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脊椎
共找到
904
筆 文章
-
-
2021-09-1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腰痛煮菜也痛苦 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解決困擾
65歲李姓婦人長期深受腰痛困擾,她後來發現下廚不到3分鐘腰部就痠痛到無法站立,連煮一道菜都困難,求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檢查發現她腰椎關節退化嚴重,經「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術後一周已康復,解決忍受十多年的症狀。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程久俊表示,李婦曾在外院接受過兩次傳統腰椎內固定手術,對脊椎結構破壞大,造成腰部肌肉容易萎縮,使腰痛症狀又復發,這次經檢查發現腰椎狹窄、胸椎第12節與腰椎第1節鄰近關節退化嚴重,李婦因兩次開刀造成生活不便而抗拒再次手術,後續只接受藥物、復健推拿等保守治療,但半年仍沒有好轉。李婦因工作需長期久站,下班後還需照顧孫子,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還要長期忍受腰痛之苦,程久俊醫師建議她接受「微創側開腰椎椎間融合手術」,較傳統手術,風險小、手術時間短、減少術中出血,並有利於患者短時間康復,大部分患者術後當天即可下床行走。程久俊表示,以往傳統腰椎手術需要在後背開約10到15公分傷口進入,對神經直接減壓,需破壞脊椎結構才能取出損壞椎間盤,因此術後腰部肌肉容易萎縮造成痠痛,長期照護不易。微創側開腰椎融合手術經腹部側面,開一個小傷口進入脊椎,將受損椎間盤取出後,置換側位支架,再以微創骨釘固定,避開後背脊椎肌肉群,減少腰叢神經及血管損傷。李婦在術後一周康復,解決長期腰痛問題,並於短時間內返回工作崗位。程久俊醫師提醒,腰痛是許多人的困擾,特別是長時間久站久坐或腰部長期承受重力之工作族群,當腰椎椎骨退化或病變,常伴隨腰酸背痛、下肢麻痛無力等坐骨神經痛症狀,新式微創手術是安全的手術選擇,能為椎間盤突出、退化性腰椎滑脫、脊椎管狹窄症、腰椎不穩定,以及曾接受過後側脊椎手術又復發等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9-1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少年脊椎滑脫 槓桿矯正術重生
18歲蔡姓男子國中新生訓練時,突然背部刺痛,出現脊椎滑脫,從此稍運動就「芒刺在背」,即便四處求醫、復健,仍病況加劇,國三轉診發現第5腰椎與第1薦椎幾近100%錯位滑脫,經腹式槓桿矯正手術,住院一周,術後漸恢復活動,迄今3年,跑步、打籃球樣樣來。台中榮總副院長、骨科醫師李政鴻指出,腰椎滑脫常見腰椎椎體上下節產生前後位移,病患常出現下背痠痛無力,嚴重甚至會壓迫到神經,重度脊椎滑脫常發生在青少年,包括先天脊椎發育異常、活動大或外力創傷。李政鴻指出,台中榮總近年引進3D導航機器手臂,精準定位植入鋼釘,減少神經症狀,完成數十例嚴重滑脫,成效良好,研發的槓桿矯正法發表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吸引國內外脊椎外科醫師前來取經。傳統的後位脊椎融合手術治療方式是從脊椎後進入,得穿過脊椎神經堆下刀,需截骨、失血多,神經損傷風險約20%,且植入約需8到10支骨釘固定,恐會影響70%的脊椎活動。李政鴻提醒,老年人也常見脊椎退化性滑脫,建議平常要做好脊椎保健,加強核心肌群訓練。
-
2021-09-11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腎衰竭=喪失腎臟功能要洗腎?專科醫曝「1情況」不需要
急性腎衰竭引發原因又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其中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則是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而腎後性則多由泌尿道阻塞引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緊急透析治療,若未危及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則可先了解病因,除非已經影響生命,就需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惡化。腹膜透析治療急性腎衰竭 患者術後脫離洗腎命運一名76歲老翁,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導致食慾不振,後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到院時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確診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且恐出現危及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緊急接受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所幸治療後四天已脫離洗腎,一週後也成功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急性腎衰竭及早確診 有機會恢復腎功能當時老翁的家屬聽聞是腎衰竭,一度擔憂父親是否會喪失腎臟功能,需終身透析。林軒任主任說明,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不同,急性腎衰竭若能及早診斷找出病因,對症治療就有機會能回復或脫離透析,尤其在過去緊急透析治療上,都以血液透析為主,主要因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出現急性腎衰竭 把握黃金治療期避免造成遺憾但目前已能藉由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不僅僅需局部麻醉且能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即使患者日後需長期透析,也不須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若患者腎臟功能恢復也能直接拔除。林軒任醫師提醒,一旦出現急性腎衰竭時,務必要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別拒絕洗腎,改採以偏方治療,以免造成終身得洗腎遺憾。
-
2021-09-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護脊書包」有用嗎?醫師:注意這二件事更重要
孩子晉升小一新鮮人,開始有各科課本和習作,書包重量自然增加不少,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書包,變得特別重要。不過,面對坊間各式拖行書包、單肩包、雙肩背包,還有五花八門的設計和行銷文案…有時候看了半天還是不知道哪個好,真的是考倒家長。書包重量勿超過孩童體重的10%以兒童骨骼發育的觀點來看,書包的「總重量」永遠是醫師們最擔心的問題。雖然現在學校時常有孩子的「書包重量檢查」,但往往採取學年統一標準去設定重量上限,而未考慮到孩子個體的發展差距其實不小。2009年,美國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學會曾經聯合提出建議:書包的總重量建議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5%,然而到了2012年,這個建議又下修到「書包的總重量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0%」。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實驗發現,一旦書包重量超過體重的10%,孩童的下背痛、肩頸痛的機會上升,上半身的姿態會前傾以平衡身體的重心,扁平足的發生率也會增加;以實驗室的角度來看,發現肩頸的上斜方肌,以及下背的豎脊肌都會過度誘發,造成肌肉長期緊繃。家長不妨偶爾測量一下孩子體重和書包重量,做更適當的調整。在台灣,因學童在校時間偏長,很多孩子下了課也必須再去安親班待到晚上,因此有些能夠調整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調整。例如:讓孩子帶空的水壺去學校裝水喝、一些常用的文具用品在學校置物櫃多準備一份,就不用常常攜帶、只帶必要的課本作業回家,安親班或才藝班的物品另外裝一袋,早上先放去安親班的櫃子寄放…等。如果學童走路上學的時間超過20分鐘,建議更嚴格的限制書包重量。書包要有胸、腰減壓扣帶 「雙肩背包」最減壓 不論是成年人或是兒童,雙肩背包的設計,定比單肩帶的包包(不論單肩側背,或是跨過身體對側斜背)較能減輕脊椎的壓力,並提醒孩子一定要用雙側背帶背著書包。在較高年級的學童,我們常常見到他們雖然帶著一個雙肩背包,卻只用一邊的背帶背在肩上,甚至是手腕在肩上勾著背帶行走,這些姿勢都已經證實會增加手腕、上背部及頸部的肌肉過度緊繃,長期下來恐怕對肌肉骨骼有不良的影響。書包最好能夠有胸部以及腰部的減壓扣帶, 讓書包跟身體較為貼合。以人體工學來說,書包的重心最好能在胸椎第12節左右,較能保護學童的脊椎發展。 背書包調整至「最小晃動」為原則應該先跟孩子測試一下書包肩帶、以及減壓扣帶的位置,以孩童「最不會感受到重量」的狀態、以及觀察他行走和上下樓梯時「書包晃動幅度最小」為原則,作為合適的書包定位,並隨著孩子的身高、體型發展,不定時的檢測、調整。背包的下緣應在孩童的骨盆之上,背包一旦背到「垂到屁股」的位置,便是太低了,與身體不容易貼合,也增加過多的脊椎負擔。肩帶貼合於上背部的範圍應該要有減壓的軟墊,舒緩背負時的壓力感。 愈重的物品放內側 愈輕的放外側書包內的物品放置也大有學問,重量愈重的課本、書籍,應愈貼背放靠近脊椎,中等重量的筆記本、習作放於中間,較輕的文具用品、隨身物品則放於背包前側。若考量購買一個書包後想要使用較長的年限,則須將背帶可調整的長度是否充足一起納入考慮,有些品牌的設計可以在背包外再添加新的夾層,以拉鍊與背包主體結合,也是一個「可擴充性」的考量。至於一般父母常常問的:「書包會不會造成脊椎側彎?」及「書包會不會害小孩長不高?」平心而論,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答案。多數的脊椎側彎其實找不到原因,或可認為是多基因表現下的結果,而身高的發展仍跟遺傳、飲食營養及運動最有相關。 背書包恐致脊椎側彎 影響身高?目前幾篇小規模的研究可看到孩童在背了很重的背包行走後,MRI 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脊椎椎間盤高度似乎有暫時被壓低一些,原本已有脊椎側彎的學童側彎的角度也短暫增加了一些,但因學童的肌肉骨骼系統彈性仍佳,通常這些短暫的變化會隨著壓力解除後便恢復,目前仍沒有看到長期的研究證實書包的設計可以直接證實對脊椎側彎或身高發展有長期且直接相關的影響。因而筆者認為,與其煩惱這些問題,或是因此追逐過度昂貴的書包,不妨定期檢查一下孩子書包的重量、背書包以後的站立姿態,以及行走時的步態,都更加實際!繁重的功課之餘,讓孩子養成好的姿勢習慣及定期運動,更是重要。(本文由復健科醫學會提供,>>原文網址)
-
2021-09-09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打嗝不停、莫名嘔吐、視線模糊 什麼是泛視神經脊髓炎?
