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9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胸痛
共找到
861
筆 文章
-
-
2020-05-26 科別.心臟血管
吳朋奉傳心肌梗塞猝逝 心臟科醫籲:這些都是危險因子
55歲「金鐘影帝」吳朋奉今天傳出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了解,吳朋奉平時獨居,身體健康,偶有抽菸喝酒,而親友至家中找吳時發現他倒地、已無心跳,死於心肌梗塞。對此心臟內科醫師表示,心肌梗塞是心血管血流的堵塞,心臟失去血液就會缺氧,人也就會心律不整、昏倒,而只要心律不整,就有可能會猝死,像是三高、抽菸、肥胖等都是危險因子;而在血管堵塞前,患者會有很明顯「胸悶、胸痛」等身體不適感,如果民眾出現冒汗、胸悶且持續5分鐘以上,表示血管可能正在慢慢堵塞,請馬上就醫檢查。吳朋奉是硬底子演員,無論金馬、金鐘都曾獲獎。上周六時還在臉書寫下:「燈具專門店的老闆斬釘截鐵的告訴我,傳統電火球只剩5w, 10w, 再來就是100w以上了, 中間的25, 40, 60w 都很少生產了。尤其是25w這個奇怪的度數。新型的led電火球最低3wled, 光嘎靠北,太亮了啦~!」而今日吳朋奉驚傳辭世,粉絲相當不捨,截至上午該則近況下方已湧入逾300則留言,粉絲寫下:「 天啊騙人的吧?但太可惜了,一個好的演員就這麼消逝了,敬祝一路好走」「太震驚了!不敢相信」、「朋奉哥謝謝為台灣影視付出,好好休息」,相當不捨。馬偕醫院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葉宏一表示,誘發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多半與不良的生活形態及飲食習慣有關,特別是患有三高、糖尿病、肥胖、遺傳性家族史、抽菸者等,都被視為高危險群。而據研究,每天抽一根菸者,心血管堵塞的機率比一般人增加50%;另外,有喝酒習慣者,也會增加心律不整的機率。葉宏一說,心肌梗塞的徵兆包括胸口一大片的疼痛,呼吸短促、頭暈、噁心想吐、冒冷汗、臉色蒼白等, 雖不一定會非常痛,但只要出現上述情形時,心臟的血流已經不夠了,千萬不要再做任何活動,應馬上就醫。而如果很快就意識不清甚至昏倒,旁人應馬上打119,並進行CPR(心肺復甦術)跟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保持患者心臟的功能,直到救護人員到來,免得因為救援時間太久,而導致心臟心血管功能壞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5-23 新聞.科普好健康
動不動就喘?心肺耐力不足3原因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盡量不去室內密閉場所,厝邊揪我去戶外步道走走,人家王太太爬起步道來臉不紅氣不喘,為什麼我連走一點點坡度的斜坡都會喘得說不出話來?」現代人生活忙碌,但也愈來愈重視戶外休閒,假日闔家步道踏青聊天,既活動筋骨、呼吸新鮮空氣,又能夠聯繫感情,確實是一項很不錯的活動。但是,為什麼有人只要稍微一活動就喘呢?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解決?心肺耐力不足 帶氧力下降就運動生理學來說,稍微活動就喘的原因很簡單,即在身體心肺耐力不足,也就是呼吸及循環系統將氧氣帶到周邊肌肉的能力下降。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肺臟及呼吸系統效率不良,導致氧氣沒法進入體內,原因可能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氣喘、間質性肺病或其他疾病所導致的肺水腫。第二:心臟收縮幫浦血液的能力不佳,導致氧氣順利進入肺泡循環,但卻沒法輸送到全身細胞:原因可能包括冠狀動脈狹窄、心律不整、甚至心衰竭等。第三:全身肌肉的有氧代謝能力下降,導致氧氣雖然輸送到全身肌肉,但肌肉卻沒法好好利用這些氧氣,只能夠進行無氧代謝產生乳酸,造成血液酸化,需要過度換氣才能夠代償這些血液中過多的乳酸。睡覺也喘 建議先看心臟科 生活中,如果發現自己稍微一活動,例如爬一層樓梯就異常的喘,又合併胸悶或胸痛,或晚上睡覺躺下來也感覺很喘,必須坐起來才比較不喘,建議先看心臟內科門診,接受心電圖或心臟超音波檢查。若發現自己異常容易咳嗽,同時合併濃痰或過多呼吸道分泌物,則建議先掛胸腔內科,進行肺功能或X光檢查,確立診斷,以便安排更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肌肉失能、有氧代謝不足 若在心臟內科或胸腔內科都已就診,排除需要立即治療的心肺疾病後,通常容易喘的原因即在於周邊肌肉的失能及有氧代謝能力不足。解決方式可將運動整合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習慣,運動的選擇以對關節衝擊性較小,使用全身大肌群且持續規律收縮的運動優先,譬如游泳、健身車、划船機等,強度在感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可以講話但無法唱歌的程度。每天累積小段時間運動不可一天打漁,三天曬網,建議每天累積小段的時間運動,每段至少10分鐘,加起來全天超過30分鐘,一周至少5天運動,這樣的運動量對身體健康才足夠。持續的運動訓練,需要耐力與毅力,但是對於健康的好處絕對是不言可喻的,讓我們開始為自己訂定每天的運動計畫,一同為自己的健康而努力。
-
2020-05-22 科別.心臟血管
肚子痛竟是血管出問題?醫師:身體這五種症狀該去看血管外科
血管外科在許多人眼中是一個有些“神秘”的地方。事實上,除了心與腦之外的全身血管問題,都有賴於血管外科醫生們的妙手。血管問題幾乎是每個人步入老年後都會面臨的問題,而對一些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來說可能早早就會遭遇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等疾病,但他們往往容易走錯門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張嵐提醒,出現以下五種症狀,應及時去血管外科就診。腿麻、肚子痛 都可能是血管出問題人體內的血管如同縱橫交錯的河流,分佈在身體的每個角落,這條由血管交織而成的網,是一條“生命之河”。“河道”一旦出現阻塞,就會引發血管疾病。血管疾病包括動脈疾病與靜脈疾病兩大類。動脈疾病最常見的是動脈硬化、動脈瘤、頸動脈斑塊、下肢動脈斑塊等;而靜脈疾病則包括靜脈曲張與靜脈血栓。這些疾病在發病之初大都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很容易被當作其他臟器的疾病而誤診。就拿最常見的下肢動脈硬化來說,其最典型的症狀就是走路覺得沒力氣、走不動,很多老年人很容易想到的是腰出了問題,比如腰椎間盤突出或腰椎管狹窄。殊不知,這些症狀也很有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張嵐主任建議,出現以下症狀,別忘了去血管外科查一查是否患有相關疾病:一、腿部發涼、麻木,行走一段距離後就覺得小腿酸脹疼痛,休息片刻後疼痛會緩解。這在臨床上稱為間歇性跛行,有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的初期表現。二、行走距離逐漸縮短,即使在靜息狀態下也會出現足趾和腿部疼痛,足部的傷口經久不愈或形成潰瘍,整日屈膝扶足而坐,足趾發黑、壞疽。這些症狀表示下肢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已經較為嚴重,應該儘快就診。三、進食後經常覺得肚子痛,很多人都覺得是腸胃問題,在做過胃腸鏡之後如果沒有異常,那就有可能是消化道血管狹窄造成的。此時,應該儘快進行CT檢查確診,如果狹窄達到一定程度,可以進行微創介入治療。四、突如其來的胸背部疼痛,整個胸背部有撕裂感。這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症狀,需要立即送急診。主動脈夾層是動脈瘤中最為兇險的情況之一,主動脈內巨大的破口會使血流進入血管兩層之間,隨著血壓的波動隨時有破裂可能,會危及生命。主動脈夾層常常會毫無預警地突然發生在中壯年身上,而急性胸痛、背部有撕裂感等症狀又很容易被誤診為心梗。五、腿部有“青筋”隆起,狀如“蚯蚓”,常伴有皮膚瘙癢、腿部酸脹、沉重,行走乏力等。這是靜脈曲張的典型症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小腿皮膚色素沉著、脂質硬化、甚至皮膚潰爛,經久不愈,俗稱“老爛腳”。血管疾病大都悄無聲息有很多血管疾病在發病之初都悄無聲息,比如頸動脈斑塊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在高血壓病和心臟疾病患者中尤其多見,這種病目前也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頸動脈斑塊幾乎沒有症狀,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在體檢中被發現的。張嵐主任提醒,頸動脈斑塊早期可以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進行干預,也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藥物治療,但如果頸動脈狹窄超過70%以上,就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目前最常見的是微創介入治療。動脈瘤也是一種悄無聲息的血管疾病,它可能會發生在全身的任意動脈,又以腹主動脈較為常見。由於動脈瘤並非實體腫瘤,而是血管的結構向外膨出,因此它不痛也不癢,可一旦突然破裂,也有可能會危及生命。很多病人都是無意中或在體檢時發現腹部的中央搏動性包塊,因此高危人群,如老年人、吸煙者、有動脈硬化性疾病者應該定期進行主動脈及周圍動脈檢查,超聲檢查是最簡單,方便,經濟的檢查方法,有助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愛護血管第一步:管住嘴張嵐主任提醒,愛護血管應從年輕時就開始:首先,要“管住嘴”,少吃不健康的食品。其次,要避免久坐或久站,養成定期運動的好習慣。此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也就是人們俗稱的“三高”與血管疾病關係密切,必須積極治療,長期控制。很多中年人對健康不夠重視,即使查出“三高”也沒有進行規範的治療,同時又存在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承受著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心理壓力,很容易成為動脈硬化等血管疾病的“後備軍”。(來源/轉載自《上觀》)
-
2020-05-21 科別.呼吸胸腔
抽菸乾咳竟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 醫籲:戒菸
