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4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肌腱炎
共找到
64
筆 文章
-
-
2021-10-2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退休男子長期髖寬節痠痛 體外震波二到三次快速解決
一名72歲退休男子原本都保持每天都會走路運動40分鐘的習慣,但近幾個月來飽受髖關節疼痛的困擾,被診斷為髖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吃藥做2個月的電療與深層熱療等,雖有改善,還是無法多走路。衛福部豐原醫院復健科醫師評估和建議,做了2次的震波治療後,他的情況有大幅改善,走路運動髖關節不再覺得有困擾。豐原醫院復健科張憲伯醫師表示,體外震波是種能在瞬間產生高能量機械力的聲波,最早應用在泌尿科的體外碎石術,近十年來歐美用於骨骼肌肉的治療,研究發現有7到8成的治療效果。他說全世界臨床醫學實驗也證實,體外震波安全有效,震波可促進肌腱血管新生,進而改善血流供應,加強受損細胞的恢復,且震波能立即紓解疼痛,深受有骨骼肌肉問題困擾者所喜愛;非侵入性、不須吃藥、治療時間短、治療後可直接回家、低危險性、高治癒率,能有效降低手術的需求。張憲伯指出,震波除了對髖關節有效,對其他骨骼肌肉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退化性膝關節炎、髕骨肌腱炎、肩膀旋轉肌發炎、肩關節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板機指、腕隧道症候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甚至癒合不良骨折等都有效;一般2到3次的震波療程,並搭配治療師教導的復健運動與衛教多能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提供有骨骼肌肉問題者一個安全、快速又有效的新選擇。
-
2021-08-28 養生.運動天地
肩膀疼痛得了「肩夾擠症候群」怎麼辦? 醫祥解診斷及治療方法
介紹完肩夾擠的分類及危險性較高的動作之後,我們繼續介紹肩夾擠的診斷治療和後續訓練動作。 》延伸閱讀:重訓後常會出現肩膀疼痛,當心是「肩夾擠症候群」! 醫師詳解正確的重訓姿勢肩夾擠的診斷及治療肩夾擠問題除了少數狀況需要以X光排除骨傷害,絕大多數不需要X光檢查。復健科醫師可以用超音波檢查檢查相關的肌腱傷害及滑囊是否腫脹發炎、在動態影像下檢查肌腱是否有活動不良的情形。治療方面除了藥物和復健儀器治療、注射治療、徒手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尋找動作上的問題,在急性期避免相對危險的動作避免傷害反覆發生,退階練習(降低技巧性與運動強度、反覆次數)逐漸重新建立動作控制的能力與練習肌力,再進階練習。肩夾擠可能的動作控制障礙肩關節外展或屈曲過程中,肩胛需要穩定上旋轉、外展、後傾斜、穩定貼合胸廓後缘,若動態過程不穩定或使用內收下轉肌群或前傾肌群代償,較有可能造成肩胛下空間不足,造成夾擠現象或特定肌群使用過度。訓練盂肱關節前要先確認肩胛靜態、動態穩定,而穩定來源來自前鋸肌和下斜方肌,可以先單一訓練此二肌肉力量和耐力,再以功能性訓練,確保日常生活能正確使用對的控制模式。肩夾擠時的訓練動作划船後拉(Rows)手拉彈性帶,以背肌力量將肩胛骨向脊椎夾(肩胛骨內收),帶動手臂向身體後方拉彈性帶,過程中保持手肘靠向軀幹,拉完後慢速放回彈性帶。直立上提(Upright row)以手和膝蓋支撐在凳子上,單手拿啞鈴以背肌力量將肩胛骨向脊椎夾(肩胛骨內收),帶動手臂向身體後方提起啞鈴,過程中保持手肘靠向軀幹,後慢速放下啞鈴。上臂前撐(Push up plus)身體軀幹打直,向前斜靠在牆壁上,雙手打直支撐身體重量,手盡量往牆壁方向推,反作用力下,會將身體像後推動些許幅度,維持此姿勢15秒 以牆壁做閉鎖鍊,再進階對地板做閉鎖鍊訓練。身體軀幹打直,雙手打直支撐身體重量,雙手盡量往地面推,反作用力下,會將身體向上推動些許幅度,維持此姿勢15秒。以彈性帶做開放鍊訓練雙手打直盡量向天空延伸拉動彈性帶,維持15秒。下斜方肌訓練手臂從耳多旁外開45度,大拇指朝天空以做出肩關節外旋轉。以下斜方肌啟動動作帶出肩胛骨上旋轉、內收動作,以抬起手臂超過軀幹。以臀肌出力和胸椎旋轉誘發更多下斜方肌出力,並結合軀幹穩定和對側肩胛前鉅肌出力穩定,功能性訓練。肩胛骨穩定狀況下,練習盂肱關節穩定,可以在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角度的範圍練習後旋轉肌群。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屈曲90度,手肘位置固定不動,做出肩關節後旋轉拉動彈性帶(反向招財貓的動作)。內轉肌群訓練肩胛平面範圍內(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屈曲90度,手肘位置固定不動,做出肩關節前旋轉拉動彈性帶(招財貓動作)。在肩關節維持水平內收30度角度練習肩胛骨上轉肌群啟動動作,抬起手臂 放下時速度緩慢,練習離心收縮能力,此動作對內肩夾擠時同時伴隨棘上肌肌腱炎恢復有幫助。動作訓練示範:物理治療師-李冠頡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08-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疫苗時手該叉腰還是自然下垂?專家曝正確姿勢
「來,捲起袖子,我們打疫苗去」。疫苗陸續到貨,不論是AZ疫苗或是莫德納疫苗,還是將來的台積電及鴻海的輝瑞疫苗,其列出來的可能副作用通通都有「注射部位疼痛」這檔事,而且還可能是其副作用中最多比例的項目之一。然而,打疫苗手叉腰還是自然下垂?打疫苗會傷害橈神經?打完疫苗千萬不能揉?這些網路謠言是真的嗎?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 少數人須手術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信彰說,所謂的「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SIRVA)就是指在打完疫苗後,注射肩膀處所出現的不適,包括紅、腫、熱、痛,甚至活動不良;有的很輕微,但還是會有極少數人是會痛到無法動彈無法工作的,國外甚至有報告需要住院打針及手術來治療才好的。(推薦閱讀:打疫苗後為什麼會出現「新冠手臂」? 會好嗎? 專家解析「皮膚5副作用」:mRNA疫苗最常見)9成24小時內出現症狀 多數幾日內可緩解「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通常就是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據統計約有九成的病患是24小時之內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三天才出現肩膀問題的。而診斷標準第一個就是要排除感染,幸運的是,這種「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絕大部份都在症狀持續了幾日後自然就痊癒了,無需任何的治療,而也有少部份人得吃藥打針或復健才能緩解症狀,然而,也如前所述是有極少的人是需要骨科來收治住院才得以痊癒的。(推薦閱讀:打疫苗前先吃普拿疼、抗組織胺防副作用? 小心造成1大影響)推測注射位置太高所致 坐著手叉腰注射可避免到底「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是傷害到了什麼?有沒有辦法避免?根據2010年Atanasoff等學者研究13位病患,並創造「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SIRVA這個病名,指的是打完疫苗後出現肩峰下的滑囊炎、肌腱炎、肩袖斷裂、三角肌積液、肩關節囊粘連(俗稱冰凍肩),而這些也是「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中最常見的情況,推測其發生原因,有可能是注射位置太高,而沒有將疫苗注入三角肌肌肉內,反而注入肩峰下組織,因此引起相關被注射組織發炎。要避免這類情形,除了注射位置不要太高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請病患記得手叉腰、手臂外展,讓肩峰下的滑囊、肌腱、肩袖、肩關節囊等組織縮回去肩膀內,避免被針打到;所以,「請病患坐著手叉腰再行肩膀肌肉注射」幾乎是世界各國做肩膀肌肉注射的標準動作。(推薦閱讀:打針後要揉才不會有瘀青、硬塊? 不一定!這2種狀況只會愈揉愈糟糕)肌肉注射針頭不能太短 揉不影響肌肉組織結構2018年Bancsi等學者亦整理了「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並給出幾個肌肉注射建議,其中的建議亦經世界各國學者及護理專家引用做為肌肉注射指引,他點出了若注射在肩膀太低的位置是有可能傷到橈神經,而注射在肩膀太後外側的位置是有可能傷到腋神經。除了注射位置,Bansci亦指出針頭太長也是有可能傷到神經;雖然神經傷害的報告是少之又少,而且目前多採用1 CC的小針具較不可能傷到,但考量到要實行肌肉注射針頭也不能太短,對某些很瘦的民眾還是得小心注射。陳信彰表示,看了那麼多的「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文獻,並沒有看到能不能揉的問題,不過有沒有揉應該也不會影響肌肉組織結構。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有哪些副作用?我適合接種嗎? 打疫苗前必知「6大注意事項」 ·打完疫苗猛喝水緩解副作用? 2類人小心引肺積水
-
2021-08-04 養生.運動天地
打羽球會造成哪些運動傷害?一般民眾多忽略這3點!
