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3 科別.消化系統
搜尋
肝膽
共找到
612
筆 文章
-
-
2020-10-12 科別.百病漫談
很多病症都在50歲後被發現!男性健檢指南告訴你必做哪些項目
惡名昭彰榜上有名 心肺檢查萬萬不可少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中就有四項與心血管相關,可見心血管健康是萬萬不容忽視的。最基本的檢測,如心臟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運動心電圖、動脈硬化儀等檢查皆須定期進行;若有進一步的異常,再運用高階的影像醫學作為輔助,如心臟動脈鈣化指數分析,可了解心肌梗塞的風險。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強調,肺癌則是另一大隱形殺手,位列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二位、死亡率第一位,且最新資料統計,台灣罹患肺癌者有一半以上都沒有抽菸,所以並不是抽菸者才要注意,加上空氣污染日漸惡化需嚴正重視,肺癌也不一定有明顯症狀,又進展較快,發現時可能已對治療反應比較差了,建議即早安排第一次的肺部電腦斷層,掌握健康。腸癌年輕化 逆流性食道炎居冠然而,腸癌年輕化現象已成趨勢。大腸癌是整體來說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也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它的發生與愛吃油炸、速食、肉食,及運動量不足等生活型態有關,尤其男性大多喜歡吃紅肉,應酬、外食機會又多,且普遍較不愛吃蔬果,很容易使飲食不均衡、纖維質攝取不足。加上時常熬夜、壓力大,或有抽菸喝酒等習慣,更會使得腸道功能紊亂,增加腸癌罹患率。因此,洪育忠建議25歲開始,就可以作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提早瞭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此外,台灣逆流性食道炎盛行率居亞洲之冠,超過6成民眾無症狀感,透過檢查才驚覺自己有逆流性食道炎,讓食道被胃酸長期侵蝕,也是慢性咳嗽、胸痛、喉嚨不舒服的主因,因此也需多多留意。上廁所老是滴答答 泌尿系統問題不可漏40歲以上男性常見攝護腺肥大問題,夜裡頻尿、不易解尿、尿流速慢等,影響生活品質,還可能引起尿液滯留,併發腎臟發炎、腎功能衰竭等。洪育忠建議,攝護腺超音波、尿流速檢測、攝護腺腫瘤標記PSA等檢查,可瞭解攝護腺健康,也是篩檢男性泌尿系統最多人罹患的-攝護腺癌。另外,也可注意血液中的「鋅」含量,因其有助於維護男性攝護腺功能和生育力,也與活力相關。性荷爾蒙威力大 牽一髮動全身多數人不清楚,男性最頭痛的攝護腺疾病,其實和自身荷爾蒙代謝異常也有極大關聯。洪育忠指出,愛吃油炸物、肥胖者,會導致男性荷爾蒙在新陳代謝的轉化過程中轉為更活躍且具傷害性的二氫睪固酮DHT於體內堆積過多,易引發攝護腺肥大,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食物罹患攝護腺癌症風險也可能會相對提高,必須留意。近年來也有發現男性荷爾蒙分泌提早減少的趨勢,有不少40歲、甚至30多歲的男性沒有顯著症狀,但檢查發現男性荷爾蒙失衡,長期下來容易影響事業表現,也影響情緒、精神及自信心、影響事業決策力,甚至影響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洪育忠建議,男性朋友若想要建構完善的健康防禦力,可安排一套完整全身健檢,另可進一步安排功能性醫學檢查,如: 男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抗氧化營養檢測等,從代謝功能上找健康。   50歲以下年輕爸爸  50歲以上熟齡爸爸除左邊檢項還建議加下方檢項 心肺  心血管病變危險因子檢驗、 動脈硬化、靜止心電圖、 心頸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 肺部電腦斷層 64切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腦血管磁振造影等高階影影像檢査、 肝膽腸胃 肝臟功能檢驗、胃鏡、大腸鏡、糞便潛血 泌尿 攝護腺超音波、自動尿流速檢測 攝護腺抗原腫瘤標記PSA 功能醫學 全套男性荷爾蒙併腎上腺皮質壓力分析檢測 延伸閱讀: 30後是女人健康分水嶺! 5大必做檢查一次搞懂 三餐亂吃很要命! 醫師忠告:40歲後這3飲食習慣一定要改
-
2020-10-10 科別.消化系統
一直放屁好尷尬 到底為什麼會放臭屁呢?
「噗!」突如其來的一個臭屁讓人好尷尬,惡臭的氣味怎麼躲也躲不掉,到底為什麼會放臭屁呢?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表示,民眾放臭屁大部分是與飲食內容有關,像是吃太多肉類,攝取過量的蛋白質與油脂就容易放出臭屁、吃太多十字花科食材也容易放出臭屁;此外,若是腸道菌相不佳、缺乏益菌也較可能出現放臭屁的狀況。然而,柳醫師也提醒,若有腸道感染、腸癌問題者也會有放臭屁的狀況,因此若發現自己屁味有異狀時,建議接受檢查為佳! 不小心放出臭屁真是超尷尬,但為什麼屁會這麼臭呢?柳朋馳醫師表示,大部分人放臭屁都是因為飲食內容的關係,例如吃太多肉就是放臭屁的常見原因之一!柳醫師解釋,由於蛋白質、脂肪都是屬於需要較長時間消化的營養素,若飲食中吃太多肉類、脂質類的食材,腸道來不及完全消化,這些飲食殘渣就容易被細菌分解而產生腐臭味,也就是臭屁的來源;此外,吃太多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白菜、蘿蔔、芥菜)等食材,也可能因為硫化物含量較高而放出臭屁。再者,腸道菌相不佳、壞菌太多也是放臭屁的常見原因之一。柳朋馳醫師叮嚀,放臭屁其實可以被視為是腸道健康的警訊,若幾天內頻放臭屁,可先從飲食內容來檢視是否有蛋白質過量之虞,亦可適量吃些優格、益生菌等以幫助維持增加腸內好菌,改善臭屁問題。然而,柳朋馳醫師也補充,部份腸道疾病也可能造成臭屁,例如腸道受到細菌感染或大腸癌等問題,都有可能因病造成腸道組織壞死而出現腐臭的臭屁味。提醒民眾若發現放屁習慣改變、臭味異常時,最好提高警覺、及早就診檢查為佳喔! 腸道健康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肝膽腸胃科」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柳朋馳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0-07 科別.消化系統
肝膿瘍治不好 小心肝內管癌作怪
65歲許姓男子有糖尿病、BC型肝炎帶原與肝內管結石病史,因有6公分大的肝膿瘍,2個月前開始在醫院接受靜脈注射、口服抗生素及引流管引流治療,但拔除引流管後出現發燒、寒顫情形,被緊急送到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經核磁共振與超音波掃描後,發現他除了原本的右下葉肝膿瘍之外,左葉也發現一個2.4公分的腫瘤,切片化驗後確診為肝內管癌,接受手術切除。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病患本身有肝內管結石的病史,加上積極治療後仍無法痊癒的肝膿瘍,由此研判會有肝內管癌以及腸胃道癌症轉移的可能性。肝內管癌的危險因子包含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魚感染中華肝吸蟲、肝內管結石、長期暴露於環境毒素中(如聚氯乙烯和戴奧辛)、BC型肝炎帶原、肝硬化、糖尿病、肥胖、抽菸酗酒、慢性膽管炎等。民眾若像許姓男子一樣的狀況,有治療4周以上仍然無法痊癒的肝膿瘍,建議抽血檢驗腫瘤指數、接受大腸鏡檢查、安排進階的影像掃描,並視情況進行肝切片病理化驗,才能研判有無潛藏其他病因。林裕鈞表示,目前肝內管癌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切除為主,但術後復發率高,因此建議民眾若是屬危險族群,應定期追蹤檢查,如果有肝內管結石,可與醫師討論接受膽管鏡取石或預防性的部分肝葉切除,以防肝內管癌的發生。
-
2020-10-07 科別.消化系統
衛福部彰化醫院追進精神專科 最早用藥者已驗無C肝病毒
很多病人不方便移動,衛福部彰化醫院2014年起辦理外展門診,醫療團隊到偏鄉服務,今年3月進一步與衛福部草屯療養院跨院合作,開創國內一般醫院到精神專科醫院作C肝外展門診的先例,最早用藥的5名C肝精神病患者已經驗不出C肝病毒。今天上午,衛福部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楊智超和多名衛教師、醫檢師、批掛人員,帶著移動式超音波等儀器,搭乘交通車到草屯療養院,在門診區幫精神狀況較穩定的病患做例行超音波及抽血檢查,接著帶儀器進保護室,為精神病情較嚴重者的患者檢查,醫檢師抽血時,兩名衛教師在旁邊安撫精神病人,醫師做超音波檢查必須隨時注意患者的反應。這是第十二次外展草療醫療服務,衛福部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楊智超說,政府宣示2025年根除C肝,各大醫院紛紛到偏鄉開辦外展門診,彰化醫院早在6年前就到偏鄉衛生所外展,在衛生所成立肝炎行動醫療站,定期下鄉,讓很多偏鄉的肝炎患者不必搭車騎車,就近就能獲得治療。部彰護肝醫療小組成員表示,草療沒有肝膽科醫師,如果要帶精神科患者到外面醫院持續就診,對於家屬形成長期負擔壓力,為了體恤弱勢的精神病患和家屬、看顧,部彰外展服務讓慢性B型及C型肝炎的精神患者得到積極治療;起初精神病患對於院內出現外來醫生護士,感到奇怪,幾次之後病患會主動打招呼,雙方互動良好。楊智超說,彰化縣大部分洗腎院所沒相關科別醫師可治療C肝,洗腎病人通常1周洗腎3天,精力放在洗腎顧健康,常忽略治療C肝,部彰護肝醫療小組去年把外展門診拉到各地的洗腎室,治癒53名洗腎的C肝患者。楊智超又說,肝炎患者較易轉變為肝硬化或肝癌,C肝口服新藥可阻斷肝硬化或癌化,副作用低,治癒率達到9成8以上,健保給付已大幅放寬,所以護肝醫療小組主動做外展門診,今年和草療合作,除了找出C肝病患加以治療,也定期追蹤B肝患者,希望建立慢性精神醫療照護機構的外展門診模式,還規畫未來到長照機構,讓肝炎無所遁形。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60歲男子14公分大晚期肝腫瘤 肝動脈化療後幾乎消失
