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4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肌肉訓練
共找到
82
筆 文章
-
-
2022-06-16 醫療.骨科.復健
骨鬆最愛問/骨鬆中斷治療 骨折機率大增
COVID-19疫情已長達兩年多,隨著民眾居家時間拉長,就醫意願降低,許多骨質疏鬆患者中斷治療,導致骨折機率大增,更有老人家因為不敢上醫院,骨折後忍痛幾個月才就醫。國泰醫院骨科主任林希鼎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 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第二大流行病,在台灣卻是一種常被遺忘的疾病,多數民眾認知不足,甚至不認為骨質疏鬆是疾病,骨鬆患者真正接受治療的比率只有三成左右。林希鼎強調,骨鬆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必須接受長期治療,同時應該增加肌肉訓練,以強化骨質密度,但疫情期間很多患者居家時間長,運動機會大大減少,加上不敢就醫而中斷治療,都造成了骨鬆的惡化。骨鬆更是隱形殺手,一旦中斷治療,骨折機率大增,形成骨鬆性骨折相當棘手。林希鼎說,最常見的是跌倒造成髖關節骨折、脊椎壓迫性骨折和遠端橈骨(手腕)骨折,年長患者髖關節骨折後會長期臥床,生活不便造成心理壓力,還易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有致命風險,臨床上常見老年患者因髖關節骨折併發症而過世。林希鼎表示,這兩年疫情期間,骨鬆中斷治療者大幅增加,甚至發生骨折也不肯就醫。最近他收治了一位老太太,原本已有脊椎疼痛多年病史,曾開刀治療,數月前她跌倒後無法行走,自以為是腰部老毛病,又因擔心疫情不敢到醫院檢查,於是一直忍痛,拖到忍無可忍就醫,才發現是髖關節骨折,開刀後終於緩解疼痛。骨鬆患者最怕跌倒後骨折,不僅居家環境安全很重要,針對疫情期間不方便外出運動的長者,林希鼎建議,可在家裡做簡單的踮腳尖運動,先伸出雙手扶好椅背等支撐物,練習兩腳同時踮起,接著兩腳輪流進行單腳踮,每次做30、50下,一天做三、四次,持之以恆,就會有不錯的效果。另一個適合的居家運動是平衡感練習。兩手先扶好椅背等支撐物,一腳在前,另一腳在後,形成一直線,接著慢慢走一直線,即可增進平衡感避免跌倒骨折。他也建議長者多練習從坐在椅子上蹬腳起身的動作,可訓練肌力,增加骨密度。林希鼎呼籲,疫情期間,骨鬆患者應多運動、保持身體活動力,更要持續回診接受藥物治療,切勿中斷,避免骨鬆性骨折憾事發生。
-
2022-05-01 養生.運動健身
羽生結弦的優雅體態是怎麼練成?2個動作有助增強體幹、穩住核心肌群
編按:全球擁有大批粉絲的「冰上王子」羽生結弦,創下連續2屆拿到冬奧金牌的歷史紀錄。滑冰需要強大的肌力、穩定的體幹與優美的體態,他是如何達成?《50+》整理羽生結弦的飲食與必做運動清單,不只對運動選手,對每個人都有啟發。今(2022)年27歲的羽生結弦,早已是站在花滑界頂點的傳奇人物。他除了是史上第一位在冬奧拿下金牌的亞洲選手,更創下連續2屆(2014、2018年)冬季奧運獲得金牌,以及長、短曲總分超過300分的歷史紀錄。儘管其王者地位已經無可動搖,他仍然持續追求突破自我極限,不斷挑戰至今尚無人達成,難度極高的4周半跳(4A)動作。花式滑冰運動一方面需耗費大量體力,卻又必須保持恰到好處的體態,以完成對抗地心引力的跳躍旋轉動作。近年羽生結弦為了挑戰高難度動作,原本纖長的身形逐漸培養出紮實的肌肉線條,不禁令人好奇,平常他是如何藉著飲食和鍛鍊養成肌力,為每次迎戰頂尖賽事做最佳準備?「決勝餐」補給必須營養 調整最佳體能狀態長年贊助羽生結弦是日本知名食品品牌「味之素」,多年來負責在比賽期間提供選手的餐食,確保選手可攝取均衡營養。飲食管理團隊為羽生結弦設計了一系列「決勝餐」菜單,包括基本的早中晚三餐,以及加強「氨基酸」及「醣分」攝取的營養補充品和餐間點心。在三餐部分,團隊規劃的重點有以下4項:1. 每餐必有黃綠色蔬菜黃綠色蔬菜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與礦物質,可以維持體內平衡,每餐必備。2. 餐前先喝湯品湯品可以讓身體接收到要進食的信號,有助於啟動消化系統,增加營養吸收,高湯中所含有的氨基酸成分不只帶來鮮味,也有增肌、修復肌肉組織的效果。3. 必備八大類營養食材包括「豆類、芝麻、肉類、海藻、蔬菜、魚類、菌菇、芋薯」這8類對身體有益的食材,盡可能安排在每餐的菜色當中。4. 三餐攝取量基本相同為了因應運動員的體能需要,三餐分量大致相同,若有訓練或賽事安排的特別需求,再做個別調整。其中,早餐會特別重視蛋白質的攝取,像是雞蛋、雞肉或魚肉,搭配加入海帶、菇類或豆腐的味噌湯,可以喚醒身體,為一整天的活動做好準備。而午晚餐部分,考慮到前後可能有消耗體能的活動,為了不造成腸胃過度負擔,會減少脂肪的攝取、調味也較為溫和;如果隔天有比賽或是強度高的訓練,則會適度增加醣分(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夠的熱量來源。羽生結弦推拿師推薦 練2個動作有助增強體幹穩住核心肌群作為頂尖花式滑冰選手,羽生結弦日常便已經有足以達到運動效果的大量練習,因此他的鍛鍊重點更在於「如何養成可以穩定完成動作的肌力與平衡感。」由於一般以器材進行的重量訓練可能有受傷風險,因此他更常進行徒手便能進行的核心訓練,如棒式、單手側撐體,平衡球等運動。從小學階段到兩屆奧運都擔任羽生結弦整體推拿師的菊地晃指出,在滑冰場進行跳躍旋轉時,要保持優美、沒有多餘動作的穩定狀態,必須要擁有穩固的核心、以及平常就養成正確的體態及姿勢。即使對於非專業選手的一般人而言,保持正確的體態姿勢,對於健康也大有幫助。「只要背脊挺直,人看起來就會年輕好幾歲,相反地,如果姿勢不正確,就容易導致腰痛、疲勞等各種不適感。」要維持良好的姿勢,體幹(核心)的強化不可或缺,菊地晃推薦2個羽生結弦也曾進行過的訓練動作,有助於增強體幹的穩固與肌力:1. 核心強化版深蹲(1) 靠牆站直,兩腳打開與肩同寬,頭、腰以及腳踝貼牆。(2) 一邊吐氣,一邊以牆面作為支撐,一邊緩慢蹲低至膝蓋約成120度彎曲。再一邊吸氣一邊回到原本的姿勢,一天做約10次。2. 踩腳踏車腹肌訓練(1) 仰躺,兩手疊在腦後。(2) 一邊吐氣,一邊像是踩腳踏車的動作一樣左右交互前伸,並同時緩緩抬高至與身體垂直。(3) 再次一邊吐氣,一邊慢慢將腳放下(約5秒)。以上動作為一組,一天至少做3組。在肌肉訓練之餘,為了在滑冰時擁有更優美的體態線條,除了競技動作外,羽生結弦也長年練習芭蕾,不只同樣有肌力鍛鍊效果,也能讓肢體更柔軟協調,增添演出時的美感。多次負傷仍堅持挑戰高難度動作 只為突破自我極限相較於其他運動項目,花式滑冰的選手生命更為短暫,因不斷練習高難度動作而多次負傷,甚至因此幾度中斷賽程的羽生結弦,今年若無意外,應是他最後一次站上奧運舞台,更格外引人關注。面對賽事的巨大壓力與高難度挑戰,羽生結弦卻是甘之如飴。他曾在訪問時說到:「運動競技是殘酷的,因為最努力的人也未必能得到最好的成績,但是若不努力的話,是絕對無法得到好的成果。」「如果眼前出現一道障礙,我就會想著:如果跨越了這道障礙,前方一定可以看到更美的風景。」即使已經站上世界頂點,仍然不斷追求突破自我極限的羽生結弦,今年想必會在花滑史上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一頁。資料來源/Fashion Box、Daily Health、LIFUNAS、女性自身原文:羽生結弦的優雅體態,怎麼練成?訓練團隊透露:這2個動作,練核心肌群必做
-
2022-0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醫揭膝蓋退化3元凶:魔鬼藏細節
寒流來襲,許多人的膝蓋關節喀喀地作響,好像氣象台般產生疼痛,相當疼痛難耐,可能罹患了膝蓋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醫學名醫、聯新國際診所院長林頌凱在「元氣網」企畫影音中指出,門診中最常見長者因膝關節痛就醫,「蹲、跪、坐矮板凳」等姿勢,是造成長者膝關節退化三大元凶,趁早做好膝關節保養。常見「蹲下去站不起來」天氣一變冷,許多人的膝關節就痛,八、九成的長者都有膝關節退化的困擾。林頌凱說,門診中因膝關節痛就醫患者約占四成,其中六、七成是年長者,他們多是因年紀大、體重、之前受傷關係,造成膝關節軟骨磨損退化,最常見症狀是「一蹲下去就痛得站不起來」,有些人甚至出現肌少症,更是雪上加霜,常見做家事時跪下去擦地板、找東西,就爬不起來,或無法上蹲式廁所等惱人問題。「膝關節退化預防要趁早,從年輕時開始做起。」林頌凱指出,如果發生了膝蓋退化疼痛,可以雙手互相搓熱,放到膝蓋上進行熱敷,膝蓋會熱起來,有溫度的保暖,再加上按摩,可以讓因疼痛導致的筋膜或是肌肉的緊繃獲得有效的舒緩。例如家中長輩在看電視的時候,坐久了起不來,他就可以這樣將膝蓋搓一搓,以手撐住椅子扶手再站起來。魔鬼藏細節 傷膝姿勢別做有哪些動作不要去做?很多人以為是常爬山爬樓梯才會膝蓋退化,林頌凱表示,其實不是,「魔鬼藏在日常的細節裡」,膝關節承受的重量,如跑步、爬樓梯時,膝蓋承受的力量是平常靜止不動的四倍,打球是六倍,蹲跪更高達八倍,很多婆媽挑菜時坐板凳,或坐板凳看電視、吃飯,這些從小到大的習慣,才是造成膝關節退化的真正原因。運動對膝關節影響很大,林頌凱指出,運動分成兩種,一是對膝關節有益的運動,另一種是有害的運動。像健走、保齡球、壘球、棒球、土風舞等,對膝關節並沒有特別的影響,所以是可以做的運動;但如果膝蓋已經退化或要預防膝關節退化,應做運動來強化膝蓋,建議做股四頭肌、腿後肌群的大腿肌力訓練,加上核心肌群訓練及神經肌肉訓練。其他如網球、籃球、羽球、快跑、波比跳運動、高強度間歇訓練等都是傷膝蓋運動,如果膝蓋受傷已經退化了,就要避免從事這些運動。治療可注射玻尿酸或PRP治療膝蓋退化,林頌凱說,直接在關節腔注射玻尿酸或PRP最好,打玻尿酸可潤滑膝蓋,一周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半年一個療程;打PRP則可利用生長因子幫助韌帶和軟骨的修復,每兩周打一次,連續打三次,每兩年甚至三年再打一次療程。
-
2022-02-12 養生.運動健身
有片|挑戰懶人的極限!10分鐘坐著練出馬甲線
