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胃鏡
共找到
329
筆 文章
-
-
2024-11-0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 帶領醫護轉守為攻 深入社區設點看診
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是守護台南山區醫療的唯一地區型綜合醫院,區域內約有13萬人口,以高齡長者為主,新化分院院長張耀仁帶領醫院「轉守為攻」,即使醫護人力吃緊,依舊主動深入社區設點看診,進一步宣講、篩檢,希望能幫助長者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守護偏鄉 及早治療預防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成立於2001年,服務對象以高齡長者居多,在新化分院服務約5年的張耀仁認為,「醫師不應只在醫院看門診,更要走出醫院、走進社區。」近年他率領醫療團隊與在地社區、廟宇等合作,將門診資源導入山區鄉鎮社區,讓醫護人員能夠向外延伸提供服務。隨著醫療技術與時俱進及民眾健康意識提升,疾病型態不斷改變,身為肝膽腸胃科醫師的張耀仁指出,早年很常見的胃癌病例已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胃食道逆流、脂肪肝等文明病逐年增多,三高族群也增加不少,主要與現代飲食習慣造成代謝症候群有關。「長者常見因三高、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就醫,但很多人都是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才會就醫。」張耀仁說,新化分院於是決定主動出擊,除替長者治療慢性病外,更要讓民眾在疾病尚屬早期發展時,就及早介入治療並預防,守護偏鄉民眾的健康。患者致謝 醫護付出值得張耀仁分享,之前有一名婦人因肚子不舒服就診,檢查發現膽囊發炎,建議婦人應前往大型醫院進一步治療,且可能需要開刀,後來婦人完成手術治療後,在家屬陪同下回診,家屬說「若再不開刀,恐會危及生命。」一再向他表達感謝之意。「醫師就像病人的垃圾桶」,張耀仁認為,來醫院看病的人,大多是身體不舒服、都不太開心,很多人是來「倒垃圾」的,所以每當患者反饋一句簡單的「謝謝」,都會讓醫護同仁感到「做這件事情是有意義的」,更是幫助一個家庭。籌建宿舍 將供日照服務現今護理人力吃緊,醫護人員都要身兼多職,新化分院目前病床有64床,包括急性病床47床及慢性病床17床,但只開到40床,院方除積極招募醫護人員外,因醫院地處偏遠也籌建員工宿舍,以留住人才,未來宿舍1樓會規畫長照關懷據點提供日間照護服務,肩負起衛福部照顧偏鄉民眾之責任。張耀仁強調,新化分院除有總院積極協助提升優質醫療照護外,更積極與成大醫院合作經營,建立各種合作模式,創造醫院及偏遠地區就醫民眾雙贏局面。養生祕訣 每天走8千步現代人的文明病日益增加,張耀仁是肝膽腸胃科醫師,因此他的養生祕訣很簡單,強調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三餐以多補充蛋白質及蔬果為主;每天走路8000步以上或是快走運動,若工作忙碌,就會在醫院上下樓時多爬樓梯,維持一天的運動量。張耀仁的兒子很喜歡打籃球,假日閒暇時,他會陪小孩玩一下籃球,雖然可能無法下場對打,但他會在場邊幫忙撿撿球、簡單投籃互動,不僅能夠運動,更能促進親子關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因此要活在當下,心存感謝。」張耀仁面對工作壓力大時,會先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重新思考有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平時則喜歡到花東地區走走,看看優美的風景,有時候也會到棒球場看場球賽,跟旁邊的人喊一喊,發洩一下情緒或壓力。張耀仁●專長:一般內科、腹部超音波、胃鏡出血潰瘍止血術、食道靜脈結紮術、大腸鏡息肉切除術●現職: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院長●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經歷:成大醫院住院醫師台南市立醫院腸胃科總醫師衛福部台南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快是健康的不二法門。
-
2024-11-05 癌症.胃癌
「恐怖漫畫之神」楳圖一雄胃癌逝!胃癌症狀像胃潰瘍、胃炎,胃痛自行吃藥可能忽略
有著「恐怖漫畫之神」稱號的日本漫畫家楳圖一雄於10月28日因胃癌過世,享壽88歲。楳圖一雄代表作品「漂流教室」在日本深受歡迎,更在1987年翻拍成電影,2002年翻拍成電視劇,由山下智久、常盤貴子等人主演。胃癌3大病因 發生率男高於女 依衛福部112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胃癌排名第8位,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0人,每年新發生個案約4000人,男性發生率為女性2倍,好發年齡為40至60歲,威脅國人健康與生命。台北榮總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偉強說,胃癌致病原因包括遺傳、長期食用醃製食物、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由於日本飲食中多醃製食物,造成日本人罹患胃癌情形為世界第一,但醫學研究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也為胃癌重要致病原因,罹患胃癌個案中,約8至9成都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如未改善,胃部可能因慢性發炎進展成胃癌,而若父母、兄弟姐妹有胃癌病史,也要提高警覺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相似李偉強說,胃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與胃潰瘍、胃炎症狀相似,如胃痛、胃脹等消化不良情形,門診收治胃癌患者已多為晚期,主要是胃不舒服時,民眾常自行購買藥物服用,而延誤了黃金治療期,建議若服用藥物後2至3個月症狀都未好轉,「病情可能就不是想的那麼簡單」,應盡速到醫院進行胃鏡、內視鏡檢查。李偉強說,確診罹患胃癌時,首先就是以手術切除腫瘤,但癌細胞容易侵犯胃四周的淋巴結、肝臟等,如有需要還須搭配化療殺死癌細胞。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增胃癌風險衛福部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會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依研究顯示,一等親屬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民眾,以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民眾為胃癌高風險族群,為幽門螺旋桿菌優先篩檢的對象。為降低國人罹患胃癌機會,國健署已於全台9個縣市試辦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計畫。民眾若想了解自己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建議可以選擇非侵入式檢查,如碳13尿素吹氣法、糞便抗原檢查及血清學抽血檢查,若有上消化道不適症狀或胃癌高風險族群,則須經醫師評估後進行侵入式胃鏡檢查。李偉強說,民眾若檢測出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務必至消化專科就醫,並服藥治療,以降低胃癌發生的機會。【疾病百科】胃癌
-
2024-10-30 醫療.消化系統
落實公筷母匙 防幽門桿菌復發
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疾病,都與幽門桿菌有關,主要是經口傳染,如果用餐沒落實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可能因唾液感染。醫師提醒,幽門桿菌不是治療後就一勞永逸,沒注意還是有重複感染的可能。30多歲陳小姐,有胃癌家族史,多年前曾接受幽門桿菌根除治療,最近一個月常胃痛不舒服,照胃鏡發現有胃炎,幽門桿菌檢查呈陽性,她大為驚訝,覺得已經滅菌了為何還會呈陽性。原來是家族聚餐吃火鍋,沒有落實公筷母匙,造成重複感染,同桌2名親友檢驗後也確認遭感染。 幽門桿菌經口傳染 沒有公筷母匙易感染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說,幽門桿菌可能存在人的胃黏膜、唾液、糞便等環境,傳染途徑主要是經口傳染,用餐時如沒有公筷母匙同桌的人容易感染;如廁後沒確實清潔手部,也會有糞便經口傳染的風險,當有親友感染時,建議同桌用餐或同住者一併檢測。多種胃部疾病都與幽門桿菌有關目前已知幽門桿菌是多種胃部疾病的致病因子,胃潰瘍、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都被證實有相關性,且被感染的時間愈長,之後罹患胃癌的風險愈高。 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親人感染幽門桿菌,應考慮接受幽門桿菌檢測,只要經由檢驗確認感染,健保會給付相關藥物,但要留意滅菌成功後,仍有再次感染或復發的可能。檢測幽門桿菌的方法,有呼氣試驗、糞便抗原、胃鏡切片,會依個人情況建議檢查方式。康本初提醒,感染幽門桿菌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經常要等到出現胃炎、胃潰瘍等疾病不適時才發現;治療方面,主要是使用制酸劑加抗生素等藥物進行滅菌,所需時間視個人症狀約7至14天。
-
2024-10-29 癌症.胃癌
29歲正妹「從來沒胃痛過」罹胃癌三期!她嘆3惡習害慘: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癌症有時會毫無徵兆地找上門。一名29歲的正妹平常完全沒有胃痛或胃脹氣等症狀,等去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胃癌三期,她推估應該與飲食和習慣有關,所幸抗癌成功並生下寶寶。廣西博主「漏漏子NONO」2015年當時29歲,被診斷為胃癌中晚期,她自稱確診前的20多年人生幾乎沒怎麼胃痛過,她人生第一次胃痛是出現在確診一年前,當時是空腹狀態胃有一絲疼痛,她還懷疑是不是心臟痛,直到進食後馬上就不痛了,自此沒再發生過胃痛,甚至連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NONO表示之後的一年頂多會有飽足感,對食物沒什麼興趣,一年後再次出現空腹胃痛,連續一周都沒緩解,但與先前不同,即使吃了飯還是沒有改善。她上網搜尋查出可能是胃潰瘍,於是到醫院預約照胃鏡,醫生表示有一個1公分的潰瘍,還要再做進一步切片檢查。三天後醫生通知她和伴侶一起去聽報告,發現是高級別的病變,後來又換了一家醫院再做一次胃鏡和切片,證實確診胃癌三期,經過手術更發現已轉移。幸好經過治療,NONO今年38歲已抗癌成功治癒,九年來未復發,還生了一個孩子。她表示自己從來都沒腸胃症狀,醫生說飲食習慣可能是一個誘發癌症的因素:一、吃飯不規律生病前三年吃飯時間很不規律,起晚了早餐經常不吃,晚餐又經常推到宵夜時間,而且經常這餐吃一點點,下一餐暴飲暴食,不規律進食使得胃分泌失調。二、喜歡吃醃製食品喜歡吃廣西特有的一種用米醋醃製的水果和蔬菜,基本每月會吃個10次,醃製食品的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三、喜歡吃油炸食品油炸過的雞翅、排骨等都是最愛,而高溫油炸過的食物有致癌的風險。NONO補充並不是有以上飲食習慣就會一定罹癌,但這可能是她年紀輕輕就胃癌的原因之一。她提醒並不是胃要長期有問題,例如胃痛、胃脹氣或胃酸過多才可能罹胃癌,癌症很可能靜悄悄就占據了身體,因此不能單靠自己平常對身體的的感覺判斷,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胃癌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表示,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胡炳任說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
-
2024-10-17 癌症.其他癌症
腹脹腹痛、大便變灰白色竟是罹癌!醫揭「7初期症狀」像腸胃不適易忽略
一名41歲青壯男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日前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就醫,醫師安排他進行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有腫瘤,進一步做切片後確定為惡性腫瘤,後續由外科醫師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除根治性切除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腫瘤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壺腹癌。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陳雁捷表示,十二指腸壺腹癌(ampullarycancer)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癌症,主要發生在胰管和膽管交匯處的壺腹。醫師指出壺腹癌是相對少見的癌症,發生機率低,初期無明顯症狀,隨著腫瘤成長後較有可能出現明顯的症狀進而被診斷,那時分期往往已接近晚期。壺腹癌初期症狀類似腸胃不適陳雁捷說明,壺腹是人體器官中非常小的構造,藏在消化道裡,置就在胰管與總膽管最末端2公分之接合處,開口於十二指腸壁。因位置很難被發現,壺腹癌初期症狀與一般腸胃不適很類似,所以常被忽略,例如:腹脹感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噁心嘔吐腹瀉胃口差體重減輕茶色尿此外,當腫瘤逐漸變大塞住胰液和膽汁出口,就會出現黃疸,大約7成患者都曾出現黃疸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有灰白色糞便、胰臟發炎、疼痛加重輻射到背部等症狀,甚至侵犯到十二指腸附近腸壁,造成腸胃道出血情形。壺腹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陳雁捷指出,壺腹癌的診斷方法主要以腹部超音波作為主,若顯示膽道、胰管擴張情形,則需進一步透過影像學檢查診斷,例如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經皮穿肝膽道攝影、核磁共振膽道胰管攝影等。「目前壺腹癌有效根治的方式,仍是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需於病灶處行根治性切除,標準手術為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procedure)。」陳雁捷提到,此手術除了根治性切除以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為肝膽胰手術中複雜且困難的術式。陳雁捷進一步說明,病人需符合2項開刀條件才能進行該手術,成功接受手術的病人長期存活率相對較高:.腫瘤仍侷限於原發處尚未轉移至遠端器官.腫瘤並未造成周圍重要血管嚴重侵犯(上腸繫膜動靜脈)他解釋,如果評估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可以在壺腹與十二指腸處裝上支架,或經皮膚引流膽汁以減少膽汁淤積引發感染,作為暫時性緩和治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則可以用在晚期無法手術或術後輔助治療,但目前對於提升存活率仍是有限。膽管擴張小心罹癌警訊陳雁捷提醒,民眾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降低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建議可以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如有發現膽管變粗,可進一步安排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及早在無症狀出現時發現腫瘤,盡早摘除。一旦出現症狀則要儘快就醫,以期達到最好治療效果。衛福部苗栗醫院徐國芳院長表示,儘管壺腹癌無法完全預防,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健檢以及對家族病史的關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發生的風險或早期發現潛在問題。民眾若有具體的家族史或個人健康狀況的顧慮,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並制定個性化精準醫療的預防策略。【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62.html】