東京奧運在延期一年後終於開戰,今年我國選手在各個運動項目上嶄露頭角,不管是桌球、羽球、拳擊、柔道等…都傳出佳績、捷報不斷。其中羽球國手李洋、王齊麟組成的男雙,一舉奪下金牌;女單戴資穎也拿下銀牌,創下個人在奧運的最佳紀錄。一般民眾常在大賣場、生活百貨中取得便宜的球拍,接著在閒暇之餘帶著孩子到公園一同親子活動,但在打羽球一個下午後,隔天起床常發現整隻手臂甚至肩膀都非常痠痛,會造成這類慣用手(持拍手)運動後出現延遲性肌肉酸痛。而羽球運動雖然看似輕巧,但它其實是一種高技術性且連續、快速、往復移動的運動,很多人把它當成假日娛樂的活動,但卻常忽略運動前的熱身,選擇正確的球具與運用正確的動作來打球,導致不必要的運動傷害,那麼打羽球時該注意什麼運動傷害呢?羽球會導致哪些運動傷害?根據統計一般人比較容易在上肢跟背部出現不適或受傷,但羽球選手最容易出現的運動傷害部位,首要在下肢,其次才是上肢的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等,接著才是軀幹背部。不熟練或者缺少練習的人在打球時,一旦遇到出現球的落點離身體較遠的情況,往往會因來不及或沒有習慣先移動到適當的位置就揮動球拍,而出現過度延伸身體及手臂來撈球的動作;再加上羽球球體較輕,也容易出現利用過大的肩膀旋轉動作去揮擊、過度收縮肩膀內轉肌來進行驅動,而非正確的使用腕部的屈肌來瞬間擊球。再加上此運動本身對上肢的需求遠超過日常生活的活動強度,往往在運動後造成上肢的過度疲勞甚至出現相關的運動傷害。另外因為過度延伸身體、手臂擊球,也會造成擊球點-手掌(施力點)和骨盆(支點)之間的力臂太長,對軀幹伸展肌的負擔增加,軀幹背部也有可能在運動後出現不適。 而以下幾種是羽球運動中較常導致的運動傷害: ◎肩部:肩夾擠症候群、旋轉肌腱炎、旋轉肌腱斷裂因殺球、擊球造成肩部重覆受到壓迫導致肌腱腫脹、部分纖維斷裂、 局部出血、肌腱斷裂。臨床症狀為手臂上舉過頭再外展動作時劇烈疼痛。 ◎肘部:外上髁炎(即網球肘)因未正確伸展熱身,過度頻繁練習,或是使用不適合的球拍造成;在擊球時,瞬間下壓球拍或長時間握球拍,反覆旋轉前臂及伸展腕部的動作都可能引起網球肘。臨床症狀為在日常生活旋轉毛巾、門把及握拳等手腕動作時引發手肘疼痛。 ◎腰部傷害:椎間盤突出或肌肉韌帶拉傷擊球時,身體會過度後彎造成腰椎過度壓迫,或是救球時身體快速彎低後又勉強縮身回場的動作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或是脊椎旁韌帶拉傷。臨床症狀除了腰部局部疼痛之外有可能引起腿部痠麻脹痛。 ◎膝部傷害:髕骨肌腱炎、十字韌帶及半月板受傷在躍起擊球後,單腳落地或轉身時腳來不及跟上,停留在原處導致膝關節十字韌帶負荷過大而鬆弛或撕裂,或是半月軟骨磨損受傷。會導致膝關節腫脹疼痛,若反覆受傷容易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此外髕骨肌腱炎及滑囊炎也常因熱身不夠或動作不當而發生。◎踝部傷害:韌帶拉傷常因腳步快速移動或是勉強接球或意外造成。有可能是一次性傷害造成也可能因反覆動作不正確而引起,臨床症狀為局部腫脹疼痛。 ◎腳跟肌腱傷害:阿基里斯肌腱炎或斷裂因腳部快速移動過程中,肌肉瞬間伸長與收縮所造成。容易因過度疲勞,身不足等造成,也可能因瞬間躍起擊球落下後導致。若是阿基里斯腱斷裂就可能需要手術處理。 受傷時該怎麼處理?急性期的處理,主要是R.I.C.E(休息、冰敷、固定、抬高患部)。一般軟組織受傷後的恢復期大約是2至3週,若疼痛已經超過恢復期時,表示損傷組織較嚴重或有些因素沒有解決,此時建議尋求專業醫師來幫你解決問題。受傷後透過專業醫師處理治療,症狀改善後還要循序漸進進行復健運動,才能再度回到運動場上運動,否則很容易再次受傷。因此在運動結束後,一定要記得做適當的伸展,伸展可使軟組織的彈性及延展性增加,提高順應性,更能漸進式的適應往後運動時所需的大幅度力量變化。讓過度興奮的神經系統與肌肉所產生的僵硬獲得緩解,能有效恢復血液灌流量,讓組織代謝速率上升,補充氧氣與養分並排除運動後所產生的副產物,而不至於產生過度的肌肉酸痛。在享受運動帶來的樂趣時也要注意安全與防護,才能動得健康喔!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7-1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網球肘擰毛巾、轉瓶蓋痛爆!物理治療師教2大離心收縮動作強化肌力
疫情第三級警戒尚未解除,在家中煮飯做菜機會變多,再加上居家辦公,使用電腦打字的時間也變多,因此罹患「網球肘」的人也愈來愈多。「網球肘」是俗稱,醫學名稱是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網球肘是手腕橈側伸直肌群的肌腱炎,會造成手肘外側最凸點。即手臂外上髁附近的疼痛,尤其是做出擰毛巾、轉瓶蓋等的扭轉手臂動作,連接在外上髁的肌群會痠軟無力,疼痛無比。要提醒的是,不只有打網球才有網球肘,廚師、工人、長時間打字工作等,需要手部反覆性動作的人都有機會得到。好發年紀約在40至50歲,抽菸及肥胖者都是危險因子之一。針對網球肘的治療有很多種,休息並減少產生疼痛的動作,以及按摩伸展前手臂肌筋膜,效果都不錯。但是病友容易忽略要適當的鍛鍊才能更強壯。文獻證實,以「離心收縮」的方式,進行手臂肌群的強化效果更好,離心收縮是肌肉收縮的同時,肌腱及筋膜是延長的。趁著居家防疫有較多的時間,可以在家中進行網球肘的復健,給予手臂適當的強化訓練。但是若是愈做愈痛,或是疼痛超過一個月未見改善,應諮詢專業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找尋是否有其他因素,例如假性網球肘,必須對症下藥,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
2021-07-0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宅家頻打掃 痠痛肌腱炎病號多
三級疫情警戒已逾1個多月,聯新國際醫院發現民眾待在家時間變長,清掃和消毒家中環境,導致身體痠痛肌腱炎的個案明顯增加,成了防疫症候群之一,1名陳小姐因肩頸痠痛,舉不起右手,趕緊預約視訊門診,運動醫學科醫師劉又銓研判是急性肩部肌腱炎造成劇痛,囑咐冰敷和休息,並開立止痛抗發炎處方藥物,請陳小姐到藥來速窗口領藥,如願解決痠痛毛病。劉又銓說,透過視訊診療詢問陳小姐疼痛部位和受傷原因後,再透過手機鏡頭檢視疼痛部位外觀及理學檢查,接著測試她的關節活動度與疼痛程度等,研判陳小姐是因打掃拉提重物用力過度,再加上長時間維持手臂抬高施力,導致右手和肩部肌肉群受傷,造成肩部肌腱發炎疼痛。劉又銓說,雖然視訊門診較難執行,但是經驗豐富的運動醫學專科醫師仍可透過視訊診療,配合簡單的理學動作評估,為病人快速提供適合的治療方案建議,也可減少後遺症及併發症發生機率。劉又銓也提醒,民眾因防疫在家時間較多,運動量也減少,應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管理,不論打掃或運動,都需要暖身且循序漸進,也要避免不當施力或錯誤姿勢而受傷;聯新運醫中心日前在臉書專頁推出「在家防疫運動」影片,鼓勵民眾觀看一起居家運動。
-
2021-05-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南投婦下床踩地腳爆痛 竟是足底筋膜炎作怪
南投縣一名陳姓婦人每次下床踩地,足底後跟就會傳來強烈刺痛,得多走動才能緩解疼痛,只能忍痛行走,日前忍無可忍才到南投醫院就診,經診斷是足底筋膜炎,接受體外震波治療或改善,物理治療師也建議透過伸展運動舒緩疼痛不適。南投醫院指出,足底筋膜炎多與工作和生活習慣有關,大部份是長時間站立或行走、扁平足、運動傷害、體重過重、穿著高跟鞋或是老年人因退化導致脂肪墊的萎縮等,患者會明顯感到足跟疼痛,生活品質和活動力常因此受影響。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足底筋膜炎、鈣化性肌腱炎及肱上髁炎是使用體外震波治療最常見的3種軟組織疾病,臨床治療效果達8成以上;對長期肌肉骨骼系統疼痛,又無法以民俗療法、針灸、藥物及復健治療的患者,體外震波治療是好選擇。而體外震波治療可提供非侵入性保守治療、無傷口、復原快、不需住院,每療程做3次,每周1次,治療後有悶脹或酸痛的感覺,是震波治療的特性,先讓組織微破壞,促進好的發炎,增進血液循環、細胞再生能力後,再讓人體修復。周表示,可冷敷減緩悶脹、痠痛等不適感,通常至多持續約1至2天就消失,而組織的修復及再生通常在1至2周後就會開始,期間盡量休息補充營養,約1個月後達到高峰,施做體外震波約7成患者治療3次後疼痛感獲改善,甚至消失。物理治療師吳政軒則說,初期筋膜炎最簡單的治療方法就是休息減少走動或冰敷,同時也能搭配自主做運動配合傳統復健治療,像是腳踝運動(圖1)、跟腱牽拉運動(圖2)、腳趾抓毛巾運動(圖3)、墊腳尖運動(圖4)。若想預防足底筋膜炎,應避免長時間行走和站立、過度拉扯足底筋膜,吳也建議,可自行做肌力和伸展訓練,並選擇適合的鞋子來保護足底筋膜;南投醫院則提醒,有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患者可透過專業醫療諮詢,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
2021-05-18 該看哪科.指甲.足部
別老穿同一雙鞋,醫提醒3大穿鞋問題!足部不健康連身體都受影響
