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群聚感染
共找到
1110
筆 文章
-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估9月底確診達3千萬 美疫苗明年1月有望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今天表示,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9月底恐突破3000萬。美國疫苗目前進度最快,最快明年1月會有結果。陳秀熙今天在「新冠肺炎防疫科學說明會」上指出,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至本月24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達2345萬人,死亡人數81.5萬人,預計9月底確診人數會突破3000萬人。陳秀熙表示,印度、巴西、美國3國在新增個案及死亡數的「貢獻度」最高,但美國疫情已經趨緩;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周遭的8個國家,疫情相當慘重,死亡率高居不下。歐洲部分,隨著暑假度假潮,多國疫情有上升趨勢,義大利、希臘等旅遊勝地,爆發多起群聚感染,值得台灣留意。亞洲部分,陳秀熙提及韓國、日本的疫情封鎖制度再起;印度放寬防疫措施後,疫情擴散到農村地區;越南透過地區封鎖,收到一定效果。各界引頸翹望的疫苗,全球目前有8株進入臨床試驗。陳秀熙表示,其中以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莫德納(Moderna)公司合作的疫苗進度最快,已於7月底進入第三期試驗,可望在明年1月有結果。陳秀熙也提到,香港一名男子二度感染病毒,近期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的研究,透過基因定序確認兩波感染為不同的進化株,有23處基因位點不同,且變異造成的2株病毒棘狀蛋白也不同。陳秀熙表示,香港男子的例子,證實新冠肺炎可能「再度感染」,第一次感染接近3、4月在美國、英國流行的病毒株,第二次則是接近7、8月瑞士或英國的病毒株。陳秀熙說,荷蘭、比利時也傳出有「再度感染」的案例,雖還有待進一步學術研究確認,但對全球疫情來說「不是一個好的訊息」,尤其對後續的疫苗發展,具有很重要的啟示。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變異病毒曾染台灣? 莊人祥:3月就消失 影響不大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日前發表最新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的變種病毒,從中國武漢最先出現後,先後傳到新加坡以及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針對期刊的內容,該變異病毒在新加坡造成群聚,但在台灣並沒有傳播出去,且3月後就消失了,對人類的影響不大。期刊指出,新加坡研究團隊從1月到3月間於一組群聚感染的病例中,發現新冠肺炎的變異病毒,毒性比新冠病毒毒性低,同時,台灣回報的病毒資料庫中,也在今年2月從武漢返回台灣的旅客中,也發現同樣的病毒。
-
2020-08-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加坡發現變種病毒引發輕症 從武漢傳至台灣
新加坡研究員發現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的一種新變種所造成的感染症狀較輕微,這種病毒於疫情初期出現在中國武漢市,之後傳到新加坡與台灣。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這種變種病毒的基因組少了一部分。研究員觀察到,感染變種病毒的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比感染基因組未缺少的病毒的患者要好。舉例來說,與感染野生株病毒的患者相較,感染變種病毒的患者,出現低血氧現象或需要醫院重症監護的比例比較少。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NCID)、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轄下的新加坡免疫學網路(SingaporeImmunology Network)及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uke-NUS Medical School)昨天在線上新聞簡報會中,共同發表上述發現。這些成果也已刊登在醫學期刊「刺胳針」(TheLancet)。隨著引發疫情的Sars-CoV-2病毒不斷擴散,突變也一直在發生。新加坡研究員通報發現的最新變種病毒於疫情初期出現在中國武漢市,之後傳到新加坡與台灣。從今年1月到3月,這種病毒在新加坡數個群聚感染中人傳人。新加坡國家傳染病中心顧問兼這項研究的臨床負責人楊恩(Barnaby Young)透過新聞稿表示:「我們試圖解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一個難題,就是為什麼有些患者會生病,有些患者卻只有輕微症狀。」他說,過去許多研究聚焦在患者年齡和慢性病史上,在不同病毒類型的影響上也有過很多討論,但直到現在都沒有確鑿證據;因此,注意到變種病毒基因組缺少一部分,而且得知此一現象對感染過程有深遠影響,是很令人興奮的發現。目前,全球僅偵測到少數幾個Sars-CoV-2變種,包括現在仍廣泛傳播的D614G變種。這項研究發現的新變種,基因組少了一大部分,缺少ORF8基因。這個變種病毒目前已控制住,且自3月起未再檢測到。楊恩說,「這種變種消失了,不太可能捲土重來…但其他基因組缺少一部分的病毒不斷冒出」,將具有臨床意義。研究員說,這項發現對研發疫苗及療法可能有幫助。
-
2020-08-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8歲以下陸生可入境 父母可陪同需採檢
無症狀者隔離期滿仍免採檢、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下陸生申請入境!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9日表示,找來獨立、第三方的政風單位調查地方與中央不同的採檢政策,並非預設其為犯罪立場,而是為釐清狀況。他另宣佈,即日起18歲以下陸生可申請入境,父母能陪同返台,但需進行14天隔離檢疫,期滿後採檢。一般旅館不收檢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19日舉辦例行記者會,指揮官陳時中宣佈無新增確診。至於近來頻頻出現從台灣入境他國者確診,包括寮國、越南及上海都有案例,陳時中說:「昨天晚上有接到3個通報,都正在做疫調。」他也表示,之後統一只有防疫旅館才能讓檢疫隔離者入住,「集中管理,降低出差錯的機率。」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則表示,先前的在他國確診的比利時工程師、香港台女、日籍工程師等案件,評估對台灣社區內的影響應不大。他說:「這些案例都找不到感染源,且接觸者都沒有感染現象,因此推估都是在境外感染的,不過也不是百分之百確定。」「正面看待本土感染風險。」陳時中則補充,看到零個案及零本土都很高興,但零本土不代表零風險,「風險代表可能性,我們會以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他再次強調,社會中一定會有一些無症狀感染者,找出來沒有意義。但他表示,自己持開放態度,「面對病毒有太多未知數,我們會在病毒面前謙卑。」政風調查非犯罪對於近期疫情升溫掀起的口罩購買熱潮,陳時中說,儲備量一定夠,必要時也能很快恢復產能。「幼幼口罩、4到8歲的小童口罩,實名制都可以買得到。」他也宣佈,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下陸生申請來台,爸媽可隨行,為了避免校園歧視及霸凌現象,「檢疫期滿會做PCR檢驗,避免校園發生群聚感染造成恐慌。」日前指揮中心表態要對地方政府採檢無症狀者進行「政風調查」,陳時中強調,不是以犯罪行為當前提調查,「只是必須掌握狀況,為使調查透明公開及釐清細節,才請來非下屬單位的政風處獨立調查。」但他也表示,居家檢疫者無症狀仍不會統一採檢,除非從陽性確診率高或疫情資訊不透明的國家地區入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馬國新冠突變 病毒感染例增10倍? 莊人祥:過於誇大
