大,受便秘所苦者不在少數。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蕭家仁醫師表示,老年人便秘可注意是否與藥物有關,如自行服用成藥、感冒藥、止咳藥,皆可能引起便秘。年輕人則要注意飲食習慣,曾有女大學生不吃蔬果,只吃肉類跟加工澱粉,連續2周無法排便,一照X光發現腸道滿是糞便,服用瀉藥也無法排出。經醫護人員用手指挖腸、灌腸,才將糞便清出來,之後改善飲食習慣,排便才逐漸恢復正常。 便秘最常見三大原因 哪些藥物與便秘有關? 蕭家仁醫師指出,一般便秘定義是指每周排便少於三次、需要很用力才能排便、糞便體積很小,都屬於便秘的範圍。最常見的便秘原因與生活作息、飲息型態有關,如纖維攝取太少、水份攝取不夠、運動量不足。此外,老年人因吃得少、活動量少,也是較容易便秘的族群。 藥物也可能是造成便秘的原因,如降血壓藥物中的鈣離子阻斷劑、感冒藥、止咳藥中的可達因,以及抗憂鬱、帕金森氏症藥物等,都可能讓腸道蠕動變慢、收縮力變弱。蕭家仁醫師提醒,會造成便秘的藥物並不少,惟須經由醫師評估後根據醫囑服用,盡量避免自行購買成藥。 便秘多久該看醫師?滿腹大便恐引發腸穿孔 一般人便秘多久需要看醫生?蕭家仁醫師說明,通常超過三天沒排便,已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倘若合併出現腹脹,更應盡快就醫。如果超過一周以上沒排便,或者以往排便很正常,近期忽然出現便秘,應該提高警覺。蕭家仁醫師提醒,忽然發生的排便異常,可能是大腸腫瘤徵兆,而且並不少見,不能掉以輕心。 此外,也曾有病人因長期便秘造成大便乾硬、壓迫腸道,導致腸道黏膜潰瘍變成腸穿孔,有可能引發腹膜炎,最嚴重的情況會危及性命,須及時開刀處理。也有病人便秘後引發暫時性腸阻塞,導致一吃東西就吐。這些併發症都是便秘未正確處理的可能風險。 靠瀉藥排便當心腸道不敏感 這些人勿亂用瀉藥 當發生便秘後,許多人會自行至藥局購買瀉藥。蕭家仁醫師提醒,市面上常見的刺激腸道蠕動藥物,是促使腸道神經活躍而幫助排便,但若長期使用,腸道神經敏感度降低,藥物劑量就需要愈吃愈重,甚至不吃藥腸道就不蠕動,導致產生依賴性。 此外,有些軟便藥中含有電解質,可能造成水份流失,有腎臟疾病或心臟功能較弱者,也不宜自行服用。孕婦也是易便秘族群,使用便秘藥前務必先諮詢專業醫師。 蕭家仁醫師指出,便秘時合併腹痛,就要當心可能與腸阻塞有關,這時貿然服用便秘藥,恐使阻塞更為嚴重,甚至引發腸穿孔、腸缺血等併發症。至於忽然發生的便秘,是大腸腫瘤的常見症狀之一,這類病人若自行服藥,因症狀緩解而未就醫檢查,有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癌症的機會。 許多民眾的便秘問題,往往不見得只是單純便秘,而是身體其他問題引起,需要進一步檢查才能釐清。蕭家仁醫師建議,便秘藥物應經由醫師評估,屬於藥物可解決的狀況再使用。 吃纖維刺激腸道蠕動 醫師推薦6蔬菜助排便 飲食中攝取足夠纖維,能夠幫助預防便秘。蕭家仁醫師說明,纖維能使糞便體積變大,刺激腸道的反射神經,增加蠕動,並且吸附腸道中有害物質。每日最好攝取5份蔬果的纖維量,一份約為一個手掌大小。同時也要注意攝取足夠水份,牙口不好的族群可將蔬果纖維切碎、攪碎後再吃。 蕭家仁醫師表示,攝取蔬果可以選擇高纖維、蛋白質較多的種類,例如菇類、豆芽菜、十字花科中的花椰菜、蘆筍。含有粗纖維的芹菜、蘿蔔也是不錯的纖維來源。這些蔬果除了增加纖維攝取量,也適合腸道中有益的細菌生長,能增加腸道益菌數量,幫助改善腸道菌相。 運動不足也是便秘元兇 床上翻滾幫助按摩腸道 較多人忽略的是運動量不足,也可能與便秘有關。蕭家仁醫師建議,每天走路步行20至30分鐘,就能夠幫助腸道蠕動。也可在床上練習翻滾動作:平躺時上半身左轉90度、回到原位後下半身左轉90度;上半身右轉90度、回到原位後下半身往右轉90度。轉完後再臥躺進行同樣練習,重複2-3次。這個動作能訓練腹部肌肉、按摩腸道,同時不會傷到脊椎。 《延伸閱讀》 .排便之計在於晨,中醫2招助改善便秘! .改善便秘、排解毒素,必知4大類膳食纖維資優生!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03 科別.骨科.復健
小五女童肩頸僵硬腰酸背痛 可能背書玩3C引起脊椎側彎
