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搜尋
職場
共找到
1295
筆 文章
-
-
2020-11-15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暖心臺北 友善共好 市民當失智友善天使
臺北市除了是高齡友善城市,同時努力建立失智友善環境。隨年齡增長失智症發生機率越高,依失智症盛行率推算,臺灣65歲以上每12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而80歲以上每5人即有1位失智症者。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預防失智症、早期篩檢發現失智個案,與促進長者健康,是臺北市在失智友善的施政重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在 2019年率先全臺推出第一部「臺北市失智症行動計畫」,包含七大策略、15項行動方案,其中運用四個面向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包含「友善居民」、「友善組織」、「友善環境」及「友善參與」。友善居民衛生局與民政局合作,訓練9,600位里鄰長扮演「失智友善特使」角色,除提供失智症正確知識外,更宣導「看(有無異狀)、問(詢問從哪來、要往哪去)、留(延長停留時間)、撥(撥打110或家屬)」友善協助失智症者4步驟,並由里鄰長再傳遞知識予民眾,讓社區民眾都能成為「失智友善天使」。同時,國中小學生、志工、公車駕駛員、基層員警、消防同仁、健康職場、替代役男及大學生等也都是失智友善觀念的種子。近年衛生局也拍攝短片、線上知識挑戰、園遊會、電影、全民徵稿、廣播等,接觸不同族群,目前臺北市約260萬人口,已觸及13萬5,554人接受失智症宣導。臺北市持續精進宣導策略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加入建構失智友善社區行列。友善組織失智症者的日常活動場域也包括了餐廳、賣場、學校、公車業者、社區藥局、藝文場館等,因此只要店家負責人或員工接受認識失智症課程,支持失智友善理念,即可成為友善組織。當在社區中發現疑似失智症者時,便可以提供協助,而失智症者也能在失智友善組織擔任例如咖啡助手、至量販店擔任一日店長、參與園藝治療,發揮所長。失智友善組織資訊可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建置的「守護記憶友善社區」網站找到完整資訊。友善環境失智症者可能出現幻覺、空間感變差等症狀,為了讓環境更符合失智症者的需求,臺北市2018年以中正區作為試辦點,邀集通用設計及失智照護專家,提供社區小規模修繕建議,包含圖像化指標、避免玻璃或鏡面反射、建築體增加對比色更具空間感。今年還首創發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檢核需求調查表」,結合3大賣場推動「高齡暨失智友善賣場」,由專家及失智症者實際至賣場,從流程至硬體進行建議與實地輔導,逐步建立友善失智症者的生活空間。友善參與臺北市已在中正區、大同區、松山區、大安區與中山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目標是12行政區發展各區特色。而12區的健康服務中心以及37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都會定期舉辦失智症者支持團體活動、健康促進課程等。失智者的社交處方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發展「社交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已串聯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交響樂團、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試行,是由北市聯醫醫師開立例如藝術、音樂、運動等做為處方箋內容,鼓勵失智症者可依喜好參加活動,透過走出家門參與活動促進健康。未來將納入自然步道、運動中心及公園資源,鼓勵失智症者與照顧者共同創造幸福小旅行。
-
2020-11-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韓新冠肺炎疫情升溫 踢出中低風險國名單、恢復14天居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表示,韓國持續出現療養設施、職場、學校、教會群聚感染事件,本土病例呈上升趨勢,且已連續兩週超過中低風險分級標準,因此即日起,該國自中低感染風險國家移除,恢復入境14天居檢。陳時中指出,各國感染風險級別最新名單如下: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紐西蘭、澳門、帛琉、斐濟、汶萊、泰國、蒙古、不丹、寮國、諾魯、東帝汶、模里西斯、越南、馬紹爾群島。中低感染風險國家/地區:新加坡、香港、澳洲、柬埔寨。全球累計5151萬0611例確診,分布於189個國家/地區;病例數以美國1041萬609例、印度859萬1730例、巴西569萬9005例、法國182萬9659例及俄羅斯181萬7109例為多;病例中127萬5211例死亡,以美國24萬3580例、巴西16萬2802例、印度12萬7059例、墨西哥9萬5225例及英國4萬9770例為多。