22歲男性抽菸多年,每天約1包菸量,因乾咳1個月,體重驟減,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科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建議患者持續追蹤,病理部醫師王瑄指出,此病症約1成患者可能會嚴重破壞肺部導致需移植治療,呼籲抽菸者盡早戒菸。院方指出,這名患者自述已有10年菸齡,因乾咳1個月,雖沒有痰,也無發燒或呼吸困難,但有拉肚子,1個月內體重減了2公斤,經檢查雙側上肺葉有增加浸潤,電腦斷層攝影發現雙側上肺葉的支氣管擴張及肺實質組織被破壞,形成大大小小的空腔囊腫。新竹分病理部醫師王瑄指出,患者經切片病理檢查發現罹患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這種少見的腫瘤可能發生在各種器官,常見的是小孩子的骨頭和皮膚,不會遺傳也不會傳染。王瑄說,肺部的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和抽菸特別有關係,9成以上的病人都有抽菸,常見的症狀是咳嗽、呼吸困難、胸痛等,最重要的治療就是戒菸,臨床上可使用類固醇治療,已建議患者持續追蹤。王瑄指出,大約有1成的患者,可能會嚴重的破壞肺部導致需要移植治療,提醒若有慢性呼吸道症狀,例如咳嗽,即使年紀很輕,還是要就醫找出原因,抽菸是許多癌症及呼吸道疾病的危害因子,也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與內分泌系統疾病及糖尿病也有直接關係,是可怕的健康殺手,呼籲為了健康應及早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05-19 科別.心臟血管
只不過是肩膀痛、背痛?痛到冒冷汗當心這病可能致命
一位男性就診時主訴前幾天開始覺得左側下巴有點麻,當時以為是牙齒的問題,還吃了止牙痛藥,後來開始覺得左側肩膀、左手臂也都麻麻痛痛的,不曉得是什麼原因才來看診。 台南安南醫院家醫科暨預防醫學科主任,蔡忠紘趕快把他轉到急診處置,還好心肌梗塞及時處理,沒有發生憾事。 為什麼心肌梗塞會先以左側下巴痛、左側麻痛表現?蔡忠紘表示,雖然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但是有時候「傳導痛」會比心臟本身的本體痛更明顯。 因為人體上傳「內臟痛」和「皮膚感覺痛」的神經有交會處,而且一般的情況下,皮膚痛的感覺,常會比內臟痛更容易上傳到中樞神經,所以有時候內臟痛初期,身體會感覺到是比較表層皮膚處傳來的疼痛。 這種傳導痛;或是輻射痛、轉移痛,讓人難以察覺,因此常在急診或是家醫科門診時發現這種緊急案例。 心肌梗塞常見的疼痛感是「被勒緊」的壓迫疼痛。很多病人常形容「像是有人用手捏住心臟,壓迫得無法呼吸」。蔡忠紘提醒,心肌梗塞的疼痛經常會輻射痛到頸部甚至背部,如果發生壓迫痛,而且痛到會冒冷汗,絕對不要拖,很可能是心肌梗塞! 一般只要利用心電圖和心肌酵素檢查就可以找出病因,如果未及時就醫,有半數病人可能在發作後一小時內猝死。 除了心肌梗塞會有轉移痛以外,同樣危險的「主動脈剝離」也常會以轉移痛的形式表現。 主動脈剝離,是動脈的內膜破裂,造成血液從內膜處滲漏,會形成一個血管壁薄而隨時可能破裂的假腔。血管內膜剝離時會產生劇烈的撕裂痛,常會從前胸痛到背部,背痛甚至會比胸痛還痛!所以很容易被患者誤會成背部拉傷。 主動脈剝離的發生原因,是因為無法提供心臟足夠的血液,或發生主動脈破裂,致命風險非常高。 另外還有一個要注意的疼痛,如果在喝了大量的酒、吃了大量食物後劇烈嘔吐後發生劇烈胸痛、肩痛或是上腹痛時,千萬要提高警覺,可能有「食道破裂」的危險!喝酒或是吃得太飽引起的劇烈嘔吐,會因為食道快速上升,在食道內產生極大的壓力,很容易發生食道破裂。 過去曾發生有人喝醉後劇烈嘔吐,大喊疼痛後昏迷,但朋友誤以為是醉倒了沒有注意,結果第二天發現朋友已經死亡。因為食道破裂會引起大出血,如果沒有及時緊急處理,死亡率非常高。 蔡忠紘提醒,無論是哪裡痛,如果疼痛感是會讓人冒冷汗、呼吸困難,而且愈來愈痛的類型,就一定要趕快去掛急診比較保險。(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肺炎奪命! 除了咳嗽,還有四個症狀
頻繁的咳嗽或者是輕微的喘息,很多時候都無法及時注意,可能會覺得這是小感冒,或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變化。然而,這些看似尋常的小症狀,往往都是肺部疾病的徵兆。若不提高警覺,最後就會變成嚴重的肺部疾病,其中影響我們最大的疾病,包括肺癌、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肺炎,以及肺結核。了解一些肺部疾病的早期徵兆,可以幫助我們及早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咳嗽,肺炎還有四個症狀◆慢性咳嗽咳嗽是身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它可以幫助呼吸道清除被吸入的煙、塵或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及維持肺臟功能。所謂的「土水師怕抓漏,醫師怕看咳嗽」,這是因為咳嗽的原因很多,從抽菸、感冒,到肺結核、肺炎、肺癌等,甚至胃食道逆流等非呼吸道、肺部相關疾病都有可能,所以不容易診斷,也就不容易醫治。一般人最感到困擾的是「慢性咳嗽」,所謂的「慢性」指的是咳嗽症狀已經超過三個禮拜,而且經過治療仍沒有見效。這是一個重要的早期症狀,預示著你的呼吸系統已經有些問題了,需要特別注意。◆多痰痰是抵抗感染或防禦刺激對肺部損傷的屏障,也是一種警告信號。當有細菌進入肺臟,人體想要與之對抗的話,就是轉化成痰再咳出來,一般來說經常運動、肺活量好的人,就比較容易把痰咳出來,反之,咳不出來時,就很容易積痰,造成肺部發炎。痰液的顏色是評斷肺部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一般痰液呈現白色泡沫狀,就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若帶有黃色可能是細菌性感染所造成;假使痰液中含有血絲,常見於肺結核、肺癌患者。◆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只是因為年紀變大、體力變差?呼吸困難是一種需要比平常更用力,才能吸到空氣的症狀,令人感到十分痛苦。長時間有呼吸困難的狀況,可能就是慢性病的徵兆,例如潛在的心臟、肺部或肥胖疾病。細菌、病毒感染是喘氣、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其中不乏可能致死的肺炎、肺結核,需多加注意!◆胸痛只要一呼吸就會痛?常見胸痛原因有心臟血管、肺臟、腸胃等因素,因此胸痛不只是心臟病的徵兆,也可能與肺部疾病有關。當肺部疾病影響到肋膜就會引起胸痛,甚至會感到呼吸困難,在這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痛感,容易被忽略,因此應留意胸痛症狀,同時可能伴隨咳嗽、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發現自己變得易喘,或是慢性咳嗽三週以上,還開始有胸痛的情形,須趕緊就診。◆胸悶總是覺得胸口悶悶的,但不會疼痛,像是被什麼東西壓住一樣!胸悶可能是心臟造成的問題,但是當肺臟的氧氣量不夠時,也會產生胸悶的現象,如:肺積水、氣胸等情形,因為壓迫到了肺臟而吸不到氧氣,就會感覺胸悶;如果積水量不多或氣胸情況不嚴重,就可能會延遲就醫。以下為容易患病的危險因子或高危險群:˙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抽菸˙空氣汙染˙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癌症等)˙吸入帶有病菌的異物(如:食物、液體等)防疫安心.自救抗病肺炎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率愈高,若沒有好好醫治,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肺衰竭等,不可不慎!(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銀髮族用藥易引腸胃問題 5個生活習慣助預防
常常會聽到銀髮族胃痛、脹氣或是便秘嗎?他們通常會拿出常吃的胃藥或止痛藥來緩解身體不適,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有沒有可能是平時的用藥所引起?藥害救濟基金會整理了銀髮族常用的藥品,讓民眾瞭解可能導致腸胃不適的原因。銀髮族用藥的潛在危險其實,長者腸胃不舒服的原因其實很複雜,除了腸胃功能退化引起的不適,服用藥物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可能會比年輕時候更加明顯。這時候如果沒有經醫生診斷,就自己服用胃藥或止痛藥,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可能會惡化病情。依據國民健康署「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資料顯示,八成以上(87.9%)老人自述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確認的慢性疾病,近五成老人(45.9%)有三項以上的慢性病。相較於健康的民眾,為治療這些慢性疾病使用的藥物,可能來自不同科別的醫師處方,或自行到藥局購買,長者可能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藥害救濟基金會建議,在生理老化的情況下,再加上服用藥物之藥理作用影響,銀髮族要特別注意潛在的危險。精神科用藥、氣喘用藥可能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食道肌肉與括約肌的收縮力會退化鬆弛,而出現胸痛、灼熱感、呼吸疼痛、胃酸逆流…等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除此之外,也可能因為黏膜神經刺激感降低,反而會出現噁心、嘔吐、貧血等症狀。除了生理老化的因素,藥害救濟基金會表示,有些藥物的藥理作用也會讓下食道括約肌放鬆,胃裡的食物或胃酸容易進入食道,增加胃食道逆流的風險,如:鎮靜劑 (如diazepam),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氣喘用藥(如theophylline)…等。因此長者服用藥物期間,若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建議可以與醫師或藥師討論用藥情況,以適時調整,減少因用藥引起的不適。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導致潰瘍機率增加生理老化同時也可能使胃黏膜,對胃酸的阻抗與保護胃壁的功能減退,使得胃炎、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機會增加。