鞋子的重要性對足部健康相當重要,講究的不單僅有美感和舒適,從挑鞋到穿鞋也都需要多加留心。例如長期穿同一款鞋,就對足部健康相當不利,且也容易影響到身體健康。 常見穿鞋3大問題:太舒適、穿同雙、穿不對 穿太好: 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表示,足部健康和鞋子關係密切,不少人挑鞋多會選擇舒適的鞋款,但其實因人體軟組織是由肌肉、肌腱、韌帶所組成,適度的反覆刺激可促使結構強壯,過度的保護反而會失去該有的功能。 舉例來說,支持度、保護力、抗壓力等設計都相當良好的跑鞋,就無法增強組織功能,也容易使得足部無法支持跑步時地面帶來的衝擊。 穿同雙: 穿鞋的另一個常見問題就是長期穿同一雙鞋子,這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鞋子不斷耗損,鞋底磨損最為常見。鞋底出現磨損時,容易失去該有的支撐度,使得走路時腳部出現傾斜等不良情況,足部結構自然也會逐漸隨之改變,形成結構改變情況不斷加劇、鞋子不斷磨損的惡性循環,而此問題也更會造成身體中線偏移。 穿不對: 打球穿球鞋,慢跑穿慢跑鞋,不同的運動都需要專屬功能的鞋子,不論何種運動都不應混用。例如籃球鞋的設計會特別保護腳踝,在其他活動上會較不靈活;慢跑鞋在設計上則會較為輕盈,但腳較容易扭傷。若各種場合都穿同一種鞋,將提高受傷的機率。 足部健康不僅限於腳,身體也會受到影響。 許嘉麟醫師指出,人體肌肉、筋膜是一體的,前述兩個問題,不僅會影響足也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例如足底筋膜炎、脛後肌肌腱炎甚至會上升影響到膝蓋,甚至更遠的部位。醫師分享,日前診間就曾遇過臀部疼痛的年輕人就診,問題就是出在腳部,該患者的球鞋表面保養得很好,但鞋底卻早已耗損,長期不斷在姿勢不良卻不自覺的情況下運動,導致運動傷害已波及到了臀部。 另一方面,不少女性也會有長期穿高跟鞋的習慣或需求,這樣的族群容易會有姆指外翻的問題,若又為扁平足、久站、鞋頭太小,這些風險因子越多機率就會越高。 除此之外,台灣的氣候潮濕,長期穿同一雙鞋也會使得鞋子沒有足夠的時間透氣,濕氣會不斷累積,也容易引起黴菌滋生,造成細菌感染等足部疾病。 買鞋時留意4重點,比好看、舒適更重要! 了解穿鞋不能單看舒適、不宜久穿同雙後,許嘉麟醫師也建議,為了足部及身體健康,購買鞋子時可從目的、腳長、腳寬、足弓做選擇。 目的: 如前述所提到的,不同的運動應使用不同的鞋子,在購買時可先思考是為何而買,若是為了美觀或收藏,穿來運動時也應留意場合。 腳長: 腳的長度其實會依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建議在晚上、下班時丈量,為的是取最大值,此時腳部會因使用而較為腫脹,有時可能會差到半號,懷孕等血液循環較差的族群會更明顯,網購的族群應多注意。現場購買者,建議將腳頂到底,以一指能插入為原則。 腳寬: 亞洲人的腳大多為「寬楦頭」及「扁平足」,歐美鞋常見為尖頭鞋,容易使腳部不適,建議挑選鞋款時可留意有特別標註寬楦頭相關資訊的鞋款。 足弓: 高低足弓可能造成內外旋問題,在挑選鞋墊時可列入考量範圍,若無特別明顯,確定是足部問題所引起,則無需特別在意。 《延伸閱讀》 .穿鞋也會痛原來是拇趾外翻?骨科專家教兩條線自我檢測 .鞋子挑錯當心腳越走越痛,醫教挑鞋要點,常見4大迷思要小心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9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媽媽手 不是媽媽才有
「媽媽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麻煩,今天是媽媽節,就來談談媽媽手是怎麼回事,該怎麼治療。媽媽手雖名媽媽手,卻不是媽媽才會得的病,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之所以叫媽媽手,是因為這疾病特別容易發生在新手媽媽(或阿嬤)的身上,或許是因為抱小孩出力頻繁,或者使用擠奶器時用力不當,久而久之就演變成肌腱炎。媽媽手在照顧第一胎嬰兒時特別容易出現,比例可能高達三分之一。有趣的是,生了第二胎後,往往媽媽手就痊癒了!這有可能是因為照顧嬰兒上手了,也可能因為不間斷的「重量訓練」,手指的肌力增強了。因此有過來人說:「別怕媽媽手,趕快生第二胎就好了!」媽媽手就是發生在大拇指和手腕交接處的肌腱炎,是兩條特定肌腱(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的發炎,主因是手部不正常施力或使用過度造成,很容易變成慢性發炎。除了患部局部疼痛,當大拇指翹起來(比「讚」的動作)時更痛。疼痛的位置會腫脹、無力,再嚴重時會有「筋卡到」的感覺。需要大拇指重覆使用或手指出力的工作,都是罹患媽媽手的高危險群,例如家庭主婦、銀行人員、生產線人員、清潔人員、廚師、美髮師,或是在某些特定運動的人身上,如棒球、壘球、網球、桌球、羽毛球等。媽媽手剛發作時會腫痛,這時休息、冰敷就可以改善。急性期最重要的,是暫停原來會導致疼痛的動作,讓受傷的肌腱能獲得休息。但媽媽不可能不照顧小寶寶啊?餵母奶也不可以吃藥啊?怎麼辦?這時建議使用手腕拇指護套(媽媽手護套,醫療器材行或藥局都買得到),限制受傷的兩條肌腱過度收縮,並且提供適度的保護。如果症狀很嚴重,可以局部使用消炎藥膏或貼布。如果已經庝痛難耐,或變成慢性疼痛,就應該乖乖去看醫師了。醫師會安排物理治療儀器,例如蠟療、遠紅外線、超音波、電療等,幫助症狀緩解。震波治療或高能量雷射是較新式儀器,利用高能量刺激組織修復,效果比傳統復健儀器好,當健保復健效果不彰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極少見,除非肌腱已經沾黏或手指活動受限才會考慮施行。局部注射是媽媽手常見的治療方式,藥物通常含有麻醉藥及少量類固醇。類固醇注射效果很好,一針就可改善八成以上。很多人對類固醇聞之色變,但媽媽手注射治療使用劑量很少,且只是局部注射在肌腱腱鞘之間,並不會擴散到全身,也不會導致胃潰瘍、骨質疏鬆、月亮臉等副作用,對於餵母奶的媽媽或是糖尿病患者都是安全的治療。增生注射治療是害怕類固醇注射的另一種選擇,利用高濃度葡萄糖或是PRP高濃度濃縮血小板等刺激組織修復再生的藥劑,針對肌腱、腕關節旁韌帶、還有淺橈神經(Superficial radial nerve)做神經解套注射,臨床上也有很好的效果。媽媽手不是嚴重的疾病,痛起來卻會讓人生活不便,尤其對於新手媽媽或阿嬤來說,更是無形的壓力。注意手用力的動作和避免過度使用,是最好的防範之道,平常加強手指和手腕的肌力,更可以避免媽媽手反覆發生。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4-12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媽祖遶境徒步遠行 醫師提醒注意2件事避免致命風險
大甲鎮瀾宮媽祖9天8夜遶境活動正展開,苗栗白沙屯媽今天凌晨也展開8天7夜徒步進香活動,台灣每年重要的宗教盛事都是長時間的徒步遠行,對於信徒與香客皆是挑戰,在劇烈運動、水分補充不足的情況下,很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醫師提醒跟隨遶境的民眾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大甲李綜合醫院跟隨媽祖遶境協助醫療救援服務多年,腎臟科陳采峯醫師提醒,過去就曾發生民眾因為長時間的劇烈運動,導致「橫紋肌溶解症」,通常會出現肌肉痠痛、無力、腫脹、甚至僵硬等症狀,當肌球蛋白或肌細胞內容物釋放至血液中,會有發燒、噁心、嘔吐、心律不整、意識不清。出現在尿中時,尿液顏色會呈現暗褐紅色、深棕色,他提醒民眾在遶境時,要經常檢視自己尿液的顏色,以及肌肉痠痛情形,若出現以上症狀,輕微者可趕緊大量喝水、停止運動以免繼續傷害;但若持續運動而沒有即時治療,使橫紋肌溶解症的範圍擴大,肌肉破壞更厲害,尿中肌球蛋白的濃度太高,導致腎臟功能損傷增加,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可能有終身洗腎或致命的危險。復健科陳威志醫師也提醒民眾,在長距離徒步行走後,時常會有內側腳踝下方疼痛的情形,嚴重的話舉步維艱,甚至出現「脛後肌肌腱炎」的可能。典型症狀是腳踝內側下方疼痛腫脹與壓痛,影響到腳部其他小骨頭之間韌帶的鬆弛與疼痛,最後造成腳弓塌陷,演變成「後天扁平足」,平時可以單腳墊腳尖測試測試看看自己脛後肌的功能是否良好,當單腳無法順暢做出墊腳尖(heel rise),甚至出現腳後跟外翻時,脛後肌可能已有功能不足現象。若遶境期間發生腳踝疼痛,除適度休息、減少走路及腳部活動外,可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止痛、使用貼布舒緩腿部肌肉、搭配復健物理治療、或者選用合適的鞋墊來支撐與減緩足弓壓力,平時也可透過強化臀大肌、臀中肌、脛骨後肌的肌力,以及伸展緊繃的小腿與腳底板肌肉活動來復健訓練。
-
2021-04-1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婦左肩肌腱鈣化 震波治療解痛
桃園市49歲楊姓婦人多年左肩嚴重疼痛,經中壢天晟醫院復健科主任吳俊明醫師X光檢查,發現左肩肌腱明顯鈣化,復健治療後疼痛改善很多,但仍舉不高,多做家務便疼痛復發,吳再安排4次震波治療震碎鈣化的肌腱,讓身體慢慢自然吸收,總算解決左肩多年大患。吳俊明說,震波治療的原理是利用震波讓需治療部位輕微受損發炎,能再次啟動身體復元機制、自癒能力,治療會刺激局部神經軸突及受體,阻隔痛覺傳遞達到止痛作用,也增加新生血管因子,長出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幫助修復降低發炎。適合震波治療的有網球肘、足底筋膜炎,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肩夾擠症候群、膝髕骨肌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與各種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等。不適合者,包括治療區域有重要血管及神經或有傷口、未成年的生長板、快斷裂的肌腱、孕婦、凝血疾病、局部腫瘤、局部感染等。吳俊明表示,放射式體外震波治療儀每個療程做4次,每周1次,每次每部位打2千發,能減少長期服用藥物及施打類固醇衍生的副作用。8成患者治療4次後疼痛獲改善,但健保不給付。
