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癌症.頭頸癌
搜尋
耳悶
共找到
18
筆 文章
-
-
2024-03-18 失智.大腦健康
耳悶、耳鳴是聽力下降前兆 輕忽聽損恐致大腦退化失智
「電視怎麼開那麼大聲,講話噪音愈來愈大,開始重聽、耳背了嗎?」過了50歲之後,人的聽力會逐漸衰退,常不自覺把音響開得比較大聲,與人交談可能會有些吃力。輔大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表示,聽力障礙是一種複雜的多因素疾病,如果不及早預防延緩,除了影響人際關係,還增加失智風險。中度聽損就會增加3至5倍失智症風險胡皓淳指出,聽力是非常重要的刺激來源,保持學習、社交,並促進認知功能。一旦聽力受損,減少了與外界的接觸,恐致大腦退化。研究顯示,若是中度聽損,會增加3至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胡皓淳說,聽力退化難以自我察覺,通常是身邊親友發現溝通上有問題,才會帶去就醫進一步檢查。民眾可以留意耳悶、耳鳴症狀,若出現彷彿隔著水或紗的悶聲感,以及像鈴聲、嗡鳴的惱人聲響,小心是聽力下降的前兆。除了年齡因素,家族遺傳、基因變異、神經退化等,都是漸進性聽損的原因,胡皓淳指出,耳朵發炎也會對聽力造成影響,例如中耳炎,但可以配合醫師用藥,恢復正常生理功能。聽力受損是經年累月的漸進過程,當檢查測驗的分貝數在25至40左右,屬於輕度聽損,若是超過40分貝的中度聽損程度,建議戴助聽器改善生活品質。戴助聽器可延緩聽力退化長輩常礙於「自尊心」,不願意配戴助聽器,甚至拒絕社交活動,胡皓淳強調,及早配戴助聽器能延緩聽力退化,降低憂鬱壓抑的感覺。除了機器輔助,補充維生素B12可促進末梢神經代謝,攝取優質蛋白質多吃魚肉蛋奶及內臟,幫助組織修復、聽力調節。挖耳朵易感染、影響聽力如何避免耳朵發炎機率?胡皓淳提醒,「挖耳朵」容易引起外耳道皮膚受傷,尤其許多人洗完澡或耳朵碰水後,習慣拿棉花棒掏耳垢,但外耳道的耳垢含有酵素、油脂,具有保護作用,免於灰塵、細菌、異物進入耳膜,並不需要過度清潔,棉花棒反而會將耳垢推到更裡面,引發感染導致聽力喪失。若有耳垢堆積問題,建議找耳鼻喉專科門診協助,不要隨便亂挖。聽力下降警訊1 聽不清楚旁人說話內容,講話不自覺愈來愈大聲2 在較吵雜的環境中,辨識聲音的能力下降3 聽不到氣音、倒車雷達、燒水汽笛聲等高頻聲音保護聽力方法1 盡量少用耳機,如果需要使用,控制時間及音量2 不要去太吵的地方,參加廟會時要避開鞭炮施放3 不必刻意清理耳垢,有阻塞問題應看耳鼻喉科4 定期檢查聽力,遵醫囑配戴助聽器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6-18 醫療.耳鼻喉
為什麼最好不要自己挖耳朵?醫師籲7種人應定期就醫清理耳屎
一名阿伯3個月以來時常覺得耳鳴、耳悶,右耳聽力也有下降的情況。常常聽不到老伴叫他去洗碗、倒垃圾,因此產生誤會鬧得不愉快,傷了和氣與夫妻感情。前往耳鼻喉科診所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在臉書上分享這段「神奇的案例故事」,並提醒民眾想清理耳垢,建議還是到診所找專業醫師處理,尤其7種人應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2公分耳屎影響聽力 醫師5秒拖出解決問題一般所謂的「耳屎」,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指出,耳垢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及外界髒汙的共同混合物,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耳朵深處,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耳道適當的潤濕狀態。不過,對某些人來說,過多過滿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現象。張益豪醫師表示,自己最近在診間就遇到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名阿伯時常覺得耳鳴、耳悶與右耳聽力下降,3個月以來沒有理會,直到某天雷雨交加的夜晚,左耳與右耳聽到的雷聲差異極大,剛好路過診所於是前來求診。經過醫師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提到,自己花了5秒鐘,把這條驚人的耳垢整條拖出,解決了阿伯長達3個月的聽力問題,也幫助阿伯修復了夫妻關係。耳屎要常常清理? 自己挖還是找醫師處理好?人的耳道有可能會像這名阿伯一樣,因為耳屎塞住整個耳道而影響聽力。不過,張益豪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清潔,因為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垢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清理,它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此外,張益豪醫師也提醒,耳屎最好不要自己清理,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傷口有組織液滲出,患者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造成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會讓真菌更容易滋生。7種人應定期耳屎清除治療 保持耳道清潔與健康張益豪醫師建議,以下7種人可以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包含:外耳道天生較狹窄或彎曲者 天生耳屎較多、較油又常堵塞者 曾經接受過耳朵手術而引起結構異常者 洗澡或游泳時,水經常流入耳道內,以致耳垢容易潮溼沾黏在外耳道上,進而造成阻塞者 長時間需要使用耳塞或耳機的人。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耳屎堆積 因工作與生活環境容易接觸灰塵、污染物的人 已經出現耳朵不適者,例如耳悶、聽力差、耳鳴、耳朵痛等等此外,張益豪醫師提到,還有一種人很常見,就是「很享受於清耳朵,但想交給專業的人清時」也可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定期清理耳垢、檢查耳朵,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耳道問題,保持耳朵的清潔和健康,也有助於預防耳道感染和聽力受損。資料來源:張益豪醫師臉書-想清理耳垢,自己挖還是到診所找專業的醫師處理呢? 【延伸閱讀】自行挖「耳屎」會受傷、易越推越深!醫:不必特別清理耳朵痛癢掛急診 驚見滿滿「蛆」蠕動 醫:蒼蠅產卵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8107
-
2023-04-24 醫療.耳鼻喉
鼻竇炎症狀有哪些?藥師詳解鼻竇炎原因及有哪些治療方式