長者若因為其他病痛,如關節炎等疾病而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會出現胃黏膜損傷、腸胃道出血和消化道潰瘍的機率更高。尤其長者可能因為身體疼痛或肌肉痠痛,服用此類消炎止痛藥的機會增加,更要特別注意以上的不良反應症狀。多種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導致排便困難另一個銀髮族常見的腸胃問題是排便困難。生理老化使腸胃蠕動減慢,加上身體活動量下降,增加腸內食物滯留的時間,導致水份過度被吸收,容易發生排便不順的情形。若本身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且長期服用降血壓藥(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利尿劑);腸胃問題服用的胃藥(如含鋁製酸劑);治療缺鐵性貧血的鐵劑…等,可能使長者有排便困難的發生率更高;其它用藥,如長時間服用止痛藥(如NSAID)、抗憂鬱用藥(如amitriptyline)、抑制過敏藥(如diphenhydramine)、抗巴金森氏藥(如amantadine)…等,也可能會增加排便困難之困擾。如果長者用藥期間有排便困難的問題,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及適度活動後,卻依舊沒有改善時,建議主動與醫師或藥師討論,降低因長期用藥導致排便困難的風險。銀髮族腸胃問題,注意生活習慣與小心用藥長者腸胃功能衰退、加上複雜用藥可能導致腸胃的不舒服感更加重,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民眾,服用藥物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醫師醫囑及藥師指示,不要自行用藥。若經常出現腸胃不舒服的情形,要儘早到醫院檢查,或與醫師和藥師討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藥害救濟基金會也提醒民眾,減少服藥期間腸胃不適,除聽從專業醫療人員指示外,可以多注意平日的生活習慣:1.餐後兩個小時內避免平躺,降低胃食道逆流的發生機率。2.細嚼慢嚥,減少腸胃負擔。3.進餐規律,定時定量,有助於消化液的分泌。4.減少易脹氣、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較油膩食物、糯米……等。5.適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本文摘自藥害救濟基金會 原文請點此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4-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3項緊急症狀 日厚勞省:居家輕症病患若有須立即就醫
日本厚勞省29日公布「新冠肺炎高緊急性症狀」,提醒居家療養病患及在指定設施隔離民眾,若出現表列症狀,須立即就醫。13項高度緊急症狀包括:外觀部分:●臉色明顯很差●嘴色發紫●和平常模樣不同,看起來很怪呼吸方面:●呼吸急促、氣喘●呼吸困難、胸悶●生活起居較少活動,覺得胸悶●胸痛●無法躺下,不坐著就無法呼吸●呼吸時肩膀大幅抖動●突然(大約2小時內)有哮喘聲意識問題:●反應遲鈍●無法回話●脈搏變快或雜亂
-
2020-04-30 科別.耳鼻喉
食物卡食道會併發肺炎? 醫師告訴你真相
一名70歲陳伯伯,有腦中風病史,兩年前因吞嚥困難就診,當時研判傷及吞嚥神經,但後續伯伯未持續接受吞嚥復健,導致兩年來因此爆瘦20幾公斤,日前因症狀加劇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有一塊杏鮑菇卡在食道,確診為食道弛緩不能症併吸入性肺炎,經緊急夾出後,並透過抗生素治療肺炎,目前暫時以鼻胃管進食。 患者就醫時,經檢查發現X光影像比起前兩年變得更加模糊,且臨床表現與典型中風患者不同,因此安排電腦斷層,並進行胃鏡檢查,發現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導致食道充滿食物殘渣;黃建文主任解釋,其實吞嚥復健最主要不僅能幫助病患提升吞嚥進食能力,透過直接和間接的訓練方式,也能降低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或其他併發症,找到適合的代償進食方式。當發生食道弛緩不能症時,患者會有下食道括約肌持續性收縮、無法放鬆等現象,且會出現漸進式吞嚥困難,並伴隨胸痛、嘔吐、胃酸逆流、營養不良等症狀,發生原因不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指出,在國內每年20萬人約僅有1至2人罹患,但診斷上通常有症狀到確診,平均需要2年時間,使患者常得飽受病痛之苦。 因此,若有吞嚥困難的年長者,除了應儘早找出原因,對症下藥,也因配合醫師囑咐積極治療與復健;黃建文提醒,尤其較年長的患者容易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口咽部的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這時恐會造成吸入性肺炎,一旦拖延治療,就會出現肋膜積水或膿胸等情況,不得輕忽嚴重性。 (圖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吃完藥馬上躺平? 2習慣恐造成食道潰瘍、損傷 
-
2020-04-25 癌症.抗癌新知
「透視」身體揪出癌細胞 非侵入檢查提升治療精準度
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患者容易骨轉移,讓治療更為棘手,許多人擔心電腦斷層 (CT)、核磁共振 (MRI)掃描會有輻射汙染的風險,醫師指出,近幾年來,核醫掃描進步許多,屬非侵入性檢查,對於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效果顯著,準確度高。59歲劉姓男為肺腺癌患者,接受治療一兩年,病情穩定,最近下背痛,以為是筋骨或是肌肉拉傷,至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接受進一步追蹤,抽血發現腫瘤指數CEA異常升高至700多,癌細胞恐已轉移。在醫師建議下,接受核醫骨骼掃描,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骨骼,透過核醫科後續檢查,後續治療及用藥更為精確。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核子醫學科主任張宇捷表示,核醫掃描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先將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經靜脈注射進入人體內,由目標器官或組織攝取及代謝藥物,再以核醫儀器進行造影,經電腦分析處理後即可得到掃描影像。目前最新核醫掃描核為SPECT/CT儀器(引進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儀),張宇捷說,可以執行多種領域的檢查,尤其是心肌灌注掃描、骨骼掃描。張宇捷解釋,當病患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經臨床醫師診查懷疑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時,就能利用核醫心肌灌注掃描進一步的判斷,檢查做法是透過靜脈注射,將鉈-201注射到血管,經冠狀動脈進入心臟肌肉細胞內。 如果冠狀動脈有狹窄或是阻塞,到達心臟肌肉的血流便會大幅減少,此時血液裡的鉈-201追蹤劑無法進入缺乏血液供應的心臟肌肉,藉由判讀心臟肌肉有無缺血,來瞭解心臟功能。至於在癌症治療上,張宇捷指出,核醫骨骼掃描對於偵測乳癌、肺癌、攝護腺癌等癌症患者骨骼轉移有著相當高的敏感性,可以「全身」掃描,偵測癌細胞轉移的部位。將帶有放射性的試劑(如同位素鎝-99m MDP)經由靜脈注射到人體然後照相,癌細胞侵蝕破壞骨組織時,同時刺激周圍的骨骼修復,而修復中的骨骼會吸收較多的磷酸鹽,此時經放射性同位素標定的磷酸鹽,就促使病灶呈現較高的顯影。★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25 科別.消化系統
7飲食習慣都是在折磨你的胃! 防胃食道逆流要改掉
「咖啡加甜點,胃酸酸、火燒心、溢酸水…又讓你胃食道逆流(溢赤酸)了嗎?」這句廣告詞耳熟能詳。根據調查,成人的胃食道逆流盛行率高達20%,換言之,每5位成人之中就有1人受此所苦。胃食道逆流病人這幾年增加很多,過去認為老年人因連接食道與胃的賁門鬆弛,較易發生胃食道逆流,但現在此病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跟進食速度快、常去吃到飽餐廳、愛吃酸食、甜食、辣食或是高油脂食物,加上氣泡、咖啡因飲料等,以及有吸菸、喝酒等習慣,或是吃完宵夜倒頭就睡等因素有關,都會造成胃食道逆流。 而胃食道逆流的不適症狀及併發症很多,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器官的疾病。歸納出常見5部位會發生的胃食道逆流症狀如下:1、腹部:胃酸逆流、常打嗝、腹脹氣、噁心想吐、消化不良。2、食道:經常受到胃酸刺激,食道黏膜易發炎紅腫,嚴重一點會食道糜爛,若長期置之不理,有可能會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3、胸部:胸口灼熱感(火燒心)、胸悶、胸痛、心悸,胸部彷彿有東西卡到壓到的感覺,經常有患者誤以為罹患心血管疾病。4、咽喉:夜晚因為胃酸分泌特別多,胃食道逆流的患者睡覺時,胃酸易逆流刺激喉嚨造成慢性咳嗽、呼吸困難、喉嚨痛、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患者常常習慣性反覆清喉嚨)。嚴重者甚至引發氣喘或肺炎。5、口腔:胃酸逆流至口腔,會溢酸水,也易致口腔酸苦、蛀牙、舌頭潰瘍、口臭。 要預防胃食道逆流,就需要從改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像是不要常常「吃到飽」,很多人愛吃buffet,一吃就要吃得很飽才「夠本」,這樣的飲食習慣對胃很不好,吃太飽容易胃食道逆流、不要吃宵夜、晚餐到睡覺,最好隔2~3小時以上,且少量多餐、不要暴飲暴食。另外,體重過重者要減肥,且不要穿太緊身的衣物;吃完飯,保持站姿或緩慢散步,幫助消化,飯後1小時再平躺,不要吃完東西就躺著;睡覺時,頭部墊高至少15~20公分,也有助於避免胃酸逆流。延伸閱讀: 打嗝也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防症狀加劇4習慣要躲開 食道癌最愛這3樣東西! 除了戒掉,日常還要做這些事預防
-
2020-04-22 科別.心臟血管
金正恩驚傳心血管手術命危! 防心血管老化5種食物要常吃
