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罹癌
共找到
1239
筆 文章
-
-
2024-11-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2位肝膽名醫都推薦!51歲男得肝癌多吃「1菜」,雙側肝癌腫瘤全消失
得了肝癌也不用太喪志!醫師分享一名肝臟發現8顆肝癌腫瘤的患者,在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鏢靶治療後,雙側肝癌全部消失,迄今沒有復發的跡象。他並分享治療期間他也有多吃地瓜葉,飲食營養大大加分。接受肝癌治療並多吃地瓜葉 抗癌更有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臉書粉專PO文分享抗癌飲食、抗肝癌的天然食物,他舉其新書《你可以不生病》中提到的2個肝癌患者吃地瓜葉的病例告訴大家,面對癌症除了積極接受醫學治療之外,輔以抗癌營養元素和對應的食物,有望讓癌症恢復的更好。【病例一】51歲男子去年發現肝臟有8顆肝癌腫瘤,最大的有13公分,判定為晚期無法開刀,後續接受血管化學栓塞和免疫標靶治療,到今年6月追蹤檢查發現,雙側肝癌腫瘤全部消失,且治療過程中沒什麼副作用,回診時精神奕奕,男子分享治療期間有多吃地瓜葉。【病例二】一位80歲阿嬤吃了地瓜葉之後,肝癌竟神奇消失,前兩天她還回診,已經連續三次胎兒蛋白值小於6,維持正常超過半年了,她的氣色很好,現在每天都有吃一碗地瓜葉。地瓜葉有什麼營養成分?究竟地瓜葉為何這麼神奇,它有什麼營養成分?地瓜葉又稱為番薯葉,因為生命力旺盛,可隨處種植、隨時採摘,又有「過溝菜」之名。過去台灣農業社會時期,地瓜葉是養豬食材主力,多是一般清貧家庭在食用。近年來,地瓜葉的營養價值倍受肯定,甚至被聯合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列為十大抗氧化蔬菜之一。錢政弘也解釋,地瓜葉和葉柄纖維質多,食用可以促進胃腸蠕動,預防便秘,營養成分還有維生素A 、B 、C、鉀、鎂、鐵、鋅、磷等,能幫助降血糖、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和心臟病。地瓜葉是酚類化合物的天然來源,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和作為抗氧化劑的潛在效用。葉子中的總酚類含量和總類黃酮含量比葉柄高十倍以上,所以葉子的營養價值很高,而葉柄則是纖維多助排便,對於胃不好容易消化不良的人,建議可以捨去葉柄硬的部位不吃。錢政弘說,實驗研究也發現地瓜葉可分離出的一種含有16個氨基酸的肽,稱Ipomoea batatas anti-cancer peptide(IbACP),即『甘藷抗癌肽』,它可以增強植物細胞壁的木栓化,木栓化後的細胞壁能夠抗物理和化學侵蝕來增強植物的防禦能力,從而抵抗病原體和環境壓力!而甘藷抗癌肽這個成分現在被認為可以透過讓線粒體凋亡的途徑,誘導和促進胰臟癌細胞死亡,有抗癌的潛力!不過他強調,地瓜葉能不能對抗肝癌還有待研究證明。對於罹患肝癌的病患,當然仍是務必接受醫學治療。換肝之父陳肇隆也愛地瓜葉而其實不只錢政弘推薦地瓜葉,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名譽院長、「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也很愛。陳肇隆過去接受聯合報專訪時曾分享自己的養生之道,他自己在家種植有機蔬菜,如地瓜葉、茼蒿等;且每天堅持日行萬步。陳肇隆說最常出現在陳家餐桌上的菜餚,不是昂貴的餐點,而是新鮮翠綠的地瓜葉,這也是讓他充滿元氣的小祕訣。陳肇隆指出,地瓜葉生長速度快,較少蟲害,種植時不需使用殺蟲劑,相當適合居家種植,隨時可以吃到新鮮、含有豐富纖維的蔬菜。煮法簡單天然,用熱水汆燙,淋上一些蒜醬,就相當好吃。每天一萬步,加上地瓜葉等清淡飲食,讓身高182公分的陳肇隆得以維持好身材。積極治療、和平共處 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且因台灣人口老化,平均餘命增加,65歲以上癌症發生率亦逐年上升。不過現今罹患癌症也不需太悲觀,把它視為慢性病一般好好治療,與之和平共處,癌症不一定是不治之症。【參考資料】.《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8 養生.聰明飲食
67歲男胰臟癌四期仍活力滿滿「不覺得快死了」狂吃2種食物獲得醫師力讚
67歲的日本金融分析師森永卓郎去年底被診斷罹患胰臟癌四期,醫生甚至宣告了餘命,他接受了化療,一度徘徊在死亡邊緣。出院後開始非常恣意的生活,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什麼都不用顧慮。現在他仍積極投入廣播節目的工作,還是十分有活力,每天照吃照睡。森永在廣播中分享當天的早餐,包括咖喱飯、狸蕎麥麵、溫泉蛋等,還自嘲好像有點吃太多。在眾多隨心所欲的進食中,森永特別提到兩種食物,第一個是優格,他表示罹癌前幾乎從來不吃優格,但生病後被醫師建議要攝取各式各樣的食物和營養,所以他開始吃優格。醫生告訴他每個優格都有不同的菌種,他每天換著吃不同種類的優格,從便宜到昂貴的都有,他笑稱每天這樣做其實滿辛苦的。第二種大量攝取的食物為肉類,森永表示本身很喜歡油膩的食物,包括五花肉、里肌肉、松阪豬等,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不讓體重往下掉。在飲食中蔬菜變為次等角色,因為無法從中獲得太多營養。自從開始這種飲食方式後,森永自稱身體狀態變得非常好,甚至不覺得自己面臨死亡。長年鑽研老人醫療保健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非常認同森永的作法:「他做的很對,不光是癌症患者,高齡者不宜減肥,因為會削弱免疫系統」。和田指出罹癌者更要注意,因為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分裂更頻繁,會劇烈燃燒熱量,這就是癌症患者體重減輕的原因,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減肥會讓體力和免疫力下降,導致癌症病情惡化。老年人應為肉食主義而非素食主義和田長期倡導老年人應該多吃肉而非蔬菜,想提高免疫力就盡量吃自己喜歡的東西,當免疫力增強,不僅是癌症,所有疾病的風險都會降低。和田說自己有許多慢性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等,他喜歡喝酒和吃油炸食品,然而自己擁有很強的免疫力,被檢測出三次新冠肺炎陽性,但每次都呈現無症狀。優格活化免疫細胞 多種類嘗試是好事優格具有很強的腸道調節作用,也能增強免疫力,有研究指出優格會活化「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有助殺死癌細胞。和田說自己每天早上也吃優格,還會加香料幫助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有些優格號稱可調節腸道細菌,還有些聲稱可活化免疫系統,因此攝取各式各樣的優格確實對健康有益;但和田認為不見得愈貴的優格愈好,但像森永一樣嘗試各式各樣的類型是不錯的方式。資料來源/女性SEVEN PLUS
-
2024-11-07 癌症.其他癌症
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 有4症狀要小心
女星徐若瑄今年初罹患甲狀腺癌零期,所幸及早手術治療後無大礙。國泰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蔡明霖表示,甲狀腺癌好發於女性,如果久咳不癒、聲音沙啞、吞嚥困難或頸部摸到腫塊,都可能是罹癌警訊。蔡明霖說,甲狀腺腫瘤是常見的疾病,約4成民眾有甲狀腺結節,且大多屬於良性,只有約5%腫瘤是甲狀腺癌,腫瘤生長速度較慢,又被喻為惰性癌。有7成至9成的患者是在健檢時被意外診斷出來,若經完整療程並定期追蹤,10年存活率超過98%,治癒率相當高。多數甲狀腺癌無症狀,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跟荷爾蒙、基因突變、遺傳或環境有關。蔡明霖指出,當腫瘤大到壓迫到臨近的氣管、神經、頸動脈時,民眾才會明顯感到不適,例如壓迫喉嚨造成聲音沙啞、氣管阻礙造成咳嗽、侵犯食道引起吞嚥困難等,若轉移到骨頭及肺部,則有呼吸不順暢、疼痛等情況。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表示,甲狀腺癌是以乳突癌為主,高危險因子是暴露在具放射物質的環境中,如原子彈爆炸後的日本廣島與長崎、台灣的放射性海砂屋等,或橋本氏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患者也是高危險群,特別是女性、老年人都應注意。張以承說,以往民眾體內缺碘,導致甲狀腺機能不佳,甚至癌變,如今碘多被添加在鹽巴內製成碘鹽,或在海中的深色食物,如海帶、海菜、紫菜,以及十字花科蔬菜的花椰菜、高麗菜、青江菜、白蘿蔔等也含有碘。事實上,民眾不必大量補碘,若當人體內含過多的碘,反而容易引起甲狀腺亢進、誘發腫瘤等情況。如何預防甲狀腺癌?蔡明霖建議,甲狀腺癌只要定期健康檢查,或全身大範圍篩檢,可發現甲狀腺結節,從而警覺防癌。平時則要營養均衡、作息正常及規律運動。
-
2024-11-07 癌症.抗癌新知
弟弟胰臟癌、妹妹大腸癌末期…教授從兩位親人身上看到:癌症有意外的優點
一般人聞癌色變,然而罹癌某方面來說也算是幸福的?日本癌症協會前主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黑木登志夫從自己兩位罹癌親人身上看到,癌症不等於宣告死刑,還有餘裕能夠安排餘生。黑木登志夫指出自己的弟弟和妹妹都是癌症患者,弟弟1996年在公司健檢時發現胰管擴張,他接到弟弟的電話直覺是因癌細胞導致胰管阻塞,要他接受進一步檢查確診罹患胰臟癌,經過積極手術治療已存活28年,至今未復發,主治醫生表示他是胰臟癌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黑木的妹妹也罹患大腸癌四期,當初發現肝功能異常進行CT檢查時,發現肝臟有多處癌症轉移病灶,而原發癌是位於直腸。當時她們一度想放棄治療,經過醫生勸說「現今的治療已和過去不同,建議嘗試看看」,於是接下來四年接受化療,餘生時間都與家人在一起,妹妹有幸看著孫子讀到小學六年級,對她而言是一份再好不過的禮物。不光是手足,黑木自己也在56歲時被診斷出大腸癌,當時以為是痔瘡,進行內視鏡檢查在直腸中發現10公釐的息肉,在顯微鏡下檢視發現黏膜中有癌細胞,隨後將息肉切除。往後他每年都會接受結腸檢查,接下來的31個年頭,一共切除58個息肉。數據顯示,日本人每兩人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男性比例更高達65%,是日本死因第一名,然而醫學的進步讓三分之二的癌症成為可治癒和被挽回生命的疾病。許多患者從癌症中康復,也有人雖然持續抗癌,但能過著正常的生活,罹癌不再是被判死刑的象徵。癌症意外有優點 給予患者寬限期 黑木表示癌症不僅僅是可怕,其實還是有好處。現在許多癌症以年為單位進展緩慢,多數的癌症會給患者多年寬限期,還有時間與家人相處。他舉自己妹妹的案例,即使罹患大腸癌末期,接受化療和其他措施讓她能在家裡繼續存活四年,儘管有時會受藥物副作用所苦,但能夠外出旅行並看著孫子長大,是非常珍貴的一段時光。愛丁堡大學教授Scott A. Murray用一張圖表(如下圖)展示癌症的演進,大多數罹癌者經過治療能過上好幾年日常生活,到了最後階段,會以月為單位急速惡化,進入緩和醫療,最終死亡,這方面特性與心血管疾病、老化和失智大不相同。作家五木寬之也在2023年《文藝春秋》雜誌專欄寫道,日本的生死觀發生了巨大變化,癌症患者在餘生的時光進行最後一次海外旅行,我們正處於一個可以冷靜自然接受癌症和因癌症而死的時代,這是很棒的一件事。資料來源/PRESIDENT ONLINE
-
2024-11-06 癌症.其他癌症
徐若瑄得甲狀腺癌!摸到頸部有腫塊會是癌嗎?醫曝甲狀腺腫塊有1特性
藝人徐若瑄在今年初檢查出罹甲狀腺癌,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但隨即積極面對,入院手術。不少人都是在摸到頸部腫塊檢查出甲狀腺癌,但有腫塊也不一定是癌,醫師指出,甲狀腺癌腫塊通常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徐若瑄重養生卻罹癌 自曝有家族遺傳基因據「鏡週刊」報導,徐若瑄證實在今年初健檢發現甲狀腺癌,是長在喉嚨內的零期癌,當時她愣了5秒一度無法接受,直呼「為什麼是我」!徐若瑄去年才離婚,今年又罹癌,讓她陷入低潮,所幸也很快積極面對,隔天就立刻入院手術治療。徐若瑄也在罹癌消息曝光後於IG上PO照片說「我現在很好喔!」她說自己一直很養生,有運動習慣,也很注意飲食,無奈有家族遺傳基因,還好有固定健檢的習慣,才得以早期發現並治療。得甲狀腺癌沒什麼?未分化型很危險甲狀腺癌主要分為甲狀腺乳突癌、甲狀腺髓質癌以及甲狀腺未分化癌三大類型,以甲狀腺乳突癌最為常見,占比8至9成,且若確診時未出現淋巴轉移,手術治療後,20年存活率高達9成,是「人類最好治療的癌症」之一。若能夠早期發現,甲狀腺癌被認為是相對好治療且預後相當好的癌症。也因此,「很多人以為得甲狀腺癌沒什麼」?,事實上,高雄榮民總醫院核醫科主任、台灣甲狀腺醫護衛教暨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諶鴻遠曾受訪指出,甲狀腺癌仍有10%-30%會是非常嚴重的!他指出若確診較少數的未分化型甲狀腺癌,癌細胞非常具有侵略性,病患可能在確診半年內失去生命,須謹慎以對。甲狀腺癌主要徵兆 聲音沙啞、頸部腫塊硬度高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張以承曾受訪指出,「聲音沙啞、鎖骨間摸到硬塊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徵兆,但更多人是沒有任何症狀,在健檢時接受超音波檢查才發現罹癌。」張以承說,甲狀腺癌腫瘤局部侵犯,會影響聲帶、造成嗓音沙啞;腫塊則會位於兩鎖骨之間,且硬度很高「像石頭」。因此,若自己摸到頸部前方有腫塊,或健康檢查發現有頸部結節,不知道是良性還是惡性的,都應進一步檢查確認。有甲狀腺結節、家族史 需高度留意依據國健署癌症統計報告,甲狀腺癌的發生率排名,女性發生人數約為男性的3倍,且好發於中年女性。甲狀腺結節、家族史是甲狀腺癌的主要危險因子。若發現超過一公分的甲狀腺結節,臨床上會先以細針穿刺判斷是良性或惡性,每半年到一年穿刺一次,並連續進行三次,若都是良性則持續觀察即可,不必動刀切除。此外,甲狀腺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發炎等情況,有可能導致癌化。【參考資料】.《噓新聞》去年底才離婚又驚爆罹甲狀腺癌 徐若瑄震驚「為什麼是我」 .徐若瑄IG .疾病百科/甲狀腺癌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11-05 焦點.健康你我他
