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新聞.器官捐贈移植
搜尋
肝硬化
共找到
516
筆 文章
-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喝完臉紅紅致命警訊 我有酒精不耐症? ok蹦+酒就能測
「啤酒再苦也沒人生苦。」很多人憑藉這句話夜夜與酒精相伴,卻很少人知道喝完臉紅紅是致命警訊,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又稱為「酒精不耐症」,飲酒恐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機率,專家籲這類民眾別碰酒,只有把飲酒量降到0,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亞洲人健康研究及教育中心教授陳哲宏表示,台灣近半的人因先天遺傳缺乏一種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一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即使只是飲用少量酒精,乙醛累積在身上除了引起臉紅、心跳加快、頭暈、噁吐,喝酒後累積大量乙醛。陳哲宏介紹一個非常輕鬆的自我檢測自己是否也是「酒精不耐症」者,首先只要找出一張OK蹦及40度以上烈酒,在OK蹦的棉片上沾上烈酒,再將OK蹦貼在手臂上,靜置20分鐘後撕下OK蹦,觀察原黏貼處若有紅腫現象,則屬於「酒精不耐症」高風險族群。陳哲宏說,台灣是全球帶有酒精不耐症人口比例國家,在台灣每兩人就有一人有酒精不耐症。據衛福部國健署歷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結果,我國18歲以上人口飲酒率從98年的46.2%降至106年的43%,推估約有843萬飲酒人口,包括喝保力達B、維士比與藥酒。過去一個月暴飲率則維持為5%左右,推估約有100萬民眾有暴飲情形,單次喝酒超過60克,約4至5罐啤酒、0.8瓶紅酒或1.3瓶保力達B/維士比,陳哲宏提醒,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飲酒並沒有安全量,即使少量也會有致癌風險,且健康風險會隨著飲酒量的增加而上升。國健署菸害防制組陳妙心表示,如有非喝不可的場合,請盡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風險,建議男性每日喝酒不超過2罐330毫升啤酒(約20g純酒精),女性則不超過1罐啤酒(約10g純酒精),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新生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陳妙心表示,酒精在肝臟代謝後,代謝物除了會造成肝臟發炎、引發異常免疫反應之外,還會造成脂肪堆積而形成脂肪肝,此時如能戒酒,因肝臟具有再生能力,若能及早戒酒,除可以恢復正常功能,還可降低惡化的風險,但如果繼續喝酒造成肝臟反覆發炎受損,便會提高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10-29 科別.消化系統
降癌化風險 肝策會籲鬆綁B肝藥給付
相較於C肝,B肝人口更多且健保治療條件更嚴苛,不少患者停藥後會再復發。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為B肝患者請命,他依據最新東亞B肝治療指引建議,B肝應提早在肝中度纖維化(F2)及肝指數輕微上升就用藥治療,才能降低癌化風險。因應中央2025年消除慢性肝炎願景,中央地方加強C肝篩檢與治療力道。高嘉宏指出,B肝和C肝均是我國引發肝癌的主要因素,但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C肝引起的肝癌逐年下降,反觀B肝引發的肝癌發生案例卻沒明顯下降。高嘉宏解釋,過去考量B肝藥物的安全性,健保給付條件嚴苛,會考量肝指數於半年內兩次以上超過正常值兩倍,非肝硬化e抗原陰性患者才能達到給付三年的標準。但是目前藥物安全性高,給付條件卻沒變,不少人因此停藥,然而肝指數看似正常,但一到兩個月後就可能變動,導致六到七成的人會復發,可能增加肝癌風險。高嘉宏說,B肝尚未纖維化之前壓制病毒,能阻絕肝癌;若轉為肝硬化,長期用藥抑制病毒,也能減少六成的肝癌發生。高嘉宏今年四月與東亞地區B肝治療專家舉行線上會議,匯總美國、歐洲與亞太地區的治療指引討論結果,修訂出最適合國人的東亞第一部B肝治療指引,並於「台灣肝淨未來論壇」首度對外發表。據最新治療準則,B肝不只應於輕微肝指數上升時就用藥治療,肝中度纖維化(F2)也應考量用藥。高嘉宏盼最新的治療指引有機會讓B肝藥物延長給付,讓B肝防治的好成績除了新生兒疫苗接種之外,於治療上能再獲佳績。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與中研院院士陳培哲皆認為,B肝治療問題含許多歷史因素,雖然複雜,但只要病毒還在體內,就應該繼續治療、努力清除病毒。陳建仁建議,健保署可再考量一下成本效益,起碼讓治療條件往前調整。
-
2020-10-21 癌症.抗癌新知
為什麼得癌的偏偏是你?研究腫瘤50年的專家說:因為你沒注意這些事!