新冠病毒出現突變?新冠肺炎疫情仍未降溫,世界各地開始傳出發現變種新冠病毒的消息。外媒報導傳出,馬來西亞發現變種新冠病毒「 D614G 」,而且相較於原本的新冠病毒,其感染能力比原本強上10倍。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是某學者講的過於誇大了些,且他並非該實驗主持人,實驗結論也不是這樣說,可能為馬國學者自己過度解度;另,他問過多位專家,目前有疫苗針對這個突變病毒,顯示還是有效的,另一個專家也表示,綜合抗體實驗後也是可以殺此突變病毒。外媒報導指出,馬來西亞檢驗出來自歐洲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傳染力是一般新冠病毒的10倍。一名從印度返回馬來西亞的餐廳老闆造成45人的群聚感染,其中至少三人驗出來自歐洲的病毒變異株D614G。對此報導,莊人祥說有些地方過於誇大,該研究的結論並沒有這麼寫,是某位專家但非該研究作者,在受訪時誇大了,詳情需要做進一步研究。
-
2020-08-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馬來西亞發現新冠病毒突變種 傳染力強十倍
馬來西亞檢測出一種新冠病毒毒株,傳染力是一般毒株的十倍,這個突變病毒名為D614G,至少在45名新冠病毒患者的群聚感染中發現三例。這起群聚感染最先由一位印度返鄉的餐廳業者所引起,他違反14日的居家隔離規定。彭博資訊報導,大馬衛生部長諾希山(Noor Hisham Abdullah)表示,大馬也在菲律賓返國民眾引發的群聚感染案例中發現這個病毒。這個突變病毒意味,現有的疫苗研究也許尚未完全,或對這個突變病毒無效。這個毒株已成為肆虐歐、美地區的突變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沒有證據顯示這個突變病毒會造成更嚴重的疾病。根據刊登於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的文章,這種病毒不大可能對研發中新冠病毒疫苗的療效造成重大影響。諾希山16日在臉書發文說:「人們須謹慎以待和擴大預防,因這種病毒目前在馬來西亞現蹤。大家非常需要合作,這有助我們一起斷開來自任何突變病毒的感染鎖鏈。」
-
2020-08-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歐洲疫情復燃 世衛專家:防疫鬆懈所致
世界衛生組織(WHO)歐洲區域辦事處今天表示,由於防疫措施鬆綁、夏季遵守規範較不嚴謹及病毒檢測增加,歐洲地區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上升。然而,歐洲的病故人數並未隨著染疫人數攀升。法新社報導,率領世衛歐洲區域辦事處高危險病原體團隊(High Threat Pathogens Team)的流行病學家皮巴帝(Richard Peabody)堅稱:「我們不是在表示(病毒)嚴重性整體出現變化。」死亡率偏低部分可歸因於年輕人染疫人數高。年輕人通常不會出現重症,因此死亡率較低。世衛現在擔心民眾會對防疫措施及建議鬆懈。皮巴帝說:「關鍵訊息是,如果你…對病毒鬆懈,疫情就會捲土重來。」他呼籲歐洲政府記取在疫情爆發頭幾個月學到的教訓。皮巴帝說:「防疫的訣竅在於快速確認新病例、新的群聚感染,以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根據世衛,自疫情爆發以來,歐洲確診病例累計近370萬例,死亡病例有21萬8383例,全球感染病例總計超過2000萬例。
-
2020-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入境是否普篩 學者看法不一
入境旅客是否普篩引起討論,台大公衛教授方啓泰認為目前檢驗技術侷限,落實居家檢疫及戴口罩才是防疫重點;同校學者陳秀熙則認為應分層風險管理,高風險國家應檢測加檢疫。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抗COVID-19「入境旅客是否應全面篩檢?」記者會,會中參與的學者對於是否要全面普篩一事,看法不同。方啓泰認為,阻斷新冠病毒傳播的關鍵在於將基礎再生數R0值降到1以下,只要能將R0值降到1以下,即使有零星本土病例也無法有效傳播。方啓泰說,由於新冠病毒的R0值非常高,需要全民戴實名制口罩,比率達到至少50%以上,才能將新冠病毒R0降到1以下。戴口單不僅保護自己,也會降低台灣整體R0值。由於目前對於新冠病毒的檢測技術仍相當有限,經常有偽陰性及偽陽性問題,因此方啓泰認為全面入境普篩恐造成潛伏期病例無法驗出之外,還有部分要二採、三採甚至是四採的病例成為漏網之魚。方啓泰強調,落實嚴格14天檢疫及後續7天自主健康管理,才是避免境外傳入本土的最有效關鍵。陳秀熙則認為,應該針對高風險國家入境旅客做全面篩檢,且搭配居家檢疫。陳秀熙說,不同風險的國家應該要在分級完後採取不同措施,像是菲律賓、印尼、印度、越南及日本等高風險國家地區,應該採取入境時檢測一次,居家檢疫5天後再檢測一次的模式。陳秀熙表示,檢測最重要的目的不是只有為了要降低疫情傳播,而是可以幫助疫情調查的速度增快,否則在等待期間恐將再傳染。他指出,要做的是風險分層的精準檢測,對於大流行的國家因為感染源太多,所以必須要做檢測來找到感染源後做隔離。陳秀熙並認為,應藉由檢測來發展台灣的檢測技術,幫助東南亞國家,因為東南亞淪陷機率高,台灣國人會回到台灣接受醫療,這樣才能保證不會導致社區流行與群聚感染。
-
2020-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指揮中心「要求務必」戴口罩…但違規卻不罰 醫批打混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日籍女學生和泰籍移工在台接觸者擴大採檢結果,抗原抗體均為陰性,且日籍學生抗體陰性、泰籍移工二採結果不明確,指揮官陳時中宣布結案,重申台灣社區不受影響,但又同時宣布,至八種人潮擁擠場所務必戴口罩。防疫專家認為有必要加強口罩配戴規範,更有感染科醫師批評,明知社區潛藏感染風險,卻沒有裁罰規定,簡直是打混仗。陳時中指出,六月、七月從我國出境人數共三萬零五十六人,百分之八十七為國人,在所有出境個案中,發現三名陽性,包括泰籍一人、日籍兩人,陽性率僅千分之零點零八,非常低,「這三個個案,不足以說台灣有社區感染。」陳時中說,「口罩政策沒有愈來愈嚴」,只是再次強調其重要性,防疫新生活目標是希望至少七成社會大眾遵從規定,但現在戴口罩遵從度不到五成,需要加強,因此加強宣導。此外,民眾勤洗手遵從度也變差,酒精滯銷,呼籲民眾上下班、出入公共場合、回家時,都要確實做好手部衛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王任賢表示,指揮中心要求大家一定要戴口罩,就表示他們也注意到社區感染的風險。但指揮中心一面「要求務必」戴上口罩,卻對於違反規定者沒有任何強制、裁罰措施,無疑是粉飾無本土個案,在「打混仗」。王任賢說,已經出現四例外籍人士離台返國後確診,均未找到確切的感染源,雖然指揮中心仍認為台灣社區是安全的、疫情沒有擴散出去,但關鍵在於匡列篩查的個案太少,迄今不知還有多少潛在感染。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認同指揮中心加強宣導防疫措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均不能放鬆。他說,台灣社區確實有無症狀感染者,一旦進入人潮洶湧的場所,容易發生群聚感染,以越南峴港和香港為例,原本疫情控制得宜,卻因無症狀感染者愈來愈多,而爆發區域群聚。
-