如何照護老寶貝/三代同顧老寶貝 照護路上更穩妥
父親罹癌期間,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解決,母親體弱多病難有餘力照料,子女們各自有家庭要養要扛,曾想過申請長照資源或聘外籍看護,但因條件嚴苛諸多限制,以及兩位老人家的遲疑抗拒而作罷。每當犯病時,才急送醫院,同住的兒子、媳婦兩頭燒,生活作息和工作收入都大受影響,不時衍生嫌隙抱怨。母親與我較能說些心裡話,經常扮演兩代人之間的溝通橋梁,所以能明白年輕一輩的辛苦、理解老一輩的無奈,各自有立場和考量,雙方都沒有錯,那是無解的人生習題。老人病痛長期照護,不只折磨人的身體,也會讓心累出病來。幾經不斷調整磨合,重新分配人力財源,將孫輩也納入規畫中,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沒錢沒力的挪出時間,在眾人齊心協力下,才讓照護老病長者這條路能走得穩妥些。我們家人不少,尚能承擔一病一老的照護重擔,但下一代人丁愈來愈少,甚至不婚不生,當老了病了時,要仰賴誰來照料?每每想到這裡,就愈發覺得健康的重要,對自己和子女都好。養兒防老已經過時,面對超高齡寡居新世代,老寶貝無人照顧的情形會愈嚴峻,除了自己努力延緩老化外,健全的社會福利和醫療體系都將成為強力後盾。讓人生最後一哩路,走得有尊嚴、從容、安心,「老有善終」,是最圓滿的生命終點。
-
2024-11-05 焦點.元氣新聞
醫告知脖子小腫塊是被收養流浪貓感染 34歲媽媽深入檢查驚覺罹癌
英國一名34歲年輕媽媽日前分享自己的就醫經驗,她今年4月發現脖子上有小腫塊,但由於剛生完孩子3個月,以為是產後身體變化,因此不以為意,沒想到找家庭醫生看診時,醫生竟然告訴她可能是從收養的流浪貓身上感染寄生蟲,隨著深入診斷,才發覺不是寄生蟲引起的病況,而是血癌,目前接受治療中。來自英國布萊頓的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Knee-Wright)表示,一開始發現腫塊時只有豌豆般大小,家庭醫生在電話中輕描淡寫地說「可能只是腺體腫大」,要她兩週後再聯繫。後來她確實發現自己瘦了不少,但也單純以為是去健身房運動的效果。直到幾週後,弗朗西斯卡又發現脖子上新增兩顆腫塊,才緊張地親自前往診所就醫。由於她收養了兩隻西班牙流浪貓,家庭醫生最初猜測這些腫塊可能是因為她從兩隻收養的西班牙街頭貓那裡感染了寄生蟲。所幸弗朗西斯卡堅持做進一步檢查,超音波檢查結果令人震驚,她的頸部竟然總共有9顆腫塊,最終在今年8月確診為霍奇金氏淋巴瘤,是一種影響淋巴系統的血癌。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指出,霍奇金氏淋巴瘤雖然是「相對具侵略性的癌症」,但也是「最容易治療」的癌症之一。醫生表示,弗朗西斯卡很幸運能在腫塊還不大時就發現。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弗朗西斯卡現在最擔心化療掉髮會嚇到3歲大和8個月大的兒子。她決定在頭髮掉落前主動剃髮,並將頭髮捐給為癌症兒童提供真髮假髮的慈善機構。弗朗西斯卡呼籲大家,「永遠不要忽視任何病灶,就算是很小的也要注意」,即使是醫生也可能錯誤判斷,她鼓勵大家在發現身體異常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幫助,而不應輕信非專業的自我診斷。原文網址:每日郵報
-
2024-11-03 癌症.乳癌
確診乳癌要更冷靜 記住4重點並問醫師2個關鍵問題
29歲的娃娃:以為是纖維囊腫 結果是三陰性乳癌二期每位乳癌患者都讓我心疼,尤其年紀輕輕就罹癌的病友。在聽到確診那一剎那、哭得無法控制的時候,我都希望自己成為她遭逢生命海嘯時,能夠抓到暫且棲身的浮木。娃娃就是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患者。在29歲那年,娃娃先是摸到自己胸部有個腫塊,但她認為自己高中時也曾長過良性纖維腺瘤,這次應該也是。她沒多想,只是趁著公司健檢,順便做了胸部超音波檢查。那天在健檢的時候,醫師觸診一摸就覺得是不規則形狀,囑咐娃娃要盡快去做進一步檢查。結果一到大醫院,醫師在門診檢查後立刻幫娃娃做了切片,並要她一周後回診看報告。娃娃說,那個時候她還是很有信心,覺得應該不會有事,因為之前有良性纖維腺瘤的經驗,自己又這麼年輕,絕對不會這麼倒楣的。然而,天不從她願。回醫院看報告那天,她的號碼到了,卻被一再跳過、延後。她看到後面號碼出來的好幾位患者,都確診乳癌,她已緊張到快哭了。當她終於進入診間,醫師抬頭先問了一句:「妳是一個人來嗎?」這時候,她的眼淚已經不由自主地奪眶而出。那天,醫師到底都說了些什麼,娃娃說:「我幾乎沒有印象了,因為哭到腦中一片空白。」只記得有位志工媽媽帶她下樓去辦了重大傷病卡,恍恍惚惚回到家,就開始上網瘋狂搜尋各種跟乳癌有關的資料。後來她來到北榮乳醫中心求診,先是想要聽取第二意見,接著決定在這裡接受治療,我因此成為她的個管師。娃娃的故事很長,但我要說的是,歷經化療、乳房全切除、乳房重建,接著為期一年的口服化療藥物後,在追蹤期的第三年,娃娃發現自己懷孕了!她順利生下了一位可愛的女孩,現在還在備孕,準備生第二胎,一路陪著她走過治療歷程的我,真的非常為她開心。像娃娃這樣,因為摸到腫塊發現乳癌的患者愈來愈多。不過許多女性也跟娃娃想法一樣,「我這麼年輕,乳癌不會找上我。」我想告訴大家,乳癌不會敲鑼打鼓找上門,看到、摸到胸部異常,務必就醫檢查,即使沒有症狀,45歲到69歲婦女定期接受乳癌篩檢,是讓癌細胞早期現蹤的最佳方式(國健署自2025年擴大乳癌篩檢年齡從40至74歲)。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發布的癌症登記報告,在2021年所有確診的17,432位乳癌(包含原位癌)病友年齡,從20歲到超過85歲都有。震驚之下,我該問醫師什麼呢?即使在懷疑罹患乳癌前,就已經先查詢相關知識,自以為已經做好了功課,但多數患者在聆聽醫師講述診斷與建議醫療措施時,就算頭腦沒有因為震驚與害怕而一片空白,在冷靜狀態下要立即聽懂醫師全部建議,也實在不容易。主要原因是,現今乳癌治療組合運用多元,對癌友來說,是比以往更複雜許多的醫療選擇。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乳房外科曾令民醫師就常說,要學習做個冷靜的聰明病人,對日後的醫療決策大有幫助。記住4個重點:1.聽懂或記下醫師的解釋建議聽報告時找親朋好友陪同,在醫師解釋病情及說明治療建議時,幫忙記下重點或者在醫師同意下進行錄音。包括乳癌分期、分型(如荷爾蒙接受體和HER2是陰性還是陽性等),或請個管師協助說明。2.問2個關鍵問題● 以我目前的狀態,國際的治療準則建議?● 以醫師的臨床實務,會怎麼建議?只要遵循國際的準則,不違背臨床實務的情況下,基本上醫師都會依病人狀況做出最佳的治療規劃。3.可尋求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求證治療建議必要時,可把乳房攝影光碟、病理報告等相關檢查資料準備齊全,去徵詢其他醫師的第二意見。4.要理智,不要陷入「最新就是最好的治療」迷思醫學是個實證科學,必須經過嚴謹的大型臨床試驗追蹤病友成效才能推到臨床實務應用。例如,有一個很有名的抗血管新生藥物剛推出的時候,臨床試驗發現對晚期乳癌等有很好的療效,提升了無病存活率,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4年加速對此藥的核准進度;於2008年核准用在治療轉移性乳癌;不過,後來臨床試驗實驗結果顯示,接受Avastin的病人,與標準化療的病人相比較,存活時間相似。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記住這4個重點,就能幫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治療。
-
2024-11-02 焦點.元氣新聞
【延遲轉大人】罹癌調整腳步 尋找第二使命不關機
謝文憲是典型的X世代,職涯上半場當過房屋仲介,曾是年薪逾二百萬元的科技新貴,下半場投入知識創業,擔任企業講師,觀眾學員累積超過十萬人。他年輕當房仲時睡公司樓上,相信並力行「秦檜(勤快)能殺死岳飛」,五年前發現罹癌調整腳步,但他說自己的人生使用說明書寫著:「一直工作到臥床前一天」。對於「時間」,謝文憲有獨特的計算方式,爸爸高齡八十一歲過世,媽媽在五十九歲離開,而他有癌症病史,抓平均值約活到七十歲。以廿四小時為一生,一小時換算為三年,一整天正好是七十二歲,謝文憲今年五十六歲,時間已走到了晚上六時卅五分。罹癌讓謝文憲的人生徹底翻轉,加上爆發疫情,演講課程暫停,生活方式改變,「人生觀有很大的不同,成為一個新造的人」。疫情期間,謝文憲讀了史蒂芬.柯維的「第三種選擇」提到,人生除了工作及賦閒在家,有第三選擇,就是為貢獻社會,他領悟:「講課是我的事業,也可以幫助別人」。謝文憲認為,要尋找第二使命,總結三個字是「尋利寧」,「尋」是尋找使命,思考自己為何而戰;「利」是求有意思、再求有意義,不論做什麼都要好玩,不然做不久;「寧」是寧可降載,也不停機。數位版看這裡/不同世代抓人生重點XYZ世代如何看待百歲人生,不同世代人生使用說明書有哪些重點?聯合報數位版一次看。高齡社會催生「延遲轉大人」現象 XYZ世代該怎麼面對老
-
2024-11-01 醫療.牙科
長智齒一定要拔嗎?2情況非拔不可,牙醫曝最佳拔牙時機!術後吃5食物助傷口復原
智齒位在口腔最後側是口腔中的第三大臼齒,多在16~25歲之間生長,正常情況下每人都會有4顆智齒。依個人智齒生長方向、位置及萌發狀況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且年輕患者拔牙後傷⼝癒合較快、⼿術過程也相對單純。雖然拔智齒過程會施打麻醉,但是隨著術後藥效減退,常造成患者疼痛、傷口腫脹,牙醫師會開立消炎藥和止痛藥,只要按時服用藥物並搭配冰敷消腫,多能在3~5天獲得疼痛緩解。另外,博仁綜合醫院牙科部表示,拔智齒後常見6種後遺症包括輕微發燒或傷口發炎腫痛、口角炎或嘴破、智齒神經痛、智齒牙根殘留、流鼻血、乾性齒槽炎,若拔牙後3~5天出現明顯劇痛、沒有隨著時間減緩,疼痛感甚至蔓延至耳朵、眼睛、頸部就有可能是乾性齒槽炎,應儘速回診處理。拔智齒吃什麼?多久可以正常吃東西?拔牙後應2~3小時再吃東西,可以適量食用涼/冷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拔牙48小時內避免太燙、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拔牙72小時內避免飲酒、抽菸,以免影響傷口復原。劉馥萱牙醫師與黃文龍醫師指出,拔完牙當天飲食以冷、軟及清淡為原則並推薦以下六種食物:1.布丁:布丁通常不用過度咀嚼就能吞下去,冰冰涼涼的也適合拔牙後食用。2.蘋果泥:蘋果富含維生素A和鋅,可幫助傷口癒合。3.冰淇淋:冰淇淋的溫度,可緩解傷口腫脹進而減少疼痛感。4.涼稀飯:正餐可以吃放涼的稀飯,不要搭配難咬的配菜。5.地瓜泥:地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活化免疫系統,避免傷口感染。6.豆腐:拔牙術後吃冰涼的涼拌豆腐,可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有助傷口更快復原。除了上述6種拔牙當日食物推薦之外,劉馥萱牙醫師也表示以下5種食物有助於傷口復原:1.木瓜:木瓜富含維生素C,有助於傷口癒合和維持牙齦正常功能,若不想咀嚼食物可打成木瓜牛奶,但不能用吸管喝以免造成血塊脫落導致乾性齒槽炎發生。2.牛奶:牛奶中含有的維生素A和蛋白質有助於傷口癒合,而維生素A有助於傷口的黏膜進行修復並維持免疫系統運作。3.空心菜:空心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能減少傷口發炎的機會,適合做為術後食物的選擇,若擔心卡菜渣可以打成蔬菜泥進食。4.鮭魚:鮭魚肉質柔軟較易咀嚼且富含蛋白質及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特性。5.炒蛋:鬆軟的炒雞蛋容易咀嚼且蛋白質含量高,有利於加速傷口修復,不過熱食會引起拔牙區域的酸痛,應放涼後再進食。智齒一定要拔嗎?最佳拔牙時間曝許多民眾常有疑問,智齒一定要拔嗎?如果智齒生長位置端正、口腔清潔也很確實,沒有蛀牙或是牙菌斑堆積的問題是可以不用拔除的。不過隨著人類演化及飲食習慣改變,多數人因顎骨空間不⾜,導致智齒沒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而形成阻⽣⿒或是⽔平智齒,擠壓到原本的牙齒就有可能引起蛀牙或發炎情況。 牙科醫師柯佩伶撰文指出,最常見需要拔智齒的情況有以下兩種: 沒有對咬牙:因對面無對咬的牙齒使智齒一直往下生長,導致智齒與前一顆牙齒之間的牙縫容易卡食物殘渣,口腔清潔不易易造成牙齦腫、蛀牙,而往下生長的智齒也可能咬到下面的牙肉造成發炎。 阻生智齒:水平智齒為最常見的阻生智齒,指的是智齒無法順利生長,斜躺在最後一顆牙齒後面,通常只會看到一個白白的牙齒頭冒出來,會跟前一顆大臼齒形成一個窄縫,非常容易卡食物殘渣且不易清潔,長期下來會造成智齒本身蛀牙且連累前一顆大臼齒一起蛀,嚴重蛀牙可能需要大臼齒跟智齒兩顆一起拔掉。智齒是口腔中最晚⽣長的牙⿒,多在20歲左右萌發完成,有些⼈可能會持續⽣長⾄25歲左右。至於,拔智齒最佳年齡為何?佳里奇美醫院牙科部衛教說明,智齒最佳拔除時機應在智⿒牙根形成1/3⾄2/3時,⼤約16~20歲。 參考資料:牙柯醫生、佳里奇美醫院牙科部、台北榮總護理部、博仁綜合醫院牙科部、劉馥萱醫師 假牙贋復家庭牙醫、全民健康基金會 延伸閱讀: 一直拉肚子怎麼辦?6警訊快就醫!一表區分急性和慢性腹瀉,教你7型態大便分類法 「爬山」是一帖良藥!罹癌後存活45年...台大醫師從坐輪椅到登上玉山的奇蹟
