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3 醫療.腦部.神經
搜尋
耳石脫落
共找到
23
筆 文章
-
-
2024-04-05 醫療.耳鼻喉
地震後感覺晃不停?頭暈不適竟跌落高鐵軌道!醫師解析:6種狀況常有頭暈問題,有一症狀要小心是中風前兆
規模7.2的大地震,許多人震到心驚恐慌,後續出現大大小小的餘震,讓人覺得「好晃」,甚至旁人說地震停了,還始終覺得持續在搖,直呼是不是該吃止暈藥?高鐵板橋車站在2024年4月5日下午2時18分發生民眾掉下月台的意外事故,高鐵公司表示,落軌旅客自述因身體不適、頭暈跌倒,掉下月台,獲救後意識清楚,未被撞擊。此事件造成受影響時段內的3班次列車緊急停車,目前高鐵已恢復正常營運。「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與疾病有關嗎?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家醫科主任康宏銘表示,地震後仍感覺搖不停,可能跟睡眠不佳、過度操勞、心理因素、自律神經系統或其他其病有關。平常沒有頭暈問題的人,地震停止後,很快就沒有搖晃感,但平常就有頭暈目眩、偏頭痛的人,易產生「地震是不是還沒結束」的錯覺。「暈眩」可分為哪幾種類型?與那些問題有關?有可能是重大疾病的前兆?「暈」是感覺到身體不平衡,像是站不穩快失去平衡;「眩」會有一種天旋地轉感,甚至想吐。康宏銘說,暈眩主要可分為二種類型:中樞型及周邊型,中樞型指的是跟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即為中風、腦出血、腦腫瘤、基底動脈循環不良等腦部的問題。康宏銘強調,有三高、動脈硬化、心臟病疾病的人,若暈眩感不止,要小心急性腦中風的前兆,盡快依「微笑、舉手、說你好」口訣檢查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單側手腳是否有無力現象、說話有困難,只要三症狀符合其一,有72%的可能性是急性腦中風,要趕緊撥打119送醫。周邊型的暈眩指腦部之外的原因,主要跟內耳有關,常見四種狀況:1.前庭神經炎:常發生在感冒之後,病毒或細菌誘發平衡失調,暈眩感可能會持續數天,可用止暈藥物治療改善。2.前庭性偏頭痛:被喻為「文明病」,當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太熱太冷時易發生,上述原因讓血管脹縮引發頭痛、眩暈、平衡障礙等。3.耳石脫落:主因為年紀大、頭部外傷、長期噪音傷害、慢性中耳炎等,當頭部姿勢改變時,耳石掉進半規管內而有眩暈感。4.焦慮情緒:「知覺性頭暈」易發生在焦慮患者身上,急性眩暈過後,暈的記憶暫留在腦海裡,可服用抗焦慮藥物來穩定情緒。有暈眩狀況的族群該如何就醫?如何避免復發?康宏銘提醒平常就有暈眩毛病的族群,可諮詢神經內科、耳鼻喉科,現在還有暈眩的專門門診,查出致病的原因。另外,低血壓也會使人頭暈眼花,嚴重時有休克、致命危險;經常頭暈者,亦要留意低血壓、注意血壓監控。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5-11 醫療.腦部.神經
又暈眩又頭痛怎麼辦?醫指3種人易出現,改善不能只吃藥!
在暈眩門診中,約半數患者也苦於偏頭痛,其中20%,一來診,主訴「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會一陣暈,沒多久,開始視力模糊,頭悶脹,噁心想吐」、「睡前上床,都得慢慢地躺下,不然會頭暈,接著頭痛一邊,好像撕裂一樣」、「我的偏頭痛是不是眩暈引起的?」…,都是在描述一種先眩暈再頭痛之疾病,似乎偏頭痛就是眩暈所引起的,稱之為「眩暈性偏頭痛 (vertigo with migraine)」,那麼,眩暈為何會引起偏頭痛呢? (圖解說明:說明眩暈性偏頭痛的發作機轉。前庭病變功能失調,大量前庭訊號(藍色粗線)進入腦幹。腦幹循環不良,來不及供血給前庭神經核,局部組織缺氧,刺激三叉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的CGRP。) 哪些族群容易眩暈性頭痛? ・腦幹小動脈管壁硬化 眩暈發作時,患耳發出大量前庭訊息,經由前庭神經傳進腦幹,前庭神經核加強做功,企圖抑制這種異常訊息。倘若患者年紀大,或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腦幹小動脈管壁硬化,血管無法即時擴張,來不及供血給前庭神經核,缺氧性傷害刺激小動脈壁內之三叉神經末梢,釋放出大量的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激素 (CGRP),試圖擴張腦動脈,卻也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頸部肌肉過勞 眩暈發作時,頸部肌肉反射性地收縮,長久下來,肌肉過勞,乳酸堆積產生疼痛,痛覺經由第二、三頸部脊髓神經,傳進腦幹,干擾三叉神經脊髓路徑核,啟動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交感神經興奮 眩暈發作時,交感神經興奮,通過刺激腎上腺素受體,使四肢或軀幹表面的動脈管壁收縮,把大多數的血液擠向體內,顱內循環大增,突然撐開腦膜上動脈管壁,刺激分布其上的三叉神經末梢,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誘發偏頭痛。 如何改善眩暈性偏頭痛?找出關鍵原因才能治療! 治療此病,盲目使用止痛藥或止暈藥只能治標,最好能找到眩暈病因,加以治療。由於患者大多具有偏頭痛體質,在治療期間,最好能禁止飲食動物奶類製品,以免偏頭痛保持在容易誘發的狀態。若在眩暈發作時,立即口服乙型受器或丙型胺基丁酸受器調節劑,是可以預防偏頭痛發作。 若是半規管耳石沉積症或頂帽耳石黏著症,建議接受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若是耳石漂浮症,大多是過敏性或感染性中耳炎所致,使內淋巴液比重增加,給予抗生素、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若是橢圓囊耳石斑陷落,大多是飲酒或高血壓,使內淋巴液比重降低,建議藉酒或口服降血壓藥物。若是外淋巴瘻管或上半規管裂,前者建議手術修補,後者則建議睡眠充足,避免飢餓或飲酒,腦幹會自動調節及適應,病症消失。若是內淋巴水腫(梅尼爾氏病),建議找出誘發病因,加以預防。 (圖解說明:醫師正以耳石復位術,治療眩暈性偏頭痛患者。) 需注意的是,腦幹/小腦中風或出血會先出現眩暈,在動脈梗塞或出血後,出現頭痛,治療必須緊急,有類似病症者,宜先就醫,千萬別亂服止暈或止痛藥而輕忽。 《延伸閱讀》 .暈眩檢查卻正常?還能做什麼?醫:電腦斷層,檢查「耳石脫落症」。 .常眩暈可能血栓、中風警訊?醫指共同風險,盡早超音波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3-26 養生.聰明飲食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容易誘發或變更嚴重 醫指常見原因,危險徵兆速就醫
頭痛、頭暈日常相當常見,感受相當惱人,除了不適也影響生活品質。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頭痛、頭暈的朋友要盡量避免部分食物,並指出頭暈常見原因,若有出現危險徵兆不要拖,盡快就醫。 頭暈常見5大原因 內耳不平衡佔最大宗! 內耳不平衡:劉承信醫師指出,頭暈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內耳不平衡,約佔了40%,當中包含了約佔40%的耳石脫落症,約20%的前庭神經發炎病變,約13%的偏頭痛行暈眩,約12%的梅尼爾氏症,也約有15%的患者,是因為糖尿病、甲狀腺低下、藥物影響等其他原因所引起。 其他因素:內耳不平衡之外,其他像是換氣過度、不平衡、昏厥等其他疾病則約佔了25%,有約15%的人會是因為心理精神狀況所造成,中樞神經問題則約佔10%,也仍有10%是找不到原因被歸類在不明原因之中。 頭暈原因相當複雜:劉承信醫師說明,隨年紀增長,頭暈可說是大眾最常見的症狀,成因相當複雜,除了耳鼻喉科最常接觸到的內耳不平衡之外,舉凡是睡不飽,或是心、腦、肝、肺、腎、電解質、內分泌、視力等問題,都很有可能會造成暈眩。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 醫:容易誘發或變更嚴重。 也正因為頭暈複雜多變,治療效果因人而異,藥物選擇也相當有限,很多患者也僅能達到症狀紓緩。因此改善不能單靠治療,日常生活也需有所調整,避開某些特定的食物,更有助大幅減少誘發頭暈機會。頭痛雖然成因未必和頭暈相同,但需避免的食物則大致相仿。 菸、酒、刺激食物:首先需避免的如菸、酒等刺激食物,儘管少量攝取酒精,仍然可能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反應,而對沒有固定抽菸者來說,突然攝取尼古丁也可能惡化暈眩症狀。 3C食物:另外也要避免「3C食物」,也就是巧克力(Chocolate)、起司製品(Cheese)、柑橘類水果(Citrus fruit),主要關鍵在苯乙胺,會影響血管收縮而易造成頭暈、頭痛,紅酒也常含有此成分。而類似的發酵醃漬食物也含有酪胺酸,也可能造成頭暈,此成分也存在於納豆、優格、堅果等。 醃漬、高鹽、加工肉品:臘肉、燻肉、火腿、培根等亞/硝酸鹽醃漬類、高鹽分、加工的食物,容易影響血管健康而造成頭暈、頭痛,高鹽分也容易加重梅尼爾氏症。 咖啡、茶、能量飲料:咖啡、茶對於頭痛的影響民眾較不陌生,關鍵在於咖啡因,同樣的,能量飲料也應盡量避免。不過醫師也提醒,若已有攝取習慣,建議慢慢減少,以避免突然戒斷產生頭暈情況。 味精、人工甘味劑:至於味精及人工甘味劑,在食用後約15-60分鐘有可能會引起頭暈、頭痛,也就是所謂的「中國餐館症後群」。 生活調整:生活方面則建議,應保持健康良好的作息、減少壓力、均衡飲食、睡眠充足,如此也對改善暈眩很有幫助。 頭暈要注意危險徵兆! 哪些情況要盡快就醫? 頭暈雖然常見,也可透過飲食改善、生活調整、就醫治療等改善,但民眾若出現危險徵兆也不能輕忽。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出現嚴重頭痛、發燒、視力模糊、手腳無力、嘴歪眼斜、昏厥、無法行走、胸痛、持續性地嘔吐等,切記盡快尋求醫療協助,這有可能是更嚴重的身體狀況。了解頭暈原因、避免相關誘發風險、必要時盡速就醫,更有助確保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頭痛遲遲好不了?醫解常見6類型,改善先找出原因!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2-04 焦點.科普好健康