又坐在椅子上了嗎?每天只要10分鐘,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教你只要一張椅子,坐著也能練出馬甲線!懶得動的你,快跟著Youtuber「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用椅子即可完成的5個動作分別為:下腹抬腿、彈力帶開合捲腹、蜘蛛人登山者、側棒式、增強棒試點地,讓你平時在辦公室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嘗試的肌肉訓練,而且至少每天練習10分鐘,腹部將會非常有感喔!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讓身體更強壯!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IG: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YT: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FB: 點我看 潔絲的享吃吧 Foodie Fitness with Jess 原始影片:點我看 延伸閱讀關節緊繃無法出力?3招鬆開髖關節減緩疼痛居家訓練超有感 空姐教你4組動作練出蜜桃臀「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肩旋轉肌腱撕裂 醫超音波導引在患部注射PRP治癒
一名50多歲婦人因為工作時需要提重物,半年前開始出現右肩疼痛,尤其要拿高處的物品時更是疼痛難耐,看了骨科診所、吃藥依然沒有改善,漸漸的連工作都受到影響,醫師診斷她的肩旋轉肌腱撕裂,並以「超音波導引 PRP (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才使她的肩膀疼痛及活動度大幅改善,回復到正常的生活。長安醫院復健科醫師陳音翰說,患者右肩前外側有明顯的壓痛點,尤其是肩膀做外展動作時更加不舒服,研判可能是旋轉肌腱撕裂,於是立刻在診間做肌肉骨骼超音波,證實肩膀的脊上肌的肌腱確有部分斷裂。他說,肩膀疼痛是門診求診排行前5名,旋轉肌袖撕裂傷又是最常造成肩痛的原因之一,通常與生活過度使用、不良的運動姿勢,或是急性拉傷有關,症狀輕則動作不順、無法穿衣服、洗澡、女性無法扣住內衣等,重則肩膀無力、不舉,也很容易會導致肩關節磨損與退化。陳音翰說,現在超音波儀器的進步,可以配合影像上的發現直接準確的治療患處。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在超音波導引下直接把PRP打入破裂處,不但能夠減少疼痛、甚至能進一步促進肌腱修復。所以,如果傳統復健效果不彰,可以考慮PRP再生注射療法。他提醒,肩膀若有不適的症狀,應前往復健科尋求專業的診斷、治療及協助。另外,在物理治療師指導下,強化肩膀的肌肉訓練可以避免問題再次發生,做好預防才是更好的治療。
-
2021-08-24 該看哪科.婦科
婦人尿失禁困擾 醫用「尿道中段懸吊術」還她正常生活
一名55歲婦人長年忍受腹部下墜感、時常會感到尿急,還有頻尿困擾,常常一大笑、咳嗽後,褲子就濕一片,不僅不敢出門,連久站都會漏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不得不使用尿布避免漏尿。她原本忌諱手術,後來因朋友介紹,到部立台中醫院婦產科就診;醫師林新旺透過骨盆腔檢查,確定她罹患了應力性尿失禁,經進行尿道中段懸吊術治療,終於獲得良好改善,不再漏尿。林新旺指出,應力性尿失禁,症狀輕者,可以用凱格爾骨盆底肌肉訓練的方式治療,大約6成有效;若症狀嚴重,則建議手術治療。所謂的尿道中段懸吊術,是經由閉孔在承受壓力最大的尿道中段,以無張力的懸吊帶,懸在尿道中段,與組織結合形成強硬的組織,平時對尿道不會造成張力,當腹壓產生時,稍微鬆弛的器官往下墜時,這個懸吊在就可以有效地支撐尿道,防止壓迫到膀胱。他說,這個手術除了傷口小、恢復快速,手術還能在20分鐘內完成,改善尿失禁成功率高達90%。林新旺說,20歲到45歲生育年齡女性,也會因懷孕和生產過度用力造成韌帶鬆弛,而導致尿失禁。其他高風險其他成因還包括慢性咳嗽、慢性肺部疾病造成腹部壓力增加、長期便祕、體重過重,以及搬重物勞力工作等,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性生活、併發皮膚紅癢、起水泡或潰瘍、泌尿道發炎感染,也很可能會對心理方面造成影響,比如自卑、憂鬱等,影響到人際和社交關係。他呼籲,婦女的尿失禁症狀以往常認為是一種自然老化的現象,所以老人家常常不予理會沒有積極的尋求治療。事實上,除了手術治療外,症狀輕徵者也選擇保守療法,包括凱格爾運動、骨盆電刺激、生物回饋運動、藥物等。其中,尤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訓練,促進脊椎深層與骨盆底肌間平衡與協調,可以有效減緩漏尿發生。林新旺提醒,尿失禁並不可怕,只要就醫治療並透過運動、體重與飲水控制,都是可以被改善治癒的。
-
2021-08-10 養生.運動天地
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編按:培養運動習慣,無論從幾歲開始都不遲!日本有位已經90歲的瀧島未香奶奶,從65歲開始運動,不只成功瘦下15公斤,更就此愛上健身,並在87歲成為日本最高齡的健身教練,且受到不少學生的歡迎。她說:「無論年齡,我覺得只要去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從來沒運動過,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那麼今(2021)年已經90歲的日本奶奶瀧島未香的故事,或許可以給你一點鼓勵。從65歲開始運動,並且在87歲成為專業健身教練,她的親身經驗,可說是「年齡不過是數字」的最佳證明。為了瘦下來開始運動 就此愛上健身瀧島未香在65歲時開始運動,動機則來自丈夫不經意的一句話。「當時我的體型已經不只是『有點胖』的程度,褲子的尺寸也比現在大了一倍,但卻不願意承認。直到有一次先生看著我說:妳好像又胖了⋯⋯我心想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參加健身房開始運動。」過去幾十年從來沒運動過的瀧島未香,開始鍛練之後效果驚人,5年內成功減去15公斤。此後她除了繼續保持運動習慣,更在79歲時開始接觸健身重訓,並接受一對一的指導課程。如此過了8年之後,瀧島未香的指導教練中澤決定邀請她加入專業健身教練的行列,「未香女士除了本身非常熱愛訓練之外,也很善於和別人聊天,我覺得她非常適合擔任教練的工作。」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她每個月會開一次60分鐘的線上課程,學生從40歲到60歲都有,課程內容則包括她自己設計的體操以及各種肢體訓練動作。令人驚訝的健康與活力,讓她本身就是一位極具說服力的健身教練,活潑開朗的教學風格,也十分受到學生喜愛。瀧島未香的健身操示範影片,充滿活力的模樣不禁讓人由衷佩服!早餐前健走、慢跑2小時 任何時候都保持端正姿勢瀧島未香的每一天大概會是這樣安排:她每天只需約4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清晨4點起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健走4公里之後、再慢跑3公里,最後再倒著走1公里,以上約莫花2個小時完成。完成熱身之後,早上7點吃早餐,內容大多是一份鮭魚或竹筴魚,配上納豆、雞蛋、豆腐和泡菜或漬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發酵食物,營養均衡。而納豆是其中少不了的必備食物。餐後她會開始做掃除、洗衣等家事,有時也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操。即使是坐在客廳看電視,她也會維持著收小腹、挺直背脊的姿勢。在家裡走路的時候則會保持踮著腳尖的習慣。「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是因為做了之後對身體的效果很好,自然而然就能養成習慣。」吃一根香蕉和優格當作午餐之後,她會開始這天的肌肉訓練或是課程。即使沒有安排教練指導的日子,她也一定會自發性地至少運動2小時。經過一天的活動後,晚餐則是頗為豐盛。經常吃的料理包括有加了雞肉和各式蔬菜的湯,既美味也達到營養均衡。因為有充分運動,偶爾想吃一塊蛋糕之類的甜食也無須忍耐。晚餐之後則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個人時間。有時她會研究當天的訓練課程,或是學習如何操作電腦、手機,甚至是學習英文,度過充實而豐富的一整天。成效卓著!健康檢查身體年齡降低到50、60歲去(2020)年她接受精密的健康檢查,結果包括血管硬度、器官機能和血壓、心跳等各項指標狀態都十分良好,整體身體機能更相當於大約50、60歲左右的人,讓醫生難掩驚訝。「原本只是想要瘦下來而開始健身,瘦下來了之後就想要擁有像外國人一樣好看的臀部,接著是希望背部練出線條,然後不知不覺就變成健身教練⋯⋯我完全沒想像過這樣的人生。」有天她收到一個陌生網友的留言:「原本心情覺得很低落、很想死,但因為看到您充滿活力的樣子,好像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的例子能夠帶給其他人元氣和力量的話,那我很想走遍全日本,跟更多人介紹運動健身的好處。即使只是看我運動也沒關係,如果會覺得心動的話,或許就有想要嘗試的可能。」她笑說:「我的目標是能夠當健身教練到100歲!」沒錯,無論是運動或是任何想做的事,開始都不嫌晚!資料來源/nippon.com、美ST 1 2原文: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
2021-08-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脂超標不會有任何感覺 醫提醒全身血管都受波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參考資料: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原文:
-
2021-08-0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膝蓋2度受傷 骨科醫師自療