-
2024-10-11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異物嗆食可大可小,若跑進「這裡」最麻煩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十五:異物嗆食【建議就診科別】胸腔內科六十幾歲的周大哥,為人開朗健談,最喜歡跟朋友一起吃飯聊天。這半年來不知道為什麼咳嗽不止,時常還會咳出黃綠色的膿痰。去診所看一看,吃幾天抗生素會好些,但過一陣子又故態復萌。診所醫師覺得奇怪,便把周大哥轉診到醫院來進一步檢查。周大哥人看起來很健康,沒什麼異狀,聽診呼吸音右下肺有濕囉音,胸部X光看到右下肺野有部分塌陷,抽血卻又沒有看到明顯感染證據。因為胸部X光異常進一步安排了電腦斷層,電腦斷層發現右中葉局部塌陷的中心,有高亮度影像,疑似有異物梗塞在支氣管間,造成肺葉的塌陷。雞骨碎卡跑進肺 造成反覆咳嗽當下安排支氣管鏡進一步檢查,支氣管鏡看到右中葉黏膜浮腫,清除了痰液後,一包肉芽般的東西擋住出入口,撥開發炎的肉芽,赫然發現一小塊灰白色的硬物嵌在支氣管的肉內,費了好一番力氣,才將灰白色硬物取出,打開燈光細看,原來是一塊雞骨碎片。麻醉藥退了後,仔細詢問周大哥,依稀記得半年前吃飯確實曾經不小心吞到雞骨頭,當時咳很大力,後來就沒事了,想說骨頭那麼小片,應該吞下去應該會跟著大便出來,沒想到竟然嗆到肺去了,還形成慢性發炎造成反覆咳嗽。雞骨頭取出後,周大哥的肺部X光塌陷便打開了,咳嗽和濃痰的症狀也隨之改善,現在他吃東西,會更留意不要一邊講話,避免嗆到了。異物嗆食,也是咳嗽常見的原因。咳嗽其實是身體保護的機制,希望將誤入肺部的異物咳出,避免阻塞呼吸道的危險。大型異物進入時,馬上就會有窒息生命危險;而小型異物嗆入,有時候可以依靠咳嗽保護機制咳出,有時候掉入氣管深處,就容易造成支氣管出入口被塞住,肺部局部塌陷,濃痰發炎的現象。嗆食若進入支氣管 支氣管鏡檢查比胃鏡難過異物嗆到不受限於食物,牙齒也是不少見的異物嗆食的物品,尤其是臥床老人家牙齒狀況不好,容易鬆脫時。若不小心掉入氣管,也會有類似的狀況發生,但大部分都是掉入食道,若是在食道,可以靠胃鏡取出,若是在支氣管,就一樣要依靠支氣管鏡了。支氣管鏡檢查與胃鏡類似,只是支氣管是伸到肺部支氣管,胃鏡是伸到胃食道。胃食道只有一條路進出,支氣管有像森林一樣有很多分支。因此,接受檢查的病患分享,是覺得支氣管鏡比胃鏡不舒服,感覺很像一直溺水一樣無法呼吸,會一直很想咳嗽把它咳出來。所幸,現在很多醫療院所都有無痛支氣管鏡,搭配麻醉執行支氣管鏡,減少檢查的不適感,尤其像異物嗆食這樣需要花時間將異物取出的術式,時間較長,如果沒有麻醉,個案通常難以忍受。唯在執行無痛麻醉支氣管鏡前,須審慎評估個案心血管呼吸功能其麻醉風險。(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26 焦點.元氣新聞
靠減重找回健康 縫胃揮別糖尿病
過去減重手術多藉由外科腹腔鏡進行,利用手術方式切除一部分的胃,降低胃容量、食量後達到減重的目的。雖然外科切胃手術效果十分顯著,但還是有著一些缺點,例如麻醉、傷口滲漏、術後胃食道逆流等副作用。另外因為切胃是一項不可逆的手術,所以外科切胃手術一直以來被視為減重治療的最後手段。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醫學界研發出許多不同類型的療法,像是置放胃水球、胃部肉毒桿菌等介於藥物與傳統手術之間的術式,想藉由各種比較低侵略性的方法,達到外科切胃一樣的效果。通常這類術式侵入性較低,但可能會有容易復胖、效果不易維持等缺點。這個困境在全新的胃鏡縮胃手術誕生後,獲得了一線曙光。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腸胃內科沈群勝醫師表示,目前最新的技術叫做「 內視鏡袖狀胃成型術(ESG)」,又稱為「無孔內視鏡縫胃手術」、「胃鏡縮胃」或「胃鏡縫胃」;此手術透過胃鏡經由嘴巴達到胃部,再利用專門的器械將部分的胃部做縫合,達到類似切胃手術的效果,但過程不切除任何器官。沈群勝醫師補充,最早此手術是為了外科切胃手術復胖的病人所打造,不必動刀就可以再次調整剩餘胃部的大小,達到再次減重的效果。後續研究甚至發現,接受胃鏡縮胃手術的效果,幾乎快追上切胃手術,而且併發症後遺症較少,這也讓胃鏡縮胃治療開始在歐美國家廣泛被採用。胃鏡縮胃手術不像切胃手術一樣,因為不需要動刀只需要縫線,大幅減少了麻醉時間及風險,適合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無法長時間麻醉的病患。另外,因為術後當天或隔天就可出院回家,也幾乎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胃鏡縮胃手術也很適合無法長時間離開工作崗位的人。沈群勝醫師說,減重的第一目標並非單純只關心體重數字的降低,而是應該關注是否改善整體健康狀況以及生活品質。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因為肥胖而造成的問題,是不是在體重下降後有明顯的改善。沈群勝醫師舉例,有位40多歲的張先生,雖然體重與BMI並沒有特別高,但因為肥胖的關係,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胰臟發炎反覆住院,年紀輕輕卻要照三餐施打高劑量的胰島素,睡前甚至還要再打一次長效型的胰島素。一天要準時打四次針、工作醫院兩頭燒的人生,讓張先生整天精神緊張、疲於奔命。還好後來張先生接受了醫師的建議,選擇胃鏡縮胃手術,半年內從100公斤瘦到標準的85公斤體重,讓他自己也驚訝的是,糖尿病病情大幅好轉,現在張先生已經脫離所有的注射型胰島素,只需要每天一顆口服藥就可以控制糖尿病。當然,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沈群勝醫師表示,他習慣會先跟病患討論減重的目標、平時生活習慣、健康狀況、心理狀況等等因素,再將評估後適合的所有解決方案,並仔細向病患說明解釋,確保病患能接受最適合、療效最好且副作用最小的治療方式。
-
2024-09-20 癌症.其他癌症
30歲兒得賈伯斯病,多虧健檢及早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見十大警訊
兒子去年及今年健檢,血液檢查CA19-9腫瘤標記指數分別為80幾、70幾(正常值小於37 U/ml),進一步安排腸胃鏡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了1公分大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雖然其生長緩慢,潛伏多年才成形,但具有癌化、惡性的傾向,甚至出現遠處轉移,所以醫師建議盡速手術根除。三月即啟程北上成為兒子的陪病者,住進台大癌醫中心分院時,執刀醫師前來病房探視,詢問兒子近況外,也安慰我們不用太過擔心,因為病灶位於直腸,經肛門內視鏡摘除腫瘤即可,術後一周回診,會開立止痛及軟便藥物,期間配合低渣飲食,以利傷口癒合。直腸 國人最好發的位置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就是因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病逝,所以神經內分泌腫瘤又被稱為「賈伯斯病」。經查醫學報導顯示,神經內分泌瘤常見於腸胃道、胰臟、肺,直腸更是國人最好發的位置。絕大部分的神經內分泌瘤為偶發性,目前還不清楚相關的危險因子,但某些遺傳性基因異常,可能導致多個原發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說,兒子的腫瘤清除得很乾淨,1公分還算小,病理分級屬於G1,僅須接受內視鏡切除即可完成治療,不需定期追蹤,若不放心,還是可以回院來檢查。另外,醫院幫他申請了重大傷病證明,聽到才30歲的他成了重大傷病患者,有如青天霹靂,不禁為他暗暗憂心,除了告訴自己要堅強外,也安慰他,病來是為了提醒我們要改變不好的生活方式,更注意身體健康。近20年確診數 成長13倍查詢衛福部最新癌症登記資料,2021年台灣約有1200多個新增NET案例,雖然人數少,近20年確診人數快速成長約13倍,且神經內分泌腫瘤有可能發生在全身17處以上器官,著實不容小覷。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易發現 常見十大警訊【聯合報 / 諮詢╱汐止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樞鴻 整理╱記者廖靜清】民眾較不熟悉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蘋果前執行長賈伯斯受此病所苦,又稱為「賈伯斯病」。神經內分泌腫瘤會發生於身體各處,最常見於腸胃道、胰臟等部位,其細胞型態因不正常生長,進而形成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神經細胞發生病變之後產生的腫瘤,症狀多樣且辨識不易,因為跟其他消化症狀相似,所以不易發現,但還是可以從身體異狀發現端倪。大部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良性,但神經內分泌腫瘤生長緩慢,具有癌化、惡性的傾向,有家族史、基因遺傳的民眾,建議應定期安排腸胃內視鏡、核磁共振檢查,一旦發現腫瘤,及早切除治療。常見的十大警訊包括:發熱、心悸、熱潮紅、皮膚炎、盜汗、低血糖、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胃潰瘍等。目前還不清楚神經內分泌瘤的致病危險因子,預防只能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9-01 癌症.胃癌
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 醫建議少吃這些食物及留意早期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是種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不僅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嚴重還會導致胃癌。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說,除了幽門螺旋桿菌,胃癌致病關鍵因素是飲食,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食物,及抽菸喝酒都易導致胃癌。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建議,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症狀以及有家族病史者,應盡早做胃鏡檢查。日、韓胃癌比率高,有研究歸因於重鹹、醃製飲食。朱允義表示,胃癌高危險群主要在50歲以上,其中男性罹患胃癌機率較高;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胃炎、家族性大腸腺瘤及家族病史的人,未來發生胃癌機率比較高;此外,曾做過胃部分切除手術,剩下的胃與空腸結合,手術後10年內也容易罹患胃癌。從環境因子來說,飲食、生活習慣也影響胃癌發生機率。朱允義舉例,日本、韓國的胃癌患者比率比台灣高很多,有研究指出,飲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吃重鹹、醃製過的、燒烤及煙燻的食物是致病因子;另外,抽菸、喝酒也會加深未來發生胃癌的機率。感染幽門桿菌,比家族遺傳影響還大。胡炳任也指出,日本是胃癌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因為他們喜歡吃高鹽食物、醃漬物。他建議民眾飲食少鹽、多吃蔬果,可以減少發生胃癌的機率。此外,雖然胃癌的家族遺傳性沒有大腸癌或其他癌症明顯,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還是比普通人高2至3倍,不過胡炳任也強調,相較家族遺傳,幽門螺旋桿菌對胃癌的影響更大。朱允義回憶,曾有一位女性病患,因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檢查,後來切片化驗發現早期胃癌,做內視鏡黏膜剝離治療後,病患才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其中五位都罹患胃癌,且三位已經過世,讓他印象深刻,仔細問診後,發現病患家族飲食習慣比較重口味。留意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胃癌如何早期發現?朱允義說,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不過胃癌到了中後期,會出現明顯胃痛、胃口不好、體重減輕及解黑便的情況,甚至病人會因癌細長在不同部位,出現吞嚥困難、嘔吐的情況。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及時就醫。胃癌高危險群,建議一年做一次胃鏡檢查。胃鏡已是一項技術成熟的檢查,朱允義指出,對於高危險族群來說,胃鏡檢查是第一優先,並建議高危險族群一年做一次檢查。胡炳任說,雖然胃癌盛行率不如大腸癌普及,但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現行胃鏡檢查有麻醉及無麻醉方式,病人經過醫師評估沒有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等不適合麻醉的情況,基本上都能選擇麻醉檢查,以減少胃鏡檢查時喉咽部不適。由於麻醉屬於自費項目,依照不同醫療院所,費用落在2千至4千元不等。朱允義透露,台灣20年前幾乎沒有無痛胃鏡檢查,病人都是清醒狀態做檢查,或只是在喉嚨噴一些局部麻醉劑就「吞」胃鏡,因此有些病人,尤其是年輕患者咽喉反應較明顯,或是因胃腸道蠕動收縮,造成檢查困難,病人因此不敢再接受後續檢查。後來有輕、中度減痛或無痛的胃鏡檢查出現,能讓病人較舒服地接受檢查,他提醒有症狀者,及早檢查才能發現病灶。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八至九成胃癌來自幽門桿菌 一表看懂4種常見檢測法差異