為何酒醉會暈眩平衡感變差?醫分析5原因,嚴重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酒醉就是急性酒精(乙醇)中毒,先是影響腦幹中的上升網狀活化系統,使人警覺力下降,意識變差;接下來,會壓制大腦皮質功能,讓人無法抑制心中原有的情緒、欲望和衝動,開始胡言亂語、膽大妄為或暴力發作。尤其,為什麼酒醉幾乎都會使人感到暈頭轉向,平衡感變差呢?酒醉會暈眩,平衡感變差?一、眼球反射動作變慢只要血液中有酒精,不管濃度高低,都足以影響大腦及腦幹,使眼球反射動作變慢,無法準確地追蹤物體,視力變差,影像在視網膜上出現擾動,因而產生震動視幻覺及暈眩。二、半規管壺腹內頂帽彎折血液中,酒精濃度每增加100mg/dL,就會增加22mOsm/L的滲透壓,內耳迷路之內、外淋巴液同時被脫水,比重增加;又因為酒精比水輕,順著血液循環進入半規管根部壺腹內之頂帽時,會使頂帽變輕。不管酒醉者擺任何姿勢,所有頂帽都會因浮力向上彎折,出現向上的眼震,因而感到暈眩。數小時後,血液中酒精逐漸減少,滲透壓降低,內耳迷路之內、外淋巴液內水分增加,比重降低,頂帽也會逐漸變重。這時,不管酒醉者擺任何姿勢,所有頂帽都會因重力向下彎折,出現向下的眼震,還是感到暈眩。三、外傷性耳石脫落酒醉者因平衡不良,若不慎跌倒撞擊頭部,耳石脫離橢圓囊耳石斑,會進入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或轉動頭部時,因慣性、重力或浮力因素,繼續帶動半規管內淋巴液的迴流,或使頂帽扭曲,引發眼震,因而感到暈眩。四、前庭性偏頭痛發作酒醉者已有偏頭痛體質,酒精使血液滲透壓增加,加上酒內大量的組織胺或亞硝酸鹽,特別是在宿醉時,會誘發偏頭痛。由於神經元電位波動起自於腦幹,通過兩側前庭神經核時,無法調節兩側內耳前庭覺的輸入,因而感到暈眩。五、前庭性癲癇發作酒醉者已有癲癇病史,特別是在醒酒時,酒精促使癲癇發作,電位波動經過大腦顳葉皮質時,出現前庭幻覺,因而感到暈眩。酗酒引起神經細胞凋亡對於酒醉所引起的暈眩,送醫後,也只能接受葡萄糖水及維生素B點滴注射,還要預防翻身落床、嘔吐嗆食。唯有等到酒醒後,若暈眩持續不止,才會去安排檢查,以確認病因,並加以治療。若持續天天酒醉或酗酒,酒精直接作用在腦部神經細胞膜上,跟神經傳導物質受體蛋白質交互作用,經年累月,神經細胞間的聯繫與交通逐一損毀,加上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B,神經細胞會逐一凋零死亡,此後即便沒有酒醉,也會出現平衡不良、運動失調或動作障礙,代表已有大量神經細胞死亡,發生小腦變性退化,目前並無方法可以逆轉如此病情,更無藥物可以止暈,貪杯者宜慎之。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2-09-08 焦點.健康知識+
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醫籲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日常生活常會出現許多毛病,許多民眾習以為常,確實很多只是個小問題而已,但怕的就是其實身體已經出現嚴重問題、亮起了紅燈。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6種常見不起眼的健康警訊,提醒民眾多留意,必要時盡早檢查。 6種常見、不起眼、卻可能嚴重影響健康的警訊! 盧泰潤醫師指出,常見不明顯但卻可能潛藏重大疾病的症狀,如體重減輕、時常頭暈、反覆頭痛、容易疲倦、異常耳鳴、經常胸悶等,這些問題可大可小,不可大意。 體重減輕:體重不明減輕是許多重大疾病常見症狀,定義在沒有特別的減重計畫下,6個月內下降了5%。較輕的問題可為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腸胃道疾病,或是憂鬱症、焦慮症等精神疾病。較嚴重的則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也包括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 時常頭暈:頭暈也是診間常見的主述症狀之一,檢查下大多如良性的耳石脫落症、貧血、姿態性低血壓等。但嚴重的問題也可能為梅尼爾氏症、糖尿病血糖過高、聽神經瘤等,腦中風也會以頭暈的方式呈現。 反覆頭痛:一樣是診間常見問題,大多是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較無健康疑慮。不過偏頭痛為單側、疼痛為中重度以上,且時間可能長至幾小時或幾天,也可能有畏光、噁心、嘔吐等症狀,通常比一般頭痛來得嚴重些,需經醫師診斷,並非痛一邊就是偏頭痛,因此也建議盡早檢查。而嚴重的問題則如腦部血管瘤、腦部腫瘤、中樞神經感染等續發性頭痛。 容易疲倦:診間常見大多為找不到原因的「非特異性倦怠」,可能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貧血所致。疾病嚴重的情況下,後期也常出現疲倦,如心臟病末期、腎臟病末期、肝硬化末期、癌症末期、嚴重自體免疫疾病、慢性感染等。 異常耳鳴:耳鳴常見為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但也有可能為聽神經問題或過敏等,大多為良性,此情況多為兩側同時耳鳴。嚴重的如梅尼爾氏症、中耳炎、耳膜穿孔、耳中風、聽神經瘤、鼻咽癌等,這類情況大多是單側出現。因此特別提醒除了耳鳴太常發生需留意外,也要特別注意單側耳鳴。 經常胸悶:胸悶也多為自律神經失調所致,或是流感等一般呼吸道感染,但此處是心、肺重要器官所在位置,萬不可輕忽,也可能為心律不整、狹心症等心臟疾病,氣喘、肺部慢性阻塞、肺癌等肺部疾病,或是嚴重的胃食道逆流等。 身體出現症狀再觀察?該檢查?醫指3情況盡早就醫別再拖。 盧泰潤醫師提醒,前述這些症狀若是太常發生就應提高警覺。若是以前沒有但現在出現,或以前還好但現在變得較嚴重,也應盡早就醫。特別是若伴隨了其他症狀、症狀不只一種,例如頭痛伴隨著耳鳴,或頭暈伴隨著體眾減輕等,症狀種類越多越要小心。觀察時間除了體重減輕可觀察6個月,其他不宜觀察過久,多數一般疾病症狀通常約兩周就會好轉,但如有明顯疑慮自然越早就醫檢查越好。若不確定該到哪檢查個好可先至家醫科,並在必要時作後續轉診,以利確保健康安全。 男60歲無慢性病史,胸悶不以為意,檢查發現心血管阻塞有狹心症! 盧泰潤醫師也分享案例,一名60多歲有登山習慣的男性,常有些胸悶的情況,但只是輕微,自身也沒有三高等慢性疾病,因此認為只是年紀大了、心肺功能比較差,不以為意。約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注意到胸悶的情況有比以往更明顯,與家人討論後決定到家醫科檢查一下,看個心安也好,經檢查發現心臟血管阻塞相當嚴重,轉診至心臟內科作更進一步的心導管檢查,發現為「不穩定型狹心症」,三條血管皆有嚴重阻塞。後續心臟內科為他裝上三個支架後並無大礙並作陸續觀察。盧泰潤醫師表示,該案例還好警覺性較高,雖若再更早一點檢查或許就不必裝支架了,但也應檢查得還算早,並沒有出現其他危險。 沒看醫生還好,看了反而嚴重?醫指常見就醫迷思,千萬母湯! 許多民眾也常見會有幾個迷思,例如「我才不要看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或是「看了醫生增加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又或是「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以及「我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息、好好生活就好。」等等。 迷思1:醫生沒看還好,看了反而更嚴重?對此盧泰潤醫師表示,看了醫生問題反而更嚴重,這比較像是結果論,用結果來檢視所發生的事情,其實常見是因為該問題已發展到「能被當事人觀察到,且需檢查的地步」,此情況自然在檢查完之後問題往往會更嚴重些,但在治療下得以控制。反觀,若此問題已經被觀察到,卻沒就醫,那後續恐怕就不只是變得嚴重些而已。 迷思2:看醫生增心理壓力,疾病反而容易惡化?心理壓力確實也會影響身體健康,但相較疾病而言影響幅度較小,以癌症舉例,不就醫拖到第四期,對健康的威脅絕對遠超過心理的影響,更不用說慢性疾病可能帶來急性危險,如糖尿病及心肌梗塞,千萬別因為怕心理負擔不看醫生,反而增加不可預期的生命危險。 迷思3:朋友吃那種藥都說有效,吃那個就好?至於親友推薦的藥物、保健食品、民俗療法等,盧泰潤醫師表示,若是合法且正常管道自然可以嘗試,前提是必須確定,來源是出自於如醫生、藥師、營養師等專業人士,或各大藥局等合法通路;若非如此,自然建議避免,以免偏方反而加重身體負擔使得惡化。而即便安全無虞的,這些也未必適合每個人、每種疾病、每種疾病的類型,還是應以正規治療為主,上述方式為輔進行,也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可行,誤單以上述方法自行改善,以免延誤治療。 迷思4:透過飲食保養、健康作習、好好生活就好?飲食、作息、好好生活等,也是同樣的道理,確實良好生活是有助改善身體狀況,但身體出現慢性疾病已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若不接受治療單以生活改善,往往只會越來越嚴重,急性疾病更不用說,自然是相當危險。因此若是症狀、疾病還沒出現,是可以健康生活維持;但若是已經出現就還是需要先檢查,並以健康生活輔助。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貧血怎麼辦?是什麼問題?醫:注意合併症狀小心癌症!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2-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常常頭暈是低血糖?8族群注意4重點,嚴重恐致命!