據CNN報導,美國正在監測有關情報,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接受心血管手術後狀況危急,目前美國政府仍正持續追蹤相關消息。其實,國人10大死因最新統計中,癌症仍然是國人死因榜首,但心血管相關疾病,對於國人的影響,卻也不容小覷。除了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包括「三高」中的高血壓、糖尿病,甚至是腎臟疾病,都是息息相關的;該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可以吃哪些食物來保養心血管呢?1、納豆:號稱全球最長壽的日本人,食用納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日本富崎醫科大學被稱為「納豆之父」的須見洋行教授,就發現納豆食品含高濃度的血栓溶解成分,就是納豆當中的納豆激酶。營養師鄭淳蔚也指出,納豆含大量抗氧化物質異黃酮和維生素E,研究顯示納豆中的納豆激酶能夠幫助血壓平穩、溶解血栓,並建議成人每天食用2000FU以上,有心血管問題的人,每日則建議4000FU左右,達到保健目的。 2、紅麴: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紅麴「性甘、溫、無毒」,具有消食活血、健脾暖胃。鄭淳蔚指出,日本學者發現紅麴的天然有益成分monacolin K具有抑制「HMG-CoA還原酶」作用,可幫助促進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酯的濃度。 3、葡萄籽:抗氧化作用在減少自由基對人體的破壞,能間接降低血管發炎,進而減少斑塊產生的破壞,而具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葡萄籽中富含的原花青素,是至今為止所發現最強、最有效的抗氧化劑,其抗氧化能力約為維生素E的50倍、維生素C的20倍,其可增加人體抗過敏、減少皮膚受損機率、防治心血管疾病及免疫力低下、保護血管壁不受損傷,進而減少中風的危險。 4、銀杏:俗稱「白果」,屬於乾果類,《本草綱目》記載:「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銀杏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核黃素、胡蘿蔔素等成分,可以加強心腦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並改善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壓等症狀。不過,適量攝取銀杏果有益,過多則有害,故不建議大量食用,也不宜生食。 5、輔酵素Q10:輔酵素Q10別名「維生素Q」,1957年由美國威斯康辛大學Dr. Frederick Crane博士從牛心臟中分離出來,而後用於心臟病的治療,在人類重要器官中如心臟、肝臟、腎臟等的含量非常高。但是文獻指出,Q10從20歲以後,就快速自人體中消耗,因此,年紀愈大的人愈需要補充。 延伸閱讀: 胸痛攸關生死! 心內科醫師直指這種痛法最致命 防中風、降心臟病風險 5種清血管食物現在起要常吃
-
2020-04-16 科別.心臟血管
胸痛攸關生死! 心內科醫師:這種痛法最致命
有一種胸痛,是突然來襲,如瞬間撕裂傷般劇烈疼痛,且患者會從前胸瞬間痛到後背,不少時候一發生,根本來不及反應時就往生了,可說是心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急症。亞東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吳彥雯表示,在運動時、突然情緒爆發壓力來臨時,或者天氣急遽變化時,若患者冠狀動脈血管就狹窄或阻塞,在這些狀況下,氧氣可能就無法順利供應到心臟以及身體其他器官,因此出現感覺吸不到空氣、氣促、胸痛或胸口的緊縮感、噁心、冒冷汗等,就是一般所稱的「心絞痛」。所謂的穩定性心絞痛,指的是每當運動到某個耐受點後就會覺得不舒服,但血管狹窄達50%時,運動時不見得會出現症狀,不過隨著血管阻塞愈來愈嚴重,患者可能會發現原本爬到5樓才會感覺胸悶、胸痛不舒服,過了一段時間,只爬到3、4樓就開始不舒服了,這就代表冠狀動脈狹窄日趨嚴重。許多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肥胖者,或是有家族病史者,剛開始可能沒什麼症狀,或是只在很激烈運動時出現輕微胸口不適時,常不以為意,等到症狀日趨嚴重,血管狹窄超過70%以上,可能就需要做心導管,甚至放支架了。 此外,急性心肌梗塞則指的是冠狀動脈血管突然之間完全阻塞,血液完全無法運送供應心肌氧氣,這時候若沒有及時就醫、盡速用藥物或支架打通血管,根本來不及救命。 很多人搞不清楚心絞痛到底是什麼?一般而言,胸悶的感覺就像是一顆大石頭壓在胸口,不是針在扎的那種「痛」;患者常常無法精準定位究竟是「哪裡痛」。吳彥雯說,有時候除了胸口部位,因為神經分布的關係,還可能會出現牽引痛,讓患者覺得好像還伴隨有肩膀痛、下巴痛、甚至連牙齒都會痛;其實經過醫師仔細檢查才發現,這些沒來由的各式疼痛,其實都是心臟缺氧引起的。 還有一種胸痛,是突然來襲,如瞬間撕裂傷般劇烈疼痛,且患者會從前胸瞬間痛到後背;曾有患者形容,彷彿斧頭劈在身上一樣,這恐怕須懷疑是主動脈剝離。主動脈剝離是非常危險的,不少時候一發生,根本來不及反應時就往生了,可說是心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急症;當天氣突然變冷、血管劇烈收縮時,特別容易發作,高血壓患者要特別小心。 若要強身護心,其實無需進行過度劇烈的運動。吳彥雯提醒,有很多運動員長期、大量的過度運動,看似身體很強健,但其實長期下來,對心臟未必是件好事,適量就好了;最重要的還是平時飲食要清淡,避免重油、重鹹,同時要拒絕三高與過胖,且盡快戒掉抽菸的壞習慣,才能遠離可怕的心血管疾病。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
2020-04-07 科別.心臟血管
要避免中風找上門 先認識心房顫動
您可能沒聽過「心房顫動」,但你一定聽過中風!要避免中風找上門,就得了解這個在銀髮族裡發生率極高的疾病 – 心房顫動。心臟是我們體內的幫浦,總是規則地跳動著,推動血液前進到身體各處器官。心房顫動代表心臟失去原本的節律,變為快速不正常跳動,雖然患者可能不自覺,但久了就會帶來其他嚴重併發症。心房顫動很常見。平均一百人裡大約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然而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率持續升高。到了六十五歲時,每二十個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八十歲的話,每十人就有一人患有心房顫動。心臟有四個腔室與各大血管相連,正常狀況下,以每分鐘六十次到九十次的頻率規律的跳動。每次心跳由心房啟動,再傳訊息到心室,引發心室收縮。萬一罹患心房顫動,帶動心臟收縮的訊息異常,心房會紊亂快速地收縮,無法有效推動血液。當心房收縮不規律,血液可能會淤積成血塊,血塊剝落後就隨著血流在血管裡流動。 當血塊被血流推進到變細的血管分支處時,血流就會被阻塞住,組織就接收不到血流,缺氧壞死,這就是中風。因此,導致心房顫動患者死亡或重病的最大因素就是腦中風及全身性血管阻塞。只要心房顫動形成血塊之後,血塊隨血液四處流動,就會造成大問題,流到哪裡塞住哪裡,塞到腦部就形成腦中風,也會引發腎臟中風、腸中風、及腿中風。除了老化之外,罹患高血壓、體型肥胖、飲酒過量、或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等代謝異常疾病的人都會更容易罹患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時會讓心臟無法有效工作,全身各處得不到足夠的血液量,患者就會感到心悸、虛弱、暈眩、胸痛等不適。要診斷心房顫動,通常都是用心電圖及心律紀錄器輔助診斷。萬一確診心房顫動,治療會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控制心跳速度或重整心臟節律,這方面可從藥物或電擊著手。另一個方面是要預防血栓血塊形成,這時就要服用抗凝血劑。服用抗凝血劑時,患者務必注意要按時服藥,若醫師有交代要有藥物、食物的禁忌就要確實遵守。服用部分抗凝血劑需要抽血檢查以調整藥物劑量,若有異常出血,像是血便、血尿、或流血不止等情形就要回診檢查。遵照醫師指示服用治療心房顫動的藥物,降低中風危險!原文:
-
2020-04-02 科別.心臟血管
你的心臟健康嗎?醫師教你8項方式檢查有無隱藏毛病
日前藝人劉真驚傳不治離世,享年44歲,其當時入院治療主要是因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這個消息除讓外界對於劉真感到相當不捨之外,最令大多數人驚訝的是為何看似健康又有舞蹈習慣的她竟有心臟健康上的問題?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以此例來說,主動脈狹窄就是屬於瓣膜性心臟病,常見於老年人與老化相關,隨著年齡增長瓣膜老化出現鈣化;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與先天瓣膜異常有關。以心臟的結構來看,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部分,其中以左心室最重要,擔負了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各部位的主要功能;主動脈瓣是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若瓣膜口狹窄就會引起心臟負荷增高,長時間下來就會造成心臟衰竭。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若達到第四級的時候平均五年存活率只剩下50%,死亡率比癌症還高。美國心臟協會將心臟衰竭分成四個階段:根據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心臟疾病」仍居榜上排名第二位,奪去21,569條寶貴的性命。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狹心症及心肌梗塞)、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疾病發作會影響心臟運輸血液功能,嚴重時還會有猝死的可能。若身體出現異常疲倦、胸口有壓迫感、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或急促、心悸、不明原因暈厥等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當心是否是心臟出了毛病。蔡聰聰提供8項常見檢查方式可用來檢視心臟的健康狀態:1、理學檢查:藉由聽診依照受檢者心跳是否正常或是否有雜音,判斷是否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瓣膜性心臟病等問題。2、胸部X光:檢查患者心臟的情形,看心臟是否變大等。