很多癌症患者都有一個疑問:生活在同一個環境、有著相似的飲食習慣,為什麼別人卻沒事,得癌的偏偏是自己?著名中西醫結合腫瘤學專家、北京中醫醫院腫瘤中心名譽主任郁仁存,從事腫瘤研究五六十年,他表示,患癌的原因有很多,85%來源於外因,空氣污染、化學致癌物、病毒感染等,但最根本的不同是自己,也就是來源於內因。外因只是條件,內因才是決定性因素,所以得腫瘤主要是自己身體失調了,具備了患癌的體質。郁仁存在2005年時,查出患了腸癌,他解釋患癌原因是自己喜食膏粱厚味(油膩或味道濃厚的食物),體型較胖,身體消化不了太多的油膩食物,這是得腸癌的一個條件。所以他總結,要想自己不得腫瘤,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提高身體的抗癌能力。包括解決身體一些亞健康狀態,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消除或避免外界的致癌因素,調整機體的內環境,增強機體的抗癌能力。警惕癌前病變或可能癌變的良性疾病強調“治未病”,也就是沒有得癌,就得把一些可能導致癌症的慢性病及時處理掉。尤其是如果出現以下這些疾病的人,要警惕早治療!1.皮膚與黏膜病變。黏膜白斑如逐漸粗糙、凸起甚至發生潰瘍,可能發生癌變;易受摩擦部位的色素痣突然增大、顏色加深、發炎、疼痛等出現時,可能惡變為黑色素瘤。2.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纖維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等。3.胃腸道疾病。食道、賁門黏膜上皮增生,萎縮性胃炎,胃及腸道息肉樣腺瘤等。4.少數遷延性、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者。對於這些慢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長期慢性反复的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的刺激,可逐漸誘發產生癌變化。想要不得癌,還要做好這七點:1.平衡的膳食防癌條件第一個就是要保持平衡的膳食,而且食物中應有足夠的維生素A、C、E和纖維素。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奶類及其製品和蛋類;維生素C主要來源是新鮮的蔬菜與水果,如辣椒、菠菜、番茄、柑橘、山楂、奇異果、鮮棗。野生的蔬果,如苜蓿、莧菜、沙棘、酸棗仁等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純天然維生素E存在於植物油、麥芽、杏仁、花生或葵花籽等,相對於合成維生素E,具有更好生物活性。2.不過量飲酒,不吸煙食道癌最主要的誘因是不是因為吃過熱的飲食?其實,這種情況在過去是,但現在隨著知識的普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過熱食物的情況越來越少,菸酒則是第一位的致病因素。3.不吃過鹹、發霉,以及煎炸熏烤的食物胃癌的促癌因素多和環境密切相關,尤其和飲食相關,家庭內部往往有較為相似的飲食習慣,也帶來相似的影響,如飲食中有致癌物質或膳食不合理:食用霉變的食品,過量攝入鹹菜、煙熏及醃製魚肉等,都會帶來較高的胃癌發病風險。4.控制體重在正常範圍內肥胖是結直腸癌,尤其是結腸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有研究對2014年前的50項前瞻性研究進行分析,發現成人體重每增加5kg,可導致結腸癌等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病風險升高。5.勿過勞,不要熬夜雖然肺癌整體上還是“鍾情”中老年人,但近年來肺癌年輕化趨勢十分明顯,熬夜、加班導致身體過勞,在勞累情況下身體抵抗力會變差,自身對於致癌因素的免疫力變弱,這麼一來就加大患上肺癌的機率。