-
2024-11-01 癌症.肝癌
狂打嗝持續1周!60歲男就醫驚見「20公分肝腫瘤」 醫列肝癌2症狀
身體出現嚴重疾病,往往早有徵兆,其中頻繁打嗝都是身體在警示。台灣1名醫生近日分享個案,指1名60多歲男病人持續1周不斷打嗝,只有睡覺時才能停止,別無他法只能求醫。醫生用手摸其腹部,已經發現有硬塊,隨後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證實肝臟有1個20公分大的腫瘤,相信腫瘤壓迫胃部,繼而刺激橫膈膜導致打嗝。醫生提醒「大部份(打嗝)都無事」,但如果身體出現異常,例如無法停止打嗝,請盡早求醫。醫生又指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2種症狀,其一是腫瘤過大破裂,就會產生急性腹痛,另一症狀就是持續打嗝。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節目《下班經濟學》分享病例,今次是1名60多歲男子,每日早上起床飲水,之後就會開始打嗝,完全無法停止,只有在睡覺時才可以停止打嗝,情況持續1周,他唯有就醫。錢醫生當時用手摸其上腹,已經發現有硬塊,大約有1個手掌大小,但病人沒有想過自己有病,所以沒有察覺,錢醫生安排病人接受電腦斷層掃描,證實其肝臟有1個20公分的巨大腫瘤,由於腫瘤壓迫胃部,刺激到橫膈膜,所以導致打嗝。錢醫生解釋,肝臟缺乏神經,因此患者通常不會感覺到明顯疼痛,加上8成肝癌患者早期沒有症狀,難以發現自己罹癌,但肝癌患者可能會出現2種症狀,其一是腫瘤過大破裂,就會產生急性腹痛,另一症狀就是持續打嗝。但他提醒其實「大部份(打嗝)都無事,大家不要太害怕」,但若身體狀況有異,就要及早就醫。延伸閱讀:長期酗酒當心患胰臟炎及胰管結石!飯後腹脹、消化不良屬常見症狀女子不煙不酒卻患胰臟癌晚期 醫生揭常吃2食物出事 6症狀即求醫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4-10-30 醫聲.疫苗世代
明年9月起 國二男「免費」 打HPV疫苗 國健署估9萬人受惠
癌症連續42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據統計,全球近5%癌症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且不分男女一生中有8成機率可能遭到感染。衛福部國健署繼2018年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後,預計明年9月起將國二男生納入接種對象,約9萬人受惠,明年男女疫苗經費編列4.7億元。國健署現行提供HPV公費疫苗可預防9種病毒型別,包含男女都有可能感染的頭頸癌、口咽癌、肛門癌、菜花,以及女性的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等。國健署長吳昭軍說,2018年起為國中女生公費施打HPV疫苗,目前接種率已從75%提升於92%,而依今年國中男生入學人數約11萬人,以施打率約85%預估,將會有9.3萬人受惠。吳昭軍說,目前已有部分縣市為國中男生公費接種HPV疫苗,待此預算通過後,將依各縣市財力分級的分攤比例原則,地方須負擔10%至30%的費用,為國中男生多加預防HPV。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台灣成為亞太先進國家第一個男女共同施打HPV公費疫苗,有助加速達成賴清德總統國家級防癌的目標,相信這項公衛政策對實質降低未來幾十年的癌症發生率,將有重大影響。蔡麗娟說,台癌2007年起推動子宮頸癌「HPV疫苗+抹片」雙重防護概念,但仍有多數人誤解將HPV與「子宮頸癌」畫上等號,事實上,HPV病毒男女生都會感染,也會導致不同癌症,且男性清除病毒能力比女生弱,男性又無常規檢查不易發現。台癌去年4月針對千名家長進行「國人最新HPV認知調查」發現,學童家長對兒子、女兒感染HPV風險與嚴重性,認知落差將近7倍。蔡麗娟說,期盼國健署明年強化男童HPV衛教宣導,於明年9月前能有足夠的衛教,讓學生及家長更加了解HPV疫苗預防哪些可能的癌病風險,並擴大接種年齡,提升接種率,讓公費政策確實執行。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張哲維說,HPV不分男女皆有機會感染,很感謝協助推動政策的委員們共同努力讓政策實現,但希望政府也考慮將12至18歲男學生都納入,補齊男女疫苗接種的年紀落差,至少讓同樣2018年入學的男學生一併納入,追捕男生公費疫苗的政策落後年限,如此2018年入學後的中學生不分男女將全數都有HPV病毒防護。吳昭軍說,依世界衛生組織(WHO)準則,HPV疫苗接種建議為15歲以下年輕男女,並應為女生接種率達9成後,再開始為男生施打,對於外界的意見,國健署會再研議、討論。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全國家長會長聯盟今天共同舉辦「守護學童健康HPV公費疫苗」感謝記者會,邀請過去參與協助推動HPV疫苗政策的立委楊瓊瓔、李彥秀、陳昭姿、陳菁徽、蘇巧慧、劉建國及國健署共同表達感謝,對下一代健康平權的重視。立委楊瓊瓔說,2018年起推動HPV疫苗政策始於國中女生,明年擴大到國中男生,她辦理各項公聽會、記者會和家長座談,這次進展是公衛的里程碑,讓所有學童都能享有健康保障,更是台灣因應少子化的重要政策,更是兩性平權的里程碑,讓所有家長放心。立委陳昭姿說,癌症發生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微生物及病毒感染等有關,HPV與多種癌病有關,疫苗並有黃金接種時間,且癌症不僅是個人疾病,它影響的是整個家庭,這次政策推動,不僅是保護青少年的健康,也避免許多可能因癌症發生的家庭悲劇,而所有孩子都是國家的寶貝,這是福國利民的事情,將會持續幫助國人健康。立委蘇巧慧表示,感謝國健署回應了我們的訴求,推動防癌政策男女平等,未來她將繼續監督衛福部落實疫苗接種率,讓男生也達到九成施打率的目標。立委陳菁徽說,經累積了非常多的世界數據發現,男生施打HPV疫苗可以讓女生感染HPV的情形下降,以預防癌病,這件事是真實的,她也身體力行,應是全台前100名以內接種疫苗的人,期待台灣未來為零子宮頸癌的國家。立委李彥秀說,在本會期質詢並提案希望HPV公費疫苗政策要納入國中男生,為孩子降低各項可能因HPV病毒引起的癌病風險,守護我們的下一代責無旁貸。立委劉建國說,他關注癌症議題已久,深知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傷害,很高興未來可以保護更多的學童免受癌症威脅,而台灣很多政策領先世界各國,宣導國中男女接種HPV疫苗,這是正確的一件事情,但此預算為新興項目,總預算必須通過後,才能執行。 HPV會導致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肛門癌、頭頸口咽癌及生殖器疣(菜花),依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近日發表研究指出,男女均接種HPV疫苗後,任何與HPV相關的罹癌風險都大幅降低。更有數據顯示,兩性接種HPV疫苗覆蓋率達80%,HPV在男女盛行率可下降達99%至100%。國內八大醫學會與專家學者也接連建議,青少男女應把握HPV疫苗黃金接種期,因隨年齡增長,將提高HPV慢性感染比例,施打效益也會逐漸遞減;且全球已有組織性地展開提高男性HPV疫苗接種率等計畫,2020年歐盟抗癌計劃更把「2030年前不分男女性,HPV疫苗接種率達成全體的90%」訂為首要目標,盼真正消除HPV的威脅。
-
2024-10-30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醫師分析與國人「一習慣」密切相關
今年9月,北市議員許家蓓因罹患子宮內膜癌病逝,讓各界加強重視婦癌預防及治療。國健署呼籲,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停經後的女性,如果有不正常陰道出血、分泌物異常,要小心是罹癌警訊。年輕女性若月經滴滴答答或經血量突然變多,不要拖,盡快就醫檢查。根據我國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10年新診斷出子宮體癌個案3,181名,其中子宮內膜癌占92.61%,將近3,000人。其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的年齡中位數為57歲。112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535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4人,為我國女性癌症死因第10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子宮內膜癌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因內膜癌生長緩慢,且早期就會出現「異常出血」,並非完全無症狀。子宮內膜癌有跡可循,以110年癌症登記資料來看,診斷出子宮體癌時有71.9%的個案,屬於第0期或第1期之預後較佳的癌症發展初期。近5年的癌症登記資料平均值顯示,子宮體癌之5年存活率為83.9%。子宮內膜癌年輕化 太愛進補恐刺激雌激素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婦女,不過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主要原因是受到環境荷爾蒙、飲食西化影響。「國人太愛進補了,女性初經之後,喝四物湯、中將湯,停經後又補充蜂膠、蜂王乳」,曾志仁認為,這些都會過度刺激雌激素,較易得子宮內膜癌。而國人飲食西化,吃進過多油脂、高鹽、高糖,累積成脂肪,「肥胖」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元兇,尤其是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者。曾志仁說,脂肪會誘發癌症細胞成長,也會製造過多的雌激素,中年婦女容易發胖,一定要靠運動、飲食控制體重。4件事預防子宮內膜癌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AICR)指出,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維持適當體重,可有效降低20至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曾志仁建議,預防子宮內膜癌或任何癌症,最好的方式是保持心情愉快、充足的睡眠、養成運動習慣、多吃原型食物。子宮內膜癌目前尚無有效篩檢工具,若發現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以及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應就醫接受專業診斷並及早治療。【疾病百科】子宮內膜癌
-
2024-10-29 焦點.健康知識+
每天都在做的1習慣讓身體發炎又助長癌細胞!醫師:一小時等於抽一根菸
