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聽力受損
共找到
66
筆 文章
-
-
2020-07-07 醫聲.疫苗世代
成人疫苗/免疫力低下易患帶狀皰疹 醫籲:50歲以上施打疫苗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近來收治多位皮蛇患者,一名85歲老翁因腰痛、左腿出現大面積紅疹水泡,另名65歲男性則是右臉頰莫名腫痛,刷牙漱口時水從右嘴角流下,還有50歲婦人頭痛一周後,左臉開始出現紅色水泡,他們檢查後均確診為罹患帶狀皰疹,經藥物治療後才解除痛苦。亞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指出,患者皆因免疫力低下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皮蛇」),許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即便痊癒後,但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仍潛伏在體內神經節,待人體免疫力變差,即從神經節內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擴散,引起皮膚及神經症狀。他說,帶狀皰疹好發於超過50歲、疲勞、睡眠不足和急性感染如重感冒後,以及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疾病族群,在發疹前幾天至數周前,身體某側會出現皮膚成串紅疹水泡、異常疼痛、刺癢、灼熱等症狀,在3天至兩周內水泡進入潰瘍階段,此時,容易被細菌感染而造成結痂。其中,若帶狀皰疹發生於臉部上1/3區域、耳朵或私密處和肛門附近,須特別留意;臉部上1/3區域可能造成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及視力受損等後遺症;在耳朵附近,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聽力受損等情況。若長在私密處附近,會因膀胱、肛門無法放鬆,影響大小便控制。蔡肇基提醒,若能早期在72小時內確診,並投予抗病毒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痛,有助縮短病程;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病,可自費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未來患病機率。
-
2020-06-13 科別.耳鼻喉
耳鳴也會成癮! 當心惡化成腦鳴
在耳鳴門診中,常會聽見患者說:「現在耳鳴已經跟以前的不一樣了!」、「以前耳鳴只有一邊,現在變成兩邊,也不知道是哪一邊?」、「以前耳鳴還好,可以和平共存,現在變得更大聲,好想死!」、「以前是耳鳴,現在好像變成腦鳴了!」等等。耳鳴和腦鳴 易混淆耳鳴是內耳耳蝸或聽神經,在沒有外界聲波訊息傳入的情況下自動發出訊息,最常見的原因是原本的聽覺變弱,例如外耳炎、中耳炎、噪音性聽損等,耳蝸及聽神經啟動了代償機制,聽毛細胞加強擺動或聽神經加強傳導,設法去強化變弱的聽覺,患者反而聽到「缺損」的聲音,通常會有明確且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腦鳴是腦部聽覺神經路徑或大腦聽覺皮質自動發出訊息,最常見的原因是睡眠不足,當腦部聽覺神經路徑處於失調狀態,或是偏頭痛或癲癇發作,大腦聽覺皮質發生電位波動;通常沒有明確或固定方位、頻率或音量,多半會影響認知、情緒和記憶。三原因 耳鳴變腦鳴耳鳴和腦鳴是不同的,那為什麼耳鳴久了會出現腦鳴?原因一:伏隔核功能失調當耳疾持續,始終無法恢復聽力時,神經代償機制啟動愈來愈多,逐漸從內耳、聽神經,進展到腦幹或大腦,就好比地方政府持續救災,連中央政府也加入,最後連國際人士也加入。是否需要啟動腦部代償機制的關鍵,就在大腦伏隔核(accumbens nucleus),一般來說,耳鳴愈久,愈有機會出現腦鳴。原因二:耳鳴成癮症候群如果患者不停地把現實生活中的壓力、挫折及孤單轉嫁於耳鳴,藉此暫時逃避原本現實中的困境,再繼續轉嫁於耳鳴,儼然成為「耳鳴成癮」,在海馬迴內形成迴路,迴路愈來愈強大,最後突破伏隔核的抑制門檻,產生腦鳴。原因三:聲源頸部反射過度當聽力不良時,我們會反射性地調整頸部姿勢,去搜尋缺陷的聲音訊息,或是專注於耳鳴,稱之為「聲源頸部反射」,久而久之,頸部肌肉發生過勞與僵硬,刺激到位於肌膜內的本體感覺受器(感受頭部位置),大量的感覺訊息不斷地從後方脊髓向上傳遞,進入後方腦幹,傳進鄰近的聽覺神經路徑,產生腦鳴。治耳鳴 破成癮迴路 我們在診治耳鳴時,會先找出聽力受損之因,加以治療,會建議口服肌肉鬆弛劑或安排物理治療,教育患者不要低頭操作3C產品,避免頸部肌肉群過勞。平常應有規律且「有點忙碌」的工作與作息,不要把精神都聚焦於耳鳴,避免耳鳴成癮。一旦形成腦鳴,應即時接受藥物治療例如神經傳導物質受器調節劑,壓制過度活躍的腦部神經活性,避免腦鳴擴散,視狀況接受心理治療,打破耳鳴成癮迴路,最後使腦鳴變回耳鳴。
-
2020-05-25 科別.耳鼻喉
聽力受損原因有哪些?醫籲及早檢查