泛視神經脊髓炎是一種少見的自體免疫疾病,發病後便伴隨終身復發的風險,造成病友癱瘓、失能、更會導致死亡,多半是30-40歲正值富生產力族群,甚至是家庭的母親角色,一旦確診、即便開始治療,面對有限的治療選擇,在心理與經濟上也帶來極大的影響與負擔。即使接受治療也無法完全治癒,一旦造成失能,便會產生許多社會負擔。好發30-40歲輕熟女 嚴重可能導致失明、癱瘓,甚至死亡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延伸閱讀】>>中樞神經病變 小小腳痛變全癱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成因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高危險族群30-40歲的女性居多症狀  【依發炎部位不同,症狀也不相同】視神經: 視力急速惡化及視野缺陷脊髓: 行動功能障礙及感知功能障礙、失禁腦部: 持續打嗝、莫名嘔吐及嗜睡該看哪一科神經內科治療方式急性發作期: 注射類固醇、血漿置換、免疫球蛋白慢性穩定期: 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中樞神經受自體免疫攻擊 輕熟女體重翻倍破百向來以身材自豪的熟女檳榔西施,在短短兩三個月內,體重從五十公斤,往上飆升,竟然破百,期間總喊著吃不飽,只要可以吃的,就往嘴巴裡塞,吃完就睡,醒來又繼續吃,怪異行徑,嚇壞了另一半,以為是餓死鬼纏身。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表示,該名個案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四十歲時發病,持續接受治療,去年一次回診,走入診間,整個人像是吹氣球式地發胖,連他都認不出眼前這個老病號。該患者自述,就是很想吃,食欲像是無底洞,怎麼吃都吃不飽,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找東西吃,原本才五十公斤,短短兩個多月,體重增倍。另一半則在一旁點頭地說,「這真的不可思議,沒看過這麼能吃的人。」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為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突然故障,分不清楚敵我,攻擊視神經、脊髓、大腦等組織,而該名個案因大腦下視丘的飽足神經中心遭侵犯,以致食欲異常,而拚命進食。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與多發性硬化症(MS)有如姊妹疾病,在二十年前被視為同一種類型疾病,直到二○○四年,國外學者在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體內驗出「特定水通道蛋白-四抗體」,兩者逐漸分道揚鑣,遲至二○一五年有了正式醫學名稱。在評量上,以失能指數量表為標準,零至十分,分數越高,症狀愈嚴重,希望病友能在藥物治療下,維持在三點五分,保有生活自理能力,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罕見疾病新藥救命 健保資源分配考驗產官學發病兩小時便癱瘓 部分病友需用生物製劑避免復發失能十年未曾感冒的人,小小的腳疼竟改變人生。今年五十六歲的沈琴惠,原先身體狀況良好,曾是人人稱羨的電子廠財務長,某次外派前夕腳部出狀況,意外成為大病的引信,經過一個月的檢查得知罹患罕見的泛視神經脊髓炎。然而,該病症目前健保尚未給付,且不屬於重大傷病,光是一年醫藥費就需近九十萬,龐大的經濟壓力令人喘不過氣。她期待健保伸出援手提升病友治療資源,協助重塑病患的生命價值。罹病三年的沈琴惠回憶經過,起初是腳不舒服,趁出差前領藥應急,由於工作忙碌,只能利用晚上空檔掛急診。等待看診兩小時,光鮮亮麗的人生開始急轉,在等待看診的過程中,身體開始不聽使喚,明明有尿意,但多次前往廁所卻始終排不出來,折騰到「快要瘋掉」只好求助醫護。照超音波才發現,膀胱早已脹大,緊急導管排尿。沈琴惠分享,病發像是有一股劇烈電流往上竄,並擴散到四肢,常常痛到不能自己,在地上扭曲。出院後的復健路更是漫長,從躺臥病床到坐上輪椅,花費整整一年半,接下來就像是嬰兒一樣,從頭開始學習站、走。出院後第九個月病況逐漸穩定,沈琴惠開始接受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治療。「光是打針一年得燒新台幣四十萬元,一年治病花費八、九十萬跑不掉。」她說常常告訴醫師,一次只想打一針,原因是信用卡單期負擔可以比較小,生活才過得去。她說協會也有年輕女性病患因無力負擔醫療費用,每次疾病復發得向公司請假到醫院報到,陷入復發、看病的循環,身體愈來愈差,若能在初病發時得到有效治療,未來人生仍可期待。羅榮昇說,每二千名患者中,約有五百人需進行慢性穩定治療,其中,需要使用生物製劑者約有一成。由於生物製劑仍需自費,他建議,政府可以專案型式,由神經免疫專家審議彈性開放健保給付,條件為使用免疫藥物持續半年以上,將控制病情得宜者納入,以減緩病友負擔。與疾病共存三年,無非希望減少經濟負擔,回歸社會。沈琴惠盼能以自身經歷,呼籲政府進一步評估醫療資源利用,提升弱勢病友家庭醫療環境,降低社會長期照護成本,共同幫助這群少見疾病患者。【延伸閱讀】>>眼前發黑、手腳麻痹求診3月卻非中風 醫:留意5大症狀健保大傘下的孤兒 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盼援手明明罹病人數少之又少,估計全國僅有五百名患者,但泛視神經脊髓炎 (NMOSD)卻未列罕見疾病,甚至被排除在重大傷病之外,有如健保大傘下的孤兒,許多患者未獲妥善治療,在一次次復發後,失明、全癱臥床,景況令人鼻酸。為此,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共同舉辦「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及病友代表,希望在健保資源分配原則下,提供最佳治療,並減輕病友經濟負擔。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期盼透過這次座談能結合政府、醫界及病友團體等力量,為少數病友發聲。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因故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羅榮昇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產生劇痛;如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病友代表沈琴惠在發病之前為國內某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工作壓力沉重,經常加班熬夜,一○七年三月突然發病,雙腿使不上力,緊急就醫,住院期間接受多項檢查,一個月後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因為病灶位於胸椎,導致腰部以下幾無知覺,住院臥床三個月。她形容自己是「走著進去醫院,三個月後坐著輪椅出來」。因泛視神經脊髓炎既非重大傷病,也不是罕見疾病,沒有健保給付,出院時已負債一百萬,而她領有的身心殘障卡即將到期,未來的治療費用仍得自行設法。台大臨床藥學所所長蕭斐元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發病時間較早,以3、40歲輕熟女居多,一旦罹病,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建議健保署與藥廠議價,協商出合理的給付價格,滿足少數病人的臨床需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有限,則應將健保資源保留給其他病友,用在刀口上。對於病友的悲慘經歷,健保署長李伯璋感同身受,他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治療上,確實充滿困境,呼籲臨床醫師應主動向健保署反映病人治療困難之處,大家齊心討論,提供病友的需求。李伯璋說,健保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妥善分配,因此,無法盡如人願,但會盡力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健保立場當然以病患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說,共擬會議專家討論給付新藥時,考慮因素包括,藥物成本、相對療效以及臨床急迫性,儘管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且生物製劑藥費昂貴,但共擬會議仍會列入議程,討論此案。羅榮昇建議,將生物製劑列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的二線用藥,慢性期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六個月後療效仍不佳,就可嘗試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初估每年約五十名病友亟需進一步治療。