每個人身體裡都有癌症因子,但因著不同飲食、生活、運動、壓力各方面發展,有些人會得、有些人則不會。據研究發現,癌症的發生只有1成是基因,而有9成是生活飲食造成;也就是說,癌症是你養出來的!人體自帶癌細胞日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醫師劉博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指出,人體每天都會產生一些癌細胞,但會不會發出來,就看你保養得如何。飲食生活習慣不對、免疫力低下,身體的癌細胞就會變成腫瘤。節目中列出大眾常無形中踩雷的「十大壞習慣」,包括吃太甜太鹹、喜歡加工紅肉、睡覺不關燈、不喜歡刷牙漱口……等。其中「久坐不動」,看似沒什麼,對身體的傷害卻很大。劉博仁表示,澳洲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久坐一小時,就相當於抽一根菸!」一堆常久坐的上班族、家庭主婦根本躺著中槍。「久坐不動」罹癌機率升醫師解釋,我們坐的地方、下盤整個血液循環是變慢的,從骨盆腔、腹腔到下肢循環,靜脈會容易擴張,並堆積乳酸;而乳酸是非常酸的一個代謝物質,將刺激癌細胞生長。「久坐不動」也非常容易累積自由基,針對這些久坐族去抽血測自由基和發炎指標,數值都非常高,而「自由基高」、「發炎指數高」都與癌細胞息息相關!劉博仁提醒,所以真的建議不要坐太久,上班不時起來活動之外,下班也可以多去運動。5種防癌食物這樣吃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從飲食著手也很重要,節目中提到「5大超級防癌食物」:包括十字花科蔬菜、大蒜、菇類、魚和好油脂。1.十字花科蔬菜:白色或綠色花椰菜、羽衣甘藍、大小白菜或青江菜、白蘿蔔等,內含「蘿蔔硫素」與「異硫氰酸鹽」,能有效促進肝臟的解毒效率;像是吃太多的塑化劑,它就會代謝快一點。其中番茄雖不算十字花科蔬菜,但其中茄紅素對口腔黏膜、攝護腺的癌症預防有較好的效果,建議多用油拌炒,將茄紅素溶出來,身體會比較容易吸收。2.大蒜:蒜中含有「蒜素Allicin」,是一種含硫化合物,有研究發現,愛吃蒜的人大腸息肉會比較少、降低部分大腸癌的機會,但建議食用生大蒜,經過烹飪過程蒜素會被破壞。3.菇類:各種蕈菇類中都有「多醣體」,在腸子中能調節淋巴的免疫,對抗癌有幫助。菇類還含有「D2」,也稱為麥角固醇,吃到體內會慢慢轉化為維生素D,也有抗癌成分。國外也有研究發現,常吃菇類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下降,所以整體菇類對提升人體免疫力是有好處的。但有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民眾注意勿食用過量。4.魚類:以中小型的深海魚類為主,魚肉中含有抗癌成分EPA、還有DHA兩種油脂,能促進人體吸收Omega 3脂肪酸,對於抗癌、腦力與眼力保護有顯著效果。其中,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有較好的的Omega 3脂肪酸;國外有研究表示,若一周吃3次魚,能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心悸或心律不整等疾病的罹患率。5.好油脂:這裡指的是不飽和油脂Omega 3、6、9。Omega 3除前述的魚油有EPA、DHA,吃素的人也可攝取紫蘇油、亞麻仁籽油,都含有不錯的Omega 3脂肪酸。Omega 9則像橄欖油(70%出頭)、苦茶油(83%)、酪梨油(53%),內含的「油酸」成分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從養生抗老角度來看,適合用於烹飪。但建議烹飪盡量不要大火快炒,溫度過高會破壞油脂中好的成分,可使用「油水炒」,也就是將青菜川燙過後,再放入鍋中、加入油脂中小火拌炒。看到這裡,小編要起來動一動了!記住,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吃對身體有益的食物,都能減少癌細胞的生成。尤其上班族和婆婆媽媽們,大家都要平安健康。※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這「習慣」對健康傷害極大!一小時相當於抽一根菸,並可能刺激癌細胞生長
-
2024-10-29 癌症.胃癌
29歲正妹「從來沒胃痛過」罹胃癌三期!她嘆3惡習害慘:無症狀不代表沒事
癌症有時會毫無徵兆地找上門。一名29歲的正妹平常完全沒有胃痛或胃脹氣等症狀,等去檢查才發現已罹患胃癌三期,她推估應該與飲食和習慣有關,所幸抗癌成功並生下寶寶。廣西博主「漏漏子NONO」2015年當時29歲,被診斷為胃癌中晚期,她自稱確診前的20多年人生幾乎沒怎麼胃痛過,她人生第一次胃痛是出現在確診一年前,當時是空腹狀態胃有一絲疼痛,她還懷疑是不是心臟痛,直到進食後馬上就不痛了,自此沒再發生過胃痛,甚至連不舒服的感覺都沒有。NONO表示之後的一年頂多會有飽足感,對食物沒什麼興趣,一年後再次出現空腹胃痛,連續一周都沒緩解,但與先前不同,即使吃了飯還是沒有改善。她上網搜尋查出可能是胃潰瘍,於是到醫院預約照胃鏡,醫生表示有一個1公分的潰瘍,還要再做進一步切片檢查。三天後醫生通知她和伴侶一起去聽報告,發現是高級別的病變,後來又換了一家醫院再做一次胃鏡和切片,證實確診胃癌三期,經過手術更發現已轉移。幸好經過治療,NONO今年38歲已抗癌成功治癒,九年來未復發,還生了一個孩子。她表示自己從來都沒腸胃症狀,醫生說飲食習慣可能是一個誘發癌症的因素:一、吃飯不規律生病前三年吃飯時間很不規律,起晚了早餐經常不吃,晚餐又經常推到宵夜時間,而且經常這餐吃一點點,下一餐暴飲暴食,不規律進食使得胃分泌失調。二、喜歡吃醃製食品喜歡吃廣西特有的一種用米醋醃製的水果和蔬菜,基本每月會吃個10次,醃製食品的亞硝酸鹽有致癌風險。三、喜歡吃油炸食品油炸過的雞翅、排骨等都是最愛,而高溫油炸過的食物有致癌的風險。NONO補充並不是有以上飲食習慣就會一定罹癌,但這可能是她年紀輕輕就胃癌的原因之一。她提醒並不是胃要長期有問題,例如胃痛、胃脹氣或胃酸過多才可能罹胃癌,癌症很可能靜悄悄就占據了身體,因此不能單靠自己平常對身體的的感覺判斷,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進行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胃癌早期症狀:體重減輕、食欲變差、解黑便土城醫院胃腸肝膽科副科主任朱允義表示,早期胃癌症狀通常不明顯,病人常是因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的情況,去做胃鏡檢查,發現黏膜有些病變、不平整或是有小小的潰瘍,經過切片才發現有癌細胞,也有些是做健康檢查發現的。雙和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胡炳任提醒,有些早期症狀應多加留意,比如體重減輕、食欲變差或是有黑便。黑便是因為腸胃道出血,較嚴重的胃潰瘍及胃癌都有可能出現;體重減輕則不僅胃癌會發生,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會有的現象,因此,若有體重減輕合併黑便的情形,就要特別注意。胡炳任說若年紀在50歲以上、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家族病史者可盡早做胃鏡檢查。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女性定期做子宮頸抹片 45歲以下男女建議打HPV疫苗
衛福部去年最新統計,子宮頸癌排名女性癌症發生率第四位、死亡率第八位,共3,717名新發生個案(含原位癌),608名女性死亡,是女性不可輕忽的疾病。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呂彥鋒說,子宮頸癌與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相關,罹癌初期無明顯症狀,不易發現,須靠定期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接種疫苗,早期發現及預防。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抹片,可自費做HPV病毒檢測。人類乳突病毒與六癌一病相關,包括子宮頸癌、口腔癌、陰道癌、肛門癌、陰莖癌、外陰癌及菜花,目前已知有200多種型別,其中高致癌型常見有9種,包含HPV6、11、16、18等型。呂彥鋒說,人類細胞有自我修復能力,但感染HPV後,自我修復能力喪失,如此細胞持續變異導致癌化,並從原位癌成為侵襲癌,最後轉移。呂彥鋒說,初期子宮頸癌不會癢、不會痛,也不像菜花可以肉眼看見或由外觀辨別,只能靠篩檢。而篩檢子宮頸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子宮頸抹片檢查,衛福部目前針對30歲以上有性經驗的婦女,每年補助一次子宮頸抹片免費檢查,許多女性都是透過抹片檢查發現癌症;如果經濟許可,也應進行HPV的病毒檢測,自費費用每家醫療院所不同,每次檢驗約在2000元左右。年輕女性多因抹片發現,可及時撲滅癌症火苗。呂彥鋒說,藉由子宮頸抹片檢查、HPV病毒檢測,如此精準性更高,有利於防範子宮頸癌。若HPV病毒檢測為陽性,一般會再進行陰道鏡檢查,研判子宮頸有無出現病變,且直接切片化驗,一旦發現初期感染,就能立刻給予治療,避免病情走向癌前病變或癌症。據呂彥鋒臨床觀察,患者是如何發現子宮頸癌,依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原因,如30、40歲年輕女性患者,多是子宮頸抹片檢查發現異常,再經切片確診,這類患者病情多為初期,在病情的火苗尚未燒起來,還沒轉變為侵襲癌前,就把火苗給撲滅了,因此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很高。年長者諱疾忌醫,常見病情嚴重難以手術治療。但若是50、60歲以上女性患者,常是出現陰道不明原因出血等異常症狀,就醫檢查後,才知道自己罹癌,這時通常已是晚期。他曾遇過一名50多歲女性,因陰道不明原因出血而就醫,患者自述在性行為後出血特別嚴重,檢查發現罹患子宮頸癌,腫瘤更已經潰爛,無法手術治療。經詢問發現,該名患者因覺得不好意思,從未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直到腫瘤發展至晚期,才來就醫。甚至有晚期患者腫瘤潰爛後,流血程度幾乎是血崩,並伴隨異味,更有晚期患者子宮頸癌的癌細胞已擴散至肺、肝、骨骼等。推動國中男女生接種疫苗,保護效力約八至十年。為降低子宮頸癌發生率,衛福部近年來推動未有性經驗的國中女生接種子宮頸癌疫苗,目前政策也推廣至國中男生。呂彥鋒說,國中女生、男生接種HPV疫苗,即具有群體保護的效果,女生接種可以直接預防感染HPV,而男生接種疫苗,除降低罹患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成年後,也不會將病毒傳染給伴侶。關於HPV疫苗,目前有二價、四價及九價疫苗,分別預防不同型別的HPV病毒。呂彥鋒說,以九價疫苗來說,可預防九種不同的HPV型別,並可以預防菜花,依實驗證實抗體保護效力可維持八至十年。即使是成年男女施打HPV疫苗也有其必要性,目前疫苗建議施打年齡為45歲以下女性,疫苗一劑費用為6000元,成人需打3劑,建議施打疫苗前可先諮詢醫師。Q:HPV傳染途徑有哪些?人類乳突病毒(HPV)主要經由性接觸傳染。在性行為過程中,透過接觸皮膚、黏膜或體液而感染。有時,外部生殖器接觸帶有HPV的物品,也可能造成HPV感染。Q:接種HPV疫苗期間可以懷孕嗎?接種HPV疫苗期間是不建議懷孕的,雖然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HPV疫苗對母親或胎兒造成任何妊娠不良事件,但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HPV疫苗對懷孕會造成何種影響,所以不建議接種疫苗期間懷孕。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及時阻斷癌前病變 子宮頸癌早期治療存活率達九成
國內女性子宮頸癌患者,逾九成都是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致。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文欣說,子宮頸癌的診斷方法,通常是在女性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採集到的檢體也會請病理科醫師分析、確認;一旦確診罹癌,再依不同癌症期別給予不同治療,治療期間,病人需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預後。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能在癌前病變前即時處理。陳文欣說,顧名思義,子宮頸癌好發位置在子宮頸,位置在陰道最深處,女性平常自己摸不到、看不到,即使罹癌往往也不自知。當自覺不對勁,常是陰道出現不正常出血,目前國內女性多是透過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發現子宮頸癌,在做抹片檢查時,醫師會一併檢查子宮頸是否有異樣,因此「抹片檢查一定要定期做」。臨床上,當子宮頸癌尚未進入癌症期別前,此時屬於「癌前病變」,正常細胞像是有著同心圓的荷包蛋,但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後,細胞開始變異,最後在周邊長出許多刺,成為具有武裝的癌細胞。此轉變過程,並非一夜之間,而在細胞變化的過程就稱為「癌前病變」,因此癌細胞進展是從正常細胞到異常細胞,最後變成癌細胞。癌前病變分三期,以電燒或圓錐切除清除異常組織。子宮頸癌癌前病變分為三期,陳文欣說,人體有自然代謝異常細胞的能力,面對子宮頸癌癌前病變早期患者,須先安排人類乳突病毒檢測,如果發現患者未有人類乳突病毒,輕度感染應可靠身體自然的免疫力消除。但如果驗出人類乳突病毒,就須進一步切片檢查;如果發現細胞已有變異屬於中度,就會以電燒清除,但若是癌前病變重度患者,則需要以圓錐切除的手術方式,清除異常組織。癌細胞一旦遠端轉移,晚期治療非常困難。而當變異細胞成為癌細胞後,子宮頸癌依癌細胞侵犯組織的深度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情形分為四期。陳文欣說,癌細胞十分具有攻擊性,因此「不會只停留在某一器官上」,必會侵犯其他組織、器官。如第一期癌症,癌細胞侷限在子宮頸,但第二、三、四期時,癌細胞會侵犯子宮頸鄰近的組織、器官,包括子宮、卵巢、膀胱、直腸或腹壁等。