6.堅持鍛煉,增強抵抗疾病的能力研究人員通過對26種疾病的運動干預證實,運動可對疾病的預防和康復發揮積極作用。研究表明,運動可改善肺癌倖存者的血液免疫功能。對於早期乳腺癌患者,長期低、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和抗阻運動更有利於康復。對於結腸癌、前列腺癌也有積極效果。7.避免不良情緒整理出好心情抗癌,這是不用花一分錢的抗癌方法。在不良情緒反應中,與癌症關係密切的是抑鬱、強烈的挫折感、無望和無助等。有人認為是“抑鬱催化了腫瘤”。嚴重的抑鬱傾向者,死於癌症的危險高出普通人3倍。比如,重症抑鬱症的女性患者更容易患乳腺癌,而且患上癌症後的預後更差。(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17 新聞.生命智慧
母親臨走前去旅行他不能諒解、事後卻氣自己 暖醫:有時,需要被救的是「家屬」
失去至親的痛,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能走出傷痛。我覺得即使是三十年,那個痛還是無法遠去,尤其當這個痛是伴隨著無限的內疚與自責時。所以,我現在行醫,很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設法解除家屬的內疚與自責。對我來說,五月是一個困難的月份,尤其看著大家都沉浸在歡慶母親節的溫馨氣氛中。我很不喜歡母親節,甚至可以說「我想要逃避母親節。」我最想逃避的節日「母親節」我的母親在我17歲的那年往生了。當時的她,心臟衰竭、雙腳浮腫、頻頻咳嗽、半夜睡覺完全無法平躺、沒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還記得,我陪著她坐了1小時的公車,到達醫院的時候,她直接就被送進加護病房了。再過幾天,她就要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了。這個手術,她整整等了2年。在2年前,醫生告訴母親「如果妳不接受手術的話,妳就沒辦法看見妳兒子結婚了。」只是她同意進行手術,依然來不及看見自己的兒子結婚,來不及看見自己的孫子出生,也從未享受過什麼好一點的物質生活,更沒機會讓她兒子替她看病,因為馬來西亞是公醫制度的國家,醫療費用不高,但就是要「等」。即將動手術的前2天,我因為當天學校有重要的考試,就沒去醫院。心裡想著「不差這一天,隔天考完試再去就好了。」結果,這個念頭成了我一輩子最大的遺憾。我在考最後一個科目的時候,接收到來自校長室的廣播,直奔醫院。趕到時只剩下空床,母親已經被送到太平間了。我的母親在手術前一天往生了。籌備喪禮的期間,當阿姨們(母親的姐妹)正煩惱著,該去哪裡找媽媽可以沖洗成遺照的照片時,竟然發現家裡的衣櫥裡,藏著一張裝好框的放大照片。原來,媽媽早就考慮到這一點。我看得出來,那張照片是2年前就照好的,大概就是媽媽答應手術的那段時間。照片裡,媽媽的眼眶紅紅的。每一次想到她在為自己準備遺照時的孤獨身影,我的眼淚也會不聽使喚的掉下來。然而,更讓我感到自責的是,這張遺照是在她準備(等待)要手術的期間,獨自去旅行時所拍的。依稀記得那時只有十幾歲的我,很不能諒解她,明明身體這麼不好,加上家裡經濟狀況也差,她為什麼非得選在這個時候去旅行,而且堅持要去。其實,那不過只是一趟從吉隆坡到檳城的旅行。後來,我才明白,媽媽是在為自己辦人生的「畢業旅行」。這是一趟只有一個人參加的畢業旅行,也是一趟回來之後就要拍遺照的畢業旅行。她貼心的替家人安排這一切,大概是知道我們幾個孩子都還小,萬一她走了,我們一定不知道要怎麼安排與處理。小時候的我太不懂事,竟然還強烈反對。至今,我仍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的無知與不貼心,感到生氣。