3、心電圖:可以發現左心房以及左心室肥大,可搭配其他診斷方式增加準確度。4、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看出心臟結構、瓣膜的厚度、鬆弛以及脫垂的程度,二尖瓣閉鎖不全的嚴重度,評估左心室肌肉的收縮功能以及心房心室是否擴大、心臟幫浦功能是否正常等。5、運動心電圖:藉由受檢者在運動負荷增加時,觀測心電圖、心跳速度以及血壓之變化,了解心肌缺氧和心律不整的狀態,可做為評估心肌梗塞的預後。6、心臟電腦斷層(CT):利用超高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可有效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評估冠狀動脈的鈣化班塊狹窄程度。7、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需施打顯影劑再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的影像可得到良好的動脈顯影,可偵測動脈瘤、動脈 剝離、動脈硬化、狹窄和栓塞等疾病。特別是針對有三高問題或有冠狀動脈阻塞嚴重的族群,可能本人還未有明顯不適症狀,但可藉由檢測影像清楚觀看到心血管阻塞的嚴重程度。8、心臟磁振造影檢查(MRI):磁振造影檢測不需注射顯彰劑及零輻射影響是一種對人體安全又精準的檢查方式。利用磁振造影檢測可針對心臟肌肉及瓣膜做分析,還可測量心臟大小及精準計算心臟的收縮力,對於心臟組織測量較優於超音波檢測。延伸閱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4-02 橘世代.健康橘
一活動就喘?小心「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
人步入中年後,千萬要提防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找上你,台東馬偕醫院心臟外科醫師李應羣說,民眾若有胸悶、胸痛、頭暈、昏倒及稍一活動就喘,最好即時就診,以免延誤,因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導致猝死的機率高。人自出生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所有器官就如同新出廠的機器零件不斷運轉而磨損,心臟跳久也是會壞的。李應羣說,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成因有先天、後天,先天是胎兒發育期間就有缺損,正常心臟主動脈瓣膜有3片,有人先天只有2片;後天則是心臟退化,人年紀一大,瓣膜組織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因而造成瓣膜開啟與閉合不完全,血液無法正常流通。李應羣說,一般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70歲上下民眾,「零件耗損」,但也有50至60歲退化的,至於50歲以下發病的,則屬先天性缺陷導致。他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有三大病癥,一胸悶、胸痛;二頭暈、昏頭;三會喘,活動力變差,如經常性發生上述三種症狀,應儘速就醫。一般從聽診聽到有心雜音或心臟超音波就能診斷是否為主動脈瓣膜狹窄。他說,主動脈瓣膜狹窄造成的傷害很嚴重,醫界以「532」來解釋主動脈瓣膜狹窄的危險性,如活動、運動時會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稍微活動就易喘,則只剩3年;若有頭暈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李應羣說,主動脈瓣膜狹窄若屬輕、中度可藉藥物控制,一旦達到重度就只剩開刀手術一途,手術分為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及傳統開胸手術。在開刀手術前,應避免從事高張力、高耗氧的劇烈運動如鐵人三項、有氧舞蹈等,避免猝死。他指出,主動脈瓣膜可分機械性瓣膜及生物性組織瓣膜,機械性瓣膜可以用一輩子,缺點是患者須長期使用抗凝血劑;生物性組織瓣膜,患者不必服用抗凝血劑,國內依健保或自費不同,生物性組織瓣膜使用年限為15年(健保)至20年(自費)。李應羣表示,患者經手術置換心臟瓣膜後,就能恢復病前的正常生活,可跑可跳,但置換生物性組織瓣膜,就跟汽車更換零件一樣,時間到了還是會壞,還是會再發生心臟主動脈瓣膜狹窄;至於患者平常的保健,在飲食方面則宜少油少鹽少糖,其他沒有太大限制。【關於更多「健康橘」嚴選好文↘↘↘】。清明吃春捲引血糖飆! 醫師:遵守5招顧健康。如何吃蛋膽固醇不飆升?靠1杯鹽水,分辨蛋鮮不鮮。123慢鬆呼吸操 讓身體自癒,緩解感冒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4-01 科別.腦部.神經
腦動脈瘤半數搶救前死亡!揭4個身體不定時炸彈因子
62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3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1.8公分的「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徐賢達醫師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與其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術後狀況良好且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5%,好發於40至70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徐賢達說明,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而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則在術後24-48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在手術後,因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目前腦動脈瘤主要治療方式為「開顱夾閉手術」及「經血管內栓塞手術」兩種。徐賢達表示,開顱夾閉手術須移除頭蓋骨,以鈦合金動脈瘤夾夾住動脈瘤根部,防堵血流進入動脈瘤,避免再次破裂,屬於精密手術,手術成功後復發率幾近於零,適用於前交通動脈瘤、中大腦動脈瘤及後交通動脈瘤等。而栓塞手術則是從鼠蹊部穿刺動脈,置入導管至動脈瘤處,以白金線圈填塞動脈瘤腔的方式治療,手術困難度相對低,但存在與動脈瘤大小成正比的復發率,適用於基底動脈瘤及高齡患者。徐賢達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者,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另外,腦動脈瘤生長過程無明顯症狀,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定期做腦血管健檢,及早揪出潛在腦動脈瘤;若日常中出現不明原因的噁心、嘔吐、視力突然改變等,務必前往就醫。延伸閱讀: 從前胸痛到後背別大意! 當心是體內這顆不定時炸彈爆了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
2020-03-30 癌症.肺癌
持續咳2週沒好,就醫驚罹肺腺癌!原因竟出在同住家人身上
50歲李媽媽為家庭主婦,因丈夫、兒子都是老菸槍,每天被迫吸二手菸,日前因持續咳嗽兩週就醫,醫師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有一處約0.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所幸早期發現,透過微創手術治療後並未擴散,切片檢查也確診為肺腺癌第一期,全家因此決定戒菸,保護彼此健康。 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位居十大死因之首已37年,最近10年肺癌更高居癌症死亡率之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表示,早期肺腺癌沒有症狀,等到出現持續性咳嗽、咳血、胸悶或胸痛、呼吸喘、吞嚥困難、體重下降、極度疲倦等症狀時,通常已是肺腺癌第三至第四期,此時多半無法透過手術治療,故早期發現對肺腺癌治療相當重要。 國內臨床患者中,以非吸菸者居多,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所幸除了新藥物的出現外,「低劑量電腦斷層」(Low-Dose CT)也可協助偵測早期不易發現的肺腺癌,成為檢測癌症的利器。  劉柏毅說明,「低劑量電腦斷層」的輻射劑量約為傳統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劑量的六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而在偵測肺部小結節功能上,不遜於傳統電腦斷層檢查,且因目的為篩檢肺部小結節,對於胸廓等軟組織成像的要求並不嚴格,所以無須注射顯影劑,即便腎功能不佳的患者也能執行檢查。 要長保肺部健康,除遠離危險因子,劉柏毅建議,年紀大於55歲,每天抽一包菸,菸齡達10年、有肺癌家族史、肺結核及肺纖維化者,發現肺癌機率較一般人高,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期處於二手菸環境及居住於空氣品質不佳的環境、暴露在油煙環境下、職業暴露(如礦坑工作者或長期石綿暴露者)等,都是肺癌高危險群,建議每一至兩年做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篩檢。 延伸閱讀: 肺癌元凶藏廚房! 煮飯時3個NG習慣要改掉 肺癌、普通感冒咳嗽有差別! 咳超過「這天數」別再拖
-