衛福部統計,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表示,以往須透過胃鏡檢查,確認為幽門桿菌導致胃潰瘍,健保署才給予殺菌藥物給付;自今年8月1日起,放寬為以呼氣碳13、糞便抗原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幽門桿菌陽性者,均能獲得二周的藥物治療給付,預估5萬多人受惠。胃癌高風險群1.有胃癌家族史者。2.50歲以上民眾,尤其是男性。3.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感染幽門桿菌會增加胃潰瘍、胃癌風險,目前檢測方式分為侵入性及非侵入性:侵入性檢查胃鏡檢查:取病理切片或取胃中的細菌培養,觀察有沒有幽門桿菌。非侵入性檢查1.碳13尿素吹氣法.須空腹至少2小時,喝一杯藥水等待半小時,對著袋子呼氣即可檢測。.目前準確度最高的檢測方式,亦可用於評估除菌後效果。.非侵入性檢查中費用最高者。2.幽門桿菌糞便抗原檢測.檢測糞便中幽門桿菌抗原,可了解幽門桿菌感染狀態,也可於除菌後用來評估除菌效果。.檢測費用相對較低。3.抽血檢驗.檢測血清裡有沒有幽門桿菌抗原,但此方式無法區分是曾經或持續感染,若陽性仍須再以碳13尿素吹氣法或糞便抗原檢測確認,檢測費用最低。抗生素殺菌成功率八至九成,可用碳13吹氣確認。幽門桿菌治療方式,目前為採用抗生素合併抑制胃酸藥物,可以使用三合一或四合一藥物治療,依衛福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目前幽門桿菌第一線治療建議使用四合一治療,包括10至14天鉍劑四合一治療或14天非鉍劑四合一治療;若第一線治療未成功滅菌, 第二線治療則會使用鉍劑四合一療法或左旋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三合一或四合一療法。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治療幽門桿菌需使用抗生素,服藥時間約10至14天,目前藥效殺菌率可達八至九成,但服藥後需停藥一周,再進行碳13吹氣檢查,確認是否殺菌成功。羅景全說,如果療效未達九成,可能與藥物劑量、服藥時間不夠久或體內已有抗藥性等有關。建議服藥治療後,除採用碳13吹氣檢查確認殺菌成效外,也可以利用胃鏡再次檢查有無出現病變。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下半年將啟動。羅景全說,依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建議胃癌高風險群應優先篩檢幽門桿菌,包括一親等有胃癌病史者、50歲以上、居住於胃癌高發生率地區者。他提醒,50歲以上民眾罹患胃癌的風險相對增加,應特別注意。為早期發現體內有無幽門桿菌,進一步防治胃癌,黃柏翰表示,衛福部國健署於今年下半年,將在部分縣市進行幽門桿菌篩檢試辦計畫,目前針對45至74歲民眾,以糞便篩檢方式檢查幽門桿菌,期盼透過此計畫找出帶菌者進行治療,以有效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殺菌成功後,可能再感染幽門桿菌嗎?依研究顯示,在台灣經治療幽門桿菌族群中,再吃進細菌感染的比率,一年約有2%至3%。羅景全表示,幽門桿菌的感染與環境衛生、年齡、區域性密切相關,如盛行率較高的地方,可能50%-60%的居民都有感染;但若衛生環境較佳的地方盛行率可能只有20%,因此各地盛行率可能有很大差異。服藥消滅幽門桿菌後,是否就不會罹患胃癌?羅景全說,如能有效殺死幽門桿菌,將可以降低胃潰瘍、胃癌前期病變及胃癌發生機會;但若有胃癌家族史,或已有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即便殺菌後,仍須依嚴重程度每一至三年定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與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01 醫療.消化系統
盛行率約3成!胃發炎的重要源頭跟它有關:為第一類致癌物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全台每年新增胃癌個案數約4000人,而近九成胃癌是幽門桿菌所致。過去民眾必須經胃鏡檢查才能獲得除菌藥物健保給付,健保近期將給藥給付條件將放寬,希望藉此根除幽門桿菌、減少胃癌發生。幽門桿菌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在胃裡?傳染途徑是?元氣周報帶你認識這個躲藏在胃裡的小惡魔。衛福部最新公布112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胃癌位居第八名,死亡人數2327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10人,每年新增患者達4000多人。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黃柏翰表示,高達八至九成胃癌的致病因子為幽門桿菌,但感染幽門桿菌後幾乎沒有症狀,若能透過篩檢及早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能降低胃癌發生率。台大醫院曾經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發現國內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約為30%,估計全國約有579萬人遭到感染。黃柏翰表示,就臨床觀察盛行率介於30%到50%,若找出感染者給予治療,胃癌發生率能再降低。幽門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螺旋狀桿菌,主要生存於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部位,它具有在胃酸的強酸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因此,整個胃部都是它的生存空間。幽門桿菌也常寄生在胃黏液或胃黏膜細胞,而它具有鞭毛可在胃黏膜中螺旋前進,進而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造成胃炎、胃癌。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於1994年將幽門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反覆慢性胃炎、胃潰瘍,最終演變成胃癌。「幽門桿菌是造成整體腸胃道發炎的最重要源頭。」黃柏翰說,胃部遭幽門桿菌感染後,隨著病情進展,將開始產生慢性胃炎、胃消化性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進而出現萎縮性胃炎病變,以及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等癌前病變,此為胃黏膜上皮細胞因長期發炎出現變異,演變成腸黏膜的上皮細胞,最後將進展成胃癌。多因「吃進去」而感染,接吻傳染力不高。黃柏翰指出,幽門桿菌傳播主要是「吃進去的」,為經由糞口、口口傳染,若是家庭中有成員感染幽門桿菌,家人一起用餐,又沒有分公筷母匙,或一同生活密切接觸,就有可能一人感染、全家中獎。因此,大部分感染者多是在孩童或青少年時期受到家族成員傳染,體內已帶有細菌,尤其若媽媽為帶菌者,傳播給子女的風險更高;當然也有可能是成年後吃進幽門桿菌,造成感染。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羅景全提醒,尤其父母、祖父母應嚴禁咀嚼食物後,再餵給孩子、孫子吃,降低幽門桿菌傳播的機會。如果家中有人感染幽門桿菌,其他家人是否應自行篩檢?羅景全說,這應考量成本效益的問題,但若出現腹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既然幽門桿菌可以經由口口傳播,那麼「接吻」有沒有可能感染幽門桿菌?黃柏翰說,依目前醫學研究「沒那麼明確」,但理論上不能排除,也是有機會的,只是透過接吻的傳播率不高,幽門桿菌的感染需要於生活周遭長時間的暴露、累積。感染者多數無症狀或不明顯,需透過採檢確診。大部分感染幽門桿菌患者症狀並不明顯,即使有症狀,也是常見的消化不良、打嗝、噁心、腹痛、腹脹、胃酸逆流等類似腸胃炎的不適感,黃柏翰說,單靠症狀來察覺幽門桿菌,在實務上有困難。因此,臨床上發現感染幽門桿菌,多半是透過健檢,或經胃鏡檢查發現胃潰瘍時,再進一步採檢而確診。黃柏翰提醒,若是出現食欲不振,或是餐後容易有飽脹感,或是吃一點食物就很飽,餐後會嘔吐、解黑便,甚至是體重於最近一至三個月減輕三至五公斤,或是減少總體重的5%,應懷疑是罹患胃癌。預防幽門桿菌感染1.注意飲水衛生,避免飲用地下水、山泉水等。2.生食較容易帶有幽門桿菌,建議盡量不要生食,如生魚片、生菜沙拉。3.不管外食或在家用餐,不要共用餐具,遵守公筷母匙。4.如廁後、用餐前落實勤洗手。5.選擇衛生乾淨的用餐場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8-19 醫療.消化系統
幽門桿菌治療好後就不會再復發?教授解析復發及再感染的差別
我在2024-7-26發表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臉書朋友Arquic Fingerprint留言:我之前胃鏡檢查後發現有胃潰瘍及幽門螺旋桿菌,經抗生素殺菌跟治療後已康復,但往後因健檢的不同腸胃科醫師都說,治療好就不會再復發了。我知道"不會復發"只是簡單的指復發機率低,不是絕對不復發。但我好奇的是,飲食、環境或衛生髒亂的接觸不就正是罹患幽門桿菌主因嗎?如果患者治療好了仍維持原本的生活,為何不是請曾感染者定期檢驗是否再度感染呢?除了現今因追蹤統計數據顯示復發機率低所以醫師較放心外,想請問教授,是否有什麼研究指出為何抗生素治療好了會讓復發率不高?抗生素治療不太可能產生抗體吧。我先回答「抗生素治療不太可能產生抗體吧」。抗生素的作用是殺菌,所以抗生素治療當然不會讓身體產生抗體。但是,幽門桿菌感染是會讓身體產生抗體,只不過幽門桿菌卻有辦法克服抗體,造成再感染。也就是說,感染過幽門桿菌的人並不會因為有了抗體而不會再次被感染。請看2016年發表的Helicobacter pylori overcomes natural immunity in repeated infections(幽門螺旋桿菌在反覆感染中克服自然免疫力)。再來,我需要解釋「復發」這個詞。一般來說,「復發」是對等於英文的Recurrence,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復發」卻需要翻譯成Recrudescence。事實上,Recurrence是包含了Recrudescence和Reinfection(再感染)。Recrudescence的意思是「在成功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後,殘餘的細菌死灰復燃」。Reinfection的意思是「在成功根除幽門桿菌感染後,外來的細菌造成二次感染」。(註:所謂的「成功根除」指的是檢測呈陰性,而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清除」)DNA fingerprinting(分析細菌的DNA)是唯一能精確區分Recrudescence或Reinfection的方法,但臨床上是不可能給每一個病患做DNA fingerprinting。所以,為了方便起見,凡是在一年內出現的Recurrence,就被歸類為Recrudescence,而凡是在一年後出現的Recurrence,就被歸類為Reinfection。大致上來說,幽門桿菌的Recurrence rate(復發率)是介乎2到10%之間,而已知的正相關因素是:落後國家、低收入、環境衛生不良、少數族裔、低教育水平、高外食頻率、不定時飲食、年紀、家人有幽門桿菌感染。至於讀者所問的「是否有什麼研究指出為何抗生素治療好了會讓復發率不高」,答案是有很多相關研究。請看下面這些論文:2017年Low Re-infec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in Thailand: A 2 Years Study(泰國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再次感染率較低:一項為期兩年的研究)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fter eradication in Latin America: Implications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拉丁美洲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復發:對預防胃癌的影響)2019年Eradication rat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in Korea: A retrospective study(韓國幽門螺旋桿菌再感染的根除率:一項回顧性研究)Re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cidenc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復發:發生率及影響因素)。Rate and predictive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nalysis of a screening cohort(幽門螺旋桿菌復發率和預測因子:篩檢隊列分析)。Helicobacter pylori recrudesce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幽門螺旋桿菌復發及其影響因素)2020年Helicobacter pylori Recurrence after Eradication Therapy in Jiangjin District, Chongqing, China(中國重慶市江津區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後復發情形)Long-term follow-up of Helicobacter pylori reinfection and its risk factors after initial eradication: a large-scale multicentre, prospective open cohort, observational study(初步根除後幽門螺旋桿菌再感染及其危險因子的長期追蹤:大規模多中心、前瞻性開放性隊列觀察性研究)2024年Recurrence Rat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fter Successful Eradication in Southern Coastal China(中國南方沿海地區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的復發率及影響因素)Recurr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llowing successful eradica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Korean patients(韓國患者成功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復發及臨床結果)Recrudescence and Reinfection After H. pylori Eradication Treatment(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治療後的復發與再感染)原文:幽門桿菌復發及再感染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9 醫療.消化系統