-
2021-01-31 名人.林頌凱
有「年節主婦症候群」別怕!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醫師建議這樣做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不管是大掃除、辦年貨、做年菜、拜拜等,都要比平常忙碌許多。這段時間筋骨痠痛、腰痠背痛、焦慮緊張、不安失眠的狀況會比平常更加頻繁出現,我們稱之為「年節主婦症候群」。年節主婦症候群的症狀還是以身體的疼痛痠麻為大宗,過年期間因為身體疼痛痠麻到醫院就診的比率甚至比平常高出三、四成。疼痛痠麻來自於骨骼、肌肉、關節和神經的勞損和發炎,過年期間生活作息不正常,如果加上情緒壓力,症狀會更明顯,有時候甚至連吃藥都沒辦法緩解。以身體的部位來看,較常見的有上背痛、下背痛、肩肘痛。上背痛:打掃天花板或燈具難免過度抬頭,如果加上不純熟的使力方式,就容易拉傷肌肉或在隔天落枕。相反的,如果長時間低頭整理東西或滑手機,則會導致後頸部和上背部的肌肉緊繃或筋膜發炎,嚴重時甚至會頭痛。預防方法就是注意動作和姿勢,尤其頸椎本來就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的人更要節制。打掃天花板或燈具時最好站在椅子或是梯子上,避免頭部過度後仰。低頭的時間不要太久,每隔30分鐘就要活動頸部或適度伸展。下背痛:不管打掃清洗或長時間站立做年菜,常在隔天發生下背痛,嚴重者甚至早上痛到下不了床。這可能是長時間彎腰造成下背部肌肉疲乏,也可能是施力方法錯誤或姿勢不良造成肌肉拉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產生坐骨神經痛。建議拖地或吸塵時兩隻腳可以前弓後箭,工具選擇把手較長的吸塵器或拖把,以減少彎腰的幅度。洗浴缸或擦家具時,盡量蹲著避免長時間彎腰。搬移重物,身體更要靠近物體,蹲下搬起後才站起來,切忌彎腰搬舉重物。肩肘痛:清洗玻璃、拆卸窗戶時,會有手舉過頭或手臂過度外展的動作,這時很容易導致肩關節旋轉肌肌腱炎。一次採買過多年貨、用力刷洗物品,也容易造成二頭肌肌腱炎或網球肘。準備年菜時重覆的切剁,或是剝菜剝蝦動作都容易導致「媽媽手」及或手腕部位的肌腱炎。另外,手腕或手指過多的彎曲或抓握,甚至長時間打麻將,都可能導致腕隧道症候群,造成手掌部位的麻木,甚至肌肉無力。預防之道要避免一次提舉太重物品,寧可分成兩三次或請人幫忙。做家事時避免手舉過肩或手臂過度伸展,可以墊椅子或使用工具協助。不要單用某個關節的肌肉施力。例如清洗時可以用上臂與肩關節出力來減輕手肘的負荷,切菜時不要單用腕力,可加上手肘動作的幫助。若感覺不適時要馬上停止,並做適度的伸展運動,或先做其他事情。如果疼痛難耐又不能不做,不妨戴上護肘與護腕,避免進一步的傷害。所謂「年節主婦症候群」,不外乎姿勢不良與過度使用造成。注意維持良好姿勢,加上適度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就能有效避免疼痛痠麻的發生。適時伸展有助於軟組織的柔軟度及彈性,也可增加肌肉血液循環,避免受傷。此外,全家大小動員讓大掃除變成有趣親子活動,除了減輕主婦負擔,更可以帶來家庭和樂氣氛,這樣的過年就更完美了。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0-12-30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者容易肩膀疼痛?做對復健治療能緩解!
相信身邊家人朋友中有中風病患或曾照顧過中風病人者,常常聽到病人抱怨肩膀疼痛,往往使用了各種治療或吃藥但改善程度仍有限。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中風後患者的肩部疼痛。肩部疼痛為中風後常見併發症據統計發生率約七至八成,但疼痛程度差異很大,也容易發展變成慢性的疼痛。疼痛與患者感覺及運動障礙程度、中風復原階段、動作控制及關節囊增生等等因素都有關係,原因包括複雜區域疼動症候群第一型(Complex Reginal Pain Syndrome Type I)、肩膀半脫位(subluxation)、沾黏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肩部夾擠症候群(impingement syndrome)、二頭肌腱炎、甚至神經病變等,下面我們會針對常見原因一一介紹。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是神經性的疼痛疾病,目前發病機轉、病程仍不明,通常發生在物理性傷害,尤其是在肢體的受傷之後,特色是持續性的肢體疼痛,疼痛範圍與程度跟已知的刺激或傷害不成比例,換句話說就是只要小小的刺激有時甚至不確定是否受刺激時就極度疼痛。除慢性疼痛外,臨床上還可見異痛(allodynia)、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感覺運動及交感神經症狀如灼熱、患側肢體較為溫熱或出汗濕冷,還有失養(dystrophy)症狀如皮膚肌肉萎縮、水腫、指甲變脆弱,關節活動度減少甚至骨質流失。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可分為第一及第二兩型,差別是第一型患者沒有主要神經損傷而第二型患者可以看到神經的受損。中風患者多是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此病也稱為反射性交感神經失養症(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或肩手症候群(shoulder-hand syndrome),據統計有一至兩成中風患者受此疾病影響。◎診斷方面目前仍是以臨床診斷為主,尚未有黃金診斷標準,臨床上常用包括布達佩斯準則(Budapest Criteria)、國際疼痛研討學會診斷標準(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 Diagnostic Criteria)等。其他輔助診斷檢查工具包括在X光可能看到骨質流失periarticular osteopenia),然而因為中風後偏癱肢體本身就會有骨質流失現象所以實用性仍不高,另外較常做的檢查還有三相骨掃描(triple phase bone scan),可以於第三期(延遲期)在關節旁看到大量Tc99m雙磷酸攝取增加,這是目前最敏感的檢查。◎治療部分目前多採用保守治療,包括物理、職能治療、藥物治療及注射等等。物理職能治療內容包含關節活動度運動、儀器治療如電療、水療、超音波治療,減敏手法如輕拍或按壓患部等,還有水腫的治療如壓迫、抬高或按摩患部,及精細動作訓練。藥物治療方面,可嘗試使用抗發炎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口服類固醇,或是止痛藥如乙醯氨酚(acetaminophen),另外因疾病為神經影響,也可以考慮使用三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s)、抗癲癇藥物如鎮頑癲gabapentin、癲通carbamazepine,此外針對血管收縮(vasomotor)症狀也可開立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blockers)、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鈣離子拮抗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而對於骨質流失可給予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s)或降鈣素(calcitonin),最後還有一些局部使用藥物如辣椒素(capsaicin)等。注射治療方面可以給予關節內類固醇注射、局部注射止痛藥或類固醇、或星狀神經節阻斷(sympathetic stellate ganglion block)。若保守治療都失敗才考慮最後一線手術治療。複雜區域疼痛症候群第一型是造成中風患者肩膀疼動常見的原因,治療的關鍵還是在於早期診斷並及早介入,除了關節活動度運動外,適時適當給予藥物治療,都可以改善患者預後,並增加復健的參與度。肩膀半脫位雖然目前研究缺乏證據證實半脫位本身會引起疼痛,但中風病患肩膀疼痛者常伴隨半脫位的狀況,目前確切病因仍在研究,多半認為與中風後肩關節力學的整體性被破壞有關,包括旋轉肌袖及三角肌在肩部運動時收縮型態、肩胛骨在肋廓上支撐改變等。臨床上可在肩峰及肱骨頭間摸到明顯間隙。治療上首先在中風初期就要儘早刺激肩部肌肉活化(如棘上肌、中後三角肌等),或使用手臂支架(arm trough)支撐肩關節組織,臨床上多半會建議患者使用肩帶,雖然目前臨床證據尚未證實對疼痛有效,但使用肩帶支持無力的患部上肢還有在移動時保護肢體的作用,可以與臨床醫師討論使用,另外還可使用功能性電刺激來增進肩部肌群收縮。