口述╱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我是一位骨科醫師,三年前赴瑞士日內瓦進修一年,學習新的肩關節手術,喜愛運動的我,當然也會趁機體驗台灣較少從事的「滑雪」運動,甚至挑戰難度高的滑道,沒想到卻摔傷了,造成右膝關節扭傷,膝蓋腫脹疼痛,只能勉強行走。冰敷一至二周 再肌肉訓練「膝蓋受傷的情形,就和教科書上寫的一模一樣。」因為我的專長在骨科運動醫學,判斷應該是單純輕微的「膝關節內側副韌帶」受傷,決定先冰敷患處10至15分鐘,休息後再冰敷,持續冰敷一至二周,並盡量伸直腿部,以減少疼痛發炎,傷勢會慢慢好轉,傷後兩個月即開始肌肉訓練,盡量每天慢跑,對受傷的肌腱進行物理性刺激,期望可增強肌腱韌帶癒合,約莫半年恢復如常。一年半後,也是棒球運動員的我,恢復了周末不定期打棒球運動,未料,一次運動完返家,驚覺膝蓋再次腫脹不適,判斷可能是方才跪地接球防守所致,同樣的地方再度受傷,我仍舊採行冰敷、休息的保守治療,起初傷勢是每二、三天就腫脹不舒服,一年後疼痛頻率降低,現在大約每兩周才會出現不適,每個月至多還可以慢跑200公里,但更高功能的活動,比如籃球,功能就會稍微受限。內側副韌帶受傷 要戴護膝一般人如果膝蓋受傷發炎腫痛時,建議應盡速冰敷消腫止痛,尋求專業運動醫學醫師確診。若是單純內側副韌帶受傷,就要配戴膝關節保護架固定患部約六周至三個月,勿做粗重的工作,也不要從事劇烈的運動,待傷勢比較好了,可展開肌肉訓練,也就是股四頭肌、後腿肌及內收肌的訓練,以強化膝蓋穩定度,每天訓練半小時至一小時,大部分三個月可逐漸復原。為自己人生負責 好好復健我既是醫師也是病人,角色不同,心境也不一樣。有兩次受傷經驗,我更能了解患者受傷當下有多痛,以及病人患病的心路歷程,更能體會復健之路的痛苦。目前我的膝蓋恢復狀況愈來愈好,但已非從前,即便偶爾不舒服,我也不會多想,「可以生活便足矣,選擇跟疼痛共存,磨練心志。」人都是有惰性的,許多病人會中斷肌肉訓練,但我會讓他們知道,「我跟你們一樣」,分享我是怎麼堅持每日鍛鍊、克服懶惰,鼓勵患者「如果要當自己人生的主人,這些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讓他們更有動力好好復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醫學辭典:內側副韌帶受傷內側副韌帶位於膝蓋內側,連結大腿骨和脛骨,伸直腿時它會保持關節穩定並防膝關節向兩側移動。這條韌帶很堅固,但當腿受到側面撞擊,例如滑雪、打橄欖球、踢足球時被摔倒,就可能韌帶扭傷或完全斷裂。邱致皓小檔案現職:●林口長庚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桃園長庚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骨科醫學會幹事●長庚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年齡:42歲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醫工博士專長:●肩膝關節鏡手術●肌腱韌帶修補重建手術●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肩膝關節外傷經歷: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骨科研究醫師、台灣肩肘關節醫學會秘書長興趣:棒球、籃球、慢跑、游泳
-
2021-07-20 新聞.長期照護
防疫宅在家 小心肌少症找上門
疫情期間,宅在家中活動量減少,小心肌少症找上門!豐原醫院復健科為了協助被疫情與心情困住的長者對抗肌少症,並增進長者的肌力與免疫力來對抗各種病毒,透過遠距視訊的方式,教民眾在家就能做正確、合適的運動與肌力訓練。豐原醫院指出,年過40歲之後,若不保持運動,肌肉的質量平均每10年會減少8%,年過70歲之後每10年會減少15%。肌少症不只是肌肉數量減少、肌力減弱,還會影響長者的行動能力增加失能風險、容易跌倒與骨折、降低生活自理能力、身體代謝緩慢等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生病機率與死亡率。根據美國的研究,肌力也可增進免疫力,規律運動者就算染上了新冠肺炎,重症與死亡的比例顯著低於不運動者。豐原醫院家醫科主任張敬仁表示,若生活中走路速度變慢、毛巾擰不乾、坐姿起身需要撐扶手才起得來、爬一個樓梯就覺得吃力、一年內跌倒2次以上、沒刻意減肥的情況下,半年內體重下降5%,這可能就是肌少症的徵兆,若有以上症狀可尋求家醫科或復健科醫師做評估,並安排進一步的運動訓練。張敬仁說,要避免肌少症,肌肉訓練、營養補充與休息恢復三者缺一不可,也要戒掉抽菸喝酒的壞習慣;許多人都只想選擇輕鬆的營養補充與休息,但別忘了缺少肌力訓練,過多的營養與休息只會長脂肪。張敬仁提到,透過運動與肌力訓練可促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壓、減少糖尿病風險、增強免疫力、促進腦內啡分泌而達到止痛,並減少壓力、燃燒脂肪生成肌肉、減少腦細胞死亡,更有增進腦部協調、活化腦部、增進記憶力與心智能力等優點。肌少症帶來的影響,不只是病人本身的失能,也會拖累身邊的家人,因此鼓勵長輩與家人一起訓練。
-
2021-07-09 新聞.健康知識+
長時間戴口罩口臭、臉鬆垮怎辦?日本NHK授解方
新冠疫情開始後,口罩變成每日生活必須品,特別全國3級警戒開始後,外出一定要戴口罩,越來越接近夏天,日本人發現長時間戴口罩,可能帶來3個困擾,容易口臭、臉頰肌肉鬆弛、曬傷,想要解決非常容易,覺得必要時吃個小糖果,每天10次臉頰肌肉訓練,塗臉部防曬,都可以有一定幫助。長時間戴口罩容易口臭 吃個小東西增加口水分泌能改善在日本NHK節目調查中,1,000位民眾長期戴口罩,當中有192人有口臭困擾,節目中推斷戴上口罩張口呼吸機會增加,當嘴巴不斷有空氣流動,口腔容易乾燥細菌繁殖加快,口臭來源很可能是舌苔增加有關,並且長時間戴口罩,舌頭與嘴巴活動減少,有清潔作用的唾液分泌也減少。想增加唾液分泌,吃點糖果是個好方法,糖果在嘴巴裡時嘴巴就會閉起來,舌頭舔糖時會活動,讓唾液分泌量增加,口腔濕潤細菌就不容易增值,如果戴口罩會有口臭困擾,每天可以吃3到5個糖果,嘗試1周,不過糖吃多了也要注意蛀牙,可選擇代糖做的糖果,但口臭原因很多,吃糖也不一定有效。臉部肌肉活動變少 小小運動維持肌肉「緊緻」長時間戴著口罩,講話機會講少外,臉部肌肉運動也會變小,日本節目中發現,戴與不戴口罩說同一句話,在儀器檢測下發現,臉頰肌肉用力程度有差異,戴著口罩狀態下,講話時臉頰施力幅度較小,長期戴著口罩嘴巴周圍肌肉運動量很可能不足,不知不覺也就讓臉看起來「鬆弛」下來。利用一個簡單的運動,可以訓練嘴巴周邊與臉節肌肉,嘴巴說出「泥」的嘴型,接著把嘴角稍微用力拉開向上揚,維持5秒後放鬆,最基本10次為1組,每天至少做1組,雖然效果可能每個人會有差異,大約維持2周,就能夠看到兩頰肌肉鬆弛狀態能夠有改善,臉部表情能夠看起來更「緊緻」。別誤認口罩可擋紫外線 外出全臉防曬不可少7月夏季氣候紫外線越來越裂,長時間接觸陽光不能不小心,一不小心可能就會曬傷了,可能會有人覺得,口罩周邊可以抵擋陽光,可能不用擦防曬用品,但能擋陽光不一定能擋紫外線,根據儀器測試,口罩的紫外線防護率換算成「SPF」大約僅有4,將會防曬用品差了非常多。事實上口罩不織布材質抵抗紫外線效果非常低,長時間在外曝曬陽光,很有可能發生曬傷,戴上口罩前,最好全臉都先擦上適量的防曬用品,再把口罩戴上,並且夏天容易流汗,加上戴上口罩更容易感覺到悶熱,防曬用品最好按照建議時間補擦,才能延續防曬效果,以免曬傷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為什麼久戴口罩、護目鏡會頭痛? 醫揪「關鍵原因」:3方法可救 ·口罩戴整天痘痘狂長! 醫曝「8大引痘行為」:戴太多層也有影響
-
2021-07-06 養生.健康瘦身
節食減肥,只會越減越肥!營養師:減重2關鍵,缺一不可!
身體也有節能模式?熱量不足反而胖?許多人嘗試減重,會先從節食開始執行,剛開始往往很有效,在短時間內,就能減重2至3公斤,甚至更多。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遇到「撞牆期」,尤其,飲食開始恢復正常,體重反彈,甚至可能創新高。嫚嫚營養師說明,人體在正常狀況下,體重會有一個設定點,就像體溫和血壓一樣,為了讓人體能夠維持恆定,器官才能正常運作。採取極端的節食方式,例如一天一餐,熱量換算後,可能低於1200大卡,這麼少的情況,身體會出現防禦機制,將基礎代謝率下降,也就是「節能」模式。當身體長期處在節能模式,容易破壞體重的設定點,平均兩週的時間,平均代謝率就會下降15%,因此飲食恢復正常後,反而熱量容易超標,一旦時間拉長,體重雖然明顯下降,但也會伴隨肌肉流失,這兩種加起來就是標準的易胖體質。減重遇到撞牆期?缺乏營養素更難瘦?嫚嫚營養師表示,所謂「撞牆期」是指體重降到一定程度,身體防禦機制將愈來愈強,為了防止生命危險,體重會維持一定水準,無法再下降。另一方面,身體代謝蛋白質、醣類、脂肪,需要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當作輔酶,能量代謝才會是正常,如果一天攝取少於1200大卡,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就會缺乏,導致身體機能無法正常運作,讓代謝更糟糕,因此一天熱量攝取需要大於1200大卡,營養素才有可能足夠。此外,減重只吃特定種類食物,也有可能造成營養素不足,尤其減重族群將碳水化合物視為復胖元兇,對此,嫚嫚營養師表示,全穀類其實是B群的主要來源之一。雖然保健食品能夠補充營養缺乏,但還是與天然食材攝取有所差異,建議保健食品當作輔助為佳。避免減重停滯期 飲食控制是關鍵?嫚嫚營養師說明,身體儲存能量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肌肉和肝臟中的肝醣;二是脂肪。肝醣總量約佔400至500克,肌肉量愈多,儲存肝醣的能力就愈好。不過,肝醣是緊急使用的能量來源,像是運動前30分鐘,大部分以消耗肝醣居多,因此儲存能量多是脂肪為主。嫚嫚營養師提醒,減重速度不要求快,因為身體沒辦法短時間接受劇烈變化,減重速度愈快,往往愈快遇到瓶頸,反而失去信心,不再繼續執行減重計畫。建議每週以0.5至1公斤的速度下降,讓身體能夠保持恆定。增肌就能減脂?持續有氧才是關鍵嫚嫚營養師指出,要想避免體脂上升,建議以飲食控制為主,切勿以為只要運動就能減重成功,1公斤的肌肉約增加消耗13大卡熱量,還是需要配合減脂和增肌運動。減脂關鍵在於運動時間的長度,一定要找到能夠持續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建議可以快走跑步機為主,上調坡度4至6度,喘到還可以講話的運動強度才足夠。再來是增加肌肉量的運動,執行減重計畫遇到停滯期,可以適度增加肌肉訓練,建議以大肌群訓練為主,包括深蹲、棒式等,尤其停滯期更應改變身體適應性,才不會讓身體「重新設定」,形成比以前更胖的易胖體質。(文章授權刊登/每日健康) 【延伸閱讀】 居家防疫缺運動,當心肌少症影響不亞於新冠肺炎!傳統市場成為新冠肺炎高風險區?!醫提點4招不把病毒帶回家!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惡化快 荷爾蒙合併療法帶來福音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6-2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染疫重症患者脫險那一刻 醫護見他奮力彎起大拇指比讚!