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教授揭殘酷真相:「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
讀者Andrew Lin在2024-7-2寄來電郵:林教授您好:之前您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放的治療共識說,無症狀的幽門桿菌感染者仍應接受治療。但有看到2024的cdc資料認為不需要。想請教現在的共識仍是認為無症狀感染需要治療嗎?感謝!2024的cdc資料是這麼說:Asymptomatic infections generally do not need to be treated. Determine treatment on an individual basis, and treat patients with active duodenal or gastric ulcers if they are infected(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根據個別情況來決定治療,並對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感染患者進行治療)。這段話裡的「無症狀感染者一般不需要治療」的確是會讓人以為「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但很不幸的是,儘管這或許是「美國共識」,卻絕不是「全球共識」。我是在2020-1-20發表治療幽門桿菌,吃益生菌?,引用了兩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於2015和2017),而這個共識就是「不管有無症狀,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都需要治療」。在2020年12月又有一篇「全球共識」的論文發表,而它是在報導一個在臺北召開的「全球共識」會議的結果。請看Screening and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or gastric cancer prevention: the Taipei global consensus(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預防胃癌:臺北全球共識)。這個由來自11個國家的28位專家參與的會議所得到的結論是:有證據支持應向所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提供根除治療的建議。易受感染的受試者應接受檢測,如果檢測呈陽性則應進行治療。對於胃癌風險較高的族群,應考慮大規模篩檢和根除幽門螺旋桿菌。也許是受到這個「臺北全球共識」的影響,台灣衛福部在2022年8月發表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事實上,縱然是美國的專家也不見得就同意CDC的建議,請看今年2月發表的Evolving Concepts in Helicobacter pylori Management(幽門螺旋桿菌管理概念的演變):幽門螺旋桿菌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細菌感染,也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而胃癌仍是全球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幽門螺旋桿菌和胃癌繼續對美國的少數族群及移民群體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迄今為止,幽門螺旋桿菌病例發現方法依賴於基於症狀或高風險指標(例如種族或民族背景和家族史)的機會性檢測。然而,這種方法遺漏了很大一部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他們仍然有胃癌的風險,因為大多數感染在臨床上是無症狀的。此外,患有慢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個體存在胃腫瘤前病變的風險,這些病變也無症狀,只有透過內視鏡檢查和活檢才能可靠診斷。因此,為了對胃癌預防產生重大影響,需要一種系統方法來更好地識別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包括胃腫瘤前期和癌症)風險最高的個體。鑑於常用療法的成功根除率急劇下降以及抗菌素抗藥性增加,還必須優化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應作為一種傳染病進行管理,以及藥敏試驗的日益普及,我們現在有動力放棄被證明根除率不足的經驗療法。基於分子的敏感性分析有助於選擇個人化的根除方案,而無需進行侵入性手術。改進的幽門螺旋桿菌根除方法加上人群層面的篩檢和治療計劃可能是預防胃癌的有效且高效的策略,特別是對於承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其併發症最重負擔的少數群體和潛在邊緣化人群。北京大學的胃腸科主治醫師宋志強在2021-2-5發表沒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 也得治:先給大家講兩個案例。…這兩個病例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平時都沒有不適症狀,一起病就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併發症表現,一個是癌變,一個是上消化道大出血。兩位患者其實在幾年前的常規查體中均已發現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如果當時能夠把這個細菌很好地根除,就可以避免這麼嚴重的後果和風險了。這也提醒大家,沒感覺到症狀,不代表真的沒有問題,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並不可靠。如果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病人做個胃鏡,取胃黏膜活檢,顯微鏡下放大來看,幾乎都會有很多炎症細胞浸潤,甚至是糜爛、潰瘍、萎縮、腸化等表現。這段話裡最讓我感同身受的是「症狀有的時候只是一種自我感受」。一個人可以在幾十年裡都「無症状」,但一旦有了症狀 – 胃大出血,就Bye Bye了。Bye Bye也許還OK,怕的是胃癌、化療,生不如死的折磨。所以,您真的要選擇「無症狀感染者不需要治療」這條途徑嗎?原文:無症狀幽門桿菌感染要治療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4 焦點.元氣新聞
凱米颱風來了!全台各大醫院門診開診情況一覽
中央氣象署在23日中午發布中度颱風凱米陸上颱風警報,許多活動及航班都已宣布周三、周四取消。而以往遇颱風宣布停班,各醫院門診大多也會視情況取消或縮減門診。《元氣網》以下以下整理北部各大醫院看診情形,民眾若有相關問題可查詢醫院官網公告或洽醫院總機。台大醫院●總院、兒童醫院開設颱風門診(可上網查詢開診診次),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健檢暫停。各項門診檢查除抽血與一般X光檢查外,其餘停止服務。.颱風停班時各科部採部分開診,如已預約病友無法到院,可於一個月內到院現場掛號看診。.牙科已預約病友,請待恢復上班後洽02-23123456轉67716、67717約診改期。.已排定檢查,若因颱風取消者,請於上班時間(周一至周五上午8時至下午5時),直接致電檢查說明書(預約單)上之聯絡電話,重新安排檢查日期。.台大部分門診開診查詢:https://www.ntuh.gov.tw/ckfinder_file/OPD/files/typhoon/typhoon1130724.pdf●台大癌醫:.門診採部分開診.部分門診停診,原欲看診病友可憑掛號預約單,於一個月內至聯合服務中心櫃檯辦理加掛原醫師門診。且颱風當日門診不計爽約。榮總體系●台北榮總:停診,各項檢、查驗暫停,急診照常。●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門診暫停,急診加強服務。 三軍總醫院體系●三軍總醫院:24日各院區全面暫停門診服務,急診照常服務,如有就診疑義,請來電02-8792-3311詢問。●三總松山分院:急診正常,門診診次及門診部分檢查暫停長庚體系●台北長庚:開設颱風特別門診,其他門診服務暫停,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林口長庚:開設颱風特別門診,其他門診服務暫停,急診及住院服務照常。●基隆長庚:基隆市宣布若停止上班上課,則基隆及情人湖院區門診、檢查全面暫停服務。●新北市土城醫院:新北市政府宣布停止上班時,將開設天災特別門診,另入住院、手術、急診則正常服務。北醫體系●北醫附醫:24日門診、檢查、健檢暫停服務;開設颱風特別開藥門診;急診、住院照常服務。●雙和醫院:24日上午及下午開設內科、外科、家醫科及兒科各一診,夜間門診暫停,手術、洗腎、急診和住院服務照常辦理。●萬芳醫院:24日含門診、復健治療、門診手術、健檢、檢驗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洗腎及接生與緊急醫療業務正常服務。北北基其他醫院●國泰綜合醫院:7月24日門診、各項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服務照常●汐止國泰綜合醫院:7月24日門診、各項檢查暫停,急診、住院服務照常●新光醫院:一般門診停診、各項門診檢查暫停。●馬偕醫院:若雙北地區已宣佈停班,僅開設少數颱風門診、夜診停診、急診及住院照常提供服務,手術、健康檢查及相關排程服務異動請上官網查詢。●亞東醫院:全天停班資訊:上午、下午開立颱風特別門診、夜間停診。若颱風遠離,新北市宣佈下午或夜間恢復正常上班資訊:該時段門診配合恢復正常開診。●振興醫院:24日開立內、外科門診,上、下午各一診,急診照常服務。●台安醫院:24日休診一日,停上所有門診、手術、健診及檢查,住院、急診及血液透析照常。於上班時間撥打02-2771 8151掛號專線及檢查單位電話,重新預約門診及排檢。●書田診所:門診照常,正常看診●和信醫院:考量癌症病人治療需求, 24日治療、檢查及住院均照常服務●台北慈濟:門診、抽血檢驗、排程檢查、門診手術、預防醫學中心健檢均暫停服務,社區長照服務機構、居家長照服務機構、長者健康檢查暫停一天。住院、急診維持正常服務(住院中心櫃台:02-66289779,分機5822~5825)。●恩主公醫院:開設颱風特別門診;住院、急診、手術室及洗腎維持正常服務,其餘門診暫停服務。。桃園縣市醫院●部立桃園醫院:門診、抽血、慢簽領藥等,暫停服務。住院、急診照常運作。預定住院病患請至急診櫃台辦理。●敏盛醫院:門診、檢查及門診手術暫停;急診、住院、手術及透析正常服務。●聯新國際醫院:全天停止門診服務,急診及住院業務照常,如有緊急醫療需求,可到該院急診室就醫。●聖保祿醫院:門診停診,急診照常;因颱風日門診停診,致已掛號病人未能到診,可於一週內加掛同醫師。●天晟醫院:門診、復健治療、健檢中心停診;急診、住院、血液透析中心照常。新竹市各大醫院●新竹台大分院: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僅開設內科、兒科各1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生醫醫院竹北院區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僅開設內科、兒科各1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急診照常,門診停診,其餘疫苗施打及各項檢查停止。●新竹馬偕暨醫院:照常提供門診、急診、住院、檢查及各項醫療服務;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門診、急診、住院、檢查及各項醫療服務也照常。●新竹國泰醫院:門診、檢查、復健治療暫停一天服務,不過急診和住院服務照常。●南門綜合醫院:門診時間調整為「早診」胸腔內科醫師許安祥、外科醫師侯永基、兒科醫師吳順安;「午診」腸胃肝膽內科醫師許丁壬、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利、骨科醫師莊永清;「晚診」神經外科醫師林峻賢、兒科醫師吳順安。台中各大醫院●童綜合醫院:全天停止門診,但住院、急診、手術、洗腎與內視鏡、放射檢查等業務照常服務。慢性處方箋病患有缺藥問題,可至梧棲院區急診室掛號167診「凱米颱風特別門診」。●豐原醫院:24日上午特別門診內科、外科和婦產科,下午與夜診暫停;放射、檢驗、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領藥限上午;住院、開刀、洗腎和腸胃鏡檢查都照常,急診24小時正常服務,交通車接駁停駛。高雄各大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醫):24日開設天然災害彈性門診,夜間門診停診,健康管理中心及復健門診全日暫停服務;血液透析室服務,及急診、住院與手術全日照常服務。門診預約的病友如無法如期就醫時,院方可協助一個月內加掛。●高雄長庚醫院和鳳山醫院:24日設颱風特別門診,其餘門診服務均暫停,急診則24小時提供服務。原已預約之民眾不保留亦不列入未到診計算,可於颱風解除警報後一個月內,持預約單至櫃檯加號,或另於網路、APP預約掛號。●義大醫療體系醫院:採彈性開診,實際開診科別民眾可先至義大醫療財團法人官網查詢,或撥打(07)615-0911確認欲看診科別的開診狀況。原已預先排定的抽血檢驗、各項檢查、門診手術,及住院、急診、洗腎作業,照常提供服務;健診中心暫停提供服務。●高雄榮總:24日僅開設颱風特別門診,住院、急診正常服務,所有門診、約診、檢查、檢驗暫停,原預約掛號、排程皆取消。原定檢查、檢驗與門診手術,請民眾於上班時間聯繫排程單位,另行安排時間。如須回診,請於4周內持停班當日的掛號資料至掛號櫃檯加診。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胃袖狀切除、Y型胃繞道、單接口胃繞道 詳解常見減重手術優缺點