頭暈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可能原因繁多,其中一個也包括了低血糖,低血糖有別於常聽到的高血糖,危險程度相當高,若在發生的當下未妥善應對,將可能出現昏迷,嚴重甚至死亡。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相關症狀,並提醒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 低血糖嚴重恐致命,風險族群小心警訊! 洪暐傑醫師表示,低血糖一般定義在血糖低於70mg/dL即符合,血糖是身體各組織、器官、肌肉等重要的能量來源,當血糖過低,整組身體機能都會受到影響,患者自律神經反射會強化,將會視個人出現一系列相關症狀,最常見的如全身無力、冒冷汗、心悸、發抖、頭暈、呼吸困難等,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此時便需要補充糖份,若持續降低,如低至30md/dL時,將可能進入昏迷、神經系統停擺、嚴重甚至死亡,是個危險的急症。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性低血糖者,自律神經反應能力會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敏感。舉例來說,若起初血糖低於55mg/dL出現相關症狀,又持續沒有妥善監控血糖,讓低血糖的情況一再發生,日後會讓身體產生警訊的血糖值將可能在更低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症狀,這意味著警訊越來越晚出現,可補救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直接昏迷、死亡的風險也會逐漸上升,不可大意。 低血糖風險及危險族群,用藥者留意避免「警鈴關閉」。 洪暐傑醫師指出,低血糖的好發族群主要為正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部分糖尿病藥物會較容易引起低血糖,建議民眾在取藥時可多與醫師確認、討論。除此之外,長時間熱量過低者也會容易出現低血糖,例如不當減重者或年長、罹癌等因素食慾不佳,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的族群,都在風險名單當中,需多加留意。而空腹運動、運動過度者會大量消耗血糖,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除了留意風險族群,也需注意危險族群,例如前述一再發生低血糖患者日久不易發現警訊,而身體反應不靈敏的長輩也會較容易無所察覺。另外,獨居者因日常無人照應,在出現低血糖時也會較為危險,這點也需特別小心,特別是許多醫療知識相較匱乏、行動不便、年長等族群。 除此之外,若有服用ß阻斷劑藥物也得留意,這類藥物會降低自律神經反應,是相當常見的藥物,如年長者心律不整需控制心律,或是有時使用於控制血壓,都常見開立此藥。而正如前述提到,低血糖症狀主要出自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阻斷症狀便會不明顯,有如「警鈴關閉」,當低血糖發生時便不容易發現,危及生命風險也就會上升。因此風險族群,若有使用其他藥物,建議確認自己是否也正使用此藥物。 防低血糖致命,風險族群留意4重點。 洪暐傑醫師提醒,低血糖風險族群平時保養,除了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妥善控制血糖,也需多留意避免高強度運動,建議運動以中高強度為原則進行,簡單而言就是會稍喘、但不至於無法好好講話的運動。 日常身邊也應備著糖果、血糖劑、血糖機等,以利症狀出現時測量了解,在確認為低血糖時應快補充糖份,血糖在45~70mg/dL時先補充15克的糖,小於45mg/dL補充30克,補完15分鐘後觀察是否回到70mg/dL以上,若沒有就再補一次,至少回到70mg/dL。而若血糖遲遲沒有回升或症狀持續,又或者不確定是否為低血糖,此情況也可能代表著有其他健康問題正在發生,建議撥打119請求協助,盡速就醫,但避免行車以免發生危險。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為什麼會有耳屎,真的需要挖嗎? 耳屎或耳垢其實是正常每個人的耳朵內都會產生的東西,主要發生於耳道較外段,由代謝的皮屑、毛髮、加上腺體的分泌物混合而成的。這些或多或少、或乾或濕的耳屎有著濕潤與抗菌、吸附皮屑與灰塵等功能,其實是保護我們耳道的重要因子。 正常來說,透過咀嚼活動與先天耳朵表皮的作用,耳屎、耳垢是會自然慢慢排出體外的,對大多數的人而言不需特別挖耳清潔。但少部份的人因為特殊狀況,或是自己使用工具不當清潔將耳屎耳垢更深的推入,則可能會有耳屎耳垢堆積甚至阻塞的情形,造成耳朵的進一步傷害。 耳屎乾溼、顏色有何不同?2種情況盡早就醫! 台灣一般人常說的濕耳、油耳的耳屎比較容易是淡黃色、蜂蜜蠟黃色或橘褐色,通常會比較黏稠聚集成團;而乾耳的耳屎比較淡,有點灰白色,通常比較是片狀的。通常顏色較深的耳屎是比較陳舊的耳垢,接觸較久的空氣也含有較多灰塵。 多數的亞洲人基因還是偏向乾耳為主,不過門診仍有不少人有濕耳的困擾。若是耳屎耳垢的顏色呈現黃綠色,或是有濃稠液體的流出,乾涸在枕頭上,這可能有感染的現象需要就醫;而若呈現黑色、深紅色,代表耳朵可能有受傷,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協助檢查。 耳屎太多易阻塞,當心暈眩、耳痛、聽力下降! 多數人的耳屎耳垢可以正常排除,當耳屎堆積阻塞時,可能會有疼痛感、悶脹感、聽力下降損失、耳鳴聽到嗡鳴聲、耳內有分泌物或臭味,也有可能合併暈眩。包括使用助聽器、戴耳塞或耳機、耳朵毛髮旺盛、皮膚容易脫屑、不當使用掏耳棒、老人家或是先天耳道狹窄的病人,都有更高的機會因為耳垢、耳屎堆積栓塞堵塞造成耳朵的症狀。當感覺有以上耳朵相關症狀時,或是無法表達症狀的幼童、老人或身體障礙的病人,應該請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診視,透過一般耳鏡或是配有專業耳朵內視鏡的設備,即可確診耳屎耳垢堆積的狀況,更能透過專業的介入,清除堆積堵塞的耳垢與耳屎。 耳屎堆積阻塞易暈眩、耳鳴,安全有效清耳屎這樣做! 1.清潔耳朵耳廓而非伸進耳朵耳道:當耳屎已經堆積時,不當的清潔可能會將耳屎、耳垢更往耳朵深處推,因此用柔軟的毛巾輕柔清潔耳廓與耳道開口即可。 2.使用耳屎清潔溶解液:除了專業醫師開立的處方以外,使用乾淨的礦物油、嬰兒油、甘油、生理食鹽水甚至過氧化氫溶液3-5天,都可以有效地分解或軟化耳屎耳垢,以利後續的治療。但對於中耳外耳炎、耳膜穿孔、感染耳痛或是流膿,則不適合使用這些耳屎清潔溶解的液體。 3.生理食鹽水或稀釋過氧化氫灌洗:在耳屎耳垢軟化分解後,利用乾淨的水或生理食鹽水,以及20ml沖洗針筒輕輕放置在耳道外上方,用等體溫的液體溫柔灌洗,可以將軟化的耳屎耳垢輕柔地洗出,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4.專業人員配上專業器械的取出:上述的方法雖然可以在家操作,然而若是擔心耳內可能的感染,或是對於比較困難取出的耳屎耳垢,可以在訓練有素的專業醫療人員的診視下,透過特別耳用的器械可以將耳屎耳垢夾出、吸出,並且觀察耳膜是否有感染或破損的跡象。 注意保養、小心清潔,才能用健康乾淨的耳朵 耳垢耳屎其實是能抗菌保溼的耳朵守門員,一般狀況下並不需要特別清潔,若非有特殊症狀發生,過度的清潔反而會將耳垢推入更易造成阻塞,甚至會造成耳道壁與耳膜的傷害,得不償失。自行清潔盡量在外耳即可,在安全環境下輕柔緩慢為原則,避免過度用力或深入。 至於如坊間很多吸耳屎的小工具,在很多人身上都沒有效果,頂多只能吸些皮屑;傳統耳燭雖能去濕,但無法吸出耳屎耳垢。若真的時常有耳屎耳垢堆積的問題,建議每3-6個月或甚至12個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或是有認證的治療師,做審慎的檢視與治療,才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02 醫療.腦部.神經
突然頭暈怎麼辦?暈眩、站不穩、快暈倒都是就醫警訊
頭暈日常相當常見,但每個人的感受皆有所不同,其為一個廣泛性的形容。頭暈可依詳細感受細分,不同的感受可能的原因也有所不同,清楚描述相當重要。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就指出常見4種不同的頭暈及可能原因,並提醒出現相關情狀應盡早檢查。 4種頭暈各不同,當下觀察以利就醫詳述! 眩暈:眩暈是4種頭暈當中最常見種類,患者感受有如乘坐雲霄飛車、咖啡杯一般天旋地轉,較輕微的患者感受則有如地震般晃動。眩暈常見因內耳石出問題所引起,例如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又稱耳石脫落症,主要是因頭部劇烈晃動所致,例如快速的起床或躺下,造成內耳石位移出原本該在的位置。其他也包括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等。但也有可能是因大腦問題所致,中風、腦部腫瘤等較嚴重的問題所引起,需經過檢查確認。 頭昏:頭昏患者會感受到頭部悶悶脹脹、不清爽的感覺,常見原因包括中暑、生活壓力、血壓升高、過度操勞、睡眠不佳,另外,憂鬱、焦慮等心理疾病也可能造成頭昏。一般而言,頭昏較無傷大雅,不太會影響身體健康。 暈厥:暈厥的患者會有一種使不上力、有氣無力、甚至快要暈倒的感受。除此之外,患者也常見合併「黑矇」的現象,也就是眼前一片黑,這些症狀通常幾秒鐘就消失。這種情最常出現在「姿勢性低血壓」。除此之外也包括「迷走神經性暈厥」,也就是患者在受到外在強烈刺激下,產生暈厥的情況,例如暈針,或是吵架吵到暈倒、被嚇昏等等。這類型的頭暈通常無傷大雅,不會影響健康,但少部分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心律不整、嚴重心瓣膜疾病、中風等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不平衡:不平衡感較為少見,患者會有失去平衡感、站不穩、有如走在吊橋上的感受,特別是在站立、走路時更為明顯。此情況多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較常見如小腦疾病、周邊神經病變等。 頭昏不代表事小,部份情況感受因人而異 盧泰潤醫師表示,引起頭暈的原因繁多,除了上述以外,也包括了貧血、電解質不平衡、血糖過高、血糖過低等問題,這類型的患者感受不盡相同,有人會是以頭昏表現,有人會是暈厥,也可能是眩暈或不平衡。 頭暈時坐下休息多觀察,3種情況盡早檢查! 盧泰潤醫師表示,民眾在出現頭暈情況時,應先尋找安全地點稍作休息,確保安全,並且觀察當下的感受,多留意發作的時間、程度以及伴隨症狀。上述四種頭暈當中的「眩暈」、「暈厥」和「不平衡感」常涉及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或神經系統疾病,因此會建議直接就醫檢查。而「頭昏」大多較無傷大雅,因此可以先行觀察並且和過去頭昏的經驗相比較,倘若頭昏程度比以往還要劇烈或是時間持續太久,才需要就醫檢查。 頭暈後靜養要注意什麼?醫指4重點要留意! 在保養改善上,因頭暈的可能性非常多,因應不同原因會有不同的改善方式,大致方向盧泰潤醫師建議患者避免頭部或身體劇烈搖晃、突然改變姿勢,例如坐一陣子再下床等。並且也盡量避免處於高處或行車,因為頭暈發作的時間無法掌握,假若頭暈突然發生的當下正在騎行機車等,將可能帶來不可預期的傷害。 需特別留意的是,許多民眾認為頭暈是出自於營養不良,又或者多補充點營養可以改善頭暈的情況,對此盧泰潤醫師建議先進行檢查再補充營養為佳,以避免不當攝取營養反而傷身。 舉例來說,許多人認為會頭暈是出自於貧血,又自己認定貧血是出自於缺鐵,但其實頭暈如前述所見原因繁多,未必就是貧血,且貧血的成因也有很多種,未必就是缺鐵。在沒有缺鐵的情況下過度補充鐵,就很有可能出現「鐵質沉積症」傷害到肝臟功能,更嚴重還可能面臨需要使用螯合劑才能將不必要的鐵質排出體外。再次提醒,如有遇到頭暈情況,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蹲下站起來頭就暈?醫指常見姿勢性昏厥6大族群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8-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旋地轉還是頭重腳輕?耳鼻喉科醫教你分辨頭暈或眩暈