【本文重點】黃膿鼻涕不一定代表鼻竇炎,也可能是鼻咽部發炎或感冒初期的症狀。鼻竇炎可能引發多種症狀,如鼻塞、膿性鼻涕、咳嗽、頭痛、臉頰脹痛等,需經醫生確診治療。若為細菌感染,醫生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使用完整療程的抗生素才能痊癒,不得自行停藥。若為病毒性感染或與病菌感染無關,多以症狀治療為主,可使用類固醇、抗組織胺、血管收縮劑、化痰藥物和退燒止痛藥物等輔助治療。在特殊情況下,可能需要手術治療等更積極的治療方式。--by ChatGPT我最近有黃膿鼻涕,是不是得了鼻竇炎?許多民眾可能都有遇過擤鼻涕時發現黃膿鼻涕,若單靠鼻涕顏色,無法判斷病症。黃膿鼻涕不只會出現在鼻竇炎,若鼻咽部發炎,可能產生黃膿分泌物的倒流;感冒初期因鼻炎出現透明鼻涕,也可能因停留在鼻腔內較久,轉變成帶有顏色的分泌物。鼻竇炎相關症狀,包含鼻塞、鼻子有臭味、膿性鼻涕、鼻涕倒流、嗅覺衰退、咳嗽、喉嚨有痰或異物感、頭痛、臉頰脹痛、牙痛、喉嚨灼痛等,甚至出現耳悶感、倦怠、發燒等情形。若經醫師診斷確診為鼻竇炎,其病因可能與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有關,亦可能非病菌感染造成。如果病人有細菌感染,醫師會給予抗生素治療,一般建議療程為5到14天,嚴重慢性鼻竇炎甚至可能需1到3個月的抗生素治療,病人需有耐心遵從醫囑按時用藥,使用完整療程的抗生素才能痊癒,不可因自覺症狀好轉但療程尚未結束就自行停藥,否則可能會增加抗生素抗藥性風險而影響後續治療。若是病毒性感染或與病菌感染無關,通常不需使用抗生素,多以症狀治療為主,包括使用類固醇藥物、抗組織胺藥物、血管收縮劑、化痰藥物、退燒止痛藥物等。使用類固醇或抗組織胺藥物,可幫助病人有效緩解鼻塞、流鼻水、鼻癢、打噴嚏等症狀;血管收縮劑可使病人鼻黏膜收縮,降低鼻道腫脹情形,減緩鼻塞及脹痛感,也可使鼻竇開口擴大,幫助鼻竇黏膜的纖毛運動以清除發炎分泌物;化痰藥物可稀釋膿稠的分泌物,有利於鼻涕排出;退燒止痛藥物則可減緩病人因發燒、疼痛所帶來的不適。根據病況,醫師可能建議病人可進行鼻腔沖洗,以去除鼻腔中的黏稠鼻涕、發炎物質與過敏原。針對特殊情形的鼻竇炎患者,若醫師研判使用藥物、鼻腔沖洗或其他內科治療方式療效有限時,可能會採取手術治療等更積極的治療計畫,只要病人能配合適當的醫療方案持續治療,對病情的緩解與病況的改善都有助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4-01 醫療.耳鼻喉
脖子、頸部腫大是癌症?醫指3可能性,出現8症狀盡早就醫
發現頸部腫塊總會有點緊張,深怕是癌症,不過其實那並不是最常見的,因此謹慎為上,但不必緊張。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指出主要3大原因,以及癌症警訊和檢查方式,提醒民眾如有發現合併症狀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健康。 脖子、頸部腫大是癌症?醫指3可能,發炎感染最常見! 劉承信醫師指出,頸部腫大可分成3大類原因,包括先天性腫塊、發炎感染、良性或惡性腫瘤,其中最常見的其實是發炎感染使得淋巴腫大。 發炎感染淋巴腫大:頸部構造密布著大大小小的淋巴結,聚集專門對抗病毒和細菌的淋巴球,因此淋巴結本來就存在,只是腫大到讓人摸得到,原因可如感冒、鼻竇炎、中耳炎等發炎疾病。 先天性腫塊:先天性腫塊則是手術時最多看到的囊腫類型,常見包括腮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皮下囊腫、唾液腺囊腫、黏液囊腫等。其他也包括了因血管異常而發生變化的囊腫,不過相對少見。 良性/惡性腫瘤:至於民眾常最擔心的惡性腫瘤,或一般的良性腫瘤,門診中最常見的是甲狀腺腫瘤,以及口腔癌、喉癌、下咽癌、鼻咽癌的淋巴結轉移,唾液腺腫瘤則是當中最常見的。其他也包括淋巴癌、神經髓鞘腫瘤、內分泌腫瘤等少見疾病。 脖子、頸部腫大防癌症,出現合併症狀盡早就醫! 即便發炎或感染造成的淋巴腫大是頸部腫大最常見的原因,但還是得留意癌症,劉承信醫師表示,民眾若有發現頸部腫大,也可觀察是否有其他合併症狀出現,包括沒有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半年內掉了10%的不明體重減輕,以及口鼻出血、單側耳鳴耳悶、張口困難、吞嚥困難、呼吸困難、聲音沙啞,以及腫塊很硬、表面不光滑、無法滑動等異常腫塊,這些都是癌症高度可能性的徵兆。而醫師也多會在檢查前了解病人情況。 脖子、頸部腫大可做什麼檢查?醫指常見4項,瞭解確切原因! 為瞭解頸部腫塊的確切原因,醫師也會做詳盡檢查,劉承信醫師指出,檢查方式常見可為觸診檢查、內視鏡檢查、超音波檢查,以及抽血檢查和進階的影像檢查。 理學觸診檢查:觸診可觀察患者的腫瘤大小、硬度、彈性、固著度、是否疼痛、表面光滑等。而這不只是隨便摸摸,經耳鼻喉頭頸外科長期訓練、觸摸過上千人的手感,光是觸診就可知道很多事情。 內視鏡檢查:鼻咽喉內視鏡則可詳細檢查頭頸部區域,診斷或排除癌症的風險,包括鼻子、鼻咽、口咽、喉部、下咽等各區域,這也是透過門診即可進行檢查,快速方便、免禁食、且無痛。 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檢查可直接直擊腫瘤位置,可說是醫師的透視鏡,快速、方便、無痛,透過影像即可判讀。而對於有高度懷疑病變的腫塊或淋巴結,甚至可再搭配細針抽吸檢查,不用開刀就可以初步知道診斷。 抽血檢查&影像檢查:抽血檢查可更精確診斷感染、癌症指數,也可再藉由電腦斷層、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正子攝影等進行進階影像檢查,更有助鑑別診斷病灶、擬定後續的治療方向。 脖子、頸部腫大謹慎但別緊張,觀察症狀、盡早檢查,預後佳! 劉承信醫師提醒,頸部腫塊雖然發炎感染較為常見,但也不能忽視。醫師表示,診間常遇到只是發炎感染造成頸部腫大,長期不追蹤處理也完全沒有影響。但也遇過確診早期淋巴癌,在化療和放射治療下恢復良好。也有遇過頸部腫大不以為意,檢查發現是甲狀腺癌,經手術後定期追蹤,一切順利。也遇過案例體重減輕、無法進食,檢查後發現是下咽癌第四期,已經無法手術,只能免強嘗試化學治療。 醫師呼籲,寧願小心謹慎,也別掉以輕心,通常預後良好的都是早期就發現的患者,民眾日常可在洗澡時自我檢查,若有發現合併相關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以利確保健康。 《延伸閱讀》 .甲狀腺結節可以不用理它?醫:「4情況」及早治療避免惡化 .淋巴癌來得又快又猛!及時確診是治療關鍵!出現6大症狀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16 醫療.耳鼻喉
耳朵悶悶恐是突發性耳聾!聽力喪失常見3原因,把握一周黃金治療期搶救聽力