胃袖狀切除(胃縮小、縮胃)即是俗稱「胃縮小手術」,是將胃大彎處大部分的胃切除,只剩下一條細細長長、像袖子一樣的小胃,因此稱為胃袖狀切除手術。切除後,剩下胃的體積約100至150c.c.,因此術後只能吃少量的東西。因為切除的胃包含會分泌刺激食欲荷爾蒙的細胞,術後食欲也會降低。近年研究顯示,胃袖狀切除術後,胃腸道蠕動和荷爾蒙分泌改變,對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也有改善效果。優點.較胃繞道手術安全,併發症少(1至3%),死亡率低(約0.1%)。.胃飢餓荷爾蒙(ghrelin)分泌降低,減少飢餓感。缺點.胃一旦切除,無法再回復。.術後可能會有胃食道逆流。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25到35%體重。禁忌症:進行性胃潰瘍、嚴重胃食道逆流。Y型胃繞道手術手術主要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將胃分成一個約30到50c.c.的小胃和剩下的大胃,只有小胃會有食物經過;第二部分是改變小腸的結構及方向,使150到200公分的小腸不參與消化與吸收,病人吃得少,消化吸收又差,是目前常用減重手術中效果最好的。 優點.減重效果較好且快。.治療糖尿病效果較佳。缺點.手術較複雜,術後併發症(1~5%)及死亡率(0.3~1%)較高。.有微量元素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及其他併發症,需長期補充鐵、鈣、葉酸、維他命B群等營養素。.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胃癌不易早期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單接口胃繞道手術國際代謝減重外科聯盟及美國代謝減重外科醫學會於2020年後認可的減重手術術式。手術先切割出一條新的細長狀胃管,再將大約200公分的小腸繞道後與小胃管相接,減少食量及消化吸收來達成減重目的。減重及糖尿病改善效果較胃袖狀切除手術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但有膽汁逆流的問題,且與Y型胃繞道相同,長期有營養素缺乏、吻合處潰瘍及傾倒症候群等風險。優點.減重效果好且快。.輕度肥胖糖尿病治療效果較好。.手術較Y型胃繞道簡單。缺點.術後可能合併有膽汁逆流、吻合處潰瘍、傾倒症候群。.術後併發症(6%)及死亡率(0.3%)較胃袖狀切除高。.有營養份吸收不足問題,易產生貧血、骨質疏鬆及其他併發症。.術後胃下半部無法做胃鏡檢查,此處病兆不易發現。手術效果:術後一年約可減輕30到35%體重。禁忌症:有胃潰瘍、胃癌家族史或接受過胃部手術者需詳細評估考量。減重手術健保給付標準(109/5/1起).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大於7.5%、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年齡介於20到65歲。.須減重門診滿半年(或門診相關佐證滿半年)及經運動飲食控制在半年以上。.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無藥物濫用或精神疾病。.無重大器官功能異常並能接受外科手術風險。.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會診認定無異常。若符合上述條件,只需負擔部份腹腔鏡耗材費用、病房差額及健保部分負擔,約數萬到十幾萬元不等;若體重不符合健保標準或因糖尿病而自費接受手術者,目前國內費用約20多萬元。資料來源/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9 醫療.消化系統
胃痛還是肚子痛?胃鏡、超音波...要做哪種檢查?醫師公開3大胃部檢查與治療方法
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在所有癌症中發生率為第8名,癌症死亡率排名第8名,好發年齡大部分在50歲到70歲之間。 胃癌是胃長期、慢性發炎,進而造成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出現,最後導致胃癌。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以勤指出,胃癌大部份都是與後天飲食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許多人搞不清楚胃痛和肚子痛的差異,其實從痛的位置就能大致區分疾病的種類,一般胃痛的位置都是在上腹部,也就是肋骨以下、肚臍以上的位置。胃痛的表現方式也有很多變化,例如空腹痛或是飽痛就可以在診斷時做為重要參考依據。長期胃發炎,是否會進展為胃癌?「胃癌四部曲」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分化不良」,最後以每年6%的機率發生胃癌。 慢性、萎縮性胃炎:長期抽煙等不良生活習慣、幽門螺旋桿菌等慢性致炎物質造成慢性胃發炎,甚至胃也會因長期發炎而慢慢萎縮,出現「萎縮性胃炎」(不可逆的改變)的情況。 *急性胃發炎:有明確的原因引起,若無再接觸致病原因的狀況下,通常一個禮拜胃粘膜就會自己修復;慢性胃發炎:急性胃發炎若兩個禮拜甚至一個月內持續發生,就可能演變為慢性發炎或萎縮性發炎。 腸化生:胃萎縮後,小腸粘膜會跑進胃裡,稱為「腸化生」,而這也被認為是胃癌的癌前病變。 分化不良:若出現腸化生,再加上分化不良的狀況,如細胞已經有異常的增生,其形狀和排列結構有明顯的改變。此時每年的胃癌發生率為六%。 雖說腸胃病變分為四部曲,但並非一定要經過這四步驟才會演變為胃癌,「瀰漫型胃癌」就是特例。瀰漫型胃癌好發在年輕人身上,與遺傳有關,較著名的案例是拿破崙。一旦發現家中有這類型、年輕型的胃癌,患者一、二等親就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至於十二指腸潰瘍會不會引發胃癌風險?不會,因胃癌主要是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只是十二指腸的潰瘍,有九成機會找得到幽門螺旋桿菌。比較要注意的是,十二指腸潰瘍若反覆潰瘍,就容易造成胃出口的阻塞,進而引發消化嚴重不良、體重減輕的狀況。 胃部檢查與治療胃部的檢查包含許多層面, 非侵入性檢查方式:抽血、吹氣、糞便抗原篩檢,但這些方法僅能知道有無幽門螺旋桿菌威脅,因此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 內視鏡(胃鏡):可以檢查出慢性發炎、癌前病變等情況,同時也能採樣 超音波檢查:除了胃,需要檢查膽道等他處時會一併使用在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上,採抗生素治療為主,有四合一治療與三合一治療等治療方式。不管是四合一、三合一的抗生素治療,吃個一到兩週後,接著吃胃藥兩到三個月來鞏固治療,藥物治療結束後再進行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若無細菌侵襲,就是治療結束。 四合一治療:三種抗生素加一種胃藥,一週治癒機率為九成 傳統三合一治療:兩週治癒率才能提高到八成近九成但是未來還是可能再次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要衛生習慣不良,接觸的細菌量多、當下免疫力不佳,就可能再次感染。 【延伸閱讀】常肚子痛、消化不良...是「胃潰瘍」還是「胃癌」?用「1關鍵」判斷,出現這症狀就該做胃鏡檢查
-
2024-07-17 焦點.健康知識+
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一緊張就咳嗽,胃食道逆流惹禍!調整生活步調及避開這些食物
「醫生驚治嗽!做土水驚抓漏。」門診常常會遇到很多慢性咳嗽的病患,動輒咳上一兩個月以上,原因五花八門,細細數起來就可能有20種以上,本系列文章,將可能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和疾病簡單的做一些介紹,讓久咳不癒的患者可以掛對科,看對人!久咳不癒的二十種可能之三:胃食道逆流【建議掛號科別】肝膽腸胃內科真假公主電影裡,安娜塔西亞公主因為一緊張就咳嗽的毛病,被太后認了出來,發現安娜塔西亞是她是流落民間孫女,是真的公主。現實生活中,有沒有人真的一緊張就咳嗽呢?有,其實我自己也是一緊張就會咳嗽,咳到快吐了那一種,但當然,我不是公主,只是個容易緊張的胃食道逆流媽媽,工作趕不完,小孩還要盯的時候就特別容易發作。胃食道逆流患者共通特點:易緊張、壓力大來診間的胃食道逆流患者,常常有一個共通的特點,看起來容易緊張,生活或是工作上有很大的壓力。症狀表現為容易腹脹,咳嗽容易在吃完東西時發生,晚上躺下來時,常突然覺得喉嚨好癢,有時候甚至會咳到睡不著。把枕頭墊高可能可以改善這種狀況。但你仔細詢問患者有沒有胃酸或食道灼熱的感覺,卻不是每個人都有,有的人只是覺得有一點胸口悶悶的。有的人會因為覺得一直吸不到氣來掛胸腔內科,最常聽到的主訴是:「覺得好像吸氣不順,沒辦法吸飽。」仔細幫個案做身體檢查,常常會發現脹氣很厲害,喉嚨有發紅或是一顆顆像鵝卵石形狀的腫塊,個案除了咳嗽外,又沒有其他像感冒的症狀。吸氣時我們橫膈肌肉會往腹腔下壓,讓肺的空間擴大,當脹氣厲害時,橫膈就必須耗費更大的力氣,才能吸氣,導致個案覺得不好呼吸,這些患者也常常會說,好像打個嗝,氣就順了。而逆流的胃酸,雖然不一定有灼熱感,但會刺激我們咳嗽的受器,導致咳嗽,躺下來時逆流容易惡化,咳嗽就會更明顯。在胸部影像上,有的人一照就可以看到吹得像大氣球一樣的胃。胃鏡可以協助正確的診斷。胃食道逆流本身是一種壓力易感受疾病,壓力會導致胃排空變慢,逆流容易惡化,因此完美主義個性,或是工作必須承受高壓的人,很容易反覆因為為食道逆流而苦惱。胃食道逆流為什麼一停藥沒多久就又發作?門診常有已經在腸胃科治療過一輪的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因為咳嗽又來門診,常常都會很苦惱自己明明已經吃過好幾個月的藥了,為什麼一停藥沒多久就又胃食道逆流發作嚴重到咳嗽。這時候都會提醒這些患者,胃食道逆流除了藥物減少胃酸分泌促進胃排空外,很重要的是調整生活步調,適度放鬆身心,進食後避免久坐或平躺,可以起來稍微散散步。平常避免容易逆流的飲食。至於什麼飲食容易逆流了,這點因人而異,但大部分容易不消化,需要很久才能夠排空的飲食,像是糯米;或是容易刺激胃壁的飲食,咖啡、酒,都是很常見引起症狀的食物。此外,像是粥、地瓜、含糖飲料也是蠻常見會惡化症狀的食物。因為同屬壓力相關疾病,其實胃食道逆流也是氣喘和過敏性鼻炎常見的共病症。逆流胃酸對身體也是一種過敏原,常常導致個案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控制不好。因此這前三大疾病是慢性咳嗽的三大元凶,久咳不癒的最常見三大原因就是過敏性鼻炎、氣喘、胃食道逆流。易咳嗽和胃食道逆流有什麼關係?最後來說明一下緊張容易咳嗽和胃食道逆流有甚麼關係呢?胃食道逆流的患者因為胃酸刺激咽喉,容易一直覺得喉嚨有異物感,會反覆清喉嚨和咳嗽。逆流的胃酸在躺下的時候會更容易往食道上方移動,咳嗽的症狀也會更明顯。人們在緊張時,交感神經作用,胃的活動跟消化功能都下降,幽門括約肌會收緊,胃裡的食物不容易下到腸道,胃排空變慢,胃壓力上升,這時候逆流就容易發生。食道和喉嚨都有咳嗽反射的神經受器,突然的逆流形成刺激就會咳嗽。所以九日每次要演講前,常常咳到旁人看了都很擔心,被問要不要緊,但通常站上去就好了。安娜塔西亞因為咳嗽相認的橋段,如果剛好只是真公主和安娜兩個人都有胃食道逆流,那就糗了。(本文經作者授權,原文部落格連結、作者臉書專頁)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26 焦點.焦點
醫病平台/遭遇不信任的醫病關係的心路歷程
【編者按】:本週有不同主題的三篇文章。一位長年關懷病人,對醫療工作熟悉的牧師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弼醫生在1995年彰化基督教醫院創辦110週年時,告誡台灣醫師的一句話「醫生,請多看我一眼!」來抒發他對醫師的建議:醫師的關懷眼神對不安的病人是無可取代的。→想看本文一位中生代內科醫師以自己與病人、家屬的互動遭遇到挫折的兩個案例,體驗到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對病人、家屬、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都是一大考驗,而深深領會到醫病關係需要多一點時間、耐心來經營,醫療行為才能在醫病互信下順利進行。一位長年關心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的精神科大師分享他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幫忙病人應對人生大小考驗,及時善用定靜的腦—精神功夫,穩住陣腳,發揮頭腦思考、判斷能力,逐步構建人生的轉折方向,並進而學會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療瘉的保養頭腦功夫、創造維持「腦明」的一種自我療瘉的方法。近來,在臨床照顧病人上,遇到了兩例有點挫折的案例,反思醫病關係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真的需要多一點時間來經營。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症狀的多樣性,相當考驗病人及其家屬對醫師及其團隊的耐性,醫療行為在醫病互相信任下進行才會比較順遂。第一位是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婆,因為嚴重的心灼熱以及上腹痛來急診就醫,在急診作完胃鏡後就收住院醫治,隔天早上查房我看胃鏡的影像看起來算是輕度的胃食道逆流以及胃部有表淺性潰瘍而已,值班時也有開立氫離子幫浦抑制劑(一種效果良好的胃酸抑制劑),但是症狀並無緩解的情況而且這種症狀讓她很困擾以致無法入睡,從心口到全身都很灼熱,整個人都感覺很不舒服,但無法很清楚地說是哪邊不舒服。我內心一直覺得很奇怪,胃鏡的影像無法完全符合臨床表現,當下加入制酸劑來中和胃酸,然後再思考到底還有什麼問題還沒有釐清的。然而,看到她的心跳都偏快,再檢視她所服用的自備藥物後,發現到她曾經因為甲狀腺癌做過甲狀腺全切除,有在服用甲狀腺素。於是我預計於隔天抽血檢驗甲狀腺素來證實是否甲狀腺素服用過量。當晚,病人還是因為症狀沒有改善,而坐立難安以致半夜睡不著覺,陪病的孫女其實看病人這樣不舒服也很焦慮,向護理師以及值班醫師反應,症狀也無明顯改善,於是當下脾氣也上來了,連打掃的清潔人員也受遷怒波及。早上到護理站準備要去查房訪視這位病人時,護理師就有先跟我提及清晨時所發生的事。一進去病房時,除了陪病的孫女外,又多了一位女兒,一開始口氣也有點不是很友善,我就跟她解釋,目前的症狀偏向是甲狀腺素過量,因為這些症狀幾乎是甲狀腺亢進時所常見的不適感,今早也有抽血送驗了,只是檢驗結果出來還需要等幾天的時間,目前就先把自備藥的甲狀腺素減量。病人女兒說,可是這個劑量前些日子才從某醫學中心的醫師因為抽血甲狀腺素不足所調整過了,減量會不會造成甲狀腺不足?我回答,先減個幾天也不至於造成多大的危害,而且目前的情況我認為是甲狀腺素過高造成的,密切觀察症狀的變化再做調整。經過溝通之後,他女兒就接受當下的解釋,病人經過這樣的處置之後,症狀也逐漸改善,甲狀腺素檢驗結果也顯示甲狀腺素是升高的,因為病情好轉,家屬對我們就逐漸有信任感了,也覺得我們真的有幫病人找原因解決問題。經過治療後,病人也穩定出院休養了。第二個例子是六十多歲的大哥,前次因為肺炎住院,在住院期間提及吞嚥困難又體重下降而做了胸部電腦斷層,發現食道中段處有增厚的情形,因為肺炎呼吸急促,幾近呼吸衰竭,所以沒有安排胃鏡檢查,出院後回診才由胸腔科轉來我的門診,希望能安排胃鏡確定是否有食道癌的可能性。在出院後,因持續吞嚥困難、進食量極少,家屬希望能住院打個營養針,而且做胃鏡時要以無痛麻醉的方式進行。檢視電腦斷層影像時,發現食道中段有明顯增厚及造成管腔狹窄,考慮到以一般管徑的胃鏡可能無法通過,而且怕口水分泌物會造成吸入性肺炎,於是將病人收住院治療。住院後,基本的抽血檢查發現病人有急性腎衰竭的情形,將點滴加量補充體液,家屬也希望所有的醫療行為能夠在最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我向他們提及在做胃鏡時有關呼吸道方面的風險,希望可以由麻醉科醫師協助,萬一呼吸道方面發生呼吸窘迫或是吸入性肺炎,麻醉科醫師可以立即處理呼吸道的問題以讓病人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情況之下,家屬也欣然接受。做胃鏡時,果然像預期的那樣,食道中段確實有個腫瘤造成狹窄,口水及分泌物累積在狹窄處之上。切片之後,也是盡量將分泌物抽吸掉,過程中還曾發生因分泌物嗆咳造成低血氧的狀況,還好有麻醉科醫師協助,血氧在麻醉甦醒時慢慢回升。做完胃鏡後向家屬解釋,這個食道病灶看起來九成是惡性的,如果切片病理報告確定是食道癌,將會再安排正子攝影來進行分期,之後再根據期別再進行治療計畫。傍晚查房時,家屬反應病人有吐一點血及有血尿的情況,我解釋切片會有一點流血,大出血的可能性不大。至於血尿,肉眼看起來稍微有粉紅色,不是很像血尿的樣子,我再驗個尿沉渣看看裡面有沒有紅血球來確定是不是血尿,結果顯微鏡下檢視是沒有紅血球的存在,故沒有血尿的情況。接下來幾天,也沒有吐血的情形,腎功能也明顯改善了,於是我將檢驗結果印出來給家屬,家屬也相當開心。然而,在有天清晨,病人又吐出一些血,家屬對值班同仁處置不是很滿意,在我到護理站準備查房時,護理師就先跟我告知家屬希望轉院而且已經在收拾東西了。到了病房之後,家屬說又吐血以及血尿,我看尿壺裡的尿液顏色也沒有很明顯血尿便說:「看起來還好,沒有明顯血尿。」有位家屬就立即不是很客氣地說:「哪裡還好?」另一位家屬又問:「目前是第幾期?為什麼胃鏡做完不能知道到底是第幾期?」我回答:「上次有跟你們說過,會幫你們做正子攝影,就能比較精確地看是否有轉移,但就電腦斷層的影像,可以說至少是第三期,胃鏡只能看到病灶進行切片,無法知道是否有轉移到其他地方。」之後把病理切片的初步報告印給他們看,週五早上的切片,週一下午就出爐了,其實都有一步一步地在幫病人擬定診斷的計畫。當下是個不信任的局面,我也不強求病人一定要在我這邊治療。考慮到罹癌的病人及家屬本身也很辛苦,也能體諒他們的心境,就就照他們的要求進行,準備好轉院所需的資料以及影像讓他們帶走。後來想一想,病人凌晨時,是咳嗽後才有吐出血來,倒是比較像咳血而非吐血,這樣就高度懷疑是不是食道腫瘤侵犯到氣管造成廔管,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醫院的團隊及設備也比較無法處理這類的情況,及時讓病人轉到有足夠設備及人力的醫院接受治療也是件美事。直到近幾年,我逐漸能體會台語所說的:先生緣,主人福。每位與病人相遇及信任是種緣分,病人能信任我在我這邊得到解決當然最好,如果超出我的能力外,只要能夠讓他病情獲得改善,我也很樂見他們能夠尋求到更好的醫療環境。延伸閱讀2024/6/24 醫生,請多看看我