台中市中港澄清醫院專責加護病房,日前接手一位從北部轉來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經過14天的搶救終於順利拔管,並由復健團隊進行肌肉訓練後康復返家。醫護人員難忘當初在把患者轉至普通病房時,患者雖尚不能說話,卻奮力彎曲大拇指比出「讚」表示謝意的那一幕;也為患者能脫離險境,感到安慰。這名患者是50多歲男性,也是一個家庭的支柱,他的家屬最近以「張爸爸的家人」為名特別寫了卡片感謝醫護人員,也祝醫護在抗疫之路上「健健康康、平平安安」讓醫護們都很感動。專責加護病房醫師謝佳珍指出,這位病患於上個月29日轉來時,血氧下降至70%到80%,雙側肺浸潤、呈現急性呼吸窘迫症狀群,治療期間病情曾一度惡化。還好經過搶救和治療後獲得改善;插管治療期間,也逐漸調降呼吸器,讓病人愈來愈能靠自己呼吸,並往拔管方向努力邁進。到了本月8日,患者的鼻咽PCR檢測為陰性,9日、10日氣管內管檢體檢測PCR結果也是陰性,11日終於獲評量通過可以解除隔離;治療結果讓整個醫護團隊信心大增。拔管時還出動了7個人,大家做好防護,終於順利將病人轉移去乾淨的房間。護理長潘姵君說,就在此時,病人的手一直在動,大家仔細一看,原來他很努力的,反覆彎著右手大拇指比出「讚」,表達著無法說出口的「謝謝」。中港澄清醫院上午說,該院由呼吸照護中心的團隊加上支援的人力,成立新冠肺炎重症團隊,全力執行醫療任務,從進行醫療到成功拔管,再讓病患接受復健治療後出院,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療,建立起該院的標準療程以及寶貴的治療經驗。
-
2021-05-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嗎?哈佛醫師教:中午做「6步驟呼吸法」活化褪黑激素,讓你一夜好眠
沒時間運動?請多走路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高峰期在中午十二點前後。在這個時間做比較強烈的運動,可以提升血清素的分泌效率,也會提高睡眠中活化的褪黑激素的作用。理由在於,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時間帶的運動與加深睡眠有關。這個時間帶大量分泌血清素,會增加褪黑激素。如此一來,就能確保睡眠品質優良。而且對荷爾蒙分泌而言,上午的時間帶是健走、游泳或肌肉訓練等運動的重要時間,不過上班族往往在辦公室裡,不能做這些運動。這時,不妨起來走走路,爬爬樓梯,可以促進健康,使血清素分泌順暢。有節奏的運動,包括走路、呼吸、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令人意外的是嚼口香糖也有效。韻律舞蹈,或是緩慢吐氣的腹式呼吸等也有效。重點在於進行這些運動的時候,要專注。懶懶散散地進行,毫無效果。尤其是呼吸法,如果能夠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效果會特別好。透過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呼吸法,能提高血清素分泌。不僅晚上睡覺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可以使白天過度提升的交感神經放鬆下來。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試試看,一種簡單的呼吸法。也可以利用催產素(編按:能增加同理心、促進溝通)的特性,多與人接觸以增加分泌,或者可以藉由運動來增加血清素的特性,跳跳舞也不錯。如果想要兼顧呼吸與溝通,瑜珈教室練習呼吸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走路等單獨進行的節奏運動,也可以分泌血清素,但如果想要同時也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最好是與眾人一起進行,還能兼具呼吸法及節奏運動。如果是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請嘗試做以下的練習。1.深深地吸氣,讓腹部脹起來。2.吐氣,讓腹部變小,用三十秒慢慢吐完氣。3.重覆幾次。4.接著,把意識放到腹部,吐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八。5.吐完以後,再從一數到四,重新吸氣,讓腹部膨脹。6.重覆幾次這種呼吸方式是一種節奏運動,搭配了腹部肌肉訓練,尤其是深層肌肉的延展,以及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腹式呼吸。如果你找不到肌肉訓練或伸展運動空間,可以在辦公室簡單做這種呼吸節奏運動。有助於調整荷爾蒙平衡與自律神經平衡。一天的理想行動模式關於行動習慣的理想模式整理如下。.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早上六點起床,若晚上十二點上床、則早上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也喝一杯水).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早餐主要為醣類與蛋白質。也建議食用果菜汁、牛奶、優格.早餐後洗熱水澡刺激交感神經.起床後,輕度運動(健走、深蹲、體操).工作或討論,以「九十分鐘循環」的規律進行(專注力為九十分鐘).早上十一點~十二點做較激烈的運動(肌肉訓練,健走、游泳、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等).午餐在固定時間吃(食用順序為: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務必遵守).下午一點~二點,留一點時間進行「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午睡」.下午二點左右是「創造性」時間(寫企劃案、去文化中心聽課、製作物品).下午四點左右是「資訊交換」時間(可與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上班族在公司是最適合的開會討論時間).下午六點~七點是「肌肉訓練或深蹲+健走」時間(下班模式).下午六點~九點左右是「攝取均衡營養晚餐」時間.晚上九點以後,智慧型手機、手機、電腦等關機(房間燈光則調昏暗).關機後,享受家人團聚、讀書等樂趣(放鬆模式).晚上十點~十一點左右洗澡,進行「溫水半身浴」(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優勢。晚上十一點就寢,請晚上十點前洗澡;十二點就寢則請十一點前洗澡)已經退出職場或退休的人,可能會有自己已經不再是社會人士的錯覺,但這是不對的。辭掉過去任職的工作,或退出所屬公司,但仍舊生存於社會上。我們每個人到死為止都是社會人士。因此,請不要窩居在家,為自己多製造外出的機會。如果你有某項興趣,可以樂在其中,而尚無特殊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開始嘗試過去完全沒做過的活動,例如去美術館,去看戲劇或電影,開始試著爬山,去運動健身房作輕鬆的運動,或者去做志工等,這些多變化的行動,將提升荷爾蒙力量,延長健康時間。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中,還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請試著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尤其中高齡層的男性,雖然已經退休,還一直緬懷著自己過去在公司的地位的行動模式,令人反感。順帶一提,中高齡層男性型,比較受歡迎的類型,經統計具備以下特點:老實、好奇心旺盛、姿態低,這三個條件。如果臉上經常帶有笑容,會有更大的作用力。相對來說,積極工作的上班族,行動則是太過活躍。因此,上班族妨利用午休時間,釋放過多的能量。例如區隔工作時間,調整習慣,讓某個時間帶之後能儘量放鬆,如此可確保身體能夠有效運用荷爾蒙。書籍介紹書名:【新裝版】哈佛醫師的荷爾蒙抗老法則:搞懂內分泌,掌握時間醫學!作者:根來秀行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11/04作者簡介/根來秀行(Negoro Hideyuki)1967年生於日本東京都。現任醫師兼醫學博士。修畢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內科學博士課程。歷任東京大學醫學系第二內科、腎臟內分泌內科、保健中心講師等。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巴黎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日本抗加齡醫學會評議員、美國抗加齡醫學會日本學術顧問、臨床基因組醫療學會理事、日本內科學會總合內科專門醫生。專門領域為內科學、腎臟科學、抗老化醫學、基因治療、長壽基因、時鐘基因、睡眠醫學等多方面涉獵,並且活躍於國際中最先進的臨床、研究、醫學教育領域。著有《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原來生病、老化是因為你還沒搞懂生理時鐘!》(中文版世茂出版)、日文《在睡眠中打造不會生病的體質》(角川漫畫系列,暫譯)、《不會老、不發胖、不生病,度過一天24小時》(幻冬舍,暫譯)等多本著作。延伸閱讀: 經常全身痠痛,其實是身體慢性發炎!長庚名醫江坤俊:維他命D抗發炎,滅體內的火
-
2021-05-05 失智.大腦健康
遵循「333」原則!運動復能 延緩失智最有效
●運動復能可以樂活老化,逆轉認知障礙●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增加,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上下樓梯是很好的運動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生活中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診斷為失智症之前,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而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回溯,讓人可以不走上失智這條路。「自覺疲勞指數」作指引若已診斷為失智症,李淑貞指出,雖然不可逆,但失智症引起困擾的精神行為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也不是藥品。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不僅可讓MCI逆轉,也能讓失智症患者減少用藥而減輕副作用,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預防跌倒受傷等。心肺耐力等體適能訓練至於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即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運動頻率則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安全範圍內快速度健走「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在國中小學操場跑道健走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好運動。李淑貞說,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在認為其實下樓梯有助肌肉訓練,且訓練離心肌肉群,可有效訓練股四頭肌、大腿肌肉。
-
2021-05-04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運動復能逆轉輕度認知障礙 怎麼作有效?