【延伸閱讀】>>健保改革 須顧及弱勢病患權益新藥納健保指標多元 首重臨床療效新藥對病人可能足以救命,健保資源有限卻無法及時給付。學者認為,新藥給付牽涉到臨床療效和預算有限等難題,要做有效分配,著實考驗主管機關。輔仁大學海量學程助理教授、健康效果暨醫療科技教育聯盟理事陳詠宸指出,健保一般新藥的預算來源,以匡列新醫療科技(包含新增診療項目、新藥及新特材)來說,今年約編列卅五億元。如果是被歸類為罕見疾病用藥,亦即俗稱的「孤兒藥」,目前健保總額匡列有「罕見疾病、血友病藥物及罕見疾病特材」,今年編列了一百一十七億元;另外國民健康署菸品健康捐每年亦補助健保一億多元。但如果有些新藥,病人數目只有不到五百人,既尚未納入健保新藥,也未列入罕病用藥項目,病人用藥權益該如何考量?為達到最有效的分配,健保署設置有一定機制來決定預算。台灣大學臨床藥學研究所所長蕭斐元指出,健保署一年召開六次「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如以去年十二月召開的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及給付規定擴增案來看,財務影響評估約七點七億元;據此金額乘以六次的會議,一年高推估應新增四十二億元新藥總額預算;但事實上去年新醫療科技預算僅編列卅五億餘元,有近七億的不足。蕭斐元指出,台灣藥物經濟暨效果研究學會(TaSPOR)也曾對醫療政策專家及臨床照護意見代表等相關人士,做過新藥價值的評估研究調查,並發表政策建言指出,新藥的價值含臨床療效、疾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病人相關考量、經濟效益及醫療體系可行性等五大面向,在調查結果中,受訪者仍認為以臨床療效,被視為最重要的面向。不過,蕭斐元強調,國際藥物經濟學會(ISPOR)也曾指出藥物價值(Value)包括醫療需求、健康影響及生活品質等許多層面,因此不是單方面的考量,就能達到所謂的新藥價值。蕭斐元說,目前國內醫療科技評估在財務衝擊分析時,常以藥物費用對總成本預算的影響來考量;對於藥物以外的項目,例如減少回診的相關醫療費用,雖已適度納入考量,但並非每一個藥品建議者都能提供相關數據,這或許也值得各界未來參考。陳詠宸指出,英國的醫療科技評估單位NICE也建議,希望病人即早取得價值創新的治療,同時在治療重度疾病時,可以更公平地取得這些藥物;然而前提是要採納更多證據,並且以更好的醫療科技評估預測結果,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
-
2021-09-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他忍五十肩含淚賺錢...靠中西醫治療+復健「滿血復活」
營建業缺工,科技業又祭出重金搶工,台中55歲許姓營建工作人員經常需要操作大型機具趕工,長期操勞舉手維艱,忍痛赴工,後經就醫確診為五十肩,用藥、物理治療無效後,透過肩關節囊擴張術搭配中醫針灸治療,回家勤做手指爬牆、背後抬手、鐘擺運動等復健,如今手臂上舉有力,還能繞到背後,可以輕鬆赴工,讓他大鬆一大口氣「不必含淚賺錢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復健部醫師徐瑋璟說,肩關節囊及周圍軟組織發炎、纖維化,造成肩關節疼痛及活動幅度受限,即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患者連梳頭、穿衣、摸背、插手等動作都明顯感到受限及疼痛,因而降低肩膀活動,長期下來使得肩部肌肉逐漸萎縮。徐瑋璟指出,五十肩患者通常建議先使用消炎止痛藥、物理治療如雷射、熱敷、電療、超音波等,治療後運用徒手技巧將沾黏處拉開,或是藉由震波治療緩解肩膀疼痛。徐瑋璟介紹,若患者上述治療方式皆無效,又希望立即改善症狀,會建議接受肩關節囊擴張術治療,即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玻尿酸、生理食鹽水等,有如「灌漿」撐開沾黏的肌肉,將肩關節撐開,以改善肩關節疼痛與活動度,多數患者每周注射一次,約3到6次療程才能大幅改善症狀。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中醫科醫師吳俊昌表示,中醫的針灸搭配西醫肩關節囊擴張術,刺入患部後順著肌肉筋膜的走向,慢慢分開沾黏的組織,達到緩解疼痛與改善關節活動度。吳俊昌建議,五十肩患者除了接受中西醫合療以外,平時也應透過自主肩關節運動,如手指爬牆、背後抬手、鐘擺運動等,才能改善症狀,並減少反覆發作的情形。
-
2021-09-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急於健走導致鐵腿吃不消 骨科醫建議學東奧選手這麼做
疫情期間少動變胖,千萬別以為報復性健走就能輕鬆甩肉,高雄一名30歲男子疫情降級後急於健走減重,結果小腿後側酸、緊、麻,肌肉「結整丸」,引發俗稱的鐵腿而就醫,後來骨科醫師建議使用東奧奪牌選手常用來護體的肌能性貼紮持續放鬆肌肉,才緩解症狀。色彩繽紛且具時尚感的肌能性貼紮,在今年東奧期間獲許多奪牌選手青睞,事實上它不是用來裝飾,而是在運動賽事經過認證且被核准使用的貼布,由日本脊骨醫學博士DR.KASE發明,已有40多年歷史。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林士傑表示,這名男子平時沒運動習慣,卻急著每天健走一小時減重,結果小腿後方腓腸肌與比目魚肌出現激痛點,即俗稱的「鐵腿」、蘿蔔腿。治療上,通常會建議患者服用消炎止痛或鬆弛肌肉的藥物緩解症狀,對不想吃藥或用藥會過敏者,不含藥性的貼紮就是一種選擇。林士傑說,貼紮是利用貼布本身的彈性及通透性,對肌肉筋膜及身體組織產生力學作用,可持續放鬆肌肉,讓組織消腫引流,達到治療效果並促進運動表現。除可處理過度運動引起的痠痛緊繃外,腳踝扭傷、逛街太久腿痛或高跟鞋後遺症等也都適用。不過他提醒,民眾一定要避免報復性健走,以免引發運動傷害。平時保健雙腿,可透過局部按摩、滾筒按摩、簡易拉筋、踩拉筋板及踩弓箭步等方法放鬆肌肉。也可以常做勾腳運動、跳繩及跳箱運動,達到小腿前後肌肉平衡。
-
2021-09-08 癌症.乳癌
5年前異常泌乳、今年視野縮小 女教師摘除腫瘤恢復健康
謝姓女教師5年前沒懷孕卻常分泌大量乳汁,濕透內衣甚至外衣,令她尷尬不已,求醫確診是腦下垂體良性腫瘤造成,服藥改善症狀,3個月前她的視野逐漸縮小,最近頭痛,再度求醫檢查竟然腫瘤長大並壓迫視神輕,接受鼻內視鏡微創手術移除腦下垂體腫瘤,不必剖腦開顱,已恢復正常視野。38歲謝女表示,5年前忽然月經不規則,還大量分泌乳汁,經常濕透內衣讓她很不舒服,尷尬的是有時外衣也濕,當時沒懷孕,她直覺判斷身體出狀況,經人介紹找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紹清診治,確診為腦下垂體良性腫瘤,吃藥控制荷爾蒙改善異常症狀,但因此不容易懷孕,她配合醫師控制藥量,後來有幸懷孕,順利產子。她表示,今年年中她察覺兩側視野消失,一度以為是老花眼引起,調侃自己不到40歲就老了,可是後來眼睛痛、頭也痛,多次去按摩但沒改善不適症狀,回彰化醫院檢查,原來腦下垂體腫瘤變大,壓迫視神經導致眼壓升高和頭痛。謝女表示,手術後,她現在視野開闊了,不再因視力問題造成生活不便及困擾,所以她用全新的眼睛視野進行她喜愛的紙雕創作,專程到醫院將作品送給趙紹清感謝他。彰化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趙紹清說,腦下垂體位於腦部最底部的位置,控制身體內分泌,謝女的腦下垂體腫瘤5年前只有1公分大,可以先觀察不開刀,用荷爾蒙抑制藥劑治療,減少患者泌乳激素的分泌。謝女每年接受腦部核磁共振儀追蹤,今年腫瘤已長大到2公分,壓迫視神經,進而影響視力,開車時看不見旁邊的人與車,非常危險,走路也因視野縮小,容易撞到旁邊的人與物,如果再不處理,不但生活中處處是危險,視神經遭壓迫越來越嚴重,還可能失明。趙紹清利用3D立體影像導航系統準確定位,內視鏡從謝女鼻孔進入,在手術過程中以神經監測儀監測,當神經可能發生有任何損傷,監測儀馬上警告醫師,以確保患者的神經不受傷害,謝女經鼻腔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腫瘤,沒傷口,手術隔天即可下床。趙紹清強調,良性腫瘤危害通常不如惡性腫瘤,但長在腦部和脊椎的良性腫瘤可能因壓迫神經,讓患者病情變得很嚴重,絕對不能放任不管,應定期監測,過去曾有病人視神經被壓迫,害怕傳統開顱手術,病情能拖就拖,最後失明,視力再也無法回復,幸好現在醫學科技發達,病人不必接受破壞範圍大的傳統開顱手術,也能摘除腫瘤恢復健康。
-
2021-09-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泛視神經脊髓炎 健保傘下孤兒