42歲楊先生起床後,發現耳朵悶悶且持續有嗡嗡叫的聲音,不確定聽力有無變差,求醫檢查是左耳「低頻」聽力損傷,逼近「突發性耳聾」,緊急服藥,性好聽力回復正常。醫師指出,病毒感染、血管栓塞、甲狀腺功能低下都是突發性耳聾的常見原因,黃金治療期為一星期,錯過恐聽力受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郭乃文說,如有突然發生的聽力喪失、耳鳴如金屬高頻音、蟬叫聲等、耳朵悶塞感、耳朵有進水的感覺、頭暈,都可能是突發性耳聾的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高劑量類固醇、血管擴張劑,或耳內注射類固醇、高壓氧等治療。突發性聽力喪失 常見3原因郭乃文說明,突發性聽力喪失的常見原因如病毒感染、血管栓塞、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其檢查包含抽血檢查、心電圖、聽性腦幹反射檢查。郭乃文提到,不同族群突發性耳聾的聽力恢復程度不一,起初聽力喪失越嚴重、年紀大、有慢性疾病,伴隨頭暈或耳鳴、過晚就醫,恢復狀態較不如預期;反之,一開始聽力損傷輕微、年輕人、及時就醫,聽力恢復的機會與狀態就會比較良好。郭乃文建議,耳朵若突然出現耳鳴、耳悶、聽力損傷等不舒服情形,應儘早就醫、安排聽力檢查,以免錯過突發性耳聾的黃金治療期。這類患者的飲食清淡、少鹽,作息規律及睡眠充足,可讓聽損恢復機會達到最大。疾病百科/突發性耳聾突發性耳聾為耳鼻喉科的急性病症,醫學上定義為短時間內(3天)突然發生的感音性聽力障礙,聽力檢查顯示連續3個頻率以上的聽力閾值變差超過30分貝。發生率男女相當,大部分發生單耳,極少數雙耳同時發生。【看詳細】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2-06 醫療.耳鼻喉
鼻涕倒流、流鼻血…被當鼻竇炎10年治不好!最後竟在鼻腔內發現這東西
1名婦人10年前有擤鼻涕帶血及倒流情形,檢查以為是鼻竇炎,用藥後卻始終未明顯改善,甚至有頭痛問題,日前就醫發現,原來是有一顆牙齒長到鼻腔內,所幸經以「自然孔導航手術」取出後,才讓她恢復健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部長田輝勣說,患者就醫時反映右邊鼻子十分不舒服,每天都得對抗嚴重鼻塞、鼻涕倒流,不僅白天精神差,連晚上都難以成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期間曾多次就醫,但都懷疑是鼻竇炎引起,還因嚴重頭痛,變得脾氣暴躁,讓家人都很擔心。經核磁共振檢查,在患者的左上顎竇位置處,發現一顆外型及密度都疑似牙齒的不明物體,研判是「異生齒」作祟,建議必須手術取出,才能徹底改善病灶。田輝勣說,這顆鼻竇異生齒的位置十分特別,若採取傳統手術方式,需先翻開上嘴唇內側牙齦部位,打洞鑽入鼻腔前壁取出,不僅傷口大,且術後癒合時間長。經溝通後,患者同意採用「自然孔(鼻腔)」執行手術,過程中透過磁導航3D立體定位系統,很快就找到異生齒位置,前後僅30分鐘即取出約2公分大的異生齒。患者術後隔天即出院返家,回診時不斷感謝醫師,還大讚:「兩邊鼻孔都不塞,也不再頭痛了」!田輝勣說,異生齒是指牙齒生長在口腔齒槽以外的地方,常見多出現在上顎骨部位,而該婦人發生位置卻在鼻腔內,臨床出現機率極低,這類患者往往會引發感染及發炎,進而出現鼻涕倒流、流鼻血、鼻塞等疑似鼻竇炎症狀。他說,鼻竇炎是常見的鼻科疾病,患者不僅會感到鼻塞不適感,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氣喘、耳悶塞、中耳積水、支氣管炎、頭痛、頭暈,初期會建議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若演變成嚴重或慢性鼻竇炎,則會建議找出真正病因,再以手術根治改善病情,提醒民眾若有上述情形,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
2022-09-25 醫療.耳鼻喉
南韓歌手IU患耳疾長達一年 醫揭耳咽管開放症病因:快速減重是關鍵
●講話有回音、耳朵悶悶的,恐罹耳咽管開放症●飽受耳咽管開放症困擾者,身心壓力大●治療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避免過度減重南韓知名女歌手IU,日前舉辦出道14年演唱會時透露自己罹患「耳咽管開放症」長達一年,不僅聽力受到影響,耳朵時常悶悶的,讓她在準備演唱會期間「痛苦如置身地獄」,生心理飽受煎熬,讓粉絲們相當心疼。● 造成耳咽管開放症關鍵原因「體重快速減輕」振興醫院耳鼻喉部聽覺科主任力博宏表示,耳咽管是一條連結鼻咽部到中耳腔的管道,具有調節中耳壓力的功能,也能避免鼻涕口水逆流至中耳腔,或是具有排出中耳腔粘膜分泌物的功能;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耳咽管開放、另一種為耳咽管閉鎖。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廷碩表示,引發耳咽管開放症最常見原因就是「過度減重」或「體重快速下降」,耳咽管周邊脂肪不足,導致耳咽管不正常開放,其他造成耳咽管開放的原因還有癌症、營養不良、脫水、神經肌肉疾病等。耳咽管開放症多與後天不良生活因素有關,鮮少是先天結構問題引起。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粗估耳咽管功能異常盛行率,成人約為1%到2%、小兒約為25%。力博宏表示,臨床上常見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開放症較為少見。● 耳咽管開放症典型症狀 耳悶、腦中出現講話回音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顧名思義為耳咽管太鬆,無法正常作用,時常處於開放狀態。耳咽管多數時間處於「關閉」狀態,當吃東西吞嚥、吞口水時,耳咽管為了要調節耳朵壓力,就會打開平衡中耳壓力,耳咽管如果時常關不上,鼻咽與中耳腔會形成一大空腔,放大共鳴。張廷碩形容,耳咽管開放症患者如同頭被罩上一個水桶,耳朵嗡嗡叫,自己講話時會出現回音,晚上睡覺時自己呼吸的聲音也會回繞在腦中,如同有一層壓力如影隨形,無法擺脫,其他人的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力博宏說,患者彎腰低頭後,講話出現回音的症狀會緩解,幾乎不用檢查就能下診斷。張廷碩表示,耳咽管開放症多發生20歲到30歲女性,通常是因為減重過度或體重快速減輕,如戴牙套無法正常飲食,體重快速減輕後,出現耳咽管開放症。體重太過快速減輕,臨床定義為三個月內體重減少5%,或是半年內減少10%。患者初期常會被誤認是耳鳴或聽力受損,可能認為過幾天就好,後續卻未改善,耳朵長期不適,部分患者於是開始焦慮、躁鬱。耳咽管開放症治療多以改善生活習慣為主,對於體重快速減輕者,建議讓體重逐步恢復,不過,通常以減重為目的的女性,希望他們恢復原本體重,多數會拒絕。如果短時間內無法恢復體重,或癌症患者因疾病快速體重減輕,也沒辦法透過飲食恢復體重,會先使用鼻噴劑類固醇改善症狀。如果鼻噴劑類固醇效果不佳,可透過手術在耳咽管打一個小洞,擺放小管子改善耳咽管壓力,手術後不需取出,一年後會自行掉落;其餘方式包括在耳咽管開口施打玻尿酸或自體脂肪,有時候會採取擺放小管子與注射玻尿酸雙管齊下,同步改善。耳咽管開放症患者若接受手術治療,同時也要改善生活習慣,避免喝有刺激性咖啡因的飲品,如少喝咖啡,少吃辛辣食物,水分補充足夠,一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重點是「體重不能再降低」,至少要維持現在的體重,否則治療效果不會理想。● 耳咽管閉鎖症: 耳咽管功能異常分為耳咽管開放症和耳咽管閉鎖症,耳咽管閉鎖症的患者較多,常見症狀是耳鳴、耳悶,很多患者覺得聽不清楚。力博宏表示,造成耳咽管閉鎖症的原因,多為過敏性鼻炎,導致耳咽管周邊血管充血而閉鎖,另外則是胃食道逆流,胃酸逆流最遠可達耳咽管。由於鼻咽癌也可能引起耳咽管閉鎖,因腫瘤壓迫而造成耳咽管堵塞,必須特別注意。治療上得先解決鼻炎或胃食道逆流,初步可先給予鼻噴劑或制酸劑。力博宏表示,如果改善了過敏性鼻炎或胃食道逆流,症狀依舊,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有兩種方法,一是擺放空氣管,二是進行耳咽管氣球擴張術。力博宏表示,許多民眾認為耳鳴僅是短暫問題,但多數耳鳴不是正常現象,長時間耳鳴是耳悶應就醫。耳咽管功能異常,除了接受藥物或手術治療,也應調整生活作息、避開過敏原、減少喝咖啡,多喝水等。