60歲林姓男子平常有喝酒習慣,本身患有C型肝炎,他因右上腹疼痛掛急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肝臟右葉有顆約14公分的肝腫瘤,不僅侵犯右側肝門靜脈,還有輕度腫瘤破裂情形,診斷確認為晚期肝癌,與醫師討論後,病患決定接受肝動脈化療,完成2次治療後,林姓男子腹痛明顯改善且無副作用,甲型胎兒蛋白從原來51800ng/ml下降至1400ng/ml,14公分大的肝腫瘤縮小到幾乎消失。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表示,肝癌病人中約有2至3成診斷發現時就已是晚期肝癌,以往晚期肝癌診斷後存活時間可能只有數個月,但根據研究顯示,肝動脈化療3成以上有部分或完全治療的成效,有些晚期肝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存活時間可達數年。他指出,肝動脈化療是從左下鎖骨動脈或股動脈放置暫時性肝動脈導管,對肝腫瘤採用低劑量化療,這對肝臟傷害少且安全性高。病人每1到2個月進行一次治療,每次療程5天,視病人狀況搭配其他治療,如標靶治療,可為晚期肝癌病人獲得完善的治療成效,因治療方式與成效因人而異,治療前可與醫師討論與規畫。林德福表示,據衛生福利部報告指出,肝癌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每年肝癌死亡人數高達8000人,B、C型肝炎或肝硬化病人都是肝癌的高風險族群,建議3至6個月要接受腹部超音波追蹤,一旦有肝腫瘤發生時,即可盡早確認及治療。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困難梭菌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 癌嬤吃便便救命
●困難梭菌感染嚴重,會一直拉肚子、血便●免疫力弱的長者、住安養院體弱的人、長期使用抗生素者易遭感染●口服微菌叢膠囊或大腸鏡植入術,治癒率8、9成以上糞便變黃金?吃「屎」可以救命?一名85歲阿嬤5月因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反覆腹瀉及黏液便,經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法改善,6月接受口服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也就是將帶有健康菌叢的糞便移植到病患的腸道中,排便即恢復正常,解除致命危機。植入治療術 北榮完成15例台北榮總目前已完成15例經微菌叢植入治療術,包含完成首例經口服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術,14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術,持續追蹤患者療效。台北榮總內科部主任侯明志表示,不論是口服微菌叢膠囊或是大腸鏡植入治療方式,治癒率都高達80%至90%以上。侯明志指出,人從出生起,人體中就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主要存在於腸道,不僅幫助人體分解、吸收養分,也協助新陳代謝、生長發育以及免疫系統的運作。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是腸道裡的一種細菌,一般人的腸道也可能存在的細菌,當腸道菌叢遭到藥物、飲食或環境的影響而失調,這些功能也會受到影響而引發疾病。腸道菌叢的失調,與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代謝性症候群及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癸汌解釋,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症,最常見的是造成「偽膜性大腸炎」,但往往使用很多抗生素治療效果不彰,反而使病菌坐大,產生嚴重腹瀉、血便等症狀,且一再復發,甚至變為頑固性感染,也就是抗生素用藥無效,死亡率高達10%至20%。成立首個微菌製備實驗室侯明志表示,免疫力弱的老年人、住院病患或住安養院體弱的人、很多共病的人、長期使用多種抗生素的人等,腸道菌叢容易遭到破壞而失衡,進而導致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因此,國內外研究發現,將帶有健康菌叢的糞便移植到病患的腸道中,重建腸道菌叢的多樣性與功能,或許能遏止疾病的進展,甚至治癒疾病。衛福部107年9月公告,開放微菌叢植入治療法,用於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之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病人。北榮正式投入微菌叢植入治療法,並擁有國內第一個獨立的微菌製備實驗室,兩年間完成14例經大腸鏡微菌叢植入治療術,今年6月更完成了國內首例經口服膠囊微菌叢植入治療術。患者是一位直腸癌住院化療的85歲阿嬤,口服30顆健康糞菌膠囊移植到腸道中,在大小腸裡釋放,排便即恢復正常。「膠囊微菌叢植入術是蒐集健康捐贈者的糞菌後,即分裝至膠囊中冷凍保存,再口服植入,是對病人最便利的植入方式。」李癸汌說,其治癒率與大腸鏡植入術相等,成功率高達8、9成以上。目前台灣大多使用大腸鏡將製備完成的健康糞菌植入患者的腸道中,李癸汌指出,執行大腸鏡前,病人必須清腸,部分年老體衰的病人較難以承受大腸鏡過程中的不適,也不易在植入術後配合維持側躺,影響治療效果。而其他替代植入方式如灌腸、鼻腸管等,治癒率都不及大腸鏡植入術。
-
2020-09-29 科別.消化系統
一家三口都得C肝 原來早期找密醫打針
嘉義市吳姓男子因父親確診C型肝炎,擔心自己及其他家族成員也有罹患C肝可能,紛紛到衛福部嘉義醫院肝膽腸胃科、副院長陳詩典就診,才發現全家5名成員有3名都被檢查出C肝,原來是感冒生病找密醫打針,因針頭消毒不完全造成感染,所幸在陳治療後,全家都已康復。院方指出,吳男早期住在偏鄉,因公衛醫療資源不足,家族成員感冒生病總會找密醫「打一針」,陸續罹病,幸好及早發現和控制,配合口服藥物療程治療。嘉義醫院配合衛福部政策,近期配合嘉義市衛生局及熱心里長推動補篩C肝外,更加碼擴大與公司行號合作,在勞工檢查項目中增加C肝篩檢。下半年度更將於嘉義縣開辦第二波「外展門診」,由陳詩典領軍駐診。陳團隊提供已知為C型肝炎的民眾,問診、衛教、抽血檢測、腹部超音波檢查等,協助C肝患者方便就醫,讓患者就近領藥,來降低治療中斷發生。陳詩典表示,C型肝炎是透過血液和體液傳染,容易造成肝硬化及肝癌,要立即接受篩檢治療,只要抽血檢查出血液中有病毒,就可使用健保口服新藥治療C肝,一個療程約3個月,由中央健保全額給付,病人配合按時服藥治癒率更高達98%以上。陳說,C肝易合併脂肪肝、糖尿病、腎臟病,這些慢性病族群病人建議也主動篩檢C肝,定期追蹤,以確保身體健康。其實C肝不是絕症,患者若能積極就醫追蹤治療,不但可以大幅降低罹患肝硬化及肝癌的病患人數,更能減少國民間的互相傳染。
-
2020-09-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婦人糞便潛血呈陽性不在意 大腸鏡檢出3公分腫瘤
52歲劉姓婦人去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報告顯示呈陽性,檢查值為18.3(正常值應小於12),她原本她抱著僥倖心態,覺得數值只比正常值高一些,應該不用進一步檢查,但家人不放心,還是帶她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發現竟有一個3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切片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大腸癌第1期,腫瘤經手術切除後,持續追蹤一年沒有復發情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李斯凱醫師表示,根據今年國民健康署統計指出,十大癌症發生人數排行榜中,大腸癌高居第1位,不過大腸癌是可透過糞便潛血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但仍有許多民眾沒有接受篩檢的觀念,或是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呈現陽性者,因為怕麻煩、擔心檢查不舒服,或覺得數值沒有差很多不用擔心,因此都不願到醫院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等狀況嚴重時才後悔莫及。他指出,大腸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建議50至74歲民眾每2年免費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一旦檢查結果呈陽性,無論數值多寡,一定要盡早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大腸癌並接受治療。透過大腸鏡檢查,如果發現瘜肉或原位癌,都可以直接切除,像劉姓婦人第1期的腫瘤需要手術切除,通常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鼓勵大家記得定期篩檢、多吃蔬果、多運動以及戒菸,才能遠離大腸癌威脅。