2020-08-0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藝文館所、大眾運輸要戴口罩 防疫規範一次看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民眾去醫療機構、賣場、大眾運輸等八大場所應佩戴口罩。博物館、表演場館表示,防疫新生活開跑後,解除間隔坐限制,但仍維持進場量體溫、手部消毒、配戴口罩、實聯制等防疫措施。教育單位和大眾運輸也說,一切按指揮中心規定辦理,如能維持社交距離可不戴口罩,反之則要戴。博物館、表演場館故宮指出,入館觀眾須遵守1.5公尺社交距離規範,但若雙方正確戴口罩,則可豁免社交距離。館方建議入館觀眾盡量戴口罩,以免造成參觀時之不便。如遇未戴口罩觀眾,故宮將要求所有入場觀眾保持間距進行參觀。故宮另於8月1日起恢復「定時導覽」,這是近距離群聚室內活動,不易維持社交距離,故宮請參加觀眾全程戴口罩。另配合實聯制,於報名時確實登錄聯絡資訊。台中國家歌劇院表示,除了持續落實入館民眾戴口罩、量體溫、提供酒精消毒洗手,欣賞演出觀眾須全程戴口罩、採實聯制。強化措施還包括將館內所有電梯面板更換為聲控系統或非接觸式按鍵,降低民眾於館內活動的接觸範圍。兩廳院表示,維持量體溫、手部消毒、配戴口罩等相關規定。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災害防救緊急應變小組」指揮官郭遠仙表示,該中心除解除間隔座限制,活動仍應落實量測額溫、手部消毒、實聯登記、全程戴口罩等措施。教育場所教育部綜合規畫司科長林雅幸說,各級學校都按照指揮中心規定走,如能維持社交距離可不戴口罩,反之則要戴。台北市補教協會總幹事張浩然也說,補習班的防疫都採最高規格,如果家長擔心大班課有群聚感染風險,各班都配合改線上課程,並快遞講義到學生家中。大眾運輸按照雙鐵目前規定,進站仍須配戴口罩,但進站後只要保持社交距離就不會強制戴口罩,且在維持社交距離,或是相鄰旅客戴口罩,就能在車內飲食。基本上因為車廂內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民眾仍會戴上口罩。針對指揮中心宣布大眾運輸場站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車廂須配戴口罩,有條件開放飲食政策是否改變,台灣高鐵公司說,將持續依據交通部政策及指揮中心規定,配合執行各項防疫措施,目前相關做法並無改變。台鐵局也表示按照指揮中心指示辦理。
-
2020-08-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估六月有24名無症狀入境 建議解隔離前依風險採檢
台大公衛學院今舉行例行疫情說明會,公衛教授陳秀熙粗估六月已有24名無症狀者入境,其後28天可能已衍生41到171名潛在個案,可預期境外移入無症狀個案還會繼續增加。台大醫院品管中心主任陳世英建議,來自高風險國家地區者或需要縮短檢疫天數者,解除隔離前都要檢驗。陳秀熙表示,國際疫情持續嚴峻,台灣邊境採取「14天隔離檢疫」和「有症狀採檢」。然而包括鑽石公主號、美國華盛頓州長照機構、紐約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根州的大量檢測結果發現,新冠肺炎無症狀或症狀前期比例可高達六成、很可能有傳染力,而且排毒時間比有症狀者更久,可達15到26天。「沒有檢測,就找不出來。」陳秀熙分析,依六月入境旅客之區域比例、不同區域的疫情風險,推估六月3萬5000名入境旅客當中,有大約24名無症狀個案,其後28天內,可衍生為41至171位潛在感染個案。根據紐西蘭研究的推估,台灣每增加一位境外移入個案,本土疫情風險就增加10%,不過目前台灣本土感染實際個案數,一直低於預估值。陳秀熙表示,過去台灣社區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大多數已經康復,但外籍人士離台前後確診的案例卻逐漸浮現,包括日籍女學生、泰籍廠工、比利時工程師。三人在台灣感染的可能性都很高,只是可能因病毒量低、必須近距離接觸才會傳染,所以接觸者採檢都是陰性。陳秀熙表示,返國後確診的日籍女學生測出CT值37、38,台灣說的「弱陽性」只是「一種解釋方式」,國際上CT值40以下都有可能會綜合判斷為陽性。依據病毒量及從確診時間往前推,日籍女學生最可能是五月初在台灣感染,二月入境前感染得機會很低。另外有關泰國移工不太可能是在機場或旅程中感染,因為距離確診時間太近,最可能的感染時間應往前推四到六週,大約是六月中旬在台灣感染。比利時工程師則很可能是6月20日至26日在台北期間感染。境外移入的無症狀感染者,對哪些人或場所威脅最大?陳秀熙指出,包括醫療機構、長照機構、郵輪、移工、外籍人士較多的職業或場所、短距離接觸的情境和場所,都要提高警覺。陳秀熙建議政府應針對高危險群,以風險分層概念,進行精準的抗體及抗原檢測,早期偵測無症狀個案、進行有效隔離檢疫,避免群聚感染及進一步社區大流行。陳世英表示,無症狀者就算隔離14天,之後還是可能帶有病毒、散在社區。邊境防護應依據風險分級,針對來自高風險地區或有需要提早解除隔離的旅客,解除隔離前要做病毒核酸檢驗,社區民眾較有保障。民眾則必須持續落實個人防護,如此一來,就算有少數帶病毒者進到社區,還有可能再把它擋住。
-
2020-08-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應全面檢測 專家:風險要分級
政府應對他國即時做出風險分級管理,出入境人員也要全面檢測!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4日於座談會中指出,「入境確診案例只要多1位,社區感染風險就增10%。」他說,台灣如果沒有針對入境人士做篩檢,疫情流行曲線也會持續上揚,「本土沒案例但境外移入也算案例。」風險分級管理台大公務學院副院長陳秀熙4日表示,全世界疫情近一個月新增800萬例,來到1800多萬,「這樣的成長是超乎WHO原先預測,及顛覆呼吸道疾病過去的經驗。」他提醒,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本來只預估今年底到達1000萬人,現在醫療量能已面臨很大的威脅。」「入境確診多1位風險增10%。」陳秀熙指出,他說,台灣如果沒有針對入境人士做篩檢,疫情流行曲線也會持續上揚,「本土沒案例但境外移入也是案例,必須更積極。」目前感染人數前三多的美國、印度及巴西都是世界大國,他預估,如果各國防疫依然故我不但經濟受影響,父親節之後恐會突破2000萬。陳秀熙強調,政府應對境外移入者做普篩,台灣防疫雖不錯,但當出現國外移工、留學生及工程師確診案例,「必須要開始思考這些個案會不會對台灣造成社區感染威脅。」他認為,如果一直消極面對,到時候出現群聚感染就來不及,「必須要對各國疫情做風險分級,疫情高漲後就要即時管理、檢測。」邊境關卡漏洞增法國、比利時及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日本沖繩、東京等地,近期解封後都有每週百起確診案例的情形。陳秀熙說,不對入境者檢測會造成台灣社區傳播風險,政府不該只針對菲律賓人士做全面篩檢,一樣有疫情爆發趨勢的上述國家也要列入,「入境無症狀感染者50到60%不篩檢是找不出來的,很難防守。」台大急診醫學部醫生吳世英則表示,在疫苗問世之前,「邊境、社區到醫院端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舉「瑞士乳酪模式」理論表示,世界疫情到社區感染中間會經過邊境、社區及醫院三道關卡。他認為,國際疫情愈形嚴重,已讓第一關的乳酪漏洞增加,社區防護目前放鬆,「政府有必要針對社區防護的第一道關卡落實。」「要想辦法去積極增強防護才不會導致疫情發生,例如醫院端以分級分流,處理病人做嚴格感染防護 否則會加遽醫療崩潰。」他也呼籲,政府儘速對他國做風險分級管理。【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8-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比利時技師3月感染如今隔離治療 醫師:作法非常矛盾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公布比利時籍工程師染疫,並認為有可能是3月時在比國就已感染,引發醫界不同看法,台南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認為,如果真是3月感染,經過100多天核酸檢測仍呈陽性的機率可以說是非常罕見,比較可能的是在台灣被入境患者感染,而指揮中心既然認為是3月感染,目前又要求該個案隔離治療,可以說是非常矛盾的,套句流行用語「像極了愛情」。