臨床上常見不少患者深受眩暈所苦,有些患者來到診間時自述:「醫師,我頭暈,走路不穩、搖搖晃晃」,又或者「我前陣子起床時,看到天花板會旋轉」,同樣都感覺「暈」,你分得清是「頭暈」還是「眩暈」嗎?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可從感覺上簡單分辨,頭暈就像是在船上搖晃,頭重腳輕;眩暈則是眼前的物體會有旋轉感,而且容易反覆發作。通常只要對症治療、遵照醫囑,都能獲得改善。年輕時為了考試挑燈夜戰,即使2、3天不睡覺也能挺過去;到了中壯年,處於高壓工作狀態,如果熬夜趕報告,副交感神經受到不當抑制或交感神經過於活化,造成自律神經失調,就容易引發眩暈,通常以過勞、緊張、焦慮、睡眠不足、容易生氣等特性的族群罹患率較高。眩暈分2類 中樞神經性疾病恐致中風李宏信醫師進一步分析,眩暈可概分為「中樞神經性疾病」和「周邊神經性疾病」2大類,前者主要是以腦部疾病為主,人體供給腦部血液的動脈系統有2個,頸動脈負責供應大腦血液,椎基底動脈則負責供應小腦與腦幹血液,若頸動脈狹窄可能有中風之虞,但未必會暈;不過若是出現眩暈現象,則有引發中風的可能。至於「周邊神經性眩暈」,通常是由內耳不適所引起,為前庭系統傳到腦部的過程發生異狀,當聲音傳到蝸牛體後能夠判斷高低音、大小聲,三半規管能製造出方向及速度感,若因內耳老化、血管不通、吃過鹹,淋巴液過多、導致積水,只要頭稍微轉動,就可能覺得搖晃感嚴重。耳石脫落 眩暈情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耳石脫落也是可能造成眩暈的情況之一,李宏信醫師解釋,前庭神經下方有個圓形物體如同鐘擺一般,三半規管和前庭前方也有個很小的石頭,若掉落、跑動就會刺激神經,導致眩暈。李宏信醫師指出,造成耳石脫落症的原因多以頭部遭到重擊,以及隨著年紀老化沾黏性不佳所致。透過正確耳石復位術多數都能好轉,但因為執行過程有風險,有引發急性眩暈的可能,合併盜汗、心悸現象,建議應在專業的耳鼻喉科醫師指示操作下,比較安全。此外,若眩暈反覆發作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則可能是梅尼爾氏症,有時感冒病毒入侵或鼻涕跑入內耳裡,也可能造成眩暈發生。維他命B滋養神經 維他命C抗氧化劑眩暈症狀依嚴重程度來看,正處於急性期時,常常躺在床上無法起身,易有嘔吐、盜汗情況,嚴重時應打119掛急診,打止暈針、輸入點滴後,好轉即可返家,但仍可能隔1、2天後又發作,應持續服用藥物,並防止頭部轉動過快,多躺著休息。通常急性期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之鹽份及水份,降低內耳壓力。李宏信醫師補充說明,內耳功能會隨著血管缺乏彈性、老化逐漸退化,治療上還會給予打通血路的藥物,擴張血管、增加滲透力,增進血管的供血功能;再者,長期應輔以維他命B滋養神經,促進神經恢復、再生,並添加維他命C抗氧化劑、鋅、鎂等微量礦物質等,對於內耳功能都有修復作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排除腦部疾病和腫瘤的可能性之後,因內耳問題所導致的眩暈,服藥至少應以3個月為1個療程,再視病情的穩定情況,逐步減少服藥次數,所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時勿過勞、適時舒壓、適度休息,勿食用過油、重鹹的料理,就能減少眩暈上身。(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久蹲起身頭暈是貧血嗎? 小心是低血壓!醫師警告「姿勢性低血壓」7大高危險族群 ·為何會罹患眩暈症? 專科醫曝「誘發因子」:老人、停經婦女要小心
-
2021-08-13 該看哪科.耳鼻喉
我的經驗/莫名頭暈怎麼辦? 建議去看「這一科」可快速診斷出是否有「暈眩症」
「暈眩症」該看哪一科第一次去看神經內科,是因為晨起伸了一個懶腰,忽然間天旋地轉無法起身。以為躺躺就好,但不動則已,一動又天旋地轉,隨之嘔吐,完全無法起床。外子去藥房求助,買了幾粒止暈藥,吃下後不久,暈眩情況稍微好轉。當晚睡得不錯,第二天起來,就像沒事人一樣,又可如常生活。可是暈暈乎乎的感覺就此常伴隨著我,有時走在路上還有歪斜不穩的現象。再次發作是在餐廳裡,暈眩忽然而至,當時無法站起,更別說自己走路了,外子只好將我半扶半拖回到家中。吃了藥,休息一會兒,又像個沒事人。這樣反反覆覆,心知身體一定哪裡出了狀況。但該看哪一科?有人說看耳鼻喉科,也有人說看神經內科,上網再查查,決定去找神經內科醫師看看。醫師判斷應該是內耳不平衡所致,但也說不出所以。只開了止暈止吐的藥物,三個月後減少暈吐藥物,但增加一種促進腦部血液循環的藥物。然而,吃了半年,暈暈乎乎的感覺仍然伴隨。再次回診,請醫師檢查膽固醇(因有家族史),的確膽固醇偏高需要吃藥,以為找到病因,但吃了一年藥,那暈乎感覺仍揮之不去。有一天耳內忽然怪聲發作,趕緊回醫院檢查。換了一個醫師,開立了耳內循環藥物,吃了三天,那纏身已久的暈乎感覺居然離我而去。此時,我要求醫師停止使用腦部循環藥物,看看是不是耳內循環藥物發揮作用,讓我安定身心。果不其然,到現在暈乎感覺不再回來。我平時注意醫藥與養生常識的積累,身體會跟你說話,我們要常常觀察自身狀況。很幸運地,我找到了一位不亂給藥、願意聽意見,與我討論病情的好醫師。何謂「暈眩症」「暈眩症」也可稱為「眩暈症」,如果出現頭暈症狀時,建議可先至耳鼻喉科看診,可以快速診斷出是否有暈眩症,才能進一步檢查是否為聽覺神經及平衡神經造成的暈眩問題。暈眩症,大多是內耳不平衡問題造成的,看診時醫師會詢問病人症狀及病史,例如看東西、房間是否會天旋地轉,或感覺到腦部在晃動,以及發生頻率、持續時間長短等,再進一步進行檢查才會確診。「耳石脫落症」及「前庭神經發炎」是暈眩症常見的發生原因,兩者也會合併發生。耳石脫落症的典型症狀,常會突然一陣天旋地轉,有時平躺在床上翻個身、起床時,就會頭暈,甚至有惡心、嘔吐感覺;前庭神經發炎則會影響平衡神經,像嚴重感冒病毒入侵、免疫力下降等,都會造成前庭神經發炎,產生頭暈、耳鳴、走路不穩等症狀。耳石脫落症屬於結構性問題,可以採取耳石復位術治療,幾天後即可好轉;前庭神經發炎則應多休息,使用末梢神經藥物治療,約一至二周即可痊癒。諮詢/振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智惠
-
2021-07-15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貧血別亂補,婦亂補鐵成肝硬化!醫教正確改善3觀念
貧血是非常常見的健康問題,但卻未必人人都有正確的改善觀念,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對於貧血大多數人最常見的2個錯誤觀念,一是小問題不會怎樣,二是自己補一補就可以。其實貧血若長期沒改善、甚至不斷用錯誤的方式改善,恐招來無法彌補的後果。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一:小事情不會怎樣。 洪暐傑醫師指出,貧血的問題可大可小,情況較輕者可能出現頭暈、疲倦、劇烈活動時會感覺到喘,嚴重時不動也會喘、甚至出現意識喪失、遲鈍等問題,也可能出現掉髮、指甲脆弱的情況,因為身體已出現平衡機制,降低較不重要之處的血流,以提供給重要器官。換個角度來看,若有不明掉髮、指甲脆弱者也建議可檢視是否有貧血的問題。 若身體長期處於嚴重貧血的狀態,無法正常運輸血氧,將可能導致各器官受損,包括腦部,腦受損、失智症的風險都將提高。而因血氧供應不足,心臟需要更加努力才有辦法供血,因此也心衰竭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因貧血所導致心衰竭在台灣為前四名,最嚴重的情況,也有可能造成死亡,不可輕忽。 貧血常見錯誤觀念二:補鐵、吃鴨血就好。 對於改善貧血,很多人認為頭暈就是貧血所引起的,而貧血就是因為缺血、缺鐵所引起的,這個時候就是應該要補鐵、吃鴨血。但其實頭暈、貧血病沒有那麼簡單,改善方式也不同。 洪暐傑醫師解釋,頭暈的原因有很多種,舉凡最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焦慮、情緒,或是管理平衡的內耳石脫落、移位所產生的「耳石脫落症」(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絕大多數的頭暈原因不明,貧血也會出現頭暈,但頭暈未必就是貧血。 貧血的原因也非常多,未必就是缺血或缺鐵,例如肝腎功能不佳、月經出血過多、受傷嚴重出血、骨髓疾病、鉛中毒、大腸癌等,或是缺鐵、素食者容易出現維生素B12、葉酸等營養缺乏,以及台灣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等。每種原因治療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就是缺鐵,錯誤的方法不但無法治療、改善問題,反而可能讓自己身陷健康損害甚至致命的危機當中。 貧血亂補鐵,婦血鐵沉著成肝硬化! 洪暐傑醫師舉例,以台灣最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來說,這類型的貧血就不能補鐵,地中海型貧血患者體內的血球會不斷被破壞,但鐵質濃度其實並沒有不足,若不斷的補鐵,體內鐵質濃度會不斷上升,最終形成「血鐵沉著症」,將可能損壞體內各個器官,包括心臟、肝臟、腎臟等。 洪暐傑醫師也表示診間就曾遇過上述這樣的案例,一名婦人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問題,不斷補鐵最終導致肝硬化。會發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先發現患者有肝硬化的問題,醫師追溯原因,發現患者肝臟鐵質沉積相當嚴重,再向前回溯鐵質過高的原因,才發現原來該名病患有嚴重地中海型貧血卻自行補鐵,導致出現嚴重的血鐵沉著症。 改善貧血防傷腦、心衰竭,3觀念是才是根本之道! 綜合前述來看,貧血不旦會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也會帶來嚴重的危害,但原因又百百種,是個並非民眾可以自行改善的問題,因此洪暐傑醫師建議,平時若有觀察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且有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盡早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貧血問題,並了解貧血的原因為何,以利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避免缺鋅易生病、感染、貧血,營養師推4類食材助補鋅! .不是每種貧血都補鐵,缺鐵性貧血這樣補更有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7-07 該看哪科.耳鼻喉
天旋地轉!「內耳不平衡」暈眩怎麼辦?