-
2020-09-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有大腸癌家族史 40歲就檢查
漫威電影「黑豹」主角查維克博斯曼日前因大腸癌病逝,享年43歲。隨著國人飲食西化,大腸癌患者增多,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英楠指出,糞便潛血若出現陽性反應,每22人有1人可能罹患大腸癌,有家族病史者應提早在40歲開始做相關檢查。大腸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位,高雄市一名40歲男子參加公司健檢,在糞便潛血項目出現陽性反應,當時以為是痔瘡不以為意,隔年檢查仍是陽性,詳細檢查發現罹患大腸癌第3期,手術加上化療,目前已抗癌6年。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蔡英楠說,根據衛福部分析,潛血檢驗出現陽性反應者,每2人有1人大腸有息肉,息肉分成增生性與腺瘤性,後者可能在2至5年內發展成癌細胞。蔡英楠說,現代人食用過多加工品、煙燻與燒烤類食物,加上蔬菜水果攝取少且不愛運動,是罹患大腸癌高危險群,早期發現罹癌,治癒率高達9成。若潛血檢驗出現陽性反應,蔡英楠建議民眾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他說,舊型儀器會讓受檢者非常不舒服,但醫學不斷進步,長得像小刺蝟的內視鏡視野先端套頭,柔軟有彈性,柔性刷毛還可以翻出大腸皺褶處息肉,腺瘤偵測率比標準大腸鏡提高10%。
-
2020-09-15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罹潰瘍性結腸炎辭職 醫師:未來癌變機率高
一名53歲中小企業老闆近幾年常腹瀉卻不以為意,直到腹瀉合併黏液和血液,才趕緊安排大腸鏡檢查;另名45歲家庭主婦,更是每天腹瀉高達20次,2人都以為是壓力過大導致腸躁症,但都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經透過藥物治療、培養良好習慣,終於能和疾病和平共處,降低日後癌化風險。兩患者主述的症狀都是跑廁所次數多,該名企業老闆甚至形容「「跑廁所次數比接電話還多」」當他們獲知潰瘍性結腸炎為罕見重大疾病,且無法治癒、未來癌變機率高,當下均無法置信,甚至情緒激動的否定、崩潰、大哭,經詳細衛教並配合治療後,兩人才破涕為笑,學習與疾病共處。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張家熙說,除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長期為潰瘍性結腸炎所苦,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前總統小布希的弟弟馬文布希等許多名人也深受其擾,故潰瘍性結腸炎也被暱稱為「總統病」。他說,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致病機轉不明,推測可能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好發於20歲左右年輕人,以及50至60歲中年人,通常會出現持續腹瀉、嚴重腹痛、解血便和黏液便,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並可能造成腸道出血、腸道穿孔,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等併發症。張家熙說,潰瘍性結腸炎症狀類似腸躁症,都可能出現腹痛腹瀉、排便情況與型態改變、糞便帶有黏液或帶血等症狀,常與情緒和壓力有關,在鑑別兩項疾病時,需要透過綜合病史、臨床表現、抽血和糞便檢驗、大腸鏡檢查合併組織病理切片方能確診。治療上,輕度患者會使用抗發炎藥物治療,以降低發炎對腸道造成的破壞,重度患者則會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若仍然無效,就須透過生物製劑治療,以協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他提醒,患者平時應避免過於刺激、油膩或引起脹氣的食物,多補充鐵質、葉酸改善貧血症狀,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助腸黏膜修復,同時切記症狀改善也不可擅自停藥,需長期回診追蹤,才能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
-
2020-09-11 科別.消化系統
脂肪肝上身不自知!一場檢測高達72.5%都有 醫師給建議
國人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但因沒有症狀,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脂肪肝。台中長安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許鈺銓今天說,院方8月份舉辦「世界肝炎日、護肝一起來」肝病篩檢,受檢200多人中發現,高達72.5%受檢者有脂肪肝,提醒民眾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適當減重,才不會讓脂肪肝情形愈來愈嚴重。許鈺銓說,國人因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的改變,脂肪肝盛行率約3成,且數字持續攀升。他呼籲,民眾要定期做肝病檢查,尤其是40歲以上、BMI大於或等於24、腰圍男生大於90公分、女生大於80公分,更要注意自己肝臟的健康狀況。許鈺銓指出,肝纖維化掃描儀可快速、非侵入檢查,肝病篩檢活動發現,民眾脂肪肝愈來愈嚴重,72.5%受檢者查出脂肪肝,其中3.9%有肝纖維化,值得民眾多加注意。因為脂肪肝為一肝臟慢性發炎疾患,根據國際研究指出,長期較嚴重的脂肪肝有可能演進成不可逆的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許鈺銓建議,民眾應多加留意體重及飲食習慣,若經發現已有脂肪肝也無需過度驚慌,經由專科醫師診治並調整飲食,適度運動及控制體重即可遠離脂肪肝。若有酗酒習慣的民眾也需戒酒,才不會加速肝臟的失代償。
-
2020-09-10 科別.消化系統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年輕人超危險,出現5大症狀須警惕
外電報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舊疾復發,決定請辭震撼各界,然而安倍已經是「第2次」因病去職,日前各方揣測小道消息傳出,最後證實安倍是「潰瘍性大腸炎」再次出現,導致身體無法承擔國務重擔。台灣小腸醫學會表示,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和發燒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如有上述異狀,應積極就醫。發炎性腸道疾病是免疫系統疾病 好發在20至40歲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 matory bowel disease,簡稱IBD)是1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所引起。全民健保重大傷病檔資料顯示,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約有4千多人,好發於20至40歲青壯族群,依發炎部位和型態,可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的症狀表現不太相同。反覆發炎提高大腸癌風險 症狀超過1個月就該就醫蘇銘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常因反覆的腹瀉、腹痛和血便,而影響生活品質。如果症狀嚴重,還必須切除腸道,透過靜脈注射補充營養。並且由於腸道反覆發炎,還提高併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台灣小腸醫學會提出發炎性腸道疾病5大警訊,但這些症狀特異性不明顯,容易跟其他腸胃疾病混淆,因此還是建議民眾,如果持續上述症狀,超過1個月,就應就醫檢查,接受專業診斷。類固醇藥物穩定病情 規律用藥定期追蹤病情在治療上,蘇銘堯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無法根治,但症狀較輕者可透過5-ASA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來穩定病情。至於症狀嚴重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來改善臨床症狀,恢復腸黏膜,以及緩解病理上的發炎反應緩解,進而有效控制病情。蘇銘堯建議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應遵從醫囑,規律用藥,並定期回診追蹤病情,平常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多多運動,均衡飲食,適時放鬆心情,抒解壓力。刺激食物最好避免 清淡營養均衡很重要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表示,潰瘍性大腸炎發生原因,大多不是只有1個,可能跟自身免疫力與壓力等因素,都會有關係。飲食上要注意刺激性食物,尤其辣的、酸的、烤的、炸的,可以的話盡量避免。吳秉修也補充,潰瘍性大腸炎患者除了刺激性飲食要減少外,均衡營養也相當重要,攝取足夠營養素,才能協助身體運作正常。吳秉修再次強調,潰瘍性大腸炎一定避免吃刺激食物,讓消化道能夠和緩工作,否則疾病復發或嚴重度恐怕都會上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發燒、腹瀉只是腸胃炎? 加上6表現恐是「克隆氏症」 男大生尿尿漂菜渣 竟是免疫系統攻擊腸道惹禍