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問題,生活型態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所謂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如此強度才是夠的;運動頻率則是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亦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醫療診斷為失智症前的人,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真正有效的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讓人不走上失智這條路。失智症則是不可逆的。李淑貞指出,失智症困擾的是精神行為問題,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可以讓MCI的人逆轉,用藥也能減少,不僅可以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問題、預防跌倒受傷等。快走、下樓梯都能防失智 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走走國中小學操場跑道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一項好運動。李淑貞說,過去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有新理論出來,在正確的指導下,其實下樓梯對肌肉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是訓練離心肌肉群,對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訓練比較好、有效率。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運動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想了解更多運動復能資訊,可親逛一趟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周四(5/6)至周日(5/9)將於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4-21 性愛.性福教戰
吃生蠔、掛重物能增勃起硬度?醫教4招真正有助強化!
勃起的硬度是不少男性相當關注的事情,改善陰莖的硬度,網路上的方法百百種,例如吃生蠔,或是在陰莖根部吊掛物品、蹲馬步等鍛鍊肌肉,以及使用壯陽藥、保健食品等。不過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該注意什麼?醫師又會建議怎麼做? 網傳吃生蠔、掛重物,真能增強陰莖硬度? 吃生蠔晚上真能「蹦蹦叫」?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程威銘指出,吃生蠔可能多少有些幫助,但不是那麼絕對,多數較偏向心理作用。大家口耳相傳「吃生蠔晚上會很厲害」,吃了之後心理自然多少也會受到影響,也就容易影響硬度,但並非人人皆是如此。而吃生蠔雖然確實可補到鋅,但畢竟是食材而非藥品,效果有限,且鋅和硬度、持久度的關係目前還有待研究證實,效果恐怕不如預期。 掛重物、蹲馬步可以增硬度? 在陰莖掛物品確實有助於鍛鍊球狀海綿體肌,在勃起的最後階段加上肌肉輔助有利增強硬度,但還是需要注意重量以避免受傷,但使用這方法倒不如做凱格爾運動(後續詳述)。而蹲馬步主要鍛鍊的是股大肌、股四頭肌等,雖肌力訓練有助增加男性荷爾蒙,間接影響硬度,但並精準的鍛鍊,對於陰莖的鍛鍊沒什麼直接的幫助。 壯陽藥、保健食品要注意什麼? 至於壯陽藥和保健食品,程威銘醫師則表示確實有所幫助,但要注意的是,壯陽藥為處方用藥,需經醫師開立,一般市售、網路上、藥局等可自行購買的管道皆非合法,需留意可能有買到假貨、品質堪憂的疑慮。而保健食品雖然效果不會比藥物強,但持之以恆是有助保養的,不過也要注意出處、來源、合格標章等,以確保安全。兩者都建議應先與醫師及藥師討論為佳。 4招增強勃起硬度,凱格爾運動如壯陽藥! 程威銘醫師表示,陰莖的硬度與身體狀態息息相關,例如心理作用等心因性因素所引起,又或是心血管問題影響、神經受損、荷爾蒙不足等原因所至。因此若有勃起功能障礙者,因先檢查了解原因從根本改善。不論是欲改善勃起功能障礙或硬度想更上一層,都可以從調整日常生活著手,優化身體,便有助增強硬度。包括了良好的作息、飲食及運動習慣。 勃起的硬度和心血管息息相關,飲食習慣醫師推薦可多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已有相當多的文獻指出對於心血管保養有非常好的益處。運動方面建議有氧運動和重量訓練交替進行,重量訓練有助增強男性荷爾蒙,可從基本的開始,如伏地挺身。有氧運動則有利心血管保養,可以「333運動」進行,每周3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常見如競走、慢跑、跳繩等。 程威銘醫師也指出,對於鍛鍊陰莖硬度最直接也最簡單的就是凱格爾運動,鍛鍊的主要為球狀海綿體肌。位置一開始或許會較難拿捏,同中斷排尿的感覺,可在一兩次小便時中斷排尿尋找,但中斷排尿的動作不宜過多,以免傷害到泌尿道系統。鍛鍊上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出力後至無法出力再放鬆,另一種可配合呼吸連續出力、放鬆10次,可兩種擇一早、中、晚各時段皆做三組,如一般常見的肌肉訓練,肌肉需要休息才有助成長,因此也不宜貪多。持之以恆,所達到的效果與壯陽藥相當。 《延伸閱讀》 .你有多硬?勃起硬度也分等級!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還沒40歲疲勞易累硬不起來?當心男性荷爾蒙不足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3 科別.骨科.復健
蹲跪盤腿坐易退化性關節炎!預防關節退化,4件事平常就要做到
膝蓋用太兇提早報銷?哪些人容易退化性關節炎 膝蓋用太兇,恐使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鄧修國受訪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關節軟骨曾受傷、O型腿等族群。女性則因膝蓋角度,容易發生髕骨外翻造成磨損,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相對較高。常進行激烈運動如打籃球,也會增加關節受損機率。 鄧修國醫師解釋,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發生部位包括膝蓋,髖關節、手指頭,腰部關節、脊椎關節也可能出現。年齡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部份年輕患者則因半月軟骨、十字韌帶受傷,或是車禍傷害而導致外傷性關節炎,最後也會產生與退化性關節炎相同的磨損退化。 上下樓梯會痛走不遠 當心退化性關節炎上身 鄧修國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初期主要症狀,最常見為上下樓梯時疼痛、蹲站時疼痛、自覺可行走距離縮短。發生於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除了疼痛之外也會有卡卡、不順暢感,或是發出聲音。 此外,工作與生活習慣,也可能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鄧修國醫師指出,蹲姿、跪姿太過頻繁、經常搬、提重物、肥胖等等都是危險因子,導致軟骨容易磨損。臨床上多會建議病人控制體重,過重易使全身關節承受過度負擔。 自覺腰痛也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之一。當脊椎關節發炎時,病人可能採取站直姿勢時就會有疼痛感。鄧修國醫師解釋,脊椎關節的退化往往並非單一因素,有可能是椎間盤先發生問題,造成壓迫、滑脫等周圍組織變化,才慢慢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或是脊椎關節不穩定,也較容易出現退化。 肌肉訓練助延緩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需要開刀嗎 鄧修國醫師建議,平日可練習核心肌肉訓練,對膝關節、髖關節、腰關節都有一定幫助。男性由於肌肉較為發達,關節炎比例略少於女性。即便已經有關節退化現象,也可以採取簡單的肌肉訓練,如多練習股四頭肌運動,可減少膝蓋關節退化磨損。 退化性關節炎以嚴重程度可分為四期,鄧修國醫師表示,前期可使用藥物、復健、打針等治療方式。也可接受關節鏡手術,將半月軟骨修補整齊或縫合,或是改善髕骨外翻狀況,都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炎的進展。 當退化性關節炎進入第四期後,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就會建議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手術可分為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多數病人為內側關節磨損,可視情況選擇部份或全人工膝關節。鄧修國醫師指出,關節退化太嚴重或60歲以上者,目前還是建議採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吃葡萄糖胺讓關節用更久?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平時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鄧修國醫師建議,控制體重、避免盤腿坐、跪坐、蹲坐等姿勢,適當肌肉訓練都有幫助。至於葡萄糖胺、軟骨素、第二型膠原蛋白等,屬於補充軟骨成份的保養品,惟效果因人而異,對第三期以後的退化性關節炎作用不大。 醫師提醒,退化性關節炎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一旦發生無法恢復正常,但透過正確治療與運動,可延緩退化速度,讓關節可用時間延長。 《延伸閱讀》 .膝蓋老是喀喀響是退化?許嘉麟醫師2招輕鬆保養 .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分不清?小心拖久關節變形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16 科別.骨科.復健
預防脊椎側彎?專家傳授簡易居家脊椎矯正3運動