-
2022-08-13 焦點.科普好健康
接種新冠疫苗為何出現耳鳴? 醫:免疫反應引起不必驚慌,兩周後多會緩解
為了防止COVID-19病毒感染,減輕感染後的病症,盡早恢復日常活動,接種疫苗已成全民運動。在接種後兩周內,普遍會出現發燒、頭痛、惡心、疲倦、全身痠痛等症狀,程度因人而異。根據流行病學,每千人接種疫苗後,不到五人會出現耳鳴,極罕見會出現嚴重的聽力障礙「耳中風」。目前在耳鳴門診,每月大約會有兩、三人,因疫苗接種後出現耳鳴而求診,不限於特定廠牌,大多抱怨被吵到生不如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一:中耳炎最易發生於AZ疫苗,該疫苗本身就是黑猩猩腺病毒載體,進入人體後,感染中耳腔,黏膜發炎腫脹,影響耳膜及聽小骨的傳聲能力,或影響耳咽管,造成中耳負壓,出現傳導性聽力障礙,患者會先感到耳悶,接著是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耳蝸神經加強傳導,腦幹降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原因二:耳蝸動脈病變身體起了劇烈的免疫反應,產生大量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及抗體,誤擊耳蝸周圍動脈,動脈內皮發炎水腫,管腔狹窄,加上大量的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動脈。耳蝸功能受損,聽神經加強傳導,腦幹減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若發生在前方耳蝸動脈,會出現高頻性耳鳴,宛如鐵窗摩擦聲;若發生在後方耳蝸動脈,會出現低頻性耳鳴,宛如馬達聲;若發生在總耳蝸動脈,會出現全頻性耳鳴,宛如蟬叫聲,還會出現眩暈。原因三:耳蝸中階管炎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遭免疫反應攻擊,或遭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內淋巴液分泌減少,中階管凹陷,拉扯前庭膜,加上血管紋受損,無法守住血液中的蛋白質,內淋巴液內蛋白質成分增加,比重大於外淋巴液,向下壓迫鼓室階管,基底膜向下凹陷,聽毛細胞與蓋膜間出現剪力,不斷地發出聽覺訊息,出現發炎性耳鳴。由於聽毛細胞在較為黏稠的內淋巴液中,無法柔順一地一起擺動,所啟動聽覺訊息斷斷續續,傳進大腦後,會被解讀成「迴音」。逾3周未好才須就醫其實患者不必驚慌,盡量多喝水、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直到兩周後,身體產生可抵抗病毒抗原的正確抗體時,相關的免疫反應會緩解,病症大多可不藥而癒,若持續超過3周仍無緩解時,才須就醫,可先至附近診所看診。若因中耳炎所致,建議服用抗組織胺及抗生素,減輕發炎,預防細菌感染。若是耳蝸動脈病變或耳蝸中管炎造成,建議靜脈注射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抑制人體製造出免疫細胞與抗體,另加上人類免疫球蛋白,中和掉錯誤抗體,之後半年,每天服用至少1,8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 (EPA),若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設法保持耳蝸動脈通暢,確保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功能完整,以免耳鳴發作。
-
2022-06-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快篩陰性卻嗅覺異常?小心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今健康/陳宇恩 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如果快篩結果為陰性,才敢放下心中的疑慮及擔心。除此之外,也需要留心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時代,目前已有生物製劑可緩解發炎,減少可能反覆手術的機會,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是治療的新利器。 慢性鼻竇炎是什麼?合併鼻息肉困擾多!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王堂權主任,最近收治一名40歲左右的專業的音樂錄音師,病患原本耳朵可精確地聽到8000赫茲(Hz) 以上的音頻,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除了鼻竇發炎阻塞問題外,也影響耳咽管的功能及中耳的壓力調節,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 慢性鼻竇炎是一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常見是在鼻竇急性發炎之後,身體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根除外來病菌,或是接受常規醫療後效果不盡理想,形成慢性發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容易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影響工作及生活。 一直鼻塞流鼻水不會好?拖延治療恐有共病風險 王堂權主任表示,近年受疫情影響,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或味覺異常等症狀高度警戒,耳鼻喉科的慢性鼻竇炎病人卻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病人已經接受過新冠肺炎篩檢呈現陰性,但仍會因為時常揉鼻子、流鼻水,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者,遭受旁人側目和排擠,因此主動回診希望做嗅覺檢測和進一步的治療。 另一種病友則是擔心被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而抗拒就醫。