-
2024-06-24 焦點.杏林.診間
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說不出「我愛你」卻自揭命是兒子救的 胃癌父讓頭頸癌召集人侯思任學會視病如親
「我平常開口腔癌的刀那麼多,清理傷口也不害怕,但那天我進去開刀房時,看到爸爸插著管子睡著,醫護人員圍繞在身旁幫忙,我心裡卻徬徨、腿軟。」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召集人、睡眠中心主任侯思任說,爸爸是一位嚴父,不輕易透露軟弱的一面,這是他第一次看到爸爸如此痛苦的表情。考試前一天 得知壞消息回想12年前,侯思任剛結束住院醫師訓練,到台北準備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考試。其實在考前兩周就已聽聞住高雄的爸爸因胃痛、解黑便就醫,打了點滴、吃了藥都沒改善,因此建議做胃鏡檢查,未料,在考前一天接到爸爸電話通知,檢查報告結果不好─胃癌第三期。即將考試的他相當焦急,緊急聯繫大林慈濟醫院負責的醫師,安排父親後續開刀治療規畫。跟其他專科考試不同,耳鼻喉科的筆試、口試結束後會立即放榜,一放榜,侯思任立刻南下協助父親處理就診開刀事宜。爸爸的手術很順利,切除五分之四的胃,後續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為就近照顧術後的爸爸,侯思任在醫院宿舍中騰出空間給爸爸休養,這段期間的關注,也讓爸爸了解到他平常的訓練、工作型態等。父胃癌12年 無復發跡象胃癌一般五年存活率不到兩成,但侯思任父親手術至今已經12年,狀況維持不錯,也沒有復發跡象,現在仍定期去大林慈濟回診,抽血檢驗癌指數、電腦斷層檢查、做胃鏡檢查等。爸爸曾經與侯思任分享:「每次回診時,都像犯人在等待法官審判,不知道還能活幾天?只能靜待宣判是死刑或是無罪釋放。」不只爸爸,侯思任當上主治醫師後,幾乎年年都有親人生重病。叔叔也面臨胃癌威脅,姊姊洗腎、外婆腎臟癌、舅子血癌都在大林慈濟治療,他不僅替外婆做CPR,還開立死亡證明,雖然醫院工作辛苦,卻有就近陪病、照顧的便利性。親人患重病 更視病如親歷經親人重病巨變,侯思任更了解病人家屬的焦慮及助感受。他看診細心,與病患培養出好交情,因而看診時間會比較長,尤其初診病人看診至少要20至30分鐘,晚上十點多才下診,已是家常便飯。口腔癌病人多有菸、酒、檳榔使用史,不少人術後仍難以完全戒除,他只能採嚴厲態度教育,「捅你一刀、把你家人都殺了的人,你怎麼還把他當朋友,每天叫他來家裡?」讓部分病人稱「侯醫師好兇」,但他依舊熱衷開刀,期待能改善病人健康,也感受工作價值。侯思任說,爸爸是非常古板的人,可能這輩子都無法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但因為這次生病,他輾轉得知爸爸都跟朋友說:「我這條命是兒子救的,要是沒有他幫忙,我可能已經不在世上了。」有別於難以把愛說出口的爸爸,如今也是爸爸的侯思任則要當個不一樣的爸爸,他與兩個兒子相處會適時表達愛,最大的盼望是孩子能健康長大,不要走偏。侯思任大林慈濟醫院頭頸癌召集人、睡眠中心主任照顧對象:父親。罹患疾病:胃癌第三期。發病時間:父親12年前65歲時發病。症狀:胃痛、解黑便。治療:手術切除五分之四的胃,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療。陪病心得:慎選醫師,決定治療後,就完全配合醫師的治療。家人給予精神上的支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6-23 焦點.元氣新聞
健保給付太低 有醫院支氣管鏡檢測儀器壞了卻不願修理
近一年多來,北榮胸腔科收治不少來自台北市某家區域醫院轉來的患者,特別的是這些患者均需做支氣管鏡檢查,因人數眾多,私下打聽後才知該醫院檢儀器故障已久,卻不願修理,因為支氣管鏡檢查給付偏低,做一個、賠一個,還不如將病人轉給醫學中心,還來得划算。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表示,支氣管鏡檢查難度高、耗時,但給付價卻不高,衛福部健保署自二○二一年起將支氣管鏡檢查給付點數從一六○○點調高至一六八○點。相較之下,胃鏡檢查則是從一五○○點提升至一五七五點,二種內視鏡檢查費用僅差一百元,但胸腔科醫師執行支氣管鏡卻需要花上數倍時間。周昆達說,執行支氣管鏡檢查時,患者局部麻醉時,需密切監視其呼吸狀況,包含前置作業,完成一項檢查至少半小時,難度較高,不小心還可能「鮮血淋漓」。至於胃鏡,門診花費五至十分鐘即可完成,給付點值卻差不多,難怪在台灣檢查量居高不下,去年逾百萬次,超過支氣管鏡檢查量四十倍。台大醫院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肺癌是胸腔科最常見的腫瘤疾病,衛福部將「低劑量斷層檢查」(LDCT)檢查納入成人癌症篩檢補助,受檢人數暴增,許多人檢查後發現小結節,而被轉至胸腔科,做進一步研判及檢查,但胸腔科醫師花時間判讀檢查影像,卻無額外給付,只能收取診察費。「胸腔內科自費項目少,工作報酬難符合工作負荷量。」施金元說,胸腔內科多採取藥物治療,少有自費醫材,即使每周開立上千萬元的藥物,醫師也無法抽成。有時收治其他醫院轉來的患者,光是審查影像學檢查光碟,就需一個小時,期待政府提升健保給付點數,才能留住年輕醫師。
-
2024-06-23 焦點.元氣新聞
疫後雪崩式下降!胸腔科難覓新血 醫界憂未來防疫只剩老醫師
長久以來,胸腔科被醫界戲稱「又累又沒錢、還會被告」,歷經SARS、H1N1、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胸腔科醫師肩負重任,但辛苦與所得不成比率,年輕醫師敬而遠之;近一、兩年,胸腔科新進醫師人數出現雪崩式下降,訓練額度超過百人,但僅有卅人報名,多家醫學中心甚至掛零。資深醫師擔憂,下一波感染病毒來襲,能在第一線防疫作戰,恐怕只剩老醫師。40歲以下醫師 不到一成五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統計,胸腔內科醫師年齡分布狀況,年齡四十歲(含)以下者二○二人,四十一至四十九歲四○一人、五十至六十一歲四九六人、六十二至七十歲一九八人、七十一歲以上有八十七人,四十歲以下醫師還不到一成五。此外,胸腔內科醫師平均年齡為五十二點四七歲,與其他大科相較,僅低於婦產科五十六點七二歲、眼科五十三點七歲、骨科五十三點○五歲。胸腔科工作重 收入相對低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目前執業胸腔科醫師年紀確實偏老,多半在SARS爆發之前(二○○三年)就加入此領域,幾乎都超過五十歲;而每次出現大規模疫情,加重工作負擔及感染風險,薪資所得又不如預期,往往嚇跑年輕醫師。陳育民說,原本全國教學醫院胸腔內科(次專科)一年訓練額度超過一百人,但新冠疫情後,平均一年只剩三十人左右報名。以北榮為例,以往一年約可收到四名醫師,但今年僅一人報到。台大醫院也差不多,內科部副主任何肇基表示,所有次專科中,胸腔科已是敬陪末座,該院每年應招收四至六名胸腔內科研修醫師,去年只收到兩人,今年四人,低標過關,已算「特例」。原因在於胸腔科收治重症患者,值班、工作壓力沉重,卻無自費項目,收入比同為內科次專科的腸胃科低了二、三倍。「每逢爆發重大傳染病疫情,胸腔科醫師人數就顯著下滑,新冠疫後,願意的人更少。」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表示,胸腔醫師人力嚴重不足,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全球約五至十年出現一次重大傳染病,未來又爆發疫情,總不能靠著「老醫師」在前線奮戰,幫病患插管。台大醫院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在胸腔科醫師人數不足情況下,遇到重大疫情時,眾多患者湧至醫院,只能請求跨科支援,胸腔科醫師負責照護加護病房裡的重症病患,這勢必衝擊醫療品質。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目前一次支氣管鏡檢查健保點數一六八○點,約一五○○元,但全程需局部麻醉、監控患者呼吸狀況,時間超過半小時。相較之下,胃鏡操作簡易,難度較低,但健保點數卻差不多。施金元呼籲,衛福部應提升支氣管鏡等胸腔內科檢查項目的健保給付點數。為此,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多名代表於六月廿一日齊赴健保署請願,大吐苦水。健保署長承諾 調高健保點數健保署長石崇良給予正面回應說,將透過「醫療服務資源耗用相對值」(RBRVS)改善計畫,逐步調高點數。再者,提高加護病房照顧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的照顧費用,以優先確保急重難罕症病人的照護品質。
-
2024-06-20 醫療.消化系統
一直打嗝怎麼辦?打嗝超過「X小時」當心是胃部疾病!止嗝方法一次看
相信大家都有過打嗝經驗 ,大部分時候打嗝會自行消失,坊間也流傳很多快速抑制打嗝的訣竅,雖然大多數時候打嗝是無害的,但若打嗝打到停不下來,很可能就是胃部疾病的徵兆!為什麼會打嗝?腸胃科醫師鄭泓志說明,打嗝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通常是由於膈神經受到刺激,導致橫膈膜肌肉收縮,使得氣管閉合,產生一種短促的聲音。引發打嗝的常見原因包含進食速度過快、吃得太飽(胃脹)、喝碳酸飲料或是邊吃飯邊說話,吞下太多空氣等,甚至情緒激動、壓力過大也可能會刺激到膈神經,引發打嗝。 打嗝時間超過48小時 當心是胃部疾病鄭泓志指出,大多數的打嗝都是無害的,只要適當地調整呼吸、喝水、按摩或改變姿勢等方式,就能夠停止打嗝。但如果打嗝現象持續48小時以上,並且伴隨著胃部不適、咽喉灼痛、胸口悶痛感等症狀,甚至演變成長達1個月的頑固性打嗝,那麼就需要盡快就醫,因為這有可能是胃部疾病的徵兆。 可能引發打嗝的胃病?如果懷疑打嗝是因為腸胃疾病引起,鄭泓志說,通常醫師會安排腸胃鏡或抽血檢查,以確定造成打嗝的真正原因,並針對病症治療。1、胃食道逆流:食道和胃之間的閉鎖機制受損,使胃酸進入食道,刺激神經,導致打嗝。2、食道裂孔疝氣:胃的一部分通過食道裂孔進入胸腔。這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3、腸胃炎:胃黏膜的發炎可能導致食物和液體逆流到食道,刺激神經,引起打嗝。4、胃潰瘍: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代表胃酸分泌過多,可能導致逆流和打嗝。5、食道癌:食道癌或其他胃腸道相關的腫瘤可能壓迫神經,導致打嗝。如何治療持續性打嗝?有許多藥物可治療打嗝,比如肌肉鬆弛劑、鎮靜劑、止痛劑、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等,常用藥物如Gabapentin、Baclofen、Chlorpromazine等,藥物一般使用5-10天內可明顯緩解症狀。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可能會評估動膈神經手術,植入可充電的呼吸調節器,以電流刺激膈神經以改善橫膈肌的功能。一般打嗝調整飲食習慣可改善 出現異狀快就醫鄭泓志提醒,打嗝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無法專注,嚴重的還會影響睡眠、進食困難,甚至增加憂鬱症風險,所幸一般打嗝可以透過改變飲食習慣來避免:吃飯細嚼慢嚥不說話、不喝碳酸飲料或酒精、不暴飲暴食導致胃脹,以及飯後多走動,都可以避免打嗝。而若打嗝一直持續,就很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這時就要趕緊就醫,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根除!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0 醫療.心臟血管
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
彰化縣62歲蔡姓婦人因胃痛近4 年來照了3次胃鏡,都查不出原因,後來覺得痛的位置靠近左胸,就到員榮醫院檢查,才發現左心房內有1顆2公分黏液瘤,再轉診到台中童綜合醫院由副院長鄭伯智醫師以達文西心臟微創手術切除,鄭伯智說,黏液瘤可能會造成中風,應盡速手術切除才能避免風險。胃痛多年查不出原因,竟是腫瘤在心臟漂來漂去蔡婦說,3、4年來一直隱隱感到左胸靠近胃部的地方不舒服,她以為是胃病,在多家醫院求診,接受過3次胃鏡檢查,但醫師都告訴她的腸胃沒有問題,5月間到員榮醫院向資深副院長、心臟內科張木信醫師求診,而檢查出心臟內有顆腫瘤,再轉介給在員榮駐診的鄭伯智副院長,鄭伯智檢查出她左心房有腫瘤。鄭伯智說,心臟黏液瘤的特質是質地鬆軟,隨時有破裂的可能,好發於左心房,在心室舒張時,黏液瘤經由二尖瓣滑進到左心室,心臟收縮時,又從左心室逆流回到左心房,腫瘤在心房跟心室間漂來漂去。有些黏液瘤會在漂動過程中破裂,而破裂的黏液瘤碎塊會隨著血流到處跑,鄭伯智說,如果漂到冠狀動脈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大部分的碎塊會漂到腦部動脈引發中風,少部分會跑到腎動脈,造成腎動脈梗塞,也有跑到肝臟、脾臟、胰臟及小腸,引起這些器官衰竭的風險,所以接受開心手術切除腫瘤是唯一治療的選擇。鄭伯智即為蔡婦進行達文西微創切除心臟腫瘤手術,術後隔天即轉入普通病房,且練習走路復健,心臟超音波證實心功能良好,很快出院返家。蔡婦說,回家後馬上能掃地、騎機車外出辦事情,鄰居都說很神奇,很感謝鄭副院長。心臟良性黏液瘤多半在心房中膈的左心房內,也是心臟中較深的位置,傳統開心手術要鋸開胸骨,傷口長達25公分,患者飽受疼痛及恢復緩慢的煩惱。鄭伯智表示,若以達文西手臂手術,可不鋸開胸骨結構,恢復也快。不處理恐中風,出現3症狀快就醫根據資料顯示,心臟黏液瘤並不常見,可能與基因遺傳有關,每年發生率為百萬分之一至兩百萬分之一,好發於中老年人,但也曾有不到20歲的年輕人罹患黏液瘤。鄭伯智說,心房黏液瘤的組織很鬆散,易因患者劇烈運動或用力咳嗽而讓腫瘤破裂,漂出心臟,阻塞全身動脈血管,所以最好一經診斷就及時治療,以免中風才後悔莫及,若有胸口悶痛、喘不過氣或頭暈等問題時,就應尋求醫師診治,也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