陳文欣說,癌細胞特性是距離愈近的器官,愈容易先被攻擊,距離愈遠的器官,愈不容易被攻擊,一旦轉移到遠端器官,代表癌細胞攻擊力強,病情嚴重,如子宮頸癌末期病人的癌細胞還可能轉移到肺、肝、腦、骨骼等。早期子宮頸癌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治療方面,依病人罹癌期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治療,如第一期患者依病情不同,可以採用手術切除病灶;但無法手術的患者就須採電療合併化療,第二至第四期患者多採用電療合併化療;晚期病人則有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選擇,但任何治療都必須是醫師充分診斷後,選擇對病人最好的治療。衛福部國健署指出,早期子宮頸癌個案經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第二、三、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72%、59%及23%。女性篩檢後如有異常應盡速就醫,若延遲就醫或不去治療,將會影響存活率。30歲以上女性務必定期受檢,避免進入癌症階段。陳文欣指出,晚期子宮頸癌是治療非常困難的疾病,政府才會積極推動子宮頸癌抹片篩檢,為的就是能早期發現,不要讓病程進入癌症階段,如果可以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可以即時終止癌細胞病變,讓病人的生活品質獲得很好的改善。陳文欣提醒,子宮頸癌患者於治療期間,病人一定要配合醫囑,以獲得最完善的治療。至於未罹患子宮頸癌的30歲以上女性,政府給付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務必定期受檢;而多重性伴侶、吸菸為罹癌危險因子,都應該避免。Q:接受HPV疫苗接種後,是否還需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需要。因疫苗的涵蓋價數不同,可以預防60-90%HPV感染,目前疫苗尚未涵蓋所有病毒型別,所以接受HPV疫苗接種後,仍須有安全性行為及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以提供更完整的保護。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
-
2024-10-27 癌症.卵巢.子宮
健保大數據/子宮頸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林口長庚醫院/婦癌治療打「團體戰」 團隊決策找最佳解方子宮頸抹片檢查推動近30年,健保署統計罹癌人數明顯下降;女性十大癌症排名,子宮頸癌也降至第八位。從112年健保資料庫分析,患者在林口長庚就診件數9,029,排名醫學中心第一名。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主治醫師周宏學表示,林口長庚的婦癌治療一大特色是「團體戰」,每位來到林口長庚的子宮頸癌患者,如果需要調整治療計畫或癌症復發,任何決策都會透過多團隊會議檢視患者狀況,重新盤點檢查報告等,讓患者能接受最妥適的照顧。多團隊成員包含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婦癌科、中醫師、個管師以及專科護理師及研究護理師等。周宏學表示,近年愈來愈少晚期的子宮頸癌患者,這要歸功於子宮頸抹片檢查的推行。目前臨床上碰到初診就被診斷是晚期的患者,幾乎都沒有定期做抹片檢查,這類患者通常是因出現咖啡色、血色分泌物,或是分泌物出現嚴重異味時才就診。他呼籲,除了定期做抹片檢查,還建議施打HPV疫苗,如果先前曾打過四價HPV疫苗,近年已推出九價疫苗,因致癌病毒已知的型態愈來愈多種,僅施打四價者,應補打九價讓保護力更全面。區域醫院No.1童綜合醫院/推廣抹片不遺餘力 提供個案完整治療資源健保資料統計,112年童綜合醫院的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450件,居區域醫院第一名。童綜合醫院婦產部劉錦成主任表示,醫院地處海線地區,對子宮頸抹片推廣不遺餘力。除了門診有符合條件個案的提示系統,讓診間每位醫師都能適時轉介,院內也設置專屬五大癌篩站,且每月都有子宮頸抹片巡迴車至各大鄉鎮推廣。另外,所有抹片異常的個案轉介至婦產科門診時,都能有即時陰道鏡及人類乳突病毒的進一步檢查。對於確診個案,有個管師第一時間介入,提供病情諮詢及安排後續檢查。婦科門診同一樓層還有癌症資源中心,除了有護理師,還設有心理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一對一諮詢。對於即將進入治療或手術後及後續追蹤有疑慮的個案,透過兩周一次的跨團隊會議,擬定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每一位接受化學治療或標靶藥物及免疫療法的病人,會發放一本手冊, 詳細記載治療相關資訊,手冊中也說明後續治療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處理方式和緊急聯絡方法。院內有最新的機械手臂及微創手術經驗,對於新的治療方法,也隨時掌握最新的文獻資料,為病人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地區醫院No.1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巡迴車開進偏鄉 鼓勵銀髮族抹片篩檢有別於其他兒童醫院,除了小兒內外科、健兒門診等科別,新竹市立馬偕兒童醫院也設置了婦產科,並定期派遣巡迴車至當地偏鄉及社區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及宣導,因此112年子宮頸癌就醫件數達到1,168件,位居當年度地區醫院之冠。該院婦科癌症學科主任陳子健感謝鄉親肯定,並呼籲女性定期接受婦癌篩檢。陳子健表示,新竹縣市幅原廣闊,許多偏遠山地部落的醫療資源不足,透過抹片巡迴車讓不少年紀較長的女性就近接受篩檢。此外,參與社區抹片篩檢活動的婦科醫師也提供內診,如發現異常,立即安排門診。陳子健說,許多銀髮女性自認很久沒有性生活,應無罹癌可能,即使身體不適,也未能及時就醫,確診時已到晚期,門診就收治過八十多歲晚期患者,治療難度極高。陳子健表觀察門診患者情況,發現子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最近收治兩名二、三十歲的子宮頸癌晚期患者,如果往前推算,應在青少女時期就因性行為感染HPV病毒,以致十幾年後罹癌。美國已將HPV篩檢列為子宮頸癌防治的首要措施,陳子健呼籲,政府如預算許可,也應比照歐美國家防治策略。基層診所No.1高雄榮景中醫診所/中藥能抑制病毒 修復化放療受損的組織健保署資料統計,高雄榮景中醫診所112年子宮頸癌就診件數138件,居基層診所第一名。榮景中醫診所醫師吳景崇擁有中醫、西醫執照,以中西醫互補治療癌症,向來是他推廣的理念。癌症病患上門求診,不先脈診,而是了解病患病況、看X光片,吃何種標靶藥物、化放療次數及產生何種副作用,再來抓中藥材調理輔助,從病理、生理、藥理三管齊下,病患皆有良好預後。吳景崇表示,子宮頸癌致病原主要來自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多經由性接觸傳染。此外,子宮頸長期糜爛、發炎可能轉變為早期子宮頸癌細胞;吸菸、長期服用避孕藥、抹片曾有異常、有家族病史也都是高危險群。人類乳突病毒是DNA病毒,從中醫角度看為毒熱、毒邪,有很多清熱解毒藥物,具有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如紫花地丁、板藍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蓮、黃芩、蒲公英等。中藥抑制病毒療效佳,緩解化放療副作用也很有效果。吳景崇說,子宮頸癌患者吃的鉑金類藥物可能造成腎小管損傷、腎功能衰退,高能量射線也易出現燥熱發炎現象,中藥材可助修復受損組織,提升免疫力,助病患更有體力抗癌。112年子宮頸癌患者就醫10大院所
-
2024-10-26 癌症.肝癌
無家族史和遺傳病…25歲運動型男罹肝癌晚期!他揭血淚教訓:千萬別輕忽
湖南一名男子「小朱」兩年前才25歲就確診肝癌晚期,小朱外表看起來陽光健康,怎樣都沒想到年紀輕輕就罹癌。他回想過去一些身體徵兆和不良生活習慣,在網路上分享自身血淚經驗警惕大眾要注意健康。小朱表示2022年10月大學畢業三個月確診肝癌晚期,當時在學就出現過很多症狀,例如腹脹、腹痛、肝區疼痛,但他原以為只是普通胃病,仗著自己年輕能忍痛的心態忽視掉了。直到出現肝癌典型症狀,腹部長出巨大腫塊才就醫。小朱坦承大學期間最愛吃的食物就是燒烤和油炸食品,學校門口有一家賣油炸黃魚的店他超愛吃,幾乎每天都去光顧一次。大四時有一次打球扭到腳,室友怕他外出覓食不方便,就買了一堆零食讓他在宿舍吃,腳痊癒後就和同學大吃燒烤喝酒慶祝。期末考壓力大則靠吃甜食抒壓,他總覺得每個人都這樣也不以為意。大學畢業後所有室友都胖了一圈,唯有小朱吃很多卻愈來愈瘦,當時只覺得自己新陳代謝好、愛運動的關係,沒想到都是被癌細胞吸走了營養。他表示自己沒有家族病史和遺傳疾病,推測應是不規律的作息和飲食導致罹癌,加上不注重自己的身體,即使有不舒服的情況就隨便吃點胃藥應付,直到拖到很嚴重才去看醫生,但腫瘤已長大到快10公分也已經轉移。如今27歲的小朱兩年來努力抗癌,堅持運動和密集複診,增胖了15公斤,一年前也和女友結婚,他沒有放棄希望,並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網友,盼望大家都能更注重自己的健康。資料來源/闲云(抗癌中)小紅書
-
2024-10-23 癌症.癌友故事
別漠視心理腫瘤 家人互動是抗癌關鍵
「醫師,我老婆生病,我已當了10幾年和尚!」「我不敢和太太說太多我生病的事,她容易緊張、憂鬱,怕她擔心。」這些都是發生在癌症家庭中的病患、家屬心聲,凸顯出家屬背負的壓力不比患者少。專家提醒,當家中有親人罹患癌症,除了專注抗癌,身心的支持也是重要關鍵,若缺乏身心支持,身心能量的耗損就會加劇,全家生活可能因此癱瘓。病患與家屬 身心壓力大在財團法人亞太腫瘤學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攜手舉辦的「促心常談,愛心無距」癌友家庭交流工作坊中,醫師等專家,以及參與的血癌、淋巴癌病友、家屬,談到罹癌過程及照顧陪伴上的壓力,皆百感交集。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分析,癌症家庭易面臨心理、經濟壓力,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或淋巴癌為例,靠抽血等檢查,很快就能知道結果,常讓癌友家庭的身心壓力在短時間劇烈起伏。在家治療 身心陷空窗「不要抗癌成功,心卻面臨癱瘓。」方俊凱表示,癌症病患在醫院接受治療之時,多數可獲醫療團隊、癌症心理師等支持,但療程結束返家後,在家用藥期間,病患、家屬的身心支持易陷入「空窗期」,此時病患、家屬在家中的身心狀況,以及擁有「好好生活」的能力,更須留意。方俊凱呼籲,當病患、家屬陷入身心困境,尤其是涉及安寧、精神健康等問題,千萬不要害怕與醫師諮詢、交流。無論是政策層面或醫療端,皆建議在這段空窗期提供更多資源,例如可考慮將這段期間的心理諮詢納入健保,為癌症病患、家屬提供更多支持。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副秘書長、台大癌症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劉家豪指出,根據觀察,不少罹癌病患的家屬往往被迫扮演「模範家屬」角色,特別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等病患,病程可能長達10多年,而這段時間的慢性壓力,常讓有些家屬連和朋友用餐、出門旅遊都充滿罪惡感,十分辛苦。因此自我適時的放鬆是很重要的,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當病患的好戰友。不強迫樂觀 要互表心意方俊凱也提醒,在抗癌過程中,不少癌症病患的家庭生活因完全以癌症為中心,反而忘記如何「好好過生活」,建議家庭成員可在新的生活形態中繼續互動,不要害怕放鬆,也盡量不要強迫對方樂觀。劉家豪也建議,當家人看到對方的辛苦、寂寞,可以用一個擁抱、一句感謝表達心意,讓互相支持的力量更強大、穩健。愛不要怕說出口,不管是病患對家屬,或家屬對病患都是一樣。這次工作坊活動的合作夥伴全球腫瘤治療創新公司BeiGene(百濟神州)總經理陳益雅則分享,她曾是癌症病患照護者,對於這段時間的心情起伏「感同身受」。希望透過這次工作坊活動,讓癌症病患和家屬獲得更多支持,並讓他們的身心需求受到應有的重視。
-
2024-10-22 癌症.飲食與癌症
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教授揭這樣吃就不用擔心