2020-03-24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等不到換心病逝 為何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會致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2月初,因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中心跳停止,並緊急以葉克膜搶救,2周後撤除改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隨即又有消息指出驚傳腦出血開顱搶救,日前劉真的老公藝人辛隆也透過個人臉書,為妻子集氣,盼愛妻能渡過難關,他們4歲的寶貝女兒霓霓,十分想念媽媽,希望媽媽可以趕快好起來,帶她去上學。不過,今日傳出她在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症狀與心血管狹窄差不多,但造成的傷害卻更嚴重。一般來說,醫界慣以「532」來解釋其危險性,如果活動運動時感到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如果加上易喘,則只剩3年;要是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造成瓣膜狹窄的原因以老化為主,年紀一大,瓣膜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還可能黏合在一起。瓣膜打開時的範圍變小,能通過的血流也變少。血流無法正常流通,就容易引發低血壓、心律不整。至於年輕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以先天異常居多,正常的主動脈瓣膜有3片瓣葉,但有人先天主動脈瓣膜的瓣葉就只有2片,因為結構異常,耗損速度快,容易發生鈣化硬化。治療方面,如果年紀在80歲以下,通常建議以外科手術置換心臟瓣膜,來源包括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前者使用年限約10年,後者則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要確診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難,王宗道解釋,可藉由聽心音得知。如果心臟在收縮時出現雜音,就可能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因為瓣膜關不緊,血流通過時就會有雜音,確診後務必積極治療。王宗道提醒民眾,如果運動時常覺胸痛、胸悶,或是爬樓梯時容易喘不過氣,甚至有時突然暈倒,就應該及早至心臟內科就診,確定病因後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要是嚴重則須考慮開刀。(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常覺得呼吸急促、頭重腳輕?可能是心臟瓣膜異常了 裝心室輔助器等換心續命! 心臟外科醫曝3大使用時機 
-
2020-03-23 科別.腦部.神經
劉真來不及換心病逝!裝心室輔助器卻提高腦出血風險,認識最嚴重的急性腦血管病
【03/23編按:即時新聞更新,國標舞女王劉真,於上月進行主動脈狹窄置換瓣膜手術,因心臟功能不佳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之後換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卻仍於22日晚上病逝,享年44歲。】認識腦出血(腦溢血)自發性腦出血指的是非外力、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腦溢血又稱腦出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除了劉真因為避免血栓形成而搭配使用抗凝血劑,造成腦出險狀況,一般而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而血管病變又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密切相關。腦出血症狀患者常常會因情緒激動、費勁用力時突然發病,表現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若是小範圍的腦出血,通常人體會自行吸收,但若範圍太大或發生的部位不佳,就會需要開顱。常見的腦出血手術有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等等。嚴重腦出血會怎樣?由於蔣永孝醫師並不清楚劉真老師的實際病情,僅以醫學專業做原則性的說明,他表示腦是一個封閉空間,若無法清除出血部位的血塊,腦內就會像壓力鍋,腦壓越來越大,最終造成腦功能的損傷,甚至完全喪失功能。44歲的國標女王劉真,近日因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問題進行心臟手術,2月19日傳出手術過程有突發狀況,心跳一度停止,裝上葉克膜。目前,劉真仍在台北榮總加護病房,經紀人也對外呼籲,希望大家一起幫劉真老師集氣加油。當媽媽的心情2018年劉真因宣傳公益活動,接受媽媽經的專訪,當時女兒年僅兩歲,她還算是新手媽媽,氣色紅潤的推廣大家一起來做瑜珈。受訪時劉真提到,當媽媽之後最快樂的事情,就是可以跟自己的女兒分享任何事;她認為當媽媽其實並不辛苦,但是會無時無刻擔心自己的孩子,「這是真的,什麼事都擔心。」劉真坦承自己在當媽媽之前,是很重視自我實現的人,「我覺得我很做自己,有什麼夢想或是想做的事,我幾乎就會去做,沒有什麼顧忌。」但是,有了女兒之後,她不再無所顧忌,凡事更加小心翼翼,她表示為了寶寶,媽媽要一直很健康,才能夠好好照顧孩子,「像我以前是不會去打流感疫苗的人,但是有了寶寶之後,寶寶打我自己也會打,因為就會覺得自己的健康很重要。」那時,她也謝謝老公辛龍,一直很包容,讓她能做自己,還提到很感謝自己的爸爸媽媽一直以來給予很多的愛,「我也希望我自己能帶著這麼多的愛去傳給我的小孩。」網友紛紛留言替劉真老師加油打氣,希望她為了寶貝女兒趕緊甦醒,平安康復。此外,劉真的病況曝光,也掀起大眾對「主動脈狹窄」的警覺心,為什麼主動脈瓣膜狹窄會帶來生命危險?葉克膜是什麼?什麼是主動脈狹窄?人體的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是其中之一。若瓣膜狹窄、變厚變硬,無法完全開啟,通過的血流量變少,心臟就必須更用力,才能讓血液通過狹窄的瓣膜開口,長久下來引發心臟衰竭。主動脈狹窄有哪些症狀?通常會出現喘不過氣、呼吸困難、胸痛、心律不整、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狀。一般來說,主動脈瓣膜狹窄多為先天性疾病,假如會影響生活品質,無法以藥物改善,就需要動手術,手術又會依照個人身體與病況不同,分為傳統開胸手術,微創手術及導管放置支架瓣膜手術等。另外,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一旦出現心絞痛、暈厥、心衰竭等症狀,僅使用藥物治療,不接受瓣膜置換術的話,1年死亡率高達50%,5年存活率幾乎為零。葉克膜是什麼?根據林志群律師粉專,專家指出,葉克膜是一種醫療急救設備,用在病患離開手術室之後,維持心肺功能的心肺支持機器,只能拿來暫時替代心臟功能,不能拿來治療疾病。坊間新聞寫「劉真動心臟手術,裝葉克膜搶救中」的說法可能有一點謬誤。正常狀況下,人體推動體內循環的沯浦是心臟,但是人在動心臟手術時,心臟無法持續跳動,要先停下來,這時候就需要「體外循環機」讓身體進行血液循環,提供身體器官必要的養分。不過,體外循環機是手術過程中使用的,使用葉克膜的時間,則是按照病患心肺功能維持的所需時間而定。根據華人健康網訪問心臟權威名醫,葉克膜並不是無限期的裝下去,一般最多使用2、3週,不過,也有例外超過100多天的案例。根據鏡週刊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劉真和辛龍夫妻倆其實一直有生一個兒子的想法,但是醫師評估劉真的心臟狀況,擔心她的身體難以負荷生二胎的風險,因此她才會選在日前低調入院開刀。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跟著胸腔科醫師這樣做!只要四招 抗疫提升免疫力
隨著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許多人開始注重口罩、及酒精洗手的習慣,也很關心要如何提升免疫力。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周百謙主任指出,免疫力其實是個不容易定義的名詞,很多因素都可能使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下降。除了維持規律的生活以及運動習慣外,環境品質的改善更是不可或缺!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引起大眾對於群聚感染的恐慌,因此待在室內、家中的時間比平常更多。影響到病毒對身體影響的因素很多,這部分包含內在免疫力,也就是由淋巴球等免疫細胞所構築的防線;此外就是結構性免疫力,氣道結構有問題時會造成病毒的停留時間延長,造成入侵肺部的機率增加;但最常被忽略的是環境免疫力,所指的是由於環境未能有效調節,造成氣道反覆發炎,引起呼吸道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要有效面對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威脅,以上三大因素,缺一不可。我們常常認為家中的空氣十分潔淨,其實不然,室內空氣中其實充滿各式汙染物,若不注意,忽略了環境免疫力的調控關鍵,室內環境對健康的威脅恐更勝室外。除了病毒和細菌,懸浮微粒、VOCs(化學揮發物)等有害污染物更會在無形中進入我們的氣管、肺部,進而破壞呼吸道黏膜,甚至影響到免疫系統。不僅容易增加病毒及相關病原體侵入的風險,更增加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甚至癌症都有可能找上門。因此,提升環境免疫力,不僅可以改善體內免疫相關微環境,更能維護健康保護力。 不只病毒威脅,PM2.5、甲醛等才是埋伏在家中的「隱形殺手」廣義的空氣汙染包括戶外空氣污染和室內空氣污染。戶外空氣污染較容易被量測,因此受到重視。不過對大多人來說,一天有近90%的時間其實都待在室內,室內空氣污染對大家的影響,其實比想像中更嚴重。周百謙醫師解釋道,空氣污染包含細懸浮微粒、有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生物性污染物等。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日常生活中其實無所不在,但大家往往不知道或輕忽揮發性有機物的危害。就室外來說,VOC的主要來源是燃燒燃料和交通運輸所產生。而室內產生VOC的來源,除了吸菸、烹調等燃燒行為外,已被WHO證實為一級致癌物的甲醛(也屬VOC一類),會從居家使用的裝潢隔板、家具、黏著劑,甚至新買的衣物當中釋放,且可持續釋放3-15年。隨著吸進的甲醛越多,對於呼吸道刺激症狀會愈趨嚴重。其他的揮發性有機物也會透過日常的生活行為產生,從打掃使用的清潔劑、芳香劑,或角落噴灑的殺蟲劑,到香水、香氛蠟燭等都會釋放有害的污染源。這些汙染源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增加室內空氣污染風險、持續累積的結果更造成環境健康品質下降。而懸浮微粒則涵蓋非常廣,不同的粒子大小會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會隨著空氣流動,或者是附著在頭髮、衣物上而帶入室內。不同地區的細懸浮微粒,可能因化學特性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身體影響。