-
2024-06-12 醫療.新陳代謝
副作用別輕忽!用「瘦瘦針」嚴重噁心嘔吐,胃凸到橫膈膜無法進食
俗稱「瘦瘦筆」的糖尿病治療針劑,令許多減重族趨之若鶩,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用藥之一,不過千萬別輕忽副作用。醫師今表示,最近臨床出現一名患者,因為糖尿病控制血糖而施打瘦瘦針,卻出現「嚴重噁心嘔吐」症狀,吐到「胃疝脫」甚至食道出血,無法進食。瘦瘦針(GLP-1受體促效劑)作為腸泌素類藥物主要作用機制就是,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昇糖素、減緩胃排空,及抑制食慾。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表示,臨床上遇到一名個案,施打兩、三次後嚴重併發嘔吐連續一個月,照胃鏡發現,吐到胃疝脫,就是嘔吐到胃凸到橫膈膜的位置,導致更容易胃食道逆流,並且食道裂出血,已無法吃東西只能住院持續觀察,連續就醫都難以改善。姜冠宇說,瘦瘦針的臨床試驗顯示約有5%至9.2%的患者會發生噁心和嘔吐,數字看來無感,但真的產生副作用的個案中其實相當可怕,就算老藥新用也難免還是會有較為敏感,反應比較強烈的使用者。瘦瘦針主要適應症是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上,用以控制血糖,但由於可以抑制食慾,也被許多「減重族」用來減肥。姜冠宇提醒,瘦瘦針最近風靡市場,確實減重效果很顯著,不過還是提醒民眾,藥品使用上可能會有嚴重的副作用。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9 焦點.用藥停看聽
咖啡、甜食易胃食道逆流?吃醃漬物易罹患胃癌?吃胃藥、胃乳、胃散有用嗎?副作用要小心
胃食道逆流(也稱火燒心,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縮寫為GERD)是台灣人常見疾病,根據統計,台灣胃食道逆流的盛行率極高,約為25%,每四人就有一人飽受困擾。到底我們胃不舒服時能怎麼改善疼痛?喝咖啡、吃甜食真容易胃食道逆流?胃藥吃太多的副作用?關於胃的大小事,就由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鄭以勤醫師解析。喝咖啡、吃甜食真容易胃食道逆流?「喝咖啡會造成胃發炎或胃潰瘍」,很多民眾會有這誤解,在醫學的統計上,咖啡本身不會造成胃發炎或胃潰瘍。那為何喝咖啡總有胃不舒服的感覺?其實是因為: 1.咖啡會增加胃酸的分泌,刺激黏膜,如本身為胃發炎、潰瘍者,會更不舒服。2.由於胃酸的分泌,讓平滑肌產生收縮放鬆的效果,因此誘發痙攣3.咖啡因使賁門放鬆,進而增加胃食道逆流的機率 因此若想喝咖啡又怕胃食道逆流,可以透過牛奶、胃乳等成分,使之黏附在胃黏膜上,咖啡因對胃部的刺激可能就會小上許多。雖然可在咖啡中直接添加牛奶、混合引用,但鄭以勤醫師比較建議先喝牛奶後喝咖啡的「分開喝」方法。 *咖啡中含有一種活性物質「NMP」,它可以減少胃酸,降低胃的不適感。不過若要讓咖啡產生「NMP」這種物質,就必須要透過「烘焙程序」才能產生,烘得愈深含量愈多。 除咖啡因外,甜食、高糖分、高蛋白質的飲食也會使賁門放鬆,若此時腹壓高,導致胃酸、胃內容物往上跑,造成胃食道逆流。吃醃漬物真容易罹患胃癌嗎?除了胃食道逆流外,胃癌(stomach cancer、gastric cancer)也是胃部可怕的病變之一。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胃癌在所有癌症中發生率為第8名,癌症死亡率排名第8名,好發年齡大部分在50歲到70歲之間。 其實我們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是造成胃癌的原因之一,但是常吃高鹽、醃製或燻烤食物,且酗酒、抽菸者,也被視為可能的高危險群。 原因是,醃漬食物會產生亞硝酸鹽,進入胃後和消化液混合,會轉變為亞硝酸氨,而這致癌物質已知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皆有關連。雖有一說是,吃泡菜等醃漬物可以幫助增加益生菌,可以保腸健胃,但若過度食用、累積,就可能增加癌症的風險,因此還是要小心食用、勿過量。年吃20億顆胃藥!副作用要小心!根據健保局統計,國人一年吃掉的胃藥超過20億顆,平均每位民眾一年就吞下超過100顆的胃藥,而自行前往藥局購買的胃藥市場,每年更高達4億元之多。 現在買胃藥太方便,只要前往藥局、藥妝店都可以取得,一旦吃過多還可能造成副作用,如使不會致癌的胃瘜肉增加;另,如是長期使用制酸劑胃藥,恐出現缺鐵性貧血、骨質疏鬆。 胃藥當中,抑制胃酸藥品或胃乳、胃散等胃黏膜保護劑產品多,它們的成分、功能通常是:.制酸成分,幫助中和胃酸。通常含有鋁、鈣等重金屬成分,身體健康者能將多餘的重金屬排除,但若是腎功能不佳者,就有可能造成重金屬累積在體內,長期可能造成危害。.藻膠類,能保護胃黏膜,對於避免疼痛有幫助。但也不可長期食用。另外,也有民眾反應吃藥會胃痛,通常造成胃痛的藥物為阿斯匹林、消炎止痛藥。這兩種藥物都和胃潰瘍有密切關聯,若要服用,醫師會評估狀況後給予。若移除造成胃痛的藥物,狀況還是沒有改善,就有可能是生活習慣導致。胃可做哪些檢查項目?.侵入性檢查:內視鏡胃鏡:將管子從嘴巴放入,觀察食道、胃及十二指腸有無病變,過程可能引發嘔吐反應。線控的膠囊內視鏡:將附上攝影機的藥丸吞入體內後,從體外用磁力來變換鏡頭的位置。和傳統胃鏡相比,診斷率相同,但缺點為無法進一步切片、採樣。 .非侵入性檢查:幽門螺旋桿菌篩檢;超音波。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確診「癌中之王」多半已三到四期 為何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
被稱為「癌中之王」的胰臟癌,因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轉移、難診斷,發現時多已晚期,存活率低。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胰臟癌於111年首次擠進十大癌症榜單中,位居第十位。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你從相關數據,了解胰臟癌的常見共病、預防與治療趨勢。國內胰臟癌每年就診人數逐漸增加,去年總計有9,550人因胰臟癌就醫。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胰臟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但問題是胰臟癌「就難在早期發現」,若從被診斷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證明者的資料分析,有高達六成六的患者是在晚期才發現,此時都難以進行手術,僅靠化療或標靶藥物等治療,平均存活期大約只有半年。112年胰臟癌確診患者,四成八是第四期,存活時間極短。「胰臟癌對我而言,非常有感觸。」石崇良說,他的岳母幾年前因胰臟癌而離世,初期毫無症狀,僅時常聽她說胃很不舒服,照了胃鏡診斷為胃食道逆流。平時靠吃胃藥緩解,直到出現黃疸症狀,才發現不是單純的胃病,而是胰臟癌變。此時已經是胰臟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到全身各處,主動脈被腫瘤包覆,無法透過手術完全清除,僅能做化學治療,診斷到離世就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胰臟癌最棘手的就是「難以被早期診斷」,石崇良表示,依研究顯示,胰臟癌第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0%,但到了第四期僅剩下13%。如果從罹患胰臟癌且持有重大傷病卡的人數來分析期別,以去年的數據為例,3,317名持有重大傷病卡的胰臟癌患者,有1,610人在第四期被診斷,占整體約四成八,第三期有581人,等於第三期與第四期的患者占整體的六成六。胰臟癌晚期化療已納給付,另有針對基因突變者的標靶藥。石崇良表示,胰臟癌的治療方式,初期可透將手術改善,晚期治療方式則是採以化療為主,另有標靶或免疫療法等手段。化療藥物如健擇、鉑金類藥物、愛斯萬(複方化療藥)目前健保皆已納入給付;而健保也已給付可用於胰臟癌的標靶藥物,其中一款是針對具有NTRK融合實體腫瘤的患者。至於免疫療法對於胰臟癌的治療效果,目前並不顯著,石崇良表示,各家醫院仍在進行相關的臨床試驗。胰臟癌早期無症狀難察覺,多是自費健康檢查發現。胰臟癌的高風險群仍以高齡者、肥胖、糖尿病、家族史等為主,石崇良表示,雖然已知胰臟癌最大的難處是「難以早期診斷」,但現階段也難以透過篩檢達到及早預防的效果。他解釋,現行醫療院所的檢驗檢查,都是因應患者主訴的症狀開立相關的檢驗檢查項目,而胰臟癌初期幾乎沒有症狀,患者根本沒有察覺,且如果只是輕微的胃痛,醫師也僅會針對該症狀做對應的檢查,如胃鏡等。從臨床觀察,多數被診斷為初期胰臟癌的患者,多是自費健康檢查時發現。胰臟癌風險因子太普遍,健保財務難因應「廣篩」。石崇良表示,政府長期以來對於十大癌症推動相對應的癌症篩檢,近年已推動到「五癌篩檢」:乳癌、大腸直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以及肺癌。但胰臟癌的風險因子太過普遍,推動篩檢母數過大,已達到「廣篩」的地步,會使財務難以負擔。雖然腫瘤指標中有一項CA199可以當作判斷依據,但CA199並非胰臟癌專屬的腫瘤指標指數,且準確度未達「精確」標準,也使胰臟癌難推動篩檢。他呼籲如果是罹患胰臟癌的高風險對象,應多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可以採取定期健康檢查,防範未然。國內胰臟癌就醫人數逐年增加,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到112年罹患胰臟癌就醫的人數,從7,260人增至9,550人,男性略高於女性。胰臟癌患者約九成以上皆需住院治療,但住院不代表都是接受手術的患者,能執行手術者僅占胰臟癌住院人數的10%。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專家指出,近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與健康檢查頻率有關,即使如此,早期被診斷的人仍有限,主要因為胰臟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檢查工具受限,等到有症狀才就醫,往往已經是晚期,平均存活期僅約半年。近五年胰臟癌就醫人數微幅增加,108年為7,260人、109年7,627人、110年8,229人、111年8,911人、112年9,550人。男女就醫人數差距約一百多人,每年的數據都是男性略高於女性,以112年的數據為例,胰臟癌就醫人數男性4,844人、女性4,706人;如果以年齡層來看,胰臟癌最大宗的就醫年齡層落在60歲到69歲間,有2,841人,其次為70歲到79歲有2,680人。去年9,550位胰臟癌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健保署醫管組副研究員高豐渝表示,依健保資料顯示,112年被診斷罹患胰臟癌的9,550位患者中,僅有1,672人執行手術,主要與胰臟癌多晚期才發現,能夠接受手術者只有早期胰臟癌患者,雖然有部分第二期到第三期的患者也能執行手術,但後續復發率高,醫療團隊執行手術的機率不高。新光醫院健康檢查中心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胰臟位處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由於後腹腔的空間大,胰臟腫瘤擴大的期間,患者幾乎沒有感覺。通常要堵住膽管或是其他部位,患者才會感受到「腹痛」,又或是出現黃疸等症狀才會就醫,此時腫瘤都已經太大,且癌細胞幾乎都已轉移,現行的治療方式效果非常有限。胰臟癌早期患者多靠高階健檢發現,腹超意外發現者極少。朱光恩表示,能夠早期發現的患者,清一色都是透過健康檢查發現,極少數是因為診斷其他疾病,在做腹部超音波時「非常偶然」下被發現。要透過超音波診斷胰臟癌,操作醫師技術要非常好,因胰臟的前方是胃,會擋住胰臟的成影。而現行的腫瘤指標CA199準確度又不高,除非採取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才有機會看得清楚,只是這兩項檢查健保不一定給付,自費價格又昂貴,沒有明確症狀前,幾乎不會使用高階影像檢查。北醫附醫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寰澤表示,胰臟癌患者典型的症狀為體重快速減輕、黃疸、腹痛,如果有類似症狀,醫師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檢查方式就是利用胃鏡,只是前端再加上超音波儀器,讓超音波緊貼著胃照射胰臟,只是這檢查方式也需要有症狀時才會使用。胰臟位置示意圖胰臟位於上腹部,胃的後方,屬於後腹腔器官。因為被胃遮掩,超音波檢查不容易看清楚,臨床上不容易診斷,特別是腫瘤。胰臟腫瘤是否侵犯血管,是能否手術的關鍵。林寰澤表示,臨床上胰臟癌多數不能手術,與腫瘤侵犯到血管有關,通常出現症狀的患者,病灶都已經侵犯到血管,只能投以一般的化學藥物治療。目前健保給付胰臟癌以化療藥品為主,由於療效並不佳,且其餘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等都屬於自費項目,導致診斷胰臟癌後約半年,患者就可能因病離世。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機率導致胰臟癌。林寰澤表示,胰臟癌的高風險群為有菸酒癮、高齡、肥胖、高血脂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依健保署統計,胰臟癌十大共病中,第二型糖尿病位居第一名,林寰澤說,目前不太確定胰臟癌與糖尿病之間的關係,但可以肯定的是,罹患糖尿病者,有高度的機率會導致胰臟癌。尤其有些患者沒有糖尿病家族史,飲食也都正常,但突然被診斷罹患糖尿病,不久也診斷出胰臟癌,這類「突然出現糖尿病」的患者,幾乎都是胰臟癌所引起的糖尿病。朱光恩呼籲,高風險者最好45歲之後,每兩年就檢查一次腹部超音波以及胰臟內視鏡,早期發現若能手術治療,胰臟癌也有機會痊癒。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6 癌症.其他癌症
50歲後突患糖尿病?稍一不慎6原因恐讓你成為胰臟癌高危險群