慢性鼻竇炎容易有鼻腔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使病況加劇,如果又拖延治療,不但會影響生活,也會讓課業和工作表現打折扣,還可能有罹患其他共病症的風險,依據近年來一些大數據研究,慢性鼻竇炎可能跟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慢性中耳炎與聽力受損等疾病相關。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如何治療?一次看懂藥物、手術治療 如何改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呢?當常規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之一。如果將鼻竇通道比喻為溝渠,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鼻息肉就像疏濬工程一樣,暢通後有機會改善及恢復鼻竇的正常功能,如果再進階使用3D內視鏡導航手術,可以更精準地去除病灶以及重建鼻腔鼻竇的功能。但有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或頑固型的慢性鼻竇炎,逾3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且症狀隨時間增長而變嚴重,也可能需要再次的手術。 王堂權主任表示,這類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可能屬於跟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的發炎體質,相較一般類型病友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治療時除了手術之外,可能還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但有些病友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無法常規使用藥物,因此病症控制的效果也不彰,也影響病友積極且規律治療的意願。 不過,隨著醫療快速進展,台灣目前也有新型的生物製劑,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減少7成復發與後續需反覆手術的機率,幫助病友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新利器! 呼吸道症狀病因大不同!鼻部不適持續兩週應盡速就醫 最後王堂權主任提醒,流鼻水和鼻塞的致病原因很多,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也可能是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甚至合併鼻息肉所導致。在精準醫療的新時代,呼籲民眾若鼻部有不適症狀,經休息1-2週仍不見好轉,或是經治療卻不盡理想,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藉由完整的檢查和評估,及早對症治療,有助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耳悶、耳脹當下怎麼辦?醫教6招解除,4方法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如何早期發現鼻咽癌?專科醫教你看懂鼻咽癌腫瘤位置、分期與治療方法
患者血液中常含高量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許多人以為鼻咽癌是頭頸癌其中一種,罹病原因也相近,其實並非如此。吸菸、喝酒、嚼檳榔是口腔癌等頭頸癌常見致病原因,但鼻咽癌致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環境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簡稱 EBV)有關。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鼻咽癌的診斷主要靠鼻咽病理切片,但醫界發現,鼻咽癌患者血液中含高量的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IgA)。呂宜興說,不同於被感染後出現的IgM及IgG抗體,IgA與腺體有關,其與鼻咽癌之間的關係尚未十分明瞭,但目前檢驗血液中EB病毒抗體,有助於早期發現鼻咽癌。以鼻咽內視鏡進行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診。不過,不論是抽血發現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A抗體數值偏高,或是出現流鼻血等疑似鼻咽癌症狀,鼻咽癌的診斷仍要靠鼻咽內視鏡及切片,是必要的檢查。鼻咽位於鼻子後方,跟喉嚨交接,一般理學檢查不容易看到。鼻咽內視鏡有點像胃鏡、大腸鏡,將管狀的鏡頭伸入鼻腔,醫師透過鏡頭檢查兩側鼻咽部的狀況,也可以同步進行鼻咽切片。呂宜興說,透過切片將疑似病灶的組織送病理檢查,才能確定鼻咽癌的診斷。呂宜興表示,確定是鼻咽癌後,患者後續必須再接受影像檢查,如磁振造影和電腦斷層,除了呈現鼻咽癌在鼻咽處腫瘤的大小,CT及 MRI可幫助確認腫瘤擴散情況,視腫瘤侵犯程度進行分期,決定治療方式。以放療和化療為主,依期別五年存活率達七至九成。鼻咽癌的分類依病理組織學、臨床表現、腫瘤形態而不同,臨床治療以國際間普遍接受的TNM系統分期。T代表原發腫瘤在鼻咽部位向四面八方侵犯的程度,N代表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M代表有無遠端轉移,共分四期,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鼻咽癌的治療主要是化療和放療,通常第一期病灶局限於鼻咽部,可接受放療;第二和三期及四A期合併化放療;四B期因為出現遠端轉移,以化療為主。許多人一聽到癌症第四期,就覺得非常嚴重。但呂宜興請鼻咽癌患者別緊張,兩年前鼻咽癌分期將骨骼和肺臟轉移列為四C,但經評估患者預後等因素,現在列為四B。一般來說,鼻咽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約為七成,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 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定期回診追蹤很重要。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第一、二期治癒率可達90%以上,三、四期復發機會較高,因此持續追蹤不可或缺。至於追蹤頻率,建議治療後第一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第二年每三至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三年以後每六個月追蹤一次,第五年之後每年追蹤一次。病人都很關心復發,陳俊男表示,定期回診的時候,會每三到六個月做鼻咽內視鏡、相關影像及抽血檢查。