就讀小五的黃小妹,常向父母抱怨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父母原以為只是上體育課肌肉痠痛,只讓孩子貼藥布,症狀嚴重時,則選擇用民俗療法治療。但症狀卻時好時壞,直到在學校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脊柱有不正常彎曲現象。 安排至醫院複診,確診為功能性脊椎側彎,經安排物理治療後終改善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主治醫師徐瑋璟表示,功能性脊椎側彎指的是,站立時脊椎呈現S型或C型的彎曲。 發生原因多為姿勢不對稱所致,例如,孩童長期把厚重書包背在單邊肩膀上,寫功課時常常身體歪一邊,或時常癱坐沙發玩3C產品等。他提醒,家長應於小孩發育時期就應特別注意孩子姿勢,以免日後影響身高或視力發育。 物理治療師楊詠順指出,可透過簡單的方式,自我檢視是否有脊椎側彎的現象,包括兩邊肩膀是否等高、是否有一側肩胛骨特別突出、兩側腰部曲線是否對稱,以及身體往前彎時,是否有一側背部特別突出。 為避免造成功能性脊椎側彎發生,平時須注意:選擇雙肩背負式背包、站立時避免駝背及三七步、坐姿時保持端正避免身體歪斜。此外,楊詠順也提供日常簡單運動,讓大家可在家伸展脊椎,加以矯正。 伸展運動1:貼牆壁站立 將兩腳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縮下巴,將後腦杓、兩側肩胛骨、臀部及後腳跟輕鬆靠著牆壁,且鼻子、下巴、胸骨連成一直線,一次維持5~10分鐘,一天3次。除了能改善駝背姿態,養成抬頭挺胸習慣。 伸展運動2:脊柱平衡運動 採四足跪姿,將右手臂往前伸、左腳向後伸展,並維持10秒後;換邊,將左手臂往前伸、右腳向後水平伸展,維持10秒。配合呼吸反覆交替練習,一次10~15下,一天3次。 伸展運動3:背部肌肉訓練運動 採趴姿,以肚子為支點,雙手向前伸展,再將雙腳同時抬起離開地面,維持5秒後、休息。一次10~15下,一天3次。該動作因四肢離地抬起,身體重量全數落在腹部,因此需要背部肌群大量參與做工,能強化後背肌群。 徐瑋璟提醒,不論是發育中的孩童或是成人,平時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若有不正常歪斜,或身體出現疼痛,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並且透過日常運動來強化和維持正確姿勢。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年輕運動員膝韌帶再斷風險達28% 蘇麗文:復健一輩子
「沒人敢跟我說我受傷了。」我國跆拳道好手蘇麗文10幾年前參加北京奧運賽事,卻因用力過猛,導致前十字韌帶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 斷裂,醫師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是所有運動員最害怕之事之一,目前數據指出,施作重建手術後,約有5成至6.5成的運動員能回到受傷前的狀態並返回球場比賽,但15至25歲年輕運動員因大多需進行高強度比賽,再次斷裂風險約18至28%。蘇麗文認為,「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蘇麗文說,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賽事,第一場比賽便對上韓國好手,比賽中途因腎上腺素、離心力導致出擊過猛後,想接著做複雜動作,卻突然聽到「啪」的聲響,當腳落地時才發現「左腳膝蓋錯開」,無法支撐身體。背負各方期待的她仍持續比賽,最後雖敗猶榮。資深運動防護員蘇玟姜表示,當選手於場上受傷,防護員會在賽後做簡易徒手膝關節檢查,以確認選手傷勢,若前十字韌帶真的受傷,會立即構思就醫流程,現場會先進行冰敷、固定等緊急處理。針對前十字韌帶斷裂診斷方式,林口長庚醫院骨科部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邱致皓表示,骨科醫師會判斷運動傷害類型,確認構造傷害是暫時或是永久傷害,以及還有哪些功能不良,如無法做出想做的動作。門診會先做身體檢查,確認患者年齡、性別、功能需要、受傷情況與原因及相關病史,了解患者需求再訂定治療計畫。邱致皓表示,針對功能需要分級,分為單純走路、逛街,偶爾慢跑,直線衝刺且偶須轉彎如棒球、壘球需繞壘,以及要適時變換速度與動作如籃球、足球;棒球、籃球及足球等運動尤須膝蓋穩定,會建議動手術。檢查還需確認膝蓋穩定度,邱致皓表示,若前十字韌帶斷裂且旋轉或前後不穩定,並合併半月軟骨破裂,三項指標均符合時,建議要動手術,避免新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二度傷害、降低關節退化可能性。受傷3周內仍有嚴重發炎反應,不能手術,邱致皓指出,建議手術時間是3周後到10周,術後每名患者恢復情形不同,前6周發炎期會做一些伸展活動,6周後做輕度肌肉訓練,3個月後開始做單腳站立、橫移等進階動作,長回原本骨頭面貌一般需1至3年,但他提醒,若半月軟骨受傷,復健會更加不易,拉長復健療程。目前數據指出,施作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後,約5成至6.5成的運動員能回到受傷前的狀態並返回球場比賽,邱致皓指出,因年輕運動員大多需返回賽場進行高強度比賽,15至25歲年輕族群再次斷裂的風險高達18至28%。蘇麗文說,前十字韌帶受傷後,有時天氣寒冷,膝蓋仍會腫脹,這時訓練肌力有助於緩解症狀,為讓膝蓋保持穩定,術後復健需要持續做,強調「前十字韌帶損傷,復健是一輩子的事」。
-
2021-03-06 科別.骨科.復健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如何舒緩? 物理治療師教坐椅子就能做的「簡易動作」
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如何舒緩?臺北醫院復健科吳政哲主任表示,熬夜不但傷身、睡眠不足,在門診有許多病人因為久坐未變化姿勢、出現肩膀與腰部疼痛、下背痛復發,甚至痠麻及引發肌肉筋膜發炎。 長戴護具未肌力訓練 當心核心變弱物理治療師施竣元說明,許多因為坐骨神經疼痛的復健病人是長期穿戴腰部護具,只有在洗澡或睡覺時才會脫下,但是因為沒有一定的肌肉訓練及神經放鬆,經過長期穿戴,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 簡單運動 舒緩坐骨神經痛施竣元對此建議,平常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並善用家中一把構造簡單、有靠背的四腳椅,就能進行自我坐骨神經放鬆、維持神經的正常循環、減少坐骨神經壓力。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臀後,將上背與頭彎曲到最底,下背則維持筆直。接下來將雙腳伸直,並且腳背交替做勾起、放鬆的動作。(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坐骨神經痛就是長骨刺?要開刀嗎? 初期症狀像腰痛!日常5個動作要少做 ·從下背痛到腳麻 醫師告訴你為何會坐骨神經痛
-
2021-03-03 科別.骨科.復健
小五女童肩頸僵硬腰酸背痛 可能背書玩3C引起脊椎側彎
1名國小小五年級女童常向父母抱怨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父母原以為是上體育課過於痠痛,起初只貼藥布,症狀嚴重時則選擇民俗療法治療,幾個月下來症狀時好時壞,直至在學校接受健康檢查時,醫師發現脊柱有不正常彎曲現象,安排到醫院複診,確診為功能性脊椎側彎,經安排物理治療後終改善症狀。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復健科醫師徐瑋璟表示,「功能性脊椎側彎」是指站立時脊椎呈現「S型」或「C型」的彎曲,大部分發生原因為姿勢不對稱所引起,例如孩童長期把厚重的書包背在單邊肩膀上,寫功課時常常身體歪一邊,或是時常癱在沙發上玩3C產品等,家長應於小孩發育時期特別注意姿勢,以免日後影響身高或視力發育。物理治療師楊詠順也指出,一般民眾可以透過簡單的方式,自我檢視是否有脊椎側彎的現象,包括兩邊肩膀是否等高、是否有一側肩胛骨特別突出、兩側腰部曲線是否對稱,以及身體往前彎時,是否有一側背部特別突出。為避免造成功能性脊椎側彎,平時須注意:選擇雙肩背負式背包、站立時避免駝背及三七步、坐姿時保持端正避免身體歪斜。楊詠順也提供日常簡單運動撇步自我矯正:一、貼牆壁站立:兩腳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縮下巴,後腦杓、兩側肩胛骨、臀部及後腳跟輕鬆靠著牆壁,且鼻子、下巴、胸骨成一直線,一次維持5~10分鐘,一天三次。二、脊柱平衡運動:採四足跪姿,右手臂與左腳向水平伸展,並維持10秒後換左手臂與右腳向水平伸展維持10秒,配合呼吸反覆交替練習,一次10~15下,一天三次。三、背部肌肉訓練運動:採趴姿,雙手向前伸展,以肚子為支點,雙手與雙腳同時抬起離開床面,維持5秒後休息,一次10~15下,一天3次。徐瑋璟提醒,隨著各級學校過年後陸續開學,家長們不妨利用學校健康檢查中的脊椎側彎篩檢,注意孩子是否脊椎側彎的問題,此外,不論是發育中的孩童或是成人,平時應該隨時注意自己的姿勢,若有不正常歪斜,或身體出現疼痛,就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並且透過日常運動來強化和維持正確姿勢。
-
2021-02-27 養生.運動天地
成功減重15公斤 超正老師分享秘訣:找到喜愛的運動,並且持之以恆
潘宣儒從小不忌口,大學舞會塞不進演出服裝,練習沒多久就喘不過氣,讓她決心減重。嘗試各式節食法,卻身心都出現問題,最後透過做對一件事,成功找回亮麗人生。原來自己很不健康宣儒接受女性健身社群「有肌勵」專訪,透露從小就愛吃各種各樣的零食,也不在乎是否吃進嘴裡的食物是否健康。直到大學參加了跳舞學會,有一次表演時怎麼樣都擠不進那套演出服裝,練習多一點點就會感到氣促。沮喪的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不健康,下定決心為舞台上的自己,也為健康要減重了。然而,減重路上並非一帆風順。減重不該賠上快樂與人生宣儒曾試過各種節食方法,但最後不單弄壞了身體,更出現體重反彈現象。當時她整天都只顧著想有關減重的事,灰心得差點兒要患上飲食失調症。 幸好,男友一直在旁支持與鼓勵,還說「健康便好,沒必要為減重賠上快樂與人生。」她在溫情陪伴下,後來慢慢試著調整心調,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找到喜歡的運動她決心培養運動習慣,一開始主要是跑步配合有氧運動,之後在健身方面認識多了,也會做些簡單的肌肉訓練,讓線條好看一點。 宣儒認為,培養運動習慣,最重要的關鍵是找到喜愛的運動,再持之以恆。如今她也成為兼職瑜珈老師,更愛爬山跟水上運動。 經過不間斷的努力,現在的她對比最重的時候,總共減去了差不多15公斤。運動後不止讓她瘦了下來,整個人也感覺精神充沛得多了。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也感覺更自信。只要你願意堅持透過有肌勵,潘宣儒希望分享,只要你會堅持,什麼事情都是可以完成的!人生中的低潮都是短暫的,到後來往回看,我們必定會為一路走來的自己感到驕傲喔,讓我們一起在健身路上一起努力吧!「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02-17 科別.骨科.復健