-
2020-09-09 癌症.大腸直腸癌
婦人愛吃炸物 大腸鏡查出可能癌變的鋸齒狀腺瘤
台中一名39歲婦人平時愛吃炸物,近期因腹部悶脹、排便不順及排血便前來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在大腸處發現有一鋸齒狀腺瘤,於是立即在手術中切除,避免日後癌化風險,讓她放下心中大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說,患者平時喜愛吃臭豆腐,偶爾也會吃炸雞、烤肉,雖然知道對身體不好,但總是改不了口,直到出現上述狀況,才趕緊就醫檢查,但她過去曾剖腹產兩次,聽到要做大腸鏡,一度相當緊張,所幸全程順利,也提高大腸鏡檢查影像的清晰度。他說,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其中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根據患者的病理報告,顯示為「無蒂鋸齒狀腺瘤」,位於大腸近端,在內視鏡影像上呈現平坦且顏色較接近腸背景色,因出現在腸壁褶皺,經常被黏液層覆蓋,可能貌似未清腸乾淨的糞便渣,使息肉界線不清楚,容易因忽略而未切除,再加上許多人重複篩檢的意願低,故時間一久,很容易產生大腸間隔癌。曾晟恩指出,新式「免麻醉減痛大腸鏡」以水代替原本的空氣,將大腸撐開,改善充氣造成乙狀結腸變彎的情況,有助於減輕大腸鏡通過轉彎處時的疼痛,並由醫師單人操作內視鏡。此外,使用用藍、綠光照射組織,使黏膜表層細微的血管型態對比更強烈的特性,透過偵測棕色病變區域,可揪出早期病灶。他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即時赴醫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
-
2020-09-08 科別.消化系統
82歲翁腹部不適查出6.7公分肝腫瘤 苗醫進行首例肝切
苗栗縣82歲謝姓老翁腹部不適在診所看診服藥近1個月仍未見改善,日前到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肝膽腸胃科內科求診,醫師詳細問診並抽血、超音波檢查,不僅發現他有C型肝炎,還有一顆6.7公分大的肝臟腫瘤,經協助轉至外科,院方與病人、家屬充份溝通後決定進行肝切除手術,術後恢復良好出院,後續將做C肝治療及定期追蹤檢查,這也是苗栗醫院首次進行的肝臟腫瘤切除手術。部立苗栗醫院外科醫師蔡家揚指出,肝切手術與肝臟移植是根除性療法,一般而言,腫瘤超過3公分就不適合做肝癌消融術及酒精注射治療,因考慮到患者年紀較大,也不適合做肝臟移植,因此決定採取肝切手術,若是病人不考慮手術,腫瘤可做動脈栓塞治療。蔡家揚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一旦出現明顯徵兆,通常已經是肝癌末期,因此,如有B、C肝炎及酒精性肝硬化,最重要的是每3到4個月要定期檢查,這樣才能在腫瘤小的時候及早治療,如果等到有症狀時才就診,有些腫瘤已經9到10公分,甚至破裂,這種情況通常治療效果都不好。他指出,有肝硬化或長過腫瘤的病人分為高危險群、超高危險群,開刀順利恢復後也是超高危險群,須每3到4個月回診定期做超音波及抽血檢查,一般切除成功如在2年內沒有復發,5年存活機會約是七成。蔡家揚提醒民眾,有長期喝酒、肝功能異常、BC型肝炎、肝硬化病史,建議3至6個月要到肝膽腸胃內科定期抽血及超音波追蹤,才能達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效果好的目標。此外,健保自去年1月起全面給付C型肝炎全口服新藥治療,苗栗醫院配合政策積極推動C肝篩檢與治療,去年有115人申請C肝新藥治療,且已完治,今年至8月底也有69人申請治療,其中52人已完成用藥療程,持續進行後續追蹤照護,成效良好,鼓勵鄉親如有任何關於BC型肝炎自我照護或C肝全新口服藥治療相關疑問,都可與苗醫衛教室肝炎個管師聯繫,洽詢專線037-261920轉2103或2104。
-
2020-09-03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肚子悶痛一驗竟是肝腫瘤 禍首是9年前腸癌轉移
一名60歲男子因為肚子痛到腸胃科門診就醫,醫師以腹部腹部超音波,發現肝臟有好幾處黑影,因為他害怕開刀,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肝臟穿刺切片檢查,證實男子的肝臟腫瘤竟是九年前罹患的大腸癌所轉移復發。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指出,患者9年前罹患大腸癌第二期,當時在醫學中心手術,便沒有再回診追蹤。直到這次腹痛就醫,安排檢查發現肝臟冒出腫瘤。大腸癌容易轉移至肝臟,但沒有確診就不能排除是肝癌的可能性。陳筠方表示,癌症轉移至肝臟,與肝癌的治療方法不一樣。透過肝穿刺檢查後,確診患者的肝腫瘤是大腸癌的癌細胞所擴散侵犯導致。當確認癌細胞來自大腸後,醫師便可針對大腸癌,擬定個別治療計畫,而患者目前正接受標靶治療。肝膽腸胃科醫師賴馨吾說,當血液及影像檢查接無法確診時,就會考慮安排肝臟穿刺切片來確認病因、腫瘤性質或疾病之嚴重程度。肝臟穿刺切片是使用組織穿刺針,透過超音波進行定位後,從腹部取出一點肝臟組織檢查。肝臟穿刺切片檢查的傷口極小,不會有特別不適的感覺,隔日就能出院,患者可無需透過開刀即可進一步了解病情,幫助醫師診斷,並能夠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癌症早期發現,大部分的患者能獲得有效控制,甚至治癒。但部分患者即便手術切除腫瘤,癌細胞仍會轉移至其他部位。陳筠方提醒罹癌患者在確診後,仍應接受標準化療、標靶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
-
2020-09-02 養生.聰明飲食
紅蘿蔔吃太多皮膚變黃係金ㄟ! 暫時性別過量可恢復
網傳紅蘿蔔吃太多皮膚會變黃,恐怕可能是真的!衛福部食藥署在網站闢謠專區,特別對外說明,因為維生素A會導致皮膚色素沉澱變黃,但只要攝取量不要超標,皮膚就能慢慢恢復原有顏色。北醫附醫美容醫學中心主任張宜菁醫師說,食用過量β胡蘿蔔素容易沉積在皮膚,讓皮膚變黃,但一般而言屬於暫時性。皮膚受很多色素影響 β胡蘿蔔素沉積皮膚會短暫偏黃張宜菁表示,皮膚成色會隨許多色素影響,例如讓皮膚容易變黑的黑色素,黃種人常見的則是黃褐素,血紅素也是其中之一,白種人有時皮膚會呈現微紅。張宜菁持續說明,當身體攝取太多維生素A或β胡蘿蔔素,如果吃太多,身體比較難代謝,就會累積皮膚上,讓皮膚看起來偏黃,但不是長久性而是暫時。張宜菁持續說明,當身體攝取過多的β胡蘿蔔素,血中β胡蘿蔔素濃度會升高,也會沉澱在皮膚。若比正常情況下高出3至4倍,皮膚就可能看起來偏黃。但是,因食物攝取過量β胡蘿蔔素、而導致皮膚黃的情況,通常是暫時的。張宜菁補充,紅蘿蔔,芒果、南瓜、木瓜等蔬果含β胡蘿蔔素,曾有患者每天吃木瓜與芒果了一段時日之後,不小心讓皮膚看起來偏黃,但減少食用一陣子後,膚色漸漸又恢復到原有狀態。皮膚以外眼睛都變黃 當心罹患肝膽血液方面疾病張宜菁提醒,如果除了皮膚以外,若出現連眼白也變黃,那可能是黃疸症狀,要當心是否罹患肝膽、血液等方面的疾病,需盡快就醫檢查,免得耽誤治療。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 協助身體抗氧化臺安醫院體重管理中心營養師劉怡里,β胡蘿蔔素與維生素A、D、E、K等維生素都是脂溶性營養素,β胡蘿蔔素在人體吸收後,會在身體轉換成維生素A,能夠幫助身體細胞膜更加緊密,也可以協助抗氧化,也能協助骨骼與牙齒等,但是假如β胡蘿蔔素攝取太多,會沉積在皮膚中,長期會讓皮膚看起來比較黃。劉怡里也說,皮膚因β胡蘿蔔素泛黃是暫時性的,在身體代謝機制下,累積β胡蘿蔔素會在漸漸轉化代謝體外,但是一般天然食材要吃到β胡蘿蔔素或維生素A超量不太容易,倒是食用營養補充劑,高濃度涉入β胡蘿蔔素或維生素A時,就比較容易超過建議攝取料量,讓皮膚泛黃風險增加。每天不要吃超過270g胡蘿蔔衛福部食藥署建議,胡蘿蔔因含有豐富維生素A,而維生素A屬於脂溶性維生素,如果長期大量食用,皮膚會因色素沉澱而變黃。但「大量」是指每日食用超過270g的胡蘿蔔,如果只是每天喝1杯胡蘿蔔汁(1杯=240 cc),並不會發生維生素A過量。食藥署補充,維生素A為脂溶性維生素,正常成人對維生素A的上限攝取量是每日3,000微克視網醇當量(100g胡蘿蔔維生素A視網醇當量為1,120微克);另外,不只是胡蘿蔔,部分紅、黃色的食物都可能發生此情況,例如枸杞子及南瓜等。★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01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被潰瘍性大腸炎折磨50年 病患「日跑廁所30次」抱馬桶才有安全感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因為潰瘍性大腸炎復發,而辭去首相職位,之前還傳出他不適吐血,台南市立安南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民眾對這項疾病比較陌生,這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亞洲人發生的機率很低,但安倍首相卻被這項疾病折磨了50年,一輩子都可能無法根治,有些患者甚至每天要跑廁所2、30次,「在廁所旁才有安全感」,也解釋了安倍首相工作時要常跑廁所的情況,但是這項疾病卻不會吐血,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安倍因為這項疾病而去職,不少民眾有疑問「這跟胃潰瘍一樣嗎」、「有這麼嚴重需要辭職嗎?」