鼻咽內視鏡目的是看原本腫瘤部位是否恢復平整、有無新病灶。胸部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否有轉移或復發。抽血如果測得到EB病毒,就要懷疑是否有復發或轉移;抽血若發現甲狀腺功能低下則需藥物補充。緩解治療副作用 維持病友生活品質長庚醫院頭頸癌個案管理師張雅嵐表示,相較於頭頸癌患者,鼻咽癌患者社經地位通常較高,自我照顧能力與支持系統較強,但臨床常見因忽略副作用處理而影響治療。經常困擾患者的副作用,包括化療引發的惡心、嘔吐,放療引起頸部僵硬、聽力障礙及分泌物過多、口乾、口腔破皮或影響口腔衛生導致蛀牙等。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腔分泌物黏稠常是病人最困擾的,很像廚房油煙那麼黏,用水沖也沖不掉,用手去挖也會流血。其他相關不適包括咳嗽、鼻塞、流鼻血、鼻涕濃,耳悶等,很多病人甚至因此無法躺著睡覺。這時候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改善症狀,病人也可以學習自己進行鼻腔沖洗、增加鼻腔濕潤度,增加排除分泌物的機會。
-
2022-02-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耳悶、耳脹怎麼辦?耳鼻喉科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耳朵悶脹是耳咽管異常?一張圖自我測量! 很多人都有耳朵悶、耳朵悶塞感、耳悶悶聽不到、耳朵悶塞回音與悶痛的症狀不知道怎麼辦,不知道怎麼解決也不知道會多久,同時又懷疑是不是跟鼻咽癌、鼻過敏、鼻竇炎有關,真的很辛苦。這些都有可能是耳咽管功能異常造成的阻塞而產生的症狀。 耳朵悶脹除了有壓力以外,也很常合併耳鳴、聽力損失、聽到自己講話的回音、鼻塞與喉嚨痛與頭暈等症狀。透過「耳咽管功能異常問券評估表」評估耳朵的壓力、疼痛、像在水裡的悶塞感、感冒是否加重、耳內的劈啪或啵啵水泡聲、耳鳴以及聽力變差變模糊,只要分數大於14分就可能有耳咽管異常。 有上述症狀的人,三成以上的人最終被診斷為耳咽管的功能不良、15%的是因為中耳積水、7.5%的人是因為中耳炎,然而也有近15%的人沒有特定的原因。總體而言大概有1%的人有耳咽管的問題,不管是3個月內的急性或是超過3個月的慢性。 耳朵悶脹當下怎麼辦?醫教「正壓動作」6招解除! 耳咽管是連結耳朵(中耳)與鼻子最後面(鼻咽)的小通道,最外側三分之一比較硬,是在顳骨內側三分之二比較軟的位置,開口在鼻咽的穹窿。這條小通道、小管子在成人約3.6-3.8cm,主要功能有三個: 1.打開維持暢通:平衡耳內壓力、加強耳內換氣,保持耳膜彈性正常、有助於正常聽力。 2.纖毛黏液擺動:排除發炎感染物質到鼻咽。 3.調節避免傷害:避免中耳聲音過大、避免鼻咽感染物質逆流。 耳咽管的開口會因為正壓動作打開,例如大喊、吞嚥、打噴嚏、憋氣、捏鼻閉口吐氣,使得附近肌肉收縮。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搭飛機時避免小朋友耳朵痛,會用喝水、打呵欠等方式來幫助耳咽管打開,讓壓力不平衡造成的耳悶脹改善。 常常耳朵悶脹怎麼辦?4方法有助改善! 耳悶脹痛這些惱人的症狀總是好好壞壞又死纏爛打,讓人只能崩潰大喊: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好!針對這些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可以循序漸進用以下方式治療: 1.對症治療:解決隱藏在背後的兇手,這是當中最根本的,例如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的積極治療、咽喉胃食道逆流的控制、手術解決肥大的腺樣體、多管齊下的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及治療可能的鼻咽癌。這些針對真正病因的對症下藥都證實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2.口服藥物治療:包括去充血劑、鼻類固醇噴劑、口服類固醇,這些藥物的使用也可以改善耳咽管阻塞相關的功能異常。 3.手術與處置:以前比較常用的像是在耳膜上畫出一個平衡壓力用的小切口,又或是直接在耳膜放一個中耳通氣管。近年來更流行的是耳咽管氣球擴張術,藉由微創的方式,使用內視鏡導引將氣球放置入阻塞狹窄的耳咽管,透過氣球擴張來打通耳咽管。近年的研究約可以改善至少50%的症狀,而且不管追蹤1年、2年、3年,這個效果還是持續著。也有研究顯示將近9成的病人可以持續最少7個月的有效進步。術後三天頭部盡量抬高,術後一週需要避免劇烈活動、且要持續使用鼻噴劑甚至洗鼻。 4. 復健運動:最常使用的是捏鼻鼓氣法,深呼吸一口氣後憋氣,捏住鼻子、緊閉雙唇,向下用力維持十秒,恢復正常呼吸。平常的使用可以短暫改善。手術後規律每天2-3次持續10秒鐘,連續1-2個月,更可以延長手術效果!這些方法都是利用增加上呼吸道的空氣壓力將耳咽管打開。 長期耳朵悶脹盡早檢查,避免疾病找上門! 這些症狀除了需要積極找醫師檢查是否是鼻咽癌、鼻竇炎或其他疾病所造成的,透過積極的治療也可以大大改善生活品質,降低衍生出的不舒服感受。如果沒有積極處理,可能會有聽力損失、中耳炎、耳膜受損,甚至耳朵膽脂瘤的併發症。 《延伸閱讀》 .耳鳴怎麼辦?醫教3招助改善!單側等4情況速就醫。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感冒頭眩暈,原來併發中耳炎 醫:4個原因引起, 老人、三高者眩暈小心中風!
一名20歲大學生,某次感冒時,鼻塞、咳嗽、喉嚨痛及流鼻水發作,左耳悶塞,整天頭暈目眩,一快速轉頭或改變姿勢,例如低頭看書、平躺翻身或上下樓梯,見到眼前景物會旋轉,嚴重時還會惡心。就醫時,發現其左側耳膜裡面,中耳腔黏膜紅腫,原來是上呼吸道感染併發急性中耳炎。在門診中常會診治到這類患者,但為何會引起眩暈呢?引起眩暈 四個原因原因一:中耳負壓,內耳變形耳咽管黏膜水腫,會引起阻塞,中耳腔內空氣被組織吸收,產生負壓,拉扯耳膜,造成凹陷;拉扯卵窗及圓窗(中耳到內耳開口上),內耳前庭(橢圓囊及球囊)即發生形變,壓縮耳石斑,改變耳石分布,使患者以為身體正在翻滾、移動或搖晃。原因二:內淋巴液比重增加病毒經由卵窗感染內耳,引起耳蝸管發炎,血管紋路分泌含有大量抗體及發炎激素的內淋巴液,循環到前庭及半規管。由於內淋巴液含有大量蛋白質,密度變大,頂帽密度較小,便向上浮起及扭曲,使患者以為頭部正在轉動。當患者轉頭時,由於一側半規管內淋巴液較為黏滯,流動不足,該耳平衡輸入減少,使患者以為頭部沒有跟著轉動。原因三:橢圓囊內耳石鬆脫病毒經由圓窗(聽小骨連接處)感染橢圓囊,耳石膠發炎變性,耳石顆粒脫離耳石斑,隨著內淋巴液循環,沉積某一支半規管,或黏在壺腹頂帽上,就會在患者改變身體姿勢時,耳石因重力或慣性作用,繼續帶動內淋巴液流動,使患者以為頭部還在轉動。原因四:誘發前庭性偏頭痛若患者有偏頭痛體質,當中耳腔發炎,會刺激黏膜下的感覺受器,訊息經由三叉神經傳進腦幹,經由三叉神經血管疼痛機制,啟動前庭性偏頭痛。電位波動干擾前庭神經核,使它無法抑制性地調控該側前庭神經所傳入的平衡訊息,或者干擾前庭神經,使它無法正常地接收平衡訊息,患者會以為身體正在傾斜或旋轉。檢查耳部及眼球 確認眩暈 在診療眩暈時,為了及早篩選出危險的眩暈,醫師會檢查患者耳部及眼球,評估肢體及步態。若確認是安全的眩暈,就會對症下藥。屬於原因一者:進行中耳通氣術後,症狀立即緩解。屬於原因二者:會隨著耳悶而加重或緩解,治療時會使用副腎皮質素,減輕免疫反應,進行消腫。屬於原因三者:感染痊癒後過段時間,會安排耳石復位術,把耳石歸回橢圓囊內。屬於原因四者:會隨著頭痛發作而緩解,少有併發症,治療以止痛、止暈及止吐為主,控制症狀即可。老人、三高者眩暈 小心中風須注意少數患者,特別是老年或有三高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交感神經旺盛,血液比平時更黏稠,阻塞腦血管,發生小腦或腦幹中風,因此發作劇烈的眩暈,宜趕緊送醫。