天旋地轉的感覺,可能只有發生過的人能夠體會,身體是靜態的,看到的畫面卻如同雲霄飛車般,不斷旋轉移動。為什麼會這樣?我們的身體仰賴大小腦、本體感覺、內耳、眼睛來作平衡,以上有一樣錯亂,其它器官有時會「幫倒忙」而跟著錯亂。天旋地轉一般來說是「內耳」不平衡,「眼睛」想要幫忙平衡,卻造成混亂。我們藉由一些方法,可以看到患者的「眼振」,也就是眼睛不斷振動,此時雖然身體靜止、外界環境不動,眼睛看到的畫面卻是不斷旋轉移動的。至於內耳不平衡的原因是什麼呢?最常見的是「耳石脫落」,也叫做良性陣發性眩暈。耳石和耳屎完全沒有關係!耳石是內耳平衡器官的一部分,肉眼是看不到的。我們可以把內耳平衡器官中的橢圓囊,想像成一個「客廳」,耳石是在客廳牆上貼著的「磁磚」,客廳連接著三個像管子一般的「房間」,也就是半規管。因為某些原因,也許是頭部撞到,也許是感冒,或更多其實找不到原因,這些在客廳(橢圓囊)牆上的磁磚(耳石)剝落下來了,掉進房間(半規管)裡,隨著我們頭部轉動姿勢改變,在房間中移動刺激,造成天旋地轉的感覺。這種天旋地轉常見在往後躺下時引發,發作大約數秒至一分鐘後停止。醫師會請病患躺在檢查床上,用特殊的角度嘗試引起耳石的移動,並觀察眼球變化,藉以診斷是否有耳石脫落以及推知耳石掉落的位置。耳石復位術,則是將誤入房間內磁磚,用特殊的角度,讓它回到客廳之中,有時還需要病患配合,回家好好大睡12小時,讓磁磚可以貼在牆壁上,或等身體將破碎的磁磚吸收掉。「前庭神經炎」也很常見,前庭神經掌管平衡,也就是平衡神經發炎了,通常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當前庭神經發炎時,會發出不斷刺激的訊號,此時眼睛感到疑惑,於是跟著錯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東西一直在晃動,產生天旋地轉,不同於一般頭暈的感覺。前庭神經炎是內耳不平衡中感覺最難受、可怕的一種,因為它持續轉個不停,連走路都很困難。由於病毒感染、神經發炎的回復需要時間,前庭神經炎持續的時間也長,可能持續一至三天。此時很需要醫師的幫忙,用藥讓平衡神經發炎期間能夠順利度過,也減輕神經發炎產生的後遺症。前庭神經炎通常是凌晨開始發作,可能合併聽力下降。因為聽神經和前庭神經長得很近,如果一起發炎,就叫做內耳迷路炎,會伴隨聽力下降,此時必須按照突發性耳聾治療。此外,前庭神經炎的患者,有三分之一會合併良性陣發性眩暈,也就是前述的耳石脫落,需靠耳鼻喉科醫師仔細分辨,並且合併耳石復位術治療。其他內耳不平衡的原因還包括偏頭痛造成的頭暈、基底血管循環不良、梅尼爾氏症、內耳功能退化或受傷......等等。每種內耳不平衡的原因、治療的方法都不一樣,建議還是諮詢專業醫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延伸閱讀】 忽略情緒高低起伏,小心!『躁鬱症』再發率高!自殺風險難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有助於提升免疫力的營養補給出汗、心跳速率加快!恐是危及生命的氣喘緊急症狀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1-08 養生.無退休時代
熱愛毛小孩、結緣守護導盲犬!余湘第二人生「利他」擺第一,目標做到90歲
「哇!你們來了啊!你們都好乖喔……」。還沒進屋,就聽到一陣雀躍的聲音,再往前一看,原來智邦投資董事長余湘已經坐在地上,緊抱著導盲犬們笑得燦爛。「我從小在台東就養狗啊,會這麼喜歡拉布拉多,是有次我們去英國坐捷運,看到一隻導盲犬正在工作,牠領著視障朋友坐車、找到座位後,把下巴放在主人大腿上,認真工作又暖心,而且牠們還會自主去繞過障礙物,不只是聽指令而已,讓我感覺導盲犬真的很厲害、很偉大」。余湘難忘的那一幕,正是她與導盲犬的第一次邂逅,也牽起了10多年來的濃厚情緣。 這些年,余湘如願陸續養了三隻拉布拉多,第一隻她視為家人的「弟弟」,就像那隻英國導盲犬,用一生守護著余湘。 2008年余湘腦血管動脈瘤破裂,在鬼門關繞一圈後救了回來,她住院3個多月回家休養,余湘的先生「吳哥哥」,深怕自己打呼會影響太太,提議讓「弟弟」陪著余湘睡覺。40多公斤的「弟弟」漢草好、聰明又貼心,每天繞著她轉、給了余湘滿滿安全感。 「有次我好像是耳石脫落,不誇張,整個天旋地轉,然後弟弟聽到我驚呼,就把牠的兩隻前腳放在床頭、看著我,好像在對我說不要怕,有我守護你……」。弟弟真的一路守護著余湘,直到14歲離世前一天都沒有懈怠過,牠將余湘視為本命,余湘也十足寵溺牠,「毛小孩真的就像家人啊!」 不會因離別就不再養狗 之後,余湘再養了黑拉拉「安安」,卻因為腫瘤7歲就走了。「安安本來可能就沒這麼健康,眼睛有點病變、有時候跑步會歪歪的,但牠很黏人,每次都把全身最大面積靠在我身上……,就算牠有點小缺陷,但我還是很愛牠」。余湘說,比起弟弟高壽離開,安安更讓她揪心。 養狗的人,最怕狗狗離開自己,余湘雖然難過,但卻坦然面對。「弟弟、安安走,很多人會問說要不要繼續養,我說會、一定會,而且一定要,當然會怕離別,但不會因為離別就不再養狗。」 現在家裡的另一隻「弟弟」,上個月意外因牽繩的金屬環脫落、被公車撞到,至今還住在狗醫院。余湘說自己一向理性、不容易動情,但有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想到弟弟就忍不住心疼落淚。 「我想說我已經很會照顧狗狗,沒想到讓牠被撞」。還好遇到名人維東尼動物醫院的貴人蔡坤龍醫師,讓弟弟能撿回一命,雖然尾巴被迫剪得短短的,但雙腿保住、現在也能站起來了。 把愛投放到導盲犬身上 不只愛自家的狗,余湘也將愛,投放到導盲犬身上。 聊起和台灣導盲犬協會的緣分,余湘說是星星王子牽線,介紹了協會秘書長陳長青(William)給她認識。「William放棄進入法律領域,卻跑去紐西蘭導盲犬學校取得指導員證照、投入導盲犬培育訓練,讓我很感動。」余湘出錢出力,也是導盲犬守護天使。 「每次去協會都覺得這些狗狗好窩心、好想好好照顧牠們,牠們療癒我很多,而視障朋友真的很需要導盲犬,牠們的意義不只是陪伴、提供安全感,更是能讓視障朋友的生活過得更好、更自在」。 儲備訓練師鄭宇恩說,目前協會導盲犬有37隻,培訓1隻合格導盲犬至少要花2年,每隻成本約100萬。在2個多月到1歲半時,於寄養家庭進行社會化訓練,後續再交由訓練師24小時貼身訓練,到了2.5-3歲,開始進行導盲犬與視障朋友的配對過程。 視障者免費申請導盲犬 鄭宇恩提到,只要有身心障礙手冊之法定視障朋友,都可以免費來協會申請,但要能通過第一關「心靈地圖」,也就是由定向老師對申請者進行定向訓練,必須能自己在外面,拿著白手杖行走、不會迷失方向,清楚知道自己走到哪裡去。另外,協會還會評估申請者與狗狗間的個性、步調能否一致,比如說女生牽狗,如果狗顯得比較頑皮,那就要配給男生,才能相輔相成。 配對通過後,就會展開為期1-3個月時間的共同生活,這階段主要是教導怎麼照顧狗狗、如何互動,以及指令訓練等,協會才能安心將合格導盲犬,交給視障朋友帶回去一起生活。 在導盲犬訓練過程中,也會遇到有不合適當導盲犬的。鄭宇恩說,台灣導盲犬協會已取得國際導盲犬聯盟,以及國際輔助犬組織正式會員資格,是台灣第1個擁有雙國際認證的工作犬培訓機構,所以如果狗狗個性太溫和、工作不夠積極,就會讓牠去轉當輔助犬(陪伴犬),如果個性很活潑、急躁,就會轉去保三,當緝毒犬或海關犬。 60後貢獻己力轉向「利他」 余湘近年創立2家新公司,一家是請來業界前輩,傳授產業經驗的「知行者」;另一家則是行銷顧問公司「領航者」。她轉向投入教育工作,余湘的先生大讚她做得好:「妳以前做的都是利己,現在是利他,所以要給妳按個讚!」 「我想跟《空中英文教室》創辦人彭蒙惠老師一樣,做到90幾歲才退休,不管是什麼型態,就是不能讓自己閒下來,搞不好哪天當導盲犬志工也說不定……」。 余湘曾說,年過60了,賺錢已經不是最主要考量,覺得應該要對社會做出一些回饋。現在她把「利他」,放在第二人生中的第一順位。 一路以來,她支持培訓導盲犬、與亞都麗緻前董事長嚴長壽在自己的故鄉台東,合作「余水知歡」民宿,提供原住民返鄉就業的舞台;還有長期關懷弱勢、協助罕見疾病基金會,甚至2014年信主後,她頻做見證,又成立了學院進行教育傳承。 余湘相信,老天讓她大病後重生,給了人生第二次機會,這一定有祂的旨意,她會貢獻己力、一路做到不能做為止。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當下流老人!45歲前一定要做對5件事,才能好命過日子.更年期睡眠障礙、婦科問題多,白雁教你3動作促進出汗排濕氣,重拾優雅生活.人際關係的矛盾都是從「我以為」來的!要讓自己變得更可愛,多些體貼、少點自以為
-
2020-12-16 科別.耳鼻喉
又地震了嗎?三種疾病引起暈眩要掛急診查明
一早起床天旋地轉,又地震了嗎?近日不少民眾,特別是女性,起床後感到暈眩,衛福部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今天表示,腦中風前兆、梅尼爾氏症、耳石症都可能引起暈眩,應掛急診檢查,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起床後,暈眩時間在一分鐘內,一天之間因變換姿勢感到天旋地轉,很可能是俗稱的耳石症,又稱作「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作祟;許嘉方說,掌管內耳前庭平衡的耳石成分是碳酸鈣顆粒,每顆約20至30微米,都在楕圓囊裡,不知何種原故脫落,掉進半規管,就產生短暫暈眩症狀,症狀持續數周到好幾個月。員林農工校長林玉芬因耳石症而頭暈,不得不請假休養。許嘉方表示,耳石症好發年齡為50歲以上,臨床醫學觀察,耳石症女性病人略多於男性,目前沒足夠研究數據解釋為何中高齡女性容易耳石脫落,有人推測與老化有關,也有人認為頭部以前受過傷,導致耳石容易脫落。耳石症約占暈眩症病人的1/3,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治癒,有些人因「姿勢對了」幸運地耳石症回歸原位,不藥而癒。另外兩種容易引起暈眩的疾病分別是腦中風、梅尼爾氏症。腦血管即將栓塞或爆裂的位置如果在小腦與腦幹之間,極可能引發暈眩,暈的時間較久,無論躺著坐著站著都頭暈;梅尼爾氏症的特徵是有一個耳朵出現耳鳴、悶悶的,不管身體擺什麼姿勢也都頭暈。民眾若感到一陣天旋地轉,最好掛急診求醫,檢查引起頭暈的原因,不要自己當醫師診斷,以免延誤治癒良機。
-