明明罹病人數少之又少,估計全國僅有五百名患者,但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卻未列罕見疾病,甚至被排除在重大傷病之外,有如健保大傘下的孤兒,許多患者未獲妥善治療,在一次次復發後,失明、全癱臥床,景況令人鼻酸。泛視神經脊髓炎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為這群少數病友發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共同舉辦「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及病友代表,希望在健保資源分配原則下,提供最佳治療,並減輕病友經濟負擔。易因病而殘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劇痛;若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病友代表沈琴惠,發病前為國內某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工作壓力沉重,經常加班熬夜,一○七年三月突然雙腿使不上力,緊急就醫,住院期間接受多項檢查,一個月後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因為病灶位於胸椎,導致腰部以下幾無知覺,住院臥床三個月。她形容自己是「走著進去醫院,三個月後坐著輪椅出來」。因泛視神經脊髓炎既非重大傷病,也不是罕見疾病,沒有健保給付,出院時已負債一百萬元,如今她領有的身心殘障卡即將到期,未來治療費用仍得自行設法。好發輕熟女台大臨床藥學所所長蕭斐元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發病時間早,以卅、四十歲輕熟女居多,一旦罹病,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建議健保署與藥廠協商出合理的給付價格,滿足少數病人的需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有限,則將健保資源保留給其他病友,用在刀口上。對於病友的悲慘經歷,健保署長李伯璋感同身受,他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治療上,確實充滿困境,呼籲臨床醫師應主動反映病人治療的困難,大家齊心討論,提供病友的需求。盼放寬給付 李伯璋說,健保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妥善分配,因此,無法盡如人願,但會盡力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健保立場當然以病患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說,共擬會議專家討論給付新藥時,考慮因素包括,藥物成本、相對療效以及臨床急迫性,儘管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且生物製劑藥費昂貴,但共擬會議仍會列入議程,討論此案。羅榮昇建議,將生物製劑列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的二線用藥,慢性期患者如果接受傳統藥物充分治療後,療效仍不佳,就可嘗試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初估每年約五十名病友亟需進一步治療。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期盼結合政府、醫界及病友團體等力量,為少數病友發聲。
-
2021-09-07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健保給付/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1:別讓患者成健保大傘下遺孤
明明罹病人數少之又少,估計全國僅有五百名患者,但泛視神經脊髓炎(NMOSD)卻未列罕見疾病,甚至被排除在重大傷病之外,有如健保大傘下的孤兒,許多患者未獲妥善治療,在一次次復發後,失明、全癱臥床,景況令人鼻酸。泛視神經脊髓炎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失調,導致自體免疫抗體反過來攻擊自己體內的中樞神經細胞,重創視神經、脊髓及大腦等組織。為這群少數病友發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共同舉辦「泛視神經脊髓炎」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及病友代表,希望在健保資源分配原則下,提供最佳治療,並減輕病友經濟負擔。易因病而殘 喪失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醫學會理事長羅榮昇指出,泛視神經脊髓炎如侵犯視神經,患者常在短時間內色盲、視力惡化、視野缺損,有些病友甚至動一下眼球,眼後方就會劇痛;若腦部發炎,症狀更為多樣;一旦侵犯脊椎,則造成行動障礙、感知障礙、膀胱功能障礙,輕則肢體麻痺、疼痛,嚴重時,大小便失禁,甚至半癱、全癱,幾乎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台灣神經免疫疾病協會病友代表沈琴惠,發病前為國內某車用電子大廠的財務長,工作壓力沉重,經常加班熬夜,一○七年三月突然雙腿使不上力,緊急就醫,住院期間接受多項檢查,一個月後確診為泛視神經脊髓炎,因為病灶位於胸椎,導致腰部以下幾無知覺,住院臥床三個月。她形容自己是「走著進去醫院,三個月後坐著輪椅出來」。因泛視神經脊髓炎既非重大傷病,也不是罕見疾病,沒有健保給付,出院時已負債一百萬元,如今她領有的身心殘障卡即將到期,未來治療費用仍得自行設法。好發輕熟女 經濟負擔沉重台大臨床藥學所所長蕭斐元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病友發病時間早,以卅 、四十歲輕熟女居多,一旦罹病,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建議健保署與藥廠協商出合理的給付價格,滿足少數病人的需求。如果治療一段時間後,療效有限,則將健保資源保留給其他病友,用在刀口上。對於病友的悲慘經歷,健保署長李伯璋感同身受,他表示,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在治療上,確實充滿困境,呼籲臨床醫師應主動反映病人治療的困難,大家齊心討論,提供病友的需求。盼放寬給付 將列共擬會議 李伯璋說,健保永遠站在病人角度,盡可能提供最好的醫療,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妥善分配,因此,無法盡如人願,但會盡力改善藥物支付規定,減輕病患負擔。「健保立場當然以病患用藥權益為優先考量。」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簡任技正張惠萍說,共擬會議專家討論給付新藥時,考慮因素包括,藥物成本、相對療效以及臨床急迫性,儘管泛視神經脊髓炎患者人數較少,且生物製劑藥費昂貴,但共擬會議仍會列入議程,討論此案。羅榮昇建議,將生物製劑列為泛視神經脊髓炎的二線用藥,慢性期患者如果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六個月後療效仍不佳,就可嘗試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初估每年約五十名病友亟需進一步治療。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表示,期盼透過這次座談能結合政府、醫界及病友團體等力量,為少數病友發聲。
-
2021-09-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下背痛險暈厥 罕見腰肌膿瘍
65歲周姓婦人長期飽受下背痛困擾,尋求各式民俗療法,日前下背痛到幾乎暈厥,送到醫院發現白血球含量高達正常值2倍,最後診斷為「腰肌膿瘍」,嚴重可能下肢癱瘓、引發敗血症,幸經清創手術後持續服用抗生素,已逐漸恢復健康。腰肌膿瘍是罕見後腹腔感染,好發於糖尿病、腎臟病等抵抗力較差者,常有下背痛、發燒、排尿困難等狀況,但發生率不高、症狀又經常與其他疾病混淆,必須仰賴醫生經驗及適當影像學檢查,才能早期診斷。周姓婦人因椎間盤滑脫備受腰痛困擾,嘗試各種民俗療法緩和不適,卻在日前出現前所未有的劇痛,送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室診斷發現,周婦白血球含量高達正常值2倍,小便中白血球含量也偏高,且併有微燒,改由腎臟內科收治。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為周婦安排磁共振,懷疑是民俗療法的治療過程中,有些針具或侵入性醫材未消毒完全,造成局部感染,進而引發菌血,細菌經血液侵犯腰肌才生成膿瘍,且膿瘍已侵犯脊椎,嚴重可能危及生命。不過周婦膿瘍未完全成形不適合引流,感染範圍卻擴及脊椎,最終腎臟內科、感染科與神經外科決定以微創手術進行清創,並連帶處理椎間盤患部,術後持續以抗生素治療並定期回診追蹤。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沈默的5公斤害你脖子老化 一姿勢是肩頸疼痛關鍵