陳志金在臉書上表示,比利時工程師是在5月初入境台灣,根據其說法,3月第2周時,曾經有味覺喪失的情況,就醫卻未被診斷出來,但當時比利時的疫情才剛發生,被感染的機率相對低;而在最近在台灣經由PCR核酸檢測為陽性,從過去的病例來案,發病後80多天PCR陽性是有的,但工程師大約在134天檢測,仍呈陽性的機會是非常小的。陳志金認為,台灣已經100多天沒有本土病例,如果真的有潛伏病例,不可能不出現社區群聚感染,以比利時工程師的生活形態看起來,比較可能是在台灣這段時間,接觸到從國外入境、但沒有被診斷出來的人,因而感染。他表示,目前台灣的政策是,入境「居家檢疫14天+7天自主健康管理」後,如果沒症狀就可以自由活動,有可能有漏網之魚,尤其是在6月中以後的「商務人士縮短居家檢疫天數」、6月25日桃園機場開放轉機,這兩項放寬的邊境政策之後,更可能有機會。建議入境者在檢疫結束,應再採檢PCR陰性再放行,對台灣守住邊境可以再多一層保障。此外,他表示,指揮中心說「武漢肺炎,在發病後10天即不具傳染風險,比利時個案對社區造成的威脅低」,但既然是3月發病的,現在就更沒有傳染風險(即使PCR仍陽性)了,而且,個案也沒有症狀,要求個案「住院隔離治療」是否也是沒有必要的,一方面推論他是三月感染的,一方面又把人家「隔離治療」,這樣的矛盾心情,套一句時下流行語「像極了愛情」。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示警! 秋冬新冠肺炎、流感恐夾攻大爆發
台灣連續一○六天無本土個案,卻傳出泰籍移工返抵泰國後確診,不排除為本土感染個案。防疫專家擔心,無症狀者可能在社區內「悄悄傳播」,當傳播者累積到一定數量,恐如北京、香港一樣出現大規模群聚感染,尤其秋冬合併流感恐將大爆發,建議提早因應。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日本女學生和泰籍移工返國確診個案代表台灣社區一直存在無症狀感染威脅;台灣九月到隔年五月有流感疫情,台灣不能「有症狀才採取行動」,必須超前準備可同時檢測流感和新冠肺炎的試劑,總統更應出面解決疫苗研發落後等困境。「別讓移工成為防疫破口」詹長權說,從新加坡經驗來看,外籍移工千萬不能聚集,目前越南、香港、新加坡等地區都已禁止移工聚集,如果愈來愈多從台灣出發、在其國家被確診的個案,將損及台灣防疫形象,建議盡量減少移工聚集,讓工廠和宿舍要分艙分流,移工宿舍要單人單房單衛浴等。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表示,國外疫情嚴重,國人防疫心態卻有些鬆懈,應慎防醫院、營區、軍艦和移工宿舍區等人口密度高、密閉空間的群聚感染,未來眾多境外生入境,相關場所均需加強落實防疫措施,所有入境者均接受篩檢,或是居家檢疫結束前再篩檢一次。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指出,根據研究,夏天時人類上呼吸道對抗病毒能力較強,感染後症狀較輕微或無症狀,現在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病人,但仍處於隱形傳播;到了秋冬,恐將不再是零星個案,而是像星火般燎原,疫情大爆發。何美鄉說,最怕是如同北京、香港隱形傳播者累積到一定數量,爆發大規模群聚,建議個人防護仍不能鬆懈,維持勤洗手、戴口罩等衛生習慣,也應加強篩檢,只要有呼吸道症狀都應採檢,盡可能找出感染者。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認為,來自疫情高危險國家的移工應入境普篩,入境檢疫期滿,解除隔離前也應做第二次檢測。至於台大公衛學院所提「廠住分艙分流、宿舍單人單房單衛浴」等建議較不實際,連本勞都沒有這種條件,怎會有工廠幫外勞打造這種生活環境?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移工防疫對策 學者附議移工入境普篩
泰籍移工返國後確診,指揮中心已匡列接觸者並擴大採檢,目前感染源不明,社區感染隱憂浮現。對此,台大公衛學院今提出七點移工防疫建議,包括工廠及宿舍的空間區隔及相關人員普篩,以及對中出境和入境移工做普篩,並對現有移工之血清抗體調查。不過學者指出當中有幾項建議較不實際,建議以移工入境普篩為優先。詹長權表示,第一,台灣應學習新加坡數月前克服移工群聚感染的經驗,透過盡量減少人群聚集移工,所以該廠和宿舍要分艙分流。第二,該移工之宿舍要單人、單房、單衛浴。第三,該名移工的接觸者要進行核酸普篩。第四,該廠全廠員工都要進行核酸普篩。第五,移工出入境要核酸普篩。第六,移工居住環境安全衛生要全面檢查。第七,現有移工都要進行血清抗體調查。台大公衛副院長陳秀熙表示,泰籍移工不論在哪裡感染,既從台灣出境,台灣就有國際責任要做好出入境把關,因此也應進行出境普篩。現在既然發現潛在隱憂,就該搭配血清學抗體檢測,盡快瞭解這個移工周圍有沒有潛在的社區感染,盡快找到感染源,才能預防更多的群聚感染和社區流行。對此,學者認同自疫情高風險國家「入境」之移工應普篩,但認為「出境」普篩和特定族群的血清學抗體檢查,應思考施行的目的才做,且不應僅針對移工。另外,學者與移工團體都認為,空間區隔的建議,應用在移工的勞動現場裡面,並不實際、很難做到。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表示,新加坡有移工群聚的前車之鑑,目前東南亞國家疫情嚴峻、檢驗情況等相關資訊不夠透明,不能完全相信官方數據等因素。基於以上原因,蘇益仁認同來自疫情高危國的移工入境要普篩,入境後14天隔離檢疫期滿,解除隔離前也應做第二次檢測。至於出境普篩,蘇益仁表示,沒有道理只針對移工,如果國家決定要求所有人出國前都要取得檢驗陰性證明,就應該全部的人做出境普篩。未來如果有疫苗,就可以用施打證明來取代檢驗陰性證明。蘇益仁提醒,要思考血清學抗體檢驗的目的,現在要務是阻止傳播,所以抗體檢查的意義不大。蘇益仁指出,血清學抗體調查通常是為了釐清一波流行後的感染規模,根據已感染的人口比例,去制定疫苗接種的政策。血清學抗體調查也可以了解特定族群的感染率,例如找出有抗體的醫護人員,作為照護確診個案的主力。蘇益仁表示,移工「廠住分艙分流、宿舍單人、單房、單衛浴」這點建議較不實際,連本勞都沒有這種條件,很難有工廠可以支援。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吳靜如也說,一般中小型企業宿舍難以做到,就算要做,雇主或仲介也很可能會把成本費用都轉嫁到移工的身上。吳靜如提醒,移工人身自由平時已受到諸多限制,無證移工或失聯移工因無勞健保身份,也承受被查緝和遣返的壓力,各項防疫措施也無法顧及他們。政府處理此疫情事件的態度,將決定社會氛圍是否產生更多的「報復性歧視」。呼籲政府應創造安全、安心的環境,讓移工都有合法工作身分,身體不適時能即時就醫、接受妥善照顧,才能消除防疫死角。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跳島郵輪夯 學者建議公共區域戴口罩船上做檢測
國內疫情趨緩,遊輪跳島旅遊夯,台大公衛學院提醒,進出船上公共區域仍應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建議在船上做核酸檢測,居家檢疫的接觸者在14天內勿上船。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群體健康研究中心今天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說明會,邀專家學者說明疫情發展。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超過1625萬人,8月上旬或中旬可能超過2000萬人:現在監控全球疫情越來越困難,如歐盟、亞洲等很多國家都是局部區域有群聚感染,如日本的東京、中國的烏魯木齊、澳洲的維多利亞州等,即使疫情侷限部分區域,仍不能輕忽。在船舶方面,陳秀熙提到,郵輪是人潮高度群聚且易感染的海上城市,從鑽石公主號經驗中發現,確診個案中,無症狀比率占一半以上;現在郵輪僅能在低風險國家航行,目前僅德國的梅恩希夫2號和台灣的探索夢號復航。陳秀熙表示,為防疫和減害,原本可容納3000人的探索夢號,僅開放1200名乘客,且船艙使用正壓通風系統,並要求登船前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由於郵輪風險較高,乘客一定要遵守防疫措施,也建議居家檢疫接觸者在14天內不要上船。