年紀大了,或多或少都有聽力衰退情形,如果聽力檢查測出的分貝數在25分貝以上,就已是聽力受損。25至40分貝屬於輕度聽損,一般人在輕度聽損階段較難察覺,往往會拖到中度聽損以上才做聽力檢查,時間拖久了,除了聽力變差外,要找出聽力受損的時間點、原因以及後續的治療也是難上加難。聽力治療師黃妤茜表示,聽力受損的原因不是只有先天性遺傳,後天的環境跟人為影響也會造成聽力受損。常見聽力受損的原因,包括噪音或長時間戴耳機;挖耳朵若用力不當,也有可能傷到耳膜;外力撞擊下,也很有可能會傷害到耳朵的組織;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感冒等疾病,都有可能侵犯腦神經,讓聽力受損;緊張、壓力過大或是睡眠不足,也是造成突發性耳聾的原因之一。老化更是聽力衰退主因,台灣的高齡人口中,三位至少有一位有退化型聽損;還有遺傳會造成聽力受損。聽力受損的檢測方式,包括耳鏡檢查,可以了解耳道耳垢過多、發炎、耳膜破洞等情況;純音聽力檢查,則是檢查受檢者純音聽力各頻率最小聽閾值,利用不同頻率的純音,檢測對聲音的敏感度,能夠正確測量聽力分貝數;而語音聽力檢查,是用於助聽器使用者的評估和復健,了解言語清晰度。此外,還有新生兒聽力篩檢,則是因為嬰幼兒無法表達,所以需要做嬰幼兒專門的聽力檢查。
-
2020-05-02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甜食、長期失眠... 生活中竟藏著這8個會傷害大腦的因素!
你知道愛吃甜食、喜歡宅在家會傷害腦部嗎?我們接下來就一起檢查看看,你生活中有沒有這些會傷害大腦的因素。第一點就是喜歡吃太甜、太鹹或太油的食物,我們都知道這些食物都會使我們變肥胖,肥胖之後就會導致我們的血管容易動脈硬化,影響到營養的吸收,也會影響到神經的發展。當腦部循環不好,神經營養不良的時候呢,就會導致腦部容易萎縮,會傷害腦部。第二就是噪音,其實我們知道噪音會導致我們聽力受損,據統計聽力受損,其實也會增加阿茲海默症或是失智症的機率。第三點就是宅在家裡缺乏互動,像生活在黑暗的環境,沒有陽光的照射,都會使我們人比較容易憂鬱。另外因為缺乏陽光的關係,維生素D也會缺乏,這會影響到腦部的發展。另外減少跟人家互動,減少知識性的一些對談和閱讀,對腦部也比較容易會造成傷害。第四點是失眠,睡覺對我們腦部的鞏固與發展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很多人長期失眠,其實都會導致腦部它在排泄代謝物的時候效率會變差。我們知道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們淋巴系統會打開,讓我們一天當中的一些毒素代謝物能夠有效的排除,那如果說今天你睡眠不好的時候 這些代謝物就會累積在腦部,長久之下就造成腦部的傷害。第五點是慢性病,這點非常重要。如果你長期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這些的問題應該要及早治療,它們都是所謂的隱形殺手,會造成我們的動脈硬化,那長期的動脈硬化導致我們腦部的血液循環變差,就會造成腦部的傷害。第六點是腦部外傷,長期的腦部外傷會造成腦部受損,所以我們在騎機車的時候一定要戴安全帽,在做運動的時候我們要自己保護腦部,才不會造成腦部損害。第七點是空氣汙染,空氣汙染也會影響到我們腦細胞發展。其實細懸浮微粒透過血液或進到腦細胞,會造成失智的機率會增加,也會造成動脈硬化的機率會增加。第八點就是長期的酗酒跟抽煙,這些都會造成我們的血管硬化,可能讓細胞毒素的增加,提升失智的機會。這以上八點都是一個傷腦的壞習慣趕快檢查看看 你有哪些壞習慣呢?吃地中海型飲食,保護腦部至於怎麼樣吃才能夠保護腦部,我會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吃全穀類、莓果類還有一些堅果,吃肉的時候盡量是白肉少吃紅肉,油類我們可以選擇植物油或橄欖油,同時也要避免油炸速食或糕點甜食,這樣就能保護大腦。另外,我會建議要大家多運動,包括有氧運動或是重訓都較能夠提升我們的腦部循環,讓我們腦細胞能夠充分的發展。那也要多閱讀、多與人互動,做一些有意義的深度對談,這些對我們腦部都是很好的刺激。另外在家有時候可以玩玩小遊戲、像數獨這種有趣的益智活動,除了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之外,對我們腦力也能夠有很好的保護。經過以上的講解,大家知道哪些壞習慣會傷害我們大腦了嗎?所以我們要趨吉避凶,儘量減少那些壞習慣,增加一些保護大腦的好習慣,大家知道了嗎?來源出處:林志豪醫師YT影片
-
2020-04-15 科別.心臟血管
全身不只腦部會中風 身體4部位血管不通也會默默要命