最近時常被當成頸痛原因的「直頸病」,也和頭向前傾的姿勢有深刻的關係。如先前所提,頸椎原本的生理曲度是微向前彎的,也就是呈現圓弧朝著前方稍微彎曲的形狀。倘若這個天生的弧度消失了,可能就會變成所謂的「直頸病」。脊椎呈現前後彎曲的S型。這個自然的形狀可以支撐沉重的頭部和軀幹、分散重力,是緩和脊椎衝擊與負擔的關鍵。因此讓頸椎呈現筆直狀態的直頸病,就會因為這部分的失效而增加頸部負擔。並且,頸椎要是變得和地面垂直也就算了,但又偏偏不是。直頸病實際上是像二十四頁的圖,脖子整體向前突出。直頸病這個名稱,很容易讓人以為症狀只有「脖子變直」,不過請大家記得,直頸病是頭向前傾所引起的症狀,脖子會因此產生很大的張力,讓負擔增加。到了被診斷為直頸病的階段,不良的姿勢已讓肌肉和脊椎變得僵硬,所以必須強迫自己做肩頸操或肌力訓練,慢慢將姿勢矯正回來。第三章的自我治療就能發揮這樣的效果,請大家務必試試看。從照片來看頭部前傾的駝背姿勢,以及因此使得頸椎肌肉僵硬到最後惡化成的直頸病,看起來實在很痛苦,甚至會讓人覺得:為什麼他能維持這樣的狀態,從沒想過要矯正過來?這裡也潛藏著容易發生肩頸疼痛的祕密──其實和手臂等部位比起來,脖子比較「感覺不到重量」。我們的頭部約五公斤重,但是在生活當中並不會特別意識到這股重量。如果換成手臂,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要是一早起來就拿著五公斤的女用保齡球或米袋,如此持續十六到十八個小時,我們應該會覺得重得受不了。然而,脖子卻默默承受著這樣的重量。脖子能夠靜靜地支撐頭部重量,即是因為它對於「重量感覺」的遲鈍。腳對於重量的感覺也沒有手臂敏感,但在人清醒的時候,對這部分最不靈敏的還是脖子。更正確來說,由於脖子要支撐重要的頭部,所以會在承受重量的同時,維持絕妙的平衡,只不過我們不會意識到這樣的機制。畢竟如果脖子一天到晚都覺得沉重,那也太難過了,這大概就是頸部的重量感覺不敏銳的緣故。的確,這樣確實能讓人們輕鬆生活,但也因為感受不到重量,脖子才會在我們不注意的狀態下,長時間被擺成不當的樣態,使得肩頸肌肉張力在不知不覺中增大,最後引起疼痛。如果不良姿勢持續的時間很短暫,不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也能隨時調整回來;但正是因為不會立即感受到不適,才會長時間維持。也就是說,若要追究肩頸疼痛的原因,就該集中在「頭向前傾的不良姿勢」以及「長時間持續」這兩點。所謂「長時間」指的不是單一天內,而是單位更長的期間或年數──頸椎病被視為老化現象的一環,就是因為隨著年紀愈大,症狀就愈容易出現。了解脖子「感覺不到重量」的「弱點」,並且留意正確姿勢、伸展脊椎和周遭肌肉,正是預防、改善、消除肩頸疼痛的最佳祕技。※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09-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坐骨神經痛要開刀嗎? 醫師:先檢查這兩處有無紅點
一名年輕男子有輕微脊椎滑脫,症狀不明顯,直到近日脊椎突然疼痛不止,以為是脊椎滑脫引起坐骨神經痛,至醫院照X光,雖發現滑脫程度並不嚴重,但礙於症狀痛苦難熬,決定進行手術治療,幸醫師驚覺發現,患者腿部及臀部肌膚均出現「紅點」,才知是帶狀皰疹惹禍,急忙停止安排手術巷。坐骨神經痛是一種坐骨神經被壓迫所引起的「症狀」,是用來描述下背痛的通俗名稱,一般在發病前期,只會偶發感覺下肢短暫疼痛,之後痛覺才會慢慢擴大、擴張,從腰部到臀部甚至是大腿,痛感也會從間接性的疼痛轉為持續性的疼痛,「下背痛」就是常見的症狀之一。常見原因有脊椎滑脫、椎間盤突出、脊椎狹窄症或是長骨刺等。但長庚醫院骨科部脊椎科主任指出,坐骨神經痛有時會與皰疹前神經痛混淆,影響臨床診斷。賴伯亮進一步說明,帶狀皰疹大部分發生在軀幹,一旦急性期發作,前面3至5天最難熬,若剛好病毒在腰椎處,「痛起來就像坐骨神經痛」, 再加上帶狀皰疹初期未有明顯的皮膚症狀,容易讓人忽視,更讓人以為是坐骨神經痛。如果患者進行藥物、針灸都無法緩解病症,往往會進行手術治療,未能即時發現是「另有病因」。何以及早判別下背痛不適是坐骨神經痛,還是帶狀皰疹前神經痛引起的呢?賴伯亮提醒,「觀察腿部、臀部皮膚是否出現紅點」是關鍵,由於紅點常常伴隨在皰疹前神經痛之後,大約3至5天才會漸漸出現,因此,民眾自身應多加留意,就診時穿著方便穿脫的衣物,以便醫師檢查,若進行保守治療,不忘持續觀察皮膚狀況,才能及早釐清病因,做出正確診斷。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我的經驗/沒穿背架護腰也沒開刀 脊椎滑脫靠運動自癒
數年前因腰背痠痛、屁股與腳痠麻,連提物、行進都感困難,朋友認為問題出在脊椎,建議至醫院檢查。初次到某地區醫院檢查,醫師檢查後吿知,可能脊椎與肌肉受損,建議再觀察並穿上背架護腰,但工作繁忙與痠痛仍在容忍範圍,所以未穿戴背架,每天仍依習慣晨運健走,一個多月後,腰部疼痛指數上升,又再趕赴醫院就診。走久了 疼痛居然消失這次改看另一位醫師,做了電腦斷層掃描,診斷為「脊椎滑脫」,必須開刀治療,原想配合醫療,但考量年關將近,許多待辦事項,擔心開刀影響工作進度,於是選擇年後再就診。但我還是忍痛工作、早晨持續健走,雖然步履蹣跚,誰知走久了疼痛感居然消失,開刀之事就此擱置。年後因女兒工傷腰間痠痛陪同就醫,正好是同位醫師看診,我順便請教醫師,確診了脊椎滑脫,現在為何不疼痛?醫師回覆說:「也許運動久了,腹部肌肉緊實,讓腰部包覆緊密,脊椎壓力減輕,進而改善疼痛。」不同醫師 診斷結果不同我非固執也非輕視醫師專業的人,只要身體病痛都會遵照醫師指示,只是為何同醫院不同醫師的診斷,竟會有如此南轅北轍的診斷結果,真是讓人無所適從。我很幸運,靠著持續運動,擺脫鐵甲衣的束縛與開刀的折磨,現在還跟常人一樣,腰無疼痛感、活動無礙。有此親身經歷,建議身有病痛當然交由醫師檢查,有重大病情可多方諮詢,讓自己多個選擇,說不定幸運之神會給予眷顧。
-
2021-09-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專業觀點/中老年肌肉較少 常見退化性滑脫
多數人都有脊椎滑脫問題。「脊椎滑脫」是指脊椎往前或往後位移,常發生在腰椎第4至第5節。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許多人並未察覺,但症狀嚴重時,可能產生腰痛、足部痠麻、下肢沒力、跛行、坐骨神經痛或背痛等問題。常見脊椎滑脫發生原因,主要是退化性的滑脫。許多中老年病患肌肉量較少,沒有足夠肌肉支撐腰椎,長期以往,便會產生滑脫,尤以女性發生居多,因女性的核心肌群通常比較不強壯、韌帶較鬆弛;而工作常彎腰者,也是容易產生脊椎滑脫問題的族群。有些年輕人小時候椎弓沒有發育好,易產生「椎弓解離滑脫」,他們常因反覆活動、彎腰,導致椎弓裂掉,初期大多沒有症狀,一旦發生跌倒、車禍等意外時,照X光才知道有此現象。若出現疑似症狀,醫師會安排腰椎正面及側面站立的X光檢查,檢查滑脫的部位及程度,並請患者前傾彎腰及後仰挺腰,以了解腰薦椎的不穩定程度。當腰椎神經被壓迫嚴重時,會進一步做電腦斷層、脊椎攝影或核磁共振掃描檢查,以確認神經根受壓迫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治療上,會依患者症狀程度的不同,給予保守治療或手術處置。針對症狀較輕者,在從事掃地、抬椅子或做家事等活動時,建議應穿戴背架以支持身軀,限制脊椎活動度及角度,預防滑脫惡化。疼痛時,可服用藥物或復健治療,緩解痠痛;但症狀惡化,痠麻感持續、走路跛腳、下肢沒力,甚至吃藥都無法緩解時,才會考慮進行手術,術後約有9成患者自覺恢復狀況良好。
-
2021-09-02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影/急性椎間盤突出站不了坐不住 中醫治療助癒合
一名50多歲男患者嚴重下背痛多年,最近更因急性腰痛後,甚至連站5分鐘也站不了,坐也沒辦法坐很久,簡直是坐立難安,醫生診斷是第三腰椎到第一薦椎都有椎間盤突出需開刀,但病患不敢開刀,即到彰化員生醫院中醫部診療,經過3個月針灸和傷科手法治療後已獲很大改善。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永昇說,這名病患來自北部,在友人建議下到員生中醫部求診,經診療後發現患者骨盆與第3到5腰椎骨錯縫(關節錯位),相關腰部肌肉群筋出槽(肌肉韌帶損傷),後背膀胱經與督脈處也經絡氣血不順,嚴重到走路困難,站不了、也坐不住。椎間盤突出經開刀是可獲改善,但因病患不想開刀,黃永昇說,中醫講求「通則不痛,不通則痛」,病患經過3個月針灸疏通經絡與針刀鬆解腰部深層筋膜治療後,酸痛減少許多,也不會麻,已可正常活動,不過若走路20幾分鐘後,仍會腰酸,再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椎間盤突出雖仍存在,但已獲大幅改善,建議患者平常減少搬重物,並避免不良姿勢,慢慢讓椎間盤突出復原。黃永昇說,依據研究顯示,腰椎椎間盤突出依病患情況不同是有很大機率可以修復癒合,一般病程可從2周到3個月,或持續多月,若保守治療3個月仍未緩解,仍建議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好發年紀大約於20到50歲間,黃永昇說,高峰期40歲左右,8成是男性,9成患者的腰椎間盤突出發生在第4到5腰椎及第5腰椎和第1薦椎之間,主要是因為椎間盤的纖維外環包覆能力減弱,導致髓核在承受壓力後不正常的膨出或破出而壓迫後方的脊椎神經根,導致疼痛、麻木與無力感。黃永昇說,中醫會以傷科手法調整錯位減少骨架壓迫,並用針灸調整筋骨僵硬緊繃、及損傷的筋出槽,有些病人也因肝腎偏虛、脾胃不好,會影響到筋骨,會輔以穴點治療鬆筋骨讓病人獲改善。
-
2021-08-28 養生.運動天地
肩膀疼痛得了「肩夾擠症候群」怎麼辦? 醫祥解診斷及治療方法