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確定病例,截至目前累計10萬462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萬3099例排除),其中584例確診,分別為492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7人死亡、528人解除隔離、49人住院隔離。陳時中呼籲,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即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此外,陳時中表示,民眾出入醫療照護機構、大眾運輸、賣場市集、教育學習場所、展演競賽場所、宗教場所、娛樂場所及大型活動等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時,請務必佩戴口罩,並應落實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
2020-11-11 科別.心臟血管
影/失去心跳13分鐘他腦裡一片空白 低溫療法重生
嘉義酒廠員工郭振瑞日前因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到院前心跳停止、失去生命跡象,經13分鐘急救恢復心跳、仍昏迷,嘉義基督教醫院以低溫治療助他恢復健康、重回職場,他直言「 鬼門關走一圈」,真心感謝醫療團隊助他重生。61歲的郭振瑞今天由妻子陪同,參加嘉基「低溫療法救腦損」記者會,感謝嘉基幫助重生;她的妻子直言,當初接獲丈夫心肌梗塞消息嚇壞了、連電話都拿不住,透過醫療團隊急救和低溫療法,丈夫已能夠回到職場工作。郭振瑞說,今年5月在酒廠工作時突然昏倒,同事立即呼叫廠護幫忙急救送醫,昏倒時他就失去記憶,約1個月後才清楚發生什麼事,許多人都問「鬼門關走一圈看到什麼?」他坦言「腦裡一片空白、沒有記憶」,但現在已恢復九成、回到職場。嘉基心臟內科重症加護病房醫師吳濬宇表示,患者失去心跳時第1時間酒廠護理師、消防救護員都持續CPR急救,到院又急救7分鐘才恢復心跳,檢查確定心肌梗塞後先做心導管手術將血管打通,生命徵象維持、昏迷指數8分,才實施低溫療法。吳濬宇說明,低温治療主要目的在保護腦部,減緩或停止腦部損傷,先將病患中樞體溫降低至32至34度並持續24小時,因體溫每降1度,腦部氧氣代謝率就減少6到8%,降低大腦缺氧炎症反應、腦水腫及腦壓,同時下降全身代謝速率和氧氣消耗量。「心跳復甦6小時是黃金治療期!」吳濬宇說,低溫治療18到80歲都適用,溫度控制及密切醫療監控照護非常重要,每半小時就要行不同項目身體評估,目前健保已有給付,但嚴重休克、凝血功能異常、大出血,或嚴重創傷、懷孕病人都不適用。
-
2020-11-09 科別.泌尿腎臟
年長男性最好發!預防疝氣,你可以這樣做
● 台灣每年約4萬多人接受疝氣手術● 男性有疝氣的比率是女性十倍● 術後三個月內負重不超過15公斤台灣每年約4萬多人接受疝氣手術治療,但術後要休養多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蒐集12年腹腔鏡疝氣手術案例,發現術後一周內重返職場的患者較少慢性疼痛,且有利於傷口癒合,若是重度勞力者無法避免負重,建議三個月後再重返職場。北醫泌尿科主任蔡曜州表示,疝氣是指腹腔內的臟器受到腹部壓力影響,位移至腹股溝或陰囊,造成疝氣的危險因子包含年紀、家族史、長期負重等不良習慣,少部分是先天引起,大多為早產兒,原因為腹股溝的腹膜鞘突未生長完全。80歲到90歲發生疝氣最多調查顯示,疝氣多發生在成年人,50歲到60歲開始發生,80歲到90歲最多,主要是人老化後腹壁組織退化、肌肉組織流失等,突然用力咳嗽、搬重物,腹腔內的大腸小腸、大網膜、腎臟等任何組織都可能往下掉到腹股溝或其餘任何位置。男性有疝氣的比率是女性十倍,原因為男性的下腹結構比女性複雜,隨年紀增長,組織退化引發故障的機率比女性高;手術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為家庭經濟支柱,術後何時能重返職場,往往是患者最想得知的事,也有人想知道術後得休息多久,才不會增加復發風險。疝氣手術後宜及早活動為此,蔡曜州分析2008年到2019年506例腹腔鏡疝氣手術案例,患者分兩組,一為術後一周內返回職場、一為術後一周後再返回職場,發現一周內恢復正常工作,並不會增加腹股溝疝氣的復發機率。蔡曜州解釋,接受腹腔鏡疝氣手術並提早返回職場的民眾,較少發生慢性疼痛,應與術後及早活動,加速傷口血液循環和血管新生成,有利癒合,且早期活動也可刺激組織再生,並進一步防止人工網膜對神經的刺激,從而減輕慢性疼痛。搬運者術後三個月別負重病人若是建築工、搬運工、賣場粗工及重機械工等「重度勞動力」者,則不建議一周內返回職場,蔡曜州表示,過度負重仍有導致疝氣復發的疑慮,建議術後三個月內不要負重超過15公斤,三個月後才可以恢復正常負重工作。一般從事輕度至中度體能勞動工作的患者,如廚師、電子作業員、清潔工、農場工作及負重不超過 15公斤的勞動者,術後約一周即可恢復正常工作。
共
44
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