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除了病程快、容易侵襲其他組織外,最可怕的是「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等到發現不對勁就診時,多數腫瘤已經超過2公分,有轉移現象,治癒的機率相對較低,五年存活率約5-10%。胰臟位置隱密、初期無明顯症狀,病變難發現。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說,胰臟癌擴散速度快,約有80%的患者無法開刀,因為周邊血管、淋巴結、神經分布密集,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從胰臟的結構和位置來看,因位在腹部深處,是一個狹長型腺體,鄰近腸胃消化系統,不適症狀常與胃病混淆。胰臟癌病變不易偵測,初期僅是反胃、消化不良、胃痛、食欲不佳等症狀。梁程超表示,常見病人主訴胃痛、腹痛,不舒服症狀時好時壞,自行購買成藥緩解,而到院就醫時,腹部超音波也難以發現病灶,因為胰臟位置隱身在腸胃道之後,不易看清楚全貌。胰臟癌症狀有哪些?.黃疸、皮膚變黃:腫瘤壓迫到膽管,或癌細胞侵襲到肝臟,黃疸指數飆升。.腹痛、背痛:若發生在胰臟的體部及尾部,會出現上腹、肚臍周邊疼痛,延伸到背部。.明顯暴瘦:腫瘤壓迫到腸胃,吸收能力變差,影響食欲。.糞便異常:小腸吸收障礙導致大便浮油,或膽管堵塞,糞便變成灰白色。黃疸症狀、糞便變灰白色,兩大觀察胰臟癌重要指標。當腫瘤變大時,會壓迫到腸道、膽管,前者會有噁心、嘔吐,伴隨著體重明顯減輕;後者則會出現黃疸、茶色尿、鞏膜變黃、皮膚變黃及搔癢。而膽管因為被堵塞無法排出膽汁,糞便會變成灰白色,梁程超提醒,糞便顏色也是觀察健康狀況的指標之一。另外,50歲後罹患糖尿病者,要特別提高警覺。梁程超強調,沒有家族史、飲食也正常的人,中年後忽然發生糖尿病是一個重要警訊,胰臟癌所分泌的物質,會引發血糖上升,兩者有很大的關係。誰是胰臟癌高危險群?1.吸菸、酗酒:癮君子的罹患機率是一般人2-3倍,喝酒會加速身體發炎反應。2.肥胖者:腹部脂肪會讓胰臟三酸甘油酯沉積,進一步造成脂肪胰。3.糖尿病: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肥胖問題,血糖值增加,胰臟癌風險也增加。4.胰臟炎:胰液分泌不出去,影響消化道分解食物。5.飲食不均衡:經常攝取肉類及高糖、高脂肪食物,會增加胰臟發炎風險。6.工作環境:長時間接觸化學藥品,在化工廠、石油、石化業工作者,較易罹患胰臟癌。內視鏡超音波、磁振造影最能明確看到胰臟癌病灶。胰臟癌不易早期察覺,建議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包括抽血、腹部超音波、內視鏡超音波、癌症腫瘤標記檢驗以及電腦斷層攝影、磁振造影。不過梁程超說,單靠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還是無法百分百偵測早期胰臟癌,腫瘤標記也有偽陽性、偽陰性;電腦斷層雖然可以看到腫瘤,但是對小於1公分、甚至2公分的腫瘤,只能看到胰管擴張,無法定位腫瘤。目前,內視鏡超音波是最有效確診胰臟癌的工具,利用做胃鏡時,檢查消化道附近的器官,可以看到臟器表面以及利用聲波的變化了解腸胃道黏膜壁下的病灶。磁振造影檢查不具輻射線,可360度無死角完整評估胰臟,但檢查時間久且費用昂貴,較適合高風險族群。梁程超說,胰臟癌有年輕化的趨勢,有些人可能沒有典型症狀,他分享門診的臨床經驗,醫院每年都會透過健檢找出確診個案,患者雖然不解為什麼會罹病,但定期檢查追蹤是最重要的預防之道。胰臟癌治療趨勢:先用藥再開刀,以手術移除為目標。胰臟癌是惡性腫瘤中的大魔王,有「癌王」之稱,國健署於112年公布的十大癌症發生率,胰臟癌首次入榜,但死亡率長年高居第7、8名。胰臟的位置在腹部深處,鄰近肝、膽、腸、脾,躲在胃的後方,一般的超音波和胃鏡檢查很難發現異狀,等到上腹部疼痛或背痛、體重明顯減輕、黃疸等症狀出現,就醫診斷已是癌症晚期。胰臟腺癌約占90%,屬外分泌腫瘤、惡性度大。台北榮民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石宜銘表示,胰臟癌與吸菸、高脂飲食有關,歐美發生率為癌症排行榜的前三名,台灣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胰臟屬於消化系統,是人體唯一具有內分泌與外分泌功能的器官;胰臟癌的分類主要有「外分泌腫瘤」和「內分泌腫瘤」。胰臟的外分泌細胞負責製造胰汁,內分泌細胞則生產胰島素,協調身體的新陳代謝。目前胰臟腺癌為大宗,約占90%,是從外分泌系統長出來,侵襲性非常強、具高擴散能力;少部分則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病程稍微緩慢些,這類癌症相較沒那麼惡性。胰臟周邊器官組織多,易侵犯轉移,治療需多科整合。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即是罹患比較少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方式較為單純,預後比胰臟腺癌好上許多。胰臟腺癌大多長在胰臟頭部,連接十二指腸,胰臟尾部則與脾臟相連接,附近還有許多淋巴、血管、神經,手術非常困難。胰臟癌的治療,就像「打群仗」一樣,要多科整合,接受外科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及藥物治療。石宜銘說,胰臟癌治癒率低,且很難在早期發現病症,尤其,癌細胞很容易侵犯到旁邊的分泌胰腺體,只要一擴散到周邊組織或器官,就會一發不可收拾。胰臟癌七成好發在胰頭,切除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手術是癌症治療的根基,胰臟癌根據腫瘤部位的不同,大致可歸為二大類手術方式。長在胰臟頭部的位置,要接受「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醫界又稱「惠普式手術」(Whipple);長在胰體部(中央)或尾部的腫瘤,要進行「胰尾切除手術」。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除了切除胰頭,還有十二指腸、膽囊、下端膽管等,同時進行胰管腸胃道、膽道腸管的大範圍重建手術,複雜且困難。許多病友會詢問:為什麼要切除那麼多器官?因為胰頭部位被十二指腸環繞一圈,而且膽道系統與胰臟關係緊密,這些器官的供血系統又是同一套,必須一起摘除。不幸的是,有七成左右的胰臟癌好發在胰頭。以複方組合化療縮小胰臟腫瘤,再以手術移除。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很多患者連刀都開不了。石宜銘說,治療以手術移除腫瘤為目標,若侵犯嚴重,可先以化療藥物縮小腫瘤,或是接受重粒子治療後再開刀。「先用藥、再開刀」是近年來治療趨勢,以複方組合化療找出最有效的方式,想辦法把腫瘤縮小;術後必須接受加強性化療,降低復發的風險。胰臟癌治療方式.手術治療:剖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原快;傳統剖腹手術的效果不會比較差,只是癌細胞已經有明顯侵犯、遠處轉移,就不適用達文西手術。.放射線治療:光子治療、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光子治療(高能量X光放射線)是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質子治療使用質子束來照射病變組織;重粒子治療利用高強度的放射線能量,殺死癌細胞。.藥物治療:化學治療、標靶藥物。藥物治療在胰臟癌的效果不佳;化療藥物種類多,會針對基因突變特性使用2至3種藥物合併治療。.免疫細胞治療:包含藥物、細胞療法、疫苗。研究仍在起步中,而且費用高昂。.細胞治療:目前應用尚未有很好的證據證明有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2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由兩例病友的經歷——反思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文章來自三位醫師以截然不同主題寫出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一位深具睿智的精神科醫師,以其一流的文筆寫出最近醫病雙方常感到困擾的「意外偶見瘤」。他的一句「『多』並不等於『好』」道出深具哲理的回應。一位醫師因為看到兩位病人不理想的治療結果,而深感當初病人、家屬與他們的醫師之間因為沒有建立好關係,導致病人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而錯失治療的良機,並以此強調醫病溝通的重要。一位老醫師敘述老同學畢業五十多年,在近乎完美的安排下暢遊山水,結果有好友體力不堪而發生遺憾,寫出這年紀應當量力而行,並建議其他更安全且能勝任的活動。近來遇到兩例第一次門診見面就必須告知壞消息的病友,這兩位都是慢性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在經過其他醫師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C型肝炎病毒已達到根除,但後來因為一些因素而沒有好好地規則性追蹤,到我接手時已到晚期肝癌的階段了。兩位病友就診時,都有家人陪同,告知時當下有種愁雲慘霧的氣氛。第一位為六十幾歲的劉大哥,是C型肝炎病毒導致肝硬化,而且也愛好杯中物,在幾年前因為服用C肝抗病毒藥物而根治C肝病毒後,覺得身體一切無恙,短暫地接受幾次追蹤性抽血及腹部超音波掃描後就斷了聯繫了。此次來門診,是因為覺得上腹部不時有不適的感覺,而且食慾越來越差且體重有下降的情形,他來求診想要檢查胃是否有問題可否做個胃鏡?經過問診以及簡單的身體檢查後,摸到右肋下緣有不規則的腫塊,便跟他說:「胃鏡當然可以幫你安排,但是,這麽久沒追蹤肝臟了,這次一起抽血及做個肝臟超音波吧!」他很爽快地答應,走出診間就逕自去抽血櫃檯抽血以及安排做胃鏡及超音波的時間後就回家了。沒想到幾個小時後,我的手機就收到他的血液甲型胎兒蛋白檢驗危急值(四十多萬)。於是當日我便再打電話問他胃鏡及超音波安排的時間,並叮囑他一定要按照時間前來,到時會再幫他安排後續的檢查以及治療計畫。等到他前來做腹部超音波時,探頭一放到肚子上就看到一大顆的腫瘤幾乎佔滿了整個右肝,連右門靜脈都有被侵犯到了,內心覺得才見沒幾次面的病人,要告知這麼殘酷的事實真的有點難開口。胃鏡做完也發現有明顯的食道靜脈瘤,在胃鏡的觀察下算是高出血風險的特徵,也有預防性地做了環紮術。根據目前的一些證據,跟他委婉地解釋,上腹痛是因為腫瘤的關係,需要幫他做個電腦斷層來做完整地評估腫瘤的侵犯程度,做完之後再好好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等到做完電腦斷層後回診的那天,妻兒全家都陪他一起來聽檢查結果,電腦斷層結果比預期的還嚴重,不只門靜脈有侵犯到,甚至下腔靜脈也有血栓,肝門附近也有淋巴結腫大的情形,唯一還有機會的是肝硬化的一些抽血數值算起來還可以(Child-Pugh score: A),他兒子提及是否可以肝臟移植?便跟他解釋,目前腫瘤侵犯到大血管以及附近的淋巴結了,肝臟移植不是那麼適合,目前比較可行的治療方式,偏向口服標靶藥物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療。經過討論的結果,後來決定採用免疫治療,一開始施打後對一般日常生活沒有影響,但是漸漸地開始有出現肝腦病變的情況,變得日夜顛倒以及對時間及人物有混亂的情形。也是因為他意識混亂,我才從他妻子的口中得知當初不想繼續追蹤,是因為和之前的醫師有溝通上的不愉快所導致。經過三個療程後,再幫他做電腦斷層來評估腫瘤的情況,原本的大顆腫瘤有多處壞死,但左肝也有新生的小顆腫瘤,原侵犯的大血管則是紋風不動,而且腹水以及右邊肋膜積液也都出現了,告訴他妻子這個壞消息後,她一開始也問還有其他積極的治療方式嗎?只是很遺憾地,依目前的醫療是藥石罔效。劉大哥看到我找他太太去病房外談話時就大概猜到結果了,出院後意志消沈、食慾更加不振。因為在家完全吃不下、全身無力被送到門診後,收住院發現腎功能急速衰退、出現肝腎症群以及開始解黑便,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形,劉太太跟我說她與小孩其實心裡都有準備了,在最後的階段,主要治療能讓他不要痛苦就好。按照一些治療的準則,能給的藥物都給了,但是因病情的進展最後還是不幸離世了。整個過程,我在他人生的最後半年的時間中經歷了醫病關係的建立,同時反思自己是否也曾讓其他病人如同劉大哥一樣,遭遇不愉快而中斷追蹤,而造成無法及時發現而錯失治療的良機。另一位是八十多歲的巫阿伯,本身也是C型肝炎導致肝硬化,經過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後,血液中C肝病毒已經廓清了,一開始都很規則地在我們科的學長門診追蹤,只是後來他覺得每半年就要來追蹤很麻煩,而且只是抽血及做超音波又沒有藥可以吃,覺得不划算,於是就超過兩年沒來醫院追蹤。最近覺得食慾不振、肚子有變大,雙腳水腫導致拖鞋磨擦破皮,小便的顏色也有像烏龍茶般的深色,女兒就帶他來門診求治。經過身體檢查後,鞏膜明顯有黃疸,肚子明顯有鼓脹的情形,超音波檢查發現右肝有個將近十公分的腫瘤且有門靜脈侵犯的情形,腹腔也存有大量腹水。解釋病情時,阿伯因為重聽,對病情有聽沒有懂而在狀況外,女兒則是有點自責怎麼沒早點帶來檢查,問目前有什麼好的治療方式?我則是建議等抽血及做完電腦斷層後完整評估後再來討論,先用點利尿劑及限鹽限水來控制腹水及水腫的狀況。半個月後,很遺憾地,腫瘤侵犯大血管、肝功能狀況不佳,標靶藥物以及免疫治療則是無法申請,女兒一開始想要自費吃標靶藥物,可是聽到價格以及只能延長幾個月的存活時間就打了退堂鼓。之後經過家屬間的商議,決定讓阿伯採安寧緩和的方式。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老人家缺乏醫學知識,認為沒吃藥就等於沒接受治療,以為在C肝病毒根治後肝臟就安然無恙,而進一步輕忽及拒絕持續追蹤的重要性,導致無法及早發現肝癌而錯失治療的良機。最後,也希望由兩個案例,反思行醫的行為是否能避免讓病人因溝通不良而逃避醫療,最後造成遺憾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8 醫療.消化系統
美式跟拿鐵哪個比較傷胃?每早一杯咖啡「少做1件事」竟致胃潰瘍
每天早上來杯咖啡提神醒腦,是許多上班族的精神糧食,但有人因此把胃喝壞了!家醫科醫師羅佳琳提醒,別在2種態下喝咖啡,且空腹喝拿鐵比美式的傷害更大。每早一杯拿鐵!24歲女胃潰瘍早上喝咖啡能開啟上班族元氣的一天,但錯誤方式喝咖啡超傷胃!家醫科醫師羅佳琳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曾收治的病例,一名24歲女性患者,年紀輕輕就有胃潰瘍,在了解她的飲食及生活作息後發現,由於她怕胖,每天都不吃早餐就空腹喝低脂拿鐵,喝完後便匆忙地拿著水果出門上班,這樣的飲食習慣讓她導致胃潰瘍。羅佳琳表示,在2種情況喝咖啡超傷胃,情況一是「空腹」,情況二是「處於緊張狀態下」,例如一早趕著出門處於緊張狀態下別喝咖啡。而許多人認為拿鐵比美式好,其實喝拿鐵的傷害更大!羅佳琳說明,拿鐵咖啡有二大陷阱,第一是「咖啡因」,會導致胃酸增加;第二是「蛋白質」,拿鐵中的牛奶是蛋白質,也會促進胃酸分泌;若在一般有進食的情況下,胃中的其他食物有助於稀釋胃酸,因此建議進食後再喝咖啡。但該名24歲女性患者常空腹喝拿鐵,到了公司又吃含糖分高的水果,這時候高糖分會加劇胃酸分泌,導致慢慢的就有「胃潰瘍」疾病產生。最後在醫師建議下,早餐改搭配三明治食用,並將拿鐵換成黑咖啡,她半信半疑地試了半年,再回診照胃鏡赫見胃潰瘍竟全都好了。空腹喝拿鐵超傷胃!「真的很多人不知道蛋白質會引發胃酸。」羅佳琳表示,在空腹時單喝拿鐵時,牛奶中的蛋白質是流體狀,會很快地通過,又無法起到真正稀釋胃酸的作用。對此,就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蛋白質會引發胃酸,那早上吃「水煮蛋配咖啡」會有問題嗎?醫師解釋,雞蛋雖然是蛋白質,但至少為固態,可以停留在胃裡較久,讓胃裡有東西不是空腹狀態,先吃蛋再喝拿鐵,相較之下會比較好一點。所以建議不要空腹喝拿鐵,這樣長期下來很傷胃!延伸閱讀:.不要起床後馬上喝咖啡!英國醫師曝喝咖啡最佳時間:起床後「xx分鐘」.喝咖啡比手搖飲料健康?當心兩種咖啡熱量及糖分含量高得驚人.紅茶、那提及美式咖啡,哪杯咖啡因高?一圖看懂咖啡因及熱量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