2020-12-14 科別.耳鼻喉
醫病天地/眩暈又手腳無力 36歲女腦瘤
一名36歲女子常眩暈,每回發作僅短短數分鐘,還合併動暈、右側聽力減退,醫師初步診斷為內耳的迷路炎。但就在等候回診做電腦斷層檢查過程中,女子逐漸出現右手腳無力、麻木、吞嚥困難、尿失禁,緊急檢查,才發現腦部右側顳葉腫瘤已壓迫腦室和腦幹。有眩暈的人不少,來襲時有如天旋地轉,甚至伴隨噁心、嘔吐症狀,和頭暈的頭昏昏、頭重腳輕不一樣。常見的眩暈中,有一種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常在姿勢變動時出現,有可能是耳石脫落或梅尼爾氏症等,暈眩時間可能從數分鐘到幾個小時,還常伴隨有耳鳴、聽力改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說,眩暈病人中,良性約占6到8成,又以耳石脫落症占大宗,原因多為內耳半規管的耳石脫落,可以藥物、耳石復位術治療。不過,眩暈有「良性」也有「惡性」。余育霖說,「惡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又稱「中樞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可能是腦部腫瘤、出血或梗塞的初期表現,症狀和良性極為相似,也可能為姿勢性眩暈,並合併聽力改變、耳鳴。余育霖說,患者不一定有四肢無力、共濟失調和非典型眼震等中樞神經病灶的證據。若是腦部腫瘤、腦出血,電腦斷層還偵測得出來,但初期的腦梗塞,則要靠核磁共振檢查。余育霖提醒,暈眩患者若初步治療效果不佳,或合併出現看到兩個影子、眼歪嘴斜、吞嚥困難、四肢無力或手腳麻木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腦部病灶,建議趕快出就醫。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治療眩暈 4大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減少耳石脫位復發 補充鈣及維生素D透過健保大數據分析國人就醫行為,林口長庚在許多疾病治療上,門診人數常位居第一,在眩暈治療也不例外。長庚耳鼻喉部耳科主治醫師胡志宇認為,這應與分科精細有關,很少醫院將耳鼻喉部又細分為耳科、鼻科、喉科及頭頸腫瘤科等科系,耳科獨立出來,當然就更專業。健保大數據顯示,眩暈患者就診科別以家醫科、神經內科及耳鼻喉科為主,胡志宇說,近幾年門診收治眩暈患者時,問起為何掛耳科?答案幾乎一致:「在網路搜尋。」他指出,林口長庚將耳科獨立分科並成立人工耳蝸暨聽語診療中心,確實讓耳科更專業。許多眩暈患者至急診接受處置後,耳科醫師負責後續門診檢查及治療,給予適當衛教。 胡志宇表示,經詢問病史,是否耳鳴、聽力損失及偏頭痛,了解發作頻率及時間長短,加上患者對症狀描述,是否在床上翻身時眩暈,配合聽力及其他儀器檢查,可幫助病患釐清病因。但仍有一兩成眩暈患者找不到病因,必須轉介至心臟內科及神經內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另外,林口長庚研究也發現耳石脫位與骨質疏鬆發生率呈正相關,適當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可減少復發機率。苗栗大千醫院老年人口多 天氣變化 患者更多根據健保署108年統計,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眩暈藥物使用量最多。大千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指出,眩暈幾乎每個年齡層都會發生,但其中以年長者占比較多,苗栗縣因老年人口多,眩暈就醫病患也相對提高,尤其天氣變化大時更明顯。發生眩暈的原因很多,其中以急性前庭神經炎症最常見,急診就醫時醫師通常會給予止暈或止吐針劑,休息一晚後大多可恢復良好。建議病人隔天再至門診追蹤,確認是否為單純的前庭神經發炎眩暈,並鼓勵病人多活動、盡量看遠方。根據統計,發生過眩暈的病人,大部分還會再發生,因此要多留意。第二種原因是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也稱為耳石症。另外還有民眾最擔心的腦中風,雖然眩暈型的腦中風不一定會有明顯單側手腳不能動的問題,但會讓病人走路不穩,合併口齒不清、疊影、手腳麻或無力,是需要緊急判斷處理的。面對病人暈眩狀況,醫師會先排除內科問題,像貧血、腎毒素高、血糖不穩等,然後依病況選擇適合的藥物治療,由於眩暈的藥物有口乾舌燥、腦部鎮靜的副作用,因此服藥後在工作或開車時要多加留意。台北馬偕醫院預防耳石脫落 好好睡覺最重要在治療眩暈領域上,台北馬偕醫院執行耳石復位術居全國醫療院所之冠,這其來有自,因為現任馬偕聽語學系系主任、馬偕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正是台灣引進耳石復位術的第一人。林鴻清於1995年至1996年至英國鑽研耳疾及聽損,回台之後,積極推廣耳石復位術,迄今已有20多年,可說是徒孫滿天下。林鴻清說,耳石復位術屬門診處置,甚至還不算門診手術,每次僅約五至十分鐘,但實際操作卻有一定難度與技巧,一旦耳石復位,患者症狀立即改善。曾有一名二十幾歲女患者多年飽受眩暈之苦,到處就醫始終無法改善,在馬偕接受耳石復位術之後,症狀幾乎完全消失。她開心地說,以前眩暈纏身,持續用藥,總認為自己無法結婚生子,現在答應男友的求婚了。「並非每個眩暈患者都能被治癒。」林鴻清說,眩暈有許多成因,耳石脫落約占四成,仍有超過一半患者是因其他疾病而天旋地轉。如何避免耳石脫落?林鴻清說,「睡好就是預防方法」,這類耳疾好發於老年人、內耳疾病患者,及頭部曾遭撞擊者。誘發因子則是熬夜、火氣大、睡不好,由於耳石脫落復發機率高達三成,「睡個好覺最重要。」台中慈濟醫院當藥物治療無效 嘗試前庭復健運動健保署統計,108年眩暈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次數,以台中慈濟醫院最多。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滋圃表示,目前台中慈濟醫院針對慢性頭暈病人以藥物治療為主,但有些病人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因此採取非藥物的「前庭復健運動」為主要治療方式。張滋圃說,醫學研究顯示,全球約有17%的人有慢性頭暈的症狀,推估全台灣大約400萬人有慢性頭暈的困擾。慢性頭暈的成因很多,其中有大半與前庭系統的功能障礙有關,「前庭復健運動」就是針對前庭功能障礙所導致的頭暈而設計的復健運動。由醫師評估病人頭暈的原因,再由專業前庭復健治療師設計一套前庭復健運動練習計畫。張滋圃表示,「前庭復健運動」所做的動作就像一般體操,操作起來簡單,沒有什麼副作用,可以自己在家練習。但這個運動不像藥物可以馬上「藥到病除」,必須像復健一樣每天持之以恆,依照治療師設計的動作計畫重複練習,才能達到效果。張滋圃從美國習得這套「前庭復健運動」回國後,10年來已幫助不少藥物無法治療的病人解除眩暈困擾,也持續推廣這個簡單、有效、沒有副作用的復健運動。他希望讓更多受眩暈困擾的病人,能夠改善症狀,恢復正常生活。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眩暈患者175萬人 女性為男性兩倍
突然一陣天旋地轉,眼前畫面扭曲,瞬間找不到平衡,嘔吐感隨之襲來。不少人有這樣的經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達175萬餘人。多數眩暈雖然不會致命,發作起來卻讓人極度不適且困擾。「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本期探討眩暈的原因與民眾就醫狀況,讓您找對方法,即時解決天旋地轉的危機。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集中在60歲到69歲,50歲到59歲次之,女性患者的人數遠高於男性,約是男性患者的近2倍。患者隨年紀增加,60~69歲最多。衛福部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眩暈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可粗分為兩種,最常見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如前庭神經發炎、耳石脫落或耳朵結構異常、梅尼爾氏症等疾病所引起的眩暈;另一種為中樞型眩暈,如腦中風、腦瘤等因素引起。上述疾病多會因為年紀的增長,罹病機率隨之增加,主診斷為眩暈的患者,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在預料之中。不過有更多的眩暈是不明原因造成,藝人江蕙長期飽受眩暈所苦,據悉,每當壓力襲來,江蕙的眩暈症狀就會出現。李伯璋表示,從數據來看,女性被診斷眩暈的比率,遠高過於男性,多數的女性自我要求較高,較容易緊張、給予自身壓力,恐因此導致自律神經失調,也可能增加眩暈出現的機率。容易反覆發作,嚴重時需立刻就醫。李伯璋表示,眩暈與一般的暈是截然不同的症狀,眩暈屬於「天旋地轉」的暈,瞬間出現可能讓人連站都站不穩,同時會出現耳鳴、惡心嘔吐、臉色發白等情況,每次發作可以是幾秒到幾天,嚴重的患者必須及時就醫,投以止暈藥等穩定症狀。一般的暈與眩暈最大的不同是,眩暈的患者即使發作時世界天旋地轉,意識仍舊清楚;一般的暈則會使意識模糊、昏沉想睡。造成一般頭暈的原因,如貧血、缺氧、低血糖、低血壓或女性常見的姿勢性低血壓等。眩暈還有個特色是會「反覆發作」。民眾多選擇診所就醫,家醫、耳鼻喉科最大宗。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眩暈門診件數,總計476萬多件,其中基層診所多達341萬多件,占整體的七成一,其次依序為區域醫院、地區醫院、醫學中心。李伯璋表示,眩暈的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但會非常不舒服,民眾多會選擇「就近就醫」,除非嚴重到嘔吐才可能到大醫院求診。