肩夾擠症候群與沾黏性關節囊炎肩夾擠症候群是一般最常見肩部疼痛原因之一,在中風患者也不例外,病因是肩峰下空間變小,導致肩膀在活度時肩峰摩擦到旋轉肌袖(最常見是棘上肌)、肩峰下滑囊、甚至二頭肌腱等構造造成慢性發炎、腫脹甚至破損斷裂。沾黏性關節囊炎俗稱五十肩、冰凍肩,是因為肩關節囊發炎造成滑液膜(synovium)增生使得關節囊沾黏影響關節活動度,一般分三或四個階段,在第一期疼痛期(painful stage)患者會感受到漸進的關節疼痛合併活動度減少,而進入第二期沾黏期(adhesive stage),疼痛感會開始下降,但伴隨而來的是關節活動度明顯降低,到了第三期緩解期(resolution stage),關節活動度開始緩慢增加,若不處理病程可長達兩年。不論是肩夾擠症候群或沾黏性關節囊炎,治療時皆可採用復健治療如物理治療儀器電療、熱療等,配合適當擺位、牽拉、伸展、主動被動關節活動度運動,加上肌力訓練及動作模式調整,還可加上消炎止痛藥物服用。若疼痛或發炎嚴重影響復健參與或生活品質者,復健科還提供類固醇、麻藥、生理食鹽水關節擴張注射等治療方式。中風患者肩部疼痛的原因很多,若不能及時建立診斷及時介入處理,除了影響患者及照護者生活品質外,更可能耽誤復健參與,錯失復原的黃金期,因此,希望在看完以上介紹後,若日後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早期、積極與醫師溝通討論,儘早治療,讓患者能早日回到正常、無痛的生活。
-
2020-12-2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宜過熱、不泡太久…冬季泡湯養生 注意10大禁忌
●溫泉對人體有熱療、水療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關節炎及肌肉痠痛●泡溫泉溫度在38至41℃間,但不要泡超過30分鐘,要適當補充水分●高血壓患者不泡過熱的溫泉,空腹與剛吃飽不宜泡湯冬天是泡湯好季節,許多人將泡湯當成「冬季養生」的首選。泡湯不僅是舒服的享受,能讓人心情放鬆、紓壓解鬰,還有不少促進健康的好處。泡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溫泉密度高,包括硫磺泉、碳酸泉、鹽泉、碳酸氫鈉泉等泉質。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泡溫泉主要是一種熱療,加上有水壓力及浮力等水療作用,還有溫泉中的化學成分,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與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軟化角質等效果。台灣溫泉分四大類,其中「硫磺泉」可軟化皮膚角質、止癢、解毒及排毒,是對慢性皮膚病的有效療湯,但刺激性強,膚質敏感者要注意;而「碳酸氫鈉泉」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因對皮膚的保養效果好,所以俗稱「美人湯」。對溫度敏感宜從低溫泡泡湯,可以緩解關節炎、肌肉痠痛、肌腱炎、神經痛、皮膚病等問題。黃永錚指出,溫泉的熱水溫度能使緊繃的肌肉鬆弛,促進血液循環,心情得以放鬆、紓壓,有關節痛的人泡湯後,疼痛較為舒緩改善,對於神經痛、周邊循環較差者有幫助,有香港腳、濕疹等皮膚病也獲得改善,因此,泡湯有益身心健康。泡溫泉要得法,不能常常泡、天天泡,最好每隔2至3天泡一次即可。黃永錚建議,可先從熱水池開始泡,務必要熱水池結束,如此可刺激皮膚、使血液循環增加,泡起湯來很舒服,但如果是對溫度敏感的人,則宜從低溫溫泉泡起。泡湯太熱受不了時,就應起來不要再泡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究竟泡湯泡多久,才有益健康呢?黃永錚建議,泡溫泉溫度宜在38至41℃之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放鬆,改善失眠狀況,並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消耗能量,但泡溫泉最好不要泡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泡溫泉好處多多,但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黃永錚說,一般人要注意吃飯前後半小時及飲酒後不宜浸泡溫泉,空腹時也不要泡湯。此外,高血壓患者不可浸泡過熱的溫泉;若有心臟疾病(如冠心症、心衰竭)、惡性腫瘤、感覺異常、凝血異常(如血友病)、開放性傷口、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則最好不要泡溫泉。
-
2020-11-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膀僵硬疼痛轉動卡卡 這療法讓肩膀不痛了
一位42歲婦人一早醒來卻發現右肩疼痛不已,尤其轉動時更加疼痛,經「樂活健康診所」醫師楊椒喬診斷發現是右側肩膀鈣化性肌腱炎,雖先接受積極保守治療卻沒有明顯改善,因此建議她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透過非侵入性的高能量震波治療,達到組織修復與再生的效果。她在接受六次治療後,鈣化點竟奇蹟式地近乎消失,肩膀也不痛了,整個人輕鬆開心,恢復久違的笑容。醫師楊椒喬指出,患者來門診時,經X光檢查及臨床診斷,確認是右側肩膀鈣化性肌腱炎,雖先建議接受積極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消炎藥物及適當休息,並在症狀改善後再接受物理治療。但因其疼痛沒有明顯改善,因此建議她接受水介質震波治療。醫師楊椒喬進一步指出,治療這類鈣化肌腱炎的患者,若對口服消炎、局部注射止痛或復健治療成效不彰時,可能就須考慮以手術清除鈣化點。但對於不想手術或打針的患者,則可透過施打高能量水介質震波來鬆動鈣化點,能聚焦在肌腱周圍促進血管新生,增進組織的新陳代謝,除了能有效幫助消除鈣化點,還能促進肌腱更進一步的修復,加速復原。醫師楊椒喬說,對患者來說,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在門診即可接受治療,單次僅需10-20分鐘,可避免手術麻醉的風險及術後恢復期長的問題,且治癒率高達八成,是患者方便、不影響工作生活作息卻很有效的治療新選擇。患者在接受每周一次約3,000發的進階震波治療,共六次水介質震波治療後,經X光追蹤檢查發現,原本的鈣化點竟幾乎消失殆盡,她的肩膀痛更有明顯改善,有效改善生活品質,楊椒喬醫師並建議她持續接受治療,累積共八次的治療療程,達到清除鈣化的最佳治療效果。
-
2020-10-06 科別.骨科.復健
五十歲肩痛就是五十肩?當心旋轉肌袖破裂
53歲的邱女士肩膀痠痛無力、無法自行穿脫上衣已好幾個月;就診時很疑惑的問:「醫師,真的五十歲就會五十肩嗎?」經過檢查,邱女士並非單純的五十肩,而是肩膀旋轉肌袖破裂,需手術治療及術後復健才能恢復功能。臨床上,肩關節旋轉肌袖破裂是中老年人很常見的肩關節問題,且年紀愈大,肩關節旋轉肌袖出現破裂的比率愈常見。肩關節過度使用造成關節旋轉肌袖是由四條旋轉肌腱組成,位於肩部三角肌之下,是肩膀的第二層肌肉群,連接到近端肱骨上。旋轉肌袖的功能,顧名思義,就是負責肩部的旋轉,包括前舉、外展、外轉及內轉等,都是由旋轉肌袖來拉動骨頭產生肩關節的活動。當肩關節過度使用,旋轉肌袖可能就會產生肌腱炎、磨損或斷裂。旋轉肌袖破裂如何診斷?醫師可藉由肩關節的理學檢查,評估旋轉肌袖肌力是否降低,及旋轉肌袖是否與肩峰骨頭有產生夾擊症候群;旋轉肌袖破裂的大小及範圍,可藉由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來評估;另外,核磁共振也可用來評估肌袖斷裂後,肌袖回縮及肌肉萎縮的程度。退化是常見原因旋轉肌袖會破裂,退化是最常見的原因。當然肩部相關的急性受傷(如跌倒),或肩部突然拉扯,造成旋轉肌袖一個猛力收縮,導致旋轉肌袖扯裂;但許多旋轉肌袖破裂的患者並沒有明顯受傷,主要是肩部經年累月過度使用,如反覆的上舉動作,造成旋轉肌袖內部纖維退化,產生斷裂,好比一個繩索經過數十年使用,繩索纖維逐漸疲乏斷裂一樣;所以統計上,年紀愈大,肩關節旋轉肌袖破裂的比率就愈高。盡早手術恢復較好旋轉肌袖破裂的治療重點,在於減輕病人肩部疼痛及改善肩部無力;一般藥物或復健治療可減輕肩關節疼痛,但無法改善肩部無力的狀況;若經非手術的治療方式仍無法改善疼痛,或對肩部力量與功能要求較高的患者,特別是年輕或中年人,盡早接受手術修補破損,旋轉肌袖才能有機會恢復較好的肩關節功能。現在透過微創內視鏡手術,利用直徑不到0.5公分的內視鏡,只需要幾個不到一公分的傷口,就可將斷裂的旋轉肌袖看得一清二楚並縫合;比起傳統手術對正常組織的破壞較少,不會影響外層正常肌肉的功能,並可減少肩部的沾黏,術後疼痛感也較輕微,且術後傷口疤痕較小。在歐美日韓許多先進國家,肩關節鏡下的肩袖修補手術已相當普及。旋轉肌袖破裂時間久了,可能進展成範圍更大的破裂,也會產生肌袖回縮和肌肉萎縮,即使手術,旋轉肌袖也可能無法順利癒合。如果肩關節疼痛無力,建議盡早至專科醫師門診諮詢,以獲得正確診斷與適當治療。
-
2020-10-05 科別.指甲.足部
扁平足腳痛因鞋子穿太鬆!物治師教4步驟鞋帶綁法,輕鬆走路不痛了