我在2022-8-9發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讀者Chris Shen在2024-10-13留言:林教授您好,我是一名年輕的乳癌患者(43歲),我平常生活習慣健康、規律運動,卻得到乳癌,對我的打擊很大。我拜讀了您大部分的關於癌症的文章,但是對於「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到底有害或是有益」仍然一直很困惑。我知道您在文章中強調過,複雜的碳水化合物是好的,應該佔每日攝取的40~50%,但似乎又有很多研究表示低碳水飲食可以幫助抑制腫瘤生長。以下BC Cancer Foundation in Canada的文章亦是一例。但是像他建議的每日只攝取100克的碳水化合物,真的好餓!(我50公斤,身高169cm, 週間每天慢跑7-8公里)我很怕癌症復發,但也不確定這樣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是否真的是有幫助減低復發率呢?所以想請教您的意見。謝謝教授!我在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罹癌風險嗎裡引用兩篇論文:2019:Carbohydrate Nutrition and the Risk of Cancer(碳水化合物營養與癌症風險)。它的總結是:大量研究表明,複合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多種癌症類型的風險呈負相關。2022:Dietary carbohydrate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膳食碳水化合物攝入與降低乳腺癌風險相關: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它摘要裡的最後一句是:「這項對隊列研究的薈萃分析表明,飲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與乳癌發病率、死亡率和復發的風險降低有關。」我也引用世界級的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MD安德森癌症中心)在2016年發表的Carbs 101(碳水化合物入門)。它開門見山就說:「碳水化合物的名聲不好。 但它們實際上是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降低患癌症的風險。」(註:這篇文章的插圖是一盤炒飯)讀者留言裡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6-22發表在BC Cancer Foundation的文章 (註:BC是British Columbia的縮寫,是加拿大西岸的一個省),標題是Could Following this Diet Prevent up to 90% of Cancers?(遵循這種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嗎?)。這篇文章的作者是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病理學和實驗醫學教授Gerry Krystal。他的第一句話是:我的實驗室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不同飲食對癌症發生率和成長率的影響。我們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加上 omega 3 補充劑和運動可以顯著降低癌症的風險。這篇文章有一個小標題是Cancer cells feed off carbs(癌細胞以碳水化合物為食),而它的最後一段是:由於癌細胞比正常細胞吸收並需要更多的葡萄糖,我們最初詢問是否可以僅透過飲食改變來充分降低血糖水平,以減緩腫瘤的生長。結果非常了不起·。可是,這位教授卻在2022年發表Editorial: 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Restriction on Cancer and Metabolic Syndrome(編輯評論:碳水化合物限制對癌症和代謝症候群的影響)。他說:目前,支持低碳水化合物能預防/治療癌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數據僅限於臨床前動物研究和一些病例報告。…這些飲食可能會影響癌症治療期間的健康,…可能會導致維他命/礦物質缺乏和不必要的體重減輕,這可能對癌症患者有害。由於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醫療/保健工作者可以提供的建議與癌症患者所需的專業建議之間存在差距。所以,這位教授在網路文章裡明顯暗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可以預防高達 90% 的癌症」,還說「結果非常了不起」,但在正規的論文裡卻說「目前缺乏證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作為癌症患者輔助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臨床證據」。請注意,這位教授的網路文章是發表於2018年,而我的文章是發表於2022年,裡面所引用的論文則是發表於2019 和2022。那,這就讓我感到很困惑,為什麼讀者寧願相信老的網路文章,而不相信新的研究論文呢?不管如何,有一個·叫做Food for Breast Cancer的網站,顧名思義是專門在提供飲食建議給乳癌患者。它在2024-10-9發表(或更新)Brown rice is recommended for breast cancer(糙米推薦給乳癌)。它說:糙米已被證明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發炎、抗突變和保護心臟的特性,可以抑制小鼠乳腺腫瘤的生長和增生。植酸(存在於米糠中)已被證明可以顯著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而不會傷害正常細胞。所以,只要您願意採納糙米或其他全穀類作為主食,適量攝取,您就不需要擔心碳水化合物會提升癌症復發的風險,也不用折磨自己、天天覺得吃不飽。原文:碳水化合物對癌症患者有害或有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10-18 癌症.大腸直腸癌
罹大腸癌風險最高竟是七年級生 原因與「一習慣」大相關
台大公衛學院研究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世代效應顯著,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七年級生」罹癌風險最高。學者分析,與台灣飲食西化程度於一九八○年代達到頂點有關,一九八○年代後風險雖趨緩,但依國際經驗仍可能止跌反彈,籲政府下修篩檢年齡至四十五歲。台大公衛學院流病與預醫所教授李文宗昨發表「台灣結直腸癌發生率的長期趨勢:篩檢和世代效應的交互作用」,因大腸癌的罹病因子中,高齡是風險之一,公衛模組排除年齡對大腸癌的影響,單純以世代分析罹癌風險。女性風險已降 男性仍升研究發現,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從一九二○年代開始攀升,一九八○年代達到罹癌最高點,後續罹癌風險雖然上升,但上升趨勢趨緩,且以性別分析,女性在一九八○年代之後罹癌風險下降,男性仍上升。李文宗分析,一九八○年代出生的世代即七年級生,罹大腸癌的風險最高,與台灣在一九八○年代飲食西化達到高峰有關,該年代飲食帶來的致癌風險與西方一致,也是風險最大的年代,一九八○年代之後出生的族群,罹癌風險雖然趨緩,但仍具風險。主因是從西方國家同樣是世代罹癌風險模組分析發現,一九六○年代之前出生的世代,結腸直腸癌的罹癌風險呈持平或下降趨勢,但一九六○年代後罹癌風險卻急遽上升,具體原因雖不明,但已成為新公衛議題。罹癌風險 提防止跌反彈李文宗說,目前台灣追蹤到一九九○年出生世代,尚未發生罹癌風險上升趨勢,但仍須憂心罹癌風險隨時會止跌反彈。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說,影響結腸直腸癌罹癌風險的因素,包括人類腸道菌、畜牧業肉品等,不同世代接觸的環境不同,可能是造成罹癌風險不同的原因,依研究結果,現在四十多歲民眾是罹癌最高風險群,此年齡民眾是家庭收入支柱,從社會、家庭層面來看,影響甚鉅。李文宗說,台灣結腸直腸癌發生率於政府二○一○年擴大大腸癌篩檢年齡後,發生率從高點下降,顯示篩檢發揮效益。研究團隊以模型推估,若台灣在二○二五年將篩檢年齡下修至四十五歲,至二○三五年,可減一八○六人罹患結腸直腸癌;若至二○三○年才下修篩檢年齡,至二○三五年僅能減少四二九人罹癌,籲政府盡速擴大篩檢年齡。
-
2024-10-17 癌症.其他癌症
腹脹腹痛、大便變灰白色竟是罹癌!醫揭「7初期症狀」像腸胃不適易忽略
一名41歲青壯男因腹部常有悶痛情形,日前到衛福部苗栗醫院腸胃肝膽科就醫,醫師安排他進行胃鏡及大腸鏡檢查,發現十二指腸乳頭處有腫瘤,進一步做切片後確定為惡性腫瘤,後續由外科醫師進行腫瘤切除手術,除根治性切除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腫瘤經病理報告確診為早期壺腹癌。衛福部苗栗醫院外科醫師陳雁捷表示,十二指腸壺腹癌(ampullarycancer)是一種罕見的消化道癌症,主要發生在胰管和膽管交匯處的壺腹。醫師指出壺腹癌是相對少見的癌症,發生機率低,初期無明顯症狀,隨著腫瘤成長後較有可能出現明顯的症狀進而被診斷,那時分期往往已接近晚期。壺腹癌初期症狀類似腸胃不適陳雁捷說明,壺腹是人體器官中非常小的構造,藏在消化道裡,置就在胰管與總膽管最末端2公分之接合處,開口於十二指腸壁。因位置很難被發現,壺腹癌初期症狀與一般腸胃不適很類似,所以常被忽略,例如:腹脹感上腹或右上腹處悶痛噁心嘔吐腹瀉胃口差體重減輕茶色尿此外,當腫瘤逐漸變大塞住胰液和膽汁出口,就會出現黃疸,大約7成患者都曾出現黃疸症狀。隨著病程進展,可能會有灰白色糞便、胰臟發炎、疼痛加重輻射到背部等症狀,甚至侵犯到十二指腸附近腸壁,造成腸胃道出血情形。壺腹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陳雁捷指出,壺腹癌的診斷方法主要以腹部超音波作為主,若顯示膽道、胰管擴張情形,則需進一步透過影像學檢查診斷,例如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經皮穿肝膽道攝影、核磁共振膽道胰管攝影等。「目前壺腹癌有效根治的方式,仍是外科手術切除腫瘤,需於病灶處行根治性切除,標準手術為惠普氏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 procedure)。」陳雁捷提到,此手術除了根治性切除以外,還需重建胰管、膽管與消化道,為肝膽胰手術中複雜且困難的術式。陳雁捷進一步說明,病人需符合2項開刀條件才能進行該手術,成功接受手術的病人長期存活率相對較高:.腫瘤仍侷限於原發處尚未轉移至遠端器官.腫瘤並未造成周圍重要血管嚴重侵犯(上腸繫膜動靜脈)他解釋,如果評估不適合手術的病人,也可以在壺腹與十二指腸處裝上支架,或經皮膚引流膽汁以減少膽汁淤積引發感染,作為暫時性緩和治療;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則可以用在晚期無法手術或術後輔助治療,但目前對於提升存活率仍是有限。膽管擴張小心罹癌警訊陳雁捷提醒,民眾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吸煙和過量飲酒,以降低罹患消化道癌症風險。建議可以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和抽血檢查,如有發現膽管變粗,可進一步安排內視鏡膽胰攝影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及早在無症狀出現時發現腫瘤,盡早摘除。一旦出現症狀則要儘快就醫,以期達到最好治療效果。衛福部苗栗醫院徐國芳院長表示,儘管壺腹癌無法完全預防,但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健檢以及對家族病史的關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發生的風險或早期發現潛在問題。民眾若有具體的家族史或個人健康狀況的顧慮,建議與專業醫師討論並制定個性化精準醫療的預防策略。【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64762.html】
-
2024-10-16 癌症.乳癌
31歲罹三陰性乳癌 為續命扛百萬藥費
31歲乳癌病友柔柔,2年前洗澡後保養身體時,摸到左側乳房硬塊,超音波檢查初判為良性腫瘤,就醫接受穿刺檢查,確診為三陰性乳癌。她感嘆,健檢數字一直正常,在竹科工作壓力雖大,但她一向樂天,也有許多紓壓方式,飲食生活習慣良好,不喝手搖飲、不太吃炸物,從未想過會得乳癌。術前接受免疫及化療8次,柔柔的腫瘤由2.8公分縮小至0.5公分,淋巴結擴散也被控制,手術切除腫瘤後,再接受9次免疫治療,前後17次治療,花費400餘萬元,所幸有投保商業險,加上工作積蓄,勉強完成治療。三陰性乳癌是乳癌中的「大魔王」,柔柔說,醫師希望她不要恐懼,保持正向心情,「一關一關打怪」。但生病後曾思考「明明有燒香、也會捐錢,個性樂天,為何會罹癌?」思考過程中不斷內耗,加上奔波往返新竹、台北的治療過程,需要極大意志力,靠著個管師一席話:「只要是人就會生病,要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打倒病魔。」才堅持至今。過去三陰性乳癌患者每3人即有1人會復發,被視為最凶險的乳癌型別。高醫大附醫副院長陳芳銘表示,以免疫治療搭配化療治療,5年內復發風險降低4成,亞洲族群3年內轉移復發風險降低6成;8成病友適合接受免疫治療,但健保尚未給付,成為一大缺口,只有大約一成病友用得起藥。陳芳銘說,據統計,早期三陰性乳癌支出,每位病友平均要支出60萬至300萬台幣,不僅對病友是極大負擔,亦會造成國家生產力下降;三陰性乳癌確診年齡多在44至54歲,為社會中堅份子,在家庭也身負育兒扶老的重責大任,罹癌易對經濟與心理造成重大衝擊。曾經確診乳癌,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說,乳癌病友逐漸年輕化,有些病人剛結婚或未婚,就必須面對疾病風險,不少人背負房貸、車貸,還要承擔疾病治療的經濟負擔,希望合適的藥物盡快納入健保,降低乳癌死亡率,幫助病友回歸社會。