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佳堃指出,郵輪就像海上城市或海上社區,一旦有感染就會非常嚴重,在探索夢號啟程前,他曾上船去看,探索夢號使用正壓系統,可確保未通過過濾的外氣不會輕易進入船內,每個房間、區域都有獨立空調和換氣系統,進出風口管路也各自獨立。陳佳堃表示,換氣系統是在密閉空間下確保有新鮮空氣可進入室內的工程介入方案,新風系統則可確保室內外空氣進行交換,但是空間過大時,換氣效率會比較差,因此建議進出船上公共區域,仍應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提到,探索夢號的通風評估還不錯,唯一遺憾的是國際間現在可航行的這種郵輪都應該要配合檢測,在4至5天的航程中,應該在船上做核酸檢測,更保險起見就是在登船前、航行中、下船時都檢測。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移工確診曝社區還有疫情隱憂 專家籲儘速做好三件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一名泰籍勞工自台返泰後確診,無法排除為本土個案,此案曝露出台灣社區仍存在疫情隱憂。長期關切移工議題的立法委員、民間團體及醫學專家呼籲,指揮中心及勞動部應儘速徹底檢討移工防疫困境、去除移工就醫障礙、積極進行疫調和篩檢。新加坡在二月九日後開始出現南亞外勞群聚感染,即便當局已針對外籍勞工宿舍做出防疫建議,但仍無法遏止疫情陸續在移工宿舍、建築工地、小印度購物中心等地出現,群聚感染持續擴散,讓當時被譽為防疫模範生的新加坡,面臨到第一波國內疫情的反撲。旅居新加坡逾十年的台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曾在本報《名家破解新冠肺炎》專欄中,詳細分析新加坡面臨外勞群聚感染的挑戰。她指出,新加坡政府當時透過鉅細靡遺的疫調,把每個移工群聚之間的關聯找出來,也動員國軍以及警力,確保勞工宿舍可落實公共衛生措施、在宿舍部署醫療站,並大幅提升檢驗量;同時積極篩檢移工,並將被感染者、可疑病例、健康者分開。聽聞泰國勞工返國後確診,黃韻如特別提醒,指揮中心應「勇敢面對,積極疫調篩檢,擴充醫療量能。」「不希望台灣發生新加坡的移工宿舍群聚,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該做好最壞的打算。」關注外籍勞工健康的民進黨籍立法委員洪申翰指出,移工沒有獨立生活空間,就醫難度也比台灣人高,隱忍病痛繼續工作是常態,導致移工防疫一直有諸多死角,難以調查感染源,也不易落實隔離檢疫措施。洪申翰呼籲,疾管署和勞動部應要共同完整討論目前移工面臨的防疫困境,勞動部也要真正面對並且改善移工生活工作的環境及被對待的情境、去除移工就醫的阻礙,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工作人員吳靜如表示,這名泰籍勞工很可能是在台灣受到感染,受疫情影響的潛在範圍很廣,除了工廠的外勞及本勞同事,還有休閒場所會遇到泰語社交圈朋友,這些人都會很害怕。吳靜如說,疫情發生以來,勞動部一直沒有做到「即時提供」外籍移工重要防疫資訊這件事,過去幾次指揮中心公布防疫新措施,翻譯版本出現的時間都比公佈時間晚了十天以上。吳靜如說,很多疫病風險就發生在這個資訊落差之間。吳靜如建議,為幫助疫調順利進行,勞動部應儘速將此確診相關訊息翻譯成泰語,讓當地泰語圈廣傳,相關人員才能夠幫忙搜集資訊、主動說出來。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組長薛鑑忠表示,疫調人員可以申請雙語翻譯人員從旁協助,如果有移工需要隔離,勞動部可安排入住衛福部的集中檢疫場所,目前保留給移工的床位都還充裕。至於資訊落差的處理,薛鑑忠說,「如果指揮中心有公布新的措施或資訊」,勞動部就會翻譯。今天下午指揮中心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有此疑似本土感染之個案,是否算是新資訊?薛鑑忠表示,會儘速進行翻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莊人祥表示,疫情調查已經在緊鑼密鼓進行中,疫調需要翻譯的部分會盡快來做。
-
2020-07-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南韓研究:10歲以上兒童 散播病毒不輸成人
南韓一項新研究發現,10歲以下兒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遠低於成年人,但此機率也不是完全為零;而10至19歲的青少年傳播病毒的機率至少與成年人相當;專家警告,這項研究顯示,校園重新開放後,各地社區勢必將出現群聚感染現象。南韓研究人員找出在1月20日至3月27日、也就是校園關閉期間,通報在自家出現新冠肺炎症狀的第一批5706人,然後追蹤這些「索引病例」(index cases)曾接觸過的5萬9073人;研究人員檢測每位患者家中的所有接觸者,不論有沒有出現症狀,而在家庭成員之外的接觸者中,只有出現症狀者受檢。該研究指出,十歲以下兒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別人的機率約為成年人的一半,這個結果與其他研究一致,原因可能是因為兒童呼出的氣體較少,也因為兒童身型較矮,呼出的氣體比較不會被成年人吸入。因此該研究作者仍警告,校園重新開放後,被兒童傳染的新增感染個案數量可能會增加;「學校解封後,年幼兒童可能會出現較高的侵襲率(attack rate),導致新冠肺炎社區感染情況惡化。」不過,家庭中第一個出現症狀的人,也不一定就是第一個感染的人,而研究人員也坦承該研究存在這項局限性;兒童出現症狀的機率也比成年人低,所以該研究可能低估了在家中形成感染鏈的兒童人數;但專家仍認為,南韓這項研究的方式合理。「我擔心有人會認為孩子們不會感染,或是感染情況不會跟成年人一樣。」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學專家歐斯特宏(Michael Osterholm)說,事實是肯定會出現病毒傳播情況,「而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點,並將它囊括在我們的計畫中。」哈佛全球健康研究所所長加哈(Ashish Jha)說,歐洲與亞洲各地有許多研究指出,年幼的兒童感染與傳播新冠病毒的機率比較低,但這些研究大多規模較小也有缺漏,而這項新研究「相當縝密地完成,也很有條理,更檢視非常龐大的人口數量。」哈佛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家哈納吉(Bill Hanage)說:「南韓接觸者追蹤的工作做得很好,而該研究也是在防疫措施上路的時刻進行的。」
-
2020-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史丹佛學者讚台防疫這三點 詹長權籲:政府快幫境外生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行第24次新冠肺炎疫情說明會,特別邀請到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弘,分享對台美防疫措施的觀察。王志弘指出,台灣解封後的防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物資統籌,是相當值得美國借鏡的三點,另外適逢開學季節,美國也可以學習台灣如何重新開放學校。台大公衛學學院長詹長權呼籲,政府應積極維護被擋在境外的學生之受教權,光是台大公衛今年外籍新生就有54%目前仍無法入境。「給學生入學許可就有義務要協助他們就學,」詹長權表示,現在還有很多學生被擋在境外,不是他們選擇不要來,台灣應該要積極協助解決。台大公衛系109學年度有22個外籍新生,分別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當中有12人至今仍無法入境,這顯示疫情除了導致全球經濟已付上代價,長遠來看,教育和人才的培育都受到重大的衝擊。