綜觀而言,PM10因粒子較大,會被鼻腔捕捉,但一般常提到的PM2.5,粒子非常小會進入到肺泡,進而影響呼吸道的健康。其餘像是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有毒氣體,以及像是寵物的毛髮、寢具中的塵蟎、牆壁及夾板中的黴菌等生物污染,皆會隨著不同特性,引發人體過敏、呼吸道慢性發炎等健康問題。室內空污不只引發呼吸道疾病,甲醛、黴菌更恐降低人體免疫力周百謙醫師表示,空氣污染已被證明會造成表皮細胞的缺損,降低身體對於病毒第一線的免疫防禦能力,使得病原更容易攻擊受損細胞使身體更難抵禦疾病的攻擊。像是上述提到的甲醛,一般濃度超過0.1ppm時,即會傷害眼睛與黏膜細胞。長期吸入PM2.5、甲醛等污染物,隨著組織累積的濃度愈高愈可能導致失智、細胞損傷、血液凝結功能等異常,甚至多種癌症。而台灣高溫潮濕的氣候,更是黴菌和塵蟎孳生的最佳環境。除了容易引起過敏、皮膚炎等問題外,台中榮總研究發現,在台灣某些黴菌高盛行率的區域,民眾會有肺部浸潤的狀況。此現象會使人體降低身體對細菌、病毒的防禦力,更容易使呼吸道、肺部受到外在病原體的感染。醫師分享四招 提升環境免疫力: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空氣汙染源、維持適當溫度與濕度很多人以為只要緊閉門窗就能避免戶外空氣污染進入室內,其實細懸浮微粒的粒子很小,可以經由縫隙進入室內,而從外面回到家裡,其實身上與隨身衣物常常都會攜帶懸浮微粒的室外。而且剛剛上述也有提及,不只戶外,室內其實也存在各式各樣從生活產生中的污染源。建議家中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初步過濾室內空氣,維護環境的空氣品質。空氣清淨機簡單分成兩大類,主動式和被動式。被動式淨化是透過風壓將空氣送入空氣清淨機,藉由各式濾心去除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物(VOCs)、有毒氣體等。主動式淨化是將淨化離子釋放到空氣中達到淨化效果。周醫師也分享,因家具、裝潢中的甲醛可持續釋放數月至數年,在購買時可注意是否有分解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功能,將室內空氣污染降到最低。在使用空氣清淨機時,其實也可以注意風向的設定,如果能夠藉由有效的風向與風量調整,在室內營造有效的循環風環境,營造徐徐微風的感覺,相信可以降低細懸浮微粒停駐的問題,更可以改善過敏問題,甚至睡眠效率不佳的問題。要下降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在日常生活的習慣上也需特別注意,家中烹飪、燃燒線香,或使用清潔用品時,務必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也盡量在密閉空間避免使用香水、指甲油、髮膠、蠟燭等會產生揮發性有機物的汙染源。減少污染物滯留於室內。除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外,周百謙醫師解釋道,室內的溫度、濕度也會使生物性汙染物增加,因為高濕度、高溫度是微生物孳生的關鍵。如果能把室內的溫度、濕度控制好,讓呼吸道黏膜不會因為反覆面對外界過敏原及致病原,造成過度負擔而受損,免疫力維持的結果,將建立有效防線,除了能夠讓病原體生長減緩,更能夠降低表皮細胞缺損問題。溫度的設定也和氣道的健康息息相關。正常的氣管溫度接近中心體溫,約為37度,濕度則為100%。透過鼻腔的加溫加濕,可以降低氣管發炎。為了要降低鼻腔與氣管的負擔,建議室內溫度建議依照室外的氣溫來調整,降低內外溫差。譬如戶外氣溫攝氏30幾度時,室內空調可設在攝氏28度;如果室外冬天戶外攝氏10-15度,建議室內設定在20-22度左右,讓身體去適應環境,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如果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增加鼻腔跟上咽呼吸道的負擔,甚至也有文獻指出,溫度低時會加重腦部失能風險,可能與失智有關。而室內濕度的部分,建議可以維持在50%-60%左右,減少濕度過高時所導致的塵蹣與微生物生長,但也不能設定過低,將讓口鼻變得乾燥,導致黏膜受損,這些也都可能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建議可在每天起床的時候,感受室內的空氣環境是否合適。如果經常鼻塞、口乾舌燥,胸悶胸痛,就需要好好檢視空氣的品質,創造一個空氣流動,適當溫控,有效過濾的循環性環境,提升環境免疫力,也可提升家人對於空氣汙染及病菌的抵抗力。全民戰「疫」時期 維持良好免疫力,請你這樣做!周百謙醫師提醒,想要維持良好免疫力,在飲食上務必營養均衡,不要刻意集中吃某種食物,蛋白質、胺基酸、脂質、醣類、礦物質、維生素都必須兼顧,降低系統性發炎,維護代謝平衡,身體各個系統才能發揮正常的功能。同時要有規律的作息以及運動習慣,並且全面控制室內空氣品質,才可以從裡到外,有效提升免疫力!原文:全民戰「疫」!提升環境免疫力 捍衛健康防護力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20-03-17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持續等換心 醫師解釋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為何致命
國標舞女王劉真今年2月初,因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過程中心跳停止,並緊急以葉克膜搶救,2周後撤除改裝心室輔助器等待換心,隨即又有消息指出驚傳腦出血開顱搶救,目前已經過了1個多月的間。劉真的老公藝人辛隆,也透過個人臉書,為妻子集氣,盼愛妻能渡過難關。她們4歲的寶貝女兒霓霓,十分想念媽媽,希望媽媽可以趕快好起來,帶她去上學。台大心臟內科教授王宗道指出,主動脈瓣膜狹窄異常症狀與心血管狹窄差不多,但造成的傷害卻更嚴重。一般來說,醫界慣以「532」來解釋其危險性,如果活動運動時感到胸悶、胸痛,存活期約剩5年;如果加上易喘,則只剩3年;要是又曾暈倒,平均只剩2年壽命。造成瓣膜狹窄的原因以老化為主,年紀一大,瓣膜會逐漸鈣化或變厚變硬,還可能黏合在一起。瓣膜打開時的範圍變小,能通過的血流也變少。血流無法正常流通,就容易引發低血壓、心律不整。至於年輕的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以先天異常居多,正常的主動脈瓣膜有3片瓣葉,但有人先天主動脈瓣膜的瓣葉就只有2片,因為結構異常,耗損速度快,容易發生鈣化硬化。治療方面,如果年紀在80歲以下,通常建議以外科手術置換心臟瓣膜,來源包括來自牛、豬組職的生物瓣膜或金屬製成的人工瓣膜,前者使用年限約10年,後者則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避免血栓。要確診主動脈瓣膜狹窄並不難,王宗道解釋,可藉由聽心音得知。如果心臟在收縮時出現雜音,就可能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因為瓣膜關不緊,血流通過時就會有雜音,確診後務必積極治療。王宗道提醒民眾,如果運動時常覺胸痛、胸悶,或是爬樓梯時容易喘不過氣,甚至有時突然暈倒,就應該及早至心臟內科就診,確定病因後如果病情較輕,可以透過藥物控制,要是嚴重則須考慮開刀。★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3-15 科別.心臟血管
劉真持續等換心!心臟外科醫:心室輔助器3大使用時機,用久併發症多
近日有台灣知名女藝人劉真因患有心臟主動脈狹窄,於大醫院進行手術,過程一度危險,故緊急裝上葉克膜搶救,逾半月後拆除葉克膜改裝「心室輔助器」,即俗稱的「人工心臟」,以等待心臟移植的機會。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諶大中主任說明,「葉克膜」是緊急時用來給予病患心肺功能支持,待病患肺臟功能恢復,只需心臟功能的輔助時,就可以考慮卸下葉克膜改裝「心室輔助器」;若從「葉克膜」換裝「心室輔助器」,表示其肺臟功能已可正常運作。諶大中表示,「心室輔助器」可支撐心臟大部分的輸出功能,通常用於三種情況:1、心臟功能不佳或心臟手術後的病人,協助其心臟功能的復原或改善。2、為需要換心的病人在等待移植期間提供心臟功能的支持。3、罹患末期心臟衰竭但不適合心臟移植的病人,長期裝置心室輔助器維生。另外,心室輔助器可分為「短效型」與「長效型」兩種。「短效型心室輔助器」是將機器放在體外,需插電連接,術後患者可以下床但不能出院,建議使用時間是一個月左右,只要是符合政府心臟移植手術施行資格的醫院跟醫師診斷需要即可使用,有健保給付,不需自費。「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則是全植入式,機器安裝在體內,術後病患需將電池背在身上,並有一條導線用以連接充電,可以出院恢復正常生活,使用時間可從數個月到數年不等;國外曾有病人安裝後存活超過十年的例子。而在健保給付方面,「長效型」的評估條件嚴格,未通過健保審查者,需自付500多萬元的高額費用。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短效型」或「長效型」心室輔助器,都有產生併發症的風險。諶大中強調,由於血液透過機器管路循環,容易形成血栓、溶血等血液問題,或因血流型態改變造成腸胃道出血,也可能因裝置引發感染,同時還需注意裝置的正常操作及維護,以免因為機器失效而意外喪生。延伸閱讀: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 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
-
2020-03-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病不只會胸痛!醫師:身體3部位會痛也是警訊