小梅(化名)有功能性扁平足,容昜腳痛不想運動。但年過40代謝下降,漸漸變胖,終於決定每天快走半小時,興沖沖去買了一雙穿起來舒服,支撐度又好的運動鞋,沒想到穿了幾次腳又痛了。她拿著鞋子去找物理治療師求救,才知道原來自己懶得綁鞋帶,腳在鞋子裡滑來滑去,鞋子支撐度再好也沒用。動晰物理治療所足部專科物理治療師鄭融表示,當足弓被身體重量壓扁,小腿後側肌肉為了穩住腳板而長期用力,會出現脛後肌肌腱炎、阿基里斯肌腱炎,足部也會漸漸產生拇趾外翻、足底筋膜炎,腳掌的神經和軟組織受壓迫而疼痛,衍生出慢性扭傷和關節炎。這時候從外觀看,可發現鞋底的中間或內側磨損、鞋面內側出現摺痕。鄭融建議,功能性扁平足的人一定要找護跟夠硬、左右支撐度夠的鞋子,而且鞋帶務必要綁好,因為鞋子穿太鬆就是導致腳痛和步態錯誤的一大原因。大部分人穿運動鞋,都是把腳塞進去,然後拉緊最後一段鞋帶,這時腳背和鞋面通常還有很大空隙,除了增加足弓塌陷的機會,腳還會前後滑動,不斷撞擊腳趾,可能導致拇趾外翻或甲溝炎。最後一段鞋帶的位置太緊還會壓迫到足背動脈,導致腳趾痠麻。正確綁鞋帶,要將足跟向後緊靠著鞋跟,耐心把每段鞋帶拉好、貼合腳背,最後再利用「跟鎖(heel lock)」綁法收尾。鄭融說,網路上有很多跟鎖綁法的教學影片,這能讓腳背和鞋子的接觸面極大化,使足背壓力均勻,足部兩側充分支撐,走路更輕鬆。》跟鎖綁法教學影片
-
2020-09-21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避免旋轉肌袖症候群 上工先暖身
不少從事粗重工作者易出現肩頸類的職業傷害,台中58歲翁姓油漆師傅從業30多年,右肩旋轉肌韌帶斷裂,右手無法舉高,每天疼痛不已。中山醫大附設醫院職業醫學科建議,要避免「旋轉肌袖症候群」上身,工作前要做好暖身。職業醫學科醫師陳俊傑說,「旋轉肌袖症候群」指旋轉肌群、肌鍵病變,包含肌腱炎、撕裂傷及斷裂,肩關節深部會刺痛、無法施力,抬重物肩部疼痛,多半是因工作前暖身不夠、長時間抬手過肩、重複動作等。他統計2008年到去年,旋轉肌袖症候群患者以營造人員如油漆工、泥作工等職業占最多,達50%,共27人。陳俊傑建議工作前,可先做暖身動作,透過肩關節伸展、肩部內縮、外展、外轉等動作,每次停留5秒,共做5次。另必須做負重、體力負擔大的工作,記得做到「三不」,包括手抬舉不過肩、不過頭,第二是動作不重複,每1小時休息10分鐘,第三是負重勿超量,可分次拿或利用工具等。翁姓油漆師傅說,去年底右肩疼痛,復健無效,就醫才知是右肩旋轉肌韌帶斷裂,經接受強化訓練2個月,如今右手功能回復80%,力拚年底返回職場。勞動部職安署表示,各地委託醫學中心辦職業傷病診治中心與職業災害勞工工作強化中心,勞工有職業傷病診治需求,可就近洽防治中心尋求服務。
-
2020-09-04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好想當媽媽!女性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懷孕生子嗎?
僵直性脊椎炎女性患者可以生孩子嗎?一名女性從大學時代開始因膝蓋痛而就醫,由於疼痛症狀斷斷續續,也就沒有積極就醫與治療,一直到了33歲才被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到門診時已經是大肚便便、懷孕六個月,下背痛到幾乎無法忍耐。醫師提醒,年輕女性也會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且會面臨懷孕、生產、哺乳的階段,配合醫囑好好就醫與用藥,控制發炎指數,懷孕過程會更順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許寶寶說,一般人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都是男性,事實上,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不少,男女比例大約是三比一。不過,因為女性的症狀較為不典型,大多是肩頸痠痛、膝關節疼痛,而非典型的下背痛與腰痛,因此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很容易被忽略,平均延遲就醫達十年左右。年輕女性病患很快就會面臨進入生育期,許多病患都會擔心「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是否可以順利懷孕生子?」。許寶寶說,門診中,常見懷孕的女性病患。她曾接治一名26歲的女性患者,也是因為膝蓋持續疼痛兩個月而就醫,當時完全沒辦法走路,治療了一年,病患規律就醫,病情控制穩定,進入懷孕階段僅有輕微的下背痛,懷孕過程非常順利。另外一名女性,則因為平常症狀輕微,不僅回診也不肯規律吃藥,發炎指數沒有好好控制,骨頭已經出現輕微沾黏,等到懷孕下背疼得受不了時,才到門診求助。許寶寶指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育能力跟平常人一樣,是可以懷孕生子的,但是,建議在準備懷孕期間,就要先控制好病情,再準備懷孕。懷孕過程也會較為辛苦,下背痛的情況會稍微加重一些,周邊關節炎的情況反而會減輕。在用藥部分,第一線經常使用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因為有抗凝血的功能,可能會造成出血,因此建議第一孕期和第三孕期應該盡量避免使用該類藥物,至於新的COX-2抑制劑就沒有凝血功能異常的風險。分娩時,可能因為薦腸關節黏合或骨盆附著點發炎,自然產時骨盆腔可能無法完全撐開,如果婦產科醫師評估,可以考慮剖腹產,不過,因為脊椎黏合,脊椎麻醉時可能比較難入針。進入哺乳期時使用新型生物製劑,乳汁僅微量藥物殘留,讓僵直性脊椎炎的母親也能享有親自哺乳的機會。許寶寶醫師簡歷:仰光第一醫學院中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物醫學碩士經歷: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主治醫師大林慈濟醫院總醫師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華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專長: 1.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皮肌炎及血管等系統性自體免疫疾病2.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3.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關節疾病 4.肌腱炎、五十肩、肌肉酸痛症5.疼痛治療6.過敏性氣喘、鼻炎、蕁麻疹7.腎絲球腎炎、自體免疫性肝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免疫性間質性肺炎、免疫性溶血性貧血、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等器官專一性免疫疾病之免疫功能篩檢
-
2020-09-03 科別.骨科.復健
影/78歲洗腎老農右膝骨折 2個月震波治療復健恢復行走
78歲雲林江姓老農今年4月騎腳踏車車禍摔傷,右膝嚴重骨折,台中榮總復健科醫師林修平說,考量江姓老農年紀大又洗腎,採保守治療,轉復健科門診,以副木支架取代石膏,並接受二個月、5次體外震波治療後明顯改善,骨癒合程度超過八成,經加強肌力及行走訓練,如今不用戴副木支架,拿助行器行走自如,病患與家屬都很滿意。老農家屬表示,老農車禍後因右膝腫痛無法行走,緊急送醫急救,發現是右膝髕骨粉碎性骨折,合併右側脛骨平台骨折,經處理後,建議到骨科門診治療,由其子接到台中,向台中榮總骨科門診求診。林修平說,台中榮總骨科門診評估老農為嚴重的複雜性骨折,考量患者年紀大,且有慢性末期腎臟病,建議轉至復健科接受保守治療,老農接受以熱塑型長腿副木支架取代長腿石膏,以及體外震波治療後,症狀獲得大幅改善。林修平說明,體外震波治療是透過震波,刺激血管內皮生成因子增生,加速血管新生、骨骼修復,肌腱修復和血管新生,在復健科治療應用廣泛,舉凡足底筋膜炎、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肩鈣化性或非鈣化性肌腱炎(五十肩)、退化性關節炎,甚至促進骨折癒合,都可利用體外震波治療得到大幅改善。林修平指出,其中,對於不適合手術或手術後骨頭長得不好(骨癒合不良),研究顯示,體外震波治療對七成骨癒合不良患者具癒合效果,治療期約二個月加復健恢復行走,較開刀、打石膏經復健約需三個月加復健恢復行走,治療期更短。
-
2020-09-02 科別.骨科.復健
健康保衛站/關節唇破裂 微創手術復原快
許多人跌倒後髖部會隱隱作痛,有人不以為意、越來越痛,每次身體前彎例如要穿襪穿鞋或走樓梯上樓,髖部深層就痛,找骨科及復健科常被當作單純肌肉拉傷,一直治不好。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部運動醫學主治醫師林敬為指出,這有可能是髖關節關節唇破裂。林敬為表示,髖關節常因外傷、運動傷害以及關節先天結構異常,如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等原因造成損傷而疼痛;其中關節唇破裂比率不低,文獻統計約22%,找專業運動醫學醫師診治,及早找出真正病因早治療,關節唇破裂以關節鏡手術修補關節唇效果好,配合復健治療,疼痛症狀多會消失,能盡快恢復健康。過去醫學對髖關節關節唇破裂理解不多,受傷機轉及相關症狀並不清楚,因此常被認為是肌腱炎等其他疾病。另因髖關節位於身體深層,過去要處理髖關節唇損傷,需大範圍關節切開手術才能處理,但是傷口大復原慢,併發症多,效果不佳。林敬為說,近來醫學進步,手術技巧提升、醫療儀器發展,髖關節內視鏡微創手術引進台灣,可藉2到4個約1公分小傷口,置入內視鏡手術器械,完成髖關節唇清創及修補的手術,大大減少髖關節附近組織傷害,因傷口小、復原快,病人滿意度高。再配合後續復健治療,病人可以早日回到過去的健康生活狀態。