出身高雄、專精政策研究的王智弘(Jason Wang)曾經在美國醫學會雜誌(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投書,分析台灣成功防疫原因,這次應台大公衛邀請親自來台,洽談雙方合作精準防疫、智慧防疫、政策分析的相關研究,希望提供台美兩國具科學實證基礎的未來防疫策略。王智弘表示,這次回來台灣,對於台灣防疫的成功感受更深,人民生活正常不受影響,而且居家檢疫的包圍網絡非常嚴密。王智弘表示,自己在居家隔離十四天期間,因為手機訊號不好,警察、衛生局、里長都來關切。王智弘,這個「包圍戰術」就是台灣的第一層保護網,當人從外面進來,就持續包圍他,透過檢疫、追蹤、檢測,來避免社區感染。台灣的第二層保護網就是全民健保,因為就醫便利、資訊系統成熟,如果看到疑似症狀,可以積極檢測,找出確診者。王智弘說,在6月中和6月底發表的最新研究中,發現疫情嚴峻地區幾乎有40%到45%人口是沒有症狀的感染,發表在兩份頂尖權威期刊。很多人自行康復,但無症狀的人可以傳染給其他人的時間有多長?在某些報告中顯示,這段傳染期有可能超過14天。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說,台灣現有策略是用居家檢疫,但必須提高警覺的是,當境外移入個案增加,居家檢疫處於「症狀前期」的確診個案也會增加,這些人如果去就醫卻沒被找到,數量慢慢多起來,就可能造成群聚感染或人口密集機構的感染,過去台灣用居家檢疫要求這些症狀前期個案待在家裡,目前境外移入個案有增加,但是居家檢疫個案都沒有確診的部分,是否已經進入社區,這一點令人擔心。王智弘表示,美國一開始沒有注意到這個疾病有多容易感染,疫情之初就演變為找不到源頭的社區感染,此外,美國檢疫很困難,這與美國人的民權意識和民情有關,配合度不佳。因此美國只能有「緩和政策」,就是要求人民待在家裡並減少必要購物的次數、推廣戴口罩、常洗手等措施。另外,在美國部分州有部分解封後,海灘、酒吧人群聚集,又適逢幾個美國重點假日,幾個禮拜之後疫情又回來,只好重啟居家隔離政策。王智弘觀察,疫情期間民眾很需要指引,但由於美國是聯邦政府,各州與人民之間的溝通比較分散,可借鏡台灣政府與人民的溝通策略。再者,台灣政府對於物資統籌、重新開放學校等措施,都做得很好,值得美國各州政府學習。詹長權表示,台大公衛與史丹佛兩方正著手合作研究如何修正14天檢疫的作法,希望找出一個方案,可以用較少天數的檢疫,也不會漏掉確診者。至於彰化萬人血清抗體件檢測的計畫,目前正在進行中,預計8月初會對外發表期中報告,可望釐清台灣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
-
2020-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香港長照機構群聚 台灣防疫更謹慎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燒,香港本月再起第三波疫情,慈雲山港泰護老中心老人安養中心群聚感染,八名感染者中包括老人住民與職員,長照防疫現況令人憂心。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自疫情初期即重點關切「長照防疫」,超前部署規畫第一本涵括長照機構、工作人員以及住民等的「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獲得極大回響,顯見台灣長照機構對於疫情抱持重視、謹慎態度。長照住宿機構除了長者住民,還有醫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外籍看護以及行政職員等,再加上不定期前來探視的家屬,容易成為防疫破口隱憂。「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收錄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等專家建議。謝思民指出,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建議,長照機構的人員要每日監測體溫和健康情況,訂定請假、人力備援等規則。還應該要有教育訓練,讓團隊了解疫情現況、現階段規定、最新指引、清潔衛生及環境消毒等方法,以及疑似案例的送醫流程,讓民眾能安心接受服務。外籍照顧服務員是長照人力的最大群組,國內有超過26萬人,部分則服務於長照住宿機構內,因語音障礙,也可能造成自身與被照顧長輩的感染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指出,外籍照顧員接受的資訊不比國人少,只要即時提供衛教,他們都能理解並且配合防疫措施,切勿帶有歧視眼光。黃國晉建議,外籍照顧員與長輩出入醫院就診,返家後應立刻更換衣服,碰觸醫院電梯按鈕、找零錢後,應立即消毒或噴灑酒精,防疫措施與一般人無異。他也提醒,面對疫情未知的恐懼,機構應該給予心理舒壓或是輔導課程,以安定工作與生活。外出聚會時,則要勸說其戴上口罩,若與長輩同行,長輩也一併要戴口罩,家屬應從旁提醒,加強溝通。國內疫情雖然穩定,機構探視禁令鬆綁,王宗曦提醒,因各種工作人員、家屬出入長照機構頻繁,除了要落實紀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之外,機構仍應在日常做好衛生感控以及分區、分流等因應作法,做好長輩的靠山。詳細的防疫措施均收錄於「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向新竹市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可電洽(03)5355191。另也提供電子書版本,可上新竹市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
-
2020-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壓力山大 四成醫院員工中重度疲勞
台灣上半年成功防堵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醫護人員功不可沒,同時也背負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心理壓力和辛酸,隨著疫情趨緩才逐漸浮現出來。最新一期《台灣醫界》刊登的一篇院內調查顯示,境外移入病例開始大量湧現的三月,即便是所屬縣市確定病例很少的醫院,全院平均仍高達四成員工自覺達到中重度疲勞,在感染風險較高單位的員工感覺中重度疲勞比例更高。位處雲林海線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在今年3月4日到19日間針對院內600多位25至45歲員工進行調查,其中一半以上完成問卷。結果顯示,急診、隔離 病房、加護病房、胸腔及呼吸照護病房等一級風險單位,員工自覺工作疲勞達到中重度的比例高達44%。一級風險單位的自覺工作壓力明顯高於全院平均值(40%),也高於其他病房、門診、檢驗放射等二級風險單位(40%)。行政單位及藥局等三級風險單位達到中重度疲勞的比例最低(38%),此外,全院有少數員工(7%)達到需要專業諮詢或精神醫療介入的中重度情緒困擾。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觀察,在這次疫情期間,醫院員工感受到的壓力程度,至少與三個方面的因素有關。首先是過去的經驗,如果是有經歷過SARS的員工,面對輕症為主的新冠肺炎就不會那麼害怕,所以確實觀察到比較年輕的員工會比較焦慮。第二的因素是,員工是否對疾病和感染控制具備有正確、更新的認知。黃高彬表示,如果醫院有運作成熟的感染科和感染控制單位,定期提供最新疫情和醫療新知,就會比較安心。像是中國附醫就有定期舉辦很多衛教活動,幾乎每週都會更新資訊。最後一個因素是員工家人的態度。黃高彬表示,有些醫院員工即便自己很了解、不緊張,但是他的家人不懂、緊張,如果又剛好是家中比較具權威地位的家人,員工的心情還是會被影響到,更擔心工作的風險波及到家人。黃高彬表示,這份調查反映了今年二、三月的時候,中部可以說是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包括染疫來台的中國女性旅客、彰化群聚感染,中部的大醫院或多或少都收治過確診病例,後來三月疫情轉變為境外移入個案為主,壓力才逐漸明顯集中在北部地區。