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因捧胸蹙眉被現代醫學解讀為疑似有心絞痛症狀;現代也有不少民眾有胸痛的症狀,大多直覺是心臟問題。實際上,若有胸悶痛的感覺,除了心臟本身的疾病外,還有包括胸腔疾病、消化系統問題,細究之下,雖然疼痛的範圍在於胸部,但不同的疾病產生的痛感及確切位置仍有相當程度的不同。首先,如果是像西施一樣有心絞痛問題,其疼痛的感覺是屬於悶痛,位置在於胸骨偏左後方,就像是石頭壓住的悶痛感。國泰健康檢查心臟專科葉勳龍院長指出,醫學上的心絞痛範圍是從上腹部到下巴,如果疼痛部位在下巴或左肩膀也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輻射狀的疼痛,不可不慎。葉勳龍院長提到,一位70多歲的長者起初是牙槽疼痛去看牙醫,牙醫檢查出有牙周病,牙齒拔光後,還是持續疼痛,後來輾轉來到我的診間就診,檢查後發現有心肌梗塞現象,經心導管治療終於解除牙痛的警報,但也賠上牙齒被拔光的代價。如果胸痛來自於心臟問題,代表是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雖然心絞痛未必會心肌梗塞,但心肌梗塞的必要條件是心絞痛,有些人心肌梗塞來不及搶救而致命。事實上,患者先前都有胸口疼痛的現象,但因持續時間不久,就掉以輕心。另外,主動脈剝離會有撕裂痛的感覺,範圍是前胸與後背同時疼痛,而且痛感是由「點」到「面」,愈來愈大,一旦有這樣的徵兆就很容易判斷是主動脈剝離,同樣有致命危險。其次,來自於胸腔疼痛有八成都是因為胸腔肌肉神經與肋膜引起,胸口如有刺痛之感,因為肌肉神經拉傷,大部分跟姿勢有關,例如一個轉身或躺臥的動作,突然有刺痛感,或者是感冒、肺炎引起肋膜疼痛等症狀,可以排除心臟本身的問題。然而,現代人壓力過大,常會有胸悶的不適感,也是心臟科的常客。不過,經檢查並沒有器官實質病變的問題,研判可能情緒問題、壓力過大或緊張,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胸悶的不適感;不過,胸痛原因不一而足,有的甚至會致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及家族病史的民眾,有胸痛的症狀時,及時進行心臟相關健康檢查,及早預防,才能安心。延伸閱讀: 猝死前身體有警訊! 必知心臟4求救信號才能救命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0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不只會胸悶!男女病發前兆,這些地方不一樣
天冷是心肌梗塞好發因子,除了要做好保暖措施,更要留意心肌梗塞徵兆。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指出,症狀不只有常見的胸悶,男女症狀會有明顯不同,特別更年期女性可能出現手麻、背痛等非典型症狀,很有可能就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該儘速就醫。天冷慢性病就診率增 外出需注意添衣保暖這幾天氣溫又驟降,王英偉署長提醒長者、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做好保暖措施,以嚴防因低溫及溫差過大。在冷氣團來襲時,要添加衣物注意保暖,外出要戴上帽子、口罩、手套等。每當天氣一變冷,心血管疾病就診病人就會增加,提醒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規律用藥及監測血壓不能間斷,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及減少天冷造成的影響;對於有心臟病史的民眾,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手麻、背痛別輕忽 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國健署指出,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的症狀,相較於男性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心肌梗塞,女性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及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胸悶的典型症狀,常被誤以為太勞累而輕忽;如果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噁心、極度疲倦、頭暈等心臟病徵兆,應即早就醫。另外,要注意中風症狀,記住FAST口訣:臉部(Face)表情不對稱、雙手(Arm)力氣不一樣、或講話(Speech)變得不清楚,有任何一個症狀發生,記下時間點並快快就醫,爭取黃金搶救期。因應新冠肺炎疫情 戴口罩勤洗手減少感染此外,一般民眾也要注意保暖以避免感冒,減少進出醫院頻率。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應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落實肥皂勤洗手、避免觸摸眼鼻口,及做好咳嗽禮節,加強防護措施,減少感染風險。
-
2020-03-04 名人.周百謙
周百謙/如何避免新冠病毒變肺炎?關鍵是守好第一道防線
隨著疫情的不斷升溫,國內新冠肺炎確診的病例也逐漸增加。雖然病毒的傳染途徑,影響器官都在醫學相關研究下逐漸被了解,但是隨著全球病例的等比式增加和死亡病例的攀升,使得許多民眾陷入了恐慌之中。然而在這些病例累積的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雖然許多確診病患在口腔與鼻腔檢驗到病毒,但卻不是所有病患都會演變成為肺炎。也就是許多確診患者其實是無症狀的帶原者,或是有輕微症狀的帶原者,即使病毒檢驗陽性,但在足夠的休息或支持性療法下,免疫系統就能順利的消滅或降低身上病毒的總量,減少病毒影響。如何從源頭降低病毒入侵風險,也就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面對病毒的第一線防禦:上呼吸道透過帶原者於咳嗽或打噴嚏時的飛沫,使得病毒有機會從空氣傳播的方式進入人體,首先會接觸到的就是上呼吸道。每一次飛沫所攜帶的病毒量會因傳播者的病毒密度而有不同,飛沬在上呼吸道,也就是鼻腔或是口腔,會附著表皮細胞。人體的表皮細胞附近有纖毛,可藉由擺動方式,將飛沫往出口處送。另一個重要的防禦系統來自於呼吸道表面因應外界刺激所分泌的黏液。健康的黏液富含對抗病原體的物質,譬如免疫球蛋白,可協助中和病毒或降低其活性。而富含消化及抗發炎功能的唾液,更在病毒侵入的過程中讓病毒無法一次大量進入氣管或肺部中,造成嚴重感染。被忽略的上呼吸道健康台灣由於氣候潮濕因素,使得居住空間中常伴隨著塵蟎,黴菌等,常見過敏原。這些過敏原造成過敏現象,引起鼻塞及流鼻水外,更破壞了原先表皮細胞排列而成的障壁,使得表皮無法有效的保護身體不受外界影響。而鼻腔分泌物的增加,造成病毒附著在分泌物上,導致了病毒停留時間的延長,增加影響人體的機會。而抽菸人群和近年來逐漸增加的空氣汙染,更藉由細懸浮微粒及有毒氣體的影響,引起表皮細胞及黏膜組織持續發炎,惡化了上呼吸道的健康。這些上呼吸道的問題,造成原先具備的功能,如調溫、調濕、過濾雜質的效率下降,進一步影響到下呼吸道的健康,造成病毒得以長驅之下,進入肺部產生實質肺炎。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許多國人其實始終有慢性過敏的症狀,但因為已經熟悉這個症狀,而不知道自己身處險境。所以如果自己時常覺得口乾、常常喝水、聲音沙啞、胸悶胸痛、痰量增加,以及夜間打呼,其實都是身體的警訊。要改善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應該先從鼻腔的健康做起。關鍵因子是避開及減少過敏原曝露,避免室內及室外空氣污染的曝露,以及適度使用抗過敏藥物,降低上呼吸道的慢性發炎問題。此外,也可以透過空氣清淨機,除濕機,以及室內的冷暖氣設備等,透過濕度調控,溫度恆定,以及風向導流,建立一個健康的室內微環境,降低各種不同有害物質對身體的影響。口罩的多面向角色要維持上呼吸道的功能,如何降低汙染物始終是重要關鍵。從二月開始的新冠病毒疫情,台灣之所以在確診病患能夠有效控制,沒有醫護人員及大規模的社區傳播,口罩及勤洗手其實是兩大關鍵。口罩除了阻擋外來汙染物,過濾及阻擋病毒外,也扮演了人工鼻腔的重要角色。人類在呼吸時,會從肺部呼出溫暖潮濕的空氣,經過口罩時便被捕捉,維持口罩的溫度與濕度,協助加熱加濕後續的吸入空氣,有效降低鼻腔與口腔的負擔,維持持續性的免疫功能。雖然外科醫療用口罩短期缺貨不可避免,但適度使用布製口罩,時常換洗,同樣能夠讓上呼吸道負擔下降,達到保護效果。前進布署,降低威脅從醫學證據顯現,飛沫傳染是未來新興疾病的重要傳染途徑,除了新冠病毒之外,流感及其他病毒其實會影響到人體健康。只要能夠維持上呼吸道健康,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措施強化上呼吸道免疫功能,建立良好上呼吸道為環境,相信大家一定能夠通過這次新冠病毒的考驗,維持更好的健康生活品質。
-
2020-02-26 癌症.肺癌
小細胞肺癌症狀不明顯 易當作感冒
存活期短、棘手的小細胞肺癌,有「癌中之王」稱號。國內肺癌權威、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小細胞肺癌的傳統治療,只有化療,五年後存活率低,僅6%。張姓患者菸齡超過30年,他最近一年來,總是頻頻咳嗽,聲音沙啞。直到他的另一半提醒,才去就醫,一開始以為只是菸咳,直到出現胸痛,走路容易喘,他驚覺不對勁,這才就醫。影像檢查證實,已是晚期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主要是因為抽菸所引起,早期症狀不明顯,頂多只有咳嗽、喉嚨沙啞、胸悶,容易被當作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自身也容易忽略病情,疏於就醫,導致逾七成確診時,早已轉移擴散,甚至超過九成無法開刀。余忠仁指出,過去三、四十年以來,小細胞肺癌臨床治療研究陷入瓶頸,僅有化療可用,一開始用藥,療效確實顯著,腫瘤縮小,但容易復發,而且平均存活期相當短。他說,近年來,免疫藥物為眾多晚期小細胞肺癌病友,開啟了一線生機。余忠仁指出,研究顯示,患者使用雙化療的一年存活率,僅近四成,但若免疫藥物合併雙化療藥物三個月後,先停用化療藥物,免疫藥物持續使用,一年平均存活率可逾五成。如果病患接受治療後反應良好的話,建議持續使用。醫盼藥物納給付余忠仁指出,小細胞肺癌患者人數相對較少,聲音當然較小,但惡性高,治療選項又少,其實亟需免疫治療。余忠仁說,國內外的臨床研究均已證實免疫療法的反應率及有效率,希望健保能夠盡速將小細胞肺癌的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可望減輕癌友及其家庭的經濟負擔。
-
2020-02-24 癌症.肺癌
愛吃燒烤傷肺? 一熟女咳嗽不癒檢出肺腺癌
新冠肺炎傳染力強,造成人心不安,高雄一名30多歲婦女出現發燒、咳嗽和胸痛症狀到醫院求診,擔心罹患肺炎,結果做了電腦斷層發現右胸有多處結節,已是肺腺癌4期。醫師發現,這名婦人相當愛吃燒烤,一周至少3次,由於燒烤過程,油煙汙染容易產生致癌物,提醒民眾不可輕忽。收治婦人的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黃明賢表示,這名婦女就醫時,初診以為是肺炎,經過抗生素治療兩個禮拜仍然咳嗽,轉到呼吸胸腔內科照電腦斷層後,發現她右肺部及肺膜上有許多大小結節,病理切片確認是肺腺癌第4期。她經基因檢測因有基因突變情況,可使用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所幸經過治療,癌細胞組織明顯減少。黃明賢說,這名婦女是上班族,因工作關係不常下廚,家族也沒有肺腺癌病史,但她丈夫表示,病患愛吃燒烤,一周至少3次,懷疑可能與愛吃燒烤有關。黃表示,事實上吃燒烤過程,油煙的污染讓環境容易產生致癌物,如果是在密閉空間用餐,更容易吸入油煙對肺部造成傷害,燒焦的食物也可能產生致癌物,但婦人究竟是因為用餐環境還是食物釀禍,需再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