過年打麻將玩通宵 物理治療師教2動作舒緩下背痛
過年期間許多人都會聚在麻將牌桌上摸個幾圈玩通宵,台北醫院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熬夜不但傷身、睡眠不足,在春節過後常見門診有許多病人因為久坐未變化姿勢、出現肩膀與腰部疼痛、下背痛復發,甚至痠麻及引發肌肉筋膜發炎。物理治療師施竣元說明,許多因為坐骨神經疼痛的復健病人是長期穿戴腰部護具,只有在洗澡或睡覺時才會脫下,但是因為沒有一定的肌肉訓練及神經放鬆,經過長期穿戴,不但造成腹部核心肌群弱化,也無法減緩坐骨神經疼痛。施竣元建議,平常避免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並善用家中一把構造簡單、有靠背的四腳椅,就能進行自我坐骨神經放鬆、維持神經的正常循環、減少坐骨神經壓力。施竣元說,要做自我坐骨神經放鬆運動時,先坐在椅子上,雙手放於臀後,將上背與頭彎曲到最底,下背則維持筆直。接下來將雙腳伸直,並且腳背交替做勾起、放鬆的動作。另外一個臥鴿式放鬆運動則是臥姿下,雙膝抱胸,並將左腳踝放在左大腿上方,雙手緊扣在右大腿後方以加強拉力。保持呼吸,一分鐘後換邊施做。
-
2021-02-16 養生.運動天地
用「最強呼吸法」啟動身體免疫力!日醫學博士教你5分鐘「呼吸肌伸展操」,靠體內「天選肌肉」提升肺功能
編按: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稍微講長一點的句子就氣不足?小心,這些都顯示:你的肺正在老化!呼吸神經學專家的本間生夫解釋,讓肺部膨脹收縮的肌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減弱。一旦心肺的呼吸能力衰弱、吸氣與吐氣的動作變淺後,人體就沒辦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同時也無法順利排出有害物質和二氧化碳。而自律神經失調、血液循環差、免疫力下降,都可能是呼吸太淺所造成。 一天只要五分鐘「呼吸肌伸展操」,藉由伸展呼吸肌、提高呼吸肌彈性,不但能提升肺功能,還能解除肩膀痠痛。呼吸肌的領銜主演是「肋間肌」首先要說明呼吸肌是什麼樣的肌肉。肺部被俗稱的肋骨所包圍,完全容納在名叫「胸廓」的籠狀空間當中。呼吸肌的位置能夠包圍整個胸廓,藉由擴張及收縮胸廓來震動肺部。只是,就算一語概括為呼吸肌,肌肉類型也有二十種以上。與吸氣吐氣有關的肌肉統統都是呼吸肌。圍繞在胸廓外二十種以上的肌肉通力合作,讓胸廓擴張和收縮。簡單舉幾個例子,就是沿著肋骨生長的肋間肌,位在胸部表層的胸大肌,以及讓肺部上下震動的橫膈膜。除此之外,腹肌、背肌,以及脖子和肩膀周圍的肌肉也等於是呼吸肌。而這些呼吸肌當中也有特別負責核心任務的肌肉組織,那就是肋間肌和橫膈膜。另外,兩者在運作當中是由肋間肌擔任呼吸運動的主角。就如前面也提到,啟動呼吸的主引擎是胸部呼吸肌的肋間肌,橫膈膜的定位充其量只是副引擎。就像這樣,肋間肌可說是支撐呼吸運動根基的呼吸肌。因此,大家在訓練呼吸肌的時候,也要鎖定目標鍛鍊肋間肌這個主角。以肋間肌的情況來說,就是由「外肋間肌」扮演負責「吸氣」的角色,「內肋間肌」扮演負責「吐氣」的角色。換句話說,假如外肋間肌擴張胸部,內肋間肌就會接著收縮胸部,吸氣肌和呼氣肌兩者就像這樣採取相反的行動,同時反覆做收縮運動。這兩種肌肉彼此就是藉由「默契」互相協調,同時「讓呼吸一致」,分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們的呼吸要藉由吸氣肌和呼氣肌的絕妙搭配方能成立。肋間肌是獨一無二的「天選肌肉」然而,胸部呼吸肌,也就是肋間肌,與其他肌肉比較之下會有個極大的特徵。那就是幾乎由紅肌所組成。各位知道肌肉分為白肌和紅肌嗎?白肌又稱「速肌」,是快速活動時使用的肌肉。特徵在於可以瞬間爆發龐大的力量,據說田徑短距離跑者的白肌比例就很多。反觀紅肌則稱為「慢肌」,是緩慢活動時使用的肌肉。特徵在於具有持久力,不易疲倦,據說馬拉松跑者的紅肌比例就很多。短距離跑者和馬拉松跑者另當別論,原本大多數人的肌肉就是白肌和紅肌約占一半。假如是魚就會偏向其中一方,比方說「比目魚是白肉」或「鮪魚是紅肉」,但人類則是紅白兩色混雜在一束肌肉當中,紋路不會「只有白」或「只有紅」。無論是手臂的肌肉也好,腳部的肌肉也好,軀幹的肌肉也好,擷取任何部位的肌肉一看,都是由大約各占一半的白肌和紅肌混合而成。不過肋間肌是例外。即使同樣是呼吸肌,橫膈膜和胸大肌也是白色跟紅色正好各摻一半,唯獨肋間肌幾乎都是紅肌。尤其是內肋間肌當中的白肌更是只有三%。為什麼只有肋間肌幾乎都是紅肌呢?這恐怕是因為活著就要背負不得不然的宿命,一直不斷做呼吸運動。無論是睡覺還是清醒,呼吸肌都得要不眠不休孜孜不倦,持續做收縮運動七十年、八十年,有時甚至一百年以上。所以長出的肌肉就只有持久性高,不易疲倦的紅肌。我認為肋間肌在某個意義上是「天選肌肉」。或許是為了永遠持續吸氣吐氣,創造人類的神明才會獨獨將這種呼吸肌設定成「特別規格」。而正因為如此,才必須珍惜和妥善護理肋間肌這種「特別的肌肉」。我認為只要訓練這種「特別的肌肉」,讓呼吸功能保持健全,就能活出永保身心健康,始終年輕的人生。胸部呼吸肌一定都有這種「特別的力量」。因此,請各位務必強化肋間肌,強化呼吸力,發揮「特別的力量」。胸部呼吸肌熱愛有氧運動那麼,該怎麼樣訓練肋間肌這種「特別的肌肉」,讓功能提升呢?單刀直入來說,呼吸肌熱愛有氧運動。透過健行、慢跑、有氧健身操和其他有氧訓練,就可以提升功能。或許也有人聽了「有氧運動」之後會覺得奇怪:「咦,不是該做無氧運動嗎?」的確,假如是普通的肌肉,「肌肉訓練和其他無氧運動」就能有效鍛鍊。我認為要鍛鍊速肌(白肌),最好是舉啞鈴或深蹲,做需要一口氣施加龐大力道的力量型訓練。相信也有很多人為了強健腿腰或厚實胸肌,每天都做這種肌肉訓練。然而,肋間肌跟普通的肌肉不同,幾乎都是紅肌。所以就算做了「有效鍛鍊白肌的肌肉訓練」也幾乎是白費工夫,反而必須進行「能夠高效鍛鍊紅肌的訓練」。換句話說,就是有氧運動。原本紅肌就是藉由大量攝取氧氣發揮力量。這種肌肉會在運動的同時攝取氧氣,利用氧氣產生能量,再利用能量活動身體。肌肉像這樣依序轉換能量產生力量,就算長時間運動也不易疲倦,能夠發揮優異的持久力。因此,「紅肌肋間肌」適合在攝取氧氣時訓練。只要活著,呼吸肌就必須一直不斷做收縮運動,所以才需要非比尋常的持久力。為了發揮這種強大的持久力,也要每天做有氧訓練強化肌肉,維持和提升持久功能。後面將會再次描述該怎麼進行有氧運動。總之這裡先請各位明白,有效鍛鍊胸部呼吸肌的不是力量型肌肉訓練運動,而是有氧型運動。訓練清單① 呼吸肌伸展操那麼,就馬上從「呼吸肌伸展操」介紹起吧。首先要從基本做起。前面也提到,呼吸訓練的重點是在做的時候要改善姿勢。就如左圖所示,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筆直站立。還有,伸展操中的呼吸基本上是從鼻子慢慢吸氣,從嘴巴慢慢吐氣。尤其是在吐氣時,請花上比吸氣時多一倍的時間來吐氣。雙腿打開與肩同寬,抬頭挺胸。〈步驟1 肩膀上下擺動〉次數:3~6次現在要開始做呼吸肌伸展操。〈步驟1〉是要進行「肩膀上下擺動」舒緩肩部。肩膀上下擺動的用意是做呼吸肌伸展操的準備運動。呼吸肌伸展操會經常活動上半身,需要事先將肩膀變柔軟。所以要舒緩肩胛骨,讓胸部容易擴張。呼吸不好的人多半雙肩前傾,肩膀和肩胛骨周圍的肌肉緊繃,也就是俗稱的偏屈肩。請搭配緩慢呼吸來做伸展操,舒緩這些部位。呼吸時吸氣和吐氣的時機請効法〈步驟1〉。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從鼻子慢慢吸氣的同時抬起雙肩。等到吸完氣後,就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將雙肩放下來。另外,雖然光是肩膀上下擺動也可以練習掌握呼吸的時機,但可以的話,慢慢往前後轉動就會很有效。肩膀從前面轉動的同時抬起來,再在往後轉的同時放下來。這樣肩膀痠痛也會一掃而空。有類似煩惱的人不妨特別認真去做。肩膀上下擺動(吸氣肌)①慢慢吸氣,同時抬起肩膀。②慢慢吐氣,同時將肩膀往後轉再放下來。〈步驟2 頸部伸展操〉次數:3~6次〈步驟2〉是要軟化頸部的肌肉,讓吸氣更容易的伸展操。一旦頸部的肌肉收縮,肩膀就會抬起來,鎖骨就會往上提。還有論文指出,即使是胸部和腹部呼吸肌麻痺而無法呼吸的患者,也可以藉由鎖骨上下擺動來換氣。這也就是說,假如在跑馬拉松或做其他運動時覺得難受,就以肩膀呼吸和喘氣。首先雙腿打開站立與肩同寬,邊慢慢吸氣邊將頭部往旁邊歪。同時將頸部伸展側的手臂伸往下方,做出用手掌按壓空氣的姿勢。伸出手臂後頸部的肌肉就會伸展得更厲害。接著從嘴巴慢慢吐氣,同時回到開頭的姿勢。另一邊也要以同樣方式進行,以上動作請重複做3~6次。頸部的肌肉是用來吸氣的肌肉,要在吸氣的同時做伸展操。另外,頸部肌肉痠痛也是肩膀痠痛的原因。要時常消除肌肉的緊張,讓肌肉變得柔軟。頸部伸展操(吸氣肌)①慢慢吸氣,同時將頭部往旁邊歪。②慢慢吐氣,同時回到原本的姿勢。*左右兩邊都要做書籍介紹最強呼吸法:穩定情緒、提升免疫力,從呼吸中找回改變人生的關鍵!作者:本間生夫 出版社:健行出版 日期:2020/04/29作者簡介本間生夫:一九四八年出生,畢業於東京慈惠會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八六年起擔任昭和大學醫學院第二生理學教室教授,二○一三年起擔任東京有明醫療大學副校長,一七年起擔任東京有明醫療大學校長。專長為呼吸神經生理學。曾任日本生理學會常任幹事、日本生理學會副會長、日本體力醫學會理事、厚生省特定疾患調查研究評估委員長、文部科學省大學設置學校法人審議會專門委員、日本學術會議合作會員、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第八部會會長,以及文部科學省教科用圖書檢定調查審議會會長等職。另外還兼任昭和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情緒學會理事長、NPO法人平穩呼吸專案理事,以及日本體力醫學會健康科學顧問。延伸閱讀: 愛喝美式,其實你比較衝動!愛喝拿鐵,你的個性是...心理師教你從「10種咖啡」看出你的性格
-
2021-02-07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主題館【腦中風】桌遊動作變化多 中風復健不無聊