-
2024-10-13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後,性生活還要繼續!癌友求助困難 癌團盼設醫療指引
病友Claire罹患乳癌第二期,治療11年仍在與癌症奮鬥。罹癌初期因為年輕,治療副作用較大,容易盜汗、煩躁,與先生發生性關係時遇到阻礙。Claire說,自己猶豫再三,才向主治醫師開口求助,在醫師建議下,諮詢婦產科,也曾服用中藥,希望減少因治療引起的更年期症狀。在治療過程中,先生曾抱怨求愛遭到拒絕,後來在心理師建議下,Claire與先生坐下來討論性事。他們決定延長前戲,嘗試先聊聊天、喝點小酒、跳支舞放鬆,讓自己忘記病人身分,專注於性行為當下的享受,先生則會買好看但可以遮住手術後胸部的性感睡衣,讓自己提升自信、不再自卑。更感人的是,先生想到在浴室中邊淋浴邊進行性愛的做法,讓自己分不出身上的水是盜汗的汗水,還是淋浴的水。癌症平均存活時間延長,癌友關注重點,已從疾病治療,到罹癌後的生活品質。癌症希望基金會近期一項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癌友認為治療後的身心理變化,已讓親密關係受到影響,不少病友難向主治醫師啟齒,選擇至婦產科、泌尿科、身心科就診。但國內缺乏罹癌後性生活治療指引,其他科別醫師不具備腫瘤科治療副作用等專業,而腫瘤科醫師也不知如何處理性生活議題,必須查找資料才能想到解方,讓病友無法系統性獲得幫助。國內缺乏相關醫療指引,癌友羞於啟齒或輾轉各科求診。癌症希望基金會針對所服務的癌友進行調查,發現64.2%病友認為自己因癌症治療,影響性生活與親密關係,且61.8%癌友缺乏性欲、60.5%陰道乾澀/搔癢,是性生活最大的兩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說,癌症病友在治療後面臨性欲低下、女性陰部乾燥、失眠等複雜問題,而國內多數癌症治療醫師是男性,女性病友羞於開口,癌症醫師沒有處理癌後性生活經驗,病友只能轉而至其他科別尋求協助。蘇連瓔表示,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路(NCCN)已訂出癌友生理、心理方面性生活指引,癌症希望基金會雖擬定「性福處方」相關手冊,提供性諮詢、輔具資訊、團體課程等協助,但癌友性生活協助不只有性玩具、潤滑液這麼簡單,也涉及「處方用藥處置」,希望由婦產科醫學會等各科別合作,訂出指引,才能保障病人權益與治療安全。各癌別治療方式不同,也牽涉伴侶默契、心理狀態。對此,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表示,訂定指引並非不可行,但必須邀集專家、蒐集臨床實證等,需耗費較長時間,且癌症病友性生活面臨的問題相當複雜,各癌別需要的治療方式不同,例如子宮頸癌患者可使用荷爾蒙藥物,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乳癌患者,則有使用荷爾蒙方面的禁忌,必須改以玻尿酸治療,或使用潤滑劑、陰道雷射等,改善乾澀問題。黃建霈說,性生活的問題不僅與器官功能有關,也涉及癌友與伴侶的默契、心理狀態等;由於癌症治療科別的醫師,未必理解性生活方面治療如何進行,建議女性癌友可找婦產科醫師、男性癌友找泌尿科醫師諮詢;不過,「醫師不是萬能」,並非每位婦產科醫師都對性學方面有足夠理解,但台灣就醫方便,建議癌友可多方嘗試。專家需有癌症基本知識,才能協助癌友處理性事。台大癌醫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徐勝駿說,癌症病人在性方面的身心治療,與一般民眾因老化導致性能力退化的狀況不同,協助癌症病友治療的醫師、心理師,必須對癌症治療有基本認識,才能知道如何協助病友。癌症從化學治療到免疫療法,進展非常快速,非腫瘤科別的醫師,必須時時更新資訊,才能找出病友困境,進而梳理治療對癌友造成的身心影響,如失眠、情緒起伏很大可能都是副作用造成的影響。外觀改變、身體像進入更年期,乳癌患者最常為性事所困。乳癌患者因乳房切除、荷爾蒙治療等,是最常遇到性生活困境的癌症類別。乳頭神經切除,也會影響性生活敏感度,加上患者心中的自卑、焦慮,導致不敢與伴侶發生性關係等情況。癌症希望基金會台中希望小站社工師吳佳霖表示,除疾病引起的生理問題外,找回個人魅力、重建自信是恢復性生活的關鍵,且由服務過程中發現,皮膚的感知是恢復親密關係、性生活的一大關鍵。台大癌醫分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徐勝駿表示,因治療過程中必須服用抗荷爾蒙藥物,乳癌患者最常遇到性生活問題,臨床上遇到不少患者反應,身體狀況像是進入更年期,即使癌症指數控制良好,但性欲下降、性生活品質也連帶下降,「忙於抗癌,性生活被放在後面,但性需求必須被好好處理,這也是國際趨勢。」而癌症患者身體形象因治療而改變,也會讓患者產生焦慮感,對性行為產生抗拒,尤其乳癌患者,此時便需要認知心理治療介入,或服用抗憂鬱、焦慮藥物,病友間的交流討論,也可協助病人重拾自信。
-
2024-10-12 癌症.癌友故事
《希望之花》為自己畫個圓.小婷的故事
每個女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花。以月光的凝視灌溉,在屬於自己的花期裡,靜靜地盛開出最美好的色彩花香,最動人的容顏姿態,疏影凝露暗香浮...癌症介入,成為她們人生中的分水嶺,生命變得和過去很不相同。我的功能就是賺錢身形瘦弱,容顏清麗的小婷,擁有一個小小的、幸福的家庭,那是由疼愛她的丈夫和一個可愛的女兒與她三人所共同組成。但在這之前其實她的人生過得並不快樂,因為她來自一個有著多重問題的原生家庭。小婷在結婚前從來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父親有酗酒習慣,自小就對她暴力相向,長期被毆打的她,身上總是帶著瘀血和傷痕,還經常昏倒,在學校自然也被另眼相待,這使她自卑自賤,與外界產生很大的隔閡;而母親不但不曾給過一絲絲溫情和關懷,也從來沒有保護過她,甚至連基本的溫飽都不能滿足,冷漠到讓小婷凡事只能自立自強。對雙親來說,小婷在家裡唯一的功能就是賺錢。在父親過世後,母親更是直接兩手一攤,父親留下的債務和家裡一切所需和支出全都指向小婷,用感情勒索方式強要她承擔一切。對母親來說,身為老大的小婷扛起一家子是命定的責任,照顧弟妹是此生的義務。因此,即使在小婷傷心無助地告知母親自己罹患乳癌,必須暫停工作回家休養的消息時,家人們對她仍然毫無憐惜之情,既沒有人關心也沒有人在意她的健康和心情,就連在治療期間,母親甚至還一臉不以為然地逼迫著她:「得了癌症很了不起嗎?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生病就不用賺錢嗎?妳已經休息很久了耶!那我們房租怎麼辦?妳弟弟妹妹的生活怎麼辦?」確診時的震驚痛苦,也遠遠不及母親淡漠無情的態度傷透了她渴求母愛的心。「媽,我不是感冒了,我是得癌症啊……」如今再度提起當時情景,小婷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點亮生命的貴人相較於母親的冷漠殘酷,當時已經論及婚嫁的男友也是現在的老公,則是給予她滿滿的關懷和鼓勵。說起與男友的緣分也是很特別,過去小婷的生活已屬不易,感情路上也總是跌跌撞撞的,偏偏又遇到一個糟糕至極的渣男,在心灰意冷之餘打算輕生,當時正好男友經過,一眼就看出她的意圖,便故意取笑她:「妳該不是要自殺吧?現在還會有人要為了感情自殺喔?笑死人了!妳要想清楚,妳覺得那個男的會在乎嗎?」這席話看似玩笑,卻讓她茅塞頓開而挽回一命,也意外地牽起這段不可思議的姻緣紅線。在她罹癌之後,雖然這個從事大型吊車作業、粗獷的男友不善於言辭表達,對她的關心擔憂也總是不願形之於外,內在卻藏著一顆柔軟的心。小婷說:「他在我面前都裝出一副沒事的樣子,在我進診間看報告前,看我緊張得要命,還會拍著我的肩膀嘻嘻哈哈地講笑話給我聽,叫我不用怕……但是我有一次無意間看到他在跟朋友講很久的電話,還講到一副快要哭出來的樣子,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他就是一直在講我的事情,他跟朋友詢問五年存活率到底是可以活多久,又一直問該怎麼照顧我,該怎麼吃,該買什麼給我……我才知道原來他這麼擔心我。」小婷因為怕自己的病會拖累他,一度想退還訂婚戒指給他,男友卻怎樣也不肯收。「我在醫院心情很不好,對他說出很多很負面的話:『反正我就快要死了,你就走啊!不用可憐我。』他就買了一碗飯,靜靜地坐在我旁邊一直攪拌、一直攪拌。直到我餓到受不了,才跟我說:『很香吧?很想吃對不對?想吃就證明妳還有積極的生命力,記得這種想要吃的感覺,好好維持住求生的意志,不要罵我了,保留一點體力先吃飯啦!』」男友常需要移地工作,但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前來相陪,對她始終不離不棄,雖然既不浪漫也不溫柔,逕自用他自己笨拙的方式陪伴鼓勵著她;尤其是男友累積20多年菸齡,卻在她罹癌後一聲不響地就戒掉了,這些行動都讓她非常感動。即使如此,小婷仍然因為自己的病而沒有結婚的打算。千辛萬苦 成為一個母親因為自己家庭的不圓滿,小婷其實非常渴望能擁有一個平凡、正常的家庭,她當然想要有孩子,要用自己不曾擁有、一直希望能夠擁有的母愛去好好愛自己的孩子。大概在治療後的五年左右,醫師知道小婷一向很想當媽媽,認為這段時間病情都很穩定,年紀也已經不小,如果真有懷孕的打算,就應該要趁現在試試看。只想有孩子仍不願意結婚的她,本來也已經得到了男友的尊重和諒解,卻因為一位朋友主動積極地為他們籌畫驚喜求婚橋段,讓她半推半就的走上了婚姻的道路,就此兩人攜手往幸福的方向前進。懷孕生子也是個大驚喜,當初醫師只給了她半年停藥時間,而且無法憑藉其他助孕藥物針劑,只能靠自然方式去努力懷孕。「那時我在中部工作,我先生在南部工作。我每天下班後要開車去找他,我們必須掌握體溫、計算排卵時間,把握每個機會,我們還去跟人要各種好孕符……」但肚子就是一直沒動靜,醫師後來甚至安慰她,可能是因為高齡、還有藥物長期壓抑卵巢的關係,懷孕機率本來就不高,勸她不要抱太大希望。但最後一個月,就在小婷已經呈現放棄的心態,準備再過幾天就要回醫院繼續使用抗癌藥了,沒想到在沒有預期要達標的情況之下反而特別放鬆,結果真讓她懷上了孩子,連醫師都感到不可置信。只是難關一關過了還有一關,小婷從懷孕初期就狀況不斷,一開始是找不到胚胎虛驚一場,後來又是出血必須臥床,一度以為會留不住胎兒。接下來開始全身起疹子,然後是嚴重的孕吐。好不容易捱到預產期,卻又始終不見開指,最後終究還是吃了個「全餐」才生下孩子(先歷經自然產產痛的煎熬,卻需剖腹產子,再忍受傷口與收縮疼痛)。術後仍然出血不止:「我覺得大腿好熱,聞得到濃濃的血腥味,耳邊聽到護士說要輸血……但是我根本不在乎出血多少,滿腦子只想著我還沒看到女兒。」小婷提起女兒,慈愛的母性溢於言表:「但是一切都很值得!我女兒是一個天使寶寶,她的哭聲很小聲,就是很柔弱、很讓人心疼,卻不會覺得快崩潰的那種。才剛出生就能睡過夜,也不太哭鬧,就連我有時候忘了餵奶,她也會乖乖的等我。」好險,築起保護牆「我生病了以後,我先生總是告訴我世界很大、很美好,不要整天只想著家裡和工作。他一直都鼓勵我要積極治療,也要我多出去走走。他因為工作的關係沒辦法陪我,所以特地找了朋友陪著我出國玩。」在丈夫的鼓勵之下,小婷開始跨出步伐向外探索世界,當眼界變廣了,心境也變得截然不同。「我後來還能帶媽媽出國玩,至少讓她心情好一點,不要再跟我針鋒相對,我甚至能偶爾跟她撒嬌,媽媽講話也就變得不再那麼尖銳。」小婷的先生在婚前就幫她規畫未來,買了一張癌症保險,當時還被小婷笑罵是不是對她有什麼奇怪的意圖,何必浪費這種錢?沒想到事隔不久就拿到了這筆保險金。「保險公司送來那筆錢的時候,其實我很難過,感覺那筆錢就是要用在我的身後事了……但是我先生跟我說,有了那筆錢,能讓我擁有醫療品質,也讓我擁有尊嚴。我不用再去看人臉色,也不會因為沒辦法工作而放棄治療。」小婷母親則是一看到那筆錢眼睛整個就亮了,還想出很多用錢的方法,要她拿出來買房給弟弟、買車給家裡,要她弄這個弄那個……「但我什麼都不想聽,只覺得很崩潰,得癌症以來,她連一個擁抱一句安慰都沒給過我,那筆錢是我用生命換來的呀!」在一場家庭革命後,小婷決定聽從先生的話,不再將錢投入娘家,而是以自己的名字用這筆錢買下房子後出租。長久以來曾經非常怨恨母親,也痛恨自己出身這樣的家庭,要談寬容何其容易?在買了房子以後,小婷彷彿為自己築起一道保護牆,有了靠山和力量,和家人拉開距離減少見面,也就漸漸減少摩擦,反而能慢慢放下、消弭心中那股怨念,也讓自己更為平靜快樂。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過去的身世遭遇和病痛讓小婷體悟到,外在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房子、父母、丈夫、子女都不可能與你相依永久,真正能夠陪你從生到死的就只有自己。身體是自己的,苦痛只有自己感受、只有自己懂,如果連自己都不心疼自己,還能期待誰來善待你呢?「我很早就體會到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別人說我好可憐,我只想問,你根本沒受過這種苦,怎麼知道我有多可憐?我覺得我的乳癌就是從小這樣壓抑累積抑鬱所造成的……」以前虛弱無助的內心需要接受別人給予善意,現在她成為一個擁有強韌力量甚至希望能為他人付出的人,小婷一路走來累積許多心得,樂於訴說自己的故事,曾經自己寫了文章投稿,就是希望讓更多癌友知道,最重要就是好好愛自己。她花了好多時間才學會將心力投注於對的事情上,癌症不會是絕症,只要保持樂觀心情受惠的一定是自己,積極治療仍能有重生的機會,她不希望姊妹們走無謂的冤枉路。她留意到癌友相關消息,主動到希望小站捐髮,因而認識了希望基金會,也為自己打開樂活學苑的門,無論是肚皮舞、瑜珈、烘焙或是手工縫紉都積極參與,多采多姿的活動讓她的生活也躍動了起來。此外,由於長期的賀爾蒙治療的副作用造成某些性方面的困擾,在社工建議下,她參與了性福處方團體活動,在私密且安全的情況下溝通交流,了解原來最好的性愛處方其實是彼此真心的相處與陪伴。小婷說:「我在這裡學會了放鬆,學會了好好愛自己,練習專注在彼此互動的感覺。以前的我很內向也很緊繃,根本就不可能去嘗試這樣的事情。」一個自小被家庭壓榨成整天只想賺錢、忘卻自我的工作狂,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曾絕望到想要結束生命,轉變成終於打開視野和心境,學習放慢步調笑看人生的小婷,在這段日子裡,她走上巴黎鐵塔、去沖繩潛水、赴澳洲爬觀光塔……整個人變得更有自信、更有魅力。無數個暴雨的夜晚已經過去,小婷跨步走出那個不可能圓滿的小圈圈,讓溫煦日光照進她的世界裡,不知不覺中,她已經為自己畫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圓。