有時,需要被救的是「家屬」某年農曆年的前夕,一位男性患者突然腦幹出血送醫。面對這樣的惡耗,他的太太依然表現的相當堅強,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仔細地聽著我解說她先生的病情。她雖然眼眶裡泛著淚水,但眼淚始終不曾潰堤,即使我告訴她「你先生的情況很不樂觀,大概就是這幾天了。」最後,她決定不再CPR,同意DNR。這是多困難的決定,但她知道這是對先生最好的決定。Q:什麼是DNR?A:DNR(DoNotResuscitate)即為「拒絕臨終急救」之意願,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末期病人能夠安詳離世,避免為了讓患者能短暫延命,一再遭受急救的痛苦,諸如插管、電擊、胸外按壓、強心針劑等。2000年後,國人可以根據「安寧緩和醫療條例」選擇臨終時DNR的權利,並可將此意願註記到健保卡晶片中。所謂末期病人除了指癌症末期患者外,還包括漸凍人、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即失智症)、其他大腦變質、心臟衰竭、慢性氣道阻塞、肺部其他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以上都是健保定義符合安寧照護的範圍。必須釐清的是,即使同意DNR不代表放棄治療或拒絕治療,只是改採緩和醫療。由於末期病人多半治癒無望,其治療目標已不再是治癒疾病,而著重於解除或控制患者因病症產生的痛苦與不適,提升患者剩餘時日的生活品質,達到真正的善終。【編輯推薦:法律上形同是殺人!為了讓父親善終 「台灣安寧照護之母」做好了坐牢的準備】要說失去至親的痛,要經過多久,才能走出傷痛,我覺得即使是三十年,還是不行,尤其當這個痛是伴隨著內疚與自責。因為曾經體驗過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觸,我心裡很清楚,當病人無法救治時,要想辦法救家屬。那時,我腦中想的是,一定要想辦法解救這位太太,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阻止先生的兄弟姐妹們或旁人對她的指責。這是我現在行醫,很常做的一件事。我期許自己無論在什麼位子,都要當個有溫度的人。有些話,不能只對太太(或主要照顧者)說,而是要公開來講,最好當著所有家屬的面說,為的是要阻止其他家屬的指指點點。我直接了當地說:「先生是洗腎的病人,本來就是容易發生腦中風或腦出血,更是很難避免。」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會責怪太太怎麼沒有把先生照顧好。「所以這個腦幹出血的狀況,幾乎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常常是來得非常突然。可以是前一刻還好好的,還在說話、吃東西,下一刻就突然昏倒,心跳停止。這是真的,這個狀況就是會來的讓人如此措手不及!」這麼說,是因為有些家屬不明就裡,會一股腦兒地責怪太太怎麼沒有提早發現。「太太平時就照顧得很好了。事情發生的當下,緊急處理也做得很好,她馬上就打電話叫119,也依照119電話中的指示,為先生進行急救CPR,把心跳血壓都拉回來,現在我們才能有這個機會來討論後續。要不然的話,現場就往生了。」這麼說,是要肯定太太的付出,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我們已經急救過一次了,現在腦幹因為出血,已經沒有功能了。腦幹沒有功能,就不是會不會清醒的問題,而是根本無法存活下去。最長不會超過14天,最關鍵的時間則是第3天與第4天。如果心跳停止,再去壓胸、電擊,對病人而言,只是折騰,不會有實際的幫助。所以我會建議不要再壓胸、不要再電擊,讓病人好好的離開。不曉得大家覺得如何做比較恰當?」就算DNR是太太決定的,但我還是會跟其他家屬說「這是我建議的。」