腦中風需要長期的復健訓練過程,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讓動作更進步。在醫院復健治療室中,最常拿來訓練的器材就是套疊杯跟積木,透過重複性的大量練習,訓練重新使用患側手,但練久了難免覺得枯燥乏味,讓人失去復健的動機。手部動作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很多,例如拿杯子、倒水、放東西等,每一種動作用到的手部肌肉與技巧都不太一樣,因此治療師除了在醫院復健室中教導個案練習,也十分鼓勵個案在家使用各種生活常見的物品來訓練。玩桌遊的過程不但有趣,也可以增加動作的變化性,避免枯燥乏味的單一重複性訓練,讓個案在進行練習的過程,隨時督促自己時刻調整動作,才能順利完成遊戲任務,讓個案可以適應生活中更多的動作應用。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杯子、碗、湯匙不太可能每次都放在同一個位置讓你去拿,讓訓練多一點變化與挑戰,也會提升復健的效果。EASY不搖平衡疊疊樂遊戲【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1-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力行三招 改善肌少症
台灣人口老化速度快,國發會推估台灣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老人「肌少症」問題越來越迫切;南投70歲張姓阿嬤罹患肌少症導致肌力下降,無法長時間行走,與家人出遊走10分鐘就覺雙腳無力,站不太起來,她不想掃家人的興減少出遊,缺乏訓練肌力反而更差。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說,「肌少症」是指因老化導致身體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伴隨身體活動量降低、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與耐力下降,會導致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降低、關節磨損、逐漸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也增加健康照護需求和成本。要如何預防或治療?楊育菱教授3招,包括營養、藥物治療及運動;營養部分建議每天攝取1.2-1.5g/kg的蛋白質,最好分布在3餐,且選擇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且補充維他命D如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多吃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與攝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她強調運動可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建議每周至少3次、每次至少30分鐘,可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可從自己可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慢慢延長運動時間,勿過度造成傷害。
-
2021-01-21 科別.骨科.復健
老人罹患肌少症問題嚴重 物理治療師推三招
南投縣70歲張姓阿嬤因為肌少症,導致肌力下滑,無法長時間行走。元旦連假和家人出遊,在景點走10分鐘就覺得雙腳無力,站也站不太起來。張阿嬤覺得自己掃了家人旅遊的興致,也不敢想以後還可以出遊。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楊育菱說,所謂肌少症是指因老化導致身體的肌肉量減少、肌力減弱,同時伴隨著身體活動量降低、身體活動功能變差、步行速度及耐力下降,會導致老人日常活動能力降低、失能,增加住院或死亡風險,且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台灣人口老化速度比日本還快,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比例超過20%)」,老人肌少症問題也越來越迫切。她說,肌少症在2016年被台灣也列為疾病看待。顧名思義便是肌肉隨著年紀加速萎縮,使老年人無法好好控制身體、肌肉無法支持關節導致關節磨損。要如何預防或治療肌少症?楊育菱物理治療師表示有三招。第一招是營養,建議每天要攝取1.2-1.5g/kg的蛋白質,最好能分在三餐攝取優質含有leucine(白胺酸)的蛋白質,例如牛奶、黃豆、花生、雞肉、瘦肉、魚等;而維他命D的補充也相當重要,例如鮭魚、鮪魚、鯖魚或起司、蛋黃等;含抗氧化物質的蔬菜、水果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需要攝取。第二招是藥物,第三招則是運動,運動可以減緩肌肉流失與功能退化,特別是阻抗性運動,這也是目前預防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運動。建議每周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包含暖身與有氧運動、肌肉訓練、緩和伸展及平衡協調運動。如有慢性病,在運動前後應監測血壓、血糖等,運動前後或運動中發生身體不適,應諮詢醫師。運動以自己可以耐受的低強度運動開始,慢慢延長運動時間,最後才增加強度,勿超過身體負荷造成傷害。
-
2021-01-18 養生.運動天地
結實卻不一定更健康?醫:練出肌肉線條≠運動力
現代人生活需要久坐,也常被長期的背痛、關節疼痛煩心,讓膝蓋痛、髖部痛、與背痛並列三大身體不適。我們過去提了很多拉筋伸展的介紹,那究竟拉筋是在拉什麼?要怎麼練才能減少身體痠痛呢?我們再來抽絲剝繭一番。雖然大家常會講「拉筋」,但對於筋膜的概念卻有點模糊。就像一般人知道身體裡有神經、肌肉、皮膚,但聽到「結締組織」,可能就會覺得這有點陌生了。其實筋膜就是由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組成的結締組織,筋膜會包覆著肌肉,形成架構。筋膜在哪裡?這樣講還是不太清楚嗎?想想看,我們切開香吉士時,包覆於果肉外的是一層白色纖維,筋膜就是這些白色的纖維,是包覆著果肉的架構。筋膜也有分成不同層次,再講的清楚一點,就請大家看圖。肌肉是一束一束的肌肉纖維組成的,用來包覆最小的肌肉纖維的是「肌內膜(endomysium)」,接著包圍著肌束的稱為「肌束膜(perimysium)」,包圍整條肌肉的是「肌外膜(epimysium)」,最外層稱為深筋膜。這樣講大概還是會讓大家非常無感,就像掰開橘子或香吉士時,常有人隨手會把白色纖維撥掉那樣,以為筋膜就是個沒什麼用途的組織。不過,近20年來,研究發現筋膜並不僅是一層層無用的白膜,其實上頭含有很多關於動作、位置、壓力、張力、疼痛的感覺受器,甚至在筋膜上的感覺受器數量還比在皮膚的感覺受器來得多。現在我們多把「肌肉」與「筋膜」聯合起來,視為「肌筋膜聯通網」。肌筋膜是個整合、全面性的活動概念,當筋膜內的感覺受器接收到動作、位置、張力、疼痛的刺激時,在細胞的層次改變了化學分子的反應,而影響到肌肉與肌肉間的力量轉移與分布。筋膜上有這麼豐富的感覺受器,就是為了防止我們受傷,並增進本體感覺,強化人類整體活動力。因此現在我們不再把筋膜當成是一個被動、無用的組織了,反而是非常吃重的角色,身體的型態、動作、與支撐,都少不了筋膜!筋膜串聯肌肉後,讓肌肉的活動串成一個動力鏈,而一切身體張力的移轉都是要以整個身體內的肌筋膜聯通網來看。了解這些資訊後,我們能如何改善運動訓練呢?首先,過去假如你只考慮肌肉,現在你要加進筋膜的概念,把「肌筋膜網路」一起想。練出線條不等於練出運動力例如,當我們走進健身房,會看到一堆機器,每個運動器材都可以單獨訓練某塊肌肉,有的練習斜方肌,有的練闊背肌,有的練三頭肌,讓一塊塊的肌肉線條透過阻力、重量而變更明顯。然而,這些訓練單一肌肉的器材,確實短期內能較快看到肌肉的脹大,讓訓練者感覺到自己有明顯的線條,但練久了,如果沒有搭配其他適當的運動,可能會發現自己「運動力」似乎沒有增加,偶爾打個球會發現自己手忙腳亂,甚至筋骨更痠痛。原來就是靠運動器材單獨訓練某一塊肌肉,反而會造成肌筋膜網路不平衡地發展,而生活中許多動作都是不同肌肉動作的集合、協同,有正在收縮的肌肉筋膜,也有正在延展的肌肉筋膜,若長期僅用器材鍛鍊單一肌肉,會讓肌肉筋膜發展不平衡,反而失去活動時效率,即使看起來結實,卻不一定能更健康,運動、活動的表現也不會更好。訓練肌筋膜當我們想練出運動力,並減少身體的痠痛不適,必須要把肌肉與筋膜一起組成的「肌筋膜」聯合網考慮進來。肌肉訓練時,我們會利用「阻力」讓肌肉收縮、縮短,促使肌肉為了適應阻力而增大,以增加肌肉的肌肉質量與力氣,讓線條更明顯。而除了訓練肌肉,我們也需要做筋膜訓練,一些讓筋膜延展的動作,能有助於刺激筋膜內的纖維母細胞製作出新的膠原蛋白,幫助筋膜變得更能承受延展的動作,因此延展筋膜的訓練可以讓肌筋膜網路變得更強壯,支撐性與活動性更好,更能抵抗受傷。我們就來看看幾個要讓肌筋膜健康時該注意的事情。◆避免脫水想要有健康的肌筋膜網路,請記得喝足量的水分。對於著重肌肉線條的訓練者來說,常常會想要靠著減少水分攝取,讓自己脫水,來達到讓肌肉線條更明顯的目的。然而,當身體脫水、筋膜乾巴巴時,支撐性與活動性都會受限,肌筋膜網路更容易受傷。◆注意姿勢長期的姿勢不良對肌筋膜很傷,假使坐的時候不坐好,歪歪斜斜的,某一側的肌筋膜就會被迫縮短、扭轉,肌筋膜便的很緊繃,血液循環很差,容易發炎、拉傷,因此平時無論是站著、坐著,都要選擇正確的姿勢。站好、坐好不會累,其實反而是讓身體最輕鬆最不受傷的。◆筋膜放鬆過去我們介紹過用滾筒放鬆筋膜,利用滾筒時,會為結締組織與肌肉帶來壓力,這些不同層次的壓力,改變了筋膜裡面的液體分布,增進淋巴與代謝物質的交換。靠著這些穩定、緩慢的壓力,能減少筋膜變得僵硬。◆筋膜伸展與肌肉離心收縮訓練我們曾經介紹過頸部、背部、髖部、膝蓋、與腿部的各種伸展方式,透過全身的伸展動作,筋膜會更有彈性。除了單獨做伸展動作之外,我們也可以在肌力訓練的同時,多加強「離心收縮訓練」。什麼是離心收縮呢?舉例來說,你手拿著啞鈴朝向自己方向,肌肉用力大於你拿的重量,二頭肌「收縮且縮短」,是「向心收縮」。要回復到原始動作時,重量大於肌肉用力,二頭肌「持續用力但肌肉伸長」,就屬於「離心收縮」。常常我們在做肌力訓練時,會過度著重「向心收縮」,想著:「我要舉起啞鈴!」一但舉起了,就趕緊快快放下。不過,要練好肌筋膜,做好「離心收縮」很重要,因為這時是能同時強化肌肉力量又伸展肌肉的時機!因此,當你做肌力訓練時,一定要要求自己,要慢慢地做離心收縮,例如舉起啞鈴,然後緩緩地做出放下啞鈴的動作,感受肌肉持續用力並延長、伸展著肌筋膜。許多瑜珈與皮拉提斯的動作設計就會依據離心收縮的概念,因此搭配著訓練瑜珈和皮拉提斯也是鍛鍊肌筋膜的好方式。筋膜的英文是Fascia,而代表獨裁政體的「法西斯主義」其英文為Fascism,都是從拉丁文的Fascis這個字延伸而來,所以過去大家真的只把筋膜當成一個很限制性,很拘束的包覆體啊。然而,透過最新的研究,我們開始了解到筋膜其實很不簡單,想要強化運動能力、減少痠痛,都需要與筋膜好好相處,關於活絡肌筋膜的方式與各種可能性,我們會持續介紹,希望大家都能練出健康活力並擊退痠痛。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