-
2020-08-21 科別.骨科.復健
過度使用3C痠痛老治不好 醫院成立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
身體痠痛是普遍的文明病,電腦、手機等3C產品的長期使用,或者日常生活習慣與姿勢不正確,以及壓力等都是導致身體緊繃疼痛的原因,如何解除或舒緩疼痛,就必須藉由專業醫師與治療師的協助。童綜合醫院有感社區民眾尋求解除疼痛的需求日增,設立「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今日啟用。長榮報關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有春現場分享,40多年來在職場上工作,久坐辦公室,每天過著忙碌的生活,13年前因腰部錐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造成行動困難,經常走路寸步難行,舉步維艱。因緣際會由梧棲童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吳坤霖與治療師們長期以來的細心復健與治療,迄今已持續復健達13年未曾間斷;近年來身體健康狀況已恢復到早上能持續走路運動達2小時以上,腰部酸痛也舒緩很多,生活質量明顯提升。吳坤霖表示,「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可經由專業復健科醫師針對病癥檢查評估,並由治療師提供物理治療,全面提供預防、治療、及處理各種疾病或傷害所造成身體動作不適的醫療服務,並引進了美國Hawk Grips鷹式手工具來輔助治療。目前使用鷹式手工具輔助軟組織鬆動術的適應症包括網球肘、板機指、阿基里斯肌腱炎、髂脛束症候群、足底筋膜炎、腕隧道症候群、五十肩、肩頸痠痛、胸腰筋膜痠痛與手術後疤痕組織沾黏。吳坤霖呼籲,任何種類治療技術都須由專業醫師與治療師執行,才能針對真正病癥痛點來治療。童綜合醫院院長童敏哲指出,「軟組織鬆動治療中心」的成立是因應民眾所需,希望能幫助並改善身體痠痛等不適症狀所帶來的困擾,促使生活更有品質。
-
2020-07-31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肌腱痠痛 發炎血管栓塞術止痛效果佳
不少人關節肌腱痠痛,熱敷、拉筋都沒效,即使吃藥復健還是痛,這種慢性發炎和疼痛,不會危害生命,卻相當擾人;成大醫院建議透過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介入治療,止痛效果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醫師王博今天指出,一名76歲張姓老婦左側膝蓋疼痛逾2年,長期使用止痛藥,用過貼布,打過關節內注射,也做過復健等治療,疼痛依舊,疼痛指數(最高10分)9分,走路沒多久就會痛,不吃藥會痛到無法入睡。老婦就診後,確認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影像評估,老婦關節狹窄,骨刺增生,且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找出增生的發炎血管,老婦接受發炎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指數降到2分,疼痛大減。王博表示,關節炎、肌腱炎的疼痛,可能和血管不正常增生有關,這類的長期疼痛不容易治療,日本醫師奧野(Yuji Okuno)創立增生發炎血管栓塞技術為病人止痛,目前除日本外,韓國及美國也有多位醫師執行且發表相關研究。他說,在台灣,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還在萌芽階段,成大醫院已引入這項技術,且有多個治療實例,獲得不錯止痛效果。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是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用微導管勾選這些新增生發炎血管,並給予栓塞藥物治療,以降低疼痛神經刺激及減緩局部發炎反應。國外研究顯示,發炎血管栓塞術沒有肌肉骨骼缺血壞死、肢體無力、感覺麻痺等嚴重副作用,較常見的只有治療部位暫時性紅斑及鼠蹊部穿刺處皮下瘀青,但多在一個月內改善消失。王博說,發炎血管栓塞術的治療,需經骨科、疼痛科及影像醫學科醫師等評估後才可執行,主要效果是止痛,但無法反轉已退化的關節與肌腱的撕裂傷,若關節退化過於嚴重,仍需以開刀為主。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你我隨時都在碰! 「這樣東西」每天使用30分鐘就可能致癌
長期以來醫界對於手機對健康的影響意見分歧,但是世界衛生組織的顧問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過去在國際會議中指出,使用手機可能致癌,並且提議將手機列為2B級的致癌物質,和殺蟲劑DDT、鉛和引擎廢氣同級。該研究刊登於「世界衛生組織」、《男性學期刊》。手機電磁波 被列為2B級致癌因子 長久以來,每當有研究機構發表手機可能和某些癌症有關的報告後,就馬上會有另外的機構提出證據不足的反對意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的專家在法國里昂舉行的會議,彙集13個國家的研究報告後,認為手機電磁波應被列為2B級,也就是「可能為致癌因子」的物質。每天使用30 分鐘 罹患惡性腦瘤機率增4成在彙集各國研究報告後顯示,使用手機和神經膠質瘤有關,此為一種極惡性的腦瘤,且愈重度使用手機者的風險愈高。專家指出,手機使用10年以上的罹患風險就倍增,若10年內每天平均使用達30分鐘,罹患腦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40%。此外,使用手機的風險不只有罹癌,男性「做人」也可能受影響。據加拿大和澳洲的研究發現,男性使用手機時,電磁波會使睪固酮濃度增加,但卻會抑制睪固酮在體內的作用,不只會干擾精蟲的製造,也會降低精蟲品質,而影響受孕機率。常使用智慧型手機 早發性老花發生率增1倍而在南韓的研究則發現,智慧型手機發展後,民眾出現早發性老花眼,也就是在36~40歲發生老花眼的人口不斷上升,從原本2006年的3,5年後的發生率則提高到7,發生率提高1倍以上。研究人員分析,人們使用智慧型手機不是上網查資料閱讀文字,就是玩遊戲看圖片,由於手機面板小,使用者必須集中注意力,因此,每分鐘眨眼次數從正常的15~20次降為5次,使得淚腺分泌減少,眼睛細胞容易缺氧老化。最後,專家建議,使用手機最好用擴音模式,距離15~20公分以上,電磁波的影響可降低9成,使用智慧型手機也要適時休息。延伸閱讀: 手機滑到手過勞? 肌腱炎會出現這些症狀 滑手機也會滑出雙下巴! 「這個動作」就是脂肪堆積主因
-
2020-07-20 科別.骨科.復健
午休習慣趴睡?當心「這病」上門 久了還可能肌肉萎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劉同學對武俠小說十分著迷,經常將雙手肘撐在桌上,拿著平板電子書閱讀,沉浸在刀光劍影的世界,有時一看就是好幾個小時,日前突然感覺除了手肘到前臂的位置又麻又痛之外,無名指及小指也無力,就醫診為「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 這些常見動作都會讓麻筋受傷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何宇淳指出,許多人在小時候都玩過「麻筋」的遊戲,同學們會以手指互彈手肘的內側,只要撞擊到正確位置,就可以讓整隻手瞬間又麻又痛又無力。何宇淳說明,所謂麻筋指的是手肘內側的尺神經,控制著無名指及小指等靈活度,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尺神經壓迫症候群」、「尺神經麻痺」。何宇淳指出,致病原因包括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以及長期姿勢不良,都可以壓迫尺神經,導致其發炎,其中以姿勢不良最為常見,例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如果維持固定姿勢不動,就可能讓麻筋受傷。▲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稱為「肘隧道症候群」。(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症狀輕微以物理治療為主 傷及神經則必須手術治療在治療方面,初步確診以超音波影像檢查為主,可清楚觀察到神經及附近組織受傷狀況,另可透過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最後再以神經傳導檢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如果症狀輕微,只需要物理治療,透過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痊癒。若是急性發炎,則需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緩解疼痛,且神經受損嚴重時,就必須考慮手術減壓治療。目前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為治療趨勢,何宇淳表示,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分為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藉此有效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進而促進神經自我修復,就能大幅降低手術治療的機率。上肢麻痛、無力不以為意 嚴重恐致肌肉萎縮何宇淳提醒,一旦出現上肢麻痛且無力、無法上舉時,就應就醫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如果神經受傷發炎,必須盡速治療,否則時間拖得越久,就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肌肉萎縮等後遺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午睡10分鐘提神效果勝咖啡! 但這群人只會愈睡愈累 手機滑到手過勞? 肌腱炎會出現這些症狀 狗狗6歲等同人類幾歲? 最新研究:相當人類60歲 密封或真空室溫能保鮮? 專家:未高溫殺菌都要放冰箱