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 潰瘍性大腸炎與因為壓力或飲食不當引發的胃潰瘍完全不同,前者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發生的原因是體內的免疫細胞錯亂,攻擊自己的大腸,使大腸產生發炎及潰瘍的一種疾病。其發生率大約是1.2到20.3每10萬人/年,較好發於歐美人士,亞洲人發生得較少。目前還不清楚導致免疫系統錯亂的真正原因,不過研究顯示可能跟腸道壞菌、遺傳基因、高油高糖飲食和抽菸有關。他表示,腹瀉和血便是潰瘍性大腸炎的兩大症狀,這是為何安倍有時在工作時必須頻繁跑廁所的原因。曾有一位30歲罹患潰瘍性大腸炎的女病患,發病時,一天要跑2、30次廁所,「我必須在廁所的旁邊,才有安全感」患者說,可以理解疾病帶來的痛苦。此外,有些潰瘍性大腸炎的病人還可能因為腸道發炎而導致腹痛、發燒、體重減輕及疲勞。嚴重者甚至會發生大腸破裂,引起腹膜炎而死亡。同時潰瘍性大腸炎的患者因腸道慢性發炎,大腸癌發生率會比常人高,約3%的患者最後會產生大腸癌。一般建議,發病8年後,就要定期作大腸鏡,篩檢大腸癌及癌前病變。在治療上,潰瘍性大腸炎目前無法根治,只能經由藥物﹙包括胺基水楊酸、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糞便移植及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來改善症狀及促進大腸潰瘍癒合,也就是台灣話說的「會好不斷根!」這是為何安倍自17歲發病,至今被折磨了50年,始終無法痊癒的原因。不過,許秉毅表示,潰瘍性大腸炎患者之免疫細胞只會攻擊大腸,並不會攻擊食道、胃或十二指腸,所以安倍日前發生之吐血應有其他毛病,非潰瘍性大腸炎直接引起。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安倍請辭/潰瘍性結腸炎男性好發 壓力、高油鹽飲食均可能誘發
【2020/08/28編註】日本NHK於28日報導,首相安倍晉三為避免宿疾惡化干擾國家大政,已決定辭職。而NHK報導指的安部宿疾即是潰瘍性結腸炎。這波疫情影響深遠,考驗人性,更考驗著健康。最近一名40多歲患者,因應兩岸防疫措施,回台過年後,無法回到蘇州廠房,強迫放了兩個多月的無薪假,原本小別勝新婚,但這次回台時間較長,反而常與妻子起衝突。日前孩子又生病,該名患者身心俱疲,壓力沉重,每一兩個小時就腹瀉一次,且拉出鮮血,其中夾雜血塊,才一兩天就因嚴重失血,整個人虛脫暴瘦,因此前來就醫,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與先天遺傳因素及後天環境因素息息相關。男性、年輕、抽菸、高油高糖高鹽飲食、壓力,均可能誘發疾病產生。潰瘍性結腸炎的輕症患者,在年輕時常以糞便略有黏液或帶血表現,壓力大時偶有腹痛,因而常被誤判為腸躁症,因此未接受進一步確診。隨著年紀漸長、飲食作息不正常、當生活出現壓力,身心難以負荷,容易引發嚴重腹痛腹瀉、血便,如果再度延誤確診或是治療,甚至需要切除大腸。治療方面,輕症患者以5-ASA藥物為主,中重度患者可能會升階為免疫調節劑或類固醇治療;但類固醇容易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有些人出現心悸、失眠,甚至情緒不穩,經常為了小事而暴怒。況且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險峻,類固醇使用統計學上會增加死亡率。最近7年,健保開放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患者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以該名患者為例,因為無法耐受類固醇副作用,在醫師建議下,使用生物製劑,但一個月12萬元藥費,負擔沉重,所幸日前通過健保審核給付藥費。目前症狀控制良好,生活品質大幅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為一種腸胃道的慢性發炎疾病,一旦有上述症狀,不應掉以輕心,及早尋求專家的協助,正確診斷,積極治療,便有機會一生與此疾病和平共處,擁有美好人生。
-
2020-08-28 科別.消化系統
不是普通腹痛!讓腸道體無完膚的潰瘍性結腸炎
每個人生活中都曾有肚子痛、拉肚子的經驗,但腹痛若為潰瘍性結腸炎可就不單純了。潰瘍性結腸炎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之一,會造成患者長期反覆腹痛、腹瀉、甚至血便。因患者多屬年輕族群,在生活、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影響。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飲食、種族、藥物誘發等因素有關。據統計,潰瘍性結腸炎多半在已開發國家案例較多,隨著台灣逐漸發展為已開發國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人數也逐年成長,據健保署資料顯示,潰瘍性結腸炎重大傷病卡發卡人數為3260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好發於學生、年輕上班族等族群,但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群仍有機會發病。急性發作可能脫水、休克李炯宏醫師提到,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症狀為發燒、大量血便,恐導致脫水、休克、腎功能變化、血紅素下降等。診斷會安排做內視鏡檢查,按壓肚子可能有類似腹膜炎的表現。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最後恐需要開刀。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較輕微,可能會出現無疼痛感的血便,因為是直腸出血,故血色會偏紅,血便的狀況會隨著出血量而加深顏色。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症狀及併發症在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較高的國家,若年輕人反覆出現不會痛的血便,又無痔瘡徵兆,醫師們便會懷疑為潰瘍性腸炎。但在台灣因盛行率不高,通常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抽血等來診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李炯宏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很難單靠內視鏡影像就確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有多種疾病會看到類似表現,故需透過病理切片排除一些特殊狀況。抽血檢驗也可幫助診斷,但沒有單憑哪個指標即可百分之百確診潰瘍性結腸炎。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拼湊各種線索來判斷是否為潰瘍性結腸炎,且往往要反覆發作數次後,才能正確診斷。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李炯宏醫師分享,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式會依據患者的疾病表現而有所不同。急性發作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發炎藥物、高單位類固醇,甚至得住院以靜脈注射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無法改善,會建議改用生物製劑來治療。部分患者甚至併發腹膜炎,可能要面臨開刀,把嚴重發炎的大腸切除。但大多數患者症狀不會如此嚴重,醫師會依照內視鏡的評分法,評估潰瘍性結腸炎蔓延狀況、嚴重度,再根據臨床表現,給予一些腸道內抗發炎藥物,或口服類固醇,必要時搭配口服免疫調節劑。醫師會根據疾病嚴重度,搭配使用各種藥物,但是若出現腸道穿孔、狹窄、毒性巨結腸等併發症,便需要外科手術處理。平時發炎控制好,才能減少併發症李炯宏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若能以藥物控制發炎,減少產生後續併發症,如穿孔、廔管、甚至大腸癌等機會都可以降低。平時若未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抽血、內視鏡監控,腸道會慢性潰瘍發炎,有時出血量少不見得有症狀,患者日常生活未受到影響而低估病情,令腸道持續發炎導致穿孔、產生廔管,多年之後產生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促進黏膜癒合,達到沒有發炎的狀態。將疾病控制好,可大幅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會,也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門診大部分的患者,使用的藥物都不會太複雜,當疾病穩定時,患者可能只需口服一兩顆抗發炎藥物,必要時加上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即可。