腦中風是大家常聽到的,但是你知道嗎?除了腦部以外,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如果也遭遇血流供應上的問題,也有可能造成中風。1、突發性視力喪失–眼中風眼科門診中,有時會接獲單眼視力突然變得模糊不清,甚至看不見的「眼中風」急症案例。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邱育德指出,這項眼科急症是因眼部視網膜動脈阻塞或靜脈出血造成,因為視網膜是產生視覺的重要部位,上面密密麻麻的神經細胞,需依賴血管系統供給養分與氧氣,以維持正常運作;若影響的血管正好是營養中心視力黃斑部的視網膜動靜脈或其分支,便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傷害。必須特別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後5年內的死亡率為40%,死因主要是心肌梗塞。因此,「眼中風」不僅是眼科的急症,也代表身體可能突發中風的前驅症狀之一,患者極可能血壓已經過高,或體內已有血栓流竄或血管狹窄阻塞情形,因此除了眼科的處理外,也需要同步照會心臟科、神經內科等專科,及時評估、監控是否有頸動脈狹窄或心臟產生血栓等情形,以免治療上措手不及。2、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耳中風一覺醒來,耳朵突然嗡嗡作響,甚至完全聽不到了,著實會讓人嚇一大跳,是不是罹患了「耳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子傑表示,許多人把「突發性神經性聽力障礙」稱作是「耳中風」,它不像「腦中風」發生的年齡層,多以50、6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而是一般工作壓力大的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患者在發病前多半沒有遭到撞擊或外傷,卻突然間出現明顯聽力受損(以單側居多),或併發耳鳴、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等情況。目前已知的可能引發原因有病毒感染、腫瘤壓迫聽神經、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內耳淋巴膜破裂等;另外,內耳迷路動脈或其分支狹窄、阻塞,在血流循環不良情況下,也可能造成神經性的聽力障礙。特別是在凜冽寒冬,血管收縮較為劇烈的情況下,部分案例可能出現類似小中風的突發性耳聾症狀。林子傑指出,突發「耳中風」時,最重要的是掌握發病10天內的治療黃金期,患者應盡速至有完整聽力檢查設備的醫院接受檢查診斷。一般來說,「耳中風」的患者若能及時接受治療,則聽力有較高的恢復機會,但如果延遲接受治療,則預後通常會較差。3、讓人舉步維艱–腳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血管急性阻塞的「腳中風」,是一項讓人舉步維艱的病症。患者通往雙腿「下肢」的血管因狹窄或有血栓阻塞,造成血流不暢通,進而出現下肢冰冷、麻痛、間歇性跛行、慢性潰瘍難癒等症狀;狀況嚴重時,足部肌肉組織因而缺血導致「缺氧性」壞死,甚至可能必須面臨截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兼心導管室主任張丁權指出,「腳中風」也有所謂的搶救黃金時間,一旦超過6~8小時的最佳治療時機,就算再打通血管,肌肉組織仍將持續進行不可逆轉的壞死現象;但偏偏台灣人常有超強「忍功」,常因太能忍痛,而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等到醫師宣布必須截肢以保命時,便只能抱憾終身。而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脂、心內膜炎、骨折、感染症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以及老菸槍等,都是腳中風的好發對象。張丁權提醒,這些高危險群在接受定期健康檢查時,可考慮做腿部的踝關節動脈壓檢查,若ABI比值(足踝動脈收縮壓∕前臂動脈收縮壓)小於0.9,即代表下肢循環不良,可能有週邊動脈狹窄問題,必要時應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確認腿部血管狀況。4、控制血壓–脊髓中風人體的頸髓與胸腰髓有許多神經分布其中,負有控制四肢力氣、感覺、呼吸與排泄等功能,當「脊髓中風」時,患者可能先是在頸部或背部感到一陣劇痛,或胸部出現類似心絞痛的悶痛感,數分鐘或數小時後,便突然出現雙腳或雙手無力、感覺喪失、大小便失禁等神經症狀。為什麼會發生「脊髓中風」?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目前已知包括血管動脈硬化、主動脈疾病、動脈剝離等血管疾病,以及全身性敗血症感染等,都是可能引發的原因。而過去的調查更發現,「脊髓中風」患者中超過半數有高血壓病史,且這些高血壓患者合併出現主動脈疾病比例很高。與一般常見的「腦中風」病患比較,「脊髓中風」發病年齡較早,多在50~60歲得病,而年齡愈輕便發生「脊髓中風」的患者,往往表現出來的症狀比較嚴重,且復原情況較不理想;而由於「高血壓」與「脊髓中風」的關係頗為密切,因此,防範「脊髓中風」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血壓控制,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邁入中老年階段後,應定期接受全身血管與神經系統的健康檢查。延伸閱讀: 還認為中風是老人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每年奪走上萬條人命! 你一定要知道的6項腦中風檢查 腦中風患者要降血壓? 醫師點出普遍3大迷思
共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