黃高彬說,目前不會擔心秋冬疫情再起,現在全球疫情持續延燒,往好的方面想,也許能加速帶動相關預防治療的技術開發,也能夠讓人類群體保護力提升。不過,台灣身為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疫苗的開發,「如果有疫苗打下去,就不用怕了。」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流感化? 台大公衛學者:還沒有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已達1112萬多例,而其傳播力強、輕症及無症狀者多,讓大部分專家認為新冠疫情將流感化;而隨著各地解封後又出現疫情,是否代表已經流感化?對此,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則表示,現在各地都還是的疫情都還是第一波疫情,「沒有第二波就不知道會不會流感化」,但普遍上認為現在尚未流感化。詹長權今早於台大公衛學院第22周抗新冠肺炎說明會時提及,新冠肺炎因尚未進入第二波,還無法看出是否流感化變成季節性來襲,且年底一定會碰到新冠肺炎和流感一起來的狀況,不但是國內的挑戰,也顯現檢測的必要性。屆時若不經過檢測,只是純粹依靠檢疫,對疫調人員也是很大的困難。而隨著各國陸續解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也表示,許多控制好的國家都有小群聚感染,但是否變成大流行,則要看各國的防疫措施。陳秀熙也提到,在各國討論邊境開放名單時,我國應以總人口數和境外與本土個案比例作為爭取加入的優勢。他說,台灣、冰島和紐西蘭雖然都是控制很好的國家,但細部來看,紐西蘭和冰島的人口分別為500萬和34萬,確診個案分別為1500多人和1800多人;台灣則總人口數則為2300萬人,確診人數僅為400多人。另外,我國境外移入個案遠大於本土個案,表示社區感染不高。陳秀熙也以台灣的數據分析,以我國入境有症狀者篩檢,無症狀實施居家檢疫14天來看,居家檢疫第5天可抓出74%的人從症狀前期變成症狀個案,到第14天可抓出98%。但隨著商務來台、邊境開放振興經濟的需求,勢必需縮短居家檢疫時間,以減少居家檢疫旅館以及居檢者不能工作等成本,陳秀熙建議除了以檢測來彌補居家檢疫第5天到第14天可能漏掉的個案。詹長權則表示,由於可能漏掉無症狀和症狀前期的確診者,主動採檢才能逼近零確診,因此建議入境便採檢第一次PCR、檢疫後五天再進行第二次PCR;縮短檢疫並解除檢疫者,在台採定點、定時、實名制的活動,在防疫和經濟復甦間取得平衡。
-
2020-07-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39名科學家致世衛公開信:室內空氣會傳播新冠病毒
全球32國的239名科學家將發布一封給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公開信,表示已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傳播,呼籲世衛更改其有關病毒經由空氣傳播可能性極低的建議。世衛組織一向主張,新冠病毒是由大的飛沫傳播,病患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快速掉到地上,不會浮在空氣中。直到6月29日世衛發布的最新指南,仍稱只有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懸浮微粒,或是小於5微米的飛沫,才會經由空氣傳播。在這封題為「該是改正空氣傳播新冠病毒的時候了」的公開信中,科學家呼籲世衛更改其建議。紐約時報報導,全球各地的酒吧.餐廳、辦公室、市場和賭場都爆發群聚感染,讓科學家更確信新冠病毒會經由室內空氣傳播。如果空氣傳播是疫情蔓延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通風不良的擁擠空間,這個結論將對如何防疫有重大影響。照顧新冠病患的醫護人員必須戴N95口罩,過濾掉最細微的飛沫。學校、安養院、住宅和商業場所必須將循環的空氣降至最低,並安裝強力過濾器。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入境全篩取代居家檢疫? 陳時中:只找出65%確診者
後疫情時代,國內專家建議以入境全篩取代居家檢疫,吸引更多外籍商務人士來台,但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以我國340名境外移入個案(不含5名無狀感染者)分析,機場入境全篩可找出65%確診者,仍有119名個案入境兩天後被發現,需透過居家檢疫,降低感染風險。目前新冠肺炎檢驗上最準確仍是PCR檢測,陳時中說明,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發病到痊癒,並非所有時段時間都能驗出病毒,大概從發病前兩天可驗到,再來是有症狀後七到十天,才能驗得出病毒。「不是得病就會驗出來,沒有驗出來不代表以後不發病。」被號稱「最毒班機」的CI011,當時採全機採檢結果,共採驗340人,有症狀85人中,共12名確診個案;無症狀225人中,沒有確診個案。陳時中說,若當時入境當日全採僅能驗出五個人,換句話說,會漏掉七個人,讓這些確診者在社區趴趴走,「所以我們不可以驗完就放手。」陳時中又舉出我國各項包機專案全面篩檢1635人,包含武漢、鑽石公主號、上海、印度包機等等,結果僅檢出1名陽性個案,未發現無症狀感染者。我國新冠肺炎確診這中,境外案例有356位,本土55位、敦睦36位,陳時中說,機場入境全篩可以找出65%確診者,但仍有119名(35%)個案在入境兩天後才發病,無法在入境篩檢時被找出來,所以透過居家檢疫,來讓感染風險降更低。因發病前兩日能篩檢出病例,入境後第五天篩檢可找出93%個案。而往前越縮,就會放掉更多的人,入境後第七天篩檢,則可找出96%的個案。14名(4%)個案在入境九天後才發病冰島6月15日起,採全面入境檢測,檢測陰性後,陰性者不須居家檢疫,但開始實施入境全篩不居家檢疫期間6月15日至6月28日共確診30例,其中5名為本土感染個案,3名感染源不明,冰島實施入境普篩措施仍造成2個月來的首起社區群聚感染。陳時中提到,因應群聚事件發生,冰島原先預計7月鬆綁國內大型聚會和夜生活及預計7月對國際旅客開放邊界可能要重新討論。「我們認為邊境管理還是要嚴謹,若入境採檢陰性入境者的自主健康管理沒做好,對社區風險就會很大。」
-
2020-06-30 科別.感染科
戴口罩、社交距離個人防線鬆懈 國內類流感疫情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民養成勤洗手、戴口罩好習慣,但隨國內疫情趨緩,天熱戴不住口罩,個人防線鬆懈,從國內過去一周類流感疫情緩升可看出端倪,疾管署提醒,目前雖為夏季,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出入公共場所,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佩戴口罩,降低疫情傳播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因端午連續假期,部分門診休診影響,國內上周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為1萬7350,雖較前一周下降10.6%,但門診就診病例百分比(0.5%)較前一周上升6.3%,顯示門診類流感就診佔比呈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副主任郭宏偉也指出,觀察國內上周急診類流感就診5999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5.4%,均較前一周分別上升8.1%及1.4%,顯示社區類流感疫情呈緩升趨勢;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雖流感流行高峰為前一年十二月至當年三月,但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有流感。莊人祥表示,單論今年門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都比去年同期門診類流感就診6萬3093人次及就診病例百分比1.3%,還要更低,民眾口罩配戴率高有一定功效,但目前類流感疫情稍微上升,坦言恐因民眾認為疫情在社區威脅降低,配戴口罩比例下降。