-
2021-10-21 該看哪科.耳鼻喉
最常見的異物是棉花 醫師:常是清潔耳道過後造成
50歲女性,因左側耳朵有耳鳴的聲音,時有時無,同時有明顯耳道搔癢感,但無劇烈耳痛,進一步就醫,經鏡檢查發現,一隻活蹦亂跳的小蟲子,醫師初步以昆蟲趨光性的特性,以內視鏡光源吸引昆蟲自然爬出耳道,但大概此昆蟲太喜愛陰暗潮濕的耳道環境,並沒有成功讓其爬出耳道,故以耳吸引器才移除此蟲。外耳道異物 成人常見掉落棉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徐欣健表示,外耳道異物經常發生於兒童,常見的異物為圓珠類小玩具,而成人最常見的外耳道異物,則為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常是清潔耳道過後造成。(推薦閱讀:耳屎愈挖愈多? 原因出在你「太常清了」)外耳道異物可簡單分為非動物性跟動物性,非動物異物常見還有小橡皮擦、衛生紙屑、BB彈、紗條、鈕扣型電池、小石塊、木屑及植物種子等;動物性異物最常見的則是體型較小的昆蟲類,像是蚊子、蟑螂、飛蛾、螞蟻等。急性外耳炎 耳悶脹感、耳鳴、咳嗽為常見症狀外耳道異物的臨床表現差異大,體積小無刺激性的異物,可能無任何症狀,經常於看診時醫師無意間發現,像是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或衛生紙屑。體積較大的異物會擠壓耳道,則可能造成急性外耳炎,會有耳悶脹感、耳鳴、反射性咳嗽及耳痛;而活體異物如昆蟲,則可能感受到耳內間接性的耳鳴,或昆蟲在耳內走動的摩擦聲及翅膀拍動的轟鳴聲,同時可引起劇烈耳道疼痛,更甚者造成鼓膜及中耳受損。(推薦閱讀:感冒耳朵抽痛是中耳炎? 符合3點就中鏢!太晚發現恐害聽力受損)移除異物 傾斜、光源照射解除危機徐欣健指出,外耳道異物的治療,首要在於移除異物,患者初步可自行將頭朝向有異物的一側傾斜,利用重力讓異物掉落,若異物是昆蟲類,則可在昏暗的空間,使用手電筒的光源照射外耳道異物的那一側,利用趨光性引導昆蟲離開耳道,若仍無法解決則須就醫,由耳鼻喉頭經外科醫師使用專業合適器具處理,通常在門診即可完成異物移除;若遇兒童外耳道異物且不能配合的患者,則宜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推薦閱讀:螞蟻跑進耳朵怎麼辦? 別拿棉花棒壓!耳鼻喉科醫師教1緊急處置方式)對於動物性異物如昆蟲類,在確定耳膜無破損的情形下,可將生理食鹽水、沙拉油或甘油倒入耳道內,浸泡約10分鐘將其溺斃,再由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取出異物,避免直接夾取造成昆蟲更往內鑽,造成耳道及耳膜受損。患者若有耳道不適感,徐欣健提醒,不宜貿然自行清潔或掏取,應就近前往耳鼻喉頭頸外科門診,由專業的醫師診治。 延伸閱讀: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暈眩、常耳鳴小心是耳聾前兆? 秋冬是發病高峰!把握「黃金治療期」就有救
-
2020-11-22 科別.耳鼻喉
四旬男暈眩耳鳴竟是「耳中風」 急採高壓氧治療
南投縣魏姓男子因近日容易暈眩,且覺得右耳悶脹、常耳鳴,上網查詢以為自己罹患梅尼爾氏症,未料就醫診出是「耳中風」突發性耳聾,所幸在黃金治療期內及時接受類固醇藥物及高壓氧治療才逐漸恢復,免於造成永久失聰的憾事。衛福部南投醫院指出,該名魏姓患者年約40歲,最近老是頭暈,且覺得右耳悶悶的,像耳鳴的感覺,因為感到不適先是自行查詢,覺得應該是罹患梅尼爾氏症,所幸仍保持警覺到院就醫,經診斷發現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而「耳中風」突發性耳聾多耗發在氣溫多變的秋冬季節,院方表示,到院患者大多是出現突然察覺單耳聽力喪失的症狀,部分患者除了聽力惡化,還會合併暈眩;只不過,突發性耳聾的原因目前尚不明,可能是病毒感染又或者是血管病因所致。針對突發性耳聾,南投醫院耳鼻喉科則表示,醫師會透過耳鏡檢查其外耳和耳膜結構是否正常,並安排聽力檢查,確認有無神經病變或腫瘤;若確認是耳中風會依患者病情安排口服、耳內類固醇治療,並且配搭高壓氧輔助治療,以改善聽力。高壓氧中心醫師薛凱風說,高壓氧治療會安排患者在高壓氧艙內,在高於1.4大氣壓的壓力下,給予患者100%的氧氣治療。透過高壓氧治療提升血液及組織內的含氧量,改善內耳組織缺氧情形,促使循環與組織細胞修復,加速聽力的恢復。薛也提醒,突發性耳聾得把握7天黃金治療時間,延遲治療恐導致聽力永久損失;南投醫院則呼籲,耳中風目前無明確預防方法,但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與運動、避免熬夜、噪音暴露和減少使用耳機,降低壓力有助維護保健聽力。
-
2020-06-07 科別.耳鼻喉
狂倒吸鼻涕不擤出來? 過來人曝超恐怖下場
感冒狂倒吸鼻涕?當心中耳內嚴重積水!一名年輕貌美的化妝品櫃姐,某次罹患重感冒,不僅發燒、頭痛、狂流鼻涕,還伴隨耳鳴、耳悶塞甚至是腫脹,沒想到感冒痊癒後,耳鳴狀況卻未解除,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發現竟是鼻涕堆積在中耳腔及耳咽管所致!原來這名櫃姐為了維持專業形象,即使感冒也盡量不在客人面前擤鼻涕,因此常常「倒吸」回鼻子,導致鼻涕、痰、鼻水都積在耳朵,耗費不少治療時間。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許多人只要流鼻涕或鼻塞時,就會下意識地想要吸鼻子,造成鼻涕卡在裡面無法排出。特別是鼻過敏患者,發作時耳咽管內的黏膜較為腫脹,若頻繁地倒吸鼻涕,更容易堆積在鼻竇裡面形成負壓,使鼻涕難以往下排出,長久下來會導致鼻竇炎,可能還會積在耳朵引發內耳炎造成耳鳴,若不及早治療,除了影響生活品質,治療相當費時,鼻炎難以痊癒會帶來更大的傷害,因此若有鼻炎,應盡快治療才不易引發慢性鼻病、鼻竇炎、咽喉炎、甚至氣喘等併發症。 此外,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也要注意耳鳴現象,當年齡漸長,耳朵也會老化,若加上長期大魚大肉,膽固醇、血脂肪沉積在血管內,就會導致局部缺血、組織壞死,引發內耳血管循環不良、內耳神經萎縮等病變而形成耳鳴、暈眩與重聽等病症。不積極治療會讓耳鳴的聲音越來越大或變尖銳,頻率變得密集,甚至發作時間變長,令人難以忍受,最糟糕的狀況可能是喪失聽力。李宏信說明,耳鳴的臨床治療上,會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長期治療則要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耳鳴患者的日常生活一定是不勝其擾,若想遠離耳鳴,除了把握治療黃金期,也應耐心按時服藥。