這樣說,他們就不會去想是太太不想照顧,才決定放棄的。「當然,如果有什麼習俗上的需要,例如拜過的衣服,求來的符或符水,都可以拿過來,我與護理師們都可以幫忙處理。」通常聽到這裡,家屬都會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然後如釋負重的從包包裡取出一道又一道的符。這些都是家屬的一番心意,他們也想盡自己的努力,醫護絕對會盡力成全。這樣的場景、類似的對話,我不知道經歷過多少遍了。只是這一次,我用了比平常更慢的速度、更清楚的咬字在講,因為,這位太太是位外籍配偶。我知道,她每一個字都聽懂了,因為在我跟其他家屬說明完畢後,她眼淚就潰堤了。也許是她的辛苦,被我肯定了。也許是她的內疚,被我解除了。也許是她擔心的責怪,我替她擋下來了。「醫生,我能不能有一個要求?」太太跟我說,「我先生走的時候,能不能讓我親自幫他(拔管),一直以來,他都很信任我。」聽她這樣說完,換我的眼眶紅了,忍住淚水,我告訴她「當然可以,你的先生會很感謝你的。」畢竟,彼此信任是一件多麼珍貴、多麼不容易的事啊!幫辛苦照顧病人的太太(或家人)說話,尤其是相對弱勢的太太,對我而言,只是舉手之勞而已,對他們而言,可能是很大的支持力量。他們往往在照顧方面付出最多,卻通常得不到正面的肯定,反而還經常被那些「只出一張嘴」或「偶爾看一眼」的親戚朋友責怪做的不夠多、做的不夠好。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在乎的事,無論做什麼決定,都是家人一輩子要去承擔的。阿金醫師在說,你有沒有在聽!身為醫療人員,家屬要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很困難的,需要很大的「愛」與「勇氣」去承擔、去面對可能的指指點點。至親的離去難免內疚與自責(可能會一輩子),醫療人員只要多說一句話,多一些同理,就可以解救「活著的人」。最後,奉勸那些「旁人」,若沒有要出錢養人家一輩子或幫忙照顧,拜託管好自己的嘴巴。※本文摘自《ICU重症醫療現場:熱血暖醫陳志金 勇敢而發真心話》/出版社:原水/作者:陳志金
-
2020-10-1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用藥與時俱進 才能擁有好心肝
兩位女士見面。甲:「我那兒子,以前小時候要叫他脫褲子洗澡,非要三分鐘以上不行!」「現在交了女朋友,聽說女朋友叫他脫褲子,不到三秒鐘就脫了!」乙:「那算什麼!我兒子都幫他女友洗內褲呢!」凡事此一時,彼一時也,醫療上也是如此。例如,以前B型肝炎沒有特效藥,病人看醫師只能開些維他命或一些保肝藥,可是肝指數高高低低,長期發炎的結果,慢慢形成肝硬化、肝癌,這是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為數高達二、三百萬人的無奈。也因為如此,有不少B肝病友只有自己去求坊間健康食品,或來路不明的偏方草藥,路邊買的、山上摘的,或電視上廣告的XX保肝丸,這些「藥品」大多沒做藥物實驗、人體實驗,就有人吃了不僅沒保到肝,反而傷了腎或引發肝臟發炎,甚至猛爆性肝炎。事實上,近一、二十年來,B肝已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這些口服藥物可以讓病毒量減少,甚至測不到,肝指數恢復正常,也因此肝臟就不會慢性發炎,不會纖維化或肝硬化,也減少了變成肝癌的危險。只是目前這些藥物不能斷根,停了藥容易復發,像血糖高及血壓高的藥一樣,但已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此一時,彼一時,隨著醫藥的進步,凡我B肝病友,也要跟著與時俱進,才能擁有好心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共
1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