-
2024-10-08 焦點.長期照護
母親罹癌後又中風失智 汪建民分享艱辛長照史:最感謝的人是妹妹
編按:汪建民2023年11月檢查出肺腺癌4期,經過10個月治療原本狀況好轉,還努力撐住病體復出工作,沒想到8月底癌細胞失控,再檢查已侵蝕全身骨頭,9月初住進醫院後,就再也沒出來,10月7日晚間病逝於醫院,享年56歲。汪建民的妹妹處理完後事,在臉書上發文告知親友,並表達對所有親朋好友的感謝與歉意。長照歷程像一場看不見盡頭的馬拉松,聯合報願景工程系列今年推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透過調查、深度訪談、名人現身,走進照顧者家門,發現他人自以為是的關切及介入,是照顧者最大的壓力來源;手足分工是最易引爆的照顧難題,許多照顧者有難言的苦水,但為了家庭和諧不願面對鏡頭。以下是藝人汪建民與妹妹一同照顧媽媽的心情,雖然他一度認為「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但還是與大家分享,並在鏡頭前第一次向妹妹說平常不好意思表達的「謝謝!」訪談內容如下:我最害怕接到的電話,是妹妹打來告訴我:「哥,我放棄了…」兩年半前,媽媽在家裡中風被妹妹發現,她這一倒下,開始了我和妹妹這場照顧馬拉松。媽媽九年前得了淋巴癌,當時醫師告訴我:「趁剩下不多的日子多陪陪媽媽吧!」腫瘤很大,加上媽媽年紀大了,不建議手術,但媽媽堅持開刀,歷經六個多小時手術,挺過兩年化療,明明走過最煎熬的抗癌日子,沒想到二○一五年底中風,接下來她就失智了。 媽媽一開始因為中風住院,我們不知道她失智了,是看護阿姨說,媽媽好幾次都不知道自己尿布濕了,甚至滲漏也不自知,一檢查,果然是輕度失智。媽媽二次住院四十多天,我要拍戲,照顧的重擔幾乎都落在妹妹身上。出院後怎麼辦?我們討論了兩個小時,認為只有一條路,把媽媽送到安養機構。找到現在的安養機構,花了不少功夫,很多地方我去看過,有些安養中心在公寓二樓,陰陰暗暗,讓人疑惑「誰會自己的父母送到這裡來?」政府有提供長照資源?我完全不知道。出院之後怎麼辦?是看護阿姨給了很多建議,我對看護阿姨非常感激,直到現在都還會聯絡。住進機構後,才知道可以申請殘障手冊、輪椅、床都可以補助,但我們在媽媽需要的第一時間就全買齊了。為了一周能去探視媽媽三、四天,我離開繁華的東區,暫時搬到靠近安養機構的新店。但其實這兩年半來,我最感謝的人是我妹妹,因為如果沒有她,「我應該會死。」妹妹也有工作,但時間比較彈性,她每天定時探視媽媽,看看媽媽有沒有需要什麼,幫媽媽買食物、水果、衣服,還幫忙換尿布。媽媽只要一有狀況,安養機構都會先通知妹妹。我從來沒有當面對妹妹表達過感謝,現在對著你們的鏡頭,我要跟妹妹說,「謝謝!」雖然她可能會罵「你有病喔!」因為有妹妹,我才能去工作拍戲。媽媽極度重男輕女,妹妹照顧媽媽常被嫌,她時常受不了抱怨「你媽又怎樣了…」,但至始至終她都願意照顧媽媽,讓我很感激。我最怕妹妹說:「我不幹了」,也怕安養中心說:「你媽媽我們照顧不了。」其實一直到現在,我和妹妹看到對方來電,都會猶豫要不要接,擔心電話裡傳來自己無法承受的訊息。發病後短短一年,溫柔賢淑的媽媽變得暴躁、髒話連篇,曾看著我對安養中心的人說:「我弟弟來看我了!」還有一次,媽媽像是中邪,雙眼上吊,死盯著我,眼神好可怕,甚至像殺人犯。我忍不住懷疑,這真是我媽媽?她到底是誰?被媽媽忘記這件事,「我沒有準備,但每天都在接受」。 家裡的事情很難對外人說,即使知道從從(唐從聖)要照顧失智雙親,我也只能拍拍他的肩,默默打氣。其實圈內有不少人因為照顧家人很辛苦,但外表上大家看起來都很好,不太會講自己狀況。你們約我採訪時,我正在開車,答應了你們之後,我對著空氣罵了一聲「×」,我幹嘛要答應,家事有什麼好對外說的。我最不喜歡的事,是九年前媽媽治療癌症,一堆朋友提供偏方,還有人告訴我去香港求兩隻金錢龜,媽媽一一定會好,真的是夠了。家人已經生病了,沒必要再去受其他的苦,相信醫師就好。媽媽住進安養機構兩年多,我和妹妹兩人常常就在會客室看著外頭「發呆」,每個家庭都不同,照顧模式無法全面複製,但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找尋出口,怎麼照顧?「做就對了」,不用一直想,反而會成為照顧路上的負擔。(汪建民口述、記者陳雨鑫、吳貞瑩整理)聯合報6月25日起,連4天刊出「活躍老化5.0/長照沒有英雄」系列報導,數位與影音作品於網站及行動載具同步呈現。•影音報導請看•願景工程/長照沒有英雄http://bit.ly/2ynWZEl
-
2024-10-08 癌症.頭頸癌
23歲男子右側鼻經常流鼻血 醫一查已是鼻咽癌第四期…曝早期症狀
1名23歲男性去年12月起,右側鼻子經常反覆流鼻血,且症狀持續。醫師診斷他罹患「鼻咽癌第四期」,於是採取「化學放射治療」與「免疫藥物治療」治療,所幸逐漸康復且無殘存癌細胞,目前仍定期在門診追蹤中。國軍台中總醫院耳鼻喉科醫師賴文森說,一般在診療過程中,大部分的鼻咽癌病患接受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後,病情都會獲得明顯改善,但這名男性特別。他在接受8周的同步化學及放射線治療,又接續輔助化學治療3個月,腫瘤依然存在,且往同側翼顎窩侵犯。因此,他建議病患接受免疫藥物治療,3個月後的影像學檢查及病毒抗體價位才皆轉為正常。他說,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台灣一年約新增1千5百名患者、6百多人因此死亡,成因至今不明。有家族史、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又稱EB病毒)感染者為高危險群,好發於50、60歲,男性罹病及死亡率是女性的3、4倍。賴文森說,鼻咽癌早期症狀以頸部腫塊最常見,且通常不會疼痛,另外也會出現流鼻血或是鼻涕、痰中帶有血絲,以及有耳鳴、聽力減退、耳朵有閉塞感等症狀。由於許多鼻咽癌患者沒有菸、酒、檳榔的習慣,覺得不會罹癌而掉以輕心,等到頸部腫塊變多、變大才就查出已是中晚期,延誤診斷和就醫的黃金期。賴文森說,若有單側耳悶、反覆流鼻血、頸部腫塊,都是鼻咽癌早期症狀,若發現單側間斷性流鼻血或鼻血不止都是警訊,應盡快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錯失治療時機。
-
2024-10-07 焦點.杏林.診間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超人醫師」中風又癌症復發: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
山陀兒颱風上周侵台,在台東南迴地區帶來超大雨勢,造成山區多處落石跟泥流衝出路面,南迴公路部分路段封閉。這並非單一事件,而是南迴居民的日常,對外交通不便,山路經常因大雨坍塌,導致居民就醫困難。面對「南迴四鄉」的醫療困境,中風且鼻咽癌更三度復發的「超人醫師」徐超斌,持續為部落和族人打造醫療照護網絡。徐超斌罹癌5年 每天看診行程仍滿檔徐超斌於2019年被確診鼻咽癌,過去曾中風的他曾說:「中風不會危及性命,癌症會。」罹癌5年,徐超斌每天行程滿檔,照樣到病人家中看診。他最近癌症復發,依然為建置南迴診所奔走。但他不是一個人,愛是最初的出發點,南迴基金會用行動醫療結合多元照護,沿著一百公里長的南迴公路,將眾人之愛的火光送進偏鄉角落。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超人醫師徐超斌X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由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與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合作,完整紀錄從徐超斌一個人到一群人築夢的故事。被大家稱為超人醫師的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年輕時就立志回到家鄉。畢業後,先是在台南奇美醫院接受訓練,後為了履行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他增開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即使中風之後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讓「超人醫師」事蹟不脛而走,感動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 病患、醫護人力都不足 籌建南迴醫院的計畫轉為診所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然而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在眾多考量之後,基金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雖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回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就是2021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將在這裡落地生根,照顧社區每個人的健康;而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醫療不再限於醫院的白色巨塔內,更延伸到每個家庭、每個偏遠的鄉鎮,以及每個需要幫助的角落,確保每一個生命,都能夠得到應有的照護與尊重。在愛與關懷的初衷下,南迴行動醫療計畫繼續走下去,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希望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為偏鄉服務徐超斌在新書影像故事中說:「我為南迴偏鄉努力那麼多年,我一直有一個期待,就是有更多的徐超斌一起來為偏鄉地區服務。畢竟我不可能一直活很久,總有一天會離開人間,因此期待將來有更多的人一起來投入偏鄉,不論醫療、社會福利、長照,願意為偏鄉做事、願意關心身旁所有的人,是我真的想要做的事情。」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分享:「我們要追求的『醫療平權』,不是口號,而是讓地處偏遠的南迴四鄉居民,可以透過醫療資源的整合與分配,滿足他們的殷切需求。再來則是解決醫護人力短缺的問題,我們已著手整合周邊醫護人力,變成一個醫療網絡、彼此支援。李靜蘭說:「南迴醫療永續服務」與「爭取醫療平權」互為表裏、息息相關,透過提供教育訓練課程來培育人才、正視醫護人員合理的薪資待遇,唯有同時滿足以上二項條件,才能讓醫護人力不再是偏鄉的過客。」 「愛,不是我們要去的方向,而是我們出發的地方。」在圓夢的過程中,南迴基金會發展出適合南迴偏鄉的醫療模式,並誓言未來會更努力地讓「南迴模式」成為偏鄉的醫療典範,複製在台灣所有原本不被看見的偏鄉角落,一起迎接醫療曙光,讓「南迴模式」——始於南迴、終於環島。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為新書撰寫推薦序,讚許南迴診所帶領台灣打開新的醫療模式:「徐醫師不僅致力於提升南迴地區的醫療服務,更強調與社區互相扶持,建構彼此依存的歸屬感,真正賦權於民眾,展現全人照護精神。創新的『南迴模式』,深入社區,不局限於醫療服務,更強化照顧支持系統,以人為中心提供服務、關懷生命。」關於「南迴基金會」 南迴基金會於2019年3月正式成立,是台灣第一個由社會大眾勸募善款所成立的醫療財團法人基金會。以從事醫療事業辦理醫療機構及公益事業之目的,建立符合在地需求的醫療模式、提供南迴線及鄰近區域等居民具空間及文化可近性的醫療服務以及全人關懷的健康照護。已設立居家護理所、診所,提供居家護理、在宅醫療、定點門診等服務,串連鄰近醫療院所、長照機構,建構社區醫療照護網絡。推動在地人才培力,專業人員實見習,醫療人文研究等教育及學術計畫,提升就業機會,以實現地方共生、永續發展之願景。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徐超斌影像故事預告精華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GAl0DWmwg責任編輯葉姿岑