初期耳鳴發作僅需多休息或服用對症之藥物可快速痊癒,若耳鳴症狀已持續6個月以上,建議配合醫囑,服用清血管藥物和神經營養劑3至6個月,病情就可達到改善;而重度耳鳴患者,則應耐心服藥1至2年,才能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併有慢性病的耳鳴患者,平時應控制好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才不會造成內耳組織病變,影響耳鳴的病情及治療成效。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兒童的耳咽管較平,分泌物較不易往下流出,家醫科醫師李政道特別提醒家長,兒童如有流鼻涕情形,須更加注意,可利用吸鼻涕機器輔助,以免鼻涕倒流引發鼻竇炎及內耳病變而形成耳鳴。至於一般耳鳴患者,生活上要盡量避免過度疲勞及焦慮,並配合清淡飲食,慎防內耳血管阻塞硬化,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耳鳴自然就會痊癒。(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氣忽冷忽熱最容易感冒! 藥師獨授7招照顧秘方更快好 打噴嚏、流鼻水是過敏還是感冒? 教你用2線索簡單分辨
-
2020-05-18 科別.腦部.神經
遇眩暈怎處理? 記錄症狀快就醫
眩暈是神經科及一般內科門診最常見的主訴症狀之一,約佔神經科門診總人數5至15%。一般人若是出現頭昏昏、腦漲漲、不平衡感、天旋地轉、快昏倒的感覺時,大多都以為是眩暈發作了,其實這些不同的症狀,都可能代表著不同的疾病。而不同的疾病又可能分別合併噁心、嘔吐、手腳無力、頭痛頸椎痛、聽力喪失、耳鳴、耳朵悶脹感、心跳加速、血壓飆高、視力模糊、怕光怕吵等其他症狀。如何找出造成眩暈的病因,並因此對症下藥,是每位醫師的困難課題。眩暈初步分成周邊型與中樞型。常見的周邊型眩暈,包括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梅尼爾氏症(Menière’s disease)、前庭神經炎(Vestibular neuritis);常見的中樞型眩暈,則包括暫時性腦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中風、前庭性偏頭痛(Vestibular migraine)。兩者通常以有無聽力或耳鳴症狀作為區分,周邊型容易合併聽力喪失或耳鳴、耳悶塞感,中樞型則較少見,但這並非絕對,還是要合併所有病史與檢查結果,才能綜合判斷。每個人的平衡感,是由視覺、本體感覺、前庭系統(包括內耳和小腦)三者共同調控,若其中三者其一出了問題,便可能影響平衡,造成眩暈感。身體上很多部位出問題都會引起眩暈,所以對眩暈病人來說,最重要的檢查是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神經學檢查,找到病因後,才能對症下藥。其他相關的檢查,包括聽力測驗、平衡測試、頸動脈超音波,只有極少部分病史及神經學檢查可疑的人,才會需要進一步接受精密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來排除腦部的病灶。一般人若遇到眩暈該如何處理?首先應仔細觀察並記錄所有症狀,包括發作時間、誘發因子、每次發作持續的時間、發作的頻率,以前有無類似情形,有無合併其他相關症狀。在眩暈發作時,應小心步伐,盡量緊靠扶手或牆壁,避免跌倒。然後盡快尋找神經內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就醫。若是已知病因造成的眩暈,則須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進行平衡復健及訓練,以期能早日脫離眩暈、回復正常生活。
-
2019-12-04 科別.耳鼻喉
頭頸部有腫塊,是什麼疾病造成的?
37歲男性,主訴右耳下紅腫、牙關緊閉及吞嚥疼痛數日,理學檢查發現唾腺管開口有膿瘍排出,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過多,電腦斷層檢查顯示頸部軟組織腫脹,確診為深頸部感染。64歲男性,過去有抽煙及嚼檳榔習慣,因左頸部有無痛性腫塊近兩個月,經理學檢查發現口腔底部亦有潰瘍,隨即安排口腔底部切片及左頸部超音波導引切片,病理結果為口腔癌合併頸部淋巴轉移。29歲男性,患有後天免疫缺乏症後群,因連日發燒來院,經理學檢查發現左側鎖骨上無痛性腫塊,超音波導引切片病理結果為乾酪性壞死,抗酸性染色結果呈現陽性,證實為結核菌感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造成頭頸部腫塊的原因眾多,舉凡感冒、鼻竇炎、扁桃腺炎、唾液腺炎、淋巴腺炎、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脂肪瘤、唾液腺腫瘤、甲狀舌骨囊腫、鼻咽癌、口腔癌、喉癌等都有可能,而如何準確的診斷,仰賴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他進一步說明,首先,要先排除感染症所造成的頭頸部腫塊,如腫塊於數日至數週內生成,摸起來有紅腫熱痛感,合併有發燒、心搏過速、上呼吸道症狀、牙痛、蚊蟲咬傷、動物接觸或是外傷者。臨床上,應視病況給予口服或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嚴重者如深頸部感染倘若造成呼吸困難,可能需要建立人工呼吸道及手術切開排膿。症狀多在2至4週內緩解。假如沒有急性感染症狀,而且頭頸部腫塊發現時間超過2週,即有可能是腫瘤。余育霖指出,此時就要藉由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來辨別良性或惡性。若腫塊具有彈性、表面平滑或為囊腫性,則較有可能是良性病灶;反之,若患者本身有抽煙、嚼檳榔、口腔潰瘍、耳悶、耳痛、複視、流鼻血、體重下降、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扁桃腺不對稱、腫塊大於1.5公分且為實心,以及無法移動,則腫瘤為惡性的機率較高。有了以上資訊,可以再進一步安排鼻咽喉內視鏡檢查、超音波檢查及導引細針抽吸(fine needle aspiration)或粗針切片(core needle biopsy)、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以確立診斷。余育霖表示,治療方式則隨著診斷而有所不同,良性病灶,如甲狀舌骨囊腫、脂肪瘤、腮裂囊腫、耳前廔管、腮腺良性腫瘤大多可藉由手術切除;淋巴腺炎,如菊地氏病可給予類固醇治療;甲狀腺疾病則視結節大小、超音波成像及病理診斷,給予口服甲狀腺素、安排射頻燒灼術或是甲狀腺切除手術。惡性腫瘤則視腫瘤原發部位及分期給予相對應的治療,多為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余育霖呼籲,造成頭頸部腫塊的原因非常多樣化,不論感染與否、良性或惡性都有可能造成消化呼吸道症狀或神經學症狀,唯有詳細的病史詢問及檢查才能確立診斷給予治療,建議即早就醫、即早治療,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