台北市及新北市大眾運輸系統持續要求戴口罩,莊人祥說,其他透過自己的交通工具、或中南部的民眾就可能忘記隨身配戴口罩,但辦公室、教室都是多人長期共處的密閉空間,是引起群聚感染的高風險環境,提醒民眾應隨身在書包或公事包中戴著口罩,才能隨時能保護自己。林詠青說,預防流感、新冠肺炎等飛沫傳播傳染病的方法是一樣的,應落實手部衛生並做好咳嗽禮節,打噴嚏時應使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出入人潮聚集的公共場所,若無法與他人保持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的社交距離時,請佩戴口罩。林詠青提醒,民眾如果出現發燒及咳嗽、流鼻水等呼吸道症狀,應盡量在家休息,不要上班上課,避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及前往公共場所。就醫時,請全程佩戴口罩,並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
2020-06-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學者估台無症狀新冠肺炎少 社區流行可能性低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今天推估,台灣自3月19日至6月20日可能約有22名隱藏的無症狀個案,但無症狀個案只要未達150人,爆發社區流行的可能性就很低。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今天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說明會,說明最新疫情狀況。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截至6月26日,全球有69%國家解封指數小於1(相對安全、適合解封),但仍有31%國家解封指數大於1,因此出入這些國家時,要特別注意個人防護。陳秀熙提到,現在各國開始復工,建議應該建立職業風險防範指引,訂出「低、中、高」的風險職業場所,如食品加工廠、八大行業、航空業等較難維持社交距離或不斷進出高風險地區的行業,除了落實戴口罩等措施,也應定期篩檢。先前一名日本女學生從台灣返回日本後,被驗出確診,陳秀熙認為,該名學生從2月就到台灣, 6月返日,以流行病學觀點來看,假如從2月就被感染,4個多月來都維持無症狀的機率很低。陳秀熙提到,「科學」期刊發表不同傳播模式個案的比率,46%是症狀前期個案、38%是症狀個案、10%是無症狀個案,6%是環境暴露傳染個案;台灣對症狀前期個案與無症狀個案所採取的防疫措施,都是採居家檢疫,但若未能落實,可能出現部分家戶或非家戶接觸者。由於3月19日起全面入境管制加上症狀檢疫,陳秀熙根據疫情數據模型統計推估,自3月19日至6月20日,台灣可能約有22名潛在無症狀個案,而無症狀個案只要未達150人,爆發社區流行的可能性就很低,因此評估台灣的風險仍低。陳秀熙提到,台灣應該慢慢調整思維,從追求「零確診」變成「零重症和死亡個案」,因為國外疫情嚴峻,境外移入個案難免會增加,本土個案也不是不可能,甚至造成小群聚感染,但大家可以靠著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來阻斷,避免社區流行感染。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表示,冰島已開始邊境解封,並以入境檢測代替14天隔離檢疫,只要PCR(聚合酶連鎖反應)核酸檢測陰性就可放行;台灣面對下一階段邊境開放,入境普篩已是不可避免的,可根據檢測結果來調整適當的檢疫時間,並搭配智慧式足跡追蹤和接觸者掌握。詹長權也建議增加檢測數量,例如可針對無症狀比率可能較高的年輕縣市進行代表性抽樣,透過社區血清學調查,瞭解實際感染和抗體狀況。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肉品廠爆發群聚感染 專家憂冬天再爆疫情
英國威爾斯安格爾西(Anglesey)雞肉加工廠爆發新冠肺炎群聚感染,多達158人確診。多家工廠陸續傳出疫情,都是在寒冷的作業環境下,令專家憂心疫情到了冬天可能捲土重來。英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境內4萬2632人病故,但疫情級別已從4級降至3級,最近每日病故人數也逐漸從3位數下降至2位數,政府開始思考進一步開放禁令,刺激經濟復甦。「每日郵報」報導,位於安格爾西的兩姊妹雞肉加工廠(2 Sisters)有158名員工確診,工廠目前關閉,560名員工與家屬居家隔離。此外,西約克郡的一家肉品加工廠上週因為爆發群聚感染而關閉,約有150人確診。威爾斯地區的勒克姆(Wrexham)也有一家工廠傳出38人確診。英國之外,德國西北部一家肉品包裝廠上週也有超過1000名員工確診,屠宰場及類似的肉品加工廠都傳出疫情。專家表示,這些工廠不通風又擁擠的環境讓員工難以保持社交距離,恐是疫情爆發的原因。此外,工廠內寒冷、沒有陽光照射,這種類似冬天的環境,恐怕讓病毒更容易傳播感染。雖然北半球時序進入夏天,但專家憂心,一但冬天到來,日照時間縮短、溫度下降,病毒恐會再度活躍。感冒與流感病毒已知在這種環境更容易傳染,冠狀病毒也不例外。專家說:「病毒長期存活的最佳環境就是沒有日照的寒冷地方。」兩姊妹雞肉加工廠群聚感染可能讓7萬人口的安格爾西全區隔離。當地學校原本今天恢復上課,已經因為疫情爆發而取消。
-
2020-06-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大護理師辛勞照顧新冠重症 孩子卻被保母拒收
社會大眾對於新冠疫情期間份外辛苦的醫護人員,還是有歧視眼光。照顧台灣新冠肺炎極重症個案的台大醫院護理師都說,其實不怕自己染病,只怕連累家人,這段時間有同事的孩子被保母拒收,只能送到南部長輩家,單身同事也發現鄰居不再到家裡拜訪。為了避免影響到家人,她們都盡量自我隔離、也不敢跟爸媽一起吃飯。台大醫院收治全台灣使用葉克膜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極重症案例,院方今召開記者會說明照護過程。這名確診者用葉克膜33天、用呼吸器37天,在加護病房住了47天,才脫離穩定下來。在加護病房期間,主責護理師必須每隔兩小時穿好全套防護進去為他拍痰,痰液是公認病毒量極高的檢體。參與照護的疫病病房督導長莊寶玉和感染科護理師蔡瑩慧說,其實護理師倒是不怕自己染病,因為醫療團隊都是自己信賴的夥伴,最怕的是連累家人。蔡瑩慧講話聲音溫柔、語氣平和,很懂得安頓病人心情、給予鼓勵和信心,被暱稱為「淡定姐」。但其實,蔡瑩慧心裡她也有放不下的擔憂,這份擔憂不為自己,而是為了家人和同事。蔡瑩慧說,醫護人員心都擔心要是不小心暴露到病毒,會造成單位同事或家人的群聚感染。莊寶玉說,單位上的同事,很多家裡都有年幼小孩,這次就有同事遇到保母說「不敢幫你帶小孩,怕傳染給另一個小孩」,但孩子明明是健康的。無奈之下,只好將孩子託給南部的公婆和娘家爸媽輪流照顧,被迫成為假日父母,得和孩子兩地相思。蔡瑩慧自己沒有孩子,也觀察到鄰居都不敢像以往一樣來家中作客。她說,可以體諒鄰居的反應,所以她回家之後,也盡量不出門,以免引來擔心。17年前SARS當時,莊寶玉在加護病房,蔡瑩慧在感染科病房,他們都照顧過SARS首例秦姓台商,當時就有單位上同事的孩子被學校勒令停學,只因媽媽在台大醫院工作。17年後的現在,社會的氛圍好像仍有待進步。有些護理師的孩子比較大了,就會跟小孩說對外不要提到媽媽是護士;有些單身同事還和爸媽同住,她們回到家就會立刻衝去洗澡,生活上盡量與家人區隔出距離,也不敢一起吃飯。不過,走過SARS的她們,心情似乎不受社會氛圍影響太多。被問到這次最緊張的是什麼?莊寶玉和蔡瑩慧都說,是物資短缺。莊寶玉說,SARS疫情集中於亞洲,防疫物資還能從國外調度充裕,新冠肺炎疫情卻在短時間內造成全球防疫物資嚴重短缺。莊寶玉說,連髮帽、鞋套都會缺,每天都在擔心,是不是又有哪個意想不到的東西要斷貨了。蔡瑩慧表示,很感謝護理部的主管積極爭取,醫療團隊的成員也都非常努力搜羅各種物資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