介紹完肩夾擠的分類及危險性較高的動作之後,我們繼續介紹肩夾擠的診斷治療和後續訓練動作。 》延伸閱讀:重訓後常會出現肩膀疼痛,當心是「肩夾擠症候群」! 醫師詳解正確的重訓姿勢肩夾擠的診斷及治療肩夾擠問題除了少數狀況需要以X光排除骨傷害,絕大多數不需要X光檢查。復健科醫師可以用超音波檢查檢查相關的肌腱傷害及滑囊是否腫脹發炎、在動態影像下檢查肌腱是否有活動不良的情形。治療方面除了藥物和復健儀器治療、注射治療、徒手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尋找動作上的問題,在急性期避免相對危險的動作避免傷害反覆發生,退階練習(降低技巧性與運動強度、反覆次數)逐漸重新建立動作控制的能力與練習肌力,再進階練習。肩夾擠可能的動作控制障礙肩關節外展或屈曲過程中,肩胛需要穩定上旋轉、外展、後傾斜、穩定貼合胸廓後缘,若動態過程不穩定或使用內收下轉肌群或前傾肌群代償,較有可能造成肩胛下空間不足,造成夾擠現象或特定肌群使用過度。訓練盂肱關節前要先確認肩胛靜態、動態穩定,而穩定來源來自前鋸肌和下斜方肌,可以先單一訓練此二肌肉力量和耐力,再以功能性訓練,確保日常生活能正確使用對的控制模式。肩夾擠時的訓練動作划船後拉(Rows)手拉彈性帶,以背肌力量將肩胛骨向脊椎夾(肩胛骨內收),帶動手臂向身體後方拉彈性帶,過程中保持手肘靠向軀幹,拉完後慢速放回彈性帶。直立上提(Upright row)以手和膝蓋支撐在凳子上,單手拿啞鈴以背肌力量將肩胛骨向脊椎夾(肩胛骨內收),帶動手臂向身體後方提起啞鈴,過程中保持手肘靠向軀幹,後慢速放下啞鈴。上臂前撐(Push up plus)身體軀幹打直,向前斜靠在牆壁上,雙手打直支撐身體重量,手盡量往牆壁方向推,反作用力下,會將身體像後推動些許幅度,維持此姿勢15秒 以牆壁做閉鎖鍊,再進階對地板做閉鎖鍊訓練。身體軀幹打直,雙手打直支撐身體重量,雙手盡量往地面推,反作用力下,會將身體向上推動些許幅度,維持此姿勢15秒。以彈性帶做開放鍊訓練雙手打直盡量向天空延伸拉動彈性帶,維持15秒。下斜方肌訓練手臂從耳多旁外開45度,大拇指朝天空以做出肩關節外旋轉。以下斜方肌啟動動作帶出肩胛骨上旋轉、內收動作,以抬起手臂超過軀幹。以臀肌出力和胸椎旋轉誘發更多下斜方肌出力,並結合軀幹穩定和對側肩胛前鉅肌出力穩定,功能性訓練。肩胛骨穩定狀況下,練習盂肱關節穩定,可以在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角度的範圍練習後旋轉肌群。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屈曲90度,手肘位置固定不動,做出肩關節後旋轉拉動彈性帶(反向招財貓的動作)。內轉肌群訓練肩胛平面範圍內(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屈曲90度,手肘位置固定不動,做出肩關節前旋轉拉動彈性帶(招財貓動作)。在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角度練習肩胛骨上轉肌群啟動動作,抬起手臂 放下時速度緩慢,練習離心收縮能力,此動作對內肩夾擠時同時伴隨棘上肌肌腱炎恢復有幫助。動作訓練示範:物理治療師-李冠頡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08-28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注意10大錯誤姿勢 小心追劇追到椎間盤突出
你是否到了休息時間就瘋狂追劇,不間斷的一集再一集?錯誤的追劇習慣除了會讓你的肩頸緊繃酸痛,脊椎、骨盆也會受到很多影響喔!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統整10大常見的錯誤姿勢,來看看你中了幾個吧!不管是追劇、滑手機或看電視,影片中10個動作皆是生活中常見的錯誤姿勢,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表示,有千奇百怪的姿勢次自然反應,因為身體在不正確的姿勢下會持續自我調整,但如果一直沒有找到正確姿勢會讓全身痠痛不已,另外,錯誤的姿勢不僅會讓身體各部位承受過大的壓力,還會造成椎間盤突出、骨刺、骨盆歪斜及脊椎側彎。物理治療師Flyna飛娜表示,不管在哪裡追劇,記得四句箴言:屁股坐到底、腰部有支撐、脊椎一條線及每30分鐘起身動一動,就可以每天快樂的追劇囉!想了解更多健康知識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改正不良習慣找回健康!「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27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骨科名醫健檢才知有糖尿病 輕忽小傷口致動刀住院
當年處於不惑之年的我,在醫院員工環島旅遊後接受健康檢查,報告卻出現紅字,空腹血糖值竟然超過300mg/dL,進一步檢驗發現,罹患了遺傳性糖尿病,從那時起,我積極控制糖尿病及預防併發症。未料,一次牙齒根管治療,因未吃消炎藥而引發牙齦嚴重細菌感染,必須住院開刀治療。一時疏忽 下巴積膿需引流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較弱,如果沒做好傷口護理,容易導致嚴重感染,醫師都會提醒糖尿病病人不要輕忽小傷口,我尤其會特別注意。不過,去年7月左下側牙齒做根管治療時,牙科診所助理問:「要不要拿消炎藥?」其實是給含抗生素成分的藥錠,並非只有消炎止痛的功效,當下我竟謝絕了,現在回想真不知為何不拿藥,總之一時疏忽帶來後患。3、4天後,左下牙齦部位有點疼痛,我自認補吃藥即可,沒想到又過4天,我的下巴浮腫。這下子代誌大條,趕快掛自家醫院牙科,檢查發現細菌已深入牙齦等軟組織,我的下巴已積膿需開刀引流,要住院7天。侵入性治療前 先請教醫師「當自己轉換角色,醫師變病人,這才真正體會到無醫療專業背景的人面對龐大醫療體系,真的很需要醫師用同理心診察治療。」公立社區型醫院有家的親切感,我乖乖當耳鼻喉科的好病人,出院時像一般病人,對醫護同事相當感謝。開刀住院教會我另一件事,年歲漸長不要鐵齒,中年以上的民眾做侵入性治療之前,可以請教醫師,做一點高規格性的預防措施,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在治療前,徵詢醫師意見並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可降低發炎風險。在骨科門診看到的病症,多是一般痠痛問題,通常是因長期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運動、過勞、失眠造成的,我都提醒自己保持正確坐姿,看診1小時就要站起來舒展肢體,平時維持定量運動的習慣。年紀大了 最好做緩和運動我42歲開始打網球,半年後雙膝出現痠痛等不適症狀,請醫師同事檢查,沒結構性的問題,而是突然間擴展體能,導致膝蓋不適應,於是休息1周和調整打球頻率獲得改善。但有些病人就此放棄運動,我會以自己為例建議病人,有了年紀最好從事緩和運動,循序漸進,不必急、不求快、不比勝負,並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身體狀態恆定是養生的不二法門。洪宗賢小檔案現職:衛福部彰化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年齡:50歲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中興大學法律系碩士專長:•骨科微創手術•脊椎手術•關節重建手術興趣:文學創作、音樂、騎重機經歷:台中榮總骨科專科醫師、台中醫院及彰化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創傷骨科醫學會會員、骨質疏鬆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興大學法律系校友會理事
-
2021-08-24 該看哪科.婦科
婦人尿失禁困擾 醫用「尿道中段懸吊術」還她正常生活
一名55歲婦人長年忍受腹部下墜感、時常會感到尿急,還有頻尿困擾,常常一大笑、咳嗽後,褲子就濕一片,不僅不敢出門,連久站都會漏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得不使用尿布避免漏尿。她原本忌諱手術,後來因朋友介紹,到部立台中醫院婦產科就診;醫師林新旺透過骨盆腔檢查,確定她罹患了應力性尿失禁,經進行尿道中段懸吊術治療,終於獲得良好改善,不再漏尿。林新旺指出,應力性尿失禁,症狀輕者,可以用凱格爾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方式治療,大約6成有效;若症狀嚴重,則建議手術治療。所謂的尿道中段懸吊術,是經由閉孔在承受壓力最大的尿道中段,以無張力的懸吊帶,懸在尿道中段,與組織結合形成強硬的組織,平時對尿道不會造成張力,當腹壓產生時,稍微鬆弛的器官往下墜時,這個懸吊在就可以有效地支撐尿道,防止壓迫到膀胱。他說,這個手術除了傷口小、恢復快速,手術還能在20分鐘內完成,改善尿失禁成功率高達90%。林新旺說,20歲到45歲生育年齡女性,也會因懷孕和生產過度用力造成韌帶鬆弛,而導致尿失禁。其他高風險其他成因還包括慢性咳嗽、慢性肺部疾病造成腹部壓力增加、長期便祕、體重過重,以及搬重物勞力工作等,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性生活、併發皮膚紅癢、起水泡或潰瘍、泌尿道發炎感染,也很可能會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比如自卑、憂鬱等,影響到人際和社交關係。他呼籲,婦女的尿失禁症狀以往常認為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所以老人家常常不予理會沒有積極的尋求治療。事實上,除了手術治療外,症狀輕徵者也選擇保守療法,包括凱格爾運動、骨盆電刺激、生物回饋運動、藥物等。其中,尤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促進脊椎深層與骨盆底肌間平衡與協調,可以有效減緩漏尿發生。林新旺提醒,尿失禁並不可怕,只要就醫治療並透過運動、體重與飲水控制,都是可以被改善治癒的。