1名國小小五年級女童常向父母抱怨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父母原以為是上體育課過於痠痛,起初只貼藥布,症狀嚴重時則選擇民俗療法治療,幾個月下來症狀時好時壞,直至在學校接受健康檢查時,醫師發現脊柱有不正常彎曲現象,安排到醫院複診,確診為功能性脊椎側彎,經安排物理治療後終改善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表示,「功能性脊椎側彎」是指站立時脊椎呈現「S型」或「C型」的彎曲,大部分發生原因為姿勢不對稱所引起,例如孩童長期把厚重的書包背在單邊肩膀上,寫功課時常常身體歪一邊,或是時常癱在沙發上玩3C產品等,家長應於小孩發育時期特別注意姿勢,以免日後影響身高或視力發育。物理治療師楊詠順也指出,一般民眾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自我檢視是否有脊椎側彎的現象,包括兩邊肩膀是否等高、是否有一側肩胛骨特別突出、兩側腰部曲線是否對稱,以及身體往前彎時,是否有一側背部特別突出。為避免造成功能性脊椎側彎,平時須注意:選擇雙肩背負式背包、站立時避免駝背及三七步、坐姿時保持端正避免身體歪斜。楊詠順也提供日常簡單運動撇步自我矯正:一、貼牆壁站立:兩腳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縮下巴,後腦杓、兩側肩胛骨、臀部及後腳跟輕鬆靠著牆壁,且鼻子、下巴、胸骨成一直線,一次維持5~10分鐘,一天三次。二、脊柱平衡運動:採四足跪姿,右手臂與左腳向水平伸展,並維持10秒後換左手臂與右腳向水平伸展維持10秒,配合呼吸反覆交替練習,一次10~15下,一天三次。三、背部肌肉訓練運動:採趴姿,雙手向前伸展,以肚子為支點,雙手與雙腳同時抬起離開床面,維持5秒後休息,一次10~15下,一天3次。徐瑋璟提醒,隨著各級學校過年後陸續開學,家長們不妨利用學校健康檢查中的脊椎側彎篩檢,注意孩子是否脊椎側彎的問題,此外,不論是發育中的孩童或是成人,平時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若有不正常歪斜,或身體出現疼痛,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並且透過日常運動來強化和維持正確姿勢。
-
2021-03-02 科別.骨科.復健
肩推啪一聲 胸大肌竟斷裂…重訓常見五類傷害
● 常見重訓受傷原因,對動作不熟、對阻力大小、次數與組數沒規畫● 上肢重訓容易肩推過頭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容易二頭肌肌肉斷裂● 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40多歲的張先生近來勤上健身房做重訓,一次未經教練同意,逕自增加肩推組數,突然胸前「啪」一聲,手頓時沒力還疼痛無比。原以為肌肉撕裂,就診才知左邊胸大肌拉斷了,肌肉纖維斷裂無法修復,兩邊胸形明顯不對稱,仿如「男身女乳」,最後留下「肌肉養成記」的後遺症。重訓受傷 主要是操作不熟高雄長庚醫院骨科系運動醫學科主任周文毅表示,健身風潮方興未艾,重訓超夯,以往求診患者多為退化性疾病,近年來健身受傷的就醫民眾已占臨床二到三成,年齡介於30至50歲,顯示青壯年族群確實已把運動風氣帶起來。重量訓練會受傷,主要多是患者對訓練動作的操作不熟,或是對於阻力的大小、次數與組數沒有規畫。一般來說,重訓分為上、下肢。周文毅提醒,上肢重訓容易因肩推過頭,造成胸大肌拉傷;臥推不當也有二頭肌肌肉斷裂風險;有患者在臥推時上推槓鈴不小心滑手,造成肩峰鎖骨關節脫臼;下肢重訓,要當心蹲舉引起髕股肌鍵炎。由於每個人的重量承擔力不同,周文毅建議,先找專業教練評估,一旦負荷量超過自己可承受的80%,一定要有人從旁協助,初期可從「低重量、多組數」,循序漸進,再慢慢轉為「高重量、低組數」。教練在旁 受傷發生率較低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認為,國外統計,重訓時教練在旁,受傷發生率較低;臨床上,常見重訓受傷部位,分別為肩關節、手腕關節、下背部(主要是腰椎)、膝蓋及肌肉撕裂。以肩關節為例,啞鈴平舉或躺著臥推時,最容易發生肩旋轉肌撕裂;若臥推、蹲舉舉過頭,拉、放速度太快,手抓握的位置、姿勢不對,也可能會出現手腕關節炎,嚴重導致腕隧道症候群。下肢施力不對 恐會傷到腰蹲舉、抓舉則常造成下背受傷,「就像有些媽媽直接抱小孩不小心傷到腰」,黃永錚表示,曾有患者下肢重訓用不對的地方施力,造成腰部椎弓節解離,進而引發脊椎滑脫走上手術之路。重訓是一種阻力運動,導致手術的比率不高,周文毅指出,若不想用槓鈴,仍可以利用彈力繩、彈力帶,一樣有效果。黃永錚表示,TRX懸吊式阻抗也是重量訓練,雖然力量沒有那麼大,相對緩和也相對安全。重訓有益身體健康,周文毅表示,30歲後肌肉、骨頭量開始往下掉,及早建立肌力,可替身體存骨本,預防肌少症與關節退化;黃永錚認為,重訓讓身體代謝能力好,不易變胖,「能量用在肌肉上比存在肚子好」,遠離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等。運動套餐 4類缺一不可「許多老人病,藥物效果有限,運動卻是共同良方。」周文毅呼籲,完整的運動套餐應要涵蓋四類:阻力性的無氧重訓、耐力性的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平衡運動、柔軟運動(拉筋、收操),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