進一步分析民眾就診科別,健保資料庫顯示108年診斷眩暈前10名就醫科別,以家醫科、耳鼻喉科為主,占比分別為21.8%、21.5%,再者為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李伯璋表示,民眾對於暈的認知大多是不確定的,有些民眾會以為是感冒或是發燒引起,尋求家醫科或耳鼻喉科的幫助,這方向都是正確的。李伯璋表示,眩暈在臨床的診斷上,未能像心血管疾病這麼精確,需經過耳鼻喉科或是神經科一一確認是周邊型或中樞型眩暈,若排除上述兩類眩暈,就得懷疑是自律神經、免疫系統等疾病所致,也可能是一般的低血糖、低血壓引起。民眾要多留意,每次暈出現的情況、時間,才能逐步找出病因。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詳細記錄並就醫。眩暈的治療必須先找出疾病的原因後,才有辦法對症下藥。李伯璋表示,若是前庭神經發炎、嚴重暈到嘔吐才會使用藥物;耳石脫落等則是透過耳石復位術或平衡復健恢復症狀。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8年主診斷符合眩暈適應症並使用眩暈相關口服錠劑為478萬粒,相對應於175萬人被診斷為眩暈的人數,藥物平均一到二次就會見效。李伯璋提醒,無論任何一種暈都應提高警覺,他曾經與友人打球後,突然一陣暈,站不穩腳扭到,後續很留意症狀有沒有再出現。後來判斷是體內缺乏維生素D,肌肉無力又有一點低血糖所致。李伯璋說,近期身邊有位同仁時常感到暈,常喊背部不舒服,進一步就診竟是骨癌,且還是肺癌轉移所致的疾病。他呼籲,民眾若是出現暈的症狀,應記錄情況與時間,以及是否為暫時性或持續性。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預防眩暈復發 耳鼻喉科醫師:減輕壓力、秋冬注意保暖
眩暈發作起來,嚴重時讓人根本下不了床,一步都走不穩,大暈狂吐,痛苦得不得了,輕微的也會讓人心煩意亂,工作、社交大受影響,恨不得能有神醫神藥,可以把症狀瞬間治好。可惜現實生活中,眩暈的治療並沒有那麼單純,因為其成因複雜,僅有部分人能快速見效,許多病人還是要耐心回診、服藥,更重要的是維持正常作息、減輕壓力,秋冬要注意保暖,才能減少復發機會。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楊庭華表示,引起眩暈的內耳疾患有多種成因。例如常見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耳石症)、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在治療方式上就各不相同。1. 耳石症施以耳石復位術,利用重力和姿勢變化,移出耳石。以耳石症為例,耳石器官與半規管處在相鄰的位置,半規管開口雖小,掉落的耳石還是可能會進入半規管,如果量多聚集成團,在特定角度的運動下,就會造成眩暈。耳石團可能隨日常活動震盪而漸漸散開,使眩暈症狀好轉,但若症狀持續就需要施行耳石復位術,在醫師引導下,利用重力和姿勢變化,讓耳石移出半規管,效果相當良好。楊庭華表示,部分病人可能一次見效,但多半需要重複數次,所以在門診施行外,也會給病人衛教單,回去在家人陪伴下做較為簡易及安全的復位法,通常兩周到一個月內症狀可消除。2. 前庭神經炎症狀嚴重常需臥床,需藥物控制與平衡復健運動。前庭神經炎是內耳性眩暈當中症狀最嚴重的。由於平衡神經功能嚴重異常,剛發生時病人的暈與嘔吐都十分強烈,多半躺在床上不能動,就醫時常常需要出動救護車。這樣的症狀可能持續數日方才漸漸改善,當下只能採用支持療法,病人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動作,並以藥物減輕眩暈與嘔吐的發生。楊庭華表示,前庭神經炎的恢復主要依賴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種代償機制,包括視覺及本體感覺的協助。長期來說,多半能回復正常生活,但也可能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在動作中感覺到短暫的失衡或眩暈。平衡復健對於前庭神經炎的康復有很大助益,所以只要過了臥床期,就要趕快開始做平衡復健,這也能加快平衡的恢復。平衡復健要由簡而繁,由慢而快,不要操之過急,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除了基本的平衡復健體操之外,騎腳踏車、打球,都是很好的平衡復健活動。3. 梅尼爾氏症調適壓力、限制鹽分攝取、避免特定食物、改善作息。梅尼爾氏症約佔內耳性眩暈的一成,臨床表現為眩暈伴隨有聽力症狀,而且症狀常會隨時間波動。比如早上聽不清楚,耳鳴比較大聲,比較暈,但可能到下午又變好一些。梅尼爾氏症被認為與內耳的內淋巴水腫相關,治療亦有用利尿劑去消水腫的方式。病人若有壓力過大、焦慮、睡不好等問題,會惡化眩暈及聽力症狀,這時也可能需要抗焦慮的藥物。其他口服或耳內注射藥物的方式,可由醫師視病情適時給予治療。不過藥物只是治療的一環,楊庭華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壓力調適、限制鹽分攝取,及規律的睡眠作息。像護理人員作息不定,也是梅尼爾氏症好發族群。適當的食物選擇可能也有幫助,有些病人少吃乳製品或發酵食品會減少發作的機會,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食物限制,原則上發現有吃了會暈的食物,就盡量不要再吃。楊庭華表示,梅尼爾氏症的病人基本上很敏感,要避免壓力,情緒緊張、心情低落。他舉例有位商務人士病患,飽受梅尼爾氏症反覆發作之苦多年,結果搬去中南部務農後就不藥而癒。氣候改變也是好發因子,冷天睡覺要保暖裸露在外的頭部,可以開暖氣,能減少眩暈發作的機會。4. 其他原因的眩暈心血管問題或藥物影響。曾參與推動北榮開設眩暈聯合門診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永煬表示,引發頭暈或眩暈的原因很多、需依症狀發生過程及相關身體病徵仔細評估,才能有正確的診斷。除了耳科或周邊神經的問題,也可能來自中樞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暫時性腦缺血發作、腦幹或小腦中風、前庭型偏頭痛、癲癇性眩暈 、多發性硬化症、頭頸部動脈剝離等等。有些頭暈或眩暈與心臟血管問題有關,例如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甚至主動脈剝離等。另外,很多藥物也會使某些患者感到頭暈不適,包括心血管藥物、神經科藥物、身心科藥物、抗癌藥物,甚至治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也有可能。林永煬提醒,只要感受到跟以往很不一樣的平衡感失調、頭暈的感覺、暈眩,都要仔細檢查,不要輕忽。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眩暈健保大數據分析/女多梅尼爾氏症 男常見耳石脫落
受眩暈所苦的國人逐年微幅增加,從106年173萬多人增至108年175萬多人,確診年齡雖多集中在60歲到69歲,但年輕族群的確診人數也不斷在增加。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女性族群,每跨一個年齡層,增加人數都是男性的2倍,而整體的數據攀升則與「老化社會」有關。30歲後女性壓力大,梅尼爾氏症好發族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眩暈的成因多元,耳鼻喉科治療的多以「周邊型眩暈」為主,周邊型眩暈係指耳朵的前庭系統或神經、內耳迷路等問題所致,內耳則可以再細分,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發炎、前庭神經低下等,臨床大多統稱為「內耳不平衡」,表現方式以眩暈、步態不穩為主。林哲玄表示,眩暈本來就以女性為大宗,數據顯示,108年女性確診人數是男性的2倍,細看女性各年齡層的人數分布,20歲到29歲與30歲到39歲相比,人數相差4萬8956人。他表示,該階段的女性也是梅尼爾氏症的好發族群,原因是面臨人生各種壓力,工作上正值升為小主管,家庭上必須養育兒女等。男性的確診人數差距,則在40歲到49歲以後較為顯著。林哲玄表示,男性在40歲左右因眩暈就診,大多是耳石脫落,平均好發年齡就在40歲到60歲之間,男性動作較粗魯,原本就比女性容易發生意外,此時還額外加上老化等因素,也增加該年齡層出現眩暈的機率。症狀較輕微,中樞型眩暈常被忽略。依照108年診斷眩暈就診科別顯示,家醫科名列第一,其次依序為耳鼻喉科、中醫科、內科、神經科。林哲玄表示,引起眩暈的疾病動輒十多種,多數都是內耳問題所致,優先選擇家醫科或是耳鼻喉科治療是建議的選擇,依照現在民眾就醫的習慣,眩暈引來的不適感,通常以住家周邊就近就診最為常見。雖然眩暈多以「周邊型眩暈」為大宗,但中樞型眩暈常被民眾忽略。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中樞型眩暈的患者,頭暈目眩的感受相對於周邊型眩暈不明顯,加上民眾對暈的認識,常常是貧血或姿勢性低血壓引起的短暫性頭暈,也使中樞型眩暈患者就醫時間遠低於周邊型眩暈患者,分析這也是神經科排名較後面的原因。神經內科用藥量最高,投藥為釐清病因。眩暈常使用的藥物以止暈藥、內耳鬆弛劑等為主,健保資料庫顯示,眩暈常見藥物使用,以神經科為最大宗,其次為耳鼻喉科、內科、家醫科、急診醫學科等,用藥排名與民眾就醫以家醫科為主明顯不同。蔡睿蘋表示,並非神經內科愛投藥,而是神經內科面對的大多是中樞型眩暈的患者,為一一釐清是心血管疾病還是腦部疾病引起,會透過多種檢查確認,並先投以藥物緩解症狀,依照藥物效果釐清病因。不過,她認為有部分家醫科診所的醫師是耳鼻喉科專科醫師,申報時,恐以耳鼻喉科申報,讓數據結果失真。依照經驗,蔡睿蘋表示,止暈藥效果極佳,六到七成的患者都可以獲得改善,有些患者經過診斷後,確認引發眩暈的疾病,不一定會開立止暈等藥物。耳石復位多在診所做,平衡訓練區域醫院最多。若是耳石脫落引起眩暈,只要透過耳石復位術即可恢復。根據健保資料庫顯示,執行耳石復位術以基層診所最多,其次為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地區醫院。林哲玄表示,耳石復位的技術門檻不高,教育患者透過姿勢改變讓耳石復位,眩暈症狀即可緩解。前庭神經發炎會採取運動治療及平衡復健,林哲玄表示,前庭神經發炎好發於季節轉換期間,特別是秋轉冬、冬轉春,因此又被稱為「流行性眩暈症」。除投以抗發炎藥物,同時會協助做運動治療與平衡訓練。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執行眩暈的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以區域醫院最多,其次為醫學中心、地區醫院、基層診所。林哲玄分析,運動治療及平衡訓練需有基本器材及專業物理治療師協助,加上此種疾病並非急症,才會出現以區域醫院為大宗的現象,不過也有一些醫學中心,專門針對這類患者做運動及平衡治療。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看似輕微眩暈卻是中風徵兆!醫師提醒做好一事很重要