低估病情,問題多多李炯宏醫師指出,病情穩定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無異,無需特別避免何種食物。建議以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為原則。但當患者處於急性發炎需要住院時,飲食就會需要調整,住院期間醫師會評估其病情並給予合適的飲食。 生活上維持正常作息即可,盡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病情控制。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積極配合醫師並定期回診。李炯宏醫師分享,某些患者容易低估病情,自覺「我今天沒有症狀,為什麼還要乖乖地服藥?」可能原本一天只要服一次藥,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定時服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逐漸復發,等到症狀嚴重,才又終於回診。這樣反覆發作,對患者病情控制較不理想。但往往要經歷過這些過程,患者才會相信潰瘍性結腸炎需要好好控制。李炯宏醫師呼籲,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疾病,需好好控制才能維持病情穩定,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原文:
-
2020-08-26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乙狀結腸扭轉造成腸阻塞 肚子腫脹如氣球
63歲黃姓男子長期有便秘的困擾,最近因為下腹嚴重脹痛到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急診,醫師從腹部X光發現他有個咖啡豆狀的異常氣體分佈,確診為乙狀結腸扭轉造成的腸阻塞,以大腸鏡為他治療,當下黃姓男子的肚子像洩了氣的皮球,腫脹消除許多,狀況也恢復穩定。大千醫院指出,醫師與病患討論後採取大腸鏡方式治療,發現對方的乙狀結腸有一個狹窄部位,通過狹窄處後有大量的糞水及氣體噴出,將氣體抽出後並將扭轉的腸子反轉回來,黃姓男子的肚子隨即像洩氣的皮球,腫脹消下去許多,之後再讓他使用軟便及消脹氣藥物,隔天追蹤腹部X光,乙狀結腸的咖啡豆狀脹氣都已消失,病人狀況恢復穩定。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德福表示,乙狀結腸扭轉是因為腸繫膜扭轉超過180度,加上過長的乙狀結腸,導致腸阻塞及血流受阻,通常好發於長期便秘者、安養機構住民或慢性神經及精神疾病病人、有腹部手術病史者、及年長的男性。林德福表示,乙狀結腸扭轉的症狀包含: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便秘,從腹部X光檢查可看到像咖啡豆的脹氣。如像黃先生一樣沒有腹膜炎的狀況,則可使用大腸鏡方式將扭轉的大腸復原,但若大腸扭轉太久或太嚴重,造成腸壞死或破裂,且有腹膜炎的情形,就必須緊急開刀處理,其併發症及死亡率也會相對提高許多;民眾如發生持續性腹部脹痛時,一定要盡速就醫,透過即時診斷及治療,才能及時挽救健康。
-
2020-08-23 科別.消化系統
健康醫點靈/不共用牙刷、刮鬍刀 防再染C肝
基隆市李先生曾有C型肝炎病史,10幾年前施打干擾素治療後痊癒,他近日感到疲倦、肌肉痠痛並伴隨發燒,覺得應該只是小感冒,就醫檢驗發現再度罹患C肝。衛福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張可斌指出,C肝主要是透過血液接觸感染,與他人共用牙刷、刮鬍刀等多項行為時都有可能發生,必須注意衛生習慣。李先生接受抽血後,驗出血液中C肝抗體呈陽性,且含有大量C肝病毒核糖核酸,醫師判斷是再度感染C肝。醫師經過綜合評估,建議他接受口服藥物治療,治療期程約8至12周,與注射干擾素相比,副作用較低且痊癒率提高許多。張可斌說,C肝主要透過血液接觸感染,不會經由飛沫或飲食傳播,例如使用未充分消毒的工具刺青、穿耳洞、針灸等,或與他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剪,以及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或醫療人員在執行醫療處置時,未採取預防措施等,都可能受感染。張可斌說強調,C肝高風險族群務必要定期追蹤,如過去或現在是靜脈注射藥癮者、曾接受未經篩檢C肝抗體的血液製劑或器官移植者、洗腎患者、愛滋病患、醫療工作人員或其他可能接觸到血液的工作者(如刺青師)、C肝感染者所生的子女或性伴侶是C肝痊癒者。
-
2020-08-22 科別.消化系統
壓力大亂吃 念珠菌感染 食道雪花飄飄
40歲王小姐近月來常感到吞嚥困難、食道灼熱感,起初以為是工作壓力太大,導致胃食道逆流加劇,僅自行到藥局購買胃藥,但症狀仍無改善,改到醫院安排胃鏡檢查,赫然發現整個食道布滿白色斑點,切片後證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藉由調整飲食、增強抵抗力,並搭配抗黴菌性藥物治療後,終能順利進食。抽血檢查顯示,王小姐並無免疫系統缺失的問題,詳細問診發現,她因生活及工作壓力大,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外,外食族的她,經常選擇「空熱量食物」果腹,也就是吃高熱量低營養價值食品,如雞塊、餅乾、可樂等,且每當身體出現頭痛、胃痛、腹痛等不適時,都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成藥服用,長期下來造成免疫力低下,因而引發念珠菌感染。念珠菌存在於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腸道及陰道等部位,其中消化道帶有此病菌的比例最高,且念珠菌屬於常見黴菌,並不會致病,但諸如糖尿病患、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胃食道逆流患者、乾燥症患者、愛滋病患,或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都是感染高風險族群。另外,若長期服用廣效型抗生素、中草藥或胃藥,也容易遭念珠菌感染。一旦食道遭念珠菌感染時,多數患者會有胃食道逆流的感覺,其他包括吞嚥困難、腹部不適、噁心、胸口不適、消化不良等症狀,因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相似,因此必須透過胃鏡確診。而替王小姐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其食道猶如「雪花飄飄」,出現許多白色斑點,且無法以水沖洗掉,再經切片檢查才確診。通常食道念珠菌感染並不會癌變,但若沒有及時治療,恐造成黴菌血症,而有致命風險。針對食道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會透過第一線口服抗黴菌藥治療約1至2周,並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以提升免疫力,才能完全治癒。防範之道,平時應避免吃太刺激、油膩和未煮熟的食物,多攝取新鮮蔬果,不抽菸、不喝酒、不嚼檳榔,多補充水分,維持良好生活型態,以增強免疫力,才能預防念珠菌找上門。
-
2020-08-20 癌症.大腸直腸癌
男子大腸鏡切除瘜肉等待解說 跑去抽菸引發腹部劇痛
50歲劉姓男子因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醫師發現他右下腹升結腸處有個約3公分瘜肉,以大腸鏡瘜肉切除術處理,但結束檢查等待醫師解說時間,他自行跑去抽菸、吃東西,結果右下腹出現劇痛,醫師為確認瘜肉切除處的傷口是否破裂引發腸穿孔,立刻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幸好無大礙,男子休息2天後出院。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大腸鏡可直接檢查腸道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的早期病灶等問題,當發現異常時能立即做切片供診斷分析、切除瘜肉處理;許多研究指出,透過大腸鏡發現瘜肉並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的有效方法。接受大腸瘜肉切除術後,雖可恢復一般飲食,但不可以立即抽菸、喝酒或暴飲暴食,以免產生腹痛、腹瀉、出血、腸穿孔等併發症,此外也要配合醫師建議,視情況停用幾天活血化瘀的藥物及食物,例如抗血小板及抗凝血藥物、銀杏、靈芝、魚油、中藥補品等。他指出,根據統計,糞便潛血篩檢為陽性者,100人中約50人有大腸瘜肉、5人可能有大腸癌,因此建議篩檢為陽性的民眾,一定要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趁瘜肉尚未轉變為大腸癌之前切除,才能降低風險。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應配合衛教指示服用清腸瀉藥、多喝水、多走動,將殘餘的糞水排乾淨到淡黃色半透明的程度,檢查的品質才會良好。林裕鈞提醒,預防大腸癌要少吃燒烤油炸類、多吃蔬果及膳食纖維、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重、以及戒菸,並建議有抽菸、飲酒習慣、肥胖、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因長大顆瘜肉和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較高,可考慮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確保自身健康。