-
2021-08-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男子腰酸背疼 脊椎磁振造影意外發現罹腹主動脈瘤
1名64歲男子最近感到腰酸背痛,按摩推拿、復健治療都未明顯好轉,後來做健檢做脊椎磁振造影檢查時,卻意外發現他有腹主動脈瘤,且長軸已超過8公分,所幸及早發現,未破裂造威脅生命,目前正進一步治療。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醫師李瑞文指出,腹主動脈瘤早期很難被發現,通常都是太過膨大,壓迫到周圍組織而產生症狀,例如腹痛、腰痛、背痛,患者常會因此去腸胃科或骨科就診,很難直接連想到是主動脈的疾病,因脊椎影像檢查發現腹主動脈瘤更是少見。主動脈是全身血液的主要供給管道,將血液由心臟分配送到全身,體內有主動脈瘤,猶如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破裂,造成主動脈剝離的機率也會大增。李瑞文說,三高代謝症候群患者,或抽菸、體重過重、以及一些自體免疫疾病皆會引發血管發炎或硬化,造成血管的彈性變差,提高主動脈瘤的發生機率。這位患者本身血糖、血脂肪過高、體內組織發炎指數也異常,顯示全身的血管其實長期處於高風險的情況。他提醒,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控制三高、不抽菸都能維持血管的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心血管疾病列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建議40歲以上民眾,要定期安排健康檢查,達到預防勝於治療。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退化警訊 簡文仁教2招在家自我鍛鍊
全身健康與行動力息息相關,腳被稱作人類的第二顆心臟,離心臟最遠卻承載很多血液。因此「走路」可以促進血液流動、新陳代謝,尤其是強健腿足、筋骨,增強關節靈活性等等。不過看似簡單的走,對於部分行動退化的年長者而言有困難度,走路穩定性很重要,「動」跟「穩」都要兼顧,缺一的後果就是不慎摔倒。肌肉要有力,關節要靈活,還要反應平衡好。走路是基本動作功能,也鼓勵長者多走路。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強調,「老人家最怕摔」,不「穩」是老人跌倒的關鍵,同時也造成很大的風險。尤其長者跌倒後,住院開刀手術非常傷身,即便康復出院,行動功能也會大大減弱,更糟糕的是,又怕再一次摔跌入院。走路維持穩定度,首先肌肉要有力氣,因為腿部肌力,是輔佐走路穩定性,以及保護膝蓋關節減少晃動的關鍵。簡文仁說,除肌肉有力以外,需要掌握三要點,包含「關節靈活度」、「反應力」、「協調平衡力」。他解釋,走路仰賴關節靈活,走得穩是依靠平衡感,萬一不慎失足則仰賴反應力,如果老人家一踉蹌,可以立刻跨步支撐,便能減低跌倒傷害力。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人類退化警訊。人體就像零件機械一樣,用久了難免鬆脫、遲鈍。而年長者行動力下降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像是肌肉無力、整體體能變差,綜合性評估下來,包含視力、聽力、肌力體能、關節容易僵硬,都跟行動力有關。更有一句閩南語形容「老倒退縮」,簡文仁說,年紀變大有些人會覺得身高變矮,部分因素是椎間盤脫水,每節脊髓間分別窄一點點,脊椎、關節因為脫水變得比較僵硬,又因老人比較少做伸展操,動作變比較小,走路開始緩慢、步伐變小。跨步需「肌力與關節」配合支撐身體體重,還牽涉到神經調配問題。簡文仁說,能跨步走路,身體肌肉協調要好,才能配合關節提步出去,神經還得調控肌肉收縮強度,接收大腦下指令。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人類退化的警訊。簡說,即便大腦下指令,肌力不夠也不良於行,像是典型的肌少症,年長者走一走就軟腳;至於神經不好,就會造成反應慢半拍,像是中風患者肌力可能沒問題,但礙於腦部神經受損,不良於行。關節就像是支撐帳篷的骨架,肌力則是繩子,幫助紮營更穩固。簡文仁說,鍛鍊肌肉的原則就是「收縮、放鬆」的循環,縮放自如是肌力強壯有力的關鍵,可自我檢視哪個部位肌肉無力,加強鍛鍊。老年人每天所需蛋白質,是體重1.4至1.5倍。預防腿部無力的營養補充也很重要,長者蛋白質嚴重流失,肌肉就會開始萎縮。簡文仁說,老年人每天所需蛋白質,是自己體重1.4至1.5倍的公克數,例如60公斤的老人,每日就需要90公克的蛋白質。天然蛋白質攝取,建議食物包含堅果、奶蛋、大豆,以及各種肉類。人老常面臨「骨質疏鬆」問題,陽光是天然的維生素D來源,簡文仁鼓勵,年長者可透過清晨到外走走,或是利用傍晚散步時的餘暉,多曬曬太陽,只要一天10至15分鐘的時間,便能有效維持腳步強健。若行動不便、顧及疫情無法出門者,可利用家中陽台或窗戶,也可達到效果。另外,面對體內營養逐漸流失,咪唑胜肽化合物也是穩固筋骨的關鍵之一,簡文仁說,它原本就存在於人體中。但咪唑胜肽化合物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許多大型深海魚類,例如鮪魚、鰹魚等洄游魚類,強韌的活力來源就是歸功於它,是能強健行動,對肌肉有幫助的成分,推薦補充含有咪唑胜肽化合物的食物或保養品。在家自我鍛鍊腿部肌肉的簡單動作動作一 挺身、硬拳、捶大腿1. 身體站挺背肌就要用力,兩隻手握緊拳頭,訓練臂力與手力。2. 捶大腿的同時,必須微蹲考驗腰力,以拳頭輕敲大腿,按摩肌肉。訓練部位:背肌、臂力、手力、大腿肌腰力。動作二 站起、墊腳、手高舉1. 準備一張椅子坐下,起身離開椅子時,身體打直背肌需要出力,踮腳需要腳跟離地,依靠小腿、大腿肌達成,接著兩隻手舉高往上延伸,再度仰賴背肌與手的力量,保持平衡。訓練部位:腿力、臂力、軀幹肌肉力,以及平衡感。
-
2021-08-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避免「報復性健身」樂極生悲 治療師教4招減少傷害
疫情期間在家悶太久,一降級微解封,不少民眾即往健身中心跑,但高雄一名20多歲年輕人因一下子運動量過大,結果受傷。專業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久未運動,忽然運動過量,輕則會扭拉傷,嚴重會影響日後運動表現,為防範這類「報復性健身」可能引起的運動傷害,最好先做伸展運動,循序漸進。「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組長徐佩萱表示,健身後常見的受傷類型有扭傷、拉傷、瘀青、挫傷及抽筋,若因姿勢不正確或負重過量,則會引起運動傷害。別以為貼貼痠痛貼布即可,若忽視不理,可能造成慢性運動傷害。她表示,要避免因健身而引發運動傷害,運動前可先做伸展運動,但運動類型不同,伸展運動的重點亦不同,例如接受重量訓練或騎腳踏車的人可著重腹部大肌肉部位的伸展,跑步的人可著重下肢肌肉伸展。其中「上肢」、「背部」及「下肢」等幾式伸展運動,可達到全面性的保護力。徐珮萱說,上肢伸展時,左手先往後擺,右手再伸向背部將左手手肘往內拉起,拉至有緊繃感後停10至15秒,重複做3到5次後換手做,以放鬆上背部及三頭肌。背部伸展運動則採跪姿趴地,雙手盡量往前伸,停頓10至15秒,重複3、5次,以伸展背部肌肉。下肢伸展運動則以手扶著牆壁、膝蓋後彎,將腿往後上方拉,直到大腿前側有緊繃感時,停頓10至15秒,重複3到5次。最後的弓箭步下肢伸展運動,兩腳呈弓箭步,手放在前腳膝蓋,往前蹲,停10至15秒後換邊。要注意膝蓋不能超過腳趾,避免膝蓋受傷。
-
2021-08-19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每天伸展五分鐘 讓你全身好放鬆
在家或坐辦公室久了,是不是總覺得身體緊繃,甚至發出卡拉卡拉的聲音?不管是姿勢不良或是活動量不夠,都會讓你覺得肌肉酸痛跟關節僵硬喔!今天教你五分鐘運動,一起伸展肌肉、放鬆身體。影片中五個動作,不僅能讓脊椎一節一節動起來、伸展背部筋膜,還能延伸脊椎兩側、前後緊繃的肌肉,並同時訓練上下肢的肌耐力,快準備好一張瑜珈墊、一張椅子以及一顆放鬆的心,跟著Flyna飛娜 物治小學堂一起動一動,讓你的脊椎好好休息!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找回健康活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8-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低頭族不只傷頸椎!醫:4情況速就醫,簡單1招助防範!