「眩暈」、「頭暈」傻傻分不清?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解釋,一般頭暈只會感受到頭重腳輕、頭腦不清,但眩暈一發作,患者強烈感受到四周景物都在移動,出現好像是地板浮起或天花板塌陷的感受。林鴻清提醒,通常周邊型眩暈來勢洶洶,中樞型眩暈症狀雖輕,卻可能是致命腦中風警訊。周邊型暈眩與內耳有關,一旦發作來勢洶洶。林鴻清說明,眩暈成因可分為「周邊型暈眩」及「中樞型暈眩」。造成周邊型眩暈的原因,主要是內耳及前庭相關問題。因「耳石脫落症」造成的眩暈尤其常見,因頭部受撞擊,如車禍後耳石脫落,一動就會天旋地轉,此類眩暈短暫卻重複發作,誘發時機多在起床或轉頭時。另外,耳部前庭神經發炎、梅尼爾氏症同是引起周邊型眩暈的原因。林鴻清說,前者通常伴隨呼吸道感染,火氣大、睡眠不足或壓力大者是高危險群,造成的眩暈會持續好幾天,隨時間漸漸緩和;後者引發的眩暈最兇猛,每次發作約半小時,一定會暈到嘔吐,逼著患者跑急診。中樞型眩暈看似輕微,卻是中風前兆。眩暈有時是中風前兆,因為眩暈症狀可能是內耳的部分微血管阻塞所造成,一旦出現這類眩暈,意味著人體的血管已出現問題,若未及時就醫改善,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漸漸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林鴻清表示,中樞型眩暈屬於由腦幹或是小腦中風所引起,中老年族群且有三高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是高危險族,發作時可能會持續多天走路不穩,屬於中風徵兆,不容小覷。中樞型眩暈發生比例較周邊型眩暈低,卻遠比周邊型眩暈危險,應盡速就醫。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需提高警覺。嚴重中樞型眩暈者可能是腦幹血管出問題,影響生命中樞運作,一旦心跳、呼吸等失去控制,就會送命。一般而言,中樞型眩暈天旋地轉較輕微,眩暈造成的惡心嘔吐,也可能被誤認是腸胃炎。林鴻清提醒,眩暈症狀有時會伴隨耳鳴或突然聽力下降,有類似症狀就要提高警覺。隨時擔心「大怒神」般的天旋地轉突然降臨,誰也不開心。基隆長庚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楊濟匡說,想預防最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可從改善睡眠不足著手,透過規律運動,讓睡眠品質變好。均衡飲食也能改善疲勞,飲食力求清淡,避免太鹹,減少耳類淋巴管不平衡機會。發作期勿喝茶與咖啡,咖啡因會影響睡眠、誘發眩暈。楊濟匡提醒,由於咖啡因會影響睡眠,進而誘發眩暈,建議眩暈發作期間一到兩周不要喝茶類或咖啡。受眩暈所苦的民眾千萬別硬撐,有症狀就應就診,避免大發作而天旋地轉,藥物在血中應達到穩定濃度才會有作用,若不斷嘔吐,即使立刻就醫服用口服藥,效果恐有限。拒絕中樞型眩暈找上門,除藉由健康生活型態、規律服藥控制三高,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強調,補充白開水很重要,門診許多患者的水分攝取來源中,白開水竟不到1000c.c.。許多人喜歡以茶、咖啡取代白開水,但這兩種飲品利尿,無法完全調控水分。服用降血壓藥患者,轉換姿勢務必慢慢來。鍾伯欣觀察,患者一暈就會不愛吃降血壓藥,反而造成血壓控制不佳。另外,他發現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個性較急躁,患者時常因心情起伏劇烈,動作太快,如迅速起床或快速由坐姿改為站姿,可能增加姿勢性低血壓機會。患者血壓是靠藥物調控,無法像一般人在變換姿勢時,能及時調整血壓。鍾伯欣提醒,服用降血壓藥的三高患者應注意「姿勢」,學習放慢步調,避免快速改變姿勢,就可以有效改善頭暈。遇到急性眩暈發作,應盡快找個安全的平面橫躺下來,身體盡量不要移動,如果出現「顏面失調、口齒不清、手腳麻木無力」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並配合醫師的指示積極治療。
-
2020-08-26 科別.腦部.神經
做檢查害頭痛?她像孫悟空遇緊箍咒原來少見又棘手
52歲陳姓婦人因暈眩就醫,醫師診斷為耳石脫落症所致,後續安排腦波等一系列檢查,陳婦卻開始持續性頭痛夢魘,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認沒有結構性異常後,診斷為罕見「新發生每日持續頭痛」,經過二個月的藥物治療才擺脫惱人的頭痛症狀,重拾生活品質。台中長安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孔勝琳呼籲民眾,頭痛的問題,可輕可重。若長期頭痛或有不明原因頭痛,千萬別只光吃止痛藥處理症狀。建議一定要諮詢專精於頭痛醫學的神經科醫師,確切診斷,才有辦法徹底治療。孔勝琳說,「新發生每日持續頭痛」是一種少見又棘手的頭痛,頭痛如影隨形纏上患者,人生開始變了樣。陳女說,她在做了腦波檢查後,惱人的頭痛每天持續著,買止痛藥吃,也跑了好幾家診所打針吃藥卻沒改善,像孫悟空遇緊箍咒般如影隨形、頭痛欲裂,快把人逼瘋。孔勝琳說,治療的部分,必須使用一些比較特別的藥物,如某些特殊的抗憂鬱藥物或抗癲癇藥物,治療此類頭痛的效果十分的良好。上述的患者,經過治療後頭上的緊箍咒都已經全部解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2020-05-22 科別.耳鼻喉
頭暈頻發作?當心是這飲食習慣埋下禍根
每年4、5月正逢春夏交替,日夜氣溫起伏本來就比較大,台灣屬海島型氣候偏潮溼,近來又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緣故,多數民眾都選擇待在家裡自己下廚,其中不乏進補的鍋物料理,驅逐寒氣同時強身健體。但日前卻有1名中年婦人,因頻繁食用而引發眩暈,險些在浴室摔倒,所幸家人即時發現並就醫治療,才免除憾事。主治鼻過敏、耳鳴、眩暈多年的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眩暈是前庭平衡感覺系統出現異常才引發的症狀,與一般的頭暈大不相同。眩暈的感受是天旋地轉,偶爾會伴隨有噁心想吐的感覺,急性發作期會失去平衡,容易導致意外發生。至於頭暈則是頭部重重、沉沉的,不會有旋轉的感覺。 眩暈或頭暈症是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或病變所引起,由發作部位可分為2大類,其一為中樞型,即腦部病變,包括腦瘤、後腦循環障礙等所引起;其二為周邊型,與內耳前庭及三半規管有關。不良飲食習慣會造成膽固醇、血脂肪沉澱,引發血管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極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至於內耳病變造成的眩暈,以梅尼爾氏症最具代表性,主因為內耳之淋巴液積水所致,其他還包括內耳神經萎縮、耳石脫落等。 眩暈通常在無預警時突然發作,防不勝防,也因為來得快且急,讓人措手不及,特別是老年人容易因此摔倒或碰撞,造成其他傷害,因此大意不得。根據眩暈發作的成因,一般可大致分為良性陣發性姿勢性暈眩、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藥物、壓力、偏頭痛性眩暈等。其中,如個案中的中年婦女,因不良飲食習慣(如:過度食用進補食材、辛辣刺激等食物)所引發的眩暈,多半屬於偏頭痛性眩暈,普遍好發於女性身上。 在治療眩暈的部分,李宏信指出,一般急性發作期多半會以降低內耳壓力為主,給予利尿劑排除體內水分與鹽分,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神經血管疾病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為主,提升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滋養神經。長期治療會加強患者神經營養活化、血管擴張及增加血液滲透作用為主,幫助血液循環以增加氧氣及養分之輸送,防止細胞老化,促進內耳功能恢復正常,降低日後復發的頻率。 眩暈發作起來仍容易導致摔落、碰撞等為危害,因此,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自身或家中長輩有出現眩暈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診斷治療,並配合醫囑耐心服藥,同時調整生活型態,飲食上須減少攝取過於進補或刺激的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都應盡量避免。也建議患者適度的釋放壓力並需保持充足的睡眠,才能真正遠離眩暈。(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季節交替易發作! 不同於一般頭暈,經常眩暈當心腦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