-
2020-08-17 新聞.杏林.診間
肝帝難敵癌王 許金川:陳定信忙到沒時間健檢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六月廿四日死於胰臟癌,享壽七十七歲。華人肝膽腸胃科權威仍敵不過「癌中之王」胰臟癌,令人不勝唏噓,家人探病時,曾感嘆地問「你救這樣多人,怎麼還會這樣?」當時陳定信只淡淡回答,「這是命。」陳定信最早證實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就是B型肝炎病毒,及B型肝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並促成台灣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新生兒B肝感染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對肝炎防治貢獻卓著。台大醫學院昨舉辦陳定信追思會,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等人均出席追思典禮,蔡英文致詞時肯定陳定信實踐「上醫醫國」,畢生精力都投入肝病治療和研究,獲得「台灣肝帝」美稱;擔任台大教授期間,培育傑出醫療工作者,院長任內,於倫理牆上寫下行醫信念,深刻影響台大師生。陳定信妻子許須美表示,先生於今年三月確診罹癌,儘管已到了晚期,但他不放棄希望,積極治療,最後被判定只剩下一周生命,還是參與臨床試驗,嘗試最新標靶藥物,三次治療後,仍不敵病魔,但已為胰臟癌臨床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說,陳定信逝世是「醫科巨星的殞落」,他在肝病研究的領域上,有如漢武帝般雄才大略、開疆闢土,帶領台灣肝病研究進入世界舞台。只可惜對自己太嚴苛,常忙到一天只吃一餐飯,忙到沒時間健檢,才會這麼突然病逝。陳定信的建中同學、台大牙科教授蕭裕源指出,曾問陳「內科有胃腸肝膽科,為何沒有胰臟科」?當時陳回答說,「胰臟太難治了,有也沒有用」。沒想到陳最後就是「栽在胰臟上」。胰臟癌權威、林口長庚一般外科系主任葉俊男表示,胰臟癌並無有效篩檢方法,且早期表現不明顯,等患者出現症狀,確診時幾乎都是晚期,發生遠端轉移,就算手術開刀,也無法「切乾淨」,藥物治療以化療為主,但存活期不長。
-
2020-08-16 新聞.杏林.診間
陳定信臨終參與胰臟癌臨床試驗 盼留下一筆科研資料
有「台灣肝帝」之稱的中研院士、台大醫學院教授陳定信6月24日病逝,享壽77歲。陳定信的遺孀許須美表示,陳定信今年3月罹患有「癌王」之稱胰臟癌,然而他面對死亡仍有研究精神並積極治療,願意參與臨床試驗嘗試新藥,為胰臟癌的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陳定信最早證實台灣肝炎、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元凶就是B型肝炎病毒,及B型肝炎透過母子垂直傳染,並促成台灣推動新生兒全面施打B肝疫苗,讓新生兒B肝感染率降到1%以下,對肝炎防治貢獻卓著。台大醫學院今為陳定信舉辦追思會,蔡英文總統、副總統賴清德等政要皆到場致意、獻花外,許多陳定信的親友以及學生也在追思會場分享與他的相處點滴。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教授表示,陳定信的過世是「醫科巨星的殞落」。他分享自己和陳定信雖是「師兄」,實則陳是自己踏入肝癌早期發現研究的啟蒙老師,更以「一盞明燈」來形容陳定信。他也盛讚陳定信是台灣醫界難得奇才,只能用「天縱英明」來形容,並稱陳有如「漢武帝」般在肝病研究的領域上,雄才大略、開疆闢土,帶領台灣肝病研究進入世界舞台。陳定信一生致力於消除肝病,許金川說,若要說陳定信有什麼缺憾,「應該就是對自己太嚴苛」,一天只吃一餐飯,且忙到沒時間做健檢,才會這麼得到胰臟癌,這麼突然就病逝。台大教授、牙科醫師蕭裕源是陳定信建中同學。他說,曾問陳定信內科下面有「胃腸肝膽科」,為何沒有「胰臟科」?當時陳定信回答說,「胰臟太難治了,有也沒有用」。蕭裕源感嘆說,偏偏陳定信「栽在胰臟上」。當時蕭裕源也建議陳定信是否將自己「深受其害」的胰臟癌經驗,口述給後輩作為治療上的參考。但陳定信回答「症狀和教科書一樣」,可見胰臟癌的治療研究上仍有待努力。陳定信的女兒、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副研究員陳韻如說回憶,姑姑探病信曾問父親:「你救這樣多人,怎麼還這樣?」面對難治的胰臟癌陳定信只淡淡回答:「這是命。」但她說,父親因為爺爺罹患肝病離世的關係而投入肝病研究,父親罹患更快更惡性的腫瘤,也許是要告訴大家醫學有其極限以及研究此疾病的重要性。然而陳定信對自己的病情卻很清楚,也會參考醫師團隊的建議後決定要不要用藥。陳韻如說,當時所有家人還在病房外為他要不要插鼻胃管討論許久,回到病房,他已經裝好。原來陳定信已經運用醫療專業和住院醫師討論完,決定裝了。陳定信的妻子、同樣投入公衛領域20年的許須美則深情表示,今年是與陳定信結婚50周年,雖然上天雖然陳「癌王」的試驗,但她將心態調整成是再次戀愛的機會,日夜照顧,並每晚向陳定信說「我愛你」。陳定信雖非浪漫之人,但回應的這三字的次數遠遠超過過去50年。許須美也透露,末期時陳定信雖被判定僅剩一周生命、已走到緩和醫療,但當時透過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知道有新的標靶療法,陳定信也毅然參加臨床試驗。她說,儘管在三次治療後,陳定信仍不堪癌症肆虐離世,但他積極治療,並且秉持科研的精神,為胰臟癌的治療「留下一筆資料」,讓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許須美也傳達陳定信對醫界的期待,一是培育醫學科學家、提攜後進;二是創新研究造福民眾,除了繼續根除B、C肝炎,並精進胰臟癌的診斷與治療。前副總統陳建仁則引用聖經講話語「這個美好的仗我已經打完」,表示陳定信並未離開,只是到了更美好的地方;盼未來與陳定信相聚時,能告訴他:「我們這些學生如何地努力走完你沒走完的道路。」
-
2020-08-16 養生.聰明飲食
常吃高脂低纖食物易形成「膽結石」3點飲食注意事項助預防
膽結石是指膽囊或膽管內形成了結石。膽囊的主要功能是濃縮、儲存和排泄肝臟生成的膽汁。膽汁的主要成分包括膽固醇、膽紅素和膽鹽。結石就是超濃縮的膽汁。當不易察覺的輕度慢性感染引起膽囊黏膜改變,過量的水分或膽汁酸被吸收,而膽固醇、膽紅素、鈣鹽沉積在膽囊中未能有效輸出,即可形成結石。長期高脂飲食持續刺激產生更多的膽汁,生成速度超過了正常排出速度,即可引起膽石症。另外,向心性肥胖、胰島素抵抗、糖尿病均已被證實是膽石症的危險因素。當結石隨著膽汁進入膽管時可發展為膽總管結石,膽管通路一旦出現梗阻、痙攣,可進一步發展為膽囊炎。如果不及時治療,膽汁逆流可形成黃疸和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膽總管末端梗阻造成胰管阻塞時,亦可誘發胰腺炎。肝膽是人體內營養素重要的消化和代謝器官。人沒有肝臟就無法存活,而膽囊在必要時是可以切除的。膽囊摘除術後,膽管代償性地膨脹形成“刺激小囊”,可起到正常膽囊的作用。但在膽囊摘除後的初始階段,由於缺少了膽囊對膽汁的濃縮和積聚作用,會導致消化期腸內膽汁酸濃度達不到臨界微膠粒濃度,繼而引發脂肪消化不良。膽囊摘除術後,必須嚴格遵守低脂飲食。「低脂」是膽囊摘除術後患者營養治療的重要原則。「低脂」即每日食物來源的脂肪提供熱量佔總熱量的比例低於25%。具體來說,就是一天的脂肪總攝入量在30克至50克。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飲食結構的變化,特別是高脂低纖維飲食人群的增多,使膽結石患病率逐漸升高,長期高脂飲食持續刺激產生過多膽固醇引起的「膽固醇結石」是主要的膽石症類型。1.少吃外源性膽固醇膳食膽固醇含量能夠對肝臟的膽固醇分泌量產生直接影響,外源性膽固醇的攝入是決定人體血清膽固醇水平的因素之一。膽汁中的膽固醇濃度與外源性攝入密切相關。因此,要控制外源性膽固醇食物的攝入量,將外源性膽固醇攝入量控制在300毫克/天以內。如:動物內臟、肥肉、肉皮、魚子、蟹黃等高膽固醇食物總量應嚴格控制。2.少吃精製糖膽石症的發生與精製糖的攝入有很大關聯,因為糖可通過脂蛋白代謝影響膽汁成分。因此,要控制精製糖的攝入,如白砂糖(蔗糖)每天不要超過25克。3.多吃膳食纖維可溶性膳食纖維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以及膽汁膽固醇飽和係數,從而減少膽石症發生的風險;不溶性膳食纖維能夠促進腸蠕動,減少脫氧膽酸生成,並降低膽汁中膽固醇的濃度。粗糧、蔬果是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注意粗細搭配和新鮮蔬果的攝取。(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8-13 癌症.抗癌新知
早期肝癌存活率 最新統計嘉基領先全國平均值