民眾日常3C產品不離身,長期低頭滑手機、使用電腦不僅容易造成頸部傷害,也可能引起全身各種毛病,原力復健診所院長侯鐘堡醫師提醒民眾多加留意,注意身體的狀況,平常也可以用簡單的伸展方式進行保養。 長期低頭滑手機,影響廣泛不只頸椎! 侯鐘堡醫師表示,人體的筋膜是一整組的,長期處於低頭狀態,傷害到的是一整組的筋膜,不單單只有頸部。患者往往起初會先出現肩頸痠痛、容易落枕等情況,日子久了,頸椎逐漸退化,症狀也會越加頻繁,是個警訊不可忽視。而因神經壓迫、血循及呼吸不順的關係,陸續也容易出現頭痛、喉嚨沙啞、胸悶、心悸甚至胸痛等情況,其中對神經的影響更是深遠,可能引起失眠、記憶力衰退、情緒焦慮、感到不安等,手腳也容易出現麻痺、疼痛、關節痠痛等。狀況越往下情況越加嚴重,包括背部、腰部都可能感到僵硬、疼痛甚至容易突然扭傷。除了脊椎、筋膜的傷害,也可能影響到內臟的健康,包括容易胃痛、消化不良、便秘或腹瀉、頻尿、尿不乾淨等。因此侯鐘堡醫師提醒,若有出現上述的情況,特別是有各處筋膜容易痠痛、麻痺、扭傷等,可特別注意自己是否有3C產品使用時間過長的情況。 經常落枕、閃到腰?醫:4大情況盡早就醫! 侯鐘堡醫師提醒,身體若出現落枕、閃到腰等急性傷害,時,建議盡早檢查為佳,找出原因以利治療並改善,特別是若出現了持續疼痛一周沒有趨緩,或者吃止痛藥沒辦法改善,以及出現麻痺情況超過24小時者,或落枕次數過於頻繁,半年內超過3次者,這四種情況更應盡早就醫。 一般而言,落枕、閃到腰等急性傷害,通常一周以內就會好轉,吃止痛藥也有助於趨緩,且落枕半年約2~3次為可接受範圍。反之,恐怕代表著身體已經出現較嚴重的問題所導致,而非簡單的肌肉、筋膜傷害,因此吃止痛藥也難以好轉,甚至發生頻繁、或出現麻痺時間過長的情況。 侯鐘堡醫師表示,日前診間就有肩頸痠痛的上班族求診,該案例輕碰觸到肩頸就會感到痠痛,有如觸電一般,檢查後發現是較嚴重的筋膜炎,因此吃止痛藥也無法改善。後續建議該案例先冰敷兩至三天,並再進行熱敷及復健,先減緩疼痛再進行後續治療進行改善。 低頭族必學!反向伸展助防「低頭傷害」 如欲改善或避免長期低頭等姿勢不良所帶來的負擔,侯鐘堡醫師建議可以反向伸展進行伸展,也就是頸部、手臂、腰部等向後延伸,形成與低頭反方向的伸展姿勢。可以早晚各做一次,或感到不適時做一次,而若情況允許也可以經常進行此伸展,每次30~60秒或感到舒適為止。如此便可充分的伸展因低頭等不良姿勢形成的筋膜疲勞,達到改善或預防的效果。《延伸閱讀》 .上班族腰痠背痛常見6大原因!醫教「直線坐姿」維持平衡最省力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有助改善睡眠。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 緊急腹膜透析救他一命
一名76歲男性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整天食慾不振,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當時血中氧氣不足、血壓下降,且尿不出來,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研判為急性腎衰竭,經醫師為他緊急腹膜透析治療4天後,身體各項數值才大幅改善,並在一周後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救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患者因脊椎旁膿瘍感染造成敗血性休克,到院時收縮壓僅90毫米汞柱、尿素氮70、肌酐酸9.97,且血中動脈氣體分析7.07,研判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出現危害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立即透過緊急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搶救治療黃金時間。他說,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原因,按照結構可以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包含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腎後性大多由於泌尿道阻塞引起,例如急性尿滯留、結石、腫瘤造成阻塞,或攝護腺肥大等原因。家屬乍聽「腎衰竭」相當害怕,擔心父親是否因此喪失腎臟功能,需要終身透析。他說,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有些不同,急性腎衰竭只要於早期診斷出病因,並快速解決,腎臟功能有機會回復或脫離透析。例如患者是由於敗血症引起,敗血症控制後,腎臟功能就會好轉。再者,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要緊急透析,若急性腎衰竭沒有危害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可以先治療原始病因;但若急性腎衰竭影響生命,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肺水腫,或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就要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進一步惡化。緊急透析治療以往都以血液透析為主,這是由於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透過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能夠局部麻醉且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日後若患者需要長期透析,也毋需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如患者腎臟功能回復而脫離洗腎,也可直接拔除。此外,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也較不會影響急重症患者的血壓,急性腎衰竭的患者往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緊急腹膜透析治療能在不影響患者血壓之下,幫助患者清除毒素。林軒任提醒,當發生急性腎衰竭時,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病急亂投醫,只要配合醫師接受治療,都能免於留下終身遺憾。
-
2021-08-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治療股骨頭壞死 不動刀也可以這麼做
高雄50多歲男子兩個多月前意外受傷,醫師先替他治療腰部神經壓迫後,又揪出他的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由於他剛動手術不久,短期內不宜再動刀,後來採用高劑量水介質震波療法替他修護壞死的組織,助他重新找回工作的行動力。這名男子受傷後,腰部及右側髖部一直痠痛不適,工作時常因痠痛感到「卡、卡」,他先接受內視鏡手術治療腰部神經壓迫,但髖部疼痛並未緩解,醫院進一步檢查, 原來他的髖關節股骨頭有缺血性壞死。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醫師說,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初期很難由X光檢查判斷,但因病患主訴,臀部的痠痛已造成行走不便,進一步安排進行核磁共振檢查,才確診出右髖關節股骨頭有缺血性壞死。由於患者剛動過腰部手術,短期內不宜再動刀,因此建議採用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促進血流供給,達到降低疼痛,恢復原本行動力。楊椒喬表示,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患者,嚴重的會建議置換髖關節,但手術具風險,預後時間也比較長,水介質震波是替代手術的另一項選擇。
-
2021-08-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站立常腳痠 原來腰椎滑脫
一名64歲婦人常感到右腳痠,站立時痠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6年,保守治療未見效,經骨科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接受手術治療,並強化核心肌群後,症狀獲得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林琮凱說,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腰椎滑脫是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非單一因素造成,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林琮凱指出,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會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進而發生間歇性跛行狀況,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約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建議患者採取藥物、打針及復健等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若未見明顯改善,就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傳統手術是採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作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林琮凱說,該名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作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術後恢復快。
-
2021-08-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站立時右腳酸疼 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獲改善
一名64歲婦人常感到右腳酸,站立時酸楚感尤其劇烈,症狀持續近6年,嘗試保守治療未見效,經骨科醫檢檢查發現是腰椎滑脫不穩定合併神經壓迫,後來進行手術治療,症狀獲得改善,醫師並叮囑要多強化核心肌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醫師林琮凱說,患者因腰椎關節及椎間盤退化,第四、五腰椎發生滑脫,屬於第二級腰椎滑脫,導致脊椎狹窄及脊髓神經擠壓,經評估後建議手術治療,能將脊髓空間擴大,解除對神經壓迫,並穩定滑脫的腰椎。他說,腰椎滑脫是腰椎椎體向腹側或向背側移動,非單一因素造成,但以椎弓斷裂性(椎骨解離)及退化性滑脫較常見,尤其退化性滑脫好發於50歲以上女性,進而導致脊髓腔空間狹窄,常會有間竭性跛行,走沒幾步路就需要休息才會緩和,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約有10%患者因症狀嚴重,需要手術治療。林琮凱說,腰椎滑脫可能造成腰、腿、臀等部位出現痠、痛、刺、麻等坐骨神經痛症狀,通常會請患者採取保守治療三至六個月,但若經藥物、打針及復健皆不見明顯改善時,就必須評估手術治療的可行性,該患者接受「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先透過側位經後腹腔置入椎間融合器作脊椎減壓及椎骨滑脫復位,再經後方骨釘固定連接上下椎骨使其融合固定。傳統後方椎骨減壓融合手術需要大量撥動脊髓神經作神經減壓,並經脊髓神經旁置放骨融合器,神經損傷風險高,而新式側位腰椎脊椎減壓及融合手術」多數病患可不做脊髓神經勾或牽拉等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的動作,大幅減少神經傷害風險。另雖然側腹部及背部皆有手術傷口,但因軟組織及骨性結構破壞更少,術後的恢復更快,通常術後隔天即可下床,症狀也能大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