-
2020-07-10 科別.骨科.復健
專業觀點/五十肩分三階段 療程至少半年
五十肩病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炎期,肩膀不動也會痛,再者是冰凍期,肩膀拉扯到的時候才會動,最後是解凍期,這時痛感變得不明顯,關節活動度的恢復也會愈來愈順利。五十肩就是關節囊收縮起來,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不過,絕大部分五十肩都是不明原因,只有少數有跡可循,例如因肌腱炎疼痛而不活動、手術後減少活動,這些讓肩關節不動的狀況,最後也會讓關節囊收縮,導致五十肩。一般來說,至少都要經過半年療程,才能走完整個五十肩的病程,每個時期治療重點都不太一樣。在發炎期積極透過藥物、針劑消炎,但此時,關節活動度因為疼痛,一直退步,很難有進展。到了冰凍期,重點是持續拉筋,盡可能維持關節活動度,這時候通常就會在一個走兩步、退一步的狀態,病人很可能因此心情沮喪;一直要到解凍期,進展才會比較明顯。如果成效一直不好,或在冰凍期仍有明顯的疼痛,可能就需要再去找原因,如果有找到、解決了,或許就能突破瓶頸。但每周一兩次的徒手治療其實不夠,最重要的是,每天都要完整做一次居家伸展運動。針對五十肩的病人,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一定會給予居家運動指導,例如爬牆訓練可以改善到肩膀前後活動度,毛巾操可拉開肩膀內旋角度,鐘擺訓練可同時幫助多個方向的協調性。定期治療,加上每天在家運動,五十肩可以復原到跟正常人一樣,要有信心。(諮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韓德生)
-
2020-06-17 科別.骨科.復健
不打網球也會得網球肘 醫師這樣建議延緩症狀
不打網球也會得網球肘! 門診中常見病人因手肘痠痛無力來就診,醫師表示,一般手肘過勞,可由推拿、按摩、針灸方式舒緩症狀,若工作需要,經常要屈伸手腕動作,應定時休息,避免長時間持續反覆。台南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曾裕芳表示,每當告知患者為網球肘時,不少人都反應「我又不會打網球,怎麼會得到網球肘呢?」事實上,網球肘又稱肱骨外上髁炎,是肘關節附近肌腱炎的統稱,因好發於網球運動員,故被稱為「網球肘(Tennis elbow)」。他表示,肘關節外側有許多附著的肌腱,肌肉順著前臂,延伸至腕關節的大拇指側及背側,主要作用是產生伸展手腕關節的動作。在經常作前臂旋轉、伸屈肘關節工作或運動的人,大多是由局部反覆疲勞引起,造成伸腕肌、總伸指肌、旋後肌附著點處肌腱內部輕度撕裂和局部輕微出血,在自我修復過程中結疤、粘連,擠壓該處的神經血管束而引起疼痛。曾裕芳說,網球肘主要症狀為手肘關節外側(且在肱骨外側上髁)有明顯壓痛,通常進行抓握動作時會感到疼痛;或是當手腕向下彎曲時會出現握力變弱、手臂無力的情形。至於哪些族群容易罹患網球肘?他說,搬運提重勞動業者如建築工人、搬運工人、汽車修理、使用板手、使用鍵盤、鑄模車床、工廠作業員等;網球、羽球、乒乓球運動員及樂器演奏家、家庭主婦、清潔工等。曾裕芳提醒,若工作需要,經常要屈伸手腕動作,應定時休息,避免長時間持續反覆。平時也可做一些運動,如腕關節屈伸、肘關節屈伸及前臂旋轉活動等動作。他說,通過關節主動活動、牽伸放鬆和肌肉力量訓練,來保持關節活動度、增加組織柔韌性、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疼痛、加強關節的動態穩定性,藉以來增強腕伸肌抵抗過勞損傷的能力,防止復發。
-
2020-06-05 科別.腦部.神經
為什麼會手麻?醫師解析各種病因傳達的警訊
現代人電腦、手機、3C產品不離身,當手部過度操作這些產品後,惱人的痠麻感也跟著上身;若再加上照顧小孩或從事機械式動作的工作,更可能從手指末端到肩膀段有不舒服的症狀。手麻是門診中常見的問題,通常是周邊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生病變時,身體所發出的警訊。手掌的周邊神經分布包括正中神經與尺神經,正中神經負責拇指、食指、中指、靠中指側無名指半邊的感覺,尺神經則負責靠小指側無名指半邊與小指的感覺。(圖1)正中神經通過手腕處,與通往手指的許多肌腱共同穿越一個四面由骨頭與韌帶所圍起來的腕隧道。當正中神經在腕隧道中受到壓迫時,會產生感覺功能障礙,導致拇指、食指、中指、與半邊無名指其中幾隻手指或全部發麻,有時會伴隨疼痛、觸感較不敏銳,壓迫更嚴重時造成手掌手指無力、動作不靈活、甚至手掌魚際肌等肌肉萎縮。此時,敲擊手腕腹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而尺神經在經過手肘時亦會通過肘隧道。尺神經在此處受到壓迫時會造成小指、與半邊無名指發麻,嚴重時產生手掌手指無力或手背虎口肌肉萎縮情形,敲擊手肘尺骨側會誘發手指麻木狀況。肘隧道症候群的發生率與腕隧道症候群相比較來得更低,但病因、好發族群與診斷方式則類似腕隧道症候群。頸椎神經根的病變,也會造成類似腕隧道或肘隧道症候群的手麻情形(圖2)。事實上,正中神經與尺神經係源自於頸椎神經與胸椎神經,因此當脊椎神經病變時,扭轉擠壓頸椎可能誘發手部麻痛情形。造成頸椎神經壓迫的原因,最常見為椎間盤突出壓迫脊椎神經根部的位置,其他尚可能肇因於骨贅增生(骨刺)、脊椎滑脫、腫瘤壓迫等因素。除了周邊神經與頸椎神經病變外,其他如糖尿病多發性神經病變、手腕肌腱炎(媽媽手)、手腕關節炎、化學治療引起之周邊神經病變等都有可能造成手麻的情形。有手麻症狀困擾的民眾,可經由臨床醫師針對每位病患的臨床表現與過往病史綜合判斷,安排必要的檢查,從而得到正確的診斷與適當的治療,重拾健康。
-
2020-05-24 新聞.私房新聞
比醫師還神?這位「醫師」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
全宇宙哪個醫師最強?懂得最多?答案應該是谷歌(Google)醫師,愈來愈多病人在就醫前,先上網搜尋資訊,做好功課,但這也可能讓許多醫師在診間翻白眼,甚至氣到內傷。上網搜尋 自我診斷一名復健科醫師說,最近一兩年來,診間愈來愈像是考場,而醫師就像是考生,參加一場一場考試。不少病人先在家裡做好功課、蒐集資料,一進入診間,架式十足,殺氣逼人,坐下來後,逕自從包包拿出一疊影印資料,一副「已做好準備,別呼弄我」態勢,看診期間,不斷發問、質疑,引經據典,就想考倒醫師。谷歌(Google)醫師影響深遠,對於年輕世代更是如此,堅信不已,就有16歲高中生上網搜尋資料,自覺膝蓋痛,就是髕骨軟化,進了診間,摸著膝蓋,自己就當起醫師,講了病因,及致病原因,要求接受核磁共振等高階檢查。醫師氣到翻白眼「到底誰才是醫師?」盡管有點氣,但醫師還是忍住性子,問診、觸診,講解分析可能病因,但小男生卻跳針式地重複說,「在網路搜尋關鍵字,看過文章,一定不會錯。」最後醫師使出絕招,如果真的想做核磁共振,那就得自費,要8000元。一聽到這個數字,小男生從椅子跳了起來,質問「為何要自費?我爸幫我繳了健保費,為何還要我出錢?」類似場景在診間不斷上演,傳統醫病關係也是失衡,醫師總高高在上,心情好時,就跟病人多聊兩句,要是心情不好,就懶得多說,直接開藥,病人多問幾句,就不耐煩。少部分醫師更是誇張,病人問了些問題,他頭也不抬,一手指著診間櫃上的書本說,「別問那麼多,想知道答案,就去買我的書」。有醫師則講話更酸,「你出門都不帶耳朵?」年輕世代 迷信網路隨著網路爆料管道眾多,不耐煩的醫師收斂許多,情勢彼長我消,由谷歌大神養大的網路世代們,只要在搜尋引擎打上關鍵字,就能蒐集許多資料,自己當起了醫師,到了診間,就order一些高規檢驗,指定要做哪些治療。例如,肩膀痠痛,手臂無法抬高,就說是這應該是鈣化肌腱炎,必須做「超音波導引的震波治療」,還說已經打聽好了,健保已有給付,要求醫師就這樣處理。有些病人則屬於對號入座、疑心生暗鬼類型,例如,頭痛、胸悶,上網查關鍵字,就看到「猝死」、「心肌梗塞」等新聞,心生恐懼,直覺自己快死了,得了急重症,到了診間,要求醫師安排磁震造影等高階影像檢查。醫師自嘲 快沒工作就有醫師自嘲說,谷歌醫師如此神奇,自己應該快沒工作了。患者就醫前,作好功課,擬好問題,這是一個好病人應所具備的基本條件,但請不要拿網路新聞、訊息來考醫師,要求做哪些檢查、做哪些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