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早期肝癌民國102年到106年平均治療存活率為59.87%,嘉義基督教醫院為63.84%,不僅領先全國平均值,也高於醫學中心,嘉基採「肝癌電燒」,降低治療危險性,一名劉姓男子利用電燒治療肝癌,當時住院僅4天,已5年未復發,許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得過肝癌,感謝嘉基讓他恢復健康身體。嘉基院長姚維仁、胃腸肝膽科醫師陳柏岳等人今天透過「嘉基早期肝癌存活率優於全國」記者會,慶祝近5年的亮眼成績,院方也以牛肝示範電燒狀況,被治癒的劉男也現身說法。劉男說,他是65歲的退休勞工,本身患有慢性C型肝炎數十年,過去由於沒有症狀,並未定期追蹤,5年前,他因稍感疲憊,前往嘉義基督教肝膽科求診,發現代表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暴增,於腹部超音波下發現3公分的肝癌,接受肝癌電燒治療,又服用C型肝炎的新式口服抗病毒藥,將困擾數十年的C肝病毒清除,如今都未復發。陳柏岳表示,過去的早期肝癌患者,多半只能接受開刀切肝或是風險更高的換肝手術,對於年紀較大、體能較差或是無法承受重大手術的患者而言,是高危險性治療,嘉基讓早期肝癌患者接受「電熱射頻燒灼術」,也就是俗稱的「肝癌電燒」,得到相當大的成效。陳柏岳說,肝癌電燒的最大好處,就是對於中小型的肝癌,可以達到與開刀或換肝相同的治療成功率,在患者身上只會留下微小的電燒針傷口,住院時間多半只有3到5日。陳柏岳表示,嘉基對較大型的肝癌,也能採取多針燒灼治療,2年前引進最新的肝癌微波治療,肝癌清除更迅速,也買入最新的腹部超音波機型,可以融合患者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搭配去年台灣剛引進的超音波顯影劑注射,幾乎可以讓所有肝臟內躲藏的腫瘤全部現形。
-
2020-08-1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你吃的中藥安全嗎?醫師:認識鉛中毒10大症狀
中藥鉛中毒案受害人數愈來愈多,甚至使得民眾對中醫、中藥產生懷疑,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提醒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可以從10大症狀裡自我檢視,避免鉛中毒而不自知。肝膽胃腸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事件發生後不少人問他「我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鉛中毒呢?」。事實上,鉛中毒的發生是無聲無息,中毒的人常常長期吃到鉛毒而毫不自知,結果中毒越來越深。而因為不常見,當出現問題去找醫生時,醫生常在第一時間,也無法馬上診斷出來。他表示,鉛中毒有10大症狀、2大徵候與3大異常,值得大家注意,如果能提高警覺,並不難即早發現鉛中毒。* 鉛中毒主要會影響消化、血液、神經、泌尿與生殖系統,引起以下的10大症狀:1. 腹痛2. 噁心、嘔吐3. 厭食4. 味覺異常5. 便祕6. 倦怠7. 肌肉無力8. 顫抖、抽搐9. 焦躁不安10. 不孕* 如果你出現以上十大症狀之一,請自我檢查一下是不是有以下2大徵候:1. 結膜變白2. 牙齦鉛線:牙齦處可見灰黑色的線狀鉛沈積。* 如果有懷疑,請驗個血,看看是否有以下3大異常:1. 貧血 (驗血紅素)2. 腎功能異常(驗肌酸酐 [creatinine])3. 肝指數異常(驗ALT [亦稱GPT] 與 AST [亦稱 GOT])他表示,鉛中毒病人的貧血很特別,可以在血液抹片中見到「藍色彩妝紅血球」,如果有看到上了藍色點彩﹙basophilic stippling﹚的紅血球,診斷鉛中毒大概就八九不離十。
-
2020-08-08 科別.精神.身心
失眠治不好,原來是冷氣溫度調錯!美權威專家超好用「身體降溫法」,讓你一夜好眠
無法一覺到天亮,怎麼辦?傑伊,現年41歲,從事壓力繁重的管理工作,非常忙碌,以至於從來沒有時間運動。我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矮小的體格至少超重40磅(約18公斤)。他告訴我他的睡眠品質很糟糕,每晚醒來2、3次,然後就開始擔心自己再也睡不著。為了彌補這一點,他試圖每晚睡8小時,但由於睡眠時間零散,醒來時從不覺得神清氣爽。我建議他嘗試限時進食,每天固定只有10小時的進食時段。幾週後,傑伊跟我聯繫,他聽起來很有精神。雖然他先前追蹤每天進食時段長達15個小時,但他沒多久就適應了新的飲食習慣。他回報說,在短短幾週之內,他已經可以一覺到天亮,連續睡足7小時,體重也減輕大約10磅(約4.5公斤),我對此並不感到驚訝。真正有趣的是,傑伊告訴我,他每天早上都感到精神抖擻,而且只睡了7小時工作效率反而更高。他再也不必在床上躺8小時,還能利用額外多出的1小時陪伴家人。夜間光照會抑制睡眠調整睡眠最簡單的方法是保持黑暗的睡眠環境。大家都知道在明亮的燈光下很難入睡,你的生理時鐘也不允許,藍光感應會接收到亮光、抑制睡眠並使你保持清醒。但是,光譜中的其他顏色(特別是橙色和紅色)則比較不會抑制睡眠。注意你在晚上所接觸到的光線類型。我們不可能回到黑暗時代,也不能在日落之後關掉所有的燈光。但是,管理好夜間光照,對改善睡眠和保持健康確實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光特別敏感,請嘗試使用眼罩,也確保眼罩的舒適度,在你翻身時會固定在原位。如果太緊,早上可能會感覺耳朵疼痛,合適的眼罩可以改善你的睡眠品質。青少年和睡眠青少年尤其容易受光照影響而破壞自身晝夜節律。他們比較有可能在晚上熬夜,不只是因為功課或其他活動。也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對光線非常敏感,這代表晚上暴露在強光之下,會延遲他們的睡眠、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我們至少可以做2件事來幫助我們的孩子。首先,可以在傍晚提早準備晚飯,好讓他們在睡覺之前空腹,也比較有可能在晚餐後3至4個小時入睡。同時,我們還應該教育他們黑暗和睡眠的重要性,在寫功課時,也許可以為他們打造一個有助於睡眠的環境,包括書桌上的聚光燈或檯燈,可以照亮桌子,但不會照到他們的眼睛。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邁克・高曼(Michael Gorman)對老鼠和光照進行一項簡單的實驗。晚上他在老鼠窩裡開了很暗的燈,比許多人家中用的典型夜燈更暗,幾乎相當於電視、電話或類似產品的指示燈所發出的昏暗光線。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對這種昏暗的光線,老鼠也非常敏感,牠們的睡眠週期也受到影響。根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薩默・哈塔爾(Samer Hattar)實驗室的最新研究顯示,即使是來自無害光源的昏暗光線,也會影響動物的睡眠和晝夜節律。雖然尚未針對人體進行嚴格測試,但據說許多人真的對昏暗的光線非常敏感,使用眼罩、或在光線完全無法滲透的黑暗房間裡,會讓他們睡得更好。如果你在半夜醒來喝水、或去上洗手間,開燈絕對會讓你更難以入睡。盡量減少光照,在床旁邊放一杯水,這樣你就可以省了這一趟。或者,萬一你需要上廁所,放在床邊的手機正好可以派上用場,用手電筒功能照亮地板,也能幫你找路。我總是在床邊放一杯水。有些人認為,如果在半夜喝水,會很容易再次醒來。事實上,你喝的水又不超過幾盎司,而且忽視口渴信號才是更糟糕的,喉嚨乾可能正是你半夜醒來的原因。微幅調整照明,你可以睡得更安穩我並不是建議整晚都待在黑暗的房間裡,直到我們上床睡覺。有許多技巧和產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暴露在藍光下。例如,在晚上關掉天花板吊燈,改用檯燈。像廚房和浴室這些房間,調光器開關很好用,可以幫助減少四周環境的光線,甚至還有照明設備可以設定燈光在一天不同時段關閉和開啟。這些策略對青少年和成年人都有好處,是減少夜間居家照明簡單的解決方案。設法讓自己夜夜好眠良好的睡眠可確保第2天有更好的表現。在你休息時,生長激素的分泌會增加,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也使你保持最佳的晝夜節律。良好的睡眠也會增加早上皮質醇的分泌,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同時平衡你的飢餓和飽腹激素,幫助新陳代謝。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睡眠可以調和體內所有的生理時鐘,使你全身運作處於最佳狀態。如果你一直無法睡個好覺,或是時常半夜醒來,不妨試試下列方法:調低室內溫度身體必須在夜間冷卻下來才能入睡。最好將臥室溫度降低到20°C區間或以下,讓皮膚感覺更涼爽,如此一來,血液會流向你的皮膚,讓皮膚保持溫暖,由於血液從身體的核心流出,因此核心體溫可能會下降,會使你更容易入睡。如果無法控制家裡的自動調溫器,不妨在睡覺前淋浴或洗個熱水澡,熱水也會迫使血液流向皮膚,遠離身體核心。有些人會在入睡幾小時之後被熱醒。試試不同的毯子,找出最適合自己用的。如果毯子不是罪魁禍首,檢查一下床墊。泡綿床墊以能夠吸收熱量聞名,在最初的幾個小時,泡綿床墊其實可以幫助身體降溫,但之後會將熱量反射回身體,讓你保持溫暖。書籍介紹書名: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生醫權威的8/7/12作息法則,助你有效減重、日日好眠、精神飽滿作者:薩欽.潘達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日期:2020/06/11作者簡介/薩欽.潘達Satchin Panda, PhD世界知名生醫研究所,索爾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醫學家、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晝夜節律生物學中心(Center for Circadian Biology)創辦執行委員、皮尤學者(Pew Scholar)。潘達博士是研究生理時鐘對行為、生理機能及新陳代謝的權威專家。曾獲美國年齡老化研究協會(American Federation of Aging Research)中生代成就獎。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